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米口径

仪器信息网米口径专题为您整合米口径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米口径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米口径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米口径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米口径话题讨论。

米口径相关的资讯

  • 我国新疆奇台射电110米口径望远镜奠基开工
    2022年9月23日,新疆天文台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奠基开工。由于这台射电望远镜建在奇台,按照惯例它被称作奇台射电望远镜,缩写为QTT(QiTai radio Telescope)。  奇台望远镜建成后,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精度最高的百米级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百米口径使得它的重量将达到6000余吨,是上海天马射电望远镜的2.2倍。如此巨大的望远镜,其面形精度将达到0.3毫米、指向精度2.5角秒,甚至比“天马”还高出0.5角秒。  全向可动的优势让奇台望远镜能够以极高灵敏度观测到全天的四分之三,覆盖了银河系中心及其以南12°范围。建成后的奇台望远镜将在150MHz~115GHz的频率范围内,为众多重要天文研究方向提供出色的高灵敏度观测平台,包括黑洞、类星体、快速射电暴、暗物质、纳赫兹(nHz)引力波、宇宙生命起源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卓越的灵敏度也将加强和完善我国深空探测网络。
  • 新疆天文台“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开工
    9月21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在奇台观测站开工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以视频连线方式在项目开工活动中讲话。  艾尔肯吐尼亚孜指出,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作为国家在疆布局的“国之重器”,体现了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承载着促进我国现代天文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光荣使命,同时对提升新疆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领先的文化科教中心,具有重大示范引领作用。他强调,自治区各部门将形成合力,全力做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扎实推进,不断开创自治区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张涛代表中科院和全院科技工作者,对项目开工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作为院区双方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凝聚了自治区各级各部门党政领导、中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作为我国天文领域又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与“中国天眼”相媲美的重大项目,对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新疆创新驱动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项目建设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中科院将发扬团结奋进、协同创新、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优质高效完成好项目建设。  110米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期6年,建成后将在纳赫兹引力波、快速射电暴、黑洞、暗物质、天体及生命起源等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并为未来我国空间活动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副主席玉苏甫江麦麦提,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到现场参加开工活动。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新疆分院、合作单位以及自治区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参加活动。
  • 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工程在贵州奠基
    人民网北京2月1日电 (记者赵永新)世界上口径最大、功能最强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近日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举行奠基仪式。   FAST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 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300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   FAST建成后,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据介绍,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耗资7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5年半。作为一个多学科基础研究平台,FAST将为众多基础研究提供发现和突破的机遇。
  • 大口径方形激光能量计研制成功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测量课题组成功完成了大口径方形能量计的研制任务。   目前,高功率激光装置采用多程放大和方型光束方案来提高泵浦光能量的利用率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研制中的神光Ⅱ升级装置也采用了此种技术方案,升级后装置的光束口径为310mm×310mm,现有最大口径能量计Φ400mm也无法满足测量需求。而从国外购买的大口径能量计价格高,标定校准难。为满足升级后的神光Ⅱ装置和未来的神光Ⅲ主机对激光能量测量的需求,在863高技术的支持下联合实验室的测量课题组承担了能量计的研制任务。   研制完成的大口径方形能量计测量口径达420×420mm,适用基频、二倍频、三倍频三个波段,灵敏度大于50μv/J,面均匀性优于±1.8%,在稳定性、信噪比、面响应均匀性这三个激光能量计的主要技术指标都做到了较高的实用水平。大口径方形能量计于近日获得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授权的校准证书,将用于神光Ⅱ升级项目中激光能量的测量。   这是课题组继成功研制口径为Φ20mm、Φ50mm、Φ100mm、Φ300mm、Φ400mm的能量计之后,又一次出色完成了大口径方形能量计的研制。在此次的研制任务中,课题组不仅形成了一套方形、大口径激光能量计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而且大大丰富了实际的研制经验,为今后研制更大口径的能量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国内首台套大口径水压试验机在桃江试车成功
    6月30日上午,一台直径3米的大口径水压试验机在位于桃江经济开发区的桃江新兴管件有限责任公司试车成功。据了解,这是国内首台套可以对直径3米的管件进行水压试验的装备,为党的101周年华诞送上了一份厚礼。桃江新兴管件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实验现场观测。在精整车间水压试验工段,工人们正在对一件直径3米的管件与两件试压用工装组成一体,为水压试验做准备。上午11时许,注水增压开始。经过半小时的注水增压过程,11点半,压力达到35公斤,在保压1分钟后,管件无漏水,水压机运行正常,标志着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套大口径水压试验机试车成功。长期以来,直径2.6米以上管件在工厂无法用自动化设备进行水压试验,而只能采用人工操作,导致耗时长,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崔进忠表示,“本台套设备的试验成功,解决了2.6米以上大口径管件使用设备进行水压试验的难题,提升了公司的专业装备水平,更为国家大型引水工程,占领国际铸管市场提供了坚强的装备保障。”桃江新兴管件是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专业生产球墨铸铁管件,产品以其强度高、韧性好、耐高压、抗腐蚀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输水、输油、输气及相关液、气体有压输送等领域,产品销往欧美、非洲、中东等5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比例达25%-45%。
  • 世界口径最大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落地拉萨
    3月12日从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获悉,“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日前正式启动,这意味着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落地拉萨。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王俊杰向记者介绍说,该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建造,含多项科研技术攻关和突破,建成后将充分发挥西藏地区高海拔、观测条件好的特点,具备变星、双星等天体的较差测光,近地小行星及空间目标监测等多项科研观测功能。  在服务于天文和空间科学观测任务之外,该项目也将服务于民众的科普需求。据王俊杰介绍,米级天文望远镜系统配套有太阳科普望远镜观测系统、在线直播系统、米级望远镜和太阳望远镜的远程演示教学及摄影系统等,届时可开展白天和夜晚的天文科普活动。  据了解,该一米级光学望远镜研制完成后将建在西藏天文馆上。西藏天文馆有望于今年内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天文馆。
  • 填补空白!我国大口径沉积物柱状取样技术获突破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发的大口径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搭载自然资源部“向阳红01”科学考察船,在南黄海海域完成了海上试验验证,并获取单柱、连续、低扰动500毫米大口径柱状沉积物7.89米,创造了该海域大口径柱状沉积物的最长取样纪录,填补了我国大口径沉积物取样领域的技术和装备空白。500毫米大口径沉积物取样系统作业现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栾振东介绍,传统柱状沉积物取样器取样口径多在110毫米左右,500毫米大口径沉积物取样系统并不是简单的取样管口径变粗,取样口径的加大带来了取样管连接困难、贯入深度小、管内样品脱落、吊装困难等诸多问题。对此,科研人员创新性地提出“重力释放+往复式夯击”全新设计理念,在海试期间采用立式收放、在线通讯控制、可视化、搭载多类水下传感器的作业模式,确保取样系统工作稳定,5次作业全部顺利回收,单次取样长度最长达7.89米,并取到了末次盛冰期以来低海平面时期的陆相地层样品。500毫米大口径沉积物取样系统作业现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供图记者了解到,大口径沉积物柱状取样系统主要用于大陆架埋藏态古人类遗址考古研究。目前,该柱状沉积物已运送至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栾振东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大口径沉积物样品更易获取保存完整的地层堆积或古人类遗迹/遗物,对于认识古人类迁徙路径、定居模式、早期航海起源和理解史前人类对海平面和气候变化应对方式等关键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500毫米大口径沉积物样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供图据悉,500毫米大口径沉积物取样系统的成功海试应用,将有效支撑我国东部陆架沉积环境与早期人类遗存探查等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升我国在大陆架范围早期人类文化文明起源考古研究领域的科研认知水平。
  • 大口径方形激光能量计研制成功
    7月2日消息,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测量课题组成功完成大口径方形能量计的研制任务。   目前,高功率激光装置采用多程放大和方型光束方案来提高泵浦光能量的利用率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研制中的神光Ⅱ升级装置也采用了此种技术方案,升级后装置的光束口径为310mm×310mm,现有最大口径能量计Φ400mm也无法满足测量需求。而从国外购买的大口径能量计价格高,标定校准难。为满足升级后的神光Ⅱ装置和未来的神光Ⅲ主机对激光能量测量的需求,在863高技术的支持下联合实验室的测量课题组承担了能量计的研制任务。   研制完成的大口径方形能量计测量口径达420×420 mm,适用基频、二倍频、三倍频三个波段,灵敏度大于50μv/J,面均匀性优于±1.8%,在稳定性、信噪比、面响应均匀性这三个激光能量计的主要技术指标都做到了较高的实用水平。大口径方形能量计于近日获得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授权的校准证书,将用于神光Ⅱ升级项目中激光能量的测量。   这是课题组继成功研制口径为Φ20mm、Φ50mm、Φ100mm、Φ300mm、Φ400mm的能量计之后,又一次出色完成了大口径方形能量计的研制。在此次的研制任务中,课题组不仅形成了一套方形、大口径激光能量计设计方法和制作工艺,而且大大丰富了实际的研制经验,为今后研制更大口径的能量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西南油气田首次自主实施大口径管道漏磁内检测
    11月9日,西南油气田管道内检测技术团队在重庆长寿渡舟新站输气站圆满完成813毫米大口径管道漏磁内检测。这次检测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16家油气田企业中自主实施的最大口径管道内检测项目,标志着集团公司上游业务管道内检测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管道漏磁内检测是一种针对金属损失、焊缝异常等典型缺陷的检测技术,通过实施在线内检测,可量化和定位腐蚀、机械损伤、制造缺陷、应力集中及几何变形等,以便及时维修改造,减少事故发生。检测时在管道表面产生磁场,当管道内部存在缺陷时,漏磁信号会发生变化。油气管道内检测是多学科技术的集成。检测系统包括驱动系统、磁化系统、传感系统、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供电系统、里程系统、环向定位测量系统、速度控制系统和震动和冲击悬置系统等。影响检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励磁强度、缺陷漏磁场、检测传感器、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技术。本次检测采用的813毫米漏磁检测器搭载82组三轴高清霍尔探头,在轴向、径向、周向3个维度上分别设置有328个信号采集通道,能高效、准确地识别所有金属损失深度在5%壁厚以上的缺陷,缺陷量化精度可满足行业最新标准要求。在提高管道缺陷定位精度方面,本次漏磁检测器搭载了惯性测量单元,能够对管道中心线轨迹和缺陷位置进行精准计算,确保定位偏差满足国标要求,控制在1米之内。西南油气田目前已具备对管径168毫米至813毫米系列规格管道开展内检测的能力,有力保障了管道安全。
  • 上海光机所在大口径复杂曲面的超景深偏折测量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精密光学制造与检测中心在超精密光学大口径复杂曲面的偏折测量中取得新进展。研究首次提出了波前编码偏折测量技术,显著提升测量景深,消除偏折测量中位置-角度不确定问题,实现无需精确对焦条件的高精度面形测量。该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偏折测量技术的灵活性和精度,拓展了偏折测量技术在大口径元件测量时远距离测量的能力,为未来智能光学制造的发展打下基础。相关成果发表于Optics Letters。  大口径复杂曲面光学元件广泛用于天文望远镜、X射线科学装置和高能激光系统等领域,具有改善像质、提高光学性能和扩大视场等优点,是精密光学的前沿热门研究方向。偏折术测量具有的精度高、动态测量范围大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很有潜力实现复杂光学表面高精度测量。由于测量景深限制而无法同时对屏幕和被测表面聚焦,难以同时高精度地探测表面位置(依赖于表面探测单元的尺寸)和法向量(依赖于入射光线角度测量精度),所以存在着位置-角度不确定的问题。这类元件口径大和面形复杂的特点要求测量光路过长而加剧了偏折术的位置-角度不确定问题,严重影响面形测量精度和测量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图1 测量系统对比。(a - b) 传统偏折术及屏幕处的模糊核,(c - d)波前编码偏折术及系统响应。  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波前编码偏折测量技术,通过优化三次相位板来调控系统波前,在拓展景深内呈现一致性响应,并利用自适应模糊核估计和反卷积算法进行精确波前解码,实现无需精确对焦条件的高精度偏折测量。相比传统偏折术,所提波前编码偏折术测量景深显著提升,能够对屏幕和被测表面同时在焦测量,如图1所示。本研究选择使用三次相位板来调制波前相位,在拓展景深内产生具有高度一致性的PSF。图2说明了传统偏折术在被测表面和屏幕处的PSF差异较大以及所提波前编码偏折术在被测表面和屏幕处的PSF基本一致。本研究通过光学调控和自适应解码算法结合的方式,显著提升测量景深范围(拓展几十倍),解决位置-角度不确定的问题。这对大口径复杂表面远距离测量起到重要作用,能极大地放宽对焦要求,大大提高单目偏折测量的能力和适用范围。图2 PSF对比。(a - b) 传统偏折术中屏幕和被测表面处的PSF,(c - d)波前编码偏折术中屏幕和被测表面处的PSF。图3 测量结果  相关工作得到了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上海市扬帆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 国产大口径原油管道刮板流量计研制成功
    记者7月5日从国家管网集团获悉,该集团东部原油储运公司承担的国产大口径原油管道刮板流量计研制与应用科技项目经过1万余小时的工业试验,日前通过有关部门验收,正式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又一油气管道关键设备实现国产化,对有效降低管道建设和运营成本,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产大口径原油管道刮板流量计。国家管网集团供图“当前,国家管网集团用于原油贸易交接计量的大口径进口流量计服役时间较长,即将面临着大批量更新。新建的原油管道重点工程对大口径原油管道刮板流量计也有着大量的采购需求。”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公司生产运行部副经理张光表示,出于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等原因,自主研发国产大口径原油管道刮板流量计势在必行。2021年7月,国家管网集团启动原油管道刮板流量计研制与应用科技项目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技术规格书的编制、图纸设计和样机制造、样机功能和性能测试、工业性试验、国产化鉴定等。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副经理曹旦夫介绍,通过科研攻关,项目组解决了刮板流量计凸轮设计、刮板选材、机械和电子双表头设计等关键技术难题,使自主研制的刮板流量计提高了准确度和重复性、提升了量程比,实现了双表头和双路脉冲输出功能,消除了流量计倒转或振动造成的发讯误差,满足精准计量需求。国家管网集团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国产大口径原油管道刮板流量计。国家管网集团供图“该项目研发过程中,共生产制造了4台刮板流量计样机,其中两台分别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国家石油天然气大流量计量站进行第三方测试,另外两台分别安装在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公司扬子作业区扬子站、山东省公司东营站进行工业性试验。”项目经理、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公司物资供应中心经理刘波介绍。2022年6月,刮板流量计样机完成1万余小时的工业试验,试验成果运行平稳,满足工业性运行要求。该设备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产大口径原油管道刮板流量计的空白。据了解,下一步,国家管网集团将开展国产刮板流量计的全系列化研制,为先进制造业自主创新助力。
  • 精测电子:推出业内首款1mm口径色彩分析仪
    据精测电子11日消息,精测电子精密仪器团队正式推出一款适用于微小尺寸平面发光器件色彩测量的高精度分析仪EYE2-401,EYE2系列产品再添新成员。小口径色彩分析仪是在充分调研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背景之下推出的,可精准服务于小尺寸显示发光器件品质需求。
  • 我国成功研制无液氦高磁场大口径超导磁体
    10T/100mm无液氦高磁场大口径超导磁体系统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制成功具有10T高磁场、100mm孔径可以长期运行的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该系统近日通过中国计量科学院的现场测试,可供长期稳定运行。 普通的高磁场超导磁体需要在液氦环境下运行,但是日益高涨的液氦价格使得磁体运行成本高昂,繁琐复杂的液氦操作也限制了超导磁体的广泛应用。研究和发展新型的超导磁体系统以消除对于液氦的依赖和节省运行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科院电工所王秋良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具有特种功能和结构的复杂磁场分布的高磁场超导磁体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在中科院重大仪器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研制成功具有10T/100mm大口径的无液氦高磁场超导磁体系统,解决了一系列关键的基础技术问题。研制成功的超导磁体可提供的最大磁场为10.3T,磁体的室温可利用孔径为100mm,运行电流为120A,超导线圈的整体温度之差小于0.1K,磁体的最低运行温度达到3.6K。超导磁体系统实现连续运行,先后提供给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进行了物理和生物医学、海水淡化等方面的科学实验研究。 该项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了系统运行费用,为超导强磁场技术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尤其对于需要长期运行的超导磁体(例如核磁共振NMR,MRI及其它科学仪器)具有重要的科学应用价值。系统的研制成功使得我国跻身于实用化超导磁体研究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
  • 上海光机所大口径脉宽压缩光栅用膜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日,中科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大口径脉宽压缩光栅用膜研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组参与研制的大口径脉宽压缩光栅应用在大能量拍瓦激光系统上,获得了皮秒级的较高能量输出,在光栅面上经受了0.54J/cm2(5ps,1053nm)的激光作用而没有任何损坏,光栅抗激光破坏能力与美国OMEGA-EP、日本FIREX-I装置采用的光栅水平相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科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在光栅用大口径介质膜的研制工作中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同时满足了中心波长1053nm宽波段范围内的高反射和413nm高透过的要求,均匀性控制在±0.5%范围内   2.  满足了大口径光栅高破坏阈值的要求   3.  有效控制了光栅用膜的应力形变,确保了大口径光栅面形指标要求的实现   4.  满足了光栅制作过程对光栅膜提出的强度要求。在经过光刻胶反复涂覆、真空反应离子束的刻蚀和反应气体的腐蚀、水溶液、强酸弱碱液的长时间浸泡清洗等条件下,光栅膜和在其上刻蚀的光栅均能保证稳定的光学和力学特性。   该项突破性进展将对相关专项工作的顺利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科院强激光材料重点实验室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口径光栅膜特性。
  • 突破大口径相机杂散光测量瓶颈,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访金燧奖获奖单位西安光机所
    近期,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光电测量测试技术及产业发展大会暨辽宁省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大连成功召开。会议同期举办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颁奖典礼。仪器信息网作为大会独家合作媒体参与了本次会议,并采访了金燧奖银奖获奖单位代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李朝辉研究员。西安光机所的获奖项目为“大口径光学系统杂散光测试设备”,该系统采用一种离轴反射式光路,大大拓展了测量口径,可为大口径相机的高精度杂散光测试提供技术保障。该成果实现了怎样的创新突破,解决了怎样的实际问题?面向的主要用户有哪些?该成果当前的产业化情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未来的市场前景如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未来还将对相关技术提出哪些技术需求和挑战?有哪些发展建议?更多内容请观看视频: 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多家单位于2022年发起,旨在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本届“金燧奖”重点围绕分析仪器、计量仪器、测量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环境测试仪器、医学诊断仪器、工业自动化仪器等7个类别进行广泛征集,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的参与和热情的响应。经过严格评审,71个优秀仪器产品脱颖而出,遴选出金奖10项、银奖16项、铜奖28项、优秀奖17项。这些产品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生产的专精特新的高端光学仪器,较好地展现了我国在高端科学仪器中的自主核心竞争力,提升了民族品牌在激励市场竞争中的自信心,鼓舞了国产厂商的攻关热情。
  • 4300万!上海科技大学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口径光学器件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310000000240126156032-00063611项目名称:上海科技大学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口径光学器件预算编号: 0024-J00024031 预算金额(元): 43000000元(国库资金:43000000元;自筹资金:0元)最高限价(元): 包1-33000000.00元 采购需求: 包名称:大口径光学器件 数量:1 预算金额(元):43000000.00 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用途:满足相应技术指标的大口径光学器件,主要包含大口径宽带反射镜、大口径离轴抛物面镜、大口径窗片、双色镜、球面镜和光学基板等,用于100PW激光装置的研制中。 合同履约期限: 交货期:按照技术规格说明书约定于2026年4月前完成。 本项目( 否 )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7月26日至2024年08月02日,每天上午00:00:00-12:00:00,下午12:00:00-23:59: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上海市政府采购网方式: 网上获取 售价(元): 0 三、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上海科技大学地 址:华夏中路393号联系方式:021-20685307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地 址:上海市共和新路1301号D座2楼201联系方式:021-66272917,18317094335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陈永亮、唐 闽、张 佳电 话:021-66272917,18317094335
  • 合肥研究院在ITER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电源及控制工程研究室高格、蒋力课题组博士后黄亚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线圈偏移对性能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工业电力电子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上。托卡马克装置周围环境磁场对磁敏感设备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作用,不同强度的磁场会影响器件设备的正常工作。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作为能够解决强磁兼容测试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备受研究关注,该装置是由多组线圈组成的磁场发生系统,设计及安装过程中的线圈偏移会造成内部测试区域磁场性能的改变。为了研究线圈偏移与磁场性能的关系,科研人员针对3组线圈18个自由度的偏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单、多个变量的影响情况,从磁场分布数据的规律改进了计算方法,完成了多参数下最大允许偏移的快速计算,同时搭建实验平台,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研究以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为对象,研究线圈偏移对磁场均匀性造成的误差。根据系统原理,通过坐标变换阐述了线圈偏移引起的磁场的计算方法;讨论了单线圈和两个线圈在不同位置和角度偏移组合下的磁场性能分布;最后在偏差变量较多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确定设备线圈允许偏移的合理方法。同时针对各种偏移,总结了允许偏移量和误差的公式,便于计算出所需误差的允许偏移量,为实际安装相关设备提供了理论依据。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和安徽省自然基金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896766 图1:托卡马克装置周围的磁场分布图2:大口径磁场耐受测试装置
  • 243万!纽迈中标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大口径核磁共振分析与成像系统采购项目
    一、项目编号:JC066022092023(招标文件编号:JC066022092023)  二、项目名称:东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大口径核磁共振分析与成像系统采购项目  三、中标(成交)信息  供应商名称:江苏昊升抗体生物医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南京市江宁区天元东路1009号创业大厦3层(江宁高新园)  中标(成交)金额:243.000000(万元)  四、主要标的信息序号 供应商名称 货物名称 货物品牌 货物型号 货物数量 货物单价(元) 1 江苏昊升抗体生物医药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口径核磁共振分析与成像系统 纽迈 MacroMR12-150V-I 1套 2430000
  • 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项目科学研讨暨工作启动会举办
    9月15日,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科学研讨暨工作启动会在日喀则市西约35公里处的观测站址举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成员、日喀则市委书记斯朗尼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等出席会议。   斯朗尼玛在致辞中指出,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地方科技发展的需要,不仅对推进世界天文学事业发展、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对于繁荣科学文化事业,促进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强调,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发挥好科普教育作用,建设设施先进的科普场馆,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推动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帮助各族群众树立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相信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科普教育和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形成独具特色的科技旅游产业,提升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水平。他希望中国科学院加强指导,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刻苦攻关,打造精品工程,西藏自治区各部门、日喀则市政府要加强协调服务,全力做好电力供给、道路建设、电磁环境保护等相关保障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丁赤飚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与西藏自治区的科技合作工作,西藏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观测站建设项目作为双方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凝聚了自治区各级各部门党政领导、中国科学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西藏日喀则天文观测条件优越,为VLBI长基线、高精度测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相信西藏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的建成能够更好地满足多目标跟踪测量的需求,确保探月和深空探测任务的顺利实施;希望上海天文台继续发扬团结奋进、协同创新、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高效完成好项目建设,按时、保质完成国家重大任务,把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建好、用好,同时,发挥科技设施的“磁力”效应,集聚、培养顶尖科技人才扎根西部,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奠定人才基础,与国内外天文观测机构和天文学家开展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依托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打造航天工程和天文科普基地,推动当地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和旅游发展,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多贡献;期望中国科学院和西藏自治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西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沟通对接,继续通力合作,力争产出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成果,为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吴艳华指出,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不仅服务探月工程四期,还要服务更长远的深空探测任务。相信在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等各方支持下,以探月工程四期提供的条件建设为基础,一定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更长远的航天重大工程任务目标。希望在西藏自治区、上海市、中国科学院、日喀则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总体单位和各承研单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这项工作,相信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一定能够成为我国深空测控系统的又一标杆工程、明星项目。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侯金良主持。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彭一浩,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四川省弘发建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熙熙也分别致辞。与会领导嘉宾为项目奠基,日喀则40米望远镜项目正式启动。   上海天文台于9月14日在拉萨市举办了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推进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VLBI技术在我国探月与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应用以及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进展,与会专家围绕项目推进、协同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9月16日,上海天文台又在拉萨市组织召开了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项目专题讨论会,共安排8个邀请报告,与会专家围绕报告主题,就如何在西藏高原地区建好、用好大型射电望远镜进行了探讨和广泛交流。
  • 南京天光所完成Φ2.5米非球面镜加工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天文与空间镜面技术研究室加工完成一块2.5米口径非球面镜面。该镜是南京天光所目前研制完成的最大单口径镜面,也是近年来继云南天文台太阳望远镜2米环形主镜、云南大学多通道望远镜1.6米主镜之后的又一件大型非球面镜面。   在该镜加工过程中,科研人员以垂直检验塔和原4米龙门机床作为结构基础构建了加工/检测一体化平台,可实现在位检测,并解决了大镜面、长光程光学检测中的多项技术难点。   该镜全程采用自主研发的双机器人数控研抛站进行加工。该室的镜面数控研抛课题组多年来独立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在南京天光所承担的各类横纵向课题的大量镜面加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次为应对2.5米口径的特大镜面,课题组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双机器人协作研抛技术和小尺度误差局部修抛技术,分别使特大口径镜面在研抛加工前中期和后期的效率大幅提升。该2.5米非球面镜最终面形精度RMS值达到1/45波长即14nm,优于设计指标1/40波长。相关技术已申报多项发明专利,其中一项已获得授权。   该镜与较早时间的2米主镜、1.6米主镜的完成,标志着南京天光所已建成成熟的大口径非球面镜面研制平台,具备2.5米及以上镜面的高效研制能力,相关的加工、检测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5米镜面加工/检测平台(左)及最终加工面形条纹图(右)
  • 国家重点项目“主动光学亚毫米波望远镜”验收
    2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口径主动光学亚毫米波/毫米波望远镜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技术验收会在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国家天文台的领导和专家,南京天光所崔向群院士、所长朱永田、党委书记张丽萍和项目组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项目组长李国平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报告了“大口径主动光学亚毫米波/毫米波望远镜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执行情况,以及在技术创新、专利和文献、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项目测试专家组组长紫金山天文台左营喜研究员报告了现场测试结果。专家组对项目预期研究的内容、实验结果和相关技术资料进行了认真审查,并现场考察了实验样机和面板检测装置。专家认为在“大口径主动光学亚毫米波/毫米波望远镜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所取得技术成果将为我国建造高精度大口径亚毫米波/毫米波望远镜提供重要的关键技术支持。   会上,朱永田所长代表天光所感谢与会专家对项目取得成果的肯定,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直以来对研究所在天文新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朱所长也表示在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我们还需进一步工程化研究,为该项成果的实际应用做好准备。   大口径主动光学亚毫米波/毫米波望远镜方案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是为我国能在未来有技术能力建造30米口径亚毫米波(观测波长可达0.2毫米)和100米口径毫米波望远镜(观测波长可达3毫米)做好技术准备。在研究过程中,研制出了一套适用于亚毫米波的实验样机,单块面板(650mmX650mm)面形优于5微米,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四块面板拼接,共相精度达到12微米 首次提出了可用于射电望远镜反射面检测的激光法线偏差测量方法 并在国内首次自主研制了分辨率达10纳米量级机电式微位移促动器。
  • 新疆首架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通过验收
    3月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获悉,新疆天文台南山1米大视场天文望远镜项目通过验收,这是新疆首架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   据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主任马路介绍,南山1米大视场天文望远镜依靠大口径,可实现天文观测更远、更清晰。原先新疆最大光学望远镜为80厘米,观测星等为16、17等左右,现在通过米级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星等可达20等。   据悉,该项目设备自2012年3月进行安装、调试,今年2月通过验收。
  • 揭秘我国首座空间望远镜
    我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在轨运行示意图。 将于2021年发射的美国“国际X射线天文台”卫星。 去年6月发射的美国“核区分光望远镜阵列”高能天文卫星。   新闻背景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表示,该院已经启动硬X射线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暗物质探测卫星、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和夸父计划卫星的工程研制。其中,硬X射线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据悉,硬X射线探测卫星有可能成为我国第1颗天文卫星(即空间望远镜)于近年升空。   X射线天文卫星主要观测宇宙高能物理过程   众所周知,天文卫星相当于把天文观测台搬到太空中,所以可轻而易举地改变以往坐地观天的传统,摆脱大气层对天文观测的影响,在全频段范围内对宇宙空间进行详细的观测,对人类科学认识宇宙有革命性的推动。   宇宙中的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向空间辐射电磁波。由于各种天体的性质和特点不同,所以它们所辐射的电磁波也不同。天文卫星也叫空间望远镜,它是通过探测各种天体所辐射的不同波谱、不同强度的电磁波,对宇宙进行详细了解的。因此,目前天文卫星大多是按照所观测的宇宙中电磁波谱来分类,即分为红外天文卫星、紫外天文卫星、X射线天文卫星、γ射线天文卫星等。   这些天文卫星各有所长,谁也不能“一统天上”。这是因为宇宙中的天体由于温度不同而发出各种频段的电磁波,靠1颗天文卫星很难进行全频段观测。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发出的电磁波波长越短。人类可以利用这一特性,通过观测天体发出的电磁波,来分析它们的类型和特征。在电磁波谱中,γ射线的波长最短,X射线次之,后面依次是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和射电波。   近些年,随着X射线天文卫星成果颇多,所以越来越受青睐。这种卫星也称空间高能天文卫星或空间高能望远镜,因为它们主要用于观测宇宙中的高温天体和宇宙中发生的高能物理过程。宇宙中很多极端天体物理过程,都会产生发射强烈X射线的高温气体,比如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吸积物质的过程,超新星爆发和γ射线暴的激波和喷流。高能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辐射以及低能光子的作用、中子星的表面和量子黑洞的蒸发也会产生丰富的X射线。   由于宇宙中许多天体都散发X射线,因此探测宇宙中的X射线对探索宇宙奥秘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X射线极易被介质吸收,介质对于X射线的折射率近于1,所以在地面进行高能X射线的收集和聚焦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也就是说,因为有地球大气的阻隔,在地面上根本无法对宇宙X射线进行观测。即使在太空观测X射线,望远镜的设计也要非常讲究,不能选用折射系统,而且要使射线以掠射方式射入镜面。   我国首颗天文卫星将拥有最高灵敏度和最好空间分辨率   我国研制的首颗天文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将于近年发射。它是一颗工作于硬X射线能区(1~250千电子伏特)的空间高能天文卫星,用于完成深度巡天,可发现大量巨型黑洞、大批硬X射线天体和一系列天体高能辐射新现象,绘出高精度的硬X射线天图。该卫星具有比欧洲“国际γ射线天体物理实验台”、美国“雨燕”更强大的成像能力和独一无二的定向观测能力,能以最高灵敏度和分辨率发现大批被尘埃遮挡的超大质量黑洞和其他未知类型高能天体,并研究宇宙硬X射线背景的性质。   这颗天文卫星携带的低能(1~15千电子伏特)、中能(5~30千电子伏特)和高能(20~250千电子伏特)三个望远镜,都是准直型探测器,直接解调扫描数据可以实现高分辨和高灵敏度成像以及对弥散源的成像 而大面积准直探测器又能获得特定天体目标的高统计和高信噪比数据,使“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既能实现大天区成像,又能通过宽波段时变和能谱观测研究天体高能过程。   如果及时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将实现世界最高灵敏度和最好空间分辨率的硬X射线巡天,发现大批被尘埃遮挡的超大质量黑洞和未知类型天体,探测宇宙硬X射线背景辐射 将通过对黑洞和其他高能天体宽波段X射线时变和能谱的观测,研究致密天体极端物理条件下的动力学和辐射过程。   美欧日等X射线空间望远镜已取得一批重要观测成果   从1999年起,一些X射线空间望远镜开始陆续升空,大大开拓了天文学家的视野,使他们有可能了解宇宙中一些最神秘的天体。   1999年7月23日,美国“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升空。其主镜为4台套筒式掠射望远镜。该卫星在0.1~10千电子伏特之间有高的灵敏度,在宽的谱范围内具有高的谱分辨率,因此能研究极弱的X射线源。   1999年12月10日上天的欧洲“牛顿”X射线多镜面卫星主要用于研究1~120纳米的电磁波谱区域,覆盖了0.1~12千电子伏特的能量范围,在该卫星的10年有效寿命期内,有望收集到宇宙中30000颗星星的X射线光谱。   2005年7月10日,日本发射了“天体-E2”X射线天文观测卫星。该卫星覆盖的能量范围是0.4~700千电子伏特,可与美国的“钱德拉”和欧洲的“牛顿”共同观测一个天体,利用各自的特长收集资料,为国际天文研究做出贡献。   2012年6月13日入轨的美国“核区分光望远镜阵列”卫星,使用独特的技术对宇宙中最高能级的X射线进行观测,可观测来自天体的5~80千电子伏特之间的高能X射线,尤其是核光谱。其主要科学目标是深度探索质量超过太阳10亿倍的黑洞,并了解粒子在活动星系核中是如何被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几,以及研究超新星残骸以了解重元素如何在超新星中形成。其一个10米长的桅杆,在发射时呈折叠状态安放,入轨后大约7天内逐渐展开,以帮助探测装置准确聚焦。   此前发射的“钱德拉”X射线空间望远镜主要工作在低能X射线领域,而“核区分光望远镜阵列”主要工作在高能X射线领域,是第1颗专注于高能X射线的空间望远镜,其影像清晰度比观测同光谱区的其他任何望远镜都要高至少10倍,敏感度则提高至少100倍。这样的强强联合有助于回答有关宇宙的一些最基本问题。“核区分光望远镜阵列”卫星已取得一些成果,包括拍到银河系核心黑洞X射线爆发。   延伸阅读   2021年“国际X射线天文台”或将入轨   由于X射线空间望远镜一直持续不断地做出重大天文发现,所以世界一些国家还正研制新的空间高能天文望远镜,仅2013年就将发射3个。   计划2013年发射的俄罗斯的“光谱-X-γ”卫星,主要用于探测上千个星系团和星系群中的热星系际介质以及星系团之间的纤维状热气体,从而研究宇宙的结构演化。   印度的“天文卫星”(AstroSat)也拟于2013年入轨。它是印度首颗天文卫星,主要用于监测宇宙天体源的辐射强度变化 对X射线双星、活动星系核、超新星遗迹和恒星冕进行光谱观测 监视可能出现的瞬变源等。   2013年,日本将发射“天文-H”高能天文卫星,它第一次采用微量能器聚焦在0.3~12千电子伏特能区,预计该卫星将在空间高能天文领域做出大批重要的发现,对于理解宇宙的极端物理现象,尤其是强引力场和强磁场中的物理过程做出重要贡献。   2021年,用于取代“钱德拉”和“牛顿”的“国际X射线天文台”将入轨,它由美欧日联合研制,用于捕获宇宙边缘处黑洞周围发出的信号,并研究它们和宇宙原初星系的关系以及共同演化,了解宇宙的起源和组成,宇宙中各种元素的形成和如何通过恒星、宇宙爆发和粒子加速传播和扩散出去等。该卫星装有口径约3米和焦距12米的光学系统和6个焦平面探测器系统,所以具有前所未有的综合科学能力。其有效面积和能量分辨率将远远超越以前所有的空间高能天文卫星。   由此可见,X射线空间望远镜的发展方兴未艾,是空间天文学的最重要前沿领域之一。
  • 做一台探秘大脑的“超级显微镜”
    提起高分辨光场智能成像显微仪器(“RUSH”)的研制经过,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团队成员吴嘉敏感叹:“我们终于熬过来了!”2017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主任戴琼海团队的“至暗时刻”,也是他们计划研制观测脑皮层神经成像仪器的第五年。“一直以来,活体介观显微成像处于空白,世界上很多科研团队都在研制新的介观尺度仪器,包括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但都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吴嘉敏说。2012年,戴琼海决心带领团队突破这个难题。“戴老师鼓励我们目光放长远,我们做这个仪器就要向诺奖级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看齐。”吴嘉敏说。5年中,团队成员夜以继日,深夜两点钟还在开组会是常事。“2017年1月20日是仪器中期考核,我们所有元件都有了,原以为把仪器搭建起来就成功了,结果发现其中一个部件有问题,当时大家都很沮丧。”吴嘉敏回忆,“为鼓励大家振作起来,戴老师写下寄语:‘我们都应该反思,但也不必总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我们要勇往直前……’”收到寄语,吴嘉敏和团队其他成员感慨良多:“我们很认同戴老师的话,开拓新的领域不免会遇到挫折,只要大家同甘共苦,就能一直坚持下去!”反思之后,团队再次出发。“2018年,我们重新改变技术路线。之前二向色镜镀膜出了问题——大口径镜片国内镀膜表面的平整度不够,导致成像质量下降。为此,我们自己去加工厂改进镀膜工艺,终于加工出了合格器件。”吴嘉敏说。苦心人,天不负。2018年,国际上首个能实现小鼠全脑皮层范围神经活动高分辨率成像的仪器——“RUSH”问世,这台“超级显微镜”填补了国际介观显微成像仪器在肿瘤和免疫研究中的空白。“研究者通过‘RUSH’,可以观察小鼠脑部免疫细胞迁移的过程,帮助研究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可以分析研究癫痫病人病变区域产生的癫痫波,从而帮助揭示病理发生机制;也可以动态观测哺乳动物神经环路,研究大脑的工作机制,为人工智能的跨域发展提供新途径。”吴嘉敏笑着说,“将国产自主的先进显微仪器批量化生产投入市场,推动更多生命科学与医学的重大发现,是团队下一步的计划。”
  • 茂莱光学IPO获受理:募资4亿元投建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等项目
    6月23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南京茂莱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茂莱光学)科创板上市申请。茂莱光学作为精密光学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精密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和光学系统的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服务于半导体(包括光刻机及半导体检测装备)、生命科学(包括基因测序及口腔扫描等)、航空航天、无人驾驶、生物识别、AR/VR 检测等应用领域。三大业务稳步增长目前,茂莱光学主要产品覆盖深紫外 DUV、可见光到远红外全谱段,主要包括精密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和光学系统三大类。2019-2021年,茂莱光学实现主营业务分别实现收入 22,189.64 万元、24,616.72 万元和 33,141.07 万元,2020 年度和2021 年度同比分别增长 10.94%和 34.63%。分产品来看,报告期各期,光学器件是报告期内茂莱光学主要的收入来源,光学器件分别实现收入13,277.28 万元、13,567.68 万元和 18,878.17 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9.84%、55.10%和 56.95%。茂莱光学称,2021 年,公司光学器件收入较 2020 年增加 5,310.49 万元,同比增长 39.14%。主要系平片收入增加 3,721.09 万元,随着疫情逐步缓解,海外牙科市场被抑制的需求逐渐放量,客户 ALIGN 和 Meopta 对应用于 3D 牙科扫描系统的平片需求量大幅增加,公司对上述客户的平片收入分别同比增加 2,242.39 万元和 760.62 万元,较上年增长154.39%和 242.16%。此外,棱镜收入同比增长 38.31%,主要系客户 ALIGN 对光线折返异形棱镜的需求量增加,向该客户销售的棱镜金额同比增加 807.56 万元;透镜收入同比增长 12.35%,主要系 2021 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景气度回升,应用于半导体检测领域的康宁集团对应用于半导体检测设备的透镜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报告期各期,光学镜头分别实现 5,523.54 万元、5,390.59 万元和 6,799.58 万元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4.89%、21.89%和 20.51%。其称,2020 年度,公司光学镜头收入下滑主要原因为航天监测相机镜头及星敏相机镜头收入受客户需求影响大幅下降。而2021年营收增长主要系显微物镜系列收入大幅度提升,受近年来半导体行业呈快速增长趋势的影响,对半导体检测领域的客户 Camtek 收入较去年增加 1,317.71万元,对其销售的一款新品 10 倍显微物镜进入批量交付阶段,且该客户对 5 倍显微物镜等其他多款显微物镜的需求量亦增长较快。另外,报告期各期,其光学系统分别实现 3,102.93 万元、5,287.06 万元和 6,632.52 万元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13.98%、21.47%和 20.01%。茂莱光学表示,2020 年度,公司光学系统业务收入增长主要原因系 AR/VR 检测等下游领域保持市场增长,客户 Facebook 和 Microsoft 积极布局,产品需求相应增加,该产品逐渐得到产业化应用;同时,生物识别光学模组收入增加 480.95 万元,主要系十指扫描仪模组、护照扫描仪模组等高单价的产品收入增加。而2021 年度该业务收入增长主要系随着半导体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下游半导体检测设备需求放量,公司对 KLA 和 Camtek 的此类产品交付量随之增长较快。募资4亿元投建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等项目招股书显示,茂莱光学此次IPO拟募资4亿元,投建于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生产项目、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生产项目计划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佳路以北、金鑫东路以西地块实施,通过新建 1 栋厂房、1 栋综合楼以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并引进一系列先进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及其他辅助设备,实现对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及光学系统等一系列光学产品的产能扩充。而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研发项目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金鑫东路以西、汤佳路以北,公司计划利用新建的综合楼 B 部分面积,装修改造半导体光刻及半导体测量设备开发实验室、消费类电子商品量产线测量设备开发实验室、300mm 口径及以上大口径激光干涉仪开发实验室、基于新一代光学技术的医疗仪器开发实验室,并配备一系列先进研发和检测设备,同时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人才,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该项目完成后,将形成一系列高标准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针对光学主动定心测量系统的原理及实现方式、大数值孔径物镜测量技术的原理及实现方式、200~300mm 大口径干涉仪、300mm 口径干涉仪球面标准镜、镜头像质检测的原理研究与自动化检测设备开发、双频激光测长原理研究与产品开发、点衍射干涉仪原理研究与产品开发、自动对焦的原理研究与设备开发等 30 项技术课题进行研发和改进。茂莱光学认为,公司本次募投项目“高端精密光学产品研发项目”,将建成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和标准的实验室,进行高端精密光学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有助于公司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进一步提高光学加工技术水平,以助力我国半导体(包括光刻机及半导体检测装备)、生命科学(包括基因测序及口腔扫描等)、航空航天等高科技应用领域国产化。对于公司发展战略,茂莱光学表示,公司将始终专注于精密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和光学系统的设计、研发、制造及销售,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创新,本土及国际市场的开拓,精益运营管理创新和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进一步提高光学器件、光学镜头及光学系统设计、研发、制造及服务水平,为科技应用领域客户提供高精度、高复杂度、高附加值的核心光学器件及解决方案,促进生命科学领域(如基因测序及口腔扫描等)的跨越发展,赋能光刻机及半导体装备升级换代,为航空航天、无人驾驶、生物识别及 AR/VR 检测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光学技术支撑。进一步打造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提升公司品牌及国际化形象,保持精密光学行业地位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客户价值、员工成长和科技进步的公司使命,实现成为高端光学科技创新应用企业的愿景。
  • 郭守敬望远镜诞生背后的故事
    1992年,我国一位天文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4篇文章探讨当时天文科学的发展,在这组文章的最后一节,他对我国天文设备建设提出了几则设想。3年后,他重读这4篇文章,在手稿中写道“……觉得好像是一个跳伞者,伞已经在空中张起,眼睛盯着目的地但却还没有落到实地。像一支音乐停在接近尾声的一个休止符上。”  这位天文学家,就是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为天文事业整整奋斗了70年的王绶琯,而他在手稿中提到的,使这段“停在接近尾声的一个休止符上”的音乐成为一段完整乐章的办法,则是建造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兼大口径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LAMOST与王绶琯的渊源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正值现代天文学的第二次重建,“五台四校一厂”的学科基地已经立稳脚跟;天文实测条件正从“基本为零”转变为“最最起码的水平”;一批中青年天文人才这时已崭露头角。王绶琯惊喜地发现,这样的人与物的基础,虽然还很薄弱,但只需进一步巩固、完善,便能发起一次“前哨战”,在天文“主战场”上,开拓前沿,取得突破。  当时的天文学界存在一个困扰了研究者们多年的难题,即望远镜的大口径和大视场无法兼得。大视场是指望远镜可观测到的星空的面积足够大,这样就可以同时观测更多的星星。大口径是指望远镜镜面的直径大,这样就可以观测到足够暗的星体。  在此前使用的三种常规光学望远镜中,折射望远镜具有较宽的视野,但它的镜片不能做大;反射式望远镜可以把镜片做大,获得大口径,但是它能够观测的范围比较小,无法获得大视场;折反射望远镜能够获得大视场,但由于它的折射镜片太复杂,无法做大,因此不能同时获得大口径。  如何解决大口径与大视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这一困惑摆在了国内外所有天文学家的面前。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夜晚,在从宁波驶向舟山的船上,王绶琯与当时都还是青年科学家的陈建生院士和苏定强院士一道,讨论我国下一步的天文设备建设。他们想到,想要在我国天文学方面做“有米之炊”,是不是要考虑“做个什么东西”,解决这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  在这次被王绶琯称作“海舟夜话”的谈话结束后不久,他们便把目标定在配置多根光学纤维的“大天区面积大规模光谱”的开拓上。接着是LAMOST建设方案探讨,从陈建生主持的“150/220厘米中国施密特望远镜”的论证,到苏定强设计的“子午装置—焦面跟踪”的施密特型望远镜,再到最终LAMOST方案形成时苏定强“主动反射板”画龙点睛的一笔,LAMOST建设方案先后经过多次学术讨论,三易蓝图。  1993年4月,以王绶琯、苏定强为首的研究集体提出LAMOST项目,并建议将其作为中国天文重大观测设备列入“九五”期间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计划。  1994年7月,两位青年科学家褚耀泉、崔向群在英国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报告了LAMOST建设方案,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诞生于海舟中的一个想法到国际会议上使同行们兴奋的方案,王绶琯参与见证了LAMOST的成长史。1995年,他在论文中回忆道,“LAMOST方案的思考和建构,反复历经十年。参加的同志前后近二十人,参加者从不同专业、不同研究领域出发,切磋琢磨、求同存异,蜿蜿蜒蜒把力气汇聚到了共同点。正因为参加者的出发点不同,就有了集思广益。而参加者从不同出发点走向目标,不同思想、不同方法在同时前进中磕弹转并,就有了各自的蜿蜒曲折。”  1996年7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决策启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计划,LAMOST列入首批启动项目;2001年8月,LAMOST项目批准开工建设,2008年8月全部项目建设任务完成;2008年10月16日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举行LAMOST落成典礼,2009年6月LAMOST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近年来,一系列天文学领域的新研究发现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在银河系中发现一颗恒星级黑洞;为银河系重新画像,发现银河系比原来认识的增大了一倍;改写银河系晕的面貌,精确称量出银河系的“体重”;发现一颗目前人类已知锂元素丰度最高的恒星;通过监测恒星“心电图”发现绝大多数富锂巨星的“真身”是红团簇星;发现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普遍可以产生锂元素的机制;获取了大样本恒星年龄信息,揭示银河系“成长史”……在这些发现的背后,都少不了LAMOST的参与,它已经成为天文学家们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  截至2022年9月,LAMOST已运行11年,共发布了约2000万条光谱数据。每天夜晚,LAMOST都在华北大地上仰望星空。而在浩瀚宇宙中,被命名为“王绶琯星”的小行星也正熠熠生辉。
  • 世界最大管径高压钢管水压试验机
    近日,由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5000t级大管径高压钢管水压试验机”在兰州通过了由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管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孔令铭为主任委员的省内外专家组成的评价委员会所进行的科技成果评价。   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相关企业无法进行大口径高压无缝钢管水压试验的空白。经工业应用运行考核表明,该试验机为目前国内外在钢管直径、试验压力及能力最大的静态水压试验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化与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大口径厚壁合金钢管的需求激增。由于大口径厚壁合金钢管壁厚可达到120毫米,钢管的直线度达到5毫米/米、管端切斜度可到7毫米,要求的试验压力最高达到70兆帕,国内外现役的水压试验机根本无法对这种类型的钢管进行水压试验工作。   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经过9年努力,研发出集径向外抱密封、径向内胀密封、端面密封三种方式于一体的密封技术,解决了各种规格的高压密封难题。
  • 清华大学研发微小型检测机器人,实现亚厘米级管道高效探测
    近日,清华大学机械系现代机构学与机器人化装备实验室研发了一种可在亚厘米级管道中高效运动的管道探测机器人。在航空发动机和炼油机等复杂系统中,有大量用于输送水、气体和油的管道。通常,这些管道具有各种直径、变化的曲率,并覆盖较长的距离。为确保它们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需要定期从外部和内部进行管道检修。目前已开发的各种管道巡检机器人包括轮式、腿足式、履带式等运动机构,多采用电磁电机驱动,适用于大口径管道的检测。当涉及到直径小于一厘米的微细管道时,机器人的尺寸很难按比例缩小。微型管道机器人在弯曲管道中行进本项工作提出了一种智能材料驱动的微型管道检测机器人(重量 2.2 克,长度 47 毫米,直径管道机器人在多介质、多材质、变管径的复杂管道中行进和探测论文第一作者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后汤超,通讯作者为机械工程系副教授赵慧婵,其他作者包括机械工程系教授刘辛军和2021级博士生杜伯源、2018级博士生姜淞文、2019级硕士生邵琦、2019级博士生东旭光。该团队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机器人领域相关研究。本项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robotics.abm8597
  • 精确到纳米!国产高端数字化激光干涉仪冲破超精密测量技术“封锁线”
    南极天文望远镜、空间引力波探测装置、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光刻机… … 这一系列关键装备的加工制造,都需要依靠超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对大量光学元件的各项参数进行测量。以往,超精密测量技术受到国外封锁,成为制约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的瓶颈问题。近日,由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庄松林院士领衔的韩森教授团队与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所研发的国产化高端产品——数字化激光干涉仪进展顺利。据介绍,该项目研究成果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取得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部分产品填补国内空白,PV值测量等核心指标及相关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装备制造的地方就需要精密的测量仪器“简单来说,干涉仪就是将激光分为两束,照射至需要测量的器件上,再汇合产生干涉,从而精确地测量出被测件表面的形貌误差,包括平面、球面、柱面或者自由曲面。”韩森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数字化干涉检测技术是结合光学干涉测量原理与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纳米精度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是超精密光学计量、国家大科学装置及工程、高端工业检测领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中国装备制造要实现突破,首先要解决制造质量问题,其核心关键就是超精密测量能力。“有装备制造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的地方,就需要精密的测量仪器,国内精密测量仪器不能照搬国外的那一套,我们必须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韩森说道。团队针对中国高端检测仪器和技术的需求,系统性地开展了模块化激光干涉仪设计以及应用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他们首先基于模块化设计思路开发了激光干涉仪的核心关键部件和测量软件,形成了多种型号高精密数字化激光干涉仪;接着在满足高精度相对测量基础上提出绝对检测算法和闭环自检技术,使平面面形检测精度提高5倍。在双重身份中缩短创新与市场的距离技术创新到市场,还有多远的路需要走?“最后一公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难题。“早在2018年,上理工就与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以人为纽带,让高校教授长期深度对接产业,更有利于盘活一系列资源。”韩森表示,在“大学教授”和“创业者”的双重身份下,高校的基础创新与企业的技术实践紧密绑定,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使用效益。目前,项目成果完成了数字化激光干涉仪的工程化,研制出多种口径的商业化检测仪器,实现“产学研用”的完美结合。相关产品及技术已经在国家计量单位、国家大科学装置及工程、高精密光学机械加工行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推广应用,有助于提升中国高端检测仪器在市场的占有率,推动高精密检测技术发展。项目团队还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国家平晶检测规程和数字式球面干涉仪校准规范工作,填补国内空白。项目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10余篇,荣获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一等奖、日内瓦发明展特别金奖等多个奖项。
  • 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贵州开建 相当于25个足球场
    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这是摄影记者站在约120米高度拍摄的工程实景。  一位施工人员正沿着施工平台钢梁小心爬行。   当地生态环境良好,科研人员在路上拾到一只雏鸟。   口径达500米的FAST可以观测到来自宇宙边缘的微弱电磁波,它将在未来20年-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窥视宇宙的超级大&ldquo 锅&rdquo   这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口锅。重达数万吨,锅口面积大约相当于25个标准足球场的总和 假如用它满满煮上一锅饭,足够全世界70多亿人聚在一起吃上3天。   这口锅坐落在中国贵州,仍处在建造阶段。   当然,这口被全世界科学家称为FAST的&ldquo 锅&rdquo 并非为煮饭建造,它是一台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在天文学界,它已存在并且被高度依赖超过80年。超级大锅FAST,则正是迄今为止人类建造的最大一部射电望远镜。   按照搜索、观测的电磁波波长分类,天文望远镜大致可分为三大类:X射线天文望远镜――用于观察宇宙X射线,比如著名的&ldquo 昌德拉&rdquo 太空望远镜 可见光天文望远镜――以可见光为工具观察宇宙,最有名莫过于伟大的&ldquo 哈勃&rdquo ,以及&ldquo 哈勃&rdquo 的继任者、未来几年将升空的&ldquo 韦伯&rdquo 太空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通过捕捉和分析太空中的无线电波来观察太空,例如美国&ldquo 阿雷西博&rdquo 射电望远镜。   从广义上看,曾经在2013年拍摄到婴儿时期宇宙照片、并发现暗能量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也属于射电望远镜。在此之前,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借助于射电望远镜做出了四项重要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   上天无路,入地有门   从观测效果考虑,为了避免大气层的干扰,天文望远镜最好的&ldquo 居住地&rdquo 莫过于太空。但与另外两类望远镜相比,射电望远镜在同样面积上收集到的电磁波能量更弱(有人计算过,80年来全世界所有射电望远镜收集到的能量还不够翻动一页书),因此,它需要更大的面积来收集来自太空的信息。正因如此,当&ldquo 哈勃&rdquo 与&ldquo 昌德拉&rdquo 相继奔赴太空之时,射电望远镜却只能在地面上望尘兴叹――现在的技术还不足以把口径达到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大型望远镜搬到天上去。   幸好,与另外两种望远镜相比,射电望远镜观测的是波长较大的电磁波,受大气层的干扰相对较小。在地面上,科学家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收集更大数量的电波,以提高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 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大望远镜的工作面积。   在FAST之前,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是前文提到的&ldquo 阿雷西博&rdquo ,口径达350米,但&ldquo 阿雷西博&rdquo 是固定望远镜,不能调整望远镜方向以对准某一既定目标,因此只能扫描天空中的一个带状区域,而且由于地球转动,它不能连续观察同一目标。在&ldquo 阿雷西博&rdquo 之外,因自身重力及风力引起望远镜形变的限制,传统全可调望远镜的最大口径只能达到100米。   二十年磨一剑   1995年,北京天文台和国内20余所大学和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大型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提出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形,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的概念,台址确定在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ldquo 大窝凼&rdquo 洼地。FAST工程的预研究历时13年,直到2007年7月10日才正式立项。2011年3月25日,FAST工程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9月建成。   2014年7月17日上午11时, FAST建造工程安装了第一根主索,反射面索网安装工程正式实施――这是安装整个望远镜镜面框架的第一步。由于镜面太大(面积达30个标准足球场的总和),必须有一个承载整个镜面的基架,它由具有超高抗疲劳性能、钢筋结构的索网组成――单是作为基架的索网,总重量就达到1300余吨。全部索网结构都必须在高空中拼装,整个索网安装工程预计将耗时六个月。   &ldquo 哈勃&rdquo 、&ldquo 昌德拉&rdquo 等太空望远镜都使用陀螺仪控制望远镜镜头方向,而FAST将采用机器人控制、轻型索电力拖动,牵引着500米口径、重达万吨的望远镜镜面,实现镜头方向定位――这就可以让望远镜全天候工作,并且能够在受控条件下观察任意一个太空方位。   眺望宇宙边缘   1960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马丁?赖尔利用干涉原理发明&ldquo 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rdquo ,大大提高了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其基本原理是:用相隔两地的两架射电望远镜接收来自同一天体的无线电波,两束波进行干涉,其最高等效分辨率将等同于一架口径相当于两地之间距离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当前,射电天文学领域已经利用这一技术把遍布全球的射电望远镜综合起来,获得了等效口径相当于地球直径量级的射电望远镜。赖尔因为此项发明获得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这项技术已经让科学家拥有了&ldquo 等效口径相当于地球直径量级&rdquo 的射电望远镜,那么建造口径仅仅为500米的FAST还有什么意义?   提出这一问题的朋友混淆了两个概念,那就是望远镜的&ldquo 灵敏度&rdquo 和&ldquo 分辨率&rdquo 。&ldquo 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rdquo 技术仅仅能够提高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但假如相隔两地的两架射电望远镜灵敏度不够高,那么这一技术根本派不上用场――这好像是警方破案,全国联网通缉固然可以迅速找到犯人,但之前确定犯人是谁,仍要依靠某一特定公安局――其破案能力就如同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迄今为止,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的唯一方法,依然是增加收集宇宙电波的镜面面积。从理论上说,口径达500米的FAST可以观测到来自宇宙边缘的微弱电磁波。正因如此,中国科学家才敢说,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望远镜,FAST将在未来20年-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