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商业化

仪器信息网商业化专题为您整合商业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商业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商业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商业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商业化话题讨论。

商业化相关的论坛

  • 商业化固相提取的吸附剂类型

    商业化固相提取的吸附剂类型吸附剂类型分子作用十八碳烷基(C18)疏水辛烷基(C8)疏水环已烷基 (CH)疏水乙烷基(C2)疏水、氢键苯基 (PH)分散、疏水丙烯酸 (Acrylic acid)离子交换、氢键丙烯酰胺 (acrylamide)离子交换、氢键氰丙基(CN)分散、疏水二醇基 (2OH)氢键氨丙基(NH2)氢键(质子受体)苯磺酰丙基(SCX)阳离子交换磺酰丙基(PRS)阳离子交换羧甲基(CBA)阳离子交换二乙氨丙基(DEA)阴离子交换三甲胺丙基(SAX)阴离子交换硅胶氢键中性氧化铝氢键弗罗里硅土氢键

  • 检验检测机构在采购商业化的计算机软件用于数据采集及处理,安全性怎么确认

    [font=宋体]检验检测机构在采购商业化的计算机软件用于数据采集及处理时,应( )。[/font][font=宋体]A.[/font][font=宋体]评价软件供应商的资质和能力[/font][font=宋体]B.[/font][font=宋体]可以要求软件供应商提供软件安全性和适用性确认文件[/font][color=#ff0000][font=宋体]C.[/font][font=宋体]采购后必须自行确认其安全性[/font][font=宋体]D.[/font][font=宋体]采购后可以不进行其安全性确认[size=32px]是自行确认,还是不用确认? [/size][/font][/color]

  • 科学救国,国产科学仪器创新难商业化并非“救命稻草”

    科学仪器主要是由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它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科研需求、引领新的科学工作。但我国的情况是“造用分开”,国家投钱,科研单位研发、企业制造,科研与制造相互割裂,而不是互为引领。  完整的科学仪器创新过程应该是一个“用—造—用—造”不断重复的过程,这也是科学仪器的本质特征。但在现有的科研及产业环境下,这样的循环体系还很难建立起来。  在国外,科学仪器制造企业通常会“依附”于大学、科研机构,通过搜罗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和他们的一些虽不成熟却具有应用价值的半成品,加以创制、完善,以充实、更新自己的产品体系,以便稳居科学研究领域的技术设备优势地位;或者敏锐把握市场趋势性需求并反馈给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鼓励他们开发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需求的产品。无论哪一种发展模式,从“用”到“造”的不断反复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大学、科研机构自然地成为科学仪器创制的源头,企业则负责制造环节创新与质量控制。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3.gif  事实上,在部分高校,自己掏钱、凭着兴趣鼓捣科研仪器的人大有人在。这些老师往往有较充裕的业余时间,有学生帮忙,而且他的工作本身和仪器研发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这种纯兴趣的活动和商业的联系非常小,很多情况下走不到成果转化的阶段。  即使出了成果,不少老师倾向于把成果一卖了之,这样虽然避免了转化期的种种瓜葛,但这种半成熟的成果往往因此失去了生命力。  科学仪器市场需求小,但利润较为可观,可能卖一台仪器的利润就够生存几年。这种模式相对比较容易成功,却要承担创业的巨大风险,这让很多老师倒在成功的途中。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我国启动的部分科学仪器自主研制相关重大项目或专项国拨投入超过13亿元。高端仪器是科学仪器行业中领军的部分,没有这样的大工程、大项目存在,就不会有整个仪器行业金字塔的底部。市场的土壤,或者说市场性需求任何国家都有,但如果没有大的科学仪器工程、项目做支撑,这个市场将不会长久发展。美国、欧洲的科学仪器行业非常发达,背后都有国家科学计划的支持。  科学仪器不是商业化能够完全操纵的,科学意义和市场有时没有太大关系。同时,国家需要把它上升到准军工行业的高度,继续加大对科学仪器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撑,并进一步鼓励企业参与创新,因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企业依然是核心力量。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制与创新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特别是在高精尖,或量大面广且具有市场效益的仪器设备领域,以及必须替代进口的社会急需领域。然而恰恰是在这些重要领域,国产科学仪器自主创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2.gifhttp://www.boba1.com/ 网上娱乐城排行榜http://www.bclt9.com/真人娱乐场

  • 【分享】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不等于商业化生产许可

    据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 农业部审批发放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转抗虫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消息,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近期,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的专访时说,安全评价试验和检测验证表明,转基因水稻和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水稻和玉米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同时,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1999年和2004年,农业部相继首次受理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评价申请,分别经过11年和6年的严格评价过程,于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我国制定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转基因生物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多年的安全评价试验和检测验证表明,转基因水稻、玉米的分子特征清晰;未发现环境安全不良影响;关键营养成分没有差异,毒性试验对试验动物未发现不良影响,与已知过敏原无同源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综合评价认为,转基因水稻和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水稻和玉米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这位负责人说,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后,还要根据国家品种审定法规的规定,首先进行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达到标准的才可获得品种审定证书;之后,相关种子企业还要通过严格审核才可获得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行种子生产经营。  这位负责人同时指出,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截至目前,经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评审,已先后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4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用途仅限于加工原料。  这位负责人强调,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应用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把转基因技术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突破耕地、水等资源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重要途径。

  • 世界首台商业化低磁场全直径核磁共振岩样分析仪落户辽河

    同核磁共振录井、核磁测井一样,把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油田开发实验、储层评价等领域,也是[url=http://www.reccore.com/index.shtml]廊坊分院核磁室[/url]多年来潜心研究的高新技术,向油田推广该项技术,研究、解释油田疑难问题,可为油田开发方案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url=http://www.reccore.com/news/news_detail.php?type=1&id=51]察看详细信息[/url]

  • 上海之最(九十九), 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 !

    上海之最(九十九), 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 !

    [b][color=#cc0000]上海之最99, 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步行街,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境内,西起西藏中路,东至中山东一路外滩,全长1033米,路幅宽18—28米,总用地约3万平方米,建成于1999年9月20日。[/color][/b][img=,690,5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9/202209201715141036_9587_1841897_3.jpg!w690x517.jpg[/img]

  • 【讨论】转基因稻米:天使还是魔鬼!!

    转基因在消费者心中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底对人体有没有伤害,似乎还是消费者心头的一块大石。这块大石还没有搬走,首个转基因的安全证书已经在国内发放。看来大家很快就可以吃到转基因的水稻了。 [B]中国已批准首个抗虫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B]这标志着我国极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这一消息由路透社在11月27日发布,随后南方农村报记者向专家求证,事实确实如此。 "商业化种植时机已成熟。"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吴孔明说。然而,坚决反对转基因的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则在第一时间呼吁:"中国政府应重新考量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隐含的众多风险与不确定因素,立即停止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进程。"

  • 锂电池负极材料介绍

    第一种是碳负极材料:  目前已经实际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基本上都是碳素材料,如人工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石油焦、碳纤维、热解树脂碳等。  第二种是锡基负极材料:  锡基负极材料可分为锡的氧化物和锡基复合氧化物两种。氧化物是指各种价态金属锡的氧化物。目前没有商业化产品。  第三种是含锂过渡金属氮化物负极材料,目前也没有商业化产品。  第四种是合金类负极材料:  包括锡基合金、硅基合金、锗基合金、铝基合金、锑基合金、镁基合金和其它合金 ,目前也没有商业化产品。  第五种是纳米级负极材料:纳米碳管、纳米合金材料。  第六种纳米材料是纳米氧化物材料

  • 【转帖】太阳能与建筑结合技术进展和工程案例

    太阳能与建筑结合技术进展和工程案例(转自Alibaba论坛)一、太阳能技术的类型 从应用类型看,太阳能技术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太阳能发电,它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成熟,不论是离网光伏发电系统还是与并网光伏发电系统都有较大规模的应用和实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特别是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和成功运行,使其成为分散式发电系统的一个良好选择,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和规划,并颁布了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光伏发电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屋顶并网发电模式在国外已得到电力部门的认可,预计50年后,仅仅屋顶能源一项就可提供全世界1/4的电能。目前,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是发电成本高。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目前尚处于商业化前夕,世界现有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大致有三类:槽式线聚焦系统、塔式系统和碟式系统。近二十年来,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开展了示范活动,美国、欧盟还制定了“太阳能热发电计划”,以推动其商业化进程。预计2020年前后,太阳能热发电将在发达国家实现商业化,并逐步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二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中国、希腊、以色列等国家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供应生活和洗浴热水,而在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太阳热水系统主要是作为辅助热源与常规能源系统联合运行在供应生活和洗浴热水的同时,还为建筑供暖。我国的太阳热水系统市场已完全商业化运行,而其他国家的太阳热水系统的发展仍依靠政府的补助和优惠政策,尚未实现商业化运行。 三是太阳能空调技术。世界各国都在加紧进行太阳能空调技术的研究,并开始进入实用化示范阶段。由于已经实现商品化的都是大型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目前尚只实用于大中型的中央空调。我国目前也在开展此项技术的研发和试点工作。

  • 【转帖】转基因植物对人类影响或几代人后才显现

    作为主粮,水稻在全球范围内都未进行商业化种植。  “欧美科学家都不敢断定这项技术一定是安全的,中国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下安全证书似不稳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发自北京 “中国成为国外转基因粮的生死试验场”“民族的噩梦”……已经两个月了,有关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各种担忧仍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并逐渐蔓延形成一种恐慌。有的论坛还发起“反转基因主粮”的签名活动。  2009年11月27日,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获得两个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及其同事。这是中国首次为转基因水稻颁发安全证书。  安全证书是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之前最难的一个关口,这意味着该品种的生产性试验结束并获得农业主管部门认可,技术方面的障碍基本扫除,接下来就可以申请生产许可证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即将打开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的“闸门”,但这也引起了担忧。  “如果在全球还远未达到共识的情况下,我们贸然去进行转基因水稻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这种‘敢为天下先’是不是也太超前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发出的疑问颇具代表性。  真没害处吗?  质疑主要是围绕着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展开的。  “我并不反对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但是我担忧背后的风险。”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研究首席专家薛达元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由于水稻是主粮,世界各国都比较慎重,“转基因的大豆、玉米、棉花有商业化种植的,但是转基因水稻,还没有哪个国家进行商业化种植。”  薛达元担忧的主要风险是转基因水稻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实际上,这也是很多专家提出质疑的主要原因。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介绍,转基因水稻是在水稻中引入抗虫基因,使得水稻能分泌一种BT毒蛋白物质,虫子食用后会被毒死,因而能够产生防虫效果。“但水稻是人类的主粮,昆虫无法下口,人类长期食用难道就没有害处吗?”蒋高明质疑。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很大的争议。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出产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对人体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美国科学家也证实了长时间喂食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统会受到损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同年《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2009年12月22日,法国生物技术委员会最终宣布,转基因玉米“弊大于利”。  蒋高明认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保障,“欧美科学家都不敢断定这项技术一定是安全的,中国科学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下安全证书似不稳妥”。  一旦出问题……  此外,对于环境的污染也是很多科学家担忧的事情。因为如果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通过授粉等途径向四周“漂移”,可能会引发生态危机。  国家环保部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官员曾发出警告:在生态系统中,转基因生物是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外来物种,它可能破坏整个生态的平衡。  国际上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2001年的“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的“转基因玉米混进美国大豆事件”,2006年还曾出现“转基因大马哈鱼逃逸事件”。  蒋高明认为,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带头将转基因引入13亿人的主食,害莫大焉!转基因生物一旦出了问题,根本无法控制。”他说。  此外,薛达元认为,因为欧洲等国家对于转基因食品有比较严格的限制,一旦转基因水稻在中国进行商业化,还可能影响我们的粮食出口。  “前几年曾经在湖北进行过转基因水稻的实验性种植,当时管理没有跟上,像转基因种子就没有限制,什么人都可以买到。”薛达元担心,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后,也会出现管理跟不上的局面,转基因水稻“也许会出现在不适合种植的地方,污染当地农作物”。  “转基因水稻的潜在风险短期内可能看不出来,需要长期观察。”薛达元说。  “我个人认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而对环境和人造成危害。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水稻专家袁隆平说。

  • 【名词解释】有关“转基因”的那些事

    【名词解释】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形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它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真正的商业化是近十年的事。【转基因简史】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威尔赫姆·约翰森首次提出“基因”这一名词,用以指代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  1953年,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和生物物理学家佛朗西斯·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973年,美国科学家斯坦利·科恩将蟾蜍基因置入细菌的DNA中,完成上首次转基因试验;  1983年,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抗病毒烟草在美国培育成功;  1994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延熟保鲜番茄在美国上市;  1996年,转基因抗虫棉和耐除草剂大豆在美国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首次实现商业化;  1997年,中国首次从美国孟山都公司引入转基因抗虫棉,并开始商业化种植;  2006年,转基因农作物面积首超1亿公顷;  2009年8月,中国农业部正式批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证书,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生产。

  • 新法规下化药仿制药研究和评价中的关键问题”研讨班问题解答

    1、什么情况下需提供起始原料的详细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资料?需详细到何种程度?如得不到怎么办?答:对于含有手性中心等的结构复杂的起始原料、或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或未工业化生产的起始原料,当后续工艺步骤较短,原料药厂家所从事的工艺步骤与终产品质量标准均不足以有效控制起始原料中引入的杂质、残留溶剂与有毒试剂的残留时,就应提供起始原料的详细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资料,并据此研究制定详细可行的起始原料的质量标准。 工艺的详细程度应以能够了解起始原料可能会引入的杂质、残留溶剂与有毒试剂,以及所作的过程控制确实能够有效控制起始原料的质量为判断标准。 在以上情况下,如果得不到起始原料的详细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资料,作为原料药质量的责任主体,申办人应该慎重考虑缺乏此类信息对药品质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平衡好控制药品质量与降低GMP实施成本等其他考虑之间的关系,选择其他质量稳定可控、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合适的化合物作为起始原料。

  • 【讨论】ICP现在有啥新突破吗?

    ICP从诞生到商业化已经快30年了,不知道现在有啥新的突破吗?欢迎大家启发性讨论,也许谁不经意间的看法从而带来新的革命,取代现在的ICP

  • 【讨论】测角仪的发展状况

    测角仪作为XRF的核心部件之一,目前为止有哪几种类型,分别有何特点?国内生产出了商业化的测角仪了吗?版面中关于应用的帖子很多,但对于硬件方面的讨论很少,欢迎大家讨论

  • 请教一下这道题怎么解释

    [font=Arial, sans-serif][size=13px][color=#333333][/color][/size][/font][b]检验检测机构在采购商业化的计算机软件用于数据采集及处理时,应()。[/b]A.评价软件供应商的资质和能力B.可以要求软件供应商提供软件安全性和适用性确认文件C.采购后必须自行确认其安全性D.采购后可以不进行其安全性确认参考答案是ABD。我认为商业化的软件需要确认其安全性,但要求软件商提供安全性确认文件。所以c错(无须“必须自行确认”),D也是错的(需要进行安全性确认,而且BD答案互相矛盾)。请问各位老师怎么看这道题?[font=Arial, sans-serif][size=13px][color=#f73131][/color][/size][/font]

  • 【转帖】沃尔玛售非法转基因大米 踩食品安全红线

    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一份来自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下称“绿色和平”)的调查报告,使得沃尔玛等零售巨头陷入转基因谜局。  3月15日,绿色和平公布了最新的《超市生鲜散装食品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称,沃尔玛出售非法转基因大米、伊藤洋华堂超市出售非法转基因木瓜。同时,在部分零售商销售的蔬果样品上,还检测出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农药。  在5天前举行的两会期间,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曾表示,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同时,目前我国仍未允许转基因大米的商业化生产和进入市场流通。  “此次在湖南长沙沃尔玛超市黄兴南路分店出售的转基因大米属于非法转基因大米。”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王伟康指出。  不过,目前关于转基因大米的商业化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表示,自己正打算带头来吃抗虫抗病的转基因大米,并希望能召集一批青年志愿者来吃这种大米,为科学事业、为人类发展承担风险。  “沃尔玛正密切关注此事的进展,目前内部正在积极沟通,希望能尽早给消费者一个交代。”同日,沃尔玛公关部门人士回应称。

  • 【讨论】ICP现在有啥新突破吗?

    ICP从诞生到商业化已经快30年了,不知道现在有啥新的突破吗?欢迎大家启发性讨论,也许谁不经意间的看法从而带来新的革命,取代现在的ICP

  • 有人对CE-MS联用感兴趣吗?

    有人对CE-MS联用感兴趣吗?美国CMP公司从Norman那里获得专利授权,现在已经做出了商业化的接口和相应的专用CE,有人感兴趣吗?

  • 植物源杀虫剂的古往今来。

    植物源杀虫剂的古往今来。

    在欧洲用植物防治昆虫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起初,人们以一些芳香植物和其提取物或汤液防治害虫,特别是作为驱避剂对付肠虫或外寄生虫等讨厌的昆虫,也用植物来保护贮存的粮食或食物免受仓储害虫的危害。第一个商业化植物源杀虫剂出现在17世纪,当人们发现烟草叶中的尼古丁能杀死豆象虫后,开发上市。1850年左右,一种叫做鱼藤酮的植物源杀虫剂问世了,它是从鱼藤的根中提取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欧洲廉价的合成杀虫剂(有机氯和有机磷酸盐)的出现(主要由部分化武制剂脱毒而成),使商业化植物源杀虫剂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261604_01_1623180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3/201703261604_02_1623180_3.jpg注:相关内容摘自《世界农药》

  • 【转帖】转基因玉米影响生育能力

    奥地利政府于当地时间11月11日发布最新科学研究,首次证实转基因玉米会导致小白鼠繁殖能力下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警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政府需加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同时呼吁立即停止任何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商业化审批和种植。   此项研究由奥地利健康部和农业与环境部共同发起并资助,维也纳大学兽医学教授Juergen Zentek主持完成。研究结果显示,在长达20周以上的持续喂养评估实验中,被喂养饲料中含33%转基因玉米的小白鼠从第三代开始,后代的体重、体长和数量都明显减少。“这一研究结果明确证实了转基因作物对健康的威胁。我国对于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安全性研究和商业化审核需要更为谨慎,避免伤害到我国十三亿人的健康与未来。”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说。   该研究所用材料为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转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剂)和MON810(Bt抗虫)的杂交品种,在阿根廷、日本、菲律宾和南非等国家已通过生物安全审批。   早在2004年和2005年,中国已经批准进口这两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今年7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其中包括在2020年前共200亿元的转基因研究专项资金。同时,据悉目前在中国已经有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在等待农业部商业化种植资格审批。   方立锋说:“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关系着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此次奥地利转基因玉米的研究证实转基因作物对健康的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对待转基因作物——尤其是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审批时,必须慎之又慎。”   值得注意的是,孟山都公司在2003年对该杂交品种曾进行了42天的雏鸡喂养实验,虽然实验发现了在鸡的翅膀重量等方面有显著不同,但当时却被孟山都公司判定为“生物学上不显著”。    方立锋说:“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研究时,这些生物公司有着自己的意见。我们鼓励中国政府充分考虑到转基因技术的长期安全性以及该技术涉及的知识产权隐患,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长期安全性的更彻底研究中,而不是仓促推动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