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李相贤

仪器信息网李相贤专题为您整合李相贤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李相贤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李相贤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李相贤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李相贤话题讨论。

李相贤相关的论坛

  • 【转帖】检出限、测定限与检测限

    在这次“论坛线上活动第四期:带您了解检出限”开展活动之际,现转载一篇文章,供各位同行参巧检出限、测定限与检测限检出限(detection limit,limit of detection)、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limit of determination)与检测限(detectability)是分析化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文献多有论述[1~6]。但目前国内出版物中对三者的定义、使用仍存在一些混乱现象,有时甚至将三者混为一谈,使深入讨论或比较数据产生困难。一、 检出限与测定限查“detection limit”或“limit of detection”对应的中文,有“检测极限[7~13]”,“测定范围[14]”,“检测限[15~17]”,“检出(下)限[15]”,“检测下限[15]”,“检出极限[18]”等多种译法;查“determination limit”或“limit of determination”对应的中文,有“定量下限[10]”,“定量界限[10]”,“定量测定下限[19]”,“测定下限[20]”等译法。实际上,文献[20~25]曾对检出限与测定限的名称、定义展开过讨论。1991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26]规定了检出限(detection limit,编号03.0090)与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编号03.0091),并得到认可[12,13,27~29]。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97年通过,1998年发表的《分析术语纲要》(IUPAC Compendium of Analytical Nomenclature)[30]中规定:“检出限以浓度(或质量)表示,是指由特定的分析步骤能够合理地检测出的最小分析信号xL求得的最低浓度cL(或质量qL)”。表达式为:(1)式中 为空白平均值,空白指与待测样品组成完全一致但不含待测组分的样品; 为空白标准偏差。IUPAC规定 与 应通过实验以足够多的测定次数求出,譬如说20次。S(灵敏度sensitivity)为分析校准曲线在低浓度范围内的斜率。k为根据所需的置信度选定的常数,IUPAC建议取k=3作为检出限计算标准,对于严格的单侧高斯分布k=3对应的置信度为99.6%。由于 与 均基于有限次的测定,因此实际上3sb通常对应的置信度约为90%。IUPAC规定[30]离子选择电极的检出限(8.3.2.1)可从校正曲线上求得,即曲线两段直线部分切线的交点所对应的被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IUPAC建议[30]以信噪比2:1来确定质谱仪器的检出限(12.4.1);IUPAC规定[30]检出限还可称之为最小可测浓度或量(minimum detectable concentration or amount,2.4),最小可测值(minimum detectable value,18.4.3.7)等。测定限[23,28,29,31,32]是定量分析方法实际可能测定的某组分的下限。与检出限不同,测定限不仅受到测定噪声限制,而且还受到空白背景绝对水平的限制,只有当分析信号比噪声和空白背景大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可靠地分辨与检测出来。噪声和空白背景越高,实际能测定的浓度就越高,说明高的噪声和空白背景值会使测定限变坏。检出限是指产生一个能可靠地被检出的分析信号所需要的某元素的最小浓度或含量,而测定限则是指定量分析实际可以达到的极限。因为当元素在试样中的含量相当于方法的检出限时,虽然能可靠地检测其分析信号,证明该元素在试样中确实存在,但定量测定的误差可能非常大,测量的结果仅具有定性分析的价值。测定限在数值上总应高于检出限。但在IUPAC1997年通过的《分析术语纲要》 [30]中,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limit of determination)改称为定量限(quantification limit, 18.4.3.7)或最小定量值(minimum quantifiable value,18.4.3.7)。二、 检测限虽然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26]中并未规定“检测限(detectability)”一词,但实际上该词也在广泛的应用[11~13,15,16,29,33~35]。1997年通过的《分析术语纲要》 [30]没有单独定义“detectability”,但有“minimum detectability”(9.2.4.4),其定义为流动相中样品组分在检测器上产生两倍基线噪声信号时相当的浓度或质量流量,即(2)式中D为最小检测限;N为噪声;S为灵敏度。此定义与文献[16,33~35]中“检测限”、文献[29]中“检测器检测限”的定义几乎完全相同,可视作同一概念。而比较式(1)、式(2)可知,式(1)中k=2时即得到式(2),可见,IUPAC规定的“minimum detectability”实际上是“检出限”的另外一种提法。三、 讨论检出限一般有仪器检出限、分析方法检出限之分。仪器检出限是指分析仪器能检出与噪音相区别的小信号的能力,而方法检出限不但与仪器噪音有关,而且还决定于方法全部流程的各个环节,如取样,分离富集,测定条件优化等[39],即分析者、环境、样品性质等对检出限也均有影响[20],实际工作中应说明获得检出限的具体条件。检出限过去也称为检出极限,检测限,测定极限,波动浓度极限等,建议统一称检出限,以其简短且较直观[21]。文献[9~13,36]中检测极限、文献[16,17,33~35,37,38]中检测限、文献[29]中检测器检测限实际上都是检出限。为避免引起混淆或歧义,笔者建议,应遵照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的规定,逐步用检出限代替检测极限、检测限、检测器检测限等称谓,作为过渡,确有必要使用检测极限等称谓时应列出其计算方法。按IUPAC1997年通过的规定,“测定限”改称为“定量限”或“最小定量值”,笔者建议今后应推广使用“定量限”一词,以便与国际结轨。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很多国际组织(机构),如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IFCC);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生物学标准化专家委员会(expert committee on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等等,根据各自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对检出限、测定限(定量限)、检测限的定义与IUPAC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阅读文献时应注意其区别。

  • 【分享】检出限、测定限与检测限

    [size=5][b]检出限、测定限与检测限[/b][/size]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limit of detection)、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limit of determination)与检测限(detectability)是分析化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文献多有论述。但目前国内出版物中对三者的定义、使用仍存在一些混乱现象,有时甚至将三者混为一谈,使深入讨论或比较数据产生困难。[size=5][b]一、 检出限与测定限[/b][/size][size=4][b]翻译[/b][/size]  查“detection limit”或“limit of detection”对应的中文,有“检测极限”,“测定范围”,“检测限”,“检出(下)限”,“检测下限”,“检出极限”等多种译法;查 “determination limit”或“limit of determination”对应的中文,有“定量下限”,“定量界限”,“定量测定下限”,“测定下限”等译法。[size=4][b]标准[/b][/size]  实际上,文献曾对检出限与测定限的名称、定义展开过讨论。   1991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规定了检出限(detection limit,编号03.0090)与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编号03.0091),并得到认可。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97年通过,1998年发表的《分析术语纲要》(IUPAC Compendium of Analytical Nomenclature)中规定:“检出限以浓度(或质量)表示,是指由特定的分析步骤能够合理地检测出的最小分析信号xL求得的最低浓度cL(或质量 qL)”。[size=4][b]表达式[/b][/size]  (1)式中为空白平均值,空白指与待测样品组成完全一致但不含待测组分的样品; 为空白标准偏差。IUPAC规定 与应通过实验以足够多的测定次数求出,譬如说20次。S(灵敏度sensitivity)为分析校准曲线在低浓度范围内的斜率。k为根据所需的置信度选定的常数,IUPAC建议取k=3作为检出限计算标准,对于严格的单侧高斯分布k=3对应的置信度为99.6%。由于 与均基于有限次的测定,因此实际上3sb通常对应的置信度约为90%。   IUPAC规离子选择电极的检出限(8.3.2.1)可从校正曲线上求得,即曲线两段直线部分切线的交点所对应的被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IUPAC建议以信噪比2:1来确定质谱仪器的检出限(12.4.1);IUPAC规定检出限还可称之为最小可测浓度或量(minimum detectable concentration or amount,2.4),最小可测值(minimum detectable value,18.4.3.7)等。   测定限是定量分析方法实际可能测定的某组分的下限。与检出限不同,测定限不仅受到测定噪声限制,而且还受到空白背景绝对水平的限制,只有当分析信号比噪声和空白背景大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可靠地分辨与检测出来。噪声和空白背景越高,实际能测定的浓度就越高,说明高的噪声和空白背景值会使测定限变坏。   检出限是指产生一个能可靠地被检出的分析信号所需要的某元素的最小浓度或含量,而测定限则是指定量分析实际可以达到的极限。因为当元素在试样中的含量相当于方法的检出限时,虽然能可靠地检测其分析信号,证明该元素在试样中确实存在,但定量测定的误差可能非常大,测量的结果仅具有定性分析的价值。测定限在数值上总应高于检出限。   但在IUPAC1997年通过的《分析术语纲要》中,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limit of determination)改称为定量限(quantification limit, 18.4.3.7)或最小定量值(minimum quantifiable value,18.4.3.7)。[size=5][b]二、 检测限[/b][/size]  虽然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中并未规定“检测限(detectability)”一词,但实际上该词也在广泛的应用。1997年通过的《分析术语纲要》没有单独定义“detectability”,但有“minimum detectability”(9.2.4.4),其定义为流动相中样品组分在检测器上产生两倍基线噪声信号时相当的浓度或质量流量,即   (2)式中D为最小检测限;N为噪声;S为灵敏度。此定义与文献中“检测限”、文献[29] 中“检测器检测限”的定义几乎完全相同,可视作同一概念。而比较式(1)、式(2)可知,式(1)中k=2时即得到式(2),可见,IUPAC规定的 “minimum detectability”实际上是“检出限”的另外一种提法。[size=5][b]三、 讨论[/b][/size]  检出限一般有仪器检出限、分析方法检出限之分。仪器检出限是指分析仪器能检出与噪音相区别的小信号的能力,而方法检出限不但与仪器噪音有关,而且还决定于方法全部流程的各个环节,如取样,分离富集,测定条件优化等,即分析者、环境、样品性质等对检出限也均有影响,实际工作中应说明获得检出限的具体条件。   检出限过去也称为检出极限,检测限,测定极限,波动浓度极限等,建议统一称检出限,以其简短且较直观。文献中检测极限、文献中检测限、文献中检测器检测限实际上都是检出限。为避免引起混淆或歧义,笔者建议,应遵照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的规定,逐步用检出限代替检测极限、检测限、检测器检测限等称谓,作为过渡,确有必要使用检测极限等称谓时应列出其计算方法。   按IUPAC1997年通过的规定,“测定限”改称为“定量限”或“最小定量值”,笔者建议今后应推广使用“定量限”一词,以便与国际结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很多国际组织(机构),如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IFCC);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生物学标准化专家委员会(expert committee on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等等,根据各自专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对检出限、测定限(定量限)、检测限的定义与IUPAC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阅读文献时应注意其区别。

  • 什么是灵敏线和最后线、分析线?

    灵敏线是指一些激发电位较低跃迁概率和强度较大的谱线。元素谱线的强度随含量的减小而降低,当含量减至很小时,灵敏线最后消失,所以灵敏线又称最后线。光谱定性分析时,只要找出两条以上的灵敏线或最后线来判断元素的存在,所用的灵敏线称为分析线。

  • 酰氯与酰肼反应,液相出现两个目标峰

    4-苯甲酰氯与一种带荧光基团的乙酰肼反应,室温,30min,扣掉空白,出现两个峰,两个峰峰面积在2倍到十倍之间,有好几种酰氯,每个酰氯都出现两个峰。打算混合一起做这几种酰氯,该怎么做呢?

  • 求文献~ 先谢过~

    【序号】1【作者】王宁王书林刘功银【标题】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跨越——新安县县长张生伟谈县域经济发展【期刊】城乡建设2009年第11期【链接】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XJS200911040.htm【序号】2【作者】程月华【标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与伊通满族自治县县长李强谈县域经济发展【期刊】吉林人大工作 1999年第5期【链接】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JLRK199905014.htm

  • 检出限、测定限与检测限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limit of detection)、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limit of determination)与检测限(detectability)是分析化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文献多有论述。但目前国内出版物中对三者的定义、使用仍存在一些混乱现象,有时甚至将三者混为一谈,使深入讨论或比较数据产生困难。一、 检出限与测定限查“detection limit”或“limit of detection”对应的中文,有“检测极限”,“测定范围”,“检测限”,“检出(下)限”,“检测下限”,“检出极限”等多种译法;查“determination limit”或“limit of determination”对应的中文,有“定量下限”,“定量界限”,“定量测定下限”,“测定下限”等译法。实际上,文献曾对检出限与测定限的名称、定义展开过讨论。1991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规定了检出限(detection limit,编号03.0090)与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编号03.0091),并得到认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1997年通过,1998年发表的《分析术语纲要》(IUPAC Compendium of Analytical Nomenclature)中规定:“检出限以浓度(或质量)表示,是指由特定的分析步骤能够合理地检测出的最小分析信号xL求得的最低浓度cL(或质量qL)”。表达式为:(1)式中 为空白平均值,空白指与待测样品组成完全一致但不含待测组分的样品; 为空白标准偏差。IUPAC规定 与 应通过实验以足够多的测定次数求出,譬如说20次。S(灵敏度sensitivity)为分析校准曲线在低浓度范围内的斜率。k为根据所需的置信度选定的常数,IUPAC建议取k=3作为检出限计算标准,对于严格的单侧高斯分布k=3对应的置信度为99.6%。由于 与 均基于有限次的测定,因此实际上3sb通常对应的置信度约为90%。IUPAC规定离子选择电极的检出限(8.3.2.1)可从校正曲线上求得,即曲线两段直线部分切线的交点所对应的被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IUPAC建议以信噪比2:1来确定质谱仪器的检出限(12.4.1);[font=Aria

  • 专业服务险和设备保险

    1专业服务险第三方检测,有单位采购了专业服务险,就是出了质量事故,涉及赔款时可以找保险公司理赔比较新鲜,哪位了解比较详细?介绍下?这都可以买保险2 设备保险一般的公司会和卖仪器的公司签保修合同,但也有第三方买保险公司的设备保险(在使用中的旧设备,不是新买设备的运输保险之类),不知道哪位买过设备保险?

  • 【讨论】请谈谈原子线与离子线

    各位有没有对原子线和离子线的特性做过研究??最近发现原子线和离子线受外界影响方面是不同的.有的试剂的加入使得离子线灵敏度下降,而原子线灵敏度提高了.这种现象如何解释??

  • 如何理解“检出限”“测定限”“检测限”?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limit of detection)、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limit of determination)与检测限(detectability)是分析化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目前国内出版物中对三者的定义、使用仍存在一些混乱现象,有时甚至将三者混为一谈。检出限与测定限:“detection limit”或“limit of detection”对应的中文,有“检测极限”,“测定范围”,“检测限”,“检出(下)限”,“检测下限”,“检出极限”等多种译法;查“determination limit”或“limit of determination”对应的中文,有“定量下限”,“定量界限”,“定量测定下限”,“测定下限”等。1991年8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规定了检出限(detection limit,编号03.0090)与测定限(determination limit,编号03.0091),并得到认可。测定限——是定量分析方法实际可能测定的某组分的下限。与检出限不同,测定限不仅受到测定噪声限制,而且还受到空白背景绝对水平的限制,只有当分析信号比噪声和空白背景大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可靠地分辨与检测出来。噪声和空白背景越高,实际能测定的浓度就越高,说明高的噪声和空白背景值会使测定限变坏。检出限——是指产生一个能可靠地被检出的分析信号所需要的某元素的最小浓度或含量,而测定限则是指定量分析实际可以达到的极限。因为当元素在试样中的含量相当于方法的检出限时,虽然能可靠地检测其分析信号,证明该元素在试样中确实存在,但定量测定的误差可能非常大,测量的结果仅具有定性分析的价值。测定限在数值上总应高于检出限。 检测限: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化学名词》中并未规定“检测限(detectability)”一词,但实际上该词也在广泛的应用。1997年通过的《分析术语纲要》没有单独定义“detectability”,但有“minimum detectability”,其定义为流动相中样品组分在检测器上产生两倍基线噪声信号时相当的浓度或质量流量。文献中“检测器检测限”的定义几乎完全相同,可视作同一概念。IUPAC规定的“minimum detectability”实际上是“检出限”的另外一种提法。

  • 谱线重叠后的分析线选择讨论

    分析线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 尽量选择没有干扰或干扰小的谱线,对于干扰的大小可以通过分析线和干扰线的自身发射强度及在样品中的相对含量来判断; 2. 选择灵敏度高的即自身发身强度大的谱线; 3. 自吸收效应小的谱线,特别是在分析元素含量比较高时更是如此。如果被测元素的含量很高,这时可以选择次灵敏线。如果被测元素是样品中的大量或主量元素,甚至都可以考虑选用非灵敏线; 4. 选择背景小的谱线; 5. 选择对称性和峰形好的谱线。  对于分析线选择的是否合适,最后主要还是要看分析结果的好坏,如果分析结果准确,无疑分析线选择得就没问题,否则的话就要视具体情况来分析一下了,因为还涉及到样品的前处理和水及试剂空白,还涉及到标准样品和分析样品的基体匹配问题,还涉及到样品溶液中被测元素的含量是否在ICP发射光谱法的检测范围之内的问题等等。  其实,谱线重叠干扰并非只存在于原子发射光谱法中,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中也都存在,只不过是因为原子吸收得到的谱线,大多都是一些以基态为低能级的共振线,所以谱线要比发射法少很多,而原子荧光是用元素的某一特征谱线进行激发,激发态比较单一,所以它的谱线就更为简单,因此这也是原子吸收仪器和原子荧光仪器光学系统中对分光部分要求比较低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两种方法在进行分析时也是要考虑谱线重叠的干扰问题的。

  • 【转帖】磁场冷却效应的发现者——李庆贤

    【转帖】磁场冷却效应的发现者——李庆贤

    磁场冷却效应的发现者——李庆贤[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7/200707081315_57540_1634962_3.jpg[/img]李庆贤,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曾开展对磁铁矿晶体在低温下磁性的研究,首先从实验上观测到感生磁各向异性在相变点的磁场冷却效应。在建设东吴大学物理系、重建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以及培养物理人才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李庆贤,1902年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幼年聪明好学,在家乡南浔小学学习时,成绩优异。1916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理科。在该大学毕业时,又以一等成绩被这所教会学校接纳为国际斐陶斐(φ.τ.Φ.)荣誉学会会员(每届1—3名),并被留校任教多年。1928年,因获得美国洛克菲勒(Rockefel1er)基金会奖学金而进入美国伊利诺伊(Illinois)大学攻读学位。在J.孔兹(Kunz)教授指导下,李庆贤研究低温下磁铁矿晶体的磁性并在193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低温下磁铁矿晶体磁性研究的新发现   低温下磁铁矿晶体磁性的研究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创造性工作。在李庆贤之前,1929年D.外斯(Weiss)观测到四氧化三铁(Fe3O4)在-155℃时饱和磁化强度突然降低,他将此现象解释为大的磁晶各向异性引起的结果。同年,R.W.米勒(Miller)又观察到四氧化三铁的比热在-155℃以下发生急剧增大的现象。为了探讨这些现象的原因,李庆贤做了大量的精细实验。他将天然四氧化三铁单晶体研磨成(100)、(110)和(111)三种取向的圆片样品,将它们置于180—800高斯的外磁场中,他利用悬丝扭转测定法,测量了这些样品在垂直于和平行于外磁场的分量情况下,磁化强度随晶体偏转角的变化,测量是在-150℃—-170℃间进行的。他还测量了样品在室温和液态空气温度下的X射线衍射谱。从大量实验结果的仔细分析中,他作出了这样的结论:磁铁矿晶体的磁性在-155℃以上时都与室温结果相同,衍射斑点的分布也不发生改变,而在-160℃时却发生了变化。这是在他之前未被人发现,而且此前的有关磁性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李庆贤在其博士论文中断言:“至少从磁性的观点而言,磁铁矿石的磁对称性必定发生了变化。”   李庆贤的发现,立即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注意。人们纷纷选取-160℃的温度点对磁铁矿进行其他方面的实验。在李庆贤宣布发现之后的第二年,即1932年,日本物理学家观测到四氧化三铁的电阻率的不连续变化;在其后20年又观测到它在-160℃附近有相当大的晶格形变。1947年,E.J.W.维韦(Verwey)等人提出:这些变化是由于磁铁矿中二价与三价铁离子在其所占据的八面晶位上呈有序排列引起的。1958年,维韦的观点由中子衍射从微观结构上得到证实。因此,后来将这一转变称为维韦相变或电子有序化相变。由此可见,在这一系列关于磁铁矿低温磁性的物性异常变化的研究中,李庆贤首先提出了磁对称性改变的新见解,也是首先从实验上观测到感生磁各向异性在相变点的磁场冷却效应。李庆贤的研究是在30年代初作出的,但在其后30余年仍然受到国际磁学界的重视。在60—70年代的许多磁学专著或磁学物理学著作中,都将李庆贤的发现作为一项重大成就加以叙述。日本物理学家近角聪信称李庆贤是“首先观察到磁冷却效应”的人;前苏联学者C.B.冯索夫斯基(Boнсовский)也在其著作中多处引用李庆贤的实验研究。

  • 检出限报告限如何使用

    最近碰到一个问题想不明白,向各位大侠请教CNAS CL10 5.4.5b) 实验室应能解释和说明检出限和报告限的获得。报告限应设定在一定置信度下可获得定量结果的水平。CNAS CL10 5.10a) 当检出结果低于检出限,应在检测报告中提供检出限的数值。报告上如何使用检出限和报告限?

  • 【求助】(ok)求助“铜线”生产文献

    1.电工用铜线的性能和提高铜线质量的对策 ,《电线电缆》 2008年3期 2.Conform连续挤压原理与铜线挤压加工的影响因素 ,《工具技术》 2005年3期 3.铜合金线材的应用及其生产工艺 ,《上海有色金属》 2006年3期 4.电工圆铜线抗拉强度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研究 ,《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08年1期 5.无氧铜线在大中型汽轮发电机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 《上海大中型电机》 2006年3期 6.进口生产线的国产化研制与改造 ,[期刊论文] 介要奇 , 王立华 -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8年2期 7.铜线杆质量影响因素浅谈 ,[期刊论文] 和晓燕 , HE Xiao-yan - 《云南冶金》 2005年4期 8.对提高铜线坯质量的探讨 ,[期刊论文] 禹建敏 , Yu Jianmin - 《铜业工程》 2005年1期 9. 高速铜线拉丝机放线机构的设计 ,[期刊论文] 魏军 -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6年9期 10.对连铸连轧法生产铜线杆的认识和设想 ,[期刊论文] 禹建敏 - 《铜业工程》 2004年2期

  • 离子线原子线

    我们已经知道等离子体发射高温下,原子被电离进而离子化,但只是部分电离,那么我们选用离子线测的浓度是待测元素的浓度吗?或者说被电离的离子由激发态到基态释放光电能,所发射的光谱能是待测物浓度相对应的强度吗?还是说只是忽略了一些原子激发,默认为选用离子线的时候认为样品都是离子状态来测得待测元素含量?大神就帮助

  • 8860曲线二次线三次线系数过大是否有问题

    新买四台8860光谱仪, 发现FELAST曲线N元素三次线系数485,另一台光谱三次线系数只有10,那个系数更好一点,三次线系数达到485是否对使用有影响。别的元素只有二次线,系数有的也偏高。对8860光谱相当不满意,一堆问题,工程师态度还特别差

  • 【讨论】X射线的发现

    X射线的发现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C.RÖ ntgen)在研究阴极射线管中气体放电现象时,用一只嵌有两个金属电极(一个叫做阳极,一个叫做阴极)的密封玻璃管,在电极两端加上几万伏的高压电,用抽气机从玻璃管内抽出空气。为了遮住高压放电时的光线(一种弧光)外泄,在玻璃管外面套上一层黑色纸板。他在暗室中进行这项实验时,偶然发现距离玻璃管两米远的地方,[color=#d40a00]一块用铂氰化钡溶液浸洗过的纸板发出明亮的荧光[/color]。再进一步试验,用纸板、木板、衣服及厚约两千页的书,都遮挡不住这种荧光。更令人惊奇的是,[color=#d40a00]当用手去拿这块发荧光的纸板时,竞在纸板上看到了手骨的影像[/color]。 当时伦琴认定:这是一种人眼看不见、但能穿透物体的射线。[b]因无法解释它的原理,不明它的性质,故借用了数学中代表未知数的“X”作为代号,称为“X”射线(或称X射线或简称X线)。[/b]这就是X射线的发现与名称的由来。此名一直延用至今。后人为纪念伦琴的这一伟大发现,又把它命名为伦琴射线。 X射线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自然科学和医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此1901年伦琴荣获物理学第一个诺贝尔奖金。 科学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经伦琴及各国科学家的反复实践和研究,逐渐揭示了X射线的本质,证实它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它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更短(约在0.001~100nm,医学上应用的X射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它的光子能量比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大几万至几十万倍。因此,X射线除具有可见光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其中有几点想和大家交流讨论,还望版友们指点迷津:1、明亮的荧光,荧光既然有颜色,那这荧光是什么颜色呢?2、医院用的CT扫描仪发射的就是X射线(原理是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那这X射线照在身体上是安全的?

  • 【转帖】美研究人员发现两项乳腺癌风险因素

    美国梅奥诊所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拥有致密型乳腺和乳腺小叶未退化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提高。梅奥诊所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JNCI)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对2666名年龄在18至85岁患有良性乳腺病的妇女进行了超过13年的追踪调查,其间共有172名妇女患上乳腺癌。结果发现,致密型乳腺和乳腺小叶未退化是诱发乳腺癌的两项独立风险因素。与拥有非致密型乳腺以及乳腺小叶完全退化的妇女相比,同时具有致密型乳腺和乳腺小叶未退化两项风险因素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几率显著提高。据介绍,致密型乳腺是指乳房拥有较多的胸腺组织和导管,而脂肪含量较少,这意味着癌细胞将有更多发展和隐藏区域;乳腺小叶退化是乳腺上皮细胞的正常生理萎缩,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快。梅奥诊所研究人员在此前一项研究中发现,乳腺癌变通常发生在乳腺小叶,如果乳腺小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退化,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将会降低。

  • 包絡线?中心线?

    何謂"扫描图譜包络线"如图紅圈所圈都称之為"包络线"?。如果是,"中心线"又怎麼找?[img=,690,92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292232153578_9639_3467072_3.png[/img][img=,690,92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292232464716_4839_3467072_3.png[/img]

  • 文献搞不定?4位学术牛人教你如何读文献、用文献

    学术牛人1:用自己的话概括和梳理文献及时回顾  心得和经验:我现在每天还保持读至少2-3篇的文献的习惯。读文献有不同的读法,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一、回顾重要内容  每次读完文献(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二、扩充知识面的读法  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读好的review也行,但这样人容易懒惰。  三、为了写文章的读法  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的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就不容易忘记。学术牛人2:根据文献重要程度编号 精读综述和摘要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及Title与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读论文的目的并不是学英语,而是获取信息,查了字典以后思维会非常混乱,往往读完全文不知所谓。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将生字标记,待通读全文后再查找其意思。  3、归纳总结:较长的文章,容易遗忘。好在虽然论文的句子都长,但每段的句数并不多,可以每一段用一个词组标一个标题。  四、提高阅读的效率  1、集中时间看文献: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2、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3、阅读顺序: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顺序。一般先看abstract,introduction,然后看discussion,最后看result和method(结合图表)。  五、文献的整理  1、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 pdf, 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文件名不能有特殊符号)  2、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如:PD, LTP, PKC, NO。  3、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4、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002,003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而且重要文献要注意追踪。运气好,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线索;运气不好,发现别人抢先了。据此修正你的实验。  六、英文文章写作(阅读文献的副产品)  1、平时阅读文献,注意总结常用句型和常用短语(注意,文献作者必须是以英文为母语者,文献内容要与你的专业有关)。  2、找3-5篇技术路线和统计方法与你的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学术牛人3:如何提高英文的科研写作能力  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了3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11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中惴惴,不知Jeremy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我仔细一看,天啊!一共7页,4个多小时,Jeremy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方法(Method)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让我郁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  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的风格。2006年10月,在我们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scoop”(取消)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出一篇文章。第一次是10月15日,傍晚8点左右开始写,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10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式的论文,包括摘要(abstract),引言(introduction),结论(results),讨论(discussion),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月份《自然》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11月10日发表)。另一次是10月18日,傍晚6点开始写,通宵工作,第二天早晨8点完成,上午9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12月15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图表(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  从1994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如下经验。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阅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  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于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表(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小标题)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学术牛人4 :外语基础薄弱如何读外国文献?  心得和经验:本人英语基础不好,没过六级,所以在硕士的时候基本上看的外文文献很少,现在想想很后悔,2年的时间少学了很多东西。上了博士,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也高一些了,开始打算硬着头皮咬着牙很不情愿的也要多看些外文文献,一开始看比较慢,有些很难理解,到现在大约仔细阅读了100篇外文文献,泛读了100篇外文文章,受益匪浅,现在基本不怎么看中文的了,现在自己写外文的也很顺手了。谈几点自己的体会,我是材料专业的。  1、先找5篇跟自己论文最相关的外文文章看。花一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的看,反复看,要求全部读懂,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一个月以后你已经上路了。  2、如何读标题:不要忽视一篇论文的标题,看完标题以后想想要是让你写你怎么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标题,根据标题推测一下作者论文可能是什么内容。有时候一句比较长的标题让你写,你可能还不会表达,下次你写的时候就可以借鉴了。  3、如何读摘要:快速浏览一遍,这里主要介绍这篇文章做了些什么。也许初看起来不好理解,看不懂,这时候不要气馁,不管它往下看,等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你都明白了。因为摘要写的很简洁,省略了很多前提和条件,在你第一眼看到摘要而不明白作者意图的时候看不懂是正常的。  4、如何读引言(前言):当你了解了你的研究领域的一些情况,看引言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都是介绍性的东

  • 马来酰肼和丁酰肼

    马来酰肼和丁酰肼上[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找了最优离子对信息,但是线性都很差,是什么原因呢?用的混标其他物质线性都挺好的,离子对信息也是参考了一些文献做,是离子对找错了吗但是做了全扫,其他碎片响应又很差

  • 第三方专业服务险和设备保险

    1专业服务险第三方检测,有单位采购了专业服务险,就是出了质量事故,涉及赔款时可以找保险公司理赔比较新鲜,哪位了解比较详细?介绍下?这都可以买保险2 设备保险一般的公司会和卖仪器的公司签保修合同,但也有第三方买保险公司的设备保险(在使用中的旧设备,不是新买设备的运输保险之类),不知道哪位买过设备保险?

  • 常用危险品的危险特性!

    根据每种常用危险化学品易发生的危险,综合归纳为以下145项基本危险特性: (1)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与氧化剂混合,能形成爆炸混合物。 (3)与铜、汞、银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与氧化剂及硫、磷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5)与乙炔、氢、甲烷等易燃气体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6)本品蒸气与空气混合,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7)遇强氧化剂会弓愧燃烧爆炸。 (8)与氧化剂发生反应,有燃烧危险。 (9)与氧化剂会发生强烈反应,通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 (10)与氧化剂会发生反应,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 (11)遇明火极易燃烧爆炸。 (12)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 (l3)通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 (14)遇明火、高热能燃烧。 (15)遇高温剧烈分解,会引起爆炸。 (16)遇高热分解。 (17)受热时分解。 (I8)受热、光照会引起燃烧爆炸。 (19)受热、遇酸分解并放出氧气,有燃烧爆炸危险。 (20)受热后瓶内压力增大,有爆炸危险。 (21)暴热、遇冷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22)通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 (23)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引起燃烧爆炸。 (24)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引起燃烧。 (25)受热、遇潮气分解并放出氧,有燃烧爆炸危险。 (26)遇潮气、酸类会分解并放出氧气,助燃。 (27)遇水会分解。 (28)遇水爆溅。 (29)遇酸会引起燃烧。 (30)遇酸发生剧烈反应。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