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

仪器信息网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相关的解决方案。

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相关的论坛

  • 新技术或可预测卵巢癌患者存活时间

    新华社华盛顿12月4日电(记者林小春)美国研究人员4日报告说,一种DNA(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技术或许可以帮助预测卵巢癌患者的存活时间,从而为个性化的癌症诊断及治疗提供指导。 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当天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说,他们开发的这种技术可以可靠、快速、廉价地对卵巢癌患者体内一种叫做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进行计数。此前研究表明,卵巢癌患者体内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越多,卵巢癌患者的存活时间越长。 研究负责人、癌症研究专家贾森?比拉说,与现有方法相比,新技术有望更早、更有效地预测癌症患者的治疗反应、癌症复发情况以及存活时间。如果将来用于临床,将会帮助医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从而延长患者寿命。 研究人员利用30名卵巢癌患者身上取得的肿瘤样本测试了这种技术,这些患者存活时间从1个月到10年不等。结果表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数量与卵巢癌患者的存活时间呈正相关,存活5年以上卵巢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数量是不到两年患者的约3倍。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计数技术可能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癌症,有望在将来成为“一种用于更为个性化的癌症诊断及治疗的强有力工具”。

  • 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可降卵巢癌风险

    据新华社华盛顿电 (记者林小春)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一项新研究显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把女性罹患卵巢癌风险降低20%。不过,研究人员同时强调,还需进一步研究才能把这个结论作为临床建议推荐。 早期卵巢癌可成功治疗,但早期卵巢癌症状与消化系统疾病和膀胱疾病类似,因此卵巢癌常常到晚期才被发现。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指出,晚期卵巢癌治疗选择有限,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预防措施对控制卵巢癌问题至关重要。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症的效果,之前研究显示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罹患结肠直肠癌、黑色素瘤等癌症的风险,因而他们开展了迄今最大型的研究来评估阿司匹林与卵巢癌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约8000名卵巢癌患者和近1.2万名未罹患卵巢癌女性的数据,这些人中有18%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结果发现,与每周服用阿司匹林不到一次的女性相比,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患卵巢癌风险降低20%。 参与研究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布里顿·特拉贝特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也可以降低卵巢癌风险,但这一结果不应影响当前的临床实践。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探索这种潜在防癌药物的风险与益处的平衡。”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4年02月13日

  • 二甲双胍可提高卵巢癌患者生存率

    新华社华盛顿12月4日电 (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发表报告称,他们的研究显示,常用的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能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 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研究人员比较了61名服用二甲双胍的卵巢癌患者和178名未服用二甲双胍的卵巢癌患者的数据。他们发现,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7%,而对照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7%。如剔除身高体重指数、癌症严重程度、化疗方式、手术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服用二甲双胍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对照组患者要高4倍。 相关研究报告本周发表在美国《癌症》杂志网络版上。研究负责人桑吉夫·库马尔表示,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由于研究中有很多因素不可控,二甲双胍与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是否具有直接关系仍不能下定论。库马尔表示,卵巢癌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癌症,找到治疗卵巢癌的有效方式非常迫切,他们的研究可望为二甲双胍应用于卵巢癌治疗临床研究铺平道路。 二甲双胍是一种具有长期用药安全记录的药品。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肺部和乳腺肿瘤的生长,降低糖尿病患者患乳腺癌的风险。

  • 抗癌药帕唑帕尼可延缓卵巢癌复发

    据新华社华盛顿6月3日电 研究人员日前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报告说,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抗癌药物帕唑帕尼可延缓卵巢癌复发。 口服抗癌药帕唑帕尼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药物原理是通过干预肿瘤内血管生长实现抑制肿瘤。此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批准该药用于治疗肾癌和软组织肉瘤。 在此次研究中,德国妇科癌症专家安德烈亚斯·迪布瓦领导的小组选取940名卵巢癌患者,这些研究对象此前已接受化疗或手术等初始治疗。研究人员分别使用帕唑帕尼和安慰剂对他们进行对比试验。 研究发现,口服帕唑帕尼的卵巢癌患者,其卵巢癌平均复发时间为17.9个月,与使用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相比,复发时间延缓了约半年。 迪布瓦表示,这一研究证实帕唑帕尼可抑制卵巢肿瘤增长,如果经过批准,该药可用于卵巢癌患者术后或化疗后的维持治疗。

  • 维生素C可以杀死一类顽固癌细胞

    有研究说足够浓度的维生素C可以杀死一类顽固癌细胞,对治疗胰腺癌、结肠癌和卵巢癌有疗效。所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对健康很有帮助。

  • 【金秋计划】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桂枝茯苓丸抑制STAT3-EMT在卵巢癌进展中的作用

    [b][size=15px][color=#595959]卵巢癌[/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OC)[/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是最致命的妇科恶性[/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肿瘤[/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频繁的腹膜播散是导致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使用诱导化疗(铂和紫杉类药物)和[/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靶向治疗[/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抗[/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血管[/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生成药物和聚ADP核糖聚合酶[/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抑制剂[/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来改善治疗效果。然而,75%的患者出现耐药性,导致复发和临床失败。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color][/size] [b][size=15px][color=#595959]桂枝茯苓丸(GZFL)[/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源于《金匮要略》,由桂枝、茯苓、赤芍、牡丹皮、桃仁组成,用于治疗[b]妇科癥瘕[/b](腹部肿块和疼痛),也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卵巢癌的经典中药方剂,疗效良好。经GZFL治疗的患者化疗效果改善(血清CA125、CEA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减少,生存期延长。药理研究证实GZFL具有明显的体外[b]抗癌作用[/b]。在[/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乳腺癌[/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细胞模型中,GZFL通过调控PI3K和MAPK通路抑制肿瘤发展。在OC中,GZFL可抑制MTDH-PTEN,调节PI3K/AKT/mTOR通路,增加顺铂敏感性。综上,GZFL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为了了解GZFL抗OC的潜在机制,前期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验证证明GZFL抑制OC细胞迁移,[b]IL6/STAT3被显著抑制[/b]。然而,其潜在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探讨。[/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阐明GZFL治疗OC的潜在机制,重点是STAT3信号通路。[/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采用[b]OC异种移植小鼠模型[/b],评价GZFL的体内疗效。在OC细胞中进行[/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蛋白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组学分析[/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在小鼠肿瘤中进行RNA-seq分析,以充分捕捉GZFL的[b]翻译和转录特征[/b]。GZFL对[b]体外野生型和STAT3敲除OC细胞[/b]的增殖、成球能力和活性氧(ROS)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通过[b]STAT3激活[/b]、转录活性、[b]缺氧和EMT[/b]相关蛋白的表达来验证GZFL的生物学活性。[/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GZFL在小鼠中具有安全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同时在体外以[b]STAT3依赖的方式[/b]阻止细胞生长、成球能力和ROS积累。GZFL通过转录和翻译影响参与[b]炎症信号、EMT、细胞迁移和细胞缺氧应激反应[/b]的基因。深入的分子研究证实,GZFL诱导的OC细胞毒性和EMT抑制与STAT3激活和转录活性的抑制直接相关。[/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b][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b][size=15px][color=#595959]该研究首次提供了GZFL通过[b]抑制STAT3-EMT信号抑制OC进展[/b]的证据。这些结果将进一步支持其在卵巢癌中的潜在临床应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color][/size]

  • 昆明植物所等发现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性的铂类抗癌化合物

    铂类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肿瘤化疗药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治疗包括肺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睾丸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一线药物。然而,目前临床使用的铂类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缺乏选择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较大伤害,导致明显的临床毒副作用。同时,肿瘤病人容易对铂类药物产生耐药性,导致化疗失败。 针对铂类药物存在的以上两大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艳研究组与昆明贵金属研究所刘伟平研究组合作,发现mixed-NH3/cyclopentamine和不对称的3-X-1,1-cyclobutanedicarboxylato与Pt(II)配合物对肿瘤细胞显示出明显的选择性,能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影响很小,同时对顺铂耐受的非小细胞肺癌和卵巢癌细胞株有较高的杀伤活性,显示出重要的研究开发前景。 近日,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和用途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ZL20101027465.2)。

  • 【转帖】纳米微粒结合转铁蛋白 猎杀癌细胞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文理学院的首席化学教授约瑟夫—德西蒙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人体中的一种正常的良性蛋白质,如果和纳米粒子相结合,就能瞄准并杀死癌细胞,而无须负载那些携带化疗药物的粒子。此前,研究人员曾认为,纳米粒子只有携带了有毒的化学载体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转铁蛋白是人体血液中数量第四多的蛋白质,近20年来一直被作为肿瘤靶向载体用以递送治癌药物。纳米粒子通常也是无毒的,需要通过负载标准化疗药物来治疗癌症。然而,结合转铁蛋白的“打印”纳米粒子,不仅能识别它们,还能诱导癌细胞死亡。而不与任何纳米粒子结合的自由转铁蛋白,能从拉莫斯癌细胞中获得养料生长,即使在很高浓度下也不会杀死任何拉莫斯癌细胞。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转铁蛋白附着在纳米粒子表面后,其能有效地筛选标靶,攻击并杀死B细胞淋巴瘤。在许多迅速生长的癌细胞表面,蛋白质受体被过度表达,于是和转铁蛋白配体结合的治疗就能找到并瞄准它们,而结合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被认为是安全且无毒的。德西蒙实验室发明了一种“打印”技术,能人为造出尺寸精确且形状符合预期的纳米颗粒。他们采用这种技术制作出一种可与人类转铁蛋白相结合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其能安全且精确地识别广谱癌症,除了B细胞淋巴瘤外,还能有效地指向非小型细胞,如肺、卵巢、肝脏和前列腺的癌细胞。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携带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如何及为何对于拉莫斯癌细胞是有毒的,而对其他细胞却无毒。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曾被认为是癌症的最有效疗法,但这些疗法通常会损害健康组织和器官。这一发现将可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策略来治疗某种类型的淋巴瘤,而副作用更小。不过,德西蒙承认,该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人对不可预期后果的担忧,即一个设计好的针对某类癌症的靶向化疗载体是否会偏离目标。

  • 【资料】人肝癌细胞系研究进展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发病率高、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有1000000人死于肝癌。我国肝癌的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年死于肝癌的人数占全世界肝癌年死亡总数的53%。虽然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生存率在总体水平上变化不是很明显。迄今已建立的一系列人肝癌细胞系(cell line)和人肝癌细胞系的动物模型,为肝癌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咱们坛子里是否有做这方面工作的战友,分享一下相关文献。[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22088]人肝癌细胞系研究进展[/url]

  • 【转帖】纳米粒子与转铁蛋白结合即可猎杀癌细胞

    转铁蛋白与纳米粒子结合就可瞄准并杀死拉莫斯癌细胞,而无需负载其他化疗药物,此项发现将有望发展出癌症靶向治疗的新策略。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化学协会杂志》上。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文理学院的首席化学教授约瑟夫德西蒙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人体中的一种正常的良性蛋白质,如果和纳米粒子相结合,就能瞄准并杀死癌细胞,而无须负载那些携带化疗药物的粒子。此前,研究人员曾认为,纳米粒子只有携带了有毒的化学载体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转铁蛋白是人体血液中数量第四多的蛋白质,近20年来一直被作为肿瘤靶向载体用以递送治癌药物。纳米粒子通常也是无毒的,需要通过负载标准化疗药物来治疗癌症。然而,结合转铁蛋白的“打印”纳米粒子,不仅能识别它们,还能诱导癌细胞死亡。而不与任何纳米粒子结合的自由转铁蛋白,能从拉莫斯癌细胞中获得养料生长,即使在很高浓度下也不会杀死任何拉莫斯癌细胞。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转铁蛋白附着在纳米粒子表面后,其能有效地筛选标靶,攻击并杀死B细胞淋巴瘤。在许多迅速生长的癌细胞表面,蛋白质受体被过度表达,于是和转铁蛋白配体结合的治疗就能找到并瞄准它们,而结合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被认为是安全且无毒的。   德西蒙实验室发明了一种“打印”技术,能人为造出尺寸精确且形状符合预期的纳米颗粒。他们采用这种技术制作出一种可与人类转铁蛋白相结合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其能安全且精确地识别广谱癌症,除了B细胞淋巴瘤外,还能有效地指向非小型细胞,如肺、卵巢、肝脏和前列腺的癌细胞。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携带转铁蛋白的纳米粒子如何及为何对于拉莫斯癌细胞是有毒的,而对其他细胞却无毒。   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曾被认为是癌症的最有效疗法,但这些疗法通常会损害健康组织和器官。这一发现将可能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策略来治疗某种类型的淋巴瘤,而副作用更小。   不过,德西蒙承认,该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人对不可预期后果的担忧,即一个设计好的针对某类癌症的靶向化疗载体是否会偏离目标。(科技日报)

  • 新型微芯片可快速检测癌细胞

    新华社华盛顿11月20日电 (记者林小春)美国研究人员20日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开发出的一种微芯片可简单、快速地检测人体体液中是否存在癌细胞,这一成果将有助于早期的癌症诊断。 癌变细胞的变形能力要比正常细胞大得多。研究人员利用癌变细胞的这一特征开发出一种有多个小孔的微芯片,从胸水提取的细胞进入这些小孔后会撞上芯片的“墙壁”弹回而发生变形,变形程度会被高速成像设备记录下来,以每秒100个细胞的速度分析,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癌细胞。 领导研究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饶建宇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利用微芯片检测了100多个样本,结果100%地找出了癌变样本。而现有的癌症检查方法通常只能检测出80%到90%。下一步,他们将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饶建宇说,目前的癌症检查往往是间接地判断癌变细胞的一些行为特征,如浸润性和转移能力、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一般要先对细胞进行固定处理再染色,或提取DNA及蛋白成分等进行分析,程序多而复杂,但所得结果往往是片面和间接的。 而微芯片技术则是直接判断癌变细胞的物理及行为特征,无需对细胞处理或染色,因此简单而快速,也更加精确。饶建宇说:“这就好像判断一个人的角斗能力,光看高矮胖瘦或家庭背景等也许有一些帮助但不够,而直接的比赛是最管用的。” 他说:“人们谈癌色变往往是由于癌细胞具有浸润和转移的共性,同时又有千变万化的个性,因此以直接的方法来判断癌细胞的物理及行为特征尤为重要,这使得我们对癌细胞的认识更直接、全面和准确,对癌症的诊断由此上了一个新平台。”

  • 世界最快速相机可用于探测“流氓”癌细胞

    http://photocdn.sohu.com/20120710/Img347740451.jpg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工程师们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光学显微镜,显微镜上配备了世界上最快速的相机,可用于探测“流氓”癌细胞。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工程师们近日研制出了一款世界上最快速的相机,可用于探测难以捉摸的“流氓”癌细胞。这一科研成果的研究报告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从大量各类正常细胞中识别和分离出一些罕见细胞对于某些疾病的早期发现、监测和治疗来说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罕见细胞中,在体内自由移动的癌细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常情况下,在10亿个健康细胞中也只有一小撮癌细胞,然而它们会抢先转移,癌细胞扩散导致癌症患者的死亡率高达约90%。这样的“流氓”细胞除了癌细胞以外,还包括用于再生医学的干细胞及其它类型的细胞。不幸的是,检测这样的细胞是很困难的。要取得良好的统计准确性需要一台自动化、高通量的仪器,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对数以百万计的细胞进行检测。配备了数码相机的显微镜是目前分析细胞的唯一设备,但是该设备对于这项研究来说速度显得太慢了。  现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工程师们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光学显微镜,可以让这项艰巨的任务变得轻松许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气工程学院的工程师巴赫拉姆•贾拉利(Bahram Jalali)说:“为了抓拍到这些难以捉摸的细胞,相机必须具备在非常高的帧速率下持续捕获并对数百万张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能力。传统的CCD和CMOS摄像头达不到这样的速度和灵敏度,因为从像素阵列读取数据需要时间,它们在速度极快的情况下对光变得不那么敏感。”  目前的流式细胞仪具有较高的通量,但是因为它依靠单点的光散射而不是拍照,在检测非常罕见的细胞类型时还不够灵敏,比如对于那些目前处于早期阶段或癌细胞转移前的癌症患者不适用。为了克服这些限制,巴赫拉姆•贾拉利和UCLA的的生物工程学副教授迪诺•迪•卡罗( Dino Di Carlo)领导的一个包括生物技术、光学、高速电子和微流体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发出了高通量流式光学显微镜,这款显微镜非常灵敏,具备实时探测含量为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细胞的能力。  贾拉利的团队以他们在2009年创建的光子时间飞梭相机技术为基础,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快的连续运行的相机。贾拉利、迪•卡罗和他们的同事在报告中描述了他们如何将这台相机与先进的微流体和实时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整合,以对血液样本中的细胞进行分类。新的血液筛查技术每秒可筛查10万个细胞,比传统的基于成像的血液分析仪高出约100倍的通量。迪•卡罗说:“这项科研成果需要与一些尖端技术进行整合,通过生物工程部门、电气工程部门和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的合作,并采用了UCLA细胞诊断学部门开发的重要的技术基础设施。”贾拉利和迪•卡罗均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的成员。  他们的研究演示了如何实时辨别血液中罕见的乳腺癌癌细胞。初步结果表明,这种新技术有可能迅速地在大量血液中检测到极稀少的循环癌细胞,并将提高癌症早期检测、监测药物和放射治疗的效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电气工程和生物工程的项目经理本田惠介(Keisuke Goda)说:“这项技术可以大大减少错误,并将降低医疗诊断成本。”  研究人员通过将实验室生长的癌细胞与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病人的不同比例的血液进行混合得到了检测结果。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的一名成员格达(Goda)说:“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我们目前正在与临床医生合作进行临床试验。这项技术也将可能用于进行尿液分析、水质监测和相关的应用。”(尚力)

  • 【转帖】石榴汁的成分能抑制癌细胞迁移

    石榴汁的成分能抑制癌细胞迁移 在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于费城召开的第50届年会上公布了这项研究根据今天在美国细胞生物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于费城举行的第50届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加州大学里弗赛德分校(UCR)的科研人员发现石榴汁中的一些成分似乎能够抑制癌细胞的运动并且削弱它们被一种化学信号吸引的能力,这种信号已经被证明能够促进前列腺癌向骨的转移。加州大学里弗赛德分校(UCR) Manuela Martins-Green博士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打算在一个前列腺癌体内模型中进行进一步的测试,从而确定这两种成分的剂量依赖性效应和副作用。石榴汁对前列腺癌恶化的作用即便存在,也是有争议的。在2006年的一项针对每天饮用一杯8盎司石榴汁的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科研人员检测到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的下降,这提示癌症恶化可能减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科研人员并没有设法描述该研究中石榴汁效应背后可能的生物机制。

  • 新研究显示一种肾癌疫苗安全有效

    新华社伦敦7月30日电(记者黄堃)新一期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刊登报告说,德国研究人员对一种肾癌疫苗进行了人体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它安全有效,与化学疗法相比效果更好,并且副作用更少。 德国蒂宾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这种代号为IMA901的疫苗可以促使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抵抗癌症。研究人员对96名肾癌患者展开了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安全,没有太大的副作用,与最新的化疗相比可更好地延长患者的生命。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化学药物毒杀癌细胞,但药物也会“误伤”一些健康细胞,副作用较大。而本次试验的疫苗是促进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副作用较小。 进行研究的汉斯-格奥尔格·赖门泽教授说,这项研究成果在癌症免疫疗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证明了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的可行性,而这是一个可用于所有癌症治疗的原则。他和同事还正在研究用类似方法来治疗肝癌和卵巢癌等其他癌症。

  • 伟大的发现——中山大学发现杀癌细胞病毒 不损伤正常细胞

    广州中山大学研究发现天然病毒M1可杀灭癌细胞中新网广州10月13日电(许青青 蔡珊珊) 记者13日从广州中山大学获悉,该校中山医学院颜光美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天然病毒M1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伤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体外培养的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全球癌症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现有的治疗手段远远未能满足临床需求。颜光美教授课题组发现,M1病毒是一种从中国海南岛分离得到的天然病毒,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伤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体外培养的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整体动物实验表明,经尾静脉注射的M1病毒能显著富集在肿瘤组织并抑制肿瘤生长,正常器官则不受影响。除细胞水平及动物实验之外,课题组还使用临床标本离体活组织培养模型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新型溶瘤病毒的有效性和特异性。据悉,该研究成果对阐明新型天然溶瘤病毒M1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和研发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资料:癌细胞增殖方式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是产生癌症的病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有无限生长、转化和转移三大特点,也因此难以消灭。癌细胞由“叛变”的正常细胞衍生而来,经过很多年才长成肿瘤。“叛变”细胞脱离正轨,自行设定增殖速度,累积到10亿个以上我们才会察觉。癌细胞的增殖速度用倍增时间计算,1个变2个,2个变4个,以此类推。1912年8月13日,法国医生发现癌细胞。

  • “光测”让癌细胞难逃法眼

    记者5月26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物理科学学院田建国、刘智波研究组利用全内反射下石墨烯对介质折射率异常敏感的光学现象,实现了超灵敏单细胞实时流动传感。这一成果可以使癌细胞在形成之初即被精确“光测”出来,将为癌症预防提供一条新途径。 石墨烯是一种呈蜂巢状排列的单层碳原子结构,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在全内反射这种特殊的结构下,对于介质折射率异常灵敏是石墨烯材料的重要特性之一。田建国、刘智波领导的研究组发现,折射率的灵敏度与石墨烯的层数有极大关系,并且层数有一个最优值。他们通过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课题组合作,不断控制石墨烯的层数,最终制出厚度为8个纳米的石墨烯材料,其折射率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达到目前国际上最高水平。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结合微流体技术和病变细胞的折射率差异,将这一超高的折射率灵敏度成功应用于单细胞传感。记者在实验室看到,实验人员将制备出的8纳米厚石墨烯均匀铺于一块三棱镜的一面,紧贴石墨烯上方建有一条细胞通道。实验时,一束光从棱镜一面射入,穿透石墨烯照射在细胞通道上,反射光从棱镜另一面射出。实验人员通过光电转化,即可得到一份波形图。如果细胞通道中存在癌细胞,则波形图上将会呈现出明显的波峰。即使数千个正常细胞中有一个发生了病变,这种“光测”方法都可以将其准确识别出来。 该课题组论文已在国际纳米科学技术领域权威刊物《Nano Letters》上发表,美国著名的纳米技术与纳米科学网进行了同步报道。

  • RNA递送纳米粒子系统能关闭特殊基因 抗癌药物开发中的瓶颈问题或找到克服途径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布罗德研究所合作,利用RNA介入(RNAi)方法开发出一种RNA递送纳米粒子系统,能大大加快筛选抗癌药物标靶进程。首个小鼠试验显示,一种以ID4蛋白为标靶的纳米粒子能缩小卵巢肿瘤。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上。 通过对癌细胞基因组进行测序,科学家发现了大量基因变异或被删除。这对寻找药物标靶来说是个福音,但对测试标靶来说,却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论文高级作者、麻省理工大学卫生科学与技术教授桑吉塔·巴蒂雅说,这种纳米粒子系统克服了抗癌药物开发中的瓶颈问题。“我们所做的是努力建设一条管线,在这里你可以测试所有的标靶,然后通过小鼠模型筛选出重要标靶。你可以用RNA介入的方法,确定想要进入临床试验的标靶的优先顺序,或者开发抵抗它们的药物。” 通常筛选出药物标靶后,下一步是通过基因技术让小鼠缺乏该基因(或该基因过度表达),观察肿瘤长出来以后它们有什么反应。但还有一种更快的方法,就是在肿瘤出现后简单地将它们关闭,RNA介入法为此提供了广阔前景。在自然的RNA介入中,RNA短链与信使RNA(mRNA)结合,负责递送怎样构建蛋白质的指令。如果mRNA被破坏,就无法造出相应的蛋白质。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发现RNA介入以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怎样利用这一过程来治疗癌症。但要找到一种安全有效地瞄准肿瘤的方法,尤其是让RNA进入肿瘤,还有很多困难。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目标集中在ID4蛋白,因为在约1/3的高侵略性卵巢肿瘤中,这种蛋白都被过度表达。该基因显示出与胚胎发育有关:它在生命早期已经关闭,不知什么原因在卵巢肿瘤中被重新激活。 他们设计了一种以ID4为标靶的RNA递送纳米粒子,能同时瞄准并进入肿瘤,这是以往的RNA介入方法做不到的。其表面标记有一种短链蛋白片断,这让它们能进入肿瘤细胞,这些蛋白片断会被拉向肿瘤细胞中一种特殊蛋白p32。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许多这类片断。纳米粒子外面有一层膜,内部是RNA链与蛋白质的混合。粒子进入肿瘤细胞后,蛋白质—RNA混合物能穿过膜层进入细胞内部,开始破坏mRNA。经过对卵巢肿瘤小鼠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通过RNAi纳米粒子治疗,能消除大部分的肿瘤。 在潜在标靶中,有许多蛋白无法与传统药物结合,而新粒子能递送RNA短链关闭特殊基因,使科学家能继续“追捕”这些“没有可能”的蛋白。达纳—法伯研究所癌症基因组发现中心主任哈恩说:“如果这一方法能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将再打开一类全新的药物标靶。” 联合研究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混合与剂量”技术,通过混合不同的RNA递送粒子,瞄准特殊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用纳米粒子系统测试其他可能的卵巢癌标靶和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其他类型癌症,并在研究将ID4—标靶粒子开发为一种卵巢癌疗法的可能性。(记者 常丽君) 《科技日报》(2012-09-17 二版)

  • 科学家发现癌细胞不死原因

    【西班牙《国家报》1 0月26日报道】巴塞罗那瓦尔德希伯伦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宣布,确认了癌细胞的一种基因物质能够使恶性肿瘤不老化并失控地增殖。   玛蒂尔德·列奥纳特医生领导的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医学研究评论》杂志上。研究报告指出,小核糖核酸(m icroARNs)对细胞不死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核糖核酸在蛋白质的生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此前对小核糖核酸的功用实际上并不了解。最新研究表明,小核糖核酸与另一种遗传物质之间相互作用,阻断或激活细胞的增殖过程。瓦尔德希伯伦大学的研究小组已经确认了28种能使癌细胞继续增殖的小核糖核酸。研究人员认为,对这些小核糖核酸采取行动会为阻止甚至消除癌细胞的这种特性打开大门,是在抗击癌症方面的一大显著进步。癌细胞会不停地分裂和增殖,而健康细胞能够进行40-60次分裂,然后就停止分裂,最终死亡。  癌细胞的有害之处正是其不老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其成为一种不死组织,因为它在不会自我消灭的同时还毫无控制地成倍增加。新研究成果确认了造成这种不死特性的小核糖核酸,便于今后研究出一种能够阻断这种能力,让癌细胞像健康细胞一样老化和自我毁灭的机制。 (来源: 新华国际)

  • 【分享】日本成功利用有机 EL材料发光识别癌细胞

    [font=Arial,Helvetica,sans-serif]据日本共同社网站6月12日报道,日本群马大学副校长竹内利行(内分泌代谢专业)等人近日成功研发出了通过有机EL材料使体内的癌细胞发出红色可视光的新技术。极为细小的癌细胞若仅靠肉眼经常容易被忽视。据称,该技术在内视镜检查的配合下,有助于发现胃和肠等器官表面上细小的癌细胞。 据竹内等人介绍,有机EL材料“铱络化物”在特殊光线的照射下,在与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同的氧气浓度约20%的环境下不会发光,而在浓度低于10%时则会发光。癌细胞因扩散速度快而经常处于低氧状态,因此在“铱络化物”的作用下可以发光。 竹内等人将“铱络化物”注射到带有癌细胞的白鼠的静脉中,成功令发生癌变的部位发光。据称,实验中即使仅2毫米的癌细胞也可以识别,只要距离表面深度1厘米以内均可以发现。 该技术应用于人体时,通过从内视镜的前端喷射“铱络化物”,被消化道吸收后即可凭借发光与否识别癌细胞。与目前癌细胞检查所使用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PET)和磁共振成像装置(MRI)相比,此项技术的费用相对较低。[/font]

  • 【分享】我学者证实树莓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

    水果树莓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系增殖,使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减弱,并使抑癌基因野生p53的表达增强。由哈医大附属第四医院刘明博士完成的一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首次成功锁定树莓预防肝癌生长的两个特异性蛋白质作用靶点,为果蔬预防原发性肝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一成果近日获得2008年度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刘明博士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修深造期间,尝试将树莓中的鞣化酸与肝癌细胞混合培养,发现前者能显著抑制后者的生长。近年来,他从医学、营养学等角度开展了“树莓预防及抑制肝癌机制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树莓中植物化学物质浓度的增加,总抗氧化自由基清除能力也随之增强。0.25毫克/毫升至10毫克/毫升的树莓提取物对肝癌细胞系HepG-2的抑制率呈逐渐增加趋势,最高抑制率可达90%%左右。   在利用化学毒物黄曲霉毒素和二乙基亚硝胺建立的稳定大鼠原发肝癌模型上,随着树莓提取物浓度的增高,实验组大鼠肝脏上的瘤径变小,肿瘤的数量减少,成瘤率减低,结节程度减轻;肝癌细胞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程度亦明显降低。同时,实验组大鼠血清在两种特异蛋白(M2597、M4513)质峰上与树莓干预组及正常大鼠血清差异明显,说明蛋白质峰M2597、M4513极有可能为树莓预防肝癌的蛋白质作用靶点。   专家评价,今后,利用树莓中提取的植物化学成分,进行合理搭配及组成预防剂,十分有助于防范肝癌的发生,并能抑制肝癌的发展,提高患者生存率。

  • 新的抗癌药物靶标——脂质化学信使

    来源: 生物谷  一半以上的人类癌症都具有脂质代谢化学信号异常上调,但这些信号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是如何被调控的仍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  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Youhai Chen博士等人发现:TIPE3(一种新近被新发现的致癌蛋白),通过靶向这些脂质信号途径促进癌症。  第二信使--脂质在细胞膜外信号到细胞内部的传递和放大过程中发挥基本作用。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脂质第二信使PIP3,其传递数以百计的膜受体信号进入细胞内。  因此,当PIP3的功能出差错时,靶向PIP3药物可有效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和炎症性疾病。TIPE3属于一种新的蛋白质家族,是人类癌症和炎症的危险因素,但对其作用机制知之甚少。  Chen和同事们发现,TIPE3是第二信使PIP3的转运蛋白,但它被癌细胞“劫持”,导致失控的细胞分裂。TIPE3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显示其蛋白结构有一个大的空腔,捕获和传输PIP3及其化学前体PIP2,导致癌细胞的内膜中PIP3的增加,这就促进了激活下游PIP3效应,导致癌症。  重要的是,人类肺癌,结肠癌,卵巢癌和食道癌都有显著的TIPE3表达上调。敲除TIPE3后,能减少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剔除小鼠TIPE3,能阻断肿瘤的形成。  这些发现解释了为什么正常的细胞可以控制自己的脂质信号,但癌细胞不能,虽然这一现象被广泛认可,但了解甚少。新研究揭示在正常细胞中,TIPE3的表达量恰到好处,以确保适当的信号传送,调控细胞分裂。 而在癌症情况下,TIPE3表达上调,TIPE3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标靶用于治疗恶性疾病。  该小组目前正在研究对策,以控制异常TIPE3表达来治疗或预防癌症。

  • 【金秋计划】青蒿素类衍生物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其机制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殖内分泌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0%-13%。其特征是高雄激素血症、排卵功能障碍、多囊卵巢形态,并且通常伴有代谢紊乱。雄激素升高是驱动PCOS表型特征的关键因素。尽管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病率很高,但针对这种复杂综合征的药物干预仍面临巨大挑战。目前可用于PCOS的治疗方案有限,主要针对特定症状的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创新的治疗策略。[/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青蒿素是植物来源的化合物,作为疗效稳定且副作用小的一线抗疟疾药物而闻名,但也被证明具有一些有益的代谢作用。复旦大学汤其群教授团队早期系统筛选了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小分子化合物,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能够激活产热脂肪细胞来增强能量消耗和胰岛素敏感性的能力,从而防止饮食引起的肥胖和代谢紊乱(Cell Research,2016)。青蒿素在啮齿动物PCOS样模型和人类PCOS患者中的治疗潜力及机制尚不清楚。[/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2024年6月14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其群教授团队在Science(IF=56.9)发表题为“Artemisinins ameliorate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by mediating LONP1-CYP11A1 interaction”的文章,发现青蒿素类衍生物能够显著改善PCOS的疾病表型。机制上,青蒿素能够靶向线粒体蛋白酶LONP1,促进LONP1与其底物CYP11A1的结合,加速CYP11A1的降解,抑制卵巢雄激素的合成,降低PCOS患者的雄激素水平,改善月经周期及卵巢多囊样变。该研究证明青蒿素还可以缓解多种啮齿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内分泌表现,这表明了一种治疗这种内分泌疾病多个方面的潜在方法。[/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1、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蒿甲醚(ATM)对PCOS样表型有抑制作用[/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为了评估青蒿素对PCOS发展的影响,作者首先使用脱氢表雄酮(DHEA)建立PCOS样小鼠模型,并同时给药发现蒿甲醚(artemether,ATM,一种青蒿素),发现ATM可以消除DHEA处理小鼠血清中升高的睾酮,从而防止PCOS样特征,改善DHEA引起的发情周期中断,改善卵巢异常形态。在观察到预防效果的基础上,作者评估ATM的治疗效果。在建立DHEA诱导的PCOS样模型后,通过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ATM处理小鼠,发现ATM降低血清睾酮,恢复正常的发情周期,抑制子宫水肿,并显著减少卵巢囊泡(图1)。[/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接下来,作者在大鼠模型中研究了ATM的抗PCOS作用,发现腹腔注射ATM足以使PCOS样大鼠的血清睾酮水平降至与对照大鼠相似的水平,并缓解被打乱的发情周期。卵巢组织学分析显示ATM逆转了DHEA处理大鼠的低排卵表型。在注射胰岛素和hCG(两者都是雄激素产生的强效诱导剂)建立的另一个PCOS样大鼠模型中,这一发现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综上所述,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ATM治疗改善了PCOS的主要特征,包括血清睾酮水平升高、发情周期不规则、多囊卵巢形态和低生育能力(图2)。[/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2、青蒿素抑制卵巢中的甾体生成和睾酮产生[/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ATM引起的睾酮急剧下降促使作者探索青蒿素在调节雄激素合成中的作用。发现在PCOS样模型中,无论是腹腔还是口服,ATM均未显示出对促卵泡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影响。作者猜测青蒿素通过靶向卵巢调节睾酮水平,发现ATM显著抑制卵巢间质细胞中睾酮的产生。同样,SM934,也是一种青蒿素类似物,显示出与ATM诱导的睾酮水平相当的抑制作用。除了降低睾酮,ATM和SM934还明显降低孕烯醇酮、孕酮和17a-OHP,这些都是卵巢甾体生成的中间体和睾酮的前体,这一观察结果被另一种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ATS)进一步验证。这些数据强烈表明,青蒿素抑制卵巢膜间质细胞的类固醇生成过程和随后的雄激素合成(图3A-3I)。[/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3、青蒿素通过降低CYP11A1来限制睾酮的产生[/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为了揭示青蒿素诱导雄激素合成减少的细胞途径,作者对分离的卵巢间质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CYP11A1是ATM诱导下调最显著的蛋白,CYP11A1催化胆固醇向孕烯醇酮的转化,这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的第一步,ATM对CYP11A1的下调与前面观察到的青蒿素抑制雄激素合成相一致。作者接着在大鼠和小鼠卵巢间质细胞和PCOS样小鼠卵巢中验证了青蒿素剂量依赖性地下调CYP11A1蛋白,而不影响HSD3B2和CYP17A1。接下来,作者发现补充孕烯醇酮(CYP11A1催化反应的产物)或者过表达CYP11A1挽救了青蒿素处理细胞中下降的睾酮,而CYP11A1表达被破坏后青蒿素无法进一步降低睾酮的产生,表明上调和下调CYP11A1决定了睾酮的产生,青蒿素通过CYP11A1影响睾酮的产生(图3J-3O)。[/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4、青蒿素介导LONP1和CYP11A1之间的相互作用[/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作者接着探索青蒿素调节CYP11A1的机制。发现青蒿素诱导的蛋白水平降低,但Cyp11a1的mrna不受青蒿素的影响,表明青蒿素有转录后调控作用。随后,作者检测了CYP11A1的稳定性,发现ATM和SM934明显缩短了CYP11A1蛋白的半衰期。进一步研究表明,蛋白酶抑制剂MG132挽救了ATM和SM934诱导的CYP11A1下调,这共同表明青蒿素通过抑制其蛋白稳定性来降低CYP11A1水平(图4)。[/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为了确定导致青蒿素诱导的CYP11A1不稳定的介质,作者应用IP-MS来鉴定ATM或SM934治疗下CYP11A1的相互蛋白,确定了两个候选蛋白在ATM和SM934均存在,co-IP验证发现其中的LONP1蛋白(一种线粒体蛋白酶,在线粒体蛋白质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为目标蛋白,通过ATM和SM934诱导,LONP1和CYP11A1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此外,LONP1过表达显著下调CYP11A1,这些数据表明,LONP1而不是TFG可能参与调节CYP11A1蛋白水平。内源性co-IP进一步证实,ATM和SM934增强了LONP1和CYP11A1之间的结合亲和力。综上所述,这些数据强烈表明,青蒿素增强了CYP11A1-LONP1的关联,就像“分子胶”一样,是一类诱导或稳定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接下来,通过分子对接预测了LONP1和CYP11A1的结合位点,蛋白突变验证了CYP11A1中F252-T259区域对于CYP11A1-LONP1相互作用至关重要(图4)。[/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5、LONP1促进CYP11A1降解,抑制睾酮合成[/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在确定了青蒿素增强了CYP11A1-LONP1的相互作用之后,作者试图研究LONP1在青蒿素诱导的CYP11A1降解中的作用。发现LONP1过表达降低了CYP11A1水平,MG132挽救了CYP11A1水平,MG132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也能够抑制LONP1。这些结果与上述数据一致,表明MG132可以恢复青蒿素引起的CYP11A1下降。此外, CDDO-Me(LONP1抑制剂)逆转了ATM引起的CYP11A1表达降低,敲低LONP1完全逆转了ATM诱导的CYP11A1下降。而催化失活的LONP1 (LONP1-S844A) 没有像WT LONP1那样降低CYP11A1的表达或缩短CYP11A1蛋白的半衰期,说明LONP1通过其蛋白酶活性降低了CYP11A1(图5)。[/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为了证实LONP1是否直接介导了CYP11A1的下调,作者使用纯化的CYP11A1和LONP1蛋白进行了体外蛋白酶测定,发现ATM促进了LONP1催化的CYP11A1降解,而在缺乏LONP1或ATP的情况下,ATM对CYP11A1没有影响。此外,CYP11A1 (DF252-T259)的突变体形式未能与LONP1结合,对青蒿素诱导的下调表现出抗性。这些观察结果共同支持了LONP1在介导青蒿素诱导的CYP11A1下调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接下来,作者评估了LONP1对卵巢雄激素合成的影响,发现LONP1的过表达下调了CYP11A1蛋白,进而降低孕烯醇酮、孕酮、17a-OHP和睾酮水平。通过腹腔注射AAV-LONP1在小鼠卵巢中过表达LONP1。结果显示,LONP1降低了CYP11A1同时抑制了血清睾酮。这些数据共同表明,LONP1的过表达复制了青蒿素降低雄激素的作用(图5)。[/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6、LONP1是青蒿素的直接靶点[/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然后,作者试图确定青蒿素是否直接靶向LONP1或CYP11A1。通过生物素标记的青蒿素进行Pulldown实验证实了bio-ATS有效地降低了CYP11A1,进一步发现bio-ATS对LONP1蛋白而不是CYP11A1具有结合亲和力。游离ATS、ATM或SM934的竞争以及实验热稳定性实验同样表明LONP1,而不是CYP11A1,是青蒿素的直接靶点。进一步分子对接确定了青蒿素与靶点的结合模式。SPR和蛋白突变实验证实青蒿素对CYP11A1水平的抑制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与LONP1蛋白水解结构域的结合。[/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7、双氢青蒿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最后,作者进行了一项试点临床研究,以验证青蒿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疗效。19例PCOS患者口服双氢青蒿素治疗12周,发现双氢青蒿素治疗显著降低了PCOS患者的血清睾酮。血清AMH水平与生长卵泡的数量密切相关,因此在PCOS患者中通常升高,而双氢青蒿素治疗显著降低了血清AMH。与这一结果一致的是,超声检查发现,双氢青蒿素治疗后,窦腔卵泡计数明显减少。63.16%的PCOS患者恢复了正常的月经周期。结果表明双氢青蒿素可有效改善PCOS患者高雄激素血症,改善多囊卵巢形态,促进月经正常。[/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总结[/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将青蒿素确定为抗PCOS药物研究结果证明了青蒿素衍生物在缓解啮齿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的PCOS症状方面的功效,通过抑制卵巢雄激素合成来抑制高雄激素血症。青蒿素促进CYP11A1蛋白降解以阻止雄激素过量产生。从机制上讲,青蒿素直接靶向LONP1,增强了LONP1-CYP11A1相互作用,并促进了LONP1催化的CYP11A1降解。LONP1 的过表达复制了青蒿素的降雄激素作用。研究数据表明,青蒿素的应用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并强调了LONP1-CYP11A1相互作用在控制高雄激素血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方面的关键作用。[/size] [size=14px] [/size] [size=14px]图片[/size]

  • 【金秋计划】Nodakenin通过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发生来减轻卵巢切除术所致的骨质疏松症

    [size=15px][color=#595959]骨质疏松[/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损伤为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它增加了骨脆性和骨折风险,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患病率一直很高,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此外,由于绝经后性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女性的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目前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包括特立帕肽、雌激素、降钙素、双膦酸盐等,主要目的是促进骨合成和防止骨吸收。这些药物在长期使用中经常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必要。[/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紫花前胡苷(Nodakenin,NK)是从中药独活(RAB)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NK已被证明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能改善认知功能。最近,研究发现NK通过调节线粒体改善软骨退变和炎症反应,提高软骨下骨体积,从而缓解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关节炎[/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然而,NK对OP影响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评价NK对OVX小鼠的抗骨质疏松作用,探讨NK对体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形成的调控机制。[/color][/size] [size=15px][color=#595959]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来确定NK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骨质疏松症[/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中的潜在靶点和通路。6-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行卵巢切除术,术后8周给予不同剂量NK (5 mg/kg或20 mg/kg)灌胃治疗,连续6周。从4周龄C57BL/6J小鼠骨髓腔中分离并获得BMSCs和BMMs,进行药效观察及机制验证。[/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通过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各种成骨标志物的表达,发现NK处理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干细胞[/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成骨分化,同时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比之下,PI3K[/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抑制剂[/color][/size][size=15px][color=#595959]LY294002逆转了这些变化,抑制了NK的成骨分化作用。同时,通过下调c-Src和TRAF6抑制Akt和NFκB信号通路,从而有效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此外,口服NK可显著提高小鼠骨量,改善卵巢切除(OVX)介导的骨微结构紊乱。[/color][/size] [align=center] [/align] [size=15px][color=#595959]这些数据表明NK通过促进骨生成和抑制破骨细胞生成来减轻OVX诱导的骨丢失。该研究可能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潜在的治疗策略。[/color][/size]

  • 求文献几篇

    【序号】:1【作者】:高雁艳,纪军,吴园园,潘艳艳,张利【题名】:PINK1在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增殖及顺铂诱导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8,40(01):16-21.【全文链接】:【序号】:2【作者】:尹良伟,马海英,张利,王贺双,刘宇,于环,祝艳华,伍建林【题名】:.黏蛋白1基因转染DC对乳腺癌细胞MCF-7裸鼠移植瘤的免疫抑制作用.【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7,24(07):756-761.【全文链接】:【序号】:3【作者】:高雁艳,纪军,张利.【题名】:线粒体激酶PINK1的功能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6,38(06):598-602【全文链接】:【序号】:4【作者】:张桂信,陈海龙,纪军,张利,尚东【题名】:.地塞米松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影响.【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05):385-387.【全文链接】:【序号】:5【作者】:张桂信,陈海龙,纪军,吴圆圆,尚东,张利.【题名】:大黄素对脱氧胆酸诱导的AR42J细胞损伤的调节.【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09):771-775【全文链接】:

  • 【分享】电磁辐射会加速癌细胞增长

    医学研究证明,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电磁辐射过度还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长。专家提醒消费者——由于电脑产品具有生产组装过程相对简单,市场需求较大的特点,吸引了很多企业加入电脑的生产行业。目前国家信息技术设备电磁兼容性标准要求在生活环境中使用的电脑产品辐射干扰指标要达到《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中B级限值的要求。非生活环境中使用的电脑产品辐射干扰指标要达到A级限值的要求。抽查结果表明,一些企业在批量生产时产品一致性没有很好的控制,致使被抽样品电磁兼容辐射干扰指标达不到B级限值的要求。辐射干扰是台式电脑工作时向空间发射的一种电磁波干扰。医学研究证明,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此外,电磁辐射过度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长。这种电磁辐射污染已经成为室内环境污染的新威胁。庭用户要尽量避免把家电摆放得过于集中,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限量辐射的危险之中。特别是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电,如电脑、电视、冰箱、收音机等,最好不要集中摆放在卧室里。要避免长时间使用家用电器、手机等,还要尽量避免同时启用多种家电。与家电保持安全距离很有必要,距离越远,受电磁波侵害就越小。另外,必须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人需要多食用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以此加强机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 美陆军研发超级抗癌药 宣称可彻底消灭癌细胞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pic/attachement/jpg/site2/20120113/00241d8fef0e1079d1f91e.jpg美国陆军开发出超级抗癌药物腾讯科技讯(亮亮/编译)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美国陆军部队的专家近日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市军事医疗中心成功研制出一种名为“E-75”的超级抗癌药物,对多种肿瘤的治疗都具有很好的效果。据了解,研究人员研制这种化学药物最开始的初衷是为了降低乳腺癌的再发率,但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却意外的发现这种药物同时还具有其他的功效。因为,那些吞服了这种药物的人们与服用普通控制药物的人们相比,前者患上结肠癌、前列腺癌、肺癌的概率有了明显的降低。研究人员在实验中选择了一些经基因测试或医疗审定后,被断定为有患上乳腺癌危险的女性,并将其分为两组,一组吞服控制性药物,另一组吞服了“E-75”药物。研究结果显示,吞服“E-75”药物的研究对象的乳腺癌再发率仅有10%,而吞服控制药物的一组竟高达20%。这就意味着超级抗癌药物“E-75”具有着正面积极的保护作用。研究人员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因为避免出现类似人们在感染流感后再注射流感疫苗的现象。研究人员解释说,抗癌药物“E-75”的“工作方式”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它能够成功的在人们体内建立一个特有的免疫系统,这种系统能够搜寻、识别以及确认呈现在多种类型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从而对应的进行免疫。但是并不是所有肿瘤都是由分泌这种蛋白质分子的细胞组成的,这也是为何抗癌药物“E-75”不能治疗目前所有癌症类型的主要原因。而且,抗癌药物“E-75”在人体内所建立的特有免疫系统不能击败所有癌症细胞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因为有一些癌细胞具有“欺骗”免疫系统的功能,以至于当免疫系统进行识别时,会把这些癌细胞误认为是人体的一部分。但是一旦免疫系统“揭穿”这些癌细胞的“伪装面具”,它们就会毫不留情的对这些癌细胞进行消灭,不留任何一个“活口”。但是即便这样,研究人员仍然坚信,只要在该药物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未来一定会出现治疗癌症的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它们定会拥有帮助全世界数百万人改善生活质量的巨大潜力。研究人员表示,它们在过去几十年的主要研究任务就是激活该独特的免疫系统,这也是与癌症“战斗”的主要方法之一。该军队的陆军上校补充解释道,现在出现的关键问题是大多数癌症疫苗在被发现时,癌症患者往往已经处于癌症末期或晚期,因此通过直观的方式去检查是没有意义的。(中国科技网)

  • Science:生物“计算机”能识别并摧毁癌细胞

    近日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以及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业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成功地将生物“计算机”诊断网络导入到人类细胞中,这种生物网络通过对5种肿瘤特异性分子进行逻辑组合分析识别出了特异的癌细胞,并触发了这些癌细胞的毁灭过程。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9月2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哈佛大学系统生物学中心的生物工程学家Yaakov Benenson及麻省理工大学的Ron Weiss教授。Benenson长期致力于开发在活体细胞内运作的生物计算机。生物计算机是一种完全由DNA、RNA及蛋白质构成的分子自动机(molecular automata),它们的“输入”是细胞质中的RNA、蛋白质以及其他化学物质,“输出”的则是很容易辨别的分子信号。由于生物计算机能够探测和监控基因突变等细胞内一切活动的特征信息,因此它们可以确定癌细胞等病变细胞。此外,它们还能够自动激发微小剂量的治疗行为。利用这些“分子医生”将有望引发人类医学的重大变革——明确地对人体病变细胞或组织进行治疗,而健康的细胞完全不会受到干扰。不过,要最终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家近期进行的一些相关研究,大都是尝试以不同方式开发具有多种用途的生物计算机。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一个多基因合成“电路”,此电路负责鉴别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进而靶向性摧毁识别的肿瘤细胞。其具体工作原理是:对细胞内5种肿瘤特异性分子及出现频率进行抽样及综合分析。是由当5种因子同时在细胞内出现时,该电路才做出正识别响应。这使得肿瘤检测的精确性大大增高。研究人员希望这一成果能为开发出特异的抗癌治疗奠定基础。随后科学家们用这一多基因合成网络对实验室中培养的两种人类细胞Hela细胞(一种子宫颈癌细胞)和正常细胞进行了检测。当遗传生物计算机被导入到这两种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时,只有Hela细胞被摧毁,而正常细胞则安然无恙。获得这一结果并非易事,研究人员为之投入了大量的基础工作。Benenson及同时首先针对正常健康细胞和Hela细胞中的miRNA分子进行了高通量筛查,最终确定了能将Hela细胞从健康细胞中鉴别出的5种特定的miRNA组合。“这些miRNA分子被导入到细胞中进行检测。新型的生物计算机利用诸如‘是’与‘非’的逻辑运算对这五种miRNA分子进行组合。只有当对所有分子的整体运算结果为逻辑‘真’时才会生成需要的结果——即促使细胞死亡,”Benenson说。目前研究人员已确定这一生物计算机网络在活细胞中能够非常稳定地工作,准确组合所有细胞内因子并生成正确答案,这代表着研究者们在该领域又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http://www.bioon.com/biology/UploadFiles/201109/2011090911135106.jpgdoi:10.1126/science.1205527 PMC:PMID:Multi-Input RNAi-Based Logic Circuit for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Cancer CellsZhen Xie, Liliana Wroblewska, Laura Prochazka, Ron Weiss, Yaakov BenensonEngineered biological systems that integrate multi-input sensing, sophisticat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recisely regulated actuation in living cells could be useful in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For example, anticancer therapies could be engineered to detect and respond to complex cellular conditions in individual cells with high specificity. Here, we show a scalable transcriptional/posttranscriptional synthetic regulatory circuit—a cell-type “classifier”—that senses expression levels of a customizable set of endogenous microRNAs and triggers a cellular response only if the expression levels match a predetermined profile of interest. We demonstrate that a HeLa cancer cell classifier selectively identifies HeLa cells and triggers apoptosis without affecting non-HeLa cell types. This approach also provides a general platform for programmed responses to other complex cell states.

  • MSI1在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MSI1低表达

    MSI1在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MSI1低表达

    MSI1在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MSI1低表达细胞模型的构建实验方法与步骤 细胞的复苏 1.复苏前的准备:打开水浴锅,设置温度37℃;紫外线将超净台消毒30 min;配置完全培养基。 2.将要复苏的H69、H446细胞从液氮取出,用一次性PE手套包裹冻存管,迅速放入水浴锅中震荡,使其快速融化。 3.在15 mL离心管中加入5 mL完全培养基及融化的细胞悬液,900 r/min离心8分钟,弃去上清,得到细胞沉淀。 4.在25 cm2的培养瓶中加入5 mL完全培养基,并用1 mL培养基将沉淀的细胞重悬并加入准备好的培养瓶中,放入CO2恒温培养箱中继续培养。 细胞的传代 1.选取在悬浮培养瓶中生长至90%的H69细胞,用移液枪将细胞悬液移入15 mL离心管中,选取在贴壁培养瓶中生长至90%的H446细胞,用PBS溶液将细胞吹至漂浮,并移入15 mL离心管中,两种细胞均900 r/min离心8分钟,弃掉上清。 2.分别在3个25 cm2培养瓶中加入5 mL完全培养基,在细胞沉淀中加入3 mL培养基并充分吹打混匀,将3 mL细胞悬液平均放入3个培养瓶中并混匀,放入培养箱中继续培养。 MSI1低表达细胞模型的构建1.从-80℃冰箱取出慢病毒载体冰上融化,将慢病毒用空白培养基稀释为滴度2×108,充分混匀,准备好病毒感染增强液。2.将25 cm2悬浮培养瓶中H69细胞移入15 mL离心管中并用移液枪充分吹打混匀,取其中500 μL放入细胞计数仪中计数,取出1.2×106个细胞置入新的离心管中,加入空白培养基至6 mL。3.在12孔板中以MOI=10的病毒滴度进行感染,培养16 h。4.16 h后将细胞悬液离心,换成不加双抗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72 h后观察荧光。5.待细胞生长至状态良好,加入1 μg/mL嘌呤霉素筛选至90%以上细胞均产生荧光。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MSI1在mRNA水平的表达 总RNA的提取分别将细胞离心,PBS缓冲液清洗2次,900 r/min离心8 min,得到细胞沉淀。分别加入1 mL Trizol,用移液枪吸打至细胞完全破裂,加入200 μL氯仿,震荡30 s,室温静置10 min,以有效分离无机相和有机相,随后4℃,12,000 g/min离心15 min。将上清移至高压过的1.5 mL离心管中,加入与上清等体积的异丙醇,轻柔颠倒震荡数次,室温静置10 min,随后4℃,12,000 g/min离心10 min。弃去上清,加入75%无水乙醇,4℃,12,000 g/min离心5 min。弃去上清,沉淀置于冰上自然干燥,但不可完全干燥。用30 μL DEPC水溶解总RNA。用NanoDrop One超微量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和纯度检测,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完整性检测。 cDNA的合成逆转录体系试剂名称使用量模板RNAMonScriptTM 5*RT111 All-in-One MixMonScriptTM dsDNaseNuclease-Free Water1 μg4 μL1 μLup to 20 μL将混合液轻柔吹打混匀,瞬时离心,37℃ 2 min,55℃ 15 min,85℃ 5 min,得到cDNA。 Q-PCR检测MSI1 mRNA的表达GAPDH引物序列:Forward primer:Reverse primer:5’-GGTCGGAGTCAACGGATTTG-3’5’-ATGAGCCCCAGCCTTCTCCAT-3’MSI1引物序列:Forward primer:Reverse primer:5’-GAACCATCCCGTCCTGTATCA-3’5’-GAAACCATGAAGCCCCAACC-3’Q- PCR反应体系:Q-PCR反应体系试剂名称使用量cDNAForward primerReverse primerMonAmpTM Chemhs qPCR MixLow ROXNuclease-Free Water50 ng0.2 μL0.2 μL5 μL0.1μLup to 10 μLQ-PCR反应程序: Q-PCR反应程序反应步骤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循环次数预变性95℃10 min1变性95℃10 s40退火55-65℃10 s延伸72℃30 s溶解曲线溶解曲线按仪器默认溶解曲线 结果采用t检验,用Graphpad prism5计算MSI1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 Western blot检测MSI1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总蛋白的提取将对数生长期的H69-NC、H69-shMSI1细胞移入15 mL离心管中,900 r/min离心8 min,并用PBS溶液洗涤2次,以去除培养基中血清影响。分别加入含PMSF的蛋白裂解液100 μL,与细胞充分混匀。4℃裂解1小时后,4℃,12000 g/min离心15 min,将上清移至新的离心管中,得到细胞总蛋白。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将Solution A和Solution B以50:1的体积比配置BCA工作液,充分混匀。将2 mg/mL蛋白标准品等比稀释,最小浓度为125 μg/mL,并分别与配置好的200 μL BCA工作液混匀,铺入96孔板中。37℃孵育30 min,测定波长562 nm处OD(光密度值)值,并绘制蛋白标准曲线。取适量H69-NC、H69-shMSI1细胞总蛋白,20:1稀释后,与200 μL BCA工作液混合均匀。37℃孵育30 min,用酶标仪测定波长562 nm处OD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的蛋白浓度。Western blot检测MSI1蛋白的表达 分别收集对数生长期的H69-NC、H69-shMSI1细胞总蛋白,加入相应体积4×SDS Loading Buffer,沸水浴煮5 min,分别取40 μg细胞总蛋白,在提前配制的10% SDS-PAGE分离胶电泳。电泳结束后,将蛋白转至PVDF膜上。用含5%脱脂牛奶的封闭液 37℃封闭1.5 h。弃去封闭液,用TBST缓冲液洗3次,每次10 min,加入MSI1兔单克隆抗体(1:1000),并以GAPDH为内参,加入GAPDH鼠单克隆抗体(1:5000);4℃孵育过夜,次日用TBST缓冲液洗膜3次,每次10 min。在敷有MSI1抗体的膜上加入辣根酶标记山羊抗兔IgG(1:5000),在敷有GAPDH抗体的膜上加入辣根酶标记山羊抗鼠IgG(1:5000),37℃敷育1 h,TBST 缓冲液洗膜3次,每次10 min。用增敏化学发光底物试剂检测,暗室曝光显影。在GAPDH表达量相同的情况下比较MSI1的表达情况。多次重复,应用ImageJ计算出各个蛋白条带的灰度对比,结果采用t检验,并应用Graphpad prism5作出柱状图。 MSI1在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 提取人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小细胞肺癌细胞H446、H69的RNA,利用Q-PCR检测MSI1在正常肺上皮及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2-1显示,MSI1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446、H69中的表达远远高于正常肺上皮细胞。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102201428158_6718_5389809_3.png1 MSI1 mRNA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代表与正常肺上皮细胞相比,小细胞肺癌细胞MSI1表达量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MSI1低表达细胞模型的构建本实验选取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69细胞,使用慢病毒感染技术敲低MSI1的表达,同时设置对照组除外病毒本身对细胞产生的影响,待细胞状态良好使用嘌呤霉素筛选,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如图2-2,可见H69-NC、H69-shMSI1细胞均产生绿色荧光,表明人小细胞肺癌H69细胞慢病毒感染成功。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102201428036_9359_5389809_3.png MSI1低表达细胞模型的构建。应用shMSI1慢病毒载体感染H69细胞,利用嘌呤霉素筛选,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MSI1的mRNA表达水平提取对数生长期的H69-NC、H69-shMSI1细胞的RNA,并测量RNA浓度及完整性,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完整性可见,RNA有三条带,从上到下依次为28S rRNA、18S rRNA和5S rRNA,且28S rRNA的亮度是18S rRNA的两倍。用NanoDrop One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人总RNA的A260/A280的值为2.00左右,A260/A230的值为2.30左右,说明提取的RNA质量和完整性很好,可以用于后续试验。利用Q-PCR技术检测各细胞内MSI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如图2-3所示,与对照组相比,H69-shMSI1组MSI1 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抑制率约为7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102201434330_8277_5389809_3.png MSI1在RNA水平的表达(***代表与对照组相比,H69-shMSI1组MSI1 mRNA表达量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Western blot检测MSI1蛋白表达水平将BSA标准品(2 mg/mL)进行等比稀释,最低浓度为125 ug/mL,并应用BCA蛋白质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在波长562 nm下的OD值,以OD值为纵坐标,对应蛋白质浓度(μg/mL)为横坐标,绘制标准蛋白曲线如图2-4所示。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102201435248_4142_5389809_3.png图2-4 标准蛋白曲线分别提取H69-NC、H69-shMSI1细胞的总蛋白质,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细胞内MS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2-5所示,与对照组相比,MSI1蛋白表达在H69-shMSI1细胞中明显降低。表明MSI1低表达细胞模型构建成功。a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102201437240_855_5389809_3.pngb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102201434999_3303_5389809_3.png图2-5 MSI1蛋白水平表达:(a)MSI1蛋白表达条带;(b)MSI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表示与对照组相比,H69-shMSI1组MSI1蛋白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先验证MSI1在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利用Q-PCR技术检测在RNA水平,MSI1在肺正常上皮细胞及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显示,MSI1在小细胞肺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肺上皮细胞。随后以人经典型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69细胞为研究对象,构建MSI1低表达细胞模型,应用shMSI1慢病毒载体感染H69亲本细胞,同时设置对照组除外病毒本身对细胞产生的影响,利用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MSI1在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H69-shMSI1组MSI1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表明MSI1低表达细胞模型构建成功,可以用于后续实验。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