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高转移肺癌细胞

仪器信息网人高转移肺癌细胞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人高转移肺癌细胞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人高转移肺癌细胞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人高转移肺癌细胞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人高转移肺癌细胞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人高转移肺癌细胞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人高转移肺癌细胞相关的解决方案。

人高转移肺癌细胞相关的资讯

  • 重点专项巡礼:这枚“木马”探针能“摸底”肺癌细胞
    p    strong 重点专项巡礼 /strong /p p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 托尔斯泰的这句话用来类比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再合适不过,不同人的正常细胞是相似的,而癌细胞的异常蛋白却各有姿态。 /p p   “肺癌患者中可能的细胞异常有很多种,单就EGFR这一种跨膜蛋白质的异常就有好多。”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申宝忠教授就不久前发表在《科学》子刊《转化医学》上的论文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他表示,肿瘤的这种表达基因上的差别学术上称为“异质性”,除了患者个体的异质,空间异质(不同病灶、同一病灶的不同部位EGFR突变分型也不相同)、时间异质(不同时间EGFR突变分型存在动态变化)都使得实施靶向治疗前必须对肺癌细胞进行“摸底”。 /p p   靠什么来“摸底”呢?之前的检测方法有取样检测等,有创、可重复性差,还难以实时跟踪。在国家973计划项目“肺癌在体分子分型的新型纳米分子成像探针基础研究”专项的支持下,申宝忠团队成功构建了一种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成像的分子探针——18F-MPG。这种探针能够像“木马”一样潜入癌变细胞中,寻找到位于胞内段的EGFR蛋白突变的酪氨酸激活域,并和它特异性结合。探针中18F衰变所形成的影像就能像进入“敌区”的情报员一样时刻报告癌细胞的“底细”。 /p p   “利用PET分子成像技术,研究者们可以在活体状态下捕捉到该分子成像探针的结合位置、数量。”申宝忠教授说,有了探针,癌症的EGFR突变分型检测就此实现“无创、实时、动态、精准识别”。 /p p strong    /strong 团队开展了75例肺癌临床受试者研究,可以从定量结果中明显看到,EGFR突变型肿瘤对探针的摄取明显高于EGFR野生型和二次突变耐药型肿瘤对探针的摄取程度。数据显示,用新发明的“木马”探针鉴别法,对肺癌细胞的鉴别准确率高达84.29%。 /p p   此外,新探针还能抵达此前的鉴别方法无法抵达的“死角”。“肺癌最易颅内转移,依靠以前的旧探针难以进行颅内转移的诊断,而18F-MPG在正常脑组织内无摄取,在EGFR突变的转移瘤内高摄取。”申宝忠教授说,这一优势有助于对非小细胞肺癌进行精准分期。 /p p   经过了探针的全方位摸底标记之后,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中哪些适合分子靶向药物,并可以被有效治疗,哪些不适合,治疗可能会无效,这个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就可以给出初步的预判。申宝忠教授解释:“在肺癌EGFR分型中,我们甄别出EGFR突变型患者是药物敏感型,这些患者使用对应的靶向治疗会更有可能治疗有效。而EGFR野生型和二次突变耐药型这两种患者是不建议使用易瑞沙、特罗凯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 /p p   临床治疗结果也验证了他们的预期:经过筛选的患者的症状客观缓解率为81.58%,而未经过筛选的患者仅有46.48%治疗有效果。前者的平均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为348天,后者的平均时间为183天。 /p p   “癌细胞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细胞,可能产生二次突变,治疗方法有效果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使得癌症细胞进行自身的调整,从而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孙夕林说,这个时候了解癌细胞的动态,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p p   18F-MPG探针可以用来指示患者是否产生耐药性。如果之前的探针吸收值很高,后来减低了,低于一定程度以下,那就意味着患者产生耐药,如果延续老方法,有效率仅为6.06%。“探针吸收的拐点是在提示我们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了。”申宝忠教授说。 /p p   “我们的基于分子成像的分子分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申宝忠教授说,它将帮助肺癌的临床治疗实现精准的“诊”和“疗”。其中“诊”不仅仅告知患者患了肺癌,还告知患者患了何种肺癌,而对应的“疗”也可以具体各自开展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而获得最高效的治疗。 /p p   “亚裔、女性、不吸烟者、腺癌(肺癌中的一种)患者中,肺癌细胞中存在EGFR突变的比率非常高。”申宝忠教授提醒,EGFR突变型肺癌并不是肺癌的全部,但在亚洲人中EGFR突变导致的肺癌占主导位置,其他的分型还在进一步摸索研究中,以期能够使“先诊后疗”的精准临床策略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p
  •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助力:发现识别肺癌细胞关键挥发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所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采取糖酵解控制策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非靶向分析,发现用一种挥发性有机物(VOC)可以识别出肺癌细胞。该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科学报告》期刊上。  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106.06万例,死亡73.33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列全部恶性肿瘤首位。早期肺癌多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已属晚期,晚期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在20%左右 若能早诊早治,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呼气测试具有大众易于接受等特点,有望用于肺癌的无创筛查。然而,肺癌的呼气VOC标志物迄今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开展细胞实验,确立肺癌细胞特征VOC,将为肺癌呼气标志物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科学基础和依据。  在前期开展肺癌患者呼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糖酵解是癌细胞普遍存在的代谢过程,并且利用该代谢特征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已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为此,研究团队采取抑制糖酵解的方法,检测分析了三种肺癌细胞和正常肺上皮细胞挥发性代谢物的变化特征,发现肺癌细胞释放的羟基丁酮升高了2.6至3.3倍,而正常肺细胞挥发出的该物质几乎没有变化,表明用一种VOC即羟基丁酮就可以识别肺癌细胞。此外,他们还通过阻断谷氨酰胺酵解等实验手段,研究了肺癌细胞代谢物羟基丁酮异常的生化机制。  研究人员介绍,该项工作发展的控制糖酵解产生肺癌细胞特征VOC新方法,将为癌细胞的鉴别提供一种新方案。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67379-x
  • 2019年,美国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有哪些新突破?
    p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第一常见的原因,也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大约85%的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肺腺癌(和肺鳞癌、大细胞肺癌。其中肺腺癌占比最多,约40%多。 br/ /p p   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靶向药及免疫治疗药物的问世,将5%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15%,即便给这里患者人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益处,但是将NSCLC变成慢性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p p   然而,非小细胞肺癌的总体治愈率和生存率仍然很低,特别是发生转移后,治疗难度不可预知。 因此,需要继续研究新药、新技术、联合治疗将临床益处扩大到更广泛的患者人群,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p p   美国是医学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来盘点一下,对于NSCLC,2019年美国有哪些治疗新技术?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1.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 /span /strong /p p   药物治疗是所有癌症治疗应用最广泛的方法。NSCLC是目前获批靶向药最多的癌症,最常见的靶点包括:EGFR、ALK、BRAF、HER2、MEK、ROS1、PD-L1、VEGF等。具体药物清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d9661fa-bec0-4e7e-830e-4e973755c6ac.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靶向药及免疫治疗药物治疗之前,需进行基因检测,找到突变的靶点才能采用相对应的靶向药治疗,若无突变,将与靶向药失之交臂。 /p p   但在癌症的治疗过程当中,有一部分人在接受靶向治疗前,选择不做基因检测,而这种治疗方法就叫做盲试。对比基因检测,盲试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即能省钱又能节省时间。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建议这样做!!以下两种情况可以选择盲试: /p p   ①可选择药物单一时:一些种类的癌症,可能突变类型比较单一,有效的化疗药也较少,对于靶向药也没有可选余地,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盲试,一旦发现没有效果,就立即更换其他疗法。NSCLC靶向药这么多,不建议盲试!一次全面的基因检测,可以指导患者获得最精准的治疗方案,这么多靶向药,总有一个可用吧!新年基因检测福利大放送: /p p   ②生存期不乐观时:对于一些癌友,可能医生的预估生存期不足3个月,并且经济条件也不好,这种情况,如果拿半个月等一个不确定的结果的话,就显得太冒险,所以不如直接进行盲试,把钱用在刀刃上,挑选概率最大的药进行尝试,“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一切看天意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2.电场疗法 /strong /span /p p   2000年,以色列教授Yoram Palti利用他在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成果研究出一种全新的治疗实体肿瘤的技术,这种技术会消灭肿瘤细胞,同时对健康细胞没有任何副作用, 这项黑科技的全称叫肿瘤治疗电场(Tumor Treating Fields,简称电场疗法或者TTF)。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4a1ff426-1ba6-44bd-80cb-896788632b85.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像上图中这位患者,睡着觉就可以轻松治疗肺癌? /span /p p   这是一种需要量身定做的可穿戴设备,英文名字叫Optune,作为一种轻便的可穿戴设备,Optune不影响患者睡觉、聊天、带孩子、甚至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ee75376e-95f6-4a39-b510-ae5233951437.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肿瘤治疗电场属于新时代的黑科技。因为癌细胞与正常的细胞在分裂速度上有区别,理论上可以通过控制电场的频率,来精确扰乱癌细胞的分裂,而对正常细胞不造成影响。目前,美国已经批准TTF用药脑胶质瘤的一线治疗。 /p p   除此之外,电场治疗在其他癌症治疗领域也收获颇丰,包括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 /p p   瑞士温特图医院癌症中心的医学肿瘤学主任Miklos Pless在2010年欧洲医学肿瘤协会(ESMO)上发表了重要数据:在瑞士的四个中心进行一项单臂二期临床研究,招募了42名患有局部晚期和转移性的NSCLC(IIIb-IV期)患者,这些患者先前化疗失败,每天接受TTF治疗12个小时,并联合使用培美曲塞(爱宁达,礼来公司),直到病情恶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a5178420-0f85-4bc1-975b-099af6f584e7.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结果显示: /span /p p   接受TTF联合培美曲塞治疗组相比单独培美曲塞治疗平均存活时间为13.8 vs 8.3个月 /p p   联合治疗一年生存率为57%,单独培美曲塞治疗只有30% /p p   当TTF联合培美曲塞治疗,无进展的存活时间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22-28周,单独培美曲塞治疗仅为12周! /p p   唯一报告的TTF治疗不良反应是在治疗位轻微到中度的皮肤刺激。 /p p   2018年12月28日,TTF疗法已经正式用于治疗首位香港脑胶质瘤患者,正式登陆香港,全球肿瘤医生网可以协助国内癌症患者联系香港或美国,进行TTF治疗,致电400-626-9916。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3.古巴肺癌疫苗 /strong /span /p p   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已经知道,古巴有一种非小细胞肺癌疫苗可以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且,有一些正在接受肺癌疫苗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已经回到了正常的生活! /p p   古巴肺癌疫苗可以通过激发免疫系统产生一种抗体,绑定和去除癌细胞生长所必需的表皮生长因子(EGF),从而有效减缓肿瘤进展。目前,肺癌疫苗已经在古巴、秘鲁等地批准临床使用多年,美国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p p   这个肺癌疫苗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用的,要求是已经采用手术、化疗、放疗或者靶向治疗等将病情控制住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能有脑转移,不能有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需要患者将病历资料发送给古巴的医生,评估通过之后,才能获得购买资格。 /p p   但是,患者必选要清楚的是古巴肺癌疫苗是控制肺癌继续进展速度的疫苗而不是治愈肺癌的疫苗。目前,古巴科学家已经研制成功两代疫苗,分别是Vaxira和CIMAvax,两代疫苗价格一样,具体使用哪种,需古巴医生决定,但是,每次只能购买半年的用量。据估计第一年的药价需10多万人民币,后续治疗会越来越少。古巴肺癌疫苗咨询及购买请致电全球肿瘤医生网400-626-9916。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4.质子治疗 /strong /span /p p   质子治疗是放疗技术的一种,但与世人所知的放疗有所不同的是照射线不同,质子治疗采用的是质子线,也就是通过一些机器从氢原子中分离出来质子,然后再发射出去,集中照射到肿瘤部位,达到杀伤肿瘤的目的。 /p p   普通放疗采用的是X射线,由于X射线有辐射,照射过程中在对达肿瘤之前的皮肤及肿瘤周边、后方的组织会有很严重的损害,如果控制不好剂量,放疗带来的副作用可能会威胁生命。质子线照射有一个特别的机制,可以形成布拉格峰。 /p p   如同放烟花一样,质子线从离开加速器到肿瘤之前,几乎不会释放能量,到达肿瘤才一下释放全部的能量,在肿瘤部位“爆炸”,肿瘤后面也不会有残余的能量照射,没有遭受损害。 /p p   因此,质子治疗被誉为 “肿瘤治疗神器”。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质子治疗绝对是“高配版”放疗,放疗中的法拉利,已被全世界认可。质子治疗适用于各种实体瘤。对于没有全身转移,病灶小于3个的实体瘤质子治疗都适用,不分癌种,只要是实体瘤就可以。换句话说,只要医生建议或评估可以采用放疗治疗,这样的患者都可以选择质子治疗。 /p p   55岁男性,无明显诱因出现走路左偏,左侧上肢抽搐,发作时意识清醒,持续时间约1-2分钟,可自行缓解。PET-CT显示:左肺上叶尖后段肺癌 并右侧顶叶脑转移,在全麻下行“脑转移瘤切除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p p   病理检测无基因突变,术后行化疗2周期,后拟行手术治疗,因肺部肿瘤靠近大血管,不能手术,经专家会诊,行质子放射治疗。质子治疗一个月后,肿瘤体积缩小65%。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036f2fc-4c99-4739-bd33-c9b06159ce39.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质子治疗前后对比CT /span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5.细胞免疫治疗 /strong /span /p p   3年前,细胞免疫治疗曾因魏则西事件被推至风口浪尖,在国内销声匿迹。但是,一个社会事件不能阻挡科学的发展,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强势回归。 /p p   2017年8月,FDA批准诺华的CAR-T疗法Kymriah(tisagenlecleucel)上市,用于治疗罹患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且病情难治或出现两次及以上复发的25岁以下患者,这是人类历史上批准的首款CAR-T疗法。 /p p   紧接着,2个月后,FDA宣布批准了Kite Pharma公司开发的用于治疗特定类型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的CAR-T疗法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上市。这两项都是获批治疗血液癌症的,针对实体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正在全球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p p    strong 细胞免疫疗法治疗流程是这样的 /strong /p p   用先进的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自体外周单核细胞。 /p p   在GMP实验室里,分离单个核细胞置于培养瓶中,加入培养液和细胞因子刺激免疫细胞使其活化增殖,同时对树突状细胞进行处理,加入抗原或者通过基因工程修饰,与免疫细胞共培养,提高免疫细胞具有识别杀伤肿瘤的能力。 /p p   经过7~14天细胞培养,细胞数增至原有数量的几百到上千倍,免疫杀伤能力增加20~100倍。 /p p   回收免疫细胞,在GMP实验室进行质量检测。 /p p   质检合格的免疫细胞方可给患者回输。 /p p   细胞免疫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而对抗癌细胞,但由于整体治疗费较高,患者仍然需要谨慎选择!结合正规治疗,可考虑作为辅助治疗,提高身体免疫力。 /p
  • “癌王”为何如此具有攻击性 胰腺癌细胞转移新机制揭示
    胰腺癌的侵袭性很强,患者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仅为5%,而大多数与胰腺癌相关的死亡是由于肿瘤转移侵入了其他器官。在eLife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日本大阪大学研究人员揭示了一种以前未知的胰腺癌转移机制,这种分子机制或是开发有效靶向治疗的第一步。  该项研究分析了人类胰腺肿瘤组织,并证明一种名为ARL4C的小信号蛋白会在胰腺癌患者中过表达。关于这种蛋白质功能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它可能与胰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有关。  为了对此进行研究,并确认ARL4C在侵入胰腺癌细胞中的位置,研究人员精心设计了一个模拟癌细胞侵入人体的实验。他们创建了一个3D培养装置,可监测侵入周围胶原凝胶的癌细胞,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其中含有荧光标记的ARL4C对活细胞的侵袭。  研究人员原田秋和解释说:“我们发现ARL4C定位于细胞表面所谓的侵袭性伪足,其功能类似于侵袭足类,但在结构上与侵袭足类不同。”侵袭足类是癌细胞用来侵入其他组织的细胞腹面产生的足状突起,而侵袭性伪足比侵袭足类更长,直径更大,并从细胞前端延伸。“在这些伪足中,ARL4C招募了另一种称为IQGAP1的蛋白质(其在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中也高度表达),它将一种称为MMP14的酶运输到伪足中,允许癌细胞打破并侵入胶原凝胶或细胞外基质。”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新机制的揭示有助于胰腺癌的治疗。具体来说,就是采用反义寡核苷酸(ASO)的治疗方法。ASO是单链DNA的短分子,在细胞内起作用以影响(阻断)蛋白质的产生。靶向ARL4C的ASO能够抑制植入在免疫缺陷小鼠胰腺的胰腺癌细胞的淋巴结转移。如果ARL4C被阻断,癌细胞的侵袭性较弱,扩散的可能性就较小。  研究人员称,该项发现尽管只是初步的,但为胰腺癌这种极具侵袭性的癌症开辟了有希望的新治疗途径,并阐明了其转移机制。
  • 合肥研究院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研究取得进展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p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林文楚课题组,在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 em JQ1 synergizes with the Bcl-2 inhibitor ABT-263 against MYCN-amplifi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 /em 为题,在线发表在 em Oncotarget /em 上。 /p p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亚型,约占肺癌病人的15%至20%。与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由于可靶向治疗的激酶(如EGFR和ALK等)很少在小细胞肺癌中发生变异,因此目前没有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应用于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该研究发现一种针对N-MYC扩增的小细胞肺癌的有效靶向治疗方法:通过两种小分子抑制剂(JQ1和ABT-263)的联合使用能协同抑制N-MYC扩增的小细胞肺癌的生长。 /p p   课题组发现,N-MYC扩增的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对表观遗传药物-BET bromodomain抑制剂JQ1非常敏感。他们发现JQ1通过抑制N-MYC诱导BIM蛋白的表达,从而使N-MYC扩增的小细胞肺癌细胞对BCL-2抑制剂ABT-263更敏感。JQ1和ABT-263的联合处理有效地干扰BIM与BCL-2和MCL-1的结合,从而使BIM发挥作用诱导细胞凋亡。科研人员进一步在小细胞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中,证实JQ1和ABT-263的联合使用有效地抑制N-MYC扩增的小细胞肺癌移植瘤的生长。研究工作表明,JQ1和ABT-263的联合使用可能是有效治疗N-MYC扩增的小细胞肺癌的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p p   研究工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完成的,并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Vivian Wai Yan Lui的大力协助。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alt=" " oldsrc=" W020171110584019631604.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uepic/3936f6b9-e941-49e3-a2a5-e3e2fdf91dd9.jpg" uploadpic=" W02017111058401963160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JQ1和ABT-263的联合使用协同地抑制N-MYC扩增的小细胞肺癌生长的分子机理模式图 /p
  • 关于肺癌,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p   冬季时节,北方已开始供暖。上周辽宁省PM2.5爆表破1400的新闻刷爆朋友圈。PM2.5 1400是什么概念?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白天已懂夜的黑”,当然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不过你懂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3c16ea2c-39ae-475c-90ff-ce7b16b9a7d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天空飘来五个字—东方饺子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4c443682-eb28-47f7-a34e-01bca4b8209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出门时的装备 /span /p p   雾霾天,呼吸系统与环境接触频繁,且表面积较大,导致数百种大气颗粒物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其中大部分被人体吸入;再加上雾霾天气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容易使得空气中病菌的活性增强,细颗粒物会带着细菌、病毒来到呼吸系统的深处,造成感染,以至于雾霾增加了患肺癌的几率。 /p p   肺癌,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均位于第一的癌症,现在死亡率还在以每年4.45%的速度在上升。据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专家透露,10年间,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约增长了43%,肺癌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2014年的我国肺癌发病率为万分之五,死亡率是万分之四,位于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首。2015年11月是第十五个“全球肺癌关注月”,借此机会,小编盘点了近年来肺癌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 /p p    strong 肺癌发病病因 /strong /p p   主要有吸烟、环境污染、职业接触、肺部慢性病以及遗传基因易感性等。肺癌大部分是被“气”出来的,烟气、装修污染、空气污染等“气”是致癌的主要因素,肺癌高危人群应及早进行筛查,并建议早诊、早治。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科研文章“炎症因子CXCL13在环境污染引起肺癌中的关键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b8ac0025-b05a-4a35-8c69-74a349a01429.jpg" / /p p    strong 肺癌筛查: /strong /p p    strong 1. 分子基因检测 /strong /p p   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的研究报道了这一测算14个基因在癌组织中的活性的检测如何提高预后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有助于指导对最常见的肺癌形式--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的治疗。该新的分子检测能够更好地识别手术后的早期死亡高危患者,因此可以成为考虑采用早期化疗的更有效的指南。 /p p    strong 2. 肿瘤突变检测 /strong /p p   10月27日,Agena Bioscience公司与Diatech Pharmacogenetics公司联合宣布行动计划,推出在结肠癌、肺癌和黑色素瘤治疗中具有CE-IVD认证标志的肿瘤突变检测。 /p p    strong 3. 肺癌低剂量CT筛查 /strong /p p   美国全国性肺癌筛查试验(NLST)的研究结果表明,低剂量螺旋CT (LDCT)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减少 20%。低剂量 CT 的优点之一是它非常灵敏。尽管低剂量CT 肺癌筛查能有效降低肺癌相关死亡率,但是这种筛查方法被“高假阳性率、过度诊断、辐射暴露和费用”等问题制约。 /p p   今年8月,GE医疗宣布,该公司开发的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肺癌筛查方案(LCS)获得美国FDA批准,这也是FDA批准用于肺癌高危群体筛查的首个低剂量CT解决方案。此次批准同时也标志着FDA首次批准将CT设备用于疾病的筛查。 /p p    strong 4. FDG PET/CT、动态PET-CT和双能CT系统筛查 /strong /p p   研究证明FDG PET/CT在鉴别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然而,这种特异性在肺部感染率或肉芽肿性肺部疾病发生率特别高的地区显著降低(大约为40%),被认为是不可靠的技术。动态PET-CT或双能CT系统(Dual Energy CT)可能是更好地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有用工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是以确定阈值,规范筛查程序。 /p p    strong 5. 肺癌生物标志物筛查 /strong /p p   生物标志物一般是指可供客观测定和评价的一个普通生理或病理或治疗过程中的某种特征性的生化指标,通过对它的测定可以获知机体当前所处的生物学进程。对肺癌生物标记物的检查可以实现对疾病的鉴别、早期诊断以及预防、治疗过程的监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有肿瘤相关性抗原(CEA、SCC、CYFRA21-1、CA125等)、酶类(EGFR、NSE、GST-& amp #960 、AHH、端粒酶等)、分子生物标记物(p53、KRAS、p16)。 /p p   当然,综合筛查方法(联合生物标志物和影像检查)可以实现足够高的统计功效、易获得、使用方便、无创性和高接受率、成本效益。 /p p    strong 6. 肺癌呼吸诊断技术 /strong /p p   呼出气体中可以检出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浓度与肿瘤存在密切相关可直接获得被检测者的生理和非生理参数。肺癌气体标志物源于癌细胞和肿瘤微环境的代谢,常与自由基诱导脂质氧化相关。呼出气体中VOCs检测对于早期癌症检测有显著潜力,可用于肺癌复发监测。 /p p    strong 7. 肺癌血液检测技术 /strong /p p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发布,通过识别脱氧核糖核酸(DNA)中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变异特征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癌症。这种新开发的血液检测技术在实验中能实现对肺癌的更高效诊断,且整个检测过程比传统方法更简单、成本更低廉,如投入使用将有助于癌症预防和治疗。 /p p    strong 8. 液体活检 /strong /p p   以血液cfDNA为检测对象的液态活检具有的优势:样品的收集是无创或微创;可以随时采样,做到病灶相关Biomarker的实时掌握,解决了肿瘤时间维度上的异质性;血液内的cfDNA能综合地反应肿瘤整体情况,排除空间上的异质性。 /p p    strong 免疫细胞治疗 /strong /p p    strong 1. PD-1/PD-L1 /strong /p p   百时美施贵宝(BMS)公司PD-1免疫疗法Opdivo(nivolumab)获欧盟批准,用于既往已治疗过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鳞状(SQ)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此次批准,标志着Opdivo成为过去10多年来,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领域的首个重大治疗进展,该药同时也成为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既往已治疗转移性SQ-NSCLC群体中展现出总生存(OS)利益的PD-1免疫疗法。 /p p   FDA批准Agilent旗下公司Dako的新型伴随诊断技术用于默克公司的非小细胞肺癌肺癌检测。PD-L1 IHC 22C3 pharmDx的伴随诊断技术通常被用于确定恶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对默克公司的抗PD-1疗法Keytruda(pembrolizumab)有反应,该疗法目前已经得到FDA批准用于治疗肿瘤细胞表达PD-L1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及疾病恶化或进行铂化疗后的患者。 /p p    strong 肺癌的靶向治疗 /strong /p p    strong 1. ID蛋白 /strong /p p   ID是一类抑制DNA结合/分化的转录因子,ID蛋白能够二聚化并结合调节性的E蛋白来抑制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在各类癌细胞类型中有ID家族蛋白的高度表达,然而ID蛋白在癌细胞中过表达的具体作用目前并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来自南京大学李小军教授课题组研究了ID3基因在A549癌细胞系中的过表达的生理意义,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gene therapy》杂志上。作者认为他们发现了ID3抑制肿瘤的作用机理,并且可以成为用于诊断与治疗肿瘤恶化的靶点分子。 /p p    strong 2. HM61713 /strong /p p   勃林格殷格翰与韩美制药宣布了一项排他性许可合作协议,既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阳性肺癌治疗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药物HM61713的开发和全球商品化权利。HM61713是一种新型第三代具有口服活性的、不可逆的、选择性的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这种化合物目前处于II期临床开发阶段,研究在对既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药物已产生耐药性且携带T790M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开展,计划于2016年启动的III期试验。 /p p    strong 3. Iressa /strong /p p   FDA批准Iressa作为孤儿药,指定用于EGFR突变阳性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Iressa是一种激酶抑制剂,而激酶可以促进具有EGFR突变的癌细胞发育。这种抑制剂可以用于治疗表达了EGFR突变的绝大多数肿瘤类型(外显子19缺失或者外显子21 L858R替换突变)。therascreen EGFR RGQ PCR试剂盒被同时批准,其可以用来检测确定肿瘤患者是否具有EGFR基因突变,以确定哪些患者可以使用Iressa进行治疗。“Iressa提供了另一种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有效选择。这个批准为癌症治疗的靶向疗法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FDA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血液和免疫产品办公室主任Richard Pazdur博士这样说道。 /p p    strong 肺癌预防 /strong /p p   想要预防肺癌就一定要有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作息时间要有规律,保持充足睡眠和好的心态,戒烟戒酒,积极参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要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以利于肺部细胞的营养,同时要多喝水,特别是常处于吸烟环境的人更要多喝水,可加速排出体内有害物质。要尽量远离烟雾、氡气、汽车尾气、雾霾、厨房油烟等有害气体。如果无法避免接触这些气体,请带好口罩防护,并及时洗脸、漱口、清理鼻腔,有利于洗掉微小颗粒。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c86b0cc6-2862-488b-9a24-cf26dc3a14f7.jpg" / /p
  • Cell:让癌细胞“沉默”
    研究人员发现可以通过靶向一些分子,令癌细胞进入沉默状态 所有类型的癌症中一种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就是 p53 基因。然而不幸的是这种基因很难用药物直接靶向。 近期一个由 Weill Cornell 医学院Lewis Cantley博士等人领导的多机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酶家族,对于 p53 遗传突变的癌症发生至关重要。利用新型药物靶向这些酶,也许能阻止 p53 突变的癌症生长,从而惠及大量的肿瘤患者,包括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大肠癌和脑瘤患者。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1月7日的Cell杂志上,研究人员指出当细胞丢失 p53 的时候,两种细胞内的酶:II型磷脂酰肌醇-5-磷酸- 4 -激酶 &alpha 和 &beta (II型 PIP激酶) 就成为了癌细胞生长所必不可少的元素,&ldquo 超过一半的癌症失去了 p53 这个基因,令这些癌症肆无忌惮的生长。&rdquo 研究人员发现, II型PIP激酶对于是正常细胞的生长并不重要,但是对于 p53 突变或丢失的细胞生长却必不可少。科学家在动物实验和人类癌细胞实验室研究中发现,靶向这些分子能有效地关闭 p53 突变癌症的增长。 虽然这项研究是在人类乳腺癌细胞中进行的,但研究人员相信II型PIP激酶抑制剂能阻断与 p53 基因突变或缺失有关癌症的生长。 &ldquo 在正常人体细胞或小鼠中剔除II型PIP激酶基本上不会影响细胞的存活,这表明这些酶抑制剂毒性并不大,&rdquo 文章通讯作者,Weill Cornell 医学院Cantley博士说。 Cantley博士等人正在努力开发能关闭这些激酶的药物,&ldquo 研发II型PIP激酶抑制剂也许能逆转 p53 突变的癌症, &rdquo 他说。 关键关联 Cantley博士是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对PI-3激酶的酶的发现和研究,这对了解癌症和糖尿病十分重要。2013年获生命科学突破奖。 PI 3 -激酶( PI3K )与多种细胞功能有关,比如细胞生长和增殖,大多数癌症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机制激活 PI3K 。Cantley博士的发现有助于个性化癌症疗法的发展。 PI3K 的活性在某些情况下与II型PIP激酶有关,因此在这项研究中,Cantley博士希望能理解这些酶的功能。研究人员知道乳腺癌的一个亚型能表达这些分子,由此他们在更具侵袭性的肿瘤:HER2阳性乳腺癌中寻找这些酶的作用。 结果研究人员发现这种酶在具有健康 p53 的细胞中是沉默的, p53 的关键作用之一就是&ldquo 拯救&rdquo 产生过量活性氧(ROS)的细胞,ROS 是细胞增长过快的副产品。ROS 引起的氧化应激会破坏细胞结构,因此 p53 努力减少受影响细胞内的 ROS 。&ldquo 但是,如果ROS水平超过了 p53 的处理能力,那么 p53 就会启动第二个功能&mdash &mdash 杀死细胞, &rdquo Cantley博士说。 &ldquo 这就是为什么癌细胞需要剔除 p53 基因,如果 p53 基因突变或消失,那么细胞就能保持一个非常高的速度进行增长, &rdquo 他说,&ldquo 然后 ROS 开始损伤基因,令癌症更加具有侵袭性。 &rdquo II型PIP激酶是 p53 的备份救援系统,但它们只会在确保细胞不会死亡的基础上减少 ROS。 (过多的ROS也会杀死细胞)。 这也就是说癌细胞变得&ldquo 依赖于这些激酶才能生长, &rdquo Cantley说。
  • Echo Revolve显微镜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获得性耐药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获得性耐药的问题。虽然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获得性耐药的驱动因素,但在治疗过程中导致肿瘤进化的潜在分子机制还不完全了解,治疗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促进突变过程积极推动肿瘤的发展尚不明确。因此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Hideko Isozaki和Ammal Abbasi等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APOBEC3A drives acquired resistance to targeted therapi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文章,文中作者研究了在NSCLC靶向治疗期间,是否有特定的突变机制驱动肺癌的基因组进化。结果表明靶向治疗诱导胞苷脱氨酶APOBEC3A (A3A)突变可能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获得性耐药的发展。作者在研究中发现,临床常用的肺癌靶向治疗诱导A3A的表达,导致耐药癌细胞持续发生突变。诱导A3A可以促进了药物治疗细胞中双链DNA断裂(DSBs) 的形成,从而导致耐药细胞进化过程中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如拷贝数改变和结构变异。通过基因缺失或RNAi介导的抑制来预防治疗诱导的A3A突变可以延缓耐药的出现。因此,靶向治疗诱导A3A突变可能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获得性耐药的发展。抑制A3A的表达或酶活性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以预防或延迟获得性耐药的肺癌靶向治疗。因此靶向治疗诱导A3A突变可能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获得性耐药的发展。抑制A3A的表达或酶活性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以预防或延迟获得性耐药的肺癌靶向治疗。在DNA双链损伤形成时,H2AX的Ser139 位点会被迅速磷酸化,从而形成γH2AX,γH2AX可以作为双链修复的标志物。文章中作者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利用ECHO Revolve正倒置一体荧光显微镜进行免疫荧光观察。在奥希替尼治疗2周后,我们观察到PC9细胞中组蛋白变体H2AX的Ser139磷酸化水平升高(图1),说明TKI诱导的A3A突变导致基因组不稳定,促进耐药克隆的进化。将γH2AX映射到TKI处理的PC9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上显示,γH2AX最显著地定位于一个恢复细胞分裂并处于G2期的细胞亚群(图2),因此,TKI治疗诱导增殖耐药细胞中A3A催化的基因组损伤。▲图1:用1 μM奥希替尼处理PC9细胞0或14天,用γH2AX染色以量化DNA损伤。NT,没有处理;比例尺= 70μm。▲图2:左图是用1 μM奥希替尼处理PC9细胞14天,用EdU/DAPI染色以分辨细胞周期,代表G1、S、G2细胞 比例尺= 10 μm。右图是EdU细胞周期试验的散点图,用γH2AX定量DNA损伤。NT:未处理。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TKI治疗后APOBEC突变信号的获取可能指示了耐药克隆的进化路径,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通过该机制,靶向治疗可能在治疗期间无意中增加了癌细胞的适应性突变。因此,阻止A3A的表达或酶活性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以预防或延迟获得性耐药的肺癌靶向治疗。参考文献:H Isozaki, Abbasi A , Nikpour N , et al. APOBEC3A drives acquired resistance to targeted therapie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2021.DOI:10.1101/2021.01.20.426852Revolve Gen 2正倒置一体电动荧光显微镜新一代Revolve正倒置一体电动荧光显微镜,拥有流行的触屏操控方式,配备智能荧光成像系统,将Z-Stacking全景深成像和DHR数字处理功能有机联合,提升分辨率告别照片模糊,为您打造全新的成像体验。
  • 浅谈肺癌的靶向治疗和基因检测
    肺癌是全球和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肺癌,我国肺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40%。数十年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疗一直是肺癌治疗的三驾马车,虽然药物和技术有所进步,但对生存率的改善有限。然而近年来随着各种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的相继问世,各种治疗模式的综合应用,使得肺癌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肺癌的总体生存率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很多肺癌从绝症变成了慢性病。  所谓靶向治疗,顾名思义即是专门针对癌细胞上的驱动基因作为靶点,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方法。驱动基因是指癌细胞上存在的一种特定类型的基因,其突变或异常活性可以导致细胞异常增殖、生存和扩散。靶向治疗相较传统的化疗更为精准,起效快,可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通常不会产生传统化疗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肾功能损害等严重毒副作用。靶向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皮疹、腹泻及肝功能损害等,但一般都比较轻微,通过对症治疗基本都能缓解和耐受,一般都无须停药或减量。而且靶向药物基本都是口服的,给药方便,无须住院。约有一半的晚期肺癌患者在其病程中会合并脑转移,传统化疗药物通常不能入脑,而靶向药物则能在脑内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对脑转移有效。因此,靶向治疗已成为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围手术期的患者。  随着靶向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如何正确的服用靶向药物需要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晓。首先服用靶向药物需要定时定量,即每天服药固定在某个时间点;定量是指必须根据医生指导服用相应的剂量,切忌随意增减。但饭前亦或饭后服用引起的疗效差异可以忽略不计,患者可以根据自身胃肠道反应情况灵活选择。靶向治疗究竟需要持续多长时间,也经常困扰患者。晚期肺癌患者,只要靶向药物仍然有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就需要长期服用,直至耐药的出现。另外对于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患者,一般推荐服用吃1-2年,可考虑停药。另外,服用靶向药物期间,需要避免同服某些药物和食物。因为多数靶向药都是通过肝内一种主要的药物代谢酶(CYP3A4酶)进行代谢的,某些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苯妥英、糖皮质激素、卡马西平、巴比妥类等会诱导CYP3A4酶的产生,导致其含量过高,从而加快靶向药代谢,从而降低药物疗效;而某些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石榴、杨桃等,能抑制CYP3A4酶的活性,也会影响靶向药的药效。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靶向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肺癌患者,通常只适用于特定的肺癌亚型和分子特征。  肺癌从病理上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NSCLC占肺癌的大多数,包括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等。随着肺癌系列致癌驱动基因的相继确定,肺癌的分型也由过去单纯的病理组织学分类,进一步细分为基于驱动基因的分子亚型,而其中EGFR突变是亚洲NSCLC患者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中国EGFR突变阳性患者约占50%,在女性非吸烟患者中EGFR突变比率则更高。ALK突变的阳性率较低,肺腺癌患者中ALK阳性发病率为6.6%-9.6%,肺鳞癌患者中ALK阳性发病率为3.7%。然而ALK突变是公认的“钻石突变”,其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尤其好。多项研究表明靶向治疗对比化疗,能够改善和延长驱动基因阳性NSCLC患者的预后和生存。图: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使用靶向治疗疗效好。  然而以上靶向治疗相较传统化疗更好的疗效,是在明确了驱动基因,选择了合适的靶向药物后取得的。众多研究表明,突变状态未知,盲试靶向药物,耽误治疗时机,无法取得良好疗效,切不可取。因此,为了给给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治疗,需要在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之前,进行基因检测。所谓基因检测(也称为分子诊断或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通过分析肿瘤组织、胸腹腔积液或血液中的DNA来检测驱动基因突变和其他分子标志物的方法。  那么哪些患者应该做基因检测呢?权威指南推荐首次接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接受基因检测,指南推荐初治患者确定EGFR、ALK、ROS1、HER2、BRAF和KRAS等驱动基因突变情况,早期NSCLC患者演变为IV期也应进行基因检测。手术、经皮肺穿刺、气管镜活检等取得的肿瘤组织样品是基因检测首选的样品,检测结果可靠,是首选推荐的分子检测金标准。但有些患者无法通过上述有创的手术或操作获得肿瘤组织标本,这时胸腔积液或腹腔积液等中的细胞学样品,以及血液检查可作为一种补充,但存在假阴性结果。  基因检测技术及检测基因选择众多,须听取正规医院临床医师的建议,科学、精准地选择检测方案。ARMS和super ARMS适用于组织样品,cobas和微滴式数字PCR适用于组织、细胞学样品和血液样品,FISH、IHC适用于ALK突变检测,荧光-PCR适用于ROS1检测;而二代测序NGS适用于组织样本,可同时检测多个基因,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  进行靶向治疗的患者,短则数月,长者数年终将出现耐药,这是目前临床尚无法克服的难题。当一线靶向治疗发生耐药、出现疾病进展后,应该再次取得样本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耐药基因突变状态,精准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确立,此即二次基因检测。例如一代靶向药EGFR-TKI耐药后,二次基因检测T790M突变阳性可达到60%左右,这部分患者使用三代EGFR-TKI靶向药物仍可获得临床缓解,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当然经由二次基因检测还会发现其他一些罕见的耐药突变,从而有机会选择针对性的靶向药物。靶向药物耐药后的治疗非常棘手,争议颇多,亟待突破。对于靶向耐药后出现缓慢进展或寡转移的患者,继续原靶向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局部治疗(放射治疗或手术切除),同时加用抗血管药物(如贝伐珠单抗等)是已被广泛接受的治疗选择。对于靶向耐药后出现快速进展的患者,如果二次基因检测没有靶点或没有进行二次基因检测,化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近来有研究发现,这部分患者化疗同时联用抗血管药物及免疫治疗,能获得总生存率的改善。  总之,肺癌靶向治疗的本质是将治疗焦点放在特定的分子异常上,以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减少对患者健康的不必要损害,极大地改善了某些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未来,如何克服靶向药物的耐药仍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对于某些难以成药的靶点,如KRAS突变等,找到有效、低毒的相应靶向药物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 Nature: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术发现肿瘤微环境特征预测肺癌结果
    来自麦吉尔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等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可以仅通过一个微小肿瘤组织样本来预测肺癌患者在手术后的发展状况。研究人员将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术与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分析了400 多名来自肺腺癌患者的肺癌样本的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已被确定为影响治疗进展的异质性来源。通过在空间和单细胞水平上表征肿瘤微环境,研究人员揭示了与临床特征(如生存率)相关的不同细胞状态和特征。正如他们在Nature杂志上报道的那样,他们使用了人工智能来识别肿瘤微环境的某些特征来高精度地预测疾病进展。  Fig. 1: IMC defines the spatial landscape of LUAD.  “总的来说,这些数据表明空间分辨的单细胞转录组在未来可能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有助于为个性化的围手术期护理计划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能被治愈的人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毒副作用,或提高那些会复发的人的治愈率”,麦吉尔大学的共同资深作者 Daniela Quail 和 Logan Walsh 以及拉瓦尔大学的 Philippe Joubert 领导的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研究人员使用 Fluidigm(现为 Standard BioTools)企业的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技术系统,分析了 1996 年 2 月至 2020 年 7 月期间收集的 426 名肺腺癌患者的小组织核心样本。他们使用 35 重抗体组来识别各种细胞他们样本的成分,包括癌细胞本身以及基质细胞、适应性和先天性免疫细胞。研究人员总共检测到超过 160 万个细胞,并发现了 14 个不同的免疫细胞群。他们特别关注免疫细胞群与患者的临床数据之间的关联。例如,肥大细胞与延长生存期有关,虽然它们在非吸烟者和患有早期疾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研究人员进一步注意到某些免疫细胞的频率与特定临床亚组之间的联系—例如,CD4 阳性辅助性 T 细胞在女性患者的样本中富集,她们往往会有更好的总体存活率,而老年患者的肿瘤内 CD8 较少- 阳性 T 细胞。与此同时,他们探索了肿瘤微环境中不同的细胞表型如何与生存相关,例如,发现 H1F1-α 阳性中性粒细胞将会产生不利于生存的环境。观察具有相似局部细胞类型组成的区域(邻近细胞),研究人员进一步指出,不同的组织结构与生存差异有关。例如,富含 B 细胞的邻近细胞与存活显着相关,尤其是 CN-25 邻近细胞,它也富含 CD4 阳性辅助性 T 细胞。通过应用深度学习方法,研究人员发现他们生成的空间信息可以改善对临床结果的预测。他们报告说,创建的模型(包括空间信息)预测进展的准确率高达 95.9%,而基线评分的准确率为 75%,而且他们仅仅使用了一个 1 mm²的肿瘤样本。此外,研究人员使用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术分析了 60 名原发性肺腺癌患者的单独验证队列,并在数据集中发现该模型以 94% 的准确度预测进展。研究人员将他们模型的预测能力追溯到六个标记的组合:CD14、CD16、CD94、αSMA、CD117 和 CD20。总体来讲,准确率为 93.3%,精密度和召回率为 95.6%。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代表了对使用临床和病理变量的现有预测工具的重要进步,并且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不断增长的围术期辅助系统来改善癌症结果。”  来源:  1.Sorin, M., Rezanejad, M., Karimi, E. et al. Single-cell spatial landscapes of the lung tumou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Nature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672-3.  2.基因网
  • 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存在一种能消灭癌细胞的抗体
    癌症一直是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科学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治疗癌症的有效药物。据广州优瓦标准品网的了解,近日日本冈山大学医院宣布,其研究人员在人体血液中发现了一种能遏制癌细胞增殖并消灭癌细胞的抗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开发出副作用较小的化疗药物。  在健康人的体内,每天都会出现数千个癌细胞,不过都被各种抗体和免疫细胞清理掉了,但是科学家还不清楚其中的机制。该院研究人员注意到,在癌细胞中,核糖体蛋白L29得以高度表达,而人体血液中就存在核糖体蛋白L29的抗体。研究人员将每毫升中含有5微克(1微克是百万分之一克)抗体的溶液滴到人类肝癌细胞上,再调查癌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发现,癌细胞的增殖减少40%。  研究还发现,这种抗体能够遏制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等癌细胞增殖。研究人员指出,血液中的抗体与核糖体蛋白L29结合后,能够遏制后者的功能,使癌细胞难以分裂,从而凋亡,因此这种抗体应该就是构成人体内肿瘤免疫系统的物质之一。  这项发现是近期来对癌症治疗研究的最新发现,将有助于研究出对治疗癌症更有效的化疗药物,给身患癌症的患者带来福音。对于目前治疗癌症的相关药物,广州优瓦能够为癌症科研实验提供各类标准品,如需要,敬请拨打我司服务专线咨询详情:020-81215950!
  • 华人科学家发现治疗肺癌新靶点
    p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与致死率都在不断提高,使其持续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癌症类型之一。其中70%-80%的患者被确诊为非小细胞癌,并且已经进入转移期。尽管目前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已经突飞猛进,许多肺癌仍旧在后期才得以发现。鉴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严重性,寻找更加有效地癌症相关生物标记显得十分重要。 /p p   ID是一类抑制DNA结合/分化的转录因子,ID蛋白能够二聚化并结合调节性的E蛋白来抑制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在各类癌细胞类型中有ID家族蛋白的高度表达,然而ID蛋白在癌细胞中过表达的具体作用目前并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来自南京大学李小军教授课题组研究了ID3基因在A549癌细胞系中的过表达的生理意义,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gene therapy》杂志上。 /p p   首先,作者向A549细胞系中转入了ID3基因,检测发现:相比于对照组,加入ID3后会引起细胞的大量死亡 而在其基础上又转入ID3-miRNA之后这一效应及受到了抑制。这一结果说明ID3能够促进细胞的凋亡。 /p p   之后,为了检测ID3对癌细胞迁移的影响,作者设计了一个伤愈实验,即在细胞皿中铺一层A549细胞,待细胞长满后将部分区域人为划破,留出一片空白区域。36hr后观察细胞向这一区域移动的程度。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可以轻易地向这一区域迁移,而ID3过表达的细胞其迁移能力受到了明显抑制。这一实验说明ID3能够抑制A549细胞系的迁移能力。 /p p   为了证明这一现象在体内是否有相同效应,作者将对照组与ID3过表达组的A549细胞注入裸鼠体内,并观察期肿瘤增长情况。结果显示,ID3过表达的A549细胞在体内的成瘤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实验结果说明ID3的过表达能够抑制肿瘤的体内生长。 /p p   综上,作者认为他们发现了ID3抑制肿瘤的作用机理,并且可以成为用于诊断与治疗肿瘤恶化的靶点分子。 /p
  • 癌症检测新方法:验血可测出癌细胞
    导读:美国研究人员找到检验癌症的新方法,让医生通过探测血液中是否有癌细胞,确定病人的情况。此法能在十亿个健康血细胞中探测到单个“离群”的癌细胞。   找出新方法的波士顿研究组将同药剂公司强生(Johnson & Johnson)合作,推广此新的癌症诊断方法。美国四所大规模的癌症中心将在今年开始试用这个还处于实验阶段的新法。此法广为应用后,将彻底改变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诊断和治疗。   参与研发此项检验方法的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中心主任哈伯说:“这如同是液态的切片检查(biopsy)”,用此法既可避免疼痛的切片检查,又较定期的成像扫描(imaging scan)检查,更方便医生监控病患的状况。   目前,好些病人是通过针刺切片,确定细胞是否出现癌病变,但此法无法让医疗人员掌握足够的样本,确认肿瘤是何种基因所诱发,生长途径为何。通常,医生是让病人接受药物或放射线治疗,等待两个月后,再作断层电脑扫描(CT scan),看肿瘤是否缩小。可是,有些病人可能等不及医生确定下一个疗法。   哈伯解释道:“若你能迅速地把它找出来,‘确定药物有效’,就能继续使用,‘确定药物无效’,就试别的疗法。”   研究组在报告说,检验人员是使用布满7万8000个细点的微型晶片,进行检验,这些有如实验室玻片(lab slide)的晶片上的细点,就有如牙刷刷毛尖端的细点一般。细点上有能同癌细胞结合的抗体(antibody),当血液流过晶片时,癌细胞就会粘在细点上。   参与晶片设计工作的哈佛大学生物工程师托纳说,此检验方式,能在十亿个以上的细胞当中,找出一个单一的癌细胞。他补充道,研究组之所以能确实此比例,是因为他们把癌细胞混入健康的细胞中,再用晶片去找出来。
  • 显微镜下的癌细胞竟这么美!医学大家谈肿瘤治疗医术与艺术
    p & nbsp & nbsp & nbsp 良医修良术!在人类与肿瘤“过招”的百年历史上,一代代医学专家拓荒前行,从外科手术到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人类取得过很多彪炳战绩,但走进今天,谁也不敢说完全征服肿瘤。 /p p   当肿瘤逐渐成为一种蔓延全球的慢性病,今时今日,我们当如何看待肿瘤,如何面对肿瘤患者? 是应该相信依靠技术能消灭所有疾病乃至肿瘤,还是对生命保有敬畏之心?是信奉“技术至上”,还是承认医学技术的局限,以医学人文之光来拓展救治病人的边界?1964年,美国大学医学生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加入了这样一段话:“我要牢记,医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温暖、同情和理解,可能比手术刀或药物更为有效。”可见,高尚的医德与对人性的关照是全球从医人共同的核心品德。 /p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显微镜下看肿瘤细胞,画风完全不同——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36px " title=" " alt=" 40301_p38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5709p4o0.jpg" height=" 336"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显微镜下的乳腺癌细胞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88px " title=" " alt=" 40301_p47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5201fa2w.jpg" height=" 388"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肺癌细胞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600px " title=" " alt=" 40301_p50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52414iqq.jpg" height=" 6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卵巢癌细胞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474px " title=" " alt=" 40301_p53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5330mdsq.jpg" height=" 474"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肾癌细胞 /strong /p p   融医学之严谨,于治疗之匠心,3月3日,一场医学与艺术的大戏“CSCO一赛诺菲肿瘤治疗艺术高峰论坛”将在上海拉开帷幕。作为业内最高水准的肿瘤学术交流平台,名医大家将共聚浦江,畅谈中国的肿瘤学进展与热点,探讨肿瘤治疗的医术与艺术。 /p p   strong  孙颖浩:仁心和创新是医者的永恒信念和追求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682px " title=" " alt=" 40301_p41_b.jpg" src=" http://whb.cn/u/cms/www/201803/01084523d2q3.jpg" height=" 682"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孙颖浩,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泌尿外科学会前任主席、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p p   “求技、求艺、求道——这是医生的三重境界。”孙颖浩常常对刚工作的医生们说,“求技让你成为医生,求艺让你成为优秀的医生,而求道才能让你成为真正的临床科学家。” /p p   多年来奋战在前列腺癌疾病治疗第一线,孙颖浩看到当代医学界,往往太过于强调技术上的进步,却忽略了人文层面的关怀。“医生,始终是帮助人温暖人的职业。” 孙颖浩说:“有100个病人,99个都治好了,只有1个没治好,从这个病人的角度来看,就是100℅的不成功!”他如此形象地形容自己口中常常提到的“仁心”,告诫年轻医生要对每个病人都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p p   唯有常怀仁心,方能施以医道。 /p p   古拉丁语中有句谚语,叫做“医学是最高贵的艺术”(Medicine is the noblest of all arts)。艺术需要原创,唯有原创的艺术品才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孙颖浩认为,作为一名医生,不能在各种科学指标的量化考核面前迷失了自己,甚至丧失了医生应有的价值观,那样就变成了高级技工。现代医学的发展呼唤医生的“原创性”,要大胆地创新和突破,才能真正帮助到病人,才能切实促进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 /p p   唯有不断创新,方能得以永恒。 /p p   目前,前列腺癌在我国以12.9%的增长速度逐年高发,日益成为泌尿男生殖肿瘤发病第一位的疾病,临床上大批患者以渴望的眼神看着医生,期盼着诊疗技术能够进步、进步、再进步一些。 /p p   “面对癌症,手术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尽管拿了多年的手术刀,如今,孙颖浩却有所选择地以物理能量治疗代替手术,“外科医生的伟大之处在于敢在上帝的艺术品上动刀子,这是因为我们有着对人体解剖的深刻了解,但是外科手术却又是通过破坏解剖结构来实现的。”孙颖浩认为,如何能够通过最小的创伤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应是当代肿瘤外科医生普遍深刻思考的问题。 /p p   物理能量治疗,就是通过电能、热能、激光等方式,针对肿瘤区域,精准进行靶向治疗,具有创伤小、副作用少、恢复快等优点———这也就是孙颖浩口中常讲的“无刀胜有刀!” /p p   从牵头构建前列腺癌多层次早期诊断体系、到创建开放和微创前列腺癌改良根治术,再到创立前列腺癌围手术期危险分层评估体系、前列腺癌物理能量治疗中心??一系列孙颖浩提出的专业术语背后,是他坚守在临床一线度过的20多载岁月,是他在全国60多所三甲医院已广泛铺开的关键诊疗技术,当然,还有2万余名已重获新生的患者。 /p p   医学有崖,大爱无疆,孙颖浩就是这样一点点拓展着医学的边界,改变着患者的命运。在小小的前列腺上,让肿瘤治疗绽放出最闪耀的光芒,成就了一个肿瘤医生的艺术! /p p   “胸怀天下,济苍生,安黎元”。作为一名军医,孙颖浩秉持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愿望,他反复自问:“我已经在专业上取得了成就,那么为国家、为推动整个泌尿外科学科的发展,我还能做什么呢?” /p p   在他的号召下,“扁鹊医师团”应运而生。自2016年起,孙颖浩带领医师团走进全国各地的基层医院开展义诊,积极帮助患者解决病痛。 /p p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早在2013年,孙颖浩就倡导并身体力行带领一线城市的中青年专家走进基层,将最先进的手术、治疗知识,方法与更多的泌尿外科同仁们交流。2017年,他推行的“研究型医生、研究型科室”医疗模式获得中国医院科技创新一等奖,多项人才国际交流计划启动,分享的果实沿着“一带一路”走了出去,更多的中国泌尿外科人被推到了世界舞台上。正如孙颖浩所说:“没有中国,世界泌尿外科不会奏响学术交流的交响乐。” /p p   在成长历程中,孙颖浩一直没能忘记,研究生导师马永江教授曾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对待别人的时候,要学会雾里看花,看人家身上美好的地方 而当你面对工作、学习的时候,就要学会用放大镜、望远镜去看,看得越清楚、越深远越好。 /p p   医海泛舟数十载。多年来,孙颖浩正是一手举着“望远镜”,一手拿着“放大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山重水复中打磨着自己的“仁心”和“创新”,演绎着一名人民军医的执着与追求。 /p p    strong 于金明:一个医生的基本底色是善良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24px " title=" " alt=" 40301_p44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47229nkd.jpg" height=" 324"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于金明,我国著名肿瘤放疗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p p   山东省肿瘤医院,闻名遐迩。一个医生曾这样说,“过去中国最好的放疗专家、最好的放疗中心是在北京和上海,现在是在山东,在济南,在于金明院长的山东省肿瘤医院。” /p p   于金明有很多身份:科学家、院长、院士、教授??这一切,绕不开他作为一个医生的底色。从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肿瘤医院算起,于金明从医已35年。 /p p   曾有记者问于金明:在你眼里,一名肿瘤患者和一个普通患者有什么不同? 他说,肿瘤患者只有一次治疗机会,如果首次治疗是规范正确的,很可能这个病人就能治好 如果是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一旦肿瘤复发或转移了,再行补救治疗,那治疗成功的希望会变得非常渺茫。所以,肿瘤医生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p p   这是一个肿瘤医生对自己的定位。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工作 198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放射肿瘤中心学习,1990年5月被该中心聘为副教授 1993年听从祖国召唤,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回到山东省肿瘤医院任放疗科主任??从于金明的履历看,他接受过中国、美国的医学培训。 /p p   也就在他留美归来的第二年,1994年起,于金明在医院放疗科开始用英语查房。这样做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科室成员的英语水平? 这只说对了一半。于金明的这个倡议还包裹着一个柔软的想法:避免对肿瘤患者造成恶性刺激。 /p p   这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医生,也是一个肿瘤医生的治疗艺术。 /p p   “大多数肿瘤患者内心其实是很恐惧的,我们需要比较艺术地规避一些刺激。”在他看来,对很多肿瘤患者隐瞒病情,也许是一个肿瘤医生不得不面对的事实。面对一个也许根本治不好的患者,医生仍然要鼓励患者,要用一颗爱心、一个微笑,把希望与信任传递过去。 /p p   美国此前有研究统计显示,肺癌病人的治疗效价比是最低的,一年花费几十万甚至百万,换来的是多活两个月。这真的有意义吗? /p p   临床上,于金明也见过很多患者,为了看病,把果园卖了、房子卖了,倾家荡产,最终连一片可以遮风挡雨的屋顶都没了,而治疗的结局却摆在那里———并不乐观。为此,医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仅仅谈科学、谈技术,只追求多活两个月吗? /p p   多年的临床感悟让于金明把治疗肿瘤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是病,这好比种子 第二是病人所处的经济社会与家庭环境,这好比土壤 第三是个体,就是患者本身。他总是不忘提醒自己和学生,永远不要忘记肿瘤是长在人身上的,这三个层次不可分离着看,医学本质是治人,是治疗生病的人,而不是那个病,在下每个诊断、制定每次诊疗方案时,扪心自问,这真是对这个患者最合适的方案吗? /p p   于金明说,如果与肿瘤的相逢是一场战役,它不管你是医学博士还是硕士,会还以“相对应的颜色”,医学是根本无法量化的,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也或者说,医学是一门艺术,医生是一个艺术家,而这份对医学艺术的感悟,需要多年的累积与感悟。 /p p   过去半个世纪,医学界对肿瘤治疗的理解有飞跃发展,期间有过停滞,有过瓶颈,但总的趋势是向前的,肿瘤治疗经历了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到如今的个体化医学、精准医学时代。 /p p   于金明以前喜欢打乒乓,他着迷于打乒乓这项运动对精准的把握。他说,医学治疗何尝不需要这样的精准性。于金明看准了精准医学这个方向,他是我国现阶段开展肿瘤精确放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开拓者之一。 /p p   回顾自己的从医经历,于金明感觉到,要当一个好医生,首先愿景与目标要高,如果定在60分,努力努力再努力,也只有60分,满足了 而如果目标是100分,可能经历千辛万苦,能拿到80分乃至90分。其次,医者要脚踏实地去推进自己的想法。第三,要有毅力与情怀,因为开拓的道路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 /p p   于金明很喜欢美国梅奥诊所的一个院徽,这是一个一体两翼的结构,两个翅膀分别代表科研与教学,而临床就是体,就是医学之本。 /p p   “一切医学的探索与进步都是围绕着临床,围绕着患者的获益与幸福。每个生命都是不可再生的,都只有一次,弥足珍贵。”于金明说。 /p p    strong 秦叔逵:医学是科学与人性之光的结合 /strong /p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title=" " alt=" 40301_p55_b.jpg" src=" http://whb.news365.com.cn/u/cms/www/201803/01084923mqx1.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center p   秦叔逵,我国著名消化系统肿瘤诊治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全军肿瘤中心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副理事长 /p p   同是肿瘤医生,秦叔逵说起中美医生的差异:中国医生往往“含蓄”告知病情,为的是要给病人生的希望。美国医生比较直接,通常会告诉病人“中位生存期”。 /p p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病人可以更主动地安排接下来的生活,坏处是,可能就此击垮病人,说不定由此缩短了生存期??这是两难。”几乎半生与肿瘤过招,秦叔逵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对待肿瘤患者,人文关怀、树立信心也很重要。 /p p   “医学包括着艺术的成分,这不是文人雅士的清淡,而恰恰是对人性的尊重。我们看病是在看人,不仅要把病看好,更要关怀心灵。内科医生常说,三分靠药,七分靠精神。大多数人谈癌色变,对治疗充满恐惧,我们必须在治疗同时辅以情绪开导、科学宣教。”他说,肿瘤的生存期跟肿瘤的种类特性、患者个体的意念与心态、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相关,医生不是生命判官,生存期也着实难说。 /p p   出身医学世家,秦叔逵从小立志学医。选择肿瘤方向,是因为他认为这个领域有太多挑战、难题需要去攻克,这深深吸引着他。 /p p   “上世纪80年代,我们手上的肿瘤化疗药物不超过10种,而且药物低效、高毒,病人副反应很大,以至于在病房里听到化疗药物的输液车推来了,病人就先开始吐了,心理阴影巨大。而今,新药层出不穷,并且高效、低毒,一大批患者受益。”过去20多年,秦叔逵见证着中国乃至世界肿瘤医学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肿瘤治疗新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患者生存期延长了,生存质量越来越好。由于带瘤生存成为可能,世界卫生组织还把肿瘤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称为三大慢性病。 /p p   不过,秦叔逵也很清楚,对有些肿瘤患者,比如晚期肿瘤患者,是治不好的。但医生、医学,什么都做不了了吗?并不是。人文关怀、心理抚慰有可能改善治疗结局,这包括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p p   从医45年,秦叔逵看过不计其数的病人,最难忘的是老师马永泉教授。他是我国近代内科学创始人之一,老湘雅毕业,肿瘤专家,自己也是一个肿瘤患者。 /p p   上世纪80年代,老先生被查出结直肠癌,属较晚期,做了手术。那个年代,药物很有限,他在治疗后反应很大,硬是挺了过来。到90年代后期,老先生80多岁,又被查出肾癌。这次手术没法做到根治,当时也没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手术后靠化疗和中药联合治疗。老先生一直活到95岁,三年前去世。 /p p   “老先生有很好的科学素养。比如,他学过中医,也喜欢中医,但中医讲忌口,他并不唯信。他认为只有相对忌口,比如拉肚子时要少吃荤腥,并没有绝对忌口,为此,他还专吃鸡肉,他说,如果不加强营养,化疗怎么扛得住。另外,他很风趣,崇尚运动,平衡饮食,还把乐观的心态传递给病友。”在秦叔逵看来,面对肿瘤,老先生是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典型,他以自己的亲身示范告诉患者,也提示着医生,在关注肿瘤医学进展的同时,也要不忘关怀患者的心灵,这可能是给绝望患者的另一颗救命良药。 /p
  • 这种电磁波强过X光、超声波 有望病前检出癌细胞
    今年重庆市高交会展示现场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仪  患癌之前就能检查处癌细胞,这还是真的。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下称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获悉,该研究中心历时3年研究的太赫兹生物医疗研究项目即将结题。该研究项目发现,电磁波太赫兹波能直接“看到”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如果用于生物医疗领域,有望在患癌之前检测到癌细胞,目前,中科院已与第三军医大学展开合作,太赫兹技术或将攻破癌症难治的大门。  太赫兹近场成像光谱仪局部   中科院海归教授领队3年出成果  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 0.1~10THz 之间的电磁波,在电磁波谱上位于微波和红外线之间。  据了解,太赫兹波段的光谱对于物质结构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太赫兹脉冲光源与传统光源相比也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因此,太赫兹生物探测技术已经成为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叉前沿领域。  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下属研究机构。2013年,研究中心成立后不久,就在重庆市科委的支持下开展太赫兹生物医疗的项目研究。目前,太赫兹技术研究团队有科研人员14人,具备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比例超过55%。  研究中心主任崔洪亮是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他在太赫兹生物探测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早在10年前,在美国教学的崔洪亮率先倡导太赫兹光谱检测和识别化学和生物战剂的研究,首次取得在溶液环境下成功测得三文鱼DNA的太赫兹波吸收图谱,这一突破性的成果领先国际同行近十年。  崔洪亮带领的团队花费了3年的时间研究太赫兹生物医疗项目,该项目将于今年10月底结题。这意味着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在太赫兹生物医疗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太赫兹时域光谱成像仪局部  检测癌细胞能力超过X光、超声波  据了解,X光穿透性很强,无法细致地区分正常细胞与癌细胞 超声波穿透性又稍弱,照射不到细胞内部,只能“看到”直径大于1毫米的癌症肿瘤。而太赫兹波却恰好能够检测到细胞内部生化信号变化,分辨出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不同。  崔洪亮认为,生物医疗是太赫兹应用的一个独特的领域,“在生物医疗领域,X光、超声波等传统医学检测手段无法检测到DNA等生物大分子,太赫兹技术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该项目立项之初,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就与第三军医大合作。研究中心利用第三军医大提供的信息建立数据库,以此作为太赫兹检测癌细胞研究的基础。第三军医大则把研究的成果逐步运用于临床医学。  崔洪亮表示,如果太赫兹波技术能够发展成熟,癌细胞有望能在其未扩散之前被检测出来。目前,通过太赫兹技术,中心在实验室里已经能检测出肺癌早期在支气管中癌变的细胞。而在太赫兹技术更为成熟的美国、日本等国家,研究人员已经通过该技术检测出皮肤癌、乳腺癌、结肠癌和胃癌等多种癌细胞。  太赫兹波技术在未来的医疗卫生领域或将有更进一步的应用。  据崔洪亮介绍,当太赫兹波在生物医疗方面的研究彻底取得成功时,医生有望利用太赫兹技术治疗癌症。相比于治疗过程中同时杀死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化疗、放疗等传统手段,一定频段内的太赫兹波可以实现只针对癌细胞而无损正常细胞的良好治疗效果。  目前,研究中心已经研发出用于细胞检测的太赫兹光谱仪。但由于设备体积较大,一直仅限于实验室使用。研究中心下一步打算把设备做得更小,以便于日后投入生产线,真正把该设备送进医疗卫生行业。
  • 俄开发能找到血液中癌细胞的新技术
    俄罗斯萨拉托夫国立大学科研人员确定了黑素瘤细胞受到激光辐射发热并产生的超声波信号参数,从而开发出找到血液中癌细胞的有效技术。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众所周知,大约90%癌症患者的死亡与癌细胞转移有关,初生肿瘤的癌细胞进入淋巴和血管,并进一步通过生物液流扩散至全身。在许多情况下,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成功切除初生肿瘤,非转移性癌症可以治愈。然而,发生在不同器官中的转移性恶性肿瘤很难被治愈。在这种情况下,当治疗尚有效时,尽早在患者血液中发现循环肿瘤细胞是很重要的,而流式细胞测定法可根据光散射和荧光信号研究血液。 俄研究人员称,为了“看到”血液中感兴趣的外来物,如循环肿瘤细胞,在研究中使用了光声学技术,它集激光医学(如使用激光脱毛)和超声波装置于一体。如果细胞吸收了激光波长上的辐射,它们就会发热,材料会发生热膨胀,产生与信号非常相似的声音,它用于超声波医疗设备。因为信号水平受癌细胞生长条件和阶段的影响很大,据此可以寻找在哪些激光参数下黑素瘤细胞开始有效加热并产生超声波信号。 俄科研人员根据研究结果开发出人工“癌细胞”,它们在相同的参数下开始“发声”,整体上表现得像癌细胞一样。人工“癌细胞”具有完全生物相容性,将它们注射到实验室的小鼠血液中,借助已开发的光声学流动式血细胞计数器“看到”了它们。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完善光声学流动式血细胞计数器并明确实验模型的参数,这些参数可将测量技术从动物转移到人体组织。在不久的将来,研究人员将创建一个模型,可在激光安全参数下直接在人体血液中寻找癌细胞。
  • 厦门研制出宫颈癌疫苗 杀癌细胞如同“打靶”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中国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且还呈现持续增长的严峻形势,厦门大学一大群科研人员围绕着癌症发生的分子机理进行研究,取得了众多突破性成果,其中包括正在向国家递交新药报批申请的宫颈癌疫苗。   服用药物之后,可以使人体中一种蛋白质从癌细胞的“保护者”,“叛变”成能够杀死癌细胞的“杀手”,潜伏其中令癌细胞防不胜防、无处逃身 通过向人体内注射某种蛋白分子,迫使癌细胞纷纷自杀,让肌体细胞进行自我调节,从而避免癌症的发生 像接种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一样接种癌症疫苗,让你一辈子都不用担心患上癌症……   这些听起来是不是不可思议,有点像是天方夜谭?或是以为这是科幻影视作品的情节,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   其实,这并不是幻想,而是确确实实已经发生并且正在走入老百姓生活当中。   厦门大学科研人员最近宣布,他们已经研制出宫颈癌疫苗和尖锐湿疣疫苗,并正在向国家递交新药报批申请。一旦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那么,疫苗就可以进入临床试验,一旦通过就能上市。   这就意味着,女性以后可以像接种乙肝疫苗一样来接种宫颈癌疫苗,一辈子可以高枕无忧地避免患上这种令人恐怖的癌症。宫颈癌是全球妇女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仅次于乳腺癌,资料显示,全世界每2分钟就有1位妇女死于宫颈癌。   成功研制出疫苗的是设立于厦门大学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前不久举行的海西生物医药发展论坛上,该中心表示,他们科研人员已成功地利用大肠杆菌表达出HPV16、18、6、11共4种型别的类病毒颗粒,并已经建立大规模发酵工艺和中试纯化工艺,分别已向国家递交了宫颈癌疫苗(HPV16、18型)和尖锐湿疣疫苗(HPV6、11型)的新药报批申请。调查结果显示:针对16、18型的预防疫苗可以预防至少70%的子宫颈癌。而尖锐湿疣是最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90%以上的尖锐湿疣由HPV6、11型引起。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疫症,而在预防和消除这些疫症的过程中,疫苗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疫苗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如今,疫苗被成功地应用到癌症的防治上来,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研究论文全部用英文撰写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办公楼位于厦门大学上弦场体育场边上。当记者走进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博导林圣彩教授的办公室时,感觉像是走进一个工厂一样,满眼都是各式各样的实验器材,连办公室外边走廊也都摆着大型的设备,瓶瓶罐罐摆得到处都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说不出来的味道,再加上那些实验仪器运行的声音,生命科学学院整栋楼房成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   这与生命科学学院办公楼前边号称厦大最美体育场的上弦场有着天壤之别。而正是在这里,关于癌症的许多世界突破性研究诞生了。   林圣彩院长跟记者介绍说,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生物学系,创建于1922年,与厦门大学几乎同时创立,迄今已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学院由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系、生物医学科学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组成。   前边提到的研制宫颈癌疫苗和尖锐湿疣疫苗的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是厦大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个组成单位,该研究中心是一个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开放性研究开发平台。   在普通人眼里,或许这些科研人员的研究对象过于“微不足道”,因为都是肉眼无法看见的细胞、分子等,平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深入了解。像生物医学科学系,是利用最新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方法,从生物学角度研究重要生理与重大疾病的分子机理,并将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保障健康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因为林圣彩院长的说法太过于专业不好理解,记者提出查阅癌症方面的研究资料时,林院长说是有一大堆资料,这令早报记者喜出望外。结果,早报记者却发现所有的论文资料全部是英文撰写的,对于外行人而言简直就是“天书”,无法看懂。   林院长笑着说,如果用中文写的话,没有多少人能看懂,也无法写得出来,因此,他们科研人员的论文几乎都是用英文撰写,因为其研究水平属于国际一流,这些论文都是要发表在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上,其中包括发表在NatureImmunology等国际一流刊物上。   癌细胞“杀手”一年前已经发现   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秘书王老师提供给早报记者的资料来分析,厦大众多的癌症研究已经处于国际一流水平。   2009年8月,厦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圣彩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揭示了细胞如何防止癌变的内在机理,这属于癌症研究的新突破,这一发现可能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林圣彩教授介绍说,从医学上来说,癌症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细胞基因组发生了突变,继而出现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异常,并将有缺陷的遗传物质传递下去,直至癌组织的出现。林圣彩教授课题组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存在于细胞内的一种名为Axin的蛋白分子可以通过控制一种名为p53的抑癌基因的活性来决定细胞“命运”,这也就意味着,含有过度受损基因组的细胞“命运”可以通过二者特定的相互作用促使细胞进行“死亡”,从而避免个体发生癌变。   林圣彩教授课题组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CellBiology》(《自然—细胞生物学》)上。该杂志是英国《自然》杂志的子刊,被认为是细胞生物学领域的顶尖杂志。   2008年10月,厦大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晓坤博士及其团队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小肽,它可以使人体中一种蛋白质从癌细胞“保护者”,“叛变”为能够杀死癌细胞的“杀手”。这种肽能直接作用于一个名为“Bcl-2”的蛋白质,使之从一个保护癌细胞免受程序性死亡调控转变为能够杀死癌细胞的蛋白。这一新发现被认为可能引发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肽十分容易合成,换句话说,这一新发现使科学家能够基于Bcl-2蛋白构象变化寻找新型治疗药物,为抗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一个新方向。这被认为是肿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重大创新性发现,在国际生物医学科学研究领域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广泛的关注。   2006年12月,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出一种高效、低毒治疗恶性肿瘤的全新抗癌药物制剂。以往化疗药剂无法区分好坏细胞,导致癌症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会出现掉发、身体素质快速下降的状况,而这种药剂在应用过程中只对癌症细胞起到杀伤作用,在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达到最高,具有定向给药的特点。   现状分析   厦门3人中有1个死于癌症   福建省是全国肿瘤发病率最高的省份之一,是肝癌、鼻咽癌等癌症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同时,福建的癌症死亡率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平均每年新增约8万癌症患者,有4万人死于癌症,其中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全国第三位,女性居全国第四位。   厦门市放射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放射肿瘤学会委员侯如蓉介绍说,厦门市癌症发病率、死亡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2008年全市居民死亡原因分析报告,全市居民前十位疾病死因中,恶性肿瘤依然以141.75/10万的死亡率居首,占总死亡率的31.3%,并出现年轻化趋势。这意味着3个死亡的厦门市民中,就有1个是被恶性肿瘤夺去生命的。其中,肝癌、肺癌、食道癌、胃癌、肠癌分列前五大肿瘤杀手。   与全国其他发达省市相比,福建省和厦门市癌症医疗资源还是比较缺乏。据统计,福建省肿瘤医院床位总数约1100张,厦门市肿瘤中心核定病床数为143张。但是,癌症病号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病床位增加的速度。目前,在厦门十几万的癌症病人中,癌痛得到规范治疗的不到三成,七成癌症病人处于长期忍痛的状态之中。   作为一名从事肿瘤临床治疗长达30多年的老医生,侯如蓉主任用“太残忍、太可怕”来形容当前的厦门癌症现状,五六岁的癌症患者也有,20岁左右的乳腺癌患者也很普遍,连见多识广的侯如蓉主任也感觉到现在的癌症非常触目惊心。   杀死癌细胞就像打靶一样   一个立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实施治疗与研究的世界顶级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要落户厦门。有专家表示,随着治癌新药的问世,将来治疗方式越来越简单。   当前,癌症仍是我们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就全球人口与先进国家来说,癌症均居国民死亡原因第二位。据日内瓦(GENEVA)世界癌症报告(当今全球综合性最强的调查),全球每年大约有109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癌症,有670万患者死亡。   癌症极大威胁人类健康,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去征服癌症,抗癌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中极富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领域。   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对基因及其功能的认识逐渐深入,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间在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的差异正在被认识,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癌症在分子水平上的发病机制研究得越来越清楚。   随着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等信号传导通路的阐明,过去那种以统一制式的疗法进行的癌症治疗,由于产生了许多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含身体的不适,有些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正在被近来悄然上市的靶向药物产品所替代,靶向治疗方式是以杀死癌细胞为主要目标。靶标抗癌药物直接针对的是分子靶点,就像击靶,将能有效克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难以避免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等缺点。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下属有一个癌症研究中心。癌症研究中心的建设将以研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为基础,通过对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阐述,发现更多特异性强的分子靶点和途径,为发展新的肿瘤治疗、预防和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厦门要建顶级肿瘤中心   一边是社会对癌症治疗的强烈需求,一边是薄弱的癌症治疗技术力量,还有厦门大学强大的癌症科研水平,这形成了一对奇怪的矛盾。   建设肿瘤医院、开展癌症治疗研究,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厦门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建议,依托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医学、化学等学科优势,建设厦门肿瘤医院暨癌症治疗研究中心,即厦门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该中心的长远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肿瘤研究中心,短期目标则是厦门肿瘤医疗方面的水平三五年内要提升到全国先进水平。   2009年6月,厦门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筹备领导小组成立,由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担任组长,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担任副组长。由厦大校长来担当这个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筹备领导小组的组长,其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要充分调动厦大生命科学、医学、化学等学科的优势。   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表示,在厦门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当中,让人“最不安心”的就是肿瘤的诊断、治疗水平。恶性肿瘤已经成了威胁厦门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因此,厦门市必须要建立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   据介绍,在起步阶段,厦门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在研究领域将主要依托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力量建设,因为该学院的肿瘤研究团队已经是目前国内相关领域最优秀的团队之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心还会积极向美国休斯敦、中国台湾等地的相关机构取经。在建设过程中,中心会面向全球招聘精英,相关设备的购置也会遵循高起点的要求。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圣彩也是厦门肿瘤治疗与研究中心筹备领导小组成员之一。林教授表示,目前国内一流的肿瘤中心屈指可数,厦门的想法很有前瞻性。要把这个中心建设好,首先要密切厦大的科学研究和地方医院的临床诊疗之间的联系,要重视培养有临床背景的研究人才。同时,也要对现有的医疗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利用。   观点   癌症研究任重道远   每年2月4日是“世界抗癌日”。早在前两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所长埃申巴赫就提出,如果能将该研究所每年50亿美元的研究经费5年间再增加42亿美元,到2010年,他们就能实现“消除癌症患者痛苦和死亡”的目标。也就是说,只要研究经费充足,科学家完全可以提早让癌症患者免于死亡。   埃申巴赫所预言的2010年也就是今年,早报记者问林圣彩教授埃申巴赫的说法是否有可能实现。   林教授直言“不可能”,癌症的预防与治疗牵涉到许多方面,癌症的起因十分复杂,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攻克各种不同的癌症似乎不太可能,并非增加投入研究经费就可以立马解决的事情。林教授认为,如果经费有增加,可以用于研发先进的医疗技术,并用于临床试验的基础结构建设,2010年要达到“癌症患者免于死亡”这一目标是不可能的,但充足的经费必将有助于缩短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   林圣彩教授是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肿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他领导的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肿瘤细胞生物学的研究。   林教授认为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极其复杂,一项学术成果仅仅是癌症研究进展中的一项而已,接下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癌症极大威胁人类健康,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去征服癌症,抗癌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中极富挑战性且意义重大的领域。   作为一名研究癌症几十年的医生,侯如蓉主任表示,癌症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与其去寻找什么治癌的“灵丹妙药”,还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侯如蓉主任表示,世界各地肿瘤高发区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致、促癌因素,而患癌者仅占千分之几,90%以上的人不发生癌症,这说明上述各种外界的致、促癌因素即使进入人体也不一定发病,因为正常人体具有完整的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抗癌能力。
  • 气相色谱筛查早期肺癌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p strong img style=" float: left " title=" 475cff65-53d8-44dd-8637-fc2eba3e49c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e27374de-f4ff-4cd8-b3d4-3e066fcc7f26.jpg"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编者注: /strong /span 傅若农教授生于1930年,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而后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58年,傅若农教授开始带领学生初步进入吸附柱色谱和气相色谱的探索 1966到1976年系统地阅读并翻译了两本气相色谱启蒙书,从此进入其后半生一直从事的事业——色谱研究。傅若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色谱研究专家,见证了我国气相色谱研究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众多色谱研究人才。 /p p strong 1 化学泰斗鲍林把气相色谱用于医学诊断 /strong /p p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著名化学家鲍林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期间,就提出用气相色谱检测呼吸气、血、尿、体液等预测疾病的方法(Proc Nat Acad Sci USA,1971,68(10):2374-2376),他使用32.8m x 0.76mm的不锈钢毛细管色谱柱,固定相为SF 96 硅油,以0.5℃/min从20℃程序升温到180℃,得到图 1 的色谱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510px height: 334px " title=" 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71944687-743a-4042-8c0f-3782246a4431.jpg" width=" 625" height=" 438"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 1 鲍林用气相色谱分析呼吸气体的色谱 img style=" width: 440px height: 187px " title=" 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99ffa419-c9ac-419f-8ca6-c0751c069291.jpg" width=" 461" height=" 199" / /p p strong 2 早期探索GC/MS筛查肺癌 /strong /p p   用呼吸气体诊断早期肺癌具有简便、无创、安全的特点,目前成为研究热点。研究的方法是筛选肺癌病人呼吸气体中可能的特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s)。 /p p   1985年S. M. Gordon等用GC/MS检测肺癌患者呼吸气中的有机挥发性物质 (Clin Chem, 1985 ,31(8):1278-1282),在这项研究中,他们探讨了肺癌患者的呼吸气中可能含有独特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用以进行无创肺癌诊断。他们用电脑辅助提取特征挥发性有机物,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和多变量统计进行分析,收集的14个肺癌患者的呼吸气样品。在化疗或放疗前收集呼吸气样品,所研究12例患者的特点总结在表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 1 12名肺癌患者的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5d7aff44-b88a-482a-8da3-71988ff7f69a.jpg" / & nbsp /p p   a--以一天一包的卷烟消费量计算年数 /p p   b—唯一一个女性 /p p   他们还研究了对照组九例正常人17个样品呼气。对照组9人,年龄25岁至70岁,包括一个妇女。两个男性是很重的吸烟者,他们没有肺病或全身性疾病史。大部分是医院人员。 /p p   (1) 样品采集 /p p   使用一个专门设计的系统收集呼出气,用一个60 / 80目Tenax GC吸附剂管收集呼气。如图2所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308px height: 255px " title=" 4.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36709b22-4fad-4a7d-a604-25f16745f4e2.jpg" width=" 527" height=" 41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 2 专门设计的收集呼出气设备 /p p   把一个消毒过的 Rudolph呼吸阀连接到呼气多路连接器上,并把弹簧夹夹到人鼻子上,通过连接到阀上的呼气嘴,测试者吸入净化空气5 min,然后通过阀门再呼出到大气中。这样可尽量减少任何环境中污染物吸入肺部的影响。 把Rudolph阀连接到加热的呼气输送管,测试者要把测定的呼气送到40升采样袋。每进行两次这样的填充后,通过呼气计量器施加外部压力把样品袋排空,第三次填充的呼气作为测定样品。用呼气计量器测定通气速率。 /p p   (2)GC/MS呼气测定 /p p   用Tenax吸附管吸附呼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之后进行热脱附,以一种惰性气体流洗脱吸附管中的样品,用液氮冷却被分析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p p   为了提高质谱数据的质量,他们对原始数据应用一种有效的谱图增强算法,来比较气相色谱/质谱数据,这一程序自动从数据中定位和提取谱线,得到一组有效谱线,即没有干扰物的谱图,然后进行峰面积的计算,评价各个成分的浓度。在分析前,往Tenax GC提取柱中加入内标物(全氟甲苯)。然后对谱图中的峰进行保留时间和质谱检索。他们用了三个通用的统计程序来处理数据,从肺癌患者和对照人群中得到的297化合物中进行筛查统计。 /p p   结果说明肺癌患者和对照人呼气中有区别的化合物为16个含氧化合物及4个含硫化合物。得到的总离子流图如图3。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322px height: 208px " title=" 5.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e4eaf6e7-ad12-498a-8a89-b9a2e80cd617.jpg" width=" 540" height=" 396" / img style=" width: 296px height: 229px " title=" 6.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a88f424b-51a1-4421-a5c0-6a08a18ba60f.jpg" width=" 510" height=" 415"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 3 肺癌患者(a) 正常人(b)呼气中挥发性化合物的GC/MS图 /p p strong 3 后续的研究 /strong /p p   (1) 1988年O,Nell等也进行类似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558px height: 92px " title=" 7.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e56cf9f2-651b-448c-b107-cd97bb561518.jpg" width=" 4127" height=" 613" / /p p   他们研究了8名肺癌患者,呼气收集和Gordon等用的方法一样,GC/MS分析:收集在Tenax管中的挥发性有机成分经220℃热脱附,用氦气吹送到液氮冷阱中,然后被迅速加热到250℃ 直接注入到气相色谱仪进样口。使用瓦里安3700型气相色谱仪,分离用毛细管柱为CP Wax 57CB(聚乙二醇固定相)。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为:色谱柱在0℃保持5 min,然后以4℃/ min程序升温到220℃。质谱分析使用Finnigan MAT 311A 质谱仪和SpectroSystem SS-200数据系统,每2.2s扫描 m/z 20- m/z 30的谱图。 /p p   90%肺癌患者呼气中都含有下列挥发性化合物:己烷,甲基戊烷,三甲基庚烷,异戊烯,苯,甲苯,乙苯,甲基乙基苯,三甲基苯,苯乙烯,萘,甲基萘,丙醛,丙酮,2-丁酮,酚,苯甲醛,乙酰丙酮,壬醛,丙酸乙酯,异丁酸甲酯,二氯甲烷,二氯苯,三氯乙烷,三氯氟甲烷,四氯乙烯。 /p p   (2)1999年Michael Phillips 等的研究: /p p   Phillips 等 在“柳叶刀(Lancet,1999,353: 1930–33”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为后来的研究者广泛引用。他们也是把肺癌患者的呼吸气收集、浓缩、解析、冷冻富集、热脱附,用GC/MS进行分离检测,检测了108个肺癌患者,发现有22种挥发性有机物是肺癌患者的生物标记物,可用以鉴别早期肺癌。他们从1995年8月到1996年10月采集108名肺癌患者的呼气进行研究,这些患者的组织学诊断见下表2: /p p   (I) 方法:试验患者在做支气管镜检查前,禁食24 h,使用类似上一节所述的呼吸气采集设备,采集呼吸气5 min,把10 L样品富集到活性炭吸附管中,同时收集环境空气样品做空白试验。样品经热脱附以后再用两次冷阱富集后进行色谱/质谱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 2 108名患者组织学诊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89a26cb0-b622-4bd1-9a6a-5fce7e267efb.jpg" / /p p (II) 结果:在呼吸气中发现有22种特征化合物,见表 3: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 3 22种特征化合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e700a23d-2918-4c7f-bc23-14d9cb38ed9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这些化合物有不确定性,贡献大小由上到下降低 /p p   在2003年Michael Phillips 等又在Chest (2003, 123:2115-2123)继续发表了用GC/MS进行肺癌患者呼气中特征有机挥发物的研究。这次公布了他们所使用的呼气的装置,见图4: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323px height: 258px " title=" 1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8482db52-b1b3-4238-93da-70ba0344fc45.jpg" width=" 431" height=" 338"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 4 Phillips 等使用的呼气取样装置 /p p   他们比较了健康的志愿者与原发性肺癌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成分的差别,构建了鉴别肺癌的模型,这一模型使用刀切法(jack knife)和留一法(leave-one-out)进行交叉验证,留两个额外的测试组(没有被用来开发模型)用于验证。结果:178例肺癌患者,采用九个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敏感性为89.6%。在交叉验证的敏感性为85.1%。采用九个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模型可用于成年吸烟者的高危人群肺癌的筛查。 /p p 这9个化合物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5990f6e5-017e-45a9-9b4c-932f9a988e67.jpg" / /p p   (3) 2005年国内学者用SPME-GC进行肺癌患者呼气的研究 /p p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Hao Yu和浙江大学王平教授等于2005年在J Chromatogr B,2005,826:69–74上发表研究,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研究15个肺癌患者和15个健康人的呼气中的有机挥发物特征。他们借助前人的研究(O,Nell 和M Phillips 等),认为肺癌患者呼气中的有机物为癸烷、十一烷、苯、苯乙烯和丙基苯。用SPME-GC分析这些化合物。 /p p   他们的实验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SPME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 第二,用校准气体对气相色谱法进行评价, 第三把该方法应用于30人呼吸气分析,其中15个是肺癌患者和其他15是对比的健康人。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一种潜在的非侵入性呼吸气检测肺癌筛查的方法。 /p p   他们使用岛津GC17A气相色谱仪-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和DB-1毛细管柱(30m x 0.25mm id x 0.25mm膜厚),程序升温从40保持10min,再以5℃/min到150℃,最后在150℃保持10 min。进样口温度为280℃,FID 温度为320℃。载气流量为1mL/min。 /p p   用SPME手动柄进行萃取,固定相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100& amp #956 m膜厚),萃取温度26℃,萃取时间20 min。萃取后置于GC进样口,进样口温度320℃,以不分流模式进行分析。图 5是呼吸气GC分析的典型色谱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e73d34f2-25af-4c50-b378-da85393482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 5 呼吸气GC分析的典型色谱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乙醇,2-苯乙烯,3-癸烷,4-十一烷 /p p   (4) 2007年浙江大学的研究者用SPME-GC鉴定肺癌细胞中的有机挥发物 /p p   由于过去发表的文章中,肺癌病人呼吸物中的成分专属性不够,所以作者们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HS-SPME-GC)方法对肺癌细胞在体外进行呼吸诊断,测定在培养基中靶细胞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包括不同类型的肺癌细胞,如鳞状细胞癌细胞,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细胞,非小细胞癌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味蕾细胞,成骨细胞,他们获得这些细胞的气味图谱。研究表明,每一种类型的细胞具有独特色谱。 /p p   有4种特殊的挥发性有机物,存在于肺癌细胞的所有培养基中,这是代谢的肺癌细胞的产物,可以看作是肺癌的标志物。有11种特征生物标记物,见表4: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 4 11种特征生物标记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06px height: 265px " title=" 20.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82d2f067-c391-4513-9e23-42a21c7276ea.jpg" width=" 835" height=" 550" / /p p strong 4 近几年国内院校的研究 /strong /p p   近几年国内有几座大学的研究生选择用呼吸气体诊断早期肺癌为研究课题 /p p   2008年浙江大学卢崇蓉的硕士论文 :采集了30 例肺癌患者和30 例正常健康人的呼吸气体,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呼吸气体中的VOCs 进行检测,通过将所测的各个组分,在色谱图中的出峰时间和峰面积与制备的n 种标准气体样本比对,进行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对照分析两组受试者呼吸气体中的VOC s ,初步筛选肺癌患者呼吸气体中的特征性VOCs。30 例肺癌患者中28 例检测出庚醛,其中2 例I期肺癌患者均检测出庚醛 30 例正常健康人中1 例检测出庚醛 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中都可以检测到庚醛,且庚醛的浓度在腺癌组和鳞癌组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0 例肺癌患者中18 例检测出甲基环戊烷,30 例正常健康人中10 例检测出甲基环戊烷 两组受试者呼吸气体中检测到的甲基环戊烷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庚醛可能为肺癌患者的特征性VOCs 之一。 /p p   安徽医科大学宋耕的硕士学位论文——肺癌患者呼气中痕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定量检测,他们用Tedlar 采样袋收集43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41份正常人的呼气样品,经固相微萃取浓缩,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呼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外标法定量。比较肺癌患者和正常人呼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差异,结果在呼气样品中可检测出68-1 14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病例组的正丁醇和3-羟基-2-丁酮的色谱峰面积高于对照组。(安徽医科大学学,2008,43(3):323-325) /p p   暨南大学刘畅的论文,用z-Nose4300 气相色谱仪研究了肺癌患者呼出气组分,发现乙醇、丙酮可能作为肺癌及肺转移患者的特异性VOCs,苯、异丙醇、二甲硫醚、异戊二烯、甲苯、正戊烷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能与肺癌相关。 /p p   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胡燕婕的论文,以肺癌组织和肺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以正常肺组织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株作为对照,利用SPME-GC-MS研究肺癌与正常对照之间在组织细胞水平上VOCs表达的差异,用以探索肺癌特征性VOCs的产生机制。她们共检测分析1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及几种细胞株培养液顶空气体中的VOCs,结果发现:2-十五烷酮、十九烷、二十烷、癸烷等12种VOCs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其中2-十五烷酮、十九烷、二十烷与肺癌细胞株结果相符,提示上述物质可能为肺癌潜在的特征性标志物。(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3):278-284) /p p   国内有很多单位和专家从事通过人呼吸气中生物标记物检测来诊断各种疾病的研究。四川大学段忆翔教授近来有两篇综述文章涉及这一领域的研究。(Clinica Chimica Acta,2012, 413: 1770–1780 J Chromatogr B, 2015,1002:285–299) /p p strong 5 个人的看法 /strong /p p   用呼吸气体诊断早期肺癌具有简便、无创、安全的特点,成为目前研究热点。但是从各个研究得到结论来看,由于生物化学变化的复杂性,在肺癌患者的呼气中得到的挥发性化合物也是十分复杂,没有几种绝对的生物标记物来进行诊断确认。显然不像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方法那样单纯。所以用呼吸气体诊断早期肺癌的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找到几种十分专一的化合物来诊断确认肺癌,或另辟新的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80) " strong 延伸阅读: /strong /span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623/134647.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一讲:傅若农讲述气相色谱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14/136528.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二讲:傅若农:从三家公司GC产品更迭看气相技术发展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811/138629.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三讲:傅若农:从国产气相产品看国内气相发展脉络及现状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902/140376.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四讲:傅若农:气相色谱固定液的前世今生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009/143041.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五讲:傅若农:气-固色谱的魅力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104/145381.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六讲:傅若农:PLOT气相色谱柱的诱惑力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1205/147891.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七讲:傅若农:酒驾判官——顶空气相色谱的前世今生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106/150406.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八讲:傅若农:一扫而光——吹扫捕集-气相色谱的发展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211/153795.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九讲:傅若农:凌空一瞥洞察一切——神通广大的固相微萃取(SPME)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312/155171.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十讲:傅若农:悬“珠”济世——单液滴微萃取(SDME)的妙用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417/158106.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十一讲:傅若农:扭转乾坤——神奇的反应顶空气相色谱分析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714/136528.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十二讲:擒魔序曲——脂质组学研究中的样品处理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617/164595.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十三讲:离子液体柱——脂质组学中分离脂肪酸的气相色谱柱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716/167186.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十四讲: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的故事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820/170240.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十五讲:吹口气,知健康——GC-MS检测呼气疾病标记物   /span /strong /a /p p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929/173804.s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第十六讲:重症早期预警——呼出气用SIFT-MS 实时快速检测 /span /strong /a /p p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1111/177170.s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第十七讲:各个医院用呼出气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火”了——SIFT-MS 更简单,更快速,更实时,更普适  /strong /span strong   /strong /a /p /p /p
  • 可分离血液中癌细胞的生物芯片问世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日前报道,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发明了一种可分离血液中癌细胞的生物芯片,能甄别出血液中的癌细胞并将其移除。该技术可大幅降低癌症治疗费用,有望延长患者生命。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研发的这种生物芯片,在一个名为“癌症透析”的设备中过滤血液,甄别并移除癌细胞。该团队研发这种芯片的初衷,是想寻找一种较便宜且痛苦较少的癌症诊断方法。 团队负责人马吉德瓦尔基阿尼博士称,人类癌症中99%的癌症是实体瘤,而进入人体外周血(除骨髓之外的血液)循环的癌细胞会随着血液转移,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根据癌细胞比健康细胞大,代谢较旺盛的特点,医生将混有健康细胞和癌细胞的血液放入生物芯片中,在液体压力的影响下,较大的癌细胞和较小的健康细胞分别进入不同的出口,成功分离。 该芯片还能大幅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治疗成本。据了解,澳大利亚进行肿瘤检测的扫描费约700澳元(约合3229元人民币),而用这种芯片检测血液中癌细胞的成本仅为50到100澳元(约合230元至460元人民币)。 此外,该技术或能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有医生建议,如果能制作大型芯片,癌症患者的血液就如同接受肾透析一样得到“清洗”。将分离了癌细胞的血液重新输回患者体内,也避免了因输入他人血液造成的免疫反应。对于癌症早期患者,可通过这种技术降低癌症转移扩散的几率。
  • 安捷伦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PD-L1检测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法)获得FDA认证
    2021年2月22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 (纽约证交所:A)宣布,公司的PD-L1检测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法)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扩展用途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PD-L1检测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法)现可用于帮助识别可接受Libtayo® (cemiplimab-rwlc)治疗的肿瘤PD-L1表达(肿瘤比例评分(TPS)≥50%)的NSCLC患者。本次发布的消息凸显出安捷伦在开发癌症治疗IHC诊断方面的不懈努力。肺癌是美国男性和女性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而在所有肺癌病例中,NSCLC占比高达85%1,2。PD-L1表达是NSCLC患者响应抗PD-1疗法的生物标志物;此次适应症的扩大能帮助病理学家更有效地识别可接受Libtayo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目前,PD-L1检测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法)是唯一获得FDA批准用于此用途的伴随诊断。 安捷伦诊断与基因组学事业部总裁Sam Raha表示:“包括Libtayo在内的抗PD-1疗法将持续增大对各种癌症患者的治疗潜力。随着FDA批准将PD-L1检测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法)作为晚期NSCLC患者Libtayo单药治疗的伴随诊断,安捷伦得以进一步助力病理学家更加信心十足地向肿瘤学家报告诊断结果,继而夯实了安捷伦在靶向治疗伴随诊断开发领域的全球领袖地位。”再生元(Regeneron)和赛诺菲(Sanofi)共同开发出Libtayo后与安捷伦展开合作,在关键EMPOWER-Lung 1临床试验中使用PD-L1检测试剂盒(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价患者的PD-L1表达3。Libtayo等PD-1免疫疗法为晚期NSCL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此前,IVA-IVB期患者的60个月总生存率仅有0%–10%2。Libtayo是一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靶向T细胞上的免疫检查点受体PD-1。研究证明,Libtayo通过与PD-1结合,可阻断癌细胞利用PD-1通路,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3。参考文献:1.Lung and Bronchus Cancer – Cancer Stat Facts. 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lungb.html (accessed Nov 24, 2020).Lung and Bronchus Cancer – Cancer Stat Facts. 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lungb.html(2020年11月24日访问)。2.“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Epidemiology, Screen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ttps://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9)30070-9/fulltext (accessed Nov 24 2020).Epidemiology, Screen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ttps://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9)30070-9/fulltext(2020年11月24日访问)。3.Libtayo [package insert].Tarrytown, NY: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2021.关于安捷伦科技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提供敏锐洞察与创新,帮助提高生活质量。我们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在2020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53.4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16400人。
  • 清华:真正“饿死癌细胞”尚需时日
    颜宁和邓东在实验室   很难想象眼前这群学生模样的人是传说中的&ldquo 科学家&rdquo 。   都是彩色T恤、卡其色中裤、架着眼镜的青涩面孔。团队里最&ldquo 老&rdquo 的博士后邓东33岁,站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楼门口,带着耳机摇头晃脑地听着歌,以至于上门采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毫不犹豫地从他面前径直走了过去。   事实上,这个团队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的最新成果,几乎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ldquo 饿死癌细胞&rdquo 新闻。新浪微博的&ldquo 饿死癌细胞&rdquo 话题被网友浏览过435万次,连手机应用给用户推送的头条新闻也写着&ldquo 人类有望饿死癌细胞&rdquo 。   有人注意到,这项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新成果后面,是一帮年轻科学家。团队中多数成员,都是传说中的&ldquo 90后&rdquo 。   在愚人节得知论文被《自然》接受,邓东的第一反应是对方在开玩笑   6月7日,邓东沙哑着嗓子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他解释说,前一天晚上,和同事们庆祝论文的发表,在KTV里&ldquo 唱嗨了&rdquo 。   他想重新解释一下自己的这项研究:&ldquo 要达到饿死癌细胞的程度,大概是几十年以后的事了。&rdquo   被大众认为&ldquo 饿死癌细胞&rdquo 的这项研究,实际是关于一个名为&ldquo GLUT1&rdquo 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在我们的人体中,这个小家伙专门负责将能量的来源&mdash &mdash 葡萄糖&mdash &mdash 运送进一个个细胞里。   &ldquo 如果一个细胞是拳头那么大,葡萄糖分子顶多芝麻粒大小。&rdquo 邓东说。他懂得如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研究:&ldquo GLUT1就像是一道&lsquo 门&rsquo ,能量得从那门里进来。你想想我们周围的门有多少样子?木头的、玻璃的、朝里面开或者向外面开、还可能是旋转的自动门&hellip &hellip 我们现在就是摸清了这扇门的样子。&rdquo   这扇&ldquo 门&rdquo 是两束呈螺旋状的晶体,能牢牢扎在不溶于水的细胞膜上,让葡萄糖从螺旋之间&ldquo 溜&rdquo 进去。   但是,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ldquo 塞子&rdquo ,能把癌细胞身上的这道门堵住呢?   邓东在今年4月1日收到了论文被《自然》杂志接受的消息,这位&ldquo 80后&rdquo 青年的第一反应是:不是骗我吧?   所以他绷住了,假装没看到来自导师的短信。最后他的导师、清华教授颜宁绷不住了,一个电话打过来:&ldquo 你怎么没反应呢?!&rdquo   颜宁今年37岁,被《人民日报》形容为&ldquo 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杰出的青年科学家&rdquo 。她2007年从普林斯顿大学回到清华担任教授,是学生口中的&ldquo 大美女&rdquo 和&ldquo 偶像&rdquo 。她&ldquo 很爱跟人开玩笑&rdquo ,路过清华生命科学院三楼的走廊,清脆的笑声在一楼都听得见。   对她来说,在诸如《自然》或《科学》这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不稀奇,但这回邓东团队做出的成果分外不同&mdash &mdash 她终于可以在博客上写下一行句子:达到了我来清华时候的第一个目标,做出了想做的!   在颜宁刚回清华大学当老师的时候,有前辈对她描述过做科学家的三种境界:最下层的,是把科学家当做一种&ldquo 职业&rdquo ,将科研当成一种谋生手段 第二层的是&ldquo 兴趣&rdquo ,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最高的一层是&ldquo 永生&rdquo 。   前辈说到这一点的时候,颜宁的脑海中想起的是李白与杜甫,那些虽然去世、但姓名永远留在历史中的人物。   &ldquo 对颜老师来说,这是她从建立这个实验室起,最想做的课题&rdquo ,邓东解释说,&ldquo 就像我们的人生都是有一个追求目标的,而我们最想的是把某个世界级的课题做出来、解释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rdquo   这项成果得到了美国科学院院士、转运蛋白研究专家罗纳德· 卡百克的盛赞:&ldquo 学术界对于GLUT1的结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而颜宁在世界上第一个获得了GLUT1的晶体结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跑赢了过去50年从事其结构研究的所有科学家。这也是至今获得的第一个人源转运蛋白的结构,并代表了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rdquo   和两位&ldquo 大侠&rdquo 一块儿&ldquo 跑赢过去50年所有结构研究科学家的&rdquo ,还有三位&ldquo 小弟&rdquo :博士二年级的徐超、吴建平,以及生命学院的本科生孙鹏程。   GLUT1是特别不安分的对手,被颜宁形容为&ldquo 人来疯&rdquo   &ldquo 你未来有什么目标?&rdquo 中国青年报记者问本科即将毕业的孙鹏程。   &ldquo 继续做下去,做出更好的东西。&rdquo 他不假思索地说。   &ldquo 你的目标太近了&rdquo ,邓东迅速纠正了孙鹏程的想法,&ldquo 理想总是要远大一点的&mdash &mdash 我觉得你的目标应该是5年之内顺利毕业。&rdquo   科学家的生活,当然就是被&ldquo 看文献&rdquo 和&ldquo 做实验&rdquo 填满了。不过在颜宁实验室里的这群人,还喜欢看《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以及《舌尖上的中国》。   &ldquo 什么红我们就看什么,然后在实验间隙大家都聊&rdquo ,邓东总结了一下《舌尖上的中国》其中一集的内容:安徽毛坦厂中学的学生们为了高考在拼搏,全国各地的家长们则在为了孩子们的高考而拼搏,所以这辈子就指着这一考试了。   邓博士一边说,一边龇牙咧嘴。他自个儿是研究生才考进清华的。   另一方面,徐超出自艺术之家,却打小就立志要当科学家&mdash &mdash 考大学的时候,只填了生物一个专业。对这个气质还像高中生的年轻人来说,进实验室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孙鹏程黑黑壮壮的,与白净的徐超坐一块儿,也看不出来谁年纪大。他形容自己学生物是&ldquo 掉坑里了&rdquo :想想上高中那会儿,全社会都在使劲忽悠,&ldquo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rdquo !   不管怎样,等这几个小弟被选进颜宁的实验室时,大师兄邓东还是用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里的名句来引诱他们:&ldquo 跟着东哥,有肉吃!&rdquo   他们要搞定的GLUT1,是一个特别不安分的游戏对手,被颜宁形容为&ldquo 人来疯&rdquo 。它的个头小到不可能透过显微镜来一探究竟,性格又活泼,不乐意聚拢了排成队让科学家参观。   邓东等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个葡萄糖转运蛋白们捉起来,攒在一处,直到能够从上千万个一模一样的蛋白组成的晶体身上摸索出它们的模样。   孙鹏程和徐超负责&ldquo 捉&rdquo ,从两种表达体系里面纯化出大量实验需要的蛋白质 吴建平帮着他们收集数据,邓东则把他们的成果&ldquo 攒&rdquo 起来,和颜老师一起设计实验,令蛋白质结晶。   每周,他们与颜宁讨论课题的进程,得到指导与建议。   邓东给队友定下的日程被称为&ldquo 7· 11&rdquo :大家要早晨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   这种规矩应用到一帮90后身上,就变成了&mdash &mdash 早上7点20,邓东醒过来,一拍脑袋往食堂赶,孙鹏程可怜巴巴地打来电话:&ldquo 东哥,我在实验室门口等着呢&rdquo 而徐超呢,4个小时前刚刚离开实验室,现在睡得正香。   时间一长,邓东发现也只能这样了:孙鹏程永远是最早到,最早走的,而中午才姗姗来迟的徐超也实验到半夜三点。他们的团队,就是大家都根据自己的作息来工作,人们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来来往往,这里的灯,每天只有4个小时是暗着的。   做实验就像走在一团迷雾中,不知道下一步是深渊还是光明   &ldquo 我们用4年时间,看看这100条路里面哪一条路能走。&rdquo 一年前,决心死磕GLUT1的时候,邓东就这么跟团队说。   在可能的100条路里,几个年轻人得一条条地试过来。国外的研究人员钻研葡萄糖转运蛋白已有数十年,而在清华大学这间成立不到10年的实验室里,他们没有那么多经验。   他心里也飘过念头&mdash &mdash 最糟糕的话,也许几十年都做不出结果来:&ldquo 做实验最苦的地方,是你就好像走在一团迷雾中,不知道下一步是深渊,还是下一步就见到光明。如果陷入深渊,那就不能自拔了。&rdquo   这也是孙鹏程觉得最要命的地方。有那么大半年,他就在不断地迎接失败:&ldquo 这不对,那也不对,方法得不断改换。&rdquo   而这种很可能会&ldquo 不能自拔&rdquo 的研究工作并不会立即转化成可以实打实看见、应用的东西。   就譬如这回被媒体说成&ldquo 饿死癌细胞&rdquo 的研究,其实只是弄清了GLUT1这扇&ldquo 门&rdquo 的结构。这项研究成果也许可能是医学的福音:癌细胞消化葡萄糖所能产生的能量,不到普通细胞的15%,因此,癌细胞需要更多的葡萄糖转运细胞来帮它输入能量。在摸清了GLUT1晶体结构之后,根据其工作机理对癌细胞实施人工干预,也就成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况。   但是,就算这真的可行,到能够实施的那一步,也得是&ldquo 20年以后&rdquo 了。   &ldquo 目前这些都还在初级阶段。我们读过一些论文,了解可能有一些方式能作用于葡萄糖转移蛋白&rdquo ,邓东并不认为自己的这项研究重点是治病,&ldquo 对科学家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rdquo   为了让性格活泼的GLUT1能乖乖结晶,这些小伙子在低温的实验室里工作。翻阅大量文献后,他们找到了一个突变,让它以比平时慢了几千倍的速度持续工作。   今年1月,邓东发现了一颗颇为理想的结晶。因为从前有过把盐晶误认的糗事,他憋着没敢太激动,跟颜宁汇报的时候也只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最后的确认要带到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去检验,等待结果的时候,邓大师兄这么安慰小弟:&ldquo 反正至少是个膜蛋白结构。&rdquo   上海真正传回信息的时候是1月17日晚上,所有成员都在实验室里,守着电脑。邓东看到电脑上模模糊糊地出现了一团深蓝色线条,他划拉了一下屏幕,见到了明显的一圈圈的螺旋形。那是典型的转运蛋白的结构。   实验室里所有人一阵欢呼,邓东一句话没说,跑出了实验室。   &ldquo 你可以想象那画面,深夜的教学楼,一个人蹬蹬蹬从走廊这头跑到那头,闯进颜老师办公室,瞪着她三秒钟,一个字都没说出来,就朝着她点了点头&rdquo ,邓东回忆道,&ldquo 然后两个人蹬蹬蹬从走廊那头跑回这头。&rdquo   &ldquo 那一刻我已经知道,这一定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结果。&rdquo 邓东说。   当今年的4月1日,《自然》杂志正式通知他们论文被接受的时候,邓东最激动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因为不想显得自己&ldquo 太hold不住&rdquo ,他连导师的短信都没回复。   直到颜宁给他打来电话催问。   &ldquo 我&hellip &hellip 我在给您回邮件。&rdquo 邓东磕磕巴巴地回复说。   谁也不知道,在接到短信后的几分钟里,邓东把自己关在屋里,&ldquo 小哭了一下&rdquo ,&ldquo 辛苦了那么久,总算没有白白浪费&rdquo 。
  • Nature | 非小细胞肺癌新的驱动因素与药物靶点:CLIP1-LTK融合蛋白
    肺癌是最具侵略性的肿瘤类型之一,根据致癌因素对病人进行分层的靶向治疗会显著改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1】。然而在NSCLC中最常见的肺腺癌中有25-40%的病例中找不到具体的致癌驱动因素【2】。为了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致癌驱动因素进行进一步地探究,2021年11月24日,日本国家癌症中心东医院Koichi Goto研究组与Susumu S. Kobayashi研究组合作发文题为The CLIP1-LTK fusion is an oncogenic driver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揭开了非小细胞癌肺癌新驱动因素CLIP1-LTK融合蛋白,并发现了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药物参考。致癌驱动因素的发现会揭示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机制,比如在76%的肺腺癌样本中受体酪氨酸激酶-RAS-RAF通路会出现体细胞致癌驱动突变【3】。而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可以帮助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中其他的致癌驱动因素,比如CD74-NRG1蛋白融合【4】。而基于这些研究响应开发出来的激酶抑制剂会对病人的治疗策略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013年,作者们构建了多机构联合的肺癌基因组筛查平台LC-SCRUM-Asia,该平台可以识别肺癌的致癌驱动因素,并在临床开发分子靶向治疗。作者们希望利用该平台寻找目前无法治疗的NSCLC患者中的致癌驱动因素。为了对新的致癌驱动融合基因进行鉴定,作者们对目前LC-SCRUM-Asia平台中目前成因未知的病人样本进行了全转录组测序分析(Whole-transcriptome sequencing,WTS),从中鉴定发现了一个符合阅读框的转录本:位于染色体12q24的CLIP1以及位于15q15位置的LTK融合转录本(图1)。LTK和ALK构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ALK/LTK亚家族,而CLIP1是微管末端跟踪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图1 CLIP1-LTK融合蛋白结构域示意图随后,作者们想知道该融合蛋白与肺癌之间的关系,所以对LC-SCRUM-Asia平台中所有572个肺癌样本都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中有两个病人表现出CLIP1-LTK融合转录本阳性的特征,占NSCLC病人比例的0.4%,并且这两个病人体内没有其他已知的致癌驱动因素。该结果说明CLIP1-LTK融合转录本的出现可能是NSCLC的特征性致癌原因。CLIP1-LTK融合蛋白中具有coiled-coil结构域,该结构域会协助蛋白质的二聚化,因此作者们想知道该融合蛋白是否会形成二聚体从而组成性地激活LTK的激酶活性。通过CLIP1、LTK以及CLIP1-LTK分别在细胞中进行瞬时转染,作者们对LTK的磷酸化水平进行检测,发现与其他组别相比CLIP1-LTK的转染显著增加LTK的磷酸化水平, 也就是说在融合蛋白存在的情况下LTK具有更高的激酶活性。随后,作者们找到了CLIP1-LTK融合蛋白中的激酶活性缺失突变位点,该结果进一步地确认了CLIP1-LTK是组成性激活的。另外,作者们也对CLIP1-LTK融合蛋白的定位进行检测,发现CLIP1-LTK融合蛋白与LTK本身在细胞表面的表达模式不同,由于该融合蛋白缺乏LTK的跨膜结构域,所以CLIP1-LTK融合蛋白主要定位在胞质之中。进一步地,通过对细胞进行表型分析,作者们发现瞬时转染CLIP1-LTK融合蛋白的细胞会表现出圆形的细胞形态,同时细胞之间也会缺乏接触抑制,这些结果说明CLIP1-LTK融合蛋白使得细胞具有转移特征。为了证实CLIP1-LTK融合蛋白在体内的转移活性,作者们将体外培养的细胞移植到裸鼠的体侧(图2),发现只有CLIP1-LTK融合蛋白会导致肿瘤产生因因而是致癌驱动因素,并且该融合蛋白发挥作用依赖于其激酶活性。图2 CLIP1-LTK融合蛋白会导致肿瘤产生以上的结果表明,CLIP1-LTK融合蛋白可能会是NSCLC病人体内的潜在治疗靶标。所以作者们首先对CLIP1-LTK融合蛋白转染的细胞中施用了一些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或正在研究酪氨酸受体激酶抑制剂,发现其中Lorlatinib的处理会显著降低肿瘤细胞的生长。进一步地,作者们对病人进行Lorlatinib 100mg每天的常规剂量进行临床治疗,发现CLIP1-LTK融合蛋白激酶活性受到抑制,同时肿瘤的生长也会受到抑制(图3)。图3 CLIP1-LTK融合蛋白分型的NSCLC病人施用Lorlatinib会抑制肿瘤生长总的来说,该工作发现CLIP1-LTK融合蛋白是非小细胞肺癌新的致癌驱动因子,并表明激酶抑制剂Lorlatinib可以靶向该融合蛋白。未来将需要对CLIP1-LTK融合蛋白进行分子靶向抑制剂的临床开发,以及对该致癌驱动因素进行临床筛查和验证。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35-5
  • 安捷伦科技公司用于非小细胞型肺癌 (NSCLC) 的 Dako PD-L1 IHC 22C3 pharmDx 伴随诊断产品获得 FDA 认证
    安捷伦科技公司用于非小细胞型肺癌 (NSCLC) 的 Dako PD-L1 IHC 22C3 pharmDx 伴随诊断产品获得 FDA 认证未经治疗的转移性 NSCLC 患者经 PD-L1 IHC 22C3 pharmDx 检测PD-L1高表达可采用 KEYTRUDA® (派姆单抗)治疗此外,KEYTRUDA扩展应用范围,可用于经过治疗的 PD-L1 表达的转移性 NSCLC 患者 2016 年 10 月 24 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 A)今日宣布其 Dako PD-L1 IHC 22C3 pharmDx 现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扩展应用批准,批准该产品可通过确定 PD-L1 表达状态判断 KEYTRUDA® (派姆单抗)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型肺癌 (NSCLC)。 这一扩展用途使 PD-L1 IHC 22C3 pharmDx 能够检测更多 PD-L1 表达的肿瘤患者——PD-L1表达比例分数 (TPS) 不低于 1% 的患者。 FDA 于 10 月 24 日同时宣布,批准 KEYTRUDA 用于 PD-L1 高水平表达(TPS 不低于 50%)转移性 NSCLC 患者或经过治疗的 PD-L1 表达(TPS 不低于 1%)转移性 NSCLC 患者的一线治疗。 PD-L1 IHC 22C3 pharmDx 的此次更新批准意味着经过治疗的高水平 PD-L1 表达转移性 NSCLC 患者可通过此检测方法应用 KEYTRUDA 进行治疗。 在此之前,绝大多数 NSCLC 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法是化疗,扩展应用范围更新还意味着更多接受二线或后期阶段治疗的患者(包括 PD-L1 表达水平不低于 1% 的患者)可以确定使用 KEYTRUDA 进行治疗。 安捷伦诊断和基因组学事业部总裁 Jacob Thaysen 说:“FDA 批准的 PD-L1 IHC 22C3 pharmDx 检测方法的扩展用途为一线转移性 NSCLC 患者提供了一种免疫疗法选择。 PD-L1 IHC 22C3 pharmDx 使病理学家能够可靠地确定并报告病人肿瘤的 PD-L1 表达状态。 这一重要的诊断信息帮助肿瘤学家围绕 KEYTRUDA 制定了治疗决策。 病理学家对经过批准和验证的测试产品有迫切需求,而我们的伴随诊断产品恰好为肿瘤学家提供了一个反映 PD-L1 表达的高度准确工具。” 默克研究实验室肿瘤晚期进展高级副总裁兼治疗领域主管 Roger Dansey 说:”PD-L1 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记物,用于确定哪些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可从 KEYTRUDA 治疗中受益。 随着药品和伴随诊断产品已批准用于一线评估和治疗以及 Dako PD-L1 IHC 22C3 pharmDx 扩展应用于二线和后期阶段治疗,大量患有这种毁灭性疾病的患者现在获得了更多治疗机会。”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主要病因,而 NSCLC 患者占到了所有肺癌患者的 80%。 PD-L1 IHC 22C3 pharmDx 是安捷伦与默克公司(美国与加拿大之外的国家/地区称为默沙东)合作开发的产品,后者是 PD-1 免疫疗法 KEYTRUDA 的制造商。 KEYTRUDA 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通过增强人体免疫力发现和对抗肿瘤细胞。 KEYTRUDA 阻断了 PD-1 及其配体以及 PD-L1 与 PD-L2 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了可同时影响肿瘤细胞和健康细胞的 T 淋巴细胞。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和 Dako 安捷伦科技公司 (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学和应用化学市场的全球领导者,是致力打造美好世界的顶级实验室合作伙伴。 安捷伦与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进行合作,提供仪器、软件、服务和消耗品,产品可覆盖到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 在 2015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为 40.4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12000 人。 安捷伦于 2012 年收购了全球知名试剂、仪器、软件和专业技术供应商 Dako。 安捷伦 Dako 病理学解决方案旨在帮助癌症病人提供准确诊断并确定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 www.agilent.com,也可点击此处了解 Dako 产品的相关信息。
  • SERS技术在肺癌疾病的早期检测
    近日,天津理工和中科院化学所王铁课题组以中空结构的MOF材料(ZIF-8)包裹在金超微粒上(GSPs@H-ZIF-8)作为基底,结合SERS技术实现了肺癌患者呼气中的醛类生物标志物的检测。GSPs@H-ZIF-8基底可以有效地排除干扰分子,检测限比非中空结构(GSPs@ZIF-8)基底的检测限低5倍。此外,利用此基底制备了口罩型传感器,结合PC-LDA方法对获得的光谱进行建模,以确定实际人群中的患病概率。文章链接DOI:10.1002/adfm.202202805由于癌细胞和人体免疫系统的新陈代谢和生理过程不同,在健康人群和肺癌患者呼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 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因此,发展快速、准确、无创检测 VOCs 的方法有利于早期疾病的筛查。例如,呼气中的醛分子已被证明是肺癌细胞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然而,呼气的成分复杂,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含量较低。为了获得稳定、准确的检测结果,检测方法须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和特异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SERS) 光谱具有指纹信息丰富、灵敏度高、适合实时、多通道分析等优点,在痕量分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金属有机框架 (MOF) 材料的大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使其更容易在 SERS 热点区域富集气体分子。然而, MOF 吸附缺乏针对性,一些非标志物也容易被 MOF 吸附并固定在热点区域,这严重干扰了 SERS 信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图 1a) 。基于以上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可靠的SERS方法,利用中空结构的沸石咪唑骨架-8 (ZIF-8)包裹在金超微粒(GSPs@H-ZIF-8)上作为基底检测呼气中的醛类分子。当混合气体通过GSPs@H-ZIF-8时,它们的扩散速度变慢,并集中在空腔中。靶分子能够与GSPs上修饰的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并被捕获到GSPs表面,从而产生了较强的拉曼信号。而干扰分子不能被捕获,故不会产生干扰信号(图1b)。因此,与非中空结构(GSPs@ZIF-8)相比,GSPs@H-ZIF-8具有更低的检出限,同时也减少了SERS光谱中非目标分子的拉曼信号干扰,使结果更加可靠。这为早期肺癌的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总结:天津理工和中科院化学所王铁团队提出了一种高灵敏SERS策略,通过GSPs@H-ZIF-8基底特异性地检测肺癌患者呼气中的醛类生物标志物。与GSPs@ZIF-8相比,具有中空结构的GSPs@H-ZIF-8基底不会将干扰气体分子限制在SERS热点内,避免了检出限的降低和干扰分子占据检测位置造成的信号干扰。并将GSPs@H-ZIF-8基底嵌入呼吸阀中,制成口罩型传感器。通过PC-LDA方法对结果进行分类和测定,准确率为60%。本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在肺癌疾病的早期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第一作者为中科院化学所博士李艾琳博士,合作者为乔学志博士(目前山东大学副教授)A.L. Li, X.Z. Qiao, K.Y. Liu, W.Q. Bai, T. Wang. Hollow Metal Organic Framework Improves the Sensitivity and Anti-Interference of the Detection of Exhale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dv. Funct. Mater.2022, 2202805.
  • Cancer Cell | 单细胞图谱揭开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分类新标准
    免疫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虽然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与免疫治疗的响应应答相关,但是免疫应答与肿瘤基因型之间的关系还知之甚少。2021年11月11日,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Miriam Merad研究组与Ephraim Kenigsberg研究组合作发文题为Single-cell analysis of huma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lesions refines tumor classification and patient stratification,通过建立病人非小细胞肺癌中肿瘤细胞的scRNA-seq以及CITE-seq分析,确定了肿瘤突变负荷以及TP53突变的情况,从而构建了NSCLC肿瘤的细化分类以及患者分层,为免疫疗法的响应提供了新的数据库参考。为了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的转录状态进行检测,作者们对未进行治疗的、早期的NSCLC患者体内的肿瘤进行切除并对细胞进行分析(图1)。作者们通过CITE-seq(Cellular Indexing of Transcriptomes and Epitopes by Sequencing)、scRNA-seq以及TCR-seq(T cell receptor sequencing)整合免疫细胞表面标记的抗体分析生成了三个数据库。作者们对8名患者的肿瘤和非肺部组织进行了CITE-seq,对另外27名患者进行了scRNA-seq。CITE-seq中采用了15个用于注释细胞类型的抗体,并最终扩展到81个抗体进行更具体的研究。除此之外,作者们的还对三名患者进行了scRNA-seq/TCR-seq的联合分析。图1 对病人NSCLC肿瘤组织的CITE-seq、scRNA-seq以及TCR-seq分析总的来说,来自35个肿瘤和29个相匹配的非肺部样本中的361,929个单细胞被分为30个注释的转录状态细胞群。基于RNA的聚类分析,作者们共鉴定除了49个免疫细胞群体,包括T细胞、B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以及单核吞噬细胞等。CITE-seq数据使用成熟的蛋白质细胞标记物进一步确认了细胞身份。为了确定组织取样是否会导致分析结果的差异,作者们对8名患者的每个肿瘤的三个不同区域进行了取样对比分析。作者们发现免疫细胞表型的差异主要是由肿瘤之间的差异而非区域取样差异造成的。因此,肿瘤微环境中的特征稳健且可重复,促使作者们进一步分析其中转录状态的差异与肿瘤分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肿瘤的scRNA-seq以及CITE-seq分析,作者们发现肿瘤中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组分主要包括cDC1、cDC2、富含调控因子的成熟mregDC以及DC3类型(图2)。其中DC3是肿瘤中最普遍存在的DC亚型,并且在肿瘤中数量会增加,而mregDC是最为罕见的类型。先前的研究表明mregDC的激活对于诱导肿瘤定向T细胞应答至关重要,因此作者们想对单个载玻片上的肿瘤样品进行连续免疫组化染色,研究检测mregDC在肿瘤中的分布【1】。作者们发现在靠近T细胞的三级淋巴结构区域(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TLS)存在MYH11+滤泡树突状细胞的聚集。TLS结构的形成有助于患者接受免疫疗法以及预后【2,3】。通过对DC3细胞类型的分析,作者们发现DC3的特征介于单核细胞样细胞和cDC2样细胞之间。另外,通过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作者们鉴定发现一个DC模块基因mod28富集表达在肿瘤病灶区域,其中包括CD1A以及CD207基因表达,这些基因标记出LCH(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细胞,因此作者们又将该细胞群的分类名称为LCH-like细胞。随后作者们对NSCLC中的T细胞进行了细致分类。CITE-seq对T细胞的分析鉴定发现CD8+细胞具有自然杀伤细胞样(Natural killer-like)特征,另外也有多种因子表达的激活型T细胞等。除此之外,通过对病人体内的NSCLC肿瘤进行配对的scRNA-seq/TCR-seq分析,作者们发现激活型T细胞是肿瘤中存在最多的类群,而且与非肺部组织相比肿瘤内包含多种类型的T细胞,比如激活型T细胞、周期型T细胞以及调节型T细胞等。作者们对的肿瘤中免疫细胞的数量进行分析后发现,B细胞和浆细胞的数量在肿瘤中都出现了显著的升高,但是B细胞与浆细胞之间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为了建立起细胞表型驱动病人多样性的关联,作者们希望对细胞类型出现频率进行归一化分析。通过该分析,作者们发现激活型T细胞、IgG+浆细胞以及MoMΦ-II细胞对于肺癌的出现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作者们将该细胞组成称为肺癌激活模块(Lung cancer activation module,LCAM)。作者们可以根据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存在的免疫细胞的类型对病人进行分型,与已有的聚类方法Seurat【4】相比LCAM分型方法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对其他独立于本工作的数据库【5】进行测试也可以确认该LCAM分类方法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作者们发现LCAM评分与病人吸烟的情况具有相关性,该细胞模块的表达是对突变和异位表达的肿瘤抗原的适应性反映的标志。而且,LCAM与TP53突变负担也存在相关性,TP53突变的肿瘤与TP53野生型的肿瘤相比,LCAM评分更高。而且TP53的突变与肿瘤突变负担也存在相关性。为了鉴定这些发现在其他肿瘤中是否具有普适性,作者们在肺鳞状细胞癌中也进行了相似的分析,发现肺鳞状细胞癌中也表现出较高的LCAM评分水平。因此,LCAM与肿瘤突变负担相关,可能可以作为特异性免疫检查点阻断反应的非冗余生物标志物。 工作模型总的来说,该工作通过对35个NSCLC病人中相匹配的肺部肿瘤与非肺部组织的scRNA-seq、CITE-seq以及TCR-seq,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早期肺癌免疫反应细胞图谱,并通过对其中免疫细胞类型的分析建立了对NSCLC肿瘤进行详细分型的LCAM模块,LCAM评分较高说明患者正在经历一个更有力的抗原特异性抗肿瘤适应性免疫应答过程,同时说明LCAM可以作为更直接的衡量抗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激活的指标。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1.10.009
  • 我国自主研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药获批临床试验
    p   近期我国抗肿瘤药物研究取得新突破。记者17日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悉,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1类新药ASK120067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获批进入临床研究。 br/ /p p   这款药物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院士和耿美玉研究员团队、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丁克教授团队和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有望开发成为有效克服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药物。 /p p   据了解,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85%以上,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已上市的第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耐药问题较为突出,其中EGFR T790M突变是最常见的耐药原因。 /p p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共同研发的这款药物是靶向设计合成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可选择性抑制EGFR耐药突变,抑制多种含EGFR突变的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促进细胞发生凋亡 而对野生型EGFR抑制活性较弱,表现出良好选择性。 /p p   在动物实验中,该产品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可显著抑制多种含EGFR突变的肿瘤细胞的体内生长,还可有效抑制含有EGFR T790M突变的患者原代肿瘤组织在裸小鼠模型中的生长。 /p p   在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以前我国只能跟跑或者模仿国际技术,现如今我国部分研究成果可以与国际领先水平比肩而行。在个性化研究方面,我国已与世界同步开展研究,并争取一定的引领性。 /p p   丁健表示,该产品生物标志物明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代谢特征,因而具有良好成药前景。 /p p br/ /p
  • 前沿合作丨LCMSMS助力光动力疗法新进展,让癌细胞“见光死”
    导 读近年来,不论国内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都在明显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每一种疗法都有其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对部分患者有效,但仍有许多患者出现不良结局,因此,肿瘤的新型治疗方法始终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光动力疗法(PDT)是肿瘤治疗研究的热门疗法,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它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不良反应轻,可多次重复,对肿瘤细胞选择性高的治疗方法。 我们与北京理工大学谢海燕团队左立萍博士针对此方法,从光和氧这两个因素进一步探索完善,从而增强了PDT效果,使PDT在临床上发挥更明显的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上。 光动力疗法简介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其利用肿瘤细胞代谢活跃的特点,在注射药物(光敏剂)后,肿瘤组织内浓度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在适当时间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肿瘤组织,激活光敏剂,产生活性氧,特异性破坏肿瘤细胞及肿瘤新生血管。此疗法具有高选择性,微创性,疗效确切,毒性低微,可消灭隐性癌症病灶的特点。研究成果快览PDT在治疗过程中很少有光敏剂(PS)本身能够特异性地靶向肿瘤,并且其过程需要消耗氧杀灭癌细胞,而人体内的实体肿瘤生存的环境很多都是厌氧环境,会对这种疗法的“威力”产生不小的影响。北京理工大学谢海燕教授团队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前沿性探索,研究人员将5-氨基乙酰丙酸己酯盐酸盐(HAL)和3-溴丙酮酸(3BP)同时封装到从X-射线照射的肿瘤细胞(X-MP)收集的微粒中。系统给药后,X-MP收集微粒的载药体(HAL/3BP@X-MP)可以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组织并被肿瘤细胞摄取,其中HAL通过固有的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诱导光敏剂(PpIX)在线粒体中的合成;同时,3BP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显著增加线粒体内氧气浓度。PpIX和氧气的准确共定位和快速接触产生足够的活性氧(ROS)直接破坏线粒体,一次给药即可消除肿瘤生长并抑制肿瘤转移,从而显著改善PDT结果。 图1. HAL/3BP@X-MP的体外细胞毒性:不同药物处理3天后多细胞肿瘤的球体3D图片 经HAL/3BP@X-MP光动力疗法治疗后,与其他组别相比多细胞肿瘤的球体明显减小,表明 HAL/3BP@X-MP的PDT治疗效果最佳。图2. HAL/3BP@X-MP抗肿瘤疗效的体内评价:f)肿瘤组织的Ki67染色,标尺=100 mm;g) 不同组肺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标尺=100mm。 图2 f)中表示不同的PDT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通过Ki67染色表达),结果表明HAL/3BP@X-MP组的PDT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最明显;g) 中表示不同的PDT对肿瘤细胞的抗转移作用,结果表明HAL/3BP@X-MP组的抗转移效果最明显。 LCMS-8045,科研好助手在此研究过程中,需要测定X射线照射的X-MP中的HAL和3BP的封装率,但由于分光光度法及液相色谱法的灵敏度无法满足检测需求,且有基质干扰,因此选用岛津LCMS-8045完成了封装率的测定——岛津LCMS-8045拥有最快30000U/S的扫描速度和5 msec超快速的正负极性切换功能,具有远高于紫外检测器的灵敏度,可实现对痕量HAL和3BP的定性、定量、正负离子同时检测。 岛津超高效液相-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LCMS-8045l 超快速扫描技术l 超快速切换正负极性技术l 具有增强型离子光学系统,提高离子传输效率和灵敏度 图3. 利用LCMS-8045测定X-MP中的HAL 216.15114.1 (正离子)与3BP 64.85 78.9(负离子) 本研究构建的智能肿瘤细胞衍生微粒为PDT提供按需合成光敏剂并能显著增加线粒体内氧气浓度,为开发安全高效的PDT治疗方式以对抗癌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此外,使用岛津超高效液相-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LCMS-8045测定了封装进入X-MP微粒中的HAL和3BP的含量(见图3),为智能肿瘤细胞衍生微粒对药物封装率的测定提供了新的方法。 专家声音文章第一作者左立萍博士表示:近年来,智能肿瘤细胞衍生微粒作为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正在兴起,因为可以逃避非特异性结合和免疫清除。但对其载药量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采用分光光度法与液相色谱法,但以上两种方法灵敏度差且容易受到基质干扰,岛津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LCMS-8045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是测定智能肿瘤细胞衍生微粒对药物封装率的有效工具,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撰稿人:石丹姝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美国航天局电子鼻可测大脑癌细胞
    美国最新研究发现,美国航天局用来监测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内某种气体成分的电子鼻,还可以用来检测大脑癌细胞。   据美国媒体日前报道,这种名为“Enose”的电子鼻是由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研发的,设计目的是用它探测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出现的微量的氨渗漏问题。一个由神经外科、癌症以及航天领域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利用这种电子鼻研究大脑癌细胞转移时发现,电子鼻能够区分健康细胞和癌细胞的不同“味道”,从而使医务人员能准确判定癌细胞群的具体位置,避免其与周围健康细胞发生混淆。   研究小组负责人、加利福尼亚州杜阿特医学中心科学家巴巴克卡提卜说,这种仪器是利用高分子膜研制的,这种膜遇到不同物质,电导率就会发生变化。各类细胞的“味道”其实包含了不同物质,通过分析这些物质引起的高分子膜电导率变化,就能分析出这些物质的成分,从而区分出癌细胞。   卡提卜认为,这项刚起步的研究为未来发现和监测大脑癌变及其病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 新型 3D 模型助力科学家揭开癌细胞真面目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家开发了一个面向患者的模型,使用这个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最终终止癌细胞的迁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10c81cf2-c4cb-4530-b9f8-6feaeccd63bf.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以前,传统的癌细胞研究只能在皮氏培养皿和显微镜载玻片中进行。而现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新的三维模型,这个模型可模拟更为接近于人体的环境,从而分析癌细胞的复杂性。每天,人体内会产生约1000亿个新细胞。这些新细胞与数以万亿计之前产生的细胞一起形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组织和器官。有时,在细胞产生的过程中,其DNA发生突变,使得细胞存在缺陷并可能会对人体内部环境产生潜在危险。通常情况下,细胞会识别自身的缺陷并很快自行终止。 /p p   但有时候,突变的细胞非但没有自行消除,反而不断复制,从而形成可以分裂、转移(即迁移)并侵入身体其他部分的肿瘤,这种侵入通常是通过血流完成。幸运的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机械工程菲利普· 勒迪克(Philip LeDuc)教授和博士生詹姆斯· 李· 万(James Li Wan)及匹兹堡大学乳腺癌研究员卡罗拉· 诺伊曼博士(Dr. Carola Neumann)合作,开发了一个面向患者的模型。科学家可以使用这个模型更好地理解并最终终止癌细胞的迁移。该研究组的研究论文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题为“通过微铣技术在芯片方法中模拟三维癌症的嵌入式脉管系统结构(Mimicking Embedded Vasculature Structure for 3-D Cancer on a Chip Approaches through Micromilling)”。据勒迪克介绍,这个项目的起因是研究人员对物理科学与癌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肿瘤实际上就是体内肿块,生化和物理手段都可以对其和癌细胞产生影响。而考虑到这两种手段之间的关系,勒迪克、诺伊曼和万开始关注癌细胞的转移和分析。通过合作,他们能够开发出一种更精确、更相关的研究癌细胞的方法。 /p p   不同于传统上在塑料培养皿中进行的癌细胞分析,研究小组建立了一个能更精确地反映生物体生理条件的三维模型。借助这个模型,科学家们可以在与人体更加相似的环境中发现并分析癌细胞的复杂性。“几十年来,生物学研究都在皮氏培养皿中进行,”勒迪克说,“但问题是,能制造出更有生理学意义的系统吗?我们使用微流体和微制造方法来创建三维系统,这是因为细胞存在于三维组织中,在自然条件下,它们是不会驻留在二维培养皿中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06269c72-ca19-4797-bad9-ea2bc94888c7.jpg" /    /p p   一般来说,所谓微流体系统就是在微观水平上传输液体的系统,通常由塑料制成。但是勒迪克、诺伊曼和万想要建立一个更具生理学意义的系统,他们使用了人体内最主要的蛋白质——胶原蛋白来构建他们的微流体系统。“正如菲利普所说,过去我们用塑料培养细胞,用皮氏培养皿研究。”匹兹堡大学药理学和化学生物学副教授诺伊曼说。“但是,人体内是没有任何塑料的。拥有一个模仿生理条件的三维系统更好,能获得更快、更相关的结果。”每个该团队构建的微流体装置包含两个关键组件:模拟传统血管的平行通道和嵌入胶原中的癌细胞浓度集合。 /p p   一旦装置设立成功,通道就会被注入能扩散到周围胶原蛋白的化学刺激剂。随着兴奋剂分子远离通道,产生生物分子梯度。这种梯度能促使嵌入的癌细胞移动,而这种移动往往是向着模拟血管通道的。就病人来说,如果癌细胞进入血液,它们就会转移,并可能形成继发性癌肿瘤。据勒迪克和诺伊曼称,大多数实体瘤患者通常死于肿瘤转移,而非原发性肿瘤本身。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首先要弄清楚如何阻止癌细胞发生转移。癌细胞的转移具有从原发肿瘤转移到血液或淋巴系统的能力—— 这一过程需要癌细胞迁移并重塑肿瘤组织以侵入身体的其他部位。所以,为了阻止其转移,科学家需要了解哪些因素能够支持癌细胞的移动和组织重塑。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勒迪克、诺伊曼和万开发的这个三维系统如此重要。 /p p   “癌症是一种极其异质性的疾病。这就意味着不仅每个患者的癌细胞各不相同,甚至在一个肿瘤内,癌细胞也有所不同。”诺伊曼说。“转移也是如此。根据它们在身体中的位置,每个继发性肿瘤也不相同。”勒迪克、诺伊曼和万相信,研究人员最终会使用他们的系统来检查每个患者的肿瘤以确定每位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这个过程最终将有助于使癌症治疗更加个性化和有效。“我们的模型可以作为某个特定患者的模型,”万说。他组织完成了实验室实验并分析了研究结果。“这非常重要,正是由于每个病人的癌症各不相同,才使得它很难治愈。”理想的话,这个由勒迪克,诺伊曼和万开发的三维系统将为研究人员和科学家提供所需工具,以阻止患者癌细胞的转移。 /p p   “如果至始至终,肿瘤只能呆在原位,什么都不能做。这样对病人来说还好。”勒迪克说,“但是一旦它发生转移,一切失控了。我们希望我们的系统能对终止癌细胞转移有所帮助,并且从长远来看,希望它能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 /p
  • 东京大学宣布可利用新型纳米胶囊准确攻击癌细胞
    东京大学宣布可利用新型纳米胶囊准确攻击癌细胞昨天,一则题为“东京大学宣布可利用新型纳米胶囊准确攻击癌细胞”的新闻报道发表在新华视点微博,然后迅速在各大媒体相互转载。该新闻简要提到了东京大学一个课题组开发出了可以精准定位癌细胞的纳米胶囊,或许能够在五年内上市。该新闻极大鼓舞了人心,有的人甚至觉得是发现了癌症的万灵药,癌症的治愈指日可待,对于癌症未来我们不用忧虑。然而,癌症,作为一种存在着诸多形式的疾病,有着众多的诱因和非常高的的多样性,治疗方法也不应该一概而论。这里,小编梳理了东京大学该课题组的研究进展,从理性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个新闻。早在上个月的13号,东京大学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则新闻,题为“Polymeric micelles for target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的新闻。作者提到, 该校的一个课题组通过可注射、可操控大小的纳米颗粒,能够有效地抵抗转移到淋巴结的癌细胞。该研究其实是在小鼠体内完成的。文章末尾,研究的首席科学家片冈一则提到:“该研究是首次发现了,在治疗淋巴癌的实践中,控制纳米颗粒的大小对于癌细胞抑制有重要影响。”在本月的《科学美国人》第4期第312卷上,也出现了对该研究的评论文章Anticancer Drugs, Hidden in Nanoshells, Target Tumors Better Than Standard Chemotherapy。在小鼠上面的研究确实很激动人心,然而在人类的临床研究还有很长的路。继续追踪发现,该研究最早是发表在专业的科学期刊ACS Nano上的,并题为“Systemic targeting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rough the blood vascular system by using size-controlled nanocarriers”。该课题组证明了,通过一种小于50nm的高分子纳米颗粒携带抗癌药物,通过系统性注射(而非手术)的方法,可以有效抑制转移进入淋巴结的癌细胞,进而抑制淋巴结中肿瘤的产生。对比更大尺寸(比如80nm和70nm)的携带抗癌药物的脂类纳米颗粒,较小的50nm以下的纳米颗粒有更好的效果。通过静脉注射大约30纳米大小的纳米颗粒(携带有抗癌药物DACHPt),能够有效杀伤原位黑色素瘤和转移进入淋巴结的黑色素瘤的癌细胞。在该研究中,这种特殊的纳米颗粒在血液循环中可以进入淋巴结,更可以有效聚集在已经被癌细胞侵入的淋巴结。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更小的尺寸,会导致这些纳米颗粒在毛细血管中有更大的穿透能力,能够有效地从毛细血管进入周围组织。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