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李振国

仪器信息网李振国专题为您整合李振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李振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李振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李振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李振国话题讨论。

李振国相关的资讯

  • 生物药微生物质量控制痛点是难以获得可重复结果——访赛多利斯微生物检测销售产品经理李振国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近年来,在全球生物制药行业稳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正如火如荼,研发投入、生产能力、产业集中度均进一步提升。同时,国家政策积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为了帮助来自生物制药领域的用户学习、了解生物制药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各工作流程中的创新解决方案,以提升生物制药用户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生物制药创新解决方案”系列采访。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本期,仪器信息网于CPhI 2018期间采访了国际领先的制药和实验室设备供应商 strong 赛多利斯微生物检测销售产品经理李振国 /strong ,以了解在 strong 生物制药质量控制环节 /strong 的用户需求及赛多利斯可以提供的创新解决方案。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94d3e0f-378a-487c-a888-5fdeb328614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赛多利斯微生物检测销售产品经理 李振国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Instrument:2017新版GMP对药品质量控制中物料和产品放行环节做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请问 赛多利斯针对该环节可以提供哪些解决方案?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李振国: /strong 目前,整个制药行业对质量放行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制药产品放行阶段,要做的检测多达几十项,其中30%的检测是针对微生物的检测,其它为理化检测。在所有检测中,由于微生物检测影响因素比较多,结果不达标的情况也最多。赛多利斯可以为用户提供微生物限度检测、微生物无菌检测、支原体检测及其它一些快检应用解决方案。我们的产品设计原则是方便用户操作,便于客户溯源,帮助客户得到精确的检测结果。质量源于设计,只有在各个环节保持严格要求,保证精确的测量,才能得到一个好的质量控制结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整个药品质量控制过程中,几乎所有实验都需要称重。电子天平是赛多利斯的拳头产品,针对制药行业,我们专门设计了符合GMP、药典要求的电子天平产品,其中包括对人员操作、数据管理、多级权限的要求,能实现针对不同环境、温度的全自动校准。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赛多利斯还能提供纯水制备的完整的解决方案,以及其它一些实验室通用设备,比如水分仪、离心机、过滤器、移液器和吸头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4f4d229-cf2b-499f-8645-f977db8c933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赛多利斯六大王牌技术展示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Instrument:请问针对细胞治疗产品,赛多利斯有哪些快速放行的解决方案?有何特点?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李振国: /strong 针对细胞治疗产品,客户的需求之一是快速放行。因为细胞治疗产品的有效期很短,一般是在72小时左右。在传统生物制药行业里面,企业还是用传统的培养法进行微生物检测,因为这是药典规定的方法;而来自新兴的细胞治疗领域的客户,既需要按照现行药典做传统检测,又要根据产品特性实现快速放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赛多利斯既有传统的基于培养箱培养法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无菌检测的解决方案,能为用户提供相关仪器耗材;同时,针对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产品这种新的应用要求,我们也开发了一系列全新的基于qPCR技术的快速检验试剂盒。传统无菌检查出结果周期需要14天,快速检测只需要4小时,传统的支原体检测需要28天,快速检测也只需4小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针对细胞的无菌放行,赛多利斯推出基于qPCR技术的快速放行检测试剂盒,能够帮助客户快速得到无菌检测结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Instrument:由于生物样本对环境变化敏感,因而生物制药行业对环境监控要求严格,请问赛多利斯产品在这方面表现如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李振国: /strong 在关键区域环境监控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项是浮游菌的检测。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安德森撞击法,该方法的缺点是无法长时间连续采样,另外客户在对不同位点采样时,需要对采样头进行灭菌或消毒。赛多利斯做了优化改进,用一次性的采样头代替不传统采样头,客户进行实验时只需将无菌包装拆开,安装上去就可以采样了,不再需要提前灭菌,即取即用,同时还优化了截留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此外,赛多利斯能提供一个更严格的浮游菌采样方式——过滤法,使用截留率达到99%以上的可溶性凝胶膜,能够连续采样长达8小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56cdc19-5dac-4331-b1d5-b927cbdadbc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赛多利斯展台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31, 73, 125) " strong Instrument:目前,生物制药行业用户在微生物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方面存在哪些痛点?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李振国: /strong 最大的痛点是客户难以获得准确的、可重复的测量结果。影响因素太多,对微生物检验来说更是如此,由于采取抽样检查,想得到可重复的测量结果是非常难的。赛多利斯能提供给客户完整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做好风险控制,消除操作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减少交叉污染的来源,帮助用户得到准确的结果。 /p
  • 全国人大代表、九芝堂董事长李振国: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传统医学与精准医学有效融合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九芝堂董事长李振国建议,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为人民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加快推进干细胞技术向成药的转化进度,促进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促进传统医学与精准医学有效融合。  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李振国认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依托中医药的优势及特点,使其在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健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机构,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中发挥更大作用,关乎民生福祉,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  李振国认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从五个方面入手。包括完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构建公共卫生体系的前沿阵地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坚定文化自信,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发展模式 以科技为支撑,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加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了解,让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民。  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李振国建议,探索研究符合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特点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兼具中西医融通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科研能力和临床水平突出、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  在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发展模式方面,李振国建议,以标准为引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评价体系,包括从药材种植及采购源头、药品生产、存储、运输到销售、使用全过程的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中医药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建立真正体现中医药特点的医院评价体系等,改进科研评价机制、临床疗效评价机制,推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与转化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和临床诊疗水平 进一步完善符合中药特色的新药审批制度、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医保支付制度等,激发中医药服务活力和创新动力。  在科技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面,李振国建议,推进中医诊疗方式的现代化,加速互联网医疗审批速度,简化审批程序,鼓励并支持中医互联网医疗发展,使中医走向“云端”,建立起面向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数据库,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科学、更加方便快捷的健康服务 加快中医药产品现代化。可以逐步试点将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中草药种植、加工和销售全环节和流程,进行实时监控、标准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发展绿色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做到生产环境、生产过程、销售环节可追溯,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运营,全过程保证药材质量 同时研制适用于中药生产的工程技术及其装备,提高中药制造业水平 促进中医药学科知识现代化。鼓励中西医结合研究、现代中医药经验传承,实现中西医强强联合,将一些优秀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方法保存下来、传承下去,不断扩大中医药诊疗范围、提升诊疗效果。  加快推进干细胞技术向成药的转化进度  李振国表示,加大对生物经济、生物技术的支持力度,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生物经济的发展,对未来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其中,干细胞产业作为生物技术的重要领域在2020年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李振国建议,加快推进干细胞技术向成药的转化进度,促进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首先,规范人体组织细胞捐献,建议国家尽快出台中国版《人体细胞组织良好操作规范》(GTP),为未来国家在再生医学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扫清障碍 其次,出台干细胞产品临床准入的伦理考量标准 加强对干细胞工艺和质量体系的技术指导,出台干细胞质量控制体系指南,建议出台伦理考量指导规范,从原始来源,生产工艺,适应症等方面给出判断依据,综合考量伦理风险,指导临床试验/研究 此外,加大资金支持,解决创新药物研发企业在药品上市前的资金问题,考虑在国内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受试者资助的临床研究,先行先试,降低企业新药研发与转化成本。  同时,李振国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传统医学与精准医学有效融合。
  • 李振声:小麦育种专家——2006年度获奖人
    李振声,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 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 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 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粒种子,包含着多少生命的信息和秘密,或长成饱满的谷穗,或出落成娇嫩的花草,或成长为参天的大树。而一粒麦种,日后就是一捧粮食,是生存的希望。   57年前,李振声就是带着这份希望,开始了自己的育种生涯。为了让麦子更强壮,打出更多的粮食,他创造性地把牧草和小麦杂交,经过多年试验获得了抗病、耐热、高产的良种 他还曾带队去治理中低产田,带动了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他的执著、智慧和坚韧,帮助亿万农民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1942年,山东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那年李振声11岁,挨饿的感觉令他至今难忘,“野菜、榆树叶都是充饥的好东西,尤其是榆树皮,因为它是黏的,和糠混合起来,能做成窝窝头。”   李振声的童年是艰苦的,生在农家的他13岁时父亲去世,留下母亲一人抚养4个孩子。李振声高二时辍学到济南找工作,那时济南刚刚解放,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在招生,并且可以提供学生上学期间的食宿。这对李振声来说真是巨大的吸引。   “哪有这样好的事情?管吃管住,还可以读书,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提起当年的经历,李振声依然激动,就是那个决定把他带到了育种研究这个领域,让他得以在广袤的黄土地上施展才智。   后来他参加了考试,被农学系录取。小时候挨饿的经历让李振声懂得粮食的珍贵,这也成为了他学习农业、从事农业研究的原动力。   虽然已时隔半个多世纪,李振声对他的大学生活依然记忆犹新,系主任是原来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他上的小麦育种课很好听,从小麦的进化、分类、育种的理论与技术,深入浅出,很有吸引力。余松烈教授讲的遗传课,也很生动。   就这样,李振声研究育种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并且很快看到了成果:李振声大二那年,放假时他把学校农场繁殖的几个优良品种(齐大195、扁穗小麦、鱼鳞白)带回了农村老家,在自家的地里先种了起来,来年收麦时,竟比当地的老品种增产了许多,于是乡亲们纷纷来换种。   “听到乡亲们的赞扬声,心里自豪极了!让我认识到科学技术确实对提高粮食产量有重要作用。”从那时起,李振声萌发了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这个决定影响了他的一生。   大学毕业以后,李振声被分配到北京,跟随导师土壤学家冯兆林先生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1956年,李振声响应中央支援西北建设的号召,与课题组13位同志一起,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一干就是31年。说起这段经历,李振声总是一语带过,只有说起他心爱的麦子,他才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刚到西北,李振声就遇到小麦条锈病大流行,这意味着小麦会大幅减产。李振声为此吃不下、睡不香,“当时我就想,可不可以赶紧育新品种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很快,而育种的速度慢,8年才能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而条锈病平均5.5年就能产生一个新的生理小种。”如果通过正常途径来育种,解决不了小麦病害的根本,于是李振声结合学过的牧草知识,开始尝试通过远缘杂交,将偃麦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选育持久性抗病小麦品种。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他的小麦和牧草杂交育种取得成功,也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   这些成就说出来只有几句话,但是实现起来却是个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过程。   远缘杂交是个长周期而且风险大的尝试,“当时下决心时,就知道很可能失败,但是比起农民对好收成的渴望,这压力就不算什么了。”   远缘杂交的难题有3个:杂交不容易成功、产生的品种容易不育、后代性状“疯狂分离”。对小麦与长穗偃麦草的杂交来说,最困难的是第3个问题,草的性状遗传能力太强,要用小麦对草及其杂种进行杂交、回交好几代,才能使双亲的遗传能力达到平衡,有时一个杂种单株看着很好,而下一代则面目全非了。   1964年初,远缘杂交已进行了8年,但是还没有育成品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李振声被认为研究工作脱离实际。幸运的是,他搞远缘杂交研究的同时开展了常规的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他选育的“生选5号、6号”已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增收明显。工作队最后的结论是,毕竟他已有两个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作用了。这样,李振声才算过了关。   1964年的6月14日,对李振声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小麦成熟前连续40天阴雨,结果那天突然放晴,一天的工夫,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青干了。本来是一场天灾,但是李振声突然发现,有一个小偃麦杂种株系(小偃55)保持正常生长,穗叶茎呈金黄色,它的亲本长穗偃麦草也未青干,顿时他欣喜若狂。之后用它们做母本经过两次杂交,历时15年,终于育成了一个具有相对持久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现在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两个主要优质源之一,其衍生品种已达数十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为此,他获得了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继袁隆平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农学家。   李振声曾说,“和小麦打了半个多世纪交道,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我最开心的事是看到农民丰收时的高兴劲儿。”   在李振声看来,和农民打交道是很快乐的事。1969年,他被下放到宝鸡县联合大队去蹲点,一蹲就蹲了4年。本来是去接受农民再教育的,却和农民打成了一片,居然最后还被树为典型。这都是源于他的农业技术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那年,大队里的红薯烂得很厉害,李振声检查了红薯窖,很快发现,4队的温度太低(6摄氏度),软腐病很重 5队的温度太高(16摄氏度),湿度太大,发了芽。采取措施后,很快问题得到缓解,因此被县上通报,广为宣传推广。   还有一次,他帮助生产队考察了小麦苗情,统计了各队一、二、三类苗的比例,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有两个队麦田三类苗较多,其中一个队按李振声的建议,加强了管理措施,第二年获得了丰收 另一个队没有采取措施,减了产。有了这个对比,小麦丰产栽培措施得到了全面推广,第二年大队小麦平均亩产,从原来的18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以上,公社亩产200公斤以上,过了“纲要”。李振声研究育种的几十年里,随着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的改善,小麦的产量明显提高,但“粮食满仓”的景象并没有阻止他在育种行业里不断探索的脚步。他的论文集首页写着白居易的诗:“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吃过大旱的苦,所以今年的小麦旱情,成了李振声最牵挂的事情。“麦子还没有足够高产、足够抗旱。育种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已经78岁的李振声语气平缓而坚定。78岁高龄,他仍坚持到实验室搞研究,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多出点成果,能为粮食增产和安全多做一点贡献。   “虽然高产的品种在实验田里亩产可以达到700公斤,但我国粮食平均亩产才300公斤。小面积上的产量突破只展示了一种前景,但要解决大面积粮食增产问题还要靠土、肥、水、种等综合措施的改善,而不是单靠品种改良能解决的。”李振声说,小偃6号的育成和大面积推广,证明远缘杂交确实是改良小麦品种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育种过程耗费的时间长达20多年,这不利于多出成果。   于是李振声另寻捷径,运用从偃麦草中得来的蓝粒基因创造了一套蓝粒单体小麦。“蓝粒单体小麦在一个麦穗上可以长出4种颜色的种子,深蓝、中蓝、浅蓝和白粒,不需要用显微镜,只根据种子颜色就可以知道它的染色体数目,深蓝的42条,中蓝和浅蓝的41条,白粒的40条。40条染色体的小麦叫缺体,用它与某些远缘亲本植物杂交,比较容易将外源染色体转移到小麦中,更方便染色体工程育种。”李振声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图,兴奋地比画着。   1995年,一本莱斯特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人关注,李振声对其中的观点感到吃惊————中国人将养活不了自己。在此后的几年里,他在一直调查论证,汇集我国近15年的有关数据,与作者预测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他的预测结果没有兑现。“对比的结果是,布朗的3个推论都不正确,都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一,人口增长速度比他预计的慢了1/3 第二,人均耕地减少的速度不像布朗预计的那样严重 第三,我国粮食15年合计进出口基本持平,净进口量只有439.7亿公斤,相当于总消费量的0.6%,微不足道。”于是,在200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经过精确的统计和大量的论证,李振声发表讲话,认为中国人自己能养活自己,有力地回应了有关对中国粮食不能自给的质疑。他自信地表达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国完全可以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在今天丰富的面食背后,就是以李振声为代表的这样一群科研人员,与亿万农民一起,同甘共苦,忘我耕耘,在努力维护着小麦的质量、粮食的安全和国家的尊严。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是对李振声育种生涯的写照。对他的采访,是一堂愉快的生物课,但不是一堂丰富的人生课。记者一直试图将话题引到科研以外的领域,但每次他都一语带过,然后再度谈起小麦、育种、粮食增产、节约型农业这些他关心一辈子的话题。谈到高兴处眼睛里会流露出兴奋的光芒,让人不忍打断。每每涉及专业知识或重要数据,他都会立刻起身,去拿几支麦穗,或从书架上取下几本大部头的著作,一定要给记者讲个清楚。   “记住一个人的故事,远没有明白一个科学道理更有意义。”他开导记者。他给自己提了个要求,就是一定要让记者明白育种是怎么回事,然后才会有更多的读者明白。   走在人生道路上,李振声朝思暮想的,就是小麦育种这一件事。即便在梦里,他常见的仍是一片麦田的金黄。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野生植物是个非常大的基因库,而且它们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优胜劣汰的。听得出来,他为人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解开这基因之谜而感到遗憾。所以,他加倍努力地带学生。   “先生对我们最大的教育,是他的科研精神,他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十分敬业。”李振声最得意的学生童依平说,“往往在田间工作大半天,我们年轻人都感到很累,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调查、记录。”   一个好老师的启发,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李振声的科研生涯中,有过3个人,对他影响最大。“华罗庚先生讲怎样学习?概括起来有4句话: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别人起床时,我已学习4个小时了 我研究数学是从小学教科书的数学一、二、三、四、五、六册开始的 要学会读书,要能将一本厚书读薄。”虽然是几十年前听过的课,李振声依然记得清晰。   在李振声的印象里,钱三强先生讲怎样做研究,艾斯奇先生讲唯物论和辩证法,都是相当宝贵的课。“虽然和他们从事的不是一个行业,但是他们思想的精华和有效的工作方法,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帮助。”   尽管李振声身体不太好,但他还是不断地寻找机会,去各地的小麦试验田走走,回到他奋斗过的西北看看,他是如此热爱那片土地和他倾注了一生心血的育种事业。和李振声一起翻看他从前的照片,就会发现:笑得很灿烂的,多半是在麦田里拍摄的,那金色的麦田和饱满的麦穗,让他幸福无比。
  • 李振声获2006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胡锦涛向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颁奖   李振声简介   李振声长期从事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研究,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 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 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 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曾任中科院原副院长的李振声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农学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1-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任研究实习人员,1956-1965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1965-1987年在西北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83-1987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与陕西省科学院院长,1987-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遗传研究所所长,1992-1997年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985),陈嘉庚农业科技奖(1989),何粱何利农业科技奖(1995)。
  • 五位中国科学家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大会召开   五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新院士 11位科学家分享8项大奖   TWAS院长帕利什先生为李振声院士(右)颁奖。   2009年10月19日至23日,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第二十届院士大会暨该院第十一次学术大会在南非德班市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400余位科学家出席了此次大会。   关注非洲的科技发展   本次会议由南非科技部及其附属的南非科学院承办,大会的主题是“科学与非洲发展”。科学家们围绕“南非的科技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科研与教育的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天文学研究”、“非洲史前人类研究”、“传染病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与技术教育”等6个议题进行了研讨。TWAS院长雅各布帕利什、南非科技部长纳莱迪潘多尔、南非科学院院长罗宾克罗等多位嘉宾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   潘多尔在讲话中说,尽管大部分非洲国家都将发展科学技术置于优先位置,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再次承诺要拿出GDP的1%用于科技研究和开发,“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制定了战略研究规划,非盟也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科学家的奖项,但是,科学技术在许多非洲国家并未得到充分发展,有的国家至今还没有设立科学技术部。因此,必须通过南南合作和北南合作,努力帮助这些国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潘多尔说:“我们必须让科学在那些亟须发展的国家发挥作用。”   增加新鲜血液   TWAS是在已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布杜斯萨拉姆教授倡议下,于1983年11月10日创建成立的一个非政府、非政治、非营利的国际科学组织,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国际理论物理中心。   本次会议增选了50名新院士,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施蕴渝院士、郭光灿院士,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朱道本院士、陈霖研究员,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木法院士。TWAS院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中选举产生的,院士们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加上新增选的院士,目前TWAS共有院士950人,其中,中国科学家超过160人。   另外,为了增加TWAS中青年科学家的比例,同时也是对年轻科学家杰出成就的认可,从2007年始,TWAS推出青年会员制度。由TWAS的5个地区分部每年从在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的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中各选出5位优秀者,作为TWAS的青年会员。在为期5年的任期内,这些青年会员将被邀请参加TWAS的院士大会和学术会议。这次大会选出了25位青年会员,其中包括中国国家纳米科技中心的裘晓辉研究员。   颁发多个奖项   TWAS目前设有8项科学奖,即物理奖、化学奖、数学奖、生物学奖、地球科学奖、基础医学奖、农业科学奖和工程科学奖,以奖励发展中国家学者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以上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获奖者可得一枚奖章(铸有获奖者的主要贡献)和1.5万美元奖金,并获邀在大会上作报告。   大会宣布了2009年度TWAS奖评选结果,11位科学家分享8项大奖。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生命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贺林因其在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和分子力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而与另一名印度科学家分享生物学奖,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万立骏研究员因其在表面和界面物理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突出贡献而与另一名印度科学家分享化学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高鸿钧研究员因其在量子结构构成及量子器件应用的理解和控制方面的贡献而与另一名印度科学家分享物理学奖。另外,来自中国台湾的两名科学家还分获农业科学奖和工程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李振声院士与另外两位科学家获得了2009年度的TWAS讲演奖。他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利用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对改良小麦的贡献”的报告。   大会为获得2008年度TWAS奖的10位科学家颁发了奖章和奖金,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继敏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化学系赵东元教授。其他奖项,如阿布杜斯萨拉姆奖、的里雅斯特奖、拉奥奖以及今年首次推出的地区奖——科技机构建设成就奖也都“名花有主”。所有这些获奖者都获邀在大会上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另据中国科学院网站消息:经过TWAS院士通讯选举,本届大会理事会和全体院士大会一致通过了TWAS新一届理事会成员(2010-2012)。白春礼再次当选TWAS副院长。
  • 2021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员名单
    2021年中国材料大会于7月8日在厦门举办,期间公布了2021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2021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人员名单:低维半导体材料及其复合结构的电子性能调控获奖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奖人:何军、王振兴、詹雪莹、王枫海、王峰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性能调控及新型器件研究获奖单位:清华大学获奖人:尹斓、王秀梅、盛兴国产高品质聚乳酸及其纤维全产业链高值化开发与应用获奖单位:东华大学、苏州金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九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宽动态响应高耦合效率微通道板及其应用获奖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获奖人:刘辉、黄永刚、薄铁柱、张洋、蔡华、廉娇、史小玄、王辰、刘畅、谢仕永、王彩丽、孙勇、曹振博、王云、刘娟新型多元稀土掺杂高温热障防护涂层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获奖单位: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奖人:彭浩然、贾芳、原慷、张鑫、章德铭、沈婕、庞小肖、颜正、侯伟骜、卢晓亮、孟玲、胡晓蕾、李振铎、许贞元高效炭载钯系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精细化工的应用获奖单位: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获奖人:李岳锋、陈丹、张鹏、王昭文、闫江梅、牟博、张磊、翟康、张高鹏、张洁兰、颜攀敦、高武、林涛、张力、张之翔2021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人员名单:大晶格失配度下的非外延生长方法及其应用获奖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获奖人:张加涛、徐萌、刘佳、刘佳佳、戎宏盼低成本高性能电催化剂体系设计与应用获奖单位:佛山仙湖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获奖人:唐浩林、雷鸣、木士春、黄凯、孟子寒高含酸性介质油气藏耐蚀固井水泥浆体系研发与应用获奖单位: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获奖人:程小伟、于永金、范白涛、辜涛、幸雪松、武治强、刘开强、王福云、张华原位韧性固井水泥基材料研发与应用获奖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获奖人:高显束、郑友志、文寨军、程小伟、陈亚妮、靳建洲、王斌、于永金、余江航空发动机全钛部件用阻燃可磨耗多功能封严涂层获奖单位: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奖人:张鑫、刘通、彭浩然、刘建明、冀晓鹏、程旭莹、章德铭、郭丹、卢晓亮建筑室内电磁辐射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获奖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中建材科创新技术研究院(山东)有限公司、海南大学获奖人:张忠伦、王明铭、段玉平、郝万军、辛志军、李桂金、张月芳、郭鑫、韩琳空间基础设施用薄膜材料评价技术及国产化开发与应用获奖单位: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东华大学、吉林大学获奖人:沈自才、齐振一、陈春海、向树红、李慧、赵晓刚、赵春晴、牟永强、武博涵
  • 中国院士群像扫描:挺起共和国科技脊梁
    相关新闻:历届两院院士大会回顾:从火车头到思想库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1年7月28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科学考察和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5188米。   ■本报记者 吴昊   “两弹一星”升空,世界东方崛起中国巨人   国情规划落地,持续发展引领华夏辉煌。   6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贫弱的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神奇。   在这被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背后,有这样一群人功不可没。   邓稼先、钱学森、陈景润、王选、袁隆平……每一个名字都掷地有声,都为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们利用科技知识,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永载史册。   他们,正是新中国科学技术的领军者,千千万万科学技术人员的杰出代表——中国院士。   自力更生,实现上天入海   邓小平同志多次评价“两弹一星”的历史贡献。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55年的10月,被美国政府软禁5年、饱受磨难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两年后,他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回国后的钱学森,立刻开始组建中国国防航空工业体系。一大批学部委员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纷纷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他们坚守深山、大漠,把宝贵的青春留在了祖国西部。   在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等学部委员和其他年轻人的一同努力下,中国人创造了奇迹!   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太空中唱响了《东方红》歌曲。   外电评论:中国闪电般进步,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以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不但要保家卫国,还要富民强国,实现千百年来的飞天梦。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4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的王永志担任首位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一干就是14载。很多院士专家也为了这个共同的强国目标团结在一起,如戚发轫、邢球痕、沈荣骏、张贵田……   在他们的带领下, 从1999年起,国人见证了“神舟”飞向太空的每一次辉煌:飞船从无人到有人,飞船成员从一人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两个无人航天器实现成功对接……   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又一个掌握飞行器太空行走、完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不仅要“飞天”,还要“探月”。   嫦娥一号、二号的成功发射,到处闪耀着院士们的科学光芒。   “蛟龙号”“下海”深潜5188米,以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为祖国交出了一份不亚于“上天”的辉煌答卷。   深谋远虑,建言发展策略   自古以来,谋者治国。   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也是院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说:“一个院士如果不站在国家的肩膀上考虑问题,是对不起国家的。”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周立三就是这样一位“顾问”。   1986年,年近八旬的周立三受命成立中科院国情研究小组。他不顾个人身体状况,与课题组同志一起深入调查,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完成了任务。   “周先生是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总是从大局着眼,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前瞻性思考国家未来发展需求。”每每提及,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难掩崇敬。   1989年10月,第一份国情研究报告《生存与发展》出炉,之后,几份国情报告陆续公布。   在这些引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极大关注的报告中,周立三和他的团队用“掠夺资源的经营方式”来直陈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方式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1995年,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式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2002年,可持续发展被置于突出地位,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   中央作出英明决策,中国院士功不可没!   而在制定科技发展战略上,中国院士更是高瞻远瞩,为中国能够紧跟、创新国际尖端技术,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专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863”计划),邓小平以战略家的高度作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的起步、发展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已经成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面旗帜!   尽心尽力,致力民生发展   2001年,中国首个国家最高科技奖颁给了一个“农民”。这位“农民”,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每年多养活7000万人!这是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交出的沉甸甸的答卷——如果全球现有的水稻一半都换成杂交稻,地球将会多养活4亿人!   历史回转到1960年,中国正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磨难。7月的一天,时年30岁、在湖南安江农校教书的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从课堂上来到校园外的试验田。   于是,一株与众不同的野生稻突破了杂交稻育种的瓶颈。   2011年9月19日,袁隆平所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一举突破900公斤,创造了926.6公斤的新纪录!   就在袁隆平一步步攻克超级杂交稻难题的同时,在中国大西北,另一位和袁隆平年纪相仿的院士也在默默地进行着小麦育种。   扎根陕西杨凌31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经过20年的努力,带领课题组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通过远源杂交育成“小偃”系列品种。该系统衍生良种7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大概在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了75亿公斤。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2005年4月,站在博鳌论坛的演讲台上,李振声信心百倍地告诉世界:“不仅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养活自己!”   一心一意,屡创尖端成果   以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无论在一穷二白的艰苦年代,还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一流的研究,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1965年9月17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国家。这一天,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应睐、汪猷、钮经义、邹承鲁、龚岳亭为首的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   上世纪50年代末,牛胰岛素的结构已经清楚,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想用化学的人工方式合成蛋白质。但由于难度很大,国际上并没有成功的先例。 “我们国家当时在科研的物质、人才和设备方面都相当落后,连合成蛋白质最基本的物质——氨基酸都没有。”参与当年工作的北京大学教授叶蕴华如此回忆。   困难并没有把这样一群立志在中国最早合成蛋白质的科学家吓倒。   他们通力合作,经过几乎没有休息日、夜以继日的7年工作,最终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成果一经公布,引起了世界的极大轰动。科学界评价道,这“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如果说这项伟大的成果是通力合作的结果,那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则是依靠个人强大的信念,摘取了数学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详细证明。国际上公认这“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同时,结果也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了美、英、法、苏、日等国的数论教科书中。   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到来。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新时期,院士们更是勇当先锋,以一个又一个的科技成果为祖国献礼。   1988年10月16日凌晨5时56分,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首次对撞成功,在高科技领域取得又一项重大突破性成就!   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中国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工程、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建设、高温超导研究、超导托卡马克聚变实验装置……   这每一项激动人心的成果背后,都凝聚了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中国科学技术人员的心血。他们以极大的爱国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并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为共和国树立起一座又一座的科技丰碑!   中国院士,挺起祖国科技脊梁!
  • 师昌绪、王振义获2010国家最高科技奖
    师昌绪(资料图) 王振义(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孙秀艳)今天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延东宣读奖励决定。大会颁发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为师昌绪、王振义两位院士。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 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该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已有16位科学家荣膺这一奖项,他们是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谷超豪。   王振义简历   王振义(1924.11.30- )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   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199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专著5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师昌绪简历   师昌绪,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院明令禁止回到“红色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为国家基金委特邀顾问、金属所名誉所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名誉主席、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院长。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
  • 2022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公布
    关于2022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公告按照《“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章程》规定,经严格评审,决定对22个项目授予2022年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项目15个、二等奖项目7个。现将获奖项目向全社会公布,并向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证书。特此公告。一等奖:排序项目名称类别编号主要完成人完成单位1富勒烯构筑的高压新碳结构与新性质基础研究 奖221-1刘冰冰、姚明光、刘兆东、 董家君、尚宇琛、张盈、刘 然、姚震吉林大学2新型铁基超导材料的性能调控与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 奖221-1马衍伟、王栋樑、姚超、张 现平、董持衡、黄河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3低维材料缺陷调控及功能创制基础研究 奖221-1吕瑞涛、李佳、冉锐、刘碧 录、康飞宇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4高效纳米金属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 奖221-1雷鸣、伍晖、黄凯、林森、 魏呵呵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5碳基功能复合材料的创制、结构调控与储能机理基础研究 奖221-1徐朝和、瞿佰华、王荣华、 谢清水、黄光胜、彭栋梁、 蒋斌、潘复生重庆大学、厦门大学6金属快速定向凝固与耦合固态相变双联协控技术技术发明 奖222-1阮莹、李星吾、胡亮、解文 军、闫娜、常健、孙崇昊、 洪振宇西北工业大学7仿龙虾眼结构的材料与元件设备成套技术及在天基探测 的应用技术发明 奖222-1廉姣、苏云、刘辉、蔡华、 薄铁柱、贾金升、董龙、董 联庆、王辰、刘畅、谢仕 永、王三昭、王彩丽、王久旺、史小玄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 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8高性能储能材料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技术发明 奖222-1麦立强、晏梦雨、牛朝江、 韦秀娟、唐春娟武汉理工大学9交通工程用抗冲击耐重载水泥基材料制备与应用成套关 键技术科技进步 奖223-1刘云、曾晓辉、黄文、杨 义、王稷良、朱华胜、杨希民、吴春丽、何顺爱、王 敏、邓玉莲、王合印、梁 坤、刘海川、张坤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 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南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广西鱼峰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四川华西绿舍建材有限公司、 长安大学10超薄铝硅酸盐耐冲击玻璃成套技术研 究开发及产业化科技进步 奖223-1彭寿、吴雪良、张冲、曹 欣、江龙跃、高瑜、左泽方、陈淑勇、黄晓婷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建材(蚌埠)光电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11印刷量子点显示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科技进步 奖223-1李福山、郭太良、胡海龙、 叶芸、杨开宇、李阳、林立华福州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12复杂深层与非常规油气固井关键材料体系及成套技术科技进步 奖223-1于永金、高显束、武治强、 夏修建、齐奉忠、李明、王 敏、程小伟、张华、刘慧婷、张弛、刘子帅、张晓兵、 徐璞、张佳滢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西南石油大学13复杂海洋环境下牺牲阳极材料及长寿命保护技术研究科技进步 奖223-1赵永韬、宋神友、王康臣、 李威力、陈伟乐、汪相辰、 秦辉辉、钱建华、玄晓阳、 王远志、臧大伟、高建邦、 尹萍、金文良、范利锁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 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第七二五研究所、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海油发展珠海管道工程有限公司14基于晶格动力学的 5G/6G通讯用微波 陶瓷与器件基础理 论诠释及关键技术研究科技进步 奖223-1石锋、周焕福、周迪、 宋开新齐鲁工业大学、桂林理工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15硅基电子信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科技进步 奖223-1万烨、严大洲、赵雄、刘见 华、仲奇凡、张合文、郭树 虎、常欣、赵宇、袁振军、 梁君、张园园、张征、王 磊、李云昊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南大学二等奖:排序项目名称类别编号主要完成人完成单位1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奖221-2李振兴、刘坚、宋卫余、宫 祎轩、王萍、何淼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二维石墨单炔碳材料的研制及新能源应用基础研究奖221-2崔晓莉、陈阳、李乔丹复旦大学3整体式海绵材料可控制备、功能化关键技术及在环境净 化中的应用技术发明奖222-2周莹、叶锐、刘宇程、张瑞 阳、伍建军、 张涛、黄泽 皑、唐春、李化、钟诚、温 晓雨、王林燊、吴事浪、赵 舒丹、郭恒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玉 龙化工有限公司、四川 旭航新材料有限公司天 府新能源研究院、四川 兴澳环境技术服务有限 公司4特殊性征涡轮材料及构件的脉冲激光强化技术探索与优 化技术发明奖222-2卢国鑫、刘纪德、张永康、 季忠、李金国、林超辉、郑 超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 金属研究所、广东工业 大学5苛刻环境油气钻采用高性能钻杆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及应 用科技进步奖223-2冯春、朱丽娟、吉楠、刘永 刚、李宁、赵向坤、王显 林、张凯、刘会群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 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 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山东威玛装备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渤海能克钻 杆有限公司、中南大学6印刷型高介电氧化物显示材料与技术科技进步奖223-2彭俊彪、陆旭兵、朱镇南、 姚日晖、郭向茹、蔡炜、毛 林山、梁志豪、宁洪龙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 范大学、深圳创维光学 科技有限公司、创维液 晶器件(深圳)有限公 司、东莞理工学院、季 华实验室7气凝胶复合高性能混凝土抗高温剥落保温关键技术及应 用科技进步奖223-2朱平华、刘惠、陈春红、王 新杰、潘必义、潘成清、钱 中秋、王蕴宏、董延龙、徐 本梁、赵善宇、李琴、董海 兵、金卫民常州大学、中国十九冶 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 九局集团有限公司、爱 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尼高科技有限 公司、江苏理工学院
  • 安恒公司正式加入北京市城镇供水协会
    北京市城镇供水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于2007年6月4-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处长胡波主持,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张萍、中国城镇供水协会会长李振东、北京市社团办的领导王杰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指示发言,对北京市城镇供水协会成立2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予以肯定,并提出了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结合实际、积极进取、扎实工作,以提高首都北京的城市供水水平的更高要求,为首都发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冯一谦理事长的《北京水协工作报告》、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司张士军关于修改《北京市城镇供水协会章程》的说明等重要议程和文件;审议并通过了北京市城镇供水协会第四届理事会成员名单、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人员名单;同时,为了发展扩大组织,促进北京供水事业的发展,依据协会章程和单位申请资格审核,北京安恒测试技术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正式批准加入北京市城镇供水协会,并担任北京市城镇供水协会理事。(后附:北京市场城镇供水协会第四届理事会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人员名单、组成人员名单。) 大会还听取了宁瑞珠副会长关于《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情况通报》、石景山自来水公司、怀柔自来水公司代表的发言。 北京城镇供水协会的主要任务是:推进行业管理,组织供水企业之间的横向交流,为供水企事业单位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反映会员的愿望,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与企事业间联系的桥梁与助手作用,促进首都城镇供水事业的发展。 具体负责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工作,市水质监测网中心站和12区县个监测站,由北京市水务局供水处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主管,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是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承担城市供水水质监测工作,有助于对供水水质进行更为严格的监测,更有力的对城市供水水质进行管理。负责执行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1月26日公告批准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各供水企业的水质能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常规42项检测项目要求,各监测站能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常规检测项目32项以上的检测能力。每年完成《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质监督检查评估报告》,《北京市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工作总结报告》。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制约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突出因素。节约利用水资源,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安恒公司的业务定位就是以城市为核心,以城镇区域为尺度,综合水的自然循环、社会循环过程中水质分析监测为主要的业务工作内容,特别是围绕这城镇供水水质管理这个核心任务,从水务产业链上的水质分析仪器供应企业的角度来探索,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水质分析监测设备、方法和方案,保持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结合中国实际创新地融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提供本地化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提升我们客户的价值。 安恒公司加入城镇供水协会,认真遵守协会章程,积极参加协会各项活动,发挥企业优势,为水协工作加油,这将有利于安恒公司在城市供水行业更加广泛的联系,更加深入的沟通,我们非常珍视这个平台,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我们将以实际行动为北京城镇水协的工作做出我们的贡献。 附件: 北京市城镇供水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名单 (二OO七年六月五日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理事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列共48人): 万众华、王浩、王文旭、王凤才、王宝录、王佩玲(女)、王振国、王慧峰、文剑平、叶超、冯一谦、田玉柱、付吉缄、宁瑞珠(女)、刘红(女)、刘广明、刘玉忠、刘永珍、刘宏光、刘宝春、刘明贵、刘轶峰、吕文才、朱东生、李克强、李春祥、李爱杰、张萍(女)、张士军、张玉芳、张京生、张明江、张春生、杨飞、杨春玲(女)、吴建平、迟建华、陆跃明、金凤泉、郎同林、胡波、胡淑彦(女)、贺玉海、徐维浩、高福金、符强、常志来、韩少忠。 注:48个代表,代表41个会员单位,选举产生48位理事。 北京市城镇供水协会第四届理事会 领导机构及工作机构人员建议名单 (二OO七年六月五日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名单 理事长:冯一谦 副理事长:(6人): 张萍(女)、徐维浩、宁瑞珠(女)、刘广明、刘宝春、王宝录 监事长:张士军 秘书长:王佩玲(女) 副秘书长:胡波、吴建平 工作机构及负责人 秘书处:主任:傅晓兵 科技工作部:主任:刘春宝 企业管理工作部:主任:王振国 节水工作部:主任:刘红(女) 水质工作部:主任:樊康平 副主任:张建华(女) 安恒市场部
  • 安恒公司参加中国水协城镇供水水质保障技术暨推进新国标实施研讨会
    5月31日至6月1日,中国城市供水排水协会在浙江嘉兴召开为期两天的会议,安恒公司水质分析事业部总经理万众华,管网运行事业部总经理王志军参加了会议。 会议邀请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领导、嘉兴市政府领导出席并致开幕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主任曲久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北京市水务局供水处处长胡波做了主题演讲。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副总经理徐扬,嘉兴市嘉源给排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查人光,深圳市水务集团总工程师张金松,天津市自来水集团原副总工程师韩砚萍,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副总工程师吴春翘,上海奉贤自来水公司总经理郑小明,沈阳自来水集团副总经理张亚峰,合肥供水集团副总经理樊新源,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玉亮,上海水质监测中心站站长陈国光,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处副处长 江苏省水协秘书长林国峰,西安水务集团安全部副部长邸尚志,安恒公司总经理万众华,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建处副处长福建省水协秘书长兰绍华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主题演讲。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长李振东在最后做了会议总结。 这次会议总结近几年来各地在提高供水水质和安全保障水平方面所进行的相关研究、工程建设与设施改造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努力实现在2012年城镇供水水质全部达到新国标106项指标的要求,推进全国城镇供水水质达标工作。 安恒公司万众华总经理在会上发表了《水联网---管理好每一滴水》的演讲,介绍了水联网概念以及在安恒水联网系统下的一个新的供水管理的应用案例&mdash &mdash 《Leakview管网漏损监测系统》;以及基于这个系统的新的供水管理的商业服务模式,即:基于云计算的远程管网漏损监测系统服务。 这个新的服务模式将用户的管网漏损监测设备的管理移到了远程的云计算服务中,用户只需要有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通过布署的压力/流量设备,以及噪声监测设备了解管网的漏损情况,为中小水司的管网管理信息化提供一个快捷易行的解决方案。 万总的发言受到了参会领导和专家的关注,万总表示在水联网的概念下安恒将快速推出更多的管理解决方案,为供水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服务。
  • 安恒公司应邀参加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供水专业委员会净水技术部年会
    安恒公司应邀参加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供水专业委员会净水技术部2007年会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为推动各地适应新的水质标准,全面提升供水水质,促进供水技术进步,2007年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供水专业委员会净水技术部年会2007年11月6日-10日在南宁召开。 2007年是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工作正式运转的第一年,按照中国水协的总体部署,将原“企管委、科技委、县镇委”合并,成立“供水专业委员会”。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供水专业委员紧紧依靠各委员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汪光焘部长和李振东会长的讲话精神。创新工作招法,拓宽工作思路,延伸工作内容,突出工作重点,培育工作亮点的具体表现,创建和谐有序的协会工作环境,切实发挥好协会的作用。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供水专业委员会常委副主任乐林生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供水专业委员会净水技术部部长何文杰主持,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良良到会祝贺。 本次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供水专业委员会净水技术部年会围绕应对新水质标准,组织开展落实《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有关水质处理应急技术研究、应急预案、深度处理技术、膜技术应用、管网水质保障、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最新动态等方面展开技术交流,以推动城镇供水行业技术进步。 会议特邀了供水行业内的著名专家、教授进行专题报告,他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崔福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振家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丛海兵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王东升教授、上海城投公司副总工程师乐林生、天津自来水水集团何文杰总工程师、大连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虹、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炜、哈尔滨供排水集团有限公司李晓东副总工程师、广西绿城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贝德光副总监、深圳水务集团尤作亮博士等。利用预沉池对高藻原水生物预处理的研究、包埋固定化高效菌在水厂原水除氨氮处理中的试验研究、超滤膜在饮用水的应用研究等报告受到大会热烈的响应。 美国HACH公司供水行业经理谭斌先生、安恒公司万众华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万众华还做了题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的大会发言,从美国HACH水质分析仪器在城镇供水领域应用的各个环节中广泛应用为切入点,以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构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技术路线和已经为此做的一些工作实践。 来自全国各水司、设计院主管技术的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净水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技术工作者、应邀参加的业内知名企业代表100余人到会。 《供水技术》 作为专业媒体支持了本次2007年中国城镇供排水协会供水专业委员会净水技术部年会,并在该媒体上做进一步深入报道。
  • 卫星雷达观测揭示地震后滑坡的动态加速和恢复
    山体滑坡作为全球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每年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滑坡可以由地震、火山、降雨或人类活动所触发,其中由地震触发滑坡导致的人员伤亡尤为严重,特别是在地震活跃地区。目前,大量研究集中于地震期间快速倒塌的同震滑坡和在余震或降雨作用下失稳的震后滑坡,这些滑坡地表变化显著,较为容易探测。“然而,在地震影响下,加速运动而非直接失稳的滑坡常常被忽视,因为它们与失稳崩塌的滑坡相比,地面变化很小,探测难度大。这些地震加速滑坡受地震长期效应影响,在震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可能维持加速运动。” 长安大学教授李振洪如是讲述。“而它们的长期连续运动会对地面或人造基础设施产生持续破坏,并有可能未来发展成灾难性滑坡。”近年来,李振洪团队联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Stefano Utili和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教授Giovanni Crosta和Paolo Frattini对地震加速滑坡进行深入研究。他们使用2014-2020年共6年的哨兵-1卫星雷达观测数据,采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时间序列技术,系统探测2016-2017年意大利中部地震序列所诱发的地震加速滑坡。通过对探测到的819个地震加速滑坡进行空间和统计分析,发现地震加速滑坡不依赖强烈地面震动或者断层上盘效应触发,即使微弱的地震地面震动也会触发滑坡加速,这一特征与受强地震动控制的同震滑坡存在显著不同。他们同时还发现滑坡大小是地震加速滑坡的重要调节因素,规模较大的滑坡比小滑坡更容易发生震后加速。此外,该研究揭示了地震加速滑坡的三个震后速度演化阶段:加速、稳定和恢复阶段;这种从激活走向恢复的阶段性演变可能是由地震能量的逐渐衰减或地震所产生的微裂缝的闭合所控制的。上述研究成果于11月29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通讯作者为长安大学教授李振洪,共同第一作者为博士宋闯和教授余琛。该项研究首次实现了地震加速滑坡的广域探测,并揭示了滑坡对地震效应的长期反应特征。项目合作者中科院院士彭建兵教授评论说: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地震引发的滑坡风险,包括同震滑坡失稳和震后滑坡动态,对于地震活动区的滑坡灾害长期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重磅: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正式发布
    1月17日,学术出版业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了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本次国内共有来自229个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1899位学者入选。  按照学者单位来看,中国科学院拥有最多的高被引学者,共282位。  其中学者单位为高校类别中,清华大学共有126位,位居第一,北京大学共有100位,位居第二。第三名为浙江大学91位,第四、第五位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81位,复旦大学57位。  中山大学拥有49位高被引学者,位居第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43位排名第七,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各有33位,并列第八名。  非高校单位中,除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外,今日头条、科大讯飞、联想集团等知名企业也有学者入选。  入选的学者共分布在38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内,其中材料科学共174位、计算机科学160位、化学159位,物理学和天文学、医学、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均有超过100位学者入选。  在2018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有137人为今年新增的高被引学者,其中高校新增117人。2018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排序学者姓名单位名称学术领域1黄洪钟电子科技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2刘虎沉上海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3胡隆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4吕震宙西北工业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5欧阳敏华中科技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6戴元顺电子科技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7刘宇电子科技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8周福宝中国矿业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9朱顺鹏电子科技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10蒋仁言长沙理工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11彭锐北京科技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13钟茂华清华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14黄淑萍上海交通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15汪忠来电子科技大学安全,风险,可靠性和质量1王中林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2余家国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3赵东元复旦大学材料科学4俞书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5石高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6成会明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7刘庄苏州大学材料科学8林君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9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10江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11李永舫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2钱逸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13李述汤苏州大学材料科学14南策文清华大学材料科学15涂江平浙江大学材料科学16张俐娜武汉大学材料科学17高濂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18田禾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19郭玉国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20高超浙江大学材料科学21卢柯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22施剑林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23王文中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25刘云圻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26范壮军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27徐艺军福州大学材料科学28胡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29朱彦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30李长明西南大学材料科学31薛冬峰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32曲良体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33张先正武汉大学材料科学34孙润仓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35梁永晔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36汪卫华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37占肖卫北京大学材料科学38闫冰同济大学材料科学39曲晓刚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40杨柏吉林大学材料科学41曹镛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42胡勇胜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43刘世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44侯剑辉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45高长有浙江大学材料科学46张洪杰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47黄维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48唐智勇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49钟志远苏州大学材料科学50吴季怀华侨大学材料科学51朱英杰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52刘天西东华大学材料科学53武利民复旦大学材料科学54任文才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55陈学思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56齐利民北京大学材料科学57杨德仁浙江大学材料科学58李玉良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59徐铜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60景遐斌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61黄柏标山东大学材料科学62党智敏清华大学材料科学63朱静清华大学材料科学64王忠胜复旦大学材料科学65孙晓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66余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67常江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68张立群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69付绍云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70吴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71黄争鸣同济大学材料科学72陈乾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73李敬锋清华大学材料科学74徐安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75胡俊青东华大学材料科学76陈萍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77徐志康浙江大学材料科学78智林杰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79杨树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80马万里苏州大学材料科学81董帆重庆工商大学材料科学82李峻柏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83王太宏厦门大学材料科学84傅强四川大学材料科学85黄晓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86张哲峰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87危岩清华大学材料科学88原长洲济南大学材料科学89黄飞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90刘金平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91朱以华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92方晓生复旦大学材料科学93朱运田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94唐芳琼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95万梅香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96邓勇辉复旦大学材料科学97孙聆东北京大学材料科学98蒋建中浙江大学材料科学99张登松上海大学材料科学100周峰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01蒋青吉林大学材料科学102童叶翔中山大学材料科学103谢华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材料科学104申有青浙江大学材料科学105卢磊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06王元生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07Lionel Vayssières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108徐东升北京大学材料科学109曹达鹏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110杜予民武汉大学材料科学111黄云辉同济大学材料科学112章明秋中山大学材料科学113宋宏伟吉林大学材料科学114丁建东复旦大学材料科学115陈小强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116韩伟强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17李峰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18崔福斋清华大学材料科学119吴家刚四川大学材料科学120赵宇亮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21邹志刚南京大学材料科学122彭奎庆北京师范大学材料科学123张小勇南昌大学材料科学124范守善清华大学材料科学125吴宏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126杨全红天津大学材料科学127颜德岳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128曹茂盛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129冯庆玲清华大学材料科学130李春霞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31王秀丽渤海大学材料科学132潘才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133沈国震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34李春清华大学材料科学135褚良银四川大学材料科学136杨启华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37曹化强清华大学材料科学138李延辉青岛大学材料科学139孟跃中中山大学材料科学140刘益春东北师范大学材料科学141钱雪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142万青南京大学材料科学143韩艳春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44郑思珣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145陈代荣山东大学材料科学146刘文广天津大学材料科学147唐凯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148陈俊松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149蔡伟平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50吕孟凯山东大学材料科学151程亮苏州大学材料科学152丁书江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153赵长生四川大学材料科学154董晓臣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155瞿保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156周桂江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157李文智聊城大学材料科学158熊胜林山东大学材料科学159孙春文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160孙宝全苏州大学材料科学161唐新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162郭益平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163陈时友华东师范大学材料科学164袁金颖清华大学材料科学165陈苏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166申来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167周嵬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168刘昌胜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169杨万泰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170谷长栋浙江大学材料科学171暴宁钟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172李玉宝四川大学材料科学173芮先宏广东工业大学材料科学174邹德春北京大学材料科学175陈志钢东华大学材料科学1马宗义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2蔺永诚中南大学材料力学3冷劲松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4赵亚溥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5陈伟球浙江大学材料力学6冯西桥清华大学材料力学7胡宁重庆大学材料力学8郑泉水清华大学材料力学9康国政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力学10李显方中南大学材料力学11秦庆华天津大学材料力学12张洪武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力学13汪越胜北京交通大学材料力学14徐志平清华大学材料力学15陈旭天津大学材料力学16方岱宁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力学17陈宜周江苏大学材料力学18高存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力学19肖衡上海大学材料力学20周振功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21胡更开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力学22王彪中山大学材料力学23丁皓江浙江大学材料力学24仲政同济大学材料力学25魏悦广北京大学材料力学1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2吴福元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3李献华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4肖文交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5Santosh Madhava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和行星科学6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和行星科学7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8代世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和行星科学9Timothy Kusky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和行星科学10王强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11翟明国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12周天军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13汪永进南京师范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14王岳军中山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15孙卫东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16杨进辉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17朱弟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和行星科学18肖向明复旦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19毛景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20牛耀龄兰州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21张培震中国地震局地球和行星科学22何宏平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23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24邹才能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和行星科学25郑建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和行星科学26万渝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27刘纪远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28李曙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和行星科学29董海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和行星科学30李三忠中国海洋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31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和行星科学32刘征宇北京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33许文良吉林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34吴元保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和行星科学35陈发虎兰州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36孙继敏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37侯增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38张宏福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39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40陈斌南方科技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41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42刘树文北京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43姚檀栋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44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球和行星科学45朱日祥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46李占清北京师范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47戴福初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48郭正堂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49方小敏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50杨世伦华东师范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51许天福吉林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52刘福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53龚道溢北京师范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54张立飞北京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55杨崧中山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56韩宝福北京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57唐春安大连理工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58袁峰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59景益鹏上海交通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60杨小虎上海交通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61刘敦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62孟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63张泽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64高亮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65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和行星科学66张宏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和行星科学67戴民汉厦门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68朱永峰北京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69沈正康北京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70丁林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71戴子高南京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72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73何锐思北京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74王力帆中国科学院地球和行星科学75于清娟北京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1曹进德东南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2高会军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3崔铁军东南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4杨健南京理工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5夏元清北京理工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6冯刚南京理工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7梁应敞电子科技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8夏香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9张良培武汉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10胡家兵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11李武华浙江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12章文俊华东理工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13周孟初同济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14程明东南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15房建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16任天令清华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17褚庆昕华南理工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18郭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19张军华南理工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20袁媛中国科学院电气和电子工程21李翔复旦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22康重庆清华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23刘云浩清华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24朱策电子科技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25阮新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26柴天佑东北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27汤晓鸥中国科学院电气和电子工程28金石东南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29吴柯东南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30董新洲清华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31李力 清华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32邢孟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33王新兵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34胡元太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35王家素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36陈纯浙江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37戴琼海清华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38王秋良中国科学院电气和电子工程39宋健清华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40徐德鸿浙江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41王军清华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42严陆光中国科学院电气和电子工程43李世鹏科大讯飞电气和电子工程44王素玉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45肖立业中国科学院电气和电子工程1葛志强浙江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2陈光文中国科学院工业和制造工程3顾佩华汕头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4房丰洲天津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5董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6白春光东北财经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7程凯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8雷德明武汉理工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9余建波同济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10江志斌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11万敏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12张映锋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13车阿大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14褚学宁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15陈以增上海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16肖人彬华中科技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17孙明清武汉理工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18范玉顺清华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19宫虎天津大学工业和制造工程1林鹏智四川大学海洋工程2吴国雄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工程3丁一汇中国气象局海洋工程4崔维成西湖大学海洋工程5尹衍升上海海事大学海洋工程6万德成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7李玉成大连理工大学海洋工程8李春峰浙江大学海洋工程9陈铮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10赵云鹏大连理工大学海洋工程11高福平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12黄小平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13岳前进大连理工大学海洋工程14刘德辅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15李廷秋武汉理工大学海洋工程1黄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工程2武元新上海交通大学航天工程3周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4罗亚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工程5邓小刚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工程6张靖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7邢誉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9宝音贺西清华大学航天工程10黄迅北京大学航天工程1李铎浙江大学护理学2陆虹北京大学护理学3黄国伟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4马德福北京大学护理学5尤黎明中山大学护理学6何国平中南大学护理学7高玲玲中山大学护理学8袁长蓉复旦大学护理学9刘均娥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10王红红中南大学护理学1董绍俊中国科学院化学3李亚栋清华大学化学4彭笑刚浙江大学化学5李景虹清华大学化学6谭蔚泓湖南大学化学7陈军南开大学化学8汪尔康中国科学院化学9孙旭平电子科技大学化学10施敏中国科学院化学11李富友复旦大学化学12王心晨福州大学化学13朱永法清华大学化学14陈小明中山大学化学15鞠熀先南京大学化学16朱俊杰南京大学化学17黄飞鹤浙江大学化学18陈永胜南开大学化学19王恩波东北师范大学化学20卜显和南开大学化学21麻生明浙江大学化学22韩克利中国科学院化学23李建荣北京工业大学化学24施章杰北京大学化学25赵进才中国科学院化学26刘育南开大学化学27陶农建南京大学化学28张校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29吴宇平南京工业大学化学30张礼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31张希清华大学化学32马大为中国科学院化学33洪茂椿中国科学院化学34严秀平南开大学化学35陆安慧大连理工大学化学36雷爱文武汉大学化学37周震南开大学化学38冯小明四川大学化学39王训清华大学化学40游书力中国科学院化学41张绪穆武汉大学化学42韩布兴中国科学院化学43郭少军北京大学化学44夏永姚复旦大学化学45袁若西南大学化学46樊春海中国科学院化学47杨士成湖南大学化学48力虎林兰州大学化学49黄晓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50唐波山东师范大学化学51童明良中山大学化学52孙为银南京大学化学53曹荣中国科学院化学54苏忠民长春理工大学化学55刘磊清华大学化学56胡斌武汉大学化学57徐静娟 南京大学化学58陈洪渊南京大学化学59冯琳清华大学化学60高松北京大学化学61严纯华北京大学化学62林金明清华大学化学63梁逸曾中南大学化学64江焕峰华南理工大学化学65张杰鹏中山大学化学66匡代彬中山大学化学67陆熙炎中国科学院化学68巩金龙天津大学化学69李振武汉大学化学70焦宁北京大学化学71张锦北京大学化学72邓春晖复旦大学化学73杜淼天津师范大学化学74龚流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75熊仁根东南大学化学76杨秀荣中国科学院化学77冯钰锜武汉大学化学78李彦光苏州大学化学79陈春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80程鹏南开大学化学81刘忠范北京大学化学82万立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83赵建章大连理工大学化学84杨国昱中国科学院化学85李金恒南昌航空大学化学86毛江高中国科学院化学87马建方东北师范大学化学88高学平南开大学化学89金国新复旦大学化学90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91杨化桂华东理工大学化学92俞汝勤湖南大学化学93彭孝军大连理工大学化学94王柯敏湖南大学化学95蔡亚岐中国科学院化学96卿凤翎东华大学化学97侯红卫郑州大学化学98唐金魁中国科学院化学99江海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100陈应春第三军医大学化学101陈金华湖南大学化学102孙立成大连理工大学化学103陈接胜上海交通大学化学104孙文华中国科学院化学105钱旭红华东理工大学化学106吴劼复旦大学化学107张亚文北京大学化学108庞代文武汉大学化学109姜建壮北京科技大学化学110王官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111毛兰群中国科学院化学112吴长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113张晓兵湖南大学化学114黄承志西南大学化学115王双印湖南大学化学116段春迎大连理工大学化学117侯雪龙中国科学院化学118朱广山吉林大学化学119高恩庆华东师范大学化学120杨楚罗武汉大学化学121苏成勇中山大学化学122裘式纶吉林大学化学123吴传德浙江大学化学124于吉红吉林大学化学125唐勇中国科学院化学126许国旺中国科学院化学
  • 26.81%!中国创造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新世界纪录
    11月19日,隆基绿能(601012)在第十六届中国新能源国际博览会暨高峰论坛上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并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的最新认证。据了解,新纪录是继2017年日本公司创造单结晶硅电池效率纪录26.7%以来,时隔五年诞生的最新世界纪录,也是光伏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太阳能科技企业创造的硅电池效率世界纪录。推动光伏产业降本增效“世界太阳能之父”、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马丁.格林11月19日通过视频宣布,隆基绿能26.81%的电池效率是目前全球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不分技术路线)。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表示:“提升转换效率、降低度电成本是光伏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太阳能电池效率是光伏科技创新的灯塔,每一次0.01的突破都充满挑战。尤其是晶硅电池在目前的光伏市场中占比近95%,所以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极限效率决定了、也展示了光伏技术的发展潜力和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在整个光伏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张玉卓表示,此次打破世界纪录在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不仅充分彰显了我国光伏企业硅太阳能电池制造的科技实力,也有力提振了我国在更多科技领域走向世界前列的信心和决心。记者了解到,光伏制造业和光伏设备行业的高弹性与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降本增效过程中众多颠覆性技术创新带来的价值重塑。HJT(异质结)是未来具有想象力的技术路线,而发电成本则依赖于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隆基绿能此次公布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科技支撑。近期连续三次刷新世界纪录据了解,此次突破世界纪录的隆基绿能高效晶硅异质结电池研发团队从2021年6月至今,不断打破并刷新原先的硅异质结电池世界纪录,从25.26%提升到26.81%,实现了一年四个月的时间里绝对值增加1.55%。尤其是在一个多月时间内,隆基绿能就分别以26.74%、26.78%、26.81%“连中三元”,刷新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新纪录,再次印证了隆基绿能持续聚焦科技研发,推动产业进步的决心。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成熟的技术和全硅片大面积的世界纪录在整个光伏技术开发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隆基绿能此次突破硅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纪录也受到了来自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转型委员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全球各国行业协会及行业组织等的关注。李振国曾多次表示,惟有依靠科技创新,抓住全球能源变革的机会,以创新驱动增长,才能按计划实现低碳、乃至零碳的跨越式发展,增强全球的气候韧性。光伏科技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武器,并会在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 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2007年2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长春主持大会。  大会现场   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里灯火璀璨,鲜花簇簇,气氛隆重而热烈。上午10时整,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歼十飞机工程”项目代表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2006年度获奖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温家宝说,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可以使社会生产力产生革命性的飞跃。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发展科技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造就大批杰出人才。   温家宝强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让他们在科技创新中大显身手。要通过落实科技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培养和锻炼杰出人才,鼓励科学家各展所长,在众多科技领域广泛探索,多出成果。要发扬科学民主,提倡百家争鸣,营造解放思想、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倡导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   温家宝指出,科学家最宝贵的品格是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和踏实的作风。要在科技界倡导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支持科技工作的氛围,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杰出人才必须重视教育,要重视对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远大志向。   温家宝最后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和造就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主持会时强调,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奖励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希望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继续发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争做自主创新的先锋、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李振声在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世界的眼光看科技,以国家的需求促科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不懈奋斗。    会前,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代表。   出席奖励大会并参加会见的领导人还有:回良玉、刘淇、刘云山、吴仪、贺国强、郭伯雄、曹刚川、曾培炎、王刚、徐才厚、盛华仁、路甬祥、韩启德、华建敏、李贵鲜、徐匡迪、张梅颖。    中央军委委员梁光烈、李继耐、廖锡龙、陈炳德,中央和国家机关和军队有关方面负责人,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成员等也出席了大会并参加了会见。首都科技界代表约3000人参加了大会。   会上,颁布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李振声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7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5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4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20项 授予2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报告分享 | 国仪量子电子顺磁共振的最新进展
    11月2~3日,由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会、《波谱学杂志》主办第五届磁共振网络会议的上,国仪量子副总监石致富博士带来报告《国仪量子E电子顺磁共振的最新进展》,介绍了W波段高频EPR谱仪、X波段脉冲EPR的功能更新、EPR探头产品线的更新等国仪量子在电子顺磁共振方面的最新进展。讲师介绍石致富国仪量子副总监2009年-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电子学本科 2014年-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顺磁共振谱仪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报告精彩看点在电子顺磁共振领域,国仪量子拥有雄厚的技术储备、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有X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100、X波段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Plus、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M、W波段电子顺磁共振谱仪EPR-W900,以及无液氦变温系统等产品,均为中国首台商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可为该领域的用户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点击这里看报告关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电子顺磁共振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 波谱技术是一种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动力学等信息的谱学方法,能够提供原位和无损的电子自旋、轨道和原子核等微观尺度的信息。当含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置于静磁场中时,如果对样品施加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信号,会观测到物质对电磁波能量的发射或者吸收。 X波段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Plus通过对电磁波信号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可以简析出电子以及其周围环境的特性,从而可以进行物质结构的分析以及其他应用。含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分布广泛,如孤立单原子、导体、磁性分子、过渡金属离子、稀土离子、离子团簇、掺杂材料、缺陷材料、生物自由基、金属蛋白等;许多物质本身不含有未成对电子,在受到光激发后会产生未成对电子。因此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工业等领域。 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M
  •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新华网北京2月27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27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长春主持大会。 人民大会堂大礼堂里灯火璀璨,鲜花如簇,气氛隆重而热烈。上午10时整,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歼十飞机工程”项目代表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主持大会。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李振声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会前,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代表。 会上,颁布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4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20项;授予2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就分析测试、仪器及实验室设备领域而言,据本网粗略统计,共有一个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教育部推荐的黄卡玛 唐建华 陈 星 闫丽萍 党亚固 郭庆功等人完成的“基于动力学研究的新型微波化学反应器关键技术及应用”。两个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分别是:1、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沈建忠,吴永宁,何方洋,丁双阳,李敬光,江海洋,苗虹,肖希龙,张素霞,万宇平等人完成的“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及化学污染物检测关键技术与试剂盒产业化”;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聚光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王健,陈人,王欣,顾海涛,曾宏晔,刘罡,熊志才,张涛,佘检求,叶华俊等人完成的“激光在线气体分析系统”。
  • 国仪量子邀您共同参与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
    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磁共振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近年来,随着EPR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自由基检测、品质控制、辐照剂量检测等方面展现出巨大应用前景。国仪量子作为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的引领者,在国内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市场占有率超50%,并打造了一支应用经验丰富、多学科交叉的专家团队。为了促进和加强国内外磁共振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于2023年11月2-3日联合举办“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为国内外的广大磁共振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本次国仪量子将于会议第二日,在【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及【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会场中做最新报告,诚邀各位老师观看!立即报名
  • 1163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仪器设备采购项目
    一、项目一(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ZF2024-06-0828项目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植物幼苗高通量动态表型组学分析系统预算金额:48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48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拟采购1套植物幼苗高通量动态表型组学分析系统,具体详见采购需求。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90日历日内完成交货、安装调试,并具备验收条件;保修期:供应商提供整机3年免费保修服务,包含人工、维修及零件等费用。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2.项目编号:ZF2024-06-0827项目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智能化自动化高通量固/液相合成系统预算金额:24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4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拟采购一套智能化自动化高通量固/液相合成系统(包含:智能化自动化高通量粉料/液相分配系统、智能化自动化高通量磁力搅拌装置、智能化自动化高通量移液/滴液装置、智能化自动化高通量拧盖/松盖机、融合导轨式可移动型机械臂、智能化自动化成套软件),具体详见采购需求。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180日历日内完成交货、安装调试,并具备验收条件;保修期:供应商提供整机3年免费保修服务,包含人工、维修及零件等费用。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8月13日 至 2024年08月20日,每天上午8:30至12:00,下午12: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优质采云采购平台”(http://www.youzhicai.com/)方式:在线下载售价:¥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址:合肥市金寨路96号        联系方式:沈老师 0551-63602706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安徽省招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合肥市包河大道236号            联系方式:刘志凌、张文奇(805 室),0551-62220264、62220268、15209887650。应急客服电话:0551-62220153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陈老师电 话:  18133603943二、项目二(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TC240F9Y3项目名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4年度实验室二采购项目预算金额:443.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386.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详见附件:招标公告原文。合同履行期限:(交货期)2024年12月31日内交付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8月14日 至 2024年08月21日,每天上午9:00至11:00,下午13:30至16: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线上购标,具体操作流程详见附件《特别告知》方式:线上购标,具体操作流程详见附件《特别告知》售价:¥35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1号        联系方式:曹老师(010)83901847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中招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62号中关村资本大厦601A室            联系方式:钱卉卉、郭睿、李振、刘雨婷、韩颖(010)62108246、62108186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钱卉卉、郭睿、李振、刘雨婷、韩颖电 话:  (010)62108246、62108186
  • 欧阳证、汪群杰等仪器人入选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名单
    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引进力度,不断提升苏州园区创新源地、产业高地建设水平,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项目面向AI、集成电路、5G通信、新兴软件与信息化服务及相关领域早期创业公司。申报成功的公司除将获得数百到数千万不等的项目启动资金、股权投资、贷款补贴等资金政策支持外,还将有个人&公司的住房、购房补贴,家属子女安置,项目配套资源等13+项政策支持。奖励内容:近日,苏州工业园区决定启动第十六届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的申报工作。本届科技领军人才分两批次集中受理评审。第一批集中受理创新领军人才申报项目和2021年1月1日后在园区注册或拟在园区注册的创业领军人才申报项目;第二批集中受理2019年1月1日后在园区注册或拟在园区注册的创业领军人才申报项目。第一批申报受理的截止时间为2022年3月15日17:00。基于此,本文将对近2年入选过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的科学仪器行业专家进行梳理,以飨读者。第十五届第一批:重大领军项目5个、领军项目41个、领军成长项目47个、领军孵化项目69个和创新领军项目29个。一、重大领军项目(5人):饶毅、林标扬、胡晓磊、欧阳证、陈晓光二、领军项目(41人):杨华、王楠、陈小强、陈牧、陶月飞、冷劲松、邢传华、郑丰、刘雅容、陈晶瑜、孙敏敏、马远方、薛彤彤、马茜、彭松明、刘超、张文军、张健、苗昰、余崇圣、居一、任传贇、陈泽武、张雅婷、陈振方、朱彤彤、张振中、王宏兴、郑泽宇、沈忱、马立伟、陈伟、单保祥、李明干、施文典、王璞、亓文华、ZUCHUNZHAO、HONGYUZHAO、XINGLIHUANG、TIERENZHOU三、领军成长项目(47人):韩沁驰、耿科、朱军、齐顺、张结来、汪顺义、邓明科、卢敏、钱海洋、赵泽、冯庆宇、徐波、卢维成、宋志伟、冯立男、贺纯洁、周瑜峰、刘思坦、沈达、宋育刚、黄瑜清、李鹏、许泳、荆剑、吴学超、沈国军、李钢江、蔡超峰、张善文、戴帅湘、刘志、王志浩、陈登云、何银军、彭思颖、刘骏、韩兴成、顾晓勇、林志雄、陈冬兵、吴耿源、秦岭、丁贤明、卓日克、范里浪、KIMSUNGMIN、KIMSUNGSIK四、领军孵化项目(69人):周明、李智、王豫、赵益民、王冲、解启莲、奚桢浩、张春明、宋琪、袁坡、蒋宇振、郑铮、李丹、常新、张林峰、任雪峰、刘宇宙、钟天翼、何春艳、孙金鹏、李新燕、王一恺、张金忠、安毛毛、曾琢、于新宇、张昭智、王轩泽、彭锋、赵洪啟、许文波、张鹏、徐煜、黄蕾、邱成峰、翟凤霞、于波、刘滨、苗渝群、包继华、李安东、邵鹏、吴亮、梁炜、管乐、陈如新、熊雪晖、邱雪峰、梁鑫、骞爱荣、卢春华、何捷、吴宏伟、王昌河、肖家伟、樊荣伟、陈军宏、敖翔、韩越、张珣、孙诚、YUXINSHENGCEDRIC、AKIOIKESUE、JIMMYXIBAITANG、ZENGQINGGANG、ZHENGHOU、HUANGXIANRI、LIANGXU、WANGJILIANG第十四届第一批:重大领军项目5个、领军项目30个、领军成长项目25个、领军孵化项目47个和创新领军项目20个。一、重大领军项目(5人)史东方、林晓、汪群杰、周力波、郑勇二、领军项目(30人):李元念、朱加望、向斌、刘庄、王克鹏、蒋立新、史耀舟、鲁礼炎、胡遇杰、邓代国、张伟勇、郑杰、盛卫文、周明、余乐、俞枋、王维平、陈巧、李波、张永泉、肖如吾、李扬、蒋玉贵、顾兆栴、危春阳、王子元、JINTAO ZHANG、CONGLIANGCHEN、LUOXIAOZHONG、FANG HUA三、领军成长项目(25人):赵晓剑、吴昊泉、曹洪斌、都延星、李文勇、林乐、林林、胡善云、赵光耀、朱波、陈叶金、曹睿、刘春刚、苗健彰、王二飞、曲伟强、李劼、田同勇、李骏、郭海斌、唐自强、崔林松、HURVITS DROR、JIANG HUA、FRANK YANLING SONG四、领军孵化项目(47人):程增江、林殿海、屈向东、李振、赵勇、阮建清、雷明、刘磊峰、任亚敏、赵敏、杨志胤、齐昆岩、唐志强、赵晓芳、张学武、王乐今、汤怡然、程昌明、郑直、曹成喜、陈民汉、冯钰天、刘宇泰、刘谷华、朱弋飞、张澄宇、张元廷、蒋琛、关磊、刘宇涵、王弼鑫、武彬、李杰、杨绍峰、顾明剑、刘伟增、杨广立、范江峰、陈立桥、蒋绪川、LIAO JIAYU、DENGYONGQI、ERIC LIN、GEORGE HSU、BENJAMIN LI、ZHU XU GUO、QIAN JUN五、创新领军人才(20人):钱彦旻、朱丹丹、王宏伟、杨剑飞、陈志强、周鼎、卢芹、李文宝、杜玉虎、赵勇明、杨敏、于飞、李丹、邵军、王永忠、赵萍、游明翰、陈轩泽、THOMAS BULTMANN、KONG LINGJIE第十四届第二批:重大领军项目9个、领军项目24个、领军成长项目40个、领军孵化项目65个。一、重大领军项目(9人)李斌、戴卫国、朱忠远、田晖、范东睿、苏媛、王斌、施建新、YunquLiu二、领军项目(24人):刘小军、李昆、张建华、张巨帆、汪枫桦、蔡茂林、赵昕、左彦波、陈大凯、曹利敏、邱东、朱明、赵衍、曹涵、高明远、刘淼、杨林、李德利、魏继业、Anne-LaureMorel、GuangbinZhang、LintaoZeng、ChrisXiangyangLu、DonghuiQin三、领军成长项目(40人):俞扬、雷宗、王晨光、曹笑翔、朱爱东、陆静、林丽、余伟师、吴清来、燕东平、林雄鑫、王森、余波、朱琴、王蓉蓉、陈天崚、蒋庆军、王晨、卢立柱、滕怀平、雷勇、柳青、郝兆煜、王凡、董和刚、钟海、刘海涛、庄永龙、秦孙星、马中发、张建、汪静晴、袁洪钧、张民、郑文辉、魏松祥、KowngChiWaiKing、RonjonNag、LinClaudiaQiao、LiLong四、领军孵化项目(65人):陈韬、辛勇磊、徐军、王全伟、张波、李卓、申研、闾海荣、杨威、李戈强、周卫昆、张乐帅、吴成雄、方杰、吴一飞、吉成、陈平、吴浩、王志高、张超、谭验、周建伟、程凯、雷鑑铭、张雷、丁晨、江经纬、鲁志、刘锋伟、颜瑞、赵鹏、黄秀荪、王文新、郑毅、徐进礼、杨乃亮、丁力行、李振威、翟延荣、孙振华、李淼、郭友明、范博渊、曹笈、修瑾、朱健楠、周佳骏、辛博、杨正权、张鑫、张承亮、洪健、罗洋、任思远、齐欢、卫岸、YonghuaDong、JingBao、KimSeogJin、XianboZhou、LiLiu、QingpingDeng、TanJianmin、GohYiuJin、ZhangYuAlex
  • 2006-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设立于2000年,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按照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 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2006-2010年度,师昌绪、王振义、谷超豪、孙家栋、徐光宪、王忠诚、闵恩泽、吴征镒、李振声等9名科学家分别荣膺这一奖项。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师昌绪 Shi Chang Xu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师昌绪,男,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同时积极参与争取回国斗争,1955年回国后,在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曾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他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 Wang Zhen Yi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王振义,男,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 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 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谷超豪 Gu Chao Hao 复旦大学   谷超豪,男,1926年5月出生于浙江温州,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谷超豪是著名的数学家,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家栋 Sun Jia Dong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孙家栋,男,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复县人。1958年毕业于前苏联儒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七机部五院(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徐光宪 Xu Guang Xian 北京大学   徐光宪,男,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由教育部推荐。   徐光宪院士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旋即回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他曾任第4届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第22届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和名誉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届化学科学部主任。   徐光宪院士始终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 王忠诚 Wang Zhong Cheng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忠诚,男,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教授、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由北京市推荐。   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2007年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闵恩泽 Min En Ze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闵恩泽,男,1924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吴征镒 Wu Zheng Yi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吴征镒,男,1916年6月出生,研究员,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2006年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李振声 Li Zhen Sheng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李振声,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 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 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肖像(5张)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 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 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公布优青项目评审组名单,共119人
    关于公布地球科学部2021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名单的公告  根据相关规定,现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名单公布如下:  曹小曙,蔡榕硕,曹俊兴,曹龙,陈春刚,陈建芳,陈玖斌,陈骏,陈立辉,陈旻,程昌秀,程海,代世峰,邓晓华,丁维新,范蔚茗,方小敏,冯晓明,冯兆忠,付晓飞,傅平青,高郭平,高静怀,高彦征,勾晓华,何建坤,胡斯勒图,黄春林,黄方,黄伟,焦玉勇,李家彪,李建春,李松海,李铁刚,李延河,李振洪,李志刚,梁涛,梁旭东,刘诚,刘黎明,刘全有,卢乃锰,鲁安怀,陆雅海,罗静,罗义,罗勇,吕建永,吕世华,马明国,倪师军,倪四道,裴军令,祁生文,钱会,秦伯强,申旭辉,沈云中,宋金宝,孙付平,孙颖,孙占学,谭文峰,唐佑民,田立德,王格慧,王佳,王剑,王宁练,王艳芬,王震宇,邬光剑,吴春明,吴海斌,吴明红,吴庆举,武海涛,夏群科,谢欢,修春亮,徐锡伟,许成,许文良,颜毅华,杨海军,杨惠根,杨守业,杨振宇,杨志明,姚华舟,姚槐应,姚俊,叶为民,易帆,印兴耀,余晖,臧淑英,张强,张人禾,张荣华,张拴宏,张效信,张运林,赵国春,赵林,赵美训,赵晓丽,赵志琦,钟中,周成虎,周顺桂,周涛发,周浙昆,朱东强,朱彤,朱祥坤,邹长春  公布时间:2021年7月13日至2021年7月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地球科学部2021年7月13日
  • 追求效率与精准 赛多利斯于LabWorld 2017发布系列新品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6月20日,赛多利斯在LabWorld 2017/ CPhI 2017上推出了四款系列新品,并举办了主题为“‘微’察秋毫,唯‘准’不败!”的新品发布会。发布的新产品包括Microsart& reg e.motion全自动滤膜分配器、Microsart& reg Geneprep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Prospenser高端瓶口分液器和Biotrate数字滴定管。系列新品以满足用户细节需求为切入点,对产品性能、设计、应用进行了全方位升级。 /p p   赛多利斯中国市场传播经理高野女士、微生物检测产品经理李振国先生和液体处理/过滤/离心机产品经理李霜林先生共同为新产品揭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393ae97e-df12-4002-9e87-12d87b650faa.jpg" title=" 揭幕.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左:李霜林 中:高野 右:李振国 /span /strong /p p   发布会伊始,高野女士为新品发布会致辞,她表示赛多利斯之所以保持蓬勃发展近150年,其核心因素之一便是不断创新的理念,在产品开发中不断引入前沿创新的技术,引领行业的发展。随后,李振国经理和李霜林经理分别介绍了新产品的特点和性能,并与媒体进行了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da76dc3-f794-4137-a8e8-4ed25ead50a8.jpg" title=" 膜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Microsart sup & reg /sup e.motion 全自动滤膜分配器 /span /strong /p p   全新自动滤膜分配器用于分配独立无菌包装的连片膜。这款产品具有按压、红外感应、脚踏开关三种取膜方式,可全自动分配过滤膜,产品设计紧凑,并带有易于装载的滤膜折叠带,此外,这款新产品还有内置电池和普通两个版本。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bb5e458b-640f-4851-b8aa-91d26f21a772.jpg" title=" 试剂盒.webp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Microsart sup & reg /sup Geneprep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 /span /strong /p p   Microsart& reg Geneprep是一种快速检测试剂盒,基于DNA检测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样品经过膜过滤富集后,滤膜可被溶解,然后提前样品中微生物的DNA,通过PCR技术,能够在4小时内富集样本并检出特定微生物。使用户无需再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即可得到结果。它用于吸附微生物的滤膜具“可溶解”特点,既能截留微生物,又不会对样品产生污染。非常适合食品检测及疾控部门使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129448b-9f49-42df-9170-f260b2043106.jpg" title=" 分液器.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Prospenser高端瓶口分液器 /span /strong   /p p   Prospenser高端瓶口分液器这款新产品扩大了化学性相容性,能与绝大多数液体兼容 产品更轻便,非常易于使用,用户可轻松更换阀门和清洗。这款产品还有多种配件可供选择,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另外,此款产品非常易于拆卸清洗,并可整支高压灭菌 吸液管易于连接,防止空气进入系统并能够确保一致的结果。Prospenser Plus还配备了一个介质再循环系统,可将未使用的介质从设备中回收并返回瓶中,以节约成本。另外,Prospenser Plus的后部有一个用于干燥管和过滤器的接口,以便涉及湿度敏感液体的相关操作时使用。 /p p   Biotrate数字滴定管则具有功能先进、操作便捷的特性。Biotrate不仅具有较高的耐化学性,而且由于具备大而清晰的电子显示屏、平滑的操作轮以及360° 旋转分液头,使其操作起来非常轻松便捷。除此之外,Biotrate也配有一个介质再循环系统,以便用户将设备中未使用的介质回收到瓶中。为应对滴定湿度敏感液体时的需求,Biotrate的后部还有一个用于连接干燥管和过滤器的外部接口 而在使用光敏感介质时,还可使用Biotrate配有的琥珀色替换窗口,以保证介质稳定性。 /p p   对于赛多利斯推出全新瓶口分液器的原因,赛多利斯液体处理/过滤/离心机产品经理李霜林先生解释说,赛多利斯是用解决方案来服务用户的,正是考虑到用户的需求才发布了此款新品。赛多利斯在小体积、微量移液器方面的产品线已经非常完备,但是当用户在大体积移液需求的时候,赛多利斯还没有很好的产品覆盖。这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好满足了这类需求,可以说是赛多利斯倾听用户的声音推出的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p p br/ /p
  • 韩国修正《噪声和振动控制法案》实施规则
    近日,韩国向WTO秘书处发出通报,标题为《噪声和振动控制法案》实施规则修正提案(G/TBT/N/KOR/435/436)。   本通告规定了受最大音量限制的便携式音频设备的产品,强制的音量限制和测试方法 规定了低噪声标签家用电器的产品,噪声电平分类和测试方法 规定了政府部门制定控制噪声和振动综合计划的要求 制定了执行计划 指定了噪声测试机构和征收罚金的标准。   该通报法规的拟批准日期和拟生效日期均待定。
  • 商务部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
    记者昨天从商务部获悉,为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商务部日前决定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   一、主要职责   起草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的法规草案及制定部门规章。研究制度食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推动流通领域食品全标准的出台。提出商务部职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协调商务部与相关部门间的食品安全工作,配合卫生行政部门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承办商务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组成人员   组长:姜增伟  商务部副部长   成员:向 欣  市场秩序司司长      吴振国  条法司副司长      李振中  市场秩序司副巡视员      曹德荣  市场建设司副司长      王德生  商贸服务司副巡视员      李朝胜  市场运行司副司级      文仲亮  外贸司商务参赞(副司级)   该小组由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商务部市场秩序司,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场秩序司向欣司长兼任。
  • 国仪量子发布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新品
    电子顺磁共振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波谱技术是一种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物质的结构,动力学以及空间分布的谱学方法,能够提供原位和无损的电子自旋、轨道和原子核等微观尺度的信息。当含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置于静磁场中时,如果对样品施加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信号,会观测到物质对电磁波能量的发射或者吸收。通过对电磁波信号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可以简析出电子以及其周围环境的特性,从而可以进行物质结构的分析以及其他应用。电子顺磁共振可以用来准确、快速和无破坏性地获取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的信息。含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分布广泛,如孤立单原子、导体、磁性分子、过渡金属离子、稀土离子、离子团簇、掺杂材料、缺陷材料、生物自由基、金属蛋白等;许多物质本身不含有未成对电子,在受到光激发后也会产生未成对电子。因此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考古、材料科学、医药科学和工业等重要领域。产品特点:产品参数:欢迎下载样本了解更多产品信息。创新点:1.微波脉冲时间分辨率达50 ps,提高了脉冲模式下的谱线分辨率;高性能固态功率放大器:500 W输出功率,高相位稳定性;不限脉冲个数的序列发生器,适用于极多脉冲的动力学去偶技术。 2.功能综合,适用于通用的连续波和脉冲EPR测量,实验场景多样化,满足光照、低温、转角等实验需求。 3.自带的EPR-Pro是国仪量子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上位机操作软件,提供快捷的实验操作流程和科学的数据分析功能。 电子自旋磁共振能够用来准确、快速和无破坏性地获取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上的信息,广泛应用于量子计算、自由基研究、材料科学、生物结构分析等领域。 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
  • 国产顺磁共振谱仪发展里程碑!国仪量子EPR实现全球交付100台
    12月28日,国仪量子向上海大学理学院正式交付X波段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Plus,标志着国仪量子自主研制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实现了全球交付100台的重要里程碑。上海大学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登松教授,国仪量子副总裁许克标博士出席交付仪式。  ◆国仪量子全球第100台EPR交付仪式◆交付仪式上,张登松院长感谢了国仪量子对上海大学与理学院的支持。他表示,国仪量子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上海大学理学院非常荣幸成为其全球第100位用户。他介绍,在上海市各级政府支持下,学校与化学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16人,已有6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学术刊物上。未来,希望国仪量子与上海大学的联合实验室建设取得更优异的成果,为国产科学仪器应用树立标杆。张登松院长致辞许克标博士在发言中感谢了上海大学理学院对国仪量子的认可与信任。他表示,国仪量子作为以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测量技术的引领者与开拓者,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打造先进可靠的量子精密测量仪器与高端分析仪器。本次交付标志着国仪量子电子顺磁共振产品通过持续创新,在性能、稳定性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是国产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国仪量子将继续加大对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等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许克标博士致辞  ◆共建联合实验室,助力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创新发展◆仪式期间,张登松院长与许克标博士为“国仪量子上海大学联合实验室”揭牌。  上海大学理学院拥有一流的科研设施与深厚的学术底蕴,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贡献和建树。近年来,上海大学理学院与国仪量子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先后引入了国仪量子研制的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机等多款先进仪器。本次以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交付为契机,双方将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顺磁共振技术在材料、环境催化、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携手探索量子物理、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国产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化标杆◆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是一种重要的磁共振分析手段,在化学、环境、材料物理、生物医疗、食品、工业领域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但长期以来,该技术产品被国外品牌完全垄断。国仪量子团队承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于2018年推出了国产首台商用化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一举打破国外垄断。2022年11月,该成果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经过多年发展,国仪量子已推出了商用化的X波段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全系列产品:包括X波段脉冲式、X波段连续波以及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并向前沿高端技术的高频谱仪进军,研发出了W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目前,该系列产品在国内已占据超60%的市场份额,并拓展了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客户。国仪量子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全系列产品  该系列产品的研制,突破了国际对我国关键微波元件的限制,发展了国际领先的高精度电子自旋控制技术,使得该类谱仪的诸多关键指标达到并超越了进口谱仪,并服务于我国磁共振分析测试和量子信息领域,有力推动了相关前沿科学研究进展。未来,国仪量子将持续聚焦科学仪器主航道,以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立足关键技术研发及科研成果产业化,帮助全球的科技工作者更高效地推动技术发展、探索人类的未来。
  • 助力国产仪器、携手合作共赢:国仪量子与清华磁共振实验室交流并达成合作共识
    2023年2月14日,国仪量子公司董事长贺羽、副总裁冯泽东到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以下简称磁共振实验室)参观交流,了解了国仪量子脉冲顺磁谱仪的运行情况,并就2023年度双方合作目标与重点达成了共识。清华大学李勇老师、杨海军老师、李文郁老师陪同参观并交流。国仪量子驻清华工程师范莹莹老师做了汇报,北京理工大学张博老师、吴昊老师、韩宇辰博士等也参与了此次活动。1. 过去、现在与未来:交流贺羽、冯泽东首先参观了顺磁实验室,了解了目前国仪量子脉冲顺磁谱仪EPR100运行情况。随后,范莹莹为大家展示了EPR100脉冲顺磁谱仪在清华“过五关斩六将”的升级史。通过实验结果的总结与实事求是的陈述,展示了使用中仪器性能的不断完善及尚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会人员对杨海军和范莹莹基于EPR100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报告后,贺羽介绍了国仪量子团队近年来取得成功的心得、最新的开发与应用进展,以及2023年的研发重心。针对高精尖科研设备普遍存在的维修周期长的问题,贺羽提出,受制于疫情,去年维修周期偏长,但今年,国仪量子将推出48小时锁定问题、先提供备用件保证正常运行、再同步进行维修的政策,最大程度配合高校快节奏的科研工作。2023年,国仪量子在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工作方面的重点是,增强仪器稳定性、确立质量指标、提高用户满意度。随后,杨海军老师带领与会人员,参观了磁共振实验室的固体核磁、液体核磁仪及国产纽迈低场核磁设备,并与大家探讨了国产顺磁-核磁结合、合作共赢的设想。与会人员对国产高精尖仪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浪漫的科研畅想。2. 过去、现在与未来:过往结缘磁共振实验室与国仪量子结缘于2019年某厂家连续波顺磁谱仪的一次故障。设备返回原厂维修需等待很长时间。而国仪量子石致富博士到访后,仅仅4天时间,就完成了维修工作,使谱仪得以回归正常运行(【重要通知】EPR谱仪恢复使用)。2019年,国仪量子EPR100入驻磁共振实验室,成为实验室首台脉冲顺磁谱仪,石致富还带来了精彩的脉冲顺磁技术讲座(【通知】磁共振新仪器技术讲座)。EPR100入驻后,经历了“干”式低温升级大幅提高灵敏度、登“台”面“客”进入仪器共享平台、独当一面展现脉冲优势、多维升级提高解析能力、原位光照补充测试功能等多个阶段,在磁共振实验室和国仪量子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仪器灵敏度、分辨率已达到国际竞品的相当水准。尤其是湿法到干法的低温系统升级,国仪量子悉心听取了用户的意见,在一年内攻克了难题,体现了国产高精尖仪器厂商与高校间的团结协作与研发决心,以及强强联手的本土优势。如今,磁共振实验室EPR100已具备完整测试能力,可承担多种测试研究任务(【重要通知】国仪量子EPR-100谱仪升级完成,新功能上线!)。此外,带着问题学习磁共振之《顺磁问答》栏目已更新至20期,用户手册扩充至如今满满三百多页,上机培训教程、应用文档也在逐渐完善。未来将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教学培训、为科研团队提供更优质的测试服务。3. 过去、现在与未来:展望未来磁共振实验室作为助力国产仪器的先行者之一,与国仪量子达成了重要合作共识。仪器研发方面,下一步合作重点是电检测顺磁共振波谱系统(EDMR)的研发和国产化,助力光电材料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推广超低温光电联用顺磁谱仪,发挥国产仪器价值。分析测试方面,2022年多项创新科研成果在磁共振实验室EPR100产生(磁共振实验室创新科研合作新进展:曹化强教授课题组石墨烯带电子自旋催化),未来EPR100也将继续为校内外科研团队提供支持。本次与会的张博团队,提出了基于激微波(MASER)及光学探测磁共振(ODMR)的量子传感研究合作计划(北理工课题组在基于室温固态微波激射技术的量子传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为EPR100的应用前景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国产仪器大放异彩,国家“十四五“规划为高精尖科研仪器的国产化及其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中科院化学所、西湖大学、重庆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到清华调研了EPR100以后,响应国家政策,购入了国仪量子顺磁谱仪,其中重庆大学更是成为了西南国产仪器示范中心。支持采购国产仪器设备,助力高端装备国产化,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杨海军老师讲道,对国产仪器的未来满怀欣喜,国产仪器的校企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唯有团结,我们中国人才能站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壮大中国的磁共振事业。4. 过去、现在与未来:人物篇国仪量子公司是国产高精尖科研设备市场中冉冉升起的新星。董事长贺羽出生于1992年,200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本硕博连读,2010年进入杜江峰院士的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工作,2016年与团队共同创立国仪量子公司。成立仅数年时间,国仪量子推出了脉冲顺磁波谱仪、量子钻石单自旋谱仪、原子力显微镜等高精尖仪器,是名副其实的量子精密测量“破局者”。(国仪量子贺羽:如果停止创新,“离倒闭还剩200天” 国仪量子贺羽:用量子技术“为国造仪” )清华大学李勇老师为磁共振实验室顺磁波谱仪的引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帮助杨海军老师顺利进入顺磁界。此外,磁共振实验室如今“上机培训、自主上机、24小时开放”的制度也来自于李勇。李勇拥有绝对领先的理念,他早在2003年就提出“核磁仪器24小时开放”的设想并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门禁等配件设施,让学生实现刷卡进出,大胆使用仪器。2022年8月,第一届“信立方杯”全国高校分析测试技术培训微课大赛中,清华大学杨海军团队基于电子顺磁测试的作品《如何测试自由基?》在众多优秀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得到了专家们及广大观众的认可,荣获唯一的一等奖。(评选获奖 | 参赛作品《如何测试自由基》荣获一等奖!)。在这节微课中,杨海军以氨基自由基测试实验为例,对比了国产谱仪和进口谱仪的测试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国产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与进口谱仪在测试自由基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在仪器设施和参数设置方面国产谱仪更优于进口仪器。杨海军认为,仪器的厂家没有高低贵贱,得到好的数据就是好仪器。清华磁共振实验室与国仪量子的故事:【重要通知】EPR谱仪恢复使用顺磁测试噪声增大背后的原因之一---共地干扰实验室记事---国产仪器远程安装_生死刹那间报告 |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从学生上机培训到6K超低温系统国产化自主研发评选获奖 | 参赛作品《如何测试自由基》荣获一等奖!持续连载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国仪量子公司联合创办的【国仪顺磁学院】,将于2月22日-24日展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及国仪量子团队强强联合,苏吉虎老师、杨海军老师、石致富博士等多位业内权威专家,将围绕“EPR与环境污染物检测”,分享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敬请期待!中国科大&国仪量子强强联合!国仪顺磁学院即将启动供稿:清华大学 杨海军 李文郁 国仪量子 范莹莹编辑:李文郁 范莹莹审核:李 勇 杨海军
  • 安捷伦进博会收获硕果 与数十家领军企业和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19年11月7日,上海——今天,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上,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与数十家行业领先的企业和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将为这些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和服务等支持,提升各自的分析检测水平,进而增强竞争力。与安捷伦签约的典型企业和机构包括(公司名称按字母顺序排列):齐鲁制药、SGS、英格尔集团、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进博会彰显中国开放的胸襟,以及国家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做的努力,而签约的这些企业和机构从生命科学、医疗健康等领域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自然需要依托更先进、更专业的分析检测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ce2e75a1-8a97-4e1d-b016-e626b091f7b5.jpg" title=" 1 安捷伦与签约企业和机构代表合影.jpg" alt=" 1 安捷伦与签约企业和机构代表合影.jpg" width=" 600" height=" 40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安捷伦与签约企业和机构代表合影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左至右依次为:安捷伦副总裁、实验室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陈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刘颖处长,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振飞)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2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503e19f-e4d0-4f8e-bac1-7a9394eb2d8c.jpg" title=" 2 在双方高层代表见证下,.jpg" alt=" 2 在双方高层代表见证下,.jpg" width=" 600" height=" 32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双方高层代表见证下,安捷伦与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签约代表从左至右为:安捷伦大中华区市场总监郑欣,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振飞 安捷伦副总裁、实验室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陈亮{后排左二}和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后排左三}率领双方高层见证)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7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ad15c85-5f80-4a36-ace3-57de8048a5ef.jpg" title=" 3 安捷伦.jpg" alt=" 3 安捷伦.jpg" width=" 600" height=" 37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安捷伦与签约企业和机构代表合影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左至右依次为:有研集团国合通测公司采购主管曹振华,有研集团国标检验公司副总经理张英新,以及四位安捷伦签约代表)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安捷伦副总裁、实验室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陈亮代表安捷伦与各方签署了协议。他表示:“植根中国近四十多年,安捷伦深入参与到许多行业的发展中。我们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深得中国用户的信任,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中国的开放,而安捷伦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企之一。我们很高兴在今天收获了丰硕的合作成果,这既是安捷伦领导力的印证,也是安捷伦响应中国更加开放的实际举措。”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本届进博会是安捷伦的首秀。公司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设立了展厅(展厅号7.1H A06-003),甄选和展示了全面、先进的产品家族。这些产品汇聚安捷伦全球的创新成果,得益于中国持续和扩大的开放政策,中国的用户能够与全世界同步,第一时间了解和使用到这一系列先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5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460f935b-0968-4112-9643-8e0fbf283946.jpg" title=" 4 安捷伦展厅.jpg" alt=" 4 安捷伦展厅.jpg" width=" 600" height=" 45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安捷伦展厅 /span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产品包括Agilent 8890 气相色谱系统、Agilent 5800 ICP-OES 系统、Agilent 5977B GC/MS 系统、Agilent 8700 LDIR 系统和 Agilent Intuvo 9000 气相色谱系统等,这些产品能够很好应对环境、食品、能源化工和制药等领域的对性能和效率的苛刻需求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用于NGS工作流程质量控制的Agilent 4150 TapeStation、Agilent 6546四极杆飞行时间液质联用系统(Q-TOF LC/MS)和安捷伦 Seahorse XFp 分析仪等也在展品序列。它们满足基因分析、生物科学等领域对检测结果的权威性需求,一直以来获得了国内学术型科研机构的青睐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安捷伦CrossLab 服务和 OpenLab 软件产品,能够帮助用户改进实验室工作流程,打造现代、智能的实验室,提升实验室价值。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中国是安捷伦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安捷伦对中国一直保持关注和投入,除了开发出定制化的检测方案,以响应和满足不断提升的监管标准以外,在生物制药、基因和诊断、代谢组学等最终惠及民生的前沿领域,安捷伦也在与中国用户保持紧密协作,期冀尽早攻克研究难题,帮助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strong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拥有50多年的敏锐洞察与创新,我们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在2018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49.1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15550人。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