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可燃冰

仪器信息网可燃冰专题为您整合可燃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可燃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可燃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可燃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可燃冰话题讨论。

可燃冰相关的资讯

  • 从大国可燃冰的开发博弈到可燃冰的开采技术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5月,几个大国都发出了有关可燃冰的消息。中国18日宣布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此前,美国于12日宣布正在墨西哥湾开展可燃冰钻探研究,日本也于4日宣布从近海可燃冰中提取出了甲烷。此前包括俄罗斯、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已经加入了这个开采行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noimg/d7e78e9a-ab48-497d-af9c-7a47147be596.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606px height: 82px " width=" 606" vspace=" 0" hspace=" 0" border=" 0" height=" 82"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可燃冰的优点 /strong /span /p p   什么是可燃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袁岚峰介绍,可燃冰的结构是甲烷为主的有机分子被包在水分子组成的“笼子”里,由于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其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6819cd3-6d4f-44db-b5b5-e27a4d9b3142.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可燃冰的结构 /strong br/ /p p   它之所以被称作“可燃冰”,一方面是因为既含水又呈固体,看来像冰,另一方面,甲烷与水分子结合很弱,外界稍加扰动就可以让其分离出来,很容易点燃。 /p p   甲烷是清洁燃料,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果替代煤炭,将有助于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p p   可燃冰储量巨大,广泛分布于全球大洋海底、陆地冻土层和极地之下。有专家估计,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因此,可燃冰是一种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未来能源。 /p p   “目前全球生产模式主要依靠的传统化石能源总会耗尽,而可燃冰可能大大延长这个时间,为人类开发新能源提供缓冲。”袁岚峰说。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大国竞相探索 /span /strong /p p   可燃冰的优点吸引了全球大国竞相研究开采手段。 /p p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12日宣布,正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机构合作,于5月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开展可燃冰开采研究,11日已经开始了一次钻探。 /p p   美国十分重视可燃冰研究,2000年曾通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开发法案》。此后美国能源部多次拨款支持可燃冰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布投入380万美元支持6个新的可燃冰研究项目。开展本次钻探的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就是受支持的项目方之一。 /p p   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4日宣布,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成功从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此次试验开采海域位于爱知县和三重县附近的太平洋近海,估计该海域拥有的可燃冰储量达1.1万亿立方米,是日本天然气年消费量的约10倍。 /p p   这是日本第二次开采可燃冰。2013年,日本尝试过开采海底可燃冰并提取了甲烷,但由于海底砂流入开采井,试验仅6天就被迫中断。本次试验持续12天后也因出砂问题中断,未能完成原计划连续三四周稳定生产的目标,12天产气量只有3.5万立方米。 /p p   《日本经济新闻》19日说,日本希望在21世纪20年代开始可燃冰商业化项目,但现在看来还需要时间研发相应技术。日本资源能源厅石油天然气课长定光裕树表示,由于日本开采试验没有达到目标,可能不得不调整商业化的时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特殊国情加大开采难度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我国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以及被冻土带,根据粗略估算,其资源量分别为64.97*10 sup 12 /sup m sup 3 /sup 、3.38*10 sup 12 /sup m sup 3 /sup 、12.5*10 sup 12 /sup m sup 3 /sup 、2.8*10 sup 12 /sup m sup 3 /sup 。其中南海北部陆破的可燃冰资源量达185亿吨油当量,相当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的油气地质储备的6倍,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50%。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千米,其资源估算达到4.1万亿立方米。而且在我国东海和台湾省海域也存在大量可燃冰。经过海内外专家学者多年探测研究证实中国台湾省西南面积约77000平方千米的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可燃冰球。据科学家估算,远景资源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并且已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和青海省祁连山永久冻土带取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 /span /span /p p   中国此次试采可燃冰成功,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截至18日,本次试采连续产气超过一周,最日高产量3.5万立方米,累计产气12万立方米。 /p p   但是可燃冰要商业化还有许多障碍,比如降低开采成本、降低环境影响等。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现阶段的开采技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5b267c40-309e-4c34-945f-fd962351f0ab.jpg" title=" 2.jpg" style=" width: 496px height: 433px " width=" 496" vspace=" 0" hspace=" 0" border=" 0" height=" 43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降压法开采原理 /strong b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降压法是通过降低压力而使天然气水合物稳定的相平衡曲线移动,从而达到促使水合物分解的目的。一般是在水合物层之下的游离气聚集层中降低天然气压力或形成一个天然气空腔(可由热激发或化学试剂作用人为形成),使与天然气接触的水合物变得不稳定并且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在该方法中,由于没有额外的热量注人水合物开采层,分解所吸收的热量必须由周围物质提供,但是当水合物分解吸收的热量达到一定程度,水合物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会抑制水合物的进一步分解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在气体全面分解过程中有利于控制开采气体的流量,适合于那些储藏中存在大量自由气体的水合物储层,是现有水合物开采技术中经济前景比较好的开采技术。 br/ /span /span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8c1160ce-86a8-4c95-b3eb-4b67c33ba6f1.jpg" title=" 3.jpg" style=" width: 493px height: 330px " width=" 493" vspace=" 0" hspace=" 0" border=" 0" height=" 33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综合法开采原理 /strong /p p   综合法是综合利用降压法和热开采技术的优点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有效开采。其具体方法是先用热激法分解天然气水合物,后用降压法提取游离气体。目前,这种方法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祟,已投产的俄罗斯Messoyakha气田和加拿大Mackensie气田均以该法为主要开采技术,其技术在国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br/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5/ueattachment/af556450-90e6-48f0-93cf-1eeee0ed2983.pdf" 新型洁净能源可燃冰的研究发展.pdf /a /p
  • 青海“可燃冰”如何发现?意义媲美大庆油田
    可燃冰   近日,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的消息备受各方关注。这种“冰与火”奇妙结合的新型能源,是如何被发现的?为何在海拔高、自然环境严酷的青藏高原得以发现?它的发现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和曲折?又将带给人们怎样的希望和梦想?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能源危机下的“新希望”   2009年6月,在海拔4000多米的祁连山南缘,一簇火苗的燃烧,成为一个足以令亿万国人为之沸腾的消息:地质工作者在此成功钻获“可燃冰”样品,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   “可燃冰”,又叫“可燃水”、“气冰”、“固体瓦斯”,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它外表像冰,却遇火即燃,比人们平时使用的天然气更为纯净,使用方便、清洁无污染,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绿色能源,全球公认的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   “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资源量大。据科学家预测,“可燃冰”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煤炭、石油全球储量的两倍,是常规天然气的50倍。有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据推算,目前已经发现的石油储备量还可用40年,天然气还可用70年,煤炭还可用190年,也正是如此,“后石油时代”用什么作为能源成了各国致力研究和勘探的问题。“可燃冰”的发现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了希望。   早在19世纪30年代,“可燃冰”即进入人类视野。1965年,苏联首次在西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可燃冰”矿藏,并引起多国科学家关注。率先开始勘测研究的是日本,如今,已拥有7口钻井,属于领先水平。美国则从2000年起将“可燃冰”作为政府项目,与各大学和私营公司合作,进行勘测和实地研究。据称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已花费超过1500万美元。另外,加拿大、印度、韩国、挪威等国也纷纷开始投入勘探项目。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可燃冰”的研究勘探。我国于2002年同时启动海域和陆域“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于2007年在南海发现了“可燃冰”。   据介绍,我国“可燃冰”的资源潜力为803.44亿吨油当量,仅占全球资源量的0.4%。接近于我国常规石油资源量,约是我国常规天然气的2倍。   “不放过任何一个地质信息”   事实上,“可燃冰”在我国陆域的“现身”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神奇能源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与人们擦肩而过。   青海省木里地区地势高耸,群山连绵。这里海拔4100米左右,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然而却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据了解,有多家地勘单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这一带冻土区从事勘查时,就多次发现不明气体,但均未做进一步研究。   据“可燃冰”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青海煤炭地质105队队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文怀军介绍,这一带“可燃冰”的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这年11月,105队在这里进行煤炭勘查时,钻孔内开始涌出不明气体,点火燃烧,由于气体涌出量很大,影响到钻探施工,迫使这个钻孔因未见到可采煤层而报废。   但是地质人员并没有放过这一现象,那一瞬间,“可燃冰”这一名词在他们脑海中如灵光闪过。他们采集了这种气体进行分析,对涌气的孔段做了详实的记录,积累了可靠的原始地质资料。   地质工作者思考的是:这种气体和过去多次遇到的煤层气是否一样?抑或,它是一种新的尚不了解的物质?或者,它就是传说中的“可燃冰”?!他们期待着再次与这种神秘气体的相遇。   2006年5月,105队再次在这一地区进行煤炭勘查,又发现类似不明气体。地质人员细心观察发现,这种气体的涌出孔段不在煤层中,可以确定不是煤层气。那么它是什么呢?他们采样化验发现,这次发现气体的成分与前次大致接近。   之后,105队请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张永勤、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祝有海等权威专家就上述情况进行了交流、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该地区可能存在“可燃冰”。   2008年开始,105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勘探所共同合作开展《青藏高原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项目。11月5日,首次发现含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段,这一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学术认定。   在此基础上,国土资源部2009年又部署了一批钻探实验井,6月再次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经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拉曼光谱仪检测,显示出标准的“可燃冰”特征光谱曲线。此后施工中均发现“可燃冰”。   从2004年发现疑似“可燃冰”,到2006年基本确定“可燃冰”的存在,再通过2008—2009年的工作,经钻探取得样品,通过测试证实了在高海拔冻土区存在“可燃冰”的事实。   文怀军分析说:木里地区“可燃冰”是煤层气的水合物。其成矿机理大致是:煤层气向上溢散,而上面有冻土层的覆盖,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二者形成“可燃冰”。它的成分除了甲烷,还有少量乙烷、丙烷等气体,是一种“新型可燃冰”,非常值得研究。   “可燃冰”在青海的发现,为我国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新矿种,对我国战略能源意义重大。更有专家认为,“可燃冰”的发现可媲美当年发现大庆油田。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初略估算,我国陆域“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而青海省的储量约占其中的1/4。   克服高原极端天气条件   “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每一个地质工作人员在每一次的勘查中都坚持了‘对任何地质信息不放过’的认真工作态度,为‘可燃冰’发现奠定了基础。这一点来说,‘105队’木里项目组全体地质工作人员功不可没。”   文怀军感慨地说:“‘可燃冰’项目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是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项目组成员及各协作单位团结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自2003年以来,105队一直奋战在木里地区,克服了高寒缺氧、气候条件极端恶劣且装备落后、缺少后勤保障、生产条件差的不利因素。白天在风雪交加中紧张的卸车、立塔,晚间围着火炉卧雪观天,苦等黎明,头痛、胸闷、气短、腿肿各种高山反应对他们已成家常便饭……   凭着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些高原地勘人不仅战胜了自然,也战胜了自我,被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高原铁军”。   说起这个,105队的当家人——队长文怀军有一肚子的苦水:“七八月都下雪,把帐篷都压塌了。”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来自各地的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齐心协力、不辱使命,用“小米加步枪”的干法,仅用较少的资金投入,成功实现了我国陆域“可燃冰”的重大发现,是一个典型的投入少、产出大的项目。   据了解,105队1950年建队,1965年从吉林省成建制调入青海。他们提交的各类煤炭资源储量高达38亿吨,占青海已探明储量的74%。长期的地质工作,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掌握了该地区的地层沉积和构造规律,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各类技术人员,为“可燃冰”的重大发现提供了技术资料和队伍等多方面的保障。   青藏高原蕴藏神奇宝藏   青海之所以成为我国陆域“可燃冰”的首个“现身地”,与这里独特的地理地貌环境有密切关系。   首先,青海有着面积广、厚度较大的冻土带资源,为“可燃冰”的存在提供了地质条件。   其次,青海木里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资源条件。   第三,青海木里的交通条件和后勤保障措施是我国大面积冻土带地区中条件较好的,这为“可燃冰”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怀军说,青海木里煤田含“可燃冰”岩层段埋藏浅,只有130-300多米,这为“可燃冰”开采带来很大有利条件。并且这里的冻土层较薄,只有80-120米,也为将来的工程和科研带来极大便利。“‘可燃冰’的开发有望在这里取得突破。”   “不过,这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文怀军说,因为“可燃冰”开采面临的环保问题较为严峻,需要研究探索如何既能开发利用,又不伤害环境。特别是在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   神奇的大自然,蕴藏着奥秘无限,等待着人类的科学探索。探索无限,人类的希望也无限。
  • 青岛蓝色硅谷开建“可燃冰”实验室
    近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鳌山卫工程选址地块开工建设。作为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的重点项目,该实验室包括天然气水合物(俗称&ldquo 可燃冰&rdquo )勘探模拟实验室和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实验室,一期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5037平方米,将打造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为我国战略新能源的进一步勘察和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在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建成使用之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也将随之由青岛市市南区福州路迁至蓝色硅谷。作为国内权威的天然气水合物模拟试验中心,该实验室的&ldquo 绝活&rdquo 就是检测钻探样品是否为&ldquo 可燃冰&rdquo 并确定其分子结构,并解决&ldquo 可燃冰&rdquo 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和相关理论。   作为调查、研究、开发新能源的大本营,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的搬迁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ldquo 可燃冰&rdquo 研究领域的整体实力,为跻身国际&ldquo 可燃冰&rdquo 研究先进行列争取话语权。&ldquo 随着实验室面积的不断扩大,&lsquo 可燃冰&rsquo 的研究进程也会随之加快,在物理特性等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实地开采实验进程,直接为国家资源战略安全提供实验技术服务。&rdquo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东部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鲁静说,&ldquo 同时还有助于&lsquo 筑巢引凤&rsquo ,吸引更多人才入驻,争取5年~10年内发展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精良的具有较高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队伍,从而跻身国际天然气水合物领域的先进行列,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力量。&rdquo
  • 仪器界沸腾了!可燃冰或能成为仪器市场的“蓝海”
    p & nbsp & nbsp & nbsp 整个5月,可以称得上是“可燃冰”月。据外媒报道,美国于12日宣布正在墨西哥湾开展“可燃冰”钻探研究,日本也于4日宣布从近海“可燃冰”中提取出了甲烷。5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对外宣布,5月10日起,我国从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也即可俗称的“可燃冰”)矿藏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这一消息让包括仪器界在内的不少中国人感到沸腾!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64c1bf22-6b1e-45a0-9c27-1e9196acd99b.jpg" title=" 189271705.jpg" / /p p   为什么大部分储存于海底的“可燃冰”能够引得当今世界上的大国们竞相研究它的开采手段呢?主要原因是“可燃冰”使得人类一下增加了很多能源来源,如果能低成本、高安全地商业开发出来,后期基本不需要再进行复杂的化工处理,相比原油/煤炭还需要裂解、建很多炼油厂要环保和省钱得多,而且燃烧后对环境的污染也非常小。 /p p   不过几乎和以往历次国家发布重大科技突破一样,此消息一出,引来各方发声。 /p p   一类声音认为,“从科学到技术创新要经历知其然(发现现象)、知其所以然(理论理解)、造其然(技术上可行)、利其然(经济上可行)的4个阶段。中国这次突破的意义,就是让利用‘可燃冰’达到了‘造其然’的阶段。” /p p   “这次中国之所以取得突破,就是因为把开采固体变成了开采气体,在原位通过降压把水合物中的甲烷释放出来,直接采甲烷,同时整个过程都保持可控,没有引发海底甲烷泄漏。” /p p   “‘可燃冰’的开采十分费劲,它深藏在高压低温的海底环境,一不小心,就容易造成海底滑坡。日本先于我国研究开采技术,却因泥沙堵塞管道问题解决不了,‘可燃冰’开采迟迟未能取得进展。虽然我国不是第一个发现‘可燃冰’的国家,也不是第一个开采出‘可燃冰’的,但我们之所以敢宣称是世界第一,是因为‘稳定开采’这四个字。” /p p   当然,也有另外一类声音:“此次使用的钻井技术,‘可燃冰’开采技术和钻井船舶都是常规技术和设备。这种用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和装备来开采“可燃冰”全世界所有大石油公司都会干,都能干。” /p p   “如果出现大面积海底甲烷气溢出,就会是生态灾难......” /p p   “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把‘可燃冰’融化后溢出的甲烷气盖在海底之下而不溢出海底呢?目前世界没有,中国也没有! ” /p p   此外,在关于“可燃冰”的报道中,还闹出了“50000公里”这样的乌龙。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报道中的乌龙助长了另外一个方向的舆论:认为中国这次试采完全没有意义,甚至是自欺欺人。 /p p   无论对于“可燃冰”是“扬”也罢,“抑”也罢,作为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的门户网站,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可燃冰”的探测技术。 /p p   据了解,深海可燃冰探测在技术上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突破,然而仍存在价格昂贵(例如,“深海甲烷原位探测系统”其缆控机器人价格在4000万元/台以上)、整套探测装置非常复杂、探测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可燃冰分布特点的探测等一些问题。 /p p   不过,已经有技术专家正在着手开发新型深海可燃冰探测系统,其中包括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合肥奥义克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带头人丁厚本教授。丁厚本自1963年起从事国防科技工作 1986年至1991年,任核九院工学院院长 1991年7月,作为安徽引进的高科技人才回安徽合肥工作。 /p p   他主持研发的深海可燃冰探测系统,旨在提供一种基于γ射线康普顿背散射扫描技术的深海可燃冰探测器。据奥义克斯公司相关材料显示,它能直接、快捷、安全、准确地判断是否为可燃冰 且设备生产成本低,装置构造简单,容易操作。这一项目曾经在2016年首届四川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菁英大赛中获一等奖。 /p p   另据相关资料介绍,2011年,我国已在南海圈定25个“可燃冰”成矿区块,控制资源量达到41亿吨油当量。如果一个区块需要30套深海可燃冰探测仪,则共需750套探测仪,每套探测仪售价按200万元保守估算,750套共15亿元,并且尚有更多的成矿区块等待被发掘。因此,开发新型的“可燃冰”探测技术也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 /p
  • 法国顶尖拓普安(TOP INDUSTRIE)致力于可燃冰实验设备的研究
    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这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在全球分布非常广,资源量大,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和试开采工作,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法国都在科研攻关,国际竞争非常激烈。 当然法国顶尖拓普安(TOP INDUSTRIE)也不例外,公司长期致力于可燃冰相关实验设备的研究,现取得重大突破。法国顶尖拓普安(TOP INDUSTRIE)设计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实验模拟平台包括分集反应釜系统、温控系统、压控系统、高压实时相态分析系统,用于进行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生成特性与降压开采、热吞吐法开采、蒸汽辅助重力排水与蒸汽辅助反重力排水等方法的实验研究,运用视频监测及色谱分析的手段,监测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过程,为可燃冰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法国顶尖拓普安(TOP INDUSTRIE)必将继续深入可燃冰相关实验设备的研究,开发新产品,改进已有产品,从而协助国家科研实现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缓解煤炭、石油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一愿景。
  • 我国自主研发拉曼光谱探针助力南海首次发现裸露“可燃冰”
    p   日前,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的航次中,船上搭载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携带我国自主研发的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证实其为天然气水合物。这一成果形成的研究论文日前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系统学》上在线发表。 /p p   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课题负责人张鑫介绍,通过“发现”号无人潜水器携带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探针,科考团队在我国南海约1100米的深海海底探测到两个站点存在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经拉曼光谱探针现场探测,证实其为标准的I型水合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276" title=" QQ截图20170925083353.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76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90eac4cc-7b2e-4455-88be-da8921bd2583.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据悉,“科学号”通过其配备的“发现”号无人潜水器携带自主研发的国际上首台可以直接插入天然气水合物的RiP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也是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原位拉曼光谱数据证实快速生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并非单一的笼型结构,其内部其实存在大量的甲烷、硫化氢等自由气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421" title=" QQ截图20170925084236.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42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551c3e3d-f083-41df-83b4-b0f02884f980.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据介绍,2014年—2015年,利用长基线水下定位技术和深海超高清视频技术,科研人员在南海圈定了裸露在海底的疑似“可燃冰”精确水下位置,但苦于没有相关的原位探测技术,无法验证此猜想。2015-2016年,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台可以直接插入高温热液喷口(450 oC)进行原位探测的系列化拉曼光谱探针,可对深海热液流体、冷泉流体、“可燃冰”和沉积物孔隙水进行原位化学成分分析,成为了本次发现的主要高技术手段。原位探测技术可以避免传统取样方式由于从深海海底到海面之间巨大的温度、压力等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的样品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已成为国际深海研究的热点。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整理自央视新闻、科技日报、青岛早报等) /p p & nbsp /p
  • 海洋科技“划重点”:未来五年可燃冰开采、深海探测“大有可为”
    p   时隔两年,参与《“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的上海交通大学任平研究员终于盼来了“十三五”海洋科技发展顶层设计正式面世。日前,《规划》由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 /p p   “海洋科技创新是提高海洋实力的战略支撑,是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任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十三五”是落实建设海洋强国重大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规划》在深入分析世界海洋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查找制约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在若干领域布局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建设完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p p    strong “十三五”有望实现万米下潜 /strong /p p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依赖于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能力的提升,而由于高压、低温、高温等极端环境条件的限制,深海技术与装备一直是国际海洋工程技术研究的难点和最前沿,也是制约我国实施深海战略的关键技术瓶颈。 /p p   任平告诉记者,深海潜水器是发展深海技术的引擎和集成平台,也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相关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深海装备配套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 /p p   开展潜水器谱系化工程,这是《规划》提出的重要目标。“十三五”,我国将通过《深海技术与装备》专项的实施,形成3—5个国际前沿优势技术方向、10个以上核心装备系列产品,满足我国在深海领域的重大需求、为形成我国自主的深海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p p   具体来说,包括开展深海空间站研制 全海深(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研究,争取在“十三五”实现万米下潜 深海通用配套技术及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及应用能力示范 深远海核动力平台关键技术研发。 /p p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我国将形成深海运载、探测装备谱系化和配套能力,提升深海作业支持能力以及深水油气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自主技术能力,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技术装备研发,带动整个国家装备制造能力的进步。 /p p    strong 形成可燃冰开采试验能力 /strong /p p   “海洋高技术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任平说,本世纪以来,在国家连续3个五年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的海洋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日趋激烈的海洋资源的争夺中,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深海资源开发能力。 /p p   比如,在海洋油气开发方面,我国仍以300米以浅的海洋油气开发为主,尚未系统掌握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大量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与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核心技术不足已成为我国进军海外深水油气的重要瓶颈。在南极磷虾资源调查、捕捞、深度加工等诸多技术方面,我国与挪威、日本等国仍有至少20—30年的差距。目前国际海底矿产资源活动重点逐步由资源勘探向开发过渡,而我国尚不具备海底资源规模化开采技术。此外,生物基因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海保护区建设等与资源有关的热点问题都需要有力的科技支撑。 /p p   为此,《规划》提出实施深水能源、矿产资源精细勘探与试采技术工程示范,实现核心技术和装备国产化,全面提升海洋资源自主开发能力,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p p   比如,开展海洋油气工程新概念、新技术研究,开发深水油气勘探核心技术和工程装备,结合“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形成1500米到3000米深水油气资源自主开发能力 开展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成矿机理以及安全开采等基础问题研究,开发精确勘探和钻采试验技术与装备,形成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开采试验能力 开展大洋矿产成矿机理与分布规律等科学问题研究,开发高效勘探核心技术研究及深海采矿系统设计,研制集矿与输送装备,完成1000米海深集矿、输送等技术海上试验。 /p p    strong 实现大型深海探测装备共享 /strong /p p   该人士认为,《规划》一大亮点是,提出重点建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技术创新平台,优化海洋科技创新基地布局。 /p p   如今我国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实现重大进展,在深海耐压舱、深海浮力材料、深海推进器、深海液压控制、深海通信与定位技术、深海机械手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取得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马”号4500米级遥控潜水器、“海燕”号深海滑翔机等一批重大成果。预计到“十三五”末,我国将是国际上拥有最多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 /p p   在上述人士看来,这给管理者提出的新命题是如何通过共享机制实现资源最优化及高效应用,实现大型深海探测装备共享。 /p p   《规划》同时提出,要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建立海洋科学观测数据、海洋微生物菌种/基因等资源的共享制度,推动科学观测、技术研发、产业培育、海洋管理等环节的相互融合,建立强有力海洋科技任务的一体化实施体系,建立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相适应、与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工程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科研产出效率。 /p p   该人士表示,与陆地相比,海洋相关数据获取更难、成本更高,正因为如此,共享才显得更为必要。“比如美国的海洋科技创新之所以领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了有效的共享机制。” /p
  • 厉害了我的国--国产成果获国际权威认可!
    p   据央视报导,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号考察船执行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期间,通过其配备的“发现”号无人潜水器携带自主研发的RiP拉曼光谱探针,在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并证实其为标准的I型水合物。昨日,这一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学》在线发表,标志着其获得了国际权威认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6a5a6d46-e024-493c-9cd5-d3d24a1a7133.jpg" title=" 图片4.jpg" / /p p   我们的星球超过一半的区域被2000米以上的深海海水所覆盖。深海海底不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金属结核、热液和硫化物等矿产资源,还存在着极端生命现象(深海生物基因资源),这些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随着陆地能源的日趋紧张,深海探测与资源开发技术在海洋环境研究和深海资源的开发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谁先掌握了深海调查探测与资源开发的先进技术,谁就掌握了世纪海洋战略发展的主动权。 /p p   从19世纪末英国“挑战者号”第一次实现环球海洋科学考察以来,深海一直是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孕育重大科学发现的摇篮。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强国高度重视“蓝海战略”,极大增加了对深海研究的投入。 /p p   受制于深海探测装备的落后,我国在深海探索与研究中长期处于“望洋兴叹”地步,与海洋大国地位不符。 /p p & nbsp 2000 年以前我国主要是围绕地质构造和海底矿产资源开展了部分勘查工作。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深海研究也逐步实现由单一资源调查(多金属结核)向探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的战略性转变。2005 年我国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发现热液喷口,2007 年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在南海的大量存在并进而启动“南海深部过程演变计划”,以及后续启动的“973”计划“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成矿过程与硫化物矿区预测”、“典型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其成矿机理”等,推动了我国深海研究的发展。而“蛟龙”号7 000 m 载人深潜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研究方面的实力提升。特别是,随着“科学”号海洋综合考察船的投入使用和中科院 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实施,实现了我国深海大洋科考能力跨越式发展。 /p p   据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鑫介绍,此次重要发现就是自2013年我国启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五年以来,在深海冷泉和可燃冰原位探查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成果的集中体现。 /p p   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积物或者大陆永久冻土中,而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可燃冰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体作为气源,因此极难存在,在全球也鲜有报道。 /p p   2014年—2015年,利用长基线水下定位技术和深海超高清视频技术,我国科研人员在南海圈定了裸露在海底的疑似可燃冰精确水下位置,但苦于没有相关的原位探测技术,无法验证此猜想。2015年—2016年,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台可以直接插入高温热液喷口(450℃)进行原位探测的系列化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RiP拉曼光谱探针 /span /strong ,成为我国南海海域首次发现了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发现的主要高技术手段。“有了这枚探针,我们无须取样,直接让‘发现’号水下机器人带着探针下海,就可以当场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探测出可燃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noimg/aabfdd5a-23cf-4609-9f8d-59d6f3a73418.jpg" title=" 图片2.png" / /p p   2016年9月,张鑫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科考队员在我国南海约水深1100米处发现了两个站点存在裸露于海底的可燃冰,一个站点分布在冷泉化能极端生物群落中,成为这些生物的能量源,另一个站点位于一个活动的冷泉喷口内壁。而且,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使用原位拉曼光谱数据,证实快速生成的可燃冰并非单一的笼型结构,其内部存在大量的甲烷、硫化氢等自由气体。 /p p   原位拉曼分析是一种原位或远程分析样品的方法,无需把样品提取出来,也不需要把样品带到拉曼光谱仪所在现场。据了解,远程原位拉曼常常通过光纤来实现,由光纤把拉曼探头耦合到拉曼光谱仪上(可以距离分析点几百米远)。一束光纤用于把激光传输到样品上,另一束光纤则把样品的拉曼信号传到标准的拉曼光谱仪和探测系统。两束光纤都连接到一个小巧紧凑的拉曼探头上,探头把激光聚焦到样品上,并收集拉曼信号。 /p p   此次深海探测“可燃冰”使用的拉曼光谱原位定量探测系统(RiP系统)由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制,依托深海ROV平台开展近海底原位探测,在突破激光拉曼光谱仪及探针等关键器件技术攻关后,进行了系统轻型化改造和双控制系统的升级。RIP系统采用的拉曼光谱具有非接触、无损并且可多组分同时探测的优点,尤其适用于深海热液喷口、海底冷泉等极端环境下的原位物质成分探测与分析。 /p p   再探海斗深渊,屡破世界纪录。我国南海“可燃冰’的探测发现证实,海斗深渊不再是中国科学家的禁区,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这一世界前沿科学领域开创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p
  • 端午节迎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
    p & nbsp & nbsp & nbsp 今年端午节迎来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而人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因素。这个节日的设立,是对中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的关心与致敬。 /p p   科技创新与科研人员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与此对应的是,中国迎来新一轮科研成果的“井喷”:天舟一号上太空送货加油、“蛟龙”号下探马里亚纳海沟、C919大型客机首飞、量子计算机问世、可燃冰试采成功??去年“科技三会”以来,我国一系列重大科研突破的集中亮相不仅极大提振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令全世界投来注视的目光。 /p p   对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热列兹尼亚科夫评价说,这是中国航天向建设轨道空间站迈出的“巨大一步”,这在国际航天界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我们见证了另一位重要选手的崛起”。 /p p   对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六千米处,世界第一个下潜到地球最低点的美国海洋学家沃尔什表示,中国的深海探索正在推进人类对海洋、对地球的认知,这让人印象深刻。他还特别称赞了由中国上海海洋大学等机构打造的万米级“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项目。 /p p   沃尔什说:“他们的工作相当脚踏实地,先设计建造最有利于现阶段科研的着陆器和无人潜水器,然后才是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我希望他们的探索工作富有成效,并预祝他们未来取得更大成功。” /p p   对于中国大客机C919首飞成功,美国研究航空市场的国际预测公司航空专家道格拉斯· 罗伊斯说:“中国希望在商用飞机领域追赶欧洲、美国,这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他还指出,如果C919能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和欧盟航空安全局的适航认证,将是该项目的“巨大胜利”,也表明“中国的民航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p p   对于中国对南海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稳定产气,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南海蕴藏的可燃冰被认为对未来全球能源供应非常关键,而中国这一突破是漫长旅程迈出的第一步。墨西哥经济研究和教育中心能源问题专家胡安· 卡洛斯· 莫雷诺—布里德则认为,中国对可燃冰试采成功是在能源领域迈出的重大一步,这一突破显示出中国在科技进步领域的巨大投入。 /p p   随着走到世界前端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日益令人瞩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怀着包容开放的心态,将国际合作与竞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方式将上述科研成果辐射至更多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p p   根据本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7中国自然指数”,中国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总量在不断增加,由中国与国际学者合著的论文比例也在逐年上升。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到2016年,自然指数追踪的中国论文中,超过50%是由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合作完成的。 /p p   德新社在题为《巨大跨越:中国发射首艘货运飞船》的报道中援引澳大利亚航天专家莫里斯· 琼斯的话说,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进步为与中国展开空间合作的欧洲国家带来了新机会。他形容中德在空间领域的合作是“强劲和富有成效的”,并相信这种合作在未来还会加强。 /p p   在能源方面,面对世界环境恶化和部分新能源开发成本高昂等情况,莫雷诺—布里德指出,可燃冰开采未来或将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新的清洁能源选择,为一些受环境问题困扰的国家带去福音。对拉美国家和地区来说,这次试采成功在创新能源开发和打破技术壁垒等方面可能预示着良好前景。 /p
  • 致敬:古稀之年仍活跃在仪器研发界的老汉们
    六七十岁是一个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但是66岁的臧老汉、73岁的冯老汉、75岁的丁老汉却在古稀之年依然热衷于仪器研发,并且乐此不疲。不同于互联网研发的朝气蓬勃,仪器研发确实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行当,但即便如此,一个人的研发热情能坚持到古稀之年,这对仪器研发是真爱啊!  下面就和大家聊聊上述三位平凡古稀老汉的那些不平凡的仪器研发事儿。臧老汉:66岁 研发重金属检测机技术  10多年前,臧建怀从一家电子研究所退休。他和两个志同道合的老伙伴,开办了一家无线电厂。那时候,他们了解到食品、化妆品出口检测需要专门检测金属的仪器,当时这种仪器只有日本和韩国有,一台机器的价格非常高。于是,萌生了研发金属检测仪器的想法。  为了完成这个心愿,三个年龄相当的退休老人做了细致的分工,一个人负责电路,一个人负责机械,另一个负责市场营销。臧建怀负责机械成品的组装。几年后,他们生产出第一台“扬州制造”的金属检测机。  臧建怀骄傲地讲:“那台机器的检测水平和进口机器不分上下。有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得悉这个消息,先借去用,然后下决心买。”  陆续卖出几台机器后,臧建怀和老伙伴们,对机器进行不断开发和改进。他们生产出的检测机受到了食品、化妆品等行业的欢迎。  去年11月19日,臧建怀申请的重金属微量检测机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证书上是这样说明背景技术的——“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及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会意外掺入破损的刀片、针头和脱落的金属等杂物,造成金属残留物污染,金属残留物超过基准值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也会给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造成损害。  2016年年初,66岁的臧建怀先生,带着专利证书欲无偿转让这项专利技术,使这项技术得以批量生产,继续开发。臧建怀说:“我不想收技术转让费,只是想让这个产品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为扬州做点贡献。”丁老汉:75岁 研发深海可燃冰探测仪  丁厚本,安徽合肥人,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依旧孜孜不倦的从事探测仪等仪器的设计研究。  丁老曾坦言,有多个好技术、好发明、好创新的项目,一直没实现产业化。“例如新型轻便式多功能微剂量医用CT机,具有适于野外现场使用、微剂量、小型轻便、高性价比等特点,有多项技术创新,实质是对现今的螺旋CT和常规CT的重大改革,非常适合县以下医院、乡镇医院、部队野战医院、急救车、体检中心等使用。从2001年设计至今已十多年,方案不断更新,技术不断超越,但时至今日仍无足够的资金实施。” 因此,他不顾很多人反对,先后参加了不少科技大赛。  值得一提的是,8月16日,75岁的丁老领衔研发的新型深海可燃冰探测系统开发项目在首届四川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菁英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引发了极大关注。  丁老研发的深海可燃冰探测系统,通过提供一种基于γ 射线康普顿背散射扫描-CBS技术的深海可燃冰探测仪,能直接、快捷、安全、准确地判断是否为可燃冰。而且设备生产成本低,装置构造简单、易操作,几秒钟即可检测到,非常安全,不会发生污染泄漏。冯老汉:73岁 研发加压薄层色谱仪  上海老人退休在家,日子一般都可以过得很滋润,和老邻居打打牌、下下棋,或是尽享天伦之乐。然而古稀之年的冯国利,似乎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把大部分的退休时间,都投入了一个在国内逐渐边缘化甚至快要消失的行业——国产科学仪器的制造。  2003年冯国利退休后,曾经联系国外公司到国内合作生产加压薄层色谱仪,因外商开价太高而中断。但是我仍然没有放弃这方面的技术跟踪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6年起,冯国利和其他两位老工程师一起,拿出退休金和亲戚朋友资助的几十万元,开始研制一种新型的色谱分析仪器,在实验样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终于研发成功国产第一台加压薄层色谱仪。  冯国利曾说,“如果说我接触加压薄层色谱仪是“机缘巧合” 那么我们的坚持则来自于两个年龄相加达150岁的科学仪器行业的老兵的信念和责任感,因为我可能是国内少数几个与进口加压薄层色谱仪有较多接触机会和收集积累相关技术资料较多的人,如果我们放弃了,那么国产加压薄层色谱仪的研发可能会推迟若干年。”  “我们两个党龄相加95年的老共产党员用自己的余热和正能量,为加压薄层色谱仪器的国产化道路铺下了第一块垫脚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在这条道路上铺路架桥,为提高我国的分析测试技术水平,推动科学仪器的国产化,而共同努力。”
  • 厉害了,中国科技界!盘点2017年九大科技成果
    p   2017年即将结束,回首展望,在过去的一年中,新的科技成就正将我国从崛起引领至复兴。这些突出的科技成果,既是工业4.0时代与未来与他国竞争中的利器,也是提升国民辛福感和生活质量的保障基础。 /p p   盘点2017年的科技新闻,总结了以下十大国内“黑”科技成就。与读者详解其对于宏观大局的意义以及与我们生活有何息息相关的便利。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 C919首次试飞 /strong /span /p p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飞机C919的首飞完满结束。这标志着大型民用客机的垄断市场在A(Airbus空中客车)和B(Boeing波音)之外,正式迎来了新的参与者C(C919)。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8bbafe6-5d0d-4344-858b-5c0ed29240a9.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从C919设计研发到总装下线,进而实现首飞,就有36所高校、200多家企业、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研发,70家企业成为C919的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已初步组成一条完整的飞机制造产业链。 /p p   以产品促部件,最终实现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一大“套路”。以近年赢得广泛声誉的中国高铁,就是通过消化吸收外国设计、自主采购非原厂零部件组装 再逐步扩大自主范围,在新一代自主研发车型上选用国产部件,建立起一条完善的高铁产业链的。 /p p   C919的诞生不是简单的组装飞机,而是配置属于自己的庞大民用航空工业体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 可燃冰稳定试采成功 /strong /span /p p   2017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北部海域的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作为一种储量惊人的清洁能源,其储量几乎可以达到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两倍。是公认的下一代清洁替代能源。此次试采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第一名的国家。 /p p   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我国引领的可燃冰开采革命,有望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a2d579b-bc0f-4d8e-be19-c333cf108be9.jpg" title=" 2.jpg" / /p p   可燃冰作为固态的天然气水合物,其能量效率极高,1立方米“可燃冰”就可以分解释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 /p p   据预测,我国可燃冰远景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当量,潜力巨大。可大批量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 北斗导航第三阶段组网 /strong /span /p p   2017年5月23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宣布,我国将全面启动北斗系统第三步建设,即北斗三号系统,2017年下半年发射6~8颗全球组网卫星。 /p p   正式标志着北斗系统第三阶段任务:全球组网正式开始。接下来的2018年将前后发射18颗北斗卫星。北斗卫星系统将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直到2020年我国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终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ded38621-c885-4453-a26f-cefbb714a13b.jpg" title=" 3_副本.jpg" / /p p   而在智能手机领域,主流机型中均已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部分国外品牌手机已具备北斗卫星导航的功能。 /p p   据统计,2016年国内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突破5.3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5.1亿台,带北斗功能的数量超过30%。 /p p   北斗系统在共享单车、城市智慧管线等新兴市场规模化应用逐渐显现。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已经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4· 量子通讯试验阶段性成功 /strong /span /p p   2017年8月10日,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使得我国在量子通讯领域达到新高度。 /p p   作为安全等级最高的加密技术,量子加密早已成为各大国争相追逐的目标。早在10年前,IBM、微软等知名外企就率先开展研发,国内仅用于个别科学实验。谁能想到呢,只用了10年,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变成了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7d95634-4e96-4954-af55-4c261d6c40a5.jpg" title=" 4.jpg" / /p p   量子通信涉及的现象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于宇宙的传统理解,爱因斯坦称它为「幽灵般」的现象。因为它假定现存的粒子可以瞬间将信息「传输」到另一个纠缠的粒子,并且这种纠缠似乎是超越时空的。无论在哪里,另一个纠缠的粒子都会产生感应。 /p p   如果你的加密措施使用了量子通信,那基本意味着永远无法被对手破解。 /p p   使用了量子通信,对手对我的信息始终处于“摸不着头脑”的状态:要么他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要么他窃听到的有关于我的任何信息,都是错的。 /p p   拥有无法破解的通讯加密技术,其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墨子号在这条路上的探索正在引领潮流。 /p p    strong 5· 海水稻 /strong /p p   9月28日,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将在青岛示范基地进行测产。 /p p   此前,袁隆平在《海洋科技与粮食安全》的主题演讲中表示将在3-5年内选育出在盐分浓度3-8‰海水灌溉种植条件下,产量达300公斤/亩以上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c6856bc-d83d-42ec-8890-db2aaa21f4bc.jpg" title=" 2017-12-14_223245.jpg" / /p p   “为了使海水杂交稻能够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我本人和本研究中心均十分乐意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袁隆平表示。 /p p   这次测产为海水稻取得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广海水稻的最新进展,树立信心,推动国家对盐碱地改造政策的落地。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6·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 /strong /span /p p   2017年10月10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天眼”发现2颗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的新脉冲星,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8e71adc-3a65-4bc6-aa53-8c33a54f0e40.jpg" title=" 6_副本.jpg" / /p p   所谓中国天眼,是2016年7月3日建成的500米口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坐落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窝凼洼地,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这部设备,观察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测定黑洞质量,观测暗物质,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的信号。 /p p   众多独门绝技让其成为世界射电望远镜中的佼佼者,这也将为世界天文学的新发现提供重要机遇。FAST性能卓著,即使在未来20-30年,也将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7· 造岛神器 /strong /span /p p   2017年11月19日,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造岛神器“天鲲号”在江苏启东下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e814af65-f25d-4a67-95b0-f2775040310f.jpg" title=" 7_副本.jpg" / /p p   相比于它的前辈“天鲸号”,“天鲲号”不仅拥有更加“纯正”的国产血统,在性能上有更胜一筹。“天鲲号”具有非常强的挖掘效率和输送能力。“天鲲号”的最大挖掘深度可以达到35米,可以在一小时内将6000立方米的海水、碎石、泥沙混合物送到1.5万米之外。 /p p   换算过来,“天鲲号”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在南海岛礁上搭起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沙石堆。 /p p   在工作时,“天鲲号”自航绞吸船的吸泥管会插入海中,吸泥管的前端装有绞刀,这些绞刀非常锋利,可以轻易切开坚硬的岩石。然后泵机会将海水、泥沙和碎石的混合物通过输泥管输送出去,使泥沙和碎石在万米之外的预定地点堆积。 /p p   正是因为“造岛神器”的工作效率异常惊人。在2017年5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为维护国家安全,对大型挖泥船实施出口管制,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出口。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8· 核技术处理工业废水 /strong /span /p p   2017年11月22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通过了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在利用核技术进行工业废水处理上取得突破,此项技术可谓中国首创、世界领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4cc58be3-1c82-4603-b788-dc66dbd9bf24.jpg" title=" 8.jpg" / /p p   电子束处理后的水样 澎湃新闻记者/杨漾 图 /p p   “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技术”是利用高压电场加速的电子束对污水进行照射,污水中分解生成的强氧化物质与水中的污染物、细菌等相互作用,达到氧化分解和消毒的目的。 /p p   此外,工业废水经过电子束辐照处理后,并没有放射性,对环境没有任何影响。 /p p   该技术实现产业化后,可广泛应用于印染、造纸、化工、制药以及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能大幅度提高我国工业废水治理水平。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9· 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 /strong /span /p p   2017年11月30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的首批成果:发现太空中的反常电子信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6ca701e-471b-4cd7-8707-774a5de8b2f3.jpg" title=" 9_副本.jpg" / /p p   根据“悟空”积累的观测数据,科学家们发现在1.4万亿电子伏特(TeV)的超高能谱段突然出现剧烈波动,反映在图上是一个“尖峰”。 /p p   “悟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说:“我们想通过‘悟空’的火眼金睛,找到暗物质这个‘妖魔鬼怪’。” /p p   “妖”,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主流科学界认为,人类已发现的物质占宇宙物质总量不足5%,剩余部分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由于暗物质无法被直接观测,与物质相互作用也比较弱,人类至今对其知之甚少。 /p p   近年来,全球多个团队通过不同类型的设备持续“捉妖”,比如地上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天上有美国费米卫星。 /p p   虽为后起之秀,但“悟空”不仅更“经济适用”,其电子宇宙射线能量测量范围也有显著提高,还能够最大限度地过滤掉宇宙射线的“杂音”。 /p p   上天不到两年时间, “悟空”发来的这份“捷报”,将再度点燃公众对暗物质的热情。常进说,“悟空”在轨运行良好,探测器正常工作率平均达到99.5%,有望超过3年设计寿命,“为我们‘捉妖’5至10年”。 /p p    strong 尾声 /strong /p p   随着我国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成长,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正逐步出现在公众眼前,走入产业化,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对欧美日科技上不可逾越的恐慌正在变成历史。随着科技上的水平日益提高,无论在国际贸易还是在国家交往上,对待中国的态度正在逐渐走向公正。 /p
  • “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是中国首台,世界第4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是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研究平台。中国散裂中子源(图片来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 虽然,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继英国、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四台散裂中子源,但是我国散裂中子源的功率却是英国的4倍,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也意味着中国科学界对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深入探索又增添了一个“利器”。 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简单点来说,它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能在不对物质造成破坏的前提下“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一个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可以探明材料的“内伤”,在研究中子特性能力方面自然也杠杠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靶站谱仪的靶心(图片来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 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事物,所以后来基于对世界进一步探索的需求,科学家们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接着又发明了分辨率更高,能够观察到更小细胞和病毒的电子显微镜。 在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发明之前,人们都习惯于用这两种显微镜去观察研究细菌、细胞等这些用肉眼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微观世界。 而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的能力比显微镜又更上一层,通过它观察到的世界也更微观,甚至能够绝对清晰地观察到植物根部的一滴水是如何通过动作一点一点地运输到枝叶上的。 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如何工作? 那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为什么能这么细微地探测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呢? 其实中子是一种完全不带电荷的粒子,它不是利用X光进行同步辐射的。 每当物质的原子核和中子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中子都能够从中间直接穿过,还有些中子在打算穿过原子核时会被弹飞,出现方向偏离的情况。 这时脉冲型散裂中子源的谱仪就会发挥作用,及时捕捉到飞行轨迹,然后再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方便科研人员进行研究。 比如科学家在做水下可燃冰研究的时候,因为深水下的压力太大,需要用很厚的容器壁,其中的氮、碳、氢等轻元素又相对不易捕捉,而能从中穿过,并且对这些轻元素敏感,可以让可燃冰结构清楚分辨出的就只有脉冲型散裂中子源了。 如今,我国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了检测高铁飞机的安全性和治疗癌症等各方面。 除此之外,在如航空发动机、深海潜水器、高铁轮轴系统等大型工程部件残余应力和服役性能检测,以及半导体芯片、新能源锂电与储氢材料等材料检测上都有很大的作用。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国内外注册用户已超过3400人。 期待这台超级显微镜更多的成果!
  • 上海今森发布光伏组件可燃性测试仪新品
    设备的功能实现:KS-61730B光伏组件可燃性测试仪依据标准BS_EN IEC61730?2:2018(MST24)、ISO11925-2-2010设计研发,适用于在没有外加辐射条件下,用小火焰直接冲击垂直放置的试样以测定光伏组件可燃性。该测试仪根据光伏电池产品的尺寸定制大型燃烧箱及试样工装夹具和废气排放系统。zui大试样尺寸1.4米宽,2.5米高,可从前门方便放入,并在试样固定装置上可90度旋转。设备的参数:1)控制系统: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触摸屏智能控制系统,可做英文操作界面,测试报告可保存打印功能。2)试验环境风速:控制方式(可调);需满足,距样品表面5 cm处的风速在垂直方向上不超过0.2 m / s,在水平方向上不超过0.1 m / s(设备配备风速调节装置配合德图 testo(425型)热敏式风速仪调整到目标风速);3)燃烧箱内温度测量:温度测量范围0℃~150℃,精度0.1℃,可预置超温报警;配置烟气探测报警,配置声光报警(根据客户需求);有气体的低压和高压报警关断功能,并配声光报警(根据客户需求);4) 火焰施加时间计时:自动点火,自动计时;计时精度0.01s,到达设定燃烧时间后自动熄灭;5) 火焰高度:10-100mm连续可调;6)试样燃烧时间计时:手动按钮和到位自动控制计时;计时精度0.01s(燃烧器到位后会自动和手动按钮开始计时,当余焰熄灭时手动暂停计时);7) 燃烧室内尺寸:宽2250×深2000×2850(mm);8) 电源: 220VAC-15%~220VAC+10% 10A (单相三线制)具有漏电保护电流5mA。9) 试样夹具:可夹持试样zui大尺寸1400mmX2500mm,在宽度和长度方向上能调整,并可作90度旋转。10)燃气灯:A,满足ISO11925-2:2010标准中的4.3条款;B,可沿垂直轴线旋转0-90度并左右方向呈直线移动(速度和距离可调节控制),可0°和45°角倾斜;C,燃气灯总成可垂直方向作0-400mm行程升降调节,可以移动到距离样品底面40mm,可以燃烧样品底部,可以距离表面1.5mm。组件下部至少暴露30cm的宽度,以便火焰能后燃烧。11)燃气灯使用的燃气:丙烷气体(客户自配)12)具有燃气泄漏报警功能,燃气泄漏后报警并自动切断供气系统;13)照明:内置防爆灯照明;14)气体管道:设备气体管道配备防反截止装置,配置高精度针型阀及气体压力表,可在控制火焰高度;15)外形尺寸:宽2600mmX深2100mmX高3350mm(2mm304不锈钢桔形漆烤漆,燃烧室内侧亚光黑,豪华外开门:尺寸为1800mmX2300mm, 前面和右面安装观察窗,观察窗为耐热防爆玻璃)。设备的配置:1)主机 一台2) 风速仪一台(指定品牌:德图 testo;型号:425型热敏式风速仪)3) 托盘一个 样品下部放置不锈钢的托盘,收集样品垃圾4) 钢板尺(一把) 钢板尺量程600 mm以上,精度为1 mm5)固定装置采用双U型结构,材质采用不锈钢装置,可以满足5cm的厚度 两套(一套设备标配使用,一套备用) 6)稳压器电压可以满足240V(单向)或415V(三向)(出厂时间选配) 7)气体入口配置气压计,气压计可达到100Kpa8)急停开关,可关断气体的输入。 创新点:1、KS-61730B光伏组件可燃性测试仪采用一体结构式的设计理念,在外观上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更加美观,同时设备采用PLC数据处理系统可对试验数据采取准确的分析并自动保存。 2、该测试仪与市面同来产品相比,配备了烟气净化装置以及烟气探测报警器,有利于试验之后烟气的排放。 光伏组件可燃性测试仪
  • 砥砺奋进,磐诺擎起分析检测仪器民族品牌大旗
    p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96197C1BA4664103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br/ /p p /p p   气相色谱仪是一种专业的物质含量比例检测及分析仪器,广泛用于国防军工、石油化工、环境检测等领域。位于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的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凭借优异的产品质量和“交钥匙”服务理念,仅仅用了8年时间,便成为“气相色谱整体服务供应商”,更成为国产气相色谱的“领头羊”。 /p p   日前,2018第十二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在常举行,主办方组织部分专家、仪器厂商走进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磐诺仪器负责人还在年会上分享了助力国家实验室南海深潜科考的整个过程。 /p p   去年5月13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96名参航人员顺利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科学考察任务,本次深潜的任务之一是获取多个专业海洋环境数据,磐诺为此次科考,提供了专业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案。 /p p    strong 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任: /strong /p p   检测部分主要是做它海水里面的气体,比如氢、氧气、氮、甲烷,当然包括南海整个区域的可燃冰的一个探测。通过这种色谱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地知道这个区域里面是不是有这种可燃冰。 /p p   从默默无名到攀上行业高峰,从几百万营收到销售过亿,磐诺人用了8年时间。回想创业之初,7个人的创业团队怀揣200万元,在上海张江租用3层小楼,开始了气相色谱仪国产化研发。当时,安捷伦、岛津等国外检测仪器品牌一直垄断我国检测仪器市场,行业迫切需要民族高端品牌来替代进口。于是,这个立志要“发展民族高端气相色谱分析检测仪器”的团队,面对实验室和市场之间的“鸿沟”,一次次地进行产品调整和改进。终于成功研发出第一代产品,并成功打入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当年就实现了100多套检测仪器的销售,促使国外同类产品价格下降近40%。 /p p    strong 常州磐诺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任: /strong /p p   从原来我们整个产品的第一代、第二代从百分之七八十的进口产品的一个元器件到后面的百分之五十到现在的将近百分之三十的进口元器件,将来可能全面去替代这种产品,那么摆脱国外的这种垄断或者是技术壁垒,我们也是很有信心。 /p p   2014年落户武进以来,磐诺相继推出了PGC—80在线气相色谱仪、PGC—86便携式非甲烷总烃气相色谱仪、A91高智能型气相色谱系统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环境检测、食品安全等诸多领域,陆续走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航天集团、中石化等“国字号”。近3年,磐诺累计交付5000多台自主研发生产的中高端气相色谱仪,营收连续3年保持100%增速,逐渐成为行业内使用最广的民族品牌。 /p p    strong 常州大学城乡矿山研究院副院长孙富安: /strong /p p   相对于进口品牌来讲,它的价格优势很明显,然后它使用的灵敏度、稳定性上面完全可以达到我们的要求。 /p p   从扛起分析仪器民族品牌大旗,到快速缩小中国气相色谱技术与国际顶尖技术的差距、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如今的磐诺有了更大的“野心”。总经理杨任透露,目前,磐诺的研发人员比重已超过50%,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0%,自主研发上的实力已助力企业初步打开俄罗斯、以色列、伊朗等海外市场,未来,磐诺还将继续布局全球市场,努力成为中国色谱类分析检测仪器企业的全球领先者。 /p p   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像磐诺仪器那样,追求自己的核心技术,扛起民族品牌的大旗,敢于和国际巨头竞争,才能避免在发展中受制于人。 /p p br/ /p
  • 又一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
    国家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为提升港口能源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计量对港口能源物流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筹建国家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港口能源物流产业是我国港口能源贸易的重要支撑,涉及“国家战略能源存储”“节能减排”“质量基础提升”等国家重大政策。船舶舱油品压力、球形金属罐壁面温度、可燃冰甲烷含量、浊度、黏度、危险气体浓度等关键参数的测量事关工业生产调度和民生计量计费,对计量测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集聚优势资源,研究解决计量测试技术问题,为港口能源物流产业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计量国际互认”“贸易纠纷”“船只压港”等“卡脖子”问题,助力国家主要港口的国际航运中心或航运枢纽建设,不断提升我国港口能源物流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国家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筹建,将打造便捷高效的港口能源物流服务、强化智慧港口建设、持续优化港航营商环境、推进建设绿色安全港航的计量测试体系,助力突破关键物流环节在线参数测量瓶颈,推动专用测试设备的开发、计量技术规范及标准的制定,建成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创新平台、成果和标准应用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有力保障港口能源物流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 国家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
    国家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筹建为提升港口能源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计量对港口能源物流产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筹建国家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港口能源物流产业是我国港口能源贸易的重要支撑,涉及“国家战略能源存储”“节能减排”“质量基础提升”等国家重大政策。船舶舱油品压力、球形金属罐壁面温度、可燃冰甲烷含量、浊度、黏度、危险气体浓度等关键参数的测量事关工业生产调度和民生计量计费,对计量测试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将集聚优势资源,研究解决计量测试技术问题,为港口能源物流产业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计量国际互认”“贸易纠纷”“船只压港”等“卡脖子”问题,助力国家主要港口的国际航运中心或航运枢纽建设,不断提升我国港口能源物流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国家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筹建,将打造便捷高效的港口能源物流服务、强化智慧港口建设、持续优化港航营商环境、推进建设绿色安全港航的计量测试体系,助力突破关键物流环节在线参数测量瓶颈,推动专用测试设备的开发、计量技术规范及标准的制定,建成港口能源物流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创新平台、成果和标准应用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有力保障港口能源物流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 国之重器上新!散裂中子源四台谱仪在广东东莞投入运行
    大科学装置是打造原始创新的国之重器。截至目前,我国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达到50多个,在材料、能源、生命、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的布局框架已初步成形。如果说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是捕获高能粒子雨的巡天探测装置,那么位于广东的散裂中子源就像是一个超级显微镜,可以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提供重要平台。中国散裂中子源2018年建成,成为世界四大脉冲散裂中子源之一。如今,这一大科学装置已有四台谱仪正式投入运行,成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人员正在调试的这台谱仪设备,在改造升级之后将用于航空航天、高铁等大型高端部件的残余应力可靠性检测。本文图片来自央视新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中子科学部副主任 张俊荣:我们现在在做的调试正在给下一个用户实验做准备,他们做的这个材料是高端轴承,我们现在重要的是要推进这个国产的高端轴承的一个突破。运用于航空发动机的国产高端轴承要想通过鉴定投入使用,就需要测量它的残余应力并提升加工工艺,这也是散裂中子源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中子不带电,穿透性强,可研究高温、高压、极低温、强磁场等极端条件下的物质特性,在研究高端轴承等大型部件内部结构和应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服务全球2600多位用户,完成课题超500项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运行以来,加速器质子束流打靶功率达100千瓦,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目前已服务全球2600多位用户,完成课题超过500项,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结构、太阳能电池、芯片中子单粒子效应等,同时也开展了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气和催化剂等领域的前期研究。二期工程即将启动,谱仪将扩建到20台左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准备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未来谱仪数量将扩建到20台左右,打靶功率将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意味着在同样实验精度下,数据采集时间是原来的1/5,而且可以研究更小的样品,观察更快的过程,为前沿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先进的研究平台。
  • 两院院士评:202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腾讯集团发展研究办公室协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202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月20日在京揭晓。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中国工程院秘书长陈建峰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分别宣读202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两院院士评选的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科学研究启动  2.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完成  3.深潜再传捷报,我国无人潜水器和载人潜水器均取得新突破  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  5.科学家找到小麦“癌症”克星  6.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  7.科学家重现地球3亿多年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  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建成  9.科学家攻克20余年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  10.机器学习模拟上亿原子:中美团队获2020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两院院士评选的202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  1.科学界完成迄今最全面癌症基因组分析  2.人造叶绿体研制成功  3.人工智能首次成功解析蛋白质结构  4.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变为甲烷  5.脑—机接口技术助瘫痪男子重获触觉  6.科研人员绘出迄今最大三维宇宙结构图  7.美研究人员在超高压下实现室温超导  8.“基因魔剪”首次直接用于人体试验  9.引力波探测器发现迄今最强黑洞合并事件  10.冷冻电镜技术突破原子分辨率障碍冷冻电镜揭示了去铁铁蛋白的原子细节。图源/PAUL EMSLEY
  • 重庆市政协委员贺羽:建议在涪陵建首个页岩油气试验基地,向全国开放
    图片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1月12日,重庆市政协第六届一次会议在市人民大礼堂隆重开幕。重庆市政协委员、国仪量子董事长贺羽围绕“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建议在涪陵建设首个页岩油气试验基地,推动场景创新加速落地,并面向全国开放。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和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亟需开发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面向“应用场景”建立页岩油气试验基地,促进国产勘探技术和装备的发展,提高我国油气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贺羽在提案中建议,基于重庆涪陵页岩气田,支持在涪陵建设国内首个页岩油气试验基地,为国内页岩油气仪器装备的研发提供验证平台,填补从研发实验室到实际勘探开发场景中间缺失的测试条件的空白。重庆市政协委员、国仪量子董事长贺羽贺羽建议:页岩油气试验基地应面向新技术、新装备的测试验证,直接建设在页岩油气田实际环境中。试验基地可以包括已钻的井眼和地面的实验室,已钻井眼提供页岩油气实际的地下环境,地面实验室提供页岩油气资源勘探的地面实验条件。试验基地可以支持行业常用井眼尺寸的钻井作业和模拟试验、实际钻进的钻井作业、井眼的多次重复测试作业以及多个仪器装备组合的同步试验。国仪石油是国仪量子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创新布局了能源领域的探测技术升级,为能源行业提供核心关键器件、探测仪器装备、系统化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聚焦页岩油气、煤层气、可燃冰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利用,开发了随钻核磁测井仪、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井下量子感知解决方案以及岩心数字化与智能化测试分析解决方案等多款能源勘探仪器装备与解决方案。
  • 我国在南海成功构建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
    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成功研制了国际上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Multi-channel Raman insertion probes system, Multi-RiPs),并在我国南海冷泉区域成功构建了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研发试验,研制出国际上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该系统通过激光产生的光谱,可以探测深海极端环境中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例如探测可燃冰的结构与组成,并捕捉其相关动态规律和潜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该科研团队在我国南海海域成功构建了首套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该实验室是一个无人实验室,相当于把地面实验室挪到了海底,并可在深海冷泉、热液等区域进行常态化运行,开展长期、连续、多点位的海底观测、数据采集和可控实验。用于研究深海热液、冷泉等对于海洋生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可用于探究生命是否起源于海洋等科学假说。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介绍,该无人实验室系统最大可以耐受4500米的海底压力,囊括中国南海的大部分海域,未来可以布局在深海的热液区,研究深海的硫化物、矿物。这些资源可能是以后的战略金属资源,这套系统可以对这些物质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机制进行相关的原位试验与研究。  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关键光学器件布局图Mulit-RiPs搭载LOOP在热液区域进行原位实验与多目标物长期连续探测示意图Mulit-RiPs搭载LOOP在冷泉区域进行原位实验与多目标物长期连续探测示意图Mulit-RiPs搭载LOOP连续三年(a:2020年;b:2021年;c:2022年)布放于我国南海北部冷泉区域开展深海原位长期观测与现场实验
  • 扬子石化:可燃气报警仪成保安全“智能眼”
    p & nbsp & nbsp “液体成品装置重油组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值26%,超车间级上限指标25%。” 9月11日,扬子石化液体成品装置工艺人员收到可燃气报警的短信提醒,迅速到现场确认处理。 br/ /p p   近日,扬子石化电仪分公司联手科技信息部,在安全管理上出“实招”,对遍及公司各装置区内3788台可燃性、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进行梳理整治,统一安全标准,实现数据推送。 /p p   此举不仅让工艺人员能在中控室直观、准确、迅速地监控装置可燃、有毒有害气体报警点的具体位置,而且实现了全公司报警仪大数据实时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报警仪现场监控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 /p p   可燃性、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能实时反映装置管线、塔罐等设备的可燃性气体泄漏情况,一旦浓度超标即发出报警信号,如果不能准确及时发现,将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p p   此前,分布在扬子石化各生产装置报警仪,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装置扩容等原因,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装置的安全规范要求。为此,根据现场报警仪具体使用位置,扬子电仪分公司按照装置绘制相关区域报警仪实景分布图,将所有报警点在DCS、ESD、PLC等操作系统上编程、组态 与公司科技信息部通力合作,运用数据采集技术,把可燃气报警仪实时监控画面传输至消防监控平台,实现了实时报警的短信发送,及时提醒工艺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并实现了报警事件的闭环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p p   电仪分公司还先后在物流部和炼油厂增加了19台苯报警仪和24台硫化氢报警仪,并有970台报警仪整改后具备了声光报警功能,达到了中石化可燃、有毒气体的设计、安全标准。 /p p   截至9月中旬,该公司的3788台可燃性、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均已经实现与消防监控平台数据共享和短信发送,运行良好,确保了安全生产。 /p p br/ /p
  • 你还在忽视可燃气体报警器的重要性吗?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舒适与便携。然而,在这份安宁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容视的安全隐患——可燃气体泄漏。近年来,因燃气泄漏引发的水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再次敲响了安全警钟。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下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被忽视的安全设备——可燃气体报警器。  可燃气体报警器的定义与工作原理  可燃气体报警器,顾名思义,是一种用于检测环境中可燃气体浓度,并在达到预设阈值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的装置。它通常采用电化学传感器或催化燃烧式传感器作为核心部件,能够灵敏地捕捉到空气中微量的可燃气体分子,如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液化石油气等。一旦检测到气体浓度超标,报警器会立即启动报警程序,提醒用户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可燃气体报警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装置,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一位默默守护的安全卫士,时刻警惕着可燃气体泄漏的危险。当空气中的可燃气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报警器会立即发出刺耳的警报声,提醒人们采取紧急措施。  在家庭中,可燃气体报警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在厨房做饭,突然天然气泄漏了,而你却毫无察觉。如果没有可燃气体报警器,后果将不堪设想。可能会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有了可燃气体报警器,它能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让你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关闭阀门、打开窗户通风等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在工业生产中,可燃气体报警器更是不可或缺。工厂里通常会使用大量的易燃易爆气体,一旦发生泄漏,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可燃气体报警器能够及时检测到泄漏的气体,通知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从而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它可以说是工厂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然而,尽管可燃气体报警器如此重要,仍有很多人对它不够重视。一些人认为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是多余的,浪费钱;还有一些人觉得只要自己小心一点,就不会发生气体泄漏事故。这些想法都是非常错误的。可燃气体泄漏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即使你再小心,也无法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而可燃气体报警器则可以为你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让你更加安心。  此外,我们在使用可燃气体报警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选择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报警器,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其次,要正确安装报警器,使其能够准确地检测到可燃气体的泄漏。最后,当报警器发出警报时,要立即采取行动,不要掉以轻心。  总而言之,可燃气体报警器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安全设备。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而应该积极安装和使用可燃气体报警器,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可燃气体报警器成为我们身边的安全卫士,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 在线式可燃气体报警器,加油站安全“小卫士”
    近日,中国石油发布了2021版《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报告,报告显示,油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全球“能源一哥”的位置。即使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猛,但是从目前的数据来分析,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燃油车还是占据主流地位,车主对加油这一高频刚需的需求依旧十分强劲,据悉,截至2022年,我国加油站数量已然达到11.9万座。  鉴于加油需求还比较大,加油站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中,考虑到油品易燃易爆的危险特性,如若卸油、加油等作业环节中发生油品泄漏,极易造成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加油站也被列为带有存储设施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为进一步提高易燃易爆场所的风险防控能力,消除安全风险,强化加油站安全管理工作,应急管理部批准发布了AQ 3010-2022《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并计划于2023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据悉,新《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不仅就加油作业、卸油作业、计量作业展开了安全要求,并对此前施行的旧规范修改调整,还结合新时代下手机支付需求日益突出的大背景,新规范删除“加油站内不应使用移动通讯设备”的相关规定,增加了关于手机扫码支付的安全要求,但新安全规范做出明确规定: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设计应符合GB/T 50493的规定。而且允许在设置可燃气体声光报警装置的情况下进行手机支付,但当现场警报器报警时,应立即停止使用手机和停止加油相关作业,并按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置。  新《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新规定开始施行后,相信很多加油站会开始购置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然而,国内目前生产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的企业很多,为了安全保障,建议大家在选择上尽量选择品牌实力强,从业时间长,口碑好,服务优的企业,例如逸云天,专业的气体安全检测监控解决方案商,实力深耕气体检测行业17年,凭借着功能强悍、选择多样的气体检测仪产品,包括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一站式的气体安全检测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和贴心的售后,赢得市场和客户的一致好评。  有行业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有2款比较受认可的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产品,分别是逸云天的MIC-600在线式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和MIC-500S-Ex-A固定式可燃气体报警仪,前者可以现场显示4~6种气体浓度和温湿度,可靠性和稳定性比较高,而且还是防反接设计,任意形式的反接都不会损坏仪器,甚至可以远程数据传输。其坚固耐用的防爆外壳和氟碳漆表面处理工艺适用于各种危险场所和强酸强碱的腐蚀性环境,耐磨损,10年内不褪色和掉漆,尤其适合石油、化工等所有需要固定安装在线检测气体浓度的场合。后者可以精确检测可燃气体浓度并在现场显示可燃气体实时浓度值、超标声光报警、标准信号输出,具有信号稳定,灵敏度及精度高等优点,隔爆接线方式适用于各种危险场所,是加油站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的优先选择。如果现场不能提供电源,还可以选择MIC-600S这款,自带电池供电,低功耗版本的可以连续续航1年以上免充电。  安全没有万无一失,只有一失万无。在加油站等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或者作业场所,安全管控至关重要。只有按照新要求采购产品品质有保障的可燃气体报警器,规范使用可燃气体报警装置,才能做好加油站的气体检测与监控,共同筑牢加油站安全防火墙!
  • 中国自主研发首个深海原位拉曼光谱实验室在南海实现常态化运行
    工作人员为仪器设备的吊装做准备工作。 吴涛 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海洋所”)7日发布消息称,经过近三年的试验验证,依托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搭载深海坐底长期观测系统,该所研究团队在南海构建了中国首个深海原位拉曼光谱实验室,并实现了对冷泉(海底天然气渗漏)喷口流体、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动力学过程、冷泉生物群落的长期原位观测与现场实验。研究团队负责人、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鑫表示,其团队自2008年开始使用拉曼光谱系统对深海热液、冷泉活动的理化环境进行相关研究。此次构建的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实现了深海热液冷泉探测从“看一看”到“测一测”的跨越。科考船回收仪器设备。中科院海洋所供图张鑫介绍说,受成本限制,此前使用的基于ROV(遥控无人潜水器)等深潜器的单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存在单点、间断探测等不足,无法适应深海热液冷泉不同喷口流体成分各异、非稳态的热液冷泉流体连续喷发等实际应用情景,因此需要一个针对深海热液冷泉活动理化环境开展坐底式的长时、连续、多点原位探测系统,实现对深海的长期原位观测与可控实验。张鑫说,作为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的核心部件,由该团队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创新采用光学系统分时复用技术设计,通过光路切换开关,切换4个通道的拉曼探头与激光器、光谱仪等光学器件的光学通路,实现4个通道的拉曼探头对舱内关键光学器件的分时复用,进而实现对深海热液、冷泉系统中流体、固体、气体等不同相态目标物的长期原位监测。同时,该系统具备在线调试、离线自容模式,可根据深海目标物及探测环境的实际情况决定光谱探测参数、制作模板文件,且可实现自动开关机,并按照模板文件采集光谱,完成光谱采集后自动保存光谱,适应深海长期布放。据介绍,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的搭建是在深海ROV的辅助下完成的,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上4个通道的拉曼探头会被深海ROV放置在不同的探测区域,实现对深海热液冷泉物理化学环境进行长期原位观测。探测完毕后,将再次借助深海ROV收回探头,等待科考船对其完成回收。张鑫说:“深海热液喷口流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范围可达四千余公里。深海探测可辅助研究热液冷泉等极端环境对于海洋生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可探究生命是否起源于海洋等科学假说。”据悉,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目前,该深海原位拉曼光谱实验室已在中国南海实现了冷泉喷口流体中主要成分、天然气水合物与深海环境的耦合变化过程、冷泉生物群落内部甲烷氧化过程的长期原位探测与现场实验,并在深海冷泉、热液等区域常态化运行。
  • 国仪石油近钻头再创佳绩!彰显综合实力
    国仪石油CatLiD-I 675型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2021年12月,国仪石油提供的CatLiD-I 675型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在山西省煤层气施工井地质情况复杂、作业难度极大的情况下,顺利解决了客户的难题。施工井前期因为地质发育不理想,仪器层内数据测量不明显,对轨迹导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井眼轨迹复杂。并发生了提放遇阻、卡钻、仪器落井和回填等复杂情况。国仪石油参与前,施工井经历了3次回填,4次侧钻,报废进尺5次(3073米);国仪石油产品到达井场时正在进行第4次侧钻(此时为本井第4个井眼)。CatLiD-I 675型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动员前检查调试作业施工前,国仪石油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定导向工程师等提前进行产品的调试,确保最佳状态;并深入了解和分析施工井情况,与客户和相关第三方详细交底、沟通风险和控制措施;同时作业过程中,也配合现场施工井队等实时调整作业参数,进行风险把控。国仪石油产品施工期间,亦在多个位置发生了短期下遇阻的情况,但在国仪石油专家、井队和客户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准确的作业参数设定和专业谨慎的操作,顺利活动通过遇阻点,有惊无险;此处客户给予国仪石油现场施工团队高度的评价,能力过硬、配合到位、责任心强,“急客户之所急”。 施工井井眼轨迹示意图 CatLiD-I 675型近钻头16扇区层内伽马成像除了国仪石油专业团队之外,CatLiD-I 675型近钻头仪器在施工井也体现了突出的优势和价值: 16扇区方位伽马不仅在出入煤层时表现明显,层内变化的测量依旧显著,为导向提供了正确的参考,避免了井眼轨迹复杂的情况。2021年12月14日1506米着陆,12月17日2082米顺利完钻,水平段长度576米;在1703-1770米地层缺失的情况下,一次性顺利找到并进入后续层位,且整井储层钻遇率高达97.92%!同时,井斜、伽马等参数测量无误,数据上传正常,为持续有效作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总计进尺548m,纯钻时间35小时,综合机械钻速15.66米/小时。一趟钻完井水平段钻进,客户再次给予国仪石油CatLiD-I 675型近钻头仪器充分的肯定!钻井工作人员正在使用国仪石油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国仪石油从前期仪器准备、井况分析、技术交底至现场配合、施工作业、产品性能等各个方面均体现出了专业和精湛,为施工井顺利完钻奠定了基础。客户单位现场人员表示,服务期间国仪石油公司组织高效,应变能力强,服务队伍专业,工具、仪器性能稳定,有效解决了施工井的难题,圆满完成任务。关于国仪石油国仪石油是国仪量子全资子公司,是国仪量子在能源领域布局的重点业务方向。国仪石油以磁共振精密测量为核心技术,为能源行业提供核心关键器件、探测仪器装备、系统化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专注于页岩油气、煤层气、可燃冰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利用,布局了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近钻头测量系统、高速率脉冲器等仪器装备,开拓了井下量子感知、数字化岩心分析等应用场景,已经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及应用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国仪石油公司专注于能源领域的探测技术升级,致力于构建高端精密测量仪器产业化平台,打造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的能源技术公司。
  • 碳中和的影响:南华仪器股价1个月接近翻倍!
    上周(3月15日至19日)A股各主要指数齐跌,其中沪指周跌1.4%,收于3404.66点,已连续四周下跌。震荡行情下,机构调研热度继续回落,期间沪深两市约70家公司接待机构并披露投资者关系记录。  市场表现方面,上周获调研股中,涨跌家数各占一半。其中,南华仪器、开润股份和一心堂涨幅居前,全周分别上涨约43%、21%和20%。  从个股调研热度看,一心堂、中科创达、兆易创新、长春高新、开润股份等公司上周获得超百家机构调研。Wind数据显示,刚刚披露亮眼年报的一心堂和中科创达接待机构数量均突破300家。  从调研主题看,机构目光仍主要聚焦于“碳中和”概念板块,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统计,上周至少有15家公司的机构调研记录中涉及到该主题,占比超过获调研公司数量的1/5。二级市场上,Wind碳中和指数一周上涨4.78%,表现远超大盘。  上周大涨的南华仪器即碳中和概念股成员。南华仪器专业从事环保和安全检测用分析仪器及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自3月份以来,公司股价已上涨近66%,近一个月接近翻倍,现价18.89元/股。另外,南华仪器是一家小市值公司,即便近期股价急速上涨,目前市值也仅约26亿元。  南华仪器于3月17日接待了华泰证券等3家机构的调研。公司表示,对于碳排放的统计监测与计量是碳中和的基础,公司现有CEMS产品可用于二氧化碳气体监测及其他气体污染物监测,是公司已经成熟产品,随时可以批量拓展。目前政府和社会已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执行,对公司而言也是具有积极影响,目前在积极研究相关技术应用于碳排放领域,这也将是公司今后工作的重点。  此外,与碳中和相关的钢铁、公用事业等板块的多家公司也于上周收获调研,并回应了“碳中和”背景下公司的规划问题等。  以钢铁板块公司为例,三钢闽光在调研中谈到了碳中和以及碳达峰对钢铁行业格局的影响。公司称影响深远重大。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 15%(也有数据说是18%),占比很高,钢铁行业在未来的碳减排领域承担的责任很重、压力很大。碳中和、碳达峰不是仅仅针对一个行业,这是国策,要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看,一起汇总计算。碳达峰是共识,国家对粗钢需求达到一定水平,通过工艺优化改造等措施一定会实现。碳中和有难度,需要深度思考,科学谋划。  就减碳措施,三钢闽光也在调研中进行了探讨。公司表示,氢气替代碳作为还原剂,这是一条路径,在国际国内都有案例,但如果仅仅是高炉低碳冶炼,用氢气代替碳,据说能在高炉环节减碳 30%,距离碳中和的路还很远。替代碳的冶炼技术,首先要考虑成本竞争优势。钢铁和建筑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两个行业,如果使用其他冶炼技术,能否保持行业竞争力还要考虑资源取得与保障的能力。电解水制氢,本身就要耗碳耗能,还有投资和技术,需要思量。另外要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源保障,像可燃冰如何开采和利用都不知道,目前还是望洋兴叹。公司认为这些都是行业值得探索的方向,创新需要技术发展革新、各行各业协同。  另一家钢铁公司首钢股份也在调研中介绍,“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国家重要战略,也是企业的重要责任,公司已经开展相关工作,预计不久后集团公司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规划。
  • 国仪石油近钻头首秀告捷!打破两项历史记录
    近日,山西省阳城县某井完成施工作业,国仪石油提供的CatLiD-I 675型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首次投入使用,有力保障了钻井队地质导向施工,并打破了作业区块钻井机械钻速和储层钻遇率两项历史记录。 国仪石油CatLiD-I 675型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是石油钻井必需的地质导向工具。该仪器利用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动态测量钻头的姿态,利用高可靠性的伽马传感器分析不同方位地层的伽马本地辐射,采用低频电磁波向接收工具传输钻头处的实时测量数据。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解决了普通随钻测量系统测点距离钻头远、导向指导不及时的问题,在石油行业降本增效、智能提速过程中广泛应用,需求量快速增长。 CatLiD-I 675型近钻头16扇区伽马成像国仪石油自主研制的CatLiD-I 675型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基于自有的姿态、伽马精密测量技术能力以及电磁波发射接收、信号处理的技术积累,在产品性能指标方面全面达到国外同类型产品的水平。在高温、高可靠性电子学方面的研究,保障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产品满足油气大深度开发中的高温性能要求。提高单井产量和经济效益,对钻井仪器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现更快的钻井速度和更高的储层钻遇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国仪石油CatLiD-I 675型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在水平井“首秀”中,直井段进尺722米(104米-826米),钻纯钻时间82.2小时,机械钻速8.78米/小时;水平段进尺856米(826米-1682米),钻纯钻时间76小时,机械钻速11.26米/小时;总平均机械钻速约9.98米/小时,打破作业区块进尺速度记录。同时,本井使用的近钻头方位伽马和MWD仪器服务效果明显,储层钻遇率达到100%,打破作业区块煤层钻遇率记录。 施工现场的国仪石油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 钻井工作人员正在使用国仪石油近钻头随钻测量系统作业期间,客户单位领导进行现场视察,肯定了国仪石油仪器产品、服务。“业务精湛、配合高效,为本井顺利完钻奠定了基础。”客户现场负责人表示,服务期间国仪石油公司组织高效,应急能力强,工具、仪器性能稳定,人员配合得当,有效提高了钻井效率,缩短了钻井周期,圆满完成钻井任务。关于国仪石油国仪石油是国仪量子全资子公司,是国仪量子在能源领域布局的重点业务方向。国仪石油以磁共振精密测量为核心技术,为能源行业提供核心关键器件、探测仪器装备、系统化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专注于页岩油气、煤层气、可燃冰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利用,布局了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近钻头测量系统、高速率脉冲器等仪器装备,开拓了井下量子感知、数字化岩心分析等应用场景,已经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及应用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国仪石油公司专注于能源领域的探测技术升级,致力于构建高端精密测量仪器产业化平台,打造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的能源技术公司。
  • 在线式低功耗可燃气体报警器,助力加油站新规落地实行
    一个标准的加油站,不仅设备设施要齐全,而且在安全作业规范方面也要到位。为筑牢加油站安全之墙,应急管理部日前批准发布AQ 3010-2022《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重点对加油站作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加油站新规中写到:设有可燃气体声光报警装置的加油作业区内可允许客户使用手机支付,当现场报警器报警时,应立即停止手机和停止加油相关作业,并按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置。此新规将替代AQ3010-2007,于2023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随着新规实行时间的逼近,目前市面上可用于加油站的可燃气检测仪需求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可燃气检测仪产品层出不穷,其中,按照执行标准GB15322.1-2019,通过国标测试及CPA计量器具许可认证的逸云天MIC-600-L-Ex在线式低功耗可燃气体报警器凭借产品硬核实力和市场口碑,在全国各地迎来采购高峰,表现尤为抢眼。据悉,逸云天的MIC-600-L-Ex在线式低功耗可燃气体报警器,采用低功耗液晶显示屏,选用低功耗红外原理的可燃气体传感器,MIC-600-L-Ex先进的超低功耗电路设计、成熟的内核算法处理,一旦监测到浓度超标,就会立即报警,有效保证加油站的安全,而且锂电池供电,超低功耗电路设计及智能功耗管理,可以实现设备超长待机,支持5年持续工作。除此之外,其无需布线,可以无线传输,安装、监测更方便,是目前行业内备受好评的新一代在线式低功耗气体检测报警仪。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可用于加油站,逸云天的低功耗可燃气体报警器还可用于由低功耗在线气体检测仪、监测主机、移动APP及云平台等部分组成的在线式无线气体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在线监测设备检测数据,远程查看现场参数,自动报警,历史数据查询,报警信息统计及查询、用户运维管理、设备管理、数据服务、轨迹跟踪、远程维护、远程视频监测,实现了远程高风险操作一体化监管,彻底解决行业痛点。在加油站,无论90#、92#、97#等等汽油,都是极易挥发发生可燃气体的,当汽油挥发发生的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会构成一个闪点,浓度抵达闪点,如遇火星,就会发生爆破,会危机人身安全和严重产业安全。因此,加油站的防爆和消防安全这一块尤为重要。在加油站使用可燃气体检测仪,可以有效监测可燃气体浓度,并根据预警提示提示相关安全人员,采纳应急措施和分散人群,防止事故发生。作为实力深耕气体检测行业十几年的专业气体检测监控解决方案商逸云天,提醒各加油站遵守相关规定,重点对设备安全、消防安全等方面进行大排查,通过安装可燃气体检测器等安全措施,配合正确的操作、科学的管理,达到本质安全。逸云天也将持续努力,提供更加高性能的气体检测设备,与您一起筑牢安全防线!
  • 江苏省计量院开展可燃气体探测仪检定
    9月6日上午,在国家石油天然气大流量计量站南京分站标准厂房内,一场特殊的考核正在进行,考核的对象正是这座厂房内的“瞭望员”——61台可燃气体报警仪。与泰坦尼克号邮轮上的瞭望员有所不同的是,这些厂房里的“瞭望员”监测的对象是管道内泄漏出来的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国家石油天然气大流量计量站南京分站设在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南京计量测试中心,主要承担西气东输管道沿线压力高于2.5兆帕的天然气流量计量仪表的检定、校准、测试任务。   江苏省计量院化学计量研究所工程师蒋孝雄告诉笔者,甲烷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5.0%到15.0%,一旦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对西气东输管道工程这一“能源走廊”而言,后果不堪设想。作为这场特殊考核的主考官,蒋孝雄和同事王以堃的职责是对厂房内的61台可燃气体报警仪进行检定,找出不称职的“瞭望员”。   考核开始了。和邮轮上的瞭望员一样,这些监测甲烷气体的“瞭望员”似乎也懂得“登高望远”的道理:它们绝大多数都“身”居“高”位,被安装在了离地面三、四米的墙壁上。这使得两名工程师不得不借助人字梯与它们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据蒋孝雄介绍,对这批特殊“瞭望员”的考核主要有4个指标,分别是示值误差、报警功能、响应时间和重复性。考核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让“瞭望员”“闻”甲烷空气标准气体,看它们的反应速度及准确度。   爬上梯子、接上导管、打开阀门,“嗅”到甲烷气体后,一名“瞭望员”迅速在自己的液晶屏上显示出了跳动的数字。“15、16、17、18、19……”当数值超过20时,“瞭望员”发出了红色的预警信号。此时,距离标准厂房百米外的中央控制室内报警声大作。王以堃说,显示屏上的数字对应的是%LEL,LEL是可燃气体在空气中遇明火种爆炸的最低浓度,即爆炸下限。对甲烷而言,这个下限是5%。当数字达到20时,表明空气中的甲烷气体浓度已经达到爆炸下限的五分之一,报警就启动了。之所以要将报警点设置成20%LEL,就是为了及早预警危险,提醒相关人员采取处置措施。   随着标气的不断导入,液晶屏上的数字也不断上升。约十多秒钟后,显示屏上的数字定格在52上,不再上升。蒋孝雄解释说,检测用的标气是浓度2.5%的甲烷空气,相当于50%LEL。显示值只要在±10%以内都是合格的。经过一番仔细考核,两位工程师最终确认这名“瞭望员”是称职的。   巨大的标准厂房内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流量装置,宛如一个管道“丛林”。有时,两名工程师甚至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架梯子,为了近距离观察安装在墙上的仪器,他们顾不上危险,爬立柜、攀栏杆,想方设法按照规程要求开展检定工作。一次次测试,一回回攀爬,一个个“瞭望员”在他们的严格考核下顺利过关。   接近中午时分,蒋孝雄发现,一台报警仪有些异常。通上标准气体后,该仪器的显示屏上始终显示为“0”。为谨慎起见,两名工程师用不同浓度的标气反复试验了多次,但墙上的仪器丝毫“不为所动”。经过分析,两名工程师认为,该仪器的探头可能已经损坏。经过与用户方沟通后,他们为仪器更换了新的探头,重新进行测试。果然,在更换新探头后,这台报警仪有了响应,但响应数据明显偏高。“这会造成假报警,必须调修!”王以堃说。两名工程师在离地三米的空中硬是站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这台报警仪调整至正常状态。蒋孝雄长舒了一口气,给这台报警仪贴上合格标签。   午餐后,两名工程师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紧张的考核中。两个小时后,考核结果揭晓:61名“瞭望员”中60名顺利过关,1名成绩不合格。
  • 东方德菲新品推荐---德国BOROSA L800高温高压声悬浮系统
    2020年4月16日,我司北京东方德菲仪器有限公司被德国BOROSA公司正式授权为中国区独家代理,BOROSA公司是一家专门研发、生产声悬浮装置的创新企业,该公司研发生产的高压声悬浮系统,荣获2015年度德国工业奖研发类第一名,且特许使用德国工业奖标志。在此特向您推荐BOROSA公司生产的L800高温高压声悬浮系统。 L800高温高压声悬浮系统是一款将声悬浮与高压釜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实验室设备,它的优势在于其精心设计的悬浮技术--在压力 20Mpa 下,温度在-20℃到 180℃范围内,样品随时都可以进入悬浮模式。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压力、温度下研究非接触、无污染样品的性质,如:样品的相变过程,颗粒的形成过程等。 L800 的可视高压釜采用钛合金材料及蓝宝石视窗,既耐高压又耐腐蚀,确保了 L800 高品质的性能。 L800 高温高压声悬浮装置是单液滴谐振模式的测量装置 特别适合悬浮液滴传质过程机理(即分子扩散作用)的精密测量。L800 声悬浮系统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气体水合物的测量,结晶与颗粒形成过程的研究,凝胶化和非接触熔化的研究等等。L800 是研究极端条件下物质相变过程的重要测量工具,它不愧为获得德国工业奖的产品!L800 使用自主研发的声悬浮专用测量软件,界面友好,功能强大:- 自动识别悬浮的液滴- 自动分析液滴的外观轮廓- 测量和记录轴对称液滴的体积- 自动列表保存时间、温度、压力、体积、液滴的轴向直径和径向直径等重要测量参数- 根据体积-时间图,计算物性参数,如:扩散与传质系数L800 性能优势- 声悬浮+高压 20Mpa+温度-20℃---180℃- 无接触、无污染测量,避免器壁对液滴的影响及器壁对分析信号的干扰- 从扁圆形到球形,液滴形状可控- 高精准的实时测量,无器壁干扰,分析检出限提高 1-3 个数量级- 无噪音,无声音污染- 操作简便,即插即用,只需简单培训,即可掌握L800 配置组成• 钛合金声悬浮主机 • 可视高压样品室• 蓝宝石水晶视窗×3 • 液滴注射单元• 热绝缘体 • 高压室的专用支架• 三通阀 • 模拟压力表 精密控制阀及泄压阀• 压力变送器 • 热电偶• 手动加压杆 • 高速相机• 12mm 变焦头 • 可控 x/y/z 轴相机支架• 频率发生器 • 功率放大器-扩频仪• 电脑,27"触控屏及 office 软件 • 全套密封件• 旋转接头 • 铝合金外壳及玻璃推拉门L800 应用领域- 传质过程的机理研究- 均质形核的研究- 液滴凝胶化的研究- 结晶过程的研究- 纳米材料自组装的研究- 气体水合物的研究- 可燃冰的研究- 与荧光光谱结合研究浓度与相平衡L800 常见问答 FAQs问:在 L800 的高压装置里能悬浮多大尺寸的液滴答:可以悬浮直径 0.7mm-4mm 的液滴。问:液滴如何注射到声压节点答:在驻波场的声压节点处安置有毛细管,液滴通过螺杆活塞泵注入毛细管,到达驻波场压节点处。问:适合研究什么样的液体?溶液?浆料?答: L800 既可以研究溶液,也可以研究浆料。流体,溶液,固体(例如 PVP,PEG, cacao,sugar, NaCl,CO 2 -hydrate) 都可以研究。问:在 L800 里,如何控制/影响传质现象的?例如:在干燥过程中 ,是通过自然对流来控制传质过程,还是通过诱导气体对流来控制传质过程呢?答:在 L800 里,传质现象的控制是通过自然对流来实现的。 当液滴悬浮时,系统可以以0.2 MPa/min 和 5 K/min 的最大速率改变压力和温度,从而产生自然对流,液滴仍可保持位置不变,液滴周边的气体流速大约是 0.3m/s。问:驻场声波对液滴内传质过程的影响如何?答:L800 通过实验,没有发现驻场波对液滴内传质有负面影响。如您对高温高压声悬浮系统感兴趣,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东方德菲联系电话:400-860-5168转0629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