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非诺贝特胆碱标准品

仪器信息网非诺贝特胆碱标准品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非诺贝特胆碱标准品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非诺贝特胆碱标准品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非诺贝特胆碱标准品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非诺贝特胆碱标准品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非诺贝特胆碱标准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非诺贝特胆碱标准品相关的解决方案。

非诺贝特胆碱标准品相关的资讯

  • 婴幼儿乳粉中胆碱的测定等7项国家标准审查会召开
    12月20日,受全国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3)、全国乳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33和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食品通用检测技术分技术委员会(SAC/TC64/SC8)的委托,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长春主持召开了婴幼儿乳粉中胆碱的测定等7项国家标准(送审稿)审查会。   会上,标准审查委员会听取了标准编制组国家标准送审报告和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的处理意见汇报,查看了送审资料,并对标准送审稿中重要内容的编制依据和成熟度进行了认真审查,经充分讨论和协商,专家一致认为这7项标准的编制工作符合国家标准编制程序,提供的审查资料齐全、内容翔实,试验验证数据准确,送审稿达到了科学性、先进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并在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创新。   据专家介绍,这7项标准项目主要涉及婴幼儿乳粉、燕窝等食品主要营养成分测定、植物源性食品农残含量测定、植物毒素含量测定、动物源性食品药残含量测定等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具有技术含量高、采标率高、覆盖范围广等特点,部分标准技术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将为提高我国食品检测效率,及时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将促进食品工业技术进步,为我国农产品、食品生产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同时,这7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也对完善我国的食品检测标准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填补了国内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方法标准空白,而且部分标准技术指标达到甚至高于国际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链接   《婴幼儿乳粉中胆碱的测定-离子色谱法》《食品中胆碱的检测-液相色谱法》《燕窝及其制品中唾液酸含量的测定-液相色谱法》《大豆和花生中稀禾定的测定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粮食、水果中戊唑醇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动物源性食品中庆大霉素、链霉素的测定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法》《豆类食品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测定》7项国家标准项目2007年列入了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   根据国家计划,这7项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由国家农业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暨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承担。   项目承担单位经过充分的调研、试验论证等前期工作,起草并形成了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在相关归口的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征求意见,完成了这7项国家标准送审稿。   审查会后,编制组将依据审查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作进一步修改后形成报批稿。
  •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45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准晶体”。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由谢赫特曼一人独享。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    非凡的原子“镶嵌”   在准晶体中,我们发现迷人的阿拉伯镶嵌艺术在原子水平的重现:规则但从不重复的模式。然而,准晶体构型的发现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因而Daniel Shechtman只得对已知的科学发起强烈的挑战。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如何想象固体物质。   1982年4月8日的早上,一幅违反自然定律的图像出现在Shechtman的电子显微镜中。在所有的固体物质中,原子被认为均匀地分布在晶体中,并周期性地进行重复。对于科学家来说,为了获得晶体,这种重复是必需的。   然而,Shechtman眼前出现的图像却显示,该晶体中的原子排列模式是无法重复的。这种模式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像不可能单纯用六角形制造足球,因为同时需要五角形和六角形。他的发现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在为自己的发现辩护期间,他被要求离开了自己的研究小组。不过,他的坚持最终迫使科学家重新考虑他们对于物质属性的概念。   非周期性“镶嵌”,比如在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和伊朗Darb-i Imam神殿中发现的中世纪伊斯兰镶嵌艺术,帮助科学家理解了准晶体在原子水平的特征。在这些镶嵌中,比如准晶体,模式是规则的——它们遵循数学法则——但它们从不重复自己。   当科学家描述Shechtman的准晶体的时候,他们使用一个来自于数学和艺术的概念:黄金比例。这一数字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数学家的兴趣,经常出现在几何学中。举个例子来说,在准晶体中,原子间不同距离之比同黄金分割相关。   跟随Shechtman的发现,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中制造了其它种类的准晶体,并从来源于俄罗斯一条河流中的矿石样本中发现了天然准晶体。一家瑞典公司也从某种形态的铁中发现了准晶体。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实验于不同产品中使用准晶体,比如煎锅和柴油机。   Daniel Shechtman,以色列公民。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1972年从以色列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以色列理工学院菲利普托拜厄斯讲席教授。   ■ 人物 谢赫特曼的发现是科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勇敢挑战了当时的权威体系   ——美国化学协会主席纳西杰克逊   当我告诉人们,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取笑我。   ——谢赫特曼   “那时,所有人都取笑我”   因为挑战当时的“常识”,谢赫特曼被斥“胡言乱语”、“伪科学家”   “胡言乱语”、“伪科学家”,当30年前谢赫特曼发现“准晶体”时,他面对的是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准晶体”违背科学界常识。   “当我告诉人们,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取笑我。”谢赫特曼在一份声明中说。1982年,41岁的谢赫特曼正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的确,那时候的人们压根不会接受那种晶体的存在。”美国化学协会主席纳西杰克逊说,“因为他们认为这违反自然界‘规则’。”   因为这些“规则”被视为真理,胆敢“捋虎须”的谢赫特曼自然就备受排挤。   发现“准晶体”后,谢赫特曼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试图说服他的同事,但一切均徒劳,没人认同他的观点。不仅如此,他还被要求离开他所在的研究小组。无奈之下,谢赫特曼只有返回以色列,在那里,他的一个朋友愿意帮助他,将“准晶体”的有关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最开始,这篇论文也没能逃脱被拒绝的命运,但在谢赫特曼和他朋友的艰苦努力下,1984年,论文终于得以发表,也立即在化学界引发轩然大波。一些化学界权威也站出来,公开质疑谢赫特曼的发现,其中包括著名的化学家、两届诺奖得主鲍林。   “他(鲍林)公开说: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是在胡言乱语,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谢赫特曼后来说。   近30年后,勇敢质疑“常识”的谢赫特曼终于获得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认可。“谢赫特曼的发现是科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勇敢挑战了当时的权威体系。”纳西杰克逊说。   ■ 背景 固体家族“另类哥”   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科学界对固态物质的认识仅限于晶体与非晶体,而随着谢赫特曼的一次偶然发现,固体物质中一种“反常”的原子排列方式跳入科学家的眼界。从此,这种徘徊在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另类”物质闯入了固体家族,并被命名为准晶体。   根据固态物质构成的原子排列规律,晶体内原子应呈现周期性对称有序排列,非晶体内原子呈无序排列。1982年4月8日,谢赫特曼在铝锰合金冷冻固化实验中首次观察到合金中的原子以一种非周期性的有序排列方式组合,具有这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在当时理论下是不可能存在的。   由于原子排列不具周期性,准晶体材料硬度很高,同时具有一定弹性,不易损伤,使用寿命长。鉴于其“强化”特性,准晶体材料可应用于制造眼外科手术微细针头、刀刃等硬度较高的工具。此外,准晶体材料无黏着力并且导热性较差,其应用范围还包括制造不粘锅具、柴油发动机等,应用前景广阔。   附:诺贝尔奖网站官方公告   5 October 2011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2011 to   Daniel Shechtman   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ifa, Israel   "for the discovery of quasicrystals"   附录:近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奖。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准晶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固体物质结构的原有认识,由此带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有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领域。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而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2009年,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而获奖。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而获奖。
  • 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揭晓了!
    p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又有多位科学家凭借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不同奖项。 /p p   今年是第27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每年的颁奖典礼都是“第一届”。作为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搞笑诺贝尔奖由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办,于每年九月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行颁奖仪式,授予“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十项科学领域成就。 /p p   今年获奖情况如下: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物理学奖——一只猫能否同时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 /span /strong /p p   今年的物理学奖就颁给了法国研究人员马克-安托万 法尔丹2014年关于“一只猫可否同时处于固体状态和液体状态”的研究。据悉,其灵感来自互联网上猫咪们塞进玻璃杯、水桶和水槽中的照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和平奖——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帮助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及打鼾。 /strong /span /p p   对于那些与打鼾者共同生活的人来说,米洛· 普汉的搞笑诺贝尔奖成果可谓一大福音。这位瑞士科学家发现,演奏迪吉里杜管——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一种管状乐器——能够发出一种深沉的、富有节奏感的嗡嗡声,能够帮助缓解睡眠呼吸暂停。 /p p   米洛· 普汉是苏黎世大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与预防系的主任,他在观察了一位中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演奏迪吉里杜管之后确信,这种乐器能对病情缓解有所帮助。他招募了一些会演奏塑料迪吉里杜管——长度大约为130厘米——的志愿者,对此展开研究。“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能够减少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在白天的睡意,并缓解打鼾现象,同时改善他们伴侣的睡眠质量,”普汉在论文中总结道。 /p p   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奏效?普汉认为,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帮助人们学会有规律地呼吸(演奏技巧在于从嘴里吹气的同时通过鼻子吸气),并增强呼吸时所用咽喉肌肉的力量。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经济学奖——触摸活鳄鱼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赌博意愿? /strong /span /p p   本次搞笑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奖归属两位澳大利亚人,他们发现,如果你想要控制自己的赌博损失,那就不要在走进赌场之前与鳄鱼近距离接触。马修· 洛克罗夫(Matthew Rockloff)是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人口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他和研究助理南希· 格里尔(Nancy Greer)用一条体长约为1米的湾鳄——嘴巴用胶带绑着——猛戳准备去赌博的人的手臂,然后观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p p   与危险爬行动物“亲密”接触所产生的兴奋感,会促使赌博者“赌上更多的赌注,而这又意味着更长的赌博时间,导致更大的损失,”洛克罗夫说道。与许多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研究一样,洛克罗夫的发现乍看之下有些愚蠢,但实际却有着充足的应用依据。 /p p   “这是第一个关于情绪刺激对赌博选择影响的研究,很显然,这将有助于解决一个非常严肃的行为和精神健康问题,”洛克罗夫说道。在得知获得搞笑诺贝尔奖之后,洛克罗夫感到非常幸运,他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好运:“我必须努力克制自己,一定不能把这种运气用在一台老虎机上。”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解剖学奖——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大? /strong /span /p p   “这是个奇怪的荣誉,但我感到非常激动,” 解剖学奖得主、英国医师詹姆斯· 希思科特说道。他的研究成果是关于耳朵的大小,于1995年发表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 /p p   该研究的灵感来自希思科特和其他几位全科医师的讨论。当希思科特提问道“老人的耳朵为什么那么大”时,同事中有半数同意他的观察,另一半则觉得非常可笑。在研究中,希思科特测量了超过200名患者的耳朵长度,发现老年男性不仅长着大耳朵,而且耳朵在30岁之后每十年就能生长大约2毫米。女性的耳朵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但她们的耳朵一开始较小,跟男性的耳朵比起来不那么显眼。而且,可能男性衰老时通常有头发变少的趋势,因而大耳朵更容易被人注意到。“耳朵的测量真的有些神奇,”希思科特说道。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生物学奖——在一种洞穴昆虫身上发现雌性长着雄性生殖器官,而雄性长着雌性生殖器官的现象。 /strong /span /p p   搞笑诺贝尔生物学奖授予Kazunori等四人。在一种洞穴昆虫身上,研究者发现雌性长丁丁雄性长妹妹的现象。研究者在洞穴中持续偷窥虫类性生活,惊奇地发现母虫子长着小弟弟。他们的这项研究可以说颠覆了常识,这个敬业的团队无法到场,于是在洞穴里录了获奖感言。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营养学奖——吸血蝙蝠食谱中的人血研究。 /strong /span /p p   搞笑诺贝尔营养学奖授予Enrico Bernard等三人。这个团队在毛腿吸血蝙蝠的粪便里发现了与人血有关的基因片段。主办方本打算在现场放两只蝙蝠助助兴,但是蝙蝠突然就失踪了了,因此他们大力呼吁捡到的观众要物归原主。获奖团队也通过视频表达了他们的喜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医学奖——通过脑部扫描技术评估人对某种芝士的厌恶程度。 /strong /span /p p   搞笑诺贝尔医学奖授予Jean-Pierre Royet等五人。这是第一项有关讨厌奶酪的脑部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脑部成像技术观察人们在闻到不同种类的奶酪时大脑的变化,发现基底神经节才是人们恨意的源泉。 /p p   除此之外,还包括流体力学奖——人手里拿着咖啡倒着走时,咖啡具有什么样的流体力学特性?认知学奖——许多同卵双胞胎其实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双胞胎兄弟或姐妹。产科学奖——发育中的人类胎儿对母亲阴道里播放的音乐更加敏感等有趣的研究! /p
  • 202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化学奖预测,谁将摘走诺奖桂冠?
    一年一度的诺奖季即将开始,这是全球科学界的盛事。尽管鲜有国人获奖,但我们对这个奖项的重视和关注丝毫没有减少。今天我们大胆预测一下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以及化学奖,同时帮助我们科普一下在国际科学这个大舞台上,有哪些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科研水平与它们差距多大?202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HCV发现(属临床领域)、2021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感觉受体(属基础领域),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又会花落谁家?基于诺贝尔医学奖领域分配规律(基础:临床为2:1),因此推测今年高概率仍会在基础领域,综合过去30年内基础领域发展情况,这里给出202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三个组合预测。01生物化学组合自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端粒酶发现以来,生物化学领域近期还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应该予以考虑了。目前,组蛋白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因此在该方向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科学家: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格伦斯坦(Michael Grunstein)(1988年证明组蛋白与基因表达调控相关)2、洛克菲勒大学艾莉斯(David Allis)(1996年发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3、哈佛大学施瑞伯(Stuart Schreiber)(1996年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他们都是诺奖的热门人选。备选:微小RNA发现者: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鲍尔库姆(David Baulcombe)和鲁弗肯(Gary Ruvkun)。02细胞生物学组合细胞生物学是近十年来诺贝尔医学奖重点青睐领域,从iPS到囊泡运输,从细胞自噬到低氧信号,都是诺贝尔医学奖关注的热点,因此今年再次颁发给这个领域的机率也很高。综合细胞生物学各分支发展,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应答发现是较为重大的科学突破,而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位科学家:京都大学森和俊(Kazutoshi Mori)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瓦尔特(Peter Walter)(1993年同时筛选到未折叠蛋白应答基因),他们今年获奖机率较大。备选:mTOR发现者瑞士巴塞尔大学霍尔(Michael Hall)和磷脂信号通路发现者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坎特利(Lewis Cantley)。03情怀组合诺贝尔奖不仅仅是科学贡献比拼,有时候还需要考虑到人情世故,因此对于一些较为年迈的科学家可能会有特别照顾。这一组合的三位科学家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尚邦(Pierre Chambon)、美国索尔克研究所埃文斯(Ronald Evans)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罗德(Robert Roeder),以表彰他们在转录因子领域的先驱性贡献。尚邦出生于1931年,今年已91岁高龄,如能获奖,也将打破劳斯(87岁,1966年获奖者)保持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年龄最大记录,近几年物理奖和化学家先后都有年龄近百科学家获奖并打破纪录(物理奖是96岁,化学奖是97岁),医学奖则多年未有突破,今年有望改观。尚邦属上世纪古典科学家代表,多个领域都做出卓越贡献,如最终错失也可能是诺贝尔奖一点小遗憾。备选:B细胞和T细胞发现者库珀(Max D. Cooper)(89岁高龄)和米勒(Jacques Miller)(91岁高龄)。上面这些预测主要基于2022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基础医学领域,若颁发给临床领域,则赫赛汀发明者、他汀发现者和fMRI发明者等机会很大。这里一并预测下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去年按规律原本应颁发给生命科学领域,最终却授予有机合成,这也预示着今年生命科学领域获奖机率会进一步增加以符合生命科学越来越被偏爱的趋势,如这个前提成立,今年最有机会的是两个组合PK。04偏基础的分子运动机制研究团队三位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斯普迪赫(James Anthony Spudich)、德克萨斯大学希茨(Michael Patrick Sheetz)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韦尔(Ronald David Vale)。他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深化和拓展对肌肉收缩和分子内物质运输机制的理解和认识,自2015年化学奖颁发给机制研究以来,一直都是授予应用领域,今年有望改变。05偏应用的mRNA疫苗研究团队两位科学家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两位科学家发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去年就被寄予极高厚望,但最终未能获奖,但也有意外收获,那就是今年继续横扫各项科学大奖(通常获得诺贝尔奖后就很难再获其他“小奖”),鉴于mRNA疫苗的热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现状,今年获奖概率仍然较高。不管谁获奖,我想应该都是对全民的一次很好的科普。这次盛事也让我们看到国内科研水平与他们的差距。不难否认的是,诺奖是奖励过去一段时间做出的重大成果,近些年中国的科研水平增长很快,期待不久的将来也会有诺奖级科研成果出来。
  • 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5年应聘担任国立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 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现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   主要成就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   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理论: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 两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拿到中国“绿卡”
    p   近日,一位外国科学家走进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办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手续,市出入境管理局、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华东理工大学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p p   他就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 费林加。预计本月,他将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 维特里希一起,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2310ad3-0823-42d0-baf6-8dd43544ca20.jpg" title=" 64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伯纳德· 费林加 /strong /p p   2016年,费林加因“设计并合成分子机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今年10月,他出任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外方主任,每年来沪工作,带领华东理工团队研发新材料。“我们在研发光刺激响应性材料,它像眼睛一样,能对光的变化作出性能响应。”费林加告诉记者,“我们还在研发自修复材料,希望它像人体组织那样,能自我修复。”这些智能材料在医疗、电子、节能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2521ab9-0f62-4835-9c0f-8205be1eb92c.jpg" title=" 64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 维特里希 /strong /p p   作为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维特里希正在带领上科大课题组,利用液体核磁共振等技术,探析人体内G蛋白偶联受体的分子机理。这种原创性研究,有望催生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靶点的新药。 /p p   据了解,外籍科学家过去在中国工作,通常要在签证规定时间内离开中国,或在签证到期前重新申请,此外,在出行、购房、医疗等方面,均有诸多不便。今年,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启用。持有这一证件的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很多事务上享有“国民待遇”。而根据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十条”,截至目前,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为30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具了永久居留推荐函。其中,就包括费林加、维特里希。 /p p   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分管领导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作为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亟需引进一批高峰人才,并营造很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带领团队开展前沿科技研究。 /p p   谈及上海政府部门的服务,费林加用了“Fantastic”(好极了)一词,因为从体检到办理永久居留手续,他都走了“绿色通道”——相关部门简化流程,收到预约后很快安排,派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p p   令他同样感到“Fantastic”的是,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得到了“张江专项发展资金”重点项目资助,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徐汇区政府、华东理工大学将联合出资,为他定制实验室,推动智能材料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我们会把它打造成世界顶级实验室,在做出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并吸引全球知名科学家加入我们团队。”费林加说。 /p
  • 2014诺贝尔奖陆续揭晓
    梅- 布里特· 莫泽    约翰· 奥基夫    赤崎勇    爱德华· 莫泽    中村修二    天野浩   生理学或医学奖垂青&ldquo 大脑GPS&rdquo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ldquo 这简直不太可能,我从未预料到,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rdquo 10月6日,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约翰· 奥基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非常激动。当得知获奖时,他正在家里的办公桌前像以往一样工作。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6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拥有美英双国籍的科学家约翰· 奥基夫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 莫泽和爱德华· 莫泽,以表彰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今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几个世纪的难题,发现了大脑的定位系统,即&ldquo 内部的GPS&rdquo ,从而使人类能够在空间中定位自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大脑空间记忆的中枢机制。   布里特在采访中表示,在接到瑞典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电话得知喜讯后,她喜极而泣。让她感到有些沮丧的是,丈夫爱德华当时正在飞机上,不能在第一时间与他分享这个消息。   &ldquo 12:30飞机落地后,我走出机舱,有一个机场代表捧着鲜花接我坐车,当时我还一头雾水。&rdquo 爱德华说,看到朋友们发来的150封邮件和75条短信后,他才知道自己获得诺奖。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奥基夫将获得奖金的一半,而莫泽夫妇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非热门的&ldquo 真贡献&rdquo   10月6日下午,2014年诺贝尔奖首个奖项&mdash &mdash 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美国及挪威的三位科学家约翰· 奥基夫(John O&rsquo Keefe),莫泽夫妇&mdash &mdash 梅-布里特· 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 莫泽(Edvard I. Moser)因&ldquo 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GPS)的细胞&rdquo 获奖。   不过,大奖一出即引来争议,有专家认为,其研究并非&ldquo 独领风骚&rdquo 。同时,专家呼吁,中国脑科学计划不宜再&ldquo 议而不决&rdquo 。   揭开世纪之谜   数世纪以来,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哲学家和科学家&mdash &mdash 大脑是怎么构造出一幅描述我们所处环境的地图,我们又是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找到线路的?   &ldquo 这是很重要的未解问题。&rdquo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就在两周前,蒲慕明在法兰克福马普脑研究所的一个会议上,与O&rsquo Keefe、E. Moser再次相遇。在蒲慕明看来,他们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在意料之中的。   &ldquo O&rsquo Keefe的工作为研究大脑如何决定动物体自身在空间中位置开创了新的实验范式,指出了海马区在空间定位中的重要性。Moser夫妇对网格细胞的发现,是近年来O&rsquo Keefe实验范式下的最重要发现之一。&rdquo 蒲慕明说。   在他看来,Moser团队目前显然是这个领域最活跃的,&ldquo 他们在奥斯陆Kavli研究所的所有研究组都围绕这个领域展开&rdquo 。   对于获奖成果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评价,该研究对于人类认识自身基本生理功能,阐明脑的高级复杂功能有典型意义 其次,他们的研究首先具有哲学层面的意义,为康德的先验论提供了神经生理学证据 此外,该研究对与老年痴呆症等大脑疾病的治疗、诊断对策的研发也可能会有所启示。   &ldquo 神经科学领域一直是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这项研究揭示了关于生命最基本的知识信息,让我们能够更加理解人类自己,这也符合诺贝尔奖的一贯原则,即奖励给对人类知识有真正贡献的科学研究。&rdquo 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告诉记者。   获奖存在争议   不过,在杨雄里看来,这样的结果还是有些&ldquo 出人意料&rdquo 。   &ldquo 他们的工作并非&lsquo 独领风骚&rsquo 。&rdquo 中科院院士杨雄里告诉记者,尽管获奖者在大脑的定位系统方面的研究做得很出色,但是这样类型的研究工作很多,达到这种研究水平的,也不只这么一家。   在杨雄里看来,诺奖到底授予谁,见仁见智,&ldquo 但还是出乎我的意料&rdquo 。   有同样感受的,不只是杨雄里。此奖项颁发当天就引来争论。10月6日晚,由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等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发文表示:&ldquo 今年生理奖不一定有广泛共识&rdquo &ldquo 有观点认为脑内各种细胞都有,比这些细胞更有趣的如&lsquo 镜像神经元&rsquo &lsquo 祖母神经元&rsquo 等,所以发现细胞不够重要,确定其功能,了解其机理更为重要。&rdquo   此前,汤森路透的&ldquo 诺奖预测&rdquo 根据论文的引文分析,共筛选出了三项可能获奖的研究,关于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未在其列。   就脑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来看,脑细胞空间定位功能的研究也只不过是众多脑功能研究的一个方向。&ldquo 目前,脑科学领域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各种脑功能相关的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比方说有哪些神经细胞组成怎样的环路结构,在进行各种脑功能时回路中的各个神经细胞是如何处理电活动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rdquo 蒲慕明说。   &ldquo 对大脑定位系统的研究是当前脑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并非&lsquo 炙手可热&rsquo 。&rdquo 杨雄里说。   中国差距&ldquo 相当大&rdquo   今年3月,蒲慕明、杨雄里等一批神经科学家召开了以&ldquo 我国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研究&rdquo 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呼吁尽快启动中国脑科学计划。   &ldquo 但是半年过去了,进展情况不如人意。&rdquo 杨雄里感慨,细致、谨慎的讨论非常重要,但需要果断的决定和妥善的安排,以扎实的措施推进脑计划的实施。   近20年来,杨雄里亲眼见证了中国神经科学的发展。他认为,随着国家对脑科学支持力度的加大,研究人员数量增加,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神经科学近年来取得了&ldquo 相当迅速的&rdquo 发展。   &ldquo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得到支持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我们的研究水平在神经科学的几个分支,比方说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感觉的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整体来讲,力量还比较薄弱,研究水平的差距还相当大。&rdquo 杨雄里说。   蒲慕明也表示,整体上,我国脑科学研究在高水平、有竞争力的实验室数量,科学成果总量和影响力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目前我们也没有脑科学领域里主要的、推动前沿发展的团队。   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将进一步聚焦脑科学的重要前沿方向。   &ldquo 未来数十年里,我国神经科学家是有可能做出像O&rsquo Keefe和Moser夫妇的工作那样突破性的成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科研问题的选择,我们的青年科学家要能有胆识去选择重要的未解难题,我们的科研环境也要能鼓励支持青年科学家冒险攻关,尤其是组成团队攻关。&rdquo 蒲慕明说。   物理学奖花落&ldquo 蓝光LED&rdquo   本报讯 (记者冯丽妃)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85岁的日本科学家赤崎勇、54岁的天野浩和60岁的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节能高效的&ldquo 蓝色发光二极管&rdquo 。   红光LED和绿光LED早已发明,但长期以来制造蓝光LED成为一个难题,缺少了三原色中的蓝色,就无法获得可用于照明的白色LED光源。此次获奖成果解决了这个问题,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ldquo 随着LED灯的问世,我们现在有更持久和更高效的替代光源。&rdquo   颁奖结果公布后,诺奖委员会物理学会主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间回应称:&ldquo 这是一项真正有益于大多数人的发明。&rdquo   赤崎勇现任日本名城大学终身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天野浩现任名城大学、名古屋大学教授。中村修二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教授。三名获奖者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   &ldquo 在我的大学时代,半导体工业在各类工业领域独领风骚。今天,以硅为基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在各类投资中极具竞争力。而复合半导体尽管极具发展潜力,但它们的很多物性尚未被发掘。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的研究机遇。&rdquo 名古屋大学的个人主页上,天野浩给学生的信中写道。   &ldquo 小职员&rdquo 的大成就   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21世纪注定将是LED(发光二极管)灯的天下。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45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日本及美国三位科学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获奖。获奖理由是&ldquo 发明了高效蓝光二极管,带来了明亮而节能的白色光源&rdquo 。   呼声很高   早在颁奖之前,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就在猜测是否会将今年的奖颁发给LED,&ldquo 很多其他重要应用成果都得奖了,而LED还没有&rdquo 。   全球四分之一的电能用于照明。而传统的白色光源在环保以及效能和明亮度上都越来越受到诟病。一直以来,寻找一种更持久更高效的方式来代替旧有的光源,成为众多研究者追逐的目标。   红色和绿色二级管早已存在,但是若没有蓝光,就无法制造白色灯管。虽然有很多人为此努力,但在科学界和工业界,30年来蓝光二极管一直是个重大挑战。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早期,当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从半导体中制造出明亮蓝色光束时,他们为制光技术触发了根本性转变。利用蓝光二极管,白光可通过新的途径被创造出来。随着LED灯管的出现,现代的灯不仅寿命长,而且更节能。   &ldquo LED灯泡的发明将大大减低能耗,节约成本。&rdquo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工毕勇表示,高效蓝光二极管如果能够大规模应用的话,能够节电50%以上。   对于三位获奖者,其实业内早就有期待。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徐科说,2002年左右,相关的呼声就已经很高。   获奖者之一的中村修二被称为&ldquo 蓝光之父&rdquo ,他是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与青紫色激光二极管的发明者。2006年,中村修二获得千禧年创新奖。能够获得此奖,是业界非常大的荣誉。   &ldquo 业界对他非常看重。&rdquo 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曾三次亲自前往日本拜访中村修二,请他去美国担任教授。   而另外一位获奖者赤崎勇也可谓是众望所归。他开发了氮化镓结晶化技术,并完成世界第一个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管。2009年11月10日,赤崎勇获得了京都奖尖端技术领域的奖项。而京都奖素有&ldquo 日本诺贝尔奖&rdquo 之称。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常务秘书斯泰方· 诺尔马克表示,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循&ldquo 奖励为人类福祉作出重要贡献的发明&rdquo 的精神而颁出。   &ldquo 我们老是差一步&rdquo   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氮化镓的研究热潮,而利用它开发出蓝色发光二极管被认为是一个大胆设想,一旦开发成功,应用范围广阔。赤崎勇当时从事的便是这一领域的研究。   但是提高氮化镓品质和控制其性质并非易事。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大多数科学家都放弃了氮化镓系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研究时,赤崎勇继续不懈研究,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氮化镓的PN结,为利用氮化镓材料制造蓝色发光二极管奠定了基础。   徐科指出,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在力量上虽然不弱,但是在进展上&ldquo 老是差一步&rdquo 。   &ldquo 日本在LED方面的研究已经做到了理论上的极限。&rdquo 毕勇说。日本已经研制出超过200流明/瓦的商业用器件,中国则为100流明/瓦~120流明/瓦。   流明是光通量的单位,即每输入一瓦的电,能够获得的光的数量。流明量越高,发光效率越高。   事实上,在商业化的应用上,中国与其的差距正在缩小,差距主要在实验室研究上。毕勇说:&ldquo 目前,我们实验室的最高水平是150流明/瓦,日本已经到了240流明/瓦。日本下一步更多地是往商品的应用上去转换。&rdquo   &ldquo 过去近30年半导体的发展都是在其他工作的基础上慢慢发展。&rdquo 徐科表示,在LED方面,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有较大的产业规模,未来要在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上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小职员何以登上大舞台   得奖虽是众望所归,但是获奖者的身份却再次让不少人啧啧惊叹。   中村修二曾经只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生活在日本一个叫阿南的小城市里,因为与工厂闹矛盾才离开。而之前,他也只是一个不知名大学毕业的硕士生。   2002年,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也是如此,一时间化学界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寻究起来才发现,他只是一个拥有本科学历的小职员。   小职员何以登上大舞台,一次次创造奇迹。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黄庆表示,这与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坚守和探索精神密不可分。   1988年,中村修二提出要制备氮化镓蓝光发光二极管,而此时,所有的人都还在十年如一日地生产磷化钾砷化镓。没有实验员没有助手,中村修二却在短短四年时间内获得了理想的试验结果。   已经80多岁的赤崎勇也曾是在神户工业公司(现富士通公司)和松下电器产业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的一名职员。在许多研究场合,他都强调不懈和不气馁的精神。   在一次对年轻研究人员的讲话中,他说道:&ldquo 即使是失败,也绝对不要放弃。想做一件全新的事情,失败会如影随形。在失败的情况下,不要气馁、不言放弃非常重要。另外,对研究来说,直觉也非常重要,而直觉需要在经历无数次失败的过程中培养。&rdquo   而在国内,专家们表示,LED的发展进程其实是我国科学界急功近利的一个体现,也是迟迟难以获得国际性突破的原因。   &ldquo 上世纪80年代坐冷板凳,90年代跟随大潮开始热,但是原创性上却一直落后。&rdquo 对于这点,徐科有点遗憾。   黄庆表示,目前我国科学领域也演变成急功近利的舞台,沉溺于影响因子、SCI、量化指标,而不是充满冒险、乐趣、坚守和风险的探索之旅。
  • CAIA标准《乙酰胆碱酯酶 活性检测 分光光度法》将于12月1日实施
    10月25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发布《乙酰胆碱酯酶 活性检测 分光光度法》CAIA标准,于12月1日实施。据悉,此标准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和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科学试验领域委员会提出;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和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科学试验领委员会科学试验创新方法技术委员会归口;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吉林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盘锦检验检测中心、广州市食品检验所六家单位为起草单位。文件规定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方法,适用于有机磷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专用试剂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 具体内容详见附件:《乙酰胆碱酯酶 活性检测 分光光度法》.pdf更多内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准》团体标准合集
  • 2022年诺贝尔奖颁奖日程公布!
    当地时间8月8日,2022年诺贝尔奖颁奖日程在其官网上线。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将于10月3日至10日举行。诺贝尔基金会还决定邀请202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与2020年和 2021年的获奖者一起参加 12 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周。计划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颁奖典礼,并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宴会。2022年诺贝尔奖颁奖日程具体如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早于欧洲中部时间10月3日星期一11:30PHYSIOLOGY OR MEDICINE – Monday, 3 October, 11:30 CEST at the earliestThe 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t, Wallenbergsalen, Nobel Forum, Nobels väg 1,Solnahttp://www.nobelprizemedicine.orgnobelforum@nobelprizemedicine.org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4日,星期二,欧洲标准时间最早11:45PHYSICS – Tuesday, 4 October, 11:45 CEST at the earliest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Kungl. Vetenskapsakademien, KVA), Sessionssalen, Lilla Frescativägen 4A, Stockholmwww.kva.se/pressroomeva.nevelius@kva.se诺贝尔化学奖10月5日,星期三,欧洲中部时间最早11:45CHEMISTRY – Wednesday, 5 October, 11:45 CEST at the earliest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Sessionssalen, Lilla Frescativägen 4A, Stockholmwww.kva.se/pressroomeva.nevelius@kva.se诺贝尔文学奖10月6日星期四,欧洲中部时间最早13:00LITERATURE – Thursday, 6 October, 13:00 CEST at the earliestThe Swedish Academy (Svenska Akademien), Börssalen, Källargränd 4, Stockholmhttp://www.svenskaakademien.se/enlouise.hedberg@svenskaakademin.se诺贝尔和平奖10月7日星期五,欧洲中部时间11:00PEACE – Friday, 7 October, 11:00 CESTThe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The Norwegian Nobel Institute (Norska Nobelinstitutet), Store Sal, Henrik Ibsens gate 51, Oslohttps://www.nobelpeaceprize.orgpostmaster@nobel.no
  • 中国学者解读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10月10日,69岁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57岁的布莱恩科比尔卡因进一步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在工作机制,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而18年前,G蛋白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就曾令他们的发现者——两名美国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看清G蛋白激活过程   莱夫科维茨从1968年便开始利用放射性碘来寻找细胞接受信号的物质,这种物质后来被称为“G蛋白偶联受体”。他找到了多种受体,并将其中的“β-肾上腺素受体”从细胞壁抽出。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科比尔卡加入了莱夫科维茨团队。   2007年,科比尔卡首次用T4溶菌酶融合法解析了β-肾上腺素受体的结构,该方法后来成为获取G蛋白偶联受体三维结构的常规手段。2011年,他又在这个受体被激活并向细胞发送信号时获得了三维图像。   “在此之前,一直没有人了解G蛋白偶联受体究竟如何激活G蛋白。”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评价,“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工作。”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指出,G蛋白偶联受体是细胞表面的信号接收器,是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等学科里最基础的一类传导分子。同时,很大一部分药物都以该受体为作用靶点,激活机理研究将对未来药物研发有所助益。   早就被看好的研究   获奖者的名字被公布后,《中国科学报》记者拨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的电话,他称自己曾在今年4月就非常看好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他分析,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不时地肯定化学和生物交叉的工作。鉴于G蛋白偶联受体本身及其结构解析的重要性,他认为,对于该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几乎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江云曾在与科比尔卡合作过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工作,他也在第一时间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几个月来我一直向我的同事表示,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非常有可能获得诺奖。”   今年4月,科比尔卡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当时,施一公曾给同事们写了一封邮件,在介绍完科比尔卡的工作后,他提到:“我个人认为,他今后5年之内很可能得诺贝尔奖。”   从他们身上学做真正的科学家   裴钢和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孙金鹏都曾在莱夫科维茨研究组里做过博士后,整个实验室都亲切地称莱夫科维茨为Bob。   “Bob是一个非常率真的科学家。”裴钢说,“争论时,整个走廊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不过他从来不以老师自居。”孙金鹏则认为:“Bob拿奖是实至名归,他多年的努力进取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终究得到了认可。”   施一公与科比尔卡则在两年前结识。“他是一个非常低调、非常认真的人,来清华的时间里,从早到晚都在实验室指导自己的博士后、博士生做实验。”   据裴钢介绍,近年来我国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越来越多,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在努力追赶先进水平。“我们的物质条件已经很好,更需要文化和精神上的建设,应从他们身上学做真正的科学家,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工作。”   此外,施一公还透露,科比尔卡的妻子田东山是一名出生于马来西亚的华裔,两人“夫妻档”配合默契。“他的妻子称得上是幕后英雄,管理实验室、组织人员等工作都由她承担。”
  • 钱永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荣誉   1968年,即以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为题获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TheWestinghouseScienceTalent)   1968年,拿了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NationalMeritScholarship)进入哈佛大学。1972年获学士(化学和物理)。   1977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及博士后(生理学)。   1981年,钱永健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在这里工作8年,成为大学教授。   1989年,钱永健将他的实验室搬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现在他是该校的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1995年,当选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   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9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重要奖项   1991年,帕萨诺基金青年科学家奖   1995年,比利时阿图瓦-巴耶-拉图尔健康奖   1995年,盖尔德纳基金国际奖   1995年,美国心脏学会基础研究奖   2002年,美国化学学会创新奖   2002年,荷兰皇家科学院海内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奖   2004年,获沃尔夫奖(WolfPrizeinMedicine),全美化学学会,蛋白质学会等多项大奖   2008年,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2名科学家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0月8日1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这三位科学家在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突出成就,并将分享诺贝尔奖金。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索尔珀尔马特 52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主持超新星宇宙学项目。     亚当里斯 42岁,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太空探测科学研究所任天文学教授,研究天文物理。    布赖恩施密特 44岁,生于美国,拥有美、澳双重国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主持超新星搜寻小组。   美国人索尔珀尔马特和亚当里斯以及持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布赖恩施密特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10月4日评价,这3名获奖者“研究几十颗处于爆炸状态的恒星即‘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扩张过程中,扩张速率不断加速”。   观测50余颗超新星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内,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地时间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时45分)揭晓。   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的研究对象,是一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伴随星核与星壳分离出现的一种现象,即超级规模大爆炸。质量相当于太阳的8至25倍的恒星以超新星爆发方式结束“生命”,而恒星外侧气体包则高速抛离,所显现的绝对光度可超过太阳光度100亿倍。   分析特定类型的超新星爆发,珀尔马特、里斯和施密特所属的研究小组发现,超过50颗超新星所显现的光度比先前预期暗淡。对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宇宙正在加速扩张。   3人曾是竞争对手   这个发现,被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为“震动了宇宙学的基础”。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3名获奖者所获研究结果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近一个世纪,一种公认看法是,宇宙正在扩张,是大约140亿年前‘大爆炸’的结果。”评审委员会说。   “不过,发现宇宙扩张正在加速,令人惊异。”评审委员会介绍说,“如果扩张继续加速,宇宙将以冰冻状态终结。”   另外,3人的研究,确认了最初由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的一种理论,即他称之为“宇宙学常数”的理论。   1998年,珀尔马特主持一个研究小组,施密特则主持成员包括里斯的另一个研究小组。两个小组各自努力,相互“竞争”,而观测结果可谓“不约而同”。   评审委员会宣布,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珀尔马特获二分之一,施密特和里斯获另外二分之一。徐勇(新华社专稿)   ■ 反应   “得知获奖后膝盖发软”   诺奖得主施密特称“像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感觉”   现年44岁的布赖恩施密特生于美国,现居住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他承认,知道获奖消息最初半个小时,自己“确实激动,两腿膝盖发软,一定程度上因为这种(获奖)情形而吃惊。”   施密特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宇宙加速膨胀的理论一开始受到了不少谨慎的怀疑。“(大家都觉得)重力会减缓宇宙的膨胀,当我们发现相反的事情正在发生时,那真是令人大吃一惊。但是我们越是观察,现象就越明显。”施密特说,“这个发现听起来疯狂得不像是真的,我想我们有点吓坏了。”   谈到获得诺奖,施密特说他是当晚8时之后才知道消息,电话那头传来的瑞典口音十分真诚。“有点像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的感觉,是一种生命改变的体验。”   “我没有期待(获得诺奖)……我猜想,对一些事情,大家会期待,却多半不会发生,而这(诺贝尔奖)就是其中之一。”施密特说。   一同获得诺奖的亚当里斯教授接到诺奖通知电话的时候,也明显注意到了电话那头的瑞典口音。“我知道,这不可能是宜家打来的。”里斯说。(楚楚)   “一场难以置信的探险”   诺奖得主珀尔马特和里斯称,获奖得益于团队合作   得知自己成为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消息后,美国人索尔珀尔马特和亚当里斯分别表示,他们获奖得益于团队合作。   “这项发现很大程度上是团队努力的结果。”珀尔马特4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他在声明中回顾了其团队每一名成员对于整个成果的贡献。   现在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的亚当里斯与此次共同获奖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赖恩施密特属于另一研究团队,他们独立得出了与珀尔马特团队相同的结论。   里斯说:“这项发现有关宇宙在加速膨胀,并暗示暗能量存在。我参与到其中,是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探险。能够在卓越的研究机构与优秀的同事合作,我感到非常幸运。”   ■ 链接   超新星大发现   多年来,天体物理学界一直认为宇宙是在以一个恒定的速度膨胀,直到这三位科学家开始了对超新星的观测。   此次获奖的珀尔马特和施密特分别领导两个研究小组,用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对准了一种“Ia型超新星”。这种超新星是由密度极高而体积很小的白矮星爆炸而成。   由于每颗“Ia型超新星”爆发时质量都一致,它们爆炸发出的能量和射线强度也一致,因此在地球上观测“Ia型超新星”亮度的变化,可以准确推算出它们和地球距离的变化,并据此计算出宇宙膨胀的速度。   两个研究小组总共观测了约50颗遥远的“Ia型超新星”,并于1998年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宇宙的膨胀速度不是恒定的,也不是越来越慢,而是不断加快。
  • 诺贝尔化学奖:展现细胞的内部世界
    十七世纪,最早的微生物学家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利用聚光下的透镜看到了游动的细胞,并为之惊叹不已。自那时起,显微镜便开辟了新的研究前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他们突破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展现了活细胞分子级结构的清晰图像。   斯特凡.赫尔(Stefan Hell)、威廉姆.莫尔纳尔(William Moerner)和埃里克.白兹格(Eric Betzig)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本世纪头十年内所取得的进展,意味着如今生物学家可以对蛋白质分散、进入细胞的过程进行实时观察。该技术可应用于研究神经元间如何连接,以及受精卵如何分裂成胚胎等问题。   &ldquo 这真是生命科学的革命,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从前看不到的结构。&rdquo 斯特凡.赫尔说道。(斯特凡.赫尔在位于哥廷根的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超分辨率技术的研究工作。)或如诺贝尔委员会所说:&ldquo 显微(微米)技术已然变为显纳(纳米)技术了。&rdquo   正如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于1873年所意识到的那样,无论透镜有多干净,光学显微镜所呈现的细胞分子图像总是模糊不清的。物理定律决定:当物体间距小于约200纳米(约为可见光波长的一半)时,可见光将无法分辨不同物体,而这些物体将会呈现为一点。这称作阿布衍射极限。在这种分辨率下,人们可以看到细胞中的细胞器,却看不到细胞器的具体结构。电子显微镜比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高,但只限于真空条件下使用,故仅能用于研究已死的组织。   阿布极限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克服。于是,2014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们转而运用荧光团(荧光分子)技术。所谓荧光团技术,即激光器发射出特定波长的激光,冲击荧光团使其发光。这一技术现常用于生物成像。   战胜模糊 威廉姆.莫尔纳尔现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他于1989年在位于圣荷西的IBM阿尔马登研究中心工作时,发现了单个分子会发出微弱的荧光。1997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职期间,又找到了控制荧光的办法,从而可以像开关灯一样改变分子。但仍旧需要这些单个分子间距大于200纳米才能分辨出来。   1995年,新泽西默里山贝尔工作室的埃里克.白兹格提议:如果使细胞中异种分子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研究人员应当可以通过顺序拍摄红分子、绿分子、蓝分子的照片来提高分辨率。虽然同色荧光团仍需相距200纳米以上,但通过图层叠加的方法的确可以做出拥有更高分辨率的结构图。接下来,莫尔纳尔证明了各类同种分子可在不同时刻发光。这项发现最终将白兹格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白兹格历经近十年才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他曾离开科学学术界,到他父亲在密歇根的医疗设备公司工作。2006年,他效力于弗吉尼亚州阿什本地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珍妮利亚农业研究院。他运用这项技术拍摄了一张溶酶体蛋白的超分辨率照片,溶酶体蛋白上遍布着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分子。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超分辨率显微技术研究员马库斯.萨澳(Markus Sauer)说:这项技术现可达到20纳米的分辨率。   此时,正在芬兰图尔库大学工作的斯特凡.赫尔发现了一种可以避开阿布极限的技术。这项技术同样依赖于对荧光分子的控制。1994年,他提出:使用激光器制造有色荧光团,然后再次使用激光器使部分荧光团停止发光。其实早在1917年,爱因斯坦就描述了这一过程。   赫尔的方法是运用第二次激光照射冲击被照亮的荧光团,如此一来只剩下极少荧光点在发光。而由于无法战胜阿布极限,最后的图像还是模糊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第二次照射后剩下的极少荧光点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光源。   将一系列这样的荧光点集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幅高分辨率的图像。理论上,这些荧光点可以达到仅几纳米的间距。但在活细胞中,30纳米左右已然是极限了。萨澳说:这是由于现阶段第二次激光强度太大而常常破坏荧光团。   细胞的世界   &ldquo 至少在我看来,二十世纪那么多的物理发现一定能帮我们克服衍射难题。&rdquo 现就职于哥根廷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赫尔,在得知获奖消息时这样对诺贝尔委员会说道。   &ldquo 的确如此,赫尔运用的所有量子物理原理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被发现。&rdquo 托马斯.卡拉尔指出。托马斯.卡拉尔(Thomas Klar)是奥地利约翰.开普勒林兹大学应用物理学研究所负责人,曾在2000年与赫尔合着原理论证的论文。   赫尔接到诺贝尔委员会打来的电话时正在读一篇科学论文。之后,他说:&ldquo 我读完了想看的那段,然后打电话给我的妻子和一些亲友。&rdquo   今年诺贝尔奖得主们的发明尚未成为常规技术,但已有许多生物学家运用此技术拍摄出了很好的细胞内部结构图。赫尔还发布了间距40纳米的小泡在神经元内游动的视频。庄小威是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的一名化学家。她自己则另有发明&mdash &mdash 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法。该显微法可用于展现肌动蛋白纤维如何沿轴突横截面周长呈环状包裹轴突。&ldquo 将来会出现许多新版的超分辨率显微镜。&rdquo 赫尔说道。
  • 免疫治疗得诺贝尔奖了,我们距离治愈肿瘤还有多远?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人类与肿瘤抗争已逾百年。冷静地说,阶段性胜利并不多,免疫治疗大概算一个。昨天,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美国科学家詹姆斯· 艾利森(James P. Allison)与日本科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在肿瘤免疫领域的原创发现分享了该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9967c246-cf33-4186-a068-11851263511b.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都说免疫治疗开启了肿瘤治疗的第三次革命,具有划时代意义。放眼全球,肿瘤的威胁确实来势凶猛,已日益成为与心脑血管疾病并驾齐驱的人类健康主要“杀手”。那么,今天我们不谈高精尖的科学术语,就来聊聊一个接地气的话题:当免疫治疗得诺贝尔奖了,我们距离治愈肿瘤还有多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免疫治疗与“超级幸运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科学家普遍认为肿瘤治疗领域有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化疗放疗,针对肿瘤分化分裂;第二次是靶向治疗,针对的是基因突变;第三次就是荣获本次诺奖的免疫检验点,它针对的是免疫逃逸。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詹姆斯· 艾利森对一种充当免疫系统“刹车片”的蛋白质进行了研究,他认识到松开这一“刹车片”,可以重新释放人体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的潜力,后来这种概念发展成了治疗患者的新方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庶佑则发现了免疫细胞的一种蛋白,并证明这种蛋白充当了制动器的角色,但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基于这一发现的疗法在对抗癌症方面非常有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可以说,由于两位科学家的原创发现,带来了过去十年癌症领域的一系列革命。随着更多科学家的关注、参与,逐渐推动临床出现了一系列振奋成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0ad0e1fb-34d3-4f10-a62f-eaea2c7d8a64.jpg" title=" u=233057320,1556578971&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alt=" u=233057320,1556578971&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免疫治疗之所以令人激动,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免疫疗法能治疗已广泛转移的晚期癌症,部分标准疗法全部失败的晚期癌症患者在使用免疫治疗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次,免疫疗法有“生存拖尾效应”。响应免疫疗法的患者有很大机会高质量长期存活,这批曾被判死刑的晚期癌症患者被称为“超级幸存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癌等患者中,免疫疗法都制造出了一批“超级幸存者”,最初接受治疗的一批患者很多已存活10年以上。这种“拖尾效应”是免疫药物与化疗、靶向药物最大的区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美国的詹姆斯· 艾利森找到的这种蛋白质是CTLA-4,日本的本庶佑找到的蛋白质就是著名的PD-1。”结构生物学家、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盛表示,基于PD-1这套系统,现在开发出了一些已上市的、效果非常好的、广谱抗癌药物。“这些药物的作用方式和传统抗癌药物的作用方式有着很大区别。传统的药物通常是直接作用于癌细胞去杀死它们,但抗体药物针对的是PD-1或与之结合的PD-L1,通过抗体与它们的结合,阻止这两个蛋白相互识别结合,也就阻止了癌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简言之,这种免疫治疗的逻辑是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抵御外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PD-1这种生物标记在癌症患者中的表达高,针对PD-1进行封锁性免疫治疗,对癌症患者将大有助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主任王理伟教授告诉记者,这一里程碑式疗法是目前在全球较热门的特异免疫性治疗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分瘤种,如今在欧美国家的临床使用中,已有近30%的患者从中获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癌症治疗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不过就此认为人类战胜了肿瘤,还为时尚早。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提到,免疫治疗为肿瘤治疗打开了一扇新大门,每个方法有其特定的治疗方案和特定的临床指征。也就是说,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未出现过,谈“攻克肿瘤”为时尚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抗体,对实体瘤治疗的有效率在10%-5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张俊教授提到,以肺癌为例,对PD-1免疫治疗有反应的病人,有约50%的患者有长期生存的机会,但对所有未经筛选的病人,生存期只平均延长了三个月。 /p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俊提到,负性调节因子确实对肿瘤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不代表免疫治疗可以作为普适治疗方式。目前,美国FDA批准的PD-1单抗的适应症在于错配基因修复缺失的实体瘤病人。对多数实体瘤患者,现在需要关注的就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这类药物对部分实体瘤如肺癌、黑色素瘤、肾癌、膀胱癌、头颈癌等效果不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另一个值得血液癌症患者关注的免疫疗法是CAR-T疗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整体而言,免疫疗法的副作用小于传统化疗、靶向药物,有5%-1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免疫相关反应,比如甲状腺炎症、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肠炎、免疫性肝炎甚至免疫性心肌炎。这些问题如发现不及时,可能发生致命事故。因此,也有科研人员提醒,随着免疫疗法流行,基层医生熟悉免疫疗法副作用的处理,至关重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需要能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病人用到正确的药。”张俊表示,进一步通过生物标记物的筛选帮助病人治疗肿瘤至关重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提高有效率是下一步研究重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应该说,随着整个科研链条的整合及人类对肿瘤愈加深入的认识,治疗手段和药物的研发耗费的时间在缩短。如果把肿瘤比喻成一幅拼图的话,现在人类可能已拼出了这幅图的六七成框架,但中间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对全世界的肿瘤科研人员而言,最大的愿景就是每个实验室一点点地这儿拼一点、那儿拼一点,最后能把肿瘤形成、转移、发展的机理这张拼图拼完整,找到治愈肿瘤的突破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5cb75c86-5143-4be3-9b42-f39fcbc22cf8.jpg" title=" u=3322499851,2911953909&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alt=" u=3322499851,2911953909&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免疫治疗有其特定的方法和适应症,需更多精准医疗和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数据来阐明。2015年被称为免疫治疗元年,尚有大量临床数据还未获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比如,目前已有研究发现,在绝大多数实体瘤患者中,单独使用PD-1抑制剂的有效率其实并不高,在10%-25%左右。如何提高免疫疗法有效率,使得用免疫疗法来治疗肿瘤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是下一步研究的重中之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也有研究认为,免疫治疗可能需要研究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肿瘤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一剂式的肿瘤解决方案堪称“神药”,但似乎并不现实。如何联合用药,这也是科学家下一步要进一步研究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恭喜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们,他们为肿瘤治疗开辟了一些新方向,也确实为不少在死亡边缘线上挣扎的患者争取到了“加时”。这段“加时”可能只有几个月,但谁又能否认这几个月的力量?它可能冰释了多年的遗憾,可能成全了一生的心愿,也可能放下了所有的固执。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医学文明何尝不就是从这几个月、几个月的延长与努力中获得进步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努力把癌症真正变成慢性病的路上,诺奖远不是终点。 /p
  •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2008年7月12日,罗伯特爱德华兹、莉沙布朗、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以及路易丝的儿子。(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基金会网站)   获奖当天,安德烈海姆、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曼切斯特大学。(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铃木章在北海道大学举行的新闻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在菲律宾的家中,理查德赫克向来访的记者展示以往的奖状   10月6日颁奖当天,根岸英一在得知获奖消息后,依然到普渡大学上他的化学课(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10月6日,随着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本年度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尘埃落定。   与往年相同的是,三大奖无一例外地再次颁给了为全世界人们带来福祉的科研成果。“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世界上最薄的碳薄片在科学界激起千层浪、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发现为化学家再次找到一个有力的工具……   不同的是每项成果背后的曲折故事,但无论是罗伯特爱德华兹的“遗憾”、两位物理学家的“星期五夜实验”,还是化学家一个世纪的努力,都彰显着科学家们伟大而又平凡的探索历程。   值得肯定的还有科学家们对诺奖和科学研究的理性认知,正是所有科学家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使得这些科学成果再次向人们的福祉延伸。   以下为聚焦详细内容: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试管婴儿技术改变人类生育方式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薄材料展现应用神奇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众望所归的圆梦之旅   400万新生命验证非凡科学成就   大胆的研究 谨慎的应用   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一路坎坷的人类体外受精技术   俄裔英国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世界最薄碳片是如何被发现的   赫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给化学家们一个有力工具
  • “细数”诺贝尔奖中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
    新闻专题:   2012年10月10日,随着诺贝尔化学奖的宣布,2012年诺贝尔奖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奖项已经全部揭晓。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有数百位科学家因数百项研究成果获奖,那么在这么多研究成果中哪些与仪器相关?又有哪些研究成果最终使得某种仪器诞生?   笔者查阅了从1901-2012年历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以下摘录部分与仪器有关的诺贝尔奖。   1、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斯顿 (Francis Willian Aston,英国),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1925年,阿斯顿凭借自己发明的质谱仪,发现“质量亏损”现象。   2、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   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   3、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马丁 (Arcger Martin,英国)、辛格(Richard Synge,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成为色谱法其中一大类别。   4、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泽尔尼克(Frits Zernike,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   5、1972 年诺贝尔化学奖   穆尔(Stanford Moore,美国)、斯坦 (William H.Stein,美国) 、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 Anfinsen,美国), 研制发明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利用该仪器解决了有关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复杂的生物化学问题。   6、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马克 (Allan M. Cormack,美国)、蒙斯菲尔德(英国),发明X 射线断层扫描仪(CT扫描)。   7、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西格巴恩(Nicolaas Bloembergen,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 肖洛(Arthur L.Schawlow,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8、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鲁斯卡(Ernst Ruska,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 比尼格(德国)、罗雷尔(Heinrich Rohrer,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9、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恩斯特 (Richard R.Ernst,瑞士) ,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   10、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芬恩(John Fenn,美国),田中耕一(日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其中芬恩发明了电喷雾离子源(ESI)、田中耕一发明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源(MALDI)。
  • 2016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缺席颁奖仪式。  依照惯例,主办方用从诺贝尔去世的地方——意大利圣雷莫运来的鲜花装饰颁奖仪式台,获奖者陆续走上颁奖台就坐。瑞典王室主要成员、政界领导人及各界人士1500余人出席颁奖仪式。  在每个诺贝尔奖项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获奖者的成就之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每位获奖者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今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88万美元)。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缺席当天的颁奖典礼,也没有派代表替自己领奖。在文学奖评委会代表宣读完其成就后,现场乐队和歌手表演了迪伦的作品《大雨将至》。  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化学奖得主为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 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大隅良典 文学奖被授予鲍勃迪伦 经济学奖由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尔姆斯特伦获得。  12月10日是瑞典工业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
  •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花落谁家?
    p   前不久,科睿唯安发布了2017年的各奖项“引文桂冠奖”。自2002年以来,45位获得“引文桂冠奖”的科学家荣膺诺贝尔奖,因此该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北京时间10月2日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将陆续宣布获得2017年各分类奖项的得主。 /p p   获奖预测是多年来的“传统”节目,各类分析平台、权威机构及个人博客都在为自己“选中”的名单列举获奖理由。 /p p   “引文桂冠奖”、化学权威杂志《化学世界》、著名预测博客等,在25日前后分别对今年的化学奖进行了预测,与碳纳米管、太阳能电池材料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相关的重大成果及其发现者,被认为有望获得第109届诺贝尔化学奖900万瑞典克朗的巨额奖励。北京时间26日,《科学美国人》杂志对此进行了报道。 /p p   strong  “诺奖风向标”指向谁 /strong /p p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是各预测机构中的佼佼者。其基于此前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板块和出版物索引平台Web of Science,发布了2017年的各奖项“引文桂冠奖”。 /p p   自2002年以来,45位获得“引文桂冠奖”的科学家荣膺诺贝尔奖,因此该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其最近一次成功预测是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弗雷泽· 斯托达特。因此,《化学世界》杂志也将今年的奖项得主纳入预测之列。 /p p   今年,科睿唯安化学领域获得“引文桂冠奖”的有三项:第一项授予俄罗斯科学家格奥尔盖· 舒里平(Georgiy Shul& #39 pin)、美国化学家约翰· 伯考(John Bercaw)和罗伯特· 伯格曼(Robert Bergman),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对C-H官能团化的发现有重要贡献 第二项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师吉恩斯· 诺斯科夫(Jens Norskov),因其在实体面材的多相催化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带来了合成氨和燃料电池重大进展而上榜 第三项授予日本的宫坂力(Tsutomu Miyasaka)、韩国的朴南圭(Nam-Gyu Park)以及英国的亨利· J· 斯内斯(Henry J.Snaith),他们因为发现并应用钙钛矿材料实现有效能量转换而获奖。 /p p strong   权威杂志和博客看好谁 /strong /p p   《化学世界》杂志还认为,美国化学物理学家费顿· 艾文瑞斯(Phaedon Avouris)、保尔· 麦克尤恩(Paul McEuen)和荷兰物理学家考恩内利斯· 代克尔(Cornelis Dekker)因对碳基电子产品做出重大贡献,虽然获得了“引文桂冠奖”的物理学奖,但因研究涉及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纳米带等在电子学领域的应用,因此,也有可能受到诺贝尔化学奖的青睐。 /p p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著名博客作者塞缪尔· 劳德认为,诺贝尔化学奖还有可能颁发给围绕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开展原创工作的珍妮弗· 杜德娜(Jennifer Doudna)、伊曼纽尔· 夏波尼(Emmanuelle Charpentier)以及华人科学家张峰(Feng Zhang)。这一提议也获得了遗传生物学家克里斯安托· 盖迪尔瑞兹,以及分子生物学家艾利克斯· 沃尔格的赞同,他们在推特上认为这三个人将拔得头筹。 /p p   此外,还有的著名博客将锂离子电池发明家斯坦利· 惠廷翰(Stanley Whittingham)和约翰· 古德伊纳夫(John Goodenough),以及生物无机化学先驱哈里· 格雷(Harry Gray)和史蒂芬· 利帕尔(Stephen Lippard)列为本届化学奖的竞争对手。 /p p   具体花落谁家,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p p /p
  • 细数近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p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 (瑞典3个,挪威1个)评选。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p p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由瑞典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也叫做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负责。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小编为大家盘点了生理学或医学自2007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供读者阅览、思考。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indent: 2em " 2018& nbsp 免疫调节治疗癌症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a18bb9f-f362-4adb-a3a5-9edf28be128d.jpg" title=" 2018nuo.png" alt=" 2018nuo.png" width=" 283" height=" 212"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idth: 283px height: 212px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与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 ,以表彰他们“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 br/ /p p   艾利森被认为是分离出T细胞抗原(T-cell antigen)复合物蛋白的第一人,他同时发现,如果可以暂时抑制T细胞表面表达的CTLA-4这一免疫系统“分子刹车”的活性,就能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性,从而缩小肿瘤的体积。他对T细胞发育和激活,以及及免疫系统“刹车”的卓越研究,为癌症治疗开创了全新的免疫治疗思路——释放免疫系统自身的能力来攻击肿瘤。 /p p   本庶教授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类型转换的基本概念框架,他提出了一个解释抗体基因在模式转换中变化的模型。1992年,本庶首先鉴定PD-1为活化T淋巴细胞上的诱导型基因,这一发现为PD-1阻断建立癌症免疫治疗原理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在2013年被《Science》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7 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67d767e-d3b5-496e-8dfc-5607e5389ea1.jpg" title=" 2017诺贝尔奖.jpg" alt=" 2017诺贝尔奖.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width: 288px height: 293px " width=" 288" height=" 293"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杰弗理· 霍尔(Jeffrey C Hall)、迈克尔· 罗斯巴希(Michael Rosbash)、迈克尔· 杨(Michael W Young)。 br/ /p p   三位科学家的获奖理由是: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研究人员对生物钟进行了深入研究,阐明了其内在工作机制,相关的研究发现解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如何适应自身的昼夜规律,一边能够和地球的旋转同步。研究人员以果蝇作为模式动物,分离到了一种能够控制动物日常正常生物节律的特殊基因,这种基因能够编码一种特殊的蛋白,此种蛋白在夜间积累、白天降解;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种额外的蛋白组分,同时还阐明了指导细胞内部自我维持时钟(self-sustaining clockwork)的特殊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 nbsp 细胞自噬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6e3c6a0e-c088-486e-af4a-39c0d4ba0c64.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获奖理由是“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 br/ /p p   尽管人类认知自体吞噬过程已经超过50年了,但自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大隅良典发现自噬作用后,其在生理学和医学研究中的关键角色和作用才被发现。自噬能够消灭外来入侵的细菌和病毒,对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也很关键,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引发多种疾病发生。 br/ /p p   这项成果目前在产业方面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帕金森疾病、2型糖尿病、癌症及衰老等领域。相关研究正在紧密展开中,以期开发相关标靶自噬药物治疗多种疾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5& nbsp 寄生虫疾病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98b0719-3bc6-4743-b54c-3cbac2d13026.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爱尔兰科学家威廉· 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p p   这其中,一半共同授予威廉· 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发现针对蛔虫感染的新疗法(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的发现) 另一半则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针对疟疾的新疗法(青蒿素的发现)。 br/ /p p   如今,伊维菌素广泛被用于牛、羊、马、猪的胃肠道线虫、肺线虫和寄生节肢动物,犬的肠道线虫,耳螨、疥螨、心丝虫和微丝蚴以及家禽胃肠线虫和体外寄生虫的预防和治疗 阿维菌素则被广泛作为农用或兽用杀菌、杀虫、杀螨剂 青篙素被开发成治疗肿瘤、黑热病、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衍生新药,并正在探索其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利氏曼、血吸虫、涤虫、弓形虫等疾病以及戒毒的新用途。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4& nbsp 大脑GPS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f0d7258-2e18-480e-af30-a01a2ab8f43a.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及挪威三位科学家约翰· 欧基夫、迈-布里特· 莫泽和爱德华· 莫索尔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他们发现,大鼠海马区形成的回路在大脑中构成了一个广泛的定位系统——大脑GPS。 /p p   这一研究促进了脑成像系统的进展,以及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为理解记忆、思考、计划等认知过程,开辟了新的途径。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3& nbsp 细胞囊泡运输调控机制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2549e22-d115-4faf-9c5d-20ad6bf124e8.jpg" title=" 4.png" alt=" 4.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 罗斯曼和兰迪- W. 谢克曼、德国科学家托马斯- C. 苏德霍夫,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 /p p   该研究揭示了“囊泡”周围细胞货物如何在正确的时间被运送到正确的细胞靶点。如果没有囊泡这个精确而奇妙的组织,细胞会陷入一片混乱,患者的囊泡转运都出现缺陷,从而会导致上述疾病。 br/ /p p   目前,该研究被运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免疫疾病等疾病的病程生理调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2& nbsp 体细胞重编程技术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f57529db-f511-4336-8bfa-23f7a8416efb.jpg" title=" 5.png" alt=" 5.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英国科学家约翰· 格登和日本医学教授山中伸弥,以表彰他们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领域做出的革命性贡献。其中,山中伸弥利用基因技术,通过对小鼠的成熟细胞重编程,诱导成功具有分化能力的诱导多能干细胞。 /p p   这项技术的价值在于建立长期稳定传代的患者特异细胞系,用以进行个体化药物筛选 以及将从患者体细胞获得的干细胞作为细胞治疗的材料,在疾病模拟、药物筛选和细胞治疗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被人们视为细胞疗法的新希望。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1& nbsp 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d7870f0-8d78-4bc0-831a-0834976a593a.jpg" title=" 6.png" alt=" 6.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归于布鲁斯· 巴特勒和朱尔斯· 霍夫曼,理由是“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 另一半归于拉尔夫· 斯坦曼,理由是“发现树枝状细胞及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p p   免疫系统是人体和动物健康“防线”,用以抵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他们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从而彻底革新了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为驱使人体自身细胞和免疫进程来阻止传染病、自体免疫紊乱、过敏、癌症和器官移植排异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癌症治疗疫苗的开发。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0& nbsp 试管婴儿技术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158c112-8ec9-4f2b-8e88-67b73d0a95ef.jpg" title=" 7.png" alt=" 7.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爱德华兹,因其“在试管受精技术方面的发展”。 br/ /p p   罗伯特· 爱德华兹让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全球超过10%的夫妇因此获益匪浅。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就是对爱德华兹的不懈努力的最好表彰。他的贡献代表着现代医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br/ /p p   如今,试管婴儿技术不断创新,从一代试管婴儿、二代试管婴儿迈向三代试管婴儿,造福千万家庭。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09& nbsp 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b471b1ce-986d-44fc-b4ea-213850889547.jpg" title=" 8.png" alt=" 8.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美国巴尔的摩约翰· 霍普金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 绍斯塔克,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p p   他们解决了生物学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完整地自我复制以及染色体如何受到保护以免于退化。解决办法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端粒,以及形成端粒的酶—端粒酶。 br/ /p p   这项细胞基本机制的发现,提高了人们对于细胞的理解的深度,阐明了疾病机制,有助于新兴治疗措施的发展,尤其是在抗衰老和抗癌方面的疗法开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08& nbsp HPV和HIV病毒的发现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894ec77-8930-4cd8-9298-fba357252691.jpg" title=" 9.png" alt=" 9.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给发现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德国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以及发现艾滋病病毒(HIV)的法国科学家Franç oise Barré -Sinoussi和Luc Montagnier。 /p p   HPV病毒的发现是进行疫苗研究的基础,为人类攻克宫颈癌提供了更为明确的“靶点”,如今科学家们在这一基础上研制出宫颈癌疫苗,这不仅是为全球女性送上的一份“科学礼物”,也对今后人类防治其他癌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目前,全球共有3种HPV疫苗上市,分别是二价、四价和九价。 br/ /p p   正是因为HIV病毒的发现,才开发出了用于诊断艾滋病的血液检查新方法和试剂,并开发出抗HIV病毒的药物,进而极大延长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07& nbsp 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基因打靶”技术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80a1953-7a57-4e88-aaad-c721aa058162.jpg" title=" 10.png" alt=" 10.pn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0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在“小鼠基因打靶”技术研究的三位科学家,美国犹他大学Eccles人类遗传学研究所科学家Mario R. Capecchi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会山分校医学院教授Oliver Smithies 与英国科学家卡迪夫大学卡迪夫生命科学学院Martin J. Evans因在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的DNA重组方面的开创性成绩而获奖。 /p p   这项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基因打靶”技术,极大地影响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已被广泛应用在几乎所有生物医学领域。 br/ /p p   科学家几乎能实现所有小鼠基因的敲除,构建许多不同类型的人类疾病小鼠模型,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囊肿性纤维化等疾病的对症下药提供了证据。 /p p   以上就是2007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临床应用中的进展。明年它将会花落谁家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p
  • 量子点的春天!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详细解读!
    2023 年 10 月 4 日北京时间 17 时 45 分许,美籍法国-突尼斯裔化学家芒吉G. 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美国化学家路易斯E. 布鲁斯(Louis E. Brus)和俄罗斯物理学家阿列克谢I. 叶基莫夫(Alexei I. Ekimov)因“发现和合成量子点”获得 2023 年诺贝尔化学奖。芒吉G. 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196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88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 路易斯E. 布鲁斯(Louis E. Brus),1943 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1969 年获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博士学位。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阿列克谢I. 叶基莫夫(Alexei I. Ekimov),1945 年出生于苏联。1974 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约菲物理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9年起移居美国,就职于私人商业公司,曾任美国纽约纳米晶体技术公司(Nanocrystals Technology Inc)首席科学家。他们令纳米技术拥有了颜色芒吉G. 巴文迪(Moungi G. Bawendi)、路易斯E. 布鲁斯(Louis E. Brus)和阿列克谢I. 叶基莫夫(Alexei I. Ekimov)因发现和开发量子点,共同荣获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量子点是一类微小颗粒,具有独特的特性,已经应用在多个方面。例如,电视屏幕和LED灯的光线传导都与此相关,它们可以催化化学反应,它们清晰的光线也能为外科医生照亮肿瘤组织。“托托,我有一种感觉,我们已经不在堪萨斯了。”这是电影《绿野仙踪》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当一场强大的龙卷风吹走了主人公多萝西的房子时,十二岁的她晕倒在了床上。当房子再次着陆,多萝西抱着她的狗——托托走出门外时,一切都改变了。突然间,她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彩色世界。如果一场魔法龙卷风席卷我们的生活,将一切都缩小到纳米尺度,我们几乎肯定会像奥兹国的多萝西一样感到惊讶。我们的周围将会变得五光十色,一切都会改变。我们的金耳环会突然发出蓝色的光芒,而手指上的金戒指会发出红宝石般的光芒。如果我们尝试在燃气灶上煎东西,煎锅可能会融化。我们的白色墙壁因油漆中含有二氧化钛,还会开始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图 1. 量子点为我们创造彩色光提供了新的机会。纳米尺度在纳米世界中,事物的行为会有所不同。一旦物质的大小开始以百万分之一毫米为单位,奇怪的现象——量子效应——就会出现,这会颠覆我们的直觉。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都是探索纳米世界的先驱。20 世纪 80 年代初,路易斯布鲁斯和阿列克谢叶基莫夫各自独立地成功合成了量子点,这种纳米粒子非常微小,量子效应决定了它们的特性。1993 年,芒吉巴文迪彻底改变了制造量子点的方法,使其质量极高——这是它们应用于当今纳米技术的重要先决条件。多亏了这三位获奖者的工作,现在人类能够利用纳米世界的一些奇特特性了。量子点现已出现在商业产品中,并应用于从物理、化学到医学的许多学科。但在展开描述这些内容之前,让我们先来揭开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背景。图 2. 量子点是一种通常仅由几千个原子组成的晶体。一个量子点相对于足球的大小,就像是足球相对整个地球的大小。几十年来,纳米世界中的量子现象只是一种预测当阿列克谢叶基莫夫和路易斯布鲁斯合成出第一个量子点时,科学家已经知道,它们理论上可能拥有不寻常的特性。1937 年,物理学家赫伯特弗勒利希(Herbert Fröhlich)就已经预测纳米粒子的行为不会像其他粒子一样。他探索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的理论结果,该方程表明,当粒子变得极小时,材料中电子分布的空间就会减少。因此,电子(既是波又是粒子)会被挤压在一起。弗勒利希意识到这将使材料的特性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可能性吸引了许多研究者,他们利用数学工具成功地预测了许多量子尺寸效应。他们还努力尝试在现实中呈现它们。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科学家需要雕刻一个只有针头一百万分之一大小的结构。利用量子效应尽管如此,在 20 世纪 70 年代,研究人员还是成功制出了这种纳米结构。他们利用一种分子束,在块状材料上制造出了一层纳米级厚度的涂层。组装完成后,他们发现该涂层的光学特性可以随其厚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观察结果与量子力学的预测相吻合。这是一项重大的突破,但需要非常先进的技术。研究人员需要超高真空和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因此很少有人想到量子力学现象能够得到实际应用。然而,科学时不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一次,转折点就出现在对一项古老发明的研究上:彩色玻璃。单一物质可以赋予玻璃不同的颜色对彩色玻璃最古老的考古发现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玻璃制造商已经测试了各种方法,以了解如何制造颜色各样的的玻璃。为此,他们添加了银、金和镉等物质,然后在不同的温度下生产出了色泽美丽的玻璃。在19世纪和20世纪,当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光的光学特性时,玻璃制造商对光的了解就派上用场了。物理学家可以使用彩色玻璃来滤掉特定波长的光。为了优化实验,他们开始自己生产玻璃,并由此获得了重要的发现。他们了解到的一件事是,一种物质就可以产生具有多种不同颜色的玻璃。例如,硒化镉和硫化镉的混合物可以使玻璃变成黄色或红色——会产生哪一种颜色取决于熔融玻璃的加热程度和冷却方式。最后,他们还证明颜色的形成来源于玻璃内部形成的颗粒,并且可形成的颜色取决于颗粒的大小。这大概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学界所了解的知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彼时刚刚博士毕业阿列克谢I.叶基莫夫 (Alexei Ekimov) 开始在苏联的圣彼得堡Vavilov国家光学研究所(Vavilov State Optical Institute)工作。阿列克谢叶基莫夫揭示了彩色玻璃的奥秘同一种物质可以制造不同颜色的玻璃,这件事引起了叶基莫夫的兴趣,因为这实际上是不合逻辑的。如果你用镉红画一幅画,它永远都会是镉红色,除非你混合其他颜料。那么同一种物质为何能赋予玻璃不同颜色呢?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叶基莫夫研究的是半导体,这是微电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领域,光学方法被用作评估半导体材料质量的诊断工具。研究人员用光照射材料并测量吸光度,这能表征材料是由什么物质制成的,以及晶体结构的有序程度。叶基莫夫熟悉这些方法,因此他开始用它们来检查彩色玻璃。经过一些初步实验后,他决定系统地生产用氯化铜着色的玻璃。他将熔融玻璃加热到500°C到700°C,加热时间从1小时到96小时不等。玻璃冷却并硬化后,他进行了X射线检查。散射光线显示,玻璃内部形成了微小的氯化铜晶体,而制造的过程会影响这些颗粒的大小。在一些玻璃样品中,它们只有约2纳米大,而在其他玻璃样品中,它们的尺度达到了30纳米。有趣的是,玻璃的光吸收会受到这些颗粒尺寸的影响。最大的颗粒吸收光的方式与氯化铜通常的吸收方式相同,但颗粒越小,它们吸收的光越蓝。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叶基莫夫非常熟悉量子力学定律,他很快意识到,他观察到了与尺寸相关的量子效应。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刻意制造了量子点——一种引起尺寸依赖性量子效应的纳米颗粒。1981年,叶基莫夫在苏联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他的发现,但这对于铁幕另一边的研究人员来说很难获得。因此,1983年,当同样是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路易斯布鲁斯首次在溶液中发现了自由漂浮的粒子具备尺寸依赖性的量子效应时,他并不知道叶基莫夫的发现。图 3. 当粒子收缩时会产生量子效应。当粒子直径仅为几纳米时,电子可用的空间就会缩小。这会影响粒子的光学特性。布鲁斯证明粒子的奇怪特性是量子效应路易斯布鲁斯(Louis Brus)当时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他长期的研究目标是利用太阳能实现化学反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使用了硫化镉颗粒。这种颗粒可以捕获光,并利用其中的能量来驱动反应。布鲁斯将溶液中的这些颗粒做得非常小,因为这样就有更大的区域可以发生化学反应;材料切得越碎越多,暴露在周围环境中的表面积就越大。在研究这些微小粒子的过程中,布鲁斯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当他将它们放在实验台上一段时间后,它们的光学特性发生了变化。他猜测这可能是因为颗粒变大了。为了证实他的怀疑,他生产了直径约为 4.5 纳米的硫化镉颗粒。随后,布鲁斯比较了这些新制造的颗粒的光学特性和直径约为 12.5 纳米的较大颗粒的光学特性。较大的颗粒和硫化镉吸收相同波长的光,但较小颗粒的吸光度偏向蓝色(图 3)。和叶基莫夫一样,布鲁斯明白他观察到了与尺寸有关的量子效应。他于 1983 年发表了自己的发现,并开始研究一系列其他物质制成的颗粒。这些物质出现的模式是相同的——颗粒越小,它们吸收的光越蓝。元素周期表获得了第三个维度这里,您可能会想问“为什么如果物质的吸光度稍微偏向蓝色会很重要?这真的很神奇吗?”是的,光学性质的变化表明这种物质的特性完全改变了。一种物质的光学特性是由其电子控制的。同样这些电子还会控制物质的其他特性,例如催化化学反应或导电的能力。因此,当研究人员检测到物质的吸收度变化时,他们明白自己实际上正在研究一种全新的材料。如果你想了解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你可以想象元素周期表突然有了第三个维度。元素的性质不仅受到电子层的数量和外层电子数的影响,而且在纳米水平上,尺寸也很重要。一位想要开发新材料的化学家因此有了另一个因素需要考虑——当然,这也激发了研究人员的想象力!只有一个问题。布鲁斯用来制造非粒子的方法通常会导致质量不可预测。量子点是微小的晶体(图 2),当时生产出的量子点通常存在缺陷。它们的大小也各不相同。不过可以通过控制晶体的形成方式,使颗粒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平均尺寸,但如果研究人员希望溶液中所有颗粒的尺寸大致相同,就必须在制成后对它们进行分类。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会阻碍研究的发展。芒吉巴文迪彻底改变了量子点的生产这是今年第三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决定要解决的问题。芒吉巴文迪(Moungi Bawendi)于 1988 年在路易斯布鲁斯(Louis E. Brus)实验室开始了博士后工作,这所实验室中正在进行大量尝试,以改进用于生产量子点的方法。研究者使用一系列溶剂、温度和技术,对多种物质进行实验,尝试形成组织良好的纳米晶体。他们得到的晶体的确在变得更好,但仍然不够好。然而,巴文迪并没有放弃。他随后开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担任研究负责人,并继续努力生产更高质量的纳米粒子。重大突破出现在 1993 年,当时研究小组将形成纳米晶体的物质注入经过加热且精心选择的溶剂中。他们注入了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所需的物质量,从而导致微小的晶体胚胎开始同时形成(图 4)。然后,通过动态改变溶液的温度,巴文迪和研究团队成功使特定尺寸的纳米晶体生长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溶剂可以令晶体的表面变得光滑且均匀。巴文迪生产的纳米晶体几乎是完美的,并产生了独特的量子效应。同样,由于生产方法很简单,因此这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开始研究纳米技术,并开始研究量子点的独特性质。图 4.1.巴文迪将能形成硒化镉的物质注入加热的溶剂中,加入的量足以使针周围的溶剂饱和。2.硒化镉的小晶体立即形成,但由于注射冷却了溶剂,晶体会停止形成。3.当巴文迪提高溶剂温度时,晶体再次开始生长。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越长,晶体就会变得越大。量子点的发光特性有了商业用途三十年后的现在,量子点已成为纳米技术的重要工具,并出现在商业化的产品中。研究人员主要利用量子点来产生彩色光。如果用蓝光照射量子点,它们会吸收光并发出一种不同的颜色。通过改变粒子的大小,我们可以精准确定它们的发光颜色(图 3)。量子点的发光特性被用于基于QLED技术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其中Q代表量子点。在这些屏幕中,蓝光是使用获得 201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节能二极管产生的。量子点被用来改变部分蓝光的颜色,将其转换为红色或绿色。这让电视屏幕获得了显示图像所需的三基色光。一些LED灯也使用了量子点来调节二极管的冷光。这让光线既能像日光一样充满活力,又能使其像暗淡灯泡发出的暖光一样平静。量子点发出的光也可用于生物化学和医学。生物化学家将用量子点与生化分子相连接,以便绘制细胞和器官图谱。医生已经开始研究用量子点追踪体内肿瘤组织的潜在效用。化学家利用量子点的催化特性来驱动化学反应。量子点正在将其对人类的利益最大化,而我们才刚刚开始探索它的潜力。研究人员相信,未来量子点可以为柔性电子产品、微型传感器、更纤薄的太阳能电池以及加密量子通信做出贡献。有一点是肯定的——关于令人惊奇的量子现象,还有很多未知须要探索。因此,如果 12 岁的多萝西正在寻找冒险,纳米世界可以提供很多东西。
  • 屠呦呦开启“诺贝尔奖之旅”
    诺贝尔奖正式的颁奖时间是北京12月10日,1896年的这一天,瑞典人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诺贝尔奖就是根据他的遗嘱设立的。  从昨天抵达斯德哥尔摩,到12月10日领奖这几天里,屠呦呦将在这座有着“北方威尼斯”之称的城市里做些什么?记者昨天拿到了一张屠呦呦诺贝尔之行的大致时间表。6日,屠呦呦在诺贝尔博物馆咖啡馆椅子上签名。  时间:12月7日  活动内容:领奖演说  每一届的诺贝尔组委会都会拿出一整天的时间,让各位获奖者可以进行长达数十分钟的演讲,足够他们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等。  当地时间12月7日上午,进行演讲的分别是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获得者,下午,则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获得者的演讲时间。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的颁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因此在斯德哥尔摩,没有为和平奖得主预留演讲时间。  作为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为这次演讲准备的题目是《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  “这个演讲她很早就开始准备了。”出发前,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向钱报记者透露,他们其实在三天前,都还没最终确定启程的时间,为了好好准备演讲和确保身体状态,他们将行程安排都交给了中药研究所。  这个演讲,屠呦呦准备讲多久?李廷钊卖了一个关子:“到了那天你就知道了。”  时间:12月8日  活动内容:医学界交流会  这场活动的组织者是当地华人报社《北欧时报》,届时到场的有瑞典医药管理局的人、斯德哥尔摩的医生,中医、西医都会参加。《北欧时报》社长何儒告诉钱报记者,除了屠呦呦以及当地几位著名医生外,他们原本预计将有100人参加对话交流,而当通知发出之后,一天时间就收到了200多份申请。  “我们还特意准备了午餐。”午餐是瑞典美食,“屠老师是宁波人,喜欢海鲜,不知道她爱不爱吃瑞典的三文鱼?”另外,宁波演艺集团也将在现场为屠呦呦带来家乡的歌舞表演。  在这次交流会上,屠呦呦会和当地中西医,聊中医药的话题。  时间:12月10日  活动内容:领奖  这是这次屠呦呦瑞典之行的重头戏了。北京时间12月10日晚上,屠呦呦将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里,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奖章以及奖金支票。  时间:12月11日  活动内容:晚宴  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3点,全体获奖者将到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参加晚宴,这顿晚餐的价值为每人2400克朗,差不多1800元人民币,获奖者们会吃到哪些菜,在晚宴开始前都是高度保密的,连大厨们都是晚宴前一天才拿到菜单。
  • 败诉+被否 PPG工业放弃对阿克苏诺贝尔收购提议
    p   继本周一荷兰法院裁定驳回Elliott管理公司对阿克苏诺贝尔公司的起诉后,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监管机构AFM又于本周二晚间驳回了美国PPG工业公司要求延长对阿克苏诺贝尔公司(AkzoNobel)提交并购方案的期限的申请。分析认为,阿克苏诺贝尔与PPG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实现合并的可能性已几乎不存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值得关注的是,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旗下还有高性能化学品的知名品牌Kromasil,生产高性能色谱填料和色谱柱。 /span /p p    strong AFM决定——驳回PPG的延期申请 /strong /p p   按照AFM此前的要求,PPG必须于本周四(6月1日)前向荷兰监管机构提交正式报价,否则,PPG必须远离该并购项目至少6个月。但由于此前双方谈判无果,因此PPG公司向AFM提交了延期申请。 /p p    strong AFM并没有评论拒绝该延期请求的理由 /strong /p p   而PPG发表声明如下:荷兰金融市场局(AFM)今天晚些时候通知PPG,它没有批准PPG的延期请求。PPG将继续评估其所有选项,包括是否在2017年6月1日之前向AFM提交提交备忘录,以宣布对阿克苏诺贝尔所有已发行股票收购的初步草案。PPG将在适当的时候进一步公布。 /p p   此前PPG自2017年3月开始曾先后3次报价,希望收购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最后一次出价为269亿欧元。 /p p    strong 法庭判决——股东没有义务关注与公司有关的利益 /strong /p p   但是,由于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公司(AkzoNobel)拒绝与美国PPG工业公司就并购问题展开深入谈判,2017年4月公司股东之一Elliott管理公司发起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希望罢免现任监事会主席安东尼· 布尔曼(AntonioBurgmans),该提案得到了至少10%的阿克苏诺贝尔公司股东的支持。但最终,阿克苏诺贝尔公司董事会拒绝了这一要求。 /p p   此后的5月初,Elliott管理公司将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荷兰当地法院裁决公司进入谈判桌。 /p p   然而,本周一荷兰法院GijsMakkink法官裁定,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没有必要让股东参与其关于PPG收购项目的决策,也没有义务与诉讼人进行谈判。 /p p   资本市场,大股东通常认为他们可以左右公司经营层,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公司的实际业主,但实际上,他们所持股份与对应的权利往往略有不同。 /p p   本次法庭判决前的听证会聚集了来自各方的高层和律师,包括Burgmans和PPG公司首席执行官McGarry。 /p p   McGarry在听证会上谴责阿克苏诺贝尔拒绝按照股东的意愿进行谈判,并要求法官推动阿克苏诺贝尔公司进入谈判桌。 /p p   而Burgmans斯则告诉法庭,阿克苏诺贝尔管理委员会对PPG的最新报价作了“理性的考虑”,并认为其作为委员会主席得到了所有监事会成员的支持,即使解雇他,也不会达到Elliott所追求的效果。 /p p   法院的裁定认为,没有必要响应持不同意见的投资者而召开一个临时股东大会。此前,Elliott管理公司认为其联合的拥有股份的股东们有权发起召开一次特别股东大会,并投票表决其提案,但法院的判决显示,Elliott资本们没有发起特别股东大会的权力,现任董事们只会按照规定每四年进行一次选举。 /p p   “根据荷兰民法法典,董事履行职责时,应关注与公司有关的利益,而股东却没有主要的义务”。 /p p   GijsMakkink法官同时也要求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协调与长期股东之间的关系,但他并未说明应如何操作。 /p p    strong 各方反应——股价走势代表股东心态 /strong /p p   法院的裁决进一步减少了阿克苏诺贝尔公司与PPG合并的可能性,并将敌意收购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但市场认为,阿克苏诺贝尔公司的反收购防御机制将导致PPG开展敌意收购将面临“重大风险”。 /p p   阿克苏诺贝尔发言人LeslieMcGibbon表示,公司对法院裁决的结果感到非常满意。 /p p   Elliott管理公司则表示“惊讶和失望”,并称正在考虑这一影响。 /p p   PPG公司在得知法院裁决后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公司仍然愿意与阿克苏诺贝尔就两家企业之间的潜在合并进行会晤,但如果没有得到对方的积极参与,PPG将评估和决定是否对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提出要约收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df106e2-c603-4748-9890-9db24422de4f.jpg" style=" " title=" 20170602082546989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0281803d-7b33-48ff-8e73-e18ca4685b40.jpg" style=" " title=" 201706020826094578.png" / /p p    strong 背后政治——这一并购项目基本无望 /strong /p p   当前,“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排外情绪在西方社会蔓延,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在特朗普上台后正走在“逆全球化”道路上。而欧盟3大经济体,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也正在寻求可设置政府跨部门审查机构的权力,以封杀不受欢迎的外资收购,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遏止受中国政府支持的中资透过市场机制来并购一些欧洲最有价值的科技企业,3国呼吁欧盟执委会应考虑:让欧盟各国得以在战略产业部门内,介入受到外国政府所支持的企业收购交易。 /p p   这一防御本国企业免受外资(尤其受外国政府资助和策动)并购的机制措施,类似美国外商投资委员会(CFIUS),该跨部门机构负责审查外资对美国企业的投资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可能带来的影响。一些欧洲议会议员也支持欧盟设置防御外资并购的措施。 /p p   在这一背景下,荷兰经济部长坎普(HenkKamp)5月20日表示,正在研究一项赋予荷兰公开上市公司1年“冷静期”的立法,荷兰企业在这段期间内可自由回拒外资买家。 /p p   这项政策的出台正是在PPG工业公司报价269亿欧元收购阿克苏诺贝尔公司的背景下出台的。坎普指出,收购阿克苏诺贝尔的交易不符合荷兰的国家利益,为此,荷兰政府考虑为上市公司并购交易设置1年的“冷静期”。 /p p   这项立法倡议已经获得荷兰一些重量级企业家的支持,包括前荷兰皇家壳牌石油(Shell)首席执行官JeroenvanderVeer在内,以及来自左右翼政党的支持。 /p p   欧盟执委会主管贸易政策的副主席JyrkiKatainen表示,欧盟希望确保成员国家不会“意外受到挑衅式收购的影响”,但也希望保持对外来投资开放 欧盟最好继续寻求全面的“投资互惠”,在引发国家安全疑虑的情况下,一些欧盟国家有权力“踩下紧急煞车”。 /p
  • 从诺贝尔科学奖看我国科学界的短板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宁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   诺奖与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密切相关   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有所提振。对于国人之于诺贝尔奖的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   &ldquo 一个国家获诺奖者越多,表明这个国家对国际科学群体大家庭的贡献越大。但诺奖仅是国家实力的标志之一,有的国家偶尔出现一位诺奖获得者,并不意味该国科研实力有多强大,例如巴基斯坦。&rdquo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该关注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实力强大,诺奖获得者自然会不断涌现。   &ldquo 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一项研究成果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得到验证和认可。&rdquo 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教授说,纵观历年诺贝尔奖成果,无不如此。他认为,诺贝尔奖不应被看得过重,&ldquo 它只是一个激励科学家进步的奖项&rdquo ,从历史上看,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也并未都获颁诺贝尔奖,这并不影响其本身的研究价值和深远影响力。   生命科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则认为,公众对于诺贝尔奖的急切关注是一件好事,&ldquo 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差距,有所警醒&rdquo 。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如不改变现状,&ldquo 到2049年,中国自然科学仍可能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rdquo 。   国内科学界的短板在哪?   诺贝尔奖虽然不代表科研整体实力,但毕竟是比较重要的指标。不少专家指出,要想培养出诺贝尔奖级的科研人才,国内科学界尚有不少需要克服的弊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刘平生认为,诺贝尔科学奖原则上注重开创性,一般是基础性研究的重大突破,或是具体某一领域成果的应用效果突出。今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德科学家所发现的细胞囊泡转运调控机制正是如此。&ldquo 这个成果是典型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首次破解了细胞内物质运输的&lsquo 密码&rsquo ,对于整个生命医学研究有着&lsquo 面面俱到&rsquo 的重大影响力。&rdquo   他说:&ldquo 由此可见,开创性和基础性是诺贝尔奖所看重的主要因素。&rdquo 这正是当前中国科学界的短板。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科学界开创性的研究还太少。他认为,这种现象与现行的科研人员考评体系有着很大关系,&ldquo 做那些以他人开创性研究为基础的科研,比较容易发表学术论文,更符合现在以发表科研文章为标准的考评规则。&rdquo   郭光灿则认为,这一现行量化的科研考评体制亟待改善。追逐名利之下,科研价值成为次要问题,很少能有足以引领世界的原创性成果出现。另外,我国长期以来更倾向于发展应用性更强的科技学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的基础学科被排在后面,近年来才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   科技部部长万钢近日也明确表示:&ldquo 从国家整体上看,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政府支持的持续时间也不够长,我们还没有一个创新项目能持续到十年以上。&rdquo 这与往年诺贝尔奖得主动辄几十年的基础研究周期相比有差距。   在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同样重要。高毅勤认为,科学家需要思考的自由,允许一部分人能够相对自由地做长期的探索,这需要一个更加成熟的科研环境,而不是被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和过多的评估束缚住手脚。如何从科研经费配比、考评标准设计等方面进行改变是必要的。   静下心来做科研最重要   10月11日,万钢表示,预测中国何时能在诺贝尔科学奖方面有所突破,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过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超导等方面已经有些苗头。但是,绝不能心浮气躁,拔苗助长。   郭光灿也认为,我国近10多年来,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已具备诞生诺贝尔奖的硬件条件,静下心来做科研最为重要,&ldquo 多数诺奖获得者并不知道他能获奖,甚至感到意外。他们从事某个课题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一种追求与探索的强烈驱动。&rdquo   而作为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马丁· 卡普拉斯的学生,高毅勤透露,马丁曾告诉他,在多年前这项获奖研究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根本不值得做,但他和同伴凭着兴趣坚持了下来。&ldquo 科学家最应该有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心,这是本质的东西,也是应该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学习的东西。&rdquo   高毅勤表示,我国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用怀疑,&ldquo 我既带过中国学生也带过外国学生,我国的年轻人在科研方面的天赋绝对不比任何国家差,而且更勤奋&rdquo 。他相信,只要给这些年轻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环境,经过长期的积累,一定会有问鼎诺奖的科研人才出现。
  • 他曾放弃科研10年,“不懂化学却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也许是看多了科幻小说,我一直都希望能做出一些东西,看似异想天开,结果拯救了世界。其他人都觉得是比较不现实的领域,正是我喜欢做的。”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e0416f73-2127-4c66-b9c5-e9e574424464.jpg" title=" 201603170851287801.jpg" width=" 500" height=" 313"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13px " /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埃里克· 白茨格(Eric Betzig) /span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pan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3月14日,应用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 白茨格(Eric Betzig)站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大讲堂,对台下座无虚席的年轻学子们这样说起鼓励自己走上科研之路的原动力。2014年,因为在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术(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方面的贡献,诺奖委员会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白茨格与另外两位研究者Stefan Hell 和William E. Moerner,以表彰他们将光学显微镜由微米(& amp #181m,10-6米,百万分之一米)带入纳米(nm,10-9米,十亿分之一米)级尺度的贡献。 /span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他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用自己多年来的亲身体验和科研成果,描述了自己不走寻常路,追随内心激情的人生历程,并介绍了自己对科学研究的深刻感悟。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化学认识我,我不认识化学”,白茨格说,虽然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给他颁奖,但他实际不懂化学。他承认化学在大一过后都还给老师了。他是这样自我定义的:“我不是物理学家,不是化学家,也不是生物学家。我是工程师,光学工程师,为生物学家开发工具,帮助他们看到活体内的分子”。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白茨格身上的诺奖光环吸引了北大莘莘学子前来听他演讲。然而,白茨格却坦言“追求奖励本身对于科研是有害的”。他说,“尽管科研成就是客观的,但是评奖是主观的,只代表某一个评奖委员会的观点,即便诺奖也是如此。如果你把得奖当成工作的动力,那么你的驱动力就是错误的。你就应该去找点别的事情做。” 他的这番表述与国内科研界目前经常听到的所谓“诺奖级工作”和为名誉地位而工作的浮躁风气形成鲜明的对照。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他还有些激动地说,“当我和赫斯(编者注:Harald Hess,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和同事)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看到单分子时,说,‘哇,我们做到了’。这才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我的经历告诉我,最好忘掉诺奖,专心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从物理学家到机械配件厂工程师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今年56岁的白茨格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安娜堡。他于1983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学士,并在1988年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工程物理学博士学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他在念研究生时便立志:要以“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即超高分辨率)观察生物活体成像,这在当时是天方夜谭,但他为此目标矢志不渝,奋斗至今。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白茨格就职于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物理研究部门,继续他博士论文所开辟的研究方向,研制第一台超分辨率光学显微镜,叫做近场光学显微镜(Near-field Scanning Optical Microscope)。这种显微镜不仅大大提高了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而且首次实现在室温条件下观察并对单细胞分子进行成像,定位精度为12nm。一系列Science论文的发表为他奠定了近场光学显微技术(NSOM)领头人的地位。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贝尔实验室,白茨格还与好友,从事低温显微镜技术的科学家哈拉尔德?赫斯(Harald Hess)共同进行着另一项开创性研究,尝试利用光谱照射进行细胞分子成像的研究。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尽管两个人是好朋友,但他和赫斯在一起共事的时候也常常彼此“较劲”,甚至是有些疯狂地工作着。在北大的讲台上,白茨格回忆,他每天早上4:30就会到实验室开始工作,如果发现赫斯的车先到停车场,“我会走过去,摸摸他的车看他的引擎盖有多热,这样就知道他比我早多少分钟到实验室。而他也会做同样的事情”。两人一起从早上4:30工作到7:00,然后一起打网球,再一起工作到下午6点,然后晚上在同一家中餐馆吃饭,再继续工作至晚上10点。他说,“一个礼拜七天,天天如此。这样的生活我过了五年。”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然而,随着科研的进展,白茨格却发现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存在技术瓶颈,另一方面随着自己论文的发表,这项技术得以普及,更多的科学家加入进来,让这一领域变得不再“曲高和寡”,这也让热衷于从事开创性工作的他感到倦怠。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白茨格打了一个比方,做科研就好比养育孩子,孩子一出生的时候,你希望他能当总统,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你对他的期望值越来越低,也许最后就是“只要不进监狱就好”。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他回忆说,“对我来说,做科研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你在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终于有所发现。一旦你发了论文,其他人了解到你的这项技术,人们会吹捧这项技术,把它捧上天,而实际上,作为发明者却看到技术自身的局限性,这让我感到沮丧。感觉过去12年我的工作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纳税人的金钱”。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意识到不可能将光学显微技术的分辨能力推至纳米极限后,1994年,白茨格意兴阑珊,决定离开学术界,却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在当了一段时间的全职父亲之后,他加入了父亲拥有的安娜堡机械公司,参与研发工作。在这里,他开发了一种生产汽车配件所需的自适应液压伺服技术(FAST)设备,但并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白茨格说,“我耗费四年发明这种设备,又花了三年尝试把它卖出去,结果只卖出两台。”这让他意识到,或许自己不很擅长做一个学术科学家,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无缘做一个精明的商人。“在花掉我父亲100万美元和自己七年的时间之后,我不得不告诉父亲,这个我做不了。”那是2003年,白茨格不仅没有工作,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要抚养, “那真是我人生中最惨淡的一段时光”,他说。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在大自然中找回初心 /strong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这时,他做了一个后来令自己万分庆幸的事情,那就是给自己的老朋友赫斯打了个电话。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当时,赫斯正好被贝尔实验室裁员了,面临着是进入硅谷的初创公司,还是重回基础科研领域的十字路口。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这对当年的好朋友、好搭档似乎在同一个时刻遇到了中年危机。他们多次相约一起爬山远足,在加州优胜美地等国家公园里徜徉,大自然的美景和造物的宏大让两位科学家感叹自己的渺小,也让他们真正地放空,思考着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重新发现了自己对“受好奇心驱动的科研工作”的热情。白茨格说:“我想做小众的事情,我想走一条并非大家都会选择的道路”。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他也坚信自己的目标是更加清晰地观察细胞里充满生机的生理活动。就是这个初衷驱使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兜兜转转之后,最终回到了自己热爱的科研领域。然而,他需要一个让自己重启科研之路的灵感。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为了拾起荒废近10年的专业,“我甚至相当于重新自学了一遍物理学和光学”,白茨格说。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就在他潜心自学充电的过程中,一篇重要的论文引起了他的关注,也重新点燃了他对高分辨率显微镜技术的热情。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这篇论文是关于一个改变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神奇分子——绿色荧光蛋白(GFP)。下村修最早从水母中分离出这种可以在紫外光照射之下发出绿光的小巧蛋白,Martin Chalfie证明了GFP作为多种生物学现象的发光遗传标记的价值。钱永健的主要贡献在于让人们理解了GFP发出荧光的机制。同时,他拓展出绿色之外的可用于标记的其他颜色的变种,从而使科学家能够对各种蛋白和细胞添加不同的色彩。这一切,令在同一时间跟踪多个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成为现实。2008年,下村修、Martin Chalfie和钱永健三人因在GFP领域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白茨格开玩笑地说,“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知道GFP的人,但我马上意识到,这个发现不仅改变了细胞生物学,也将改变生物显微镜技术,因为它开创了巨大的应用空间。”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我为自己的朋友没拿诺奖感到遗憾”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早在1995年,白茨格就提出了光激活定位显微术(Photoactiv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PALM)的思路,他的想法是控制荧光分子,每次只让少量几个荧光分子发光,用电荷耦合元件(CCD)记录并拟合每个荧光分子像的中心位置,以时间来换空间,将多次观察得到的位置信息整合起来得到完整的图像。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他的这篇论文“Proposed Method for Molecular Optical Imaging”发表在1995年的《光学通讯杂志》 (Optics Letters) 。那个时候他刚离开贝尔实验室,处于失业状态,然而这篇论文却奠定了他日后获得诺奖的理论基础。但是基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个设想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随着荧光蛋白“开关”效应的提出,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生物学家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等在2002年发明了光敏绿色荧光蛋白,白茨格意识到,他终于找到了可以把自己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关键一环”。而这时已经是2005年,他离开科学领域已经有10年的光阴。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时间在流逝,由于担心其他人更早地付诸行动,他和老朋友赫斯这两位失业的“前科学家”决定继续一起合作,快马加鞭把这项技术变成现实。他们来不及申请科研经费,甚至寻找风投资金,于是各自掏出25000美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赫斯家的客厅里,研制出了第一台PALM显微镜,并迅速申请了专利。随后,与光敏绿色荧光蛋白发现者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George Patterson等NIH科学家合作,利用PALM显微镜清楚地观察到纳米级活体细胞的若干生理现象,这篇以白茨格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在2006年9月的Science杂志。从思路诞生到结果发表,他们只用了六个月时间。这篇论文也成为白茨格获得诺奖的关键工作。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白茨格重返科研之路八年之后,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用“震惊”形容自己得知诺奖消息时的心情,同时,他对和自己一起发明PALM的赫斯未能同获诺奖感到深深的遗憾。毕竟,PALM显微镜来自于他们共同的灵感,是他们的共同发明。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他在演讲中多次对赫斯对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帮助表示感谢,他说道,我毕生的工作都要感谢他。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明在《超分辨显微,至极至美: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述评》一文中评价说,“白茨格、赫尔和莫纳将已知的技术推至极限,最早探测到凝聚态体系中的单个荧光分子,利用荧光分子的开关效应,加上物理教科书上的受激辐射原理和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拟合定位方法,绕开了这个似乎不能突破的极限。他们将光学显微技术带入到纳米尺度,引发了常温下活体生物学研究的又一场革命。他们对科学的追求堪称至极至美。”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回顾科研道路中的关键机遇和转折时,白茨格对年轻科学家和学子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没有什么比你的声誉更重要,职业生涯中总有一些时刻你需要一些前同事和朋友的提携和帮助。你必须要做好你的工作,同时你要诚实地工作,要公平地对待别人,否则真的会有报应。你的声誉是你最重要的资产。”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得益于这些帮助,他获得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珍利亚农场研究园区的邀请,领导该领域的研究。赫斯也随后加入,继续成为他的同事。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这一次,白茨格携夫人吉娜一道回国讲学。他们除了在北大的演讲,还将访问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吉娜是安徽蚌埠人,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在加州伯克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白茨格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吉娜是一位物理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现在从事双光子显微镜技术开发和应用,成果卓著,两人堪称比翼双飞。2014年,白茨格获得诺奖的消息传到中国之后,吉娜的母校蚌埠一中,甚至打出了庆祝标语,称白茨格为“我校女婿”,一时受到中国网友的热议。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演讲中,白茨格还特地感谢吉娜作为伴侣兼同事,给予自己的支持和帮助,并感激她对自己提出过的中肯的批评。物理学家出身的吉娜认为丈夫虽有物理学博士学位,但在物理方面也不能算天才。她在私下场合开玩笑说,“他认识物理,物理不认识他。”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白茨格在演讲中坦言,自己的获奖技术虽然有用,但已不足以让他感到振奋。他于是继承了2011年因脑癌去世的同事Mats Gustafsson于2000年发明的另外一项技术SIM(结构给光显微技术),并不断加以改进,与其他技术结合,现在可用于活体成像,且实用性更好。他还介绍了自己尚未发表的最新技术——双通道自适应光学栅格光片显微镜(Lattice Light Sheet Microscopy with Two Channel Adaptive Optics)的研究进展。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他身后的投影屏幕上,演示着一系列用视频呈现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一个画面上可以看到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细胞核内的DNA也在荧光蛋白的染色下清晰可见& amp #823& amp #823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当年引领他走上科学之路的,用高分辨率显微镜观察活体细胞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才是比诺奖更让他为之陶醉并欣慰的。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在回答现场一位北大同学的提问时,白茨格说出了自己对年轻科学家的忠告,“不要害怕冒险,不要因为追求安全而搭上别人的便车,要勇敢地开拓属于自己的道路。” /p p br/ /p
  • 第31届搞笑诺贝尔奖揭晓,“无聊的知识”又双叒叕增加了!
    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Prizes)是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其名称来自Ignoble(不名誉的)和NobelPrize(诺贝尔奖)的结合。受疫情影响,当地时间2021年9月9日,第31届搞笑诺贝尔奖典礼在线上举行。研究猫喋喋不休、电影观众散发的化合物以及空运犀牛的最佳方法等的科学家们获得了最高荣誉,你没看错,这一届搞笑诺贝尔奖和往常一样荒谬。今年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无厘头研究有哪些呢?让我们一睹为快。生物学奖:“喵星人”的语言竟有这么多?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生物学家苏珊娜肖茨对“喵星人”的语言进行了研究。图片来源:《印度快报》网站苏珊娜肖茨发现猫咪能发出十几种不同的声音:咕噜声、唧唧声、颤抖声、颤音、尖锐声、喃喃自语、喵喵声、呻吟、吱吱声、嘶嘶声、嚎叫声、咆哮声… … 通过对名为唐娜、洛基和涂布等猫的观察,从2011年到2016年,她撰写了五篇相关研究论文。研究表明,咕噜声和喵喵声是最常见的猫叫声。而且,猫会根据环境发出不同的声音,例如通过窗户观察鸟类或觅食时。生态奖:被嚼过的口香糖也有大学问!对一些人来说,街上一块被咀嚼过的口香糖简直是令人作呕的垃圾;而对于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的莱拉萨塔里等人来说,这就是一个科学宝库。他们使用基因分析技术研究了大街上被丢弃的口香糖上保留和生长的细菌,以及“废弃的口香糖菌群”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这些丢弃的口香糖分别来自法国、希腊、新加坡、西班牙和土耳其。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他们也因此获得了生态奖。研究小组分析了扔到世界各地人行道上的口香糖,发现几周后就会出现多种细菌菌株,并会保留持续三个月以上。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发现对很多学科都有影响,包括取证、传染病控制或废弃口香糖残留物的生物修复。”化学奖:电影内容也影响观众散发的气味?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个团队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化学奖,他们测量了电影院内观众在看电影时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想看看这些散发出来的物质是否与电影中的脏话、暴力、性、吸毒以及反社会行为有关。研究发现,观众的脉搏和呼吸频率一致增加时,特殊的传感器可以检测到二氧化碳和数百种其他VOCs的相应上升,这种效果在悬疑和喜剧电影中最为强烈,而恐怖电影中的异戊二烯水平差异很大。据了解,研究人员想证明,我们可以利用VOC测量值作为电影评级的工具。如果能在影片试映期间监测电影院的气味,以便更客观地衡量电影内容对观众的影响,这或许确实是个不错的想法。经济学奖:领导人越胖,国家越腐败蒙彼利埃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帕夫洛布拉瓦茨基试图提出了一种更可量化的评估腐败的方法:领导人的体重指数 (BMI)。他利用测试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是否可以使用面部识别来确定一个人的 BMI。他选择了来自 15 个前苏联国家的政治领导人面孔的 299 张样本图像,“因为腐败被认为是该地区的一个重大问题。” 然后对这些样本进行计算机视觉算法,以获得每个政治家的 BMI 估计值。他发现数据集中的大多数政客都有相当高的 BMI:96 人的BMI 在 35 到 40 之间,而 13 人严重肥胖(BMI大于 40)。只有 10 人的 BMI 处于正常范围内,而且没有人体重过轻。此外,当把这些数据与这 15 个国家的腐败指标进行比较时,他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例如,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和格鲁吉亚被认为是最不腐败的,其政治领导人的 BMI 中值最低。医学奖:“爱的力量”——改善鼻塞还有这种操作?德国海尔布隆SLK诊所的教授塞姆布卢特和他的同事获得了医学奖,因为其研究表明,性高潮是一种有效的鼻腔减充血剂。与服用减充血药物相比,性高潮发生后,鼻腔呼吸明显改善,而且其清除鼻窦的效果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尽管布卢特承认他并没有从每个人那里获得确凿的数据。目前还不完全清楚鼻塞被疏通的机制,但布卢特认为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他说:“我认为这是随性高潮而来的兴奋、体育锻炼和荷尔蒙变化的混合体所导致的。”和平奖:男性长胡须,不只为了好看图中分别是搞笑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大卫凯利、史蒂文纳尔韦和伊森贝塞里斯。图片来源:美国犹他大学网站美国犹他大学的伊桑贝塞里斯等人合著的一篇论文称,人类男性进化出胡须是为了防止面部遭到拳击。由于这一惊人的假设,该团队被授予搞笑诺贝尔和平奖。在这项研究过程中,没有人真的被一拳打脸;取而代之的是,将重物落到包裹在羊皮中的骨状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上。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头发确实能够显著降低钝器撞击的冲击力,并吸收能量。如果人类的面部毛发也是如此,那么留胡子可能有助于保护面部骨骼的脆弱区域免受破坏性打击,比如下巴。据推测,浓密的胡须还可以减少面部皮肤和肌肉的损伤、撕裂和挫伤。物理学奖/动力学奖:为什么行人(不)会经常发生碰撞?费德里科托斯基教授和大学研究员亚历山德罗科贝塔凭借对埃因霍芬火车站500万名乘客的步行行为的分析,获得了所谓的搞笑诺贝尔奖。图片来源: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网站没错,今年两项搞笑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和动力学奖都是与行人有关的。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的亚历山德罗科贝塔和他的同事因为进行了实验而获得了物理学奖,他们的实验目的是“了解为什么行人不会相撞”,搞笑诺贝尔奖的组织者说,这项实验旨在了解为什么行人不会经常与其他行人相撞。而另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获得了动力学奖,该研究解释了为什么行人有时会发生碰撞?昆虫学奖:消灭潜艇上的小强!昆虫学奖颁给了一组美国海军研究人员,他们研究了消灭潜艇上蟑螂的最佳方法,那就是使用高效有机磷杀虫剂。这项研究可以追溯到1971年,因此,获得搞笑诺贝尔奖永远不会太晚。运输学奖:勇敢犀牛,不怕困难!研究人员研究了空运犀牛的最佳方法。图片来源:英国BBC网站搞笑诺贝尔运输学奖颁给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宾雷德克里夫等人,他们通过评估多种运输濒危黑犀牛的方法获得了这一奖项。这些犀牛正受到偷猎者的威胁,它们需要被重新安置,以防止过度近亲繁殖。运输打了镇静剂的犀牛的理想方式是用直升机把它们抬起来,而且还要求它们倒挂。研究团队担心犀牛在倒立时可能会出现呼吸和心血管问题,所以他们研究了12头犀牛在倒立被吊起来时的身体反应。事实证明,犀牛们“应付得很好”,而且运输被打镇静剂后颠倒的犀牛还很酷!图片来源:gigazine.net网站以上就是获得今年搞笑诺贝尔奖各个奖项的有趣研究。事实上,自1991年,搞笑诺贝尔奖已经走过30个年头了,它尊重好奇和“富有想象力”的发现,设立初衷的是为了表彰那些让人忍俊不禁后又发人深省的研究。有些事情看似好笑又无趣,但正是因为有了科学家们的钻研精神,我们才能在“废物”背后看到“宝物”,在“无用”深处挖掘“有用”,这些研究也或许正是某一伟大未来科学研究成果的垫脚石,因此,每一个奖项也都应该被尊重。看完搞笑诺贝尔奖以后,是不是对科学多了一度热爱呢?
  •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白春礼院士:我看好物理领域
    黑西装、金属眼镜……在4月13日举行的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开幕式暨中国化学会八十华诞庆祝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以《在发现与创造中不断发展化学科学》为题,展开了首场报告。他回顾了化学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并指出研究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也是化学的使命。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白春礼表示,他看好我国物理研究领域。   化学关注公共安全   白春礼说,多年来,我国化学研究在与生命、材料、环境等学科的交融中,催生了许多新兴交叉的前沿   学科,促进着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转变。“化学在解决新能源危机、探索太空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化肥,它让我们从饥饿中拯救出来 还有各种化学药物的产生,也让人类的健康更有保障。”   化学的使命是什么?针对地沟油、三聚氰胺等社会热点问题,白春礼说,“化学在食品安全检测、化学事故处理救援、炸药与毒品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呼唤化学。这也是我们化学研究的使命之一。”   “如今,我国化学领域论文的数量在国际刊物中与美国并驾齐驱。”白春礼说,“在质量和影响力方面,我国化学论文还需要提高,原创方面还需要创新。”   诺贝尔奖不能规划   去年,汤森路透集团研究服务引文分析师David曾分析,“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将先于生理学或医学奖来到中国。”对这一观点,白春礼认为,“不能提前规划和预测”。   “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是不能人为规划的。相信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专心致力于研究,假以时日就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功。”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白春礼请记者重点关注日前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重大发现。3月8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方宣布,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它的振荡频率。这一消息在世界物理界获得广泛的关注。白春礼认为,这是目前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成果。
  •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当地时间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 佩尔曼宣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哈维· 阿尔特、迈克尔· 霍顿和查尔斯· M· 赖斯,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贡献,三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60万元人民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27b6b641-0912-4f3c-a4c3-daee5c4e492a.jpg" title=" 50628C94-7B2F-4B9C-AB3F-5A584435E530.jpeg" alt=" 50628C94-7B2F-4B9C-AB3F-5A584435E530.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22C6607C60C5E120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由Harvey J Alter与Michael Houhgton以及Charles M Rice获得这一奖项,以表彰他们在血源性肝炎的战争中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血源性肝炎是导致世界各地人们肝硬化和肝炎的主要全球性健康问题。Harvey J Alter与Michael Houhgton以及 Charles M Rice做出了开创性的发现,从而鉴定出一种新型病毒,即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的发现揭示了甲型和乙型肝炎以外的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并使血液检测和新药成为可能,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丙型肝炎病毒(HCV)于1989年首次被发现,它影响着超过1亿7千万人,几乎有3%的世界人口对抗HCV抗体呈血清反应阳性,慢性感染发生在80-85%的急性感染中,可能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HCC)和死亡,HCV属于黄病毒科,具有具有正链单链RNA基因组,可编码3011个氨基酸的多蛋白,该多蛋白随后被病毒和细胞蛋白酶加工成三个结构蛋白(核心、E1和E2)和七个非结构蛋白(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尽管遗传多样性使HCV高度适应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病毒药物的挑战,但对HCV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针对特定抗病毒疗法的新靶标(例如NS5B聚合酶和NS3蛋白酶),这为HCV感染者带来了新希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奖项公布后,网友纷纷点赞评论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6621580-4bc5-42fc-809f-abbafdba6805.jpg" title=" E5A5EE3C-78CA-43EC-9325-5D944A13729B.jpeg" alt=" E5A5EE3C-78CA-43EC-9325-5D944A13729B.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悉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动诺贝尔委员会对人数进行了严格控制,会场不超过30人。 br/ /p
  • 【视频】诺贝尔奖得主夏庞蒂耶:重写生命密码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7日授予两名女科学家,以表彰她们在基因组编辑方法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这里的基因组编辑方法,指的正是当下热门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是埃玛纽埃尔· 沙尔庞蒂耶4年前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时录制的视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让你坚持的事业信念是什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希望自己开发的技术能造福人类和社会 /span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5577CE3784AF00C8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tru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基因剪刀”技术为生命科学研究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并从很多方面造福人类。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7日在新闻公报中说:“这个基因编辑工具拥有巨大能量,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它不仅在基础科学领域引发了变革,还产生了很多创新性成果,并将带来具有独创性的新治疗方法。” /p p 相关阅读: a target=" _blank"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1007/561197.shtml" 诺贝尔化学奖花落2位女科学家,历届获奖女科学家盘点 /a /p
  •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美以三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Thomas A. Steitz Ada E. Yonath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45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以三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奖。这三位科学家为美国的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的Ada E. Yonath。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1952年出生于印度的Chidambaram,美国公民。1976年从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结构研究部资深科学家和团队领导人。Thomas A. Steitz,1940年出生于美国密尔沃基市,美国公民。1966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教授(Sterling Professor)及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Ada E. Yonath,1939年出生于以色列耶路撒冷,以色列公民。1968年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得X射线结晶学博士学位。现为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结构生物学教授及生物分子结构与装配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三位科学家将各获得三分之一的奖金。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奖励的是对生命一个核心过程的研究——核糖体将DNA信息“翻译”成生命。核糖体制造蛋白质,控制着所有活有机体内的化学。因为核糖体对于生命至关重要,所以它们也是新抗生素的一个主要靶标。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励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和Ada E. Yonath这三位科学家,他们在原子水平上显示了核糖体的形态和功能。三位科学家利用X射线结晶学技术标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无数个原子每个所在的位置。   在所有有机体的每个细胞内都存在DNA分子,它们包含的蓝图决定着一个人、一棵植物或一个细菌的外形和功能。但是DNA分子是被动的,如果没有其他东西存在,就不会有生命。   这些蓝图通过核糖体的作用被转变成活物质。依据DNA内的信息,核糖体制造蛋白质——运输氧的血红蛋白、免疫系统的抗体、胰岛素等激素、皮肤胶原质或分解糖的酶等。身体内存在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它们在化学水平上构造并控制着生命。   理解核糖体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对于科学地理解生命是重要的。这一知识可被直接应用于实践,比如,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没有起作用的核糖体,细菌就无法生存。这就是为什么核糖体对于新抗生素来说是如此重要的一个靶标。   今年的三位获奖者均制造了3D模型,展示了不同的抗生素如何绑定到核糖体。这些模型如今被科学家们所应用以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
  • 2013年诺贝尔奖揭晓时间表发布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13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将于10月7日起陆续举行。   今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具体揭晓时间如下:   生理学或医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 7 日 11 时 30 分(北京时间10月 7 日 17 时 30 分)、评定机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物理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 10月8 日 11 时 45 分(北京时间 10月8 日 17 时 45 分) 评定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   化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 9 日 11 时 45 分(北京时间10月 9 日 17 时 45 分) 评定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   和平奖(The Nobel Peace Prize)   斯德哥尔摩时间 10月11 日 11 时(北京时间 10月11 日 17 时) 评定机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   经济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不早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 14 日 13 时(北京时间 10月14 日 19 时) 评定机构:瑞典皇家科学院。   文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按照传统,诺贝尔文学奖的公布(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日期未被确认。一般而言,文学奖的公布时间是在 10 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 评定机构:瑞典文学院   在奖金数量方面,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2012 年的诺奖奖金由 1000 万瑞典克朗缩水至 800 万瑞典克朗,今年奖金的具体数量则尚未公布。   迫不及待,今年诺贝尔奖将花落谁家?&mdash &mdash 预测诺贝尔奖&ldquo 风向标&rdquo 盘点   风向标1: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拉斯克奖(Lasker Award),始自1946年的年度奖,奖励取得了重大医学科学贡献的在世医学研究者。拉斯克奖素有&ldquo 美国的诺贝尔奖&rdquo 之美誉,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自1962年起,获此项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半数以上在随后的数年里又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在医学界又被称作&ldquo 诺贝尔奖风向标&rdquo 。而且,获得基础医学研究奖后再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更高。截至2005年,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至少已有71人相继获得过诺贝尔奖。   风向标2:汤森路透引文桂冠   每年,汤森路透都会利用其研究解决方案Web of Knowledge中的数据,根据诺贝尔奖的生理或医学、物理、化学与经济分类,使用定量数据来分析和预测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根据其发表的研究成果的总被引频次,这些高影响力研究人员被授予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得主(Citation Laureates)称号,预示着他们可能成为今年或不久将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汤森路透是唯一采用定量数据预测年度诺贝尔奖得主的机构,自2002年起,共有26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赢得诺贝尔奖。   风向标3:沃尔夫医学奖   沃尔夫医学奖(Wolf Prize in Medicine),即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Wolf Foundation)颁授沃尔夫奖之一,奖励那些在医学,特别是基础医学方面有重大发现的科学家。许多得主也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风向标4:Google Pagerank   许多人指出,科学期刊用论文引用次数来排行科学家是不科学的,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Sergei Maslov和波士顿大学的Sidney Redner认为Google的PageRank算法对论文的评判方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本质上说, PageRank由论文引用的数目(或指向一个网页的链接数目)统计所得 。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其排名就越高。同时,其引用论文的重要性越高,相应其排名越高。   Maslov和Redner采用了该算法对美国物理学会1893年在期刊(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物理评论快报)以来所发表353268篇论文进行排序,结果发现论文排名Top10的作者大多数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让人惊奇的是,位列第一位的作者Cabibbo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应该是诺贝尔委员会对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Makoto Kobayashi 和Toshihide Maskawa基于Cabibbo的想法所做的重要工作更感兴趣所致。)所有这一切表明:挖掘该清单后面的排名可能是一个预测未来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好方法。   风向标5: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   盖尔德纳国际奖是生物医学界最具声望的大奖,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预备奖,用于奖励在改善人类生活品质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截至2007年,已有69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之前,获得盖尔德纳。盖尔德纳基金会于1957年由加拿大人詹姆斯&bull 阿瑟&bull 盖尔德创建,基金也来自他的个人捐赠。盖尔德纳国际奖是1971年为纪念胰岛素发现50周年而设立的,用于奖励医学领域实质性的重大成就。   风向标6:博彩赔率榜   各大博彩公司在诺奖揭晓前陆续开出盘口,随着开奖日期的临近,还会按照各种&ldquo 空穴来风&rdquo 不断调整赔率。由于诺奖入围名单严格保密,所以各大博彩公司的盘口成了开奖前媒体与业界的&ldquo 风向标&rdquo ,历史上,他们的盘口确有靠谱之时。   风向标7:知名博主   学术圈内一些知名学者预测诺贝尔奖也有个人心得,如北京大学生科院前院长饶毅曾于2002年10月6日(当年诺贝尔奖颁发的前几天)写下了《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工作》,列出了21项他认为应当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7年过去了,除了2005年,每年都有被饶毅预测到的工作获奖。2008年10月5日,饶毅在科学网发表《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详细介绍了钱永健等人的工作,文章写得深入浅出,堪称科普杰作。3天后,诺贝尔奖委员会果然公布,2008年化学奖颁发给钱永健等人。   附:近十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研究领域(2002~2012)   近十年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奖领域分别如下:   2012年: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日本京都大学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弥)与英国发育生物学家John Gurdon(约翰· 戈登)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格登和山中伸弥教授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新闻公报称,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教科书因之改写,新的研究领域被建立起来。通过对人体细胞的重新编程,科学家们创造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2011年: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   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Bruce A. Beutler(布鲁斯· 比尤特勒), Jules A. Hoffmann an(朱尔斯-霍夫曼)和Ralph M. Steinman(拉尔夫· 斯坦曼). Bruce A. Beutler和Jules A. Hoffmann因为&ldquo 他们在先天免疫活化方面的发现&rdquo 而获此殊荣 另一半奖金给了Ralph M. Steinman,因为他发现了树突状细胞在过激免疫中的作用。&ldquo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免疫活化的关键原理,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免疫系统的理解。&rdquo 诺贝尔官方称。   2010年:体外受精技术   被誉为&ldquo 试管婴儿之父&rdquo 的英国科学家RobertG.Edwards(罗伯特· 爱德华兹),因&ldquo 在试管受精技术方面的发展&rdquo 而被授予该奖项。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戈兰· 汉松说,爱德华兹创立的体外受精技术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医学难题,即通过体外受精治疗多种不育症。   2009年: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   美国三位科学家伊丽莎白· 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杰克· 绍斯塔克(Jack Szostak)因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被授予该奖项。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方面称,这三人&ldquo 解决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rdquo ,即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进行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其中奥秘全部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他们的发现提高了人们对于细胞的理解的深度,阐明了疾病机制,有助于未来新治疗方法的发展。   2008年: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 楚尔· 豪森(Harald zur Hausen)因发现人乳突淋瘤病毒引发子宫颈癌获此殊荣,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 巴尔-西诺西(Francoise Barré -Sinoussi)和吕克· 蒙塔尼(Luc Montagnier)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此殊荣。基于HPV的发现,人类研制出了两种能够预防女性第二常见癌症&mdash &mdash 宫颈癌的有效疫苗。   2007年:基因靶向技术   Mario R. Capecchi(马里奥· 卡佩基), Oliver Smithies(马奥利弗· 史密斯)和Martin J. Evans(马丁· 埃文斯)由于在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的DNA重组方面的开创性成绩而获奖。由于他们的发现,产生了一种名别&ldquo 小鼠中的基因打靶&rdquo 的技术。这项技术极其有用,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几乎所有生物医学领域&mdash &mdash 从基础研究到新疗法的研制。   2006年: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   Andrew Z. Fire(安德鲁· 法尔),Craig C. Mello(克雷格· 梅洛)由于发现了一个有关控制基因信息流程的关键机制而获奖。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Craig C.Fire安德鲁· 法尔和克雷格· 梅洛在基因技术的使用方面提供了&ldquo 令人激动的可能性&rdquo 。   2005年:幽门螺旋桿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致病机理   Barry J. Marshall(巴里· 马歇尔)和J. Robin Warren(罗宾· 沃伦)因为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它在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而获奖。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授奖词中说,由于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得原本慢性的、经常无药可救的胃溃疡变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药物短期就可治愈的疾病。   2004年: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   inda B. bucks(琳达· 巴克)和Richard Alex(理查德· 阿克塞尔)由于在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贡献而获奖。人类的嗅觉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inda B. bucks和Richard Alex通过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澄清了人们的嗅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2003年:核磁共振成像的研究   Paul C. Lauterbu(保罗· 劳特伯)和Sir Peter Mansfields(彼德· 曼斯菲尔德)因为发明了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显示人体复杂结构的技术而获奖。诺贝尔奖委员会说,这些发现导致了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上获得突破的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他们的成就是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   2002年: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Sydney Brenner(悉尼· 布雷内), H. Robert Horvitz(罗伯特· 霍维茨)和John E. Sulston(约翰· 苏尔斯顿)因为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程序化凋亡)的遗传调控机理而获奖。诺贝尔奖委员会说,三名科学家的发现对于研究治疗癌症、艾滋病和中风等疾病有着重大作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