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二硫苏糖醇用于电泳

仪器信息网二硫苏糖醇用于电泳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二硫苏糖醇用于电泳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二硫苏糖醇用于电泳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二硫苏糖醇用于电泳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二硫苏糖醇用于电泳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二硫苏糖醇用于电泳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二硫苏糖醇用于电泳相关的解决方案。

二硫苏糖醇用于电泳相关的论坛

  • 【资料】常用电泳缓冲液

    【资料】常用电泳缓冲液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8/12/200812230808_125658_1643419_3.jpg[/img]说明:①tbe溶液长时间存放后会形成沉淀物,为避免这一问题,可在室温下用玻璃瓶保存5×溶液,出现沉淀后则予以废弃。以片都以1×tbe作为使用液(即1:5稀释浓贮液)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但0.5×的使用液已具备足够的缓冲容量。目前几乎所有的琼脂糖胶电泳都以1:10稀释的贮存液作为使用液。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槽的缓冲液槽较小, 故通过缓冲液的电流量通常较大,需要使用1×tbe以提供足够的缓冲容量。②碱性电泳缓冲液应现用现配。③tris-甘氨酸缓冲液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sds凝胶加样缓冲液:100mmol/l trishcl(6.8)200mmol/l二硫苏糖醇(dtt)4%sds(电泳级)0.2%溴酚蓝20%甘油不含dtt的2×sds凝胶加样缓冲液可保存于室温,应在临用前取1mol/l贮存液现加于上述缓冲液中。

  • 硫醇和维生素B12配合可抗癌

    新华社莫斯科12月14日电(记者贺颖骏)俄罗斯研究人员新近发现,将常用药剂硫醇与维生素B12配合使用,可杀死某种白血病的致病细胞。 以硫醇化合物为主的药品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在临床中被广泛用来提高化疗和放疗的效果及减少副作用。硫醇可以抑制一些肿瘤的生长,并刺激免疫系统工作。 当硫醇与用于辅助治疗的维生素B12配合时,会产生氧化作用,使人体组织和器官中毒。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俄《实验生物学和医学通报》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这种毒性可以用来破坏癌细胞。 来自俄科学院理论和实验生物物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癌细胞对各种硫醇的敏感性。他们在培育的HL60细胞(一种白血病的致病细胞)中,单独或配合维生素B12加入二硫苏糖醇、N-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不同的硫醇药剂,几天后观察癌细胞的存活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维生素B12使用的硫醇药剂对癌细胞的毒性远远大于单独使用的硫醇药剂。研究人员指出,临床中医师在并用硫醇药剂和复合维生素时应考虑这一效果,特别是在大剂量用药的情况下。 《科技日报》(2012-12-15 二版)

  • 【求助】电泳方法测试硫酸软骨素纯度问题

    请教大家一下,我们公司用电泳方法测试硫酸软骨素纯度。用的是醋酸纤维膜, 甲苯胺蓝显色的方法,但是我觉得电泳跑出来的图谱一直不是很好,请教大家,电泳测试纯度怎样做才能出来好的图。还有电泳的准确性高吗?

  • 琼脂糖凝胶电泳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

    一、凝胶制备1. 微波炉溶解琼脂糖时,胶液沸腾冲溢出三角锥瓶微波炉加热时胶液可能发生剧烈沸腾,(1)总液体量不宜超过三角锥瓶的50%容量。(2)2%以上胶液设置中火加热。 (3)胶液剧烈沸腾时,停止加热,移开三角锥瓶,请戴上防热手套,小心摇动三角锥瓶,然后再次加热,胶液沸腾直至胶液清澈,保证琼脂糖完全溶解。 2. 琼脂糖电泳图像背景模糊不清:琼脂糖没有完全溶解会造成电泳图像背景模糊不清。完全溶解的琼脂糖胶液清澈,三角锥瓶内壁应没有粘附琼脂糖颗粒。 3.加热后水分蒸发,如需要应加入热的蒸馏水,补足到原来的重量,摇匀。 二、电泳1. DNA条带模糊,拖尾。 (1)DNA降解。避免核酸酶污染。 (2)DNA上样量过多。减少凝胶中DNA上样量。 (3)电泳缓冲液陈旧:电泳缓冲液多次使用后,离子强度降低,pH值上升,缓冲能力减弱,从而影响电泳效果。建议经常更换电泳缓冲液。 (4)电泳条件不合适。电泳时电压不应超过20 V/cm,温度<30℃,巨大DNA链,温度应<15℃,核查所用电泳缓冲液是否有足够的缓冲能力。 (5)DNA样含盐过高。泳前通过乙醇沉淀去除过多的盐。 (6)有蛋白污染。电泳前抽提去除蛋白。 (7)DNA变性。电泳前勿加热,用20 mM NaCl缓冲液稀释DNA。[/c

  • 【实验】脉冲场凝胶电泳

    脉冲场凝胶电泳1)高分子量DNA琼脂糖凝胶块制备和加工1.收集10ml全血,加入30ml细胞裂解液。置冰浴中至少20min直至红细胞完全溶解。2.2000r/min离心10min,移去红色上清液,再次用细胞裂解液洗涤细胞,然后用PBS重悬细胞。3.稀释单细胞悬液并取一小份用Neubauer腔计数细胞。4.用PBS重悬细胞,以达到40μl PBS中含1百万个细胞比例(1百万个二倍体哺乳动物大约含有基因组DNA 10μg)5.用PBS配制2%浓度低熔点琼脂糖溶液并保持在50℃。6.将等体积(各1ml)细胞悬液与琼脂糖溶液于室温下混匀,立即倒入凝胶块模具中。7.静置20min让琼脂糖固化,用无菌塑料杯(通常用作划菌)将凝胶块自模具中取出并置入蛋白酶缓冲液中,加入2mg/ml的蛋白酶K。8.将带有凝胶块的蛋白酶K缓冲液于50℃保持2~3天。每个盛有50ml蛋白酶缓冲液的Falcon管可容纳多达100个凝胶块。9.蛋白酶K消化后,可将凝胶块保留在此缓冲液或0.5mol/L EDTA溶液中保存于4℃。10. 此外,继续将凝胶块用高压消毒过的TE缓冲液冲洗数遍的步骤。11. 将凝胶块放入装有TE及0.04mg/ml PMSF溶液的Falcon试管中,灭活残留的蛋白酶K。12. 室温下用TE溶液漂洗凝胶块数次,将凝胶块放入另一干净的试管,可直接用于酶切反应或用0.5mol/L EDTA,(pH8.0)4℃保存凝胶块。13. 若用EDTA保存凝胶块,取出后应用TE溶液室温下漂洗30 min×2次。2)大小标准物的制备 l λ多联体1.以TE缓冲液悬浮λ多联体(Boehringer MA宝灵曼公司产品),浓度为4μg/40μl。2.用等体积TE配制的2%低熔点琼脂糖(温度保持在45℃)混匀。3.移去混合液注入预冷的凝胶块模具中。4.室温下用TE及100 mmol/L NaCl溶液温育2天。l 酵母染色体1.从YPD(酵母提取物,蛋白胨和葡萄糖)培养基瓶皿中挑选单一克隆加入10ml YPD预培养的肉汤中,30℃下剧烈震荡生长24小时,然后加入200ml YPD肉汤,剧烈振荡24~48h(产量大约100块)。2.4000×g转速,离心10min,然后用50mmol/L EDTA/10 mmol/L Tris-HCl(pH7.5)溶液悬浮。3.仍以4000×g转速离心10min,再用SCE[1 mol/L 山梨醇,0.1mol/L枸椽酸钠,pH5.8及10 mmol/L EDTA (pH7.5)]溶液重悬。4.取稀释后的细胞悬液用Neubauer腔计数。5.溶液短暂离心后,再用SCE重悬细胞,使40μl SCE溶液中含5×107个细胞(相当于80μl体积的模块中含有5×107个细胞)。6.溶液与0.1mg/ml酵母扣糖酶100T和100mmol/Lβ-巯基乙醇混匀,37℃保温15~30min。7.细胞悬液与等体积的SCE配制的2%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混匀,保持在50℃。8.将混合物移注入预冷的凝胶块模具中。9.凝胶块用含10 mmol/L二硫苏糖醇的SCE溶液37℃下振荡温育1~2小时。10. 将凝胶块移入蛋白酶缓冲液中,加入2mg/ml蛋白酶K,50℃温育48h。11. 用50 mmol/L EDTA/10 mmol/L Tris-HCl(pH7.5)溶液洗涤凝胶块3次,每次20min。12. 凝胶块可用此混合液于4℃保存或不用漂洗直接装载入凝胶中。3)琼脂糖凝胶块中DNA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1.应使用消毒溶液及戴无菌手套以免DNA降解。2.在Falcon试管中用1×TE溶液漂洗凝胶块20min 3次,以去除EDTA。3.混合:酶反应缓冲液(高、中或低盐缓冲液),100 mmol/L亚精胺(只用于高盐缓冲液状态),10~20单位的内切酶。20单位的内切酶就足以过夜完全消化10μg DNA。4.设立一个除内切酶成分外含有混合物各组分的阴性对照,以检查是否有非特异性DNA降解。5.将琼脂糖凝胶块加入反应混合溶液中:通常用消毒过的手术刀或套环将凝胶块移入。6.若两种内切酶所需缓冲液条件一致,可以同时或先后用两种不同的酶进行消化(先用低盐缓冲液的酶消化,再调整盐浓度)。倘若首次消化的酶要求50℃条件,在第二个酶消化时要换缓冲液。7.若要进行部分消化,则首先在同一温度和反应时间用1:10稀释的酶进行尝试。4)凝胶电泳1.将0.8%的琼脂糖在0.25×TBE中熔化后冷却至50~60℃,立即注入凝胶框架中,并插入梳子。2.凝胶固化后小心地拔出齿梳,用2把无菌手术刀将DNA凝胶块上样。若用不同内切酶消化凝胶块,则取不同样品时应将手术刀片烧灼后冷却。将DNA大小标志物上样至凝胶的两旁。3.用1%液态低熔点琼脂糖凝胶(0.25×TBE配制)密封狭槽。4.若有气泡存在,用注射器驱赶气泡。5.一旦密封的低熔点琼脂糖已固化(大约10min),可将凝胶搁入腔室,并用电泳缓冲液覆盖过胶面。6.应设定合适的电压及转换时间(参考《分子医学技术》84页表8.1)并开始电泳。两个不同电泳方向的电流应相等。7.电泳结束后,凝胶用0.25×TBE配制成的EB(0.4μg/ml)染色。8.用泵自槽中排除缓冲液,续以双蒸水冲洗电泳槽。9.凝胶成像:DNA在曝光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缺口。10. 用0.25mol/L HCl漂洗凝胶30min,让DNA脱嘌呤,并有利于转移。11. 凝胶用碱(变性溶液中)变性20min,两次,续以中性溶液1~5min。12. 采用标准Southern印迹方案将DNA转印至尼龙膜上。一般来说,印迹PFGE凝胶的时间较普通凝胶印迹时间长(约48h)。

  • 【原创大赛】【第四届原创】牛奶和奶粉中的保泰松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牛奶和奶粉中保泰松残留量方法的研究摘 要 建立一种测定牛奶和奶粉中保泰松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方法。用乙醇、氨水提取,乙醚、石油醚分离脂肪,酸化四氢呋喃-正己烷萃取,流动相定容、外标法定量。回收率86.0%~96.1%,室内四个水平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0.63%以内,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r)在3.34%~3.99%之间,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RSDR)在6.96%~10.34%之间。在0.03 ng~6 ng范围内均呈线性关系,检出限(LOD)为1.0 μg/kg。 方法准确、简便,可以应用于牛奶和奶粉中保泰松残留量的测定。保泰松(Phenylbutazone),又名苯丁唑啉、4-丁基-1,2-二苯基-3,5-吡咯烷二酮、布他酮、布他唑立丁、布泰其安。化学名称:3,5-Pyrazolidinedione,苯基丁氮酮,为吡唑酮类衍生物。RTECS编号:UQ8225000,CAS登记号:50-33-9。分子式:C19H20N2O2,分子量308.41。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丙酮;氯仿或苯,溶于乙醇或乙醚,几乎不溶于水,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无臭,味略苦。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及抗风湿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由于抗炎抗风湿作用强,曾广泛用于人类的治疗。但代谢产物(Oxyphenbutazone)有不良反应,引起肝炎、中毒甚至致死等。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中使用,不可避免地造成动物产品中该药物的残留。因此,建立一种与世界发达国家同一水平的牛奶和奶粉中保泰松残留检测方法,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与卫生质量、保护国民的健康、促进动物产品出口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检验方法主要有HPLC法、气相色谱法、紫外法毛细管电泳法和电化学检测方法。文献报道的测定保泰松分析方法多应用于药品中和畜禽中,未检索到可应用于牛奶和奶粉中保泰松残留量的资料。本文主要参考AOAC建立的分析方法,重新优化了提取体系和测定条件,建立了碱性去除脂肪、酸性条件下提取牛奶和奶粉中的保泰松、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外标方法定量测定保泰松的新方法。1 试验部分1.1 主要仪器与试剂1.1.1 仪器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B 3200 Q TRAP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配有电喷雾离子源),天平(感量0.01 g,0.000 1 g),漩涡混合器,氮气浓缩仪,10 mL具塞聚丙烯离心管,离心机(2600 g),超声波清洗仪,振荡器。1.1.2 试剂除另有说明外,所用试剂均为AR级。水:GB/T 6682,一级。甲醇,乙醇,乙醚,石油醚,乙酸乙酯,盐酸,甲酸铵。氨水,CP。四氢呋喃,正己烷,乙腈,HPLC级。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CAS:3483-12-3):C4H10O2S2,纯度≥99%。N,N-二甲基甲酰胺(CAS:68-12-2,含量99.5%)。稳定液:0.25 mg/mL二硫苏糖醇-乙酸乙酯溶液(125mg二硫苏糖醇(DL-dithiothreitol)溶于乙酸乙脂并定容至500ml)。0.05 mol/L醋酸铵(1.95g醋酸铵溶于500ml水中,过0.2μm的水相滤膜。使用前过滤)。保泰松标准储备溶液:称取适量保泰松标准物质(CAS:50-33-9,纯度≥95%),用80 mL甲醇溶解,加入5mL稳定液,用甲醇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同时,根据不同测定需要,稀释适当浓度的保泰松标准应用溶液。1.2 仪器工作条件2.1 试验方法2.1.1 样品分析牛奶:称取1 g试样,精确至0.01 g,置于10 mL具塞聚丙烯离心管中,加入1.0 mL乙醇混匀;加入0.1 mL氨水,混匀;加入2.5 mL乙醚,于漩涡混合器混匀20 s,静置5 min;加入2.5 mL石油醚,于漩涡混合器混匀20 s,静置5 min。小心吸弃上清液

  • 【资料】电泳技术

    电泳技术发展简史 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Рейсе首次发现电泳现象。他在湿粘土中插上带玻璃管的正负两个电极,加电压后发现正极玻璃管中原有的水层变混浊,即带负电荷的粘土颗粒向正极移动,这就是电泳现象。 1909年Michaelis首次将胶体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称为电泳。他用不同pH的溶液在U形管中测定了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电泳移动和等电点。 1937年瑞典Uppsala大学的Tiselius对电泳仪器作了改进,创造了Tiselius电泳仪,建立了研究蛋白质的移动界面电泳方法,并首次证明了血清是由白蛋白及α、β、γ球蛋白组成的,由于Tiselius在电泳技术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而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48年Wieland和Fischer重新发展了以滤纸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对氨基酸的分离进行过研究。 从本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1950年Durrum用纸电泳进行了各种蛋白质的分离以后,开创了利用各种固体物质(如各种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凝胶、淀粉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方法。 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利用人工合成的凝胶作为支持介质,创建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极大地提高了电泳技术的分辨率,开创了近代电泳的新时代。30多年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仍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对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使用最普遍,分辨率最高的分析鉴定技术,是检验生化物质的最高纯度:即“电泳纯”(一维电泳一条带或二维电泳一个点)的标准分析鉴定方法,至今仍被人们称为是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鉴定的最后、最准确的手段,即“Last Check”。 由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化学和生化分析鉴定技术的重要新发展,己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4.2 电泳的基本原理 电泳是指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基团,它们在某个特定的pH值下可以带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电场的作用下,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技术。 电泳过程必须在一种支持介质中进行。Tiselius等在1937年进行的自由界面电泳没有固定支持介质,所以扩散和对流都比较强,影响分离效果。于是出现了固定支持介质的电泳,样品在固定的介质中进行电泳过程,减少了扩散和对流等干扰作用。最初的支持介质是滤纸和醋酸纤维素膜,目前这些介质在实验室已经应用得较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糖等通常用滤纸或纤维素、硅胶薄层平板为介质的电泳进行分离、分析,但目前则一般使用更灵敏的技术如HPLC等来进行分析。这些介质适合于分离小分子物质,操作简单、方便。但对于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则分离效果较差。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引入大大促进了电泳技术的发展,使电泳技术成为分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初使用的凝胶是淀粉凝胶,但目前使用得最多的是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质电泳主要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装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电源和电泳槽。电源提供直流电,在电泳槽中产生电场,驱动带电分子的迁移。电泳槽可以分为水平式和垂直式两类。垂直板式电泳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常用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蛋白质的分离。电泳槽中间是夹在一起的两块玻璃板,玻璃板两边由塑料条隔开,在玻璃平板中间制备电泳凝胶,凝胶的大小通常是12cm ? 14 cm,厚度为1mm~2 mm,近年来新研制的电泳槽,胶面更小、更薄,以节省试剂和缩短电泳时间。制胶时在凝胶溶液中放一个塑料梳子,在胶聚合后移去,形成上样品的凹槽。水平式电泳,凝胶铺在水平的玻璃或塑料板上,用一薄层湿滤纸连接凝胶和电泳缓冲液,或将凝胶直接浸入缓冲液中。由于pH值的改变会引起带电分子电荷的改变,进而影响其电泳迁移的速度,所以电泳过程应在适当的缓冲液中进行的,缓冲液可以保持待分离物的带电性质的稳定。

  •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醋酸纤维素薄膜是由醋酸纤维素加工制成的。醋酸纤维素薄膜作为是电泳支持体 有以下优点:①电泳后区带界限清晰;②通电时间较短(二十分钟至一小时);③它 对各种蛋白质(包括血清白蛋白,溶菌酶及核糖核酸酶)都几乎完全不吸附,因此无 拖尾现象;④对染料也没有吸附,因此不结合的染料能完全洗掉,无样品处几乎完全 无色。它的电渗作用虽高但很均一,不影响样品的分离效果,由于醋酸纤维素薄膜吸 水量较低,因此必需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电泳,并使用较低有电流避免蒸发。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已经广泛用于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球蛋白,脂蛋白,糖蛋 白,甲胎蛋白,类固醇及同工酶等的分离分析中,尽管它的分辨力比聚丙酰胺凝胶电 泳低,但它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根据样品理化性质,从提高电泳速度和分辨力出 发选择缓冲液的种类,pH和离子强度。选择好的缓冲液最好是挥发性强,对显色或紫 外光等观察区带没有影响,若样品含盐量较高时,宜采用含盐缓冲液。例如血清蛋白 电泳可选用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或硼酸缓冲液;氨基酸的分离则可选用pH7.2的磷酸 盐缓冲液等。电泳时先将滤膜剪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纸条。在欲点样的位置用铅笔做 上记号,点上样品,在一定的电压,电流下电泳一定时间,取下滤膜,进行染色。不 同物质需采用不同的显色方法,如核苷酸等物质可在紫外分析灯下观察定位,但许多 物质必须经染色剂显色。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染色后区带可剪下,溶于一定的溶剂中进行光密度测定。也 可以浸于折射率为1.474的油中或其他透明液中使之透明,然后直接用光密度计测 定。它的缺点是厚度小,样品用量很小,不适于制备。

  • 凝胶电泳仪简介

    凝胶电泳(英语:Gel electrophoresis)或称胶体电泳 是一大类技术,被科学工作者用于分离不同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等电点等)的分子。凝胶电泳通常用于分析用途,但也可以作为制备技术,在采用某些方法(如质谱(MS)、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克隆技术、DNA测序或者免疫印迹)检测之前部分提纯分子。凝胶电泳仪 - 使用方法凝胶电泳被广泛用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1.大的DNA或者RNA分子通常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分离,也可以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2.蛋白质的凝胶电泳通常在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SDS-PAGE),或者非变性凝胶电泳,或二维电泳。 SDS-PAGE 蛋白质凝胶电泳图。 3.毛细管电泳  4.酶谱法(zymography) 5.变性梯度胶凝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大小和孔隙度。琼脂糖凝胶分离DNA片度大小范围较广,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可分离长度从200bp至近50kb的DNA片段。琼脂糖通常用水平装置在强度和方向恒定的电场下电泳。聚丙烯酰胺分离小片段DNA(5-500bp)效果较好,其分辩力极高,甚至相差1bp的DNA片段就能分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很快,可容纳相对大量的DNA,但制备和操作比琼脂糖凝胶困难。聚丙烯酰胺凝胶采用垂直装置进行电泳。目前,一般实验室多用琼脂糖水平平板凝胶电泳装置进行DNA电泳。 琼脂糖主要在DNA制备电泳中作为一种固体支持基质,其密度取决于琼脂糖的浓度。在电场中,在中性pH值下带负电荷的DNA向阳极迁移,其迁移速率由下列多种因素决定:1、 DNA的分子大小。度琼脂糖凝胶中的迁移速率与DNA分子量对数成反比,分子越大则所受阻力越大,也越难于在凝胶孔隙中蠕行,因而迁移得越慢。 2、 琼脂糖浓度 一个给定大小的线状DNA分子,其迁移速度在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中各不相同。DNA电泳迁移率的对数与凝胶浓度成线性关系。凝胶浓度的选择取决于DNA分子的大小。分离小于0.5kb的DNA片段所需胶浓度是1.2-1.5%,分离大于10kb的DNA分子所需胶浓度为0.3-0.7%, DNA片段大小间于两者之间则所需胶浓度为0.8-1.0%。 3、 DNA分子的构象DNA分子处于不同构象时,它在电场中移动距离不仅和分子量有关,还和它本身构象有关。相同分子量的线状、开环和超螺旋DNA在琼脂糖凝胶中移动速度是不一样的,超螺旋DNA移动最快,而开环双链DNA移动最慢。如在电泳鉴定质粒纯度时发现凝胶上有数条DNA带难以确定是质粒DNA不同构象引起还是因为含有其他DNA引起时,可从琼脂糖凝胶上将DNA带逐个回收,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水解,然后电泳,如在凝胶上出现相同的DNA图谱,则为同一种DNA。

  • 二氢槲皮素是否可以用于压片糖果

    [font=SimSun, STSong, &]通过查询发现二氢槲皮素是新食品资源 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饮料(20 mg/L),发酵乳和风味发酵乳(20 mg/kg),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70 mg/kg)。并不包含压片糖果[/font][font=SimSun, STSong, &]但是又发现一个有趣的企业标准:Q/JLJW 0031 S-2023 二氢槲皮素压片糖果[/font][font=SimSun, STSong,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玉米淀粉、二氢槲皮素为原料,添加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经混合、造粒或不造粒、压片、包装等工艺制成的二氢槲皮素压片糖果。[/font][font=SimSun, STSong, &]所以二氢槲皮素是否可以用于压片糖果?另外槲皮素是否可以用于食品?[/font][font=SimSun, STSong, &]请教各位大佬不吝赐教[/font]

  • 【分享】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

    电泳基本原理 迁移率(或泳动度)是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泳动的速度,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U =υ/E =(d/t)/(V/l) =dl/Vt U为迁移率(cm2•V-1•min-1);υ为颗粒泳动速度(cm•s-1);E 为电场强度( V•cm-1);d为颗粒泳动的距离(cm);l为滤纸有效长度(cm);V为实际电压(V);t为通电时间(s或min)。通过测量d, l, V, t, 即可计算出被分离物质的迁移率。 1迁移率单位= 10-5 cm2•V-1•min-1在确定的条件下,某物质的迁移率为常数,是该物质的化学特征常数。 颗粒带净电荷多,直径小而接近于球形,则在电场中泳动速度快,反之则泳动速度慢。 迁移率还与分子的形状,介质粘度,颗粒所带电荷有关,迁移率与颗表面电荷成正比,与介质粘度及颗粒半径成反比。 影响琼脂糖电泳迁移的主要因素 电场强度 溶液的pH值 溶液的离子强度 电渗现象 温度的影响 支持物的影响 按分离原理分类: 1.区带电泳 2.移界电泳 3.等速电泳 4.聚焦电泳 按有无固体支持物分类 1. 纸上电泳 2. 醋酸纤维素膜电泳 3. 薄层电泳 4. 非凝胶性支持物区带电泳(支持物有:淀粉、纤维素粉、玻璃粉、硅胶) 5. 凝胶支持区带电泳(淀粉凝胶、聚丙稀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 影响琼脂糖电泳迁移的主要因素 DNA的大小 DNA的构象 琼脂糖浓度 缓冲液 不同构像质粒 缓冲液 TAE:乙酸盐缓冲液 TBE:硼酸盐缓冲液 TPE:磷酸盐缓冲液 实验操作 1. 用胶带将洗净、干燥的水平板的边缘封住,形成一个胶模并水平放置。 2. 按水平板的长×宽×0.5cm胶厚,量取0.5×TBE,并按0.7%的浓度称取agarose琼脂糖,在微波炉或电炉上加热至全熔(清澈透明)。 3. 等凝胶温度降至大约50-60以下时,加入1 mg/L溴化乙锭(EB)至终浓度为0.5ug/mL ;摇匀并轻快地倒入水平板中,除掉气泡,插入梳子。 4. 凝固后,将梳子轻轻拔出。 5.去掉胶带,将水平板放入加有0.5×TBE电泳缓冲液的电泳槽中,并且使电泳缓冲液高出凝胶约1mm。 6.在parafilm膜上依次加: ddH2O 6ul,上样Buffer 2ul ,DNA 4ul 分别混匀后点样,记录点样次序。 7. 在水平板两边的点样孔中分别加入6 μ l的λΔΝΑ/EcoRI+HindIII marker。 8. 盖好电泳槽盖子,选择适当的电泳电压(≤5V/cm)及电泳方向(DNA阴极阳极),开始电泳。 9. 当色素接近胶的先端,停止电泳,样品在紫外灯下观察、成像℃

  • 【转贴】有“魅力”的技术----电泳

    电泳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检测手段,与其它先进技术相配合,能创造出惊人的成果,可使人们用较少代价获得最优效益。比如它对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食品、能源、环境和疾病等一系列迫切问题,都有积极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电泳技术正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重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电泳是指混悬于溶液中的样品(有机的或无机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电荷颗粒,在电场影响下向着与自身带相反电荷的电极移动的现象。众所周知,目前最先进的电脑和最精巧的机器人,也难以和蚂蚁的精巧 程度相比。而且蚂蚁还能传宗接代,更是现代技术所望尘莫及的。而蚂蚁的这些特性与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分不开的。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可降解成片段,还可进一步降解成核苷酸;蛋白质(包括酶和同工酶)多肽和氨基酸等都具有可电离的基团,基团在溶液中能吸收或者给出氢离子,从而成为电荷粒子;又由于电荷粒子的多少不等以及具有相同电荷的分子又有大有小,于是在不同的介质中,在电场影响下,它们移动的速度也不相同了。人们利用这种特性,用电泳的方法对上述物质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或者将一定的混合物分离成各个组份以及作少量电泳制备。因为电泳技术的这种独特功能,所以就成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分析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工业生产、国防科研、法医学和商检等许多领域。   在医院临床检验中,利用电泳技术分析血清中的酶及同工酶,可以诊断肾病的综合症、心绞痛、肝硬化、肝癌、多发生骨髓瘤、恶性肿瘤、乙型肝炎、慢性肝炎等疾病;分析血色素组份,可以判定血细胞的正常与异常;;测定体液中可能存在微生物、原虫的特异性抗原成份,在抗原成份分离的基础上,寻找所需的单克隆抗体等等。   在公安、政法侦审工作中,利用电泳技术检测的结果,对确定案件性质、提供侦察线索和犯罪证据等,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一直用作案现场留下的污迹与嫌疑分子的血型相核对的方法,遇到了一个以上的嫌疑分子是同样的血型时,这种方法就失灵了。然而利用电泳技术可以从人的体液和其他组织的样品中分离出代表一个人的独特基因组成的一系列谱带,从而能比较准确地鉴别罪犯。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农业国,电泳技术在农业领域用途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杂种优势的预测,杂种后代的鉴定,不同品种的区别,亲缘关系的分析,雄性不育系的鉴定,遗传基因的定位,植物抗性的研究等许多方面。在促进“新的绿色革命”中电泳技术正显示出强大的威力,特别对解决种子质量,鉴别假劣种子方面可建奇功。它较传统的生态方法有更多优点:一是速度快,准确可靠;二是不需大面积土地,只需在实验室直接分析种子或幼苗;三是不受环境影响;四是花钱少,成本低,技术比较容易掌握。总之,电泳方法省时省工省钱,效果好。   电泳技术还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环境保护等方面,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电泳技术的广泛使用,促使各大专院校和中等专科学校急切培养大批电泳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所以电泳又成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科研手段。   一九八四年九月,美国在航天飞机上首先使用电泳技术提炼了一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胰岛素β细胞,为全世界上百万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电泳技术在太空的应用,更使它一时身价百倍,由于太空无重力作用,电泳液中不存在冷热对流现象,从而不影响分离效果。被分离的物质纯度高,成本低,如治疗血栓病的尿激酶,在太空生产,产量可以提高四百倍,售价可降低百分之九十,美国每年患血栓病的人有一百多万,只此一项即可节约几亿美元。   电泳技术的强大生命力使人们对它刮目相待,它正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创造出许多奇迹,比如治疗氨今无法治疗的疾病,创造新的工业生产方法和消费品,增加抗旱和抗病虫害的作物等等,人们称它是一种有“魅力”的技术。

  • 【资料】-毛细管电泳在农药残留检测上的应用

    [b]毛细管电泳在农药残留检测上的应用[/b][i]唐建设, 项丽[/i]摘 要:对近 20 年来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按照农药的用途分类,分别评述了应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检测杀虫剂和杀菌剂以及除草剂残留的研究进展,并对毛细管电泳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关键词:毛细管电泳 农药 残留  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也称为高效毛细管电泳 ( 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HPCE),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方法,是现代分析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它利用液体介质中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迁移速度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毛细管电泳具有高灵敏度、分离度高、分析速度快和样品用量少等特点,其应用范围包括无机离子、有机分子、生物大分子、对映体等。它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食品化学、环境化学、医学和法学等许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农药的测定常采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我国的农药类标准方法一般以[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为主。高效毛细管电泳用于农药原药、制剂及残留的分离分析,国内起步较晚,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已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尤以各种除草剂的分离、单种农药制剂及复配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报道居多。1  杀虫剂及杀菌剂 根据各农药的化学和毒理学性质,检测有机磷农药的分析方法工有波谱法、色谱法、酶抑制法、酶联免疫法和活体生物测定法[2 。 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研究,国外研究较早,国内对此的研究正在渐渐兴起。 Schmitt 等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 (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hromatography, MEKC) 法,在添加100 mmol/ L SDS 、40 mmol/ L 二甲基-β-环糊精 (DM-β-CD) 、p H = 9 的 20 mmol/ L 硼酸缓冲溶液中,200 nm 紫外光下,同时分离并检测了育畜磷、异柳磷、氯亚胺硫磷、苯线磷和马拉硫磷。 同时在上述体系中添加 40 mmol/ L DM-β-CD、15%的甲醇,分离了 6 种 DDT 的同分异构体。 Susse 等人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法,在添加 30 mmol/ L SDS、p H = 8的5 mmol/ L 硼酸缓冲溶液中,200~300 nm 紫外光下,同时分离并检测了苯胺灵,杀残威和克百威 3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以及甲基对硫磷,乙基对硫磷,毒虫畏 3 种有机磷类农药,其检测限可达到 0.08~0.13 mg/ L 。 Karcher 等人在 p H = 7 的 50 mmol/L 磷酸缓冲溶液中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CZE) 分离模式,以 7-氨基萘-1,3-二磺酸(ANDSA) 衍生,用紫外检测器和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检测了氯菊酯、苯醚菊酯、氟硅菊酯、氯氰菊酯、甲氰菊酯 5 种拟除虫菊酯农药,未衍生的条件下 2 种检测器的检测限分别为 4.5×10-5 mol/ L 和 2.5×10 - 5 mol/ L,衍生的条件下 2 种检测器的检测限分别为 3. 2×10- 5 mol / L 和 9.3×10 -5 mol/ L 。 近年来,Carmen García - Ruiz 等在p H = 7. 0,含 20 mmol/ L 的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 的 25 mmol/ L Tris 缓冲溶液中,采用 24 kV 高电压,在 25 ℃温度下,很好的分离了马拉硫磷、稻丰散及其对应体。 Ana JuanGarcía等用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电泳模式,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同时测定了莴苣、土豆、葡萄和草莓中的氟丙菊酯、联苯三唑醇、环唑醇、咯菌清、吩唑醇、腈菌唑、蚊蝇醚和戊唑醇 8 种农药,使用的缓冲液是 pH = 9.2,含有 75mmol/ L NaCl 的 6 mmol/ L 十水四硼酸钠溶液。 用固相萃取对样品进行萃取,回收率在 40 %~106 %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 10 %~19 %之间。[color=red]最后有全文的下载[/color]

  • 【金秋计划】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详细操作步骤和详解

    [size=10px][b]一、琼脂糖凝胶电泳原理[/b]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它利用琼脂糖凝胶的网络结构,?通过电场作用使带电颗粒(?如DNA或RNA)?在凝胶中移动,?根据分子大小和电荷性质的不同实现分离。?这种技术不仅操作简单迅速,?而且具有高分辨率,?因此在基因操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font='PingFang SC']其[b]原理主要基于DNA分子的两大特性: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b][/font] ?琼脂糖是一种天然的长链状聚合分子,它在沸水中溶解,当温度降至45℃时开始凝固并形成多孔刚性立体网状结构,其孔径的大小取决于琼脂糖的浓度。 [b]分子筛效应[/b]指的是琼脂糖凝胶由琼脂糖分子交联形成的网状结构,其孔径大小与琼脂糖浓度成反比。当DNA分子通过凝胶时,会受到凝胶孔径的阻碍。较小的DNA片段可以通过凝胶孔隙,而较大的DNA片段则会被阻挡,导致迁移速率降低。?? [/size][align=center][size=10px] [/size][/align][size=10px][b]电荷效应[/b]指的是DNA分子在碱性条件下(pH7)会电离,带负电荷。当DNA样品置于电场中时,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向正极方向移动。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其所带的电荷量成正比,而电荷量又与DNA片段的长度成正比。因此,在相同电场条件下,较长的DNA片段迁移速率较慢,而较短的DNA片段迁移速率较快。不同DNA的分子量大小及构型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在电泳中的迁移率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可分离出不同的区带。[b]为什么核酸条带显示荧光?[/b]主要便于观察,对核酸进行了染色。溴化乙锭EB是一种扁平状分子,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发射荧光。当EB与DNA分子形成EB-DNA复合物后,其发射的荧光强度比游离状态的EB提高10倍以上,且荧光强度与DNA的含量呈正比。 [b]二、?琼脂糖凝胶电泳的详细操作步骤(1%琼脂糖凝胶电泳为例) [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1.安装制胶模具[/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font][/b]利用电泳托盘,安装制胶模具,水平放置于试验桌上。 [b][font='Times New Roman', 'serif']2.[/font]制备琼脂糖凝胶:[/b]将琼脂糖粉末溶解于缓冲液中,加热煮沸,冷却后凝固成凝胶。(根据电泳所需要的分辨率准备琼脂糖-电泳缓冲液凝胶溶液)[font='Times New Roman','serif'](1)[/font]称取[font='Times New Roman','serif']1g[/font]琼脂糖,放入盛有[font='Times New Roman','serif']100mL 0.5×TBE[/font]缓冲液的[font='Times New Roman','serif']500mL[/font]三角瓶中,摇匀用天平称量其重量,摇匀。在微波炉中,使琼脂糖完全溶解,放回天平上,加入蒸馏水补齐至初始重量。冷却至不烫手([font='Times New Roman','serif']55℃[/font]左右),加入[font='Times New Roman','serif']100μL[/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0.5mg/mL EB[/font]溶液(终浓度为[font='Times New Roman','serif']0.5 μg/mL[/font]),或加入[font='Times New Roman','serif']5-10μL[/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StarGreen DNA Dye(GenStar)[/font],摇匀。 [font='Times New Roman','serif'](2) [/font]将凝胶溶液倒入安装好的制胶模具中,凝胶厚度应在[font='Times New Roman','serif']3-5mm[/font]。 [font='Times New Roman','serif'](3) [/font]选择合适的梳子,梳子的插入深度应使齿的底部和板的表面距离在[font='Times New Roman','serif']0.5[/font]到[font='Times New Roman','serif']1.0mm[/font]。要检查梳子齿下方或之间是否有气泡,在室温下冷却凝固。 [font='Times New Roman','serif'](4) [/font]待凝胶充分凝固后,垂直向上小心拔出梳子,以保证点样孔完好。 [font='Times New Roman','serif'](5)[/font]将凝胶置入电泳槽中,加入[font='Times New Roman','serif']0.5×TBE[/font]缓冲液[font='Times New Roman','serif'],以浸没凝胶约1mm为合适。[/font] [/size] [size=10px][b][font='Times New Roman','serif']3[/font][font='Times New Roman','serif'].[/font]制备DNA样品:[/b]将DNA样品与上样缓冲液混合。[/size] [size=10px]把DNA样品和上样缓冲液混合,利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9p][color=#3333ff]移液枪[/color][/url]把电泳样品加到没入缓冲液中凝胶槽中,在凝胶的两侧样品槽内加入合适的分子量标准品。[/size] [size=10px]上样量的多少根据样品中DNA片断的多少和大小而定,已知浓度的DNA用于估测样品质粒DNA的浓度。 [b][font='Times New Roman','serif']4.[/font]电泳:[/b]将DNA样品加载到凝胶上的样品孔中,在电场的作用下进行电泳。[/size] [size=10px]盖上电泳槽的盖子,正确连结电泳槽上的导线。电泳电压以正负电极的距离的一到五倍为合适(1到5V/cm)。如果电泳线连接正确,那么在进行电泳时可以看到有气泡从电泳槽内电极导线处产生,同时,在几分钟后,可见溴酚蓝条带从负极向正极移动,从上样槽内移入胶体。[/size] [size=10px][b]5.观察:[/b]当核酸样品移动到距离胶板下沿约1cm处时,停止电泳。电泳结束后,利用紫外灯观察DNA片段的迁移情况。当DNA样品在凝胶内移动到合适的距离时,关闭电源,去除电泳导线和电泳槽盖子。在室温下,用电泳缓冲液或水配制的EB溶液(0.5 μg/ml)对凝胶进行染色[b][font=-apple-system, helvetica, sans-serif]。[/font] 三、琼脂糖凝胶电泳的主要应用[/b] [/size] [size=10px][b]1.DNA片段的鉴定:[/b]通过比较DNA片段的迁移距离,与标准品进行对照,可以判断DNA片段的大小。[/size] [size=10px][b]2.DNA片段的分离:[/b]利用不同大小DNA片段的迁移速率差异,可以将DNA片段进行分离。[/size] [size=10px][b]3.DNA的纯化:[/b]通过电泳将目的DNA片段与其他杂质分离,得到纯化的DNA片段。(割胶回收)[/size] [size=10px][b]四、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b][/size] [b][font='Times New Roman','serif'][size=10px]1.EB毒性[/size][/font][/b] [size=10px]EB是一种很强的诱变剂。在接触含有EB溶液时,应该全程戴手套和口罩。[/size] [size=10px]电泳中使用的溴化乙锭(EB)为中度毒性、强致癌性物质,务必小心,勿沾染于衣物、皮肤、眼睛、口鼻等。所有操作均只能在专门电泳区域操作,戴一次性手套,并及时更换。[/size] [b][font='Times New Roman','serif'][size=10px]2. 加热熔化琼脂糖[/size][/font][/b] [size=10px]用微波炉加热熔化琼脂糖时,溶液体积不能超过三角瓶容量的1/3,以免煮沸时溶液溢出。同时,琼脂糖必须完全熔化,否则可能导致电泳图像模糊不清。[/size] [b][font='Times New Roman','serif'][size=10px]3.凝胶厚度[/size][/font][/b] [size=10px]凝胶的厚度一般为4-6nm,若太厚可能会影响检测的灵敏度。待凝胶充分凝固后才能拔出梳子,以保证点样孔形状完好,防止漏样。[b][font='Times New Roman','serif']4.上样[/font][/b][/size] [size=10px]上样时,须先除去点样孔中的气泡,并且加样操作需小心谨慎,以免漏样或损坏胶孔。[/size] [b][font='Times New Roman','serif'][size=10px]5.电泳电压[/size][/font][/b] [size=10px]选择适当的电泳运行条件很重要,包括电压和距离。推荐的电压范围是4-6V/cm,电压太低会降低迁移率,电压太高会降低分辨率。[/size]

  • 琼脂糖电泳步骤之超级基础篇

    琼脂糖电泳步骤之超级基础篇一、电泳前准备准备内容作用1.刷干净电泳制胶的梳子,板子,槽子,蒸馏水洗净晾干防止不必要的重复污染,减少外来的污染。梳子干净有利于梳孔的形成。2.检查电泳槽,根据情况更换buffer排除电泳槽的电极接触不良,确保buffer的缓冲能力,减少污染。3.根据DNA的分离范围选择合适的胶浓度并记录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防止样过快跑出胶或者是过慢浪费时间。4.计算agarose的用量和制胶 buffer的用量记录,胶最终越薄越好。实验记录备查 二、制胶步骤注意事项1.称量agarose和bufferBuffer不要用成H2O,称量相对准确2.融胶,加热到胶产生大量的气泡时,拿出摇匀,继续加热到完全溶解,拿出摇匀,再加热到沸腾。非常热,小心烫手,另外注意不要加热过度使胶冲出瓶子。因此注意选择起码为胶体积2倍以上的瓶子。保证胶混匀和完全溶解,减少可能因此引起的胶中孔径不均匀影响分离效果。3.倒胶,可用水浴的办法使胶冷却到60度左右,即手可以握住瓶子的温度,沿着制胶板的一侧,缓缓地一次性倒入。梳子最好是预先放好并固定的,注意梳孔的体积能点的下所有的样。用枪头赶掉气泡。制胶的桌面相对水平。倒胶时尽量减少气泡的产生。EB如果在制胶时加入,在60度左右时加入,使终浓度为0.5ug/ml。不宜过低,染色成像不明显;不宜过高,导致背景太深。摇匀要沿着瓶壁摇动,尽量减少气泡产生的可能性。高浓度胶例如2%以上的EB很难摇匀,而且凝的速度也相对快,强烈建议跑完胶之后再用EB染色。4.室温凝胶30分钟过程中不要碰到梳子,尽量保持胶的位置不移动。时间不宜过久,导致胶干燥变形;不宜过短,影响胶内部孔径形成。5.拔梳子,放入电泳槽。缓缓地将梳子垂直从梳孔拔出,尽可能使梳子是同时从各个胶孔拔出的。暂时不用的胶最好放入电泳槽电泳液中浸泡。电泳液要浸没胶1mm。 三、上样电泳[

  • 【求助】谁能提供醋酸纤维膜电泳(硫酸软骨素电泳纯度的检测)方面的资料给我?

    【求助】谁能提供醋酸纤维膜电泳(硫酸软骨素电泳纯度的检测)方面的资料给我?

    [em09511],本人做了好几次硫酸软骨素电泳纯度的检测。跑出来的图谱不知道是否准确?那位大虾能不能帮忙分析一下。[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2/200912101407_189290_1882110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2/200912101407_189291_1882110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2/200912101407_189292_1882110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2/200912101407_189293_1882110_3.jpg[/img]

  • 【分享】电泳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早期的电泳技术是由瑞典Uppsala大学物理化学系Svedberg教授提出了荷电的胶体颗粒在电场中移动的现象称其为电泳。于1937年,收ArneTiselius教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利用些电泳现象,发明了最早期的界面电泳,用于蛋白质分离的研究,开创了电沪泳技术的新纪元。此后,各种电泳技术及仪器相继问世,先进的电泳仪和电泳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它在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中占重要地位,按电泳的原理有三种形式的电泳分离系统:原则上按电泳的原理来分,即移动界面电泳、区带电泳和稳态电泳或称置换(排代)电泳。在自由移动界面电泳,是带电分子的移动速率通过观察界面的移动来测定,该方法已成为历史。代之以采用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  区带电泳因所用支持体的种类、粒度大小和电泳方式等不同,其临床应用的价值也各有差异。固体支持介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硅胶、矾土、纤维素等;另一类是淀粉、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由于它们具微细的多孔网状结构,故除能产生电泳作用外,还有分子筛效应,小分子会比大分子跑得快而使分辨率提高。它的最大优点是几乎不吸附蛋白质,因此电泳无拖尾的现象。低浓度的琼脂糖电泳相当于自由界面电泳,蛋白质在电场中可自由穿透,阴力小,分离清晰,透明度高,能透过200~7000nm波长的着色区带的检测敏感性,为此第一类支持介质现已被第二类支持介质所替代。  稳太电泳或称置换电泳的特点是分子颗粒的电泳迁移在一定时间后达到稳态,如等电聚焦和等速电泳。  区带电泳是临床检验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是其他新技术,更扩大了其应用范围,提高了检测技术,现对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作一评述。

  • 毛细管电泳用于解离常数的测定

    传统的解离常数(pKa)的测定方法有电位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但是电位滴定法需要求分析物必须有很好的水溶性,而分光光度法需要精确配置分析物浓度,溶液配置量大而繁琐。毛细管电泳法用于pKa的测定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该方法用量少、简单、快速。水溶性不好的物质也可以通过有机溶剂的溶解后进行测定。此法通常要求配置一系列pH值的背景电解质(BGE),测定不同pH值下的电泳淌度通过非线性拟合求出pKa值。当然,这时候要求背景电解质的离子强度要保持恒定。而当BGE中有有机溶剂存在时测量得到的pH值和离子强度的计算都需要进行校正。 刚看了一篇综述,总结下来跟坛友们分享。CE的应用范围还是很广的。

  • [分享]电泳技术发展简史

    电泳技术发展简史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Рейсе首次发现电泳现象。他在湿粘土中插上带玻璃管的正负两个电极,加电压后发现正极玻璃管中原有的水层变混浊,即带负电荷的粘土颗粒向正极移动,这就是电泳现象。1909年Michaelis首次将胶体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称为电泳。他用不同pH的溶液在U形管中测定了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电泳移动和等电点。1937年瑞典Uppsala大学的Tiselius对电泳仪器作了改进,创造了Tiselius电泳仪,建立了研究蛋白质的移动界面电泳方法,并首次证明了血清是由白蛋白及α、β、γ球蛋白组成的,由于Tiselius在电泳技术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而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48年Wieland和Fischer重新发展了以滤纸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对氨基酸的分离进行过研究。从本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1950年Durrum用纸电泳进行了各种蛋白质的分离以后,开创了利用各种固体物质(如各种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凝胶、淀粉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方法。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利用人工合成的凝胶作为支持介质,创建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极大地提高了电泳技术的分辨率,开创了近代电泳的新时代。30多年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仍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对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使用最普遍,分辨率最高的分析鉴定技术,是检验生化物质的最高纯度:即“电泳纯”(一维电泳一条带或二维电泳一个点)的标准分析鉴定方法,至今仍被人们称为是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鉴定的最后、最准确的手段,即“Last Check”。由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化学和生化分析鉴定技术的重要新发展,己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电泳的基本原理电泳是指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基团,它们在某个特定的pH值下可以带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电场的作用下,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技术。电泳过程必须在一种支持介质中进行。Tiselius等在1937年进行的自由界面电泳没有固定支持介质,所以扩散和对流都比较强,影响分离效果。于是出现了固定支持介质的电泳,样品在固定的介质中进行电泳过程,减少了扩散和对流等干扰作用。最初的支持介质是滤纸和醋酸纤维素膜,目前这些介质在实验室已经应用得较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糖等通常用滤纸或纤维素、硅胶薄层平板为介质的电泳进行分离、分析,但目前则一般使用更灵敏的技术如HPLC等来进行分析。这些介质适合于分离小分子物质,操作简单、方便。但对于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则分离效果较差。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引入大大促进了电泳技术的发展,使电泳技术成为分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初使用的凝胶是淀粉凝胶,但目前使用得最多的是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质电泳主要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

  • 【分享】电泳技术发展简史

    电泳技术发展简史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Рейсе首次发现电泳现象。他在湿粘土中插上带玻璃管的正负两个电极,加电压后发现正极玻璃管中原有的水层变混浊,即带负电荷的粘土颗粒向正极移动,这就是电泳现象。1909年Michaelis首次将胶体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称为电泳。他用不同pH的溶液在U形管中测定了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电泳移动和等电点。1937年瑞典Uppsala大学的Tiselius对电泳仪器作了改进,创造了Tiselius电泳仪,建立了研究蛋白质的移动界面电泳方法,并首次证明了血清是由白蛋白及α、β、γ球蛋白组成的,由于Tiselius在电泳技术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而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48年Wieland和Fischer重新发展了以滤纸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对氨基酸的分离进行过研究。从本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1950年Durrum用纸电泳进行了各种蛋白质的分离以后,开创了利用各种固体物质(如各种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凝胶、淀粉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方法。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利用人工合成的凝胶作为支持介质,创建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极大地提高了电泳技术的分辨率,开创了近代电泳的新时代。30多年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仍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对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使用最普遍,分辨率最高的分析鉴定技术,是检验生化物质的最高纯度:即“电泳纯”(一维电泳一条带或二维电泳一个点)的标准分析鉴定方法,至今仍被人们称为是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鉴定的最后、最准确的手段,即“Last Check”。由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化学和生化分析鉴定技术的重要新发展,己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电泳的基本原理电泳是指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基团,它们在某个特定的pH值下可以带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电场的作用下,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技术。电泳过程必须在一种支持介质中进行。Tiselius等在1937年进行的自由界面电泳没有固定支持介质,所以扩散和对流都比较强,影响分离效果。于是出现了固定支持介质的电泳,样品在固定的介质中进行电泳过程,减少了扩散和对流等干扰作用。最初的支持介质是滤纸和醋酸纤维素膜,目前这些介质在实验室已经应用得较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糖等通常用滤纸或纤维素、硅胶薄层平板为介质的电泳进行分离、分析,但目前则一般使用更灵敏的技术如HPLC等来进行分析。这些介质适合于分离小分子物质,操作简单、方便。但对于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则分离效果较差。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引入大大促进了电泳技术的发展,使电泳技术成为分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初使用的凝胶是淀粉凝胶,但目前使用得最多的是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质电泳主要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

  • 【转帖】核酸电泳的指示剂与染色剂

    指示剂 核酸电泳常用的指示剂有溴酚兰和二甲苯青及银染色.溴酚兰在碱性液体中 呈紫兰色,在0.6%、1%、1.4%和2%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溴酚兰的迁移率分别与1Kb、 0.6Kb、0.2Kb和0.15Kb的双链线性DNA片段大致相同.二甲苯青的水溶液呈兰色,它在 1%和1.4%琼脂糖中电泳时,其迁移速率分别与2Kb和1.6Kb的双链线性DNA大致相似.  指示剂一般与蔗糖、甘油或聚蔗糖400组成载样缓冲液.载样缓冲液的作用有①增加样 品密度,使其比重增加,以确保DNA均匀沉入加样孔内.②在电泳中形成肉眼可见的指 示带,可预测核酸电泳的速度和位置.③使样品呈色,使加样操作更方便.染色剂 核酸电泳后,需经染色后才能显现出带型,最常用的是溴化乙锭染色法,其 次是银染色.  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是一种荧光染料,EB分子可嵌入核酸双链的碱基对 之间,在紫外线激发下,发出红色荧光.根据情况可在凝胶电泳液中加入终浓度为 0.5ug/ml的EB,有时亦可在电泳后,将凝胶浸入该浓度的溶液中染色10~15min.琼脂 糖凝胶EB染色,肉眼可见核酸电泳带,其DNA量一般5ng,当溴化乙锭太多,凝胶染 色过深,核酸电泳带看不清时,可将凝胶放入蒸馏水浸泡30min后再观察.  银染色液中的银离子(Ag+)可与核酸形成稳定的复合物,然后用还原剂如甲醛 使Ag+还原成银颗粒,可把核酸电泳带染色黑褐色.主要用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染色. 也用于琼脂糖凝胶染色.其灵敏度比EB高200倍.但银染色后,DNA不宜回收.来源:生命经纬

  • 常见实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

    常见实验用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常用贮液与溶液1mol/L亚精胺(Spermidine): 溶解2.55g亚精胺于足量的水中,使终体积为10ml。分装成小份贮存于-20℃。1mol/L精胺(Spermine):溶解3.48g精胺于足量的水中,使终体积为10ml。分装成小份贮存于-20℃。10mol/L乙酸胺(ammonium acetate):将77.1g乙酸胺溶解于水中,加水定容至1L后,用0.22um孔径的滤膜过滤除菌。10mg/ml牛血清蛋白(BSA):加100mg的牛血清蛋白(组分V或分子生物学试剂级,无DNA酶)于9.5ml水中(为减少变性,须将蛋白加入水中,而不是将水加入蛋白),盖好盖后,轻轻摇动,直至牛血清蛋白完全溶解为止。不要涡旋混合。加水定容到10ml,然后分装成小份贮存于-20℃。1mol/L二硫苏糖醇(DTT):在二硫苏糖醇5g的原装瓶中加32.4ml水,分成小份贮存于-20℃。或转移100mg的二硫苏糖醇至微量离心管,加0.65ml的水配制成1mol/L二硫苏糖醇溶液。8mol/L乙酸钾(potassium acetate):溶解78.5g乙酸钾于足量的水中,加水定容到100ml。1mol/L氯化钾(KCl):溶解7.46g氯化钾于足量的水中,加水定容到100ml。3mol/L乙酸钠(sodium acetate):溶解40.8g的三水乙酸钠于约90ml水中,用冰乙酸调溶液的pH至5.2,再加水定容到100ml。0.5mol/L EDTA:配制等摩尔的Na2EDTA和NaOH溶液(0.5mol/L),混合后形成EDTA的三钠盐。或称取186.1g的Na2EDTA?2H2O和20g的NaOH,并溶于水中,定容至1L。1mol/L HEPES:将23.8gHEPES溶于约

  • 【分享】生物化学实验讲义1-电泳技术

    生化实验讲义(理论部分)--电泳技术   4.1 电泳技术发展简史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Рейсе首次发现电泳现象。他在湿粘土中插上带玻璃管的正负两个电极,加电压后发现正极玻璃管中原有的水层变混浊,即带负电荷的粘土颗粒向正极移动,这就是电泳现象。1909年Michaelis首次将胶体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称为电泳。他用不同pH的溶液在U形管中测定了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电泳移动和等电点。1937年瑞典Uppsala大学的Tiselius对电泳仪器作了改进,创造了Tiselius电泳仪,建立了研究蛋白质的移动界面电泳方法,并首次证明了血清是由白蛋白及α、β、γ球蛋白组成的,由于Tiselius在电泳技术方面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而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1948年Wieland和Fischer重新发展了以滤纸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对氨基酸的分离进行过研究。从本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1950年Durrum用纸电泳进行了各种蛋白质的分离以后,开创了利用各种固体物质(如各种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凝胶、淀粉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方法。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利用人工合成的凝胶作为支持介质,创建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极大地提高了电泳技术的分辨率,开创了近代电泳的新时代。30多年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仍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对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使用最普遍,分辨率最高的分析鉴定技术,是检验生化物质的最高纯度:即“电泳纯”(一维电泳一条带或二维电泳一个点)的标准分析鉴定方法,至今仍被人们称为是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鉴定的最后、最准确的手段,即“Last Check”。由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化学和生化分析鉴定技术的重要新发展,己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4.2 电泳的基本原理电泳是指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许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基团,它们在某个特定的pH值下可以带正电或负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电泳技术就是利用在电场的作用下,由于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以及分子本身大小、形状等性质的差异,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对样品进行分离、鉴定或提纯的技术。电泳过程必须在一种支持介质中进行。Tiselius等在1937年进行的自由界面电泳没有固定支持介质,所以扩散和对流都比较强,影响分离效果。于是出现了固定支持介质的电泳,样品在固定的介质中进行电泳过程,减少了扩散和对流等干扰作用。最初的支持介质是滤纸和醋酸纤维素膜,目前这些介质在实验室已经应用得较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糖等通常用滤纸或纤维素、硅胶薄层平板为介质的电泳进行分离、分析,但目前则一般使用更灵敏的技术如HPLC等来进行分析。这些介质适合于分离小分子物质,操作简单、方便。但对于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则分离效果较差。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引入大大促进了电泳技术的发展,使电泳技术成为分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初使用的凝胶是淀粉凝胶,但目前使用得最多的是琼脂糖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质电泳主要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装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电源和电泳槽。电源提供直流电,在电泳槽中产生电场,驱动带电分子的迁移。电泳槽可以分为水平式和垂直式两类。垂直板式电泳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常用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蛋白质的分离。电泳槽中间是夹在一起的两块玻璃板,玻璃板两边由塑料条隔开,在玻璃平板中间制备电泳凝胶,凝胶的大小通常是12cm 14 cm,厚度为1mm~2 mm,近年来新研制的电泳槽,胶面更小、更薄,以节省试剂和缩短电泳时间。制胶时在凝胶溶液中放一个塑料梳子,在胶聚合后移去,形成上样品的凹槽。水平式电泳,凝胶铺在水平的玻璃或塑料板上,用一薄层湿滤纸连接凝胶和电泳缓冲液,或将凝胶直接浸入缓冲液中。由于pH值的改变会引起带电分子电荷的改变,进而影响其电泳迁移的速度,所以电泳过程应在适当的缓冲液中进行的,缓冲液可以保持待分离物的带电性质的稳定。为了更好的了解带电分子在电泳过程中是如何被分离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电泳的基本原理。在两个平行电极上加一定的电压(V),就会在电极中间产生电场强度(E),L是电极间距离。在稀溶液中,电场对带电分子的作用力(F),等于所带净电荷与电场强度的乘积。这个作用力使得带电分子向其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分子会受到介质粘滞力的阻碍。粘滞力(F’)的大小与分子大小、形状、电泳介质孔径大小以及缓冲液粘度等有关,并与带电分子的移动速度成正比,对于球状分子,F’的大小服从Stokes定律,即:

  • 【转】毛细管电泳原理及分析策略

    【转】毛细管电泳原理及分析策略

    毛细管电泳原理及分析策略一、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电泳是指电解质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电荷相反方向迁移的现象。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指离子或带电粒子以毛细管为分离室,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迁移速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液相分离分析技术。由于毛细管内径小,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大,易于散热,因此毛细管电泳可以减少焦耳热的产生,这是与传统电泳技术的根本区别。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5/201205142034_366964_2019107_3.jpgHPCE实际上包含电泳、色谱及其相互交叉的内容,是分析科学中继高效液相色谱之后的又一重大进展,它使得分离分析科学从微升级水平进入到纳升级水平,并使得细胞的分析,乃至单分子的分析成为可能。尤其是对样品珍贵,取样极少的生物大分子,毛细管电泳具有绝对的优势。其突出特点是:(1)所需样品量少;(2)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3)分离模式多,开发分析方法容易;(4)溶剂用量少,经济、环保;(5)应用范围极广。毛细管电泳技术可用于分离分析多种组分,如核酸/核苷酸、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糖类/糖蛋白、酶、碱氨基酸、微量元素、小的生物活性分子等的快速分析,以及DNA序列分析和DNA合成中产物纯度测定等,还可用于碱性药物分子及其代谢产物、无机及有机离子/有机酸、手性化合物、单细胞分析、药物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和病毒的分析。毛细管电泳依分离模式不同,可分为:毛细管区带电泳(CZE)、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CC/MCKC)、毛细管凝胶电泳(CGE)、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亲和毛细管电泳(ACE)、毛细管电色谱(CEC)。下面以最常用的毛细管区带电泳(CZE)为例,探讨毛细管电泳原理及分析策略。

  • 【分享】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高效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 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离、分析技术,它是凝胶电泳技术的发展,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补充。该技术可分析的成分小至有机离子、大至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可用于分析多种体液样本如血清或血浆、尿、脑脊液及唾液等,HPLC分析高效、快速、微量。 电泳迁移不同分子所带电荷性质、多少不同,形状、大小各异。一定电解质及PH的缓冲液或其它溶液内,受电场作用,样本中各组分按一定速度迁移,从而形成电泳。电泳迁移速度(v)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E为电场强度(E=V/L,V为电压,L为毛细管总长度)。u为电泳淌度。 电渗迁移电渗迁移指在电场作用下溶液相对于带电管壁移动的现象。特殊结构的熔合硅毛细管管壁通常在水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压作用下溶液整体向负极移动,形成电渗流。带电微粒在毛细管内实际移动的速度为电泳流和电渗流的矢量和。分析化学博客-jl2~d d&6}8eE4B3q5T I5U0 分离分析类型B[D hv,m cF2Z0 根据其分离样本的原理设计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b[ _0]&uL+\$C0①毛细管区带电泳(capillaryzoneelectrophoresis,CZE);②毛细管等速电泳(capillary chromatography,CITP);③毛细管胶速电动色谱(miceller electrokinetic capillary chromatography,MECC);④毛细管凝胶电泳(capillary gelelectrophoresis,CGE);⑤毛细管等电聚焦(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CIEF)。毛细管区带电泳(CZE)为HPCE的基本操作模式,一般采用磷酸盐或硼酸盐缓冲液,实验条件包括缓冲液浓度、pH值、电压、温度、改性剂(乙腈、甲醇等),用于对带电物质(药物、蛋白质、肽类等)分离分析,对于中性物质无法实现分离。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CC)为一种基于胶束增溶和电动迁移的新型液体色谱,在缓冲液中加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胶束剂,利用溶质分子在水相和胶束相分配的差异进行分离,拓宽了CZE的应用范围,适合于中性物质的分离,亦可区别手性化合物,可用于氨基酸、肽类、小分子物质、手性物质、药物样品及体液样品的分析。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采用先导电解质和后继电解质,构成不连续缓冲体系,基于溶质的电泳淌度差异进行分离,常用于离子型物质(如有机酸),并因适用较大内径的毛细管而可用于微制备,但本法空间分辨率较差。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CIEF)用于具兼性离子的样品(蛋白质、肽类),等电点仅差0.001可分离的物质。毛细管凝胶电泳(CGE)依据大分子物质的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主要用于蛋白质、核苷酸片段的分离。此外,还有毛细管电色谱(CEC)及非水毛细管电泳(CNACE),用于水溶性差的物质和水中难进行反应的分析研究。CZE和MECC用得较多,本文以两种方法为例来说明HPLC的原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