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双一流

仪器信息网双一流专题为您整合双一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双一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双一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双一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双一流话题讨论。

双一流相关的资讯

  • 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 做强“双一流”地方版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已有一年。“双一流”建设方案,使得名单内的高校获得发展助力,而更多名单外的高校又将何去何从,能在“双一流”建设中获得发展吗?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教委获悉,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上海正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做强“双一流”地方版,激发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双一流”建设没有“主演”与“看客”之分,每所高校都是参与者、践行者,都能实现“各美其美”的理想——在“双一流”建设中,沪上各大高校都展现出生机勃勃、活力奔腾的全新气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联动发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今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上海高校办学实力和学科水平进步明显,两所左右大学和20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意见》明确,上海将加大“双一流”建设经费保障力度,持续支持部市共建驻沪高校、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业内人士看来,值得关注的是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上海地方高校在发展水平上与在沪部属高校差距较大,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辐射作用,带动地方高校发展,上海推出“双一流”建设地方版可谓是一大创举,释放出“支持不同高校在各自领域和类型中争创一流”的积极信号。市教委主任陆靖介绍,上海已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以“一校一策”方式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引领学校走向高水平。目前,已有八所地方高校纳入试点范围。同时,还将启动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重点支持若干所应用型地方高校加快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也就是说,上海通过设立两个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分类支持研究型和应用型地方高校争创一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坚持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理工大学是最新一批跻身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试点的院校之一。以光学工程学科为例,上海理工大学重点聚焦太赫兹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早在2015年就入选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第三方机构测评显示,在太赫兹技术研发领域,上海理工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促进学科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龙头”,上海从2014年开始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目前,本市共有30所高校的121个学科点被纳入建设范围。经过三年一轮持续投入,上海高校学科建设成效逐渐显现。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上海高校均属于“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校,在建的52个高峰学科中,有38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A类学科,占比73.1%;23个I类高峰学科全部为A类学科。同时,26个“A+”学科中,有20个为在建高峰高原学科,占80%以上。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从近年上海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看,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是一以贯之的思路。目前,上海把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坚持对不同类别高校实施不同标准,由此形成“分类规划、分类投入、分类评价”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据悉,今年已出台高校分类管理指导意见,目前已完成首次分类评价。知情人士介绍,做实分类评价“指挥棒”,将有力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创出一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服务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上海高校积极参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牵头承建了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转化医学、活细胞功能成像、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鲜明底色,落实立德树人是所有高校的立身之本。坚持把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从2014年起,上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启动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激励计划,要求高校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每位教师都必须安排为学生坐班答疑时间,刚留校的青年教师要先担任2-3年助教后才能独立开课。跟踪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激励计划对个人学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p
  • 请注意,“双一流”高校并不等于已经是“一流”
    p   刚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据悉,本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95所。 /p p   对于这份名单,舆论高度关注,有媒体这样报道:刚刚,“双一流”名单正式公布!看看有没有你的母校和专业!而河南的媒体则不无骄傲地突出报道的重点:河南大学入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郑州大学入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738b217f-3b73-4df8-b161-ec25f9313155.jpg" / /p p   也许很多关注这份名单的舆论没有注意到,国家有关部门在公布这一名单时,做出重要说明,提醒公众,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p p   不要认为入选“双一流”名单,就已经成为“双一流”,更不能把“双一流”作为学校的身份标签,这是关注“双一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的。否则,“双一流”建设就可能重蹈之前985、211工程建设的问题,导致学校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问题。 /p p   我国之所以要在985、211工程基础之上,推进“双一流”建设,是因为985、211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身份固化的问题。本来国家是希望通过重点投入少数学校、学科,促进其提高办学水平,结果却变为入围的学校,把入围本身作为了对学校办学的认可,将其作为学校的荣誉,进而,社会也把我国高校等级化,随之出现用人评价中的学历歧视,非985、211学校毕业的不用,以及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学生都希望能考进985高校、211院校。 /p p   国家在推出“双一流”时,就反复强调,“双一流”不搞终身制,要引入竞争机制。可是,社会舆论还是特别关注入围名单,而在名单一公布后,相关学校就把其作为荣誉来宣传。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一方面是继续985、211工程的思路,把入围作为学校的身份、等级 二是双一流建设,确实还存在行政主导评审的问题,按照传统的行政评审思路,学校是会把入围作为上级部门对高校办学的认可的。这和其他行政评价一样,存在重立项,把立项作为荣誉、政绩,而轻建设的问题。 /p p   为了让“双一流”建设取得实效,我国应该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进一步进行改革。首先,应该认真考虑985、211工程的存废问题。 /p p   目前看来,国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是准备继续长期保留985、211的。国家有关部门指出:把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作为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因素,把“211工程”“985工程”等作为重要基础,发挥“双一流”建设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而且明确“双一流”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548" height=" 407" title=" 1.jpg" style=" width: 404px height: 29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18fb31b0-dbb6-4a0f-886f-9042f14b1dbf.jpg" / /p p   (兰州大学举行建校108周年“双一流”建设讲述会。图为校长王乘致辞。来源:中新网 ) /p p   可问题是,如果985、211保留终身制,双一流就是不搞终身制,怎么改变985、211身份固化问题?对于985、211高校来说,有“双一流”是锦上添花,没有“双一流”也关系不大,何况,所有的985高校,都在“双一流”之列(只有3所在B类)。只有彻底取消985、211的学校身份,才能做到高校平等竞争。否则,不管“双一流”建设怎么强调是公平公正的评价所有学校的办学,都难以扭转社会舆论对学校的等级化评价。 /p p   其次,“双一流”建设必须明确要求不能将这作为学校的身份标签。具体而言,政府部门不能把入围“双一流”的学校,用“双一流”概念加以强化,学校在招生宣传时,也不能用所谓“双一流概念”进行宣传,这会在985、211基础上又给学校弄一个身份。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从建设一开始注意这一问题,就是后来做到不搞终身制,曾经入围的学校还是会把其作为身份。就如长江学者,就不是终身制,可过了聘期后,仍被称为长江学者,这就是在乎身份的结果。 /p p   重建设,而不要重身份,这是“双一流”建设成败的关键。如果舆论期待高校能建设成真正的一流的大学,那么,就应该关注大学的具体办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时,有哪些具体的突破性改革措施。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在竞争中产生,政府部门所应该做的,也是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促进所有大学平等竞争。固化学校身份,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这不利于竞争,反而会刺激大学追名逐利,欲速而不达。 /p p & nbsp /p
  • 从“双一流”看科研人才之乱象
    p   “我所在的研究团队近几年已经有两位‘杰青’去了北京的高校。”电话中传来老院士的无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郑兰荪说,他理解他们离开厦大的理由,“在北京子女进入好学校的机会更大”。 /p p   但理解并不意味着能坦然接受。 /p p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人才是除高楼、设备等硬件条件外最关键的“软实力”,也成为各大高校竞争的资源。“挖来挖去”的人才乱象,让很多高校不堪其扰。现在,更有部分代表委员担心,当下如火如荼的“双一流”建设会让人才竞争的池水越搅越浑。 /p p strong   遍地开花 何处留香 /strong /p p   在去年两会期间,郑兰荪就十分关注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问题。他在会上表达了人才流动有可能会像“足球队员转会”的观点,引起当时在场委员的一致认同。 /p p   一年过去,郑兰荪从自身观察和与科教界同仁的沟通来看,上述情况并没有得到大的改观。他还担心,这样的趋势可能会在“双一流”建设中愈演愈烈。 /p p   “‘双一流’建设过几年是要考核的。如果引进的优秀人才多一些,考核结果自然更有保障。”郑兰荪说。 /p p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厦门大学入选,该校化学学科也入选一流学科。不过,郑兰荪目前还没看到国内其他高校的高端人才流入。他坦言,同样是“双一流”高校,厦大的魅力目前还很难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一些高校相媲美。 /p p   “人才流动是好事,但如今高校竞相引进人才导致待遇不断提高。这种待遇不仅指收入,还包括住房、子女就学等条件,不利于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各地区高校的均衡发展。”郑兰荪认为。 /p p   事实上,此类现象已非个案。过去一年间,高校吸引人才的办法花样翻新:上海某高校给领军人才开出百万元年薪,并配套800万元购房补贴;杭州某高校和天津某高校为吸引院士开出了500万元年薪的价码;河北某高校为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p p   然而,无论是收入待遇、周边配套,乃至科研环境,欠发达地区高校相较于发达地区高校都是缺乏竞争力的。这也导致在这一轮人才大战中,更需要人才支撑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成了人才流失的重灾区。 /p p strong   一所高校 两种光景 /strong /p p   身处中西部地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未进入教育部的一流高校名单。然而,其在人才流入与流出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均衡现象,同样值得思考。 /p p   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这在校内形成了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的鲜明对比。进入一流学科的专业,人才流入相对较多,而未进入一流学科的专业,人才流失却有些严重。甚至,有未进入一流学科的学院院长,在“双一流”名单公布后,经过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离开。 /p p   人才流动“不平衡、不协调”,让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郝跃最担心的问题出现了。 /p p   “双一流”对于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而为了应对“一流”几年后的考查,进入一流学科名单的,学校在资源投入上也会有所倾斜。“国家、学校等资源的多重叠加,带来的是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的不均衡。”郝跃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这对那些未进入一流学科的院系打击较大,恐怕并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p p   如今,“双一流”这根指挥棒,正在引导优秀人才流向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其中包含了多大程度的功利因素,又有多少是现行规则下人才的自然选择,估计很难一一甄别。 /p p   然而,“双一流”建设有可能加剧人才恶性竞争的问题,或许并不是一个伪命题。 /p p strong   追溯本源 教育回归 /strong /p p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由于经费、工作环境、子女教育等配套的欠缺,中西部高校吸引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或海外高端人才比较困难。这种唯“待遇”论的人才引进模式,让当下的人才流动陷入“越有钱越集聚人才,越没钱越留不住人才”的死循环。 /p p   “我们不应当把高校分成两极,而应当强调它们各自在国民经济建设、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使命。”高岭建议,对于中西部高校而言,不妨探讨柔性引进,也就是人才共享的策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此缓解当下的人才窘局。 /p p   事实上,为防止高校人才两极分化,教育部于2017年1月发布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p p   但这样的行政举措,不仅实施起来存在困难,也很难从根本上发挥引导人才健康流动的作用。 /p p   郝跃提醒,该政策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行政手段对高校发展干预过多,只会适得其反。只有将发展权交回高校自身,让高校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才能真正消除当下人才流动的乱象,助力中国高校真正走向世界一流。 /p
  • “双一流”建设,各省投了多少钱?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和“进入一流前列”的明确要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一、各省“双一流”建设目标和经费投入情况  自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工程后,各省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如火如荼,目标远大,投入巨大,下面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各省的大手笔。  山东省:计划投入50亿,建设1-2所世界一流大学,6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30年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广东省:计划投入50亿,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7所国内高水平(理工)大学,此外还要建设110个重点学科。  四川省:计划建设1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30个世界一流学科,100个国内一流学科以及100个去与一流学科。  北京市:预计投入100亿,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目前已经公布了两批19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上海市:投入36亿建设高峰高原学科,计划建设20个世界一流学科,18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建设过程中执行严格的监管和动态评估机制。  江苏省:1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10所进入前5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国家一流学科数,不低于全国总数的10% 2030年建成两所世界一流大学。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每年新增1亿元。  安徽省: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行列,另外安排70亿用于省属高校,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甘肃省:建设1所世界一流大学,5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3个世界一流学科,50个国内一流学科,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陕西省:建设1-3所世界一流大学,5-7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5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山西省:建设1-2所国内高水平大学,2-3所区域一流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5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 2030年建成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 2050年再增加2-3所国内高水平大学,建成1所世界一流大学。  湖南省:2020年4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5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 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特色大学行列,2050年4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  浙江省:建设2所世界一流大学,10所高校进入全国前100 5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100个左右学科进入全国前30%,若干学科进入全国前3。  河南省:10年投入31亿,5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个学科进入ESI前1%。  贵州省:5年投入5个亿推进区域内大学和学科“双一流”建设。  河北省:5年25个亿,建设3个国内高水平大学以及一批国内一流学科,个别学科进入国际一流行列。  湖北省:每年投入10-20亿,2020年力争10所以上大学进入全国百强,至少5所大学列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2030年至少2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至少10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力争更多高校进入全国百强。2020年6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左右进入前200位,70个以上学科进入前1%,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6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5名,120个左右学科进入前30%。到2030年,湖北高校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国内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湖北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国内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  重庆市:力争2-3所高校跻身国内一流、行业一流大学行列,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吉林省:投入15亿重点支持吉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江西省:建设1所国内高水平大学,1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个别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宁夏回族自治区:投入2亿元重点建设宁夏大学和6个国内一流学科、10个西部一流学科。  二、问题所在  1、上述21省到2020年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10所左右,2030年将建成16所左右,2050年则会建成世界一流大学21所左右。这还不包括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京沪两市。  2、各省纷纷将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作为重要内容,但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标准是什么?是全国前100名,抑或是其他?如果是以全国前100名作为标准,前述21个省份提出的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数量已经在110所以上,这还不包括暂时尚未提出建设方案的京沪等省区,这就意味着这21个省必定有无法达成建设目标的。  即便是明确提出国内百强的目标,江浙鄂鲁四省就已经瓜分了41席 其中某省计划独占国内百强的15席,50强的10席,其他省份的“压力山大”。  3、21省共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至少58个,国内一流学科上百个 ESI前1%的学科至少325个,前1‰的学科20个左右 其中有省份提出2020年全国第1的学科占全国总数的10%左右,也有省份计划国内一流学科不低于国内总数10%,留给其他省份的一流学科额度不多了。  4、21个省份中有11个省提出了经费保障,粗略计算在400亿左右,不可不谓“大手笔”,大量的经费投入可以吸引人才,购置高端设备、改善办学环境,这些对于“双一流”建设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但是光有“钱”一定也不行。  附表是人工汇总的21省份“双一流”建设相关内容,如有遗漏或错误敬请指正。附表:21省份“双一流”建设相关内容汇总  (作者:于鲁江,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规划专员)
  • 河北双一流揭晓:河北科技“基因编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
    在国家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启动之际,河北省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公布了入选高校和学科名单。受韩春雨“诺奖级”论文重复性争议影响而成为关注焦点的河北科技大学入选二层次大学,其中生物工程(基因编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近日,根据河北部分高校的新闻报道,《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颁布实施,河北省教育厅制定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资金分配方案》,决定分类支持、重点建设若干所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其中,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成为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成为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二层次高校。河北省高校共有17个学科获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7个学科获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四所高校入选第一层次  本次共有4所高校入选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包括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四所高校中,河北工业大学入选了国家“211”工程,河北大学、燕山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均为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方面,河北工业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各有四个学科入选,河北大学和燕山大学各有三个学科入选,均有四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八所高校入选第二层次  本次共有八所高校进入河北“双一流”建设第二层次,包括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和河北中医药学院。各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和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如下:  入选高校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根据燕山大学新闻网的消息,2016年计划拨付燕山大学“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将达到8000万元,“十三五”期间,持续投入,滚动建设。仅一个学校每年获得专项资金就近亿元,可见此次河北省“双一流”建设投入之大。  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的高等教育相对比较薄弱,虽然河北省各大高校近年来均有所发展,但是和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相比,高等教育总体偏弱。在全国各省陆续发力高水平大学建设之际,河北省高校要想在未来取得更快的发展,那么更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而此次公布实施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对于入选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可谓是一场空前的机遇。
  • “双一流”建设:在想象和热议中走过2016
    2015年8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通过,“双一流”建设成为了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个以国字头命名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在2016年,“双一流”建设成为了高教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  近20年前的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有关的话题曾经炙手可热。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故事上演更多的是关于环境、医疗、房地产的故事,高教事业的舞台被冷落已久。“双一流”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发展再一次打开了想象的大门。2016年,“双一流”建设在公众的热议和想象中开幕并落幕,翘首企盼了一年的教育部的那只靴子——拟于年内发布的“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办法——最终没有落下。  数量有了,质量还会远吗?  一流大学建设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上个世纪末“985工程”建设的命题里,一流大学建设就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但如今国务院“重提”一流大学建设,同一语句已经有了不同语境。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多定量指标方面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绩和成就。  2016年4月,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已经达到3700万人,占全球大学生总数的1/5,位居世界第一 各类高校2852所,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大学生毛入学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55%提高到40%,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同时,我们的高等教育经费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增长了3.6倍,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了2倍多,而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了2/3,人才结构更加合理。从我国的科技产出来看,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6年10月发布的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6年我国高校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双晋升一位,排在世界第三。八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排名世界第二,十八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次数进入世界前十。显然,目前我国的科研产出已经从单纯的国际论文数量的比拼,变成了高质量国际论文数量的比拼。如果单拼SCI论文数量的话,我国早在2010年就超过英国排在了世界第二。  教育部也已经认识到我国科教事业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因此,在评价导向上开始向质量类指标倾斜。2016年4月再次启动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中,对于指标体系进行了诸多层面的改革,包括以专家对师资队伍的水平、结果和国际化程度的综合评价取代之前的学术头衔评价方法,采用 A 类期刊指标(人文社科领域)中国版 ESI 高被引论文(自然科学领域)对学术论文进行评价等。  政策导向已经表明,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下一个十年目标已经从发展数量转变成提升质量,从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转变成拔尖阶段。  双一流建设 ≠ 双一流名单  坊间对“双一流”建设的议论,大部分关心的其实是“双一流”名单。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一份公告,持续了20余年的“985工程”和“211工程”正式成为历史。在此背景下,“双一流”建设被解读为大学的又一次重新洗牌,能否进入新的“双一流”名单,决定了将来能否在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上占据有利地位。  教育部对这种声音进行了辟谣。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也指出,“双一流”建设中不会像“211工程”和“985工程”那样固化身份,会采取一种开放的支持机制,对支持高校、支持学科和支持力度进行动态调整。然而,这并不妨碍坊间的竞猜和热议。  此外,各省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名单、建设目标相继出炉。例如,山东省选择了32个一流学科和13所高校进入立项建设名单 广东省教育厅拨款2亿元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江苏省对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每年每校给予1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河北省将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列为该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然而,受第四届学科评估和教育部部长换届所累,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并没有如期在年内出炉。在其去年年底发布的《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虽有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相关描述,但是并无新意。  “双一流”离不开一流学者  近十年来,国内膨胀最快的除了房地产,可能就是人才了。  这些年,我国在人才工程建设方面投入很大。2008年12月开始实施的中组部“千人计划”已经实施了8年,引进了6000余名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服务。2012年,中组部又推出了“千人计划”的姊妹篇“万人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对于这些引进人才,中组部给予50万元或100万元的补助,而引进单位和所在地区另外给予的支持力度更是以百万计。例如,深圳大学的招聘信息中明确了广东省资助25万元个人补贴,深圳市资助个人补贴更是高达200万元等。  中组部的人才计划推动了人才从国外流向国内,而密集出台的各地人才计划则加剧人才在地区间的流动。近年来,各省市推出的各种人才计划多达近百个。在“双一流”建设启动之际,各地区对于一流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广东省2016年度“珠江人才计划”,将资助金额最高提高到8000万元。四川省则提出向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倾斜,同时新增了顶尖人才项目,重点引进“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临近启动,高校间的人才争夺战正进一步白热化。2016年,各高校校长最头疼的不是顶级人才引进不来,就是自家的一流学者被别人挖走。很多致力于在“双一流”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方高校不惜重金揽才,给出的优惠条件令人很难抗拒。  今天,每个头上“戴帽”的人才几乎都是待价而沽的凤凰,随时可能另栖高枝。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双一流”建设沦落成对一流人才的抢夺,那么怎么保证“双一流”建设不会变成又一个零和游戏?(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教师胡志刚)
  • 壕气!20余省豪掷400多亿建“双一流”
    去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多份“双一流大学名单”在网上流传,但均被官方否认。那么,哪些学校在“双一流”建设计划内?“双一流”计划是什么样的?一文为你解析“最全榜单”!  目前,全国已有20余个省份陆续公布了本省升级高等教育的“施工蓝图”,并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内高水平大学、国内百强高校的相关量化指标。  加大对“双一流”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成为各地方案的关键词。在已出台建设方案的23个省份中,有11个省提出了经费保障,粗略计算在400亿左右,不可不谓“大手笔”。  100亿经费:北京、广东最“壕”气!  投入经费最高的当属北京。  北京市预计投入100亿,推进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现已认定两批共19个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名单附后)。以五年为一周期,北京市财政每年将给予每个中心5000万至1亿元的经费投入清华大学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省市各级财政三年计划投入超百亿元,强有力支持大学建设。2016年全年,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每所高校直接补助和财政奖励均超过3亿元。  2016年底,广东省教育厅又再安排2亿元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山大学  河南省以往常因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院校为人所“诟病”。为改变此局面,河南省出台《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豪砸31亿打造“一流学科”,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普通高校有更多的机会竞争“双一流”。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宁夏,将从2017年到2020年,增加高等教育专项资金2亿元。宁夏还将对高校新获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内每年给予1000万元支持。  山东省将在“十三五”期间筹集50亿资金支持“双一流”建设,并对每个立项建设的一流学科,按自然科学类2000万元左右、人文社科类1000万元左右的标准拨付支持经费。河北从2016年起,每年增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专项资金5亿元给予支持,连续五年,总计25亿元。山东大学  上海市亦砸下重金推行“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在2014-2017年第一个建设阶段,上海市级财政预计投入36亿元 2017-2020年第二个建设阶段,市级财政继续加大投入,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特色大学难以与综合性大学竞争?浙江:分类评价!  在此前的大学评价体系中,由于学科数量少,一些小而精的特色大学往往难以与综合性大学竞争,排名处于靠后的位置。去年,浙江省率先求变。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通过两个维度将省内普通本科高校划分成六类,从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这就意味着,今后浙江,将不再用一把尺子考核本科院校:学校明确自身定位,就可以一心一意发展自身优势学科,避免和其他大学的同质化竞争。  此举也被外界视为浙江为“双一流”建设发力的重要一步。  众所周知,整个浙江,只有浙江大学一所“985、211”大学,数量远少于北上广,淡化985、211恰好给浙江省高校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使更多的地方院校能参与到“双一流建设”中来。一些专业型的大学完全可凭借优势学科和专业在“双一流”建设中脱颖而出,从而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浙江大学  四川雄心最大:将打造30个世界一流学科  根据相关文件,四川将分2020年、2030年、2050年三个阶段,建设15所左右高水平大学,力争建设30个左右世界一流学科、100个左右国内一流优势学科、100个左右特色学科。西南交通大学  上海也提出了20个世界一流学科、180个左右国内一流学科的目标。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上海市已从2014年起大力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到2020年,上海高校将有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18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复旦大学  “双一流”大学名单出炉!  山东  山西  海南  甘肃  四川  四川省政府于2016年10月8日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这6所高校是目前唯一由官方披露的四川“双一流”大学。  河北  根据河北政府去年颁布的相关文件,一流大学建设分为两个层次,一流学科建设分为世界一流学科、国家一流学科、省内一流学科三个层次。具体入选名单如下:  陕西  据青年人网报道,2017年1月10日下午,陕西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支持在陕的6所部属高校争创“双一流”建设工作。6所部属高校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吉林  据央广网消息,在2016年2月26日召开的吉林年度教育工作会上,吉林省教育厅厅长张伯军表示“支持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4-5所省属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  宁夏  内蒙古  重点支持内蒙古大学率先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争取早日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建设4至6所国内一流大学,若干学科达到国内、世界一流学科水平。  辽宁  安徽  天津  在2017年新闻通气会中,天津市教委表示,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一批市属本科高校和共建高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  另外,尽管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未公布“双一流”高校名单,但其均有相应的高规格、高投入项目计划。  北京  在2015年,北京市推出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在过去两年,北京市教委先后认定两批共19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上海  上海市已从2014年起大力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峰学科具体分为4类,“入选”门槛最高的Ⅰ类高峰学科共包括来自以下12所高校的21个一级学科:  广东  2015年4月以来,广东启动高校“双高”建设,被视作率先启动的“双一流”。高校入选名单如下:
  • “985”直接转?双一流建设没这么简单
    最近各地的教育新闻大多与“双一流”相关。《湖南2020年力争3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 河南高校不能再缺席了》??一时间,各省的高校都掀起了争创“双一流”的高潮,套用网友在留言中常用的一句话,“不想创双一流的大学不是好大学”。  这一切都源自2017年新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简称《实施办法》)正式印发。按照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机制。“双一流”建设成为了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又一个备受关注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双一流”怎么选  实际上,此次《实施办法》是对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细化。对于关注高等教育的人们来说是“等了很多年的一只靴子落地了”。  《实施办法》指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办法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遴选条件、遴选程序、支持方式、动态调整和组织实施作了明确。  外界对哪些高校能入选“双一流”一直多有猜测,此次公布的《实施办法》对遴选程序进行了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采取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将有专家委员会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本办法,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根据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  老牌高校依然是支持重点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战略决策。  业内人士评价说,实施多年的“211工程”“985工程”是我国高校汇集办学资源、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集结号”,而“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是中国大学积蓄力量,冲刺国际前沿的“冲锋号”。  洪文表示,“双一流”高校建设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对未来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际上,“双一流”与“211工程”“985工程”有很大的关联。“老牌知名高校及传统优势学科依然是各地重点支持的对象。从各省市已经公布的建设名单看,‘双一流’高校及重点、优势学科名单与传统的‘211’‘985’高校高度吻合,这也意味着‘双一流’建设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是‘211’‘985’工程的延伸。”他强调。  安徽省明确提出“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山东的积极支持对象“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工程”。就目前来看,各省份公布的“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名单确实很多都是原来的“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校。  发挥自身特色是王道  在各省区市的实施方案中,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需求,因地制宜、推进特色学科建设成为一大亮点。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因地制宜正是“双一流”比“211工程”和“985工程”最大的进步,这让各个高校在发展中能更好寻找自己的位置。  根据目前各省的方案,海南省将利用自身生态优势,重点建设热带高效农业、国际旅游、热带海洋、热带医药、岛屿生态、教师教育等学科领域。甘肃将立足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兰州新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建设,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和优势特色。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将学科建设与产业振兴全面对接,调整学科布局,建立电力装备、石化冶金、矿山机械、生物制药等若干个支撑学科群,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  洪文表示,《实施办法》鼓励各地区突出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特色学科。这也意味着未来国内的高校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地方化的特点。各高校建设将尽量避免贪多求全、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等原有弊端,而是结合本地实际和产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性高校生态环境。  人才成“争夺”关键  《实施办法》充分肯定人才的重要性,在各省区市出台的建设方案中,“人才引进和培养”都是重中之重。清华大学信息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一线科研人员他对《实施办法》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才成了香饽饽”,他说, “双一流”建设计划的进军号角尚未吹响,各地、各高校的人才抢夺战已然“一触即发”。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从外部引进人才,一方面要保卫本地人才。  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一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现在听说评上了长江学者就有点紧张,“因为《实施办法》提出了‘创一流’过程当中人才的重要,所以挖人的要来了”。  洪文认为,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力量,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的中心工作,优秀人才和团队将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当然与之配套的人才流动政策也是必要的,主要是要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他说。
  • “双一流”入选名单6月公布 各高校如坐针毡
    一份新出炉的学者榜单搅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界。记者发现,近日有多所中国大学在官方渠道晒出“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宣传校内学者入选情况。  这份榜单由国际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于2月26日发布,统计了中国38个学科领域科研成果高被引的学者名单。榜单显示,中国共有1776名学者入选,涉及科研院校单位227所。  其中,中国科学院居于榜首,有279人入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紧接其后,分别有112、90、88和79名学者上榜。  在“生物、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清华大学有著名学者施一公入榜。而伉俪院士陈赛娟和陈竺也双双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榜单,陈竺曾以无党派人士身份担任卫生部部长。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在“经济、经济计量学和金融”领域位居第四。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榜单上,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也位居其中。此外,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生教授(决策科学)、霍宝锋教授(商业、管理和会计)和周宏庚教授(商业、管理和会计)教授连续三年登上该榜单。  此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年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发展报告》,依据“优势学科数量达到15个以上”等指标,得出结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所大学有望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对于该榜单,也有多家媒体进行解读,指其反映了中国各学科领域科研人员“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指标”,并担忧其会引发高校间新一轮“精准挖人”大战。  一份榜单何以搅动“一池春水”?多位教育学者告诉财新记者,其背后或指向中国大学的“双一流”之争。  1月25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双一流”实施办法。接棒“985工程”、“211工程”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幕。  这一新轮大学重点建设工程以5年为一个周期,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注重学科发展,“以绩效为杠杆”,并将对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中国的大学重点建设牌局或将迎来改变。  哪些高校和学校可以入选“双一流”,备受中国各大学关注。  根据三部委的“实施办法”,将由专家委员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学科水平等情况,论证确定认定标准。  何为“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分析,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或将成为重要依据。  一位熟悉相关决策制定的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自2016年5月启动,或因与“双一流”评选关涉太多,至今未公布结果。“但最迟也不应晚于今年6月”,该学者预测,根据“双一流”政策的日程安排,预计4月将组建专家委员会,6月即确定入选高校名单。  “双一流”名单公布前夕,中国各高校如坐针毡。  “双一流”评选将参照国际相关评价因素。“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或被高校认为是相关参照标准之一。  “高被引论文”“高被引学者”已成为一所大学综合科研实力的关键指标。据《文汇报》报道,这份榜单“正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  名列这份榜单的学者并非都来自老牌名校。例如,作为非985高校的苏州大学有15位高被引学者上榜,相比不少传统985高校,这一数字成绩称佳。这也被解读为与“双一流”建设重视学科的导向一致。  “用什么标准评价世界一流学科,让很多学校无所适从”。周光礼告诉财新记者,原因在于中国的学科分类体系和国外不同,例如美国的ESI学科分类“逻辑是归纳式的”,依据的是“学者在哪些知识领域从事研究”。而中国110个一级学科的分类是规范性的,“是有价值判断的指导性”,依据的是教育部制定的学科目录。  周光礼认为,若按国际标准建设中国的“双一流”,不符合中国国情,“因为学科口径不同”“也可能导致中国大学都去追捧ESI”。中国官方最近出台的上述“实施办法”对此做了折中考虑。  此前,另一国际出版巨头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发布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作者)名单”。其以基本科学指标(简称ESI)为依据,在21个学科领域对被收入论文进行统计,排名在前1%的论文被认为是高被引论文。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告诉记者,这份名单遵循严格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遴选引文桂冠奖获奖人选,“但缺点是人数规模很小”“没办法用于大学和学科的评价”。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则意在为中国的大学和学科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张端鸿认为,这份榜单摒弃了功利性的“行政指定”、“帽子圈定”等人为因素,“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于2015年开始发布。其由爱思唯尔和软科(即专务高校数据研究的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每年定期发布“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榜单)合作,研究数据来自爱思唯尔旗下的Scopus数据库,“采用的则是软科开发的方法和标准”。  据软科介绍,其主要采用基于文献计量学手段的定量评价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学者发表的所有论文获得的引用次数设计指标,来测算该学者的影响力大小。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被中国高校青睐的原因还在于它比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作者)名单”在学科领域上进行了拓展。张端鸿认为,这份榜单“针对中国学术界做了更细的领域划分”“让更多工程、社科领域的人能脱颖而出”。  此外,爱思唯尔在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统计时只计入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这样的限定更“尊重中国科研评价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莹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也表示,如此限定,“就有‘挤水分’的保证”。  张端鸿告诉记者,“双一流”评选办法中所说的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可以理解为各种单项评价数据,例如“国际引文索引数据”“国际专利数据”“国际出版数据”等等。  张端鸿认为,在中国未来对“双一流”的建设中,若有些单科性或多科性院校在单项国际数据上有支配性表现,同时又在本土的国际人才培养上表现出色,“就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但要注意的是,这份榜单也只能作为辅助性参考,不可能成为(双一流)主要评价依据。”
  • 谭天伟院士:“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人”
    p   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要分层次、有梯队,要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原则来划分层次和梯队:一流学科团队应该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解决特定领域或方向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一流教学团队则应该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大教育教学问题为目标,而一流科学家群体则应该以面向基础性研究,产生基础性创新成果为导向。通过层次和梯队的划分让每一位教师在各自的群体中都能“人尽其用”,成为相应领域的“领跑者”,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br/ /p p   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引进”与“培养”并重。“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采取超常规举措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又要注重“引进”与“培养”并重,且以“培养”为核心。我们可以通过前瞻布局,提早发现、跟踪,重点遴选培养一批熟悉中国国情、学科基础扎实、科研潜力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大力推进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学缘的教师交流融合。 /p p   一流师资队伍要有“国际视野、本土意识、中国情怀”。只有熟悉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与趋势、熟悉本专业国际前沿研究领域与水平,才能站在发展的制高点,找准提高的切入点,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同时,我们的“双一流”是“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这就要求我们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有“本土意识”,即立足于中国国情,着眼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注重培养与塑造教师的“中国情怀”,即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传统文化、对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敬畏意识与传承意识。只有这三种素质同时具备的人才才是“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p p br/ /p
  • 教育部解答:”双一流”建设成效如何评价?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双一流”建设成效如何评价?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一、《评价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成效评价事关建设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为“双一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要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建设期末,要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把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落实相关文件要求,2018年6月,教育部成立专门工作组,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专家学者和高校“双一流”建设负责同志等,统筹推进研制工作。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对建设高校开展全覆盖式调研、征询“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意见,以及征求建设高校、相关部委、部内司局意见建议等方式,经反复研究论证、修改完善,最终形成《评价办法》。  二、成效评价的基本定位和特征是什么?  成效评价是对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评价,其设计与大学排名、学科评估及绩效评价等有显著不同。其基本定位和特征是:  第一,注重体系性。在评价内容上,涵盖“双一流”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考察期末建设达成度、发展度和第三方评价表现度,呈现高校和学科的总体建设成效。在评价手段上,设立常态化建设监测体系,探索形成监测、改进与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  第二,注重诊断性。成效评价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聚焦内涵建设,突出服务贡献,强化诊断功能和以评促建,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名,不是简单的水平评估。  第三,注重集成性。成效评价依托专家,根据监测数据、部内司局数据、第三方数据,开展定量数据处理、定性评估、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把建设情况综合呈现出来,督促高校落实建设主体责任,治本纠偏,持续提高建设水平。  第四,注重发展性。教育评价是一项世界级、历史性和实践性课题,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需要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调整完善。  三、成效评价在“破五唯”方面有哪些举措?  成效评价将“破五唯”要求贯穿全方位、全过程和各方面,注重体现“双一流”建设本质要求,充分体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改革导向。  一是开展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坚持评价视角多元、评价内容多维,统筹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  二是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坚决摒弃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在人才培养评价中,突出学生代表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结果。在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中,重点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等。  三是优化评价手段和方法。实行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日常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以动态监测积累的过程信息与数据为主要支撑,既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指标数据,也组织专家进行定性评议,既考察现有实力,也衡量在已有发展基础上的成长性及发展潜力,建设周期内尽量减少评价对学校的干扰,综合考察高校和学科的建设成效。  四是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探索建设成效国际比较,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同行评议等,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全球同类院校相关可比领域的表现、影响力、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考察。适时开展分类评价,研究建立建设高校分类体系,完善分类评价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与学科在发展中突出优势,注重特色建设。  四、成效评价考察内容的框架是什么?  成效评价由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均按“前置维度+核心维度+评价视角”方式布局考核内容。  前置维度考察建设高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成效”,贯穿成效评价各个方面,反映学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表现。  核心性维度是“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集中综合反映。大学整体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学科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  评价视角分为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分别考察达成水平、建设周期内水平变化、发展潜力,重视对成长性、特色性发展的评价,引导高校和学科关注长远发展。  五、成效评价的程序设置是怎样的?  成效评价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是建设高校根据各自建设方案对建设情况进行中期和期末自评   二是教育部根据《评价办法》制定成效评价工作方案,委托相关机构分别开展定量数据处理、定性评议、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有关机构分别提出初步评价结果   三是“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中期和期末自评报告、相关机构初步评价结果,形成综合评价意见   四是“双一流”建设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委员会的评价意见,综合研究,确定评价结果,上报国务院。  六、成效评价的结果如何运用?  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大支持力度 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减少支持力度,切实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凝练特色、内涵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高校自评、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结果,还是综合评价的结果,都不是高校或学科建成一流与否的评判。对“双一流”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坚持久久为功,把精力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放在建设项目上,踏踏实实开展建设,用服务贡献的实绩体现特色、增强实力、展现水平,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挥应有的引领示范作用。
  • 教育部就加快“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1. 制定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是什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16年启动“双一流”新一轮建设以来,各地各高校全面积极务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为加快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调研中也发现,在起步阶段,还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深、思路不清、机制不明、措施不强等情况,个别高校在建设方向、建设重点等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把握不准,亟待加强引导和指导。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今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双一流”建设作出系统阐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加快“双一流”建设,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了《指导意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指导意见》是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 《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和总体考虑是什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确保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加快“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即坚持特色一流、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驱动、坚持高校主体。特别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既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大学整体建设,也要强化内涵建设打造一流学科高峰,还要加快推进协同与组织保障,健全“双一流”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地方政府要加大地方区域统筹,有关部门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加强建设过程的指导督导,完善评价和建设协调机制。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协同推进的建设格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3. “双一流”建设如何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双一流”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主动融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进程,践行“四个服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坚定对外开放步伐,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可比较领域具有显示度的指标上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上形成全球引导力。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学科布局和高校整体建设上,突出育人为本、质量先行。三是对接需求、服务需求,要认识到没有需求,发展就没有方向,改革就没有目标,评价就没有标准。建设高校应主动研究分析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需求,找准服务需求的切入点,建立面向服务需求的资源集成调配机制,在服务需求中形成优势、办出特色。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发力重点改革,探索高校内部办学模式的重构、各种办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4. 如何通过“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落实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一流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学校不论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来开展,《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加强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革编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推进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更加突出教学一线要求。三是强化育人的制度保障,优化人才培养的规模和结构、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改革,以培养一流人才作为教学体系、科研体制、人事制度、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四是突出学科育人功能,强调科教融合产学结合育人、学术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五是率先确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标,强化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5. 如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高校要践行“四个服务”,不断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的能力。一是加强对各类需求的针对性研究、科学性预测和系统性把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强各类教育形式、各类专项计划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推进高层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结构,适应需求调整培养规模,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部门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三是要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集成教育资源,制定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建立政治过硬、行业急需、能力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国家战略、国家安全、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超前培养和储备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才。四是强化科研育人,结合国家重点、重大科技计划任务,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6. 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加快“双一流”建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只有对学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才能办好办出一流学科。一是学科建设的内涵是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必须突出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和影响力的核心任务,将学术探索和服务国家需求相融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二是学科建设必须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一流是基础与前沿、优势与特色的有机统一,不能把学科特色简单等同于学校特色或中国传统特有的学科特色,注重实现差异化创新性发展。三是拓展学科育人功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强化科研育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四是强调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的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打造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和梯队。五是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内在联系组建学科群,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7. 如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高校要聚焦建设学科,整合各类资源,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将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地方需求紧密融合,着力提高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性社会影响。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联合攻关为牵引,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加大对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的支持,着重围绕大物理科学、大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学科,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8. 对“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有何考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建设成效评价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导向作用,各校各地各方都很关心。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多元综合性评价,以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为核心要素,探索建立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成效评价将定性和定量、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建设评价并行,充分考虑不同学校和学科特点,重点考察建设效果与总体方案的符合度、建设方案主要目标的达成度、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在第三方评价中的表现度。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有关部门将按建设周期跟踪评估建设进展情况,建设期末对建设成效进行整体评价,并根据建设进展和评价情况,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和建设范围。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目前还在研究制定当中。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9. 下一步有哪些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答:“双一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将积极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和合力支持建设格局。一是加强横向协同,以高校为主体,聚合地方、部门、行业、产业、社会各主体力量,加强高校间合作,形成建设合力。二是加强纵向协同,进一步落实高校建设主体责任和办学自主权,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内部统筹,解决建设难点和堵点问题。三是发挥主管部门的引导、指导和督导作用,加强机制协同,推进完善部内协同、部际协调以及部省共建机制,加强对建设过程的指导和督导。 /p p br/ /p
  • 重磅!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
    2月14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  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近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经国务院批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  根据首轮监测数据和成效评价,三部委依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按照“总体稳定,优化调整”的原则,经过“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研究,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比选为手段,确定了新一轮建设高校及学科范围。公布的名单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为增强建设动力,完善约束机制,对首轮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同类学科在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方面相对偏后的部分学科给予警示,相关学科应加强整改,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调出建设范围。
  • 辟谣:教育部否认发布双一流名单
    p   近日,网络流出一份“教育部首批‘双一流’大学建设拟定名单”,北大清华等8所大学被确定为首批一流大学,目前该名单在各大网络论坛流传。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昨天独家回应北京青年报记者:“教育部从未发布过双一流名单,公众勿轻信谣言。目前教育部正与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争取尽早出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7/insimg/dfb28072-2b02-4295-987a-706ed4144784.jpg" title=" 14697646963485.jp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 /p p   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根据该方案,力争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相关新闻: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0725/197373.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双一流计划:985、211高校仍是被选中的大赢家 /a /p
  • 非”双一流”高校:科技成果依然卓越
    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获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实力强劲的顶尖高校间尚且竞争激烈,对于资源欠缺的非”双一流”高校更是可望不可及。但总有一部分“双非”高校,实力超绝,奋勇争先,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青塔Pro统计了目前在非”双一流”高校布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应用数字中心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科研平台;统计了2017年-2020年非”双一流”高校获批国家重点计划项目数量情况,和2017-2019年国家科技奖获奖情况。从这些角度分析各高校科研环境,科研实力,科研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建设情况。(注:统计范围为中国内地高校)/ /高校国家科技奖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情况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数据来看,2018年,陆军工程大学的钱七虎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奠基人,钱七虎院士为祖国的安全防护和现代化建设默默奉献了超过了一个甲子的时光。从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以上的数据来看,有湘潭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扬州大学,共计8所非“双一流”高校在2017年到2019年周期内各斩获一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作为“双非”院校,做出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从2017-2021年获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来看,首都医科大学领跑全国“双非”,共计获批20项,陆军军医大学紧随其后,获批14项。排在第三的是浙江工业大学,共获批8项,表现亮眼。南京工业大学和深圳大学均获批7项,位列第四。南京医科大学均获批6项,排在第五名。获批5项的高校有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表现不俗。/ /高校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情况从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数据来看(见附件),首都医科大学拥有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最多,拥有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农业大学的表现同样不俗,拥有4个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均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其中南京工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各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谁也不能空中起高楼国家级科研平台是展示学校综合科研实力、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的一张亮丽名片,并在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重要科研项目和奖项的数量则展现了高校绝对科研实力的强弱,代表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相关学科实力的绝对认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特别是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凭借平台吸引人才,获批国家重大项目,进而做出重大突破,对于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意义。但要起高楼,必须有一个牢固的地基,学科建设也是如此,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必须有一个牢固的基础,这就是大平台。有了大平台才能申请大项目,有了大项目的研究才能出大成果,最终把整个学科水平带上去。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三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面向未来,这些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布局的高校将作为科技“国家队”,将会勇攀科技高峰,努力在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中作出更大创新贡献。 2.jpg
  • 争创“双一流”:高校“抢人”背后的作茧自缚
    一所大学,只顾门面和指标,只能是地基浅浅。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单靠指标、计划,挖不来真正的大师。  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只认钱不认情的流动让许多高校头疼。12月5日,教育部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与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教育厅领导和来自75所部属高校的分管校长参加研讨。部分高校呼吁,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  “对于我来说,特别害怕听到某某某又被评上了长江学者、某某又被评上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类消息。因为他们一旦有了什么头衔,就会被人盯上,不少学校开出的优惠条件就来了,年薪100万元+1套房子+20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有的甚至更高。”这位校长的吐槽极具代表性,可是往往他们的极力挽留在不断增高的价码前轻如鸿毛。  校长们的苦恼这些年一直没有间断。最早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孔雀东南飞,中西部高校的有实力教师被吸引到东部发达地区。此后,这种流动一直存在,东部发达地区高校院所借助自己的地理、经济及其他优势,不断挖人。一些原本整体实力雄厚的高校,被抢得伤筋动骨。历史悠久、学术声名显赫的兰州大学,甚至出现过某一学科人才断档的局面。群英荟萃的兰州大学被网友评为“最委屈大学”,人才流失是重要原因。  被掠夺的高校当然奋起自我保护,比如签订合约、要求经济补偿,甚至拒不放人、不给办理人事调动等等,但这些在抢人高校给出的科研经费、安家费、一线城市住房户口、子女入学等条件面前成不了障碍,教授“裸奔”出走不是个别现象,接收学校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可以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调动手续。  对于这种无序、恶性流动,教育部2013年年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禁止“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不要流动手续”或另建人事档案的违规做法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聘期内主动提出离职或有其他违约行为的,当事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可以说,这是对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必要、合理保护。  但是,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启动,这类问题再次突出。推动力不仅在高校,也在地方政府,很多省市列出了重点扶持一批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名单,配套大量扶持资金,高校为了确保能当“一流”,到处“挖”人。  与之相伴的是各种“人才计划”。各省市大都以当地名山大川命名,气势如虹,比如“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许多高校还相应地有自己的人才计划。  有多少计划里的“人才”,成为各个高校对外形象的金字招牌,也是各种排名、对比的硬杠杠,甚至有地方政府给高校下指标一年要引进几个。当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一举成名之后,学校马上推荐其为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并进行了公示,可惜,评选结果刚刚出来,他榜上无名。由此可见高校对这些“计划”的孜孜以求。这些各类人才计划的背后是大笔的经费拨款、高度的经费集中,而过于集中势必会产生新的浪费。  今年11月在太原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大会上,特意举行了一场名为“‘双一流’能否推动我国计算机学科进入世界前列”的论坛。嘉宾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过分强调这些标签和“帽子”,会在两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具有这些头衔的学者应该说是出类拔萃,但也不能说1分之差就是差生,没当成“一流”就不是人才。过分强调头衔,会打击一部分人的科研热情。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各类奖项和“计划”,会使有潜力的年轻学者投入过多精力时间去参评,而忘了追求科学和学术真理的初心,这样会使学术界、个体浮躁、短视,不愿投身长期的、有深远影响的科学研究。在学术界,伤仲永的例子不是个别。  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认为,一流的学科,必须要包含一流的研究方向、一流的学术大师,除此之外,还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与国外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相比,中国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本科生教育方面,我们则落后得更多,而这恰恰是当前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受重视的。  一座城市,如果只重光鲜的地面建筑,而不顾基础设施建设,当大雨来临,势必会遭受灾害。同理,一所大学,只顾门面和指标,只能是地基浅浅。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单靠指标、计划,挖不来真正的大师。  不过,当一所高校的校长在因人才无序拼抢而头痛叫苦的时候,也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高校是不是也曾热衷于引进人才,是不是也将各类“计划”的人数、获奖者放在学校网站的首页?
  • 盘点“双一流”名单里的25个“化学”
    p   日前,教育部官网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42所高校首批入选“一流大学”的建设,95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的建设。 /p p   而从入选学科来看,化学入选25所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9所高校。 /p p   为什么化学学科有这么多呢? /p p   白春礼院士曾经说过“化学引导着发现与创造,化学是最具有创新性的一个学科,化学是唯一的一个学科,一个领域,能够合成新的物质,稳定存在新的物质。化学是带来重大发明创造的学科,支撑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引领了科学与技术进步。” /p p   25所 0703 化学 /p p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 、 南京大学、 南开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天津大学、 武汉大学、浙江大学、 郑州大学(自定)、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山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福州大学(自定)、 复旦大学、 湖南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新疆大学(自定)。 /p p   9所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p p   清华大学、 南京大学、天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自定)、华东理工大学 、 宁夏大学(自定)、石河子大学(自定)、 太原理工大学(自定) 。 /p p   其他学科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1fa8691-74d9-4172-80d2-35aea090de4d.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8b101b04-7849-4e5c-8ea9-93dc5def7bd8.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f44d6e5f-97ff-49be-938b-fa3b72e8d4ab.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e15979b-9aae-4fe5-b9ef-f2cbcc16c04d.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br/ /p
  • 从“双一流”名单看高校中的三对“欢喜冤家”
    p   & nbsp 近日,为媒体炒作很久的“双一流”名单终于尘埃落定,正式公布。这也意味着“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 /p p   细读公布的名单,大多数人的目光可能会更多地投向北京、上海、江苏等知名高校云集的地区,不过笔者却是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弱的省份,尤其是河北、山西、河南三省。因为这三个省份可以说是均有一对“欢喜冤家”(每一对中均有一所以省份名称命名的大学),而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三所以省份命名的大学均各自面临着一所同省兄弟学校的有力挑战。 /p p    strong 河北省: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4e27fb04-19d4-40d9-9ef9-778640ceb47b.jpg" title=" initpintu_副本.jpg" / /p p   在本次正式公布的“双一流”名单中,河北工业大学的电气工程进入一流学科的建设,而河北大学则未能入选。河北工业大学也是河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它的最前身是“北洋工艺学堂”,诞生于天津,此后就在该市发展壮大起来,这也是这所河北的大学坐落于天津的最初原因。河北工业大学的优势学科集中在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方面,而河北大学的优势学科则集中在历史、化学、生物学、光学工程等方面。 /p p    strong 山西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5cf8ea66-6154-4d1f-9fe5-97fae20a2b0c.jpg" title=" 66899881.jpg" / /p p   山西省跟河北省的情况非常类似,也有两所实力非常接近的学校,山大和太原理工。作为山西省唯一的“211”学校——太原理工大学,它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这次进入一流学科的建设。太原理工大学理工科优势明显,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三个学科2016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而山西大学则较为遗憾未进入“双一流”名单。作为一所百年学府,山西大学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以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见长。 /p p    strong 河南省:河南大学—郑州大学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73b5f0ca-9b01-4d88-a1fb-1e580886078c.jpg" title=" 未命名_meitu_0_meitu_1.jpg" / /p p   河南省的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此次分别出现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对于河南省而言,应当是收获颇丰。郑州大学入选B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河南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该校的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而以省份命名的河南大学(坐落在古都开封)可能大家更为熟悉,央视百家讲坛中的王立群教授即工作于该校。不过本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是河南大学的生物学而非历史学。据了解,河南大学的生物学学科也确实不容小觑,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就已经起步,且在当时取得了很大成就。 /p
  • “双一流”名单发布 段子手们坐不住了
    p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几家欢喜几家愁,段子手们也坐不住了,来看大家的吐槽! /p p    strong 段子一: /strong /p p   1.一流大学重庆大学,是一所没有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 /p p   2.东北师范大学有六个一流学科,却不是一流大学。 /p p   3.武汉大学的一流学科矿业,在武汉大学并不存在,然而武大王牌水利不是一流学科。 /p p   4.复旦这样一个文科强校拥有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的一流学科,而著名的航空航天类大学西工大却没有这个一流学科,居然复旦新闻不是一流学科。 /p p   5.以文史哲见长的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所有的双一流学科均为理工类学科。 /p p   6.中央民族大学的一流学科,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民族学专业。 /p p   7.以临床见长的医科大学基本全军覆没,甚至包括医学龙头老大协和(这个可能是响应号召,发展民族医学吧)。 /p p   8.暨南大学的双一流学科是药学,而暨南大学的医学院基本属于边缘单位。 /p p   9.电子科大的电子并不是一流学科。 /p p   10.更可笑的是大连理工一流学科有一个叫工程 /p p   11.有些大学的一些学科都不是一级学科的名字,比如机械与航空制造等学科,原来教育部决策时参考了QS榜,错误照抄了学科名,迷之尴尬。国内有哪些学科,教育部心里没点数? /p p    strong 段子二: /strong /p p   双一流出来后,各家高校的反应: /p p   1、北大:非常满意,老子又是第一。气死隔壁那学校。 /p p   2、清华:街对面的那学校除了规模大,还有什么比老子强的。 /p p   3、浙大:幸好2000年那波合并潮抓住了,这次全靠农学、工学打头啊。 /p p   4、复旦:我靠!老子的新闻学专业竟然落选,那个航空航天专业竟然进了,这专业是我的? /p p   5、南大:我没有合并过哦,但我的很多学科都被扣下来了,没入选的数学、历史、软件、声学,老子比哪家差了? /p p   6、上海交大:我不说话,我基本满意。 /p p   7、东南大学:呵呵,我也不说话,反正我进全国前八了。 /p p   8、中国人民大学:你们别再骂我入选学科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的虚东西了! /p p   9、中国科技大学:老子想打人! /p p   10、中山大学:一般般啦! /p p   11、北师大:比预想的好啊! /p p   12、武大:妈蛋!2000年合并大潮,我抓住了啊,还是没什么优势。 /p p   13、川大:靠!就给我6个啊,还他妈有3个都是华西医学院的。老子真变成“双流大学”了。 /p p   14、南开、天大:老子想打人! /p p   15、厦大、华科大:就这样吧,不好说什么。 /p p   16、哈工大:我的航空航天专业被复旦抢了?瞬间搞不懂自己的优势学科是啥了。 /p p   17、西安交大:上海那兄弟真他妈猛! /p p   18、同济:妈的,这次比东南大学差太多了。 /p p   19、中南大学:虽然进了,可就4个啊。 /p p   20、湖南大学、东北大学:我靠!我怎么就变B了?哪个2B评的! /p p   21、重大:靠!进了3个,还都是“自定”,感觉像开小灶给的。 /p p   22、郑大、疆大、云大、昌大:进了!进了!总算进了! /p p   -- /p p    strong 段子三: /strong /p p   川大:mmp老子临床医学没上? /p p   中南:你不要说了我的医科一个都没上。 /p p   吉大:我不仅医科一个没上,法学也没上啊。 /p p   —————————— /p p   南开:我理论经济学都没上。 /p p   上财:好了我一个财经院校只上了统计学。 /p p   厦大:人文社科一个都没上,艹! /p p   —————————— /p p   同济:除了土建啥也没… /p p   天大:我连土建都没… /p p   重大:我自己都没上报… /p p   华工:虽然我没建筑,但我有农学啊 /p p   ——————————— /p p   西政:我TM法学居然没上!原来华政也没上,哦,那好吧。 /p p   华政:我TM法学居然没上!原来西政也没上,哦,那好吧。 /p p   总结一下: /p p   非常满意:清北 /p p   比较满意:东南上交南大科大 /p p   内心平静:人大武大中大西交 /p p   有点想打人:复旦同济浙大哈工华科 /p p   十分想打人:南开天大厦大中南 /p p   打自己:湖大东北 /p p   直接跳楼:苏州大学,各个排行杀入985队列,结果给了一个自定学科安抚奖 /p
  • 名单出炉!下一轮“双一流”,重点建设这些高校!
    经安徽、黑龙江等多省教育厅确认:教育部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咨询提出的建设学科建议名单,已经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随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动态调整结果日渐明朗,虽几家欢喜几家失落,但大多省份已经开始重新出发,将目光投向5年之后的第三轮“双一流”建设。青塔注意到,不久前,江西、河南、江苏、吉林、安徽等省份正式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支持的高校和学科,瞄准下一轮“双一流”动态调整,动辄数十亿、百亿的专项资金投入,着力扶持省内高校在新的建设周期内取得进一步突破。“十四五”期间,各省重点培育、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汇总如下:▎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下一轮“双一流”,江西省正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去年“两会”期间,江西代表团曾以代表团名义向人大会议提交建议:恳请将江西省南昌大学列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建议中提到,“十四五”期间,江西省财政将统筹不少于30亿元建设资金,专项支持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日前,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正式出炉。除了将南昌大学确定为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大学整体建设单位以外,还明确了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学等11个学科为一流学科高峰优势学科、南昌航空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等12个学科为一流学科高峰特色学科、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等19个学科为一流学科潜力发展学科。▎争创“双一流”,河南打造高校第二梯队河南高等教育,也正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去年9月召开的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除了明确加快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不断提升全国位次以外,还特别提出了:注重培育“第二梯队”,推动更多高校、学科跻身“双一流”行列。“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投入50亿元引导资金,支持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投入25亿元引导资金支持河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此外,还将投资55亿元支持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7所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创建工作,力争“十四五”末,2~3所高校进入第三轮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名单日前,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公布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吉教高〔2022〕1号),将24个学科列为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建设期为4年(2022—2025年)。截至目前,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均已官宣入选学科。其中,长春理工大学有“光学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数量居吉林省属高校第一。▎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去年9月,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公布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名单的通知》。本次获批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共17所,其中A类建设高校10所,B类建设高校7所。而在此前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江苏更多高校进入国家层面开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进入全国前列的高水平大学达到20所,其中省属高校达到11所,省属高校中新增2-3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除了“双一流”培育建设专项,多个省份同样在相关规划中,明确列出了“十四五”重点支持的高校名单——▎安徽重点支持这些高校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培育学科在安徽省教育厅2022年工作重点中,提出“研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重点支持安理工、安农大、安医大、安师大优势学科进入‘双一流’培育学科。”1月24日,安徽省发布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支持高校学科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2020—2024年,安徽省级财政将在现有高校发展专项经费中将统筹3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支持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建设。▎“十四五”期间,福建省重点支持这些高校《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福建省将分类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厦门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福州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整体办学实力跻身全国50强;支持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同时,福建将实施一流学科培优工程,推动部分“高峰”“高原”学科在相关领域形成全国特色优势,力争5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5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前10%。▎“十四五”期间,广东省推动这些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去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支持高校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根据广东省“十四五”期间省财政“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专项资金安排方案:“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在省级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冲补强”资金262.85亿元,其中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资金103亿元,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内涵建设)资金23亿元,特色高校提升计划资金41亿元。
  • “双一流”VS“111计划”,有何不同?
    p   临近年底,各项新规大有停不下来的感觉,近日,又一个事关各高校的新政发布,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印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初看这个通知并不起眼,但是当看到这个计划的代号,相信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111计划”比“双一流”还多一个“1”,那么,这个计划到底有多牛呢? /p p    strong 没有名单的 “双一流”已经让各大学暗自较劲 /strong /p p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项工作被高教界简称为“双一流”建设。 /p p   围绕备受关注的“双一流”建设,舆论和业界一度出现了各种猜测、预言,网络上甚至流传出“‘双一流’大学建设拟定名单”。对于这一热点话题,今年10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回应:“教育部从未发布过‘双一流’名单,公众勿轻信谣言。目前教育部正与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争取尽早出台。 /p p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曾表示, “双一流”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成绩和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整合和继承性推进。众所周知,1995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随后,在“211”工程基础上,国家决定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985”工程。 /p p    strong 双一流战略下的高校标准的标准有四类: /strong /p p   第一类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在多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 /p p   这一类是定位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因为要求学校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已经进入985工程的北大、清华之类的综合性大学,和已经进入985工程建设高校的部分覆盖领域较宽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可以定位在这一类。 /p p   第二类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 /p p   这一类是定位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冲击“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如果说第一类主要是对综合型大学说的,这一类就是对综合实力较强的特色型大学说的。目前已经进入985工程的部分综合型大学、大部分特色型大学,以及一部分211工程大学,都可以定位在这一类。 /p p   第三类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要突出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水平,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p p   这一类是定位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大学。主要覆盖的是办学特色明显、总体规模较小、没有形成特色学科集群的大学。个别985高校(冲击不上第二类的)、很多211高校,以及一些在以前的211工程建设中的因为地域平衡等原因没能进入的较高水平的特色型高校都可以定位在这一类。 /p p   没有提到的第四类全国两千多所高校,是否都能够对应到这三类里面呢?当然不是。因为还有很多高校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办学而已,根本没有“某一高水平学科”。这类高校,其实就是国务院《方案》里没有提的第四类。 /p p   理智的说,并不能让全国所有高校都去争创世界一流,认清自己的定位,在自己的办学领域、办学地域,有所作为,力所能及地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发展需要的人才,这类学校的办学使命也就大致达到了。 /p p    strong 有名单的“111计划”入选的对象多是“211” /strong /p p   从通知中,不难看到,所谓“111计划”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是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其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下简称“111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国高等院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以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p p   “111基地”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项目的形式实施,按照“统筹规划、服务需求、科教融合、择优建设、动态管理”的原则进行,每一个“111计划”引智基地的建设周期为5年,每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元。该项目原遴选范围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国务院侨办、中科院等所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中央部属高校,2016年首次面向全国地方高等院校开放。 /p p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遴选范围都是已进入“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府以及部分相对有实力的“211重点建设高校”。 这一点从2017年度新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立项名单就可以看出,能在“111基地 ”立项的多出身不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noimg/d5ef00e8-5171-4f1c-8b8c-0735cb8a2f0c.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noimg/2c4447d6-2464-43e8-90cd-4721edcc3d8a.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rong “双一流”的经费跟“111计划”的钱来源不同 /strong /p p   前几天,动源君曾转发一条信息《75所部属高校“晒账单”,哪些高校更会赚钱?》,综合2015年收入和年初结转结余、事业基金弥补差额的收支决算总额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上海交通大学四所高校的收支决算总额超百亿元,其中清华大学首次超过200亿元,远远领先其他高校。 /p p   高校的钱从哪儿来?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校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下涵盖了捐赠收入。 /p p   财政补助收入即高校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事业收入指的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这两者是各高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等高校中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80%。 /p p   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的财务决算情况也反映出“211工程”、“985工程”与 “双一流”建设的变化,部分学校已获得“双一流”专项财政资金投入。 /p p   如北京大学决算报告显示,2013年获得的财政补助收入减少,主要原因是“985”工程专项资金较2012年减少6.3亿元。2014年,学校的财政拨款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统筹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了4.6亿元。2015年,该项资金又增加了6.2亿元。 /p p   对“111计划”的经费来源,从通知我们可以看到,“111基地”建设期间同样可获得专项经费支持,专项经费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共同筹措,每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元。 /p p   而且,通知明确规定,高校配套经费除补充聘请外国专家费用不足部分外,还可用于: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人员费、助研津贴和其他相关费用 “111基地”配备的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所需费用 “111基地”召开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及其他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相关的费用。 /p p   通过以上梳理不难发现,建设“双一流”大学,必须先在学科建设上下工夫,对于第一类大学而言,就是要拥有多个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学科 对于二类大学而言,就是拥有若干处于国内前列、在国际同类院校中居于优势地位的高水平学科 对于第三类而言,就是拥有某一高水平学科的大学。 /p p   而“111计划”正是着眼于学科建设,以此说来,虽有差异,但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 /strong /p p   十八大以来,随着科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新境界。根据形势需要,为加大力度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智力,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和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和管理,在2006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基础上,我们重新制定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教育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6年11月3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施与管理办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一章 总 则 /p p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以下简称“111计划”)实施和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引进国外高水平人才和智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和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制定本办法。 /p p   第二条 “111计划”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在高等学校汇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引进国外智力的层次,促进海外人才与国内科研骨干的融合,形成国际化学术团队,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学术交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科,提升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p p   第三条 “111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需求,结合高等学校具有国际前沿水平或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领域,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以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平台,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研究机构或世界一流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名海外顶级学术大师以及一大批学术骨干,与国内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相互融合,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重点建设100个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努力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 /p p   第四条 “111计划”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下简称“111基地”)建设项目的形式实施,按照“统筹规划、服务需求、科教融合、择优建设、动态管理”的原则进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能职责 /p p   第五条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成立“111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计划的宏观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由两部门领导和相关司级领导组成,主要职能为: /p p   1. 制订“111计划”的整体规划、战略布局 /p p   2. 审核确定“111基地”建设名单和资助经费等。 /p p   第六条 教育部科技司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司相关业务处室人员联合组成“111计划”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能为: /p p   1. 制订并发布“111计划”年度实施方案 /p p   2. 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组成“‘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111专委会”),作为学术咨询机构。委员会成员实行聘任制,5年一个聘期,可连续聘任 /p p   3. 对计划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111专委会”对项目进行评审 /p p   4. 负责“111基地”建设立项 /p p   5. 负责推进项目的执行和检查经费的落实 /p p   6. 组织对“111基地”的验收和评估。 /p p   第七条 “111专委会”受“111计划”管理办公室委托,主要行使以下职能: /p p   1. 对“111计划”有关问题进行咨询 /p p   2. 负责计划项目的评审 /p p   3. 对各“111基地”的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与验收评估。 /p p   第八条 高等学校是“111基地”建设的依托单位,获得“111计划”资助的高校应加强学科创新引智工作力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三章 支持范围与条件 /p p   第九条 “111计划”遴选范围包括中央高校和地方高等学校。具体申报资格与申报数量由年度实施方案确定。 /p p   第十条 申请本计划的“111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p p   1. 学科基础: /p p   依托学科应为国内一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研究基础。 /p p   2. 人员构成: /p p   (1)应聘请10名以上海外人才团队,其中包括:1名以上国际一流学术大师,5名以上高水平学术骨干 或成建制10人以上国际一流海外团队。 /p p   (2)国内人才团队10人以上,其中包括5人以上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拔尖人才。 /p p   3. 人员条件: /p p   (1)海外人才应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研究机构任职或受聘于世界一流学科的教学科研岗位,与本学科有良好的合作研究基础。 /p p   (2)海外人才应具有外国国籍,对中国友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富于合作精神。国际学术大师年龄一般不超过65岁(诺贝尔奖获得者可适当放宽),学术骨干年龄一般不超过55岁。 /p p   (3)国际学术大师应为外国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或国际公认的一流专家学者,其学术水平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取得过国际公认的重要成就。 /p p   (4)海外学术骨干应具有所在国副教授以上或其他同等职位,在所属领域取得过同行公认的创新性成果。 /p p   (5)国内工作时间:国际学术大师每人每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1个月 海外学术骨干每人每年原则上累计不少于3个月,一般应保持有1名以上海外学术骨干长期在基地工作。 /p p   (6)国内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的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科研骨干成员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人才计划获得者应占有一定比例。 /p p   第十一条 两个“111基地”不得引进同一名国际学术大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四章 申报、评审及立项 /p p   第十二条 高等学校按照年度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进行申报。以学校为单位,不受理个人申报。 /p p   第十三条 申报单位根据核定的申报名额、本办法规定的申报条件和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遴选、推荐,组织填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申请书》、并与相关材料一并报送至“111计划”管理办公室。 /p p   第十四条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组织项目的评审工作。项目评审程序为: /p p   1.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凡审查不合格者将不予受理 /p p   2. 组织本领域同行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评 /p p   3. 组织“111专委会”进行会议评审,对相关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并填写评审意见表 /p p   4.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汇总专家意见,并根据专家意见制定年度支持方案报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p p   5. 根据领导小组审批结果,公布“111计划”年度项目立项名单和资助经费额度。 /p p   第十五条 予以立项的“111基地”依托高校须填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并组织专家组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后的任务书和论证报告作为中期绩效检查和验收的依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五章 组织管理与验收评估 /p p   第十六条 “111基地”一个建设周期为5年,每个基地须从建设期首年度开始建立年度进展报告制度,每年根据相关通知要求将进展报告报送“111计划”管理办公室。 /p p   第十七条 予以立项的“111基地”根据计划任务书的要求,须持续提升引进国外人才层次和水平,自主开展合作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联合培养博士生力度,积极争取承担国内外重大科研任务,引领和支撑一流学科建设。 /p p   第十八条 “111基地”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基地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111基地”实行“开放、流动、协同、共享”的运行机制。 /p p   第十九条 “111基地”实行中期绩效检查制度,对立项建设后满3年的基地进行中期绩效检查。对中期绩效检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要求予以整改或中止建设: /p p   1. 对明显未达到引智计划要求、难以完成预期目标的 /p p   2. 保障条件不能落实,无法按原建设方案实施的 /p p   3. 其他因人为因素严重影响基地正常建设的。 /p p   第二十条 中期绩效检查委托“111专委会”进行,采取现场检查的办法,检查包括海外人才引进、重点工作进展、学校保障措施、基地管理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并形成中期绩效检查报告。 /p p   第二十一条 对基地负责人调离的,其所在高等学校应在负责人调离后3个月内向“111计划”管理办公室提交负责人调整意见,经管理办公室同意后予以调整。 /p p   第二十二条 “111基地”首个5年建设期结束后,由“111计划”管理办公室组织验收,“111基地”所在高校应按相关通知要求,填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验收申请报告》报“111计划”管理办公室。 /p p   第二十三条 “111计划”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对“111基地”进行现场验收,验收程序包括:听取基地主任和依托高校的建设汇报,审核验收材料,考察研究平台和建设成效,对照任务书确定的建设目标,重点对引进海外人才和国际化团队建设、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提升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设管理和开放共享、高水平国际合作等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意见。 /p p   第二十四条 对“111基地”建立滚动支持机制,对建设成效显著、验收结果良好的“111基地” 可继续滚动支持5年。 /p p   第二十五条 “111基地”须参加5年一次的周期性评估,评估工作由“111专委会”或委托第三方专家组进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估内容包括学科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合作研究与协同创新水平、国际化团队建设和青年拔尖人才引进、管理运行和开放共享等,对通过评估的基地保留名称继续开放运行,对于未通过评估的“111基地”要求整改或淘汰。 /p p   第二十六条 “111基地”要积极探索实质性、高水平、可持续的协同合作机制,推进机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模式,积极承担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世界一流国际学术期刊建设等项目,鼓励基地人员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任职,不断提高国际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p p   第二十七条 “111基地”经费支持人员所发表的相关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资料、鉴定证书及成果报道等,均须标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Supported by the 111 Project)中英文字样和项目编号。 /p p   第二十八条 “111基地”要建立国际一流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国际化动态信息网站,营造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六章 建设经费与使用管理 /p p   第二十九条 “111基地”建设期间可获得专项经费支持,专项经费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共同筹措。 /p p   第三十条 国家专项建设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应严格按照国家聘请外国专家经费相关办法和规定执行,依托单位应保障“111基地”建设经费投入,规范使用、提高效益,接受监督检查。 /p p   第三十一条 高校配套经费除补充聘请外国专家费用不足部分外,还可用于: /p p   1. 开展科学研究所需的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人员费、助研津贴和其他相关费用 /p p   2. “111基地”配备的国内优秀科研骨干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从事合作研究、短期访问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所需费用 /p p   3. “111基地”召开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及其他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相关的费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七章 附 则 /p p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管理办法》(教技〔2006〕4号)同时废止。 /p p   第三十三条 有关高等学校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校“111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p p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111计划”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p p br/ /p
  • “双一流”采购大军扎堆至 2.5亿仪器大单等你认领
    仪器信息网讯 临近年底,各大高校“双一流”采购项目纷纷开始招标,据不完全统计,10月底至12月9日,“双一流”采购大军中,仪器相关招标项目预算总额已达2.5亿元,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正式被提出。一时间引起舆论和业界各种关注和猜测,虽然“双一流”正式名单还未公布,为争创双一流,高校不惜百万年薪和千万经费挖人才,暗自较劲。  近来,随着部分地区双一流名单出炉,对应扶持资金的下拨,10月底,部分相关高校开始“双一流”采购项目的招标工作。仪器信息网编辑对其中与仪器相关的近50个招标项目进行了简单梳理分析,与君共享。  未开标招标项目12项,开标时间将集中在12月下旬  本次统计的近50项招标项目中27项已经于11月15日至12月8日之间开标,剩余12项未开标,开标时间集中在12月下旬,涉及预算总额约5000万元,包含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光谱仪、液质联用仪等。详细如下表:仪器相关“双一流”招标项目未开标项目详表(截止12月9日)  采购仪器分布广泛 进口仪器预算优势明显  近50个采购项目中,涉及仪器涵盖从化学分析仪器到物性测试仪器、光学仪器等分布广泛、均衡。化学分析仪器包括各种色谱、质谱、光谱、核磁等 物性测试包括试验机、粒度仪、表面张力仪、热分析仪等 光学仪器包括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等。  其中,明确国产仪器的采购项目5项,预算总额约1750万元,主要集中在气候箱、高压灭菌锅等常规仪器设备 明确进口仪器的采购项目6项,预算总额约8905万元,主要为能谱、光谱、色谱、电镜、试验机等高端仪器设备。进口仪器预算表现出明显优势,比如河北师范大学明确进口仪器的采购项目预算为2457万元,而明确国产仪器的采购项目预算则只有122万元。  本批“双一流”采购以河北高校为主燕山大学最土豪  本次统计期内(10月21日至12月09日),“双一流”采购招标项目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外,其余全为河北的9所高校。  9所河北高校中,从采购预算金额来看,燕山大学最土豪,预算总额达5233万元,另外,河北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也达到4500万元以上,具体情况如下图。  中标项目9000万 中标企业河北北京居多  除了以上近50项招标项目,编者还对10月份以来仪器相关近30项“双一流”中标项目进行了简单分析,统计发现,截止12月9日,中标总额已达9000万元。中标企业以河北、北京企业居多。如河北合春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北京赛克玛环保仪器有限公司、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 统计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关“双一流”招标项目还在不断更新。而且这一阶段的“双一流”招标公告主要以河北高校为主,随着“双一流”名单的不断揭晓,相信其他省市高校的招标工作也会随后陆续展开。预知更多仪器采购大单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附表:仪器相关“双一流”招标项目详表(截止12月9日)
  • 辽宁省22所高校65学科入选“双一流”
    日前,辽宁省《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出台,确定22所“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65个重点建设“一流学科”。  大连理工、东北大学成“最大赢家”  通过入选辽宁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来看,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成为“最大赢家”。  这两所高校均入选了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一流学科数也分别达到13个和9个。  除了这两所原“985工程”高校外,其余20所省内高校入选了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而入选一流学科数方面,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5所高校各入选4个。大连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则入选3个。大连交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入选2个。其余的高校入选一流学科数均为1个。  2030年两所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根据辽宁省双一流方案,将分层次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国内外一流行列,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整合省属高校资源,建设若干所全国一流大学。调整结构布局,建设一批优势特色突出,全面对接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全国一流学科。  到2020年,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5所省属高校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行列,5所进入行业领先研究应用型大学行列,5所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5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30个左右学科达到全国一流水平,50个左右学科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起到支撑作用的优势特色学科。到 2030年,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2所省属高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  在学科布局方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的工科优势,充分发挥省属农林医药业类、现代服务业类、社会事业类高校的主干学科特色,大力提升省属工业类高校的工科办学水平。调整学科布局,建立电力装备、石化冶金、矿山机械、生物制药等若干个支撑学科群。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  研究型高校、研究应用型高校要提高科研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应用型高校要提高教学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适度提高教学实践类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研究型高校在生源选拔和培养目标中要突出研究导向,在教学改革中要加强启发式讲授、批判式讨论和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的运用 研究应用型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探索与行业企业开展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要侧重实践技能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习实践类教学比重,探索联合培养、订单培养、校产合一的深度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名称及学科名称  大连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工商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土木工程  力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水利工程  数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软件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物理学  东北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软件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冶金工程  矿业工程  公共管理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名称及学科名称  沈阳农业大学  园艺学  作物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  兽医学  大连海洋大学  水产  中国医科大学  生物学  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口腔医学  大连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沈阳药科大学  药学  中药学  沈阳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辽宁科技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矿业工程  沈阳化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大连交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大连工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纺织科学与工程  沈阳建筑大学  建筑学  城乡规划学  土木工程  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  应用经济学  统计学  公共管理  辽宁大学  应用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法学  工商管理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  心理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学  沈阳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  鲁迅美术学院  美术学  设计学
  • 教育部官宣:新一轮“双一流”,有重大变化!
    2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对2022年“双一流”建设、第五轮学科评估、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发布、高校设置与独立学院转设等多方面工作做出明确部署。小编摘录了文件中关于“高等教育”的重点内容: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发布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结果,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单位予以督导。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加强部部共建合作,启动省部共建2.0。统筹开展高校设置工作与独立学院转设。加强高校异地办学等机构规范管理。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开展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众多工作要点中,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关于“双一流”建设,教育部官方首次明确提出: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全文: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2022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启动实施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布局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2.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第一议题”,部党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持续开展直属机关“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分类指导推进直属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40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3.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师生生命健康。4.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5.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编写辅导读本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召开部署工作会议,推动各地将规划落实到本地区教育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制定实施分工方案,强化年度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作用,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十四五”规划纲要教育领域工程项目台账,逐项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调度。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指导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开展有组织的重大教育科研。6.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经纪律。7.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直属系统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正职和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直属系统领导班子。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直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二、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8.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指导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理。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9.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召开“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重点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建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研制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会同中央宣传部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管理水平。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一校一策”推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研修基地建设,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分专业大类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举办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继续开展各类示范培训,提高中小学德育队伍专业能力。10.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1000所左右高校有效覆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1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和晋江第18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1年下降0.5到1个百分点。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
  • 哈工大“双一流”建设获20亿元资金支持
    p   近日,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见”通知,通知显示,“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政府统筹安排各类项目、资金20亿元用于哈工大“双一流”项目建设。 br/ /p p   意见显示,该批资金主要用于哈工大教育教学、人才、平台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及专业化等方面建设。详细意见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意见 /strong /span /p p   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p p   按照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总体要求,根据《黑龙江省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p p   一、总体安排和支持领域 /p p   “十三五”期间,省政府统筹安排各类项目、资金20亿元,在教育教学、人才引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大项目实施和科技平台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哈工大打造一流学科,汇聚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哈工大在全省高校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全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创新实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p p   二、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p p   (一)将哈工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纳入黑龙江人才强省和高教强省战略,按照“汇聚一流、形成高峰,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创新机制、鼓励交叉,促进新兴、引领发展”的思路予以重点推进。 /p p   (二)发挥哈工大“双一流”建设的示范效应,以一流的学科平台多种方式吸纳省属高校高端人才共同参与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全省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提高黑龙江省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p p   三、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p p   (一)支持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配套资金、建设用地及配建、审批等方面提供相应资源和政策支持,推动建成我国首个进行航天技术研发和空间科学研究的大型科学装置平台,形成国际领先的研究条件和能力,支撑我国空间基础科学研究和航天技术原始创新水平的提升。 /p p   (二)支持哈工大国家级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类平台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服务科技成果工程化的创新平台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p p   四、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p p   (一)支持哈工大高科技产业公司、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给予资源支持和政策倾斜,促进更多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通过科技创新,有力促进地方产业改造升级。 /p p   (二)支持哈尔滨市与哈工大共同发起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哈工大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以哈工大为核心的“一圈一带”创新创业园区。以深圳市与哈尔滨市对口合作为契机,依托哈工大建设哈尔滨—深圳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深圳市的创新资源服务我省市经济社会发展。 /p p   (三)依托哈工大特色和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组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和国防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国家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实施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p p   五、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 /p p   (一)将哈工大纳入省市人才引进政策支持范围,在人才生活保障、人才公寓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进一步发挥哈工大的人才集聚效应和平台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落地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p p   (二)将哈工大纳入省级各类人才计划、评奖评优等推荐范围,在龙江学者支持计划、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省级人才计划、项目申报中,为哈工大单独划拨指标并给予政策倾斜。 /p p   (三)支持哈工大与省市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学习实践基地,接受哈工大优秀学生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成长成才和省市企业留下优秀毕业生做储备。 /p p   (四)发挥哈工大国家级培训基地的作用,在办学条件和政策上给予支持,重点开展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培训,全面促进我省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使哈工大成为黑龙江省各类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 /p p   (五)支持哈工大优秀人才到省市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挂职任职,促进人才流动,优化干部结构。 /p p   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p p   (一)加快推进哈工大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合作创建中俄联合高等教育机构,给予办学条件和政策支持,围绕主校区周边建设国际化、开放式校园。 /p p   (二)发挥哈工大作为国家“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的优势,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人才与技术引进、著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方面合作,加快建立高端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p p   七、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p p   (一)支持哈工大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重点围绕教化校区和黄河路校区周边提供建设用地,解决学校发展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 /p p   (二)支持哈工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将校区周边可调配的办公场所、学生宿舍、体育场馆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优先配置给哈工大办学使用。优化校区周边环境,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保障。 /p p   哈尔滨市及有关市地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哈工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主动帮助研究解决其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政策障碍和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切实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共同推进落实哈工大各项改革和建设任务。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10月24日 /p p br/ /p
  • “双一流”仪器中标金额达4亿 谁能 “笑傲江湖”?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自2015年8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通过以来,“双一流”一词在想象和热议中走过了2016,终于在2017年初迎来实施办法的正式印发。眼下,虽然“双一流”正式名单仍未公布,但相关的建设工作已火热开展,其中就包括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 /p p   今年1月初,仪器信息网曾对 “双一流”仪器招中标情况进行过盘点,如今半年过去,项目的中标情况如何?又有哪些高校加入“双一流”采购大军?谁能“笑傲”这片采购江湖?带着这些问题,仪器信息网编辑对半年来(2017年1月5日至5月31日)的仪器相关招中标情况再次进行了统计。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中标情况统计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仪器相关“双一流”中标项目列表(1月5日至5月31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1cdcceb-c4ef-46aa-a6ec-6b3e75514285.jpg" style=" " title=" 中标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e2283e90-1e84-45d8-8529-2f9d1984944c.jpg" style=" " title=" 中标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244c99f-4a3c-48ff-81b2-a26ecda088b0.jpg" style=" " title=" 中标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d281739-02ed-4d63-93bc-06cd7a16c969.jpg" style=" " title=" 中标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73e95ce-f9c8-49bd-90c1-259d500b4f01.jpg" style=" " title=" 中标5.jpg" / /p p    strong 河北高校为采购主力 山东大军成后起之秀 /strong /p p   据不完全统计,自1月5日以来,仪器相关“双一流”中标项目为19个,中标总金额达8110.68万元。上次盘点时,仪器相关“双一流”采购项目中标金额已近3亿元,据此估算,截至目前“双一流”仪器中标金额已增至4亿。不过相比之下,半年来各高校的采购规模略有减少,中标金额普遍在2000万级别以下,其中华北理工大学的单一项目的采购金额仅为15.5万元。 /p p   尽管如此,河北高校仍稳居“双一流”仪器采购主力位置。统计期内有仪器中标项目的8所高校中,6所均来自河北,中标金额达4696.65万元,总占比达57.9%。按项目数量统计,仅河北师范大学一所高校发布的仪器中标项目就有9个,按金额计算,河北工业大学单个项目的采购金额也达2031.17万元。由此可见,河北高校 “双一流”仪器采购仍未进入尾声,相关建设工作仍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 /p p   与此同时,山东高校也加入到“双一流”仪器采购的大军中。山东农业大学半年内完成4次仪器采购,以3345.07万元的中标金额位列 “头把交椅”。统计期内,山东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山东高校也发布了“双一流”相关的设备采购公告,但因采购内容与分析仪器无关,因此未列入统计范围内。具体情况见下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ffda4c22-4f71-485e-8db1-a7a3b63c03b5.jpg" title=" 11.jpg" / /p p    strong 生命科学仪器数量攀升 进口设备更有优势 /strong /p p   19个中标项目中,依然涵盖了从化学分析仪器到物性测试仪器、从光学仪器到前处理设备的广泛类别分布。但与前两次相比,由于新增了多个生物学、动物科学等采购项目,生命科学仪器在统计期内的中标比例明显上升,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蛋白电泳仪等仪器设备在采购列表中多次出现,这也给进口仪器设备带来明显优势。 /p p   统计期内19个中标项目中,明确进口仪器的采购项目有11项,中标金额近7808万元,而明确国产仪器的采购项目仅有2项,中标金额为302万元,主要集中在液氮罐、摇床、恒温水浴槽等前处理设备领域。 /p p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5月份在“化工特色专业群双一流建设项目”中采购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77台仪器设备,其中国产仪器中标75台,但累计中标金额仅为65万元。各大厂商都想在“双一流”采购大戏中分得一杯羹,相比之下,国产仪器在预算金额和用户认可度上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特色专业群双一流建设项目”中标情况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85e1dcd-8b4b-425f-90d2-77f753fb4eb5.jpg" title=" 兰州.jpg" / /p p   仪器信息网编辑试图对半年内“双一流”仪器中标项目的供应商进行盘点,但仅河北中医学院、燕山大学、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3个项目明确了仪器生产厂商,其余均被代理商所“垄断”,因此无法进行仪器厂商间的横向比较。不过从公布的信息看,沃特世、伯乐、Eppendorf、IKA、海能、舜宇恒平、福立在“双一流”采购项目中均有中标。代理商方面,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石家庄仪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也表现不俗。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新一轮招标来袭 /strong /span /p p   5月23日,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0530/220788.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青岛大学连续发布多篇“双一流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青岛大学连续发布多篇“双一流建设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span /a ,拟以近亿元采购73台/套仪器设备。除青岛大学外,仪器信息网编辑发现相关“双一流”招标项目还在不断更新中,如山东农业大学持续发力,聊城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加入采购大军等。有消息称“双一流”入选名单将于6月公布,仪器行业也将迎来更大一轮采购风暴。仪器信息网将持续跟踪后续报道,为您带来更多仪器采购大单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近期仪器相关“双一流”招标项目详表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7bd18d9-b93f-4279-bbdd-f37f743c44dd.jpg" style=" " title=" 招标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2078247d-d20f-4bc6-9f54-ced3b6675227.jpg" style=" " title=" 招标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90c1d00e-82ac-4302-a038-b89f0f92eafc.jpg" style=" " title=" 招标3.jpg" / /p
  • 42所“双一流”大学名单月底公布 新疆大学明确入列
    p   今年6月,教育部回应网上传言时透露,拟在8月底左右公布国家“双一流”大学最终名单。而随着时间进入2017年8月中旬,“双一流”大学名单也进入公布的倒计时阶段。就在教育部公布官方“双一流”大学名单之前,最近《新疆日报》低调披露了新疆大学今年6月已被教育部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布局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列的消息。 /p p   据《新疆日报》报道,8月13日,新疆自治区主席雪克来提· 扎克尔来到新疆大学新校区迁址用地实地调研。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雪克来提· 扎克尔透露,“ strong 今年6月,新疆大学已被教育部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布局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列。” /strong /p p   上述报道证实,此前网传的42所“双一流”大学这个数字属实,而新疆大学也已入列其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AqmU-fyixiay799343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c59c6ca-bae0-4d81-a056-34193f0c6f41.jpg" / /p p   此前,今年6月16日,针对在网上广泛流传的“42所‘双一流’大学出炉,世界一流大学名单!”的传言,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应《北京青年报》时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表示“双一流”建设的有关工作仍在推进过程中,最终名单确定后拟于8月底左右正式公布。 /p p   值得一提的是,6月16日,教育部官方微博“微言教育”还转发了《北京青年报》上述关于向教育部求证的微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00" height=" 465" title=" 微信图片_20170817110351.jpg" style=" width: 400px height: 46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ef8484f3-f2a1-4acd-869a-03932d90afae.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此前网传“42所世界一流大学名单” /strong /p p   除今年6月已被教育部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布局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列的新疆大学外,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已入选世界一流大学拟建设名单等消息也于近期通过媒体对外披露。 /p p   据四川当地媒体四川在线8月15日报道,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已入选世界一流大学拟建设名单,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入选一流学科拟建设高校名单。 /p p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p p   2015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 /p p   随后,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加快“双一流”建设。 /p p   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指出,“双一流”建设“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p p   另外,上述《实施办法》还指出,“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本办法,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根据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 /p p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双一流”相关问题时表示,“到此为止,‘双一流’建设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都具备了??我们最近正在组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基础上,确定标准进行遴选,争取上半年完成这个程序,公布第一批建设学校和学科的名单。” /p
  • 教育部今年将对“双一流”高校适时启动中期评估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外界期待已久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这份名单显示,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而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95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一年之后,教育部今年要对“双一流”高校适时启动中期评估的消息传出,教育界及社会舆论关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中国人民大学官网消息,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10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校长刘伟、常务副校长王利明、副校长吴晓球出席。王利明主持会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传达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刘伟指出,“双一流”是滚动式的,进入名单“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教育部今年要适时启动中期评估,对建设成效不明显的高校、学科“亮黄牌”,任务重、压力大,全校上下要充分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工作落实,支持率先改革,形成建设合力,推进人民大学“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表示,本次会议是上次一流学科大调研的继续,也是中期评估的动员会,各单位现在就要开始行动起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传出类似消息的还有中南大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据中南大学官网消息,10月11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精神,中南大学在科教楼四会议室召开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大会。校领导易红、田红旗、陶立坚、蒋建湘、周科朝、朱学红、陈翔、黄健陵,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46个一级学科所在单位书记、院长,学科带头人及责任人参加会议。陶立坚主持会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会上,中南大学副校长周科朝就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大会精神,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他指出,中南大学下一步重点工作与任务主要是:启动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大力推进优势学科军民融合;全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升级改造;加强基础和原创性研究;发展特色人文社会科学;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加强学科国际化建设,提升学校影响力;各学科凝练标志性成果、贡献和影响力,凸显立德树人成效。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中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武明花介绍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的具体工作安排,报告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的目的、原则、依据、范围及内容。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此前介绍,“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名单,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一共有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南大学都位列A类36所“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p
  • 双一流计划:985、211高校仍是被选中的大赢家
    经过数轮的重点建设和支持,“211”高校及其优势学科入选概率自然更大。非“211”高校只要坚持优化学科结构,以特色取胜,同样有机会竞争“双一流”。 政府应建立配套政策,通过综合改革机制,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估和差异化激励,避免由于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的倾斜投入而对教学型大学产生冲击,防止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发生“学术漂移”。  历经十余年的波折,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终于盼来了新校区建设工程的动工仪式,并有望在2017年竣工。  这所偏居珠江口西岸的二本院校,早在2000年就提出规划新校区,在2013年奠基后又因资金缺位等问题未能如愿。但剧情在2015年反转,广东省和佛山市明确为其提供60亿元的扶持资金,其中的25亿元用于建设新校区。  在佛山科技学院坐上办学的“加速器”背后,是当前国内多地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加码。因教育部近日宣布若干行政文件失效而引发的“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建设大讨论,事实上在国内已经迎来落地和对接方案。河南、河北等省份明确了部分入围“双一流”的名单,而江苏、广东则提出“双高水平” (“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与“双一流”衔接。  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公布的“双一流”和“双高水平”院校名单,“985”、“211”高校仍是被选中的大赢家,但也有类似河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非“211”高校入围。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益明教授分析,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框架下,985和211高校因之前的资源投入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非“211”高校进入“双一流”,则显示了双一流计划的开放性与竞争性。  “211”“985”院校仍是宠儿  从各方面看,“211”院校都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支持行动中占尽先机。  河南省以往常因仅有郑州大学 一所“211”院校为人“诟病”。为改变此局面,河南省出台《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豪砸31亿打造“一流学科”。河 南省明确到2024年,5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1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前列,ESI排名进入前1%,或在权威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十名 或前5%。在该方案一期名单中,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普通高校有更多的机会竞争“双一流”,但郑州大学还是毫无悬念成为了大赢家。首批 入围的17所高校中,郑州大学占据了35个学科的9席,其中占据10个优势学科的4个,以及25个特色学科的5个。同样拥有一所“211”高校的内蒙古, 在建设4~6所国内一流高校的目标中,还专门提到重点支持内蒙古大学率先进入“国内一流”,争取早日进入“世界一流”。  即使在强校扎堆的上海,“985”、“211”高校也是大赢家。上海提出“高峰高原”计划,2014~2017年预计投入36亿元打造“世界一流学科”。在其中的I类高峰学科名单中,21个学科仅有5个学科来自非211工程院校,“211”高校仍占主要地位。  广东省2015年公布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省内四所“211”高校全部列入重点建设高校之列,而非“211”仅有华南农业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和广东工业 大学入选。但是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18个学科全部来自于非“211”高校的优势学科。但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高水平建设资金安排中,“211”的暨 南大学跟非“211”的南方医科大学所获资金相差603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相差3800万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蓝表示,经过数轮的重点建设和支持,“211”高校与非“211”高校在教学、科研的实力上已存在明显“分化”,“211”高校及其优势学科入选概率自然更大。  朱益明教授表示,985、211工程早前的实施成效无法否认。“双一流”应当是在985、211工程等各种原先重大教育项目的综合、提炼和提升,而不可能绕开“985”、“211”高校另起炉灶。  教育部官员此前回应多份985、211工程文件失效时称,前述两大工程将统一纳入即将启动的“双一流”建设。  不过,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宗晓华表示,由于“双一流”建设政策更加重视绩效与竞争,入选高校和学科在获得倾斜投入的同时,对其学术产出的水 平和质量、资金分配与使用、目标责任和绩效的要求更高,对于缺乏竞争优势的大学或学科。获取这一机会不仅不是赢家,还会成为“负担”。不同高校应合理定 位,错位发展,应该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  非“211”高校借势突围?  从“双一流”在各省落地的进展看,尽管“211”高校还占据支持对象的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往落选211工程的院校已有借势上位的迹象。  前述提及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就是一例。自2015年被纳入“广东高水平理工大学”行列,这所二本院校目前明确获得的扶持已有2015-2020 年省市共计投 入60亿元。除了新建校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频频砸出重金招揽海内外英才和高分考生,并破天荒地与3名院士达成柔性引进意向。该校还提出中期目标:到 2025年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理工类院校排名50位左右。  类似佛山科技技术学院,广东很多二本高校的发展就得益于高水平大学的推动。上月该省召开的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工作布置会上, 11个有本科院校的地市将至少选择一所本科高校进行“省市共建”,并扶持所有本科高校建设1~2个重点学科,而且已有茂名、韶关等8地市政府支持本地高校 发展。中山市还计划“十三五”期间计划将投入30亿元,力争引进1~2所高水平综合大学、2~3所高质量特色学院。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不仅提出建设“双一流”,还提出建设自己的“高水平大学”等概念。除了“双一流”,广东省还提出“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 “高水平理工大学”、“高水平理工学科”等概念。“高水平大学”的提法同样出现在江苏,其对应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1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百强”, 而该省“211”高校仅有11所。这也就是说,江苏“高水平大学”方案已经给该省非“211”高校预留了空间。而在网传河北教育厅“双一流”方案中,则出 现了一层次大学、二层次大学以及世界一流学科、国家一流学科的区分。而此前一举成名的科学家韩春雨领衔的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学科赫然在列。  朱益明表示,在国家层面“双一流”计划之外,各地方的高等教育支持计划也徝得鼓励。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我国高校发展应该有来自各方的支持。除各级政府支持外,社会、企业也有支持我国高校争创一流的责任,也应有相应的支持行动。  李蓝表示,广东等地提出的“双高水平”,比“双一流”更容易做到,其实施的范围能汇集更多高校和学科。而广东提出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高水平理工学科”又能结合当地的经济转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主任龚放也指出,美国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崛起正是在于它们在学科选择和学科方向上另辟蹊径,别具一格。而国内的 “2011”计划中,南京工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的脱颖而出也是应用性大学的突破的成功例子。现在方兴未艾的知识生产模式是问题导向和社会需求导向的,是 需要跨界行动、多方协同创新,并以方案、对策或者技术创新、产业换代为指归为成果的。高等院校管理层和学科领军者需要关注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宗晓华表示,非“211”高校只要坚持优化学科结构,以特色取胜,还是有机会去竞争“双一流”的。政府应建立配套政策,通过综合改革机制,在省级加强统筹, 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估和差异化激励,引导这些高校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追求卓越,避免由于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的倾斜投入而对教学型大学产生冲击,防止整个高等 教育系统的发生“学术漂移”。  “希望有更多高校进入双一流,但不限于‘985’或‘211’。”朱益明说。
  • “双一流”建设 请亮出“实力”!
    下为具体内容:一、关于加快《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落地见效2020年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方案》大力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淡化功利性、行政性色彩,在各类评价中突出对创新的质量和贡献评价,引导树立好的评价指挥棒。为推进《方案》精神落实落地,教育部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涉及科技评价、人才评价、教师考核评价等多方面,推动建立相对完整的科研评价制度体系,让高校科研人员真正安心研究、专心研究、潜心研究。一是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会同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应用的若干意见》,以破除论文“SCI至上”和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为突破口,扭转高校科技评价中“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导向,着力引导高校科技工作回归学术初心。二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深入实施“转学风、提质量”攻坚行动,强化作风学风建设,建设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创新文化。树立正确政策导向,引导高校科技人员脚踏实地、胸怀祖国,消除“学术泡沫”,自觉抵制“急功近利”,主动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实现基础研究真有发现、应用研究真有突破、成果转化真有贡献。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抓好评价改革文件的落实工作,针对高校落实情况开展分类指导,切实让高校科研回归学术本质。同时,将大力营造利于潜心研究的创新生态,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激发高校科研人员创新的行动自觉,真正实现潜心研究、贡献祖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二、关于鼓励地方高校在重大科技创新中演好自己的“角色”教育部高度重视发挥地方高校在重大科技创新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优化科研平台布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方式,全面提升地方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引导地方高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邀请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部分地方高校参加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高校科技工作专题培训等,指导地方高校进一步明确新阶段科技工作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等,并根据自身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强化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地方高校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创新发展思路。二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教育部统筹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正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高质量科技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分级分类开展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布局。支持地方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各类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加大在教育部科技平台基地建设中对地方高校的支持。例如,已立项建设的183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75%由地方高校牵头,对地方高校更好服务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三是加大对地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不断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2016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在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地方高校生均拨款奖补资金的基础上,整合设立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更好的支持各地改革完善地方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推动地方高校深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资金在分配时向包括河北省在内的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倾斜,在使用上给予地方较大自主权。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力度,在科技平台基地建设布局中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倾斜。同时,进一步指导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使用,支持地方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次、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产出创新成果。三、关于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教育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大对河北高校的学科和科技创新指导力度,有力促进了河北高校的创新发展。一是指导加强河北高校学科建设。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比选为手段、确保平稳推进”的路径进行调整认定,不搞平衡照顾。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更大程度发挥其引导作用,辐射一批区域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带动地方政府对河北高校的更大支持,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强河北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河北省高校在新兴交叉学科、薄弱学科和关键急需领域新增布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河北省高校发挥现有学科基础、区域资源等方面优势,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已支持河北省高校建设了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下一步,教育部将通过部省合建、对口支援、专项工作等多种途径加大对河北省学科建设的指导,支持其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优势特色。进一步发挥京津冀高校科技创新整体优势,鼓励京津冀高校建立科研合作关系,通过京津冀大学科技园联盟等多种形式推进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河北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水平。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