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黄岩谊

仪器信息网黄岩谊专题为您整合黄岩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黄岩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黄岩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黄岩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黄岩谊话题讨论。

黄岩谊相关的资讯

  • 黄岩谊:做技术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访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黄岩谊研究员
    黄岩谊,70后,北京大学化学专业本科及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物理系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博士后,2006年回国,如今他已成为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工学院终身教授、国家&ldquo 863计划&rdquo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仪研发项目首席专家,并兼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今年4月,黄岩谊在2013年度中国科学发展年会上做了一场关于高通量测序仪的报告,引起了参会者的关注。黄岩谊是如何与高通量测序研究结缘?新一代高通量测序仪研发项目进展如何?对于仪器研制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他又是如何看待的?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黄岩谊研究员   导师亲历&ldquo 测序&rdquo 引发兴趣   2006年回国后,黄岩谊一直从事的是材料相关研究,虽然对测序仪也有些了解,但从未想过涉足。&ldquo 我对测序技术的兴趣源于2009年的一件事。当时,我在斯担福大学的博士后导师奎克教授用自己研发的第三代测序仪测了自己的全基因组,并通过对测序结果的分析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及他的一个基因变异增加了他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出于好奇,我问奎克教授,&lsquo 测基因组后,您知道了什么?&rsquo 他告诉我,他大概知道了自己将来最可能如何死去。&rdquo   黄岩谊说,这激发了他的兴趣&mdash &mdash 如果能将测序服务降到普通人可以承受的价位,将很有意义,而当时奎克教授测定全基因组的花费已经降到了史无前例的5万美元。   如何能将测序技术做到物美价廉,让大家都能用上?关键在于两点。&ldquo 第一,每个序列读的长度长点 第二,读每个序列的时间短点。而目前的测序仪很难同时满足上述两点,这成了我们研制的突破点。幸运的是,我们课题组擅长测序仪研发所需的两项核心技术,也就是微流控芯片和光学成像技术,于是很自然的我们课题组开始转向测序技术的研发。&rdquo 黄岩谊说。   2011年年底,由世界著名的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组建的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成立,黄岩谊也是其创始人之一,并开始与谢晓亮教授合作开发高通量测序仪。2012年,由黄岩谊担任首席专家,清华大学陈鹏、东南大学刘全俊、上海交通大学王志民参与的&ldquo 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新一代测序仪及配套产品研发重大项目&rdquo (以下简称为:863测序仪项目)获得立项支持,黄岩谊的测序仪研制之路也越走越远。   863测序仪课题进展顺利   目前,测序仪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而863测序仪项目并不局限于第三代技术,四个参与单位分别研制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测序仪。黄岩谊表示,&ldquo 测序仪的代数是一个人为的划分,主要是基于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新的一代产品会完全淘汰上一代产品。&rdquo   &ldquo 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测序仪,是所谓的&lsquo 第一代&rsquo 测序仪,由于测定单基因克隆的价格便宜,准确度高,因而应用还很广泛。而现在主流的高通量测序仪是所谓的&lsquo 第二代&rsquo 测序仪,其主要的特点是高通量,特别适合样品量大的机构使用。&lsquo 第三代&rsquo 测序仪,通常指单分子测序技术的产品,美国Pacific Biosciences和Helicos这两家公司有相关产品,但如今Helicos已破产。在发展时间上,第三代和第二代差不了几年,但在通量方面第三代还不及第二代,所以第三代测序仪也无法替代第二代产品。目前,863测序仪项目刚刚结束了第一年的尝试,参与项目的四家单位分别从不同方向上进行了探索,研制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测序仪,取得了很好的阶段性成果。&rdquo   黄岩谊课题组研制的是改良型第二代测序仪,在研制过程中,黄岩谊觉得最大的困难是精密加工。&ldquo 这方面需要很多经验和时间。和国外比,国内主要的差距是缺少关键部件制造供应商,很多关键零部件还大量依赖进口。此外,人才也是一个问题,国内很少有真正意义的创新人才,更多是跟踪型人才。&rdquo   黄岩谊补充道,&ldquo 这两年,我的课题组培养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对仪器设备有兴趣,不仅用,而且擅长改,他们期望自己能做出来。&rdquo   对于项目的未来,黄岩谊还是比较乐观,他估计,&ldquo 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我国自己研发的新一代测序仪将会出现在市场上。而这一步的实现,可以摆脱我们对国外品牌的完全依赖,并大大降低测序的成本。&rdquo   不为了仪器研制而研制   除了测序仪外,黄岩谊课题组还研制很多其他仪器设备。但即便如此,在黄岩谊眼中,他的课题组并不是&ldquo 做&rdquo 仪器的。&ldquo 正如我所在的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的宗旨一样,我们做的是技术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我们使用各种各样现有的仪器设备,同时创造性地建设目前市面上没有的或价格昂贵的仪器与设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我们想完成的科学研究。问题和目的决定了我们的手段,如果需要做仪器,我们就做,不是单纯为了仪器研制而研制。&rdquo   黄岩谊说道,&ldquo 基于自己的兴趣和背景,我将课题组的研究定位在&lsquo 寻找基础物质科学与实验工程器具的交汇点&rsquo 。我希望能将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割开,用技术突破研究,同时也用研究来推动技术发展。&rdquo   也许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黄岩谊课题组研发的很多设备并没有产业化。&ldquo 一些是专门为自己实验室设计的,没有产业化需求。但是还有很多通用的小部件、小设备,可以推广并成为很好的产品,需要产业化的支持。&rdquo 黄岩谊说。   最后,黄岩谊告诉笔者,他最欣赏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方正主要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的一段话&mdash &mdash 科学研究中攻克难关后的兴奋和成果普遍推广后的喜悦是一种最大的报酬,这是金钱换不来的,而今天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测序仪的研制都是为了获得这样的&ldquo 报酬&rdquo 。   采访编辑:杨娟
  • 黄岩谊小组DNA测序方法研究获重要突破
    p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工学院黄岩谊教授课题组日前在DNA测序方法的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在此前谢晓亮教授首创的荧光发生测序技术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测序方法——纠错编码(简称ECC)测序法。ECC测序法采取一种独特的边合成边测序(SBS)策略,利用多轮测序过程中产生的简并序列间的信息冗余,大幅度增加了测序精度。该进展于2017年11月6日以“Highly accurate fluorogenic DNA sequencing with information theory-based error correc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 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 /p p   ECC测序法的化学反应采用了荧光发生测序技术,该技术由谢晓亮课题组于2011年首次报道(Nature Methods (2011) 8, 575.),原理巧妙之处在于在DNA互补链合成时可以释放同所延伸核苷酸数目相等的荧光分子,利用这一反应可以实现低错误率的SBS。黄岩谊课题组在此基础上,过去几年对该方法进行了拓展(ChemBioChem (2015) 16, 1153.),为本次技术突破奠定了基础。该团队首先从化学原理上对荧光发生测序技术中的荧光标记分子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合成了具有不同波长、更优性能的测序底物分子,并对聚合酶参与的各阶段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细致的测量和建模 在深入理解荧光发生测序化学反应速度、完成度、副反应等关键技术细节的基础上,完善了ECC测序原理样机的搭建,不断迭代优化测序反应条件和信号采集流程 从数据入手,构建了精确的测序信号失相模型并提出了次级延伸理论,并据此开发出算法软件对测序反应失相过程做出了合理简化使其具备了实用性。 /p p   在ECC测序法中,序列信息的冗余来自黄岩谊课题组新发展的“对偶碱基荧光发生”SBS测序流程,该流程通过对测序试剂按对偶碱基分为两两匹配的三组,并对待测DNA序列进行三轮独立测序,继而产生三条互相正交的简并序列编码。这三条编码可互为校验,后续不但能够通过解码推导出真实碱基序列信息,而且具备对单轮测序错误位点的校正能力。ECC编码和解码策略已被广泛应用在信息通讯和存储等其它领域中,并被证实可以有效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或存储时发生的错误。此次黄岩谊团队在测序技术中首次引入冗余编码概念,通过和低错误率的荧光发生测序技术巧妙结合,在实验室搭建的原理样机上获得了单端测序超过200碱基读长无错误的实验结果。 /p p   该论文作者包括北京大学博士后陈子天,博士研究生周文雄、乔朔、康力,段海峰副研究员,谢晓亮教授和黄岩谊教授 黄岩谊是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该工作先后得到了北京市科委、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以及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的资助。 /p
  • 黄岩谊团队在DNA测序方法与技术上取得重要进展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b9badc3b-2ddc-463d-94cc-6895afc62199.jpg" title=" 黄岩谊.jpg" width=" 627" height=" 195" style=" width: 627px height: 195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 全新设计的核苷酸底物通过聚合酶的延伸反应产生荧光产物用于测序 br/ /p p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1327808,21525521)等资助下,北京大学黄岩谊课题组日前在DNA测序方法与技术上取得重要进展,发展一种全新概念的测序方法—纠错编码测序法(简称ECC),该方法采取一种独特的边合成边测序(SBS)策略,利用多轮测序过程中产生的简并序列间的信息冗余,大幅度增加了测序精度。研究成果于2017年11月6日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术》)期刊上。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nbt.3982。 /p p   序列信息的冗余来自黄岩谊团队新发展的“对偶碱基荧光发生”SBS测序流程,该流程通过全新设计的特殊测序反应底物,对待测DNA序列进行三轮独立的SBS测序,继而产生三条互相正交的简并序列编码。这三条编码可互为校验,后续不但能够通过解码推导出真实碱基序列信息,而且具备对单轮测序错误位点的校正能力。这种编码和解码策略已被广泛应用在其它科学领域中,用于有效检测和纠正错误。此次黄岩谊团队在测序技术中首次引入冗余编码概念,通过和低错误率的荧光发生测序技术相结合,在实验室搭建的原理样机上获得了单端测序超过200碱基读长无错误的实验结果。在ECC测序中,黄岩谊团队首先从化学原理上对荧光发生测序技术中的荧光标记分子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合成了具有不同波长、更优性能的测序底物分子,并对聚合酶参与的各阶段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细致的测量和建模。在深入理解荧光发生测序化学反应速度、完成度、副反应等关键技术细节的基础上,构建了精确的测序信号失相模型并提出了次级延伸理论,并据此开发出算法软件对测序反应失相过程做出了合理简化使其具备实用性。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原标题:我国学者在DNA测序方法与技术上取得重要进展】 /p p br/ /p
  • 北大谢晓亮、黄岩谊教授开发单细胞测序新技术
    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基于乳液的扩增方法来抑制扩增偏移检测单细胞拷贝数变异(CNV),同时以高精确度检测单核苷酸变异(SNV)。这一方法能够与各种扩增实验方案包括广泛使用的多重置换扩增(MDA)相兼容。这一重要的成果发布在9月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北京大学的谢晓亮(X. Sunney Xie) 教授及黄岩谊(Yanyi Hu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谢晓亮教授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和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的开拓者之一,其研究组在离体实验及活细胞内生物系统在单分子水平的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尤其是单分子荧光显微技术,比如相干拉曼显微成像技术(CARS、SRS)等方面成果斐然。近年来,他又在单细胞测序技术上取得突破,发表了不少重要成果。黄岩谊教授课题组主要致力于发展应用于集成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  过去二十几年里,随着基因测序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千人基因组计划、癌症基因组计划、Meta-Hit计划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相继开展,基因组研究日渐被推向高潮。  然而,一直以来的测序材料都是数百万甚至更多细胞的混合DNA样本。这种方法能够得到全基因组序列信息,但是对其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只是一群细胞中信号的平均值,或者只代表其中占优势数量的细胞信息,单个细胞独有的特性被忽视。  另一方面,有些样品稀少无法在实验室培养,样品量不足以进行全基因组分析,例如肿瘤循环细胞、组织微阵列、早期发育的胚胎细胞等。这些都是全基因组测序遇到的难题。  作为“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组进行测序”的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解决上述难题。与传统的全基因组测序相比,单细胞测序不仅测量基因表达水平更加精确,而且还能检测到微量的基因表达子或罕见非编码RNA,其优势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近年来单细胞基因组学揭示出了各种生物学过程,如肿瘤进化、胚胎发育和神经体细胞嵌合前所未有的细节。  下一代测序的全基因组扩增(WGA)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用于确定单细胞基因组特征。WGA的高度均一性和保真度是精确测定CNVs和SNVs等基因组变异的必要条件。扩增产量沿基因组波动及SNV识别假阳性及假阴性结果限制了当前流行的WGA方法。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乳液WGA (eWGA)方法来克服这些问题。他们将单细胞基因组DNA分到油溶液包裹的大量(105)微微升水滴中。每个水滴中只包含少量的DNA片段,在反乳化作用之前每个水滴便达到了DNA扩增的饱和,因此将片段间扩增的差异被降至最小程度。研究人员进而采用MDA对eWGA方法进行了原理证明。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容易操作的方法可实现在单个人类细胞中同时检测CNVs和SNVs,大大改善了扩增均一性和精确度。
  • 北大陈兴和黄岩谊开发活细胞成像新技术
    活细胞荧光成像是生命科学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在荧光成像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需将一个荧光团连接于细胞中的目标生物分子上。常用的荧光团包括荧光蛋白、量子点和小分子荧光染料等。其中,尺寸最小的小分子染料约为几个纳米,而多数生物分子本身的尺寸即在纳米级别。因此,如何进一步减小荧光团的尺寸,从而降低荧光标记对目标分子生物学功能的干扰是活细胞成像技术发展的一大挑战。   最近,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陈兴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黄岩谊研究组合作,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活细胞成像技术,突破了成像标记基团的尺寸极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转向探索另外一种成像模式,即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成像(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Microscopy, SRS)。拉曼散射技术检测入射光与分子运动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频率变化。一个化学键的振动即可产生特定的拉曼散射信号。基于这一特点,拉曼标记基团理论上可以小到一个化学键。   为了实现这一设想,两个研究组合作,发展了一种命名为&ldquo 生物正交受激拉曼散射成像&rdquo 的技术。自发拉曼由于散射截面小、灵敏度低,在生物成像的应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出现的受激拉曼散射成像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成像的灵敏度和速度。在这项工作中,他们正是采用了这一前沿拉曼成像技术。同时,他们采用炔基作为拉曼报告基团。炔基的碳碳三键长0.12纳米,并具有较大的拉曼散射截面。更为重要的是,炔基的拉曼信号落在了细胞的&ldquo 拉曼静默区&rdquo (细胞中天然生物分子在1800 cm-1至2800 cm-1区间没有拉曼信号)。因此,炔基报告基团几乎没有背景干扰,即在拉曼光谱上&ldquo 生物正交&rdquo 。结合炔基代谢标记生物分子技术和受激拉曼显微成像技术,他们成功实现分子特异地标记成像活细胞的脂类、核酸、蛋白质和糖类。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400328)。这项工作为活细胞成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有望开启一系列荧光成像难以实现的研究。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洪森炼和陈涛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科技部的资助。
  • 北大-清华汤富酬和黄岩谊与合作者发布肝癌无创早期诊断新技术
    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汤富酬、黄岩谊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肝胆胰外科合作,研发了一种肝癌无创早期诊断新技术——甲基化CpG短串联扩增与测序(MCTA-Seq)。该项技术是通过对患者血浆游离DNA中异常高甲基化CpG岛进行全面测序分析,来实现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是癌症诊断方法上的一个突破。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10月30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DNA甲基化是指DNA的胞嘧啶(C)被加上一个甲基而形成甲基胞嘧啶的表观遗传修饰,主要发生于CpG二核苷酸。CpG二核苷酸高度聚集于被称为CpG岛的基因组区域,这些区域主要位于基因转录起始处,具有重要的转录调控功能。CpG岛在正常细胞中大多处于去甲基化状态,但在肿瘤细胞中,大量CpG岛会发生异常高甲基化。CpG岛异常高甲基化不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肿瘤标志物。  坏死的癌细胞会将DNA释放到血液中成为循环游离DNA,能否通过检测血液中携带异常高甲基化CpG岛的游离DNA而发现早期癌症呢?虽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学者开始这种尝试,但研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其中,一个关键的瓶颈是缺乏能够同时检测大量CpG岛的高通量技术。早期肿瘤释放到外周血中的游离DNA极其微量且呈高度片段化,目前已有的DNA甲基化组检测技术灵敏度均较低,无法满足对其进行高通量检测的要求。  MCTA-Seq技术巧妙地突破了这一瓶颈。通过选择性扩增甲基化CpG短串联CGCGCGG序列和随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MCTA-Seq可以在一个反应中同时检测到近九千个CpG岛 检测下限可低至1~2个细胞的基因组DNA。  肝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第三位。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众多,肝癌的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目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癌早筛标记物,但有约40%的假阴性率,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的肝癌早筛生物标记物。  研究者采用MCTA-Seq技术共分析了151份临床样本,包括57份癌与癌旁组织样本和94份来自肝细胞癌患者、肝硬化患者及正常个体的血浆样本。在肝癌组织中,他们发现有近九百个CpG岛发生了异常高甲基化。而在小肝癌(≤ 3cm)患者血浆样本中,则鉴定出近四百个甲基化水平显著增高的CpG岛 进一步提高筛选标准后,获得了四十多个表现最佳的血浆CpG岛标记物。研究发现肝癌患者血浆CpG岛标记物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部分直接来自肝癌组织,而另一类则由肝癌组织与非癌肝组织共同释放。在小肝癌(≤ 3cm)患者的血浆中,后一类标记物上升的水平甚至超过了前一类。肿瘤手术切除后,两类标记物均显著下降,表明它们都与肿瘤密切相关。后一组新型血浆CpG岛标记物的发现展示了MCTA-Seq技术无偏见筛选的优势。  通过联合两类血浆CpG岛标记物,MCTA-Seq技术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为94%,特异度为89%。尤为重要的是,MCTA-Seq成功地对本研究中全部15例AFP呈现假阴性的肝细胞癌患者做出了正确的诊断。  鉴于大多数类型的肿瘤都会发生CpG岛异常高甲基化,MCTA-Seq技术还有望用于其它类型癌症的无创性早期筛查。另外,由于不同类型的肿瘤有独特的甲基化图谱,MCTA-Seq同时还具有识别肿瘤组织来源的潜力。MCTA-Seq的三步建库反应在一个PCR管中即可完成,仅需浅度测序,是一种简便、经济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游离DNA测序新技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博士文路,博士研究生李静宜、刘晓萌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硕士研究生郭化虎是这篇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汤富酬、黄岩谊和北京世纪坛医院胰外科教授彭吉润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北京大学汤富酬、黄岩谊开发创新性三重组学测序技术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f8a4f4f-f82a-48ec-a654-8d30d7a61f0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noimg/bc60d022-c89b-43ed-9a9e-708848ccfe0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单细胞三重组学测序技术(scTrio-seq)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175" title=" b7aa9cc4-7c4a-429e-b318-9898a59abd07.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175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noimg/5a6cb621-9367-4d28-b3c1-c0e5b6835079.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癌症中两个细胞亚群的DNA拷贝数差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ddda86f6-ae5b-4b09-9285-190c35edb92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noimg/a17c6fa5-fde8-4496-b255-3f2b2d3b36d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单细胞中三种组学之间的对应关系 /p p   来自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创新性的单细胞三重组学测序(triple omics sequencing)技术:scTrio-seq,并利用它揭示出了肝细胞癌中的遗传、表观遗传及转录组异质性。这一重要的研究发布在2月23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 /p p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汤富酬(Fuchou Tang)研究员、黄岩谊(Yanyi Huang)研究员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彭吉润(Jirun Pe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p p   近年来开发出的单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组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大大地帮助解析了细胞群中的异质性。来自国内外的研究组报道称开发出了一些单细胞的RNA测序方法,诸如scRNA-seq, Smart-seq/Smart-seq2, CEL-seq, MARS-seq, STRT-seq, and Quartz-seq,并应用这些技术分析了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动态或肿瘤异质性。 /p p   一些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也被用于揭示人类单个生殖细胞中的重组模式和非整倍性,以及肿瘤和循环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组异质性。近期研究人员还开发出了一些单细胞DNA甲基化组测序技术,如ScRRBS和scBS-Seq,对单个细胞中的所有DNA甲基化进行分析。基于微阵列或新一代测序结合分析单细胞的基因组和转录组也被成功用于解析肿瘤异质性。 /p p   然而,要直接分析单个细胞中遗传和表观遗传因子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需要开发出能够在单细胞中同时分析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合转录组的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宜于三个组学显示强异质性的癌症。 /p p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报告称开发出了一种单细胞三重组学测序技术scTrio-seq,可用来同时分析单个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DNA甲基化组和转录组。他们证实在获得或丧失的基因组区域内大规模地CNVs导致了一些基因的RNA表达成比例的改变,而这些CNVs通常没有影响这些区域中的DNA甲基化。此外,研究人员应用scTrio-seq分析了源自一个人类肝细胞癌组织样本的25个癌细胞。基于单个细胞的CNVs、DNA甲基化组或转录组鉴别出了这些细胞内的两个亚群。 /p p   新研究为剖析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异质性对细胞群内转录组异质性的复杂贡献提供了一条途径。 /p
  • 仪器信息网与基因测序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10月21日上午,仪器信息网举办了“基因测序前沿技术”网络主题研讨会,本会议邀请到基因测序方面的两位重量级专家,包括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黄岩谊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周晓光,研讨会共有一百多人报名参加,反响热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t019a8623b690f4163b.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noimg/323ddb0e-e388-4130-b6e2-dcf2f987e84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黄岩谊研究员 /strong & nbsp /p p   黄岩谊报告的主题是“单细胞测序的技术挑战”。黄岩谊认为,从分析化学的角度出发,单细胞测序是非常有意思的,测序结果可以提供海量数据,并且这些数据平均下来的价格相对便宜得多,通过这些大量的数据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研究。 /p p   目前,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所有RNA分子测序的定量分析,全基因组的定量信息,表观遗传学的信息。黄岩谊认为单细胞测序成功的重要指标是所有片段要等倍扩增以及扩增过程不能出错。 /p p   最后,黄岩谊通过相关实验结果形象对比了以下几种测序技术的优缺点:简并寡核苷酸引物PCR(DOP-PCR)、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MALBAC)、多重置换扩增(MDA)以及eMDA,而针对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测序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200px HEIGHT: 225px" title=" gt.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6d2a0f68-7783-4aba-a63d-785a203835f4.jpg" width=" 200" height=" 225"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科院半导体所周晓光研究员 /strong /p p   周晓光的报告题目是“基因测序技术发展及原理”,从科普的角度带领听众回顾了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阶段几代测序技术的原理。 /p p   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阶段如下:第零代测序(1975~1985)使用手工Sanger测序法;第一代测序(1986~2006)使用自动化荧光标记链终止测序法;第二代测序(2006~现在)为DNA链合成测序法;第三代测序(现在)是实时、单分子合成测序法;三代后使用的是直接测序法,而直接测序法也是测序技术的发展趋势。其中,第二、三代测序技术的主要区别是:第三代测序流程中没有DNA片段的单分子扩增过程。 /p p   从提供工具的角度来说,周晓光赞同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Freeman Dyson的看法——工具革命引导着科学方向:新工具的革命远比新概念更多地推出新的科学方向;概念驱动革命的影响是用新概念去阐明旧事物;而由工具驱动革命的影响是去发现需要阐明的新事物。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撰稿:史秀明 /p
  • 如何唤醒“沉睡”的科研仪器
    ■ 核心提示   科学搞得好不好,和仪器有关系,但是仪器往往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目前对科学仪器设备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资产或资源缺乏研究和认识,对于其所有权、使用权、共享权和管理权尚无明确可行的制度安排。   大家对仪器还存在一种“敬畏”心理,不敢也不愿在现有商品化仪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装的尝试。   通过多种形式的共享机制增进仪器设备的利用与共享价值,同时,还必须建立起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与共享增值评价指标体系。   购买仪器是否合理,其核心标准是一般的和资深的科学家都能从这些设备的使用中真正地获益。   “我们到底是用仪器搞科学,还是用科学搞仪器?”这是北京大学工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特聘研究员黄岩谊2年前在其科学网博客上所写的一篇博客的标题。   他在文章里写道:回国以后,我发现这些年国内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已经达到世界一流了,在数量上也不显弱势,但许多仪器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用处,很多仪器摆放在装修豪华的实验室内,在专人负责下闲置,直到几年后更新时直接报废。   看来,科研仪器闲置实在已经不是个新话题了。但日前媒体的一篇报道再次将人们的视线聚拢到了那些被闲置的仪器设备上。该报道称:一些科研单位对于仪器设备的态度是“只要拥有,别无他求”,由此带来的设备闲置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北京市审计局2008年公布的一项审计结果显示,6所高校部分设备设施购入后形成闲置,涉及金额2941万元。   尽管科研仪器闲置的现象并不新鲜,但它的“生命力”如此之强,不得不让人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有哪些深层次原因?如何才能让闲置的科研仪器真正有效地运转起来?   ——闲置背后的深层原因——   仪器的真正价值和科学维护被忽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段伟文认为,造成科研仪器闲置的深层次原因包括认识、评估、管理和制度上的一些误区。   “目前对仪器与科研的关系的认识往往缺乏整体观,脱离了科研实际”,段伟文说。他指出,一方面,孤立地强调仪器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和高价格,简单地将其与先进的科研条件和高水平的科研挂钩,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仪器设备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有效利用和共享;另一方面,见物不见人,重视仪器设备的购置而忽视其运行维护人员的专业化配置。   在国内读书时,黄岩谊总是幻想着世界上一流大学里有着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那里的研究人员因此可以做出让自己望尘莫及的工作。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后,那里的实验室震撼了他:“我的眼前像是一个很长时间没有整理过的博物馆的仓库,摆在我面前的许多仪器的服役期明显超过了我的年龄,和零散存在的一些现代仪器混搭在一起”。   在以后的工作中,黄岩谊慢慢体会到,仪器完全是为科学思想服务的,科学搞得好不好,和仪器有关系,但是仪器往往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在国内的许多实验室堆放着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但是却做着与投入很不成比例的研究工作”。   仪器的使用权和共享权缺乏明确规定   在评估和管理上,段伟文认为,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固定资产的评估和管理层面,过于强调仪器的市场价格和财产价值等“死”的和必然折旧的价值,而尚未能对其运行价值、共享价值等“活”的增值进行评估和管理。   就制度而言,段伟文认为,目前对科学仪器设备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资产或资源缺乏研究和认识,对于其所有权、使用权、共享权和管理权尚无明确可行的制度安排。   ——如何实现有效运转——   建立购置申请备案制度和公共调配托管制度   如何才能让闲置的仪器有效地运转起来呢?段伟文开出的“药方”是,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国科研实际建立起有助于改善科研仪器闲置的制度与机制。   首先,从入口着手,在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课题申请环节,建立起各类仪器设备购置申请备案制度;要使这个制度得以运行,必须尽快建立起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仪器设备基本信息数据库。   其次,应该在全国建立起科研仪器设备公共调配托管制度,充分发挥现有基础条件平台的作用,使闲置的仪器流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课题完成和仪器更新等带来的浪费;其关键性的机制在于要建立起相应的托管增值机制,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共享机制增进仪器设备的利用与共享价值,同时,还必须建立起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与共享增值评价指标体系。   让仪器使用者更加主动   段伟文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实现仪器有效的被运转,而黄岩谊则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关注如何让人更主动地去运转仪器。他说,“现在的商品化仪器已经不太娇贵了,但是在仪器管理上还一直没有开放,无法像国外的大学一样让学生自由使用”。   仪器不够开放的同时,大家对仪器还存在一种“敬畏”心理,不敢也不愿在现有商品化仪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改装的尝试。“墨守成规地使用已有的商品化仪器中预置的功能,能做出什么有创造性的工作呢?”黄岩谊反问道。   黄岩谊甚至设想,如果有时间,他愿意在学校里试开一门关于仪器使用的课,希望同学们可以多花一点时间考虑怎么设计并建设一个合适的仪器用于科研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看着那些加工精美的商品化仪器,然后想:还有什么别人没做过的,我可以做一做?   ——它山之石——   仪器购买前要经过同行审查   在仪器的共享和使用上,国外又是怎么做的呢?“坦白说,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也存在仪器被闲置的问题,但据我所知,这些问题可能不像中国那么普遍”,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陈鸿渭说。   “在国外,购买设备的前提是他们真的需要解决重要公开的科学问题,而且越是昂贵的设备,越需要详尽的证明购买的合理性”,陈鸿渭说。购买合理性的一个核心标准是,一般的和资深的科学家都能从这些设备的使用中真正的获益。“这意味着,在拨款购买此类设备时,我们需要一个公正、科学、透明的同行审查体制”。   “设备服务中心”统一运行昂贵仪器   陈鸿渭介绍,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里,昂贵的设备,例如电子显微镜、净化室、电子束曝光技术等,经常放在一起并由“设备服务中心”(Central Facility)来运行。设备服务中心的运行的费用由所有使用这些设备的研究组通过“使用者付费”(user fees)来支付,而该中心的经理会向用户成员组成的委员会作报告。   该中心招收的技术人员都是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中心的职责之一是培训技术人员使用这些设备,职责之二是按时对设备进行“常规”维修。对于许多特别昂贵和精密的设备,设备中心会与制造商签订维修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会派技术人员做定期维护。这种合同的费用很大,是设备费用的10%甚至15%。   用户支付的费用从哪里来呢?陈鸿渭说,负责很多研究组的教授们可以通过研究项目从政府机构,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获得资助。尽管至少在用户或者教授们看来,缴纳的费用很高,但这些钱仍不够支付设备的正常运转所需的费用,因而这些设备常会得到大学的资助。   由于设备服务中心需要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来获利,因此这些仪器设备的开放时间很长,以方便用户使用。陈鸿渭介绍,在宾州,很多科研仪器设备保持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的全天候开放,很多研究生和博士后都在使用它们。   ——成功案例——   北科大分析检验中心向社会开放   北京科技大学分析检验中心,在科大校园里的一幢外表并不起眼的四层小楼的顶层。该中心仅有一个被隔成2小间的办公室和一个会议室,但中心的业绩却是一组令人兴奋的数字。   据初步统计,2008年,北京科技大学设备平均机时利用率由2005年(试点前)的40%提高到73%,服务收入从试点前的80多万元增加到目前的450多万元,服务客户620家,发出报告2300份。   成立于2005年12月的北京科大分析检验中心有限公司,依托北科大在新材料研究与制备技术方面的学科优势和丰富科技资源,在满足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这个独立法人公司托管实验室的对外业务,向社会全面开放,成为学校科技资源对外开展分析检验服务的唯一窗口。   “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行是我们在机制创新上的最大亮点。和社会上那些大的检验公司相比,尽管我们的规模还不大,但是我们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企业在产品的研发阶段,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检测服务,同时还会帮助分析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检测结果,甚至帮忙请科大相关的专家来提供咨询服务。”公司总经理范铁军说。   据介绍,现在中心已整合了全校材料领域1100多台(套)、价值1.8亿元的检测仪器设备,计划年底将扩充到2.8亿元,占学校总科研资产份额的70%。几年来的实践,分析检验中心已能够实现自循环,并体现出较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 北大7位学者历时7年刷新DNA测序精度
    p   日前,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带领的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上在线发表《基于信息理论来修正错误的高准确度荧光产生DNA测序方法》,这标志着我国学者已成功刷新DNA信息解读的精确程度,从根本上提高了测序方法本身的精度,打破了国外在基因测序领域的技术垄断,极大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与医学的研究发展,同时今后有望为婴儿基因突变检测、循环肿瘤DNA等测序临床医学应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工具。 /p p   这个研究团队,包括北京大学教授谢晓亮、黄岩谊,博士后陈子天,博士研究生周文雄、乔朔、康力以及副研究员段海峰。7位成员分别来自化学、物理、生物等不同学科背景。 /p p strong   发明了纠错编码测序法,大幅提升了基因序列测定的精度 /strong /p p   众所周知,生命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奥秘在于承载遗传信息的DNA。人的基因组含有多达30亿对碱基对,理论上有无穷的排列组合。而DNA的序列测定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意义重大。因此在科学家解读遗传密码时,测序技术是强有力的解码工具。 /p p   以前,中国的DNA测序技术在世界上处于第二梯队,前沿科技仍被美国公司和科研机构垄断。中国的数千家测序服务公司只能斥巨资引进国外测序仪,并不具备在技术源头的解决方案,更没有自己的测序仪。 /p p   “就像需要自己的飞机一样,中国也需要自己的测序仪。如果一味借用别人的技术,将永远没有机会领先。”正是出于这种想法,黄岩谊带领的课题组利用7年时间,发明了纠错编码(ECC)测序法,自此,我国基因测序技术拥有了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 /p p   如同古埃及罗塞塔石碑一样,碑上分别用古希腊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近代的考古学家对照3种语言版本内容,解读出古埃及象形文字。ECC测序方法同样利用3种不同方式检测同一序列,通过创建3个正交简并序列,将信息冗余和测序过程结合,发现和纠正测序中产生的错误,从而大幅提升基因测序精度。 /p p   strong  以基础研究促进新技术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应用 /strong /p p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竞争将越来越集中于‘上游’技术源头。此次ECC测序方法的发现,正是从源头把握住DNA测序方法,打破其他国家商业垄断的钳制,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黄岩谊介绍。“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创文章,不是那种快速论文。”谢晓亮表示,ECC测序方法将把下一代测序仪的精度大幅提升。 /p p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现代农业通过筛选优良基因进行育种、现代医学通过DNA测序进行疾病监测与预防……DNA测序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也能够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虽然目前在一些领域我国依旧是跟跑阶段,但是相信我们有潜力在未来成为领跑者。” 黄岩谊说。 /p p   ECC测序法研究成果属于基础前沿研究,是引领其他学科研究发展的原始创新与先导。“我们从基础科学出发推动新的技术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应用。如同只会造车,没有高度过硬的核心发动机驱动也不行。”黄岩谊介绍。 /p p   用7年的时间做一项研究,经历了科研难关、经费紧张、工作停顿、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很多时候不能直接感觉到关键突破口在哪里,需要不断摸索。很多已有知识不能直接应用,需要融会贯通。”黄岩谊介绍。“论文发表当然很开心,但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自身的价值,和探索过程中的成就感。”这是课题组成员的共同感受。 /p p strong   论文没有秘密,希望与全球的科学家共享进步 /strong /p p   科学研究的美在于真理往往以同一本质的不同面目贯穿于诸多学科之间。这也使得研究需要集合多方知识进行探索。 /p p   测序技术的开发就涉及化学、生物医学、计算机、微电子学、光学、材料科学和精密加工等多学科技术。 /p p   如果没有近年陆续成立的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和包括团队成员所在的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等诸多跨学科研究中心,像ECC测序方法这样的需调动多方资源的复杂工程就很难组队。黄岩谊表示,“将不同研究领域、研究背景的老师和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推动科研发展,这才使得此次研究能够融合多方智慧,最终获得成功。” /p p   承担了关键的数学推导、算法优化以及编程实现的团队主要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学专业博士生周文雄表示,关键算法的诞生是来自一次偶然的课堂实践。“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 沃特曼教授的研究理论在70年代的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影响深远,我幸运地在一次课堂活动中获得了与他访谈的机会。一天晚上做完实验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发现这一理论为课题提供了算法计算的灵感。” /p p   当然,一切大胆猜想都需要细致严谨的印证。在黄岩谊看来,“研究成果体现了基础工作抽象原理的突破和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不仅要想得好,而且要做得好。用更好的技术,做更好的科学。” /p p   研究过程中,搭建宽松的科研平台,提供优质资源,学生得以不断成长进步,这一点使黄岩谊备感欣慰,“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关键还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因为我们不仅要掌握造仪器的技术,还要培养一批能够发明新仪器的年轻的尖端科学家。” /p p   “我从做物理化学实验,一直到做分子生物学、光学实验,从研究仪器、流体控制,最后到研究计算机算法。回想起来,真是什么都学到了。”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的主要推动者陈子天博士表示,他最初加入课题组时还是北大化学系本科生,做着做着读完了工学院博士,现在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后。 /p p   ECC测序研究工作从启动到发表,历时7年,其中经历种种挑战与考验,但做出精品的过程是美的。“最初也没想到会有这么艰难,但是慢慢就发现有趣的地方在哪儿了。这篇论文没有秘密,希望我们所有的理解、发现、进步,都能与全世界的科学家共享。”黄岩谊说。 /p p /p
  • 黄岩落实“河长制”动真格 水质反弹,区委书记自扣奖金
    p   部分河道水质反弹为劣Ⅴ类,区委书记公开表态自扣奖金!这在台州市黄岩区干部群众中引发热议。 /p p   4月15日,黄岩区利用周末时间召开全区治水再推进大会,台州市委常委、黄岩区委书记徐淼公开亮“家丑”,带头自我检讨,并主动自我追责,“我第一个去挑这个责任,向省市领导去作检讨,并已交代区委办、财政局等相关单位,扣除我三月份全部奖金。” /p p   经过2017年的治水攻坚,黄岩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但受截污纳管不到位、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黄岩治水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据省治水办(河长办)通报显示,今年2月,江口省控断面水质反弹为劣Ⅴ类,主要原因为总氮、总磷等污染物超标。 /p p   为此,黄岩区委、区政府对第一季度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做了总结,深刻分析了水质反弹原因——“集中表现在有些干部担当不足,部分河长履职不到位,相关部门职责落实不到位 污染源整治不到位,有些排污口只进行简单的封堵,部分乡镇、街道生产施肥洗涤废水仍存在乱排放现象 治水基础仍然薄弱,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雨污串管现象严重,农村生活污水截污质量不高。” /p p   区委书记在会上自揭“家丑”,让全区干部群众深受触动。 /p p   当天会后,区环境整治办副主任杨天雄立即赶回办公室,连夜与同事讨论治水方案 16日一早又召开会议落实责任。 /p p   “书记周日开大会专门部署治水工作,我们哪还坐得住?”16日早上6时30分,头陀镇农办主任赵东华早早到达茭白基地,和其他8名打捞员一起,将漂浮着的茭白叶打捞上岸。眼下是茭白采收旺季,茭白叶污染水体是“茭白之乡”头陀镇面临的一大困扰。“我的目标,是不让一片茭白叶流入溪流中。”赵东华说。 /p p   据了解,针对治水问题,黄岩区已制定了系统的整改计划。围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当地将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加快区内污水处理厂及其污水管网等治水工程建设进度 通过肥药双控、测土配方等措施,完善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 对母亲河永宁江流域开展专项整治。黄岩将严格落实“河长制”,精准聚焦治水短板,层层压实治水责任。因失职渎职导致水质严重反弹或重大事故的河长,将严厉追究责任。 /p p   居住在西江河边上的市民陈佳说:“区委书记以身作则,我相信我们的水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p
  • “纳升液体分配芯片器件与样机”和“基于荧光产生的数位化PCR仪”研发
    成果名称 &ldquo 纳升液体分配芯片器件与样机&rdquo 和&ldquo 基于荧光产生的数位化PCR仪&rdquo 研发 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 联系人 马靖 联系邮箱 mj@labpku.com 成果成熟度 □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成果简介: 在2009年,黄岩谊课题组利用第一批基金的资助,配备了电控平移台、显微物镜、图像记录设备等小型部件,还购置了演示实验所必须的耗材与试剂,研制了一种针对&ldquo 纳升级别液体控制的自动化分配装置&rdquo 。这一装置利用微流控芯片在液流控制上的优势,结合表面化学和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机械运动装置,实现了高精度、可编程的微液滴分配,有望成为下一代高通量生命科学实验、药物筛选、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实用工具。在基金支持的基础上,课题组组装了原理样机2台;基于装置的工作原理撰写科学论文2篇,其中1篇已经在Lab on a Chip期刊发表,并作为当期封底,还有1篇正在审稿中;利用本装置,通过与第二期基金获资助人工学院席建忠特聘研究员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一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际专利1项。除此之外,在本基金支持所开展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还于当年获得国家863计划的支持,目前这一课题现在已经顺利结题。 2011年,黄岩谊课题组再次获得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的资助,用于研发新型的大动态范围数字PCR仪。数字PCR反应与传统PCR不同,它通过离散分布的单个分子扩增而产生的可检测信号来测定体系内相关核酸分子的数量。由于测量不再依赖于模拟量的强弱所以扩增的不均匀带来的偏差不再影响测量的精度,取而代之的是对扩增后离散信号的计数,可以达到绝对定量的检测,对于生物体系内低拷贝数的核酸尤其是mRNA的定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的支持下,课题组购买了开展科研所必须的一些部件,包括液流控制的零件,压力传感器,温控器件以及必要的一些试剂等,并成功组装出样机。目前该项目进展十分顺利,部分科研成果正在整理和发表过程中。基于本项目前期研究所取得的部分关键成果,结合实验室过去五年内积累的经验,黄岩谊课题组已成功申请到科技部863专项基金一项。 知识产权及项目获奖情况: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一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际专利1项。
  • 浙江省筹建黄岩模具产品质检中心
    本报讯 近日,从浙江台州市质监局了解到,浙江省模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目前已通过审批,目前已落实筹集资金和检测用房。   据了解,浙江省模具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在黄岩质检院的基础上建立,其检测范围将覆盖全区模具产品、零部件、标准件、钢材等检验检测和逆向造型设计。下阶段黄岩质监分局将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并进行培训,完成规划设计和检测用房装修,完成检测仪器设备采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争取年底前完成检测设备安装调试,开始试运行检测工作,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和能力考核验收。
  • 北大教授开发单细胞全转录组测序新技术
    2014年4月29日,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黄岩谊、汤富酬课题组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题为&ldquo Microfluidic single-cell whole-transcriptome sequencing&rdquo 的论文。该研究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实现了高质量单细胞的全转录组测序样品准备,全面提高了单细胞全转录组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而在生物体内没有任何两个细胞是完全相同的。传统的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混合的大量细胞进行的,无法观察到单个细胞之间细微的差别。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实验技术,提供了更加定量与客观的证据,表明在许多关键生命过程例如胚胎发育、细胞分化、疾病发生与发展等过程中,特定的单个细胞行为,以及其间的个体化差异与异质性,导致了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结果。而之前基于大量细胞平均测量所获得的结果并无法正确反映复杂生物体系的全面真实信息,严重掩盖了独立个体样本的行为以及生命现象中大量存在的随机行为。针对单个细胞的研究,是细胞生命分析技术所追求的极限状态,是对传统技术极大的挑战。   单细胞测序利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来分析单个细胞内的基因信息,成为解读单细胞的最佳工具。单细胞全转录组测序是单细胞高通量测序需求量最大的应用,它所测定的是单个细胞内所有基因的表达量,同时还可以测定除了mRNA分子外,其他长非编码RNA(lncRNA)以及小RNA的含量,定量获取单个细胞完整的表达谱。目前采用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中,绝大多数方法都需要特定的前处理过程,制备&ldquo 测序文库&rdquo 。而针对单细胞样品,已有的方法均存在很多缺陷,导致检测灵敏度不高、基因表达信息丢失严重、技术噪音高、操作失误率高、重复性差。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两个课题组合作开发了新的文库制备方法,将最关键的单细胞转录组文库构建步骤集成在一个微流控芯片上,可以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操作。这一技术的开发,大大减少了试剂用量,在反应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时极大地抑制了污染的发生,还减少了操作误差,实现了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平行性。   通过对几十个细胞的分析表明,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转录组高度动态特性所带来的测量差异,实现对单细胞异质性的分析和判断。通过多个细胞较低深度的转录组测序,可以获取比同等成本下单个细胞高深度测序更重要的细胞异质性信息,而更好地展现生物体系的复杂性、随机性和动态过程。而通过微流控芯片上的精确细胞操控和主动俘获过程,还可以摆脱其他类似方法中随机俘获的局限性,实现对极其少量细胞的完全俘获和反应前的表型观察,以更好地理解和验证单个细胞的异质性。与已有的技术相比,这一工作展示了目前最好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检测灵敏度和平行性。   黄岩谊博士同时任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汤富酬博士同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黄岩谊组博士后Aaron Streets博士、赵亮博士和研究生张先念为论文的主要作者。这一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的资助。
  • 首届“仪器研发及核心部件论坛”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4月19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最高级别的峰会——“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在京召开。该会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联合主办,我要测(www.woyaoce.cn)协办。   首届“仪器研发及核心部件论坛”,作为ACCSI 2013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3年4月19日13:30-16:40在北京京仪大酒店第六会议室举行。近150位来自仪器生产企业、核心部件供应商、仪器研发专家、仪器应用专家等参加。   在本次论坛上,有从事仪器研发的专家,与大家分享研发中的难点和突破口 也有仪器资深用户,从仪器使用者角度提出对仪器研发的需求 仪器核心部件供应商,介绍其产品架构和应用,与仪器制造商供需双方面对面深入交流 还有协会、学会的领导,分析当前新形势下科学仪器的发展方向。   国内外著名的科学仪器零部件供应商滨松光子学商贸(中国)有限公司、咸阳威思曼高压电源有限公司、上海江众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滨海县正红塑料仪器厂赞助了本论坛,并在论坛会场展示了其主要产品,与参会嘉宾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仪器研发及核心部件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孙宇锋、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黄岩谊、江苏省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剑峰、滨松中国的分析领域销售组负责人范四国、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仪表功能材料分会副秘书长唐逾、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潘崇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朱险峰等作精彩报告。 怎样提高科学仪器生产的可靠性 报告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教授孙宇锋   孙宇锋在报告中介绍了产品可靠性内涵、可靠性与质量的关系,重点论述了实施可靠性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孙宇锋指出:必须转变观念,深刻认识质量和可靠性是产品的生命。坚持“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管理”的可靠性工作原则 对产品可靠性指标要求是推动企业开展可靠性工作的动力,是设计的依据,应该将可靠性指标与其它性能指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产品质量工作要以抓好可靠性工作为重点,研制初期应建立可靠性工作系统,明确可靠性人员职责,将可靠性工作同步纳入产品研制计划 产品可靠性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必须采用一系列可靠性设计分析技术(可靠性设计准则、分配、预计、FMEA、FTA、降额设计等),并采用规范化的途径来完成 做好可靠性试验与验证工作。通过试验,一方面可发现产品缺陷,为改进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验证是否达到规定可靠性要求提供证据 重视元器件质量与可靠性工作,加强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质量问题归零管理。 功能材料在科学仪器行业的应用及关键材料的创新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仪表功能材料分会副秘书长唐逾   材料是世界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与先导、新材料是现代工业的共性关键技术。唐逾在报告中介绍到:“十一五”期间,我国初步完成较完整的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体系。材料研发机构上百家;高校设材料类专业占比大于2/3,211工程高校中占比90%。科研论文数全球领先。 新型高通量测序仪的研发 报告人: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黄岩谊   高通量测序仪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仪器,若按照国家来统计,中国拥有高通量测序仪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全球测序仪的巨大市场几乎全部被Illumina、Life Tech、罗氏三家占据。   黄岩谊报告中介绍了研发高通量测序仪的重要意义,以及其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基于荧光产生底物的新型高通量基因组测序仪”课题的研发进展。 滨松光源产品特点及应用 报告人:滨松中国的分析领域销售组负责人范四国   范四国在报告中介绍了滨松电子管事业部、固体事业部、系统事业部、激光小组的概况,以及光源产品特点及应用情况。 从第三方检测角度来看国产仪器现状和发展 报告人:江苏省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剑峰   周剑峰的报告围绕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发展现状、第三方检测机构视角中的国产仪器、第三方检测机构视角下的国产设备改善与提升、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国产设备改良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   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设备配置和需求迅速提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设备配置主要以以下领域为主:分析仪器领域:荧光光谱仪,消解/萃取装置,FTIR,NMR,GC-MS,ICP,LC-MS,LC-MS/MS,GC-MS/MS,ICP-MS等 材料及物理应用领域:SEM-EDX,XRD,DSC,TGA,激光粒度仪,万能试验机等 试验设备领域:环境试验箱,多维大自由度试验机,振动试验机等。 节能减排新形势下监测仪器仪表的新机遇 报告人: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潘崇超   潘崇超认为仪器仪表的新机遇在于以下几点:节能减排政策落实对能源计量统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各省市加快建立能源管控中心,亟需监测仪器仪表的完善 “十二五”万家企业节能行动方案要求重点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达到标准要求 节能减排在线监控、远程监控对仪器仪表及通讯端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节能改造项目节能量测量和验证需要更多便携式仪器仪表。 仪器仪表创新方法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朱险峰   朱险峰报告中介绍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的的起源。Genrich Altshuller从200000份专利中筛查出40000份发明专利,并对这40000份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发现并最后成为TRIZ理论所依据的重要原理:1)问题及其解在不同的工业部门及不同的科学领域重复出现 2)技术进化模式在不同的工业部门及不同的科学领域重复出现 3)发明经常采用不相关领域中所存在的效应。 撰稿:刘丰秋
  • ACCSI 2014 仪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论坛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4月18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ldquo 达沃斯论坛&rdquo &mdash &mdash &ldquo 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rdquo 在京召开。&ldquo 仪器及核心部件研发论坛&rdquo ,作为ACCSI 2014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同日下午在北京京仪大酒店举办。近15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仪器生产企业的仪器研发专家、仪器应用专家出席了会议。   ACCSI 2014设立&ldquo 仪器及核心部件研发论坛&rdquo ,致力于服务科学仪器生产商、科学仪器关键部件生产商、科研院所以及大专院校的仪器研发团队,为科研人员和仪器厂家之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在本次论坛上,多位仪器或核心零部件研发专家分别向与会者汇报了目前各自在研项目的进展情况 工业设计专家则强调了产品研发中的工业设计理念。通过本次论坛,促进了各仪器研发专家之间的交流,拉近了仪器研发专家与厂家之间的距离,对国产仪器研发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ldquo 仪器及核心部件研发论坛&rdquo 现场   此次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刘术林,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钦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赵超,岛津分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文剑,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所长张志刚,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李长辉,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黄岩谊作了精彩报告。 微通道板的研制及在科学仪器中的应用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 刘术林   传统铅硅酸盐玻璃制作的微通道板在增益,噪声,性能差异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累计拾取电荷量小导致工作寿命缩短,并且由于制造工艺等原因,导致吸附的气体复杂、量大,除气工艺复杂,耗时且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ALD技术制作的微通道板是在微小通道内,先生长阻性材料(掺Zn的Al2O3)薄膜,而后生长高二次电子发射材料MgO薄膜,最后在两个端面上蒸镀金属电极,完成最终产品。达到高增益、低噪声、一致性好、累计拾取电荷量大,而且除气工艺简单,时间大大缩短。现已在微光像增强器等科学仪器领域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千瓦级微波等离子体炬原子发射光谱仪研发进展 报告人:浙江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金钦汉   微波等离子体炬(MPT)具有三大突出优点,首先,炬管&ldquo 皮实耐用&rdquo ,寿命很长 其次,其具有出众的样品承受能力:湿气溶胶可以直接进样,空气可直接连续进样,油样可直接雾化进样 另外,MPT具有全元素分析能力:HeMPT可激发所有元素的高灵敏分析谱线。可以应用到其他光谱方法难以实现的大飞机专项用高温合金材料中卤素及其分布检测,电站、飞机、高速列车、舰船核心部件工况的监控,大气重金属污染物连续实时监测与溯源等领域。金钦汉介绍说,千瓦级MPT-AES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和独享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接替ICP光谱仪,并且以MPT-AES为基础有望创造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高端联用仪器(MPT-(AES或MS)等)。 医疗分析仪器的工业设计 报告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赵超   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它的目的是在产品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立全方位的人造物、使用过程、相关服务和系统质量。因此,设计是人性化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是文化与经济交流互动的关键因素。赵超介绍了应用于医疗分析仪器的工业设计成果,他指出,产品是企业品牌的核心因素,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互动体验是品牌的核心,而产品的设计核心目标是为用户创造满意的生理、社会与文化的体验。 扎根中国的仪器基础研发中心 报告人:岛津分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文剑   岛津分析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面向国内及全球市场,主要针对食品,环境,制药和公共安全等领域,以质谱仪及其相关产品为主攻方向。孙文剑介绍了公司新研发的解吸电晕束离子源以及数字离子阱和基于数字阱的便携式质谱平台。 激光频率梳及其在分析仪器中的应用 报告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所长张志刚   激光频率梳是一系列激光纵模构成的稳定的谱线 梳齿间隔是激光脉冲的重复频率。光纤激光频率梳是光纤激光器构成的频率梳。而一般的光谱仪不能分辨这些分立的谱线,为了分辨,可提高脉冲的重复频率至GHz量级。张志刚介绍了北京大学研发的最高1GHz重复频率的飞秒光纤激光器和频率梳。这些激光器和频率梳可以直接输出无需压缩的小于50 fs的激光脉冲,具有大于600mW的直接输出功率,具有开机工作和无需水冷的特点,可取代常规的钛宝石激光器和频率梳。未来可以在光谱仪定标、高速率自由空间通信和高速实时显微生物成像等多个领域进行广泛的应用。 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影像重大科研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 报告人: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 李长辉   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将各个模态的影像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结构、功能和分子等多角度影像信息的融合,是从事新药创制及生物医学研究的必要设备。目前该项技术与装备被GE,PHILIPS,SIEMENS三大公司所垄断。李长辉介绍说,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影像重大科研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现已完成了CT/PET/SPECT/FMT四模态原理样机的研发,其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项目后期将加强四模态分子影像设备工程样机研制、中试生产线建设和仪器示范应用研究,并进行产业化推广。 个体化医疗需要什么样的基因测序仪 报告人: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 黄岩谊   癌症是一种来自单细胞突变的疾病。癌症的早期诊断是癌症治疗的关键。而单细胞测序,有望实现对癌症的全面深刻认识,并实现对癌症的早期无创或微创诊断。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是当前最精确的分子诊断方法,对于确定癌症分型可以提供最好的诊断数据,为个体化医疗提供了可能。黄岩谊报告中介绍了单细胞测序以及实现高精度单细胞测序的关键技术&mdash &mdash 微流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于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   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联合主 办,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我要测网(www.woyaoce.cn)协办。ACCSI 2014设有8个分论坛,包括仪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论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论坛、核磁技术论坛、环境监测仪器技术论坛、食品检测标准与前沿技术论坛、化学 试剂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应用论坛、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人才发展论坛、仪器买家供需见面会。300余位相关政府领导及业内专家、300余位仪器企业负责 人、40家媒体及200余位其他有关机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企业洽谈交流会”顺利召开
    我要测网讯 2011年6月30日,由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北京大学研发试验服务基地主办,北京北大燕园微构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企业洽谈交流会”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北京市科委领导、北京大学多位专家及40余家企业代表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我要测”作为支持媒体参加了此次会议。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企业洽谈交流会”会议现场   大会主办方介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企业洽谈交流会”的召开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科技北京”建设,支撑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促进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挥首都高校在创新资源配置、人才储备、信息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为北京市企业创新与发展构筑创新服务平台。此次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大学研发试验服务基地(北京北达燕园微构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领域院系,为推进产学研新合作,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共同打造中关村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交流与合作服务平台,成功的举办了此次交流会。协办单位包括:中国晶体学会、北京创业孵育协会、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协会、北京市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北京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办公室、北京北大资源地产有限公司。   此次交流会北京大学主要对接方向共四部分:新药创制与合成、医疗设备与分析仪器、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生命科学院博雅A5项目介绍。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张新祥部长主持大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郑焕敏副主任做了精彩发言,北京大学前言交叉技术研究院方竞院长、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黄岩谊研究员、北京北大资源地产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唐炜先生做了精彩报告。 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 张新祥部长   郑焕敏副主任介绍说北京大学研发试验服务基地建设两年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对接企业等各类组织的需求做出很大的贡献,对北京大学研发试验服务基地对基地建设的发展、对首都条件平台建设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此次洽谈会主要是生命医药科学领域的对接洽谈,在这个领域,从人才、科技成果到仪器设备都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政府也将提供各类公共频道,通过现代化的信号设备,使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实验能够充分的与企业迫切需求的科技成果、人才、仪器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 郑焕敏副主任   方竞院长在“生物医学仪器技术研发的若干进展”报告中讲述了北京大学面向医药、临床方面的仪器研发的最新进展,详细介绍了“数字化口腔综合治疗台”、“肺穿刺活点导航系统”等仪器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与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合作。 北京大学前言交叉技术研究院 方竞院长 报告题目:生物医学仪器技术研发的若干进展   此外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黄岩谊研究员、北京北大资源地产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唐炜先生也分别做了精彩报告。 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 黄岩谊研究员 报告题目:芯片上的实验室—实验手段的小型化和自动化 北京北大资源地产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唐炜先生 报告题目:生命科学园博雅A5项目介绍   会后,由北京市孵育协会、中关村留学人员创业园协会、北京市科学仪器装备协作服务中心、北京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办公室等社会团体配合学校邀请的40多家企业参会人员与现场专家共同参观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成果展”。展览现场,科研专家与企业参会人员做了热烈的交流。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成果展展览现场   生物医药作为“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地区具备潜在优势的重点支撑产业,北京大学在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生物医药、环境生物、生物资源等多个领域有着丰富的学术积累、科研成果和产业化项目,本次会议通过展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领域的学术前沿进展、科研成果,对接企业研发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研条件服务、科研成果输出、科研创新场地拓展及创业空间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 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微全分析系统及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论坛会议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化学会联合主办,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化学会协办,浙江大学承办的2012年全国微纳尺度生物分离分析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分析(西湖)学术论坛(MICRO 2012)于2012年4月23-25日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   本届会议历时3天,分设色谱分析、毛细管电泳、微纳分析、多相微流控、微纳反应器、微纳生化分析、细胞微流控微纳系统应用及微流控青年论坛共8个分会场,共80多个分会报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多位教授、学者分别就各论坛主题在学术研究及相关仪器研制和应用方面进行了报告,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仪器信息网编辑从80个精彩报告中选取两个进行了重点关注。 报告人:东南大学 陆祖宏教授 报告题目:一种新的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从五个方面讲解了“高通量DNA测序芯片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新一代的DNA测序技术、AG100型DNA测序技术、高通量DNA测序芯片、AG100的应用实例、三代DNA测序技术展望。   陆祖宏教授在报告中说到,新一代DNA测序技术是近五年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高技术研究领域之一,可同时对大量核酸片段进行并行测序,大幅度降了DNA测序的成本,这将会改变生物医学研究的方式,最终使临床医学产生变革。陆教授同时表示新一代DNA测序技术还不能满足生命科学与临床应用的需求,如成本高、测序速度慢、样品需要量大、测序误差较大、读长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陆教授从方法和仪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研制出AG100型DNA测序仪,其具有分辨率(高通量)高、荧光信号拍摄速度快、试剂消耗量小等优点。对DNA测序技术的展望,陆教授表示,探索基于分子器件的第三代单分子DNA测序技术将是未来DNA测序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 报告人:北京大学 黄岩谊教授 报告题目:The application of deformable buttons on-chip   黄岩谊教授介绍了如何把一个小尺度的一个动态微阀结构用到芯片中,主要是研究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测量,以及一些不稳定的相互作用,从已经发表的或即将发表的四个方面研究进行了介绍,包括细胞动态迁移的定量研究等。   本次会议共有50个学者参加了墙报展览,与会人员参观学习并参与评选“方肇伦优秀青年学者报展奖”和“优秀报展奖”,评选结果将在会议闭幕式上宣布。 与会人员参观墙报展   附录:大会会议议程及报展目录.pdf
  • 便携式miRNA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仪
    成果名称 便携式miRNA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仪 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 联系人 马靖 联系邮箱 mj@labpku.com 成果成熟度 □研发阶段 &radic 原理样机 □通过小试 □通过中试 □可以量产 成果简介: 常规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多是基于96 或384孔板进行,具有成本高、使用不方便等缺点,大大制约了该技术的应用。自2006年起,席建忠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新型筛选技术的研发。在自然基金、国家973以及教育部项目的资助下,通过与两期基金获批人工学院黄岩谊特聘研究员合作,席建忠课题组近期开发一款新型的自组装细胞芯片。该芯片的使用大大提高大规模筛选的效率,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但是,在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方面,绝大部分现有高内涵设备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处理一张含有64个点阵的细胞芯片,则需要一小时的拍照时间和一小时的数据处理时间,因此非常耗时耗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2009年席建忠特聘研究员申请获得了第二期北京大学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的资助,开发出一套适合于细胞芯片快速成像的配套装置以及数据处理的软件。利用这套装置和软件,可以在20分钟内自动完成一张64个点阵芯片的图像采集,并且在5分钟内完成所有实验数据的处理工作,大大缩短实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 第三届国际拉曼前沿技术高端论坛在厦门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5月6日,由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与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拉曼前沿技术高端论坛(RamanFest)在厦门召开,共吸引了170余位拉曼领域的老师和学生参加。据悉HORIBA Scientific已经是第三次主办RamanFest了,第一届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合作举办(2013年),第二届与哈佛大学共同举办(2014年)。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为期三天,共开设三个主题:拉曼增强技术(SERS&TERS)的研究进展(5月6日),以及拉曼在材料科学(5月7日)和生命科学(5月8日)中的应用,共邀请了二十多位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学者作精彩报告。   会议伊始,HORIBA Scientific中国区总经理(欧美产线)Dr.Ramdane BENFERHAT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从1922年拉曼散射理论的预言讲起,介绍了拉曼现象的发现、拉曼技术的发展,以及拉曼光谱仪器的演变历史,并指出了目前拉曼光谱面临的挑战。 HORIBA Scientific中国区总经理(欧美产线)Dr.Ramdane BENFERHAT 报告题目:Raman Spectroscopy History and Challenges   目前,拉曼增强的研究依然是拉曼研究的热点,在第一天的报告中,厦门大学的田中群院士、任斌教授、关西学院大学Yukihiro Ozaki教授、韩国化学研究所Yung Doug Suh博士、华东理工大学龙亿涛教授、吉林大学徐抒平教授、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等分别介绍了在拉曼增强领域的研究进展。而且在海报展区我们也可以发现,30个展板中有一半以上都涉及到了拉曼增强的研究。 厦门大学 田中群院士 报告题目:What Will be the Next Big Fest of Raman Spectroscopy from Fundamental to Applications 厦门大学 任斌教授 报告题目:Tip-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for surface and interfaces 关西学院大学(Kwansei Gakuin University) Yukihiro Ozaki教授 报告题目:Tip-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tudy of graphenes 韩国化学研究所(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KRICT) Yung Doug Suh博士 报告题目:Nanogap-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NERS) controlled by DNA 华东理工大学 龙亿涛教授 报告题目:Monitoring chemical reaction on single nanoparticles using scattering microspectroscopy 吉林大学 徐抒平教授 报告题目:Angle-dependent spectroscopy for directional SERS emission 北京大学 黄岩谊教授 报告题目:Seeing the chemistry in live cells through 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 microscopy   为了帮助年轻学者展示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做深入交流,本届会议专门设立了海报专场,并将在会议期间评选出三个“优秀海报奖”。 海报专场   此外,本次会议还专门设置了应用及技术展示区、3A用户俱乐部及售后服务咨询专区等,方便用户参观和咨询。 应用及技术展示区 3A用户俱乐部及售后服务咨询专区 Joy&Fun拍照分享活动 合影   虽然会议第一天的主题是SERS和TERS的技术进展,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7个邀请报告中有5个都提到了生命科学方面的应用。与会的很多老师也提到,现在越来越多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希望通过拉曼的手段来表征,虽然这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而且,本次会议也专门设立了生命科学的专场,并邀请了多位专家作相关报告,详细内容请见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
  • 测谎新技术:眼球测谎仪识别谎言
    眼睛不会说谎(供图:CFP) 意识无法控制瞳孔大小(供图:Gettyimages) 新型眼球测谎仪(供图:Gettyimages) 意识无法控制瞳孔大小(供图:Gettyimages)    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中,木偶人匹诺曹一撒谎,鼻子就会变长,谎话显而易见。现实生活中,虽然说谎话时我们的鼻子不会变长,但我们身体确实也会产生一些细微的生理变化,有的通过肉眼就可以观察到,有的则要通过精密的测谎仪器才测试出来。日前,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一款新型的眼球测谎仪,通过追踪眼球运动来判断被测试人有没有说谎。   眼球细微变化反映内心波动   最近,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测谎工具——眼球测谎仪,即通过观察眼球运动的轨迹便能判断人是否说谎。研究人员让受测者在计算机上回答多个“是非题”,然后记录他们作答时的反应。眼球测谎仪的研究团队负责人、犹他州大学教育心理学家John Kirch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在撒谎的时候要比说真话时“多花一点心思”,因此说谎的人会有迹象可寻,比如:说谎者的瞳孔会扩张,而且需要更多时间来阅读题目和回答问题灯。这些细微变化都在瞬间发生,需要精密复杂的模型和测量系统进行区分判断。   John Kircher说,眼部追踪测谎技术和其他谎言识别技术在原理上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技术通常都是测量一个人撒谎时的情绪反应,根据人情绪波动的各项生理反应数据,推断人是否说谎。而眼球追踪测谎技术则取决于人对某些事件的认知所做出的反应,针对受测者的认知反应。眼部追踪测谎技术从成本上只需传统技术的五分之一,同时不需要在受测者身上附加设备 一般的技术人员就可以操作眼部追踪测谎仪,而传统测谎仪需要特别受训的鉴定员来做检测。John Kircher相信他们的眼球跟踪测谎技术将来可以替代传统的测谎仪。   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瞳孔大小   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神经眼科副主任医师杨晖表示,眼球测谎仪的应用原理在于人的主观意识无法控制瞳孔的大小变化。瞳孔是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开口,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它在亮处缩小,在暗光处散大。在虹膜中有两种细小的肌肉,一种叫瞳孔括约肌,它围绕在瞳孔的周围,主管瞳孔的缩小,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 另一种叫瞳孔开大肌,它在虹膜中呈放射状排列,主管瞳孔的开大,受交感神经支配。   杨晖说,当一个人说谎的时候,他的内心难免会情绪波动,这时交感神经就会起作用,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等,所有的这一切变化都是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例如当一名男子面对着心爱的女子时,他可以做到表面不露声色,但他的爱意会使得他内心不由自主地产生波澜,瞳孔也就随之扩散。   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则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例如缩小瞳孔以减少刺激、心跳减慢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等。“瞳孔的变化肉眼很难观察出,但现在已经研制出一些精密的仪器可以测量出来。例如在医学上也会用一种红外瞳孔记录仪来观察患者的瞳孔收缩变化,以判断眼睛有没发生病变。”杨晖说。   眼球向右转动多为说谎信号?   除了瞳孔的变化,眼球运动的轨迹也是眼球测谎仪判断是否说谎的一个指标。孩子说谎的时候因为心虚,所以脸庞发红,眼神闪烁,经常往下看。但大人说谎不仅不会脸红,甚至可以伪装出一副坦诚无比的样子。怎么能够判断他有没有在说谎呢?   中国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学院认证的“NLP专业教练”邓隽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NLP的理论中,眼球转动的六个位置﹕右上﹑左上﹑右中﹑左中﹑右下﹑左下﹐每个位置都有不同的意义。在NLP中,右边代表将来,左边代表过去,上边代表视觉,中间代表听觉,下边代表感觉、理性思维,因此当眼睛转向左上方,表示在回想一些视觉上的记忆 眼睛转向左中方,表示在回想一些听觉上的记忆 眼睛转向左下方,表示在内心在进行一些理性思考,例如在思考 “3+3=?” 眼睛转向右上方,表示在思考未来 眼睛转向右中方,表示在想象一个声音,例如在想象询问某人问题时,对方会如何答复 眼睛转向右下方,表示正在体会一种身体上的感觉,例如体会着食指的感觉。   如果你想分辨出一个人是否说谎,可以问一些必须要回忆才能想起来的细节,比如“那天你去买衣服的路上碰到了哪些人?聊了些什么?”如果对方不经思考就看着你的眼睛马上回答,他可能在讲述已经编好的谎言 如果他的眼睛先向上、再向左转动,说明他可能在回忆真实的情况 如果眼睛先向上、后向右转动,说明他有可能正在编造谎言。   邓隽元说,这个眼球运动反应心理变化的理论适用于绝大部分人,但不是所有的人。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左撇子,其左边和右边所代表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杨晖则指出,在两种情况下无法进行判断:一是如果被观察者得知会有人观察自己的眼睛时,他会刻意保持眼球不动,二是被观察者的眼球发生了疾病。   传统测谎仪:量化无形的心理变化   测谎原理   “测谎”并不是检测谎言本身,而是要检测一个人想隐瞒时的心理反应所引起的生理指标的变化。因此“测谎”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测试”,其基本假设就是被测者在说谎时,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以及一些行为上的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定位,面对这种道德冲突,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矛盾心理,进而导致自主神经的活跃 条件反射,当罪犯被问及一些与犯罪行为相关的问题时,容易产生与犯罪过程中相同的情绪体验(如紧张、恐惧、兴奋)。   1921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市警察局的拉森组装了一台可记录血压、脉搏振幅与呼吸模式相关变化的便携仪器。约翰拉森从 1921年到1925年做了很多测谎测试。上世纪30年代,拉森的助手基勒研制了新型的基勒测谎仪,皮肤电阻作为第三通道增设到基勒测谎仪中。这是第一台能把呼吸、皮肤电阻和心脏反应都组合在一个比较单元的测谎仪,设计者申请了专利,在美国军方、警方推广应用。皮肤电阻是通过测量人手心发汗的程度了解人心理紧张状态的变化 呼吸波是反映人心理变化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人紧张时,呼吸会下意识地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深呼吸、呼吸节律加快或变慢等 人在紧张时,心跳加快,使脉搏波的收缩压上升。   测谎过程   邓隽元告诉记者,通常在正式测谎之前,测谎员要以非审讯的方式与被测试人进行谈话,例如测谎员会问被测试人:“1加1是不是等于2?”当被测试人回答“是”的时候,有关仪器和人会记录下被测试人“说实话”时的种种心理特征和身体反应的信息 接着测试员再问:“1加1是不是等于4?”这次同样要求被测试人回答“是”,并同时记录下被测试人“说谎”时的种种心理特征和身体反应的信息。被测试人“说实话”和 “说谎话”时的种种细微反应被测试仪器记录下来后,汇集形成或者“知情”、或者“参与”的结论,接着才开始真正的测谎。   当测谎员提出问题后,发现被测试人回答时表现出的反应信息与之前“说谎”时的反应信息相似,则会将其答案视为“疑似说谎”,进而作进一步的调查问话。结束后,测谎员再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得出最后的判断。   撒谎的一些“微表情”:   1.单肩抖动——不自信 。   2.回答时生硬地重复问题——典型谎言 。   3.揉鼻子——掩饰真相(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 。   4.话语重复 声音上扬——撒谎 。   5.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 。   6.男人右肩微耸一下有可能是在说假话 。   7.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 。   8. 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   链接:说谎时的生理变化   科研证明,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会发生变化,有一些肉眼可以观察到,如抓耳挠腮、腿脚抖动等一系列不自然动作 还有一些生理变化由于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而不易察觉,例如:   呼吸系统:呼吸速率和血容量异常,出现呼吸抑制和屏息   循环系统:脉搏加快,血压升高,面部、颈部皮肤苍白或发红   消化系统:胃收缩,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嘴、舌、唇干燥   皮肤:皮下汗腺分泌增加导致出汗,手指和手掌出汗尤其明显   眼睛:瞳孔放大   肌肉:肌肉紧张导致说话结巴。
  • “2009年北京色谱年会”顺利召开
    为促进北京地区色谱技术的应用与交流、展望色谱技术的发展趋势,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色谱分会于2009年12月11日,在北京京东宾馆举办了“2009年北京色谱年会”,近400位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质检机构、企业的业内人士参会。 大会现场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色谱分会理事长、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刘国诠研究员致开幕词,中国石油科学研究院武杰研究员、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陈义研究员相继主持大会。会上共进行八个大会报告。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色谱分会理事长、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刘国诠研究员致开幕词 中国石油科学研究院武杰研究员主持大会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陈义研究员主持大会 报告一  报告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 报告题目:蛋白质组分离鉴定技术进展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在其报告中指出,蛋白质组研究具有复杂性且现有技术无法满足蛋白质组研究的需求,其课题组近年来在蛋白质组分离鉴定上做了大量工作:如在样品预处理方面,将Ti/Zr-IMAC(固定化金属亲和色谱)整体材料用于磷酸化肽识别研究,利用M13噬菌体展示单链可变区片段(scFv)文库为配基的蛋白质均衡器帮助实现样品中蛋白质丰度的均衡,将BMIM BF4离子液体用于膜蛋白样品预处理以提高膜蛋白的溶解性 搭建了一个2D-SEC-μRPLC-IMER-μRPLC-MS/MS蛋白质鉴定平台,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三次运行共鉴定1476个蛋白质,鉴定速率达到60个蛋白/小时。 报告二 报告人:国家药典委员会业务综合处韩鹏处长 报告题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色谱技术的应用   国家药典委员会业务综合处韩鹏处长在报告中,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概况、附录中的色谱方法及其增修订情况、色谱技术在药品标准中的应用等进行了总结介绍:新增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1138项,其中做到有效活性成份测定的713项,增订了“粒径更小(约2µ m)的填充剂常用于填装微径柱(内径约2mm)”及色谱条件的相关要求,规定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维生素A醋酸酯原料及制剂中维生素A的含量测定等 对于薄层色谱法,进一步加大其在中药鉴别和含量测定中的应用,药典一部新增薄层色谱鉴别2494项 离子色谱法是2010年版《中国药典》新增方法,并被其一、二、三部同时收载,用于水溶性强的药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此外,首次将毛细管电泳技术应用于化药品种产品质量控制,对于甲氧基、乙氧基与羟丙氧基的测定,增加气相色谱法为第一法。新版药典还采纳了特征和指纹图谱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薄层-生物自显影技术等新技术。 报告三 报告人:岛津公司北京分析中心董静女士 报告题目:LCMS-IT-TOF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岛津公司北京分析中心董静女士在其报告中介绍说,岛津公司的LCMS-IT-TOFTM产品集成了离子阱质谱和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从而实现既可以做多级质谱、又能达到高质量精度的强大功能,可以用于对未知化合物定性以及对未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解析等,能应用在农药快速筛选、公共安全、药物开发、代谢组学研究、蛋白质组学及糖蛋白研究等领域。董静女士并介绍了以下应用实例:LCMS-IT-TOF快速分析111种农药以及同时检测300中农药残留、Cosense-LCMS-IT-TOF系统测定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农药(稻瘟灵)的多级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报告四 报告人:北京大学黄岩谊博士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上的高通量分析   北京大学黄岩谊博士在正式作报告之前,借用“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这句名言来说明其所在课题组在研究中所关注的问题。之后,黄岩谊博士介绍了其课题组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可进行高通量分析的微流控芯片,通过给该芯片安装控制阀,使其能定点定量加样,该芯片可应用到大规模细胞筛选与培养上。另外,课题组还做了如下研究工作:研制了微型化的DNA合成仪,其大小只有约3cmx2cm大小,每块芯片所用材料的合成成本仅0.7美分 利用微流控技术进行单细胞分析及酶反应动力学研究等。总之,微流控芯片体现了仪器小型化的理念,通过该技术能实现高通量、精确的分析,并大大节省了使用成本。 报告五 报告人:安捷伦科技液相产品应用经理安蓉女士  报告题目:Agilent 1290 Infinity UHPLC及其应用   安捷伦科技液相产品应用经理安蓉女士在其报告中,首先解释了“安捷伦终结了有关 UHPLC 的争论”这条推广语的内涵:Agilent 1290 Infinity 涵盖了所有(U)HPLC系统的的工作范围,实现了不同厂家仪器之间的方法转移,无论用户使用何种规格、何种填料的色谱柱,使用来自何种仪器的方法,Agilent 1290 Infinity都可以轻松实现这些方法。安蓉女士提到,该系统适于方法开发和多个方法共用仪器,可在一天内对超过2000个样品进行分析,如使用ZORBAX RRHD 1.8μm色谱柱,该系统可耐压达1200bar 安蓉女士也给出了几个应用方案,如Agilent 1290 Infinity在乙醇作有机相的情况下分析柠檬油中的有害物质、与质谱仪联用分析杀虫剂或进行药物的快速分析等。 报告六 报告人: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谢剑炜研究员 报告题目:化学武器核查技术与国际军控履约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谢剑炜研究员介绍说,中国是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的缔约国之一,目前全世界共有19个实验室成为OPCW指定的具有国际权威性的化学武器检测实验室,其中一个就分布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OPCW对化合物鉴定的基本要求为:必须由两种以上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鉴定且各方法所给出的鉴定结果应一致,至少有一种方法必须是谱学方法 鉴定结果需与参考谱图或参考化学品比对 报告必须提供完整的不间断的证据(数据)链。谢剑炜研究员介绍了系统筛查全分析策略:前处理阶段,实现全未知样品中痕量目标化合物完全提取 仪器筛查阶段,有效“捕获”目标化合物,实现无漏检 结构确证时,快速确证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确保无误判。 报告七 报告人:戴安中国有限公司应用研究中心梁立娜女士 报告题目: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在糖检测中的应用   戴安中国有限公司应用研究中心梁立娜女士介绍说,脉冲安培检测—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HPAE-PAD)技术可以用来直接分离和直接检测糖,而戴安公司是唯一一家拥有这项技术的公司。利用HPAE-PAD技术,分离中性和带电荷糖类时不需要衍生,检测发生在碱性条件下,也不需要衍生,且检测灵敏度高、选择性及重现性好,与其它技术相比,可以分离更多糖类。梁立娜女士也介绍了几个HPAE-PAD技术的应用实例:酵母细胞壁中β-葡聚糖和甘露寡糖的分析、肝素钠中有机杂质的测定、槐耳颗粒指纹图谱研究及蜂蜜中淀粉糖浆的测定,可以利用戴安公司的ICS-3000离子色谱仪完成这些分析。 报告八 报告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张庆合研究员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领域色谱技术现状及展望   最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张庆合研究员在其报告中总结指出,当前,对于食品检测,在样品提取阶段,主要采用液液萃取、QuEChERS法、基体固相分散、微波辅助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加压液相萃取等方法 在样品纯化中,主要常采用固相萃取、分散固相萃取、免疫亲和色谱、分子印迹、超滤等方法。张庆合研究员对几种主要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及说明,并提到GC-MS(MSn)、LC-MS(MSn)、UPLC、UPLC-TOF已成为食品检测中的常用手段,另外,微生物法、化学检测法、ELISA法等是相对而言快速、低成本的筛选方法。当前食品检测对相关技术的需求包括:自动前处理装置、系统化的前处理流程、特异性的前处理材料、IDMS准确定量技术研究等。   会议同期还举办仪器展览,岛津、戴安、北分瑞利、莱伯泰科、大连依利特、普源精仪、北京中兴汇利、北京明尼克等公司参展。
  • 拉曼光谱在生物医学领域将“大展拳脚”——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之分会场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12月2-4日,第十九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19)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CNCLS19是由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承办、吉林大学协办。据中山大学陈建教授介绍,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英国、德国、韩国、新加坡、港澳地区、国内9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论文投稿300余篇,注册参会人数450余人,大会特邀报告6篇、分会邀请报告43篇、分会口头报告63篇、墙报160多篇。 /p p   为了更好地交流,在大会报告环节之外,CNCLS19分为物理材料、表面增强拉曼、食品安全/生物医学/刑侦及其它等3个分会场进行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同时还专门设置了厂商技术交流报告分会场。就像李灿院士在闭幕式上的致词时提到的,除了基础理论研究之外,光散射各项“落地”的研究工作也渐渐丰富起来,此次会议上所展示的将光散射技术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药、刑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所占比例非常之大。之前编辑已经简单介绍了“表面增强拉曼”这一“热火”的分会场,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食品安全/生物医学/刑侦及其它”分会场有哪些特色。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fc6a45fd-173c-467c-8339-d8ba61017a84.jpg" title=" 现场.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食品安全/生物医学/刑侦及其它”分会场 /p p   “食品安全/生物医学/刑侦及其它”分会场共安排了15个邀请报告、21个口头报告;从分会场的报告内容和数量来看,目前生物医学已经成为拉曼光谱的热点研究领域,相关技术研究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p p   在医学上,通过探测有疾病所引起的组织、体液或细胞的分子组成变化,拉曼光谱可以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诊断疾病。相对于其他方法,拉曼光谱应用于医学诊断具有非破坏性、非侵入性、不用试剂和高度自动化等优点,因此,拉曼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和临床诊断上的应用研究是目前的一个重要方向,拉曼光谱或将成为未来生物医学的主要检测手段。 /p p   下面,部分精彩报告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26c1d0c-4709-4603-9392-c2998ca654ea.jpg" title=" 黄岩谊.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北京大学 黄岩谊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利用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成像和测序技术实现复杂异质生物体系的精确定量分析 /p p   对于一个复杂的、充满异质性的生物体系,如何实现单个细胞水平上的精确定量分析,即是技术挑战,也是回答许多科学问题的关键。黄岩谊研究员利用实验室搭建的可以同微流控芯结合使用的受激拉曼散射显微(SRS)成像系统,对单个细胞进行脂滴生成过程中的SRS成像和定量描述,并对每个细胞进行芯片上的裂解和全转录组扩增及测序,研究了单个细胞水平上脂滴生成过程的调控以及细胞间异质性发生的机理。并利用SRS成像和测序技术对肿瘤组织切片进行分析,达到对形态和遗传信息的关联测量,可以建立表型和基因型的关联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d1eb515d-7dd3-495d-82a9-d8ec9143613d.jpg" title=" 沈爱国.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武汉大学 沈爱国副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点击”SERS光谱与生物医学分析 /p p   沈爱国副教授研究组在研究中发现,三键编码的单个纳米粒子可通过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方法发生类似于“点击化学”(通过小单元的拼接来快速可靠地完成形形色色分子的化学合成)中的可控拼接,从而实现窄带单峰的三键SERS信号的动态输出。这一全新的信号输出模式形象的被称为“点击”SERS光谱。沈爱国副教授报告中介绍了“点击”SERS光谱方法的建立、应用特点以及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f9c2fbe0-a795-4f58-81a5-20e24d237be9.jpg" title=" 刘定斌.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开大学 刘定斌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拉曼热点构建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p p   刘定斌研究员团队发展了一种靶标介导纳米颗粒组装形成二聚体的方法,通过构建电磁增强热点检测活细胞中miRNAs。不对称功能化的金纳米颗粒探针通过靶标诱导产生均一的二聚体,实现复杂体系中分析物依赖的拉曼信号增强。相比传统的拉曼报告分子,选择细胞沉默区非重叠的染料作为拉曼报告分子可以有效消除细胞内源性物质的背景干扰。此方法能够延伸到细胞水平特异性病理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8d5860d-0afd-4bd3-8663-79d310f20763.jpg" title=" 杨海峰.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师范大学 杨海峰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磁/金纳米优化SERS检测生物标志物 /p p   杨海峰教授团队以植酸钠为稳定剂和桥连剂,以共沉淀法制备Fe3O4磁网结构,并原位合成Au/Ag纳米粒子,制备磁网SERS基底。该基底通过外磁场诱导聚集可产生更多的“hot spot”,提高拉曼检测灵敏度。杨海峰教授将该技术用于唾液毒品标志物、肺泡灌洗液中H7N9病毒、胰腺癌生物标志物CA19-9等的快速检测,有望实现早期诊断。 /p p br/ /p
  • BCEIA 2015基因测序技术发展论坛举行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5年10月29日,BCEIA 2015“生命科学”学术论坛中的“基因测序技术发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该论坛由《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承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918fd512-75d2-480b-8f3c-a132aa0137e2.jpg" title=" 会议现场.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议现场 /strong /p p   从1980年基因测序技术问世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在这三十年,基因测序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不断革新,测定一个人全基因组数据的成本,由原来的上亿美金,快速下降到目前 1000 美元,测序时间也降至 3 天。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基因测序的应用。据了解目前全球有上千家厂商提供测序服务,中国就有超过 200 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6ab43a8d-4dac-44c6-a347-dabb1f400943.jpg" title=" 胡柏顺.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主编胡柏顺主持会议 /strong /p p   本次论坛邀请了5位国内基因测序领域的知名专家为与会人员带来了国内外基因测序技术及应用的最新进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149f6a62-d449-4771-ae86-3ea6a4de6d12.jpg" title=" 曾长青.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曾长青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曾长青在报告中指出虽然现在大家都在谈精准医疗,但精准医疗时代并未真正到来,我们只是处在精准医学研究的时代。因为目前基因组结果用于预警和治疗的方案少之又少,精准医学研究还面临的一些重要科学和技术问题,包括:如何获得精确和标准化的临床、基因组和组学数据 疾病易感基因和位点个体模式及人群分布研究 基于基因组学信息对疾病发生的基因解释 对各种混合数据进行有效整合的简单易用的分析体系。而且目前我国的精准医学研究还面临着拥有表型数据的全基因组数据匮乏、大数据的充分利用和分析能力低下、数据库凌乱和可利用性差等问题。曾长青表示希望通过精准医学研究,最终我们可以根据体检、组学检查、临床检查等结果的综合分析实现个体化预警和个体化治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1af28f43-cc41-4db1-96e8-8a9d9d7c3d87.jpg" title=" 童贻刚.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童贻刚 /strong /p p   军事医学科学院教授童贻刚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埃博拉疫情应急防控中的应用。据介绍,在过去一年中,先后有多篇关于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埃博拉病毒的论文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童贻刚自己也在该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实际工作,他总结出在大规模序列分析在疫情防控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它能够揭示病毒的来源和进化规律;了解病毒的变异规律、耐药特性;分析病毒跨种传播的机制;设计现场快速核酸检测引物,以及进行疫苗设计和药物靶点研究、时空传播规律和防控措施选择、病毒致病机制及其他基础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638ce2ee-e137-4fe0-acfc-3209643811ca.jpg" title=" 胡松年.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胡松年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胡松年在报告中全面介绍了基因测序仪器技术的发展。他从仪器原理及特点等方面详细点评了第一代测序仪ABI377、MEGABACE 1000、ABI3730XL 第二代测序仪454测序平台、SOLiD测序平台、Selexa测序平台。并介绍了单分子荧光测序和纳米孔测序等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发展现状。 /p p & nbsp & nbsp 此外,胡松年还介绍了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测序平台Ion Proton、Ion PGM、Ion Torrent S5 Hiseq系列、NextSeq 500、Miseq等产品的特点。以及华大基因、中科紫鑫、华因康等国产基因测序仪器厂商推出的新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a283fdc1-277b-4dc6-986f-cdae4060fd86.jpg" title=" 黄岩谊.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大学教授黄岩谊 /strong /p p   北京大学教授黄岩谊做了题为《微流控技术与单细胞测序》的报告。单个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及相关的理论推导表明,在许多体系包括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正是各个不同的单个细胞间个体化的差异,导致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结果,单细胞的分析研究手段中,基因测序技术由于有望获取最多、最完整的信息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单个细胞内基因物质的含量极少,所以单细胞测序技术面临巨大挑战。 /p p & nbsp & nbsp 黄岩谊课题组通过微流控芯片,稳定进行单细胞俘获和定量观测,并进行单细胞测序的样品前处理,实现了高质量的哺乳动物单细胞全基因组和全转录组的测序,以及极其微量细胞的表观遗传组测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0/insimg/bd3729a8-cd1a-4a9e-80bf-eb12ad8ebc02.jpg" title=" 张成岗.jpg"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张成岗 /strong /p p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张成岗则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理论,他指出现在人们更多的聚焦于人类基因组序列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事实上微生物与人类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p p   张成岗提出人类的基因可以分为两组,第一基因组是人体自身的基因组,而第二基因组是指人体共生的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基因组。其实人体的慢性病往往是由于第二基因组异常,导致了第一基因组异常,继而出现了系列慢性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序技术来判定人体中的菌群是否正常,微生物基因测序将有可能成为揭示慢性病原因的重中之重。 /p
  • ACCSI 2013-仪器研发及核心部件论坛最新日程安排
    2013(第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分会场 仪器研发及核心部件论坛 邀请函   首届“仪器研发及核心部件论坛”,作为ACCSI 2013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于2013年4月19日13:30-16:40在北京京仪大酒店宴会大厅举行。   本届论坛将从技术创新、用户需求、社会需求等方面深度剖析行业现状,共同讨论科学仪器未来的研发方向。届时将有来自行业学会、协会的专家学者,以及资深用户到场做精彩报告,并展示核心部件的优秀供应商。现诚挚邀请光谱、色谱和质谱仪器生产厂家的研发、生产和采购部门同仁莅临本届论坛。   一、日程安排 时间 主题报告 13:30~14:00 怎样提高科学仪器生产的可靠性 报告人:孙宇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教授 14:00~14:20 功能材料在科学仪器行业的应用及关键材料的创新 报告人:唐逾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仪表功能材料分会副秘书长 14:20~14:40 新型高通量测序仪的研发 报告人:黄岩谊 北京大学BIOPIC,研究员 14:40~15:00 滨松光源产品特点及应用 报告人:范四国 滨松中国分析领域销售组负责人 15:00~15:10 茶歇 15:10~15:30 从第三方检测角度来看国产仪器现状和发展 报告人:周剑峰 优联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15:30~15:50 节能减排新形势下监测仪器仪表的新机遇 报告人:潘崇超 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常务副秘书长 15:50~16:10 仪器仪表创新方法 报告人:朱险峰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16:10~16:40 参会代表对接洽谈   二、报名注册   网上注册(年会网址:http://accsi.instrument.com.cn)   三、联系方式   参会咨询:010-51654077-8023 齐先生 Email:accsi@instrument.com.cn   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组委会
  • 让科学仪器创制链条活起来——北大助推科学仪器创制探索之路
    五年间,学校获国家和北京市仪器设备研发相关专项经费1.2亿元人民币 黄岩谊教授&ldquo 基于荧光产生的数位化PCR&rdquo 装置吸引来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年累计1亿元的合同 曾立民教授&ldquo 在线气溶胶有机污染物检测系统&rdquo 引来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产业化资金200万元&hellip &hellip 如此之多关于科学仪器创制的利好消息密集出现,即使对北京大学这样的著名高校也是不容易的事。   高端科学仪器的创制研发,由于其对相关技术领域关联度高,加工难度大,属于先进制造业的高端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讲,高端科学仪器的创制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先进制造业水准的标志之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始终把&ldquo 发展一流的科学仪器支撑一流的科研工作&rdquo 作为国家战略加以重点发展。而在我国高端科学仪器领域存在着高进口依赖度 原创能力不足 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近年来仪器及关键技术创新也逐渐成为我国关注的科研热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将科学仪器创制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   从2009年起,北京大学开始探索一系列推动科研仪器设备创制工作的新机制,为高端科学仪器研发、创制,提供了从制度安排到实践探索的样本。2013年北大再获北京市科委&ldquo 高校科学仪器研发创新与服务试点&rdquo 专项支持,进一步为推进科研仪器创制积累经验。   为组织仪器创制工作成立专门机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仪器设备对科学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2009年北京大学在高校中率先成立了&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中心&rdquo ,并设立&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rdquo ,旨在整合学校科研力量,加强仪器自主研制。同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市科委联合建立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在促进科研资源面向市场开放的同时,充分利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资源和影响力探索原创科研仪器的创制与产业化路径。   新成立的&ldquo 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中心&rdquo 肩负重任:重点培育、扶持有一定前期基础、受益学科广、对科研有关键支撑作用或具有良好应用和转化前景的科学仪器创制研究项目,包括新仪器的研制、原有大型仪器功能的创新性拓展与改造、关键工艺和技术的革新与突破等。中心还设立以主管校长为主任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制定中心发展规划,把握中心发展方向,并委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负责组织仪器创制项目的评审、验收,成果鉴定等工作。   北大拥有国内最强的基础研究实力和学科综合优势,特别是在&ldquo 仪器研发基金&rdquo 的培育和引导下,有效催生了一批高端仪器研发成果。为了拓展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北大选择了专业运营机构&mdash &mdash 北达燕园已大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为主营业务方向,重视科技资源的汇聚与梳理。目前整合并进入服务目录的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和科技条件设施总价值已达13.54亿元,1531台套。   &ldquo 育苗&rdquo 基金让仪器创制的想法变为现实   2009年北大在国内高校中设立首个仪器研发基金,培育学校相关领域科研力量,遴选优秀项目进行先期资助和扶持。截至目前,基金累计拨付800万元。北大研发试验服务基地副主任江向峰介绍说基金的评审主要有两大指标:一是优先扶持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对新概念、新理论具有显著验证价值的仪器创新开发,帮助其获得国家和北京市层面更大的关注和投入 二是重点资助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的仪器创制与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应用,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被看作&ldquo 种子&rdquo 或&ldquo 育苗&rdquo 基金的这一校内项目,在仪器研制初期提供25万元左右的资金支持,使其研究具备能力能获得更大的支持,如第四期项目获资助人物理学院颜学庆教授的&ldquo 超小型激光离子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rdquo 获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支持,获批经费6219万元 第一、第三期获资助人工学院黄岩谊教授的&ldquo 基于荧光产生的数位化PCR仪研发&rdquo 项目获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社会发展科技领域项目支持,获批经费1948万元。   &ldquo 基金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rdquo 江向峰说,科学仪器的研发往往不是一个专业能够完成的工作,以生命科学领域的仪器为例,需求由生命学院提出,但仪器的创制可能需要电子、信息、物理、化学、精密仪器制造、成像等多个专业合作。基金的出现让这种合作更容易实现。&ldquo 今年新引入的申报者互相打分也是希望大家能有更多交流,知道对方的强项是什么,促进院系间跨学科的合作,为新仪器创制服务。&rdquo   据不完全统计,自基金设立以来,所获资助的项目共发表文章71篇,其中国际刊物58篇,国内核心期刊11篇。四大检索中,SCI、EI、ISTP收录的分别为62篇、8篇和7篇。国内专利27项,8项已获批。国外专利4项正在申请中。开发软件和数据库4套,研制新仪器和新方法6套。人才培养方面,博士后20人,博士生85人,硕士生46人,40岁以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2人。   专业运营机构为仪器与市场搭建桥梁   2014年3月14日,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组织工学院有关老师与鞍山钢铁研究院开展一对一对接,落实鞍钢在仪器分析手段与分析仪器研发方面的11项企业需求。像这样为研究仪器的老师和市场需求对接的服务活动,北大研发试验服务基地经常会组织。   作为学校科技资源的社会化运营主体,北达燕园微构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通过具体的商业活动找寻社会研发试验需求与高校优势科研资源进行良性互动。利用北大资源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也为大学科研人员找到市场的合作者。   科技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让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走出高墙。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曾评价这种做法说,&ldquo 专业服务机构的引入,突破了高校院所对外开放的机制障碍。科技资源面向市场开放,有助于资源方、科研人员、需求方多方共赢。&rdquo   为更好的为高校仪器研制和市场需求牵线搭桥,北大研发试验基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双方&ldquo 签手&rdquo 努力。他们按计划参与各类专业论坛、会议,通过主题报告宣传促进学校成熟科研成果推介落地。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国产检测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技术服务推介会&hellip &hellip 各个高端仪器设备会议中都能发现北大仪器研究人员组团参与,他们或作主题报告,或展示自己的最新仪器研制成果。而背后组织他们参与这些会议的,就是学校的研发试验基地。   除此以外,基地还重点关注企业与实验室的&ldquo 点对点接触&rdquo ,即一事一企业一实验室的点上工作。为让实验室和企业相互了解,基地还经常组织企业走进实验室。5月20日,他们刚刚组织企业到设在北大的北京核磁中心开展交流对接活动,详细介绍北京核磁中心的研发实验服务能力。
  • 防辐射服一个美丽的谎言
    近几年有一种号称是专门为孕妇设计的防辐射服开始热销,各类的防辐射广告也是让人真假难辩。然而,央视《真相调查》记者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穿着防辐射服对于来自某些方向的辐射源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12月18日《法制晚报》)   随着电脑、手机、电视等各种电器的日渐增多,电磁辐射越来越引发公众焦虑。于是,各类防辐射服应运而生,销量节节攀升。对于准妈妈这一特殊群体来说,防辐射服几乎成了标准配备。当然,对于商家宣称“抵挡99.99%乃至99.9999%的辐射”云云,许多准爸妈们也是将信将疑,但出于“求平安”的心理暗示,还是对防辐射服趋之若鹜,甚至没怀孕就开始穿,只当做预防。   然而,央视调查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实验证明,市面上的防辐射服对于单一来源的辐射有一定效果的,但由于生活中辐射源不是单一的,而且也不是一个方向,只有穿着像宇航服那样的全封闭式屏蔽服,人体才有可能不接触电磁辐射。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现有的各类防辐射服不仅不能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因为辐射从衣服的下端、袖口等所有的缝隙射入后,无法反射出去,便在防辐射服内进行多次反射后交会叠加,使得辐射强度增大作用于人体。   一言以蔽之,所谓孕妇防辐射服可以防辐射的说法其实就是一个谎言。防辐射服就好像寓言中那个并不存在的“皇帝新装”,虚构出一种健康和安全的幻觉。如今,值得追问的是,这个谎言是怎样炼成的?   标准滞后和监管失位难辞其咎。防辐射服已在市场上热销多年,相关的行业标准却至今难产。由于其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工业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处在监管空白,没有相关部门对其衡量和监督,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对屏蔽效能进行抽样检测。于是,商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会宣称材质使用金属纤维,一会儿又整出个“银离子”的概念,玄乎的专业名词和夸张的宣传手法很能起到鼓动效果,让消费者乖乖地掏腰包。   权威科普声音的缺失也是重要因素。一直以来,关于电磁辐射有无无害和防辐射服有没有用都存在不同声音。这厢专家表示,一般家庭的电磁辐射强度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的防护标准,根本无需担心 那厢就有学者提出,在孕期受到电磁辐射的过度影响,势必影响胎儿的发育。前不久,国内著名的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微博上公开表示,孕妇防辐射服是中国特有的商业骗局,马上就遭到了一些专家的反驳。两派说法各执一词,让公众如坠云雾,由于相关部门迟迟没有给出权威说法,人们只能“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先穿上再说。   寓言中,天真的孩子戳穿了“皇帝的新装” 现实中,我们需要有关部门站出来叫停防辐射服骗局。一方面,尽快出台防辐射服的国家标准,整顿行业乱象,制止虚假宣传,将其纳入规范的监管体系 同时,对电磁辐射的危害进行权威论证,向公众普及科学的防护知识,让防辐射不再是雾里看花。
  • 超2亿元C+轮融资!国产基因测序仪厂商赛纳生物专注自主研发测序技术
    2022年8月,专注于国产基因测序仪研发的赛纳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纳生物)宣布完成超2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二期(国调基金)领投,无锡国联国康健康产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无锡国联)跟投。依托原创的荧光发生(Fluorogenic)测序化学和纠错编码(ECC)测序策略两项核心测序技术,北京大学的陈子天博士联合国际著名科学家谢晓亮院士、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团队创立了赛纳生物。赛纳生物专注测序技术,通过底层测序方法和工程技术革新,为行业提供高性能测序仪产品,成为服务全球市场的基因技术创新企业。赛纳生物CEO陈子天博士认为,测序领域被外资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双重垄断下,研发自主的测序技术和产品,是国内企业扭转该局面的关键路径。赛纳生物首款S100基因测序仪于2022年正式发布,NMPA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申报已启动,2022年6月,赛纳生物的S100基因测序仪及其配套测序试剂盒荣获欧盟CE-IVDR认证。赛纳生物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均得到了国内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与肯定,也标志着赛纳生物测序仪即将迈向国际市场。作为一家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上游平台型公司,赛纳生物本着合作开放的态度,期待与业界同行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创基因产业更加美好的未来。在自身技术实现持续突破的同时,赛纳生物也致力于通过底层技术优势,满足合作伙伴更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推动高通量测序技术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助力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国际市场。CEO陈子天博士表示:开发出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基因测序平台仅仅是入门,不断地迭代研发、推进国产测序平台产业化才是重中之重。制造工程机的过程耗时且漫长,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及反馈信息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完善,促使测序平台从“可用”向“好用”发展。赛纳生物的目标就是基于全自主研发的国产测序平台,构建中国主导的测序新生态。国调基金表示:本次投资是国调基金作为国家级股权投资基金在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又一重要布局,基因组信息是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测序设备对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国调基金战略投资赛纳生物,看好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创测序技术,与现有组合被投企业形成产业链互补和协同,打造中国自己的测序生态测序平台。无锡国联表示:很高兴能和国调基金一起投资国内基因测序领域的明星企业。基因测序是目前分子诊断中增速较快的领域之一,广泛运用于肿瘤、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遗传病的检测。然而,基因测序行业上游的测序仪和耗材仍面临着核心技术受制于外、测序成本过高等问题。赛纳生物独创的底层测序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测序仪和配套耗材专利技术,同时还具备测序结果准确性更高、测序成本更低、测序时间更短等优势。我们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 【聚焦】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青年分析科学家论坛的通知 (第一轮)
    p   随着生命分析、环境分析等前沿领域的推进,分析化学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为了将近年来分析化学学科前沿与交叉领域的最新进展及成果奉献给科研工作者,充分发挥分析化学领域中青年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定于2017年10月11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第一届中国青年分析科学家论坛,为BCEIA学术报告会的特别推荐论坛。 /p p   会议主题及内容 /p p   本次会议的报告人均为近年来中国分析化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将围绕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纳米材料表征等学科领域中的最新方法、最新技术及最新应用进行展示和交流。 /p p   会议征文 /p p   欢迎广大青年学者围绕会议主题提交相关分析测试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的论文。 /p p   会议注册 /p p   本论坛不单独注册收费,观众通过登录BCEIA官网http://www.bceia.org.cn或现场统一注册。 /p p   会议时间和地点 /p p   会议时间:2017年10月11日 /p p   会议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展览区E236A-B会议室 /p p   会议组委会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p p   李红梅 周江 王晓春 邓昱 周平 梁琼麟 尹碧桃 宋杨 金芬 任庆广 冯流星 郭敬 宋善军 焦慧 /p p   戴志辉 黄岩谊 何彦 蒋兴宇 栾天罡 刘震 刘志洪 聂宗秀 汪夏燕 王亚韡 夏帆 杨俊 叶明亮 /p p   会议联系方式 /p p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 /p p   邮箱:qwh@caia.org.cn /p p   冯流星 电话:010-64524754,13520137539 邮箱:fenglx@nim.ac.cn /p p   郭敬 电话:010-64524707,13717783017 邮箱:guojing@nim.ac.c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code.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3/noimg/820bd5b3-805b-4c66-ba51-6f438d78a19c.jpg" / /p
  • “防辐射”谎言缘何多年颠扑不破
    央视日前请到专业电子检测实验室对孕妇防辐射服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孕妇防辐射服对来自于单一方向的辐射源确实有九成以上的屏蔽作用,但对现实生活中来自不同方向的电磁辐射来源,防辐射服不仅没有起到防护作用,反而会让防辐射服内的辐射强度变大。(据12月17日央视《真相调查》报道)   防辐射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尤其是在城市里,防辐射服几乎是每个准妈妈们的“标配”。笔者更有同事,在未怀孕之前就提前穿了三个月的防辐射服,以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即将来临的新生命。“防辐射”的谎言数年来坚挺不破,支撑着防辐射服市场非一般的热闹。现在“调查”出来了,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原来还不如不穿!   为什么防辐射服的谎言肥皂泡,能这么年不破,反倒越吹越大呢?   有媒体称,由于防辐射产品是新兴产业,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仅在2009年12月出台了一个《微波屏蔽防护服》的推荐性标准。想想这真是件可怕的事:庞大的孕妇防辐射服市场,竟然没有任何针对性、强制性的国家标准!防辐射服的研发、生产、销售等过程都处于一个根本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防辐射产品的生产标准都由企业自己说了算。而销售企业更是通过海量的广告宣传,完全掌控了整个市场的话语权,一会儿声称使用金属纤维,一会儿又推出什么“银离子”的概念,披着“高科技”的外衣,将谎言的泡沫越吹越大。   显然,防辐射服到底效果怎样,不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必须有个明确的结论。在此我们不禁要发问,此前无处不在的“相关部门”都到哪里去了?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尽心尽职的检测、确保任何一件商品不会对国民的健康产生危害,不是监管部门的本职工作吗?为何要等到危害已经发生并且危害到下一代了才启动工作机制呢?监管部门面对铺天盖地的谎言完全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冷眼旁观更加剧谎言成真,本质上成了帮凶。著名的科普专家方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是一针见血地说:“防辐射服就是中国特色的商业骗局。”   可以料想到的是,在央视报道后,“有关部门”肯定会紧急行动起来,雷厉风行地进行查处……可是这样的“马后炮”演多了,我们总感觉是一出出的讽刺剧。真心希望,相关部门能切实承担起监管责任,从生产源头开始开始抓起,时时组织权威对产品进行监测,并将结果公示于众,如果无效甚至伤害人体就该及时清理市场,还消费者一个真相。这样的做法应该成为常态,而不是等媒体告知了、举报了才动起来。毕竟,百姓出钱,不是为了养一帮专职放“马后炮”的废物。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