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非诺贝酸甲酯标准品

仪器信息网非诺贝酸甲酯标准品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非诺贝酸甲酯标准品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非诺贝酸甲酯标准品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非诺贝酸甲酯标准品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非诺贝酸甲酯标准品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非诺贝酸甲酯标准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非诺贝酸甲酯标准品相关的解决方案。

非诺贝酸甲酯标准品相关的资讯

  • 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5年应聘担任国立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 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现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   主要成就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方程”。   宇称不守恒理论: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理论: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 “细数”诺贝尔奖中的科学仪器研发成果
    新闻专题:   2012年10月10日,随着诺贝尔化学奖的宣布,2012年诺贝尔奖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奖项已经全部揭晓。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已有数百位科学家因数百项研究成果获奖,那么在这么多研究成果中哪些与仪器相关?又有哪些研究成果最终使得某种仪器诞生?   笔者查阅了从1901-2012年历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以下摘录部分与仪器有关的诺贝尔奖。   1、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阿斯顿 (Francis Willian Aston,英国),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1925年,阿斯顿凭借自己发明的质谱仪,发现“质量亏损”现象。   2、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   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   3、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马丁 (Arcger Martin,英国)、辛格(Richard Synge,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成为色谱法其中一大类别。   4、195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泽尔尼克(Frits Zernike,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   5、1972 年诺贝尔化学奖   穆尔(Stanford Moore,美国)、斯坦 (William H.Stein,美国) 、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 Anfinsen,美国), 研制发明了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利用该仪器解决了有关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复杂的生物化学问题。   6、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马克 (Allan M. Cormack,美国)、蒙斯菲尔德(英国),发明X 射线断层扫描仪(CT扫描)。   7、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西格巴恩(Nicolaas Bloembergen,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 肖洛(Arthur L.Schawlow,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8、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鲁斯卡(Ernst Ruska,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 比尼格(德国)、罗雷尔(Heinrich Rohrer,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9、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恩斯特 (Richard R.Ernst,瑞士) ,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   10、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芬恩(John Fenn,美国),田中耕一(日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其中芬恩发明了电喷雾离子源(ESI)、田中耕一发明了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源(MALDI)。
  •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花落谁家?
    p   前不久,科睿唯安发布了2017年的各奖项“引文桂冠奖”。自2002年以来,45位获得“引文桂冠奖”的科学家荣膺诺贝尔奖,因此该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北京时间10月2日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将陆续宣布获得2017年各分类奖项的得主。 /p p   获奖预测是多年来的“传统”节目,各类分析平台、权威机构及个人博客都在为自己“选中”的名单列举获奖理由。 /p p   “引文桂冠奖”、化学权威杂志《化学世界》、著名预测博客等,在25日前后分别对今年的化学奖进行了预测,与碳纳米管、太阳能电池材料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相关的重大成果及其发现者,被认为有望获得第109届诺贝尔化学奖900万瑞典克朗的巨额奖励。北京时间26日,《科学美国人》杂志对此进行了报道。 /p p   strong  “诺奖风向标”指向谁 /strong /p p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是各预测机构中的佼佼者。其基于此前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板块和出版物索引平台Web of Science,发布了2017年的各奖项“引文桂冠奖”。 /p p   自2002年以来,45位获得“引文桂冠奖”的科学家荣膺诺贝尔奖,因此该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其最近一次成功预测是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弗雷泽· 斯托达特。因此,《化学世界》杂志也将今年的奖项得主纳入预测之列。 /p p   今年,科睿唯安化学领域获得“引文桂冠奖”的有三项:第一项授予俄罗斯科学家格奥尔盖· 舒里平(Georgiy Shul& #39 pin)、美国化学家约翰· 伯考(John Bercaw)和罗伯特· 伯格曼(Robert Bergman),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对C-H官能团化的发现有重要贡献 第二项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师吉恩斯· 诺斯科夫(Jens Norskov),因其在实体面材的多相催化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带来了合成氨和燃料电池重大进展而上榜 第三项授予日本的宫坂力(Tsutomu Miyasaka)、韩国的朴南圭(Nam-Gyu Park)以及英国的亨利· J· 斯内斯(Henry J.Snaith),他们因为发现并应用钙钛矿材料实现有效能量转换而获奖。 /p p strong   权威杂志和博客看好谁 /strong /p p   《化学世界》杂志还认为,美国化学物理学家费顿· 艾文瑞斯(Phaedon Avouris)、保尔· 麦克尤恩(Paul McEuen)和荷兰物理学家考恩内利斯· 代克尔(Cornelis Dekker)因对碳基电子产品做出重大贡献,虽然获得了“引文桂冠奖”的物理学奖,但因研究涉及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纳米带等在电子学领域的应用,因此,也有可能受到诺贝尔化学奖的青睐。 /p p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著名博客作者塞缪尔· 劳德认为,诺贝尔化学奖还有可能颁发给围绕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开展原创工作的珍妮弗· 杜德娜(Jennifer Doudna)、伊曼纽尔· 夏波尼(Emmanuelle Charpentier)以及华人科学家张峰(Feng Zhang)。这一提议也获得了遗传生物学家克里斯安托· 盖迪尔瑞兹,以及分子生物学家艾利克斯· 沃尔格的赞同,他们在推特上认为这三个人将拔得头筹。 /p p   此外,还有的著名博客将锂离子电池发明家斯坦利· 惠廷翰(Stanley Whittingham)和约翰· 古德伊纳夫(John Goodenough),以及生物无机化学先驱哈里· 格雷(Harry Gray)和史蒂芬· 利帕尔(Stephen Lippard)列为本届化学奖的竞争对手。 /p p   具体花落谁家,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p p /p
  • 专家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
    p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于DNA修复的机理研究。获奖者分别是来自瑞典的托马斯.林达尔(Tomas Lindahl)与美国的保罗.莫德里(Paul Modrich)和土耳其的阿齐兹.桑贾尔(Aziz Sancar)。 /p p   其中,托马斯.林达尔是中国科学院海外特聘研究员。 /p p   诺奖委员会称,三位科学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细胞如何修复损伤的DNA以及如何保护遗传信息,为我们了解活体细胞是如何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有助于新癌症疗法的开发。 /p p strong   对探索生命本质意义重大 /strong /p p   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人们一度认为DNA是固定不变的结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托马斯.林达尔发现,DNA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稳定,而是会在紫外线、自由基及其他外部条件影响下发生损伤。但是,DNA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细胞中唯一可以在受损后被修复的分子。正是由于一系列的分子机制持续监视DNA,并及时“修修补补”,我们体内的遗传物质才免于崩溃瓦解,生命体相的对稳定状态才得以维持。 /p p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杨运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修复”机制确保了维持生命存在的遗传物质DNA的稳定性,这一机制是维持生命体健康的根本。“可以说,托马斯首先发现了DNA损伤的现象以及修复的机制,都是生命最本质的科学问题。”杨运桂指出。 /p p   研究陆续发现,生命体的衰老、癌症和许多重大疾病都和基因组不稳定有关。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牛登科看来,深入研究DNA的损伤和修复机理对了解相关疾病的起源、降低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降低DNA的损伤率和突变率至关重要。“未来,甚至有望为遗传病人进行定向的基因治疗。”牛登科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p p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孔道春也表示,在应用方面,DNA修复还将有助于基因检查,可能突破对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的难题。 /p p strong   三种路径奠定基础 /strong /p p   “从重要性来讲,与DNA修复的研究早就该获奖了。”孔道春,诺奖桂冠姗姗来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这个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实在太多。 /p p   孔道春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上述三位获奖者分别发现了三种不同DNA损伤的修复路径:碱基脱落、碱基错配以及嘧啶二聚体,并且最早发现了参与各损伤修复的酶。这三种路径的发现,奠定了当今DNA修复领域研究的基础。 /p p   “他们三人不仅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在后续的机理研究中也长期走在世界前沿。”孔道春评价。 /p p   例如,除了DNA损伤和修复现象外,托马斯还发现了多种DNA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重要基因,及这些修复基因的缺陷与人类疾病包括“着色性干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关联。这些成果打开了DNA修复研究领域的大门。 /p p   在牛登科看来,与发现DNA双螺旋分子的沃森和克里克不同,这几位科学家也许并没有一篇划时代的论文,他们获奖,凭借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在特定领域里做着领先于世界的研究。“每一篇论文都保持着较高的质量。” /p p    strong DNA修复在中国 /strong /p p   2005年,杨运桂来到英国癌症研究署从事博士后工作,他的导师便是皇家科学院院士托马斯.林达尔博士,成为托马斯的关门弟子。杨运桂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托马斯不仅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好学术导师,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管理者。他领导卡莱尔学院(Clare Hall)研究所一共招收了不到20位独立研究员,就产生了10多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两位诺奖获得者,包括200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的蒂姆.亨特(Tim Hunt)。 /p p   在杨运桂看来,托马斯不仅在科学上非常严谨,还很关心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知道我带着全家在英国工作,特地为我涨工资。”2008年,杨运桂结束了在托马斯实验室的博士后生涯。托马斯告诉他,“我支持你回中国发展,为中国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贡献你的力量。” /p p   不久后,杨运桂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来到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从当初建立实验室到如今的一些科学研究方向和细节,托马斯一直站在我身后,支持着我。”杨运桂对导师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p p   孔道春与保罗.莫德里师出同门,虽然他入学时莫德里早已离开,但他对这位前辈的治学严谨也深有耳闻。孔道春说:“他们都具备对科学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更善于把握科研的发展方向,总是知道什么问题最重要、最值得研究。” /p p   目前为止,托马斯三次来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最近一次在2014年,他来到中国参加第四届DNA损伤应答与人类疾病国际研讨会时,曾向与会者表高度评价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中取得的进步。 /p p   “国内的学者正在这个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中开展越来越多的原创性研究。”杨运桂说,他回国时,国内只有不超过20个研究组开展与DNA修复领域直接相关的研究,如今不少于80余个研究组参与了这个重要前沿基础领域的研究。 /p
  • 陈志敏:诺贝尔奖和国家奖一样 不得毛遂自荐
    2月14日上午,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悉数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做客人民网科技频道,与网友们深谈该项奖励。当被问及该奖项的评选机制与诺贝尔奖有何不同时,陈志敏表示:“诺贝尔奖采用的是提名制,而国家奖是推荐制,但前提都是不得毛遂自荐”。   陈志敏透露,国家奖主要的组织机构分成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按照条例的规定,有20个人左右的学者、专家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   第二部分由奖励委员会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五大奖各自的评审委员会负责奖励评审工作,同时,根据相关项目评审需要,评审委员会可以设立评审组。   第三部分是工作机构,由科技部统管科技奖励评审组织工作,具体工作由国家科学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实施,也作为奖励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办事机构。另外还有一个推荐渠道,国家奖励的很多项目是依靠国务院各部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全国性行业学会的推荐,还有专家个人的推荐。   对于今年国家奖在推荐阶段的不同,陈志敏称:“在择优推荐的原则基础上,本届国家奖特别增加了公示程序。”各部门及单位推荐的项目必须先进行公示,由国务院各部门推荐项目,必须在本系统内公示,同时也要求在完成单位内部进行公示,公示时间约80天。   相对于诺贝尔奖的提名评选机制,国家奖采用的是推荐制。从1999年开始,国家奖就实行了推荐制,不受理个人自荐和申报。而诺贝尔奖采用的是提名制,有提名权的人来做提名,实际上也是一种推荐制,但明确规定不得毛遂自荐。
  • 2014年搞笑诺贝尔奖盘点:很轻松 很科学
    就在2014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揭晓之前,美国科学幽默杂志《不大可能的研究》颁发了今年的&ldquo 搞笑诺贝尔奖&rdquo 。这一奖项专门授予那些&ldquo 乍一看好笑,之后引人深思&rdquo 的研究工作,自然科学类的获奖者均为严肃的科学家、成果基本都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科学杂志上,颁奖者和一些评委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还有&ldquo 搞笑诺贝尔奖&rdquo 的得主后来成了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因为落到头上的一个苹果,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里程碑。不知道那时有没有人问牛顿:研究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上,究竟有什么用?   然而今天,研究基础科学的科学家们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美国议员质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为什么要支持苍蝇如何在传送带上爬行的研究 在中国,有人嘲笑科学家研究石头剪子布怎样胜率高&hellip &hellip 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自然的奥秘:苍蝇腿上的特殊结构或许将导致新材料的出现,猜拳则研究了在竞争环境中,人们面对不确定和不完备的信息时,如何进行决策。就如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看似滑稽的标题下,是一个又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   科学,就是一场发现之旅,就是要找到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隐藏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很可能会反过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耐心的简单实用主义,伤害的可能是人类的未来。   物理学奖   踩到香蕉皮时鞋底与香蕉皮间的摩擦力   ●获奖者:日本东京北里大学的马渕清资教授   ●研究内容:科学家们设置一系列传感器来测量在正常步速下的摩擦状况,然后看踩香蕉皮到底有多滑。此外,他们还测量了新鲜香蕉皮正放和反放时的不同效果,及其他一些水果皮的摩擦系数。   ●主要结果:香蕉皮内侧的细胞瞬间破裂后,挤压出多糖汁液。这是一种以囊泡多糖凝胶为主要成分的润滑液。这种润滑液非常有效,导致地面甚至比抹了润滑油的金属板还滑。   ●点评:这一成果正在应用到人类的活动关节的研究中。香蕉皮中的有机黏液在人体关节中也有发现。马渕清资说,这能够帮助设计出更好、更润滑的人工关节。   生物学奖   狗便溺时能感知磁场   ●获奖者: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希内克· 布尔达和捷克生命科学大学的弗拉斯蒂米尔· 哈特等   ●研究内容:科学家们在两年的时间里,研究了37个品种的70条狗在户外自由便溺时的位置。   ●主要结果:在地球磁场处于&ldquo 稳定&rdquo 的状态下,狗在便溺时会将身体与地球南北轴线对齐。但在太阳耀斑等地球磁场&ldquo 不稳定&rdquo 时,狗便溺的位置就变得随意了。   ●点评:这是首次清晰、简单地证实地球磁场的波动会影响哺乳动物的行为。这项研究迫使生物学家不得不重新认真考虑磁暴可能对生物带来的影响。   极地科学奖   驯鹿看到人类假装成北极熊会作何反应   ●获奖者:挪威奥斯陆大学的艾格利· 雷蒙和辛德· 奥菲斯托尔   ●研究内容:研究者总共实验了72次,其中67次以人类姿态,也就是全套深色登山服接近驯鹿 另外5次,研究者假扮成北极熊&ldquo 伏击&rdquo 驯鹿。   ●主要结果:当研究者以北极熊的样子接近斯瓦尔巴特群岛的驯鹿时,驯鹿的警戒、逃跑启动、逃跑距离分别是研究者以人类姿态靠近时的1.6倍、2.5倍和2.3倍。   ●点评:这是一项动物行为学和进化学的研究,研究者想搞清楚的是,相对安逸的环境是否能改变驯鹿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性。   营养学奖   利用婴儿粪便里的细菌做香肠   ●获奖者:西班牙食品科学家拉奎尔· 卢比奥和安娜· 约弗雷等   ●研究内容:研究人员具体分析了43份来自于健康婴儿的粪便,从中分离出细菌并进行RNA测序,发现了109种乳酸菌,结果表明有3种乳酸菌可以制作香肠。   ●主要结果:食品微生物学家约弗雷说:&ldquo 对于那些不能进食奶制品的消费者来说,食用这种香肠能让他们摄入更多益生菌。&rdquo   ●点评:这是一项改变人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人体微生物被称为人类第二基因组,与健康息息相关。其中,肠道菌群是人体微生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开发出适合的人体微生物干预或治疗方法,是科学家的目标之一。   心理学奖   &ldquo 夜猫子&rdquo 可能有&ldquo 黑暗三合一特征&rdquo   ●获奖者:英国利物浦霍普大学的艾米· 琼斯、明娜· 里昂,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彼得· 乔纳森   ●研究内容:研究人员测试了263个男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和作息习惯,以检验经常熬夜的人是不是更易有&ldquo 黑暗三合一特征&rdquo &mdash &mdash 自恋、控制欲和心理变态。   ●主要结果:结果发现,晚睡晚起的大学生确实在这三个维度上得分比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mdash &mdash 他们的性格特质其实都还处于正常范围之内。科学家也坦陈,这个实验只测量了晚睡和早睡这一维度,不能排除其他未知维度的影响 而且在选择受试者上过于单一,因此这个答案并不是绝对的。   ●点评:科学家们一直想搞清楚究竟哪些因素会对人类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生物钟是其中之一。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是不是最合适的?改变会产生哪些影响?这一实验让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前进了一步。   神经科学奖   为什么会在面包上看到耶稣的脸   ●获奖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李康教授等   ●研究内容:研究者向受试者展示完全随机的图像,并扫描他们大脑中负责面部识别的区域。研究者告诉受试者图像中隐藏着人脸或字母,但其实并没有。结果受试者声称在其中34%的图像中看到了人脸、在38%的图像中看到了字母。大脑扫描显示,这些受试者大脑中负责面部识别的区域确实有活动,也就是他们确实&ldquo 看&rdquo 到了。   ●主要结果:这再次证明了&ldquo 人脸空想性错视&rdquo 的存在,并表明大脑前额叶皮质和腹侧枕颞皮质均参与这一过程。当人们观察到类似人脸的特征时,这些神经元会活跃起来,将这些特征整合成一张脸&mdash &mdash 只要眼前出现一点&ldquo 可能是张脸&rdquo 的线索,我们都能将其补成一张人脸。   ●点评:在烤焦的面包片上看到了耶稣画像、在火星上看到了神秘人脸、在土豆片上看到了&ldquo 猫王&rdquo &hellip &hellip 这只是&ldquo 人脸空想性错视&rdquo 。李康说:&ldquo 你能看到什么脸取决于个人的期望和信仰。比如说佛教徒估计在面包上看不见耶稣,最多能看见佛祖。&rdquo 这一功能对人类有很大帮助&mdash &mdash 要知道,在社交活动中脸盲或者无法辨别出隐藏在昏暗中的脸,都可能使自己付出巨大的代价。   公共卫生奖   养猫人是否易患心理疾病   ●获奖者:捷克查尔斯大学的雅罗斯拉夫· 弗莱格尔等   ●研究内容:这是一项统计学调查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猫的粪便里含有一种狡猾的寄生虫&mdash &mdash 弓形虫。而弓形虫可能会引发人精神分裂、导致自杀和脑癌。除了获奖的捷克科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大卫· 汉诺威教授等人发现,在曾经被猫咬过的750名患者中,有高达41%的人患有抑郁症。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医学院调查了超过45000名丹麦女性,结果发现,感染弓形虫的女性的自杀概率比未感染女性高出1.5倍,而且随着体内弓形虫抗体的增加,自杀概率持续上升。   ●主要结果:暂时未能确定弓形虫导致女性企图自杀的机理,但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关联,因此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点评:很多科学家认为,精神疾病与脑部病变有关。那么是什么造成脑部病变,基因突变、环境变化,或是寄生虫?科学家们正在试图弄清楚其中的关联。   医学科学奖   用腌猪肉条止住流鼻血   ●获奖者: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所属底特律医疗中心的伊安· 汉弗莱斯医生和印度的索娜尓· 萨莱娅医生   ●研究内容:一名患血小板无力症的4岁女孩流鼻血不止。在药物与紧急手术治疗均无效的情况下,医生以腌猪肉做成的3.5厘米长的&ldquo 鼻腔止血塞&rdquo ,成功地止住了鼻血。   ●主要结果:猪肉中有凝血因子,而腌制所用的高浓度盐可以在鼻子里吸收液体,并造成显著的黏膜水肿,进而使血管产生一种生理填塞现象达到止血的目的。但医生并不推荐使用这种方式治疗常规鼻出血,因为腌猪肉上难免存在细菌或者寄生虫,可能引发感染。   ●点评:这种止血方法可追溯到19世纪初,科学家解释了其中的科学依据。其实人类有很多有益的经验,比如用砒霜治疗白血病。但是这种经验并不精确,不知道是否具有普适性,又是什么导致了治疗中的个体差异。今天,我们从中找出规律,未来可能开发出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艺术奖   名画是否会减少疼痛   ●获奖者:意大利科学家玛丽娜· 德· 托马索、米歇尔· 萨尔达罗和保罗· 利夫雷亚   ●研究内容:研究人员招募了12名男性和12名女性,让他们从达· 芬奇、毕加索和波提切利等艺术大师的300幅作品中,挑选出他们自己认为最丑陋和最美丽的作品。接下来,要求受试者盯着这些作品或看着一块白板,与此同时,朝受试者手上发射能够产生刺痛的短激光脉冲,并对痛感打分。   ●主要结果:结果显示观看美丽作品确实能够让疼痛感降低,这一点在脑部扫描中得到了印证。研究人员表示,疼痛能够被人们的想法所左右,&ldquo 包括注意力和情绪&rdquo 。不过,还没有证据显示丑陋的作品会让疼痛感加剧。   ●点评:这是一项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研究。科研人员建议,医院的建设除了考虑功能外,也应该加入艺术美学的考虑,这样可以缓解病人的疼痛和焦虑。
  • 法美科学家分享2012诺贝尔物理学奖
    北京时间10月9日下午5点45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David Wineland)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二人将平均分享800万瑞典克朗奖金。   Serge Haroche   David J. Wineland   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法国公民。1944年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1971年从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法兰西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   大卫维因兰德(David J. Wineland),美国公民。1944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洲密尔沃基。1970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   量子世界里的粒子控制   塞尔日阿罗什和大卫维因兰德独立地发明并拓展出能够在保持个体粒子的量子力学属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测量和操控的方法,而这在之前被认为是不能实现的。   在不破坏单个量子粒子的前提下实现对其直接观测,两位获奖者以这样的方式为量子物理学实验新纪元开辟了一扇大门。对于单个光子或物质粒子来说,经典物理学定律已不再适用,量子物理学开始“接手”。但从环境中分离出单个粒子并非易事,而且一旦粒子融入外在世界,其神秘的量子性质便会消失。因此,许多通过量子物理学推测出来的现象看似荒诞,也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研究人员也只能进行一些猜想实验,试图从原理上证明这些荒诞的现象。   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维因兰德与研究小组一起成功地实现对量子碎片的测量和控制,颠覆了之前人们认为的其无法被直接观测到的看法。这套新方法允许他们检验、控制并计算粒子。   他们的方法大同小异。大卫维因兰德是先捕捉带电原子或者离子,再利用光或光子来控制及测量它们。   塞尔日阿罗什采取了相反的方法:通过发射原子穿过阱,他控制并测量了捕获的光子或光粒子。   两位获奖者均在量子光学领域研究光与物质间的基本相互作用,这一领域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涌现了相当多的成就。他们的突破性的方法,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朝着基于量子物理学而建造一种新型超快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就如传统计算机在上世纪的影响那样,或许量子计算机将在本世纪以同样根本性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极端精准的时钟在他们研究的推动下应运而生,有望成为未来新型时间标准的基础,而其精准度超越现代铯时钟百倍以上。
  • 2012搞笑诺贝尔奖公布:黑猩猩看屁股认个体
    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今天揭晓,共颁发十个不同领域的奖项。俄罗斯一家公司因将老旧武器制成钻石获和平奖 荷兰和美国科学家因发现黑猩猩通过屁股辨认个体获解剖学奖 文学奖授予了美国政府责任署,以表彰他们发表的有关如何准备一份报告的报告的报告的报告。   搞笑诺贝尔奖(The Ig Nobel Prizes)是在美国举行的一项年度奖项,是对诺贝尔奖的搞笑模仿,其主要奖励那些“不同寻常”或者“细碎”的科学研究成果。之所以设立这个奖项,其目的是为了奖励那些“乍看起来让人发笑,但是随后发人深省”的研究工作。   美国政府责任署(GAO)在今年5月1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获得了这一殊荣,该报告的标题是《应采取行动重新评估估算成本报告和研究的努力所造成的影响》。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称颁发这一奖项的原因是:该政府部门的做法阐释了“如何准备一份报告的报告的报告的报告的报告…”   此次颁奖典礼主办方,《不可思议研究年报》编辑马克亚伯拉罕(Marc Abrahams)评价说本次颁奖典礼上充满了头发,咖啡,鱼,歌剧演员,还有满天飞的纸飞机。当然他所说的这些指代的就是本次评选中的一部分或将作品,比如对死去三文鱼大脑的研究,还有为什么头发会变绿色等等。   但是尽管看上去有些不着边际,这一奖项的背后目的却是严肃而认真的:主办方邀请了5位真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到现场为获奖者们颁奖。这些学术大师包括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杜德利赫施巴赫(Dudley Herschbach),199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里奇罗伯茨(Rich Roberts),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罗伊格劳伯(Roy Glauber),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杰克肖斯塔克(Jack Szostak),以及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   主办方还竭力让颁奖典礼现场呈现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氛围:经济学奖得主马斯金博士被安排了一场“赢取和诺奖得主约会大赛”的环节,让在场的观众们打开自己手上的小册子,如果上面有一个特殊记号的观众就是幸运的受邀嘉宾 主办方也努力让现场保持着高效的快节奏:那些受邀之后特地从世界各地自费飞来的获奖者们只被允许用60秒的时间来致获奖词。   而掌控这一切节奏的人,就是两位可爱的8岁小姑娘,当获奖者说话超过60秒时,她们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大声喊着:“这太无聊啦!!”   获奖名单:   心理学奖   来自荷兰的Anita Eerland和Rolf Zwaan,以及来自秘鲁的Tulio Guadalupe被授予搞笑心理学奖,其研究题目是《向左倚靠会让埃菲尔铁塔看上去更小一些》。   和平奖   俄罗斯SKN公司被授予搞笑和平奖,以奖励他们将老旧的俄国武器制作成钻石的生意。   声学奖   来自的日本的Kazutaka Kurihara和 Koji Tsukada被授予声学奖,以奖励他们发明的“沉默枪”这是一种可以打断人说话的机器,其原理是让说话者听到自己稍有延迟的说话声音……   神经科学奖   美国科学家Craig Bennett,Abigail Baird,Michael Miller,和George Wolford被授予搞笑神经科学奖。以奖励其在脑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显示,利用复杂的设备加上简单的统计学方法,你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得出有意义的脑活动研究结果甚至是在一条死去的三文鱼身上也是如此!   化学奖   拥有瑞典和卢旺达双重国籍的Johan Pettersson被授予搞笑化学奖,以表彰其揭示了这样一个奥秘:为何在瑞典小城Anderslov的某些房屋内,一些人的头发会变绿?   文学奖   今年的搞笑文学奖被授予美国政府责任署(GAO),以表彰他们发表的有关如何准备一份报告的报告的报告的报告……   物理学奖   美国研究人员Joseph Keller 和Raymond Goldstein以及英国科学家Patrick Warren和Robin Ball获此殊荣,他们的研究课题是“人类马尾辫中头发的运动及受力平衡”。   流体力学奖   美国科学家Rouslan Krechetnikov和Hans Mayer 对液体的溅出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考察的课题是:人们在端着咖啡杯走动时咖啡的溅出情况……   解剖学奖   荷兰科学家Frans de Waal和美国科学家Jennifer Pokorny获得这一奖项,他们的研究确认黑猩猩可以通过辨认同类的屁股照片来认出不同的个体……   医学奖   法国科学家Emmanuel Ben-Soussan和Michel Antonietti获得搞笑医学奖,他们的研究给出了医生该如何进行结肠镜检查,从而让他们的病人发生爆炸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 中国诺贝尔奖!首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
    今天(9月19日),备受社会关注的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揭晓了首届获得现设“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两个年度奖项的科学家名单。生命科学大奖由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教授获得,物质科学奖由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获得,获奖者将获得单项100万美元的奖金。或成为“中国诺贝尔奖”  未来科学大奖于2016年1月17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共设立“生命科学大奖”和“物质科学大奖”两个奖项,奖金各为100万美元。以表彰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要求其获奖工作主要在中国大陆或港澳台地区完成,但不限国籍。获奖者可以是个人或者团队,原则上每个奖项不超过5名获奖者。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的消息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被期冀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也指出,“未来科学大奖是第一个延生于中国民间公益组织,由企业家群体发起成立的奖项,填补了中国民间权威科技奖项的空白 瑞典有诺贝尔奖,香港有邵逸夫奖,而未来科学大奖作为后起之秀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后续将增加数学、计算机等奖项  未来科学大奖首期募集100%由中国人出资,生命科学捐赠人包括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和张磊。物质科学捐赠人有邓锋、吴鹰、徐小平,和吴亚军。未来论坛创始理事兼秘书长武红则透露,根据目前的奖金捐赠情况,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已确定新增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项,未来还将陆续扩大奖项范围,增加应用技术等奖项。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主要为大奖评选提供科学专业和学术支撑,由9人组成。第一任委员会包括两位数学家(夏志宏、田刚)、两位物理学家(丁洪、文小刚)、两位化学家(何川、谢小亮)、两位生物学家(饶毅、王晓东)和一位计算机学家(李凯)。2016年生命科学大奖获奖人:卢煜明  卢煜明(LO Yuk Ming Dennis),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尤其致力于研究人体内血浆的DNA和RNA。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嘉诚医学讲座教授兼化学病理学讲座教授。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卢煜明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卢教授在1997年和1998年的工作中发现,母体血液中存在着胎儿的游离DNA。基于这些早期发现,卢教授展开了一系列前沿工作来研究这些胎儿游离DNA的特性,证明了使用胎儿游离DNA来诊断遗传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实际性,最终开创了利用第二代基因测序来检测唐氏综合症的新途径,并在90多个国家得到了应用。  获奖评语:  奖励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主要贡献:  “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卢煜明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卢教授在1997年和1998年的工作中发现,母体血液中存在着胎儿的游离DNA。基于这些早期发现,卢教授展开了一系列前沿工作来研究这些胎儿游离DNA的特性,证明了使用胎儿游离DNA来诊断遗传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实际性,最终开创了利用第二代基因测序来检测唐氏综合症的新途径,并在90多个国家得到了应用。仅在中国,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孕妇接受这项测试。这种革命性的方法为全球无数孕妇提供了无创产前诊断。  孕妇产前诊断能避免胎儿遗传病的发生。例如,唐氏综合症,即21三体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病因在于胚胎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导致体格发育迟缓及智力缺陷。孕妇产前检查可以诊断及避免唐氏综合征。然而,唐氏综合征及类似遗传性疾病的常规产前检查均需实施羊水穿刺后进行DNA分析,这种创伤性的检测会增加终止妊娠的风险.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研发非侵入性产前诊断技术检测胎儿遗传异常。虽然胎儿有核细胞能够进入母亲的血液,但这些细胞数量稀少。卢教授在1997年和1998年的工作中发现母体血液中存在着胎儿的游离DNA 。基于这些早期发现,卢教授展开了一系列前沿工作来研究这些胎儿游离DNA的特性,证明了使用胎儿游离DNA来诊断遗传性疾病的可行性和实际性 ,卢教授的工作最终使得利用第二代基因测序来定量测量胎儿DNA的方法用于唐氏综合症检测。这种无创产前检测已用于90多个国家。仅在中国,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孕妇接受这项测试。这个革命性的方法为全球无数的孕妇提供了无创产前诊断。2016年物质科学大奖获奖人:薛其坤  薛其坤,1963年出生于山东临沂市。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2012年提出界面高温超导,2013年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开辟全新领域。曾入选万人计划首期杰出人才,2014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包括3篇science、3篇nature physics、30篇Phys. Rev. Lett.、1篇PNAS、40余篇Phys. Rev. A/B、40余篇Appl. Phys. Lett.和4篇英文特邀综述文章或书章节),文章被引用3900多次(两篇代表性文章PRL94和PRL95分别被引用215次和126次)。  获奖评语:  奖励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单层铁硒超导等新奇量子效应方面做出的开拓性工作。  主要贡献:  薛其坤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对奇特量子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分子束外延生长是一种先进的薄膜生长方法,能在材料衬底上一层一层地生长单晶薄膜。他和合作者制备了多种高质量的单晶薄膜材料,这使他们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在钛酸锶衬底上的单层铁硒高温超导现象。这两个发现被许多研究小组重复出来,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发出更多的相关研究活动,有望进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超导的临界温度,从而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在一个通常的导电材料中,电流是线性正比于外加的电压,电压和电流的比值则是这个材料的电阻,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同时也意味着电流的传输会产生热,产生的热量正比于电阻以及电流的平方。这正是人们为什么可以利用电流来产生有用的热,但这也是为什么电流会浪费无用的热甚至会产生有害的热,目前整个微电子产业都面临着发热的瓶颈问题。但是,在以下两个奇异的量子现象中 - 超导和量子霍尔效应,发热问题可以被完全避免,也就是说欧姆定律可以被完全违反。正是由于它们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应用前景,对这两种量子现象的研究成为过去几十年内凝聚态物理的热点研究领域。同时,这些研究经常是以跳跃的方式,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库,并不时地突破凝聚态物理的范畴。超导领域中获得的五项诺贝尔奖和量子霍尔效应领域中获得的两项诺贝尔奖就是很好的证明。  清华大学的薛其坤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对这两种量子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分子束外延生长是一种先进的薄膜生长方法,能在材料衬底上一层一层地生长单晶薄膜。他和合作者制备了多种高质量的单晶薄膜材料,这使他们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在钛酸锶衬底上的单层铁硒高温超导现象。  量子霍尔效应是指强磁场下二维电子材料中出现的横向电导(电阻的倒数)量子化现象。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纵向电阻消失:电子可以在材料的边缘上不发热地传导。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指由磁性极化电子代替外加磁场所产生的量子化的霍尔效应。由于磁性极化电子模拟出的外加磁场比现有实验室可达到的最强外加磁场高一百倍,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认为是未来室温量子器件的一种可能实现方法。虽然理论上人们认为这种效应完全可以存在,但真正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材料制备和原位测量上存在着巨大的挑战。2012年12月薛其坤领导的小组首次报道,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出铬掺杂(Bi,Sb)2Te3拓扑绝缘体的薄膜,并用该薄膜制备场效应器件,在极低温和零磁场条件下观察到霍尔电阻达到了量子化的数值即h/e2 约25.8千欧姆,标志着实验上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超导现象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指的是当温度低于一个特定的临界温度(Tc)时,一些材料中出现的完全零电阻和理想抗磁的现象, 超导现象于1911年在水银中首次发现(Tc ~ 4K or -269摄氏度, 是非常低的温度)。1986年人们在一些铜氧化合物材料中发现了高很多的Tc(77 K,或高于液氮温度),2008年又在一些铁砷或铁硒材料发现了较高的的Tc(40 K)。2012年2月薛其坤领导的小组首次报道,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导电钛酸锶衬底上生长出的单层铁硒具有大幅提高的Tc(40 K,甚至可能超过77K),相比之下块材的铁硒Tc只有约10 K。这个发现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很薄的薄膜材料一般会压制Tc,因此这个发现开辟了一种界面增强超导的新途径。  薛其坤做出的这两个发现被许多研究小组重复出来,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激发出更多的相关研究活动,有望进一步提升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超导的临界温度,从而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 药学专家解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引发的争议
    p   近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再次引发关于中药与西药的口水战: /p p   有人认为此奖意味着中药终于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扬眉吐气,不再因药理机制不明确、作用成分不明等原因受人诟病 也有人指出,青蒿素的发现是借助了严格的现代化制药手段,现代医学才是最大功臣,中药的“不科学性”依旧存在。 /p p   当然也有人指出中西医结合才是从诺奖中应得的启发& amp #823& amp #823 /p p   10月7日,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孔令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很多人习惯把化学药物与中药对立起来,实际上两者有很大的联系,化学药物来源于中药和天然药物,两者治病时起作用的物质基础都是化学成分。 /p p    strong 青蒿素到底是中药还是西药 /strong /p p   1971年10月4日,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屠呦呦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并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该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 /p p   那么,屠呦呦提取出来的青蒿素究竟算是中药还是西药? /p p   “现在临床上用的青蒿素大多是它的衍生物,如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珀单酸酯等等。这些都是化学药物,不算是中药。”孔令义解释说,“但是青蒿素本身是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纯化合物,按照现在执行的中国西药审评办法,从中药中提取得到的天然化合物可以算是中药的一类新药,也可以算做化学药物的一类新药,两条路都能走得通。” /p p   1973年,屠呦呦课题组研发出了青蒿素的衍生物——双氢青蒿素,将抗疟的疗效提高了10倍。目前临床使用的都是青蒿素的衍生物,很少直接使用青蒿素,因为纯化合物不溶于水,而合成的青蒿素衍生物,经过了筛选和毒性试验,具有抗疟疗效好、水中溶解度大的特点。 /p p   由此可见,青蒿素作为纯化合物既可以算作中药,也可以视为西药。但是,青蒿素的衍生物或者说它的结构修饰物通过了化学反应,不再是纯化合物,而是属于化学药物的范畴,应算西药。 /p p    strong 青蒿疗效好为何被“埋没” /strong /p p   虽然,早在1700年前,中医典籍就记载了青蒿治“疟疾寒热”的疗效。并且在中国古代也有直接应用青蒿治疗疟疾的实践。 /p p   但是,一个奇特现象是:在中国历史上,青蒿确实并未成为广泛使用并被证明有效的抗疟药物。 /p p   即便在《本草纲目》出现以后,中国的疟疾肆虐情况依然严重,史书中多有记载,甚至就连清康熙帝1693年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后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抗疟药奎宁的原料)而康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有疟疾病人三千万,当时每年病死有数十万,疟疾位于五大传染病之列。 /p p   那么,人们不禁会问:青蒿为何会被“埋没”? /p p   有专家解释,中国历史上多个药典记载了青蒿主治“疟疾寒热”,但都有一个同样问题:没有给出科学的服用方法。 /p p   孔令义认为,青蒿成为真正有用的药物,是经历了严格的现代制药流程之后。 /p p   当屠呦呦确认青蒿的粗提取物对鼠疟、猴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后,一套现代制药流程便启动了。这种“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的模式,是所有现代正规药物出厂上架前必经的流程。 /p p   经过这个流程后所得的青蒿素,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毒副作用都非常明确。而这个过程,与传统的五行相生等中医理论和君臣相佐等中药理论,已经是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p p   专家认为,青蒿素作为世界上新兴的抗疟疾类药物,其发明过程与1820年诞生的老牌抗疟疾药物奎宁,以及阿司匹林、吗啡等药物其实非常相似。其实质都是古人通过经验发现了某些植物具有特定治疗,但只有经过现代方法提取某些有效成分,如同柳树皮中提取阿司匹林、金鸡纳树中提取奎林、罂粟树中提取吗啡一样,当青蒿素从青蒿这种植物中剥离开来,成为疗效和不良反应都十分明确的真正药物时,才能真正意义上造福人类。这也是所有现代药物的研发路径。在这方面,青蒿素可谓给中国的传统药物做出了榜样。 /p p   (原标题:别吵了,青蒿素既是中药也是西药) /p
  • 精密光谱专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霍尔受聘华东师大名誉教授
    10月28日,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翰霍尔教授从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手中接过了名誉教授的证书。   当天,约翰霍尔以“光学频率梳”为题,与华东师大师生分享了他有关科学需求、理念重塑、创新和机缘的故事,以及诸多富有价值、出人意料的实际应用。   “霍尔教授的名字如雷贯耳,今天能够亲眼目睹这位诺贝尔得主和专业大师的风采,我觉得非常幸运。”物理系2008级博士方易说,“而且更幸运的是,我们还近距离地与他进行了交流,例如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的瓶颈等,这种经历实在太让人难忘了。”   武愕副教授是华东师大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名青年教师,她去年在德国进行学术交流时,曾与霍尔教授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他是我们这一领域领头羊式的人物。”武愕说,“这次他能够来到学校并受聘为名誉教授,无论对学校还是对我们实验室所有成员来说,都是一次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我们与他交流实验室目前在做的项目,他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想法,受益匪浅。”   讲座结束后,霍尔教授被同学们团团围住。同学们就如何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如何有效进行学术研究、如何将个人兴趣与研究相结合以及霍尔教授获诺贝尔奖经过等问题,与霍尔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约翰霍尔教授在精密光谱、光速测量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以及“光学频率梳”的技术发明实现了简单直接的光学频率测量,并已在科学、气象学和诊断性药物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三人获诺贝尔化学奖 发明世界上最小机器
    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  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让-皮埃尔索瓦日出生在法国,目前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 弗雷泽斯托达特出生在英国,目前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 伯纳德费林加出生在荷兰,目前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工作。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开发出来的机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时可移动执行特定任务。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这三位获奖者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将化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  近年来,三位诺奖得主的成果已经成为全世界科研人员开发分子机器的“工具箱”,开创了分子机器的发展道路。目前已有科学家在轮烷的基础上建造出一个可以抓取并连接氨基酸的分子机器人 还有研究人员将分子马达和长聚合物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将光能储存在分子中,有望开发出新型电池及光控传感器。  费林加在现场电话连线时说,得奖消息令自己“很震惊”,同时感到荣幸。他表示,荣誉属于全体科研合作者,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如此骄人的成果。  费加林对其获奖成就解释说:“一旦在分子层面控制了运动,就为控制其他各种形式的运动提供了可能。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新材料的研发开启了广阔前景。”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3.33万美元),将由这三位获奖者平分。 据新华社  ■ 背景  诺贝尔化学奖  曾有171人获奖一人梅开二度  化学奖是众多诺贝尔奖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的发起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就是一名化学家。诺贝尔的不少发明和成就,都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根据诺贝尔的遗愿,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化学领域做出最重大发现或进展的人”。  受战争和“宁缺毋滥”影响 八年未颁发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至今总共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这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该奖项于每年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截至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在被颁出的106次诺贝尔化学奖中,有63次被颁给了单独的个人,23次同时颁给两人,21次同时颁给三人,三人是诺奖单项获奖人数的上限。  与居里一家“有缘”母女和女婿均获奖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法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约里奥。1935年获奖时约里奥只有35岁。值得一提的是,约里奥的妻子是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1935年夫妇二人因在合成新型放射性元素方面有突出贡献,而被同时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化学家约翰芬恩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已是85岁高龄,系最年迈获奖者。  此外,除了居里夫人的长女外,历史上还有3名女性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其中,有2人是单独得奖:居里夫人1911年获奖,此前在1903年,她已经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英国生物化学家多萝西玛丽霍奇金因促进蛋白质晶体学发展而单独获奖。  最近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是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2009年,她凭借在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与另外两人一同获奖。(宗和)  ■ 科普  “世界最小机器”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世界上存在小到只有千分之一头发丝粗细的机器吗?答案就是刚刚助力三位科学家摘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分子机器。  人类是如何用自己一双大手来制造出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世界最小机器”?这是一个关于科学家们如何将分子成功连接起来并设计出从微型电梯、微型发动机到分子肌肉的故事。  第一步,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而且这两个分子能够相对移动   第二步,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即将一个环状分子套在一个哑铃状的线形分子轴上,且环状分子能围绕这个轴上下移动,并成功实现了可以上升高度达0.7纳米的“分子电梯”和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   第三步,费林加设计出了在构造上能向一个特定方向旋转的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一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有了这三步,分子机器就可以动起来了。  评选委员会表示,就像19世纪30年代,当电动马达被发明出来时,科学家未曾想过它会在电气火车、洗衣机等被广泛运用。而分子机器正如当年的电动马达一样,未来很有可能将用于开发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等。据新华社  ■ 身边人看诺奖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后,针对三位获奖科学家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以及他们发明出的“世界上最小的机器”,记者询问了一些大学生和小学生,了解一下身边人对此有何看法。实习生 李晨晖  你认为“分子机器”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清华化学系(大一):分子机器应该是和传统的机器没有很大差别,都是一种能源做功的机器,但分子机器的尺寸非常小,且与传统机器的功能用途有所不同。  北外英语系(大三):分子机器应该是一种在分子层面制作出来的超小型工具吧,这种机器有分子结构,有一定动力系统。  小学生(五年级):非常非常小,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小,能够做很多大机器完成不了的事情。  你觉得机器最小能做到多小?  清华化学系(大一):分子机器可以做到纳米级别的大小,毕竟分子机器需要完成做功,所以还是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分子才能具有机器的功能。  北外英语系(大三):机器即使做得再小也应该包含一些必要的结构。我知道的最小单位就是纳米了,分子机器也可以做到纳米级吧。  小学生(五年级):比芝麻还要小,比跳蚤还要小的,需要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  对于分子机器的未来用途,你有何猜想?  清华化学系(大一):分子机器与分子生物学和仿生学密不可分,如果化学能够实现分子机器的合成,将能够在医疗、生化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北外英语系(大三):比如在医疗领域制造一种超分子的小车运送体内有用物质,在极其微小的空间里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运输任务。  小学生(五年级):人的身体里有器官生病了,可以把这种小机器放进身体里去进行修复。
  • 魏志义谈2023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阿秒光脉冲超快激光
    北京时间10月3日17时50分许,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名誉教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奥地利物理学家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和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安妮呂利耶(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们在阿秒光脉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2023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也由去年的1000万瑞典克朗,增加到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20万元。“阿秒”是时间单位,即10-18秒。按照时间长短划分,从秒开始依次是毫秒(10-3秒)、微秒(10-6秒)、纳秒(10-9秒)、皮秒(10-12秒)、飞秒(10-15秒)、阿秒(10-18秒)。而“阿秒光脉冲”就是指持续时间在阿秒量级的光脉冲。如此短的脉冲持续时间也为其带来了重要的应用。对此,诺贝尔奖给出的获奖理由如下:获奖理由:三位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其实验而获得认可,这些实验为人类探索原子和分子内部的电子世界提供了新的工具。Pierre Agostini、Ferenc Krausz和Anne L’Huillier已经证明了一种制造超短光脉冲的方法,可以用来测量电子移动或改变能量的快速过程。当人类感知到快速移动的事件时,它们会相互碰撞,就像一部由静止图像组成的电影被感知为连续的运动一样。如果我们想调查真正短暂的事件,我们需要特殊的技术。在电子的世界里,变化发生在十分之几阿秒——阿秒如此之短,以至于一秒钟内的变化与宇宙诞生以来的秒数一样多。获奖者的实验产生了短到以阿秒为单位测量的光脉冲,从而证明这些脉冲可以用来提供原子和分子内部过程的图像。1987年,Anne L’Huillier发现,当她将红外激光传输通过稀有气体时,会产生许多不同的光泛音。每个泛音是激光中每个周期具有给定周期数的光波。它们是由激光与气体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它给一些电子额外的能量,然后以光的形式发射出去。Anne L’Huillier继续探索这一现象,为随后的突破奠定了基础。2001年,Pierre Agostini成功地产生并研究了一系列连续的光脉冲,其中每个脉冲只持续250阿秒。与此同时,Ferenc Krausz正在进行另一种类型的实验,这种实验可以分离出持续650阿秒的单个光脉冲。获奖者的贡献使人们能够对以前无法遵循的快速过程进行调查。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伊娃奥尔森表示:“我们现在可以打开电子世界的大门。阿秒物理学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电子控制的机制。下一步将利用它们。”。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例如,在电子学中,理解和控制电子在材料中的行为很重要。阿秒脉冲也可以用于识别不同的分子,例如在医学诊断中。魏志义:我国激光产业发展迅速,未来可期实际上我国也一直在阿秒激光领域深耕,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研人员。当前国内研究超快激光和阿秒激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魏志义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超短超强激光物理与技术,包括飞秒激光放大的新原理与新技术、阿秒激光物理与技术、光学频率梳及应用等。魏志义研究员长期致力于超短脉冲激光技术与应用研究,主要成果有:提出了高对比度放大飞秒激光的一种新方法,得到同类研究当时国际最高峰值功率的PW(1015瓦)超强激光输出,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发明了同步不同飞秒激光的新方案,研制成功综合性能国际领先的同步飞秒激光器;建成国内首个阿秒(10-18秒)激光装置,得到了脉冲宽度小于200阿秒的极紫外激光脉冲;发展了新的光学频率梳技术,研制成功综合性能先进的系列飞秒激光频率梳;利用新的脉冲压缩技术与国外同事一起获得了亚5fs的激光脉冲,打破了保持10年之久的超短激光脉冲世界纪录;研制成功系列二极管激光直接泵浦的新型全固态超短脉冲激光,开发成功多种飞秒激光产品并提供国内外多家用户。仪器信息网在世界光子大会上有幸采访了魏志义研究员。魏志义表示,超快激光(即超短脉冲激光)领域激光领域前沿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实现越来越窄的激光脉冲宽度,窄的激光脉冲可以用于物质中分子、原子甚至电子的运动过程研究,因为运动过程决定了物质的一些规律和属性。科研人员关注的另一方面是激光功率,更高功率的激光可能用于武器、加工、医疗等领域。功率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其中峰值功率研究我国处于世界前列。魏志义在采访中表示其对高频功率非常关注和感兴趣。谈到国内在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时,魏志义表示,我国在激光领域具有比较好的基础,与国外水平接近,虽然在整体上还有较大差距,但在部分领域有所领先。在超快脉冲激光方面,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国际水平差距并不大,如西安光机所、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做得都非常不错。当前超快激光脉冲突破到阿秒量级,国内包括物理所在内的一些单位也拥有产生阿秒脉冲激光的能力,可以用来开展研究工作。在激光高频功率方面,上海光机所等单位在峰值功率研究上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将国际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据介绍,物理所十多年前在峰值功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做到了当时国内最好也是国际上最高的的峰值功率。但在高频功率方面我国还是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产业方面。魏志义建议,接下来不仅要在极端指标方面,还要在可靠稳定性、高频功率方面做出突破,更好的提供给广大用户开展应用工作。魏志义也强调,我国当前在超快激光研究方面有些落后,但也在奋起直追,跟国际最高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在高频物理方面,工业应用方面差距更大。但同时,魏志义表示这些年我国激光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可期。
  • 诺贝尔科学奖花开中国起码还要10年
    201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耶鲁大学的詹姆斯&bull 罗斯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兰迪&bull 谢克曼及德国的托马斯&bull 苏德霍夫,因为他们解释了细胞是如何组织自身的转运系统的。   汤森路透公司此前曾预测有三项研究,即细胞死亡方式自噬、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和HER-2/neu原癌基因方面的研究的若干科学家可能获得今年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此次一项都没有预测成功。但汤森路透却成功预测对了今年的物理奖,弗朗索瓦&bull 恩格勒和彼得&bull 希格斯因预测希格斯玻色子存在而获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即便是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汤森路透也在2009年就预测罗斯曼和谢克曼将会获奖,只是漏下了苏德霍夫。如此看来,没有人能否认汤森路透预测的某种准确性,而且在2002年-2012年该公司预测的183名可能获奖的候选人中,一语中的人共有27,算得上是神算。   与此同时,也有中国的预测。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长远的惊人预测:&ldquo 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hellip &hellip &rdquo   黄维的这番表述如果不是志壮山河,也应当是气冲云霄。但是,这样的预测能否成为现实或至少有一部分成为现实,是判断科学预测或未来学与说大话或乌鸦嘴之间一个明确的界线。尽管证明诺贝尔奖可以在未来10年成为中国常态的证据与汤森路透的预测根据有相似点,即根据发表论文后的引用数来预测,但是,汤森路透更重要的依据是,确认哪些研究是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发现,然后再确定该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贡献者。   然而,黄维的根据并非如此。黄维把诺贝尔奖当作未来中国的家常便饭的证据有两个。一是中国科技人员的论文发表量和引用数,二是中国的科研水平和研发投入达到世界一流。   黄维称,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次数排世界第六位,引用次数高的国际论文数量排世界第五位。不过,事实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16.47万篇,其中被引用次数高于世界均值的&ldquo 表现不俗&rdquo 论文只占了近三成。而且,在平均数上面,中国每篇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低于世界平均10.69的数字。   至于中国的科研水平,当然有接近甚至超过国际水平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是什么,数量有多少,并不能获得确认。而且,即便是中国的一些研究处于对国际高水平的跟踪到并行发展水平,也未必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因为诺贝尔奖选择的是第一,或者是奠基性的研究。   当然,中国的研发投入之大也是不容否认。2012年中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表明,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R&D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然而,科研成果的确是没有钱是不行的,但并非是有钱就行。因为,钱在科研中不是第一位的,而是从属的。   科研的第一位是创新、实干和苦干,以及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更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目前投入的科研经费大部分并未用在刀刃上。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大部分科研经费都不用在正经的科研上,能指望科研出现什么突破性和开创性的成果?   尽管有人批评诺贝尔奖有倾向性,或者事实上诺贝尔奖也表现出了某种并不公正的现象,但从诺贝尔奖的统计学分析来看,诺贝尔奖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大餐,而非家常便饭,就连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美国也不可能把诺贝尔奖当作家常便饭,而只是当作通过艰辛劳作,绞尽脑汁的创造后可以烹调和享用的大餐。   从1901年到2012年的112年间,美国获得诺贝尔奖有298人,堪称世界之冠。排名在2-4名的分别是,英国,获奖总人为84 德国,获奖总人为66 法国,总获奖人数为33。即便以获得奖数最多的美国而言,在112年间,也不过每年有不到3人获奖,对于他们,也只能算是大餐,而非家常便饭。没有充分的准备和有份量的成果,不仅无法吃到诺贝尔奖这份大餐,更不可能把该奖当作家常便饭来享用。   再从获奖的时间来看,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要获得诺贝尔奖一般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原因是,科研成果需要重复检验。例如,高锟从1966年提出光纤通信理论到2009年获奖,至少经历了40年时间。但是,也有获奖较快的,如日本的山中伸弥在2006年证实了诱导多能干细胞,在2012年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山中伸弥只是获奖者之一,而且诺贝尔奖评委会认为,山中伸弥不过是重新验证并深化了同为获奖者的英国人戈登在1962的发现,即已经定性定型的细胞是可以逆转的。   所以,即便10年后中国人的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也需要时间来验证,到底是真还是假,是重大还是一般。要在那时就能把获得诺贝尔奖当做常态,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也许,黄维先生的预测要高于汤森路透,所以我们不妨期待和见证,中国人是否在10年之后拿诺贝尔奖如家常便饭。
  •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当地时间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 佩尔曼宣布,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哈维· 阿尔特、迈克尔· 霍顿和查尔斯· M· 赖斯,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作出的贡献,三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60万元人民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27b6b641-0912-4f3c-a4c3-daee5c4e492a.jpg" title=" 50628C94-7B2F-4B9C-AB3F-5A584435E530.jpeg" alt=" 50628C94-7B2F-4B9C-AB3F-5A584435E530.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22C6607C60C5E120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由Harvey J Alter与Michael Houhgton以及Charles M Rice获得这一奖项,以表彰他们在血源性肝炎的战争中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血源性肝炎是导致世界各地人们肝硬化和肝炎的主要全球性健康问题。Harvey J Alter与Michael Houhgton以及 Charles M Rice做出了开创性的发现,从而鉴定出一种新型病毒,即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的发现揭示了甲型和乙型肝炎以外的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并使血液检测和新药成为可能,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丙型肝炎病毒(HCV)于1989年首次被发现,它影响着超过1亿7千万人,几乎有3%的世界人口对抗HCV抗体呈血清反应阳性,慢性感染发生在80-85%的急性感染中,可能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HCC)和死亡,HCV属于黄病毒科,具有具有正链单链RNA基因组,可编码3011个氨基酸的多蛋白,该多蛋白随后被病毒和细胞蛋白酶加工成三个结构蛋白(核心、E1和E2)和七个非结构蛋白(p7、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尽管遗传多样性使HCV高度适应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病毒药物的挑战,但对HCV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针对特定抗病毒疗法的新靶标(例如NS5B聚合酶和NS3蛋白酶),这为HCV感染者带来了新希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奖项公布后,网友纷纷点赞评论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6621580-4bc5-42fc-809f-abbafdba6805.jpg" title=" E5A5EE3C-78CA-43EC-9325-5D944A13729B.jpeg" alt=" E5A5EE3C-78CA-43EC-9325-5D944A13729B.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悉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动诺贝尔委员会对人数进行了严格控制,会场不超过30人。 br/ /p
  • 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揭晓了!
    p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又有多位科学家凭借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不同奖项。 /p p   今年是第27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每年的颁奖典礼都是“第一届”。作为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搞笑诺贝尔奖由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办,于每年九月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行颁奖仪式,授予“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十项科学领域成就。 /p p   今年获奖情况如下: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物理学奖——一只猫能否同时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 /span /strong /p p   今年的物理学奖就颁给了法国研究人员马克-安托万 法尔丹2014年关于“一只猫可否同时处于固体状态和液体状态”的研究。据悉,其灵感来自互联网上猫咪们塞进玻璃杯、水桶和水槽中的照片。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和平奖——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帮助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及打鼾。 /strong /span /p p   对于那些与打鼾者共同生活的人来说,米洛· 普汉的搞笑诺贝尔奖成果可谓一大福音。这位瑞士科学家发现,演奏迪吉里杜管——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一种管状乐器——能够发出一种深沉的、富有节奏感的嗡嗡声,能够帮助缓解睡眠呼吸暂停。 /p p   米洛· 普汉是苏黎世大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与预防系的主任,他在观察了一位中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演奏迪吉里杜管之后确信,这种乐器能对病情缓解有所帮助。他招募了一些会演奏塑料迪吉里杜管——长度大约为130厘米——的志愿者,对此展开研究。“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能够减少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在白天的睡意,并缓解打鼾现象,同时改善他们伴侣的睡眠质量,”普汉在论文中总结道。 /p p   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奏效?普汉认为,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帮助人们学会有规律地呼吸(演奏技巧在于从嘴里吹气的同时通过鼻子吸气),并增强呼吸时所用咽喉肌肉的力量。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经济学奖——触摸活鳄鱼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赌博意愿? /strong /span /p p   本次搞笑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奖归属两位澳大利亚人,他们发现,如果你想要控制自己的赌博损失,那就不要在走进赌场之前与鳄鱼近距离接触。马修· 洛克罗夫(Matthew Rockloff)是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人口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他和研究助理南希· 格里尔(Nancy Greer)用一条体长约为1米的湾鳄——嘴巴用胶带绑着——猛戳准备去赌博的人的手臂,然后观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p p   与危险爬行动物“亲密”接触所产生的兴奋感,会促使赌博者“赌上更多的赌注,而这又意味着更长的赌博时间,导致更大的损失,”洛克罗夫说道。与许多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研究一样,洛克罗夫的发现乍看之下有些愚蠢,但实际却有着充足的应用依据。 /p p   “这是第一个关于情绪刺激对赌博选择影响的研究,很显然,这将有助于解决一个非常严肃的行为和精神健康问题,”洛克罗夫说道。在得知获得搞笑诺贝尔奖之后,洛克罗夫感到非常幸运,他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好运:“我必须努力克制自己,一定不能把这种运气用在一台老虎机上。”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解剖学奖——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大? /strong /span /p p   “这是个奇怪的荣誉,但我感到非常激动,” 解剖学奖得主、英国医师詹姆斯· 希思科特说道。他的研究成果是关于耳朵的大小,于1995年发表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 /p p   该研究的灵感来自希思科特和其他几位全科医师的讨论。当希思科特提问道“老人的耳朵为什么那么大”时,同事中有半数同意他的观察,另一半则觉得非常可笑。在研究中,希思科特测量了超过200名患者的耳朵长度,发现老年男性不仅长着大耳朵,而且耳朵在30岁之后每十年就能生长大约2毫米。女性的耳朵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但她们的耳朵一开始较小,跟男性的耳朵比起来不那么显眼。而且,可能男性衰老时通常有头发变少的趋势,因而大耳朵更容易被人注意到。“耳朵的测量真的有些神奇,”希思科特说道。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生物学奖——在一种洞穴昆虫身上发现雌性长着雄性生殖器官,而雄性长着雌性生殖器官的现象。 /strong /span /p p   搞笑诺贝尔生物学奖授予Kazunori等四人。在一种洞穴昆虫身上,研究者发现雌性长丁丁雄性长妹妹的现象。研究者在洞穴中持续偷窥虫类性生活,惊奇地发现母虫子长着小弟弟。他们的这项研究可以说颠覆了常识,这个敬业的团队无法到场,于是在洞穴里录了获奖感言。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营养学奖——吸血蝙蝠食谱中的人血研究。 /strong /span /p p   搞笑诺贝尔营养学奖授予Enrico Bernard等三人。这个团队在毛腿吸血蝙蝠的粪便里发现了与人血有关的基因片段。主办方本打算在现场放两只蝙蝠助助兴,但是蝙蝠突然就失踪了了,因此他们大力呼吁捡到的观众要物归原主。获奖团队也通过视频表达了他们的喜悦。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医学奖——通过脑部扫描技术评估人对某种芝士的厌恶程度。 /strong /span /p p   搞笑诺贝尔医学奖授予Jean-Pierre Royet等五人。这是第一项有关讨厌奶酪的脑部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脑部成像技术观察人们在闻到不同种类的奶酪时大脑的变化,发现基底神经节才是人们恨意的源泉。 /p p   除此之外,还包括流体力学奖——人手里拿着咖啡倒着走时,咖啡具有什么样的流体力学特性?认知学奖——许多同卵双胞胎其实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双胞胎兄弟或姐妹。产科学奖——发育中的人类胎儿对母亲阴道里播放的音乐更加敏感等有趣的研究! /p
  • 2018年度“引文桂冠奖”,17位科学家进入其诺贝尔奖预测名单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018年9月20日,为加速科学发现和创新提供高质量数据及分析服务的全球领导者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今天宣布了其2018年度“ 引文桂冠奖”得主,17位来自美国、欧盟和亚洲的科研精英入选。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自2002年首度颁布至今,已有共46位该奖项得主荣膺诺贝尔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自2002年以来,科睿唯安的分析师们每年都会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上的论文和引文数据,遴选诺贝尔奖奖项所涉及的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及经济学领域中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顶尖研究人员。基于其所发表研究成果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频次和引文影响力,“引文桂冠奖”授予这些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和经济学家,这些人很有可能成为当年或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获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被引用频次通常排在全球前万分之一(0.01%),他们对科学发展作出了变革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的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今年10月1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将投票选出最高荣誉的获得者。这一年度盛典每年都会引起全世界的猜想,而科睿唯安是全球唯一使用量化数据,对诺贝尔奖潜在获奖者进行年度预测的机构。迄今为止,已经有46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其中27位在荣获“引文桂冠奖”之后的两年内即斩获诺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那些获得极高引用次数的论文(事实上,被引用频次达2000次或以上是极为少见的)的作者通常都是国家科学院成员,在大学或其它研究机构担任高级职务,或者在自身的研究领域荣获了多项国际殊荣。虽然同行评议仍是评定卓越研究的首要方法,但被引记录通常能够为同行评议提供重要的补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今年的17位获奖者中,有11位来自世界领先的北美学术机构,其他6位来自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日本,其中有两位女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2018年度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 nbsp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trong 生理学或医学领域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833af03-b4db-44f3-8c7a-9c25b4315dca.jpg" title=" Napoleone-Ferrara-1.jpg" alt=" Napoleone-Ferrara-1.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Napoleone Ferrara 纳波莱奥内· 费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发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健康组织和癌细胞中形成新血管的过程中,这一因子是血管生成的关键调节器。费拉的工作促进了癌症和其他疾病中用于抑制血管生长的药物的研发。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d7f3fe3e-63d2-4bc2-9fad-4ddecc7527ae.jpg" title=" Minoru-Kanehisa.jpg" alt=" Minoru-Kanehisa.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Minoru Kanehisa 金久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日本京都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主要因为对生物信息学的贡献,特别是对《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一书的完善与发展。这个参与基因表达的蛋白质通路数据库允许基因组学家和其他研究人员收集、比较和解释细胞过程的数据,例如那些构成疾病的数据。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94a331a-ea5c-4744-93fe-922a5dbe63ef.jpg" title=" Solomon-H-Snyder.jpg" alt=" Solomon-H-Snyder.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olomon H. Snyder 所罗门· 斯奈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识别了许多神经递质和精神药物的受体,包括与鸦片制剂相关的脑受体。他的研究已经应用于许多常见处方药的开发,如用于止痛药物。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trong 物理学领域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7b0f903-fb02-4ddc-bdaa-b1f4f0a56249.jpg" title=" David-Awschalom.jp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17d956e8-df1b-4bce-99a0-0fc164a182e3.jpg" title=" Arthur-C.-Gossard.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David Awschalom 大卫· 奥沙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以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Arthur C. Gossard 阿瑟 C· 戈萨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观测半导体中的自旋霍尔效应。这项对电子在磁场影响下如何表现的研究有望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包括量子计算。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a4b5516-d431-4ae6-8ca8-c406d0892d69.jpg" title=" Sandra-M-Faber.jpg" alt=" Sandra-M-Faber.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andra M. Faber 桑德拉 M· 法伯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研究出确定星系的年龄、大小和距离的开创性方法以及对宇宙学的其他贡献,包括对“冷暗物质”的研究,该物质被认为是宇宙“丢失”的物质。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aaf08e0-2925-442d-80f7-cac3805e5134.jpg" title=" Yury-Gogotsi.jp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1c4d55d-bbfb-44dd-adf0-236b3cfd28d9.jpg" title=" Rodney-S-Ruof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18966155-d006-46f0-9e4e-990b0f1c8b3a.jpg" title=" Patrice-Simon.jpg" alt=" Patrice-Simon.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Yury Gogotsi 尤里· 高果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德雷塞尔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以及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Rodney S. Ruoff 罗德尼 S· 劳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韩国(国立)蔚山科学技术院,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多维碳材料中心(CMCM)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以及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Patrice Simon 特里斯· 西蒙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法国图卢兹的保罗萨巴蒂尔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其发现推动了对碳基材料的理解和发展,包括电容储能和对超级电容器的运行机制的了解。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trong 化学领域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824c033-c788-45a2-9b84-81baaccf322c.jpg" title=" John-E-Bercaw.jpg" alt=" John-E-Bercaw.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Eric N. Jacobsen 埃里克 N.雅克布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 哈佛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对有机合成催化反应的贡献,特别是对雅各布森环氧化反应的发展。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90464bd-b416-4dfc-b13b-3b868efc89c9.jpg" title=" George-M-Sheldrick.jpg" alt=" George-M-Sheldrick.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George M. Sheldrick 乔治 M· 谢尔德里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德国哥廷根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通过引入和维护计算机程序SHELX系统,在结构晶体学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202aaac-8e3f-4e78-87f8-34ee4188768e.jpg" title=" JoAnne-Stubbe.jpg" alt=" JoAnne-Stubbe.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JoAnne Stubbe 乔安妮· 斯塔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 麻省理工学院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发现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可通过自由基机制将核糖核苷酸转化为脱氧核苷酸。这些脱氧核糖核苷酸继而成为DNA合成和修复的基础。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trong 经济学领域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9dbfce6-8265-40a3-8040-881665282d14.jpg" title=" Manuel-Arellano.jpg" alt=" Manuel-Arellano.jp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strong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021fa64-2e03-49f5-baca-5b873987d7ef.jpg" title=" Stephen-R-Bond.jpg" alt=" Stephen-R-Bond.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Manuel Arellano 曼努埃尔· 阿雷拉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西班牙马德里货币金融研究中心(CEMFI)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以及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Stephen R. Bond斯蒂芬 R· 邦德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英国牛津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在面板数据分析,尤其是Arellano-Bond 估计方面作出了贡献。该方法利用面板数据中的时间模式来估计对政策或其他变量变化的经济响应,同时对永久性的未观察到的混淆变量进行控制。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47704c4a-1b38-4285-9c35-ba11f227a28f.jpg" title=" Wesley-M-Cohen.jp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1d13b0e2-a782-4d59-89fc-10fce887c4d2.jpg" title=" Daniel-A-Levinthal.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Wesley M. Cohen 韦斯利 M· 科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杜克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以及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Daniel A. Levinthal 丹尼尔 A· 利文索尔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吸收能力(即企业评价、吸收和应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概念的引入和发展,及其对促进人们了解企业、行业和国家的创新表现所做的贡献。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2fc7f7d4-cc5b-4d22-ad04-22f65f48508c.jpg" title=" David-M-Kreps.jpg" alt=" David-M-Kreps.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David M. Kreps 大卫 M· 克雷普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获奖原因:对动态经济现象的贡献,包括选择理论、金融学、博弈论和组织理论。 /p p br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 " / /p
  • 专家解读诺贝尔物理学奖:配合阿秒技术可以检测生物分子“指纹”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裔奥地利科学家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和法国/瑞典科学家安妮吕利耶(Anne L'Huillier),以表彰他们“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少数几个实现阿秒脉冲的产生和测量的高校之一。据该校超快光学实验室主任、物理学院教授兰鹏飞介绍,通过阿秒时间分辨超快测量技术,他们最近还拍摄了氮气、二氧化碳和丁二炔等分子内部电荷从一个原子核移动到另一个原子核的过程,“相当于一部‘分子电荷迁移电影’”。围绕什么是阿秒脉冲,该项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后又将应用哪些场景等问题,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兰鹏飞。 阿秒脉冲的产生基于高次谐波辐射 新京报: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在你看来,三人的贡献在哪里,为何得奖? 兰鹏飞:三位科学家提出了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脉冲的实验方法。具体而言,阿秒脉冲的产生是基于高次谐波辐射,L’Huillier于1988年在实验上利用波长为1064纳米的红外激光驱动稀有气体产生了高次谐波。13年之后,也就是2001年,Agostini基于高次谐波辐射首次在实验上产生了阿秒脉冲串,并测得每个脉冲脉宽都为250阿秒;同年,Krausz首次在实验上产生了孤立阿秒脉冲,并测得其脉宽为650阿秒,从此打开了阿秒科学的大门。 新京报:什么是阿秒脉冲,它是如何产生的? 兰鹏飞:阿秒脉冲就是脉冲宽度为阿秒(10-18秒)量级的光脉冲。实验上,是用超强飞秒激光与气体介质相互作用,通过操控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运动产生高次谐波辐射,高次谐波的频率通常是飞秒激光频率的奇数倍,最大频率可以达到飞秒激光频率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由于不同频率成分高次谐波之间具有相干性,选择若干频率成分的高次谐波进行叠加就可以在时域上得到一个或一系列的光脉冲,脉冲的宽度刚好为阿秒量级,即阿秒脉冲。 阿秒脉冲实现了目前最快的“快门速度” 新京报:有专家指出“阿秒脉冲正是当前人类所能接触到的最快的时间尺度”,如何通俗地去这理解这个表述? 兰鹏飞:形象地说,就像拍照片和录视频,我们看到的电影和电视节目通常是每秒几十帧,每一帧就是一幅静止的画面。把静止的画面以每秒几十帧的速率播放出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在拍照时,每秒所能拍摄的帧数取决于快门的速度,快门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拍摄的帧数就越多,记录下的动态过程就越精细。目前,实验上所能得到的最快的“快门速度”就是通过阿秒脉冲实现的,这大概是光穿过人类头发丝直径所用时间的万分之一。 新京报:据悉,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少数几个实现阿秒激光脉冲的产生和测量的高校之一,这些实验揭示了什么? 兰鹏飞:华中科技大学在实验上产生了阿秒脉冲,并对原子分子内的电子运动进行了测量。通俗地讲,拍摄了氩原子内部电子运动过程。我们最近还拍摄了氮气、二氧化碳和丁二炔等分子内部电荷从一个原子核移动到另一个原子核的过程,相当于给分子内部的电子运动拍摄了一部“分子电荷迁移电影”,拍摄时间分辨率达到阿秒。 阿秒脉冲为未来超快信息处理奠定基础 新京报: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伊娃奥尔森认为,人们现在可以打开电子世界的大门。阿秒物理学让科学家有机会了解电子控制的机制,也让人们能够进一步理解一些基本问题。你认为,这些基本问题具体指哪些? 兰鹏飞:阿秒脉冲目前主要是用于测量原子、分子或者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很多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比如电子如何从势垒隧穿出来?是否需要时间,需要多长时间等。此外,发生光化学反应时,反应的具体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能否像拍摄电影一样把化学反应过程“拍摄”下来等。 新京报:除此之外,阿秒脉冲还有哪些应用前景? 兰鹏飞:阿秒脉冲除了测量电子超快过程,还可用来操控电子运动,进而实现超快操控,有可能为未来的超快信息处理奠定基础。同时,阿秒脉冲还可以用于生物医学方面的精密检测,通过结合超快激光和精确飞秒-阿秒光场分辨技术,可以检测生物分子的“指纹”。这有望成为一种新的体外诊断分析技术,如用于检测癌症病变等。
  • 诺贝尔化学奖花落2位女科学家,历届获奖女科学家盘点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a3c2dbc3-ef35-4bc3-bbe8-921005556bb3.jpg" title=" 7440CA75-E13F-4F1F-8F42-9BF46D78D9CB.jpeg" alt=" 7440CA75-E13F-4F1F-8F42-9BF46D78D9CB.jpe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法国科学家埃马纽埃尔· 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与美国科学家詹妮弗· 杜德纳(Jennifer A . Doudn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45分许正式揭晓,由法国科学家埃马纽埃尔· 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与美国科学家詹妮弗· 杜德纳(Jennifer A . Doudna)获得。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两位获奖者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60万人民币)。 /span /p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27570E61F0EADE90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埃马纽埃尔· 卡彭蒂耶,就职于德国柏林马克斯· 普朗克病原学研究室;詹妮弗· 杜德纳,美国生物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CNN称,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开发出能够“改写生命密码”的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的科学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20年诺贝尔奖六大奖项,包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0月5日至12日陆续揭晓。诺贝尔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拉尔斯· 海肯斯滕此前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12月将不再举行传统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颁奖仪式将改为线上举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历史上的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5位女性获奖者:截至2019年,在18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女性有5位,其中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和英国科学家多萝西· 克劳福特· 霍奇金分别在1911年和1964年独享这一奖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近10年这些人曾获奖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诺贝尔化学奖首次颁发于1901年,截至2019年,共颁奖111次,有183人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其中,最年轻的化学奖得主是法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 约里奥-居里,他在35时与其妻子因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最年长的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约翰· 古迪纳夫,他因对锂电池研发领域做出的贡献,在97岁时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古迪纳夫也是目前所有诺奖获得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以下是近10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及其主要成就: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约翰· 古迪纳夫(美)、斯坦利· 惠廷厄姆(美)和吉野彰(日),因在锂电池研发领域做出的贡献分享诺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8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弗朗西斯· 阿诺德(美)、乔治· 史密斯(美)和格雷戈里· 温特利(英),以表彰他们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7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约阿希姆· 弗兰克(德/美),理查德· 亨德森(英),雅克· 杜博歇(瑞士)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结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6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让-皮埃尔· 索维奇(法)、弗雷泽· 斯托达特(英)和伯纳德· 费林加(荷)三位科学家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5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托马斯· 林达尔(瑞典)、保罗· 莫德里奇(美)、阿齐兹· 桑贾尔(土耳其/美),因在基因修复机理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4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埃里克· 贝齐格(美)、威廉· 莫纳(美)、斯特凡· 黑尔(德),因“研制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3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马丁· 卡普拉斯(美/奥地利)、迈克尔· 莱维特(英/美)、阿里耶· 瓦谢勒(美/以色列)分享诺奖,三人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做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2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罗伯特· 莱夫科维茨(美)、布莱恩· 克比尔卡(美),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1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达尼埃尔· 谢赫特曼(以色列)因发现准晶体获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0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理查德· 赫克(美)、根岸英一(日)、铃木章(日),因“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p p br/ /p
  • 从诺贝尔科学奖看我国科学界的短板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日前揭晓,中国科学家今年依然缺席科学类奖项。早在2001年,杨振宁曾预言,20年内,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肯定能有人获奖。而今,如何看待这一预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何时能实现零的突破?   诺奖与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密切相关   去年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公众对于中国人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信心有所提振。对于国人之于诺贝尔奖的这种急切的渴望,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认为,这种关注可以理解,但不必太过。   &ldquo 一个国家获诺奖者越多,表明这个国家对国际科学群体大家庭的贡献越大。但诺奖仅是国家实力的标志之一,有的国家偶尔出现一位诺奖获得者,并不意味该国科研实力有多强大,例如巴基斯坦。&rdquo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该关注国家整体科研实力,实力强大,诺奖获得者自然会不断涌现。   &ldquo 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欲速则不达。一项研究成果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得到验证和认可。&rdquo 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教授说,纵观历年诺贝尔奖成果,无不如此。他认为,诺贝尔奖不应被看得过重,&ldquo 它只是一个激励科学家进步的奖项&rdquo ,从历史上看,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也并未都获颁诺贝尔奖,这并不影响其本身的研究价值和深远影响力。   生命科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则认为,公众对于诺贝尔奖的急切关注是一件好事,&ldquo 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差距,有所警醒&rdquo 。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如不改变现状,&ldquo 到2049年,中国自然科学仍可能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rdquo 。   国内科学界的短板在哪?   诺贝尔奖虽然不代表科研整体实力,但毕竟是比较重要的指标。不少专家指出,要想培养出诺贝尔奖级的科研人才,国内科学界尚有不少需要克服的弊端。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刘平生认为,诺贝尔科学奖原则上注重开创性,一般是基础性研究的重大突破,或是具体某一领域成果的应用效果突出。今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德科学家所发现的细胞囊泡转运调控机制正是如此。&ldquo 这个成果是典型的基础性研究成果,首次破解了细胞内物质运输的&lsquo 密码&rsquo ,对于整个生命医学研究有着&lsquo 面面俱到&rsquo 的重大影响力。&rdquo   他说:&ldquo 由此可见,开创性和基础性是诺贝尔奖所看重的主要因素。&rdquo 这正是当前中国科学界的短板。与欧美、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科学界开创性的研究还太少。他认为,这种现象与现行的科研人员考评体系有着很大关系,&ldquo 做那些以他人开创性研究为基础的科研,比较容易发表学术论文,更符合现在以发表科研文章为标准的考评规则。&rdquo   郭光灿则认为,这一现行量化的科研考评体制亟待改善。追逐名利之下,科研价值成为次要问题,很少能有足以引领世界的原创性成果出现。另外,我国长期以来更倾向于发展应用性更强的科技学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相对较慢的基础学科被排在后面,近年来才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   科技部部长万钢近日也明确表示:&ldquo 从国家整体上看,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政府支持的持续时间也不够长,我们还没有一个创新项目能持续到十年以上。&rdquo 这与往年诺贝尔奖得主动辄几十年的基础研究周期相比有差距。   在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同样重要。高毅勤认为,科学家需要思考的自由,允许一部分人能够相对自由地做长期的探索,这需要一个更加成熟的科研环境,而不是被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和过多的评估束缚住手脚。如何从科研经费配比、考评标准设计等方面进行改变是必要的。   静下心来做科研最重要   10月11日,万钢表示,预测中国何时能在诺贝尔科学奖方面有所突破,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过我们现在也看到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高温超导等方面已经有些苗头。但是,绝不能心浮气躁,拔苗助长。   郭光灿也认为,我国近10多年来,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已具备诞生诺贝尔奖的硬件条件,静下心来做科研最为重要,&ldquo 多数诺奖获得者并不知道他能获奖,甚至感到意外。他们从事某个课题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一种追求与探索的强烈驱动。&rdquo   而作为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马丁· 卡普拉斯的学生,高毅勤透露,马丁曾告诉他,在多年前这项获奖研究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根本不值得做,但他和同伴凭着兴趣坚持了下来。&ldquo 科学家最应该有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心,这是本质的东西,也是应该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身上学习的东西。&rdquo   高毅勤表示,我国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用怀疑,&ldquo 我既带过中国学生也带过外国学生,我国的年轻人在科研方面的天赋绝对不比任何国家差,而且更勤奋&rdquo 。他相信,只要给这些年轻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环境,经过长期的积累,一定会有问鼎诺奖的科研人才出现。
  • 屠呦呦开启“诺贝尔奖之旅”
    诺贝尔奖正式的颁奖时间是北京12月10日,1896年的这一天,瑞典人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诺贝尔奖就是根据他的遗嘱设立的。  从昨天抵达斯德哥尔摩,到12月10日领奖这几天里,屠呦呦将在这座有着“北方威尼斯”之称的城市里做些什么?记者昨天拿到了一张屠呦呦诺贝尔之行的大致时间表。6日,屠呦呦在诺贝尔博物馆咖啡馆椅子上签名。  时间:12月7日  活动内容:领奖演说  每一届的诺贝尔组委会都会拿出一整天的时间,让各位获奖者可以进行长达数十分钟的演讲,足够他们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等。  当地时间12月7日上午,进行演讲的分别是物理学奖、化学奖、经济学奖获得者,下午,则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获得者的演讲时间。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的颁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进行,因此在斯德哥尔摩,没有为和平奖得主预留演讲时间。  作为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为这次演讲准备的题目是《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  “这个演讲她很早就开始准备了。”出发前,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向钱报记者透露,他们其实在三天前,都还没最终确定启程的时间,为了好好准备演讲和确保身体状态,他们将行程安排都交给了中药研究所。  这个演讲,屠呦呦准备讲多久?李廷钊卖了一个关子:“到了那天你就知道了。”  时间:12月8日  活动内容:医学界交流会  这场活动的组织者是当地华人报社《北欧时报》,届时到场的有瑞典医药管理局的人、斯德哥尔摩的医生,中医、西医都会参加。《北欧时报》社长何儒告诉钱报记者,除了屠呦呦以及当地几位著名医生外,他们原本预计将有100人参加对话交流,而当通知发出之后,一天时间就收到了200多份申请。  “我们还特意准备了午餐。”午餐是瑞典美食,“屠老师是宁波人,喜欢海鲜,不知道她爱不爱吃瑞典的三文鱼?”另外,宁波演艺集团也将在现场为屠呦呦带来家乡的歌舞表演。  在这次交流会上,屠呦呦会和当地中西医,聊中医药的话题。  时间:12月10日  活动内容:领奖  这是这次屠呦呦瑞典之行的重头戏了。北京时间12月10日晚上,屠呦呦将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里,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奖章以及奖金支票。  时间:12月11日  活动内容:晚宴  北京时间12月11日凌晨3点,全体获奖者将到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参加晚宴,这顿晚餐的价值为每人2400克朗,差不多1800元人民币,获奖者们会吃到哪些菜,在晚宴开始前都是高度保密的,连大厨们都是晚宴前一天才拿到菜单。
  • 2014诺贝尔奖陆续揭晓
    梅- 布里特· 莫泽    约翰· 奥基夫    赤崎勇    爱德华· 莫泽    中村修二    天野浩   生理学或医学奖垂青&ldquo 大脑GPS&rdquo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ldquo 这简直不太可能,我从未预料到,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rdquo 10月6日,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约翰· 奥基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非常激动。当得知获奖时,他正在家里的办公桌前像以往一样工作。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6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拥有美英双国籍的科学家约翰· 奥基夫以及两位挪威科学家梅-布里特· 莫泽和爱德华· 莫泽,以表彰他们发现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今年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几个世纪的难题,发现了大脑的定位系统,即&ldquo 内部的GPS&rdquo ,从而使人类能够在空间中定位自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大脑空间记忆的中枢机制。   布里特在采访中表示,在接到瑞典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电话得知喜讯后,她喜极而泣。让她感到有些沮丧的是,丈夫爱德华当时正在飞机上,不能在第一时间与他分享这个消息。   &ldquo 12:30飞机落地后,我走出机舱,有一个机场代表捧着鲜花接我坐车,当时我还一头雾水。&rdquo 爱德华说,看到朋友们发来的150封邮件和75条短信后,他才知道自己获得诺奖。   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奥基夫将获得奖金的一半,而莫泽夫妇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非热门的&ldquo 真贡献&rdquo   10月6日下午,2014年诺贝尔奖首个奖项&mdash &mdash 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美国及挪威的三位科学家约翰· 奥基夫(John O&rsquo Keefe),莫泽夫妇&mdash &mdash 梅-布里特· 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 莫泽(Edvard I. Moser)因&ldquo 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GPS)的细胞&rdquo 获奖。   不过,大奖一出即引来争议,有专家认为,其研究并非&ldquo 独领风骚&rdquo 。同时,专家呼吁,中国脑科学计划不宜再&ldquo 议而不决&rdquo 。   揭开世纪之谜   数世纪以来,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哲学家和科学家&mdash &mdash 大脑是怎么构造出一幅描述我们所处环境的地图,我们又是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找到线路的?   &ldquo 这是很重要的未解问题。&rdquo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就在两周前,蒲慕明在法兰克福马普脑研究所的一个会议上,与O&rsquo Keefe、E. Moser再次相遇。在蒲慕明看来,他们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在意料之中的。   &ldquo O&rsquo Keefe的工作为研究大脑如何决定动物体自身在空间中位置开创了新的实验范式,指出了海马区在空间定位中的重要性。Moser夫妇对网格细胞的发现,是近年来O&rsquo Keefe实验范式下的最重要发现之一。&rdquo 蒲慕明说。   在他看来,Moser团队目前显然是这个领域最活跃的,&ldquo 他们在奥斯陆Kavli研究所的所有研究组都围绕这个领域展开&rdquo 。   对于获奖成果的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评价,该研究对于人类认识自身基本生理功能,阐明脑的高级复杂功能有典型意义 其次,他们的研究首先具有哲学层面的意义,为康德的先验论提供了神经生理学证据 此外,该研究对与老年痴呆症等大脑疾病的治疗、诊断对策的研发也可能会有所启示。   &ldquo 神经科学领域一直是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这项研究揭示了关于生命最基本的知识信息,让我们能够更加理解人类自己,这也符合诺贝尔奖的一贯原则,即奖励给对人类知识有真正贡献的科学研究。&rdquo 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告诉记者。   获奖存在争议   不过,在杨雄里看来,这样的结果还是有些&ldquo 出人意料&rdquo 。   &ldquo 他们的工作并非&lsquo 独领风骚&rsquo 。&rdquo 中科院院士杨雄里告诉记者,尽管获奖者在大脑的定位系统方面的研究做得很出色,但是这样类型的研究工作很多,达到这种研究水平的,也不只这么一家。   在杨雄里看来,诺奖到底授予谁,见仁见智,&ldquo 但还是出乎我的意料&rdquo 。   有同样感受的,不只是杨雄里。此奖项颁发当天就引来争论。10月6日晚,由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等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发文表示:&ldquo 今年生理奖不一定有广泛共识&rdquo &ldquo 有观点认为脑内各种细胞都有,比这些细胞更有趣的如&lsquo 镜像神经元&rsquo &lsquo 祖母神经元&rsquo 等,所以发现细胞不够重要,确定其功能,了解其机理更为重要。&rdquo   此前,汤森路透的&ldquo 诺奖预测&rdquo 根据论文的引文分析,共筛选出了三项可能获奖的研究,关于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未在其列。   就脑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来看,脑细胞空间定位功能的研究也只不过是众多脑功能研究的一个方向。&ldquo 目前,脑科学领域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各种脑功能相关的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比方说有哪些神经细胞组成怎样的环路结构,在进行各种脑功能时回路中的各个神经细胞是如何处理电活动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rdquo 蒲慕明说。   &ldquo 对大脑定位系统的研究是当前脑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并非&lsquo 炙手可热&rsquo 。&rdquo 杨雄里说。   中国差距&ldquo 相当大&rdquo   今年3月,蒲慕明、杨雄里等一批神经科学家召开了以&ldquo 我国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研究&rdquo 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呼吁尽快启动中国脑科学计划。   &ldquo 但是半年过去了,进展情况不如人意。&rdquo 杨雄里感慨,细致、谨慎的讨论非常重要,但需要果断的决定和妥善的安排,以扎实的措施推进脑计划的实施。   近20年来,杨雄里亲眼见证了中国神经科学的发展。他认为,随着国家对脑科学支持力度的加大,研究人员数量增加,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神经科学近年来取得了&ldquo 相当迅速的&rdquo 发展。   &ldquo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得到支持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我们的研究水平在神经科学的几个分支,比方说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感觉的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整体来讲,力量还比较薄弱,研究水平的差距还相当大。&rdquo 杨雄里说。   蒲慕明也表示,整体上,我国脑科学研究在高水平、有竞争力的实验室数量,科学成果总量和影响力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目前我们也没有脑科学领域里主要的、推动前沿发展的团队。   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将进一步聚焦脑科学的重要前沿方向。   &ldquo 未来数十年里,我国神经科学家是有可能做出像O&rsquo Keefe和Moser夫妇的工作那样突破性的成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科研问题的选择,我们的青年科学家要能有胆识去选择重要的未解难题,我们的科研环境也要能鼓励支持青年科学家冒险攻关,尤其是组成团队攻关。&rdquo 蒲慕明说。   物理学奖花落&ldquo 蓝光LED&rdquo   本报讯 (记者冯丽妃)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85岁的日本科学家赤崎勇、54岁的天野浩和60岁的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明了节能高效的&ldquo 蓝色发光二极管&rdquo 。   红光LED和绿光LED早已发明,但长期以来制造蓝光LED成为一个难题,缺少了三原色中的蓝色,就无法获得可用于照明的白色LED光源。此次获奖成果解决了这个问题,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ldquo 随着LED灯的问世,我们现在有更持久和更高效的替代光源。&rdquo   颁奖结果公布后,诺奖委员会物理学会主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间回应称:&ldquo 这是一项真正有益于大多数人的发明。&rdquo   赤崎勇现任日本名城大学终身教授、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天野浩现任名城大学、名古屋大学教授。中村修二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教授。三名获奖者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   &ldquo 在我的大学时代,半导体工业在各类工业领域独领风骚。今天,以硅为基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在各类投资中极具竞争力。而复合半导体尽管极具发展潜力,但它们的很多物性尚未被发掘。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还有更多的研究机遇。&rdquo 名古屋大学的个人主页上,天野浩给学生的信中写道。   &ldquo 小职员&rdquo 的大成就   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21世纪注定将是LED(发光二极管)灯的天下。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45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日本及美国三位科学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获奖。获奖理由是&ldquo 发明了高效蓝光二极管,带来了明亮而节能的白色光源&rdquo 。   呼声很高   早在颁奖之前,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施郁就在猜测是否会将今年的奖颁发给LED,&ldquo 很多其他重要应用成果都得奖了,而LED还没有&rdquo 。   全球四分之一的电能用于照明。而传统的白色光源在环保以及效能和明亮度上都越来越受到诟病。一直以来,寻找一种更持久更高效的方式来代替旧有的光源,成为众多研究者追逐的目标。   红色和绿色二级管早已存在,但是若没有蓝光,就无法制造白色灯管。虽然有很多人为此努力,但在科学界和工业界,30年来蓝光二极管一直是个重大挑战。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早期,当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从半导体中制造出明亮蓝色光束时,他们为制光技术触发了根本性转变。利用蓝光二极管,白光可通过新的途径被创造出来。随着LED灯管的出现,现代的灯不仅寿命长,而且更节能。   &ldquo LED灯泡的发明将大大减低能耗,节约成本。&rdquo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工毕勇表示,高效蓝光二极管如果能够大规模应用的话,能够节电50%以上。   对于三位获奖者,其实业内早就有期待。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徐科说,2002年左右,相关的呼声就已经很高。   获奖者之一的中村修二被称为&ldquo 蓝光之父&rdquo ,他是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与青紫色激光二极管的发明者。2006年,中村修二获得千禧年创新奖。能够获得此奖,是业界非常大的荣誉。   &ldquo 业界对他非常看重。&rdquo 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曾三次亲自前往日本拜访中村修二,请他去美国担任教授。   而另外一位获奖者赤崎勇也可谓是众望所归。他开发了氮化镓结晶化技术,并完成世界第一个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极管。2009年11月10日,赤崎勇获得了京都奖尖端技术领域的奖项。而京都奖素有&ldquo 日本诺贝尔奖&rdquo 之称。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常务秘书斯泰方· 诺尔马克表示,本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循&ldquo 奖励为人类福祉作出重要贡献的发明&rdquo 的精神而颁出。   &ldquo 我们老是差一步&rdquo   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氮化镓的研究热潮,而利用它开发出蓝色发光二极管被认为是一个大胆设想,一旦开发成功,应用范围广阔。赤崎勇当时从事的便是这一领域的研究。   但是提高氮化镓品质和控制其性质并非易事。到上世纪70年代末,当大多数科学家都放弃了氮化镓系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研究时,赤崎勇继续不懈研究,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氮化镓的PN结,为利用氮化镓材料制造蓝色发光二极管奠定了基础。   徐科指出,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在力量上虽然不弱,但是在进展上&ldquo 老是差一步&rdquo 。   &ldquo 日本在LED方面的研究已经做到了理论上的极限。&rdquo 毕勇说。日本已经研制出超过200流明/瓦的商业用器件,中国则为100流明/瓦~120流明/瓦。   流明是光通量的单位,即每输入一瓦的电,能够获得的光的数量。流明量越高,发光效率越高。   事实上,在商业化的应用上,中国与其的差距正在缩小,差距主要在实验室研究上。毕勇说:&ldquo 目前,我们实验室的最高水平是150流明/瓦,日本已经到了240流明/瓦。日本下一步更多地是往商品的应用上去转换。&rdquo   &ldquo 过去近30年半导体的发展都是在其他工作的基础上慢慢发展。&rdquo 徐科表示,在LED方面,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有较大的产业规模,未来要在国际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上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小职员何以登上大舞台   得奖虽是众望所归,但是获奖者的身份却再次让不少人啧啧惊叹。   中村修二曾经只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生活在日本一个叫阿南的小城市里,因为与工厂闹矛盾才离开。而之前,他也只是一个不知名大学毕业的硕士生。   2002年,田中耕一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也是如此,一时间化学界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寻究起来才发现,他只是一个拥有本科学历的小职员。   小职员何以登上大舞台,一次次创造奇迹。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黄庆表示,这与他们在科学道路上的坚守和探索精神密不可分。   1988年,中村修二提出要制备氮化镓蓝光发光二极管,而此时,所有的人都还在十年如一日地生产磷化钾砷化镓。没有实验员没有助手,中村修二却在短短四年时间内获得了理想的试验结果。   已经80多岁的赤崎勇也曾是在神户工业公司(现富士通公司)和松下电器产业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的一名职员。在许多研究场合,他都强调不懈和不气馁的精神。   在一次对年轻研究人员的讲话中,他说道:&ldquo 即使是失败,也绝对不要放弃。想做一件全新的事情,失败会如影随形。在失败的情况下,不要气馁、不言放弃非常重要。另外,对研究来说,直觉也非常重要,而直觉需要在经历无数次失败的过程中培养。&rdquo   而在国内,专家们表示,LED的发展进程其实是我国科学界急功近利的一个体现,也是迟迟难以获得国际性突破的原因。   &ldquo 上世纪80年代坐冷板凳,90年代跟随大潮开始热,但是原创性上却一直落后。&rdquo 对于这点,徐科有点遗憾。   黄庆表示,目前我国科学领域也演变成急功近利的舞台,沉溺于影响因子、SCI、量化指标,而不是充满冒险、乐趣、坚守和风险的探索之旅。
  • 2022年诺贝尔奖颁奖日程公布!
    当地时间8月8日,2022年诺贝尔奖颁奖日程在其官网上线。今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将于10月3日至10日举行。诺贝尔基金会还决定邀请202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与2020年和 2021年的获奖者一起参加 12 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周。计划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颁奖典礼,并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行宴会。2022年诺贝尔奖颁奖日程具体如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早于欧洲中部时间10月3日星期一11:30PHYSIOLOGY OR MEDICINE – Monday, 3 October, 11:30 CEST at the earliestThe Nobel Assembly at Karolinska Institutet, Wallenbergsalen, Nobel Forum, Nobels väg 1,Solnahttp://www.nobelprizemedicine.orgnobelforum@nobelprizemedicine.org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4日,星期二,欧洲标准时间最早11:45PHYSICS – Tuesday, 4 October, 11:45 CEST at the earliest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Kungl. Vetenskapsakademien, KVA), Sessionssalen, Lilla Frescativägen 4A, Stockholmwww.kva.se/pressroomeva.nevelius@kva.se诺贝尔化学奖10月5日,星期三,欧洲中部时间最早11:45CHEMISTRY – Wednesday, 5 October, 11:45 CEST at the earliest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Sessionssalen, Lilla Frescativägen 4A, Stockholmwww.kva.se/pressroomeva.nevelius@kva.se诺贝尔文学奖10月6日星期四,欧洲中部时间最早13:00LITERATURE – Thursday, 6 October, 13:00 CEST at the earliestThe Swedish Academy (Svenska Akademien), Börssalen, Källargränd 4, Stockholmhttp://www.svenskaakademien.se/enlouise.hedberg@svenskaakademin.se诺贝尔和平奖10月7日星期五,欧洲中部时间11:00PEACE – Friday, 7 October, 11:00 CESTThe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The Norwegian Nobel Institute (Norska Nobelinstitutet), Store Sal, Henrik Ibsens gate 51, Oslohttps://www.nobelpeaceprize.orgpostmaster@nobel.no
  • 专家解读中国本土科学家与诺贝尔奖距离
    诺贝尔科学奖走过百年历史,在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全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的几百名科学家获奖,中国本土科学家却一直榜上无名。“中国本土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这样的问题每每在诺贝尔奖颁奖时节被不断提及。   10月22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江云与媒体记者分享了他们对诺贝尔奖的解读。在两位专家看来,近些年中国科学技术持续进步与诺贝尔奖越来越近,但依然存在距离,而这种距离来自原创成果、执着精神和科学机制的缺失。   郭光灿长期研究量子科学,今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与他的工作有很大关系。近十年来,国家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让这位70岁的科学家印象深刻。“这使我国科研实力大大提高,提高到国外只要有人提出新的信息,我们很快就可以跟上而且能出很有水平的文章。”但郭光灿觉得,有一点还不够,那就是我们缺少原创的东西。“紧跟没问题,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领先的原创,我们还有一定距离。”   他认为,目前我国各学科、各领域原创还很少,应该更多地鼓励原创性,尤其是鼓励对科学有追求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本身应该非常乐于做科学研究、把科研当成一种爱好,不考虑获得什么奖,不把获奖当成工作的动力。“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参与科学研究,我认为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郭光灿说。   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郭光灿说,那时和他一起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学都怀着“将来当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梦想,但现在的年轻人想法更多,也更加实际。“追求功利所占的比例和以前相比要大得多。”这种新的环境下,他认为需要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制让真正热爱科学的人能够投身科学,潜心研究。但现在的制度下,学生们常常选择更容易出论文的题目做,否则毕不了业,评不上职称。   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王江云是位年轻的科学家,在他看来,现在中国研究所和高校里的年轻研究员和教授,受到考核的压力比美国同龄人还要大,“评估更加频繁,考核更加严格”。考核频繁的结果是大部分年轻的科学家选择紧密跟踪、跟随欧洲、日本、美国的研究,“这样可以有保障地迅速发表一些高水平的文章”。   静下心来,认真执着地做研究,郭光灿觉得,现在有些年轻人想这样做但是环境不允许,“最大的问题是评价体系”。郭光灿以量子芯片研究举例说,该项工作难度大,又不容易出文章,不容易出文章就留不住年轻人。“国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奖,没有文章什么奖都拿不到,什么位置都没有,这就很难使看重这些的人真正专心研究。”   “如此一来,对年轻人有导向作用,使他们很难做艰苦的、花时间的、不容易出成果的、对个人利益又不太有利的工作。”郭光灿说。他希望国家除了项目支持的形式外,能够固定支持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让更多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
  •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45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准晶体”。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由谢赫特曼一人独享。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    非凡的原子“镶嵌”   在准晶体中,我们发现迷人的阿拉伯镶嵌艺术在原子水平的重现:规则但从不重复的模式。然而,准晶体构型的发现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因而Daniel Shechtman只得对已知的科学发起强烈的挑战。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化学家如何想象固体物质。   1982年4月8日的早上,一幅违反自然定律的图像出现在Shechtman的电子显微镜中。在所有的固体物质中,原子被认为均匀地分布在晶体中,并周期性地进行重复。对于科学家来说,为了获得晶体,这种重复是必需的。   然而,Shechtman眼前出现的图像却显示,该晶体中的原子排列模式是无法重复的。这种模式曾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像不可能单纯用六角形制造足球,因为同时需要五角形和六角形。他的发现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在为自己的发现辩护期间,他被要求离开了自己的研究小组。不过,他的坚持最终迫使科学家重新考虑他们对于物质属性的概念。   非周期性“镶嵌”,比如在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和伊朗Darb-i Imam神殿中发现的中世纪伊斯兰镶嵌艺术,帮助科学家理解了准晶体在原子水平的特征。在这些镶嵌中,比如准晶体,模式是规则的——它们遵循数学法则——但它们从不重复自己。   当科学家描述Shechtman的准晶体的时候,他们使用一个来自于数学和艺术的概念:黄金比例。这一数字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数学家的兴趣,经常出现在几何学中。举个例子来说,在准晶体中,原子间不同距离之比同黄金分割相关。   跟随Shechtman的发现,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中制造了其它种类的准晶体,并从来源于俄罗斯一条河流中的矿石样本中发现了天然准晶体。一家瑞典公司也从某种形态的铁中发现了准晶体。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实验于不同产品中使用准晶体,比如煎锅和柴油机。   Daniel Shechtman,以色列公民。1941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1972年从以色列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以色列理工学院菲利普托拜厄斯讲席教授。   ■ 人物 谢赫特曼的发现是科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勇敢挑战了当时的权威体系   ——美国化学协会主席纳西杰克逊   当我告诉人们,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取笑我。   ——谢赫特曼   “那时,所有人都取笑我”   因为挑战当时的“常识”,谢赫特曼被斥“胡言乱语”、“伪科学家”   “胡言乱语”、“伪科学家”,当30年前谢赫特曼发现“准晶体”时,他面对的是来自主流科学界、权威人物的质疑和嘲笑,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准晶体”违背科学界常识。   “当我告诉人们,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取笑我。”谢赫特曼在一份声明中说。1982年,41岁的谢赫特曼正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的确,那时候的人们压根不会接受那种晶体的存在。”美国化学协会主席纳西杰克逊说,“因为他们认为这违反自然界‘规则’。”   因为这些“规则”被视为真理,胆敢“捋虎须”的谢赫特曼自然就备受排挤。   发现“准晶体”后,谢赫特曼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试图说服他的同事,但一切均徒劳,没人认同他的观点。不仅如此,他还被要求离开他所在的研究小组。无奈之下,谢赫特曼只有返回以色列,在那里,他的一个朋友愿意帮助他,将“准晶体”的有关研究成果公开发表。   最开始,这篇论文也没能逃脱被拒绝的命运,但在谢赫特曼和他朋友的艰苦努力下,1984年,论文终于得以发表,也立即在化学界引发轩然大波。一些化学界权威也站出来,公开质疑谢赫特曼的发现,其中包括著名的化学家、两届诺奖得主鲍林。   “他(鲍林)公开说: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是在胡言乱语,没有什么准晶体,只有‘准科学家’。”谢赫特曼后来说。   近30年后,勇敢质疑“常识”的谢赫特曼终于获得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认可。“谢赫特曼的发现是科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勇敢挑战了当时的权威体系。”纳西杰克逊说。   ■ 背景 固体家族“另类哥”   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科学界对固态物质的认识仅限于晶体与非晶体,而随着谢赫特曼的一次偶然发现,固体物质中一种“反常”的原子排列方式跳入科学家的眼界。从此,这种徘徊在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另类”物质闯入了固体家族,并被命名为准晶体。   根据固态物质构成的原子排列规律,晶体内原子应呈现周期性对称有序排列,非晶体内原子呈无序排列。1982年4月8日,谢赫特曼在铝锰合金冷冻固化实验中首次观察到合金中的原子以一种非周期性的有序排列方式组合,具有这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在当时理论下是不可能存在的。   由于原子排列不具周期性,准晶体材料硬度很高,同时具有一定弹性,不易损伤,使用寿命长。鉴于其“强化”特性,准晶体材料可应用于制造眼外科手术微细针头、刀刃等硬度较高的工具。此外,准晶体材料无黏着力并且导热性较差,其应用范围还包括制造不粘锅具、柴油发动机等,应用前景广阔。   附:诺贝尔奖网站官方公告   5 October 2011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2011 to   Daniel Shechtman   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ifa, Israel   "for the discovery of quasicrystals"   附录:近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奖。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准晶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固体物质结构的原有认识,由此带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有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领域。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而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2009年,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而获奖。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而获奖。
  • MCC售后服务无忧行动 ——走进天津阿克苏诺贝尔过氧化物有限公司
    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是1969年由阿库和KZO(Koninkijke Zout-Organon)这两家荷兰最大的化学制品公司合并而成,旗下的阿克苏诺贝尔过氧化物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过氧化物供应商,产品含盖了过氧化酮,过氧化碳酸酯,过氧化酯,过氧化酰,过氧化缩酮及氢过氧化物等各类过氧化物。在冬意初浓的10月25日~10月26日,瑞士万通MCC售后服务无忧行动走进了阿克苏诺贝尔过氧化物天津分公司,开启了两天的回访活动,让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热情赶走冬天的这份寒冷。活动伊始,瑞士万通中国的应用工程师就用户长期以来对自动电位滴定仪和卡尔费休水分仪的原理、应用开发和电极的维护保养遇到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及讲解。为了加深用户对我们仪器的了解,瑞士万通的资深维修工程师现场讲解了仪器的维护保养知识,并深入了用户的每一个实验室,对在用的每一台仪器进行了专业的预防性维护保养服务,同时,解决用户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样品方法开发和仪器软硬件问题。活动的最后,用户对我们的服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感谢我们长期以来对于他们实验工作的支持。同时,对未来的合作也提出了相应的期许。2018 MCC售后服务无忧行动,瑞士万通中国售后团队秉承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信念,针对用户在仪器日常使用和实验室管理中遇到的技术及应用问题举办的免费定制化用户培训、实验室仪器体检&保养及仪器合理化管理的活动。希望通过活动,能让用户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更轻松。我们的活动还在继续,敬请期待~
  • 2020年诺贝尔奖10月5日起陆续揭晓!让我们回顾下重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iv class=" span14" div class=" pl-10 pr-10 View-div" div class=" view-content t-35 news-view clearfix"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2020年诺贝尔奖将于10月5日至10月12日陆续揭晓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诺贝尔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拉尔斯· 海肯斯滕日前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12月不再举行传统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将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线上直播颁奖仪式。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div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496a45bb-b0bd-4260-8548-a1c0f758762a.jpg" title=" 5f75f232d542d.png" alt=" 5f75f232d542d.png" / img src=" /Uploads/2020-10-01/5f75f232d542d.png" alt=" " width=" 400" height=" 141" title=" " align=" " / br/ /div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14px color:#A0A0A0 line-height:2 " 图片来源:诺贝奖官网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 priset,英语:Nobel Prize)是指根据诺贝尔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1895年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span sup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1-2]& nbsp /span /sup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金秋10月,诺贝尔奖将至。从1901年开始颁发至今,已过百年。而且诺贝尔基金会主席Lars Heikensten 9月24日表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今年的诺贝尔奖奖金将增加100万瑞典克朗至1000万瑞典克朗(约11万美元-110万美元)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下那些对人类有重要影响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span strong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2015年:青蒿素每年“拯救2亿人口”& nbsp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之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屠呦呦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屠呦呦成功提取出治疗恶性疟疾的青蒿素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重大发现。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青蒿素已被广泛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用于疟疾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肆虐地区。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div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2011年:树突状细胞在后天免疫系统中有重要作用 /strong /span /div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朱尔· A· 奥夫曼和布鲁斯· 博伊特勒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树突状细胞被发现,并且这是影响免疫的关键调节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div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2010年:试管婴儿助更多家庭尽享天伦 /strong /span /div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罗伯特· 爱德华兹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1978年7月25日,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试管婴儿之父”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 爱德华兹帮助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来到人间。他发现了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成功实现人类卵细胞在体外受精。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全世界大约有10%的夫妇遭受不育症的折磨,这一切都随着体外受精技术的问世而得到解决,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因此受益。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div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2008年:乳头状瘤病毒(HPV)是宫颈癌的病原体& amp HIV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strong /span /div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哈拉尔德· 楚尔· 豪森、弗朗索瓦丝· 巴尔· 西诺西和吕克· 蒙塔尼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对全球公共健康体系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全世界所有的癌症百分之五是因为人们持续感染这一病毒所致。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是最常见的性病致病病毒,这影响了人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至八十。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哈拉尔德· 楚尔· 豪森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发现某些类型的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乳头状瘤病毒(HPV)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这一发现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为开发出宫颈癌疫苗打下了基础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弗朗索瓦丝· 巴尔-西诺西和吕克· 蒙塔尼从淋巴结肿大的早期病人的淋巴细胞和晚期病人的血液中确定了病毒复制。他们根据形态、生物化学、免疫特性将这种反向病毒定为首个人类已知慢病毒。由于大量的病毒复制和对淋巴细胞的细胞破坏,HIV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这一发现对于了解艾滋病的生物学和抗病毒治疗是一个前提。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由于这一病毒已感染了全球百分之一的人口,这一成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div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2005年:幽门螺杆菌是胃病的罪魁祸首 /strong /span /div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巴里· 马歇尔、罗宾· 沃伦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以前的学者普遍认为胃酸不可能让细菌存在,也一直未找到治疗胃病的根本方法。两位来自澳洲的科学家罗宾· 沃伦和巴里· 马歇尔证实,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幽门螺杆菌导致了胃炎和胃溃疡。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一种短疗程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div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2003年: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助力医学诊断 /strong /span /div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彼得· 曼斯菲尔德、保罗· 劳特布尔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诊断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特别是脑和脊髓部位的病变;可以为患者需要手术的部位准确定位,特别是脑手术更离不开这种定位手段;可以更准确地跟踪患者体内的癌变情况,为更好地治疗癌症奠定基础。此外,由于使用这种技术时不直接接触被诊断者的身体,因而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最大优点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是能够在对身体没有损害的前提下,快速地获得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高精确度立体图像。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div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2000年:多巴胺本身就是一种神经递质 /strong /span /div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阿尔维德· 卡尔森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多巴胺只是另一种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卡尔森发明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测定多巴胺的方法,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发现多巴胺在大脑中的含量高于去甲肾上腺素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尤其集中于脑部基底核,而后者是控制运动机能的重要部位。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他的研究成果使人们认识到帕金森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起因是由于病人的脑部缺乏多巴胺,并据此可以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研制出治疗这种疾病的有效药物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div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1990年:第一例双胞胎成功器官移植开创人体器官移植先例 /strong /span /div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约瑟夫· 默里、唐纳尔· 托马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1956年,唐纳尔· 托马斯成功地应用双胞胎间的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约瑟夫· 默里完成了第一例成功器官移植手术,该手术在双胞胎之间进行。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托马斯医生的贡献在于骨髓移植,而默里则为肾脏移植的开创者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肾脏移植的进展也带动了人体其他器官移植的进展,如肝、胰、心脏、肺脏等,其成功率也日益改善。而骨髓移植也为血液病患者带去福音!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div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1986年:“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被发现 /strong /span /div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丽塔· 列维-蒙塔尔奇尼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20世纪50年代初发现动物在受伤以后会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用舌头去舔伤口,而伤口便很快会愈合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她从分析动物的这一行为入手,于1951年从小白鼠唾液中发现能促进动物皮肤表皮细胞生长发育的物质,和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的物质——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神经生长基因(NGF)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2012年4月22日,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作为史上最长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丽塔· 莱维· 蒙塔尔奇尼度过了103岁的生日。据媒体披露,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她的长寿秘诀也许在于她每天都喝一种不寻常的饮料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虽然它的剂量只有眼药水那么少。那是一定剂量的神经生长因子,而这正是蒙塔尔奇尼和美国搭档斯坦利· 科恩因于1951年6月在华盛顿大学的实验室中发现的科研成果。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div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1979年: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出现,可对人体轴向层析 /strong /span /div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阿兰· 麦克莱德· 科马克、高弗雷· 豪斯费尔德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70年代之前,人体软组织或不同密度的组织层的x射线成像一直是个问题。70年代初,他们建立起计算机化扫描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发展了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计算机化轴向层析x射线摄影法(CAT)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这一新型诊断技术。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div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1945年:青霉素让人类不再恐惧细菌感染 /strong /span /div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亚历山大· 弗莱明、恩斯特· 伯利斯· 钱恩、霍华德· 弗洛里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曾经,人类对细菌感染束手无策,无数人因此丧命。直到青霉素被发现,人类才开始逐渐脱离被细菌感染支配的恐惧,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平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在他们共同努力下,青霉素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造福人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strong /span span style=" line-height:2 " strong 1923年: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曙光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获奖人: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弗雷德里克· 班廷、约翰· 麦克劳德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在二十世纪之前,糖尿病被看做不治之症。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 nbsp & nbsp & nbsp 1922年夏天,班廷与麦克劳德从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狗的体内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分离出消耗糖所需的活性物质,并把这种物质注入一条患有糖尿病、濒临死亡的狗,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这条狗的病情很快就出现了好转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这种物质正是胰岛素。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br/ /p p style=" text-align:justify " span style=" font-size:16px line-height:2 " 看完这么多的诺贝尔奖案例,诺贝尔奖得主对人类贡献巨大,也期待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出现! /span /p /div /div /div
  • 两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拿到中国“绿卡”
    p   近日,一位外国科学家走进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办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手续,市出入境管理局、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华东理工大学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p p   他就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 费林加。预计本月,他将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 维特里希一起,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2310ad3-0823-42d0-baf6-8dd43544ca20.jpg" title=" 64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伯纳德· 费林加 /strong /p p   2016年,费林加因“设计并合成分子机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今年10月,他出任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外方主任,每年来沪工作,带领华东理工团队研发新材料。“我们在研发光刺激响应性材料,它像眼睛一样,能对光的变化作出性能响应。”费林加告诉记者,“我们还在研发自修复材料,希望它像人体组织那样,能自我修复。”这些智能材料在医疗、电子、节能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2521ab9-0f62-4835-9c0f-8205be1eb92c.jpg" title=" 64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 维特里希 /strong /p p   作为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维特里希正在带领上科大课题组,利用液体核磁共振等技术,探析人体内G蛋白偶联受体的分子机理。这种原创性研究,有望催生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靶点的新药。 /p p   据了解,外籍科学家过去在中国工作,通常要在签证规定时间内离开中国,或在签证到期前重新申请,此外,在出行、购房、医疗等方面,均有诸多不便。今年,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启用。持有这一证件的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很多事务上享有“国民待遇”。而根据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十条”,截至目前,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为30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具了永久居留推荐函。其中,就包括费林加、维特里希。 /p p   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分管领导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作为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亟需引进一批高峰人才,并营造很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带领团队开展前沿科技研究。 /p p   谈及上海政府部门的服务,费林加用了“Fantastic”(好极了)一词,因为从体检到办理永久居留手续,他都走了“绿色通道”——相关部门简化流程,收到预约后很快安排,派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p p   令他同样感到“Fantastic”的是,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得到了“张江专项发展资金”重点项目资助,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徐汇区政府、华东理工大学将联合出资,为他定制实验室,推动智能材料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我们会把它打造成世界顶级实验室,在做出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并吸引全球知名科学家加入我们团队。”费林加说。 /p
  • 喜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p & nbsp & nbsp & nbsp 诺贝尔奖官方推特消息,William C. Campbell, Satoshi mura以及Youyou Tu 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女科学家屠呦呦是中国著名药学家。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公开信息显示,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5100517570683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585df4e5-457b-4880-b2c7-d6358aea46d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屠呦呦在拉斯克奖颁奖典礼现场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屠呦呦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p
  • 202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化学奖预测,谁将摘走诺奖桂冠?
    一年一度的诺奖季即将开始,这是全球科学界的盛事。尽管鲜有国人获奖,但我们对这个奖项的重视和关注丝毫没有减少。今天我们大胆预测一下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以及化学奖,同时帮助我们科普一下在国际科学这个大舞台上,有哪些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科研水平与它们差距多大?202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HCV发现(属临床领域)、2021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感觉受体(属基础领域),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又会花落谁家?基于诺贝尔医学奖领域分配规律(基础:临床为2:1),因此推测今年高概率仍会在基础领域,综合过去30年内基础领域发展情况,这里给出202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三个组合预测。01生物化学组合自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端粒酶发现以来,生物化学领域近期还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应该予以考虑了。目前,组蛋白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因此在该方向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科学家:1、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格伦斯坦(Michael Grunstein)(1988年证明组蛋白与基因表达调控相关)2、洛克菲勒大学艾莉斯(David Allis)(1996年发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3、哈佛大学施瑞伯(Stuart Schreiber)(1996年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他们都是诺奖的热门人选。备选:微小RNA发现者: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鲍尔库姆(David Baulcombe)和鲁弗肯(Gary Ruvkun)。02细胞生物学组合细胞生物学是近十年来诺贝尔医学奖重点青睐领域,从iPS到囊泡运输,从细胞自噬到低氧信号,都是诺贝尔医学奖关注的热点,因此今年再次颁发给这个领域的机率也很高。综合细胞生物学各分支发展,内质网未折叠蛋白应答发现是较为重大的科学突破,而做出重大贡献的两位科学家:京都大学森和俊(Kazutoshi Mori)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瓦尔特(Peter Walter)(1993年同时筛选到未折叠蛋白应答基因),他们今年获奖机率较大。备选:mTOR发现者瑞士巴塞尔大学霍尔(Michael Hall)和磷脂信号通路发现者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坎特利(Lewis Cantley)。03情怀组合诺贝尔奖不仅仅是科学贡献比拼,有时候还需要考虑到人情世故,因此对于一些较为年迈的科学家可能会有特别照顾。这一组合的三位科学家为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尚邦(Pierre Chambon)、美国索尔克研究所埃文斯(Ronald Evans)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罗德(Robert Roeder),以表彰他们在转录因子领域的先驱性贡献。尚邦出生于1931年,今年已91岁高龄,如能获奖,也将打破劳斯(87岁,1966年获奖者)保持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奖年龄最大记录,近几年物理奖和化学家先后都有年龄近百科学家获奖并打破纪录(物理奖是96岁,化学奖是97岁),医学奖则多年未有突破,今年有望改观。尚邦属上世纪古典科学家代表,多个领域都做出卓越贡献,如最终错失也可能是诺贝尔奖一点小遗憾。备选:B细胞和T细胞发现者库珀(Max D. Cooper)(89岁高龄)和米勒(Jacques Miller)(91岁高龄)。上面这些预测主要基于2022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基础医学领域,若颁发给临床领域,则赫赛汀发明者、他汀发现者和fMRI发明者等机会很大。这里一并预测下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去年按规律原本应颁发给生命科学领域,最终却授予有机合成,这也预示着今年生命科学领域获奖机率会进一步增加以符合生命科学越来越被偏爱的趋势,如这个前提成立,今年最有机会的是两个组合PK。04偏基础的分子运动机制研究团队三位科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斯普迪赫(James Anthony Spudich)、德克萨斯大学希茨(Michael Patrick Sheetz)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韦尔(Ronald David Vale)。他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深化和拓展对肌肉收缩和分子内物质运输机制的理解和认识,自2015年化学奖颁发给机制研究以来,一直都是授予应用领域,今年有望改变。05偏应用的mRNA疫苗研究团队两位科学家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两位科学家发现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去年就被寄予极高厚望,但最终未能获奖,但也有意外收获,那就是今年继续横扫各项科学大奖(通常获得诺贝尔奖后就很难再获其他“小奖”),鉴于mRNA疫苗的热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现状,今年获奖概率仍然较高。不管谁获奖,我想应该都是对全民的一次很好的科普。这次盛事也让我们看到国内科研水平与他们的差距。不难否认的是,诺奖是奖励过去一段时间做出的重大成果,近些年中国的科研水平增长很快,期待不久的将来也会有诺奖级科研成果出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