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物院

仪器信息网生物院专题为您整合生物院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生物院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生物院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生物院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生物院话题讨论。

生物院相关的资讯

  • 关乎人类未来——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等人谈微生物组研究
    p   当人类第一次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时,并不知道这种个头微小的生命体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石、关系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将极大地帮助人类克服当今所面临的生存挑战,还能提供人类未来生存之道。如今,人类基因组的神秘面纱已渐渐揭开,微生物组又成为各国生命科学竞争的焦点,纷纷启动微生物组研究计划。科学家们呼吁,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作为后来者和参与者的中国,应在新一轮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竞争中加快步伐,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p p    strong 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 /strong /p p   1928年7月,科学家亚历山大· 弗莱明揭开了发现微生物合成抗生素的伟大时代。青霉素就是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它的发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并显著提高了人类普遍的寿命。 /p p   一种微生物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个体生命,一群微生物能够拯救未来人类的生存。 /p p   自微生物组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微生物组的关注热度不断增加,分析梳理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发现,人们对人体健康微生物组关注最大,特别是在消化道微生物组方面,已经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与糖尿病、肝病、肥胖症、精神疾病等具有相关性,对艰难梭菌引发痢疾的菌群移植治疗方案,不仅颠覆了传统治疗方案,还进一步提出了消化道微生物组菌群平衡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理念。目前研究发现,人肠道中栖居多达1000种微生物,每个人肠道中平均有160种微生物物种,其细胞数量更是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这些微生物与人体衰老、中草药疗效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p p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 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p p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健康与微生物组关系密切,包括消化微生物组、呼吸道微生物组、生殖道微生物组、口腔微生物组、表皮微生物组等,微生物组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体微生物组研究成果将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亚健康的调理、医疗理念的革命和新技术发展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p p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健康人群可能具有特征性的微生物组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藏,有研究表明传统中药有效组分需要肠道微生物的参与才能激活。解析健康微生物组与人体互生共利的机制、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细胞和健康微生物组细胞互作的机理、中药药效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因果关系、发展基于微生物组的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与预防技术等,是人体微生物组的重要研究内容,必将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p p   strong  微生物组与食品安全 /strong /p p   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作物品质提升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科技需求,与农作物相依相生的微生物组是影响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 /p p   农作物微生物组重点关注四大口粮和七大经济作物的增产抗病和品质提升,服务“增效减施”。结合根际微生物组、作物表皮(叶面)微生物组、内共生微生物组等,研究微生物组对作物(水稻、棉花、小麦、大豆、土豆、蔬菜、中草药植物)重要农艺和药效性状,包括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品质等生理活动的影响与调控机制,分析重要生物化合物(如激素、挥发性化合物等)在微生物组与作物相互作用之间的调控功能 研究微生物组对作物连作障碍的影响和克服手段 对影响作物产品采后品质的微生物组进行研究,分析复合感染和控制复合感染的分子机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能够控制土壤重要性状参数、作物抗病、抗逆、生长和品质,以及克服连作障碍,改良土壤质量的微生物组应用技术,为我国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做出重要贡献。 /p p   家养动物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合开展家养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技术体系,系统深入揭示家养动物(猪、奶牛、禽类等)品种(遗传型)、饲养管理对胃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代谢的影响及途径,研究胃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机制,研发能够提高饲料资源转化利用效率和生产性能、增强胃肠道功能与宿主健康、提升养殖环境质量、改善产品(肉、蛋等)品质的微生物学应用技术,显著降低或者消除抗生素使用量促进生态养殖,整体提升我国畜禽养殖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畜禽养殖效益、保障畜禽产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 /p p    strong 微生物组与生态环境 /strong /p p   微生物之间能够互相协作,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更加稳定、更加有效发挥作用,并赋予微生物组(群)具有超越单个微生物的更为强大的功能。多环芳香烃是环境中重要的一类污染物,目前已经发现了能够降解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一种微生物单独培养,可以降解多环芳香烃,但如果多个微生物在一起,其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和微生物系统的稳定和适应能力都大大提高。 /p p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列举了综合治污与废弃物资源化、脆弱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发展主题。最近,国家公布了“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等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微生物是环境治理和修复的主力军,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研究维持微生物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微生物群体互作及对污染物降解和消除的影响机制、微生物组与环境因子互动的管控、环境微生物菌剂研制及应用等,服务黑臭水体治理、城市污水净化、污染土壤修复、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是环境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p p   基于微生物组的理念揭示海洋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信号传导联通和代谢产物形成机制,发展海洋微生物合成生物学技术,释放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微生物组蕴藏的特殊代谢途径,指导发现代谢产物、酶、能源等活性物质,发现海洋微生物药物先导化合物。获得能有效去除重金属或塑料污染的海洋微生物,发现参与不同重金属和塑料去除或降解的重要基因(簇),构建能有效脱除各种常见重金属污染和塑料污染的工程菌,初步确立相应生物制品的工艺流程。 /p p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全面系统地解析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搞清相关的调控机制,将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健康、食品和环境等重大系统问题带来革命性的新思路,提供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刘双江 纪海丽,刘双江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p
  • 安图生物全自动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成功落户辽宁省器检院
    安图生物全自动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成功落户辽宁省器检院2021年12月,安图生物全自动微生物质谱鉴定系统Autof ms在辽宁省器检院生物学检验室成功装机,为辽宁省器检院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材料的微生物、生物学检验以及洁净室(区)的环境检测工作保驾护航!Autof msAutof ms1000,是一台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做的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主要用于细菌、酵母样菌、丝状真菌和分枝杆菌等检测。具有快速、准确、高通量等特点,并拥有超过5000菌种数据的中国本土化微生物数据库,多领域的质控菌株标准库,保证微生物鉴定的准确性,数据库可即时更新,满足多行业标准检测需求。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院介绍: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沈阳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医用X射线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于2000年12月25日,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获得CNAS、国家计量、省计量、国家医用X射线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授权等认证认可。并通过TUV、CSA国际组织体系审核及授权相关检验检测。是全国国家级十大中心之一。2018年辽宁省省直事业单位整合改革后,成为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分支机构。安图生物介绍:安图生物创立于1998年,专注于体外诊断试剂和仪器的研发、制造、整合及服务,产品涵盖免疫、微生物、生化、分子等检测领域,能够为医学实验室提供全面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整体服务。公司于2016年9月1日挂牌上市,是国内第一家在上海主板上市的体外诊断生产企业。安图生物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免疫检测自动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免疫诊断试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包括“863计划”两个项目。安图生物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始终将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公司重视研发投入,近三年,研发投入均超过营业收入的10%;注重团队建设,技术研发人员约占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比肩国际先进,严格研发流程管理;注重核心原材料研发,创建了针对数万个抗原表位的诊断抗体库,免疫诊断试剂产品的抗原抗体自给率高,保证了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安图生物是业内注册文号较多、产品线较全面的企业之一。安图生物关注品质,追求精良制造。在试剂生产方面,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提高产品自动化和流水作业程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仪器制造方面,持续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倡导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不断优化的工匠精神;在质量管理方面,通过GMP、ISO9001和ISO13485等认证,严格质量管理考核,持续促进质量提升。正在建设中的安图生物体外诊断产业园,建设用地面积250余亩,建筑面积逾50万平方米,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体外诊断产业基地之一,并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为国家医疗事业贡献力量,为人类健康服务。
  • 温家宝视察广州生物医药研究院
    记者今日(11月17日)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研究院获悉,温家宝总理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长黄华华,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等领导陪同下,视察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温家宝说,生命科学是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科学领域,竞争也十分激烈。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肩负起重任,在干细胞等领域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中国争光,为百姓造福。   温家宝听取了生物院院长裴端卿博士的汇报,视察了生物院实验室,接见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代表。接见时,温家宝发表即席讲话指出,生物院的研究领域是世界科学最前沿的领域,也是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干细胞研究、生命科学研究可能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研究之一。在这个领域,中国起步晚,但是会走得比较快,因为有了一支年轻有为的科学家队伍。   在视察期间,裴端卿博士向温总理汇报了广州生物院的基本状况:有研究人员三百多人,研究生二百多人,主要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化学生物学、感染与免疫等多个主题,按照原始创新/技术产品开发/集体创业与产业化的新型创新体系与价值链来展开工作。   在原始创新方面,生物院的干细胞研究团队取得的世界关注的系列成果。生物院的华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该所是建立在生物院干细胞与肿瘤研究实验室基础上,该所已经形成了诱导干细胞研究的优秀团队,率先突破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并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组织培训我国的诱导多能干细胞人才,为该领域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团队的国际原创论文包括藏猪诱导多能干细胞建系,维生素C促进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体细胞重编程的启动机制发现等。获得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研发方面,生物院的药物研发体系“drug discovery pipeline”是2009年集成, 得到了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该研发体系建立以来,进展迅速,目前有2个药物开发项目即将完成所有临床前研究,有望在2011年进入临床研究。   生物院还以项目合作、举办国际研讨会和学术论坛等各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成功与广药集团共建“广州医药工业联合研发中心”,与广州市开发区共建“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参与广东省新药创制中心的建设,牵头建立“广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联盟”,牵头成立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技术产业联盟等。   截至2009年12月31日,该生物院共累计发表论文143篇,其中SCI论文119篇 共申请专利93项,授权7项,发明人总数达200人次。   听了汇报,温家宝说,五年前,他曾经来过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当时生物院不在这个地方,科技人员也没有现在这样多。现在研究院发展壮大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壮大,研究院成果可喜。   温家宝强调,科学研究最大的实力在于人,在于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国家在制定科学规划的时候,把干细胞研究作为一个专项,给予大力支持,因为这项研究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和整个民族的发展。   了解到生物院有三百多职工和两百多名研究生,温家宝表示,生物院有比较雄厚的科技实力。他相信,通过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潜心研究,一定能在生命科学、干细胞研究、医药等方面做出贡献。   温家宝还指出,人活着最重要的是生活质量,而影响生活质量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健康。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国医药的发展责任都落在有关科学研究人员的肩膀上。因此,温家宝鼓励生物院科技研究人员,一定要肩负起重任,创造出世人瞩目的成果,为中国争光,为中国的百姓造福。   温家宝还表示,生物院从事的科学研究是伟大的也是艰巨的,需要有献身的精神,需要付出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做出了成果,祖国和人民会记住你们,我也要感谢你们!”   现场当即响起一片掌声。生物研究院负责人表示,一定不辜负温家宝总理的期望,做出成绩,报效祖国和人民。
  • 中科院生物物理、微生物所中日联合实验室启动新一轮合作
    6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三方领导在生物物理所举行了第二个五年合作的签字仪式,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为了共同促进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新型传染病的预防与研究,中国科学院与日本东京大学强强联合,于2005年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分别成立“中日结构病毒学与免疫学联合实验室”和“中日分子免疫学与分子微生物学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提供了一个相互协作、共同研究的科研创新平台,双方在第一个五年合作周期中通过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设备共享等开展了广泛实质性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中日双方都对第二期的合作充满期待。   在签字仪式上,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微生物所常务副所长黄力、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所长Motoharu Seiki分别讲话,都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里联合实验室所取得的进展,并表示将在第二期合作中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联中日的合作研究,从人员、设备、实验室空间上提供良好的保障。此次签字仪式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的特别关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中日联合实验室筹划委员会所有成员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签字仪式结束之后,中日联合实验室筹划委员会召开了第9次筹划委员会会议。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所长Motoharu Seiki和东京大学医科所附属医院院长岩本爱吉介绍了日方研究所目前的情况,以及中日联合实验室作为“亚非地区新发再发传染性疾病合作研究机构的项目”之一得到了日本教育、文化、运动、科学与技术部(MEXT)的资助。他们希望在今后的合作中加强双方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并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到癌症、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科学、神经科学等多个方面。   许瑞明副所长进行发言,介绍了生物物理所蛋白质科学中心大楼的投入使用、多种先进设备的购置、近年来人才引进情况,充分表明生物物理所在硬件和软件配备上将为中日联合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提供各种有力条件。高斌研究员也代表微生物研究所向大家介绍了该所最新的进展情况,包括建设P3实验室和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新楼,引进了细菌研究领域5位科研人才,以及将加强对感染和免疫学的研究所发展战略。随后,两个联合实验室的阎锡蕴、秦志海、高斌研究员,松田教授、北村教授等分别汇报了近期的研究进展。大家一致希望今后要通过定期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并对双方合作的细节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   两个中日联合实验室的第一个五年合作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从最初的建设、人员招募、设备购置、双方共同申请项目、学术交流,逐步建立了协作的默契。有了一期合作的基础,相信二期中日联合实验室一定会发展得更好,创造出更多新成果,为人类抗击各种新发再发传染性疾病的做出贡献。
  •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
    记者获悉,囯家发改委高新技术司有关人士在今日召开的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   随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深入,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经济正在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围绕产业链条中生物制药、生物育种等核心内容的一批具备创新活力的生物企业与产业投资不断涌现。   据中证报报道,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有望本月内出台。业内人士预计,生物产业将在今年迎来发展的转折点,受益于生物产业发展的企业也将在做大规模的过程中实现升级换代。   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首次得到公布。根据《规划》,未来国内生物产业将围绕七大产业发展方向展开,呈现出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医学、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行业及服务的多元化业态。与此同时,在产业链布局和产业打造上,《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生物育种创新发展》等重大行动计划也有望在今后同步实施,以推动生物产业发展。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迅速, “十一五”期间全国生物产业年产值从6000亿元升至16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21.6%。预计到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必须加快开发新药、新医疗装备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据介绍,生物产业将来更加关键的发展转折点,是重点打造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一批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   实际上,生物产业的政策砝码已经进入持续发力的阶段。今年2 月,《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将疫苗列为六类重点发展的生物技术药物产品之一。此外,科技部发布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培育生物产业链的快速形成,推动生物产业高端化发展。   对于生物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而言,政府、创投机构、产业基金等各路资本成为撬动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点。以深圳为例,随着超材料产业基地与国家基因库的入驻,当地政府加大对这些行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据深圳市政府规划,“十二五”末期,深圳对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扶持资金累计将超过100亿元以上,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生物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建看来,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解码工作转为产业化运作,是生物经济运行的核心。他说:“在以基因为核心的生物经济领域,中国企业存在超越世界其他医药巨头的机会。”
  • 美国院士合成生物学实验室落户深圳先进院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90979882-3fbc-463f-beda-16df1b6b169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杰· 基斯林实验室揭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37a32389-f255-4f80-a126-3bb53e8f241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与会人员见证了先进院院长樊建平与基斯林院士的签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ea232840-2220-4d07-a172-ab2ade3a043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先进院合成生物中心主任刘陈立(左)介绍实验室情况 /p p   9月27日,由国际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先驱,美国工程院院士杰· 基斯林(Jay D. Keasling)领衔的杰· 基斯林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该实验室的成立,将促进中药资源的合成生物学创新开发与商业化。 /p p    strong 美国院士领衔 创新利用传统中药有效成分 /strong /p p   樊建平在致辞中表示,基斯林院士对于青蒿素的研发,变革了中药提取青蒿素的传统手段,是全球合成生物学产业化的最重要案例。此次基斯林实验室的成立,结合深圳先进院团队的已有积累,将有力促进中药资源的合成生物学创新开发与商业化,是先进院朝着世界一流研究机构迈进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p p   基斯林院士指出,铁皮石斛、天山雪莲、人参、何首乌、茯苓、灵芝、珍珠、冬虫夏草、苁蓉等传统中药蕴藏的活性分子都具有成为创新药物的巨大潜力。以抗疟疾药青蒿素、抗癌药紫杉醇、抗艾滋病毒药蔓生素、止痛药萨尔维诺林等为代表。中药材植物的天然活性分子含量低,难以分离提取 且结构复杂,难以化学合成。该实验室成立,将尝试突破以上困境,通过改造微生物或植物细胞,以生物合成手段生产植物药活性分子。这一研究方向,需要对大量植物及微生物的代谢通路进行解析、设计、重构,对于高通量自动化的实验条件需求强烈。 /p p   合成生物学学科集成性及其研究对象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其需要大量的工程化试错性实验,即需要快速、高效、低成本地完成“设计-合成-测试-学习”这一循环研发过程。通过合作生物学技术,将创新利用传统中药有效成分。 /p p    strong 深圳科研环境受国际青睐 先进院平台有吸引力 /strong /p p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书记邱宣表示,深圳市十分重视合成生物学相关的科研和产业发展,正积极推动相关计划,希望这支有活力的科研队伍,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p p   据悉,深圳正在推进的“十大行动计划”也将合成生物学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列入其中。基斯林院士对深圳市政府正在规划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表示赞赏,他认为:“如果可以建成全球最大的合成生物学自动化设施平台,将会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对深圳乃至中国经济也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振奋!” /p p   基斯林院士还介绍了他将聚酮合成酶杂合改造,并用于染料、香料、新抗生素等化学品合成的成果,并探讨了该成果在深圳市转化落地的可能性。 /p p   合成生物学是本世纪发展起来的崭新的交叉学科领域,它汇聚生命科学、工程学和信息科学,在认识生命和生物制造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报告都将合成生物学评价为改变未来人类社会的颠覆性技术。 /p p   深圳是全球独特的、年轻、开放、创新城市,充满活力,每年对于研发投入超百亿元 而合成生物学正处在生机勃勃的发展初期,很适合在深圳这片创新的土地上植根,带动和引领生物技术快步发展。作为地处深圳的唯一的科研院所,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作为纽带,将促进基斯林院士与中科院的广泛合作,带来一大批高水平优秀人才与前沿项目,助力深圳的生命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并率先形成合成生物学新兴产业。 /p p   据悉,先进院成立十年来,已从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众多杰出学者,组建有7个国家级创新载体,19个中科院/省级载体。先进院合成生物中心目前已全职引进了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大学、杜克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学成归国的科学家,形成了国内合成生物学的青千、杰青等青年中坚力量逐步汇聚于此的态势,组成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创新队伍。中心还成立了3个企业联合实验室,团队成员在人造生命设计原理、人工合成酵母染色体、人工改造细菌治疗肿瘤等前沿项目上领跑全国,部分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的层次。 /p p   樊建平期待双方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取得更多实质性合作成果。双方的合作可以依托于深圳先进院的平台,充分利用先进院的人才、平台等资源,承载基斯林实验室的研发需求。 /p p /p
  • 西湖大学引进德国工程院华人院士 正筹建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实验室
    进入21世纪,合成生物技术开始成为国际间前沿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之一:美国将其列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六大颠覆技术”,欧盟将其列为“未来的关键技术”,中国也将其列为战略性前瞻性重点发展方向。而与它并列的,有脑科学、量子信息、超材料等同样具有颠覆性应用前景的领域。为什么合成生物学如此重要?往近处看,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大流行中,合成生物学成为药物与疫苗研发的主要力量之一;往远处看,在解决全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气候与能源问题上,合成生物学也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西湖大学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德国工程院第一位留德华人教授院士曾平安,决定全职加入西湖大学,任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讲席教授、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创始主任。曾安平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生物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蛋白质工程、系统代谢及合成生物学。位于工学楼的曾安平实验室正在建设中 (图片来源西湖大学官方网站)他曾讲到:“理论上,全球60%以上的重要化学品、燃料、天然产物及原材料等,都可以采取生物合成的方法得到,这是从零到一的基础研究角度;但事实上,目前真正实现的生物合成制造只有不到6%,这是从一到一百的工程研究角度。”曾安平正式加入西湖大学后,将组建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实验室,同时打造一个全新的校级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而遵从兴趣的研究方向,将聚焦于新一代生物药物、生物材料以及基于二氧化碳和太阳能的大规模绿色生物制造核心技术。
  • 中科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揭牌
    p   日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正式揭牌。据悉,该研究所拥有3个中美院士实验室、12个海归PI实验室,汇聚合成生物学前沿力量的国际化团队,有望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p p   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被认为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其研究的终极目标是:采用工程化的设计理念,对生物体遗传物质进行设计、改造乃至全新合成,打破物种界限,创建人工生命体。在研究所(筹)揭牌仪式上,该研究所筹建所长刘陈立表示,合成生物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不仅有潜力帮助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还能让大家从“造物”这一全新视角来揭开基础生命科学的奥秘。 /p p   据了解,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在生物功能分子合成进化、基因线路设计原理、酵母染色体合成、人工改造细菌治疗肿瘤、人工改造噬菌体治疗超级耐药菌感染等前沿项目上已有积累,部分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的层次。未来,他们将专注于人造生命元件、基因线路、生物器件、多细胞体系等的合成再造研究,旨在揭示生命本质和探索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p p   据介绍,该研究所下设定量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化学、合成基因组学三大研究中心。 /p p   目前,合成生物学研究设施建设已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的总体部署。深圳在这一方面领先全国,并将建设世界一流的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合成生物学国际创新研究院。 /p p   刘陈立介绍,大型基础设施基于智能化、自动化及高通量设备,主要由“设计学习”及“合成测试”两大核心平台及辅助检测平台构成,将推动软件控制、硬件设备和合成生物学应用整合,形成大型规模化合成生命体制造系统,实现全流程的高度集成和流水线作业,对于执行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与科研项目不可或缺。刘陈立表示,这不仅会降低生物产业进入门槛,吸引多学科领域人才,还会催生全新产业链,实现高端自动化生物仪器制造的国产化。大设施建成后,将成为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科技与产业有机融合的具有国际水准和引领作用的生命科学研发中心、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为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作出贡献。 /p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欲摘王冠 先利其“器”
    李国红(左)和朱平 30纳米染色质左手双螺旋结构模型   生物物理所两名创新课题组组长朱平、李国红率先解析出30纳米染色质高级结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问题,也是目前为止最有挑战性的结构之一,困扰了全世界的研究人员30余年。   由&ldquo 一三五&rdquo 学科布局凝练,在中科院&ldquo 先导专项&rdquo 、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稳定和持续的支持下,生物物理所两名创新课题组组长朱平、李国红的竭诚合作碰撞出新火花。   近日,他们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DNA和蛋白质折叠形成的30纳米染色质的高清晰三维左手双螺旋高级结构。在教科书中,30纳米染色质纤维被描述为&ldquo 螺线管&rdquo ,但该结构从未被正式以结构生物学手段得到解析。这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问题,也是目前为止最有挑战性的结构之一,困扰了全世界的研究人员30余年。   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重大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几个因素的不断完善。&ldquo 30纳米染色质高级结构是研究所确立的3个重大突破之一,而围绕国际一流的科学问题,我们组建了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条件平台,也一直在探索国际一流的体制机制。&rdquo   瞄准&ldquo 硬骨头&rdquo   &ldquo 我们鼓励科学家保持十年磨一剑精神,重视原始创新工作,安心坐冷板凳。&rdquo 徐涛鼓励所里的科研人员扎扎实实作有长期深远或有重大意义的研究。   生物物理所从贝时璋院士时代到现在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学术氛围和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   作为从事基础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要产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科研成果,生物物理所不仅要善于选择研究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同时还需充分尊重科学家的自主权和学术自由。   李国红和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瑞明都从事表观遗传调控研究。2008年,他们在美国的一次促膝长谈第一次提及30纳米染色质纤维超分子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   &ldquo 我们聊到了表观遗传领域几个悬而未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认为解析30纳米染色质纤维的结构对于理解表观遗传调控机理将非常重要,因此当年许瑞明主持的科技部&lsquo 973&rsquo 项目中把30纳米染色质纤维结构的研究列为重点内容。&rdquo 李国红告诉记者。这是李国红梦寐以求的未知世界,从2003年至今,他一直在为此努力。   2008年,徐涛、许瑞明等一批从事基础前沿研究的科学家达成共识&mdash &mdash 包括30纳米染色质纤维超分子复合体等在内的一些重大科学的&ldquo 硬骨头&rdquo 一定要啃下来。   骨头难啃,因为这个研究的难点之一是样品的制备。在人体内,任何环境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30纳米染色质的很大变化,而在体外环境下就更难得到高度均一的样品了。另一个难题则是解析结构生物学中常用的X射线晶体、核磁共振等方法,在30纳米染色质纤维这样一个超大分子复合体面前都无能为力。   &ldquo 国外只有少数几个实验室坚持下来,大多只是采取内部合作,很难在两个难题上衔接起来,所以进展一直比较缓慢。&rdquo 李国红说。   2008年,生物物理所开始着手组建创新课题组团队,早一批进来的科学精英依靠对科学才能的洞察力和对科学研究的深刻理解,选拔杰出人才、支撑他们的研究。  跨学科的&ldquo 双螺旋&rdquo   研究员朱平2008年以&ldquo 百人计划&rdquo 身份加入到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他在美国期间以冷冻电镜和电子断层成像方法为主要手段进行艾滋病病毒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具有扎实的工科背景以及丰富的冷冻电镜研究经验。   一次见面,朱平从许瑞明那里得知,以许瑞明正在主持的科技部&ldquo 973&rdquo 项目为契机,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一个涵盖冷冻电镜30纳米染色质纤维研究的团队雏形已经形成。同时,许瑞明一并将李国红在美国的联系方式留给了朱平。   &ldquo 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方向,我立即给李国红打了电话。&rdquo 初次交流,朱平觉得李国红是个&ldquo 很实在&rdquo 的人,加上两人性格和品性相近,老家也离得近,&ldquo 感觉更近了些&rdquo 。   李国红早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和马普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而后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Danny Reinberg实验室做博士后。20年的实验室工作磨炼出他的精湛的样品制作&ldquo 手艺&rdquo 和淡定的心态。2009年,他以&ldquo 百人计划&rdquo 身份回国,正式加入到该团队中来。   虽然,两位科学家的实验室不在一个楼层,但他们可谓是&ldquo 双螺旋结构&rdquo 般的合作无间&mdash &mdash 样品由李国红组装好,再由朱平在冷冻电镜技术上做好准备。双方都毫无保留,一旦有进展互相通报讨论。   宽松环境造就多面&ldquo 狙击手&rdquo   朱平刚回国时,生物物理所正在筹建电镜平台。   &ldquo 所长徐涛认为已经有苗头显示,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冷冻电镜将有大发展。&rdquo 朱平的看法与徐涛不谋而合。当他发现电镜平台准备购买的电镜并不是最好的那款,他立即向徐涛提出了建议,并最终得到了支持。   &ldquo 2008年,四部委平台建设论证批经费是2300万元,而设备购置实际需要2800万元,研究所的领导想了很多办法,最终解决了500万元的经费缺口。&rdquo 生物成像中心主任孙飞告诉记者。   重大科学成就无不与技术支撑系统直接相关。在过去三大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中,三分之一以上的奖项与仪器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紧密联系。   徐涛认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促成了如今30纳米染色质高级双螺旋结构解析成果的产出。蛋白质科学平台的建立,使得生物物理所在蛋白质科学领域率先走了一步。   &ldquo 既要尊重和依靠学术带头人、科技骨干的创造力,同时也要看重和依靠技术支撑人才的创造力。我们要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更宽松的发展环境,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条件的支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把两类创造力结合在一起。&rdquo 徐涛将他们看成生物物理所的财富。   配备编制、体面的薪酬待遇、考核标准是在科学家高水平的论文致谢部分有名字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保证了生物物理所有一支稳定技术支撑队伍。   也正是这样一支具备了多面狙击手的队伍,并且互相形成有机关联,才能够打硬仗,向高水平科学问题发起挑战。   给科学家4年&ldquo 豁免期&rdquo   &ldquo 所里稳定地给了我几年的支持,许瑞明也不停地鼓励我。&rdquo 所以,刚刚回国的李国红一开始就瞄准了高难度目标。   而朱平坦言,他在南沟泥河的小院子里能够静下心,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不需要像外界传言那样&ldquo 到处去跑关系&rdquo 。   &ldquo 我以前听人开玩笑说,科学家不是在争取经费的路上就是在评审的路上。经费多头申请迫使科学家哪有钱往哪钻,只能导致研究所科研方向发散。&rdquo 作为所长,徐涛始终在思考,对于优秀的研究机构,应该考虑给予稳定支持,&ldquo 还他们自由,让科学家腾出更多时间思考科学问题&rdquo 。   目前,根据中科院的&ldquo 一三五&rdquo 规划,生物物理所将研究方向凝练,集中资源支持三个突破和五个培育方向。&ldquo 30纳米染色质纤维超分子复合体的组装和调控机理&rdquo 就属于突破方向之一&ldquo 真核膜蛋白和蛋白质复合体结构与功能关系&rdquo 。   除此之外,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也给了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空间,进一步保证了该联合攻关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   同时,生物物理所还将科研评估延长为四年一期的国际评估,瞄准国际最高水平。如果评估结果为优秀,研究所又将保证以后四年的稳定经费支持。   &ldquo 通过科研机制的调整,更稳定的经费支持,我相信科研人员不用扬鞭自奋蹄。&rdquo 徐涛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对优秀的团队给予更大更稳定支持的时候了。
  • 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立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日前正式获批在上海成立。据该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介绍,实验室将瞄准现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引领我国合成生物学的原创研究和自主创新,建立合成生物学的关键技术平台,重点针对能源、医药和环境等国家重大需求问题,进行生物学元件、反应系统乃至生物个体的设计、改造和重建的研究与技术开发。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质合成的分子设计、能源植物改造、能源和医药化工产品的高效生物合成,近期将重点开展能源生物和生产重要次生代谢物“超级链霉菌”的设计与构建的研究。   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分子微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现有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2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百人计划”入选者5名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70名。实验室已在钩端螺旋体的基因组学研究、SARS冠状病毒的进化基因组、线型质粒的功能及发展特殊遗传操作体系、放线菌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理的解析、丙酮丁醇梭菌的选育和遗传改造及应用、酶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和改造与工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   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将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合成生物学工作的研究基地。以该实验室为技术依托,上海生科院已成立了工业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从事相关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 北林大成立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
    日前,北京林业大学与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国际交流和管理中心签署协议,共同组建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建立的研究院,将带动我国生物质林木资源培育学科的建设、培养高端专业人才、创建产学研用的新模式。   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和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林木生物质资源研究是能源研究中的新兴领域。据悉,新建立的研究院是北林大科技园区的入驻机构之一,将筹建国际交流合作、非粮生物质能源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成果孵化中心等3个中心。
  • 中科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p   1月2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建设验收会在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顺利召开。本次验收会由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组织。中科院前沿局、东南大学、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等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了本次验收会。 /p p   会上,苏州医工所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唐玉国致欢迎辞。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董文飞就实验室建设情况作了汇报。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报告,审阅了相关资料,现场考察了实验室。 /p p   经过认真讨论,专家组认为实验室自筹建以来,针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趋势,综合运用现代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和手段,重点开展生化与免疫分析、分子诊断、微生物与细胞分析以及生物医学检验仪器等四大方向核心技术、仪器与配套试剂的开发。实验室定位准确,研究方向与目标清晰,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中科院学科布局。建设期内,实验室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已通过多种方式成功转化多项科研成果,孵化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p p   实验室重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和学科结构合理、协作精神好、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科研团队。实验室对外合作交流活跃,先后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验室已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并发挥作用,形成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良好运行机制。依托单位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在人员编制、科研用房、设备仪器以及运行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实验室的高效运行。 /p p   专家组认为,实验室已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达到了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建设预期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同时,专家组建议重点实验室在新的形势下,聚焦主要方向集中精力干大事,进一步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科技影响力,为我国生物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87px " title=" W020160129502367301028.png"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64f3e3cd-a6ef-495d-af9c-d90277f11650.jpg" width=" 450" height=" 28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 /p p /p
  • 国务院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2012年12月29日,国务院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印发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2年12月29日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作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细胞治疗、转基因作物育种、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诊断试剂、超级水稻、聚乳酸等一批创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产业化项目大幅增加,市场融资、外资利用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出现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当前,我国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为保障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亟需加快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等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等突出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品质发展。加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加快生物科技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逐步提高原创能力。大力发展新产品和新业态,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高附加值产业链。强化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推广先进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营造促进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激励企业开展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  坚持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生物产业基础和共性技术对新业态、新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重点领域上下游配套能力及重点领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大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合作,支持发展延伸服务,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整体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层次。  坚持国际化发展。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针对生物科技创新、新业态发展与金融创新结合紧密的特点,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推动优化配置全球生物技术、人才、资本、市场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国际化发展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体目标包括:  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实现全面发展,新业态健康成长,重点区域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主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明显提高,获得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幅增多,境外授权专利数量显著增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2013—2015年,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率显著提升。  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形成较完善的生物新产品、新技术市场准入、价格形成、市场监管等管理体系,建立鼓励创新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行业公共服务、生物安全保障和产业统计等服务体系。  社会效益加快显现。生物技术和生物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生物产业对改善人口健康、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增长、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明显提升。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突出高品质发展,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组织实施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等行动计划,通过完善新药研制基础支撑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强先进技术规范推广应用和完善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等,全面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管理能力,加快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中药等新产品与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增强区域支撑配套能力,积极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2013-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1.大力开展生物技术药物创制和产业化。促进疫苗升级换代,重点推动新型疫苗(包括治疗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加速治疗性抗体等蛋白质和多肽药物的研制和产业化,促进核酸类药物发展。加快长效注射剂、非注射给药系统等新型制剂技术及产品的开发。促进血液制品综合利用水平的升级,支持重组血液制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发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与装备。支持抗体规模生产、新型生物反应器和佐剂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生物技术药物高品质规模化发展。建设生物技术药物发现、评价、检测、安全监测等公共技术平台,完善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生物技术药物企业和产品通过相关国家或国际组织的认证,提高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专栏1 生物技术药物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   形成支撑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先进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多功能、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主要内容   支撑体系建设:与科技重大专项衔接,建立国家人类重大疾病相关基因资源库、支撑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和生产检验的菌株库、细胞库和毒株库;建设生物技术药物细胞表达和产业化研发平台、生物技术药物检测和表征共享技术平台、动物细胞培养产品的安全检测平台。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生物技术药物安全监测体系。  产业化示范:依托企业建设多功能、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基地,建设治疗性抗体药物、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产品的产业化示范工程,突破一批规模化生产、制剂、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促进一批新品种投放市场,开展国际资质认证,形成示范效应。  政策配套:优化审批程序,强化生物技术药物监管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物技术药物纳入医疗保险产品目录相关政策。   2.推动化学药物品质全面提升。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和精神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加速化学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高品质开发通用名药品,开展基本药物临床使用综合评价。重点推进缓释、靶向、长效等新型制剂研发和关键工艺技术产业化,鼓励新型辅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管理规范,提高我国制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制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推进绿色制造和过程控制等新技术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强化我国原料药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国际认证服务体系,完善特色化合物库、测试和评价共享平台等创新支撑体系。 专栏2 通用名药品高品质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   与科技重大专项衔接,形成通用名药品原料药和制剂质量提升和国际化支撑体系,实现一批药品的高品质规模化发展,推动一批制剂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主要内容   支撑体系建设:建设杂质样品库和药用原、辅料数据库;建立综合质量评价实验室,建设微乳、脂质体、缓控释等新制剂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已上市药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平台。  产业化和国际化示范: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集约化制剂和药用辅料生产基地,开展绿色生产工艺和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动一批产品通过国际认证,带动全行业制剂品质提升。扶持一批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产品的高品质生产,保障临床需求。  政策配套:研究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药品招标机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药品品质,推行药品原、辅料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参比制剂遴选指南和目录。   3.提高中药标准化发展水平。以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为核心,加速规范化中药材基地建设,推动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无公害规范种植,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建立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的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中药材现代质量控制体系。加大中药制药过程的关键技术开发和推广,提升装备制造水平。打造一批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加快作用机理明确、物质成分可控、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中药品种的开发,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 专栏3 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 目标   形成中药标准化支撑体系,推动一批重点产品的标准化。 主要内容   支撑体系建设:建设常用中药材的基因库、标准实物库、化学成分库和指纹图谱库,构建质量检测技术平台。  重点产品标准化示范:建设中药材无公害种植与产地规范加工、中成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化的产业链;开展中药溯源检定和过程控制技术的应用,推动质量提升和标准统一的重点产品示范,建立系统、规范、严格的质量体系,提高中药行业标准化水平,促进中药国际化发展。  政策配套:对质量标准提高、用药安全显著改善的中药,研究制定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目录等优惠政策。   (二)突破核心部件制约,促进生物医学工程高端化发展。  围绕预防、诊断、治疗、手术、急救、康复等医疗、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组织实施高性能医学装备产业化行动计划,支持以优势整机制造企业牵头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生命科学技术与数字化、新材料等技术交叉融合,重点研发核心部件、基础材料和关键技术,发展高性能医学装备、高质量组织工程植介入产品和康复产品、先进体外诊断产品,显著提高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端化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制造企业。  1.推动高性能医学装备规模化发展。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推动产学研医深度结合,优先发展高性能医学影像、放射治疗、活体检验、体外诊断等医学装备及核心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促进高分辨率、低剂量、多模态、数字化和一体化的医学影像装置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全数字医疗集成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精准、微创外科和放射治疗中虚拟仿真、精确定位、智能反馈、光学成像等新型技术和装置的产业化,促进无创、低负荷、穿戴式等先进医疗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和应用。推进生理监测、生命支持、血液净化、物理治疗、家庭保健等新型数字化生物医学工程产品高品质、规模化发展。发展先进的医疗器械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力。   专栏4 高性能医学装备产业化行动计划 目标   建成先进医疗器械特色发展产业链,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协同开发、设计、集成制造等在内的产业链发展联盟,培育若干具有较强创新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主要内容   高性能医疗设备:大力提升正电子发射探测、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平面换能器等核心关键部件专业生产能力,形成正电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仪(PET-CT)、磁共振成像仪(MRI)、医用加速器(MLA)、内窥镜(ES)、超声成像仪(USI)等高端医学装备的核心部件和整机生产能力;发展新一代微创、无创和全科诊疗设备与检测设备、外科手术器械和机器人。  医院数字化系统和远程医疗装备:加快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强医院数字化系统、远程医疗系统、个体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制和产业化,提供集成化、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新型通用医疗仪器设备:推动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应用,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体外诊断系统、医疗仪器和康复器械。  政策配套:研究建立大型仪器诊断服务社会化的管理机制,鼓励开展租赁、托管等新型商业模式。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技术审评体系、安全性评价、第三方评估机制、临床试验管理法规和相关标准,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安全推广使用。研究制定鼓励性定价、医疗保险等政策。   2.加速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及制品的产业化。推动仿生医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促进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的研制和产业化。开发以药械结合、分子设计学为技术特征的植介入体设计和制作关键技术及其精密加工装备和生物反应器,推动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发展。针对血管、关节等疾病置换、修复的不同临床治疗需要,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涂药支架、人工瓣膜、骨修复材料、人工关节、人工皮肤等医疗器械产品,加快临床应用推广,扩大我国植介入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发展规模。加强技术集成,支持新一代残障人员医用康复辅具的研制和生产。  3.大力发展新型体外诊断产品。围绕早期筛查、临床诊断、疗效评价、治疗预后、出生缺陷诊断等需求,开发高通量、高精度的检测仪器、试剂和体外诊断系统。加快发展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兴技术,加速免疫、生物标志物、个体化医疗、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可现场快速检测的血液、生化、免疫、病原体等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的制备技术,促进规模化生产。建设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加强原料酶、诊断性抗体等试剂原料基地建设,构建量值溯源体系及其参考实验室网络,推动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  (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增强生物农业竞争力。  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优势,加强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制品技术研发能力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开展新品种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完善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农用生物制品标准化高品质发展。推进海洋生物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综合利用。到2015年,生物农业年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推广一批新技术与重大新产品,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生物农业企业。  1.提升生物育种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主要农林动植物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新品种,重点推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马铃薯和猪、禽、牛、羊、水产等动植物重大新品种的培育、扩繁与产业化。加快推进分子育种、细胞育种、航天生物工程、胚胎移植等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培育推广超高产、多抗、优质专用、易储耐藏、营养强化等新品种。大力发展果蔬、花草和林木等生物育种高端产业群。发展良种繁育、加工与检测等先进规模化生产装备与技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生物种业品种研发、繁育与示范,规范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与服务平台,建设市场主导的品种权转让交易公共平台,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技术体系。   专栏5 生物育种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   建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支撑体系,创制和推广应用一批重大新品种,培育若干龙头企业。 主要内容   支撑体系建设:构建重要农林生物基因信息库、生物育种技术共享平台和国家生物育种基地,面向粮食、林木、畜禽、水产主产区和优势区域,建设新品种选育、规模化繁育、种子加工、营销、推广与品种权交易平台,完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技术体系。  龙头企业培育:支持企业与优势科教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种业发展合作关系,培育掌握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  新品种产业化:突破一批分子育种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快水稻、玉米、小麦、速生林木、木本油料、猪、禽、牛、羊、水产等动植物重大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与产业化。  政策配套:研究完善现代种子(仔)企业扶持政策,推动健全种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与管理,进一步完善适用于生物农业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   2.加快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化。加速开发生物菌种新资源,发展规模化发酵培养关键技术与装备,强化农用生物制品的市场准入监管,促进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高品质发展。加快构建大规模疫苗悬浮培养生产线,促进新型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推进动物基因工程疫苗与动物疫病诊断试剂的生产标准化。加快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基于饲用酶制剂、益生素、抗菌肽、植物提取物等的生物技术产品在生物饲料中的应用。推动高品质植物免疫诱抗剂、生物杀菌剂或杀虫剂、天敌生物等生物农药产品产业化。加快突破保水抗旱、荒漠化修复、磷钾活化、抗病促生、生物固氮、秸秆快速腐熟、残留除草剂降解及土壤调理等生物肥料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瓶颈,提升产业化水平。   专栏6 农用生物制品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   建立国家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支撑体系,创制一批重大农用生物制品,培育若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主要内容   支撑体系建设:构建生物兽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资源信息库、产品研发共享平台和产品孵化基地,完善国家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支撑体系。  龙头企业培育:支持企业与优势科教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新产品研究与产业化:突破一批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生产关键技术、新工艺和装备,加快新型生物疫苗与兽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重要农用生物制品的产业化。  政策配套:研究完善现代农用生物制品企业扶持机制和产品生产应用补贴制度,健全适用于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3.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开发海洋特有的生物资源,建设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聚集区,推动海水养殖、综合加工产业和远洋渔业快速发展。积极应用细胞工程和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展种苗繁育和种质创新,大幅提升海水养殖新品种开发能力,加大力度推广应用新产品。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应用,发展工业用酶、医用功能材料、生物分离材料、绿色农用生物制剂、创新药物等海洋新产品。建设海洋生物库等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海洋水产综合加工技术及加工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水平,加强远洋生物资源探捕开发,提高远洋新品种的利用水平。  (四)提高产品经济性,推动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面向促进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生物制造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实施生物基产品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新型发酵产品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组织实施生物工艺应用示范行动计划,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轻纺、冶金及能源领域的应用示范,促进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生物制造产业年产值达到7500亿元,生物基产品和生物工艺对石油化工原料及传统化学工艺的替代取得重大进展,发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1.推动生物基产品的规模化发展应用。加快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与新型发酵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提高生物基产品的经济竞争力。重点推进非粮生物醇、有机酸、生物烯烃等生物基化工原料的产业化,推动生物基产品及其衍生物在化工行业的应用。提升氨基酸、维生素等新型发酵产品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大力推进生物塑料、生化纤维等生物基材料的规模化发展与应用。加快构建典型生物基产品的产业链,推动集聚发展,初步形成生物基产品规模化发展能力。   专栏7 生物基产品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   实现一批重要生物基产品的非粮原料生产,形成年产百万吨级生物基材料、千万吨级生物基产品的生产能力。 主要内容   非粮工业糖产业化示范:推进薯类、秸秆、工程玉米等生物质处理、酶解糖化等高品质规模化制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设非粮工业糖产业化示范线,形成非粮可发酵糖的规模化供应。生物基化学品产业化示范:推进微生物工程菌与热化学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建设化工醇、有机酸、生物烯烃及其衍生物等生物基化学品的规模化生产线,提高对石油化学品的经济竞争力。  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示范:推进生物基材料生物聚合、化学聚合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建设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羟基烷酸(PHA)、生物基热熔胶、新型生物质纤维等生物塑料与生化纤维的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广应用生物基材料。  政策配套:建立生物基产品的认证机制,研究制定生物基产品消费的市场鼓励政策,研究农业原料对工业领域的配给制度。   2.推进绿色生物工艺的应用示范。围绕传统工业过程的转型升级,加强生物催化剂、工业酶制剂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发展高效的工业用微生物菌种,推动微生物制造产业升级。重点突破生化合成、生物印染、生物漂白、生物采矿等绿色生物工艺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动生物工艺在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冶金及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大力推进先进发酵工艺与装备的应用示范,大幅减少水资源、能源消耗和废水、废气排放,初步形成生物法绿色工艺体系,提高经济的绿色发展水平。   专栏8 生物工艺应用示范行动计划 目标   推动一批新型工业酶制剂上市,建设6-8个规模化生物工艺示范工程,能耗、物耗、水耗和环境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 主要内容   酶制剂产业化示范:建设工业催化剂研发平台与现代化的工业酶生产基地,推动一批工业酶制剂与复合酶制剂新产品上市,提高酶制剂在化工、轻纺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能力。  生物工艺应用示范:推进生物工艺技术与装备的规模化应用,建设生化合成、生物印染、生物漂白、生物脱胶、生物制革、生物勘探与采矿等绿色生物工艺示范工程。  政策配套:制定鼓励发展绿色工艺的政策,研究实行工业生产生命周期评估机制和绿色工艺产品补贴机制。   (五)开辟多元途径,促进生物能源商业化发展。  围绕开拓清洁能源、缓解能源短缺、解决“三农”问题等战略需求,积极拓展非粮生物质原料来源和途径,加快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的研发与应用示范,积极推动生物质燃气和成型燃料的规模化应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有力推进分布式能源并网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生物能源定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生物能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到2015年,生物能源年
  • 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
    6月1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依托单位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召开。湖北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前沿局、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詹明生书记和张玉奎院士主持。   湖北省科技厅郑春白副厅长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玉奎院士为重点实验室揭牌。   随后,实验室主任唐惠儒研究员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实验室的总体情况,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唐淳研究员和副主任徐富强研究员分别作了有关研究工作报告。近年来,实验室针对生命过程的物质基础等重大科学问题,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生物代谢与多组学分析、多模态影像与原位分析、多尺度模拟与数据分析等方面开展了磁共振分析的基本策略、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的创新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进展。在多年的发展中,实验室通过引进与培养,凝聚了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一支专业齐全、梯队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生物磁共振分析研究队伍,在国内生物磁共振分析领域具有整体团队优势。   与会人员就实验室的工作现状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热烈讨论。学术委员会认为,实验室定位合理、研究方向明确,不仅凝聚了一批优秀人才,而且还取得了一批重要进展,成立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是实至名归。学术委员会强调,实验室不仅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而且在磁共振分析方面具有很强的研究基础,同时也指出,作为我国分析领域的&ldquo 新兵&rdquo ,除了磁共振分析手段外,实验室还应充分结合其它分析手段,针对性地解决生命科学的具体问题,同时在分析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   最后,武汉物数所刘买利所长向各位专家和领导长期以来对实验室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研究所会继续为实验室提供配套的支持,共同促成实验室的跨越式发展。实验室主任唐惠儒研究员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带领实验室全体成员脚踏实地工作,努力将实验室建成在国内独具特色、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生物磁共振分析研究基地。
  • 中国医科院拟采购2215万元生物实验室设备
    北京中教仪国际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受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委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现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2016年抗菌药物创新研究设备购置项目设备购置进行公开招标,欢迎合格的供应商前来投标。  项目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2016年抗菌药物创新研究设备购置项目设备购置  项目编号:CEIECZB03-16YS035  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杨硕、姚子良、陈彦  项目联系电话:010-66059134、010-66077305  采购人联系方式:  采购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天坛西里1号  联系方式:zbzhuany@163.com  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代理机构:北京中教仪国际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机构联系人:yangshuo@moe.edu.cn  代理机构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北一巷1号  一、招标项目性质、用途、数量、简要技术要求或者招标项目的性质:  采购用途:科研包号采购内容数量简要技术要求采购预算(元)01生物实验室设备(一)1批包括全自动脉冲场电泳系统、多功能电转仪等7,817,000.0002生物实验室设备(二)1批包括微生物全代谢产物鉴定系统、全二维液相色谱系统等7,243,000.0003生物实验室设备(三)1批包括抗生素快速检测鉴别系统、抗生素纯度检测仪等7,090,000.00  二、供应商(或投标人)的资格要求:  1、按照招标公告的规定,在采购代理机构登记备案,获得招标文件,否则无资格参加投标。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第二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第十七条的规定。3、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同时参加本项目的投标。4、为本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不得再参加本项目采购活动。5、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申请,不允许分包和转包。6、符合招标文件中的其他规定(如有)。  三、招标文件的发售时间及地点等:  预算金额:2215.0 万元(人民币)  时间:2016年06月21日 09:00 至 2016年06月28日 17:00(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北一巷1号,北京中教仪国际招标代理有限公司403室  招标文件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招标文件获取方式:工作日9:00-11:30,13:30-17:00可以现场登记报名 其他时间可以通过汇款购买标书,请按本公告“七、其它补充事宜”所述我公司账户信息汇款,须在汇款附言栏内写明所投项目招标编号和所投包号,将汇款底单及公司信息传真至010-66023548或发送邮件至yangshuo@moe.edu.cn,公司信息包括投标单位名称、地址,所投项目招标编号、所投包号,项目联系人及联系人手机、电子邮箱,并及时联系我公司确认。若需要我公司邮寄招标文件,需另付邮费50元。  四、投标截止时间:2016年07月11日 09:00  五、开标时间:2016年07月11日 09:00  六、开标地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教学厅(北京市南纬路2号院)  七、其它补充事宜  本项目接受进口产品投标  本项目招标文件按包出售,每包500元人民币  本项目评标方法:综合评分法  我公司银行信息:  开户名:北京中教仪国际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开户行:中国银行北京文慧园支行  帐号:3402 6390 2979  公告期限:自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 浙大—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联合实验室成立
    9月2日上午,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联合实验室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合作双方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浙医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们将在前瞻性医学研究方向上开展一系列合作,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研究人员、联合举办学术性会议、联合申请国内外医学科研项目等。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田波院士与浙医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并为实验室揭牌。附属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主持会议。会后,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分别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 中科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揭牌
    1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立暨揭牌仪式在植物所举行,所长马克平、党委副书记牛喜平、匡廷云院士登参加了揭牌仪式。马克平、匡廷云先后发言。马克平简要回顾了植物所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历程,感谢汤佩松院士、匡廷云院士等科学家为此做出的贡献。重点实验室的成立与团队的建设是分不开的,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抓住契机,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更好的结合,为促进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匡廷云回顾了在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和走过的弯路,指出团队建设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要抓住发展机遇,光合作用研究目前正处于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的交汇点上,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立后,要针对科学前沿,在国家层面取得新的成绩,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贡献。   副所长种康在贺信中希望植物所的两个院重点实验室能够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随后,马克平宣读了光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聘任决定,聘任张立新为重点实验室主任,卢从明、林荣呈为副主任,匡廷云院士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最后,张立新代表重点实验室作了题为“中国科学院光生物重点实验室建设背景和发展思考”的报告,对重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做出了规划。重点实验室将围绕太阳能光生物转化与利用的核心问题,揭示光能利用效率调控的分子机理,为在农业和能源应用提供基础性、前瞻性的技术和理论支撑。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光合膜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与仿生学研究,光合膜膜脂的生物合成、结构与功能研究,光信号转导及光合功能调控的分子机理,藻类光合作用与产氢功能调控研究,光合作用环境适应的分子机理研究。
  • 昊诺斯送福利系列活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站
    昊诺斯送福利系列活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站上周四,“昊诺斯送福利系列活动”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圆满结束,活动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活动现场此次活动除了给大家准备了精美小礼品之外,还给大家展示了我们的组织研磨仪和纯水主机,有很多学生对我们展出的组织研磨仪和纯水主机感兴趣,纷纷询问有关组织研磨仪和纯水主机的信息,我们的同事也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展出的仪器展出的TL1000组织研磨仪可以解救很多还在手工研磨和用匀浆机或刀片粉碎机的用户,让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手杵研钵磨出水泡,拆洗机头或刀片麻烦,引发交叉污染,换机头又太贵换不起的问题了。 展出的纯水主机是由专业从事水纯化和实验室分离纯化产品研发制造的供应商——上海乐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phiLe Bioscience,Ltd.)生产,纯水主机有机组合各种纯化方式,采用最先进的RO反渗透和CEDI连续电流去离子技术,以满足不同实验室或生产上对纯水稳定、可靠、经济的使用需求。最后,感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老师和学生们对我们“昊诺斯送福利系列活动”的大力支持!扫码关注昊诺斯微信公众号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新技术讲座火热报名中
    会议时间:2012年11月20日下午14:00-15:30 会议地点: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报名方式:010-64842431-315/18601371915 donglifang@herosbio.com 董丽芳 报告人简介: 徐晓 博士 国家杭州高通量筛选中心主任 于浙江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美国疾病防控中心和加州 La Jolla的Scripps研究所博士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Gladstone高级研究员。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和加州政府基金支持下从事老年性痴呆症研究项目研究。教育部&ldquo 春晖计划教授&rdquo ,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药物筛选中心客座教授。拥有 8项以上美国专利和 15项以上专利申请,在Science、PNAS、NatureBio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过 60余篇SCI论文。 唐炜 博士 国家杭州高通量筛选中心副总监 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从事G蛋白与下游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抗结肠癌小分子药物开发的研究工作。多个成果发表在PNAS, Nature Chemical Biology,JBC和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杂志上, 并拥有1项美国专利。 陶宁 博士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于武汉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曾担任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从事肿瘤病因学及营养干预研究,目前从事多糖调节肿瘤微环境中免疫负调控状态的机制研究,及生物活性多糖药物开发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已发表在PLOS ONE, Langmuir, BBRC杂志上,国家发明专利1项。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协办单位: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艾森生物(杭州)有限公司 时 间 内 容 报告/主持人 14:00-14:10 开幕 秦志海 教授 14:10-14:40 实时细胞表观分析在细胞学研究中的应用 徐 晓 博士 14:40-15:10 基于动态细胞表型筛选的新药发现及评估 唐 炜 博士 15:10-15:30 polysaccharide from Lentinus edodes induces differentiation of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陶 宁 博士
  • 中科院天津合作 微生物、雾霾研究是重点
    3月12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市科技合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会议。   在座谈会上,院市双方相关负责人就双方建立科技合作以来,在共同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中科院成果在津转移转化、加快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构建自主创新高地和高端产业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汇报。   白春礼对天津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给予中科院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党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国家战略不仅对于天津市是一个机遇,对于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院市双方在过去几年的合作中取得了众多成果,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多家研究所分支机构已在天津扎根成长。他表示,中科院将牢记习总书记的&ldquo 四个率先&rdquo 要求,把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实施&ldquo 率先行动&rdquo 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战略的科技需求,促进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天津市实施科技型&ldquo 小巨人&rdquo 企业成长计划 根据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修订并推进《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市院市合作&ldquo 一三五&rdquo 规划纲要》部署实施 结合科技服务网络(STS-Network)计划,发挥天津工生所在工业微生物领域优势,推动工业微生物生物信息网络建设 汇集中科院各类科技资源,着力解决关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科技问题,在盐碱地治理和灰霾研究等领域为&ldquo 美丽天津&rdquo 工程建设作出贡献。   孙春兰对中科院长期以来给予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和赞赏,对中科院北京分院与天津市科委共同制定的《中国科学院与天津市院市合作&ldquo 一三五&rdquo 规划纲要》给予高度肯定。她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仅是针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规划,也是中央对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方式的创新探索,科技创新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是天津市发展的重要定位。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中科院的科技合作工作,通过双方的共同推动,院市合作成效显著,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希望,下一步继续借助与中科院的科技合作,使天津吸引并集聚更多科技成果和优秀的科研人才。最后,她邀请白春礼及研究所科研团队访问天津,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不断推动院市科技合作取得新的成果。   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丽萍,副市长何树山,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施尔畏,党组成员、北京分院院长何岩,科技促进发展局、北京分院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分析、食品安全和生物医学方向博士后招聘
    p    strong 一、课题组简介 /strong /p p   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组是在许国旺研究员领导下的,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最具综合实力的课题组之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色谱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结合国家重大应用领域的需求与自身技术优势,以分离分析研究为立足点,生命科学、重大疾病、中医药现代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复杂样品分析为切入点,开展极端复杂体系分析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和转化医学等工作。学科背景涵盖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药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1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cfc6db0c-1666-4a4d-ae69-a6444d5f9ae1.jpg" title=" 01111.jpg" alt=" 01111.jpg" width=" 600" height=" 31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二、博士后招收方向 /strong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565"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方向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要求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样品预处理、色谱分离材料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具有在样品预处理材料、分离材料、色谱填料等方面的经验,科研创新能力强。具备良好的科研论文撰写素质者优先。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暴露组学、食品安全和残留检测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对暴露组学,或农产品、食品或体液中的农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残留的检测有较好的经验。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单细胞分析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熟悉单细胞操作技术。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小分子和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生物、分析、材料相关专业,对代谢物-蛋白相互作用、代谢途径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相关工作背景者优先。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转化医学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生物、医学相关专业,对细胞分子生物学或肿瘤糖尿病的转化医学研究有较好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相关工作背景者优先。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生物信息学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生物医学或生物信息学相关专业,熟悉多组学数据处理。 /span /p /td /tr tr td width=" 140"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肠道菌群 /span /p /td td width=" 425"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微生物相关专业,熟悉菌群表征、宏基因数据分析。 /span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rong   三、薪酬待遇 /strong br/ /p p   大连化物所在站博士后(统招统分)与事业编制职工同样实行三元工资,研究所为在站博士后(统招统分)缴纳社会保险,建立住房公积金。具体薪酬结构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9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abd65933-1d05-4eee-a8f8-78c8ddd53990.jpg" title=" 00.jpg" alt=" 00.jpg" width=" 600" height=" 29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rong 五、生活保障 /strong /p p   1、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博士后提供了设施完备的博士后公寓,实现拎包入住。 /p p   2、全职在所工作的博士后子女可进入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博士后出站可优先留所工作,子女可直入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综合排名全市前十)和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综合排名全市前十)就读。 /p p    strong 六、未来发展 /strong /p p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可以优先留所工作,并为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 /p p   1、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具有事业编制身份,工资及保险福利待遇按事业编制有关规定执行,年薪15万起,可申请大连市30万人才安家补贴。 博士后即为特别研究助理,出站后留所工作不受招聘1:3比例限制,通过考核后可直接入事业编制 /p p   2、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博士毕业学校全球排名TOP200),可享受辽宁省优秀博士后来辽工作奖励30万 /p p   3、大连化物所出站的博士后留所工作,可申请“大连化物所优秀青年博士人才计划”,择优评选,可直接聘为副研究员,研究所给予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并提供50万元个人租(购)房补贴 /p p   4、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可申请“大连化物所国际英才计划”,择优评选,由研究所提供资助,公派前往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学习交流。资助金额20万—40万/年,资助期1—3年。 /p p   strong  七、咨询方式 /strong /p p    a href=" http://www.402.dicp.ac.cn/" target=" _blank" 可登录课题组网站了解更多信息 /a /p p    a href="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D4y1D7jq/" target=" _blank" 课题组宣传视频 /a /p p   许国旺研究员: xugw@dicp.ac.cn /p p br/ /p
  • 中科院批准成立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科研基地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中国科学院于2010年12月31日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环境与应用微生物实验室主要面向环境污染治理的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家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与区域污染治理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环境微生物和污染物生物处理、微生物绿色催化工艺与机制、生物质废弃物微生物转化与过程调控的应用基础和高技术研究。通过院重点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加强以微生物为核心的环境生物技术研究,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问题,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瓶颈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同时,可以达到增强我院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实力和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储备以及提升本领域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的目的。
  • 哈尔滨首家生物治疗中心落户哈市一院
    哈尔滨首家生物治疗中心落户哈市一院   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丽云 实习生石依诺)哈尔滨市首家生物治疗中心近日落户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这一中心的落成给许多&ldquo 无药可治&rdquo 的肿瘤病患者带来了一线生机。   当前中国的肿瘤发病率居世界首位。鉴于现有癌症治疗方案的局限性,医学界已开始从强调利用人体免疫来调动人体自发抗癌,这就是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mdash &mdash 生物治疗。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孟庆刚在当天举行的讲座中说:&ldquo 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治疗的针对性更精确,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目前已将生物治疗运用到肿瘤、血液病、肝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rdquo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生物治疗中心拥有国际先进的细胞治疗实验室和血细胞分离机、调整冷冻离心机、生物安全柜、培养箱等国际先进实验设备,是国内尖端的肿瘤治疗基地。同时汇聚了国内一流的医疗专家,包括肿瘤、细胞免疫学、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学术权威,中心工作人员九成以上拥有临床和急诊救护经验。
  • 中科院成功研发中成药生物成分鉴定技术
    近日,由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团队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的中成药生物成分分析新技术,并在国际上首次评估了该技术对中成药&ldquo 六味地黄丸&rdquo 进行全面生物成分(处方物种和杂质物种)分析的可行性。相关成果于6月3日在线发表于Nature出版集团旗下Scientific Reports (Cheng, Su, et al, Scientific Reports, 2014)。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各种不同剂型的药品,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中成药的成分分析一般包括生物成分(即物种组成)分析和化学成分分析。然而,目前我国中成药的成分分析主要聚焦在后者,通过光谱和色谱手段对中成药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但不能鉴别出其中的杂质成分。   此种方法的优势在于通用性较强,可在无需组织形态鉴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下,基于分子标记和信息学分析对物种进行鉴定,解决了中成药中处方物种难以准确检测和杂质物种难以全面评估等瓶颈问题,故在中药及其相关制剂的生物成分分析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研究人员将继续针对中成药多种复杂成分的现实,开发整合生物和化学方法的新一代中成药成分分析技术,从而更全面地评估中成药品质。
  • 中科院水生生物所2013采购1560万元仪器设备
    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消息,2013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已采购两批仪器。并分别于6月13日及12月5日发布中标公告,根据中标信息统计,两批采购共采购1560万元仪器设备(按1美元=6.0918人民币元)。两批次仪器采购的内容、中标商及中标金额如下:   采购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第一批)   采购项目编号:OITC-G13033177   第1包 离子流测序仪及配套软件(长片段高通量测序系统)   中标商: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中标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后屯东路专家国际花园6号楼一单元2A   中标金额:美元230000.00   第2包 鱼探仪   中标商:上海瑾瑜商贸有限公司   中标商地址:上海市金新路58号银桥大厦908室   中标金额:美元222000.00   第3包 微生物鉴定与细胞表型芯片分析系统   中标商:华粤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标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永安东里甲三号通用国际中心A座11层   中标金额:美元192000.00   第4包 浮游植物分析仪   中标商: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中标商地址:北京市安定门东大街28号雍和大厦西楼F座7层   中标金额:美元290800.00   第5包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中标商:武汉赛尔特贸易有限公司   中标商地址:武汉东湖开发区关山一路74号保利花园17栋B单元1101号   中标金额:美元285700.00   第6包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   投标人不足3家,废标   评审小组专家名单:刘亚伦、于恩华、乐正友、戴琳、崔宗斌   采购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仪器设备采购项目(第二批)   采购项目编号:OITC-G13033301   第1包 液态氮制备及低温冻存设备   中标商:武汉赛尔特贸易有限公司   中标商地址:武汉东湖开发区关山一路74号保利花园17栋B单元1101号   中标金额:美元236800.00   第2包 水净化循环设备   中标商:北京爱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中标商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三路11号3栋-2   中标金额:人民币1090000.00   第3包 分析型超速离心机   中标商:武汉贝科仪器有限公司   中标商地址:武汉市街道口鹏程国际B-704   中标金额:美元185000.00   第4包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   中标商:沃特斯中国有限公司   中标商地址:香港新界沙田香港科技园科技大道西2号生物资讯中心   中标金额:美元259800.00   第5包 超高分辨质谱仪   中标商: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中标商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新金桥路27号6号楼   中标金额:美元480000.00   评审小组专家名单:张铭、李振声、杨明江、阎东林、崔宗斌   本项目联系人:于峰 联系电话:68729912
  •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安捷伦系统生物学中心揭牌
    2009年8月3日,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A)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共同合作成立的&ldquo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安捷伦系统生物学中心(SIBS-Agilent Center for Systems Biology)&rdquo 举行了揭牌仪式。双方将利用基因组、代谢组和蛋白质组等组学平台,采用系统生物学研究策略,开展系统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全面合作。 揭牌仪式由安捷伦科技公司液质产品全球市场总监Ken Miller先生和大中华区医药事业部经理庄晨杰先生共同主持,中科院生物芯片中心主任赵国屏院士等著名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出席了揭牌仪式。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张建新在致辞时表示,这次合作是双方在生命科学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必定为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的双方合作打开新的篇章。 张建新书记在仪式上致辞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家睿向各位来宾表示了感谢,他说:&ldquo 这不仅是一次双方技术的合作,更是中国科学家面向世界的合作。安捷伦科技公司不仅为我们提供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更是与中国的系统生物学科学家共同迎接挑战。我对于这次合作充满信心&rdquo 。 吴家睿主任致辞 安捷伦科技公司副总裁、生命科学事业部总经理Nick Roelofs 也出席了仪式:&ldquo 非常高兴参加揭牌仪式,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和科学发展最快的国家,安捷伦作为知名的生命科学分析仪器供应商,愿以与世界范围的科学家的广泛合作经验,为中国生命科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发展做出贡献。&rdquo 安捷伦科技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国区总经理牟一萍女士在致辞时说,&ldquo SIBS-Agilent系统生物学中心是安捷伦公司第一个具备完整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系统生物学合作实验室。我们希望这个合作同心永结,持续长久,实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系统生物学的发展。 如同双方所形容的,这次合作是学术和技术的联姻。随后吴家睿主任、Nick Roelofs先生,牟一萍总经理和蛋白质组研究分析中心执行主任曾嵘教授共同举行新颖别致的揭牌仪式,Nick Roelofs先生代表安捷伦总部向曾嵘教授赠送了一套安捷伦开发的最新系统生物学的软、硬件系统,这将使SIBS-Agilent 系统生物学中心的研究工作如虎添翼。 (从左向右)牟一萍女士、Nick Roelofs先生、吴家睿主任、曾嵘教授共同举行揭牌仪式 安捷伦科技副总裁Nick Roelofs先生代表公司总部向曾嵘教授赠送礼物 双方领导与出席揭牌仪式的嘉宾合影留念 安捷伦科技公司与上海生科院的合作早在2007年安捷伦科研基金项目时已经开始,并于2008年签订系统生物学中心合作协议。安捷伦科技公司在2009年3月份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同济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发现诱导成熟细胞成为具备&ldquo 多能干性&rdquo 的胚胎干样细胞过程中的新机制,该项研究使用了安捷伦公司的免疫共沉淀芯片技术(ChIP-on-chip)结合基因表达芯片数据研究了已知的Yamanaka因子在诱导小鼠细胞多能干性中的作用。 SIBS-Agilent系统生物学中心目前已经配备了安捷伦公司6520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Q-TOF)、6410B三重串联四级杆质谱仪(LC/QQQ)、最新的芯片液相(chip cube)、7890/5975C气质联用仪、1200型液相色谱仪以及全部微阵列系统,包括微阵列扫描仪、杂交设备和2100生物分析仪。&ldquo SIBS-Agilent系统生物学中心&rdquo 将与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一起,努力推进系统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NYSE: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是通讯、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的19,000 名员工在110多个国家为客户服务。在2008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58亿美元。要了解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
  • 【招聘启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中心工程师助理
    生物成像中心简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生物成像中心,致力于实现对生物学对象从纳观尺度到介观尺度的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通过对生物超微高分辨率三维结构的研究来回答生命科学的关键问题。目前,中心集成了超分辨率光学显微技术、低温电子显微技术、三维重构技术、低温扫描微加工技术、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光电关联显微成像技术以及一系列生物显微成像样品技术,并承担了北京及周边地区生物显微成像技术服务工作,极大促进了相关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进展,是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撑平台。招聘岗位及要求一、岗位名称:电镜应用服务工程师助理1~2名。二、岗位职责:1、生物透射电镜常规技术(样品制备及电镜观察)应用服务;2、透射电镜的日常维护工作;3、其他事务性工作;4、可自愿参加组内的相关研发工作。三、任职要求:1、 精密仪器、机械、光电、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相关专业方向,本科及以上学历(优秀者可适当放宽);2、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和动手能力;3、能吃苦耐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4、具有相关经验或北京户口者优先。中心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每年都有相关专业会议培训,并且有机会和领域专家互动交流。具有良好的个人提升和晋升空间。享有国家法定节假日,享受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年终绩效奖金(在中心工作满一年)及其他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等,据国家及研究所相关规定,以人才派遣方式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具体薪酬面议。四、联系方式:咨询电话:010-64888419或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及其它能证明本人能力水平的有关资料发至:zhuboling (AT)ibp.ac.cn〔请将(AT)替换为@,防止垃圾邮件〕。邮件主题和文档请注明"应聘工程师助理-姓名"。  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符合岗位要求者均可报名,招聘到合适人选为止。
  • 同田生物中标中国医科院逆流色谱项目
    本月,经过长期的技术跟进,同田生物北京办事处中标中国医科院高速逆流色谱项目。 中标仪器: TBE-300B 国产配置 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简介 高速逆流色谱 (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 HSCCC )是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高效的液&mdash 液分配色谱分离技术, 它不用任何固态的支撑物或载体。 它利用两相溶剂体系在高速旋转的螺旋管内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单向性流体动力学平衡,当其中一相作为固定相,另一相作为流动相,在连续洗脱的过程中能保留大量固定相。 由于不需要固体支撑体,物质的分离依据其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而实现,因而避免了因不可逆吸附而引起的样品损失、失活、变性等,不仅使样品能够全部回收,回收的样品更能反映其本来的特性,特别适合于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而且由于被分离物质与液态固定相之间能够充分接触,使得样品的制备量大大提高,是一种理想的制备分离手段。 它相对于传统的固&mdash 液柱色谱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操作灵活、高效、快速、制备量大、费用低等优点。目前 HSCCC 技术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分离纯化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天然产物、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特别在天然产物行业中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新型分离技 术;适合于中小分子类物质的分离纯化。 我国是继美国、日本之后最早开展逆流色谱应用的国家,俄罗斯、法国、英国、瑞士等国也都开展了此项研究。美国 FDA 及世界卫生组织( WHO )都引用此项技术作为抗生素成分的分离检定, 90 年代以来,高速逆流色谱被广泛地应用于天然药物成分的分离制备和分析检定中。 应用领域: ( 1 )天然产物已知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 ( 2 )化学合成物质的分离纯化 ( 3 )中药一类、五类新药的开发 ( 4 )中药指纹图谱和质量控制研究 ( 5 )抗生素的分离纯化 ( 6 )天然产物未知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新化合物开发) ( 7 )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 8 )放射性同位素分离 ( 9 )多肽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分离以及手性分离等 上海同田生物市场部 2010.8.18
  • 中科院水生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挂牌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挂牌仪式在水生生物研究所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出席仪式,并和曹文宣院士共同为实验室挂牌。   陈宜瑜指出,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或一个区域内有机体的总和,有着很强的地域概念和时间概念 要加强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要认真研究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格局 水生生物多样性丰度最高的地域,是包括长江流域、黄河领域在内的东部泛滥平原,云贵高原、西北干旱区、横断山区也是重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区域。他强调只有认识自然,才能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要将对物种的保护与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结合起来,要把格局和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
  •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获批
    湖北省十堰市申报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日前获得批准,这将为十堰市建设“三国两区一基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起到推动作用。   据悉,十堰生物产业园是十堰市规划“一区四园”的核心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以生物医药研发、科研成果孵化、中药制剂规模化生产和生物产业物流为重点,引领十堰市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能源和生物服务,重点支持房县、竹溪、郧县、丹江口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预计到2015年,十堰市规模以上生物企业达到50家以上,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到2020年,十堰市生物产业产值将达到500亿元以上,增加值超过150亿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