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刘燕德

仪器信息网刘燕德专题为您整合刘燕德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刘燕德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刘燕德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刘燕德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刘燕德话题讨论。

刘燕德相关的资讯

  • 点赞!刘燕德教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前夕,全国妇联表彰了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华东交通大学刘燕德教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属全省高校唯一。3月3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布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名单,包括10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300名全国三八红旗手和200个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在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华东交通大学智能机电装备创新研究院院长 刘燕德刘燕德,女,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交通大学智能机电装备创新研究院院长。“十三五”机械工程学科盟主,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获得者、江西省三八红旗手、江西省巾帼标兵岗负责人,江西省首批三八红旗手工作室负责人,江西首届创新争先奖、江西金牌研究生导师和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获得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西省妇联第三届执委。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国家863计划课题、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主编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20项。主持完成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及教育部科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10项,研发的系列水果品质智能化分选装备被誉为"水果神器"推广应用在全国省市水果主产区,助推乡村振兴。刘燕德教授在近红外领域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了,是水果光电检测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陆婉珍院士科技奖获得者,此前仪器信息网聚焦分析测试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特别策划“Women in STEM——致敬分析测试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专题活动,并采访到了刘燕德教授,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
  • 国产近红外光谱仪的当务之急——访华东交通大学 刘燕德教授
    p   华东交通大学刘燕德教授在近红外领域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了,据悉,1998年9月,还在江西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近红外光谱了。多年的深入研究和积累让其对近红外光谱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于近红外光谱仪最具前景的应用,刘燕德介绍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红外光谱技术未来在食品安全、生物医学、政府质检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br/ /p p   对于国产近红外光谱仪的研发,刘燕德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目前中国的制造水平还不是特别高,如何解决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性是国产仪器走向实用性的关键;另外,当前国产仪器在核心光电部件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好,仪器的核心技术不少还依赖于进口,如何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核心部件的研发和突破是国产近红外光谱仪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p p   从2002年开始,刘燕德课题组围绕水果的内部品质快速无损在线检测和水果的成熟度便携式仪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发工作。此外,在水果表面质量安全方面也开展了很多基础应用研究工作。据介绍,最大的成果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水果内外品质和内部缺陷检测的动态在线分选仪器,并在江西、广东、广西、重庆、河北、山东等水果主产区推广应用。另外,围绕水果成熟度、糖度分析的便携式仪器也已经开发到第四代。 /p p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如下视频: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5238D795880CF7F4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br/ /p
  • 刘燕德:我与近红外的不解之缘
    一、初次接触  1998年9月我在江西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开始接触近红外,硕士论文是鸡蛋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利用的是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波段,那是我与近红外的初次接触。一枚枚鸡蛋中的小生命,在上下跳动的近红外曲线中变动鲜活动人,近红外的神奇深深打动了我。此后的二十几年,她始终陪伴着我,不曾离开。  二、一直陪伴  2002年3月我进入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购买了第一台尼高力近红外光谱仪,利用的是近红外光谱波段,博士研究的课题是水果糖酸度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研究。那时候每天往返于寝室、实验室和食堂之间,整天与水果近红外光检测打交道,与近红外成了形影不离的闺蜜。在她的帮助下,我先后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Postharvest and Biology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取得了诸多学术荣誉,如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首个“竺可桢奖学金”,浙江大学学术之星和浙江大学学术十杰,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等。2006年博士毕业回校后,购买了一台ASD近红外光谱仪。我一直梦想把她嫁接到自动化分选线上,实现江西特色水果按糖度自动分选,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连续获得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我的博士论文“水果糖酸度近红外光谱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也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2008年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但由于团队缺少自动控制、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始终在水果智能化分选梦中徘徊。  三、初见成效  2009年1月,作为学科带头人来到华东交通大学工作,成立了校级光机电技术及应用研究所,目前拥有江西省光电检测工程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三个省级平台,配齐了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化学计量学各方面的人才,初步圆了水果智能分选梦,研发出第一代水果智能化分选装备(图1)。同年当选江西省学科带头人和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获得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在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江西省高校科技落地计划资助下,又研发了第二代水果智能化分选装备,实现了糖度等多指标同时检测(图2)。在山东、江西、河北等水果主产区推广应用,深受客户欢迎(图3和4)。同时研究团队也开发了便携式水果品质检测仪(图5)。研究团队起步于近红外,受益于近红外,先后获得了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我的水果智能分选梦也在逐步开花结果,以后道路虽然崎岖,我将继续前行。  四、体会感悟  近红外是一项实用技术,科研院所具备实验室和技术优势,公司具备生产和推广优势,用户具备产品和市场优势,需要科研院所、公司、用户各方共同参与,发挥近红外的实用特长。  近红外实用化过程需要增强配套意识,尤其农产品有别于工业产品,产地、品种都对最终检测结果有影响,农产品分选就离不开农学、光谱以及具体相关配套知识背景成员的参与,且装备各组成部分更需要为近红外配套服务。图1 第一代水果智能化分选装备图2 第二代水果智能化分选装备图3 水果智能化分选装备应用现场图4 水果智能化分选装备应用现场图5 基于安卓的便携式水果品质检测仪华东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刘燕德
  • 刘燕德教授:勇于创新 奋斗有我——“Women in STEM——致敬分析测试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活动
    从古至今,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近年来,“她力量”一直闪耀,特别是随着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谷爱凌北京冬奥会两金一银的闪耀成果,女性的柔美与刚毅再一次冲上热搜。在分析测试领域分布着广大的女性科研工作者,她们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她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在美丽与温柔的外表下蕴含着强大的力量。202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将至,仪器信息网聚焦分析测试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特别策划“Women in STEM——致敬分析测试领域女性科研工作者”专题活动,邀请行业女科学家们分享自身的成长经历与职业历程,展现这个行业女性从业者的别样魅力。本文的主角是水果光电检测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陆婉珍院士科技奖获得者,华东交通大学智能机电装备创新研究院院长刘燕德教授。仪器信息网:展开讲述进入行业的时间与契机,为什么选择分析测试领域?刘燕德教授: 大学毕业后就留在高校的企业从事机电产品的检测检验工作,对产品的检测检验仪器有接触与熟悉。1998国内正在开始开展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的时候,我开始选择继续深造,选择了农产品内部新鲜度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研究硕士研究生课题,第一次接触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器和学习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那是我第一次进入分析测试领域。一枚枚鸡蛋中的小生命,在上下跳动的近红外曲线中变得鲜活动人,光谱分析的神奇深深打动了我。因为分析测试领域需要用到一些先进的优越感器,测试系统,分析软件,模型算法,具有速度快,准确性高,检测周期短和分析效率高等优点,此后的二十几年,测试技术就一直陪伴着我,不曾离开,陪伴我走过硕士,博士学习阶段和科研工作阶段。仪器信息网:分别展开讲述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分别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刘燕德教授:我是一个在工作非常严谨、执着、务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严格要求自己人,坚持用知识充实自己;生活中我心地善良,平易近人,感情丰富细腻。仪器信息网: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中的角色,及如何解决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刘燕德教授:作为一个担任行政领导和学术团队带头人的我,同样和其他职业女性一样扮演着妻子、母亲、子女等多个家庭角色,同时,又扮演着管理者、公民等社会角色,这种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责任,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正确去处理好,否则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如何正确处理和平衡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轻松在“舞台”上演绎自己的人生,撑起“半边天”是目前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此,我谈以下2点个人观点:(1)坚定自强自立信念:我们自己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改变我们不能兼顾事业,甚至工作的观念,更不要因为自己是女性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要以自强自信自强为榜样,树立起“只要积极努力,就一定能做到”的必胜信心。(2)坚持及时有效沟通:我们要想取得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就必须得到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理解和支持,特别是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事业,作为女性的我们要采取及时沟通协调,获取对方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仪器信息网:对分析测试领域女性从业者在职业设计规划上的建议?刘燕德教授:我们每个人的职业设计规划都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通过自我评估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要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自己比较适合哪一类的工作?(2)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今社会的市场行情,什么是急需和紧缺职业?(3)及时了解和评估自己,研判自己在未来发展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4)计划自己的未来可以达到什么阶段?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去实现它?仪器信息网:“后浪”逐渐崛起的今天,对于未来发展或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愿景?刘燕德教授:当下时代,行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后浪”关系到行业未来的生存。年轻人的培养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这切实关系到具体的行业未来的发展。针对行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 我认为首先需要精心选对人,选择高素质、高能力、高学习力的人。其次是精细育好人,人才不是招来的,而是用心精心去培养出来的,要给人才继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让人才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学习。最后要培养有报效祖国、时代担当、脚踏实地和家国情怀,担当伟大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仪器信息网:“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请您为大家推荐一本看过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刘燕德教授:我前后去过中央学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延安干部学院理论学习,去年5月在延安干部学院期间,阅读和学习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见证着习总书记意志的磨练和信念的树立,他和老百姓们一起艰苦奋斗,踏出了为人民做实事的远行,我推荐这本书给大家有空阅读一下。
  • 刘燕华:“十二五”规划将力改科研“空芯化”
    “中国人购买科研仪器的热潮不知道救活了多少外国公司。”这是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的感叹。他在4月23日指出,由于科研仪器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的科学研究存在严重的“空芯化”现象。而包括科技部在内的多个部门下一步要通过各种科技计划、政策措施和实际举措来改变这种局面。“落实的具体方案应该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得到体现。”他在回答《科学时报》记者提问时说。 刘燕华是在中科院研究生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谈到以上观点的。 刘燕华说,创新工具就好像现代化武器的制造厂一样,科研有没有底气在于有没有工具。他这样形容中国在科学仪器研发领域的现状:一无基地,二无队伍,三投入很少。“十五”期间,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用于“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经费只有0.85亿元,仅占三大科技计划经费的千分之二和科学仪器购置经费的百分之一。而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40%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 刘燕华还以诺贝尔奖为例,指出诺贝尔奖得主1/3是通过科学发现、理论推导得奖;1/3是通过方法创新、思路创新得奖;还有1/3是通过科学仪器、科学手段、科学工具的创新获奖。“而在我们的科技布局上,更多瞄准了第一个1/3 ,把后两个1/3相对忽略了。” 近年来,中国的科学仪器设备需求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中国一年购买科学仪器设备到底花了多少钱?刘燕华说,2006年国内的研发总经费是3000亿元,其中有400亿元用于购买国外的科学仪器设备。而且,现在提出企业是创新主体,企业纷纷建设研发队伍,企业购买国外科学仪器设备的高潮又在掀起。刘燕华透露了一个调查数字:中国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99%以上依靠进口,中型科学仪器设备80%以上依靠进口,生物研究用的试剂50%以上也依靠进口。 现在,不少研究人员认为,能拿到最高级的外国设备是自己的荣耀,是实验室的资本。刘燕华认为,这种心态需要改变。“有时候到实验室去参观,大家都习惯于介绍说这个设备是德国的,这个是美国的,那个是瑞典的,都是最棒的。后来转头一看,这儿有一个设备是中国的,还马上听到声明——‘我们很快就要换掉,要淘汰了’。而相比之下,美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一个基本指标,一个实验室要没有30%自己研究的设备就不叫国家实验室。” 刘燕华指出,科研仪器对外依赖度过高带来的弊端是,发达国家有了新的科学仪器设备发明,我们如果能拿到仪器设备就可以进行研究;假如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我们就无法进行研究。生物技术试剂也是这样,中国购买了大批仪器设备,作一批研究要购买一批试剂,外国人如果不卖试剂,我们的仪器设备就没用了。
  • 刘燕华:分析科技创新现状
    在石家庄市举办的中国技术市场年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指出,由于科研仪器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的科学研究存在严重的“空心化”现象。他认为,从根本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创新方法,不能靠别人的基础研究来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科学仪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60%用于进口设备,其中,精密仪器、生命科学仪器、大型科学仪器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更是90%以上依靠进口。刘燕华说,创新工具就好像现代化武器的制造厂一样,科研有没有底气在于有没有工具。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总称,是从源头推进我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刘燕华说,创新方法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仍然处于新旧理念交融、现代与传统运作模式相冲突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渐渐凸现出来。现阶段科技创新工作中,在方法上存在五大问题。   科学思维培育不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缺位,目前应试式的教育体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科研活动创新思维不足,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少 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较少 多数学科发展滞后,属于世界领先的学科很少 中国申请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专利申请只占总量的0.96%。   科技界关于科学方法的意识薄弱,科研活动中,忽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创新性 对科学方法的研究不够,仅限于对国际科学方法的跟踪、了解,缺乏对前沿方法的前瞻性研究 科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严重脱节。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匮乏。“十五”期间,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用于“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经费只有0.85亿元,仅占三大科技计划经费的千分之二和科学仪器购置经费的1% 科学仪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高档科学仪器基本处于空白,中档科学仪器、国产设备稳定性和重现性不高,软件配套性较差,占有率小。   创新政策环境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及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水平还不高。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40%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在我国,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这方面研究项目的支持几乎为零。   评价方法有待改进。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标准不全面,忽视了一些基础性或方法上的重要问题。以诺贝尔奖为例,诺贝尔奖有1/3是通过科学发现、理论推导得奖 有1/3是通过方法上的创新、方法思路上的创新得奖 还有1/3是通过科学仪器、科学手段、科学工具上的创新得奖。而在我们的科技布局上,更多瞄准了第一个1/3 ,把后两个1/3基本忽略了。
  • 刘燕华: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入加速期
    “创新方法研究与应用工作经过前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在师资不足、历史欠账较多的情况下,解决了一批自主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取得很多有益经验,并将创新方法理念传播到越来越多的高校、院所和企业,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9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我国首次创新方法试点工作会议上,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指出,今后几年是创新方法工作的重要转折期,科技部将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着眼点,集成引导各方资源力量,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创新方法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力度。   据悉,这是2007年开展创新方法试点工作以来,科技部首次召开的工作座谈会。两年来,科技部启动了一批创新方法试点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了“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在黑龙江、四川等12个省(市)开展创新方法试点工作。此次会议邀请了试点省、市、自治区和钢铁研究总院、海尔等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全面交流总结了创新方法试点工作以来的经验成效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刘燕华在讲话中指出,创新方法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江苏、黑龙江等省市和部分企业已经取得了很多有益经验,为企业创新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研发诞生了一批专利成果,培育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国各地关注创新方法、践行创新方法的社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但是,随着工作的逐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渐渐凸现出来。我国的创新方法工作仍然于新旧理念交融、现代与传统运作模式相冲突的阶段,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科技活动仍未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自主创新成果较少,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还不相适应。   他强调,今后几年将是创新方法工作的关键转折期,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大计,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强化创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下一步,要把关注点放在研究创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研究我们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处理好创新的谋略、布局和技巧。要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水平。创新方法不能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作为终点,而是要以解决当前企业、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标,把创新方法贯穿于研发链、产业链和市场链中,形成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的良好局面,在市场中实现创新价值。要瞄准不同对象做好战略分析布局,解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注重研发管理创新,最大程度优化创新资源的集成配置,面向有较强需求的广大企业开展创新方法研究和推广应用。   刘燕华要求,下一阶段要重点围绕创新方法的教材案例的规范、师资培养、基地建设、创新管理和创新工具等基本要素,各级科技部门和科研管理者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以创新的思路,倡导推广创新文化,强化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学科交叉,加强技术咨询队伍建设,建立形成推动创新方法的激励机制。
  • 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视察新三思(图文)
    2007年4月5日下午3点,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及其他科技部的领导在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李连和、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刘锦的陪同下视察了新三思集团。 新三思集团董事长黄志方和副总裁安建平向刘燕华副部长全面汇报了新三思十年来的发展状况和企业的未来远景目标。 刘燕华副部长对新三思十年取得的飞速发展和巨大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扬新三思为中国试验机行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燕华副部长在讲话中重点强调:我国科学仪器设备发展较为滞后,相当大比重的科学仪器设备大多依赖国外进口,更重要的是,没有仪器设备等科研手段的自主创新,真正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难以推进,加强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振兴我国科学仪器设备产业,势在必行。如何提高中国在科学仪器设备方面的自主创新是国家以及科技部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企业需要转换思维模式,需要通过一些创新的方式激发思维的创新,科技部已经开始重视仪器仪表领域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刘燕华副部长希望新三思集团在试验机的基础上向更深的领域拓展,也可向上游、下游进行开发性的延伸,希望新三思继续做大做强。 汇报结束后,黄志方董事长陪同刘燕华副部长参观了新三思集团试验中心,试验中心向部领导及副部长演示了国内第一台全自动机器人试验机和与国际水平相当的全自动摆锤冲击试验机的试验情况。 新三思集团是刘燕华副部长此次深圳之行参观的第一家企业。
  • 刘燕华:我国科技创新方法存在五大问题
    刘燕华认为,我国科技创新工作中,在方法上存在五大问题:一是科学思维培育不够,二是科学方法研究与应用不够,三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匮乏,四是创新政策环境还不完善,五是评价方法有待改进。   在近日举行的2009创新方法高层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刘燕华认为,从根本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创新方法。创新方法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   他指出,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工作中,在方法上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科学思维培育不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缺位,目前应试式的教育体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科研活动创新思维不足,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少 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较少 多数学科发展滞后,属于世界领先的学科很少 中国申请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专利申请只占总量的0.96% 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氛围不够,科学精神与科学氛围仍然不足,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问题仍普遍存在。   二是科学方法研究与应用不够。科技界关于科学方法的意识薄弱,科研活动中,忽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创新性 国内学术期刊很少发表关于研究方法和哲学思考类的理论性论文 对科学方法的研究不够,仅限于对国际科学方法的跟踪、了解,缺乏对前沿方法的前瞻性研究 科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严重脱节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科学创新方法。   三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匮乏。“十五”期间,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用于“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经费只有0.85亿元,仅占三大科技计划经费的千分之二和科学仪器购置经费的1% 科学仪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高档科学仪器基本处于空白,中档科学仪器、国产设备稳定性和重现性不高,软件配套性较差,占有率小 科学研究“空芯化”现象严重,每年科学仪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60%用于进口设备,其中,精密仪器、生命科学仪器、大型科学仪器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更是90%以上依靠进口。   四是创新政策环境还不完善。虽然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以及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水平还不高。以2004年为例,我国研发经费仅相当于美国的8% 全国研发人员年平均经费分别只有韩国的14%和日本的8%,而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40%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在我国,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这方面研究项目的支持几乎为零。   五是评价方法有待改进。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也不利于创新方法的发展。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标准不全面,过分重视SCI,而忽视一些基础性或方法上的重要问题。以诺贝尔奖为例,诺贝尔奖有1/3是通过科学发现、理论推导得奖 有1/3是通过方法上的创新、方法思路上的创新得奖 还有1/3是通过科学仪器、科学手段、科学工具上的创新得奖。而在我们的科技布局上,更多瞄准了第一个1/3 ,把后两个1/3基本忽略了。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创新方法研究会理事长徐冠华院士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我们应当共同探讨创新方法工作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途径与方法,以应对来自金融危机的挑战,提振经济振兴的信心 共同探讨尽快提升官、产、学、研各部门对创新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创新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其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成功对接。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推广创新方法、促进自主创新、服务经济振兴”,旨在贯彻落实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4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切实加强创新方法工作,从源头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精神,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格局,就创新方法如何促进自主创新等问题等深入展开研讨。2008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徐光宪院士为论坛作了题为《创新方法学的探索》的主旨报告。   为期两天的论坛还就科学方法、技术创新方法、科学思维、创新管理、科学工具等领域举行了专题论坛。来自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的领导,相关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企业家出席论坛。
  • 国家植保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刘燕一行莅临托普云农考察交流
    7月6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国家植保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刘燕率调研组莅临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考察交流。刘燕副主任一行莅临托普云农考察交流 刘燕副主任一行在托普云农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朱旭华及相关技术负责人的陪同下,对托普云农发展历程、相关技术成果、种植业信息化设备以及数字农业应用平台等区域进行了参观。尤其对托普云农自主研发的植保测报、防控设备表现出极大兴趣,在详细了解托普智能植保设备的作业原理和相关监测预警技术的实际应用后,刘燕副主任表示,托普在植保方面确实做得好,基础数据扎实,测报、防控设施设备也丰富多样。刘燕副主任一行参观数字三农展厅 随后,刘燕副主任一行与朱旭华院长、植保技术负责人就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设计、市场调研情况,高空测报灯的行业标准制定,植保领域相关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座谈交流。刘燕副主任对托普云农在植保信息化领域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并表示,如何更加智能化且更少破坏生态系统,是植保设备未来应该达成的技术要求。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能够更加深入了解目前涉农企业的植保技术应用现状,为国家植保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测报灯、杀虫灯等的标准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希望未来双方能够加强合作交流,共同为中国的绿色防控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双方举行座谈交流会 朱旭华院长表示,托普云农在农业行业深耕多年,在植保、土肥、种子等细分领域都拥有专业技术积累,目前也参与制定了1项国家标准和2项行业标准。未来,托普云农将继续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规范化建立提供更多的技术依据,全力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植保新产品研发步伐,推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植保领域的智能测报、绿色防控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 行业透视 六位专家论中国近红外的“喜”与“忧”
    p   近红外光(NIR)是介于紫外-可见光(UV-Vis)和中红外光(MIR)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长范围为700nm~2500nm。从第一台商品仪器开始,近红外光谱仪的技术发展经历了滤光片型、光栅型、声光调制型、二极管阵列型、偏振干涉型、傅立叶变换型等。由于测试方便,仪器成本低、非常适用于在线分析,分析速度快速,分析效率高等优势,近红外光谱仪已经成为工农业生产过程质量监控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手段之一,且发展势头迅猛。 /p p   QY Research的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近红外分析仪行业销量约为5638台,全球近红外分析仪市场约4.38亿美元。2018年,全球近红外光谱(近红外分析仪)市场价值4.6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底,该市场将达5.6亿美元,2019-2025年之间复合年增长率为2.7%。 /p p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和应用工作,90年代后期以产业链的方式逐渐应用于农业、石化、制药和食品等多个领域。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的发展形势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又有哪些问题值得大家思考?日前,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6位近红外大咖,大家一起来分析中国近红外的“喜”与“忧”。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中国近红外学科发展处在急剧上升阶段 成绩可喜 /strong /span /p p   对于当前我国近红外光谱的发展态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认为:“一个学科发展趋势通常呈S型,我个人认为中国近红外学科的发展处在急剧上升的阶段。” 袁洪福介绍说,中国的近红外走过了一个从了解、质疑,到认可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不断磨合,现在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逐渐被各领域用户接受、认可,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用户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09/484927.shtml"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47734c8f-7474-4cfb-b8fa-678301be7679.jpg" title=" 袁洪福.png" alt=" 袁洪福.pn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09/484927.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 /strong /a /p p   从整体需求来说,我国近红外设备这几年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据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德勇介绍。近红外技术在粮油质检系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无论国家级的粮食科学研究院还是政府各县级单位,都有配备近红外设备。同时,近红外设备也为广大一线的粮油加工厂创造了很多效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16/485350.shtml"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a510b804-351c-4c88-9f5f-13eb6ebdb37d.jpg" title=" 李德勇.png" alt=" 李德勇.pn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16/485350.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德勇 /strong /a /p p   从仪器及技术发展的角度,我国近红外光谱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采访过程中,各位专家也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北京化工大学与西派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并为企业量身定制了蚕蛹雌雄高速鉴别与分选设备,1秒钟可以分选10个蚕蛹,1套设备一天可以分选1.2吨,正确率在98%以上,为企业节省用工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效率;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提出的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比如根据血清的近红外光谱对疾病的诊断等;刘燕德课题组围绕水果的内部品质快速无损在线检测和水果的成熟度便携式仪器、水果表面质量安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仪器研发和基础应用研究工作工作。据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水果内外品质和内部缺陷检测的动态在线分选仪器,并在多个水果主产区推广应用,围绕水果成熟度、糖度分析的便携式仪器也已经开发到第四代。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大有可为” 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strong /span /p p   无一例外,各位专家一致认为我国的近红外光谱还依然“年轻”,未来大有可为。 /p p   山东大学臧恒昌教授在采访中特别介绍说,制药领域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需求非常旺盛。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但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也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就像是生产过程中长了一双眼睛,可以准确的知道物料行为的变化,从而使物料行为显性化,给与准确的控制,就可以实现产品的质量预期。从仿制药的角度,能更好的忠实于产品的工艺过程,实现疗效和质量的一致性。从创新药物的研究以及药物的生产角度,可以忠实的按照工艺设计的预期达到最终的质量预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14/485143.shtml"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d4796f82-568e-4a0a-a7ce-0ba77e7e5210.jpg" title=" 臧恒昌.png" alt=" 臧恒昌.pn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14/485143.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山东大学臧恒昌教授 /strong /a /p p   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应用与研发经理/在线产品经理倪勇提到了在线近红外技术的应用前景,他特别用了用方兴未艾、需求广大、前景广阔几个词来形容。据其介绍,他在线近红外仪器未来一定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比实验室近红外仪器更加广阔,特别是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制造业,以及智能制造等的大背景下,在线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具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17/485440.shtml"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424d00a5-0cc7-4dd3-8439-7a22f1b38184.jpg" title=" 倪勇.png" alt=" 倪勇.pn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17/485440.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应用与研发经理/在线产品经理倪勇 /strong /a /p p   虽然前景美好,但当前的应用现状也让不少专家有所担忧。“近红外光谱的普及程度还很低,仅仅是有些企业采用了或者试用了。可以说,近红外光谱仪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山东大学臧恒昌分析到,“目前有不少制约近红外光谱应用的因素,首先,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在从事近红外光谱研究的人员还不是很多,许多单位想用近红外光谱仪,但是苦于没有或者缺少这样的人才;其次,与一般通用分析方法不同,近红外光谱是一种个性化的分析方法,不同样品、不同应用场景对其模型的建立都有不同的要求,这种个性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近红外光谱仪的应用难度;再者,相对来说,近红外光谱仪的价格还比较高,尽管需要近红外解决的问题非常多,需求也非常旺盛,可是由于成本的问题很难普及使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产近红外仪器的“当务之急” /strong /span /p p   “在行业的广度方面,国外近红外技术发展历史比较久,覆盖的行业也比较广泛。而国产近红外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目前还是集中在与粮食加工相关的行业,其他行业有应用但并不完善。在专业化程度方面,近红外技术正朝着一个非常专业的设备方面走,国外的厂商都在努力淡化近红外的概念,而国内厂商目前则还是围绕近红外的技术做。”李德勇介绍说。 /p p   国产仪器与进口仪器的差距,是现阶段逃不开的一个讨论话题。面对现在的发展态势,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该如何破局? /p p   袁洪福在采访中表示: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在硬件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数据库的建设、模型的建立和维护等方面需要一定的突破;应用拓展和标准建设也亟待加强。 /p p   从仪器研发的角度上,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认为,“一方面,我希望中国在科研型近红外光谱仪方面能有突破,做出领先的、从原理上创新的分析仪器;另一方面,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在线分析需要大量的仪器,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价格便宜、小型的分析仪器上,特别是专用仪器。” 同时,邵学广还强调说,“这些小型、专用仪器在功能上不需要特别全面,但对仪器的稳定性以及台间的一致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希望生产厂家能在工艺上多下功夫;另外,为了配合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数据传输的灵活性上也要加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10/484996.shtml"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6302b22b-73df-4b71-a7b6-791dd2507d45.jpg" title=" 邵学广.png" alt=" 邵学广.pn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10/484996.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 /strong /a /p p   基于多年在近红外光谱仪研发的经验,华东交通大学刘燕德教授说,目前中国的制造水平还不是特别高,如何解决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性是国产仪器走向实用性的关键;另外,当前国产仪器在核心光电部件方面做得还不是特别好,仪器的核心技术不少还依赖于进口,如何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核心部件的研发和突破是国产近红外光谱仪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15/485242.shtml"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5/uepic/489e6147-8a8b-4f6a-ba1c-ce2d67aaca12.jpg" title=" 刘燕德.png" alt=" 刘燕德.png"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515/485242.shtml" target=" _blank" strong 华东交通大学刘燕德教授 /strong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寄语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 /strong /span /p p   袁洪福:2021年中国召开国际近红外大会,标志着中国近红外走向世界的舞台。这是中国近红外的盛事,希望中国近红外人在科学研究、仪器制造、应用等方面扎扎实实工作,努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迎接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在中国顺利圆满地召开。 /p p   邵学广:China needs NIR , NIR needs China!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是我们经过很多次努力争取得来的,我希望大家利用好这次机会,重点展现中国近红外光谱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领先的技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等。 /p p   臧恒昌:我参与了本次会议的申办,非常期待会议的召开。我认为应该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掀起我国近红外研究和普及的热潮,大家要多投高质量的稿件,用学术文章、报告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研究应用进展,证明中国的近红外光谱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p p   刘燕德:现在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能够让我们了解前沿,增进友谊,合作共赢,最后实现国产近红外达到国际先进的水平。 /p
  •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创新方法比创新更重要
    ◆内涵◆   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方法   想干事情,得有能力和技巧,得有真本事   我们回顾科学发展史,可以发现,每次重大的跨越,都与创新方法的进步密切相关。科学家,如笛卡尔、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他们不仅在科学事业中有许多重大发现,而且都是方法学的大师。   许多科学家对创新方法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中国老一辈的教育家蔡元培在评价当时中国的科技状况时说,“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方法”。   华罗庚不仅是位很有名的科学家,而且为了推动优选法,他不遗余力地深入厂矿,深入农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创新方法是集中了很多经验之后总结出的规律。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孙子兵法》总结集成了打仗的谋略、技巧和套路,是集军事方法之大成的杰出成果。它所总结出的三十六计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而且已经传播到了西方,成为西方军事科学教学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的思想,不仅被使用在军事上,而且现在已经扩延到了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既然战争有它的方法,有它的技巧和规律,那么,搞创新是不是也有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创新肯定也有创新诀窍,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批很勇敢的队伍,但是没有自己的战略战术,或者没有自己的武器,拿着非常落后的武器上战场去和敌人打仗,能不能打胜呢?答案是打胜的可能性很小。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想干事情,得有干事的能力和技巧,得有自己的真本事。但是真本事怎么来?这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分析。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通俗的一句话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实,创新方法的工作,就是一种“利器”的工作,就是一种“磨刀”的工作,是锻炼基本功的工作。创新方法的内涵包括三个基本问题,一个是创新思维,另一个是创新方法,第三个是创新工具。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创新方法的基本内涵。   ◆意义◆   方法的突破往往是产生飞跃的必要条件很少有人知道陈景润为什么取得了成功   先从创新思维开始谈起。创新思维的基本意义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创新思维突破了传统束缚,符合客观规律,但是别人又没有想到。   以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为例,对于马车我们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可以研究,比如研究马的育种、饲养、驯服等等 又如研究轱辘、研究车体结构等等。但是它仅仅局限在牵引式思维的思路下,成果再好也不能超出马跑的速度。假如跳出传统的牵引式思维方式,转入驱动式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创新就有了蒸汽机、火车、飞机、轮船、宇宙飞船等的发明。   上面这个例子旨在说明,传统研究有许多思路是需要突破的,思维方式不转变,可能会大大影响我们的研究进程。老子在《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做“道法自然”,解释为规律源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创新的本质,就是指创新的出发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创意问题,是解决的方向和着力点的选择,即创新思路。假如创新思维没有实质突破,即使做了很多事情,实际上还是沿着一个旧的途径走老路。尽管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进步,但这些进步不会使我们的产业、科技、技术实现根本飞跃。   创新思维的方式有许多,应该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思维技巧,归结起来有:点式思维、线式思维、矩阵式思维、立体思维、多维思维和系统思维等。点式思维更多的是通过一些火花、跳跃,或者偶然的发现,形成灵感,这种思维方式较适合艺术家 线式思维专注于从初始到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很适合工程性的研究,考虑工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环环相扣,达到一种贯穿、流通 矩阵式思维着眼于两个坐标,两个坐标形成交会点,在交会点上寻找答案,找到途径 立体思维,那就更复杂了。思维方式的系统集成,特别适合用于大的科学工程的组织和设计。   另外还有很多的思维方式,比如发散式、收敛式思维,顺向、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等。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尽相同。   科学方法的创新是取得科技重大进步的必由之路。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方法的创新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这在科学历史上有很多实例。比如,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是青霉素怎么用,他也不清楚,这项工作搁置了10年。一直到1938年,德国和英国的两个科学家合作进行研究,创造了分配色层的分析法,解决了青霉素的提纯问题,才使青霉素得以应用,也标志着人类真正进入了抗生素时代。   再有,19世纪中叶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阴极射线,但这项工作研究了40年也没有真正突破。直至1897年,一位科学家叫汤姆逊,他通过“阴极射线管的真空度”的方法,最后发现了电子,从阴极射线的理论体系进入了电子体系,使人类进入了电子时代。   陈景润这位大数学家,将哥德巴赫猜想向前推进了一步。一般情况下我们只知道他的科学成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实际上,正是因为陈景润改进了大筛法的计算方法并创造了转换原理,才使哥德巴赫猜想真正地向前迈进了一步。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在方法上的创新。   再举一个例子: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得到了全国最高的科技奖。但是,袁隆平是怎么取得成功的?我们见到的宣传报道还很少。实际上,袁隆平之所以成功,是他解决了杂交水稻的三系法和两系法的杂交方法,他在方法上的改进,开辟了C4作物杂交的一个先河。所以,袁隆平的贡献远远不局限于水稻本身。   举上面这些例子,仅想说明一个问题:科技创新过程中方法的突破往往是产生飞跃的必要条件。   ◆工具◆   创新可以分为5个层面创新工具是必要保障,就像打仗需要武器   最后,谈一下创新工具。创新工具是创新的必要保障,就像打仗时使用的武器。科学工具的创新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实现发明创造的必要手段。比如,1925年科学家哈勃创立了星系的分类法,但是一直没有实际观测和验证。到了1970年左右,射电望远镜的研制成功,才实现了人类对宇宙的观测,并验证了哈勃的星系分类。为纪念哈勃,人们称射电望远镜为哈勃望远镜。   再如,电子显射镜的发明彻底解决了微观研究领域的放大问题,使人类逐渐认识了细胞、DNA等微观生命现象,并揭开了生命科学革命的字幕。再如,遥感卫星带动的一系列进步数不胜数:遥感卫星解决了大地测量问题,从传统的大地测量转变到现在的GPS导航定位,从静态转向了实时的地球观测,已广泛应用到了军事、交通、通讯、气象、勘探等许多领域中,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在科技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验法,即根据人的经验,对自然现象加以认识。第二个阶段是错试法,如爱迪生在发明灯泡的过程中,曾试用了上千种材料,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第三个阶段是头脑风暴法,它是通过学科交叉,解决创新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科技的进步,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新的创新时代正在逐渐到来。它的基本标志就是从试验性的科学向工程性的科学转变 而工程性的科学是多学科的交叉,是多学科方法的集成。   创新可以分为5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思维的跨越。如从牵引式的交通工具到驱动式的交通工具,从口传到电信,从手算到计算机。在思维层面上的跨越,往往带动了一场真正的科技革命。   第二个层面是创新方法的改变。比如从有线到无线,从生物学的自我繁殖到组织培养,从热能、机械能到电能的转换等。创新方式的改变往往带动系列性的变革。   第三个层面是关键技术创新。如在通讯中,从模拟到数字再到网络,又如在成像技术中,从感光到数码,都是因为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每一个关键技术发生变化,都预示着新一代的产品兴起,同时也预示着旧一代产品的淘汰。   第四个层面是工艺改革。它较适合于生产规模化,如生物发酵生产流程的改变、加工流水线改造等,主要为了提高效率、扩大规模。这种创新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或对于产业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个层面是发明与革新。如解决产品的减噪问题、降压问题、减损问题、润滑问题等。如一个冰箱,我们把噪声问题解决了,这个冰箱的产品质量就提高了。   ◆现状◆   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变问题在于忽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很多伟大的发明,曾经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我们用创新方法的思想进行反思,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中国很早就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但是中国人没有总结出来a2+b2=c2这样一个定理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火药,但是中国没有制造出现代武器,八国联军拿着我们的发明创造敲开了中国大门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指南针,但是中国没有成为海洋大国 中国很早就发现了圆周率,精确度非常高,但是我们没有解决圆的面积、圆锥圆柱的计算问题 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中医药,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中医药的许多规律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过去的经验成绩上停留的时间太长了,中国也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机会。认真反思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快马加鞭地迎头赶上,必须在创新方面加快前进步伐。   创新方法的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技术上的技术问题。它既包括技术本身,也包括创新的思维方式,也包括创新体系建设,要把创新方法的各种手段、技巧移植到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之中。创新方法工作,应该是创新战略布局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有了方法,就能够占住位,占住势,占住优,占住先。   通过研究分析,我认为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   问题之一,创新思维培育不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需要改变。我们从小在幼儿园就开始学背着手挺直腰,瞪着眼睛看老师讲,老师讲完回家背,考试时把教师讲的答出来就成了好学生。我相信许多孩子的创新冲动和创新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被磨掉了。教育模式往往对这些文化、文明、民族精神产生重大影响。在此,我想举个在美国硅谷调研的例子。   硅谷是推动信息产业革命的摇篮,在硅谷里有很多人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为硅谷做出贡献的大致有三类人才。一类人才主要是中国人,他们大都是中国高等学府的高才生,到了美国之后,成为软件工程师,程序写得感觉好,而且很勤奋,日以继夜地干,收入也可以。第二类人以印度人为主,他们学过计算机,有语言优势和商业头脑,职业是搞软件承包。第三类人以美国人为主,他们有计算机基础,有本土优势,有经营意识,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经营计算机企业。我们再从收入分配上了解这三类人时,惊奇地发现,中国人要是挣一的话,印度人就挣十,美国人就挣一百。对此结果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怎么培养那么多的软件工程师,培养那么多的高级蓝领,而没有培养出经营者,没有培养出企业家来呢?   问题之二,我们科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不够。   目前,我国科技界关于科学方法的意识薄弱。科研活动中,大家往往忽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创新性,许多领域没有形成方法体系。跟踪、模仿的局面还未真正摆脱。而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科学创新方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然而,2006年底的统计显示,中国有80%左右的规模以上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基本上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有很多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制于人。   问题之三,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匮乏。   我国自主研发投入少,核心技术匮乏。“十五”期间,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用于“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经费只有0.85亿元,仅占三大科技计划经费的千分之二和科学仪器购置经费的百分之一。而且,我国的科学仪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且主要依靠进口,科学研究“空芯化”现象严重。科技资源调查显示,中国99%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要靠进口,80%以上的中型科学仪器设备要靠进口。在生物领域,50%以上的生物试剂要靠进口。2006年,中国的研发总经费是3000亿元,其中有400亿元是用于购买国外的科学仪器设备。   问题之四,是创新政策环境还不完善。   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创新投入不足,二是人才激励措施不完善,三是评价方法待改善。虽然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以及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水平还不高。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和人才激励机制也不利于创新方法的发展。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标准不全面,忽视一些基础性或方法上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在基地建设、人才团队搭建和创新品牌打造上下工夫,从单一性、计划性和行政式的管理中摆脱出来。   ◆总体思路◆   推动创新的总体目标确定为三个“三”   进行大师思想挖掘,就是在抢救国宝   创新方法工作是一项浩瀚的科学工程,也是一项宏大的国民素质工程,是从源头上推动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仅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重大措施。   从2007年起,创新方法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科技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科协五家联合,成立一个联合的推动机制。财政部还对创新方法工作设立了专门的经费支持渠道。另外,还成立了全国性的创新方法研究会。准备通过政府的引导,社会的参与使创新方法技巧转化成企业创新的实力、转化成国家发展的竞争力。   这项工作总体目标确定为三个“三”。第一是在三个层面上,即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各方面全面推动。第二是面向三个对象,即科研机构、企业、教育系统。第三是突出三种创新,既要解决技术创新,也要解决管理创新,进而解决体制创新问题。基本做法是“培训先行,试点先行”,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把创新方法工作全面向前推动。   目前,已启动的工作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科学思维和创新的教育。一些大学已把创新方法纳入大学学习的必修课,部分中学也开始结合创新活动、小发明活动开展培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协在企业组织的创新方法培训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并通过培训很快向形成生产力转化。   二是大力推动创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做法有:把创新方法的系统归纳总结纳入学科体系建设,通过总结提高,使我们的科研活动更多地起步于巨人的肩膀上。目前,地球科学方法、生物科学方法、中医科学方法、农业科学方法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其他领域的方法研究正在梳理和准备。另外一项工作是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整理。大文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看一个人不要看他的答案,要看他提出的问题。我们搞创新,明确了要研究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还有一项工作,是要做创新方法大师的思想挖掘。中国有很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有些年龄较大,没有时间或条件把他们好的思想、经验及智慧的结晶加以总结。我们进行大师思想挖掘,就是在抢救国宝。   三是加快科学工具的自主创新。加强试剂、软件模式、样品前处理设备等辅助设备的研究开发,鼓励仪器设备成果二次创新,提高现有科学仪器成果的市场转化水平。要鼓励和支持进行自主仪器设备的研发,要通过政策引导、增加投入推动一些激励措施,使仪器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所扭转。   四是推进创新方法普及工作。这项工作主要由科技部、科协等单位承担,在全国12个省启动了创新方法的试点培训。   五是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我们搞创新,要有世界的眼光、全球的视野,能够利用国际资源解决我们的问题。目前,已有许多双边的、多边的交流渠道开始形成,交流渠道也逐渐疏通。通过这种思想和技术上的交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实现双赢。   如果用三句话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那就是: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工具决定实力。 刘燕华 科技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务院参事  男,汉族,河北邯郸人,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自然地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专业,获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所长,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正司级),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司长。2001年11月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09年11月受聘为国务院参事。
  • 上海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调研上海药物所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近日,上海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副书记陈龙率科技党委办公室、组织干部处、宣传处、研究处、基地建设处、生物医药处负责人调研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药物所全体所领导班子、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调研座谈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作《不忘科技报国初心、坚持新药创制使命 建设国际一流的原创新药研发机构》的报告,对研究所近年来工作进展进行了全面介绍。报告从发展概况、工作进展及战略思考三个方面介绍了药物创新研究院及上海药物所在能力建设、新药研发、基础研究、改革创新、张江药物实验室筹建等方面的部署及成果。蒋华良还就上海药物所人才工作进行了专题汇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座谈交流会上,与会人员表示,蒋华良的报告及上海药物所的发展态势令人振奋,充分感受到了研究所改革的干劲,探索的势头,合作开放的状态,上海药物所不仅是新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科技人才和文化创新的高地。双方围绕重大科学项目、管理体制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党建人才及宣传工作等开展了深入研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会上,刘岩表示,上海药物所的改革举措对未来上海市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上海市科技两委将大力推进上海生物医药在张江的发展,并做好人才工作一对一精准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刘岩一行还参观了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心、冷冻电镜研究中心及药理实验室。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3ba0c1c2-82ae-4ecb-994d-625efdc54991.jpg" title=" W02018081656147896817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座谈会现场 /p p br/ /p
  • 不仅仅是解决“卡脖子”,更是核燃料芯块检测技术的飞越——访朱良漪分析仪器青年创新奖获得者刘彦韬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2019年8月7-9日,第六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年会(ACAIC 2019)暨分会成立40周年纪念活动在上海召开,期间颁发了2019年“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刘彦韬荣获“青年创新奖”。仪器信息网就此次获奖采访了刘彦韬,介绍其在核燃料芯块 sup 235 /sup U富集度快速无源检测装置研制及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刘彦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保送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2014年毕业后留所工作。研究方向主要是核探测器与核成像的技术研究和系统研制。目前主持有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青年人才类项目《核燃料芯块 sup 235 /sup U富集度快速无源检测装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用于低剂量成像的编码孔径推扫散射成像中的近场伪影分析与校正》(2019年新获批)、以及多项院企合作开发课题;已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2项、并有多项在审;在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等期刊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颁发的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等多项奖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69364f92-0842-4b38-b57b-42352d08af77.jpg" title=" 朱良漪分析仪器青年创新奖获得者刘彦韬.jpg" alt=" 朱良漪分析仪器青年创新奖获得者刘彦韬.jp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刘彦韬副研究员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核电产业快速发展,国产高性能快速检测设备缺失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我国核电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截止2019年6月,沿海13座核电站商运机组47台,在建机组11台。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3000万千瓦以上,共约80台机组。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燃料组件作为反应堆的关键组成,其质量控制至关重要。芯块富集度不均匀或混入异常芯块,会导致燃料棒发热不均,使用效率降低,甚至引发棒体破损而导致停堆等重大事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富集度检测分为有源法与无源法。”刘彦韬讲到,“有源法即先用中子活化燃料棒,再分析缓发γ能谱;有源法具有检测精度高、检测速度快(4.2米/分)的特点,但属于有损检测;更关键地是有源法使用的 sup 252 /sup Cf源仅美俄两国可生产,数百万美元一颗,使用两年就需替换,废源处置难,已成为“卡脖子”问题。无源法即直接分析燃料棒自发γ能谱,属于无损检测,无需额外中子源,简单经济,但目前检测速度较慢,西班牙ENUSA无源设备检测速度3.2米/分,国内无源设备仅1米/分,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目前我国每年需生产数百万只燃料棒,每一根都必须100%检测,随着机组增多以及核电出口需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性能快速检测设备的需求非常迫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检测速度6米/分,“无源法”反超“有源法”近半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对于核燃料芯块 sup 235 /sup U富集度快速无源检测装置,刘彦韬说到,“该套快速无源检测装置采用最新SiPM技术,同等检测精度下,检测速度高达6米/分,不仅显著优于同类无源设备,甚至超过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实际使用的有源设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装置包括128个探测单元(4个探测模组),多通道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供电系统,专用算法软件以及上下料控制系统。探测单元基于SiPM技术研制,使用大块闪烁体双端读出,单元细分接近单芯块大小,使用钨片隔断以排除临近芯块干扰;相比PMT技术,检测能力明显提升。装置采用动态检测方式,芯块依次通过全部探测单元,对能谱进行延时叠加,可平均探测单元效率差异带来的影响。基于探测响应时间的MLEM迭代重建还有利于降低统计涨落,提高检测精度。刘彦韬说到,“根据行标EJ/T686-2005要求,对富集度4.45%标准棒进行的检测,在6米/分的检测速度下,相对偏差9.8%的异常芯块的计数偏差可大于5σ;对富集度3.69%标准棒进行多次重复检测,总体均匀性均在± 2%以内,对偏差8.76%的芯块检出率70%,对偏差15.62%的芯块检出率100%,均明显优于行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目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已经完成核燃料芯块 sup 235 /sup U富集度快速无源检测装置的核心性能测试,即将投入到实际生产线进行长期的稳定性测试,按计划将在2020年完成整个产品的使用测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8fb8c8a-534d-44e5-a49f-3154d97a819e.jpg" title=" 朱良漪分析仪器青年创新奖获得者刘彦韬.png" alt=" 朱良漪分析仪器青年创新奖获得者刘彦韬.pn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探测模组设计图(左上)与实物图(右上)、235U富集度快速无源检测装置(下)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不能产业化的话,我们也不会去做了!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首先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产业基地,并且这个产业基地获得了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支持”刘彦韬说到,“不仅承担了多项来自国家部委、北京市等立项支持的纵向课题,也承担了一些企业和相关单位和我们合作的横向课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技术应用研究中心有一个强大的科研队伍,包括探测器、数字电子学、软件算法、机械控制等方向大概有一百来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北京高能新技术有限公司是其产业化公司,未来将由该公司或成立新的产业化公司去推广刘彦韬已经做成的样机,生产仪器。“我们研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产业化,不能产业化的话,我们也不会去做了!”刘彦韬讲到。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该装置相比现有设备在检测速度上大幅领先;同时,现阶段广泛使用有源法而导致的 sup 252 /sup Cf源“卡脖子”问题也将得以顺利解决,每年可节省上亿元的 sup 252 /sup Cf源采购费用,为中国每年数百万只燃料棒的富集度检测提供良好的支持。据介绍,该装置每天每套能检测300根燃料棒,对于年需生产检测200万根的目标,大致需要30台套检测设备。每套按400万计算,则可产生1.2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和显著的间接经济效益。同时, sup 235 /sup U富集度检测还是核保障和核军控的共性技术,对核材料进行监测与衡算,具有不可简单估计的社会效益。 /p p br/ /p
  • iCS2016盛大开启 近红外光谱专场打头阵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6月28日,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的第五届光谱网络会议(iCS 2016)开幕,本次会议得到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的支持。会议依托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致力于为国内的广大光谱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学习平台,以促进业内交流,提高光谱研究与应用水平。并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光谱专家的精彩报告,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  本届网络会议为期三天(6月28日-30日),设有近红外光谱、原子光谱、拉曼光谱等三个主题专场,其中原子光谱还设有食品,生物、医药,环境等三个分会场。会议共邀请了28位光谱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大家介绍光谱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应用,吸引了3000余人次的光谱用户报名参加。  6月28日上午,会议首先举行了近红外光谱专场会议,作为近20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分析技术之一,近红外光谱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的关注,本次会议中报名参加近红外专场会议的用户也达到了近700名。  会议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闵顺耕、华东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刘燕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严衍禄分别就显微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水果品质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技术、近红外分析技术在农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做了精彩报告,并对广大网友的提问做了耐心解答。  闵顺耕教授在报告中介绍说:“光谱成像技术是光谱分析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的结合 光谱成像可同时获得物质的光谱信息和空间分布信息。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正逐渐成为对样品表面进行高品质光谱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  据介绍,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包括:LED+滤光片,光栅型、Hadamard型、AOTF型和干涉型等种类。采用光谱特征提取方法,将近红外显微光谱图像进行特征分离,可得到目标成分的分布情况和浓度信息 能够发现微小颗粒成分的存在,为异物检出和污染物测定提供了新的参考方法。  刘燕德教授带领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扎实基础研究工作,在2015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果糖酸度及农药残留快速无损检测理论方法,并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果糖酸度及农药残留快速无损检测与分选装备。在本次光谱网络会议中刘燕德从近红外在线检测原理与装置、国内外水果内部品质检测报道、水果内部品质在线检测研究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果品质分析中的应用。刘燕德教授研究团队  严衍禄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始近红外光谱分析的研究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组建中国农业大学近红外光谱分析实验室后,三十余年来,严衍禄教授团队一直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工作。报告中,严衍禄教授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发展的限制因素,以及在我国新的经济形势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所能发挥的作用。  严衍禄教授表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需要建立发展产品质量信息服务系统,近红外光谱分析可望成为该系统的核心技术。当前需要研发的是产品近红外光谱的自动采集、(质量信息处理)云平台与 (时空动态变化的区域)云模型的建设与应用。”严衍禄教授在iCS 2016直播现场作报告  此外,本次光谱网络会议也得到了安捷伦、赛默飞、海光仪器、雷尼绍、珀金埃尔默、聚光科技、岛津、耶拿、上海光谱等知名仪器公司的赞助和大力支持。第五届光谱网络会议赞助企业  iCS 2016 为期三天(6月28日-30日),精彩还在继续,报名参会请点击:第五届光谱网络会议(iCS 2015)。  附录:  “光谱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Spectroscopy,简称iCS)由仪器信息网于2012年首次发起举办,致力于为国内的广大光谱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平台,以促进业内交流,提高光谱研究与应用水平。并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光谱专家的精彩报告,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  “光谱网络会议”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自举办以来,该会议得到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北京光谱学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环保技术标准专业委员会、农业部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北京服装学院应用化学实验室等业内众多学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的光谱专家的支持,先后有60多名光谱专家接受邀请为业内用户带来精彩报告,已有超过一万人次的光谱用户通过该平台了解了光谱技术进展及其最新应用。
  • 莱伯泰科样品前处理事业部副总经理刘艳——我热爱的工作使我充满幸福感
    科学究其本质就是一种磨练,得益于那些好奇心无限、智慧超然并愿意为世界和个体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人们。正因如此,科学界一直不乏杰出的女性智者和先驱,她们为其所在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质谱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女院士、女教授、女专家,还有“硬核”女高管,资深女工程师…等女性工作者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  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 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 既是“排头兵”又是“后勤兵”,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她们有泪更有笑。值“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仪器信息网将目光聚焦在这样的一个群体,听听她们的心声。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莱伯泰科”)样品前处理事业部副总经理刘艳分享她的科研工作故事。莱伯泰科样品前处理事业部副总经理刘艳  Instrument:请介绍您进入科学仪器行业的机缘,为何选择这一领域?  刘艳:最初选择科学仪器领域,主要是由于我的所学专业,作为一名分析化学工作者,科学仪器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后面更多的是真心的喜欢这个行业,从内心深处觉得我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为我们可爱的科研检测工作者服务,这样的工作让我充满幸福感,每天都能量满满。  Instrument:从业至今,这一路肯定也非常艰辛,请分享下您工作的苦与甜?  刘艳:我从2011年毕业后即加入莱伯泰科,一晃十年的时间,做过应用工程师、产品经理、销售经理,在公司的研发部应用部市场部销售部都工作过,一路走来,感触很多,之前苦的记忆都慢慢淡忘了,记忆深刻的都是美好的回忆,跟莱伯泰科的小伙伴们一起并肩作战,升级打怪。  Instrument:您认为女性在工作方面有哪些挑战和优势?对于事业和家庭,您认为女性应该怎么去平衡?  刘艳:女性天然的坚韧且富有同理心、耐心且善于沟通,在莱伯泰科更是有很多重要岗位都是由我们优秀的女同胞担任。可能是我比较幸运,从小到大,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在工作中,还从来没有因为女性角色而遇到质疑,更看重的是工作本身。  关于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我的经验是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当了妈妈之后,比如把家搬到距离公司5分钟车程的小区。当然更多时候需要家人的支持,我的老公和父母,承担了大部分育儿和家务的劳动,让我可以专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特别感谢他们。  Instrument:2021年“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您想给女性后浪提什么建议?  刘艳:把我初入职场时我的老板胡克博士跟我说过的话送给大家——“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当然,首先收入很重要,我们需要给我们的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我们在工作中所获得的认同感,发自内心的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这个更重要。”
  • 鸿蒙标准物质对话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刘燕鲁秘书长,探讨可见异物质量管理对医药行业的深远影响
    鸿蒙标准物质对话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刘燕鲁秘书长,探讨可见异物质量管理对医药行业的深远影响。
  • 近红外水果糖度无损检测装置入选专利优秀奖
    4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4月15日至4月21日。其中,华东交通大学专利项目“一种光照参数可调的近红外水果糖度无损检测装置”成果入选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该奖项为华东交通大学首个、本年度江西省教育系统唯一一个获奖项目。序号专利号专利名称专利权人发明人493ZL201310427643.X一种光照参数可调的近红外水果糖度无损检测装置华东交通大学刘燕德,周延睿,孙旭中国专利奖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专门对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给予奖励的政府部门奖,得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认可。该奖项重在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和表彰为技术(设计)创新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利权人和发明人(设计人)。
  • 第三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大会报告集锦(二)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10月13-16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分析测试协会协办的第三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在上海航空酒店召开。来自近红外光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仪器用户等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本届会议全部采用大会报告形式,不设分会场,大会报告主题主要围绕近红外光谱分析理论、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近红外光谱仪器和成像技术、近红外光谱应用等内容。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褚小立博士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在原油快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炼油的90%的成本来自原油,所以石油加工的整个产业链都希望及时了解原油的品质,能够根据原油性质的变化,及时调整装置操作参数。   褚小立博士的报告中介绍了其课题组建立的原油近红外光谱数据库、关键性质的PLS校正模型、原油瓶中的快速识别方法、混兑原油比例的快速测定等的研究情况。 华东交通大学 孙旭东博士 报告题目:水果内部品质近红外光谱便携式和在线检测研究   刘燕德教授的报告中介绍了其课题组采用LED组合光源探头、15W卤钨灯探头成20度角的方式检测水果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实验研究情况。   刘燕德教授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工程应用技术,如何在工程中更广泛地应用是该技术能否发展的内在动力 低成本的水果品质近红外光谱便携式检测仪器是发展趋势之一 满足用户需求条件下,提高水果内部品质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精度和稳定性是进一步努力方向。水果内部品质近红外光谱便携式和在线检测仪器装备的研制,将为提高水果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我国水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等贡献力量。 南开大学 邵学广教授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在复杂体系微量组分分析中的应用   近红外光谱的定性、定量分析过程中存在灵敏度低、光谱的解释性差的问题。邵学广教授的报告中介绍了其将富集技术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吸附剂富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多元校正”可以建立快速灵敏的复杂样品分析方法。   邵学广教授针对复杂样品近红外光谱的特点开展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建立优良的定量模型,改善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健性。“间接分析”可以实现微量成分的定量分析。 南昌大学 倪永年教授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运用于薯片质量控制   倪永年教授的报告中介绍了使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多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无损地对薯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情况。在定性分析中,对四个不同薯片品牌进行区分,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在定量分析中,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用来测定薯片的四个质量参数:脂肪含量、水含量、酸价和过氧化值。实验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成功的运用于对薯片的质量进行控制,取得了满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中国农业大学 朱大洲博士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分析性能的预判研究   近红外光谱分析涉及一系列光谱处理、模型优化等操作,需要经过较长的分析流程,因此在建模过程中往往不知道分析结果的优劣,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性能需要最终通过模型评价参数和实际样品预测结果来衡量。若能在分析前或分析早期对近红外分析的性能做出预判,便可以有效指导近红外分析过程。   朱大洲博士的报告中介绍了其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些一些参数,可以在近红外分析开始前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预先判断分析结果的优劣,这些参数可称为近红外分析的预判参数(pre-estimation parameters),利用预判参数可以辅助近红外建模。朱大洲博士详细介绍了这六种预判参数,分别是待测量的分子结构、浓度以及参比值分析的性能 待测量的分布特征与范围 主成分累积贡献率 PRESS (预测残差平方和)的变化趋势 子模型的一致性 主成分空间分布。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文江研究员 报告题目:近红外网络的构建及其在谷物品质监测中的应用   黄文江研究员的报告中介绍了近红外网络的特点:大范围检测、模型统一维护、结果共享、统一管理、综合调度、是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到最大的一个重要途径。近红外网络的发展现状:世界上第一个近红外网络是1991年丹麦建立的,包含40 台近红外仪器 澳大利亚、欧美有若干近红外网络,目前最大的近红外网络是法国的Agroreso,它包含1000多台Infratec近红外分析仪 我国学者已开始了近红外网络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   黄文江研究员还介绍了中国谷物近红外网络的构建进展。
  • 回顾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 历届获奖名单 今年你准备好了吗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月28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发布关于提名和推荐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按照通知内容,“陆婉珍贡献奖”推荐材料、“陆婉珍科技奖”、“陆婉珍青年奖”申报材料需于2020年5月30日前将寄给近红外分会,并将电子版发送联系人邮箱,2020年9月底前完成第三届奖励的申请、提名和评选工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详细内容查看: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306/523287.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关于提名和推荐第三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候选人的通知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由陆婉珍院士提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在2015年9月召开的近红外光谱分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上讨论通过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方法。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6年3月 25日,全国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开幕式伊始,举行了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设立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奖者:严衍禄 /strong /span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6acb7e5b-0ea8-4a4b-9196-2d9a0557150b.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由于身体原因,严衍禄教授没有来到现场,其学生李军会教授代领奖项 刘文清院士、科技部刘春晓处长颁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严衍禄 1935年生,中国农业大学信电学院教授。1992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4项。“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应用基础和农业应用” 1999年获得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奖。2000年至今,“中国农业近红外分析技术及网络系统”、“建立与完善我国部分农产品近红外光谱库”、“近红外农产品品质分析仪及应用系统的产业化开发”等项目课题通过科技部、农业部等的成果验收。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一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获奖者:胡昌勤 /strong /span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ecaf91a7-badd-4f9a-8a3c-0442c9cd0295.jpg" title=" 2.jpg" alt=" 2.jp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为胡昌勤研究员(中)颁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胡昌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抗生素室主任。2001年开始从事NIR在制药领域的应用研究,承担了“药品检测车”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胡昌勤研究员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以制剂活性成分为检测对象,能够在多台NIR光谱仪上使用的药品通用性模型的概念,以及车载NIR系统利用多模型串联提高检测专属性等设想和方法。指导解决了相关研究中模型及传递等诸多困难,编写了车载NIR药品快速鉴别系统中文软件。目前该检测体系已经装备于全国400多辆流动药品检测车,用于广大基层地区药品的现场快速筛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6月22日,全国第七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暨第六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开幕式上进行了第二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此次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授予了梁逸曾和刘慧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授予了邵学广和刘燕德,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授予吴志生和陈瀑。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第二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奖者:梁逸曾和刘慧颖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9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21549979-1b2e-4d4a-b54c-e46b15e481f3.jpg" title=" 3.jpg" alt=" 3.jpg" width=" 450" height=" 29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副理事长杜一平为梁逸曾(曾仲大代领)和刘慧颖颁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梁逸曾,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和化学计量学家,是中国化学计量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2016年获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颁发的 “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曾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刘慧颖,1995年开始开展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军用燃料质量技术和装备研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年~2014年,受聘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第二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获奖者:邵学广和刘燕德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9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bb28e55b-bd3b-4070-8321-a26460980756.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450" height=" 29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徐可欣、副秘书长唐海霞(仪器信息网CEO)为邵学广和刘燕德颁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邵学广,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近红外光谱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了多种基于统计分析的变量选择新方法,及时开展了大数据及云计算等相关的方法研究,??将研究成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促进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行业或相关领域的应用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刘燕德,华东交通大学教授。2003年开始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果领域的应用研究,带领团队研制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果内部品质快速无损检测与分选装备”,首创了水果漫透射检测的杂散光消除方法,为NIR技术在我国水果智能检测与机械装备领域的推广和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第二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获奖者:吴志生和陈瀑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9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c6a5b9ed-702e-4dd0-838e-fdb9181afbd2.jpg" title=" 5.jpg" alt=" 5.jpg" width=" 450" height=" 29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韩东海、副理事长杨辉华为吴志生和陈瀑颁奖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吴志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在中药生产过程质量实时检测误差理论研究中,创建了基于奈曼-皮尔逊检测理论的多变量检测限和多变量定量限计算方法。针对多变量模型构建与性能提升,提出了中药近红外(NIR)实时检测误差理论,创建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NIR实时检测的多变量检测限计算方法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陈瀑,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研究室光谱分析方法开发工程师,从事近红外、中红外、拉曼以及荧光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在油品快速分析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参与“基于web的原油快速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项目,在近红外光谱在原油、汽油快速分析的工业应用推广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p p br/ /p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成立
    p   2017年12月10日,近红外光谱技术交流会暨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成立大会在广州顺利举行。近红外光谱分会顾问、中国科学院陈星旦院士,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褚小立,副理事长刘慧颖、杨辉华,以及常务理事臧恒昌、卢启鹏、潘涛、刘燕德、倪力军、杨季冬、樊霞等近红外光谱专家学者、行业用户80余人出席此次活动。 /p p   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主办,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挂靠单位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暨南大学应用光谱实验室、广州讯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联合承办。会员单位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测中心、广东粤海饲料集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药科大学、广州纺织服装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标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优晨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广州六和饲料有限公司等支持举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1d7fca42-04c5-4da0-85b1-5af68cedfb3e.jpg" title=" image0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成立大会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d1994f3-9e88-4d58-9b7e-a6257c245c30.jpg" title=" image00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参会嘉宾合影留念 /p p   授牌仪式环节,在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褚小立的主持下,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和副理事长刘慧颖为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挂靠单位颁发牌匾: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暨南大学应用光谱实验室、广州讯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7a50a1d-4631-4333-81d9-dd0608c3b633.jpg" title=" image00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授牌仪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24723b9e-8e4a-4bbb-831f-e0e8b873bbb7.jpg" title=" image00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褚小立教授主持会议 /p p   秉持着近红外光谱分会的良好学术交流传统,广东站揭牌仪式后进行近红外光谱技术交流会议。会议之初,近红外光谱分会常务理事臧恒昌对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祝愿。 /p p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陈星旦院士发表了题为“回望与希望”的讲话,陈院士对近红外广东工作站成立工作中各位领导的支持与重视表示感谢,希望在广东工作的近红外同仁们,同心协力,凝聚广东及周边地区从事近红外的力量,为大家提供一个近红外技术和应用的交流平台,促进近红外技术更快的发展。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做了题为“现代光谱过程分析技术”的精彩报告,他也回顾了近红外光谱分会的发展历程,对近红外光谱分会广东工作站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提出希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d6221f9f-dc00-4995-99df-3fa9f79b51c8.jpg" title=" image0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 陈星旦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1f0c56a1-b353-49c3-8baa-b5c6ea055046.jpg" title=" image0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 袁洪福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d29e51b6-b44c-4f3a-97d7-f0db47baea35.jpg" title=" image01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近红外光谱分会常务理事 臧恒昌教授 /p p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樊霞博士、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任苏彩珠高级工程师、华东交通大学刘燕德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efa6f9da-f051-4c9f-8fb1-01fcfb7e6761.jpg" title=" image01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樊霞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cc8e4c1-a3dc-4054-af18-9b0492ba30ad.jpg" title=" image01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主任 苏彩珠高级工程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20a813a-4c33-4436-b565-c98983e3a96c.jpg" title=" image0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华东交通大学 刘燕德教授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606cef1-3351-4aff-9138-a0327a93276d.jpg" title=" image007_meitu_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星旦院士、潘涛教授与参会专家进行交流 /p p   为更好地了解近红外技术在广东地区的应用,参会嘉宾到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广州讯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进行参观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53db194-c330-4df6-a63c-31f8398cc545.jpg" title=" image02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c5d880a-f654-4154-b194-bee83a482fe9.jpg" title=" image02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州讯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e492e15-bcc8-4fde-ae64-375c86274e33.jpg" title=" image02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院 /p p br/ /p
  • 我国近红外光谱还依然“年轻” 未来大有可为——ACCSI2019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在青岛召开
    p   QY Research的最新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近红外光谱市场价值4.6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底,该市场将达5.6亿美元。未来几年,亚太地区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对我国而言,现代近红外光谱的研究与应用起步相对较晚,1979年开始引入近红外光谱仪,而相应的课题研究在90年代前只属于初步的研究,涉及的领域也很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仪器、软件和应用等的发展,近红外光谱法才以高效和快速的特点异军突起,逐渐应用于农业、石化、制药和食品等多个领域。 /p p   虽然业界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无论在研发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近红外光谱在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前景。不过,由于应用拓展不足,相关的检测标准还不完善,模型建立、评价和修正有一定难度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红外光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p p   目前,近红外光谱的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如何才能想用户之所想,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并推进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2019年4月19日,由ACCSI2019主办方仪器信息网和本届会议支持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合办的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在青岛召开。大会组委会安排了七个专家报告,深入解析近红外光谱的技术、标准、应用、仪器等关键问题,吸引了120余位代表出席,现场座无虚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不仅邀请了各大科研院所专家、厂商技术人员出席,还吸引了新希望六和、正大集团、亚太中慧、丰沃新农等很多青岛当地的用户参会,真正实现了专家、用户、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效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98.JPG" alt=" IMG_1398.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9584603b-5f4b-44f6-88ae-3cbfccbb181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95.JPG" alt=" IMG_1395.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37751a21-c396-4d30-870b-bb71000bbb2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议现场 /strong /p p   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主任、山东大学臧恒昌教授主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00.JPG" alt=" IMG_1300.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3be2f95c-c130-4199-86fe-260089f1a3b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主任、山东大学臧恒昌教授主持会议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242.JPG" alt=" IMG_124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78b3cbd6-bf15-4836-9466-6fc3fd76cae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袁洪福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近红外分析技术综述及发展讨论 /strong /p p   袁洪福从1800年Herschel发现近红外光讲起,介绍了近红外光谱的发展历史,回顾了在近红外光谱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系列科学家,并对现如今成熟的光谱仪、多元分析软件、数据库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报告中,袁洪福还比较了欧美、韩国、巴西和中国四个国家的近红外光谱应用情况,他指出,相对于欧美成熟的应用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上升趋势。 /p p   袁洪福分析到,目前我国近红外分析技术已经为企业届所接受,特别是在饲料、大豆收购等领域上已经产生了经济效益,但是大家对近红外分析技术的理解还存在着偏差。袁洪福说,他对近红外有深厚的感情,他希望将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交到年轻人手里。对近红外光谱未来发展的思路,袁洪福给出了如下的建议:应用为牵引、硬件是基础、光谱标准化、建立数据库、建立标准方法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08.JPG" alt=" IMG_1308.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ca65f15c-132e-4c84-a152-c29a64d40b5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 邵学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仪器、方法与应用新进展 /strong /p p   从化学计量学走到近红外领域,邵学广在近红外领域的研究也有二十多年了。前十几年,邵学广主要在建模方法、建模样本、光谱预处理方面开展研究,最近七八年聚焦模型转移、微量成分分析、实际应用、仪器、大数据系统等。本次报告中,他从基础研究、化学计量学、仪器等多个方面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新进展。 /p p   邵学广说,在我国,相对于其他分析仪器,近红外光谱在科研领域的应用还比较少,加强基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这几年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据介绍,针对近红外灵敏度低这个缺点,邵学广申请了基金委的重点项目,通过为期五年的研究,目前溶液样品做到几十个纳克,固体样品做到微克。不仅如此,邵学广还提出了温控近红外光谱技术,与日本教授提出的水光谱组学不谋而合。据悉,未来,邵学广还计划与无锡迅杰光远合作开展基于“多元光学计算(MOC)”原理的仪器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23.JPG" alt=" IMG_132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2c093967-5323-4784-9dfb-afd9eff3c4b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黄埔海关技术中心(原黄埔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 苏彩珠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方法的标准化概况和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strong /p p   在我国,标准对仪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据苏彩珠介绍,整体上看,我国在近红外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并不落后,特别是2000年之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行标准中国55项,其中国家标准22个,行业标准19个,地方标准14个;国外54项,其中国际标准13个,发达国家20个,新兴市场国家14个,国际知名组织7个。 /p p   尽管如此,苏彩珠也指出,我国在标准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准覆盖学科和应用领域情况少;标准复评审计更新情况慢;现行标准需要专项培训等。针对此,苏彩珠也从科学技术研究计划和资金、行业专题专项培训、团体标准、分析方法标准化切入点、新时代形势下的技术特点等多个角度给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71.JPG" alt=" IMG_137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50939f60-c7af-487d-943a-28259ddba30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吉天仪器有限公司近红外产品经理 李得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聚光科技近红外技术在粮油质检系统的应用 /strong /p p   据李得勇介绍,目前国产近红外仪器从层面上来讲,表面看起来简单,但深层次也有不少无奈,总体上来说重硬件,轻应用;从市场分布来说,国产近红外仪器的客户偏中、低端,以加工制造、现场快检为主,高端研究领域应用比较少;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国产近红外仪器的客户以企业、个体客户为主,国家质检体系占比略低,不过近些年增长速度很快。 /p p   科技仪器如何助力国家粮食安全现状?李得勇从增产和收储两个方面,以聚光科技近红外产品为例,分享了近红外技术在粮油质检系统中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案。不过,李得勇也指出,针对粮油领域而言,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应用范围比较广,但应用深度一般较浅,缺乏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73.JPG" alt=" IMG_137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62e06818-bb5e-43bd-8e1b-9369cdc6370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山东工作站副站长、新希望六和饲料股份有限公司近红外项目专员 隋莉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NIR光谱技术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分享 /strong /p p   本次会议中我们也特别请到了青岛当地典型用户单位新希望六和进行经验分享。据隋莉介绍,近红外光谱仪在饲料行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别是大型饲料企业接近全配置。报告中,隋莉还特别指出,从价值取向上来说,企业选择近红外仪器不是政策要求,是完全价值驱动的。对此,她还特别从分析时间缩短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对常规分析方法和近红外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 /p p   基于多年仪器使用经验,隋莉深度挖掘了NIR应用的关键点,包括规范样品制备、设备维护、数据比对等细节;科学认知实验室分析水平、NIR预测能力;合理预期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并对方法进行不确定度分析;持续培训等,给现场用户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401.JPG" alt=" IMG_140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7218eb2d-9d36-4ecf-99f1-a9be55abab7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应用部经理 倪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在线近红外分析技术在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 /strong /p p   过程分析设备称得上整个生产过程的“眼睛”,可以协助生产线“看着”产品的外观特性和内部品质含量进行科学的调整。在线近红外过程分析技术就以其分析速度快,设备相对简单,非破坏性、多组分、多通道、同时检测等特征被广泛的应用在粮油加工、谷物分级、烟草加工、生物制药等领域。倪勇说,在线近红外仪器未来一定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比实验室近红外仪器更加广阔。 /p p   报告中,倪勇分析了企业选购在线近红外仪器的利益驱动及企业对在线近红外分析仪的共通要求,并详细分享了DA7440产品在淀粉/发酵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及仪器特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424.JPG" alt=" IMG_1424.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33f82226-a248-4a26-bae0-93ea1a3ffbe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华东交通大学教授 刘燕德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题目:水果光电检测技术及装备现状与未来 /strong /p p   据刘燕德介绍,目前我国水果行业很多还处在人工分选阶段,缺少水果内外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和装备。报告中刘燕德特别介绍了意大利、新西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的成功案例,同时也分享了国内水果光电检测与分选装备的研究现状。据悉,华东交通大学研制了基于漫透射检测原理的脐橙、蜜柚、苹果、梨等水果内部品质在线检测与分选装备,在江西、山东、重庆、广西、河北、广东等水果主产区推广应用,打造了晶心高糖苹果,赣南脐橙、梅州金柚等水果品牌。 /p p   最后,刘燕德还分析了水果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多元化、网络化、模型化等。此外,从新老设备的融合发展、内外品质同步分选、自动化包装、大数据应用和数据共享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p p   本次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的各位专家的报告既梳理了技术的发展综述,也展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各位专家还点出了近红外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所在,并给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 /p p   报告中,各位嘉宾对我国近红外光谱的现状和发展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袁洪福说,我国近红外光谱的应用正处于上升趋势;邵学广说,我国近红外光谱的基础研究亟待加强;苏彩珠说,2000年之后我国在近红外标准化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李德勇说,近些年国产近红外仪器在国家质检体系的占比增长很快;隋莉说,企业选择近红外仪器完全是价值驱动的;倪勇表示,在线近红外仪器未来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刘燕德也分享了我国水果光电检测技术及装备的新进展。所有这一切,正如主持人臧恒昌总结的,我国的近红外光谱还依然“年轻”,未来大有可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IMG_1350.JPG" alt=" IMG_1350.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527757c9-c608-4f53-a308-721962c75d9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蒋士强研究员 /strong /p p   同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蒋士强研究员在听了大会报告和近红外光谱发展论坛之后,现场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建议和期待,他说,人工智能、成像等技术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未来发展或许有借鉴意义。 /p
  • 孙旭东:歪打正着的近红外经历
    我初次接触近红外是在2005年5月,源于一次无心插柳的故事。我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机电专业,硕士又调剂到中国农业大学机电专业。当时,我的导师韩东海教授在做食品异物低能X射线成像检测研究,需要一名工科背景的研究生,我有幸被老师带入了食品学院318实验室。老师让我和王加华配合,我主攻X射线成像检测,辅助加华做便携式苹果品质近红外检测仪。318的每周seminar所有同学轮流做,我做X射线成像文献汇报,并认真听了其他同学的近红外文献汇报,这给了我对近红外的感性认识。同时,韩老师帮我找了个兼职的工作,绘制电子称重式水果分选机图纸。我也没有想到后来会从事水果品质近红外分选机研究,借用导师的一句话,我是歪打正着。  真正做近红外的工作,是从2007年进入江西农业大学刘燕德教授团队工作开始。实验室有一台ASD公司的近红外光谱仪,包括液体测样附件、手持式探头等。我主要做便携式和在线水果品质近红外检测研究方面的一些工作。期间碰到很多的问题,此时才对318期间耳闻目染的近红外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水果分选机公司的朋友提供了一台小型的水果机械传送装置,在这个上,我开始了漫漫的水果分选路。在光谱动态获取、分选自动控制、光源检测器布置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  2009随团队调入华东交通大学,与两位很擅长下位机控制、软件编程的同事,共同做出了漫反射式的水果品质在线分选机和便携式仪器,但也逐渐发现了传统称重式水果机械传输机构的局限。随后在合作公司配合下,又做出了漫透射式水果品质在线分选机。目前,已在江西、山东、河北等水果主产区应用,深受用户欢迎。现在,我继续做着水果品质在线分选机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受益于318,成长于近红外。同窗、师兄弟、师长和朋友,都在做着近红外相关的各项工作,每次参会最期待的就是:朋友围坐,一杯清茶。漫漫长路,我不独行。  华东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孙旭东
  • 昊量光电参加第七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和ANS2018
    昊量光电参加第七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和ANS2018昊量光电参加第七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和ANS20182018年6月22~24日,昊量光电携insion近红外光谱仪参加在云南昆明举办的第七届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和同期举办的第6届亚洲近红外会议(ANS2018)。本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组织,主要面向国内外从事近红外光谱研究,应用的专家,学者,以及仪器专家,厂商,一起就近红外光谱技术做深入交流。 昊量光电作为长期赞助商,携insion 近红外微型光谱模块亮相。 会议现场吸引力国内外400多人参加,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Tom Fearn以及来自国内的近红外专家依次做了专业报告,并且颁发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科技奖和青年奖。同期的展会现场,昊量光电展台吸引力不少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青睐,insion微型近红外光谱仪自从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以其优秀的台间差,稳定性,抗震性等优点,在农业,化工,食品检测,医疗POCT等应用广泛。 刘燕德老师携华东交通大学光电学院老师莅临昊量光电展台做技术交流,肯定了insion微型光谱模块在设备集成中的优势和应用。 此次会议,昊量光电和多个近红外团队达成合作意向,分别与粮油,水果,饲料,化工行业的应用专家做了技术沟通和产品构想。针对老客户使用产品情况,我们做了回访和体验满意度调查,为今后国内近红外光谱市场的壮大贡献一份力量。
  • 《仪咖说》Vol.28直播预告:致敬分析测试领域的三八红旗手(集体)
    在分析测试领域有着广大的女性从业者,越来越多的女性工作者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各个行业的发展,她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在美丽与温柔的外表下蕴含着强大的力量。  2024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将至,仪器信息网特别致敬分析测试领域的女性工作者,于2024年3月8日举办《仪咖说》第28期直播节目,邀请新当选的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代表,分享各自成长经历与职业历程,展现分析测试领域女性从业者的别样风采。  一、主办单位  仪器信息网  二、本期直播时间  2024年3月8日 14:00-16:00  三、本期直播平台  仪器信息网视频号  四、本期直播主题  致敬分析测试领域的三八红旗手(集体)  五、本期直播嘉宾  刘燕德 华东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  刘燕德,女,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泰和人,获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爱思唯尔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中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西省“三八” 红旗手,江西省巾帼标兵岗负责人,江西省金牌研究生导师、首届江西省创新争先奖、首批江西省三八红旗手工作室负责人、江西省妇联第十二届执委、2023年十大杰出女科技工作者、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江西省十大女杰提名奖获得者等。  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科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2项 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4部,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项、授权发明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15项,成果转化6项。其中,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果内部品质快速无损检测与分选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果品内外品质分选装备从无到有的突破,替代进口设备,被社会各界誉为“水果神器”,现已在江西赣南脐橙、上饶马家柚、山东苹果、河北鸭梨、重庆柑桔、广东梅州金柚等水果主产区推广应用,示范面积达4万亩,培训技术人员100余人,培训果农1200余人,举办现场演示会5次,累计示范智能农机与光电分选装备20余套,拥有江西定南、吉安、万安等地建立果园智能化管理与装备示范基地,显著增强了我省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赵新颖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单位代表  职教之魂,存于匠心。新时代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更要努力做传承工匠精神的大先生。一直以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培育大国工匠使命,精准对接生物医药高精尖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坚持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理念,积极打造产教联动、研创双驱、育训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学院先后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入选国家级教师团队3个 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6项 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5本,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 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1门 教师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荣誉35人次,其中女性教师占比82.35% 近五年学生获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76项。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获批国家“双高计划”重点建设专业群(A类),药品生物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在全国生物技术类专业中持续排名第一。  近年来,学院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瞄准首都高精尖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方向,在产教融合、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巨大职教贡献。积极攻关国家科技难题和关键技术标准,主持制定6项国家技术标准 探索酶制剂生产、食品储存的新方法,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 研制开发甘草次酸标准样品等8项国家标准样品 依托专业分析测试中心,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等单位合作制定《桑叶提取物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检测》等4项国家检测标准。建设校企协同创新赋能平台,与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建北京市亦庄药品生物技术工程师学院、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级“化药制剂与蛋白药物研发中试基地”和“生物医药中试技术服务平台” 与中保益信商品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共建食品质量检测实验室,获得CMA资质认证 与北京化育厚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北京市袁騉水处理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并获批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推进成果企业转化应用。与北京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鑫开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组建联合研发团队,授权发明专利11项,签订特医食品研制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项,为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50家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工艺改进和分析测试等技术服务63项,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37亿元。  2024年3月8日,《仪咖说》直播为您展现分析测试领域职业女性风采,分享她们的成长故事和感悟。敬请关注:----------------------------------------------------《仪咖说》是仪器信息网开设的一档网络直播多线对话栏目。作为资讯平台下的特色视频直播栏目,始于 2020 年,主要以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行业新闻事件或热点技术、热点话题等展开交流。自开播以来,《仪咖说》已邀请了多位业内权威专家、企业高层展开对话,节目中众人各抒己见,以个性化的表达、犀利的观点,帮助广大从业人员深入追踪市场前沿、解析行业热点。节目宗旨是:以更专业的手段记录历史、以更开放的视角解读行业,为变化的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点亮一盏启明灯。
  • CISILE 2015专访:访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刘艳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4月23日,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主办的&ldquo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 2015)&rdquo 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在CISILE 2015上,仪器信息网采访了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专业经理刘艳女士。本次展会,仪电公司展出了智能水质多参数监测仪、全自动滴定系统及电化学常规实验室仪器等多款新产品,其中全盘自动化滴定分析集成系统ZDJ-5B荣获&ldquo CISILE 2015自主创新金奖&rdquo 。
  • 中国暨亚洲近红外光谱会召开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颁发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6月22日,全国第七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暨第六届亚洲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ANS2018)在云南世博花园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近红外光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仪器厂商等420多人参加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主办,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同创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近红外光谱分会挂靠单位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协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4e9d2020-2fdb-4b15-8e5b-9c47ede12ed7.jpg" style=" " title=" IMG_6321_meitu_1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3e725f3c-bd84-4e4e-8faa-94fcdd9cc289.jpg" style=" " title=" IMG_6305_meitu_1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 /p p   本次会议是国内和国际会议一并召开,得到了国内外知名学者高度重视,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主席Tom Fearn、日本Yukihiro Ozaki等出席大会并做主旨报告。国外参会代表来自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度、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参会国家也是历年最多的。另外,这次参展的国内外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商总数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接近上届的两倍。 /p p   会议开幕式上,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吴景强、亚洲近红外光谱理事会理事长Satoru Tsuchikaw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彤分别致辞,热情欢迎与会代表,并预祝大会顺利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fd95250f-77a0-4052-b96f-5add9e6ee677.jpg" title=" IMG_6244_meitu_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吴景强 /strong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d7b9181a-c67d-4f46-9c70-c1c25a8fce8e.jpg" title=" IMG_6252_meitu_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亚洲近红外光谱理事会理事长Satoru Tsuchikawa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f04fdf57-adda-4513-a0a1-930469aca39e.jpg" title=" IMG_6262_meitu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彤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3, 54, 93) "    strong 开幕式的主要议程是进行第二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此次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授予了梁逸曾和刘慧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科技奖授予了邵学广和刘燕德,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授予吴志生和陈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国际交流贡献奖授予了Yukihiro Ozaki。 /strong /span /p p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由陆婉珍院士提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设立。在2015年9月召开的近红外光谱分会一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上讨论通过了“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评选方法。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在全国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颁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我国科技人员投身于近红外光谱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25c4492c-baea-4591-ab4e-bd693e12fb8a.jpg" title=" IMG_6275_meitu_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副理事长杜一平为梁逸曾(曾仲大代领)和刘慧颖颁奖 /strong /p p   梁逸曾,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和化学计量学家,是中国化学计量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2016年获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颁发的 “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曾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 /p p   刘慧颖,1995年开始开展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军用燃料质量技术和装备研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年~2014年,受聘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68648c63-ccec-4df0-b1a4-bf11f1ab84fb.jpg" title=" IMG_6283_meitu_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徐可欣、副秘书长唐海霞(仪器信息网CEO)为邵学广和刘燕德颁奖 /strong /p p   邵学广,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近红外光谱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了多种基于统计分析的变量选择新方法,及时开展了大数据及云计算等相关的方法研究,??将研究成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促进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行业或相关领域的应用进展。 /p p   刘燕德,华东交通大学教授。2003年开始从事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水果领域的应用研究,带领团队研制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果内部品质快速无损检测与分选装备”,首创了水果漫透射检测的杂散光消除方法,为NIR技术在我国水果智能检测与机械装备领域的推广和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aba2fe4d-bcf8-4cef-93d0-e41de08399cd.jpg" title=" IMG_6294_meitu_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韩东海、副理事长杨辉华为吴志生和陈瀑颁奖 /strong /p p   吴志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在中药生产过程质量实时检测误差理论研究中,创建了基于奈曼-皮尔逊检测理论的多变量检测限和多变量定量限计算方法。针对多变量模型构建与性能提升,提出了中药近红外(NIR)实时检测误差理论,创建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NIR实时检测的多变量检测限计算方法等。 /p p   陈瀑,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研究室光谱分析方法开发工程师,从事近红外、中红外、拉曼以及荧光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在油品快速分析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参与“基于web的原油快速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等项目,在近红外光谱在原油、汽油快速分析的工业应用推广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9854de2-6848-4781-a659-a6ee6c7f3624.jpg" title=" IMG_6303_meitu_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彤为Yukihiro Ozaki颁奖 /strong /p p   Yukihiro Ozaki,教授,Kwansei Gakuin大学副校长,日本光谱学学会会长。多年来,Yukihiro Ozaki教授热衷于开展与中国学术界进行交流,现任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名誉教授,他也是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 br/ /p p   颁奖仪式后,进入了大会邀请报告环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d0d364a-396f-4813-bb49-089252c2d58b.jpg" title=" IMG_6309_meitu_8.jpg" / /p p   报告题目:In Praise of Probability /p p   报告人:Tom Fearn (Department of Statistical Science,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K)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01d946a-6594-4bdc-9b53-9ca28fc4edb9.jpg" title=" IMG_6335_meitu_9.jpg" / /p p   报告题目:Frontiers of NIR Imaging of Biological Samples /p p   报告人:Yukihiro Ozaki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wansei Gakuin University,Ja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2f2d6193-91b3-4510-aa63-e6c0d7f31d93.jpg" title=" IMG_6342_meitu_10.jpg" / /p p   报告题目:Temperature Dependent Near Infrared Spectra for Quantitative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p p   报告人:Xueguang Shao (College of Chemistry, Nankai University,Chin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1a4dbd6-2f88-4a79-94ae-a487317a2206.jpg" title=" IMG_6356_meitu_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化工大学郭隆海主持大会开幕式 /strong /p p   本次大会同期也举办了小型的仪器展览,赛默飞、布鲁克、福斯、瑞士万通、聚光科技等多家国内外相关的仪器公司参加同期的展览会。当天晚上,近红外仪器公司瑞士万通举行晚宴欢迎全体参会嘉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7996a69c-4f8d-4b43-bebc-6d7927f5490b.jpg" title=" IMG_6397_meitu_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小型展会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dde936bb-5d24-4ad1-8b35-3b1833659224.jpg" title=" IMG_6489_meitu_1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晚宴现场 /p p br/ /p
  • 会议通知|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及农产品中的最新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即将召开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电磁波处理技术,该技术可以对物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能够高效分辨物质的性质变化。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技术,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更加环保、更高效的特点。近红外光谱检测的光谱数据量较为丰富,且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安全无污染、未经前期消毒处理、不具有破坏性、在线光谱检测以及多个光谱组分同时被精确测定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产品、医药、化工等行业,且都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技术进步。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发广泛关注食品及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市场上常出现以次充好,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安全,高效、便捷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食品及农产品中。基于此,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5月25日举办“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及农产品中的最新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就近红外光谱技术最新进展及应用等话题展开同探讨,为用户、专家和学者搭建优质、有效的交流平台。点击上方图片 免费报名参会扫描上方图片 免费报名参会 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会议报告方式:网络在线报告 会议时间:2023年5月25日 9:00-18:00 会议网址: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ir230525/ 参会方式:线上免费报名参会 会议日程:时间报告主题报告嘉宾9:00--9:30农产品品质快速检测评价的需求与标准制修订现状朱大洲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科技处副处长/研究员09:30--10:00待定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实验室分析仪器10:00--10:30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果蔬中的应用(拟定)徐东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研究员/室主任10:30--11:00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粮食及深加工行业的应用进展王亮 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11:00--11:30果蔬品质近红外动态在线检测模型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刘燕德 华东交通大学 教授11:30--14:00午休午休14:00--14:30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方向的分析应用武彦文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4:30--15:00在线近红外光谱仪器开发和工业应用最新进展卢坤俊 海洋光学 资深技术&应用专家15:00--15:30近红外光谱在粮食收储方向的应用韩逸陶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15:30--16:00光谱图像对食品中微塑料的深度无损表征黄越 中国农业大学 副教授16:00--16:30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在中国白酒上的应用研究宗绪岩 四川轻化工大学副主任/教授
  • “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发布!
    1月5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科普中国平台发布2023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 流言1:腐乳有霉菌,吃了会致癌科学真相:腐乳是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一般由人为接种毛霉菌等发酵而成,毛霉菌在腐乳正常发酵过程中不会代谢产生毒素,也不会使人致癌。小编解读:腐乳其实是个营养价值不低的食物,经过发酵后,大豆内的维生素B族、异黄酮活性含量都会增加,还富含维生素B12,对预防贫血、促进代谢等都有一定的好处。凡是都有两面性,虽然腐乳很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腐乳是高盐份、高嘌呤所以对高血压、痛风和患有肾病的这3类人群是有一定健康风险的,建议要少吃。 流言2:吃味精会让人“头秃”科学真相:味精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成,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在人体内可转化为蛋白质的组成部分谷氨酰胺和酪氨酸,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味精与脱发有关。 流言3:吃生鱼片时蘸芥末就能杀死寄生虫科学真相:芥末中含有的异硫氰酸酯类在一定条件下对部分细菌、寄生虫有杀灭效果,但蘸芥末并不能有效杀死生鱼片中的细菌和寄生虫。小编解读:芥末所含的异硫氰酸酯类物质,能与口腔里的TRPV1受体结合形成跨膜电压,产生“冲鼻”的灼烧感,该化合物常用气相色谱测定。 流言4:馒头冷冻超过3天会产生大量黄曲霉毒素,人吃后会中毒科学真相: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原因是食物被黄曲霉菌污染,但冷冻条件下黄曲霉菌不能生长,也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小编解读: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霉素产生的代谢产物,在湿热的环境下容易出现,同时比较容易发生在常见的就是花生、玉米、稻谷等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可以使用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法、酶联免疫法等方法检测。更多检测仪器及解决方法可点击获取》》》 流言5: 自热米饭是“塑料”科学真相:自热米饭是大米的加工制品,与塑料无关。 流言6: 红壳鸡蛋比白壳鸡蛋更有营养科学真相:鸡蛋壳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蛋壳表面的色素比例,不同颜色的蛋壳与鸡蛋的营养没有相关性。 流言7: 白草莓是转基因水果科学真相:白草莓是通过常规的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并非转基因水果。小编解读:关于草莓的“流言”时有发生,去年草莓农药超标,是最脏水果引发热议。检出农药残留并非不安全。我国对各种农药最大残留量均制定了限量标准,只要在标准允许范围内都是安全的。 流言8: 维生素C补充得越多越好科学真相:普通成年人每日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为100毫克,长期过量摄入维生素C,可能会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等风险。
  • 2015年3月“科学”流言榜
    &ldquo 每月科学流言榜&rdquo 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1 流言:小剂量降压药会让体重上升?   来源:近日,网上流传一种&ldquo 服用降压药会导致体重上升&rdquo 的说法,一些网民对此十分关注。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这种说法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值得探究。   真相:服用降压药真的会导致体重上升吗?记者日前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余振球。服用降压药物会增加体重吗?降压药物是否含有导致肥胖的激素?余振球认为,可以明确,服用降压药物本身不会导致体重上升,降压药物中也不含导致人体肥胖的激素。从理论上讲,有少数降压药物如果一段时间内大剂量服用,会使得某些患者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导致体重上升。有些患者血压升高的时候,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和乏力等症状,这期间患者一般不太愿意活动,缺乏运动也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我们目前提倡小剂量联合用药,而且降压药物的可选择范围比较大。所以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可明显减少甚至消除对血糖、血脂代谢的影响。患者服用降压药血压正常后,病人的症状减轻甚至消失,身体舒服了,心脏功能恢复了,是可以进行一些适量运动、并以此来控制体重。   2 流言:美国极端天气源于我国污染?   来源:3月8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报道&ldquo 中国污染可能导致美国寒冷多雪冬季&rdquo ,其中,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专家认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燃煤所导致的大量白色排放物吹向东面,与太平洋上空的风暴相遇,而这些风暴可能对美国冬季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美国波士顿&ldquo 末日暴雪&rdquo 和纽约、华盛顿极寒天气与中国空气污染有关,这一观点到底是基于科学研究的可信论断还是缺乏根据的武断指责?   真相: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气象局两位权威专家,对此做出回应。&ldquo 研究显示,入冬以来,美国暴雪频繁主要是极地冷空气中心偏向美国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偏强造成的,与我国空气污染没有直接关系。&rdquo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正研级高工周兵给出了明确回应。&ldquo 事实上,查阅气候历史资料就可以发现,美国冬季出现低温和暴雪事件,并非偶然。&rdquo   周兵告诉记者,美国的地形特征是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南北开敞,冬季其上空稳定维持着强大的低气压带,有利于中高纬度的冷空气迅速南下。同时,美国东部五大湖区存在&ldquo 大湖效应&rdquo ,冬季极地气团南下经过湖面时,温度极低的空气与相对温暖的水面接触交汇从而形成降雪,&ldquo 在地形与气候系统的双重作用下,美国冬季容易出现低温和暴风雪天气&rdquo 。   那么中国的污染物对此是否存在一定影响呢?由多国科学家参与的评估报告《洲际传输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东亚的污染物排放对北美极端天气的&ldquo 贡献&rdquo 是非常有限的。   3 流言:用蒸锅热饭相当于自杀?   来源:网上流传蒸食物一定要先开着盖子把水烧开,再放入要蒸的食物,盖上盖子!用锅蒸煮东西时,一定要用开水,或是过滤过的水。因为如果直接用自来水,自来水有氯,再经过加热后,由于锅盖是盖着的,氯被全部包覆在食物上,所以一定要用煮沸过的开水或用已过滤掉氯的水来蒸东西。因为氯有致癌的危险。即使只是蒸馒头,都要有此常识。   真相:其实,自来水中氯的含量很低。不仅如此,氯在致癌分类中,仅和咖啡因同级&mdash &mdash &ldquo 目前尚无足够资料来确定该物质是否为人类致癌物&rdquo 。况且,在蒸煮东西时,也会主要分解成氯离子、氯酸根和氧气。前两者不会蒸发,后者不会影响健康,根本不可能形成包裹物。这一过程有没有锅盖的遮挡都会发生,所谓水开之前务必要把锅盖打开的好心提醒只是多此一举,而且打开锅盖会造成热量的散失浪费,还会影响食物的口味。   4 流言:靠洗发水能防脱发?   来源:随着成龙魔性的Duang流传网络,曾经&ldquo 男神&rdquo 李亚鹏的秃顶被网友们扒了出来,台湾媒体信口开河的&ldquo 大陆男性秃头面积相加占北京四分之一&rdquo 也引起了男人恐慌。各类能让你Duang起来的洗发水,无论是防脱还是生发都遍布网络,它们真的管用么?   真相:对于洗发水来说,它的作用主要是护理头发,干性、油性和中性的发质适用的洗发水也不同。如果洗发水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养发,而且还会导致断发、头发脱落等。洗发水只是保健品,它并不属于医药产品,想要生发,则必须依靠医学手段,另外对于斑秃这种脱发现象,可以实行针刺加药物刺激毛囊生长的方法。如果仅仅依靠洗发水所说的生发功能,是很难有奇迹发生的。   5 来源:指甲竖线是健康晴雨表?   来源:有人说,指甲上的竖线代表一个人体质的好坏,如果体力透支,精神长期疲劳的话,竖线就会越来越多哦!年轻人如果已经有了的话,就说明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有压力。果真如此吗?   真相:指甲的竖纹有很多原因,但最为常见的原因是老龄化,人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指甲越来越无力留住水分了,指甲的竖线增加,就像是我们的皱纹一样。但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与你的健康无关。如果你真的去数数你指甲上的竖线,也许大家都是精神衰弱。   6 有些花不能家养?   来源:很多人喜欢在家里养一些花增加节日气氛,但最近网上流传说百合的香气会使人兴奋引起失眠,水仙花有毒等等,很多植物最好别在家里养。养花也有禁忌吗?   真相:北京市园林研究院植物所所长王茂良指出,没有哪些花绝对不能养,但要养在合适的地方。不过,不管什么花,都最好不要放在卧室里养。因为卧室往往是较为封闭、狭小的空间,百合、水仙、等花香浓重的植物,不利于人们入睡。一品红等植物茎叶里的白色汁液会造成过敏。除了卧室,阳台上、客厅里几乎可以养所有中小型植物。有些植物的香气可能令人过敏,但每个人体质不同,有的人就很喜欢花香也不会过敏,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而像郁金香、香草等很多植物虽然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生物碱,但要看我们接触的量多少了,家里养一盆郁金香,不会有什么问题。   7 流言:吃斑点香蕉会生病?   来源:在水果店挑选香蕉时,人们一般钟情于通体金黄色的 也有人买香蕉就买带有黑斑的香蕉,认为香蕉长黑斑点说明它成熟,成熟的香蕉免疫活性相较于青绿色的香蕉要强得多。那么斑点香蕉到底能不能食用?食用香蕉带斑点会不健康吗?   真相:知道食用斑点香蕉是否有害,首先得确认香蕉上的黑斑怎么形成的。像其它植物一样,香蕉也会害病。比如黄叶病、炭疽病、黑星病、花蓟马、裂果病等等。而其中,患了炭疽病会让香蕉呈现出黑斑症状。炭疽病是由香蕉刺盘孢菌引起的,属于真菌性的病害。这种病症只有在香蕉成熟时才会显现出来。因此成熟后,被侵染的香蕉果实果柄和表皮上会出现一个个褐色的圆形斑点,渐渐扩大面积并且连结起来成为大块斑点。两三天以后整个果实就变黑甚至腐烂。   那么吃了患炭疽病的香蕉会不会染病?答案是不会。炭疽菌只是侵害香蕉,对人造不成什么影响。何况,使香蕉发黑的炭疽菌与炭疽病毒没什么干系,当然无法使人致病。表皮发黑说明香蕉已成熟,此时味道甜,口感好,最宜食用。如果又放置了几天,导致果肉发黑,就不要食用了。   8 流言:儿童用电子产品会得眼疾?   来源:近日,一条微信在朋友圈内疯传。微信内容说&ldquo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三位医生拿自己孩子做了7天实验,出现三种结果:玩20分钟iPhone,三个孩子平均视力接近轻度假性近视状态 玩20分钟iPad,泪膜破裂时间与干眼症患者相当 玩10分钟手机,相当于看30分钟电视。让孩子们远离手机,远离iPad!尤其不要在黑暗中玩手机!容易患黄斑病变,此病无法医治。让孩子们远离手机。&rdquo   真相:微信中所提到的电子产品对于眼睛的损害并不是危言耸听,但是这些症状只是短时间存在的,如果不长期、连续过度用眼,这些症状是可以恢复的。至于所说的&ldquo 黄斑病变无法医治&rdquo 也是不科学的。   手机、pad、电脑屏幕发出的蓝光真的会损伤眼睛?答案是肯定的。手机、pad、电脑的屏幕都会放射出的大量蓝光,而蓝光正是对眼睛损伤最大的可见光。自然光中也存在蓝光,为什么我们的眼睛不会对自然光中的蓝光那么敏感,而手机发出的蓝光却对我们的眼睛伤害这么大?原因就是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是其所发出光中最强的,而自然光中的蓝光不是最强的,人类已经适应自然光,所以对自然光中的蓝光不是那么敏感。但是,手机屏幕的蓝光是非自然光,长时间使用就会损伤人类的眼睛。   9 流言:化疗会导致癌细胞扩散?   来源:最近,网络上有文章声称美国科学家承认手术或放化疗后癌细胞反而加速扩散。手术或是化疗不是治疗癌症的常用手段吗?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真相:癌症专指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放疗等。其中,手术切除适用于局部治疗,较彻底。但是,一旦癌症发病后,癌细胞脱落增殖并且通过血管、淋巴管向周围转移就不好办了。这样一来,手术后仍会复发,因此,想要通过一刀切治愈癌症不太现实。这时需要借助化疗或是放疗,其中,化疗分为全身化疗、辅助化疗、补救化疗等。有临床证明,放疗和化疗都可以破坏或者消灭癌细胞,甚至会治愈某些肿瘤患者。但是,这两种方式都会让患者承受很大的痛苦,而且在抑制、杀害癌细胞的时候,还会产生副作用,伤害人体的正常细胞和机体功能:有的化疗药物还会引起过敏反应,药物性发热等问题,而放疗对患者局部组织损伤较大。   &ldquo 放化疗对人体健康细胞有害&rdquo 这的确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并不等于说,放化疗就会导致癌细胞扩散。至于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手段,这还得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制定。   10 流言:解酒药&ldquo 千杯不醉&rdquo ?   来源:近几年,江湖上出现了一些人,他们号称&ldquo 千杯不醉!&rdquo 他们就是&ldquo 4斤哥&rdquo &ldquo 5斤哥&rdquo 与&ldquo 6斤哥&rdquo 。而且各种各样宣称能够&ldquo 加速解酒、保肝护肝&rdquo 的解酒药也悄然出现了。解酒药的种类多样,主要为药片、胶囊、口服液等形式 产品的成分也纷繁不一,既有以葛根、枸杞子、灵芝等中药为主的产品,也有以蛋白粉、氨基酸、维生素、泛酸钙等为主要成分的&ldquo 解酒药&rdquo 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那么,这些&ldquo 解酒药&rdquo 到底能不能解酒?   真相:从医学的角度看,还没有一种真正的解酒药。人体主要通过肝脏、皮肤和呼吸系统三大途径代谢酒精,其中肝脏最为重要&mdash &mdash 大家都知道喝酒伤肝的道理。要想不醉,就是需要乙醛脱氢酶在肝脏中大量产生,把乙醛氧化&mdash &mdash 这一过程是一个缓慢的生物化学反应,在人体中是不能迅速完成的。   因此,酒量的大小,由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多少来决定。而这两种酶的多少,是先天形成的,目前没有任何手段能增加这两种酶的分泌。&ldquo 根本没有真正能解酒的灵丹妙药!&rdquo 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尚佳说,市面上的&ldquo 解酒药&rdquo ,无论中药西药,都不存在彻底的解酒作用。   11 流言:吃母乳能抗雾霾?   来源:民间抗霾的方法在最近一直新招频出,《对抗雾霾你应该吃的九种食物》、《这些植物可以防雾霾》、《选好房子抗雾霾》&hellip &hellip 各行各业都在想方设法和雾霾扯上点关系。甚至有人说母乳也能抗雾霾,是真的吗?   真相:确切的说,母乳巨噬细胞在乳腺局部对抵抗乳腺炎、保持母乳清洁及对乳腺肿瘤的监视有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可以增强新生儿及婴儿抗感染的能力。但进入婴儿胃肠道后难免被胃酸破坏分解,能否继续保持活性、发挥功能,还是学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所以,想要让宝宝从母乳中获得大量活性的巨噬细胞,并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功效相当有限。   巨噬细胞真能对抗雾霾吗?所以,单从第一层面来看,巨噬细胞并不能说是pm2.5的终极对手。既然巨噬细胞并非pm2.5的终极对手,母乳中的巨噬细胞对于婴儿抗感染的作用也相当有限,而且,寄希望于通过吸收母体的巨噬细胞来对抗pm2.5,则更是不可能。所以,母乳抗雾霾的想法虽然美好,并不科学。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