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

仪器信息网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相关的解决方案。

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相关的资讯

  • 预防恶性黑色素瘤|主任医师李咏生:防晒至关重要
    6月14日,年仅37岁的《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亚军张恒远因患黑色素瘤去世的消息被报道后,黑色素瘤相关话题,随即引发众多关注和讨论。黑色素瘤是什么?与黑痣有什么区别?哪些情况可以引起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哪些人容易患黑色素瘤?怎么预防?针对上述问题,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咏生接受采访,向公众科普。黑色素瘤已成皮肤类首位致死性疾病这样判断是瘤还是普通痣李咏生介绍,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亦可见皮肤黏膜交界处、眼脉络膜和软脑膜等处,居皮肤恶性肿瘤第3位(占6.8%~20%),其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正逐步升高,已成为皮肤类首位致死性疾病。恶性黑色素瘤与黑痣有哪些区别?李咏生解释,黑痣在医学上称作痣细胞或黑素细胞痣,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表现。大多数痣增生缓慢,或持续多年无变化,可以从痣的形状、大小、颜色、发展速度等方面鉴别色素痣与黑色素瘤。主要判断方法如下:》普通痣两边对称,恶性黑色素瘤多为不规则形,两边不对称。》普通痣边缘光滑,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楚。恶性黑色素瘤边缘不整都有切迹,呈锯齿样改变。》普通痣的颜色多为黑色、褐色、棕褐色。恶性黑色素瘤常在普通痣颜色的基础上掺杂多种颜色,或几个月内颜色突然加深、变黑、变蓝,或开始褪色。》普通痣一般小于5毫米,而恶性黑色素瘤直径超过6毫米。30岁以上年轻人和老年人要注意多发于足底、足趾等部位据介绍,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30岁以上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儿童罕见。其中,起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老年人,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起源于痣细胞的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年轻人,生长迅速,恶性程度较高,容易早期转移。在我国,黑色素瘤常见部位首先为肢端型占41.8%,即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手指甲、足趾甲或甲下等部位。其次,粘膜型黑色素瘤占22.6%,即见于直肠、肛门、外阴、眼、口和鼻咽等部位。恶性黑色素瘤有哪些表现?一般来讲,黑素瘤的症状与发病年龄相关。年轻患者一般表现为瘙痒、皮损的颜色变化和界限扩大,老年患者一般表现为皮损出现溃疡,通常提示预后不良。一般小痣如出现逐渐增大,色素加深,四周出现炎症反应,色素向周围正常皮肤扩散或出现像卫星样的小黑点时,就应注意有恶变的可能了。另外,如斑痣破溃出血,经常发生感染,发痒疼痛时,也应该引起重视。过度接受紫外线照射是明确病因之一日常防晒很重要哪些情况可以引起恶性黑色素瘤发生?李咏生称,过度接受紫外线照射是皮肤黑色素瘤的明确病因之一。其次,长期慢性刺激,如烧伤、感染、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局部刺激也可能与其发生有关。预防恶性黑色素瘤,主要通过避免诱因进行预防。李咏生建议,日常要注意防晒,避免在阳光较强的时刻出门,外出注意戴帽子,穿防晒衣。对于皮肤色素痣较多者需要每年定期检查,避免抠摸,若出现表面破溃或生长需及时就医。同时,建议及早治疗全身疾病,如着色性干皮病、自身免疫病、皮肤癌等,避免疾病进展导致恶性黑色素瘤。此外,医生提醒,一旦发现皮肤色素痣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对称,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样具有光滑的轮廓,出现了污浊的黑色,色素斑明显长大,色素痣瘙痒,局部出现破溃出血,指(趾)甲开裂等的黑色包块,建议应早期到正规医院检查及治疗;对有黑色素瘤家族史的,发现有类似情况更要及早就诊。推荐阅读:岛津双极性台式MALDI-8030 快速筛查黑色素瘤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20105/603063.shtml 人黑色素瘤转移表面黏附分子(MMSAM)检测试剂盒https://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olution-512527.html人黑色素瘤标记物(MART/Melan-A)检测试剂盒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3390/s512557.htm
  • 临床介导的 CD8+ T 细胞和 NK 细胞焦亡的发现揭示了黑色素瘤异质性
    黑色素瘤组织中,与细胞焦亡相关的基因(PRGs)GZMA、GSDMB、NLRP1、IL18和CHMP4A的阳性细胞比例低于正常皮肤。细胞焦亡是一种影响肿瘤微环境和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领域。然而,细胞焦亡的作用仍有争议,部分原因是由于黑色素瘤的细胞组成异质性。2023年8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皮肤病研究所李斌教授团队在Cell Death& Disease杂志上发表题为 Clinical-mediated discovery of pyroptosis in CD8+ T cell and NK cell reveals melanoma heterogeneity by single-cell and bulk sequence 的研究论文。本文对黑色素瘤标本的单细胞转录组进行了全面分析。我们发现PRGs的表达在免疫细胞中,如CD8+细胞(代表CD8+ T细胞)和CD57+细胞(代表NK细胞)中失调。此外,免疫组化和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GZMA+细胞和GSDMB+细胞主要在免疫细胞中表达,特别是在CD8+ T细胞和NK细胞中。黑色素瘤标本中,GZMA+合并CD8+ T细胞(0.11%)和GSDMB+合并CD57+细胞(0.08%)的存在量很少,而对照组分别为4.02%和0.62%。这些发现表明,肿瘤中免疫细胞的减少可能降低了细胞焦亡的能力,从而对抗黑色素瘤的特性构成了潜在的风险。我们根据单细胞和整体RNA-seq分析,构建了一个预后风险模型和个体化的预测模型(C指数=0.58,P = 0.002),提示PRGs在恶性黑色素瘤的预防中可能发挥作用。总之,通过实验验证鉴定了免疫细胞群和免疫基因模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黑色素瘤中的细胞焦亡。实验部分本文中,研究者使用TissueGnostics公司TissueFAXS Spectra全景多光谱组织扫描定量分析系统获取图像。获取到图像利用StrataQuest软件进行定量分析。Panel 1 :DAPI,CD8,GZMA,GSDMBPanel 2:DAPI,CD57,GZMA,GSDMB虽然细胞焦亡对癌症的影响尚为有定论,但是也正因为如此,针对细胞焦亡的研究仍然有广泛的未知等待探索。考虑到细胞焦亡的研究和炎症反应过程密切相关,借助于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结合多色免疫荧光染色,不但可以精准识别焦亡相关特异性蛋白表达的细胞,还可以实现对细胞焦亡水平在组织中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与其他细胞类型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高通量、高精度、高信息量的定量分析。在单细胞定量水平上,先通过识别细胞核标记对细胞进行计数,继而借助于Tissue Cytometry的核扩张算法精准对细胞质/膜染色的形态进行识别。在获得单细胞真实染色的轮廓区域后,对每个细胞蛋白标记的所有像素强度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获得单个细胞蛋白表达的真实强度水平。这种方法用于阳性阈值的精准筛选划分,甚至更进一步鉴定了阳性细胞与相邻的阴性细胞的作用关系。在本文中作者还利用了多组学研究的思路,对黑色素瘤发病机制有关的细胞 - 细胞相互作用网络提出了新的见解思路,以CD8阳性T细胞作为研究线索观察到CD8细胞边缘浸润的失调,进一步为肿瘤免疫的相关机制研究拓展了研究领域的广度。除此之外,针对NK细胞、GZMA 细胞和 GSDMB 细胞也均进行了原位精准空间定量分析,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这些研究中,在切片原位的多重免疫组化标记,针对不同表型细胞的蛋白表达及细胞分布分析,也都是利用TissueFAXS Cytometry技术来进行的个体化精准定量分析。Figure 1 GZMA+细胞和GSDMB+细胞由CD8+T细胞分泌。A:对照组和黑色素瘤组织的多色免疫荧光染色图像。DAPI(蓝色)、CD8(粉色)、GZMA(绿色)和GSDMB(红色)。B:CD8+GZMA+共定位和CD8+GSDMB+共定位散点图。Figure 2 NK T细胞分泌GZMA+细胞和GSDMB+细胞A:对照组和黑色素瘤组织的多色免疫荧光染色图像。DAPI(蓝色)、CD57(粉色)、GZMA(绿色)和GSDMB(红色)。B:CD8+GZMA+共定位,CD8+GSDMB+共定位,CD57+GZMA+和CD57+GSDMB+散点图。
  • 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课题组:可穿戴式自供电微针贴片用于增强深部黑色素瘤治疗
    黑色素瘤是一种与表皮层黑色素细胞密切相关的高度恶性皮肤癌。经皮递药是手术替代或者补充治疗皮肤癌的有效方法,它可使药物能够穿透皮肤屏障并直接作用于肿瘤部位。然而,随着黑色素瘤的进展,表皮黑色素瘤细胞会持续浸润真皮,形成皮肤深部黑色素瘤。深部皮肤肿瘤的有效治疗依赖于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增强药物渗透。虽然微针(MNs)和离子导入技术在经皮给药方面已展现出效率优势,但皮肤弹性、角质层的高电阻和外部电源要求等需求挑战,仍然阻碍了它们治疗深部肿瘤的有效性。基于此,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和姜鹏副教授课题组设计开发了一种集成柔性摩擦电纳米发电机(F-TENG)的可穿戴自供电载药微针(MNs)贴片,旨在增强深部黑色素瘤的治疗。微针由水溶性微针基质材料与带负电荷的pH响应纳米粒子(NPs)混合而成,其中纳米粒子中装载着治疗药物。该装置充分利用MNs和F-TENG的优势(F-TENG能够利用个人机械运动产生电能),治疗性NPs可以在MNs贴片插入皮肤后渗透到深层部位,在酸性肿瘤组织中迅速释放药物。在深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对比实验中,使用集成的F-MNs贴片的治疗效果优于普通MNs贴片,预示这集成F-MNs贴片在深部肿瘤治疗的巨大潜力。该贴片通过摩方精密microArch® S240(10μm精度)制备完成,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Enhancing Deep-Seated Melanoma Therapy through Wearable Self-Powered Microneedle Patch”的文章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武汉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陈媛、硕士研究生何光琴和博士研究生赵环环为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药学院黎威教授和姜鹏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首先,研究者采用气体扩散法合成了具有pH响应性质的Ce6@CaCO3 NPs, Ce6@CaCO3 NPs为100 nm左右均匀分布的球形结构,表面修饰PEG进一步增强纳米粒子的胶体稳定性。在pH = 7.4的中性环境中,纳米粒子维持稳定的结构,使得封装的药物难以释放。在pH = 5.5的酸性环境中,纳米粒子结构被破坏,可实现药物的快速释放(如图1)。图1 Ce6(DOX)@CaCO3-PEG NPs的合成与表征a) Ce6(DOX)@CaCO3-PEG NPs的合成和药物释放过程示意图。b)合成Ce6@CaCO3 NPs的TEM图像。c)游离Ce6、游离DOX和Ce6(DOX)@CaCO3-PEG的紫外可见光谱(蓝色和黑色虚线矩形分别表示Ce6和DOX的特征吸收峰)。d) DLS测定的Ce6(DOX)@CaCO3-PEG NPs的粒径分布。e) Ce6@CaCO3和Ce6(DOX)@CaCO3-PEG NPs的Zeta电位。f) Ce6(DOX)@CaCO3-PEG NPs在不同pH值(7.4、6.5和5.5)的PBS中孵育0.5 h后的代表性TEM图像。g) Ce6(DOX)@CaCO3-PEG NPs在不同pH值(7.4、6.5和5.5)的PBS中随时间变化的水动力直径变化。Ce6(DOX)@CaCO3-PEG NPs在不同pH值PBS中h) DOX或i) Ce6的体外释放谱。每个点代表平均值±SD (n = 3个独立重复实验)。***p 图2 Ce6(DOX)@CaCO3-PEG NPs的体外行为a) B16-F10细胞对Ce6(DOX)@CaCO3-PEG NPs的摄取。b) Ce6(DOX)@CaCO3-PEG NPs孵育4 h后细胞摄取量的定量测定c)激光照射下游离Ce6或Ce6@CaCO3-PEG孵育后B16-F10细胞的细胞活力。两种处理的Ce6浓度相当。d)游离DOX或Ce6(DOX)@CaCO3-PEG孵育后B16-F10细胞的细胞活力。两种处理的DOX浓度相当。e) 660 nm激光照射不同处理下B16-F10细胞内ROS检测。f)用Ce6@CaCO3-PEG或Ce6(DOX)@CaCO3-PEG NPs处理B16-F10细胞在激光照射或不照射下的细胞活力。g)不同处理后B16-F10细胞的活/死测定。这些处理具有相同的DOX或Ce6浓度。绿色荧光:钙素-AM 红色荧光:碘化丙啶(PI)。每个点代表平均值±SD (n = 3个独立重复实验)。*p . ns表示无显著性。同时,研究者通过硅橡胶和导电织物制备了一种典型的接触和分离模式的柔性摩擦电层F-TENG,可以通过接触通电和静电感应的耦合效应将生物机械能转化为交流电(AC)输出。然而,为了有效地为离子电泳系统供电,交流输出必须转换成直流(DC)。因此,作者制作了电源管理系统(PMS),将F-TENG的交流转换为直流,同时显著放大电流。最后将柔性的F-TENG与载药微针结合,制备成一种可穿戴的装置(如图3)。 图3 一种工作在接触分离模式下的柔性TENG (F-TENG)。a) F-TENG的原理图(左)和照片(右)。b) F-TENG工作机理示意图。c)短路电流,d)开路电压,e) F-TENG的转移电荷。f)连接整流桥和LED灯的F-TENG输出电流。g)连接电源管理系统和LED灯的F-TENG输出电流。(f)和(g)中的插图是15秒内电流峰值的放大视图和LED灯的光学照片。h)手动驱动F-TENG连接到PMS的电流。i)可穿戴式F-MN贴片原理图。可穿戴的F-MN贴片j)贴在人体手臂上之前和k)贴在没有皮肤穿刺的情况下的演示照片。 微针通过真空浇筑法,将载药的纳米粒子与水溶性基质PVA/suc混合后填入PDMS模具中制备得到,并用导电的PPy作为微针背衬填入。制备好的微针与F-TENG通过导电胶连接得到F-MN装置。此外,将偶联FITC荧光的葡聚糖作为模型药物被微针递送到到皮肤后,通过荧光分布可以看出连接F-TENG的微针装置具有更高效和深部的药物递送(如图4)。图4 F-MN贴片的制备与表征。a) MN贴片制作工艺示意图。b)制备的MN贴片的光学图像和c) SEM图像。d) FITC -葡聚糖负载MN贴片的代表性明场(左)和荧光显微镜图像(右)。e)右旋糖酐-MN贴片插入后大鼠皮肤代表性明场和荧光显微镜图像。f)荧光图像和g)植入或不植入F-TENG的大鼠皮肤后残余MNs的相应荧光强度(FI)。h)代表性显微镜图像,i)药物穿透深度,j)外用葡聚糖溶液或葡聚糖-MN贴片加F-TENG或不加F-TENG后大鼠皮肤组织切片对应的荧光强度。每个点代表平均值±SD (n = 3个独立重复实验)。*p 表示无显著性。微针尺寸:高850 μm,尖端直径10 μm,底座直径400 μm.而后,作者在小鼠体内观察F-TENG产生电流的能力以及在体内药物递送的效果。将F-MN装置应用在小鼠肿瘤部位后,F-TENG能够将运动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小鼠体内维持恒定的电流,有效促进微针中负载的药物向更深部的肿瘤渗透,同时也提高了药物在体内的递送效率和作用时间(如图5)。 图5 F-MN装置提高了体内给药效率。a)经F-MN贴片处理的荷瘤小鼠照片。(插图:治疗小鼠时,MN贴片被连接。正极连接小鼠左前肢,负极连接MN贴片)。b) F-MN贴片作用于肿瘤部位的示意图。c)治疗过程中通过MN贴片的电流。d)不同处理小鼠给药后24 h的荧光图像。红色虚线圈表示肿瘤部位。e)不同处理的荷瘤小鼠及肿瘤部位照片。f)代表性图像,g)相应的药物穿透深度,h)局部应用NPs或MN贴片或f -MN贴片后肿瘤部位组织切片在体内的相对荧光强度。每个点代表平均值±SD (n = 3个独立重复实验)。*p 图6 F-MN贴片在B16-F10黑色素瘤小鼠中的抗肿瘤行为。a)处理过程示意图。b)不同肿瘤深度荷瘤小鼠的代表性超声图像和c)肿瘤组织的组织学切片。d) (c)中的深度量化。e)五组不同处理小鼠的平均肿瘤生长曲线。f)第9天各给药组小鼠肿瘤重量。g)第9天各组离体肿瘤形态。h)各组小鼠治疗后体重。i)各治疗组小鼠存活率曲线。j)各组肿瘤组织切片H&E、Ki67、TUNEL染色分析。每个点代表平均值±SD (n = 5个独立重复实验)。*p 图7 F-MN贴剂的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a)各组主要器官切片H&E染色分析。不同处理后小鼠血清生化指标b)丙氨酸转氨酶(ALT)、c)血尿素氮(BUN)、d)肌酐(CR)、e)总胆红素(TBIL)各组全血中f)白细胞(WBC), g)红细胞(RBC), h)血小板(PLT)的数量。数据以mean±SD (n = 5个独立重复实验)表示,ns表示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开发了一种与F-TENG集成的可穿戴自供电MN贴片,并首次用于治疗深部实体肿瘤。F-MN贴片能够通过可溶解的纳米颗粒将载药的纳米颗粒递送到皮肤中,并通过纳米发电机将个人机械运动转化为电能,从而提供足够的驱动力将治疗性纳米颗粒推进深部肿瘤,进而显著提高药物递送穿透效率。在到达酸性肿瘤位置后,pH响应性NPs表现出快速解离和释放化学分子(DOX)和光敏剂(Ce6),从而显示出强大的协同根除肿瘤细胞的能力。在小鼠深部黑色素瘤模型中,单次给药这种F-MN贴片能够实现明显的肿瘤生长抑制。此外,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体内生物安全性令人满意,这表明了该贴片在临床治疗深部实体瘤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这种有效的装置具有出色的传输能力,可以很轻松地将生物大分子或治疗性NPs经皮输送到深部,将来也可局部或全身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糖尿病。
  • 安捷伦旗下子公司Dako宣布包括黑色素瘤的辅助性诊断检测产品已获得FDA认证
    2016年2月4日,北京——安捷伦科技旗下子公司同时也是癌症诊断试剂的全球供应商Dako 日前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已批准将 Dako PD-L1 IHC 28-8靶向药物诊断的预期用途扩展至黑色素瘤患者。  Dako的 PD-L1 IHC 28-8靶向药物诊断产品于 2015年 10月 9日首次获 FDA批准用于非鳞状非小细胞型肺癌 (NSCLC)。该辅助性检测产品经扩展后现已涵盖黑色素瘤,医生可以用其测定PD-L1 状态。黑色素瘤的阳性 PD-L1状态与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 OPDIVO (Nivolumab)在无进展存活期治疗效果的大小相关。这类辅助性检测与伴随诊断不同,其对于药物的安全高效使用必不可少。生物标记物检测无需使用 OPDIVO + YERVOY体系或 OPDIVO作为单药,但能够为医生提供关于 OPDIVO使用情况的附加信息。  安捷伦诊断和基因组学事业部总裁 Jacob Thaysen表示:“我们非常高兴 PD-L1检测产品在去年由 FDA批准用于肺癌指示后,此次再次获批用于黑色素瘤。这是对我们开发这款极为有用的检测产品时开展的大量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强调了 PD-L1标记物的重要性。安捷伦再一次证明了其在诊断领域的领先地位,因为我们是首家提供用于肺癌和黑色素瘤的 PD-L1标记物的 FDA获批检测产品的公司。”  Dako在与制药公司合作开发基于免疫组织化学的肿瘤治疗诊断产品领域堪称全球领导者。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和 Dako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致力打造美好世界的顶级实验室合作伙伴。安捷伦与全球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进行合作,提供仪器、软件、服务和消耗品,产品可覆盖到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在 2015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为 40.4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12000人。安捷伦于 2012年收购了旨在为癌症病人提供准确诊断并确定最有效治疗方案的全球知名试剂、仪器、软件和专业技术供应商 Dako。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也可了解Dako 产品的相关信息。
  • 安捷伦科技旗下子公司 Dako 宣布包括黑色素瘤的辅助性诊断检测产品已获得 FDA 认证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BOTTOM: 5px"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安捷伦科技旗下子公司& nbsp Dako& nbsp 宣布包括黑色素瘤的辅助性诊断检测产品已获得& nbsp FDA& nbsp 认证 /span /strong /p p & nbsp /p p & nbsp & nbsp 2016年& nbsp 2月& nbsp 4日,北京——安捷伦科技旗下子公司同时也是癌症诊断试剂的全球供应商& nbsp Dako& nbsp 日前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nbsp (FDA)& nbsp 已批准将& nbsp Dako PD-L1 IHC 28-8& nbsp 靶向药物诊断& nbsp 的预期用途扩展至黑色素瘤患者。 /p p br/ /p p & nbsp & nbsp Dako& nbsp 的& nbsp PD-L1 IHC 28-8& nbsp 靶向药物诊断产品于& nbsp 2015& nbsp 年& nbsp 10& nbsp 月& nbsp 9& nbsp 日首次获& nbsp FDA& nbsp 批准用于非鳞状非小细胞型肺癌& nbsp (NSCLC)。该辅助性检测产品经扩展后现已涵盖黑色素瘤,医生可以用其测定& nbsp PD-L1& nbsp 状态。黑色素瘤的阳性& nbsp PD-L1& nbsp 状态与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 nbsp OPDIVO(Nivolumab)& nbsp 在无进展存活期治疗效果的大小相关。这类辅助性检测与伴随诊断不同,其对于药物的安全高效使用必不可少。生物标记物检测无需使用& nbsp OPDIVO + YERVOY体系或& nbsp OPDIVO& nbsp 作为单药,但能够为医生提供关于& nbsp OPDIVO& nbsp 使用情况的附加信息。 /p p br/ /p p & nbsp & nbsp 安捷伦诊断和基因组学事业部总裁& nbsp Jacob Thaysen& nbsp 表示:“我们非常高兴& nbsp PD-L1& nbsp 检测产品在去年由& nbsp FDA& nbsp 批准用于肺癌指示后,此次再次获批用于黑色素瘤。这是对我们开发这款极为有用的检测产品时开展的大量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强调了& nbsp PD-L1& nbsp 标记物的重要性。安捷伦再一次证明了其在诊断领域的领先地位,因为我们是首家提供用于肺癌和黑色素瘤的& nbsp PD-L1& nbsp 标记物的& nbsp FDA& nbsp 获批检测产品的公司。” /p p br/ /p p & nbsp & nbsp Dako& nbsp 在与制药公司合作开发基于免疫组织化学的肿瘤治疗诊断产品领域堪称全球领导者。 /p p & nbsp /p p strong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和& nbsp Dako /strong /p p br/ /p p & nbsp & nbsp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致力打造美好世界的顶级实验室合作伙伴。安捷伦与全球& nbsp 100& nbsp 多个国家的客户进行合作,提供仪器、软件、服务和消耗品,产品可覆盖到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在2015& nbsp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为& nbsp 40.4& nbsp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nbsp 12000& nbsp 人。安捷伦于& nbsp 2012& nbsp 年收购了旨在为癌症病人提供准确诊断并确定最有效治疗方案的全球知名试剂、仪器、软件和专业技术供应商& nbsp Dako。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 nbsp ,也可点击此处了解& nbsp Dako& nbsp 产品的相关信息。 /p p br/ /p p & nbsp & nbsp 编者注:& nbsp 更多有关安捷伦科技公司的技术、企业社会责任和行政新闻,请访问安捷伦新闻网站:www.agilent.com/go/news。 /p p br/ /p
  • Cancer Cell亮点 | 鲁勇团队首次发现能防止肿瘤复发的Th9细胞治疗方法
    过继性细胞疗法 (Adoptive Cell Therapy, ACT) 目前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临床结果,美国和中国也相继批准了多款靶向CD-19 和 BCMA 的临床产品。然而这种治疗方案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临床问题––抗原丢失问题,即一部分肿瘤细胞会通过下调抗原表达或不表达抗原从而逃脱TCR-T细胞或CAR-T 细胞的杀伤,从而导致癌症的进展,直至病患的死亡。多年来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鲁勇课题组在Th9细胞的抗肿瘤功能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卓越的工作,并定义了Th9 细胞代表着一种全新的T 细胞模式 (New T cell Paradigm) 能够攻击晚期肿瘤。这些工作发表了包括Lu et al JCI 2012【1】,PNAS 2014, Cancer Cell 2018【2】等一系列论文。2021年10月21日,鲁勇课题组(现已任职于Houston Methodist/Weill Cornell Medicine,详情请见本文最后)再次在Cancer Cell上发表了题为 Adoptive cell therapy with tumor-specific Th9 cells induces viral mimicry to eliminate antigen-loss variant tumor cell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肿瘤特异性 Th9 细胞 (TCR-Th9 或 CAR-Th9) 可以根除含有特异性抗原丢失癌细胞的晚期恶性肿瘤。在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细胞免疫治疗中,使用传统的CAR-T或者TCR-T虽然在前期都能产生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不幸的是这些治疗总是伴随着后期的肿瘤的复发,而且T细胞治疗剂量增加5-10倍 (high dose) 也不能有效的控制肿瘤复发。非常有趣的是当使用Th1高剂量或者Th17细胞进行治疗时,复发的黑色素肿瘤大面积肿瘤组织由原先的黑色变成了白色。研究者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这是因为T细胞攻击的名叫TRP-1的抗原发生了丢失,而TRP-1蛋白是黑色素瘤产生黑色素时必须的。当黑色素瘤发生TRP-1抗原逃逸时,肿瘤停止产生黑色素,其颜色也随后自发发生了变化。类似于这样的抗原丢失情况在文中使用的多种肿瘤模型中都很常见。但是研究者发现只有使用肿瘤特异性的Th9细胞进行治疗时,能治愈这些晚期肿瘤,且不会出现复发的情况。研究发现Th9 细胞除了通过直接靶向杀伤表达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外,具备其他类型T细胞没有的特性(机理总结见下图):即可以通过eATP-ERVs-TLR3/Mavs途径刺激招募到肿瘤中的单核细胞释放一型干扰素(Type I IFN)进而激活宿主自身免疫系统杀伤抗原丢失的肿瘤细胞,最终达到彻底根除肿瘤的目的。这种能激活达到如此强度的自身免疫系统杀伤能力的T细胞目前只发现存在于Th9细胞治疗中。这项工作的意义在于为过继性细胞治疗中出现的抗原丢失临床问题提出了切实具体的解决方案,具有极高的转化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1.09.011
  • 中南大学陈翔/陈泽宇/赵爽《Small》:Transwell集成化类器官芯片用于模拟肿瘤转移
    肿瘤异质性一直被认为是阻碍个体化诊疗进步的一大障碍。其中,肿瘤转移性与肿瘤异质性密切相关,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并严重的表现,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肿瘤类器官是源自肿瘤组织中肿瘤特异性干细胞通过三维组织培养形成的细胞簇,它可模拟体内肿瘤特征及肿瘤细胞异质性,该技术的应用为肿瘤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模型,特别是为个性化肿瘤诊疗开辟了新的方案。目前,在体外利用肿瘤类器官技术评估肿瘤转移性的方法仍然十分缺乏。传统的评估细胞迁移能力的方法包括Transwell、细胞划痕等,这些方法无法模拟原发性肿瘤转移的过程,因此无法有效评估肿瘤的转移性。器官芯片技术能够模拟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将微型芯片和生物材料组合,可以更加准确地研究和测试药物的效果、了解疾病的有关机制以及开发个性化诊疗方法等。但目前用于研究肿瘤转移的器官芯片大多仍采用传统的肿瘤细胞系构建模型,由于传统的肿瘤细胞系与患者来源的肿瘤细胞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难以重建真实的肿瘤转移过程,使得现有方法无法满足临床上的应用需求。近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重庆大学三峡医院等研究团队在《Small》(IF=13.3)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Mimicking Tumor Metastasis Using a Transwell-Integrated Organoids On-a-Chip Platform”的原创性论著。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评估肿瘤转移性的肿瘤类器官芯片。该芯片可以模拟人体内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生理过程,能够有效评估患者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和生长能力,为研究肿瘤的转移性以及相应的肿瘤治疗和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据悉,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均为中南大学。21级硕士研究生陈迈科和20级博士研究生单晗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陈翔教授、赵爽副研究员、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陈泽宇教授、重庆大学三峡医院印明柱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首先,作者阐述了肿瘤异质性的原理以及肿瘤转移的过程,并在传统评估细胞迁移能力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Transwell集成的肿瘤类器官芯片精准评估肿瘤转移策略。 图1 Transwell集成的肿瘤类器官芯片用于评估肿瘤转移和药物筛选然后,作者使用高精度3D打印技术(摩方精密nanoArch® S140,精度:10μm)制作了芯片腔室的六边形支架,并使用激光切割技术制造了芯片主体,最终装配成了集成Transwell单元的仿生肿瘤类器官芯片。图2 仿生肿瘤类器官芯片制造作者进一步使用肿瘤类器官芯片评估了患者来源的粘膜黑色素瘤类器官和肢端黑色素瘤类器官的肿瘤转移能力。通过在类器官芯片内建立营养梯度,使外侧腔室中的营养物质浓度高于中心腔室,中心腔室的肿瘤类器官会逐渐转移到外侧的腔室中。观察发现,两种黑色素瘤类器官展现出了不同的肿瘤转移能力。图3 肿瘤类器官芯片评估肿瘤转移接着,作者分别从蛋白和基因层面研究了转移出的细胞团簇与中心腔室中未发生转移的肿瘤类器官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转移出的细胞团簇中与转移相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的类器官团。这有效说明肿瘤类器官芯片评估肿瘤转移的能力。图4 肿瘤类器官一致性评估和流式分析图5 肿瘤转移相比蛋白比较图6 肿瘤转移相比基因比较 最后,作者利用类器官芯片进行了药物筛选测试。通过在类器官芯片内添加不同浓度的抗肿瘤药物,发现肿瘤类器官的转移性有所区别。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肿瘤的转移得到了明显抑制。图7 肿瘤类器官芯片药物筛选与其他用于评估细胞迁移能力的方法相比,该工作提供的用于评估肿瘤转移性的肿瘤类器官芯片,集成了仿生的Transwell腔室,能够高效模拟肿瘤转移的过程。另外,所设计的用于评估肿瘤转移性的肿瘤类器官芯片,使用了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进行肿瘤转移性评估,能够真实地反映人体内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生理过程。该工作在肿瘤患者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等临床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研究人员发现肿瘤细胞如何逃避免疫防御!
    科学家越来越多地尝试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波恩大学和澳大利亚和瑞士的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新研究现在显示了肿瘤细胞用于逃避这种攻击的策略。为这项工作开发的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免疫防御与疾病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可能有助于改善现代治疗方法。它们已经发表在《免疫》杂志上。癌细胞与健康的人体细胞不同-外观,行为和其中活跃的基因。通常,这并不容易被忽视:免疫系统会记录到某些错误,并派遣其部队与肿瘤作斗争。但是,这种反应通常太弱,无法长期控制甚至破坏癌症。因此,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增强免疫系统的防御反应。他们这样做的方式与警察将他的狗放在逃脱的罪路上的警察类似。在这种情况下,嗅探犬的作用被细胞毒性T细胞所取代:它们可以检测并杀死患病或有缺陷的细胞。每个T细胞针对特定特征,也称为抗原。因此,对于癌症疗法,研究人员正在寻找可检测肿瘤抗原的患者中的T细胞。然后,他们可以例如将它们相乘并将它们重新注入患者体内。通过这种方式,它们可以增强患者对癌症的免疫反应。然而,不幸的是,许多肿瘤已发展出使它们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策略。波恩大学医院实验肿瘤研究所的迈克埃弗恩博士解释说:“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研究了这些策略的长处以及所依赖的策略。”“我们专注于皮肤癌,即黑色素瘤细胞。”黑素瘤在几个方面与健康细胞不同。例如,各种不同的基因在其中均具有活性。这些都是T细胞的潜在抗原。但是,哪一种特别适合触发强烈而持久的免疫反应?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在他们的实验模型中发明了一种聪明的方法:他们将一种标记物附着在活跃于黑素瘤细胞发育中的各种基因上,并利用它们产生抗原。然后,他们释放了一组针对肿瘤细胞的T细胞,后者将这一分子标记准确地识别为疾病标记。然后,研究人员使用这种策略来研究癌细胞对免疫系统所追寻的反应。根据标记有这种标签的基因,他们发现了显着差异。癌细胞隐藏在免疫系统之外。Effern的同事Nicole Glodde博士解释说:“当T细胞针对负责黑色素瘤典型特征的基因时,我们观察到癌细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其外观并抑制这些基因。”“所以这就是他们躲避免疫系统的方式。”相反,该研究中研究的另一种基因对于肿瘤的生存至关重要。这使得下调从而隐藏起来并不那么容易。Effern强调说:“因此,我们认为该基因具有诱导非常有效的T细胞反应的潜力。”波恩大学医院实验肿瘤学研究所所长,波恩大学卓越免疫免疫集群成员MichaelHölzel教授希望:“我们的工作可能为更有效的免疫疗法扫清道路。”“我们开发的方法还可以更好地了解癌细胞在免疫系统的监视下滑动的过程。”
  • 溶瘤病毒行业报告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溶瘤病毒疗法是一种通过病毒选择性感染肿瘤细胞来杀伤肿瘤的新型肿瘤治疗方法。溶瘤病毒是一类具有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毒,能选择性感染肿瘤细胞并在肿瘤细胞中复制继而杀伤肿瘤细胞,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对于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感染或杀伤能力的病毒,比如呼肠孤病毒、新城疫病毒等 另一类是经过人为改造过,对于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杀伤能力的病毒,比如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病毒可以自然地发生溶瘤,大多数需要进行基因改造后才能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感染和治疗的作用。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溶瘤病毒主要分为两类: strong 天然病毒株与基因改造病毒株 /strong 。(1)天然病毒株指自然状态下未经修饰或连续传代后毒力衰减的病毒株,包括野生型及自然变异的弱病毒株。如呼肠弧病毒、新城疫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西尼罗河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2)基因改造病毒株:删除病毒某些关键基因、加载外源治疗基因、病毒必须基因前插入组织或肿瘤特异性启动子来控制溶瘤病毒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如:加载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JX-594、T-vec、DNX-240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5646ff9d-fce2-4751-b0a5-68372d40059f.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f7d04c7-48e8-47b6-b0f0-a6d64e504232.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溶瘤病毒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1]。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1)肿瘤选择特异性机制: /strong 通过对病毒感染宿主所需的关键蛋白进行修饰,降低病毒对正常组织的感染,从而实现病毒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感染,同时病毒只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在正常细胞中不复制,继而实现对肿瘤的靶向击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2)病毒介导的肿瘤杀伤机制: /strong 溶瘤病毒成功靶向并感染肿瘤细胞后,病毒以细胞作为加工厂进行大量复制,最终达到裂解肿瘤细胞的目的,肿瘤细胞裂解后释放的子代病毒又继续感染邻近的肿瘤细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3)抗肿瘤免疫反应机制: /strong 病毒进入机体后会引发免疫系统的清除,诱导淋巴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APCs)浸润肿瘤感染位点,同时病毒裂解肿瘤细胞后释放的肿瘤抗原可增强 APCs 的抗原递呈能力,从而产生针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最终形成长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可有效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溶瘤病毒相比其他肿瘤免疫疗法具有明显优势,潜力巨大,具有安全性可靠、疗效好等优势,如下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bee2d85-5111-49e1-97fe-a92f6f8da472.jpg" title=" 22.jpg" alt=" 2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目前全球有三款药物成功获批上市 /strong ,溶瘤病毒技术基本成熟。全球范围内首个被认可的是 2015年FDA批准的T-vec,被批准用于首次手术后复发的不可切除的侵犯皮肤、皮下和淋巴结的黑色素瘤患者的局部治疗。除此之外, 2004 年 Rigvir在拉脱维亚获批治疗多种癌症,主要是黑色素瘤,根据资料显示,75%的拉脱维亚黑色素瘤患者已经接受了Rigvir疗法 2005 年安柯瑞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原发灶、临床晚期、复发的头颈部肿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CFDA获批方面, strong 我国第一个批准的溶瘤病毒是上海三维(Sunway)生物技术公司研发的H101基因修饰溶瘤腺病毒 /strong ,其在2005年获得C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头颈部肿瘤。Oncolytics生物技术公司的Reolysin正处于治疗头颈癌的III期临床试验。临床资料显示,这个III期临床试验显示获得了统计学意义的肿瘤缩小 此外,结肠、直肠癌的早期结果总共有31项临床研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中,其中包括许多Reolysin试验以及各种实体肿瘤的标准化疗方案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目前处于临床II期的产品包括: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 Jennerex公司的JX-594目前正处于肝细胞癌的II期临床试验阶段,JX-594是胸苷激酶缺失的痘苗病毒并融合了GM-CSF。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Seneca Valley病毒(NTX-010)和(SVV-001)是溶瘤型小核糖核酸病毒,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和神经母细胞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3)ColoAd1由Psioxus Therapeutics公司使用定向进化的方法开发的溶瘤病毒,已成功完成了临床I期试验。这些患者使用的病毒样品经过静脉内递送后显示在肿瘤部位内病毒大量复制而正常组织影响甚小。 /p p   4)Cavatak 是一种柯萨奇病毒,正处于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II期临床试验中。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5)ONCOS-102是编码人GM-CSF的人血清型5/3腺病毒,其经过优化以诱导癌症患者的全身性抗肿瘤T细胞应答。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已经进入II期临床试验。 /p p   strong  处于临床I期的产品包括: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Virttu Biologics的SEPREHVIR(HSV-1716)完成胶质母细胞瘤、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和黑素瘤的I期临床实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Oncos Therapeutics公司的CGTG-102(Ad5/3-D24-GMCSF)已经在公司Advanced Therapy Access Program中用于治疗200名晚期癌症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3)由Genelux开发的GL-ONC1处于静脉给药用于实体瘤的临床实验Ib阶段。正在进行其他试验,包括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腔内给药,晚期腹膜癌病人腹腔注射,腹腔内注射复发卵巢癌在头颈部癌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截至2018年9月,有多项关于溶瘤病毒的交易与合作项目在中国药企中展开。包括法国生物技术公司Transgen与天士力的合作、Jennerex Biotherapeutics的JX-594、Tocagen的Toca-511以及Oncolytics Biotech的Reolysi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溶瘤病毒联合免疫疗法潜力巨大 /strong /p p   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两项重磅研究展示了溶瘤病毒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疗法的强大疗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 年 9 月,国际著名期刊《Cell》发表了 PD-1 抗体 Keytruda 与溶瘤病毒疗法 Lmlygic(T-vec)联合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一项重磅临床数据。结果表明,联合治疗可以使患者的应答率提升至62%,远远高于单独使用Keytruda或T-vec治疗的预期缓解率(通常约为 35%-40%)。同年10月全球生物制药巨头Amgen(安进)也公布了一项溶瘤病毒Lmlygic(T-vec)联合检查点抑制剂CTLA-4抗体治疗黑色素瘤的最新临床数据。结果表明,联合疗法使患者的总体反应率比CTLA-4抗体 Yervoy(Lpilimumab)单药治疗翻了一番。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治疗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甚微的“冷肿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于三阴性乳腺癌和脑肿瘤患者疗效甚微,但是 2018 年1月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两篇论文发现,免疫疗法联合溶瘤病毒可以治疗侵袭性乳腺癌和致命脑瘤。研究发现,早期给予的溶瘤病毒治疗(在手术切除之前)改变了抗肿瘤免疫应答,并且增强了随后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效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3、与 CTLA-4 和 IDO 抑制剂组合相比,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合效果更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溶瘤病毒T-vec与PD-1抑制剂Keytruda的联用不仅有效率更高,而且3-4级副作用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CTLA-4和IDO抑制剂组合,由此可见,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合未来潜力巨大,有望超越原有联合免疫疗法。 /p
  • 单细胞技术之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应用|含肿瘤微环境会议预告
    肿瘤异质性对癌症预后和治疗反应有显著影响。传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被广泛用于研究不同的癌症类型,在预测预后和对不同治疗的反应以及为癌症治疗提供靶点方面具有潜在作用。不同癌症类型的单细胞分析表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详细信息在多种癌症类型之间共享。目前,自从发现检查点抑制剂以来,免疫治疗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肿瘤免疫微环境由非细胞成分(血管、细胞外基质、信号分子等)和细胞成分(T细胞、髓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组成。尽管传统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分析,也强调免疫相关途径和计算方法,并已应用于预测免疫细胞成分,但技术限制阻碍了时间的精确表征。传统的批量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获得的信号均来自不同细胞,掩盖了特定细胞类型和状态的识别。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已被用于探索单个细胞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特征,但其产量相对较低。流式细胞术能够分析数千或数百万个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图谱;然而,这些方法需要事先选择感兴趣的抗体。随着细胞分离和测序技术的突破,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经能够在单次运行中在单细胞水平上对许多细胞进行无偏好的全基因组分析。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已被用于分析单个细胞的转录组学,用于解析细胞间的异质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在诊断、治疗和预测不同类型癌症的预后方面显示出了潜力。与传统方法相比,scRNA-seq可用于识别新的细胞类型和相应的细胞状态,加深了我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理解。1.介绍了scRNA-seq的原理,并比较了不同的测序方法。2.根据肿瘤免疫微环境中新的细胞类型、持续的过渡状态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通讯网络找到了癌症的预后预测和治疗的潜在靶点。3.总结出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应用scRNA-seq后发现的由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T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组成的新型细胞簇。4.提出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耗尽的T细胞的发生机制,以及中断这一过程的可能靶点。5.对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细胞相互作用的干预治疗进行了总结。几十年来,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成分定量分析已被应用于临床实践,预测患者生存率和治疗反应,并有望在癌症的精确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总结目前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单细胞技术的进步和单细胞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导致发现癌症治疗的新观点,并应用于临床。最后,作者提出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些未来方向,并认为通过scRNA-seq对这些方向进行辅助。相关会议预告:8.30召开,点击报名scRNA-seq在刻画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应用scRNA-seq技术进展scRNA-seq程序主要包括单细胞的分离和提取、cDNA合成、核酸扩增、测序和数据分析。与传统的批量测序相比,scRNA-seq单个细胞中的RNA量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扩增方法。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单细胞文库构建过程,以产生足够的cDNA用于测序。单细胞分离和捕获是scRNA-seq在不同方法中的基本程序。目前单细胞分离和捕获的常用方法。这些程序分为四大类:激光捕获微切割、油滴包裹技术、流式细胞荧光分选技术和微流控微孔技术。scRNA-seq技术的未来发展可能会降低成本并增加细胞产量,使scRNA-seq成为研究单个细胞转录组的标准工具。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包括淋巴细胞(T和NK细胞)、髓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传统上被归类为基质细胞,因为它们在构建细胞外基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作者将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包括在内,因为它们分泌丰富的促炎和抗炎因子来重塑免疫微环境。细胞毒性CD8+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并随后消除它们,是免疫微环境最常见和最有效的免疫细胞。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依赖于CD4+T Th1细胞。其他CD4+T细胞,包括Th2细胞和Th17细胞,也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抑制肿瘤免疫微环境并加剧肿瘤进展。自然杀伤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也参与其中。它们的受体识别肿瘤细胞,从而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髓细胞,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通常分为促炎M1和抗炎M2表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主要由M2巨噬细胞组成,通过产生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生长、肿瘤存活和血管生成。DC对于T细胞的抗原呈递至关重要,连接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维持增殖和分泌调节因子,可分为炎症性CAF和肌纤维母细胞CAF。炎症性CAF具有较高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而肌纤维母细胞CAF高度表达收缩蛋白,成纤维细胞对免疫微环境起相互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募集M2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也被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会支持抗肿瘤免疫。除了分泌抗体,B细胞还通过产生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研究表明,B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并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调节性T细胞。B细胞也是最近引入的三级淋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B细胞的三级淋巴结构与各种肿瘤的生存和免疫治疗反应有关。先前的研究强调了细胞成分在时间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免疫细胞的鉴定常基于有限的细胞标记,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个体免疫细胞的转录组图谱是探索不同免疫细胞及其相应功能所必需的。为了理解细胞进化过程及其决定因素,有必要应用scRNA-seq观察每个细胞的转录动态。利用scRNA-seq探索免疫微环境的新发现聚类和注释对于解释scRNA-seq数据探索至关重要。根据细胞相似性对数据进行划分,挑战在于在不提供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估计固有的簇数或密度。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分层聚类方法来揭示细胞的分层结构,这也与细胞本体相一致。给定聚类方法产生的数据划分结果,需要细胞类型注释来提供生物学意义。注释的主要挑战是确定每个聚类中存在多少细胞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当前未发现的细胞类型。在实践中,研究人员通常首先识别每个聚类的标记基因,然后根据专业知识和文献对其进行注释。scRNA-seq使研究人员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将免疫细胞分类为具有不同功能的亚群,描述了免疫细胞的常规亚型。利用scRNA-seq发现的淋巴细胞(T和NK细胞)、髓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组成(图2)。人和小鼠样本的scRNA-seq表明,成纤维细胞可分为抗原呈递CAFs、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抗原提呈CAFs独特地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类基因,包括激活CD4+T细胞的CD74。在结直肠癌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抗原提呈CAFs亚群。乳腺癌症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中成纤维细胞的scRNA-seq进一步鉴定了血管CAF、基质CAF、发育CAF和循环CAF。血管CAF、基质CAF和发育CAF似乎起源于固有成纤维细胞和恶性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时的血管周围位置。循环CAF是血管CAF群体中增殖的部分。在其他小鼠模型中也发现了血管CAF和基质CAF,它们在患者乳腺肿瘤样本中是保守的,并且发现它们会增加乳腺癌症细胞的转移。提高CAF的分辨率为开发精确靶向CAF的药物提供了生物标志物。另一项关于乳腺癌症的scRNA-seq研究将调节性T细胞分为五类:共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调节性T细胞、具有Ig和ITIM结构域的T细胞免疫受体,以及相互或仅表达相同基因的GITR和其他调节性T细胞,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预后的患者具有不同比例的调节性T细胞簇,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靶点。免疫微环境对T细胞和髓细胞进行了更详细的泛癌研究,发现存在颗粒酶K+T细胞、干扰素刺激基因+T细胞、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在记忆性T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转录因子7+CD8+T细胞,ficolin 1+常规DC2、分泌性磷酸蛋白1+TAM,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叶酸受体β+TAMs。基于scRNA-seq数据,免疫微环境还发现了新的免疫细胞亚群。葡萄膜黑色素瘤的scRNA-seq鉴定了以前未识别的细胞类型,包括主要表达检查点标记LAG3而不是程序性死亡-1或CTLA-4的CD8+T细胞。同时,在肝细胞癌中发现浸润耗尽的CD8+T细胞和具有高表达layilin的记忆T细胞的克隆富集,这些研究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因为CD8+T细胞是参与消除恶性细胞的主要成分。大肠癌CXC基序趋化因子的scRNA-seq鉴定配体BHLHE40+Th1样细胞与干扰素-γ调节转录因子BHLHE40。在不稳定肿瘤中,这些细胞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有良好的反应,可能会提高免疫疗法的疗效。树突状细胞对于呈递抗原以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T细胞是必不可少的。胃癌的scRNA-seq揭示了一个新的树突状细胞簇,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和趋化因子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CCL)22、CCL17、CCL19和白细胞介素-32,它们参与T细胞的募集。胰腺导管腺癌的scRNA-seq还鉴定了除了常规细胞标记物之外还高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1的树突状细胞簇。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对于催化色氨酸消耗和犬尿氨酸产生、抑制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至关重要,这揭示了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此外,通过scRNA-seq鉴定了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树突状细胞,并且似乎是经典树突状细胞族的成熟形式。溶酶体相关膜蛋白3+DC可以迁移到淋巴结,并高度表达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配体。这些表达特异性标记物的新型树突状细胞簇的发现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用scRNA-seq在肺腺癌中发现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新特征基因,包括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CD81、具有胶原结构的巨噬细胞受体和载脂蛋白E。此外,乳腺癌症的scRNA-seq表明,除了M2型基因如CD163、跨膜4域A6A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外,血管生成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受体和IL-8也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表达。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这些新的基因特征图谱与患者生存相关,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肿瘤样本scRNA-seq显示,一个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亚群呈现出SPP1、巨噬细胞清除剂受体MARCO和MHC II类基因的高表达。MARCO和SPP1是巨噬细胞激活中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信号,而MHC II类基因与促炎功能有关。其他scRNA-seq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经常同时具有促炎和抗炎特征。这一现象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活化与传统的M1/M2极化不一致。图2:利用scRNA-seq揭示免疫微环境中的新的免疫亚群单细胞数据揭示免疫细胞进化大多数免疫细胞都处于细胞发育过程中。大量的免疫细胞处于发育轨迹的瞬态状态,而不是分化良好的细胞的离散状态。借助scRNA-seq和深入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分化细胞的特征、特定细胞类型的转变及其可能的机制。最常用的计算方法是拟时序分析。轨迹描述了细胞的发育过程,其特征是基因表达的级联变化。分支点代表细胞分化的显著差异。各种机器学习计算方法已被用于构建轨迹,包括Monocle3、DTFLOW、DPT、SCORPIUS和TSCAN,这些方法已在单独的综述中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由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T细胞代表了免疫微环境中最丰富的免疫细胞类型,这里主要关注这两种细胞类型。scRNA-seq显示,TAMs经常共表达M1基因,包括TNF-α和M2基因,如IL-10,并且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分化和状态与其抗肿瘤作用直接相关。拟时序轨迹分析证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M1和M2表型之间连续转换。转录因子IRF2、IRF7、IRF9、STAT2和IRF8似乎在决定TAMs分化中很重要,并可作为表观遗传学靶点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M1极化,从而产生促炎和抗肿瘤的微环境。使用环境刺激和抗原T细胞受体(TCR)刺激测定T细胞表型。不同状态的细胞之间TCR库的重叠,即TCR共享,也可用于研究T细胞的进化。结合scRNA-seq和TCR追踪在结直肠癌中发现20个具有不同功能的T细胞亚群。在黑色素瘤肿瘤的耗竭T细胞中发现了28个基因的耗竭特征,包括TIGIT、TNFRSF9/4-1BB和CD27,并且在大多数肿瘤的高耗竭细胞中也被发现上调。另一项关于T细胞的研究进一步鉴定了CD8+T细胞中的其他耗竭标记物,如LAYN、普列可底物蛋白同源物样结构域家族A成员1和突触体相关蛋白47。拟时序轨迹分析表明,T细胞在时间上处于连续激活和终末分化(衰竭)状态(图3)。已经进行了额外的研究来研究耗尽的T细胞的进化和逆转T细胞耗尽的潜在靶点。scRNA-seq与TCR分析相结合表明,功能失调的衰竭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可能在时间上与发育有关。因此,研究集中在CD8+T细胞从效应细胞到衰竭T细胞的过渡过程。scRNA-seq鉴定出两个CD8+T细胞簇为非小细胞肺癌中预先耗尽的T细胞。在肺腺癌中,预先耗尽与耗尽的T细胞比率与更好的预后相关。因此,在耗尽前中断预先耗尽的T细胞可能对癌症免疫治疗至关重要。由于免疫细胞和恶性细胞之间的密切相互作用,恶性细胞的进化在免疫细胞进化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拟时序轨迹分析表明,转移性肺腺癌的轨迹分支不同于向纤毛细胞和肺泡型细胞的正常分化。受恶性细胞进化的影响,正常的骨髓细胞群体被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和新型树突状细胞取代。T细胞也被发现会衰竭,从而构建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同样,另一项研究表明甲状腺癌症细胞来源于乳头状甲状腺癌症细胞亚簇,其中构建了不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导致预后显著恶化。图3:肿瘤相关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进化过程免疫微环境中不同细胞间的通讯网络免疫微环境上的细胞通讯与肿瘤进展有关。配体-受体相互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通讯类型,对于构建免疫微环境和识别潜在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scRNA-seq是在细胞基础上进行的,这使得研究未发现的细胞相互作用变得可行。已经开发了许多基于scRNA-seq数据研究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分析工具,包括iTALK、CellTalker和CellPhoneDB。这些工具利用了已知配体-受体对相互作用的数据库。其中,CellTalker利用差异表达的基因,而CellPhoneDB包括配体和受体的亚基结构。其他工具,如NicheNet,也考虑了受体细胞下游通路的变化。在肿瘤进展过程中,恶性细胞导致免疫细胞的募集和功能障碍,从而相互影响肿瘤的发生和恶性细胞的进化,形成恶性循环(图4)。发现TAMs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双调节蛋白配体受体对与恶性细胞相互作用。在基底样乳腺癌细胞系中AREG的调节导致抗炎TAMs的招募。同时,基于scRNA-seq,发现了一种EGFR相关的反馈回路可促进胰腺腺鳞癌的进展。来源于TAMs的抑瘤素M也与其在恶性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以激活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研究人员通过整合素受体与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1配体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4-R-反应蛋白3的相互作用,发现CAF与胃癌细胞之间的通信,这些配体调节干细胞。此外,胰腺导管腺癌的scRNA-seq揭示了TIGIT与T细胞和NK细胞中的甲型肝炎病毒细胞受体2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恶性细胞中的相应配体PVR和LGALS9,导致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和胰腺癌症进展。因此,基于单细胞数据探索免疫细胞和恶性细胞之间的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治疗靶点,以打破肿瘤进展的恶性循环。除了恶性细胞外,scRNA-seq和随后的分析还预测了免疫细胞之间在时间上的相互作用,这表现出相反的功能(图3)。例如,研究发现TAM降低了CXCL12-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3和CXCL12-CXCR4的相互作用,增强了鼻咽癌细胞毒性T细胞和Tregs之间的CD86-CTLA-4相互作用,导致肿瘤免疫微环境加重癌症进展。此外,CAFs通过分泌CXCL12募集Tregs,并通过periostin与M2巨噬细胞相关。图4:免疫微环境中的细胞通讯网络基于scRNA-seq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临床应用和潜在靶点几十年来,临床实践中一直采用时间的量化来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对治疗的反应。利用免疫组化分析的免疫评分,量化肿瘤中的原位免疫细胞浸润。与传统的免疫评分相比,scRNA-seq在免疫微环境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渗透免疫细胞分辨率。已经鉴定出与预后相关的新的免疫细胞簇。例如,在早期复发的肝细胞癌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低细胞毒性先天性样CD8+T细胞表型。这些T细胞过表达KLRB1,同时下调共刺激和耗竭相关分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9、CD28、诱导型T细胞共刺激因子、TIGIT、CTLA-4和HAVCR2。这种T细胞簇的浸润与癌症的不良预后相关。此外,基于scRNA-seq的细胞相互作用也被计算在预测模型中。基于细胞间通讯相关基因构建了机器学习模型,以预测肺腺癌的复发。将八个细胞间通讯相关基因和患者的临床信息相结合,获得了0.841的受试者-操作者特征曲线下面积。除了预后预测外,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独特的细胞相互作用也与免疫疗法的反应有关。scRNA-seq分析发现,抗PD-1治疗的应答者和非应答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细胞-细胞通信网络,有可能预测患者对抗PD-1疗法的反应。因此,在scRNA-seq的帮助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利用scRNA-seq在精准医学中具有启发性,例如帮助靶向治疗克服耐药性。例如,医生在使用替比法尼治疗的非CR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症患者治疗前后应用患者衍生异种移植物的scRNA-seq。在治疗后的PDX中发现PD-L1的上调,并降低了免疫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因此,选择了用PD-L1抑制剂进行额外治疗。随后,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反应。此外,在单药耐药性肿瘤中,通过scRNA-seq鉴定了新的免疫亚型。用抗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阻断TAMs不能减少胆管癌的肿瘤进展。scRNAs-eq鉴定了表达APOE的粒细胞髓系衍生抑制细胞的补偿富集,其介导T细胞抑制。TAMs和粒细胞性骨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双重抑制与抗CSF1R和抗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基因座G治疗联合增强了小鼠的免疫检查点阻断效果小鼠模型,这在临床实践中很有前景。除了治疗耐药肿瘤外,scRNA-seq在免疫微环境上的应用也突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潜在新靶点。T细胞是免疫微环境中去除恶性细胞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然而,在不同的肿瘤中,耗尽的CD8+T细胞会导致不利的预后。除了众所周知的免疫抑制检查点外,scRNA-seq还鉴定了高表达内皮前体蛋白、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和内皮素受体B型的耗尽CD8+T细胞,这些细胞可以作为新的潜在靶点。髓细胞是免疫微环境招募免疫细胞所必需的。通过scRNA-seq鉴定TREM2/APOE/补体组分1,q亚组分阳性巨噬细胞浸润为透明细胞肾癌复发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另一项研究证实,小鼠中靶向TREM2的抗体与缺乏MRC1+和CX3CR1+巨噬细胞以及表达免疫刺激分子的髓系簇的扩增有关,这促进了T细胞反应并导致更好的预后。细胞相互作用也可以用作治疗靶点。肝内胆管癌的scRNA-seq揭示了血管CAFs与肝内胆管细胞之间的串扰。血管CAFs分泌的IL-6诱导Cajal间质细胞细胞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从而增强恶性肿瘤。因此,IL-6信号在Cajal间质细胞的中断变得非常有趣。表1总结了scRNA-seq显示的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表1:scRNA-seq显示的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总结scRNA-seq可以绘制全面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细胞图谱,为各种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免疫微环境的细胞成分和通讯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并有助于精确医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单细胞分析的广泛应用可以发现癌症治疗的新观点,助力临床研究。作为突破性的新技术,单细胞分析技术有望逐渐取代传统的整体样本二代测序。单细胞分析技术在临床和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可以代替或补充分子、细胞和组织病理检测的现有技术,也可以用于新兴的细胞治疗。
  • 重磅!“抗癌神药”K药(Keytruda)在国内获批上市!
    p    span style=" color: rgb(146, 208, 80) " (一)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46, 208, 80) "   今天,K药终于登陆中国了! /span /p p   中国药监局最近气势如虹,对抗癌新药大开绿灯!O药获批仅过了一个月,K药也来了!最知名的两个免疫治疗新药,终于全面登陆中国。中国患者真的再也不用去港澳或国外买免疫药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61" title=" 2018.7.26 1-1.jpg" style=" width: 470px height: 309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33b2af4c-8f8c-4551-b0be-02611ad94113.jpg" / /p p   K药,在癌友圈早已人尽皆知,中文名叫 strong “帕博利珠单抗” /strong 。民间之所以叫它K药,是因为它英文商品名是Keytruda。类似的道理,O药的名字来自它的商品名Opdivo。它们俩是最热门的抗癌药物,而且机理非常类似,都属于PD-1抑制剂。 /p p   PD-1抑制剂是肿瘤免疫疗法的一种。所谓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治疗肿瘤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种类繁多,已经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种主流肿瘤治疗方法。目前疗效最明确,应用最广的就是PD-1抑制剂。 /p p   PD-1本身是阻止免疫细胞活化的重要蛋白,癌细胞经常利用这个机制来逃脱免疫细胞对自己的杀伤。K药这类PD-1抑制剂,可能打破癌细胞的抑制,激活免疫细胞,从而达到控制癌细胞的效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375" title=" 2018.7.26 1-2.jpg" style=" width: 484px height: 29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057b2f79-db00-4f4e-a586-e42b891b9072.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除了新闻本身,K药在中国获批背后有哪些重要信息需要知道呢?哪些患者可能获益呢?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46, 208, 80) " (二) /span /p p   首先, strong 这次K药获批上市针对的是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它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针对这个患者群体的PD-1抑制剂, /strong 而且从递交到获批用时不到6个月,创下了中国进口抗肿瘤生物制剂 strong 最快审批记录。 /strong /p p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而且容易转移。在免疫治疗出现之前,如果发生转移,患者的整体5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幸运的是,黑色素瘤患者也是最先从免疫疗法受益的群体之一。美国最初尝试免疫药物的一批患者,不少已经存活了超过10年,成了超级幸存者。 /p p   说起用K药治疗黑色素瘤,最有名的例子应该是美国前总统卡特。他在90岁高龄被发现黑色素瘤,而且出现了肝转移,脑转移。如此高龄当然无法用化疗,于是他选择了使用了K药配合放疗的组合疗法,结果肿瘤完全消失了!今天,“治好美国总统的药”进入了中国,中国的黑色素瘤治疗终于也进入了免疫时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8" height=" 341" title=" 2018.7.26 1-3.jpg" style=" width: 496px height: 27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e248a535-dd61-463b-bb0e-c71f4454c359.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既然美国早就批准了,那为什么中国要等这么久呢? /span /p p   一个重要原因,是需要中国的临床试验数据。咱们的黑色素瘤和欧美的主要亚型有所不同,欧美最多的是晒太阳搞出来的慢性日光损伤型,而中国最多的是肢端型和粘膜型。不同亚型的基因突变,对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响应都有不同,因而K药想要在中国上市,就必须针对中国患者单独进行临床试验。 /p p   根据《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1版》介绍,中国对一线化疗耐药患者的治疗“金标准”是化疗药达卡巴嗪,但这种情况下,客观缓解率不到5%,中位总生存期不到6个月 。 strong 无论客观缓解率,还是总生存,K药都显著好于化疗药,是近40年来中国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巨大进步。 /strong /p p   这里谈的是二线治疗,我个人相信K药很快会成为一线治疗标准,因为国外大量数据已经证明免疫药物作为一线,往往能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总生存获益。事实上,在最新的《中国临床协会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17版》中,鉴于K药更高的反应率及更少的副作用,专家已经认为K药应被考虑用作一线治疗方案。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46, 208, 80) "  (三) /span /p p   K药给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但中国每年黑色素瘤新诊断患者只有不到1万人,属于罕见肿瘤类型。 strong 大家之所以如此兴奋,是因为K药潜力无限,黑色素瘤仅仅是个开始。 /strong /p p   从全球范围获批适应症数量而言,K药是目前用于治疗晚期瘤种最广泛的免疫药物。它已在80多个国家获批使用,覆盖了9个瘤种的12个以上适应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霍奇金淋巴瘤,膀胱癌,宫颈癌,胃癌,B细胞淋巴瘤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9" height=" 389" title=" 2018.7.26 1-4.jpg" style=" width: 480px height: 29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b97cd166-4b7b-45b3-98ab-a9297d6fcfe9.jpg" / /p p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K药2017年革命性地被批准上市用于治疗MSI-H(微卫星不稳定性高),成为第一个所谓的广谱抗癌药。这是一件大事儿,因为全世界第一个按分子特点而不是发病部位批准了一个抗肿瘤药。无论肿瘤在什么器官,只要属于MSI-H亚型,都可以使用K药。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那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MSI-H亚型呢? /span /p p   目前通常是拿肿瘤样品做免疫染色,检查四种蛋白的表达(MLH1, MSH2,MSH6, PMS2), strong 如果有一个是阴性,就认为是MSI-H亚型。 /strong 这种检验在中国主要的三甲医院都可以完成。K药的另一个主要适应症是肺癌,这是中国的第一大癌种。在美国,K药已经被FDA批准为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药物,替代化疗成为了新的标准治疗方案.据我所知,它在中国的相关临床研究也已经完成入组,期待看到积极结果。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46, 208, 80) " (四) /span /p p   strong  免疫治疗的下一个热点,毫无疑问是联合治疗。 /strong 单单K药,在全世界就有超过700个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多数都是联合其他药物一起治疗。有些结果已经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在今年公布的非小细胞肺癌试验中(代号KEYNOTE-189),K药联合化疗的总缓解率是单用化疗的两倍以上,而且显著提高了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让死亡风险降低了50%左右。 /p p   在中国,K药也有很多试验正在进行,我个人尤其期待看到它对中国特有高发肿瘤的效果。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癌症患者存活率显著低于美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癌症类型很不一样。中国特别高发的胃癌、肝癌、食管癌等,目前整体治疗效果都不太好,原因是绝大部分患者不适合靶向药物,基本只能靠化疗和放疗等传统手段。幸运的是,从目前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看,免疫药物至少对其中部分亚型(包括前面提到的MSI-H)患者是有效的。我期待看到免疫药物更多的成功数据,更期待它们早日进入医保,尽早让更多患者受益! /p p /p
  • 小心皮肤上的痣!研究人员开发了用于皮肤癌筛选的自动化黑素瘤检测器!
    即使专家也可能被黑色素瘤愚弄。患有这种类型皮肤癌的人通常看起来像皮肤上长有痣,形状和颜色上往往是不规则的,并且很难与良性的区别开,使得该疾病难以诊断。现在,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自动化技术,将成像与数字分析和机器学习相结合,帮助医生在早期检测黑素瘤。“皮肤科领域真正需要标准化如何评估黑素瘤,”Martin Carter的临床调查和调查皮肤病实验室主任James Carl教授说:“通过筛查检测可以挽救生命,但在视觉上非常具有挑战性,即使当可疑病变被提取和活检时,也只有约10%被证实是黑素瘤。”在新方法中,病变图像由提取的关于颜色和数量的信息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和其他定量数据处理。该分析产生总体风险评分,称为Q评分,其指示癌症的可能性。该研究发表在实验皮肤病学中,最近一项评估研究表明,Q评分敏感性为98%,这意味着它很可能正确地识别皮肤上的早期黑素瘤。测试正确诊断正常痣的能力为36%,接近由专家皮肤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可疑痣的视觉检查所达到的水平。第一作者克鲁格实验室的临床调查报告和教师,丹尼尔加雷(Daniel Gareau)说:“Q评分在预测黑色素瘤方面的成功是对竞争技术的显著改进。”研究人员通过将60张癌症黑素瘤照片和等量的良性生长的照片提供给图像处理程序来开发这种工具。他们开发了成像生物标志物来精确量化视觉特征。使用计算方法,他们产生了一组定量度量,这在两组图像之间不同,并给予每个生物标志物恶性评级。通过组合来自每个生物标志物的数据,他们计算每个图像的总Q分数,在0和1之间,其中较大数字表示癌性的概率较高。如先前研究所示,病变中的颜色证明是确定恶性肿瘤的最重要的生物标志物。而且一些生物标志物只有在特定颜色通道中观察时才是正确的 - 研究人员说这些发现可能被利用来鉴定其他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提高准确性。“我认为这种技术可以帮助早期检测疾病,这可以挽救生命,并避免不必要的活检,”Gareau说:“我们接下来的步骤是在更大的研究中评估这种方法,并进一步看看我们如何使用特定的颜色波长来揭示可能人眼不可见但仍可用于诊断的病变。”
  • 通过杀伤肿瘤中多种免疫抑制细胞克服PD-1治疗过程过程中的抗性问题
    PD-1抗体作为一种免疫检验点抑制剂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 已被FDA批准应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包括肺癌、黑色素瘤、头颈癌等。但在临床推广和应用中还面临着两个严峻问题:一个是部分病人无法对PD-1的治疗产生应答,即出现初始抗性 (Primary Resistant) 的临床问题;另一个是部分病人虽然初始有应答,但随后会对PD-1的治疗产生抗性,即获得性抗性(Acquired Resistant) 问题【1】。这两个问题极大限制了PD-1 的临床应用。2021年11月1日,来自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鲁勇课题组(现已任职于Houston Methodist/Weill Cornell Medicine,详情请见本文最后)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 Elimination of acquired resistance to PD-1 blockade via the concurrent depletion of tumour cells and immunosuppressive cells的研究论文,首次从杀伤肿瘤中各种免疫抑制细胞的角度,为克服PD-1抗体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抗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人员首先进行大数据分析肿瘤微环境中各种免疫抑制性细胞 (如 Tregs, MDSC, TAM.M2)是否有共有的靶点。该研究中发现肿瘤微环境中各种免疫抑制性细胞相比较非抑制性细胞均高表达CD73这个膜表面蛋白。对此研究人员引入了一种刚刚被日本临床批准的肿瘤治疗新方案即光免疫疗法【2】 (Photoimmunotherapy),将一种特定光吸收剂与CD73抗体相欧联(下图上),这种光吸收剂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可以快速诱导能与CD73抗体结合的细胞坏死(下图下)。研究人员通过这种能同时杀死肿瘤微环境中各种免疫抑制性细胞和表达CD73的肿瘤细胞的方案,在小鼠三阴性乳腺癌中成功克服了PD-1抗体治疗中出现的获得性抗性问题。但是数据也显示任何一种免疫抑制性细胞的残存都可以导致治疗的后期复发问题,这提示同时杀伤全部类型免疫抑制细胞的重要性。最后研究人员也使用了肿瘤表面不表达CD73小鼠胰腺癌肿瘤模型,发现即使肿瘤表面不表达CD73,单纯通过光免疫疗法杀死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也成功克服了PD-1抗体疗法在胰腺癌中出现的初始抗性问题。这项研究工作为克服PD-1抗体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初始抗性问题和获得性抗性问题可供了应用性极强的解决方案,很大程度上扩宽了肿瘤治疗中PD-1抗体的临床应用范围。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1-00799-6
  • 东京大学宣布可利用新型纳米胶囊准确攻击癌细胞
    东京大学宣布可利用新型纳米胶囊准确攻击癌细胞昨天,一则题为“东京大学宣布可利用新型纳米胶囊准确攻击癌细胞”的新闻报道发表在新华视点微博,然后迅速在各大媒体相互转载。该新闻简要提到了东京大学一个课题组开发出了可以精准定位癌细胞的纳米胶囊,或许能够在五年内上市。该新闻极大鼓舞了人心,有的人甚至觉得是发现了癌症的万灵药,癌症的治愈指日可待,对于癌症未来我们不用忧虑。然而,癌症,作为一种存在着诸多形式的疾病,有着众多的诱因和非常高的的多样性,治疗方法也不应该一概而论。这里,小编梳理了东京大学该课题组的研究进展,从理性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个新闻。早在上个月的13号,东京大学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则新闻,题为“Polymeric micelles for target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的新闻。作者提到, 该校的一个课题组通过可注射、可操控大小的纳米颗粒,能够有效地抵抗转移到淋巴结的癌细胞。该研究其实是在小鼠体内完成的。文章末尾,研究的首席科学家片冈一则提到:“该研究是首次发现了,在治疗淋巴癌的实践中,控制纳米颗粒的大小对于癌细胞抑制有重要影响。”在本月的《科学美国人》第4期第312卷上,也出现了对该研究的评论文章Anticancer Drugs, Hidden in Nanoshells, Target Tumors Better Than Standard Chemotherapy。在小鼠上面的研究确实很激动人心,然而在人类的临床研究还有很长的路。继续追踪发现,该研究最早是发表在专业的科学期刊ACS Nano上的,并题为“Systemic targeting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through the blood vascular system by using size-controlled nanocarriers”。该课题组证明了,通过一种小于50nm的高分子纳米颗粒携带抗癌药物,通过系统性注射(而非手术)的方法,可以有效抑制转移进入淋巴结的癌细胞,进而抑制淋巴结中肿瘤的产生。对比更大尺寸(比如80nm和70nm)的携带抗癌药物的脂类纳米颗粒,较小的50nm以下的纳米颗粒有更好的效果。通过静脉注射大约30纳米大小的纳米颗粒(携带有抗癌药物DACHPt),能够有效杀伤原位黑色素瘤和转移进入淋巴结的黑色素瘤的癌细胞。在该研究中,这种特殊的纳米颗粒在血液循环中可以进入淋巴结,更可以有效聚集在已经被癌细胞侵入的淋巴结。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更小的尺寸,会导致这些纳米颗粒在毛细血管中有更大的穿透能力,能够有效地从毛细血管进入周围组织。
  • 重磅!首个国产PD-1正式获批上市!
    p   今天12月17日,君实生物「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的上市申请( CXSS1800006)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全身系统治疗失败后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文商品名为拓益。从3月8日递交上市申请,到今天以优先审评方式获批,第一家国产PD-1的中国上市审批过程历时284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1883b9a-ee11-47fc-8e43-01c9d8b0e596.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截至目前,已经有3个PD-1/PD-L1类药物在中国上市。其中,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与默沙东的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同为黑色素瘤的适应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d3e131a-e86b-4514-a5ed-339a6fd6058a.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批准上市的PD-1/PD-L1类药物 /p p   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瘤种。黑色素瘤受人种差异影响较为明显,在白种人的发病率较黄种人高。随着黑色素瘤生长,癌细胞会渗透到皮肤和粘膜中,最终到达血管或淋巴通道,并迅速传播到整个身体和主要器官。一旦发生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4.6%。由于死亡率高、转移率高、治疗难度大,黑色素瘤被称为“癌中之王”。 /p p   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估计,2015年,我国皮肤黑色素瘤的新增病例数为8,000例。《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1版》介绍,达卡巴嗪(DTIC)是1975年美国FDA最早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药物,一直是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主要化疗药物之一,但客观缓解率不到5%,中位总生存期不到6个月。 /p p   一项II期研究(NCT03013101 )数据显示,「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单药在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客观反应率(ORR)达到20.7%,疾病控制率(DCR)60.3%。另外一项小型I期研究(NCT03086174 )显示,特瑞普利单抗与阿昔替尼联用,在转移性黏膜黑色素瘤中的有效率可以达到50%。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95c6642d-fed5-419b-a236-cd35011a0164.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截图来源:医药魔方全球新药库NextPharm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01 首个国产PD-1如何PK进口? /strong /span /p p   目前已经有两个同类进口药Opdivo和Keytruda在中国获批上市,并且非常激进地为中国患者量身定制了一个极低“友情价”的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d18cbfe-3a1d-4a3b-a18c-4f81d708c4f8.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两款进口PD-1药物的用药剂量及费用 /p p   在销售模式上,O药和K药均选择了与本土商业公司合作,将总代理权签给了上海医药。据上海医药第3季度财报数据,截止报告期末,上海医药在O药和K药上的分销收入分别达到1.9亿元和1.5亿元,这也提示O药和K药在国内上市几个月时间就取得了可喜的销售业绩。 /p p   特瑞普利单抗是君实生物成功推进上市的第一个产品,也标志着君实从临床阶段的公司正式转变为商业阶段的公司。除了大家普遍预期的国产PD-1可能在价格方面会比进口药更亲民一些之外,君实如何赢得市场也是大家极其关注的话题。尤其是特瑞普利单抗首个上市的适应症与Keytruda一样是黑色素瘤,一场国内和进口药的正面交锋肯定在所难免。那么君实在特瑞普利单抗的销售方面又是如何考虑的呢?医药魔方记者就特瑞普利单抗的定价、销售等问题采访了君实生物的首席运营官冯辉博士。 /p p   冯辉回复记者称:“特瑞普利单抗的价格目前尚未确定,公司正在内部研究,但是相比进口药肯定是会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 /p p   当记者问到外部有人认为君实的销售能力有待检验时,冯辉透露称:“君实目前已经自建了一支销售团队,并计划招募200多人。团队负责人和主要成员都来自于跨国药企,有丰富的肿瘤药物销售经验。公司将会根据特瑞普利的特点和临床试验数据制定创新的营销医疗策略。” /p p   “自建销售团队是第一步,与O药和K药在国内的渠道合作类似,销售渠道的布局君实是一定会做的,我们会以国控、上药及华润三大运营商为主,以当地优质运营商为辅,铺设几百家医院及DTP药房。君实目前保留着特瑞普利的境内外自主权益,我们可以和各种合作伙伴考虑有建设性的合作模式。随着与各个研发合作伙伴在各种临床开发上的推进,未来也可以逐步考虑在销售上建立合作”,冯辉补充道。 /p p   在问及特瑞普利单抗相比Keytruda的市场竞争优势时,冯辉表示价格只是一方面 在疗效方面,特瑞普利单抗在ORR、DCR、DOR、PFS等指标上都有不弱于甚至优于K药的数据,这一点在特瑞普利单抗的药明说明书中将会体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d978e4a-1fbf-4ab6-abb4-979dac874ef9.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君实JS001各适应症疗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效(数据来源:Frost & amp Sulliv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02 国产PD-1的正面PK即将到来! /strong /span /p p   目前国内PD-1第一梯队的4家公司均提交了上市申请。除了君实之外,信达、恒瑞、百济神州申请的适应症均是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与O药和K药当前获批的适应症无直接竞争关系,形成内战局面。 /p p   从国内申报审批进度上看,信迪利单抗也在12月13日刚刚完成审评,进入行政审批阶段,预计获批在即 恒瑞的卡瑞利珠单抗紧随信达之后,而百济神州略晚数月。不过百济神州的优势在于海外,在美国申报和获批上市的时间大概率会早于另外3家公司。 /p p   国产PD-1陆续获批上市后,是否会打价格战?这些问题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信达、恒瑞、百济神州在首个申报上市适应症cHL上的临床数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a90e2d6-b9b0-4c16-90ec-e581c42f1004.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3款国产PD-1的cHL临床数据 /span /p p   信达在今年5月召开的ASCO大会期间公布了信迪利单抗一项治疗r/r cHL的II期数据(ORIENT-1研究)。结果显示:独立中心影像评估委员会(IRRC)对96例患者的24周临床数据评估后发现,ORR为79.2%,DCR为97.9%。 /p p   恒瑞在今年9月召开的CSCO学术年会上公布了卡瑞利珠单抗在中国r/r cHL患者开展的一项II期研究的结果。根据IRC评价的有效性分析:共56例患者达到客观缓解,ORR为84.8%,其中CR 30.3%(20例),PR 54.4%(36例)。另外有8例患者实现疾病稳定,SD率为12.1%。研究期间可观察到患者靶病灶肿瘤负荷明显减少。 /p p   百济神州在最近召开的ASH2018年会上公布了替雷利珠单抗治疗r/r cHL中国患者的关键性II期临床研究的数据。该试验共入组70位先前接受ASCT治疗失败、病情进展或先前接受至少两项系统治疗且不适合ASCT的患者。基于IRC评估的ORR为85.7%(60/70) 其中CR 61.4%(43/70),PR 24.4%(17/70)。先前接受过ASCT治疗的患者中,92.3%(12/13)都达到了客观缓解,其中有9位病人(69.2%)达到了CR。 /p p   从以上疗效数据来看,似乎很难一下子断出高低。实际上关于同类产品的比较,以国外上市多年的O药与K药来说,至今仍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见:默沙东、BMS、罗氏的PD-1/PD-L1药物究竟有何不同?)。在价格方面,从各公司高管对外的表态来看,似乎各有策略。 /p p   信达生物的董事长俞德超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我们的重点是生产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的高端生物药,现在因为具体的药还没有出来,不好说多少费用,但是初步的规划是患者一年的费用不应该超过十万。” /p p   恒瑞医药首席医学官邹建军在一次采访中表示,“PD-1单抗作为中国自主研发药物,前期有着高昂的研发投入。在市场投入后,企业会综合考虑中国患者的支付能力,根据企业的市场调研结果,对比同类产品的市场策略,进行科学定价。”此外,恒瑞医药在近期举办的带量采购电话会议中表示,PD1估计会在1到2个月内获批,正在调研患者的支付能力,分析竞争对手的策略,定价会比进口低,但也不会低很多,产能不是问题。 /p p   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在CSCO年会期间对媒体直言,在PD-1上,只打价格战永远没有出息。在他看来,定价问题不能单纯比较数字。百济神州希望政府医保、慈善救助都能覆盖。 /p p   而更多的观点认为,几年之后,随着获批产品越来越多,PD-1/L1将不可避免地打价格战。 甚至有药政专家提出,PD-1就应该采取不足百元每针的价格供应,更有业内人士调侃,在大家争相抢着与小分子药物进行临床试验时,不如作为小分子靶向药的赠药。 /p p   不管如何,我们在今天迎来了国产PD-1上市的时代,后面也将有更多国产PD-1上市供国内患者选择。充分的市场竞争也将给更多患者带来可以切合自身需求的用药选择。 /p
  • 罗氏30亿美元寻收购 目标或是Illumina
    瑞士制药商罗氏首席执行官塞韦林施万(Severin Schwan)表示,该公司已准备好进行规模达3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目前正在寻找合适的收购目标。   盯住抗癌领域   “2008年罗氏曾成功出资34亿美元购买美国诊断公司——本塔纳医疗集团(Ventana),如果现在出现新的并购机会,我们当然不会错过。”施万表示。当时,罗氏为成功收购本塔纳,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罗氏共耗时7个月,并遭到本塔纳多次无情的拒绝。经3次提价,罗氏最终以高出第一次报价72%的收购价格成功收购本塔纳。本塔纳主要生产用于对人体组织和细胞进行癌症及其他传染疾病分析的设备。   施万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抗癌药制造商,罗氏的收购重点在医疗诊断设备制造商,这些制造商生产的诊断设备能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癌药 公司将继续寻求收购价格从1亿~3亿瑞士法郎的产品和技术的并购机会,以及规模更大的像本塔纳这样的交易。   即使美国政府削减对医疗服务的支出,但罗氏将通过为病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寻求进一步发展。2012年罗氏的目标是推出能与诊断设备配对的两种药物:在美国和瑞士已上市的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药Zelboraf,未来将在更广泛的地区销售 乳腺癌治疗药帕妥珠单抗(Pertuzumab)将联合赫赛汀一起使用。2011年8月,FDA批准Zelboraf用于治疗不可手术且经FDA批准的BRAFV600E突变检测呈阳性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美国大约有1万名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其中一半存在V600E突变。   诊疗协同作用   Vismodegib是一种具有选择性Hedgehog信号通路的新型口服类药物,结合基底细胞(BCC)治疗转移性和局部晚期基底细胞癌,此类癌症的手术治疗相对而言是不适合的。施万指出,公司已向监管机构提交了Vismodegib的上市申请,预计在2012年获批。“我们看到了药物与诊断之间的协同作用。”施万说。   纽约有分析师表示,罗氏的潜在收购目标可能是Illumina公司,这是一家基因测序设备制造商。由于担心政府和业界可能会削减研发经费,2011年Illumina公司的股价下跌了54%,目前该公司的市场价值约36亿美元。Illumina公司在基因测序领域是市场的领导者,罗氏大有可能把目标锁定在Illumina。   “主攻”诊断设备   在罗氏公布的4项并购行动当中,有3项与诊断业务相关,这3项并购带来的总收入有望占罗氏销售额的1/5。   2011年12月,罗氏出资2000万欧元现金加200万欧元阶段性权利金,收购了血小板测试公司VerumDiagnostica公司。去年7月,罗氏同意支付1.3亿欧元加上6000万欧元阶段性权利金,收购子宫颈癌诊断设备制造商MTMlaboratoriesAG公司。   3月,罗氏支付了6500万欧元和2000万欧元的阶段性权利金,收购体外诊断设备制造商PVTProbenverteiltechnikGmbH及其在美国的PVT实验室公司。   施万作为诊断业务的负责人时,连同奥地利同胞、原公司总裁弗朗茨胡沫(FranzHumer)开展了对本塔纳的敌意收购,现在胡沫仍然是罗氏的董事长。施万担任罗氏首席执行官一年后,同意支付468亿美元并购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这是罗氏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挑战新兴市场   施万表示,明年公司的增长将来自新兴市场,包括亚洲和拉丁美洲,这将有助于抵消美国和欧洲医药市场的销售下降。   施万说:“2012年医药市场继续充满挑战,增长来源将从发达国家市场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整体医药产业的发展变化将从罗氏身上得到印证。”   他指出,2011年公司设定的成本控制目标为节约18亿法郎,预计明年经重组后有望达到24亿法郎。   2010年11罗氏宣布“卓越运营”方案,其目的是使成本结构适应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同时提高生产率。根据罗氏的计划,2011年将节约18亿瑞士法郎 从2012年起,节约成本24亿瑞士法郎。从2010~2012年,罗氏预计将需要支付总额为27亿瑞士法郎的重组费用。
  • 揭开癌症和免疫疾病背后的病毒病原学
    p   尽管研究了几十年,但许多癌症的原因似乎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解之谜。不过,也有一些类型的癌症,其恶性驱动因素已经被置于聚光灯下。科学家知道,99%的宫颈癌病例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的& nbsp 1。HPV是一种大的DNA病毒,可在粘膜的角质化细胞、以及皮肤上形成感染,引起鳞状细胞乳头状瘤或疣。如果HPV是大多数宫颈癌的成因,那么它是否也会导致某些皮肤癌? /p p   HPV和宫颈癌之间的密切关联引发了Emilie Hultin博士的好奇:HPV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之间是否也存在关联。作为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一名遗传学家,Hultin博士的HPV研究已经从芯片转移到新一代测序(NGS),以揭示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中存在的新型HPV。凭借Illumina的HiSeq& reg 、MiSeq& reg 和NextSeq& reg 系统,她的研究凸显出NGS解决一部分医学上最大谜题的能力。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揭开HPV的秘密 /strong /span /p p   Hultin博士的科学生涯是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理工学院(KTH)开始的,她研究的是化学工程。在攻读博士期间,她致力于为开展基于芯片的SNP基因分型和HPV分型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法。在工作了两年之后,Hultin博士于2011年加入卡罗林斯卡研究所。她目前是Joakim Dillner博士实验室的一名研究协调员,负责研究组的深度测序实验室。 /p p   Hultin和Dillner博士都对鉴定与各种人类疾病(特别是癌症)相关联的病毒很感兴趣。他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检测HPV和宫颈癌之间的致病关联。在生殖道中,某些类型的高危HPV病毒更有可能让宫颈细胞癌变,而低危的HPV病毒则仅限于引起生殖器疣。由于HPV也能感染皮肤,他们决定调查HPV-癌症的关联是否也包含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之所以将黑色素瘤排除在外,是因为它与日照有密切关联。 /p p   “我们知道皮肤上有许多HPV病毒株,但不敢肯定它们是否引起非黑色素瘤皮肤癌,”Hultin博士谈道。“要想确定关联的存在,需要鉴定皮肤样本中的少量HPV DNA。这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 /p p   他们并不知道要寻找什么,因此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NGS。“芯片技术是针对已知的DNA序列,因此我们无法用它来鉴定新病毒,”Hultin博士说。“NGS让我们能对皮肤样本中的所有DNA进行测序,从而可以检测新型HPV。” /p p   Hultin博士加入Dillner博士的实验室时,正赶上他们购买第一台NGS测序仪,Roche 454系统。研究团队后来使用一个中心实验室的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on Torrent测序系统。不久他们认识到,这两台系统都不能提供寻找新病毒所需的测序深度。“病毒信号淹没在样本中极大量的皮肤细胞DNA中,”Hultin博士说。“实际上只有0.2%-0.5%的测序read是病毒DNA,其余都是人的。我们也需要一台可以同时进行多样本分析的测序系统,这样测序起来比较经济。如果每个测序运行只运行一个样本,这太奢侈了。”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MiSeq系统揭开皮肤中的HPV多样性 /strong /span /p p   MiSeq系统则是一个完美的替代,既满足他们的深度测序要求,每次运行又能够分析96个样本。他们对MiSeq平台、454和Ion Torrent系统进行了逐项比较,想看看每个系统的表现如何。MiSeq系统成功做到了,与其他系统相比,它提供更多reads,测序深度高出其他测序系统1000倍。然而,这项研究还不仅仅是测序仪之间的对决。Hultin博士和她的团队利用这些系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寻找了142个不同皮肤样本中的新型病毒,这些样本来自患有光化性角化病、基底和鳞状细胞癌的免疫抑制个体& nbsp 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ec411dc3-ae15-44f4-97f0-6a5786feffca.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49, 55, 52) " Emilie Hultin博士是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协调员 /span /p p   研究样本包含了全基因组扩增和PCR扩增的样本混合物。“对无偏好和偏好性样本混合物进行测序有一个优势,”Hultin博士说。“当我们对无偏好的全基因组扩增材料进行测序时,能够检测更多的HPV类型,但同时也得到大量人类序列。PCR扩增的样本让我们能够获得更多只含有HPV的序列。不过,我们也会错过一些类型的HPV,它们与我们使用的引物不匹配。” /p p   两种样本的混合物需要用两种不同的Illumina文库制备试剂盒。“我们使用Nextera& reg & nbsp DNA Library Preparation Kit来制备82个样本的全基因组扩增文库,只需要1-2天就能制备好所有样本的文库,”Hultin博士说。“在制备样本的同时可以对整块板进行分析是很方便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MiSeq系统鉴定出454和 br/ Ion Torrent系统无法找到的HPV类型。” /strong /p p   “我们也使用经过特定PCR引物扩增的样本,形成约450 bp的扩增子,”Hultin博士补充道。“这个大小很合适,因此我们使用TruSeq& reg & nbsp Nano DNA Library Preparation Kit来制备。我们跳过了片段化、末端修复和大小筛选的步骤,直接将测序接头与PCR产物的末端连接。Illumina的文库制备操作和MiSeq的流程大大减少了我们实验室的手动操作时间。” /p p   这项研究发现了意想不到的多样性,至少有396种HPV包含之前未鉴定出的229种假定病毒。相比之下,早期在454和Ion Torrent系统上开展的测序研究鉴定出273种不同的HPV,其中只有47种未知病毒。 /p p   Hultin博士说:“之前认为,我们只会发现少量的几种新型的HPV,因为对皮肤HPV的研究不太多。但完全没想到皮肤HPV有着如此极端的多样性。MiSeq系统鉴定出了用454和Ion Torrent系统所没有找到的HPV类型。” /p p   在使用454和Ion Torrent系统两年后,Hultin博士转到了MiSeq系统,这使她在研究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我们转到MiSeq系统之后,才达到我们所需的测序深度,并产生足以让我们鉴定出新型HPV的数据,”Hultin博士说。“这项研究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对HPV多样性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短读长测序鉴定新型HPV /strong /span /p p   研究团队继续开展他们的研究,对血清、新鲜冷冻(FF)活检样本以及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FFPE)皮肤样本进行测序。由于FFPE样本中的DNA是高度降解的,他们认为较长的序列也许能更好地鉴定新型HPV。不过在实际研究中,他们发现读长较短的双端测序(151 bp)为FFPE样本带来了最好的结果。 /p p   利用HiSeq和MiSeq系统,Hultin博士领导了一项后续研究,在91个皮肤样本中寻找HPV,这些样本来自角化棘皮瘤、光化性角化病和基底细胞瘤,包含FF活检和FFPE样本& nbsp 3。利用双序列标签在HiSeq系统上开展的多重、双端测序让他们能以一种无偏好性的方式对样本进行测序。他们发现四种过去未知的假定HPV类型,包括HPV197,它大量存在于不同的癌症样本中。HPV197与亲缘关系最近的HPV只有75%是相同的。它的引物区域存在许多核苷酸差异,这可能抑制了PCR扩增。 /p p   “如果不使用无偏好性的方法,HPV197将无法被发现,”Hultin博士说。“这种病毒大量存在于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样本中,似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皮肤HPV类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向NextSeq 500系统的转变 /strong /span /p p   2014年6月,Hultin博士在实验室中添置了一台NextSeq 500系统,并为其性能激动不已。研究团队发现,无论他们是否开展PCR扩增,NextSeq 500系统都是完美之选。“NextSeq 500系统让我们能高效测序FFPE样本,并通过FF活检样本组装新病毒,”Hultin博士说,“它带来了更高的测序深度以及测序96个样本混合物的能力。我们的研究大部分转移到NextSeq 500系统,只利用MiSeq系统进行验证或前期试验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研究团队的生物信息学pipeline是为双端测序的数据优化的。考虑到HPV这种病毒能够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NextSeq 500系统上的双端测序让Hultin博士能够鉴定病毒的整合位置。“我们可以在碱基对的水平上进行分析,看看这个碱基对是否对应这个病毒,以及下一碱基对是否对应到人类基因组,”Hultin博士这样解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如果不使用无偏好性的方法,HPV197将无法被发现。” /strong /span /p p   Hultin博士对NextSeq 500系统的性能以及它的简单易用感到兴奋不已。“MiSeq系统的培训非常简单,我们想不到测序还可以更简单,”Hultin博士说。“之后,我们接受了NextSeq 500系统的培训,意识到Illumina确实让测序又变得轻松了很多。我们几乎不需要任何培训。”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癌症和免疫系统疾病的病毒病因学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NGS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了解到存在的HPV病毒类型的数量。“几年前,我们只知道大约100种不同的HPV病毒类型,”Hultin博士指出。“而如今已经鉴定出200多种类型了。”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在HPV上获得的成功让研究人员能够更广泛地去了解病毒在癌症以及那些削弱免疫系统的疾病和紊乱中的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首个发现HPV作用的Harald zur Hausen博士提出,免疫抑制的个体更有可能患上由病毒引起的癌症,因为他们自身的免疫系统不再能够控制感染。艾滋病就是一个例子,患者患上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风险更高,如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NextSeq 500系统让我们能高效测序FFPE样本,并通过FF活检样本组装新病毒。” /strong /span /p p   Hultin博士及其团队一直在寻找与免疫抑制相关的癌症中的病毒特征,希望找到潜在的病毒关联。他们也在开展多发性硬化(MS)的研究,看看是否有病毒病因学的证据。Hultin博士已经得到了多发性硬化患者在诊断前几年采集的血清样本,以鉴定病毒是否与多发性硬化相关联。首次的NextSeq 500系统测序运行已经完成,研究正进入确认阶段。 /p p   尽管HPV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已逐渐清晰,但科学家对HPV及其他病毒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才刚刚开始。Hultin博士相信,更多类型的癌症可能有病毒病原学的证据,即使病毒感染不会自动地引起癌症。有了NGS的帮助,她相信最终能找到这些特征。 /p p br/ /p p strong 参考文献 /strong br/ /p p 1. Walboomers JM, Jacobs MV, Manos MM, 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s a necessary cause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worldwide. J Pathol.1999 189:12–19. br/ 2. Bzhalava D, Mü hr LS, Lagheden C, et al. Deep sequencing extends the diversity of human papillomaviruses in human skin. Sci Rep. 2014 4: 5807. br/ 3. Arroyo Mü hr LS, Hultin E, Bzhalava, 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97 is commonly present in skin tumors. Int J Cancer, 2015 136(11): 2546–2555. br/ /p
  • 一文了解|为什么癌症早期诊断离不开单EV分析?
    癌症早期诊断的目标是在1 mL血液中检测出小于1 mm3的肿瘤。目前单个EV分析技术已经应用于多种癌症的诊断,包括结直肠癌、鼻咽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黑色素瘤以及胰腺导管腺癌等。INTRODUCTION某个患者的癌症会持续发展直至转移吗?这是基础保健、肿瘤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以及医疗保健系统持续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需要具有高度灵敏和特异性的同时且低成本的“液体活检”技术来解决。肿瘤在其生长过程中释放到循环系统中的多种成分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其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及其团簇、ctDNA、EVs、蛋白质等。癌症早期诊断的关键问题是:哪种血液成分最适合检测;某一个标志物的含量(罕见或超罕见);对于特定的癌症,包括癌症发生的位置,这个标志物有多独特?1.为什么是EV而不是CTC或ctDNAEVs的优势首先在于其含量丰富,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可持续不断地分泌EVs并进入循环系统,且因其代谢速率高导致EV的产量也远高于正常细胞。此外,相比于ctDNA的生成依赖于肿瘤细胞的死亡,EVs由活细胞所产生,它的产生更像是一个持续发生的事件,可以实时反映肿瘤发展的进程。例如,在晚期黑色素瘤中,含有突变等位基因BRAFV600E和cKITD816V的DNA更多与EVs之间并无相关性,但并不能据此判断为早期黑色素瘤;而另一项研究发现了exoDNA和ctDNA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但exoDNA的KRAS突变的存在与新辅助治疗后的疾病进展紧密相关。此外,EVs的磷脂双层膜结构可有效保护其所运载的RNA和蛋白质,避免其在循环系统中的降解,使得RNA和蛋白可被用于肿瘤的“液体活检”。图1. 液体活检在癌症分析中的作用2.为什么要进行单EV分析?现有的文献模型通常认为外泌体以及其它EVs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些观点大多数基于不考虑异质性的前提下,对一群EVs选用的集权平均的分析方法获得的结果。随着EV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单个EVs上的蛋白质和核酸远没有那么丰富,只有很小一部分EVs含有肿瘤特异的标志物,如突变的蛋白质等(图2)。那如何在循环系统这一EVs的汪洋中检测出这部分高度特异但是稀有的ctEVs?此外,高度的异质性是EVs的主要特征之一,即使来源于同一个细胞的EVs之间也是千差万别,且肿瘤群体中的细胞本就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基于以上因素,EVs的单颗粒水平分析就成为了基于EVs的“液体活检”的必经之路。图2. EV的组成单个EV分析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揭示EVs的异质性,并将EV蛋白、核酸组成与亲代细胞的组成进行比较。在单个EVs水平,蛋白标志物的含量比mRNA以及DNA生物标志物的含量高很多,且这些肿瘤相关标志蛋白可被抗体简单有效识别。最近,来自麻省总院的Weissleder教授团队发现即使几乎所有的ASPC1细胞(人转移胰腺癌细胞系)均表现为KRASmut,P53mut或者其他生物标志物(MUC1,EGFR或FG-P4OH等)阳性,但其所产生的EVs也仅有40%表现出KRASG12D阳性或P53mut阳性。类似的现象在其它胰腺癌细胞系中也均有发现,即从细胞上清中收获的EVs中大约40-50%没有相关肿瘤标志物的表达。人血液中的ctEV被其他细胞衍生的EVs进一步稀释了,那血液中ctEV的丰度和异质性如何呢?有模型计算得出,人体内的肿瘤每增大1 mm3,每毫升血液中相应地会增加23-1900个ctEVs。即使是分泌速度最慢的肿瘤细胞,其所释放EVs的速度也比非肿瘤细胞高至少一个数量级。这个结果与很多文献报道的发现吻合,在晚期肿瘤患者体内,均发现循环囊泡的数量成倍增加。因此,一种灵敏的检测方法,如果能在1 mL血液中检测出小于1 mm3的肿瘤,将有望把癌症早期检测和监控提前几年甚至十几年。可惜目前绝大多数的分析技术远远达不到这么高的灵敏度。由于非特异性的背景信号占据主导和并非所有的ctEVs的癌症特异标志物都是阳性的这两大原因,传统的集权平均的方法,如WB和ELISA等,能够测到小于1 cm3的肿瘤的概率微乎其微。而新型单囊泡分析技术在这一领域则被寄予厚望。3.单个EV分析技术针对EVs的集权平均分析方法的相关综述屡见不鲜,而利用EVs真正实现癌症早期诊断的报导则屈指可数。近5年才开始陆续出现能够实现单个EV的表型分析的方法,其中大多数方法利用荧光传感,光散射或者电子吸收等原理。典型的研究型方法包括透射电镜,冷冻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超分辨荧光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拉曼光谱等,而这些方法往往伴随着需要比较多的操作时间、贵重的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的操作技能,通量低等局限性。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在临床环境中实现单EV分析并且具有诊断前景的技术已经出现,主要围绕分离或者传感等需求。这些方法在准确度、复杂程度、诊断时长以及每个样品的花费方面均有差异。其中,无偏见单EV分析已经成功应用于几种癌症类型的诊断,包括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黑色素瘤以及胰腺导管腺癌(PDAC)等。表1.单个EV分析案例方法癌症类型分期(n)发现无偏见分析所有EVssEVA胰腺导管腺癌I(16)15/16检出纳米流式结直肠癌I-IV(37)CD147阳性的EVs,AUC 0.932纳米流式鼻咽癌I/II(15),III/IV(27)鼻咽癌,AUC 1.000;区分鼻咽癌和鼻咽炎拉曼光谱前列腺癌格里森评分7b-9(4)发现了癌症特异的特征,需要更多样品验证单EV成像前列腺癌和乳腺癌I-III(10例乳腺癌,5例前列腺癌)分离特定粒径范围EVs的概念验证装置Lambda-DNA粘弹性分选结合单EV成像乳腺癌II(7)HER2/EpCAM成像分离乳腺癌和健康人全内反射单囊泡成像宫颈癌,黑色素瘤和乳腺癌ND(3例宫颈癌,3例黑色素瘤,3例乳腺癌)miR-21阳性EV的数量区分癌症病人和健康人原子力显微镜口腔癌1-4a(6)口腔癌患者的EVs含量更高,尺寸更大,形貌不规则免疫亲和捕获EVs(可能有偏见)液滴数字ELISA乳腺癌ND(12)12/12检出,没有分期;CD63捕获EV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偏见SiMoa(PD-L1)与纳米流式(CD19/20)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II(117),III/IV(47)PD-L1阳性的淋巴瘤EVs AUC 0.87;捕获PD-L1阳性的EVs,检测CD63定量单分子定位显微镜胰腺导管腺癌ND(5)EGFR或CA19-9可以捕获到更多癌症EVsSiMOA结直肠癌0(3), I(34),II(52), III(74)EpCAM捕获,CD63检测,对比CRC和健康人,AUC为0.9;没有分期相关的分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纳米流式检测技术(NanoFCM)是一个备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的技术领域,有可能实现快速高通量、自动化和规模化。早在2018年,就有学者利用纳米流式检测技术在单EV水平实现了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今年厦门大学的科研团队基于EVs发展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方法,AUC可达1.000,该方法同时可实现鼻咽癌和鼻咽炎的区分。(厦大团队揭秘如何通过EVs区分癌症和炎症)4.如何分离纯化EVs?从复杂的体液环境中获得高纯度的EVs,一直是EV研究和临床应用中亟需突破的重要瓶颈。目前市面上的EV分离方法,所需的时间和获得EV的纯度都有差异。务实地说,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要解决的是临床前还是临床的问题。超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是EV分离最经典的方法,但耗时长和回收率低是一直被诟病的问题。一些更快速的方法,如聚合物沉淀、免疫捕获以及超滤、尺寸排阻色谱等也可以提供EV分离的方案,它们各自有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不管选用什么分离纯化方法,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EV的富集效率和纯度,检测一些指标:合理的尺寸和电性;可控的凋亡小体、脂蛋白或者其他蛋白团聚体的干扰。在早期的推文中,小编详细介绍过血浆来源EVs的常见分离纯化方法对比(做外泌体,我的纯化方法靠谱吗?如何质控?)以及不同来源的EVs的分离纯化方法的比较分析(外泌体分离纯化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回顾一下。表2.单个EV分离分析方法总结临床前方法(细胞培养基)临床方法(血浆)分析前富集超速离心微流控超滤声学分方法尺寸排阻色谱(SEC)双柱色谱法离心去除细胞/碎片一次性过滤器预处理一次性SEC增强双模色谱法传感(冷冻)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STORM纳米流式检测技术荧光相关光谱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拉曼技术数字液滴PCR数字液滴测序基于超高灵敏荧光显微镜的单EV分析方法纳米流式检测技术数字EV筛选技术5.EV进入临床诊断的难点?目前基于EV的发现研究绝大多数基于集权平均的分析方法,且鲜有验证研究的报道。一种方法能否进入临床,有一些先决条件:(1)处理小体积血浆的能力(2)速度快且高通量(3)自动化和规模化(4)重现性(5)合理的花费, 2022, 94, 24, 9740-9749.
  • CAR-T细胞疗法突破性进展 Nature:解决T细胞衰竭问题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选择了CAR-T细胞疗法,这是一种颇有前途的新疗法,采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更好地识别癌细胞,然后将细胞送回患者体内,发起免疫反应摧毁癌症。CAR-T细胞疗法已经成功挽救了不少患有血癌的患者生命,但是这种疗法存在一个缺点:由于存在T细胞衰竭的现象,进入实体瘤的T细胞可能停止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d29af9b8-2c7d-4811-a0dc-44ca6afb4855.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width=" 587" height=" 331" style=" width: 587px height: 33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来自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LJI)的科学家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找到了一种抵抗T细胞衰竭并使CAR-T细胞疗法更有效的方法。他们指出一个名为Nr4a转录因子的蛋白质家族在调节与T细胞衰竭相关的基因方面具有突出作用。科学家们利用小鼠模型证明,用缺乏这些Nr4a转录因子的CAR-T细胞治疗小鼠可以缩小肿瘤,提高生存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28日的Nature杂志上,由LJI研究员,美国科学院院士Anjana Rao博士领导完成,Rao博士是信号和基因表达研究领域的专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Rao博士之前的研究发现一种转录因子家族:NFAT,能进入肿瘤的T细胞中开启Nr4a蛋白。 2017年,Rao实验室与LJI研究员Patrick Hogan博士共同领导了一项研究,检测了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T细胞的“衰竭标志物”。他们的分析表明,NFAT和Nr4a蛋白有助于抵抗癌症的T细胞衰竭。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最新研究扩展了Rao实验室先前的研究,揭示了T细胞如何发挥作用的,并提出了解决未来CAR-T细胞治疗中T细胞衰竭的新思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文章一作Joyce Chen表示,“我们的实验虽然距离临床还有距离,但是这些新发现中的每一点新信息都可以作为知识基础,有助于改善癌症免疫疗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这项研究显示在慢性病毒感染的T细胞中Nr4a转录因子的水平增加。这些T细胞像长期暴露于癌症抗原的T细胞一样,会遭受病毒抗原的长期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刺激导致T细胞停止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Chen等人也验证了他们的观点:他们采用类似于CAR-T细胞疗法的条件进行测试,首先采用遗传方法改变T细胞,使其成为具有攻击肿瘤能力的CAR-T细胞。然后将这些CAR-T细胞转移到注射了肿瘤的小鼠中。实验组中小鼠的CAR-T细胞缺失了Nr4a家族成员,而对照组中的小鼠保留了Nr4a家族成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实验证实,Nr4a转录因子确实在调节T细胞衰竭中发挥作用。接受Nr4a缺失的CAR-T细胞的大多数小鼠存活了下来,并且它们的肿瘤在90天实验过程中退化并保持缩小。相反,几乎所有接受具有天然存在的Nr4a转录因子的正常CAR-T细胞的小鼠在第35天由于肿瘤而死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可以识别和证明T细胞衰竭中扮演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的功能,这真是令人鼓舞,”Chen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目前还不能将这一实验成果用于临床,因为大家还不知道轻易编辑人体细胞中的多个基因所导致的后果。然而,了解NFAT和Nr4a转录因子的作用解决了免疫学的一大谜团,并为癌症研究人员提供了设计更好疗法的新靶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未来,这一研究组将会分析其他转录因子在T细胞衰竭中的作用,特别是那些直接受NFAT和Nr4a影响的转录因子。“我们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Chen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参考文献: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Nr4a transcription factors limit CAR T cell function in solid tumors /span /p
  • 从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前世今生”看我国大型医疗设备国产化
    “癌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预计有429.2万新增肿瘤病例和281.4万死亡病例。如此高的新增病例和死亡率使得人们谈“癌”色变。那么癌症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呢?  目前恶性肿瘤治疗主要依赖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和化疗。下面我们就讲讲肿瘤放射治疗技术的“前世今生”。 WilliamHenry Bragg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已有100多年历史。自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之后的第8年,也就是1903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与克里曼Kleeman在实验中观测到:带电粒子束在射入物质时,根据其能量大小会在某个深度形成一个剂量高峰。科学界将这一伟大发现(估计这哥俩根本没意识到他们的这个发现有多牛掰多伟大~)称之为“Bragg峰”(中文译为“布拉格峰”)。  科学家们很快发现,这种带电粒子束与传统射线(就是X射线,γ 射线什么的~)相比优势相当明显。     Robert R. Wilson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威尔森Robert R. Wilson(这哥们可是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著名核物理学家)大胆提出,可将这种具有物理优势的射线应用于医学领域。  威尔森认为,带电粒子束或可在治疗肿瘤领域有突出表现,他的依据是:传统高能X射线穿越人体时,沿途会不断释放大量能量,肿瘤前后的正常组织也受到了相当剂量的照射。而带电粒子束有独一无二的“布拉格峰”,射线进入人体后,高能带电粒子束在射程前段仅会释放较少能量,直至射程末端,巨大的能量才会彻底释放,从而大幅减少了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各种放射线在体内的剂量分布对比图  在该理念提出不到10年,也就是1954年,美国的劳伦斯伯克利(LBL)实验室就开始启动粒子束治疗研究,此后瑞典、日本、德国的研究机构相继开展质子及重离子治疗研究̷̷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作为核物理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主要用来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物质起源和宇宙规律等基础物理研究,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重离子治疗肿瘤基础研究,进行了放射物理、放射生物学实验以及一些治癌技术的初步预研,为重离子临床治疗积累了一些必要的基础数据。  在2006年-2013年期间,共完成了213例前期临床实验研究,包括皮肤鳞癌、恶性黑色素瘤、神经纤维瘤、前列腺癌、原发性肝癌等。试验患者大部分为常规治疗复发或无效病例,经过1个疗程(12-16次治疗)的试验研究治疗,大部分患者4年肿瘤局部控制率和存活率均达到60%以上,成功治疗了许多位于重要器官的恶性肿瘤,疗效十分显著,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全球第四个掌握重离子治癌技术的国家。  重离子治疗技术使肿瘤放疗的精确性达到当今最高水平,既能有效杀灭肿瘤细胞,又能最大限度保护周围健康组织,既能有效杀灭乏氧的或者放疗抵抗的肿瘤细胞,又对各个细胞周期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不可逆性杀伤作用。重离子治疗的优势简单粗暴地概括起来就是四点:精度高、疗程短、疗效好、副作用小。因此无论是生物学效应还是物理学特性,重离子都被誉为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放疗用射线。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发展重离子肿瘤治疗设备的研制与相关机构的建设。但是重离子放疗因其设备复杂,建造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全世界只有9家重离子医院。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发设计的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重离子治疗专用加速器示范装置,已通过了科技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并已于2012年先后在武威离子治疗示范中心和兰州重离子医学创智产业园区投入建设。其中武威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于2015年12月成功建成出束,即将开始临床试验治疗。     武威重离子治疗示范装置  这标志着我国第一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投入运行,也标志着我国大型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取得了重大突破。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是我国大科学装置回馈社会、造福于民的典范,必将在人类征服癌症的奋斗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供稿)  参考文献  [1]叶飞 李强《重离子治癌相关研究》 原子核物理评论 第7卷第3期 2010年9月  [2]王岚 戴小亚 全球质子重离子医院现状与展望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House
  • 正常皮肤细胞中存在大量癌症相关突变的启示
    《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正常皮肤存在的癌症相关基因突变数量高的惊人。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细胞如何癌变的,表明分析正常组织对于理解癌症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每个正常面部皮肤细胞都携带着数以千计的突变,主要是因暴露于阳光下导致。来自4位无癌志愿者的样本中,大约25%皮肤细胞携带至少一个癌症相关基因突变。对234份活检样本的基因测序发现有3760个突变,每平方厘米皮肤上就有100多个与癌症相关基因突变。带有突变基因的细胞克隆的细胞群,已长到正常增殖细胞群的两倍,不过这些细胞都未出现癌变。桑格研究所彼得坎贝尔博士认为,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理解癌症发生,尤其是从正常细胞向癌症细胞转化的过程十分重要,研究发现某些癌症相关突变确实能促进细胞增殖,如果这种细胞基因突变继续发生,将有可能出现真正的癌变过程。但到底需要多少这种突变,目前仍不清楚。研究发现这些光照音符的突变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相关,但与黑色素瘤关系不大。样本取自4位年龄在55-73岁的志愿者,都接受过手术切除部分影响视力的眼睑皮肤。由于眼睑暴露于阳光下,这是积累了一生的突变。研究人员估计,被阳光直接照射的皮肤细胞平均每天都会在基因组中出现一个新突变。血液样本分析表明,没有癌症的人基因突变数量很低,只有少部分人血液细胞中携带致癌基因突变。由于阳光照射,皮肤细胞更易发生基因突变,预计每个成年人皮肤中都有成千上万个皮肤癌相关基因突变。这项研究还证明,用正常组织能更好地理解癌症发生的源头。启示:首先,基因突变,哪怕是癌症相关基因突变,不是癌症产生的全部条件。从正常皮肤细胞中发现大量癌症相关基因突变,那么在癌症组织中发生的突变也不一定是导致癌症的所有原因。美国目前倡导的精准医疗,正是针对这些癌症相关突变进行精准治疗,那么其效果不仅不能保证,而且显然会有一些错误的目标。既然正常组织中都存在大量癌症相关突变,那么这些突变如果作为精准打击目标,显然是多余的浪费的。也有一种可能,癌症相关突变也许是细胞生存的策略,一直有一种困惑,癌症细胞相关改变和机体应对损伤的自身保护往往使用同样一套工具,例如癌症细胞不容易发生细胞凋亡,而抗凋亡是许多组织避免损伤的最重要方式。因此所谓癌变,可能是一种适应外界环境付出的一种代价。好比心脏功能,如果组织存在血液灌流不足,需要增加血压,血压增加导致心脏负担增大,于是引起心脏肌肉肥厚,促进了心脏的力量,但是这同时导致心脏自身需要更多能量维持,最终无法维持,导致心脏功能衰竭。
  • 2018单细胞测序应用领域突破性成果盘点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2139129-db23-4bbb-8cbc-637d0cd43a9b.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2009年单细胞测序技术问世,2013年单细胞测序技术被Nature Methods评为年度技术以来,它越来越多被应用在科研领域。 strong 2015年以来随着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plit-seq等技术的出现,彻底降低了单细胞测序的成本门槛 /strong 。自此单细胞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相应成果也备受CNS青睐,文章如雨后春笋般频频出现在高分杂志。2018年单细胞测序技术的研究成果涉及到 strong 肿瘤微环境、免疫治疗,动植物胚胎发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strong 等众多领域,单细胞检测新技术也是层出不穷,博奥晶典日前对该领域的突破与变革进行了盘点。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单细胞测序之肿瘤微环境 /strong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 Nature及Nature Medicine两连发:北京大学张泽民教授课题组重磅解析结直肠癌和肺癌免疫微环境 /span /strong /p p   2018年6月、10月张泽民教授课题组分别在Nature Medicine和Nature发布重大研究成果,在单细胞水平绘制肺癌和结直肠癌T细胞免疫图谱,揭示了肺癌和结直肠癌T细胞的亚群分类、组织分布特征、肿瘤内群体异质性及药物靶基因表达情况,鉴定了跨组织分布的T细胞类群及亚群间潜在的状态转换关系,这对于肺癌和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906f0e2-5b3c-41f4-99ad-85ed22ec68c2.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600" height=" 258"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58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 Cell:美国研究团队绘制目前规模最大免疫细胞图谱,探索乳腺癌免疫微环境 /span /strong /p p   2018年8月23日,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团队,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了人乳腺肿瘤以及配对的正常乳腺组织,外周血和淋巴结4个组织来源的共47016个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揭示肿瘤内淋巴细胞和髓系细胞的异质性,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表现出显著的表型扩增。这种异质性通过各种环境刺激反应引起的组合基因的表达,且TCR的特异性参与了T细胞组合基因表达的形成。所观察到的T细胞状态的连续性变化颠覆了之前较少分化或激活离散状态形成的肿瘤微环境的经典概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1aec8376-6555-4e79-bf34-d215a679860b.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3. Cell:以色列研究团队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黑色素瘤肿瘤浸润T细胞的转录组异质性和分化途径 /strong /span /p p   2018年12月,以色列Ido Amit实验室李汉杰博士等通过对25名黑色素瘤患者肿瘤中免疫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单细胞TCR测序分析,绘制黑色素瘤详尽的免疫细胞图谱。该研究发现尽管不同免疫细胞亚型存在于大多数患者中,但是它们的相对丰度在不同患者中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尽管丰度不同,所观察到的CD8T细胞的的分化途径却是高度保守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4bcc0345-c9ed-4d27-b43f-7651eb206877.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单细胞测序之人脑“中央处理器”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 Nature:中国科学家王晓群等人首次解析人脑“中央处理器”,领先美国脑计划 /span /strong /p p   2018年3月,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了2300多个来源于8~26孕周、尚处于发育阶段的人类前额皮质细胞。该研究明确了细胞构成、重构了这些神经细胞类型之间的发育谱系关系,比美国“脑计划中的细胞图谱部分”快了一步。 这为解答前额叶皮层如何参与“思考和思想形成”这一关键问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高精度的细胞图谱,是前额叶皮层发育研究史上的重要突破和重大进展。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单细胞测序之细胞图谱 /span /strong /p p   自2017年,“人类细胞图谱计划”开展以来,2018年进展神速,3月,Sanger研究所官网宣布,完成了25万个发育细胞测序。研究成果已经陆续Online,为我们后续使用单细胞测序开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 Science:7万个肾组织单细胞测序数据,揭示肾癌细胞身份标签 /span /strong /p p   2018年8月10日,英国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学院研究所在Science发表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es from human kidneys reveal the cellular identity of renal tumors”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分析72501个肾组织细胞的转录组数据特征,并结合了对应肾癌组织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鉴别了正常的肾细胞和癌变的肾细胞,精确地解释了人类肾癌各组分及对应的细胞特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896820f-d722-4fc0-b39e-f63910fef3e3.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 Nature:7万个单细胞测序数据,绘制了人类妊娠6-14周胎盘最详细细胞图谱 /span /strong /p p   2018年11月15日,英国剑桥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reconstruction of the early maternal–fetal interface in human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对妊娠早期(6~14周)胎盘的约7万个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并绘制了胎盘细胞图谱,为理解人类妊娠早期胎盘的细胞组成和细胞通讯带来了新见解。此外,这项研究还探索了对妊娠成功至关重要的维持生理环境稳定的机制。 /p p   该研究发现了个别细胞亚群的特化功能,并鉴定出了可能有助于使有害母体免疫反应最小化的调控互作。此外,该研究还鉴定出了蜕膜自然杀伤细胞(dNK,decidual natural killer)的三个主要亚群。在初次妊娠期间,dNK1亚群细胞与特定的胎盘细胞之间的互作可能使dNK1细胞能够更加有效地应答再次妊娠时的胎盘植入。这些发现为理解早期妊娠提供了重要信息,对提高妊娠相关疾病的诊疗具有一定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8298ac6-3361-4cbf-9217-6a11afe3c76c.jpg" title=" 6.jpg" alt=" 6.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 Cell:1500个样品的单细胞测序数据,构建出人类迄今最详尽免疫细胞图谱 /span /strong /p p   2018年11月15日,美国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Cell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Genetic Polymorphisms on Human Immune Cell Gene Expression”的研究成果,并构建了DICE数据库(https://dice-database.org/)分享他们的数据,通过该数据库,全世界的科研学者可以探究这些数据,探究他们与基因、细胞类型或者疾病存在的关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9da30748-f8a7-477a-abb6-0790852c2691.jpg" title=" 7.jpg" alt=" 7.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单细胞测序之胚胎和组织器官发育 /span /strong /p p   一个受精卵,如何从单细胞发育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类型,一个成熟的组织或者器官又是如何一步步发育而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单细胞测序的出现为解开这些谜团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 PNAS:10X 平台国内首篇科研论文,发现肺泡发育和再生的新机制 /span /strong /p p   2018年2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汤楠、蔡涛团队,使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肺泡发育和再生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肺泡I型细胞(ATI)在肺泡发育和再生过程中存在异质性,lgfbp2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AT1细胞终末分化标记,为肺部疾病和肺再生功能的遗传和细胞机制提供了重大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d766f8d-6e2d-489d-ad72-6ae591c3374e.jpg" title=" 8.jpg" alt=" 8.jpg" width=" 600" height=" 257"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57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 3篇Science长文:揭开早期胚胎发育神秘面纱 /span /strong /p p   2018年4月26日,哈佛大学的科研团队在Science杂志同时发表三篇文章,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绘制了斑马鱼和非洲蟾蜍胚胎发育过程的细胞图谱,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发育生物学提供了重大线索。 /p p   通讯作者之一Allon Klein在哈佛医学院官方新闻中表示,“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我们现在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中重复出过去数十年来关于生命早期阶段细胞命运决定的研究(With single-cell sequencing, we can, in a day’s work, recapitulate decades of painstaking research on the decisions cells make at the earliest stages of life)”。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199c918-8557-4804-a0b8-343c3ef1c1a0.jpg" title=" 9.jpg" alt=" 9.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单细胞测序之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新技术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 Cell:浙江大学郭国骥团队创建基于Micro-well单细胞检测技术,绘制国际首张哺乳动物细胞图谱 /span /strong /p p   2018年2月2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郭国骥团队在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的科研论文。该研究成果利用实验室自己开发的一套Microwell单细胞测序检测技术,对小鼠近50种组织器官的40多万细胞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绘制了国际首个哺乳动物的细胞图谱。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单细胞技术的检测丰度,检测费用相对于油滴包裹的单细胞测序技术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b9f8b3e8-619e-4ac4-b9c6-65ac2dda25ff.jpg" title=" 10.jpg" alt="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基于Micro-well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原理 /span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 Science:SPLit-seq将单个细胞的转录组测序建库成本降至1美分 /span /strong /p p   2018年3月16日,美国艾伦研究所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表科研论文,该技术通过成本低廉的组合条形码原理,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成本降低到1美分,从而使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这个高大上的技术彻底“平民化”,再一次打破了单细胞检测的费用门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1f6830ff-bda2-4278-aa44-55dbeea3ceb6.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单细胞测序之单细胞其他组学检测技术 /span /strong /p p   2018年单细胞检测新技术频出,为我们更好认识细胞和开展单细胞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方案。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 BD公司单细胞靶向基因检测方案推出,灵活的订制体系为单细胞检测技术走向转化提供了温床 /span /strong /p p   2018年1月,BD公司基于Micro-well检测原理推出BD Rhapsody单细胞测序平台,靶向基因的检测更有利于低表达基因的检出。针对乳腺癌、免疫反应、T细胞、干细胞等设计了多个Panel,大幅降低了单细胞测序检测费用,使得单细胞测序技术走向临床转化成为可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5ded522-4d7b-4c03-a023-d7c5fac06a79.jpg" title=" 12.jpg" alt=" 12.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 10X Genomics单细胞CNV解决方案推出,助力大规模单细胞基因组检测 /span /strong /p p   2018年6月,10X Genomics公司推出单细胞CNV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Droplet的原理可以并行分析数千个细胞的单细胞DNA,并通过基因组比对获取每个细胞在基因组不同位置的倍性。该解决方案使单细胞基因组学研究得以加速,从单个细胞到群体单细胞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53fff5ce-65fd-4f2e-a9c1-a731846e73c3.jpg" title=" 13.jpg" alt=" 13.jpg" width=" 600" height=" 169"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169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 BD公司Abseq检测技术,推动单细胞表面蛋白检测 /span /strong /p p   2018年9月,BD公司利用其多年在流式检测和抗体检测的经验,推出单细胞细胞表面蛋白解决方案,BD Abseq assay。该技术将高质量的抗体和寡核苷酸结合在一起,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在BD平台开展单细胞表面蛋白的检测。此外,通过改进该技术还可以与单细胞RNA同时检测,完整揭示出单个细胞内基因和蛋白在生物学系统中的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066cdd1-360d-4789-b890-ab55f1299506.jpg" title=" 14.jpg" alt=" 14.jpg" width=" 60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00px "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4. 10X Genomics单细胞检测技术与ATAC-seq强强联合:推出首个大规模单细胞表观遗传学解决方案——单细胞ATAC检测技术 /span /strong /p p   Science和Nature在2015年分别发表了《通过标记组合细胞研究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和《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揭示转录调控机理》两篇文章。这两篇论文先后提出利用单细胞ATAC-seq技术对染色质可及性进行检测,探索细胞转录调控机制,解决了以往存在的细胞异质性难题,成为ATAC-seq技术的一大突破。 /p p   2018年10月,10X Genomics单细胞ATAC-seq解决方案正式推出,其基于10X Genomics Chromium平台,在单细胞水平对细胞染色质开放区域进行检测的新技术。可用于绘制细胞染色质开放区的单细胞图谱,是一种单细胞水平研究表观遗传学的有效手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56d308fc-04d3-40fe-a076-aac1026893ba.jpg" title=" 15.jpg" alt=" 15.jpg" width=" 600" height=" 293"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293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5. The Scientist评选2018年十大创新技术,10X Genomics单细胞免疫组库检测技术荣获第4 /span /strong /p p   2018年12月,在10X Genomics公司先后推出针对人和小鼠的单细胞TCR+BCR检测方案后,科学家杂志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年底的十大创新技术评选中,该技术荣获第4。单细胞免疫组库检测除了可以获取单细胞的基因表达数据外,还可以获取编码免疫细胞表面受体(TCR/BCR)的基因序列信息,借此我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一个细胞内的α链β链,以及重链轻链的组合信息,为我们更为全面的认识免疫细胞提供了精细准确的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b35a2172-9071-4a63-995f-c7547c9019f5.jpg" title=" 16.jpg" alt=" 16.jpg" width=" 390" height=" 5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390px height: 500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单细胞测序之细胞空间定位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 Cell:斯坦福大学科研团队首次发现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结构化空间分布 /span /strong /p p   2018年9月6日,斯坦福大学科研团队在Cell发表题为“A Structured Tumor-Immune Microenvironment i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Revealed by Multiplexed Ion Beam Imaging”的研究论文,该文章改善了原位成像检测一两个蛋白这种低通量的检测手段,使用不同的同位素标记36个蛋白,然后通过离子束激发,产生对应的离子信息,从而获得多个蛋白在单细胞水平的信息。通过该技术,我们可以系统地理解乳腺癌肿瘤细胞和不同种类免疫细胞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获取到这些信息,也能更为精确地帮我们认识不同患者的细胞分布特征,进而评估免疫治疗的预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798c3809-8e27-485b-b87d-e4cb1ab68ab2.jpg" title=" 17.jpg" alt=" 17.jpg" width=" 60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00px "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2. 2018年12月,10X Genomics收购Spatial Transcriptomics,拓展“空间基因组学”业务 /strong /span /p p   该技术将组织学和基因表达分析相结合,结合显微镜成像技术和RNA测序技术,可以从一片完整的冰冻组织切片中,获取切片上不同位置细胞中的完整转录组数据。它不仅可以获取单细胞的基因数据,还可以比较组织不同部位的细胞基因信息变化,了解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肿瘤学、神经科学和免疫学等疾病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p
  • 汇总!2018年国内外PD1/PDL1单抗获批情况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Immunology Oncology Therapy, I-O)已成为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肿瘤免疫治疗并不直接攻击癌细胞,而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抗击肿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PD-1/L1 抗体药物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代表药物,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患者用药后初始应答相对较慢,但是一旦从 PD-1/L1 抗体的治疗中产生应答,可以明显提升一部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T细胞可以监测并清除肿瘤细胞。然而,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其表面的PD-L1/PD-L2可以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影响T细胞功能,使癌细胞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PD-L1配体除了与PD-1结合外,还能以受体形式与CD80配体结合,抑制T细胞活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从2014年,全球首款PD-1抑制剂Opdivo问世开始,到2018年年底,FDA批准了6款 PD-1/L1 单抗药物,三款PD-1抑制剂:默沙东的 Keytruda 、 BMS 的 Opdivo、赛诺菲(Sanofi)和再生元(Regeneron)联合开发的Libtayo 三款PD-L1抑制剂:罗氏的 Tecentriq、辉瑞和默克联合推出的Bavencio 以及阿斯利康的 Imfinzi。在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DE批准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和信达生物/礼来制药联手开发的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伯舒& re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d9d46cd-aeb3-4e96-8f77-c556d0d06ab7.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4年7月4日,BMS的Opdivo在日本获批,成为全球首个获得监管机构批准的PD-1抑制剂。截止到2018年12月25日,Opdivo在FDA和中国的获批历史如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FDA获批历史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4年12月22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经治转移性黑色素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5年3月4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经治转移性鳞状非小细胞肺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5年10月1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与Yervoy& reg 联合用于BRAF野生型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5年10月9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经治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5年11月23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抗血管生成治疗进展的晚期肾细胞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5年11月23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RAF野生型转移性黑色素瘤一线治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6年1月23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转移性黑色素瘤(不限BRAF突变状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6年1月23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与Yervoy& reg 联合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不限BRAF突变状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6年5月17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晚期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6年11月10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二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2月2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经治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种膀胱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8月1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单药用于既往接受化疗(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后疾病进展的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 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儿童(12岁及以上)和成人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9月22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索拉菲尼治疗进展的肝细胞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12月20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累及淋巴结或转移性黑色素瘤完全切除后的辅助治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4月16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与Yervoy& reg 联合用于中高危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一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7月10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与Yervoy& reg 联合用于既往接受化疗(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后疾病进展的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 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儿童(12岁及以上)和成人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8月16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既往接受过铂类化疗和至少一种其它疗法后疾病进展的转移性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获批详情 /strong /p p   6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Opdivo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既往接受过含铂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这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在中国获批用于肺癌治疗的PD-1抑制剂。目前国内售价:100mg 约9260 40mg 约4591.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c9e3d865-78b0-4c44-8cfd-e35c0ad9de43.jpg" title=" 2.png" alt="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4年9月4日,美国FDA批准默沙东的Keytruda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成为FDA首个批准上市的PD-1抑制剂。截止到2018年12月25日,Opdivo在FDA和中国的获批历史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4.09.04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用于已经接受过Ipilimumab(伊匹单抗)治疗但仍有进展,或对Ipilimumab和BRAF抑制剂双重耐药的BRAF V600基因变异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Keytruda成为FDA首个批准上市的PD-1抑制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5.10.02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表达PD-L1(TPS≥1%)、含铂化疗期间或之后疾病进展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5.12.18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6.08.05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用于含铂化疗后疾病进展的复发性/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6.10.24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一线治疗PD-L1表达强阳性(≥50%肿瘤细胞表达PD-L1),EGFR和ALK突变均为阴性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03.15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cHL),或者三次以上主要疗法治疗后疾病复发的成人与儿童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05.1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联合培美曲塞+卡铂一线治疗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受PD-L1表达的限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05.18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一线治疗:不适合含顺铂(cisplatin)化疗方案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该适应症是基于肿瘤缓解率和缓解持续时间加速批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二线治疗: 接受含铂化疗期间或化疗后病情进展、或接受含铂化疗新辅助治疗或辅助治疗12 个月内病情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05.23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里程碑式的批准:治疗成人及儿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high,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dMMR)的实体瘤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09.22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复发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且肿瘤表达PD-L1的患者(经FDA批准的检测试剂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06.12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宫颈癌患者,病情在化疗中或化疗后出现进展,肿瘤表达PD-L1(CPS≥1)。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06.13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用于治疗难治性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的成人和儿科患者,至少使用两线治疗后仍旧复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08.2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一线治疗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qNSCLC),EGFR和ALK突变均阴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10.30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与卡铂和紫杉醇或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Abraxane)联合应用成为转移性鳞状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11.09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索拉非尼(Nexavar)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12.19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FDA加速批准K药用于治疗复发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Merkel细胞癌(MCC)。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b3a5ebf5-979b-4b88-8c24-43f750fae53a.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2月1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首个国产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拓益)上市。这是我国企业独立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制品创新药品,也是国内批准的首款国产PD1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可以通过双重作用机制抑制肿瘤。目前价格尚未公布,传言价格会明显下调,值得期待。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6593596d-5f75-4f6a-9767-66c5c1d561c2.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2月2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信达生物和礼来制药联手开发的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达伯舒& reg )上市,针对的适应症是至少经过二线系统化疗的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这是国内批准的第二款国产PD1单抗。价格依然让人期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3d2c1da8-4049-46d7-93bb-240d3000ad4b.jpg" title=" 5.png" alt=" 5.png" / /p p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阿特珠单抗是罗氏制药PD-L1药物,2016年5月18日成为FDA批准的首个PD-L1抑制剂。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6年5月18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Tecentriq(atezolizumab)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为FDA批准的首个PD-L1抑制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6年10月18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FDA批准Tecentriq用于治疗铂类化疗后疾病进展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4月17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FDA批准Tecentriq用于无法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2018年8月16号,FDA对其中的细节进行了修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2月6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FDA批准 Tecentriq与bevacizumab (Avastin)、卡铂和紫杉醇(ABCP)联合使用,作为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排除EGFR/ALK突变的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24844936-34ff-4b30-af23-ab32c3b4e605.jpg" title=" 6.png" alt=" 6.png" / /p p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avencio(avelumab)为全人源化的PD-L1单抗,由辉瑞和默克联合推出。2017年3月23日成为FDA批准的第二个PD-L1抑制剂。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3月23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FDA批准Bavencio用于12岁及以上患有转移性Merkel细胞癌(MCC)的成人和儿科患者,这是第一个用于MCC的PD-1药物。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5月9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FDA批准Bavencio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UC)患者,患者之前接受过铂类化疗,或者接受铂类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或辅助治疗后12个月内疾病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961ada6c-9e38-4a5e-ae6a-5cb80983f57a.jpg" title=" 7.png" alt=" 7.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Imfinzi(通用名durvalumab)是阿斯利康的PD-L1抗体,2017年5月1日成为FDA批准的第三个PD-L1抑制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5月1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FDA批准Imfinzi用于以含铂类药物化疗或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患者,或术前术后以含铂类药物化疗的12个月内疾病进展的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2月16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FDA批准Imfinzi用于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接受标准含铂的同步放化疗(CRT)后,未发生疾病进展的患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PD-1与PD-L1药物各有优劣,PD-1抑制剂无法阻断PD-L1与CD80的结合,而PD-L1抑制剂无法阻断PD-1与PD-L2的结合。随着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们对于肿瘤机理和药物治疗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新的PD-1/PD-L1也将会陆续诞生。为了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生存获益,研究人员也在积极探索PD-1/L1单抗与化疗、放疗、抗血管靶向治疗和其他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方案。 /p
  • 德科学家开发新的拉曼分析方法用于皮肤癌检测
    德国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采用拉曼光谱来区分皮肤癌和正常皮肤,使用探针可以检测200μm的表皮,甚至更低。   这种方法在《实验皮肤病学》(Experimental Dermatology)上得以描述,对于具有高度主观性的皮肤镜过程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目前,皮肤镜是这个领域的黄金标准,它利用光源和放大镜进行视觉观察。  利用光纤探针测量病变位置的三个位点,以及附近健康皮肤的六个参考测量点,然后将拉曼光谱进行比较。黑色素瘤、非黑色素瘤皮肤癌和正常皮肤的光谱并没有明显的视觉差异,但统计分析可以给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恶性黑素瘤与色素痣的辨别准确性达91%,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与正常皮肤的区分准确性为73-85%。这样的成功率与那些训练有素的皮肤科医生的判断差不多,但它可以作为补充方法应用,因为它的主观比较小。  然而,该团队希望通过检测表皮内的信号能够在早期阶段检测癌症,甚至显示在皮肤表面之前就可以检测到。研究人员提出, 在手术期间,拉曼技术可以用来标记肿瘤边缘,这将确保没有多余的皮肤被切除,以更好的帮助恢复。它也可以通过内窥镜运载,在体内检查内脏器官。
  • K药、O药、T药、B药、I药用药信息大汇总!
    p   PD-1/PD-L1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是当前备受全世界瞩目、正掀起肿瘤治疗的革命,引领癌症治疗的变革,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的新一类抗癌免疫疗法,旨在充分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抗击癌症,通过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使癌细胞死亡,具有治疗多种类型肿瘤的潜力,实质性改善患者总生存期。 br/ /p p   与传统疗法相比,免疫疗法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疗效具有持久性。比如,在黑色素瘤里,欧美20%左右的晚期患者能实现临床治愈,成为“超级幸存者”,这是免疫疗法带来的生命奇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全球肿瘤专家对免疫药物感到无比兴奋,有几个最大的原因: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它有更广谱的抗癌效果(O药已经在全球获批治疗9个癌种,k药获批9个癌种)。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它比化疗的整体副作用要小得多。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3:它如果起效,可能让晚期患者长期存活,甚至临床治愈,这是免疫药物区别于其它所有药物最大的不同 /span br/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 nbsp & nbsp PD-1/PD-L1 /strong /p p   目前,全球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或PD-L1抑制剂共5个, /p p    strong O药:Opdivo(Nivolumab)、 /strong /p p strong   K药:Keytruda(Pembrolizumab)、 /strong /p p strong   T药:Tecentriq(Atezolizumab)、 /strong /p p strong   I药:Imfinzi(Durvalumab)、 /strong /p p strong   B药:Bavencio(Avelumab)。 /strong /p p   近两日让癌友圈振奋的好消息是O药和K药都以正式运抵中国,并且O药在国内的价格也已全面公布,中国的患者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免疫治疗元年!全球肿瘤医生网医学部将药物用药信息总结如下,供癌症患者参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药品名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410a867-8db5-4a17-a2f7-bd711cd62d74.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生产商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4007757f-e92d-4fec-b6c3-4993751f65e4.jpg" title=" 2.png" alt="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作用靶点 /strong br/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646a142f-a180-4e0f-a2e4-1083a2530539.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适应症 /strong br/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1db715cc-0408-47d3-96ff-dac1ccbb9da5.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首次获批时间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6590050f-966e-4edc-b85b-d7cd391d6fca.jpg" title=" 5.png" alt=" 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使用周期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acc77539-ab66-4b96-8a9b-682f3ea911ef.jpg" title=" 6.png" alt=" 6.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使用剂量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8a0d0ae5-cac7-4c0d-97e3-38595415f70e.jpg" title=" 7.png" alt=" 7.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剂型规格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01529019-778a-4c4f-800c-fe559167b8e9.jpg" title=" 7.png" alt=" 7.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全球比价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6f737146-29a4-4942-ad7c-7453af0d0bf0.jpg" title=" 9.png" alt=" 9.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内上市情况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512d101a-398a-40a7-bdcc-9ac8a3a9e748.jpg" title=" 10.png" alt=" 10.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PD-1患者关心的六大问题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一、副作用的处理 /strong /span /p p   PD-1抑制剂,总体的副作用远小于传统的放化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流感”样的表现:发热、乏力、头晕、全身肌肉酸痛、嗜睡等,发生率在30%左右,对症处理即可。 /p p   肺部问题(肺炎):新发或恶化的咳嗽 胸痛 气短。 /p p   肠道问题(结肠炎):可能导致肠道内的炎症或穿孔。包括:腹泻或排便次数多于平常 便血和腹部严重(腹部)疼痛或压痛。 /p p   肝病(肝炎):皮肤或眼睛变黄 严重恶心或呕吐 腹部右侧的疼痛(腹部) 嗜睡 尿黄(茶色) 皮肤容易出血或瘀血 常有饥饿感。 /p p   内分泌问题(特别是甲状腺,垂体,肾上腺和胰腺):激素腺体不能正常工作,包括:持续头痛或不寻常的头痛 极度疲劳,体重增加或减少 眩晕或昏厥 情绪或行为的变化,如性行为减少,烦躁或健忘 脱发、感冒、便秘 声音改变、口渴或尿多。 /p p   肾脏问题:包括肾炎和肾衰竭。包括:尿量减少 尿液中的血液、脚踝肿胀和食欲不振。 /p p   皮肤问题:这些问题的迹象可能包括:皮疹、瘙痒、皮肤起泡和口腔或其他粘膜中的溃疡。 /p p   大脑炎症(脑炎):包括:头痛、发热、疲倦或虚弱混乱、记忆问题、嗜睡、幻觉、癫痫发作。 /p p   其他器官的问题:视力的变化 严重或持续的肌肉或关节疼痛和严重的肌肉无力。 /p p   严重的输液反应:发冷或寒战、瘙痒或皮疹、呼吸困难、头晕、发热。 /p p   使用pd-1治疗,慎用异体干细胞移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很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p p   此外,大约5%-10%的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免疫相关的炎症反应:甲状腺炎症(表现为甲亢、甲减、或先甲亢后甲减)、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肠炎、免疫性肝炎、甚至免疫性心肌炎。免疫性炎症,如果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到位,偶尔发生致命的事故。 /p p   对于甲状腺问题,可以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甲亢可以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甲减可以补充优甲乐。 /p p   对于免疫性炎症,如肺炎、肝炎、肠炎等,需要酌情加上口服或静脉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甲强龙等,对于病情较重的,还需要加上环磷酰胺、霉纷酸脂等免疫抑制剂。 /p p   对于发生细胞因子风暴的患者,需要及时使用IL-6抗体,托珠单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f714a9e0-700b-4875-b1d2-4c828e41eb4f.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二、PD-1抑制剂的疗效如何? /strong /span /p p   在绝大多数、未经挑选的实体瘤中,单独使用PD-1抑制剂的有效率,其实并不高:10%-30%左右。唯一的例外,是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突破60%以上。 /p p   PD-1抑制剂有效率偏低,为何学术界和癌友圈还如此疯狂和痴迷呢?主要的原因是:PD-1抑制剂疗效的持久性。由于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因此一旦PD-1抑制剂起效,其中部分病友实现临床治愈,也就是说五年、十年不复发、不进展、长期生存。尤其是较早的恶性黑色瘤、肾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中,都已经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PD-1抑制剂的出现,将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率提高了数倍: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5年生存率从15%左右,提高到了35%上下 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存率从5%左右,提高到了15%上下! /p p   此外,通过联合治疗,把原来不适合PD-1抑制剂治疗的病人,转化为可以从中获益的人群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PD-1抑制剂主流的搭档有如下几个: /p p   (1) 联合另一个免疫治疗药物:PD-1抑制剂联合CTLA-4抗体,已经被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 在肾癌、TMB高的非小细胞肺癌中三期临床试验已经成功。此外,IDO抑制剂、TIM-3抑制剂、LAG-3抗体等新型的免疫治疗新药,正在研发中。 /p p   (2) 联合化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已经被批准用于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 类似的方案,用于胃癌、肠癌、三阴性乳腺癌等也有不错的初步数据。 /p p   (3) 联合放疗:PD-1抑制剂联合放疗,在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中,已有不错的数据 回顾性研究甚至提示,放疗联合PD-1抑制剂,可以将生存期提高数倍。 /p p   (4) 联合靶向药:PD-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贝伐、阿西替尼、乐伐替尼、卡博替尼等),已有不错的初步数据 但联合EGFR抑制剂(如易瑞沙、特罗凯、凯美钠、阿法替尼、泰瑞沙等),需要当心,可能发生严重的副作用。 /p p   (5) 联合溶瘤病毒:PD-1抑制剂联合溶瘤病毒T-VEC,在恶性黑色素瘤中,有效率超70%,完全缓解率突破30%,非常有前景。在其他肿瘤中,多种溶瘤病毒正在研发中。 /p p   (6) 联合个性化肿瘤疫苗:基于肿瘤基因突变所产生的新生抗原(neoantigen),可以设计和合成多肽或RNA疫苗。PD-1抗体联合这类私人订制、个性化肿瘤疫苗,已经有初步的成功经验,可以预防肿瘤复发,可以初步临床治愈晚期肿瘤。 /p p   (7) 联合特异性肿瘤免疫细胞治疗:PD-1抑制剂联合CAR-T等新型的特异性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在血液肿瘤中,已有初步的、不俗的数据。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三、如何预测PD-1的效果? /strong /span /p p   PD-1抑制剂在未经选择的实体瘤患者中,有效率只有10%-30% 究竟哪些患者能够最终获益,医学人员仍在不断研究,目前主要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四个供临床医生参考: /p p   (1) PD-L1表达 /p p   PD-1与PD-L1如同一对“情侣”,其中PD-1位于免疫细胞的表面,而PD-L1则位于肿瘤细胞的表面。这对“情侣”一旦结合,负责杀伤肿瘤细胞的免疫细胞就会把肿瘤细胞当作“朋友”,从而不再对其进行攻击。 /p p   研究发现,当肿瘤细胞表面有PD-L1的表达,那么使用PD-1抑制剂或者PD-L1抑制剂抑制肿瘤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情况,就成为预测PD-1/PD-L1抑制剂有效率的一个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实验中,人们发现,如果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率超过50%,PD-1抑制剂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治疗肿瘤,而如果PD-L1的表达率& gt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使一线化疗失败的肺癌患者获益。 /p p   (2) MSI(微卫星)检测 /p p   微卫星不稳定性是我们身体中基因的一种病态情况,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p p   研究表明,如果肿瘤组织中微卫星处于高度不稳定的状态,即MSI-H,使用PD-1抑制剂的有效率高于微卫星不稳定性低的状态(MSI-L)和微卫星稳定的状态(MSS)。所以,MSI-H就成为了预测PD-1抑制剂的一个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p p   (3) 肿瘤基因突变负荷(TMB)检测 /p p   肿瘤突变负荷高,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概率就大。在CheckMate-032临床研究中,按照TMB高低划分成TMB高、TMB中、TMB低三类病人,在接受联合治疗的人群中,三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2%、20%、23% 而三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22.0个月、3.6个月、3.4个月——22.0个月与3.4个月,相差6倍!所以,TMB也是预测PD-1抑制剂的一个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指标。 /p p   (4)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检测 /p p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CD3、CD4、CD8等),可以看出肿瘤组织中是否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浸润的淋巴细胞越多,PD-1抑制剂的有效率越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四、如果PD-1起效,到底应该用多久? /strong /span /p p   目前国内外,标准的方案是:手术或同步放化疗后,巩固性、辅助性使用的病友,PD-1抑制剂建议用满1年 而晚期的、全身转移的病友,建议用满2年。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使用PD-1抑制剂满6个月,且肿瘤缩小达到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肿瘤缩小超过30%以上)的病友,可以再巩固2-3次后,酌情停药或调整剂量和间隔。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五、PD-1耐药后应该怎么办? /strong /span /p p   PD-1抑制剂有效的病人,一般疗效持久 但是,目前已经观察到30%左右的患者,出现了疾病的耐药。克服耐药的关键,主要是两点: /p p   首选,如果可能,可以通过对新增的或者不断增大的耐药部位,进行穿刺活检和深入的免疫分析,找到耐药的原因,根据原因治疗。比如,有的病人是由于TIM-3、LAG-3或IDO代偿性高表达 那么选择,PD-1抑制剂联合TIM-3抑制剂、LAG-3抗体、IDO抑制剂,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案。 /p p   其次,对于不能明确耐药原因的病友,可以结合具体病情,选择最佳的联合搭档,逆转耐药,延长生存期 或者,更换为放化疗、介入、射频、粒子植入等传统治疗。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六、使用PD-1,患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strong /span /p p   首先,如下病人不适合、不建议尝试PD-1抑制剂:病情进入终末期、卧床不起的病人 有急性细菌感染,尚未控制的病人 做过肝移植、肾移植的病人 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自身免疫病,尚未控制的病人 携带MDM2扩增、EGFR突变、JAK突变等病人等(有些患者可以首选靶向治疗)。 /p p   其次,使用PD-1抑制剂前,一般建议完善如下检查,基本正常,然后再使用: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凝血、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胸部X线。 /p p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PD-1抑制剂这类免疫治疗,应该在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好,肿瘤负荷比较小的时候,尽早用。 /p
  • 北京对17种抗癌药启动医保预备案 11月底前可享降价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0月22日,北京市医保中心宣布,启动对预新纳入的17种抗癌药的医保预备案工作。据了解,日前,国家医保局宣布将包括阿扎胞苷等17种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乙类报销范围。而此次启动的医保预备案工作,则是北京为了确保参保人员能够及时使用到目录新增的这17种抗癌药,以减轻恶性肿瘤患者的个人负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227, 108, 9) " strong 预备案时间仅限10月22日、10月23日(每日上午9:00至11:30,下午13:30至16:30)。 /strong /span 受理地点为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B304室(北京市西城区永定门西街5号)。北京市医保中心表示将对预备案通过的药品予以确认后,正式发布备案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悉,需要预备案的17个药品中包括12个实体肿瘤药和5个血液肿瘤药,均为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参保人员需求迫切的肿瘤治疗药品,涉及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个癌种。此次纳入医保后,药价平均降幅可达56.7%。国家医保局此前强调,各省(区、市)药品集中采购机构要在2018年10月底前将谈判药品按支付标准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公开挂网。医保经办部门要及时更新信息系统,确保11月底前开始执行。这意味着,参保人员可在11月底享受到降价后的17种抗癌药的医保报销待遇。 /p
  • 北京、上海发文促进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 8位行业专家详解研发与生产
    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 Gene Therapy, CGT)是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重要“新赛道”。近年来,以CAR-T为代表的细胞与基因治疗(Cell andGene Therapy,CGT)迅速发展,成为医药健康产业的热门领域。仅在2023年,全球获批上市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就有6款,创下历史新高。今年2月,全球首款TIL疗法成功获批上市。该疗法用于治疗PD-1抗体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黑色素瘤,在全球范围内打响了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第一枪。近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事项。会议强调,医药健康产业是推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要加强细胞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前瞻性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点。要在连续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显著优势,围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加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9月,上海市科委也发布了《上海市促进基因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行动方案》包含4个方面12条重大任务和8项保障措施,旨在增强基因治疗领域创新策源和临床研究转化能力,提升基因治疗产品可及性和产业发展能级。为帮助我国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用户了解相关研究技术与方法,仪器信息网在第五届生物制药研发及质量控制网络大会上特别设置了“细胞与基因治疗”专题会场,会议时间为3月28日13:30-17:00,邀请到8位业内专家做精彩报告,为广大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专题日程:嘉宾简介1、郑彪,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获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硕士及伦敦大学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免疫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 及杜克大学医学中心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任教。随后任职于美国贝勒医学院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为该校病理和免疫系终身教授。在葛兰索史克 (GlaxoSmithKline) 研发中心负责免疫学研究工作。曾任美国强生公司(Janssen Pharmaceuticals, Johnson & Johnson) 全球副总裁, 负责亚太地区免疫领域创新药物研发,包括免疫调节机制、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郑彪博士现任邦耀生物首席执行官。 郑彪教授学术著作丰厚,其中多篇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等世界顶尖杂志上。在马里兰大学、杜克大学及贝勒医学院工作期间获得多项重大科研基金,包括美国NIH科研基金、白血病与淋巴瘤协会基金、美国关节炎基金会、美国心脏研究协会基金、美国衰老研究联盟基金等。在药物研发方面,从新药筛选、靶点研究、疾病模型、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对新药开发全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在打造小分子药,大分子抗体药,细胞治疗管线均有丰富的经验。2、李玉玲,是浙江健新原力制药有限公司(Innoforce)的共同创始人和总裁。 她还担任过冠科美博(Apollomics)公司工艺开发和生产高级副总裁、AstraZeneca(阿斯利康) 旗下美国生物制药公司MedImmune的研发总负责人、Human Genome Sciences Inc. (HGS,美国人类基因科学公司)的资深总监,并在Hoffmann-La Roche Inc. (罗氏药业) 公司任职多年。 李玉玲博士对生物药开发和GMP生产的管理实践、生产设施的基础设计以及研发管理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并参与了包括两万升单克隆抗体生产线等多个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的设计。在过去三十年中,她参与包括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产品和小分子药等三十多个生物药物不同临床阶段的CMC工作,, 带领3个生物药成功获得BLA批件, 并为9个上市产品作出贡献。李博士曾撰写并发表40余篇同行评议文章与书本章节,并拥有5项发明专利。 李玉玲博士在2014年获得了Rising Star Award from the Healthcare Businesswomen Association(医疗保健女企业家协会新星奖)。她是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2007-2008 届会长、 董事会和顾问董事 会的成员, 及百华协会(BayHelix)会员。李博士还是美华生物医药联盟 (All-CABPA) 的联合发起人和创任会长之一。3、刘月光,纽伦捷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曾担任中科院神经所副高级研究员,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领军人才。近十年致力于神经系统发育和疾病基因治疗研究,建立神经细胞原位转分化技术,为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期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省部的科研课题1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Cell Reports、J. Neurosci、Cell Death & Disease、EBioMedicin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多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21年联合创立纽伦捷生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治疗药物。4、王建武,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理学博士,中科院动物所博士后,生物制药高级工程师。早期从事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下游工艺研发与重组蛋白质产品的开发;现进行工程化外泌体及MSC来源外泌体原液、制剂生产工艺开发和产品质量研究。作为科研骨干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和主持国家“863”、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研究课题。组建和带领研发团队,开发多个重组蛋白、单抗分离纯化生产工艺,并开展相关质量研究,建立重组蛋白药物质量控制体系;进行HEK293/MSC等来源的外泌体细胞发酵、分离纯化、制剂工艺开发,建立工程外化外泌体、MSC来源外泌体质量研究体系。5、刘光华,于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具有13年肿瘤生物学研究经验。入选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目前担任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研发总监一职,参与负责了IM19 及IM83 CAR-T细胞药物的细胞工艺及非临床药理药效毒理研究。成功支持IM19 及IM83 CAR-T细胞注射液获得5项临床试验批件。同时,负责了同种异体CAR-T细胞药物平台、全封闭T细胞药物工艺平台以及快速高效CAR-T细胞制备工艺平台的研发。6、于化龙,理学博士,2014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贝克曼库尔特高级应用专家,熟悉肿瘤免疫、细胞生物学相关前沿进展,Bloki公众号整理分享最新CNS级论文300余篇。7、杨永兰,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技术专家。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先后在细胞治疗公司及仪器公司担任高级产品应用支持,在细胞培养及分析,蛋白表达、检测等产品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从事流式细胞术相关应用支持多年,现任赛默飞应用科学家,主要负责高内涵系统、流式细胞仪、EVOS显微镜成像系统以及酶标仪等产品线的应用支持工作,多年生命科学领域从业经验可为众多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应用支持和整体解决方案。8、张怡頔,硕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现任艾杰尔-飞诺美生物药市场拓展经理,目前主要致力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管线研发及分析方法的客户业务支持工作,为分析工作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产品知识和解决方案。在色谱领域7年,与国内制药企业有广泛联系及交流合作。点击链接立即报名参会: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biopharma2024/
  • 我国抗体药研发“百花齐放”竞争激烈
    p   随着默沙东帕博利珠单抗(2018/7/26)和百时美纳武单抗(2018/6/15)的相继获批,以及恒瑞、君实、信达等的相继提交其PD-1抗体的上市申请,国内PD-1的竞争已经入白热化阶段。 /p p   截止8月1日,国内已有34个PD-(L)1单抗获CDE受理(国内企业28个,国外企业6个,包括已上市的2个品种),根据临床试验登记平台显示,国内公开登记的PD-(L)1的临床试验已有133项,涉及14家国内企业的16个品种,6家国外企业的6个品种 从临床阶段看,III期临床56项,II期临床32项,I期临床35项,其他10项,III期临床占比达42%。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9" height=" 355"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831125418.jpg" alt=" 微信图片_20180831125418.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uepic/a8d04066-2fa3-4780-b293-5d5f28041b0e.jpg" / /p p   (1)各企业临床进度 /p p   从生产企业角度来看,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康宁杰瑞5家企业已进展至III期临床,成为该领域的第一梯队 中山康方、嘉和生物,科伦博泰、基石药业均有品种处于II期临床。 /p p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一些技术、资本雄厚的企业开始通过开发特色的PD-1/PD-L1抗体,走向全球市场,恒瑞医药的SHR-1316、康宁杰瑞/思路迪的KN035、百济神州的BGB-A317、复宏汉霖的HLX-10、丽珠单抗的LZM-009、君实生物的JS001和迈博斯的MSB2311等已先后向FDA递交新药临床试验。其中百济神州在国内分布开展了针对肝细胞癌(III期)、霍奇金淋巴瘤(II期)、膀胱尿路上皮癌(II期)、食管鳞状细胞癌(III期)、T细胞和NK细胞肿瘤(II期)等的6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而君实生物也有一项针对复发性或转移性鼻咽癌I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正在开展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 1 国内PD-(L)1抗体临床试验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600" height=" 587" title=" 2018.8.31 1-1.jpg" alt=" 2018.8.31 1-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uepic/3fa85811-8771-4941-9ad6-84676cdf8cec.jpg" / /p p   在第一梯队中,恒瑞、君实、信达均已提交上市申请。其中君实生物申请适应症为黑色素瘤,信达和恒瑞均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值得注意的是信达和恒瑞提交的上市申请是基于单臂、二期的有条件批准上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 2 国内已上市和提交上市申请的PD-1抗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9" height=" 144" title=" 2018.8.31 1-2.jpg" alt=" 2018.8.31 1-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uepic/b54fc5ce-e136-47fc-ad45-31bd060e3fec.jpg" / /p p   (2)适应症选择 /p p   国内PD-(L)1单抗均以1类新药路径申报,目前有78项临床试验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其适应症开发策略也不尽相同。 /p p   国内企业选择开发的适应症主要有霍奇金淋巴瘤(6家)、胃癌(6家)、非小细胞肺癌(4家)、T细胞和NK细胞肿瘤(4家),肝癌、黑色素瘤、鼻咽癌、三阴乳腺癌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表 3 国内PD-(L)1抗体主要适应症开发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98" height=" 316" title=" 2018.8.31 1-3.jpg" alt=" 2018.8.31 1-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uepic/fde8f848-2542-420b-b449-3e919f340ea3.jpg" / /p p   根据已上市药物PD-(L)1抗体的临床表现情况,对于PD-(L)1表现高反应率的适应症类型包括:霍奇金淋巴瘤,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梅克尔细胞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癌症,它们的反应率为50~90%。表现中等反应率的适应症类型包括:皮肤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胃食管癌,尿路上皮癌,肾细胞癌,肝癌,宫颈癌和纵膈型大B细胞淋巴瘤。目前,恒瑞、信达均是以PD-1临床反应率较高的霍奇金淋巴瘤申请有条件批准上市,君实则为黑色素瘤。不过,国内企业研发上整体还是倾向于国内发病率比较多的癌种如胃癌、肝癌、肺癌等。不过有一些企业则独辟蹊径选择了市场存在强烈需求的适应症如三阴性乳腺癌,其市场空间还需依赖临床试验结果。 /p p   (3)联合治疗 /p p   临床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可扩大适应症及解决单抗耐药。国内百济神州、江苏恒瑞、康宁杰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在进行PD-(L)1的联合用药探索。国内PD-1联合用药不少是联合化疗和放疗,另有一些企业则选择与公司其他抗肿瘤产品进行联合布局。 /p p   百济神州在澳大利亚开展了2项联合用药临床,分别是PD-1/BTK抑制剂和PD-1/PARP抑制剂组合,恒瑞医药则大力推进PD-1抗体与其小分子抗癌新药阿帕替尼(商品名艾坦)的联合治疗,并力求攻克一些难治癌症,如小细胞肺癌。复宏汉霖HLX10(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联合HLX04(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用于晚期实体瘤临床试验注册获得国家药监局的审评受理。 /p p /p
  • 23亿!为保“老大位置”,BMS又为免疫疗法“花大钱”了
    p   8月3日,据官网消息,免疫疗法巨头BMS将支付3亿美元预付款以及高达2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给一家名为IFM Therapeutics的公司。 /p p   据悉,总部位于波士顿的IFM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开发精准靶向先天免疫系统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去年刚刚完成27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p p   IFM称,目前免疫疗法的大部分进展主要集中在靶向适应性免疫系统。尽管很多药物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但这种治疗益处只体现在少数的疾病中。先天免疫系统是机体免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借助先天免疫系统有望能够产生新一代用于炎症疾病和癌症治疗的药物。 /p p   此次收购将使BMS获得IFM临床前STING激动剂和NLRP3激动剂项目的全部权利。这两个项目旨在通过增强先天免疫反应来治疗癌症。 /p p   FierceBiotech网站的报道称,对于IFM来说,仅仅靠一些早期的候选产品,A轮融资1年后就与巨头达成如此重量级的交易,真是如“童话故事”一般。 /p p   不过,对BMS来说,这一交易是其丰富早期I-O(Immune-Oncology)产品线的重要一步棋。过去的一年中,公司的“王牌药物”Opdivo(PD-1抗体)遭受了一些挫折,使其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优势有所下降。 /p p   笔者注意到,Opdivo本周也收获了一个 “好消息”:拿到了FDA批准的第七个适应症——结直肠癌。Opdivo获批的其它6个适应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头颈癌、膀胱癌(尿路上皮癌)。 /p p   据统计,Opdivo去年全年销售额达37.74亿美元。而BMS公司7月27日公布的2017年度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Opdivo累计销售额已达23.22亿美元。尽管这一“成绩”较去年同期上涨了50%,但“对手”默沙东的PD-1抗体Keytruda表现出了更加强劲的增长势头。 /p p   Keytruda被批准的六大适应症(图片来源:Keytruda官网) /p p   根据默沙东公司7月28日公布的半年报显示,Keytruda今年上半年累计销售额达14.65亿美元(第二季度销售额为8.8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0%。(备注:去年全年Keytruda累计销售额为14.02亿美元)。 /p p   就适应症来说,Keytruda共拿下了6个,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膀胱癌(尿路上皮癌)以及携带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实体瘤。其中,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Keytruda的极大优势。 /p p   不久前,Evaluate Pharma的一份报告公布了2022年有望卖的最好的5款“抗癌药”,Opdivo和Keytruda都在其中。前者2022年预计销售额为99亿美元,后者2022年预计销售额为95亿美元。目前来看,癌症免疫疗法无疑是生物制药领域的“金矿产业”。全球大小制药企业都在盯着这块“蛋糕”。究竟将来市场格局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吧。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