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二氨基嘌呤脱氧核苷

仪器信息网二氨基嘌呤脱氧核苷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二氨基嘌呤脱氧核苷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二氨基嘌呤脱氧核苷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二氨基嘌呤脱氧核苷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二氨基嘌呤脱氧核苷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二氨基嘌呤脱氧核苷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二氨基嘌呤脱氧核苷相关的解决方案。

二氨基嘌呤脱氧核苷相关的资讯

  • 我国科学家揭示特殊DNA的合成机制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命体的遗传物质,决定生物的特征和多样性。生命的遗传信息存储在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四种碱基组成的DNA序列中。1977年前苏联科学家在感染蓝细菌的一株噬菌体中发现由2,6-二氨基嘌呤(Z)、G、C、T组成的DNA,该类特殊DNA中的Z完全取代了正常的A,且Z与T配对形成更稳定的三个氢键,极大地改变了DNA的物理化学特征。长期以来,特殊DNA的合成机制及存在的普遍性和生理意义一直是未解之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新天然与人工产物的定向挖掘和高效合成的平台技术”项目在该特殊DNA的合成机制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天津大学研究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研究团队,解析了该特殊DNA的合成机制,其中包括关键酶参与的2,6-二氨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dZTP)的生成和脱氧腺苷三磷酸(dATP)的消除,并发现这种特殊DNA遍布全球,大量能感染细菌的噬菌体都含有这种DNA。该研究还发现该特殊DNA可以规避识别位点中含有A的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割,因此含有该种特殊DNA的噬菌体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防御从而具有进化优势。  该项重大发现对生命起源、物种进化、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在超级耐药菌感染的治疗、绿色无抗生素畜牧饲料和食品保存技术开发、新型纳米材料制备、DNA信息存贮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论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2/6541/512.full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Science》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生物惰性液相质谱联用系统提升寡核苷酸定量分析性能
    样品流路中分析物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引起的金属吸附是寡核苷酸分析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使用传统的 LC系统(基于不锈钢材质)通常会导致峰形不佳、灵敏度和定量性能受损。本文介绍了使用为解决金属吸附问题而开发的 Nexera XS inert系统分析寡核苷酸的示例。对灵敏度、定量性能和残留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与在流路中使用不锈钢的 HPLC 系统相比,该生物惰性系统在整体性能上明显改善。Nexera XS inert系统对金属配位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分析性能。通常用于 HPLC 流路的不锈钢 (SUS) 具有出色的耐压性,但含有磷酸基团的化合物可以通过金属配位作用与润湿不锈钢表面吸附。金属吸附会对峰形、检测灵敏度和重现性产生负面影响,并降低定量分析的性能。一般通过重复注入高浓度样品来抑制吸附,但这种方法既费时又昂贵。另一种方式是使用含有螯合剂的溶液来抑制吸附。但是此方法不适用于 LC/MS 分析,因为它可能导致污染和灵敏度降低。为了评估金属吸附抑制效果,采用常规HPLC系统(Nexera XR)和生物惰性UHPLC系统(Nexera XS inert)进行分析,并分别使用不锈钢色谱柱和无金属色谱柱。寡核苷酸的反相色谱分析中通常采用离子对试剂,本实验中使用HFIP(1, 1, 1, 3, 3, 3-六氟-2丙醇)和DIPEA(N, N-二异丙基乙胺)。样品信息:序列:5'-dG-dC*-dC*-dT-dC*-dA-dG-dT-dC*-dT-dG-dC*-dT-dT-dC*-dG-dC*-dA-dC* -dC*-3',(*) 表示 5-C 或 5-U 甲基化 (d) 2'-脱氧核苷分子量:6431.72色谱及质谱条件:略。图 1 显示了使用 Nexera XR 和不锈钢色谱柱以及 Nexera XS inert和无金属色谱柱分析的 10 ng/mL 标准寡核苷酸溶液的色谱图。与 Nexera XR 相比,Nexera XS inert 的峰强度增加了约 1.7 倍。图1 寡核苷酸标准溶液(10 ng/mL)的MRM色谱图图2 (a) Nexera XR,(b)Nexera XS inert 交叉污染比较分析浓度为1000 ng/mL的寡核苷酸溶液后,立即将样品溶剂水作为空白进样以评估残留情况。图2(a)显示了Nexera XR空白分析的色谱图,图2(b)显示了Nexera XS inert空白分析的色谱图,可以看到两者的残留水平分别为0.0790%和0.0033%。这些结果表明,Nexera XS inert系统显著抑制了金属吸附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交叉污染。样品流路中分析物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引起的金属吸附是寡核苷酸以及其他金属敏感化合物分析中的主要问题之一。Nexera XS inert在样品接触流路中使用生物惰性材料,对易被吸附的化合物具有出色的峰形、分离度、灵敏度、重现性和定量性能。而且,该系统耐压超过100MPa,适用于超快速分析,显著提高实验室分析通量。Nexera XS inert系统与MS的结合是分析金属敏感化合物的理想解决方案。本应用中使用的仪器(Nexera XS inert+LCMS-8060)参考文献:1、LCAV-0001-0274,Improvement of Quantitative Performance in LC/MS Analysis of Oligonucleotides using Nexera XS inert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技术分享 | 如何准确测试含脱氧剂的包装氧气透过率
    脱氧剂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和药品等行业,它帮助提高包装的性能及提供所需的保质期。脱氧剂吸收包装中的氧气,使包装内呈无氧状态,因此产品得以保持保鲜。另外脱氧剂可以有效地抑制霉菌和需氧菌的生长,延长产品货架期。作为产品保鲜的材料,脱氧剂与产品装在同一包装中,测试这种状态下的包装材料的透氧性会非常耗时,必须在常规消耗脱氧剂和无脱氧剂两种状态下测量氧气传输率 (OTR),以全面了解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包装性能。含脱氧剂包装材料检测确保包装性能符合预期的货架期在实践中,脱氧剂可以以多孔小袋、包装内涂层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内置于聚合物中,如瓶壁或瓶盖衬里。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必须在消耗脱氧剂之前和之后测试氧气透过率,以确定与没有脱氧剂的原始包装相比的有效脱氧能力。这种类型的渗透测试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因为他们必须等待脱氧剂完全的被耗尽。这通常会在实验室中造成瓶颈。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缓解这类包装测试的瓶颈。 01.更高的温度下测试高温加速氧气和脱氧剂之间的化学反应。通常温度每升高10°C,估计的OTR就增加一倍,从而减少脱氧剂耗尽所有氧气的总时间。 02.较高的氧气浓度下测试扁平样品如果使用100%的氧气代替室内空气 (20.9% 氧气) 进行测试,则可以消耗更多的氧气分子。与使用室内空气测试所需的时间相比,这将导致测试时间缩短约20%。 03.离线预处理系统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加速”脱氧剂的消耗以减少整体测试时间,在比较不同的涂层、涂层方法或脱氧剂材料层时,它们可以提供有用的数据。但是对于实际产品来说,这两种方法都有实施的限制性。MOCON离线预处理系统提供真实的测试条件,可与仪器同步运行。仪器用于测试,而消耗脱氧剂所需的时间可以离线完成,这提高了实验室的测试效率。MOCON提供可离线预处理的包装测试解决方案离线预处理系统提供了最真实的测试条件,同时缓解了仪器测试瓶颈。可按照下列步骤操作:• 测试完全相同的不含脱氧剂的包装作为参考样品,这将提供基本的OTR水平和测试时间• 对使用脱氧剂的包装进行初始OTR评估。由于包装内含脱氧剂,测试数据可能低于检测限• 当到达参考样品的测试时间时停止测试• 相同条件下开始离线预处理• 定期将包装重新连接到仪器并检查OTR水平• 直到OTR与参考样品测试结果相同或接近(向上滑动可查看)延迟渗透曲线显示脱氧剂的效果注:了解脱氧剂的吸收能力有助于估计离线预处理的时间。另外,许多脱氧剂会被水分激活,在指定的RH条件下进行OTR测试至关重要。 方案优势:• 在没有加速条件的情况下,离线预处理进行真实的脱氧剂包装样品测试• 当样品离线预处理时,仪器可以测试其他样品,提高实验室效率• MOCON OX-TRAN 2/40包装件测试分析仪带有可选的预处理架或PackRack夹具,满足不同形状的包装的离线预处理MOCON OX-TRAN 2/40包装件OTR分析仪带预处理架选项对带有脱氧剂的包装进行渗透测试整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测试时间。MOCON提供离线预处理的包装测试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仪器测试效率,还满足提供准确和一致的测试结果,提高了实验室的经济效率。
  • TMstandard——坛墨质检新品牌
    TMstandard品牌介绍TMstandard专业致力于研发生产食品、环境检测领域标准品。TMstandard的技术负责人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科学家Dr. zhiqunxie,产品形态包含固标和液标,检测范围涵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检测、水质、土壤、大气等领域。 Dr. zhiqunxie简介:化学博士,曾就职日本东京fujirebio inc.中央实验室先端研究部、中国科学院上海研究所,现任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学者、科学家。TMstandard新品固标第一期编号名称规格纯度70076辛酸甲酯0.1g99.5%7009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0.1g99.5%70091二十烷酸甲酯0.1g99.5%70089十八碳烯酸甲酯0.1g99.5%70085十七烷酸甲酯0.1g99.5%70081十五酸甲酯0.1g99.5%70062二十碳二烯酸0.1g99.5%70050十七烷酸0.1g99.5%70100二十碳五烯酸甲酯0.05g99.5%70094二十一烷酸甲脂0.1g99.5%70048十六酸/棕榈酸0.1g99.5% 706756-苄氨基嘌呤0.1g99.4%70488脱氢乙酸0.05g98.3%70487山梨酸标准品0.25g99.5%70352纽甜0.1g98%70177腺苷5' -单磷酸一水合物0.25g99.9%70166腺苷0.1g99.9%70165尿苷5' -单磷酸二钠盐0.1g99.7%70164尿嘧啶核苷0.1g99.2%70162肌苷5' -单磷酸二钠盐水合物0.1g99.9%70161胞嘧啶5' -磷酸盐0.1g98.0%70160胞嘧啶核苷0.1g99.9%70159半胱氨酸0.1g98.6%70154d-异抗坏血酸0.1g99%70153维生素c0.1g99% 70500维生素b50.1g99.9%70077癸酸甲酯1ml99.5%70040癸酸0.1g99%70038丁酸1ml99%70016赤藓红b0.25g80.0%70014溶剂黄560.1g96.2%70029孟加拉红0.25g91.0%70353亮蓝0.25g99.5%70013酸性红0.1g99.5%70360l-(+)-酒石酸0.25g99.9%TMstandard在北京拥有1200㎡专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国际水平的研发、检测和包装设备,专业的生产和检测人员,保证生产标准物质的全部过程都按照规定流程进行。TMstandard 按照标准物质生产各环节检测标准,配置有高级别超净间(万级超净间以及百级超净台)、恒湿天平室,按照标准物质生产规范要求,实验室购置有岛津液相、安捷伦气相、安捷伦气质、斯派克icp、梅特勒差示扫描量热仪、梅特勒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等分析仪器共计37台套;2-8°c冷库二个,共计180㎡,-18°c冷柜8个,常温库房800㎡。专业的生产和检测技术人员经过相应的技术和法规培训,并考核合格。按iso27034要求撰写的管理体系文件,保证生产标准物质的全部过程都按照规定流程进行。 TMstandard标准物质符合国际国内检测法规和满足用户使用习惯,是TMstandard追求的目标。产品和规格的设计都参考国际国内检测标准要求和方法流程需要,能够更高效地完成认证和日常检测工作。同时,产品从研发到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能协助公司的销售人员做好售前和售后工作。
  • 恒创立达发布急速脱氧在线随时膜脱气仪新品
    恒创立达产品介绍: 急速脱氧在线随时膜脱气仪和排液,没有容量限制,最小250ml,主要对纯水、蒸馏水进行脱气。主要特点:1.设计简便界面:高分辨率液晶屏显示和触控操作,交互界面简单直观。单人即可独立完成溶出介质脱气和加注工作。2.在线加热功能:溶出介质在进行脱气前进行预加热(极限可达45℃ ) ,提高了脱气效率。同时节约了溶出介质在溶出仪中的加热等待时间。3.高精度供液系统:溶出介质加注体积精度为设定体积的±3%4.可处理多种溶出介质:溶出实验常用的纯水、蒸馏水。6.可变温度设定功能:温度调节范围为室温到45℃7.易于维护和保养,机内所有配件可快速更换及维护。 技术指标:定量分配体积容量:无容积限制,设定精度0.1L体积分配精度值:±3%加热功率:1500W可大加热能力:极限可达45°C的供液温度(视初始温度而定)温度精确度值:±1°C极大真空度:-96.0KPa脱气效果:目标含氧量≤2.8mg/l过滤器:前置40um/25um/20um金属丝网过滤器可选外型尺寸:主机500*340*295( mm)创新点:1.设计简便:高分辨率液晶屏显示和触控操作,交互界面简单直观。单人即可独立完成溶出介质脱气和加注工作。 2.在线加热:溶出介质在进行脱气前进行预加热(最高可达45℃ ) ,提高了脱气效率。同时节约了溶出介质在溶出仪中的加热等待时间。 3.高精度供液:溶出介质加注体积精度为设定体积的± 3% 急速脱氧在线随时膜脱气仪
  • 纳米孔单分子检测技术新进展 有望大幅度降低DNA测序成本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DNA测序能够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预测罹患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帮助患者精准治疗。但目前的DNA测序技术,昂贵的价格让普通大众望其项背。寻找低成本、快速的DNA测序技术,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生物纳米孔单分子分析技术因其低成本、快速和无需荧光标记等优点被视为最具前景的DNA测序技术之一。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近期,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龙亿涛科研团队在生物纳米孔超灵敏单核苷酸分辨领域取得独创性突破,该研究成果以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独立研究单位,于4月25日在《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发表了题为“Discrimination of oligonucleotides of different lengths with a wild-type aerolysin nanopore”的研究论文。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生物纳米孔单分子分析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电场力驱动单链DNA穿过纳米尺寸的孔道,由于不同的脱氧核苷酸通过纳米孔道时产生了不同阻断程度和阻断时间的电流信号,由此可根据电流信号读出每条DNA序列上的碱基信息。但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单链DNA穿过纳米孔的速度极快(约1微秒/碱基),造成了的电流阻断信号极小(皮安级),阻碍了纳米孔测序技术发展。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基于自主研制的超低电流检测装置,龙亿涛课题组首次使用野生型且无任何修饰的Aerolysin(气单胞菌溶素)生物孔,将单链DNA的过孔速度降低了三个数量级(2.0毫秒/碱基),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电流检测的灵敏度,完成了对仅有单个碱基差异DNA分子的超灵敏识别,并实现了混合复杂体系的超灵敏检测和核酸外切酶“分步降解”单链DNA过程的实时观测。此外,该研究还通过改变检测体系的酸碱度,调节了气单胞菌溶素孔道内腔的电荷分布,同时结合单链DNA在孔内有效电荷数的计算,获得了纳米孔表/界面上电荷的分布信息,促进了对DNA与气单胞菌溶素孔道内腔表面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据介绍,气单胞菌溶素来源于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存在于水生环境包括海水、湖泊、蓄水池和供水系统中,是一种天然的纳米蛋白孔,具有成本低、简单易得的特点。早在2006年,龙亿涛教授就发现气单胞菌溶素能够作为一种纳米蛋白孔,并具有实现高灵敏单分子检测的潜力。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曹婵,于2011年进入龙亿涛课题组以来一直从事生物纳米孔的相关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尝试和经验积累,实现了气单胞菌溶素纳米通道的成功制备和单分子信号的获取。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这一独创性研究成果不仅进一步降低纳米孔单碱基分辨的成本,同时也将大大提高纳米孔DNA测序的精确度。”据龙亿涛介绍,未来,结合高带宽低噪音的电流检测仪器,气单胞菌溶素纳米孔有望实现单碱基直接分辨以及对DNA损伤的检测,这将大大推动DNA测序技术以及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p p br/ /p
  • 欧罗拉发布欧罗拉混合精斑DNA前处理工作站(差异裂解法)VERSA1100新品
    欧罗拉差异裂解法,DNA前处理工作站,混合精斑前处理工作站differential digestion workstation在法医学实践中,混合斑检材以精阴混合斑最为常见,即精液与阴道分泌液的混合物。Forensic sexual assault cases with mixed samples of semen and epithelial cells are very common.对于此类检材,都必须采用差异裂解法进行精子细胞分离。For such samples, differential digestion method must be used to separate sperm cells. 随着技术改进,结合脱氧核苷酸酶Dnase Ⅰ和改良的碱性裂解液,以及自动化液体工作站平台,即可轻松快速从含有精斑的混合液中获得精子DNA。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y, sperm DNA can be easily and quickly obtained from the sample mixture by combining deoxynucleotidase Dnase I with improved alkaline lysate and automated liquid workstation platform.应用: Application: √ 食品安全检测 _Food safety testing √ 血液/血清中维生素D萃取 Extraction of Vitamin D from Blood/Serum √ 公安药物实验室中滥用检测 _Detection of Toxic Substance Abuse in Public Security Drug Laboratory √ 血液中促进生长剂的检测 _Detection of growth-promoting agents in blood √ 水产品中禁用药物,如孔雀石绿 _Prohibited drugs in aquatic products, such as malachite green √ 药物研发化合物纯化 _Purification of Drug R&D Compounds √ 尿液中异黄酮分离 Detection of Isoflavonoides from urine samples √ 海产品中的黄曲霉素检测 _Detection of Aflatoxin in seafood √ 非挥发或半挥发分析化合物处理 _Treatment of Non-volatile or Semi-volatile Analytical Compounds √ 食品中氯霉素 _Chloramphenicol in Food如何给欧罗拉留言?欢迎点击【一键咨询】,【发送留言】后我们会马上联系您,为您的实验或应用需求推荐合适的仪器配置Applications Genomics • Automated Isolation of Genomic DNA using the MACHEREY- NAGEL NucleoMag® Plant kit by Aurora Biomed’s VERSA 1100 • Automated Isolation of Genomic DNA using the MACHEREY-NAGEL NucleoMag® Blood 200μL kit by Aurora Biomed’s VERSA 1100 • 采用性犯罪试剂盒差异消化方法在VERSA 1100自动化应用 • VERSA™ 1100 GENE在下一代测序(NGS)文库制备自动化的可行性验证 • 全血样品中核酸提取应用报告 • 植物样品中核酸提取应用报告 • Automation of DNA Extraction • PCR Setup • Automation of 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 • Automation of Real time PCR • Automation ofRNA Sequencing • Automation of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 Automation of DNA Microarray • Automation of Miniprep • Automation of Sanger Sequencing • Automation of On-Slide (Amplislide) PCR Setup using VERSA™ 110 PCR Setup Workstation • Food Safety Monitoring using VERSA™ 110 NAP Workstation • Hot-Start PCR using VERSA™ 110 PCR Workstation • DNA Isolation from Saliva (Invitek Forensic DNA Isolation Kit) • Nucleic Acid Prep for Avian Flu Viral RNA • β-Actin and Whole Genome Amplification (Sigma & Promega kits) • Genomic DNA Isolation from Blood (Promega) • Automation of Molecular Pathology Applications on the VERSA™ 10 PCR Setup Workstation • Automated System for High Throughput PCR SetupExtraction • 高通量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定量检测吸毒者尿液中甲基苯丙胺和苯丙胺 • HTS Flux Assay Automation • Validation of Automated Liquid Liquid Extraction of 25-hydroxy vitamin D • Automation of Sample Preparation and Introduction into NMR Tubes • Liquid Liquid Extraction of β-carotene • Automation of Protein PurificationGeneral Liquid Handling • High-Density Peptide Array Printing • Specimen Staining for TEM (Array printing) • Automated Slide-Based Assay Setup using VERSA™ 110 Workstation • VERSA™ Spotter Workstation for Solid-Phase Peptide Synthesis • Automated Protein Crystallography Plate Setup using VERSA™ 110如何给欧罗拉留言?欢迎点击【立即咨询】,【发送留言】后我们会马上联系您,为您的实验或应用需求推荐合适的仪器配置创新点:仪器针对法医学实践中的混合检材,尤其是精阴混合斑,采用特殊的差异裂解法进行精子细胞分离。 现混合精斑DNA前处理工作站,将差异裂解法在液体工作站中特色设计为自动化,结合脱氧核苷酸酶DnaseⅠ和改良的碱性裂解液,,即可轻松快速从含有精斑的混合液中获得精子DNA。 现特色模块如实际冷槽,对缓冲液、生物酶、试剂等低温保存,提高提取效率。 典型案例: 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警察局采用我司VERSA1100差异裂解法进行法医分析,并发表了论文证明了他们的成功。论文链接https://www.ncjrs.gov/pdffiles1/nij/grants/242773.pdf 欧罗拉混合精斑DNA前处理工作站(差异裂解法)VERSA1100
  • 向“RNA世界”假说发起挑战,地球首个生命由RNA-DNA混合产生
    DNA示意图。  图片来源:《每日科学》杂志  近日,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科学家在化学研究领域核心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论文称,一种名为苯基磷二酰胺(DAP)的简单化合物在生命出现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于地球上,它可以通过化学手段将名为脱氧核苷酸的微小DNA结构单元编织在一起,形成原始的DNA链。  该发现指出了DNA与RNA作为相似化学反应的产物一起出现的可能性,而第一批自我复制的分子,即地球上第一批生命的形式,正是这两种分子的混合体。近几十年来,“RNA世界”假说在生命化学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认为早期生命分子完全基于RNA,而DNA仅在后来作为RNA进化的产物才出现。而本次发现对该假说提出了挑战,进一步解释了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这一古老问题。  一条RNA链可以吸引其他单个RNA结构单元,粘附在RNA链上形成一种镜像链。如果新链可以脱离模板链,并开始通过相同的过程作为模板结合其他新链,那么它就实现了构成生命的自我复制的“壮举”。  然而RNA链可能擅长结合互补链,但却不太擅长与这些链分离。现代生物体产生的酶可迫使RNA(或DNA)双链分开成两条,从而实现复制,但目前尚不清楚在没有酶的世界里如何做到这一点。  该研究资深作者、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化学副教授克里希纳穆尔蒂指出,部分DNA和部分RNA的“嵌合”分子链或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们可以一种粘性较小的方式结合互补链,从而使它们相对容易分离。  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简单的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分别是RNA和DNA的构成单元),可能是在早期地球非常相似的化学条件下产生的。有机化合物DAP起到了修饰核糖核苷酸,并将它们串在一起形成第一条RNA链的关键作用。而此次研究表明,在类似条件下,DAP也可以对DNA起到同样作用。  这一发现为更广泛地研究自我复制的DNA-RNA混合物如何在原始地球上进化和传播,构建更完善的现代生物学铺平道路。  RNA真的独自完成了生命起源的关键任务吗?近些年来,大量证据表明RNA和DNA可能几乎同时出现在最初的生命形式中,随后很快,二者又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缺陷进行了合理又明确的“分工”:DNA负责遗传信息长期稳定的存储,RNA则负责遗传信息的短期储存和运输,以及制造蛋白质——就像人们今天在细胞中看到的那样。而在“零”的起点上,或许仍是RNA和DNA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共同协作,才有了今天地球上的生机勃勃、生命不息。
  • 福建省首创3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团体标准
    近日,由福建省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主持制定的3项团体标准发布。它们分别是《果蔬中多菌灵、苯菌灵和噻菌灵的快速检测 拉曼光谱法》《水产品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快速检测 拉曼光谱法》《豆芽中6-苄氨基嘌呤、6-糠氨基嘌呤、N6-异戊烯腺嘌呤的快速检测 拉曼光谱法》。这3项标准均作为全国首创技术。 以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存在耗时长,假阳性、假阴性概率高等瓶颈。利用拉曼光谱法进行快检,10分钟内即可获得一个样本的可靠结果,从而在保证农产品新鲜度下完成质量安全检测。该技术适用于各种果蔬中相关农药残留项目、水产品中相关兽药残留项目的快速检测。
  • 科学家发明体内DNA合成可视化新技术
    瑞士苏黎士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新物质,可用来标记和观察动物体内的DNA合成过程。该技术的应用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论文于12月5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详细了解动物体内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合成是理解生物系统和设计疾病治疗策略的必要条件。通常,通过人工合成小分子标记物掺入生物体自身合成过程来达到可视化DNA合成的目的。但是,直到现在该方法有一个重大的局限性:标记物具有毒性并导致细胞死亡。内森利德基(Nathan Luedtke)领导的小组研发了一种叫“F-ara-Edu”的核苷。用它来替换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标记DNA对生物体基因组功能几乎没有影响,毒性也大为降低,检测也更灵敏。   利德基表示,通过可视化新DNA的合成,就能够鉴定病毒感染和肿瘤增长的位点。这将引领药物研发新策略。(科学网 任春晓/编译)   相关仪器及方法:热型质谱仪   完成人:内森利德基课题组   实验室:瑞士苏黎士大学有机化学研究所   更多阅读   PNAS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 科学家发明DNA温度计 未来将实现纳米级温度监控
    Vallée-Bélisle等人用DNA制造出了温度计,用于纳米级别的测温。这些纳米级温度计极大地帮助人们了解在微观世界中温度是如何存在的。  本周《纳米通讯》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者利用DNA发明了一种温度计。这种人工编码的DNA,大小只有头发的1/20000。这种温度计可以测量微观环境的温度,这将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和纳米技术的了解。  60年前,科学家发现DNA是存储人类遗传信息的关键生物分子,DNA双链在受热的时候会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链)。Alexis Vallée-Bélisle教授说:“近年来生化学家发现,蛋白质和RNA等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状态的改变。我们的团队受此启发,制造了各种编码的DNA温度计,这些DNA可以在特定的温度下解链,这样就实现了温度的测量。”  使用DNA作为温度计最主要的好处就是结构简单、可以人工编码。David Gareau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解释说:“DNA中包含了4中脱氧核苷酸:ATGC,其中A和T配对,G和C配对。碱基之间是由氢键连接的,AT之间有两个氢键,GC之间有三个氢键。所以当GC配对在DNA中比例较大时,解链就需要更多的能量。利用这样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制造出在特定温度条件下解链的DNA。”另一位作者Arnaud Desrosiers补充说:“为了能看到这些微观的变化,我们在这些DNA结构中加上荧光标记,这样我们就制造出了长度仅有5纳米的温度计。”  因为DNA温度计的发明,纳米科技向我们敞开了新的大门,而且这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分子生物学。“现在生物学中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5℃,但是我们不清楚在细胞内温度是否更高。”这一团队正在研究的问题就是,在细胞高速生产分子时,是否会过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子设备,从而实现纳米级别的温度监控。”
  • 3项全国首创农产品质量安全拉曼光谱快速检测团体标准发布
    日前,《果蔬中多菌灵、苯菌灵和噻菌灵的快速检测 拉曼光谱法》(T/FJBS 007-2023)、《水产品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快速检测 拉曼光谱法》(T/FJBR 008-20233)、《豆芽中6-苄氨基嘌呤、6-糠氨基嘌呤、N6-异戊烯腺嘌呤的快速检测 拉曼光谱法》(T/FJBR 006-2023)3项团体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为全国首创。据介绍,这3项标准结合长期以来农产品检测的相关经验,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切实可行的制标原则,打破了检测耗时长、假阳性(或阴性)概率高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的瓶颈。检测一个样品10分钟之内可获取可靠结果,所用设备轻便、价格不高、操作简单,实现保证农产品新鲜度下的质量安全检测,适用于各种果蔬中相关农药残留项目、水产品中相关兽药残留项目的快速检测。据了解,这3项团体标准均由福建省农科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主持制定,联合厦门瑞德利校准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厦门市普识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市质量技术评审服务中心、三明市检验检测中心、一品一码检测(福建)有限公司、厦门泓益检测有限公司、厦门市翰均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共同编制,由福建省标准化与认证认可协会归口立项发布。这3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可实现在超市、批发市场、企业、监管现场等场合实时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社会、政府部门开展质量监管提供准确、快速、简便的技术标准与技术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三代测序技术相关仪器工艺创新概述
    DNA 测序是一种确定 DNA 分子中碱基(A、T、C 和 G)顺序的技术,在生物学、医学、法医学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基因组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疾病诊断和个性化医疗。 DNA 测序技术自 1970 年代以来经历了多次革命性的发展,从第一代测序到第二代测序,再到第三代测序。这些测序技术在原理、方法、优势和局限性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对基于这三代测序技术的相关仪器工艺创新进行概述,并比较其特点和应用。  一、第一代测序仪  基于桑格测序方法,该方法使用链终止双脱氧核苷酸(ddNTP)生成不同长度的DNA片段,通过电泳分离并通过荧光检测。 代表性仪器是 Applied Biosystems 及其 3730xl DNA 分析仪。 工艺创新主要有自动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和碱基识别算法的开发 。  a. 自动毛细管电泳:通过向填充有凝胶或聚合物基质的细毛细管施加电场来分离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的过程。 DNA 片段根据其大小和电荷在毛细管中迁移,较小的片段比较大的片段移动得更快。 毛细管电泳系统可以自动并行加载、进样、分离和检测多个样品,从而提高 DNA 测序的通量和效率 。  b. 荧光标记:将荧光染料附着到链终止核苷酸 (ddNTP) 上的过程,用于在测序反应中生成 DNA 片段。 荧光染料根据 ddNTP 的碱基类型(A、T、C 或 G)发出不同颜色或波长的光。 荧光信号由毛细管电泳末端的激光和相机或扫描仪检测 。  c. 碱基识别算法:分析毛细管电泳产生的荧光信号并确定 DNA 片段中碱基序列的过程。 碱基检出算法使用各种方法来校正信号中的噪声、伪影和错误,例如峰检测、峰对齐、峰归一化、峰反卷积和质量评分。 碱基检出算法以各种格式输出序列数据,例如色谱图、跟踪文件或 FASTA 文件 。  二、第二代测序仪  基于大规模并行边合成边测序 (SBS),它使用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在每个循环后终止 DNA 合成(或允许可逆终止终止子、可切割探针)。 DNA 分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或桥式 PCR 在固体表面或乳液液滴中进行扩增,并通过光学或化学检测进行测序。 代表性仪器主要有Illumina的基因组分析仪、HiSeq和MiSeq平台 罗氏及其 454 平台 以及 Ion Torrent 及其个人基因组机器和 Proton 平台。 工艺创新主要有测序反应的小型化、光学/化学检测方法和核苷酸化学方法。  a. 测序反应小型化:减少第二代测序仪中 DNA 样本和测序反应的大小和体积的过程,涉及使用微流体装置或显微孔阵列来限制 DNA 分子,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或桥式 PCR 对其进行扩增,减少了所需的 DNA 量并增加了测序反应的密度。  b. 光学/化学检测方法:测量第二代测序仪中 DNA 合成过程中碱基掺入所产生的光或化学信号的过程,涉及使用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根据碱基类型发出不同的颜色或强度。 光学/化学检测方法根据测序平台和化学成分而有所不同,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i. 在测序反应中,DNA 模板与引物和 DNA 聚合酶杂交。  ii. 测序反应提供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它们在每个循环后终止 DNA 合成或允许可逆终止(例如可逆终止子、可切割探针)。  iii. 根据碱基配对规则将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添加到DNA模板的互补链上。  iv. 荧光信号或化学信号(例如 pH 值变化)由高分辨率相机或扫描仪捕获并转换为数字数据。  v. 通过计算分析信号以确定碱基身份和序列。  c. 核苷酸化学方法:涉及使用修饰核苷酸或探针影响第二代测序仪中 DNA 合成的过程。 它基于互补碱基配对的原理,其中A与T配对,C与DNA中的G配对。 核苷酸化学方法根据测序平台和化学方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i. 在测序反应中,DNA 模板与引物和 DNA 聚合酶杂交。  ii. 测序反应提供经过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它们在每个循环后终止 DNA 合成或允许可逆终止(例如可逆终止子或可裂解探针)。  iii. 根据碱基配对规则将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添加到DNA模板的互补链上。  通过光学/化学方法检测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然后通过化学或酶促步骤去除或灭活,从而允许下一个循环进行。  三、第三代测序仪  基于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不需要扩增或终止DNA分子。 通过监测将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掺入互补链的 DNA 聚合酶的活性,对 DNA 分子进行测序。 代表性仪器主要有 Pacific Biosciences 及其 PacBio RS II 和 Sequel 平台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及其 MinION、GridION 和 PromethION 平台 以及 Ultima Genomics 及其 Ultima 平台。 工艺创新主要有使用零模波导(ZMW)、纳米孔或纳米通道来限制和观察单个 DNA 分子 使用磷酸化核苷酸或纳米孔接头来实现连续测序 以及使用人工智能来提高碱基识别准确性。  a. 零模波导 (ZMW)、纳米孔和纳米通道是三种类型的纳米结构,可以限制和观察单个 DNA 分子以进行第三代测序。  i. ZMW 是金属薄膜中的纳米级孔径,可产生高度受限的光学观察空间。 当激光照射在金属薄膜上时,只有少量的光可以进入ZMW并激发内部的荧光分子。 这样可以检测通过 DNA 聚合酶掺入 DNA 链的单个荧光标记核苷酸或探针。 Pacific Biosciences 在其 SMRT 测序技术中使用 ZMW。  ii. 纳米孔是膜上的纳米级孔,可在膜上产生电势差。 当 DNA 分子穿过纳米孔时,它会破坏离子电流并产生反映 DNA 碱基序列的特征信号。 纳米孔可以是生物的(例如蛋白质孔)或合成的(例如固态孔)。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在其 MinION、GridION 和 PromethION 测序平台中使用了纳米孔 。  iii. 纳米通道是表面上的纳米级凹槽,为 DNA 分子拉伸和排列创造了一个有限的空间。 当荧光染料应用于 DNA 分子时,可以通过显微镜对它们进行成像,并且可以通过将荧光图案映射到参考基因组来确定它们的序列。 纳米通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造,例如蚀刻、光刻或模制。 Ultima Genomics 在其 Ultima 测序平台中使用了纳米通道。  b. 磷酸化核苷酸和纳米孔接头是两种类型的修饰核苷酸或探针,可对单个 DNA 分子进行连续测序。  i. 磷酸化核苷酸是荧光标记的核苷酸,其磷酸基团上连接有可移除的接头。 连接体可防止焦磷酸盐的释放,否则会终止 DNA 合成。 连接子还允许在每个掺入循环后裂解荧光染料,从而可以在多个循环中重复使用相同的 ZMW。 Pacific Biosciences 在其 SMRT 测序技术中使用了磷酸化核苷酸 。  ii. 纳米孔接头是具有发夹结构和条形码序列的合成寡核苷酸。 这些接头连接到 DNA 分子的两端,形成可以多次通过纳米孔的环状 DNA 分子。 条形码序列允许对同一 DNA 分子的重复读取进行识别和比对,从而提高准确性和共识质量。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在其 MinION、GridION 和 PromethION 测序平台中使用 Nanopore 适配器 。  c.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使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其他方法来执行需要人类智能的任务,例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决策。 人工智能通过以下方式提高第三代测序中的碱基检出准确性:  i. 使用来自不同测序平台和化学物质的原始信号和相应序列的大型数据集来训练神经网络。  ii. 开发可以纠正原始信号中的噪声、伪影和错误的算法,例如信号漂移、同聚物错误、插入/删除错误和碱基修饰。  iii. 实施可以利用多个来源信息的方法,例如参考基因组、共识序列、质量评分和元数据。  iv. 优化方法,适应不同的测序条件,例如读长、覆盖深度、测序速度和样品质量。  d. 用于第三代测序中碱基检出的人工智能方法的一些示例:  i. DeepNano:一种深度循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电流信号执行碱基识别。  ii. Guppy: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软件工具,使用原始电流信号执行 Oxford Nanopore MinION 读取的碱基识别。  iii. DeepMod:一种双向循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电流信号进行碱基识别和碱基修饰检测。  iv. NanoMod:一种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电流信号进行碱基修饰检测。  v. Megalodon:一种软件工具,可使用原始电流信号读取执行碱基识别、碱基修饰检测和选择性剪接检测。  vi. DeepSimulator:一种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模拟 Oxford Nanopore MinION 从参考基因组中读取的内容。  vii. Clairvoyante:一种多任务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信号强度值对 Pacific Biosciences SMRT 读取执行变体识别。  viii. IsoPhase: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信号强度值读取执行单倍型感知亚型重建。  ix. DeepIso:一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使用原始信号强度值读取进行异构体量化。  总之,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测序是DNA的三种不同读取方法,在原理、方法、优势和局限性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第一代测序是基于桑格测序方法,使用链终止双脱氧核苷酸(ddNTP)生成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并通过电泳分离和荧光检测,工艺创新主要有自动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和碱基识别算法的开发。第二代测序是基于大规模并行边合成边测序 (SBS),使用修饰的核苷酸或探针,在每个循环后终止或可逆终止 DNA 合成,并通过光学或化学检测进行测序,工艺创新主要有测序反应的小型化、光学/化学检测方法和核苷酸化学方法。第三代测序是基于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不需要扩增或终止 DNA 分子,而是通过监测将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或探针掺入互补链的 DNA 聚合酶的活性进行测序,工艺创新主要有使用零模波导(ZMW)、纳米孔或纳米通道来限制和观察单个 DNA 分子;使用磷酸化核苷酸或纳米孔接头来实现连续测序;以及使用人工智能来提高碱基识别准确性。这三代测序技术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目标和场景。选择合适的测序技术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读长、准确性、速度、成本和样品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DNA 测序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 154名院士“落户”江苏 142家企业建院士工作站
    4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全兴院士工作站落户无锡高新区的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江达公司研发中心同时宣告成立,这意味着无锡在运用高科技团队力量治理太湖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江达公司将投资1亿元建设研发中心,打造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河海湖泊生态修复企业,并将科研成果推向更广的领域。   为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2009年江苏省科技厅启动了企业院士工作站创建工作。新机制建立以来,这项产学研对接的长效机制备受关注,不仅帮企业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还为金融危机下企业创新发展增添了信心。   共建平台,院士支撑企业研发走向高端   2009年初,为适应率先发展和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江苏推出了企业院士工作站这一创新平台。一年过去了,154名院士带着他们多达1672人的创新团队在142家企业安了家,而江苏的科技部门和企业也拿出了18亿元作为配套,与院士团队围绕456项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近百项最新科研成果在企业实施产业化。   中国工程院李正邦院士为此评价说:“江苏在全国率先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是科技工作的一个创举,是重视人才、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是院士及其团队到地方创新创业的重要舞台,意义十分重大。”   企业引院士,院士也在挑企业。据了解,这142家企业基本都建有成熟的企业研发机构,有的甚至是省级、国家级,正是一流的研发平台为院士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也是吸引院士来江苏共创大业的有利条件。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创建企业院士工作站之前,就注重构建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先后成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药物制剂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整合国内外研发资源,筹建江苏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江苏(泰州)新药研究院”。   而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建有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这并非巧合,而是科技部门引导布局的结果。江苏省科技厅朱克江厅长认为,企业要想进入产业技术高端环节,首先必须拥有承载高端技术的能力。   长澳医药是南京一家专门开展新药研发的企业。听说科技部门要在企业建一批院士工作站,而且还有经费支持,公司老总大声叫好,“这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其实,长澳公司早在2003年就与宋湛谦、谢毓元、金国章三位院士的团队建立合作关系。趁着这次建站的东风,公司再次投入26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实验室和中试研究基地,并与院士共同开展国家一类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推动抗糖尿病新药、新型心绞痛治疗药物、新型抗帕金森病药物等的成果迅速转化,大幅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瞄准前沿,企业与院士共享产业化成果   “院士工作站,区别于以往的产学研对接形式,不仅对接层次高端,而且还建立了固定化的对接模式与平台”,朱克江厅长强调,院士工作站不只是依靠院士个人,而是利用院士团队的整体研发力量,与企业开展长效合作,推动企业攻坚克难、转型升级。   院士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掌握着一大批最新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他们不仅为企业带来科研成果,而且还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为企业战略发展把好舵。创建企业院士工作站以来,直接推动院士携带1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到江苏企业实施产业化,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效益,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无锡爱邦辐射技术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森玉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早在2007年就已开展合作,进行高频高压电子辐照加速器的研发及产业化研究,成立院士站后院士团队中有5人直接进入企业开展成果转化,加快了高效节能用电子辐照加速器的研发及项目产业化的推进。   目前该院士站正进行先进工业辐照加速器的研发,该产品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的辐射消毒灭菌,口岸辐照检疫处理等领域。2009年爱邦公司完成销售1.4亿元,同比增长30%,成功地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长期以来,电梯弯曲变形问题是制约“长江润发”进入高速电梯市场的障碍,根本问题在于缺少高精度矫扭矫直机。院士工作站建立后,清华大学吴澄院士主动承担起该项目的攻关任务,供需对路的产学研对接模式,让院士专家和企业取得双赢。企业更在攻克难题的同时,在参与项目的人员中培养在读研究生,增强了企业人才和技术储备。   “虽然工作刚刚展开,短期内未必能对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凭借院士团队这支学科和行业的云梯,必定能登上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远东控股集团人力资源部高级总监张艳宝如是说。   院士进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还吸引集聚千余名教授、博士等院士团队成员,共同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在充分满足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外,还将为江苏企业联合培养上千名创新人才,为企业从培养创新骨干人才到进一步培养高层次人才,从输血变造血,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借梯登高,院士携手企业共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   企业院士工作站作为创新载体,不仅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肩负促进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使命。   一年多来,江苏新建的企业院士工作站主要面向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建设的共116家,占81.7%,纺织、化工等支柱产业以及农业和交通、节能环保等社会发展领域建有26家,有力提升了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攀升。   以生物医药为例,该领域已建院士工作站19家,共引进院士20人,院士团队科研人员共计300余人,强有力地支撑企业科研创新。目前,生物医药领域在研重大项目共计4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9项 科研成果丰硕,共申请专利20项,发表sci论文17篇 4个新药获得临床批件,实现了7项重大技术突破 帮助抗禽流感药物“扎那米韦”和1类创新药“复方左卡尼汀注射液”获得临床研究批件 实现了高纯度脱氧核苷和脱氧核苷酸的规模化制备,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日本对于这些技术和产品的垄断。
  • 核酸降解知多少
    导语在实验过程中,最心累的莫过于好不容易提取的核酸却降解了。那么核酸为什么会发生降解呢,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关于核酸降解,你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对核酸降解一探究竟吧。 什么是核酸 核酸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酸水解后得到许多核苷酸,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即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一个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如果5-碳糖是核糖,则形成的聚合物是RNA;如果5-碳糖是脱氧核糖,则形成的聚合物是DNA。 核酸降解本质 核酸降解是DNA/RNA分子中的碱基和戊糖间的氮糖苷键,或磷酸二酯键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作用下发生水解,使DNA/RNA链发生断裂。核苷磷酸化酶:能分解核苷生成含氨碱基和戊糖的磷酸酯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催化的反应可逆。可在核苷水解酶作用下继续分解核苷成嘌呤碱、嘧啶碱和戊糖。核苷水解酶:主要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只水解核糖核苷。 核酸降解原因 DNA降解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一、物理因素:温度,机械剪切力、核酸的反复冻融、高温煮沸及辐射等。二、化学因素:PH值,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等。三、生物因素:酶解及微生物侵染等作用。一、物理因素的影响★ 温度:高温条件下,RNA不稳定,易加速磷酸二酯键的水解,使核酸降解;★ 机械剪切力:包括剧烈震荡、搅拌、细胞突然至于低渗溶液中,以及让溶液快速通过狭长的孔道;★ 核酸的反复冻融、高温煮沸及辐射等,均会导致核酸的降解。二、化学因素影响水解★ PH值:氢离子参与催化磷酸二酯键、糖苷键的水解,但糖苷键比磷酸二酯键更易被酸水解。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易破坏复键。核酸(特别是RNA)在碱性溶液中十分容易降解;★ 氧化反应:会氧化碱基中的含氨杂环,使其变性,从而改变一级与二级的核酸构象;★ 苯酚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它能够产生自由基,直接用于DNA的分离,会使磷酸酯键断裂,造成DNA的降解。三、生物因素影响★ 酶解:核酸酶可以催化水解多聚核苷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直接破坏核酸的一级结构,使其降解。1.核酸酶(磷酸二酯酶)核酸内切酶:在环境或生物体内具有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的核酸内切酶统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方式从多聚核苷酸链中间开始,在某一个位点切断磷酸二酯键。如DNase,RNase等。核酸外切酶:核酸外切酶的作用方式是从多聚核苷酸链的一端(3' -端或5' -端)开始,逐个水解切除核苷酸。如蛇毒磷酸二酯酶,牛脾磷酸二酯酶等。2.核苷酸酶(磷酸单酯酶)专一性的磷酸单酯酶:3' -核苷酸酶,5' -核苷酸酶非专一性磷酸单酯酶。★ 微生物侵染:微生物会将DNA作为营养物质或是其分泌的化学物质含酶。 预防降解的方法 预防RNA降解的方法:★ 去除环境中RNase酶的污染或强有力地抑制其活性。★ 获取样品后最好立即提取RNA,若无条件立即实验,应于-80℃液氮中保存样品,提取时取出样品后立即在低温下研磨裂解细胞,以防RNA降解。★ 在总RNA提取分离的最初阶段,联合使用Rnase的特异抑制剂,尽可能的灭活胞内的Rnase的活性。★ 避免样品的反复冻融。★ 保证裂解液的质量,裂解液的用量不足,也会导致RNA降解。★ RNA提取后,放入-80℃保存,防止降解。预防DNA降解的方法:★ 简化操作步骤,缩短提取过程,以减少各种有害因素对核酸的破坏;★ 减少化学物质对DNA的降解,为避免过酸、过碱对DNA双链中磷酸二酯键的破坏;★ 防止基因组DNA的生物降解,主要是DNase降解基因组DNA,Dnase需要二价金属阳离子Mg2+等的激活,可用EDTA等金属离子整合剂整合Mg2+以抑制Dnase的活性;★ 减少物理因素对DNA的降解,物理降解因素主要包括机械剪切力(如剧烈震荡、搅拌等);★ 避免样品的反复冻融,可将DNA分装保存于缓存液中;★ 所有试剂应用无菌水配制,耗材经高温灭菌;★ 避免DNA的过高温处理等。
  • 浅议基因测序技术的代际
    编者按 NGS技术,到底是下一代测序,还是二代测序?NGS到底包含了哪些技术?关于NGS的定义,一直困扰着业内外人士。曾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中国卷”项目 、“炎黄一号” 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基因测序专家王威博士,近期发表了文章《浅议基因测序技术的代际》,文中清晰地解释了测序技术代际问题。小编特将该文转载,欢迎各位交流探讨。 正文: 相对于较早出现的Sanger双脱氧核苷酸测序技术(简称Sanger测序),2005年后出现的NGS测序技术,使得基因组研究进入高通量时代,促进了基因组学科学研究及技术转化应用。 在基因组学领域,NGS通常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的缩写,意为下一代或者新一代测序技术,亦有人称之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二代测序技术(second-generation sequencing)。至于到底哪些测序技术属于NGS,并无明确统一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存在些许差别。 01 对NGS的最初种理解 自动化的Sanger测序技术,以Sanger技术为起点,新出现的技术被称为下一代测序技术(简称NGS)1。 这些新技术涉原理,依赖不同的模板制备方法(例如乳液PCR、DNA纳米球、桥式扩增 、单分子模板)、序列测定方法(焦磷酸测序、基于可逆终止化学测序、基于连接反应的测序、磷酸连接荧光核苷酸或实时测序)、基因组比对与组装方法等。 这种观点认为目前的大规模并行测序技术都属于NGS,包括Roche/454测序、Illumina/Solexa测序、Life的SOLiD与ION系列以及华大基因的BGISEQ/MGISEQ系列等;此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将Helicos BioScience、Pacific BioSciences以及Oxford Nanopore的单分子及纳米孔测序技术均纳入NGS技术,并未单独将其定义为第三代测序技术1~3。 02 对NGS第二种理解 另一种理解认为 NGS主要是指基于大规模并行测序(massively parallel sequencing,简写MPS)的测序技术4。 大规模并行测序的关键技术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于2005年商业化进入市场。这一技术同时对成百上千万的待检测DNA模板分子进行测序,加大了测序反应的效率与通量,使得一次测序实验便能够完成一个或更多的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尽管不同的大规模并行测序技术原理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特点,杨焕明老师有非常简洁的总结5:(1)“裸”、“密”并行,每一个分子簇为一个裸露的测序反应,使得测序通量提高了几个数量级;(2)测序通量 的提高,损失了下机的读长(初期只有约20个碱基,现在已有显著提升)。 尽管MPS的标本制备和测序原理不同于Sanger测序,但它与Sanger 测序一样,仍需要对测序分子进行扩增,因而也不可避免的增加引入序列误差的概率和GC偏差,也不能直接分析不同修饰的核苷酸5。 按照这一观点,单分子测序不属于NGS,而是更加新的技术。 03 NGS:Next-generation 还是 Now-generation? 随着MPS成熟稳定,在2008~2010年左右,NGS有了一个新的含义,即Now-generation sequencing6、7,直译为“当代”或者“现代“测序技术。 也就是说,“下一代”测序技术变成了“现代”测序技术。不过,Now-generation sequencing这一说提法并未被广泛使用。因此在多数情况下,NGS主要是指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在高通量测序技术刚刚问世时,人们并没有预料到测序技术的后续发展如此迅猛。因此,无论是Next-generation 还是Now-generation,其实都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提法,本身也意味着变化和发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对于哪些技术属于NGS会存在不同观点了。 04 关于测序技术的代际 上述话题牵涉出所谓的测序技术代际的问题。然而目前来看似乎并没有统一的认定。 如果按照上文对NGS的理解,目前的代际划分似乎更多的用来区分Sanger 测序与非Sanger 测序。这两类技术在原理和测序通量上都有存在较大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例如,无论是Sanger双脱氧核苷酸测序,还是高通量测序中的边合成边测序技术,或者是基于连接反应的测序,其原理都依赖核苷酸的聚合反应。 目前测序仪代际划分的分歧点主要围绕“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技术。“三代测序”这种提法出现于2008~2009年,当时主要是指有别于NGS的新型测序技术。一些学者认为单分子测序、实时测序以及核心方法有别于已有技术的方法,应是三代测序技术的定义性特征。目前,三代测序通常是指无需DNA扩增的单分子测序技术4。这种技术从原理与特点来看,有其自身优势(比如测序能够获得较长的读长,有望解决单倍体基因组组装和结构变异识别),是测序技术发展的重要思路。 有学者指出,目前测序技术代际划分,也许更多的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因为人们通常习惯性的认为技术代际升级代表了技术的演化。例如,Pacific BioSciences 公司在其发表的论文中,将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与NGS进行了区分,被归入三代测序技术8,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单分子测序技术早在2003年就有概念性的论文发表9。2008年,Helicos BioSciences推出了单分子测序仪,随后Pacific BioSciences与Oxford Nanopore也推出了各自商业化的测序仪。不过,也许是由于单分子测序对技术体系要求更高,这项技术的发展远不如当初人们预想得那般迅猛,直至今日尚未达到NGS这样的市场规模。这期间,Helicos BioScience已于2012年破产,尽管其技术符合目前对三代测序技术的界定。 随着更多的应用,单分子技术也陆续暴露出一些技术问题。例如,在近期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对利用长读长测序技术组装的人类基因组进行分析,发现与短读长组装相比,长读长组装的蛋白编码区域含有更多的错误10。尽管有学者指出,新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已经能够改善纳米孔测序的组装结果,有望从Oxford Nanopore和PacBio的测序数据中获得高质量的序列11。但是,真正的长读长技术,只有达到或超越现有技术的性能和准确度时,才有实用意义。 从测序技术应用角度来看,某些应用也许并不需要长读长的单分子测序技术。例如,基于外周血游离DNA测序的无创产前检测,因目标DNA本身就是一百多个碱基的短片段,采用NGS就能够比较好的进行检测与分析,且成本也在逐渐下降。此外,通过一些间接技术手段,比如华大智造近期推出的stLFR测序12,也能够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提供基因组长片段信息,包括分型、突变及基因组结构变异。 单分子测序技术从原理上具备潜力与优势,值得进一步研发完善。但是未来能否达到预期的市场规模,甚至成为主流测序技术,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技术发展代际内的升级相对比较频繁,而代际间的升级则相对缓慢,只有核心原理有创新并且跨越式超越前一代的技术,也许才更适合被定义为新一代技术。 总之,目前测序技术代际划分较为模糊,且测序技术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中。其中,SANGER与 NGS均引领了基因组技术,推动了基因组学科技进步。前者为人类基因计划(HGP)做出了主要贡献,目前仍在是很多生物学与医学实验室的常规技术;后者则是当前基因组研究与应用的主流技术,直接为基因组测序的广泛应用扫清了经济上的障碍,使其不仅能更好的服务于科研,也正在成为医学界以及其他应用领域的重要工具。单分子技术则是测序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开始崭露头角,但成熟与完善尚需时日。以上这些测序技术,均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其适合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场景。 附笔: 写这篇小文的初衷,是近期因为有朋友提出过此类问题,也有人常将测序技术类比IT技术的发展。因此在这里分享自己的观点,也期望与持不同意见的朋友交流探讨。 特别感谢两位曾经参与过水稻基因组计划等早期基因组大项目的同事张建国博士与李胜霆博士,在春节假期期间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并协助完善本文。 目前测序技术的代际划分并没有统一的认定。即使一个人,其观点也会随时间与认知的改变而发生某些变化。在2008年前后,我们单位的NGS平台刚刚进入规模化稳定运行阶段。也正是那个时候,出现了“三代技术”。业内不少人都认为这类单分子技术很快将取代NGS。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曾经的观点认为单分子测序技术属于三代技术,而目前则倾向于将其归入NGS。 关于测序技术的代际,可以看看IT的代际。百度上是这样划分的:初代计算机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被称为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成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计算机成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五代计算机,指具有人工智能的新一代计算机。IT的代际划分主要源自技术原理的革新(第五代感觉主要是软件上的革新),是认识计算机发展史和技术原理的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价值。新一代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前一代。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大家习惯于根据技术划分代际,代际升级代表了技术的演化。只有核心原理新并且跨越式超越前一代的技术才能被称为新一代。新一代的出现首先是从技术原理上提出,有希望和潜力超越现有技术,然后从商业角度宣传,有一些最终行不通的被淘汰,能发展成熟超越前一代的才会真正成为新一代。也有可能方向是对的,但是技术暂时跟不上,会经历曲折的发展。这种代际认识在回顾历史的时候最清楚。 王威 博士 华大智造副总裁,医学遗传学研究员,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 先后参与、负责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中国卷”项目 (简称 HapMap 计划) 北京区域的基因分型任务、初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工作 (简称“炎黄一号”) 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主要从事基因组医学新技术开发、推广与应用。
  • 上海首个核酸产业园7月正式开工,一起来聊聊寡核苷酸药物解链温度
    导 读近年来,以核酸药物为首的功能性核酸备受关注,2021年底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肉萎缩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诺西那生钠进入中国医保,几乎同一时间,诺华降血脂的小干扰RNA药物Leqvio获FDA批准上市,据悉一年只需用药两次。寡核苷酸药物已经从罕见病过渡到了常见慢性病,并可大大降低患者用药频率。随着寡核苷酸类药物的陆续上市,核酸药物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和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更好促进核酸药物的快速发展,上海首个核酸产业园于7月中旬在上海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开工,该产业园是以生物医药产业为发展方向,基于核酸开发各种疫苗及药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核酸药物以及解链温度等话题。01核酸药物小科普核酸类药物核酸类药物是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寡聚核糖核苷酸(RNA)或寡聚脱氧核糖核苷酸(DNA),能够直接作用于致病靶基因或者靶mRNA,在基因水平上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常见的寡核苷酸药物主要包括反义寡核苷酸(ASO)、小干扰RNA(siRNA)、微小RNA(microRNA)、小激活RNA(saRNA)、适配体(Aptamaer)、信使RNA(mRNA)。解链温度在这些核酸药物中,对于具有双链结构的药物,需要对其解链温度进行分析。解链温度是衡量双链结构核酸类物质热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它是控制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因素。例如小干扰RNA(siRNA)药物等具有双链结构,当温度升高时,氢键断裂,双链逐渐解体,形成单链结构。这种现象称为核酸的“溶解”,将双链和单链所占比例相等的温度定义为解链温度(Tm)。因为核酸类物质在260 nm附近有一个紫外吸收峰,吸收值在解链过程中增加,通过测试该吸光度变化,以确定Tm值。因此在进行核酸药物Tm值分析时,可以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加上控温附件和对应的数据分析软件来完成。02分析利器对于核酸解链温度Tm测试,岛津拥有成熟的方法和分析设备,该设备一般为UV-1900i配Tm分析系统(TMSPC-8)。Tm分析系统由8列控温支架、专用8列微量比色池、温度控制器和Tm分析软件构成,最多可同时测定8个样品。UV-1900i和Tm分析系统专用8列微量比色池(光程10 mm)03案例分享接着小编带您看看具体的寡核苷酸分析案例,操作步骤简单快捷,结果直观。测试样品为M13-25mer核酸,测试前先进行样品溶液脱气的预处理,通过UV-1900i和Tm分析系统可以轻松获得Tm 曲线(绘制260nm处的吸光度对温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该曲线可以显示升温时和降温时的结果。样品的Tm曲线测试完成后,可以通过中线法和微分法两种方法计算Tm值,最终得到的Tm值结果基本一致。Tm计算结果结 语核酸分子的解链温度对核酸药物的稳定性、有效性等研究有重大意义,在核酸药物研发生产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指标。岛津紫外配合Tm分析系统,可以满足轻松获取Tm曲线,通过中线法或者微分法均可计算Tm温度,满足测试要求,为核酸药物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数据。更多寡核苷酸药物分析,敬请持续关注。撰稿人:王娟娟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农业部就《食品中195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征求意见
    农农(农药)[2011]第20号   根据《食品安全法》及相关规定,我司组织拟订了《食品中2,4-滴等195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和《豁免残留限量农药名单》等2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11年8月15日前将意见反馈我部农药检定所。   联 系 人:单炜力   电  话:010-59194253   传  真:010-59194107   电子邮箱:nyclbz@agri.gov.cn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附录:《食品中2,4-滴等195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附表: 豁免制订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药名单 序号 农药(中文) 农药(英文) 1 矿物油 petroleum oil 2 石硫合剂 lime sulfur 3 硫磺 sulfur 4 硅藻土 silicon dioxide 5 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 6 荧光假单胞杆菌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7 枯草芽孢杆菌 brevibacterium8 蜡质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 9 地衣芽孢杆菌 bacillus licheniformis 10 短稳杆菌 empedobacter brevis 11 多粘类芽孢杆菌 paenibacillus polymyza 12 放射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 radibacter 13 木霉菌 trichodermasp 14 白僵菌 beauveria 15 淡紫拟青霉菌 paecilomyces lilacinus 16 厚孢轮枝菌 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 17 耳霉菌 conidioblous thromboides 18 绿僵菌 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 acridum 19 寡雄腐霉菌 pythium oligadrum 20 菜青虫颗粒体病毒 pierisrapae granulosis virus(PrGV) 2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ectropis oblqua hypulin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EONPV) 22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dendrolimus punctatu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CPV) 23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odoptera litu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SpltNPV) 24 粘虫颗粒体病毒 pseudaletia unipuncta granulosis virus(PuGV) 25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 plutella xylostella granulosis virus (PxGV) 26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 (SINPV) 27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HaNPV) 28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NPV) 29 三十烷醇 triacontanol 30 赤霉酸 gibberellic acid 31 地中海实蝇引诱剂 trimedlure 32 聚半乳糖醛酸酶 polygalacturonase 33 烯腺嘌呤 enadenine 34 苄氨基嘌呤 6-benzylamino-purine 35 羟烯腺嘌呤 oxyenadenine 36 超敏蛋白 Harpin protein 37 S-诱抗素 S-Abscisic Acid 38 香菇多糖 fungous proteoglycan 39 几丁聚糖 chltosan 40 葡聚烯糖 pujuxitang 41 氨基寡糖素 oligosaccharins
  • 【飞诺美色谱】罕见遗传性疾病的救星——寡核苷酸药物
    新冠疫情促使mRNA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人们开始高度关注核酸药物这一领域。核酸药物包括反义核酸(ASO)、小干扰RNA(siRNA)、微小RNA(miRNA)、小激活RNA(saRNA)、信使RNA(mRNA)、适配体(aptamer)、核酶(ribozyme)、抗体核酸偶联药物(ARC)等,是基因治疗的一种形式。除mRNA药物外,其他几种核酸药物,基本上都是由100个以内的核糖核苷酸或脱氧核糖核苷酸单链或双链组成,所以也称为寡核苷酸药物。与mRNA药物编码产生目的蛋白不同的是,寡核苷酸药物主要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DNA、mRNA或者pre-mRNA配对,通过基因沉默、非编码RNA抑制、基因激活等一系列机制来调节基因表达。已上市寡核苷酸药物化学结构(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寡核苷酸药物对比于小分子药物及蛋白药物,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可根据目标靶点设计碱基序列,靶点明确、特异性强;其次寡核苷酸药物从转录后水平进行治疗,可选择的靶点丰富,特别是能覆盖蛋白质不可成药的靶点以及开发由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疾病的相关靶点;另外寡核苷酸药物由于序列短,可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完成目标序列的装配,并结合生物学测试筛选有效序列,能够避免盲目开发,节省研发时间。但是寡核苷酸药物在研发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寡核苷酸在细胞外稳定性低,易被核酸酶降解,加上分子量及负电荷的因素,难以进入细胞,因此在研发过程中,使其保持稳定的结构以及能够有效递送的传递载体是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寡核苷酸核酸分子的改造主要包括磷酸骨架,碱基以及糖环的修饰,在改造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稳定性、药代动力学、碱基配对的亲和力等,最重要的是能够保留被功能酶及功能蛋白所识别的功能。因此,在前期研发过程中,需要对寡核苷酸进行精确的结构表征及定量。丹纳赫生命科学旗下SCIEX 的高分辨质谱ZenoTOF&trade 7600系统具有一系列对寡核苷酸进行分析的方案,可进行寡核苷酸的分子量分析并进行杂质检测,可对寡核苷酸进行碱基序列鉴定。由于Zeno TOF 7600具有EAD和CID两种互补的碰撞模式,不但能产生丰富的离子碎片信息,还会保留完整的核酸低丰度修饰信息。寡核苷酸分子量及碱基序列的检测高分辨质谱ZenoTOF&trade 7600系统另外,高分辨质谱ZenoTOF&trade 7600系统还能实现对寡核苷酸的定量分析,线性范围可达 5 ng/mL – 10000 ng/mL,可以完成寡核苷酸药物在研发阶段的药代及多种代谢产物同时鉴定及定量分析。在研发阶段,对于采用同一种仪器进行鉴定及定量,可避免定量方法转移时造成的方法优化时间浪费,可帮助用户加快研发进度。艾杰尔-飞诺美寡核苷酸定量分析前处理试剂盒高分辨质谱对寡核苷酸进行定量分析在寡核苷酸药物种类中,反义寡核苷酸由于是单链,分子量小,递送较其他寡核苷酸容易,且反义寡核苷酸功能多样,可上调或下调基因表达,成为研发罕见遗传性疾病药物中最关注的种类。为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这类针对罕见遗传性疾病患者的ASO疗法,FDA还发布了指导这类ASO疗法非临床检测的指南。在已上市的寡核苷酸药物中,大部分都是用于治疗罕见遗传性疾病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特别是杜氏型肌营养不良,已经上市了针对不同基因位点的四款产品。药品名治疗疾病药物种类上市时间Fomivirsen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反义寡核苷酸1998.8(已退市)Pegaptanib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核酸适配子2004.12Mipomersen纯合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反义寡核苷酸2013.1(已退市)Defibrotide肝静脉闭塞反义寡核苷酸2016.3Eteplirsen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外显子51)反义寡核苷酸2016.9Nusinersen脊髓性肌萎缩症 (SMN2基因外显子7)反义寡核苷酸2016.12Patisiran遗传性甲状旁腺素淀粉样变性小干扰RNA2018.8Inotersen遗传性甲状旁腺素淀粉样变性反义寡核苷酸2018.10Waylivra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反义寡核苷酸2019.5Givosiran急性肝卟啉症小干扰RNA2019.11Golodirsen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外显子53)反义寡核苷酸2019.12Viltolarsen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外显子53)反义寡核苷酸2020Lumasiran原发性高草酸尿症I型小干扰RNA2020Inclisiran成人高胆固醇血症及混合性血脂异常小干扰RNA2020Casimersen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外显子45)反义寡核苷酸2021.2.25已上市的寡核苷酸药物(根据网上资料整理)由此可见,对罕见病的诊断也非常重要,很多罕见遗传病是由几十甚至上百种突变引起的,而且不同区域的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变异位点,NGS是现在进行高通量基因检测的重要手段。丹纳赫生命科学旗下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IDT)公司(中文名称:埃德特)是全球领先的NGS试剂供应商,其外显子捕获产品Exome Research Panel V2特别适合进行遗传性疾病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助力遗传性疾病的诊断。V2由 415,115 条单独合成且经过质控检验的 xGen Lockdown 探针组成。探针组跨越人基因组的 34 Mb 目标区域(19,433 个基因),并且覆盖 39 Mb 的探针空间(即由探针覆盖的基因组区域)。探针是使用全新的“捕获感知”(capture-aware) 算法进行设计的,并进行了专有的脱靶分析,确保实现完整的设计覆盖度。探针组中的所有探针均严格按照 ISO 13485 标准进行生产。每条探针均经过质谱法和双定量测量检验,确保探针的质量及在探针库中具有适当的代表性。IDT Exome Research Panel试剂盒
  • 分子诊断发展简史:一场由 “螺旋双杰”引发的发明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分子诊断发展四阶段 /strong /span /p p    strong 第一阶段: /strong 利用分子杂交技术进行遗传病基因诊断:通过婴儿胚胎期进行产前诊断,超早期预知某些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1978年著名没计划以科学家简悦威等应用液相DNA分子杂交成功进行了镰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诊断。 /p p    strong 第二阶段: /strong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诊断:PMullis发明PCR技术后迅速发展,标志着传统基因诊断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技术。 /p p    strong 第三阶段: /strong 以生物芯片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检测技术:1992年美国Affymetrix制作出第一章基因芯片,标志着分子诊断进入生物芯片技术阶段。生物芯片技术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少、低通量的问题。 /p p    strong 第四阶段: /strong 以NIPT为代表的第二代测序技术:Ronaghi分别于1996年与1998年提出了在固相与液相载体中通过边合成边测序的方法-焦磷酸测序。目前常见的高通量第二代测序平台主要有Roche454、IlluminaSolexa、ABISOLiD和LifeIon Torrent等,其均为通过DNA片段化构建DNA文库、文库与载体交联进行扩增、在载体面上进行边合成边测序反应,使得第1代测序中最高基于96孔板的平行通量扩大至载体上百万级的平行反应,完成对海量数据的高通量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44c4a78c-c7f0-4147-bc28-189d0c1a1a1a.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分子诊断三座丰碑 /strong /span /p p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双螺旋结构的出现时分子生物学行程的重要标志,对人们认识蛋白质合成、DNA复制和突变具有重要意义,为分子诊断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600d8dc5-4c9d-43c9-a330-64be4a9b876b.jpg"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DNA之父”Watson、Crick /p p   50年前,科学界的“八大恶棍”之一凯利?穆利斯还只是美国某制药公司的小职员,整天做着把先天致病基因给剔除掉的白日梦,然而先要复制DNA,才有足够的时间慢慢修复。1966年,穆利斯尝试磕了一次药,并从此不可自拔。后来,迷幻剂被列为违禁药品,于是穆利斯自己调配迷幻剂的替代品。在制作迷幻剂时,他居然想到了复制DNA的办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并最终凭他跟迷幻剂的结晶PCR获得了诺贝尔奖。从此开启了分子诊断的PCR时代,标志着传统的基因诊断发展到更全面的分子诊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f7acbc8-43a3-4135-bef7-29fe056abd8f.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CR之父”Kary Mullis /p p   “只是个在实验室里乱搞的家伙”弗雷德里克· 桑格开拓人类基因研究,被尊为“基因学之父”,他与同事合作研发的快速为DNA定序,成为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先驱。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证明蛋白质具有明确构造 他上世纪70年代提出快速测定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技术“双去氧终止法”,即双脱氧核苷酸链中止法,又称“桑格法”。“双去氧终止法”测序法拉开了DNA测序的序幕,解开了人体4万个基因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c670b38c-a6a8-4703-9828-075f6514a808.jpg"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基因学之父”Frederick Sange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分子诊断临床应用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e00b548e-abf8-45e0-8581-999297a8e186.jpg" title=" 5_副本.jpg" / /p p    strong 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 /strong /p p   目前主要应用在HBV、HCV、HIV、HSV、TB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解脲支原体等检测。 /p p    strong 遗传疾病分子诊断: /strong /p p   遗传性疾病可分为Mendelian遗传病、多因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分子诊断在遗传病中的四种基本应用为: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筛查、遗传易感性筛查、产前筛查(地中海贫血、血友病、耳聋基因检测等)和新生儿筛查。 /p p    strong 肿瘤分子诊断: /strong /p p   目前我国肿瘤患者人数超过450万人,居世界首位,每年新发病例160-200万,近130万人死于癌症。目前肿瘤治疗的治愈率仍然不高,主要原因就在早期诊断及正确选择治疗方式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p p   肿瘤分子诊断主要分为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易感基因检测,适合有机组病史的人群)、肿瘤辅助诊断(肿瘤标志物检测,可在体液或组织中检测到能够反映肿瘤的存在、分化程度、预后估计和判断治疗效果等)、肿瘤个体化治疗(通过检测肿瘤患者生物标本中生物标记物的基因突变、基因SNP分型、mRNA基因定量表达及蛋白表达状态,可预测药物疗效和评价预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三个方面。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中国分子诊断发展历史 /strong /span /p p   中国分子诊断行业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以核酸探针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点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为代表的分子诊断技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研究单位开始陆续建立了地中海贫血、苯丙酮酸尿症、血友病、杜兴肌营养不良、G-6-PD缺乏症等几个常见遗传病的分子诊断方法。但整个80年代,分子诊断概念尚未普遍接受,分子诊断技术尚未从大学、研究所走向临床实验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8fa8b22e-8e8c-4533-ba2f-cb83d768a2a8.jpg" title=" 6.jpg" / /p p   90年代PCR在国内应用开始推广,分子诊断技术从研究所走向临床试验,PCR成为时代的宠儿,成为肿瘤、感染性疾病、基因多态性、多基因遗传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缺乏严格监管,大量假阳性出现。1998年卫生部发文:卫医发[1998]第9号 关于暂停临床基因扩增(PCR)检验的通知,暂停了PCR的临床应用。并于2002年就临床基因扩增检测发布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分子诊断重回发展正轨。 /p p   经过近70年的发展,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生命之谜”被打开,经过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DNA测序技术之后分子诊断正在快速成为人类疾病诊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p
  • 浅谈小核酸的固相合成
    近年来由于核酸修饰和递送载体的突破,带来了变革性疗法的创新浪潮,其中被认为是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之后第三代创新药物核酸药物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其优势在于广泛的可成药靶点、特异性强、安全性高、效果持久、开发成功率高和制造成本低等。寡核苷酸药物,即小核酸药物,是由十几个到几十个核苷酸串联组成的短链核酸,目前小核酸药物主要包括 RNAi 药物和 ASO 药物,作用于pre-mRNA或mRNA,通过干预靶标基因表达实现疾病治疗目的。目前小核酸药物大多通过亚磷酰胺三酯合成法进行合成。化学合成按照3'-5'的方向进行。常用的固相载体为可控微孔玻璃珠(CPG)或者聚苯乙烯微珠(PS beads),固相载体通过linker与初始核苷酸核糖的3'-OH共价结合,而核糖的2'-OH用诸如叔丁基二甲基硅基(TBDMS)的保护试剂进行保护,或是核糖的2端有甲氧基、F代、甲氧乙基等修饰,5'-OH则用双甲氧基三苯甲基(DMT)保护。此外,由于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存在伯氨基团,也需要用酰基试剂(例如苯甲酰基)进行保护。固相合成每个循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脱保护、偶联、氧化和加帽。第一步 脱保护(Detritylation)使用溶解在二氯甲烷/甲苯中的二氯乙酸(DCA)或三氯乙酸(TCA)移除核糖5端的DMT基团,暴露5'-OH,以供下一步偶联。脱保护时间取决于流速和柱子尺寸,反应时间不够/脱保护剂酸性太弱会产生n-1杂质(与完整长度为n的寡核苷酸相比仅相差一个核苷酸);反应时间太长/脱保护剂酸性太强则导致序列中脱嘌呤的产生。反应完成后,用乙腈洗涤去除残留的脱保护剂,此步骤中乙腈含水量一般小于20ppm,乙腈需要使用较高流速去冲洗合成柱,脱保护试剂冲洗不干净导致n+杂质的产生。第二步 偶联(Coupling)合成目标的原料,亚磷酰胺保护核苷酸单体,与活化剂四氮唑混合,得到核苷亚磷酸活化中间体,它的3端被活化,5端羟基仍然被DMT保护,与溶液中游离的5端羟基发生偶联反应。为了保证较高的总产率,每个循环中都需要有较高的偶联效率。n-1杂质是偶联中最常见的杂质,它们是偶联效率低于100%的结果。与FLP相比,更高分子量的杂质(例如n+1)也存在于偶联步骤中,n+杂质的形成归因于活化剂四氮唑的弱酸性能移除一部分亚磷酰胺溶液中的DMT基团。第三步 氧化(Oxidation)偶联反应后新加上的核苷酸通过亚磷酯键(三价磷)与固相载体上的寡核苷酸链相连。亚磷酯键不稳定,易被酸、碱水解,在下一个循环的脱保护酸性环境中不稳定,因此需要被氧化成稳定的五价的磷。磷酸二酯键中的2-氰乙基保护基团可以使其在后续合成中更稳定。常用碘溶液将亚磷酰转化为磷酸三酯,得到稳定的寡核苷酸。此外通过将一个硫原子转移到P(三价)上也可以将其转化为P(五价),从而形成硫代磷酸酯键。氧化剂与固相载体的接触时间通常为1-4分钟。第四步 加帽(Capping)由于不可能达到100%的偶联效率,仍存在脱保护后没有反应的5'-OH活性基团(一般少于2%),如果不加处理,那这些基团在下一个循环中仍能发生偶联,产生n-1杂质。通常使用两种试剂(通常使用醋酸酐和N-甲基咪唑的混合液作为加帽试剂)来酰化5'-OH。经过以上四个步骤,一个核苷酸碱基被连接到固相载体的核苷酸上,再以酸脱去它的5'-羟基上的保护基团DMT,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要求合成的碱基被接上去。核酸合成系统就是将上述一系列化学合成过程进行自动化,精准化可控制的设备。仪器主要由柱塞系统泵、试剂阀、单体阀、试剂循环阀、紫外检测器、电导率、惰性气体控制盒、压力监测器、合成柱及软件控制系统等多个部分组成。大规模寡核苷酸合成系统采用流穿合成技术,泵精度高,规模广泛,滞留体积低,适用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寡核苷酸。其以灵活简便的方式创建和转移方法,为工艺开发和优化提供支持,同时系统先进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工具可高效监测和控制合成。英赛斯大规模核酸合成系统
  • 我们到底有必要做基因测序吗?
    最近不少人问我,是否应该进行DNA测序。他们还问我:&ldquo 你做过DNA测序吗?&rdquo 作为一名研究患者基于何种原因进行基因测序的医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不足为奇,有时我自己也想知道。   12年前,科学家首次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当时的成本约为10亿美元。此后,基因测序的成本直线下滑,如今已降至约5000美元,且很快会跌至1000美元以下,使得这样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常见。与之前的检测手段能够提供的基因信息量相比,全基因组测序能提供数百万倍的信息量。为此,许多患者都进行了基因测序。   此外,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中还推出了&ldquo 精准医疗计划&rdquo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其中就涉及到基因组测学工程。这也会让基因测序变成一个普通的问题。   随着成本下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基因测序。例如,大量癌症患者选择了全基因组测序,因为根据基因信息能够预测他们对各种化学疗法的反应。那些患有先天性疾病儿童的父母也迫切想知道,基因突变是否是孩子患病的罪魁祸首。如果真是这样,将来他们可以对此进行干预,以防影响第二胎。   此外,对于特定疾病患者,整个基因组测序的价格已经接近于单个基因测序的价格,如乳腺癌。为帮助治疗,医生也在对一些婴儿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将来,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可能都会经历基因测序。医生只要在办公室里,就能利用你面前的计算机完成DNA测序。   许多人还会主动找到基因测序公司进行基因测序。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人在23andMe这样的基因测序公司进行了基因测序。目前,这些基因测序公司只是检测人类整个基因组的一小部分基因,仅占人体DNA的百万分之一,即所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公司将启动更多的SNPs测序。即便如此,也仅占人体DNA的十万分之一。不管怎样,这些公司表示,将提供血统之外更多有医疗价值的信息。SNPs所提供的信息相对有限,而整个基因组测序所能提供的信息要高出数十万倍。   DNA分子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分别是腺嘌呤、嘧啶、胸腺嘧啶和鸟嘌呤,英文字母缩写分别为A、C、T和G,涵盖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信息。尽管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9.9%。(人与黑猩猩基因相似度为98%,与牛基因相似度为80%,与鸡基因相似度为60%。)   让我们用一个形象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书架上有1000册书籍,其内容共包含30亿个字母。如果将这些字母比作DNA,那么其中999本书的信息都是相同的。只有1本书中包含的字母是不同的,并决定了我们眼睛颜色、头发颜色、鼻子形状,以及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等等。   如果检测100万个SNPs,相当于每3000个字母中检测1个字母,即每页检测1个字母。如果看书时只看每页的一个字母(或一个基因),那我们从中得到的信息将十分有限。   但是,进行整个基因组测序,患者将拥有整个基因组测序信息,即阅读全部1000册书籍。目前,一些基因测序公司正在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该服务。这些服务所产生的大量数据是极具价值的,包括用于医疗领域。   基因测序后,你可能会被发现存在一些与某种疾病相关的遗传标记。其实,其中一部分是可以预防的,如乳腺癌。但人们习惯于认为,发现一个致病基因将来就一定会患病,如恶性肿瘤基因或肥胖基因。其实,大部分常见病是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你可能有一个基因会导致患某种疾病的风险提高2倍(从10%提高到30%),那么你不会患病的几率仍高达70%。当然,这种疾病目前可能还没有治疗方案,如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因此,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至关重要。   许多患者担心基因歧视问题。《遗传信息无歧视法案》(GINA)确保了美国民众的基因信息不被滥用和歧视。根据这部法律,如果基因检测显示某人可能易患某种疾病,保险公司不得据此提高医疗保险费用或者拒绝为其提供保险,其他公司也不得把基因信息作为招聘、解雇或提拔员工的依据。虽然这部法案涵盖了大多数医疗保险,但目前还没有解决人寿、伤残或长期就医保险问题。但我相信,将来这部法案会进一步保护这些人群。  当然,是否进行基因检测不一定完全由患者来决定。当前,一些医生已经开始为特定患者提供基因检测服务。一些进行特定疾病研究的研究人员也开始进行整个基因组测序,试图找出病因,给出治疗方案。很显然,我们之中的许多人将被包括在内,或者是从中受益。   因此,当人们问我是否应该进行基因测序时,我回答说:&ldquo 你为什么要进行基因测序呢?&rdquo 一些人,尤其是对科学感兴趣的人,他们通常会说&ldquo 知道自己的基因信息会很酷&rdquo 。有人认为&ldquo 知识就是力量&rdquo ,还有人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如果你真想进行基因测序,最好先咨询一下医生。另外,临床遗传学专家和遗传咨询顾问可能比你的医生更了解一些具体的问题。   我也很想了解自己DNA中究竟蕴藏着哪些信息。幸运的是,我很健康,没有什么重大医学问题,因此目前还没有进行DNA测序的必要。当然,将来可能会改变。   不管怎样,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我们都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做任何事情都要谨慎。因此,我还没有进行DNA测试,至少目前如此。   备注:本文作者罗伯特&bull 克里兹曼(Robert Klitzman)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精神病学教授。
  • 一文知晓:纳米孔测序技术
    在基因测序领域,谁控制仪器,谁就会赢得天下,从ABI的3730测序仪到后来的illumina的测序仪,都可以证明这点,这个行业目前是由上游技术驱动的,对技术的依赖度很强。测序公司、诊断公司都加大对测序技术领域的投资,以期能在未来基因测序爆发时期,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根据安永的最近一份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基因测序的仪器市场规模同基因测序服务基本相当。   罗氏、illumina公司都加大对新技术的投资。2012年,Roche公司宣布基因测序仪454从测序市场退出时,就加紧在纳米测序技术领域的布局,先后投资了Genia Technologies公司和Stratos Genomics公司。illumina公司也早就盯上了纳米孔测序技术,是牛津Nanopore公司的主要股东之一。然而令illumina公司恼火的是,2013年10月,牛津Nanopore公司回购了illumina公司持有的13.5%股份,从而保持该公司更加独立运营,此次回购价值共超过5640万美元。   纳米孔测序原理   在A,T,G,C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通过纳米孔进入的时候,其所引起的电流变化也是不一样的,随即可通过电流来检测DNA序列。双链DNA直径为2nm,单链DNA直径为1nm,所以采用的纳米孔尺寸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纳米孔:分为生物纳米孔和固体纳米孔,生物纳米孔:a溶血素(一般嵌入在双层脂膜当中),最窄直径尺寸为1.5nm,可允许单链DNA分子通过。但是生物纳米孔对稳定性、电流、噪声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固态纳米孔:由硅及其衍生物制造,通过电子束和离子束在硅或其他材料薄膜上钻出纳米尺度的孔洞。固态纳米孔在稳定性、电流噪声、工艺集成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但是目前有技术瓶颈,以及造价高昂。   固态纳米孔工艺   固态纳米孔的制作与半导体工艺的结合使得DNA测序芯片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2001年,Li等人使用聚焦离子束在 Si3N4 薄膜上制作出了直径61 nm 的孔,随后又采用 Ar将孔径缩小到了1.8nm。2003年, Storm等人用高能电子束在SiO2薄膜上制作出了直径2 nm的孔. 如今, 人们已经可以在很多材料上制作出亚 10 纳米尺度的固态纳米孔,例如,SiNx,SiO2,SiC,Al2O3等. 此外, 石墨烯因其本身超薄的结构和特殊的电子特性也作为薄膜材料的一种新选择,它的超薄的单原子层结构十分适合隧道电流的测量。   纳米电极制作   纳米电极的制作在测序用纳米孔制造工艺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挑战。前文提到, 纳米电极的形状、与纳米孔重合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流信号的好坏, 因此要在纳米尺度制作出形状规则、 电学特性良好的电极并不容易。   目前研究者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实验室中对单个纳米孔进行研究, 而无法将其运用到商业中.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办法能够快速制作出直径大小均一且都在5 nm以下的纳米孔阵列, 在DNA测序芯片向商业化转变的道路上, 这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但是, 相信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和纳米电子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一定会制作出高质量的纳米孔芯片。   产品:Minion   由英国公司Oxford Nanopore开发设计MinION测序仪则拥有很长的读长,而且只有普通U盘大小,由一个传感器芯片,专用集成电路和一个完整的单分子感应测试所需的流控系统构成,可随身携带,理论上可实现想测就测。日前该测序仪已投入市场使用,或许未来它将基因测序仪变得如同手机一样普通、便捷、廉价。该技术被MIT Technology Review杂志评为&ldquo 2012年10大年度科技突破之一&rdquo 。但是其错误率很高,据称有35%的错误率,平均10个碱基,就有3.5个测序错误。这也意味着基因突变检测成为纳米孔测序的禁区,也成为纳米孔测序的致命弱点,并让其长读长的优势黯淡无光。   面临挑战   虽然纳米孔测序的优点十分明显,与前几代技术相比在成本、速度方面有着很大优势,但是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从测序原理到制造工艺都存在有许多问题,许多技术也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下几个部分:   电流检测系统:电流识别最短距离为3nm,而且目前的材料几乎很难寻找到孔径这么小的材料。   纳米膜系统:限制目前的纳米孔大小,目前有关纳米孔制作方面仍有很大的阻力   数据分析系统:即使很多人获取这些数据,但是对于数据的运行和分析仍旧存在很大障碍。   主要纳米孔技术公司   Base4, UK   Fullgen, Argentina   Genia, USA, California   INanoBio, USA, Arizona   Ionera, Germany   Izon Science, New Zealand   Nabsys, USA, Providence   Nanion, Germany   Nanopore, USA, New Mexico   Noblegen Biosciences, USA, Massachusetts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UK   Quantapore, USA, California   Quantum Biosystems, Japan   中国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学者   龙亿涛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曙光学者,&ldquo 东方学者&rdquo 特聘教授,研究方向纳米光谱电化学,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仿生界面等。   赵清   北京大学凝聚态所副教授,主要从事ZnO、AlN纳米线的制备、掺杂,表征,电学,光学,场致电子发射性能方面的研究。   注:部分内容来自生物通和贺建奎博客
  • 北京基因测序仪共享市场分析 赛默飞竟然险胜Illumina!
    测序技术在几十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技术,如物理领域的纳米技术和激光技术,化学领域的荧光标记核苷酸技术,生化领域的毛细管先用分析技术和信息领域的高密度芯片技术,并将他们融为一体,形成了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强力工具。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得迅速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基因测序在临床诊断领域的应用,其在家庭和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的应用落地持续发展推进。NGS关键技术在国外企业手中 国产企业艰难发力自2010年开始,中国整个基因测序行业的市场规模一直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中位同比增速达40%。据估计,2020年国内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近140亿元。考虑到国内人口数量带来的巨大红利,基因测序产业在中国发展潜力巨大。基因测序仪是基因检测产业链上游仪器平台,对仪器设备研发企业来说,实际创造大量利润的却是与设备配套的耗材和试剂。垄断测序仪与配套试剂耗材的企业具有“绝对话语权”。2014年Illumina试剂提价,曾导致华大基因利润急速下滑,年底其净利润增长率为-79.3%,可见上游设备生厂商对中游服务提供商的影响力之巨大。与其余仪器设备不同,由于研发技术门槛较高,上游基因测序仪厂家数量很少。据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的 NGS 基因测序仪不足 8000 台,分布于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Illumina 公司的 HiSeq 2000、Genome Analyser 2x、MiSeq 和 NextSeq 等测序平台市场份额占比高达 83.9%;赛默飞的 SOLiD、Ion Torrent 和 Ion Proton 等测序平台市场份额占到 9.9%;Roche 公司的 454 平台市场份额占比 5.3%。Illumina 和 Thermo Fisher 设备占比超过 90%,上游基因测序设备制造已形成垄断。近年来,国产企业开始发力基因测序上游,涉足基因测序仪器研发。出现诸如华大智造、真迈生物、中科紫鑫、塞纳生物、齐碳科技等几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产基因测序仪企业。其中华大智造无疑是佼佼者。华大智造DNBSEQ-T7基因测序仪(原名MGISEQ-T7) 国产华大基因在2013年反向收购美国测序上市公司CG,之后设立华大智造专注国产基因测序仪研发。近几年华大智造发展迅猛,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据华大智造,公司占据了中国二代测序(NGS)35%的市场份额。但下游应用企业平台迁移成本巨大,目前国产二代测序厂商发展依然面临巨大压力。二代测序辉煌十载 三代测序引领未来DNA测序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Sanger提出了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学酶解法,第一代测序技术诞生。2005年,454 Life Sciences公司开发出全球第一台商业化边合成边测序测序仪,第二代测序仪诞生,由此拉开了基因产业发展的序幕。2008年,Helicos Biosciences推出了首台单分子测序仪,标志第三代测序技术来临。尽管三代测序未来前景可期,当前全球基因测序行业的基石依然还是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单分子实时测序和纳米孔测序这两种技术在当下长读长测序领域占据主导地位。SMRT 和纳米孔测序技术分别于 2011 年和 2014 年商业化发布,目前 SMRT 技术的主要拥有者为 Pacific Biosciences,纳米孔测序技术则由牛津纳米孔领衔,中国的齐碳科技也于 2020 年 9 月发布了首款自主研发的纳米孔测序仪 QNome-9604。赛默飞、Illumina势均力敌 Miseq系列为最大赢家进入21世纪,基因测序技术已经进入遍地开花的阶段,层出不穷的新应用接踵而至,而基因测序仪也已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为广大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仪器工具。根据全国大型共享科学仪器平台显示,全国有近600台基因测序仪可供共享借用。其中北京、上海成为共享数量最多的地区,超共享基因测序仪总量三成。仪器信息网对北京地区的共享基因测序仪用户单位、仪器型号及学科领域进行了分析。测序仪应用学科领域分布共享测序仪单位包括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也包括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亦有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等政府部门。其中测序仪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占比最高,为41.2%,其次是医学领域,占比为27.1%。此外还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兽医、法医等基因测序科研和典型应用领域。共享测序仪品牌分布有意思的是,在北京地区所有共享基因测序仪品牌中,赛默飞占比略超测序巨头Illumina,以41.9%的占比险胜位居第一。Illumina以39.5%的占比紧随其后,位列第二。赛默飞旗下Life Technologies早年生产的SOLiD 4、Ion Torrent、3500XL、Ion PGM等成为测序仪的经典机型,在应用市场颇受用户认可。共享测序仪型号分布共享基因测序仪型号近30种,多为二代测序,一代测序也有部分。共享数量最多的前十个型号分别为MiSeq、Hiseq 2000、3130XL、PyroMark、3500、Ion Torrent、GeXP、3500XL、3730和NextSeq 500。Miseq系列基因测序仪在共享单位中使用量最多,能占到15.5%,用目前一句潮流的话来说,Illumina的Miseq系列基因测序仪是YYDS(永远的神)。MiSeq采用可逆链终止物和合成测序法,于2018年正式在中国发布,也是Illumina唯二拥有的NMPA测序仪产品之一。单个仪器上整合了扩增、测序和数据分析的新一代测序仪,每次运行能产生超过1 Gb的数据,且占地面积仅为2平方英尺。具有革命性的流程和准确性,这让它成为快速且经济高效的遗传分析的理想平台。Hiseq2000是Illumina于2010年推出的二代测序仪。其测序原理与Genome Analyzer II测序系统相似,仍采用可逆终止法的边合成边测序技术。该技术通过将基因组DNA的随机片断附着到光学透明的表面,这些DNA片断通过延长和桥梁扩增,形成了具有数以亿计cluster的Flowcell,每个cluster具有约1000拷贝的相同DNA模板,然后用4种末端被封闭的不同荧光标记的碱基进行边合成边测序。这种新方法确保了高精确度和真实的一个碱基接一个碱基的测序,排除了序列方面的特殊错误,能够测序同聚物和重复序列。Hiseq 2500是Hiseq 2000的升级版。3130xL-3730xL是赛默飞旗下Life Technologies 早年发布的一代基因测序仪产品。采用桑格-毛细管电泳测序法,具有高读长,准确度一次性达标率高,能很好处理重复序列和多聚序列。但其通量低,样品制备成本高,使之难以做大量的平行测序。其余型号不再作一一分析。需要说明的是,许多共享的基因测序仪采购年份较久远,甚至有2002年采购并启用的仪器设备,所以以上数据不能代表现今测序市场的份额占比,结果仅供读者参考。附:基因测序仪专场
  • 双刃剑?—与全球最聪明的基因测序公司面对面
    人类基因组测序的成本真的已经降到了约1000美元了吗?完成一次测序只需要一天时间?这些听起来很神奇的事情,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基因测序,会不会是一把双刃剑?   近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最新评出的&ldquo 2014年度全球创新企业50强&rdquo 第一名&mdash &mdash 伊卢米纳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 弗拉特利与中国媒体面对面。   伊卢米纳,这个名字在科学界比较有名,对大众而言依然很陌生。他们从事着比谷歌和微软更&ldquo 神秘&rdquo 的行业&mdash &mdash 制造基因测序仪。记者就一连串基因测序的话题,提问这家全球&ldquo 最聪明&rdquo 的创新企业。   基因测序之&ldquo 变&rdquo   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认识基因遗传理论是从中学课本里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开始的。遗传定律被发现是在19世纪60年代。到了20世纪初,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再过了大约半个世纪,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研究结果还表明,每条染色体一般含有一个长长的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不过中学老师都会告诉你,就算知道了这些,人类依然无法了解人类自身的基因图谱。要测出成人染色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依靠的是&ldquo 人类基因组计划&rdquo ,它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美、英、法、德、日以及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数十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有人把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相提并论,认为它对人类历史而言十分伟大。这项计划集合了全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力量,最终在2000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并于2001年公之于众。到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宣告基本完成。   显然,在2005年之前,动辄上亿美元的高额测序成本,使得人类基因组测序还停留在高端研究的领域。不过,这样的情况在2005年-2007年发生了变化,多家公司相继推出了&ldquo 高通量测序仪器&rdquo ,使得测序成本下降到了几百万美元的级别,这种通过技术改进实现的测序,也被称为&ldquo 二代基因测序&rdquo 。   杰· 弗拉特利告诉记者,时隔不到10年,又经过了数轮技术改进与革新,到了2013年,伊卢米纳公司发布了&ldquo Hiseq XTM Ten&rdquo 成套设备,又将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大幅降低,速度再次提升。   不过,对普通人而言&ldquo 1000美元测人类基因&rdquo ,听上去好像还是一个神话。   &ldquo 快捷&rdquo 与&ldquo 低成本&rdquo 是如何实现的?   来自伊卢米纳公司的消息说,今年年中,上海自贸试验区就将迎来一整套&ldquo Hiseq XTM Ten&rdquo ,它将完全服务于自贸区内的研发平台企业&mdash &mdash 诞生于中国的药明康德公司的科学研究。   这将是全球第九套、中国第二套投入科研运用的此类大型设备,在中国境内的另一套设备目前在北京服务于一家名叫&ldquo 诺禾致源&rdquo 的公司。此外,此类大型设备的购买和应用者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   在基因测序领域,这样的&ldquo 快捷&rdquo 与&ldquo 低成本&rdquo 是如何实现的?   弗拉特利告诉记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ldquo 多重合一&rdquo 的,这一强大的设备将激光技术、生物分子技术、表面化学、软件分析、电子学等多学科相关的新兴技术综合在一起,实现了测序数据的高效产出。   药明康德方面介绍说,这样的成套设备好比是一个&ldquo 测序工厂&rdquo ,适合运行于大型基因组测序中心,为各类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海量、高效率的测序服务。据测算,在一天24小时内,此类设备可同时完成一套或多套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   基因测序是双刃剑吗?   除了在基础研究、遗传学分析、生物制药等方面的应用,基因测序设备正在发挥更多的作用,人们也听到如今在医疗领域有一些机构和医院提到&ldquo 测序&rdquo 。   就在今年2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国家卫计委叫停未经审批准入的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二代基因测序(指获得技术改进后的高通量测序)产品和技术等在医疗机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对此,记者采访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中国科学家和伊卢米纳公司时,他们也都表示理解中国政府迅速规范基因测序领域的政策意图,并认为政府监管和实施认证具有必要性。   &ldquo 对遗传性疾病有诊断与咨询意义的基因测序应当是在政府授权、各部门严格监管下展开,卫计委等叫停的测序,与近年来一些测序服务机构、厂家宣称可以提供基于基因测序的咨询与诊断服务,以及出具那些未获认证的咨询及诊断书有关,没有经过充分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基因咨询与诊断极易出现假阳性、假阴性,对接受测序者是极不负责的。&rdquo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说。   据了解,所谓高通量的&ldquo 二代测序&rdquo ,曾被一些机构异化为&ldquo &lsquo 一滴血&rsquo 包测百病&rdquo 等噱头,其背后则裹挟着巨大的商业利益。   仇子龙分析,叫停临床诊断中的基因测序,不意味着在科研领域不能使用测序方法和仪器。在规范的科学研究过程中,若使用基因测序方法应用人类样本对遗传性疾病进行研究,首先必须与医生团队进行合作,得到医院的医学伦理批准,在获得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许可、监管后进行。   仇子龙说,科研人员期望对诸多重大疾病如癌症、自闭症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基因测序,最终确认基因突变与复杂重大疾病的关系,从而推动科研突破,惠及普通患者。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   专家强调,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蕴藏于人类遗传领域的众多信息和奥秘将逐步被&ldquo 破译&rdquo 。在利于前沿高科技解码基因信息的同时,也要尊重人类本身,即必须是依法合规的,秉持伦理性和公益性,并保护隐私和信息安全。
  • 微型光纤光谱仪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
    从1992年Mike Morris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微型光纤光谱仪至今已经24年了,各个行业已经开发了数以千计的应用。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包括仪器仪表行业的大公司都开始参与到这个领域的竞争。  微型光纤光谱仪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  第一, 光谱仪可以分析各种光源发出的光,这些光源包括太阳,LED, 激光,平板显示器件,等离子体,气体放电,火焰燃烧,受激发光,化学发光等等基于各种原理的发光体。  第二, 光谱仪可以分析光与各种物质相互作用后的光,相互作用后的光一般都含有与物质微观结构有关的丰富信息。在这里光可以看成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探针”,因此,微型光谱仪通常被列为光学传感类(optical sensing)。  第三, 由于微型光谱仪的体积小,所以适合于便携,手持,现场,在线,原位,活体,非破坏性应用场合。由于光纤的使用,所以适合在有害环境下(包括化学,生物,放射性)进行远程测量。由于微型光谱仪内无移动部件,可靠性高,因此,适合于工作在环境恶劣的工业现场。由于采用探测器陈列,可一次获得全光谱,测试速度快,因此适合需要高速测量的应用,例如工业在线检测,化学反应动力学监测。  由于微型光谱仪应用领域非常广,在如此短的篇幅内无法详细列举所有的应用。以下,我们就当今社会最关注的领域中比较成功的应用案列进行分析:  环保行业:  -燃煤电厂烟气排放监测系统用于监测电厂在脱硫和脱硝之后对于大气的排放废气中SO2,NOx的含量。  这基于气体紫外吸光度测量的原理,看似简单,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要克服一些具体困难。由于实际应用中的待测气体样品中有颗粒物存在,如何将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引起光的能量损耗扣除掉,以获得准确的浓度值?1970年代德国科学家Ulrich Platt在研究大气紫外吸收时,发现颗粒物散射谱随波长变化慢,气体分子紫外吸收谱随波长变化陡峭,因此对光谱进行微分,再进行数字滤波,将低频分量滤去,就可以将散射的影响扣除,这就是著名的DOAS技术(Differe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由此可见,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对于地表水的有机物综合指标的监测  有机物综合指标是指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TP),总氮(TN),多环芳烃(PAHs)。分析地表水的有机物综合指标的困难在于,第一,这不是由单一化学组分决定的,而是由水中大量化学组分的综合效果 第二,水体中除了有机物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干扰因素,譬如泥沙,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不少地方仍然采用化学滴定方法检测,这种方法虽然准确度高,由于需要采用化学试剂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设备复杂,测试所需时间长,运行费用高。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技术,通过对大量水样建模和多变量化学计量学分析,可以获得有机物综合指标。但是实际的水样中总会含有泥沙,泥沙含量较高时,这些无机物也会使透光量减少,探测器无法区分透射光强度减少,究竟是被有机物吸收了,还是泥沙的散射引起透光量的减少,从而带来误差。而且,在有机物含量较少时,测量误差较大。浙江大学的吴铁军教授发现如果加用荧光光谱测试,由于无机物是不会产生荧光的,因此,融合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数据,就可以扣除无机物的影响。这种创新的方法可以用一台仪器同时测量出上述七个水的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分析复杂体系时,基于多变量化学计量学的算法和建模是极端重要的。  食品安全  -水,土壤和鱼的汞超标  由于环境污染体现在地表水和土壤的汞超标,汞又特别容易在生物组织中积累,譬如鱼类。摄入过量的汞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儿童的发育生长。全球140个国家都对食品中汞的含量有规定。现有的分析方法非常耗时并只能在实验室使用。  美国Jackson州立大学发明了一种基于纳米材料表面能量转移技术NSET(Nanomaterial Surface Energy Transfer)的检测微量汞的便携式仪器。NSET技术原理如下,当罗丹明B(RhB)分子吸附在胶体金纳米颗粒时,胶体金纳米颗粒会使RhB荧光焠灭,当有Hg2+离子存在时,RhB会从纳米金颗粒表面释放,与汞离子结合,并在532nm激光激发下开始发荧光,荧光的强度与Hg2+离子浓度成正比。(见图2)这种方法检测灵敏度很高,汞的检测线0.8ppb,美国环境署水中汞含量的标准为2ppb.并能检测鱼组织中的汞,达到美国环保署0.55ppm的要求。图1 吸附在纳米金颗粒表面的罗丹明RhB,它的荧光强度与待测样品中汞的浓度成正比  这个案例中检测汞的原理就不那么直截了当,待测物汞本身并不能受激发荧光,而当汞离子与罗丹明RhB结合时,RhB充当标记物(marker)的角色,另一方面,利用了纳米金颗粒能使RhB荧光焠灭的特性。  -检测奶粉中的微量三聚氰胺  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SERS(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在785nm激光的激发下,待测的三聚氰胺的分子在基于纳米金颗粒的SERS芯片上,在激光强电磁场的作用下,与纳米颗粒表面的等离子激元发生谐振,拉曼光谱的强度被大大增强。(见图2)采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和SERS芯片三聚氰胺的检测限可达到12ppm。图2在打印的SERS芯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与三聚氰胺浓度的线性关系  拉曼光谱技术,由于拉曼信号特别微弱,所以只适合应用于分析浓度较高的物质主成分。由于纳米材料科学,表面物理科学,激光技术的发展,才使SERS技术逐步进入应用阶段,用于分析痕量物质。不断提高测量的重复性,稳定性,降低SERS芯片的价格,使更多的应用领域用得起SERS技术。  -鉴别假冒的初榨橄榄油  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油的颜色,但是在不同光线下显示的颜色是不同的,而且造假者会用叶绿素或b胡萝卜素去调节油的颜色去靠近真品的颜色。用低档橄榄油或者葵瓜子油,菜油稀释初榨橄榄油都可以用便携仪器进行吸光度测量方法鉴别。  正是由于光纤光谱仪的便携性和快速,使其得以应用在仓库,海关现场快速验货。图3 不同比例的低档橄榄油稀释初榨橄榄油对于吸光度的影响  -对食品内黄曲霉素的快速检测  发霉和变质的粮食,花生,坚果含有致癌的黄曲霉素。现用的主流技术有液相色谱仪HPLC,  液相-质谱联用仪LC-MS。这些技术只能在实验室用,并且设备昂贵,分析时间长,还要用大量化学溶剂,污染环境,操作和维护保养麻烦,需专业人员操作。也有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这种方法测量精度不如HPLC,并经常会报告假阳性。  因此,急需一种可以在现场快速筛检的设备。英国的Ray Coker博士发明了一种基于紫外荧光光谱的技术,先将样品进行预处理,使待测毒素分离,富集,然后用紫外荧光光谱分析,在365nm LED光源激发下,测量其荧光,并采用专利的算法,一次同时测得4种黄曲霉素(B1,B2,G1,G2,M1)和赭曲霉素A,其检测限1ppb,即零点几ppb,满足最严格的欧盟标准,可与HPLC比拟。这种方法其实还可以成为快速检测的平台,包括病原体检测,贝类毒素检测,兽药残留检测,动物饲料中真菌毒素检测,假药甄别检测,农药残留检测,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  该案例的技术难点在于样品预处理,如何从成分复杂的待测食品样品中将微量待测物萃取,分离,富集,第二,如何挑选出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使自身不会发荧光的毒素与标记物(marker)可以用荧光技术来检测 第三,如何从光谱数据提取出有用信息的算法。  -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  检测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现行的方法,譬如检测细菌的金标准方法“平板计数法”(Culture Plating),虽然准确,但是分析所需时间太长,需要2-3天。其它的方法,例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虽然速度快了,但是灵敏度不高。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方法,虽然速度快了,灵敏度也高一些,但需要复杂的核酸提取过程。总之,需要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特异性强的检测方法。  食品是一个成分复杂的物质,我们需要分析其中微量的细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复杂的背景中提取并富集这些待测的细菌 第二,按照国家标准,允许存在的细菌浓度必须很低,因此要求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很高 第三,实际上,食物中很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细菌,因此检测方法一定能够同时,分别检测出多种目标物。  美国阿肯色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系Yanbin Li教授团队近年来利用免疫纳米磁珠与免疫量子点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快速检测。同时检测李斯特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检测下限可达到101 CFU/ml。(见图4) 图4(a)纯细菌样本的荧光光谱 (b)含致病菌的牛肉样本的荧光光谱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免疫检测方法,即先用第一抗体去修饰纳米磁珠,形成细菌-免疫磁珠复合体,在与样品均匀混合时,抗体就会与样品中的目标细菌进行免疫反应,在强磁场作用下,这些被免疫磁珠抓住的细菌就会被吸附到磁极,从而实现了细菌从复杂的背景物中分离。但是抓住细菌的磁珠不会受激发射荧光。我们知道量子点是可以受激发光的,如果用被第二抗体修饰的量子点作细菌的标记物,就可以通过测量量子点发出的荧光强度来间接测量细菌的浓度。利用抗体的特异性,即不同的抗体专门去抓不同的细菌。再利用量子点发光的波长取决于量子点的大小的特点。就可以通过对于荧光光谱相应的波峰强度测量,同时测量不同细菌的浓度。  生命科学和医疗诊断  -核酸,蛋白质分析  对核酸和蛋白质进行定量分析是现代生命科学实验中最基本的工具。  紫外吸光度方法是测量核酸浓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核酸包括: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它的基本组成是核苷酸。核苷酸又是以含氮的碱基,戊糖和磷酸组成。五种碱基包括嘌呤和嘧啶。碱基上苯环的共轭双键在紫外波段有强吸收,最强的吸收峰在260nm。核酸浓度与波长260nm的吸光度成线性关系,这就是用紫外吸光度方法测量核酸浓度的基本原理。核酸样品中如果含有蛋白质,蛋白质的紫外吸收峰在波长280nm,但是蛋白质在280nm的吸光度只有核酸在260nm的吸光度的1/10,利用样品在这两个波长的吸光度比值,可以得到核酸的纯度。  核酸,蛋白质这类生物样品的量常常很小,甚至在mL量级,微量样品的采样在技术上是一个难点。美国热电公司的NanoDrop20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巧妙地利用表面张力的原理,将待测样品液滴置于连接光源的光纤端头和连接微型光谱仪的光纤端头之间,形成待测样品液柱。利用这种采样技术,可以不用稀释样品就可以测量高浓度的DNA样品,对于双链DNA样品,可测的浓度可高达15000ng/ml。  该仪器还可以利用蛋白质在280nm的吸收来测量蛋白质的浓度。这是由于蛋白质分子结构中含有芳香族氨基酸,而芳香族氨基酸(主要是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紫外吸收的峰值位于280nm。  蛋白质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是待测样品中常常含有其它化学试剂的残余,而这些杂质对紫外吸光度测量有干扰,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因此就在对蛋白质的各种性质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各种其它的测量方法,以摆脱杂质对测量的干扰。例如蛋白质和染料的结合,蛋白质和铜离子的络合反应?  同样这一台工作在紫外/可见波段的分光光度计NanoDrop,基于不同的原理,还可以在不同的波长用于蛋白质定量分析。譬如,Bradford法测蛋白质,这是基于让染料分子(考马斯亮蓝G250)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体,该复合体在595nm有最大吸收峰,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待测蛋白质样品中可能含有的K+,Na+,Mg2+,(NH4)2SO4,乙醇等杂质不会干扰蛋白质测定。BCA法则是利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即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可以与Cu2+发生络合反应,并将Cu2+还原为Cu+,而BCA (bicinchoninic acid)则会与Cu+反应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它的吸收峰在562nm。这就是BCA法测量蛋白质的原理。  -紫外荧光光谱是研究蛋白质组分,构象的强大工具。  实验发现大部分蛋白质中有三种氨基酸残基具有内源性荧光的特性,它们分别是:色氨酸tryptophan (Trp), 酪氨酸tyrosine (Tyr) and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Phe)。但是,实验中常用的是Trp和Tyr的内源性荧光,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氨基酸的残基的荧光的量子效率比较高,所发出的荧光信号较强。Phe受激荧光的量子效率较低,激发波长在257nm。如果采用波长为280nm的激发光,由于Trp和Tyr的激发波长比较接近(分别为280nm,274nm),因此Trp和Tyr会同时有荧光信号。如果想选择性地只激发Trp,则可以采用295nm激发光源。  实验进一步发现,氨基酸残基的內源荧光的强度,峰位对于氨基酸的组分和构象状态十分敏感。这是因为在蛋白质分子处于自然折叠状态时,Trp和Tyr被包裹在蛋白质的中心位置。而当采用升高温度,采用尿素,盐酸胍,或者调解pH值等方法,使得蛋白质展开(图6A)。原先在折叠状态下埋在里面的疏水核心就暴露在溶剂中。Trp和Tyr就暴露在周围的环境中,它的荧光发光特性发生变化(图5B)  图5 用Trp的荧光来监测蛋白质的构象状态。图6A中Trp是用红点和红色字母w表示,在蛋白质处于自然折叠的状态下Trp被埋藏在疏水的环境中,展开后则暴露在溶剂的环境中。图5B,在自然折叠状态下Trp处于疏水状态下,荧光强 反之,在展开状态下,Trp暴露在溶剂中,荧光强度下降。  实验还发现Trp残基的荧光峰值的波长与周围的溶剂有关,发生Stoke位移。  研究蛋白质的分子折叠和展开有什么应用价值?有些疾病与人体内蛋白质分子的构象状态有关. 譬如, 有些退行性神经病变,就与蛋白质分子的展开有关,因此蛋白质的荧光光谱有时可用于退行性神经病变的诊断。  -医学诊断  一般而论, 采用光纤光谱仪作为医学诊断的手段有两个优点. 一个优点是非侵入性, 第二个优点是体积小, 仪器方便携带, 因此, 可以部署在病床边上, 县以下的基层诊所, 战地,出诊.  以下举一些例子.  基于吸光度和荧光技术的血样,尿样在生化分析仪器在医院的分析实验室几乎处处可见,现在可以做得更小,更便宜.  对于皮肤癌,乳腺癌可以对人体组织活体(in vivo)用拉曼光谱或反射光谱技术进行诊断.  黄疸病对于新生儿是常见的,而且无害,但是,对于早产婴儿则有造成大脑损伤的危险。因此,需要密切监测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现行的方法是针刺婴儿的脚跟取血样,然后送实验室进行生化分析,大约需要一个小时,每日三次。如果对新生儿脚底皮肤用光学方法,通过反射谱测量,立即可以分析得到血液中胆红素的浓度,可以比现行的方法更快地诊断黄疸病,并使婴儿免受脚跟针刺之苦,这就是非侵入性带来的好处。  脉搏血氧仪是用红光和近红外透射测量技术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呼吸性疾病,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是表征病的严重程度的非常重要的指标。  在线检测:  -为了得到辛烷值(RON)合乎标准的92号,95号汽油,石油炼化厂需要将重整催化工艺所得到的高辛烷值油与低辛烷值的催化裂化汽油按适当比例进行调和,以最终获得辛烷值符合国家标准,而且产率足够高的汽油。生产工艺需要在线测量汽油的辛烷值,并根据测量值去控制重整反应器的温度。  浙江大学戴连奎教授采用在线拉曼光谱系统测量重整汽油的辛烷值。其辛烷值主要取决于待测油品中直链烷烃、侧链烷烃、环烷烃与芳烃含量。拉曼光谱可以很好地显示直链烷烃、侧链烷烃、环烷烃与芳烃等物质的特征峰,因此可以很好的计算各种芳烃和其它烷烃等物质的含量。由于不同的烃类物质对辛烷值的影响不同,需要综合考虑每类物质对辛烷值的影响。通过含量高低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可以很好地测量汽油样品的辛烷值。相比于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特征峰明显,建立模型所需的样品数量也大为减少。相比色谱,拉曼光谱测量速度较快,使用和维护成本较低。图6 重整汽油的拉曼光谱(经过数据的预处理)  在此应用案例中,待测的汽油辛烷值并不是由单一物质的分子的光谱所决定的,而是由多种烃类的分子的综合作用所决定。因此,有了光谱之后,如何得到辛烷值,建模就是关键。
  • 重磅成果:再帕尔阿不力孜、贺玖明研究团队利用空间代谢组学技术绘制大鼠脑代谢网络图
    2021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帕尔阿不力孜、贺玖明团队在分析化学一区《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发表封面文章,题为“Mapping metabolic networks in the brain by using 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and metabolomics”的研究成果,采用自主研发的质谱成像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全面绘制了大鼠脑代谢网络,深入解析了东莨菪碱致大鼠记忆功能障碍模型脑的代谢变化。  封面文章  研究背景  大脑是结构最复杂的器官之一,主要功能与其微区的分子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大脑的小分子调节机制对理解中枢神经功能、精神疾病机理和药物研发有很大的帮助。动物的认知过程和行为控制均依赖于脑部强大的中枢神经网络——神经连接体。科学家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对脑部小分子网络的研究仍有不足。  分子成像技术是研究大脑中DNA、RNA、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强大工具。质谱成像技术(MSI)是一种检测大脑中蛋白质、代谢物和脂质物质的高灵敏度和高通量分子成像技术,在肿瘤边缘诊断、肿瘤生物标志物发现、药物分布和机理阐述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作者开发了一种基于敞开式空气动力辅助解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成像(AFADESI-MSI)技术的代谢网络映射方法,对大鼠脑不同极性的小分子代谢物(m/z 50-500 Da)进行微区分布研究,不仅鉴定出脑部几乎所有重要的代谢物,还绘制了包含神经递质、嘌呤,有机酸,多胺,胆碱、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20条通路的代谢网络,并使用这种代谢网络映射质谱成像方法解析了东莨菪碱致大鼠记忆功能障碍模型脑的代谢变化,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信息和见解。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1.样本准备  Sprague-Dawley大鼠模型腹腔注射东莨菪碱后被杀死(处理组,3只),对照组大鼠(3只)也用同样方法杀死。获取大鼠整个大脑,在低温下将大脑切成连续的矢状切片(暴露出海马和纹状体),用于Nissl 染色、H&E染色和质谱成像检测。  2.空间代谢组实验  使用AFADESI-MSI分析,代谢物质量数范围50-500 Da,质谱分辨率70,000。  3.数据处理和代谢网络分析  原始数据经过转化,再使用自建MassImager软件获取成像结果 在获取差异代谢物的高分辨率质谱信息后,使用Metaboanalys在线数据挖掘软件以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为参考完成代谢物高通量定性,并输出代谢网络信息。大脑中复杂网络可视化使用Cyctoscope软件完成。  4.统计分析  两组大脑样本选择相同的微区,并将组织学和特征离子图像叠加进行确认。数据处理结果使用t检验(n = 3)进一步验证。大脑微区包括松果体、中脑导水管、脑桥、梨状皮质、延髓、丘脑、纹状体、海马、胼胝体、嗅球、大脑皮层、小脑皮层、穹窿、小脑延髓和丘脑。  研究结果  1.AFADESI-MSI用于大脑中极性代谢物的定位  如图1所示,将大鼠大脑连续矢状切面通过ESI探针对逐个像素进行扫描,并将解吸的代谢物离子传输到高分辨率质量分析仪进行分析。图1E是大鼠脑部某个像素点的一个代表性质谱图,在该图中可以观察到数千个代谢物的峰。AFADESI-MSI图像还表明脑部不同功能性区域中代谢物浓度的变化。图1A-D显示了代表性代谢产物图像,在松果体、纹状体、海马、胼胝体和嗅球等亚区域具有特定分布。这些异质代谢分布与大鼠脑的功能和结构复杂性高度一致。  实验结果表明,AFADESI-MSI的空间分辨率小于100μm,代谢物质量最大差异为0.001Da,同一物质的检测动态范围高达1000倍。如图1所示,通过AFADESI-MSI可在大鼠脑部检测到一些呈特征性分布有代表性的极性代谢物,其强度范围从0到104甚至到106。  图1 (A-E)使用AFADESI-MSI获得的用于构建大鼠大脑代谢网络图的代表性极性内源性代谢物   (F)AFADESI-MSI数据采集过程   2.在大鼠脑绘制特定区域分布的极性代谢物图谱  使用AFADESI-MSI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分别获得298个和372个微区轮廓清晰的代谢物离子图像。使用精确分子量并结合同位素丰度,通过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对离子图像进行识别,鉴定出多种内源极性代谢物,包括氨基酸、核苷酸或核苷、碳水化合物、脂肪酸和神经递质等。  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特定功能和特定解剖区域相关。例如,乙酰胆碱在大脑皮层中高度表达 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在大脑皮层的信号强度较低,在中脑、嗅球和下丘脑中的浓度较高 多巴胺在纹状体含量较高 组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丘脑和下丘脑。松果体在睡眠和光周期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由于其体积小容易被忽视。在松果体区域中,作者检测到106种极性代谢物,例如吲哚乙醛、吲哚、5' -甲硫基腺苷和褪黑激素,它们在该微结构的表达最高。褪黑激素由松果体分泌,起到调节昼夜节律的作用。质谱成像结果表明褪黑激素只能在松果体检测到。褪黑激素的上游代谢物血清素(5-HT)在松果体中也有特定的分布。此外一些未知的代谢物也仅在大鼠大脑的某个很小但特定的区域中。以上结果表明,AFADESI-MSI方法可以直接检测极性代谢产物,并具有高特异性,能呈现其在大脑微区分布的图像。  3.在大鼠脑中绘制微区代谢网络图  要了解大脑的结构区域发生的复杂代谢过程,不仅应准确表征代谢物,还要研究其相关性。从大鼠脑微区中提取代谢谱进行代谢网络重建。从15个微区提取的MSI数据进行峰挑选和峰对齐(图1F),包括松果体、中脑导水管、脑桥、梨状皮质、延髓、丘脑、纹状体、海马、胼胝体、嗅球、大脑皮层、小脑皮层、穹窿、小脑延髓和丘脑,然后使用基于KEGG数据库的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网络分析。共找到20条KEGG代谢通路,包含126个具有微区信息的代谢物,图2显示了涉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肌酸途径、GABA能突触、葡萄糖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组氨酸代谢、赖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多胺代谢途径、嘌呤代谢、嘧啶代谢和TCA循环、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代谢和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质谱成像方法提供了一种直接获取代谢网络信息的途径,以系统地深入了解大脑的代谢活动。  图2 通过AFADESI-MSI和Metaboanalyst获得的大鼠脑中的代谢网络  图3A展示了嘌呤代谢的分布和代谢途径,共包含17个核苷酸及相关代谢产物,饼图代表了某种代谢物在不同大脑微区的相对含量和分布,图3A中显示出不同代谢物的不同局部特征。例如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和鸟苷酸(GMP)在大脑皮层和松果体中高表达,但在胼胝体和穹窿中含量较低。图3B显示了大脑不同区域的AMP分布,AMP在大脑皮层和松果体中含量很高,而在胼胝体和穹窿中含量较低。这些结果表明,大脑中代谢物分布呈现出功能性区域的差异性。这些空间和代谢途径的上游-下游转换过程为大脑局部代谢活动提供丰富信息。也证明质谱成像方法能够提供直接获取代谢网络信息的方法。  图3 (A)通过AFADESI-MSI获得的大鼠脑中嘌呤代谢途径和相关代谢产物分布   (B)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在大鼠脑不同区域的分布   4.神经递质的代谢网络解析  神经递质在大脑不同区域具有极为复杂的代谢调节网络,使这些区域的中枢神经能够从事复杂的活动。作者分析了关键神经递质的代谢调控网络,分别为多巴胺、γ-氨基丁酸、腺苷、组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图4A显示了神经递质以及相关代谢产物在大鼠脑的分布特征,它们联系非常紧密(图4B),这些神经元彼此相互作用并形成复杂的调节网络。  图4 |(A)大鼠脑中神经递质及其相关代谢产物的分布   (B)神经递质调节和代谢网络   5.从大鼠脑的代谢网络映射中发掘空间变化  东莨菪碱治疗的大鼠是一种学习和记忆障碍模型,通常用于研究抗遗忘药疗效。本文作者使用AFADESI-MSI分析了对照组和东莨菪碱治疗的大鼠矢状脑切片,将发现的代谢物全面映射代谢网络,并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空间代谢变化。不仅可以对药物准确定量,还可以检测代谢网络相关的数百种内源性代谢物在大脑特定区域的分布。图5显示了代谢网络中检测到的各种代谢物,以及在不同大脑微区代谢物的明显改变。如图5A所示,找到三种代谢物(N-甲酰基尿氨酸、L-色氨酸和5-羟色氨酸),属于色氨酸代谢途径,意味着东莨菪碱会干扰色氨酸的代谢过程。作者分析了东莨菪碱治疗组大鼠脑的十个微区,发现脑桥中有16种表达异常的代谢产物,而在大脑皮层中发现了7种。表明在东莨菪碱治疗下,脑桥和大脑皮层可能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区域。  图5 东莨菪碱模型大脑中极性代谢网络的变化  图6显示了其中几种异常表达的代谢产物的分布,例如腺嘌呤在小脑皮层被下调 组胺在中脑导水管中下调 桥脑中的磷酸乙醇胺、大脑皮层中的2-氧戊二酸、纹状体中的多巴胺、胼胝体中的抗坏血酸、下丘脑中的谷胱甘肽、小脑皮层中的L-天冬氨酸和L-天冬氨酸也有所变化,这些代谢物的质谱成像结果(图6A-H)和相对定量结果(图6I1-18)进一步表明,大脑中药物作用后代谢物的多样性和区域特异性。这些代谢物不分区分析、含量进行全脑平均后,代谢物的微区含量差异很容易被削减。在空间上的代谢变化表明,在东莨菪碱治疗后,大鼠脑微区的代谢网络发生紊乱。但是代谢物和代谢酶是代谢网络的关键因素,基于空间分辨的代谢组学信息为发现酶或基因异常提供了线索,但若要完成完整的代谢网络分析必须进一步验证蛋白质和基因表达水平。  图6 在东莨菪碱治疗后大鼠模型的脑部质谱成像结果和代谢产物的统计结果  研究结论  本文作者开发了一种空间分辨代谢网络作图方法,通过无需衍生化、特定标记或复杂样品预处理的高通量AFADESI-MSI方法和代谢组学策略,在具有复杂结构化脑组织中发现代谢分子变化。能检测出多种极性内源性代谢物,并绘制相关代谢网络,提供组织微区分布的图谱。还将多种功能性小分子(例如核苷酸、多胺、肌酸、神经酰胺代谢物)含量分布可视化。这些代谢物构成大鼠脑关键代谢网络,为理解大鼠脑的作用机制和功能探索提供新的见解。在本文中,该方法被用于东莨菪碱处理的大鼠模型脑部的代谢研究。结合微区统计数据,该方法可以绘制代谢网络图、发现某些途径代谢产物的明显失调,而且还能描绘与神经疾病直接相关微区中发生的代谢变化。
  • 测序仪笔记分享(万字长文,建议收藏)
    一. 测序仪对比测序技术代表仪器读长通量准确度成本Sanger法ABI 3730xl DNA Analyzer500-800bp0.096Gbp/天99.99%0.24美分/bpIlluminaHiSeq X Ten System150bp1800Gbp/运行99.9%0.01美分/bp华大智造MGISEQ-2000200bp(单端)或2×150bp(双端) 60Gbp/运行 99.9% 0.015美元/bpRoche 454GS FLX+ System700bp0.7Gbp/运行99.9%0.02美元/bpABI SOLiDSOLiD System 5500xl75bp120Gbp/运行99.94%0.13美分/bpPacBioSequel II System10kb60Gbp/运行99%0.15美元/bpNanoporeMinION Device100kb30Gbp/运行90%0.02美元/bpHelicosHeliScope Single Molecule Sequencer25-50bp28Gbp/运行未知  1. ABI 3730xl DNA Analyzer图源自thermofisher官网  1.1. 相关原理   DNA测序:基于Sanger法的原理,利用DNA聚合酶在体外DNA复制过程中随机掺入带有荧光标记和终止子的双脱氧核苷酸(ddNTPs),从而得到不同长度的DNA片段。这些片段经过电泳分离后,通过激光激发和CCD检测,得到每个碱基发出的荧光信号,从而确定DNA的碱基序列。   片段分析:基于荧光检测的原理,利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标记不同长度或类型的DNA片段,如微卫星、SNP、AFLP等。这些片段经过电泳分离后,通过激光激发和CCD检测,得到每个片段发出的荧光信号,从而确定片段的大小或等位基因。  1.2. 主要组成  ABI 3730xl DNA Analyzer仪器是一种高通量的DNA测序和片段分析的平台,它可以同时使用48或96根毛细管进行电泳分离和荧光检测。   测序仪主机:包含电泳系统、自动进样系统、激光系统、光学系统、温控系统、聚合物输送系统等多个模块,用于控制仪器的运行和数据的采集。   计算机工作站:预装用于仪器控制、数据收集和样品文件自动分析的软件,如Data Collection Software、Sequencing Analysis Software、SeqScape Software、GeneMapper Software等。   毛细管阵列:提供预组装的48根或96根毛细管阵列,它们与业界标准的96孔和384孔板配合使用。毛细管为内部无涂层毛细管,可提供300次的运行质保。   DNA测序试剂和耗材:包括BigDye Terminator循环测序试剂盒、GeneScan分子量标准品、片段分析标准品、POP-7聚合物分离胶等。  1.3. 主机模块   电泳系统:负责将DNA片段在毛细管中进行电泳分离,根据不同长度的DNA片段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电泳系统由高压电源、电泳缓冲液、毛细管阵列等组成。  o 高压电源:提供高达30kV的电压,使DNA片段在电场中迁移。  o 电泳缓冲液:提供电导性和pH稳定性,使DNA片段在毛细管中顺利运行。  o 毛细管阵列:提供预组装的48根或96根毛细管,它们与业界标准的96孔和384孔板配合使用。毛细管为内部无涂层毛细管,可提供300次的运行质保。   自动进样系统:负责将样品从96孔或384孔板中自动吸取,并注入到毛细管阵列中。自动进样系统由进样针、进样泵、进样阀等组成。  o 进样针:用于从样品板中吸取样品,并通过进样阀将样品注入到毛细管中。  o 进样泵:用于控制进样针的吸取和释放动作,以及进样量的大小。  o 进样阀:用于控制进样针与毛细管之间的连接和断开,以及进样时间的长短。   激光系统:负责将激光光束照射到毛细管阵列的出口处,激发荧光信号。激光系统由激光器、光纤、光学开关等组成。  o 激光器:提供单波长、505nm、固态、长寿命的激光光源,用于激发荧光染料。  o 光纤:用于将激光光束从激光器传输到毛细管阵列上。  o 光学开关:用于控制激光光束的开启和关闭,以及激光功率的大小。   光学系统:负责将荧光信号收集并转换为电信号。光学系统由滤光片、透镜、CCD相机等组成。  o 滤光片:用于选择不同颜色的荧光信号,并过滤掉背景噪声。  o 透镜:用于聚焦和放大荧光信号,并将其投射到CCD相机上。  o CCD相机:用于将荧光信号转换为数字化的电信号,并传输给计算机工作站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温控系统:负责控制仪器的温度,保证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温控系统由温度传感器、风扇、加热器等组成。  o 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仪器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并反馈给温控器进行调节。  o 风扇:用于散热和通风,维持仪器的适宜温度。  o 加热器:用于加热和保温,防止仪器的过冷。   聚合物输送系统:负责将聚合物分离胶从储存瓶输送到毛细管阵列中,作为电泳介质。聚合物输送系统由压力罐、气压调节器、流量计等组成。  o 压力罐:用于储存聚合物分离胶,并提供一定的压力,使聚合物分离胶能够流动。  o 气压调节器:用于控制压力罐的气压,以及聚合物分离胶的流速。  o 流量计:用于测量聚合物分离胶的流量,以及毛细管中的胶量。  2. HiSeq X Ten System图源自Illumina官网  HiSeq X Ten System是Illumina公司的产品。Illumina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它的测序仪是基于桥式PCR和荧光检测的技术,也是目前最流行的二代测序平台之一。它的测序仪有多个系列,如NovaSeq、HiSeq、MiSeq、MiniSeq等,它们的核心技术原理是相同的,但在通量、读长、准确度、成本等方面有所不同。  2.1. 相关原理   文库构建:将待测DNA打断成小片段,并在两端加上特殊的接头(Adaptor),这些接头包含与流通池表面探针互补的序列(P5/P7)、用于区分不同文库的索引(Index)、以及用于测序引物结合的序列(Rd1 SP/Rd2 SP)。文库构建后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和定量。   聚集体生成:将文库DNA片段注入到流通池中,并与表面探针杂交结合。然后进行桥式PCR扩增,使每个DNA片段形成一个聚集体。聚集体生成后需要进行温度变化和化学处理,使其单链化并去除P5端的DNA链,只留下P7端的DNA单链。   边合成边测序:将带有荧光染料和可逆终止子的四种dNTPs逐一加入到流通池中,并利用DNA聚合酶将它们连接到聚集体的DNA链上。每次只能加入一个碱基,然后用激光激发荧光信号,并用CCD相机记录每个聚集体发出的荧光信号,从而确定碱基序列。然后用化学剂去除荧光染料和可逆终止子,使下一个碱基可以继续加入。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完成所有的测序循环。   数据分析:将CCD相机收集到的荧光信号转换为原始数据(BCL文件),并进行质量控制和过滤,去除低质量的聚集体和信号。然后根据索引将不同文库的数据分离,并进行碱基识别(Base calling),将荧光信号转换为碱基序列(FASTQ文件)。最后根据不同的测序目的,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如比对、变异检测、表达量计算等。  2.2. 主要组成   流通池(Flow cell):是一个微型的玻璃芯片,它的表面覆盖了数亿个固定在不同位置的寡核苷酸探针,这些探针与文库DNA片段的接头互补,可以通过杂交结合。流通池内部有多个通道,每个通道可以进行不同的测序反应。   聚集体(Cluster):是指通过桥式PCR在流通池表面扩增形成的由相同DNA片段组成的簇,每个聚集体可以发出荧光信号,从而被检测为一个读长(Read)。聚集体的密度和质量会影响测序的效率和准确度。   荧光染料(Fluorescent dye):是指用于标记不同碱基的四种荧光分子,它们分别对应A、T、C、G四种碱基,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荧光染料还带有可逆终止子,可以控制每次只加入一个碱基。   激光器(Laser):是指用于激发荧光染料发光的光源,它可以提供单波长、固态、长寿命的激光光束。   CCD相机(CCD camera):是指用于捕捉和记录荧光信号的设备,它可以将荧光信号转换为数字化的电信号,并传输给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   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是指用于控制测序仪运行和处理数据的设备,它预装了用于仪器控制、数据收集和样品文件自动分析的软件,如BaseSpace Sequence Hub、Sequencing Analysis Software等。  3. MGISEQ-2000图源自华大智造官网  MGISEQ-2000测序仪是一种基于荧光检测的第二代测序技术,可以实现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的基因组测序。  3.1. 相关原理  o DNA测序:基于双端测序的原理,利用DNA聚合酶在体外DNA复制过程中随机掺入带有荧光标记和终止子的双脱氧核苷酸(ddNTPs),从而得到不同长度的DNA片段。这些片段经过桥式扩增后,形成单分子簇,然后通过四色荧光检测,得到每个碱基发出的荧光信号,从而确定DNA的碱基序列。  o 片段分析:基于荧光检测的原理,利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标记不同长度或类型的DNA片段,如微卫星、SNP、AFLP等。这些片段经过桥式扩增后,形成单分子簇,然后通过四色荧光检测,得到每个片段发出的荧光信号,从而确定片段的大小或等位基因。  3.2. 主要组成  o 测序仪主机:包含流体控制系统、温控系统、激光系统、光学系统、信号采集系统等多个模块,用于控制仪器的运行和数据的采集。  § 流体控制系统:负责控制样品和试剂的输送,以及测序反应的进行。流体控制系统由进样针、进样泵、进样阀等组成。  § 进样针:用于从样品板中吸取样品,并通过进样阀将样品注入到芯片上。  § 进样泵:用于控制进样针的吸取和释放动作,以及进样量的大小。  § 进样阀:用于控制进样针与芯片之间的连接和断开,以及进样时间的长短。  § 温控系统:负责控制仪器和芯片的温度,保证测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温控系统由温度传感器、风扇、加热器等组成。  § 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仪器和芯片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并反馈给温控器进行调节。  § 风扇:用于散热和通风,维持仪器和芯片的适宜温度。  § 加热器:用于加热和保温,防止仪器和芯片的过冷。  § 激光系统:负责将激光光束照射到芯片上,激发荧光信号。激光系统由激光器、光纤、光学开关等组成。  § 激光器:提供单波长、532nm、固态、长寿命的激光光源,用于激发荧光染料。  § 光纤:用于将激光光束从激光器传输到芯片上。  § 光学开关:用于控制激光光束的开启和关闭,以及激光功率的大小。  § 光学系统:负责将荧光信号收集并转换为电信号。光学系统由滤光片、透镜、CCD相机等组成。  § 滤光片:用于选择不同颜色的荧光信号,并过滤掉背景噪声。  § 透镜:用于聚焦和放大荧光信号,并将其投射到CCD相机上。  § CCD相机:用于将荧光信号转换为数字化的电信号,并传输给计算机工作站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 信号采集系统:负责对数字化的电信号进行滤波、校准、分段、碱基识别等处理,最终生成测序结果。信号采集系统由数据采集卡、数据处理软件等组成。  § 数据采集卡:用于将CCD相机传输的电信号接收并转换为数字信号,以及进行一定的滤波和校准处理。  § 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数字信号进行进一步的分段、碱基识别、质量评估等处理,以及生成测序结果文件。  o 计算机工作站:预装用于仪器控制、数据收集和样品文件自动分析的软件。  o 芯片:芯片是MGISEQ-2000测序仪的核心部件,它是一种微流控芯片,上面有数百万个微孔,每个微孔都可以进行单分子簇测序,实现高通量的数据产出。芯片有不同的规格和类型,如单端测序芯片、双端测序芯片、片段分析芯片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芯片。  4. GS FLX+ System图源自罗氏官网  GS FLX+ System测序仪是一种基于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技术的二代测序平台,它可以提供高通量、高准确度和超长读长的DNA测序服务。  4.1. 相关原理   文库构建:将待测DNA打断成小片段,并在两端加上特殊的接头(Adaptor),这些接头包含与DNA捕获珠表面探针互补的序列(A/B)、以及用于测序引物结合的序列(P1/P2)。文库构建后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和定量。   乳液PCR:将文库DNA片段与DNA捕获珠混合,并加入油相形成乳液滴。每个乳液滴中只包含一个DNA捕获珠和一个文库DNA片段。然后进行PCR扩增,使每个DNA捕获珠上形成一个单分子聚集体。乳液PCR后需要进行破乳液和洗涤处理,去除多余的油相和PCR试剂。   PTP装载:将经过乳液PCR处理后的DNA捕获珠注入到PTP中,并使每个微孔中只有一个DNA捕获珠。然后进行温度变化和化学处理,使聚集体单链化并去除A端的DNA链,只留下B端的DNA单链。   边合成边测序:将带有荧光染料和可逆终止子的四种dNTPs逐一加入到PTP中,并利用DNA聚合酶将它们连接到聚集体的DNA链上。每次只能加入一个碱基,然后用激光激发荧光信号,并用CCD相机记录每个聚集体发出的荧光信号,从而确定碱基序列。然后用化学剂去除荧光染料和可逆终止子,使下一个碱基可以继续加入。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完成所有的测序循环。   数据分析:将CCD相机收集到的荧光信号转换为原始数据(SFF文件),并进行质量控制和过滤,去除低质量的聚集体和信号。然后进行碱基识别(Base calling),将荧光信号转换为碱基序列(FASTA/FASTQ文件)。最后根据不同的测序目的,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如比对、变异检测、表达量计算等。  4.2. 主要组成   测序仪主机:包含电泳系统、自动进样系统、激光系统、光学系统、温控系统、聚合物输送系统等多个模块,用于控制仪器的运行和数据的采集。   计算机工作站:预装用于仪器控制、数据收集和样品文件自动分析的软件,如Data Collection Software、Sequencing Analysis Software等。   PicoTiterPlate(PTP):是一个微型的塑料板,它的表面覆盖了数百万个微孔,每个微孔可以容纳一个DNA捕获珠(DNA Capture Bead),并进行单分子测序反应。   DNA捕获珠(DNA Capture Bead):是一种直径约28微米的磁性珠子,它的表面覆盖了数千个固定在不同位置的寡核苷酸探针,这些探针与文库DNA片段的接头互补,可以通过乳液PCR(Emulsion PCR)扩增形成单分子聚集体(Single Molecule Cluster)。   荧光染料(Fluorescent dye):是指用于标记不同碱基的四种荧光分子,它们分别对应A、T、C、G四种碱基,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荧光染料还带有可逆终止子,可以控制每次只加入一个碱基。   激光器(Laser):是指用于激发荧光染料发光的光源,它可以提供单波长、固态、长寿命的激光光束。   CCD相机(CCD camera):是指用于捕捉和记录荧光信号的设备,它可以将荧光信号转换为数字化的电信号,并传输给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  4.3. 主机组成   电泳系统:是指用于将带有荧光染料和可逆终止子的四种dNTPs逐一加入到PTP中,并利用DNA聚合酶将它们连接到聚集体的DNA链上的系统。每次只能加入一个碱基,然后用激光激发荧光信号,并用CCD相机记录每个聚集体发出的荧光信号,从而确定碱基序列。   自动进样系统:是指用于将经过乳液PCR处理后的DNA捕获珠注入到PTP中,并使每个微孔中只有一个DNA捕获珠的系统。然后进行温度变化和化学处理,使聚集体单链化并去除A端的DNA链,只留下B端的DNA单链。   激光系统:是指用于激发荧光染料发光的光源,它可以提供单波长、固态、长寿命的激光光束。   光学系统:是指用于捕捉和记录荧光信号的设备,它可以将荧光信号转换为数字化的电信号,并传输给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   温控系统:是指用于控制PTP板和反应液的温度,以保证测序反应的稳定性和效率的系统。   聚合物输送系统:是指用于将不同类型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输送到PTP板中,以提供不同阶段所需的反应条件和试剂的系统。  5. SOLiD System 5500xl图源自thermofisher官网  SOLiD System 5500xl测序仪是一种基于连接法测序(Sequencing by Ligation)技术的二代测序平台,它可以提供高通量、高准确度和中等读长的DNA测序服务。  5.1. 相关原理   文库构建:将待测DNA打断成小片段,并在两端加上特殊的接头(Adaptor),这些接头包含与DNA捕获珠表面探针互补的序列(P1/P2)、以及用于测序引物结合的序列(Rd1 SP/Rd2 SP)。文库构建后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和定量。   乳液PCR:将文库DNA片段与DNA捕获珠混合,并加入油相形成乳液滴。每个乳液滴中只包含一个DNA捕获珠和一个文库DNA片段。然后进行PCR扩增,使每个DNA捕获珠上形成一个单分子聚集体。乳液PCR后需要进行破乳液和洗涤处理,去除多余的油相和PCR试剂。   FlowChip装载:将经过乳液PCR处理后的DNA捕获珠注入到FlowChip中,并使每个微孔中只有一个DNA捕获珠。然后进行温度变化和化学处理,使聚集体单链化并去除P1端的DNA链,只留下P2端的DNA单链。   边连接边测序:将带有荧光探针和可逆终止子的四种dNTPs逐一加入到FlowChip中,并利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到聚集体的DNA链上。每次只能加入一个碱基对,然后用激光激发荧光信号,并用CCD相机记录每个聚集体发出的荧光信号,从而确定碱基对序列。然后用化学剂去除荧光探针和可逆终止子,使下一个碱基对可以继续加入。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完成所有的测序循环。   数据分析:将CCD相机收集到的荧光信号转换为原始数据(BCL文件),并进行质量控制和过滤,去除低质量的聚集体和信号。然后进行碱基识别(Base calling),将荧光信号转换为碱基对序列(FASTQ文件)。最后根据不同的测序目的,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如比对、变异检测、表达量计算等。  5.2. 主要组成   测序仪主机:包含电泳系统、自动进样系统、激光系统、光学系统、温控系统、聚合物输送系统等多个模块,用于控制仪器的运行和数据的采集。   计算机工作站:预装用于仪器控制、数据收集和样品文件自动分析的软件,如Data Collection Software、Sequencing Analysis Software等。   FlowChip:是一个微型的玻璃芯片,它的表面覆盖了数百万个微孔,每个微孔可以容纳一个DNA捕获珠(DNA Capture Bead),并进行单分子测序反应。   DNA捕获珠(DNA Capture Bead):是一种直径约28微米的磁性珠子,它的表面覆盖了数千个固定在不同位置的寡核苷酸探针,这些探针与文库DNA片段的接头互补,可以通过乳液PCR(Emulsion PCR)扩增形成单分子聚集体(Single Molecule Cluster)。   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是指用于标记不同碱基对的四种荧光分子,它们分别对应A/T、T/A、C/G、G/C四种碱基对,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荧光探针还带有可逆终止子,可以控制每次只加入一个碱基对。   激光器(Laser):是指用于激发荧光探针发光的光源,它可以提供单波长、固态、长寿命的激光光束。   CCD相机(CCD camera):是指用于捕捉和记录荧光信号的设备,它可以将荧光信号转换为数字化的电信号,并传输给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  5.3. 主机组成   电泳系统:是指用于将带有荧光探针和可逆终止子的四种dNTPs逐一加入到FlowChip中,并利用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到聚集体的DNA链上的系统。每次只能加入一个碱基对,然后用激光激发荧光信号,并用CCD相机记录每个聚集体发出的荧光信号,从而确定碱基对序列。   自动进样系统:是指用于将经过乳液PCR处理后的DNA捕获珠注入到FlowChip中,并使每个微孔中只有一个DNA捕获珠的系统。然后进行温度变化和化学处理,使聚集体单链化并去除P1端的DNA链,只留下P2端的DNA单链。   激光系统:是指用于激发荧光探针发光的光源,它可以提供单波长、固态、长寿命的激光光束。   光学系统:是指用于捕捉和记录荧光信号的设备,它可以将荧光信号转换为数字化的电信号,并传输给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   温控系统:是指用于控制FlowChip板和反应液的温度,以保证测序反应的稳定性和效率的系统。   聚合物输送系统:是指用于将不同类型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输送到F
  • 生物医药色谱会闭幕 12人获优秀青年报告奖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5月9日,历时2天的2010年全国生物医药色谱会在“瓷都”景德镇落下圆满落下帷幕。闭幕式前是精彩的专家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关亚风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关亚风研究员以“多维色谱-质谱在线联用分析植物成份”为题,介绍其针对复杂痕量样品分析的方法。复杂样品的痕量分析对样品前处理、二维色谱分离、质谱检测都有很高的要求。关老师对此的解决方案是,针对挥发与半挥发样品采用毛细管液相×毛细管气相-MS在线联用 针对不挥发样品,采用 LC×GC-MS真空辅助溶剂蒸发接口技术。但是,目前毛细管液相×毛细管气相-MS在线联用面临HPLC流量与CGC进样量存在差别、接口的死体积和样品残留、第二维分离速度较长等三大难点,关亚风课题组研制出馏分存储型接口及新型的溶剂排出技术,搭建了微柱液相×毛细管气相-四极联用仪平台,并用此平台成功应用于植物中有机组分和生物大分子组分的分离。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测试中心的廖杰主任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测试中心的廖杰主任的报告题目是 “茶油中脂肪酸的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 地中海地区冠心病发病率低的重要原因是当地的“地中海膳食结构”(榄油+深海鱼+生蔬果 ,其中橄榄油起关键作用)。橄榄油与其它食用油的区别在于其油酸含量高(大于70%),茶油可视为中国的橄榄油。由此背景,廖杰老师研对茶油化学成份及其对健康促进机理进行研究,并分别做了动物实验、化学成份分析、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富含、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茶油对高脂饲料诱发的兔肝脂肪变性和血管周样硬化有抑制作用。 中科院化学所的聂宗秀研究员   中科院化学所的聂宗秀研究员介绍了其在生物颗粒质谱方面的研究工作。聂宗秀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到,常规质谱的测量的分子量上限是100道尔顿,主要是因为随着粒子质量的增大,其传输速率迅速下降,而传统的检测器依赖于离子的碰撞速度。通常的ESI源是一个非常软性的电离方法,而MALDI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生物颗粒,所以这两种方法都不太适用于研究生物颗粒样品。如果能够把一单个的粒子放入一个装置中,使其长时间的囚禁,那么其灵敏度将大大提高。聂宗秀研究员在实验中使用离子阱作为质量分析器,采用激光诱导软电离作为离子源,得到了正常人的红血球和病人的红血球的质量,还获得了白血病癌细胞的质量、牛痘病毒的质量等。通过采用圆柱型粒子阱,结合现代光学技术,使实验结果大大改进。聂研究员还表示,今后将在更小的病毒颗粒——80nm~10nm肝炎病毒颗粒方面展开研究。 东曹达(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技术服务中心张琳先生   东曹达(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技术服务中心张琳先生带来了报告“新型无孔离子交换色谱柱-TSKgelSTAT系列柱的性能评价及其在生物样品高分离快速分析中的应用”。张琳先生介绍, TSK-GEL STAT是一系列可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多肽、核酸)的聚合物基质的离子交换色谱分析柱。采用了无孔树脂填料,可以在常用液相系统下实现高通量和高分辨率分离,其具有超高通量、可应用于低分子量化合物、低反压、更高的载量等特点。这些特性使得该系列柱子可以用于核酸分离、PCR产物的分离制备、β-乳球蛋白的PEG化过程监测、牛血清蛋白酶解产物分析等方面。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市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曹学丽教授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市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的曹学丽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高速逆流色谱及其在生物活性成份分离中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HSCCC)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连续高效的液-液分配色谱分离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于生物活性成份的分离。同时由于被分离物质与液态固定相之间能够充分接触,使得样品的制备量大大提高,也是一种理想的制备分离手段。该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固-液柱层析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灵活、高效、快速、制备量大、费用低等优点。曹教授从溶剂体系的选择、大分子的分离、工业化放大三个方面就自己进行的研究与大家交流。其中,溶剂体系的选择是HSCCC构成体系的关键环节。曹教授表示,今后逆流色谱的发展趋势为:1)微型化以及与多种检测技术的联用 2)工业化仪器设备的研制及应用 3)在蛋白等生物大分子活性成份分离中的应用。   另西北大学现代分离科学研究所、现代分离科学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的耿信笃教授做了题为“液相色谱法分离整体蛋白速度极限探讨”的报告、中科院化所学刘国诠研究员做了题为“液相色谱柱进展与展望之填料三议”的报告,请见:快速&高分离度——色谱技术永恒不变的主题。   随后进行了简短的闭幕式和“东曹达”优秀青年报告奖的颁奖。刘虎威教授介绍了评奖委员会的成员、评选的标准、评奖程序及获奖名单。 颁奖瞬间   2010年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东曹达”优秀青年报告奖颁奖嘉宾与获奖者合影  (颁奖嘉宾从左至右依次为:中国科学院化学所赵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武杰研究员、东曹达贸易有限公司日本总部市场部部长饭国泰男先生、西北大学现代分离科学研究所耿信笃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刘国诠研究员)   评奖委员会: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分析化学研究所 刘虎威 教授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刘国诠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赵睿 研究员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测试中心 廖杰 主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丽华 研究员   评奖标准:   1. 报告人年龄不大于35周岁   2. 报告人论文收录在论文集中   3. 报告人所做工作是否具有创新性   4. 报告人讲解十分清楚生动   5. 报告人问题回答十分明了   6. 报告人所做研究工作的意义大小。   评奖程序:   各分会场主持人根据每个会场报告情况推荐0-1名候选人   评奖委员会讨论决定获奖人名单。   获奖人名单(12名) 报告人 题 目 单 位 推荐人 王 瑜 莽草酸分子印记聚合物的制备及其低压制备色谱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吴海龙 汪海林 韩 彬 离子液体对胰酶解效率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 齐 莉 张维冰 郑姝宁 抑郁症模型大鼠代谢指纹谱的色谱研究 沈阳药科大学 卫引茂 白 玉 刘 一 双环铂及卡铂与脱氧核苷酸相互作用的CE-MS分析 北京大学 刘 霞 屈 峰 王蔚芝 微流控芯片阵列多肽合成与HPLC分析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张祥民 张书胜 韩晔华 植物激素茉莉酸的手性分离及CE-MS检测 北京大学 廖 杰 齐美龄 黄嫣嫣 吲哚类化合物显色体系的色谱分离分析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赵书林 胡育筑 韦露莎 采用β2-肾上腺素受体色谱测定药物的EC50 西北大学 张经华 陈东英 张惠萍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法用于胰腺癌患者代谢指纹图谱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李晓东 徐远金 尹瑞川 丙烯醛-DNA加合物的鉴定和分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 胡春华 金美兰 刘 昭 聚合物整体柱微萃取与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定量分析植物样品中的细胞分裂素 武汉大学 牟世芬 颜流水 张 璐 毛细管区带点泳检测细胞调往方法学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 赵 睿 刘虎威
  • 2021年最受资本青睐的5种科学仪器
    资本向来是敏感的,哪里有机会,资本就往哪里钻。  2021年中国科学仪器市场官宣了不下40起融资事件,创造了超越40亿元的融资记录,最大一笔金额超过4亿元。后疫情时代,科学仪器市场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尤其是科创板推出、北交所成立以及“专精特新”概念爆火之后,嗅觉敏锐的投资机构们蜂拥而至,拼命寻找着这个行业下一个“小巨人”。  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未来之星,透过资本市场犀利的眼光,我们来看看中国科学仪器市场藏着哪些“优质股”。2021年科学仪器企业融资情况  纵观2021年,资本市场重点关注临床质谱、基因测序、数字PCR、流式细胞仪、电子显微镜这5个细分赛道。它们究竟有何魅力,仪器信息网进行了追踪:  赛道一:临床质谱  据仪器信息网统计,2021年一级市场共有11家临床质谱企业完成融资,其中佰辰医疗3月获得CPE领投的3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为目前临床质谱行业最大的一笔融资。  临床质谱检测是指质谱技术在临床检验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质谱技术飞速发展,质谱仪市场需求迅猛,虽然我国质谱技术临床应用起步较晚,但市场发展较快,2018年更是被业内称为临床质谱爆发元年,2018年我国临床质谱检测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4.8亿元,2020年达到30亿元左右。目前,中国临床应用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前期,而北美质谱在临床检验整体业务当中占20-30%的比例,且在持续增长。所以将来市场前景前途不可估量,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  现阶段,主流的临床质谱检验项目包括新生儿筛查、维生素、激素、药物浓度监测等,主要应用在妇幼、心血管、内分泌、精神卫生、药学、体检等领域。而作为一项平台性技术,质谱技术优势明显,应用领域很广,在常规检测项目上可以对生化、发光等传统方法学做不好、不能做的项目上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对应数百亿的市场规模。下一步,结合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并辅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的创新检测应用,临床质谱在肿瘤、心血管、神经等领域的落地,则将进一步推高市场天花板。  与此同时,质谱仪价格昂贵、设备国产化率极低、检测项目少、临床认知不足也制约着质谱临床的落地。临床质谱企业融资主要用于创新标志物发现、转化,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注册报证、产能扩建及商业化应用战略的全面推进。  赛道二:基因测序  据统计,2021年共有5家基因测序企业完成融资,真迈生物与齐碳科技各自获得4亿元融资,前者双线布局“单分子测序仪”加“高通量测序仪”,后者打破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国外垄断。单细胞测序 “新秀”墨卓生物、德运康瑞也受到资本关注。  从上世纪70年代Sanger发明的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和Gilbert与Maxam发明的化学降解法为标志的第一代测序技术诞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一共涌现了4代测序技术。目前,二代测序技术为市场主流,其中典型代表有Illumina公司的Solexa技术、罗氏公司的454技术以及Life tech公司的SOLID技术。近几年来,以Heloscope的单分子测序技术和PacBio的SMRT技术为代表第三代技术以及第四代纳米孔测序技术相继出现,标志着测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到2020年,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基因测序下游应用的不断繁荣和普及,近年来,基因测序平台的市场规模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行业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基因测序平台在全球范围的市场容量将超过24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将超过300亿人民币。基因测序下游应用中,科研用基因测序占比最高,超过50%,临床研究和医院诊断的比例仅为18%和14%,预计未来临床用基因测序应用占比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020年,全球单细胞基因组学产品市场销售额达到5.2亿美元。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胚胎发育、肿瘤检测、免疫细胞治疗等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随着相关技术不断突破,单细胞测序在临床的应用将更加深入。  赛道三:数字PCR  2021年PCR市场发生近10起融资事件,其中6起与数字PCR相关。惠每资本领投的思纳福医疗B轮融资达2亿元,领跑数字PCR市场。  新冠疫情带火了核酸检测,也让PCR这一细分领域成为资本眼中的黄金赛道。数字PCR是一种新的核酸检测与定量方法,与传统的PCR和qPCR相比,具有更高的检测精确度、准确度和灵敏度,能实现精准的绝对定量分析。同时,作为突破性的“第三代PCR技术”,数字PCR操作简单、质量可控,成为当下PCR的研发方向。疫情防控常态化,核酸检测已成为常规项目,数字PCR具有巨大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引发仪器企业和资本纷纷布局。  从市场规模来看,目前数字PCR市场规模并不大,全球约1.5亿至2.5亿美元,占到qPCR市场总规模(约20亿美元)的10%,但增长趋势显著。行业报告分析指出,全球定量PCR和数字PCR市场将以8.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2年将达到53.1亿美元。  当前数字PCR应用于临床仍然是挑战,多家企业融资主要用于创新型设备平台与诊断试剂的开发、临床试验及注册报证,加快数字PCR产品的临床落地进程。  赛道四:流式细胞仪  流式细胞仪是一种能够探测和计数以单细胞液体流形式穿过激光束的细胞检测装置,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特点,是生命科学和细胞分析领域重要的分析工具,应用场景涵盖科学研究、临床体外诊断、生物制药、细胞疗法等多个领域,其终端用户包括商业组织、医院、学术机构、临床测试实验室等。  2018年(含)以来,包括红杉、斯道资本、北极光创投、弘晖、幂方、松禾、辰德、本草等在内的TOP VC先后涌入流式赛道纷纷布局,国产流式领域的厂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含)至今,国内流式细胞赛道上超十家企业先后共获得超20笔融资,超50家机构纷纷进场布局。新冠疫情爆发无疑加速了流式领域的发展,在流式细胞仪成为二级医院标配的大背景下,2021年又有3家国产流式企业获得融资,金额从数千万到上亿元不等。  当前,流式细胞应用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研究、制药工业等科研领域,但临床应用正加速,呈现反超之势。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中明确了流式细胞仪在细胞因子检测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中的应用,这带动了医疗用流式细胞仪的需求增长。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报告显示,全球流式细胞仪市场规模约为40亿美元,2019-2025年预期复合年增长率为8.3%。全球市场由北美和欧洲主导,而亚太地区在预测期内增速最快。我国流式细胞产业起步较晚,外资品牌依然主导国内市场,行业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赛道五: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是人类探知微观世界最有力的工具,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及工业检测,在材料、半导体、医学、生物、冶金等领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来看,电子显微镜处于仪器仪表行业的金字塔尖,2017年其细分领域冷冻电镜的三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2021年电镜及其相关技术仍然受到资本关注,国仪量子、金竟科技两家设备商与冷冻电镜服务商佰翱得获得融资。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生命科学、材料研究的探索和研究持续深入,以及对半导体需求不断扩大等,全球电子显微镜行业市场规模呈现不断增长趋势。2016年全球电子显微镜行业市场规模为23.61亿美元,至2019年涨至26.82亿美元。2020年受全球安全卫生事件影响,全球电子显微镜行业增速有所放缓,约为27.84亿美元。不过据预测,未来全球电子显微镜将保持5.85%的复合增速保持快速增长,到2026年全球电子显微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38亿美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