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谈家桢

仪器信息网谈家桢专题为您整合谈家桢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谈家桢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谈家桢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谈家桢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谈家桢话题讨论。

谈家桢相关的资讯

  • 2010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开始推荐
    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消息:2010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推荐工作开始启动。   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推荐办法和要求   请推荐单位(专家),根据本通知要求进行2010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推荐工作。   (一)推荐单位推荐   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负责本校、本院所、本企业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推荐工作。   1、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各推荐单位原则上推荐1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申请人,申请人没有年龄限制。   2、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各推荐单位原则上推荐2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申请人,申请人申报奖励时必须50周岁以下。   (二)专家推荐   1、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奖励)委员会和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每人每年可推荐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申请人(不限奖项)。   2、历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人每人每年可推荐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申请人(不限奖项)。   3、为保证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严肃性,推荐人不得推荐本人所熟悉学科或专业以外的人选,同时应按照推荐书的要求独立撰写对推荐人选的评价意见。   二、组织报送推荐材料   各推荐单位(专家)要根据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说明的具体要求,组织填写推荐书和报送相关推荐材料。   各推荐单位(专家)可于2010年4月12日以后从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网站(www.sbia.org.cn)下载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简介、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推荐书、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一)推荐书的填写   推荐书是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的主要依据,要按照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说明的要求认真填写。   (二)报送推荐材料的要求   1、要求报送的推荐材料:   (1)通过网络将推荐书的电子版和电子数据汇总,并发送至邮箱zhu0470@hotmail.com、yaloulu@msn.cn   (2)每位申请人报送书面推荐书1份,加盖推荐单位公章或推荐专家签名   (3)每位申请人应报送1套推荐书主要附件内容,根据推荐书填写说明的要求按序排列。   2、凡属于涉密的电子数据,只能以光盘的形式报送,不得通过网络传送。   三、推荐截止时间   请各推荐单位(专家)于2010年6月30日以前,将汇总后的电子数据通过网络传送至邮箱zhu0470@hotmail.com、yaloulu@msn.cn,并将其他有关推荐材料统一报送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不涉及与国防秘密和国家安全相关的人才、技术和项目。   请各推荐单位(专家)严格按照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2010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遴选和推荐工作的审核把关工作。   四、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   联 系 人:朱程博   联系电话:021-61406788-267   联系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泰路11号9楼   邮政编码:200433   传  真:021-61406789   联系单位: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   联 系 人:陆赟   联系电话:021-50805584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碧波路500号305室   邮政编码:201203   传  真:021-50805641
  • 2011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
    2011年度第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   为了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促使生物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不断涌现,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联合基因集团出资设立“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进行承办。2011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按照《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章程》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选办法》开展工作,收到来自全国各地21家高校、12家科研单位和18位推荐专家的推荐书58份,其中推荐成就奖15人(含3名院士)。通过资格审查、函评和复评,评选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和10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现管理办公室对候选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两周(2010年9月11日至9月25日)。如对候选名单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向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意见,并写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联系地址。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贺文情 赵婷   电话:021-50805584  021-50803610   传真:021-50805641   邮箱:sbia@sbia.org.cn hehe118@hotmail.com   地址:上海市碧波路500号305室 201203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九月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曹雪涛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教授、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裴 钢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红艳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   张 学  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张树义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 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膜与膜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陈国强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微生物学教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终身教授   陈 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   罗振革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   柴继杰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曾 科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杰出PI
  • 第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10名 为了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促使生物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不断涌现,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联合基因集团出资设立“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进行承办。2010年度第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按照《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章程》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选办法》开展工作,收到11家高校、12家科研单位和12位推荐专家的推荐书39封。通过资格审查、函评和复评,评选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和10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现管理办公室对候选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两周(2010年8月11日至8月25日)。如对候选名单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向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意见,并写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联系地址。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朱程博 陆赟 电话:021-61406788-267  021-50803610 传真:021-61406789  021-50805641 邮箱:zhu0470@hotmail.com  sbia@sbia.org.cn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泰路11号9楼 200433 上海市碧波路500号305室 201203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施一公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贺 林  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廷析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特聘教授 江 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汤其群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系主任、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赵世民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徐天乐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宿 兵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戚益军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韩泽广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一部主任,省部共建人类疾病和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赖 仞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谭仁祥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 施一公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的“谈家桢生命科学奖”12月20日上午在沪举行第三届颁奖仪式。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贺林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刘廷析等10名教授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世界上越来越多疑难病症的出现,使得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治疗手段日益得到重视与关注。生命科学已被实践证明成为研制和攻克一些疑难疾病的有效切入点。此次评选共向国内100余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发出提名推荐,共收到推荐信70余封,其中包括七名院士和50位青年学者申报。经严格评选,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和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贺林,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施一公院长是细胞凋亡领域及TGF-β信号转导领域国际公认的学术权威,使得我国在细胞凋亡的结构生物学和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水平跻身国际前列。贺林院士长期以来在精神疾病遗传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近年来,他对导致A-1型短指(趾)症的IHH基因的一系列研究,成为由中国人在中国国土上完整完成的一项世界公认的国际水平工作,揭开了备受世人关注的遗传界百年之谜,对遗传生物学界影响广泛。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的10位专家也是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学者,包括致力于发育和血液系统疾病研究的刘廷析,利用蛋白质晶体学手段研究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江涛,长期从事脂肪细胞发育分化以及肥胖发生基础及应用方面研究工作的汤其群等10位专家。   据悉,“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设立,旨在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该奖的设立由联合基因斥资1000万元,每年奖励100万元,倡导和激励生命科学领域的佼佼者。与会有关专家还建议,希望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办成一个国际化的奖项,加强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里的交流和协作,大力推进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以及产业化进程。
  • 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
    2021年度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期)  2021年度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按照《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章程》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选办法》开展工作,共收到79份申请材料,经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的资格审查,评审专家委员会会议评审,评选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人、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候选人、2位“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人、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人和10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人。现对候选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十天(2021年8月17日至8月26日)。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向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意见,并写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联系地址。2021年度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宋尔卫,男,1970年4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宋尔卫院士多年来坚持临床一线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术的外科医生之一。经其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十年肿瘤特异生存率为91%,达欧美顶尖乳腺肿瘤中心水平。在此基础上,他结合临床进行应用基础和转化研究,并提出了肿瘤生态学说。  徐安龙,男,1963年6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安龙教授以文昌鱼为核心,系统研究免疫系统的演化:一是揭示了脊椎动物免疫系统起源的规律,发现一个“天然免疫大爆发”,特别是揭示了适应性免疫免疫球蛋白重排机制的起源与结构功能的演化 二是揭示APA参与免疫调控,以此发现新的抗病毒免疫和参与免疫调控的新机制。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候选名单  Robert G. Roeder,男,1942年6月出生,洛克菲勒大学讲座教授。罗伯特-罗德教授是真核RNA聚合酶I,II,III和一系列转录调控因子的发现者,他在真核生物转录与调控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生化与分子基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与我国生命科学界建立了多方合作,积极到我国开展访问、学术报告和课堂授课等交流活动,他还在我国多个科研院校担任科学顾问或评估专家,是清华大学国际学术顾问/评估委员,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顾问、上海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咨询委员、上海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科学顾问等,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建言献策,献智出力。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建安,男,1961年11月出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安教授根据国人心脏瓣膜病变的特点,取得了从理论、器械、经导管介入方案的系列原始创新,解决了若干重点卡脖子问题,降低了瓣膜病患者死亡率 在低氧预处理干细胞促进心功能重建的理论和方案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房静远,男,1961年12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兼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房静远教授长期从事与临床直接相关的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治与预防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建立了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的预警、转归预测的重要方法并阐述了临床意义 率先提出了叶酸和小檗碱等预防胃肠癌的方法与策略。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名单  徐讯,男,1984年4月出生,华大集团执行董事、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徐讯研究员带领的内顶尖基因测序仪研发团队进行国产化研究,开发出国产高通量测序仪等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并进行转化量产和产业化,已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实现了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对产业国产化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的辐射和带动、对国产替代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用显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二涛,男,1979年9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委员、研究员。王二涛研究员是植物-微生物共生领域的前沿探索者,已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建立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营养交换与调控的理论,发现菌根因子受体及其复合物,发现豆科植物根瘤“奠基细胞”形成的分子基础,具有国际影响力。  王奇慧,女,1983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青年课题组长。王奇慧研究员研究重要囊膜病毒入侵机制并开发治疗手段,先后解析了MERS-CoV、SARS-CoV-2等冠状病毒入侵与跨种传播机制 建立了关键的技术平台,开发出多种病毒的治疗性抗体,并且作为重要骨干,研制出COVID-19治疗性抗体,获得了美国、意大利、欧盟的紧急使用授权 参加中国-世卫SARS-CoV-2联合溯源研究,为全球SARS-CoV-2的科学溯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王祥喜,男,1986年7月出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王祥喜研究员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病毒性传染病防治的重大需求,开展深入性研究。开发“超大尺度颗粒”的高分辨重构方法,进一步推广冷冻电镜的应用范围 同时将重要病毒的原子结构信息和感染机制运用至临床应用中。  朱永群,男,1980年10月出生,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长聘教授、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朱永群教授发现了病原菌致病因子的多个全新机制,解决了鞭毛马达、长链脂肪酰基化修饰、分泌系统作用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回答了领域内多个长期科学疑问,对深入了解病原菌-宿主互作、临床诊治和药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刘颖,女,1984年1月出生,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颖教授关注于细胞对线粒体胁迫和氨基酸匮乏的感知响应机制。发现了参与这两种应激过程的新基因,揭示了它们对衰老和癌症等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她入选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研究学者、国家杰青,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科学探索奖等。  刘剑峰,男,1971年3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剑峰教授在全球首次解析了C族G蛋白偶联受体的重要成员GABAB受体的冷冻电镜结构,首次阐明GABAB受体二聚体非对称激活G蛋白的独特结构模式,是在C族GPCR激活G蛋白机制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成果具有创新性,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力。  李海涛,男,1976年3月出生,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李海涛教授长期致力于表观修饰调控研究,先后发现或阐明PHD、YEATS结构域等一系列表观修饰调控元件发挥功能的生化与结构基础,揭示出相关分子识别与催化事件在遗传信息解读及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沈晓骅,女,1974年9月出生,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长聘教授。沈晓骅教授致力于探索非编码核酸在染色质和基因表达调控中的新颖功能。从系统和分子水平上揭示非编码RNA、基因组重复序列和RNA结合蛋白,影响转录和染色质高级结构的新模式 并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干细胞多能性和细胞命运决定的普适性规律。  陈兴,男,1980年10月出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聚糖是核酸和蛋白之外的“第三条生命链”。陈兴教授开发了一系列活细胞和活体中聚糖的化学标记方法,解决了糖基化活体分析的重大难题,为揭示了糖基化在神经突触、心血管系统、肿瘤等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创新研究手段。  郭国骥,男,1983年4月出生,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郭国骥教授一直致力于单细胞分析技术的研究,自主研发了国产化的高通量单细胞分析平台,并构建了全球首版小鼠细胞图谱和首版人类细胞图谱,对细胞命运决定、干细胞再生与分化等生命现象做出了独特的解析。
  • 贺福初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第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于2009年4月开始推荐,被提名人64名。8月初,评审专家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提交12名获奖候选人呈报评审(奖励)委员会审议。8月末,评审(奖励)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评选出第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张亚平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贺福初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 磊    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院长、特聘教授,教育部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孔祥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   史庆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任 东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吉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宋尔卫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唐 宏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感染免疫中心主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舒红兵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谭天伟    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 2020年度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
    3月4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发布2020年度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通过专家函评,评审专家委员会会议评审,评选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人、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 候选人、3位“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人、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人和10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人。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张明杰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嘉里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杰院士一直致力于神经系统结构生物学的研究, 系统地研究了突触形成和信号转导相关大分子复合物的组装及突触亚结构形成的机制与物理化学基础;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极性的建立与成熟后极性的维持的分子机制。徐华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华强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 GPCR、植物激素以及核激素受体、肝脏生长因子(HGF)受体等,研究激素通路的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开展基于晶体结构的肿瘤与糖尿病的药物研发。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候选名单王小凡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杜克大学讲席教授。王小凡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细胞信号转导、DNA 损伤与修复、肿瘤微环境等癌症相关领域均有重要发现。王小凡教授主持多项美国 NIH 重要研究项目,在多个国际学术期刊担任编委或主编,他推荐介绍国内科技界领军人物进入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会,为扩大中国籍科学家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拥军教授致力于脑血管病临床与科学研究,揭示了脑血管病发病新机制,创立了防控新技术、新方法,创建了质量控制新体系,在脑血管病病因诊断、临床诊疗、疾病预后和防控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做出巨大贡献。董家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家鸿院士在国际上首创“精准肝胆外科”理念及其技术体系,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他牵头制定了 10 部国家级指南及专家共识,均成为行业标准。其研究成果引领了当代肝胆外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蔡秀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蔡秀军教授在腹腔镜外科领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系统研究,率先创建腹腔镜刮吸解剖法切肝技术,减少了术中出血与术后胆漏等并发症;首创完全腹腔镜绕肝法二步肝切除术,解决了肝切除术后残肝体积不足的难题。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名单邢婉丽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副总裁、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婉丽教授带领博奥集团及博奥晶典团队在二十年的生物芯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降低出生缺陷、防控感染性疾病、防控慢病,发挥高科技的关键支撑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田志喜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党委委员、科技处长,研究员。田志喜研究员利用多组学和系统生物学手段,在大豆基因组学、种质资源演化和分子设计育种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原创成果,该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大豆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为我国在该研究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苏士成中山大学乳腺癌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中山医学院免疫教研室副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苏士成研究员从临床出发,发现一系列调控炎症相关疾病进展的新分子,包括首次阐明持续定位在线粒体的非编码 RNA 功能,鉴定首个定位在细胞膜表面的核酸感受蛋白。这些发现对揭示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新型的靶向治疗有重大意义。杨海涛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海涛研究员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免疫感染的结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病原体关键靶点的结构和功能,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新型抗感染药物开发, 在新型冠状病毒、SARS 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和 HIV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抗感染药物研究中取得了多项成果。娄智勇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娄志勇教授主要研究高致病性病毒感染和复制、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以及抗病毒的新机制和新手段。在冠状病毒、布尼亚病毒等病毒感染和复制机制、以及抗病毒抑制剂研究中,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秦成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所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秦成峰研究员长期聚焦新发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率先揭示寨卡病毒毒力进化导致大流行的分子机制,建立全球首个新冠病毒鼠适应株动物模型,突破 mRNA 疫苗关键技术瓶颈,为我国新发病毒传染病的科学防控做出重要贡献。鲁伯埙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鲁伯埙研究员创造性地提出并成功验证了通过“小分子胶水”化合物将致病蛋白选择性靶向至细胞自噬过程进行降解从而对疾病进行根本性干预的假说,为由特定致病蛋白所导致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全新路径。曾艺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组长、研究员。曾艺研究员从事生物医学研究,聚焦成体干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 发现了多种组织器官的成体干细胞,率先突破了胰岛功能细胞在体外难以扩增的技术瓶颈,为体外大量获得糖尿病细胞治疗所需的胰岛β细胞开拓了全新的途 径。雷群英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雷群英教授从事营养和肿瘤代谢研究,发现代谢酶感知不同营养状况调控肿瘤代谢,提出代谢物感知异常是肿瘤发生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系统阐明代谢重塑在胰腺癌演进中的关键作用和精准营养/饮食在肿瘤防治策略上的重要转化意义。蔡时青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蔡时青研究员首次阐明了个体衰老速度差异的遗传基础,揭示了神经系统衰老新的调控网络,发现新的抗衰老靶标基因,明确了行为退化和寿命不完全关联,发现了衰老神经元兴奋性调控新的机制,为衰老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薛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执行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天教授长期致力于眼科及视觉科学研究领域,从分子、细胞、环路和整体等多层次解析视觉神经系统基础分子与生理特性,探索面向眼科疾病的视觉修复与增强的技术方法,创新建立了面向眼科疾病的视觉修复与增强的多学科交叉技术方法。 关于“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由谈家桢先生提议,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生命科学技术奖项,旨在奖励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命科学事业做出成就的科学家、教授,以及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对生命科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有突出贡献的人士。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每年评奖一次。其中,“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每年2名,各奖励人民币25万元;“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每年1名,各奖励人民币10万元;“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每年2名,各奖励人民币10万元;“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每年9-10名,各奖励人民币5万元。此外,“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为2019年首次设置。
  • 第十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出炉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321" title=" 1.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2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c4d5c088-efd4-48df-b68b-aff79ab46d2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近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对2017年度第十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进行了公示,公示期为七天(2017年8月7日至8月13日)。 /p p   据了解,2017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共收到82份申请材料,经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的资格审查,共有82位申请人推荐材料符合“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申报条件。其中成就奖申请者共16人 临床医学奖申请者共11人 产业化奖申请者共7人 创新奖申请者共48人。通过专家函评,评审专家委员会会议评审,评选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人、2位“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人、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人和9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人。 /p p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于2008年正式启动,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科协大力支持,由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负责组织评选,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奖励在我国境内从事生命科学事业做出成就的科学家、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以及对生命科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有突出贡献的人士。该奖项设立九年来,先后有10位获奖者分别晋升为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并在业界内享誉为中国生命科学中的“诺贝尔奖”。 /p p   附2017年度第十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 /p p strong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strong /p p   邓子新 男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p p   武维华 男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 /p p strong   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strong /p p   王宁利 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p p   张学军 男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p p strong   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名单 /strong /p p   李校堃 男 温州大学校长、教授。 /p p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p p   李红良 男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教授。 /p p   李国红 男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p p   张令强 男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陈玲玲 女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 /p p   罗敏敏 男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p p   高 宁 男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p p   高彩霞 女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颉 伟 男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 /p p   傅向东 男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 nbsp /p
  • 2012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揭晓 首设产业化奖项
    第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14日在浙江大学举行,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在颁奖典礼上致词并颁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在谈家桢百年诞辰之际设立的奖项,旨在秉承淡先生对生命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中国生命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中国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迄今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极具影响的重要奖项。5年来已评选出包括6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在内的8名成就奖获得者和38名创新奖获得者,成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奖项之一。 第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名单   据介绍,今年共收到来自全国9家高校、8家研究单位、13位推荐专家的推荐书42封。经评审专家委员会严格审核,并通过无记名投票评选产生获奖人。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的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院士,中科院动物所所长孟安明院士。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许田、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党生等9名学者分别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首次设立了产业化奖,由抗体药物国家工程中心主任郭亚军获得该奖。   首获产业化大奖的郭亚军表示,谈家桢生命科学家奖对生命科学有重大贡献,首先提倡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后的转化研究,最后再进行产业化研究,这是真正体现了产学研,“我作为获奖者对这个奖项高度认可,中国很长时间注重基础研究,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产业化研究和转化研究是一个缺项,希望通过这样的奖项,使我们国家产业化能够走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 第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第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于2011年5月开始运作,截止7月,共收到推荐材料58份,被提名人58名。9月初,评审专家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提交12名获奖候选人呈报奖励委员会审议。10月下旬,奖励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评选出第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现公布第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曹雪涛 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教授、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裴 钢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红艳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PI 张 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教授 张树义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 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膜与膜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陈国强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微生物学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终身教授 陈 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 罗振革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 柴继杰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曾 科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杰出PI
  • 第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第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于2010年4月开始运作,截止6月,共收到推荐材料39份,被提名人39名。8月初,评审专家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提交12名获奖候选人呈报评审(奖励)委员会审议。9月中旬,评审(奖励)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评选出第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现公布第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人: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施一公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贺 林  上海交通大学Bio-X中心主任、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刘廷析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特聘教授 江 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汤其群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系主任、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赵世民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徐天乐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宿 兵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戚益军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韩泽广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一部主任,省部共建人类疾病和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赖 仞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谭仁祥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 17人!中国生命科学"最高奖"—— 第十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布
    据8月8日消息,2022年度第十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专家评审会议8月6日举行。通过院士、专家函评,评审专家委员会会议评审,评选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人、“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空缺、3位“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人和10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候选人。“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由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先生提议、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生命科学技术奖项,旨在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该奖创办14年来,多位获奖者获奖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该奖项已经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被誉为“中国生命科学最高奖”。2022年度第十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如下: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王俊,男,1963年11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院士是中国胸部微创手术最早的探索者和引领者,是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者。他长期工作在胸外科医教研第一线,为推动我国胸外科技术创新和学科转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陈子江,女,1959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辅助生殖与优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教授。30多年来,陈子江院士围绕不孕症等生殖障碍疾病及出生缺陷重大科学问题,在辅助生殖临床研究、生殖障碍疾病病因机制解析和出生缺陷防控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候选名单空缺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名单王卫庆,女,1961年10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内分泌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徐瑞华,男,1967年2月出生,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教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黄国英,男,1962年9月出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复旦大学儿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学系主任。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名单姜标,男,1962年11月出生,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娄竞,男,1963年1月出生,三生制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三生国健药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王佳伟,男,1976年1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 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金鹏,男,1976年9月出生,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常务副院长。杨巍维,男,1980年7 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组长(PI)、研究员。肖百龙,男,1978年11月出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岩,男,1985年6月出生,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陆路,男,1982年2月出生,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病原生物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学伟,男,1974年6月出生,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导,校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周大旺,男,1976年1月出生,厦门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维莅,女,1973年8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施鹏,男,1973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2018年度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为了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促使生物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不断涌现,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18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按照《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章程》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选办法》开展工作,共收到88份申请材料,经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的资格审查,共有88位申请人推荐材料符合“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申报条件。其中成就奖申请者共14人;临床医学奖申请者共13人;产业化奖申请者共7人;创新奖申请者共54人。通过专家函评,评审专家委员会会议评审,评选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人、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2位“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人、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人和10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现对候选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七天(2018年8月25日至8月31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以下是公示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金力,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阎锡蕴,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大学教 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与多肽药物所重点实验室主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候选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施扬,男,美国哈佛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瞿佳,男,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院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乔杰,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医三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郜恒骏,男,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副总裁,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芯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程功,男,清华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基础医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戴俊彪,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黄志伟,男,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刘峰,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刘光慧,男,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刘江,男,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科院基因组科学和信息重点实验 室,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刘默芳,女,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组长(PI)、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舒跃龙,男,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孙强,男,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王宏伟,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br/ /p
  • 18人!第十六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3位院士在列!
    11月18日,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第十六届颁奖典礼在江南大学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纳斯教授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以表彰其在“细胞周期中的关键调控子”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对开辟治疗癌症新途径具有深远意义。此外,他与我国科研人员长期保持科研合作关系,为推动中英学术交流作出重要贡献。这是谈奖16年来首位获得殊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该颁奖典礼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主办,江南大学、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承办。2023年度第十六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名单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获得者:陆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季维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获得者:保罗•纳斯(Paul Nurse)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荣誉院士谈家桢临床医学奖获得者:马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陆前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执行院(所)长梁廷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党委书记、教授、主任医师、博导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获得者:杨大俊 亚盛医药集团共同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晓明 国药集团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新突发传染病创新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王红梅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叶丽林 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白凡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正教授刘陈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李大力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医学系主任,上海市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前沿科学基地主任肖俊宇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长聘副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汪胜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柱成 清华大学教授姜长涛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高璞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发 12位获奖科学家半数来自中科院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今天上午在云南大学举行,12位科学家荣获该奖项,其中半数来自中科院系统。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为纪念国际知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的谈家桢先生而设立,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本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把成就奖颁给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田克恭获得产业化奖。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9人获得了本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他们分别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祁海,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研究员杨正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钦伦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涛,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徐彦辉,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高绍荣。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05年由科技部批准设立,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对象为从事生命科学事业并作出成就的科学家,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以及对生命科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有突出贡献的人士。 /p p br/ /p
  • 16人!“中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颁奖——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9月17日消息,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南昌大学举行。颁奖礼由“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主任饶子和院士主持。饶子和院士、陈卫院士、徐涛院士、陈晔光院士、宋尔卫院士等为获奖者颁奖。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致欢迎辞。此前,8月6日,2022年度第十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专家评审会议举行,评选出17位候选人。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宋尔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Robert G. Roeder,洛克菲勒大学,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谈家桢临床医学奖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房静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兼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徐讯,华大集团执行董事、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王二涛,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奇慧,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青年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王祥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朱永群,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生命科学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刘颖,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剑峰,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海涛,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沈晓骅,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副系主任、教授陈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郭国骥,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由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先生提议、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生命科学技术奖项,旨在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该奖创办14年来,多位获奖者获奖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该奖项已经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被誉为“中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谈家桢是世界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08年至今已评选十四届,共28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3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国际合作奖”,13位临床医生获得“谈家桢临床医学奖”,10位专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132位青年学者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其中,共有24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成就奖,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临床医学奖。这十四届中,有3位教授在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后,获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4位教授在获得“谈家桢临床医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后,分别获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众多优秀人才由此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不可忽缺的力量。
  • 中国生命科学最高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发,14位杰出科学家获奖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6409dff4-57f0-4d2a-bc2c-44f27d1c5b49.jpg" title=" 958ca39a9e5406714023a81d88d5ae1d4f01662b.jpg" alt=" 958ca39a9e5406714023a81d88d5ae1d4f01662b.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与会领导、嘉宾与获奖科学家合影。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近日,由中南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湘雅医院国际学术报告厅举行,包括多位中国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在内的全球生命科学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14位杰出科学家荣膺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临床医学奖、产业化奖、创新奖,并围绕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了深入研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仪式上,与会领导和嘉宾为金力院士、阎锡蕴院士颁发成就奖,为乔杰院士、瞿佳教授颁发临床医学奖,为郜恒骏教授颁发产业化奖,为程功教授、戴俊彪研究员、黄志伟教授、刘光慧研究员、刘江研究员、刘默芳研究员、舒跃龙教授、孙强研究员、王宏伟教授颁发创新奖,以表彰奖励在从事生命科学事业做出杰出成就专家、突出贡献的临床医务工作者、产业化过程突出贡献和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悉,获得成就奖的金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人类遗传学家,他系统解析了东亚地区的人群的遗传结构、群体分化、迁徙路线、人群混合和环境适应等进化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基因-表型-环境三者之间复杂的进化关系,为推动我国进化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的进步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同获成就奖的阎锡蕴院士在肿瘤生物学和纳米生物学交叉领域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她发现纳米酶,提出纳米酶概念,建立纳米酶标准检测方法,发明纳米酶肿瘤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创造全球首例纳米酶产品,开辟纳米酶研究新领域。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临床医学奖获得者乔杰院士在为改善女性生育力、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提供了新途径,为生殖领域相关疾病从病因、诊断、治疗到预后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临床医学奖获得者瞿佳教授首创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眼视光学中国模式”的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制定和推行多项眼科和视光学规范及标准。获得产业化奖的郜恒骏则牵头制定了第一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生物样本行业标准及国家生物样本技术标准体系与系列国家标准,堪称中国生物银行的标准化开创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乔杰院士作为获奖者代表发言,她说:“谈家桢先生设立这个奖的初衷就是希望把生命科学与基因组学、生殖生物学等先进技术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拓展,同时搭建起相关学科沟通的桥梁。相信这个奖的颁发将进一步激励我们奉献科学,把我们的根植于祖国大地,让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在医学领域为人类健康做更多的贡献,助力‘健康中国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相关链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为我国遗传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自2008年设立至今,为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以及领军人物不断涌现做出了杰出贡献。日前,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委托第三方对全国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进行综合评价位列第四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成就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金力院士、阎锡蕴院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金力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是我国著名的人类遗传学家,他系统解析了东亚地区的人群的遗传结构、群体分化、迁徙路线、人群混合和环境适应等进化事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基因-表型-环境三者之间复杂的进化关系,为推动我国进化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计算生物学的进步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阎锡蕴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肿瘤生物学和纳米生物学交叉领域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她发现纳米酶,提出纳米酶概念,建立纳米酶标准检测方法,发明纳米酶肿瘤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创造全球首例纳米酶产品,开辟纳米酶研究新领域。&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临床医学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乔杰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在为改善女性生育力、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提供了新途径,为生殖领域相关疾病从病因、诊断、治疗到预后等各方面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瞿佳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院长)首创被国际学术界誉为“眼视光学中国模式”的眼视光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制定和推行多项眼科和视光学规范及标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产业化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郜恒骏教授 & nbsp & nbsp 郜恒骏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创新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程功教授、戴俊彪研究员、黄志伟教授、刘光慧研究员、刘江研究员、刘默芳研究员、舒跃龙教授、孙强研究员、王宏伟教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程功:清华大学基础医学系研究员,虫媒病毒性传染病(Arthropod-borne virus)的致病机理及疫苗研发;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戴俊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合成生物学及表观遗传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黄志伟: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免疫和神经领域大分子结构;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光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人多能干细胞与衰老和疾病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表观遗传学、干细胞和肿瘤;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刘默芳: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非编码RNA,miRNA、piRNA功能机制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舒跃龙: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孙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克隆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王宏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结构生物学; /p
  • 博奥生物程京院士等14位科学家获中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
    11月26日上午,有我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之誉的2016年度第九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共14位科学家荣获该奖,颁奖典礼由奖励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饶子和主持。详细名单如下: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为纪念国际知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先生而设立,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  生命科学成就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丁健(下图左)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下图右)。  丁健院士主要贡献在于领导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抗肿瘤药物筛选和药效学评价体系,为我国抗肿瘤创新药物的自主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能力保障,在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是我国新药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  程京院士长期从事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生物技术研究,在生物芯片的研究中有重要建树和创新,他站在国际生物芯片研究前沿并结合国情,主持建立了国内急需的疾病预防、诊断和预后分子分型芯片技术体系,领导研制了基因、蛋白和细胞分析所需的多种生物芯片,实现了生物芯片所需全线配套仪器的国产化并实现了国产生物芯片类产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批量出口。  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兰娟(下图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肝病研究所所长樊嘉(下图右)教授。  浙大医学院李兰娟院士从事传染病学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30余年,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ALSS)获重大突破。主持制定ALSS技术规范作为全国标准,积极推广至全国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我国第一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 创建四步灌流分离肝细胞新方法 构建新型混合型人工肝等。此外,她还担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近年来在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方面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还领衔研制了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樊嘉教授长期致力于提高肝癌临床治疗疗效与转移复发机制研究,在肝癌门静脉癌栓及肝癌肝移植术后转移复发的临床防治上有重大突破、在转移复发机制研究方面有重要创新,是我国肝癌领域中青年专家的领军人物。  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得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教授。  陈卫 博士,1966年5月出生,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特聘教授。目前担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88年和1995年在无锡轻工大学分别获食品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8-2003年在江南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和2014年分别在美国Wake Forest University 医学院和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大学做访问研究。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年入选国家特殊人才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同时还先后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科技部重点科技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陈卫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围绕乳酸菌的资源发掘与整理,益生菌生理代谢与功能机制的解析和优化,益生菌与环境及宿主的互作,益生菌对宿主的健康效应,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成果先后获国家与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功能性益生乳酸菌高效筛选及应用关键技术”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0余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2项,其中国际专利8项,已获授权专利28项 出版著作及教材5本 “食品学科创新实践链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主(9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艳丽研究员,北大生科院汤富酬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许琛琦研究员,清华大学生科院杨茂君教授,中科院动物所陈大华研究员,中科大学生科院周荣斌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胡海岚教授,复旦大学蓝斐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魏文胜研究员(依次如下图所示)。  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奖者简介:  王艳丽,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百人计划”研究员(2010-),主要从事于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理和小分子介导的基因沉默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近期成果包括成功解析了分辨率为3埃的E.coli Cascade复合物结构,揭示了由11个Cas蛋白以及一个61核苷酸的crRNA共同组成的分子量为405kDa的Cascade复合物的精确的组装方式,揭示了CRISPR作用的分子机理,同时也为进一步了解靶标的识别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Zhao et al.,Nature,2014) 解析了Cas1-Cas2与多种类型DNA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发现了Cas1-Cas2识别外源入侵DNA分子机制,揭示了外源核酸片段的长度是如何确定的,同时也解释了该阶段中的核心蛋白Cas1和Cas2各自的功能,该成果为揭示原核生物这一新的抵御病毒及遗传物质的入侵的机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Wang et al.,Cell,2015) 解析了嗜热菌Argonaute(TtAgo)和5磷酸化引导DNA(gDNA)和一系列靶点DNA三元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在结构生物学水平阐明了细菌的Agos蛋白指导导向DNA双链切割靶标DNA双链的机制,这一发现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也证明了细菌通过Argonaute蛋白介导的DNA干扰机制来对抗转座子和可移动的遗传原件(Sheng et al.,PNAS,2014) 解析了AcrF3以及AcrF3-Cas3复合物的结构,阐述了AcrF3在对抗CRISPR/Cas系统发挥的作用,揭示了病毒与细菌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相互拮抗的作用机制(Wang et al.,Cell Research,2016)。曾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奖励和荣誉。  汤富酬,现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BIOPIC中心研究员。1994 - 1998 ,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98 - 2003 在北大获得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04 - 2010,英国剑桥大学Gurdon研究所,博士后, 201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组建实验室,2015 - 现在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主要从事人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单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发展了单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体系,并利用这一技术体系对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早期胚胎DNA去甲基化过程的异质性以及其他关键特征,发现了人类早期胚胎中基因表达网络的重要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分析人类早期胚胎DNA甲基化调控网络的研究框架,加深了对人类原始生殖细胞的发育以及表观遗传重编程过程的认识。现已发表论文40多篇,被同行引用3000多次。其中20多篇论文是以通讯(或者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Cell Stem Cell,Cell Research,Genome Research,Genome Biology等期刊上。其中两项工作获评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2015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许琛琦,1977年12月生,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长期从事分子免疫学研究,揭示了脂质分子对免疫应答的调控机制,并且发展了基于脂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发现细胞质膜中的酸性磷脂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屏蔽关键受体的功能位点,从而维持T细胞的静息态 而钙离子可以直接与酸性磷脂结合并中和其负电荷,引起受体活化,从而调控T细胞的活化态。这种脂质分子的调控机制也适用于B细胞和肺癌细胞。近年来开创性地开展了脂质代谢与肿瘤免疫的交叉研究,发现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胆固醇酯化酶ACAT1,并且证明了ACAT1抑制剂的抗肿瘤功能。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Nature Review Immunology、J Exp Med和Nature Communication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201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青年科技英才、邹承鲁奖励基金杰出研究论文奖、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等人才项目和荣誉。  杨茂君,1975年出生于山东,2003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师从王琳芳院士,2001年10月进入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实验室从事SARS蛋白酶晶体结构方面的研究),之后于美国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清华大学首批tenure系列终身教授(2013-),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11-)。2008年回国以来,杨茂君教授一直致力于综合运用结构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特异性抑制剂的筛选与设计,在细胞感应外界信号以及物质跨膜转运、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调控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2012,2015,2016),Mol Cell(2010),Genes Dev (2014),PNAS(2012,2015)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得霍英东基础研究奖励(200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13)、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13)、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6)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6)等多项荣誉与奖励。人才培养方面,到目前为止实验室培养的所有博士研究生(5人)毕业时全部获得了清华大学或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优秀毕业生。其中第一个博士生冯越毕业后被直接特聘为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 三人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两人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  陈大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模式动物与干细胞生物学研究组组长。2005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海外杰出人才,2008年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获得者,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原始生殖细胞发生和性腺发育的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现任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1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分别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至2005年在西南医学中心分子生物系任Research Instructor。2005年回国后,实验室主要以果蝇和小鼠等模式动物为模型,开展干细胞不对称分裂的遗传和分子机制以及真核生物转录和翻译调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干细胞与微环境信号相互作用的机制,TGF-beta/BMP和Hh等信号转导途径在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等途径在生殖干细胞命运调控中的作用。近年来实验室分别在Cell、 Developmental Cell、PLoS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Development、Human Molecular Genetics和PLoS Genetics等遗传和发育主流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目前实验室承担科技部生殖发育重大计划、973、干细胞先导专项、国家基金委重点和杰青等项目。近年来最杰出的工作是在果蝇中鉴定到了DNA上m6A甲基化修饰的去甲基化酶,这一工作发表在2015年Cell。  周荣斌, 1980年5月生(生命科学领域目前唯一一名80后“杰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炎症及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近年来在NLRP3炎症小体的致病、活化和调控及靶向NLRP3炎症小体的疾病干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1)率先发现NLRP3炎症小体在2型糖尿病(T2D)中的致病作用并证明靶向NLRP3炎症小体干预T2D的可行性 2)揭示NLRP3炎症小体的关键内源性调控机制,发现神经递质多巴胺能通过其受体DRD1及下游信号通路抑制NLRP3炎症小体并改善神经炎症和外周炎症 3)揭示线粒体损伤是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关键因素,发现RNA病毒可通过RIP1-RIP3复合物诱发线粒体损伤及NLRP3炎症小体活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在Nature、Cell、Nat Immunol、Immunity、J Exp Med、PNA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中国青年科技人才奖、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树兰医学青年奖、2015年度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等人才项目和荣誉。  胡海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2015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及赛诺菲优秀学者奖获得者等等 担任国际神经科学学会SFN程序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动物行为学专业委员会特邀理事,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Neuron及Science杂志特邀审稿人。胡海岚教授于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学士学位 1996-1997年,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担任研究助理 200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 2003-2008年,先后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冷泉港实验室/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2008-2015年,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2015年至今,受聘于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胡海岚教授在情绪和社会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这一脑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首次揭示内侧前额叶的神经活动在社会等级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阐明情绪因素如何影响学习和记忆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 在抑郁症神经环路和病理机制的研究方向上也取得了关键的进展。  蓝斐,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2年获得复旦大学分子肿瘤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细胞发育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在表观遗传甲基化可逆调控方向做出大量突出贡献,多篇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上,毕业时获得哈佛医学院院长提名嘉奖。博士毕业后,作为首位创始员工,受邀加入全球首批表观遗传制药公司(美)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s,主要目标定位于将表观遗传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有药用价值的产品,特别是在肿瘤和免疫疾病方面。在该公司,作为核心技术员工,参与大量公司组建工作并主导了多个药物研发项目,对表观遗传靶向性治疗的进展和前景有着极强的把握力。2012年11月辞去美国的职位,全职受聘于复旦大学,入选中组部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2012年11月),并同月荣获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12)称号。回国后,蓝斐教授的主要科研方向将拓宽到新兴的非组蛋白表观遗传修饰的生物学意义及其调控机理,并揭示表观遗传异常在肿瘤及其它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为抗肿瘤药物靶标的发现以及最终成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蓝斐教授作为蛋白去甲基化领域的主要开辟者主导并参与发现了已知的21类去甲基化酶中的16类,包括第一个去甲基化酶LSD1,以及之后的4大类JMJC去甲基化酶家族的发现和功能研究。此外,他还首次发现了未甲基化赖氨酸的识别机理。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不仅为表观遗传学甲基化标记的动态调控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证据,并大大完善了甲基化生物学调控的理论体系。为了更好的理解疾病表观遗传学并获得转化医学的宝贵经验,蓝斐教授在博士毕业后接受了美国Constellation Pharmaceuticals的邀请,做为首位员工加盟并创建公司研发团队以及制定研发方向,在公司中多项临床前项目中做出重要贡献。现在该公司是业界公认的最具创新性的表观遗传公司。蓝斐教授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过3篇Nature和Cell文章,他的科研和创新成果还用于3项国际专利申请。  魏文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2007-),北京大学生物医学集成创新研究所(BIOPIC) 研究员(2014-),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研究员(2015-),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研究员(2016-)。长期致力于发展基因组编辑技术与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癌症、感染等重大疾病的分子机制。近期成果包括:首次发现艰难梭菌毒素受体 完成对TALE蛋白识别非修饰及修饰DNA碱基的完全解码 开发了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敲除文库及高通量功能性筛选平台 完成多种病毒侵染人源宿主重要靶位点的筛选和功能鉴定 建立了基因组大片段删除技术用于高通量筛选研究长片段非编码RNA(lncRNA)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Nat Biotechnology、PNAS、Cell Research、Elife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受欢迎教师奖(2010)、北京大学东宝奖教金(2012)、The Roche Chinese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4)、Bayer Investigator Award(2014)、北京大学郑昌学教学优秀奖(2015)、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6)、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6)等多个奖项和荣誉。  附:“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简介  一、设立背景  为了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促使生物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不断涌现,由国家科技部批准、联合基因集团出资设立、上海复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赞助,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承办的“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正式启动。  设立单位联合基因集团1997年发源于复旦大学,由毛裕民教授、谢毅教授带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批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起组建。由100万起步,迄今已经形成资产超过60亿、拥有30多家企业(两家为香港主板上市)的以基因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团。该奖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由企业设立的第一个奖项,也是联合基因集团在树立生物技术领域的品牌后,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赞助单位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998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在中国医药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上市公司。复星医药专注现代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在研发创新、市场营销、并购整合、人才建设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的大型专业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复星医药奉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始终怀着感恩的心态,将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二、设奖宗旨  2008年,谈家桢先生迎来他的百年诞辰。谈先生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将毕生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该奖的设立旨在秉承谈先生对生命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我国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  三、承办单位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由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承办。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成立于2002年12月,是由上海市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协会会员涵盖现代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从研发、生产到流通等整个产业链,现有会员单位205家,会员产业规模已超过2700亿,行业覆盖率达75%以上,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协会是中国社会组织首批最高荣誉获得者,2004年被中国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 其后被评为“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五A”、“五星级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工人先锋号”。  四、评选机构:  奖项评选机构由奖励委员会和评审专家委员会组成。奖励委员会由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精深学术造诣、热心科技奖励事业的国内科技权威和著名学者组成。奖励委员会聘请的评审专家经过奖励委员会批准、颁发聘任书后,独立行使职能、负责评选工作。  五、奖励对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生命科学事业做出成就的科学家、教授,以及取得创新研究成果的青年学者 对生命科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有突出贡献的人士。  六、奖项设置: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下设“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 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三个奖项,每年奖励费用为人民币110万元:其中奖励“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2名,各奖励人民币25万元 “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2名,各奖励人民币10万元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8名,各奖励人民币5万元。  七、评选程序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每年评奖一次,参照国际惯例,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按提名推荐、资格认定、初评、终评、颁奖的程序进行。  经奖励委员会核准的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国内相关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术权威、主管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为推荐人。奖励委员会委员每人每年可提出两名被推荐人,其他推荐人每人每年可提出一名被推荐人,向奖励委员会推荐。也欢迎有突出成就的个人通过自荐方式参加评选。  推荐材料经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进行形式审查认定后,由评审专家进行初评(函评),对各位申请人打分并对申请人给出评价,申请人函评分数高于该奖项所有申请人函评平均分(含)以上者,进入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审专家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进行评审,逐一审核进入复评申请人材料并进行评议,以记名方式进行评分,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按平均得分高低顺序排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取得分前二位,“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取得分前二位(如果产业化奖空缺,将把名额递补给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取得分前八位,分别产生“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人。 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后产生的“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人名单,经相关网站和媒体公示十五天无异议者,方可提交奖励委员会进行终评。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召开终评会议,会议须有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半数以上委员参加方能举行。并逐一审核每位候选人材料并进行评议,以记名投票方式确定获奖者,提名的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人须获得在场的奖励委员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票数同意,方可批准为本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成新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 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  八、评审原则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的申报、评审和授奖,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涉。
  • 16人!“中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揭晓
    9月17日消息,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南昌大学举行。颁奖礼由“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主任饶子和院士主持。饶子和院士、陈卫院士、徐涛院士、陈晔光院士、宋尔卫院士等为获奖者颁奖。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致欢迎辞。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秘书长陈少雄在会上宣布: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谈家桢临床医学、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的获得者名单。他们是——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宋尔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Robert G. Roeder,洛克菲勒大学,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谈家桢临床医学奖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房静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兼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徐讯,华大集团执行董事、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王二涛,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奇慧,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青年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王祥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朱永群,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生命科学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刘颖,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刘剑峰,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海涛,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沈晓骅,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副系主任、教授陈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郭国骥,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简介谈家桢是世界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生命科学奖2008年至今已评选十四届,共28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3位科学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国际合作奖”,13位临床医生获得“谈家桢临床医学奖”,10位专家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132位青年学者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其中,共有24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成就奖,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临床医学奖。这十四届中,有3位教授在获得“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后,获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4位教授在获得“谈家桢临床医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后,分别获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众多优秀人才由此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不可忽缺的力量。也因此,该奖项被誉为“我国生命科学诺贝尔奖”,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本次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由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奖励委员会和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办,南昌大学、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承办。
  • 17人!2022年“中国生命科学最高奖”候选人名单公示
    据文汇报8月8日消息,2022年度第十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专家评审会议8月6日举行。通过院士、专家函评,评审专家委员会会议评审,评选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人、“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空缺、3位“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人和10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候选人。“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由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先生提议、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生命科学技术奖项,旨在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该奖创办14年来,多位获奖者获奖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该奖项已经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被誉为“中国生命科学最高奖”。2022年度第十五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如下: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王俊,男,1963年11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院士是中国胸部微创手术最早的探索者和引领者,是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者。他长期工作在胸外科医教研第一线,为推动我国胸外科技术创新和学科转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陈子江,女,1959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辅助生殖与优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大学教授。30多年来,陈子江院士围绕不孕症等生殖障碍疾病及出生缺陷重大科学问题,在辅助生殖临床研究、生殖障碍疾病病因机制解析和出生缺陷防控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候选名单空缺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名单王卫庆,女,1961年10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内分泌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徐瑞华,男,1967年2月出生,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教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黄国英,男,1962年9月出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复旦大学儿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学系主任。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名单姜标,男,1962年11月出生,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娄竞,男,1963年1月出生,三生制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三生国健药业(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王佳伟,男,1976年1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 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金鹏,男,1976年9月出生,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常务副院长。杨巍维,男,1980年7 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组长(PI)、研究员。肖百龙,男,1978年11月出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岩,男,1985年6月出生,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副主任。陆路,男,1982年2月出生,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病原生物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聚能生物与国家蛋白质平台开展广泛合作
    JNBIO(聚能生物)是一家由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与欧洲前沿技术相融合,开发生产低温超高压连续流细胞破碎仪,是国家技术创新基金立项扶持的项目。   JNBIO系列低温超高压连续流细胞破碎仪自投入市场以来,积极开展与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的合作。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遗传工程研究所等国家重要蛋白质研究中心已采购使用JNBIO(聚能生物)高活性低温超高压连续流细胞破碎仪。   JNBIO低温超高压连续流细胞破碎仪特有的细胞高活性破碎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内部活性基团,为研究蛋白的高级结构,晶体工程提供了先决条件。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蛋白质科学研究成为当代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是未来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全球发达国家政府、研究机构和大学以及相关产业界竞相抢占蛋白质研究的制高点。   2004年5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率先启动了“中国科学院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2008年7月中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采购了JNBIO低温超高压细胞破碎仪(JN-3000)。目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用JNBIO低温超高压细胞破碎仪全面替代了国产和进口的高压细胞破碎仪。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上海光源是一台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它的英文全名为ShanghaiSynchrotronRadiationfacility,简称SSRF。它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生命科学和医药学与人类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同步辐射光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方法是当前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最有力手段,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物过程的利器。2009年5月26日,JNBIO低温超高压连续流细胞破碎仪(JN-3000PLUS)正式进驻上海光源。   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由谈家桢院士创立的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实体,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1985年开始运行,同时向国内外开放,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近年来,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投入大量经费,采购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等。JNBIO低温超高压连续流细胞破碎仪独有的细胞高活性破碎技术和5ml微样品量,受到了遗传所教授们的青睐。日前,JN-3000PLUS微量精密型低温超高压连续流细胞破碎仪已正式投入使用。
  • 聚焦肿瘤免疫|许琛琦研究员荣获2023年“科学探索奖”!
    7月17日,2023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48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研究员获此殊荣,这也是继周斌、陈玲玲、曾艺后中心第四位斩获此奖项的青年科学家。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研究员许琛琦研究T细胞抗原免疫应答过程,揭示了免疫受体信号触发的分子机制,发展了基于免疫受体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策略。两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CBI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作为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十个领域,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5年来一共资助248位青年科学家,他们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
  • 第二轮通知 | 月旭科技诚邀您参加2022“科技之光,照靓你美时美刻”化妆品国际技术交流峰会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新发布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推动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化妆品法规与技术的国际国内交流,提升中国化妆品的国际地位,由上海市分析测试协会主办,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上海国觉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上海白玉兰谈家桢生命科学发展基金会协办的“科技之光,照靓你美时美刻”化妆品国际技术交流峰会将采用线上方式于2022年2月22日-23日举行,诚挚期待您的参与!一、会议背景随着化妆品的行业监管升级,产业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崭新时代。为激发化妆品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适应化妆品行业监管的新形势,推动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化妆品的国际市场地位,本次国际技术交流峰会将邀请来自化妆品监管部门、检验机构及科研院校、生产企业的专家学者莅临大会并作精彩报告。聚焦新规实施后的行业动向,从化妆品法规体系、检验检测技术、功效评价、安全评估、新原料与配方研究等不同维度展开深度解析和趋势展望,促进产业正向发展。
  • 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据清华新闻网报道,12月9日上午,匈牙利罗兰大学(Eö tvö s Lorá nd University,简称ELTE)校长巴纳&bull 德布勒森及罗兰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郝清新一行来访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施一公在工字厅会见了德布勒森一行。   据了解,这是施一公首次在媒体上以清华大学校长助理身份出现。   会谈中,施一公首先代表清华大学欢迎德布勒森首次来访,并感谢罗兰大学在今年9月底热情接待了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一行的访问。德布勒森介绍了罗兰大学在匈牙利的重要地位及对同中国院校开展国际合作的强烈愿望。他说,匈牙利政府专为中国留学生设立了奖学金,以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前往匈牙利学习生活。   德布勒森还提出设想,以推进两校在师生交换、学生联合培养及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施一公表示愿意积极推进合作,建立长期友好关系。   施一公简介   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籍贯云南大姚。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用结构生物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哺乳动物、果蝇、线虫三种模式动物的细胞凋亡通路中关键蛋白质及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从分子水平上对caspase的激活、抑制、再激活的调控机理进行了诠释。在膜蛋白研究领域,解析了三类膜整合蛋白水解酶的三维结构以及一系列重要膜转运蛋白的结构并阐明其转运机理。在Smad对TGF-?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 钱学森的"遗言":缺乏培养创新人才 中国的大问题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整理者注:钱老去世以后,许多人问我们:钱老有什么遗言?并希望我们这些身边工作人员写一篇“钱学森在最后的日子”的文稿。我们已告诉大家,钱老去世时很平静安详,他没有什么最后的遗言。因为在钱老去世前的一段日子,他说话已经很困难了。我们可以向大家提供的,是钱老最后一次向我们作的系统谈话的一份整理稿:钱老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那是于2005年3月29日下午在301医院谈的。后来钱老又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包括在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看望他时的谈话。那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这一次系统而又全面。今天,我们把这份在保险柜里存放了好几年的谈话整理稿发表出来,也算是对广大读者,对所有敬仰、爱戴钱老的人的一个交代。      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今天,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最近我读《参考消息》,看到上面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情况,使我想起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的,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麻省理工学院在当时也算是鼎鼎大名了,但我觉得没什么,一年就把硕士学位拿下了,成绩还拔尖。其实这一年并没学到什么创新的东西,很一般化。后来我转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它和麻省理工学院很不一样,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那里的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来。我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老师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这在科学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没有创新,首先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一个“good idea”。所以马上就有人说:“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我这个想法,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到了。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讲遗传学,我们中国的遗传学家谈家桢就是摩根的学生。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化学系主任L鲍林讲结构化学,也是化学的前沿。他在结构化学上的工作还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前我们科学院的院长卢嘉锡就在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进修过。L鲍林对于我这个航空系的研究生去听他的课、参加化学系的学术讨论会,一点也不排斥。他比我大十几岁,我们后来成为好朋友。他晚年主张服用大剂量维生素的思想遭到生物医学界的普遍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和整个医学界辩论不止。他自己就每天服用大剂量维生素,活到93岁。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很一般,没什么。没有这种精神,怎么会有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过去我曾讲过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时和一些权威辩论的情况,其实这在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平常的事。那时,我们这些搞应用力学的,就是用数学计算来解决工程上的复杂问题。所以人家又管我们叫应用数学家。可是数学系的那些搞纯粹数学的人偏偏瞧不起我们这些搞工程数学的。两个学派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数学系的权威在学校布告栏里贴出了一个海报,说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讲理论数学,欢迎大家去听讲。我的老师冯卡门一看,也马上贴出一个海报,说在同一时间他在什么地方讲工程数学,也欢迎大家去听。结果两个讲座都大受欢迎。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风气,民主而又活跃。我们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学习真是大受教益,大开眼界。今天我们有哪一所大学能做到这样?大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学术讨论活跃不起来。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更不用说大师级人才了。   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像加州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光是为中国就培养出许多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家桢、郭永怀等等,都是加州理工学院出来的。郭永怀是很了不起的,但他去世得早,很多人不了解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冯卡门的学生,很优秀。我们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我发现他聪明极了。你若跟他谈些一般性的问题,他不满意,总要追问一些深刻的概念。他毕业以后到康奈尔大学当教授。因为卡门的另一位高才生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组建航空研究院,他了解郭永怀,邀请他去那里工作。郭永怀回国后开始在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我们一起开创中国的力学事业。后来搞核武器的钱三强找我,说搞原子弹、氢弹需要一位搞力学的人参加,解决复杂的力学计算问题,开始他想请我去。我说现在中央已委托我搞导弹,事情很多,我没精力参加核武器的事了。但我可以推荐一个人,郭永怀。郭永怀后来担任九院副院长,专门负责爆炸力学等方面的计算问题。在我国原子弹、氢弹问题上他是立了大功的,可惜在一次出差中因飞机失事牺牲了。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人把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搞起来的。   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要向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学习它的科学创新精神。我们中国学生到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的,回国以后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有在那学习过的人都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知道不创新不行。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11位增选院士介绍:1、高绍荣高绍荣,1970年3月出生,山东章丘人。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主任。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高绍荣长期从事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以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 Stem Cell和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入选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和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等,领衔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何祖华何祖华,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抗病信号转导、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互作。主要研究模式植物(水稻和拟南芥)抗病调控基因的克隆与信号转导, 重点研究水稻对真菌病害(稻瘟病和纹枯病)和拟南芥对水稻病害非寄主抗性的调控机制和信号途径,尤其是作物广谱抗病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植物抗病(SA,JA途径)与发育(GA和auxin)和逆境信号间的cross-talk,逆境信号记忆机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及其对田间(基础)抗病性的调节,并致力于广谱抗病和高产水稻资源的创造,目标是高抗与高产性状的协调与平衡。研究主要涉及分子遗传、植物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学。曾获得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等众多奖项。3、黄三文黄三文,1971年出生于岳阳屈原管理区河市镇三江村(原五分场一队),屈原农场五分场中学初中毕业,1989年屈原中学63班高中毕业,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黄三文一直致力于植物基因组学与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研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励基金(基础科学奖),入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第六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组成人员等荣誉。4、卢煜明卢煜明,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 、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曾获得2020年获得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2022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其致力于研究人体内血浆的DNA和RNA,1997年就发现了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并发展出了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5、马骏马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鼻咽癌诊治专家和研究型医生。他聚焦高发于我国的鼻咽癌(占全球病例47%),针对全身微小转移灶是引起鼻咽癌转移复发的根源,开展甄别与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全身化学治疗(化疗)可重塑以B细胞为核心的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 “增效”理论,制定了“先GP全身化疗,后局部放射治疗(放疗)”的新策略,大幅提高了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提出“采用临床分期联合miRNA分子标签,甄别出极少发生微小转移灶的低危患者,可降低治疗强度”的“减毒”理论,制定了“豁免化疗及缩小放疗范围”的新方案,显著减少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了生活质量。迄今已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012、2019年)。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独立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马骏教授领衔的“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2009)”和“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2015)”均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其相应成果荣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2012、2019)、“中国科协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项(2020、202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重大进展”2项(2020、2022)、“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3项(2007、2014、2022),马骏教授本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2)、谈家桢临床医学奖等众多奖项。6、时松海时松海,1973年12月生,199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冷泉港实验室遗传学博士学位,2001—200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2006—2019年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及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副教授和研究员/教授。2019年至今,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大脑发育和功能研究,早期工作揭示了神经突触可塑性的核心机制,为深入理解学习记忆原理提供了根本性实验依据,并发现了细胞极性蛋白与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共同调控神经元轴突形成,开辟了神经元极化机制的研究。近期研究跨越神经发育与环路功能领域,定量阐明了单个大脑神经干细胞高度有序进行增殖、神经元发生和胶质细胞发生的内在程序,揭示了调控大脑神经干细胞分裂分化的核心机制,发现了大脑神经细胞发育谱系依赖性的精准神经环路组装和运行的一系列机制,提示了调控大脑发育与功能的新的基本原理-“神经元出生在一起,连接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为理解正常或病理情况下大脑发育组装与功能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Science年度十大突破和Science全球生命科学青年科学家特等奖、美国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家奖、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北京市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北京学者等荣誉和资助。7、孙航孙航,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为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Journal of Biogeography、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的副主编,担任《Flora of Pan-Himalaya》副主编、《Flora of Uzbekistan》编委会副主席、《云南植物志》编委和《神农架植物志》主编。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及生物地理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在青藏高原、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生物地理格局形成以及含羞草科、蝶形花科等植物类群有深入的研究。长期对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形成、演化以及适应机制等方面的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研究特色:(1)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丰富了生物地理格局进化和形成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推动我国的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进入到了由现象描述到机理解释的时代;(2)在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多样性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发现了高山植物适应性进化(雪莲、塔黄特殊结构以及贝母伪装色彩进化)新机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重要成果;推动了我国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3)在青藏高原在植物区系的调查和收集方面成绩突出,主持(或参加)青藏高原、横断山以及西南大部分地区,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的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共计20000余号,10万余份。特别是对雅鲁藏布江(墨脱地区)进行了长达8个多月的越冬考察,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填补了许多植物区系调查研究薄弱的区域的资料不足或空白,为中国植物学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并在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如植物志,专著研究和分类学订正,物种名录等)中被广泛引用。由于成绩显著,国内外学者以“孙航”名字命名了1个新属和十余个新种。8、王建安王建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大二院党委书记,浙大医学院副院长(兼),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英国皇家内科学会(MRCP)Fellow,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亚洲刊(JACC:Asia)主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担任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共同主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首席负责人,以通讯作者在NEJM、Circulation、JACC、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irculation Research、PNAS、 Advance Science等一流期刊发表论著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重大贡献奖、杰出创新人才奖,何梁何利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平科技进步奖等多项,2012年获白求恩奖章。研究方向是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和系列器械研发、冠状动脉功能评价、心肌损伤和修复的重要机制揭示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9、颜宁(女)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 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4年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博士后研究;2007年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2年成为终身教授,2013年成为拜耳讲席教授。2017-2022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22年12月受聘成为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2023年3月受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长期从事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与病理意义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为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目前主要致力于针对疼痛的发病机理研究与药物研发。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于2005年获得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 “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2012年获得美国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8年获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卓越研究奖”;2019年获得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颁发的国际“女科学家奖”;2020年获得女科学家组织颁发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2021年获得国际生物物理协会颁发的Anatrace膜蛋白研究奖。2019年4月30日,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22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23年7月4日,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会士, Associate Member)。10、张宏张宏,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组长。长期致力于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入选国家杰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和首届臻溪生命学者奖等。张宏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并任Autophagy副主编,JCB资深编辑,eLife,EMBO Reports,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等国际期刊编委会成员。11、张泽民张泽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与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在2014年加入北大以前,曾长期就任基因泰克/罗氏公司(Genentech/Roche),担任癌症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首席科学家,致力于应用机器学习和高通量测序等高新技术进行抗癌药靶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他在计算癌症生物学和癌症基因组学的多个方向上都是开拓者、引领者,包括世界首例肿瘤全基因组测序, 同时也是Cell Systems和Genome Medicine的编委。张泽民是60个专利的发明者,并在多项癌症治疗药物的分子靶标的原创发现中做出了直接贡献。 他的学术经历包括南开大学遗传学学士、CUSBEA学者、宾州州立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信息技术训练、旧金山加州大学实验医学博士后训练。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任国家精准医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张泽民实验室致力于用前沿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来解决癌症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利用计算和实验相结合方法来揭示肿瘤发生过程、肿瘤微环境和对药物响应中的系统变化和重要遗传因素,以推进癌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发展。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研究肿瘤微环境特别是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精确组成、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状态;(2)研究肿瘤的异质性、基因组机制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3)开发原创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来进行单细胞基因组数据和癌症基因组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可视化,以揭示癌症的亚型、驱动基因以及其他致癌因素的遗传基础,从而发现新型癌症靶点和标记物。以上资料图片均整理自相关单位官方网站。
  • 高福、颜宁、锁志刚等华人科学家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p   北京时间4月30日,美国科学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 公布新入选的院士名单,共有100名美国本土科学家以及25名外籍科学家入选。 /p p   其中,中国疾控中心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高福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洛克菲勒大学教授、HHMI研究员Jue Chen(陈珏)与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锁志刚(Zhigang Suo)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p p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当选的院士名单中,约40%是女性学者,创下了历年之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四名华人学者为新晋院士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ed5af399-2852-4579-9567-615ec8887425.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06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06_副本.jpg" / /p p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高福 /p p   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英文名:George Fu Gao,“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1983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1986 年北京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 年英国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 哈佛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2004年任英国牛津大学讲师、博士生导师、 研究组长。2004-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2011年4月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2017年7月起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病原微生物跨种间传播机制与分子免疫学,主要从事T细胞识别、流感病毒等囊膜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禽流感等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播的机制研究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92abbb79-d9c2-4aab-a66d-a7da12f49864.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17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17_副本.jpg" / /p p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 /p p   颜宁,结构生物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国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成为清华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2017年,颜宁离开待了10年的清华大学,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 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a86a8314-2e30-47c3-b411-6e7f89e7b87c.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21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21_副本.jpg" / /p p   美国科学院院士Jue Chen /p p   Jue Chen(陈珏),结构生物学家,洛克菲勒大学WILLIAM E. FORD讲席教授,霍华德· 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Jue Chen于1993年在俄亥俄大学获得化学本科学位,1998年在哈佛大学取得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哈佛大学以及贝勒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入职普度大学,在普度大学相继担任助理教授(2002-2007),副教授(2007-2011)、教授(2011-2014)。在此期间,她还入选HHMI研究员(2008-)。2014年加盟洛克菲勒大学。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膜中转运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d321787a-0ea0-40e4-85c3-55de9699259a.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26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26_副本.jpg" / /p p   美国科学院院士锁志刚 /p p   锁志刚(Suo Zhigang),美国工程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1985年锁志刚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力学系,之后赴美留学。1989 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即任教于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1997 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2003-2006 任哈佛大学Gordon McKay 讲席教授,2006年起任哈佛大学Allen E. and Marilyn M. Puckett 讲席教授。2002年受聘西安交大“长江学者” 讲座教授。 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应用力学执行委员会委员,美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理事。与高华健、卢天健、黄永刚一同被称作华人固体力学界“两健两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美国科学院中的华人学者 /span /strong /p p   截止到2019年,共有超过100名华人、华裔科学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其中包括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也包括丘成桐、陶哲轩这两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7aa6056a-9aa0-4d4f-a16e-f38fc6dd52e6.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30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30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fabae9a0-f388-414f-8e7f-fe01e884f958.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34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34_副本.jpg" / /p p   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生理学之父”——林可胜,在194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之后,林可胜在1955年加入美国国籍,因此他在1956年又转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而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人科学家则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她于195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p p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大陆科学家为数学家华罗庚,这之后,夏鼐、谈家桢、周光召以及贾兰坡等中国学术界的元老相继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国卫生部部长的分子生物学家陈竺于2003年当选为外籍院士,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也于2006年当选为外籍院士。 /p p   今年当选为外籍院士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的导师施一公则于201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杨振宁、姚期智以及蒲慕明这三位美国科学院院士放弃了美国国籍,他们也自动转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p p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大陆科学家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199d69b8-612a-4949-82e0-8ef93250864e.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41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41_副本.jpg" / /p p   2004年,当时只有41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而第二位则要等到2009年,那一年,社会学家谢宇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了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外籍院士中唯一一位华人社会学家,此后又有24位在大陆接受教育的科学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p p   以下为历年在大陆接受教育后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8083d728-69eb-4b32-a970-3314cdfcef54.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48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48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关于美国科学院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b97497d7-3358-4422-b696-6000d2aa7b84.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53_副本.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050413145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赵亚杰 /p p   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是一个非盈利、非政府组织。入选该院的院士是美国乃至世界学术界最高的荣誉之一。入选者不需要自行申请,而是基于其在原创研究中所做出的突出且持续的贡献,新院士由现任院士在每年四月举行的美国科学院年会上投票选出。每年将会有100名国籍为美国的新院士被选出,与此同时还有最多有25名的外籍院士被选出来。目前美国科学院院士总产生2347名院士,其中约有487名为外籍院士。截止2018年,他们中有190人曾获得过诺贝尔奖。 /p
  • 专家公布!iCEM 2024之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
    2024年6月25-28日,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www.china-em.cn)将联合主办“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会议结合目前电子显微学主要仪器技术及应用热点,邀请业界知名电子显微学专家、电子显微学仪器技术专家、电子显微学应用专家等,重点邀请近来有重要工作成果进展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线上分享精彩报告。iCEM 2024恰逢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创立十周年,会议专场将增设“十周年”主题内容,围绕过去十年我国电子显微学重要进展、未来展望等进行分享。第十届电子显微学网络会议(iCEM 2024)将设置八个分会场:1) 原位/环境电子显微学与应用;2)先进电子显微学与应用;3)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显微镜技术与应用;4)电子能量损失谱/电镜光谱分析技术;5)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生物医学电镜技术与应用;7)电镜实验操作技术及经验分享;8)电镜开放共享平台及自主保障体系建设。诚邀业界人士线上报名参会。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EM2024/或扫描二维码报名“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专场五:低温电子显微学与应用(6月27日上午)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雷东升 兰州大学 教授 报告题目演讲嘉宾【十周年主题报告】: 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the strategy to resolve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沈庆涛(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免疫球蛋白IgM与 IgA的分子机制肖俊宇(北京大学 教授)细胞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大分子原位可视化朱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亚病毒颗粒的结构研究王权(上海科技大学 研究员)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分享顺序)专场主持暨召集人:雷东升 兰州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雷东升,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第十一届低温电镜专家组委员、西北四省(甘青宁新)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2014年于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至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并于2019年加入兰州大学。主要发展和使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并将其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解析病毒-抗体复合物、脂蛋白、框架核酸、有机框架等软物质的三维结构,探究功能实现的分子机理,为相关疾病的药物开发等提供线索。目前在Nature Plants、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甘肃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横纵向项目。沈庆涛 南方科技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沈庆涛,南方科技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隋森芳院士课题组;随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进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归国加入上海科技大学,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2年全职转入南方科技大学。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和深圳鹏城孔雀计划。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监事,冷冻电镜分会理事,膜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副秘书长,低温电镜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持与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3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Cell,Science Advances, PNAS,JCB,NSMB,eLife等国际一流期刊杂志。报告题目: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the strategy to resolve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摘要】The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es required for transport (ESCRTs) are responsible for membrane remodeling in many cellular processes, such as multi-vesicular body biogenesis, viral budding, and cytokinetic abscission. ESCRT-III, the most abundant ESCRT subunit, assembles into flat spirals as the primed state, essential to initiate membrane invagination. However, the three-dimensional architecture of ESCRT-III flat spirals remained vague for decades due to highly curved filaments with a small diameter and a single preferred orientation on the membrane. Here, we unveiled that yeast Snf7, a component of ESCRT-III, forms flat spirals on the lipid monolayers using cryogenic-electron microscopy. We developed a geometry-constrained Euler angle-assigned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obtained moderate-resolution structures of Snf7 flat spirals with varying curvatures. Our analyses showed that Snf7 subunits recline on the membrane with N-terminal motifs a0 as anchors, adopt an open state with fused a2/3 helices, and bend a2/3 gradually from the outer to inner parts of flat spirals. In all, we provide the orientation and conformations of ESCRT-III flat spirals on the membrane and unveil the underlying assembly mechanism, which will serve as the initial step in understanding how ESCRTs drive membrane abscission.肖俊宇 北京大学 教授【个人简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学院,200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2009-201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2013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项目科学家。2014年回到北京大学组建独立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主要关注免疫分子的功能基础,代表工作包括阐明IgM五聚体和IgA二聚体分子组装和黏膜转运的机制,揭示FcμR受体识别不同形式IgM的机制,也系统分析了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以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顾孝诚讲座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杰出成就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等。报告题目:免疫球蛋白IgM与 IgA的分子机制【摘要】免疫球蛋白IgM和IgA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功能。我实验室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研究了IgM和IgA分子组装、黏膜转运、与特异性受体结合的分子机制,为基于IgM/IgA骨架进行抗体药物开发提供了参考。朱赟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个人简介】朱赟,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建立完善了基于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的高分辨率原位结构研究技术流程,并在精子轴丝复合体、中心粒复合体、核膜孔复合体、骨骼肌三联管钙离子通道复合体等复杂生物大分子的原位结构和功能机制研究中取得了多项突出的原创性成果。已在国际著名期刊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发表论文42篇,包括Nature Methods, Cell Research(X2), Science Advances(X2),Angew Chem Int(X2), Cell Discovery(X2), Signal Transduct Tar(X2), PNAS等,总引用超过4000次,H指数为23 。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学者高影响力研究、ESI高被引论文(X2)等。承担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获得授权专利4项、转化1项,合作完成多项中英文专著和国家行业标准。报告题目:细胞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大分子原位可视化【摘要】随着冷冻电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现在能够全面准确地可视化细胞内众多蛋白质的原位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本报告将以组织样品和细胞样品的原位结构研究为例,介绍基于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的高分辨率原位结构解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王权 上海科技大学 研究员【个人简介】王权,博士,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助理教授(Tenure-Track),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称号获得者。王权研究员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在南开大学获得计算科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其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课题组长,2014-2015年间曾赴英国牛津大学短暂访学,进行电子显微学和分子影像技术的学习和研究。2020年2月加入上海科技大学,主要从事微生物病原体生物大分子复合体及完整病原的跨尺度结构与功能研究,开展原创技术方法的研究,并综合利用计算科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开展创新药物的研发,在Science、Cell、PNAS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代表性研究成果十余项。曾荣获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等。报告题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与亚病毒颗粒的结构研究【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重大的全球健康挑战之一,其可靠诊断和治疗预后与其表面抗原(HBsAg)紧密相关。然而,由于缺少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HBsAg及其在病毒包膜上的组装模式充满争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团队采用精心设计的计算工具和数据处理策略,揭示了HBsAg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及其在病毒颗粒表面组装的分子机制。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仪器信息网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对外)汪老师:13637966635,cems_djw @163.com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
  • 7部委发布140个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等140个单位被命名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其中26家位于北京,数量居全国之首。入选“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140个单位类别涵盖科技馆、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等,包括航天、物理、医学、农业、核工业等各领域。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界转化深化,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7部委共同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3月16日,7部委印发《关于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启动了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工作。认定工作开展以来,各有关单位积极申报,各有关部委、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等单位切实履行推荐单位职责,认真审核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注重指导和服务,有力推动了社会各界对科学家精神教育工作的认可和重视。截至5月13日,共接收495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申报材料,在全社会掀起了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热潮。经排重,20家申报单位为双渠道或多渠道推荐,实际申报单位473家。申报地域分布广泛,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计146个城市。申报单位类型多样,包括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工程纪念馆(遗迹)、科技类人物纪念馆和故居、科研院所、学校、科技企业,以及其他等8个类别。经过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程序,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决定命名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等140个单位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见附件),建设期至2026年。名单如下: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序号推荐单位基地名称所在地1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北京市2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市3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初心载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4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市5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馆北京市6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第九研究所所史馆北京市7中国力学学会北京大学周培源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8中国数学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北京市9中国地质学会李四光纪念馆北京市10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市11中国铁道学会、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北京市12中国铁道学会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院史馆北京市13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史陈列馆北京市14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15中国自动化学会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智能控制暨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北京市16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北京市科协北京大学王选纪念陈列室北京市17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北京市18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心北京市19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闵恩泽院士纪念室暨石科院院士馆北京市20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阳早寒春故居及生平事迹展厅北京市2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科智能科技园展厅北京市22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人才研究中心(兵器党校)北京市2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历史文化馆北京市24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北京市25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展示中心北京市26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铸魂强基工程中心北京市27中国核学会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王承书纪念馆天津市28天津市科协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展馆天津市29天津市科协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30河北省科协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航天博物馆河北省31河北省科协李保国先进事迹教育基地河北省3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卫星导航系统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省33山西省科协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山西省34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六院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内蒙古自治区35中国航空学会吴大观航空发动机精神教育基地辽宁省36辽宁省科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秉承矢志化物报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辽宁省37辽宁省科协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辽宁省38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飞航空博览园罗阳纪念馆辽宁省39辽宁省科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顾诵芬图书馆辽宁省40鞍钢集团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重机厂史馆辽宁省41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大船之魂企业文化展示馆辽宁省4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吉林省43吉林省科协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展览馆吉林省44吉林省科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劳模创新工作室吉林省45黑龙江省科协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黑龙江省46黑龙江省科协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于维汉纪念馆黑龙江省47黑龙江省科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黑龙江省48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三超”文化展厅黑龙江省49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上海市50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51上海市科协上海科学会堂上海市52上海市科协复旦大学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上海市53上海市科协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54上海市科协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综合展厅上海市55上海市科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56上海市科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光同行志报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市57上海市科协上海大学钱伟长图书馆上海市58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0所603基地上海市59中国农学会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江苏省60中国兵工学会、江苏省科协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精神教育基地江苏省61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四光先生办公旧址暨南京古生物所所史馆江苏省62江苏省科协王淦昌故居江苏省63江苏省科协泰州市姜堰区院士旧居江苏省64江苏省科协周培源故居江苏省65江苏省科协南通群英馆南通文化馆江苏省66江苏省科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大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江苏省67江苏省科协灌云县院士风采馆江苏省68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展馆江苏省69浙江省科协竺可桢故居浙江省70浙江省科协严济慈陈列馆浙江省71浙江省科协苏步青励志教育馆浙江省72浙江省科协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浙江省73浙江省科协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浙江省74浙江省科协钱学森故居浙江省75中国气象学会叶笃正气象科普馆安徽省76安徽省科协邓稼先生平陈列馆安徽省77安徽省科协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院士中心安徽省78安徽省科协煤炭安全安徽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安徽省79福建省科协鼓楼区博物馆高士其故居福建省80福建省科协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福建省81福建省科协台江区侯德榜故居福建省82福建省科协福州大学卢嘉锡教育馆福建省83福建省科协林俊德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福建省84江西省科协江西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85中国微生物学会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86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山东省科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87中国航空学会、山东省科协荣成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山东省88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山东省科协日照市科技馆山东省89山东省科协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山东省90山东省科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毛主席视察省农科院纪念地、院展览馆、国家重点实验室展览室山东省91中国石油学会、河南省科协、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榜样的力量——时代楷模陈俊武陈列室”河南省92河南省科协孙健初故居纪念馆河南省93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精神展馆河南省94中国中钢集团有限公司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先进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95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李俊贤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河南省96湖北省科协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钱学森纪念馆湖北省97湖北省科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98湖北省科协黄冈市李四光纪念馆湖北省99湖北省科协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湖北省100湖南省科协隆平稻作公园湖南省101湖南省科协陈能宽故居湖南省102广东省科协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先进事迹陈列展广东省103广东省科协郁南县连滩中学傅廷栋院士成就展览馆广东省104广东省科协陈心陶精神教育基地广东省105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隧道博物馆澳门科学馆澳门特别行政区2022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docx
  • 中国基因组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今年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发表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20周年。20年前,我国圆满完成了承担的“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任务。中国科学家通过参与这一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带动了中国基因组学研究从追赶到并跑,从而跻身世界前列。  6月26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和华大基因联合举办“纪念国际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和‘1%项目’完成座谈会”,回顾基因组学发展历程,推动我国生命科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从1%到第一梯队 基因测序刻上“中国”印记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在美国首先启动,进而英、日、法、德相继参与,组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其核心内容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获得人类全面认识自我最重要的生物学信息。  这场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盛宴”,中国要参与吗?  答案是肯定的。1994年,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在谈家桢、吴旻、强伯勤、陈竺、沈岩、杨焕明等科学家倡导下启动。1999年9月,继美、英、日、法、德之后,中国成为第六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参与国,也是其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人类基因组由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作为参与这项工作的唯一发展中国家,1999年起,中国集中了一批生物学家参与并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三千万个碱基的排序。”中科院院士、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杨焕明说。  2001年8月26日,中国科学家提前高质量完成“1%项目”的基因序列图谱。  “也许‘1%项目’对整个项目而言有些微不足道,但它的实施给我国基因组学发展所带来的意义却是重大的。同时,‘1%项目’也对社会公众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基因及基因组普及教育,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发展开拓了无限的空间。”杨焕明说。  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使中国平等分享该计划所建立的所有技术、资源和数据,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完成大型基因组分析的国家。  杨焕明表示,中国科学家“抢”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1%份额,让这个人类科技史的重要里程碑上刻下了“中国”二字。更重要的是,它还带动了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从追赶实现并跑,并在测序仪的研制和量产以及生物信息学软件的开发等方面逐渐走向全球第一梯队。  生命科学的“大科学”时代曙光初现  20年来,“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取得的划时代成就,给人类对疾病和物种演化的认知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通过参与这一计划,中国科学家得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并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生物技术,先后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小麦A基因组、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以及对熊猫、家猪、家鸡、家蚕等动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工作,使我国的基因组学研究得以跻身世界前列。  2010年,科学家怀揣了数十年的梦想成为现实。基于基因组全序列发现了一个个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突变,使得基因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近年来,有多位地中海贫血、白血病患者等受益于基因技术被治愈。这些治疗奇迹也给科学家巨大的信心。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病毒及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在病毒检测、疫情跟踪以及疫苗研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类基因组序列就像元素周期表一样重要。可以说人的生、老、病、死都与人类基因组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杨焕明说。  他表示,这场疫情也再次提醒我们: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人类基因组计划”不仅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且正在积极深化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合作的“大科学”融合,共同构建生命科学的“大数据”时代。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