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李培武

仪器信息网李培武专题为您整合李培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李培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李培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李培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李培武话题讨论。

李培武相关的资讯

  • 李培武:粮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6月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分会主办,北京雄鹰国际展览公司承办的2012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国际论坛暨展览会(CFAS 2012)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特别邀请到了多位食品、农产品监管部门的领导和食品质检领域的著名学者做主题报告。   如下是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李培武研究员报告的精彩内容:   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李培武研究员   报告题目:粮油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报告伊始,李培武研究员介绍说,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有300多种,其中粮油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棒曲霉素、伏马毒素和T2毒素等。并介绍了粮油真菌毒素在农产品中的分布和危害性,同时以粮油毒素为例介绍了食品安全与真菌毒素污染的关系。   李培武研究员说到:“真菌毒素不仅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有制约作用,并且危害公共安全。另外,在粮油安全问题中,真菌毒素含量低、毒性强、危害大、管控难、检测要求高,粮油问题成为了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全球瞩目的热点,人们对检测仪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接着,他介绍说:“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包括确证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其中确证检测技术从传统的UV、FL到HPLC-MS/MS,此技术的重要特点是高的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其中,灵敏度可以达到0.003ppb;但是检测时间较长,且仪器昂贵,需要专业人员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检测;此外还有基质效应等”。   “快速检测技术从ELISA发展到免疫传感/芯片技术,其中免疫亲和快速检测技术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超灵敏高特异单抗研制,一步完成了杂交瘤细胞筛选和细胞单克隆化,提高单克隆抗体研制效率;抗体与微球偶联修饰与免疫亲和柱方面研制出了一系列真菌毒素免疫亲和微柱;研制出了黄曲霉毒素速测仪”。   “在免疫层析与传感快速检测技术方面,近期研制出了数码免疫层析与传感检测仪,该技术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大批量样品的同步快筛,可以在线可视化检测,适合半定量分析”。   最后,李培武研究员说到:“确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多级质谱精确定性定量技术,以及多组分信号解析技术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微型化、数字化、集成化和增敏化”。
  • 李培武院士:智能检测如何拯救全球20亿人的口粮?
    点击图片 免费报名2024年7月2日,“第十三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国际论坛”(简称CFAS2024)在南京白金汉爵大酒店隆重开幕。本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作题为“粮油真菌毒素智能检测展望”的报告。李培武院士长期从事粮油质量安全研究。他在报告中指出真菌毒素是影响粮油质量安全危害最大、最主要风险因子,真菌毒素快检对食品安全及生命健康意义重大,并详细讲解了真菌毒素的多种快速智能检测技术及目前智能化检测的发展趋势。一、真菌毒素污染与粮油食品安全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真菌毒素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能够污染所有种类的食用和饲用农产品,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农产品中真菌毒素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球平均25%的粮油作物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受气候和储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世界上受真菌毒素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国家粮食局不完全统计,每年真菌毒素污染造成的粮油损失累计约3100万吨,超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5个西部省区全年粮食产量的总和。202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食品产量与损失粮油:669百万吨 8-10%损失蔬菜:749百万吨 25%损失水果:287百万吨 20%损失牛奶:34.4百万吨 未知肉类:77.5百万吨 6-8%损失真菌毒素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1960年发现黄曲霉毒素,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自然发生的最危险的食品污染物之一,黄曲霉毒素更被列为I级致癌物,是诱发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主要因素之一,24周内就能够导致肝脏坏死癌变。此外,该毒素还可以引起肾脏和肾上腺的急性病变,也能诱发多种病毒性疾病爆发流行。黄曲霉毒素中以B1(AFB1)毒性最强,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化学致癌物之一。二、 黄曲霉毒素快速智能检测设备对于如何治理黄曲霉毒素污染,李培武院士说到,首先解决的就是通过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应用,实现对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发现,才能进行精准阻控。李培武院士团队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制出系列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构建了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在农产品与食品安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解决了检测灵敏低的难题,为及时发现黄曲霉毒素污染,减少污染损失和保障消费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多年的研究中,李培武院士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题,构建了黄曲霉毒素抗体资源库(国际基因库黄曲霉毒素抗体基因资源75%来自李培武院士团队),为创建高灵敏、高通量、多组分检测技术提供核心资料。研发出单一/多真菌毒素胶体金试纸条快检技术、产毒真菌及毒素同步荧光免疫PCR智能检测技术、产毒真菌代谢物聚集诱导发光快检技术、多种真菌毒素混合污染——微阵列芯片智能检测技术、牛奶中AFM1纳米抗体绿色智能检测技术等为食品安全监控和真菌毒素污染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技术的不断突破也为高灵敏、高通量、多组分检测仪器开发提供了核心支撑。院士团队也推出了真菌毒素单光谱成像便携式快速检测仪、真菌毒素时间分辨荧光智能检测仪、粮油奶制品真菌毒素手机-智能快速检测仪、粮-油-饲料真菌毒素便携式智能检测平台、食品安全胶体金/荧光定量智能快检仪等一系列快速智能检测设备。三、 黄曲霉毒素智能筛查检测技术——基于大型精密仪器黄曲霉毒素智能筛查检测技术中,基于大型精密仪器的应用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些仪器以其高灵敏度、高通量、多组分检测能力,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真菌毒素靶向精准检测技术与非靶向精准检测技术是当前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真菌毒素靶向精准检测技术:靶向检测中免疫亲和柱设计与研制、纳米抗体亲和柱在线检测IAC-UPLC-MS/MS、真菌毒素同位素稀释检测技术真菌毒素非靶向精准检测技术:发现真菌毒素离子树裂解规律,构建MS15级离子库。创建毒素非靶向筛查技术 提升风险监控应急能力建立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研制智能快检仪器四、 真菌毒素智能化检测发展趋势李培武院士在报告最后展望了真菌毒素智能化检测未来四大发展趋势:①数智云-快速便携智能化检测:从1963年生物鉴定法周期50-70天鉴定出黄曲霉毒素,到现在的非靶向筛查(30min毒素种类确认+5min多毒素智能速测)。②5SOS快速在线智能检测(Sensitivity 灵敏、specicity 特异、speed 快速、Small便携、Simultaneous高通量)③感、移、云、大、智--智能快检+智慧监管(感移云大智:感知+移动通讯+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实现智能检测与管控:筛查、监测、预警、评估、溯源等)④粮油安全智慧云平台,支撑产业发展服务监管(快检结果分析、溯源、预警、全程质量控制等智能化管理,满足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化、政府智慧监管需求,食品数智云检测创新:促进农业与食品科技和经济融合发展)————————————————————————————————点击图片 免费报名为了促进粮油行业分析检测技术交流,研讨国内外最新研究应用进展,仪器信息网将举办第三届“粮油食品质量安全及品质检测新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届时,我们将特别邀请行业专家及相关厂商技术人员参与本次网络研讨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检测技术呈现给大家。
  • 李培武: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
    仪器信息网讯 黄曲霉毒素是广泛污染农产品的一类强致癌、剧毒性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又分多种。目前常用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方法常见以酶联免疫为基础的免疫分析法、免疫亲和分析法等。但是这类方法通常有抗原抗体特异性差,检测灵敏度低等缺点。   在2014年10月16日,第一届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所的李培武研究员作了&ldquo 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rdquo 的报告,向大家分享了他在黄曲霉素毒素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黄曲霉毒素抗体亲和靶向诱导效应学说,创建了黄曲霉毒素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高灵敏检测技术和标准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所 李培武研究员   报告中,李培武研究员说,经过多年反复试验,不仅探明了黄曲霉毒素抗原抗体互作分子机制并发现了其免疫活性位点即黄曲霉毒素抗原苯基与呋喃环氧基,通过验证试验发现黄曲霉毒素抗原抗体亲和力常数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抗原抗体高灵敏特异性识别。不仅如此基于活性位点对抗体亲和力产生的诱导效应,将这种诱导效应顺利的从免疫动物到体外杂交瘤进行高效传递,突破了传统的筛选方法,从而建立了快速培养梯度筛选法。通过这种筛选法把杂交瘤的融合和筛选,实现了一步化的选育,大大提高了筛选的效应,建立了从实验动物到杂交瘤的高效选育通路。基于此项研究成果,李培武研究员创制出黄曲霉毒素总量与M1、B1、G1分量系列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抗体和纳米抗体,并创造了灵敏度最高、特异性最强的世界纪录。   不仅如此,李培武研究员将此项研究进行成果转化,创建了铕标记侧向流时间分辨荧光检测、纳米金同步检测、荧光增强免疫亲和检测技术,研制出黄曲霉毒素时间分辨荧光试剂盒、纳米金试剂盒、多毒素同步检测试剂盒系列产品,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构建了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标准体系,并入选了农业部行业标准。
  • 李培武院士团队唐晓倩:生物毒素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原理、应用和前景
    今天介绍一篇于2023年8月发表在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IF=13.1)上的一篇综述性文章。该综述简要介绍了生物毒素(真菌毒素、海洋毒素和细菌性食物毒素)的流行、毒理学特征和分类。同时,总结了近年来针对生物毒素的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的重要技术进展并介绍了这些方法不同的传感模式。最后,基于生物传感器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改进食品安全技术提供了重要见解。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唐晓倩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左家思为共同一作。中国农科院李培武院士和张奇研究员以及浙江大学平建峰教授为通讯作者。成果简介生物毒素,特别是真菌毒素、海洋毒素和细菌性食物毒素,已成为食品、饲料、海鲜和医学领域的主要威胁。它们对人类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偶尔会导致高死亡率和高发病率。其中一个明显的问题与快餐的使用越来越多以及对预制食品的需求有关,而没有适当认识到相关毒素。因此,开发更好的生物毒素监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生物传感器因其检测过程简单快速、样品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总结近年来生物传感器在生物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特别是其在光学、电化学、压电和光热方面的应用。此外,不同的检测平台被集成为生物毒素的多模式组合生物传感器,以满足高精度技术的要求。这项研究考察了生物传感器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为改进食品安全技术提供了新的见解。研究亮点1.总结了生物毒素的流行、病理学和分类。2.介绍了生物传感器在光学、电化学和光热等方面的生物毒素检测的应用。3.针对生物传感器所面临的挑战,对食品安全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见解。图1.常见生物传感器的示意图。图2.(A) M13噬菌体作为纳米酶容器的化学修饰,增强比色免疫分析。(B)智能手机-ICA检测ZEN的原理图。(C)基于智能手机与PCFNs-FICA集成的AFB1检测的读取系统方案和图像。(D)水分散铅笔合成原理图图3.(A)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偶联CL(SPCC)策略的三种真菌毒素多重免疫测定的示意图。SPCC免疫传感器阵列包含3*12个传感位点,主要分两步可同时检测36个样本。(B) 用于MC-RR检测的CL适体传感器示意图。(C) 用于谷物OTA检测的BPE-ECL生物传感器的示意图。(D) 用于OTA检测的基于CdSe/CdS量子点的ECL适体传感器的制备。图4.(A) 核壳合成采用的策略Au@AgNPs和Ag@AuNPs以及抗SEA抗体的共价生物偶联和SEA的检测。(B) AFM1的基于SERS的侧流免疫传感测定的图解。图5.(A) DON适体传感器的制造过程示意图和PtPd NPs/PEI-rGO制备步骤的简化图。(B) 基于适体的传感器和QCM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C) 多信号读出系统的构建过程。(D) 掺入Ru(bpy)32þ(SAQDsRu)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合成量子点的制备工艺示意图和SAQDsRu双模ICA的检测原理。研究结论 考虑到生物毒素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有害影响,迫切需要研究探索生物毒素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在本研究中,我们简要介绍了生物毒素的流行、毒理学特征和分类。此外,我们总结了用于生物毒素的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的最新重要技术发展,并强调了它们与常见传感器类别相关的传感模式,如荧光、比色、化学发光、ECL、SERS、SPR、LSPR、电化学和PZ传感器。尽管目前可用的生物传感器在生物毒素分析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但仍有一些挑战有待解决。因此,今后的研究应侧重于以下问题。(1) 应为快速生物毒素分析过程制定更简单的提取和清理程序,以省略精密仪器的使用。(2) 应使用公差特异性识别材料进行单组分特异性检测,或应使用公差通用识别材料检测一类物质,以克服食品样品基质的影响。应提高生物材料和靶标的识别效率,包括界面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材料的改性等。(3) 由于信号分量的大批量变化,现有的信号放大策略往往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重点应该是开发一种合成过程简单、稳定性好、信号放大率高的黄金策略。应开发近红外区域的纳米材料以避免自发荧光。(4) 利用光谱等方法建立样品中生物毒素的实时检测,无需样品预处理。(5) 开发便携式、小型化的现场检测仪器。随着检测技术、便携设备和大数据的发展,智能生物传感器可能会继续在生物毒素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以满足市场应用和政府监管的需求。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rac.2023.117144
  • 李培武院士团队专访丨守护粮食安全的幕后英雄们是怎么工作的
    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岛津支持真菌毒素检测方法国际培训班
    11月17至23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油料所”)主办、岛津公司协办的欧盟地平线计划亚洲首届国际农产品质量安全学术研讨会与真菌毒素国际培训在武汉召开。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4个国家的60多位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武汉,学习先进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 油料所所长黄凤洪先生,国际真菌毒素学会主席、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食品生产科学研究所所长安东尼奥先生(Antonio Logrieco),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科技专员穆和颜先生(Yann Moreau)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油料所油料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李培武先生主持开幕式。真菌毒素国际培训班现场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等,污染花生、玉米、大米等主要农产品,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高灵敏检测技术,是防止真菌毒素污染进入食物链、减少污染损失、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手段。油料所专家介绍真菌毒素的LC-MS/MS确证检测方法 岛津公司长期以来与油料所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培训期间,岛津赞助并支持了此次活动,不仅邀请了国内相关检测机构的用户参与培训,而且调派应用工程师协助完成LC-MS/MS对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培训。学员们使用LCMS-8060进行真菌毒素检测并查看结果 此次培训班是油料所在国际真菌毒素学会与欧盟地平线计划真菌毒素项目支持下,作为项目指定培训中心,首次在亚洲举办的国际真菌毒素培训班,研讨了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现状与趋势,开展了实际操作培训,对推动国际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水平提升,加强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CBIFS:食品安全与生物毒素检测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3月27-28日,由北京食品学会及北京食品协会联合主办,太平洋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CBIFS)”在中国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本次高峰论坛旨在为食品行业及食品安全检测部门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针对当前重要的食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发布最新的食品安全前端技术和应用解决方案。论坛吸引了800余名业内人士参加、60余家企业参展,仪器信息网作为合作媒体亦参加了本次会议。   在“微生物、毒素及致病菌检测”专题研讨会上,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李培武研究员作了主题为“食品安全与生物毒素检测”的报告,现对该报告作简要报道: 报告人: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李培武研究员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与生物毒素检测   目前,我们现已发现生物毒素约2000多种,可分为动物毒素、高等生物毒素、真菌毒素、细菌毒素及海洋毒素五大类。其中,高等生物毒素、真菌毒素及海洋毒素与食品安全关系密切。   目前,真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较为密集,在农产品及药材中都发现过如黄曲霉毒素(真菌毒素的一种)的存在,黄曲霉毒素在食品中出现的几率及转化率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生物毒素在食品中的含量通常较低,含量水平在ppm-ppb级别,但其毒性强、危害大、管控难,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培武研究员进一步介绍了高等生物毒素、真菌毒素及海洋毒素的检测技术概况,并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为检测某些生物毒素而研发的仪器及其实验结果。   李培武研究员介绍说,生物毒素的检测技术大致可以分为确证类检测技术和以免疫学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技术等。前者准确度高,但耗时长、仪器昂贵,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而后者能克服前者的一些不足,具有快速、操作简单等优点。   近年来,李培武研究员等在生物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包括:   (1) 在超灵敏高特异单抗研制上的突破;   (2) 研制成功免疫亲和微柱;   (3) 研制成功黄曲霉毒素速测仪,其检测结果一致性好;   (4) 近期还成功研制出了数码免疫试纸条与传感试纸条,对H5N1病毒的检测效果很好,能有效对慢性疾病进行前期诊断,相应的检测仪器预计于今年5月上市;   (5) 研制成功NYDL-2000/3000速测仪,它以硫苷检测为技术原理,用于鉴别双底菜籽油,得到了国家大面积的推广。   这些科研成果也获得了不少国家科技奖项及发明专利。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启动“百家实验室参观计划”,将用一年半的时间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2008年10月14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九站: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暨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培武研究员热情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并详细介绍了中心的总体情况:中心于1994年7月首次通过部级双认证,1994年9月20日以农业部农科发[1994]8号文批准为农业部部级质检机构,1999年、2004年两次通过“双认证”复审评审。 李培武研究员与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合影   中心建立以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湖北省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社会公益专项、科技部科研条件工作专项、科技部一级项目“重大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农业部大豆品质检测专项、全国油菜质量安全普查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共计70余项,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主持制定农业行业标准2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新技术新发明成果(IENA)银奖2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际油脂化学大会杰出奖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合著著作8部,发表论文8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中心获得奖项及科研成果   在实验室参观过程中,李培武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中心的仪器设备资源概况:中心使用面积700平方米,现有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蛋白质测定仪、脂肪抽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毛细管电泳仪、近红外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37台套,资产总值600余万元。 Buchi B811脂肪抽提仪 Thermo HEPA Class100 细胞孵箱 Thermo LTO XL液质联用仪 安捷伦1100液相色谱仪 安捷伦5975气质联用仪 安捷伦6890气相色谱仪 北京普析通用TAS-986(G)原子吸收可见分光光度计 Waters液相色谱仪 Bruker核磁共振分析仪   通过笔者参观所见以及李培武研究员的详细讲解,使笔者了解到中心在购买大型仪器用于检测的同时,对一些专用仪器,也正在和国内厂家合作进行仪器自主研制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如 “双低油菜检测技术及加工关键技术引进”,863子课题(2001AA241153)“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及速测仪研制”等项目,都是中心关于仪器研制与技术引进、开发方面的课题。其中主持研制的“双低油菜速测技术及芥酸硫甙速测仪”解决了我国双低油菜产业化瓶颈性技术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在全国油菜主产区10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心研制的双低油菜速测仪及芥酸硫甙速测仪 中心自主研制的黄曲霉毒素速测仪(第一代~第六代)
  • 食用油安全检测仪器可实现国产替代
    日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李培武院士团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食用油主要危害因子快速高通量定量检测产品首发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发布会展示了李培武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和地沟油标志物辣椒素(“两素一芘”)高灵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其依托武汉生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华美维士康公司实现了产业化转化,为油料油脂质量安全提供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高灵敏检测产品。据了解,黄曲霉毒素、苯并芘、辣椒素是世界上公认的致病、致癌物质,是食用油安全典型危害因子,极大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为此,李培武院士团队坚持理论、技术、产品链式创新,经过多年攻关,自主研发出“两素一芘”单检及多合一快检卡、快检试剂盒、手持式智能检测仪等食用油安全科技成果,实现了食用油主要危害物、地沟油标志物一步式快速检测,检测时间缩短至5-10分钟,准确率达到85%以上,相比国外仪器检测技术成本降低80%,有助于解决食用油安全检测依赖进口大型仪器和现有技术检不出、检不快、检不准的难题。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何东平在会上表示,该系列科技成果可催生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食品安全相关产业,为实现食用油安全检测仪器国产替代、提高食用油脂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障食用油消费安全、服务油料油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优势互补、合作共进 农科院油料所-岛津联合实验室隆重揭牌
    揭牌仪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举行3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岛津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双方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合作工作,以各自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优质的产品,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目的。通过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化,推动油料所科研、测试的自主化和先进性再上新台阶,不断培养出优异的科研人才,进一步提高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地位和科研实力,同时得到岛津公司优惠的售后维护维修服务和相关产品的技能培训。 揭牌仪式现场传真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张奇主任主持揭幕仪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领导李培武研究员首先为联合实验室的揭牌送上了热情洋溢的祝福。他在致辞中首先以亲身经历回顾了油料所实验室辉煌的发展历程:1994年成立了农业部油料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1年7月成立了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2011年12月成立了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武汉)、2017年成立了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生物毒素),在发展过程中为促进我国油料作物研究的进步,捍卫粮油、果蔬等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致辞中他特别谈及优秀的岛津分析仪器设备和支持服务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并给予高度好评。在谈到实验室未来发展愿景时,他强调要组合利用各种最新的科学手段,深挖岛津仪器设备的潜能,深化与岛津公司的合作,不断推进前沿创新研究,将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的事后救火转变为提前预警、事先防控,对合作实验室今后发挥的重要作用充满期待。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为联合实验室的揭牌送上祝福随后,岛津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也为联合实验室的正式启动献上了美好的祝福。他在致辞中谈到,拥有140余年发展历史的岛津公司已在中国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完整体系。岛津公司与油料所的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助推成果输出,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在油料作物的质量安全、品质管理与营养研究等领域开发更多具有创新性的表征技术和分析发展,为油料所的检测与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吴彤彬事业部长在仪式上宣布岛津公司特设油料所-岛津联合实验室优秀研究生津贴,以鼓励油料所优秀的青年才俊在学习和研究之路上茁壮成长!岛津公司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为联合实验室的正式启动献上祝福 致辞结束后,李培武研究员与吴彤彬事业部长分别在联合实验室协议书上签字,并在出席仪式嘉宾们热烈的掌声中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幕。至此,双方的合作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李培武研究员与吴彤彬事业部长在协议书上签字并揭幕双方领导参观实验室,探讨未来合作项目油料所张文主任向吴彤彬事业部长介绍基于岛津分析仪器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出席揭牌仪式的全体嘉宾合影留念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瀚辰光翼亮相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助力“藏粮于技”战略,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力量
    天府之国稻花香,金秋蓉城谷满仓。9月9-10日,第二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召开,院士大咖齐聚,为种业界奉上一场思想盛宴。大会以“推进种业振兴,建设天府粮仓”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孙宝国、陈学庚、李培武,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出席,来自中央和省级业务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以及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行业协会负责人等上千人莅临现场,共谋全面推进种业振兴,见证举行系列重磅活动。 开幕式两大挑战中国种业如何持续突围? 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目前我国已育成30000余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实现5~6次更新换代。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玉米等生产用种均实现自主选育,良种覆盖率达97%,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达45%。 “但目前还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依旧缺乏重大原创性新品种,二是科技创新平台与支撑服务能力尚需完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指出,生物技术是推动种业发展新引擎,是提升种业竞争力战略利器,要依靠生物技术创新驱动,培育和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作《夯实种业根基,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主旨报告,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言献策。 李培武建议,未来种业发展要在强基础、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上实施五大发展战路。在创新引领战略上,保持水稻等育种国际领先优势;在抢占制高点战略上,强化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突破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前沿关键技术;在品种提升战略上,加强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节水小麦等重大品种选育,大幅度提升自主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家品牌战略上,培育拥有核心品牌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种业集团农作物种业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在种业支撑战略上,强化基地平台建设,培养引领未来种业发展的青年科技人才。种子企业是市场主体。经数十年发展,我国部分农作物种企已形成优势集群,目前我国拥有先正达、隆平高科两个世界十强种业企业。2012~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企业净资产超1亿元的企业数量由106家增加到282家。 但目前种业市值已进入徘徊调整期。2016年至2021年,我国农作物种子市值徘徊在1200亿元左右,但企业数量呈上升趋势。“市值不变,企业数量增加,竞争更加激烈,突破瓶颈必须拓展发展空间。”张延秋指出,一是提升种子价值空间。转基因、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将提高种子科技含量,增加品种功能,提高种子价值。二是全产业链发展空间。以种子为抓手,为种植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生物技术应用也要求种企向生产服务延伸。三是种业“走出去”开拓国际空间。利用我国育种优势、资源、技术优势,发展出口,到国外建立科研生产基地。开幕式上,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作全国种业行业发展情况分析,全面剖析种业行业现状。 张延秋指出,未来种业企业发展将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强者更强,二是优者更优,三是资源优配。“种业企业将从抢品种、抢人才全面转向抢技术、抢资源,经过新一轮资源优配后,种业优势资源配置将基本完成。不久的将来,科企合作将由目前的新品种选育合作,转移到新技术、种质资源的合作。”五大聚焦夯实“天府粮仓”种业根基 天府粮仓,种业为本。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川视察,强调要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芝文表示,四川将牢记嘱托,树牢产业化思维,提升标准化生产,健全社会化服务,夯实科技化支撑,聚焦聚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大力构建“一库多圃”保护体系,发掘培育本地优良品种,持续筑牢川种振兴的种源基础;聚焦聚力种业科技创新攻关,加快组建天府种业实验室,提升建设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当家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努力缩小大田生产水平和品种试验产量的差距;聚焦聚力种业基地提档升级,实施制种基地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全力建设国省种业园区和集群,不断提升供种保障能力;聚焦聚力种业市场主体培育,积极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加快提升四川种业集团整合资源和创新创造能力,切实发挥好龙头企业‘主板’集成作用;聚焦聚力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实施突破品种后补助和重大推广品种奖励,强化种业执法监管,着力为川种振兴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成都种业集团正式揭牌成立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在大会上正式揭牌成都种业集团正式成立瀚辰光翼亮相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助力“藏粮于技”战略,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力量瀚辰光翼携旗下重磅产品亮相天府种业博览会种业是粮食产业的源头,是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基础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一系列举措彰显中央推进种业振兴的坚定决心。瀚辰光翼自成立以来即致力于生物育种设备研发,成功打破进口设备垄断,推出了基于PCR技术和测序技术等主流分子检测技术的全自主知识产权全栈设备和解决方案,包括业内领先的高通量基因分型系统、全自动多功能基因检测系统及全自动核酸浓度检测和均一化工作站等,并成功交付了多个无人值守智慧实验室产线,为强化科研力量,提高种业创新水平提供牢固的技术支撑。文章部分来源于:农财网种业宝典
  •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市场“方兴未艾”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nbsp /strong 2016年12月28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应用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中粮集团营养健康研究院举行。会议举行了揭牌仪式,并选举产生了80位理事,32位常务理事。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担任分会理事长;陈斌、田禾、宋全厚、闵顺耕、张峰、王周平、吴永宁、李培武分别担任副理事长;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杨永坛(兼秘书长);北京食品安全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清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战辉担任副秘书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272846987_meitu_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1aec4f9b-0621-4359-b829-8a3dcc61198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参会人员合影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视,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和管理机构。我国现有食品生产企业40余万家,规模以上企业1万多家,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及各级政府部门监管的加强,各个企业也相应建立了检测实验室和质检机构。食品安全领域相关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重金属、微生物、转基因等检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涉及大量的色谱、原子光谱、质谱、电化学等仪器设备,其他先进技术如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也不断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与粮油食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中,整个粮油食品行业对自动化程度和精度都很高的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有很大需求。 /p p & nbsp & nbsp & nbsp 此次分会成立期间,相关专家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有关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及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以下为选取的部分精彩报告内容: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部分精彩报告内容: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title=" lipeiwu.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7d251422-76db-42b5-a402-683d0d62225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题目 /strong /span strong :《食品真菌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及检测仪器研究进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人 /strong /span strong :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李培武研究员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李培武从食品真菌毒素及危害、黄曲霉毒素免疫快检技术与仪器及真菌毒素免疫检测技术发展趋势三方面内容为在场听众阐述了目前食品真菌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及检测仪器的研究现状。李培武讲到,当前具有致癌作用的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伏马毒素、赫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杂色曲霉毒素等,其中黄曲霉毒素是污染农产品毒性最强、致癌力最高的真菌毒素,历年来在各地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均有报道。目前针对食品真菌毒素检测,迫切需要高灵敏的检测技术,从而保障消费安全。 /p p & nbsp & nbsp & nbsp 目前,针对食品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薄板层析法、酶联免疫法、生物鉴定法和液质联用法,但均不能满足现场检测的需求。李培武谈到,制约高灵敏检测的三大瓶颈难题主要是:1、毒性大免疫原性差,杂交瘤细胞极易衰亡;2、抗体创新盲目、亲和力低、特异性差;3、探针信号弱、检测灵敏度差、假阳性高。为此,李培武课题组经过多年研究在抗体创新技术理论上取得了突破,并创制出了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抗体和试剂盒仪器,包括创建了纳米金混合污染同步检测技术,建立了免疫亲和——大型仪器在线确证检测技术和开发出了3种黄曲霉毒素专用检测仪器,如免疫时间分辨荧光检测仪、单光谱成像检测仪和免疫亲和荧光检测仪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title=" wangzhoupin.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9197806b-7247-435f-a8a3-d7bde4d17a4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题目 /strong /span strong :《基于适配体探针的食品安全危害物生物检测新方法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人 /strong /span strong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王周平教授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王周平分别针对适配体及其优势、适配体筛选方法、基于适配体的致病菌检测方法和基于适配体的食品危害物检测方法四个方面为现场专家讲述了当前基于适配体探针的食品安全危害物生物检测新方法研究。王周平在报告中谈到,适配体是从人工合成的随机核苷酸序列文库中筛选,能够特异性识别靶标的一段短ssDNA或RNA,其具有高亲和性、特异性、体外筛选、合成方便、成本低、易修饰、靶分子范围广泛和稳定性好的特点。 /p p & nbsp & nbsp & nbsp 王周平谈到,适配体的筛选方法主要通过孵育、分离、洗脱、PCR扩增、单链制备和纯化的手段实现。目前,基于适配体识别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主要有上转换荧光检测方法、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方法、表面增强拉曼检测方法、电化学阻抗检测方法和可视化检测方法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title=" shun.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10d4b391-04c8-4c13-9041-14a5f885093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题目 /strong /span strong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进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人 /strong /span strong :中国农业大学 闵顺耕教授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闵顺耕为在场的听众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概况、近红外仪器研发动态、近红外相关算法研究及近红外技术的未来应用等。从2014~2016年应用近红外技术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来看,近红外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在生物医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上涨明显。目前,近红外仪器的研发整体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实验室仪器的小型化;手持仪器、专用化仪器、低成本MEMS—NIR、微型FT—NIR、LVF—NIR;显微成像光谱仪和高光谱成像仪;时间分辨与空间分辨近红外光谱仪;在线分析近红外光谱仪。 /p p & nbsp & nbsp & nbsp 闵顺耕谈到,未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还有望用在医学领域,如皮肤、健康状况的检测分析。同时,近红外分析技术还可用于在线分析、质量分析与过程控制(许多场合近红外光谱几乎是唯一可行的在线分析方案)。此外,近红外技术还渴望用于大数据应用和近红外成像等方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title=" zhangfeng_8_meitu_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a25984ca-16db-44fd-9695-dbb8f5796d3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题目 /strong /span strong :《食品中化学风险物质的软电离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人 /strong /span strong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 张峰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张峰在报告中阐述了目前食品中化学有害物分析技术开始由靶标分析向非靶标筛查过渡。接下来,张峰介绍了,杂环胺质谱裂解规律及其在肉制品检测中的应用、增香剂质谱裂解规律及其在卷烟检测中的应用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乳制品中双酚类及双酚环氧衍生物等内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title=" IMG_4465_meitu_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b10f64e0-5054-4ace-946f-96e16321fe8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题目 /strong /span strong :《面向物流链的产品开发管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人: /strong /span strong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孙金龙 /strong /p p & nbsp & nbsp & nbsp 孙金龙主要从五个方面讲述了面向物流链的产品开发管理,包括:透过数据看普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面向物流链的产品开发;取得的收益;管理感悟。孙金龙讲到,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普析通用)创建于1991年,总部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其年营业额已达5.9亿元。目前,普析通用企业下设5个全资子公司,全球拥有750多名员工,企业曾多次荣获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分析测试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全国实验室领域十大优秀品牌等称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岛津_meitu_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2/insimg/2c356b7d-9123-4dec-bc51-4e9ae1c482b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题目 /strong /span strong :《打破色谱界线,应对复杂分析——食品中矿物油残留分析解决方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报告人 /strong /span strong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 姜啸龙 /strong /p
  • 中国农科院新技术9分钟可测出食品是否含致癌物
    日前,记者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获悉,该所研究员李培武带领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完成的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研究获得重要突破,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致癌力是标准致癌物二甲基硝胺的75倍。我国是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由于缺少现场高灵敏准确定量检测技术产品,误食黄曲霉毒素污染超标的农产品或食品,成为一些地区高肝癌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团队成功选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曲霉毒素系列杂交瘤细胞株,研制出1C11、2C9、3G1等高亲和力抗体,这是目前国内外报道的灵敏度最高、特异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通用抗体和分量抗体。该团队还研制出黄曲霉毒素总量和M1、B1分量高灵敏、高特异性系列配套试纸条、试剂盒、黄曲霉毒素标准品替代物、免疫亲和微柱,开发出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荧光速测仪、黄曲霉毒素单光谱成像速测仪和黄曲霉毒素流动滞后免疫时间分辨荧光速测仪,如牛奶等单个样品从取样到结果打印最快9分钟即可完成,破解了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准确定量检测技术难题。   据介绍,这些技术成果和产品已应用于农产品(花生、玉米、稻米等)、食用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调味品(花生酱、酱油、醋等)、乳制品(鲜牛奶、奶粉等)和饲料(饼粕等)等五大类65种农产品和食品检测中,并被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等一些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应用,为农产品和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监管、评估与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此项研究成果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黄曲霉毒素高灵敏检测技术产品的垄断和制约,提升了我国农产品与食品检测仪器设备的自主装备能力,研究水平和成果居国际领先地位。
  • “第三届全国试剂与应用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为总结交流试剂与应用技术的进展,交流最新成果,搭建产、学、研、销、用平台,促进试剂与应用技术的发展,“第三届全国试剂与应用技术交流会”于2008年10月13日在武汉成功举办。会议的主题是试剂在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发展,邀请了有关部门领导、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就试剂与应用技术热点问题作专题报告,共吸引百余位业界专业人士参加。 交流会现场   会议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全国化学试剂信息站主办,《化学试剂》杂志社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特约媒体应邀参加。   《化学试剂》编辑部主任刘昉女士首先介绍了会议的日程安排,《化学试剂》编委会副主任李建华女士作为本次会议的特约主持向与会者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化学试剂》编委会主任王夔先生的大会致函,王夔院士在信中表达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祝贺。 刘昉女士介绍会议的日程安排 李建华女士主持本次会议   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光明先生代表主办方向与会者致辞,介绍了本次会议的举办背景及详细情况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蒋益民先生致开幕词,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李光明先生代表主办方向与会者致辞 蒋益民先生致开幕词   会上,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就试剂与应用技术热点问题作了专题报告,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部分:   (1)试剂在药物研发、食品安全、环境分析、医学临检、生命科学、检疫监测、公共卫生、高纯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2)试剂的发展展望和研发前沿的进展或综述   (3)试剂与分析方法、分析检测及相关仪器等的进展或综述   (4)研制、生产试剂及小吨位精细化学品的新产品、新工艺   (5)新技术、新装备、新仪器、新配件的应用   (6)标准物质的研制、质量控制体系   (7)实验室条件、“环境友好”实验室建设。 北京有色研究总院教授蒋文全先生在作专题报告 北京牛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牛刚先生作专题报告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佘远斌先生作专题报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先生作专题报告   专家的专题报告很好的反映了我国试剂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试剂技术的研发前沿进展,使与会者受益匪浅。会议结束后,所有与会者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分析测试中心。
  • 农产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展,院士莅临,免费报名开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流程复杂、周期较长,在检测得到不合格的结果时,食品已流向市场。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准确、便捷、大批量、低成本的优点,快检的应用与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快检技术有哪些?这些新技术有哪些适用条件?相较于传统技术有哪些优缺点?基于此,仪器信息网3i讲堂将联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于2022年12月15-16日召开“农产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本会议将分设三大专场:大会报告;便携/车载分析仪器快检技术;试纸条、试剂盒等耗材类快检技术等。主要讲述食品快检行业发展现状;相关政策法规;便携/车载拉曼、质谱、近红外等分析仪器快检技术;免疫层析、生物芯片、微流控、核酸适配体等快检技术。同时,本场会议还分设圆桌论坛环节,与行业专家共话行业发展,探讨新研究新技术。点击下方链接或图片即可查看会议详情: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Ca非常荣幸,我们目前拟邀到了:李培武(中国工程院 院士)(拟邀)、Bruce D.Hammock(加利福尼亚大学顶尖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重磅加盟本会议! 李培武(中国工程院 院士) Bruce D.Hammock(美国科学院 院士)此外,我们还邀请到了:方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院长)、王静(农科院质标所 教授)、谭明乾(大连工业大学 教授)、欧阳证(清华大学 教授)、陈全胜(集美大学 院长/教授)、金茂俊(农科院质标所 研究员)、周蕾(中科院过程工程所 研究员)、徐振林(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等15+位行业内资深专家。大咖云集,科学盛宴,尽在12月15-16日直播现场,还有机会获得专家现场答疑机会哦!点击下方链接速度报名: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Ca若报名不成功,或关于会议任何问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食品领域小助手微信号:更多免费会议,欢迎关注网络讲堂服务号:相关会议赞助,请联系刘经理,欢迎各位厂商前来咨询!
  • 12月15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做客直播会议?你报名了吗?
    是的你没看错!李培武(中国工程院 院士)(拟邀)、Bruce D.Hammock(加利福尼亚大学杰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下周将要做客直播间啦!此外,王静(农科院质标所 教授)、欧阳证(清华大学 教授)、谭明乾(大连工业大学 院长/教授)、徐振林(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华修德(南京农业大学 副院长/教授)等多位杰青、优青、行业内知名专家将共同参与,共话农产品/食品快检行业发展!那话说回来……您了解吗?我国农产品/食品快检技术有哪些?这些技术有哪些适用条件?相较于传统技术有哪些优缺点?如果您此刻脑袋里有个大大的问号,或者您也是此领域的研究工作人员,那接下来的这场科学盛会最适合您不过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仪器信息网3i讲堂将于2022年12月15-16日联合举办“农产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将携手该领域的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带来精彩的分享。本会议聚焦食品快检行业发展现状;相关政策法规;便携/车载拉曼、质谱、近红外等分析仪器快检技术;免疫层析、生物芯片、微流控、核酸适配体等快检技术。同时,本会议分设圆桌论坛环节,与行业专家共话行业发展。以上尽在12月15-16日直播现场,还有机会获得专家现场答疑机会哦!点击下方链接或图片即可查看会议详情,并可立即报名: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Ca会议日程:(持续更新中)报告日期报告嘉宾及题目(拟定)12月15日上午 大会报告(上)8:30-8:40开幕致辞:方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专家8:40-9:30更新中李培武(中国工程院 院士)(拟邀)9:30-10:30A Half Century of Environmental Immunoassay Lessons from Past and Collaboration for the FutureBruce D.Hammock(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美国科学院院士)10:30-11:00更新中王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11:00-11:30快检应用展望与质谱即时化学检测技术发展欧阳证(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长;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1:30-12:00圆桌论坛,共话行业发展。(线上进行)12月15日下午 大会报告(下) 14:00-14:30适配体长余辉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对贝类中镉的检测应用研究谭明乾(大连工业大学 院长/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30-15:00福斯快速检测助力食品及农业的发展金永强(丹麦福斯分析仪器 福斯中国产品应用部经理)15:00-15:30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发陈全胜(集美大学 院长/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5:30-16:00更新中16:00-16:30食品中小分子化学有害物免疫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徐振林(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月16日上午 青年论坛9:00-9:30农药免疫分析方法及快速检测标准研究进展金茂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9:30-10:00更新中10:00-10:30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创新与转化:一个细胞、一个细菌、一个拷贝周蕾(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10:30-11:00更新中11:00-11:30农残免疫检测多肽试剂的研制与应用华修德(南京农业大学副院长/教授 国家级青年人才)速抢免费名额: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Ca若报名不成功,或关于会议任何问题,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食品领域小助手微信号:更多免费会议,欢迎关注网络讲堂服务号:相关会议赞助,请联系刘经理,欢迎各位厂商前来咨询!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应用分会成立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12月28日上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应用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中粮集团营养健康研究院举行。会议举行了揭牌仪式,并选举产生了80位理事,32位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担任分会理事长。下午举行了学会的首次学术报告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应用分会成立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视,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和管理机构。我国现有食品生产企业40余万家,规模以上企业1万多家,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及各级政府部门监管的加强,各个企业也相应建立了检测实验室和质检机构。食品安全领域相关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真菌毒素、重金属、微生物、转基因等检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涉及大量的色谱、原子光谱、质谱、电化学等仪器设备,其他先进技术如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也不断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与粮油食品生产的质量控制中,整个粮油食品行业对自动化程度和精度都很高的食品安全检测仪器有很大需求。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研究员 杨永坛致开幕词  杨永坛指出:近几年,我国社会急需解决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食品安全检测和检测问题,随着节能降耗、环保、安全、质量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专家队伍一直在各个行业发挥积极作用,有来自不同专业的院士和领军专家都在积极参与和支持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和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对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食品、食用农产品、饲料等安全问题的生产加工快速检测和检测技术以及方法研究很有特色,为食品质量安全分析技术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 张莉  张莉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对今天参加会员代表大会的各位科技工作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围绕国家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会在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科普公益、人才建设、科技期刊、国际交往等各项业务中开展了大量工作。未来将在科技评估、人才水平评价、团体标准制定、国家科技奖励推荐、工程教育认证等方面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学会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应用分会成立会对今后国家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以及食品安全保障领域有重大意义,将推动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仪器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以及产业的发展,在学术与产业之间搭建更宽广的舞台。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研究员 张建华  张建华首先祝贺了分会的成立。2010年以来,中粮集团在食品安全检测评价方面,积极解决食品加工产业链的质量检测需求,做了许多分析技术研究。例如挂靠在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的中粮集团检测中心,有近1个亿的科学仪器设备,7000平米的实验室及50余名技术人员,为保障国家的食品安全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食品安全实验室自成立来,积极参与申请国家标准及协会标准4项,获得多种学会奖项。  建立食品检测仪器研究应用的技术交流平台,是全国食品领域科技工作者的期盼,它将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举办食品检测仪器和现代检测手段应用研讨会和培训食品检测技术专业人才:为国家和行业决策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素材、咨询和建议 为食品加工企业和食药监督管理系统提供技术服务、咨询 可开展国产化检测仪器的技术鉴定和评价,进一步推动食品质量监测技术这一学科的发展,为保障国家的食品与安全提供技术上的保障与支撑。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副院长 张建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建忠、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 李明远、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研究员 杨永坛为分会成立揭牌(从左至右)  紧接着与会代表对分会理事会委员、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人选做了投票。投票统计间隙的茶歇间隙的间隙统计投票统计?投票统计的间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担任分会理事长,吴永宁、李培武、宋全厚、闵顺耕、张峰、王周平、陈斌、田禾、杨永坛当选副理事长。由杨永坛兼任分会秘书长,由北京食品安全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清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战辉担任副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担任分会理事长,吴永宁、李培武、宋全厚、闵顺耕、张峰、王周平、陈斌、田禾、杨永坛当选副理事长。由杨永坛兼任分会秘书长,由北京食品安全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清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  选举产生了80位理事,32位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担任分会理事长,杨永坛(兼秘书长)、陈斌、田禾、宋全厚、闵顺耕、张峰、王周平、吴永宁、李培武担任副理事长。由北京食品安全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郑清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战辉担任副秘书长。颁发证书 理事长 沈建忠致辞  理事长沈建忠介绍了在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的过程中,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企业生产和检测孰重孰轻认识的变迁。希望分会将产学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引领全行业的食品检测与学术研究的发展。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 张峰  张峰在发言中祝贺了学会的成立,阐述了学会的工作将对食品安全领域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山东海能总经理 张振方  张振方在发言中提到了海能仪器走出国门,并在今年跨国并购了GC-IMS制造商德国G.A.S.。GC-IMS技术和产品系列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检测。海能仪器通过收购旨在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为国内市场融入更多国际化的元素,融入更先进的科技以推动我国食品检测行业的发展。合影留念  根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指导意见,分会以理事会为该分支机构的组织架构,以理事会领导下的秘书长负责制为组织原则。分会理事会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组成。根据筹备工作指导思想,设理事长一名 按照初期工作所涉及的领域推荐数名副理事长。分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休会期间,常务理事会负责行使理事会的职责。组建分会所有发起单位列为理事单位,每个理事单位可推荐一名人员为分会理事。另外分会还吸收部分积极申请加入学会并愿意为学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个人作为理事推荐人选。(编辑:王明)
  • 携手同行,“近创”未来——FIIF2023第三届近红外光谱检测及相关技术研究分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8月8日,FIIF2023第三届近红外光谱检测及相关技术研究分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饲料分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主办,上海谱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四川威斯派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吸引了近300人出席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出席该论坛。FIIF2023第三届近红外光谱检测及相关技术研究分论坛现场会议伊始,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德发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莉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褚小立分别为大会致辞,向莅临会议的嘉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李德发院士致辞致辞中,李德发院士表示饲料行业近红外创新中心(NIRSAAS)与饲料营养大数据平台(FeedSaas®)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出的PANSAAS(精准动物营养解决方案),是我们在中国饲料行业发展历史上又有一个新的突破。用新的手段来实现精准营养,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也是饲料行业又一创新举措。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李培武院士致辞李培武院士表示此次分论坛的召开,必将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行业更加广泛的应用,为推动饲料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李培武院士也祝饲料行业创新论坛第三届近红外公论坛圆满成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张莉副秘书长致辞张莉副秘书长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对第三届近红外光谱检测及相关技术研究分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其介绍说,FIIF作为饲料行业高级别的创新论坛,能够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充分显示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咱们饲料行业的重要性!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褚小立秘书长致辞褚小立秘书长在致辞中首先感谢本届大会组委会精心组织这次活动,近红外光谱在饲料行业中的应用一直是我国近红外领域的一面旗帜。褚小立相信在李德发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这面旗帜一定会勇走创新之路,在推动饲料科技自强、自立自强中再创新梦,让这面旗帜永远飘扬。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王军军教授(左上)、青岛华测技术支持负责人隋莉(右上)、中国农业大学杨增玲教授(左下)、中高会饲料分会理事刘焕龙博士(右下)分别主持,会议共邀请了14位近红外光谱分析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报告分享。国家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研究员、常务副主任 樊霞报告题目:饲料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和政府监管思路饲料工业是链接种植业、养殖业、畜产品加工业等的中轴产业,饲料质量安全对维系饲料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及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意义。饲料质量安全快检测技术及标准化研究不仅是饲料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障饲料安全的现行科学、规范,高效的重要手段。樊霞基于我国饲料质量安全监管中核心品质成分快速检测技术和标准/标准物质缺乏的问题,本着“创新—高效—实用”的方针,全面而系统的在饲料核心品质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快速检测技术以及检验方法标准和标准物质研制方面开展研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 褚小立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基础与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将近红外谱区的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交叉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数据分析及统计是这项技术的一个关键点,它能从光谱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和准确性。褚小立介绍说,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光谱预处理方法的研究,目的是针对特定的样品体系,通过对光谱的适当处理,减弱和消除各种非目标因素对光谱的影响,净化谱图信息,为校正模型的建立和未知样品组成或性质的预测奠定基础;二是近红外光谱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稳定、可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模型,并最终确定未知样品和对其定量。上海谱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技术负责人 端木军报告题目:国产近红外技术在饲料质量检测中的应用端木军向大家介绍了谱绿发展的价值理念:推广普及近红外快检技术,高性价比,强大数据库,定标应用开发及维护技术服务支持。同时提到公司愿景希望让每一家需要近红外技术检测分析的企事业单位,都有机会了解合作,真正享受谱绿带来的实惠与专业化服务。最后端木军提到国产仪器竞争无处不在,重点在于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天津大学 徐可欣教授报告题目:近红外技术研发体会徐可欣分享了近红外技术研发体会,提到近红外技术的研发需要有被测物的选择、间接测量的原理、测量条件的再现性、光谱仪器的制作及水平、分光方式及技术选择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徐可欣也提出自己关于如何生产出高质量仪器的几点思考:①高质量的仪器设计;②高度的技术融合人才;③实施求是的落地细节;④质量不过关不投放市场(性能、可靠性优先于成本)。江苏大学 陈斌教授报告题目:近红外光谱仪主要技术指标、评价及选型微机电加工技术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发展进程。相较于传统近红外光谱仪,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具有体积小、功耗低、便于二次开发以及可实现现场快速检测等优点,陈斌分享了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选型方向:应该走专用型的道路,差异化的选择,要给用户预置模型、模型更新等功能,要让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物尽其用。小微型近红外是仪器,不是“玩具”,研发需要耐心、静心、忍心,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华东理工大学 杜一平教授报告题目:在线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线近红外技术能适应生产车间的粉尘、温湿度、光线、震动等环境而检测结果不受影响,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可靠性的检测功能,可以提供加工过程中的实时信息、自动控制加工过程,并在加工过程中进行人工干预,在很多领域都有成功安装使用的经验。杜一平分享了在线近红外技术在中药提取过程的在线检测,解决了中药提取过程中光监测的难点。青岛蔚蓝生物渊源有自共享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郭吉原报告题目:NIR技术在饲料企业应用过程中被忽视的几个问题郭吉原提到了近红外技术在饲料企业应用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①NIR建模样品的选择,②NIR预测结果准不准的问题,③企业NIR团队的组建问题,④NIR是一门检测技术,不是“神”也不是“妖”。报告也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释了人们对于NIR的两个误解:不能神化NIR,NIR是科学检测技术,此技术有适用范围,虽然可以预测非常多的项目,但也有不足之处;不能妖化NIR,认为NIR什么项目都不能测的想法是错误的,在预测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在光谱上有明确信号的物质都是可以测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王培龙研究员报告题目:饲料质量安全精准检测关键技术与装备饲料作为畜禽养殖的重要物品,对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高品质的饲料可以提高畜产品的营养价值,提高养殖效益。饲料质量安全也是国家重大需求和保障生命健康的重要途径。王培龙团队围绕着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开展了饲料毒理学和饲料质量安全分析基础两方面研究。饲料毒理学以环境污染物和微生物毒素等为目标,探索机制规律,最终搭建平台建立模型;饲料质量安全分析基础从政府监管和安全保证为主导,以微纳传感、功能材料、空间组学等为基础攻克多项难题。报告中,王培龙也介绍了团队在“瘦肉精”、样品前处理、POPs从环境向食品迁移等多项研究进展,推动了我国饲料畜产品安全检测科技创新,有利支撑了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布鲁克近红外技术应用专家 熊罗英报告题目:布鲁克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在饲料行业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化学计量学研究的深入,加之近红外光谱仪器制造技术的日趋完善,促进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极大发展。由于现代近红外分析技术所独具的特点,近红外分析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快速分析测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农业&饲料中。作为业内领先的近红外研发和制造商,布鲁克提供性能可靠近红外分析工具,确保饲料及其原料的安全性,不仅满足常规检测要求,而且善于解决挑战性难题。北京伟创英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 韩熹报告题目:国产仪器定制化服务与应用实践韩熹提到近红外检测仪器也要像游戏机一样做到“量体裁衣”,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仪器。按需定制要通过检测对象、检测效率、定向优化、软件操作、参考标准、统计报表多方面入手为用户提供服务。伟创英图也吸收、传承了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和系统集成经验,推出了便携式、实验室式、手持式、在线式、特种行业应用等多款近红外光谱仪及专业化学计量学软件、测量软件、在线综合监控软件等。中国农业大学 张丽英教授报告题目:NIRS应用与基础数据精准性控制NIRS在饲料检测领域最初是用于饲草原料和谷物类原料中水分和蛋白质含量的检测,随后也应用于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灰分、氨基酸等指标的检测。饲料检测关系到养殖业者的投入成本和成果,也是科学精准的饲养基础。张丽英提到饲料检测的质量保证与控制要从“人、机、料、环、测”五个方面最大限度的减少分析检测过程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确保饲料分析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张丽英也提到分析检测工作是一项重复、枯燥但又需要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因此分析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技术!威尔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高级分析师宋涛报告题目:集团近红外技术应用与网络化管理宋涛从构建近红外网络化管理体系、建立功能丰富的工作平台、体系运行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威尔检测集团近红外技术应用与网络化管理体系。其中特别提到,在构建近红外网络化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解决设备之间差异、近红外模型、异常数据处理机制等问题,在建立好体系之后,要进一步通过网络管理、信息沟通处理平台和学习平台让工作平台更成熟,并且在体系运营过程中要结合各家集团管理特点进行应用。FOSS 中国服务业务线总监 赵武善报告题目:FOSS云服务系统助力饲料企业管理赵武善向大家分享了FOSS近红外技术的进展,同时向大家介绍了FOSS定标数据库的构建和应用。据介绍,FOSS定标数据库已发展30多年,包括饲料原料的常规定标、氨基酸定标,原料粗饲料定标,及饲料成品定标等,能够提供诸多快捷准确的检测基准。赵武善介绍说,FOSS的云服务网络系统和延展服务已发展非常完善,与产业结合能够快速的进行原料采购计价、成本分析和生产成本控制、评估和选择好的原料供应商、动态配方调整,最大程度利用原料提高利润等,为企业做到降本增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饲料工业中心 李军涛博士报告题目:近红外快速检测技术与精准动物营养解决方案(PANSAAS)近红外检测技术拥有测定速度快、受干扰小、直接测定、无损、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在饲料检测中;但同时近红外检测也有前期投入大、建模成本高等技术限制。在此基础上,饲料行业近红外创新中心(NIRSAAS)与饲料营养大数据平台(FeedSaas®)联合创新实验室推出PANSAAS—精准动物营养解决方案来应对饲料原料供需形势严峻和近红外检测技术限制等问题。据介绍,PANSAAS具有5大核心功能:近红外仪器评价、实验室检测能力认证、数据挖掘、光谱建模、精准营养技术服务,能够提供全方面的动物营养解决方案。会上,主办方还为各位报告嘉宾举行了演讲嘉宾授牌仪式,报告嘉宾一一上台领奖,并与主持嘉宾合影留念。部分参展厂商
  • 近红外光谱技术助力饲料产业高质量发展——FIIF2022第二届近红外光谱检测及相关技术研究分论坛在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8月8日,FIIF2022第二届饲料行业近红外光谱检测及相关技术研究分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论坛以“科技铸造实力 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饲料分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主办,上海谱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吸引了200余人出席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出席该论坛。FIIF2022第二届饲料行业近红外光谱检测及相关技术研究分论坛现场会议伊始,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德发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交流部韩媛媛部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德发院士致辞致辞中,李德发院士表示近红外仪器与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的结合,是本次论坛的创新观点,非常值得探讨。相信近红外与饲料行业的结合会在精准营养、降低饲料成本以及提质增效方面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院士致辞李培武院士在致辞中提到,利用近外光谱技术进行饲料原料品质的快速检测,可以即时解析出原料的营养价值,这将有利于推动精准动物营养解决方案的落地。李培武院士表示,此次分论坛的召开,将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行业更加广泛、快速的应用,从而促进饲料行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交流部韩媛媛部长致辞韩媛媛部长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对第二届近红外光谱检测及相关技术研究分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其表示,本届会议给近红外光谱的技术研究和应用拓展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未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将大有可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致辞袁洪福教授在致辞中提到,近年来,我国近红外分析技术在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方面得了蓬勃发展。2021年,中国首次线上举办了第20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会上,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承办国际会议的能力,而且展现了中国近红外光谱相关研究和应用的水平。袁洪福强调说,中国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和应用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与此同时,国内厂家也在不断推出近红外仪器新品,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不断显现出来。本次会议将会进一步促进饲料工业和近红外学科交叉的深度交流,为我国饲料工业智能制造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王军军教授、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陈义强教授、安迪苏NIR技术经理王红梅女士分别主持,会议共邀请了11位近红外光谱分析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报告分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褚小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秘书长、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做了题为“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进展与展望”的报告。褚小立老师在报告中特别指出,近红外光谱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仍处于成长期。近年来,不仅近红外光谱相关的标准、专利、专著等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并重视这个领域。现阶段,如何得到高品质的近红外光谱,如何建立优秀的校正模型,如何让近红外技术成为实际应用必须的方法等都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报告的最后,褚小立老师还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中国农业大学 杨增玲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杨增玲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近红外光谱及成像技术在饲料质量安全中的应用进展”。报告中,杨增玲教授介绍了光谱及光谱成像技术在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特别详细分享了近红外光谱及成像技术在饲料质量安全中的应用进展,以及其课题组在这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最后,杨增玲教授还给大家分享了近红外光谱相关标准制定现状。南开大学 邵学广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闵顺耕教授威尔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工程师 宋涛建模一直是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所在。本次会议中,3位老师就相关问题给大家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其中,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从《化学计量学与近红外光谱》系列讲座(仪器信息网仪课通)讲起,着重分享了近红外光谱建模流程及相关化学计量学方法。报告详细介绍了模型建立常见问题、模型建立流程等,并就数据集及质量考察,模型建立、优化及评价,模型的验证、维护与更新等多个关键点进行了详细的分享。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教授以“近红外多元校正定量模型评价方法”为题展开报告,详细介绍了近红外光谱与多组分分析、常用多元校正算法、多元校正定量模型评价方法、多元校正定量模型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以及评价过程规范化等内容。威尔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分析工程师宋涛以“近红外模型精准评价体系”为题,详细分享了评价近红外模型的要素、步骤,以及评价近红外模型实例等。华东理工大学 杜一平教授小型仪器的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本次会议中,华东理工大学杜一平教授以“基于小型近红外光谱仪的检测平台构建”为题展开报告。杜一平教授通过三台近红外光谱仪的建模结果对比,指出小型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应用应该扬长避短,在组成复杂的样品、要求不高的检测项目、在线监测等应用场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杜一平教授还以人参种类和年份鉴定、化工过程在线监测、中药提取过程在线监测等三个案例分享了近红外检测平台构建思路。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近红外技术应用专家熊罗英天津九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倪勇上海谱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端木军随着应用需求的深化,各大仪器厂商也在不断推进相关仪器技术、解决方案及服务的创新和完善。本次会议中,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九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谱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分别分享。其中,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近红外技术应用专家熊罗英介绍了FT-NIR分析在农业和食品中的应用情况。熊罗英在报告中提到,不管是在实验室、生产线边或直接在生产线上,不管是定性、定量还是非目标性识别,FT-NIR可以胜任整个生产链的分析任务。基于多年在近红外领域的经验,天津九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倪勇讲述了国产仪器研发曾经走过的弯路、国产在线近红外仪器研发心得、国产在线近红外仪器的市场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倪勇还介绍了天津九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在线近红外仪器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在发酵、饲料等行业的应用案例。上海谱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端木军以“现代化品质检验流程与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为题,为大家介绍了传统品质检验流程与近红外的结合及优化,近红外应用的热点及难点,近红外创新应用模式,以及品质管理向标准化品质管理体系的演变等,并对谱绿近红外检测应用方案进行了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张良晓研究员嘉吉动物营养健康及水产中国区技术经理 张恩先会议中,多位专家反复提到,近红外光谱是一类实用型技术。基于当前技术的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饲料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次会议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张良晓研究员介绍了“油料油脂质量安全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其单位在油料品质近红外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食用油多元掺假鉴别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嘉吉动物营养健康及水产中国区技术经理张恩先从传统营养分析方法劣势讲起,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在饲料原料营养分析方面的优势,并从化学分析数据库的建立、近红外仪器的准确性等方面详细解析了如何借助近红外分析技术实现饲料原料营养的动态分析。 会上,主办方还为各位报告嘉宾举行了演讲嘉宾授牌仪式,报告嘉宾一一上台领奖,并与主持嘉宾合影留念。论坛报告结束后,进入嘉宾互动环节,参与互动的嘉宾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袁洪福教授、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闵顺耕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杨增玲教授、上海谱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端木军、天津九光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倪勇。在该环节,场下观众与嘉宾就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硬件和软件发展,相关标准建设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一致认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应用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未来可期!
  • CTI华测食农总裁李丰勇当选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会副主任委员
    因新冠疫情防控需要,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会第二次换届大会近日采用“现场+网络会议”方式举办。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金发忠主任主持,中国农学会莫广刚副秘书长出席并发表讲话。会议选举165位同志为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CTI华测检测食农及健康产品事业部总裁李丰勇、农产品线总经理杨桂玲分别当选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CTI华测检测将严格遵守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质量学会的章程,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扎实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充分发挥CTI华测检测全国实验室网络布局的优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推进科普宣传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定点检测机构、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有机产品定点检测机构、农产品地理标志定点检测机构,CTI华测检测农产品线专注于农产品原料到终产品全过程品质管控能力的提升,可提供涵盖检测、认证、审核、培训、咨询的一站式综合性技术服务解决方案,致力于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传递信任,全面保障品质和安全。新当选的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培武院士和金发忠副主任委员在讲话中强调,分会今后要成长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最坚强的智库和人才支撑,在科学上有新发现,在技术上有新进步,在产品上有新推动,在品牌上有新发展,为新时期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全面推进和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建设做出新的贡献!CTI华测检测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会的一员,今后会不断加强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分会各项工作,为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未来提供助力。
  • 中英文版《现代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专著出版
    由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黄越博士,海南大学云永欢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卞希慧博士撰写的英文专著《Chemometric Methods in Analytical Spectroscopy Technology》,近日由国际著名学术出版社Springer出版发行。Springer出版社于1842年在德国柏林成立,以高质量科技出版物而闻名于世,是全球最大科技图书出版公司。该著作的出版发行,表明我国在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技术领域所开展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化学计量学所有的研究内容,在光谱分析中几乎都有所涉及,但光谱分析又有其差异性和特殊性,相关研究和应用已形成了独有的完整体系。该著作全面、系统介绍了用于现代光谱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主要包括光谱预处理算法、变量选择算法、数据降维算法、线性和非线性多元定量校正算法、模式识别算法、校正样本选择算法、界外样本识别算法、模型更新与维护算法、多光谱融合算法、模型传递算法,尤其对近些年兴起的深度学习算法做了深入讲解。该书的主要特点是从实用光谱分析技术的角度,阐述了各种算法的特点及最新进展,并对许多算法的改进和策略的延伸做了重点评述,为本领域的科研和应用人员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新观点和新思路。该著作的中文版《现代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也已于近期出版发行,该书由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博士编著,我国化学计量学学科奠基人俞汝勤院士作序,刘文清院士和李培武院士推荐出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全书共71万字。俞汝勤院士在序中提到:“本书的出版将会对该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应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中国农科院6项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1月8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及所属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的6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75em "   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胡志超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花生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等2项成果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作物科学研究所何中虎研究员主持完成的“CIMMYT小麦引进、研究与创新利用”、赵明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玉米冠层耕层优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李少昆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玉米田间种植手册与挂图”(科普类)和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徐明岗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主要粮食产区农田土壤有机质演变与提提升综合技术及应用”等4项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1a57a7d5-681d-4180-aa83-1a00aab7422f.jpg" title=" W02016011130768527728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油料所李培武研究团队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油料所李培武研究员率领科研团队发现了黄曲霉毒素分子免疫活性位点及对抗体亲和力的靶向诱导效应,创制出了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抗体和纳米抗体等系列高灵敏、高特异性抗体,研制出系统配套的检测技术与产品,构建了从抗体质量到检测技术和污染控制的配套标准体系,攻克了黄曲霉毒素现场高灵敏检测的世界性难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c1548e75-433f-4628-8c47-b817862aaf0d.jpg" title=" W02016011130768527844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农机化所胡志超研究员& nbsp & nbsp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农机化所胡志超研究员率领科研团队先后突破了摘果、起秧、清选等花生机收作业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创制出多种高效、适用、经济性好的花生联合收获设备。产品投放市场后多次被农业部列为主推技术,现已成为我国花生收获机械市场主导产品,市场覆盖率约30%,并出口印度、越南等国。在解决我国花生生产急需、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保障国内油料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01f2ab77-241c-4cc6-b1f7-e736d9358f15.jpg" title=" W02016011130768542686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作科所何中虎研究员(中间)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作科所何中虎研究员率领团队历时25年,引进筛选出18165份优异资源,极大丰富了我国种质库中引进小麦品种。创立了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兼抗型成株抗性育种新方法,为解决品种抗病性频繁丧失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利用引进种质和创制的骨干亲本育成28个高产抗病优质广适新品种,其中多个成为所在省主栽品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05cd0685-82fa-46bb-ae5f-5bc3dafb0de7.jpg" title=" W02016011130768542216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作科所赵明研究员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作科所赵明研究员率领研究团队围绕着密植高产挖潜,构建了玉米冠层耕层协调优化理论体系,创新了“三改”深松、“三抗”化控及“三调”密植等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关键技术的集成效应,创新了多种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密植倒伏、早衰等生产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30375b2d-b9dd-4206-9ac6-bebaf65b167a.jpg" title=" W02016011130768542104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资划所徐明岗研究员& nbsp & nbsp & nbsp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资划所徐明岗研究员率领团队探明了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农田土壤有机质的演变规律,揭示了土壤有机质提升与作物高产稳产的定量耦合关系。针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创建了有机质提升的关键技术,构建了13种具有区域特性的有机质提升主要技术模式,土壤有机质提升与增产效果显著,有效促进了秸秆等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利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61cd55bc-4987-49e0-807e-6330489d3cd8.jpg" title=" W02016011130768542003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作科所李少昆研究员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作科所李少昆研究员牵头编著的“玉米田间种植系列手册与挂图”,充分考虑种植户的接受习惯和水平,准确把握国内外玉米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生产特点,以生动灵活的表现形式,向种植户推广现代玉米生产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了我国现代玉米生产理念与技术的普及,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截至2014年12月,手册重印21次,合计出版91万册;挂图重印16次,合计出版165.4万张,已推广应用至我国所有玉米产区。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此外,以中国农科院及所属机构作为参与单位还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生物技术研究所参与完成的“高产稳产棉花品种鲁棉研28号选育与应用”,油料作物研究所参与完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机理与新品种选育”,饲料研究所参与完成的“荣昌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植物保护研究所和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同参与完成的“生物靶标导向的农药高效减量使用关键技术与应用”,以及农田灌溉研究所参与完成的“精量滴灌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及应用”、“新型低能耗多功能节水灌溉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6项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p p br/ /p
  • “农产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展”网络会议圆满落幕!这场行业盛会,你参与了吗?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驱动下,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让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尤其是快速检测市场迅速增长。截止2021年,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市场规模达到91.68亿元,同比增长56.74%,增速明显加快。 政府监管部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等是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市场的主要客户群体。同时随着个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产品走进家庭指日可待,这将成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下一个增长爆发点。但是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行业作为国内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市场需求尚未完全开发。 目前,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快检技术有哪些?这些新技术有哪些适用条件?相较于传统技术有哪些优缺点?为了解决广大网友的困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与仪器信息网3i讲堂,于2022年12月15-16日召开了“农产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 本场会议分设:“大会报告(一)”、“大会报告(二)”、“青年论坛”三大专场,主要讲解了:免疫层析技术、核酸适配体技术、微流控技术、便携质谱/拉曼/近红外技术等农产品/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新研究新应用。 会议伊始,方向(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院长)、魏宏阳(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 副司长),首先对本会议的召开表示了强烈的祝贺及支持,并总要概括了农产品/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法规标准、行业发展政策等问题。 李培武(中国工程院 院士)将国内外农产品/食品领域智能快速检测的发展做了总结和梳理。智能检测从种子培育开始,到生产环节,在各个流程中,农产品/食品的安全检测、品质检测上都有应用。同时,快检仪器不断地在进一步“国产化、智能化、手持化、小型化”。也让我们明白了快速检测的发展趋势在哪里,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Bruce D.Hammock(美国科学院 院士)是全世界最早研究免疫分析技术的科学家之一,本场会议为我们综述讲解了他在免疫分析领域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着重讲解了小分子免疫化学的进展,单抗、纳米抗体在农药和抗生素方面的研究,总结了他多年的科研经验,为我们做了全面的介绍,Bruce院士的报告对从事免疫分析工作的学者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借鉴机会。 此外,王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欧阳证(清华大学 教授)、谭明乾(大连工业大学 教授)、金永强(丹麦福斯分析仪器 经理)、陈全胜(集美大学 院长/教授)、徐振林(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金茂俊(农科院质标所 研究员)、周蕾(中科院过程工程所 研究员)、华修德(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等多位杰青、优青、行业内知名专家将共同参与报告,共同探讨了农产品/食品快检技术研究及行业发展! 非常幸运,我们征得了部分专家的同意,可以将报告视频放置在仪器信息网供大家反复学习观看!点击下方按钮即可观看! 我要免费观看视频回放!再来一起回顾下会议精彩瞬间吧!报告日期报告题目报告嘉宾12月15日 大会报告(一)8:30-11:30主持人王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8:31-8:35开幕致辞方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院长)8:36-8:40开幕致辞魏宏阳(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 副司长)8:40-9:40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智能检测进展李培武(中国工程院 院士)9:40-10:40A Half Century of Environmental Immunoassay Lessons from Past and Collaboration for the FutureBruce D.Hammock(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美国科学院院士)10:40-11:00快速检测助力农产品/食品高质量发展王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11:00-11:30快检应用展望与质谱即时化学检测技术发欧阳证(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长)大会报告(二)14:00-16:00主持人高志贤(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 研究员)14:00-14:30适配体长余辉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对贝类中镉的检测应用研究谭明乾(大连工业大学 院长/教授)14:30-15:00福斯快速检测助力食品及农业的发展金永强(丹麦福斯分析仪器 福斯中国产品应用部经理)15:00-15:30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发陈全胜(集美大学 院长/教授)15:30-16:00食品中小分子化学有害物免疫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徐振林(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青年论坛9:00-10:30主持人李攻科(中山大学 化学学院 教授/所长)9:00-9:30农药免疫分析方法及快速检测标准研究进展金茂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09:30-10:00食品安全快检技术创新与转化:一个细胞、一个细菌、一个拷贝周蕾(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10:00-10:30农残免疫检测多肽试剂的研制与应用华修德(南京农业大学 副院长/教授) 伴随着首届会议的圆满落幕,第二届“农产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也即将在2023年拉开序幕!我们将会为大家呈现更加精彩的会议内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踊跃报名~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观看回放: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fast/更多免费会议,欢迎关注网络讲堂服务号:相关会议赞助,请联系刘经理,欢迎各位厂商前来咨询!
  • RAQSA’2018披露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科技新成果
    8月23-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主办的RAQSA’2018(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学术研讨会) 在福建厦门悦华酒店隆重召开。该研讨会旨在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价、预警防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风险评估、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研发等机构的科研、教学、质检及管理人员踊跃参会,共同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热点。 在研讨会上数十位专家学者披露了在风险快速筛查识别技术、风险消长变化及机理机制、风险评估方法模型及应用、农产品质量分析评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RAQSA’2018 在福建厦门悦华酒店隆重召开 在研讨会的开幕仪式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汪飞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翁启勇、中国农科院纪检组组长李杰人先后发表致辞,为研讨会的召开送上热情的祝福,同时强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重大意义,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汪飞杰发表致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翁启勇发表致辞 中国农科院纪检组组长李杰人发表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进入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院士率先做了题为《农产品中危害因子检测现状及挑战》的报告,他首先概述了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现状以及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全球农产品安全事件,指出从农场到餐桌食品安全威胁无处不在。他在报告中分析了农产品中的危害因子的来源与常见的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因子以及我国农药、兽药的使用状况。他在报告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危害因子检测的现状,介绍并比较了现有的危害因子检测的技术,并特别指出了危害因子快速检测技术存在的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基质干扰等问题。他在报告的第三部分讲述了危害因子检测的挑战与趋势,其中详细介绍了定量确证检测技术与免疫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报告结束前,对于农产品中危害因子检测做出展望,指出确证分析仪器的小型化、软件智能化和非靶标筛选越来越重要;高性能抗体制备技术是热点,抗体进化技术发展受到重视;高效、简便、自动化样品处理技术是重点;新型标记材料和高效标记技术是重要发展方向;快速检测试剂与高通量、小型化仪器结合是发展趋势;检得快、检得多、检得准是追求的目标。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院士做大会特邀报告 随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乔雄梧研究员做了题为《我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及面临的风险评估问题探讨》的大会特邀报告,讲述了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的发展历程,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完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体系的若干建议。国家农业检测生物毒素基准实验室、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李培武研究员做了题为《农产品黄曲霉毒素污染检测与预警控制初步研究》的大会特邀报告,介绍了黄曲霉毒素污染危害,其团队在黄曲霉毒素污染检测领域所取得的多项重大技术与应用成果,并介绍了黄曲霉毒素风险成功预警的成绩,提出了黄曲霉毒素全程控制的思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乔雄梧研究员做大会特邀报告国家农业检测生物毒素基准实验室、农业部油料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李培武研究员做大会特邀报告 岛津公司赞助并积极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并披露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的先进解决方案。在大会期间,岛津公司举办了“岛津质谱沙龙”,吸引到众多该领域的专家用户出席。在大会期间,岛津公司举办了“岛津质谱沙龙”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的殷桃女士主持“岛津质谱沙龙” 在“岛津质谱沙龙”上,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司晶经理做了题为《伴你领略原位分子分布可视化时代-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 TRIO》的发表,她在发表中谈到,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时间飞行质谱成像技术(MALDI-TOF Imaging),作为直观反映组织器官中分子水平化合物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的可视化方法,目前在农业和环境领域中也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岛津的成像质谱显微镜(Imaging Mass Microscope, iMScope TRIO),前端是搭载高分辨光学显微镜的大气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Atmospheric Pressure -MALDI),后端配置离子阱和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IT-TOF)。iMScope TRIO是光学与成像质谱分析完美融合的独有技术,拥有领先世界水平的5μm高空间分辨率,可进行高精度MSn结构解析,为未知物的结构解析提供丰富的碎片信息,为成像分析提供全新的工具,并提高研究水平。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司晶经理做沙龙发表 在“岛津质谱沙龙”上,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潘晨松博士做了题为《带你遇见精准测定新平台-高分辨率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LCMS-9030》的发表,他在发表中谈到,高分辨液质联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对农残的高通量筛查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基于准确的色谱保留时间,ppm级的质量准确度,真实同位素峰形和快速的MRM碎片离子检测,LC-QTOF农残高通量筛查具有可靠性高,灵敏,快速高通量的特点,同时具有未知物定性和数据溯源的能力。岛津LCMS-9030具有稳定性好,准确度高,灵敏度高和速度快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农残的高通量筛查。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潘晨松博士沙龙发表 在研讨会期间,岛津中国质谱中心的董静博士做了题为《药物残留成像质谱显微镜应用于新鲜辣椒中辣椒素类物质空间分布评价》墙报成果展示,该成果基于成像质谱显微镜(Imaging Mass Microscope, iMScope TRIO) 技术,建立了辣椒素类物质在其新鲜组织上的原位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借助iMScope TRIO 前端搭载的高分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晰的观察并定位到新鲜辣椒中的细微组织上,从而进行多点的质谱成像分析。后端配置离子阱和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IT-TOF),具有高质量分辨率的多级质谱分析功能,提供丰富的碎片信息,进一步验证辣椒素的结构。通过质谱成像技术,发现辣椒素类物质主要分布在包裹着辣椒籽的白色纤维上,其次才是辣椒籽本身,最后是辣椒的果肉部分。有效成分在新鲜植物中的空间定位分析,对于其不同种属的植物鉴定,品种改良,以及其食品安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岛津中国质谱中心董静博士的墙报展示引起与会专家的关注岛津展台现场传真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的通知(第二轮)  各位专家及所在单位:  2016年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加快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促进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相关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定于2016年11月22日-24日在海南海口召开。届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一届青年论坛”将与大会合并召开。  主办单位: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协办单位:  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  中检国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海南大学  海南东南海会议有限公司  合作媒体:  分析测试百科网  仪器信息网  现将会议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本次学术研讨会将就快速检测新技术、快速检测技术发展新方向以及快速检测仪器研发及应用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特邀主题报告3-5个,大会报告30-40个。  顾问委员会委员:  张改平院士 河南农业大学  沈建忠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  田中群院士 厦门大学  吴永宁研究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关亚风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任委员:  王静教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副主任委员:  高志贤研究员 军事医学科学院  于爱民教授 吉林大学  邹明强研究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王硕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  李培武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部分报告及参会专家名单  吴永宁研究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刘长宽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李培武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林金明教授 清华大学  关亚风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石磊教授 暨南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研究院  于爱民教授 吉林大学  朱国念教授 浙江大学  王硕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  胥传来教授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彭彦昆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李攻科教授 中山大学  周建光教授 浙江大学  高志贤研究员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孙月琴主任 北京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  屈锋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  邹明强研究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邵兵研究员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潘灿平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蒋兴宇研究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张经华研究员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陈义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王静教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持续更新中??)  二、会议安排  1. 会议时间:2016年11月22日~2016年11月24日,2016年11月22日全天报到, 11月23日上午9:00正式开始。  2. 会议地点:海南新燕泰大酒店(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五东路18号),电话:0898-66250888  3. 会议住宿:出席会议的专家统一由会务组安排,费用自理。  4. 参会人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检验检测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和仪器研发的相关人员。  三、会议其他事项  1. 会议注册费:1800元/人(含会务、餐饮、资料等),在校学生1200元/人。  2. 开户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北下关支行  账号:11050601040011011  如汇款请注明“快检会”  四、联系方式  金 芬:010-82106570,13693576172  王 琨:010-82106567,18810481245  齐小花:010-85758320 13520558097  会务电子信箱:ksjchy2th@163.com  传 真:010-82106567  附件:回执表  研讨会征文要求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二Ο 一六年十月十九日  附件1:回执表  注:请将注册表发至:ksjchy2th@163.com   附件2: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征文要求  1、凡未在刊物上发表和未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过的相关快速检测技术的基础研究、仪器研发、应用方法开发等方面的论文或综述均可投稿。  2、论文全文不超过4页,不少于2页。  3、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16年11月10日。凡提交并被择优录用的论文,入编《分析仪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专刊)出版(出版费用150元/页)。  4、论文发至: ksjchy2th@163.com  论文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1)只需中文摘要、关键词,内容包括样品预处理、实验条件、仪器参数、数据处理方法等,文章结构请以实验部分、讨论和结论三部分进行论述。  (2)若为基金项目资助,请在首页下方标明。  (3)首页下方应附第一作者简介,主要内容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职称或职务、从事工作和电子信箱等。  (4)文中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要按有关标准、规定正确使用。  (5)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各种符号应符合有关标准。  (6)插图说明为中文,坐标图中纵横坐标轴应有名称和单位。电脑截图要兼顾印刷效果,背景色过深需处理。表为三线表,表名、表中项目名称应为中文。图、表均以数字编号,并给出图名、表名。  (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国家标准(GB/T 7714-2005),主要格式示例如下。  期刊:  [2] 李晓东,张庆红,叶瑾琳.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  外国人姓名,也要调整为姓在前名在后,姓后不加逗号,名为首字母缩写,不加缩写点。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外文期刊名称缩写不加缩写点,例:  [1] MATHEWS S J, KUMARA C S, GIRIBABU L, et al. Nonlinear optical and optical limiting properties of phthalocyanines in solution and thin films of PMMA at 633 nm studied using a cw laser[J]. Materials Letters, 2007, 61: 4426-4431.  专著:  [2]陆婉珍,袁洪福,褚小立,等. 当代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 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634-641.  专利:  [1]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P].1989-07-26.  电子文献:  [3]HOPKINSONA.UNIMARCandmetadsta,DublinCore[EB/OL].[1999-12-08].http,//www.ills.org/IV/ifla64/138-161e.htm.
  • 黄曲霉毒素高快准检测技术难题破解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消息,该院油料作物所研究员李培武带领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成功破解了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的技术难题,研制出黄曲霉毒素系列检测仪器和配套产品,如牛奶等单个样品从取样到结果打印最快9分钟即可完成,用时相当于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检测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   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真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致癌力是标准致癌物二甲基硝胺的75倍。此前,国际通行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不仅需大型仪器,而且相关设备价格昂贵(每台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由于缺少现场高灵敏准确定量检测技术产品,误食黄曲霉毒素污染超标的农产品或食品时有发生,致使一些地区肝癌发生率偏高。这不仅对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而且严重影响农产品和食品出口贸易。   该所研究团队成功选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曲霉毒素系列杂交瘤细胞株,研制出多个高亲和力抗体,是目前国内外报道的灵敏度最高、特异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通用抗体和分量抗体。该团队还研制出黄曲霉毒素系列配套试纸条、试剂盒、黄曲霉毒素标准品替代物、免疫亲和微柱,开发出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荧光速测仪、黄曲霉毒素单光谱成像速测仪和黄曲霉毒素流动滞后免疫时间分辨荧光速测仪,如牛奶等单个样品从取样到结果打印最快9分钟即可完成,破解了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准确定量检测技术难题。   据介绍,这些技术成果和产品已应用于农产品(花生、玉米、稻米等)、食用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调味品(花生酱、酱油、醋等)、乳制品(鲜牛奶、奶粉等)和饲料(饼粕等)等5大类65种农产品和食品检测中,并被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等一些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应用,为农产品和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监管、评估与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 稳粮保供 绿色发展 丨第23届全国肥料双交会圆满落幕!
    第二十三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于7月8日-9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顺利举行。本届大会以“肥料与粮食安全”为主题,旨在通过高层论坛、信息发布、成果展示、产品交易、技术推介等形式,发挥引领行业发展、激发系统创新、促进供需对接作用,带动肥料行业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再立新功。第二十三届全国肥料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开幕式现场国务院原参事、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原农业部副部长刘坚宣布大会开幕,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沈其荣等专家学者,中国科协科普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领导,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及合作企业嘉宾出席。开幕式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魏启文主任主持。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土肥水技术推广部门、肥料企业、经销商、经营主体和新闻媒体代表等参加了现场活动。托普云农展位 7T23托普云农作为这场盛会的“常驻嘉宾”,携带数字土壤综合解决方案、土壤三普专用设备、农化服务车等众多产品亮相。从智能装备到土壤大数据平台建设,从数字化管理到综合解决方案,向与会领导与嘉宾展现数字土壤领域内的实践成果。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张晔书记(左4)、徐树仁书记(右3)、杜森处长(左3)、田有国处长(右2)、吴勇处长(左2)、钟永红处长(左1)等领导一行莅临托普云农展位会议最 新播报托普云农荣获“节水农业与智慧农业先进技术模式及产品设备TOP10”与会同期,托普云农以《智慧农业与节水灌溉的综合应用》为题参与“节水农业与智慧农业先进技术模式及产品设备”路演,并荣获“节水农业与智慧农业先进技术模式及产品设备TOP10”荣誉。陈渝阳董事长作为企业代表发言“作为参与了十余届土肥双交会的参展单位,托普云农感受到了大会正在跟随时代发展而发生新的变化,形式越来越新颖,内容越来越丰富,大咖越来越云集。作为代表企业之一,托普云农将继续保持初心,持续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为行业发展做更优服务”,陈渝阳董事长说道。此外,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现代农业论坛上,还正式发布了2021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优 秀范例征集结果。托普云农荣获“农药减量增效示范企业”,董事长陈渝阳荣获“双减之星”称号。
  • 第一届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学术研讨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0月16日,第一届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学术研讨会在嘉兴沙龙国际宾馆举办。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及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京华夏科创仪器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作为支持单位。此次研讨会吸引了200余位代表参加。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王静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王静教授   王静教授首先介绍了与会的代表和专家并致辞。她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3年6月,以推动我国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的发展,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为宗旨。目前我国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已经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但距国家需求仍有一定距离。今天荣幸得邀请到各位专家朋友,交流、探讨、凝练我国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发展新方向、新成果、新机遇。相信此次研讨会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发展的一次盛会。并预祝此次会议成功举办。   出席此次会议的主要专家及代表有天津科技大学校长王硕教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强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关亚风研究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刘长宽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曹乃玉秘书长等。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强教授致辞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刘长宽秘书长致辞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曹乃玉秘书长致辞   会议当天多位专家交流分享了其在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如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关亚风研究员所作的&ldquo 集束毛细管内SPME快速萃取技术和应用&rdquo 报告,军事医学科学院高志贤研究员的&ldquo 水和食品安全典型有害因子快速生物检测与评估技术研究&rdquo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所李培武研究员的&ldquo 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rdquo ,天津科技大学校长王硕教授的&ldquo 食品中农兽药残留传感器检测技术&rdquo 等。   详细专家报告内容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 会议现场 合影
  • 浙江福立新一代气相GC9720通过专家鉴定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0月10日,受浙江福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浙江福立)委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在浙江温岭组织召开了&ldquo GC 9720气相色谱仪鉴定会&rdquo 。 鉴定会现场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处张渝英主持鉴定会,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担任专家鉴定组组长。鉴定会专家组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关亚风研究员、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中心李昌厚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湖北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一平研究员、浙江大学郭伟强教授组成。浙江福立董事长黄立财及相关研发人员也参加了鉴定会。 中科院大连化所张玉奎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处张渝英主持鉴定会   GC 9720是浙江福立在其承担的&ldquo 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色谱仪器关键部件的研制与开发》&rdquo 技术成果基础上产业化的一款产品。据黄立财介绍,&ldquo GC 9720的研发及产业化前后历时近5年时间,直到2013年7月完成了GC 9720气相色谱仪生产线建设,总投资在800多万元。截至目前,GC 9720已经销售了132台,实现销售收入逾千万余元。&rdquo 浙江福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财   在技术创新方面,(1)GC 9720实现全气路EPC/AFC,包括载气、燃气、助燃气及辅助气,精度达到0.01psi (2)温度控制技术,柱温温度控制范围提升至450℃,程序升温20阶,升温速率最高可达120℃/min,提高了应用分析范围 (3)小口径毛细管柱与热导连接技术,实现热导检测器的毛细分析法 (4)高分流比进样器设计技术,分流比可达1:4500,提高分析应用范围 (5)氢火焰检测器(FID)实现宽量程设计技术,使得高浓度样品分析不平顶 (6)柱补偿,消除温度变化对基线的影响,每个检测器可保存4个记录,以用于不同的升/降温 (7)多阀多柱系统,实现石化行业复杂样品的简单分析 (8)内置闪蒸及外挂小柱箱,可实现SH0741要求的汽油中芳烃、烯烃及饱和烃的含量快速测定 (9)优秀的ARM控制系统,实现插口式控制,通过路由器就可实现多台仪器的控制与联用,也可升级为云服务系统,大大提高仪器的局域管理水平。 浙江福立GC 9720 专家考察仪器   另据浙江福立工程师介绍,GC 9720还预留了与质谱的连接口,正在与国内质谱仪供应商开展合作。目前,GC 9720已申请专利10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 汪正范 关亚风 刘虎威 李昌厚 任一平 郭伟强 专家质疑及讨论   经过听取浙江福立公司的研制报告、检测报告、用户试用报告、查新报告以及进行现场质疑和讨论之后,专家组认为,GC9720仪器的整体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鉴定。同时专家组建议浙江福立在应用及工艺方面继续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专用化的气相色谱仪器。 合影留念   (撰稿:杨娟)   欲了解更多,点击进入 浙江福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 浙江福立新一代气相GC9720通过专家鉴定
    2013年10月10日,受浙江福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浙江福立)委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在浙江温岭组织召开了&ldquo GC 9720气相色谱仪鉴定会&rdquo 。 鉴定会现场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处张渝英主持鉴定会,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担任专家鉴定组组长。鉴定会专家组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关亚风研究员、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中心李昌厚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湖北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一平研究员、浙江大学郭伟强教授组成。浙江福立董事长黄立财及相关研发人员也参加了鉴定会。 中科院大连化所张玉奎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处张渝英主持鉴定会   GC 9720是浙江福立在其承担的&ldquo 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色谱仪器关键部件的研制与开发》&rdquo 技术成果基础上产业化的一款产品。据黄立财介绍,&ldquo GC 9720的研发及产业化前后历时近5年时间,直到2013年7月完成了GC 9720气相色谱仪生产线建设,总投资在800多万元。截至目前,GC 9720已经销售了132台,实现销售收入逾千万余元。&rdquo 浙江福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财   在技术创新方面,(1)GC 9720实现全气路EPC/AFC,包括载气、燃气、助燃气及辅助气,精度达到0.01psi (2)温度控制技术,柱温温度控制范围提升至450℃,程序升温20阶,升温速率最高可达120℃/min,提高了应用分析范围 (3)小口径毛细管柱与热导连接技术,实现热导检测器的毛细分析法 (4)高分流比进样器设计技术,分流比可达1:4500,提高分析应用范围 (5)氢火焰检测器(FID)实现宽量程设计技术,使得高浓度样品分析不平顶 (6)柱补偿,消除温度变化对基线的影响,每个检测器可保存4个记录,以用于不同的升/降温 (7)多阀多柱系统,实现石化行业复杂样品的简单分析 (8)内置闪蒸及外挂小柱箱,可实现SH0741要求的汽油中芳烃、烯烃及饱和烃的含量快速测定 (9)优秀的ARM控制系统,实现插口式控制,通过路由器就可实现多台仪器的控制与联用,也可升级为云服务系统,大大提高仪器的局域管理水平。 浙江福立GC 9720 专家考察仪器   另据浙江福立工程师介绍,GC 9720还预留了与质谱的连接口,正在与国内质谱仪供应商开展合作。目前,GC 9720已申请专利10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 汪正范 关亚风 刘虎威 李昌厚 任一平 郭伟强 专家质疑及讨论   经过听取浙江福立公司的研制报告、检测报告、用户试用报告、查新报告以及进行现场质疑和讨论之后,专家组认为,GC9720仪器的整体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鉴定。同时专家组建议浙江福立在应用及工艺方面继续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专用化的气相色谱仪器。 合影留念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