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李雪明

仪器信息网李雪明专题为您整合李雪明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李雪明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李雪明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李雪明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李雪明话题讨论。

李雪明相关的资讯

  • 你是我的眼——清华大学李雪明与电镜的不解之缘
    从本科四年级开始,李雪明就投身于电子显微学研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基础材料和功能材料,再到如今的生物大分子,他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更先进的技术,让我们看清微观世界的精妙结构,那里曾是人类认知世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模糊地带。  走进李雪明位于清华大学生物新馆的办公室,巨大的书柜就映入眼帘,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的专业书籍井然有序地排列其中 办公桌上,几台计算机显示屏占去了不少空间——小小的屋子充满了忙碌的气息,这就是这位青年科学家的科学领地。他向《赛先生》讲述了他和电子显微学的故事:关于技术的力量,关于不同学科间的张力,关于结构生物学的未来̷̷  选择电子显微学:你是我的眼  相较于X光衍射技术等其他解析微观物质结构的技术,电子显微学的一大优势就是直观,它能够赋予科学家一双“细致入微”的眼,可以用来直接“看清”微观世界:电子束照射在样品上,经过成像,我们能直接获取物质细微结构的图像。清华大学李雪明课题组的研究,就是要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致力于冷冻电子显微学技术研发,从生物显微图像中更好地重构其结构,不断提高这双眼的观察能力,把它炼成“火眼金睛”,让我们能够“看”清更微小的结构。图1. 冷冻电镜照片和从中得到的密度图(density map)(图片来源:Xueming Li, etc., Electron counting and beam-induced motion correction enable near atomic resolution single particle cryoEM, Nature Methods, 10, 584-590, 2013.)  李雪明的电镜之旅始于材料科学,在这个较为成熟的领域,电子显微学的分辨率一般很容易能达到2埃以上。李雪明当时的工作就是通过利用电子光学的原理,结合图像处理的手段,把分辨率推得更高,达到1埃以上。  然而,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其周期性。在学科的快速发展期,新技术层出不迭,重大突破性成果让人应接不暇 而快速发展期之后,平台期到来,科学研究会进入一个瓶颈,突破性成果较难得到——用电子显微学的方法研究材料科学就处于这样的平台期阶段。李雪明说:“在博士研究后期,我开始思考自己将来的科研发展方向。我希望能够做一些更富于挑战性的研究。”  相比之下,用电子显微学研究生命科学问题是一个较小的分支,远较材料科学稚嫩,却蕴含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雪明的导师、中科院物理所李方华院士就想把电镜技术应用到生物学研究,但由于生物学研究成本较高,当时条件不允许,再加上物理所当时缺乏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氛围,李方华院士的想法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尽管如此,李方华为李雪明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进入结构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可能。  机缘巧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程亦凡教授的一次学术报告,给李雪明的科学之旅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他注意到,电子显微学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分辨率在当时最高只能达到5至6埃,但在材料学中达到2埃的分辨率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很快就意识到电子显微学在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潜力:“生物电镜的分辨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当时促使我转行的很大的驱动力。”  利用电镜从事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最基本的技术很相似,但实验手段、分析考虑问题和分析数据的方式非常不同。生物样品有自己的特点,样品处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辐照损伤、低衬度等问题,这些都限制着分辨率的提高。李雪明逐渐在这个新的领域中找到了节奏,一系列成果也接踵而至。譬如,他的一项技术突破曾被列入《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的2013年年度方法(图2)。图2. 李雪明的新技术被选为《自然方法》年度方法的报道  这项技术充分验证和利用了电子计数探测器捕捉电子束信号的高精度和低噪音,结合巧妙的图像处理方法,李雪明和他的同事一起矫正了电子束照射样品造成的图像漂移和抖动,实现了相机的“防抖”,大幅改善了图像分辨率。运用这项技术,他们成功得到了分子量较小、对称性更低、也更难解析的蛋白结构,将单颗粒冷冻电镜的分辨率推向原子分辨率水平。  今年,课题组又有两篇论文即将发表。我们怎样看到这个世界,怎样嗅到千万种气味?视觉和嗅觉信号如何转换为电信号?这离不开我们体内一种叫做CNG的离子通道,它的开闭由信号分子cAMP控制。有趣的是,CNG通道的结构与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非常相似,却不像后者那样由电压的变化控制。李雪明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杨建教授合作,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CNG通道和cAMP配体结合时的结构,试图解释离子通道独特性质背后的基本机制。  在另一篇论文中,李雪明课题组解析了一种细菌外膜分泌孔道的结构,它能转运细菌合成的大分子毒素。李雪明说:“我们想由这个分子建立研究体系,支持后续的技术研发。”现有的技术需要将膜蛋白从原来的生物膜环境上剥离下来,才能看清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但这样粗暴的手段会破坏较大的复合体,还可能会改变蛋白的构象。如果能跳过这个步骤,直接采集天然生物膜环境下的蛋白质复合体结构信息,我们对大分子结构的理解势必会得到很大的推进。李雪明说:“我们希望从分泌孔道系统入手,让电镜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有朝一日无需提纯蛋白,就可以看清细胞膜上的蛋白结构。最新要发表的工作就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电镜自动化技术:解放结构生物学家的双手  生命世界纷繁而广阔,需要解析的生物大分子结构数不胜数。不仅如此,就像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单词扩展出若干复杂词汇一样,一个结构也会延伸出若干个相关的结构,同时还会涉及和其他分子之间的种种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相应的结构变化,花样翻新,这些都对结构解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一个人一年能解析两个生物大分子结构估计,如果完全靠人力解析,时间周期将过长,因此我们需要用自动化技术应对这些挑战。  李雪明说,一方面,自动化能够完全把人解放出来,自主地运行并完成结构解析任务 另一方面,也能利用大规模的集群运算,快速而高效地解析结构。最重要的是,自动化能够让生物学家无需为学习电镜使用、样品制备、图像处理而分散精力,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解决真正的生物问题上。图3. 电子显微镜  那么,如何把之前只有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机器?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人相较机器有哪些优势?复杂的生物研究材料总会存在一定差异,需要用人凭借经验来判断这些差异,修正实验操作。即使按照同样的实验方案(protocol)操作,有时也难以保证每次生化实验都能成功,譬如有的实验室提纯蛋白质的能力很强,别的实验室用同样的实验方案却依然难以复制前者的成功经历。李雪明说,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将人的经验转化为机器的量化语言。首先,要有精确的测量手段,为下一步的判断提供可靠的数据 第二,要有量化的评估指标,可以不依赖人,而由机器来决定下一步选择怎样的实验方案。人工智能的一些技术,如深度学习,或许可以帮助机器进行决策。  李雪明对电镜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比较乐观,他说:“现在,具体的模块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几年之内应当能实现较高程度的自动化。”他认为,随着样品制备、数据采集等技术的进步,结构解析的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在不远的将来,一台电镜一天也许就可以解好几个生物大分子结构,而一所学校一年可以解成百上千的结构。各个学校共同合作,会使结构生物学领域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技术性研究需要更多支持  用电子显微学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需要很高的采购和维护成本,这势必涉及学术界内外多方面的合作。清华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的成立,有包括北京市政府乃至国家层面的支持。“这样一件事在清华发生,是非常难得,也非常鼓舞人心的。”李雪明高兴地说。  不过,李雪明也从一名科学家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与展望。他认为,国家的支持重点需要从单纯提供经费向支持人才的发展转变,同时,技术研究的体量和投入其实不应小于应用研究。技术的覆盖面很广,它可以是软件、硬件或是一种想法,是基础性的工具,并支持应用研究的进行。李雪明认为,国内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还很不够,经费经常十分紧张,一定程度上造成尖端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  技术性研究的一大特点就是“慢”。李雪明说,研发一个新方法可能需要五年、十年,而且还很难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在当前以高影响因子论文发表为导向的考核制度下,技术型研究的生存较为困难,而巨大的考核压力又会进一步导致人才流失。不仅如此,周边科研技术环境的配套与否也是一大限制因素。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企业的技术支持,在美国硅谷附近做研究时,他能够较为便捷地买到需要的产品和技术,譬如特殊的相机 而国内的公司规模普遍较小,水平也有所欠缺,客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科学需要不同领域的对话与融合  李雪明谈到了生物学研究的两种视角:一部分科学家关注最基础的结构细节 另一部分则从更大的尺度、更系统的角度看问题,不是很关心具体的结构。然而,“两派”很长时间里都有些互相看不起对方。有人认为结构生物学是“马后炮”,只是在前人已经把功能研究清楚了之后锦上添花,却罕有在阐明功能之前得到结构、再由结构解释功能的。李雪明说:“我相信,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最终还是需要到达最根本的层次,即原子结构,因为是原子结构决定了蛋白质或复合物的功能。尤其是与药物、与疾病相关的研究,我们需要精准地知道生命体中发生了什么,这种‘精准’也是未来的趋势。”具体的相互作用细节需要运用系统的视角将它们串在一起,而与此同时,为了研究更大的体系,我们需要了解其中所涉及的每一步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如此循环往复。只有通过两个节点间的不断反馈,通过不同研究视角间的对话,生命科学才能求得进步。  不仅在生命科学内部,生命科学也需要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许多生物学研究员都不是生物学出身,而是由物理、计算机等方向“半路出家”,李雪明认为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任何一个学科都应吸纳一部分其他背景的学者,这样才能产生新的思路。与生物学家有了很多接触,真正了解做生物研究需要什么之后,他们能利用自己擅长的领域的技术解决问题。由物理转战生物,李雪明发现自己能做许多别人做不了的事,如编程、理解实验设备和物理过程,这是他的优势,对他个人来说也是很大的鼓励。  虽然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通的,但来自不同背景的科研工作者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别。李雪明谈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去听报告时,生物专业的学生喜欢记笔记,而物理专业的学生经常空着手就去了。这也许是因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很多重大突破往往需要科学家对细节的关注和把握,而物理这门学科较少依赖具体的实验方案,而更依赖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想象”。不过在他看来,这种区别是阶段性的,“到了更高的层面,无论是生物学家还是物理学家,对研究应怎样进行的判断和把握没有太大的差别,二者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某种统一。”
  • Cell Research:李雪明团队用冷冻电镜技术论文报道VI型分泌系统膜结构
    p   2019年1月15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雪明研究组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题为《VI型分泌系统膜上核心复合物结构》“Architecture of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membrane core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细菌VI型分泌系统膜上核心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的结构,揭示了其组装新形式。 /p p   革兰氏阴性菌通过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分泌系统向胞外或者其他细胞分泌各种底物,包括离子,小分子(如抗生素),大分子物质(如毒性蛋白,DNA)等,这些分泌出的底物大多都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其中的VI型分泌系统(T6SS)分泌的毒性蛋白不仅仅可以作用于宿主细胞,使还可以作用于环境中的其他细菌,从而使细菌在细菌-宿主,细菌-细菌等接触依赖型竞争中获得优势。VI型分泌系统由多于13个亚基组成的类似注射器的纳米机器。其中TssJ, TssL, TssM三个蛋白组成跨细菌内外膜约1.7MDa的复合物,主要起通道作用, 帮助底物从细菌胞质分泌到细胞外或宿主细胞中。VI型分泌系统膜上核心复合物的结构至今未获得,精细的组装方式仍不清楚。 /p p   李雪明课题组通过冷冻电镜单颗粒重构的方法解析了大肠杆菌来源的膜上核心复合物TssJLM 4.0 埃分辨率的分子结构。通过冷冻电镜结构纠正了前人对TssJ和TssM 2:2组装比例的错误理解, 该高分辨率的结构揭示TssJ和TssM采用新颖的3:2组装比例。这种3:2的组装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分泌系统1:1的组装形式。该研究还发现TssM采用C5对称性,内层和外层各五个。通过结构比对,发现内层和外层TssM结构有明显构象变化,该构象变化很可能对通道的打开至关重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59bab17e-736a-43a7-a4f5-ef0aa9954d91.jpg" title=" 0.jpg.png" alt=" 0.jpg.png" /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VI型分泌系统膜上核心复合物的结构 /span /p p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李雪明研究员为本工作的通讯作者。清华大学PTN项目五年级博士生尹孟和生命学院五年级直博生严照峰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的冷冻电镜数据采集在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北京)的清华大学冷冻电镜平台完成,数据处理在国家蛋白质科学设施(北京)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完成。该工作获得了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市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经费支持。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strong 论文附件 /strong : img style="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style=" font-size: 12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1/attachment/bdfec034-a40c-4f85-959e-225c5a892721.pdf" title=" Architecture of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membrane core complex.pd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Architecture of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membrane core complex.pdf /span /a /p p    strong 原链接 /stro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18-0130-7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00915e16-3cad-4891-8368-d0b4a8c765cc.jpg" title=" 00.jpg.png" alt=" 00.jpg.png" / /p p br/ /p
  • 行业会议丨第一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昆明,3月24-25日)
    2018年3月24日-25日,TESCAN将参加在云南大学举办的“第一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我们诚邀您莅临参观交流! 为更好传承“构造地质学论坛”的学术精神与会议特色,促进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发展,提升构造地质学方法、理论创新与前沿突破;着重展示我国青年学者最新进展和成果,并增进老、中、青学者间的思想与学术交流,促进青年学者的进一步成长。经讨论决定于2018年3月24日~25日在云南大学召开“第一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 论坛旨在聚集我国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和广大青年学者,以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过程、俯冲与碰撞过程、克拉通与造山带演化、大陆变形与流变、盆山耦合作用、新构造过程与地质灾害、圈层相互作用与构造地貌响应等领域为主题,展示前沿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拓宽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科学思路。 第一届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青年学术论坛 会议时间:2018年3月24-25日 会议地点:昆明云南大学云大宾馆 现场活动—TESCAN免费SEM测样抽奖活动 活动时间:2018年3月24日-25日活动地点:昆明云大宾馆TESCAN展位奖品设置:一等奖—倾国倾城+免费SEM测样二等奖—国色天香三等奖—风华绝代想要免费SEM测样?想要体验SEM、EDS、CL、Raman于一体的独特应用,还有FIB-SEM+TOF-SIMS分析的双重惊喜? 想要了解快速完成矿物相以及解离度分析(含4700种数据库)的自动矿物分析系统? 想要赢取倾国倾城、风华绝代、国色天香的精美礼品? 欢迎莅临TESCAN展台,等你一探究竟!现场抽奖活动礼品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喔~
  • 【知识科普】心血管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2022年研究进展
    心血管系统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第一个功能器官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控制和维持全身的血流。由于不断暴露在来源于血流量和压力的多种机械力下,心血管系统是最容易受到机械力学刺激的系统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心血管系统中的细胞由于心脏跳动产生的脉动变化以及血流产生的剪切应力等永久地受到力学刺激。一方面,流体剪切应力、血管壁机械牵张力、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胞间力等外力组成了心血管系统的力学刺激。另一方面,心血管细胞力学描述了心血管的细胞或组织弹性的动力学。 心肌组织是由心肌细胞、心脏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血管等组成的复杂和高度层次化的组织,其组织结构与心脏的宏观力学和形态特性密切相关。随着心脏从单腔结构演变为多室结构,心脏瓣膜开始控制心脏周期中的单向血流。在此期间,心室肌细胞以纤维的形式排列,在心脏壁内形成复杂的层流模式,赋予了心脏包括各向异性、黏弹性在内的多种力学性能。此外,细胞外基质维持了心脏完整性并支持其功能。心脏间质外基质主要由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产生和维持,为心肌提供了必要的结构支持,保留了心室的力学特性。血流和基质成分的改变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在组织结构较高,特别是大组织和器官结构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有组织生长需要建立足够的血管结构。血管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和周围的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或周细胞组成。这些特殊组分维持了血管的黏弹性、各向异性等力学特性。EC排列在血管的内表面,其在循环和周围组织之间提供选择性结构屏障,调节血管通透性和血流。血管内皮功能可以通过血流速率、血管直径或动脉力学特性变化来评估,这些特性与血管收缩和舒张活动有关。此外,SMCs是构成血管壁组织和维持血管张力的主要细胞成分。血管SMCs在组织发育过程中,不断暴露于脉动牵张力等力学刺激中,这种力学作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血管组织成分的发育。心血管结构或可替代性的改变可以对心脏功能、血管收缩和扩张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了解心血管结构和力学特性的变化是阐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因为这些特性是正常心血管功能的关键决定因素。2022年,关于心血管的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组分、结构和功能方面。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对心脏和血管壁的生物力学特性、血管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响应力学刺激后的生物学改变进行了广泛研究。此外,在微流体技术、纳米技术和生物成像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心血管生物力学建模领域也取得了进步。然而,机体自身存在的复杂力学环境导致体内心血管力学生物学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体内环境中不同力学条件下心血管损伤修复的力学生物学研究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1 心血管生物力学研究1.1 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力学特征心脏具有复杂的三维结构,在整体器官水平上的功能来自于细胞亚结构到整个器官的内在结构-功能的协调作用。然而,对人体心脏结构中细胞生物力学特征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在最近的报道中,Chen等[1]通过空间维度剖析了心肌细胞的异质性,并明确了心肌细胞和血管细胞的空间和功能分区。该项研究表明心房或心室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为心脏不同分区的功能异质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心脏的基本功能是收缩功能,由此产生的收缩力是心脏独特的力学特性。心脏收缩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力学过程,需要心肌细胞的收缩和松弛协同作用,产生足够的收缩力,将血液推向体循环和肺循环。以往研究更多的关注心脏的形态结构、心室大小和室壁厚度等因素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而缺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直接表征。Salgado-Almario等[2]构建了一种新的斑马鱼品系,可用于斑马鱼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钙水平的成像。该研究通过将Ca2+水平和心脏收缩功能关联起来,可实现对收缩功能的表征,有利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的阐明。此外,在心脏周期中,心脏收缩或舒张引起的血液流动与发育中的心脏壁不断地相互作用,从而调节心脏发育的生物力学环境。因此,确定整个心脏壁的力学特性是十分重要的。Liu等[3]在健康的成年绵羊模型中研究了左心室和右心室的生物力学差异,观察到右心室在纵向上比左心室顺应性强,在周向上比左心室硬,这表明不同心室的力学特性对舒张期血液充盈的影响不同。未来的研究应该根据不同室壁的生物力学原理开发对应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心脏瓣膜是控制心脏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力学特征对心脏功能和心脏瓣膜疾病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瓣膜的生物力学特征包括瓣膜的弹性和变形能力等。这些特征可以影响瓣膜的开合和阻力,进而影响心脏血液流动和血液循环。因此,揭示心脏瓣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软组织的力学性能是由其复杂、不均匀的组成和结构所驱动的。在一项二尖瓣小叶组织研究中,Lin等[4]开发了一种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无损测量技术,证明了厚度变化可引起二尖瓣异质性的存在。此外,Klyshnikov等[5]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主动脉瓣瓣膜移动性对瓣膜瓣叶装置的应力-应变状态和几何形状的影响,从应力-应变状态分布的角度出发,该研究的仿真方法可以优化心脏瓣膜假体的小叶装置几何形状。由此可见,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力学特征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评估和解析心脏的结构和形状有利于对心脏功能作用的阐明。1.2 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力学特征血管包括心脏的血管和周围的血管系统,这些血管的生物力学特征对心脏功能有重要影响。血管结构取决于血管的类型,其功能可分为血流动力学功能和血管功能两部分。血管的弹性和柔韧性可以影响血管的阻力和血液流动速度,从而影响心脏负荷和排血量。此外,血管的厚度和硬度也会影响血压和血液流动的速度。从生物力学和力学生物学角度去解析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在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的开发中,需要精确定位和分离冠状动脉以测量其动态血管张力变化。然而,如何记录离体血管的动态生物力学特性一直困扰着人们。Guo等[6]建立了一种冠状动脉环张力测量的标准化和程序化方案,通过多重肌电图系统监测冠状动脉环沿血管直径的收缩和扩张功能,确保了生理、病理和药物干预后血管张力记录的真实性。ECs和SMCs是血管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所必需的主要细胞类型。ECs可调节血管张力和血管通透性,而SMCs负责维持正常的血管张力和结构的完整性。ECs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血管紧张素等,对血管张力和血流动力学产生调节作用。ECs还能响应外部力学刺激,如流体剪切应力和压力变化等,从而改变ECs的形态和功能,影响血管壁的生物力学特征。SMCs可以收缩和松弛,调节血管的管径和血管阻力。除细胞因素外,血管的力学性质还受到血管壁中胶原和弹性蛋白的性质、空间排列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因为SMCs是高度可塑性的,它能响应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固有的力学信号。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现有的微血管网络在力学刺激的加入或退出时表现出明显的重塑,并且排列程度出现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在这个过程中,纵向张力可导致纤维蛋白原纤维的纵向排列[7]。正是这些细胞和细胞外组分赋予了血管的黏弹性、各向异性等力学特性。总体而言,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是复杂而多样的,涉及到多种生物力学特性的相互作用。研究血管的生物力学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1.3 心血管疾病与生物力学关系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血管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学领域,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与生物力学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1.3.1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疾病,其特征为动脉壁上的脂质沉积和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壁逐渐增厚和失去弹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生物力学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SMCs从收缩表型转变为合成表型,而影响SMCs表型变化的因素尚未完全阐明。Swiatlowska等[8]发现基质硬度(stiffness)和血流动力学压力(pressure)变化对SMCs表型具有重要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在高血压压力与基质顺应性(matrix compliance)共同的作用下,才会导致SMCs完整的表型转换[8]。提高对冠状动脉微结构力学的认识是开发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工具和外科手术的基础。虽然对冠状动脉的被动双轴特性已有广泛的研究,但其区域差异以及组织微观结构与力学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表征。Pineda-Castillo等[9]利用双轴测试、偏振光成像和前室间动脉共聚焦显微镜来描述了猪前室间动脉近端、内侧和远端区域的被动双轴力学特性和微结构特性,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吻合部位的选择和组织工程化血管移植物的设计提供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异质的、高度胶原化的斑块组织的破裂机制,以及破裂发生与组织的纤维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了研究斑块的非均质结构和力学性质,Crielaard等[10]研制了力学成像管道(见图1)。通过多光子显微镜和数字图像相关分析,这条实验管道能够关联局部主要角度和胶原纤维取向的分散度、断裂行为和纤维斑块组织的应变情况。这为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预测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提供了帮助。图1 在拉伸测试过程中斑块组织样本中的破裂起始和扩展[10]除SMCs以外,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中ECs表面力学性质的变化。Achner等通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压痕技术发现内皮/皮层僵硬度的增加[11]。事实上,内皮功能障碍在血管硬化中的作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ECs的可塑性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中起关键作用,暴露于扰动、振荡剪切应力区域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驱动因素[12]。由此可见,未来的研究如能进一步明确ECs和SMCs对血管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贡献,则可能为恢复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血管内皮和平滑肌功能提供重要的靶点。1.3.2动脉瘤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主动脉SMCs在维持主动脉机械动态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脉瘤主动脉的SMCs表型受到力学因素的影响,但是主动脉瘤中SMCs的骨架硬度的改变情况缺乏相关的数据。Petit等[13]以附着在不同基质硬度上的动脉瘤或健康SMCs为对象,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细胞骨架硬度的区域差异性。该研究结果表明,动脉瘤SMCs和正常SMCs的平均硬度分布分别为16、12 kPa;然而,由于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硬度检测值的大量分散,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腹主动脉瘤中,Qian等[14]采用基于超声波镊(ultrasonic tweezer)的微力学系统探究了SMCs的力学特性(见图2)。结果发现,动脉瘤病理发展中细胞骨架的变化改变了SMCs的细胞膜张力,从而调节了它们的力学特性。图2 基于超声波镊的微力学系统检测腹主动脉瘤中SMC的力学特性[14]a使用超声波激发微泡通过整合素结合到PDMS微柱阵列上的SMCs膜上的微力学系统示意图;b基于微柱的力学感受器和单细胞的超声波镊系统示意图二尖瓣主动脉瓣经常与升胸主动脉瘤相关,但目前尚不清楚瓣尖融合模式对生物力学和升胸主动脉瘤微观结构的影响。Xu等[15]通过双向拉伸试验对具有左右瓣尖融合以及右冠窦和无冠窦瓣尖融合的升胸主动脉瘤的力学行为进行了表征。此外,将材料模型与双轴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模型参数,并使用组织学和质量分数分析来研究升胸主动脉瘤组织中弹性蛋白和胶原的基本微观结构和干重百分比。其结果发现,两种瓣尖融合模式对双轴加载表现出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的力学响应;在弹性性能方面,左右瓣尖融合的弹性性能劣化得更严重。由此可见,心血管结构自身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可能对动脉瘤的进展有很大影响。然而,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对升主动脉瘤动脉壁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McClarty等[16]探究了升主动脉瘤血流动力学与主动脉壁生物力学特性的关系。其结果发现,血管壁的剪切应力与动脉壁黏弹性滞后和分层强度的局部退化有关,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提供对主动脉壁完整性的深入了解。因此,从血管自身结构特性以及血流动力学两方面探究动脉瘤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3.3 心肌梗死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心肌梗死是心肌细胞死亡的结果,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梗死可导致心力衰竭并降低射血分数。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冠状动脉阻塞会导致心肌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这些过程涉及血流动力学和细胞力学等因素。在体循环过程中,心肌梗死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何参与并诱导心力衰竭的病理进展尚未完全阐明。Wang等[17]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术建立了Wistar雄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3、6周分别对左心室和外周动脉进行生理和血流动力学检测,计算左心室肌纤维应力,并进行外周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心肌梗死明显损害心功能和外周血流动力学,并改变相应的心壁和外周动脉壁的组织学特性,且随时间延长而恶化。综上所述,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互作用加速了心梗引起的心衰的进展。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游离壁发生重塑,包括细胞和细胞外成分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使整个左室游离壁具有不同的模式。心脏的正常功能受到左心室的被动和主动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进行性的心肌结构重构会对左心室的舒缩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左心室游离壁形成纤维性瘢痕。尽管在心肌梗死背景下对左室游离壁被动重构的认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左室游离壁主动属性的异质性重构及其与器官水平左心功能的关系仍未得到充分研究。Mendiola等[18]开发了心肌梗死的高保真有限元啮齿动物计算心脏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预测梗死区的胶原纤维跨膜方向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见图3)。结果发现,收缩末期梗死区减少的及潜在的周向应变可用于推断梗死区的时变特性信息。这表明对局部被动和主动重构模式的详细描述可以补充和加强传统的左室解剖和功能测量。图3 代表性的啮齿动物心脏计算模型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的短轴和长轴截面显示收缩末期的周向、纵向和径向应变[18]上述研究表明,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力学特征密切相关。任何影响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的因素,都可能调控心脏的泵血功能和心脏负荷。这些因素可以影响心脏收缩的能力、心肌细胞的代谢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影响心脏的整体功能和疾病的进展。总之,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生物力学特征,可以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2 力学生物学在心血管细胞水平上的研究进展2.1 ECs水平上的研究进展细胞的凋亡、通讯和增殖异常等表型变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机制。通过力学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模拟不同的细胞应力环境,探索细胞生长和凋亡的调控机制,并研究细胞在受外界力学刺激作用下的反应。由于ECs直接暴露于血流中,因此ECs表型变化的力学生物学机制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紊乱扰动的血流改变了ECs的形态和细胞骨架,调节了它们的细胞内生化信号和基因表达,从而导致血管ECs表型和功能的改变。在颈动脉结扎产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Quan等[24]研究发现,在人和小鼠动脉和ECs的振荡剪切应力暴露区,内皮MST1的磷酸化被明显抑制。该研究揭示,抑制MST1-Cx43轴是振荡剪切应力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基本驱动因素,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目标。另外一项研究从表观修饰角度探究了剪切应力对ECs功能的影响[20]。Qu等[20]研究显示,层流切应力通过增加内皮细胞CX40的表达而诱导TET1s的表达,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屏障,而TET1s过表达则可能是治疗振荡剪切应力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步骤。另一方面,病理性基质硬度可使ECs 获得间充质特征[21]。动脉生成(arteriogenesis)在维持足够的组织血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并且与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良好预后相关,但涉及动脉生成的因素尚不完全清楚。Zhang等[22]研究发现,在动脉阻塞性疾病中,KANK4将 VEGFR2偶联到 TALIN-1,从而导致VEGFR2活化和EC增殖的增加。
  • 暨南大学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李雪:出世的心做人、入世的心做事
    从古至今,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近年来,“她力量”一直闪耀,特别是随着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谷爱凌北京冬奥会两金一银的闪耀成果,女性的柔美与刚毅再一次冲上热搜。在科学仪器及分析检测行业有着广大的女性从业者,她们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她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在美丽与温柔的外表下蕴含着强大的力量。2022年3.8女神节将至,仪器信息网将以“我们Women in STEM ——科学仪器行业女性洞察”专题,邀请多位行业女性工作者分享他们的点滴故事,解读她们的成长经历与职业历程,洞察科学仪器行业女性从业者的别样魅力。本文的主角是暨南大学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雪。暨南大学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李雪仪器信息网:展开讲述进入行业的时间与契机,为什么选择分析测试领域?李雪:机缘巧合吧。大学时,四大化学中分析化学学得最差。读研时,博士研究生课题是《多溴联苯醚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光解动力学与机理研究》,建立分析方法是研究工作的基础,而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提高研究方案中最重要的物质十溴联苯醚(BDE-209)的检测限。当时有两种分析技术方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但两种方案都存在问题。如果采用液相色谱,检测限太高,无法满足试验要求;如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进样温度太高BDE-209会分解,进样温度太低BDE-209会在进样口残留。由于最初经验少,没少走弯路,但也正是这段时间,自己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通过查文献、请教老师、请教师兄师姐解决各种问题,锻炼了心智和动手能力,从开始的不敢上手到后来的轻松拆柱子、拆洗离子源。随着分析方法的解决,博士生的课题也得以顺利开展,并最终如愿以偿拿到了博士学位。博士生期间的工作让我深刻意识到分析技术对科研的重要性,所以在博士后期间,我从环境化学领域进入到质谱分析领域,开始学习直接质谱分析新技术并尝试将新技术用于环境、食品、健康等多个领域,极大地开拓了眼界。2014年留学回国后,我入职暨南大学,结合团队在质谱仪器研制方面的优势,将研究方向确立为呼气质谱离子源研制、呼气代谢组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应用。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是八年过去了,回首走过的路,我很庆幸能遵从自己的内心进入分析测试领域、从事今天的事业,并有机会遇到至亲至爱的恩师学长以及志同道合的挚友同僚。我感恩可以成为今天的自己,也非常坚定自己未来要走的路——实现呼气代谢组分析仪器和方法在临床、环境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仪器信息网:分别展开讲述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分别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李雪: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一个比较随性的人,不喜欢勉强自己。只是在工作中会平衡随性和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工作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学生、对团队、对合作伙伴负责。简单地说,出世的心做人、入世的心做事。仪器信息网: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中的角色,及如何解决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李雪:家庭组成简单:爸爸、妈妈、我、一狗、两猫,都在广州,只是我一个人住在学校附近,方便上班。爸爸和妈妈很理解我的工作,给我充分的自由和信任,所以压力和挑战几乎没有,就是平时很少回去看望他们,这一点今年开始要改正,要多陪陪他们。特别是最近看完《人世间》,很有感触,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要珍惜他们。仪器信息网:对分析测试领域女性从业者在职业设计规划上的建议?李雪:多和业内前辈交流,他们的眼界和格局会帮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未来;其次,不要给自己设限,既要有规划、也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和机遇调整;最后,归根到底,夯实基本功是根本,做好每一个今天。仪器信息网:“后浪”逐渐崛起的今天,对于未来发展或人才培养的计划与愿景?李雪:因材施教,国家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不一定从事科研的就是人才,只要在自己的领域做得出类拔萃,就是人才。所以对于学生,我经常会和他们沟通,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对于他们愿意从事的工作给予他们我能够的最大帮助,这一点也是我的博士导师教给我的。对于那些有意向从事科研的学生,我会鼓励并支持他们走出去,到国内外最优秀的课题组锤炼自己。此外,年轻人(其实对于我们也是一样的)不要苟且眼前的安逸,只有让自己更优秀、人生才有更多的主动权。仪器信息网:“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请您为大家推荐一本看过的好书,并说明推荐理由。李雪: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 艺术• 哲学断想》,书中作者将科学与艺术、哲学串联起来,以哲学智慧取胜,为精神/内心寻找栖息的家园。李雪团队合照
  • 客户的终极需求是解决方案——访丹东百特技术总监李雪冰
    2021年7月28-30日,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粉体加工/散料输送展览会(IPB 2021)在上海隆重召开。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东百特)携新品BeNano 90 Zeta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多款明星产品盛装亮相。展会现场,仪器信息网有幸采访了丹东百特技术总监李雪冰,请他谈谈丹东百特的新品计划及中国颗粒测试市场的发展趋势。BeNano 90 Zeta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是丹东百特全新开发的测量纳米颗粒度和Zeta电位的光学检测系统,可以准确地检测颗粒的粒径及粒径分布、Zeta电位、高分子和蛋白体系的分子量信息等参;值得一提的是,该新品的应用领域比较前沿,比如疫苗、蛋白、单抗、细胞等生物制品中纳米颗粒的检测。此外,丹东百特还展出其性能担当Bettersize2600激光粒度分析仪等产品,该类仪器通用性较强,已广泛应用于电池正负极材料、化工、高端陶瓷等领域。BeNano90Zeta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近年来,科学仪器厂商都在争先入局、竞逐医药市场。李雪冰谈到:“当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已进入深水期,对药物的原辅料、制剂的粒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强制性检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对公司业绩增长有明显拉动作用。与2020年相比,丹东百特上半年业绩复苏强劲,同比增长近20%”。除市场布局外,研发创新也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李雪冰表示,丹东百特一直注重新产品研发,不断拓展颗粒检测领域,并保持持续推进的状态。公司的研发理念是“宁可少而精”,预计今年9月到10月还会推出一些重磅新品,包括激光粒度仪全自动进样系统,可实现24小时无轮值自动进样、批量检测;纳米粒度仪及Zeta电位仪的升级迭代版本。届时新品发布会现场,将为大家揭开神秘面纱。展望未来,李雪冰认为,我国各类颗粒测试仪器的市场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特点决定的;但从长远来看,客户对解决方案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现在激光粒度仪的光路设计、算法等已相对成熟,甚至同质化非常严重,但客户的痛点不在于仪器本身,而是解决方案。客户在仪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新的检测问题,比如最新的脂质体包裹的RNA疫苗,其测试方法的开发和验证等,就是使用“老”仪器解决“新”课题。
  • 石墨烯发明者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安德烈海姆的资料照片。    这是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的资料照片。   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制成石墨烯材料。这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材料,仅有一个原子厚。自那时起,石墨烯迅速成为物理学和材料学的热门话题。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海姆和诺沃肖洛夫的研究成果不仅带来一场电子材料革命,而且还将极大促进汽车、飞机和航天工业的发展。   现年51岁的海姆和36岁的诺沃肖洛夫已共事多年。最初,他们各自在俄罗斯进行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后来,诺沃肖洛夫成为海姆的一名博士生。两人先是在荷兰进行研究项目,后定居英国,现在两人都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教授。   海姆和诺沃肖洛夫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
  • 中日友好医院主管医师王晓雪:朝着坚持的方向走,黎明总会到来
    科学究其本质就是一种磨练,得益于那些好奇心无限、智慧超然并愿意为世界和个体生活带来真正改变的人们。正因如此,科学界一直不乏杰出的女性智者和先驱,她们为其所在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质谱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女院士、女教授、女专家,还有“硬核”女高管,资深女工程师… 等女性工作者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  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 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 既是“排头兵”又是“后勤兵”,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她们有泪更有笑。值“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仪器信息网将目光聚焦在这样的一个群体,听听她们的心声。  中日友好医院主管药师 王晓雪  Instrument:您当初是如何确定研究方向的?  答:我在医院从事治疗药物监测常规工作,主要是监测移植患者的免疫抑制剂浓度。工作中发现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在移植患者体内会产生30-40余种代谢物,并且对免疫方法有交叉干扰。这不仅影响患者结果的准确度,还会给医生进行剂量调整带来麻烦。这个临床问题促使我利用博士所学的质谱技术对患者体内的环孢素A及代谢物开展了相关研究,也可以说是确定研究方向的一个契机。随后,我的研究方向就跟治疗药物监测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运用质谱技术及代谢组学方法对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差异进行研究。  Instrument:您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障碍或挑战有哪些?遇到困境时,又该怎么办呢?  答: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就聊下初期遇到的难题吧。由于该方向涉及免疫学、药物分析、药代动力学、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多个学科交叉,需要学习大量的书籍、文献资料、并请教临床一线医生和临床药师们,以弥补自我的不足。所以,个人经验认为,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快速的学习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解决科研难题的法宝。  Instrument: 2021年“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您想给女性后浪提什么建议?  答:我是非常普通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只是在感兴趣的领域尽力做一点儿对医生和患者有益的研究和工作。同时,也非常感恩这份工作带来的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平时也接触过很多女青年科研人员,她们都非常优秀,时常让我自叹不如、见贤思齐。其实没有什么建议,简单分享一句话“朝着坚持的方向走,黎明总会到来”。  附:  巾帼不让须眉,女性力量历来为社会所关注。在科学仪器及分析检测行业,不仅有令人敬仰的女院士、女专家,还有“硬核”女高管,资深女工程师、女销售、女市场,以及从事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广大女性从业者… … 越来越多的女性工作者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发展。  2021年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科学仪器与分析测试界的“她”力量活动,向业界广大女性工作者征集素材。详情戳:科学仪器行业“她”力量活动信息征集表-仪器信息网.docx
  • RETSCH参加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会议
    2009年9月21日德国RETSCH(莱驰)参加了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为期3天的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地质、矿产、高校及研究所等行业的近400名研究人员。会议分十大主题,8个分会场,2个大会场,2个中等会场,4个小分会场,规模如此宏大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十分少见,作为我国地质行业样品前处理的领头羊,德国RETSCH也有幸参与此次盛会,进一步了解了我国地质、岩矿方面的技术及实验分析的前沿信息. 会议的召开预示着国内外学者对于岩石学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越来越重视样品前处理,希望能够有一种效率高、无污染及具有代表性的制样手段和工具。避免制样中引入的误差和污染,同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正是RETSCH一直以来着力推广和解决的问题。比如颚式粉碎仪BB200,可以对矿石样品进行快速的初级粉碎,最大进样尺寸为90mm,出样尺寸为2mm左右,提供锰钢型颚板或碳化钨型颚板满足用户对不同硬度样品的粉碎需求。振动盘式研磨仪RS200可以作为光谱分析前的样品制备工具,在几分钟内将样品精细研磨至理化分析所需要的尺寸,使得取样具有代表性。如用户使用XRF分析,RETSCH还可以提供自动压片机PP40进行制样。此外,RETSCH的行星式球磨仪可用于超细粉体的制备及筛分仪系列,都得到了与会用户的好评和认可。 优质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让RETSCH品质口碑相传,2010年RETSCH 将会带着更新更高效的产品促进岩石学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 关注RETSCH,关注2010!
  • 李雪冰博士加入丹东百特并担任CTO
    p   据丹东百特公司消息,百特粒度仪新年开工伊始,粒度测试仪器资深应用专家李雪冰博士受聘担任丹东百特技术总监(CTO),同时兼任综合实验室主任。李博士的加盟使百特在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方面增添新动力。2018年3月6日下午,欢迎与聘任仪式在百特会议室举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1548e597-26d8-4c82-8c71-5c2af8f1e4b4.jpg" title=" 1.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李雪冰博士于200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曾从事粉体材料制造工艺及应用研究工作,自2011起加入国际著名粒度仪公司从事粒度测试技术应用研究、市场开发和技术支持工作,为用户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c604888b-0344-46e3-9638-c39bb88855ac.jpg" title=" 2.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22年来,丹东百特从默默无闻到中国最大的粒度仪器制造商,技术创新一直是驱动公司发展的源动力。百特首创的双镜头激光粒度测试光路系统、正反傅里叶结合光路系统、样品折射率测量技术、激光散射和显微图像二合一技术、自动测试技术、产品复配技术,以及融合这些技术的百特激光粒度仪,为中国粉体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7c3c2316-a63e-4974-89fa-dbcdb972453b.jpg" title=" 3.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现在,百特处在继往开来的发展时期,对外要满足用户对粒度测试技术越来越高的期待,对内要达到产品上档次、技术上水平、服务上高度、市场国际化的要求。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李博士加入百特正逢其时,将极大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94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4c9ebb2c-aeda-418e-a157-058b558cb501.jpg" title=" 4.jpg" height=" 294"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7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ea4bea78-e9d0-4da2-87a1-03870ac87b02.jpg" title=" 5 (2).jpg" height=" 271"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在欢迎仪式上,公司总经理董青云先生首先致辞,他对李博士加入百特担任CTO表示热烈欢迎,要求公司各部门积极配合李博士的工作,向李博士学习,把各项工作计划高水平地落到实处。李博士在致辞中,对公司的周到安排表示感谢,对百特的发展充满信心,对有机会加入百特感到高兴,决心为百特技术进步、产品提升和应用研究作出最大的努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e45956f-4745-4067-8bb4-4aeb319d6779.jpg" title=" 6.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eb90f8bd-930f-42f1-9d14-8fac0c1f1f68.jpg" title=" 7.jpg" height=" 300"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出席欢迎仪式的还有百特公司的副总经理刘忠兰、销售总监丛丽华、研发总监范继来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和代表。欢迎仪式结束后,李博士还做了专题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a124c745-2681-4b99-bc6d-813f6eaa21c3.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38px " title=" 8.jpg" height=" 238"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4d2c32c7-ae4c-40ab-84d2-7c80303f76b1.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66px " title=" 9.jpg" height=" 266"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 直面生物制药新挑战 发力海外做世界品质——访丹东百特技术总监李雪冰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IPB2019于2019年10月16日-10月18日在上海成功召开,知名国产激光粒度仪制造商丹东百特成功参展。展会期间,仪器信息网对丹东百特技术总监、粉体检测与表征行业资深专家李雪冰博士进行了视频采访。请他剖析当今热点粉体及粉体检测行业的现状,并介绍丹东百特2019年的最新情况和发展方向。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AD53406ABB914CFD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最近两年粉体行业变化很大,特别是热门的新兴高端粉体行业面临诸多困难,例如,生物制药推广的“4+7”政策,锂电池行业面临的补贴退坡等,都使得行业发展速度受到挑战。与此同时,这些行业对于粉体产品质量和研发的要求又越来越高。李雪冰表示,这样的影响也传递到了丹东百特所在的粉体检测行业,对百特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2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bd5b4819-9ebd-46c2-84d5-4abfdb1b3d4b.jpg" title=" 直面生物制药新挑战 发力海外做世界品质.jpg" alt=" 直面生物制药新挑战 发力海外做世界品质.jpg" width=" 600" height=" 32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BT-Zeta100 纳米颗粒Zeta电位分析仪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例如做蛋白药物研发的用户,现如今除了要测量粒度大小以外,还需要考量其表面电荷(zeta电位)的稳定性,这样的技术以往一直被海外粒度检测巨头垄断。而丹东百特经过多年研发,成功推出了国产纳米颗粒Zeta电位分析仪BT-Zeta100,不仅可以测量蛋白的zeta电位、还可以测量蛋白的分子量。在制药行业,很多原研及检测药物的成本非常高,针对这些珍贵样品,丹东百特还开发了微量进样器,对百十毫克以下的API样品也能进行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另外,法律要求的合规性、药典的要求和解析、以及方法开发和验证都是生物制药行业对检测仪器生产厂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李雪冰表示,随着丹东百特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应用实验室的成立。现如今,丹东百特除了能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外,还能够提供完整的目标确认、方法开发、交叉验证、数据安全性、审计追踪要求等内容服务和方法开法。更好地满足生物制药行业用户的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采访中,李雪冰还透露了丹东百特2019至今的发展情况。尽管行业挑战重重,但是丹东百特预计将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态势,另外在“case by case”的战略指导下,公司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印度的仿制药市场,欧美的陶瓷、涂料、水泥等市场、南美的矿物市场等,都是丹东百特2019年在海外增长迅猛的领域。李雪冰强调,丹东百特创立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做“中国品牌.世界品质”下一步,丹东百特将继续通过仪器软硬件设计的不断提升和应用方法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来获得更多国内外用户的认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最后,李雪冰分享了其参加IPB的感受和体验。他强调,IPB的巨大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展会的规模大,人数多,更重要的IPB真正地把产业上下游及流通的媒介很好地召集到一处,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现如今,粉体产业面临的环境复杂,需要上游的制造研发、到检测表征,到下游的产品应用,以及仪器信息网等媒体平台共同的努力,创造出中国粉体行业更光明的未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更多精彩IPB2019视频报道请关注“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IPB2019"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IPB2019精粹回眸 /strong strong /strong /span /a ”专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IPB2019" target=" _self"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17ae76f7-7ec0-4e27-8ff2-9c5dc47c0bec.jpg" title=" IPB2019精粹回眸.jpg" alt=" IPB2019精粹回眸.jpg" width=" 60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a /p
  • 丹东百特举行隆重仪式,欢迎粒度仪器应用专家李雪冰博士加入百特并担任CTO
    新年开工伊始,粒度测试仪器资深应用专家李雪冰博士受聘担任丹东百特技术总监(CTO),同时兼任综合实验室主任。李博士的加盟使百特在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方面增添新动力。2018年3月6日下午,欢迎与聘任仪式在百特会议室隆重举行。李雪冰博士于200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曾从事粉体材料制造工艺及应用研究工作,自2011起加入国际著名粒度仪公司从事粒度测试技术应用研究、市场开发和技术支持工作,为用户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22年来,丹东百特从默默无闻到中国最大的粒度仪器制造商,技术创新一直是驱动公司发展的源动力。百特首创的双镜头激光粒度测试光路系统、正反傅里叶结合光路系统、样品折射率测量技术、激光散射和显微图像二合一技术、自动测试技术、产品复配技术,以及融合这些技术的百特激光粒度仪,为中国粉体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现在,百特处在继往开来的发展时期,对外要满足用户对粒度测试技术越来越高的期待,对内要达到产品上档次、技术上水平、服务上高度、市场国际化的要求。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李博士加入百特正逢其时,将极大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为用户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在欢迎仪式上,公司总经理董青云先生首先致辞,他对李博士加入百特担任CTO表示热烈欢迎,要求公司个部门积极配合李博士的工作,向李博士学习,把各项工作计划高水平地落到实处。李博士在致辞中,对公司的周到安排表示感谢,对百特的发展充满信息,对有机会加入百特感到高兴,决心为百特技术进步、产品提升和应用研究作出最大的努力。出席欢迎仪式的还有百特公司的副总经理刘忠兰、销售总监丛丽华、研发总监范继来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和代表。欢迎仪式结束后,李博士还为大家做了专题报告。
  • 三名科学家分享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5日电(记者和苗 付一鸣)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名科学家,其中,日裔美籍科学家真锅淑郎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因“建立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其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相关研究获奖,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因“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而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当天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公布了获奖者名单及主要成就。他表示,获奖者们对“理解复杂物理系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当天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三位获奖者因对“混沌和明显随机现象”的研究而获奖。地球气候对人类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复杂系统,而复杂系统的特点是随机性和无序性,难以理解,但三位获奖者开发了描述和预测它们长期行为的新方法。  公报说,真锅淑郎在20世纪60年代领导了地球气候物理模型的开发,展示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如何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约10年后,哈塞尔曼创建了一个将天气和气候联系在一起的模型,从而回答了为什么在天气多变且混乱的情况下气候模型仍然可靠的问题。他的方法已被用来证明大气温度升高是由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真锅淑郎和哈塞尔曼的研究成果为“了解地球气候及人类如何影响它”奠定基础。  帕里西因对“无序材料和随机过程理论”做出革命性贡献而获奖。据公报介绍,1980年左右,他在无序的复杂材料中发现了隐藏模式,这是对复杂系统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些成果使理解和描述许多不同的、显然完全随机的材料和现象成为可能,并被运用到物理学以外的许多领域,如数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机器学习等。  帕里西在发布会的电话连线采访中说,他听到消息后很高兴,完全出乎意料。他还强调了“立即行动”以应对全球变暖的重要性。  真锅淑郎1931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气象学家;哈塞尔曼1931年生于德国汉堡,是马克斯普朗克气象学研究所教授;帕里西1948年出生在意大利罗马,就职于罗马大学。  三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5万美元)奖金,帕里西将获得其中一半奖金,真锅淑郎和哈塞尔曼将分享另一半奖金。
  • 广州明美助力粤港生物物理研讨会暨省生物物理学年会
    2016年11月26日-27日,2016年粤港生物物理研讨会暨广东省生物物理学年会在广州市从化区流溪河公园湖光度假山庄召开。广州明美携研究级正置荧光显微镜MF43和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MF53参加,与徕卡、海洋光学等显微成像领域的知名企业相互切磋学习。 粤港生物物理研讨会暨广东省生物物理学年会于1999年首次举办,在大会主办单位的努力和广东省科协的关怀下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本次大会旨在为广东省与香港地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提高学术水平,促进生物物理学的发展。会议就国内外生物物理领域前瞻性和关键性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学术探讨,展示了近年来最新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吸引了省内外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 借此盛会,广州明美重点演示了我司研究级正置荧光显微镜MF43和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MF53,凭借两款产品可与国外知名显微镜产品相媲美的专业品质,展现了明美在研究级显微镜领域的实力。广大专家学者一致高度认可明美的研究级显微镜,纷纷表示对国产品牌更有信心,今后定会大力支持国产品牌,助力国产品牌做大做强。下图为与会专家学者专注进行本届大会:下图为与会专家学者争相体验明美研究机显微镜: 使用机型:明美研究级正置荧光显微镜MF43 研究级倒置荧光显微镜MF53
  • 贺玖明团队成果时空分辨药物代谢组学方法获选2022年药学学报读者最喜爱的封面!
    经网络共4745人投票,评选出2022年《药学学报》读者最喜爱的封面5篇,其中《药学学报》中英文刊青年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研究员团队建立了一种时空分辨的代谢组学方法,可全景式描绘脑中药物代谢和效应的时空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新药研发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可视化工具和新的视角。硕士研究生刘丹为第一作者。  时空分辨药物代谢组学方法——驱动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新药研发的可视化工具  《药学学报》英文刊青年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研究员团队以封底文章在《药学学报》英文刊(APSB)2022年第8期发表了题为“A temporo-spatial pharmacometabolomics method to characteriz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in the brain microregions by using 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的研究论文,建立了一种时空分辨的代谢组学方法,可全景式描绘脑中药物代谢和效应的时空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新药研发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可视化工具和新的视角。  新药研发过程中,掌握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体内效应等信息至关重要。脑是生命体最先进复杂的器官,具有各种多样的结构和功能微区,相互连接和影响。如何深入理解脑中的药物行为及作用机制是最具挑战的研究课题之一,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新药研发的关键。常用的基于液质联用(LC-MS)技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代谢组学研究,主要针对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体液样品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分析体内整体水平的代谢转化、含量变化和代谢表型,反映体内各组织器官混合后的代谢水平,但会导致与组织器官相关的特异性或差异性被一定程度地稀释和平均化。研究采用自主研发的空气动力辅助解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成像(AFADESI-MSI)技术,建立了一种时空分辨的药物代谢组学方法。对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脑组织,该方法同时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其中的Olanzapine (OLZ)药物分子、药物代谢产物和上千内源性代谢物,获取它们在组织微区分辨(70微米左右)水平的空间分布信息,结合给药时间进一步时空可视化分析,全面直观呈现药物及其效应分子的时间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不仅反映药物在脑组织微区中的代谢动力学特征和代谢差异,同时揭示与药物药效及毒副作用密切相关的效应分子,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供代谢水平的关键线索。该方法可全景式描绘脑中药物代谢和效应的时空特征,为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新药研发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可视化工具和新视角,为药物的靶标发现、药效、毒性早期预测与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该研究工作,药物所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丹为第一作者,贺玖明研究员为独立通讯作者。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医科院创新工程项目的资金资助。  A temporo-spatial pharmacometabolomics method to characteriz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in the brain microregions by using ambient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Dan Liu, Jianpeng Huang, Shanshan Gao, Hongtao Jin, Jiuming He  Acta Pharm Sin B 2022 12(8):3341-3353  作者简介  贺玖明博士,博士生导师,药物分析专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质谱成像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生物医药应用研究。开发出空气动力辅助离子化及质谱成像新技术和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新方法,建立了以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为特色的新药代谢研究平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药物安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学委委员 担任《药学学报》、Acta Pharm Sin B、J Pharm Anal青年编委,Molecules、TMR Modern Herbal Medicine和《药学研究》编委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质谱学会常务委员。
  • 初中老师发明力学多功能演示仪器获得国家专利
    日前,介休三中青年教师刘剑飞发明的力学多功能演示器,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该教具是针对物理教科书中“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演示而设计的,用于课堂教学演示直观性强。   据了解,该发明获得专利之前,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山西省科技教育创新作品展评中,获得了科教制作类一等奖。
  • 结构生物学领域迎来“不结晶”革命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并且所有技术问题都得到解决,冷冻电镜确实会成为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技术,而不仅仅是第一选择。  在英国剑桥市一座钢结构建筑深处的地下室里,一场大规模的“叛乱”正在上演。  一个约3米高的庞大金属箱正通过消失在屋顶上的橙色粗电缆,静悄悄地发射兆兆字节的数据。这是全球最先进的冷冻电子显微镜之一:一台利用电子束为冷冻的生物分子成像并揭秘其分子形状的设备。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结构生物学家Sjors Scheres像个矮子一样站在这台价值500万英镑(合770万美元)的设备旁边介绍说,这台显微镜非常敏感,以至于一个叫喊声就能毁掉试验。  在全球实验室中,类似这样的冷冻电镜正影响着结构生物学领域。过去3年里,它们揭示了制造蛋白的核糖体细节,而这些发现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表于顶级期刊。结构生物学家们毫不夸张地认为,他们的领域正处于一场革命当中:冷冻电镜能快速创建那些抗拒X射线结晶学和其他方法的分子的高分辨率模型。与此同时,利用此前技术获得诺贝尔奖的实验室正争先恐后地学习这种“新贵”方法。  挑战“王者”  当1973年生物学家Richard Henderson到LMB研究一种被称为菌视紫红质的蛋白时,利用光能量推动质子穿过细胞膜的X射线结晶学是毫无疑问的“王者”。Henderson和他的同事Nigel Unwin利用这种蛋白制成二维晶体,但它们并不适合X射线衍射。因此,两人决定尝试电子显微镜。  当时,电子显微镜用于研究被重金属染色剂处理过的病毒或组织切片。一束电子被射向样品,其中挣脱开来的电子被探测到并用于描绘它们所撞入的材料结构。这种方法产生了烟草病菌的首幅清晰图像,但染色剂使观察单个蛋白变得困难,更不用说X射线所能揭示的原子水平上的细节。  在一个关键步骤中,当Henderson和 Unwin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菌视紫红质的晶片进行成像时,他们省略了染色剂,相反把晶体放在金属网格上,以便使蛋白凸显出来。“你能看到蛋白中的原子。”和Unwin在1975年发表了菌视紫红质结构的Henderson介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生物学家David Agard表示,“这就是说,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蛋白结构将成为可能。”  冷冻电镜领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发展。一个关键进步是将液态乙烷用于瞬间冻结溶液中的蛋白并使其保持静止。不过,通常情况下,这种技术仍然只能将蛋白结构解析到10埃(1埃相当于1纳米的十分之一)的分辨率——与X射线晶体学超过4埃的模型相比并没有竞争力,并且远远无法满足将这些结构用于药物设计的要求。当诸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资助者把上亿美元投资到野心勃勃的晶体学项目时,对冷冻电镜的资助远远落后于此。  1997年,当Henderson参加关于3D电子显微镜的年度高登研究会议时,一位同事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颇有挑衅意味的声明:冷冻电镜是一种“小生境”方法,不可能取代X射线晶体学。不过,Henderson能看到一个不同的未来,并且在随后的演讲中进行了反驳。“当时我说,我们应当让冷冻电镜在全球统治所有结构学方法。”他回忆道。  革命从此开始  此后第二年,Henderson、Agard和其他冷冻电镜的狂热支持者有条不紊地实现了各种技术改善,尤其是找到了感知电子的更好方法。在数码相机风靡世界很久之后,很多电子显微镜专家仍然偏好过时的胶片,因为它能比数字传感器更高效地记录电子。不过,和显微镜生产厂商一道,研究人员开发出远超胶片和数码相机探测器的新一代直接电子探测器。  这些从2012年左右获得应用的探测器,能以每秒几十帧的速率捕捉单一分子的速射图像。与此同时,诸如Scheres等研究人员编写了复杂的软件程序,将上千幅2D图像转变成在很多情况下可与晶体学解析的分子图像质量相媲美的3D模型。  冷冻电镜适合能忍受电子轰击而不会四处晃动的稳定、大型分子,因此通常由几十个蛋白制成的分子机器是很好的目标。而研究证明,没有什么比由RNA相互缠绕支撑的核糖体更加合适了。通过X射线晶体学解析核糖体结构的方法,让3位化学家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过去几年里,不同的研究团队迅速发表了来自众多生物体的核糖体冷冻电镜结构,包括首个人类核糖体高分辨率模型。在由分享了2009年诺贝尔奖的Venki Ramakrishnan领导的LMB实验室,X射线晶体学在很大程度上变得无人问津。他认为,对于大型分子来说,“冷冻电镜将大幅取代晶体学技术的预测是可靠的”。  今年5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结构生物学家John Rubinstein和他的同事利用约10万幅冷冻电镜图像,创建了一种名为V-ATPase、形状类似转子的酶的“分子影片”。V-ATPase通过燃烧三磷酸腺苷(ATP)推动质子进出细胞液泡。“我们看到的是一切事情都在灵活进行。”Rubinstein说,“它在弯曲、扭动和变形。”在他看来,这种酶的灵活性能帮助其高效传递ATP释放的能量。  统治结构生物学领域  像任何新兴领域一样,冷冻电镜领域也有着成长的烦恼。一些专家担心,竞相利用此项技术的研究人员会产生有问题的结果。2013年发表的一种艾滋病病毒表面蛋白的结构,便受到科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用于构建模型的图像是白噪声。从那以后,虽然其他团队产生的X射线和冷冻电镜模型对原始模型提出了挑战,但这些研究人员一直坚守他们的成果。  今年6月,在高登会议上,想要更多质量控制的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决议,督促各期刊为审稿人提供关于冷冻电镜结构如何被创建的细节资料。  成本也会减缓此项技术的扩散。据Scheres估算,LMB每天花费约3000英镑运行其冷冻电镜设备,还要加上1000英镑的电费。大部分电费是由储存和处理图像所需的计算机产生的。“对于很多实验室来说,这是一项很高的开支。”  为了让冷冻电镜的使用更加便利,一些资助者建立了研究人员能预定时间的共享设备。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在其弗吉尼亚州珍利亚农场校区运营着一个对HHMI资助的研究人员开放的冷冻电镜实验室。在英国,由政府和惠康基金会资助的一台全国性冷冻电镜设备,今年在牛津附近的迪德科特开始运行。“人们想要了解冷冻电镜,已成为当下的一股浪潮。”帮助建立上述设备的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结构生物学家Helen Saibil表示。  追赶这一浪潮的还有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生物物理学家Rod MacKinnon。他因确定了特定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而共同分享了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但如今却在深入研究冷冻电镜。“我正处在学习曲线的陡坡上,而这总是令我兴奋不已。”MacKinnon希望利用冷冻电镜研究离子通道是如何打开和关闭的。  当Henderson在1997年反驳说冷冻电镜将统治结构生物学世界时,他或许是在口是心非。但将近20年以后,他的预言已不像当时看上去的那么夸张。“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并且所有技术问题都得到解决,冷冻电镜确实会成为一种占据统治地位的技术,而不仅仅是第一选择。”Henderson说,“我们或许已经成功了一半。”
  • 第三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23年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将于10月27日召开
    第三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23年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23年10月27-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主办,厦门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承办。  本次会议将邀请代谢组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年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展示代谢组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应用,促进代谢组学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合作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我国代谢组学科的发展。大会诚挚邀请同行、专家、学者、学生踊跃投稿、积极参会!同时大会竭诚邀请厂商代表参会,介绍相关技术进展,促进产学研协作。  会议时间:2023年10月27—29日  会议地点: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  组委会特别温馨提示:  为了共建良好会风,组委会肯请各位报告人至少参与会议和讨论两整天,对各位报告人的积极与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分类标签: 代谢组学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  承办单位:厦门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  大会主席:唐惠儒 教授 林树海 教授  大会秘书长:朱正江 研究员  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按照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  白 玉 蔡宗苇 陈艳华 冯钰錡 高红昌 胡凯锋 胡泽平 黄光明 贾 伟 姜长涛  李勤喜 林东海 林树海 罗 杰 吕海涛 聂宗秀 漆小泉 齐炼文 秦雪梅 申河清  唐惠儒 王保红 王秋泉 王 融 王喜军 王 献 吴俊芳 瑕 瑜 许风国 许国旺  杨 琛 尹慧勇 袁必锋 张金兰 朱正江  大会组织委员会  朱正江、 林树海、姚红艳、林东海、董继扬、申河清、吴彩胜、叶国注、曾珺、张洁  报告专家(持续更新…)  Liang Li,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Yulan Wa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Matej Orešič,Örebro University Sweden and University of Turku Finland  蔡宗苇,香港浸会大学  吕海涛,香港浸会大学  尹慧勇,香港城市大学  唐惠儒,复旦大学  朱正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许国旺,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  再帕尔阿不力孜,中央民族大学  王喜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税光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郑乐民,北京大学  姜长涛,北京大学  林金明,清华大学  胡泽平,清华大学  瑕瑜,清华大学  黄光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聂宗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傅肃能,广州实验室  靳津,浙江大学  王保红,浙江大学  冯钰錡,武汉大学  袁必锋,武汉大学  方明亮,复旦大学  陈立,复旦大学  张金兰,北京协和医学院  王琳,北京协和医学院  贺玖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许风国,中国药科大学  钱旭,南京医科大学  鲁洪中,上海交通大学  杨立峰,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赵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秦雪梅,山西大学  杭纬,厦门大学  林树海,厦门大学  罗杰,海南大学  漆小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卢红梅,中南大学  提交摘要  会议主题:代谢组学发展的新时代  1 代谢组学新技术  2 脂质组学新技术  3 代谢物新功能与机制  4 疾病代谢组学和代谢调控机制  5 医药代谢组学  6 代谢组学应用(植物、环境、食品和健康等)  论文摘要格式  会议收录论文摘要为中文或者英文,摘要包括题目、作者姓名(请在摘要提交者姓名下加下划线)、工作单位、邮编、E-mail地址和正文。摘要篇幅为一个A4纸页面。字体用宋体或者Times New Roman,字号 12。请于2023年9月1日前上网提交会议摘要。截止日期后提交的摘要如无组委会特别邀请不备选口头报告或竞争最佳摘要评选。如有问题,请与林树海老师联系:shuhai@xmu.edu.cn。  会议交流形式  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和墙报交流。  酒店住宿  1. 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  会议期间(10月27-29日),酒店住宿协议价为¥550元/晚(含双早),双床房或大床房同价。协议价仅针对注册参会代表,注册完成后,在预定酒店时会显示协议价的优惠码。  备注:协议价房间数量有限,请大家尽早预定。住宿费报到时直接与酒店结算。  酒店联系人:傅晓寒 联系电话:+86 592 331 8888,+86 151 6009 3782   邮箱:ivy.fu@hualuxexm.com  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 订房流程  1.添加以下订房微信,备注:10.27-29代谢组学大会团队订房 + 客人姓名  2. 添加微信后,需要发送订房信息:  例:张三 10月27日入住,10月29日退房,大床或者双床 1间,联系电话:xxxxxxxxxxx  发送完订房信息后,需支付房费至以下支付宝账户 ,房费为 550元/间夜。 付款完成后发送将付款截图  3.收到客人付款截图及预订信息后,会回复确认号给到客人。  范例如下:  张三 10月27日-10月29日双床一间 1588xxxx7155 --4452564  4. 收到预定号后,即为预订成功。  由于此价格为会议团队优惠价,所以预订成功后,此预订不可更改,不可取消   订房预订需2晚连住(2023.10.27-2023.10.29),不可单独只定1晚。  下面为周边的非协议价酒店,供选择参考:  1. 厦门爱筑精选酒店(海沧大桥渔人码头店)(海沧大道912号渔人码头)  联系方式:0592-6151005  2. 厦门智选假日酒店(鼓浪屿邮轮码头店)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东渡路64号)  联系方式:0592-3521888  交通信息  1. 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
  • 雪迪龙崂应怡文佳明等获评AAA级环保信用等级
    根据原全国整规办《关于印发〈商会协会行业信用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整规办发[2005]29号)以及商务部信用工作办公室、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关于行业信用评价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商秩字[2009]7号)的文件要求,经商务部信用工作办公室、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关于公布第七批行业信用评价参与单位名单的通知》(商信用函[2011]2号)批准,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批环保产业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怡文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崂山应用技术研究所、青岛佳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杭州富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仪器企业于近日在环保护业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中,获评AAA级信用等级,并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期间举办的仪式上,接受了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颁发的奖牌。 信用等级A级以上企业接受颁牌 信用等级A级以上企业接受颁牌 信用等级A级以上企业接受颁牌 信用等级A级以上企业接受颁牌 信用等级A级以上企业接受颁牌 雪迪龙、怡文环境、青岛崂应、青岛佳明、宇星科技、杭州富铭等此次获评AAA级信用等级。
  • 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靳洪涛、贺玖明团队成果:空间代谢组整合网络毒理学和质谱成像探究何首乌D组分肝毒性机制
    何首乌(PM)作为传统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且临床应用广泛,其肝毒性一直备受关注,但由于其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其毒性物质和机制尚未阐明。前期研究发现PM 70%乙醇提取物中,D组分(95%EtOH洗脱,PM-D的肝毒性最高,然而PM-D的肝毒性机制尚不清楚。  2022年8月,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靳洪涛、贺玖明团队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spatially resolved metabolomics and network toxicology to investigate the hepatotoxicity mechanisms of component D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提出系统整体的中药毒理研究策略,整合网络毒理学和空间质谱成像技术探究何首乌D组分肝毒性的潜在靶点及代谢机制,为何首乌肝毒性机制发现及中草药的相关组分药理毒理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研究背景  前期基于斑马鱼胚胎模型对何首乌不同组分及单体成分进行肝毒性评估,发现何首乌D组分的急性毒性和肝毒性明显高于其他提取物,并分离鉴定了PM-D中27个化学成分,主要包含蒽醌类、多酚类、蒽酮类、二蒽酮类等,进一步以斑马鱼胚胎模型的表型终点(肝脏大小、肝脏灰度值和卵黄囊面积)评价何首乌D组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毒性,发现蒽醌和二蒽酮类与其他成分相比具有显著的肝毒性。前期的毒性筛选确定潜在毒性物质基础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肝毒性分子机制。  本研究首次整合了网络毒理学和质谱成像技术应用于中药毒理机制研究,网络毒理学基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衡量复杂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关系为中药毒性机制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质谱成像技术衍生的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可在保留空间位置信息的基础上揭示生物组织中代谢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理解代谢活动时空变化与组织病理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以何首乌D组分的肝毒性机制研究为例,两种方法的整合应用为中药药理毒理机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技术流程    研究结果  1、病理及生化指标  急性毒性实验中,14 d内所有剂量均未观察到小鼠死亡或异常毒性症状且大体解剖未见明显病理改变。2g/kg剂量反复给药7天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给药组肝细胞肿胀,肝窦轻度扩张,少量微肉芽肿,肝细胞轻度变性/坏死等改变,血清生化分析显示,血清AST活性和TBIL含量显著升高,ALT和ALP活性水平呈上升趋势(图1)。  图1 | PM-D给药后小鼠病理及生化指标变化  2、毒性物质的定量检测  PM-D中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和大黄素-8-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分别为3,989.820 μg/g和12,677.423 μg/g (图2)。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和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含量分别为1,847.708 μg/g和1,455.940 μg/g(图3)。    图2 | HPLC谱图  标准溶液(A)和样品溶液(B), 大黄素-8-β-D-葡萄糖苷(1)和大黄素(2)    图3 | MS谱图  标准溶液(A)和样品溶液(B), 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1)和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2)。  3、网络毒理学分析  3.1PM-D肝毒性靶点和网络构建  经药物靶点预测和疾病靶点收集共获得了30个目标靶点网络构建结果显示mTOR、PIK3CA、AKT1、EGFR、ERBB2、ESR1、RPS6KB1、CTNNB1是核心的相关靶点(图4)。    图4 | 网络构建及靶点分析  (A)共同靶标集合  (B)药物-靶点-疾病网络  (C)PPI网络。  3.2 GO和KEGG富集结果分析  GO富集结果主要集中在生物过程中,涉及细胞内信号转导的正调控、TOR信号、对外来生物刺激的响应、细胞对内源性刺激的反应、激酶活性的正向调节、MAPK级联调控、凋亡过程的调控、活性氧代谢过程的调控等(图5A)。KEGG的富集信号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肝细胞癌、HIF-1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及MAPK信号通路等(图5B)。  图5 | GO富集分析(A)和KEGG富集分析(B)  3.3分子对接  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部分核心毒性成分都能与靶点紧密结合,二蒽酮类化合物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Cis-emodin-emodin dianthrones),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Trans-emodin-emodin dianthrones),Polygonumnolide C4相较于其他成分结合能更低。 图6 | PM-D中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分析  (A)结合能热图分析 (B-D)结合构象可视化:  (B)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 mTOR   (C)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 EGFR   (D)Polygonumnolide C4- mTOR。  4.质谱成像分析  4.1高分辨、高覆盖、高灵敏的代谢物成像  质谱成像在单个像素点提取的代谢物峰可达数万种,覆盖了丰富的代谢物。作者发现两种含量较高的药物成分大黄素和大黄酸相关代谢产物仅在药物组的肝脏中高度富集。内源性代谢物精氨酸和牛磺胆酸等分布具有区域特异性(图7)。  图7 |AFADESI-MSI可视化PM-D给药后代谢物变化 (A)负离子模式下平均质谱  (B-E)内外源性化合物的空间可视化:大黄素(B), 大黄酚(C),精氨酸(D),牛磺胆酸及牛磺去氧胆酸(E)。  4.2代谢轮廓分析及差异代谢物鉴定  差异代谢物经过MS/MS鉴定,并采用MassImager软件可视化其空间分布特征,代表性差异代谢物的质谱图像如图8所示, 可观察到精氨酸、鸟氨酸、脯氨酸、牛磺酸类和肉碱类代谢物显著上调,部分脂质类代谢物显著下调。  图8 | 代表性差异代谢物质谱成像图  4.3通路富集分析  基于通路富集的结果,构建了包括已鉴定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在内的代谢网络,揭示了胆汁酸合成、嘌呤代谢、脂肪酸氧化、三羧酸(TCA)循环和脂质代谢等参与了PM-D致肝毒性过程的代谢变化(图9)。图9 | 代谢网络分析  研究讨论  本研究首次应用质谱成像技术可视化PM-D中关键代谢物在肝脏中的分布并首次对PM中毒性成分二蒽酮类化合物进行定量检测及网络药理学分析预测潜在毒性靶标为何首乌毒性物质基础研究及潜在肝毒性靶点发现奠定了新的基础。  空间分辨代谢组学进一步挖掘出何首乌D组分的肝毒性生物标志物,包括氨基酸、酰基肉碱、胆汁酸、脂类等。基因富集和代谢网络综合分析表明,何首乌D组分的毒性机制可能涉及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AMPK通路等导致的胆汁酸代谢、能量循环、嘌呤代谢和脂质代谢的紊乱相关,该研究有望为临床诊断和监测何首乌肝毒性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并作为代谢适应和重编程的资源,以指导未来临床预后研究,为探索中药毒性机制提供新思路。
  • 第二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21年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第二轮通知
    仪器信息网讯 “第二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21年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21年8月13-15日在中国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主办,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承办。本次会议将交流代谢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会议包括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墙报展讲,会议规模预计将超过500人。目前已经邀请40位国内外代谢组学领域的专家参会,其他口头报告专家仍在增加中。  欢迎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会议。敬请各位参会人员一定在会议摘要截止日期(7月30日)前完成摘要提交手续,并注明是否希望作口头报告(截至7月15日仅有少量口头报告剩余)。  同时为了鼓励广大研究生参会并提交墙报摘要,本次会议设置优秀墙报奖10-20名,由组委会专家对参会的墙报进行评比(墙报长*宽的尺寸:120*80 cm),在大会闭幕式上(8月15日下午)给优秀墙报获得者颁发奖状和奖金(1500元)。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会议时间: 2021年8月13 - 15日  8月13日(周五):会议报到  8月14日(周六):全天会议  8月15日(周日):全天会议(会议计划于15日下午6点闭幕,请安排好行程)  会议地点: 博雅酒店(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碧波路699号)  会议网址 https://meeting.bsc.org.cn/CSM2021/  二、会议关键时间节点  会议摘要提交日期: 7月30日  会议网络注册日期: 7月30日 (7月30日之后注册窗口关闭,进行现场注册)  会议报到日期: 8月13-14日:博雅酒店(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碧波路699号)  三、会议联系人  1. 会议注册和缴费:龙静萍: longjingping@bsc.org.cn  2.摘要提交及接收函:姚红艳: hyao@fudan.edu.cn  3.公司赞助与参展:万晟伟:zhulab@sioc.ac.cn 13524242762, 021-68582291  4.会议协调:姚红艳: hyao@fudan.edu.cn 13918305068  四、组委会特别温馨提示  为了共建良好会风,组委会肯请各位报告人至少参与会议和讨论两整天,对各位报告人的积极与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代谢组学分会  二零二一年七月
  • 第三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23年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通知
    为了促进我国代谢组学发展和学术交流,第三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23年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23年10月27-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主办,厦门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承办。本次会议将邀请代谢组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年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展示代谢组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应用,促进代谢组学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合作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我国代谢组学科的发展。大会诚挚邀请同行、专家、学者、学生踊跃投稿、积极参会!同时大会竭诚邀请厂商代表参会,介绍相关技术进展,促进产学研协作。会议时间:2023年10月27—29日会议地点: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组委会特别温馨提示:为了共建良好会风,组委会肯请各位报告人至少参与会议和讨论两整天,对各位报告人的积极与会表示衷心的感谢。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承办单位:厦门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大会主席:唐惠儒 教授 林树海 教授大会秘书长:朱正江 研究员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按照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白 玉 蔡宗苇 陈艳华 冯钰锜 高红昌 胡凯锋 胡泽平 黄光明 贾 伟 姜长涛 李勤喜 林东海 林树海 罗 杰 吕海涛 聂宗秀 漆小泉 齐炼文 秦雪梅 申河清 唐惠儒 王保红 王秋泉 王 融 王喜军 王 献 吴俊芳 瑕 瑜 许风国 许国旺 杨 琛 尹慧勇 袁必锋 张金兰 朱正江大会组织委员会朱正江、 林树海、姚红艳、林东海、董继扬、申河清、吴彩胜、叶国注、曾珺、张洁大会报告特邀报告人及报告题目(持续更新)分会报告特邀报告人及报告题目(持续更新)会议日程会议简要日程提交摘要会议主题:代谢组学发展的新时代1代谢组学新技术2 脂质组学新技术3 代谢物新功能与机制4 疾病代谢组学和代谢调控机制5 医药代谢组学6 代谢组学应用(植物、环境、食品和健康等)论文摘要格式会议收录论文摘要为中文或者英文,摘要包括题目、作者姓名(请在摘要提交者姓名下加下划线)、工作单位、邮编、E-mail地址和正文。摘要篇幅为一个A4纸页面。字体用宋体或者Times New Roman,字号 12。请于2023年10月1日前上网提交会议摘要。其中,参加口头报告或竞争最佳摘要评选的摘要,截至日期为2023年9月1日,之后提交的摘要如无组委会特别邀请不备选口头报告或竞争最佳摘要评选。如有问题,请与林树海老师联系:shuhai@xmu.edu.cn。会议交流形式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和墙报交流。摘要提交模板请见附件:住宿交通酒店住宿1. 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会议期间(10月27-29日),酒店住宿协议价为¥550元/晚(含双早),双床房或大床房同价。协议价仅针对注册参会代表,注册完成后,在预定酒店时会显示协议价的优惠码。备注:协议价房间数量有限,请大家尽早预定。住宿费报到时直接与酒店结算。酒店联系人:傅晓寒;联系电话:+86 592 331 8888,+86 151 6009 3782;邮箱:ivy.fu@hualuxexm.com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 订房流程1.添加以下订房微信,备注:10.27-29代谢组学大会团队订房 + 客人姓名2. 添加微信后,需要发送订房信息:例:张三 10月27日入住,10月29日退房,大床或者双床 1间,联系电话:xxxxxxxxxxx发送完订房信息后,需支付房费至以下支付宝账户 ,房费为 550元/间夜。 付款完成后发送将付款截图3.收到客人付款截图及预订信息后,会回复确认号给到客人。范例如下:张三 10月27日-10月29日双床一间 1588xxxx7155 --44525644. 收到预定号后,即为预订成功。由于此价格为会议团队优惠价,所以预订成功后,此预订不可更改,不可取消;订房预订需2晚连住(2023.10.27-2023.10.29),不可单独只定1晚。其他协议价酒店(提供接驳车):1.厦门鼓浪湾酒店(厦门市海沧区滨湖东路99号)会议期间(10月27-29日),酒店住宿协议价为¥500元/晚(含双早),双床房或大床房同价。协议价仅针对注册参会代表,注册完成后,在预定酒店时会显示协议价的优惠码。备注:协议价房间数量有限,请大家尽早预定。住宿费报到时直接与酒店结算。酒店联系人:胡夏龙;联系电话:17859775210邮箱:2504812067@qq.com2.厦门格美酒店(厦门市海沧区嵩屿南一里232号)会议期间(10月27-29日),酒店住宿协议价为¥350元/晚(含双早),双床房或大床房同价。协议价仅针对注册参会代表,注册完成后,在预定酒店时会显示协议价的优惠码。备注:协议价房间数量有限,请大家尽早预定。住宿费报到时直接与酒店结算。酒店联系人:胡夏龙;联系电话:17859775210邮箱:2504812067@qq.com下面为周边的非协议价酒店,供选择参考:1. 厦门爱筑精选酒店(海沧大桥渔人码头店)(海沧大道912号渔人码头)联系方式:0592-61510052. 厦门智选假日酒店(鼓浪屿邮轮码头店)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东渡路64号)联系方式:0592-3521888交通信息1. 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招展通知布展时间:2023年10月27日参展时间:2023年10月28-29日撤展时间:2023年10月29日下午一、参展标准1、钻石展位:15万元配置2个宣传桌位,进行企业宣传 公司图标放在会议网站上 2张会议休息期间主动播放PPT slides 会议手册2整页广告进行企业宣传;提供5个免费参会名额;与公司产品或技术相关的大会报告(15分钟,需先将报告内容请组委会把关)和会议午餐会报告(15分钟);优先冠名大会晚宴2、白金展位:10万元配置2个宣传桌位,进行企业宣传 公司图标放在会议网站上 1张会议休息期间主动播放PPT slide 会议手册1页广告进行企业宣传;提供4个免费参会名额;与公司产品或技术相关的午餐会报告(15分钟)3、金牌展位:5万元配置1个宣传桌位,进行企业宣传;公司图标放在会议网站上 1张会议休息期间主动播放PPT slide 会议手册1页广告进行企业宣传 提供2个免费参会名额4、银牌展位:3万元配置1个宣传桌位,进行企业宣传;提供1个免费参会名额5、铜牌参展:2万元配置1个宣传易拉宝, 进行企业宣传;提供1个免费参会名额。二、单独参展项目1、独家冠名会议晚宴: 公司主要负责人受邀出席冷餐会或晚宴,并坐嘉宾席;仅限钻石参展商2、与公司产品或技术相关的15分钟午餐会报告(需先将报告内容请组委会把关):2万元3、宣传页:会议手册1页广告进行企业宣传 0.5万元 在会议手册封底刊登广告:2万元4、会议资料包:提供会议资料袋/包,资料袋印公司logo和代谢组学分会(价值不少于 3万元), 仅限钻石和白金参展商5、茶歇:茶歇台上摆放公司宣传展架2个: 2万元参展咨询(1)庄紫怡:021-68582291, 15000115212,zhulab@sioc.ac.cn(2)岳同岩:13501326256,yuetongyan@bsc.org.cn(3)林树海: 15021534583, shuhai@xmu.edu.cn,缴费方式会前技术培训主题: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分析;400元/人(报名人数上限为100人,报名顺序为实际付款顺序,只支持在线支付宝、微信支付,不支持汇款,缴费人数超过报名上限缴费链接关闭)缴费后,支付宝、微信账单中有向“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支付的400元会前培训注册费支付凭证,即表示注册会前培训成功主讲人: 朱正江研究员,尹岩东博士,蔡玉萍博士会议注册费会议采取网上注册。请大家上网注册,会议网站:https://meeting.bsc.org.cn/CSM2023/,并按通知的付款帐号按时交纳会议注册费。会议注册费标准【注】学生代表:需是全日制在读博士生、研究生或者本科生,其注册时须通过扫描件经电子邮件附件将学生证复印件发至大会秘书处( longjingping@bsc.org.cn)。会议将为注册代表提供:① 会议论文集及有关资料;② 会议期间午餐;③ 会间茶歇。注册费缴纳方式:在线支付(微信、支付宝)、银行汇款、现场刷卡。银行汇款信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0200006209014448518特别说明:1、银行汇款时请备注:2023代谢组学会+参会代表姓名,请缴费后将汇款凭证、缴费人信息发送邮件至大会秘书处longjingping@bsc.org.cn邮箱,邮件题目:2023代谢组学研讨会+单位+参会代表姓名,以便核对查询。2、退费原则:凡已缴费的参会代表因故不能参会者,须在2023年10月11日之前以email形式向大会提出申请,注册费全额退款;2023年10月12-19日前告知,正式代表将扣除500元手续费、学生代表扣除200元手续费后,退还余款;2023年10月20日之后申请,将不再退款。3、发票领取:默认提供电子发票,如有问题,联系邮箱: longjingping@bsc.org.cn。重要时间节点1.论文摘要截止日期:2023年10月1日2.会前优惠注册:2023年10月1日会议联系人1. 会议网站: 岳同岩:yuetongyan@bsc.org.cn,135013262562. 会议注册: 龙静萍: longjingping@bsc.org.cn,010-648898943. 摘要提交: 林树海: shuhai@xmu.edu.cn,150215345834.会议参展: 庄紫怡:zhulab@sioc.ac.cn,021-68582291岳同岩:yuetongyan@bsc.org.cn,13501326256     林树海: shuhai@xmu.edu.cn,150215345835. 会议协调:林树海: shuhai@xmu.edu.cn,15021534583
  • 文献解读丨奥曲肽口服制剂抗胃粘膜损伤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证据
    本论文发表在药理学专业期刊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18)39:1373-1385,介绍了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团队在奥曲肽口服制剂抗胃粘膜损伤的研究中获得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证据。 在生长抑素类似物中,奥曲肽(octreotide,OCT)是临床上常用的静脉或皮下注射药物,用于治疗生长激素、胃泌素或胰岛素分泌增加引起的各种疾病。为了评价OCT口服制剂开发的可行性,我们在几种动物模型上对OCT进行了系统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OCT灌胃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极低(测得的大鼠OCT的平均血浆浓度-时间曲线;(B)口服剂量为30 mg/kg的OCT后大鼠各组织中的OCT浓度 使用仪器:岛津iMScope图2. OCT在小鼠胃内的空间分布及消除静脉注射OCT 0.1mg/kg ,给药后10min(a1,b1)、20min(a2,b2)、40min(a3,b3)、60min(a4,b4)和120min(a5,b5)OCT的空间分布(a1~a5:小鼠胃放大图;b1~b5:奥曲肽MS成像分析) 综上所述,灌胃给药后的组织特异性分布和良好的抗GMI保护作用使OCT的口服制剂成为可能,SSTR2在胃肠道的高表达有助于OCT的组织特异性分布和达到治疗效果。鉴于SSTR2介导的OCT的组织特异性分布特点和SSTR2在多种肿瘤细胞上的过度表达,口服OCT也可用于其他临床适应症,包括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垂体腺瘤。本研究不仅为奥曲肽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支持,而且为其他多肽类药物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文献题目《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an oral formulation of octreotide against gastric mucosal injury》 使用仪器岛津LCMS-8050、iMScope 作者Xi-nuo LI, Tai RA0, Yang-fan XU, Kang-rui HU, Zhang-pei ZHU, Hao-feng LI, Dian KANG, Yu-hao SHAO, Bo-yu SHEN,Xiao-xi YIN, Lin XIE, Guang-ji WANG, Yan LIANGKey Lab of Drug Metabolism & Pharmacokinetics,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Medicine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09, China
  • 会议通知|第三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23年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将于10.27-29召开
    为了促进我国代谢组学发展和学术交流,第三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年会暨2023年代谢组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23年10月27-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主办,厦门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承办。  本次会议将邀请代谢组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青年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展示代谢组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新应用,促进代谢组学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合作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我国代谢组学科的发展。大会诚挚邀请同行、专家、学者、学生踊跃投稿、积极参会!同时大会竭诚邀请厂商代表参会,介绍相关技术进展,促进产学研协作。  会议时间:2023年10月27—29日  会议地点: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  承办单位:厦门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  大会主席:唐惠儒 教授 林树海 教授  大会秘书长:朱正江 研究员  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按照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序)  白 玉 蔡宗苇 陈艳华 冯钰錡 高红昌 胡凯锋 胡泽平 黄光明 贾 伟 姜长涛  李勤喜 林东海 林树海 罗 杰 吕海涛 聂宗秀 漆小泉 齐炼文 秦雪梅 申河清  唐惠儒 王保红 王秋泉 王 融 王喜军 王 献 吴俊芳 瑕 瑜 许风国 许国旺  杨 琛 尹慧勇 袁必锋 张金兰 朱正江  大会组织委员会  朱正江、 林树海、姚红艳、林东海、董继扬、申河清、吴彩胜、叶国注、曾珺、张洁  提交摘要  会议主题:代谢组学发展的新时代  1 代谢组学新技术  2 脂质组学新技术  3 代谢物新功能与机制  4 疾病代谢组学和代谢调控机制  5 医药代谢组学  6 代谢组学应用(植物、环境、食品和健康等)  论文摘要格式  会议收录论文摘要为中文或者英文,摘要包括题目、作者姓名(请在摘要提交者姓名下加下划线)、工作单位、邮编、E-mail地址和正文。摘要篇幅为一个A4纸页面。字体用宋体或者Times New Roman,字号 12。请于2023年9月1日前上网提交会议摘要。截止日期后提交的摘要如无组委会特别邀请不备选口头报告或竞争最佳摘要评选。如有问题,请与林树海老师联系:shuhai@xmu.edu.cn。  会议交流形式  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和墙报交流。  提交摘要住宿交通  酒店住宿  1. 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  会议期间(10月27-29日),酒店住宿协议价为¥550元/晚(含双早),双床房或大床房同价。协议价仅针对注册参会代表,注册完成后,在预定酒店时会显示协议价的优惠码。  备注:协议价房间数量有限,请大家尽早预定。住宿费报到时直接与酒店结算。  酒店联系人:傅晓寒 联系电话:+86 592 331 8888,+86 151 6009 3782   邮箱:ivy.fu@hualuxexm.com  下面为周边的非协议价酒店,供选择参考:  1. 厦门爱筑精选酒店(海沧大桥渔人码头店)(海沧大道912号渔人码头)  联系方式:0592-6151005  2. 厦门智选假日酒店(鼓浪屿邮轮码头店)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东渡路64号)  联系方式:0592-3521888  交通信息  1. 厦门海沧融信华邑酒店(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大道坪山南里63号)
  • 新型空穴型透明导电薄膜问世
    记者1月25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和本院等离子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在空穴型近红外透明导电薄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设计并制备了新型空穴型铜铁矿薄膜,并通过参数优化让新型薄膜获得了较高的近红外波段透过率和较低的室温方块电阻。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先进光学材料》杂志上。  透明导电薄膜是一类兼具光学透明和导电性的光电功能材料,在触摸屏、平板显示器、发光二极管及光伏电池等光电子器件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目前,商用的透明导电薄膜均为电子型,空穴型透明导电薄膜由于空穴有效质量大、空穴迁移率低和空穴掺杂性差,其光电性能远落后于电子型透明导电薄膜,这严重阻碍了新型透明电子器件的发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研究人员通过理论计算发现,含有铑、氧等元素的铜铁矿结构材料是一种间接带隙半导体,其中的铜离子与氧离子的原子轨道可进行杂化,从而减弱价带顶附近载流子的局域化,实现空穴型高电导率;另一方面该材料在可见光及近红外波段表现出弱的光吸收行为,具有高透过率。研究人员在前期金属型铜铁矿薄膜的研究基础上,采用非真空工艺进一步获得了大尺寸空穴型铜铁矿透明导电薄膜。该薄膜表现出主轴自组装织构的生长特征,有利于其内载流子的传输,提高空穴的迁移率。另外,由于三价铑离子的离子半径可实现空穴型载流子重掺杂,使得镁掺杂铜铁矿结构材料具有非常高的室温导电率、较高的近红外波段透过率以及低的室温方块电阻。  这种高性能的空穴型透明导电薄膜的发现,为后续基于透明电子型及空穴型薄膜的高性能全透明异质结构的研发及应用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候选材料。
  • 多个类器官串联共培养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中的意义
    多个类器官串联共培养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中的意义翻译整理:北京佰司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2023-07-04目前用于药物开发的体外实验平台无法模拟人体器官的复杂性,而人类和实验室动物的系统差异巨大,因此现有的方案都不能准确预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德国、葡萄牙和俄罗斯的研究团队通过德国TissUse GmbH公司的微流控多器官串联芯片培养(MOC)平台,测试毒物对多器官的作用,揭示了基于微流控的多器官串联共培养能够更好的模拟人体的生理学环境。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由于氧气和营养供应有限,类器官培养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去分化。然而微流控系统中通过持续灌注培养基,更好地控制环境条件,如清除分泌物和刺激因子,并且培养基以可控流速通过,以模拟血流产生的生物剪切应力,因此类器官培养物可以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在此,我们以神经球和肝脏在芯片上的串联共培养为例(参考文献:A multi-organ chip co-culture of neurospheres and liver equivalents for long-term substance testing,2015,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来说明一下。利用德国TissUse GmbH公司的微流控多器官串联芯片培养(MOC)平台,通过双器官串联芯片(2-OC)能够串联共培养人的神经球(NT2细胞系)和肝脏类器官(肝HepaRG细胞和肝HHSteC细胞)。在持续两周的实验中,反复加入神经毒剂2,5-己二酮,引起神经球和肝脏的细胞凋亡。跟单器官培养相比,串联共培养对毒剂更敏感。因此,多器官串联共培养在临床研究中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测这是因为一个类器官的凋亡信号导致了第二个类器官对药物反应的增强,这一推测得到了实验结果的支持,即串联共培养的敏感性增加主要发生在较低浓度药物中。在体内,每个器官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同时通过血液中的细胞和因子,与其他器官保持相互通讯。保持体外培养物的表型的同时,如何维持组织和器官间的通信一直是该领域的一个挑战。所以,将几种类器官串联在一个共同的培养基的循环中,通过分泌的因子进行通讯和交流。模拟多器官之间的交流,可以研究每个器官代谢的产物对其他器官产生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对于多器官的系统性效应。Anja Patricia Ramme 等科学家通过TissUse GmbH公司的MOC平台,结合微生理系统循环中人体器官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四器官串联芯片(4-OC),将小肠、肝脏、神经球和肾脏等器官串联起来培养,四种类器官均由来自同一健康供体的诱导多能干细胞预分化,在不含组织特异性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共培养14天。类器官串联共培养平台为研究器官-器官相互作用、系统稳态和药代动力学、疾病诱导和药物作用提供了一个更快、更准确、更经济、更具有临床相关性的方案。另外,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也开发了一种多器官串联芯片,建立了串联共培养心脏、肝脏、骨骼、皮肤的技术,发表于2022年的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中通过血液循环串联培养4个类器官,保持了各个类器官的表型,还研究了常见的抗癌药阿霉素对串联芯片中的类器官以及血管的影响。结果显示药物对串联共培养类器官的影响与临床研究结果非常相似,证明了多器官串联共培养能够成功的模拟人体中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 “最值得注意的是,多器官串联芯片能够准确的预测出阿霉素的心脏毒性和心肌病,这意味着,临床医生可以减少阿霉素的治疗剂量,甚至让患者停止该治疗方案。“ ----- Gordana Vunjak-Novakovic,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lumbia University
  • 秒级识别纳克级致命毒品:管窥理学新品拉曼比色一体机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年年末,理学发布了新品手持式拉曼比色一体机CQL +1064nm。近日该仪器通过中国区的独家总代理北京裕德成科贸有限公司,正式面向中国市场大范围销售。值得一提的是,该仪器也参加了第十五届“科学仪器优秀新品”评选活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作为一款理学重磅推出的新产品,CQL +1064nm手持式拉曼比色一体机可用于检测爆炸物、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工业物质、毒品易制毒等,在公安刑侦、技侦、禁毒,以及安全生产、消防救援应急管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芬太尼的现场快速检测是该仪器的典型应用之一。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针砭芬太尼快检风险的理学新品药方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现如今芬太尼本身或作为海洛因、可卡因和甲基苯丙胺的稀释剂,在非法毒品交易中越来越流行。由于芬太尼有多种形式,如粉末、片剂、液体,且纯芬太尼的致死剂量约为一般成年人2mg,因此吞食或吸入可能有致命风险。面临这一风险的不仅是瘾君子,还有边境检查站、收发室和街道上的相关工作人员。正是由于接触芬太尼等毒品有高致命风险,因此必须采用适合现场使用的快速分析检测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对芬太尼的潜在使用提供即时测试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年来,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在相关毒品的现场检测中应用越来越普遍,该技术虽然可以提供一种穿透包装进行扫描检测的手段,降低了接触危险化学物质中的风险。但常规技术还是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样品的荧光干扰,使拉曼光谱仪在测试部分样品时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二、拉曼光谱仪无法解决痕量样品的检测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理学推出的CQL +1064nm手持式拉曼比色一体机则具备分析大量和微量物质的能力,可穿透有色包装进行监测,即使是混合物,也能快速获得分析结果,成功地解决了现有的技术难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1064nm拉曼技术——有效避免荧光干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064nm激光的采用,让理学新品手持式拉曼比色一体机能够有效避免荧光干扰,可透过包装测试或检测有色物质,测试结果清晰明了,适合现场使用,可用于复杂样品类型的芬太尼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7947ba79-664d-4850-9194-29f0e5ae91b4.jpg" title=" 秒级识别纳克级致命毒品:管窥理学新品拉曼比色一体机.jpg" alt=" 秒级识别纳克级致命毒品:管窥理学新品拉曼比色一体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402988.htm"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手持拉曼比色一体机CQL+ /strong strong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集成自动比色法——轻松识别痕量物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CQL +1064nm手持式拉曼比色一体机还集成了自动比色法,可用于痕量物质分析,检测残留物或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得到可靠检测结果。另外仪器能够在现场快速检测、自动解释结果、生成检测报告。设备配套的检测卡,便于携带,操作简单,无需配制化学药品和试剂,现场快速获得结果,检出限可达纳克级;软件自动识别,并生成检测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969206bc-ec7d-461d-9be3-cb55d7c5a775.jpg" title=" 秒级识别纳克级致命毒品:管窥理学新品拉曼比色一体机2.jpg" alt=" 秒级识别纳克级致命毒品:管窥理学新品拉曼比色一体机2.jpg"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C402988.htm" target=" _self" style="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手持拉曼比色一体机CQL+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总之,通常情况下,大量的毒品会通过边境,少量甚至微量的毒品会流向街头。目前为止,很难有一个分析工具能够同时满足大量和微量的物质分析需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CQL +1064nm手持式拉曼比色一体机则可以在数秒内提供包括毒品、易制毒和爆炸物的大量和痕量物质分析,是一款完全适用于现场的手持式拉曼设备。当透过包装或有色容器扫描样品时,CQL1064nm手持式拉曼分析仪又可以有效避免荧光效应,并能通过比色法快速检测功能,检测残留物或肉眼不可见的物质,得到可靠检测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作者:杨文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职位:北京裕德成科贸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 /strong /p
  • 中国科学院新增35名院士和6名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4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该院2009年院士增选经过推荐、公示、通信评审、会议评审等环节,共从296名有效候选人最终选举产生35名新院士。经院士推荐、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中科院今年同步选举产生6名外籍院士。至此,中科院院士总人数为714名,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6名。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新闻发布会现场   这次新当选的35名院士分属中科院各个学部,其中,数学物理学部6名,化学部8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名,地学部5名,信息技术科学部4名,技术科学部7名。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当选化学部院士,成为中科院今年增选产生的唯一一位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科学家。   据介绍,中科院这次新当选的35名院士中,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42岁,平均年龄为54.1岁,其中60岁以下的27名,占77%。35名新当选的院士中有5名女科学家。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35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数学物理学部(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孙昌璞 46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数学 四川大学 3 罗 俊 52 引力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4 郑晓静 (女) 51 力学 兰州大学 5 席南华 46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6 崔向群 (女) 57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化学部(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万立骏 51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 包信和 49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3 江 雷 44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 江桂斌 51 分析化学、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 陈小明 47 无机化学 中山大学 6 周其林 52 有机化学 南开大学 7 唐本忠 52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香港科技大学 8 涂永强 50 有机化学 兰州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庄文颖 (女) 60 真菌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 尚永丰 4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北京大学 3 林鸿宣 48 作物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 侯凡凡 (女) 58 内科学(肾脏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 5 隋森芳 64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地学部(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周卫健 (女) 56 宇宙成因核素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 郑永飞 49 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3 莫宣学 70 岩石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陶 澍 58 环境地理 北京大学 5 翟明国 61 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信息技术科学部(4人)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刘国治 48 高功率微波 中国核试验基地 2 许宁生 51 真空微纳光电子学 中山大学 3 怀进鹏 46 计算机软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陈定昌 72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 技术科学部(7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于起峰 51 实验力学、精密光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 王 曦 42 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3 王光谦 47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清华大学 4 王自强 70 固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5 王锡凡 73 电力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6 申长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 郑州大学 7 刘竹生 69 火箭总体设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2009年中国科学院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共6人,按学科领域排序) 序号 姓 名 年龄 国 籍 专 业 工作单位 1 菲立普 希阿雷 Philippe G. Ciarlet 71 法国 应用数学 香港城市大学 2 哈迈德 泽维尔 Ahmed H. Zewail 63 美国 化学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3 徐立之 Lap-Chee Tsui 59 加拿大 高等教育及 基因研究 香港大学 4 郎尼 汤姆森 Lonnie Thompson 61 美国 地学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5 马佐平 Tso-Ping Ma 64 美国 微纳电子 科学 美国耶鲁大学 6 王中林 Zhong Lin Wang 48 美国 材料科学和 纳米技术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 西安交大发明无损调控微纳尺度含缺陷晶体力学性能的新方法
    p   早在2008年,单智伟教授与合作者们就在《自然材料》报道了微纳尺度单晶镍中的“力致退火”现象,即通过对微纳尺度的单晶体施加载荷并使其发生塑性变形, 晶体内部的缺陷密度将大大降低甚至为零,同时材料的强度得到明显提升。由于该发现迥异于人们基于已有知识的判断,即塑性变形通常使晶体内部位错密度升高,因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随后该现象在多种面心立方晶体中得到了验证。但是,基于模拟计算和一些实验观测,人们普遍认为体心立方金属不会有力致退火现象,原因是体心立方金属的螺位错具有不共面的特性,通常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于面心立方金属的变形行为。经过对已有工作的仔细梳理和分析,单智伟教授等认为在合适的尺寸范围内,体心立方金属中也应该存在类似的力致退火现象。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研究团队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证实了上述推测,从而推翻了此前人们对于该问题的认知(黄玲等,《自然通讯》,2011)。 /p p   尽管力致退火现象的普适性得到了证实,但是其应用前景却得到了质疑,原因是力致退火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显著的塑性变形,从而使样品几何发生明显的改变。能否在不改变样品几何的条件下将其内部的缺陷去除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如果要把一根半埋于土壤中的柱状物直接拔出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先将其进行多次小幅晃动,则最终可能较轻松地将其拔出地面。受此启发,可以推断,如果对含缺陷的晶体施加一循环载荷,控制好力的幅值,使其足够大,能使缺陷动起来并在镜像力的帮助下逐渐从材料表面湮灭和逃逸,但同时又足够小,不在晶体内产生新的位错,就有可能在不改变样品几何的条件下,使得材料中的缺陷密度大幅降低,甚至到零,也就是实现“力致修复”。如果上述想法得到实现,其在纳米压印等领域就可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p p   基于上述想法,借助于定量的原位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zc/1139.html" target=" _self"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透射电镜 /span /a 纳米力学测试装置,选取亚微米单晶铝为研究对象,研究团队的王章洁博士对其进行了低应变幅的循环加载,发现在几乎不改变材料外观几何的情况下,微纳尺度单晶铝内的缺陷逐渐被驱逐出样品,导致缺陷密度大幅度下降,进而使得材料的强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发现,可以通过控制应变幅和循环周次等来调控材料内的缺陷密度,进而调控材料的屈服强度。另外,课题组还发现可以通过检查力和位移曲线是否有滞后环以及环的大小来诊断被测材料中是否有可动缺陷以及其数量的多少。这些发现不仅对于理解小尺度材料内的缺陷在循环载荷下的演变规律具有显著的科学意义,并且对于调控对缺陷敏感的功能材料的性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应用前景。 /p p   值得注意的是,当块体材料经受循环加载时,通常会引起材料内部缺陷的增殖与聚集,并进而引起裂纹萌生,并在承载应力远小于宏观屈服应力的情况下发生断裂,也就是所谓的疲劳断裂,它也是很多工程构件失效的主要形式。对微纳尺度材料进行循环加载可导致“力致修复”与块体材料中循环加载所导致的疲劳破坏的效应完全相反。这一事实再次表明,作为连接连续介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桥梁,微纳尺度材料的结构与行为的内在机理和规律不能通过外推已有的宏观材料的机理和规律来得到,而是具有其独特性,必须通过创新实验方法和思路来加以揭示和解释。 /p p   近日,西安交大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简称“微纳中心”, http://nano.xjtu.edu.cn)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线发表(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5/10/14/1518200112)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即在不改变样品外观几何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小应变循环加载的方式来诊断和调控微纳尺度单晶材料中的缺陷,进而达到调控其力学性能的目的。 该论文的作者包括微纳中心的新讲师王章洁博士、李巨教授、马恩教授、孙军教授和单智伟教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生李庆杰,清华大学的崔一南博士、柳占立副教授和庄茁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道明博士,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Subra Suresh 教授。马恩教授和李巨教授同时分别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全职教授,并分别担任微纳中心的海外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该研究工作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及111项目的资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d5aa1b18-2d88-40a5-a6c7-669b88c9ce82.jpg" title=" 图1.png" width=" 600" height=" 408" border=" 0" hspace=" 0" vspace=" 0"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08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1/noimg/71dd12f6-2be0-449f-b8db-404d6b6bbdd3.jpg" title=" 图2.png" / /p
  • 两名科学家分享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4日电(记者和苗 付一鸣)瑞典卡罗琳医学院4日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戴维朱利叶斯和阿德姆帕塔普蒂安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与触觉“感受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