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康熙雄

仪器信息网康熙雄专题为您整合康熙雄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康熙雄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康熙雄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康熙雄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康熙雄话题讨论。

康熙雄相关的资讯

  • 康熙雄教授荣获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终身成就奖”
    10月21日上午,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现场快检和智慧家测(POCT)专业委员会举办的2023POCT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授予著名临床免疫学、实验诊断学专家,中国个体化健康评价体系建立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康熙雄 “终身成就奖”。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秘书长徐珊为康熙雄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杯。(证书内容——康熙雄教授:鉴于您对中国医疗器械健康产业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授予您“终身成就奖”。特颁发此证)——康熙雄,朝鲜族,1952年10月出生于吉林延边,三代医学世家出身,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8年参加工作,从赤脚医生起开始接触医学,1978年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今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正式从事医学检验临床、科研、教学等相关工作。1986年9月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公派留学日本,1997年4月作为中日笹川医学奖学金第20期生再度赴日留学,在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师从著名血液病学家、日本血液学会理事长、日本基因治疗协会会长浅野茂隆先生,1997年5月获日本厚生省大臣小泉纯一郎(1942年1月生,日本第87-89任内阁总理大臣)签发的《外国医师临床修炼许可证》。2001年6月,应国家卫生部海外留学人员引进计划回国,担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在此期间,他领衔创建首都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系,并担任第一任主任。上世纪90年代初,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在国际上兴起。1995年3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发布了《AST2-P文件》,即床旁诊断检验导则,该文件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并对其进行规范。2005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将床旁诊断概念写进了《诊断学》教材,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阐述,POCT开始进入中国人视野。2005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医院管理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上,康熙雄领衔成立了POCT管理学组,这是我国第一个POCT学术组织,中国POCT行业由此走上了学术化、专业化、正规化发展道路。2009年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正式成立由主管院长挂帅、实验诊断中心主任负责的POCT管理委员会,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医院内部设立的POCT管理组织,促成了检验和临床的有机结合,开启了POCT院内发展的先河。2013年10月10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29790-2013即时检测质量和能力的要求》国家标准并于2014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代表了中国官方将POCT正式命名为即时检测。2014年6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装备技术分会在洛阳成立,康熙雄担任会长。7月,在郑州召开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装备技术分会学术会议上,康熙雄先后主持发布《现场快速检测(POCT)专家共识》和《现场快速检测(POCT)在医疗机构院内管理规范》建议草案两个纲领性文件。2014版草案(文件编号:CAMECHINAPOCT-201401)明确指出,POCT就是现场快速检测,通常是指在采样现场进行的、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验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自2014年起,在康熙雄组织下,连续在洛阳、宁波、无锡、成都、杭州、杭州、重庆、南京召开8次POCT大会,该会是中国POCT行业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层次最高并极具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会议,已经成为集POCT科研、生产、销售、应用和原材料以及全产业链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创新发展平台。半个多世纪以来,康熙雄躬身入局,立足科学前沿,以国际视野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推进免疫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用创新思维解决临床诊断难题,推动了中国实验诊断学和POCT行业的健康发展。他先后获得“科学中国人(2011)年度人物奖”、“科技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奖”、“全国医学检验教育杰出成就奖”等荣誉。
  • 康熙雄教授“做客”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栏目旨在创造一个专家和听众坐在各自的办公室里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平台。2016年12月14日,网络讲堂栏目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的康熙雄主任,为听众带来了精准医疗与即时检验POCT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主题的网络报告。报告后,康教授亲切解答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听众所关心的问题。 /p p & nbsp & nbsp & nbsp 康教授指出精准医疗一直是医者们追求的主题。在不同的时代,精准的程度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平台。当代的精准医疗是建立在生物组学发展前提下,针对全人、全程的健康服务,包括健康评价、高危疾病预警和疾病诊断治疗等。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疾病诊断方式的变迁。从研究疾病的症状,经过病原微生物形态观察、疾病代谢物化验,到对致病基因的测序,医学诊断学进入了医学预测学时代。精准医学与临床应用结合主要方面有优生优育、新生儿遗传病筛查、肿瘤因子检测和抗肿瘤用药指导等方面,康教授详细介绍了地中海贫血、脆性X综合征、肌营养不良和马凡氏综合征等四种单基因遗传病及其检测方法和临床病例解析。 /p p & nbsp & nbsp & nbsp 在报告中,康教授分析了POCT技术现状和新市场趋势。现场快速检测因为可以在适宜的时间、适宜的场所,采用适宜的方法获取健康或疾病数据,保证数据的精准性。所以在精准医学大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目前POCT技术有几个发展特征,比如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的高度渗透,分子诊断一体化,泛智能检测体系,和智能化学习型的诊断机器人。康教授在研讨会的讨论环节中,建议POCT制造商根据自己的技术平台能力和产品市场定位,来选择研发方向。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康熙雄教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诊断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和POCT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评审员兼评定委员、中国实验室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总后勤部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科学顾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实验诊断杂志》、《诊断学理论与应用》等7个专业杂志编委,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诊断学》副主编、第七版《诊断学》主编。 /p p & nbsp & nbsp 在实验诊断学的医、教、研方面进行了大量学科建设和开拓性工作。2003年的“SARS”期间,承担863子课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早期快速诊断技术应用”的研究,在抗击SARS斗争中得到市政府的嘉奖。康教授所领导的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是目前我国通过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的8家实验室之一。研究方向是“个体化诊断系统的建立和临床应用”,利用分子生物学等各种前沿方法学,进行“药物代谢基因组学、临床蛋白组学、临床代谢组学、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疾病诊断模型”等多方位的实验诊断学临床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5 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共110余篇,著作8部,共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30名。 /p p & nbsp /p
  • 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价体系下的医学仪器发展趋势——专访天坛医院康熙雄教授
    “预测”二字听起来比较玄乎,但其实它一直是临床医生在诊疗活动中最本能的行为。传统医学的预测是基于医生个人经验,结合患者在临床诊疗活动中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这类预测主观性较强,容易对人的健康状态造成误判。随着人体健康信息采集技术的发展,外界可以从人获取的客观数据不断增加,现代医生根据证据进行客观预测的比重越来越大。而这种预测依据的是大数据、算法以及个体采集的家族史、遗传史、个体疾病史等全部数据的整合。那么,有没有一种体外仪器设备,能在生命健康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更真实地对生命健康状态进行“客观预测”呢?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上,仪器信息网邀请到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康熙雄教授作了主题为《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价体系下的科学仪器发展趋势》的精彩报告,引起现场热烈讨论。在报告中,康熙雄教授认为临床诊断最终的发展趋势是基于流程的预测医学,而在不同生命周期,生命健康的评价体系应该有不同侧重。会后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康熙雄教授,就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价体系下的医学诊断仪器发展趋势展开交流。生命科学仪器最为重要 生命全周期健康监测设备依然紧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健康中国”战略被提到空前高度。康熙雄教授认为健康强国建设不仅包括全民健康,还包括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其中生命全周期健康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课题,涵盖人的生、老、病、死。康熙雄教授认为在胚胎、婴儿、儿童、青少年、成人及老年不同的生命阶段,应该有不同侧重的健康评价体系,其对应的医学监测仪器也不一样。而生命健康评价应该始于一颗受精卵。生命发生到衰退全周期健康评价仪器在卵母细胞分裂为16个时,即可取样进行基因测序,以此进行健康评价;在受精卵时期,可以利用基因测序仪进行测序,筛查单基因疾病;在胚胎时期,胎儿健康可以通过超声仪进行形态学观察;在婴儿时期,可利用质谱仪、流式细胞仪进行先天性代谢疾病检测......康熙雄教授还特别强调医学仪器对生命全周期进行健康评价的重要性,其中科学仪器作为生命全周期健康评价体系中的核心工具,将极大助力生命全周期健康监测。“正如我在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颁奖晚会上针对生命科学仪器优秀新品的趋势总结提到,在所有科学仪器中,生命科学仪器最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生命健康。所以大量的仪器设备应该从个人生命健康或者数字化健康信息采集的大方向来进行产品研发。”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全周期过程的健康监测设备仍然紧缺。基于此,康熙雄教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数字化健康全息信息采集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已经存在并且很关键的基因测序,还应该包括表型组学系统。“目前,除了质谱检测的蛋白组学已经有相关应用外,绝大部分组学相关检验设备和体系都缺失。”POCT发展方向:生命健康信息全息采集生命信息采集体系庞大到突破当前大多数医学人士的认知。“一提到健康,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去求助医生,但这是不对的。”健康和疾病是两回事:疾病是已经有了症状,需要医生解决,而健康则是关于一个人的全部生命状态信息。传统的健康信息只能在医院采集,导致很多关键信息会缺失。一个人的健康全息信息不仅包括医院采集到的基础数据,还需要包括个人在单位等其它活动场所采集的信息。所以从健康这个层面来讲,人的生命信息采集是一个“全方位的广角镜头”。如何才能将一个人生老病死全周期的信息采集到?康熙雄教授认为POCT监测设备应该是“跟着人走”,即人在哪里,监测采集行为就在哪里。比如在家、在工作单位或者在其余活动场所采集,这样的全景采集,就构成了有一个健康全息信息采集体系。作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分会主任委员,康熙雄教授归纳了POCT的三大特点:时间迅速、空间便利、对采集人员要求不高。与之对应的,POCT监测设备的发展方向应该小巧易携带,且可移动采集。“上周我去上海访问了一家企业,他们设计的产品能够将健康监测设备包埋在衣物纹路内部,通过芯片可以及时采集心电图信息,这就叫做移动的采集。”面向保健和临床使用的可穿戴便携式设备康熙雄教授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未来健康信息采集场景:“一个人工作完回到房间,在完成某个行为后,监测设备可以扫描出个人的喜怒哀乐;在晚上睡觉时,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呼吸、脉搏、血压和心脏跳动,一旦发现异常,整个监测体系能够迅速反应,如把床头抬起来,保持该人的呼吸道顺畅。”“这样一来,POCT不仅是简单的炎症、心血管异常等项目的检查,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健康监测体系,并且能够全息的描写出来。这样的体系建立好了,才能真正的把素质健康人的体系给构成出来,这就是健康领域POCT的发展方向。”采访最后,康熙雄教授表示在所有科学仪器中,生命科学仪器最为重要。强烈建议大量的仪器设备应该从个人生命健康或者数字化健康信息采集的大方向来进行产品研发。“新冠疫情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好多企业原先都发展不下去,通过新冠又活了过来,他们在解决人类健康需求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所以我非常肯定地说,我们中国的科学仪器发展重点在于生命科学仪器的发展,尤其是在对人健康信息采集的体系上。”后记当下主流的基于类型的症状后检测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更高要求,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价体系应运而生。全息生命信息采集体系的概念非常前沿,从提出到被认知,再到被大家普遍接受可能还有一段距离。但其实已有众多应用案例,最著名的当属美国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为了规避较高罹患卵巢癌和乳腺癌风险,实施了双侧乳腺切除手术,采集到基因信息,提前实行了预测性治疗。作为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的学者,康熙雄教授也在不断的宣讲科普,由他和程京院士主编的《医学预测学》近日正式发布。书中对生命信息采集体系有深入、系统的描述,感兴趣的专家可以关注、购买。
  • 北京天坛医院康熙雄:新冠疫情防控亟需快速、自动化、抗感染仪器设备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紧急发布会,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月3日,国内确诊病例已达17238例,远高于2003年“非典”疫情的5327例。当前,每日新增确诊感染者数量仍然急速攀升,各省市疫情全面爆发,而疫情拐点迟迟未现。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抗击“战疫”牵动千万人心,其中新冠病毒检测成为一大热门话题。那么新冠病毒检测方法有哪些?检测难点在哪里?哪些仪器设备起到关键性作用?与2003年发生的“非典”相比,疫情防控有哪些不同?近日,仪器信息网特别联系了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康熙雄主任,请他就以上问题作出了解答。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60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166ceba5-b2eb-4fed-aa98-aff9a4a5e29e.jpg" title=" 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jpg" alt=" 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jpg" width=" 500" height=" 60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 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康熙雄,1978年7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1990年10月于东京医科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1978年7月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工作, 1997年4月在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01年8月至今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2003年,康熙雄作为北京市疾控中心临床诊断组组长,参与SARS疫情防控全过程。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核酸检测是重点 采样和确诊成监控难点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康熙雄向仪器信息网介绍,当下针对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有三类: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抗原检测以及病毒抗体检测。其中,核酸检测是目前最可靠的筛查和确认手段,使用也最为普遍。而核酸检测方法又分为两类——基因测序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抗原和抗体检测属于免疫学检测方法,主要是看样本中有没有病毒相关蛋白或者相关抗体。“这在观察疾病中是非常重要的项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在谈到新冠疫情的防控难点时,康熙雄认为从检测角度来说,新冠疫情防控的难点在于确诊和准确采样。“首先,把疑似患者转变为确诊患者,这是不容易的事情。”第二个难点在于采集样本的准确性。采集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反映疑似病例的真实状态很关键。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试剂盒有3类 医院和疾控中心选取策略有所不同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检测试剂盒曾一度紧缺,很多患者不能被第一时间确诊和收治,导致很多后续治疗工作推进缓慢。目前,各大单位相继推出诊断试剂盒,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的快速扩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当前,试剂盒检测所需时间从2小时~2天不等,这个过程包括样品前处理及检测时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按照所处的状态,试剂盒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批准上市的试剂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1.26日、1.28日和1月31日应急批准了7个主要基于核酸检测的PCR和基因测序试剂盒。第二类是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所生产的试剂盒,目前国内具备该类试剂盒生产能力的企业有50余家。第三类是科研单位及企业自发研究的试剂盒,国内目前有170~180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医院单位和疾控中心等防疫系统对试剂盒的选取策略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医院系统使用经过药监局批准的试剂盒。而防疫站和疾控中心,由于紧迫性和突击性,可以使用暂时还没有批下来的试剂盒进行试验性使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筛查、确诊和治疗阶段需用到的仪器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疑似新冠病毒感染者进入医疗系统后,会经历筛查、确诊及诊疗三个阶段,而不同阶段,所需仪器设备也不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筛查阶段。 /strong 新冠病毒和一般流感症状类似,所以首先得快速区分。这时用到的设备包括免疫检测设备和POCT检测设备,这类设备结合临床上新的标记物,用于快速检测,能够对疾病进行快速甄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确诊阶段。 /strong 这一阶段需要的核酸检测设备包括荧光定量PCR仪、基因测序仪等分子诊断实验室常规设备,它们是本次“抗战”的主力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治疗阶段。 /strong 用于新冠患者治疗过程的观察、预后的监测设备以及患者受病毒刺激后的全身反应检测设备,如肺栓塞检测设备、体内血凝检测设备、血气分析仪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方便实时掌握患者的健康状态,临床设备通常是系统性的整合存在。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仪器研发新动向:快速、机器人、自动化、抗感染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在危难时刻,常年躬耕于荧幕身后的科学仪器走向台前,开始被大众所认知。毫无疑问,汇集高精尖技术的科学仪器是共克时艰的关键“利器”,但技术的“高新”并非最终目的。在谈到企业仪器研发方向时,面对新冠疫情,康熙雄认为快速、机器人、自动化、抗感染等是厂商需要跟进的仪器研发新动向。具体来看,这4类仪器设备是发展趋势:核酸检测自动化设备、生物安全相关设备、现场POCT监测设备和免疫风暴检测设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核酸检测自动化设备。 /strong 当前,核酸检测是抗击本次疫情的主力军。然而核酸检测的样本前处理及检测操作过程普遍较为繁琐,再加上医务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极大影响病患确诊,延误救治和疫情防控。所以自动化核酸检测设备是一大刚需,庆幸的是目前国内已有一部分厂商开始向这个方向努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生物安全相关设备。 /strong 其实从采样,到核酸提取,再到检测,核酸检测的每一步都很关键。但其中有一环节往往被大众忽视,那就是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接触感染。在采样环节,大部分发热门诊医生和医护工作者冒着直接接触患者的危险而认真采集。在检验环节,检验人员也会因为仪器或者操作问题间接接触患者样品,从而引发感染。所以防护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设备尤其重要。 span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00px height: 49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9c9ca9b2-d620-46c3-ba6c-e298e036de15.jpg" title=" 自动化采血机器人.png" alt=" 自动化采血机器人.png" width=" 500" height=" 49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 自动化采血机器人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自动化采集设备(如自动化采血机器人)能够将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隔离,极大降低感染。此外,试管开盖机或者经过优化开盖过程的设备也能够对检验人员达到很好的保护效果。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POCT快检设备。 /strong 现场快速检测能够在采样现场即刻进行分析,省去样本在实验室检验时的复杂处理程序,快速得到检验结果,且对操作人员要求不高,能够极大缓解医疗人员就诊压力。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免疫风暴检测设备。 /strong 仔细观察新冠患者,会发现有些人病情进展缓慢,而有些人进展迅速,这就涉及到“免疫风暴”这个关键问题。免疫风暴是指因免疫系统失控而导致连正常细胞都受到攻击的过度免疫反应,有些人对这个疾病的反应特别强烈,体内产生激烈的反应,引起呼吸道的症状,甚至引发多重器官衰竭。目前市场还未有对人体免疫风暴进行判断的产品,而这类设备对于临床来说意义重大。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新冠病毒疫情与非典疫情有三点区别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03年SARS疫情在国内爆发,彼时康熙雄作为北京市疾控中心临床诊断组组长,参与了SARS疫情防控全过程。17年前的非典疫情令国人仍心存余悸,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再次让中国处于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康熙雄表示,目前以人类的智慧来说,瘟疫无法避免。所以疫情来袭后,如何科学、及时地处理,把疫情限制到最小范围是问题的核心。新冠病毒疫情与SARS疫情相比,主要有以下三点区别: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新冠肺炎临床致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比SARS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本次新冠病毒疫情出现了非典疫情时期没有出现的问题——没有和武汉人接触过的人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从这个问题上,人们判断新冠病毒为人传人感染模式。” & nbsp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最后是网络舆情方面。2003年网络和科技平台不够发达,相关机构对事件的反应和应对措施也没有受到全国人民的监督,所以网络上对疫情有不同的看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康熙雄认为,此次疫情事件中,科学家等相关人员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以今天的研究成果去否定彼时的决策,是不应该的。但是,在疫情防控的基层工作中,如何科学地把行政管理人员的智慧与临床人员的专业思考相结合是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统一观点的问题,也是本次疫情处理的一大遗憾。但没有一个神仙能把所有内容把握住,关键在于及时地判断。”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其实,中国大陆人对疾病的反应非常迅速,再加上利用好社会资源,包括国际资源,能够迅速地向前推进,这次疫情的处理应对也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采访最后,仪器信息网编辑就新冠病毒疫苗研发进展进行了了解。康熙雄介绍道,疫苗的生产、研制和临床观察通常需要3-5年。本次疫情若启动加急程序,疫苗上市至少也需要1-2年。从SARS疫情的经验来看,本次疫情预计会在5月~6月平息,而疫苗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上市使用。此外,新型冠状病毒为RNA病毒,变异性极高,疫苗研发速度未必能赶上病毒变异程度,所以疫苗对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作用有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但是,在疫苗制造研发和防控过程中,国家构建了疫情应对处理体系,并培养锻炼了大批专业人员,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过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xxgzbd" target=" _self" strong 点击进入仪器信息网特别专题:“抗击新冠疫情 仪器人在行动” /strong /a /p
  • 视频采访北京天坛医院康熙雄:5G北斗环境下公共卫生常态化与基层医学实验室建设需求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03年,SARS疫情给我国公共疫情防控留下了宝贵的教训和经验。17年过去,百年未有、引发全球局势大变的新冠疫情年初突然爆发,这再一次敲响了公共卫生防疫的警钟。好在国内疫情当前已经基本稳定,对于输入性病例的检测成为现阶段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纵观世界,我们国家在疫情处理过程打了相当漂亮的一场仗!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疫情爆发之初,数量剧增的检测任务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一大挑战。突发疫情不仅考验国家政府的领导决策能力,也无时不刻考验着医院的检测能力。而常规常态化的医疗设备应该如何迅速适应激增的样品检测需求?科学仪器就是其中的关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国产科学仪器应该如何发展?科学仪器对生命的关注应该到什么程度?后疫情时期,在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建和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建设方面,国家出台了哪些相关的政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在第十四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生命科学仪器发展与精准诊断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实验诊断中心主任技师康熙雄作了主题为“5G北斗环境下公共卫生常态化与基层医学实验室建设的需求”,引发现场热烈讨论。会议间隙,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康主任,请他就以上问题谈谈看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以下是视频采访详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br/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7416391AFBD82539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350& playerid=621F7722C6B7BD4E&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 多项高端技术成果正加速临床应用转化,开启精准诊断新纪元——记ACCSI 2023精准诊断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对接论坛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5月17日-19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 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吸引了来自“政、产、学、研、用”等方面1500余位高端人士参会。期间,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精准诊断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对接"圆桌论坛如期举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为支持单位。圆桌论坛现场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日益加强和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精准医疗受到人们空前的关注和重视。其中,精准诊断是精准医疗的关键。要实现精准诊断,离不开创新仪器技术的支持和推动。然而,创新仪器产品想要真正走进医学检验实验室,完成应用转化,首先必须加强与临床检验领域用户的交流和探讨,回答疑问,获得认可。本次论坛定向邀请精准诊断产业上下游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科学家、医学检验专家和仪器企业代表,共同探讨精准诊断创新技术、临床检验实验室的技术需求等多个话题,旨在展示创新仪器成果,助力精准诊断,服务国民健康。本次论坛上半场报告环节由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检验科原主任敬华主持。敬华 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检验科原主任在论坛的报告环节中,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康熙雄教授、合创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窦浩桐、上海宸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宇翀和上海汇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研究员赵成文分别带来精彩的主题报告。康熙雄 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报告主题:《新兴检测技术落地临床的难点分析》康熙雄教授在报告中介绍,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和仪器设备更新迭代,科学仪器设备走向临床应用正在朝小型化、功能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他认为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生物技术、医疗技术有机融合的数基生命系统是未来智能医健解决方案,通过全方位跨尺度、多模态生物医学大数据,把人体表征为数字化实体。在数字实体中实现贯穿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数学模型,让数字实体“活起来”,模拟生老病死各种生命过程,形成人体“数字孪生”。在通用数字孪生基础上,融合个人基因组、生理病理和生活环境等数据,建立个体化数字孪生,模拟个体健康演化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智能推演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实现重要生命过程定量评估、精准的动态健康指导和疾病治疗方案精准优化,用数基智能解决信息呈递难题,实现智能精准医疗。窦浩桐 合创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报告主题:《测序及质谱检测的前处理环节智能化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和液相质谱技术(LC-MS)已经成为了生物实验和医学研究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窦浩桐认为在这些技术中,前处理环节十分关键,因为前处理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数据的质量和分析的准确性。因此,自动化移液站的引入给实验人员带来了重要的价值和贡献,也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室的效率和精准度。在NGS基因测序中,前处理环节通常包括样品提取、文库制备、PCR扩增、文库质控等流程,而这些流程都需要控制极其精准的化学反应和体积取样。自动化移液站通过提供极高的可重复性、准确性和精度,可以显著地提高前处理阶段的稳定性和效率,同时减少重复工作和改善实验员的安全性。在液相质谱实验中,自动化移液站同样可以提供精确的体积取样、标准化的反应体系和迅速的重复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液相质谱实验的可靠性和数据的质量。自动化移液站为实验人员提高了图像化的交互操作方式,使得实验操作更加直观、方便、精准。王宇翀 上海宸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报告主题:《新一代高通量单细胞靶向蛋白组学平台流式细胞质谱系统》解析单细胞异质性及相互作用是研究复杂生命过程的基础。随着检测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工具的发展,准确定量分析单细胞中复杂、痕量、大动态范围的生物分子逐渐成为可能。特别是基于质谱原理的单细胞分析技术,充分发挥了质谱高灵敏度、高准确性以及高通量的特性,在近年来得到长足进步。王宇翀首先介绍了宸安生物的新一代高通量单细胞靶向蛋白组学平台流式细胞质谱系统的技术优势、检测流程以及应用场景等,并分享了流式细胞质谱系统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分层和疗效预测、CD8+TIL抗原表位筛查以及新冠疫苗的药效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案例。目前该产品是全球同类产品中唯一获批临床注册证,在临床应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赵成文 上海汇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研究员报告主题:《以汇像系统平台为基础,实现自动化实验室DIY》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药物研究和医学检验检测的不断进步,市场对于自动化、智能型实验室解决方案的需求日渐增长,实验室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也是稳步向前。赵成文首先对汇像科技的技术团队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汇像团队涵盖应用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自动化专家和工程专家,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苏黎世联邦学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随后,赵成文向与会者展示了汇像科技的硬件研发能力、软件研发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以及是如何打造智慧实验室自动化。目前,汇像已成功将绝大多数实验操作步骤标准化、模块化,利用iMagicOS云端智慧操作系统将“操作流”升级为“数据流”,使得“BT”工作“IT”化,并提供从单机、标准模块到整体系统方案的软硬件一站式解决方案。下半场圆桌讨论环节,由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康熙雄教授主持并发起议题讨论。康熙雄 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圆桌论坛嘉宾:敬 华 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检验科 原主任/主任医师周晓光 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郭建巍 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禹松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检验科质谱平台主管田敬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主任技师徐晓雪 首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 副主任技师张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检验科 主任技师王宇翀 上海宸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EO谭 洪 小鳄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CEO程 鹏 彩科(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EO赵陆洋 深圳赛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创始人/CEO郭求真 鲲鹏基因(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窦浩桐 合创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 总经理俞晓峰 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赵成文 上海汇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战略投资部研究员周立 北京豪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CTO陈吉波 上海透景生命股份有限公司 营销中心轮值总经理杨 熙 牛氪资本CEO创新仪器技术成果想要真正走进临床实验室完成应用转化,还要回答和解决很多实际问题。NGS、数字PCR以及质谱流式等临床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有哪些?其创新产品在临床应用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该如何协同“产、学、研、用、资”以加速创新产品的临床应用落地转化?为回答以上问题,论坛特别邀请众多精准医疗产业上下游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科学家、医学检验专家和仪器公司高管,共同就大家关心的仪器、技术发展,精准医疗产业、用户需求等话题开展深度交流。专家发言各抒己见,现场讨论十分热烈。嘉宾参与议题讨论部分参会专家合影
  • 毅新博创应邀参加首届中原国际结核病防治高峰论坛
    2017年3月10-12日,首届中原国际结核病防治高峰论坛在中国中原腹地绿城郑州市如期举行,业内微生物与免疫学、结核病防治等专家学者,以及远道而来的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20余名外籍专家共10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就结核病防治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学术交流,展示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共商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大会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教授,康主任在第五分会场“2017年河南省临床微生物年会”上就《质谱技术在结核病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做了精彩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康熙雄主任康主任强调,在微生物鉴定方面,与传统生化相比,质谱分析法通量高,获取信息大,具有明显优势,如果将传统生化法比作自行车和汽车,那质谱法就相当于飞机,远远超越传统生化法。康主任还介绍毅新博创是中国首家自主研发生产飞行时间质谱系统的企业,并且其Clin-TOF飞行时间质谱仪获得了中国CFDA认证,Clin-TOF飞行时间质谱仪有非常好的微生物鉴定效能。未来结核菌数据库的丰富,将为结核病的深度分析带来有利条件。大会还有多位发言者提到质谱在微生物方面的鉴定优势,将近200名与会专家第一次知道国产质谱研发生产企业——毅新博创。会后,毅新博创展台上吸引了多名专家学者,此次毅新博创带来了Clin-TOF Ⅱ飞行时间质谱系统。Clin-TOF-Ⅱ 临床质谱仪于 2016 年通过欧盟 CE IVD 认证,在蛋白组学、基因组学应用基础上,拓展了微生物组学应用领域,拥有超过370属、2200种、7900株的微生物谱库,可对临床样本或培养后临床样本进行细菌、真菌、分支杆菌鉴定。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方面的优势将会为结核病等感染性疾病的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向和进展。
  • 诊疗利器带来实验诊断大变革 顶尖专家联手破题POCT临床应用
    POCT(point-of-care testing)是指在患者旁边进行的临床检测,又被称为即时检验、诊疗点检验、床边试验、近患检验等。该技术最早开始于20世纪中期,Edmonds以干化学纸片检测血糖及尿糖,随后Ames公司将其干化学纸片法检测项目扩大并商业。由于方法简便快速,很快便得到普遍应用。临床POCT是体外诊断的重要分支,其很多技术体系是基于体外诊断技术体系。随着免疫层析、生物传感器等技术进步,POCT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一线临床的趋势是流程化,所以医院重点建设的五大中心对POCT的需求非常明确。不仅如此,POCT在家庭健康领域的渗透也逐渐加深。在本次新冠疫情中,POCT的迅速反应也充分展现了其重要作用与实力。在第四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上,仪器信息网联合北京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临床POCT”会场,单场次吸引500余位专业人士与会。会议邀请到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首届现场快速检测(POCT)分会会长、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分会会长康熙雄教授,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王华梁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加义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周向阳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张国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郭伟教授等临床POCT业内顶级权威专家,共同探讨临床POCT发展现状及临床应用。仪器信息网整理报告嘉宾部分荟萃观点,供未参与会议直播受众交流、学习。点击图片下方报告主题,即可进入视频回放页面。POCT带来实验诊断变革 多质量管理需要加强▲截选自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王华梁主任报告主题《POCT的质量管理》近几年POCT发展非常迅速。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和路径,他们先是在分子诊断领域得到飞速发展,POCT的快速增长紧邻其后。国内发展趋势与之类似,所以但钱POCT正处于急速发展期,急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作为一项新技术,POCT的应用场景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在中心实验室,在急诊科、感染科、ICU、麻醉科、手术室等多个临床实验室开展使用,不仅用于疾病的诊断、监测,还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健、初级保健等检测。如何保证不同应用场景下POCT的质量,于POCT管理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王华梁主任作了主题为《POCT的质量管理》的报告,对POCT发展、涉及的项目和领域、POCT主要技术方法等多方面作了剖析。王华梁教授指出,目前POCT存在缺乏统一管理,POCT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检验成本偏高,POCT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POCT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目标及POCT组织管理的深刻看法,并对POCT质量管理提出实际可操的经验总结。POCT核心技术突破——微流控技术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截选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加义研究员报告主题《POCT技术发展与健康产业中的应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加义研究员作了主题为《POCT技术发展与健康产业中的应用》的前瞻性分享。在报告中,王加义研究员对应急检测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勘界与定位,对我国应急检测现状及发展瓶颈与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王加义研究员认为POCT核心技术如低成本微流控芯片、印刷电极制备技术与工艺、纳米孔通道及其产业化、微针阵列与在体化学测量技术、智能生物探针、手机实验室、低成本微光学检测技术与器件、超敏生物检测等突破将给POCT应用带来极大发展。全球与中国当前医疗健康对POCT有科技需求,未来健康医疗对POCT技术与产品有需求,所以POCT不应该只在临床医疗中使用,其在大健康产业中将发挥更巨大作用。在接下来报告中,王加义研究员对POCT产品详细分类及其在健康产业中的应用作了深入介绍。并提出基于多种iPOCT建立数字生活的理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POCT是中心实验室的延申 是医学检验的一部分▲截选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周向阳博士报告主题《对我国POCT质量能力管理能力的思考》POCT是医学检验的一部分。随着POCT技术的发展,使原来在应用于医学检验中心实验室的POCT逐渐延申到诸多应用场景,触达到中心实验室检验服务不到的领域,所以从这方面来说,POCT是中心实验室检验服务的延申,其丰富和完善了医学检验的全过程。我国POCT质量管理主要学习借鉴国外2010年前的一些规范,随着该领域的发展,旧的管理标准和指南应结合我国实际加以调整,以适应新的大健康需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周向阳博士在本次线上会议作了主题为《对我国POCT质量能力管理的新思考》的精彩报告。周向阳博士建议和呼吁:POCT应用和管理应适应我国新医疗和健康管理模式的发展;医院集团化(医联体)发展需要专业检验管理队伍;POCT管理以专业临床检验实验室牵头,赋予检验科POCT管理职能;信息化管理工具和方法是检验管理模式的必须;POCT管理纳入15189认可;在上述基础上,尽快制定POCT全面管理规范和标准。通过性能评价才可持证上岗 论一台便携式血糖仪的“自我修养”▲截选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国军主任报告主题《医疗机构内POCT血糖管理经验与体会》POCT血糖对于医疗机构内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的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血糖品牌众多,原理不尽相同,操作者基本为非实验专业人员,缺乏实验注意事项以及质量控制的意识,医疗机构内针对性的管理体系相对薄弱,如何建立一套适合医疗机构内管理的体系势在必行。天坛医院在2009年率先成立POCT管理委员会,彼时康熙雄教授担任首届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经过十余年发展,天坛医院POCT管理委员会从组织管理,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多方面不断提高POCT管理水平,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医疗现状的POCT组织、管理之路。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张国军教授作了主题为《医疗机构内POCT血糖管理经验誉体会》的精彩分享。报告中就POCT管理委员会组织架构和人员分工、POCT文件体系、内部沟通和外部交流四大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以“一台便携式血糖仪”为例,对便携式血糖仪质量控制程序以及设备验证合格处理流程展开了细致介绍。POCT和急诊二者互相促进 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截选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郭伟主任报告主题《POCT在急诊五大中心中的临床应用》POCT具有便捷、高效和快速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急危重症领域的临床需求。急诊医生通过POCT可快速获得检验资料,从而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并对疾病的进展实施监测。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和理念的更新,POCT已广泛应用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等临床场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郭伟主任作了主题为《POCT在急诊五大中心建设中的临床应用》的精彩报告。郭伟主任对POCT在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母婴传播疾病检测和危重儿童以及新生儿中的应用分别进行了介绍,并对常用的POCT如血气分析,快速血糖,心肺功能五联检测作了介绍。在看待急诊和POCT的关系时,郭伟主任认为POCT完美契合了急诊医学的要求,已经成为急诊医生临床诊疗的利器。另一方面,急诊医学的发展极大促进了POCT技术的发展,POCT和急诊二者互相促进,发展前景一片光明。POCT三大发展趋势:疾病诊断、高危预警和健康评价▲截选自北京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康熙雄主任报告主题《POCT需求、现状与展望》前几位报告嘉宾从临床POCT管理体系,临床积累的管理经验,临床POCT技术平台发展动向以及临床应用全景等多方面全角度进行了展望。那么POCT更为广阔的发展方向在何方?作为本次临床POCT线上会议的联合召集人,也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现场快速检测(POCT)分会会长,北京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康熙雄教授作了主题为《POCT需求、现状与展望——数字化健康孪生人的创制和医学预测学体系建设》的前瞻性报告。康熙雄教授回顾了POCT国内外发展的过程,肯定了从企业、产品和技术平台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学会协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管理体系逐步的完善,并强调了POCT在医疗与健康领域迅速发展的现状。提纲挈领地总结了临床POCT的三大发展趋势,分别是疾病诊断、高危预警和健康评价。报告中康熙雄教授还指出,我国旧的POCT管理标准和指南需加以调整以适应新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需要。POCT应用和管理应适应我国新医疗和健康管理模式的发展,其中信息化管理工具和方法是检验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此外,POCT数据采集将在数字化孪生人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次临床POCT线上会议聚集了POCT行业内多位顶尖专家,他们有临床POCT管理者领头人,有POCT技术研发专家,有POCT项目管理体系牵头制定者,也有首次在国内医院建立POCT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专家,更有临床POCT一线应用大咖,阵容强大,内容丰盛。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发掘临床POCT发展痛点难点,对临床POCT的未来发展提出思路,希望能带给业内人士更多思考。欲了解更多,请观看第四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回放合集
  • 《仪咖说》vol.17直播预告:当前疫情形势应对与未来发展研判
    又到12月,新冠疫情整整三年。三年间,经历无数。为了防疫抗疫,很多人经历了第一个异地且不聚集的春节,经历了数日甚至数周的居家隔离,取消了原本每年都有的旅行计划......大家逐渐习惯出门戴口罩,回家先洗手,进入公共场所手机扫码,外出办事前做核酸......因为共同努力着,这三年,我们绝大多数避开了新冠病毒的侵袭。但在这个冬天,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1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俗称“新十条”),进一步优化了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各地疫情防控政策逐步调整。同一天,国务院还发布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病毒检测主要方式从核酸检测向抗原检测过渡。随着政策推进,多地疫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人口密集、人员流动性大的城市或率先推进政策落地的地区新冠病毒感染人员比例快速增加,网络上一时间出现各种疫情高峰预测图。对于居家隔离的人员,抗原检测成为阴阳判别的主要依据。针对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大家关心的问题,仪器信息网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康熙雄主任,为大家答疑解惑。本期节目将于12月22日下午14:00-16:00在仪器信息网小程序直播,欢迎大家提前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观看。扫码预约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二、直播时间2022年12月22日下午14:00-16:00三、直播平台仪器信息网小程序四、 本期嘉宾康熙雄,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教授,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导 我国著名临床免疫学、检验诊断学专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班成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医学分会 会长、中国医学工程学会医学检验工程分会 主任委员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現場快速检测(POCT)与智能家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精准检测和精准诊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芯片标准化学会副主任委员,主编国家教材和著作30余部,撰写论文300余篇,培养硕博研究生90余人。承担国家863,973等课题8项,国家奖评审专家、医疗器械创新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首届医学技术教育指导委副主委、诊断学专业委主委。科技部国合司、社发司和基础司项目专家。2011年荣获“科学中国人”奖。2021年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五、 本期议题议题一:关于奥密克戎感染,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议题二:深入认识当前新冠病毒检测主流方法:抗原检测议题三:疫情发展趋势研判扫描二维码提前预约
  • 第一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精彩大会报告
    p   为全面落实国家科技部精准医学发展规划,在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以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CNHUPO)主办,生命科学领域顶尖杂志Science 和首都医科大学检验诊断学系联合主办的“第一届生命组学与精准医学大会” 于2015年12月12日在北京空管科技交流中心开幕。 /p p   在12月12日上午的大会报告中,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秦钧、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David Weitz、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王成彬等作主题报告,深入解读和剖析精准医学领域的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IMG_123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9466466c-f08d-4a25-bd7f-d241b361db0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大会主席杨芃原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strong /p p   精准医学是对现有医疗模式的革新和革命,本质上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不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为患者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治疗措施,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IMG_125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c4a2156b-9232-49f6-b098-55040f20646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 秦钧 /strong /p p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秦钧教授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是著名的生物质谱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分子研究与通路发现中心主任。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学者,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在质谱仪器设计、蛋白质组研究方法进展和生物研究等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尤其在DNA损伤反应、大规模转录调控研究、通过分离鉴定内源性蛋白质复合体发现核激素,鉴定体内翻译后修饰并诠释功能特性等方面有突出贡献。 /p p   在报告中,秦钧首先介绍了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简称“凤凰工程”)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秦钧表示:“蛋白质是细胞的功能执行者,相比基因组它与疾病和人类功能更直接相关。”据介绍,凤凰工程已经在降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成本,加快研究速度、提高灵敏度、推进其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凤凰工程拥有20台质谱仪和一台天河一号计算机,具有每天完成对10-20个蛋白质组进行测序的能力。 /p p   同时,秦钧结合自身研究,以胃癌相关的蛋白组学研究为例,阐述了蛋白组学的重要意义,提出第二代蛋白质测序技术时代已经到来,定性定量地绘制人类蛋白质图谱成为蛋白质组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IMG_130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d90b070b-88a0-42ab-b99a-68877a1ed62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 康熙雄 /strong /p p   康熙雄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诊断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临床应用分会主任委员。主要致力于“个体化诊断系统的建立和临床应用”,利用“药物代谢基因组学、临床蛋白组学、临床代谢组学、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疾病诊断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实验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进行多方面研究。 /p p   康熙雄介绍了基于人体信息采集,以大组学、互联网、大数据、大诊断为特点的诊断学新格局。在报告中,康熙雄介绍说:“几千年前我们祖先主要靠人体身上的感觉器官来诊断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采集人体信息技术平台,诊断技术进入了循证医学时代,再随着技术平台的迅速膨胀,人类进入了精密医学和精准诊断的时代。” /p p   据介绍,如今诊断体系不仅包含体内和体外的诊断,还包含动态和移动的诊断,面向保健和临床使用的可穿戴及便携式设备的应用推动了移动医疗应用的爆发。因此如今的技术平台是全程监测人体24小时的动态变化,升级后的技术平台产生的数据量将非常庞大,将这些海量的数据应用起来是眼前最大的瓶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IMG_137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f49e34a0-b8a9-404a-8baf-4571c833829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美国科学院院士 David Weitz /strong /p p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David Weitz教授是国际上软湿功能材料、 胶体微粒系统、生物物理与生物材料、微流控等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发展并推动了微流变学发展,并拓宽应用于生物材料、聚合物、胶体和乳液体系,利用微流控技术进行分区生物检测。 /p p   David Weitz系统介绍了微流控液滴PCR技术的应用。他指出,使用微流体装置来精确控制流体的流量可以制造滴剂,液滴具有体积小的特点,而体积小使得背景信号降低,有效的提高了信噪比。使用液滴也使检测的灵敏度有所增加。此外应用液滴还具有高度可操控性,溶剂,试剂和反应物不接触外壁等优点。 /p p   将液滴微流控技术与PCR结合的液滴PCR技术显著地降低了试剂和样品的消耗量,同时由于传质传热较快,也能大幅度地缩短PCR扩增时间。液滴PCR技术以其可靠性、高效性以及良好的重现性在高通量核酸适体的筛选等领域有着出色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img title=" IMG_140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980db0d0-d486-4906-a81c-8644f2b2944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 王成彬 /strong /p p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主任王成彬1996年在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日本大分医科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工作。2000年在日本大分医科大学从事一氧化氮作为信号转导分子对生物体伤口痊合过程中胶原蛋白基因调控研究。2002-200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哮喘发生过程中,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对炎性介质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的调控研究。近年来还从事进口血细胞分析仪配套试剂和POCT方法学研究。 /p p   王成彬在报告中介绍了出凝血疾病的精准诊疗。出、凝血疾病是指因先天或获得性原因,导致患者止血、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机制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凝血异常(出血/血栓)。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出血、血栓性疾病特别是血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 /p p   王成彬介绍通过精准医疗可以确定不同个体对出凝血疾病易感性的不同或对某种特定治疗反应性的不同,从而对患者进行有效地预防或个体化用药,节约费用和避免副作用。并以抗凝血药物华法林的个体化应用做了介绍。 /p
  • 【大咖对话】分子诊断和POCT多元化布局探讨
    近年,乘着分级诊疗政策的东风,POCT床旁诊断产品研发和生产企业获得了重大发展机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慢病监测、应急反恐、灾害医学救援、传染病监测、食品安全、毒品检验等众多医学检验场景的POCT产品功能类型多样,诊断原料选择和工艺开发复杂。作为风口上的POCT研发生产企业,该如何在“大而全”和“小而美” 2种不同产品布局策略中做出抉择,力争在各自擅长的产品领域一骑绝尘,是企业管理者和研发人员共同关心的话题。9月27日,仪器信息网联合Cytiva举办【分子诊断和POCT多元化布局探讨】主题网络研讨会。特别邀请到了北京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康熙雄教授和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周俊副总经理,与Cytiva POCT产品开发解决方案专家一起,与大家探讨POCT产品多元化布局和产业发展趋势等热点话题,期待您的报名参与。会议日程,点击参会 14:00 康熙雄(北京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医师)《POCT产业现状与发展》14:40 孟宏杰(Cytiva 实验室过滤产品专家)《Whatman 体外诊断解决方案》报告摘要:Whatman提供快诊试剂的膜材选择 本次报告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介绍: 1.侧向流 2.渗滤 干化15:20 周俊(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首席医学官)《多赛道发展,打造平台型IVD企业》报告摘要:分子诊断的应用已经覆盖我们人类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全疾病周期的防、筛、诊、治、管等各个环节。近几年,分子诊断技术快速发展、迭代创新,分子诊断市场发展也高于其他领域的发展。尤其是近三年的新冠疫情,加快了分子诊断技术和市场的发展。IVD企业如何在这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环境、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健康、长远发展,基于价值需求,围绕客户,进行多赛道布局和发展,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16:00 丁铭(Cytiva 基因与诊断解决方案产品专家)《Cytiva 磁珠原料及定制化服务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分享Cytiva 核心原料磁珠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产品在分子诊断检测中的开发和应用。此外,长距离的冷链运输以及试剂的低温储存是POCT产品开发中面临的一大挑战,Cytiva提供的室温稳定技术服务Lyo-Stable™ ,一项针对温度敏感检测试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可实现需冷藏或冷冻产品的室温保存和运输,助力分子POCT检测。点击图片,即可免费参会,和嘉宾线上互动!
  • 共话大健康热点问题与前沿技术 BCEIA 2023 后疫情•大健康论坛在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 年9月6-8日,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2023)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BCEIA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报告会邀请了来自海内外众多著名科学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除大会报告之外,BCEIA2023还特别设置了多个主题论坛以及色谱学、质谱学、光谱学等11个分会报告会。9月7日上午,后疫情•大健康论坛召开。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为论坛致辞,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谢剑炜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颜光涛研究员、北京大学刘虎威教授主持论坛报告。大会现场陈洪渊院士致辞阚海东教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报告题目:《“双碳”背景下的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围绕“‘后疫情’时代大健康发展”这一主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从气候变化对大健康挑战这一角度展开阐述,论述了“双碳”背景下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宋海波教授、主任技师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报告题目:《新形势下,IVD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宋海波教授指出疫情常态化后,体外诊断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当下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他就体外诊断企业如何进一步地加强创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国际化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定位。康熙雄教授、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报告题目:《分析科学与健康科学-个体化健康评价体系》首都医科大学康熙雄教授长期关注个性化健康评价体系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他指出要达到精准健康必须要具备个体化健康评价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包括生命全程每阶段的健康评价能力,至今人类尚未来得及认真考虑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价体系的建立。随着分析科学的迅速发展这一能力建设将得以实现。叶棋浓研究员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报告题目:《糖代谢与肿瘤生长和转移》肿瘤代谢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当前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叶棋浓研究员介绍了其实验室在肿瘤糖代谢研究中的重要发现,这一研究深入阐明了糖代谢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系,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候选靶标。邱玲教授、研究员 北京协和医院报告题目:《临床质谱助力精准诊疗的机遇和挑战》质谱技术作为生物样本内小分子分析的金标准方法,是精准诊断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北京协和医院邱玲研究员从临床质谱发展史、医疗机构质谱平台设置、仪器配置等角度入手,以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质谱平台发展为例,介绍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质谱临床项目,从多角度满足临床疑难、罕见病诊疗需求的探索。同时介绍了临床质谱从小分子向大分子、从“峰”向“空间”、从“多指标”向“多组学”的转换,为质谱技术落地临床提供了可行性建议。5位专家在带来精彩报告的同时,还以前瞻性的视角,从不同层面对当下大健康相关的热点问题、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等展开交流。本次论坛,从大健康领域宏观理论和现状到具体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五位嘉宾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后疫情”时代大健康发展面临的挑战、发展趋势和方向,并提供了研究思路。内容上涵盖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体外诊断个体化健康评价体系、糖代谢与肿瘤研究、临床质谱技术与精准诊疗应用,为广大从事大健康事业的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以启发。
  • ACCSI(2023)|“精准诊断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对接”圆桌论坛即将开幕!
    精准诊断是精准医疗的第一步,没有精准诊断就没有精准医疗。当前,我国在精准诊断技术创新方面收获颇丰,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产业的变革。精准诊断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是实现精准治疗的重要前提,对于保证全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着重大的时代意义。在2023年5月19日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3)——第五届生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上,仪器信息网将举办"精准诊断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对接"圆桌论坛,深刻剖析技术落地难点,学习创新成果转化经验,分享前沿创新成果,为加速精准诊断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提供助力。会议时间:2023年5月19日会议地点: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论坛日程论坛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论坛主题:“精准诊断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对接”论坛论坛形式:报告分享+圆桌讨论论坛时间:5月19日 13:30-16:30“精准诊断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对接”论坛报告环节主持嘉宾:颜光涛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报告题目报告人单位及职位新兴检测技术落地临床的难点分析康熙雄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授/主任医师测序及质谱检测的前处理环节智能化应用窦浩桐合创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 总经理单细胞质谱技术进展和应用王宇翀上海宸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EO圆桌讨论环节主持嘉宾:康熙雄 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授/主任医师/主任委员圆桌论坛嘉宾:颜光涛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周晓光 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郭建巍 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禹松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检验科质谱平台主管田敬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主任技师王宇翀 上海宸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EO谭 洪 小鳄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CEO程 鹏 彩科(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EO郭求真 鲲鹏基因(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总经理窦浩桐 合创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 总经理周立 北京豪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助理/CTO陈吉波 上海透景生命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轮值总经理……参会嘉宾关于ACCSI 2023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服务首都科技创新,“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将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为主题,由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我要测网(woyaoce.cn)、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支持。官网链接:https://accsi.instrument.com.cn/联系方式:报告及参会报名:010-51654077-8229 13671073756 杜女士赞助及媒体合作:010-51654077-8015 13552834693魏先生微信添加accsi1或发邮件至accsi@instrument.com.cn (注明单位、姓名、手机)咨询报名。
  • 即时检验POCT进入“i”时代
    POCT不仅仅是试纸条加上配套仪器,更是患者身边或所在地使用的基于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技术体内外检测试剂、仪器和设备,是生物、纳米、计算机等多技术融合的产物。作为技术驱动型产物,目前,POCT产品正向着第五代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平台发展。  iPhone、iWatch、iPad等i系列电子产品已被人们熟知,试想一下,如果即时检测(POCT)也插上“i”翅膀,会变成什么样呢?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血检报告不仅立等可取,还能在家庭、飞机、高铁等任意场所完成,机器随即就会吐出一张报告单。患者还可通过POCT设备作其他检测,并将相关数据同步上传至云平台,线下医师通过平台判读检测数据,快速帮助患者诊断。  “随着方法学的叠加,检测功能的整合,器官系统的逐步完善,POCT从昨天的金标定性到今天的荧光定量,再到明天的iPOCT(智慧POCT),将开创检验医学新型诊断技术发展的新局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曾表示。  从检验科到床旁  体外诊断如今已成为医疗行业中快速崛起的朝阳产业,那么在体外诊断的众多细分领域中,增长最快的板块又是谁?齐鲁证券日前发布的调研报告给出答案:POCT。  POCT即在病人身边实现的快速诊断。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潜在的POCT产品市场广阔,年增长率保持在20%~30%,远超世界7%~8%年增长水平,同时也超过我国体外诊断行业16%~20%的增速。  POCT的快速增长不无道理,“POCT可快速获取结果,大大缩短样本周转时间,而且仪器小型便捷,仅需微量标本即可低成本完成检测。”日前在2015(第四届)POCT产业发展论坛上,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杨瑞馥指出,POCT的特点决定了其应用场所极其广泛,未来将占据体外诊断市场的半壁江山。  事实上,传统诊断中大量时间被浪费在样本运送、前处理、组织、标记、录入、分发等方面,核心反应及分析时间占比极低。与之相比,POCT进行了步骤精简,仅保留了诊断最核心的“采样—分析—质控—输出”步骤,极大缩短了诊断时间,为患者在最佳时间就诊获得便利。  “POCT不仅仅是试纸条加上配套仪器,更是患者身边或所在地使用的基于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技术体内外检测试剂、仪器和设备,是生物、纳米、计算机等多技术融合的产物。”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加义补充道。  作为技术驱动型产物,目前,POCT产品已经从第一代定性试纸条检测、第二代半定量色板卡比色或仪器阅读、第三代全定量手工加仪器操作、第四代全自动仪器,向着第五代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平台发展。  与此同时,POCT检测范围也从最初的检测血糖、妊娠扩展到血凝状态、心肌损伤、酸碱平衡、感染性疾病和治疗药物浓度等,应用技术也涵盖了干化学技术、免疫层析技术、生物传感技术、远红外分光光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及多技术的交叉应用等。  iPOCT应运而生  近年来,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互联网+”等元素不断融入到各行各业,POCT也不例外,iPOCT的概念应运而生。  首次提出iPOCT概念的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普生物)董事长徐建新表示,i指的是intelligent,iPOCT即为智慧POCT,融入精准化、自动化和云端化的POCT仪器的发展和应用称之为“iPOCT”。  “未来POCT将呈双轨制发展,一方面小的产品越来越迷你,进入终端、家庭及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项目,POCT的平台一定会走向精准化、自动化和云端化。”徐建新说。  基于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和芯片实验室等生物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POCT目前已经能够逐步实现高通量、多靶向检测,而在通信技术逐步成熟的基础上,POCT正在向远程数据中心等方向发展。  奥普生物高级总监杨宏表示,相比于大型的全自动检测仪器,POCT产品更加有利于和移动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移动装备式的检测。未来,POCT产品能够在便捷快速检测分析的同时,整合远程数据终端和医疗资源进行最佳治疗,从而构建真正的大健康体系。  在康熙雄看来,人体信息采集系统根本上促成了以互联网、大数据、大诊断为核心的现代诊断学新格局,以人为中心的POCT检测技术将在今后的医学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更加适宜的定量化、互联互通互用体系、可保障的质量体系、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逐步完善,POCT将为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康熙雄说。  杨宏也持类似观点:“精准化、自动化和云端化元素的涌入,POCT仪器检测的准确度、便捷功能、数据化发生了质的提升。未来,iPOCT将在个性化治疗方面与精准医疗形成技术衔接与支撑,并推动精准医疗理念落地。”  “i”时代的技术趋势  借助海量身体数据收集、筛选和后台分类分析,健康数据的应用离我们并不遥远。未来,iPOCT如何既做到短时间反馈,又做到与复杂技术和大型检验设备的测定结果一致?  在杨宏看来,首先,iPOCT的检测标准要进一步向大型分析仪器靠拢,尤其要求检测结果变异系数(CV)控制在5%~10%,另外,质控品、标准品也要具备溯源性。  而在自动化方面,iPOCT要实现无需样品手工前处理,加样、加液也无须手工动作,且标本可连续操作的自动化系统每小时通量将在100人份以上。  另外,基于云端大数据的质量管理服务系统,iPOCT将真正实现远程监护和质量控制,并实现后台大数据在PC端与手机App端打通,建立未来移动医疗的信息传递基础。  那么,哪些具体技术能支撑起iPOCT新时代?  杨宏表示,均相化技术将是POCT发展的主流趋势,液相试剂的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即液相试剂代替固相膜反应 其次还要重视发展微流控、荧光、化学发光、磁免疫、量子点等具备高灵敏度、反应迅速的新技术 另外,分子与POCT的结合也将成为一大趋势,分子POCT、微阵列蛋白芯片技术会得到较好发展。  除此之外,徐建新认为,平台联机化是未来POCT重要的应用场景,例如CRP+血常规平台联机就是整个临床的需求。另外,Panel联检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未来还将会继续深化,并结合大数据,产生更好的协同和放大效应。O2O互联网的云端化管理也将是iPOCT的主流,云端质控管理将成为重要的大数据突破口。  王加义则补充道,精准结构、精准反应、精准测量共同构成了精准化iPOCT系统,不久的将来,精准结构的重点是基于微纳机电MEMS/NEMS和3D打印技术的精准结构制造技术 精准反应则趋向于基于微纳流控技术的精准探测反应控制技术 精准测量重点任务则为基于微纳光学分子成像的测量技术等。
  • 医研结合,产业对接 ACCSI生命科学仪器发展与精准诊断论坛在津圆满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20年9月16-17日,2020 (第十四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0)在天津东丽湖恒大酒店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为“数字驱动 创新引领”,吸引了来自“政、产、学、研、用”等方面的近1000位高端人士参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63318da4-27b5-4899-b160-d064bcac11d6.jpg" title=" 1 2020 (第十四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0)大会现场.png" alt=" 1 2020 (第十四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0)大会现场.png" width=" 600" vspace=" 0" height=" 398"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2020 (第十四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0)大会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9月17日,由仪器信息网、中国分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生命科学仪器发展与精准诊断论坛”在ACCSI 2020年会上隆重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aa4f74d6-2c77-4db6-9b77-37168d793780.jpg" title=" 2 “生命科学仪器发展与精准诊断论坛”现场.png" alt=" 2 “生命科学仪器发展与精准诊断论坛”现场.png" width=" 600" vspace=" 0" height=" 396"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生命科学仪器发展与精准诊断论坛”现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作为“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的重磅论坛之一,生命科学仪器发展与精准诊断论坛为期一天,分上下午两场,分别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颜光涛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实验诊断中心主任技师康熙雄担任主持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7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228f80d8-965d-4df1-b389-c5b8b9240070.jpg" title=" 颜.jpg" alt=" 颜.jpg" width=" 600" vspace=" 0" height=" 373"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颜光涛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0cb3654d-73f7-4ad4-a36a-704e4644bafc.jpg" title=" 4 康熙雄.png" alt=" 4 康熙雄.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实验诊断中心主任技师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论坛共邀请到10位检验科专家、仪器企业技术研发专家就精准诊断和分子诊断技术应用难点与突破、热点技术在临床领域的应用转化以及新冠疫情下实验室建设和自动化平台搭建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享和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 以下是部分报告内容(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927/560707.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点击可进入“生命科学仪器发展与精准诊断论坛”视频回放合集 /strong /span /a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55ed0e42-a2ff-4550-b0b1-a4c44092ed6c.jpg" title=" 5 任丽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png" alt=" 5 任丽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任丽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报告主题:《代谢组学新技术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显示,肺癌、肝癌、上消化系统肿瘤及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等依然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癌新增发病人数位居第4位,发病率位居第5位,肝癌新增死亡人数及死亡率高居第2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优化肝癌的诊断策略,提高诊断效率是降低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任主任通过多组学分析,发现与肝癌生存期相关的、异常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于糖、脂、碳代谢通路。对肝癌患者的血液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一系列肝癌特征性代谢分子异常,并随手术切除而转归。以谷氨酸、乙酸为代表的代谢分子可作为肝癌潜在的伴随诊断标志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b1294c3d-1091-40b5-ba36-625b7f5fbe4b.jpg" title=" 6 冉小蓉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专家.png" alt=" 6 冉小蓉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专家.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冉小蓉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专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报告主题:《代谢组学整合代谢流及细胞分析多角度深入洞察疾病机理机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后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生物体受外界刺激或扰动前后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MW& lt 1500 Da)的变化,通过分组差异研究来揭示生物系统与功能状态及表型相关重要信息。冉小蓉博士介绍了安捷伦质谱代谢组学/代谢流与功能验证的整合方案。通过代谢组学发现差异代谢物,并匹配可能激活的通路;Seahorse XF在活细胞水平提供细胞代谢分析,对组学结果进行功能验证;定性代谢流基于发现的特定通路,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进一步阐明差异代谢物在通路中的动态活动。这三个方案的整合,实现了复杂生物学问题的多维动态的深入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3e744a1e-b429-4d1e-a9bb-22586aa22971.jpg" title=" 7 胡志东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png" alt=" 7 胡志东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胡志东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报告主题:《感染标志物的应用与前景》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寄生虫等)通过不同方式引起人体发生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的疾病。胡志东主任在报告中阐述了目前临床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效果监测、愈后判断方面应用的感染标志物状况,同时对临床与体外诊断开发企业将要研发的国际与国内感染标志物的研发与应用前景做一介绍。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9e5a6655-c3bd-4d09-9a3e-51a1985dfb5e.jpg" title=" 8 郭芳岑 Cytek Biosciences全国临床市场经理.png" alt=" 8 郭芳岑 Cytek Biosciences全国临床市场经理.pn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郭芳岑 Cytek Biosciences全国临床市场经理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报告主题:《光谱流式带来的临床研究革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Cytek全光谱流式细胞仪自推出以来,由于产品的超高灵敏度和无限灵活性,以及强大的多色研究能力 ,备受业界关注,并收获了众多临床及科研领域流式用户的一致好评与青睐,被誉为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产品。本次报告郭芳岑详细介绍Cytek全光谱流式细胞技术,及其在临床免疫、血液、感染、肿瘤等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分享Cytek光谱流式的多色方案(20+色,35+色,40+色等)是如何帮助临床及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与探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6eab6d32-86aa-408e-82ee-a3141c4200d1.jpg" title=" 9 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实验诊断中心主任技师.png" alt=" 9 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实验诊断中心主任技师.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实验诊断中心主任技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报告主题:《5G北斗环境下公共卫生常态化与基层医学实验室建设的需求》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康熙雄主任从医疗现状、医学实验室发展机遇、医疗提升检验能力的解决方案等几个方面对公共卫生常态化与基层医学实验室建设进行了介绍。实验室需要应对样品暴增的能力,快速检测核酸能力以及现场快速检测能力。我国基层医疗存在限抗限输、药品利润低、虹吸效应等现象。医疗技术进步助力基层医疗发展。康熙雄主任表示,公共卫生的建设管理趋于常态化,随着5G+北斗技术发展,将会赋能医学发展,革新实验室建设手段,大数据分析将指导医疗精准救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02d9f69d-af55-44fd-8c52-764430d366eb.jpg" title=" 10 胡松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png" alt=" 10 胡松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胡松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报告主题:《临床精准诊断与检测技术的选择》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个体化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是新的医学模式,是指根据分子诊断提出治疗方案。基因组学是精准医学的基础,“精准医学”的核心是以多组学大数据为基础,结合患者临床医疗与健康数据,开展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实现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胡松年研究员分别从精准医学的平台和精准医学的三大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阐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6cd3f724-9c1e-459c-9884-24be8a965ca9.jpg" title=" 11 吴东平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png" alt=" 11 吴东平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吴东平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报告主题:《对国产数字PCR、NGS产业化现状及未来的思考》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吴东平教授从数字PCR与NGS、国产数字PCR技术与产业化现状、国产数字PCR未来的思考、国产NGS产业化现状与未来思考做了精彩分享。目前国内数字PCR领域厂商群雄并起,你追我赶,而头部3家有望和国外产品长期市场竞争。数字PCR面对诸多挑战,但国产数字PCR 未来已来。此外,吴教授对国内NGS产业也做了思考和分享,纯国产NGS研发较早,产业化市场化推进不足。目前华大智造NGS引进消化发展,市场化一马当先。吴教授还表示,NGS的后续定位将进一步决定生态布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54508fa7-95ed-40c2-a8a8-b4a0bb37f9a9.jpg" title=" 13 邹良英 华大智造自动化产品线负责人.png" alt=" 13 邹良英 华大智造自动化产品线负责人.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邹良英 华大智造自动化产品线负责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报告主题:《新冠疫情下全流程自动化检测平台的搭建及思考》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面对疫情反复,华大智造MGISP系列产品作为核酸检测实验室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之一,具备自动化核酸提取功能和自动化测序文库制备功能,既能实现全流程的高度自动化,又能满足大规模筛查的高通量需求,目前已驰援全球80+国家和地区,助力疫情防控“新基建”。此外,华大智造最新研发的全自动MGISTP-7000分杯处理系统,可支持灭活后的样本采集管“原管带盖上样”,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日检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cc283fdb-b7fa-404d-8196-6ac2252f09d9.jpg" title=" 16 袁主任.png" alt=" 16 袁主任.png"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袁玉华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检验科主任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报告主题:《新冠病毒核酸混检、混采检测技术指引解读及自动化检测的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袁玉华主任在报告解读了新冠病毒核酸混检、混采的技术规范,结合丰富的一线经验详细比较了5合1混检、10合1混采技术在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同时,剖析了自动化核酸检测技术在提升日常核酸检测能力方面,以及应对大规模筛查方面的独特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生命科学是当今自然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关乎人类健康。而医疗健康领域一直是生命科学成果转化的集中区域。在报告结束后,众嘉宾围绕新冠疫情“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机遇与挑战”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9/uepic/3a281481-e39f-48e8-ae8e-9427d2b53bfe.jpg" title=" IMG_9806.JPG" alt=" IMG_9806.JPG" width=" 600" vspace=" 0" height=" 400"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圆桌讨论环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br/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小贴士:仪器信息网特别录制了本论坛嘉宾报告和讨论全过程,错过线下会议的小伙伴可以直接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927/560707.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点击此处 /strong /span /a 观看回放合集~ br/ /p
  • 岛津携最新应用亮相“2018年度北京质谱年会”
    “2018年北京质谱年会”于2018年3月30日在北京蟹岛三点钟会议室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主办,北京质谱学会、北京质谱中心协办,岛津公司等知名仪器公司金牌赞助的盛会。会议举办了大会报告、学术沙龙、质谱技术及应用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大会现场传真 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质谱学会张新荣理事长主持此次会议。他在开幕式中特别鸣谢理化分析测试学会举办此次会议,同时也感谢赞助商大力赞助本次会议。并说到北京质谱年会每年举办一次,今年主要围绕着“生命与健康”的主题召开会议,感谢多位院士专家莅临此次会议,期待更深入的学术探讨与合作。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质谱学会张新荣理事长主持此次会议 北京质谱中心汪福意主任为大会送出美好祝福并致辞。他首先对到场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非常荣幸能举办此次会议,北京质谱中心是成立于1998年的大型科学技术中心,一直推进着北京市乃至全国的质谱技术和发展。他说到非常高兴能和同行们一起交流,切磋最新的质谱应用技术,讨论最新的质谱发展。最后他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北京质谱中心汪福意主任为大会送出美好祝福并致辞 接下来举行的大会报告分为专题报告和新技术报告,专题报告由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主持。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赵宇亮院士做了题为“纳米生物效应分析及其医学应用”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说到纳米材料已经走出实验室,应用于各行各业。报告主要介绍了纳米颗粒对生命体系的影响,即纳米的生物学效应。接着他指出了纳米技术的分析方法存在着瓶颈,其中包括体外,体内,细胞内与蛋白质结合纳米颗粒等分析方法。他还对纳米毒理学效应的医学应用以及在分析方法上的挑战与展望做了详细的介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赵宇亮院士做了题为“纳米生物效应分析及其医学应用”的报告 天坛医院康熙雄教授做了题为“质谱技术在检验诊断中的优势”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精准医学时代具有多样化、精细化、获取间接信息的特点。质谱检测技术在临床检验中具有多指标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质谱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有:微生物鉴定、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子生物诊断与研究等。质谱法检测与免疫分析、常规色谱法等相比,具有高通量、特异性检测、方法建立灵活、准确度好、快速等优势。天坛医院康熙雄教授做了题为“质谱技术在检验诊断中的优势”的报告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尹宏瑞经理和韩美英博士也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尹宏瑞经理做了题为“纳米导向限制性酶解联合微流量LC/MS平台对单克隆抗体的高灵敏度检测”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利用质谱法(LC-MS/MS)测定血清或血浆中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前、临床和治疗阶段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但是在前处理步骤的酶解过程中,常规方法酶解得到的多肽片段种类数量众多,组分较复杂,大大减弱了检测灵敏度。岛津独有的nSMOL 技术可在近生理条件下,完成对抗体药物Fab 区域的选择性酶解,不仅能够保证获得特异性的抗体序列片段,而且大大降低了样品的复杂性,缩短样品前处理时间,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此外,利用岛津具有高灵敏度、良好稳定性、用户友好等特点的半微量液质Nexera Mikros,可以达到在灵敏度与分析通量之间的平衡,较常规半微量LC-MS/MS灵敏度可提升一个数量级。在曲妥珠单抗检测中,方法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数据重现性好。该方法及检测平台普遍适用于单抗药物检测,Nexera Mikros系统也适用于其他痕量检测分析。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尹宏瑞经理做了题为“纳米导向限制性酶解联合微流量LC/MS平台对单克隆抗体的高灵敏度检测”的报告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韩美英博士做了题为“成像质谱显微镜: 提供更多可能性”的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成像质谱显微镜(iMScope TRIO)是光学与成像质谱分析完美融合的岛津独有技术,拥有领先世界水平的5 μm高空间分辨率,可进行多级质谱结构分析。质谱成像技术作为直观反映组织器官中分子水平化合物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的可视化方法,目前已在基础与临床医学研究中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报告交流十分热烈。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韩美英博士做了题为“成像质谱显微镜: 提供更多可能性”的报告 报告现场讨论十分热烈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精彩回顾 | 新羿生物亮相第十六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大会
    2020年9月24日-26日,第十六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大会(NCLM)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隆重举行。NCLM大会是2020年度中国检验学界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之一,大会涵盖临床检验和实验室管理各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并对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和挑战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展会现场 此次会议,新羿生物携自主研发TD-1数字PCR平台和数字PCR检测试剂盒在展会亮相。新羿的产品一如既往的受到医院专家、业界同仁的认可和好评。优质的产品、真诚的服务,吸引了专家们的驻足参观、咨询、洽谈。新羿精英团队热情地为每一位莅临的客户做全面的产品介绍和咨询。卫星会9月25日下午,新羿生物专场卫星会由检验医学专家康熙雄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郭永教授、新羿生物高级产品经理杨培女士带来两场精彩的报告。郭永教授进行了题目为“数字PCR技术在新冠核酸检测中的应用”的精彩报告。郭教授介绍了数字PCR的技术发展以及在新冠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杨培女士对公司的最新发展和产品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新羿生物,“新”代表创新,“羿”代表精准,创新精准是我们新羿生物的基因内核,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不断创新,以专业及时的服务助力检验医学。新羿生物新冠解决方案2020年初,新羿生物联合合作单位开展科技攻关,在新羿数字PCR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数字PCR法)。 2020年4月2日,新羿生物新冠检测系列产品获欧盟CE市场准入资质。6月18日,新羿生物新冠检测产品凭借其技术上明显优势得到评委的高度认可和好评,成功登顶中关村前沿大赛病毒检测领域TOP10榜首。6月23日,新羿生物新冠系列产品入选商务部防疫物资出口“白名单”。目前为止,新羿生物与合作客户在JAMA、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Journal of Microbiology、Clinica Chimica Acta发表4篇新冠肺炎学术文章。
  • AB SCIEX质谱技术临床研究应用研讨会举办成功
    2012年7月30日下午两点,北京潇湘大厦5楼会议室座无虚席,AB SCIEX质谱技术在临床研究领域的应用研讨会在此成功举办,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副会长,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教授主持,以“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第二届系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会议”的技术讲座的形式召开。   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近几年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得到快速扩展。在维生素D、固醇类激素、氨基酸、脂肪酸、肉碱的检测,治疗药物监测,毒物鉴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了使国内广大临床工作者了解质谱技术,推动质谱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AB SCIEX 公司特邀请美国资深专家刘华芬博士做有关质谱技术临床研究应用的专题报告。   会议得到了临床检验界的各位老师的积极关注,参会的有北京妇产医院赵娟副院长,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鲁辛辛主任,北京世纪坛医院检验科张曼主任,北京友谊医院检验科苏建荣主任,北京宣武医院检验科王培昌主任,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袁慧主任,北京儿童医院检验科宋文琪主任等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28家医院的检验科主任及8位主任秘书,以及从天津泰达心血管医院的两位老师,参会人数接近40人。    会上,各位老师对质谱技术在临床研究领域的应用表现出极大兴趣,如质谱在维生素D研究检测方面的应用,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研究方面的应用等方面各位老师都向刘华芬博士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气氛非常热烈融洽。     会后,我们在潇湘大厦宴会厅举办了答谢晚宴,与各位与会老师亲切畅谈,各位老师都高度肯定了这次会议,纷纷表示此次会议对于质谱技术在临床研究的应用增加了了解,对今后临床工作的开展打开了思路,很有帮助,并建议公司能多办几次这样的研讨会。
  • 微生物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首次亮相
    以“跨界开拓检验行业视野 系统提高检验诊断能力”为主题,由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办的“2016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年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近日在厦门会展中心召开。  依托本次会议的契机,紧扣“精准检测和精准诊断”的主题,由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的卫星会同时举办。与会期间,由北京协和医院与北京毅新博创生物公司合作建立的微生物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首次亮相,引发关注。毅新博创基因组技术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琛博士介绍了一种新的应用于临床常规检测的技术,可满足循环肿瘤DNA和甲基化定量检测,即质谱技术在临床微生物鉴定及循环肿瘤DNA精准检测方面的应用,向更多人传播了临床检测的最前沿技术。  本次大会的第九专题会会以“精准检测和精准诊断”为主题,由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协助组织,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快速检验(POCT)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康熙雄教授主持并做报告。期间,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肖盟〔协和研究实习员,北京协和微生物与感染网站责任编辑〕提出,由于当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微生物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临床菌库多引自国外,因人种的个体差异及地域的差异,造成国外菌库在中国临床的应用有所偏差,因此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微生物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迫在眉睫。  此外,毅新博创在企业展位重点介绍了质谱技术在临床微生物鉴定、循环肿瘤DNA 精准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吸引了众多专家和业内同行关注。
  • 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微流控产业论坛胜利召开!
    9月3-4日,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仪器信息网、杭州湾信息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协办的“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胜利召开、圆满闭幕。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自举办以来,一直秉承“前沿、聚焦、高端”的组织理念,受到学术届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本次论坛共有40余家企业赞助和参展,吸引了350余位微流控芯片研究学者、生物医学领域微流控应用专家、微流控产业界与投资界人士参会交流。9月3日上午,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在各位嘉宾的殷切期盼中拉开序幕,大会执行主席叶嘉明博士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的发起人、大会主席林炳承教授也来到了会议现场作开幕致辞。林炳承教授表示,微流控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希望大家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为微流控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杭州市萧山区科学技术局局长汪新来为大会进行欢迎致辞,首先,汪新来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各位专家和参会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汪新来指出,萧山区是创新创业之热土,政府对微流控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欢迎各位专家、学子来萧山创业。汪新来还重点提到“霆科生物”为微流控技术在萧山区产业落地与发展的典型代表。汪新来表示,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对生物健康领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学术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仰望星空、登高望远。微流控大会在萧山召开,意义深远,希望通过高端学术论坛,建立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全面推动微流控技术的发展,起到助力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并为各行各业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组委会特别邀请到国内微流控芯片领域顶尖专家和企业家50余位,针对微流控各项前沿科研技术研究成果和产业化发展进行分享。以下摘取部分专家的报告内容以飨未能与会读者。林金明 清华大学化学系报告题目:《微流控活体单细胞分析方法研究》内容摘要:细胞是组成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同时细胞研究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近年来,单细胞分析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揭示在形态、功能、组成和遗传特性上看似相同的细胞的异质性。林金明教授介绍了通过将微流控平台与质谱进行联用,构建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单细胞分析装置,实现了单细胞样本预处理和在线检测的同时进行,分析了细胞系内单细胞的磷脂表达异质性,研究了实际人体肿瘤细胞与细胞系之间的差异,并且初步实现了单细胞的鉴定与分类。研究成果在临床细胞鉴定和癌症诊断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关一民 上海微技术工研院报告题目:《智能微流控技术进展及产业化》内容摘要:微流控是MEMS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特点是通过MEMS技术对微量液体在微米级乃至纳米级的通道中进行精确定量控制及操作。智能微流控是集成CMOS控制电路及微流控MEMS于一体,通过整晶园工艺制备而成的新一代微流控器件。与传统的微流控相比,智能微流控实现了液体的数字化,可以使生物医疗分析设备微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在生物医疗及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关一民教授对智能微流体的产品形态做了详细阐述,并对智能微流体的应用领域及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徐健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报告题目:《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FlowRACS® )》内容摘要:单细胞拉曼光谱具有免培养、非标记、无损、快速、测量代谢表型组、可与单细胞测序或培养对接等特色。基于单细胞拉曼光谱,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FlowRACS® )不需分离培养、在单个细胞或细胞器精度,直接鉴定细胞种类与来源,并高通量地测量与分选一系列代谢表型组(底物代谢、物质合成、代谢物相互转化网络、环境应激、物种间互作等)及其细胞间的异质性。徐健研究员讲解了pDEP-RACS技术,在高速液流中,基于介电迟滞原理来精确地捕获细胞,进而采集并在线分析单细胞拉曼信号,从而实现了高通量、自动化、高度保持细胞活性的单细胞代谢表型组表征与目标单细胞分选(及微液滴导出)。杨朝勇 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报告题目:《外泌体高效分离分析》内容摘要:杨朝勇教授讲解了其课题组发展了核酸适体筛选新方法,获得了高效识别外泌体膜蛋白的核酸适体序列;开发了基于流动多孔界面的外泌体分析芯片,实现了外泌体的高效分离与高灵敏芯片分析;发展了基于核酸适体和DNA逻辑运算的外泌体智能检测探针,通过核酸适体邻位簇集反应以及蛋白质生物正交标记,实现了肿瘤来源外泌体的PD-L1蛋白以及PD-L1的糖基化水平的高灵敏高精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外泌体在癌症早期诊断以及治疗预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研究外泌体在疾病进展中的生物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分析工具。俞燕蕾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报告题目:《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及光控微流体新技术》内容摘要:俞燕蕾教授介绍了构建全光控微流体芯片不仅是管通道的简单合并,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光致拉普斯压差原理应用于微流控芯片中,在同一器件实现液体的定向运输、融合分离和快速混匀。在研究中,俞燕蕾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了一款能够实现全光控液体运输、融合、分离和搅拌的光流控芯片,并且验证了光控微流体芯片在无机物检测、有机催化以及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初步证明了该芯片在集成实验室操作方面的可行性。邢婉丽 清华大学、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报告题目:《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创新POCT技术与现场快检系统开发与应用》内容摘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各类感染性疾病及突发传染病仍然是对人类健康和当今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邢婉丽教授主要介绍了清华大学与博奥生物针对常见致病微生物的核酸检测而联合创新开发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包括微阵列芯片平台技术、微流控碟式芯片平台技术、全集成微流控芯片平台技术等。赵远锦 东南大学 、南京鼓楼医院报告题目:《仿生器官芯片》内容摘要:器官芯片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研究方向。其主要目标是要在芯片上模拟生物体的环境进行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培养,研究并控制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物学行为,从而实现能够模拟生物体环境的器官移植以及药物评价等。在各类器官芯片的研究中,构建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心脏、肝脏芯片对药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赵远锦教授团队在近几年中对生物医用材料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设计,并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获得了一系列结构功能特异的生物材料,解决器官芯片构建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方群 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报告题目:《基于序控液滴阵列技术的微流控分析和筛选》内容摘要:SODA系统利用吸-点-移三个基元操作的灵活组合,可自动完成对超微量(pL-nL)液滴的多步复杂操控,包括液滴的生成、融合、分裂、定位、迁移和分选等,进而完成微流控分析和筛选当中所需的各类操作,如微量样品的前处理、加入试剂进行化学或生物反应、微量样品进样,或细胞的接种、培养、药物刺激、染色、迁移、分选等。方群教授介绍了与文献中广泛使用的流体动力、电渗流、微泵微阀、离心力、数字微流控等方法相比,SODA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微流体操控方法,具有微量自动、操控灵活、通用性强和应用面广的特点,尤其适合在超微量样品和试剂消耗下开展多种类、大规模的分析和筛选,以及进行复杂、多步骤的微量样品处理和分析。9月4日上午,28位微流控研发与应用专家、主流微流控技术企业研发负责人分别以“器官芯片”、“体外诊断”、“数字液滴”、“生物传感器”专题做了精彩的交流分享,在座的嘉宾都十分投入、反响热烈。两天论坛期间,还有30多家微流控代表企业携最新产品参展交流,参会人员在每个展位,纷纷与企业展台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微流控产品与技术平台。9月4日下午,第二届微流控产业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的康熙雄教授,首先为大家做了《生命全周期健康评价与微流控产业发展的期待》的特邀报告。康熙雄教授提出:检测技术已进入单细胞分析、但分子分析的飞克级时代。微流控技术在其原材料的进步、工艺能力的提升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使其更适合于在多场景下检测和使用更少量样品的技术要求。不仅适合健康动态评价体系的建立,也适合在临床样品的分析和更广泛的基层医疗机构的现场简易快速检测的需求。而这一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更多人体健康标记物信息采集和形成健康动态全息,塑造数字健康生命孪生体提供更多动态预测医学相关的生命信息。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报告题目:《生命全周期健康评价与微流控产业发展的期待》接下来,来自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微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百康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速创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深圳市合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摩方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源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达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等10位微流控企业代表的产业化报告分享进一步把产业论坛推向了高潮,获得参会代表的热烈反响。产业论坛增设圆桌讨论环节——谈点“芯”事,圆桌讨论由霆科生物董事长叶嘉明博士主持,特别邀请嘉宾有: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关一民博士、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研发总监傅成波博士、北京保利微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大林先生、清华校友总会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专委会秘书长余永平老师、北极光创投高级投资经理陈礼畿博士,大家分别围绕微流控技术与产业化前景、跨行业研究经验、微流控创新创业、资本视角下的微流控技术与市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和充分交流。会议最后,大会执行主席徐健教授主持了闭幕式,为期两天的微流控“双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 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微流控产业论坛胜利召开
    9月3-4日,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仪器信息网、杭州湾信息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协办的“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胜利召开、圆满闭幕。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自举办以来,一直秉承“前沿、聚焦、高端”的组织理念,受到学术届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本次论坛共有40余家企业赞助和参展,吸引了350余位微流控芯片研究学者、生物医学领域微流控应用专家、微流控产业界与投资界人士参会交流。9月3日上午,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在各位嘉宾的殷切期盼中拉开序幕,大会执行主席叶嘉明博士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的发起人、大会主席林炳承教授也来到了会议现场作开幕致辞。林炳承教授表示,微流控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希望大家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为微流控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杭州市萧山区科学技术局局长汪新来为大会进行欢迎致辞,首先,汪新来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各位专家和参会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汪新来指出,萧山区是创新创业之热土,政府对微流控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欢迎各位专家、学子来萧山创业。汪新来还重点提到“霆科生物”为微流控技术在萧山区产业落地与发展的典型代表。汪新来表示,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对生物健康领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学术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仰望星空、登高望远。微流控大会在萧山召开,意义深远,希望通过高端学术论坛,建立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全面推动微流控技术的发展,起到助力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并为各行各业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组委会特别邀请到国内微流控芯片领域顶尖专家和企业家50余位,针对微流控各项前沿科研技术研究成果和产业化发展进行分享。以下摘取部分专家的报告内容以飨未能与会读者。林金明 清华大学化学系报告题目:《微流控活体单细胞分析方法研究》内容摘要:细胞是组成生物结构的基本单位,同时细胞研究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近年来,单细胞分析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它可以揭示在形态、功能、组成和遗传特性上看似相同的细胞的异质性。林金明教授介绍了通过将微流控平台与质谱进行联用,构建了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单细胞分析装置,实现了单细胞样本预处理和在线检测的同时进行,分析了细胞系内单细胞的磷脂表达异质性,研究了实际人体肿瘤细胞与细胞系之间的差异,并且初步实现了单细胞的鉴定与分类。研究成果在临床细胞鉴定和癌症诊断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关一民 上海微技术工研院报告题目:《智能微流控技术进展及产业化》内容摘要:微流控是MEMS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特点是通过MEMS技术对微量液体在微米级乃至纳米级的通道中进行精确定量控制及操作。智能微流控是集成CMOS控制电路及微流控MEMS于一体,通过整晶园工艺制备而成的新一代微流控器件。与传统的微流控相比,智能微流控实现了液体的数字化,可以使生物医疗分析设备微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在生物医疗及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关一民教授对智能微流体的产品形态做了详细阐述,并对智能微流体的应用领域及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徐健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报告题目:《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FlowRACS®)》内容摘要:单细胞拉曼光谱具有免培养、非标记、无损、快速、测量代谢表型组、可与单细胞测序或培养对接等特色。基于单细胞拉曼光谱,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FlowRACS®)不需分离培养、在单个细胞或细胞器精度,直接鉴定细胞种类与来源,并高通量地测量与分选一系列代谢表型组(底物代谢、物质合成、代谢物相互转化网络、环境应激、物种间互作等)及其细胞间的异质性。徐健研究员讲解了pDEP-RACS技术,在高速液流中,基于介电迟滞原理来精确地捕获细胞,进而采集并在线分析单细胞拉曼信号,从而实现了高通量、自动化、高度保持细胞活性的单细胞代谢表型组表征与目标单细胞分选(及微液滴导出)。杨朝勇 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报告题目:《外泌体高效分离分析》内容摘要:杨朝勇教授讲解了其课题组发展了核酸适体筛选新方法,获得了高效识别外泌体膜蛋白的核酸适体序列;开发了基于流动多孔界面的外泌体分析芯片,实现了外泌体的高效分离与高灵敏芯片分析;发展了基于核酸适体和DNA逻辑运算的外泌体智能检测探针,通过核酸适体邻位簇集反应以及蛋白质生物正交标记,实现了肿瘤来源外泌体的PD-L1蛋白以及PD-L1的糖基化水平的高灵敏高精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不仅证明了外泌体在癌症早期诊断以及治疗预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为进一步研究外泌体在疾病进展中的生物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分析工具。俞燕蕾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报告题目:《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及光控微流体新技术》内容摘要:俞燕蕾教授介绍了构建全光控微流体芯片不仅是管通道的简单合并,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光致拉普斯压差原理应用于微流控芯片中,在同一器件实现液体的定向运输、融合分离和快速混匀。在研究中,俞燕蕾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了一款能够实现全光控液体运输、融合、分离和搅拌的光流控芯片,并且验证了光控微流体芯片在无机物检测、有机催化以及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初步证明了该芯片在集成实验室操作方面的可行性。邢婉丽 清华大学、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报告题目:《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创新POCT技术与现场快检系统开发与应用》内容摘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各类感染性疾病及突发传染病仍然是对人类健康和当今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威胁。邢婉丽教授主要介绍了清华大学与博奥生物针对常见致病微生物的核酸检测而联合创新开发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包括微阵列芯片平台技术、微流控碟式芯片平台技术、全集成微流控芯片平台技术等。赵远锦 东南大学、南京鼓楼医院报告题目:《仿生器官芯片》内容摘要:器官芯片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研究方向。其主要目标是要在芯片上模拟生物体的环境进行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培养,研究并控制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物学行为,从而实现能够模拟生物体环境的器官移植以及药物评价等。在各类器官芯片的研究中,构建具有生物学功能的心脏、肝脏芯片对药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赵远锦教授团队在近几年中对生物医用材料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设计,并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获得了一系列结构功能特异的生物材料,解决器官芯片构建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方群 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报告题目:《基于序控液滴阵列技术的微流控分析和筛选》内容摘要:SODA系统利用吸-点-移三个基元操作的灵活组合,可自动完成对超微量(pL-nL)液滴的多步复杂操控,包括液滴的生成、融合、分裂、定位、迁移和分选等,进而完成微流控分析和筛选当中所需的各类操作,如微量样品的前处理、加入试剂进行化学或生物反应、微量样品进样,或细胞的接种、培养、药物刺激、染色、迁移、分选等。方群教授介绍了与文献中广泛使用的流体动力、电渗流、微泵微阀、离心力、数字微流控等方法相比,SODA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微流体操控方法,具有微量自动、操控灵活、通用性强和应用面广的特点,尤其适合在超微量样品和试剂消耗下开展多种类、大规模的分析和筛选,以及进行复杂、多步骤的微量样品处理和分析。9月4日上午,28位微流控研发与应用专家、主流微流控技术企业研发负责人分别以“器官芯片”、“体外诊断”、“数字液滴”、“生物传感器”专题做了精彩的交流分享,在座的嘉宾都十分投入、反响热烈。两天论坛期间,还有30多家微流控代表企业携最新产品参展交流,参会人员在每个展位,纷纷与企业展台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微流控产品与技术平台。9月4日下午,第二届微流控产业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的康熙雄教授,首先为大家做了《生命全周期健康评价与微流控产业发展的期待》的特邀报告。康熙雄教授提出:检测技术已进入单细胞分析、但分子分析的飞克级时代。微流控技术在其原材料的进步、工艺能力的提升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使其更适合于在多场景下检测和使用更少量样品的技术要求。不仅适合健康动态评价体系的建立,也适合在临床样品的分析和更广泛的基层医疗机构的现场简易快速检测的需求。而这一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更多人体健康标记物信息采集和形成健康动态全息,塑造数字健康生命孪生体提供更多动态预测医学相关的生命信息。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报告题目:《生命全周期健康评价与微流控产业发展的期待》 接下来,来自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微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百康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速创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深圳市合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摩方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源清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达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等10位微流控企业代表的产业化报告分享进一步把产业论坛推向了高潮,获得参会代表的热烈反响。产业论坛增设圆桌讨论环节——谈点“芯”事,圆桌讨论由霆科生物董事长叶嘉明博士主持,特别邀请嘉宾有:上海微技术工研院关一民博士、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研发总监傅成波博士、北京保利微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大林先生、清华校友总会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专委会秘书长余永平老师、北极光创投高级投资经理陈礼畿博士,大家分别围绕微流控技术与产业化前景、跨行业研究经验、微流控创新创业、资本视角下的微流控技术与市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和充分交流。会议最后,大会执行主席徐健教授主持了闭幕式,为期两天的微流控“双论坛”圆满落下帷幕。
  • 精彩回顾|第七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圆满落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4年8月20日-22日,由仪器信息网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现代仪器与医疗》协办的“第七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IVD 2024)圆满落幕,共吸引了全国1000余位体外诊断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出席参会。回顾2.5天的会议,内容丰富,亮点频现!本次会议特邀24位来自国内大型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知名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和科学仪器企业应用专家,围绕“新技术新方法”、“医学实验室自动化创新与应用”、“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以及“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外泌体专题”展开探讨与交流。会议期间,报告嘉宾们展示了他们在体外诊断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激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和思考。在这些讨论中,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被细致剖析,并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探讨。此外,贝克曼库尔特、Eppendorf以及福流生物等国内外科学仪器企业展示了他们在外泌体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和明星产品,不仅为会议增添了科技气息,也展现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一、医学实验室自动化创新与应用主题会场从左往右:高艳红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检验科副主任、程歆琦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张立波 南京血液中心检验科主任、朱岩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副主任近年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正在不断深入到医学检验中,检验医师的工作模式也由传统手工、半自动转变为流水线式作业的全实验室智能化。本次会议特别邀请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检验科副主任高艳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程歆琦、南京血液中心检验科主任张立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副主任朱岩四位检验专家就检验智能化实践探索、实验室质量管理、智慧实验室构建及应用展开探讨,并与会者们进行了热烈讨论。程歆琦在《实验室自动化、智能化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报告中介绍到,一方面需要定期对患者样本进行特定频率的重复检测,利用患者数据的移动均值来监控和评估仪器稳定性、试剂盒间差/批间差,以及仪器故障修复效果等。另一方面,需要借助自动化、智能化手段进行质量管理,比如室内质控的自动化检测、复检,仪器间比对的标本筛选、检测、统计自动化,试剂更换批号确认的自动化、智能化等。二者相辅相成,需要多方配合才能实现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二、新技术新方法主题会场从左往右:孙永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张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李宁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周海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王申林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在新技术新方法主题会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孙永安教授分享了题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新方法》的报告,他指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预计2050年全球痴呆症患者数量将达到1.52亿,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高达60-70%,AD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性难题。为此,早期诊断和精准诊断对于改善AD患者预后至关重要。随后,孙永安教授分别从体外诊断技术演化、国际诊断标准进展、专家共识以及诊断标志物等多个方面展开分享,并结合PET分子显像和脑脊液分子标志物检测,重点对血液学标志物及眼底特异性蛋白相关的检查进行了介绍。另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张瑞、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李宁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周海舟和华东理工大学王申林教授4位嘉宾分别围绕呼吸道病原体联合检测、真菌非培养检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检测以及纳米抗体KN035与PD-L1复合物的溶液结构表征等主题带来了精彩报告分享。三、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主题会场从左往右-上: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陶生策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豪杰 复旦大学教授、郭成 浙江大学副研究员从左往右-下:刘振明 北京大学研究员、陈航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员、李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主任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生物标志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引领着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及预防筛查的新方向。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为此,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康熙雄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陶生策教授、复旦大学陆豪杰教授、北京大学刘振明研究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航宇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检验科主任李明和浙江大学郭成副研究员7位嘉宾,聚焦新型生物标志物探索与发现主题,分享了各自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创新成果。康熙雄教授在其报告中指出,未来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将不再局限于生化标志物,而是扩展到生理、行为等多个维度。通过多样化先进的采集手段,可以全面、立体、实时地获取人体健康数据,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监控健康状态,而且能够从单一的疾病诊断标志物,进一步发展到更全面的健康标记物、预测标记物。血清中包含丰富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是疾病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来源。为了高效地发现血清抗体生物标志物,上海交通大学陶生策教授团队开发了两套互补的全局性发现平台:高密度蛋白质芯片和PhIP-seq。在报告中,陶生策教授详细介绍了两套平台技术优势、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案例等。在《蛋白质糖基化标志物:实验室走向临床之路》的报告中,陆豪杰教授概述了蛋白质糖基化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并分享自己课题组在糖基化高通量检测试剂、生信分析等研究领域中的工作进展,以及糖基化检测方法在乳腺癌、肝脏疾病等疾病的实际应用案例等。四、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外泌体专题从左往右-上:尹航 清华大学教授、刘定斌 南开大学教授、张灏 暨南大学教授、马强 吉林大学教授从左往右-下:毛飞 江苏大学教授、田野 厦门福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总监、王金丽 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高级应用专家外泌体被称为“天然的脂质纳米颗粒”,是正常生理状态或某些特定病理状态下从细胞中释放的细胞外囊泡子集。随着精准医疗的提出,外泌体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持续升温,有关外泌体方向的文章陆续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各大顶级期刊上,成为生命科学、基础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在清华大学尹航教授的报告《Exploring the frontiers of EV research by bridging basic science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中,他指出,天然免疫中EV调控的新机制发现为疾病发生机理提供了新解释,同时EV生成机制的解析也为其标准化生产提供潜在参考途径。同时,尹航教授还分享了在提高外泌体检测和分离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特别是,团队基于细胞外囊泡膜曲率和脂质组分特征设计的多肽探针,为高特异性地检测和分离外泌体提供了有效工具。在《细胞外囊泡分离与癌症标志物筛选》报告中,南开大学刘定斌教授介绍了团队在过去五年围绕EV测量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一系列高效、高纯度的 EV 快速分离方法和高灵敏、多通道的 EV标志物检测方法,并将分离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了多种体液中的 EV 标志物鉴定,包括膀胱癌和结直肠癌等标志物筛选。另外,暨南大学张灏教授、吉林大学马强教授、江苏大学毛飞教授分别围绕外泌体在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转化研究、体液中外泌体的特征分析及疾病诊断以及外泌体防治炎症性肠病及其恶性转化等主题展开精彩报告分享。除此之外,厦门福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应用总监田野、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高级应用专家王金丽以及Eppendorf公司,分别展示了针对外泌体研究领域提供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先进仪器产品。iCIVD2024 交流群(发送备注姓名+单位+职位)
  • 检验医学新曙光: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第七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报告提前看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能客观测量并评价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或功能改变或可能发生改变的生化指标,包括小分子、核酸、蛋白质、代谢物等。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生物标志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引领着疾病诊断、治疗监测及预防筛查的新方向。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为了分享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促进检验医师、医学及转化医学领域专家和仪器研发专家间学术与技术交流,“第七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IVD 2024)中特别开设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以及“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外泌体专题”主题会场,邀请14位业内专家将现场分享,就血清、蛋白质糖基化、核酸修饰、外泌体等新型标志物发现以及蛋白质芯片、纳米流式、质谱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展开探讨。立即报名》》》部分报告提前看: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探索新型生物标志物》(点击报名)康熙雄,白求恩医科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93年8月-2001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医学导师(2017,8-至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主任医师(2001年8月-2020年6月);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至今);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现场快速检测和智能家测分会主任委员。自2015年精准医疗理念提出后,生物标记物与精准医疗愈加被人们重视。与传统的医疗方法相比,生物标记物为辅助精准医疗的检测治疗模式,无论是在研发还是治疗上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在精准医学时代,检验医师会对哪些生物标志物感兴趣?又将如何发现新的标志物?本次会议中,康熙雄教授将给大家分享《探索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主题报告。尹航 清华大学教授《Exploring the frontiers of EV research by bridging basic science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点击报名)尹航,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药学院教授、原副院长。尹航教授现任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主编、Journal of ExtracellularVesicle责任主编、Cell Chemical Biology编委、国际细胞外囊泡协会资深顾问、中国细胞外囊泡学会顾问、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与转化联盟重大需求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委会委员。尹航教授团队在本领域一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超过150篇(引用超2.5万次, H-Index63);科研成果已申请专利20余项(授予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专利十余项),首创的1.1类候选药物获得美国FDA和中国CDE临床试验IND批准。尹航教授先后获得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及中国科协海智特聘专家称号、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美国化学学会大卫罗伯特森杰出药物化学家奖、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格特魯德埃利恩奖、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合作创新奖、以及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 NIDA 青年化学家奖等多个奖项。外泌体是一类由活细胞主动分泌、直径为30 ~ 180 nm、具有磷脂双分子层膜结构的细胞外囊泡,因具有可携带组织特异性信息物质、组织排异性较低,以及易通过血脑屏障等天然优势,在疾病靶向治疗和疾病标志物研发中备受瞩目。2013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细胞囊泡(外泌体等)转运机制的3位科学家,使外泌体的研究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此后,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兴起,外泌体作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持续升温。本次会议中,特别邀请清华大学尹航教授为大家分享细胞外囊泡 (EV) 机制研究最新进展以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创新应用。陆豪杰 复旦大学教授《蛋白质糖基化标志物:实验室走向临床之路》(点击报名)陆豪杰,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2001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出站进入复旦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组的定性和定量新方法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发表一百余篇SCI论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2014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6年入选第二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糖复合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蛋白糖基化修饰一方面丰富了蛋白质具有的功能和信息含义,同时也为疾病发生发展提供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标。本次会议中,陆豪杰教授将作《蛋白质糖基化标志物:实验室走向临床之路》报告,为大家介绍蛋白质糖基化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临床挑战,并围绕其课题组在糖基化高通量检测试剂、生信分析的开发研究,以及糖基化检测方法在乳腺癌、肝脏疾病等疾病的应用展开分享。陶生策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通量血清生物标志物发现-从蛋白质芯片到PhIP-Seq》(点击报名)陶生策,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系统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长期从事系统生物学及高通量生物学研究,构建了系列特色蛋白质芯片,如全球第一款新冠病毒蛋白质组芯片,第一款肺结核分支杆菌功能蛋白质组芯片等。发展了临近标记技术SPIDER及超通量抗体识别表位解析技术AbMap。已发表以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及PNAS等为代表的科研论文140余篇,总引用6500余次。参与了10部中英文学术专著的编写。获40余项专利授权。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十三五蛋白质机器和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等系列经费支持。Proteomics编委,Frontiers in Immunology (Viral immunology) Associate editor, BMC Bioinformatics Associate editor。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23), 中国防痨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四,2023)。对疾病,尤其是对肿瘤等复杂性疾病的有效诊断迫切地需要高效易用的生物标志物。血清中包含丰富的生理和病理信息,是疾病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来源。通过比较健康人和病人在抗体识别能力/反应性上的差异,可有效地发现潜在的疾病生物标志物。为了高效地发现血清抗体生物标志物,陶生策团队开发了两套互补的全局性发现平台:高密度蛋白质芯片和PhIP-seq。在这两个平台的基础上,可快速地分析大量的临床血清样本,可针对10000+蛋白质和1000000+肽区分病人和健康对照在抗体反应上的差异,并已针对胃癌、肺癌、新冠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重大疾病发现了系列血清生物标志物。陈航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员《基于外泌体表观遗传液体活检发现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新生物标志物》(点击报名)陈航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表观遗传测序平台负责人,从事表观遗传研究8年,具有丰富的疾病表观遗传标志物和药物靶点研发经验;同时是中医药表观遗传技术平台主要发明人,实现中医药的表观遗传分子辩证及用药指导。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篇;作为发明人申请专利6项,其中PCT专利1项;作为课题主要成员参与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及国家级基础加强项目各1项,项目总经费1200万元;负责完成企业、院校合作项目,总经费超2200万元。进入21世纪,中医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然而,传统中医实现现代化一直存在两大挑战:1.中医辩证分型缺乏客观的分子标志物,阻碍了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对中医的理解;2.中医药化学成分复杂以及化学物质作用的靶点不明。本报告将分享基于外泌体表观遗传液体活检发现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新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以期推动中医的发展与现代化。为促进检验医师、临床医生、医学及转化医学领域专家和临床检验仪器研发专家间学术与技术交流,仪器信息网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将于2024年8月20-22日联合主办“第七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IVD 2024),《现代仪器与医疗》为协办单位。以上仅是部分报告嘉宾的分享预告,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会议页面: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LRo
  • 聚焦生命健康及产学研发展,第四届生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隆重召开
    2021年4月22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2021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在江苏无锡盛大开幕,吸引各界近1400位代表参会。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将瞄准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科技攻关。明确生物与基因技术作为七大科技前沿攻关领域之一,同时强调生物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和基因技术作为未来前瞻产业的重要性。响应政策号召,4月23日上午,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第四届生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隆重召开,论坛围绕生命科学领域奉献了诸多精彩报告,吸引了全国100多位专家与会。ACCSI2021第四届生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现场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技条件处处长 张文娟ACCSI2021第四届生命科学仪器发展论坛由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科技条件处处长张文娟主持。7位专家学者围绕生命健康、生物与基因技术、体外诊断、生命科学仪器应用以及产学研等方面进行报告,并与现场观众进行热烈的交流讨论。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医师 康熙雄报告题目: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价体系下的仪器发展趋势临床诊断方式从直觉医学到循证医学再到精准医学,仪器的发展也同样日新月异。康熙雄主任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在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价体系下的仪器发展趋势。从最原始的肉眼观察,到使用显微观察、PCR、质谱测序、冷冻电镜,再到技术整合完善,建立健康全息采集技术平台。医学检测在生命科学仪器的发展下,不断更新平台,实现实验室精准检测,组成人体健康全息,真正走进了新时代。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彭年才报告题目:新冠疫情下国产分子诊断仪器机遇与挑战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在疫情的影响下,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仪器的发展呈迅猛态势。彭年才教授在报告中分析和展望了后疫情时代分子诊断仪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回顾近二十年,我国实时荧光PCR相关仪器设备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下,从完全依赖进口发展到在国内外大规模应用离不开对自主创新的追求。这次疫情中,天隆等国产仪器发挥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国产分子诊断仪器发展迎来利好,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新冠之外的需求扩大和下沉、产品多样化及技术进步迭代加速化、资本和技术的关注将加剧竞争等。在国产仪器的研发道路上,满足需求是最大的机遇,技术进步是无止境的,对于分子诊断高端设备来说,精度、广度、速度的极限突破将是自主创新者永恒的追求。四正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CEO 罗敏报告题目:生物试剂与仪器配套开发的一点思考罗敏董事长在《生物试剂与仪器配套开发的一点思考》的报告中,从临床的角度介绍了四正柏流式细胞分析相关的诊断产品。重点介绍了流式细胞仪检测阿尔茨海默症和艾滋病的相关临床产品,从抗体的选择、检测的原材料、疾病的检测需求、临床科室的使用情况、后续的推广、自动化等相关问题讨论了临床仪器的设计和开发思路。 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殷朝晖报告题目:自主创新,合作共赢—NGS产业思考基因测序行业在最近十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肿瘤诊断治疗、新药研发与创新、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辅助生殖、微生物检测、人群队列基因测序计划、多组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十四五规划下的前瞻未来产业。殷朝晖先生在专题报告中系统介绍了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临床转化应用、当前产业面临的困局以及如何为临床提供更合适的平台及可靠的整体解决方案的思考。目前泛生子正在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一方面,泛生子与基因测序领域众多上游企业合作,布局中低通量、中高通量测序平台,为临床提供多元平台选择。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如一步法专利技术,中国发明专利 ZL 201710218529.4),紧贴临床实际应用痛点,以“多、快、稳、省”的特点提供更多检测应用方案。同时,立足基因测序临床转化,围绕分子诊断应用全流程,泛生子将秉承自主创新、合作共赢的精神,积极纳入包括平台、试剂、数据分析、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在内的多领域合作伙伴,打造真正意义的整体解决方案,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临床检测服务。西湖大学 生物医学实验技术中心主任 王亚林报告题目:生物三维电镜应用现状与前景相较于传统的电镜成像,三维电镜可以使我们对生物结构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从生物大分子到组织水平的结构研究,三维电镜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同光学成像的共聚焦显微镜,三维电镜将成为不可或缺的生物结构研究手段。王亚林主任在报告中总结了目前主要的三维电镜技术及其应用以及发展前景,并就目前相关商业化仪器设备做简单介绍。 无锡格兰登福托玛斯气动系统有限公司 产品应用经理 陆琪报告题目: 注射泵在体外诊断分析仪器中的应用Tricontinen特瑞康是源自美国加州的一家生产精密OEM注射泵和液体处理自动化设备的全球制造商。在泵类领域的持续研发提供微流量和高精度的产品,在业内广受赞誉。2020年3月起,成为英格索兰医疗事业部旗下品牌,为中国医疗诊断,生化分析,环保监测分析产业的升级换代做出更大的贡献。陆琪经理在报告中针对注射泵和移液泵产品,介绍了它们在体外诊断行业中的解决方案。长春长光辰英生物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备报告题目:生命科学仪器从科研成果到产业转化李备研究员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在报告中讲解了生命科学仪器从科研成果到产业化的过程。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科学研究从0到1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公司需要在前沿科技领域一直时刻创新,有稳定的设备,同时做好产业链质量体系管理,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拥有自己的核心优势产品,考虑市场需求,做好产业链的整合,以长光为例,致力聚焦生物干细胞领域,精心制造光学医疗仪器,建立智能医疗与服务基地,推动科学研究与人类的健康发展。4月23日下午,生命科学仪器发展与精准医疗产业对接论坛和生命科学仪器创新成果转化论坛同步召开,近50位行业专家学者出席圆桌论坛,敬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ACCSI2021生命科学仪器创新成果转化论坛现场ACCSI2021生命科学仪器发展与精准医疗产业对接论坛现场
  • ICIVD 2021视频回放出炉 第四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圆满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1年8月2日~5日,由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主办的第四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In-Vitro Diagnosis,ICIVD 2021)成功举办,大会吸引近2000位参会代表与会。本次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指导单位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中西医学会检验分会。会议为期四天,邀请到40位检验及科研领域大咖,每位嘉宾做了25-30分钟的线上主题演讲。报告内容涉及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数字PCR技术、基因测序、创新流式荧光技术、MALDI TOF、LC-MS MS技术等前沿技术,以及肿瘤精准诊断、临床POCT、自身免疫疾病等热门应用领域,报告包含IVD领域最前沿的仪器、技术与应用场景,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如您对第四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IVD 2021)有相关建议、疑问、合作,以及关于下届会议第五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IVD 2022)的议题、合作、建议等,欢迎联系(邮箱:maoxj@ instrument.com.cn 电话:13552306052),ICIVD将秉承为国内的广大体外诊断科研及从业人士提供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学习平台而持续努力!目前,本次会议视频回放已经上线,对应回放链接整理如下表,欢迎点击学习。8月2日 标记免疫分析专场 分会场Sessions 回放Playback 报告题目Topic 演讲嘉宾The Speakers 标记免疫分析(上):标记免疫技术与临床(08月02日)链接致辞颜光涛(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链接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 —自身抗体检验胡志东(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链接甲状腺球蛋白 (Tg) 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中的应用李智勇(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链接心脏标志物及临床意义宗金宝(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青岛市中医医院))链接流式荧光技术临床应用与进展杨广民(吉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标记免疫分析(下):自身免疫病(08月02日)链接新自身抗体的发现途径和经验分享仲人前(上海长征医院实验诊断科)链接免疫标记技术在自身抗体诊断中的应用郑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链接流式细胞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检测应用罗静(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链接自身免疫病诊断中抗体检测方法学进展贾汝琳(北大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8月3日 分子诊断-PCR专场 分会场Sessions 回放Playback 报告题目Topic 演讲嘉宾The Speakers 分子诊断--PCR(08月03日)链接新冠疫情对分子诊断技术应用导引作用探讨王雅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链接新型冠状病毒精准测量技术及应用董莲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链接基于微流控的数字PCR技术及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毛红菊(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8月3日 分子诊断-基因测序专场 分会场Sessions 回放Playback 报告题目Topic 演讲嘉宾The Speakers 分子诊断--基因测序(08月03日)链接以BRCA为核心的NGS检测在乳腺癌患者预防性乳腺切除中的价值于津浦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链接如何开展临床微生物学科学研究华孝挺(浙江大学)链接基因测序在病原学诊断与耐药机制检测中的应用与进展鲁炳怀(中日医院)链接卵巢癌精准治疗:从BRCA到HRD邢晓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8月4日 临床POCT专场 分会场Sessions 回放Playback 报告题目Topic 演讲嘉宾The Speakers 临床POCT(08月04日)链接致辞康熙雄(北京体外诊断工程研究中心)链接POCT的质量管理王华梁(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链接POCT现状和发展康熙雄(北京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链接对我国POCT质量能力管理的新思考周向阳(广西壮族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链接医疗机构内POCT血糖管理经验与体会张国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链接POCT在急诊五大中心建设中的临床应用郭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链接POCT技术发展与健康产业中的应用王加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8月4日 肿瘤精准诊断专场 分会场Sessions 回放Playback 报告题目Topic 演讲嘉宾The Speakers 肿瘤精准诊断(08月04日)链接致辞刘向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链接肿瘤检验的巨大发展空间张曼(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学检验科)链接胆道肿瘤分子特征及免疫治疗疗效标志物研究高春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链接基于脑脊液的液体活检关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链接粪便基因检测技术在肠癌筛查中的应用王昌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检验中心)链接头颈部肿瘤的液态活检新进展刘向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8月5日 创新技术与应用专场 分会场Sessions 回放Playback 报告题目Topic 演讲嘉宾The Speakers 创新技术与应用(08月05日)链接基于液体活检平台的多组学整合分析技术的应用崔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链接高端IVD必经之路- 磁珠×单分子检测平台张浩(安捷伦)链接7种微小核糖核酸检测在肝癌诊疗中的临床应用郭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链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新进展林金明(清华大学)链接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高艳红(解放军总医院)8月5日 临床质谱专场 分会场Sessions 回放Playback 报告题目Topic 演讲嘉宾The Speakers 临床质谱(08月05日)链接临床质谱免疫分析——现状与发展张新荣(清华大学化学系)链接厚积薄发 重装出征-安捷伦LC-MSMS技术助力临床体外精准诊断徐聪(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链接血脂亚组分VAP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进展王占科(美康盛德医学检验所)链接微生物检测新技术-MALDI TOF发展及应用王福乐(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链接蛋白质修饰组标志物的体外诊断筛查方法研究陆豪杰(复旦大学 )链接临床质谱助力肿瘤精准医疗和内分泌疾病诊断的发展王晓霞(沃特世科技)链接液相串联质谱在女性高雄激素诊断中的应用曹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附本次会议视频回放合集
  • 第四届先进IVD网络会议日程公布 40位检验大咖在线畅谈IVD前沿进展
    体外诊断,简称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人体外检测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从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以此检测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 和服务 。我们常说的的“检验检查”中的“检验”包括了IVD的大多数细分种类——如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POCT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组织诊断、血液诊断等。其中前三类为我国医疗机构的主流IVD方式。近年,全球传染性疾病有高发、多发趋势,患慢性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驱使IVD市场不断发展。在国内,IVD产业已成为我国最活跃、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在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中,体外诊断作为病毒感染检测的核心武器,为全球疫情防控作了卓越贡献。为促进检验医师、临床医生、医学及转化医学领域专家和临床检验仪器研发专家间学术与技术交流,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将于2021年8月2日-5日召开举办第四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In-Vitro Diagnosis,iCIVD 2021)。》》》点击报名目前会议邀请了40位检验及科研领域大咖,每位嘉宾将做25-30分钟的线上主题演讲,报告内容涉及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数字PCR技术、基因测序、创新流式荧光技术、MALDI TOF、LC-MS MS技术等前沿技术,以及肿瘤精准诊断、临床POCT、自身免疫疾病等热门应用领域。为IVD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一个高效、优质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IVD行业更好发展。本次会议指导单位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中西医学会检验分会。此外,本次会议也得到赛默飞、安捷伦、沃特世、禾信质谱等国内外顶尖的仪器研发制造公司大力支持,他们将带来最新的体外诊断技术、仪器与应用报告。直播时间:2021年8月2日-5日会议主题: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分子诊断之PCR、分子诊断之基因测序、临床POCT、肿瘤精准诊断、临床质谱如何参会?会议依托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将为广大医学检验工作者、体外诊断行业从业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免费交流、学习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聆听到精彩报告。扫码即可免费占座,凭报名手机号即可免费听会!会议日程揭晓!分会场Sessions 时间 Time 报告题目Topic 演讲嘉宾The Speakers 标记免疫分析(上):标记免疫技术与临床(08月02日)09:00致辞颜光涛(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09:10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 —自身抗体检验胡志东(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09:40甲状腺球蛋白 (Tg) 在分化型甲状腺癌诊疗中的应用李智勇(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10:10心脏标志物及临床意义宗金宝(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青岛市中医医院))10:40流式荧光技术临床应用与进展杨广民(吉林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标记免疫分析(下):自身免疫病(08月02日)13:30新自身抗体的发现途径和经验分享仲人前(上海长征医院实验诊断科)14:00免疫标记技术在自身抗体诊断中的应用郑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4:30流式细胞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检测应用罗静(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5:00自身免疫病诊断中抗体检测方法学进展贾汝琳(北大人民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分子诊断--PCR(08月03日)09:00新冠疫情对分子诊断技术应用导引作用探讨王雅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10:00新型冠状病毒精准测量技术及应用董莲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10:30基于微流控的数字PCR技术及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毛红菊(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分子诊断--基因测序(08月03日)13:30以BRCA为核心的NGS检测在乳腺癌患者预防性乳腺切除中的价值于津浦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14:30如何开展临床微生物学科学研究华孝挺(浙江大学)15:30基因测序在病原学诊断与耐药机制检测中的应用与进展鲁炳怀(中日医院)16:00卵巢癌精准治疗:从BRCA到HRD邢晓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临床POCT(08月04日)08:50致辞康熙雄(北京体外诊断工程研究中心)09:00POCT的质量管理王华梁(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09:30POCT现状和发展康熙雄(北京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0对我国POCT质量能力管理的新思考周向阳(广西壮族自治区临床检验中心)10:30医疗机构内POCT血糖管理经验与体会张国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11:00POCT在急诊五大中心建设中的临床应用郭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11:30POCT技术发展与健康产业中的应用王加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肿瘤精准诊断(08月04日)13:20致辞刘向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3:30肿瘤检验的巨大发展空间张曼(北京世纪坛医院医学检验科)14:00胆道肿瘤分子特征及免疫治疗疗效标志物研究高春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15:00基于脑脊液的液体活检关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5:30粪便基因检测技术在肠癌筛查中的应用王昌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检验中心)16:00头颈部肿瘤的液态活检新进展刘向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创新技术与应用(08月05日)09:00基于液体活检平台的多组学整合分析技术的应用崔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09:30高端IVD必经之路 - 磁珠×单分子检测平台张浩(安捷伦)10:007种微小核糖核酸检测在肝癌诊疗中的临床应用郭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0:3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新进展林金明(清华大学)11:00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高艳红(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质谱(08月05日)13:30临床质谱免疫分析——现状与发展张新荣(清华大学化学系)14:00厚积薄发 重装出征-安捷伦LC-MSMS技术助力临床体外精准诊断徐聪(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14:30血脂亚组分VAP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进展王占科(美康盛德医学检验所)15:00微生物检测新技术-MALDI TOF发展及应用王福乐(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15:30蛋白质修饰组标志物的体外诊断筛查方法研究陆豪杰(复旦大学 )16:00临床质谱助力肿瘤精准医疗和内分泌疾病诊断的发展王晓霞(沃特世科技)16:30液相串联质谱在女性高雄激素诊断中的应用曹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超强专家阵容一年一度,IVD行业线上盛宴,机会难得,戳这里报名》》》
  • 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基因大数据时代
    p & nbsp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第四届全国功能基因组学高峰论坛共设基因与大数据、基因组与功能基因组学、基因科技与精准医疗三个分会场有近七十位学术专家带来了精彩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基因组学在各领域内的前沿及研究进展,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会专家积极提问交流,现场反响热烈。 /p p & nbsp /p p strong 基因大数据时代的关键是数据分析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6778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f5c106c-ac3e-492a-a21d-318f0cce468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院士陈润生 /p p & nbsp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陈润生院士是中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他站在开拓者的高度上为大家带来了报告:大数据· 精准医疗。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陈润生院士介绍:在美国的牵头下,精准医疗已被各国列入战略规划,因其有着直接解决当前医疗行业面临的诸多困难的潜力,预计接下来的几年将会爆发式的增长,到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会到达2238亿美元。随着技术的发展,测序已不再是难题,现在制约发展的关键是大量测序数据如何到高效的解读。陈院士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说,一个人的基因数据写成每本100页的书要10000本书才能写完,数据量如此大,并且生物个体间的测序数据又呈现异质化。故大量并且高度异质化的数据如何与表型正确关联,解决这一难题才是真正的挑战。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数据解读大有可为,同时陈院士指出:基因中只有3%符合中心法则,而97%的非编码RNA存在着大量的遗传密码暗信息。对这一领域的探究也孕育着颠覆性的发现,甚至我们认可的中心法则都有可能被改写。本次会议中有多位专家带来了其在非编码RNA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中北京大学高歌研究员建立了非编码RNA数据库并在会上与大家做了分享。期待该领域研究的重大发现! /p p & nbsp /p p strong 基因测序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IMG_6775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1b758035-9f85-4e17-82af-4bb2e646723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于军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军研究员在会上分析了二代测序的优势,突破及局限并展望了三代、四代测序仪未来体外诊断技术方面应用的发展前景。于军研究员还带来了他纳米孔在测序仪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纳米孔技术在分析研究DNA,RNA的变化行为,如共价修饰方面的应用有着巨大的潜力。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腾讯云,百迈克.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b01749bb-a38c-4e51-819c-f5ecc4ff20c1.jpg" /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数据处理就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平台的配合支持,大会中百迈克公司与腾讯达成了合作。计算机技术显示出其在大数据领域的前景,腾讯开发了服务基因行业的PAAS平台—腾讯双螺旋,浪潮公司会上报告分享了其开发的在基因测序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平台。 /p p & nbsp /p p strong 基因组学助力各领域科研 /strong /p p img title=" 辛业芸.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63b29a2-456a-4d5e-813a-d5e2d86a31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团队中心研究员辛业芸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团队中心辛业芸研究员的报告中指出:其利用基于表型组、基因组和转录组综合分析杂交水稻产量优势相关的基因和QTLs对推动杂交稻的分子设计育种实践有重要的意义。其团队对水稻杂种优势的表型及分子基础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了小花数与有效穗数两种造成水稻产量优势的两个重要原因。 /p p & nbsp /p p img title=" 康.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da305f5-0beb-49e4-ae7d-ff76b70af47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教授康熙雄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的康熙雄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临床个体化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生物治疗给临床带来了崭新的治疗领域。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精准医疗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康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其在建立免疫检测点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正在尝试新的功能辨识平台,也在寻找实验室评价体系依赖的治疗方法和抗体药物。 /p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基因组学研究,基因大数据分析,精准医疗等领域专家都报告了可喜的研究进展,但也可见:生物大数据时代,科研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每处研究进展都是为了让世界更明了更美好,向科研人员致敬! /p p & nbsp /p
  • 8月22日-24日召开!第六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大会全日程公布
    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8月22日-24日举办第六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In-Vitro Diagnosis,iCIVD 2023)。会议为期3天,聚焦6大主题,特邀近30位报告嘉宾,围绕肿瘤分子诊断、代谢组学、临床质谱、外泌体新型诊断标志物、医学实验室自动化与智能化和IVD原材料开发等细分研究领域的创新和应用场景开发,展开丰富的探讨和交融,期待您的参与。报名链接: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ivd2023/(点击报名)大会亮点1.肿瘤分子诊断专场:探索PCR、基因测序等技术临床创新应用,涵盖基因甲基化、无创早诊标志物等前沿研究2.临床质谱专场:囊括PCOS质谱检测专家共识解读、FK506 LC-MS/MS试剂盒检测方法建立以及临床应用中质谱技术优点及局限性讲解3.外泌体新型诊断标志物专场:聚焦EV前沿进展,发掘新型潜在标志物,探究临床应用潜力4.代谢组学专场:围绕慢病新因素、疾病代谢重塑、胆汁酸结合物以及代谢组学交叉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展开探讨5.医学实验室专场:紧跟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共瞻医学实验室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未来6.IVD原材料开发专场:涵盖微球表面复杂性研究、创新功能微球制备以及磁性荧光编码微球特性等多个维度为期3天的深度切磋,汇聚产学研医多方力量,公益性讲座,人人可参与会场设置日期上午下午8月22日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前沿临床质谱新技术新应用8月23日外泌体新型诊断标志物检测及应用代谢组学与诊断标志物发现8月24日医学实验室自动化与智能化IVD原材料开发大会日程会议日程报告时间报告方向专家单位8月22日上午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前沿09:30-10:00基因甲基化在肿瘤早期诊断价值刘向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主任技师/教授10:00-10:30分子检测技术助力肿瘤病理诊断赵广泰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基因科学事业部售前技术支持10:30-11:00分子诊断助力肿瘤的早诊筛查郭建巍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 检验科主任/主任医师11:00-11:30自动化文库构建助力测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吕艳艳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11:30-12:00乳腺癌新型无创早诊标志物刘嘉琦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8月22日下午 临床质谱新技术新应用13:30-14:00《多囊卵巢综合征雄激素质谱检测专家共识》解读曹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临床质谱检验中心主任/教授14:00-14:30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他克莫司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和评价李鹏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Ⅰ期研究室主任/副主任药师14:30-15:00认识质谱技术临床应用的优点及局限性禹松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副研究员15:00-15:30叶酸检测现状及方法学评价周立北京豪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TO8月23日上午 外泌体新型诊断标志物检测及应用09:00-09:30外泌体诊断技术的挑战和未来杨延莲国家纳米中心 研究员09:30-10:00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表征策略王娜厦门福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10:00-10:30外泌体与癌前病变——炎症性肠病毛飞江苏大学 教授10:30-11:00LncRNA编码多肽(SEPs):细胞外囊泡中的新成员和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杨福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11:00-11:30外泌体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黄胜林复旦大学 研究员11:30-12:00外泌体中的RNA世界以及在肿瘤全程管理中的转化价值张灏暨南大学 教授8月23日下午 代谢组学与诊断标志物发现13:30-14:00代谢组学发现慢病新因素应用房中则天津医科大学 教授14:00-14:30面向复杂疾病精准诊疗的功能代谢组学创新研究吕海涛香港浸会大学 教授14:30-15:00质谱驱动的代谢组学交叉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林树海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15:00-15:30基于前沿组学技术的疾病代谢重塑研究 胡泽平 清华大学 研究员15:30-16:00基于质谱技术的胆汁酸结合物发现和鉴定朱泉霏武汉大学 副研究员8月24日上午 医学实验室自动化与智能化09:00-09:30分析科学与健康科学-个体化健康评价体系康熙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09:30-10:00智慧实验室-检验医学发展方向郝晓柯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 教授/首席科学家10:00-10:30人工智能和实验室自动化的趋同进化万瑛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 教授10:30-11:00互联网体外诊断的前世今生和前沿进展吴凡柳州康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8月24日下午 IVD原材料开发13:30-14:00羧基乳胶微球的复杂性赵光耀苏州纳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14:00-14:30流式荧光技术,开启体外诊断高速时代于舒苏州为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14:30-15:00创新功能微球制备及其高性能生物检测应用与临床转化徐宏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首席研究员15:00-15:30基于LAMP的POCT分子诊断核心原材料创新与应用杨广宇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员iCIVD2023 交流群(发送备注姓名+单位+职位)报告嘉宾(注:由于康熙雄主任临时有事,故将主旨报告《分析科学与健康科学-个体化健康评价体系》调整为08月24日上午9:00-9:30)参会企业扫码快速参会▌联系我们【参会咨询/合作】赵编辑 +86 13331136682邮箱: zhaoyw@instrument.com.cn
  • 3i奖-2022年度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奖重磅揭晓!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5月18日,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仪器及检测3i奖颁奖盛典现场,“3i奖-2022年度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奖项颁发,22家企业获此殊荣。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所长陈江韩、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主任韩玉刚、清华大学教授罗国安、北京中检体外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康熙雄作为颁奖嘉宾分别为获奖企业代表颁奖。领军企业颁奖现场“3i奖——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奖是仪器信息网创办的科学仪器行业年度评选奖项,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五届,是业内最具权威性的奖项之一。该奖项旨在表彰科学仪器行业佼佼者,展现其在市场经营、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良好的表现,从而汇聚榜样力量,打造本年度科学仪器行业发展风向标“3i奖——2022年度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奖项评选注重发掘行业排头兵,通过市场情况、创新能力、社会责任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挖掘仪器行业佼佼者,展现其在经济规模、科技含量和社会影响力方面良好的表现。并通过不同维度综合得分,评选出最终的领军企业名单。2022年度,选出“国外企业综合类 领军企业”、“国内企业综合类 领军企业”、“分析仪器类 领军企业”、“实验室设备类 领军企业”、 “物性测试类 领军企业”、 “生命科学类 领军企业”、 “环境监测类 领军企业”、 “耗材/配件类 领军企业”共22家。“3i奖——2022年度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获奖名单国外综合类 领军企业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梅特勒托利多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国内综合类 领军企业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仪器类 领军企业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 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 实验室设备类 领军企业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赛多利斯集团物性测试类 领军企业欧波同(中国)有限公司马尔文帕纳科 生命科学类 领军企业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伯乐生命医学产品(上海)有限公司环境监测类 领军企业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赛莱默耗材试剂类 领军企业月旭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岛津(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 “蛋白质测序仪器和试剂国产化项目”工作会议召开
    2014年4月26号,由毅新兴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863计划)、"蛋白质测序仪器和试剂国产化"项目实施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主持,国家科技部生物医药处、国家科技部生物中心、北京市生物促进中心、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处等领导出席,军事医学科学院甄蓓处长、"中国人类蛋白质计划"负责人秦军教授、钱小红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生化科主任医师田亚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检验科主任医师张曼教授等七十多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得到了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方竞院长的大力支持。 "蛋白质测序仪器和试剂国产化"项目,基于"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项目共分9个课题,由毅新兴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承担的"激光解析基体辅助离子源-蛋白测序仪器"课题,是一重点研究方向,将会加大蛋白质组学在临床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快速推动生物质谱技术在临床医疗领域的应用。 19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科学家承担了1%的任务 而2010年代的人类蛋白组计划,则是由中国科学家领军 20年来,从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到人类蛋白组计划的领袖全球,证明了中国科学的长足进步,也体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卓越贡献!此次会议也是科研与产业化结合非常好的范例,毅新兴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华质泰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蛋白组领域的重要企业参会,并成立了"中国人类蛋白质计划企业工作组",由毅新兴业担任企业工作组组长,努力打破生物质谱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迅速将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临床诊断。 飞行时间质谱既是蛋白质组学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将蛋白质组学的科学研究向临床转化的重要桥梁,2013年8月,法国梅里埃公司的用于微生物鉴定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器通过FDA注册,2013年11月,德国布鲁克公司的飞行时间质谱也通过FDA注册,2013年10月,美国Sequenom公司用于基因检测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申请了FDA注册 2013年10月,使用质谱技术检测血液中蛋白标志物进行肺部结节良恶性判断的研究成果被Science转化医学认可,并迅速被众多美国ClinLab认证实验室临床使用。 项目实施工作会议上,各个课题负责人依次对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的任务指标、课题的执行进度以及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与汇报。相关领导进行了重要发言,认真地听取了汇报,对课题已经完成的任务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课题负责人提出的问题做了认真回答。最后,参会代表和科研管理人员就实施工作的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交换了课题实施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很多参会代表认为实施工作会议的内容丰富,通过参会提高了课题管理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将有利于以后课题的有效管理和顺利实施。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