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氯异亚丙基嘌呤核

仪器信息网氯异亚丙基嘌呤核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氯异亚丙基嘌呤核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氯异亚丙基嘌呤核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氯异亚丙基嘌呤核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氯异亚丙基嘌呤核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氯异亚丙基嘌呤核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氯异亚丙基嘌呤核相关的解决方案。

氯异亚丙基嘌呤核相关的资讯

  • 上海有机所在PdH催化的不对称迁移烯丙基取代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何智涛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alladium-Catalyzed Regio- and Enantioselective Migratory Allylic C(sp3)-H Functional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利用链行走的策略为惰性烯丙位C-H键的不对称官能团化提供了新思路,揭示出亲核试剂的pKa值对迁移和取代历程的影响,并通过机理研究阐释和验证了反应的基本历程。  相较于传统带有离去基的烯丙基取代反应,不对称烯丙基C-H键的直接官能团化更为直接和步骤经济。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面临诸多问题。大部分相关催化工作要求烯丙位C-H被相邻的杂原子或sp2碳单元进一步活化,对非活化的烯丙位C-H键的不对称官能团化的研究相对局限。过渡金属催化的链行走策略已被证实可以有效活化远程的惰性C-H键。基于此,科研人员设想利用过渡金属参与的链行走策略来定位烯丙位的C-H金属化,由此产生的稳定烯丙基金属中间体再被分子间的亲核试剂捕获,从而实现非活化的烯丙位C-H键的高效不对称官能团化(图1)。  该反应对于不同的链长度和取代基均有较为突出的结果,兼容复杂迁移体系的同时也能实现了手性控制(图2)。此外,亲核试剂的pKa值与反应的活性密切相关。只有当亲核试剂的pKa值处于13-18间时才有相对较高的反应活性。pKa值高的亲核试剂往往无法促进开始的烯烃迁移的发生,而pKa值低的亲核试剂虽能有效实现金属迁移,但却具有相对较弱的亲核取代能力。  进一步探究反应机理(图3)并结合传统的迁移反应和烯丙基取代过程,研究推测,反应可能首先由二价钯在亲核试剂作用下还原形成零价钯启动,随后在碱的作用下被质子氧化形成二价PdH物种,与末端烯烃配位继而发生快速链行走过程得到烯丙基钯中间体,再接受亲核试剂的进攻,从而得到烯丙位C-H官能团化的产物,同时再生零价钯完成催化循环历程。研究发现,反应初期存在诱导期,为初始零价钯形成过程。该串联过程对于催化剂和亲核试剂均呈现出一级反应,而对二烯底物的动力学符合Micheaelis-Menten模型,即饱和动力学关系,由此推断反应决速步为亲核取代过程。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科院等的资助。
  • 大连化物所铜催化不对称炔丙基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p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向平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铜催化不对称炔丙基转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通过运用一种脱硅活化的新策略,成功实现了Cu-催化的炔丙醇酯与β-萘酚及富电子苯酚间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相关研究结果以通讯形式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5014-5018)上。 /p p   在炔丙基转化反应中,有效形成亚丙二烯基铜活性中间体是实现反应的关键。针对传统的由端基炔丙基化合物形成亚丙二烯基铜活性中间体能力不足的缺点,该研究利用铜能高效促进Csp-Si键开裂的特点,提出以三甲基硅基保护的炔丙醇酯为底物,通过脱硅活化的策略,实现亚丙二烯基铜活性中间体的不可逆形成。基于这一反应策略,研究组利用自主发展的高位阻手性P,N,N-配体,成功实现了炔丙醇酯与β-萘酚及富电子苯酚间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这是该研究组继2014年提出脱羧活化的炔丙基转化策略(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410-1414)后,在炔丙基转化反应中实现的又一催化活化策略。这些反应策略的提出与实现有效拓展了催化不对称炔丙基转化反应研究的思路。 /p p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216px " title=" W020160419304595129181.jp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4/insimg/dc0e2990-2b81-4183-b6ca-5d3434096321.jpg" width=" 500" height=" 216"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大连化物所铜催化不对称炔丙基转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 上海有机所金属铱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过渡金属催化惰性碳氢键的直接官能团化反应在近年来受到化学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这类反应中,剧烈的反应条件,当量氧化剂的使用,以及选择性难以控制等依旧是其应用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此外,从烯烃出发实现烯烃碳氢键活化的工作也非常少见。 铱催化剂催化烯丙基取代反应 200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金属铱催化的基于自由胺基协助双键末端碳氢键活化,在[Ir(COD)Cl]2和Feringa配体的催化体系作用下,邻胺基苯乙烯类化合物与烯丙基碳酸酯可以发生直接的烯丙基烯基化反应,立体选择性地得到顺式双键产物(J. Am. Chem. Soc. 2009, 131, 8346-8346),反应条件温和,原料简单易得。这一方法为构建顺式双键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结果发表以后被Synfacts积极评述(Synfacts, 2009, 9, 0987)。这也是金属铱催化直接烯丙基烯基化反应的首例报道。 铱催化剂催化合成苯并氮杂七元环化合物 最近,研究人员在这一研究发现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设计,在[Ir(COD)Cl]2和Feringa配体的催化下,邻胺基苯乙烯类化合物和烯丙基双碳酸甲酯反应,可以实现串联的烯丙基烯基化与分子内不对称烯丙基胺化反应,高收率、高对映选择性地合成苯并氮杂七元环类化合物。所得具有光学活性的苯并氮杂七元环类化合物,可以方便地转化为结构复杂多环化合物,为合成苯并氮杂七元环这一在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都广泛存在的一类骨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这一部分工作已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1496-1499上。结果发表以后被Synfacts积极评述(Synfacts, 2010, 4, 0446)。 这些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的资助。(摘自有机化学网)
  • 博纳艾杰尔推出丙基酰胺键合硅胶色谱柱
    Venusil HILIC亲水作用色谱柱   亲水作用色谱(Hydrophil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HILIC)是近年来色谱领域研究的热点,博纳艾杰尔科技推出丙基酰胺键合硅胶为基质的HILIC色谱柱, 对极性化合物,如极性代谢物,碳水化合物或肽具有极佳的分离效果。   丙基酰胺键合硅胶克服了传统正相色谱柱在水相条件下不稳定的缺点,其常使用流动相是和反相色谱相同的水相缓冲液( 40%)及有机溶剂,但是其梯度条件通常是初始为高比例有机相,逐步加大水相含量 极性丙基酰胺键合硅胶的HILIC色谱柱在反相条件下,可以有效的保留极性化合物,是一种崭新的极性化合物HPLC分离解决方式.      图1. Venusil HILIC 比传统正相色谱柱更稳定   样 品:VB1, VB6, VC, VB2   老化条件:甲醇:20 mM NaH2PO4 (pH=7.0) = 40 : 60 1.0mL/min 温度:40℃   分析条件:0.1%TFA:ACN = 90:10 流速: 1.0mL/min 温度:30℃ ,UV280nm      色谱柱: Atlantis C18 4.6×250mm,5μm   流动相:98%的0.005M的磷酸 钠 (pH=7):2% 甲醇   流 速: 1ml/min   柱 温: 25℃   检 测: UV 210nm      色谱柱:Venusil HILIC 4.6×250mm,5μm   流动相: A: 0.1%TFA水溶液,   B: 乙腈,   A:B=75:25   流 速: 1 mL/min   温 度: 25℃   检 测: UV 210 nm   图2. Venusil HILIC与C18分离井冈霉素对比色谱图   图2. 结果显示,反相C18在98%的水相条件下,几乎没有保留的强极性化合物井冈霉素,在25%的乙腈条件下,使用丙基酰胺键合硅胶的Venusil HILIC得到了很好的分离。所以,Venusil HILIC色谱柱是强极性化合物分离的有力工具。   丙基酰胺键合硅胶的HILIC色谱柱用于低聚糖的分析,显示出比氨基柱更好的稳定性,更好的分离效果,尤其在使用ELSD检测器的时候,丙基酰胺键合硅胶比氨基键合硅胶具有更低的背景噪音,图3。      图3. 丙基酰胺键合硅胶HILIC色谱柱与氨基键合硅胶柱分离葡萄糖对比   样品:葡萄糖标准品(购至Sigma)   检测:ELSD   色谱柱:4.6×250mm,5μm   色谱条件:乙腈/水(80:20),1mL/min,30℃   图3显示,丙基酰胺键合硅胶填充的HILIC色谱柱可以将葡萄糖在水溶液中存在的两个端基异构体(即α-D-葡萄糖和β-D-葡萄糖)区分开,而用氨基柱则只能得到一个相对较宽的色谱峰,结果表明了丙基酰胺键合硅胶HILIC柱在分析糖类成分方面的独特优势。   腺苷类强极性抗肿瘤药物地西他滨(Decitabine)在普通的反相C18色谱柱上检测有关物质存在杂质分离度不够或检测不出的问题,使用丙基酰胺键合硅胶的Venusil HILIC色谱柱获得了极佳的分离效果,图4。      图4. 地西他滨有关物质分析色谱图   Venusil HILIC(丙基酰胺键合硅胶),4.6×150mm,5μm,乙腈:水=96∶4,1ml/min,   UV@244nm,室温 Venusil HILIC 丙基酰胺键合硅胶.pdf
  • 哈医大通过色谱法建立食物嘌呤数据库
    哪些食物中含有嘌呤物质?每种食物中的嘌呤含量又是多少?今后,痛风的“原凶”——嘌呤物质,将首次得到准确、科学的“再现”,为痛风患者健康膳食提供指导依据。日前,一项规范测定常见食物中嘌呤含量的研究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入研究阶段。科研人员将初步建立我国食物中嘌呤含量的数据资料,并补充到国家食物成分数据库中,为降低国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的患病率及症状减轻提供科学数据。   据了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人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约2.4%—5.7%存在血尿酸过高的情况,从而引起痛风的发病。而在对痛风患者的治疗中,医生发现,低嘌呤膳食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据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潘洪志副教授介绍,在我国食物成分表中,目前尚无食物中嘌呤含量的准确数据,临床及有关网站上公布的嘌呤含量数据普遍来源不清且彼此不一致,对嘌呤含量高低类别的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给广大痛风患者治疗时带来极大疑惑。   哈医大科研人员此次开展的嘌呤含量研究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测定我国常见各类食品中的嘌呤含量,包括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等,并计算总嘌呤含量,提高嘌呤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重现性,获得准确的常用食物嘌呤含量数据。   测定结果评出后,将初步建立我国食物中嘌呤含量的数据资料,并补充到国家食物成分数据库中,以此作为痛风患者健康膳食指导的依据。专家表示,该项研究预计在今年内完成,它将为降低我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的患病率和减轻症状提供科学数据,对公共卫生具有重大意义。   嘌呤为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嘌呤氧化会变成尿酸,而尿酸过高就会引起痛风。据了解,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关节畸形、肾实质性病变等。   痛风俗称“富贵病”。该病一般在男性身上发病,且会遗传。有痛风的病人发病时,除用药物治疗外,重要的是平时注意忌口,以限制饮食中嘌呤的含量。
  • 食品添加剂6-苄基腺嘌呤等检测国标通过评审
    近日,江门检验检疫局承担制定的“进出口食品添加剂6-苄基腺嘌呤的检测方法”和“进出口食品添加剂蔗糖聚丙烯醚的检测方法”两项国家标准顺利通过了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和中国检科院等部门的专家评审。   由于此前国内外均无相关标准,江门检验检疫局这两项国家标准的顺利通过评审为今后我国对进出口食品添加剂6-苄基腺嘌呤、蔗糖聚丙烯醚的检测提供了保证。这也是江门局首次承担国家标准的制定,填补了该局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空白,为继续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标志着该局的科研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应用速递:药物安全—缬沙坦制剂中亚硝胺杂质的测定
    背景介绍缬沙坦是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联苯四氮唑结构的沙坦类化合物,用于各类轻中度高血压的治疗,尤其适用于ACE抑制剂不耐受的患者。2018年7月,药品监管部门首次在含有缬沙坦的产品中发现亚硝胺杂质——N二甲基亚硝胺(NDMA)。随后在沙坦类其他药物和雷尼替丁中都检测到各类亚硝胺杂质,例如N-二乙基亚硝胺(NDEA)、N-二异丙基亚硝胺(NDIPA)、N-乙基异丙基亚硝胺(NEIPA)和N-亚硝基二丁胺 (NDBA)。因此,对使用缬沙坦原料药的药品进行了全球召回,导致缬沙坦药品暂时短缺。 图1 N-亚硝胺的分子结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ARC)的研究,大多数亚硝胺会对动物和人类具有致癌和遗传毒性。沙坦类药物大多含有四唑环,四唑环的形成需要亚硝酸钠;药物的生产设备、生产用试剂和溶剂(例如普通溶剂DMF中的二甲胺)也可能会带来污染,都有可能形成亚硝胺。欧洲药典 (Ph. Eur.) 委员会将 API 中亚硝胺的临时限值设定为低于 1 ppm,且于2020年底降至30 ppb。 低限值设定就需要使用灵敏度高和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本应用参照美国FDA指南的方法进行优化,通过GC/MS/MS在EI源 MRM模式下痕量检测缬沙坦药品中的5种亚硝胺杂质 (NDMA、NDEA、NEIPA、NDIPA 和 NDBA),并根据USP要求进行方法学验证。 实验条件GC-MS/MS 方法检测不同的亚硝胺化合物,使用液体直接进样方式。与FDA方法相比,选择了膜厚更薄(0.5µm而不是1µm)的Supelcowax® 柱,符合USP通则中色谱法的规定。色谱条件以及质谱条件见表1-3。 表1 色谱条件色谱柱SUPELCOWAX® 10, 30 m x 0.25 mm I.D., 0.5µm (24284)检测器MS/MS进样口温度250℃柱温箱程序40℃保持0.5min,20℃/min至200℃, 60℃/min 至250℃保持3min载气及流速氦气,1.0mL/min衬管4 mm单径锥衬管带玻璃棉进样量2 µL进样模式脉冲不分流样品稀释剂二氯甲烷样品制备使用切片工具,取药片的四分之一放入15mL离心管,加入5mL二氯甲烷。将样品涡旋1分钟,并置于离心机中以4000 rpm离心2.5min。取二氯甲烷层上清液2mL,用0.45µm PVDF膜过滤。取续滤液0.5mL到2mL样品小瓶中并加盖。标准溶液二氯甲烷作为溶剂,配制得到浓度分别2.5、5.0、10、20、40、80、100ng/mL的5种亚硝胺(NDMA/NDEA/NEIPA/NDIPA/NDBA)校准溶液。 表2 质谱条件调谐自动调谐离子源及采集模式EI源,MRM碰撞气体氮气 @ 1.5mL/min淬灭气体氦气@ 4.0mL/min 溶剂延迟7 min离子源温度230°C四极杆温度150°C电离电压70 eV驻留时间50 ms 表3 MRM 离子对参数列表峰化合物Transition保留时间1N二甲基亚硝胺MRM274→426.952N二甲基亚硝胺MRM174→446.9522N-二乙基亚硝胺MRM 1102→857.533N-二乙基亚硝胺MRM2102→567.5283N-乙基异丙基亚硝胺MRM1116→997.784N-乙基异丙基亚硝胺MRM271→567.7874N-二异丙基亚硝胺MRM1130→427.971N-二异丙基亚硝胺MRM2130→887.9765N-亚硝基二丁胺MRM1158→999.497N-亚硝基二丁胺MRM284→569.494 五种亚硝胺化合物在10分钟内完全分离,且目标峰与溶剂和基质杂质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图 2)。由于使用了0.5µm膜厚的色谱柱,与 FDA 方法相比,分离时间更短。图2:40 ng/mL系统适用性溶液色谱图,峰表见表3.实验得出:N-二乙基亚硝胺(NDEA)和N-二异丙基亚硝胺(NDIPA)的多反应监测MRM Transition最低检测限浓度为2.5ppb,如图3所示。图3 NDEA(上图)和 NDIPA(下图)最低检测限谱图 方法适用性经验证的 FDA-OTR 方法要求 40 ng/mL 标准品六次重复进样的 RSD%≤ 5%。 使用我们的方法,连续6次进样 40 ng/mL 的5种亚硝胺杂质,在两种 MRM 下的 RSD%远小于 5,如表4所示。化合物MRM1 RSD%MRM2 RSD% N二甲基亚硝胺1.81.3N-二乙基亚硝胺1.11.1N-乙基异丙基亚硝胺4.21.5N-二异丙基亚硝胺0.92.2N-亚硝基二丁胺4.33.0表4 40ng/mL 亚硝胺标准品连续六次进样的精密度此外,线性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应≥ 0.998。本方法中五种亚硝胺杂质的两个 MRM都超过了这一标准(表 5)。杂质MRM 1MRM 2N二甲基亚硝胺0.99940.9995N-二乙基亚硝胺0.99910.9995N-乙基异丙基亚硝胺0.99950.9995N-二异丙基亚硝胺0.99960.9994N-亚硝基二丁胺0.99830.9981表5 两种MRM定量中两种亚硝胺的相关系数 (R2)缬沙坦制剂中亚硝酸胺的检测在药店购买的缬沙坦药品中加入亚硝胺杂质,浓度为10 ppb(NDBA为40 ppb),5种亚硝胺的回收率在94.5%~105.7%之间。(表6)。杂质10ppb回收率NDMA99 %NDEA103.5 %NEIPA94.5 %NDIPA103.9 %NDBA105.7 %表6缬沙坦药品中5种亚硝胺的加标回收率对于缬沙坦药品中5种亚硝胺的检测,OTR 方法的定量限 (LOQ) 范围是 8 – 40 ppb,本实验方法的 LOQ见表 7。 LOQ 是根据每种化合物校准曲线信噪比 (S/N) 为 10 浓度计算得出的,并且通过缬沙坦片剂的标准添加实验进行了验证。 检出限LOD是信噪比 (S/N) 为 3 的浓度计算得到 。杂质FDA方法 LOQ [ppb]本实验方法LOQ [ppb]NDMA133NDEA85NEIPA83NDIPA85NDBA4032表7 OTR和实验方法LOQ结果结论综上,参考FDA 建议方法,使用 SUPELCOWAX® 色谱柱通过 GC-MS/MS在 MRM 模式下可以轻松实现亚硝胺杂质的测定。所有亚硝胺化合物之间以及与溶剂和基质峰的分离良好,满足所有系统适用性要求。 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缬沙坦药物中亚硝胺类杂质的分析。 相关产品描述货号链接SUPELCOWAX® 10 气相毛细管柱30 m × 0.25 mm,0.50 μm24284 https://www.sigmaaldrich.cn/CN/zh/product/supelco/24284 SupraSolv® GC-MS二氯甲烷 1.00668 https://www.sigmaaldrich.cn/CN/zh/product/mm/100668 N二甲基亚硝胺NDMA认证参考物质 5000 µg/mL甲醇溶液CRM40059 https://www.sigmaaldrich.cn/CN/zh/product/supelco/crm40059N-二乙基亚硝胺NDEA 认证参考物质 5000 µg/mL甲醇溶液40334 https://www.sigmaaldrich.cn/CN/zh/product/supelco/40334N-亚硝基二丁胺NDBA 分析标准品442685 https://www.sigmaaldrich.cn/CN/zh/product/supelco/442685 N-乙基异丙基亚硝胺NEIPA EP标准品Y0002262 https://www.sigmaaldrich.cn/CN/zh/product/supelco/y0002262N-二异丙基亚硝胺NDIPA EP 标准品Y0002263 https://www.sigmaaldrich.cn/CN/zh/product/supelco/y0002263
  • 上海市食品学会立项团体标准《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各有关单位:根据《上海市食品学会团体标准工作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由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申报的《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团体标准,经审核,该标准符合立项条件,同意立项。请起草单位按照《上海市食品学会团体标准工作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严格把控标准质量关,切实提高标准制定的质量和水平,增加标准的适用性和实效性,按期完成标准编制的相关工作。联系人:上海市食品学会 郭燕茹 021-54891268 18018674491邮箱:ssfs_office@163.com关于《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团体标准立项的通知.pdf
  • 迪马科技推出HILIC等新款色谱柱
    迪马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色谱消耗品制造商,多年来其色谱产品一直是高品质的典范,Inspire、Platisil系列色谱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迪马科技全新推出InspireTM HILIC、InspireTM Diol系列,PlatisilTM NH2、Platisil&trade CN、 PlatisilTM Silica、PlatisilTM PH系列色谱柱。此次推出的新产品极大地丰富了迪马自有品牌的产品线,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种键合相的液相色谱柱产品选择,满足更多强极性、亲水性化合物等的检测需求。 新品一:InspireTM HILIC InspireTM HILIC柱采用了极性改性的固定相,能够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富水层,从而增强了对一些强极性化合物的保留能力,有效地克服了反相色谱柱对该类化合物保留能力差的缺点。与传统的反相色谱柱不同,InspireTM HILIC柱只需要流动相中含少量的水,即可实现对强极性化合物的保留,而有机相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对化合物的检测灵敏度,特别是对于小内径色谱柱而言。 &bull 独特的选择性,适用于强极性化合物的分离分析 &bull 提高对亲水性、极性化合物的检测灵敏度 &bull 增强了对强极性化合物的保留能力 &bull 快速高通量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bull 优异的批次重现性 &bull 适合于分离亲水性和极性化合物、氨基酸、多肽、水溶性维生素、药代谢物 咖啡因代谢物 色谱柱 如图所示 规格 150 × 4.6 mm, 5 &mu m 流动相 乙腈:10 mM 甲酸铵(pH 3.0) = 95:5 流速 1.0 mL/min 温度 室温 检测器 UV 254 nm 样品 1. 茶碱 2. 3-甲基黄嘌呤 3. 7-甲基黄嘌呤 4. 1,3-二甲基尿酸 了解更多 新品二:InspireTM Diol InspireTM Diol柱以高纯硅胶为基质,采用了Dikma独有的键合技术,使其在水相介质中更为稳定和耐用。InspireTM Diol柱可同时适合正相、反相和亲水作用色谱(HILIC)。Diol固定相与未经键合的硅胶相比,极性稍弱一些,可以提供适度的正相保留能力,具有优异的选择性;同时其表面很容易被水润湿,形成富水层,可用于HILIC模式下强极性化合物的分析分离。 &bull 二醇基基团键合在高纯硅胶基质上 &bull 高性能硅胶以及特殊的键合技术,使二醇键合相在水相介质中稳定不流失,从而延长柱寿命 &bull 适用于正相、反相和HILIC三种分离模式 &bull 二醇基极性弱于未修饰硅胶表面的硅醇基,提供适度的正相保留能力 &bull 独特的选择性,适用于亲水性极性化合物分析分离 &bull 制备色谱中溶剂易于挥干 类固醇 色谱柱 如图所示 规格 150 × 4.6 mm, 5 µ m 流动相 A相:Hexane B相:CH2Cl2:MeOH = 80:20 A:B = 80:20 流速 2.0 mL/min 温度 室温 检测器 UV 254 nm 样品 1. 11-酮孕甾酮 2. 孕酮 3. 醋酸可的松 4. 皮质酮 5. 醋酸泼尼松龙 6. 可的松 7. 波尼松 8. 氢化可的松 9. 地塞米松 10. 泼尼松龙 了解更多 新品三:PlatisilTM NH2 PlatisilTM NH2柱采用了独特的氨基键合技术,有效地减少了氨基键合相的水解,具有增强的稳定性和柱寿命。其表面的氨基基团会与其他含氢键化合物(如糖类化合物)发生氢键作用力,无论是在正相、反相或离子交换条件下,均可实现对该类化合物出色的保留和选择性。 &bull 独特的氨丙基硅烷键合技术,增强的稳定性和柱寿命 &bull 多重保留机理,同时适用于正相、反相和离子交换分离模式 &bull 适用于反相模式下分离亲水性和极性化合物,如碳水化合物和单糖、寡糖、糖醇等糖类化合物;正相模式下分离烃类化合物和维生素A和D 水溶性维生素 色谱柱 如图所示 规格 150 × 4.6 mm, 5 &mu m 流动相 乙腈:25 mM 磷酸二氢钾(pH 2.5) = 70:30 流速 1.0 mL/min 温度 室温 检测器 UV 254 nm 样品 1. 维生素B2 2. 维生素B3 3. 维生素B6 4. 维生素B1 了解更多 新品四:Platisil&trade CN 相较于传统的反相色谱柱(如C18、C8)而言,PlatisilTM CN柱的疏水性更弱一些,对于一些在C18和C8柱上强保留的化合物,无需调整有机相比例,即可实现快速分离。PlatisilTM CN柱具有多重保留机理:其表面的氰基基团会与极性化合物产生较强的偶极-偶极作用,而丙基链会提供疏水性作用,使其具有独特的选择性,能够拓宽色谱应用的范围。此外,PlatisilTM CN柱可同时应用于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方便色谱工作者方法的选择和开发。 &bull 氰丙基二甲基硅烷高密度键合在高纯硅胶基质上 &bull 具有独特的选择性 &bull 快速分离疏水化合物、不饱和化合物和极性化合物 &bull 适用于正相、反相和HILIC三种分离模式 &bull 优异的批次重现性和稳定性 &bull 比硅胶柱平衡快,不易污染,对水不敏感 PlatisilTM CN柱与常规C18柱选择性和保留对比 色谱柱 如图所示 规格 150 × 4.6 mm, 5 &mu m 流动相 甲醇:水 = 65:35 流速 1.0 mL/min 温度 室温 检测器 UV 254 nm 样品 1. 尿嘧啶 5. 丁基苯 2. 咖啡因 6. 戊基苯 3. 苯酚 7. 邻三联苯 4. 甲苯 8. 苯并菲 了解更多 新品五:PlatisilTM Silica PlatisilTM Silica柱是以纯度为99.999%的高纯多孔球形硅胶为基质,金属杂质总含量小于5 ppm,颗粒表面光滑、粒径孔径分布均匀、球形对称度好,加上迪马科技独有的填装工艺,使得该色谱柱具有高柱效、高稳定性、低柱压等特点。 &bull 由99.999%的高纯度多孔球形硅胶填装而成 &bull 极低的金属含量和酸性 &bull 高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bull 适合于异构体和弱酸性化合物的分离 &bull 优异的批次重现性 邻苯二甲酸酯类 色谱柱 如图所示 规格 150 × 4.6 mm, 5 &mu m 流动相 A相:Hexane B相:CH2Cl2:MeOH = 80:20 A:B = 95:5 流速 1.0 mL/min 温度 室温 检测器 UV 254 nm 样品 1.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2.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3. 邻苯二甲酸二丙酯 4.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5.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了解更多 新品六:PlatisilTM PH PlatisilTM PH柱适用于反相色谱模式下芳环类化合物和极性化合物的分离,其保留特性类似于反相C8柱,但疏水性更弱一些。由于表面苯基基团的双键作用(&pi -&pi 键相互作用),使其具有独特的选择性,能够拓宽色谱应用的范围,方便色谱工作者方法的选择和开发。此外,PlatisilTM PH柱采用了高密度键合和独有的封端技术,使得柱子的稳定性和寿命大大增加。 &bull 苯基基团键合在高纯硅胶基质上 &bull 表面的&pi -&pi 键相互作用,使其具有独特的选择性 &bull 高密度键合和独有的封端技术增强了柱子的稳定性 &bull 疏水性弱于C8柱,可对一些疏水性化合物提供更快速分离 &bull 优异的分离度和批次重现性 &bull 适用于极性化合物、芳环类化合物和异构体的分离 苯胺类 色谱柱 如图所示 规格 150 × 4.6 mm, 5 &mu m 流动相 甲醇:水 = 60:40 流速 1.0 mL/min 温度 室温 检测器 UV 254 nm 样品 1. 苯胺 2. 邻甲苯胺 3. -甲基苯胺 4. 2-乙基苯胺 5. -乙基苯胺 6. , -二甲基苯胺 7. , -二乙基苯胺 了解更多
  • 我国科学家解析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与抗生素结合的三维结构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是全球重要的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数据,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约17亿,占全人群的1/4左右,结核病仍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目前结核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了解结核杆菌耐药机制并研发新的治疗结核病药物对实现“终止结核病策略”意义重大。  近日,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主的联合团队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50S ribosomal subunit bound with clarithromycin reveals dynamic and specific interactions with macrolides”的文章,该研究解析了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TY)结合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  研究团队发现抗生素CTY结合位点位于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新生肽链通道靠近rRNA第2062位腺嘌呤(A2062)的位置,与其他大环内酯抗生素的结合位置基本一致。研究团队基于研究获得的密度图,认为结合CTY的结核杆菌大亚基的A2062存在两种构象;与已发表的核糖体与大环内酯结合的结构比较,认为A2062与特定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合的动力学可能调节肽基转移酶向翻译阻滞方向发展。该研究对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A2062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动力学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合理设计下一代抗结核药物,以对抗日益严重的结核杆菌耐药问题。  论文链接: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21.2022439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Science: 目前分辨率最高的NPC中胞质环(CR)亚基的结构
    2022年6月10日,西湖大学施一公团队在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the cytoplasmic ring of the Xenopus laevis nuclear pore complex”的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目前分辨率最高的NPC中胞质环(CR)亚基的结构。此前,该团队已成功解析了NPC中核质环(NR)和内环(IR)的高分辨结构,加上此次解析的CR亚基结构,三者共同构成了目前为止最详细且最精确的NPC支架结构模型,为理解脊椎动物NPC的组成、结构、组装以及功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该模型还提供了多个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在NPC中的位置信息,为疾病诊断以及后续药物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在真核细胞的微观世界中,核孔复合物(nuclear pore complex, NPC)是其中最庞大、最复杂的分子机器之一,也是在核膜上负责物质双向运输的唯一通道,其功能异常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联系在一起。NPC的高分辨率结构解析一直被视为结构生物学界的“圣杯”之一。NPC镶嵌于细胞核的双层核膜(nuclear envelope, NE)之上,在从细胞质到细胞核的方向上,主要由胞质丝(cytoplasmic filaments, CF)、CR、IR、腔环(luminal ring, LR)、NR和核篮(nuclear basket, NB)组成。其中,CR、IR和NR构成NPC最稳定的支架部分,是结构生物学领域关注的重点。NPC的结构示意图由于NPC分子具有巨大的尺寸和结构柔性,获得完整NPC支架的高分辨率结构具有极高难度。该团队创新性地利用倾转样品台的办法对包埋在核膜中的完整NPC分子进行研究。通过将NPC支架部分拆分成CR、IR和NR三个环状结构,并在各个环内进一步拆分成各个稳定区域,分别进行颗粒对中和三维重构,团队最终获得了迄今为止分辨率最高的核孔复合物CR亚基的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达3.7-4.7 Å。同时,该团队还利用重组表达技术和单颗粒冷冻电镜分析手段,将Nup358的N端结构域解析至3.0 Å分辨率。以这些重构结果为基础,该团队最终搭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且最精确的CR结构模型。该模型中CR亚基的主体由两个Y复合物组成,此外还包含五个Nup358、两个Nup205和两个Nup93分子。在Y复合物中,新解析的Nup160的C端片段作为组织中心,在介导三条臂汇集上起着重要作用。而Nup358、Nup205和Nup93在辅助以及稳定CR骨架的组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R亚基的单颗粒冷冻电镜结构施一公团队已深耕NPC结构领域多年。2020年5月至今,该团队先后在Cell Research发表多篇研究论文,报道了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的 NPC 的腔环(LR)、胞质环(CR)、核质环(NR)、内环(IR)的冷冻电镜结构。他们克服多项技术障碍,从初步确认整体结构再到深入刻画复合物细节,逐步揭开了核孔复合物的神秘面纱。NPC支架的结构模型原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l8280
  • 新品发布丨Shim-pack Velox 实心核颗粒色谱柱
    岛津实心核颗粒色谱柱,更高通量,更多选择!Shim-pack Velox系列色谱柱是岛津新推出的实心核表面多孔颗粒色谱柱系列,与全多孔颗粒色谱柱相比,表面多孔颗粒具有更高的通量和更快的速度。Shim-pack Velox系列填料颗粒分散均匀,因此色谱柱具有非常低的背压,而且填料之间的间隙几乎保持一致,因此能够大幅降低涡流扩散引起的谱带变宽,获得尖锐的峰型,从而带来特高的色谱柱柱效和特优异的重现性。■Shim-pack Velox系列色谱柱种类Shim-pack Velox系列色谱柱可以提供5种不同选择性的固定相,能为您提供灵活的方法开发选择性,从而可以轻松应对各种分离难题。Velox系列具有3种粒径选择, 5μm、 2.7μm和 1.8μm, 这三种粒径颗粒有助于您在各种系统上开发和转移方法。■Shim-pack Velox C18---通用型更强的实心核颗粒色谱柱Shim-pac Velox C18是一款通用型高效实心核颗粒反相色谱柱,具有较强的保留能力,满足制药,食品,环境和临床等多种领域样品分析需求 ,是您实现高效分析的主推。应用:11种醛酮类化合物分析色谱柱Shim-pack Velox C18 (2.7um, 4.6*150mm)柱温30 °C样品Aldehyde-ketone-DNPH TO-11A 混标溶剂乙腈样品浓度15 μg/mL进样量2 μL流动相A:水B:甲醇:乙腈 (650:50)* 梯度洗脱检测器UV 365nm■Shim-pack Velox SP-C18---专为低pH值流动相条件下分析的C18柱!SP (Sterically Protected,立体结构保护),SP-C18键合相采用异丁基侧链保护技术,进一步降低了硅胶表面硅醇基的活性,所以即使在非常严苛的酸性体系下,依然具有非常好的使用寿命。pH 1流动相条件下,色谱柱保留损失比较从上图可以看出,在长时间采用pH 1流动相条件下,SP-C18相比其他品牌色谱柱对化合物的保留损失更小,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和耐受性,。■Shim-pack Velox Biphenyl---独特的芳香选择性!Shim-pack Velox Biphenyl 色谱柱是键合二苯基固定相的实心核颗粒色谱柱,能够增强含有芳香基团的化合物的保留,因此非常适合用于生物样品分析中含有偶作用,不饱和键和配位基团的性化合物分析,另外,联苯键合相也增强了立体空间结构的选择性,对结构具有微小差异的化合物或者同分异构体也有惊喜的分离结果!■Shim-pack Velox PFPP---异构体分离更有优势!Shim-pack Velox PFPP (Pentafluorophenylpropyl,五氟苯基丙基) 能够提供与C18固定相不同的选择性,比较适合用于卤代化合物,位置异构体和带电碱性基团物质的分离,尤其对于异构体的分离,PFPP往往能够带来惊喜的分离效果!应用:人血浆中25-羟基维生素 D2/D3和3-Epi-25-羟基维生素 D2/D3检测色谱柱Shim-pack Velox PFPP(2.7um, 4.6*100mm)柱温30 °C溶解溶剂水:甲醇=50:50样品浓度 25-50 ng/mL进样量5 μL流动相A:0.1%甲酸水溶液B:甲醇 梯度洗脱检测LCMSMS, ESI+, MRM■Shim-pack Velox HILIC---应对性化合物分离挑战亲水性相互作用(Hydrophil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简称HILIC) 模式目前主要用于性化合物的分析,Shim-pack Velox HILIC 固定相填料是不键合任何基团的实心核硅胶,利用硅胶基团表面硅醇基的性来显著提升性化合物保留,流动相采用高比例乙腈配合低比例水或者挥发性缓冲盐水溶液,由于有机相比例高,所以可以显著提升 MS检测灵敏度。■EXP系列一体式保护柱和直连式过滤器显著延长色谱柱柱寿命在药物、生物样品、天然产物、环境以及化工分析中,常常会遇到复杂的样品基质,导致分析色谱柱寿命大为缩短。Shim-pack Velox EXP系列一体式保护柱通过拦截流动相和样品溶液中的颗粒物质以及吸附性化学污染物,可以显著提升分析色谱柱寿命,同时确保等同的色谱分离效果,如果是采用UHPLC分析,则可以采用EXP系列直连式过滤器,连接方便,而且死体积小。
  • 施一公组首次报道人源剪切体原子分辨率结构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施一公教授是剪切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权威,自2015年8月以来在Science杂志先后发表了6篇研究文章,解析了酵母中剪切体催化过程中5个关键状态的高分辨率结构。5月11日,施一公教授领导的团队又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n Atomic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pliceosome”的论文,这是该研究组在这一领域发表的第7篇高水平论文,也是首个人源剪切体关键状态的原子分辨率结构,第一次在原子水平解释了剪切体催化第二步转酯反应的功能机理。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为张晓峰、闫创业和杭婧,施一公教授和闫创业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篇Cell论文从投稿到接收只用了11天。鉴于该成果的重要意义,BioArt特别邀请了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茂君教授撰写了该篇特别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4bc262af-0d77-4cd2-9b46-7d997bd2ca4c.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512000929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br/ /p p   5月11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细胞》杂志发表研究文章,首次报道了人源剪切体C* complex的原子分辨率结构。施一公教授是剪切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权威,自2015年8月以来在《科学》杂志先后发表了6篇研究文章,解析了酵母中剪切体催化过程中5个关键状态的高分辨率结构。这是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在这一领域发表的第7篇高水平论文,也是首个人源剪切体关键状态的原子分辨率结构,第一次在原子水平解释了剪切体催化第二步转酯反应的功能机理。 /p p   剪切体催化的前体mRNA剪切过程是生物体内最基础最关键的生命活动之一,是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的中心法则中关键的一环。在所有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分为三步进行,分别由RNA聚合酶 (RNA polymerase)、剪接体(Spliceosome)和核糖体 (Ribosome)执行。第一步简称转录(transcription),即储存在遗传物质DNA序列中的遗传信息通过RNA聚合酶的作用转变成前体信使RNA(pre-mRNA) 第二步简称剪接(splicing),即由多个内含子和外显子间隔形成的前体信使RNA通过剪接体的作用去除内含子、连接外显子,转变为成熟的信使RNA 第三步简称翻译(translation),即成熟的信使RNA通过核糖体的作用转变成蛋白质,从而行使生命活动的各种功能。描述这一过程的规律被称为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多个诺贝尔奖围绕此发现和阐述产生。其中,RNA聚合酶的结构解析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核糖体的结构解析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p p   由于真核生物中的基因编码区中存在不翻译成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内含子),染色体DNA转录出来的前体mRNA(pre-mRNA)并不直接参与蛋白质翻译,而是需要先将其中的内含子片段去除,才能进入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内含子的去除需要通过两步转酯反应来实现:首先,位于内含子序列中下游被称为分支点(branch point sequence)的序列中有一个高度保守的腺嘌呤核苷酸(A),其2’羟基亲核攻击内含子5’末端的鸟嘌呤(G),于是第一步反应发生,形成套索结构 然后,5’外显子末端暴露出的3’-OH向内含子3’末端的鸟嘌呤发起攻击,第二步反应发生,两个外显子连在一起。通过这两步反应,前体信使RNA中数量、长度不等的内含子被剔除,剩下的外显子按照特异顺序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成熟的信使RNA(mRNA)(下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8c47205d-f67a-471b-b897-662b42995cae.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512001013_副本.jpg" / /p p   这两步化学反应在细胞内是由庞大、复杂而动态的分子机器——剪接体催化完成的。对于每一个内含子来说,为了调控反应的各个基团在适当时机呈现合适的构象从而发挥其活性,剪接体各组分按照高度精确的顺序结合和解离,组装成一系列具有不同构象的分子机器,统称为剪接体。根据它们在RNA剪接过程中的生化性质,这些剪接体又被区分为E、A、B、Bact、B*、C、C*、P、ILS等若干状态。剪接体由五个小核核糖核蛋白(snRNP)、十九号复合物(Nineteen Complex,简称NTC)、十九号复合物相关蛋白(NTC Related)和一系列的辅助蛋白所构成,共涉及到100多个蛋白质和至少五条RNA分子。在剪接的过程中,剪接体以前体信使RNA分子为中心,按照高度精确的顺序进行逐步组装并发生大规模结构重组,使之得以完成复杂的剪接任务。剪接是真核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因此具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获取剪接体在组装、激活、催化反应过程中各个状态的结构是最基础也是最富挑战性的结构生物学难题之一。 /p p   此前,施一公教授研究组共报道了酵母来源的剪接反应中5个关键状态的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分别是3.8埃的预组装复合物tri-snRNP、3.5埃的激活状态复合物Bact complex、3.4埃的第一步催化反应后复合物C complex、4.0埃的第二步催化激活状态下的C* complex以及3.6埃的内含子套索剪接体ILS complex。这5个酵母来源的高分辨率结构所代表的剪接体状态,基本覆盖了整个剪接通路中关键的催化步骤,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剪接体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结构信息,大大推动了RNA剪接研究领域的发展。而最新的这一篇《细胞》论文所报道的3.76埃第二步催化激活状态下的人源C* complex使我们第一次在原子分辨率上看到了人源剪切体的工作状态,并首次详细阐释了人源剪切体催化第二步转酯反应的功能机理。 /p p   人源C* complex与酵母来源C* complex在结构上有许多不同。与酿酒酵母来源的复合物结构相比,在这一原子分辨率人源复合物结构中额外鉴定出9个蛋白亚基(Aquarius、Brr2、PPIL1、PRKRIP1、U5-40K、以及EJC的4个蛋白亚基)。另外,第二步反应的关键因子Slu7和Prp17在人源复合物中更加清晰。相反的,酵母复合物中第二步反应的关键因子Prp18在人源复合物中缺失,反映了人和酵母在催化第二步反应过程中功能机理的细微差别。另一个重要的差别是酵母复合物中的Ecm2和Cwc2亚基被人源复合物中的RBM22亚基所取代,使得其周围的蛋白亚基重新排布(下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f0ba68fc-ec88-43f2-b80b-2353dc5f37a3.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512001027_副本.jpg" / /p p   此次发表的关于人源剪切体复合物原子分辨率结构的研究承接之前酵母来源剪切体复合物的研究工作,在攻克剪切过程详细反应机理的道路上再进一步。施一公教授这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对中心法则的研究中最为复杂、最为关键的一环。自1993年RNA剪接的发现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步履维艰地探索其中的分子奥秘,期待早日揭示这个复杂过程的分子机理。剪切体一系列关键状态复合物高分辨率结构的解析,一步一步揭开了RNA剪接这一复杂生化过程神秘的面纱,可以说,这一系列研究工作是当今结构生物学领域里一项里程碑式的、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重量级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95c0871b-e076-40e5-8e71-19b0f0a22f55.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51200104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为Cell论文的通讯作者施一公教授和卓越中心创新学者闫创业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撰文丨杨茂君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后记:到目前为止,闫创业博士已发表的53篇SCI论文中,其中在Nature、Science和Cell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包含共同一作)或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已发表10篇研究型论文。自闫创业博士2005年进入清华化学系以来到如今成为清华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卓越学者总共已经快12年了。从施一公教授课题组的相继发表的这7篇有关剪接体结构的论文署名来看,闫创业博士是这7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三篇)或共同第一作者(4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Cell文章中首次成为共同通讯作者。可以说,整个剪接体系列工作中,闫创业博士起到了中流砥柱般的作用,称得上当今结构生物学领域“夜空中最亮的星” /span 。 /p p br/ /p
  • 毒豆芽检测色谱耗材选择指南
    豆芽常检有毒有害成分:2,4-D(2,4-二氯苯氧乙酸)、4-氯苯氧乙酸钠、6-苄基腺嘌呤、尿素、恩诺沙星、亚硝酸盐与硝酸盐、亚硫酸盐、赤霉素 据中新网沈阳4月18日报道,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端掉6个黄豆芽黑加工点,查获掺入非食品添加剂豆芽25余吨,主要送往饭店做水煮鱼和水煮肉片底料。经检测,豆芽中含有亚硝酸钠、尿素、恩诺沙星、6-苄基腺嘌呤激素,其中,人食用含亚硝酸钠的食品会致癌,恩诺沙星是动物专用药,禁止在食品中添加。我司现根据DB33/625.2-2007《无公害豆芽质量安全要求》和《DB11/T 379-2006》豆芽中4-氯本氧乙酸钠、6-苄基腺嘌呤、2,4-滴、赤霉素、福美双的测定方法汇总出其中所需要色谱耗材供大家参考和选择。 下载pdf: 毒豆芽检测色谱耗材选择指南.pdf 粮食和蔬菜中2,4-滴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75-2003) 试样中2,4-滴用有机溶剂提取,用三氟化硼丁醇溶液将2,4-滴衍生成2,4-滴丁酯,液液萃取,柱层析净化除去干扰物质,以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依据色谱峰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面积定量。 上述带*号产品选择的说明: a.在订购2,4标准品(CDCT-C11940000)后是进行甲酯还是丁酯衍生化? 国标方法中是采用14%三氟化硼丁醇溶液(CFFC-X0034-1SET)进行丁酯化,北京地方标准方法上采用的是14%三氟化硼甲醇溶液(CFEQ-4-110056-0250)进行甲酯化后检验,从经济的角度和购买的方便性上考虑,我们推荐使用甲酯化的方法,当然,您也可以根据方法需要选择丁酯化方法。 b. 是否还需要购买2,4-D甲酯标准品(CDCT-C11945000)或者2,4-D丁酯标准品(CDCT-C11941000)? 若您选择甲酯化方法,2,4-D经14%三氟化硼甲醇溶液(CFEQ-4-110056-0250)衍生化为2,4-D甲酯,您可选择购买2,4-D甲酯标准品(CDCT-C11945000); 若你选择丁酯化方法,2,4-D经10-20%三氟化硼丁醇溶液(CFFC-X0034-1SET)衍生为2,4-D丁酯,您可选择购买2,4-D丁酯标准品(CDCT-C11941000)。 选择2,4-D甲酯标准品或者2,4-D丁酯标准品有助于判断2,4-D甲酯或者2,4-D丁酯气相色谱出峰保留时间和计算2,4-D甲酯或者丁酯衍生化过程转化率。 2,4-D甲酯标准品和2,4-D丁酯标准品都是备选产品,可根据您需要选择购买或者不购买。 豆芽中4-氯苯氧乙酸钠的测定(DB11/T 379&mdash 2006) 试样中的4-氯苯氧乙酸钠用稀碱提取后,在酸性条件下用固相萃取柱将样品中的4-氯苯氧乙酸吸附,使其与基体干扰物分离,再用甲醇洗脱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峰面积定量。 豆芽中6-苄基腺嘌呤的测定(DB11/T 379&mdash 2006) 豆芽中残留的6-苄基腺嘌呤经酸化甲醇提取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峰面积定量。 豆芽菜中尿素测定 参考《豆芽菜中尿素测定的异常现象分析及方法改进》 正常的绿豆芽在生芽过程中,应不添加任何物质,但其生长过程缓慢、周期长,为加速生长周期,人为的加入尿素促进其生长,使芽变粗变长,但也使豆芽中尿素残留增加,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检测原理:尿素和亚硝酸钠在酸性溶液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氨的气体,当加入格里斯千试剂时,掺有尿素的样品呈现黄色外观,正常的样品呈现紫红色。 注意事项: a.浓硫酸加入量 由于样品的取样量少,少量的浓硫酸即可达到所需的强酸性,因此,建议将浓硫酸的加入量改为0.5ml,为原方法用量的一半; b.亚硝酸钠加入量,当溶液中亚硝酸盐含量高时,与显色剂作用,可呈现黄色,是因为产生的偶氮色素被过量的亚硝酸氧化褪色适当的稀释后方可产生正常紫红色。因为样品中尿素的含量相对较低,它只能与少量的亚硝酸钠作用,当加入过量的亚硝酸钠时,剩余的亚硝酸钠就会将产生的偶氮色素氧化,使之褪色而产生黄色,造成假阳性,故亚硝酸钠的添加量非常关键。当亚硝酸钠的用量减少一半时,但显色效果不明显,当减少到1/4用量时,颜色反应非常灵敏,空白及阴性对照管呈紫红色,阳性管呈黄色,根据尿素的有无样品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除产品描述外,上述内容均摘自宋晶瑶、赵玉梅、王琳《豆芽菜中尿素测定的异常现象分析及方法改进》   毒豆芽中恩诺沙星检 参考:GB/T 21312-2007 动物源性食品中14中喹诺酮药物残留检测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方法提要:用0.1mol/LEDTA-Mcllvaine缓冲液(pH4.0)提取样品中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经过滤和离心后,上清液经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测定,用阴性样品基质加标法定量。 GB 5009.33-2010 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 第一法 离子色谱法 试样经沉淀蛋白质、除去脂肪后,采用相应的方法提取和净化,以氢氧化钾溶液为淋洗液,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电导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 第二法 分光光度法 亚硝酸盐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硝酸盐采用镉柱还原法测定。试样经沉淀蛋白质、除去脂肪后,在弱酸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外标法测得亚硝酸盐含量。采用镉柱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测得亚硝酸盐总量,由此总量减去亚硝酸盐含量,即得试样中硝酸盐含量。 GB/T 5009.34-2003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 第一法 盐酸副玫瑰苯胺法 亚硫酸盐与四氯汞钠反应生成稳定的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SN 0350-95 出口水果中赤霉素残留量检验方法 以丙酮提取样品中赤霉素,然后用乙酸乙酯提取,再用缓冲溶液凡提取后,在薄层层析板上除去干扰物质,最后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 了解更多检测方法请进入上海安谱公司网站: www.anpel.com.cn
  • “疫苗恐慌”代价大 乙肝发病率可能回潮
    监测显示,去年12月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30%。如再降,婴幼儿乙肝发病率可能回潮。   一问 国产疫苗质量过关吗   世卫官员称,中国疫苗质量不比国外差   记者:世卫官员称,中国疫苗质量不比国外差。他的说法有依据吗?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局长于竞进:从疫苗使用角度来讲,评判疫苗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疫苗对人体来讲是一个外来抗原,因个体差异,极个别的受种者会出现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很低,但不可避免。从目前监测结果看,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率并不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范围,我们对国产疫苗是有信心的。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化监管司司长李国庆:我国疫苗监管体系在2011年已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只有这个国家的疫苗监管体系经过评估之后,这个国家的疫苗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才有资格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认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在疫苗运输与保存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冷链设备。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项目,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采购冷链设备保障农村落后地区的使用。疫苗和冷链管理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操作规范,这方面还未发现过问题。   记者:公众为何会产生“疫苗恐慌”?   贾继东: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免疫安全网页上明确提示:世界上没有能够保护每个接种者、并且对每个人都完全安全的“完美”疫苗 有效的疫苗(就是能够诱导保护性免疫的疫苗)也可能产生某些副反应,但这些副反应大多轻微且很快消失 绝大多数被怀疑与疫苗接种有关的不良事件实际上不是疫苗本身所致,许多仅仅是偶合事件。   本次疫苗安全事件实际是风险问题,并非疫苗质量问题。公众或许会有“零容忍”的想法,但事实上“零风险”不存在,风险只能被削减,但不能被消除。这方面需要各方努力提高公众的风险认知。   李国庆:我国这几年大幅度提高疫苗质量标准。实施新版的GMP极大促进了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从疫苗研发、疫苗生产到监管整个系统,质量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这方面需要恢复公众对国产疫苗的信心。   二问 打疫苗会染上自闭症吗   疫苗不会导致疾病,不打会付出更大代价   记者:疫苗会导致自闭症或其他疾病吗?您怎样看“不打疫苗更健康”的说法?   贾继东: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接种疫苗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健康措施之一,每年可预防200万—300万人口死亡。针对在民间和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对疫苗的误解,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官方网站上进行了澄清。1998年的一项研究引发了人们对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与自闭症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的关切,这项研究后来被证实是严重错误的,发表该研究论文的杂志也对论文实施了撤回。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与自闭症之间存在关联。   不打疫苗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其实,疫苗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免疫反应与通过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类似,但疫苗不会导致疾病,也不会使接种者受到潜在并发症的威胁。相比之下,通过天然感染获得免疫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记者:最近发生的乙肝疫苗事件对疫苗接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贾继东:中国疾控中心的最新调查发现,701名儿童家长中将近30%的家长对预防接种产生犹豫 另有20%左右的家长,不想带孩子去接种。卫计委对10个省份开展的监测则显示,2013年12月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下降了30%,其他种类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下降了15%。可以想见,如果乙肝疫苗接种率持续降低,中国婴幼儿的乙肝感染率也可能出现回潮。截至目前,还缺乏根治乙肝的办法,目前医疗手段只能减少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1974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全细胞百日咳疫苗后发生36例神经系统反应,电视新闻持续报道导致接种工作中断,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百日咳疫情流行随之而来,发病率由接近1/10万上升至200/10万。受此影响,日本婴儿百日咳疫苗接种率从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 1979年日本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现1.3万余病例、41人死亡。   三问 打这么多疫苗有必要吗   新生儿接种疫苗,其实是跟疾病传染速度赛跑   记者:新生儿打这么多疫苗有没有必要?   于竞进:我国上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麻疹年平均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一千左右。如果不实行接种,仅麻疹发病每年会在1000万例左右 没有实施疫苗接种前,每年脊灰的发病是2万—4万例,这些病例是终生不可恢复的残疾病例。通过接种疫苗,我国在1994年出现最后一个本土病例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目标。   贾继东:有句话说得好,好了伤疤忘了疼。由于免疫规划的推进,接种人口的增加,像白喉、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没有了急性传染病的切肤之痛,反而不能感受到预防接种的益处。传染病不只是某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群普遍易感。在疾病面前,不要想着“刀枪不入”,不感染疾病只是个别人的事。   新生儿接种疫苗,其实是疾病传染速度与抗体速度在赛跑。为什么新生儿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呢?感染乙肝病毒越早,发生慢性乙肝的比例越高,新生儿时期感染更易成为慢性感染者(90%)。乙肝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在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者,仅4%不能阻断母婴传播,但是在24小时之后才接种者20%不能阻断,两者相差5倍。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越早接种效果越好。这不但是我国的乙肝免疫策略,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免疫策略。   记者:打疫苗会出现什么不良反应?哪些人不应该打疫苗?   贾继东:最常见的反应是在注射部位有局部疼痛,几个小时可以缓解,有的有硬结过一段时间也会消退。真正比较严重的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是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甚至更少。   世界卫生组织对疫苗的接种,除了过敏以外基本没有禁忌症。我国从安全角度考虑做了一些规定,一般来说有急性疾病或者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或者发热时,不是接种一定会加速这些疾病,只是希望避免出现问题。有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癫痫和变性疾病,国家作为禁忌症,除了这些都可以接种。对于早产儿,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是可以接种,我国出于安全考虑建议婴儿发育到一定程度再接种。如果母亲是乙肝阳性则应该个案分析,权衡利弊后决定。   【延伸阅读】   您愿意回到没有疫苗的年代吗   因为疫苗不良反应,就认为疫苗无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在疫苗发明之前世界流行病的情况。   中国民间过去有 “孩子出过疹和痘,才算解了阎王扣”的说法。   国外情况也是如此。据估算,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多达1.5亿,按30%病死率推断,感染过天花的人数高达5亿。18世纪,天花传到澳大利亚,杀死50%的当地原住民。   人类发明的第一个疫苗就是针对天花的牛痘疫苗。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牛痘疫苗绝非一种安全的疫苗,且不说其留下巨大的疤痕影响美观 如果接种时的剂量没掌握好,可能引发严重的感染,有些感染是致命的。可是相对于天花的恐怖威胁,牛痘疫苗的这些风险还是能够接受的。   发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患儿及其家庭,的确应该得到更多关注与救助,但如果因为小概率的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而批判疫苗无用,甚至拒绝接种疫苗,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公众更不愿意承受的疫病流行。 文章转载自:果壳网
  • 核磁干货视频,不用再等一年了!iCMR 2019圆满结束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11月20-21日,由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联合主办的 strong “第三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iCMR 2019) /strong 成功召开,15位来自磁共振领域的专家分享了磁共振的新技术、新方法,据不完全统计,本次研讨会参会人员近千人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波谱作为检测领域的“四大天王”之一,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strong 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 resonance,NMR)是原子核系统在磁场中形成能级,在电磁波的激励下部分低能态的氢质子跃迁到高能态而产生的共振。NMR现象是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珀赛尔和哈佛大学的布洛赫等人分别发现的,并因此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3年纽约州立大学的劳特保教授对磁场信号进行空间编码,获得了核磁共振图像, 作为新的科学检测手段,核磁共振很快被应用到化学和医学等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现如今,核磁共振波谱仪是生命科学、材料、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需求的科学仪器,在科研、教育、生产、信息、卫生以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应用需求以及技术发展的深入,固体核磁、核磁成像等核磁新技术、新方法一直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而同时,随着核磁技术的发展,其在生物与医药、化学与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也逐渐深入和完善。对我国而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有很多研究工作赢得世界的认可。不仅如此,这些年,我国在磁共振仪器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值建国70周年之际,又在贸易战大环境影响下,国产磁共振技术如何为国家发展助力?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大会针对目前热门的核磁共振波谱领域分设了4个专场,分别为:核磁新技术、新方法,国产核磁技术发展,磁共振技术在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d23d1c5a-2c76-4326-8db2-250cbe4b8f40.jpg" title=" 磁共振1.JPG" alt=" 磁共振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b308693-2ea6-4f6a-abda-513291d161ea.jpg" title=" 磁共振2.JPG" alt=" 磁共振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大会开始,首先由北京分析测试协会波谱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杨海军高工为大会致辞。杨海军指出:打好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功非常重要,磁共振波谱跨越了物理、化学、材料等多个学科,对基础知识的要求比较宽广。随着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对磁共振波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原位、光照、变温等,如何满足这些需求,解决更为复杂的科学问题,是当前磁共振波谱的主要问题。同时,DNP、超高转速固体核磁、液相色谱核磁联用、激光加热等技术,也为磁共振波谱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最后,他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6002.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大会致辞:对磁共振波谱的认识和展望》视频精彩回放 /span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相互作用广泛存在于生物大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以及生物大分子和配体小分子之间,生物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发挥功能,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检测与识别是药物筛选和设计的重要环节。核磁共振是目前最常用一种相互作用检测技术,它能够在近生理条件下提供达到原子分辨率的生物分子结构与动力学如结合常数等信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药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药物筛选研究中,在报告中,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原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张许研究员介绍了一些常规的基于小分子检测的配体筛选技术,以及他课题组发展的基于辐射阻尼效应的配体筛选技术及其在中草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作用。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6001.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基于核磁共振的配体筛选技术》视频精彩回放 /span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核磁共振(NMR)能无损灵敏地探测原子、分子级别的短程微观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有序或无序材料的表征。因此,核磁共振对电池材料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及优越性。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唐明学研究员首先在报告中简述了原位核磁共振对电池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历史及关键技术;而后,他详述了原位核磁共振的搭建,在线探索电极反应机理,揭示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等决定因素,从而帮助优化电极材料结构及电池组装提供智力指导。此外,他课题组拓展了原位磁共振成像(MRI/EPRI)并精确捕获电极反应分布情况、揭示固态电池失效机制。最后,唐明学总结了原位磁共振作为无损表征工具的注意事项,并指出发展趋势。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6000.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原位磁共振(NMR/EPR)研究电池工作机理》视频精彩回放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人体体液包含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利用NMR对人体体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临床代谢组学研究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果,被认为是“组学”技术中最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技术。报告中,布鲁克任萍萍博士分享了Bruker IVDr(体外诊断研究)平台最新发布的代谢病研究与诊断模块,如何基于人体体液样本,一键式全自动地完成NMR数据采集、谱图解析、代谢物定量以及对代谢疾病作出诊断,包括但不限于罕见的新生儿、儿童和成人迟发性遗传代谢病。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99.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NMR新进展:代谢疾病研究与诊断》视频精彩回放 /span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核磁共振波谱法作为一种分析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命科学、材料和环境等领域的研究中,为分子结构鉴定、机理研究和微观结构研究等提供多丰富信息。随着各种功能材料研究的发展,固体核磁共振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北京大学扶晖高工在报告中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固体核磁共振技术以及列举固体核磁共振在不同材料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98.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视频精彩回放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二十年, 核磁共振谱仪在国内的数量由500台增加到2200台。提供谱仪的厂家仍然维持三家, 但是Varian公司已被国产谱仪公司所取代。报告中,北京大学林崇熙副教授介绍了国内四家谱仪公司的发展变迁历史, 包括人事更动、服务改进、硬件软件的开发演变。同时他也介绍了耗材方面的提供与演变历史, 包括液氮液氦、氘代试剂的生产与供应等。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97.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核磁共振谱仪以及氘代试剂在国内近二十年的发展情况》视频精彩回放 /span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报告中,武汉中科牛津波谱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应用专家颜贤忠介绍了中科牛津推出的新一代超导核磁共振谱仪Quantum-Iplus,其采用了高中频技术,具有集成度高、功率线性度好、可实现多接收等特点。结合新的基于Java的谱仪控制及数据处理软件SpinstudioJ,以及全自动调谐的STM宽带探头,该系统能够轻松实现全频带宽带杂核试验,无需更换射频线及滤波器。Quantum-Iplus系统的推出为核磁共振谱仪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96.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中科牛津新仪器Quantum-IPlus 谱仪及新软件SpinStudioJ介绍》视频精彩回放 /span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报告中,上海寰彤科教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寰彤主要介绍了寰彤在永磁60M-90M核磁共振谱仪和永磁1.5T小动物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研发历程。他首先介绍了核磁共振谱仪核心技术匀场技术的突破,精密制造技术突破带来影响。然后他介绍了90M核磁共振谱仪技术研发突破,详细介绍了1.5T小动物磁共振成像的研发历程、与进口商用仪器的优劣对比。最后他总结了自主研发道路的一些经验总结以及如何以贸易战为机遇发展国产仪器。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95.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国产永磁高场核磁共振设备自主研发之路》视频精彩回放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复杂混合物分析和鉴定是诸多学科面临的共性问题和难点。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王英雄研究员以费托反应生成水为例,展示了液体NMR在复杂样品分析领域的强大优势。DOSY实现了对大量有机小分子的虚分离与结构指认;Pure shift可抑制多重结构J耦合,解决1H谱图重叠的困境;CSSF-TOCSY可从复杂谱图中逐一提取全部化合物纯净信号。以上NMR方法可快速拓展到其它混合物样品分析。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94.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液体NMR高级方法(Pure Shift, CSSF-TOCSY, DOSY)分析复杂混合物》视频精彩回放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半导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取决于其结构中固有的缺陷。建立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殊性质与内在缺陷之间的关系,对于找出这些特殊性质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刘小龙副教授在报告中叙述了他首次利用二维1H TQ-SQ MAS NMR和IR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在氧化锌空位中加入3个H+,3个氢原子可以与ZnO中的6个Zn相邻原子多配位形成多中心氢键,而这些质子导致了高的背景载流子浓度(BCC)。他课题组的实验结果还表明,氢“溢流”是H2分子在氧化锌的空穴中被分解成原子,并溢出到表面,提供了高活性的氢原子。报告题目: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ZnO单晶中Zn缺陷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物理和化学应用中的作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年来,弱键活化得到了大家的重视。然而由于弱键研究的复杂性,目前烯丙基醇的活化机制仍主要借助于理论计算开展研究。报告中,信阳师范学院马献涛副教授介绍了他通过核磁滴定、Job work、变温核磁、扩散序谱、NOE等核磁共振手段确定了烯丙基醇的弱键活化模型,并预测发展了一系列烯丙基醇的绿色转化新方法。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92.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烯丙基醇的弱键活化机制研究》视频精彩回放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EPR(电子顺磁共振)是一门探测物质中的未成对电子的波谱学技术,也被称之为ESR(电子自旋共振)。一般情况下,自由基的寿命都是非常短的,但即便这样,自由基仍然在许许多多的反应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光合作用,氧化反应,催化反应以及聚合反应等,EPR方法便可直接原位在线观测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生成及变化性况。EPR是目前唯一一种直接观测未成对电子的波谱学方法。而相关过渡金属及稀土金属缺陷的研究,EPR也是唯一一种可以深入到样品内部进行透过式观测的方法。其他材料缺陷,比如材料中的氧空位、各种色心缺陷,用EPR来实现观测也是非常有效和有鉴别性的波谱学方法。报告中,布鲁克磁共振EPR应用专家杨佳慧博士从EPR波谱学的应用出发,进而引入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让与会者可以了解了EPR方法及其应用面,并希望通过对EPR的介绍能为研究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帮助。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91.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电子顺磁共振EPR方法应用简介》视频精彩回放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核磁共振的弛豫弥散(Relaxation Dispersion)方法已经广泛地用于测量蛋白质的激发态(Excited States),即丰度低、寿命短的瞬态构象,但是在RNA和DNA上的应用相对来说还不多。报告中,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薛毅研究员简要介绍了弛豫弥散方法的原理以及这种方法在研究核酸激发态构象上的应用。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90.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用弛豫弥散方法研究核酸的瞬态构象》视频精彩回放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新药研发是一个多学科、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过程。如何在药物研发初期环节发现准确、高效的类药先导分子成为影响整个新药发现过程,实现研发产业化转换的关键步骤。针对疾病相关的靶标分子,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化合物库(片段分子库)进行正交筛选,可获得对靶标分子特异性、高选择性识别的命中分子,有效剔除因单一技术缺陷引入的假阳性,从而有效保证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山大学药学院邵伟艳高工在报告中主要阐述了在药物筛选初期,如何利用NMR和SPR技术等技术,对化合物库进行正交筛选,以期获得准确、可靠、全面的命中物分子信息。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89.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NMR/SPR技术在新药筛选中的应用》视频精彩回放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核磁共振技术的波谱技术在检测大脑内代谢物小分子的浓度和变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重现性高+分子探针),而磁共振成像则具有无损检测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网络的优势。报告中,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王杰研究员主要介绍了磁共振波谱技术在代谢物小分子的广泛应用及首次结合磁共振与嗜神经病毒技术研究大脑的结构网络实现全组织检测,进而克服了基于传统脑片技术对大脑结构网络观测的缺点。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88.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磁共振技术(波谱与影像)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视频精彩回放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心脏磁共振是心肌组织定征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定量心脏磁共振参数图技术(T1和T2 mapping)能够进一步识别弥漫性心肌,完善了心脏结构、功能和活性的全方位检查,是心脏磁共振成像和临床应用领域的前沿热点。报告中,清华大学丁海艳工程师介绍了心肌定量成像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其在预临床动物验证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有望成为新的心肌定征影像学指标。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05987.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运动器官-心脏中的进展和应用》视频精彩回放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c363025-a5e0-4a99-b916-2ae808db4945.jpg" title=" 121.jpg" alt=" 1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已经将部分报告老师的现场讲座视频上传到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 strong 想要重复学习或者没机会参与会议直播的网友,可以点击报告视频精彩回放进行学习与分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这次大会,仪器信息网特别建立了“iCMR 2019”技术交流群。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主持人微信,加入到“iCMR 2019”技术交流群中,我们会将部分大会报告视频在群中分享。同时,群中还有多位报告专家,您也可以与他们进行直接的学术交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63px height: 16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8a76e95-fb5d-457b-9d8c-7a2ae3e9c5a1.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1121101700.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1121101700.jpg" width=" 163" height=" 16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加主持人微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主持人拉您进群 /strong /p
  • 上海市食品学会发布《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
    各相关单位代表及专家:《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的编制,根据《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的要求,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现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请各相关单位代表及专家审阅标准文本,对本标准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于2023年5月27日前将《团体标准征求意见反馈表》(附件二) 以E-mail形式反馈给上海市食品学会。逾期未复函,将按无异议处理。此致! 附件一:《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征求意见稿)附件二:《团体标准征求意见反馈表》联系人:郭燕茹联系电话:18018674491电子邮箱:ssfs_office@163.com上海市食品学会2023年4月28日关于《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团体标准征求意见函.pdf《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征求意见稿).pdf《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征求意见反馈表.doc
  • 上海市食品学会批准发布《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团体标准
    各会员单位、有关单位:根据《上海市食品学会团体标准工作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现批准发布《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团体标准(T/SSFS0007-2023),2023年7月18日发布,2023年8月1日实施,现予公告。附件一:关于批准发布《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团体标准的公告上海市食品学会2023年7月25日上海市食品学会关于批准发布《豆制品中嘌呤的测定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团体标准的公告.pdf
  • 甲基化成肿瘤检测新靶标?五种新型DNA甲基化酶检测技术进展揭秘
    DNA甲基化是哺乳动物基因组中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事件之一,即DNA中核苷酸与甲基基团的共价修饰[2]。DNA甲基化与人的生命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染色体完整性的维护或者X染色体的活性等等都离不开DNA甲基化的控制,DNA甲基化流程在胚胎发育中是无处不在的[1]。如果DNA甲基化进程出现异常,会导致生物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以及身体的生长缺陷或生理紊乱。DNA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出现异常,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引起人体内肿瘤的发生或者肿瘤的转移,这一切的源头都是DNA甲基化进程出现异常的结果[3]。DNA甲基化酶是肿瘤治疗靶点DNA甲基化酶是一种修饰酶,经常与限制性内切酶一同出现。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以及原核生物基因组中,普遍存在DNA甲基化酶维持以及催化DNA甲基化过程的现象。DNA甲基化酶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治疗靶点以及预测生物甲基化过程的标志物,在单细胞水平上准确灵敏地检测DNA甲基化酶对于肿瘤医学上的临床诊断以及临床治疗甚至是生物学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甲基化的核苷酸和位置被分为三组,即腺嘌呤的甲基化、胞嘧啶的4-N甲基化和胞嘧啶的5-C甲基化。所有已知的DNA甲基化酶在其甲基化过程中以s-腺苷甲硫氨酸作为甲基供体。最常见的DNA甲基化不仅发生在胞嘧啶嘧啶环5-C位置的CpG位点上,还发生在对称四核苷酸5’-G-A-T-C-3’ 中腺嘌呤环的6-N位置[4,5]。传统DNA甲基化酶检测方法有局限 DNA甲基化酶活性的高灵敏度检测在基因调控、表观遗传修饰、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用于检测DNA甲基化酶活性的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6], 聚合酶链反应(PCR)[7],凝胶电泳[8],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9],以及使用同位素标记的s-腺苷甲硫氨酸甲基化检测[10,11]。尽管这些技术在实验室实践中被证明是有用的,但它们具有局限性。例如,大多数技术不仅使用笨重昂贵的设备,而且需要复杂的样品制备和数据分析所需的大量时间。同位素标记等技术是有效的,但它们往往需要费力的样品制备、同位素标记、复杂的设备和大量的DNA,使得它们不适合在医护点使用。所以,DNA甲基化酶活性检测迫切需要简单、便携、高灵敏度和低成本的检测方法。在最近的技术进步中,许多替代的DNA甲基化酶活性测定方法,如放射法、比色法、荧光法、电化学法等已被提出。此外,其中许多与纳米材料或酶结合,以显著提高它们的敏感性。放射法、蛋白质纳米孔等新型检测技术兴起 放射法:同位素标记作为最早检测DNA甲基化酶活性的方法之一,早期广泛应用于检测DNA甲基化酶和DNA甲基化的活性[12,13]。在由DNA甲基化酶催化的甲基化过程中,同位素标记的甲基部分转移到DNA上,从而赋予甲基化的DNA放射性。这种放射性可以很方便地用闪烁计数器或放射自显像仪来检测。可惜的是,放射性试剂的介入是限制这种试验在中央实验室进行的最大缺点。对无辐射DNA甲基化酶活性检测的研究导致了甲基化特异性PCR[14]、HPCE[9]和HPLC等替代品的发展[7,14],而甲基化特异性PCR被认为是较好的方法。尽管非放射性,上述DNA甲基化酶活性检测需要庞大且通常昂贵的设备,冗长且耗时的样品制备和数据分析,以及繁琐的检测方案,这在临床实践中也比较难以实现全覆盖。比色法:比色法用于DNA甲基化酶活性检测依赖于颜色变化的目视观察或与DNA甲基化酶相关的吸收光谱的光谱测量。它们具有成本低、简单、可移植性和在某些情况下无需仪器的优点。虽然紫外-可见光谱法可以量化DNA,但甲基化和未甲基化DNA在紫外-可见吸收特性上的低灵敏度和不显著差异基本否定了紫外-可见光谱法直接检测DNA甲基化酶活性[15~17]。金纳米粒子:金纳米粒子(AuNPs)由于其表面的等离子体共振吸收的高消光系数且强依赖于粒子间距离,在DNA甲基化酶活性检测的比色法研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图1 所示,金纳米粒子表面包覆有双链DNA (ds-DNA),其中一条链包含DNA甲基化酶识别序列和5’-硫醇末端。在DNA甲基化酶存在的情况下,如图1 B 所示,DNA甲基化酶被共价标记在ds-DNA中碱基环的6-C位置,因为在5-N位置缺乏一个质子阻止了β-消除,甲基化的DNA不能被核酸外切酶 ExoⅠ剪切,因此金纳米粒子仍然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中 [18]。从而实现DNA甲基化酶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526 nm处,金纳米粒子聚集物的吸光度与DNA甲基化酶的活性呈2 ~ 32 U / mL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5 U/ mL。图1. (A)基于ABP的比色生物传感器的示意图(B) DNA甲基化酶的检测机制 荧光法:荧光指吸收激发荧光团的光,以促进电子从基态到激发态,电子迅速地回到激发态的最低能级,然后当电子最终返回基态时,发出波长较长的光。与其他DNA甲基化酶活性测定法相比,荧光法检测DNA甲基化酶活性的优点是检测过程简单,灵敏度高,但其复杂的光学性能限制了其在集中实验室的应用[19~20]。图2. 基于外切酶的靶循环的DNA甲基化酶活性检测原理图电化学法:电化学生物分析技术的发展一直是现代分析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电化学法用于DNA甲基化酶分析包括测量电流、电压、电荷和电阻等电量,以反映DNA甲基化酶的活性。与许多其他类型的DNA甲基化酶活性的检测相比,它们具有低成本、高灵敏度、执行现场监测的能力以及非常适合微型化和集成微制造技术的优点[22~23]。Zhi-Qiang Gao等人在2014年报道了一种简单、高灵敏度的DNA甲基化酶电化学活性测定方法。该方法采用电催化氧化抗坏血酸(AA)的信号放大手段,通过一个螺纹插层N,N -2(3-丙基咪唑)-1,4,5,8-萘二酰亚胺(PIND)电催化氧化还原Os(bpy)2Cl+ (PIND-Os),包含5’-CCGG-3’ 对称序列的ds-DNA首先固定在金电极上。然后用DNA甲基化酶孵育电极,经过酶催化特定CpG二核苷酸的甲基化,然后用识别5’-CCGG-3’ 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 Hpa II 剪切酶处理电极,从而实现DNA甲基化酶活性检测的目的[24]。图3. DNA甲基化酶活性的检测原理示意图蛋白质纳米孔:蛋白质纳米孔检测技术是在单分子水平上以低成本、无标签和高通量的方式研究生物分子的检测技术。近年来,纳米孔技术正从生物传感的角度进行研究[25]。应用于核酸特征鉴定、化学反应过程的测量、蛋白质分析、疾病相关蛋白状态的检测以及酶动力学的研究等[26]。α-溶血7素是一种蛋白质纳米孔,它自发地插入到脂质双层膜中,形成一个纳米孔[27]。当一个带电分子在外加电势下通过蛋白质纳米孔时,它会引起离子电流的瞬态变化,电流变化事件被记录下来。被分析物可以通过当前电流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特征电流信号则可以揭示被分析物的各种特征[28~30]。该检测方法不需要对DNA探针进行任何化学修饰,既方便又节约成本,减少了样品消耗。 图4. 用于分析DNA甲基化酶活性的纳米孔试验的示意图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DNA甲基化酶活性的检测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几种方法有希望可在临床检测,使得该方法在用于癌症诊断、预后和治疗方面显示出了希望。比色法依赖于颜色变化的目视观察或与DNA甲基化酶相关的吸收光谱的光谱测量,具有成本低、简单、可移植性和在某些情况下无需仪器的优点,但是检出限相对较高。荧光法检测DNA甲基化酶活性的检测过程简单,检出限相对理想,但其复杂的光学性能以及昂贵的仪器设备限制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电化学法由于需要构建较复杂的反应电极材料而使得其在临床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蛋白质纳米孔的检测方法不需要对DNA探针进行任何化学修饰,既方便又节约成本,减少了样品消耗,检出限相对较为理想,并且已经成功应用于人类血清样本。这类检测可能最终为常规DNA甲基化酶活性的检测和分子诊断打开大门,为疾病的管理和诊断带来新的前景。 作者:王家海、骆 乐 作者简介:王家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核算纳米结构为信号传导载体的纳米孔传感器”;在核酸探针和仿生纳米孔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分子识别的工作,也为将来进一步开展分析化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间积累了多种前沿分析方法和技术:仿生纳米孔制备和检测;微纳米加工技术;核酸探针人工合成技术。参 考 文 献 [1] 陈晓娟,闫少春,邵国,等.人DNA甲基化转移酶的分类及其功能[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04):136-138.[2] Das PM, et al. DNA methylation and cancer[J]. Clin. Oncol. 2004 22: 4632-4642.[3] Jurkowska RZ, et 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mmalian DNA methyltransferases[J]. ChemBioChem 2011 12: 206-222.[4] Lee GE, et al. DNA methyltransferase 1-associated protein (dmap1) is a co-repressor that stimulates DNA methylation globally and locally at sites of double strand break repair[J]. Biol. Chem. 2010 285: 37630-37640.[5] Liu SN, et al. Assay Methods of DNA Methyl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ancer Diagnosis and Therapy[J]. Chinese J.Anal. Chem. 2011 39: 1451-1458.[6] Boye E, et al. Quantification of dam methyltransferase in Escherichia coli[J]. Bacteriol. 1992 174: 1682-1685.[7] Eads CA, et al. CpG island hypermethylation in human colorectal tumors is not associated with DNA methyltransferase overexpression[J]. Cancer Res. 1999 59: 2302-2306.[8] Bergerat A, et al. Allosteric and catalytic binding of s-adenosylmethionine to escherichia coli DNA adenine methyltransferase monitored by 3H NMR[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1 88: 6394-6397.[9] Fraga MF, et al. Rapid quantification of DNA methylation by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J]. Electrophoresis 2000 21: 2990-2994.[10] Yokochi T, et al. DMB (dnmt-magnetic beads) assay: measuring DNA methyltransferase activity in vitro[J]. Methods Mol. Biol. 2004 287: 285-296.[11] Adams RLP, et al. Microassay for DNA methyltransferase[J]. Biochem. Bioph. Methods 1991 22: 19-22.[12] Jurkowska RZ, et al. DNA methyltransferase assays[J]. Methods Mol. Biol. 2011 791: 157-177.[13] Pradhan S, et al. Recombinant human DNA (cytosine-5) methyltransferase [J]. Biol. Chem. 1999 274: 33002-33010.[14] Herman JG, et al.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a novel PCR assay for methylation status of CpG islands[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6 93: 9821-9826.[15] Kattenhorn, L. M. Korbel, G. A. Kessler, B. M. Spooner, E. Ploegh, H. L. Mol. Cell 2005, 19, 547−557.[16] Mosammaparast, N. Shi, Y. Annu. Rev. Biochem. 2010, 79, 155−179.[17] Barglow, K. T. Cravatt, B. F.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7408−7411.[18] Wu Z, et al. Activity-based DNA-gold nanoparticle probe as colorimetric biosensor for DNA methyltransferase/glycosylase assay[J]. Anal. Chem. 2013 85: 4376-4383.[19] Zhu, C. Wen, Y. Peng, H. Long, Y. He, Y. Huang, Q. Li, D. Fan, C. Anal. Bioanal. Chem. 2011, 399, 3459−3464.[20] Chen, F. Zhao, Y. Analyst 2013, 138, 284−289.[21] Xing XW, et al. Sensitive detection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 activity based on exonuclease-mediated target recycling[J]. Anal. Chem. 2014 86: 11269-11274.[22] Wu, H. Liu, S. Jiang, J. Shen, G. Yu, R. Chem. Commun. 2012, 48, 6280−6282[23] Wang, M. Xu, Z. Chen, L. Yin, H. Ai, S. Anal. Chem. 2012, 84, 9072−9078[24] Deng H, et al. Highly 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methyltransferase activity assay[J]. Anal. Chem. 2014 86: 2117-2123.[25] Howorka, S. Siwy, Z. Nanopore Analytics: Sensing of Single Molecules. Chem. Soc. Rev. 2009, 38, 2360−2384.[26] Song, L. Hobaugh, M. R. Shustak, C. Cheley, S. Bayley, H. Gouaux, J. E. Structure of Staphylococcal α-Hemolysin, a Heptameric Transmembrane Pore. Science 1996, 274, 1859−1865.[27] Lin, L. Yan, J. Li, J. Small-Molecule Triggered Cascade Enzymatic Catalysis in Hour-Glass Shaped Nanochannel Reactor for Glucose Monitoring. Anal. Chem. 2014, 86, 10546−10551.[28] Li, J. Yan, H. Wang, K. Tan, W. Zhou, X. Anal. Chem. 2007, 79, 1050−1056.[29] Wood, R. J. Maynard-Smith, M. D. Robinson, V. L. Oyston, P. C. F. Titball, R. W. Roach, P. L. PLoS One 2007, 2, e801−e801.[30] Wood, R. J. McKelvie, J. C. Maynard-Smith, M. D. Roach, P. L. Nucleic Acids Res. 2010, 38, e107−e107.[31] Jinghong Li, et al. Nanopore-based, label-free, and real-time monitoring assay for DNA methyltransferase activity and inhibition[J]. Anal. Chem. 2017 89: 13252−13260.
  •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游书力团队在手性分子精准合成领域取得新突破
    仪器信息网讯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游书力团队利用金属铱催化剂的反应特点,从易得的Z—烯丙基酯原料出发,实现了含有Z—烯烃手性化合物的精准合成。该研究揭示了全新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模式,为含有Z—烯烃结构单元的手性分子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合成策略,有望应用于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合成等领域。该研究成果以“铱催化Z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Iridium-catalyzed Z-retentive asymmetric ally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s)”为题,于2021年1月22日在《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7/380#login-pane图1 (A) 含有Z-烯烃的手性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 (B) 过渡金属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  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可以便捷地实现含有烯烃结构的手性分子合成。在过渡金属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中,Z-烯烃底物与金属发生氧化加成可先形成热力学不稳定的anti-π-烯丙基金属络合物,随后该物种通过“π-σ-π”异构化实现烯丙基构型翻转生成热力学稳定的syn-π-烯丙基金属络合物。一般情况下,亲核试剂进攻syn-π-烯丙基金属络合物,会得到以E-烯烃直链或末端烯烃支链为主的产物,因此高选择性地得到含有Z-烯烃的手性产物十分挑战(下图1B)。  游书力团队基于金属铱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应机理研究,发现π-烯丙基铱络合物的构型翻转较慢,Z-烯烃底物形成的anti-π-烯丙基铱络合物在发生异构化之前可以被亲核试剂捕获,从而实现了铱催化Z式保留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他们使用Z-烯丙基底物,N-甲基保护的色醇衍生物为前手性亲核试剂,探究了铱催化Z式保留的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经过一系列条件筛选,反应能以20/1的Z/E比,83%的分离收率以及93% ee的对映选择性获得含有Z-烯丙基片段的目标化合物。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色醇,色胺以及带有亲核碳边链的吲哚衍生物均可以参与反应,并以优秀的Z/E比和对映选择性控制得到目标化合物(图2,底物拓展大于50个例子)。  图2 铱催化吲哚衍生物的Z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  在进一步的机理研究中,他们通过核磁共振磷谱(31P NMR)和质谱实验观察到在三氟甲磺酸的促进下,一价铱物种可以与Z-烯丙基前体发生氧化加成生成anti-π-烯丙基铱络合物,并且该络合物在室温下可以逐渐异构化为热力学稳定的syn-π-烯丙基铱络合物(图3)。此外,若向含有anti-π-烯丙基铱络合物的反应体系中加入亲核试剂,该物种的磷谱和质谱信号均会立即消失,同时质谱上可以监测到产物信号。这进一步证实了π-烯丙基铱络合物接受亲核试剂进攻的速率远大于其异构化速率,即anti-π-烯丙基铱络合物异构化为syn-π-烯丙基铱络合物之前便可被亲核试剂捕获,生成含有Z-烯烃的手性产物。  图3 anti-π-烯丙基铱络合物的生成及异构化过程的表征  这种Z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模式具有很好的普适性。通过对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的调控,醛亚胺酯也可以作为前手性亲核试剂用于铱催化Z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为含有Z-烯烃的手性氨基酸衍生物提供了一种高效合成方法(图4)。  图4 铱催化α-氨基酸衍生物的Z式保留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
  • 葛瑛团队成果|通过平行代谢物提取和高分辨率质谱对人体心脏组织进行全面的代谢组学分析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分享一篇发表在Anal. Chem.上的文章:Comprehensive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Human Heart Tissue Enabled by Parallel Metabolite Extraction and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1],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葛瑛教授。  心脏收缩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作为一种“代谢杂食动物”,心脏利用多种代谢底物,如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脂质和氨基酸等,来满足其高能量需求。然而,由于代谢物在极性尺度上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这使得它的提取和检测变得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对心脏的代谢产物进行全面的组学分析。本研究结合了平行代谢物提取和互补高分辨质谱检测的方法,对人类心脏进行了系统性代谢学分析。作者首先用六种提取方法获得了健康供体心脏组织的代谢物,包括三种单相提取,两次双相提取和一次三相提取,可以充分覆盖不同极性范围的代谢物。其中,单相的提取溶剂分别是100% 甲醇、80% MeOH 和乙腈/异丙醇/水(3:3:2),双相使用了Matyash和Bligh & Dyer法去萃取极性和非极性相,而三相则是进一步将非极性相分离成极性和中性脂质相,极性物质依然保留在水相中。紧接着,作者使用了两种互补的质谱平台进行代谢物检测:超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的直接进样(DI-FTICR)和高分辨率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LC-Q-TOF-MS/MS)。总的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这里总共鉴定到了1340种心脏代谢物,它们具有广泛的极性范围。本工作强调了平行提取和互补质谱检测技术在人类心脏代谢组研究中的重要性,其可作为帮助选择适当的提取和MS方法以研究特定类别代谢物的指南。    图1. 平行代谢物提取和高分辨率质谱检测的实验流程图。  为了捕获不同极性的代谢物,作者使用了六种提取方法获得了心脏组织的代谢物。单相法具有操作简便和通量较高的特点,但提取效率仍待提高。相对于单相法,多相提取可以覆盖更广泛极性范围的代谢物,但也需要注意一些代谢物可能在多相中分布,这会给检测和定量带来困难。比如,脂肪酰基链较短的酰基肉碱主要在极性相中存在,而较长链(C10)的酰基肉碱主要在非极性相中存在。DI-FTICR评估了六种提取方法的重现性,结果发现乙腈/异丙醇/水(3:3:2)在单相法中的重现性最好,两种双相法的重现性类似,但低相的Pearson相关性较低,说明了代谢物在跨相运动中有一定潜在困难。研究也发现不同提取方法均具有各自的提取特征,尤其在三相法中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特征,它在极性相、极性脂质相和非极性脂质相中分别观察到了2275、541 和 443 个独特的SmartFormula注释。图2展示了六种方法通过DI-FTICR得到的代谢物SmartFormula注释,其中最大的三个交叉区域分别是六种方法共享、三相法特有和乙腈/异丙醇/水(3:3:2)特有的,分别有1287个、1010和703个,且发现多相提取的重叠度会更高。虽然在三相提取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代谢特征,但该方法的重现性也最低。故对于发现代谢组学实验,Matyash提取法会更具优势,因为它可以鉴定到较多的已知代谢物,且重现性会更好。图2. 六种提取方法间代谢物SmartFormula注释的重叠情况(DI-FTICR)。  借助DI-FTICR平台,总共鉴定到9644个代谢特征,其中可以7156和1107个可以分配到SmartFormula注释和准确质量数。DI-FTICR在代谢物检测和鉴定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它可以给出准确的同位素分布,如图3B~3D所示。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缺乏前端色谱分离,DI-FTICR对于异构体的分离检测能力有限,以及缺乏高通量的MS/MS分析。因此,作者利用LC-Q-TOF-MS/MS补齐了DI-FTICR检测平台的缺点。在LC-Q-TOF-MS/MS分析中,总共鉴定到21428个代谢特征,其中285个可通过比对二级谱图数据库来匹配确定。图4是鉴定到的代谢物和脂质。尽管与图3B~3C的酰基链组成相同,但在图4B~4C中可以通过观察酰基链的碎裂谱图得到脂质的酰基链信息。这说明LC-Q-TOF-MS/MS平台在获取更详细的酰基链信息方面的优势,但对于双键定位以及 sn1 和 sn2 定位等信息,还需要额外的实验去确定(如:衍生化和离子淌度)。此外,仪器参数设置也会影响到二级匹配评分。总的来说,相对单一的质谱检测平台,使用DI-FTICR MS和LC-Q-TOF-MS/MS平台可以增加心脏代谢组的覆盖范围。图3.使用LC-Q-TOF-MS/MS鉴定代谢物。(A)代表性的MS 谱图(100% MeOH),标注了SmartFormula注释和准确质量数,叠加实验质谱图(黑色)与理论质谱图(红色)以比较同位素分布 (C~D)FAHFA(40:5)、DG(32:0)和N-palmitoyl glutamic acid。图4.使用LC-Q-TOF-MS/MS鉴定代谢物,比较实验串联质谱图(黑色)与数据库质谱图(红色)。(A~D)N-acetyl-β-glucosaminylamine、DG(16:0_16:0)、FAHFA(18:1_22:4)和TG(18:1_18:1_18:2)。  使用多种提取和检测方法,本研究总共鉴定到了1340种心脏代谢物。每种提取方法都贡献了唯一检测到的代谢物。相较于提取效果最好的单一方法,平行提取可以检测到额外的350种代谢物。单相法可以鉴定到更多与二级谱图相匹配的代谢物,而多相法可以得到更多具有准确质量数的代谢物(图5A)。如图5B所示,三相法富集到的代谢物种类最多,包含甘油磷酸乙醇胺(PE)、脂肪酸和偶联物、三酰基甘油、脂肪酸酯和其他代谢物。此外,Matyash法可以鉴定到更多的氨基酸、甘油磷酸甘油和甘油磷酸丝氨酸,B&D法可以鉴定到更多的甘油磷酸胆碱(PC)、和磷磷脂,而100% MeOH鉴定最多的则是甘油磷酸盐。图5.已鉴定的人类心脏代谢物汇总。(A)各种提取方法中的准确质量注释、MS/MS注释和唯一检测到的代谢物 (B)各种提取方法中前10的代谢物种类。  最后,作者进一步表征了所有代谢物的化合物分类和通路富集,如图6所示。实验观察到很多代谢物归属于脂质和类脂分子,其中主要是PC、PE和脂肪酸,而非脂质化合物主要是有机酸及其衍生物(图6A)。通路分析也检测到了与心脏代谢过程相关的重要通路,包括嘌呤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如图6B所示。这里以嘌呤代谢(与多种心脏病变相关)为例,展示了平行提取在提高代谢物覆盖率方面的优势。在嘌呤代谢过程中,只有IDP仅在单一提取方法中观察到,而许多代谢物均在所有六种提取方法中都被检测到(图6C)。值得注意的是,B&D提取法在该过程中观察到了最多的代谢物,而100% MeOH富集的最少。上述结果为选择适当的用于分析人类心脏代谢物的提取方法提供了重要见解。图6.已鉴定的人类心脏代谢物的化合物分类和通路富集。(A)化合物分类 (B)所有已鉴定代谢物的通路分析汇总,每个圆圈的颜色和大小分别基于p值和通路影响值(红色表示影响大,黄色则相反) (C)嘌呤代谢过程,颜色表示鉴定代谢物的提取方法。  总的来说,本研究利用六种平行代谢物提取的方法和两种基于质谱检测平台,对人类心脏进行了全面的代谢组学分析,总共鉴定到1340种心脏代谢物,这代表了迄今为止对人类心脏代谢组学的最深度覆盖。研究发现三相法最适合脂质的提取,它获得的极性代谢物的数量与Matyash法相似,但其实验重现性也最低。因此,提取方法的选择应当取决于感兴趣的待分析物。但对于非靶向研究,作者建议使用Matyash提取法,以实现代谢组覆盖率和重现性的最佳平衡。尽管本研究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平行提取样品量较大和分析时间较长,但其为选择适当的提取和质谱检测平台去分析不同类型的心脏代谢物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助于人类心脏代谢组学的全面分析。  撰稿:陈昌明编辑:李惠琳文章引用:Comprehensive Metabolomic Analysis of Human Heart Tissue Enabled by Parallel Metabolite Extraction and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 “高性能免疫现场快速检测系统研发”项目正式启动 亚辉龙任牵头单位
    12月16日,由亚辉龙(688575)任牵头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周洲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高性能免疫现场快速检测系统研发”项目启动会在深圳成功召开,该项目属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专项,由一支产学研医检的多学科优势团队共同参与,本次项目启动会旨在交流心脑血管诊断研究进展,讨论快速免疫检测系统关键技术与项目实施方案,以保证高质量完成重点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顾东风,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创院院长郑仲煊,国家卫健委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郑玉果,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钟海,龙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玉庆等领导出席会议。在数百名专家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高性能免疫现场快速检测系统研发”项目正式启动,并在会议上成立了项目指导专家组。  专家代表在会议提问环节向记者表示,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急性心梗的死亡病例中,约有50%-70%的患者都是因为在到达医院前没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而耽误了救治,高性能免疫现场快速检测便成为了心脑血管急危重症临床诊疗的必要手段。针对现场快速免疫检测准确定量的临床需求,项目通过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并优化高性能免疫现场快速检测系统,完成多种心脑血管标志物检测试剂的研发,致力于解决现场全血检测干扰多、微量检测灵敏度低、检测环节点多耗时长等问题,整体提升现有危急重症等特定场景下的医疗服务能力。  据亚辉龙介绍,项目重点攻关的技术之一就是开发基于微流控化学发光技术的心脑血管疾病检测系统,涵盖仪器、试剂、芯片三大部分,这也是公司目前重点布局的研究方向。微流控免疫检测技术是一种对微纳升流体进行操控的新兴科学技术,相比以往大部分疾病检测需要在特定的医护条件下在大型仪器上进行抽血、上机、离心等复杂操作,微流控技术可将样本分离和免疫检测的多个步骤集成到微小芯片上,可仅用一台电脑主机大小的仪器实现即时检测,用血量也大大减少。与同类其他技术相比,微流控表体比大、传质短、传热快、反应体系转化率高,具有样本用量少、分析速度快和易实现多联检的优势,为心脑血管多标志物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为抢救病人争夺了宝贵的黄金时间。公司负责人表示,该项目预计在4年的执行期内完成多项相关创新产品的发布,实现微流控芯片和光检测装置国产化。  资料显示,亚辉龙是国产化学发光的领导品牌之一,在自身免疫、生殖健康、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诊断领域拥有突出优势,拥有国内领先的体外诊断产品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亚辉龙董事长胡鹍辉表示,本项目的获批,是国家对亚辉龙在生物医药检测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能力的认可,体现了其在技术创新实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人才积累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亚辉龙进一步加强微流控前沿生物检测技术研发,对于全面提升心脑血管病急危重症诊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亚辉龙将继续坚持做好研发创新,主动扛起社会责任的大旗,发扬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深化与各高校、医院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合力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共同探索和推进前沿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打造更多具有创新技术和竞争力的产品,为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做出更多努力,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 全国生命分析化学研讨会:药物分析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2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生命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同期召开了“食品分析、药物分析、仪器装置”等多场专题论坛,“药物分析”专题论坛共吸引了300余位业内人士的参加。   会议由南昌大学倪永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张成孝教授联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梁鑫淼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屈锋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等专家为与会者作了精彩的报告。 倪永年教授 张成孝教授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梁鑫淼研究员   报告题目:中药复杂体系分离分析新策略与方法   梁鑫淼研究员表示,其课题组将高通量制备、高通量SPE浓缩和正交分离三种方法相结合,发展了一种新的分离策略。该策略的应用有利于制备效率的提高、微量化合物和高纯度化合物的制备,对于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通量制备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复杂中药分为大量组成相对简单的小组分,使得后续分离较为容易,分离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该课题组以中等极性组分为例,发展了中药小组分的高效高通量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HPLC的高效性,快速将复杂样品切割为组成相对简单的小组分,简化了进一步的纯化分离,有利于制备效率的提高 四通道平行制备色谱的采用,将制备通量提高四倍,在短时间内制备出大量馏分,实现了中药小组分的高通量制备。   高通量浓缩技术是高通量制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反相液相色谱流动相中水的比例较大,使得这些小组分浓缩十分困难,成为制约整个制备过程的瓶颈问题。该课题组针对大量中药小组分的浓缩问题,通过SPE填料的选择、高通量SPE浓缩仪的设计、回收率的考察发展了基于SPE的高通量浓缩方法。该方法浓缩效率高,可一次实现48个馏分的浓缩,实现了中药小组分的高通量浓缩。   通过高通量制备获得大量的中药小组分,其中一些较为简单的组分可以在不同类型的C18或C8柱上通过二次制备获得纯化合物,但对于较为复杂或含有难分离化合物的组分,这种简单的二次制备很难获得高纯度的化合物。因此,梁鑫淼课题组发展了中药小组分的正交分离方法,选择与C18正交性好的色谱模式或色谱柱,一方面能够对中药小组分进行深入分析,更好地揭示中药的复杂程度 另一方面有利于高纯度化合物的分离制备。   报告人:北京理工大学屈锋教授   报告题目:毛细管电泳在生物分析检测中的新应用   毛细管电泳作为高效、快速、简单、低成本的微量分子技术在生物体(细胞、微生物)和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研究中具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和潜力。   屈锋课题组近年来进行了以下研究: 1)针对动物细胞的活性分析,建立了单细胞连续流毛细管电泳双波长检测分析方法和基于特异性染料的毛细管区带电泳细胞活性分析法 2)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大肠杆菌基因突变菌株,探索毛细管电泳在基因突变菌株研究中的新应用 研究了大肠杆菌与核酸适配体库的相互作用,以及毛细管电泳测定微生物表面电荷特征的方法 3)蛋白质与核酸适配体文库的相互作用评价方法,以及多种蛋白质适配体的毛细管电泳筛选方法对比研究 4)离子液与天然核酸和合成核酸的相互作用的毛细管电泳表征研究。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生物化学实验室   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具有将化学、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功能单元缩微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被认为是本世纪的重要科学技术之一,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多年来,秦建华研究员所领导研究组围绕微流控芯片技术、方法以及在生物医学和化学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系统。   该研究组在已有的玻璃、石英、PDMS 和PMMA 等不同材料芯片制备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基于水凝胶的液塑PDMS 芯片制备技术,和以蜡疏水隔离及硝酸纤维素膜为特征的纸芯片制备技术,构建了一系列功能化微流控芯片平台。   据介绍,在发展平台技术的同时,该研究组开展了一系列基于分子、细胞甚至动物水平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并逐渐形成系统和特色:1)构建了集成化芯片核酸分析系统 2)构建了规模集成化芯片免疫分析系统 3)构建了微流控芯片细胞学研究平台,包括细胞水平高内涵药物筛选平台,集成有肝微粒体生物反应器和电泳分离功能的药物代谢研究平台,以及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图1)。4)以经典模式生物线虫为对象,建立了基于液滴和微泵阀控制的芯片模式生物药物筛选平台,用于神经退行性变疾病(帕金森病)研究。   报告人:广西师范大学赵书林教授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电泳在线衍生化学发光检测巯基类药物   赵书林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到,其课题组采用集成柱前和柱后反应器的微流控芯片,以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ABEI)和邻苯二甲醛(OPA)为衍生试剂,建立了微流控芯片电泳在线衍生化学发光测定巯基类药物的新方法。其详细考察了影响在线衍生反应、电泳分离和化学发光检测的各种因素。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化学发光检测四种巯基类药物(硫普罗宁、卡托普利、硫鸟嘌呤、6-巯基嘌呤)的检测限为8.9~13.5 nmol/L。该方法用于人血浆中巯基类药物,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9%,回收率为93.4%~101.6%。   报告人:桂林理工大学李建平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酶放大效应的分子印迹传感器检测超微量土霉素   目前,分子印迹传感器由于检测原理限制,灵敏度一直较低,李建平教授将酶放大效应引入其中,制备了一种基于酶放大效应的新型分子印迹传感器,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该实验以土霉素(OTC)作为目标模板分子。分子印迹膜修饰在电极的表面,把土霉素分子通过与孔穴中功能位点的作用连接在分子印迹膜上。由于葡萄糖氧化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土霉素(OTC-GOD 和OTC-HRP)存在空间位阻效应,部分孔穴只能识别OTC,而不能识别酶标记的OTC,因此李建平教授在检测之前引入了“掩蔽”这一步骤,以使所有的印迹孔穴全部被占据。然后将传感器在高浓度的酶标记的土霉素溶液中进行孵化,使得OTC-GOD(HRP)将OTC从置换出来。随着标记酶减少,分子印迹传感器在检测体系中的电化学信号将会明显降低。样品中土霉素的浓度与酶对溶液中底物催化反应导致浓度变化产生的电化学信号有直接关系,这就达到了利用酶放大效应提高分子印迹传感器灵敏度的目的。   报告人:兰州大学张海霞教授   报告题目:新型键合型聚赖氨酸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   张海霞教授通过表面键合的方式将NCA-赖氨酸单体聚合到氨丙基功能化的硅胶上,合成新型聚赖氨酸固定相,并对其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表征。通过与C18商业柱的色谱行为进行对比,评价了其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对苯系物,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以及强极性和亲水性小分子物质的色谱保留行为。并且该实验研究了流动相中水含量,缓冲溶液PH值,离子强度的不同对色谱保留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聚赖氨酸固定相是反相和亲水混合作用色谱模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来自大同大学的冯锋教授、西南大学的袁若教授分别为大家作了“荧光法研究哮喘病人淋巴细胞膜上钠钙交换的异常表现”、“基于合金功能化的硅纳米纤维和凝集素-糖蛋白为复合固载基质的拟双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的专题报告。
  • 一探前沿 | Orbitrap助力环境Ding级研究实现突破
    一探前沿 | Orbitrap助力环境Ding级研究实现突破原创 飞飞 赛默飞色谱与质谱中国关注我们,更多干货和惊喜好礼 李宇翔 吴珊湖Orbitrap助力环境顶ding级研究实现突破 Orbitrap 技术发展至今,凭借其卓越的分辨率、灵敏度、多项创新技术等“硬实力”,圈“粉”无数,平均每小时就有一篇文章问世,也逐渐成为就全球科学家实现世界ding级科研突破的有力伙伴。 今天我们就环境领域ding级期刊ES&T近2年发表的前沿研究,一探 Orbitrap 技术是如何助力实现突破的: 1# 创新方法助力重新认识人与环境污染的潜在联系 人体皮肤的脂质可以和氧化剂、臭氧和羟基自由基发生反应,反应产生的次生产物排放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研究者们创新性地使用Orbitrap高分辨率质谱仪结合商业化的二次电喷雾电离(SESI)源的方法,评估了通过臭氧与手部皮肤脂质的异质反应形成的次生有机化产物。在不到40分钟的实时测量时间内,检测到600多个化合物离子,其中53个化合物离子在有臭氧存在时信号强度显着升高。研究者首次发现,这些次生产物可能会通过人体皮肤释放的亲核氨(NH3)产生进一步裂解。同时该研究展示的进一步结果表明,人类本体是大量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这些有机化合物可显着影响室内环境中的空气质量。(点击查看大图) 2# 前沿技术助力突破气溶胶研究分析手段瓶颈当前,用于在线分析有机气溶胶成分的质谱技术受到电离干扰和质量分辨率限制,无法准确的进行分子表征。研究者结合了萃取电喷雾电离(EESI)的软电离能力和Orbitrap质谱的的超高质量分辨率优势,对有机气溶胶进行了实时近分子表征。 EESI-Orbitrap对实验室产生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和周围颗粒物的过滤提取物进行了进一步评估,分辨率高达140000(m/z200)可以实现对气溶胶分子的元素组成的准确鉴定和与邻近干扰成分的分离(这在分辨率只有20000的仪器上是无法分离的),同时获取二级高分辨质谱图的功能可以对化合物结构解析提供有效帮助。该研究所展示的新分析方法将更有信心的帮助我们增进对大气气溶胶形成和演化的认识。 3# 独树一帜奠基环境暴露与特定人群健康关系新发现职业工人通常会更多地接触高浓度的全氟化合物(PFAS),这使他们相较于一般人群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为评估健康风险,启动了通过基于orbitrap质谱的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详细探究了相关职业接触PFAS的潜在健康问题,研究对象为40名来自中国某工厂的职业工人,和52名一般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血浆中的PFAS水平的差异,发现十三种检测到的PFASs有六种PFAS同系物(Σ6PFAS)含量水平在职业工人和普通人群中差异巨大,同时偏最小二乘法差异性分析模型表明二组的代谢物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最终鉴定出14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它们与氧化应激,脂肪酸β-氧化紊乱和肾脏损伤有关。该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性接触PFAS人群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4# 独出心裁非靶向环境暴露组学研究迎突破在制药和化妆品行业中,对羟基苯甲酸酯被广泛用作常用防腐剂。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环境暴露,与人的代谢改变和代谢疾病(例如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但是,对羟基苯甲酸酯接触相关的代谢途径却鲜有报道。中国研究团队,在88名孕妇的尿液样品中测定了三种对羟基苯甲酸酯,并按测定的尿液浓度进行分组,使用UHPLC和Orbitrap高分辨率质谱联用平台对88个尿液样本进行代谢谱分析。通过对来自不同对羟基苯甲酸酯暴露组的尿液样品的特征筛选差异代谢物。鉴定出的代谢产物包括嘌呤,酰基肉碱等,这表明对羟基苯甲酸酯会干扰诸如嘌呤代谢、脂肪酸β-氧化等代谢途径。该团队首次完成了针对对羟基苯甲酸酯暴露孕妇基于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工作,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对羟基苯甲酸酯环境暴露的潜在健康风险,也为理解对羟基苯甲酸酯暴露与某些代谢性疾病间的联系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 Orbitrap #作为环境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Orbitrap技术凭借高分辨能力和高质量精度以及稳定性好等优势,助力您实现多维度科研突破。明星产品推荐,马上加入你的研究计划/方案! Orbitrap Exploris 120 Orbitrap Exploris 240扫描以下二维码扫码获取报价和相关资料 相关阅读• 一探前沿|环境研究ding级期刊,哪些技术备受青睐?重金属分析篇(上)• 一探前沿|环境研究ding级期刊,哪些技术备受青睐?重金属分析篇(下) 参考文献:1. 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Nov 3 54(21):13478-13487. 2. 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Apr 7 54(7):3871-3880. 3.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Aug 20 53(16):9800-9809. 4. 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Mar 17 54(6):3447-3454.
  • 5125万!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
    项目编号:HNYL2022055招标编号: /政府采购计划编号: /采购计划备案文号: /项目名称: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预算金额:51250680.00元;最高限价:【标包名称: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A包;最高限价:6373080.00】【标包名称: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B包;最高限价:6678000.00】 【标包名称: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C包;最高限价:7810000.00】 【标包名称: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D包;最高限价:6759000.00】 【标包名称: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E包;最高限价:5969000.00】 【标包名称: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F包;最高限价:9352000.00】 【标包名称: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G包;最高限价:8309600.00】采购需求:详见招标文件第三章采购需求。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之日起国产产品30日内交货,进口产品50日内交货。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A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B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C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D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E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F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区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G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 太原食安委毒豆芽整治因无检测能力“形同虚设”
    3月12日,太原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为期3个月的豆芽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记者4月15日采访得知,一个月里,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和12331(食品药品投诉电话)没有接到一起群众关于问题豆芽的投诉,因为群众根本不知道自己买到的是不是问题豆芽。   当记者带着疑似问题豆芽拨通举报电话,被客服人员告知需自己到工商、食药监局、山西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进行检测取证,但这几个部门均无法给出定论,疑似问题豆芽就这样因为检测难,逃脱了被举报的命运。   市民不知何为&ldquo 毒豆芽&rdquo 购买豆芽全凭感觉   &ldquo 您知道什么样的豆芽是问题豆芽吗?&rdquo 4月11日时许,正值早市高峰期,记者来到省城康乐街菜市场,向正在买菜的市民提出了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大都是&ldquo 不知道&rdquo 。   在菜市场入口处的一家菜摊,一名约40多岁的阿姨正在挑选豆芽。记者问她选择豆芽的标准是什么,阿姨说:&ldquo 这家的豆芽又长又细,而且还有根尾巴。我觉得这样的豆芽就是新鲜的,应该不会有问题。&rdquo   记者随后走访了该市场的其余4家豆芽摊位,发现这里出售的主要是黄豆豆芽和绿豆豆芽。黄豆豆芽售价均为2.5元一斤,绿豆豆芽售价均为2元一斤。   有3家菜摊的摊主告诉记者,他们出售的豆芽是从河西批发市场批发的。只有一家摊主称豆芽是自己发的。   记者观察到,虽然豆芽的价格统一,但每家出售的豆芽粗细长短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各家摊主都称,自家的豆芽很新鲜、很安全,至于为何粗细长短不同,是因为&ldquo 发豆芽的时间长短不一&rdquo 导致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市民对于如何挑选豆芽标准不一,大多数人不知道问题豆芽有什么特征,只是凭感觉来购买。   一位市民对&ldquo 又细又长的豆芽是新鲜豆芽&rdquo 的说法并不赞同,她认为那样的豆芽是催熟的。还有的市民认为,&ldquo 粗短带弯&rdquo 的豆芽才是好豆芽&hellip &hellip   记者投诉疑似问题豆芽客服称需自己检测   3月12日,太原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豆芽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整治豆芽生发、销售环节,依法打击豆芽生发过程中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   按照《豆芽卫生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重点检查豆芽中是否含有亚硝酸钠、尿素、恩诺沙星、6-苄基腺嘌呤激素等食品禁止使用的添加剂。对于抽检发现使用上述添加物的,要及时送当地公安部门依法查处。并鼓励群众发现问题豆芽后,拨打12315、12331进行举报。   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拨通了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12315,称买到了粗短且有些发黄的豆芽,怀疑是问题豆芽。客服人员表示,是否问题豆芽需要该辖区的工商所来鉴别,若情况属实,他们才受理投诉。   那么,如何鉴别豆芽是否有问题?记者采访了迎泽区工商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方解释说:&ldquo 我们这里是无法鉴别问题豆芽的,需要联系太原市食药监局,如果真的检测出豆芽有问题,我们会做出进一步处理。&rdquo   记者接着拨通了食品药品投诉电话12331,称自己买到了疑似问题豆芽。客服人员表示,不能简单地凭描述就判断豆芽有问题。记者紧接着询问如何辨别问题豆芽,有无标准可供参考。   记者了解到,在打击问题豆芽行动开展的这一个月里,12315和12331均未接到群众投诉问题豆芽的举报电话。   省城仅一家单位能检测但目前不承揽业务   4月14日,记者带着分别在7家摊位购买的豆芽样品来到太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询问如何检测问题豆芽。工作人员闫滨表示,目前市食药监局无法用实验来证实豆芽是否有问题,只能凭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初步判断。而且现在也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检测标准,即使检测出来,也没有标准作为参照。   哪个部门能检测豆芽是否含有禁止使用的添加剂呢?市食药监局综合协调处处长刘红保告诉记者,目前太原市只有山西省进出口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可以检测出豆芽是否有问题,且只能检测豆芽是否含有尿素和6-苄基腺嘌呤激素这两项,但需要举报人自己带样品去检测。   据记者了解,仅检测豆芽中是否含有6-苄基腺嘌呤激素这一项就需要花费上千元。太原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打击问题豆芽行动开始前,他们在万柏林区发现了3家制作疑似&ldquo 毒豆芽&rdquo 的小作坊。工作人员带着豆芽样品在省进出口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做了检测,测出含有6-苄基腺嘌呤激素,取缔了这3家豆芽作坊。这一检测过程持续了半个月,花费近7000元。   记者随后致电山西省进出口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询问是否可以检测问题豆芽,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要请示领导。半小时后,记者再次拨通电话,工作人员回复:&ldquo 单位现在任务比较重,不承揽问题豆芽的检测业务。&rdquo 记者举报疑似问题豆芽的路就这样被堵上了。 晨报记者 赵云涛   编后语   豆芽虽小问题很大   面对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行动起来了,这是件好事。可豆芽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一个月,没接到一起群众投诉举报。难道是老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不在乎?还是太原市场上没有问题豆芽?应该都不是。   豆芽虽小,但只要牵涉到食品安全,问题就大了。我们的记者带着疑似问题豆芽走访了多个部门,始终无法判定豆芽是否有问题。没有证据就没办法举报,但去哪里找证据?我们陷入了死循环。退一步,即便山西省进出口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承揽个人申请的豆芽检测业务,又有多少人愿意为了检测2.5元一斤的豆芽而付出上千元的检测费呢?   现在,政策有了,行动也有了,但在离消费者最近的一环,豆芽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被卡住了。所以,请再多走一步,给我们开一条从政策到行动的顺畅通道。
  • 自动乌氏黏度仪在羟丙甲基纤维素中的应用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亦有简化作羟丙甲纤维素(缩写作HPMC),是属于非离子型纤维素混合醚中的一个品种。它是一种半合成的、不活跃的、黏弹性的聚合物,常于工业助剂、眼科学用润滑剂,又或在口服药物中充当辅料或赋型剂。在工业领域中,羟丙甲基纤维素的主要用途是为聚氯乙烯生产中做分散剂,系悬浮聚合制备PVC的主要助剂。另外,在其他石油化工、涂料、建材、除漆剂、化妆品等产品生产中,羟丙甲基纤维素也可作增稠剂、稳定剂、保水剂、成膜剂等。在合成树脂领域,添加羟丙甲基纤维素可使获得的产品具有颗粒规整、疏松、视比重适宜,加工性能优良等特点。羟丙甲基纤维素在生产和研发中关键的指标是分子量,根据分子量不同,羟丙甲基纤维素制品可用于不同的用途,低分子量级别(分子量)的羟丙甲基纤维素用于片剂包衣材料,高分子量(分子量100000)的羟丙甲基纤维素可用作片剂骨架的阻滞剂、有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目前羟丙甲基纤维素分子量常用的测试方式是乌氏毛细管法,乌氏毛细管法实验操作简单,数据重复性好,在大多数高分子材料研发及相关质量控制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ZVISCO自动乌氏黏度仪因其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IV2000系列自动乌氏黏度仪、MSB系列多位溶样块、ZPQ智能配液器一整套黏度测试设备为例: 实验流程:1. 智能配液过程使用ZPQ智能配液器进行配液,点击配液功能后,直接输入浓度和质量(可通过连接天平直接获取),可直接计算出所需要的目标体积进行移液并且精度可达0.1%。可避免因手动配液方法导致的精度差、效率低及数据误差等问题。ZPQ智能配液器还具有密度计算功能,移取液体体积后,输入质量(可与天平通讯,直接获取),即可自动计算出密度值。2. 溶样过程MSB系列多位溶样块,采用金属浴的方式进行加热溶样并具有自动搅拌功能,同时可容纳15个样品。溶样效率快、转速可调、溶样时间可调、溶样温度可调、溶样温度可达180℃。3. 测试过程IV2000系列自动乌氏黏度仪可实现自动连续测量,全程无需人员看管。并且采用的智能红外光电传感器,保证测量时间可达到毫秒级,可有效确保实验数据的精度,避免人工实验导致误差。4. 测试结果:IV2000系列自动乌氏黏度仪连接电脑端,得出结果可在计算机上直接显示,并有数据储存、多样化粘度分析报表等多种功能。
  • 自动乌氏黏度仪在羟丙甲基纤维素中的应用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亦有简化作羟丙甲纤维素(缩写作HPMC),是属于非离子型纤维素混合醚中的一个品种。它是一种半合成的、不活跃的、黏弹性的聚合物,常于工业助剂、眼科学用润滑剂,又或在口服药物中充当辅料或赋型剂。在工业领域中,羟丙甲基纤维素的主要用途是为聚氯乙烯生产中做分散剂,系悬浮聚合制备PVC的主要助剂。另外,在其他石油化工、涂料、建材、除漆剂、化妆品等产品生产中,羟丙甲基纤维素也可作增稠剂、稳定剂、保水剂、成膜剂等。在合成树脂领域,添加羟丙甲基纤维素可使获得的产品具有颗粒规整、疏松、视比重适宜,加工性能优良等特点。羟丙甲基纤维素在生产和研发中关键的指标是分子量,根据分子量不同,羟丙甲基纤维素制品可用于不同的用途,低分子量级别(分子量100000)的羟丙甲基纤维素可用作片剂骨架的阻滞剂、有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目前羟丙甲基纤维素分子量常用的测试方式是乌氏毛细管法,乌氏毛细管法实验操作简单,数据重复性好,在大多数高分子材料研发及相关质量控制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ZVISCO自动乌氏黏度仪因其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IV2000系列自动乌氏黏度仪、MSB系列多位溶样块、ZPQ智能配液器一整套黏度测试设备为例: 实验流程:1. 智能配液过程使用ZPQ智能配液器进行配液,点击配液功能后,直接输入浓度和质量(可通过连接天平直接获取),可直接计算出所需要的目标体积进行移液并且精度可达0.1%。可避免因手动配液方法导致的精度差、效率低及数据误差等问题。ZPQ智能配液器还具有密度计算功能,移取液体体积后,输入质量(可与天平通讯,直接获取),即可自动计算出密度值。2. 溶样过程MSB系列多位溶样块,采用金属浴的方式进行加热溶样并具有自动搅拌功能,同时可容纳15个样品。溶样效率快、转速可调、溶样时间可调、溶样温度可调、溶样温度可达180℃。3. 测试过程IV2000系列自动乌氏黏度仪可实现自动连续测量,全程无需人员看管。并且采用的智能红外光电传感器,保证测量时间可达到毫秒级,可有效确保实验数据的精度,避免人工实验导致误差。4. 测试结果:IV2000系列自动乌氏黏度仪连接电脑端,得出结果可在计算机上直接显示,并有数据储存、多样化粘度分析报表等多种功能。
  • 国际表型组中心网络创立 质谱与核磁应用于疾病代谢表型研究
    由世界各地领先研究中心组成的新的全球性网络于今天推出,以应对自闭症、癌症、糖尿病和痴呆症等现如今一些最为紧迫的全球健康挑战。国际表型组中心网络 (IPCN) 将显著增强表型组学领域的全球科研能力。通过对生物体液或组织样本进行全面分析,表型组学研究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与我们的基因相互作用。它可帮助解释为何有些人会患病,而有些人就不会。该网络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健康创新峰会 (WISH) 特别推介会上推出。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基因不足以解释疾病如何发展,了解我们的基因、环境、微生物、饮食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及它们对不同个体和人群的影响,有助于改善疾病的预防、检测和治疗。IPCN 的宗旨是更好的了解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变化如何在人的一生中对不同人群的疾病产生影响。该研究将使用代表世界不同人群的稳定、一致的数据集,为全球公共健康政策和新治疗方案的开发提供信息。  MRC-NIHR 国家表型组中心 (NPC) 负责人兼伦敦帝国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外科与癌症系主任杰里米-尼科尔森 (Jeremy Nicholson) 教授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增加慢性疾病风险的环境和生活因素前所未有地融合在一起,如今构成了最大的全球公共健康挑战。IPCN 正在打造国际分析科学协调中心,专注于了解增加疾病风险的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以及重大疾病的比较生物学,并满足未被满足的保健和医疗需求。”  IPCN 由伦敦帝国学院国家表型组中心发起,由超过12家国际合作伙伴组成,这些合作伙伴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大陆、日本、新加坡、台湾、美国和英国设有区域多机构中心。  自2012年以来,国家表型组中心已创建表型组学领域的最佳实践实验室和研究方法论,新推出的IPCN将在全球范围内分享这一知识。如果以相同、一致的方式开展研究,数据集合并和结果比对就会变得更加简单。这意味着,以这种方式可以开展更大规模、更复杂的研究,而且与一家单独的中心独立完成相比,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复杂性较低的研究。  英国首席医疗官莎莉-戴维斯 (Dame Sally Davies) 教授称:“事实上,表型组研究是我们新一批医疗尖端科学之一,可以增进我们对疾病和病情总体情况的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彻底改变自闭症、癌症、心理健康、中风、肥胖症、代谢性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式。通过国际合作找到解决方案,更快的解决我们如今所面临的最大全球公共健康挑战,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南洋理工大学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李光前医学院院长詹姆士-贝斯特 (James Best) 教授说:“在新加坡,我们对国际表型组中心网络的推出表示欢迎。通过这项合作,南洋理工大学的新加坡表型组中心将有更多机会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合并一致方法论收集的数据和分享理念,我们将更好地了解有可能引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生化异常。”  伦敦帝国学院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院长、教授达兹勋爵 (Ara Darzi of Denham) 表示:“该世界健康创新峰会计划专注于了解全球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迫切的医疗和健康问题,并进行相关筹划。IPCN 将肩负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和自闭症等医疗健康挑战,并创建一项技术架构,在全球范围内对疾病的比较生物学进行研究。”  该网络的创始机构为伦敦帝国学院及其企业合作伙伴沃特斯公司 (Waters Corporation) 和布鲁克公司 (Bruker Corporation)。沃特斯和布鲁克已开发了质谱分析与核磁共振光谱技术,进而实现了高级、精准和高效的代谢表型。代谢表型涉及识别存在生物体液和组织样本中的代谢物,提供有关个人当前健康状况和生理机能的信息。反过来,这也会提供疾病和代谢病理相关信息。
  • 基因编辑技术,最后一块拼图补齐:线粒体中实现A到G碱基转换
    生物技术重大发现的历史时间表。图片来源: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  科技创新世界潮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基因组工程中心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平台,称为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相关脱氨酶(TALED)。TALED是能够在线粒体中进行A到G碱基转换的碱基编辑器。这一发现是长达数十年治愈人类遗传疾病之旅的结晶,而TALED,也被认为是基因编辑技术中最后缺失的一块拼图。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基因剪刀”的魔力与缺憾从1968年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1985年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发明到2013年CRISPR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的示范,生物技术的每一个新突破发现都进一步提高了操纵DNA的能力。特别是,新近开发的CRISPR—Cas系统(“基因剪刀”)允许对活细胞进行全面的基因组编辑。这为通过编辑人类基因组中的突变来治疗以前无法治愈的遗传疾病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虽然基因编辑在细胞的核基因组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科学家们在编辑拥有自己基因组的线粒体方面并不成功。线粒体,即所谓的“细胞的动力室”,是细胞中的微小细胞器,充当能量产生工厂。由于它是能量代谢的重要细胞器,如果基因发生突变,则会导致与能量代谢相关的严重遗传疾病。韩国IBS基因组工程中心主任金镇秀解释说:“由于线粒体DNA缺陷,出现了一些非常严重的遗传性疾病。例如,导致双眼突然失明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由线粒体DNA中的简单单点突变引起的。”另一种线粒体基因相关疾病包括伴有乳酸性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的线粒体脑肌病,它会缓慢破坏患者的大脑。一些研究甚至表明,线粒体DNA异常也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肌肉萎缩症等退行性疾病的原因。线粒体DNA可以编辑了线粒体基因组遗传自母系。线粒体DNA中有90个已知的致病点突变,总共影响至少5000人中的1人。由于向线粒体递送方法的限制,许多现有基因组编辑工具无法使用。例如,CRISPR—Cas平台不适用于编辑线粒体中的这些突变,因为引导RNA无法进入细胞器本身。另一个问题是缺乏这些线粒体疾病的动物模型。这是因为目前不可能设计出创建动物模型所需的线粒体突变。”金镇秀补充道,“缺乏动物模型使得开发和测试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变得非常困难。”因此,编辑线粒体DNA的可靠技术是基因组工程的前沿领域之一,为了征服所有已知的遗传疾病,必须探索这一前沿领域,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使其成为现实。202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刘如谦领导的研究团队创建了一种新的碱基编辑器,名为DddA衍生的胞嘧啶碱基编辑器,可从线粒体中的DNA进行C到T转换。这是通过创造一种称为碱基编辑的新基因编辑技术来实现的,该技术将单个核苷酸碱基转化为另一个碱基而不会破坏DNA。但是,这种技术也有其局限性。它不仅仅限于C到T转换,而且主要限于TC基序,使其成为有效的TC-TT转换器。这意味着它只能纠正90个已确认的致病性线粒体点突变中的9个,也就是10%。长期以来,线粒体DNA的A到G转换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研究第一作者赵兴义说:“我们开始思考克服这些限制的方法。因此,我们创建了一个名为TALED的新型基因编辑平台,可实现A到G的转换。我们的新碱基编辑器极大地扩展了线粒体基因组编辑的范围。这不仅可为建立疾病模型作出巨大贡献,还可为开发治疗方法作出巨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其在人类mtDNA中能够进行A到G的转化可纠正90种已知致病性突变中的39种,约为43%。”研究人员通过融合三种不同的成分创造了TALED。第一个组分是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子,它能够靶向DNA序列。第二个组分是TadA8e,一种用于促进A到G转化的腺嘌呤脱氨酶。第三个组分DddAtox,是一种使DNA更容易被TadA8e获取的胞嘧啶脱氨酶。TALED的一个有趣的方面是TadA8e在具有双链DNA的线粒体中执行A到G编辑的能力。这是一种神秘的现象,因为TadA8e是一种已知仅对单链DNA具有特异性的蛋白质。金镇秀说:“以前没有人想过使用TadA8e在线粒体中进行碱基编辑,因为它应该只对单链DNA具有特异性。正是这种跳出框框的思维方法真正帮助我们发明了TALED。”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研究人员推测,DddA tox允许通过瞬时解开双链来访问双链DNA。这个转瞬即逝的临时时间窗口允许TadA8e作为一种超快作用的酶,快速进行必要的编辑。除了调整TALED的组件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能够同时进行A到G和C到T碱基编辑以及仅进行A到G碱基编辑的技术。研究团队通过创建包含所需mtDNA编辑的单个细胞衍生克隆来展示这项新技术。他们发现TALED既不具有细胞毒性,也不会导致mtDNA不稳定。此外,核DNA中没有不良的脱靶编辑,mtDNA中的脱靶效应也很少。研究人员现在的目标是通过提高编辑效率和特异性来进一步改善TALED,最终为纠正胚胎、胎儿、新生儿或成年患者中的致病mtDNA突变铺平道路。研究团队还专注于开发适用于叶绿体DNA中A到G碱基编辑的TALED,叶绿体DNA编码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必需基因。基础科学研究所科学传播者苏威廉称赞道:“我相信这一发现的意义可与201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蓝色LED的发明相媲美。就像蓝色LED是让我们拥有高能效白光LED光源的最后一块拼图一样,预计TALED将迎来基因组工程的新时代。”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