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空间站

仪器信息网空间站专题为您整合空间站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空间站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空间站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空间站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空间站话题讨论。

空间站相关的论坛

  • 【转帖】和平空间站

    和平空间站所属国家:前苏联/俄罗斯概述:和平号空间站属于第三代空间站。1986年2月19日从邱拉坦航天中心送入轨道。其轨道倾角为51.6度,高度为171×297公里。实际上,和平号空间站作为一个主体具有六个对接口,可以与多个舱体在空间实施模块式对接,形成多次重复组合庞大的空间站体系,各舱体是相互独立的。显然,很容易按需扩展,若对接上各种科研、资源、载人生活和货运飞船,从而也就弥补了第一、二代空间站的不足之处,使得空间站体系的功能和规模均有较大改善和提高。和平号空间站规模庞大,加以受到1991年前苏联解体的影响,它从开始发射到最终建成历时10年之久。其总质量(不包括与其对接的运输器)达120吨。和平号空间站各舱段的设计寿命为6年。先期入轨的舱超期服务,其上的设备老化、故障频繁。1998年4月,和平号退役被提上议程。在俄为筹措运营和维护费用而决定对“和平”进行商业开发后,美、荷等国公司表示愿意利用其从事广告、太空旅游等商业活动,但所投资金不足。在多方努力未果并考虑到和平号年久失修的情况下,2000年12月,俄最终决定将其坠毁。2001年3月23日,和平号成功坠毁于南太平洋指定海域。和平号空间站自发射以来,科学家用它进行了内容广泛、成果丰硕的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其中包括为建造国际空间站做准备工作。

  • 2024年中国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七号乘组用镜头记录太空元旦假期[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1/202401031046420589_4347_1642069_3.png[/img]

  • 【转帖】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http://i2.sinaimg.cn/IT/2011/0117/U2727P2DT20110117094154.jpg资料图:中国未来空间站想像图   解放军报讯 记者张晓祺、特约记者孙海荣报道:新年伊始,经科技部批准立项,我国航天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在中国航天员中心正式启动。  当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突破天地往返和出舱活动等技术,载人航天任务由中短期太空飞行转为长期空间驻留,载人空间站工程等后续任务已提上日程。中国航天员中心启动实施的“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项目,围绕失重、快速昼夜变更、狭小环境等因素对航天员的影响开展研究,揭示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确保航天员在长期空间飞行中安全、健康、高效工作。这一研究涉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亟待突破的重大科学问题,对于推动航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实施载人空间站工程,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悉,该项目是我国航天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执行时间为2011年至2015年。项目研究团队包括我国航空航天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8家知名研究院所。该项目的启动实施,标志着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重要方向,将有力促进航天医学工程学科基础研究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该计划的战略目标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 【转帖】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进行生物技术试验

    新华网莫斯科10月5日电 俄罗斯应用生物化学和机器制造研究所部门负责人克拉舍宁尼科娃5日说,国际空间站俄罗斯宇航员当天在站内进行一项生物技术试验,旨在为将来的星际飞行做准备。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官方网站5日报道说,日前抵达国际空间站的俄宇航员马克西姆苏拉耶夫对这项名为“瀑布”的生物试验进行了操作。试验在一台生物反应器中进行,主要研究微重力环境下,酶对富含生物活性物质的反应物的影响。通过这一试验,研究人员将对人、动物和微生物的细胞在失重条件下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据悉,俄宇航员之前已在国际空间站内进行过多次类似试验,通过这些试验,俄研究人员已研制出特制的设备样品,用于在太空中进行作物等的培育、清洗、烘干和储存。克拉舍宁尼科娃介绍说,这种设备的研制和相关工艺的研发对未来的星际飞行特别重要,“在长期飞行过程中,需要用生物活性物质来保障宇航员获得必需的营养品和药品,包括抗生素和蛋白质等”。  克拉舍宁尼科娃说,该试验的结果将由国际空间站第19长期考察组的根纳季帕达尔卡在本月上旬返回地面时一并带回,供俄专家进行进一步研究。

  • 假如你进入空间站,你会带什么仪器设备,说说理由和看法?

    [size=18px][font=宋体]“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font][font=宋体]古人看似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愿望,如今都已变成现实。[/font][/size][font=宋体][size=18px][img=,690,561]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51404595897_4682_5249572_3.png!w690x561.jpg[/img][/size][/font][font=宋体][size=18px]随着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三位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也逐渐显露在大众的关注中。[/size][/font][size=18px][font=宋体]其中[/font]3[font=宋体]位航天的任务之一就是航天员进行舱内组装和维修各种仪器,单算核心舱,上面就有[/font]1243[font=宋体]台设备,它们的很多组装工作都需要航天员在天上手工完成。[/font][/size][font=宋体][size=18px]这些科学仪器设备将会为未来空间站的各种科学实验提供最坚实的保证。[/size][/font][font=宋体][size=18px][img=,589,64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51405219802_5391_5249572_3.png!w589x644.jpg[/img][/size][/font][font=宋体]虽然不能上九天揽月,但是作为地上的仪器人,假如你是未来进入空间站的实验员,允许你带一台仪器设备进入空间站,你会带什么仪器?说说你的看法[/font][font=宋体]上期话题:[/font][b][color=#0081d7][font=宋体][color=#0081D7][url=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7811942_1]【社区话题】[b]仪器人共庆建党100周年,说说仪器行业这些年的变化?[/b][/url][/color][/font][/color][/b][font=宋体][size=18px][font=宋体]获得优质评论的是以下用户:将获得[/font][font=微软雅黑, sans-serif]600[/font][font=宋体]积分奖励[/font][/size][/font][font=宋体][size=18px][img=,690,25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51408123867_9448_5249572_3.png!w690x252.jpg[/img][img=,690,24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51408125019_7788_5249572_3.png!w690x242.jpg[/img][img=,690,24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51408119242_9808_5249572_3.png!w690x247.jpg[/img][img=,690,23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51408126103_879_5249572_3.png!w690x236.jpg[/img][img=,690,235]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51408119326_8646_5249572_3.png!w690x235.jpg[/img][img=,690,24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51408127035_9882_5249572_3.png!w690x242.jpg[/img][img=,690,23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51408123710_9240_5249572_3.png!w690x238.jpg[/img][img=,690,24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7/202107051408119115_6329_5249572_3.png!w690x243.jpg[/img][b][font=宋体]本期讨论话题:[/font][/b][font=宋体][b]假如让你进入空间站,你会带什么仪器设备,说说理由和看法?[/b][/font][color=#cc0000][b]评论区留下你的态度,留言评论的用户奖励10分。如果你的评论比较有见地和用心,老王会把你的评论保存公布在下一期话题中展示,并额外奖励600积分作为优质评论奖励,优质评论名额不限[/b][/color][/size][/font][font=宋体][/font]

  • 想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在空间站里洗澡?

    法国的路易十四在位72年,据说总共也没洗过10次澡,所以可见洗澡并不是非常必需的吧,尤其是那空间站那样布满仪器的环境中,感觉尽量还是不要用水的好吧?有的用那么多的燃料带那么多洗澡水上去,不如带点别的有用的东西了?

  • 【建设新闻】我国将在明年发射"天宫一号" 建成空间实验室

    [color=#fd1289]我国将在明年发射"天宫一号" 建成空间实验室 [/color]来源:武汉晚报   全国政协委员、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并在2年时间内逐步实现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的三次交会对接试验。 此后,“天宫一号”可以被改造为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分“三步走”。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通过神舟五号、六号已圆满完成,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完成了多人多天飞行,而且能准确回到预定地点;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要攻破四项技术关键;为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做技术准备。 戚发轫介绍说,空间实验室阶段是目前正在进行的阶段。它的第一个技术关键是出舱活动,神舟七号完成了这个任务;第二个技术关键是交会对接,通过“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2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的太空对接,突破并基本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目前,国外交会对接技术已趋成熟,开始应用在大型航天器组装上。第三个技术关键是补加,为飞行器补给推进剂、空气、水、食品等;第四个技术关键则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戚发轫透露说,神舟八号是无人飞船,神舟九号、十号是载人飞船,将搭载2到3名航天员。届时,飞船上不排除搭载来自台湾的种子。 戚发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六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5/202305310457331534_1266_1642069_3.png[/img]

  • 【讨论】化验员的发展空间

    参加工作一年多,在一家矿业公司的科研单位做检测人员,主要是各种金属元素的检测。本科学的是化工,搞分析也是从头做起,感觉现在是还有很多要学的,一些大型仪器也是在摸索中。。。但这样一直下去,不知道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前辈说在本公司男同志搞检测的话发展比较有局限性。。。

  • 【讨论】化验员的可发展空间?

    从事化验员一段时间后,感觉乏味,用句简单的话说,是个人都能干化验,反正也是重复做一样的工作,久了就熟悉了,以至于化验员在公司地位很低下,工资也不高,各位大侠觉得化验员有可发展空间吗?

  • 【分享】“最后的战役”

    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计划正在进入尾声。在仅存的最后大约6次飞行中,航天飞机将会和国际空间站对接,为其空前的12年建设画上一个句号。但也许还少了一样东西……2008年美国国会为临近退役的航天飞机又增加了一次额外的飞行。这次飞行的目的是为了把一个用于搜寻反物质星系的仪器送上国际空间站,它就是阿尔法磁谱仪(AMS)。1994年时任美国宇航局局长的戈尔丁正在为国际空间站寻找一些“出味”的科学想法。有人告诉他,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有意在太空中放一块磁铁来探测来自其他星球的反物质。听到这个消息后,戈尔丁说:“好,这个人在哪儿?我要立刻见他。”到1995年,丁肇中和戈尔丁达成了协议,美国宇航局负责用航天飞机把AMS送上国际空间站,但并不为它的建造出资。于是,丁肇中把目光转向了美国能源部和其他国家的机构。1998年6月2日AMS的原型机AMS-01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太空之旅。实验在失重情况下进行,搜集了穿过其面包圈形磁铁的粒子的数据。除了这一科学目标之外,这次飞行还使得地面控制中心演练并且熟悉了操作命令和数据界面、测量了实验的背景值并且验证了AMS的热模型,为下一次飞行打下了基础。

  • 【原创】仪器行业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我毕业到现在已经一年了,在这一行工作已经有差不多一年了,就是说在这一年内我还是找不到方向,我想问一下这一个行业有没有发展前途的,发展空间大不大的,请各位老前辈给点意见小弟,谢谢!

  • Nature: 2011年度最佳图片

    2011年最后一期Nature评选出了本年度最佳图片,分别如下:365 days: Images of the yearhttp://www.bioon.com/trends/UploadFiles/201112/20111226130705406.jpg1. 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完成“绝唱”之旅。图为“奋进”号于5月停靠在国际空间站。http://www.bioon.com/trends/UploadFiles/201112/20111226130706628.jpg 2. 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成功搭载三名宇航员完成太空行走。随着美国航天飞机的退役,“联盟号”目前成为唯一有能力将宇航员通往国际空间站工具。

  • 在太空能种出黄瓜吗?

    在太空能种出黄瓜吗?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8/201108211621_311404_1609805_3.jpg2011年6月6日,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准备搭乘“联盟”号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的日本宇航员古川聪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对黄瓜“情有独钟”的他,打算在国际空间站种黄瓜”。但是,新闻同时宣称,“按照规定,宇航员不准吃这些黄瓜”。这多少又给太空黄瓜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在太空种出的黄瓜是什么味道,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在太空种黄瓜需要些什么特殊的技术,种出的黄瓜跟地球菜园的出产黄瓜品质一样吗?

  • 【原创】我国超声诊断仪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超声诊断仪是指将超声检测技术应用于人体,通过测量了解生理或组织结构的数据和形态,发现疾病,作出提示的一种诊断方法,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由于超声诊断是一种无创、无痛、方便、直观的有效检查手段,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指出,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将超声诊断仪器应用于人体超声诊断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我国对超声诊断仪器的广泛应用,我国超声诊断仪器产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无损伤、高灵敏度、低成本和操作方便等等。  郭凡礼指出,在超声诊断仪器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B超,它与X射线、CT、磁共振成像并称为4大医学影像技术,然而在我国超声诊断仪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企业规模下、创新能力弱、资金投入不足等等都严重影响我国超声诊断仪器的健康发展。  郭凡礼同时指出,近年来,中国超声诊断仪器市场的市场规模超过2亿美元,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市场,加上新医改的刺激,我国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全球各大生产厂商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超声诊断仪器的开发和投入,这将是我国超声诊断仪器的又一次发展契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诊断的需要,人们对无损伤的检查设备要求越来越高,新医改的推进加大了我国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未来超声诊断仪器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 2012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航空航天篇

    2013年01月05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本报国际部 航空航天 美国 无人机发展迅速;私营公司进入航天领域;火星表面曾有流水;黑洞“事件视界”被证实;太空存在大量蓝恒星。 毛黎(本报驻美国记者)波音公司由液态氢驱动的“幻影眼”新一代无人机在加利福尼亚沙漠中完成首次自主飞行。该机翼展约45米多,有效载荷约200公斤;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可变形机翼,新型激光充电系统,使其续航能力提高了24倍,飞行时间达48小时以上。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龙”飞船搭乘“猎鹰9”号火箭升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提供补给,拉开了私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的序幕,开启了美国后航天飞机时代,被美媒体高度评价为“人类航天的重要里程碑”。 科学家发现火星岩石中含有火星古老河床碎石,表明火星表面确曾有水流淌;对其土壤鉴定显示,火星土壤和夏威夷火山源周围的风化玄武岩土壤十分相似;而对大气分析后却未发现其中含有甲烷。由于地球大气中90%以上的甲烷由活体有机物制造,无甲烷的结果让期冀找到火星生命线索的科学家们颇为失望。 最新太阳内部等离子体运动核磁共振成像(MRI)图,显示了太阳如何将内部深处的热量传至表面,颠覆了人们对太阳热量传送的固有理解,并挑战了现有解释太阳黑子和磁场产生的理论。 天文学家对一个50亿光年外的类星体的核心区域进行了比人类视觉效果精细200万倍的高分辨率拍摄,发现其中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并首次获得黑洞“事件视界”存在的直接证据。 科学家在仙女座M31星系中发现大量罕见蓝色恒星,围绕着仙女座螺旋星系附近一个相当于一亿个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 根据望远镜观测和计算机模拟,科学家推断银河系将和其邻居仙女座星系在40亿年后发生碰撞,合并成一个椭圆形星系。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南极望远镜最新数据,对大爆炸之后第一代大质量星系开始形成和持续的时间进行了更明确界定,判定它从宇宙2.5亿岁开始,持续了不到5亿年。 此外,还有罗希-X射线时变探测器卫星和甚长基阵射电望远镜记录了黑洞进入银河系并开始发射超快气体的爆发过程;广域红外巡天望远镜发现宇宙中存在上百万个尘埃弥漫的黑洞,约有1000个处于迄今发现的最明亮星系中;银河系包在一团巨大的热气晕中,整个热气晕跨越数十万光年,质量相当于银河系中所有恒星质量的总和;哈勃望远镜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形成的古老螺旋星系BX442,距今约107亿年,比通常发现的螺旋星系早了几十亿年。 俄罗斯 这一年,航天领域虽然完成了大量发射任务,但也遭遇了多次发射失败,航天主管部门和航天企业内讧,被迫改革。 张浩(本报驻俄罗斯记者)1月15日,俄罗斯近15年来发射的首个自动星际站在升空两个多月后坠毁,该星际站原本用来从火星卫星上运回土壤样品。由此事故,拉开了俄罗斯航天“被动”改革的大幕。 8月7日,搭载“特快列车-MD2”和“电信-3”两颗通信卫星的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升空后入轨失败,导致两颗价值不菲的通讯卫星沦为太空垃圾。 9月10日俄联邦政府召开了“保证航天装备质量和可靠性的政府会议”,提出成立政府工作组。11月26日,再次召开了关于俄航天领域改革的政府会议,提出了扩大俄罗斯航天署权力和职能,在火箭航天领域扩大现有的一体化机构、成立新机构、划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等建议,最终改革方案可能在2013年出台。 尽管俄罗斯航天管理机制备受指责,但在2012年仍取得了一些进展。8月,一艘名为“进步M-16M”的货运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实现快速对接,仅用6小时就完成了过去需要两天的向空间站运送物资的任务。 11月,俄罗斯太空空间监控系统总设计师对媒体透露,正在研制太空垃圾和危险小行星的追踪系统,将用于抵御近地空间的太空垃圾威胁,预警地球可能遭遇的小行星和彗星危险。 俄主管军工的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于6月指出,尽管俄罗斯是主要的航天器发射国,但在航天服务市场的实际市场份额却不足3%,俄打算制定长期民用航天活动发展计划。 英国 范堡罗航展成年度盛事;纪念首颗卫星发射50周年;启动空间合作创新团队计划;鼓励参与国际航空航天合作。 刘海英(本报驻英国记者)7月9日至15日,两年一度的范堡罗国际航空航天展顺利举行,来自全球39个国家的1506家飞机与发动机制造商、机场、导航服务提供商等在展会上展出了航空航天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成交订单总额超700亿美元,成为2012年英国航空航天领域的一大盛事。 1月,英国第四个技术与创新中心——卫星应用技术与创新中心宣告成立,将成为英国卫星通讯、传播、定位和观察等产品和服务商业化开发的重要支撑。 2012年是英国设计和运营的第一颗卫星Ariel 1发射50周年。英空间局于4月启动了为期一年的系列纪念活动。 5月,英政府宣布将投资6000万英镑建立英国空气动力学中心。研究活动主要围绕支持环境新技术与更加环保的飞机展开,同时致力于识别和开发最新技术,确定重点支持领域,以保持英国在世界航空市场的竞争地位。 7月,英空间局启动了“空间合作创新团队”计划,旨在推动空间创新与经济增长,每个入选团队可获得50万英镑的资金并可利用位于哈维尔国际空间创新中心(ISIC)的先进设备开展研究工作。此外,还向爱丁堡大学等8家研究机构投入850万英镑经费,支持其参与欧洲空间局的“欧几里得卫星”计划。 德国 通过双雷达卫星基本生成地球大陆块的数字高度模型;参与完成了欧空局第三艘自动转移飞行器运送货物到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李山(本报驻德国记者)经过一年多日夜不停的工作,德国雷达卫星TanDEM-X和TerraSAR-X组合基本完成了除南极洲以外的大部分地球陆地表面的测量,预计2013年可获得完整世界范围、连续的和同类的地形模型,高度信息的精度小于2米。该项目所获的高精度3D地球数字模用途广泛,例如ZKI(基于卫星的危机信息中心)、GMES(全球环境安全监视)和GEOSS(地球综合观测系统)等。 3月,德国参与的欧空局第三艘自动转移飞行器(ATV)发射升空,并顺利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它运送了6960千克货物到国际空间站,在轨运行6个月,最后带走了1.2吨的垃圾。自动转移飞行器的成功使欧洲增强了自主进入太空的能力,欧空局于11月宣布将建造一艘ATV衍生服务舱,为NASA的“猎户座”(Orion)提供服务。 6月,德国航空航天中心进行了“锐边飞行试验”(SHEFEX-II)第二阶段的试验,获得了大部分所需要的数据。“锐边飞行试验”(SHEFEX)以及后继研发的具有再入和重复使用功能的航天飞行器REX FREE Flyer是德国独立迈向太空的重要一步。 德国新型概念飞机项目(NACRE)取得新进展,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飞行翼”飞机,可使飞行阻力和油耗显著降低,减轻对环境影响。德国航空航天中心的无人小直升飞机ARTIS(智能系统的自主旋翼机试验台)投入使用;测试了新研发的头盔显示器(HMD),它将有助于直升飞机飞行员在特殊状况下安全着陆;发布了一套可同时满足气动弹性力学、空气动力学、客舱布局等多领域计算和模拟需求的统一软件,使飞机设计中高度复杂的计算大大简化。 10月,欧洲再次发射两颗“伽利略”卫星,由4颗卫星组成迷你卫星星座,可满足导航定位验证的最低要求,这是该导航系统向2015年开始提供服务迈出的重要一步。 运载火箭方面,德国在11月获准和法国同样的份额参与阿丽亚娜5ME计划,进而将进一步发展在空间运输方面的能力。该计划将与阿丽亚娜6的研究计划平行进行,以确保欧洲在全球发射运营市场的成功地位。 法国 欧洲小型运载火箭“织女星”成功首飞;欧洲航天局接纳波兰为成员国;阿丽亚娜火箭成功发射两颗通信卫星。 李钊(本报驻法国记者)2月13日,欧洲小型运载火箭“织女星(Vega)”携带9颗卫星,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取得首发的圆满成功。 9月14日,总部设在巴黎的欧洲航天局宣布,接纳波兰成为欧航局第20个成员国。波兰以成员国身份参加11月举行的欧航局部长级会议。 9月17日,欧洲第二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Metop-B搭乘俄“联盟”运载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Metop-B卫星是欧航局和欧洲气象卫星组织联合研制的Metop三颗气象卫星中的第二颗,将运行在离地面约810千米的极地轨道,接替首颗卫星Metop-A为天气预报和大气监测等收集数据。 9月28日,欧洲阿丽亚娜5型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将两颗通信卫星——欧洲卫星公司的阿斯特拉2F通信卫星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GSAT-10通信卫星送入轨道。阿斯特拉2F卫星发射后将运行在东经28.2度地球

  • 地球到月球的太空电梯

    太空电梯的原理并不复杂,基本上就是一条长长的缆绳一端固定在地球上,另一端固定在地球同步轨道的平衡物(如大型卫星或空间站)上。在引力和向心加速度的相互作用下,缆绳被绷紧,太空电梯将利用太阳能或激光能沿缆绳上下运动。  首先,要在大洋中建造一个漂浮的平台,这个平台要位于一个暴风雨、闪电和巨浪较少的海域,还要远离飞机的航线和卫星的轨道。太空电梯必须能防雷击,否则它将容易被斩断。据设计,太空电梯将重达20吨,整个外形很像一个圆球下面系一根长达10万千米缆索来充当太空电梯上下的轨道。  将履带轨道固定在缆绳的两端,并且依靠从地面发射的激光转换成的电能作为动力加以推动。它将建造成为管状的通道,沿轨道来回运行时,可以将航天器、各种货物和乘客带入太空。一  简言之,要先发射卷有缆索的卫星或空间站,让缆索的一端借助重物坠回地面,最终与地球上的平台相连接,同时,另一端在位于外太空的卫星或空间站上展开。地球自转时,太空电梯缆索就会产生向上的离心力,而地球的重力将缆索往下拉,这样缆索就平衡了。  乘人的太空电梯是加压的密封舱。如要发射卫星,当卫星由太空电梯送到地球静止轨道高度时,自然就获得了沿静止轨道运行所需要的速度3.08千米/秒,而不需要另外加速就成为地球静止卫星。发射低轨道卫星时可使卫星沿太空电梯上升,到达预定高度时就离开太空电梯。这时卫星已经获得一定的切向速度,再补充一定速度就行了。如果加大补充速度,就可以使卫星脱离地球,飞向行星际空间。  目前,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等国都在研制太空电梯。建造太空电梯的最大障碍来自缆索的建造。它必须非常轻和极其牢固,并能够经受住大气层内外向它袭来的任何物体的撞击。从理论上计算,制作缆索的材料强度必须达到钢铁的约180倍。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不断开发出质量轻、强度高的碳纳米管纤维材料,现有的此类纤维材料强度已经达到了所需强度的约1/4,这使修建太空电梯逐渐成为可能。

  • 日扩大对华禁售:范围空前(含精密仪器) 欲遏华技术发展

    日本政府近期扩大了对华禁售高科技产品技术黑名单,禁售涉及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等高科技行业,名单中多为中国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据相关文件显示,禁售名单中:高校方面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均榜上有名;上海航天科技研究所,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电科10所、54所等研究机构位列其中;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中国精密仪器进出口公司、成都蓉生制药等企业也被涉及。中国航天集团、中国电科集团更是禁售重灾区,与之相关的公司、研究所占据名单一半位置。中国电科作为国有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主要从事国家重要军民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建设,重大装备、通信与电子设备、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制生产。中国航天则属特大型国有企业,承担着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全部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样是从事航空、航天教育及科学研究的重点高校。日本政府黑名单的更新将技术出口再度缩紧,无疑是对中国加快高精尖技术发展战略的反馈。

  • 【分享】宇宙是最终的实验室 “阿尔法磁谱仪2”升空搜寻暗物质和反物质

    【分享】宇宙是最终的实验室  “阿尔法磁谱仪2”升空搜寻暗物质和反物质

    2011年04月30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梦然 综合外电 本报记者 张梦然 综合外电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5/201105011504_291765_1644522_3.jpg  “奋进”号航天飞机静待发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5/201105011505_291766_1644522_3.jpg  “阿尔法磁谱仪2”(圆圈所示)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的示意图。 今日视点  包括中国研究人员参与的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2”,4月29日(当地时间)由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长达十余年的寻找反物质、暗物质、多重宇宙以及探测宇宙射线之旅。  这一项目投入达20亿美元,领导者为我们熟知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对于搜寻在地球上还没有任何现身苗头的反物质和暗物质,该仪器身负厚望。1998年,其前身“阿尔法磁谱仪1”曾为同样目的升空探索,但没有收获。  探索未知的“阿尔法磁谱仪2”  2009年末,美国《科学》杂志在公布当年十大科学突破的同时,预测2010年最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阿尔法磁谱仪(AMS)名列其中。  2010年8月底,在位于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研究机构)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室,“阿尔法磁谱仪2”组装完成,后被运往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等待航天飞机载它一程。  在升空到站后,“阿尔法磁谱仪2”将沐浴着宇宙射线永恒的安置在国际空间站上。其实自2010年起,国际航天领域的科研趋势已越来越倾向于提高国际空间站的科研资源利用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罗斯航天局、欧洲航天局都在探讨如何协调该站内的人力物力。  这是被认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空间站计划、强子对撞机计划之后的又一个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研究人员来自美、欧、亚三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56个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的中科院电工研究所、高能物理所以及数所大学。整个项目由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构思、设计,再由概念化带入实际。  “这就是所谓心血结晶,”美国媒体这样评论道,“如果这台仪器按计划实现目标——探测到了暗物质的蛛丝马迹,那它将给丁肇中带来人生中另一座诺贝尔奖杯。”  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在线版28日文章称该仪器为“世界最大的太空实验设备”,且该型的阿尔法磁谱仪超级灵敏,设计出生就是一个目的——研究宇宙最深处的谜:所有的反物质曾发生过什么?又是什么产生了暗物质?  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7日发表的公报,丁肇中介绍项目时称,“阿尔法磁谱仪2”将从空间探索反物质、暗物质和宇宙射线等问题,然而最令人兴奋的是,它将探测未知。   它的未来与科学的未来  英国《自然》杂志在本年初展望2011重大科学进展时就指出:“暗物质的关键时刻到来”。意大利巨石峰国家实验室进行的XENON100实验、美国的低温暗物质搜寻实验计划(CDMSII)等都在殚精竭虑地搜寻暗物质粒子。  至于反物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等实验设施都在对其虎视眈眈。就在上个月末,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首次观察到了新型反物质反氦-4,这是迄今科学家观察到的最重反物质。尽管宇宙中不一定存在很多反氦-4,但“阿尔法磁谱仪2”会致力其他更重的反核或宇宙中某个包含更多反物质的区域,它们将更能说明问题。  早在1998年6月2日,前辈“阿尔法磁谱仪1”就开始随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进行科学探索,其研究目标与它的2代相同。“阿尔法磁谱仪1”拿到了大量的数据,不过当然,那一次并没有发现科学家所要的暗物质和反物质,不然现在科学的一切恐怕都要变了番模样。  随后,对第2代的研制开始。按照当时计划,在2004年“阿尔法磁谱仪2”就应由航天飞机送入太空中。但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事件痛伤NASA,也使航天飞机可靠性备受诟病,“阿尔法磁谱仪2”的行程因此受到牵连,被一再拖后。  于是,研究人员们决定对“阿尔法磁谱仪2”这一型的设备进行改进:其中包括曾尝试用超导磁体代替永磁体,但最终的模拟空间测试让科学家决定依旧使用永磁体。目前“阿尔法磁谱仪2”采用的永磁体仍是1998年1代在太空实验时使用的。   在“阿尔法磁谱仪2”抓走人们眼球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此次发射也是“奋进”号航天飞机最后一次执行飞行任务。这一任务期为14天,目的就是为把“阿尔法磁谱仪2”设备“押送”往国际空间站。此后,缅怀它的人们或许只能到航天博物馆去凭吊航天飞机曾经的辉煌。但按照美国《大众科学》杂志的说法,(如果磁谱仪有了改变人类科学的发现),那此次“押送”将成为航天飞机所有飞行任务中最大的成就。

  • 阿尔法磁谱仪运行一周年,成效显著

    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是一个计划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粒子物理试验设备。其目的在于探测宇宙中的奇异物质,包括暗物质及反物质。 2009年11月初,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宣布,阿尔法磁谱仪将于2010年7月29日早上7点30分在美国肯尼迪空间中心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的STS-134航班升空,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始为期3年的探索之旅。人类对宇宙探索一直在推进,AMS人类首个太空粒子探测器成功运行一周年,人类在获得了大量宇宙数据的同时,也获得了莫大的欣慰。AMS(阿尔法磁谱仪)运行一年,目前已经采集了160亿个宇宙射线数据。 160亿个宇宙射线数据,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兴奋的数字,在过去的100年中,人类只采集到不到30亿个宇宙射线数据。而通过阿尔法磁谱仪,人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宇宙,从而为人类探知宇宙构成填补认知空白,推动科学发展。 AMS项目主要使命是探索宇宙起源,寻找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是人类最大规模的太空科学家实验,是16个国家和地区600余位科学家共同致力的伟大项目。尽管太空环境十分苛刻,但AMS经受住了各种苛刻环境考验,目前正良好运行帮助人类探索未知的宇宙。

  • 微重力地面模拟设备开展在癌症细胞研究及新型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研究

    多年来,科学家们对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开展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了解到微重力环境对人体的诸多影响,如肌肉萎缩、骨丢失、心脑血管功能退化、免疫系统受损,视力下降等等研究微重力的作用需要抛物线飞行飞机、探空火箭以及空间站等实验平台,但空间飞行资源的稀缺制约了研究的开展,故研究者们不得不大量采用地基模拟方法,根据不同的物理学原理开发多种模拟微重力的实验装置。北京领宇天际科技报道,模拟微重力的原理是通过支持物的回转使位于其上的测试样品感受随机的重力矢量(即平均单位时间的重力矢量之和),而重力矢量方向的不停改变,使样品每时每刻均感受着方向不断变化的力量。因此,样品受到的力量的矢量之和为0,与失重效应相似。目前,模拟微重力常用的仪器有SPHEROSTAT? 3D回转和AJ001X微重力模拟仪器在航天飞机、俄罗斯飞行器和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实验表明,微重力环境下免疫细胞信号、细胞因子发生了变化,表明免疫系统在微重力条件下受到抑制,利用微重力环境,他们不仅探索癌症的形成机理,还在研制治疗癌症的药物。2002年,科学家们在国际空间站上制造出一种微胶囊,经动物实验证明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杀死部分癌细胞。传统的化疗,通常是把大量药物直接作用于整个身体,而微胶囊可以将小剂量的药物直接送到肿瘤部位,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化学疗法对整个身体的有害副作用,地面环境中细胞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长得扁平而呈片状展开,无法维持正常的三维结构,从而影响细胞的行为方式,为科学家的研究带来难度。这样,长期具有微重力环境的空间站,就成为了研究癌细胞的完美实验室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地球上水泥与水混合时的反应;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个过程在几乎没有重力的太空中是如何进行的,我们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理解在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水泥凝固的复杂过程,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发展发生在水泥接触水和混合物经历复杂凝固过程的阶段。在这些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导致了非晶和晶相复杂组合的发展。它们的形状、体积和分布决定了硬化材料的性能。当重力大大减小时,这一过程就会改变,从而改变晶体结构,最终改变材料本身。北京领宇天际科技通过地面模拟微重力设备AJ001X, 可以实现重力级别包括月球、火星和0.5 g,位于其他两个重力级别之间。这将帮助研究小组根据不同的重力水平确定水化反应的差异。北京领宇天际科技报道的微重力环境地面模拟设备,就是这样一款可以在地面环境中,提供等效0.001g重力环境的设备,通过及时的改变样品的重力矢量方向,使得样品“感受”的重力接近与零,实现地面微重力环境

  • “天宫一号”将助力生物医药科学研究

    http://www.bioon.com/organization/UploadFiles_5226/201109/2011092920202285.jpg“天宫一号”结构示意图生物谷 BIOONNEWS 讯:“天宫一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就绪,将于今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择机发射。笔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了解到,其主要任务目标:一是,研制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飞船共同完成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二是,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航天员空间驻留试验,以及载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三是,进行对地遥感、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及空间技术试验。因此,“天宫一号”的发射也值得生物医药及植物学研究领域人士的关注。“天宫一号”有利于开展生物医药的科学研究“天宫一号”总设计师周建平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前夕记者专访时说,空间站作为大型载人设施,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备的研究和开发平台。太空的高位置和微重力等独特环境有利于开展地球科学、天文学、材料、生物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空间站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备的科学研究平台,其微重力资源、高真空等条件对材料学、生物学、制药具有特殊意义,有望促进科学研究的突破。白延强:天宫一号将进行大量全面的医学实验近期,“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将相继发射并完成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白延强接受采访时表示,天宫一号任务增加了大量的、全面的航天医学实验,包括神经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质量测试、气体采集以及一些锻炼的装备。相关设备是专门研制的,体现了高科技的特点。白延强说,比如在失重状况下人体肠道微生态有何变化、在太空中航天员的质量,也就是说类似我们地面体重的变化等。通过这些研究会增加我们生物学、人的生理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天宫一号”将搭载四种濒临灭绝植物种子“天宫一号”不仅将成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新突破,更将成为绝佳的太空育种平台。上海市闵行三中几位高中生提交的“搭载濒临灭绝植物种子的方案”已确定被采纳,4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将搭载“天宫一号”进入太空,进行航天育种。 搭载对象为四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珙桐、普陀鹅耳枥、望天树和大树杜娟。航天育种,是利用返回式航天器,通过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对植物、微生物的诱变作用,使种子生成变异,科研人员再从中筛选出需要的变异品种。据报道,从“神一”“神七”,农作物种子一直出现在搭载物名单中,此次“天宫一号”和“神八”飞船也不会例外。与传统育种相比,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是变异几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创造出大批优质的种质资源。“天宫一号”从此次升空更带有4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分别是:国家一级保护濒危种、现仅存一株的特有珍稀植物普陀鹅耳枥;仅分布于云南局部海拔2,100至2,400米常绿阔叶林中的濒危种大树杜鹃;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珙桐;只在中国云南才生长的特产珍稀树种望天树。

  • 生命基因在SPHEROSTAT和AJ001X微重力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生命基因在SPHEROSTAT和AJ001X微重力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人类要想进军太空,首先要深入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各种现象,掌握规律以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方面取得突破,微重力环境基本消除了沉降、浮力对流和静压梯度,对推动流体技术、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微重力环境对于生物学和医学来说意味着重大突破。地面进行微重力环境实验是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领域,相比于数字仿真和理论评估,通过微重力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真实性、可靠性更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微重力实验装置能够应用在广泛的生物学研究领域,包括细胞培养、癌症研究、细胞疗法、干细胞研究、药物发现、组织工程、天体生物学、蛋白质结构分析、胚胎等领域。 通常采用五种方式实现空间零重力环境的地面模拟:(1)自由落体法、(2)亚轨道抛物线飞行法、(3)液浮法、(4)气浮法和(5)悬吊法[img=,690,44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2/202302111131164648_9590_1620854_3.jpg!w690x449.jpg[/img] 而北京领宇天际科技推出的SPHEROSTAT和AJ001X,基于双轴电机驱动原理,随机回转试验平台,通过回转改变样品重力矢量的方向,抵消重力影响,在3D球形立体范围内实现零重力环境。能够达到10-3(0.001g)的重力环境,比起传统NASA的单轴设备,能够模拟更接近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 微重力对于生物医学和药物研究潜在的价值,涵盖疾病领域包括癌症、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等。为了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SPHEROSTAT和AJ001X微重力实验装置既要有微重力效应又能提供足够长的实验时间,成为了无数科学家想在地球上实现微重力实验的目标。有国外成熟案例分享,支持24小时在线售后服务。欢迎咨询讨论

  • 中国今昔对比照 6

    中国今昔对比照 6

    [b][color=#cc0000]中国今昔对比照 6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2022年,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正在建设当中。[img=,640,85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161519217194_539_1841897_3.jpg!w640x853.jpg[/img][/color][/b]

  • 天鹅X-1黑洞再度现异常行为

    天鹅X-1黑洞再度现异常行为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7/201107180823_305394_1641557_3.jpg天文学家现象中的天鹅X-1黑洞模拟图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使用位于国际空间站“希望”号实验舱外部平台的宇宙X射线监视装置(MAXI),经过将近10个月的研究,获得了宇宙空间中明亮X射线源的巡天图像。这块宇宙空间位于人马座方向以及部分沿着银河系中心平面附近,图像中主要体现了巨大数量的双星所发射的X射线情况,这些双星大多数由中子星和黑洞组成。通过对X射线谱线的研究,科学家了解到这些天体发出的X射线具有较强贯穿能力,也就是其“硬度”较大,而其中也包含将近200个较弱的X射线源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本次研究主要使用安装于国际空间站上的日本实验舱外的全天X射线监测相机(MAXI),随着空间站的轨道旋转每92分钟扫描一遍宇宙空间,主要用于监控活跃的X射线源并记录。宇宙空间中的X射线源与我们平常见到的恒星不同,前者分布不均匀,并且能表现出一些极不寻常的行为,科学家也在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不不寻常的行为。据东京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Nobuyuki Kawai介绍:我们所看见的大多数恒星的光芒都是其通过自身核心的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如果这些恒星所产生的能量远远大于自身使用的上限,那整个天体将向外扩张、膨胀,并最终降低核心的温度。这样一来,核心核聚变就变负反馈调节所控制,也正是这个原因,这些恒星在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内显得非常稳定。另一方面,多数强烈的X射线源的“动力”来源于“引力效应的能量释放”。也就是说,当宇宙空间中的气体围绕着一个巨大密度的天体,比如黑洞或者中子星,强大的引力可以“催生”强烈的X射线。由于正常的恒星具有自身核聚变的稳定机制,所以这个进程很难发生。也因此,X射线强度的波动可以反馈到围绕天体周围气体的总量。这就意味着MAXI必须对宇宙空间中已知的和天区中潜在的X射线源保持密切的关注。一旦捕获相关X射线源,这个信息就会拟成一份“警报”传到其他天文观测站,由后者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研究。而目前天文学家研究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已经连续观测18个月的一个黑洞双星系统,即著名的天鹅座X-1,距离地球大约6000光年。对于这个众所周知著名的强X射线源,可以确认其具有一个黑洞,然而,天文学家发现这个强X射线源发出的X射线存在“硬”和“软”之间的转换,前者表示能量强,贯穿能力强,反之亦然。之所以存在高能与低能X射线模式的切换,科学家认为这直接关系到这个双星系统周围气体的密度。

  • 【转帖】空间物理知识

    空间天气   千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洪涝、水旱,地球上这些恶劣的天气变化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活动带来灾难。地球20-30公里以上的高空,甚至千万公里的空间(或称太空),也存在恶劣的空间天气变化。例如,当太阳上高温、高超音速的物质喷发所形成的太阳风暴吹过地球,有时会使卫星失效、提前陨落、通信中断、导航、跟踪失误、电力系统损坏以及人的健康与生命带来严重危害,却是近2-30年来才逐步认识到的新事实。   我们现在知道,从太阳到地球这个日地空间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它由太阳大气、行星际介质、地球的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所构成。这个空间环境自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人类的航天、通信、导航以及军事活动等从地表扩展到成百、上千公里的空间,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高高度、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高电导率等独特的环境条件既为人类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又为航天、通信、资源探测、军事等活动提供地面不可能有的便利;它阻止和吸收来自太阳的X射线、紫外线、高能带电粒子以及超音速的太阳风暴对地球人类的直接轰击,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护层。然而“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常常出现的恶劣空间天气变化也给人类的高科技活动带来如前所述的严重危害。太阳活动控制着它的喜怒哀乐。 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