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

仪器信息网假结核耶尔森氏菌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假结核耶尔森氏菌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假结核耶尔森氏菌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相关的解决方案。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相关的资讯

  • 吉尔森/华运:与中国仪器业同行三十年——访吉尔森CEO Atika El Sayed、法国吉尔森创始人Eric Marteau d’Autry、华运董事总经理黄光戎
    由Warren Gilson博士于1948年创立的美国吉尔森公司(Gilson.Inc),以移液器、HPLC(高效液相色谱)、GPC纯化系统等著称,进入中国市场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华运有限公司(World Ways Co.Ltd)是多个仪器设备品牌的中国独家总代理商,总部位于香港,与吉尔森的合作也长达三十年,与吉尔森一同为实验室研究人员所熟悉。   2013年9月27日,吉尔森公司与吉尔森中国独家代理香港华运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了新产品发布会,美国吉尔森行政总裁Atika El Sayed、法国吉尔森创始人及原总裁Eric Marteau d&rsquo Autry、香港华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光戎这次也到访了北京。或许是巧合,这三位吉尔森与华运高层都经历了吉尔森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多年以来的发展,也是中国仪器市场化三十年以来的见证者。首次选择北京发布新品是否预示着在中国市场策略的改变?吉尔森三十年来在中国市场是如何立足和发展的?对未来的中国市场有何展望?值此机会,仪器信息网对三位公司高层进行了采访。   采访现场照片   由一片空白变成第二大市场   Atika El Sayed认为,十年前的仪器市场是以欧美为主,美国约占四成,欧洲则是约三成,而在其他国家中,日本有着比较发达的市场,以单个国家而言仅次于美国,中国的仪器市场则是仅次于日本。   美国吉尔森行政总裁Atika El Sayed   对中国仪器市场,Atika El Sayed非常看好,她认为中国市场的发展非常迅猛而且前所未有,远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要快,而中国的政策也对市场有着非常强的推进力。中国的高效液相色谱市场,从2007年到2012年,已有了成倍的增长。而在固相萃取、PCR、纯化系统等方面,中国市场也已经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在这样快的发展速度下,中国很快就由过去的世界第七大市场,发展成为继美国和日本后,第三大的市场。而在快速的发展下,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超越发展放缓的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   但这样一个大市场,在三十年前是什么样子呢? Eric Marteau d&rsquo Autry回忆道:&ldquo 我来到中国的时候,发现人们对仪器还没什么了解,当然也没有需求,而且在当时,电脑等设备也是非常少见的,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仪器的市场。&rdquo   法国吉尔森创始人及原总裁Eric Marteau d&rsquo Autry   于是一切只能从零开始。从1980年(首届Miconex)开始,Eric Marteau d&rsquo Autry开始造访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等地,做一些很基础性的工作,通过培训和讲座等方式,把仪器的概念引入到中国,帮助中国用户了解和熟悉仪器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中国仪器行业自身的成长,到1985-1990,情况有很大的转变,仪器市场开始进入比较快速的发展,而有着留学经历的科研人员纷纷回国,也加速了这一发展过程,由于在国外早就熟悉了仪器的应用,这些研究人员对仪器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高。   香港华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光戎   华运公司与吉尔森的合作则始于1983年,对当时中国市场,黄光戎同样很有感触,有着化学行业背景的黄光戎敏锐的认识到仪器产品未来在实验室工作中的应用,但在空白的中国市场仍面临许多困难,当时国内并不是很开放,客户想购买仪器设备并不容易,购买一台高效液相色谱需要7个部门审批,每个部门的手续均需要两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办理完成,然后才能拿到外汇,购买仪器。由于当时的实验条件和经费紧张,大部分用户不懂仪器也买不起仪器,市场的开发也很有难度。而每次来往内地,运送产品和配件也很麻烦。最初华运是直接由香港派遣工程师来内地提供服务,随着市场的发展,也开始逐渐在内地建立分公司和培训技术人员,直到形成今天的市场格局。   吉尔森与香港华运携手并肩,在中国立足与发展的秘诀   吉尔森如何在中国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对此,Atika El Sayed表示吉尔森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对用户的重视。吉尔森每开发一个新产品之前,都会先去用户了解用户的意见和想法及用户的实验需求,如SPE的开发是在50年之前,当时主要了解的是欧洲市场客户的意见,如英国、德国、瑞士等国家科学家的意见后进行开发,而开发过程会分步完成,每完成一步就会再征求用户的反馈,然后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然后才进行第二步的开发,这样反复进行,经过这样一个也许是很漫长的研发过程,才开发出一个新产品,但产品很适合用户的需求。而现在的吉尔森产品,也会征求中国用户的意见,国内用户的需求由华运反馈给吉尔森。而在生产上,吉尔森也采用良好的原材料和品控,产品以坚固耐用著称。在提供服务上,吉尔森也同样准备充分,每个产品都会提前至少半年做好准备才上市,做好服务用户的准备。   黄光戎认为,吉尔森和华运的三十年的合作与发展,要点在于信任和沟通,当华运遇到困难,吉尔森总是能及时给予支持。吉尔森全球不同国家共有50多个代理商,之间也经常通过会议进行交流,甚至互相支援。&ldquo 吉尔森公司的工作人员或许并不是很多,但影响力还是非常大,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遍布全球的网络。&rdquo 黄光戎说道。   未来将使产品更加专业化,看好中国仪器业   Atika El Sayed对未来的中国仪器市场和吉尔森的发展也做出了展望:吉尔森的移液器、HPLC、纯化产品线等都将继续发展,做到更专业并提供更好服务。在中国市场,过去主要是手动移液器,但随着实验室科技的发展,试验量的增大及重现性要求的提高,移液器将向自动化发展,像是这次的自动化移液工作站就是这样的产品。过去用户可能觉得这样一台仪器很昂贵,但现在包括中国用户在内的用户观念正在逐渐改变,认识到其实用这样的仪器进行移液工作其实可以节省用户珍贵的样品,节省经费,而且保证精度和重现性。   Eric Marteau d&rsquo Autry认为,中国仪器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中国国产仪器他也发表了看法:&ldquo 中国也有很多仪器制造厂商,但目前很多还处在对国外产品的模仿阶段,而且只做到了外观的模仿,内在的质量仍有差距。但我相信,中国的仪器厂商也可以做出高质量的产品。而在这之后,中国的国产仪器或许可以达到第三阶段,创造出自己的全新产品。&rdquo 对中国国产仪器的发展,Eric Marteau d&rsquo Autry则是乐见其成,认为整个市场的发展即来自不断出现的新品,这也是吉尔森的发展轨迹,他认为国产仪器如有创新产品,将增加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使整个中国仪器行业受益。   附:   Atika El Sayed,美国吉尔森行政总裁   1986年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得生物工程博士学位,1986-2000年在Gilson SAS手动液体处理及自动化样品制备生产线工作,历任产品经理、市场销售和销售总监,2000-2005年担任Eyeneo总经理,2005-2009年担任Gilson SAS总经理,2009年至今担任Gilson Inc.首席执行官。   Eric Marteau d&rsquo Autry,法国吉尔森创始人及原总裁   1958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1984在巴黎就读MBA,1962年创立了法国吉尔森,1972年任法国吉尔森总裁直到1999年退休,退休后,吉尔森法国和吉尔森美国合并。1976年春季第一次访问中国。
  • 吉尔森发布新型自动化液样处理平台pipetmaX
    吉尔森与华运召开发布会   2013年9月27日,美国吉尔森公司(Gilson.Inc)与香港华运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了新产品发布会,多位吉尔森及华运的合作伙伴、吉尔森用户、特邀嘉宾及媒体人士等参加了此次会议。   新品剪彩仪式   美国吉尔森行政总裁Atika El Sayed、法国吉尔森创始人及原总裁Eric Marteau d&rsquo Autry、香港华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光戎及香港华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子进一同揭开帷幕,正式发布了新产品。   庆祝新品发布   其后,新产品的几位研发主创人员也一同加入到庆祝之中,全场参会者也受邀一同畅饮香槟庆祝。   pipetmaX全自动移液平台产品   吉尔森此次发布的新产品为pipetmaX全自动移液工作站产品,这款全新产品之前已在欧美上市,今日是首次在亚洲地区公布并进行了实机展示,发布会后,该产品将正式在中国上市。   法国吉尔森创始人Eric Marteau d&rsquo Autry致辞   法国吉尔森创始人,曾任法国吉尔森总裁40年的Eric Marteau d&rsquo Autry博士应邀参加会议并致辞。据Eric介绍,吉尔森品牌系Warren Gilson博士于1948年创立,致力于开发生物科学实验室相关的新兴技术。70年代末,吉尔森公司将主要产品锁定在以下三个方面:HPLC(高效液相色谱)、手动液样处理仪器和自动化液样处理工作站,并在当时首次访问了中国,而Eric从那时起就常来到中国,对刚起步的中国仪器市场进行产品及技术的推广。而三十多年过去了,已有众多实验室选择并正在使用吉尔森产品。   美国吉尔森行政总裁Atika El Sayed致辞   据美国吉尔森行政总裁Atika El Sayed博士介绍:&ldquo 中国已经有超过数十万的科学家正在使用吉尔森仪器或移液器,这些客户都熟知吉尔森产品的优质特色。这也是吉尔森在当下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依然能够在众多品牌之中屹立的原因之一,这也秉承了50多年前Warren Gilson博士创立吉尔森公司时的精神:我们提供优质的产品并竭诚为用户服务。而很多在市场一闪而过的品牌大多都是因为忽视了这两点精神。&rdquo   市场在不断变化,中国现已经成为业界第三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欧洲。许多制药企业都依靠中国的研发实验室进行他们的研究。中国和其他主要工业国家一样,生物技术实验室正在引领医学研究的发展。而食品、环境等实验室在仪器市场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pipetmaX是为了满足生物科技的进步而研发的。它不仅是一台灵巧的满足用户分子生物学方法的自动化样品准备设备,还能够成为用户的助手。例如,在qPCR方法中,可以根据操作界面的指引设置,将用户轻易的从如何自动化的思考中解放出来,并轻松的将实验步骤由手动专为自动。此外,pipetmaX还提供了最佳的移液重现性和最适宜的性价比。   Atika El Sayed介绍到,吉尔森法国公司拥有手动液样处理的领先技术,吉尔森美国公司拥有一流的自动化仪器硬件和软件技术pipetmaX是两方面技术的完美结合。而pipetmaX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评估是由相关领域科学家、分子生物学用户和其他相关用户共同完成的。今后也将会不断的开发新的应用方案,并充实到应用库中。吉尔森将通过网络定期更新应用,并鼓励、帮助用户添加自己的应用,这些应用都可以在吉尔森网站的应用专区获得。   香港华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光戎致辞   香港华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光戎曾与Eric一起将吉尔森产品带入中国市场,至今同样也是三十年了。黄光戎,认为吉尔森仪器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模件化设计,从基本的液相色谱模件,到200系列各类自动样品处理仪,直到今天发布的pipetmaX 268,它们既是一台独立运作的单元,又具备很强的兼容性,可以根据容户不同的应用,跟其它仪器设备联机,发展出适合每个个体用户的仪器,给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黄光戎还表示,从1993年开始,华运公司就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广州等地设立了移液器服务中心,由经过法国原厂培训的技术人员定期上门为用户提供免费校准服务,而仪器工程师可在收到用户要求的24小时内到达现场,免费为用户解决疑难。   在会后,仪器信息网对吉尔森及华运进行了独家专访,请留意我们的进一步报道。
  • 中国最大规模潜伏性结核感染关键性临床试验显示德国凯杰QuantiFERON-TB Gold检测优于传统结核菌素皮试
    昨日最新发表于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的突破性临床数据显示,已沿用一百多年的结核菌素皮试检测(tuberculin skin test,以下简称TST)过高估计了中国的潜伏性结核感染状况。在相关研究项目中,作用于相同受试者的凯杰公司QuantiFERON® -TB Gold检测(以下简称QFT)在结果精确性方面较皮试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优势。   在这项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开展的关键性临床试验中,基于凯杰QFT结果的潜伏性结核感染率远低于使用TST方法所得出的数据。TST于1908年由德国医生Felix Mendel首创,由于这种检测更易受到包括卡介苗在内的多种因素干扰,对于降低结核病负担的实际作用极为有限。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开始推行卡介苗接种,因此TST在此次项目中产生了更高的假阳性检出率。   研究特别显示,基于凯杰QFT的中国潜伏性结核总体感染率为18.8%,远低于使用TST所得出的28%的比例。在以往基于TST所进行的统计中,中国每年估计有高达100万的新增结核病患者,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印度。   为确定在社区级别进行筛查的高危目标人群,这一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项目就潜伏性结核感染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对照试验,共计筛查超过21000名受试者。   鉴于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实际感染率低于以往数据,文章作者表示,针对更易发展为活跃性结核的高危群体开展基于社区的潜伏性结核预防性干预措施可能是切实可行的。   文章作者指出:&ldquo 本研究项目是在中国就结核病控制战略发展这一重要议题所做的第一次探讨。基于卡介苗无法有效保护成年人免受结核病侵害这一证据,以及大多数最终发展为活跃性结核的中国患者都曾接种过卡介苗的观察结果,可以确定的是,需要引入其他结控手段。使用&gamma 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s,简称IGRAs)对高危人群进行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并对筛查结果呈阳性以及罹患活跃性结核风险更高的对象提供预防性治疗,将会是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的一项重要战略。&rdquo   凯杰QuantiFERON业务高级医学事务总监Masae Kawamura博士表示:&ldquo 由中国顶尖专家主导的该研究充分证明,筛查检测的精确性对于患者个体和整个公共卫生事业均有重大影响,同时也表明有效控制潜伏性结核感染对降低结核病这一致命疾病的危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次研究项目中,QFT延续了以往的优异表现,在正确鉴定潜伏性结核感染方面再次体现出了高度精确性,也比已沿用一个世纪之久的皮试法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结控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一研究还证明,通过在2013年较早引入以潜伏性结核筛查为重点的预防战略,并针对如何选择所需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开展必要研究,中国已经走在亚洲消除结核病事业的前沿。&rdquo   已于2014年在中国上市的QuantiFERON-TB Gold检测比TST更快、更易操作并且更为准确,已成为当代潜伏性结核感染诊断领域精确性的标准。QFT拥有更为出色的临床表现 如作为实验室条件下的血液检测,其操作也更为简便,可有效节省结控项目成本和总体医疗资源。因此全球范围内的结控项目正逐步采用QFT代替皮试法。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研人员在此次项目中采用的唯一一种IGRA方法正是凯杰的QuantiFERON-TB Gold。   研究为结控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次发表于《柳叶刀》杂志的文章主要围绕这一中国首个大规模、多中心潜伏性结核感染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阶段展开。这一涉及超过21000名患者的对照研究为围绕人口统计学、危险因素和细分人群中的稳定比较开展详细分析提供了基础。目前,该研究已进入跟踪调查阶段,已确诊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将接受有关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进一步评估。一般认为,有10%的潜伏性结核感染者将会在某一阶段发展为传染性的活跃性结核。目前已有独立专家就该研究对结控的重要影响发表了看法。   美国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医学院全球结核病研究所主任Lee Reichman博士表示:&ldquo 通过与IGRA方法的对照,该研究表明以往TST高估了中国高达44.5%的潜伏性结核感染历史数据。尽管目前中国大部分结控工作尚未特别关注预防领域,此次得出的结论仍有望协助政策制定部门更加重视针对正确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根据研究成果,基于危险因素而发现的这一正确人群的实际规模较以往更小。&rdquo   在这一项目中,基于QFT得出的总体感染率为18.8%,TST方法则高达28%。与TST不同,QFT的阳性结果未受到受试者早前接种卡介苗的影响,而跟受试对象与活跃性结核的接触背景、可疑感染程度和已知结核病风险有关。WHO推荐在中国等多个国家将卡介苗接种作为针对新生儿的重要结控政策之一。   &ldquo 使用IGRA对高危人群进行潜伏性结核感染筛查,并对筛查结果呈阳性以及罹患活跃性结核风险更高的对象提供预防性治疗,将会是降低结核病发病率的一项重要战略。&rdquo 《柳叶刀》杂志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此次研究项目发现了潜伏性结核感染的三大高危群体,即活跃性结核的密切接触者、老年人和吸烟者,同时指出&ldquo 由于被发现具有更高的感染率&rdquo ,这些群体&ldquo 可能成为通过预防性干预措施进行潜伏性结核感染监测的潜在重点目标&rdquo 。   凯杰提供现代结核检测的金标准   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的结控项目逐步采用凯杰业内领先的QuantiFERON-TB Gold检测代替传统皮试法,用于筛查潜伏性结核感染的高危细分人群。QFT业经验证的临床可靠性和操作简便性进一步提升了筛查的精确度,同时有效节省了结控工作的成本。   凯杰在全球范围内与政府和卫生组织开展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抵御结核病对人类的危害,同时不断开发创新技术。2015年,凯杰推出了获得欧盟CE-IVD认证的第四代检测QuantiFERON® -TB Gold Plus(QFT® -Plus),并已在欧洲等地上市。从第一代检测产品问世至今,QuantiFERON-TB检测累计销量已超过2000万。   关于凯杰   凯杰是一家荷兰控股公司,旗下拥有全球领先的从样本制备到分子信息获取全过程的解决方案,可将原始生物物质转化为有关分子信息的宝贵创见。凯杰的样本制备技术用于分离和处理从血液或组织等物质中提取的 DNA、RNA 和蛋白质,而分析技术使这些生物分子可见,并能用于进一步分析。生物信息学软件和数据库可解读相关数据,从而提供相关的可行性创见。自动化解决方案可实现这些技术的无缝连接,提供高性价比的分子检测流程。凯杰目前为全球超过50万客户提供此类工作流程,客户群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子诊断(人类健康)、应用检测(法医、兽医学检测和食品安全)、生物制药(制药企业和生物技术公司)、学术研究(生命科学研究)。截至2014年12月31日,凯杰在全球35个城市拥有超过4300名员工。
  • 无损检测的未来:无损云检测技术——访福建省爱德森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爱德森公司总经理林俊明先生
    林俊明,研究员,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福建省爱德森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副理事长,再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NDT中心副主任,空军飞行事故和失效分析中心客座研究员,西安交大、南昌航空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拥有140多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负责及参与制修订120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全军、省、市科技奖多项及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特殊贡献奖、中国标准化创新人物奖、十一五机械工业标准化先进工作者等奖项。  2011年,您首次提出了无损云检测这个概念,是什么契机让您想到并促使您提出这个概念的呢,同时,请您简单介绍下无损云检测的具体内容与实现路径。  云检测概念是在检测技术集成和云计算的发展中产生的。20世纪末期,计算机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无损检测设备的小型化、集成化发展。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并迅速覆盖到我国工业生产各个领域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云计算也从概念演变为实际行为,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云计算能够给我们提供可靠的、自定义的、最大化资源利用的服务,是一种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式。  2011年,在全球华人无损检测高峰论坛中,我们发表了《云检测——检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首次提出了无损云检测新概念。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无损云检测(云监测)是一个全新的、广义的检测概念,它通过各种先进物理与化学无损检测集成技术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结合,将智能终端采集的数据送至云端,进行数据管理、分析、处理、存储、评估、预测、交互等,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第18届世界无损检测大会中,我们的无损云检测技术专题报告引起了世界无损检测同行的广泛关注。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无损云检测的具体内容与实现路径:  无损云检测的主要技术路线为:搭建无损云检测服务技术平台,建立无损云检测云端超级计算中心,建立云端智能无损检测与评价全生命周期集成化数据管理系统和无损云检测云端大数据库,开发出针对多种无损检测方法的智能专家云端分析软件系统,研制出针对多种无损检测方法的智能网络传感器终端。  智能网络传感器终端将拾取的基础检测信号通过网络传输至无损云检测云端超级计算中心,云端智能专家系统对每个智能传感器终端传输过来的基础检测信号进行分析,将检测信号分析结果传输反馈给用户端,同时将分析评价结果存储至无损云检测云端大数据库中。  云端智能无损检测管理系统针对每个被检设备建立相应的全生命无损检测数据库档案,通过自动分析数据库档案,评价被检设备的安全生命状态,将安全生命状态评价信息传输至智能网络传感器终端,供用户参考决策。用户可以随时通过智能网络传感器终端无线远程调取检测数据库档案,随时了解被检设备的安全生命状态。此外,这一被检设备的全生命无损检测数据库档案也可共享给其他需要对相同被检设备进行全生命检测分析的用户,实现检测信息云共享。这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获得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提高检测效率,节省资源,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检测结果的完整性。  爱德森 (厦门) 电子有限公司作为云检测技术开发的领军企业,这几年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同时,也请介绍下无损云检测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  爱德森作为无损云检测新概念的首创企业,近几年结合云计算技术的进展和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实际情况,就云检测集成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开拓与应用作了不懈的努力。按时间顺序,大致归纳如下:  2011年提出无损云检测框架结构   2012年设计出“准”云检测客户终端   2013年建立了小型模拟无损云检测系统平台,它以电磁检测雏形客户终端、超声检测雏形客户终端以及分别建立于厦门、北京两地的云端服务节点/中心所组成,完成了无损云检测网络验证试验   2014年在爱德森与学会同仁的共同推动下,无损云检测技术列入了无损检测学会2025发展规划   2015年5月,在爱德森北京办事处召开了首届无损云检测沙龙,提出了成立中国无损云检测产业联盟的设想   2015年11月,在第八届全国腐蚀大会展出业界首台无损检测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超声/电化学云监测设备   2015年12月初,在中国无损检测学会路线图古田会议中,进一步明确将云检测技术列入学会2025发展规划   2015年12月中旬,在全国无损检测标委会年会中,无损云检测标准化体系框架正式通过审查,列入标委会标准体系中   2016年初,与三所在厦高校签订合作意向书,成立无损云检测与结构健康安全工程中心。  无损云检测是一项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检测技术,具有技术深、分工细、投资大、规模广、协作密等特点。就目前状况而言,美国已经起步,并率先申请了国际专利。我国虽最早提出云检测概念,并拥有全球第一个云检测专利,但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模型建立、技术研究、应用推广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加速推进。单一企业、科研机构和院校及应用单位只能参与无损云检测产业链中某些环节的工作,不可能独立承担全过程、全范围的技术开发任务。若要形成综合技术优势,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必须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多单位、多领域联合持续攻关才能实现这一目标。2015年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在《无损检测技术2025年发展路线图》中将无损云检测技术列入我国无损检测行业未来发展规划,将给我国开展无损云检测项目研发及工程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契机。  近几年国际无损检测同行已开始着手建立基于云计算网络的无损检测生态联盟。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成立一个以中国无损检测学会为依托、以联盟为主体、以云检测为平台的中国无损检测产业联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形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推广、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产业联合体和科研转化互动平台 根据联盟各成员企业的技术优势,开展行业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加速实现无损云检测在各个领域的普及与应用。  2015年,爱德森 (厦门) 电子有限公司推出了云检测平台,该产品有哪些特性与优势呢?将应用于哪些领域,市场反响如何?  2015年底,爱德森成功研发出业界首台无损检测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的超声/电化学云监测设备,这套云监测设备通过多种电化学与无损检测集成技术和云计算的结合,可实现工业关键设备的原位、实时、精准、全面、高效腐蚀/安全监测,将智能终端采集的数据送至云端,进行海量数据管理、分析、处理、存储、评估、预测、交互等,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服务,应用前景广泛,将催生服务于重大设施、装备的大健康监测产业。该云监测设备具有如下功用:共享相关软、硬件资源 解决资源孤岛和技术不对称问题 提高检测效率和水平 简化无损检测的管理规划实施 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权威性 实现对重大设施和复杂装备全生命周期安全检测及数据管理 低投入大产出-高效益。PLMS-301 管道超声/电化学在线监测终端  有人说,无损云检测技术是无损检测的未来,您认为呢?它对无损检测的未来将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无损云检测技术是无损检测的未来,这在目前已经成为了业界的共识。个人认为,这将是一场产业革命。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国家产业联盟,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无损云检测技术就是互联网与传统无损检测行业相结合的“互联网+”产物,是无损检测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分析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物质文明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面对检测领域迫切而复杂的需求,无损云检测旨在构建无损检测技术设备硬件和管理软件的资源池,其广泛应用将会对无损检测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作为国内生产智能无损检测仪器的著名厂家, 2015年贵公司在其他专业领域推出了哪些新产品?实现了哪些新的技术突破或者说有哪些新的重点应用?  2015年,爱德森着重开发无损云检测设备及平台建设的同时,在高速旋转涡流、变阵列涡流等电磁无损检测的高精度、高速检测技术领域中也得到了重大进展。例如,爱德森承担的国家创新基金项目《金属管棒材高速旋转涡流自动检测系统》中的高速旋转涡流信号提取处理和晃动补偿处理技术难题得到突破,目前该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对该系统我们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已获得授权,系统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与进口设备相当,且某些方面略有提高,尤其在智能化、小型化方面优势明显。本项目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大大地降低用户检测成本,提高其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全面推广至中小型冶金企业及出口创汇,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冶金制造行业的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飞机发动机及高速旋转装置油液监测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可完全取代国外同类产品。另外,基于阻抗平面的30MHz扫频涡流仪已研发成功,可有效解决航空、航天、核工等领域金属材料表面微缺陷及热障涂层厚度或低电导率材料等的高精度检测难题。
  • 何念鹏、潘俊等研究人员揭示森林-农田长期转化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度敏感性及空间变异的影响
    2018年,由北京普瑞亿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PRI-8800全自动变温培养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泛关注。该系统在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Q10及其调控机制方面提供了一整套高效的解决方案,为科研人员提供室内变温培养模拟野外环境的条件,让科研可以更广、更深层次地开展。目前以PRI-8800为关键设备发表的相关文章已达27篇。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何念鹏、潘俊等研究人员在森林-农田长期转化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度敏感性及空间变异的影响方面取得的进展。在该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PRI-8800测定土壤样品的Rs和Q10,为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所含碳量相当于大气和植被的总和。土壤微生物呼吸(Rs)是重要的碳循环过程,控制着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的碳释放。此外,全球变暖会加速土壤中碳的分解,增加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从而导致土壤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正反馈。这种反馈的方向和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Rs的温度敏感性(Temperature sensitivity, Q10)。 土地利用变化是当前生物圈碳循环的主要人为驱动因素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要素),土地利用变化将促进/抑制土壤碳释放到大气中,被认为是仅次于化石燃烧的第二大人为碳源,累计约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2.5%。由于人口的增长和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全球范围内大量森林生态系统已被转化为农业生态系统。这些与农业相关的森林砍伐,不仅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改变土壤碳循环过程,还可能削弱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由于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异常敏感,土壤Q10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潜在响应(提升或压制),可能会对未来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人们关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变化反馈的认识,确定Q10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的生物地理格局及其调控因素至关重要(图1)。图1 不同区域森林转变为农田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潜在影响 为了更好地阐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Q10的影响及其空间变异机制,研究人员收集了中国东部从热带到温带的19个“森林转变为农田”配对地块的土壤样品,采用由普瑞亿科研发的PRI-8800全自动变温土壤培养温室气体分析系统,在5~30 °C进行室内培养,并测量Rs和计算了Q10,此数据的获取为该项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图 2 中国东部土壤微生物呼吸Q10的空间变异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 森林土壤Q10的纬度模式主要受到气候因素的驱动。类似的,农田土壤Q10随纬度而升高,气候因素、pH、粘粒和SOC共同调节了耕地土壤Q10的空间变化(图2)。总体而言,森林和耕地之间的Q10值随着纬度的增加趋于一致;DQ10从热带地区(9.23~3.58%)到亚热带地区(0.58~1.93%)和温带地区(–0.97~1.11%)显著下降。DQ10的空间变化受到气候因子、DpH、DMBC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森林转变为农田土壤Q10呈现了明显的阈值现象(约1.5),受到pH和MBC的共同调控(图3)。图3 长期的森林转化为农田导致Q10出现不同方向的偏离(阈值约1.5) 预计全球气温升高2.0 °C的情景下,与生物地理可变的Q10相比,使用固定的Q10平均值将导致土壤CO2排放量估算产生偏差:森林为–0.93%~3.66%,农田为–0.71%~2.05%,森林-农田转换的偏差范围为–5.97~2.14%(表1)。表1 中国东部不同生物群落在2.0°C升温情景下表土(0-20 cm)CO2排放预测 总的来说,相关研究结果凸显了与长期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生物地理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呼吸温度响应的潜在影响,并强调了将长期土地利用对土壤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纳入陆地碳循环模型以改进未来碳-气候反馈预测的重要性。 研究论文近期在线发表于土壤学著名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第一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潘俊、通讯作者为东北林业大学何念鹏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孙建新教授;其他重要的合作作者还包括密歇根州立大学刘远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李超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李明旭博士和徐丽博士。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71544,42141004, 31988102)、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YSBR-037)等资助。原文链接:Pan J, He NP, Li C, Li MX, Xu L, Osbert Sun JX. 2024. The influence of forest-to-cropland conversion o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across tropical to temperate zone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doi:10.1016/j. soilbio.2024.109322. 截至目前,以PRI-8800为关键设备发表的相关文章已达26篇,分别发表在10余种影响因子较高的国际期刊上——数据来源:https://sci.justscience.cn/ 很荣幸PRI-8800可以为这些高质量学术研究贡献一份力量,感谢各位老师对普瑞亿科产品的支持和信任。即日起,如果您成功发表文章,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普瑞亿科的国产仪器设备,请与我们公司联络,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以感谢您对国产设备以及普瑞亿科的信任和支持! 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针对国内“双碳”行动有效性评估,普瑞亿科全新升级了PRI-8800 全自动变温培养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结合了连续变温培养和高频土壤呼吸在线测量的优势,模式的培养与测试过程非常简单高效,这极大方便了大量样品的测试或大尺度联网的研究,可以有效服务科学研究和生态观测。PRI-8800的成功推出,为“双碳”目标研究和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R)对温度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温度敏感性参数(Q10)可以刻画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程度。Q10是指温度每升高10℃,R所增加的倍数;Q10值越大,表明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变化就越敏感。Q10不仅取决于有机质分子的固有动力学属性,也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Q10能抽象地描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在不同生态类型系统、不同研究间架起了一个规范的和可比较的参数,因此其研究意义重大。 以往Q10研究通过选取较少的温度梯度(3-5个点)进行测量,从而导致不同土壤的呼吸对温度变化拟合相似度高的问题无法被克服。Robinson最近的研究(2017)指出,最低20个温度梯度拟合土壤呼吸对温度的响应曲线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PRI-8800全自动变温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为Q10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不仅能用于测量Q10对环境变量主控温度因子的响应,也能用于测量其对土壤含水量、酶促反应、有机底物、土壤生物及时空变异等的响应。PRI-8800为Q10对关联影响因子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快捷、高效、准确的整体解决方案。可设定恒温或变温培养模式;温度控制波动优于±0.05℃;平均升降温速率不小于1°C/min;307 mL样品瓶,25位样品盘;一体化设计,内置CO2 H2O模块;可外接高精度浓度或同位素分析仪。 为了更好地助力科学研究,拓展设备应用场景,普瑞亿科重磅推出「加强版」PRI-8800——PRI-8800 Plus全自动变温培养土壤温室气体在线测量系统。 1)原状土冻融过程模拟:气候变化改变了土壤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的频率和强度。这些波动影响了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关键驱动力,即土壤水分利用率。虽然这些波动使土壤微生物结构有少许改变,但一种气候波动的影响(例如干湿交替)是否影响了对另一种气候(例如冻融交替)的反应,其温室气体排放是如何响应的?通过PRI-8800 Plus 的冻融模拟,我们可以找出清晰答案。 2)湿地淹水深度模拟:在全球尺度上湿地甲烷(CH4)排放的温度敏感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位变化,而二氧化碳(CO2)排放的温度敏感性不受水位影响。复杂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不同水位的变化及不同温度的变化如何影响和调控着湿地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该如何量化不同水位的变化及不同温度的变化下湿地的温室气体排放?借助PRI-8800 Plus,通过淹水深度和温度变化的组合测试,可以查出真相。 3)温度依赖性的研究:既然温度的变化会极大影响土壤呼吸,基于温度变化的Q10研究成为科学家研究中重中之重。2017年Robinson提出的最低20个温度梯度拟合土壤呼吸对温度响应曲线的建议,将纠正以往研究人员只设置3-5个温度点(大约相隔5-10℃)进行呼吸测量的做法,该建议能解决传统方法因温度梯度少而导致的不同土壤的呼吸对温度变化拟合相似度高的问题,更能提升不同的理论模型或随后模型推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上述至少20个温度点的设置和对应的土壤呼吸测量,仅仅需要在PRI-8800 Plus程序中预设几个温度梯度即可完成多个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自动测量,这将极大提高科学家的工作效率。 除了上述变温应用案例外,科学家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诸如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甚至年度温度变化的模拟培养,通过PRI-8800 Plus的“傻瓜式”操作测量,将极大减少科学家实验实施的周期和工作量,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PRI-8800 Plus除了具有上述变温培养的特色,还可以进行恒温培养,抑或是恒温/变温交替培养,这些组合无疑拓展了系统在不同温度组合条件下的应用场景。 4)水分依赖性的研究:多数研究表明,在温度恒定的情况下,Q10很容易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水分依赖特性。PRI-8800 Plus可以通过手动调整土壤含水量的做法,并在PRI-8800 Plus快速连续测量模式下,实现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土壤呼吸的精准测量,而PRI-8800 Plus的逻辑设计,为短期、中期和长期湿度控制条件下的土壤呼吸的连续、高品质测量提供了可能。 5)底物依赖性的研究:底物物质量与Q10密切相关,这里的底物包含不限于自然态的土壤,如含碳量,含氮量,易分解/难分解的碳比例、土壤粘粒含量、酸碱盐度等;也可能包含了某些外源底物,如外源的生物质碳、微生物种群、各种肥料、呼吸促进/抑制剂、同位素试剂等。通过PRI-8800快速在线变温培养测量,能加速某些研究进程并获得可靠结果,如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过程中的土壤呼吸研究、缓释肥缓释不同阶段对土壤呼吸的持续影响、盐碱土壤不同改良措施下的土壤呼吸的变化响应等等。 6)生物依赖性的研究:土壤呼吸包含土壤微生物呼吸(90%)和土壤动物呼吸(1-10%),土壤微生物群落对Q10影响重大。通过温度响应了解培养前后的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变化以及对应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有重要意义。外源微生物种群的添加,或许帮助科学家找出更好的Q10对土壤生物依赖性的响应解析。1.Li C, Xiao C, Li M, et al.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SOM determines the mineralization of recently added labile C and priming of native SOM in grazed grasslands[J]. Geoderma, 2023, 432: 116385.2.Ma X, Jiang S, Zhang Z, et al. Long‐term collar deployment leads to bias in soil respiration measurements[J]. 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3, 14(3): 981-990.3.He Y, Zhou X, Jia Z, et al. Apparent thermal acclimation of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mainly mediated by substrate availability[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3, 29(4): 1178-1187.4.Mao X, Zheng J, Yu W, et al. Climate-induced shifts in composition and protection regulat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carbon decomposition through soil profile[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22, 172: 108743.5.Pan J, He N, Liu Y, et al. Growing season average temperature range is the optimal choice for Q10 incubation experiments of SOM decompositi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2, 145: 109749.6.Li C, Xiao C, Guenet B, et al. Short-term effects of labile organic C addition on soil microbial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in a temperate steppe[J]. Soil Biologyand Biochemistry, 2022, 167: 108589.7.Jiang ZX, Bian HF, Xu L, He NP. 2021. Pulse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spatial patterns and mechanisms of soil carbon emission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9: 673310.8.Liu Y, Xu L, Zheng S, Chen Z, Cao YQ, Wen XF, He NP. 2021.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soil microbial respiration in soils with lower substrate availability is enhanced more by labile carbon input.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54: 108148.9.Bian HF, Zheng S, Liu Y, Xu L, Chen Z, He NP. 2020.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rate and i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long water table gradients in cold-temperate forest swamps. Catena, 194: 104684.10.Xu M, Wu SS, Jiang ZX, Xu L, Li MX, Bian HF, He NP. 2020. Effect of pulse precipitation on soil CO2 release in different grassland typ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101: 103250.11.Liu Y, He NP, Xu L, Tian J, Gao Y, Zheng S, Wang Q, Wen XF, Xu XL, Yakov K. 2019. A new incubation and measurement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temperature respons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138, 107596.12.Yingqiu C, Zhen Z, Li X, et al. Temperature Affects new Carbon Input Utilization By Soil Microbes: Evidence Based on a Rapid δ13C Measurement Technology[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9, 10(2): 202-212.13.Cao Y, Xu L, Zhang Z, et al. Soil microbial metabolic quotient in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s: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9, 29: 1001-1010.14.Liu Y, He NP, Wen XF, Xu L, Sun XM, Yu GR, Liang LY, Schipper LA. 2018.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of soil microbial respi
  • 文献解读 | NanoTemper助力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通路靶标膜蛋白研究
    01研究背景膜蛋白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药物靶点,而膜蛋白在进行互作研究过程中会有许多难点:1. 膜蛋白一般需要去垢剂来模拟脂质生物环境。对于基于固定的互作技术,去垢剂会增加背景信号,或者存在参比通道和样品通道背景不同的可能。2. 膜蛋白结构复杂,且与配体结合后可能发生变构。因此研究互作时,膜蛋白的正确构象至关重要。基于固定的技术可能阻碍变构过程,或者在固定和再生过程中破坏膜蛋白的构象。3. 膜蛋白的表达量低、纯化难,因此需要消耗量少的方法进行检测。本期文献解读,讲述如何利用MST及nanoDSF的手段来进行膜蛋白互作研究的故事。02研究内容2024年3月15日,上海科技大学张璐研究员/饶子和院士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题为“Structural analysis of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mediated cell wall precursor synthesis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研究,解析结核分枝杆菌全新药物靶标——膜蛋白磷酸核糖转移酶Rv3806c与其受体底物DP和供体底物PRPP结合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为研究Rv3806c作为新靶点的靶向性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4-01643-8IF: 28.3 Q1通过对Rv3806c与供体底物PRPP复合物结构分析,推测可能影响Rv3806c结合和酶活的位点,并通过MST进行大量突变Rv3806c亲和力检测进行验证。Rv3806c为膜蛋白,并且在脂质环境中以三聚体形式组装。实验种共有10种突变体需进行Kd检测,每次实验均进行了5次重复。MST进行一次亲和力检测时,仅需32pmol、1μg的膜蛋白Rv3806c,大大节约蛋白消耗量。此外,MST技术是在溶液条件下进行,无需固定,且兼容去垢剂,使膜蛋白能保持正确的构象,甚至可以完成nanodisc或者膜提取物形式的膜蛋白亲和力检测,从而可以轻松表征膜蛋白Rv3806c多种突变体与底物PRPP的亲和力。图示:MST测定PRPP与WT-Rv3806c及突变体的结合亲和力此外,研究发现,供体底物PRPP通过一个Mg2+结合在TM螺旋束-1的空腔。为了研究Mg2+对Rv3806c结合供体底物PRPP的作用,作者使用MST和nanoDSF技术检测存在或不存在Mg2+时,Rv3806c与底物PRPP的结合。NanoDSF技术通过监测蛋白内源荧光的变化来表征蛋白结构,无需加入外源荧光染料,兼容去垢剂。使用GDN纯化的Rv3806c完成MST亲和力实验和nanoDSF的热迁移实验,结果显示Mg2+对于PRPP的结合至关重要。图示:MST分析在Mg2+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PRPP与Rv3806c的结合亲和力。在没有Mg2+的情况下,结合亲和力急剧下降,而在金属螯合剂EDTA的存在下,没有检测到结合。图示:在Mg2+、PRPP和EDTA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纯化后的Rv3806c的nanoDSF热稳定性分析。PRPP-Mg2+存在时Rv3806c表现出最高的热稳定性。03技术优势在这篇工作中,通过MST技术及nanoDSF技术,确定了膜蛋白Rv3806c与PRPP结合的关键残基,以及Mg2+在互作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对于分子互作亲和力的检测,Monolith系列仪器无需固定样品,且不限制缓冲条件,蛋白用量少,可以在溶液中表征膜蛋白与小分子的亲和力。Promethus系列仪器,以nanoDSF技术为核心,通过检测蛋白内源荧光监测蛋白的稳定性,无需外源荧光染料,兼容去垢剂,低浓度也可轻松表征,在膜蛋白稳定性分析和TSA互作定性研究上具有显著优势。-Monolith分子互作检测仪--PR Panta蛋白稳定性分析仪-
  • 科学外交打破美朝僵局 合作建结核病实验室
    加州的一位微生物学家正在参与朝鲜结核病实验室的建设   当美国和朝鲜还处于对立状态时,在非营利组织和制药公司的帮助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微生物学家来到了朝鲜首都平壤,帮助这个国家建立了第一个结核病实验室。尽管他们需要带上所需要的“每一颗螺母、螺钉和电灯泡”,然而,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购置的实验室材料让这个实验室成为超现代实验室。   美国方面希望,通过这次实验室的建设而构筑的外交联系,能够成为两国科学家之间和实验室之间合作的开始。   莎伦佩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流行病学家、斯坦福大学领导的加州湾区结核病联盟主席。据新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去年11月,她在朝鲜首都平壤停留了10天的时间,和朝鲜公共健康部门的同事肩并肩地工作,包括学生护士到高级医生,目的是帮助这个国家创建第一个能生长分支杆菌属和鉴别耐药物菌株的实验室,分枝杆菌属是导致肺结核的罪魁祸首。   11月的平壤,天气异常寒冷,他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穿着厚重的皮大衣,用大锤猛烈敲打破旧的地砖,测试显微镜,安装处理病菌的超现代化橱柜。她说:“我们都全力投入。”   佩里和她的同事一直努力让这个合作项目启动。长期以来,美国科学家和他们的朝鲜同事有着断断续续的合作。然而,无论目的多么崇高,除了极少数特例之外,美朝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项目基本上都是以胎死腹中或放弃而告终。一位资深观察家说,最近几个月,美国部分非营利组织努力与朝鲜同事接触,而结核病实验室的建设则以飞快的速度进行。“援朝美国基督教团体”是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黑山的一个人道主义团体,在过去15年中该团体为朝鲜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如今,它与加州湾区的结核病联盟和核威胁倡议(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组织合作。团体主席海蒂林顿说:“我们埋头工作,远离政治。”   《科学》的文章指出,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经过多年的经济衰退和20世纪90年代严重的食物短缺,肺结核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在朝鲜骤然增加。佩里说,统计数据显示,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朝鲜结核病从344例增加到1万例。加里斯图里特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传染病专家和医生,他说:“这种速度类似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发病率)。”   到目前为止,朝鲜的临床医生们仍然依赖于老化的诊断技术进行检查,但这种技术只能诊断出一半的结核病患者,而且不能发现患者是否感染具有抗药性的菌株。斯图里特说:“抗药性菌株的流行因此会非常高。”   迫在眉睫的药物短缺让形势日益严重。在朝鲜,超过90%的结核病治疗药物由全球药品机构提供,该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一个非营利组织,它今年预算即将告罄。与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会的一项协议将持续提供这些药物,但消息人士说,这项协议最早也要在明年才能开始执行,留下半年的空档期。“这真是一个噩梦。”林顿说,“你不可能让结核病患者没有药物。”根据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佩里希望在今年7月前筹措到100万美元用于购买药品,她和其他人正在努力寻找捐助者。   流行病学家路易丝格雷西姆是全球核威胁倡议组织所属的全球健康安全和流行病学组织的主席,他说,未受抑制的流行性结核病将给“中国和其他邻近国家带来直接威胁”。他希望新的合作项目能加强至今仍处于敌对状态的美朝两国间的关系。斯图亚特托森是美国雪城大学麦克斯威尔学院的政治科学家,他领导了一项美国—朝鲜信息交流项目,他说:“我们希望,朝鲜和美国的专家在健康领域的合作和信息分享能建立起双方的信任,以解决紧迫的安全问题。”
  • 威尔森和日立分析仪器公司合作推出便捷型含硫量测试工具
    威尔森(Wilhelmsen)与日立分析仪器公司(Hitachi High-Tech)签订了供应合同,据此,威尔森将助力日立首屈一指的手持设备XRF分析仪应用于海事领域。有了这款分析仪,船员可直接在船上精确高效地测试燃料硫含量。国际海事组织(IMO)将实行新规:自2020年1月1日起,全球范围内的船舶燃油含硫量需下降至0.5%,并将推出一系列执行政策和对不合规现象的潜在处罚条款。因此,船员和行业相关机构亟需可在几秒钟内进行实验室级别的硫含量测试手段。日立分析仪器的XRF光谱仪有着样品需求少、培训强度小、输出结果快、输出结果准的优势,被认为是石油领域的基准型工具,对上下游的质量控制大有帮助。威尔森船舶服务公司船用化学品燃油和水质处理部门产品市场经理 Jonas ?stlund 表示: “日立分析仪器是行业数一数二的燃油检测专业公司,我们与日立分析仪器的合作将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先进的设备,走在IMO 2020 新规前端。船员可提前规避违规风险和可能性。当船只靠近管制区域时,含硫量限度为0.1%,发动机可立即精确测得转化后进入发动机的燃油的硫含量,确保合规。”这一工具除了能够帮助船员规避违规风险,还可实现快捷、可靠、在船上即可进行的检测操作,船员可不再依赖传统的燃油交付单(Bunker Delivery Note)进行工作, 船员在装燃料的同时即可检测硫含量,而不用在装完之后再去考虑燃料中硫含量是否合格。?stlund 补充道: “检测工作十分方便,在船上按需完成即可。日立分析仪器的这款XRF分析仪,结合该公司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即使无法完全解决掉燃油硫含量新规带来的烦恼,也能卸掉船员肩上的绝大部分负担。”日立分析仪器全球销售与服务总监Vito Angona表示: “与威尔森的合作,我们两方的客户群体是最受益的。我们的燃油分析专业知识历经45年之久的积累和考验,而威尔森在航运服务市场可谓独占鳌头。我们为市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客户对硫含量分析的所有需求都可在我们这里获得一站式的服务。” 威尔森会向市场推出X-MET8000手持设备XRF分析仪,该仪器由日立分析仪器 设计制造,符合ASTM D4294、ISO8754和IP336硫检测方法。这款分析仪可在船上使用,内置GPS 可精确定位分析区域。X-MET8000分析仪使用快捷、方便,成为行业工具领跑者,为使用者和运营商的合规之路省去诸多麻烦。日立分析仪器的云服务和数据分享服务方便使用者随时随地存储、分享和管理数据。客户也可享受到驻厂服务和远程诊断服务。X-MET8000手持XRF分析仪也是港口国管制(PSC)相关机构的好伙伴。目前官方尚未对IMO成员国颁发明确指导方针,PSC正在研究含硫量的合规检测方式,推荐方案有很多,包括无人机技术来评估烟流状况、港内嗅探器单元来检测硫排放。然而,许多方案受成本和气候的影响,X-MET8000之类的移动工具可使官员快速判断船只燃油合格与否,所以将深受相关人士的欢迎。
  • 关于打击假冒美诚产品、假借美诚品牌的维权声明
    尊敬的用户、经销商:您们好!关于严厉打击假冒美诚产品、假借美诚品牌的维权声明如下:北京安合美诚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和北京盈安美诚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是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实验室常用设备制造商,公司自产产品为:陶瓷纤维马弗炉、微波消解/萃取/合成仪、石墨消解器、制冷水循环器、超纯水器、氩气净化器等。自公司成立以来得到广大用户和经销商的支持与信赖,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口碑持续提升,但近期我司客户及经销商们致电公司总部,询问有关产品销售及售后的相关问题时,我司发现在国内市场已出现下述有损美诚公司品牌并盗用美诚产品商标的情况:1. XXX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参与某上市公司招标美诚品牌陶瓷纤维马弗炉及配件产品并中标供货后,该上市公司与我司联络售后服务事宜时所提供的产品编号经查并非我司生产产品。此中标公司所供应的产品是其自行伪造仿冒美诚产品的外观设计、型号及产品编号,并且冒用美诚注册商标; 2. 北京XX热工技术有限公司打着美诚公司的旗号向经销商进行虚假宣传,销售非美诚生产但使用美诚品牌的产品。并且告知经销商们其为我司工厂,此公司的不实宣传语言及欺瞒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已严重影响我司的声誉和品牌的信誉;3. 某些公司在未经我司授权的情况下盗用美诚产品宣传资料及涉密的技术资料、仿冒我司产品外形设计、假借我司注册商标、使用我司公司名称的中文谐音欺诈用户等违法行为,我司将对一切不法行为及危害到我司和美诚品牌名誉的行为进行取证,并保留追诉权。此类假冒产品不仅在材料选用及使用性能上与我司正规产品有非常大的差异,在质量和安全性能方面也存在较大隐患,并在服务方面也无法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及优质的售后服务保障,且可能会对广大使用者造成人身及财产损失。在此,我公司严正警告所有侵犯我司合法权益的企业及相关个人,立即停止侵犯我司合法权益的行为,如若再发生此类情况,我司将依法追究上述企业及相关个人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对于以上侵犯我司权益和损害美诚品牌名誉的情况,我司郑重声明如下:1. 我司承诺凡是我公司生产的美诚品牌产品均由我司自行设计、生产及销售,并拥有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如有不良厂商假借我司名义欺诈消费者,并侵犯我司的著作权、知识产权、商标权和名誉权,我司将遵循法律途径向市场监督管理和知识产权等管理部门申述,并依法追究上述不法经营者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2. 我司将竭诚期待与广大用户和经销商,共同对市场进行严格监督,确保用户能够使用到优质的实验室设备,以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3. 我司将积极采取行动对假冒美诚产品生产商给予制止,同时也呼吁广大用户及经销商在购买产品时务必谨慎,避免因购入假冒产品带来不变。凡是我司产品均拥有唯一的产品编码,且此编码已录入到公司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系统,广大用户和第三方选购我司产品后,均可与我司联络验明产品真伪。4. 我司仅对本公司生产及销售的美诚品牌产品提供质量保证和相关售后服务。如需咨询我司相关产品及售后服务事宜,请与我司联系。最后,请收下我司最真挚的感谢,感谢所有用户及经销商们对我司的支持、帮助、以及对美诚品牌产品的认可,美诚的成长之路有你们相伴,我们不曾孤单和迷茫。仅代表全体美诚人祝所有的用户及经销商们工作顺利。 特此声明!北京安合美诚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北京盈安美诚科学仪器有限公司2021年10月21日 维权声明原件
  • 东南科仪祝您2014年中秋佳节快乐!
    尊敬的各位客户: 中秋将至,为便于大家及早安排节假日事宜,现将我公司2014年中秋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 2014年9月6日至2014年9月8日,共放假3天。 2014年9月9日(星期二)起正常上班 在此期间如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在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我们迎来了东南科仪成立以来的第22个中秋佳节。借此佳节,东南科仪携全体员工,感谢您一如既往的陪伴和支持,恭祝您和您的家年年人万事如意,月月事事顺心,日日喜悦无忧,时时高兴欢喜,刻刻充满朝气,月圆人圆花好,事顺业顺家兴! 声声祝福请微风替我传递,缕缕关怀托流水替我寄予。东南科仪已成立22周年,感谢您的风雨陪伴,东南科仪继续秉承“把世界最先进的仪器介绍到中国,将中国最专业化的服务提供给用户”的理念,为您提供更先进的分析仪器产品及更优质的技术服务。愿我们的合作更加紧密! 在这中秋月圆之际,亲朋好友团圆之日,东南科仪公司为您送上真挚的祝福,祝您中秋愉快! www.sinoinstrument.com
  • 微生物所合作发现结核抵抗人群抵御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固有免疫机制
    结核病(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一类重大传染性疾病。据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在2020年,全球有近990万结核病患者,并有约151万人因结核感染导致死亡。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翠华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研究Mtb等重要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近年来发表系列研究工作,在病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抗结核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了多种新思路和潜在新靶点。  以往认为,健康个体受到Mtb感染时,往往会发展成为潜伏感染者或活动性TB患者。有趣的是,近年来临床上发现有一部分与TB患者持续密切接触的个体,既不发展为活动性TB患者并显示出相关症状,也未表现出潜伏感染者的免疫学诊断特征。这类长期密切接触病原菌的健康个体被称作TB抵抗者。  目前对于这类TB抵抗者的抗感染免疫机制所知甚少,深入揭示相关机制有望为TB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线索和新策略。近日,刘翠华课题组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教授逄宇团队合作,揭示了TB抵抗者人群在应对Mtb感染时的固有免疫应答特征。该合作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潜伏感染者及活动性TB患者相比,TB抵抗者的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在受到Mtb侵染时,可产生更高水平的TNF-α、IL-1β及IL-6等细胞因子,并且其清除胞内病原菌的能力更强。  随后的一系列筛选及功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Mtb感染过程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仅在TB抵抗者来源的巨噬细胞中维持稳定的表达水平及酶活性,而在其他实验组人群中出现显著下降。同时,进一步抑制或沉默HDAC6可阻抑TB抵抗者来源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的分泌以及其中含Mtb的囊泡的酸化能力。这些结果提示,TB抵抗者来源的巨噬细胞高效清除Mtb感染的能力依赖于HDAC6,后者可能是一个促进细胞因子产生以及自噬流畅通进而加速Mtb清除的关键宿主因子。综上,该研究揭示了TB抵抗者人群依赖HDAC6清除Mtb感染的固有免疫新机制,为临床上TB患者密切接触者的TB感染和发病风险预测提供了重要新标识,并为靶向宿主的TB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相关结果已在线发表于The FASEB Journal。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扬帆”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 EYELA助阵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学实验室2018新春茶话会活动
    春节将至,2018年2月1日,東京理化(EYELA)有幸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的“真菌学实验室2018新春茶话会”活动。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期间穿插着小游戏和抽奖活动,会场传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佳节之际,東京理化也为老师同学们赠送了精美的小礼物,并送上了真挚的祝福。活动之余,我公司在会场外展示了旋转蒸发仪N-1300型、真空控制器NVC-3000型、离心浓缩仪CVE-3000型、冷冻干燥机FDU-1200型等仪器供大家参观,都是真菌学方面常用的仪器设备,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参观。EYELA希望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帮助,供中国的科研事业提供微薄之力,在此,再次祝福大家,2018新春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 利用454技术进行结核杆菌全基因组测序有效追踪疫情传播
    众所周知,肺结核多数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部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已成为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结核病800~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1993年WHO宣布&ldquo 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rdquo ,认为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然而细菌也一直处于不断突变及进化的过程中,要对症下药就需要知道细菌的准确分型。传统的细菌分型技术仅针对细菌的某几个基因进行检测,在传染病疫情爆发时往往缺乏更具体的信息,于是在全基因组测序费用不断下降的现在,研究者们也在尝试用新一代的检测技术对细菌进行分型,以发现传染病爆发的传播模式和几率。 近期,据《PLoS Medicine》杂志报道,有研究者们利用454技术对86例人结核分枝杆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与传统分型技术结果进行了比较。这86例细菌是从1997年和2010年两次爆发的2301个结核病患者身上分离出来的。通过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检测结果,研究者们表示,全基因组测序法揭示了第一次结合爆发所分离的人结核分枝杆菌不属于最近爆发的结合杆菌传播链,另外通过计算估计出人结核分枝杆菌每2.5年会发生1个发生突变,这表明细菌在感染的人群中倍增的时间为22小时或每年400代,因此,只有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进行细菌分型才能够提供准确的关于结核分枝杆菌爆发的相关流行病信息。 参考文献:Roetzer A, Diel R, Kohl TA, Ru¨ ckert C, Nu¨ bel U, et al. (2013)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versus Traditional Genotyping for Investigation of a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Outbreak: A Longitudinal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Study. PLoS Med 10(2): e1001387. doi:10.1371/journal.pmed.1001387
  • Nat Commun:全基因组测序揭示结核分枝杆菌的抗生素“预抗性”特征!
    细菌全基因组测序的最新进展让研究人员成功绘制出了结核分枝杆菌抗生素耐药基因组特征的完整目录。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Genomic signatures of pre-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发现了细菌中“预抗性”(pre-resistance)存在的迹象,相关研究结果或能帮助临床医生未来选择针对细菌性感染的最佳疗法。图片来源:Unsplash/CC0 Public Domain文章中,研究人员对3000多份结核病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在近20年里来追踪患者的结核病感染情况;结核分枝杆菌(MTB)是一种影响肺部功能的细菌性感染性疾病,2020年在传染病引发的死亡病例中其所引发的死亡仅次于COVID-19;如果使用正确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的话,结核病患者就能被治愈,但治疗的时间很长,而且很多患者会面临无法获得足够医疗保健的风险,如果患者无法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或者没有药物以及药物质量较差的话,就会出现耐药性结核病的发生。多重耐药性的结核病是一种巨大且不可持续的人类疾病负担,如今研究人员在少数国家已经发现了完全耐药的菌株,由于卫生系统正在努力应对当前新冠疫情,全球结核病治疗的进展已经大大放缓了。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最终开发治疗结核病的新型疗法,这篇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如何在耐药性突变发生之前预防结核病患者所出现的耐药性,研究人员将这一概念称之为“预抗性”,即当诸如病毒或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在未来产生耐药性的内在风险更大时。通过分析数以千计的细菌基因组,研究人员表示,这或许有望应用于其它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并能为个体化的病原体基因组疗法铺平道路,研究人员会根据诱发疾病的特定病原体中的DNA来选择药物以免病原体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文章中,研究人员比较了来自3135个不同样本中的结核病样本,以此来重建TB细菌家族族谱,其被称之为系统发育数,随后研究者利用计算机分析来识别出细菌的祖先遗传代码(随后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家族树的分支确定了与MTB耐药性发生相关的关键改变,从而就能理解哪些因素最有可能让MTB产生耐药性。图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7616-7研究人员描述了TB基因组中的突变如何帮助预测一种可能会产生药物耐受性的特定分支,然后他们在一个独立的全球TB数据库中验证了他们的发现。Grandjean博士说道,目前应对超级耐药细菌时我们在抗生素上的选择越来越少,而我们进行的选择往往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我们就应该另辟蹊径寻找能有效预防TB耐药性的策略。这行研究就是首个阐明我们能够领先药物耐受性产生的案例,这或许就能让研究人员未来利用病原体的基因组选择最佳的治疗性手段。研究人员希望本文研究能提供一种策略,通过靶向作用最有可能在未来产生药物耐受性的特定病原体基因组来治疗人类难以应对的疾病。综上,本文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与耐药性获得风险较高的未点化额基因组多态性;同时研究人员还识别出了未来抗生素耐药性产生的标志物,其或能帮助开发新型靶向性疗法来预防结核分枝杆菌和其它病原体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原始出处:Torres Ortiz, A., Coronel, J., Vidal, J.R. et al. Genomic signatures of pre-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Nat Commun 12, 7312 (2021). doi:10.1038/s41467-021-27616-7
  • Nature:最快肺结核诊断技术问世
    包含肺结核细菌的痰液样本遇到CDG-3能够发出荧光。图片来源:Jeffrey D. Cirillo 一种便宜的便携诊断系统可以将辨识肺结核(TB)细菌的时间从几周乃至数月缩减至不足半小时,从而有望帮助医生赶在病人不知不觉将这种疾病传染给他人之前对其展开治疗。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流行病学家Jason Andrews指出,导致TB的细菌&mdash &mdash 结核分枝杆菌&mdash &mdash 在实验室中生长得非常缓慢,因此临床医生鲜有选择来确诊这种传染病。他们要么尝试着从一个样本中培养细菌&mdash &mdash 这大约需要2个月的时间,要么尝试着在涂抹于一块载玻片上的痰液样本中寻找这种细菌,而这种技术每次大约会漏掉一半的传染病细菌。 由加利福尼亚州森尼维尔市希菲尔德公司研制的一种名为GeneXpert的方法&mdash &mdash 并于2010年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大力支持,能够在两三个小时内准确测定结核分枝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但这种方法需要专门的设备以及人员培训,因此对于农村地区或发展中国家而言有些不切实际。 为了加速这一过程,斯坦福大学化学家Jianghong Rao与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微生物学家Jeffrey Cirillo研制了一种名为CDG-3的化学制品,这种化合物在被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名为BlaC的酶分解后便会发光。研究人员发现,利用这种方法,他们在1毫升样本中便可以检测到10个细菌。 研究人员随后利用采自得克萨斯州的50个痰液样本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正确识别所有在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核分枝杆菌样本,同时还能够识别80%不可见的传染源。在对非TB患者进行测试时,CDG-3探针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73%。研究人员在7月3日的德国《应用化学》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罗格斯大学传染病专家David Alland表示,尽管这项测试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敏感性,但健康人有27%的几率被误诊为TB的事实意味着它将成为一种最有用的分诊方法。例如,在一些偏远的山村,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排除那些不需要治疗的人们,以便为剩下的人用更昂贵和精确的方法&mdash &mdash 例如GeneXpert&mdash &mdash 进行更进一步的临床测试创造条件。在201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中,Alland及其同事通过计算得出,一套假设的分诊系统能够削减30%到40%的开销。 Rao和Cirillo如今正在与得克萨斯州的诊断公司GBDbio合作,开发一种靠电池供电的便携装置。该装置将能够识别CDG-3被分解时发出的荧光。该公司首席执行官Michael Norman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在2015年完成研制工作并顺利上市。他预测,一次单项测试将花费5美元,并且用不了30分钟便能够给出诊断结果。 阿尔伯克基市新墨西哥大学毒理学家Graham Timmins说:&ldquo 这里为更快速的分诊测试留下了许多空间。&rdquo 他指出,从健康的角度而言,假阴性(导致感染者被送回家)比假阳性(这会使健康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更令人担忧&mdash &mdash 尽管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他称赞这篇论文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ldquo 巨大飞跃&rdquo ,但他同时表示,该项技术还需要对更加广泛的人群进行测试。 Rao和Cirillo表示,他们正在确认CDG-3的测试结果,并且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试验,其中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 CHEMetrics、BioTector、VELP等公司致电恭贺元宵佳节
    元宵佳节临近,美国CHEMetrics公司、爱尔兰BioTector公司、意大利VELP公司、新西兰SciTOX公司纷纷向我公司来电&mdash &mdash 感谢广大中国用户多年来的支持;值此元宵佳节之际,恭祝广大用户元宵快乐、万事如意! 美国CHEMetrics的快速水质分析产品和爱尔兰BioTector的TOC多参数分析仪,以及意大利VELP的凯式定氮仪和杜马斯定氮仪,和新西兰SciTOX的生物毒性分析仪均是德祥科技有限公司的独家代理产品。 更多产品请登陆德祥官网:www.tegent.com.cn 德祥热线:4008 822 822 邮箱:info@tegent.com.cn
  • 恭贺艾森生物RTCA技术获得美国“肿瘤细胞免疫疗法”之父卡尔朱恩(Carl June )团队高度评价
    恭贺艾森生物RTCA技术获得美国“肿瘤细胞免疫疗法”之父卡尔朱恩(Carl June )团队高度评价 肿瘤细胞免疫疗法是当今最有希望治愈癌症的治疗手段,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卡尔?朱恩在全球最先成功运用于病人的治疗。日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卡尔实验室撰文,高度评价由艾森生物自主研发的实时细胞分析系统(xCELLigence Real Time Cell Analyzer,RTCA)即艾森生物RTCA技术,在临床评价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的关键CAR T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方面的价值。 昊诺斯作为艾森生物独家授权的区域代理商,为艾森生物能拥有这样先进的技术感到骄傲,并对艾森生物RTCA技术获得美国“肿瘤细胞免疫疗法”之父卡尔朱恩(Carl June )团队高度评价表示祝贺,昊诺斯也一直致力于把这种艾森生物RTCA技术、相关产品介绍给自己的用户,希望大家受益。 肿瘤细胞免疫疗法作为近年来国际上最热门的新型细胞疗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病人自身的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成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简称CAR T细胞),以此对肿瘤细胞进行高度靶向性的精准治疗,并可能成为最终治愈肿瘤的手段。然而,对CAR T细胞的肿瘤杀伤作用,目前全球没有一个成熟的评价系统和标准,这是目前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急需攻破的难关。 例如,为监测关键细胞——CAR 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总体杀伤活性,治疗者需要对治疗性T细胞在应用于病人治疗前进行快速评估。卡尔实验室运用艾森生物RTCA技术发现,该艾森生物RTCA技术可揭示不同肿瘤细胞杀伤的动力学差异,这是其他传统终点检测方法无法实现的。而与其他实时分析技术相比,艾森生物RTCA技术也有更多优势,它仅需很少的细胞进行检测分析,能及时反映组合治疗的动态过程,并可为用于体内研究的治疗性T细胞提供快速活性质控。总之,艾森生物RTCA技术在基因修饰的T细胞活性功能评价、活性动力学特征评估、体外联合治疗的量效和时效评估,以及快速稳定的质控检测等方面,都显示了非常有价值的功能和独特优势。 艾森生物致力于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细胞自动化分析系统等系列产品,其核心技术及产品实时细胞分析系统,已拥有20多个国际发明专利,并获得中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奖,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亚洲30个国家的近2000家大型医药公司和研究机构,获广泛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基于自身这一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强大优势,艾森生物新药研发团队运用此技术积极挺进自主创新药的研发,在当今医学界研究和关注的两大热点和难点——治疗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药物开发上,均取得了骄人成绩。艾森生物原创新药马来酸艾维替尼(AC010),是国内首个第三代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主要用于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已在中国和美国同时进行临床研究,进展顺利。公司首创的另一口服靶向新药AC0058,主要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新机制小分子化合物,于2015年获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即将在美国开展临床研究。 香农?迈克杰蒂甘博士将代表卡尔实验室,于2016年1月25日,参加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召开的第八届免疫及免疫监控大会(8th Immunotherapeutics & Immunomonitoring Conference, San Diego, CA.USA),专题报告艾森生物RTCA技术在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的运用情况。报告综述原文如下:Discovery and Pre-Clinical Evaluations of CAR T Cell Cytotoxic Activity Using the xCELLigence Real Time Cell AnalyzerPresenting Author: Shannon McGettiganAdditional Authors: Yanping Luo, Keisuke Watanabe, John Scholler, Carl H June Research Specialis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ytotoxicity assays are an important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cancer therapeutics. Chromium release assays are considered the gold standard for evaluating lymphocyte cytotoxic activity but requires the burden of using radioactive materials, is time consuming, and is limited to a single time point.our lab and others have developed flow cytometric and luciferase based cytotoxcity assays for screening and evaluating novel therapeutic CAR T cells against a wide range of cancer cell lines and primary tumor however, these can also be time consuming and limited to a single snapshot. In order to monitor the overall killing activity of our CAR T cell therapies as a function of time and more rapidly drive our understandings in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 T cells, we have started to utilize the xCELLigence real time cell analyzer (RTCA). Our studies have compared how measurement of changes in adherent cell’s electrical impedance compares to our standard cytotoxicity measurements by the remaining viable cell numbers in flow based assays or relative changes in luciferase activity. We found that a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 platform for measuring cytotoxicity. Real time cellular impedance analysis reveals kinetic differences that cannot be captured practically with conventional fixed end point platforms. We have found that using the xCELLigence platform has many benefits beyond just real time monitoring. The assay requires minimal number of cells which can be retrieved for further analysis, saves time, provides a kinetic readout of combination therapies, and is a quick quality control cytotoxicity assay for therapeutic T cells used in in vivo experiments. Together the xCelligence Real time platform shows valuable utility for screening gene modified T cells cytotoxic function, characterizing the kinetics of their activity, evaluating the dosage and timing of combination therapies in vitro and providing a quick stable platform for quality control of therapeutic T cells.扫码关注昊诺斯微信公众号
  • 比朗光化学反应仪迎接中秋佳节 引爆最低价
    尊敬的客户:   您在上海比朗仪器所购的每一台光化学反应仪,均向您保证所售产品为正品行货,每一个产品的售出,上海比朗仪器都将与您签订合同,并在您收到货物后向您提供正规发票。您购买的产品,都在上海比朗的客户系统中有详细的记录,上海比朗将据此为您提供质保服务。届时中秋佳节,公司折扣将打破历史最低价。   BL-GHX系列光化学反应仪主要特征:●微电脑控制器,功率连续可调(国内领先)。●机箱内置有温度保护传感器,箱内温度过高启动断电保护。●控制器置有电流表和电压表,便于观察电流和电压变化。●有微电脑定时器,可分步定时。●内照式光源,受光充分。●配有磁力搅拌器,使样品充分混匀受光。●双层石英冷阱,可通入冷却水循环以避免光源温度过高受损。●配有可移动式推车,便于移动或固定。●BL-GHX-I型适合大批量样品的处理。   技术参数:   ◆该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   ★温度保护:箱体内高于50℃启动断电保护。   ★光源功率可连续调节大小。   ★BILON集成式光源控制器,可供汞灯、氙灯、金卤灯等多种光源使用。   ★汞灯功率调节范围:100~1000W可连续调节。   ★氙灯功率调节范围:100~1000W可连续调节。   ★金卤灯功率调节范围:100~450W可连续调节。   ★冷却水循环装置制冷量:BILON-T-10031000W   ★冷却水循环装置设有脚轮和底部排液阀。   ★玻璃反应器皿可以分别选用250ml、500ml、1000ml等(或定做)。   BL-GHX系列光化学反应仪主要用于研究气相或液相介质、固定或流动体系、紫外光或模拟可见光照、以及反应容器是否负载TiO2光催化剂等条件下的光化学反应。具有提供分析反应产物和自由基的样品,测定反应动力学常数,测定量子产率等功能,广泛应用化学合成、环境保护以及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了解比朗光化学反应仪更多资讯:http://www.apparatussales.info/
  • 我国科学家解析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与抗生素结合的三维结构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是全球重要的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数据,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约17亿,占全人群的1/4左右,结核病仍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目前结核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了解结核杆菌耐药机制并研发新的治疗结核病药物对实现“终止结核病策略”意义重大。  近日,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主的联合团队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50S ribosomal subunit bound with clarithromycin reveals dynamic and specific interactions with macrolides”的文章,该研究解析了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TY)结合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  研究团队发现抗生素CTY结合位点位于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新生肽链通道靠近rRNA第2062位腺嘌呤(A2062)的位置,与其他大环内酯抗生素的结合位置基本一致。研究团队基于研究获得的密度图,认为结合CTY的结核杆菌大亚基的A2062存在两种构象;与已发表的核糖体与大环内酯结合的结构比较,认为A2062与特定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合的动力学可能调节肽基转移酶向翻译阻滞方向发展。该研究对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A2062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动力学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合理设计下一代抗结核药物,以对抗日益严重的结核杆菌耐药问题。  论文链接: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21.2022439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占率达90%,主要零部件采用进口——访三思纵横张俊森
    近日,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展了CHINAPLAS 2023国际橡塑展。展会现场,仪器信息网就参展产品、产品优势、市场战略等话题采访了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经理张俊森。据介绍,三思纵横下一步可能瞄准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域,已专门设立了研发部门。以下是对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办事处经理张俊森的现场采访视频:
  • 利用qPCR结合NGS,西湖大学首次证实细菌促进癌症转移
    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响乳腺癌进展的因素十分复杂且尚未明晰。4月7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蔡尚团队在《细胞》在线发表的最新研究论文,首次证实了乳腺癌组织中存在多种独特的“胞内菌”,并揭示了它们在肿瘤转移定植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这一研究为深入理解肿瘤转移及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什么是16S rRNA?16S rRNA 基因是编码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的基因,长度约为1542bp,其分子大小适中,突变率小,是细菌系统分类学研究中最常用和最有用的标志。16S rRNA基因序列包括9个可变区和10个保守区,保守区序列反映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而可变区序列则能体现物种间的差异。 16S rRNA基因测序以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为主,核心是研究样品中的物种分类、物种丰度以及系统进化。二代高通量测序原理目前二代测序是一个边合成边测序的过程,使用的是荧光可逆终止子。每个可逆终止子的碱基3’端都有一个阻断基团,而在侧边带有一种荧光。由于有4种不同的碱基(ATCG),因此也会有对应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开始扩增每次结合上一个碱基,DNA的扩增便会停止,此时能收到一种荧光信号。然后放试剂除去阻断基团,进行下一个碱基的结合,以此类推得到一连串的荧光信号组合序列。而根据荧光的颜色我们便可以确定每一个位点的基因型,即可以得到这一段DNA片段的序列。
  • Erichsen 343 测力表被评为2016年航空/航天领域最佳测力计
    在航空航天和航空工业领域,往往会遇到最为棘手的需求。无论是负载均衡,航空称重或者重载分布中需要的测量,Erichsen 343 型号液压测力计是非常理想而且廉价的监控和验证工具。凭借简单的操作和独特的专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工程设计特点,Erichsen 343型号液压测力计近期获得了2016年Weighing Review 读者选择的最佳航空/航天测力计。这是连续第二年阿美特克的STC产品赢得Weighing Review 读者的评选。“我们为这个奖项感到骄傲。Erichsen 343 产品已经问世好多年了,一直在航空航天和航空业中通过各种拉伸和压缩应用证明着自己的价值。” Chatillon 产品经理 Joel Schoubert先生说道。Erichsen 343 液压测力计由不锈钢材质制成,并且充满了液压油被密封为一个闭环的。该产品操作简单并且不需要任何电源。巨大的表盘使用户可以远距离读取负载。如果需要远程观测该表,可以选用添加表盘延长管路。Erichsen 343液压测力计具有中心通孔使其可用于任何需要对中接头锁定施加的负载的场合。这些中心孔的设计可以实现精准的拉伸和压缩加载应用。与其他电子显示和传感器结合产品不同,Erichsen 343 液压测力计对ESD(静电放电)和瞬态电压免疫。Erichsen 343 液压测力计的坚固设计使其适用于那些传统测力计无法胜任的恶劣工作环境中。Erichsen 343 液压测力计量程覆盖从1kN至2500kN,精度可达满量程的1.6%。数字式指示表可选。Erichsen 343 液压测力计也可用于其他应用,比如:液压夹紧力的验证、轴向力的连续测量、监控在车床、镗床、挤压机和其他类似设备上轴承产生的负载。除了Erichsen 343 被授予2016年最佳航空/航天业测力计,阿美特克STC的Chatillon 1300 产品被评为2016年最佳机械式测力计。阿美特克传感器测试和校准(STC)提供一系列的力学测量和材料测试装置,覆盖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农业、汽车、电子、国防、能源、食品、医疗、船舶、钢铁等行业。阿美特克传感器、测试和校准是阿美特克公司的一个部门,阿美特克公司是一个全球领先的电子仪器和机电设备制造商。
  • 沃特世携手西安杨森成功举办“携手谱就,药界华章” — 纪念Empower企业版首入中国暨制药行业管理者峰会
    10月19至20日,沃特世中国与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在西安成功举办了“携手谱就,药界华章——纪念Empower企业版首入中国暨制药行业管理者峰会”。来自沃特世、西安杨森,及众多中国知名制药企业的管理者出席了本次峰会,就沃特世Empower 色谱数据软件企业版首入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享。此外,与会者还就“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药标准化”、“生物制药领域最新动态”、“构建合规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西安杨森王坤富厂长首先致欢迎词:“今天,我们很荣幸能够邀请到沃特世及众多中国知名制药企业的管理者齐聚于此,希望各企业通过分享和借鉴各自丰富的应用经验,让工作流程合法合规、业务开展更加顺利。” ?西安杨森王坤富厂长 沃特世公司华北区总经理薄美萍女士在随后的致辞中回顾了沃特世与西安杨森的合作历程,她表示:“西安杨森是中国第一家引入Empower企业版的单位。在与沃特世多年的合作过程中,西安杨森领导和技术团队的专业性、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对高质量的追求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不断推动着沃特世在信息化领域认知、理念和技术储备的提升。未来,沃特世希望凭借领先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继续助力西安杨森及各企业的技术探索与创新。” ??沃特世公司华北区总经理薄美萍女士 开幕仪式上,西安杨森QC高级经理陈超先生详细介绍了西安杨森在华发展历程,包括生产基地、产品、取得的成就、质量方针、未来发展计划等。随后,高级分析师刘肇彧先生介绍了实验室如何运用Empower企业版软件开展日常工作,从而实现高度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数据管理。 ?西安杨森QC高级经理陈超先生 在为期两天的峰会中,来自沃特世、西安杨森及多家知名药企的技术专家及管理者们围绕着“实验室信息学发展之路”和“实验室管理经验”各抒己见。康龙化成副总裁陈勇先生、熙华检测董事长邢金松先生、药明生物高级主任张戬先生、沃特世中国区信息学运营总监金勇先生、合全药业副总裁苗文芳女士、上海医工院博士生导师冯军先生、信达生物质量经理刘超女士、沃特世总部信息学总监Simon Meffan-Main先生分别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他们对于企业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新药研发质量标准和管理等方面的前沿观点与先进经验。 ?沃特世及各知名制药企业的管理者们各抒己见 除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在峰会第一天的访谈环节,齐鲁制药总工程师尹逊辽先生、扬子江药业集团信息部部长张佳先生、石药集团药物研究院副院长陈玉洁先生、天津天药质量控制部总经理杨淑俊女士、一方制药副总经理魏梅女士、天士力集团国际产业中心质量检验经理孙巍女士还分享了Empower在不同研究领域实验室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各自的实验室管理先进经验,获得了在场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各知名制药企业专家分享实验室管理经验 在新的监管要求下,制药企业对分析工作流程的质量控制要求变得日益严格,以确保满足数据完整性法规和原始数据归档管理要求。作为一款行业领先的色谱数据处理软件(CDS),沃特世Empower 3不仅被作为法规遵从的行业标准,同时还具有强大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实验检测效率,并允许用户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监控色谱系统。同时,Empower 3还支持CLOUD云端技术,因而很好地满足了实验室当前和未来对于信息化、网络化的需求。沃特世自进入中国之初即与西安杨森展开合作,已长达二十多年。作为国内领先的制药企业,西安杨森引进了全国第一套实验室色谱数据管理软件——Empower企业版,既为自身实现了合规、高效的实验室数据管理,也将沃特世信息学产品在中国区的应用开拓到了新的水平。近年来,随着技术和理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采用Empower企业版,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沃特世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于笑然先生表示:“此次峰会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分享各自在产品研发、生产、合规性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共同应对法规、技术与成本的严峻挑战。长期以来,沃特世始终致力于利用业界领先的实验室信息学解决方案,帮助中国企业满足更严格的数据合规性与安全性要求,从而助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关于沃特世公司 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是全球领先的专业测量仪器公司,作为色谱、质谱和热分析创新技术的先驱,沃特世服务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已有逾60年历史。公司在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运营,下设15个生产基地,拥有约7,000名员工,旗下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关于沃特世中国 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沃特世的规模与实力与日俱增,在大陆及香港、台湾均设有运营中心,拥有五百多名本地员工,并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设立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 自2003年成立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来,今天的中国已成为沃特世全球营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作为分析科学家的理想合作伙伴,沃特世始终坚持提高本地技术能力、支持本地技术人才培育,并推动制药、食品安全、健康科学、环境保护等相关行业标准和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凭借出众的人才与全球布局,沃特世已经为其商业合作伙伴创造了显著的价值,并致力于满足广大中国消费者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 关于西安杨森 西安杨森是强生的制药子公司,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入中国的制药公司之一。自1985年创立以来,西安杨森一直致力于引进和生产高质量的创新产品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这些产品覆盖了精神疾病、神经疾病、肿瘤疾病、免疫疾病、胃肠道疾病、真菌类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等领域。
  • 森馥科技参加第二届国际核电运维大会
    第二届国际核电运维大会近期在沪圆满落幕,该会议由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主办,上海英致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本次会议共有一个主会场和7个平行分会场,分别就核电运营维护管理经验和在役检查与性能试验、备件采购与管理、阀门、汽轮机、电气设备、仪控系统、辐射防护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深入交流,同时还设有“行业交流会”以提供更高效的专业交流和供需对接服务。会议期间,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大修中心经理秦余新先生就“中广核群厂大修与备件管理实践与探讨”作了深入报告,他指出,中广核目前正一步步的实施多基地群厂模式下的大修管理计划,这将推进中广核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战略之路,真正落实广核精神“一次把事情做好”。来自支持单位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崇都先生就“中核运行专业化改革实践”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业务范围、运作模式、发展战略的介绍,让与会代表感受到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中核文化。本届峰会共吸引了20多个国家近200个企业共400余位嘉宾参与其中,共60为发言嘉宾进行了为期2天的报告交流,参与核演讲的人数与层次均创新高,并引起核电业内人士及媒体的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森馥科技作为核辐射安全设备的综合供应商,是美国GE公司、英国IPL公司、捷克VF公司、白俄罗斯ATOMTEX公司的中国区代理商,会议中,与多家制造商洽谈交流合作,将围绕核电供应链提供产品设备和技术服务,持续关注中国核电发展,为中国核电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筛查结核病——DeFine.TB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盒 双因子检测大幅度提高结核
    结核病问题的解决仍是一个长期的世界性的难题。从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进入结核病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起,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公众普遍乐观地认为,通过推行直接面视下短程化疗(DOTS)措施就可以有效解决结核病的问题。但是随着全球范围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普遍开展和实践,到2011年前后,全球逐渐形成解决结核病问题需要将公共卫生管理和技术工具开发相结合的共识。结核病的有效防治需要在诊断、预防、治疗等3个方面(新诊断技术、新疫苗和新药物)下力气。在传染病相关的行政管理中,中国的模式和行政效率在世界上都是领先有效的。在行政手段有效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控制能力的任务就需要客观具体的技术产品来实现了。随着我们对结核病、耐药结核病、耐多药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研究的日益深入,对其认识也是逐步提高的。在应用已有手段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同时,针对新发现的尚缺乏有效诊治手段的结核病类型,我们就需要研究更多新技术并开发更多的新产品,从技术能力上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免疫学诊断方法免疫分子用于结核病诊断新进展: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体内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单阳性TNF-α+和双阳性IFN-γ+/TNF-a+CD4+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潜伏性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此外,表达IL-17的CD4+T细胞(主要为单阳性IL-17+和双阳性IL-2+/IL-17+表型)的频率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高于其他两种组。分枝杆菌特异性CD4+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特征在结核病感染和未感染结核的儿童之间以及潜伏和活动性结核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1】。细胞因子和可溶性粘附分子谱和生物标志物用于治疗监测再治疗涂阳肺结核患者。复治期间,IFN-γ、IL-2、IL-7和可溶性CD54水平以及IL-2/IL-10和IFN-γ/IL-10比率呈上升趋势,可作为复治是否有效的血清指标【1】。IP-10和RANTES的组合可能被用作诊断和治疗监测肺结核中的生物标志物。肺结核患者血浆IP-10和RANTES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IP-10和RANTES的组合在训练组中的AUC为1.0时表现**。响应治疗时,IP-10和RANTES均显着水平在6个月内减少【2】。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用于结核病诊断新进展:IGRAs的原理是当机体内被结核菌抗原致敏的效应T细胞,在体外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在APC细胞辅助下)后,会分泌大量的γ干扰素。通过IFN-γ的检测来判断结核感染的情况。IGRAs试验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快速简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检测方法,为潜伏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的辅助诊断,阴性结果对排除结核感染有一定的帮助。IGRAs试验用于筛查潜伏性感染时不受卡介苗接种的影响,但不适用于流行病学筛查。但是IGRAs预测哪些患者将来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方面的应用较少。最近的一个大样本研究评估IGRAs和TSTs显示在低发病率国家,IGRAs和TST的阴性预测值>99%,但阳性预测值仅为3%-4%【3】。下一代IGRAs发展前瞻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增加预测潜伏性感染到活动性结核的能力;能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阶段;监测潜伏感染或结核病的治疗效果;增加新抗原(如Rv3873、Rv3879和Rv3615)及增加更多细胞因子(IP-10,MCP-2,MIG等)来提高IGRA的敏感性。此外,随着结核分枝杆菌的菌量增加,结核特异性的CD8+ T细胞更容易检测到。CD8反应可以初步区别活动性与潜伏感染,与治疗效果相关【4】。双因子检测DeFine.TB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盒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和IL-2)检测试剂是 “十三五”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传染病防治专项成果转化产品。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01 新的检测靶标IL-2特异性高达94.3%研究结果发现IFN-γ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9,而IL-2 的ROC 曲线面积0.865(详见Fig. 2 ) ,IFN-γ的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8% 和81.5%,IL-2的特异性为94.3%,灵敏度为72.6%(详见Table2)。02 新的检测靶标IL-2提高结核病的检出率双因子检测的敏感性为87.9%,单因子检测敏感性为83.8%,敏感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引入新的检测靶标IL-2,表明约16%的活动性结核患者中IFN-γ结果为阴性,而这些患者中有1/4的IL-2 结果为阳性。当IFN-γ和IL-2 串联组合时,特异性进一步提高到96.0%,可与分子诊断的培养阳性检测结果相媲美,甚至可以对培养阴性的患者产生可靠的结果。03 并联检测敏感性高达87.9%,串联检测特异性高达96.0%进一步分析IFN-γ和IL-2联合应用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对IFN-γ和IL-2 进行并联检测时,敏感性升至最高的87.9%,特异性达到79.8%,阳性预测值达93.9%;当IFN-γ和IL-2 进行串联检测时,718 例非结核患者中有689 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特异性为96.0%,敏感性为68.5%,阳性预测值为98.4%。值得注意的是,串联检测在结核病确诊患者的敏感性(72.1%),高于临床诊断敏感性(65.8%),提示IFN-γ和IL-2串联检测的准确度与结核病的严重程度相关。04 双因子联合检测灵活性高,满足不同的检测场景研究团队根据活动性结核病不同流行模型,分别阐述了IFN-γ和IL-2联合检测在不同模型中诊断价值,并提出了适用于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各自的诊断算法。在综合性医院中,约有10%的结核疑似患者最终确诊为活动性结核,与常规涂片镜检相比,使用具有更高敏感性的双因子并联检测可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更多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如图B);在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病疑似患者中活动性结核病的比例达到50%,使用具有高特异性的双因子串联检测可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特别是菌阴结核患者提供诊断依据(如图A)。在检测时,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从全血样本中分离出来 ,消除血液本底干扰因素,通过计数单个核细胞数量,排除人群中免疫细胞数量的个体差异影响。将定量的单个核细胞与融合蛋白ESAT-6-CFP-10-Rv1985c在细胞培养板上共培养,结核特异性 T 细胞由于记忆反应而分泌γ-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因子,再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的浓度,来判断其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能够及时发现活动性结核患者,同时对于潜伏感染患者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排筛。
  •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31日在京逝世
    我国科学家钱学森(资料图)   北京10月31日上午11时电 记者金振蓉、刘新武、齐芳报道: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今天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简历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 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10月获“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钱学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 准确测量,绿色先行:英国Alphasense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在农业温室气体控制中的角色
    在农业领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温室气体的控制与管理已成为实现绿色农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其中,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其浓度的准确测量与控制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英国Alphasense公司研发的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凭借其高准确度、高灵敏度的特点,在农业温室气体控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准确测量,科学指导在农业温室中,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其浓度的适宜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英国Alphasense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为农民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通过传感器的数据反馈,农民可以及时了解温室内的环境状况,并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准确调控,如适时补充二氧化碳、调整通风系统等,从而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二、智能控制,节能减排除了准确测量外,英国Alphasense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还能与智能控制系统相结合,实现温室环境的自动化管理。通过设定合理的二氧化碳浓度阈值,传感器可以自动触发相应的控制指令,如开启通风设备、启动二氧化碳补充装置等,以维持温室内的最佳生长环境。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了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三、数据驱动,优化决策随着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英国Alphasense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还可以被整合到农业大数据平台中,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比对和分析,农民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农作物的生长趋势和产量变化,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种植计划和管理策略。同时,这些数据还可以为农业科研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四、绿色先行,带领未来在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上,英国Alphasense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以其准确测量、智能控制的优势,为农业温室气体的控制与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它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还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相信英国Alphasense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将在农业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带领绿色农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繁星伴月 阖家同福】福立仪器为中秋佳节送祝福守安全
    中秋佳节渐至,各种口味和样式的月饼层出不穷。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在中秋佳节期间,被大批量制作,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会使用劣质原料,或添加超量的食品添加剂。因此加强检测、控制月饼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对食品进行严格监管,是每一位检测人需要重视的责任。福立仪器不仅送祝福,也为您守护月饼安全!月饼检测指标项目月饼检测分析仪器月饼食品安全检测方案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标准溶液谱图1、苯甲酸 2、山梨酸 3、糖精钠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是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山梨酸、苯甲酸是食品加工工艺中最常用的防腐剂。糖精钠——人们熟知的糖精,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短时间内大量摄入会影响人体肠胃、肝脏、肾脏功能。参考GB 5009.2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福立LC5090Plus高效液相色谱仪,凭借稳定的检测性能以及高灵敏度、低检出限能够准确测定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含量。杜绝食品添加剂使用超标,福立守卫食品安全!食品中脱氢乙酸的测定 脱氢乙酸标准溶液谱图第一法 气相色谱法第二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是一种广普低毒的防腐剂,作为食品添加剂,其使用量需符合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要求:月饼中,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最大使用量为0.5g/kg。使用福立F80气相色谱仪和LC5190低压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可以完全满足《GB 5009.121-2016 食品中脱氢乙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需求,同时能够多方法快速、高效、经济地检测食品中的脱氢乙酸的含量。食品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的测定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标准溶液谱图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福立LC5090Plus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食品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方法稳定可靠,其结果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测定》(GB 5009.97-2016)第二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要求。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合成着色剂标准溶液谱图1.柠檬黄 2.新红 3.苋菜红 4.胭脂红 5.日落黄 6.诱惑红 7.亮蓝 8.赤藓红合成着色剂是用人工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着色剂,常用于食品行业的着色、润色等方面,但其所添加到食品中的量则需经过严格的限定和控制。福立LC5190低压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能够以高分离、高灵敏度对其的复杂组分进行有效分析和检测,为食品快速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仪器智能高效,具有精准的控制系统,给用户带来极佳的使用体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标准溶液谱图1.AFT G2 2.AFT G13.AFT B2 4.AFT B1黄曲霉毒素来自于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一种次生代谢物,具有急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和致畸性,其中黄曲霉毒素 B1 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 列为一级致癌物。福立仪器参考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GB5009.22-2016),使用LC5090Plus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方法,该方法采用光化学衍生,无需衍生试剂,无腐蚀性液体流经检测器,方案操作简单,成本低,设备通用性佳。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糖混合标准溶液典型谱图1.果糖 2.葡萄糖3.蔗糖4.乳糖 5.麦芽糖采用福立 LC5190低压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 方法稳定可靠,具有很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检出限,仪器配置也具有优异的检测性能,可以完全满足标准方法要求。福立仪器将一直践行着“用科技创新,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性能的仪器产品和整体应用解决方案,为消费者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守护他们的食品安全!福立祝您中秋佳节,月圆人圆事事圆!
  • Resonon | Pika L高光谱成像在亚热带阔叶森林单木分割和树种分类上的应用
    了解亚热带森林树种的准确信息对于森林可持续管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因此,亟待快速有效的方法对单个树种进行分类。传统的树种地面调查费事、费力、成本高,难以大面积实施。而遥感可以获取较大区域的特征信息。许多遥感数据,如超高分辨率RGB、机载高光谱和雷达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单木分割和树种分类。然而以往都是利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研究,综合这三种遥感数据进行树种分类的研究十分有限。基于此,为填补研究空白, 研究者们于2019年8月在中国南方深圳的亚热带阔叶林聚龙山公园(114°23′28′′E,22°43′50′′N)基于UAV LiDAR,高光谱(Resonon Pika L高光谱成像仪)、超高分辨率RGB数据以及地面数据进行单个树种的分类。作者首次开发了watershed-spectral-textural-controlled normalized cut(WST-Ncut)算法进行单木分割。然后整合UAV LiDAR(提取结构特征),高光谱(提取光谱特征)和超高分辨率RGB数据(提取纹理特征)进行分类。最后通过总体精度(OA)和kappa系数(k)评估分类精度。主要研究目标为:(1)评估所提出的WST-Ncut算法在亚热带阔叶森林进行单木分割的准确性;(2)与单独使用这些数据相比,评估UAV LiDAR,高光谱和超高分辨率RGB数据相融合进行亚热带阔叶树种分类的有效性和改进以及(3)探索单木分割的准确性和树种数量对树种分类精度的影响。研究区位置【结果】18个树种在383-1020 nm波长下的反射率平均值和±标准差。18个树种在383-1020 nm波长下的平均光谱反射率。七种特征组合得到的树种分布图使用所有特征时获得的总体分类精度与树种数量之间的关系。【结论】在本研究中,作者利用UAV LiDAR,高光谱和超高分辨率RGB数据在亚热带阔叶森林树木尺度上进行18个树种的分类。作者首次提出了watershed-spectral-textural-controlled normalized cut(WST-Ncut)算法来描述单木。结果表明,WST-Ncut算法适合描述亚热带阔叶森林单木(Recall=0.95,Precision=0.86,F-score=0.90),可以减少过度分割。LiDAR获取的垂直结构特征,高光谱获取的光谱特征以及超高分辨率RGB数据获取的纹理特征在树种分类上相互补充。分类结果表明这三个数据集相结合可以有效区分18个树种,获得最高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91.8%,Kappa=0.910),比单独利用光谱特征,结构特征和纹理特征分别高10.2%,13.6%和19.0%。此外,结果表明,单木分割越好,树种分类越准确,树种数量增加将会导致分类精度下降。
  • “未大先卷”的实验室自动化,如何破局?——访上海曼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郝玉有
    过去三年,新冠疫情催生的核酸检测需求极大促进了实验室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全自动核酸提取仪、自动移液工作站、机械臂等众多自动化仪器设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此外,“十四五规划”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化,数字化的发展势必带动自动化的兴起。作为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自动化产品几乎可以与任何仪器设备搭配使用,为多种产业赋能。当前实验室自动化市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未来发展又将何去何从?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到了长期致力于研发“智慧生物实验室”和“超高通量发酵平台”的上海曼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曼森生物”)董事长郝玉有博士,为我们剖析当前实验室自动化领域的市场现状以及曼森生物在实验室自动化领域的布局。郝玉有: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博士毕业,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曼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公司创始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石家庄制药集团和同联制药集团研发中心负责人,曾于2013年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前沿技术处管理过863合成生物重大专项;承担过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经信委、中科院的多项国家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40多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8项,发表论文40多篇。专长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制药、自动化生命科学仪器和新型生物反应器研制,近年来专注“合成生物学领域智能化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开发。仪器信息网:请简要介绍一下曼森生物。郝玉有:曼森生物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做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高通量发酵工程,主要攻克成果转化的关键技术。由于当前技术处于卡脖子阶段,所以我们当前定位是通过自动化、高通量、智能化的技术来赋能合成生物技术。关于我们的优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团队的行业经验丰富。目前已经有几十年的行业经验,并且也经过了大概6年的技术打磨,贯彻合成生物学DBTL(设计 Design—合成 Build—测试 Test—学习 Learn)的研发模式。其中在测试阶段我们开发了一些特有产品,主要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平行生物反应器,另一个是围绕平行生物反应器上下游的自动化产品系列。有了这两个系列产品,我们就可以打造高通量自动化的发酵平台,以及高通量自动化的技术生产平台。大大提高了菌种筛选和工艺开发的效率及通量。产品目前已经进行了多次迭代,通过了用户的验证。其次,是我们的技术优势。我们拥有交叉复合型团队,团队成员主要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中心、大型制药企业等,除此之外,还有成员来自智能制造领域。实际上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最初的专业是微生物拓展,后来转到发酵工程,再后来扩展到生物化工,所以在这方面我大概有30多年的经验积累,随后我也拓展到机械、电器、控制、软件等方面,在这些领域也有将近20多年的经验。这些经验和行业积累便于我们能够比较前瞻性把握合成生物学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也能体会到合成生物学领域企业当前存在的痛点和需求。而我们也能够系统性的从工程思维的角度出发去开发一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便于突破以往“懂生物的不懂自动化,懂自动化又不懂生物”的怪圈。一个来自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可以针对合成生物学这个领域开发一些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装备,来满足我们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我认为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仪器信息网:曼森生物最近完成了数千万的A轮的融资,接下来公司的工作重点将放在哪些方面?郝玉有:我们最近刚刚得到南京高科新浚创信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高科新浚”)的投资,获得了资金的支持。我们过去主要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产品的开发,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先导产品并进行了及时迭代,获得了客户的认可。这次我们在高科新浚的支持下将重点打造我们的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广产品,同时扩大生产规模,在产品质量方面建立完善的体系,完善售前、售中、售后工作体系。仪器信息网:您如何评价当前实验室自动化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和各领域应用前景如何?郝玉有:实际上国内实验室自动化市场刚刚起步,对实验自动化这个概念也处于比较模糊的阶段。 其实,实验自动化这个概念最初主要是指医学检验里的机械自动化,后来拓展到科研实验室领域里的合成生物学,逐渐化学合成也有了实验自动化。虽然当前我们的工作与自动化有关,但我们的定位实际上主要是为合成生物学产业赋能。我认为现在的自动化实际上和过去的工业自动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虽然国内刚刚切入自动化这个市场,但是大多已经将自动化聚焦到检验检疫、化学合成和分子生物学这三大方向,我认为这是很卷的。但从长远来看,自动化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发展趋势,只不过未来需要做进一步细分,细分到很具体的方向。仪器信息网:智能化是未来实验室发展趋势,自动化产品将如何满足未来实验室智能化需求?曼森生物未来将如何布局?郝玉有:自动化是智能化的基础,先通过自动化产生大量数据,再结合模型的算法以及细分行业的知识图谱,最后才是进入到智能化阶段。但是自动化和智能化对实验室领域来说依然是一个广义词,即使在同一个实验室做同一个实验,由于实验人员个性化的操作方法、选择的技术路线、应用的设备仪器、仪器的实验通量等不同都会给结果带来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实验室自动化这个领域给大家的感觉是市场既大又分散,类似于家装市场。从未来的角度讲,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两块的工作实际上是需要互动的,要自动化做好,才能切入到智能化领域。当前很多企业包括一些研发团队,聚焦的方向相对较窄,曼森生物与当前市场上从事实验室自动化的其他企业来说,专注于微生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这种生命体的自动化。希望可以通过自动化、高通量以及智能化去解决合成生物学领域里这种特殊场景的需求。具体来讲的话,针对高通量和自动化发酵我们研发了一个核心产品——平行生物反应器,然后围绕平行生物反应器去配套一些自动化产品,从而达到全流程自动化、高通量。比如,用平行生物反应器可以大大提高菌种筛选,包括工艺开发的通量和效率,这样就可以快速实现合成生物学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并且,对此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未来我们将会打造全系列基于平行生物反应器的配套技术,从而快速搭建高通量平台。对于高通量平台大家可能也存在着误区,往往会被理解成数量的叠加,但实际上不是这样,高通量平台需要针对整个发酵流程,包括上游下游,做到相应通量的增加以及通量的匹配。比如发酵企业对培养基的配置,需要实现自动化高通量以及自动化高效能的分液、同步灭菌,发酵过程中取样、样品的检测,以及发酵结束后容器的清洗、传感器的管理等,这其实是一整套流程。虽然我们对此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后续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全链条的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以便全面服务于合成生物学领域技术的迭代,在整体上推动合成生物学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