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商业化

仪器信息网商业化专题为您整合商业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商业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商业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商业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商业化话题讨论。

商业化相关的资讯

  • 产业化提速!钙钛矿光伏电池步入商业化关键节点
    日前,奥联电子发布公告称,子公司将设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生产线,50MW钙钛矿中试线将于2023年投产。今年以来,我国钙钛矿投资持续增长,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钙钛矿电池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  政策大力支持  12月9日,奥联电子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将设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按照规划,合资公司50MW钙钛矿中试线将于2023年投产,600MW钙钛矿装备和120MW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线将于2024年投产,力争5年内形成8GW钙钛矿装备和2GW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钙钛矿是一种分子通式为ABX3的晶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特性,光电转换效率高,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光电材料之一。业内人士表示,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持续提升,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平安证券研报显示,TOPCon、HJT、IBC等N型单晶硅电池产业化发展提速,但面临30%的光电转换效率上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属于下一代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单结钙钛矿电池理论转换效率可达31%,晶硅/钙钛矿双结和三结叠层电池可以实现吸收光谱互补,理论转换效率分别可达40%和50%,大大超越晶硅电池的效率水平。  今年以来,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为钙钛矿电池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掌握钙钛矿等新一代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制备及产业化生产技术。8月18日,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重点研发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等技术。  市场前景广阔  机构看好钙钛矿电池产业长期发展前景。目前,钙钛矿电池仍处于发展前期。随着技术持续进步,稳定性和规模化制造以及相关测试技术将逐步完善,钙钛矿电池商业化应用将进一步成熟。  根据平安证券报告,钙钛矿电池具备转换效率高、材料成本低、结构简单、工艺流程短、生产耗能低等优势,长期发展优势显著。随着近期技术研发持续突破,商业化应用有望进一步成熟。  浙商证券研报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第三代高效薄膜电池的代表,钙钛矿具备质量轻、厚度小、柔性大、半透明等特性,未来将是BIPV等领域的明星材料。  银河证券相关报告认为,随着钙钛矿电池技术发展日益成熟,“十四五”期间我国钙钛矿电池在建及规划产能有望达到50GW-75GW,对应设备总投资175亿元至263亿元。  步入商业化关键节点  在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和利好政策带动下,今年以来,钙钛矿项目投资持续增长,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12月8日,无锡极电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公司投资建设的150MW钙钛矿光伏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行。据介绍,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钙钛矿光伏生产线。按照规划,公司总投资超30亿元的GW级钙钛矿光伏生产线及配套产线将于明年启动建设,预计2026年产能将达到6GW。  在此之前,宁德时代于10月份公布一批钙钛矿专利。据了解,宁德时代早在2020年即开始布局钙钛矿。在今年5月份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透露,钙钛矿光伏电池研究进展顺利,并进入中试线搭建阶段。  今年10月,金晶科技与杭州纤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在钙钛矿用TCO系列玻璃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今年年初,纤纳光电投资建设的100MW钙钛矿规模化产线建成投产,目前公司正在规划GW级生产线建设,有望2023年投产。  此外,宝馨科技此前表示,公司钙钛矿项目将于明年年中完成实验室建设,预计2024年进入中试阶段,5年内会完成钙钛矿异质结电池叠层量产的目标。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钙钛矿电池已步入商业化的关键节点,亟待推进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开发以及行业标准的建立。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钙钛矿电池产业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为加速国内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发展,促进国内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领域的人员互动交流,推动我国半导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仪器信息网联合电子工业出版社将于2022年12月20-22日举办第三届“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及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了光电材料、器件专场。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会议官网: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ia (内容更新中)或扫描二维码报名
  • 融资2.5亿元,推动宏基因测序商业化!
    拥有明星云集的科学联合创始人团队的新初创公司 Delve Bio 于6月20日表示,已启动 35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约折合人民币2.5亿)。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公司将利用这笔由 Perceptive Advisors 牵头、Section 32 和 GV 参与的资金,将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传染病测试商业化,并推进其产品线。Delve Bio 联合创始人兼 Chan Zuckerberg BioHub 总裁 Joe DeRisi 表示:“我们坚信,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可以对传染病提供最具决定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的诊断。Delve 将传染病诊断和宏基因组学的最新创新结合在一起,以实现显着提高传染病诊断、发现和管理的精度和范围的承诺,包括宿主反应、抗菌素耐药性检测等的整合。”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 DeRisi 的还有哈佛大学和 Broad 研究所的 Pardis Sabeti、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 Charles Chiu、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 Michael Wilson 和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的 Matthew Meyerson。Foundation Medicine 前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 Michael Pellini 已加入该公司董事会。Delve Bio 是 UCSF 的衍生公司,其测试是在 UCSF 的下一代精确诊断中心开发的。该诊断平台使用下一代测序分析单个患者样本中的所有核酸,以无假设的方式同时检测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Delve Bio 还提供专有的计算管道,可快速分析数亿个序列以准确识别病原体。Delve Bio 持有 UCSF 宏基因组 NGS 平台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许可,包括其经过临床验证的脑脊液脑膜炎和脑炎检测。Delve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Brad Murray 表示:“虽然基因组测试对肿瘤学、罕见疾病和女性健康产生了变革,但传染病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我们成立 Delve Bio 的愿景是将传染病诊断带入基因组学时代,使患有复杂且往往危及生命的感染(无法常规诊断)的患者能够得到明确的诊断。”
  • 60余海外学者联名要求禁止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种植
    从纽约开始,一封题为《我们关于转基因水稻、玉米商业化种植问题的意见书》的公开信一个月来在一批海外学者之间广为流传,并开始传入国内。这封信没有明确的收件人,主要目标是呼吁中国政府禁止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种植。   3月27日,信件的起草者董叙霖通过越洋电话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现在签名的已经有60多人,如果需要的话,还会有更多人签名。”   2009年中国农业部给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和一个转基因玉米品系颁发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后,董叙霖认为不应在不确定转基因主粮安全性的情况下贸然放开商业种植,于是起草了公开信。   董叙霖通过邮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参加联合署名的有许多知名的海外学者,联名信认为,转基因之争在全世界范围由来已久,找不到任何有转基因粮食科技在现在的贸易、产权体制下能够大量增产的有力证据。   “水稻是亿万中国人民每天的最主要粮食,水稻文化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继承,玉米也是中国人民三大主粮之一,对稻米和玉米的转基因品种的产业化应该特别审慎。”“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尤其是大范围长期的种植和食用对人体和环境、生态的影响,还存在很多未知的因素,不是目前的关于健康和环境的风险评估的方法,在短期内可以作出结论的。”“对于国内外提出的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质疑,应该慎重对待,在广大民众的疑虑没有充分澄清之前,不应贸然行动。”   农业部之前曾回应外界质疑称,从1999年和2004年,农业部相继首次受理了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评价申请,分别经过11年和6年的严格评价过程,于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发放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得安全证书后,还要根据国家品种审定法规的规定,首先进行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达到标准的才可获得品种审定证书 之后,相关种子企业还要通过严格审核才可获得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方可进行种子生产经营,但至今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
  • 新型等温PCR方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团队希望推进商业化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PCR方法,可以在单一温度下运作。该团队希望启动一家初创公司,将基于该方法的家庭用分子诊断法商业化。螺旋酶是一种分子马达,可以解开核酸的拉链,将链子分开以实现DNA修复或复制。它们通常与DNA稳定地啮合大约五个碱基对。但是,在2015年,生物物理学家Taekjip Ha和他在JHU的团队使用分子内交联来设计一种可以解开数千个碱基对而不脱落的螺旋酶。Ha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制造了一种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超级酶,我们开始思考潜在的生物技术应用。”Ha教授和他的同事们随后进一步研究了这种方法,将其与一种单链DNA结合蛋白(或SSB)结合起来,以防止重新剥落。该研究的结果上周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我们可以使用SSB-螺旋酶来辅助快速PCR,这种方法被称为SHARP,SSB-螺旋酶可以解开DNA,从而加载下一轮引物,这样就需要在PCR机器中使用加热来使DNA变性了,而且,即使在前一个循环完成之前,下一个循环也可以继续。该反应是等温的,温度保持在恒定的65°C。这个温度只比温热的开水高一点,使该方法在许多类型的环境中都可以使用。SHARP也与其他等温方法不同。环路介导的等温扩增法‘产生了一棵圣诞树’,而不是有用的DNA,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法可以产生DNA,但只有约200个碱基对的短链。另一种等温方法,即所谓的螺旋酶依赖性扩增,使用了螺旋酶,并已在商业和学术上用于诊断开发,但它只能扩增约100个碱基对的片段。而SHARP酶可以产生长达6000个碱基对的DNA分子,同时它很容易制造,因为它只需要在大肠杆菌中表达。SHARP方法可用于许多类型的PCR反应,但可能需要对一些试剂进行调整。特别是需要选择合适的聚合酶,Ha教授表示:“我们测试了几种DNA聚合酶,并找到了一种能与我们的检测方法很好地配合的聚合酶。”在Nat Comm的研究中,该团队展示了该方法能够以质粒的形式产生功能性DNA,从而赋予细胞抗生素抗性。他们还用它来扩增基因组DNA的片段。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在进行基于Cas9的基因编辑后,可以用这个方法扩增相关的基因组区域,并进行Sanger测序或下一代测序来读取编辑的结果。除了超级螺旋酶之外,该方法中使用的所有试剂目前都是通用试剂,并不受知识产权保护,而且很容易大批量制造,因此该方法最昂贵的部分可能是对热水浴的投资。总的来说,这可能是一项非常低成本的技术。Momcilo Gavrilov是Ha教授实验室的研究员,也是霍尼韦尔公司开发诊断技术的研发科学家,他正与Ha教授实验室的研究生Taylor Cottle一起研究SHARP技术的潜在商业化计划。在一封电子邮件中,Gavrilov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技术风险投资办公室目前有能力授权该技术,而且,“我们正在与JHTV密切合作,以了解更多关于我们可以为潜在的创业公司授权该技术的条件”。这家初创公司将被称为SHARP诊断公司,其目的是逐步实现该方法的商业化,首先是为研究实验室提供SHARP套件,然后扩大到利用该方法的家庭诊断测试。该团队最近在JHU的HopStart演讲比赛中因其商业计划而获得了奖项。自从上周Nat Comm论文发表以来,研究人员也看到了业内人士对对该方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项研究被下载了近4万次,而且一条链接到SHARP研究,并且写着挑衅性文字的推特“PCR仪的末日”,已经被转发了2000多次。研究人员还收到了几份索取材料的请求,他们已经在向其他想要测试它的人提供超级螺旋酶,向实验室和公司发送等分试样或质粒,而且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也联系了Ha,该公司发现了这项研究并正在考虑投资。Ha教授说:“对于一篇论文来说,它在短时间内产生了相当多的兴趣。如果你能在人们使用PCR的大多数事情上用这种方法取代PCR机器,这可能是件大事。”
  • 「AI新世代」对标Open AI!智谱AI新一轮融资到手,国产化与商业化并行
    资本对AI新势力爱意正浓,不久前,月之暗面刚获得10亿美元新融资,3月14日,智谱AI也确认于今年年初完成新一轮融资。然而,有了上一批AI独角兽们作为前车之鉴,资本对新势力的“宠爱”能持续多久还未可知,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模型商业化的成果及未来的盈利情况。相较于其它几家新势力,智谱AI资历最“老”,据智谱AI公布的数据,其大模型在过去一年的下载量和商业化成果显著,且在自主可控大模型发展上实现突破。对标Open AI是智谱AI的目标,但智谱AI CEO张鹏也承认,二者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今年Sora的推出让差异再一次表面化,因此他强调,国内AI一定要走自主可控、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新一轮融资完成有消息称,智谱AI已于今年年初完成新一轮融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参与融资。《华夏时报》记者就此向智谱AI方面求证,对方确认了融资的消息,不过未透露具体的融资金额。智谱AI是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以来投资的第一家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该公司表示,本次融资将持续用于基座大模型的进一步研发,与各家产业龙头企业合作,一同在千行百业打造蓬勃繁荣的大模型生态,共同赋能落实市政府产业战略,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时代。在此之前,智谱AI已经完成多轮融资:2021年9月完成A轮过亿元融资;2022年9月宣布获得数亿元的B轮融资;2023年10月宣布年内已累计获得超25亿元融资。君联资本、启明创投、美团、蚂蚁、阿里、腾讯、小米、金山等著名的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公司都是智谱AI的投资方。有意思的是,智谱AI在受到资本“宠爱”的同时,也在瞄准其它潜力股。近日,同为清华系本班底的多模态大模型公司生数科技完成新一轮数亿元融资,智谱AI也在投资者名单中,融资将主要用于多模态基础大模型的迭代研发、应用产品创新及市场拓展。虽然同样是AI新势力的一员,相较于去年才成立的零一万物、百川智能和月之暗面,成立于2019年的智谱AI在大模型领域更有资历。智谱AI脱胎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研究室团队,是清华大学知识成果转化的创业公司,一开始就瞄准AI大模型研发落地,张鹏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总裁王绍兰为清华创新领军博士,清华大学计算系教授唐杰也参与研发中国最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悟道2.0。早在2020年,智谱AI就研发出了GLM预训练架构,2021年训练完成百亿参数模型GLM-10B,彼时ChatGPT还未风靡全球;2022年,智谱AI合作研发了中英双语千亿级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GLM-130B并开源;2023年,智谱 AI 推出千亿基座对话模型ChatGLM并两次升级;2024年1月,智谱AI推出新一代基座大模型GLM-4,整体性能相比上一代大幅提升,被张鹏拿来直接对标OpenAI的全栈大模型生态。今年OpenAI旗下的文生视频模型Sora再次惊艳全球,智谱AI方面向记者透露,该公司公司从2021年就开始布局文生图和文生视频,CogVideo就是基于大模型的文本到视频生成模型。商业化路径披露融资消息传出的当天,恰好是智谱AI的ChatGLM发布一周年之际,张鹏公布了一份商业化成绩单:收获超2000家生态合作伙伴,实现超1000个大模型规模化应用,与超200家企业进行深度共创,多个领域的头部公司,涵盖了传媒、咨询、消费、金融、新能源、互联网、智能办公等多个细分场景,均已成为智谱AI的代表客户。此外,截至目前,张鹏称,智谱AI的开源模型在全球下载量已超过1300万次。对于一家刚成立几年的AI公司来说,张孝荣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相当显著的,能够获得如此高的下载量和合作伙伴数量,以及实现大规模应用和深度共创,表明智谱AI在市场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和影响力。不过,如今备受资本青睐、商业化成果还不错的智谱AI,还需要探讨进一步商业化的路径,以计算机视觉为核心技术的那一批AI独角兽们,就是前车之鉴。计算机视觉如今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对于这批AI公司来说,盈利看起来仍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达成的目标,AI公司们在失去资本的热情又要承担盈利难题的情况下,仍然挣扎于生存边缘。“大模型是否会踏上计算机视觉或其他领域的老路,目前尚不明朗,按照AI发展的历史规律,不排除这种可能,当然这并不绝对,每个领域和技术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大模型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找到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途径。”张孝荣说。而在张鹏看来,大模型是对上一代AI技术的提升,它大大提升了AI核心能力,不再依赖具体的任务和场景,翻译能力更强。且智谱AI对于商业化,有一套自己的思路,张鹏总结为四个商业化方案:将模型封装成开放平台、云端私有化方案、本地私有化和软硬件结合一体机方案。除了商业化路径的探讨,对于国内AI公司来说,更关键的一点是,在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限制,追平国际领先水平的同时,如何走出一条具有本土化、差异化的大模型应用之路。张鹏认为,技术的独立研发意味着中国的AI产业可以摆脱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真正站在技术的前沿,实现自主可控、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自2022年初,智谱AI推出的GLM系列模型已支持在昇腾、神威超算、海光DCU架构上进行大规模预训练和推理。截至目前,智谱AI的产品已支持10余种国产硬件生态,包括昇腾、神威超算、海光DCU、海飞科、沐曦曦云、算能科技、天数智芯、寒武纪、摩尔线程等。“总体而言,智谱AI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但要实现长期盈利仍需要持续努力和市场验证。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是不确定的,但通过不断创新和适应,该公司有机会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并实现可持续增长。” 张孝荣说。
  • 科学仪器商业化并非“救命稻草”
    &diams 张林   科学仪器设备的研制与创新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特别是在高精尖,或量大面广且具有市场效益的仪器设备领域,以及必须替代进口的社会急需领域。然而恰恰是在这些重要领域,国产科学仪器自主创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完整的科学仪器创新过程应该是一个&ldquo 用&mdash 造&mdash 用&mdash 造&rdquo 不断重复的过程,这也是科学仪器的本质特征。但在现有的科研及产业环境下,这样的循环体系还很难建立起来。   在国外,科学仪器制造企业通常会&ldquo 依附&rdquo 于大学、科研机构,通过搜罗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和他们的一些虽不成熟却具有应用价值的半成品,加以创制、完善,以充实、更新自己的产品体系,以便稳居科学研究领域的技术设备优势地位 或者敏锐把握市场趋势性需求并反馈给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鼓励他们开发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需求的产品。无论哪一种发展模式,从&ldquo 用&rdquo 到&ldquo 造&rdquo 的不断反复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大学、科研机构自然地成为科学仪器创制的源头,企业则负责制造环节创新与质量控制。   科学仪器主要是由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它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科研需求、引领新的科学工作。但我国的情况是&ldquo 造用分开&rdquo ,国家投钱,科研单位研发、企业制造,科研与制造相互割裂,而不是互为引领。   事实上,在部分高校,自己掏钱、凭着兴趣鼓捣科研仪器的人大有人在。这些老师往往有较充裕的业余时间,有学生帮忙,而且他的工作本身和仪器研发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这种纯兴趣的活动和商业的联系非常小,很多情况下走不到成果转化的阶段。   即使出了成果,不少老师倾向于把成果一卖了之,这样虽然避免了转化期的种种瓜葛,但这种半成熟的成果往往因此失去了生命力。   科学仪器市场需求小,但利润较为可观,可能卖一台仪器的利润就够生存几年。这种模式相对比较容易成功,却要承担创业的巨大风险,这让很多老师倒在成功的途中。   据不完全统计,&ldquo 十一五&rdquo 以来我国启动的部分科学仪器自主研制相关重大项目或专项国拨投入超过13亿元。高端仪器是科学仪器行业中领军的部分,没有这样的大工程、大项目存在,就不会有整个仪器行业金字塔的底部。市场的土壤,或者说市场性需求任何国家都有,但如果没有大的科学仪器工程、项目做支撑,这个市场将不会长久发展。美国、欧洲的科学仪器行业非常发达,背后都有国家科学计划的支持。   科学仪器不是商业化能够完全操纵的,科学意义和市场有时没有太大关系。同时,国家需要把它上升到准军工行业的高度,继续加大对科学仪器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撑,并进一步鼓励企业参与创新,因为从&ldquo 中国制造&rdquo 到&ldquo 中国创造&rdquo 的转变,企业依然是核心力量。
  • 国产基因测序仪商业化多点开花,齐碳科技完成7亿元C轮融资
    近日,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碳科技”)宣布完成7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美团领投,华盖资本管理的首都大健康基金、博远资本持续追加投资。据了解,这是今年国内一级市场上生命科学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成立于2016年的齐碳科技,是我国首家自主研发出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并率先开启商业化的企业。扎实的技术积累、多样化的产品矩阵和领先的商业化进程,使其始终受到资本关注。齐碳科技表示,本次融资后,公司将紧贴市场需求,持续完善产品矩阵,加速推出中、高通量测序平台;同时也将拓展更多元的应用场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商业化版图。寒冬下获资本青睐 根据IT桔子的数据,截至12月,基因测序行业2022年总共完成的融资只有49起。而这一数据在过去的2016-2021年分别是105起、97起、109起、79起、100起、110起。不难看出,基因测序行业融资已于今年进入收缩期。在此情况下,7亿元C轮融资的顺利完成,让齐碳科技成为穿越资本寒冬的一匹黑马。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胡庚博士表示,得益于快速的市场拓展及领先的商业化进程,公司顺利完成此轮融资。作为领投方,美团表示,在国产纳米孔测序平台中,齐碳科技的商业化进程处于领先位置。基因测序技术是探索生命科学前沿的核心技术之一,基因测序市场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创新迭代的过程中,能够全面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并快速投向市场的企业,无疑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行业人士则表示,经过几年快速发展,我国纳米孔基因测序行业上游已初具竞争格局:绝大多数企业还没跑通技术,个别企业进入商业化机型研发阶段,而能实现量产、正式迈入商业化的设备厂商,只有齐碳科技这一家。放眼全球,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商业化战场上,目前也仅有两家企业对垒,一家是英国的企业,另一家便是齐碳。穿越“量产无人区” 在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谢丹看来,作为国产纳米孔测序技术开拓者,齐碳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前几年埋头技术,穿越“科研无人区”,最近两年则朝着“量产无人区”挺进。基因测序仪研发难,量产更难,这是行业共识。“一台基因测序仪的量产,需要解决的难题,不光是如何将高精尖的零部件生产制造出来,还要实现将所有零部件集成为一台可稳定运行、高度可重复、且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精密仪器,这考验的是一家企业的综合实力。”齐碳科技生产部门负责人表示。齐碳科技生产人员进行装机测试要做到这一点,人才是核心。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的研发与量产,横跨蛋白工程、流体芯片、电子电路、算法等多个细分学科,国内几乎没有具备产业化经验的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齐碳科技聚集多学科人才自主培养,在研发和量产测试的实践中不断融合,最终打造出一支有产业化能力与经验的团队。目前齐碳科技员工270余人,75%以上为技术研发人员,超过半数员工拥有硕博学历。除了人才储备优势,齐碳科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总投资近2亿元,耗时大半年时间,齐碳科技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建成国内首个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可年产测序仪2000台,配套检测试剂、芯片100万套。 商业化成行业发展新引擎 2022年是齐碳的商业化元年。谢丹表示,目前,基因测序行业发展引擎已经从上游技术突破转移到产业化能力上,技术研发只有经历市场洗礼与考验,才能真正释放出现实生产力。自从启动国产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商业化以来,齐碳科技上下多措并举,在人才吸纳、团队融合、市场拓展、产品迭代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确保商业化顺利推进。据了解,目前已有上百家机构用户使用齐碳QNome测序平台,涵盖国内领先的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疾控中心等,应用领域包括病原体研究、动物疫病防治、分子育种、司法刑侦、公共卫生防疫等。 实验人员使用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3841hex进行测序商业化过程中,供应链和专利是最容易被国外企业卡脖子的环节。因此,齐碳科技坚持锻造全国产供应链。对于最核心、技术水平最高的生物芯片,齐碳选择了一条最难的道路,从芯片基底到涂膜嵌孔全部自研自产。同时,针对其他零部件,齐碳科技从一开始便坚持最大化使用国产原材料和国产生产设备。目前,齐碳科技已经实现95%以上的供应链国产化。专利方面,齐碳科技突破海外专利封锁,在孔蛋白、控速蛋白、流体芯片、电子电路、算法等核心技术上,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完善的国内外专利布局,已形成知识产权成果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超百项。据BCC Research数据,2021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约为157.22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这一数据为15.9亿美元。预测到2026年,中国基因测序市场将增长至42.3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6%,其中,上游设备耗材是产业链最核心、话语权最强的环节。根据 Markets and Markets 统计数据,全球基因测序设备与耗材市场2021年市场规模约为58.16亿美元,2021-2030年CAGR为17.4%;中国2021年基因测序设备与耗材市场规模约为65.14亿元,2021-2030 年 CAGR 为 18.7%。不仅市场前景广阔,国家政策的支持引导力度也在加大。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到,要加快发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推动以单分子测序为标志的新一代测序技术创新,自此,新一代基因测序仪研发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伴随基因测序技术创新发展与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基因测序已经成为支撑前沿生命科学研究、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基石。为了更好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谢丹表示,2023年,齐碳科技将推出中通量测序平台及多个配套产品,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测序解决方案。
  • 我国首例克隆猫诞生 宠物克隆已经商业化
    p    strong 我国首例克隆猫诞生 /strong br/ /p p   38万克隆一只狗狗,你们愿意吗? /p p   看到眼前有一只一模一样的狗子,是会勾起对狗子的无限眷念,还是可以填补思念代替陪伴? /p p   日前,北京希诺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宣布,我国首例自主培育的克隆猫诞生。经过4只代孕猫的孕育,成功生产1只克隆猫。这只猫取名“大蒜”,于今年7月21 日经代孕猫自然分娩出生,小猫目前健康状况良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bd44553-b4bb-4283-b5e6-fe11a51ab3fb.jpg" title=" 大蒜.jpg" alt=" 大蒜.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克隆猫“大蒜” /p p   基因科技改变生活。23年前,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开始,克隆技术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去年第一只灵长类动物猕猴的成功克隆,到现在资本开始进入宠物克隆市场,公众对于克隆的讨论趋于白热化,克隆到底是什么? /p p    strong 克隆到底是什么? /strong /p p   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意义的克隆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的个体或种群。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52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ea68563-a87b-444c-8435-e27dcdc54fcc.jpg" title=" 多利.jpg" alt=" 多利.jpg" width=" 400" height=" 52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多利”克隆过程 /p p   “大蒜”的孕育过程跟多利类似,通俗来讲就是取到宠物身体样本的细胞核,放入到另一位“捐赠”者的去核卵细胞中,通过电脉冲刺激使之体外融合,并发育成胚胎。最后将此胚胎放入到另外一只代孕猫体内。经过两个月左右时间发育,代孕猫就可以生出一只遗传物质跟爱宠一模一样的小猫。这样一来,“大蒜”就有3个妈妈,而没有爸爸。 /p p    strong 宠物克隆已经不是新奇事 /strong /p p   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会长李健熙的宠物博美犬“本吉”就是经过克隆诞生的。据悉,李健熙的宠物狗“本吉”是纯种雄性博美犬。2009年,“本吉”以16岁的“高龄”去世后,李健熙把“本吉”的肌肉组织交给了韩国忠南大学动物资源生命科学学科金珉奎教授。金珉奎研究小组对“本吉”的体细胞进行培养,并于2010年第一次成功克隆出一对双胞胎宠物狗“本吉2号”和“本吉3号”。2017年,金珉奎小组和韩国生命科学企业“美迪克隆”再次成功克隆了李健熙的宠物狗“本吉4号”。 /p p    strong 38万克隆一只宠物狗 宠物克隆已经商业化! /strong /p p   小编从京东和淘宝上搜索,均能够搜到“克隆宠物”相关服务,页面标价500-15000不等。和客服沟通后了解到,克隆一只狗需要38万,页面标价仅为基因保存和上门取样费用。客服表示从启动到交付一共需要10个月,克隆期间如果失败,工作人员会马上启动第二轮克隆,每组克隆同时有两只代孕犬代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3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587486c-6e72-43fb-93b9-08b3300c0c15.jpg" title=" 宠物服务.jpg" alt=" 宠物服务.jpg" width=" 600" height=" 23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京东上克隆宠物的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48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106abba-4bfc-4739-b001-5fd35e1f2d46.jpg" title=" 123.png" alt=" 123.png" width=" 400" height=" 48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某公司的宠物克隆宣传单 /p p   克隆“大蒜”的希诺古公司称,目前已经接到七八个克隆猫的商业订单。宠物克隆已经开始商业化。 /p p   主人想要找回爱宠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宠物克隆技术已经成熟了吗?在各种动物保护法规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就推崇克隆犬商业化,这样真的好吗? /p p   另一方面,38万克隆狗狗,这个过程平均需要5-6只代孕犬。得到一只成功的克隆犬背后,那些失败的克隆犬以及不断繁殖的代孕犬又会何去何从呢? /p
  • 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获批 复星医药获独家商业化权利
    7月25日,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真实生物”)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病毒肺炎适应症注册申请。发布III期临床数据之后仅10天就获批,在业内并不多见。  药监局公告指出,2021年7月20日,国家药监局已附条件批准阿兹夫定与其他逆转录酶抑制剂联用治疗高病毒载量的成年HIV-1感染患者。此次为附条件批准新增适应症,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  “国家药监局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的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上述公告称。  公开资料显示,用于治疗艾滋病的阿兹夫定当前的售价约为每毫克26元,按照治疗新冠每天5毫克的用量计算,7天一个疗程共910元左右。而阿兹夫定在国内的唯一对手、今年年初进入中国市场的辉瑞Paxlovid一个疗程价格约为2300元人民币。  真实生物几乎同时将阿兹夫定的商业化权利交给了复星医药( 600196.SH ,2196.HK)。获批当晚,复星医药公告,公司与真实生物就推进双方联合开发并由复星医药产业独家商业化阿兹夫定等事宜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复星医药产业享有合作产品的独家商业化权利。飞速获批  真实生物在7月15日公布了阿兹夫定片治疗新冠肺炎适应症注册III期临床试验结果。仅10天过后,治疗新冠肺炎适应症的申请获批。  阿兹夫定由常俊标团队、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研发,中国医学科学院负责其药理、药效和药代研究。  现任郑州大学副校长的常俊标,从2004年开始就带领团队研发抗艾滋病药物,并在2012年得到真实生物投资,阿兹夫定治疗艾滋病适应症在2021年7月获批。新冠疫情暴发后,常俊标团队发现阿兹夫定具有广谱性,尤其是针对RNA病毒,通过临床试验发现其对新冠肺炎有疗效。  阿兹夫定靶向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通过诱导错误突变的产生,抑制新冠病毒的复制,原理与君实生物的VV116、默沙东的Molnupiravir接近。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介绍,阿兹夫定可以“标本兼治”,抑制新冠病毒的RdRp功能是治标,清除胸腺里的病毒并保护免疫系统是治本。  2022年4月1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在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称,新冠患者口服阿兹夫定后3-4天核酸转阴,平均用药时间6-7天,平均9天出院,且对重症与轻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相似。  蒋建东随后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在体外实验中阿兹夫定的药效远不如另一种用于抗新冠肺炎的新药瑞德西韦,但是在新冠肺炎患者体内,阿兹夫定比瑞德西韦报道的药效要好,阿兹夫定对轻症、重症患者疗效相当,且不受其他治疗影响。  常俊标称,从临床效果来看,阿兹夫定对一些危重症的病人有非常好的疗效,针对不同的新冠肺炎病毒变异株,阿兹夫定具有用量小、治疗效果好、病毒下降速度快的特点。  7月15日,真实生物共公布了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并称阿兹夫定可以显著缩短中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提高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比例,达到临床优效结果。不过,由于真实生物公开的数据十分有限,业内对其临床结果仍有疑问,导致“阿兹夫定概念股”大幅下调。(详见财新网报道《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提交上市申请 试验设计争议重重》)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新,“附条件批准”很灵活,真实生物还需要收集真实世界的使用数据,并继续补充,若补充的材料不理想药监局还可以撤回批文。该人士还称,本次申请属于新增适应症,或缩短了审批时间。复星首付1亿元获商业化独家权益  真实生物左手拿到批文,右手已经将阿兹夫定商业化权利卖出。  复星医药在公告中指出,与真实生物合作的商业化包括经销、进口、出口、销售、推广等行为,合作领域包括新冠病毒、艾滋病治疗及预防领域,拟合作地区为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以及全球地区(俄罗斯、乌克兰、巴西及其他南美洲国家和地区除外)。  复星医药首席执行官文德镛称,希望充分利用复星医药多年积累的创新能力、商业化能力以及国际化优势,将阿兹夫定片这款中国自主创新研发的小分子口服药带给全球更多患者,切实满足一线临床用药需求,助力疫情防控。  复星医药提示,阿兹夫定在境外尚未开展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注册、生产、销售等还须得到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  在药物开发、临床试验、生产供应等方面,复星医药和真实生物作出多项约定。  收益分成上,复星医药和真实生物在国内销售的毛利依销售渠道不同,按50%:50%或55%:45%的比例分配。  临床试验上,复星医药负责在国内开展附条件批准后的临床试验,并承担相应的费用。在国外,双方将协作开展临床前工艺、生产、质量方面的研究,复星医药负责临床试验和注册报批等事宜并承担费用。  生产上,真实生物负责阿兹夫定在国内的生产和供应,在国外则优先委托复星医药生产,由真实生物提供原料药。此前,华润双鹤( 600062.SH )和奥翔药业( 603229.SH )曾与真实生物签署加工生产协议。4月26日,新华制药公告,真实生物同意新华制药为阿兹夫定等产品在中国及经双方同意的其他国家的产品生产商和经销商。  对于复星医药和新华制药在阿兹夫定的商业化上如何安排,真实生物方面截至发稿暂未回复财新记者的咨询。  按照协议,复星医药应向真实生物支付1亿元人民币首付款,作为开展后续合作的前提条件。复星医药在完成尽调后,再向真实生物支付3.995亿元。在尽调之后,如果境外开发和商业化可行,双方将再签订补充协议,复星医药则需再向真实生物支付3亿元。  复星医药还称,公司和真实生物还有意商讨其他潜在的战略合作机会,包括进一步磋商复星医药直接或间接投资真实生物股权。  业内人士称,真实生物选择与复星医药合作,可能是考虑后者拥有较为成熟的国际化销售渠道和新冠药物生产能力。2022年1月及3月,复星医药先后获MPP授权生产并在全球约定的中低收入国家销售默沙东及辉瑞新冠治疗原料药和成品药。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国内疫情形势缓和,感染人数远低于国外,当前新冠口服药在国内的市场体量相当有限。  另据真实生物披露,截至2021年12月31日,真实生物的总资产为1.4亿元人民币,所有者权益约为-1.7万元。2021年,真实生物实现营业收入约397万元,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17亿元。
  • 牛津仪器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合作推进量子技术商业化进程
    2021年1月21日,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宣布,将使用牛津仪器公司(Oxford Instruments)的新一代无液氦稀释制冷平台Proteox来加速英国量子计算商业化研究。去年4月,Innovate UK向一个由四家公司和两所大学组成的强大量子科技联盟授予七百万英镑的政府拨款,旨在加速推进超导量子技术商业化。该联盟由牛津量子电路公司(Oxford Quantum Circuits)牵头,牛津仪器纳米科学部和等离子体部、英国SeeQC公司、开尔文纳米技术公司(Kelvin Nanotechnology)、格拉斯哥大学和伦敦皇家霍洛威大学(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合作,将超导量子器件的设计、制造和测试产业化,计划通过完善低温测量、超导器件制备、量子计算和量子器件销售,实现多重商业模式。格拉斯哥大学量子电路课题组负责人Martin Weides教授评论说:“我们实验室很高兴能启用牛津仪器最新的Proteox稀释制冷平台。牛津仪器是我们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正如今天声明强调,我们的合作将对未来量子计算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Proteox的设计考虑到了大规模量子计算的需求。通过使用其二级插件技术,我们能够轻松地表征和开发用于量子计算的集成芯片和组件。”牛津仪器纳米科学部总经理Stuart Woods针对此次合作评论说:“今天的声明表明了牛津仪器公司在量子科技发展中承担的主要角色。凭借我们60年的仪器生产和全球服务支持经验,我们正在加速量子科技的商业化进程,并且从中发掘为我们全球的客户创造价值的新途径。”Proteox是新一代模块化的无液氦稀释制冷机,它为凝聚态物理实验和量子计算产业化提供极低温实验环境。Proteox的二级插件可定制且易更换,可以支持多个用户和各种不同引线配置的实验之间快速切换。关于牛津仪器纳米科学部 (Oxford Instruments Nanoscience)作为牛津仪器集团公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牛津仪器纳米科学部拥有有超过六十年的超导磁体和极低温制冷设备的研发和制造经验,牛津仪器纳米科学部始终致力于为量子技术,新材料表征和新物性测量等研究提供先进的一体化的极低温和强磁场测量解决方案。关于格拉斯哥大学量子电路课题组 (Glasgow’s Quantum Circuit group)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量子电路课题组研究负责人是Martin Weides 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相干纳米电子学,重点是量子自旋电子学、混合量子比特系统和量子计算、超导量子电路的模拟和传感。课题组网页:https://www.gla.ac.uk/schools/engineering/research/divisions/ene/researchthemes/micronanotechnology/quantumcircuits/
  • 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3D生物打印机在澳大利亚问世
    一家创新型澳大利亚公司Organov, Inc和位于墨尔本的Invetech Pty Ltd公司合作,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3D生物打印机,实现了医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并因此而获得了近日联邦政府AusIndustry颁发的工程创新奖。   这项研究成果包括由机器手控制的精准打印头和一台计算机控制激光校准系统,能够根据需要打印人体组织三维图形,有助于进行生物组织结构重组和器官移植,对于国家经济和研发活动本身潜在的贡献是巨大的。它的成功显示了创新的力量和它对人类生活现实影响的能力。   事实上,从事生物组织工程的工程师们数十年来的努力已超越了以简单细胞结构创造三维器官的工作。他们用了9个月时间联合攻关解决工程领域新的挑战,设计、开发、制造和发送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3D生物打印机。   联邦创新、工业与科研部长金卡尔说,澳大利亚有世界水平的科研和极具创造性与智慧的公司,这二者将是一种有效的结合。澳大利亚政府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加大对这种优势的投入,而驱动创新来确保澳大利亚的长期繁荣。
  • 基因检测商业化 从产前筛查到肿瘤检测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13px" title=" 201509221050132014.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09/noimg/a3dccd34-842d-4698-a962-0eb8bd13c202.jpg" width=" 500" height=" 313" / /p p   “目前无创产前筛查的市场渗透只有百分之二到三,而正常情况下,一款成熟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应当在20%~30%,这也就是说,它还有十倍的市场空间,从这个角度看,无创检测才刚刚起步。”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的高特佳投资集团董事长蔡达建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p p    strong 中国版“精准医疗”正在加速兑现落地 /strong /p p   从刚结束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到正在酝酿编制完成的医疗服务行业“十三五”规划,肿瘤个体化治疗、基因检测等各类精准医学项目再次被提上议程,业内人士预计,在未来的两个月时间里,中国版的“精准医学”有望再次迎来“政策红包雨”。 /p p    strong 新技术来了 不代表老的技术就得走 /strong /p p   但在业界,基因检测相关企业的突然爆发却让市场产生了怀疑:在很多公司,仿佛只要买台机器,就可以进行基因检测的业务,成本、进入门槛似乎都很低,而且,正在面临恶性竞争。 /p p   “检测行业相关的市场规模现在仍在动态变化,从第三方来看,独立于医院以外的检测业务,市场还没有特别大,大约100多个亿的市场规模,主要是承接一些医院做不了的特检项目。”蔡达建告知记者,目前全国检测市场的规模大约在千亿元人民币,其中,来自三甲医院的业务占据了绝大部分。 /p p   “对于我们产业投资而言,与检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现在都会关注。有一些前沿的企业,我们需要关注,这可能是未来的趋势,但是一些传统的检测项目,我们也会投,因为它的市场覆盖率会很大。”蔡达建补充。 /p p   牛市的时候,投资者爱好“风口上的高大上项目”,有概念支撑,二级市场变现会很快 但当股市暴跌,投资者会发现,还是赚钱的项目实在。 /p p   “这个新兴市场有些被夸大,目前市场上用得最多的还是免疫手段和生化手段,分子基因诊断还是未来的东西,产业还有一个推高的过程,有了新的技术不代表老的就会被淘汰,这里有一个成本的问题。”蔡达建对记者说。 /p p    strong 下一个爆发点 /strong /p p   作为首个基因检测放开的具体项目,无创产前筛查从几千个基因检测项目中脱颖而出,最先实现了商业化。 /p p   无创DNA产前筛查,即在孕妇特定孕周期间抽取其3至5毫升的外周静脉血,利用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对血浆中的游离DNA片段进行测序,判断出胎儿发生相关染色体疾病的风险。在今年1月,国家卫计委公布了第一批109家可以进行无创产前筛查的临床试点机构名单,由于可以提前预知胎儿状况,这一试点放开后立即被市场点燃。 /p p   在目前,市场承接量最大的检测企业是华大基因、贝瑞和康以及安诺优达,获得了卫计委“牌照”的医院在抽取孕妇血液后会送到这些检验机构进行基因检测,检验机构出报告,之后与医院进行利润分成,在市场上,做一次这样的无创产前检测,费用约在2500元。 /p p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进入无创产前筛查的行列,低成本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如果只有一家做,是不能成为市场的。”安诺优达首席运营官梁峻彬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p p   “但是市场的格局还远远未定,其实还有很多获得国家牌照的医院的力量还没有爆发出来,所以尽管很多企业在做,也有巨头企业,但是市场格局还远远未定。”梁峻彬对记者表示。 /p p   对于检测企业来说,最有诱惑的还远不是无创产前筛查。记者注意到,在去年的全国肿瘤大会上,精准医疗还鲜被提及,但在今年,同样的大会,精准医疗的相关议题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p p   “肿瘤的基因检测市场是无创的5到10倍。”梁峻彬告知记者,“尤其是在药物这一块,靶向药物要想发挥作用在使用前就必须进行基因检测,而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国际上生产的靶向药物正变得越来越多。” /p
  • 东西分析向清华科博捐赠一台国内首批商业化气质联用仪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5月15日下午,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历史科学仪器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教授邢志,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杰,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吴岩,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顾好粮,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出席活动并发表讲话。捐赠仪式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刘年凯主持。本次捐赠的仪器为一台国内首批商业化气质联用仪——3100型气-质联用仪。捐赠现场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教授 邢志 致辞邢志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质谱仪的历史发展,表示近二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质谱仪的国产替代化,已在研发方面取得一些重要进展。其中,东西分析仪器公司研发的3100型气-质联用仪现了国产质谱仪器从“无”到“有”的突破,在我国高端分析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杰 致辞3100型气-质联用仪作为国内首台商业化气质联用仪,由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西分析”)在2006年推出。张杰表示,这款质谱仪不仅实现了一代人的“质谱梦”,更承载着一个曲折而又美丽的故事。1997年,东西分析仪器公司创始人之一李选培先生就初步设想自主研发质谱仪,并起草了3000型质谱仪的设计任务书。2002年,东西分析仪器公司正式组建研发团队,开始该仪器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历时9年,最终生产出国内首台商业化质谱仪——3100型气-质联用仪。另外,她特别向国产质谱仪的首位客户——厦门大学的林翔云教授和厦门牡丹香化实业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她也真诚感谢为“质谱梦”倾注心血的朱良漪老先生、总设计师李选培先生、项目负责人王志斌高工以及建海鹏工程师等。东西分析将继续砥砺前行,致力于追赶并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全力打造中国一流品牌,为中国科学分析仪器行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坚实的力量。李选培先生(仪器信息网摄于2010年)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吴岩 介绍项目吴岩介绍了东西分析的发展历程。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至今已逐步形成了包括色谱、光谱、质谱、在线快速检测仪器以及专业仪器等在内的基本产品系列。公司于2013年收购合并了GBC Scientific Equipment Pty Ltd,目前在中国、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设有现代化的生产基地,在全球多个国家设有办事服务机构。此外,吴岩还详细介绍了3100型气-质联用仪的研发历程,并展示了当年研发人员的珍贵手稿。 研发人员手稿(左)和研发历程(右)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顾好粮随后,东西分析的技术总监顾好粮分享了当年的研发经历与感悟。他坦言,最初对质谱仪的国产化持有怀疑态度,但进入东西分析后,他发现3100型气-质联用仪的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是自主研发的成果。从硬件开发到应用,再到仪器和四极杆的组装,每一步都离不开付本亮、刘更涛和杜江辉等工程师的攻坚克难,以及背后顾问团队的专业指导。这种坚韧与执着是3100型气-质联用仪成功生产的关键所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科学史系主任 吴国盛 总结发言吴国盛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东西分析的捐赠表示感谢。他介绍到,历史科学仪器的收藏展览在国内往往被忽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家收藏型、研究性的综合类科学博物馆,其建设可以弥补这一空白。在后续发展中,科学博物馆将立足清华,面向中国,收藏、研究我国科学和工业发展所获得的突破和成果,在推进科学仪器史等科技史学科发展的同时,为国家科学博物馆的建设打好前站。最后,吴国盛再次对东西分析的捐赠表达感谢,并希望后续能够开展更多合作,将这份事业共同推进下去。随后,吴国盛和张杰共同揭幕3100型气-质联用仪。吴国盛向张杰颁发捐赠证书,在场嘉宾合影留念,并围绕这台3100型气-质联用仪展开了热烈讨论。参加本次捐赠仪式的还有当年参与3100型气-质联用仪研发的刘更涛、付本亮、杜辉江三位工程师,仪器信息网编辑部运营经理于潇雨,清华大学学博物馆事业发展部主管范爱红老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助理、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王哲然老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孟洁老师等。仪器信息网热烈祝贺清华科学博物馆与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达成此次捐赠,也很荣幸能够联合多方促成此次仪器捐赠。仪器信息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促进仪器厂商对清华科学博物馆的捐赠,并希望未来有更多珍贵的、有价值的国产科学仪器能够在清华科学博物馆展出。欢迎广大科学仪器企业或实验室积极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捐赠科学仪器设备及文献类藏品,捐赠联系人微信:
  • 达普生物完成亿元级 B1 轮融资,加速全球商业化拓展
    近日,达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达普生物)宣布已完成亿元级 B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鲁信创投领投,拙朴投资、广州金控基金、道合科技投资、深圳辰沐云科技跟投。此次融资资金将用于达普生物自主研发的多款液滴微流控平台的全球商业化拓展,打造全球领失的生命科学仪器工具平台。达普生物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于2018年创立,致力于提供世界领先的生命科学工具,是中国液滴微流控领军企业。公司在深圳、嘉兴两地设有研发与生产中心,研发团队近百人,聚焦于将液滴微流控技术应用于生物医药与精准医学领域,致力于成为集微流控芯片、仪器、试剂的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已商业化多款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的科学仪器,包括微流控高通量筛选系统(CytoSpark Sorting System)、星海单细胞测序建库系统(Galaxy Single Cell Analysis System)、星云数字PCR系统(Nebula dPCR System)和单囊泡分析系统(Exosta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nalysis System)等,可应用于抗体筛选、酶进化、合成生物学、高通量药物筛选、癌症研究、癌症早期筛查、靶向治疗、无创产前诊断、病毒定量和生物制品质检等领域。目前已服务超过100家国内头部生物医药、科研服务商与IVD企业,在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实现了多个第一,在业内获得广泛的认可。微液滴高通量技术可在数分钟内构建近千万的皮升级微液滴反应单元,并在单轮实验中完成千万级微液滴反应单元的筛选。相比于常见实验室自动化中微升级孔板式的方式,其可极大程度突破筛选通量的限制,缩短周期,节约成本,为通量需求迫切的抗体开发、微生物筛选等领域带来突破。达普生物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精心打磨研发的 CSP 高通量功能性细胞筛选系统,集成液滴生成、荧光检测、介电泳分选及单细胞打印等技术,可在一天内完成百万级别单B细胞功能性筛选,加速抗体开发进程。MSP 高通量微生物筛选平台在荧光检测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引入吸光度检测与液滴微注入技术,单次实验中可帮助用户完成 107 库容量微生物及低至 1‰ 阳性的筛选,相对传统筛选方法提速 4000 倍以上,试剂成本降至传统百万分之一。达普生物微流控高通量筛选颠覆性改变了抗体开发与微生物筛选思路,为客户解决通量、周期、成本等核心问题,目前已经在多家头部药企、AI 制药、CXO 与合成生物学企业落地,开启高通量筛选的全新赛道。微液滴编码与定量技术能在数分钟实现成千上百万的微液滴反应单元的高通量编码,并快速检测每个微液滴反应单元中细胞/核酸信息,使得单细胞与单分子水平的高通量分析成为可能,彻底革新传统bulk分析思路。基于自主研发的凝胶编码微球技术,达普生物于2022年正式推出星海单细胞建库测序系统及Starscope生信分析软件,实现了海量单细胞数据的快速获取与解读。帮助客户快速构建细胞图谱,以探索疾病标志物发现、药物靶点发现、耐药性机制等领域研究。例如对肿瘤样本的单细胞测序,可揭示特定疾病状态下细胞类型、基因表达模式以及分子通路变化,从而帮助科研工作者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开启精准医疗真正的人性化时代。在单分子领域,利用微液滴技术快速将单分子包裹至液滴中,可精准灵敏地定量目的核酸、蛋白以及纳米颗粒的含量,这些一直是生命科学的重要课题。例如外泌体检测领域,达普生物推出了ExoStar单囊泡分析系统,可对外泌体不同亚群精确定量,为早筛早诊领域提供个体化诊疗方案。此外,在细胞和基因疗法、mRNA疫苗等应用领域,基于该液滴定量系统的绝对定量优势,可助力客户快速建立制剂滴度、宿主DNA残留、mRNA包封率与空壳率等质控标准流程。作为立足于本土的生命科学仪器企业,公司从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打造集仪器、试剂、微流控芯片智造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生命科学与智能智造的深度整合,使得达普生物多管线产品齐头并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推出了多个产品管线。高效的研发能力与完善的制造体系,也吸引了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纷至沓来。在今年9月,药明康德推出的全球首个自动化 DEL 筛选仪 DELman,达普生物全程参与了该仪器与微流控卡盒的研发与生产,助力药明康德将DEL技术迅速转化为标准化的科学仪器,并为行业提供了创新小分子药物开发解决方案。自2022年商业化以来,达普生物上市的多款创新生命科学工具产品,凭借其优秀的性能和产品定位,在国内市场中获得了客户及业界各方的认可。目前客户群体囊括了国内头部制药及生物技术企业、高校、研究所、医院等科研机构。随着产品方案逐渐打磨成熟,达普生物也在启动海外市场的部署。在新的时代中,中国的生命科学仪器需要有全球领先的竞争力,在全球化市场中争得立足之地,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达普生物创始人许潇楠博士表示:感谢投资方的信任与支持,在资本寒冬中的坚定出手也是对达普创业使命和发展的认可。本轮融资将会是达普生物加速发展的新起点,我们将重点加速商业化推广,布局全球市场,洞察行业与应用趋势,与合作伙伴协同创新,打造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工具平台。同时,持续基于微流控技术开发新的技术平台与应用,致力于将上游工具应用于药物开发、微生物育种、质控分析、科学发现、临床检测等领域,在生物产业链中发挥自身的价值。鲁信创投副总经理邱方表示:生命科学是鲁信创投重点布局的赛道。达普生物拥有液滴微流控核心技术平台并成功实现商业化,产品应用前景广阔,在多个场景下为独家产品。鲁信创投一直秉承与创业企业共成长的投资理念,我们希望与达普生物及其他被投企业一起,共同建设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生态。拙朴投资表示:生命科学仪器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中国投入的不断加大、风险投资对该领域的持续关注、科学家的回流,中国生命科学产业逐渐迎来春天。液滴微流控技术技术,可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达普生物依托于港科大雄厚的技术实力,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底层技术以及产业化落地,推出多款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的设备平台、耗材及试剂,同时也做到了微流控芯片等重要工程零部件的量产,为下游客户做到真正的降本增效!拙朴投资非常看好达普生物高效的研发能力和未来的增长潜力。此次投资后,拙朴投资也将充分整合资源,持续赋能达普生物,助力达普生物成为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仪器工具平台。广州金控基金表示:广州金控基金非常重视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布局,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生命科学仪器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国产替代趋势明显,目前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的拐点,达普生物掌握领先的液滴微流控技术,是该细分领域第一梯队的企业,未来增长可期。此外,达普生物也是广州金控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达安基因产业链上的重要供应商,广州金控基金在本轮投资完成之后,将会从产业方面进行深度赋能,助力企业进一步打开市场。道合科技投资表示:道合科技投资深耕智慧医疗领域投资,始终关注生命科学仪器的创新发展,坚定看好达普生物团队。达普生物团队在液滴微流控技术这一前沿领域表现出卓越的产品定义和研发能力。他们不仅开发出了高通量筛选、单细胞建库、数字 PCR 等多样化的产品矩阵,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新产品有效解决了生命科学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和显著的先发优势。目前,达普生物的产品在医疗行业内已经获得了众多知名企业的验证和认可,这不仅是对他们技术实力的肯定,也预示着他们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我们坚信,液滴微流控技术的创新,未来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巨大价值。我们对达普生物的未来充满期待,相信他们将成为生命科学仪器领域的领先企业,并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作出贡献。辰沐云科技表示:辰沐云科技着重关注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的发展,立足于把先进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产业的实际场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达普生物作为国内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创新公司,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发展液滴微流控等相关前沿医学技术,我们将助力其进一步打开市场,携手进步,共创未来。关于鲁信创投鲁信创投是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省内最大、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创投机构,是国内资本市场首家上市的创投机构(股票代码: 600783.SH)。成立20余年以来,管理运作各类基金已达4 余只,基金规模约200亿元,覆盖医疗健康、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产业,境内外上市公司40余家,在医疗健康领域先后投资了思路迪、硅基仿生、中科新生命、爱博泰克、唯迈医疗、美东汇成、英赛斯、荣昌生物等一批优秀企业。关于拙朴投资拙朴投资专注于早期投资,旗下管理多支人民币基金,得到上海市区各级引导基金的持续出资,以及开元国创、上海双创、熠美投资等母基金的出资支持。拙朴投资的代表投资案例有新环世物流、鸭嘴兽、积加 ERP、好慷在家、朗博特、饭乎、自然无界等。关于广州金控基金广州金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金控基金)是广州金控集团旗下核心的综合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平台,注册资本11亿元。广州金控基金根植广州,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布局投资业务,围绕产业链创新升级,已逐步构建科创母基金、国企创新基金、区级投资基金、城市更新基金、乡村振兴基金生命健康基金、硬科技基金等投资基金集群,同时借助广州金控集团全金融牌照的优势,为被投企业提供产业链整合、资本运作、政府资源赋能等全方位创新式金融综合服务。目前广州金控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480亿元,旗下基金群累计投资项目超1000,其中已上市企业超60家。关于道合科技投资道合科技投资创办于港澳大湾区,是一家聚焦全球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机构,重点投资于智慧医疗、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公司团队由全球科学家、长期价值投资者、企业家和创业者组成,执着于帮助科学家和世界级创业者实现产业理想。道合科技投资深耕人工智能和智慧医疗领域多年,具备深度的产业链沉淀及全球学术视野,在智能软硬件医疗机器人、体外诊断及精准医疗、外科手术工具、医疗服务等领域形成了一定投资布局。
  • 迪安答投资者问:凯莱谱临床质谱商业化推广情况良好
    近日,迪安诊断(300244)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投资者:董事长,您好!2022 年 3 月,贵司新一代高端国产临床质谱检测系统凯莱谱 CalQuant-S 正式发布,上述项目目前进展怎么样?增长是否符合预期?迪安诊断:尊敬的投资者,您好!凯莱谱CalQuant-S系统主要应用于医学检验,是为临床定量应用量身设计,主要用于对人体样本(如全血、血浆、血清、尿液)中的内源性物质(如维生素、激素)和外源性物质(如药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商业化推广情况良好,增长符合预期。谢谢!
  • 雪景科技推出全球首款无需制冷剂的商业化热调制器
    全二维气相色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C, or GC×GC)作为一种全新的色谱分离手段,具有分离能力强,峰容量大,定性有规律等优点。目前已经开始应用在石油化工、环境监测、天然产物分析、食品卫生、生物医药等行业,是复杂样品和痕量样品分析的强大武器。全二维色谱最核心的部件调制器可分为气流式调制器(flow modulator)和热调制器(thermal modulator)。相比气流式调制器,热调制器调制性能更加优异,而且可以直接连接质谱,是当前最主流的调制技术。市场上的热调制器普遍采用气流喷射调制方式,利用液氮或压缩空气以及热空气对色谱炉膛内的调制色谱柱进行冷却和加热,附属设备较多,运行和维护费用较高。加上居高不下的系统价格,使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目前仅限于一些高端实验室和较前沿的科研应用,难以向广大中低端用户和常规检测普及。  雪景科技经过多年的研发,成功推出了全球首款采用半导体制冷元件的商业化固态热调制器(SSM),使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彻底摆脱了液氮和其他制冷剂的使用。独特的机械和热管理设计保证了产品与目前主流热调制器相当的调制性能。其小巧的结构和方便的操作极大地简化了GC×GC技术的使用难度和运营成本。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用户可以方便地将该调制器安装到任意气相色谱平台上,配合专业的全二维色谱数据处理软件,将常规的一维气相色谱升级成全二维气相色谱系统,极大提高现有系统对复杂样品的分析能力。另外,由于该热调制器体积小巧能耗低,可以和其他在线式或者便携式色谱进行联用甚至集成,第一次实现全二维气相色谱在在线监测和野外分析中的应用,为我国日益增长的环境、食品和化工检测需求提供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固态热调制器  雪景科技是一家致力于推广和普及全二维气相色谱技术的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全二维气相色谱调制器、全二维色谱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全二维气相色谱系统构建和维护、应用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等。全二维气相色谱系统
  • 从科幻到人间,基因检测在中国的商业化
    汪建是谁?他今年61岁,头发略显花白,热爱户外运动,不管是爬山、上班还是出席大型论坛,他都穿着橄榄褐色户外款上衣搭配一条浅褐色长裤。  他还有一份很精确的个人说明书——在这个数据库里,不但保存了他的全基因组数据和干细胞,还连续记录了他十几年来的遗传信息、蛋白、微生物菌群、代谢、运动、营养、饮食等指标。在56岁时,汪建根据自己的基因图谱发现,他患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猝死的概率接近于零,就和几名登山者去了珠穆朗玛峰,并成功登顶。  对人体基因数据的利用在好莱坞大片中并不少见。1997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千钧一发》(Gattaca)中甚至想象了一个“基因决定命运”的未来世界。在那里,大部分人经过基因加工出生,而且一出生就会拥有一份基因检测报告,上面的一系列数据比如未来的身高、智商、患病概率甚至寿命,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回到现实,几十年来,科研机构和生物技术公司一直寻求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发现并记录神秘的致病基因,从而让预防和治愈癌症、老年痴呆和中风等成为可能。2005年,由美国率先提出、全球多个国家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但由于成本过高、检测过于耗时等原因,相关技术并未在商业医疗领域推广。最近5年,随着高通量测序(即可以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技术的出现,几乎每6个月基因检测就因检测效率增加一倍而成本下降一半。2014年1月,美国Illumina公司推出全球首个突破1000美元成本门槛的测序平台HiSeq X Ten。基因检测的普及随之加速。  当一些著名的面孔出现时,人们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2013年5月,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在《纽约时报》发表一篇名为My Medical Choice的专栏文章,接受预防性的双侧乳腺手术。其原因在于她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患乳腺癌概率高达87%,而手术可以将患癌概率降到不足5%。这个以性感著称的好莱坞明星的做法促使前往专业机构咨询问题和进行检测的人数大幅增加,被《时代》杂志称为“安吉丽娜效应”。“(移除乳房组织暂时做填充)的手术大概需要8个小时,你醒来时胸部满是导引管和扩展器, 感觉就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朱莉在文章中说。  在中国,基因测序行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测序服务领域。随着2012年第一款临床应用产品——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各个地方的推广,这个充斥着如RNA(核糖核酸)、碱基(分为A、T、C、G、U共5组)等专业术语的领域日渐火热。中国证券网的报道称,近3年来中国共有20万孕妇接受产前基因检测,市场规模约为人民币10亿元,粗略估计基因检测的中国市场规模未来将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而这也是一个技术难点和政策限制交织,还涉及伦理、隐私和生物安全等问题的领域。整个市场在政策方面经历了灰色地带和全面叫停,从2014年下半年才逐渐破冰。  今年1月,国家卫计委下发《关于产前诊断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被叫停近一年的临床应用的二代基因测序再次开闸——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和国家卫计委叫停了临床基因测序,原因是相关产品和技术并没有通过审批。3月11日,科技部牵头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中国精准医疗计划——2030年前,中国精准医疗将投入人民币600亿元。3月27日,第一批共109家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发布。  申银万国分析师谢伟玉预测,基因测序市场未来5年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其中中国增速最快,有望超过20%。民生证券发布的《二代基因测序:下一个百亿美元市场》报告认为,随着政策的逐渐开闸,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检测项目得到CFDA的认可。“未来的医疗发展之路,会从原来粗犷的、单一的、依赖于单个医生,以治疗疾病为目的走向变成更加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依赖大数据分析的以预防疾病为宗旨的新型模式,所有的变革和颠覆都离不开革命性的技术:二代基因测序。”  周代星亲历了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中美两个市场的关键时刻。1990年,预算高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一批生物科技公司因此备受美国资本市场青睐。Lynx Therapeutics就是其中之一。但2002年周代星加入 Lynx Therapeutics任生物信息部主管时,由于测序仪研发技术进入瓶颈期,公司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当美国国家基因组研究院提出新目标——把全基因组测序成本从当时的2000万美元降至1万美元,全球仅有的几家掌握基因测序技术的公司开始进入为技术疯狂的时期。2005年1月, Lynx Therapeutics与Solexa合并 2006年9月,Solexa在美国新奥尔良举办的人类遗传学大会上正式宣布Genome Analyzer研发成功——这种仪器能够更快速、更低价地测量海量DNA数据。“这意味着基因测序又要进入另一个阶段。”周代星回忆说,“会上每个人都很兴奋,甚至有人拿着支票问什么时候能把机器运到实验室去。”  2007年1月,Solexa被Illumina收购,周代星以Illumina公司亚太区测序市场销售总监身份来中国,想把产品卖进新市场。但他在这里没有感受到同样的兴奋。他想方设法接触了50多家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但绝大多数机构都不感兴趣,只有华大基因最终和他敲定了意向。“当时华大基因也还在研究一代测序,但已经敏锐地捕捉到新技术的前景。”周代星回忆。  总部位于深圳的华大基因前身——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1999年因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中国部分(即“1%计划”)成立,如今已是世界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见到周代星之前,华大基因创始人兼董事长汪建一直关注测序技术进展,高通量技术的出现被他视为行业拐点,“基因组学发展将迎来新机遇,如果华大基因想要在生物技术领域干出一番事业必须赶上这一新一波。”  但在当时,作为中科院下属机构,华大基因编制只有90人,领导层一直希望扩大规模。而且,在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后,当汪建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应该购买设备并继续进行基因研究时双方出现理念分歧。“我们老板当时想采购更多的测序仪,”时任华大工厂行政部门负责公关事务的邓文茜在2013年接受《彭博商业周刊》采访时说,“但是北京不支持。”  同样在2007年,华大基因脱离中科院体系,汪建和目前担任华大基因主席、华大基因学院院长的杨焕明带着44名员工一起南下深圳。另外两位创始人于军和刘斯奇则留在了中科院体系下的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根据此前《彭博商业周刊》的报道,深圳市政府为华大深圳工厂提供人民币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开办费,每年另外再补贴2000万元。该公司随后将名称变更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很快,华大基因开始大量购买设备,实施人海战术。2010年1月,在美国摩根大通保健大会上,Illumina在发布全新测序仪HiSeq2000的同时,宣布已签下来自华大基因订购128台的第一笔订单,每台仪器的价格约80万美元。这是Illumina发展史上最大的一笔订单,华大基因也因而成为全球拥有测序仪数量最多的机构。  如今,华大基因的业务领域已经涉及测序及分析、基因筛查与检测、分子育种和动物克隆。在深圳盐田区一个由旧鞋厂改造的8层办公楼里,借助240台基因测序仪,华大基因5000名员工每天都在从事大规模数据处理工作:DNA样品用特殊运输车带到这里,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再被送进五楼测序仪实验室进行自动化测序 测序获得的信息会直接传输到生物信息组工作人员的电脑,再由不同项目组的员工分别进行不同领域的解读工作。2014年,该基因组平台处理了涉及几十万人、超过20PB(1PB=1024TB,1TB=1024G)的大数据,相当于超过3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  某种程度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基因测序服务变得可规模化,就像制造业外包的转移一样,廉价的外包服务模式使得华大把业务迅速从本土扩张到欧美市场。测序仪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基因组学也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华大启用一批大学毕业生来“边干边学”,甚至还有部分高中生和大学肄业生。这些学历不一、拿低工资的信息分析师被外界认为是华大成立至今最大的成本优势。“仪器平台产出成本各家区别不大,低价要么牺牲质量,要么是便宜劳动力。”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所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任鲁风说。  综合公开信息,2009年华大基因营业额是人民币4亿元,2010年超过人民币10亿元。《财经国家周刊》披露华大基因在2012年的详细数据:约人民币11亿元的营业额中,政府科研项目占比约10%,海外收入达30%-40%,国内科研服务占比20%-30%,临床收入为10%-20%。科研服务贡献主要收入但本身的商业潜力并不大,真正打开中国基因测序领域商业化蓝图的是产前基因检测。2014年6月30日,华大基因成为全球首家CFDA批准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机构。深圳市盐田区经济促进局局长陈晓武接受《深圳商报》采访时说,2014年华大基因的销售收入为人民币12.5亿元,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收入达到人民币3.2亿元,同比增长44%。  在公开场合,华大高层常常会强调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民营机构,但深圳市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扮演了开山辟路的角色。在产前基因检测领域,一些地方政府也同样担任着助推器的角色。  产前检测针对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德遗传性疾病或先天畸形进行筛查,其中唐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新生儿出生缺陷。在中国,每年新增唐氏患儿约2.66万人,平均每20分钟就有一位唐氏患儿出生。过去,孕妇筛查采用羊水穿刺、绒毛膜取样、脐带血取样等侵入式检查方式,使用率最高的羊水穿刺则伴随约0.5%的流产风险。基因检测是抽取孕妇外周血了解胎儿是否有患病风险,可以避免检查风险。  湖南省是国内最早推动这项新的技术应用进入医院的省份。2011年3月,卫生部召开专家组会议,肯定了湖南湘雅医院和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合作的相关临床试验。随后,湖南省卫生厅给予其准入证并开始临床试点。一般而言,一项新检测技术在同一地区高一级别的公立医院推行开来,其他医院也会跟随,贝瑞和康迅速把产品推广到其他7家湖南省内医院。这是周代星离开Illumina后和5个朋友于2010年5月18日创办的公司。  华大基因在2008年也开始唐氏综合征无创产前筛查技术的开发,到2013年3月共完成109582例样本的临床试验并申请了13项专利,参与制定了深圳市地方标准。  深圳市政府在鼓励产前基因检测发展上的举动不小。2013年,深圳市设立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产业科研基金,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给予为期3年人民币3000万元的支持,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纳入医保补贴范围,相当于政府为每位接受检测的孕妇提供600元财政补贴,并增加400元妇幼婴儿保险,华大基因也提出减免300元的优惠,这样一来,检测费用从2012年的2000元降到了700元。  这使得中国第一款基因测序领域的临床应用产品在早期得以快速推广。湖南和深圳之后,唐氏综合征无创产前筛查在湖北省、天津等地展开了省级试点。“科学技术的应用只有是与否的区别,消费者是很清楚的,只有在研发方面足够严谨,才能在有需求的消费者那里站稳脚跟。这毕竟是一个新技术、新产品,如果市场不认可,即便是政策惠及也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说。2011年,贝瑞和康获得了来自君联资本的1780万美元A轮融资。  试点单位不断增加,临床数据越来越多,国际上也出现更多相关文献,这些都有利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产品在医院、消费者中间的传播。而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整个检测报告反馈的时间也从最初半个月一步步改变为5个工作日,到现在只需要3个工作日。  另一方面,测序成本再次下降,更有利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产品的普及。但由于没有经过正式审批,一切都还处于灰色地带。事实上,在正式叫停之前,根据举报信,国家监管部门已发出两次叫停信号。监管部门认为,对遗传性疾病有诊断、咨询意义的基因测序服务应该在严格监管下展开。在一位健康管理公司创始人看来,一些测序服务机构没有资质、科研能力,宣称可以提供基因测序解读服务,从体检机构、医院等各个渠道拿到样品,出具未获认证的诊断书,缺乏充分临床研究基础的基因检测诊断一旦造成判断出入,后果很严重。该人士因不愿意公开评价本行业而希望匿名。  早在2012年4月,华大基因收到一次调整通知,原因是其使用的Illumina Hiseq2000型号的测序仪及其配套试剂没有提交相应医疗器械或药品注册证明文件。事实上,当时国内测序服务公司大都依赖于Illumina的测序仪,而这些测序仪在美国第三方实验室使用大多数都没有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完成审批,也无法提供注册文件。  一些公司开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贝瑞和康选择继续与Illumina合作,双方共同生产新型测序仪,并向CFDA申请注册。由此,Illumina公司的测序平台进入了中国的注册审批程序。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则与Life Technologies公司合作,将其测序平台Ion Proton进行国产化并在国内申报注册。Life Technologies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供应公司,也是Illumina的全球竞争对手。(2014年2月,Life Technologies被默飞世尔科技公司收购。)2013年,在一轮针对华大科技(华大基因旗下为高校和研究院提供基因序列检测和基因信息分析的子公司)高达人民币13.98亿元的融资之后,华大基因还宣布收购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山景城的DNA服务公司Complete Genomics。2014年在国内首次获批的两款华大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其中一款BGISEQ-1000就基于Complete Genomics的测序技术。2014年11月5日,达安基因成为国内第二家获得CFDA获批基因检测的机构。这是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广东中山大学下属企业,2004年8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而政府叫停临床基因测序之后,采取产品逐个报批、每家试点机构逐一放开的方式,进行了一轮审批后,基因检测重新开放。2014年年末,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涉及3个专业(遗传病诊断、产前筛查与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批准了7家北、广两地的试点机构,其中包括安诺优达、博奥、华大、达安基因在内的第三方检验机构。今年3月,109家医疗机构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临床试点获批,远超此前获批的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数目。这109家医疗机构获准开展产前筛查与诊断前咨询、知情同意书签署、临床资料收集和标本采集、检测报告审核使用、检测后临床咨询、高风险孕妇的后续临床服务等相关业务,但必须使用CFDA已获批上市的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目前,中国仅华大基因和达安基因两家企业有产品批文。  作为通过此次审批的机构之一,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姜傥透露:“获得资质后,我们正通过把所有生化、影像、病理的数据通过算法进行数据重构和分析。在某些疾病领域,我们会用移动医疗的工具更好地实现数据采集、交互和运用。”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2011年7月在创业板上市。  相比需要诊断治疗的人群,想通过各种方法维持健康状态的需求构成更大的市场。当基因检测只需用一点唾液就能完成时,用互联网方式服务大众的商业模式也开始崭露头角。  “个人基因检测”在2008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最重要发明之一。2006年,以人类23对染色体命名,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前妻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山景城创办23andMe。用户只要在网上付款,然后按步骤用公司寄来的采样器取唾液样本再寄回,4-6周后再登录网站浏览自己的检测报告,生成的报告涉及240多项健康状况特点,还包含家谱、病史、遗传性状等信息。而这些信息随着解读基因组带来的新变化不断更新,以现有科研速度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新成果。在将近10年时间里,23andMe还把基因检测的价格从999美元降到了99美元。  23andMe的成立让中国创业者看到了更多机会。2012年,赵伟从奇虎360公司离职创办了360基因,是国内较早以23andMe模式进入基因检测领域的公司。目前,360基因可根据不同产品类型检测相应易感基因定制基因芯片,覆盖孕前、产前、慢性病等大健康应用场景。  在基因检测官方叫停时,360基因被点名了。这次事件使公司断了收入来源,成为其面临的最大一次危机。好在监管部门的态度开放,并没有明确反对360基因这样的模式。360基因完成了一套算法分析体系的构建,并尝试咨询监管部门申请审批这套体系。“北京市药监局回复说没有这方面的报批办法。”赵伟说,“虽然现在还没有行业规范标准,我们还是要积极做准备,只是有点没方向。”  Illumina中国区前产品经理郝向稳在去年创办基云惠康,为个人提供精准的数据化健康管理。他推出“百人基因组计划”,用1万元成本价加公司原始股份期权的方式吸引用户,目前计划已经完成。“我们要想给出精准的健康管理意见,就必须有足够的中国人基础数据。”郝向稳说。目前基云惠康已经拿到天使轮投资,由树兰医疗CEO、OMAHA联盟发起人郑杰以及滴滴打车联合创始人王刚联合投资。  郑强在2014年年底创办的WeGene,是一个以基因检测为基础的互动社区,用户购买1299元的个人基因检测产品并在网络社区形成互动。在郑强看来,WeGene这个平台最需要跨越的门槛是生物信息解读。目前,该公司正在构建免费开放的中国祖源分析系统。“数据分析难度不小,能服务用户的基础科学研究仍然有必要。”他说。  Hi基因是一家在2014年2月创立的互联网基因检测平台,售卖酒精代谢、成人健康无忧等不同主题的产品包,创始人何文迪早前在香港摩根士丹利做医疗与IT结合方向的创业投资。何文迪找到有遗传学背景的杨菲来做合伙人,负责检测后咨询的专业规划。Hi基因还计划在资金充足时尝试借助线下体验店取样、咨询的方式建立从线上到线下的闭环。何文迪表示,公司初始资金来自合伙人自筹,目前正在进行A轮融资,但他不愿意透露投资方与金额。  然而,基因检测最终的解读依赖于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这样的能力建立在足够大的检测数据基础上。中国官方至今没有完整的中国人基因数据库,虽然人类基因组信息可以实现共享,但中国人种数据非常少,照搬白种人为主的数据库来建立模型并不严谨,国内面向健康大众的基因检测平台可能需要从零开始。360基因、WeGene、Hi基因都是根据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已验证过的科研结果,与用户检测数据一一比照分析。这样就形成一个僵局:没有那么多用户检测就无法根据数据库增加更多有效信息解读,如果不能给用户更多更精准的有效结果,用户也不愿意为此服务买单。在一直参与医疗机构投资与收购的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博嘉看来,这类基因检测公司的商业价值远远低于临床应用方向,在技术创新上的差距太大。  初趣旅行联合创始人李昂是WeGene的第一批用户,他从朋友那里知道这款产品后,立刻买了一份。整个流程和23andMe一样,4周后看到了包含祖源分析、健康风险、药物反应、遗传性疾病、天赋特征等200多项分析结果。  “报告显示没有重大遗传性疾病,看到一些指标不正常,能够指导我改善不当的生活行为。我喝咖啡一直会特别不舒服,检测后知道我的咖啡因代谢速度慢,就戒咖啡了。”李昂说,他所在的一个科技创业群大部分人得知这个项目都买来体验。在他看来,能够获得自己的DNA数据还是很有意义,尽管现在对患病风险判断还很有限,但看到一些指标不正常,就能够指导日常生活行为的改变。  众筹已成为互联网基因检测平台的推广窗口。WeGene把首批目标人群定在科技行业从业者,选择分享高品质消费品和使用体验的网络社区KnewOne进行众筹,999元包括60万个位点的检测。HiGene在京东发布一款面向儿童的基因检测产品众筹。“用户对产品接纳度比想象要高,一些人做过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有一定了解,他们对价格反而不太敏感,最关心的是产品能够创造什么价值。”何文迪说。  但是医生有不同的看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步召德提醒说,“肿瘤成因和治疗极为复杂,单一按易感基因预测各类肿瘤不严谨,也会导致一些人为或许永不会降临的疾病而忧虑。是否带有易感基因都 需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反过来说,比如一个人没携带猝死基因是不是可以拼命熬夜工作了?”  李昂则认为,个人基因检测的用户体验还有上升空间,比如报告中有不少专业术语,普通人不太能理解。“要推广基因检测的大众产品,提供后续专业咨询服务是关键。美国已经有遗传咨询师这个职业体系,用户完成检测后可以获得更精确的咨询。但中国现在很缺乏这类人才。”武汉未来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汪德鹏说。在华大基因工作了6年的汪德鹏于2011年正式创办自己的公司,主营业务也是为科研院所提供测序分析服务。  而且,即便是增添一些趣味性内容,包括通过检测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常见突变,推测人的“酒量”,还有男性用户有没有可能秃头、减肥适合的运动方法等,大部分用户也不会像买游戏产品、买一件衣服那样消费基因检测。  “这门科学发展实在太快,以至于任何基于今天的理解而做出的遗传风险预测,都随时有可能被明天的新发现所修改。随着基因检测的逐渐改进,以及其他关键信息如家族病史、现在的健康状况与DNA检测结果更加有效地结合,这幅图像才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从事这个行业的任何人都必须有所准备,根据新知识不断重新评估风险将成为惯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主任Francis S. Collins在2011年出版的《生命的语言:DNA和个体化医学革命》一书中说。  根据摩根大通和Market and Markets预测,全球生物信息市场到2018年有60亿到9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大约20%~25%。美国市场已经开始细化分工,一批基因数据服务公司也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包括Google投资的DNA Nexus、Seven Bridges Genomics、Next Code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公司,分别专注在系统、云计算、微生物等细分领域,也有面向消费者健康市场或主攻临床市场。“在美国,短短几年产业洗牌过程中已经淘汰了很多生物信息公司,现在进入市场的公司避免与大平台竞争,争取做到小而美、小而精。”在一家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生物信息云计算公司从业者说。该人士因未获得公司批准而希望匿名。  像是回到1999年时候的生物科技热,新一波基因产业发展潮在显现,资本市场持续升温。在美国,2013年成为自2000年生物技术行业上市之后最活跃的年份,而过去的2014年更是持续这一狂潮,IPO数量翻了一番,募集资金 也从2013年的29亿美元跃升到63亿美元。借助整体生物技术板块的强劲势头,基因测序创业十分乐观。在生物信息领域,2013-2014年经历了收购狂潮,比如Qiagen收购了 CLC bio和Ingenuity,Illumina买了Nextbio等。  中国的生物信息行业热也是近一两年的事。罗奇斌曾师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直到去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读完生物信息博士学位,又回到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 测几滴唾液,提前拿到“人生剧本”?医学专家表示商业化基因检测不能作为临床参考,不可盲目相信
    在口腔内取几滴唾液送至检测机构,不出几日就可以收到报告,祖先来源、性格、天赋、易患疾病,甚至代谢能力、皮肤管理方案都可以“一览无余”,还可以根据“天赋指导”为孩子“量身定制”成长计划,提前拿到“人生剧本”……近来,不少人被这样的宣传吸引,花费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进行基因检测。这样的商业化基因检测到底靠不靠谱?相关结果有没有科学价值?如果出现纠纷,消费者权益能不能得到保护?记者进行了调查。检测项目五花八门记者查询发现,目前市面上商业化的基因检测项目五花八门,甚至还可以检测出“恋爱人格”“酒精咖啡代谢能力”等,直戳年轻人的好奇心。更有针对青少年儿童“成长天赋”的检测,踩中家长“望子成龙”的焦虑心理。此类商业化的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在互联网平台可以随意购买,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消费者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有的人表示:“流程方便,出结果快,可以通过报告关注营养和疾病。”“大部分结果比较准,和前阵子在医院检查出的疾病结果一致。”也有消费者吐槽:“我家孩子在三甲医院检测是异卵双胎,这里出报告显示两个孩子数据一模一样,商家是不是压根没有检测?”更多消费者则带着“玩玩看”的心态,“作为礼物送给朋友玩玩,自己玩得也很开心”。市面上基因检测方法也多有不同,有的是收集唾液,有的是拍下手掌和面部照片就行。南京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李茹恬告诉记者,在医院,如何来进行基因检测是根据检查项目来确定的:查肿瘤相关基因,优先采集肿瘤组织;如果要测胚胎基因,则要采集胚胎组织,可以是羊水中的胎儿脱落细胞。查患者是何种细菌感染,可以采集人体分泌物,比如痰、脓液等。商家宣传的采集唾液,也是一种方式,口腔上皮细胞作为体细胞,同样含有完整的DNA,而看面部、手掌照片就“不靠谱”了。“从科学角度来讲,某个基因可能与人的某些特征相关,如智力、运动能力等。但这并不代表某一个基因的改变,就一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陈园园教授表示,基因并非一切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疾病发生过程中还有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具体检测了哪些基因不得而知,也许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不能作为临床参考,也不可盲目相信。李茹恬介绍,通过基因检测来测定祖先来源,有一定科学根据。例如,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斯万特佩博就是通过基因测序来探索生物和人类进化的。但这类技术大多数还处于研究阶段,且除了检测,还需要有准确、大型的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的能力,因此,目前尚没有太大的现实应用意义。临床应用审慎严格随着科技发展,基因检测技术在医疗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诊断疾病,还可以对疾病风险作出预测。南京市妇幼保健院遗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罗春玉,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已有近30年,现专注遗传咨询、产前筛查及诊断。“我所在的遗传医学中心,做基因检测的情况,常常是生过遗传病患儿的夫妻准备再育、夫妻双方有遗传病或家族史准备生育、怀孕后产前筛查或胎儿超声异常提示增加遗传病风险等。”李茹恬介绍,医院内有多个科室都会涉及基因检测,目的也不尽相同。个体是否携带某些基因,可以用来判断患者适不适合使用某种药物,用药效果、副作用等,也可以帮助判断患者预后。常见的例如肺癌相关的EGFR基因突变、胃肠道间质瘤相关的C-KIT基因突变等,已经成为临床上制定治疗方案和调整用药时必须考虑的基因突变。“在医院内进行的基因检测,都是出于医疗目的,同时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即这项检查已经被临床数据证实患者可以明确获益,才有推广的价值。”商业化基因检测带来的负面效应令人忧虑,由于没有专业医疗机构和医生介入,检测结果值得怀疑,乱象丛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十分普遍。检测公司为了吸引消费者,有的甚至直接宣称检测准确率高达99%。陈园园表示,商业基因检测采集DNA的过程一般由消费者自行操作,实际上提取DNA过程十分严格,不能有任何污染,在提取和运送过程中如果受到污染,也会导致结果的不可靠。“样本保存与运送也是一环。”李茹恬说,通常采集的样本会被保存在保存液中,保存液中含有防止DNA被破坏的物质,邮寄过程中还有可能使用冷藏技术,多项手段一起来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基因检测技术含量高,检测机构都需要专业的资质,普通市民很难辨别,最好通过正规医疗机构或是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来进行,以免“踩雷”。此外,陈园园提醒,基因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商业基因检测属于商业行为,我国尚无法律对检测机构的保密义务进行规范,也可能会导致相关的生物安全问题。监管空白亟待填补我国对基因检测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给予了明确的鼓励,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中明确写道:支持基因检测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慢性病防治领域推广应用。原国家卫计委办公厅以及原国家食药监局办公厅于2014年6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临床使用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管理的通知》明确标明了具体的准入标准,同时强调:“在出台管理规范之前,所有医疗机构不允许在临床中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基因测序检查。”但该标准并没有对非临床应用的基因检测进行规定,也就意味着商业化基因检测缺乏明确严格的政策或法律规范。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商业基因检测目前尚缺乏权威统一的标准,各检测实验室根据本机构所积累的基因信息库资源,依据各自的算法对受测者基因样本进行分析,因此得出的结果很难有一致性。那么做“基因体检”,从基因角度预测一下是否有某些疾病的易感性,看看将来患病的概率有多少,是否有价值呢?罗春玉告诉记者,一些生育过遗传病患儿的父母经常会问,“我们夫妻都很健康,双方家里几代都没有遗传病啊,为什么孩子得病了?”其实即使“健康”或“正常”的人,平均也都会携带2.8个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而携带同一种隐性遗传病的夫妻,有四分之一概率生育遗传病患儿,为了尽量避免一些严重遗传病患儿出生,对于正常备孕的夫妻或刚怀孕的,可做单基因遗传病携带者筛查。“如果是某种疾病的高危人群或是有特殊的医疗目的,我们才会建议患者做基因检测。如果是健康人群,我们目前还不主张常规通过基因检测去做疾病的预测,意义不大,还徒增心理负担。”李茹恬表示。商业机构售卖的天赋基因检测,在医生们看来是没有明确科学依据的。“我们表现出的所有性状、功能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但不管哪一种性状或功能,都是由成千上万个基因决定,即使知道一个人的全部遗传信息,也无法预测其智力以及某个天赋。”罗春玉建议家长,一个人某方面的成功或“天赋异禀”,是多种因素决定的,遗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环境也重要。“教育是没有捷径可言的,不管科技如何发展,这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我国目前仅对医疗机构实施的部分基因检测活动进行了相应规范,对商业化基因检测的立法几乎是空白。陈园园建议,希望国家出台更加细化的规范,从检测机构资质、检测标准、生物安全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更好地保护消费者。
  • 威邦震电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光谱分析产品商业化快速起量
    近日,苏州威邦震电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威邦震电”)宣布完成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道远资本领投,老股东峰瑞资本超额追投,方正和生跟投。本轮资金将用于推动威邦震电的光谱分析产品商业化快速起量、工业领域解决方案的迭代开发和超多重免疫组化应用的研发。威邦震电首席执行官王璞博士表示:“感谢道远资本、峰瑞资本与方正和生的支持与信任。此次融资将进一步夯实威邦震电在光谱仪器赛道的技术先发优势,加速海内外布局,为打造各个场景下的工程化产品提供持续动力。威邦震电将以快速、灵敏的光谱创新技术,在生命科学场景、合成生物学研究与生产质控场景、材料科学场景、环境科学场景等领域,持续赋能客户与产业。同时,也将继续与合作伙伴深化合作,推动科学仪器领域的持续进步和创新,为人类健康和科学仪器国产替代之路做出更大贡献。”道远资本表示:“道远资本长期关注医疗硬科技领域的技术变革机会。威邦震电掌握全球最领先的光谱分析与成像技术、以及过硬的产品工程化能力,不断丰富产品线与解决方案矩阵,致力于为医疗、半导体/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的研究人员与企业提供最优质的高端国产工具,填补了高端光谱分析与成像领域的国产空白。道远资本很高兴能助力威邦震电加速业务发展,用资本的力量和产业资源帮助优秀企业快速成长,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生物医疗健康硬科技的新基建蓝图。”目前,全球科学仪器以及光谱仪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全球科学仪器市场规模约64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约100亿美元(占全球约15%)。全球光谱仪器市场规模约90亿美元,我国光谱仪器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占全球约10%)。根据Emergen Research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光谱市场规模将达到19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6%;中国光谱仪器市场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更高的增长趋势,预计将达30亿美元。威邦震电是一家围绕分子振动光谱技术创新,致力于打造高端国产光谱分析与成像产品和精准医疗诊断平台的高新技术企业。威邦震电成立于2017年,旗下包括振电(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威朋(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称号、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公司核心团队在光谱技术、光学成像、光电分析等领域具有多年研发积累,拥有全球范围内自主可控的领先技术能力,已有自主研发核心专利10余项以及世界知名科研院校独家授权专利16项。公司现有超过1000平方米的研发和生产场地,具备健全的设计开发体系与质量控制体系,已取得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与GMP体系认证。
  • 超亿元B轮融资!指真生物加速流式荧光产品商业化应用
    2022年7月15日,指真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达晨财智领投,道远资本、惠合资本、凯普生物、安必平以及老股东启明创投跟投,探针资本继续担任本轮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用于加速公司产品市场开拓、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作为一家为临床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流式荧光多联检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指真生物曾获评2021年德勤“明日之星”企业,一直坚持“创新改变世界,关爱生命健康”的使命,近年来推出一系列创新的流式荧光产品,保持着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迭代能力;为确保产品品质及服务能力,公司持续投入人力物力,构建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面向全国的客户服务体系,北京、无锡两地近万平米生产和品质保证中心,确保产品质量可靠,产能充足。掌握核心技术,开启普及流式应用“国产化”新征程流式荧光检测是新一代高通量多联检平台型技术,已经成为体外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热门的新兴赛道,其核心由多色流式检测与液相芯片捕获组合构成,该技术应用于免疫/蛋白检测,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多联检、检测成本低等特点。作为国内流式荧光检测技术研发先行者,指真生物不仅掌握了多重磁性编码微球的制备技术;同时,在仪器端,也是国内具备高功率流式激光器、高灵敏多色荧光检测系统等核心器部件自制能力的流式仪器整机生产商。目前,指真生物打造了面向临床诊断和生命科学应用的系列化流式荧光检测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启普及“国产化”流式新征程。聚焦客户需求,打造自动化、智能化流式荧光产品解决方案自动化和智能化一直是客户使用流式荧光检测产品的核心需求,包括国外品牌在内的众多流式产品供应商,多年来始终未能很好的解决。针对蛋白/抗体检测、细胞分析等不同应用场景,指真生物依托自主研发的多重磁性编码微球系统、细胞/磁球自动提取处理技术、细胞亚群多色标记及聚类分析技术,形成了多场景系列化的流式产品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 指真生物HCC智慧流式应用平台HCC智慧流式应用平台:指真生物为流式传统客户量身研发的可定制流程的智能化流式检测解决方案。其中,HyPoster流式样本前处理仪,用户可定制处理流程,兼容细胞裂解提取与蛋白/抗体捕获功能,实现细胞与血清样本的批量在线处理;CytoFocus自动流式荧光检测仪,双激光8色,极高的荧光灵敏度,批量样本高速自动上样;CytoCluster流式AI分析软件,集成高维数据提取、细胞聚类、蛋白定标等批量自动分析功能。 指真生物HighFlux系列全自动流式平台HighFlux系列全自动流式荧光检测系统:指真生物为临床检验用户打造的桌面式全自动高通量流式荧光免疫检测系统,一机多能,灵活组合,结合指真细胞因子多因子、多项肿瘤标志物、性激素、自免抗体谱等检测项目,实现极致多联检应用;同时,为满足临床和体检用户日益增长的大样本量检测需求,HighFlux系列具备多台联机能力,轻松实现数千指标/小时的检测能力。指真生物全自动流式荧光检测流水线突出研发优势,拓宽应用场景从“铺天盖地”走向“顶天立地”对于流式荧光技术在精细化细胞分析、超多重蛋白检测甚至单分子免疫检测中的应用潜力,多年来,指真生物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 指真生物MultiCyte多色科研版流式细胞仪谈及未来,指真生物董事长兼CEO马永波表示:“目前,公司的流式产品已经全面进入市场,服务于临床和科研客户,接下来,在持续做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和产品的同时,指真生物将会更多的看向未知世界,充分发掘流式荧光技术在单细胞研究、蛋白筛选以及临床新指标发现方面的应用潜力和解决方案,不断为客户提供更先进的流式产品和服务。”对于本轮融资,马永波进一步表示:“本轮融资的达成,将加速推进公司的商业化进程,同时,充足的资金支持使我们能够引进更多人才,加大研发投入,保证创新产品的快速转化。感谢本轮投资人对指真生物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将持续研发创新,为流式产品的国产化替代贡献指真力量。”本轮领投方达晨财智医疗行业投资总监王宪政博士表示:“国产化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和创新IVD产品是达晨财智重点投资布局领域,流式诊断平台近年正加速从高端科研仪器向临床应用转化,以其多指标、高效率、超灵敏等特点在感染、免疫、肿瘤等临床科室应用潜力巨大。指真生物在流式“国产化”领域潜心研发多年,攻破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在产品智能化、全自动、稳定性上均大幅提升,为中国临床市场打造了高性价比的国产流式诊断平台。指真生物已具备IVD仪器、试剂的规模化量产能力和临床推广能力,随着新产品的不断上市,有望加速流式荧光诊断在临床各科室的渗透和普及。”本轮投资方道远资本董事长章达峰表示:“流式荧光作为一种平台型技术,具有很强的延展性。指真生物基于此平台开发了流式细胞仪、高端血球仪、液相芯片等涵盖细胞、分子检测的设备和试剂。公司产品的应用领域广泛,特别是随着细胞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流式产品无论在临床医学,还是科研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作用,且不可替代。指真团队的创新力和执行力令人印象深刻,期待公司更多产品上市,为国内患者带来高效便捷的创新诊疗手段。”关于达晨财智达晨财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投机构之一。凭借优异的业绩表现,达晨财智在中国创投委、清科集团、投中集团、融资中国等权威机构评选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连续21年荣获清科“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机构50强”,2012、2015年度排名第一,近10年稳居本土创投前三。目前达晨财智管理基金规模超过360亿元,投资逾660家企业,成功退出248家,其中128家企业上市,累计9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包括了爱尔眼科、康希诺、凯普生物、热景生物、兰卫医学、圣诺生物、亿纬锂能、明源云、华友钴业、和而泰、吉比特、蓝色光标、圣农发展、天味食品、叮咚买菜等众多明星上市企业。关于道远资本道远资本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领先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致力于用资本的力量和产业资源帮助优秀医疗健康企业快速成长,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增进人类健康。目前道远资本共管理12支人民币基金,3支美元基金,旗下基金共投资77个优秀项目,IPO项目14家(包括获得证监会科创板注册的批文的项目1家),其中包括锦欣生殖(01951.HK)、维亚生物(01873.HK)、赛诺医疗(688108.SH)、安必平(688393.SH)、三叶草生物(02197.HK)等。2022年截至日前有1家企业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另有3家企业正在IPO流程中,预计未来两年道远资本还会有超过10家投资企业在国内外主要证交所上市。关于惠合资本无锡惠开正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合资本”)成立于2018年,是无锡惠山区及惠山经开区着力打造的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专业化平台。惠合资本努力发挥股权投资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系创新,拓宽服务企业的渠道与方式,从资本、资源、战略等方面全方位为被投企业赋能。截至目前,公司旗下管理基金20支,管理规模达到130亿元,重点关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领域,累计投资蓝沛科技、海柔创新、泛生子、高峰医疗、阿特斯、海达光伏等42家企业,总投资金额47.68亿元,荣获江苏省创业投资示范企业、融资中国“2021年政府引导基金TOP50”等荣誉,推动惠山布局未来产业中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创新企业和产业链前端项目,助力区域产业格局的迭代革新。关于探针资本探针资本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专注医疗健康与生命科技的精品投行,旗下业务包括财务顾问、直接投资、产业咨询和创新孵化。创始团队来自业内一线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财务顾问机构、管理咨询公司和医疗垂直媒体。自成立以来,探针资本每年均完成两位数的私募融资与并购交易,累计交易金额超百亿元人民币。在企业增值服务方面,探针资本团队拥有成熟的产业经验。2020年探针新医疗基金成立,截至目前已投资十余家业内头部公司。
  • 创造首台商业化四极杆质谱的大师Robert Finnigan逝世,享年95岁
    笔者于社交媒体获悉,首台商业化四极杆质谱仪的发明者Robert Emmet Finnigan(罗伯特“鲍勃”芬尼根)近日逝世(1927 .5.27 - 2022. 8.14),谨此讣告。  Robert Emmet Finnigan  罗伯特“鲍勃”芬尼根于 2022 年 8 月 14 日在他位于洛斯阿尔托斯的家中平静地去世,享年 95 岁。鲍勃于 1927 年 5 月 27 日出生于纽约州布法罗。他于 1949 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在其中度过了接下来十年,曾在美国空军担任军官,获得上尉军衔。在美国空军任职期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他曾在俄亥俄州代顿的空军理工学院教授电气工程研究生课程,并于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的加州大学劳伦斯辐射实验室 (LRL) 担任高级科学家。他于 1959 年离开空军,在 LRL 呆了两年,为先进的核反应堆设计和建造控制和仪表系统。鲍勃随后在斯坦福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工程师,在那里他认识并学习当时新发明的分析仪器——四极杆质谱仪。 1967 年,鲍勃与他人共同创立了 Finnigan 公司,将四极杆质谱技术的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以因此将他的职业生涯推向了一个新的方向。Finnigan 公司将四极质谱仪与气相色谱仪结合使用 (GC/MS) ,并由专用计算机控制。这种复杂的设备能够快速分离和明确识别复杂混合物的成分。很大程度上由于 Finnigan Corporation 的工作,GC/MS 成为了全世界环境污染物分析的标准方法,以及许多其他重要应用的分析金标准,包括毒理学、生物医学研究、生物制药研究和药物分析。  除了在 Finnigan 公司的工作外,鲍勃还是环境方面的主要发言人。他共同创立并领导了美国电子协会 (AEA) 的环境与职业健康工作数年,该协会在美国工业公司中开创了环境责任运动。鲍勃因其成就而获得了许多荣。1994 年,他被匹兹堡分析化学会议和匹兹堡分析化学学会选为分析仪器开发的先驱人物。1999 年,他是被美国化学学会选为仪器仪表名人堂特许成员的 16 位行业先驱之一。 2009年,他被匹兹堡会议和美国化学学会评选为“环境化学传奇人物”。他还获得了伊利诺伊大学的多个校友奖。  对分析仪器行业的从业者来说,GC-MS技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使用四极杆技术的电子信息化的GC-MS已经成为化学研究和有机物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仪器。GC-MS被广泛地用在水、空气、土壤等的环境检测中,同时也用于农业调控、食品安全、以及医药产品的发现和生产中。  Finnigan与GC-MS的故事:  20世纪50年代期间,Roland Gohlke和Fred McLafferty首先开发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然而当时所使用的质谱仪体积庞大、易损坏,只能作为固定的实验室装置使用,不适用于商业推广。  1964年Robert E.Finnigan领导的团队制作了首个商业化四极质谱仪(the model 1015)。  1964-1966年期间,在强劲的市场需求下,Finnigan和他的团队合作售出500多台基于四极杆原理的残留气体分析仪。  model 1015 GC-MS  1966年,Syntex公司试图收购美国电子联营公司(EAI)的加利福尼亚子公司,其中Robert Finnigan为董事。虽然此次收购失败,但它促使Finnigan向Mike Story建议,他们应该成立自己的公司,开发新的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  1967年,Finnigan仪器公司(Finnigan Instrument Corporation,简称FIC)组建就绪。以Robert Finnigan为总裁, Mike Story负责质谱仪设计。不久之后,瓦里安公司的气相色谱部门的总经理T. Z. Chu加入了该集团。  1968年初,FIC给斯坦福大学和普渡大学送去了第一台GC/MS的最早雏型。FIC最后重新命名为菲尼根公司(Finnigan Corporation)并且继续GC-MS系统研发、生产。Finnigan坚定地相信,组合的GC-MS系统的色谱应用将为新的企业仪器提供相当大的市场。  1981年初,Finnigan生产的第一台商品化三重四极杆质谱仪以300k美金的价格卖给了壳牌公司(壳牌开发公司埃默里维尔研究中心),开创了商业化三重四极杆的先河。  1990年,热电公司收购了Finnigan公司,成功打入质谱仪市场。后者于2006年合并飞世尔科技公司,新公司命名为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 PMIO China 第四届中国精准医学与肿瘤免疫治疗峰会通知:助力中国未来精准医疗商业化发展
    聚力新一代免疫治疗/干细胞/溶瘤病毒/基因编辑/伴随诊断的创新突破,助力中国未来精准医疗商业化发展过去10年里,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临床肿瘤学实践逐渐迈入精准医疗时代,中国科研工作者合成一系列具有良好疗效的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在免疫治疗领域,几十项国内和国际试验,正将PD-1/PD-L1抑制剂推入临床。毋庸置疑的是,肿瘤免疫治疗已经占据了长期风口。随着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肿瘤免疫治疗正在步入2.0时代——免疫联合治疗时代。但未来挑战仍有多种可能,NGS和ctDNA液体活检等新技术促进生物标志物试验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克服EGFR和ALK TKI耐药的作用机制,解决生物标记物伴随诊断和检测的标准化问题,另外肿瘤异质性等一系列问题仍需医药研发科学家进一步探索和克服。为促进和加强肿瘤免疫治疗及精准医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帮助药企解读最新国内外药政法规,审评与监管政策,助力加速企业研发,临床申报与上市,推动中国生物药的产业化发展,GEC Events携手知名行业协会等机构将于2021年8月20-21日在上海召开PMIO China 第四届中国精准医学与肿瘤免疫治疗峰会,邀您一起“ 共话肿瘤免疫,助力精准医疗”。 PMIO 2021将致力于为立足创新前沿、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生物科技公司,制药公司,细胞或基因治疗公司的同仁们提供思想碰撞的舞台,为精准医疗服务技术供应商搭建一站式垂直交流平台。大会将诚邀50位重磅演讲嘉宾,500多位生物医药科研及产业界参会人员共聚一堂,贯穿肿瘤免疫治疗创新药物研发(免疫细胞/干细胞、抗体、疫苗、小分子),前沿疗法的 CMC 药学与工艺开发、探索伴随诊断、基因测序、单分子/单细胞检测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与转化医学的前沿应用和领先实践!将为您带来肿瘤免疫联合疗法创新药、细胞/基因治疗从研发到上市全周期的最新动态与前沿技术,提供高品质交流机会,共同推进中国生物药的商业化发展。有关更多详细信息,请登录网址www.PMIO-summit.com 或联系会务组021-3112-3968,或发送邮件至enquiry@gecgroup.com.cn。大会特色 ● 500+ 专业高层参会代表●100+ 参会机构● 40+ 国际知名演讲嘉宾● 70%+核心市场(肿瘤免疫治疗, 细胞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 二代测序等)参会者● 60%+公司决策层及总监级别以上参会者● 两会合一及4个专题分会场热点话题●2021/22年中国精准医疗与肿瘤免疫治疗行业趋势●免疫治疗药物开发全球合作及未来研发方向●NGS在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中应用●基因测序与大数据应用最新进展●创新液体活检技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新一代免疫细胞治疗技术: 通用性细胞技术, 新生抗原, 新靶点, 新结构●最新欧美CAR-T、TCR-T临床数据及商业化模式●下一代免疫疗法与免疫联合治疗●细胞治疗产业化与降本增效前沿技术●基因治疗, 干细胞, 基因编辑等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往届精彩回顾敬请期待PMIO China 2021峰会更多精彩!电话:+86 150 0218 0039邮箱:enquiry@gecgroup.com.cn官网:www. PMIO-summit.com
  • 拜谱生物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推动质谱多组学技术商业化发展
    2023年8月,上海拜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hanghai Bioprofile Technology Company, Ltd.)宣布,公司A轮融资正式落地。此次融资金额达数千万,由上海中汇金资本领投,上海创业接力基金(Pre-A的投资方)跟投。此次融资不仅是为拜谱生物临床产品进入临床质谱领域和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更是不断提升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科研服务能力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据仪器信息网统计,近两年以“质谱”为主营仪器技术或相关科研检测服务的融资事件频发,2022年中国质谱市场就发生了近30起融资,其中亿元级的融资数量占比甚至超过50%。2023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下,质谱赛道仍然表现亮眼,8家公司成功融资约3亿元,其中2家公司还获得近1亿元的大额融资。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应用近年来获得极高关注度,这些组学分析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生命进程或者疾病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的生物学过程的信息。蛋白质组、代谢组等方法,为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更多证据,从而更深层次挖掘出疾病机理、药物靶点和生长发育等关键因子 质谱多组学技术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随着一些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成熟的商业化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能够将该技术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当中。可以说质谱多组学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同时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健康需求与质谱领域发展升级的应用场景下,临床质谱异军突起,在市场也处于不断的上升期,是现今医学领域最值得创新与发展的赛道之一。  临床质谱应用范围广阔,可在生化、免疫、微生物、分子等多领域对传统方法学进行替代。比传统诊断技术更具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且具有高通量、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势。  临床上相对成熟的质谱技术主要应用于代谢小分子、药物代谢、蛋白质多肽、微生物鉴定和核酸检测等领域,分别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微生物质谱、核酸质谱(MALDI-TOF)。其中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用途最广,检测种类最多。  此次融资签约也让双方达成多项共同目标。  第一,大力支持发展临床质谱试剂盒研发,拜谱生物接下来将重点开展二类,三类试剂盒研发与生产。并在安徽省滁州市中新苏滁高新区建立3000平米临床质谱相关GMP车间和医检所,拥有属于自己的IVD专用研发实验室和科研服务实验室。  第二,深化加速提高科研服务检测能力和通量。购买全球最新款蛋白质组质谱仪,科研团队着力自动化样品处理系统。  第三,加强临床质谱和质谱多组学研发团队扩。  市场前景  因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的经验积累,拜谱生物拥有多技术平台以及多应用领域方向的布局能力,并通过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为临床质谱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拜谱一站式解决方案是指整合产业上下游,为临床提供包括多组学技术研究(蛋白组、代谢组等)、仪器、试剂、前处理平台、软件、技术服务在内的完整方案。在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占比小,医院掌握临床资源,且质谱仪无法像生化、免疫实现高度自动化、临床客户未能熟练掌握临床质谱技术、缺乏标准依据和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一站式解决方案会是一种独特的模式,可有力保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加快推动质谱在临床普及。
  • 引进技术+商业化:国产高端光镜成长之路——国产仪器“创新100”走进锘海生物
    p   为助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筛选和扶持一批优秀的科学仪器产品和企业,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下,由仪器信息网主办、我要测网协办的“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于2013年9月5日正式启动。 br/ /p p   秉承“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宗旨,仪器信息网于2018年启动“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筛选、挖掘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仪器厂商,通过公益性的报道、走访、调研、视频、线下座谈会等方式展现其基本情况,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帮一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2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d37c5c54-dfcd-47ee-98cc-08679e35f2b8.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50" height=" 32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2019年8月7日,走访第62站,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曾伟、仪器信息网编辑等组成的走访调研组来到锘海生物科学仪器(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锘海生物”),锘海生物董事长殷明、锘海生物产品经理秦世婷等接待了走访一行人员。 /p p strong   ——企业创立 /strong /p p   锘海生物创立于2017年5月,公司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及企业提供实验仪器、试剂耗材、CRO/CMO技术服务等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产业中的研发和生产需求。目前经营模式为贸易+实业结合。 /p p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锘海生物目前员工超过30位,主要产品包括自主研发的“Nuohai LS18 光片照明显微镜”、德国美嘉特台式EPR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代理)、加拿大PNI纳米药物制造系统(代理)等。 /p p   自主研发规划方面,殷明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引进国际顶尖先进技术,并将其商业化,国产化。填补中国自主研发生命科学仪器的空白,并助力我国生命科学科研事业。另外,具体开展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锘海生物丰富的科研高校等客户资源与成熟的市场推广经验,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p p   据悉,2018年,锘海生物显微成像系统产品业务销售额在公司总销售额中达七成。生物显微成像系统作为公司的重要产品,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技术。其背后离不开一项深入技术合作,即与西湖大学高亮博士(平铺光片技术发明人)实验室的合作,公司今年3月推出的针对大组织样品的3D荧光成像产品——光片照明显微镜Nuohai LS 18,就是双方合作研制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0d2d6158-dd01-48db-9a64-713d5eb2372c.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3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Nuohai LS 18光片照明显微镜 /span /p p   关于与高亮博士的合作机缘,殷明介绍道,高亮博士曾跟随诺贝尔奖获得者 Eric Betzig 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过助理教授,主要研究三维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以及生物图像分析技术,同时有丰富的工业领域经验。高亮实验室开发的“新型平铺光片显微镜”成像技术,可以清晰看到各种微观生物行为的三维动态过程,复杂的小鼠神经网络,甚至人体器官的结构。该技术相对于市场上已有商业化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光片显微镜中空间分辨率、光学层析能力和成像视野大小之间的矛盾,可获得大体积生物样品的均匀高分辨率的3D荧光图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p p   机缘巧合,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殷明与高亮相识,当时高亮博士已经准备回国加入西湖大学,基于锘海生物在国内仪器市场的丰富经验、“新型平铺光片显微镜”技术广阔潜在市场、国内生物成像科研领域的稳定市场需求及中国高端生物显微镜的市场空白,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展开合作,高亮实验室负责技术支持,锘海生物则进行该技术的产品化与市场转化。合作以来,前沿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效应明显,技术转化进展迅速。从设备研发阶段多家科研院所提供样本测试协助产品开发,到3月推出光片显微镜Nuohai LS 18,到获得多家生物科研用户的订单意向,再到目前开始着手下一代光片显微镜产品的研发等。 /p p    strong ——企业创新 /strong /p p   公司的发展正如殷明所言,是“引进国际顶尖先进技术,并将其商业化”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也是锘海生物企业创新的来源。 /p p   以往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其中一个重要部件就是片状光片,其物理原理决定了光片中间薄两边厚的结构。获得更高的分辨率,需要光片更薄,对应光片尺寸随之变小,可见的视野也变小。这便从原理上造成高分辨率与大样品视野之间的矛盾。 /p p   如何在完整生物样品中实现高分辨成像呢?通常有两种途径:第一种,基于荧光成像(FI)的图像拼接技术,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图像拼接。将生物大样品连续切片,分别荧光标记,最后全部拼接在一起。这种操作的缺陷非常明显,首先是样品的完整性缺失。其次,每增加一个区域就会增加一定的工作量,时间成本极高。第二种是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的大样品成像。它们能很好的保留样品的完整性,但CT只能做结构性成像,不能做功能性成像,而MRI的图像分辨率不高,且这两种技术都无法特异性标记某种类型的细胞或蛋白等。 /p p   要想兼具荧光成像分辨率高、特异性强以及CT和MRI样品完整性好的两种优势,实现完整组织的三维高分辨率快速荧光成像,需要突破两个技术挑战。一是,光的散射作用,荧光显微镜的光源无法穿透到样品深层。这个挑战可以通过组织透明化技术得以解决。锘海生物主要采用的是CLARITY/SHIELD 透明技术,该技术已经商品化、设备化,并且透明化速度快,效果好,能做多色免疫荧光标记,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样品。二是,目前已有的常规荧光显微镜不是在信噪比,Z轴分辨率方面(宽场荧光显微镜),就是在成像速度(共聚焦显微镜、双光子)或者光毒性光漂白(共聚焦显微镜)方面存在限制,不适用于大样品成像。锘海生物采用了与西湖大学高亮博士共同研制的“新型平铺光片显微镜系统-锘海LS 18”来专门针对透明化大样品进行高速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以脑科学为例,采用该成像技术,即可清晰的观察到全脑内每根神经的分布以及它的投射方向,帮助研究者解读错综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 /p p   锘海LS 18光片照明显微镜由锘海生物自主研发,在针对完整大样品成像时具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是高速,不同于共聚焦的点扫描方式,光片显微镜采用的是照明光路与成像光路相互垂直的片状扫描模式,将成像速度提升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其次,锘海LS 18采用了新型平铺光片技术,从原理上克服了传统光片显微镜高空间分辨率、高信噪比和大成像视场不可兼得的问题,在完整大样品中实现细胞级甚至亚细胞级分辨率的三维成像,同时平铺光片技术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使研究者可以根据成像目的灵活的改变放大倍数、分辨率,成像速度 另外,锘海LS 18设计了简单开放的样品仓、多色荧光通道、可实现全自动校准和光片实时优化的软件用来适应多种类型生物大样品的研究需求。 /p p    strong ——企业发展 /strong /p p   当下,我国光学显微镜高端产品市场主要被进口品牌占据,国产品牌主要分布于中低端产品市场。光片显微镜作为新兴高端技术产品,锘海生物为何选择了光片显微镜?在与强势进口品牌竞争中又有哪些潜在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57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bb09a31-cd54-4146-9f0c-7cd760eae405.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0923151702.png" alt=" 微信图片_20190923151702.png" width=" 450" height=" 57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锘海生物光片显微镜部分成像图例 /span /p p   殷明表示,虽然锘海生物成立不久,但高端产品光片显微镜产品业务通过“引进国际顶尖先进技术,并将其商业化”的发展思路,已经逐渐展现出一系列市场优势。 /p p   首先,从技术本身而言,光片显微镜技术虽然已经面世很久,但没有引起资本的关注,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3年,透明化技术获得突破进展,光片显微镜配合透明技术的各项研究再次引起人们关注。殷明认为这项技术这项技术实现了可视化状态下观察一个生物组织的三维结构,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和商业价值。同时,高亮博士的光片显微镜技术在全球也是很前沿的,锘海生物与西湖大学高亮实验室的成功合作,首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p p   其次,从市场竞争来看,几家进口品牌虽然也有相关光片显微镜业务,但是主要还是以小样品成像为主,大样品成像研究鲜有。另外,相比那些进口品牌集团,作为市场份额尚小的新兴光片显微镜领域,锘海生物作为创立不久的年轻国产企业,具有重点业务资本聚焦及研发投入灵活、本地市场需求熟悉等先天优势。 /p p    strong ——企业未来发展及建议 /strong /p p   作为新兴光片显微镜领域,除了LS18 光片照明显微镜的上市,锘海生物的新产品开发仍在进行之中。关于光片显微镜的研发方向,锘海生物表示,一是批量做诊断领域桌上小型产品 另外,更高通量和分辨率产品也已经在研发之中。 /p p   关于应用领域,锘海生物表示,公司当下业务主要以高校院所科研市场为主,但将来,公司也会拓展在临床诊断等领域的应用,取代临床样品需要切片观察的低效,实现样品整体快速成像。 /p p   最后,锘海生物与“创新100”项目走访一行人员共同探讨了显微成像系统中国市场现状,以及国产新兴企业在发展之中面临的困境。讨论认为传统显微镜市场的专利壁垒非常高、市场竞争激烈,新兴的公司在这样的传统市场成长和竞争是非常困难的,新公司同时还面临着资本不足,人才储备少和缺乏经验的困难。 /p p   新兴的公司的发展和生存机遇在于敢于更加高效的决策和运作,接受风险,提前使用新的技术、进入新的领域,开发和寻找新的市场和用户需求,开拓和采用新型的商业模式。这样才有可能在和传统公司的竞争中生存并占据上风。此外,国产品牌公司和中国市场的用户接触更密切,互动更有效,只要国产公司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并且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就可以在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36d03701-cbae-4155-bc29-5f83836411b3.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合影留念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左至右:仪器信息网编辑韦东裕,锘海生物市场部经理秦世婷,锘海生物董事长殷明,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曾伟,仪器信息网营销策划刘红刚)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 /span /p p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附:国产仪器腾飞行动“创新100”介绍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为秉承“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宗旨,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仪器信息网于2018年启动“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筛选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仪器厂商,通过公益性的报道、走访、调研,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帮一把”,助力国产仪器中小厂商腾飞发展。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一、“创新100”入选标准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1) 企业主营业务为科学仪器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 企业主营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创新性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3) 企业总部设在中国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4) 企业科学仪器产品的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下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5) 企业需是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器信息网会员之一。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二、“创新100”申报流程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国产仪器腾飞行动“创新100”筛选流程包含以下环节:企业在线申报——企业创新能力审核——公益报道服务——线下资源对接——最具成长潜力企业评选。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quot Arial Narrow& quot white-space: normal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进入专题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chuangxin100" target=" _self"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span styl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创新100”助力国产腾飞》 /span /strong /a 。 /span /p
  • 中国毫米波技术成功商业化,人体安检方式即将开启新时代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 近日,人民网发文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毫米波合作式目标人体三维成像安检仪”项目,已在科技部、中科院的联合支持下成功商业化,人体安检方式即将开启新时代。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安检方式都以“金属探测门+手检”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为主。这种安检方式的缺点显而易见:只能探测金属、手检耗时长、无法探测小型危险品、存在安检盲区等等。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89f8d9d3-63ec-480b-8643-21a9a5311667.jpg" title=" 5b6b9793a6422.jpg" alt=" 5b6b9793a642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 毫米波 (millimeter wave )指的是波长为1~10毫米的电磁波,它位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的波长范围,因而兼有两种波谱的特点。毫米波人体成像技术是目前全球安防领域最先进技术,它本质上是一种雷达技术。它克服了“金属探测门+手检”的缺点,可以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检测出在衣物覆盖下藏匿于人体各部位的物品,对金属非金属都有效果,并可以通过图像得到物品的形状、大小等信息,是新一代、更安全的安检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 毫米波安检设备其实在欧美已有几十年的应用历史,但其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国外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安防领域较为特殊,对自主可控性要求较高,且国外设备价格昂贵,毫米波安检技术迫切需要国产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bottom: 10px " 为了不被“卡脖子”,在国家科技部仪器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项目组历经十年研发,在“十二五”期间,成功突破了毫米波TR FEM 芯片及封装技术、毫米波阵列SIP技术、多核多线程硬件加速技术等关键技术,并生产出了原型样机。此后,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创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项目完成了科研成果转化。日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毫米波安监系统已在G20峰会外围、马来西亚吉隆坡航站楼、新疆乌鲁木齐高铁站、海南三沙市清澜港等典型场景实现了示范应用。 /p p br/ /p
  • 美国BrightSpec公司融资1840万美元用于尖端科学仪器的商业化
    经过10年的开发和测试,美国夏洛茨维尔的BrightSpec公司正在准备将一种尖端科学仪器商业化。为此,该公司最近完成了1840万美元的C轮融资。旧金山的Genoa Ventures风险投资公司和密歇根州安娜堡的Arboretum Ventures风险投资公司领投了这一轮。阿拉巴马州伯明翰的现有投资机构Medvest Capital、夏洛茨维尔的Felton集团和UVA种子基金也参与投资。BrightSpec公司生产分子旋转共振光谱仪,这是一种用于分子测试的科学仪器,最初由弗吉尼亚大学的化学教授Brooks Pate开发。这项知识产权是十年前从大学分离出来的,主要用于学术和政府研究。“从历史上看,我们做过一些定制的构建。”BrightSpec公司的首席执行官Walter Colsman表示:“例如,(美国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想要研究某类分子,他们想要特别的花里胡哨的东西。”Colsman最初是该公司的投资者,并加入了董事会。他拥有科学仪器行业的背景,并看到了创造更主流型号产品的潜力。他认为该产品在制药和化学工业中存在市场。他们需要了解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在过去的几年中,他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改进仪器的接口,使工业界更容易使用该设备。“在学术界,你们正在突破界限,而且他们让研究生做很多工作。”Colsman说:“他们没有得到任何报酬,时间也没有那么重要。他们可以输入代码行来操作仪器。强生、辉瑞或一些大型制药公司只想知道答案。这关乎生产力。”他说,这台机器可以用于从产品开发到制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Colsman说,目前工业中分析分子结构的设备很慢,可能需要几天或几周才能完成这项工作。使用BrightSpec公司的设备,这项工作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该公司的机器售价已超过100万美元,但该产品的商业化型号售价将在25万美元至50万美元之间。Colsman表示,将为研究和质量控制制造单独的配置,关键是创建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只向操作机器的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质量控制人员只想知道成品是否符合要求的规格。“他们不在乎仪器的细节和如何运转。”Colsman说:“他们希望尽快得到答案。这是一种不同的心态。”该仪器以the Medicines for All Institute、Phlow公司和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教授Frank Gupton的工作为中心形成区域制药集群。Colsman表示,Phlow正在开发的仪器生产类型可能有益的。Gupton是BrightSpec公司的顾问,Colsman表示Gupton认为该产品在制药行业有广泛的用途。BrightSpec公司有15名员工,预计到年底将增至30名。Colsman表示,该公司的收入“以百万计”,但拒绝透露具体情况。他表示,Genoa Ventures和Arboretum Ventures两个投资公司是科学仪器行业的两大领导者,将帮助该公司将产品带入行业。来自Genoa Ventures公司的Jenny Rooke和来自Arboretum Ventures公司的Dan Kidle已经加入BrightSpec公司的董事会。
  • 非凡小核酸创新领袖联盟成立,Cytiva携手行业专家助力新型疗法的科研转化与商业化
    2024年6月12-13日,由Cytiva(思拓凡)主办的非“凡”小核酸创新论坛在苏州举行。期间,“非凡小核酸创新领袖联盟”正式成立,将在促进技术交流、产学研合作、资源对接、为政策制订建言献策、推动政策落实等方面努力,从而打造更好的小核酸创新生态。6月12-13日,非“凡”小核酸创新论坛在苏州举行非凡小核酸创新领袖联盟成立Cytiva中国基因药物事业部总经理、“非凡小核酸创新领袖联盟”常务理事袁铭表示:“Cytiva希望通过多维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小核酸行业专家共话合作,携手赋能小核酸产业的生态优化和升级。‘非凡小核酸创新领袖联盟’的成立是行业合作的力证,未来将为深化小核酸领域创新、构架产业生态融合积极努力。”Cytiva中国基因药物事业部总经理袁铭小核酸疗法,又称寡核苷酸疗法,由于其直接作用于疾病的遗传物质(DNA/RNA)靶点发挥治疗作用,提供了更高的疾病靶向成药性,具有高特异性和长药效的优势,被称为继抗体药物后的第三代创新药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小核酸药物的药物设计和递送技术日益成熟,历经概念验证到人体验证,适应症从罕见病逐步拓展到常见病。在国内,核酸制药产业在“第三次制药革命”的高歌下踏浪厚积,用“中国速度”迅速达成了上下游原辅料、研发/生产工艺、化学修饰、递送技术等领域的积累,核酸药物未来的潜力与市场空间巨大。2023年开始,国内小核酸药物发展进入快车道,目前已有26款药物进入临床阶段。但与此同时,整个行业必须解决的递送、转化及产品的商业化、出海等难题仍然存在。本次非“凡”小核酸创新论坛汇聚了数十位国内外小核酸药物领域的专家、投资人,针对小核酸药物开发、工艺优化、出海等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共话行业最新的研发现状、市场趋势、技术突破、未满足的需求,以及迫在眉睫的挑战,展示了Cytiva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先行者,对赋能中国小核酸产业发展的决心与行动。值得一提的是,13日上午,由Cytiva独家合作的小核酸和肽类治疗药物的领先行业活动——TIDES的中国首秀正式上线。五位国际小核酸药物行业专家,带来了小核酸领域的最新研发进展、工艺开发、质量控制、生产放大等话题分享。从1986年推出其第一款合成仪至今,Cytiva在核酸药物领域已深耕数十载。目前,Cytiva提供完整的小核酸药物研发生产整体解决方案,包含合成仪、配套的合成柱、固相载体、纯化设备、超滤设备,以及LNP制备系统,可满足行业从小试研发快速放大到商业化生产的需求。
  • 闪量科技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全自动超多重PCR系统的商业化落地
    闪量科技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提供全自动分子诊断解决方案。核心团队成员在行业历练多年,在仪器、微流控芯片、试剂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基于多维度多学科的融合创新,通过自主创新的微阵列 - 定量荧光核酸扩增(microarray-qPCR)专利技术,成功研发出“样本进 - 结果出” 的超多重荧光定量PCR平台。闪量科技研发的即时多重定量分子诊断平台FDx-1000,实现了全封闭、一键式“样本进 - 结果出”的快速多重核酸检测,可广泛应用于传染性及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伴随诊断、用药指导、身份鉴定、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闪量科技CEO岳敏表示,“样本进 - 结果出”的分子诊断平台在全球都非常稀缺,在新冠疫情期间尤为明显。闪量科技团队基于在仪器、微流控芯片、试剂和临床应用方面的多年积累,成功研发出的即时多重定量分子诊断平台,具有便捷、无污染、全自动等多方面优势。本轮融资将加快全自动分子诊断系列产品的研发、产品注册、转产并推进商业化进程。我们希望彻底改变传统分子诊断的复杂要求和繁冗流程,推进精准分子诊断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广泛应用,促进中国大健康事业蓬勃发展。复星创富投资董事总经理侯钧表示,闪量科技汇集了中美微流控和分子生物学的专家,拥有着全球化的团队和技术能力,最近在POCT分子诊断方面取得了多重定量+低成本的技术突破。在后疫情时代,分子诊断常规化和分散化将是长期趋势,各级医院对于随到随检和精准治疗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我们期待闪量科技与复星共同推进POCT分子诊断的推广与应用,造福更广大人群。复星创富投资执行总经理陈宏介绍,我们非常看重闪量科技创始核心团队,既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资源,又具备中国本地的生产运营经验。这不仅能够将全球最先进的多重分子诊断(POCT)技术和中国医疗市场相结合,而且还能发挥中国制造业优势,同步拓展全球的分子诊断POCT市场。真正做到了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以患者为中心的C2M诊断模式。元生创投管理合伙人林艺博士认为,“样本进 - 结果出”的分子诊断产品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存在很高的技术门槛。闪量科技团队在分子诊断仪器、微流控芯片、试剂和临床应用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公司的即时多重定量分子诊断平台从三甲医院的临床科室到基层医疗机构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期待公司立足中国,走向全球,为医生及患者提供优秀的分子诊断产品解决方案。浙民投合伙人袁华刚表示,分子诊断领域的POCT化是趋势,各公司的产品与技术不断朝着便携、高效、精准方向变革,特别在千变万化的感染类病原体方面,需要更加快速、敏捷、多重、低成本的检测方法。闪量科技切入感染类疾病POCT即时诊断并形成了非常产品化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在不断拓展平台在其他领域疾病的可行性。公司正因为有一批在生命科学、微流控和电子机械自动化学科平均20年技术积累的创始团队,不断完善体外诊断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管理经验,在多重即时分子诊断平台技术方面形成了自研的专利群。区别于以往分子诊断繁琐和复杂的过程,公司POCT分子诊断产品在检测时间、检测成本、检测重数方面均有优异的表现。浙民投/物联网基金期待与闪量科技携手,不断致力于精准检测的发展,造福中国乃至全球的基层医疗健康产业。关于复星创富复星创富是复星旗下的股权投资管理公司,是业内领先的双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作为国内一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复星创富为国内外知名家族基金、养老金、保险公司、上市公司、大型投资机构及高净值人士等投资者提供优质的股权投资管理服务。凭借出色的投资能力、优质的投后服务和复星强大的全球产业整合能力,复星创富从业务资源和产业深度上为已投企业赋能,助力企业实现长期增值和可持续发展。复星创富自2007年成立至今,十四年来发起并管理的资产包括母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上市公司产业基金及其它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复星创富专注于新材料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与新消费、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领域,投资企业过百家,近50家企业已成功通过国内或海外上市等途径实现退出。关于元生创投元生创投是一家专注于早期和成长期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立足苏州bioBAY,辐射全球。目前已经完成了140余家生命健康领域优秀企业的投资,涉及新药创制、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和精准医疗,以及医疗服务四大方向,取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其中13家企业已经登陆港交所、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元生创投多次被评选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创投基金Top10、中国最活跃医疗健康投资机构。汇聚资深职业投资人和全球顶尖的科学顾问团队,元生创投拥有生物医药等行业丰富的创业、风险投资及企业运营经验。凭借专业、专注和丰富的行业资源,我们立志于发展成为中国最为成功的医疗医药风险投资基金之一。关于浙民投浙江民营企业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民投或公司”)是一家集聚浙江省优秀民营企业资本、金融资源的大型股份制产融投资公司。浙民投由浙江省工商联牵头、浙江省金融办指导,由八家浙江民营龙头企业和机构于2015年4月共同发起创立,开启了浙江省民营资本在投资领域抱团发展、跨界经营的先河。首期注册资本50亿元。目前浙民投/物联网基金在医疗健康领域已投资超过40亿元人民币,深度布局生物制品、医疗检测、创新药、药物研发及药化AI、手术机器人、微创介入等细分领域。
  • 安捷伦科技推出世界首款商业化下一代测序外显子靶向序列捕获试剂盒
    安捷伦科技针对模式生物,推出世界首款 商业化下一代测序外显子靶向序列捕获试剂盒 2011 年 1 月 19 日,北京&mdash &mdash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今日推出 安捷伦 SureSelect XT 小鼠全外显子试剂盒,这是全球首款可用于模式生物外显子靶向序列捕获的商业化系统,用以简化下一代测序实验。 日本 RIKEN 研究所使用安捷伦的 SureSelect 人全外显子试剂盒,取得了优异成果。在此基础上,安捷伦与该所的 Yoichi Gondo 博士联手开发了小鼠外显子靶向序列捕获产品。 Gondo 博士说:&ldquo 我们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安捷伦共同开发这一创造性的新产品。我们使用自己的 ENU-诱变的小鼠基因组样品对这一新产品进行了测试,该基因组中大约每 1Mb 就有一个位点出现 ENU 诱导的突变。使用 SureSelect 小鼠全外显子试剂盒,在第一次试验中就找到了 61 个 ENU 诱导的突变,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rdquo 安捷伦 SureSelect 平台业务经理 Fred P. Ernani 博士说道:&ldquo 人类外显子靶向测序方法已被公认为是遗传学中一种非常强大的研发工具,而安捷伦推出的用户自定义 SureSelect 试剂盒和人外显子 SureSelect 试剂盒系列产品凭借目前在业界遥遥领先的文献引用记录,当仁不让地走在了这一轮发现大潮的最前方。小鼠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在人类疾病研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小鼠外显子靶向序列捕获试剂盒的研发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积极的 SureSelect 产品战略的下一步重要举措。&rdquo SureSelect XT在成熟可靠的 SureSelect 靶向序列捕获系统的基础上,整合了测序文库制备以及基因组 DNA 制备试剂。将该系统与安捷伦自动化系列产品搭配使用,用户即可畅享高性能靶向富集方案所带来的超高效率的和前所未有的便捷操作。 随着 SureSelect XT 小鼠全外显子试剂盒的推出,安捷伦 SureSelect 试剂盒的种类增至 34 种(首款SureSelect试剂盒于 2009 年 2 月推出)。目前已有超过 25 篇文献引用了该系统,涉及多种遗传性疾病研究。 安捷伦 SureSelectXT 靶向序列捕获系统提供目前市场上最全面的靶向富集完整解决方案以及针对多种不同测序方法和平台的最优化分析流程。SureSelect XT 产品可用于在单管中富集从 200 Kb 到 50 Mb 的目标序列。 靶向序列捕获使研究人员可以仅对目标基因组区域(而非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从而简化工作流程。结合先进的下一代测序系统不断提升的性能,SureSelect XT 平台的多样本检测能力使基因学家可以在一次实验中相比以前探索更多样品的基因组。在过去,文库制备和靶向富集一直是限制此类实验速度的瓶颈之一。为了实现高通量的样品处理,安捷伦提供了综合式工作站,用于SureSelect XT 文库制备和靶向富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本方案除了可以支持 Illumina单末端测序、双末端测序和索引方案外,还支持 SOLiD 系统的片段文库格式、双末端测序和条形码方案。最近,SureSelect 平台还进一步扩展到 Roche 454 系统,从而可以为所有三大下一代测序主流平台的用户提供SureSelect 全线产品(包括用户自定义产品和目录产品)。 SureSelect XT 还为客户提供高度灵活的定制化产品。用户使用安捷伦 eArray xD 桌面设计工具,可以轻松设计出在单管中捕获任何目标基因组的定制产品,从而有效提高研究效率。安捷伦还提供 eArray 在线设计工具,用户使用该工具可定制与安捷伦目录 SureSelect 试剂盒类似的产品,例如 SureSelect 小鼠全外显子系列产品。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同时也是通信、电子、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的 18500 名员工为 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2010 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 54 亿美元。要了解更多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 数千万Pre-B轮融资|墨卓生物加速商业化推广、打造国际领先的生科工具平台
    近日,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墨卓生物”)成功完成数千万的Pre-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富浙科技独家投资,点石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过去四年,墨卓生物保持每年一轮的融资节奏,在洲嶺资本、源码资本、华盖资本、比邻星创投等专业投资机构加持下发展迅猛。新一轮融资主要用于商业化推广、打造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工具平台和助力应用落地。2018年,墨卓生物创立于哈佛大学。公司基于世界领先的液滴微流控平台和基因检测技术,深耕生命科学工具领域,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科工具平台。目前,公司已形成高通量单细胞多组学测序、微生物单细胞测序、单细胞分选等多种平台型产品线,提供集仪器、芯片、试剂、生信软件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墨卓生物核心产品MobiNova®-100高通量单细胞建库系统,打破了持续多年的国内单细胞测序工具进口垄断局面。自发布1年多以来,墨卓生物得到了诺禾致源、博奥晶典、联川生物、欧易生物、百奥智汇等头部科研服务企业和药企认可,产品已服务于全国各院校、研究所及企业。11月15日,墨卓生物将在仪器信息网召开下半年产品发布会,同时发布MobiCube®高通量单细胞V(D)J试剂盒v2.0、MobiCube®高通量单细胞CITE-seq (A-Human)试剂盒、MobiVision 3.0和组织解离仪4款产品,敬请期待!报名地址: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obidrop231115/ (点击报名)墨卓生物MobiNova®高通量单细胞跨平台解决方案墨卓生物在微流控技术产业落地方面处于国际前沿。发布全球唯一的高通量微生物单细胞测序方案,拓展应用场景;通过技术升级和供应链国产化,持续降低样本检测成本;通过深入的战略合作,加速创新技术产业转化。目前,墨卓生物已初步构建起墨卓生物单细胞测序生态,全面覆盖科学研究、药物研发、辅助生殖、肿瘤用药指导、农业育种、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墨卓生物CEO裴颢博士表示:感谢富浙科技和老股东的信任,墨卓生物将继续深耕单细胞测序生态构建,并将以本轮融资为契机,重点加速商业化推广,布局全球市场,持续开发新技术和产品转化,打造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工具平台,同时致力于将平台技术广泛应用到更多科学发现、药物开发、临床诊断、农业和工业运用等领域,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增长,促进人类健康和基础产业发展。富浙科技总经理杜湛表示:生命健康产业是浙江省重点培育的产业之一,富浙科技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紧跟《浙江省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布局浙江省医疗大健康产业中具有较高成长性的创新企业。墨卓生物具备原始创新能力,推出全球首创的微生物单细胞测序,引领行业发展,期待墨卓生物持续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拓,同时布局海外市场,让“中国智造”从浙江走向世界。 关于富浙科技富浙科技是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旗下以科创服务(科创园区、风险投资和科创金融)为特色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拥有专业投资团队和资金、项目资源优势,旗下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拥有近30年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经验,是国内最早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之一,是省内拥有IPO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已经先后为200多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注入风险资本,所投企业已有28家上市。 关于墨卓生物创新驱动、卓鉴未来。墨卓生物以微流控芯片技术和自主创新基因检测为核心,拥有高通量单细胞多组学测序、微生物单细胞测序、单细胞分选等平台型产品线,提供集仪器、芯片、试剂、生信软件于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的生命科学工具平台,促进人类健康和基础产业发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