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非诺贝特酸标准品

仪器信息网非诺贝特酸标准品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非诺贝特酸标准品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非诺贝特酸标准品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非诺贝特酸标准品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非诺贝特酸标准品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非诺贝特酸标准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非诺贝特酸标准品相关的解决方案。

非诺贝特酸标准品相关的论坛

  •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节

    中国国人有两个情节,足球的世界杯情节和诺贝尔情节。近三十年来,中国人士得过两次诺贝尔和平奖,和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两次和平奖和文学奖都是意识形态的范畴,严格意义上不算诺贝尔奖。和平奖与我国的国家形态相背离,是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挑衅。去年莫言得了文学奖,但是仔细看过莫言得作品,感觉同样很病态,同样是迎合西方的文字产物,大红登楼高高挂、红高粱,写的都是积贫积弱的中国,小脚老太太迎合了西方的好奇心。莫言老师的作品消极变态的东西太多! 诺贝尔科学奖是科学界的明珠,科学是很严谨的东西。我国的科研水平很落后。博士硕士一入学就想着如何发文章,如何毕业,急功近利,标准化教育下的中国研究人员太墨守成规。往往把硕士培养成一个打工仔,或者培养成博士。把博士培养成科研老油条。高校领导,大谈创新。中国的SCI越发越多,但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弱。中国离诺贝尔科学奖已经渐行渐远。估计五十年之内,中国得不了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现阶段还是应该把钱投在民生领域,一个袁隆平养活了多少亿人啊?诺贝尔奖毕竟阳春白雪,刚刚摆脱温饱的中国人玩不起啊?多少年前,航空航天把苏联搞垮,一定要引以为鉴。诺贝尔奖的竞争有可能成为另外一次华而不实的星球大战。

  • 那些年一起获的诺贝尔奖

    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维库仪器仪表网在此表示祝贺。 同时,2012年诺贝尔奖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奖项已经全部揭晓。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有数百位科学家因数百项研究成果获奖,那么在这么多研究成果中哪些与仪器相关?又有哪些研究成果最终使得某种仪器诞生?为此,维库仪器仪表网列出以下十项诺贝尔奖,以飨大众。    1、1922年,阿斯顿 (Francis Willian Aston,英国),研究质谱法,发现数规划。1925年,阿斯顿凭借自己发明的质谱仪,发现“质量亏损”现象,获诺贝尔化学奖。  2、1926年,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3、1952年,马丁 (Arcger Martin,英国)、辛格(Richard Synge,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成为色谱法其中一大类别,获诺贝尔化学奖。  4、1953年,泽尔尼克(Frits Zernike,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1972 年,穆尔(Stanford Moore,美国)、斯坦 (William H.Stein,美国) 、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 Anfinsen,美国), 研制发明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利用该仪器解决了有关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复杂的生物化学问题,获诺贝尔化学奖。  6、1979年,科马克 (Allan M. Cormack,美国)、蒙斯菲尔德(英国),发明X 射线断层扫描仪(CT扫描),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1981年,西格巴恩(Nicolaas Bloembergen,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肖洛(Arthur L.Schawlow,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8、1986年,鲁斯卡(Ernst Ruska,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Heinrich Rohrer,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9、1991年,恩斯特 (Richard R.Ernst,瑞士) ,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获诺贝尔化学奖。  10、2002年,芬恩(John Fenn,美国),田中耕一(日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其中芬恩发明了电喷雾离子源(ESI)、田中耕一发明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源(MALDI),获诺贝尔化学奖。

  • 【转帖】七名诺贝尔得主给“搞笑诺贝尔”颁奖

    七名诺贝尔得主给“搞笑诺贝尔”颁奖在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纷纷出炉之际,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也于当地时间10月5日晚(北京时间6日早)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中揭晓。“搞笑诺贝尔奖”于1991年在美国创立,由剑桥市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提供赞助,宗旨是“表彰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先是大笑,然后开始思考。“声学奖”探测刮黑板声最让人痛苦 五花八门的“搞笑诺贝尔”奖项包括:“营养学奖”颁给了2名科威特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后,他们发现金龟子吃东西其实很“挑食”,金龟子更喜欢吃马和狗的粪便,而不是骆驼和狐狸的粪便。 “生物学奖”则颁给了荷兰、坦桑尼亚和奥地利的科学家,他们发现林堡乳酪与人类臭脚丫的味道,对雌性甘比亚疟蚊吸引力一样大。 “声学奖”颁给了芝加哥西北大学科学家的探究———为什么用指甲刮黑板的声音这么令人毛骨悚然。研究者对16种噪音进行了测试,其中包括拖板凳的声音,打开金属抽屉的声音,以及刮擦木头、金属和泡沫板的声音,结果发现刮黑板时的噪音是最让人痛苦的。 前诺贝尔得主打扫典礼讲台据悉,在10月5日晚举行的颁奖典礼上,给“搞笑诺贝尔奖”得主颁奖的嘉宾都是7名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今年的10名得奖者中有8人亲自参加了颁奖典礼。不过,所有得奖者将只有60秒时间发表得奖感言,由一名8岁小女孩严格执行。据悉,10月7日晚,得奖者还将应邀在麻省理工大学进行演讲,详细讲述他们的研究成果。 不过,与瑞典科学院本周宣布的诺贝尔奖不同的是,另类诺贝尔奖得主拿不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或医学出现革命性进展。根据传统在颁奖典礼上观众会向讲台飞纸飞机,10年来典礼结束后都由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打扫。尽管格劳伯1年前获得了真实版的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是今年仍坚守职责■相关链接 数学奖:如何拍出不会闭眼睛的照片 “数学奖”颁给了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研究组织(CSIRO)的女数学家妮克斯文森和物理学家皮尔斯巴内斯博士,2人研究的课题是:在拍摄集体照时摄影师最少要拍几次照片,才能确保照片里没有一个人的眼睛是闭着的。 最终斯文森得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果集体照中的人数少于20人而且光线好时,将人数除以3就是所需拍摄次数;但如果光线差时,由于快门时间变长造成更多眨眼机会,因此将人数除以2才是所需拍摄次数;但如果人数大于50人时最好放弃拍照———因为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一人的眼睛会是闭上的。 鸟类学奖:啄木鸟不头痛之谜 “鸟类学奖”颁给了加州戴维斯大学的鸟类学家伊万舒瓦布。他一直在研究为什么啄木鸟从不会感到头痛。舒瓦布在论文中称,啄木鸟整天大部分时间都不停地用头部的尖嘴去撞木头,如果换作是人类,必将因此导致大脑和眼睛严重受损。舒瓦布最终发现,啄木鸟之所以不会因此受伤,是因为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啄木鸟的骨骼构造已经适应了这种剧烈撞击,脑部组织附近的肌肉像一个完美的减震器,可以为其大脑提供保护。 和平奖:老师听不见的手机铃声 “和平奖”得主是英国梅瑟蒂德菲尔地区的科学家哈沃德史泰波顿。他研制出了一种装置,可以发出一种只有青少年能听到、但大多数成年人却听不到的高音频。利用这一技术,他发明了一种商家用来驱赶不良青少年的高音喇叭,成年顾客可以不受干扰地在商店内购物,但不良青年却因为声音太刺耳而逃之夭夭。 此外,他又用同一原理发明了只有青少年听得到,老师却毫无所觉的手机铃声。2006“搞笑诺贝尔”评委认为,这一发明将让青少年和成年人从此相安无事,获得“和平奖”可谓实至名归。 医学奖:按摩肛门止打嗝 2006年“搞笑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田纳西州杰克逊维尔市大学医院的弗兰西斯克菲斯米尔医生和以色列海法市锡安医学中心的马杰德欧戴医生。菲斯米尔在大学医院的急诊部工作,大约1年前他接待来了一名连续打嗝3天的病人,起初菲斯米尔尝试了各种常规止嗝方式———如拉扯病人舌头使其呕吐等,但无效果。最终菲斯米尔医生意外地发现,只有用手指按摩病人肛门时才能止住严重打嗝。随后,他们在《内科医学年报》杂志发表论文详细介绍了操作步骤:“用手指深入病人肛门按摩其直肠,并进行缓慢的圆周运动。病人打嗝的频率立即开始减慢,并在30秒内完全停止了打嗝。”

  • 【讨论】七名诺贝尔得主给“搞笑诺贝尔”颁奖

    七名诺贝尔得主给“搞笑诺贝尔”颁奖 在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纷纷出炉之际,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也于当地时间10月5日晚(北京时间6日早)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中揭晓。“搞笑诺贝尔奖”于1991年在美国创立,由剑桥市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提供赞助,宗旨是“表彰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先是大笑,然后开始思考“。 “声学奖”探测刮黑板声最让人痛苦 五花八门的“搞笑诺贝尔”奖项包括:“营养学奖”颁给了2名科威特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后,他们发现金龟子吃东西其实很“挑食”,金龟子更喜欢吃马和狗的粪便,而不是骆驼和狐狸的粪便。 “生物学奖”则颁给了荷兰、坦桑尼亚和奥地利的科学家,他们发现林堡乳酪与人类臭脚丫的味道,对雌性甘比亚疟蚊吸引力一样大。 “声学奖”颁给了芝加哥西北大学科学家的探究———为什么用指甲刮黑板的声音这么令人毛骨悚然。研究者对16种噪音进行了测试,其中包括拖板凳的声音,打开金属抽屉的声音,以及刮擦木头、金属和泡沫板的声音,结果发现刮黑板时的噪音是最让人痛苦的。 前诺贝尔得主打扫典礼讲台 据悉,在10月5日晚举行的颁奖典礼上,给“搞笑诺贝尔奖”得主颁奖的嘉宾都是7名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而今年的10名得奖者中有8人亲自参加了颁奖典礼。不过,所有得奖者将只有60秒时间发表得奖感言,由一名8岁小女孩严格执行。据悉,10月7日晚,得奖者还将应邀在麻省理工大学进行演讲,详细讲述他们的研究成果。 不过,与瑞典科学院本周宣布的诺贝尔奖不同的是,另类诺贝尔奖得主拿不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或医学出现革命性进展。根据传统在颁奖典礼上观众会向讲台飞纸飞机,10年来典礼结束后都由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打扫。尽管格劳伯1年前获得了真实版的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可是今年仍坚守职责。(袁海) ■相关链接 数学奖:如何拍出不会闭眼睛的照片 ) “数学奖”颁给了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研究组织(CSIRO)的女数学家妮克斯文森和物理学家皮尔斯巴内斯博士,2人研究的课题是:在拍摄集体照时摄影师最少要拍几次照片,才能确保照片里没有一个人的眼睛是闭着的。 最终斯文森得出的解决方案是———如果集体照中的人数少于20人而且光线好时,将人数除以3就是所需拍摄次数;但如果光线差时,由于快门时间变长造成更多眨眼机会,因此将人数除以2才是所需拍摄次数;但如果人数大于50人时最好放弃拍照———因为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一人的眼睛会是闭上的。 鸟类学奖:啄木鸟不头痛之谜 “鸟类学奖”颁给了加州戴维斯大学的鸟类学家伊万舒瓦布。他一直在研究为什么啄木鸟从不会感到头痛。舒瓦布在论文中称,啄木鸟整天大部分时间都不停地用头部的尖嘴去撞木头,如果换作是人类,必将因此导致大脑和眼睛严重受损。舒瓦布最终发现,啄木鸟之所以不会因此受伤,是因为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啄木鸟的骨骼构造已经适应了这种剧烈撞击,脑部组织附近的肌肉像一个完美的减震器,可以为其大脑提供保护。 和平奖:老师听不见的手机铃声 “和平奖”得主是英国梅瑟蒂德菲尔地区的科学家哈沃德史泰波顿。他研制出了一种装置,可以发出一种只有青少年能听到、但大多数成年人却听不到的高音频。利用这一技术,他发明了一种商家用来驱赶不良青少年的高音喇叭,成年顾客可以不受干扰地在商店内购物,但不良青年却因为声音太刺耳而逃之夭夭。 此外,他又用同一原理发明了只有青少年听得到,老师却毫无所觉的手机铃声。2006“搞笑诺贝尔”评委认为,这一发明将让青少年和成年人从此相安无事,获得“和平奖”可谓实至名归。 医学奖:按摩肛门止打嗝 2006年“搞笑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田纳西州杰克逊维尔市大学医院的弗兰西斯克菲斯米尔医生和以色列海法市锡安医学中心的马杰德欧戴医生。菲斯米尔在大学医院的急诊部工作,大约1年前他接待来了一名连续打嗝3天的病人,起初菲斯米尔尝试了各种常规止嗝方式———如拉扯病人舌头使其呕吐等,但无效果。最终菲斯米尔医生意外地发现,只有用手指按摩病人肛门时才能止住严重打嗝。随后,他们在《内科医学年报》杂志发表论文详细介绍了操作步骤:“用手指深入病人肛门按摩其直肠,并进行缓慢的圆周运动。病人打嗝的频率立即开始减慢,并在30秒内完全停止了打嗝。”

  • 【分享】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五十年评介与思考

    【内容介绍】 本书在总结50年来诺贝尔生命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及有关生命科学的化学奖)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各奖项内容及奖项之间的联系,并就其方法论、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获奖的科学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奖项的定量研究、有关学科的交叉,以及在我国自己国土上取得的科研成果尚未得奖的原因等进行了探讨,提出有必要将诺贝尔奖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使其成为一门学科。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的理工农医科师生阅读。 【本书目录】 第1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遴选标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机构??卡罗琳斯卡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和遴选过程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化学奖对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舆论批评常被提到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错误颁发第2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0年奖项评介第1章 DNA、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1.1 DNA双螺旋三维结构模型的建立§1.2 与DNA双螺旋模型有关的诺贝尔奖项§1.3 DNA、基因调控与遗传密码§1.4 遗传信息流中心法则的修订和断裂基因§1.5 真核细胞的转录§1.6 基因工程的端倪??限制性内切酶、DNA测序和DNA重组§1.7 RNA病毒、致癌基因§1.8 有关RNA的研究第2章 免疫学及分子机理§2.1 现代免疫学的开端§2.2 抗体的化学结构§2.3 放射免疫分析??极灵敏的生命物质的测定方法§2.4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5 免疫网络学说、单克隆抗体与杂交瘤技术§2.6 抗体多样性的分子基础§2.7 免疫移植§2.8 组织相容抗原与丁细胞作用机制第3章 细胞生物学、细胞信号转导§3.1 第二信使??激素作用机制§3.2 亚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研究§3.3 前列腺素的发现及其生物学作用§3.4 胆固醇的代谢调控§3.5 神经与上皮生长因子的发现§3.6 可逆性的蛋白质磷酸化过程§3.7 G蛋白及其在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3.8 动物基因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模式§3.9 一氧化氮生理功能的发现§3.10 蛋白质信号序列决定其在细胞内的位置和转运§3.11 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3.12 细胞分裂周期的调控机制§3.13 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第4章 神经生物学与听觉、视觉、嗅觉得基础研究§4.1 神经的兴奋抑制与膜的离子通透性§4.2 神经递质和突触理论§4.3 细胞质膜上单离子通道的发现§4.4 大脑半球的分工§4.5 神经系统内的信号转导§4.6 耳蜗刺激(听力)的物理机制§4.7 视觉的生理和化学与视觉信息处理§4.8 嗅觉基因编码和信号大脑皮层定位第5章 新方法、新疗法和新发病机制的研究§5.1 个体和社会行为模式的建立§5.2 X射线-CT扫描仪、核磁共振成像技术§5.3 手性催化剂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5.4 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5.5 乙型肝炎和库鲁病病因的发现§5.6 朊蛋白,一种新的传染机制§5.7 溃疡病与幽门螺杆菌§5.8 修改小鼠基因,创建人类疾病模型第3篇 生命科学诺贝尔奖的方法论研究第6章 生命科学诺贝尔奖的研究层次§6.1 科学、技术与科学方法§6.2 诺贝尔奖的研究层次§6.3 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中的重要发现和发明第7章 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定量研究§7.1 数据的选取§7.2 诺贝尔物理学奖§7.3 诺贝尔化学奖§7.4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8章 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8.1 把复杂的生命现象简单化§8.2 对线虫研究取得的成果§8.3 DNA双螺旋模型及复制假说的验证第9章 关于交叉学科§9.1 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势§9.2 学科交叉与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中的奖项第10章 科学哲学与生命科学§10.1 科学与哲学§10.2 科学结论的证实与证伪§10.3 “科学革命”与“范式”§10.4 “新工具主义”??科学革命产生的另一个源泉第11章 处理生物复杂性问题的现实与未来§11.1 生命系统的三大特性??非线性、自组织性和系统性§11.2 生物复杂性问题§11.3 处理生物复杂性问题的一些方法§11.4 世界观的转变第12章 生命科学诺奖产生的科学环境和人文环境§12.1 生命科学诺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环境§12.2 生命科学诺奖产生的人文环境第13章 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第14章 诺奖学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37307]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五十年评介与思考01[/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37308]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五十年评介与思考02[/url][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37310]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学: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五十年评介与思考03[/url]太大了。。。就分割了一下。。。

  • Wavefunction:2012年诺贝尔奖预测

    预测每年的诺贝尔奖变得越来越容易(我说的是预测,而不是证实人们的预测),这是因为尽管有一些变化,但是往上年的名单上添加的选项确实非常少。如今,我能够高兴地将Plucky Palladists从名单中划掉。像以前一样,我将名单中的选项分化为“简单”和“困难”两类,并且对每个预测给出正反两面的看法。下面给出的是对我去年的名单进行修正和更新后的版本。Paul已经剔除一些预测选项。简单的预测选项是那些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发现;这些发现每年不可避免地被人们纳入到列表之中,Plucky Palladists明显是属于此类。困难的预测选项是那些很少被人预测的发现或者那些‘不是显而易见的’发现。但是如何精确地界定非显而易见性发现的重要性呢?那么,我对因非显而易见性发现而授予一个人诺贝尔奖给出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在一个领域获得的总体成就,而不是特定发现,这就像授予拄着手杖的男性和女性终身成就学术奖。这些预测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更难作出,这是因为因一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而获奖要比特定发现非常少见。当预测诺贝尔奖时,对那些让一个人作出“当然,这是显而易见的”判断的发现也应保持慎重。授予诺贝尔奖的电荷耦合装置(2009年)、集成芯片(2000年)和体外受精(2010年)属于这类。

  • 【讨论】诺贝尔奖之我见

    又在评选诺贝尔奖了,国人又在说了,咱们中国还是没有获得者,科技之落后可见一般,连什么什么什么国都有该奖获得者,唉。。。。。。其实上是一个奖项都有其评选者。目前诺贝尔的评选委员主要是外国的专家,其评选虽然有公正性,但是也有其偏好性,毕竟近水楼台嘛。其实上中国在70年代用氨基酸合成了胰岛素,确定了蛋白质的真正组成,在人类对生命领域的研究中是一个绝对的里程碑。不过由于当时中国的环境没能获得诺贝尔奖。另一个成果就是隆平老先生了,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其实上是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应该获得至少两个奖:一个属于科技进步,一个属于世界和平。可是,评选委员会都是国外的。不过,目前随着中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发言权也会逐渐增加的。有了发言权就有了可能。

  • 【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

    今天,诺贝尔奖的重头戏物理学奖也将正式公布。历史上曾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锟六名华人获得这个奖项。这次诺贝尔物理学奖项的得奖大热门正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7月4号宣布发现了与有着“上帝粒子”之称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而2011年的物理学奖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出生于美国而拥有美、澳双重国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3位共同获得的。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一起期待今天 17时45分 揭晓答案吧=================================================================================================相关话题:1、【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89946/2、【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90582/3、聊聊那些涉及诺贝尔奖的高考化学题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0/4293043/4、【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美两科学家获化学诺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1/4296824/5、聊聊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分析仪器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4/4302440/

  • 【转帖】近50年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者的简介

    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麦克米伦,EM Edwin Mattison McMillan 1907~ 美国核物理学家  1907年9月18日生于加利福尼亚洲。1928年在上福尼亚工 学院获学士学位。1932~1934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辐射实验室工作,随E• O• 劳伦斯从事加速器的实验研究 1935年起,在该校物理系任教。1946年被聘 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荣誉教授,194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4年任劳伦斯• 伯克利实验室副主任,1958年任主任,直到1973年退休。    1938年O哈恩等发现核裂变现象后,麦克米伦用加速器加速的粒子通过核反 应研究铀的裂变产物时这些产物初始具有很大能量,因此从靶子中逸出而进入贴 近靶子的纸叠层中。但在分析靶子残留的放射性时,除了原来铀的一些同位素外 ,出现了半衰期分别为23分和23天的两种β放射性核素。前一种证明是铀的 一种同位素,后一种由前者生成,因此应该是超铀元素。1940年夏,他和PH艾 贝尔森分离、鉴定了这一新元素,命名为锋 1940年底,他又和G• T• 西博格等人 发现了钚。由于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他和西博格共同获得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曾进行雷达、声纳和核武器的研究。 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西博格, G. T. Glenn Theodore Seaborg1912~ 美国核化学家  1912年4月19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伊什珀明。1934年毕业于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3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化学博士学 位。他长期以来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授,1961~1971年,担任美 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现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全大学(包括九个分校)名誉教授 ,兼任 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 副主任。    1940年他与 E.M.麦克米伦 等人共同发现了94号元素 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冶金实 验室, 创立了生产原子弹材料钚的化学流程, 从几百千克受到加速器中子轰击的 铀中分离及制备了二十几微克纯金属钚, 以供对于钚的核性质进行研究。此化学 流程的分离系数达100亿分之一, 在后来大规模的 核燃料后处理 工作中证明基本正确。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   战后, 他长期从事 超铀元素 的合成和化学研究, 他 和同事一共发现了9个超铀元素: 95号 镅 、96号 锔 、97号 锫 、98号 锎 、 99号 锿 、100号 镄 、101号HT5”K〗钔 、102号 锘 和106 号元素 。1944年 他根据重元素的电子结构提出了锕系理论, 即在周期表中存在着与镧系元素位置 相似的另一系列重内过渡元素—— 锕系元素 。这一理论 使近代周期表趋于完整, 并为后来逐一合成人工超铀元素指明了方向。   他还参与了许多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的放射性核素的发现工作,如 碘131 、 锝 99的同质异能素、钴57、 钴 60、 铁 55、 铁 59、 锌 65、 铯137 、 锰 54、 锑 124、 锎 252、 镅 241、 钚 238,以及易裂变 核素钚239和铀233。近几年来,他致力于超重核的探索和锕系元素的重离子核反 应研究。 西博格曾经得到过49个荣誉博士学位。他和麦克米伦因发现并研究超铀元素 而共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曾获许多其他荣誉奖章,例如1959年获原子能 科学的最高荣誉奖费密奖。他的主要著作有《锕系元素》、《锕系元素化学》等 。 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马丁,A• J• P 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 1910~ 英国分析化学家  1910年3月1日生于伦敦。1932年获剑桥大学学士学位,1 936年获博士学位。1933年在剑桥营养学研究所工作时,专门从事食物营养成分的 分析,并于1934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维生素E的吸收光谱》一文。1936年任 利兹羊毛工业研究所化学师,从事毛织物的染色研究。1946年在诺丁汉制靴研究 所研究生物化学,发表了论文《复杂混合物中的小分子多肽的鉴定》,介绍了利用 电泳和纸色谱鉴别小分子多肽(见肽)。1957年在国家医学研究所任职,1973年任 舒塞克斯大学教授。马丁和R• L• M• 辛格共同发明分配色谱法,用于分离氨基酸 混合物中的各种组分,还用于分离类胡萝卜素。此法操作简便、试样用量少,可用 于分离性质相似的物质以及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 研究方法。由于这一贡献,马丁和辛格共获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1953年马丁和A• T• 詹姆斯发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利用不同的吸附物质来分离气体,广泛用于各种有 机化合物的分离和分析。   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辛格(Synge,Richard Laurence Millington,1914-)英国生物化学家  生于利物浦。1928-1933年在曼彻斯特学院学习,后转入剑桥大学,1936年获文学士学位。1941年获哲学不容产。1941-1943年在利兹羊毛工业研究十佳任生物化学师。1943-1948年在伦敦利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工作。1948-1967年任阿伯丁罗威特研究所蛋白质化学研究室主任。1967年后任诺里奇食品研究所生物化学师。曾任英国和平大会副主席。195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爱丁堡皇家学会、英国化学会、英国生物化学会、英国营养学会、法国生物化学会、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1949-1955年任《生物化学杂志》编委。辛格主要研究把物理化学方法用于蛋白质及有关物质的离析和分析。与阿切尔.马丁共同发明分配色谱分离法。1952年两人同获诺贝尔 。辛格还对抗菌缩氨酸和较高级植物进行过研究。

  • 【分享】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1901年-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诺贝尔奖 (Nobel Prize) 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 贝恩哈德• 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其中一个奖项.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1902 埃米尔• 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埃米尔• 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 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他 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 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 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 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 拉第奖章.1904 威廉• 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 拉姆 赛爵士.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 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 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 阿道夫• 冯• 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 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 冯• 贝耶 尔,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 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1906 :亨利• 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亨利• 莫瓦桑发现氛元素分析法,发 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并于一九O六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 大化学家. 1907 爱德华• 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爱德华• 毕希纳,德国著名化学家.由于发 现无细胞发酵,于一九O七年荣获诺贝尔化学 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 1908 欧内斯特• 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一八七一年八月三十日,在远离新西兰文 化中心的泉林衬边,在一所小木房里,詹姆斯 夫妇的第四个孩子铤生了.达就是后来在揭示 原子奥秘方面板出卓越贡献,因而获得诺贝尔 化学奖金的英国原子核物理学家欧内斯待• 卢 瑟福. 1909 威廉• 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奥斯特瓦尔德所到之处,总要燃起科学探索的埔熊烈火.他 在莱比锡大学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研究工作.由于他从很多方顶研 究了催化过程,顺利地完成了使氨发生氧化提取氧化氮的研究 工作,它为氨的合成创造了条件.奥斯特瓦尔德在这一领域中的 成就得到世界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由于在催化研究化学平衡和化 学反应率方面功绩卓著,一九O九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金. 1910 奥托• 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一八八九年,瓦拉荔出任哥丁根大学化学研究院院长,其间, 他继续对获类化合物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九O九年写成了《菇和樟 脑》一书,总结了他一生对于醋类化学的研究成果.一九一O年, 瓦拉赫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1 玛丽• 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玛丽.居里是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两次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她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和 她那崇高的思想品质 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 赞誉. 玛丽• 届里面强地战斗了一年又一年,头上的白发一天天增 多了,本来就消瘦的面容更清瘦了,可恩她却乐此不疲,决心 "不虚度一生."她写了许多著名论文,完成了由镭盐分析出金属镭 的精细实验.一九O七年,她提炼出纯氯化镭,精确地测定了它 的原子量.一九一O年,她提炼出纯镭元素,并测出锗元素的各 种特性,完成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正是由于这些杰出的 贡献,一九一一年,她再次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1912 维克多• 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提起维克多• 格林尼亚教授,人们自然就 会联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试剂.格氏试 剂是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举.无论 哪一本有机化学课本和化学虫著作都有着关于 格林尼亚教授的名字和格氏试剂的论述.

  • 【转帖】福岛土壤辐射污染 堪比切尔诺贝利

    日本一名核能专家24日说,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一些地区土壤辐射污染程度与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土壤辐射污染程度相当。 日本原子能发电环境整备机构专家河田东海夫说,福岛核电站西北大约600平方公里地区土壤中,放射性铯活度可能为每平方米148万贝克勒尔,达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人员强制疏散标准。核电站周边另一块700平方公里区域放射性铯活度可能为每平方米55.5万至148万贝克勒尔,达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人员临时疏散标准。

  • 以色列科学家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以色列科学家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以色列人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发现准晶体赢得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但在近30年前,谢赫特曼的这一发现曾“极具争议”,一度受到“劝告”,希望他脱离研究小组。达尼埃尔·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现为以色列工学院工程材料系教授。  1982年,他率先在实验室环境下发现准晶体“现象”。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声明中说,获奖者的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识。  据新华社电 以色列人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发现准晶体赢得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一人独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奖金。  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5日认定,谢赫特曼发现准晶体,“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们对固态物质的构想”。  准晶体,或称准结晶体,异于常规晶体。准晶体是一类不具备晶格周期性、却显现长程有序性的固体材料。所谓长程有序性,在某个方向上往往以无理数序列的方式表达,而序列则像无理数一样无限不循环。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时间6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在瑞典科学院宣布本年度获奖者之际,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作出解释:“在准晶体内,我们发现,阿拉伯世界令人着迷的马赛克装饰得以在原子层面复制,即常规图案永远不会重复。”  获得几乎所有科学奖项,“独缺”诺贝尔奖  实验室环境下,谢赫特曼率先在铝镁合金中发现准晶体“现象”。1982年4月8日上午,谢赫特曼借助电子显微镜获得一幅晶体衍射图,即日后所确认的“准晶体”。  他当时从事航空高强度铝合金研究,而新发现有悖原子在晶体内应呈现周期性对称有序排列的“常识”,因而不为同行所接受。  诺奖评审委员会在向媒体散发的新闻稿中回顾道,谢赫特曼的发现“极具争议”。为维护自己的发现,谢赫特曼被迫离开当时的研究小组 。  1984年,另一个研究小组独立发现类似现象,两个小组的研究结果得以同时发表。据先前媒体报道,从此,谢赫特曼先后获得几乎所有科学奖项,似乎“独缺”诺贝尔奖。  迫使同行重新认识固体材料  据新华社电  谢赫特曼1941年出生。  如今,他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任以色列工学院教授。  他当年的发现和坚持,迫使同行重新考虑并认识固体材料。  科学界对准晶体的理解和描述,需要借助数学,同时从中世纪阿拉伯风格马赛克镶嵌装饰艺术中汲取灵感。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10/201110062241_321558_1645275_3.jpg  自然环境中,人们后来在俄罗斯一条河流内获取的矿物样本中发现自然生成的准晶体。工业环境下,瑞典一家企业在某一种钢质材料中发现准晶体,而准晶体在材料中所起的强化作用,相当于“装甲”。  或用于柴油机和不粘锅涂层  如今,科学家正尝试将准晶体应用于其他产品,如不粘锅涂层和柴油机制造等。

  • 今天诺贝尔化学家公布了,谈谈大家的看法

    今天诺贝尔奖公布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伯纳德-L-费林加三位科学家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得这一奖项。这些机器可谓是世界上“最小机器”,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大小。其实中国的化学水平在自然学科里面是非常高的,不知道中国的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染指诺贝尔。

  • 【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日本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研究中心长山中伸弥与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y3.ifengimg.com/59f80fa320e59d43/2012/1008/rdn_50729f26c4609.jpg山中伸弥与约翰·戈登http://y2.ifengimg.com/33580ba19e95d179/2012/1009/rdn_50737bd97d880.jpg戈登细胞核转移研究图解:除去青蛙卵细胞核(1),再以抽取自蝌蚪的细胞核取代(2),经改造的卵子成长成正常的蝌蚪(3)。科学界之后利用这技术进行更多细胞核转移实验,复制出多种哺乳类动物。 http://y2.ifengimg.com/33580ba19e95d179/2012/1009/rdn_50737bdd72412.jpg山中伸弥诱发性多功能干细胞研究图解:山中伸弥致力研究干细胞功能,将四个特定基因(1),放进抽取自老鼠皮肤的细胞中(2),这些细胞再被重组成多功能干细胞(3),可再转化成老鼠体内任何种类的细胞。山中将这些细胞命名为诱发性多功能干细胞(iPS cells)。 http://y2.ifengimg.com/33580ba19e95d179/2012/1009/rdn_50737be179881.jpg现时诱发性多功能干细胞,已可应用到人类身上,可培育出神经、心脏和肝脏细胞等,有助科学家寻找新方法研究疾病机制。近五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2011年,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这使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改变。2010年,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他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他们解决了一个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是怎样实现完全复制,同时染色体如何受到保护而不至于发生降解。2008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HIV)。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相关话题:1、【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89946/2、【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90582/3、聊聊那些涉及诺贝尔奖的高考化学题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0/4293043/4、【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美两科学家获化学诺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1/4296824/5、聊聊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分析仪器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4/4302440/

  • 【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美两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人罗伯特·J·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K·科比尔卡因为对蛋白受体的研究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两名获奖者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所获成果具有“奠基意义”,揭示了这一类重要受体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宣布这一消息后,一名委员会成员10日向新华社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名记者确认,两人获奖成果涉及医学,堪称“跨界”成果。寻“受体”莱夫科维茨及其同事的获奖研究始于1968年,针对生物细胞“感知”周围环境的能力,试图解密肾上腺素之类激素物质促生血压升高和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的机理。这以前,科学界推测,细胞表面包含某种激素“受体”。在莱夫科维茨的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把一种碘同位素附着到多种激素物质上,借助同位素的辐射性状追踪以至揭示多种激素受体,包括β肾上腺素受体。他的研究小组最终在细胞壁内分离出β肾上腺素受体,继而对这种受体发挥作用的机理形成了初步认识。依照现有理解,人体包含数以10亿计个细胞,由这些细胞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精细调适的系统,而每个细胞都包含细小的受体。受体的作用,是让细胞感知所处环境,进而调整并适应环境。再“挑战”科比尔卡二十世纪80年代加入莱夫科维茨的研究小组,接受一项挑战,即在人类染色体基因组中确定为β肾上腺素受体“编码”的特定基因。在包含浩瀚信息的人体基因组中,科比尔卡以创新方式实现了这一目标。后续研究中,借助对与β肾上腺素受体相关基因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受体与促使眼睛具备捕捉光线能力的受体相似。他们意识到,存在一整类受体,不仅形似,发挥作用的机理也相同。这类受体如今名为G蛋白偶联受体。诺奖评审委员会在向媒体发布的新闻稿中介绍,大约1000种基因为G蛋白偶联受体“编码”,与人体对光线、味觉和气味的感知以及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物质相关。显“跨界”评审委员会说,现有所有药物中,大约半数借助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效用。2011年,科比尔卡实现一项新突破:他主持的研究小组捕捉到β肾上腺素受体的画面,恰逢它由某一种激素激化、向细胞发出“信号”的瞬间。评审委员会说,这一画面,集几十年研究成果为一体,是“分子层面的杰作”。与莱夫科维茨和科比尔卡的学历以及两人的研究历程吻合,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似乎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某种“渗透”,无法界定包含更多化学因素还是更多医学因素。现场回答新华社记者刘一楠提问时,一名评审委员说,本年度获奖成果确实涉及化学和医学,这种“跨界”现象构成科学“美感”。审视近些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成果相对集中在材料学和生物化学领域;材料学多与物理关联,生物化学多与医学关联。=================================================================================================相关话题:1、【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89946/2、【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90582/3、聊聊那些涉及诺贝尔奖的高考化学题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0/4293043/4、【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美两科学家获化学诺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1/4296824/5、聊聊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分析仪器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4/4302440/

  • 【盘点诺贝尔奖】聊聊那些涉及诺贝尔奖的高考化学题

    今天10日17时45分 就会颁布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可是,你还记得那些年高考,我们都考了涉及诺贝尔奖的高考化学题吗?我记得,那时候的高考经常会考与诺贝尔奖相关的试题,整的我们也会关注诺贝尔化学奖。聊聊那些涉及诺贝尔奖的高考化学题,最让你记忆犹新的是什么呢?================================================================================================相关话题:1、【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89946/2、【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诺贝尔物理学奖,会被独揽吗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09/4290582/3、聊聊那些涉及诺贝尔奖的高考化学题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0/4293043/4、【盘点2012年诺贝尔奖】美两科学家获化学诺奖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1/4296824/5、聊聊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分析仪器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1014/4302440/

  • 【分享】阿斯利康涉嫌购买诺贝尔奖被调查

    [center]阿斯利康涉嫌购买诺贝尔奖被调查[/center] 制药巨头阿斯利康被传为取得经济利益买通诺贝尔奖表决委员会成员,以帮助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获得诺贝尔奖。瑞典检察官确认对此事进行了“初步调查”。 上周正值各界名人齐聚斯德哥尔摩欢度诺贝尔周,瑞典广播电台报道了有关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丑闻,该丑闻还未经证实。该电台声称:总部设在伦敦的阿斯利康药物制造公司已买通诺贝尔奖表决委员会成员,以帮助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能以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引发宫颈癌的发现稳得诺贝尔奖。 原因据称是:阿斯利康公司持有抗HPV疫苗的股份,如果有人发现其用途并拿到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闻关注,二者将强强联合。 所谓的诺贝尔奖丑闻很快成为持相反态度者的谈资,他们无视大量的科学证据,始终坚持认为艾滋病毒不是引起艾滋病的原因。其中包括著名记者希礼雅法柏,她曾报道佛罗里达州西棕榈滩的诺贝尔贿赂传闻。 当瑞典检察官克里斯范德尔科瓦斯特接受《瑞典医学杂志》采访并表示他正调查是否存在刑事指控时,指控传闻初浮水面。在另一个与美国科学网的电话采访中,范德尔科瓦斯特表示他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但诺贝尔基金会官员和阿斯利康公司都表示他的办公室尚未与他们接触。 诺贝尔基金会执行董事迈克尔索尔曼将此次调查视为让检察机关成为焦点的一个机会。“(范德尔科瓦斯)现在经常出现在媒体上,外交术语应该怎么说来着?”索尔曼说。即:最近,一个连环杀手推翻了他先前的供词并提出上诉,瑞典电视纪录片普遍指责检察官;一些报道称范德尔科瓦斯是在隐瞒了证据的情况下获胜。 至于诺贝尔奖,这些指控是毫无根据的,几乎没有任何证据。首先,阿斯利康公司与抗HPV疫苗的关系是站不住脚的:早在2007年它购买了一家名为MedImmune公司,已经开发出病毒样颗粒(VLP)技术,许可默克公司的宫颈癌疫苗和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宫颈癌疫苗使用,都旨在防止HPV感染。但这项技术并不是单单针对HPV,公司正在努力使之适用于VLP和其他其他包括流感在内的类似疫苗。 毫无疑问,阿斯利康公司的利润远不止于此:去年,该公司全球许可证版税收入就达2.36亿美元。但据发言人周毅所称,这在其高达296亿美元的年收入中,仅仅只是沧海一粟。 另有传言斯德哥尔摩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K.L)诺贝尔投票委员会中有两人不抵金钱诱惑,将面临指控。该委员会共有50人,他们的投票将决定谁是诺贝尔医学奖最后的赢家。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药理学家,产生诺贝尔奖候选者的诺贝尔五人委员会主席贝蒂尔弗雷德霍尔姆,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阿斯利康公司在2006年曾支付他1400美元。这笔钱是为支付他在实验室所做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即化合物嘌呤的研究。弗雷德霍尔姆称,这些蛋白质(被称为受体)研究是他的专业,并且这笔钱中的25%被用来支付税款,36%用于研究所经费,其余用于他的实验室的研究预算。 另一个被指控的委员会成员是波安格林,卡罗林斯卡研究所新陈代谢专家,自去年7月25日始任阿斯利康公司董事会成员。据该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中称,去年他当了五个月的非执行董事会成员,得到了约三万美元的工资。 该报告指出,安格林因其科学专业知识被选为董事会成员,并将服务于该公司的科学委员会,在那里他帮助评估研究活动的“质量,诚信和竞争力”。但是,他并不“期望能审查个别研究或许可项目”。 在医学科学界,经济关系在学术家们中并不罕见,关键是这些关系是否被公开。诺贝尔委员会主席HansJrnvall表示他们就是实例。“我们已经知道阿斯利康与某些成员间的关系”,Jrnvall在与美国科学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道,“但没有任何关系或阻碍能左右表决。任何讨论都不能改变委员会在投票时的完整性或委员会为值得尊敬的发现所做的深入调查”。 据Jrnvall称,即便安格林和弗雷德霍尔姆的工作是一个冲突,但他们都没有倾向投票给楚尔豪森,因为他们不知道阿斯利康与抗HPV疫苗有关系。他还驳斥了另一指控,该指控声称阿斯利康公司赞助诺贝尔基金会旗下的子公司--诺贝尔媒体和诺贝尔网络--操控了诺贝尔选拔工作。去年11月份宣布的这个为期三年的赞助,为生理学或医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提供讲座、教育网站以及电视纪录片的资金支持。(阿斯利康公司没有透露赞助的具体金额,诺贝尔基金会声称其旗下媒体公司没有提供详细的个人赞助商。) Jrnvall表示,与事实不符的指控自然会烟消云散,但他并不责怪媒体的报道。“一般来说,我们与媒体的关系很融洽”,但这次,他说,“他们大多被蒙蔽了”。信息来源:环球科学

  • 【分享】阿斯利康涉嫌购买诺贝尔奖被调查

    [center]阿斯利康涉嫌购买诺贝尔奖被调查[/center]制药巨头阿斯利康被传为取得经济利益买通诺贝尔奖表决委员会成员,以帮助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获得诺贝尔奖。瑞典检察官确认对此事进行了“初步调查”。 上周正值各界名人齐聚斯德哥尔摩欢度诺贝尔周,瑞典广播电台报道了有关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丑闻,该丑闻还未经证实。该电台声称:总部设在伦敦的阿斯利康药物制造公司已买通诺贝尔奖表决委员会成员,以帮助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能以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引发宫颈癌的发现稳得诺贝尔奖。 原因据称是:阿斯利康公司持有抗HPV疫苗的股份,如果有人发现其用途并拿到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闻关注,二者将强强联合。 所谓的诺贝尔奖丑闻很快成为持相反态度者的谈资,他们无视大量的科学证据,始终坚持认为艾滋病毒不是引起艾滋病的原因。其中包括著名记者希礼雅法柏,她曾报道佛罗里达州西棕榈滩的诺贝尔贿赂传闻。 当瑞典检察官克里斯范德尔科瓦斯特接受《瑞典医学杂志》采访并表示他正调查是否存在刑事指控时,指控传闻初浮水面。在另一个与美国科学网的电话采访中,范德尔科瓦斯特表示他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但诺贝尔基金会官员和阿斯利康公司都表示他的办公室尚未与他们接触。 诺贝尔基金会执行董事迈克尔索尔曼将此次调查视为让检察机关成为焦点的一个机会。“(范德尔科瓦斯)现在经常出现在媒体上,外交术语应该怎么说来着?”索尔曼说。即:最近,一个连环杀手推翻了他先前的供词并提出上诉,瑞典电视纪录片普遍指责检察官;一些报道称范德尔科瓦斯是在隐瞒了证据的情况下获胜。 至于诺贝尔奖,这些指控是毫无根据的,几乎没有任何证据。首先,阿斯利康公司与抗HPV疫苗的关系是站不住脚的:早在2007年它购买了一家名为MedImmune公司,已经开发出病毒样颗粒(VLP)技术,许可默克公司的宫颈癌疫苗和葛兰素史克公司的宫颈癌疫苗使用,都旨在防止HPV感染。但这项技术并不是单单针对HPV,公司正在努力使之适用于VLP和其他其他包括流感在内的类似疫苗。 毫无疑问,阿斯利康公司的利润远不止于此:去年,该公司全球许可证版税收入就达2.36亿美元。但据发言人周毅所称,这在其高达296亿美元的年收入中,仅仅只是沧海一粟。 另有传言斯德哥尔摩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K.L)诺贝尔投票委员会中有两人不抵金钱诱惑,将面临指控。该委员会共有50人,他们的投票将决定谁是诺贝尔医学奖最后的赢家。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药理学家,产生诺贝尔奖候选者的诺贝尔五人委员会主席贝蒂尔弗雷德霍尔姆,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阿斯利康公司在2006年曾支付他1400美元。这笔钱是为支付他在实验室所做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即化合物嘌呤的研究。弗雷德霍尔姆称,这些蛋白质(被称为受体)研究是他的专业,并且这笔钱中的25%被用来支付税款,36%用于研究所经费,其余用于他的实验室的研究预算。 另一个被指控的委员会成员是波安格林,卡罗林斯卡研究所新陈代谢专家,自去年7月25日始任阿斯利康公司董事会成员。据该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中称,去年他当了五个月的非执行董事会成员,得到了约三万美元的工资。 该报告指出,安格林因其科学专业知识被选为董事会成员,并将服务于该公司的科学委员会,在那里他帮助评估研究活动的“质量,诚信和竞争力”。但是,他并不“期望能审查个别研究或许可项目”。 在医学科学界,经济关系在学术家们中并不罕见,关键是这些关系是否被公开。诺贝尔委员会主席HansJrnvall表示他们就是实例。“我们已经知道阿斯利康与某些成员间的关系”,Jrnvall在与美国科学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道,“但没有任何关系或阻碍能左右表决。任何讨论都不能改变委员会在投票时的完整性或委员会为值得尊敬的发现所做的深入调查”。 据Jrnvall称,即便安格林和弗雷德霍尔姆的工作是一个冲突,但他们都没有倾向投票给楚尔豪森,因为他们不知道阿斯利康与抗HPV疫苗有关系。他还驳斥了另一指控,该指控声称阿斯利康公司赞助诺贝尔基金会旗下的子公司--诺贝尔媒体和诺贝尔网络--操控了诺贝尔选拔工作。去年11月份宣布的这个为期三年的赞助,为生理学或医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提供讲座、教育网站以及电视纪录片的资金支持。(阿斯利康公司没有透露赞助的具体金额,诺贝尔基金会声称其旗下媒体公司没有提供详细的个人赞助商。) Jrnvall表示,与事实不符的指控自然会烟消云散,但他并不责怪媒体的报道。“一般来说,我们与媒体的关系很融洽”,但这次,他说,“他们大多被蒙蔽了”。信息来源:环球科学

  • 【分享】Z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朱棣文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天,朱棣文说,他骑着自行车,朝着目标往山路上攀爬,达到了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掌声响起。在瑞典皇室、全球顶尖学者以及贵宾一千四百人的目光下,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华裔朱棣文正站在学术最高殿堂之上。此时此刻,尽管欧洲正飘飞着圣诞季节的白雪,朱棣文心里却是无比的炽热。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十六世手中,他接下了荣耀,脑子里闪过的是许许多多在实验事里度过的日子——看着实验结果成功失败,起起落落……而今,他终于精精确确地以“光束蜜糖(雷射制冷捕捉技术,Laser Cooling Trapping)”抓住了原子,从而拥有了学士界最闪亮的光环,永远在世界物理学的史册上留名。 朱棣文,这位史丹福大学第一位华裔教授,学生喊他Steven。平日里习惯穿着淡色长袖衬衫,袖子整齐地卷得高过手肘,显得很是清爽自然。自从1997年10月14日凌晨那个划破宁静夜空的、来自斯得哥尔摩的电话传来喜讯,他和他的家人便开始不得清静。从那时起,他就被媒体包围着。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仍是一身简单的休闲服装,在电视、报纸、杂志上出现。他还是一样的他。 朱棣文祖籍是中国江苏太仓。1948年2月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士市,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 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朱棱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朱棣文的获奖研究,得追溯到十四年前。当时他还是贝尔实验室的一员。在低温物理的研究领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这个物理学名词它让朱棣文“甜在心中,爱不择手”。原来“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朱棣文他们所进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却原子后,能够进行精确测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温中非常活泼,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乱跳,若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冷却至几近绝对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时活动得非常缓慢,再利用光与原子交互作用的时间拉长了,便可用来精确测量物理量。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应用。事实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测量”,这样的解析早已令学术界和科技业界感到惊喜乐观。利用原子在超低温状态时,科学家可进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运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这项应用将使得石油开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对这项研究非常有兴趣。相同的应用还可能发现环宙间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应用则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术,可以解读DNA。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也是当代科学家,1949年自大陆来美,现在已有八十高龄。朱汝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当年曾在同一大学念经济系的朱李静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属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档”。朱父于1964年当选第五届院士,朱棣文则在父亲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顾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荐下,于1994年以高票获选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国圣路易、维吉尼亚、纽泽西等多个大学任教授,还担任过美欧地区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个企业公司的顾问。 朱棣文是家中的老二。他的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哈佛医学院毕业,现在是史丹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法学博士,现为洛杉矾执业律师。这个家庭,真的称得上是一个“博士之家”。 作为一名成熟的科学家,朱棣文有着自己的人生皙学。他常说:“我们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热情。” 虽然朱父和三个杰出的儿子都是顶尖科学人才,其实,当年朱父不太赞同朱棣文念物理,因为“这一行要出头太难了”。从小就爱画画的朱棣文,父亲觉得或许建筑对于他是个不错的出路。然而,身上满是物理细胞的朱棣文把绘画的天分用在绘制物理结构图上了。好在父亲后来并没有太刻意地阻拦他;而他,也终于以自己的努力,冲破了这条被视为崎岖的路。 在学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着浓厚的科学家[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而且饶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兴地发表学术演说,深度中还能穿插趣味。无论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学上,他都有一套“以退为进”的哲学。他对自己、对学生并不会定下过高的要求,他觉得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才会激起更旺盛的动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爱运动,每周五固定骑自行车到校园,并趁着实验空档“溜车”。在他,运动带来的爆发力正如同物理实验中击出的美丽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与人生之“美”的结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业业,悠游于物理的世界中。在他,获得全球的认同,是否是自己最大的心愿?朱棣文却答:视自己为一名科学家,最大的希望是无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自己在斗大的实验室中的成果,能够对人类产生贡献,与人类的生活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 诺贝尔奖与核磁共振的不解之缘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2003nbrj/431244.htm2002年,世界各地的医生进行了超过6千万次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这使得劳特布尔和曼斯菲尔德的获奖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74岁的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70岁的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为本届诺贝尔医学奖的得主,这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终于得到了认可。 诺贝尔奖对这二人的垂青绝非一时兴起。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劳特布尔和曼斯菲尔德就各自独立地工作,为将一项初生的、仍然很麻烦的关于高能磁场和电磁波的研究技术,最终转换成实际应用的无痛诊断仪器——核磁共振成像仪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仅仅在过去的一年中,世界各地的医生就进行了超过6千万次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测。 而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劳特布尔坦言,尽管自己也是众多接受过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的患者中的一员,但他并没有对技师说过他是这项技术的发明者。 梯形磁场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电工学院研究员张一鸣介绍,所谓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就是处于某个静磁场中的自旋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的射频磁场作用时,在它们的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现象。简而言之,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了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中旋转时,原子核可以吸收频率与其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自身的能量增加。而一旦恢复原状,原子核又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核磁共振在生物学领域特别有用,因为它能非常精确地记录水分子中氢原子内的原子核的行动。水占了人体体重的2/3,而不同组织中水的百分比组成各有不同。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探测器官与器官之间、甚至是一个器官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分界。哪怕是疾病造成的水量的1%的变动,都能轻易被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到。 但是核磁共振本身不能展示样体的内部结构。要得到内部的图像,就要将不同梯度的磁场加以结合,即改变穿过样本的磁场强度。这样就有无数二维的图像,彼此重叠后就得到样本内部空间的三维图像。 这正是劳特布尔和曼斯菲尔德的研究成果:把物体放置在一个稳定的磁场中,再加上一个不均匀的磁场(即有梯度的磁场),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物体,这样根据物体释放出的电磁波就可以绘制出内部图像了。 对人体无创伤无辐射的检测工具 当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时,相信《自然》杂志要为30年前险些犯下的大错而捏一把汗。1973年,在劳特布尔发表关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重要论文之初,《自然》杂志完全没有将这一成果当一回事儿,多亏劳特布尔花了很大的功夫说服编者,才好不容易使他们同意将这一成果发表。 作为对探测外科手术的安全替代,核磁共振成像仪在今天特别受欢迎,已经被用于扫描关节、脑部和其它重要器官。与将人体暴露在电离辐射的潜在危险下的X光检测(即CT)不同,核磁共振成像只通过磁场和电磁波脉冲研究人体,在生物学上是无害的。此外,X射线虽然能提供极好的骨骼和牙齿图片,但却在检测身体其它部位遇到麻烦,相比之下,核磁共振成像能提供包括脑部和脊髓在内的软组织的高清晰度的图像,这些组织均藏在头骨和脊椎骨以及位于关节内表面的软骨下。 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仪在全世界得到初步普及。2002年,全球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共有2.2万台。而在北京天坛医院——最早引起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单位之一,已从最初的一台,发展到现在拥有4台成像仪的规模。天坛医院的神经影像中心主任高培毅指出,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仪的需求量很大,每天平均接受诊断的患者大概有80人左右。而在早些年,甚至曾经出现过患者为了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检测而等1个月的情况。 曾经让《自然》杂志不屑一顾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如今展现出了不容小觑的发展潜力。 面临成本过高的困境 在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的同时,潜在的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在张一鸣看来,核磁共振成像仪面临着进一步普及的难题。 一方面是由于核磁共振成像仪的造价过高。张一鸣为此专门做了相关的统计,全球各大公司所生产的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中,价格最高的要达到1900万元,最便宜的,也要360万元。 而核磁共振成像仪的产量也相当有限。据统计,1996年的产量为1450台,1999年,全球新装核磁共振成像仪产量也仅为2170台,所增长的数量相当有限。 而目前在我国,共有500多台核磁共振成像仪,局限于省级三甲以上级别的医院。张一鸣认为,这远远无法满足目前国内的实际需要。 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接受一次核磁共振成像检测,仍然是一件颇为奢侈的事情。据高培毅介绍,目前按照统一的医药标准,患者接受一次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从拍片、上药到出片子,最少要花费1400元左右。而相比之下,做一次CT检查,平均花费不过几百元而已。(陈静)《新闻周刊》2003年10月29日

  • 都想沾诺贝尔奖的光。

    都想沾诺贝尔奖的光。

    有网友拍到安徽蚌埠一中挂出“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标语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0/201410160010_518544_1623180_3.jpg10月15日,蚌埠一中相关负责人向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回应称,学校初衷并非“贴金”,只是借机宣传该校优秀学生吉娜。埃里克·白兹格的夫人吉娜,就是蚌埠人,毕业于蚌埠市第一中学。

  • 日本福岛土壤所受核污染超过切尔诺贝利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刘芳报道,据日本新华侨报网8月30日消息,福岛核电站事故是切尔诺贝利事故以来最为严重的一起,日本政府一直尽力清除放射性物质,但是,事故灾区将几十年内无法居住。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放射性物质扩散造成大范围土壤污染。8月29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就受污染的土地范围在研讨会上发布了报告。   警戒区域以及计划性避难区域的土壤测量结果显示,共6个市町村34个测试点的污染浓度超过切尔诺贝利事故所规定的移居标准,即1平方米的放射性铯137超过148贝克勒尔。文部科学省表示,通过此调查也可以进一步确定当地住民遭受的辐射线量。   根据测定结果,截止到6月14日,铯137浓度最高的地区为警戒区域内的福岛县大熊町,数值为1平方米约154万贝克勒尔。加上铯134在内共计达到2946万贝克勒尔。   铯137浓度超过300万贝克勒尔的地区为大熊町、双叶町、浪江町、富冈町共计16个地点。浓度较高的地点向核电站西北方向延伸,超过切尔诺贝利事故移居标准的地点为饭馆村、南相马等共计6个市町村。   据悉,日本文部科学省对共计2200个地区的土壤进行了测量。

  • 华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巡礼之一,杨振宁

    杨振宁,美籍华人,原籍安徽凤阳,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今属肥西县)(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泰勒教授。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杨振宁于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对促进中美建交、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他先後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授予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吴大猷复信中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实情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实情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杨—米尔斯理论: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家庭遗憾    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时,他的父亲,一位更老一辈的知识分子对此不能接受,发表声明与之断绝关系,并且到死也没有原谅杨振宁。杨振宁在访谈中提到,这是他一辈子的遗憾。新中国成立后,他未能像邓稼先等人那样回国效力。    事业遗憾    与李政道合作,获得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因分歧,分道扬镳,引来不少非议。

  •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离诺贝尔物理奖有多近?

    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科研成果离诺贝尔物理奖有多近2013年04月11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林莉君 李大庆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410/051365597244421_change_wtt3427_b.jpg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示意图,拓扑非平庸的能带结构产生具有手征性的边缘态,从而导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30410/051365597244437_change_wtt3428_b.jpg理论计算得到的磁性拓扑绝缘体多层膜的能带结构和相应的霍尔电导 “这个研究成果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来了诺贝尔物理奖级别的论文,这不仅是清华大学、中科院的喜事,也是整个国家发展中喜事。”4月10日,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教授高度评价了我国科学家的重大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组成的实验团队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美国《科学》杂志于3月14日在线发表这一研究成果。由于此前和量子霍尔效应有关的科研成果已经3获诺贝尔奖,学术界很多人士对这项“可能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最后一个重要成员”的研究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和期望。那么什么是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对它的研究为什么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兴趣?它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重要性 突破摩尔定律瓶颈 加速推动信息技术革命进程 在认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量子霍尔效应。量子霍尔效应,于1980年被德国科学家发现,是整个凝聚态物理领域中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应之一。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薛其坤院士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这是因为常态下芯片中的电子运动没有特定的轨道、相互碰撞从而发生能量损耗。而量子霍尔效应则可以对电子的运动制定一个规则,让它们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无前”地前进。“这就好比一辆高级跑车,常态下是在拥挤的农贸市场上前进,而在量子霍尔效应下,则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的高速路上前进。”薛其坤打了个形象的比喻。 然而,量子霍尔效应的产生需要非常强的磁场,“相当于外加10个计算机大的磁铁,这不但体积庞大,而且价格昂贵,不适合个人电脑和便携式计算机。”薛其坤说,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美妙之处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场,在零磁场中就可以实现量子霍尔态,更容易应用到人们日常所需的电子器件中。 自1988年开始,就不断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各种方案,然而在实验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2006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教授领导的理论组成功地预言了二维拓扑绝缘体中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并于2008年指出了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中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新方向。2010年,我国理论物理学家方忠、戴希等与张首晟教授合作,提出磁性掺杂的三维拓扑绝缘体有可能是实现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这个方案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德国、美国、日本等有多个世界一流的研究组沿着这个思路在实验上寻找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 薛其坤团队经过近4年的研究,生长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最终,他们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出了高质量的Cr掺杂(Bi,Sb)2Te3拓扑绝缘体磁性薄膜,并在极低温输运测量装置上成功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可在未来解决摩尔定律瓶颈问题,它发现或将带来下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我国科学家为国家争夺了这场信息革命中的战略制高点。”拓扑绝缘体领域的开创者之一、清华大学“千人计划”张首晟教授说。 创新性 让实验材料同时具备“速度、高度和灵巧度” 从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丹于1988年提出可能存在不需要外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到我国科学家为这一预言画上完美句号,中间经过了20多年。课题组成员、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何珂告诉记者:“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非常困难,需要精准的材料设计、制备与调控。尽管多年来各国科学家提出几种不同的实现途径,但所需的材料和结构非常难以制备,因此在实验上进展缓慢。” “这就如同要求一个运动员同时具有刘翔的速度、姚明的高度和郭晶晶的灵巧度。在实际的材料中实现以上任何一点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而要同时满足这三点对实验物理学家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王亚愚教授这样描述实验对材料要求的苛刻程度。 实验中,材料必须具有铁磁性从而存在反常霍尔效应;材料的能带结构必须具有拓扑特性从而具有导电的一维边缘态,即一维导电通道;材料的体内必须为绝缘态从而对导电没有任何贡献,只有一维边缘态参与导电。 2010年,课题组完成了对1纳米到6纳米(头发丝粗细的万分之一)厚度薄膜的生长和输运测量,得到了系统的结果,从而使得准二维超薄膜的生长测量成为可能。 2011年,课题组实现了对拓扑绝缘体能带结构的精密调控,使得其体材料成为真正的绝缘体,去除了其对输运性质的影响。 2012年初,课题组在准二维、体绝缘的拓扑绝缘体中实现了自发长程铁磁性,并利用外加栅极电压对其电子结构进行原位精密调控。 2012年10月,课题组终于发现在一定的外加栅极电压范围内,此材料在零磁场中的反常霍尔电阻达到了量子霍尔效应的特征值h/e2—25800欧姆——世界难题得以攻克。 课题组克服薄膜生长、磁性掺杂、门电压控制、低温输运测量等多道难关,一步一步实现了对拓扑绝缘体的电子结构、长程铁磁序以及能带拓扑结构的精密调控,最终为这一物理现象的实现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下一步我们主要的努力方向是全面测量材料在极低温下的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寻找更好的材料体系,在更高的温度下实现这一效应。那时,也许我们能对其应用前景作更好的判断。”王亚愚告诉记者。 外界评说 这是凝聚态物理界一项里程碑式的工作 “实验成果出来以后,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者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他写道:我深信拓扑绝缘体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科学王冠上的明星。”张首晟向记者展示了这封邮件。 《科学》杂志的一位审稿人说:“这项工作毫无疑问地证实了与普通量子霍尔效应不同来源的单通道边缘态的存在。我认为这是凝聚态物理学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另一位审稿人说:“这篇文章结束了多年来对无朗道能级的量子霍尔效应的探寻。这是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 延伸阅读 霍尔效应与反常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是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于1879年发现的一个物理效应。在一个通有电流的导体中,如果施加一个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磁场,由于洛伦兹力的作用,电子的运动轨迹将产生偏转,从而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导体两端产生电压,这个电磁输运现象就是著名的霍尔效应。产生的横向电压被称为霍尔电压,霍尔电压与施加的电流之比则被称为霍尔电阻。由于洛伦兹力的大小与磁场成正比,所以霍尔电阻也与磁场成线性变化关系。 1880年,霍尔在研究磁性金属的霍尔效应时发现,即使不加外磁场也可以观测到霍尔效应,这种零磁场中的霍尔效应就是反常霍尔效应。反常霍尔效应与普通的霍尔效应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因为这里不存在外磁场对电子的洛伦兹力而产生的运动轨道偏转。反常霍尔电导是由于材料本身的自发磁化而产生的,因此是一类新的重要物理效应。 量子霍尔效应的相关研究已3次获得诺贝尔奖 量子霍尔效应在凝聚态物理的研究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就像一个富矿,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之着迷和献身,他们的成就也多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85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德国科学家冯·克利青,他于1980年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崔琦以及施特默、劳弗林。前两人于1982年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而后者则对这一效应进一步给出了理论解释。 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英国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他们俩在2005年发现了石墨烯中的半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此外,量子化自旋霍尔效应于2007年被发现,2010年获得欧洲物理奖,2012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巴克利奖。(记者 林莉君 李大庆) 《科技日报》(2013-04-11

  • 【讨论】他们凭什么获得诺贝尔奖?

    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以来,获奖者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包揽过 3大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共享医学奖;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分享物理学奖;罗杰科恩伯格独享化学奖。那么,这些美国科学家究竟凭什么获得评委会的青睐呢?   医学奖:用“基因   沉默”来治病   美国的两名医生因发现控制基因信息流的基本机制,而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发现“RNA(核糖核酸)干扰”,而共同赢得了这个奖项。这一奖项的公布,也拉开了今年诺贝尔奖的序幕。   菲尔出生于1959年,美国公民,198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梅洛出生于1960年,美国公民,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在是马萨诸塞医学院的分子医学教授。上述两人将分享诺贝尔医学奖。他们获得的诺贝尔奖,将于12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一个仪式上颁发。   他们是在1998年的一份报告中,公布这项发现的。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公报说,法尔和梅洛获奖,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这一发现在预防病毒对人体的侵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治疗瘫痪性疾病具有前所未有的理论指导作用。“RNA干扰”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遗传基因主要依靠指导蛋白质合成来表达,这一过程需要信使核糖核酸来传递信息。在“RNA干扰”技术中,来自于特定基因的信使核糖核酸能够被降解,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阻止蛋白质的合成。   动植物和人类都存在“RNA干扰”现象。“RNA干扰”作为一种简单、高效、快捷的“基因沉默”技术,对于控制活跃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心脏病、癌症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物理奖:宇宙学进   入“精确研究”时代   继两位美国人获得医学奖后,又有两位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凭借他们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将宇宙学带入“精确研究”时代,并因此荣膺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前科学界普遍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微波背景辐射作为大爆炸的“余烬”,均匀地分布于宇宙空间。测量宇宙中的微波背景辐射,能回望宇宙“婴儿时代”的场景,并了解宇宙中恒星和星系的形成过程。   虽然人们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知道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但针对这种大爆炸“余烬”的测量工作,一开始都在地面上展开,进展十分缓慢。大爆炸理论曾预测,微波背景辐射应该具有黑体辐射特性,但一直未能得到地面观测结果的确认。   借助1989年发射的COBE卫星,马瑟和斯穆特领导的1000多人研究团队,首次完成了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太空观测研究。他们分析计算后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与黑体辐射非常吻合,从而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另外,马瑟和斯穆特等还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不同方向上,温度有着极其微小的差异,也就是说存在所谓的各向异性。这种微小差异揭示了宇宙中的物质如何积聚成恒星和星系。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提供的材料介绍说,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机制,那么今天的宙很可能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其中的物质也许像淤泥一样均匀分布。   在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试验室工作的斯穆特说,这次得奖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在位于马里兰州的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工作的马瑟说,他“非常兴奋和吃惊”。这两位美国科学家将分享近140万美元的奖金。他们开创的研究项目将延续下去。最近美国宇航局发射了新的探测器,将更精确地考察宇宙背景辐射。   化学奖:发现基因   “转录”过程   这是连续第三天传出美国人荣获诺贝尔奖的消息:10月4日,美国人罗杰科恩伯格获 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59年,当罗杰还是个12岁男孩时,就到过斯德哥尔摩,陪同父亲领取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们父子两人是先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六对父子。   现年59岁的罗杰,由于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中成绩卓越,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研究的是分子如何从基因得到信息以产生蛋白质。换句话说,他成功地捕捉到了基因物质转录的基本过程。   所谓转录,就是基因信息的复制过程,即信息在细胞繁殖、构建新的有机组织过程中的传递方式。罗杰是首位在分子基础上展示真核(这种生物体的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转录过程是如何运行的科学家。包括我们在内的哺乳动物都可归入这一生物群。   转录过程中出现的紊乱与很多疾病有关,如癌症、心脏病及各种炎症。了解这个过程,对用干细胞治疗各种疾病非常重要。科恩伯格的研究,第一次详细介绍了这一过程的工作原理。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在宣布罗杰获奖时说,他通过冷冻核糖核酸的生成,捕捉到了分子真核转录的过程。罗杰的发现,进一步深化了他的父亲阿瑟科恩伯格的研究成果。阿瑟47年前获得了诺贝尔病理和医学奖。老科恩伯格开拓性的研究,描述了基因信息从母细胞向子细胞的传播方式,他的儿子罗杰则将上述发现推进到了分子领域。   罗杰现在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科恩伯格家族是“科学之家”,被人们称为 “一门四杰”。   父亲阿瑟科恩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用实验证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并分离了复制所需的酶,他因此于195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罗杰1947年出生,是老科恩伯格的长子。罗杰的二弟、托马斯比尔 科恩伯格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教授。三弟肯尼思安德鲁科恩伯格是名建筑师来源:网络

  • 【讨论】2007年度搞笑“另类诺贝尔奖”颁布

    【讨论】2007年度搞笑“另类诺贝尔奖”颁布

    2007年度搞笑“另类诺贝尔奖”颁布(图)2007-10-06 02:52:51 来源: 大洋网(广州) 网友评论 136 条 点击查看  核心提示:2007年度“另类诺贝尔奖”颁奖典礼4日在哈佛大学举行。用“伟哥”帮老鼠倒时差、“同性恋炸弹”等研究项目获奖。搞笑版诺贝尔奖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创办,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为了与正式的诺贝尔奖“分庭抗礼”,搞笑版颁奖常在前者之前一周举行。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10/200710061635_66118_1633738_3.jpg[/img]2005年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罗伊格劳伯为现场打扫了11年卫生[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10/200710061634_66117_1633738_3.jpg[/img]由廉价材料制成的手工艺品奖品广州日报10月6日报道 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当地时间4日晚座无虚席,2007年度“另类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颁奖典礼在此举行。用“伟哥”帮老鼠倒时差、“同性恋炸弹”……各种新奇搞怪的“科学创意”让众人捧腹同时,也使人领略到创造性思维之乐趣。搞怪研究多阿根廷基尔梅斯国立大学研究小组的获奖研究是一项仓鼠时差试验。研究人员利用不同时间开关灯造成仓鼠产生时差,然后给它们服用抗阳痿药物“万艾可”(俗称“伟哥”)。结果发现,仓鼠服用“万艾可”后,适应6小时时差所需时间减少了50%。另一项获奖研究是去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吞剑及其副作用”报告。这是世界首次关于吞剑的详细研究。世界仅存的吞剑表演者之一、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的报告合著者丹迈尔说,吞剑会造成喉咙损伤、食道穿孔等。生僻研究热本届另类诺贝尔奖“营养奖”颁发给美国康奈尔大学消费者行为和应用经济学教授布赖恩万辛克。他用一个“无底碗”证明,人会被眼睛所见蒙蔽,从而喝下比平时更多的汤。万辛克让研究对象用一种特制碗喝汤。这种碗装有导管,可以在研究对象喝汤时,慢慢注入更多的汤而不被察觉。“用这种碗喝汤的人,比正常情况下多喝73%的汤,却没觉得更饱,”万辛克说,“这说明,我们是用眼睛看社会,而不是用肚子”。美国哈佛大学应用数学教授L马哈德万和智利圣地亚哥大学教授恩里克塞尔达比利亚夫兰卡通过研究床单褶皱,得出一项“皱床单公式”,也获得了本届另类诺贝尔奖桂冠。其他获奖者包括一名从牛粪中提取出香草味香精的日本医学专家,以及一个发明“蝙蝠侠”式擒贼网的中国台湾人。“搞笑”版诺贝尔奖“搞笑”版诺贝尔奖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创办,此人创办了一份名为《不可能的研究纪录》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入选“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奖不同,另类诺贝尔奖得主不会拿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出现革命性进步,但是所有获奖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按照传统,观众会在颁奖典礼上向讲台抛纸飞机。11年来,典礼结束后现场都由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负责打扫。尽管格劳伯2005年获得真正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今年他仍然坚守职责。为了与正式的诺贝尔奖“分庭抗礼”,“搞笑”版颁奖常在前者之前一周举行。获奖者自费到场领奖,奖品是由廉价材料制成的手工艺品,4个星期内就会“土崩瓦解”,但颁奖者却是货真价实的往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研发“同性恋炸弹”美空军拒领奖“另类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每位得奖人发言时间仅有短短一分钟,其间还要冒着被一个小姑娘打断的危险——这是“另类诺贝尔奖”的传统项目,“演讲时间到”由一名8岁小姑娘宣布,不过她宣布的方式是不断大喊:“停,我听烦了。”本届10名得奖者中,有7人到场领奖,而颁奖者可是“正宗”的诺贝尔奖得主。缺席者的理由各有不同。有的是得奖人未能联系到,而作为得奖者之一的美国空军也不派人来领奖,被“另类诺贝尔奖”创始人、《不可能的研究纪录》杂志编辑马克亚伯拉罕批评为“落后保守”。美国空军此次获得了另类诺贝尔“和平奖”,原因是空军研究人员提议开发一种“同性恋炸弹”。这种炸弹能让被击中的敌方士兵互相产生爱慕之情,从而丧失战斗意志。亚伯拉罕曾与数名美国空军退役和现役军人磋商,但无人愿意代表军队前来领奖。“哪个头脑正常的人会拒绝这样的事呢?”亚伯拉罕很奇怪。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

  • 郭光灿院士为我们解读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来谈一下关于2012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情况,题目叫做《量子调控新纪元》,这个物理奖和量子调控非常有关系。这个奖给了两位科学家,一位是法国的阿罗什,第二位是美国的瓦恩兰,诺贝尔奖对他们的评价是,在实验方法上的基础性突破,使得单量子操作和单量子测量成为可能。非常简短,但是非常中肯,关键词是实验方法,这个实验方法不是一般的实验,而是基础性的突破。 为了讲清究竟为什么给他们诺贝尔奖,他们的工作到底有多大的意义,我们要讲一下量子是什么,这样才能理解这个背景。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叫经典世界,满足牛顿力学的经典物理,这个世界的特点就是确定性,轨道确定、位置确定。当微观到了一定尺度的时候,这个世界叫做量子世界,不再是确定的了,所以这两个世界规律不一样。而诺贝尔奖给了在量子世界做了一种基础性的实验方法的两名科学家。 量子世界到底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诺贝尔奖给了量子世界基础研究的方法呢?在经典世界的一个位置确定,如果有两条路,A和B,轨迹是确定的,要么选择其中一条。但是量子世界不一样,如果从这儿走到那儿,量子世界证明它是两条路同时走。所以量子世界很多是奇怪的,是不一样的,是概念性的。所以它遵从了一个定律,叫叠加原理。一个微观世界所允许的态,二是另外一个可以允许的态,所有允许的态加起来,那也是允许的,这叫叠加原理。这样一种状态的描述是量子世界的特点,也是基本的一个量,这个决定量子要调控什么?就是调控量子态,一旦调控了,量子的性质就不同,工作性质是瞄准微观世界的调控。但是怎么调控是一个新的领域。 我们分开讲单子量子调控的时限。法国的阿罗什做了什么工作?他在一个腔里面,把单个光子囚禁在光腔里,就是量子的操控。再把腔里放单个原子,使单个原子和光子相互作用,通过腔的损耗来调控他们俩的状态,所以他的实验是从这儿出发的。他构造了这样一个想法,来调控微观粒子的状态,这是他的起点。1996年,他已经调控到原子在一个光子作用下,原子会上下跳,光子好象来回跳舞。这证明光子是量子的,第一次用他发明的这个办法做出来。另外把里德堡原子和光子纠缠,用消相干的过程看原子状态发生的变化。在一个微波腔里面来一个受控位门,如果有一个光子、原子的位相是什么样,两个光子位相怎么样,所以实现光子数的态和原子的受控位门,这是量子计算的一个基本原件,他在这个实验上面演示出来了。 另外他做了介光原子和里德堡原子的纠缠。这是法国科学家所做的主要工作。美国的科学家叫做瓦恩兰,他做的工作是离子,把单个离子囚禁在一个阱里面,再把它冷却到非常低的温度,用激光操控离子的状态,所以他们两个都是单一量子体系的操控和测量,但一个是原子一个是量子。首次实验设备让两个离子纠缠起来,这是他的操控,两个离子纠缠在一起,最后扩充到四个离子纠缠。证明这个办法可以让更多离子纠缠,导致量子计算的产生,这是他们所做的前期工作。后来把单离子的量子操控门做出来,实现远程离子之间的传送。在以前人们是用光子把一个量子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但是光子不传过去叫做量子隐型传态,这个传态是幽灵般的操控,在实验上做成了,它的任务是用离子的办法来做,这是2004年的工作。 他的工作最重要的应用是时间标准,这个时间标准非常重要,大家都知道。从1950年开始,10的10次方,越来越高。到了1995年左右,用光学的办法把原子冷却,用单一的离子精度可以更高,他们用量子纠缠,2005年把两个离子,一个离子做平均标准,另外一个离子和他纠缠,操控单个离子,然后测量另一个离子使精度提高到10的负8次方,这些工作是他们两个最大的贡献,最早期两个单一离子操作,使的整个量子调控成为可能。这是它的意义。我们的工作和法国的有点关系,下面的PPT是我2003年写的,那时候申报国家自然基金二等奖,我把其中的内容给摘下来了。我们做的工作是:做量子计算机,单个原子和单个光子纠缠,碰到的困难是腔有损耗,呆不住,如果要呆住,腔要做得非常好,但当时的技术根本做不出来,所以这个方案虽然很理想,但是往下做不下去。我们提了一个新的方案,我们用两个原子,非共振,我们算出来不需要这个腔非常好,现在的腔就可以做出来,这是理论的方案。一年之后,我们证明了我们这个方案还可以做两个原子纠缠,可以做受控非门,可以做量子隐形传态,我们把它的信息功能从里面算出来,这篇文章到现在已经引用600多次。第一个在实验上做出来的就是阿罗什,就是得诺贝尔奖的阿罗什。他做出来以后给我发了E-mail,我第一次知道有人做我们的实验,他说我们在实验上验证了你们的理论,所以他成功地做了这个工作。他的文章摘要上首先说,我们将报道,按照郑和郭所提出的方案,做出来两个原子的纠缠,这个方案有主观性,可以做很多信息的功能。这是诺贝尔奖解读的大概情况。这个领域已经发展得非常快,当然现在的技术已经超过当初的技术,但是起点是他们。我们现在关注的不是单个,而是多个离子的纠缠,比如两个腔怎么连在一起,这是将来要做的。有各种各样腔的办法,还有光学腔,物体腔,超导腔也在做。现在做量子计算机,实际上就是芯片,把很多离子纠缠在一起,分到各个区里面,如果这个能实现,量子计算机有希望从这儿走。所以他们两个的工作就是开创了这样一个领域,最原始的实验。这是我要介绍的。谢谢大家。

  • 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化学奖

    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化学奖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化学奖我们知道: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不时地肯定化学和生物交叉的工作,比较常见的是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的工作,有时也给分子生物学。从2003到2009之间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有5年给生物学研究:2003年钾通道的结构和水通道,2004年蛋白质降解,2006年基因转录的结构生物学研究,2008年绿色荧光蛋白,2009年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结构。结构生物学占了很大比重(2003、2006、2009)。我们也知道: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经常犯错误,不该给的他们给了、该给的他们没给,两种错误都犯过。2003年,不应该奖水通道的发现,因为并不足够突出:不是第一个通道(是第几十个通道)、也无特殊性。2006年,化学家们只重视自己懂的,而忽略了同一科学领域中偏生物、但更重要的工作。基因转录领域,有两项工作的重要性毫无疑问高于解出转录因子的X线晶体结构:发现第一个转录因子(Mark Ptashne)、发现RNA多聚酶(Robert Roeder)。但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过分强调结构而忽略了转录领域中更重要的生物学工作。基本可以放心:化学奖委员会一如既往地跨界出现错误,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不过,化学奖委员会继续给结构生物学发奖时,如果做到一个中等偏上的研究生的水平(比如本文就是给研究生上课过程中两句带过,也是中上研究生可以写出来),就可以公平地奖励一个大家都会公认的工作。谈不上将功补过,可以证明他们不都经常肤浅。可以奖对于GPCR(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GPCR是细胞膜的跨膜蛋白,一般来说,把细胞外的信号转入细胞内。GPCR的发现历史很长。第一个是在19世纪发现于眼睛视网膜上。1851年,Heinrich Müller发现视网膜红紫色,认为是血红蛋白造成。年轻的德国医生Franz Boll(1849–1879)实验证明视网膜漂白并提出其物质基础是“红紫物质”,存在于视干细胞,进行光化学反应。不幸他因肺结核而英年早逝。Boll发表1877年论文不久,德国医生Willy Kühne很快继续其研究,大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1878到1882年间发表22篇论文,将红紫物质称为“视紫”(visual purple),发现光化学还原,并用胆盐提取了视紫,也就是后来大家所谓的“视干蛋白”(rhodopsin)。Kühne提出,光解构视干蛋白,解构的光化学反应产物刺激视神经。以后实验证明,视干蛋白确实对视觉非常重要。从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角度来说,这是第一个细胞膜蛋白。不仅对于理解视觉有推动,而且有助于以后研究和理解其他一些膜蛋白。很长时间,这是唯一被较多人研究的膜蛋白。视干蛋白不仅存在于有视觉的高等动物,也存在于细菌中:用于感光,虽然不能形成视觉。哺乳类的视干蛋白由约350个氨基酸连接组成。到1970年,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研究者获得其9个氨基酸顺序,1977年美国的Hargrave获得其16个氨基酸顺序。1983年,通过分子生物学帮助,Hargrave等和俄国的Ovchinnikov等分别推出牛视干蛋白的全顺序。1960到1980年代,发现G蛋白调节很多递质和激素的受体,这些受体就都称为GPCR(G蛋白调节受体),氨基酸顺序类似于视干蛋白。因为发现G调节蛋白和提出GPCR概念,美国的Alfred Gilman和Martin Rodbell获199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样,研究视干蛋白和研究一般GPCR实质是同一类研究,差别只在于视干蛋白参与细胞对光的反应、其他GPCR一般来说参与细胞对细胞外化学分子的反应,2011年3月发现果蝇视干蛋白可能参与对温度反应。用X线晶体衍射研究蛋白质的空间三维结构,是理解蛋白质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理解生物分子如何起作用,还可以通过结构提出合理的方法设计新的药物,所以一直是生物与化学/物理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仅以上提到的2003年以后多次诺贝尔化学奖给结构生物学,以前也较多,如:1962年Max Perutz和John Kendrew,1964年Dorothy Hodgkin,1982年Aaron Klug,1988年Johann Deisenhofer,Robert Huber和Hartmut Michel,1997年 John Walker等,当然,这些奖也并非个个没有争议,但1962和1964的是大家公认的重要工作。对于视干蛋白/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几乎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1997年,日本Kimura等解出了细菌的视干蛋白结构。2000年美国的Palczewski等解出牛视干蛋白的结构。200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Brian Kobilka和Scripps研究所的Raymond Stevens解出也是GPCR类的b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其后他们和一些实验室不断解出新的GPCR结构,以及GPCR结合激动剂、抑制剂以后的结构。目前,解GPCR的文章在Nature、Science上如雨后春笋。从工作重要性来说,早期的里程碑非常清晰,后面的不是每次都是一个人的工作,但相对来说可以看到有些贡献比较突出,如:获得视干蛋白氨基酸序列贡献最大是美国的Hargrave,最初解细菌视干蛋白结构是日本大阪生物分子工程研究所的Yoshiaki Kimura,第一个解视干蛋白结构是Palczewski,第一个解非视干蛋白的GPCR结构是Brian Kolbika。实际上,如果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水平稍微提高一点,1997年解细菌视干蛋白的Yoshiaki Kimura应该于2003年获奖。那年,因为1998年第一个解钾通道蛋白的MacKinnon获奖。2003年的奖应该给MacKinnon和Kimura,而不应该给做水通道的工作,因为MacKinnon和Kimura分别解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膜蛋白结构。当然,化学奖委员会水平有限,只知道跟踪生物的热点,钾通道解完后,立即受到大家重视,化学奖委员会就知道重视,而视干蛋白那时没有热起来,所以化学奖委员会就不知道自己做功课了。最近几年,因为GPCR受体结构非常热门,所以,水平如化学奖委员会也会知道,所以肯定会给。不过,纵观其历史失误率,也可以猜想它还很可能犯错误,比如忽略生物学重要的Hargrave做的一步,或再度忽略Kimura的工作,而只给做牛视干蛋白和后面GPCR的科学家、甚至只给做GPCR受体的。无论这个委员会怎么犯错误,对于稍花点时间看这个领域的人来说,发现重要的工作并非难事。在视干蛋白是冷门的时候,没有几个实验室竞争研究其结构。在GPCR没有解出一个的时候,竞争也不多。现在成为热点,解一个GPCR结构发一篇文章、吸引一批读者和引用的时候,真正突破的,还是以前几个主要工作。从生物学机理理解需要来看,结构生物学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继续发挥很大作用,其中经典的X线衍射结构分析,也会继续很有用。如果今后能够做大分子活体结构、动态结构、在生物体系中观察结构变化,而不局限于结晶的分子、水中的小分子,那么广义的结构生物学将起更大作用。Müller R (1851). Zur Histologie der Netzhaut. Z. Wiss. Zool. 3:234-237.Boll F. (1877) Zur Anatomie und Physiologie der Retina. Arch. Anat. Physiol. Physiol. Abt:4-35.Ripps H (2008). The color purple: milestones in photochemistry. FASEB J 22:4038-4043.Kühne W. (1879) Chemische Vorgänge in der Netzhaut. Hermann L. eds. Handbuch d. Physiologie d. Sinnesorgane Erster Theil, Gesichtssinn. F.C.W. Vogel Leipzig, Germany.Kühne W (1882). Beiträge zur Optochemie. Untersuchungen aus dem physiologischen Institute der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4:169-249 Wolf G (2001). The discovery of the visual function of Vitamin A. J Nutrition 131:1647-1650.Heller J, Lawrence MA (1970). Structure of the glycopeptide from bovine visual pigment 500. Biochemistry 9:864–869.Hargrave PA (1977). The amino-terminal tryptic peptide of bovine rhodopsin; a glycopeptide containing two sites of oligosaccharide attachment. Biochim Biophys Acta. 492:83–94.Hargra

  • 【讨论】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为何挥之不去?

    核心提示: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对此越加重视,就如中国人至今依然没有得到过诺贝尔奖一样,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即将揭晓之际,有关诺贝尔奖人选的猜测,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国人心中诺贝尔奖情结。 2008年度诺贝尔奖明日起陆续揭晓。一直以来都热衷于诺奖预测的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再次预测指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将水母发出绿光的能量应用在实验中,有望夺化学诺奖。记不得谁说的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对此越加重视,就如中国人至今依然没有得到过诺贝尔奖一样,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即将揭晓之际,有关诺贝尔奖人选的猜测,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国人心中诺贝尔奖情结。别的不论,诺奖上榜的21名科学家中,放着诸多的科学大腕不提,偏偏拿出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可能得到化学诺奖说事,这本身就表明了一种对获得诺奖迫不及待的饥渴与焦虑。而在这种普遍性的饥渴与焦虑的背后,则是这个民族百余年来一直无缘这一著名奖项的充分不自信。根据媒体的报道以及笔者所查的资料,应该可以确定的是,钱永健的名字虽然还是汉化的,但其国籍则应是美国的,充其量,钱永健不过是个美籍华人,就算钱永健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最应该为钱永健感到自豪的,也应该是美国人,其与中国的唯一联系,恐怕就是在钱的身上还流淌着黄种人的血液,仅此而已。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发达程度固然可以以诺奖为一个指标,但诺奖的指标却并非唯一的一个,还有更多的衡量指标需要加入。用更综合的指标去衡量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去判定一个国家的科学与文化实力,这才是更为精确的判断。由此看来,我们完全不必奉诺奖的结果为唯一的圭臬,得诺奖固然好,不得诺奖亦欣然,持着这样一种放松的心态,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国民应有的心态。[color=#DC143C][I]madprodigy提醒您:请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发帖,否则导致删帖损失后果自负喔~您的那网址已经删除,切记切记!!![/I][/color]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