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金少鸿

仪器信息网金少鸿专题为您整合金少鸿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金少鸿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金少鸿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金少鸿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金少鸿话题讨论。

金少鸿相关的资讯

  • 金少鸿谈药品检验、药品质量评价新概念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4月19-21日,“第二届全国药品质量分析论坛”在江苏省泰州市中国医药城召开,论坛旨在“在2010年国家计划抽验工作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把药品抽查检验检测中发现的、经过试验分析研究得出一定结论的、值得进一步推广的及希望得到更多验证的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及新工艺,共享于药品质量分析研究领域,促进药品生产工艺改进以及药品质量的提高”,共有600多位来自全国药检系统、药品生产企业等单位的代表参会。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金少鸿研究员在论坛上做了首场大会报告,报告主题为“药品检验、药品质量评价的新概念”,主要从QbD理念在药品抽验中的应用、2010年全国评价性抽验的特点、对上市后药品质量评价的展望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引起与会者极大关注。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金少鸿研究员   据了解,国家每年都会对上市后药品进行评价抽验,这是政府出资为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有效采取的强有力措施,是各级药品检验机构的指令性任务,如何完成、做好此项工作是各药检所的重点工作。   而进行药品质量评价分析的目的包括:发现合格的产品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 发现质量标准或检验方法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大部分化学药品系仿制,但仅仿标准,不仿品种,对合格的仿制产品找出与原研产品的差距,找到某些“国产品”临床疗效不如“进口品”的真正原因 发现某些不规范企业利用质量标准的局限性故意偷工减料甚至非法添加的违法行为。最终促进生产企业改进工艺,提高药品质量,确保上市药品安全、有效。   三个质量概念(QbT、QbP、QbD)   金少鸿研究员在报告中首要介绍了三个质量概念:QbT是最近出现的概念,意即质量是检验出来的 QbP即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它强调要注意生产过程管理 QbD即质量源于设计,该概念之前在其它行业已经得到了应用,现在则要将其引入到药品抽验中来,应该高度重视该质量概念的应用。   QbD的内涵包括:达到目标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目前现状和常规的解决手段、问题所在的风险点及关键点、方案执行中的修正、多学科合作、结果的评价和总结等。药品质量评价分析则应涉及到处方工艺、药品功能特性、稳定性、质量标准、标准物质、检验方法、临床不良反应这样一些方面。   2010年全国药品评价性抽验的特点   随后,金少鸿研究员总结介绍了2010年全国药品评价性抽验的特点:2010年对191个药品品种在全国市场流通领域(80.4%)以及药品生产企业供抽取了27019批样品,由39个省市药检所进行了全方位的抽验,深入的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1、 发现了市场上一些假冒药品 2、揭示了国内某些化学药品固体口服制剂与国外产品临床疗效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溶出行为的差异 3、提出了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注射用缩宫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等注射剂改进工艺、提高质量的方向 4、指出了辅料吐温80质量差异的根源。   这些成果除了能促进生产企业改进工艺外,还将成为修订有关质量标准的科学依据。   对上市后药品质量评价的展望   金少鸿研究员还详谈了对上市后药品质量评价的展望,即如何做好药品质量分析工作。   该工作总的技术思路是根据QbD指导原则对2011年国家评价性抽检的213个品种除按标准检验外,应根据每一个品种的特点分别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探索性研究的方案,紧紧围绕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进行设计,至少发现或解决与该品种相关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快检技术中的一个问题。   预期目标是:找出高风险注射剂的主要风险点 发现化学仿制药品与国外同类产品临床疗效差异的原因所在 提出中成药口服制剂的质控要点。   金少鸿研究员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内药品质量分析工作重点及思路:   1、 药品安全性方面   重点分析的品种是高风险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多组分生化类药品注射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注射剂,重点项目是致敏原的控制、处方中附加成分(抗氧剂、助溶剂)控制等。   2、 药品有效性方面   对于化学药品固体口服制剂,重点考察比较与国外原研厂同品种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行为,找到差距所在。   对于中成药固体口服制剂,尽量采用TLC法粗放型地鉴别其主要成分,建议开展溶出度研究,以保证临床疗效和批间一致性,还建议采用近红外无损检测方法进行生产过程控制。   3、 质量可控性方面   要针对具体品种,提出有个性的探索方案,如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注射剂,建议采用HPLC法测高聚物,对于化学药品注射剂可进行粒度、晶型、溶解速度和质谱研究等。新建方法要考虑操作方法粗放性、仪器普及性和标准物质可获得性。   4、 探索性研究的注意点   要与该品种的药典标准起草、增修订、新药转正、质量标准提高等和药品标准相关工作相结合,数据、结果和资源共享。探索性研究要个体化,要有针对性。   5、 探索性研究与检验经济学相结合   金少鸿研究员再次提出探索性研究与检验经济学相结合的理念,希望能引起业内人士重视,即要根据检验项目的目的性,计算检验经费与药品价值之最佳比值范围,在不涉及安全性关键检测项目是尽量不要增加难以制备、性质不稳定的标准物质,要研究效益/风险比,探索检验经济学在药品质量探索性研究和制定质量标准中的应用。   6、 开展前瞻性快检研究   目前全国已有400多辆药品快检车,近红外无损检测是其核心技术,希望承建单位在开展探索性研究检验的同时,要对收集到的样品特别是属于基本药物品种,利用近红外一致性模型建模技术进行“一厂一品一规一模”,建立近红外谱库,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统一整理后,在全国药品检测车上共享。   对于液体剂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建立拉曼光谱库的快检模型,以与近红外光谱库互补。   最后,金少鸿研究员谈到,如何使每届全国药品质量分析论坛有水平,有特色,有吸引力,有收获,关键在于上一年的评价抽验工作,为此建议树立QbD理念,即评价抽验工作的质量优劣源于评价检验前的实验设计。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孙会敏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孙会敏研究员就“聚山梨酯80质量分析和致敏源探究”这一优秀案例作了大会报告,相关研究和报告本身也是对金少鸿研究员大力提倡QdB理念的一项回应。     相关新闻:第二届全国药品质量分析论坛在泰州顺利开幕
  • 金少鸿、林瑞超等被聘任为中检所首席专家
    为实施“人才兴检”战略,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检验检定及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作用,根据中检所《首席专家管理办法(试行)》,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同意,决定聘任俞永新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疫苗检定首席专家,金少鸿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化学药品检定首席专家,王军志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物制品检定首席专家,林瑞超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检定首席专家。聘期三年。   在所庆庆典仪式上,李云龙所长向四位首席专家颁发了聘书。
  • 打造中国的“假药稽查兵”——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副所长金少鸿研究员
    编者按:第一次见到金少鸿研究员是2006年3月份在美国奥兰多市召开的PITTCON2006上,当时金研究员在PITTCON设立的“中国分析市场”研讨会上专门作了一个“分析标准在中国的建立和实施:组织机构、相互关联及其主要活动和面临的挑战”的特邀报告。也是从这次报告中,笔者第一次了解到了关于“药品检测车”的一些情况。只是由于时间匆忙,当时没有来得及与金研究员深谈。   回国后不久,笔者即从有关渠道获悉,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在06年初通过招标方式订购总计超过300余台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这起政府采购是否与金研究员报告中提到的“药品检测车”有关呢?而5月份惊动全国的“齐二药制造假药”事件的浮出水面,使笔者进一步意识到当前加强我国药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笔者(以下简称Instrument)随即通过电话与金研究员取得了联系,几经周折后,终于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再次见到了金少鸿研究员(以下简称金)。   Instrument: 金研究员,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本网的专访。不久前发生的“齐二药”事件应当说使人们再次认识到“假劣药品”对于普通百姓健康甚至生命的严重危害。那么能否请您首先谈谈,当前我国医药市场中所存在的“假劣药品”问题。   金:好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假劣药品”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应该说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今年2月份我参加了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WHO“打击假药: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Combating Counterfeit Drugs: Building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国际会议。从本次会议上了解到,当前假药已在全世界泛滥,特别是抗生素、激素、抗艾滋、抗疟、抗结核类药品的假药十分猖獗,据WHO初步估计假药占全世界药品销售额的10%,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甚至高达50%。具体到中国,这一比例大致是在5~10%。   另外,“假劣药品”目前呈现出的另一个新特点就是所谓高科技造假。也就是说造假者以牟取暴利为目的,以符合药品标准为目标“研制”假药,如果按照为“君子”制定的标准进行检验,就发现不了假药。譬如以前曾经出现过的伪劣诺氟沙星胶囊,就是制假者用少量诺氟沙星再定量加入某些碱性无机或有机物质制成的,按当时95版药典,采用非水滴定法检验,含量都合格。另外就是冒充品牌药,也就是说药品活性成分是对的,但是盗用了别人的品牌,在国际上这也应该属于假药范畴。  Instrument: 那么能否请您评价一下,在应对“齐二药”这一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我们药检部门所发挥的作用?   金:我个人认为,在“齐二药事件”中,广东省药检部门连续奋战5昼夜,最终确定“齐二药”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里含有毒性化合物“二甘醇”,从而导致患者急性肾衰竭死亡。这一结果为临床诊治病人提供了科学依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为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判定该药为假药和在全国范围内封杀该企业的产品提供了直接依据,有效防止了可能由假药带来的进一步危害。避免了像发生在上个世纪的数起重大“二甘醇”中毒事件那样的悲剧重演。  当然,这一事件的教训也是沉痛的,需要各方面汲取。就药监、药检部门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对一个药品从研发、生产、销售,临床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对上市后药品有针对性的抽检,加大对不法商贩的打击力度,这一点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下决心研制我们自己的“药品检测车”的根本原因。  Instrument: 说到“药品检测车”,能否请您谈谈这一项目启动、实施过程的一些基本情况?   金:开发“药品检测车”的想法最初是在2003年1月的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上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农村基层药品的监督检验。以前,基层地市级药检所监督检验工作效率比较低,由于抽样需要全检的三倍量,又受到检验经费、检验设备的制约,因此很少到边远乡镇去抽样,即使拿到药品检验所去检验,所需的时间也很长。而对农村药品市场的日常监管、执法检查,关键是要能快速识别出该药品的真伪,以保证人民用上安全放心药。  “药品检测车”的诞生则可完全改变当前基层药品监督人员仅靠“眼观、手摸、鼻闻、口尝”进行现场检验的无奈局面,它集监督检查、有效取样、快速筛查、靶向抽样为一体,其中监督检查、有效取样、快速筛查的工作当时就有结果,而对于有疑问的药品则再“靶向抽样”后送往地市药检所进行法定检验,这样一来就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药品抽样的盲目性。  想法一经提出后,在国家局党组的支持下,我们很快在03年底就拿出了样车,随后在全国5个省的试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湖北省为例,试运行期间共出车9次,行程8000多公里,先后抵达9个市州的108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筛查药品562批次、目标抽样45批次、法定检出假药37批次。试运行的成功也为该车在全国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技术基础,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2005年底,国家投入了近三亿元的巨资,通过招标采购,将药品检测车配备至全国300多个地市一级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Instrument: 那么,目前我们国家哪些省已配备了“药品检测车”?整个配备工作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相关的技术培训又将如何进行?   金:截止到2006年6月上旬,湖北,河南,安徽,云南、贵州五个省的“药品检测车”已全部到位,相关检验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也已同步展开。技术培训大概需要十几天的时间,我们首先对各省级药检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我们称之为“教员培训”,然后再通过他们培训地市一级的相关技术人员,依次类推。同时,对于操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整个“药品检测车”在全国的配备工作预计到07年8月份全部完成。  Instrument: 接下来,能否请您再从技术层面谈谈“药品检测车”,它的软硬件组成,它的主要功能及工作方式,特别是它的创新之处。目前,国外是否有类似的产品出现?   金:“药品检测车”是以车为载体,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包括药品信息系统、快速无损检测系统、经典化学分析系统。其中,通过药品信息系统能够查询到当前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品种、剂型、规格以及批准生产文号等信息以及2001年以来国家和地方药监部门历次处罚假劣药品的记录、撤销的药品批准文号、吊销的药品许可证等信息,从而有效查处不法分子利用农村信息闭塞的弱点,销售被明令禁止生产、销售药品的行为。而无损检测系统则采用了近红外光谱仪,在不破坏药品包装的情况下通过采集药品的光谱信息,然后再与电脑中标准谱库中的光谱图进行比较,采用我们自己设计的分析软件,几分钟内即可完成该标示药品真伪的鉴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  据我们了解,“移动实验室(Mobile Lab)”是当今分析化学领域里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根据政府行政执法部门提出的需求而专门设计的既能抗震又具环保功能的移动实验室,其市场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目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发主要集中在国土安全、环境检测、疾病控制等现场应急检验方面,尚未开展过关于药品检测车的研究。因此,可以说“药品检测车”把车的流动性和现代化信息系统、高科技无损检测技术以及经典的理化分析手段相结合,这在国际上是首创,我们已经申请了专利。  现在,“药品检测车”已可以对800余种药品进行检测,其中对于西药主要是采用近红外方法,对于中药则大部分还是采用薄层色谱、化学反应和显微观察等经典手段。不过,我们已经开始采用近红外方法对中药进行识别的研究,只是距离取得最终满意的结果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国外同行对于我们的工作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他们认为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农村普通百姓的用药安全,是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很值得各国政府借鉴;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在药品检测技术上的创新意识,特别是采用近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在药品打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药联(FIP)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等均表示了与我国进行合作的愿望,希望中国研制成功的药品检测车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Instrument: 关于这个项目的后续进程,不知您有什么具体想法?   金:首先,肯定是要全力保证当前这一国家任务的圆满完成,而且今后国家也有可能在县一级的药监部门推广这一技术。在这一前提下,一方面我们可能会和一些分析仪器厂家合作,进行“药品检测车”新功能的开发。譬如:国外可能没有类似中国地区药检所这样的机构,那么一旦发现有疑问的药品,如何进行最终确认?而如果能够开发出适合“药品检测车”的小型、抗震液相色谱,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更顺利地打开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我们自主开发的近红外分析方法引入到药厂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即所谓的“生产过程分析技术”(PAT),以避免类似“齐二药”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采访过程中,金研究员表示,全国的药品监督管理队伍组建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基层药监局组建的时间不过4~5年,日常监管、药品检验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据统计,目前全国地市级药品检验机构配置的设备中有40%~50%需要更新,因此,国家这次下大力气为全国地市一级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配备“药品检测车”,将极大提高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机构的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有利于打击农村市场的假劣药品,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联系电话:010-67095209  电子信箱:jinshh@nicpbp.org.cn  单位地址:北京天坛西里2号(100050)
  •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李绍洪一行莅临聚光科技参观指导
    2019年3月25日,天津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绍洪一行莅临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参观指导。聚光科技创始人姚纳新、总经理孙越、党委书记陈荧平等公司领导热情接待了来访领导,并陪同李主席一行参观了聚光中心园区,感受春的缤纷和新生,共话绿色生态和未来发展。天津市政协领导一行参观聚光中心  随后双方领导在VIP会议室进行了友好的沟通与深度的探讨。在座谈会上,李绍洪主席先介绍了天津市及滨海新区建设的未来发展规划和绿色环境落地优惠政策。聚光科技创始人姚纳新向李主席汇报了聚光科技在津京冀地区已取得的市场业务发展情况,以及公司先后为杭州G20峰会、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金砖会议等国际重大会议提供环境安全保障的成功案例。姚总表示未来聚光科技愿意在天津有更多研发项目、业务落地的合作,诚望能为天津市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聚光科技总经理孙越向李主席一行介绍了公司的发展优势、发展目标以及两会环保政策给公司带来的新的竞争力。双方还就天津市政府对首台套的支持政策展开了深入的沟通,寄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合作与发展。李主席对聚光科技的整体实力表示了肯定,他诚挚邀请聚光科技深度参与天津市建设,并邀请姚总和孙总出席今年5月在天津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  通过此次交流,双方一致认为,在发挥聚光科技高端分析仪器产品技术和生态圈资源优势基础上,加大与政府的合作力度,定将能更好推进区域经济的创新建设,共同实现新发展。 聚光科技、天津市政协与会领导合影
  • 陈洪渊院士谈分析化学:“一个都不能少”——访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多次变革,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提高,分析化学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到这其中的&ldquo 翻天覆地&rdquo 若不是身处其中,可能也不会有那么深的感情和期待。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进入了分析化学领域,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与分析化学&ldquo 相知相守&rdquo ,可谓是分析化学界的&ldquo 大师&rdquo 。借着第二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的机会,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采访了陈洪渊院士,请他为大家谈谈分析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   &ldquo 分析化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dquo   陈洪渊院士自1960年开始踏入分析化学这个行业,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过程。那么他眼中的分析化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据陈洪渊院士介绍,他1956年进入南京大学求学,当时本科学的是放射化学,1960年作为预备教师留校随之分配提前进入分析化学教研室活动,1961年毕业正式担任助教工作。对于分析化学这50多年的变化,陈洪渊院士感慨万千,并用了&ldquo 翻天覆地&rdquo 四个字来形容。他说,&ldquo 60年代,分析化学主要是容量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度分析(大多还只是比色分析)、和小部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我们上学的时候用的最多的也就是容量分析和一般光度分析。现在,分析化学涵盖面大大拓展了,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已经融合在一起,同时光谱、色谱、波谱、质谱等仪器分析也都归结到分析化学的队伍中来了。&rdquo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ldquo 从发展历程上来说,分析化学由最初的元素、有机小分子、大分子等的成分分析,走到了如今的活体生物分子、单分子和单细胞的分析,这其中还涉及很多实时、活体的分析等等,可以说分析化学已经走到了生命分析的时代。&rdquo 说到这儿的时候,陈洪渊院士还特别强调,&ldquo 现在的分析化学更深奥了,其面临的挑战更大了,也更难做了。比如,活体的生命分析科学要求时空分辨、信号转导,而信号转导关联着生物分子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与结构变化过程,生命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更多样、复杂了&hellip ..。&rdquo   从技术进展的角度来说,分析化学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各种新技术、新仪器层出不穷。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让大家感觉有点&ldquo 失望&rdquo ,比如电化学仪器小巧,可以实现便携、现场检测,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相对于其它门类的商业化仪器来说总是不够满意。不过,陈洪渊院士的回答却让我们看到了电化学不一样的一面,&ldquo 近年来,电化学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在生物传感器研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市场上做得比较好的葡萄糖传感器就用了电化学技术,应用很广泛。&rdquo 同时,陈洪渊院士也指出,&ldquo 从原子水平来看,电化学的本质是外层电子的得失导致的氧化还原反应,受其原理的限制只能够按照其自身能够发挥的作用来决定它的用途,不能苛求其&lsquo 全能&rsquo 。但我们应该跳出传统的仪器概念去看待电化学的技术发展问题,现在的电化学已经不仅局限于电极表面的研究,而是利用电化学的原理研究生物分子中电子传递及生命过程。电子传递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如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研究生命过程中的电子传递运动,可以揭示许多深奥的生命现象。也许暂时做不成很多商业化的仪器,也许根本就不需要做成仪器,只要有一个优越的&ldquo 探头&rdquo 及其阵列,就已经可以揭示许多内在的科学问题了。&rdquo   分析化学发展到现在,基础研究工作已经很深入、很高端了,SCI的论文数也与日俱增,只是目前把基础研究应用于实际或真正产业化的应用却还很少,这让很多关心行业发展的人士倍感惋惜。对于这个问题,陈洪渊院士谈到,&ldquo 这和我们国家现有的体制有关系,也是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应该理性地去看待。首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文章来提升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另一方面,分析方法的仪器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时候花了很长时间也很难看到结果。目前,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可能更有诱惑力 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们很多技术还没有走向成熟。当前,国家相关政策已经在调整和引导,也有部分成熟的技术走向了实际应用,演变成仪器设备或检测仪器,我相信慢慢会走向理性化的。&rdquo   &ldquo 各种分析技术都需要&rdquo   当前,在各类学术会议及研讨会中,大家经常会谈起:最具前景的分析技术有哪些,目前分析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对此,陈洪渊院士持什么观点呢?   无机、有机、分析、物化、高分子&hellip &hellip 学校分了很多的专业、教研室,这是为了教学(教和学)的需要和方便,它们真的可以各自为家吗?&ldquo 当然不能&rdquo ,陈洪渊院士谈到,&ldquo 学科的划分是学习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做科研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不能彼此完全割裂开来。其实,化学是一个大领域,化学从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大块:一块是反应、合成,包括无机、有机等各类合成,要合成就得通过反应,要促成反应,就要研究热力学和动力学,这就包涵了物理化学 另一块就是分离分析和识别表征,那就是指分析化学这一块了。分析化学是一个普遍应用的方法、手段,任何一个分支学科都少不了使用分析化学去对物质进行分析和表征。&rdquo   化学研究什么?陈洪渊院士谈到,&ldquo 一方面是研究天然存在的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状态等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将它各自分离纯化使其为人类所用 另一方面,还要创造人类需要而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大家知道,化学是人类创作新物质最多的自然科学领域。化学从这个意义来说,它的基本任务有两大方面:一是反应、合成,及利用化学反应通过驾驭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性质,通过有机合成与无机合成,实现新物质的产生 另一方面,就是对物质进行分离分析和识别表征,这不仅是对天然已经存在的物质世界进行认识,还要认识新创造的物质,为人类所用。于是,为完成人类对化学世界的认识和利用,在学科上就有了无机、有机、物化、分析、高分子等理科型的分支学科,和工科型的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学科分支的诞生,来实现物质的宏量生产。其间,对于整体化学科学领域而言,分析化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到了二十一世纪,进入生命科学突显的年代,分析化学又衍生出生命分析这一分支,内容更加纷繁复杂了。&rdquo   分析化学除了建立分析方法之外,传感器件和仪器装备也是一个很好的出口。对于大家经常讨论的谈到最具前景的分析技术这个话题,陈洪渊院士却连连摆手,&ldquo 不能这样机械地看待这个问题,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要求,而且由于每一种分析技术的原理不同,其用处也不一样,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而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最有用。就像匕首、大刀、手枪、步枪、大炮、原子弹等武器,有的小巧、有的威力大,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需求,但是一个也不能少。分析技术也一样,各种技术都需要,各个方向都要发展,也只有各个技术都发展了,分析化学这个学科才是健全的,其发展才是良性的。&rdquo 同时,陈洪渊院士也谈到,&ldquo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光学用处更广泛一些,因为从原理方面来讲,光可以分不同的波段,分子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分为伸缩、振动、转动等等,由此相对应而衍生的仪器种类也就比较多。&rdquo   &ldquo 在各种分析技术中,不管是大型的色谱、质谱等仪器,还是小的快速检测产品都是需要的。比如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的要求快速筛选,不要求太准确,这个时候快检产品就是最有用的,没必要用大型仪器去做。当然,若追求高精度和准确度,就必须要用大型的谱学类的仪器了,而且还有对样品进行一系列的前处理等制备过程。&rdquo 同时,陈洪渊院士也指出,&ldquo 现阶段,很多人不愿意去做&lsquo 小&rsquo 仪器,核心配件的钻研也往往耐不住寂寞,在一定程度上和我们国家的体制有关系,很多人认为小仪器产值不大,原理也不复杂,认为不值得精心去做,或者认为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但是实际上&lsquo 小&rsquo 仪器同样重要,而且有时候一个螺丝就可能影响全局。&rdquo 讲到这,陈洪渊院士还特别拿自己手腕上的瑞士机械表打比方,他说,&ldquo 为什么瑞士的手表能够享誉世界?因为它深知连每一个小螺丝的松紧都有可能影响其指针的运动速度,因为它注重了包括每一个小螺丝在内的质量、布局和精准的安装,才有高质量的产品。而对于我国的仪器行业来说,还有很多核心部件做不了,这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rdquo   &ldquo 所以,分析化学的发展是综合的,任何&lsquo 急功近利&rsquo 的、&lsquo 贪大&rsquo 的行为都是不科学的。整个仪器行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简易的、精密的 大型的、小型的 整机、配件都是必须的。&rdquo   为师之道:&ldquo 提纲挈领,拓展知识面&rdquo   作为分析化学的教育工作者,陈洪渊院士一直耕耘在教育的一线,对分析化学领域的人才培养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他的为师之道。   谈到现在学校的教育,陈洪渊院士语重心长地说,&ldquo 分析化学需要综合性的人才,知识面要广、动手能力要强。而现在很多大学的研究生发篇几篇论文就可以毕业,缺少应用和实践经验,这是亟须改进的。要想把分析化学做好,就必须要掌握好化学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要具备物理、电学和电子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仪器行业的人才也一样,需要电子、机械、力学等数理化各方面的知识。&rdquo 说到这,陈洪渊院士还特别提到一个让他倍感可惜的事情,&ldquo 当前,许多学校在分析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把电子学、物理等课程都砍掉了,这是分析化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很大的缺陷。&rdquo   此外,陈洪渊院士还谈到,&ldquo 现在大学里面的教科书越编越厚,但内容很不简明,没有提纲挈领的东西,点不到要害。结果导致学生学的知识繁琐而缺乏条理,枝枝节节讲得很细,舍本逐末,因而掌握不了全局的知识结构,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对相关学科关心太少。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比较简明的方法来说明深奥的问题,提纲挈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而不是机械地去要求 我们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尔后才能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们要让学生把光、电、色、磁等每种方法的原理搞得清清楚楚,细节的东西让学生自己慢慢地去揣摩、钻研为好。&rdquo   最后,陈洪渊院士再一次强调,&ldquo 学习是分学科的,专业也是分学科的,但是工作的时候不管是哪个学科,解决问题都是综合的。所以,不管是在学校的学生,还是已经毕业工作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把知识面铺开,广泛涉猎并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rdquo   编辑手记:   采访过程中,陈洪渊院士不止一次地强调分析化学需要综合性的人才,不仅是分析化学专业的知识,光、电、色、磁等各学科的知识都要涉猎与掌握。从陈洪渊院士的言语之间,笔者处处可以感受到一位76岁老专家对我国分析化学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仪器行业的同行们,您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否也感觉到了知识面的匮乏?您是否已经开始学习了呢?   采访编辑:叶建
  • SCIEX中国总经理邵宏谈: 如何成为最受人尊敬的生命科学类企业
    仪器信息网讯 2016年9月10日-12日,SCIEX作为质谱生产制造商参加了在青海西宁举办的第34届中国质谱学会学术年会。SCIEX近两年继续着向常规应用的转型拓展,除了在制药和组学领域的纵向拉伸,也不断发展了食品、环境等领域贴近常规检测的应用技术。从员工的状态到SCIEX提供的技术与服务都发生了很多变化。针对SCIEX(中国)的目前发展情况和未来趋势,仪器信息网编辑在会议现场采访了SCIEX(中国)总经理邵宏。SCIEX(中国)总经理邵宏  仪器信息网:SCIEX目前在内部文化上发生了哪些改变? 这次会议上SCIEX所有的纪念品上都印有“让质谱改变每个人的生活”, 如何解读SCIEX(中国)目前的发展愿景?  邵宏:我们的确在内部文化建设方面下了功夫。丹纳赫集团强调与员工的相互承诺,通过各种方法激励每个人。SCIEX领导层这一年多来又做了不少功课,目的是让大家爱上SCIEX,像一家人一样去做事业。SCIEX注重人的资源和培养,我们认为无论多么远大的目标都要靠人来实现。我们愿意在员工发展的各项技能上去投入,除了本职技术方面还有管理和领导能力的提升。个人和团队的素质提高了,那么业务发展就不会是一个问题。  作为一家知名的质谱生产厂商,我们也希望能从一个简单买卖的厂商上升到一个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我们的用户遍布和健康、安全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食品、环境、临床、制药、法医检验等。举个例子,我们保守估计中国每年至少有超过一千万份食品、环境相关的样本在SCIEX的液质上进行检测,从而确保我们吃的食物和喝的水是安全的 至少有超过一百万例的临床样本通过SCIEX的质谱系统进行检测,来为国人的健康保驾护航。SCIEX(中国)的愿景是“让质谱改变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希望通过为各领域用户提供最好的技术与服务而实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真切的帮助到每个人。我们希望成为最受尊敬的生命科学类公司,这是我们大家的愿望。SCIEX团队在第34届中国质谱学会学术年会上的合影  仪器信息网:SCIEX(中国)今年的市场情况如何?  邵宏:今年SCIEX在中国的业绩非常好,实现了高两位数的增长。SCIEX总部也更加重视SCIEX中国市场了,后续会有更多的投入和发展。由于目前团队人心齐、发展策略清晰明了,公司对向哪个方向投入也非常明确,所以能够节省更多精力,更好的实现市场发展。  仪器信息网:SCIEX向发展常规应用的转型进行的情况如何?目前有哪些重要成果?  邵宏:几年之前,科研用户群是SCIEX的仪器和应用的最主要服务对象,而近三年来,SCIEX开始逐渐向常规应用拓展。SCIEX的一贯强项是制药和组学研究技术,所以加强了在食品、环境、农口等有较大提升空间的领域。目前来看,我们在这方面的投入带来的收效非常好,特别是食品、环境的业务增长很快。在仪器方面,我们去年推出了以食品环境法医等为应用市场为主要目标客户的X500R高分辨系统 另外,还有两个团队专门为应用技术提供方法包和整体流程。(1)针对中国等快速增长的市场情况,SCIEX成立了“高增长市场项目研发团队”,该团队专门针对高增长市场的应用需求开发各类硬件、软件和方法包。高增长市场项目团队总部设在SCIEX新加坡工厂,更利于与硬件研发相结合的数据库、方法包等开发。(2)与“高增长市场项目研发团队”不同,SCIEXLabs 团队针对全球市场,专门研发各领域应用整体解决方案 (相关资讯:质谱仪硬件背后的“软军师”——访SCIEX公司SCIEXLabs全球总监刘华芬)。这两个团队给中国市场带来很多支持。SCIEXLabs应用专家贾彦波在SCIEX 新技术交流会上介绍SCIEXLabs解决方案  仪器信息网:借助SCIEX仪器平台进行组学研究的研究实验室很多,SCIEX今年又推出了适用于工业化蛋白组学方案、脂质组学研究应用的新仪器平台Lipidyzer,在组学方面SCIEX接下来将如何发展?  邵宏:组学与精准医疗相联系,蛋白组学是SCIEX的一贯强项,现在在代谢组学方向也不断有新的突破。目前,SCIEX不仅有5600、6600等一系列硬件平台,更相继推出了非常实用的组学软件平台。如OneOmics云端多组学分析平台,由SCIEX与Illumina合作推出,能够实现对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大数据计算和整合。另外,SCIEX在组学方面的技术人员基础非常过硬,能够给有高端应用需求的用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我们也在于国内做代谢组学的专家谈合作,讨论如何共同发展代谢组学新技术。SCIEX组学和科研市场发展主管余剑岚在大会分会场解读SCIEX在精准医学时代的全新解决方案  SCIEX中国市场经理杨益:高通量、大样本的筛查是精准医学研究的前提,分析人员要做到上万例的样本分析才能真正得到有意义的数据。这就需要工业化级别的方案才能满足相应的组学研究需求,SWATH技术和micro flow级别的分离技术都是为组学研究提供支撑的基础。SCIEX Lipidyzer可以定量超过1100种脂质,是高通量的工业级解决方案,再通过分析软件把数据的关键点打通,即能够实现从基因组学到蛋白组学,再到代谢组脂质组学的融会贯通。我们做软件的方向是云端化、易用化和专业化,不仅仅是处理数据,更重要的是解读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意义。SCIEX极其重视软件技术,研发部门在软件研发中投入比例非常大,甚至超过了硬件研发。  目前我们与澳大利亚儿童医学研究所(CMRI)合作建立癌症蛋白质组中心(ProCanTM),包括六套TripleTOF 6600仪器,以Microflow SWATH为核心进行癌症相关研究。我们也在英国和曼彻斯特大学共同成立了Stoller生物标志物发现中心,Stoller中心配置了8套SCIEX TripleTOF® 6600高分辨质谱平台和NanoLC 400系统,3套SCIEX QTRAP® 6500定量质谱平台,Lipidyzer脂质组学定量系统,和Beckman自动化样品处理系统等众多尖端设备。高通量的精准医学筛查研究是我们在组学方面的重要发展方向。SCIEX市场部组学产品经理张克荣在SCIEX新技术交流会上介绍SCIEX新一代高通量脂质定量平台Lipidyzer
  • 雷尼绍上海总部乔迁新址 宏图大展创新未来
    2014年7月29日,雷尼绍(上海)贸易有限公司迎来了战略性发展的一次飞跃。上海总部乔迁至新址 &mdash 闸北区江场三路288号18幢楼1楼。新址坐落于环境优雅的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园区处在城市中部轴线和中环线的交汇处,轨道交通和周围25条主要公交线辐射到上海的四面八方,是上海融入和连接长三角的&ldquo 第一站&rdquo 。   雷尼绍上海总部建筑面积超过3200平方米,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装修。 第二阶段计划于2015年初竣工完成。已完成装修的第一阶段建筑面积为1860平方米, 设有产品演示、培训中心及实验室,以期为OEM客户、分销商和最终用户提供雷尼绍全系列产品的技术支持,包括拉曼光谱系统和快速成型制造系统。我们还扩大了仓储物流中心,增加了我们的服务中心的规模,使我们有机会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和支持。 Equator比对仪演示厅 开放式办公区域 宽敞明亮的多功能会议室 三坐标演示厅 维修中心 现代化前台设计    &ldquo 雷尼绍早在1994年已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办事处,并在2005年在上海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此次迁入新址更彰显着雷尼绍对扩大中国市场势在必行的决心,&rdquo 雷尼绍中国董事总经理 Paul Gallagher 说。&rdquo 我们期待着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持续进行多方面的战略发展,建立稳健业务。&rdquo    雷尼绍中国如今在全国各地已经设立了11家分公司及办事处,员工总数超过125名。雷尼绍将以落户新址的契机,以崭新的姿态,进一步提高企业凝聚力及竞争力,更好的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创新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宏图大展创新未来! 关于雷尼绍   雷尼绍公司 (Renishaw plc) 是世界测量和光谱分析仪器领域的领导者。我们开发的创新产品可显著提高客户的经营业绩 &mdash 从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极大提高研发能力到改进医疗过程的功效。   我们的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机床自动化、坐标测量、快速成型制造、比对测量、拉曼光谱分析、机器校准、位置反馈、牙科CAD/CAM、形状记忆合金、大尺寸范围测绘、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和医学诊断等领域。在所有这些领域,我们的目标都是成为长期合作伙伴,不管现在还是将来,都始终如一地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优异产品,并提供快捷、专业的技术和商业支持。 请访问雷尼绍网站了解详细信息:www.renishaw.com.cn。
  • 岛津走进泓博智源医药
    以主要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新药研发和原料药创新工艺研究服务而著名的上海泓博智源医药技术有限公司,于2010年公司被评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公司人性化的管理,宽松而不失高效的企业文化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研发人员的加盟,目前拥有员工200人左右,其中博士约占20%(其中5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硕士约占30%,学士约占47%。特别是公司创始人之一兼CEO陈平博士归国前曾在美国施贵宝制药公司新药研发部工作17年。他作为抗白血病新药达沙替尼的主要发明人之一,曾获得2008年度美国托马斯﹒爱迪生新药发明专利奖。就在不久前,陈平博士还获得了国家“千人计划”以及江苏省“领军人物”的殊荣。 泓博智源以其国内顶尖的新药研发能力,用短短的三年时间迅速获得了国内外制药公司的认可,公司实力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岛津公司也倍受泓博智源的青睐,所有进行药物分析和质量控制的科学仪器都来自岛津,诸如LCMS-2020、LCMS-2010、LC-20AD、LC-2010HT、LC-20AP、LC-6AD、GC-2010Plus、IR-8400S(升级款IRAffinity-1)、UV-2550等近20套。 近日,受泓博智源COO张洪建博士、分析主管章丽娟经理等的邀请,岛津公司行业销售程小卫先生陪同市场部经理吴国华博士、产品经理朱天强先生、技术服务高级工程师方平先生走进泓博智源医药,就岛津公司的最新技术和产品,以及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等知识,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Lunch Seminar。 别开生面的Lunch Seminar 会议期间,产品经理朱天强先生就岛津LCMSMS-8030以及UPLC-30A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做了详细报告和讲解。 LCMSMS-8030将MRM测定的快速化与超快速极性切换技术融合,最大限度发挥出UHPLC的性能,是打破分析速度极限最可靠的伙伴。LCMS-8030独有的UFsweeper专利技术,实现了高效率CID和离子的快速输送。在超快速分析中可以防止信号强度下降或发生串扰,实现500通道/秒的超高速MRM测定。结合15msec超快速正负离子切换技术,可以准确捕捉到UHPLC的窄峰,提供准确可靠的定量结果。此外,具有同步检查扫描功能,利用15000u/秒的超快速扫描能力,在MRM测定的同时进行子离子扫描,可以获取丰富的定性信息,有助于化合物确认。 朱先生还介绍了业界旗舰产品超高效液相色谱Nexera UPLC-30A。其最大工作压力高达130MPa(19,000psi),业界领先、睥睨群雄!作为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市场中的领军产品,Nexera UHPLC在获得极佳的精密度、接近零水平的交叉污染、优秀的线性范围、出色稳定性和耐用性的基础上,实现了超快速和超高分离度分析。它为您解决所有LC和LC / MS的分析挑战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随后,岛津公司售后服务部门高级工程师方平先生更是细心、耐心地娓娓道出了如何保养、如何维护岛津的LC-20A以及LCMS-2020系统,听得与会分析工作者频频点头。会后,好学的听众们还是不肯放过这次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一询问岛津公司的吴国华博士、朱天强先生以及方平工程师。 会后,与会分析工作者与岛津人员深入交流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年轻的泓博智源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相信未来的前景更辉煌!拥有138年历史的岛津公司,时刻把握科学技术的脉搏,时刻关注客户的期待和要求,不断研发创新和提高分析仪器技术和产品,不断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与用户共同成长。 关于岛津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DNA宏条形码技术成为肉类检测“火眼金睛”
    DNA宏条形码技术结合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精度、速度快等特点,为同时检测食物基质中的多个物种提供了理想的方法,包括产品中非预期的物种,因而该技术在肉类及其制品的掺假检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已成为肉类成分鉴定的新方法。  很多人都爱吃肉,常吃的肉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鱼肉等,其中牛肉成了“造假”的重灾区。近日,一对江苏夫妻因把猪肉上色当牛肉卖被管理部门发现后受罚的新闻也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用猪肉、鸭肉伪造牛羊肉,用低价肉冒充高价肉,动物源性食品中肉类掺假一直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那么应该如何快速、准确和高效地进行肉类掺假检测,从而更好地保护好老百姓的“肉篮子”呢?  DNA宏条形码技术成肉类鉴定新方法  卖肉作假古已有之。虽然我国已制定相关法规对肉类和肉制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行监督,但是近年来随着牛肉、羊肉市场需求量增大,以次充好所带来的巨大利润,让肉类掺假现象屡见不鲜。  如何辨别真假牛肉?有人在网上支招:用眼睛去看,观察和辨别;用鼻子去闻肉的气味;用手去感觉肉的弹性… …   但是,消费者仅凭自己的眼睛鉴别肉的真假还是太难。因此,加强检测技术攻关,不断提高检测能力,成为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任务。  “快速、有效、准确和可靠的检测技术是有效监管肉类掺假的关键手段。”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微生物室副主任、副主任药师甘永琦表示,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不易受到食品加工方式的影响,是检测肉类和肉制品掺假最常用的技术。  甘永琦介绍,DNA条形码是DNA中的特殊片段,通常由用于区分目标物种的中心可变区和两侧保守区组成,可以作为生物体的遗传标记。利用DNA条形码技术,研究人员对特定区域DNA片段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和测序,然后于在线数据库中搜索比对,可以识别出掺假的肉类物种。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DNA宏条形码技术应运而生。  “DNA宏条形码技术结合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比传统的DNA条形码技术功能更强大,具有高通量、高精度、速度快等特点,为同时检测食物基质中的多个物种提供了理想的方法,包括产品中非预期的物种,因而该技术在肉类及其制品的掺假检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已成为肉类成分鉴定的新方法。”甘永琦说。  该怎样具体应用DNA宏条形码技术进行肉类及其制品检测呢?  甘永琦介绍,为了鉴定样品中的物种,首先要建立一个可靠的数据库,包含目标物种的DNA条形码。使用特定引物对物种DNA的条形码序列进行PCR扩增并获得扩增子,然后合并来自不同样品的扩增子,在一次程序运行中对不同扩增子同时进行测序,将测序得到的物种基因序列与条形码数据库进行匹配,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得到鉴定结果。  “该方法可以在6小时内同时进行至少96个样品的成分及组分测序分析,提高了检测的效率,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甘永琦说。  最近,甘永琦所在的实验室就从市场上购买了香肠、火腿肠、培根、腊肉、火锅肉片、肉干、肉松、肉丸、烤肉串、肉罐头、肉脯等11种不同类型的肉制品共70多份,使用DNA宏条形码技术进行动物源性成分检测。  “各样品测序分析结果均符合预期。比如在1份鱼籽包里检测出5种不同动物成分,分别是鸡、猪、鸭、鳙鱼和鲹鱼,与产品标签标示一致。”甘永琦说。  近年来,该实验室从国内肉制品市场、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动物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遴选硬骨鱼纲、软骨鱼纲、哺乳纲、鸟纲、爬行纲等物种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1500多个属、2700多个种的动物分类数据库。  他表示,实验室目前正在扩大测试样本的范围,深入开展肉类掺假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DNA宏条形码技术在肉类掺杂检测中还面临哪些挑战?  有研究表明,目前用于动植物分类鉴定的标准DNA条形码并不完全适用于环境样本的应用。  甘永琦介绍,首先,标准DNA条形码倾向于那些能够识别相似物种的特殊片段,通常具有较长的基因序列。然而,环境中的DNA容易降解成较短的基因片段,从而阻碍条形码的扩增。  其次,DNA宏条形码技术需要同时扩增一个样本中所有物种的DNA,那么就必须限制某些物种DNA的过度扩增。因此,需要筛选比较几个非标准的候选条形码,确定新的DNA区域,以达到该方法的限制要求。  另外,在物种多样性定量分析中,由于高通量测序过程中部分因素可能会导致结果存在偏差,进而影响原始样品中物种定量估算的准确性。  作为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肉类及其制品的掺假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DNA宏条形码技术可以对未知物种进行快速、准确地识别,无疑为肉类掺假检测提供了优异的技术手段。  除了用于肉类掺假检测,DNA宏条形码技术目前还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在理论上几乎任何一个样本都可以通过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物种识别。近年来,该技术已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生态学、法医学、生物技术、食品工业、动物饮食、食品质量等。”甘永琦说。  目前,DNA宏条形码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该技术在国内外未形成完善的检测标准,因此还处于研究阶段。  甘永琦表示,基于该技术的研究,他们团队已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检测方法的团体标准,未来将搭建一个免费共享的数据分析网络平台,为该技术的应用推广扫清障碍。
  • 董绍俊、汪尔康、谭蔚泓等当选2015年高被引科学家
    p   日前,美国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公布了全球2015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5”。此次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覆盖包括材料、化学、数学、工程学等21个学科领域,共有2975名(3125人次)科学家入选。 /p p   作为一项受到全球学术界广泛认可的长期研究,《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即“高被引科学家” 研究报告)甄选出了近3,000位科研人员,这些科研人员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即在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引文影响力排在前1%的论文)在相应学科领域数量最多。 /p p   从入选高被引科学家所在的国家来看,美国以1565人次位列第一,英国和德国分列二三位,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以168人次排名第四,成为排名前十国家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距离第三的德国已经差距不大了,这表明中国的高端科研情况这几年来还是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另外,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日本、瑞士和法国,分别排名第五至第十位。 /p p   中国大陆入选科学家中,主要来自中科院系统和各大高校。据仪器信息网不完全统计,10余位从事分析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等领域的科学家入围本届榜单。其中,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40901/140206.shtml" target=" _blank" 董绍俊、汪尔康、李富友、谭蔚泓、杨焕明、汪健、王俊去年也入选了全球2014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ceb7358-a640-4c73-8d33-b600307d942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68665647-f2af-42b0-b6cb-3e9e99789aa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float: none " title=" QQ截图2016011816260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b3804164-98a7-47c9-9deb-86b59af38b6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float: none " title=" QQ截图2016011816262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c22b9591-720e-478a-8501-16b36a771f9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float: none " title=" QQ截图2016011816264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1/insimg/eef58854-385e-4dca-84d8-d26664945280.jpg" / /p
  • 正金毛化州橘红连锁店售卖的止咳药竟是食品
    在广州,"化州橘红久咳必治"的醒目招牌会吸引很多人的光顾。二三年间,在广州已经开了几十家。但最近消费者发现,画大价钱购买的化州红橘竟然不是中药而是食品。贵价橘包装简陋 春节过后,市民马阿姨为了帮老伴治疗多年的咳嗽病,花了五百多元买了两罐橘红切片。可是回家仔细一看,马阿姨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马阿姨拿出橘红切片给记者看,只见两个手掌大小的塑料罐子里散乱装着大小不一的切片,罐子正面贴着一张绿色标签,上写"正金毛化州橘红".马阿姨称,这两罐橘红共花了560元钱,每罐50克,店员称是五年野生橘红切片。让马阿姨疑惑的是,罐子外面的标签上,找不到任何有关年限和野生的说明,更找不到与药品相关的批准文号。 记者发现,与其他药品相比,产品包装非常简陋,只有一层外盖再无其他密封装置,外包装上连公司的固定电话都没有。招牌醒目疗效诱人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记者来到正金毛化州橘红的体育中心分店。这家店位于正佳广场南门附近,门口摆放的"化州橘红久咳必治"招牌十分醒目,不时有顾客进出店铺。店内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罐装橘红切片。记者看到,马阿姨买的那种280元一罐的产品,价格只能算是中下水平,店内过千元一罐的橘红切片比比皆是。最贵的一罐标价为2500多元。 一位年轻的女店员热情地介绍说,店内出售的橘红全部为正宗化州橘红,比药店卖的疗效好,用来泡水喝,感冒咳嗽一两天就好,严重的喝一个星期也会有明显改善,许多久治不愈的咳嗽病人喝了橘红水后都好了。店员甚至还以亲身经历说服记者。 女店员还表示,"正金毛化州橘红"连锁店的规模很大,几年间,已在广州开了几十家分店,产品销量非常好。是否"野生"无从辨别 女店员向记者推销说,"店里的橘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野生,一种是种植。肯定野生的效果好,但价格也偏高。"女店员称,即使野生也分不同年限,年限越高价格越贵,比如一款2500多元的罐装橘红切片,就是用野生15年的橘红制成。 据店员介绍,分辨是否野生主要看切片大小,野生的果子比种植的小,所以切片也比种植的小,公司在包装时就已确认好,不会出现装错的情况。 记者查看店里各种罐装的橘红发现,所有标签标识几乎完全一样,标签内容有许多不规范之处,比如没有公司的固定电话,却留有负责人的手机号,甚至还写着公司负责人的多个个人银行账号。 记者还发现,罐装产品的重量标注也很混乱,价格相同的5年生罐装野生橘红切片,有的标注为重量50克,有的则为100克。店员称,标签是旧的,没改过来,东西和重量都是一样的。 而同类药店里,北京同仁堂出售的散装中药橘红切片,标价为两元一两(50克)。在"大参林"连锁药店里,160元可以买到10个原颗橘红果。而正金毛化州橘红连锁店,不但产品质量不合格而且售价都至少一百元以上。
  • 西安交大前沿院邵金友教授在原子/分子团簇与器件制造领域取得新进展
    原子/分子团簇是物质结构的一种新形态,具有独特的本征性质。从原子/分子团簇到器件的跨尺度制造,将为高端装备和新兴电子等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团簇的多物质构效关系、宏量制造、团簇结构跨尺度构筑以及团簇器件的高性能制造等是原子/分子团簇器件制造的关键发展方向,主导着从原子到产品制造的发展历程。把握这些发展背后的重要机遇,将有助于占领原子级制造研究的制高点,引领原子级制造方法的变革。由原子/分子团簇直接构筑功能器件或构件,是产品制造的新形式,在先进制造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可以微缩器件的特征尺寸并提高制造精度。在集成电路的发展中,越小的器件尺寸意味着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好的性能。利用原子/分子团簇直接构筑功能器件或构件可以将器件尺寸缩小到原子水平,将成为在后摩尔时代提高芯片性能的重要途径。其次,该策略更具颠覆性的意义,因为它可以突破分子和晶体的限制,通过对原子的精细操控来创造新分子、新材料和新器件。因此,原子/分子团簇直接构筑功能器件或构件不仅是由原子尺度物质科学支撑的先进制造技术,而且是推动物质科学发展的一种未来技术,甚至是未来物质科学的一种新形态,其必将颠覆现有制造方式获得的产品性能,深远影响高端国防装备和新兴电子产业的未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调控,能够提高材料的工作温度,实现陶瓷增韧,为高超航天器提供新型耐高温材料与结构。在电子产业领域,将原子/分子团簇等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组装能构筑具有特定功能的器件,如具有超高分辨率、超高亮度、超快响应能力的新型显示器、红外光电探测系数数倍增强的超敏传感器以及单分子电子器件及其构建的下一代集成电路等。基于上述背景,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邵金友教授等从团簇新材料的宏量制造、新型功能器件的原子/分子团簇构筑、团簇—器件的跨尺度制造工艺和装备等三个方面概括了原子/分子团簇与器件制造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总结了原子/分子团簇与器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给出了建议。特别地,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关注其中的科学问题研究:1. 在原子/分子团簇及晶胞结构的形性调控机制与宏量制造方面。建议重点研究量子力学在团簇生成及晶胞结构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与控制方法,为原子/分子团簇和晶胞的高性能制造提供量子力学调控原理;研究团簇和晶胞结构形态与材料特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优异特性的材料制造提供合理设计;研究特定形性团簇和晶胞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控制方法,为团簇及晶胞的宏量制造提供关键方法保障。2. 在团簇结构的定域组装方法及异质/异构界面特性的调控方面。建议重点研究团簇组装和图形化过程中的界面力学作用机制,为团簇结构制造提供关键理论支撑;研究“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团簇结构定域组装机制与调控方法,实现团簇微纳结构的一致性、批量化制造;研究团簇异质/异构界面的力、热、光、电等基本物理特性形成机制与控制方法,实现团簇结构的基本性能调控。3. 在团簇—微纳结构—器件性能映射关系与一体化高性能制造工艺和装备方面。建议研究团簇形性特征、微纳结构功能特征、器件性能表现三者之间的相互映射关系,为器件功能和性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由团簇材料到宏观器件的一体化制造新工艺和新方法,为高性能团簇器件制造提供创新工艺技术;研究典型团簇器件的创新印刷装备,为团簇器件的制造和应用提供制造装备范式。该研究成果以《基于原子/分子团簇结构的材料与器件制造》(Manufacturing From Atomic and Molecular Clusters to Devices)为题发表于材料领域高水平期刊《中国科学基金》。西安交通大学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邵金友教授为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论文链接:DOI: 10.16262/j.cnki.1000-8217.2024.01.028 邵金友教授简介邵金友,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常务副院长、曾任职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机械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机械工程学院领军学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纳制造、电子皮肤与可穿戴电子、生物仿生与软体机器人、医工交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制造的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集成项目首席、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项目首席,担任国家第六次科技预测(2020-2035规划)极端制造领域专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指南专家。已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SCI他引约3100余次,在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中,多篇被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Nanoscale,IEE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选为封面亮点论文,入选英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学会和英国化学学会的精选论文或热点论文,被Wiley Video Abstracts,Material View,Advanced Science News,Nanowerk等国际知名学术新闻网站作为研究亮点评述。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2项,获得美国PCT发明专项2项。
  • 大连理工大学丁洪斌教授LIBS团队:核聚变材料LIBS应用及激光烧蚀物理研究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21177f3-2142-4819-9378-ab6673f8650e.jpg" title=" 1.png" alt=" 1.pn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一、大连理工大学丁洪斌教授LIBS团队风采 /strong /span /p p   团队由 strong 丁洪斌教授、李聪副教授、海然讲师 /strong 为核心成员,目前有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在读博士生13人、国际留学生4人、在读硕士生7人。团队依托于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等离子体物理国家重点学科、中俄白等离子体科学研究中心、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致力于磁约束核聚变壁材料LIBS应用研究和激光烧蚀基本物理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近百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团队负责承担了国家重大ITER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中德)基金等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788bbd6-0b13-4d86-9e78-551d841ae153.jpg" title=" 2_副本.png" alt=" 2_副本.pn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二、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最新进展 /span /strong /p p    strong 1.磁约束核聚变壁材料LIBS应用研究 /strong /p p   磁约束聚变能是最具有潜力的清洁安全能源之一,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与第一壁相互作用(PWI)所引发的壁刻蚀及燃料杂质再沉积是制约磁约束聚变装置长脉冲高约束模式运行的关键问题,也是将来实现聚变能发电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p p   课题组首次建立的全超导大型托卡马克EAST原位LIBS壁诊断系统已成功应用于EAST第一壁元素的实时在线检测,这是国际上首次将LIBS技术用于具有偏滤器位形的大型托卡马克聚变装置。课题组还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TEXTOR托卡马克、荷兰基础能源研究所Magnum-PSI直线等离子体装置开展了LIBS原位系统研发及PWI研究工作。在LIBS壁诊断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上,取得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创新成果。此外与中核集团HL-2A/2M托卡马克、德国马普学会的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Wendelstein 7-X合作的LIBS壁诊断研究合作项目也正在开展中。研制的LIBS关键壁诊断技术对将来开展ITER高参数长脉冲运行下的壁原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9aca8804-fa8b-49e9-ba08-ac574bc5323a.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strong 2.激光烧蚀基本物理过程研究 /strong /p p   团队针对激光烧蚀基本物理过程,系统开展了背景气压、氛围气体、磁场环境、激光波长、激光脉宽等实验条件对LIBS光谱及激光烧蚀等离子体的时空演化的影响的实验研究。发展了基于DP-LIBS、Ps-LIBS、Fs-LIBS等先进诊断技术,可在高真空、强磁场等严酷环境下对固体样品进行远程在线、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定量分析。通过LIBS与飞行时间质谱方法相结合系统研究了激光烧蚀不同靶材(金属到非金属,低Z到高Z,化合物到合金材料)等离子体中不同电荷态离子、原子、分子等多物种膨胀过程中的时空演化规律。探索空间约束、辉光放电、磁场约束等LIBS信号增强应用技术。激光烧蚀理论研究方面,团队自主开发了激光烧蚀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程序,已获批软件著作权两项。这些工作对深入理解激光烧蚀基本物理过程,提高LIBS的定量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b15b2d2a-f0de-401e-81a1-37288a33ccfe.jpg" title=" 4_副本.png" alt=" 4_副本.pn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三、发表LIBS相关研究论文 /strong /span /p p   1. Ran Hai, Xianglei Mao, George C.-Y. Chan, Richard E. Russo, Hongbin Ding, Vassilia Zorba, Internal mixing dynamics of Cu/Sn-Pb plasmas produced by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48, 2018: 92–98. /p p   2. J. Oelmann, N. Gierse, Cong Li, S. Brezinsek, M. Zlobinski, B. Turan, S. Haas, Ch. Linsmeier, Depth-resolved sample composition analysis using laser-induced ablation-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and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Atomic Spectroscopy, 2018, 144:38–45. /p p   3. D. Zhao, Cong Li (并列一作), Z. Hu, C. Feng, Q. Xiao, R. Hai, P. Liu, L. Sun, D. Wu, C. Fu, J. Liu, N. Farid, F. Ding, G. Luo, L. Wang, H. Ding, Remote in situ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ic approach for diagnosis of the plasma facing components on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8, 89:073501. /p p   4. P. Liu, D. Zhao, L. Sun, C. Fu, J. Liu, Cong Li, R. Hai, C. Fu, Z. Hu, Z. Sun, J. Hu, J. Chen, Y. Liang, G. Luo, H. Ding, EAST team, In situ diagnosis of Li-wall conditioning and H/D co-deposition on the first wall of EAST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Plasma Physics and Controlled Fusion, 2018, 60:085019. /p p   5. D. Zhao, Cong Li, Y. Wang, Z. Wang, L. Gao, Z. Hu, J. Wu, G. Luo, H. Ding,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optical emission from laser ablation of the first wall materials of fusion device,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20:014022. /p p   6. Dongye Zhao, Niels Gierse, Julian Wegner, Georg Pretzler, Jannis Oelmann, Sebastijan Brezinsek, Yunfeng Liang, Olaf Neubauer, Marcin Rasinski, Christian Linsmeier, Hongbin Ding, Ablation mass features in multi-pulses femtosecond laser ablate molybdenum target, Nuclear Inst,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 418, 2018: 54–59. /p p   7. Ping Liu, Jiamin Liu, Ding Wu, Liying Sun, Ran Hai, Hongbin Ding, Study of Spark Discharge Assisted to Enhancement of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ic Detection for Metal Materials, Plasma Chem Plasma Process, 2018, 38:803–816. /p p   8. Z. Hu, N. Gierse, Cong Li, J. Oelmann, D. Zhao, M. Tokar, X. Jiang, D. Nicolai, J. Wu, F. Ding, S. Brezinsek, H. Ding, G. Luo, Ch. Linsmeier, Laser induced ablation spectroscopy for in situ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wall on EAST tokamak,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18, 135:95–101. /p p   9. Ding Wu, Liying Sun, Ping Liu, Ran Hai, Hongbin Ding, Enhancement of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ic Signals in a Liquid Jet with Glow Discharge, Applied Spectroscopy, 2018, 72: 225–233. /p p   10. Cailong FU, Qi WANG and Hongbin D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laser ablation of molybdenum target for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ic application, Plasma Sci. Technol., 2018, 20: 085501. /p p   11. Cong Li, N. Gierse, J. Oelmann, S. Brezinsek, M. Rasinski, C. P. Dhard, T. Sunn Pedersen, R. Kö nig, Y. Liang, H. Ding, Ch. Linsmeier, the W7-X team,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for Wendelstein 7-X stellarator limiter tile analysis, Physica Scripta, 2017, T170:014004. /p p   12. Cong Li, Yong Wang, Xingwei Wu, Hongyue Li, Jiansheng Hu, Junling Chen, Guang-Nan Luo, Hongbin Ding, Compositions and chemical states on the co-deposition layer of lithiated tungsten of plasma-facing components of EAST, Nuclear Materials and Energy, 2017, 12: 1209–1213. /p p   13. Ping Liu, Ding Wu, Liying Sun, Ran Hai, Jiamin Liu, Hongbin Ding, Magnetic field selective enhancement of Li I lines comparing Li II line in laser ablated lithium plasma at 10?2 mbar air ambient ga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Atomic Spectroscopy, 2017, 137: 77–84. /p p   14. Ping Liu, Ding Wu, Liying Sun, Dongye Zhao, Rai Hai, Cong Li, Hongbin Ding, Zhenhua Hu, Liang Wang, Jiansheng Hu, Junlin Chen, Guangnan. Luo and EAST team,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to monitor ion cyclotron range of frequency wall cleaning Li/D co-deposition in EAST tokamak,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17, 118: 98–103. /p p   15. Ding Wu, Lei Zhang, Ping Liu, Liying Sun, Ran Hai, Hongbin Ding, Diagnosis of laser produced tungsten plasma using optical spectroscopy combined to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scopy,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Atomic Spectroscopy, 2017, 137: 70–76. /p p   16. Zhenhua Hu, N. Gierse, Cong Li, Ping Liu, Dongye Zhao, Liying Sun, J. Oelmann, Dirk Nicolai, Ding Wu, Jing Wu, Hongmin Mao, Fang Ding, S. Brezinsek, Yunfeng Liang, Hongbin Ding, Guang-Nan Luo, C. Linsmeier and EAST team, Development of laser-based technology for the routine first wall diagnostic on the tokamak EAST: LIBS and LIAS, Physica Scripta, 2017, T170: 014046. /p p   17. Zhenhua HU, Cong LI, Qingmei XIAO, Ping LIU, Fang DING, Hongmin MAO, Jing WU, Dongye ZHAO, Hongbin DING, Guang-Nan LUO and EAST team, Preliminary results of in situ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for the first wall diagnostics on EAST,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19: 025502. /p p   18. M. Imran, J. Shi, D. Zhao, Q. Wang, Y. Wang, Cong Li, R. Hai, H. Sattar, Z. Mu, W. Wang, G. Luo, G. E. Remnev, H. Ding,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ungsten coating layer on CuCrZr alloy for the plasma facing components of the EAST,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 Processes: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of High-Technology Plasma Processes, 2017, 21:277–288. /p p   19. Cong Li, Chun-Lei Feng, Hassan Yousefi Oderji, Guang-Nan Luo, Hong-Bin Ding, Review of LIBS application in nuclear fusion technology, Frontiers of Physics, 2016, 11: 114214. /p p   20. Hassan Youse? Oderji, Nazar Farid, Liying Sun, Cailong Fu, Hongbin Ding, Evaluation of explosive sublimation as the mechanism of nanosecond laser ablation of tungsten under vacuum condition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2016, 122: 1–8. /p p   21. Wu Ding, Liu Ping, Sun, Liying, Hai Ran, Ding Hongbin, Influence of a Static Magnetic Field on Laser Induced Tungsten Plasma in Air,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18: 364–369. /p p   22. N.Gierse ,T.Schildt, H.G.Esser, G. Sergienko, S.Brezinsek, M. Freisinger, D.Zhao, H.Ding, A.Terra, U. Samm, Ch. Linsmeier, 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s (QMBs) for quantitative picosecond laser-material-interaction investigations – Part I: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2016, 126: 79–83. /p p   23. Laizhong Cai, Jianbao Wang, Ting Wu, Xiaoxiao Zeng, Ran Hai, Hongbin Ding, Characterized the pattern of the material deposition in the HL-2A tokamak,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6, 485: 67–73. /p p   24. Cong Li, Dongye Zhao, Zhenhua Hu, Xingwei Wu, Guang-Nan Luo, Jiansheng Hu, Hongbin Ding, Characterization of deuterium retention and co-deposition of fuel with lithium on the divertor tile of EAST using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5, 463: 915–918. /p p   25. Cong LI, Dongye ZHAO, Xingwei WU, Hongbin DING, Spatial Resolution Measurements of C, Si and Mo Using LIBS for Diagnostics of Plasma Facing Materials in a Fusion Devic,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17: 638–643. /p p   26. Ran Hai, Ping Liu, Ding Wu, Qingmei Xiao, Liying Sun, Hongbin Ding, Effect of steady magnetic field on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EAST-like wall materials,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5, 463: 927–930. /p p   27. Qingmei Xiao, Ran Hai, Hongbin Ding, A. Huber, V. Philipps, N. Gierse, G. Sergienko, In-situ analysis of the first wall by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in the TEXTOR tokamak: Dependence on the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5, 463: 911–914. /p p   28. Ping Liu, Hai Ran, Ding Wu, Qingmei Xiao, Liying Sun, Hongbin Ding, The Enhanced Effect of Optical Emission from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of an Al-Li Alloy in the Presence of Magnetic Field Confinement,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17: 687–692. /p p   29. N. Farid, S.S. Harilal, O. El-Atwani, H. Ding and A. Hassanein, Experimental simulation of materials degradation of plasma facing components using lasers, Nuclear Fusion, 2014, 54: 012002. /p p   30. N. Farid, S. S. Harilal, H. Ding, A. Hassanein, Emission features and expansion dynamics of nanosecond laser ablation plumes at different ambient pressur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14, 115: 033107. /p p   31. Cong Li, Xingwei Wu, Chenfei Zhang, Hongbin Ding, Jiansheng Hu, Guang-Nan Luo, In situ chemical imaging of lithiated tungsten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4, 452: 10–15. /p p   32. Cong Li, Xingwei Wu, Chenfei Zhang, Hongbin Ding, G. De Temmerman, H.J. van der Meiden, Study of deuterium retention on lithiated tungsten exposed to high-flux deuterium plasma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14, 89: 949–954. /p p   33. Ran Hai, Ping Liu, Ding Wu, Hongbin Ding, Jing Wu, Guang-Nan Luo, Collinear double-pul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as an in-situ diagnostic tool for wall composition in fusion devices,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14, 89: 2435–2439. /p p   34. Ran Hai, Xingwei Wu, Yu Xin, Ping Liu, Ding Wu, Hongbin Ding, Use of dual-pulse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ser cleaning of a first mirror exposed in HL-2A,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4, 447: 9–14. /p p   35. Qingmei Xiao, Alexander Huber, Volker Philipps, Gennady Sergienko, Niels Gierse, Philippe Mertens, Ran Hai, Hongbin Ding, Analysis and removal of ITER relevant materials and deposits by laser ablation,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4, 455: 180–184. /p p   36. Qingmei Xiao, Cong Li, Ran Hai, Lei Zhang, Chunlei Feng, Yan Zhou, Longwen Yan, Xuru Duan, and Hongbin Ding,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mapping of deposition layers on plasma facing materials by laser ablation microprob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scopy,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4, 85: 053511. /p p   37. S. S. Harilal, N. Farid, J. R. Freeman, P. K. Diwakar, N. L. LaHaye, A. Hassanein, Background gas collisional effects on expanding fs and ns laser ablation plumes, Applied Physics A, 2014, 117: 319–326. /p p   38. Nazar Farid, Dongye Zhao, H.Y. Oderji, Hongbin Ding, Cracking and damage behavior of tungsten under ELM’s like energy loads using millisecond laser pulses,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4, 463: 241–245. /p p   39. Dongye Zhao, Nazar Farid, Ran Hai, Ding Wu, Hongbin Ding, Diagnostics of first wall materials in a magnetically confined fusion device by polarization-resolved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16: 149–154. /p p   40. 吴鼎,海然,刘平,刘佳宏,丁洪斌,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地沟油鉴别的初步探究,科学通报,2014,59:2071–2076. /p p   41. Ran Hai, Nazar Farid, Dongye Zhao, Lei Zhang, Jiahong Liu, Hongbin Ding, Jing Wu, Guang-Nan Luo,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impurity deposition on the first wall of a magnetic confined fusion device: 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 ,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2013, 87: 147–152. /p p   42. Nazar Farid, Cong Li, Hongbei Wang, Hongbin D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of tungsten plasma using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harmonics of an Nd:YAG laser,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3, 433: 80–85. /p p   43. Nazar Farid, Hongbei Wang, Cong Li, Xingwei Wu, Hassan Yousefi Oderji, Hongbin Ding, Guang-Nan Luo, Effect of background gases at reduced pressures on the laser treated surface morphology, spectral emiss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arameters of laser produced Mo plasmas,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3, 438: 183–189. /p p   44. N. Farid, S. S. Harilal, H. Ding, and A. Hassanein, Dynamics of ultrafast laser plasma expansion in the presence of an ambient,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13, 103: 191112. /p p   45. N. Farid, S. S. Harilal, H. Ding, and A. Hassanein, Kinetics of ion and prompt electron emission from laser-produced plasma, Physics of Plasmas, 2013, 20: 073114. /p p   46. Ran Hai, Cong Li, Hongbei Wang, Hongbin Ding, Haishan Zhuo, Jing Wu, Guang-Nan Luo, Characterization of Li deposition on the first wall of EAST using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3, 438: S1168–S1171. /p p   47. Ran Hai, Qingmei Xiao, Lei Zhang, Hongbin Ding, Yan Zhou, Longwen Yan, Characterization and removal of co-deposition on the first mirror of HL-2A by excimer laser cleaning,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2013, 436: 118–122. /p p   48. Q. Xiao, A. Huber, G. Sergienko, B. Schweer, Ph. Mertens, A. Kubina,V. Philipps, H. Ding, Application of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material deposits and tritium retention in fusion devices, 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2013, 88: 1813–1817. /p p   49. S. S. Harilal, N. Farid, A. Hassanein, and V. M. Kozhevin, Dynamics of femtosecond laser produced tungsten nanoparticle plum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13, 114: 203302. /p p   50. H.J. van der Meiden, M. A. van den Berg, S. Brons, H. Ding, H.J.N. van Eck, M.H.J. ’t Hoen, J. Karhunen, T.M. de Kruif, M. Laan, C. Li, A. Lissovski, T.W. Morgan, P. Paris, K. Piip, M.J. van de Pol, R. Scannell, J. Scholten, P.H.M. Smeets, C. Spork, P.A. Zeijlmans van Emmichoven, R. Zoomers and G. De Temmerman, Laser-based diagnostics applications for plasma-surface interaction studies, Journal of Instrumentation, 2013, 8: C11011. /p
  • 实验显示:烘手机反而会吹脏你的手 菌落数量增近七成
    6月29日,记者测试用烘手机烘干手和自然晾干手的菌落数量。 6月30日,实验人员计算培养皿中的菌落数量。   天天洗手,你有没有想过洗手的方式压根儿不对?尤其是洗过手后还用烘手机吹一下。烘手机不用直接接触,给人感觉很卫生,但实验显示,用烘手机反而会吹脏你的手。   近日,记者在北京一家食品安全一级实验室,模拟平时的洗手环境,分别在一家快餐厅和一家KTV的洗手间用洗手液洗手,并用烘手机烘干。为了对比实验效果,记者洗手后,分别将右手用烘手机烘干、左手自然晾干,并请实验人员分别从手部取样,检测不同方式下手部细菌的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烘干的手比自然晾干的手菌落数量分别增加约67%和28%。   北京一位疾控专家表示,安装烘手机的地方一般比较潮湿,烘手机内容易滋生细菌,因此会测出手部细菌比自然晾干时要多。建议大家用标准的&ldquo 六步洗手法&rdquo ,并自然晾干双手。   实验   实验样品:分别在东三环一家肯德基快餐厅、一家KTV的卫生间洗手,通过烘手机烘干、自然晾干两种方式手干后,分别在手部取样检测   实验地点:北京一家食品安全一级实验室   用烘手机菌落数量增近七成   1、取样:模拟日常洗手习惯,记者分别在实验室附近的肯德基快餐厅和一家KTV内的洗手间洗手,使用同一种洗手液,并错开两次洗手的时间。   为对比实验结果,洗手后,将右手用烘手机烘干,左手则自然晾干。为防止二次污染,需及时回到实验室,并请实验人员分别用一次性快速涂抹棒在记者手部擦拭取样,并放入无菌营养液中。   2、检测:将样品溶液放入9毫升的无菌生理盐水试管中。同时,再稀释一个10倍的溶液样品,分别制成1:10和1:100的样品匀液。将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样品分别培养基中,常温下培养菌落24小时以上。   实验结果:在肯德基快餐厅内洗手间洗手后,自然晾干后手部菌落数量为30cfu/g(cfu/g是菌落形成单位,表示每克样品中含有的微生物群落总数),用烘手机烘干后手部菌落为50cfu/g,增加约67% 在KTV内洗手间洗手后,自然晾干后手部菌落数量为180cfu/g,用烘手机烘干后手部菌落为230cfu/g,增加约28%。   实验分析:实验技术人员介绍,从两组数据来看,用烘手机烘干后的手部菌落数量均明显高于自然晾干方式,说明烘手机可能吹出了一些细菌。   洗手方式不对细菌多出44倍   1、取样:记者先模拟日常生活中接触一些细菌容易滋生的地方,再简单清洗手心和手背,时间持续在10秒以内,及时到实验室取样。随后记者再次重复接触细菌容易滋生的地方,并采用实验人员建议的正确洗手方式&ldquo 六步洗手法&rdquo ,分别清洗手心、手背、虎口、指尖、指间、指肚等处,持续时间约60秒,并及时到实验室取样。   2、检测:与上述方法相同,将样品溶液放入9毫升的无菌生理盐水试管中,再分别制成1:10和1:100的样品匀液。将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样品分别培养基中,常温下培养菌落24小时以上。   实验结果:按照&ldquo 六步洗手法&rdquo 的标准方法洗手后,手部菌落数量是120cfu/g 而普通方式洗手后,手部菌落数量高达5300cfu/g。   实验分析:实验技术人员介绍,从实验数据来看,普通洗手方式后手部的菌落数量是标准洗手方式后的44倍左右,建议大家采用&ldquo 六步洗手法&rdquo 。   追访   快餐厅   烘手机只擦外表不会洗内部   昨日记者回访了实验取样的肯德基快餐厅和KTV。   肯德基快餐厅内洗手间的位置靠近入口处,通风条件好,洗手间内不停有保洁人员打扫。一名保洁人员说,每次轮班的人都要把洗手台和烘手机都擦洗几遍,一天至少清洗两三次,但是并不会清洗烘手机内部,也不了解是否会滋生细菌。   相对于肯德基,取样所在的KTV内洗手间环境较阴暗,通风条件较差,且保洁人员并非轮班执勤,保洁人员表示不经常擦洗烘手机。   烘手机厂家   建议每周清洗过滤网及碳刷   根据取样的两台烘手机上标识的产品信息,记者致电了烘手机的生产厂家。一家售后人员介绍,该公司生产的这款烘手机里面有一个过滤网,经常使用的话,过滤网可能容易滋生微生物,最好每周清洁一两次。如果使用超过两年以上或更久,最好直接换掉过滤网。另一家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不建议拆开烘手机内部来清洗,因为容易触电并破坏机器。但其生产的烘手机出风口处有一个黑色的碳刷可拆卸,最好一周清洗一两次。   专家说法   暖风温度不足以杀菌   一位北京疾控专家表示,烘手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就是风和温度,而烘手机吹出的一般是暖风,温度达不到高温杀菌的程度,加之洗手间一般比较潮湿,湿热环境下烘手机内反而容易滋生细菌。因此洗手后用烘手机烘干,手部细菌比自然晾干时还要多也很正常。   专家说,很多人洗手都只是简单冲洗手心、手背,而且不用洗手液或香皂,但是每次洗手至少要洗20秒以上才能有效。同时,建议大家采用&ldquo 六步洗手法&rdquo 。   标准&ldquo 六步洗手法&rdquo   1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2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3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 岛津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年燃烧学术会议
    2023年4月22-23日,由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能源高效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协办的“第八届全国青年燃烧学术会议”在广州成功举办。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岛津”),作为优秀的仪器厂商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宣传了“化学化工学科-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22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袁浩然研究院主持此次会议的开幕式,首先对前来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宣布此次会议开幕。岛津在《固体燃料热转化的碳控制新技术》分会场宣传了“全新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EPMA-8050G”等产品,并在会议间隙播放了岛津宣传片。分会场宣传片播放岛津展台此次会议,岛津展台展示了众多分析表征相关技术和解决方案,其中《质子交换膜燃烧电池研究》方案随会议资料一同发放给与会专家。与会老师与岛津工作人员就相关技术展开深入交流。本届大会旨在全面展示近年来我国青年燃烧学者在燃烧科学和技术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深入探讨燃烧学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继承和弘扬往届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增进广大青年燃烧学者之间的了解和合作,促进我国燃烧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共绘汽车检测新蓝图 富士康优尔鸿信-岛津检测共建实验室揭牌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20年12月14日,优尔鸿信检测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与岛津(广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在富士康龙华园区华南检测中心一楼大厅举行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优尔鸿信处长张平、资深经理梁志彬、资深经理刘美兆、经理孙代育、资深副理丁利民,岛津检测总经理汤浅良成、事业管理部部长黄任、市场业务部杨永利等出席了揭幕仪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d3ff7790-2bf3-4743-a75a-da45459dc8be.jpg" title=" IMG_3069_副本.jpg" alt=" IMG_3069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83afbe70-a53d-4cb8-8454-b39de0f3cd03.jpg" title=" IMG_3073_副本.jpg" alt=" IMG_307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优尔鸿信& amp 岛津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优尔鸿信即富士康华南检测中心,是富士康华南检测中心对外的第三方检测公司。众所周知,富士康华南检测中心是富士康科技集团下属机构,于1996年成立,是配合集团高科技电子产品设计、验证、生产过程中的检测需求组建的实验室。如今,优尔鸿信已发展成为一家具有七大功能22个专业实验室、占地6.6万平方米、主要检测设备4300余台(套) 、1000余人团队的检测公司,是一个能够提供快速、精密、准确检测能力、服务网络遍及全国的大型旗舰实验室。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岛津检测成立于2006年,是由国际著名仪器制造销售商岛津(香港)有限公司与日本顶尖环境研究所株式会社岛津TECHNO-RESEARCH共同投资建立的,共享两家公司资源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岛津检测的服务对象包括国内外企业、政府和国际机构,服务范围覆盖汽车、电子电气、医药、医疗器械、新能源、涂料、玩具、纺织品、材料等各个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优尔鸿信拥有专业的实验室,物理与性能检测能力综合全面、仪器设备先进多样,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与专业实验室。岛津检测则是日本岛津制作所旗下在中国开设的唯一的独立第三方机构,熟悉各大主机厂车企标准及行业标准,拥有多年的汽车检测分析服务经验与成熟优质的汽车产业链客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优尔鸿信处长张平、岛津检测总经理汤浅良成在致辞中都表示,优尔鸿信& amp 岛津联合实验室的成立结合了富士康的强大实力和岛津的丰富资源,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双方的合力优势,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必将使联合实验室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能更快地响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为汽车产业链客户提供快捷、高效的跨地域、高质量的检测技术服务及产品解决方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58537c12-8568-4c4d-b303-c8899b2dfc7b.jpg" title=" IMG_3034_副本.jpg" alt=" IMG_3034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优尔鸿信张平处长致辞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31f29bfc-d280-4335-8dd9-d208c15667c3.jpg" title=" IMG_3055_副本.jpg" alt=" IMG_305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岛津检测总经理汤浅良成致辞 /strong br/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产安全性、产品质量、生活健康水平以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要求的提高以及各种消费品和工业品生产的日益规模化、标准化,使得检测逐渐成为贸易双方鉴定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因此,第三方检测在研发、生产及贸易等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促进市场长足发展。我国第三方检测市场已从2013年的456.3亿元增长到2018的1004.2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15.4%,高于全球检测市场发展速度(9.6%)。随着各细分行业逐步向第三方检测机构放开,第三方检测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2020年,我国第三方检测规模将达到1469亿元,将超越欧洲和美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第三方检测市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中国逐步进入了汽车社会。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20906.67万辆,2018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23122万辆。2018年我国汽车检测市场规模增长至306.5亿元。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和保护环境,近年来公安部、环保部等监管部门近些年持续加强汽车检测力度。随着民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和我国对汽车检测重视程度的提升,中国汽车检测市场未来必定发展快速,市场潜力巨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面对蓬勃发展发展的第三方检测市场,以及公司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优尔鸿信于2014年也开始面向外部市场承接检测业务。“在决定转向外部第三方检测市场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张平介绍到,“因为汽车行业体量大,外测业务量也非常大 而且,富士康集团也积极向新能源汽车行业转型,所以,在初期的检测领域扩展规划中,我们选择了汽车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不过,因之前主要集中在富士康集团内部的消费电子产品检测,在决定拓展汽车检测领域的时候,虽然,优尔鸿信从有多年积累的3C电子行业领域跨入汽车行业,并且在汽车内饰、外饰件、车载电子产品等相关测试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还是面临着不熟悉汽车检测分析行业、品牌知名度在汽车行业未打开、需要摸索如何快速进入汽车行业等问题。因此,公司指派了重庆分支机构进行调研,希望找到一家优势的检测公司进行合作,这时岛津检测进入了优尔鸿信的视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岛津检测则借助同为日企的背景,很快和丰田、本田等汽车公司以及汽车零部件、材料等供应商都达成合作,并且获得了认可。如今,汽车检测业务已经成为了岛津检测最大的业务收入,占比达到了70%。不过,岛津检测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化学测试与分析服务方面,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测试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不然会浪费了更大订单成单的机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因此,双方“一拍即合”,一致决定成立联合实验室,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寻求在汽车检测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未来,双方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合作,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718212aa-7199-4672-99cf-91e2019cf403.jpg" title=" IMG_3077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2/uepic/86774189-78ae-495b-af7e-90c8a68c6dbb.jpg" title=" IMG_3080_副本(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trong 参观实验室 /strong br/ /p p br/ /p
  • 走近岛津中国分析中心新当家人——访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部长黄涛宏先生
    岛津中国分析中心“最特别的地方”可以用三个“最”来诠释,即一个“最大”,两个“最早”。岛津公司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之时,就在北京设立了分析中心(1982年),这是精密仪器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的首个分析应用实验室,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岛津中国分析中心是岛津集团在海外最大规模的应用实验室,并已成为岛津集团全球应用支持中心。而且,在华的外资仪器公司里面,岛津中国分析中心可能也是最大的一个。另外,岛津中国分析中心是分析仪器厂商中最早且唯一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中心(2011年获CNAS认可)。  而本次专访的主人公就是刚刚升任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部长的黄涛宏先生。 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部长 黄涛宏先生  黄涛宏 山东青岛人,1975年出生,高高的个子,长得很帅气。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是在岛津工作十四年的老员工了。1994年黄涛宏考入上海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了四年(1998年~2002年)。留校期间,黄涛宏一直做与仪器分析有关系的工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干这个到现在,并且按他自己的话讲,“估计这一辈子就干这个了”。但是,黄涛宏觉得“这样挺好的”。仪器分析里面有很多新鲜的东西,而他喜欢接触新东西,喜欢不断迎接新挑战。  说起离开学校加入仪器公司,黄涛宏回忆,“当时,学校里面的仪器设备比起外面要相对陈旧一些,而且,不是一直能看到一些最新的仪器技术。所以,想想还是从学校出来了。当时岛津上海分析中心招聘有光谱背景的人,虽然我是搞色谱、核磁的,不过,我想可以先试试看,以后再转呗。”刚一进到岛津公司,黄涛宏就觉得工作非常贴合自己的兴趣,“用户还没有看到的新仪器,我就已经在使用了。”  2007年黄涛宏开始负责岛津上海分析中心的工作。2011年开始负责公司全国的实验室工作,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沈阳,之后又于2012年一手推进了成都分析中心的建立。2016年7月21日,采访的三天前,黄涛宏升任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部长。  面对突发事件,我们“搭桥过河”  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社会突发事件比喻成一条暗潮涌动的河,那么如何过河呢?可以摸石头过河,也可以搭桥过河。“搭桥过河”是一个储备的过程,也是最有效、最安全的过河方法。“我们采取的就是搭桥过河。每半年,分析中心根据国际、国内法规动向,制定相应的应用研究开发计划。这些应用研究来源于行业的顶级实验室,我们会同专家一起完成这些应用研究项目。同时,我们也会根据新的关注热点进行调整,以使新推出的各种解决方案更具时效性和有效性。所以,更准确的说,我们是‘一直’在做储备。”  岛津公司与各个领域的专家有多个信息交流的渠道,如,应用中心的工程师直接与专家对接,销售跟专家对接,市场部同事跟专家的对接,“只要新项目一出来,我们会第一时间获知。如果是我们以前没有做过的,我们就要搞一搞,把它搞透了。”多数时候这个工作是在事件爆发之前,当然,有的时候这个事件最终没有大面积爆出来,“那也没关系,我们把它储备起来。”而且,对于黄涛宏来说,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没有白做的工作”。  说到这里,黄涛宏举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前几年,他做过一个工作——分析轴承里面铁锈的来源,是空气里面来的?还是因为轴承本身造成的?或者与加入的清漆混在一起产生的铁锈呢?工作是用红外显微镜来做的,效果非常棒。一年多以后,有个客户做逆向工程,需要剖析防锈油。“我就和他说做防锈油肯定需要分析铁锈啊,我以前做过铁锈的。”让黄涛宏非常惊讶的是,这个客户当时就从包里边把铁锈拿了出来,说“太好了,你给我做一下吧。”客户感慨,几年没解决的课题今天一句话就解决了。后来,这个客户本来计划买质谱的,转而买红外显微镜了。这事让黄涛宏一想起来就会有一种由衷的成就感。  可以说黄涛宏他们手里面储备了很多方法项目,一旦爆发,加上一些新的手段,方法就可以发布了。如现在的牛羊肉假肉,这个方案岛津已经储备得非常完善了。包括试剂盒,也是跟一些国家的顶级单位一起合作的,如果这个事情爆出来的话,他们的方案当天就可以发布。  “干得漂亮”的二三事  “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实际需要,结合岛津集团日本、北美和欧洲应用实验室的成果,我们研发最贴合中国热点市场的应用解决方案。”黄涛宏讲到。  2005年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爆发,岛津分析中心的范军、王成两人带着气相色谱仪器飞到哈巴罗夫斯克,当时户外温度零下20℃,冒着严寒,污染的水流到哪里,他们就带着仪器跑到哪里,利用22天顺利完成了建立3个临时实验室的任务,并建立了分析方法、教会了俄罗斯操作人员使用。环保部的领导专门为此给岛津分析中心发来感谢信。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出来,岛津分析中心两天内就成立了项目组,第一时间和标准制定单位合作,五天之内建立了GCMS和LC检测乳品中三聚氰胺分析方法,推出《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当时国标里面有六个法定方法,有两个是岛津提供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正好是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假日也不休息了就是干嘛”,黄涛宏的话非常实在。  2012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岛津分析中心参考药典迅速推出《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药用胶囊中铬含量》的解决方案。“这次我们以速度取胜,凭借这一点半年内岛津原子吸收就卖了600多台,当年原子吸收的业绩也创了‘历史新高’,年终奖励我们也拿了不少,”黄涛宏笑到。  2013年镉大米事件爆发,各地粮油系统加强了对大米中镉含量的检测,岛津分析中心开发了无需前处理、快速分析的琼脂悬浮直接进样法。该方法得到了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的适用性认可并在其官网进行了报道。在一次粮油系统的采购中,各厂家带着仪器现场“打擂台”,岛津的方法不需要样品消解,“又快又准”,在竞争中获胜。镉大米事件中,岛津原子吸收又卖了300多台。同时,该方法《一种快速测定稻米中镉元素含量的前处理及定量分析》还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新西兰毒奶粉、水中抗生素、三重四极杆气质进行动物饲料中二噁英检测、2015版中国药典、“土十条”??说到干过的、正在干的活,黄涛宏可谓是“涛涛不绝”。据他介绍,岛津分析中心目前已经有了100多本解决方案文集,有的作为公开出售的工具书,有的一册有700多页,解决方案数量已经查不过来。  “特别之处”二则  互派项目“助力”了解最新技术动态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些技术发源于美国、日本等国家。身处中国,为了了解海外的最新技术动态,岛津中国与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分公司之间设立了互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运行了多期,北京、上海分析中心都曾派出优秀工程师到日本学习工作。接下来,还将派人到美国去工作一年。而且,现在正好有一位日本工程师派驻在中国,现在人在北京分析中心。  “互派项目让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直接了解当地新技术的发展状况。”黄涛宏介绍,每个地方的应用特点不一样,例如,美国很关注“茶菌”的研究,红茶经过培养发酵,上面会长出一层“毛”——茶菌,而美国人拿它当保健品吃的。这个话题很“新鲜’,国内还没有人关注过。又如美国正在做的疼痛管理,是他们医疗保健体系里面很重要的一项。岛津一个case就销售了八十多套质谱。但是,目前国内并不做这个项目。不过,茶菌、疼痛管理的研究,有可能是中国未来的一种研究热点。  还有一个案例——维生素D的检测,美国很早就开始做维生素D检测,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中国开展的相对晚一点,不过,通过技术传输,国内也已经做了起来,如上海、北京的医院很多都已经在做维生素D相关的项目。  另外,之前不同分公司的人可能在做的事情是一样,但是,“你闷头做你的,我闷头做我的,浪费了时间和人力。”现在,这种互派增强了人员间的密切程度,彼此更加熟悉,经常“互通有无”、及时沟通,使得整个岛津集团内部的效率更高了。  CNAS认可“助攻”仪器销售  前文中提到了,岛津中国分析中心于2011年获得了CNAS认可,是分析仪器厂商中最早且唯一通过CNAS认可的应用中心。获得CNAS认可,意义何在呢?“申请CNAS的时候,过程很繁琐,也很辛苦,有些同事不理解。当2013年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开始大量地‘冒’出来的时候,就发现我们这工作做得太有意义了。”  黄涛宏说,“在售前的过程中,我们把我们的经验,整个的CNAS的运行体系,每个细节,有些节点该怎么操作,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客户,客户是非常受益的,我们也获得了客户的信任。那么,购买仪器就成了一个顺带的事情,我们和客户真正地实现了双赢。后来,还有客户专门到我们这来学习咨询。”第三方检测机构业务在岛津中国的业务中占比10%还多,这其中,黄涛宏和他应用中心的同事们功不可没。 合影  编辑:刘丰秋  后记  黄涛宏平常最大的爱好之一是跑步,跑跑马拉松。(据说,岛津公司的很多员工都经常跑马拉松。)“跑步是非常好的一个东西,尤其是当你脑子累的时候去跑跑步,让自己轻松一下,有助于思考问题。”  对于黄涛宏来说,最喜欢干的事情是穿着白大褂做实验。虽说现在负责岛津中国整个分析中心的管理工作,这么大的“一摊子”,想必黄涛宏已经没有时间去做实验了。但是,他还是尽量抽出时间去“摸摸”仪器,尤其是有新仪器推出的时候。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岛津微信平台
  • 走近岛津中国分析中心新当家人——访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部长黄涛宏先生
    岛津中国分析中心“最特别的地方”可以用三个“最”来诠释,即一个“最大”,两个“最早”。岛津公司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之时,就在北京设立了分析中心(1982年),这是精密仪器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的首个分析应用实验室,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  岛津中国分析中心是岛津集团在海外最大规模的应用实验室,并已成为岛津集团全球应用支持中心。而且,在华的外资仪器公司里面,岛津中国分析中心可能也是最大的一个。另外,岛津中国分析中心是分析仪器厂商中最早且唯一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中心(2011年获CNAS认可)。  而本次专访的主人公就是刚刚升任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部长的黄涛宏先生。 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部长 黄涛宏先生  黄涛宏 山东青岛人,1975年出生,高高的个子,长得很帅气。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是在岛津工作十四年的老员工了。1994年黄涛宏考入上海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了四年(1998年~2002年)。留校期间,黄涛宏一直做与仪器分析有关系的工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干这个到现在,并且按他自己的话讲,“估计这一辈子就干这个了”。但是,黄涛宏觉得“这样挺好的”。仪器分析里面有很多新鲜的东西,而他喜欢接触新东西,喜欢不断迎接新挑战。  说起离开学校加入仪器公司,黄涛宏回忆,“当时,学校里面的仪器设备比起外面要相对陈旧一些,而且,不是一直能看到一些最新的仪器技术。所以,想想还是从学校出来了。当时岛津上海分析中心招聘有光谱背景的人,虽然我是搞色谱、核磁的,不过,我想可以先试试看,以后再转呗。”刚一进到岛津公司,黄涛宏就觉得工作非常贴合自己的兴趣,“用户还没有看到的新仪器,我就已经在使用了。”  2007年黄涛宏开始负责岛津上海分析中心的工作。2011年开始负责公司全国的实验室工作,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沈阳,之后又于2012年一手推进了成都分析中心的建立。2016年7月21日,采访的三天前,黄涛宏升任岛津中国分析中心部长。  面对突发事件,我们“搭桥过河”  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社会突发事件比喻成一条暗潮涌动的河,那么如何过河呢?可以摸石头过河,也可以搭桥过河。“搭桥过河”是一个储备的过程,也是最有效、最安全的过河方法。“我们采取的就是搭桥过河。每半年,分析中心根据国际、国内法规动向,制定相应的应用研究开发计划。这些应用研究来源于行业的顶级实验室,我们会同专家一起完成这些应用研究项目。同时,我们也会根据新的关注热点进行调整,以使新推出的各种解决方案更具时效性和有效性。所以,更准确的说,我们是‘一直’在做储备。”  岛津公司与各个领域的专家有多个信息交流的渠道,如,应用中心的工程师直接与专家对接,销售跟专家对接,市场部同事跟专家的对接,“只要新项目一出来,我们会第一时间获知。如果是我们以前没有做过的,我们就要搞一搞,把它搞透了。”多数时候这个工作是在事件爆发之前,当然,有的时候这个事件最终没有大面积爆出来,“那也没关系,我们把它储备起来。”而且,对于黄涛宏来说,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没有白做的工作”。  说到这里,黄涛宏举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前几年,他做过一个工作——分析轴承里面铁锈的来源,是空气里面来的?还是因为轴承本身造成的?或者与加入的清漆混在一起产生的铁锈呢?工作是用红外显微镜来做的,效果非常棒。一年多以后,有个客户做逆向工程,需要剖析防锈油。“我就和他说做防锈油肯定需要分析铁锈啊,我以前做过铁锈的。”让黄涛宏非常惊讶的是,这个客户当时就从包里边把铁锈拿了出来,说“太好了,你给我做一下吧。”客户感慨,几年没解决的课题今天一句话就解决了。后来,这个客户本来计划买质谱的,转而买红外显微镜了。这事让黄涛宏一想起来就会有一种由衷的成就感。  可以说黄涛宏他们手里面储备了很多方法项目,一旦爆发,加上一些新的手段,方法就可以发布了。如现在的牛羊肉假肉,这个方案岛津已经储备得非常完善了。包括试剂盒,也是跟一些国家的顶级单位一起合作的,如果这个事情爆出来的话,他们的方案当天就可以发布。  “干得漂亮”的二三事  “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实际需要,结合岛津集团日本、北美和欧洲应用实验室的成果,我们研发最贴合中国热点市场的应用解决方案。”黄涛宏讲到。  2005年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事件爆发,岛津分析中心的范军、王成两人带着气相色谱仪器飞到哈巴罗夫斯克,当时户外温度零下20℃,冒着严寒,污染的水流到哪里,他们就带着仪器跑到哪里,利用22天顺利完成了建立3个临时实验室的任务,并建立了分析方法、教会了俄罗斯操作人员使用。环保部的领导专门为此给岛津分析中心发来感谢信。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出来,岛津分析中心两天内就成立了项目组,第一时间和标准制定单位合作,五天之内建立了GCMS和LC检测乳品中三聚氰胺分析方法,推出《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当时国标里面有六个法定方法,有两个是岛津提供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正好是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假日也不休息了就是干嘛”,黄涛宏的话非常实在。  2012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岛津分析中心参考药典迅速推出《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药用胶囊中铬含量》的解决方案。“这次我们以速度取胜,凭借这一点半年内岛津原子吸收就卖了600多台,当年原子吸收的业绩也创了‘历史新高’,年终奖励我们也拿了不少,”黄涛宏笑到。  2013年镉大米事件爆发,各地粮油系统加强了对大米中镉含量的检测,岛津分析中心开发了无需前处理、快速分析的琼脂悬浮直接进样法。该方法得到了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的适用性认可并在其官网进行了报道。在一次粮油系统的采购中,各厂家带着仪器现场“打擂台”,岛津的方法不需要样品消解,“又快又准”,在竞争中获胜。镉大米事件中,岛津原子吸收又卖了300多台。同时,该方法《一种快速测定稻米中镉元素含量的前处理及定量分析》还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新西兰毒奶粉、水中抗生素、三重四极杆气质进行动物饲料中二噁英检测、2015版中国药典、“土十条”̷̷说到干过的、正在干的活,黄涛宏可谓是“涛涛不绝”。据他介绍,岛津分析中心目前已经有了100多本解决方案文集,有的作为公开出售的工具书,有的一册有700多页,解决方案数量已经查不过来。  “特别之处”二则  互派项目“助力”了解最新技术动态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些技术发源于美国、日本等国家。身处中国,为了了解海外的最新技术动态,岛津中国与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分公司之间设立了互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运行了多期,北京、上海分析中心都曾派出优秀工程师到日本学习工作。接下来,还将派人到美国去工作一年。而且,现在正好有一位日本工程师派驻在中国,现在人在北京分析中心。  “互派项目让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直接了解当地新技术的发展状况。”黄涛宏介绍,每个地方的应用特点不一样,例如,美国很关注“茶菌”的研究,红茶经过培养发酵,上面会长出一层“毛”——茶菌,而美国人拿它当保健品吃的。这个话题很“新鲜’,国内还没有人关注过。又如美国正在做的疼痛管理,是他们医疗保健体系里面很重要的一项。岛津一个case就销售了八十多套质谱。但是,目前国内并不做这个项目。不过,茶菌、疼痛管理的研究,有可能是中国未来的一种研究热点。  还有一个案例——维生素D的检测,美国很早就开始做维生素D检测,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中国开展的相对晚一点,不过,通过技术传输,国内也已经做了起来,如上海、北京的医院很多都已经在做维生素D相关的项目。  另外,之前不同分公司的人可能在做的事情是一样,但是,“你闷头做你的,我闷头做我的,浪费了时间和人力。”现在,这种互派增强了人员间的密切程度,彼此更加熟悉,经常“互通有无”、及时沟通,使得整个岛津集团内部的效率更高了。  CNAS认可“助攻”仪器销售  前文中提到了,岛津中国分析中心于2011年获得了CNAS认可,是分析仪器厂商中最早且唯一通过CNAS认可的应用中心。获得CNAS认可,意义何在呢?“申请CNAS的时候,过程很繁琐,也很辛苦,有些同事不理解。当2013年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开始大量地‘冒’出来的时候,就发现我们这工作做得太有意义了。”  黄涛宏说,“在售前的过程中,我们把我们的经验,整个的CNAS的运行体系,每个细节,有些节点该怎么操作,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客户,客户是非常受益的,我们也获得了客户的信任。那么,购买仪器就成了一个顺带的事情,我们和客户真正地实现了双赢。后来,还有客户专门到我们这来学习咨询。”第三方检测机构业务在岛津中国的业务中占比10%还多,这其中,黄涛宏和他应用中心的同事们功不可没。 合影  编辑:刘丰秋  后记  黄涛宏平常最大的爱好之一是跑步,跑跑马拉松。(据说,岛津公司的很多员工都经常跑马拉松。)“跑步是非常好的一个东西,尤其是当你脑子累的时候去跑跑步,让自己轻松一下,有助于思考问题。”  对于黄涛宏来说,最喜欢干的事情是穿着白大褂做实验。虽说现在负责岛津中国整个分析中心的管理工作,这么大的“一摊子”,想必黄涛宏已经没有时间去做实验了。但是,他还是尽量抽出时间去“摸摸”仪器,尤其是有新仪器推出的时候。
  • “要将岛津苏州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工厂”——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河村政宏
    近年来,特别是“十四五”规划文件牵引、地方政策支持、国产采购倾斜,支持国产仪器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市场以及公众的共识。在这个关键时期,一直坚持在中国本土化发展战略的岛津公司,于2022年4月,任命了河村政宏为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简称:苏州工厂)新任总经理,全盘负责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河村政宏可能是个新面孔,不过,他自己却说到,“其实对我来说,现在苏州工厂所有员工中,有8~9成都是老面孔。” 因丰富的试验机生产与品质维持方面的经验,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河村政宏第一次被派往苏州工厂,担任第二制造部部长。这5年时间内,在充分发挥自己在试验机生产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还协助中方员工完成了环境产品新机种的制造准备,顺利实现了新产品的量产,扩大了苏州岛津的销售规模。同时,在他的大力协助下,苏州工厂引入了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系统,从而使得对生产效率的掌控以及发生质量问题时的处理更加准确和高效。2017年4月,河村政宏回到日本总部,仍任职于试验机制造部门。而2021年3月起被分配至分析计测工厂的品质技术课,对苏州工厂的主力产品——分析计测仪器的生产、技术、品质方面积累了更加丰厚的知识。在担任课长职务期间,对于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均有了大幅的提升。于是,被任命为苏州工厂总经理职务的河村政宏,在2021年11月第二次来到中国。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 河村政宏仪器信息网编辑也借机采访了河村总经理,就当前的大环境下如何把握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不只是对等于总部,我们追求的甚至是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1998年,岛津在中国独资建设了生产工厂——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2003年苏州工厂二期工厂也开工投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苏州工厂已经被中国用户所熟知,也已成为岛津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是岛津全球战略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作为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日本总公司的品质管控理念和举措全方位地融入到苏州工厂。成立初期,苏州工厂的定位是生产满足中国市场的部分品类的仪器设备。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目前苏州工厂的品质体系建设已经跟日本总公司达到了一致的水平。”河村总经理介绍到,“随着苏州工厂的品质逐步得到认可,我们也开始向全球市场供货,目前海外销售额占苏州工厂总销售额的比例约为2成。” 车间一角苏州工厂初期主要生产一些比较普及的“大众”产品,随着中国市场对于分析仪器的需求更加倾向于高性能的“高端”产品,所以我们也相应的推进一些高端仪器在苏州工厂进行生产。对于现在所生产的产品系列,我们也会不停的去推进这些产品的更新换代,推进更高性能的机型在苏州工厂生产。例如GC系列,工厂现在主要生产GC-2010和GC-2014,接下来计划开始生产GC的旗舰产品GC-2030。另外一个主力产品LC系列,苏州工厂现在所生产的是LC-16,计划今年内将开始生产LC-20系列。而且,作为LC普及机型的LC-16,我们正在部分海外出货。“这些新生产线落户中国,将极大助力岛津产品的国内生产比例。”河村政宏介绍了苏州工厂新产品线的未来规划。苏州工厂的发展方向是跟随市场动向,不断调整、提升生产能力,尽量满足市场需求。“我们的产能将不断扩大,以GC为例,GC-2010和GC-2014今后将进一步扩大产能。”对于岛津LC最高端的LC-40系列是否会落户苏州工厂,河村政宏表示,LC-40自从在中国市场发售之后,销售情况非常好。那么出于“现地生产现地销售”的想法,未来也有将其在苏州工厂进行生产的相应计划。河村政宏总经理查看生产情况质谱产品线落户中国工厂国内对于质谱分析仪器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近年来未知物分析的需求高涨,中国市场需要更多的GC-MS(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及LC-MS(液相色谱-质谱分析仪),这些也是岛津公司颇具优势的产品线。因为质谱仪器的生产难度非常大,目前GC-MS和LC-MS产品都是由岛津日本总公司供应。考虑到苏州工厂的品质、生产能力以及员工的技能水平已达总公司同等水平,以及“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理念,所以公司决定在苏州工厂生产质谱产品。河村政宏也表示,“近年来,国家规划牵引、政策支持、采购倾斜,支持国产仪器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形成,所以,质谱相关产品线是我们现阶段是最为优先考虑的项目。” GCMS-QP2020NX具有高定性能力的GCMS是识别未知化合物的常用手段,广泛用于食品、化学、香料、法医学、代谢成分分析等领域。质谱等“高端”产品线落户中国,将极大促进岛津苏州工厂的快速发展。其中,单四极的GCMS-QP2020NX将是岛津苏州工厂第一个质谱产品,后续还有计划在今年内导入多款串接质谱产品。关于苏州工厂质谱产品的未来规划,河村政宏谈到,现在还没有根据中国国内的需求去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毕竟工厂刚刚开始生产质谱产品,还需要时间不断地熟悉、强化,所以现阶段还是生产标准机。不过,河村政宏也表示,GC-MS和LC-MS两个产品线,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岛津可提供很多个选择配件;未来,希望推动这些选配件在苏州工厂生产。 “从现在整个的情况来看,苏州工厂的质谱产品生产刚刚起步,将先以中国市场为主,达到一个稳定供货状态之后再考虑海外市场。”打造“多能工”培养体系,增强苏州工厂的“根本”年初以来,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席卷全国,它所引发的新一轮疫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致使多地陷入紧急防控状态。3月开始,上海封控管理;4月,苏州多地静默… …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全国的企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岛津中国总部即位于上海,苏州工厂的进口料件主要是通过上海入关,此外工厂很大一部分的本土供应商是上海的企业。面对疫情,岛津苏州工厂是怎样保障正常运营的呢? 3月底开始,因为上海封控,物流不通,工厂及时把物料转运到杭州机场以及太仓港口,确保了物料的及时到厂。而且,因为之前经常发生进口料件引起新冠感染的情况,苏州工厂在政府的指导下严格实施了防疫政策,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上海封控管理以后,一部分位于上海地区的供应商就完全没有物料可以生产或运输出来了。好在,苏州工厂的产品线比较丰富,这个时候我们就集中精力生产有物料的机型,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河村政宏说到。说起来很“轻巧”,但是在物料短缺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做出这样的调整,主要归功于苏州工厂20年来一直所致力的“多能工”培养体系。即员工并不是只会自己所一直从事的机型或者工段的生产,对于其他的一些工位,也可以胜任。如今,制造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速度非常快,机器人化生产正“流行”。机械臂、机器人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大行其道的趋势下,苏州工厂却提出将继续加强“多能工”培养体系建设。对此,河村政宏谈到,“岛津的产品线非常广泛、机型非常多,很难实现当下正流行的‘机器人化’生产。相应的,我认为‘提升所有和生产活动相关人员的水平’十分重要,我们的‘多能工’培养工作也将继续推进下去。”DIO展示版“为此,强化对员工的教育、指导之外,促使其自发思考、并为其创造出成长的机会,这也是我的任务。”河村政宏进一步表示,“在苏州工厂,我们通过尊重个人自主性的‘改善提案活动’及培养团队集体思考改善能力的‘DIO(=小集团活动)’等举措鼓励员工进行技术改进,未来也将继续发挥作用。” “我相信,唯有不依赖机器人,打造出提升每一位员工水平的培养体制,才能够增强苏州工厂的根本。” 岛津仪器(苏州)有限公司外景后记苏州工厂扩建计划正在实施中,新厂房将于2024年4月份投入使用。河村政宏总经理的上任,“带来了”质谱产品的落户以及新厂房的建设。厂房扩建,既有引入新产品线,也有现有产品线扩能的需求;同时,也是因为生产质谱产品对于信息安全、生产工艺、厂房等要求更高。河村政宏特别强调,“厂房建好了,如果人员的技能跟不上,是没有办法生产出很好的产品的。所以,对于硬件、厂房的建设,人员技能提升,我会做出总经理所应有的努力。”河村政宏到了苏州工厂后,对于今后的发展方针进行说明时,有这样的一个宣言,“要将苏州工厂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工厂”,而帮助每个员工提升技能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基础。
  • 西安交通大学绍兴市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揭(授)牌仪式举行
    7月27日,西安交通大学绍兴市通越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揭(授)牌仪式在绍兴水木湾区科学园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别朝红,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刘永忠,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琴英,滨海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严钢,滨海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祝国金及其他领导出席此次揭(授)牌仪式。活动由绍兴滨海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浪萍主持。会上,举行了西安交通大学绍兴市通越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揭牌、西安交通大学电工材料电气绝缘全国重点实验室产业化基地授牌、西安交通大学绍兴市通越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产教融合育人基地授牌仪式。别朝红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创新驱动发展之道路。西安交通大学绍兴市通越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的成立,正是科技创新之路上的新起点。签约仪式上,研究院分别与绍芯实验室、长电集成电路(绍兴)有限公司、许继集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科院等5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随后,与会人员共同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绍兴市通越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绍兴市通越宽禁带半导体研究院由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双方共同支持研究院在宽禁带功率半导体领域进行全产业链的高位、深度合作,促进绍兴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绍兴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集群。研究院基于西安交通大学在先进功率半导体方面积累的成果与政产学用研合作经验,采用创新机制从技术、人才、教育、服务方面支撑绍兴碳化硅全产业链发展,是充分结合高校、地方政府与企业各自优势所建立的集科研、教育、成果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研究机构。研究院着眼于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宽禁带半导体领域优秀研究成果落地浙江(绍兴) 的孵化基地、国家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高地,形成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人才队伍为基础,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科研攻关-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三轴联动,统一协调的综合性创新体系,致力于解决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宽禁带器件与先进封装“卡脖子”问题。西安交通大学与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将以此次揭(授)牌仪式为契机,充分发挥优势,汇聚教育、科技、人才力量,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宽禁带半导体核心技术研发中心、产业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推动绍兴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
  • 完成独资化转变,SGLC如何布局 ——访岛津(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岛宏郎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07年,岛津中国将分析仪器配件和耗材的销售职能从岛津售后服务职能里独立出来,并与在日本专业生产和销售分析仪器耗品耗材的GL Sciences公司合资,在华成立了岛津技迩(上海)商贸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涉及销售岛津分析仪器配件、色谱耗材及相关小型仪器设备。十多年间,岛津技迩不断壮大,从最初只有寥寥几人的公司发展到如今在北上广成四个城市布局且员工人数超过80名的规模,并创下了液相色谱柱年销量超30000根的销售业绩。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8年,岛津技迩公司与日本GL Sciences公司解除了合资关系,实现了独资化,成为岛津集团旗下100%全资子公司,并将公司更名为岛津(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简称“SGLC”)。2019年4月,福岛宏郎先生出任SGLC的总经理一职。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那么岛津集团到底出于怎样的考量做出了SGLC股权变更的决定?独资化后的SGLC,未来会有哪些发展计划?日前,仪器信息网就以上问题采访了SGLC现任总经理福岛宏郎先生 /span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 /span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9ab3ba6b-567b-456a-b9f5-bf8736ea07bb.jpg" title=" 图一.jpg" alt=" 图一.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岛津(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福岛宏郎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股权变更的前因后果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谈及从岛津仪器售后服务体系里独立组织,成立岛津技迩的原因,福岛宏郎说,仪器销售与耗材销售方法不同。从仪器部门分离而单独成立专门的耗材公司,不但能带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能更清晰的核算财务盈亏从而能快速洞察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另外,GL Sciences公司擅长消耗品和耗材的生产、销售,在日本耗材市场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双方能共同促进彼此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这样的结合是成功的。十余年间,岛津技迩一直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状态,并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业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岛津也认识到,企业各自的经营战略也应当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优化。2018年,岛津与GL Sciences最终决定分开发展。福岛宏郎解释,伴随着业绩规模的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地丰富。岛津除了GL Sciences的色谱相关耗材,也销售其他产品,而GL Sciences的商品除了耗材外还有很多其他品类。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快速满足客户多方面需求,无论是市场部门还是销售部门都需建立快速的市场反馈机制。而由两个大公司组成的岛津技迩适应速度就显得相对较慢,这样反而不利于公司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都认为如果想要灵活发挥各自公司的特点,快速对应市场变化作出决策,各自用自己的思路进行公司内部决策更好。正是基于这一判断,SGLC公司完成了独资化。”福岛宏郎强调,独资后的SGLC与GL Sciences公司仍然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市场,确保业绩提升。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立足色谱柱,拓展化学试剂新领域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完成独资化后的SGLC,业务还是以色谱柱销售为主。众所周知,色谱耗材尤其是色谱柱对分析结果有直接影响,甚至比仪器对分析结果影响更大,因此需要有独特的技术保证检测数据的精准度。对于色谱柱的销售,福岛宏郎介绍说,一方面SGLC继续与GL Sciences公司合作,以GL Sciences公司技术独特的产品为中心,开发满足客户需求的应用例,并将产品和应用相结合开展业务;另一方面,SGLC还拓展了一些其他小规模的有特色的色谱产品来补充产品线。此外,今年四月份开始,岛津日本总部将售后维修与耗材销售分开,成立了新的耗材部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线的布局,这些对SGLC的业务开展都是很有力的支持。在产品品质方面,虽然SGLC吸收各类厂商产品,但无论卖何种品类的耗材,都始终肩负着品牌责任,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虽然现在国产或者进口做耗材的商家特别多,但我们能保证提供给客户值得信赖的产品。” 此外,SGLC还将不断优化现有产品线的综合质量水平,以应对客户日常检测的多样化需求。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除了色谱柱业务,SGLC今年还拓展了试剂标准品方面的业务,并将其作为公司第二核心业务。“试剂标准品实际的运输和保存、危化品经营许可证等对用户和渠道商来说解决起来都很麻烦,但是这类产品对化学分析来说又是必须且重要的消耗品,因此我们认为这方面的商机很大。”福岛宏郎说,对SGLC而言,化学试剂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跟其他耗材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化学试剂需要独特的销售技巧。针对这样的情况,SGLC将制定化学试剂方面整体的政策方针。另外,岛津总部去年收购了专门做同位素标样的法国试剂公司Alsachim,这也将促进SGLC在化学试剂领域的不断拓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未来几年,SGLC将发展第二核心业务,并将不断开发新产品,持续提供独特技术的耗材,且不断开发用户所需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整体综合的服务。在应用领域方面,SGLC除了继续保持食品安全、制药及化工领域优势外,还将重视临床方面的应用。福岛宏郎说,临床领域的发展势必会带动耗材销售的增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2a0ccb2c-6b36-4b99-b754-d005650f6271.jpg" title=" IMG_2615_副本.jpg" alt=" IMG_261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span style=" font-size: 14px " strong 岛津(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福岛宏郎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中国市场不断变化,满足需求是重点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福岛宏郎在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工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长期负责岛津业务在中国的推广工作,因此对中国科学仪器市场有着深入的了解。福岛宏郎说,八十年代的中国,分析仪器行业不管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跟现在都无法相提并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尤其是近十年中国整个分析仪器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以前该行业规模较大的当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现在中国已然超越日本,成为分析仪器行业规模第二大国。不过,福岛宏郎提到,目前中国分析仪器市场主要还是以进口仪器为主,但未来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国产仪器厂商也将会取得一定成绩。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福岛宏郎介绍,随着中国分析仪器市场规模的迅速成长,客户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客户采购仪器后不能很快上手的情况有很多,而今这种情况很少,用户将仪器采购进来就希望能够马上发挥其最大作用。而对于试剂耗材的采购,价格也已不再是影响用户的决定因素,客户更看重的是综合服务。这样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于厂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客户提供独特技术的产品和应用的综合服务将是SGLC未来的方向。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7/uepic/851f596c-0f64-40a4-bfaf-944923d03760.jpg" title=" 图三.jpg" alt=" 图三.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合影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后记: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福岛宏郎先生1984年入职岛津,曾在集团营业总部贸易部、国际总部企划管理部、海外事业开发部等不同部门任职。期间,多次来中国任职,并在中国生活数年,对中国的市场有深刻的理解。今年四月,福岛宏郎再次来到中国,出任SGLC总经理一职。SGLC在福岛宏郎的带领下将会取得怎样的成绩?让我们拭目以待。 /span /strong /p p & nbsp /p p & nbsp & nbsp 摄 & nbsp & nbsp 影:刘立东 /p p & nbsp & nbsp 采访编辑:李博 /p p br/ /p
  • 虹科案例丨AR医疗示教转播如何促进医疗培训效益最大化?
    大家是否有一个疑问——钢琴课的学生需要近距离地亲眼看老师弹钢琴学习演奏手法、化学课的学生需要近距离地看老师实际操作化学实验,那么医学界遇到类似的情况是怎么做的呢?医学实习生该怎样在不影响正常手术开展的前提下近距离观摩主刀老师的手术学习临床实操呢?肯定无法让所有实习生都进手术室,这不符合手术室内的消毒灭菌要求,而且手术室哪有足够的空间提供给大量来观摩手术过程的他们呢?再延伸一下,在差旅成本高昂、专家行程安排紧凑的今天,除了整天不停地飞来飞去进行线下专家会诊,还有什么好办法能更帮助各地医院快速调动远方的高精尖专家资源进行医学会诊呢?传统的医疗培训方式:条件一般的医院,没有高级的设备可以支持他们进行案例视频的拍摄,所以只能由专人去举着相机或者手机,跟随着手术医生进行拍摄,此类视频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拍摄出来的画面是不够稳定的,且拍摄人员在主刀医生周围拍摄的时候,会干扰医生的视线,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极少数医院手术室才有摇臂或者吊臂辅助拍摄教学案例,并且虽然稳定性与画面清晰度得到了保障但是在手术过程中摇臂的画面也时有被挡住的情况,毕竟机械臂无法智能地跟随主刀医生的手术进程灵活迅速地转换拍摄角度,所以也无法非常智能的提供给实习生清晰且第一视角的手术室前端画面。传统的医疗培训方式的痛点:所以如何提高医疗手术的第一视角教学成为现在大多医疗培训的难题!虹科 vuzix AR眼镜的出现恰好能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上海某医院的骨科手术中,主刀医生佩戴虹科Vuzix M4000智能AR眼镜,在视线没有遮挡且不影响手术正常操作的情况下完成了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的教学直播。关节镜的原画面、手术操作的第一视角、手术室内的全景视角通过软件平台传递给示教室,示教室可实时切换画面并跟主刀医生随时语音沟通,达到实时讲解答疑的效果。整个过程高清流畅,并得到了完整录制形成宝贵的教学素材。主任手术结束大赞“完善了教学素材库!”武汉某医院的耳鼻喉科手术中,主任医师佩戴虹科Vuzix M4000智能AR眼镜,在解放双手的同时高清的将实时画面转播到示教室中。陈主任表示“这佩戴挺轻便的,不会影响我的操作”。相比于传统的摇臂和有线直播形式,AR眼镜形式的医疗培训会更加便捷,带上即可开始直播,改变以往需要专人进手术室中放摇臂摄像设备,手术中需要有一个专门的人来控制摄像的传统方式。极大的降低人员成本和设备成本,更大可能的减少手术室中的病菌数量。手术室中多一个人就多一分风险,多一台大型机器就多一份成本。使用轻便且具有医疗洁净室认证的AR眼镜,降一份成本多一份安心。应用虹科AR医疗培训方案帮助您提高AR教学效益,降低风险!虹科Vuzix AR眼镜“帮助企业解放双手,降本增效”Vuzix M系列智能眼镜专为全天轻便佩戴而设计,易于操作且坚固耐用,适用于任何工业场景。我们的智能眼镜和组件技术是技术团队广泛研究、设计和开发的结果——Vuzix在此方面是没有对手的!我们先进的显示模组由Vuzix制造,可为客户定制解决方案,在功耗和光学指标方面具有突破性的性能优势,代表了波导技术的未来。 虹科Vuzix智能AR眼镜,高清耐用,轻便舒适,功能强大,安全可靠,解放您的双手,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差旅成本。适用于远程协助/工作流/远程诊断/远程维修/远程医疗/场景培训等企业级应用。微信搜索【虹科数字化+AR】并关注,即可免费获取《虹科数字化与AR解决方案白皮书》。想要了解更多【Vuzix AR眼镜】,欢迎联系我们!
  • 岛津中国扩张向纵深发展——访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先生
    2012年5月25日,岛津河南分公司在郑州成立。   2012年6月15日,岛津四川分公司新址及成都分析中心落成。   2012年6月21日,仪器信息网转载了一则报道——岛津制作所将在中国推出低价分析仪器。   ......   岛津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和扩张的步伐和力度再度引起了大家的瞩目。   借此岛津四川分公司新址及成都分析中心落成典礼的机会,仪器信息网、科技日报、中国质量报、中国环境日报、慧聪网、成都商报等媒体采访了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先生、岛津制作所董事/分析计测事业部事业部长上田辉久先生、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小谷崎真先生,探寻了岛津公司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市场、产品研发等发展战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先生 岛津制作所董事、分析计测事业部事业部长上田辉久先生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小谷崎真先生   四川分公司迁址暨成都分析中心成立——扎根四川 辐射西南   请介绍一下岛津四川分公司迁址暨成都分析中心成立的背景、意义及目标?   古泽宏二先生:大家可以看到,在最近的这段时间内,中国内陆地区的GDP等经济成长指标大大高于沿海地区,可见中国内地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中国经济发展正由原来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西部转移,逐步寻求一种均衡发展。中国市场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具有不同的个性,而且中国内陆地区市场与沿海地区相比,其个性也是不同的。   上个月岛津公司成立了河南分公司,紧接着四川分公司新址落成,岛津在中国开展的这一系列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中国内陆地区的市场需求。之前,我们对全国的用户提供的是一样的应用服务,今后我们会根据各个区域所存在的特色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   此外,我们设立分析中心的目的就是希望以通过分析中心给客户更多的应用支持,让我们可以更多地感受到不同地区市场的真实需求所在。所以,成都分析中心的成立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西南地区用户的需求,进而提供与市场及用户要求相匹配的应用支持。   请介绍一下四川分公司及成都分析中心人员和硬件设备、业务功能?   小谷崎真先生:四川分公司目前拥有30位员工,其中技术服务人员28位,通过这样的组合,我们不仅仅销售分析仪器和医疗仪器,我们还从应用的角度、从委托分析中心建立方法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新成立的成都分析中心是岛津公司面向西部市场开设的从事分析仪器培训等业务的专业机构,也是继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后的第五大分析中心,面积为444平方米。配置的仪器设备与其他四个分析中心几乎没有差异,基本上以化学分析仪器为主,有液相、液质、气相、气质、光谱等在内的10多套先进的岛津仪器。   在业务功能方面,成都分析中心与岛津其它四个分析中心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成都分析中心将对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应用方法开发,接下来成都分析中心还将与当地研究机构或者大学开展合作工作。同时成都分析中心还具有培训功能,即岛津的用户可以在成都分析中心对设备的功能、使用等方面得到相应培训。   目前,岛津在中国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的合作实验室已有41家,这41家合作实验室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而这恰恰反映出了中国所特有的应用需求,我们希望通过成都分析中心可以将41家合作实验室的工作成果进一步呈现给西南地区的用户。另外,成都分析中心的成立还为我们在四川寻求新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   设立两大研发机构——全面展开中国岛津战略   现在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岛津公司在这方面是如何规划的?目前进展如何?   古泽宏二先生:目前,岛津在中国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发工作,并且正在不断强化。相对于岛津宽泛的产品线和事业领域,我们在中国最主要的是开展分析仪器的研发工作。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分析仪器的市场。同时,中国市场虽然整体发展态势快速,但是最终所形成的市场特点、产业格局都会与欧美有所不同。因此,岛津公司如果要在中国能长期存在,首先应在产品的供给方面要与中国市场的特点相合拍。   针对中国市场,岛津公司产品研发的方向性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最具潜力、成长性非常快的中国中低端市场正在形成,并且市场总量不断的放大,而该市场主要是由中国内陆地区市场需求扩大带动起来的。另一个就是高端市场,现在的中国科学研究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有很多学子所做的研究都是非常前端的,所以在这个方面岛津公司致力于寻找一个结合点,通过和这些精英们的合作将其研究成果发展成为市场化的产品。   在具体实施方面,针对高端市场,2008年我们在上海成立岛津分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及其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的重点方向是质谱技术。而对于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普及型产品,2011年1月我们成立了岛津中国研发中心,现在该研发中心有40位同事,其中有来自日本的,也有来自中国的,这个团队的规模今后还将继续扩大,其所开发的产品和技术主要针对中低端的市场,包括液相、气相、光谱及环境检测产品,也就是说,致力于研发高性价比产品,这些产品不单在中国销售,同时面向全世界销售和推广。   上田辉久先生:岛津中国研发中心开展了很多应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开发和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运行,已经逐步推出了气相、液相、光谱的原型机,目前正处于验证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会有一系列新产品提供给中国广大的客户。   岛津分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继续研发高端质谱技术的同时,也爱研发软件等产品,其开发的关键点是将高水平的仪器设备通过软件实现简单的使用。   近来,岛津公司在中国投资和扩张的步伐和力度都很引人瞩目,请谈一下接下来岛津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古泽宏二先生:岛津公司将其中国业务分为7个区域经济板块,包括北京为核心的华北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的华东经济圈、以广州为核心的华南经济圈、以沈阳为核心东北三省经济圈、以西安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以成都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以郑州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未来,我们在这七个区域都会像成都这样配置分析中心,同时在相应的分公司中设立市场部。   成立三大部门——实施全球化市场战略   岛津公司今后将重点关注哪些市场?   上田辉久先生:不同的市场侧重的领域是不同的,但是,在拥有各自特性的同时,这些市场也有共通性。也即是说,无论是在哪个区域市场中,都有共同的需求。   作为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岛津公司正积极开展在美国、中国、欧洲、东南亚的市场,这些市场中,生命科学、临床医疗等领域的需求是相同的,如更快的对可能存在的病症进行诊断,或者说如何让人远离疾病等。   至于特性需求,如食品安全检测在中国、美国非常受关注。另外在美国,一些新合成毒品的检测正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包括日本也把应对新毒品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来研究。   岛津公司未来的全球化战略方针、产品研发战略是怎样的?   上田辉久先生:讲到我们以后的战略方针,我首先想提一下,在我们现在的名片下面,有一句“Solutions for Science”的口号,这是我们的品牌宣言,也是对于我们接下来工作的诠释。我们希望将“于科学中创卓越”这种思想、方针在全球大力推广。   一直以来,岛津市场战略分为日本市场和海外市场。今但从今年四月份开始,我们做了一些改变和调整,未来岛津将从全球的角度开展工作。在科学领域中,欧洲、美洲、日本、中国等不同地域对科技都有强烈的需求,而这也要求我们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开展工作。   具体来说,我们的调整主要分三个方面:首先,我们成立了全球市场部,通过这个部门,我们将全球当作一个市场来运行。其次,建立了全球应用支持中心,其方法开发等工作都是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合作来实现。再者,设立了海外事业开发部,因为目前除了像欧美、日本、中国等非常成熟的市场,还有一些如印度、俄罗斯等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市场,我们称之为新兴市场,我们将通过海外事业开发部进一步在新兴市场寻找到更多机会。   作为全球化的战略商品来说,我们首先将气相、液相等岛津较强的产品作为全球化突破的重点 而在质谱领域中,上个月岛津“一口气”推出了三款质谱产品,这三款产品将在全球范围内的生命科学、制药、食品等领域中“一展身手” 同时,岛津在环境在线监测仪器方面加大了研发力度 另外,岛津将在今年九月份推出一系列分子影像技术的新产品,对癌症的治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用一些试剂让癌细胞发光,再通过分子影像技术产品找到这些发光癌细胞,从而进行癌症治疗。以上几个方面都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研发工作。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我们要与中国的技术人员,包括中国的用户共同开展研究。刚才讲到,我们在各个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开发的工作,我们希望能逐步把这些研究工作转移到中国来,与中国的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后续工作。 采访现场   撰稿编辑:刘丰秋
  • 聚焦热需丰富产品线 创新定制服务第三方-视频采访SCIEX亚太区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邵宏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9月5-6日,古都西安迎来了第十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暨实验室展览会,会议的主题是“跨界创新、融合发展”,吸引了来自政府机关、检验检测机构及科研院所近1100多位业内专家参加。SCIEX亚太区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邵宏出席,并作为圆桌高峰论坛的嘉宾之一,畅谈了对第三方检测未来的发展与思考。仪器信息网在盛会期间对邵宏女士进行了独家视频专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随着政府实验室检测和监管功能的剥离,近年来仪器公司的第三方业务快速增长。邵宏表示,SCIEX作为全球五百强的丹纳赫集团的子公司之一,一直秉承和实施着DBS (Danaher Business System) 文化,在制造方面追求精益生产与高效管理,在市场方面追求商业、增长和创新的融合式发展。邵宏还透露,为了更好地满足第三方用户追求仪器投入产出比的典型特点,丹纳赫对SCIEX的产品线进行了大手笔投入,先是将Beckman的毛细管电泳部门整合进SCIEX,又先后收购了Agela和Phenomenex,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产品线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服务是企业立足的根本。邵宏从降本增效、个性化支撑等维度介绍了SCIEX远程诊断、线上课程、LOS(lab optimization service)、实验室迁移等定制服务。她强调,SCIEX已成立了专门的第三方检测管理团队,更在全国范围大幅提升了专注质谱售后工程师的人数,优化了资深工程师的布局。邵宏还表示:SCIEX将继续秉承“以客户的成功为己任”的理念,全力以赴地为第三方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整体解决方案和快速高效的优质服务,和大家一起见证整个行业的成功,共同实现“让质谱改变每个人的生活”的愿景。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访谈中,她针对现阶段客户跨界创新的需求,从食品、环境、临床、药物和组学等领域介绍了SCIEX为第三方的检测方案和应用方法,此外还对质谱仪器业务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更多精彩详情,点击下方视频观看: br/ br/ /p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DDDC0CBDA65D5BCF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br/ /p
  • 校企合力,共促发展|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走进海岸鸿蒙
    校企合力,共促发展|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走进海岸鸿蒙科技兴则民族兴,少年强则国家强。2023年12月19日8时许,朝阳东升,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分析化学系副主任、教授李增和,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兼校团委书记解静,化学学院团委书记王胜利带领20余名同学走进北京海岸鸿蒙标准物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让化学学院新一代学子们了解鸿蒙与北京化工大学的深厚渊源,感受鸿蒙的文化内涵及发展脉动。海岸鸿蒙副总经理窦晓亮、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红云、综合管理部部长朱辉共同迎接了师生们的到来。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兼校团委书记解静首先介绍院校院情况,讲述了学院的发展情况以及当前学术研究的相应成就:近两年我校化学学科进步显著,已跻身ESI大学排行榜化学学科排名前列,并且在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建立了围绕生物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的科研院。解静书记还强调,此次到访是为了让荣获鸿蒙奖教学金的学子们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激发今后学习动力。分析化学系副主任李增和教授也诉说了与海岸鸿蒙的故事,真实质朴的分享,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随后,海岸鸿蒙副总经理窦晓亮博士详细介绍了海岸鸿蒙的企业文化、历史发展、产品种类,并就学子们关心的人才培养路径及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了详细说明。作为北京化工大学的校友及前辈,如今身为海岸鸿蒙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的杨红云老师也热情分享了工作经历及感悟:在个人发展中想要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选择一个适合的平台十分重要,而选择海岸鸿蒙正是因为看中了与公司共同成长的机会、恰到好处的科研氛围,尤其在研发过程中能够得到化工大学与公司的共同支持,这对于年轻人尤为难得。除了杨红云老师外,两位同样就职于海岸鸿蒙的化工大学优秀校友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令学子们受益匪浅。从企业介绍到亲身讲述,学子们深入了解了海岸鸿蒙的方方面面,并且从个人选择、职业发展、行业发展等方面收获颇丰,而海岸鸿蒙那些由价值观、愿景等理念、规范构建而成的文化底蕴以及二十七年点点滴滴发展历程,不仅映射着一家企业的具体形象,更是一本生动立体、值得反复阅读的书籍。会议中,荣获海岸鸿蒙奖学金的陈博雅轩作为学生代表作出发言,她表示获得海岸鸿蒙二等奖学金,对于她来说是一份巨大的荣誉和激励,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也滋润了精神,今后自己将不忘初心,回报社会回报学校;深入钻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深度交流环节,同学们与海岸鸿蒙高管团队展开了诚恳热烈的交流,就行业选择、产品研发、未来规划、城市选择、个人成长等多方面提出问题。“我们除了具备基础知识外,如何能成为一个全才?”“怎样才能具备自我管理能力?”“我们该如何选择一个城市?选择城市的参考又是什么呢?”随后窦晓亮博士以金马奖获奖导演的故事为引子,阐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理念,他表示理论学习只有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以滴水之功笃学笃行,才能获得真知真见,塑造个人成长,推动人生向上。交流中,其他高管也一道分享了行业知识和洞见,传授工作经验和职业发展反思,为学子们多方面、多角度明晰了未来发展方向。最后,朱辉部长还热情地为大家解答了有关如何做就业准备、公司岗位配置,以及如何在面试中做到谈吐自如,对企业相关提问准备等事宜,也让所有在场的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今后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走进鸿蒙,感受二十七载发展的文化底蕴,见证北京化工大学与鸿蒙的深厚友谊,这是一场校企间的“双向奔赴”。此次走访,不仅让学子们深入了解了企业真实运行情况,进一步加强了学院与校友企业之间的联系,更提供了丰富和多样的实习与就业选择,构建了双方更为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了院校、企业、学子的三方共赢。展望未来,鸿蒙将继续携手北京化工大学,深化校企联动,帮助学子们更好地融入行业,为行业培养更多精英人才。
  • 8位华人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包括MIT陈刚、哈佛林希虹等
    当地时间5月2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新晋院士名单。8位华人科学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分别为陈刚(麻省理工学院),林希虹(哈佛大学),潘多加(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戴碧瓘(康奈尔大学),Wang, Michelle D(康奈尔大学),肖书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曾红葵(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周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国家科学院网站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是根据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签署的国会特许章成立的私人非营利机构。它通过选举成员来表彰科学成就,并与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国家医学院一起,向联邦政府和其他组织提供科学、工程和健康政策建议。本年度新增选120名院士和23名外籍院士。至此,美国国家科学院在职院士总数达到2565人、外籍院士526人。陈刚陈刚,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和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现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动力工程教授(终身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首位华人系主任)。研究涉及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领域。他于1983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87年获华中工学院动力系硕士学位。1993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博士学位。陈刚曾被特朗普政府指控犯有拨款欺诈,但该指控于2022年年初撤诉。林希虹林希虹,美籍华裔统计学家,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系教授。她的研究领域包括混合模型、非参数和半参数回归、统计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等。林希虹于1989年获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学士学位。此后前往美国留学,曾师从著名生物统计学家诺曼布雷斯洛(Norman Breslow),1994年获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此后她任教于密歇根大学生物统计学系,1999年获终身教职。2002年成为密歇根大学生物统计学系教授。2005年起任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系教授。2007年起兼任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林希虹是美国统计学会会士(2000年)、国际数理统计学会会士(2007年),曾获得过美国公共卫生学会颁发的Spiegelman奖(2002年)以及统计学界最高奖“考普斯会长奖”(2006年)等奖项。潘多加潘多加,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于1998年加入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SW)担任生理学助理教授,并于2004年晋升为终身副教授。同年,他被招募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08年被任命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2013年获得保罗马克斯癌症研究奖。2016年回到UTSW担任生理学系主任。潘博士研究生长控制和组织稳态的分子机制。他最著名的是对Hippo信号通路的开创性工作。戴碧瓘戴碧瓘(Bik-Kwoon Tye),康奈尔大学名誉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她在韦尔斯利学院(BA,1969),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M.Sc,1971),麻省理工学院(博士,1974)和斯坦福大学(博士后,1977)接受教育和培训。她对DNA复制的兴趣始于她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培训。在康奈尔大学,她的第一个项目是筛选称为MCM的酵母DNA复制起始突变体,该突变体表现出ARS特异性小染色体维持缺陷。MCM2-7复合物后来被证明是复制解旋酶的催化核心。他们与翟元良博士一起在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了DNA复制小组,研究酵母中MCM相关复制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Michelle D. WangMichelle D. Wang,物理学家。康奈尔大学James Gilbert White物理科学杰出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她的研究涉及生物分子马达和单分子光学捕获技术,于2009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员。肖书海肖书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生物学教授,研究生物圈与其环境在地球历史的关键时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埃迪卡拉-寒武纪过渡期间。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专业,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98年获得获得哈佛大学有机和进化生物学博士学位。2003年加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2008年晋升为教授,2021年获得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奖项玛丽克拉克汤普森奖章。曾红葵曾红葵,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 神经科学家、执行副总裁、所长。自2006年加入艾伦脑科学研究所以来,领导多学科团队开发了大规模、高通量的转录组学、连接组学和多模态平台,并使用它们表征和划分构成哺乳动物大脑的各种细胞类型,助力阐明脑功能的细胞类型基础。其研究带来了被广泛采用的社区资源和标准,包括转基因小鼠品系、艾伦小鼠脑连接图谱、通用坐标框架(CCF)和全脑转录组细胞类型分类学。曾红葵在布兰迪斯大学获得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接受神经科学博士后训练,荣获多项大奖,包括2016年AWIS科学进步奖(AWIS Award for Scientific Advancement)和2018年吉尔革新研究者奖(Gill Transformative Investigator Award)。周敏周敏,社会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与亚美研究学终身讲座教授、亚太中心主任、王文祥夫妇基金美中关系与传媒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周敏于1982年在中国中山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分别于1985年和1989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奥尔本尼分校获得社会学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移民社会学、移民第二代的教育与社会适应,美国少数族群和族群关系、少数族裔经济、亚美研究学、城市社会学等。著作包括《美国社会学与亚美研究学的跨学科构建:一个华裔学者的机缘、挑战和经验》、《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等。
  • 岛津中国扩张向纵深发展——访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先生
    2012年5月25日,岛津河南分公司在郑州成立。   2012年6月15日,岛津四川分公司新址及成都分析中心落成。   2012年6月21日,仪器信息网转载了一则报道&mdash &mdash 岛津制作所将在中国推出低价分析仪器。   ......   岛津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和扩张的步伐和力度再度引起了大家的瞩目。   借此岛津四川分公司新址及成都分析中心落成典礼的机会,仪器信息网、科技日报、中国质量报、中国环境日报、慧聪网、成都商报等媒体采访了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先生、岛津制作所董事/分析计测事业部事业部长上田辉久先生、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小谷崎真先生,探寻了岛津公司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市场、产品研发等发展战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泽宏二先生 岛津制作所董事、分析计测事业部事业部长上田辉久先生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小谷崎真先生   四川分公司迁址暨成都分析中心成立&mdash &mdash 扎根四川 辐射西南   请介绍一下岛津四川分公司迁址暨成都分析中心成立的背景、意义及目标?   古泽宏二先生:大家可以看到,在最近的这段时间内,中国内陆地区的GDP等经济成长指标大大高于沿海地区,可见中国内地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中国经济发展正由原来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地、西部转移,逐步寻求一种均衡发展。中国市场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具有不同的个性,而且中国内陆地区市场与沿海地区相比,其个性也是不同的。   上个月岛津公司成立了河南分公司,紧接着四川分公司新址落成,岛津在中国开展的这一系列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中国内陆地区的市场需求。之前,我们对全国的用户提供的是一样的应用服务,今后我们会根据各个区域所存在的特色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   此外,我们设立分析中心的目的就是希望以通过分析中心给客户更多的应用支持,让我们可以更多地感受到不同地区市场的真实需求所在。所以,成都分析中心的成立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西南地区用户的需求,进而提供与市场及用户要求相匹配的应用支持。   请介绍一下四川分公司及成都分析中心人员和硬件设备、业务功能?   小谷崎真先生:四川分公司目前拥有30位员工,其中技术服务人员28位,通过这样的组合,我们不仅仅销售分析仪器和医疗仪器,我们还从应用的角度、从委托分析中心建立方法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新成立的成都分析中心是岛津公司面向西部市场开设的从事分析仪器培训等业务的专业机构,也是继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后的第五大分析中心,面积为444平方米。配置的仪器设备与其他四个分析中心几乎没有差异,基本上以化学分析仪器为主,有液相、液质、气相、气质、光谱等在内的10多套先进的岛津仪器。   在业务功能方面,成都分析中心与岛津其它四个分析中心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成都分析中心将对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应用方法开发,接下来成都分析中心还将与当地研究机构或者大学开展合作工作。同时成都分析中心还具有培训功能,即岛津的用户可以在成都分析中心对设备的功能、使用等方面得到相应培训。   目前,岛津在中国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的合作实验室已有41家,这41家合作实验室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而这恰恰反映出了中国所特有的应用需求,我们希望通过成都分析中心可以将41家合作实验室的工作成果进一步呈现给西南地区的用户。另外,成都分析中心的成立还为我们在四川寻求新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平台。   设立两大研发机构&mdash &mdash 全面展开中国岛津战略   现在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岛津公司在这方面是如何规划的?目前进展如何?   古泽宏二先生:目前,岛津在中国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发工作,并且正在不断强化。相对于岛津宽泛的产品线和事业领域,我们在中国最主要的是开展分析仪器的研发工作。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分析仪器的市场。同时,中国市场虽然整体发展态势快速,但是最终所形成的市场特点、产业格局都会与欧美有所不同。因此,岛津公司如果要在中国能长期存在,首先应在产品的供给方面要与中国市场的特点相合拍。   针对中国市场,岛津公司产品研发的方向性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最具潜力、成长性非常快的中国中低端市场正在形成,并且市场总量不断的放大,而该市场主要是由中国内陆地区市场需求扩大带动起来的。另一个就是高端市场,现在的中国科学研究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有很多学子所做的研究都是非常前端的,所以在这个方面岛津公司致力于寻找一个结合点,通过和这些精英们的合作将其研究成果发展成为市场化的产品。   在具体实施方面,针对高端市场,2008年我们在上海成立岛津分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及其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的重点方向是质谱技术。而对于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普及型产品,2011年1月我们成立了岛津中国研发中心,现在该研发中心有40位同事,其中有来自日本的,也有来自中国的,这个团队的规模今后还将继续扩大,其所开发的产品和技术主要针对中低端的市场,包括液相、气相、光谱及环境检测产品,也就是说,致力于研发高性价比产品,这些产品不单在中国销售,同时面向全世界销售和推广。   上田辉久先生:岛津中国研发中心开展了很多应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开发和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运行,已经逐步推出了气相、液相、光谱的原型机,目前正处于验证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会有一系列新产品提供给中国广大的客户。   岛津分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继续研发高端质谱技术的同时,也爱研发软件等产品,其开发的关键点是将高水平的仪器设备通过软件实现简单的使用。   近来,岛津公司在中国投资和扩张的步伐和力度都很引人瞩目,请谈一下接下来岛津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古泽宏二先生:岛津公司将其中国业务分为7个区域经济板块,包括北京为核心的华北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的华东经济圈、以广州为核心的华南经济圈、以沈阳为核心东北三省经济圈、以西安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以成都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以郑州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未来,我们在这七个区域都会像成都这样配置分析中心,同时在相应的分公司中设立市场部。   成立三大部门&mdash &mdash 实施全球化市场战略   岛津公司今后将重点关注哪些市场?   上田辉久先生:不同的市场侧重的领域是不同的,但是,在拥有各自特性的同时,这些市场也有共通性。也即是说,无论是在哪个区域市场中,都有共同的需求。   作为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岛津公司正积极开展在美国、中国、欧洲、东南亚的市场,这些市场中,生命科学、临床医疗等领域的需求是相同的,如更快的对可能存在的病症进行诊断,或者说如何让人远离疾病等。   至于特性需求,如食品安全检测在中国、美国非常受关注。另外在美国,一些新合成毒品的检测正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包括日本也把应对新毒品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来研究。   岛津公司未来的全球化战略方针、产品研发战略是怎样的?   上田辉久先生:讲到我们以后的战略方针,我首先想提一下,在我们现在的名片下面,有一句&ldquo Solutions for Science&rdquo 的口号,这是我们的品牌宣言,也是对于我们接下来工作的诠释。我们希望将&ldquo 于科学中创卓越&rdquo 这种思想、方针在全球大力推广。   一直以来,岛津市场战略分为日本市场和海外市场。今但从今年四月份开始,我们做了一些改变和调整,未来岛津将从全球的角度开展工作。在科学领域中,欧洲、美洲、日本、中国等不同地域对科技都有强烈的需求,而这也要求我们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开展工作。   具体来说,我们的调整主要分三个方面:首先,我们成立了全球市场部,通过这个部门,我们将全球当作一个市场来运行。其次,建立了全球应用支持中心,其方法开发等工作都是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合作来实现。再者,设立了海外事业开发部,因为目前除了像欧美、日本、中国等非常成熟的市场,还有一些如印度、俄罗斯等有待进一步提升的市场,我们称之为新兴市场,我们将通过海外事业开发部进一步在新兴市场寻找到更多机会。   作为全球化的战略商品来说,我们首先将气相、液相等岛津较强的产品作为全球化突破的重点 而在质谱领域中,上个月岛津&ldquo 一口气&rdquo 推出了三款质谱产品,这三款产品将在全球范围内的生命科学、制药、食品等领域中&ldquo 一展身手&rdquo 同时,岛津在环境在线监测仪器方面加大了研发力度 另外,岛津将在今年九月份推出一系列分子影像技术的新产品,对癌症的治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用一些试剂让癌细胞发光,再通过分子影像技术产品找到这些发光癌细胞,从而进行癌症治疗。以上几个方面都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研发工作。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我们要与中国的技术人员,包括中国的用户共同开展研究。刚才讲到,我们在各个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开发的工作,我们希望能逐步把这些研究工作转移到中国来,与中国的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后续工作。 采访现场   撰稿编辑:刘丰秋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岛津高灵敏度GC系统Tracera 的性能介绍
    传统气相色谱检测器很难胜任气体中痕量物质分析的工作,岛津公司全新开发的高灵敏度气相色谱系统Tracera,融合了专为毛细管型气相色谱仪GC-2010 Plus精心设计的BID检测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检测器)技术,在此方面展示了强大的分析优势,完全能够满足痕量物质分析的需求。 以下介绍高灵敏度气相色谱系统Tracera具备的优异性能。 高灵敏度 灵敏度高于TCD百倍以上,高于FID 两倍以上 BID和TCD检测器灵敏度比较 分析永久性气体比较这两个检测器的灵敏度差异。对于有机化合物,BID检测器的灵敏度是TCD的200倍以上;对于永久性气体,BID检测器的灵敏度是TCD的几十倍以上。 永久性气体和轻烃类化合物的高灵敏度分析 分析永久性气体和轻烃类化合物时,常规分析方法需要配置多个检测器,且在分析ppm水平的CO和CO2时,需要甲烷转化炉和FID检测器配合才能进行分析。此时,如果使用BID检测器则完全不同,它可以替代这两个装置,实现无机气体和轻烃类混合物的高灵敏度同时分析。 检测浓度范围对比 注:图中所示为推荐检测浓度范围,实际分析中可能会因化合物结构、分析条件和仪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高通用性 单一检测器完全满足复杂分析要求 BID和FID检测器灵敏度比较 FID检测器对C-H键化合物响应良好,是烃类化合物分析的理想选择,但对含羰基、羧基、羟基(-OH)、醛基(-CHO)、卤素(氟,氯等)化合物的响应较差或无响应。相比较而言,BID检测器可以极大提高上述化合物的灵敏度,且灵敏度几乎无差异。 灵敏度比较 下图所示为不同溶剂在FID和BID上的响应差异。正己烷的响应值设定为1,所有化合物BID的灵敏度均高于FID,且相对响应值较为均一。 分析高沸点化合物 BID的设定温度可达350℃,完全满足n-C44以下石蜡混合物的分析要求。 高稳定性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生成技术保证仪器长期分析稳定性 下图为BID检测器等离子体发生室,其放电电极与等离子体无任何接触,此耐用式结构设计使BID完全不需要仪器维护或消耗品更换。 长期分析稳定性实验 为评估长期分析稳定性,BID检测器进行了灵敏度稳定性实验,分别在仪器连续运行96h、2688h、3240h时读取峰强度值,96h时响应值设定为1,计算2688h和3240h数值,如下图所示,其差异可以忽略。 痕量气体分析重现性实验 样品中各组分浓度约5ppm,采用定量环进样方式对样品进行一系列重现性实验,峰面积的重现性良好,RSD在0.84%&ndash 1.80%之间。 新型BID检测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检测器) 新型等离子体技术满足痕量分析的要求 新型BID检测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检测器)主要通过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氦等离子体进行电离(离子化),是一种灵敏度极高的通用型检测器。在较低温度下,通过在石英玻璃管上加高电压,产生具有极高光子能量(17.7eV)的氦等离子体。 色谱柱流出的组分在氦等离子体的能量轰击下离子化,收集极检测离子信号,输出色谱峰。 BID检测器是岛津公司与日本大阪大学工程学研究生院原子和分子技术中心Katsuhisa Kitano博士的合作研究成果,目前已获得3项美国专利,4项专利待审批。 应用对比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Memmert烘箱在金箔烘干保存中的应用
    Memmert烘箱在金箔烘干保存中的应用Noris Blattgold,一个延续了五代的家族企业,与三代的Memmert同为Schwabach镇上的两个颇具历史传承的企业。两家有着共同“工匠精神”背景的企业,又因金箔而结缘——Memmert协助Noris Blattgold进行金箔加工。Schwabach是名副其实的“金箔匠之乡”Schwabach之所以号称“金箔匠之乡”是有着充足理由的,在鼎盛的中世纪中期,附近的纽伦堡还是帝国自由城市,那里是著名的金加工业中心。借助武器匠、军械师、金匠、钟表匠、拉丝工及精密技工等人的交流,工艺技术得以传播到欧洲各地。金箔匠们聚居于Schwabach的原因,有几种传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到了19世纪末,已经有70%的金匠在Schwabach的金铺里做工。一种传说认为Schwabach干燥的气候非常适宜金叶的制造与加工,以至于金箔匠在此聚集;另一个版本的传说指出纽伦堡日益严苛的手工业限制条例让他们离开纽伦堡,迁到了Furth跟Schwabach。二者均具有一定的可能性。现如今,最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五家金叶制造商都坐落在Schwabath。拥有100多名员工的Noris Blattgold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金箔业的圣地那些富丽堂皇的历史教堂、城堡以及画作,如果缺少了金叶的装饰,就会暗淡无光。即使对现代建筑、园林花圃及艺术品而言,永恒珍贵的金属依然因为其无可替代性而不可或缺。基于此,世界各地的文物保护部门、画框制作商、教堂画师、艺术家及建筑师都是Noris Blattgold的客户,产品系列包括32种不同颜色的金箔、卷金、粉金、壳金、工具、漆器,乃至食用金银等。Armin Haferung目前负责管理这家创始于1876年并已传承五代的企业。未来,Noris Blattgold必将是金箔业传承的乐土与圣地。当代金箔业:世纪传承与现代技术的融合自从中世纪以来,金箔的制造工艺几乎没有变化,在1200度以上将高纯度金依据秘制配方与其他金属精确熔融后,铸造成4cm宽窄的金条。进而依据不同的配方比例与敲击工具制造出Versaille Gold、Green Gold dark 以及Moon Gold或者纯24K金等。在Armin Haferung的介绍下,我们参观了Noris Blattgold,现代工艺已经应用到了生产中,尤其是轧压机械,可以将金箔压至0.007mm的箔片;自动敲击设备可以全自动地操作。金箔条切成16cm2见方,然后捶打成196cm2的箔片,成品的箔片厚度不超过0.007mm。而头发丝的粗细介于0.004与0.01mm之间。Noris Blattgold的生产线上会见到Memmert的产品,金箔的捶打与卷曲需要有多道工序完成,材料需要烘干并在52-85度之间暂存几天时间。期间用到的白垩粉也要在Memmert烘箱中烘干存放。即便有现代化机械,大部分捶打工作还是要手工完成,毕竟机器的精度要求有时候达不到要求。关于Memmert 全球领先的温控箱体领导品牌德国Memmert(美墨尔特),成立于1933年,是全球知名的温控箱体制造商。八十多年来,美墨尔特致力于精确温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其产品包括二氧化碳培养箱、恒温恒湿箱、光照培养箱、低温培养箱、环境测试箱、真空烘箱、通用烘箱、灭菌箱、生化培养箱、水浴油浴等。德国 Memmert公司有着数十年的半导体控温技术(Peltier)经验,为全系列半导体技术温控箱体的领先制造商。 2010年9月11日,德国Memmert(美墨尔特)大中华区全资子公司——美墨尔特(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现在北京及南京设有代表处。“至尊品质,追求卓越,永不妥协”!
  • 2019年中科院化学部10位新晋院士介绍
    p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2019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p p   化学部共10人当选,分别是陈学思、樊春海、李景虹、马大为、施剑林、吴骊珠、徐春明、杨金龙、俞书宏、张锦。名单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4915f7c9-795a-4228-a6db-6f874e65951d.jpg" title=" 微信图片_20191122093929.jpg" alt=" 微信图片_2019112209392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be5323a9-8ebc-4af0-a0d4-a953516826ad.jpg" title=" timg_副本.jpg" alt=" timg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陈学思 /strong /span /p p   陈学思,男, 1959年12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8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1993年10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97年3月在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应用化学专攻高分子科学研究室获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4月至1999年5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系攻读博士后。1999年6月招聘回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99年12月任研究员,2000年被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高分子课题组长,长春应化所技术委员会成员。在J. Biol. Chem., J. Phys. Chem.,J. Membr. Sc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发表英文和中文专论各1篇,提交国际学术会议报告论文1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重点“九五” 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p p   研究领域:一.高分子基因载体 二.药物缓释 三.电活性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设计与合成 四.智能高分子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在药物控制释放与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60f2f82-d136-43f0-9111-e62371a9f028.jpg" title=" 樊春海.jpg" alt=" 樊春海.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樊春海 /strong /span /p p   樊春海,男,1974年3月出生,汉族,江苏省张家港市人,理学博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现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主任。2011年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首席科学家。樊春海在生物传感器、DNA纳米技术与DNA计算以及生物光子学领域做出了系统出色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有:提出了“生物分子识别-生物分子折叠-电子/能量传递”的耦联传感模式,构建了基于DNA分子设计与界面调控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深入研究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信号采集性能和核酸适体的分子结合性能,构建了基于功能材料识别与信号特性的光学生物传感器 实现了生物分子在纳米材料上的单一和多重组装,构建了基于纳米生物复合探针的超灵敏生物传感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多种生物传感的原理设计和传感元件制作,并已研制出多套样机系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a707a4c-0cff-44d8-a641-045dcf42c927.jpg" title=" u=517499032,2447510385& amp fm=26& amp gp=0_副本.jpg" alt=" u=517499032,2447510385& amp fm=26& amp gp=0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李景虹 /strong /span /p p   李景虹,1986年9月-199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专业和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双学士学位,1991年9月-1996年12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5月- 2004年9月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1月-2001年5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化学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化学和生物化学系,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和Evonyx Inc.任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科学家。 /p p   研究方向:电分析化学与生物分析化学 电化学与电化学能源 纳米电化学与材料电化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910a3c0-0e92-42eb-a2e3-d14e16e5da82.jpg" title=" 马大为_副本.jpg" alt=" 马大为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马大为 /strong /span /p p   马大为,男,1963年9月11日出生于河南社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纪委书记,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p p   1984年马大为从山东大学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 198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0年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和梅奥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4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1997年被复旦大学聘为长期兼职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8年获得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7年获得首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2018年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马大为的研究方向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 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 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7b63337-1f8c-425f-a6af-cbf212987434.jpg" title=" 施剑林.jpg" alt=" 施剑林.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施剑林 /strong /span /p p   施剑林,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1989年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国家“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纳米专项“半封闭空间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治理的关键纳米技术”(2013-2017)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先进陶瓷制备科学与烧结理论、介孔结构纳米材料可控合成与催化和生物应用研究,近年提出纳米催化医学研究新方向。发表SCI论文480余篇,他引31,000余次,H-index为102,2015-2018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作者,授权中国发明专利近50项 出版《现代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先进陶瓷物理化学原理与技术》、《无机光学透明材料--透明陶瓷》三本专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8ee8acd-3c54-442b-ae08-b07490c82884.jpg" title="  吴骊珠_副本.jpg" alt="  吴骊珠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吴骊珠 /strong /span /p p   吴骊珠,女,1990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 199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师从佟振合院士 1997—1998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支志明院士。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从事光化学转换的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现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2] 、超分子光化学实验室主任 等职务。 /p p   长期致力于光化学转换的研究,涉及(1)太阳能的光化学转换:特别研究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制氧和二氧化碳还原 (2)光化学合成与技术:利用光化学反应洁净、节约、节能的特点,开发重要精细化学品的光化学反应和技术,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环境友好的光化学合成新策略 (3)重要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利用稳态和时间分辨的技术,研究激发态涉及的基本化学和物理过程,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辐射跃迁和无辐射跃迁以及化学转换的机制、效率和动态学,为实现高效光化学转换提供依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c5e25c6f-ad24-407d-812b-b424d879393c.jpg" title=" 徐春明.jpg" alt=" 徐春明.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徐春明 /strong /span /p p   徐春明 , 男,汉族, 196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省寿光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至1985年就读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煤油本科专业,1985年至1988年在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有机化工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在石油大学(北京)化工系有机化工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实验室任教,1993年4月至1993年10月在加拿大Syncrude研究中心工作,1993年至1999年任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加工实验室主任,1999年至2002年任石油大学(北京)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重质油加工实验室主任,2002年至2005年任石油大学(北京)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5年6月起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 /p p   先后在 AIChE Journal,Fuel I.E.C.Rearch,Oil & amp Gas Journal等国际著名刊物和国内相关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80多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被批准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科研方向:重油化学和加工技术 石油化工 化学反应工程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0b9df434-de34-4408-9a2b-351619626e4b.jpg" title=" 杨金龙_副本.jpg" alt=" 杨金龙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杨金龙 /strong /span /p p   杨金龙,男,汉族,1966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四百余篇,论文被他引一万余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担任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应邀担任WIRE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和物理化学学报的副主编,Phys. Rev. X、Theoretical Chemistry Accounts、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中国科学和化学物理学报的编委。入选美国物理学会(APS)的Fellow。 /p p   研究方向:1、单分子化学物理2、量子化学应用3、计算凝聚态物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d34f0a2-1031-4c23-a847-cc3d1d2120db.jpg" title=" 俞书宏_副本.jpg" alt=" 俞书宏_副本.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俞书宏 /strong /span /p p   俞书宏,1967年8月出生于安徽庐江,材料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执行主任。 /p p   1988年俞书宏获得合肥工业大学无机专业学士学位 1991年获得上海化学工业研究院硕士学位 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6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0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013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p p   研究方向包括:仿生高性能纳米复合结构材料、自组装及应用 聚合物控制晶化与模拟生物矿化 多功能纳米材料的模板诱导合成和组装技术 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性能与组装体功能 面向能源、环境领域应用的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和能量存储 纳米材料的光、电、磁性能调控和纳米催化效应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b62dfc6-34b3-4e10-926a-ddc790fce9bc.jpg" title=" 张锦.jpg" alt=" 张锦.jpg" /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张锦 /span /strong /p p   张锦,男,1969年12月生,籍贯宁夏同心。中共党员。1992年获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兰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8-2000年于英国利兹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做博士后。2000年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2003年至今任教育部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年至今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2018年10月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 /p p   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化学气相沉积、SPM纳米结构加工以及化学组装等手段,发展面向未来器件的新结构和新材料,强调一维材料的控制性生长和结构调控。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