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李灵军

仪器信息网李灵军专题为您整合李灵军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李灵军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李灵军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李灵军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李灵军话题讨论。

李灵军相关的资讯

  • 对话最具影响力女科学家李灵军:保持热爱 奔赴山海
    从古至今,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身影也许柔弱,但是她们刚柔并济;挑战也许更多,但是她们执著坚守。近年来,“她力量”一直闪耀,特别是随着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谷爱凌北京冬奥会两金一银的闪耀成果,女性的柔美与刚毅再一次冲上热搜。在科学仪器及分析检测行业有着广大的女性从业者,她们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她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在美丽与温柔的外表下蕴含着强大的力量。2022年3.8女神节将至,仪器信息网将以“我们Women in STEM ——科学仪器行业女性洞察”专题,邀请多位行业女性工作者分享他们的点滴故事,解读她们的成长经历与职业历程,洞察科学仪器行业女性从业者的别样魅力。本文的主角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李灵军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李灵军教授您认为过去10年中分析化学领域最大的突破是什么?李灵军:在过去的 10 年里,分析化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突破。在质谱学领域,更灵敏、更高分辨率、更高性能的质谱技术经历了重大创新发展,不仅如此,软件开发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加速了基于多组学的系统生物学、单细胞组学和大规模的翻译后修饰分析和结构蛋白质组等研究的进程。您过去 10 年的科研工作中最离不开哪一种分析仪器?李灵军:总的来说,质谱仪一直是我们研究工作开展的主力军。具体而言,在我们的研究工作开展中,高度依赖于几款高性能的 Orbitrap质谱仪器,这些仪器对于我们推进高通量肽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糖蛋白组学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此外,MALDI-TOF质谱仪对我们的生物分子成像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1年及未来,您认为质谱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李灵军:我想说,COVID-19 大流行是该领域和我们的社会在 2021年及以后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分析科学是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来推动发展的,因此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研究专注于开发改进的病毒感染诊断和病毒结构表征方法,同时也有更多新兴主题的研究被开展来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从实际一点的角度来看,这场大流行以多种方式对全世界的分析科学家产生了负面影响,具体的内容包括失去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的时间、难以参加线下会议因此难以与世界各地的分析科学家同行面对面建立联系。但是积极的一面是,这场大流行同时也为分析化学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继续突破科学研究的界限,以解决社会的紧迫需求。各种形式的网络会议也可以将全球的分析科学家联系在一起。如果您没有成为一名分析科学家,您会选择从事什么职业?李灵军:我可能会成为一名环境科学家/工程师,因为我的本科的学习集中在该领域。或者我也成为一名中学或小学的教师,因为我喜欢分享知识并喜欢和年轻学生一起工作,激励年幼的孩子对科学的发现感到兴奋,对教师来说,也会受益匪浅。您崇拜的对象和良师益友是谁?李灵军:我很幸运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了三位出色的导师。他们分别是我的博士和博士后导师 Jonathan Sweedler教授、Dick Smith 教授和 Eve Marder教授。我不仅钦佩他们的科学成就,他们同时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们每个人在指导学员、管理研究小组和从事科学研究方面都有不同的风格。我从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学到了不同的东西,现在我也一直与他们保持着联系。三位老师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拥有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并且非常支持他们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继续他们的职业发展。除此之外,我还受益于与该领域的许多资深同事的良好互动,我钦佩他们的研究成果。多年来,我收到了很多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这也帮助我不断推进和改进我们的研究计划。对那些追随您的人有什么想说的话?李灵军:追随你的梦想,永不放弃。研究真正让你着迷的东西,然后去享受这个过程。如果你没办法感到乐趣,你就无法对任何事情充满热情。如果你真的热爱你正在做的事情,必要时长的工作时间并不难。坚持和努力会得到回报。不要依靠运气来取得成功——专注于你可以控制的因素。创造性地思考和跳出框架思考也很重要。分析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中心科学”,它支持并影响多个领域的科学发现和进步。它的跨学科性质使分析科学家能够在化学和生物学进行跨界工作,以突破每个领域的界限,同时解决重大的生物医学问题。保持开放的心态,寻求与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研究人员合作的机会。 附:李灵军教授简介:2002年起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教,现任该校药学院和化学系双聘教授,并获该校 Vilas 杰出成就教授称号。2000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和布兰迪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李灵军先后被授予分析化学个人成就奖(匹兹堡会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生涯奖、美国质谱学会研究奖、斯隆基金会研究奖,以及2014年美国质谱学会Biemann Medal,曾任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主席,是美国质谱学会杂志副主编。2016年,李灵军教授入选 the Analytical Scientist "全球50位最有影响力的女分析科学家,并于2019年和2021年两次入选该杂志评选的“全球最有影响力分析科学家TOP100"榜单。李灵军教授致力于生物分析科学以及质谱相关技术的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神经肽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并应用这些尖端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去解决神经生物学、基础和临床医学中的关键性问题。李灵军课题组在生物分析化学领域的贡献主要在构建基于高灵敏度质谱多维分析平台,并应用此平台发现300多个新型神经肽,开发了多重等质量同位素定量 DiLeu 标签试剂等,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受邀学术报告200余场。本文由受访人授权,仪器信息网翻译
  • 李灵军荣获2014年美国质谱学会BiemannMedal奖
    美国质谱年会(ASMS 2014)将于2014年6月15-19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召开。在会议召开前夕,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市&ldquo 千人计划&rdquo (第八批)入选者李灵军教授荣获美国质谱学会2014年BiemannMedal奖。李灵军教授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物科学和化学系教授。   李灵军教授在神经肽和功能性肽组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她所带领的课题组针对神经生物学中的关键性课题,开发了一系列的基于质谱和微分离技术的研究平台,对由分子、细胞水平认识神经肽的功能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据悉,BiemannMedal奖以麻省理工学院Klaus Biemann教授的名字命名,每年由美国质谱学会颁发,是世界质谱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授予那些长期在质谱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该奖项从1997年设立以来,已有包括Matthias Mann、RuediAebersold、John R. Yates等18位著名质谱学家获此殊荣,他们都是活跃在世界各地从事质谱领域研究的领军人物。
  • 华裔女科学家李灵军获Pittcon2011个人奖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物科学和化学副教授李灵军女士获得2011年匹兹堡会议成就奖。该奖项是授予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10年内取得优异成绩的科学家。李灵军副教授由于以质谱技术为手段,在神经肽和功能多肽组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获得该奖。   李灵军副教授的研究内容是以新型质谱技术为基础,结合其他微分离技术研究神经科学挑战性问题,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发现等,其重点在构建一个多层面的,集成的以质谱技术为基础的研究平台,包括高分辨率原位肽图、高灵敏度微分离串联质谱测序技术、同位素标记策略和工具、新的生物信息,这一平台使得大规模的新型神经肽的发现和功能分析成为可能。 利用这个集成平台,李灵军和她的研究小组发现了200多种甲壳类动物的神经肽,而这些神经肽的基因组序列尚不可得到。   李灵军副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分析化学专业, 2000年获得了美国伊利诺大学分析化学/生物分子化学博士学位。
  • 离子淌度质谱,开启阿尔兹海默病代谢变化的微观视窗|李灵军团队新成果
    2024年7月24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李灵军教授的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题为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probing distinctive glycerophospholipid alterati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use brain via high-resolution ion mobility-enabled sn-position resolved lipidom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并应用高分辨率离子迁移质谱技术,深入解析了阿尔兹海默病(AD)小鼠大脑中甘油磷脂(GP)的结构和功能变化,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后徐书玲和博士研究生朱致君。GP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谢失衡与A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GP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储存、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GP代谢的失调与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传统脂质组学方法难以解析GP的精细结构特征。常规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脂质组学方法只能检测GP的脂肪酸组成,而难以解析其更精细的结构特征,例如sn-位置异构体,从而阻碍了对GP分子的精确研究。高分辨率离子淌度质谱技术揭示GP结构异构体。李灵军教授团队利用高分辨率离子淌度质谱(HRdm IMS)技术,开发了一种四维(4D)脂质组学策略,用于解析GP的sn-位置异构体。该策略利用机器学习库对GP sn位置异构体进行大规模、深入的结构分析。使用HRdm策略可将漂移管离子迁移谱(DTIMS)的分辨率从~50提升至250,同时仍然允许毫秒级 IMS 分离 GP sn-异构体而无需任何仪器修改。构建GP数据库和预测模型。研究进一步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实验性 4D GP 数据库,其中包含从混合小鼠脑脂质提取物中鉴定出的 498 种 GP。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了2500种GP的CCS值和保留时间,构建了扩展的4D库。这使得自动化识别和分析GP成为可能。AD小鼠大脑中GP的时空变化。结合实验数据库和扩展库,研究者从小鼠脑的三个功能区(海马、脑皮层和小脑)中,鉴定和定量了超过540种具有sn位置信息的GP种类,揭示了野生型(WT)和APP/PS1 AD小鼠模型脑中GP的时空变化。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研究结果。该研究结果表明,GP结构异构体可能是AD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例如,海马区的某些GP种类在AD进展中显著减少,而其他区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减少。这些发现表明,GP代谢的区域特异性变化可能与AD的病理进展密切相关。技术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与传统方法相比,HRdm IM-MS策略在灵敏度和分辨率上有显著提升。通过多路复用离子注入和后处理数据处理技术,HRdm策略显著提高了IM-MS测量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而无需仪器修改。研究人员利用HRdm策略,成功地实现了GP sn-位置异构体的区分和精确定量,为脂质组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未来,该种策略结合生物学验证手段,可以提供深入的脂质结构表征,还可以灵敏地监测参与 GP 重塑的酶的差异表达,最终为许多疾病病理学提供关键的机制见解。综上所述,这项基于高分辨率离子迁移质谱技术的4D脂质组学策略的研究,不仅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也为更广泛的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随着这一策略的不断优化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其他复杂疾病的研究中,HRdm IM-MS策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0299-9更多关于李灵军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欢迎登陆课题组网站:https://www.lilabs.org/
  • 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自然通讯最新成果:胰腺蛋白质组的质谱定量分析揭示癌症相关特征
    仪器信息网讯 胰腺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产生胰岛素来调节血糖和帮助消化食物。如果胰腺失控,糖尿病、癌症或其他疾病就会威胁生命。然而,关于胰腺如何使人们保持健康以及器官如何衰竭,还有很多未知之处。数以万计的蛋白质控制着胰腺的工作方式:它如何生长和发育,如何产生消化酶以及如何分泌胰岛素。因此,科学家需要进一步了解蛋白质结构如何随时间变化,以帮助开发针对糖尿病或癌症的治疗方法。  基于此,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与化学系的李灵军课题组与医学和公共卫生移植外科医生Jon S Odorico合作开展了追踪从出生前到成年后期胰腺蛋白质组(整套蛋白质)变化的相关研究。研究团队还开展了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研究和分析,该物质能够指导细胞分化、迁移、形态和功能,对于在实验室细胞培养和器官移植过程中生长和支持胰腺细胞至关重要。但在人类胰腺研究中,目前尚未系统研究过不同发育阶段的ECM蛋白质组。该研究中,科学家们应用了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策略,并描述了四个年龄组的全蛋白质组和ECM特异性变化:胎儿(妊娠18-20周),青少年(5- 16岁),青年(21-29岁)和老年(50-61岁)。研究团队鉴定了3523种蛋白质,其中包括185种ECM蛋白质,并对其中的117种进行了定量。课题组检测了胰腺发育和成熟过程中以前位置的蛋白质组和基质组的特征。他们还使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特异性CEM蛋白质,并研究CEM在胰岛和腺泡间的定位变化。该研究全面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CEM在人类胰腺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成果表明,胰腺在人类整个童年时期都会显著重塑其蛋白质,最终在成年阶段稳定。值得一提的是,与癌症相关的蛋白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异性变化,这一发现有助于研究人员加深对胰腺癌的了解。  该成果于2月15日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论文题目为“Proteome-wide and matrisome-specific alterations during human pancreas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1261-w关于研究团队: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李灵军教授    李灵军教授在神经肽和功能性肽组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她所带领的课题组针对神经生物学中的关键性课题,开发了一系列的基于质谱和微分离技术的研究平台,对由分子、细胞水平认识神经肽的功能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据仪器信息网跟踪报道,李灵军教授曾荣获美国质谱学会颁发的Biemann奖章,是世界质谱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授予那些长期在质谱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此外,2016年英国分析科学家网站公布了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分析科学家名单,李灵军教授也荣誉获选。  在以往的采访中,李教授也曾表示:”我最热衷于开发新型分析工具和策略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生物问题。我们很高兴开发一套用于发现神经肽功能的多功能质谱工具,并使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我们对大脑工作原理的理解。最近,我们正致力于开发用于定量MS分析和系统生物学中高通量测量的新型化学标签。我也热爱培训和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并帮助他们过渡到成功的职业生涯的这个过程。”课题组官网: https://www.lilabs.org/  团队合照
  • 李攻科、李灵军等荣获“5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分析科学家”
    p   近日,英国“the analytical scientist”(分析科学家)网站公布了2016年“the Top 50 most influential women in the analytical sciences”(5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分析科学家),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李攻科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物科学和化学系李灵军教授等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位女分析科学家荣誉获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74px height: 603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a70045f3-eb75-4612-80f7-1c6f616234a9.jpg" title=" " height=" 603"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74" / /p p   据悉, 2015年5月份, 李攻科教授荣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首次颁发的“中国女分析化学家奖”。同时获奖的还有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董绍俊院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杨秀荣院士等14位女性分析化学学者。此次李攻科教授再次入选“the Top 50 most influential women in the analytical sciences”,可谓更进一步为中国女科学家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94edfa11-fb77-49c3-bce5-20eeb23840b3.jpg" title=" 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李攻科教授获选图片 /strong /p p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 nbsp & nbsp /strong strong & nbsp /strong /span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18, 146, 60) "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18, 146, 60)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李攻科教授获选介绍: /strong /span /span /p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strong strong 兴趣 /strong :凭借色谱和光谱分析方面的专业知识,我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现代样品制备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复杂系统,特别是食品,环境和生物样品的痕量分析的应用。我也研究天然产物的制备规模分离方法。最近,我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成像分析非常感兴趣。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重要时刻 /strong :在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开始从原子光谱分析向色谱分析的研究领域变化,然后建立我的分离和分析复杂系统研究小组。 br/ & nbsp & nbsp strong & nbsp 预测 /strong :原位、体内和在线样品制备技术是一个有前景的领域;与纳米技术和拉曼成像结合的矫正术将会快速发展;现场分析的研究将倍受关注;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将更加集中于复杂样品的分析。 strong ” /strong /p p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同样,作为华裔女科学家,李灵军教授于2014年在美国质谱年会(ASMS 2014)召开期间,获得了美国质谱学会2014年BiemannMedal奖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612/133641.shtml" 【详情】 /a 。2011年3月份,还获得2011年匹兹堡会议成就奖等荣誉奖项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10311/057549.shtml" 【详情】 /a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c0dadb7f-47eb-4eab-94ed-440cd3d65a9c.jpg" title=" 0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李灵军教授获选图片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255, 255)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span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18, 146, 60)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李灵军教授获选介绍: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 /strong strong 兴趣: /strong 我最热衷于开发新型分析工具和策略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生物问题。我们很高兴开发一套用于发现神经肽功能的多功能质谱工具,并使用这些技术来提高我们对大脑工作原理的理解。最近,我们正致力于开发用于定量MS分析和系统生物学中高通量测量的新型化学标签。我也热爱培训和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并帮助他们过渡到成功的职业生涯的这个过程。 br/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重要时刻: /strong 在我的研究生涯中,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时刻,特别是当我们发现以前没有报告过的神经肽,并解密他们的功能时。从美国质谱学会获得着名的Biemann奖章,并向数千名同事和朋友提供颁奖讲座是我职业生涯中的另一个关键时刻,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所有这些在我个人职业阶段类似的精彩时刻都为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br/ strong & nbsp & nbsp & nbsp 预测: /strong 我期望看到单细胞组学技术进一步成熟和发展,从而在面对健康和疾病问题时,对细胞生物化学变化实现实时的原位测量。这种技术也将大大加快我们对个性化精密医学的步伐。 strong ” /strong /span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18, 146, 60)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br/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rgb(118, 146, 60) color: rgb(255, 255, 255) " strong br/ /strong /span /p hr/ p br/ /p p strong 以下为获选的完整名单(排序不分先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299af073-a9ab-4fdb-b973-bfd66f207294.jpg" title="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5c71886e-07b7-492c-b892-dd91e3519e70.jpg" title=" 1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989d3713-3c5c-4714-9878-950fffb9064f.jpg" style=" " title=" 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ec809fef-3800-4877-8cca-833dbc366a26.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730094b8-1892-4eda-8ca7-f8ba49dd07fe.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314da5e2-dad3-4a01-a064-2ccf86ebb09d.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8c96c337-5582-44a2-bd3c-39f193139305.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ef76aaef-4cd2-4c99-8a05-f354cafa0c9a.jpg" style=" " title=" 5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e330ac28-5eb0-45e6-8bcb-c8c8e6e75c38.jpg" style=" " title="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3b7ee768-535f-47da-a1cf-4861af4d4e80.jpg" style=" " title="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1a763867-bc9f-4d92-ae60-cb0a135be0f3.jpg" style=" " title="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ff4bbc68-0847-4cc8-b56a-2cdb900efbb5.jpg" style=" " title="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b246810c-96ac-47f1-9cd6-a31b59ba4199.jpg" style=" " title="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2a664c59-a94c-43c4-95b9-adb8e11d3d3f.jpg" style=" " title=" 12.jpg" / /p
  • 2021最具影响力分析科学家公布:李攻科、许国旺、李灵军、李绍平、陈义5位中国学者当选
    近日,英国The Analytical Scientist杂志202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位分析科学家”榜单出炉。  中山大学李攻科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教授、澳门大学李绍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义研究员5位中国学者入选。华人学者中,威斯康星大学葛瑛教授,Genentech的Kelly Zhang也再度入选。中山大学李攻科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教授澳门大学李绍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义研究员  202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位分析科学家”完整榜单:
  • 李灵军团队自然通讯成果:离子淌度结合双极性离子化质谱成像揭示单细胞脂质特异性
    单细胞分析技术对生物医学研究意义重大,目前在单细胞组学中,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相对成熟,单细胞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分析技术近年来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入。与其他组学相比,单细胞脂质组学分析刚刚起步,面临诸多技术难点。近期,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李灵军教授团队报道了离子淌度(IMS)与双极性离子化质谱成像相结合的单细胞脂质组学方法,实现了单细胞脂质组高通量、原位和双极性成像,揭示了小鼠小脑皮质细胞层特异性脂质分布。该项工作以“Single-cell lipidomics enabled by dual-polarity ionization and ion mobility-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0512-6),文章第一作者为张华博士。该研究实施了捕集离子淌度分离(TIMS)与双极性电离(dual-polarity ionization)以及质谱成像(MSI)相结合,以实现单细胞(SC)脂质组的高通量原位分析。使用来自单培养和共培养的人胰腺癌 (PANC-1) 和活化的胰腺星状细胞 (PSC) 以及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SK-N-SH) 的 SC 样本的 MSI 分析来评估该方法的性能 使用 MALDI 捕集离子淌度飞行时间质谱(MALDI-timsTOF-MS) 平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高分辨率 MALDI-MSI 可为单细胞分析提供良好的重现性和质量准确度。整体来说,该研究建立了单细胞脂质组学分析的新技术,为揭示细胞间及细胞内脂质异质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更多关于李灵军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欢迎登陆课题组网站:https://www.lilabs.org/
  • 李灵军与叶慧团队合作成果:生物素硫醇标签辅助质谱法对蛋白质瓜氨酸化进行全局分析
    瓜氨酸化是影响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键的翻译后修饰。尽管它与各种生物过程和疾病发病紧密相关,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来富集、检测和定位该翻译后修饰,其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近期,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李灵军教授课题组报道了生物素硫醇标签的设计和开发,该标签能够通过质谱法对瓜氨酸化进行衍生化、富集来实现可靠的鉴定。作者对小鼠组织的瓜氨酸化蛋白质组进行了全局分析并且从432种瓜氨酸化蛋白质中识别出691个修饰位点,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瓜氨酸化数据集。作者发现并阐述了这个翻译后修饰的新的分布和功能并且表示该方法有希望为进一步破译瓜氨酸化的生理和病理作用奠定基础。这项工作以“Enabling Global Analysis Of Protein Citrullination Via Biotin Thiol Tag-Assisted Mass Spectrometry”为题发表在国际化学权威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上 (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2c03844),文章作者为Yatao Shi#, Zihui Li#, Bin Wang#,Xudong Shi , Hui Ye, Daniel G. Delafield, Langlang Lv, Zhengqing Ye, Zhengwei Chen, Fengfei Ma,Lingjun Li*。此外,李灵军教授课题组进一步拓展了此方法的实用性。作者通过应用二甲基化亮氨酸(DiLeu)等重标记策略第一次实现了瓜氨酸化的高通量定量研究,并利用这一方法揭示了瓜氨酸化在人体细胞DNA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成果以“12-Plex DiLeu Isobaric Labeling Enabled High-Throughput Investigation of Citrullination Alterations in the DNA Damage Response”为题同样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1c04073),文章作者为Zihui Li, Bin Wang, Qinying Yu, Yatao Shi, Lingjun Li*。  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设计了一种生物素硫醇标签,它可以很容易的以低成本合成并且可以与瓜氨酸残基和2,3-丁二酮发生特异性反应(图 1a)。这种衍生化不仅增加了质量转移以允许更可靠的鉴定,而且还引入了生物素部分,使修饰分子的后续富集成为可能。该生物素硫醇标签设计具有紧凑的结构,在高能碰撞解离 (HCD) 期间仅产生两个碎片/诊断离子(图 1b)。 因此,肽主链可以保持良好的裂解效率,并在 HCD 或电子转移解离 (ETD) 期间分别产生丰富的b/y或c/z离子系列。在 HCD(图 1c)、ETD或电子转移/高能碰撞解离(EThcD)碎裂下,衍生化肽标准品的序列收集质谱图几乎完全覆盖相应的肽序列。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素硫醇标签衍生的瓜氨酸化肽可以产生用于解析及标注的高质量的串联质谱图,并且与各种裂解技术相结合时可以提高瓜氨酸化位点的识别可信度。  图1|用于瓜氨酸化分析的生物素硫醇标签设计。a,使用生物素硫醇标签和 2,3-丁二酮对瓜氨酸肽进行衍生化。 b,HCD、ETD 或 EThcD 片段化后生物素硫醇标签衍生的瓜氨酸化肽的片段化位点。c,HCD裂解后生物素硫醇标签衍生的瓜氨酸肽标准品 SAVRACitSSVPGVR 的串联质谱图。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作者使用该生物素硫醇标签和基于质谱的自下而上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对瓜氨酸化进行分析(图2a)。作者在体外利用 PAD(一种可以催化瓜氨酸化的酶)催化的人组蛋白 H3 蛋白来验证这个过程。作为未被PAD催化的阴性对照,未发现组蛋白的肽段被鉴定为瓜氨酸化,证明了生物素标签反应的高特异性(图 2b)。在体外 PAD 处理后,作者 发现许多精氨酸残基被催化为瓜氨酸,并且大量的位点被高可信度的鉴定为瓜氨酸化位点(图 2c),进一步表明该方法的高效性。在 HCD 碎裂后,其产生了一系列丰富的 b/y 离子,可以帮助准确的表征在同一肽段上单个(图 2d)以及多个(图 2e)瓜氨酸化位点。  图2|使用生物素硫醇标签进行体外瓜氨酸化分析。a,使用生物素硫醇标签进行蛋白质瓜氨酸化分析的实验工作流程。b、c,在体外 PAD 处理之前 (b) 和之后 (c) 组蛋白 H3 蛋白的瓜氨酸化分析。 已识别的瓜氨酸化位点在序列中以蓝色字母突出显示。 序列下方的红色矩形表示鉴定的瓜氨酸化肽,而瓜氨酸化位点以蓝色显示。 d,PAD处理的组蛋白 H3 (R64Cit) 的已鉴定瓜氨酸化肽的串联质谱图示例。 e,PAD 处理的组蛋白 H3 的同一肽上鉴定的两个瓜氨酸化位点(R70Cit 和 R73Cit)的串联质谱图示例。  接下来,作者们尝试利用所开发的方法对复杂的生物样本中的瓜氨酸化进行全局分析,并希望能够以此提供阐明生物体中瓜氨酸化调节机制的依据。首先,作者对小鼠的六个身体器官和五个大脑区域进行了深入的瓜氨酸组分析,生成了第一个小鼠瓜氨酸组组织特异性数据库。作者从432种瓜氨酸化蛋白质中以高置信度的方式鉴定了691个瓜氨酸化位点(图 3a)。更重要的是,这些蛋白质中约有 60% 未曾在UniProt 数据库检索并被报道,这一结果极大地扩展了对瓜氨酸化以及这些底物蛋白质如何受到瓜氨酸化影响的理解。作者发现结果中与 UniProt 数据库的已知的瓜氨酸位点重叠部分较少(图 3b),这可能是因为 UniProt 中描述的近 40% 的瓜氨酸化位点是基于相似性外推理论而没有实际的实验证据。此外,许多报道的位点位于组蛋白上,尤其是蛋白质末端,可能会逃过自下而上质谱策略的检测(图 3b)。图 3c 展示了单位点瓜氨酸化和多位点瓜氨酸化蛋白质分布情况,其中 70% 的已鉴定蛋白质仅有一个瓜氨酸化位点被检测到。  这个新发现的瓜氨酸化蛋白质组为推测瓜氨酸化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例如,作者在髓鞘碱性蛋白(MBP)上鉴定到了九个瓜氨酸化位点,而在 UniProt 数据库中只有四个(图3d)。作者的结果提供了高质量的串联质谱图,不仅证实了已知修饰位点的存在(图3e),而且还高可信度的识别了未知的位点(图 3f)。然后作者进行了瓜氨酸化肽段的序列分析,发现在鉴定的瓜氨酸化位点两侧并没有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模式(图3g),但是谷氨酸残基更频繁地出现在瓜氨酸的N末端侧附近。这与Fert-Bober 等人报道的小鼠瓜氨酸组分析结论一致。另一方面,Tanikawa 等人发现在人体组织和血浆中大约五分之一的 PAD4 底物含有 RG/RGG 基序。同样,Lee 等人及相关研究人员观察到天冬氨酸和甘氨酸残基在瓜氨酸化位点出现频率偏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使用了不同的人源细胞系或组织,因此作者的结果可能表明在不同物种之间瓜氨酸化位点周围的序列模式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辨别瓜氨酸化蛋白质所涉及的功能,作者展示了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的热图,其显示了二十个最显著富集的细胞成分(图3h)以及KEGG途径(图3i)。作者发现小鼠大脑组织和身体器官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瓜氨酸蛋白更多地参与大脑功能。具体来说瓜氨酸化蛋白质集中在轴突、髓鞘、核周体和突触中,因此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图3|不同小鼠组织的大规模瓜氨酸组分析。a,不同小鼠组织中已鉴定的瓜氨酸化蛋白和瓜氨酸化位点的数量。 b,本研究中鉴定的瓜氨酸化位点与 UniProt 数据库中报告的位点比较。 c,每个鉴定的瓜氨酸化蛋白质的瓜氨酸化位点数量分布。d,本研究中确定的瓜氨酸化位点与 UniProt 数据库中关于髓鞘碱性蛋白的瓜氨酸化位点的比较。e、f,在髓磷脂碱性蛋白 R157Cit (e) 和 R228Cit (f) 上鉴定的两个瓜氨酸化位点的示例串联质谱图。g,鉴定的瓜氨酸化肽的序列。瓜氨酸化位点位于中间的“0”位置。字母的高度表示每个氨基酸在特定位置的相对频率。 h,i,使用 Metascape 生成的热图显示不同小鼠组织中显着丰富的(p 值 0.01)细胞成分 (h) (KEGG) 通路 (i)。  为了进一步拓展该方法的实用性,作者应用了二甲基化亮氨酸(DiLeu)等重标记策略,第一次实现了对瓜氨酸化进行高通量的定量研究。作者首先使用瓜氨酸化标准肽段进行测试,证明在优化反应条件下DiLeu标记和生物素硫醇标记反应可以分步进行而不互相干扰(图 4B,4C)。同时,将标准肽段按照已知比例进行4-plex DiLeu标记并混合,再进行生物素硫醇标记和瓜氨酸化分析,结果显示了非常好的定量准确性(图5)。作者进一步优化了运用该方法在复杂生物样品中进行定量分析的实验方法,并且证明此方法依然可以实现极佳的定量准确度和精确度(图6)。  图4|瓜氨酸化标准肽段测试DiLeu标记和生物素硫醇标记分步反应的特异性和效率  图5|瓜氨酸化标准肽段测试DiLeu标记和生物素硫醇标记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图6|复杂生物样品测试DiLeu标记和生物素硫醇标记定量分析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作者接下来应用该方法对DNA损伤中瓜氨酸化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作者在MCF7细胞中用三种方法造成了DNA损伤,并定量分析了蛋白质瓜氨酸化的变化。作者一共鉴定到63种瓜氨酸化蛋白以及其包含的78个瓜氨酸化位点,并发现三个实验组中的瓜氨酸化表达相比于对照组呈现出非常不同的趋势(图7A),这一结果表明瓜氨酸化在不同类型的DNA损伤模型中具有差异性的作用。通过对实验组中显著变化的瓜氨酸化蛋白进行生物过程网络分析,作者发现瓜氨酸化主要对DNA代谢,蛋白结构变化,翻译以及DNA修复等过程进行调控(图 7B,7C)。该实验结果表明蛋白瓜氨酸化对DNA损伤以及相关发病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7|高通量定量分析研究瓜氨酸化在DNA损伤中的变化及作用(来源:Anal. Chem.)  小结  本文章介绍了一种生物素硫醇标签的设计和开发,该标签可与瓜氨酸化肽段发生特异性反应并极大地提高了瓜氨酸化的富集和检测效率。在使用标准肽和重组蛋白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后,作者进一步优化了从复杂生物样品中检测瓜氨酸化的实验过程。通过此方法对小鼠五个大脑区域和六个身体器官的蛋白质瓜氨酸化进行分析,作者鉴定出432个瓜氨酸化蛋白以及691个瓜氨酸化位点,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数据集。该研究揭示了这种翻译后修饰可能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表明它们在包括呼吸和糖酵解在内的许多代谢过程中也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瓜氨酸化在不同组织中具有广泛分布并参与各种生物过程,这扩展了目前对蛋白质瓜氨酸化生理作用的认知和理解。此外,作者进一步拓展了此方法的实用性,通过应用DiLeu等重标记策略第一次实现了瓜氨酸化的高通量定量研究,并利用这一方法揭示了瓜氨酸化在人体细胞DNA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该方法可以提供一种普适、简单而强大的检测方法来明确鉴定蛋白质瓜氨酸化,这也将启发和有益于未来对这种翻译后修饰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作用的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的两篇文章中, 通过生物素硫醇标签辅助质谱法对蛋白质瓜氨酸化进行全局分析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生石亚涛,李子辉,王斌,并与中国药科大学叶慧教授课题组合作 应用二甲基化亮氨酸等重标记策略进行蛋白质瓜氨酸化高通量定量研究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博士生李子辉,两篇文章通讯作者为李灵军教授。更多关于李灵军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欢迎登陆课题组网站:https://www.lilabs.org/
  • 李灵军团队新成果:CIU与AIU两种去折叠方法在蛋白质构象表征中的比较研究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分享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上的文章,Comparing Selected-Ion Collision Induced Unfolding with All Ion Unfolding Methods for Comprehensive Protein Conformational Characterization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李灵军教授和南开大学的李功玉教授。近年来,离子迁移质谱(Ion mobility−mass spectrometry, IM−MS)不断发展,成为了探究生物分子结构和稳定性的有力工具。IM-MS实验中测量得到的漂移时间可以转换为与分析物的大小或形态相对应的碰撞截面值(CCS)。碰撞诱导去折叠(collision-induced unfolding, CIU)通过将碰撞能量(CE)应用于气相分析物,研究其在去折叠过程中CCS值的变化,从而提供更多的结构细节。尽管电荷分离的CCS分布代表了气相中丰富的结构信息,但预测具有最接近native状态结构的蛋白质离子电荷态仍然存在困难。另一种方法是记录所有蛋白质电荷状态的四极杆无选择全离子去折叠方法(all ion unfolding, AIU)。如图1所示,本文中作者首先比较了四极杆选择对去折叠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数据质量。然后,作者引入了一种CCS积累方法,用一个新的CCS参数——CCSacc(accumulated CCS)进行去折叠数据解析,该参数对所有观察到的电荷状态的数据进行汇总,以更好地区分气相中蛋白的结构和构象。作者发现,使用这种CCSacc方法生成的去折叠差异图更稳健,对nESI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电荷状态的变化具有更高的耐受性。此外,作者观察到用于比较的整体信号强度的增加,使去折叠指纹图谱质量得到改善。另外,这种CCSacc方法保留了电荷分离的CIU信息,也可以按需提取。图1.AIU和CIU工作流程比较图2a展示在不同的碰撞电压下,HSA的CCSacc的分布。CCSacc是综合的气相离子特征,以红色表示。通过CCSacc特征可以分析每个离子对结构的贡献,有助于全面了解现有的HSA结构异质性。通过计算HSA的CCSacc数据可以创建一个新的去折叠指纹图谱,将其与HSA的两种主要电荷态进行比较(图2c)发现,如果只分析单个电荷状态数据,而不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合并,就会导致信息丢失。CIU50值揭示的构象稳定性信息也显示了累积指纹图谱与单电荷态指纹图谱的差异,进一步强调了考虑所有电荷态结构信息的必要性。(图3)图2.CCSacc结构分析AIU指纹图谱结合CCSacc数据处理可以更全面地阐明蛋白质变体之间的构象差异。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获取了BSA和HSA的AIU数据,然后提取CCSacc数据,用CIUSuite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总的来看,基于CIU50的构象稳定性比较和基于RMSD的整体去折叠指纹图谱比较都清楚地表明,AIU和CCS的累积能够提供更全面的结构信息,并对生物相似性蛋白的细微结构差异进行全面表征。图3.利用CCSacc全面比较HSA和BSA结构最后,作者将CCSacc应用于唾液化的糖蛋白bovine transferrin(bTF),快速分析糖基化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图4a显示了bTF的非变性质谱图以及相应的漂移时间热图。先前的糖链研究证明,转铁蛋白是一种具有多种糖型的异质性蛋白,作者的非变性质谱数据(图4a)也明确支持多种糖型的存在。接下来,作者在AIU操作模式下追踪bTF的逐步去折叠行为(图4b-e)。图4f展示了通过CCSacc获得的累积去折叠指纹图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四种不同的构象主导了bTF去折叠过程。CCSacc弥补了不同离子种类观察到的结构差异。此外,构象特征CCS分析和相应的基于CIU50的稳定性分析表明,CCSacc主导的数据与传统CIU分析中常用的最丰富的电荷态所得数据不匹配。这些差异应该主要源于离子种类的贡献,而不是最丰富的离子种类,结果突出了在溶液中使用单一电荷态作为整个蛋白质种类的结构特征时存在的潜在偏差和/或结构损失。图4.通过CCSacc探究唾液酸化糖蛋白的结构CCSacc策略可以更好地维持蛋白质的天然构象,并降低由于仪器条件或溶液中蛋白质电荷态变化造成的影响。在提高去折叠指纹图谱的信噪比并丰富拓扑结构信息的情况下,该策略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Ashley Phetsanthad, Gongyu Li, Chae Kyung Jeon, et al. Comparing Selected-Ion Collision Induced Unfolding with All Ion Unfolding Methods for Comprehensive Protein Conformational 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 2022.
  • 李灵军合作成果:mNeuCode支持精氨酸二甲基化的靶向蛋白质组分析
    大家好,本周为大家分享一篇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的文章,mNeuCode Empowers Targeted Proteome Analysis of Arginine Dimethylation1,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李灵军教授和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常乘、贾辰熙教授。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且相对保守的翻译后修饰,参与包括RNA加工、DNA修复、染色体组织、蛋白质折叠和基因表达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蛋白质精氨酸二甲基化在生物过程和人类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精氨酸二甲基化的相对丰度和化学计量通常很低,并且表现出较宽的动态变化范围,这些问题都给分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设计了一种用于二甲基精氨酸代谢标记的mNeuCode标签,并开发了一个名为NeuCodeFinder的软件工具,用于在MS全扫描中筛选NeuCode信号,从而能够在蛋白质组范围内对蛋白质二甲基化进行靶向LC-MS/MS分析。作者将该方法应用到HeLa细胞精氨酸二甲基化的全蛋白质组分析中,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在70种蛋白质上鉴定到176个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其中38%是新位点。  图1 用于细胞培养代谢标记的mNeuCode的化学设计。含有由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甲硫氨酸和精氨酸的不同组合的mNeuCode-I(红色)和mNeuCode-II(蓝色)分别用于两组细胞培养。同位素标记的甲硫氨酸经过代谢转化为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AdoMet ),随后由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催化转移到精氨酸侧链的甲基上。细胞裂解后,将两种样品混合并制备用于高分辨率LC-MS分析。含有二甲基精氨酸的肽的NeuCode同源物被解析后,将显示出43 mDa的质量差异并作为诊断峰。  图2 基于mNeuCode的精氨酸二甲基化靶向蛋白质组分析。(A)NeuCodeFinder从高分辨率质谱数据中筛选NeuCode同位素峰对的工作流程。从原始数据文件中提取全扫描质谱。单峰被配对以形成NeuCode等值线簇。最终的NeuCode对列表与提取的离子色谱(XIC)值一起导出。(B)靶向LC-MS/MS分析的工作流程,包括样品制备、富集以及MS1和MS2分析。  在mNeuCode-I标记组中,使用含有正常L-精氨酸和同位素标记L-蛋氨酸[D3]的培养基 在mNeuCode-Ⅱ标记组中,则使用同位素标记的L-精氨酸[15N4]和L-甲硫氨酸[13C]进行培养(图1)。收集两组全细胞蛋白提取物并等量混合,蛋白经还原烷基化与酶切后,得到的肽段通过StageTip分级分离和HILIC tip富集,以提高样品肽段的识别率。处理的样品先进行LC-MS全扫描,通过作者的自制软件NeuCodeFinder生成包含列表,此包含列表用于辅助进一步的平行反应监测(PRM)模式分析(图2)。    图3 已鉴定的精氨酸甲基化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A)鉴定的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和(B)精氨酸二甲基化蛋白质。橙色柱表示未报道的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或蛋白质。绿色柱表示只有单甲基化是已知的,但是二甲基化还没有报道。(C)韦恩图显示,通过使用胰蛋白酶和镜像胰蛋白酶作为消化试剂,从两组实验中鉴定的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D)蛋白质上位点数目的分布。每个蛋白质上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的数量显示在饼图周围,蛋白质的数量列在饼图中。鉴定的精氨酸-二甲基化蛋白质的(E) GO富集和(F)KEGG途径分析。(G)使用STRING数据库将二甲基化蛋白质映射到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上。综合得分 0.4。(H)已鉴定的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中-6和+6氨基酸残基的序列标志。  通过对数据结果的分析,最终共鉴定到70种蛋白质上的176个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其中37-38%的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是新的修饰位点,29%的精氨酸二甲基化蛋白没有被报道过,这证明了mNeuCode方法的有效性。与常规的鸟枪法蛋白质组学策略所获得的数据相比,mNeuCode方法在鉴定低丰度精氨酸二甲基化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能够补充许多传统鸟枪法蛋白质组学所无法鉴定到的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对mNeuCode方法鉴定到的精氨酸二甲基化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这些蛋白质主要与RNA的加工、剪接和稳定性相关,参与了RNA的代谢过程。  图4 FAM98A上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的突变抑制了细胞迁移。(A)通过蛋白质印迹检测FAM98A在HeLa细胞中敲除和重建的效果。用siFAM98A-1和siFAM98-2沉默HeLa细胞,然后用Flag标记的WT或突变的FAM98A质粒重建。Anti-FAM98A显示内源性FAM98A的干扰。Anti-Flag显示外源FAM98A的重建。(B)图像和(C)柱状图显示了HeLa细胞的细胞迁移。  FAM98A是一种微管相关蛋白,与结直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有关。有研究者发现FAM98A是PRMT1的底物,但未能确定确切的甲基化位点。而在作者的研究结果中,成功鉴定到FAM98A上五个新的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为了验证这些二甲基化位点是否参与细胞迁移的调节,作者使用FAM98A敲除和FAM98A WT或突变重建细胞系进行了伤口愈合试验。将HeLa细胞的FAM98A基因敲除后,分别用WT或突变的flag-FAM98A重建FAM98A沉默细胞,其中突变的flag-FAM98A将二甲基化位点R351、R360、R363、R371和R375突变为赖氨酸以抑制甲基化。实验结果显示,当FAM98A基因被敲除时,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抑制,WT FAM98A的重建挽救了FAM98A敲除导致的细胞迁移缺陷,但是突变型FAM98A的重建却不能挽救。该结果证实了FAM98A上的二甲基化位点在细胞迁移中起到的作用。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发明了一种mNeuCode方法,并开发了NeuCodeFinder软件,使得能够以全蛋白质组的方式进行精氨酸二甲基化的靶向MS/MS分析。实验结果证明了mNeuCode技术对于精氨酸二甲基化的靶向蛋白质组分析的能力和有效性,并证实HeLa细胞FAM98A上新的精氨酸二甲基化位点在细胞迁移调节中的功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癌症发展的潜在机制,为蛋白质组分析的方法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撰稿:梁梓欣  编辑:李惠琳  文章引用:mNeuCode Empowers Targeted Proteome Analysis of Arginine Dimethylation  李惠琳课题组网址www.x-mol.com/groups/li_huilin  参考文献  Wang, Q., Yan, X., Fu, B., Xu, Y., Li, L., Chang, C., & Jia, C. (2023). mNeuCode Empowers Targeted Proteome Analysis of Arginine Dimethyla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 ASMS 2014大奖揭晓 两名华人科学家获奖
    仪器信息网讯 一年一度的全球质谱盛会&mdash &mdash 美国质谱年会(ASMS 2014)将于2014年6月15-19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召开。在会议召开前夕,ASMS网站上公布了2014年度ASMS各项奖项的获得者名单,其中Richard M. Caprioli博士因在MALDI质谱成像应用方面的贡献获得了杰出贡献奖,而今年又有两位华人科学家分获了Biemann Medal奖和研究奖,获得Biemann Medal奖的李灵军博士曾在2011年获得Pittcon会议成就奖。   杰出贡献奖(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该奖项用于奖励在质谱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做出独一无二的成果,并且在质谱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获奖者并不限制于ASMS会员,获奖者将获得10,000美元奖励和奖牌。   2014年杰出贡献获得者是美国范德堡大学质谱研究中心主任Richard M. Caprioli教授。Richard M. Caprioli教授因在MALDI质谱成像发展,及该项技术在生物和医药领域应用于组织分子成像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此奖。   Richard M. Caprioli教授的研究工作创建了组织分子成像的新范例,新范例建立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质谱成像发展的基础上。这是目前质谱仪的一个新兴的应用,由此分子测定可直接在组织中进行,可以从这些样品中得到很多重要信息。   这项工作对于蛋白质、脂质、代谢物和药用化合物的研究有显著贡献。自Richard M. Caprioli教授1997年在分析化学杂志公开发表开创新研究(Anal. Chem. 69(23), 4751-4760)显示质谱成像技术用于组织分析的能力以来,他率先在样品制备、仪器及信息学方法方面取得进展,并且将先进的技术传播到全球数百个实验室。   他研究工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众多的商业平台开始利用该项技术。截至目前为止,Richard M. Caprioli教授已经发表了约2,500篇MALDI质谱成像相关论文。   Biemann Medal奖   该奖项授予那些长期在质谱基础和应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提名者应该在被提名前的15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该奖项是为纪念Klaus Biemann教授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Klaus Biemann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40年间培训了大量的学生和博士后,他与学生、博士后联合组织和其朋友共同捐赠设立了Biemann奖。获奖者不限于ASMS会员,获奖者会得到5,000美元奖励。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物科学和化学李灵军教授因在质谱用于神经多肽和功能性多肽领域研究的贡献而获得2014年Biemann Medal奖。   李灵军教授的研究重点是发展和改进与显微分离技术相配合的质谱平台,以应对神经科学研究的挑战性问题,包括发现神经肽功能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   李灵军教授和她的团队已经创建了多个基于质谱的集成平台,包括高分辨率原位肽成像、组织成像、体内微透析,新的同位素和同量异位素标记策略,以及改进的生物信息学工具,使大规模的发现和功能性分析新的神经肽成为可能。最近,李灵军课题组还创新性利用离子迁移质谱解决与多肽组学研究有关的几个技术挑战。   使用这些集成平台和多元化方法,李灵军课题组在甲壳类生物模型有机体中发现了300多个新神经肽,这些有机体的基因序列目前还不能获得。这些发现显著扩展了我们对这些重要模型有机体中神经肽的认识。   研究奖(Research Awards)   研究奖由Robert Finnigan于1985年设立,旨在鼓励年轻年科学家推动质谱科学的研究。奖金是由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和沃特世公司提供,每位获奖者将获得35000美元的奖金。   2014年赛默飞世尔科技资助的获奖者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Kerri A. Pratt(下图左),沃特世公司资助的获奖者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Zhibo Yang(下图右)。   Ron Hites 奖   Ron Hites奖是颁发给在JASMS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的原创性论文,奖项强调论文的创新性、技术质量、是否会促进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文章的编排质量等。JASMS期刊由印第安纳大学Ronald A. Hites教授于1988年创立,该奖项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奖金是2000美元。   2014年Ron Hites奖获得者是 Evan R. Williams、 Harry J. Sterling、 Alexander F. Kintzer、Geoffrey K. Feld、 Catherine A. Cassou、Bryan A. Krantz;获奖论文:Supercharging Protein Complexes from Aqueous Solution Disrupts their Native Conformations,发表于JASMS 2012年第23卷。(编译:杨娟)
  • pittcon2011个人奖项揭晓 华裔女科学家获奖
    第62届匹兹堡分析化学和光谱应用会议暨展览会(Pittcon 2011)将于2011年3月13日至1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而本次会议上将颁发多项个人奖项,以下是获奖人名单。   2011匹兹堡光谱奖获得者:Adriaan (Ad) Bax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员Adriaan (Ad) Bax   Adriaan (Ad) Bax研究员由于应用各种先进的多维核磁共振技术解决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相关问题而获得该奖项。   2011匹兹堡分析化学奖获得者:Raoul Kopelman   Richard Smalley Distinguished大学Raoul Kopelman教授   Raoul Kopelman教授在生物分析和纳米化学等领域有杰出贡献,他的研究工作包括分子导线中的激子传输、在狭窄领域的非经典化学反应动力学,以及用于生物医学的超小型光电化学传感器和致动器。   2011匹兹堡会议成就奖获得者:Lingjun Li(李灵军)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李灵军副教授   该奖项是授予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10年内取得优异成绩的科学家。李灵军副教授由于以质谱技术为手段,在神经肽和功能多肽组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获得该奖。值得一提的是,李灵军副教授本科曾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分析化学专业。   2011分离科学领域年轻研究者分析化学奖获奖者:Philip Britz–McKibbin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Philip Britz–McKibbin副教授   该奖项由安捷伦科技赞助。Philip Britz–McKibbin研究领域涉及毛细管电泳和质谱等分离科学的基础研究。   2011Bomem–Michelson 奖获得者:Isao Noda 宝洁公司科学家Isao Noda   该奖项由ABB公司赞助,Isao Noda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推进二维相关光谱研究,并起到了先锋作用。他的研究工作对我们理解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11Dal Nogare奖获得者:Janusz Pawliszyn 美国滑铁卢大学Janusz Pawliszyn教授   Janusz Pawliszyn教授获奖主要是由于他在色谱领域的杰出贡献,其是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创始人,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样品制备过程中的有机溶剂消除,以便于现场监测和活体分析。   2011Charles N. Reilley奖获得者:Richard P. Van Duyne   美国西北大学Richard P. Van Duyne教授   Richard P. Van Duyne由于在电分析科学,尤其是与拉曼光谱相关的表面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奖,其于1977年发现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现象。   2011Young Investigator (SEAC) 奖获得者:B. Jill Venton 弗吉尼亚大学助理教授B. Jill Venton   研究领域是使用微电极使神经递质得到快速测量。   2011Ralph N. Adams奖获得者:James W. Jorgenson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分校James W. Jorgenson教授   James W. Jorgenson获奖是由于其发展的分离方法被广泛应用在生物化学领域,该项分离方法是毛细光电泳技术。   2011Williams Wright奖获得者:Howard Mark   Mark Electronics公司总裁Howard Mark   该奖项是授予工业领域的光谱学家,Howard Mark由于在振动光谱领域的重大贡献而获奖。   2011Pittcon Heritage 奖获得者: George N. Hatsopoulos John N. Hatsopoulos Arvin Smith Pharos LLC公司创始人兼CEO Tecogen Inc公司CEO Glenrose Instruments公司总裁兼CEO   获奖人相关介绍:http://www.pittcon.org/technical/awards.php
  • 你不会知道,有多少质谱女学者将追随她们而来!
    Netflix曾发布女性形象混剪视频致敬国际劳动妇女节,视频中“当你前行在其他女性尚未走过的路,你不会知道,有多少女性将追随你而来”的旁白打动众多网友,瞬间上万次转发。当一名女性踏进一片新的领域,会有众多女性追随而来,这一现象在科学界同样得以见证。1903年,居里夫人因放射性研究获得诺首位诺贝尔奖两次获得者。居里夫人的两次获奖给全世界的女性带来一个积极信号——女性也能做科学家,并且能做得非常好。“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女性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界一直不乏杰出的女性智者和先驱,她们为其所在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当前,质谱技术在生物、医药、材料、食品、环境、公共安全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女性学者在质谱领域的占比也越来越高,并在其各自的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女院士、女教授、女专家,还有资深女工程师… … 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仪器信息网联合美国女性质谱学者组织(FeMS,Female in Mass Spectrometry)举办“第二届女性质谱学者研讨会”,主要面向质谱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旨在通过组织和开展学术和开放性交流,鼓励更多的女性质谱工作者参与学术活动,聚合优秀科技女性树立榜样,提升女性质谱工作者的参与度、认同感和学术影响力,助力女性科技人才发挥更大作用。(点击图片可跳转去报名)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主题将围绕“质谱前沿技术交叉生命医学研究”进行,论坛邀请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教授、北京大学白玉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叶慧教授、天津大学陈瑞冰教授、复旦大学曹纬倩副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水雯箐研究员等7位嘉宾分享精彩的学术报告。此外,论坛还特别设置了开放性讨论环节,届时嘉宾们将围绕“ 1.现阶段您在工作/科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2.支撑您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信念是什么? 3.您有哪些做好科研的“绝招”? 4.您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等议题进行讨论。论坛主持人:叶慧中国药科大学 教授简介: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药科大学兴药青创学者(2020-2024),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研究聚焦组学技术创新驱动的活性分子靶标发现,从中挖掘新药物靶点。研究以一作/通讯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Methods、Redox Biololgy、APSB、Anal Chem、Mol Cell Proteomics等发表30余篇。担任Nature Commun、Mass Spectrom Rev、Advanced Sci、Anal Chem等期刊的审稿人。研究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双创博士的资助,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优秀青年项目、国家科技重点专项子任务等。目前担任中国药理学会药代动力学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及青年委员会秘书长、国际女性质谱学者协会Females in MS (FeMS)联络委员会会长。报告嘉宾:李灵军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教授简介:李灵军2000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之后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和布兰迪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教,现任该校药学院和化学系Charles Melbourne Johnson杰出讲座教授, 并获该校Vilas 杰出成就教授称号。李灵军教授致力于生物分析科学以及质谱相关技术的研究, 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神经肽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质谱与微尺度分离技术的联用,神经肽与蛋白质的高通量定量表征,生物分子质谱成像,离子淌度质谱对分子结构与构型的解析等。李灵军课题组在生物分析化学领域的贡献主要在构建基于高灵敏度质谱多维分析平台, 并应用此平台发现300多个新型神经肽, 开发了多重等质量同位素定量DiLeu, SUGAR 标签试剂等,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受邀学术报告200余场。李教授先后被授予分析化学个人成就奖(匹兹堡会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生涯奖、美国质谱学会研究奖、斯隆基金会研究奖, 2014 年美国质谱学会Biemann Medal, 并入选2016年分析科学家Power List – 全球50位最有影响力的女分析化学家, 以及2019和2021年度分析科学家Power List – 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化学家。李灵军教授先后担任美国质谱学会教育委员会成员, 美国质谱学会Asilomar 会议委员, 北美华人质谱学会会长 (2015-2017), 现任北美华人质谱学会董事会主席,US HUPO 董事会成员,及英国皇家化学学会Analytical Methods副主编。 李灵军教授现任美国质谱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杂志副主编和质谱综述(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分析与生物分析化学(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国际编委会成员。白玉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教授简介:北京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004年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2008年入职北京大学工作至今。一直基于色谱和质谱等手段开展复杂体系生物标志物超灵敏检测新方法及应用研究。迄今发表SCI论文110余篇,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和Anal.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总他引3300余次,H-index 36。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申请PCT国际专利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现任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学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色谱专委会和有机分析专委会委员;受邀担任2019美国质谱学会年会分会主席、《Anal Chem》青年编委、《J Am Soc Mass Spectrom》编委、《化学进展》、《质谱学报》、《色谱》、《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多种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及青年编委等。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7年获聘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陈瑞冰天津大学药学院 教授简介: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天津大学英才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国UW-Madison留学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物质谱分析及肿瘤蛋白质组学,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ucleic Acids Research、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和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现任All Life副主编、Cancer Medicine & Biology编委、中国质谱学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专委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委员、天津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天津市欧美同学会理事等职务。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天津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等荣誉。曹纬倩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副研究员简介:主要研究方向为糖组和糖蛋白质组分析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自2018年入职复旦大学开展研究以来,建立了系列糖蛋白质组分析技术,突破了蛋白质组位点特异性糖基化解析的难题,实现了高通量高准确性蛋白质位点特异性糖基化鉴定和定量。发表SCI论文27篇,引用超过700次。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 Nature Method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篇;以章节第一作者参与撰写英文专著1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主持/骨干参与国家级项目6项。水雯箐上海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员简介:iHuman 研究所助理所长,入选中科院技术百人计划。水雯箐团队研究重点之一是发展高通量测量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的亲和质谱技术,使之专门适用于GPCR的配体检测和筛选,为这类高难度的跨膜蛋白药靶家族搜寻新结构、新活性配体,相关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ACS Central Science、Chemical Science和Anal. Chem.等。此外,发展了适用于膜受体蛋白质组和修饰蛋白质组研究的多种数据解析策略和质谱分析方法,相关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Cell Research、eLife和Mol. Cell. Proteomics 等。发表研究论文近70 篇,引用次数2200余次。王志英沃特世大中华区质谱产品经理简介:200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并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即从事制药行业的分析支持工作,有丰富的液相及质谱的使用经验。2012至今,在沃特世先后从事质谱应用工程师、质谱产品经理等职位。在色谱及质谱产品的使用、维护及市场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会议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fems2022/ 会议日程(点击了解更多女性质谱学者背后的故事)
  • 国际视野 共话原位电离质谱技术前沿——2021年原位质谱主题网络研讨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7月8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1原位质谱主题网络研讨会”在线上盛大召开。会议共邀请美国JEOL公司首席科学家/DART技术共同发明人Robert (Chip) Cody博士、马里兰大学药学院质谱中心主任Jace W. Jones、美国托莱多大学Emanuela Gionfriddo博士、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研究中心韩贤林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李灵军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徐丞志副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Christoph Haisch教授、英国剑桥大学代谢科学研究所主任Albert Koulman博士、英国斯旺西大学医学院质谱分析系主任William J. Griffiths教授、德国 Plasmion联合创始人Jan-Christoph Wolf博士等十二位原位质谱领域的资深专家,聚焦原位电离质谱技术新方法新应用,以及原位电离技术在食药安全、法证毒检、精准医疗、生命科学、检验检疫、聚类溯源、能源环境、与健康大数据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发展等进行介绍和探讨。  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陈大勇教授与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刘春胜博士共同主持。  美国JEOL公司首席科学家/DART技术共同发明者 Robert Chip Cody博士  Cody博士做了题为《实时直接分析质谱在病原学和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前景》的报告。Cody表示, DART技术目前还没有任何批准的临床应用,但当前也有报道了一些非常前沿的应用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些临床应用很可能会获得批准。此外,报告还回顾了一些基于DART技术开展的临床化学和微生物学的研究情况。    美国马里兰大学药学院质谱中心主任 Jace W. Jones  Jones教授做了题为《AP-MALDI 和高分辨质谱用于病毒包膜脂质结构表征》得报告。报告介绍了Jones团队使用 AP-MALDI 与高分辨率质谱结合掺锂基质系统的高通量分析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包膜病毒总脂质提取物的检测和结构表征等研究进展。美国托莱多大学Emanuela Gionfriddo博士  Gionfriddo博士做了题为《通过原位质谱研究人源微生物与环境毒理》的报告。环境基质中人为污染物的快速定量分析对于监管检测至关重要。原位质谱(AIMS)极大地提高了样品通量,适用于现场分析。对于现场分析应用,瞬态微环境(TME)和可变背景可能干扰重现性。在这项工作中,Gionfriddo团队开发了一种有效的策略,将固相微萃取(SPME)与质谱联用,通过热解吸单元(TDU)和实时直接分析离子源(DART)来最小化这些影响。该方法适用于地表水中杀虫剂和药物的提取和分析。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研究中心 韩贤林教授  韩贤林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多维质谱的鸟枪法脂质组学最新研究进展》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基于多维质谱的鸟枪脂质组学,并简要讨论了克服鸟枪脂质组学中存在的“离子抑制”问题的策略,以进行细胞脂质组的综合分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李灵军教授  李灵军教授做了题为《生物体原位化学反应下的空间质谱成像》的报告。质谱成像(MSI)提供了探测组织中分子信息的机会,无需目标分析物的前置知识,便可提供分析物的分布图。报告介绍了李灵军课题组在不同生物体系中多种信号分子分布成像方面的工作情况和最新进展,尤其是质谱成像在多肽组学、糖组学和脂质组学方面的挑战和重要性。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 徐丞志副教授  徐丞志副教授做了题为《纸基-原位质谱定量测定肠道微生物短链脂肪酸与乳腺癌诊断》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徐丞志团队以快速质谱鉴定为核心,结合原位质谱以及高分辨质谱仪的优势,建立了新式生物医学分析法,并开发细胞尺度下的质谱成像技术,将质谱技术应用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以及医疗诊断研究的进展情况。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 Christoph Haisch教授  Haisch教授做了题为《原位质谱用于废气测量与颗粒物分析》的报告。报告介绍了HELIOS 与 SICRIT/MS 的结合实现稳健、通用且灵敏的气溶胶表征的相关研究进展。 英国剑桥大学代谢科学研究所主任 Albert Koulman博士  Koulman博士做了题为《高通量单细胞脂质组学的发展与应用--聚焦帕金森发病机理》的报告。单细胞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表明,在组织水平上存在复杂的细胞异质性。为了解这种细胞间异质性对代谢的影响,有必要开发一种单细胞脂质质谱分析方法,测量群体中大量单细胞的脂质。这将提供细胞活动和膜结构的功能读数。利用 Triversa Nanomate 的液体萃取表面分析 (LESA) 功能,结合高分辨率 (HRMS) 质谱,成功搭建高通量非靶向单细胞脂质分析平台。这一技术进展突出了细胞异质性在个体多巴胺神经元功能代谢中的重要性,提示 A53T 突变型 α-突触核蛋白(SNCA)神经元膜功能受损。报告介绍了分析单个细胞的挑战,以及Koulman团队开发的获得单个细胞脂质质谱分析的解决方案。  英国斯旺西大学医学院质谱分析系主任 William J. Griffiths教授  Griffiths教授做了题为《脑内胆固醇代谢组的多重原位质谱成像与空间代谢研究》的报告。沃特世大中华区质谱产品经理 王志英  王志英做了题为《2021沃特世全新原位电离质谱,聚焦快检与成像》的报告。报告介绍了Waters近期推出两款新型质谱,RADIAN ASAP 和ACQUITY RDa,报告介绍了其原理、特性及最新的相关应用。岛津中国创新中心应用工程师 陈振贺  陈振贺做了题为《岛津敞开式源DPiMS的原理及应用》的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DPiMS技术的原理以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德国 Plasmion联合创始人Jan-Christoph Wolf 博士  Wolf 博士做了题为《SICRIT-MS 质谱鼻与工业食品分析》的报告。报告介绍了SICRIT质谱鼻技术在工业食品领域的一些应用情况,并简要阐述了该技术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 2018质谱大会聚焦:生命科学与医学分会场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nbsp /strong 2018年11月24日,由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仪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中山大学承办,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及广东省质谱学会协办的“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CMSC 2018)在广州东方宾馆隆重开幕。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质谱新时代。来自十多个国家地区的质谱技术与应用方面的专家学者、质谱厂商及相关用户共19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规模相比往届再攀新高。仪器信息网作为合作媒体对本次大会进行系列报道。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次大会为期2天半(11月24日-26日),共邀请12个大会报告并开设主题为生命科学与医学、质谱新方法新技术、仪器研发与基础理论、环境与食品、地球科学及材料与能源、临床质谱等多个分会场。会议同期还设置了青年论坛专场和学术墙报展示,以促进我国质谱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绩及增进同行间的学术交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会首日的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分组报告会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董梦秋教授、东南大学陶纬国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谢孟峡教授等重量级专家分享前沿科学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eb70c26-536e-4641-a771-b53a630386eb.jpg" style=" " title=" Axianchang.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d91be019-bc8e-4aa0-b6d3-b3d087503476.jpg" title=" Bxianchang.jpg" alt=" Bxianchang.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会现场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66402c2-248f-4a30-a031-e01573041590.jpg" style=" " title=" dongmenxia.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董梦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Quantitative Phosphoproteomics analysis Revealed Longevity Mechanisms in C. elegans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董梦秋带领课题组以线虫为模型,研究关于衰老的基础生物学问题,同时开发了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她提到,线虫领域对衰老的研究起源于1993年发现胰岛素信号通路可调节寿命。目前,线虫领域较少涉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因此已鉴定的磷酸化位点相对较少。基于此,董梦秋在报告中分享了其在线虫磷酸化蛋白组学研究的实验过程,包括鉴定磷酸化位点及蛋白肽段的软件使用体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2f347fc-b4d1-4beb-bdce-119e254d8502.jpg" title=" taoweiguo.jpg" alt=" taoweiguo.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陶纬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开发外泌体蛋白临床质谱的前景和挑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针对蛋白磷酸化中的难点问题,陶纬国课题组研发了以质谱检测为中心的高通量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发现激酶的直接底物和磷酸蛋白的直接上游激酶,并致力于通过开发外泌体蛋白作为疾病指标分子进行医疗检测。会上陶纬国也分享了基于此研究的一些实际医疗案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9d0d1492-2d3e-4457-bab8-3faa433aa867.jpg" title=" lilinjun.jpg" alt=" lilinjun.jpg"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李灵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Sweetening the Process of Biomarker Discovery in Alzheimer& #39 s Disease(AD): Development of Improved Chemical Strategies for Probing Glycosylation patterns in AD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李灵军在报告中主要介绍了关于促进阿尔兹海默症(AD)中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AD是一种渐行性神经退行疾病,截至2017年,中国的AD患者位居全球第一,数据为900万人。李灵军在报告中讲述了其基于HOTMAQ方法开展高通量目标蛋白的绝对定量以及生物标志物验证的研究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deaa47b-70e8-483b-bb0b-82fdf527e8cd.jpg" title=" xiemengxia.jpg"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孟峡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硝酸化多肽磁纳米富集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蛋白质磷酸化是最为广泛的翻译后修饰之一,但因为蛋白质磷酸化动态可逆且磷酸化蛋白丰度低,很难从复杂生物中直接检测磷酸化蛋白。谢孟峡在报告中讲述了磷酸化蛋白富集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两种功能化磁纳米粒子,前者能有效富集磷酸化肽段,后者能特异性富集络氨酸磷酸化肽段。两者均能应用于生物样品中,为发现生物体系中相关痕量疾病标志物提供了基础材料,并能应用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中。 /p p br/ /p
  • 撕下质谱界“最高奖”的标签 他们仍是华人的骄傲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质谱界“最高奖” ASMS历届Biemann奖章获得者一览(下篇)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美国质谱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 ,ASMS)成立于1969年,目的是促进和传播质谱学及相关专业领域知识。而著名的美国质谱年会是一年一度的全球质谱界前沿学术/技术交流盛会,每年会议前夕,网站将会公布质谱杰出贡献奖、Biemann奖章、研究奖等奖项的获奖名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在ASMS所颁发的奖项中,Biemann奖章以麻省理工学院Klaus Biemann教授的名字命名,是世界质谱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授予长期在质谱基础和应用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Klaus Biemann教授的工作集中在有机和生物化学的结构分析,其在串联质谱法推进蛋白质分析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也被称为“有机质谱法之父”。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自1997年起至今,Biemann奖章的获得者共有24位,本章中仪器信息网编辑整理汇总了2013-2020年度的Biemann奖章获得者,包括YinSheng Wang、李灵军、Michael J. MacCoss、Kristina Hå kansson、& nbsp Ryan Julian、Benjamin A. Garcia、& nbsp Sarah Trimpin、葛瑛八位科学家的研究贡献,其中2013、2014以及2020年度的Biemann奖章获得者均为杰出的华人科学家。 /spa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仪器信息网将历届的获奖者及其研究贡献等进行了梳理并成文,本系列文章将分为上中下篇,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417/536303.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上篇内容为(1997-2004年获奖者及其研究贡献) /span /a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423/536839.s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192,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中篇内容为(2005-2012年获奖者及其研究贡献) /span /a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相关仪器技术请点击了解更多: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51.html" target=" _blank" textvalue=" 液质联用仪"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液质联用仪 /strong /span /a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50.html" target=" _blank"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MALDI-TOF /a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30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a2ea2b7a-eb62-43e5-942b-42fb8acdc897.jpg" title=" YinSheng Wang.png" alt=" YinSheng Wang.png" width=" 200" height=" 30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系教授YinSheng Wang王寅生(仪器信息网音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2013年的Biemann奖项颁给了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王寅生教授,以表彰其在“质谱领域的创新应用”做出的贡献。王寅生博士发现了DNA损伤的生物学后果及其对于抗肿瘤药和环境毒物的作用机理的揭示。其研究重点主要在于利用合成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质谱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了DNA加合物如何影响DNA的复制、转录等,并且阐明了DNA加合物造成DNA突变的具体分子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王博士分别于山东大学化学(1993年),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996年)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并于2001年加入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王寅生博士不仅获得了2013年度的Biemann奖章,还获得了首届“毒理学化学研究青年科学家奖”,该奖是“将创新的化学技术应用于解决重要毒理学问题的方法”设立的奖项,由美国化学毒理学部共同发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30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53fb8564-2a42-4349-8237-dc0c70778b75.jpg" title=" 李灵军.png" alt=" 李灵军.png" width=" 200" height=" 30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药学系及化学系教授 李灵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2014年的Biemann奖项颁给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药学系及化学系的李灵军教授,以表彰其在神经肽和功能性肽组学的质谱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李灵军教授的课题组针对神经生物学中的关键性课题,开发了一系列的基于质谱和微分离技术的研究平台,对由分子、细胞水平认识神经肽的功能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李灵军博士致力于生物分析科学以及质谱相关技术的研究, 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神经肽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 并应用这些尖端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去解决神经生物学、基础和临床医学中的关键性问题。据悉,李灵军博士本科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分析化学专业, 2000年获得了美国伊利诺大学分析化学/生物分子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和布兰迪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教,现任该校药学院和化学系双聘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32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e8de6940-e6c9-4a3a-aac1-c9cd70e8b80c.jpg" title=" 2015Michael J. MacCoss.PNG" alt=" 2015Michael J. MacCoss.PNG" width=" 200" height=" 32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华盛顿大学基因组科学研究院Michael J. MacCoss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2015年的Biemann奖章授予了Michael J. MacCoss博士,以表彰其在蛋白质组学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其针对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软件开发,其不仅免费提供软件并一直支持软件售后,这大大促进了蛋白质组学的发展。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MacCoss博士实验室开发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可促进质谱数据分析的许多不同方面,包括液相色谱质谱仪(LCMS)的工具特征查找、质谱图库搜索、峰检测、用于肽数据库搜索的后端处理器等。MacCoss博士团队早期的一项重要贡献是改进了Percolator算法,通过半监督机器学习从蛋白质组学分析中鉴定肽端。Percolator之所以被广泛采用,部分原因是它使用了开源的许可证,该许可证鼓励公司在Percolator的基础上构建并融入商业领域。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32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c7848c37-b5c3-44bd-a023-d12b57ae533a.jpg" title=" 2016年Kristina “Kicki” Hå kansson.PNG" alt=" 2016年Kristina “Kicki” Hå kansson.PNG" width=" 200" height=" 32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密歇根大学化学系教授Kristina Hå kansso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2016年的Biemann奖章授予了Kristina Hå kansson博士,以表彰其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FT-ICR)质谱学中对生物分子鉴定和结构表征的贡献。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Hå kansson博士致力于研究电子活化解离的机理,并展示了这些方法在分析核酸、寡糖和多肽(包括那些具有不稳定修饰(如磷酸化)的多肽)方面的出色应用。负离子电子捕获解离尤其表现出色的性能,可表征以负离子模式电离的磷酸化和硫酸化的肽。其团队还表明,电子活化解离方法足够温和,可以保留更高阶的核酸的结构。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30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e6ddb996-f725-46ce-9474-6cd2bb2cc9bb.jpg" title=" 2017年Ryan Julian.PNG" alt=" 2017年Ryan Julian.PNG" width=" 200" height=" 30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 Ryan Juli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2017年的Biemann奖章授予了Ryan Julian博士,以表彰其在开发和利用光源引发的气相自由基离子化学技术探测肽和蛋白质结构方面的贡献。Julian博士团队开发了几种依赖于这种化学的应用程序,包括用于(1)在气相中检查3D蛋白质结构(2)对Ser或Thr进行位点特异性鉴定的方法磷酸化(3)鉴定Cys残基和二硫键对(4)鉴定肽差向异构体(5)寡糖表征(6)用紫外线作用光谱监测能量转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32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1252ed8d-33fc-4220-8408-d31aa3a5ade0.jpg" title=" 2018年Benjamin A. Garcia.PNG" alt=" 2018年Benjamin A. Garcia.PNG" width=" 200" height=" 32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教授Benjamin A. Garci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2018年的Biemann奖章授予了Benjamin A. Garcia博士以表彰其对“组蛋白密码”的理解,组蛋白是一组翻译后修饰(PTM),被认为可调节基因表达。 Garcia博士团队已经开发出许多实验和计算方法来检测新型组蛋白PTM,定量它们的相对丰度,监测体内组蛋白PTM动态变化并在特定基因组位置表征不同的组蛋白PTM。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Garcia博士率先开发了高通量的“自下而上”(bottom up)蛋白质组学方法,可简化特定组合组蛋白的蛋白形式的计算。这些方法在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中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并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5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f1da978f-6159-4d38-bd16-89cc2415f67d.jpg" title=" 2019年Sarah Trimpin.PNG" alt=" 2019年Sarah Trimpin.PNG" width=" 200" height=" 25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化学系教授 Sarah Trimpi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2019年的Biemann奖章授予了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化学系教授 Sarah Trimpin,以表彰其发现和开发新型电离过程。她证明了这种简单的方法可实现与电喷雾或MALDI相当的灵敏度,并且通常优于电喷雾或MALDI。通过基础研究,Trimpin博士发现了利用MALDI离子源通过激光消融产生高电荷离子的固体基质。截至目前,Trimpin博士已发现了四十多种自发产生分析物离子的矩阵,其研究成果获得了众多奖项的认可,并实现了商业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5/uepic/f773d3c4-99ee-4e92-b0d6-7547cb9289a0.jpg" title=" 2020年葛瑛.PNG" alt=" 2020年葛瑛.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和化 /span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学教授葛瑛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0em "   2020年的Biemann奖章授予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和化学教授葛瑛博士,以表彰其对基于高分辨率质谱(MS)的自上而下的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心脏病中的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葛瑛博士已证明具有电子捕获解离(ECD)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FT-ICR)MS对于绘制不稳定的翻译后修饰特别有用,而且她具有同位素分辨的大蛋白质,具有很高的质量准确度,可以进行表征直接来自人心脏组织的非常大的蛋白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为了解决自上而下的蛋白质组学中的许多挑战,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葛瑛博士 /span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 成功地开发了蛋白质提取,溶解性和分离的新策略,以实现生物学关键心脏蛋白的全面的自上而下的MS表征。她的技术卓越水平使她在肌丝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重要发现,并获得了对心脏疾病理解的新颖见解。例如,她已经确定了心肌肌钙蛋白I的磷酸化和肌动蛋白同工型转换是自上而下MS慢性心力衰竭的潜在生物标记。葛博士对基于MS的自上而下的蛋白质组学以及对心脏病理学的基本见识做出的重大贡献。 /span /p p br/ /p
  •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2024年度青年科学家奖暨优秀学生奖揭晓
    近日,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公布了“2024年度CACA青年科学家和优秀学生奖”获奖者。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奖励为分离科学及其应用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和学生。2024年,来自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Dr. Emanuela Gionfriddo与来自基因泰克的Dr. Bifan Chen获得由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和Waters赞助的青年科学家奖。来自罗文大学的Samuel Foster与来自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Zhijun Zhu获得了由MAC-MOD Analytical和基因泰克赞助的优秀学生奖。青年科学家奖(由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y和Waters赞助)Emanuela Gionfriddo博士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化学系副教授。她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富有成效的研究体系,通过对复杂样品中微量污染物的分离、富集和检测方面进行创新的技术开发,为分析化学领域做出贡献。陈博士是基因泰克的首席科学家。他是合成分子早期项目的分析负责人和关键分析师,负责开发CMC过程控制策略。优秀学生奖(由MAC-MOD Analytical和Genentech赞助)Samuel Foster先生是罗文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在James Grinias博士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Zhijun Zhu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研究生,在李灵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奖项的评选过程是基于研究成就与创新、发表论文数量与影响力,以及对科学界的服务贡献。所有奖项(包括奖牌和现金)将在Pittcon的CACA晚宴活动中颁发给获奖者。
  • 探索微观新世界,质谱成像技术研讨会火热报名中
    质谱成像(MSI)作为推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的“秘密武器”,正在掀起新的研究浪潮。为此,我们将于2024年9月19日举办的“第四届质谱成像技术与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此次会议将汇聚全球顶尖的质谱成像专家,共同探讨多种质谱成像技术的最新突破及应用创新。立即报名,抢占席位!报名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si240919/~~~会议亮点不容错过~~~1. 前沿专家齐聚:本次会议汇聚多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有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李灵军教授、空间组学质谱成像技术领军团队贺玖明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洋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王佳宁研究助理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汪福意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李彬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赵超副研究员。将从技术创新到实际应用,共同探讨质谱成像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2. 多种技术展示:涵盖常压透射式激光解吸/后光电离质谱成像技术(t-AP-LDI/PI-MSI),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技术(MALDI-MSI),离子迁移率分离和双极性电离质谱成像技术,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TOF-SIMS),成像质谱显微镜等多种质谱成像技术,前沿技术一站尽览!3. 全方位应用探讨:会议将深入探讨质谱成像在肿瘤研究、药物代谢、单细胞分析等领域的突破性应用,带您探索未来医学研究的无限可能。(点击图片,快捷报名)~~~会议日程正式公布~~~~~~会议嘉宾 重磅来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李灵军 教授《Probing Cellular Heterogeneity via Spatially Resolved Omics and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通过空间组学和质谱成像探究细胞异质性》)李灵军,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和化学系Charles Melbourne Johnson杰出讲座教授,并获该校Vilas 杰出成就教授称号。致力于生物分析科学以及质谱相关技术的研究, 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神经肽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质谱与微尺度分离技术的联用,神经肽与蛋白质的高通量定量表征,生物分子质谱成像,离子淌度质谱对分子结构与构型的解析等。先后被授予分析化学个人成就奖(匹兹堡会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生涯奖、 2019,2021,和 2024年度分析科学家Power List-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化学家等多个奖项及称号。现任美国质谱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杂志副主编和质谱综述(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分析与生物分析化学(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国际编委会成员, 以及北美华人质谱学会董事会主席。【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单细胞水平上探测组织内生物大分子的空间分布可为破译分子异质性和揭示单个细胞动态提供关键信息。在这里,我们利用俘获离子迁移率分离和双极性电离质谱成像(MSI)技术实现了高通量的原位 SC 脂质体分析。多模式 SC 成像,即使用双极性模式 MSI 对单个细胞进行串行数据采集运行,大大提高了 SC 脂质体的覆盖率。还描述了硬脂酰-CoA 去饱和酶 1 (SCD1) 抑制作用下 SC 脂质体的变化特征,并揭示了药物干预诱导的 SC 脂质体重塑。此外,这种集成的多模态 SC-MSI 技术还能识别小鼠小脑皮层中新的特定层脂质分布模式,促进了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脑区的脂质组剖析。最后,研究人员探索了组织扩展与 MSI 的新型组合,通过大尺寸激光束光栅扫描,在保持高横向空间分辨率的同时,高通量绘制各种生物组织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图谱。点击报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贺玖明 研究员《质谱成像空间代谢组学技术创新与进展》贺玖明,博士生导师,药物分析专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质谱成像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新技术新方法及其生物医药应用研究。开发出空气动力辅助离子化及质谱成像新技术和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新方法,建立了以空间分辨代谢组学技术为特色的新药代谢研究平台。近5年,发表了包括Nat. Commun., Adv. Sci., PNAS,APSB,JPA,Theranostics,CCL,Anal. Chem.等Q1区论文10余篇。曾获 2010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CAIA2019 特等奖(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药物安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学委委员;担任《药学学报》、Acta Pharm Sin B、J Pharm Anal青年编委,Molecules、TMR Modern Herbal Medicine和《药学研究》编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药物分析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质谱学会常务委员。点击报名》》布鲁克道尔顿李鹏飞 应用主管《多分子维度MALDI成像助力空间生物学表征》李鹏飞,现任入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质谱成像应用主管,负责MALDI成像和MRMS质谱技术在代谢物分析、临床科研、石油组学以及溶解性有机质分析方面的应用。李鹏飞201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硕士学位,2017年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职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负责离子阱质谱、MALDI-TOF质谱和轨道阱质谱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开发。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在生物分子表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摘要】多分子维度MALDI成像的分析策略以及多分子维度MALDI成像的应用案例。点击报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洋 教授《光电离质谱成像技术》潘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导,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质谱线站科学家,中国质谱学会理事,Discover Catalysis(Springer Nature)编委,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研究方向为质谱仪器与方法学。已在 Science、Angew. Chem. Int. Ed. 等期刊发表论文 180 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 12 项,【摘要】质谱成像(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MSI)是在质谱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质谱成像技术通过直接扫描待测样品,利用专门的成像处理软件与质谱的离子扫描技术相结合,即可获得探测区域各个组分的二维离子分布图,组分在每个点上的相对含量以亮度强度或不同颜色体现出来。该技术具有免荧光标记、不需要复杂样品前处理,即可提供丰富的被分析物空间分布信息的优点,已经发展成为基础医学、药学、微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光电离是软电离技术,没有极性歧视,可显著提升离子化效率尤其是非极性分子的离子化效率。本报告主要介绍基于光电离的解析电喷雾电离解吸以及激光解吸结合二次光电离的质谱成像平台的构建,以及应用进展。点击报名》》香港浸会大学王佳宁 研究助理教授《亚细胞分辨MALDI质谱成像》王佳宁博士拥有丰富的质谱成像和生物质谱研究经验,现任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助理教授。长期致力于质谱成像的开发与应用,特别是亚细胞分辨和异构体分辨质谱成像领域,已发表48篇同行评议论文,授权发明专利8件。他开发了多种MALDI质谱成像方法,显著提高了脂质和代谢物成像的覆盖率和灵敏度,为MALDI-TOF MS成像和小分子检测做出了重要贡献。【摘要】MALDI成像在实现高分辨率下的高质量基质沉积和保持系统稳定性方面,仍面临着艰巨挑战。本课题组开发了相应的优化方法和数据分析策略,极大提升了5微米分辨率下单细胞成像的灵敏度和覆盖度。通过降维与数据挖掘分析,呈现了亚细胞分辨的与细胞周期和环境胁迫相关联的脂质表达空间区位变化。更进一步,开发了一种十倍(10x)扩展的MS成像技术,使得未经修改的商用质谱仪的成像分辨率得以十倍提升至亚微米级别,实现了500纳米的成像分辨率,显著超越了现有仪器5微米的限制。这种增强的分辨率使得组织结构的可视化与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非常相似,使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联分析能够更加精确。综上,我们的研究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亚细胞脂质质谱成像细节成像,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研究复杂生物系统以及利用质谱成像开展细胞生物学层面研究的手段。点击报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汪福意 研究员《ToF-SIMS单细胞成像及其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汪福意,博士生导师,北京国家质谱中心主任。1999年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获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奖学金,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学系从事化学生物学和分析化学研究。2007年入选中科院“海外杰出优秀人才”计划,现任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活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和北京国家质谱中心。长期从事化学生物学和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致力于发展和建立基于质谱和质谱成像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抗肿瘤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及药代动力学特性。自2007年起,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点项目、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和面上项目,以及科技部973 项目课题等国家科技项目,在PNAS、JACS、Angew Chem和Anal 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摘要】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是一种仍然处于高速发展中的表界面分析技术。ToF-SIMS成像分析具有优异的空间分辨率和检测灵敏度,在生物组织和单细胞成像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报告将分享本课题组近年来在应用ToF-SIMS单细胞成像技术研究药物分子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点击报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顿俊玲 应用工程师《镜质合璧,还原真实:成像质谱显微镜技术介绍》顿俊玲,岛津应用工程师,毕业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毕业后从事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分析工作。2017年加入岛津公司,负责MALDI-TOF、成像质谱显微镜的应用开发、项目支持工作,在代谢组学、质谱成像分析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摘要】成像质谱显微镜技术及其应用介绍。点击报名》》中国药科大学李彬 教授《中药空间代谢组学研究与应用》李彬,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江苏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质谱成像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cta Pharm Sin B, Anal Chem等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点击报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赵超 副研究员《基于质谱流式和空间多组学的肿瘤演进分析》赵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质谱多组学和质谱成像方法开发、环境污染物的生物体暴露和健康危害机制研究、肿瘤代谢机制等。以一作/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Nucleic Acids Res., Sci. Bull., Mass Spectrom. Rev., The Innovation 等)发表论文 30 余篇。主持国自然面上、青年基金、广东省面上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入选广东省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珠江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香江学者计划。担任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IF 4.7)、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IF 8.8),Phenomics 青年编委。【摘要】 采用质谱流式、质谱为基础的多组学和成像技术,阐明乳腺肿瘤细胞代谢、免疫细胞种类及其微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解析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分子基础差异,为理解乳腺癌发生发展提供新思路。点击报名》》“第四届质谱成像技术与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更多精彩内容,我们直播当日(9月19日)见!点击链接,抢占席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msi240919/
  • 2014中国原位电离质谱会议日程安排公布
    The 2nd Ambient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Conference China   2014中国原位电离质谱会议 (AIMS2014, 张家界)   主办方:中国质谱学会 承办方: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会议日程   时间:2014年4月1日~3日 地点:张家界 &bull 京武铂尔曼大酒店   大会主席   刘淑莹 教授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   李金英 教授 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   杨松成 教授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日期 时间 主要内容 4月1日全天 09:30-22:30 报到、注册、布展(京武铂尔曼大酒店) Section 1:原位电离技术前沿基础 常压敞开式电离最新进展及展望 液滴萃取表面分析、质谱成像技术基础 会议厅: 京武铂尔曼大酒店2F 泰和国际厅 4月2日上午 8:30-12:15 主持人 杨松成 Brian Musselman 08:30-08:45 开幕式及嘉宾致辞 &ndash 李金英 教授,中国质谱学会08:45-09:15 (题目待定) 刘淑莹 教授, 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09:15-09:45 In Situ Mass Spectrometric Imaging and Profiling of Peptides and Proteins for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s in Biological Tissues 原位质谱成像和分析方法用于多肽和蛋白质在生物组织中空间分布的研究 李灵军 教授,威斯康星大学药学院 09:45-10:15 Analyzing Thousands of Individual Cellular Lipid Species without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运用质谱对生物样品中数千种脂质分子的直接分析 Xianlin Han 教授,伯纳姆医学研究所 10:15-10:45 茶 歇、墙报观览 10:45-11:15 (题目待定) Jana Haj&scaron lová 教授,捷克化学技术学院化学与分析系 11:15-11:45 Native Mass Spectrometry of Protein Complexes 蛋白质复合物的原位质谱分析 邓海腾 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1:45-12:15 Implementation of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 DART for Screening of Herbal Supplements and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Brian Musselman博士,IonSense公司 4月2日中午 12:15-14:00 午宴(京武铂尔曼大酒店) Section 2:原位电离质谱技术与应用 常压敞开式电离行业应用 液滴萃取表面分析、质谱成像技术应用 会议厅: 京武铂尔曼大酒店2F 泰和国际厅 4月2日下午 14:00-17:50 主持人 李灵军 崔鹤 14:00-14:25 进口橄榄油的直接进样实时质谱鉴别技术 Topics: Authenticity Assessment of Imported Olive Oil Using 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 Mass Spectrometry 岳振峰 博士,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4:25-14:50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of Human Serum Proteins by PAGE-Isotope Dilution-ICP-MS 基于凝胶电泳-同位素稀释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的血清中蛋白质定量技术研究 冯流星 博士,中国计量院计量化学所 14:50-15:15 解吸电晕束离子源对于食品药品及其包装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筛查 孙文剑 博士,岛津分析技术研发公司 15:15-15:40 (题目待定) 崔鹤 博士,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5:40-16:10 茶 歇、墙报观览 16:10-16:35 Rapid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s in Vegetables and Matrix Effects by Atmospheric-Pressure Solids Analysis Probe Ionization (ASAP)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大气压固体分析探头电离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及基质效应的研究 黄宝勇 博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评室 16:35-17:00 (题目待定) 范国荣 教授,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 17:00-17:25 Quality by Design Study of the 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 Mass Spectrometry Response 质量源于设计理念指导下的直接实时分析质谱响应优化 瞿海斌 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 17:25-17:50 安捷伦QTOF技术在组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张政祥 博士,Agilent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4月2日晚上 19:00-21:30 华质泰科公司赞助招待酒会(京武铂尔曼大酒店) Section 3:原位电离质谱技术产业化 产业化趋势及展望 行业定制与方法开发 会议厅: 京武铂尔曼大酒店2F 泰和国际厅 4月3日上午 8:45-12:10 主持人 Xianlin Han 杨芃原 08:45-09:15 原位电离质谱的研制进展 杨芃原 教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院 09:15-09:45 液滴萃取表面分析 LESA DBS 样品的蛋白质组研究 Proteomic Analysis of Dried Blood Spots via Liquid Extraction Surface Analysis (LESA) Nicholas Martin 博士,伯明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9:45-10:10 Investigations on Activity of Lanine Aminotransferase in Silkworm using DART-MS 家蚕谷丙转氨酶活力及其影响因素的DART-MS研究 武国华 教授,中国农科院蚕研所 10:10-10:40 茶 歇、墙报观览 10:40-11:05 DART-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酪氨酸、3-硝基化酪氨酸和3-氯酪氨酸 廖杰 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实验测试中心 11:05-11:30 Rapid Analysis of Drugs and Precursor Chemicals by DART-MS 毒品及易制毒化学品的快速DART-MS分析探讨 张玉荣 副主任,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 11:30-11:55 DART-Parent Ion Mapping方法发现食品中潜在危害物 刘鑫 博士,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4月3日中午 12:10-14:00 自助午餐(京武铂尔曼大酒店) Section 4:原位电离质谱主题培训 DART 等主题培训 LESA 等主题培训 会议厅: 京武铂尔曼大酒店2F 泰和国际厅 4月3日下午 14:00-17:00 主持人 Brian Musselman 刘春胜 14:00-14:25 谢永明 博士,PerkinElmer 公司 14:25-14:50 赛默飞 博士,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 14:50-15:50 DART 主题培训 刘春胜 博士;Brian Musselman博士 15:50-16:10 茶 歇、墙报观览 16:10-17:00 LESA 主题培训 刘春胜 博士;Nicholas Martin 博士 4月3日晚上 17:05-18:00 闭幕式(IonSense公司赞助酒会)(京武铂尔曼大酒店) 欲了解更多会议资讯,请联系我们: aims@aspectechnologies.com 贾女士、王女士 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北路9号叶青大厦C座209室 邮编:100102 电话:+86-10-6439-9978 传真: +86-10-6439-9499 www.aspectechnologies.com
  • 让世界听见FeMS的声音:第一届女性质谱学者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近年来,我国女性科技人才队伍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能力显著提升,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工程实践等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充分彰显出巾帼力量。但从总体上看,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2021年7月,科技部会同全国妇联等12家部门印发《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提出建立有利于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评价机制,为女性科技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当前,质谱技术在生物、医药、材料、食品、环境、公共安全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女性学者在质谱领域的占比也越来越高,并在其各自的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质谱学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女教授、女专家,还有资深女工程师… … 正在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  2021年7月22日仪器信息网携手Females in Mass Spectrometry(FeMS)成功举办了 “第一届女性质谱学者国际研讨会”。会议为期一天,共邀请了FeMS共同创始人Anne K Bendt教授、FeMS委员会成员Erin S Baker教授、FeMS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斯克里普斯研究所John R Yates III教授、FeMS成员/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葛瑛教授、北京大学黄超兰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叶慧副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张莹教授和多位优秀的青年学者分享精彩的报告。学术内容聚焦质谱在多组学研究的技术应用进展,而与其他学术研讨会不同的地方是,多位报告嘉宾积极分享了自己是如何走上质谱研究之路,以及在科研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并且还特别对后浪科研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平衡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建议。会议期间互动氛围热烈,共吸引了超过600位海内外质谱领域同行参与。  报告嘉宾云合影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Erin S. Baker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多维特征分析实现高可信度质谱检测》的报告。Baker教授团队应用离子迁移谱与质谱 (IMS-MS)、多组学分析和大数据评估来推动创新的质谱技术、系统生物学评估、新的软件功能以及人类健康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报告介绍了该团队近期基于IMS-MS开展的研究进展以及接下来的研究计划。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John R. Yates III教授首先简要分享了他的科研历程,在20世纪90年代盛行基因组学的背景下,他开始思考“蛋白质生物化学和质谱技术在基因组学时代将扮演什么角色”这一话题,也借由此逐步开展了他在化学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科研生涯。紧接着,Yates教授做了题为《单神经元蛋白组学》的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利用蛋白组学研究阿尔兹海默症的最新进展。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教授表示她很幸运在2000年前后在Jonathan V. Sweedler 教授课题组开始利用MALDI质谱技术开展单细胞研究,也为其后来在该领域持续深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后,她加入了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Richard D. Smith课题学习和应用了高分辨质谱技术。紧接着李教授做了题为《MALDI质谱成像结合原位化学反应实现空间分辨的生物组织多组学分析》的报告,介绍了课题组近期的研究进展。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葛瑛教授提到,她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基于top-down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也起始于博士求学期间,师从Fred W. McLafferty教授和Tadhg Begley教授。她也从自身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经验中提到女性科研工作者互相帮助的重要性,也号召更多的质谱界女性工作者加入FeMS组织。紧接着葛教授做了题为《精准医学中的Topdown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的报告,分享了其课题组的最近进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Anne K Bendt教授首先提到她创立females in Mass Spectrometry(FeMS)组织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希望提高东方国家的科研工作者在FeMS中的声音,也希望扩大FeMS在中国的影响力,号召更多的质谱人加入FeMS,以帮助更多地学者更好地开展工作和生活。紧接着Bendt教授做了题为《搭建研究群体:血浆脂质组学》的报告,分享了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黄超兰教授首先分享了她在平衡工作和生活以及育儿方面的经验和心得。关于对女性科研工作者开展工作和生活的建议,黄教授提出几个观点,包括不刻意区分工作和家庭,将其都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视养育18岁前的孩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此外她也提到在这段生命旅程中,大家要学会寻找各种帮助,这些帮助可以来自伴侣、家人、朋友、亲戚甚至是专业人士。紧接着,黄教授做了题为《深度尿液和血清蛋白质组与新冠的免疫图谱》的报告,介绍了近期该课题组基于新冠病毒样本开展的研究进展。  中国药科大学叶慧教授带来了题为《化学蛋白质组学:从药物靶标发现到解码糖酵解代谢靶标组》的报告。其课题组近期的研究重点是结合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细胞中具有代谢调控能力的小分子的代谢靶标,从而进一步理解生物事件。最后,叶教授也为与会听众详细介绍了FeMS组织的职能以及能够为业内女性工作者提供的机会和平台,她也提到,希望国内的同行可以更多地关注FeMS,共同提高女质谱工作者在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声音。  复旦大学张莹教授带来了题为《蛋白质糖基化质谱分析新方法及应用》的报告。糖基化是蛋白质中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同时蛋白质糖基化在机体健康的维持及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报告介绍了张老师所在的复旦大学糖复合物重点实验室陆豪杰教授课题组开发的系列蛋白质糖基化的质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新方法以及相关研究工作进展。  安捷伦公司的LC-MS应用科学家胡楠博士带来了题为《安捷伦多组学分析方案及热点应用》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代谢组学工作流程及分析方法以及机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报告最后,胡博士还特别介绍了安捷伦公司关于女性职业发展以及职场环境等方面的企业文化,充分体现了作为跨国公司的安捷伦,其员工拥有多元文化和多样的个人优势。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健慧博士带来了题为《基于碎片离子的高精准蛋白质组动态分析新方法》的报告。刘博士目前在张玉奎院士和张丽华研究员的课题组下从事蛋白质组定量新方法的开发并将其开展到相应地应用研究中。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付玲博士带来了题为《氧化还原蛋白质组学》的报告。付博士目前在杨靖教授的课题组从事氧化还原蛋白质组学在生物学相关的研究工作。  清华大学林巧红博士带来了题为《基于正交衍生的氨基磷脂组深度分析策略》的报告。林博士在瑕瑜教授的课题组从事化学衍生-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的脂质结构解析相关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吕佳纹博士带来了题为《基于微球辅助的蛋白质沉淀策略的药物靶点筛选研究》的报告。吕博士在叶明亮研究员课题组里开展了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配体-蛋白相互作用等的研究。
  • 大咖领衔 共话前沿!首届中国结构质谱前沿论坛线上盛大开幕!
    2022年7月12日,由天津市色谱研究会主办,南开大学分析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药学院共同协办,仪器信息网承办的”首届中国结构质谱前沿论坛”在线上盛大开幕。会议旨在促进我国结构质谱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展示我国在结构质谱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为实现我国追赶全球发达国家结构质谱研究水平做出重点支持的方向。会议将举办5期分论坛,首日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朱守非院长、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南开大学庞代文教授、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教授、清华大学瑕瑜教授、南开大学李功玉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姚钟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海洋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光明教授、中山大学李惠琳教授、北京大学白玉副教授、宁波大学化学院唐科奇院长、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等多位业内专家参与特邀讨论环节并进行学术进展报告分享。会议吸引了超过3000人次线上观看并参与互动。会议伊始,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朱守非院长分别致开幕辞,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主持会议。学术报告分享前,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教授、清华大学瑕瑜教授主持了“中国结构质谱发展现状与未来探讨”的开放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就“结构质谱定义”“仪器技术与结构质谱研究的关系”等前沿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接下来的学术报告环节,会议共邀请了香港理工大学姚钟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海洋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光明教授、北京大学白玉副教授、宁波大学材料化学学院唐科奇教授等6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分享。《Protein Mapping and Data Storage:When Peptides Meet Mass Spectrometry》香港理工大学 姚钟平教授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信息或数据存储技术发展的历史。而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增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些数据通常以数字的形式存储于光电磁装置,不仅需要较大的物理空间,还不能保存很长时间,因此需要开发耐久而且高密度的数据存储新方法。使用分子来存储数据,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案。比起现在广为报道的利用DNA分子结构进行数据存储的DNA存储技术,多肽可供选择的单体更多,包括20种天然氨基酸及其他非天然氨基酸,因而其产生的序列可提供更高的存储密度;而且多肽比现有的存储媒介及DNA耐久性更好,例如在有数百万年历史的古生物样本中,DNA已经完全降解,而多肽及蛋白质仍可被检测到进而进行科学研究。多肽合成工业也已很成熟,可以以较低价格合成各种各样的多肽;过去二十多年蛋白质组学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日趋完善,现有质谱技术已可在短时间内对很低量的成千上万条多肽进行测序,这些为利用多肽序列存储数据创造了条件。报告主要介绍了姚钟平与合作团队共同开发的新方法,使用多肽和串联质谱(MS/MS)来存储和读取数据。《高分辨离子迁移谱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李海洋研究员近年来,随着大气压样品进样、离子源和离子操控等技术的发展,离子迁移谱已从化学战剂、爆炸物和毒品的专用检测技术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在分析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随着检测对象越来越复杂,对离子迁移谱的分析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超高分辨能力的需求。报告围绕结构质谱学与离子迁移谱IMS、IMS仪器的研发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介绍。《Direct Mass Technology 在超大分子结构分析中的应用》赛默飞 黄敏博士电荷检测质谱(CDMS)通过同时测量单个离子的质荷比和电荷数,进而计算获得离子质量m。因此,相较于其他类型质谱,CDMS技术的关键是如何准确地测量单个离子的电荷。目前,电荷检测质谱技术多是能够自行开发质谱仪器硬件,或自行改编FTMS软件的专家才能进行这样的实验。基于此2022年的ASMS会议上,赛默飞重磅推出了直接分析质谱技术(DMT),并将其结合在了Orbitrap上,这使得超大分子量的复杂蛋白的直接质谱检测成为了可能。报告重点介绍了赛默飞直接分析质谱技术在超大分子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情况。《单细胞代谢组:原位质谱新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黄光明教授近年随着分析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细胞具有个体差异性。即使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的同源细胞,其在形态、基因表达水平以及生长特性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果能够在细胞层面上对参与生理病理过程的一些关键生物化学成分进行描述,将有助于了解细胞实现可塑性和稳定性的特定机制。单细胞代谢组学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对于单细胞代谢组学来说,单细胞样品制备、鉴定细胞内代谢产物和数据分析都需要复杂的技术和模型来进行,相关分析方法也面临许多挑战。报告介绍了黄光明课题组针对分析方法面临的挑战,建立的单细胞质谱分析平台,具有可分析单细胞、高通量、可同时获得化学和生物信息等特点,并进一步介绍了其团队针对单细胞代谢物的质谱应用分析进展。《常压离子化质谱新技术及其生物检测新应用》北京大学 白玉副教授常压质谱由于其高通量、敞开环境下取样、基质的耐受性强等特点,为复杂体系高通量、原位分析提供了可能和机遇。报告介绍了白玉课题组基于常压电离质谱开展的研究进展,包括构建了多种新型常压离子源仪器部件,解决了小分子化合物分析的离子源通用性难题,为生物标志物分析奠定基础。不仅如此,其团队也构建了多维度有机质谱流式分析平台,实现了单细胞中蛋白质和代谢物多维分子信息的同时获取,为肿瘤细胞精准分型及肿瘤耐药等研究提供创新性工具。《高分辨离子迁移谱质谱与分子结构解析应用的探究》宁波大学材料化学学院 唐科奇院长/教授离子迁移谱根据其操作原理可分为弱电场离子迁移谱(IMS)和高场非对称离子迁移谱(FAIMS)两大类,它和质谱(MS)的联用有效的克服了单一质谱技术难以测定分子结构的问题。由于离子迁移谱质谱这项复合技术具有同时确定分子成分和结构的能力,目前已被各大国际质谱公司采用并开发出了相应的商用产品,在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里得到了广泛应用。报告介绍了各类迁移谱技术的发展和机理,并探讨了如何实现超高分辨率离子迁移谱的技术和方法,包括将高场非对称离子迁移谱和弱电场离子迁移谱复合组成二维迁移谱的可行性。首届中国结构质谱系列线上会议的第一期分论坛成功举办,下一期分论坛将于7月19日(周二)13:30-17:30召开,届时敬请关注。点击下方链接报名参会!点击了解会议: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tructuralmass2022.html
  •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Erin Baker副教授获2022年美国质谱年会Biemann奖
    ASMS美国质谱年会组委会公布了2022年的ASMS各大奖项的获奖者名单,其中Biemann奖章的获得者是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Erin Baker副教授.该奖项是授予其职业生涯早期的个人,以表彰其在基础质谱或应用质谱方面的重大成就。Baker博士是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化学副教授,因其在新型离子淌度技术( IMS-MS )开发和该技术支持的各种贡献而获奖,她的创新科学贡献的包括:(1) 新的 IMS 技术和方法的开发以及对改进的漂移管 IMS (DTIMS) 平台的重大贡献; (2) 改进的 IMS-MS 平台与固相的耦合萃取和 LC 分离以实现高通量 IMS 测量并提高灵敏度,并用于代谢组学、脂质组学、蛋白质组学和暴露组学应用; (3) 创造第一碰撞横截面 (CCS) 数据库,包含 500 多种代谢物和异生物质,以实现大规模IMS技术的代谢组学和暴露组学研究; (4) 化学信息学工具箱的开发称为基于结构的连接性和组学表型评估 (SCOPE),以实现评估环境和临床研究中脂质组学关联的可视化。此外,baker博士建立了“女性质谱女者 (FeMS)”这一组织,并建立了一个全球网络(也包括男性,跨性别者参与),为教育、合作和研究指导提供频繁的线上交流机会。仪器信息网于2021年与Erin Baker副教授以及FeMS组织携手举办了“第一届女性质谱学者国际研讨会”,共邀请了FeMS共同创始人Anne K Bendt教授、FeMS委员会成员Erin S Baker教授、FeMS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斯克里普斯研究所John R Yates III教授、FeMS成员/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葛瑛教授、北京大学黄超兰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叶慧副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张莹教授和多位优秀的青年学者分享精彩的报告。学术内容聚焦质谱在多组学研究的技术应用进展,而与其他学术研讨会不同的地方是,多位报告嘉宾积极分享了自己是如何走上质谱研究之路,以及在科研道路上的心路历程,并且还特别对后浪科研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平衡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建议。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Erin S. Baker副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多维特征分析实现高可信度质谱检测》的报告。Baker教授团队应用离子迁移谱与质谱 (IMS-MS)、多组学分析和大数据评估来推动创新的质谱技术、系统生物学评估、新的软件功能以及人类健康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报告介绍了该团队近期基于IMS-MS开展的研究进展以及接下来的研究计划。
  • 2010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第二轮通知
    由中国分析测试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承办的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定于11月4-9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有大会综述报告、新技术研究报告、专题报告、优秀论文评选等学术交流活动。目前论文审稿已经结束,个别需要继续投稿的专家或者单位请于9月10日之前直接与会议联系人联系。其他相关的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10年11月4-9日 (广西南宁)   二、主办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三、会议主题:面向生命、环境、食品等各领域需求的有机质谱研究   四、会议内容:   1、大会综述报告,2、新技术研究报告,3、专题报告,4、优秀论文评选等。   五、大会报告:   1、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在结构及反应机理上的应用   赵玉芬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厦门大学化学系   2、MALDI质谱成像的新进展   杨松成研究员: 军事医学科学院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3、基于生物质谱的修饰蛋白质组学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   邹汉法研究员: 大连中科院化物所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   4、Label-free Comparative Proteomic Inves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Toxicity of Dioxins in the Zebrafish   李灵军教授: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5、神经细胞蛋白质动态表达及其氧化修饰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纪建国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6、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质有机质谱分析技术   储晓刚研究员:中国检疫检验科学研究院食品所   7、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杨福全研究员: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8、新药临床研究中生物标本定量分析的需求   江 骥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中心   9、Protein biomarkers in clinical assay using mass Spectrometry :   possibility and difficulty   刘斯奇研究员: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10、傅里叶质谱在石油组学中的应用   史权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   六、会议安排:11月4-9日(4日报到)(5-7日三天会议报告,8-9日德天瀑布考察)   七、会议地点:南宁明园新都酒店(http://www.nn-myxd.com)   地址:中国广西南宁市新民路38号   距离市中心0.5公里,火车站1.5公里,机场32公里   八、宾馆住宿:4星级标间(260元/天),5星级标间(380元/天)   九、会议注册费:500元 参加考察:400元。合计:900元。   十、会议联系人:杨成对,林金明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化学系   邮 编:100084 电话:010-62772261(杨老师) 010-62792343(林老师)   传 真:010-62792343   E-mail: yangcd@mail.tsinghua.edu.cn  jmlin@mail.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 原位电离质谱的技术及应用发展有哪些亮点?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 nbsp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分析化学技术之间界限越来越模糊,交叉性越来越强,分析化学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当前,分析化学技术以色谱、质谱、光谱、波谱等谱学技术,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联用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其中质谱技术因其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析速度快等优势,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生命科学、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等领域。在质谱检测中,从待测物离子产生到质谱获取离子信号,仅需要毫秒级的时间,然而传统质谱分析方法需要经过繁琐耗时的样品前处理过程,才能进行后续色谱分离及质谱检测,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样品的质谱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因此,离子化技术的发现及进步进步对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2004年普渡大学Cooks教授提出解吸电喷雾电离(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DESI)以来,目前已发展了几十种原位电离技术,例如实时直接分析(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DART)、介质阻挡放电电离(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ionization,DBDI)、萃取电喷雾电离(Extrac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EESI)等,原位电离技术的提出及应用推广进一步推进了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近十年来,原位质谱技术迅速应用在诸如食品、药品、材料、物证、环境、卫生等领域的安全检测与品质控制,在组学分析、新药研发、中药及天然产物分析、和生物分子成像等领域,其应用也发展迅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基于此,为推动及引发更深层次的原位质谱技术的创新应用与产业化创新,为来自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政府监管部门的专家用户搭建交流与沟通平台,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仪器信息网 /strong /span 与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span /strong 将于2020年 strong 6月10日 /strong 联合举办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2020原位质谱网络主题研讨会” /strong /span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点击图片了解会议日程: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AIMS/"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3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5b6e0639-079e-4a6e-b275-7843079599d5.jpg" title=" 111.png" alt=" 111.png" width=" 600" height=" 435"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豪华专家阵容: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42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84326ac5-ec96-4b68-80ae-35815dfcffbf.jpg" title=" Xianlin Han_副本.jpg" alt=" Xianlin Han_副本.jpg" width=" 300" height=" 42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鸟枪法脂质组学揭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报告人: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研究中心 韩贤林教授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人简历:韩贤林教授先后获浙江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研究中心杰出教授。主要从事老年痴呆病、糖尿病诱发的综合症、和免疫性疾病等脂类代谢混乱的机制研究。韩教授是脂质组学的创始人之一,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脂质组学”概念。他是该领域公认的杰出科学家,以发明多维质谱“鸟枪法”脂质组学分析技术而在该领域闻名全球。韩教授已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280多篇, H指数79,& nbsp 总引用数达24,500次以上。2010年与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委员W.W. Christie合撰《Lipid Analysis: Isolation, 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Lipidomic Analysis》论著。2016年他撰写了一部系统地阐述脂质组学的论著& nbsp -《Lipidomics: Comprehensive Mass Spectrometry of Lipids》。韩教授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学术威望,被聘为多种与脂类研究有关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韩教授现任美国卫生研究院、美国糖尿病协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的基金会常任评审专家。曾任美国华人质谱学会主席,现为该学会终身理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396aa6fc-11a9-44a2-a58f-f9bdbd6b8d51.jpg" title=" 李灵军1.jpg" alt=" 李灵军1.jpg" width=" 300" height=" 2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通过原位MALDI质谱成像技术探测生物系统的化学空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报告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李灵军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人简历:2000年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之后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和布兰迪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教,现任该校药学院和化学系双聘教授。 李灵军教授致力于生物分析科学以及质谱相关技术的研究, 主要涉及的领域有神经肽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 并应用这些尖端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去解决神经生物学、基础和临床医学中的关键性问题。 李灵军课题组在生物分析化学领域的贡献主要在构建基于高灵敏度质谱多维分析平台, 并应用此平台发现300多个新型神经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43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d75876f9-db11-47ee-b2a7-70208ce67449.jpg" title=" 李红丽.jpg" alt=" 李红丽.jpg" width=" 300" height=" 43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报告题目:《原位电离质谱新方法快速鉴别中草药多糖成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南京师范大学 李红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 nbsp 报告人简介: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太原理工大学学士,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分析化学博士,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DA)博士后。以质谱技术为基础,结合多种分离手段、离子源以及高效样品前处理,构建新颖的质谱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多领域。建立了多个离子淌度和质谱联用的方法,实现了单糖、寡糖以及糖蛋白同分异构体的快速分离以及不同异构体的多级质谱结构表征。成功构建了多个以原位电离质谱为基础的高效和快速的质谱分析方法,并应用于食品、天然产物、生物医药大分子的分析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42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af9aebdf-b302-45f8-bf97-7af2b5f76015.jpg" title=" 马强.jpg" alt=" 马强.jpg" width=" 300" height=" 42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报告题目:《高效微萃取与敞开式电离质谱联用技术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报告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马强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人简介:博士,研究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工业与消费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青年英才”,国际标准化组织化妆品技术委员会分析工作组(ISO/TC217/WG3)成员,全国仪器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1)委员,全国食品直接接触材料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7)委员,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妆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257/SC2)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七届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日用化学工业》编委,《分析测试学报》青年编委。近年主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优秀类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等项目20余项,发表文章180篇,参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12部,授权发明专利42件,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66项,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优秀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或国家奖励办登记认可的社会科技奖励近20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4f2a954f-fbfd-4810-b2b4-33924a04a3cd.jpg" title=" 周江.jpg" alt=" 周江.jpg" width=" 30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报告题目:《micro-RNA G-四链体的形成、结构和识别研究以及SICRIT气味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报告人:北京大学 周江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人简介: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核酸高级结构性质的研究、有机质谱分析和药代产物定性与定量研究等。近年来主持或参与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项目。在J. Am. Chem. Soc., Chem. Eur. J., Mass Spectrom. Rev., Rapid Comm. Mass Spectrom., Talanta, BBA等SCI杂志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0余篇。现为中国质谱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00px height: 4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a16c4c05-7618-4340-a3c1-fac77c79b8cb.jpg" title=" 王昊阳--22.jpg" alt=" 王昊阳--22.jpg" width=" 300" height=" 45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报告题目:《未知物的原位质谱鉴定与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报告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王昊阳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人简介:200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专业;2003年获得中国药科大学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博士学位;后前往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8年开始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7年–至今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质谱组课题组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9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e439f021-e4f7-43df-ab12-b0902679db72.jpg" title=" Enrico Davoli.jpg" alt=" Enrico Davoli.jpg" width=" 200" height=" 29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新的机遇:常压下生物体组织的质谱成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报告人:意大利马里奥内格里药理研究所 Enrico Davoli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报告人简介:意大利马里奥内格里药理研究所,实验室负责人。1983年,Enrico Davoli 获得米兰大学动物科学博士学位。2016年至2017年,担任意大利质谱学会主席。主要研究质谱相关的技术及其在环境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城市空气污染,基于质谱法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开发,旨在对污染物高灵敏度检测;电子烟分析和蒸气排放的风险特征;在生物医学领域,质谱成像,包括组织学方法和分析,特别关注肿瘤中抗癌药物的分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d89df263-a1a8-4d9b-82e5-652424fe70d0.jpg" title=" cooper-helen.jpg" alt=" cooper-helen.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报告题目:《LESA-MS 原位质谱技术分析完整蛋白的最新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报告人:英国伯明翰大学 Helen J. Coope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报告人简介:伯明翰大学教授,在英国华威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国家高磁场实验室任教,之后在华威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03年任职于伯明翰大学,是肽和蛋白质组学领域的专家, 负责将伯明翰大学建立为卓越的质谱研究中心。Helen Cooper 教授已在期刊杂志上广泛发表论文,并在多个国家和国际委员会任职,包括《美国质谱学会杂志》和《英国质谱学会》编辑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 点击下方了解会议更多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AIMS/"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8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06258796-72c4-4dc7-8900-e7f58f29ddd0.jpg" title=" 640_300_20200514.png" alt=" 640_300_20200514.png" width=" 600" height=" 281"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br/ /p
  • 聚焦生命健康的质谱应用 第四届质谱论坛顺利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仪器信息网讯 /span /strong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9年9月2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质谱中心与中国质谱学会主办,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合办的“第四届质谱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召开。质谱论坛旨在为我国质谱技术在各学科的应用提供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展现不同学科优秀科学家的最新科研和应用成果和质谱技术的前沿进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生命与健康研究是近些年诸多方向的关注热点,与个人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密切相关。本届会议重点聚焦质谱技术在生命与健康研究中的应用,会议报告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存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本届会议同时作为中国质谱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之一,吸引了北京周边地区各研究院所、高校以及检测机构的知名质谱专家、学者300余人积极参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56486dd4-77f3-496f-8d13-40bb0f916c29.jpg" title=" 李崧.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安全与设备管理处处长李崧教授 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a7cb7d8d-8f68-4fe4-95a3-760caacd60fd.jpg" title=" Edwards.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安捷伦市场部高级总监质谱事业部David Edwards 致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d8dd6d22-9e40-496d-800b-8573a0431ee3.jpg" title=" 谢孟峡.jpg" alt=" 谢孟峡.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质谱学会秘书长谢孟峡 主持开幕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daef8b4a-ff32-4546-9b19-f1c29d5aced9.jpg" title=" 现场1.jpg" alt=" 现场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会议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2日上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孙分校李灵军教授及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教授带来精彩的报告分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dac04d0c-24fc-418f-92d9-b62dfbf6f833.jpg" title=" 陈洪渊.jpg" alt=" 陈洪渊.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质谱百年纵览与质谱单细胞成像浅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陈洪渊表示,历经百年的发展,质谱学已是一个发展成熟,具有活力和重大影响力的研究领域,而质谱科学相关的诺贝尔奖至今共诞生了11位,主要来自质谱技术发展及质谱方法学研究等方向。陈洪渊提出,经过对物质信息收集、深化技术方法的通量和精度以及全面认识时空关系等三部曲的发展脉络,质谱技术未来将在单细胞领域大显身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6ae2809d-9ff9-4d4f-8da1-d756a04a07fb.jpg" title=" 江桂斌.jpg" alt=" 江桂斌.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液相色谱——质谱方法在大气细颗粒新污染物筛选中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江院士的报告着眼于我国当前环境污染与治理现状,阐述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大气细颗粒相关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以及对相关研究未来的展望。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报告介绍了针对大气细颗粒污染的毒理与健康效应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其团队运用已建立的平台,通过大数据解析技术海量毒理组学数据,建立污染暴露于通路扰动及疾病标志物的关联,发展细颗粒污染流行病学评估方法。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5f0bef8e-24df-48f6-9554-8a0b3ad2a657.jpg" title=" 张新荣.jpg" alt=" 张新荣.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清华大学& nbsp 张新荣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单细胞质谱分析:机遇与挑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当前,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的分子分析,无论是被选择的分子分析或是细胞代谢物的分析,对于相关研究人员而言依然是一项挑战。为更好地了解复杂的生物现象,张新荣团队基于探针电喷雾质谱技术(PESI-MS)的单细胞检测方法,成功实现了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代谢物检测。此外,张新荣还提出,非标记的质谱流式细胞分析方法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据介绍,张新荣团队已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申请项目,开展有机质谱流式细胞术用于轻链型淀粉样变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研究。&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b60744ec-d73e-45ec-95b8-0b95f00b8612.jpg" title=" 李灵军.jpg" alt=" 李灵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孙分校 李灵军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发展基于质谱的组学技术及在阿尔兹海默症生物标志物发现和验证中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主要介绍了关于促进阿尔兹海默症(AD)中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AD是一种渐行性神经退行疾病,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AD患者位居全球第一。李灵军介绍了其团队为发现与验证生物标志物开发的研究方法,包括利用HOTMAQ方法开展高通量目标蛋白的绝对定量以及生物标志物验证的研究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09db7fcc-f8fe-4128-918c-f6f6575fbaac.jpg" title=" 朱正江.jpg" alt=" 朱正江.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朱正江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基于离子淌度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主要介绍了基于离子淌度质谱(IM-MS)的多维高分辨代谢组学技术相关的研究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977752c5-e577-4350-ad47-7793b0cde44b.jpg" title=" 茶歇.jpg" alt=" 茶歇.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250bddcf-3c82-4d6a-8f96-b734b7cfb3a2.jpg" title=" 安捷伦展位.jpg" alt=" 安捷伦展位.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茶歇交流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会议下半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金兰研究员、安捷伦胡楠博士、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姚钟平教授、安捷伦吴嘉嘉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再帕尔· 阿不力孜教授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林青松教授带来精彩的报告分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93bbb24a-ea0d-4f8b-9b5e-05fb15926a6e.jpg" title=" 张金兰.jpg" alt=" 张金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金兰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中药灯盏生脉多维度代谢探索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介绍了基于质谱技术对灯盏生脉在机体内代谢组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揭示灯盏生脉体内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等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5d2526f1-17df-4951-b178-c822ce67f91f.jpg" title=" 胡楠.jpg" alt=" 胡楠.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胡楠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持续创新引领代谢组学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324a8aad-c5c2-4458-873e-87b9456a005a.jpg" title=" 潘远江.jpg" alt=" 潘远江.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MALDI-TOF/MS定量分析与成像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主要介绍了潘远江团队就优化筛选MALDI-TOF基质的方法及其做出的探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fb2a7c89-e0af-4622-8e85-2e9414eaeddf.jpg" title=" 姚钟平.jpg" alt=" 姚钟平.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香港理工大学姚钟平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Interactions between β-lactamases and β-lactamase inhibitory protein: insights revealed by mass spectrometry》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1c8060a9-0447-42b8-a0ac-01f3dcd75a5a.jpg" title=" 吴嘉嘉.jpg" alt=" 吴嘉嘉.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吴嘉嘉博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安捷伦GC/Q-TOF助力更佳的代谢组学探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2d4d18d3-63b8-4c04-be2b-af5dd68b0702.jpg" title=" 再帕尔.jpg" alt=" 再帕尔.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中央民族大学再帕尔· 阿不力孜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基于质谱成像技术与代谢组学的癌症研究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介绍了其课题组近10多年来从事的代谢组学与质谱分子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质谱成像技术与代谢组学相结合,可获得全面、原位的分子时空动态变化信息,实现不同分子的同时直观可视化分析,为药物或候选新药的药效及毒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原位标志物的发现及疾病筛查等提供新颖的研究手段。再帕尔· 阿不力孜还介绍了其课题组研发的免标记、便捷、高覆盖、高灵敏的AFADESI-MSI技术,可从代谢物和代谢酶两个水平上认识肿瘤代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7c1aa538-8740-4d3c-9890-ffec1c1197d8.jpg" title=" 林青松.jpg" alt=" 林青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新加坡国立大学林青松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题目《Quantitative Chemical Proteomics and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Elucidation of Drug Mechanism》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报告介绍了点击化学(CC)、基于活性蛋白变化的研究方法(ABPP)以及鉴定体内活性反应的药物靶点方面的研究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ba832efa-22c8-4697-b737-12877ec5a22d.jpg" title=" 抽奖.jpg" alt=" 抽奖.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抽奖活动现场 /p p br/ /p
  • 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暨优秀学生奖揭晓
    p   近日,北美华人色谱学会(CACA)公布了2018年度CACA青年科学家获奖者和2018年度优秀学生奖获奖者。来自加州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的陈桃博士荣获本年度CACA青年科学家奖,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陈弼凡和陈正为获得本年度CACA优秀学生奖。 /p p   据了解,CACA青年科学家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对象为年轻的科学家,以表彰其对分离科学及应用技术,尤其是色谱技术发展做出的贡献。 /p p   陈桃博士200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13年获得佛罗里达大学的分析化学博士学位。陈博士已经发表了40多篇高水平的科学论文,为4本科学专著撰写论文,拥有一项专利,并受邀为学科杂志评审论文达60余次。 /p p   本年度的优秀学生奖由MAC-MOD Analytical赞助,旨在表彰为分离科学及其应用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研究生。今年的两位获奖者均为威斯康星大学在校博士研究生,分别是师从李灵军教授的陈正为和师从葛瑛教授的陈弼凡。这两位获奖者均作为第一作者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此外,他们均在近5年内多次获得不同奖项。 /p p   CACA的奖项将于2018年2月26日至3月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的Pittcon会议及博览会上正式颁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5724cfb3-012d-4056-9512-71dbdbcb2cbf.jpg" title=" 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桃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6086b3aa-e0f1-4c60-8d23-72d3d09bb96a.jpg" title=" 2.png" style=" width: 320px height: 320px " width=" 32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2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正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c3a40d49-0128-419d-8df1-04405e7aeee3.jpg" title=" 3.pn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99px " width=" 20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299"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弼凡 /strong /p
  • 2010年全国有机质谱会:大会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11月5日,2010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进入大会报告环节。大会邀请的10个大会报告涉及生命科学、食品、环境及能源等领域,其中6个报告关于蛋白质组学及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1个报告关于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质研究,1个报告关于新药早期临床研究,1个报告关于石油组学研究,1个报告关于MALDI质谱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从大会报告分布的领域可以看出,蛋白质组学尤其是修饰蛋白质组学是目前有机质谱研究的热点及前沿 食品、药物等对于人们生命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领域也是有机质谱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而有机质谱最早应用的领域石油,在经历了数年的“沉寂”之后,再一次成为推动有机质谱技术发展的推动力。以下笔者对10个大会报告做简短的概述,以飨读者!   蛋白质组学及修饰蛋白质组学研究 厦门大学赵玉芬院士   如今,蛋白质组学研究在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展开,但是据报道,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蛋白质相关产品中尚无一例能够在临床上通过质谱方法检测蛋白质来诊断疾病的实例。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斯奇研究员(孙海丹博士代做报告)在报告中指出,为了使蛋白质组学真正应用到临床,随着质谱技术在扫描速度、质量精度、分辨率、裂解方式及定量动态范围等方面的改进,近几年来,蛋白质组学研究已有了如下改变:(1)从广谱蛋白质定性研究转向定量蛋白质研究 (2)从广谱研究转向以锁定特定目标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3)从蛋白质组研究转向转录后修饰蛋白质组研究。对于蛋白质的定量而言,有标记的定量方法和非标记的定量方法。标记的定量方法是指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 而无标记的定量方法则包括基于色谱峰面积定量方法、以及利用二级离子信号的强度进行的MRM(多反应监测)检测等。尤其是MRM检测以前在小分子方面应用很多,近几年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分子检测上。去年在加拿大的HUPO会议上就是iTRAQ技术占主流,而在今年悉尼的HUPO会议上铺天盖地的都是MRM和SRM(选择反应监测)技术,由此也可以大家已经把蛋白质定量的焦点转移到MRM及SRM上来。此外,刘斯奇研究员的报告中还提及,目前,世界各地实验室存在同类蛋白质定量不一致的情况,是否是因为制备材料不同、方法不同、仪器不同等原因导致结果不一致?科学家们倡议不同实验室联合,对样品的制备及分析过程实现标准化,以便使得蛋白质研究真正走向临床。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杨福全研究员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邹汉法研究员   正如刘斯奇研究员报告中所介绍的,目前,修饰蛋白质研究成为蛋白质研究的又一重点。大会报告中5位专家的报告都涉及到磷酸化蛋白质的研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杨福全研究员介绍了目前磷酸化蛋白组学研究进展,其指出,蛋白质磷酸化是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磷酸化蛋白质分析的最大挑战是其含量较低及其离子化效率相对低,因此磷酸化蛋白质富集策略在质谱分析中很重要。目前,用于磷酸化蛋白质的富集策略有固定化金属亲和色谱(IMAC)、金属氧化物亲和色谱(MOAC)、化学衍生富集(PAC)等,研究证明单一的富集方法效果不好,而几种富集方法的串联和并联使用的策略,以及色谱预分离-富集串联的策略则有比较好的效果。而在磷酸化蛋白质鉴定和修饰位点分析中,主要的技术手段包括MALDI-TOF-MS和ESI-MS-MS等 而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基于质谱技术的定量策略和基于同位素标记的定量策略。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孙海丹博士 Wisconsin –Madison大学的李灵军教授   厦门大学赵玉芬院士则介绍了基于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在磷酸化蛋白激酶的反应机理的研究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邹汉法研究员介绍其研究的两种磷酸化蛋白质富集材料磷酸酯锆和磷酸酯钛在提高磷酸化蛋白质富集效率方面的作用 Wisconsin –Madison大学的李灵军教授则介绍了通过标记和非标记蛋白质定量方法研究两种环境致病的疾病的研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纪建国教授则介绍了神经性疾病磷酸化蛋白质的动态表达的变化。 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杨松成教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纪建国教授   在此大主题下,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杨松成教授介绍了MALDI质谱成像的新进展。上个世纪80年代,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新型离子源发明,1997年,美国Vanderbilt大学Caprioli教授首次报道了利用MALDI质谱成像,直接从大鼠的脑下垂体和结肠组织获得了蛋白质和多肽的生物分子图像,开创了分子成像组织学的新领域。目前,这项技术先前主要应用在蛋白质、多肽研究,现在又扩展到小分子如脂质和药物研究。其与现在广泛使用的放射自显影技术相比,具有不需要标记和探针、质谱成像时非靶向的、质谱成像可检测代谢物与药物、可以对整体动物组织进行成像等优点,其将在生物医学的基础研究中发挥作用。杨松成教授还指出,质谱成像技术除了MDLAI外,还有DESI(解析电喷雾离子化)和SIMS(二次离子质谱),未来质谱成像技术将在仪器和样品前处理技术上改进,并向三位图像发展。   新药早期临床研究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中心的江骥教授   药物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质谱的重要应用领域,来自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中心的江骥教授则从新药早期临床研究对质谱技术的需求角度进行了介绍。江骥教授表示,新药研发的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进入二期和三期临床研究中,费用更是惊人。如果能在一期临床或更早之前就能判断新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则可以大大地节约新药开发成本。因此,“微剂量”或者“0周期临床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被西方国家权威机构所采纳。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 不会导致太大安全性问题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直接来自于人体内药物代谢试验的第一手信息。这对于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药物代谢情况,提高研究效率,降低研究风险成本,缩短研究周期具有重大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微量药物探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同位素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技术外,高灵敏度的LC-MS/MS及AMS(加速器质谱)成为了必然采用的方法。此外,由于当前的新药开发除小分子化合物外还包括生物制剂和中药制剂,这些则需要用到特殊的电离技术、高分辨质谱技术以及对海量药物代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质研究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的杨敏莉博士   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质是指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等过程中加入的化学品,或因环境因素引入的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农药兽药残留、真菌毒素、包装材料中的有害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及重金属等。国际和我国对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质的限量日益严格,给检测提出了挑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的杨敏莉博士介绍了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残留确证技术研究、食品中未知添加物质的筛查技术研究、车载气相色谱/质谱仪应用研究、有机质谱痕量分析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等四方面介绍了有机质谱在食品检测中 的应用。同时杨敏莉博士对应用于食品检测的质谱技术提出了需求展望:不同公司检测参数统一、数据库接口开放、更易于维护、电离效率改善、高选择性和灵敏度、复杂基质直接分析。   石油组学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石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史权教授   质谱技术发展与石油化学有着紧密的联系,1942年美国加州大西洋炼厂购买了一台美国联合电力公司的CEC-21-101型低分辨单聚焦质谱计,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用于有机分析的商业质谱仪,因此可以说石油化学工业是有机质谱的最早用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石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史权教授介绍到,据文献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石油分析遇到的挑战——石油极性大分子的组成分析,当时的技术GC、LC、NMR、MS等技术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石油分析的发展遇到了瓶颈,而此时生命科学研究兴起,同时石油公司也认为该做的研究工作都已完成,从而导致了一大批质谱学家转到了生命科学领域。   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 FT-ICR-MS(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的分辨率超过了磁质谱,于是有人尝试用该质谱技术用于石油重组分研究,但是在石油分析最关心的杂原子含S、N、O等杂原子烃类化合物的分析还是难有突破。2000年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发现化石燃料可以在ESI电离源中电离,这给从事石油分析的研究人员带来了信心。随后,科学家们在此基础上,利用FT-ICR-MS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石油组学的概念。2007-2009年,世界上各大石油公司如阿美石油、美孚、壳牌、中石化等相继购买了FT-ICR-MS进行石油组分分析。目前,我国最高端的FT-ICR-MS 是9.4T FT-ICR-MS。最后,史权教授认为,有机质谱技术将在有机地球化学(石油成因机理、成藏过程)、采油过程化学(石油开发过程中的界面化学)及石油转化化学(石油组学、分子炼油)等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注:有关2010年全国有机质谱会的后续报道,敬请关注仪器信息网资讯栏目!
  • 2020原位质谱网络会成功召开 近千人线上互动交流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20年6月10日,由仪器信息网与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0原位质谱主题网络研讨会”在线上盛大召开,共有来自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师生、企事业单位的研究员、工程师超800人报名参会。会议共邀请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研究中心教授韩贤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李灵军、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红丽、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强、北京大学教授周江、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副研究员王昊阳、意大利马里奥内格里药理研究所教授Enrico Davoli、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Helen Cooper八位原位质谱领域的资深专家,聚焦原位电离质谱技术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原位电离技术在食品、药品、组学研究、生物分子成像等领域的应用发展等进行介绍和探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2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16d2a978-6297-4599-a412-f07300a47207.jpg" title="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png" alt="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png" width=" 600" height=" 42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李灵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通过原位 MALDI 质谱成像技术探测生物系统的化学空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质谱成像(MSI)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可以在解剖学背景下检测和探测组织的分子含量。为了扩展高分辨率精确质量(HRAM)MSI平台的质量范围,李灵军课题组在MALDI 串联Orbitrap平台上采用激光基质电离(LSI)和真空辅助基质(MAIV)技术,利用挥发性基质在MALDI源中产生多电荷离子。与传统的MALDI-MS相比,这些新的电离技术可大大扩展仪器的质量范围并提高碎片效率。为了进一步增强从原位MALDI MSI实验中获取的化学信息,其团队开发了一种多重MSI方法,该方法在单个实验中将HRAM MSI技术与数据依赖采集(DDA)串联MS分析相结合。为了提高原位DDA的动态范围和效率,其团队在MS / MS扫描之前引入了一种新型气相分馏方式,以降低组织样品的分子复杂性,从而增强肽组的覆盖范围。此外,新型的低于大气压(SubAP)/ MALDI来源与混合四极杆-轨道质谱仪结合使用,可对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FFPE)组织切片中的聚糖进行原位成像并将其翻译为临床癌症组织微阵列分析。此外,为进一步提高MALDI MSI的灵敏度,使用了一种光活性化合物2-硝基苯甲醛来启动纳秒级光化学反应(nsPCR)。这种nsPCR策略可通过在纳秒内按需去除周围基质来增强复杂组织样本中的神经肽识别和可视化。评估并证明了这种新方法对内源性生物分子进行原位分析的实用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5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d13872a2-53e5-4ddd-9487-1510d5c34e13.jpg" title=" 2222222.png" alt=" 2222222.png" width=" 600" height=" 35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研究中心 韩贤林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鸟枪法脂质组学揭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糖尿病性神经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也是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大来源。尽管高血糖很大程度上归因于T1DM糖尿病性神经病,但2型糖尿病(T2DM)糖尿病性神经病的分子机制仍未完全了解。为了揭示导致T2DM神经病的分子机制,韩贤林团队使用了鸟枪法脂质组学技术平台,确定了小鼠脑和神经组织样本中脂质的变化。其发现在不到一个月大的小鼠体内,当、血糖水平升高时,就会发生大量的甘油三酸酯和非酯化脂肪酸蓄积,并且酰基肉碱和髓磷脂脂质从坐骨神经到脊髓再到大脑皮质的梯度显着降低,而小鼠仍然正常。其团队对机制和功能研究进一步证明,T2DM小鼠和人体组织中存在的异常神经脂质代谢与高胰岛素血症相关,但与高血糖无关,这是经链脲佐菌素治疗的小鼠(T1DM模型)获得的结果证明的,并且先于神经结构/功能损坏。综上所述,其研究结果挑战了当前的假设,即糖尿病性神经病是由长期高血糖症引起的,这使高胰岛素血症成为神经损伤的新型驱动因素,对T2DM的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3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d6f25bb3-ee99-4428-8a2e-536c3d736834.jpg" title=" 33333333.png" alt=" 33333333.png" width=" 600" height=" 43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南京师范大学 李红丽副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原位电离质谱新方法快速鉴别中草药多糖成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中草药多糖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然而,多糖是具有大分子量的聚合物,结构高度复杂,它们的表征对分析技术提出了很大挑战。结合快速的机械化学力萃取,本报告提出了一种高效、直接评价完整植物多糖的原位电离质谱新方法。在原位离子源作用下,多糖大分子瞬间裂解为单糖和寡糖等小分子碎片,不同种类的中草药多糖产生了特征性的指纹图谱。整个分析过程操作简单、快速(几十秒)、高效,为多糖成分的直接分析和产品品质的快速评估提供一种新选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4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19e1875b-21af-4424-8abb-26211185df5d.jpg" title=" 444444444.png" alt=" 444444444.png" width=" 600" height=" 44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马强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高效微萃取与敞开式电离质谱联用技术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马强在报告中介绍了其团队将微萃取技术与敞开式电离质谱技术结合开发的方法,该技术充分兼容发挥微萃取溶剂用量少、萃取时间短、萃取效率高以及敞开式电离质谱分析速度快、简便高效的优势,有效去除复杂样品基质干扰、提升离子化效率,实现样品快速灵敏的分析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6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04fef0ab-52a7-4975-b77f-407c803a22f1.jpg" title=" 5555555555555.png" alt=" 5555555555555.png" width=" 600" height=" 36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北京大学 周江 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micro-RNA G-四链体的形成、结构和识别研究以及 SICRIT 气味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周江在报告中主要对其团队与华质泰科公司合作开展的基于SICRIT(流过式介质通路放电源)技术对酒类、茶叶等食品进行气味分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4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10735b35-e8fa-4a39-a74d-bfa6806ca9a6.jpg" title=" 66666666666.png" alt=" 66666666666.png" width=" 600" height=" 44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王昊阳 副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未知物的原位质谱鉴定与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王昊阳在报告中介绍了其团队针对复杂反应中活性中间体发现于判别、未知有机小分子原位质谱鉴定分析以及未知有机聚合物原位质谱表征分析等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4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2f5a5aad-7728-4e19-a9ee-15cb130dba3b.jpg" title=" 77777777.png" alt=" 77777777.png" width=" 600" height=" 449"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意大利马里奥内格里药理研究所 Enrico Davoli 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新的机遇:常压下生物体组织的质谱成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作为质谱领域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质谱成像技术现已经成为质谱领域的重要关注焦点。Davoli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基于AP-MALDI质谱成像技术开展的生物组织研究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3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4299f151-f5a5-4b50-b060-09e5de3818aa.jpg" title=" 88888888888.png" alt=" 88888888888.png" width=" 600" height=" 33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英国伯明翰大学 Helen J. Coop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75em "   《LESA-MS 原位质谱技术分析完整蛋白的最新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75em "   液体萃取表面分析(LESA)是一种环境表面质谱分析方法,在蛋白质分析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LESA的好处是分析速度快,减少了样品制备要求和样品损失,可以在同一位置进行多次采样,并且在组织切片的情况下,还可以对多种分析物成像。Cooper教授课题组此前已证明了LESA串联质谱用于干燥血斑、薄组织切片和琼脂上生长细菌的蛋白质研究。本次报告中Cooper教授就LESA质谱和质谱成像的最新进展,包括直接来自薄组织切片的蛋白质的天然质谱成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p p br/ /p
  • 【榜单】16位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分析化学家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日前,英国分析科学家网站公布了2020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化学家。本次榜单被称为“Around the World in 60 Scientists”,选出来全球各大洲最具影响力的60位分析化学家,共6位中国科学家获此殊荣。 /p p   这份榜单记录了分析能力的持续发展,以及背后研究人员的奉献精神。2013年首次揭晓以来,有哪些中国科学家光荣入选,谁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化学家?仪器信息网为您汇总榜单信息: /p section data-role=" outer" label=" Powered by 135editor.com"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94277" data-color=" #d82821" sectio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10px auto " class=" "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padding: 8px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class=" " section class=" 135brush" data-brushtype=" text" style=" background: #d82821 color: #ffffff padding: 4px 12px " p hm_fix=" 252:265" strong 2020年 /strong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在亚洲获选的10位科学家中,复旦大学刘宝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国旺研究员、澳门大学李绍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陈义研究员、南京大学龙亿涛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等6位中国科学家获此殊荣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4b20084-0376-41af-ad51-a9ef1d891f3e.jpg" title=" 刘宝红.jpg" alt=" 刘宝红.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复旦大学 刘宝红教授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56e4e07-8511-4b50-9663-45a18e6482e0.jpg" title=" 许国旺.jpg" alt=" 许国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许国旺研究员 /strong /p p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8028c29-0b3c-43f7-b2e9-c4f4ac2b1840.jpg" title=" 李绍平.jpg" alt=" 李绍平.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澳门大学 李绍平教授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f2748fca-3e13-4333-9c68-2a820adbee59.jpg" title=" 陈义.jpg" alt=" 陈义.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陈义研究员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69ebdf74-e0a7-457a-9e09-03e8b52353ed.jpg" title=" 龙亿涛.jpg" alt=" 龙亿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南京大学 龙亿涛教授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6c887ea0-3d1a-4df2-8080-138e079cd048.jpg" title=" 蔡宗苇.jpg" alt=" 蔡宗苇.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香港浸会大学 蔡宗苇教授 /strong /p section data-role=" outer" label=" Powered by 135editor.com"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94277" data-color=" #d82821" sectio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10px auto " class=" "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padding: 8px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class=" " section class=" 135brush" data-brushtype=" text" style=" background: #d82821 color: #ffffff padding: 4px 12px " p hm_fix=" 252:265" strong 2019年 /strong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2019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分析科学家榜单100强榜单中包括4位中国分析科学家,包括中山大学李攻科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许国旺研究员、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方晓红研究员、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bd0fdf2c-13ff-4294-b0a4-defb8de41ab1.gif" title=" 李攻科.gif" alt=" 李攻科.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山大学 李攻科教授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37b3f25b-78b5-4622-90ae-6ccd468620e8.gif" title=" 许国旺.gif" alt=" 许国旺.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许国旺研究员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df79c1af-7ab8-4930-9fae-c65e13e18969.gif" title=" 刘虎威.gif" alt=" 刘虎威.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 刘虎威教授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b1d91c01-a29c-4510-a18c-402a82df7f22.gif" title=" 方晓红.gif" alt=" 方晓红.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 方晓红研究员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cf2804ad-0226-4063-8cb2-902e09e28582.gif" title=" 李灵军.gif" alt=" 李灵军.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威斯康星大学 李灵军教授 /strong /p section data-role=" outer" label=" Powered by 135editor.com"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94277" data-color=" #d82821" sectio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10px auto " class=" "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padding: 8px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class=" " section class=" 135brush" data-brushtype=" text" style=" background: #d82821 color: #ffffff padding: 4px 12px " p hm_fix=" 252:265" strong 2018年 /strong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2018年的榜单推荐了40位分析化学领域的后起之秀,以表彰在分析科学领域掀起波澜的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其中国立台湾大学徐丞志教授入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791390a4-e401-409e-a7aa-915cccac1a0b.gif" title=" 徐丞志.gif" alt=" 徐丞志.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立台湾大学 徐丞志教授 /strong /p section data-role=" outer" label=" Powered by 135editor.com"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94277" data-color=" #d82821" sectio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10px auto " class=" "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padding: 8px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class=" " section class=" 135brush" data-brushtype=" text" style=" background: #d82821 color: #ffffff padding: 4px 12px " p hm_fix=" 252:265" strong 2017年 /strong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2017年的榜单从分离、光谱、质谱、纳米、制药、发明家等十个类别中分别遴选出十位,总计100人的影响力科学家。Orbitrap 质谱发明人Alexander Makarov、普渡大学Graham Cooks等众多大咖榜上有名。遗憾的是这一年的榜单中未出现中国学者。 /p section data-role=" outer" label=" Powered by 135editor.com"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94277" data-color=" #d82821" sectio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10px auto " class=" "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padding: 8px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class=" " section class=" 135brush" data-brushtype=" text" style=" background: #d82821 color: #ffffff padding: 4px 12px " p hm_fix=" 252:265" strong 2016年 /strong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2016年的榜单评选了分析科学界前50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中国科学家方面,中山大学李攻科教授、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教授榜上有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5b27ea0f-22ef-47b9-a782-e28f366ff24e.gif" title=" 李攻科-2016.gif" alt=" 李攻科-2016.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山大学李攻科教授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64e076b3-4b45-42ca-86b3-101667503303.gif" title=" 李灵军-2016.gif" alt=" 李灵军-2016.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威斯康星大学李灵军教授 /strong /p section data-role=" outer" label=" Powered by 135editor.com"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94277" data-color=" #d82821" sectio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10px auto " class=" "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padding: 8px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class=" " section class=" 135brush" data-brushtype=" text" style=" background: #d82821 color: #ffffff padding: 4px 12px " p hm_fix=" 252:265" strong 2015年 /strong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2015年的榜单中涌现了众多跨国仪器企业的CEO。例如赛默飞董事长Marc Casper、安捷伦总裁Michael (Mike) McMullen、岛津社长上田辉久、时任珀金埃尔默总裁Frank Laukien、时任沃特世总裁的Christopher O’Connell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许国旺研究员、邹汉法研究员3位中国科学家入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085e76aa-2a81-4611-9dc6-76f15e9a7906.gif" title=" 张玉奎-2015.gif" alt=" 张玉奎-2015.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00842803-01e4-4f26-8712-b7123ae7d94a.gif" title=" 许国旺-2015.gif" alt=" 许国旺-2015.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许国旺研究员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60ab2cc5-5ace-4d3b-af3f-a684da0f89fe.gif" title=" 邹汉法.gif" alt=" 邹汉法.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邹汉法研究员 /strong /p section data-role=" outer" label=" Powered by 135editor.com"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94277" data-color=" #d82821" sectio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10px auto " class=" "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padding: 8px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class=" " section class=" 135brush" data-brushtype=" text" style=" background: #d82821 color: #ffffff padding: 4px 12px " p hm_fix=" 252:265" strong 2014年 /strong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这一年的榜单聚焦40岁以下的年轻科研人员。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1bec6fa4-723d-42e0-8151-64c200402188.gif" title=" Yu-Liang Yang.gif" alt=" Yu-Liang Yang.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Yu-Liang Yang助理研究员 /strong /p section data-role=" outer" label=" Powered by 135editor.com" section class=" _135editor" data-tools=" 135编辑器" data-id=" 94277" data-color=" #d82821" sectio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10px auto " class=" " section style=" display: inline-block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background-image: url(" d3hfzm10pxbuzw=" =& quot ) " background-attachment:=" " background-origin:=" " background-clip:=" " background-position:=" " center=" " background-size:=" " background-repeat:=" " section style=" padding: 8px 0px box-sizing: border-box " class=" " section class=" 135brush" data-brushtype=" text" style=" background: #d82821 color: #ffffff padding: 4px 12px " p hm_fix=" 252:265" strong 2013年 /strong /p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   分析化学家网站从2013年开始评选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的分析化学家。这一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所陈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邹汉法研究员、西南大学唐点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许国旺研究员6位中国科学家登上榜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683adfa4-75a4-4341-9303-78a9b6ca23a9.gif" title=" 张玉奎-2013.gif" alt=" 张玉奎-2013.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张玉奎院士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fa98c46d-66c4-4760-9e10-ccda5c75c324.gif" title=" 江桂斌.gif" alt=" 江桂斌.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7595b6e1-c2c4-4635-b67c-9edee8e72ccf.gif" title=" 陈义-2013.gif" alt=" 陈义-2013.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陈义研究员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e4e91f36-1bf9-4eaa-a050-2b8d9a669e04.gif" title=" 邹汉法-2013.gif" alt=" 邹汉法-2013.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邹汉法研究员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3a1d1052-0f87-4cd3-b8fa-f9d2491a4f49.gif" title=" 唐点平.gif" alt=" 唐点平.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西南大学 唐点平教授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noimg/571b0a17-0add-43a3-8e22-bbc4fd75a965.gif" title=" 许国旺-2013.gif" alt=" 许国旺-2013.gif"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许国旺研究员 /strong /p p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