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黑匣子

仪器信息网黑匣子专题为您整合黑匣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黑匣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黑匣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黑匣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黑匣子话题讨论。

黑匣子相关的资讯

  • 新DNA测序法打开基因组“黑匣子”
    许多救命药物直接与DNA相互作用以治疗癌症等疾病,但科学家们一直很难理解它们如何以及为何起作用。近日,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DNA测序法,可检测小分子药物与基因组特定位置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对于创造更好、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剑桥大学优素福哈米德化学系余祖涛(音译)博士说,“但当一种治疗药物进入具有30亿个碱基的癌细胞基因组时,就像进入了一个黑匣子。”这种方法名为Chem-map,利用它,研究人员通过一种名为小分子定向转座酶Tn5标记的策略,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进行小分子—基因组相互作用的原位测绘。也就是说,研究人员能够检测小分子药物与DNA基因组上的目标相互作用的位置,从而打开了这个基因组的“黑匣子”。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癌症患者接受基因组靶向药物(例如阿霉素)的治疗。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Chem-map来确定广泛使用的抗癌药物阿霉素在人类白血病细胞中的直接结合部位。该技术表明,在暴露于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的细胞上使用阿霉素的联合治疗,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优势。这项技术还被用来绘制DNA G-四链体上某些分子的结合位置,即G4s。G4s是四链二级结构,与基因调控有关,可能成为未来抗癌治疗的靶点。研究人员表示,Chem-map可以精确地绘制出药物与基因组结合的位置,能为一些药物疗法如何与人类基因组相互作用提供大量新见解,并使开发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治疗药物变得容易。
  • 亚运食品安全“黑匣子”全程记录
    明年是广州亚运年,如何确保亚运食品安全?昨天,广州市质监局局长梁嘉炽在网上与网友在线交流,历时一个半小时的对话几乎成了食品安全访谈。   梁嘉炽透露,迎亚运广州投入了几百万元建立起供亚企业内部安全溯源管理系统,好比一个"黑匣子"时刻记录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保证供亚食品安全,亚运后该系统还将推广到全广州所有的食品企业。市质监局目前已制订和发布了13项规范,对供亚食品生产、检验及对其实施定点监管提供了标准依据。   据悉,亚运期间广州市以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为平台,还增加了部分必要的检验设施设备,做到供亚食品批批检验,并严格实施留样备查。检验项目包括理化、微生物常规项目以及食源性兴奋剂项目等。   去年震惊全球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出了一个食品行业的"潜规则",之前含乳饮料中添加甘氨酸、河粉中添加二氧化硫、红心鸭蛋中含苏丹红......这一个个"潜规则"最终酿成了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故,监管部门能否变"事后应对"为"事前预防"?   梁嘉炽透露:目前广州市成立了食品安全动态检测和预警研究中心,专门收集、分析国内外食品召回信息和行业信息,研究探索未知物质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对质量安全风险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专逮行业"潜规则"。   "从2006年开始,市质监局就对全市食品企业每两个月监督抽查一次,做到抽查企业全覆盖、重点产品全覆盖,仅去年一年监督抽查批次就超过一万批次,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 重磅升级|小小“黑匣子”,竟能识别上万种物质
    重磅升级|小小“黑匣子”,竟能识别上万种物质 5月11日,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将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和氟胺酮等18种物质列入的公告》,决定正式整类列管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并新增列管氟胺酮等18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公告自2021年7月1日施行。(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全球已发现的1025种非植物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中,合成大麻素类有297种,占近三分之一;我国已发现103种,潜在数量可能高达成千上万种。在我国已列管的170种新精神活性物质中,合成大麻素类物质数量最多,达53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策划药”或“实验室毒品”,是继传统毒品、合成毒品后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其特点是危害大,潜在数量多,且隐蔽性高。 北京云端光科技术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功实现所有拉曼产品可以检测上万种物质!其中包括新精神活性物质三百多种:芬太尼105种,合成大麻素55种,卡西酮类 68种,苯乙胺类24种,还有其他新活性精神物质,不止涵盖了国家列管的所有新精神活性物质,还包括很多潜在的具有危害性的。值得注意的是,我公司所有拉曼产品,依托先进的“云-网-端”架构和强大的物联网技术突破传统产品的局限,做到了“小身材,大本领”。利用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混合物成分比例快速分析;多个拉曼共享同一个大脑,支持数据库实时在线更新,解决了市面上其他拉曼产品数据库升级的难题;另外在抗荧光干扰模式下可以实现海洛因、芬太尼等部分荧光干扰物质识别。 同时,利用智能的“云-网-端”架构,云端检测大数据平台可实现数据库管理、人员监控、设备管理等功能。检测记录实时上传,数据防篡改,避免人为干预,客观呈现结果,提升办事效率;平台统计数据大屏实时呈现,动态评价检测终端,实时提升检测能力。云端大数据多维度统计,形成全局数据监测,掌握各地区的工作状态,通过对全局数据分析可提前风险信息预警,提高工作效率。北京云端光科技术有限公司拉曼系列产品,凭借着体积小,检测速度快,可自建数据库,自动识别混合物等多种优点,多次获得国内外业界奖项。通过云端光科系列产品,帮助执法人员提升工作效率,为中国的禁毒事业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 破解“黑匣子”,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让您的催化过程“透明”化!
    在多相催化中,对催化剂活性状态的测量是揭示复杂催化剂结构与活性关系的关键。目前,大多数的催化研究以测量催化剂的结构信息和分析反应器出口的产物为主,对于物质在“黑匣子”式固定床反应器内部不同位置的实时状态监测仍为研究难题。 近期,德国REACNOSTICS公司研究推出的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固定床原位反应器,可实现测量和/或模拟反应器内的浓度、温度和流场,可视化呈现出物质在反应器不同位置的实时状态,并通过原位即时空间分辨光谱(Operando Spectroscopy)实现对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监测与控制。设备有效解决了传统“黑匣子”式反应器内部动态无法监测的难题,使得催化反应各项性能指标“透明”。该催化反应器可以与拉曼光谱、质谱、气/液相色谱等仪器联用,达到不断优化催化反应的目的。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紧凑型反应器 CPR(多种用途、小巧紧凑的设计、带光学接口) 汉堡工业大学联合德国DESY同步辐射光源使用了德国REACNOSTICS公司的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研究监测了C2H6 在MoO3 /γ-Al2O3上氧化脱氢反应过程中的温度、气体浓度梯度和高能 X 射线衍射 (XRD)的变化过程。该设备助力科研人员实现了空间分辨的材料结构与催化活性的构效关系分析。 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通过催化固定床实时测量空间分辨气体组成、温度和X射线衍射物相。空间梯度是通过毛细管采样技术获得的,用一根带有小采样口的采样毛细管穿过催化剂固定床的中心,放置在反应器管中,如图1所示。产物通过取样孔从反应区连续抽出。毛细管以及取样孔和热电偶被固定在空间中,反应管沿被探测的样品轴方向平移。通过这种方式,整个催化剂反应区可以沿着包括取样孔、热电偶尖端和X射线束的测量区域移动,从而实现空间分辨的测量。图表 1 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实现空间分辨原位测量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表 2 实验装置示意图 如图3所示,分步测量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的气态反应物和产物及其在催化剂固定床的每个内部位置的浓度。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比符合C2H6氧化脱氢为C2H4的预期。图表 3 (a)催化剂分布图;(b) 不同的气态反应物和产物及其在每个内部位置的浓度 随着催化剂固定床床沿线反应进程的增加,催化剂暴露在强烈变化的局部气体成分中,这导致催化剂在气相转化时的反应动力学和视觉外观发生变化。然而,这些观察结果只关注了化学反应系统的一部分。因此,作者结合空间分辨 XRD,记录了38 mm长的催化剂反应区的27 个衍射图,形成相应的 XRD 分布(图4)。图表 4 不同位置的XRD图谱 根据结构相似性,催化剂床可以分为三个区域(0-18 mm;18-24 mm;24-38 mm)。第一个工作区 (0–18 mm) 和第三个工作区 (24–38 mm) 的 XRD 图非常稳定,显示出各自相同定性的衍射结果。在第二个工作区(即中间体过渡区), XRD 揭示了一个明显的相变,如图 5 所示,超过36 mm的X射线衍射图显示,具有单斜晶系结构的MoO2是与氧化钼有关的晶相。出现MoO2衍射的同时MonO3n-x信号减少,在19 mm处开始观察到MonO3n-x还原为MoO2。图表 5 不同工作区位置的XRD结果 本项研究中作者以MoO3 /γ-Al2O3催化剂上的乙烷脱氢制乙烯为例,利用德国REACNOSTICS公司的多功能原位空间分辨反应器同时进行温度、气体组成和高能XRD的测量,验证了该装置在原位测量中的优越性。集成的全自动设计可以与一系列光束线兼容,且样品转换和操作十分简便。此外,该技术还适用于对高压和高温有要求的多种反应体系,可以搭配联用各种气/液相/质谱、红外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X射线吸收光谱、拉曼光谱、SAXS等表征方法,从而多角度促进对催化反应体系的优化。
  • 中美学者用冷冻电镜解析大脑神经突触“黑匣子”
    p   2月12日电突触是大脑行为、意识、学习与记忆等功能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元,也是多种脑疾病发生的起源。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毕国强、刘北明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周正洪组成课题组,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对完整突触进行了系统性定量分析。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刊《神经科学》日前以封面形式对此进行了报道。 /p p   精确解析突触的分子架构及活动过程,被认为是解密大脑奥妙的最有效方式。早期的研究者发现了突触中的分子和细胞器组份,揭示了突触的各种功能特性和规则。但由于手段局限,对其机理还远没有充分观察和解析。 /p p   近期,课题组利用冷冻电镜技术,结合自主研发的冷冻光电关联显微成像技术,实现了对中枢神经系统中两类最主要突触——兴奋、抑制性突触的精确区分,以及结构特征的定量化分析。他们将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培养在冷冻电镜的特型载网上,快速冷冻并直接成像,获得了一系列完整突触在近生理状态下的三维结构。结合定量分析手段,了解了抑制性突触的均匀薄片状突触后致密区结构,获得了突触在分子水平的精细组织架构,实现了在突触原位直接观察单个神经递质受体蛋白复合物及其与支架蛋白的相互作用。 /p p   据介绍,这是当前国际上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对完整突触进行系统性定量分析,推动了对突触超微结构与功能这一“黑匣子”的解密。另一方面,为突破冷冻电镜技术在复杂细胞体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组织结构这一技术难题,奠定了基础。 /p
  • 福州公交装“黑匣“能嗅易燃易爆物 仪器亮红灯报警
    检测到易燃易爆品挥发出的气味后,驾驶座左侧的报警装置会亮起红灯 装在驾驶座下方的检测装置 后门正对的座位下也装有一个检测装置   这两天,有市民注意到,福州310路公交车,前后门各多了一个神秘的&ldquo 黑匣子&rdquo 。这个&ldquo 黑匣子&rdquo 是什么?昨日,记者从交通部门获悉,这是福建省运管局在福州310路部分公交车上试点安装的&ldquo 易燃易爆快速检测报警器&rdquo 。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该装置可检测易燃易爆品的气味,并报警。   不过,记者实测发现,部分装置不够灵敏。省运管局表示,下一步将对装置进行改进,提高灵敏度,并与公安等部门联网 待装置完善后,将鼓励全省公交企业推广使用。   记者携白酒上车 仪器亮红灯报警   昨日下午3时许,记者赶到&ldquo 动物园&rdquo 公交总站,场站内停着多辆310路公交车。记者看到,其中一辆的驾驶座下方、后门正对的座位下方,各有一个黑色铁盒,约两块砖头大小。   &ldquo 这就是新装的易燃易爆快速检测报警器。&rdquo 厂商技术人员介绍,目前310路公交车有5辆已安装,除了两个铁盒,驾驶座左侧还装有一个报警装置,乘客若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只要散发出气味,报警装置就会亮起红灯。   记者注意到,报警装置有两个灯,分别对应&ldquo 前门&rdquo 、&ldquo 后门&rdquo 。随后,记者手提1瓶&ldquo 二锅头&rdquo 、1瓶浓度95%的医用酒精,从前门上车,距离黑色铁盒约30厘米时,报警装置亮起红灯。记者又将&ldquo 二锅头&rdquo 、酒精放在铁盒一旁的地面上,报警装置也亮起红灯。   技术人员介绍,这套装置可检测汽油、香蕉水等易燃易爆物挥发出的气味,检测范围为1米。鞭炮、刀具等危险品不在检测范围。   检测靠&ldquo 嗅觉&rdquo 部分装置不够灵敏   这套装置的灵敏度有多高?记者随后用纸袋包住&ldquo 二锅头&rdquo 、酒精,再次登上这辆310路公交车,报警器也亮起红灯。不过,记者随后改乘另一辆装有报警器的310路公交车,无论是从前门上车,还是从后门下车,报警器的红灯都没有亮。   技术人员介绍,从4月20日首台易燃易爆快速检测报警器试点开始,他们就不断对仪器进行改进,目前确实还存在部分装置不够灵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公交车长时间在路上跑,报警器上很容易沾上灰尘,影响灵敏度。   此外,易燃易爆快速检测报警器还处于试用阶段,由于许多化妆品、花露水等都含有酒精,为避免误报,厂家调低了仪器对酒精的检测灵敏度,同时为了不影响驾驶员开车,暂未开启报警提示音,只启用了亮灯提示。   将推二代产品 与公安等部门联网   该技术人员介绍,目前试用的报警器为一代产品,针对感应不灵敏等问题,研发团队正在攻关,二代产品近期将面世,感应范围将扩大到2米,还将新增防尘功能,防止系统失灵。二代产品也将进行新一轮试点,再正式投用。   据介绍,一代报警器还未连接到后台,如果发现有乘客携带易燃易爆物,由驾驶员监督乘客。在报警器正式投用后,将实现联网,一旦检测到易燃易爆物,报警器会闪烁红灯,并发出提示音,同时将信息发送到后台监管中心,与交通、公安等部门实时联动。   省运管局介绍,近年国内部分城市发生了公交安全事故,但仍有个别乘客无视法规,将易燃易爆物带上公交车,仅靠司机或安全员监督、提醒,难免有疏漏。此外,公交站点众多,也无法像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一样,在乘客上车前对行李进行排查。在车上安装检测报警器,可增加一个防范手段。   据了解,公交车上安装易燃易爆快速检测报警器,在国内尚属首次。省运管局表示,待报警器进一步完善后,将鼓励全省公交企业推广使用。
  • 上海FDA启用“黑匣子”
    为了保证新学期开学后的学生集体用餐安全,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9月起,将采用testo 174温度记录仪对盒饭的生产和运输过程进行“无线全程监控”。具体信息请参见9月6日《新民晚报》(见链接)。 温度是确保学生盒饭安全的关键环节,而在10℃至60℃的温度范围内细菌容易繁殖,盒饭温度低于65℃,细菌会加速繁殖。以往采用的老式温度计不能连续测温,只能获得几个节点上的数据。而有了testo 174温度记录仪,不仅能监控当天的食品安全,还能提供科学的、连续的动态数据。市食药监所和生产企业根据一系列数据,研究食品温度变化的时间段,分析导致变化的因素,逐步改善生产、运输和储存环境。 http://www.testo.com.cn/UploadPic/2006981055486663.pdf
  • 清洁能源来袭,风车的“医生”您找对了吗?
    风力发电是一种清洁能源,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外出郊游的时候我们常常能看见一些不断旋转的大风车。风车的体积不小,这么一个庞然大物,里边这么多的齿轮,没日没夜地转,那么安全怎么保证呢?为了能够让它们的更好的服务我们,需要高效且准确的检测工具,这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这个靠谱的“医生”,您找对了吗?齿轮箱和轴承的检测离不开高清晰度的内窥镜,尤其是对内窥镜的防油性能和便携性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奥林巴斯的GL系列内窥镜,整体重量仅1.1kg左右,无论想爬多高,带多远,都好像是你的一个手机一样,可以直接跨在腰间就走。G Lite系列虽然非常便携,但是性能却完全不打折扣。高清晰的图片显示,自动调节亮度的功能,自动录制的黑匣子视频,甚至还有独一无二的排油设计。最大程度让风电齿轮箱及轴承检测事半功倍。齿轮的表面覆盖油膜,齿轮箱内部也是多油的重灾区,一般内窥镜很难看清楚,刚进入齿轮箱镜头就会变得不清晰,但是奥林巴斯的独特镜头排油设计,让油渍及时排除,不用清理就能得到清晰图像,可以说大大提高了内窥镜在现场的实用性。其次,轴承反光也是异常强烈,奥林巴斯使用WIDER技术,让图像的曝光更加均匀,避免了反光和暗区,显示了更多细节,压痕,裂纹等缺陷一览无遗。G Lite内窥镜在风电检测中具有的独特优势:1,超便携式设计,轻松携带;2,排油镜头设计,无需人为擦拭镜头,即可轻松观察;3,WIDER技术,让图像显示更多细节,抑制反光与暗区;4,黑匣子30min的自动记录,防止检测人员疏忽缺陷未录像;5,立体测量技术,随时了解缺陷的真实尺寸。
  • 我国科研人员在冷冻电镜解析神经突触超微结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insimg/e2f81b1e-e30b-4ff6-8cc6-54a29e2ec276.jpg" title=" 20180211094445855.jpg" / /p p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在利用冷冻电镜解析神经突触超微结构方面取得突破,解密了神经突触“黑匣子”。 /p p   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刊《神经科学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近日以封面形式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 /p p   突触是大脑行为、意识、学习与记忆等功能的最基本结构与功能单元,同时也是多种脑疾病发生的起源。精确解析突触的分子组织架构及其在神经活动过程中的变化,被认为是解密大脑奥妙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是神经科学中最基础的研究工作之一。 /p p   早期,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学等研究发现了突触中的各种大量分子和细胞器组份,并揭示了突触的各种功能特性和可塑性规则。然而,由于研究手段的局限,突触中的这些不同组件是如何组织成复杂的机器来执行不同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充分观察和解析。 /p p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与生命科学学院毕国强、刘北明与周正洪教授合作,利用最新发展的冷冻电子断层三维重构技术(cryoET),结合自主研发的冷冻光电关联显微成像技术,实现了对中枢神经系统中两类最主要突触的定量化分析。通过将大鼠的海马神经元培养在冷冻电镜的特型载网上,课题组获得了一系列完整突触在近生理状态下的三维结构。 /p p   结合定量分析手段,首次报道了抑制性突触的均匀薄片状突触后致密区结构,并发现两类突触中均存在椭球状突触囊泡,结束了关于两类突触在突触囊泡和突触后致密区形态精细结构上的由来已久的争论。 /p p   随后,课题组进一步获得了突触在分子水平的精细组织架构,实现了在突触原位直接观察单个神经递质受体蛋白复合物及其与支架蛋白的相互作用。 /p p   这是当前国际上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对完整突触进行系统性定量分析。该工作一方面推动了对突触超微结构与功能这一“黑匣子”的解密,另一方面为突破冷冻电镜技术在复杂细胞体系中原位解析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组织结构这一技术难题奠定了基础。 /p
  • AB SCIEX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与合作,共同开发更具可预见性和个性化的医疗护
    在美国国家科学奖得主的协助下,采用&ldquo 颠覆游戏规则&rdquo 的SWATH技术,加速开发用于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最新策略 2013年2月6日,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讯 &mdash 在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SB)的世界知名科学家,如国家科学奖得主Leroy Hood医学博士,蛋白质组学首席科学家Robert Moritz博士等对P4 医疗理念突破性研究的推动下,未来医疗护理有望向更加个性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帮助预防疾病的发生。该项研究得到了全球分析技术领导者AB SCIEX公司的大力支持。 ISB和AB SCIEX签署了一项多年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质谱分析方法与技术,其目的旨在重新定义生物标记研究,并通过全面综合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完善基因组学,这将有助于推动新型医疗护理方法的开发。 ISB的P4医疗理念有望深入洞察疾病机制,从而开发出可预见、个性化、注重预防和主动参与(4P)的医疗护理方法,这一前沿理念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工作流程、数据库和计算技术。 ISB总裁兼联合创始人Hood博士指出:&ldquo P4医疗理念在将科学研究转化为临床效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围绕单独个体创建出由数十亿个数据点组成的虚拟云端,以此作为直接预测健康和疾病的基础。&rdquo 去年12月,Hood博士荣膺国家科学奖,这是美国总统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表彰其在推动科学进步方面所做的前瞻性工作。 ISB在Hood博士领导下开展的突破性研究在SWATH采集技术支持下将进一步提速。该技术是一种数据非依赖性采集(DIA)的质谱工作流程,在一次分析中即可对复杂样品中所有多肽和蛋白质进行定量。 Hood博士还指出:&ldquo 同时定量大量蛋白质分析物,也是加速P4医疗理念发展和蛋白质组分析的关键需求,这场革命类似于基因组测序和DNA分析技术。SWATH是一种革命性创新技术,其实就是一种蛋白质微阵列,可以实现完整蛋白质组的全面定量,而且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它能提供整个蛋白质组的数字记录,未来几年我们都可以对该数字记录进行回顾性挖掘利用。&rdquo ISB在系统生物学和信息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将支持SWATH库的开发,如深受好评的、专门针对人类蛋白质组(由Rob Moritz及其同事开发的)的SRMAtlas项目和其它临床相关生物体蛋白质组项目。ISB蛋白质组首席科学家Moritz博士指出:&ldquo 有了完整的蛋白质组库,ISB为支持全面SWATH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dquo ISB致力于数据和方法共享,将为全球科学家提供SWATH数据库,以加速SWATH技术在其它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通过深度蛋白质组技术开发,利用数据解释工具、标准化计划和Moritz博士领导下的数据库开发工作等提供的丰富蛋白质组计算资源的支持,ISB将开发新的SWATH技术和工具,帮助科学界快速推广综合定量蛋白质组分析。 Moritz博士指出:&ldquo 让不同实验室、不同样品中的蛋白质组数据标准化,使我们真正能够对整个蛋白质组进行定量,这是此前无法企及的。我们旨在定义出能预测病人是否对某种治疗方案有反应的生物标记物,采用SWATH技术能为进一步推动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发挥巨大作用。我们现在不仅能扩展基因组学的广度,而且还将推动迫切需要的数据库和软件的开发,进一步简化数据共享,促进标准化。&rdquo 作为深受学术研究人员信赖的合作伙伴,AB SCIEX与Hood博士、Moritz博士以及他们出色的ISB同事建立了战略同盟,将通过AB SCIEX学术合作伙伴计划协助推广新技术的应用,让全球范围内研究人员采用新技术进一步深化组学研究。 AB SCIEX的总裁Rainer Blair表示:&ldquo ISB采用SWATH开展的工作将建立蛋白质组研究领域的新基准。我们与ISB的合作将推动SWATH技术步入分析科学的主流研究领域,并帮助全球生物学家更轻松地获取全面可重现的简化组学数据。&rdquo ISB将把AB SCIEX TripleTOF 5600+ 系统和Eksigent ekspert&trade nano-LC 400 系统用作仪器平台,在其上进行蛋白质鉴定与定量分析。TripleTOF 5600+ 系统可为SWATH 采集提供所需的高速度,TripleTOF技术将高采集速度和高灵敏度与高分辨率和高精度质谱完美结合在一起。在未来,ISB还计划采用差分离子迁移领域的最新成果SelexION 技术来推进其研究工作。 关于P4医疗 P4医疗是预见性(Predictive)、注重预防(Preventive)、个性化(Personalized)和主动参与(Participatory)的简称,是在系统生物学、网络化消费者不断增长以及通讯与信息技术数字化革命等多种趋势推动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回顾历史,人类生物学就好像是一个黑匣子,除了疾病的表征之外我们所知甚少。而现在,系统生物学开启了这个黑匣子。P4医疗将每个人类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上视为网络状态的连续统一体,采用系统生物学的首创功能洞察每个个体黑匣子内部情况,生成行之有效的疾病和健康状况信息。 关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SB)是一家总部设在西雅图的国际著名非营利研究机构,致力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与应用。ISB成立于2000年,力求破解人类生物学之谜,同时寻找预测和预防疾病、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以及改进K-12科学教育等的策略。ISB的系统方法将生物学、计算和技术开发结合在一起,使科学家能够一次性分析生物系统中的所有元素,而不是每次只分析一种基因或蛋白质。ISB拥有10个部门,约230名员工。如欲了解有关ISB的更多详情,敬请访问:www.systemsbiology.org,或登录Twitter @ISBUSA和Facebook。 关于AB SCIEX   AB SCIEX公司是一家全球性企业,业务遍布世界上31个国家和地区。AB SCIEX公司是生命科学分析仪器技术发展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协助解决复杂的生命科学问题。AB SCIEX公司为生命科学众多领域提供仪器、软件、技术等服务,包括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研究,疾病研究,药物研发,食品安全和环境检测等。AB SCIEX公司拥有近30年辉煌的技术创新历史,是唯一且持续专注于质谱仪器的全球领导者。凭借应用生物系统/ MDS分析技术合资公司20多年的创新历史传承和市场领导地位。   AB SCIEX公司在产品开发首创方面持续昂领行业鳌头:   · 第一家推出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 第一家推出LC-MS液质联用技术。   · 第一家推出飞行时间串联(TOF/TOF)质谱。   · 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通过QTRAP技术,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了三重四极杆和线性离子阱的串联质谱系统。   AB SCIEX公司产品涵盖:   · 离子源分析质谱仪   · 质谱技术与分析仪器   · 液相色谱仪与液相质谱检测器   · 专业应用软件和技术方法   我们拥有广泛的科学分析工具的组合,使科学家能够在广泛的应用范围内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ldquo 追求质谱极限(Pushing the limits in Mass Spectrometry)&rdquo 是我们终极的追求目标。我们相信,在广大客户的支持下,AB SCIEX公司的产品技术研发之路将再添羽翼,昂领质谱、液相色谱技术的新潮流!   更多资讯,请您登陆AB SCIEX 公司网站www.absciex.com.cn。并在Weibo@ABSCIEX 或者在Youku上了解 AB SCIEX动态。
  • 部分海归学者对国内科研生态环境“水土不服”
    ■过去10年间,我国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持续增长:从2000年至2005年政府的研发投入年增长率达17%,2005年至2008年的投入年增长率达23%,2009年又增加了30%。但是,除了论文数量增加以外,其他的成果却很少———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同行手里的现象,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做好研究还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2010年9月,饶毅和施一公两位科学家联合在《科学》杂志上撰文,专门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   “回国一年半,很想在科研上做出点成绩。起码80%以上的时间要花在科研上吧?但现在50%以上的时间花在了拉关系上!”   “回国后发现,许多项目都是在圈子内进行的。不交际,根本争取不到像样的基金。为什么说权威厉害,因为权威都是终身的,不退休的。”   ……   谁让学术圈已经成为了一个江湖?   明明是搞科学研究的,却不得不为了科研忙于交际——最近举行的一次“千人计划”归国学者座谈会上,一些“海归”学者直陈对国内科研生态环境“水土不服”。他们的感慨,与饶毅和施一公两位“海归”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的发文“呐喊”,遥相呼应。作为国内学术界的“一哥”,饶、施两位尚能公开撰文,探讨   国内科研界经费分配中的种种怪现象,并意外地获得科技部的回应。而国内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却只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如果与体制“叫板”,面临的后果很可能是再也申请不到像样的课题经费,实验室被摘牌,在圈内处处受排挤,被边缘化……   经费申请,到处是“黑匣子”   身为“长江学者”,复旦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陈良尧在申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时,曾遭遇过一次“黑匣子”事件。   有位学者与陈良尧有过一面之交,两人的研究背景和课题兴趣并不相同,也没有任何研究与合作关系。但是,当陈良尧申请973课题时,却收到了这位学者的来信。对方先是亮明身份:973项目立项的“咨询组”成员。然后直截了当地提出:希望陈良尧给他一个子课题。当然,语气极为客套:“我很希望能够安排教师在您领导下接受一个子课题”。   “他的要求,触动了很多像我这样的科研人员的软肋。”陈良尧很清楚,这位学者的研究方向与他的项目没有任何相关性。如果把他的课题纳入项目,难以向共同申请课题的其他科学家解释原因 但是如果不把他的课题纳入,显然就其担任“咨询组”专家的身份和信中的那些暗示,届时申请973课题,就会希望渺茫。   犹豫再三,陈良尧费了一番心思,多次就自己申报的课题进行“微调”,终于把这位学者的课题组成员纳入到了他的子课题中。   项目中评答辩阶段,陈良尧遇到了这位学者。但最终,陈良尧的课题还是没能通过。“据说有更高级别官员的课题组也夹在某申请项目内,要求被优先照顾。这样,其他项目就被挤走了。”   按照973计划项目的申报规定,如果某一学科方向安排了课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至少三五年内),将不会在该方向安排其他类似的课题和项目。这样的流程设计,旨在避免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果真,第二次973项目申请时,陈良尧注意到,原先的申请方向已经没有了。但蹊跷的是,虽然该方向在973课题申请指南上已经消失,但却有另一课题组迅速申请到了这一方向的课题,而原先来“问候”陈良尧的“咨询组”成员,则在那个和他的研究方向“不搭界”的973项目中拿到了一个完整的子课题。   在后来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陈良尧再次遇到了这位写信的学者,对方心照不宣地扔过来一句话:“老陈,到处都是黑匣子!”陈良尧心里不免有些愤懑。“你不就是其中的那个黑匣子吗?”但陈良尧说,他也理解那位学者的无奈。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的申请中,类似怪象层出不穷。每年973申报时,都会提前列出一些国家需要重点发展和投入的基础研究方向,且这些都是国家急需发展的最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有学者反映,曾经有一年,973项目申请指南中出现了信息领域中的“纳米信息技术”研究方向,但是却把与“纳米技术”没有太多关联的“传感器和系统”列为重点。这一年,冲着纳米技术领域去的申请项目,均以失败收场。到了第二年,“纳米信息技术”的研究还没有开始实施,这个方向却在申请指南上蒸发了!   “究竟是影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器件尺寸问题解决了,还是这个方向在一年之内已经不再属于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了?”学者们很是纳闷。   学界“大牛”,圈钱有门道   某个领域有重大课题立项,学界“大牛”们往往悉数受邀参加评审。为了避嫌,“大牛”会让自己课题组的其他人参与。个中蹊跷,只有待项目结题、发论文时“大牛”的名字重新露面,才会彻底揭晓。   “重大课题项目申请,大有门道。”   在浙江大学,有位教授多次参加973项目申请。后来他索性把项目申请也作为研究课题来对待,仔细观察现象,认真总结原因,终于找到了个把“规律”:学术圈亦是江湖,学术大佬们会吹黑哨。   说来极为简单:某个专业领域有几个所谓的“大牛”,这个领域有重大课题要立项,往往这些“大牛”会参加项目的评审。如果其中一位拿到了一个重大课题,其他的“大牛”往往会参与这些课题。为了避嫌,“大牛”会让自己课题组的其他人参与。当然,未来发论文时,“大牛”的名字总是在上面的,因为是“老板”嘛。而在最开始的立项和最后结题时,这些参与的“大牛”往往都会隐匿起来,以便动用各种关系照顾自己的项目———这就形成了一个圈子,而且课题项目往往是在圈子里“风水轮流转”。   按照浙大教授的讲法,重大项目申请过程中的蹊跷和猫腻,在立项刚开始时不容易发现,待露出“狐狸尾巴”,要等到几年后课题结题。这是因为,大多数申请到重大项目的课题组,最后都要发表论文。而这些项目的文章中,都会有那些参与课题评审的“大牛”的名字。   还有一位学者,曾经专门统计过一位院士从博士后到后来担任高层科研管理者时期每年发表的论文数。结果发现,院士在做博士后期间,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很有限。自从担任管理职务,发表文章的篇数便直线上升———官做得越大,发表文章的篇数越多。在鼎盛时期,该院士一年发表SCI论文达51篇,几乎平均一周发表一篇。其中不少论文,都有“感谢某基金”的注脚,或者文章内容直接与某基金的课题相关。   “一些走上管理岗位的科学家,已经没有任何科技工作者的良知、诚意和信誉可言。”同在学术界混,在基层做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对上层的科技管理者,意见越来越大:过去,管理科研经费的人,本身并不从事科研工作,他们常常被抨击为“外行领导内行”;现在看来,内行当领导,情况更糟糕。因为内行很多时候自己也要争取课题经费,也要从这里分一杯羹。   申请课题,讲好“故事”很关键   几乎所有大学的科研处都会对教授们进行培训———对付重大科研项目答辩,教授们的介绍必须通俗到让一个车间里的工人都能够听得懂。科研投入增加了,实力却没有跟进,原因在于“发展科研的资源,通常都集中到善于说服别人的人手中。”   参加973评审答辩,往往一个几千万的项目,评审专家里只有1到2个是“大同行”,其余都是外行。因此,很多有申报经验的学者总结:除了“混圈子”,讲好故事很关键。   一所名牌大学的“海归”教授透露说,几乎所有大学的科研处都会对教授们进行培训。对付重大科研项目答辩,最经典的一个要求是:教授的介绍必须通俗到让一个车间里的工人都能够听得懂。   “要申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按照规定应该是最前沿的课题。尚未开始做,一切都是未知数,如何来进行科普教育?申请这么多的经费,就靠描绘不靠谱的远景,而不是扎实的研究基础。这往后怎么可能做出像样的东西?!”这位“海归”教授不无困惑。   我国近年来科研投资逐年增加,但在科研实力上,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短,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方面。一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领衔专家在解释个中原因时,亦直言不讳:“发展科研的资源,通常都集中到善于说服别人的人手中。”   “973计划实行这么些年了,立项的重大项目数以千计,可是,究竟有多少项目真正改变了人类的困境或至少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侠曾专门撰文,探讨我国当前的科技评价体制问题。在他看来,所谓的重大项目,往往已经沦落为扼杀竞争的一种借口。“要知道,在科学上没有豁免权,任何人都要通过思想的新颖性竞争来取胜,而不是靠科学以外的力量来占有资源。”   李侠的观点和饶毅、施一公很类似:项目申报很容易演变为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与换票行为,人为地造成科学界以利益而不是以学术为导向的拉帮结派活动。“试想,一个大项目通过所谓的团队整合,几乎可以把同一个领域的国内主要专家一网打尽,这样一来,哪里还有真正客观的评审?有资格进行评审的人,都是团队成员或与团队成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借助于制度性力量,合法地助长了学界日益蔓延的帮派主义与学阀作风,败坏了纯正的学风与学术规范。”   动辄捆绑千万资金的重大科研项目,在让一批科研人员垂涎的同时,也滋生了他们的邪念———“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不少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大项目,其命运多是隆重出场、草草收台,即便追究下来,也以“交学费”为由挡了回去。作为学者,李侠的问题是:这些学费交到哪里去了?谁允许交的?“现在的借口是‘允许失败’。可真正的失败是一种悲壮的荣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借用的。”
  • 找到镍基超导“看不见的手”
    不久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Ranga Dias宣称发现了室温条件下的超导新材料。此消息一度引发全球“震动”。毕竟,室温常压超导材料一直被众多物理学家视为“终极目标”,需历经一次又一次的验证和时间的考验。尽管实现“终极目标”举步维艰,但仍让众多物理学家为之着迷,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乔梁就是其中一名。近日,他和团队也在超导新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为镍基超导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氢元素,被乔梁称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悄悄改变了制备出的材料的物理性能,是影响镍基超导电性关键而又隐秘的元素。此次研究中,乔梁和团队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奇异电子态,即巡游的间隙位s轨道(IIS)。在别人忽视的角落,他们牵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从镍入手1986年初,两名欧洲科学家发现以铜为关键超导元素的铜氧化物超导体,为寻找室温常压超导带来了希望。为何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超导临界温度?这一问题30多年来仍没有得到完美解答。“科学家一直在思考,能否从类铜材料入手,借助铜基的调控思路实现新的超导材料,再借此反过来研究铜基超导?这或许会加深我们对高温超导的理解。”乔梁说,元素周期表中与铜元素相邻,在结构和性质上与铜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镍元素,成为物理学家心中理想的突破口。2019年8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Hwang课题组率先在基于无限层结构的镍氧化物外延薄膜中发现了超导电性。乔梁称该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后续镍基超导的研究却遇到一系列困惑:为什么无限层镍基材料可以成为超导?为什么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团队可以做出镍基超导样品?“物理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当不同科学家的课题组制备的材料样品频繁出现‘性能不能重现’问题时,第一直觉就是材料内部可能存在不为人知的‘隐变量’,从而悄悄改变了材料的物理性能。”在研究成果发布时,乔梁附上了这段话。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乔梁于2019年9月与学生一起开启了镍基超导的研究之旅。摸清“黑匣子”里氢的作用2021年4月,乔梁团队在制备的镍基超导外延薄膜中成功获得了0电阻的超导电性。当年7月,乔梁带着团队继续从事超导样品里氢的调控实验。“当时并不知道氢的作用,只是学生碰巧做了。”乔梁回忆那时有一点“鬼使神差”,但也并不是毫无缘由——在无限层结构镍基氧化外延单晶薄膜的制备过程中,他们利用氢化钙进行了还原。“我们通过调控还原条件发现,如果温度不变,逐步增加还原时间,结果就会发生‘弱绝缘→超导→弱绝缘’的变化。”表面上看,是不同制备工艺导致,但乔梁总觉得这是一个新的角度。“往深一步想,为什么调控时间会引起这样的差别?”乔梁注意到,以往没有任何课题组深究过氢化钙这种还原剂。“是不是氢元素在起作用?”但这是一个“黑匣子”。氢原子具有最小的原子半径和原子质量,与常规探测媒介相互作用弱、散射截面小,导致其很难被探测到。随即,乔梁寻求澳大利亚合作者Sean Li的帮助,利用极高元素敏感性的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发现镍基超导外延薄膜中存在大量的氢元素,而且氢元素自始至终存在于薄膜晶格外延生长和拓扑化学还原的过程中,并进一步确定了氢元素在材料内部的原子占据位置。2021年11月,乔梁团队确定了调控还原时间的本质就是调控氢元素。时间延长,氢元素就多,反之亦然。在极低温强磁场输运性质研究中,乔梁发现,在锶含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控氢元素的含量,可以实现“弱绝缘→超导→弱绝缘”的连续相变,说明氢元素的确对超导电性的出现起到关键作用。但乔梁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调控氢元素会对超导电性产生影响?氢元素到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纺锤形“小包”的发现在此之前,乔梁团队与英国钻石光源的周克瑾合作,通过基于同步辐射的共振X射线非弹性散射(RIXS)技术和电子结构计算,研究了镍基超导体费米面附近的电子结构。乔梁在超导样品的RIXS图中,观察到一个纺锤形的“小包”。他对比了其他几项类似研究,都没出现过这种电子轨道。乔梁起初怀疑是测定有失误,但不知如何解释。之后,团队又发现了氢的存在,才开始考虑是否可以找到氢存在的电子态证据。此时,乔梁又想起了那个悬而未决的“小包”之谜。乔梁再次仔细查阅和自己做了类似RIXS实验的其他已发表的文章,发现有的实验中其实隐约出现过类似的“小包”,只不过被研究人员忽略了。乔梁设想,假定“小包”就是理论预言的IIS轨道,从这个思路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推看能否成立,说不定有助于解释氢元素与IIS轨道的关系,及其对超导的影响。“根据对铜基材料研究的经验,对超导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金属元素的3d轨道。”乔梁解释说,在镍基超导体中,其费米面附近的电子结构中,IIS、Ni3d、Nd5d等轨道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因此,IIS轨道的强烈吸引导致费米面附近Ni3d轨道的有效占据减少,丧失了超导能力。“氢元素的加入,填满了轨道空隙,如一只无形的手,导致IIS轨道没法‘拖拽’Ni3d轨道,产生了类似于铜基超导的费米面电子结构,进而促进超导态的出现。”乔梁和理论合作者黄兵讨论后认为,如果氢元素超过一定数量,反而会进一步改变Ni3d轨道极化情况,也不利于实现超导。2022年3月,合作团队最终刻画出“轨道污染”和“轨道纯化”竞争的示意图,并于4月完成了文章初稿,交稿后,审稿人评价其“极具创新性”。回顾整个过程,乔梁认为,此次研究改变了科学家对镍基超导材料的基本认知,并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和合理的物理模型。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为何仅有少数课题能成功制备零电阻镍基超导样品,因为多数研究忽视了氢元素对超导的影响,没有控制这个关键因素。“但提高对氢元素控制的精确度和可重复性还是比较难。我们的研究只是抛砖引玉,提供了一个方向。”乔梁说。 镍基超导中氢元素作用示意图
  • “死心眼”的技术“大拿”
    很多人说刘志军&ldquo 死心眼&rdquo 。美国、德国以及国内多家知名高端仪器制造企业先后多次向他许以高薪和优厚的条件让他&ldquo 跳槽&rdquo ,但他不为所动,仍坚定地选择留在马钢。每听到这些话,47岁的马钢技术中心检验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维修高级工程师刘志军总是一笑了之。   &ldquo 每个人都会对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人的成长需要自身的努力,但如果没有老师、同事们的帮助,没有马钢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小小的成就。我觉得,人不能只看个人利益,人要始终心存感激。而且,只要热爱,只要努力,平凡的岗位也能散热发光,也能找寻到体现价值的快乐。&rdquo 言为心声。如此看来,刘志军的&ldquo 傻&rdquo ,是源于感激和良心,是因为热爱和责任。时光就如流水,黑发已染秋霜。1991年,安徽宿州小伙刘志军怀揣着东北大学自动化系毕业证书走进了马钢。算一算,已经在马钢工作了整整25年。25年,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同事敬佩、业内折服的大型仪器维修&ldquo 大师级&rdquo 人才。   转变态度成为技术&ldquo 大拿&rdquo   刚到马钢时,组织分配刘志军做仪器维修工作。大学生当上了修理工,这让踌躇满志想要在科研天地里大展手脚的他有点失落。&ldquo 有一件事和一句话对我的人生态度产生了巨大影响,&rdquo 刘志军说。一次单位派他和主持仪器维修工作的一位老师到四川成都出差。走在大街上,这位老师突然兴奋地手舞足蹈,嘴里还不停地说:&ldquo 我知道了,我终于知道了。&rdquo 原来这位老师兴奋的原因是突然想到了一台仪器故障难题的破解方法。刘志军被老一辈工程技术人员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深深地打动和感染。而另一位老师傅和他谈心时说的一句话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学习要知不足。于是,他不再彷徨,立志要在仪器维修岗位上成就一番事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进口大型仪器技术含量高,工作原理复杂深奥。一台仪器就像一个&ldquo 黑匣子&rdquo ,破解其中的秘密非一日之功。对此,刘志军坚持向书本、操作人员、同行师傅学习,同时采取&ldquo 笨方法&rdquo 画出每个仪器元件、单元的实际连接图。遇到故障时,按图索骥。&ldquo 黑匣子&rdquo 逐渐变得&ldquo 透明&rdquo ,刘志军也逐渐成了技术&ldquo 大拿&rdquo 。   从&ldquo 大拿&rdquo 到&ldquo 大师&rdquo   从&ldquo 大拿&rdquo 到&ldquo 大师&rdquo ,不能仅靠按图索骥,还要主动担当、勇于创新,去为企业解难题、破&ldquo 瓶颈&rdquo 。在很多人看来,仪器维修过程枯燥乏味。但刘志军认为,只要热爱,其中也会有无穷的乐趣。2003年,技术中心从荷兰引进的XL-30扫描电镜放大器主板出了故障,急需维修。更换主板需要8万元,而且备用板要一个月后才能到货。对此,刘志军决定自主修复。但这个7层集成电路板上面有许多MOS芯片,动用烙铁很可能损坏芯片。他经过反复测量、模拟实验、仔细分析,最终查出故障是一个场效应管击穿引起的。最终,只更换了这个价值2元钱的场效应管后,仪器就恢复了正常。   2014年初,用于低温钢筋性能检测的zwick拉力试验机,夹持力达不到60吨的设定值。德国厂家多次派人前来维修,始终未能彻底修复。刘志军带领仪器维修组成员,下定决心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排除&ldquo 顽疾&rdquo 。他们挨个检查所有电子器件,测量电流、电压、检查液压系统、油路系统,进行了数百次的确认排查,终于诊断出故障是由液压油路系统导致。经过一系列处理,夹持力很快达到了设定值,&ldquo 老大难&rdquo 问题被他们解决了!   多年来,刘志军承担约44台价值不菲的进口大型仪器的维修工作,排除故障约300台次,修复集成电路板15块,修复油扩散泵和高压发生器等辅助设备5次,为公司节约维修费及备品备件费约300万元,而且为公司科研及生产检验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业内进口仪器厂家维修收费很高,一天最高收费1万元人民币,还不包括备件费用、来往路费及住宿费等。为此,刘志军在管理上推出了加强仪器巡检、点检与维护的制度,强调大型仪器&ldquo 操检合一&rdquo ;同时,大力开展传、帮、带,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与大家分享。在他的带领下,维修组的同志们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几年来,大型仪器维修组每年排除仪器故障达400多台次,修复率达到99%,基本无外委维修。   25年来,刘志军心无旁鹜、任劳任怨,坚定地守望在高精密大型仪器的维修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就了一番事业,赢得了广泛尊重。他两次被马钢公司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多次被马钢和中心评为优秀技术人员,并享受了马钢专家津贴。   &ldquo 马钢为我搭建了舞台,让我能体现价值、感受尊重,我有责任竭尽全力回馈马钢,为马钢创造更大的价值。&rdquo 刘志军简洁地阐述了他对今后大型仪器维修工作的思考。
  • 英国切尔西科技集团Seasoar拖拽式机器人用于马航MH370搜救
    英国皇家海军回声号搭载英国切尔西集团公司的Seasoar MKIII水下拖拽式机器人用于马来西亚航空公MH370航班搜救工作。 回声号的性能,早在2013年地中海部署期间有很优秀的表现。当年7月,回声号在地中海中部近的黎波里、胡姆斯等港口一带测绘,以提升有关利比亚沿岸海图资讯之精度。同时厄科号亦致力于搜寻可能影响航道安全的障碍物。在10日间发现一艘货轮、两艘商船、两艘渔船、两艘驳船、两艘大型趸船及一般登陆舰的残骸,另外也寻获不少的遗失集装箱。 英国切尔西科技集团英国切尔西科技集团是一家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起初致力于海洋和海事相关设备的开发和生产,逐步将这些技术用于国防、国土安全、生物、环境领域。目前,很多产品在欧美海洋、海事和环境领域广为应用,产品性能受到客户的美誉。水下拖拽式机器人搭载各种神学和光学传感器用于搜救,在走航监测的同时,信号实时传输到船舶的控制中心。声学传感器用于黑匣子信号搜索,光学传感器用于相关碎片和溢油的查找。 更多报道:见新浪军事。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4-09/1413773010.html
  • 中国分子育种不缺上游设备 未来大有可为
    都说中国是“种花家”,中国人是“种菜民族”。从小区绿化到南极科考,从普通农田到“天宫”空间站,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会被我们撒下希望的种子。比如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进驻空间站期间,就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水稻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从2022年7月29日注入营养液启动实验,至11月25日结束实验,水稻种子在中国空间站内经历了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完成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这一“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植物能够在太空环境中完成世代交替,才能在食物上保证人类未来的太空长期驻留。此次在太空实现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相比传统的太空育种,是一次非常大的进步。其实,太空育种是传统诱变育种方法在航天领域的延伸,靠太空强烈的辐射作用诱发作物种子发生基因突变,然后在众多变异中筛选出有利的变异,逐步培育出一个新的作物品种。但太空育种在基因变异筛选上的效率并不高,因为变异完全靠随机“碰运气”。如何提高育种的效率,培育更多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型果蔬、粮食?可以将目的基因直接导入到受体细胞中、能够精准预测新作物表达性状的分子育种技术就在蓬勃发展,与太空育种、杂交育种等多种育种技术一道,为中国农业科技化添砖加瓦。中国分子育种不缺上游设备在传统育种技术上,中国也有着很多优势。比如杂交水稻等常规育种手段,就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助力我国水稻的增产与丰收。据统计,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50%以上;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每年增产粮食可养活7000万人,约相当于一个湖南省人口;水稻更是以约占我国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贡献了近32%的产量。作为主粮,水稻是全国近七成人口的主食。对中国来说,保饭碗,首先就要保大米。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增长,我们需要更丰富的食品,粮食、水果、坚果、畜牧、水产,方方面面都需要优质的品种。而很多传统的育种方式,也在向着向着高效、精准、定向的分子设计育种转变。而最近,亿欧智库联合华大智造共同发布的《2022年中国农业分子育种行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也指出,农业生物育种共分为四个阶段,即1.0原始驯化选育阶段、2.0常规育种阶段、3.0分子育种阶段、4.0智能育种阶段。当前国际种业已经逐渐从3.0分子育种迈入4.0智能育种阶段,中国生物 育种正处于2.0常规育种向3.0分子育种阶段发展。白皮书指出,面临国内外生物育种技术的巨大差异以及日益动荡的国际局势,发展分子育种技术、推动分子育种产业化应用,既是保障中国农业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生物育种产业从业者面临的重大机遇。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常规育种一般是指利用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诱变(物理、化学和航天诱变)等选育新品种的方法。但育种时间长、效率低,还有可预测和可控制性差等种种缺陷,简而言之,常规育种这种凭经验选育的过程就像一个“黑匣子”。而分子育种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育种中,就可以打开黑匣子,加快筛选速度,从而育出市场所需要性状的新品种。分子育种在缩短育种时间上很有优势。用常规育种手段定向改良一个农艺性状,需要回交6代才能得到理想的植株,一般需要5-6年时间,而利用分子育种技术,通过早期的基因型选择,只需要3年左右,育种时间可以缩短一半。分子育种还能降低田间测试材料数量。假设有2个抗病材料,传统育种方法需要足够大的回交群体才可能获得想要的材料,但分子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基因型分型筛选,先把含有抗病基因的材料筛选出来,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耕地。还是以水稻为例,由于我国70%的淡水资源被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用水的70%又是由水稻消耗的。因此,我们更想要具有高产、抗旱性状的水稻。培育出这种种质资源,对于节约水资源、提高农民收益等均有重要意义。分子育种也和半导体产业一样,需要上游先进设备、仪器的支撑。白皮书援引华大智造合作伙伴博瑞迪生物测算数据,依托华大智造DNBSEQ-T7超高通量测序仪,下游作物种企能平均缩短一半合格种源培育周期;选择准确率提高20%-30%;成本降低90%以上。从这一角度来看,上游基础支撑的发展已为中国生物育种从2.0常规育种向3.0分子育种发展扫清了技术障碍,甚至为国内中、下游企业在“全基因组选择”等分子育种前沿领域与跨国企业一较高下提供了坚实基础,将极大加速国内分子育种产业化进程。为什么分子育种落后国外?尽管上游不缺先进设备,但国内育种分子科研段与市场端依然存在脱节。当前科研院所仍是中国农业育种领域的主力,拥有最丰富的育种资源和育种人才。而科研院所育种往往以申请项目和课题形式进行,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研究重视不足,育种研发与市场脱节,产业转化不足。也就是说,以课题为核心的育种研发,和发达国家以市场为核心的育种研发相比,科研成果产业链无论转化速度还是转化数量都会相对较弱。而且,中国育种企业数量分散,行业集中度不高。面对国外巨头,更是难以拧成一股绳,以2020年数据来看,世界Top5种企分走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52%);而中国Top5种企的市占率却仅占中国市场的12%;如果聚焦到种猪领域,全球Top3企业市占率达47%,中国Top3企业却仅占中国市场的5%。中国种企规模小,格局分散,又会进一步限制其科技投入能力。白皮书认为,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引导科研院所育种人才、技术、材料等育种资源向企业流动,最终通过“需求-研发-支撑”的市场化机制,推动中国种业由大到强。白皮书也指出,我国种业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四自一辅”阶段、“四化一供”阶段、市场化改革阶段、深化改革阶段、发展变革阶段。目前的发展变革阶段,更需要龙头企业和重点种业企业的作为。从单体价值角度,畜禽单价显然高于作物,因此运用分子育种技术的投入回报更高;如果将视角放宽到世代间隔来看,这一优势将更被放大。因此,白皮书指出,相较于作物育种,畜禽培育周期更长,世代间隔时间更久,分子育种带来的收益自然更高。比如,随着人们对牛乳需求的多样性提升,近年来,水牛奶也成为乳品消费的新潮流。其实中国数十年前,就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水牛,通过杂交改良、横交固定等育种方法,逐渐培育出了乳肉兼用型杂交水牛群体。但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水牛进行杂交改良工作所需时间周期长,且会导致我国水牛优良品种的培育依赖国外核心种源,还可能导致国外水牛疾病传播至国内。因此,水牛业近年也在推行分子育种技术,开发水牛产奶性状的遗传力,为水牛优秀品种后代的选择提供依据。据了解,我们目前已经鉴定出五百多个与水牛产奶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如有研究人员对384头水牛SCAP基因(SCAP为SREBP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leavage-Activating Protein的缩写,意指甾醇调节因子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的分子特征、表达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产奶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水牛SCAP基因鉴定出了11个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指在基因组上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其中有 6 个与水牛 305d(理想状态下,母牛年产1胎,干乳期60天,实际挤奶时间即305天)的产奶量显著相关。分子育种技术的兴起,不仅为水牛潜力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水牛优良性状利用效率最大化速度加快,同时作为家畜分子育种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有利于畜牧业整体分子育种水平的提高。白皮书指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种质资源库,资源总量超过52万份。但完成精准鉴定的比例却不足十分之一,未来中国分子育种发展既充满挑战,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当然,这也需要国产测序仪相关企业需要持续推进高通量测序技术的研发,降低分子育种应用门槛。分子育种技术大有可为尽管在主粮上,我们已经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比如我国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但随着气候变化引发的水资源短缺、大风暴雨等极端气候多变,以及城镇化发展导致的农村劳动力短缺,种田农民日渐老龄化,田间管理缺少青壮劳力等诸多问题,也对种子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节水节肥?如何抗病抗寒?如何抗倒抗旱?如何耐盐耐碱?河南农业大学研究者李海泳、殷贵鸿就指出,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转基因等技术,在小麦抗旱、抗病、抗穗发芽等性状育种上,目前已经有88个抗旱、水分利用效率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及其连锁的分子标记被报道,TaARFs、DREB等30多个小麦抗旱、水分高效利用相关基因被克隆;这些抗旱相关基因被导入小麦后就能够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有140多个能够抗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瘟病、叶枯病等多种病变的小麦近缘植物基因被正式命名,如偃麦草的抗黄矮病基因和冰草的多粒基因已经在小麦育种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小麦具有怎样的性状,就从基因层面去选择能够起到作用的优质种质资源,包括近缘植物基因都可以利用到。据报道,为找到抗病基因,山东农业大学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团队仅2016年以来就分析了4.5万株小麦实验群体,完成超过30万次DNA扩增。用了数年时间,才在全球首次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关键基因Fhb7,并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机制。小麦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就在于如何找到那些基因,从而能够将这些良种推广到中国大地上。李海泳、殷贵鸿就指出,目前我国小麦育种中存在的“卡脖子”问题主要有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原创性分子育种技术缺乏和精准的表型鉴定困难等。正如芯片中有数以亿计的晶体管一样,种子里也有数以万计的基因,在选育优良性状时,基因相互之间还有作用和影响。这就导致实际上能够产生的变化,并不是数以万计,而是几何级数的变化。如何把优良的基因发掘、鉴定出来,如何进一步地杂交、分离、重组、筛选,如何对数以万计的基因重新“排列组合”,这些难题,还有待中国产业界、科研界共同努力,逐步提高分子育种的种植面积。分子育种不仅通过高产抗病实现在原土地上替换传统育种,更可以通过耐寒耐冷增加耕种面积,从而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据了解,超早熟大豆品种的育成,使我国黑龙江一些高纬度地区大豆生产迈上新台阶;耐旱作物和耐旱品种的选育,也为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作出了贡献。分子育种,简直就是上帝的手术刀,为农业“刻划”出无数具备新性状的新品种。比如,不仅是增产,还可以增加营养、风味等。如培育出能够延缓餐后血糖上升、控制糖尿病病人病情的高抗性淀粉、高膳食纤维含量的小麦品种,或者能增强免疫力的高花青素、高维生素含量的小麦,或者对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有一定疗效的高麦黄酮小麦,微量元素易被吸收的低植酸含量、高植酸酶活性小麦等。不过,由于小麦基因组庞大、遗传转化率低、和目的基因有遗传累赘等因素影响,分子育种技术在小麦上的应用,目前还是落后于玉米、水稻等基因组较小的作物。而且,还有很多性状没有找到关键基因或有待进一步细分筛选,如抗倒春寒、耐热、抗穗发芽、抗茎腐病、抗虫等。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小麦等品种依然需要国内产业科研界的通力努力。而其他作物同样大有可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哲源等研究者通过梳理专利发现,在蔬菜分子育种专利技术中,转基因技术最先发展起来,专利申请量在2011年达到高峰。但由于转基因技术具有基因敲除位点不可控、遗传不稳定、外源基因插入不可控以及不可避免插入标记基因等问题,进入21世纪后被新兴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逐步取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21世纪初开始盛行,2004年起就成为蔬菜分子育种的主要应用技术,专利申请量远超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在权重上,目前全球蔬菜分子育种技术专利主要集中于番茄、黄瓜、白菜和辣椒等。但人类需要具有优良性状的瓜果蔬菜何止千万种,借助分子育种技术,不仅要让番茄、黄瓜具有更多新的口味和品种,还有让更多瓜果蔬菜能够成为餐桌上的新宠儿。不过,刘哲源指出,在蔬菜专利申请上,中国是科研机构为主,而美国则是以塞米尼斯蔬菜种子公司、陶氏益农公司、陶氏杜邦先锋公司等大型机跨国集团为主。且中国在蔬菜分子育种相关专利中运用较多的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缺乏最近几年新兴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在分子育种技术上,中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毕竟,相比于芯片,分子育种不缺上游设备,下游又有着极大需求,相关科研机构也具有相当水平。未来几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进步带来基因型分析成本的降低,以及科研机构与下游产业合作的进一步加深,产研转化顺畅之下,更多企业也将有机会在分子育种学术成果产业化上获益。参考文献:1. 刘哲源,康宇立,唐巧玲,李蕾,王友华.基于全球蔬菜分子育种专利的信息分析及技术展望[J].中国蔬菜,2022(09)2. 李海泳,殷贵鸿.从国家粮食安全角度探讨我国小麦育种发展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8)3. 我国奶水牛选育步入现代分子育种时代[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20)4. 丁蕾,张俊红,王涛涛,欧阳波,叶志彪,张余洋.蔬菜作物重要基因鉴定及其分子育种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22,20(22)5. 高海强.棉花纤维品质分子育种的现状及展望[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06)6. 朱立娟.玉米耐旱育种及分子育种策略探析[J].河南农业,2022(14)
  • 采样器及其它仪器认证检测合格产品名录
    采样器及其它类仪器设备认证检测合格产品名录(截止2009年6月8日) 序号 单位名称 仪器名称 报告编号 1 重庆华天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HTJK-Ⅰ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仪* 质(认)字No.2006-019 2 青岛崂山应用技术研究所 应用3012H自动烟尘(气)测试仪 质(认)字No.2006-026 3 武汉市天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TH-3000微电脑大气污染日平均浓度采样器 质(认)字No.2007-001 4 武汉市天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TH-1000智能大容量空气总悬浮微粒采样器 质(认)字No.2007-002 5 武汉市天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TH-150智能中流量空气总悬浮微粒采样器 质(认)字No.2007-003 6 武汉市天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TH-990智能烟气分析仪 质(认)字No.2007-004 7 武汉市天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TH-600烟气采样分析器 质(认)字No.2007-005 8 武汉市天虹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TH-880F型微电脑烟尘平行采样仪 质(认)字No.2008-042 9 青岛崂山电子仪器总厂有限公司 WJ-60B型皮托管平行全自动烟尘(油烟)采样器 质(认)字 No.2009–017 10 德图仪器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testo 350 Pro型烟气分析仪 质(认)字 No.2009–034 * 重庆华天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TJK-Ⅰ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仪仅对其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黑匣子)部分进行了检测(检测标准:HCRJ 039-1998 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记录仪)
  • 百亿环保项目台前幕后:1.5万家污染源自动监控
    中国投入百亿元建成了世界第一的环保物联网,而通过其实现环保监控则任重道远。   四年后,杨子江回忆得知项目批准时的情形,不由得提高了声音,当初的欣喜之情到如今仍然溢于言表。   2007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环保部环境监察局陆新元局长告诉杨子江,年前申请的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总理在大年初三就批准了。   “真批了?”身为环保部环境监察局管理处处长的杨子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有备而战   该项目的获批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一方面,环监局曾多次从不同角度上报过该项目,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另一方面环监局领导始终坚持认为实现污染源的自动监控,这件事情早晚要好好干一场。因此,在项目确定之前他们做了很多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法规等方面的策划和准备工作,如2005年出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   “就像踢足球一样,球员在射门之前有很多长时间的盘带、倒脚,这实际上是在寻找战机。”杨子江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2005年以后,国家加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因为准备充分,能够立刻拿出一整套方案上报,及时抓住了机遇。”   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目标是在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安装污染源监控自动设备,同时,建设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并联网,从而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监测到的国控重点污染源污染排放数据及时传送到三级监控中心,数据经过加工处理为排污收费、排污执法、排污治理提供依据,为环境应急、减排决策提供支撑。   到2010年底,全国已建成343个省级、地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对一万五千多家污染源实施了自动监控。杨子江作为项目牵头人,现在可以稍微轻松一下了。他可以在北京总控制室里查看全国的污染源的监控数据。   作为环保部统计、监测、考核三大减排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其组织、实施、管理、检查等过程更是充满了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   松花江事件   “该项目的最终确立是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的一个重要体现。”杨子江告诉记者,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使环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事故发生后,环保部门监测发现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 苯类污染物流入了第二松花江,造成大面积水质污染。这不仅对松花江上下游居民的饮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引发了俄罗斯就松花江污染向中国索赔的事件。这类严重事件的发生使国家强烈意识到,环保问题是必须要下大力气抓的事情了,开始高度重视。   “污染不是在一天形成的,而是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杨子江说,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和突出。20世纪90 年代到2005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企业违法排污最疯狂的时期。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润,对于其产生的污染缺乏认识,且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和重视也是不足的。污染物超标排放,甚至违法地偷排偷放的现象非常严重。   “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的地方。”杨子江分析,环保领域就是市场经济失灵的地方,这就需要政府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去监管。但是,人手不够的难题摆在了环保部门的面前。他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全国环保系统也就十几万人,而企业是大大小小有几百万家,不可能每个污染点都派人盯着,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   这时候,国家以及地方环保部门就开始想能否利用一些技术性手段,用一些工具来帮助环保部门执法,补充人工的不足以便提高效率、增强及时性?   恩格斯说,工具是人器官的延伸。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监测工具更新换代也反映了污染企业与环境监管部门的利益争夺。   最初,污染监控是在污染口上装黑匣子。但是当时的网络并不发达,企业为应付监察人员,白天开晚上关,或者监察人员走了就关。对此,监管部门的对策是在电源上面装上传感器,通电有信号,否则没有,这样就能记录黑匣子的开关时间。   从把黑匣子拿回来插到台式的老计算机上读数据,用DOS系统来看开关时间,到磁卡、3.5英寸的小软盘,再到拨号上网,各级环保部门都在积极探索。而企业也在想方设法地逃避监管。   而一些企业在监测设备装上之后,不认真使用,反而搞破坏,拔掉电话线,操作工人打电话干扰信号等等。更严重的是,一台机器能承受380伏或者220电压,一些不愿被监控的企业就给仪器加上1000伏的电压,烧坏机器,就以操作失误,搭错电,来逃避检测。   更甚的是,有些企业是“开关厂”,监管人员去检查了,就把污染监管设施打开,监管人员走了就关上 或者白天开着,晚上关了。   莲花博弈   除了客观的超标排放,还有很多企业恶意违反规定,超标排放,当年河南莲花味精偷排偷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环境监察人员曾多次去莲花味精检查排污情况。表面上看,企业的排污情况并无异常,然而一直有老百姓反映其违法排污。于是,环保监察人员对其做了详细的调查,包括企业用水量、生产消耗水量。然而根据已知的排放点计算,环保监察人员发现水量上有差距,而且从工艺上看,莲花味精排放出去的污水质量不会如看到的一样好。这就引起了环保监察人员的怀疑。   后来,如警察破案一样,环境监察人员根据群众举报,透过蛛丝马迹发现了其几公里之外的排污口。原来,莲花味精为偷排偷放,竟然穿过公路、农田埋了几公里的暗管。   类似这样的偷排偷放,并非个案。这也促使后来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以规避监管为目的私设暗管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要从严处罚。   所谓好事多磨,在污染源监控设备的安装上,也并非一帆风顺。企业不愿意,地方环保部门也有顾虑。   企业抵触是普遍现象,谁都不愿意装。“装在现场的监控设备,其实就是一个电子警察,是警察抓小偷的工具。指望小偷自己花钱买手铐肯定是不实现的,即使买了也不会好好使用。”杨子江分析道。   企业安装监控设备不仅需要人力投入,更需要自己投入。“该项目的总投入可能超过100亿元,大部分消费在现场端的仪器上,一台仪器10万元左右,加上配套设施,一个污染源的监控系统投入在30~50万左右。而通常情况下,企业不止一个污染排放口。”杨子江表示,企业投入也是不小的,在普遍追求经济利润的时代,企业肯定是不愿意的。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只能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措施。企业不装污染监控设备,其他的项目也不能上马。   莲花味精环保监察总部牛姓总经理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更是直言不讳,这都是政府让做的事情,没有办法,实际上安装这个设备对企业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   据了解,仅仅莲花味精一家企业,环保部的监察人员就查了不下几十次。莲花味精后来虽然在排污口上装了检测设备,但当时也只是做表面文章。   有一次,环境监察人员去检查发现,检测设备是停着的。工作人员很不情愿地到了监测设备现场,又以没有钥匙,开不了门为借口推脱检查。在监察人员的坚持下终于打开了门,电极都生锈了,上面落了不少土。   而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讲,虽然地方政府比较积极地让企业安装监测设备,但是不情愿被上级部门看到污染数据。这也是人之常情,谁都想让上级看到好的一面,上级部门发现污染严重的话,地方政府也会受批评。此外,一些地方网络监控条件和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都不够完善。   紫金盲区   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污染源监控项目进展效果有了提高。“一个规模小的造纸厂,要把制浆的污水治理达标的话,它的成本比它挣的钱还多。这样,企业肯定会选择偷排偷放。”杨子江说,但是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整体企业的规模有了提高,治理污染的平均成本也会降低, “这本账企业算得比我们明白。”   提及减排带来的收益,杨子江坦言,更多的是长期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而不一定局限于直接的经济效益。例如现在的电厂装上监控设备,不仅能看到排污的情况,整个生产的情况包括发电、基础运营的情况都可以看见。第二,通过电厂的这种信息反馈,可以更好地操控发电过程。这样可以让锅炉燃烧的效率更合适,发电尽可能多,排的废气尽可能少。   他表示,污染并不可怕,污染实际上就是没有完全利用掉的原材料或者能源。煤冒黑烟,黑烟就是炭的微小颗粒,煤炭没有百分百烧干净,煤炭小颗粒随着烟气就被吹出去了,这就得回收。但是如果你燃烧煤炭的时候进风进煤的比例控制得好,燃烧充分,第一热效率提高了,烟尘排放得也就少了。   杨子江告诉记者,减排主要有三种手段,一是结构减排,将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抓手,淘汰一些原材料消耗高、污染严重、生产技术水平差的企业。二是,工程减排,加强治理设施的工程建设,把排出来的污染物尽可能地消减掉。第三是管理减排,国控污染源监控建设项目是管理减排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监管的手段。污染源监控不能光靠人海战术,用人眼去看,鼻子去闻。   杨子江告诉记者,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现在的建设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在环保部的官方网站上都有实时的项目进展情况。在监控中心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国控污染企业的监控数据。   “下一步,最难的是要用好现有成果,使其充分转化成实际监管的能力。”杨子江语重心长地表示,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某种程度上,用起来比建设更难。”   “目前,我们只能监测到企业的规范排污口的污染数据,类似前段时间发生的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目前我们的监测还无能为力。”杨子江说,紫金矿业污染,是因尾矿库堤坝倒塌造成的水污染,污水不是从日常的排污管道排出来的,这是目前的监管盲区。   杨子江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将污染源监控的物联网骨架搭建起来了。下一步,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增加监控污染物种类和扩大监控范围。
  • 华粤行即将参加2012第三届国际神经科技大会
    2012第三届国际神经科技大会将与第五届世界癌症大会、第二届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大会于5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同期举行。本次大会主题为&ldquo 打开神经系统的黑匣子&rdquo ,探讨交流的内容涉及神经科学的突破性研究、神经元沟通的新机制、感觉和运动系统、神经科学与医学等十大分会的近百余个议题。届时,将邀请全球神经研究领域最顶级最著名的专家、各国科学院院士、500强企业高管等做报告。并邀请来自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神经领域科学家、研究员、课题组长等出席大会。 此次,华粤行将派遣专业技术队伍参加大会,并邀请日本NEPA GENE公司创始人早川先生及海外营业部经理宫村敦先生来华参会,我们将在我们的展位(展位号为17号)为您展示我们为细胞/动物研究提供的完整解决方案。同时在19日16:40分301会议室,宫村敦先生将作为演讲嘉宾发表题为&ldquo Transfection into neurons in diverse ways using an advanced electroporation system&rdquo 的演讲,内容丰富、技术含量高,精彩不容错过!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革新,电转染已成为基因的功能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NEPA GENE公司专业研发、生产细胞电转染仪及电融合仪等,其生产电转染仪在研究领域中久负盛名,已被数百篇文献引用,其中不乏高水平杂志的文章,如Nature、Cell、PNAS、Genes &Dvelopment等。 2011年,NEPA GENE推出新一代全能型高效基因转染系统NEPA21,该系统采用专利设计的三步法电转染程序,在对细胞膜进行穿孔的同时,利用&ldquo 电泳效应&rdquo 将外源基因高效的导入到细胞当中。并且配合独有的反向导入(Reverse Transfer)及电压衰减(Voltage Decay)设计,可在提高转染效率的同时,大大提高细胞存活率。 欢迎各位届时莅临指导!
  • 如何校准照度计?选对校准光源是关键
    图1 用于光密箱内照度计校准光源照度计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以确保它们给出正确的结果。然而,在许多测试中,存在背景光。任何数量的背景光都可以到达传感器并影响校准数据。因此,客户要求 Labsphere (蓝菲光学)提供一个均匀校准光源,以防止背景辐射影响到校准。解决方案图2 Labsphere(蓝菲光学)用于光密箱内照度计校准光源标准的 Labsphere(蓝菲光学) HELIOS® V系列系统虽具有单个光源但动态范围出色,且可以满足了客户的光谱要求。将 Labsphere(蓝菲光学)积分球和框架朝下旋转到一个定制的密封暗箱中,在那里测试客户的照度计。带 90° 旋转镜的外置卤素灯用于微调灯泡亮度的手动衰减器校准硅探测器,可准确测量亮度带有快门滑块、针孔滑块和人眼滤光片的滤光片选择器 定制的不透光黑匣子外壳照度计安装平台高度可调密封的磁性检修门拉丝索环馈通,允许照度计的电缆在没有杂散光进入的情况下退出暗箱HELIOSense 软件用于控制和监控系统门打开,露出一个带有插槽平台和锁定夹,用于固定客户的照度计。两个小 L 型手柄可以转动来解锁平台,然后平台轻松向上滑动到测试位置。L 形手柄锁定平台到位,门关闭后,可以开始测试了。产品特点图3 可见波段光谱辐亮度图4 系统均匀性99.3%暗箱可防止任何背景辐射在测试过程中到达传感器,最大限度地提高校准的准确性具有 99.3% 的面均匀性和 99.3% 的角度均匀性,确保每次测试都能获得准确的结果Labsphere 与客户密切沟通,使客户能够收到与其内部组件相匹配的系统使用 Labsphere 的 HELIOSense 软件可以轻松实现组件控制以及实时数据收集和可视化提供完整的校准报告,包括光谱辐射、亮度、均匀性和色温
  • 朝阳将新建3座PM2.5监测站 餐饮油烟纳入监测
    在1月5日朝阳区贯彻落实《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媒体通报会上,朝阳区区长吴桂英日前在谈到该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时透露,2015年,朝阳区将在全市率先建成PM2.5自动监测系统。在餐饮企业厨房排烟口加装监测仪,油烟排放一旦超标即可预警,同时设置在环保部门的系统也能第一时间自动监测到。今年起,朝阳区有望在CBD、燕莎、使馆区等重点区域逐步开展餐饮行业油烟自动监测工作,24小时监控餐饮企业的油烟排放,消灭环境监管死角。   吴桂英透露,2015年,朝阳区将在现有的8个PM2.5自动监测子站的基础上,研究建立集固定子站、流动子站和监控中心于一体的监控体系。2015年底前,新建两个常规监测子站和一个流动监测子站,自动监测项目在PM10、PM2.5的基础上,增加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4项污染物。   与此同时,在现有环境质量、重点工业企业的基础上,朝阳区下一步将在辖区5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施工工地全部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联网,并在CBD、燕莎、使馆区、奥运场馆周边的重点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开展餐饮行业油烟自动监测工作,为这些区域内的主要餐饮企业安装油烟排放实时监控系统。据介绍,这种监控系统主要设置在厨房排烟口,类似于飞机上的&ldquo 黑匣子&rdquo ,餐饮企业是否打开该系统、每天油烟排放是否超标等数据都将清晰地记录在该系统上,朝阳区环保监测部门可24小时实时查看,一旦发生油烟超标排放即可预警。   2013年,朝阳区各项大气污染重点项目按期完成,其中,完成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1151吨,淘汰老旧机动车49134辆 严防工地扬尘污染,建立健全施工工地动态管理台账 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高污染企业退出,共退出高污染企业40家,削减挥发性有机物600吨。   吴桂英表示,朝阳区将继续实施减排降污的各项措施。该区将从火电、供暖等重点行业用煤和居民生活用煤着手,削减燃煤414万吨,占全市总削减目标的近三分之一,同时逐步取消民用劣质散煤,削减或替换66.6万吨 将淘汰老旧机动车18.25万辆,区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将率先淘汰黄标车、10年以上老旧车等高污染车辆。
  • 新型可穿戴大脑扫描仪问世 可直接测量婴儿及特殊患者大脑活动
    p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个结合了量子传感器的可穿戴头部扫描仪,能够在人体移动时记录大脑活动。该设备的原型已问世,实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直接对婴儿及一些特殊患者的大脑活动进行测量,并可帮助科学家在以往无法检查的情况下,评测大脑功能。 /p p   对大脑活动的传统研究,一般使用脑磁图描记术(MEG)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但是它们均有一定局限性,这是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具有服从性的成年人——其数据依赖于患者必须在笨重的脑扫描仪内保持静止。 /p p   此次,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家马修· 布鲁克斯及其同事,研发出一套全新MEG系统,它结合了量子传感器和一种新的消除周围磁场的技术。其最终的产品是一个很轻便的头盔,它能够以毫秒级的分辨率记录MEG数据。为了证明这个设备有效,研究人员记录下一个实验对象做出自然行为(如点头、伸懒腰、喝饮料和玩球类游戏)时的各项测数。他们获得了可靠的数据记录,这些记录与当今最先进的扫描仪获得的数据不相上下。 /p p   该系统的潜在应用范围非常广。依靠这个设备,科学家现在可以在许多新环境下测试大脑功能,比如社交场合或在外部环境中行走时。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研究人员能够直接测量婴儿、幼童以及包括运动障碍人士在内的特殊患者的大脑活动。该系统将为人们带来精神病患者诊断和控制的新见解,并协助研究者评测发育障碍者和退行性疾病患者的大脑功能。 /p p    strong 总编辑圈点 /strong /p p   同太空、海洋一样,人类大脑也是科学探索的前沿疆界。理解它的工作机制将大大加深人类对生命、对自己的认识。然而不得不承认,迄今为止人类大脑对科学家而言依然像个“黑匣子”,藏着太多尚未揭开的奥秘。要一步一步揭开它的面纱,现代医疗手段的进步是必经之路。一个可穿戴头部扫描仪看起来不起眼,但它可能为促进大脑研究发挥不小的作用。 /p
  • 得利特新款水质分析仪器-在线硅酸根分析仪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行业同时迎来了水资源费上涨、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废水排放标准更加严格以及用水量及用水人口增加、水价上涨等诸多挑战和机会。在法规的压力和市场的推动下,加强水环境监测、淘汰粗放式的水处理及用水模式,采用更加先进的过程控制系统以提高水处理效率、降低水处理及用水成本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必然的选择。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可以实现在线监测的水质参数越来越多、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市场需求的增长和水质在线分析仪器自身的技术进步共同推动了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得利特引进技术创新在线硅酸根分析仪,下面得利特为大家介绍一下:B2040在线硅酸根分析仪是在消化吸收国内外技术、总结多年现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新一代在线分析仪表,是新电子技术和新传统的分析方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火力发电厂、化工行业等生产现场,及时准确地对水中的硅酸根含量进行监测,保证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仪器特点1、先进的嵌入式单片机技术 2、精巧结构、盘式安装、全铝框箱体,美观坚固、抗干扰能力强;3、大屏幕点阵液晶,显示内容直观、丰富;4、可编程实现1~6通道切换;5、可编程修改通道测量周期,有效节省试剂;6、抛弃蠕动泵和精密计量泵,采用恒压式加药原理,结构简单、计量精度高、免维护;7、具有温度测量功能,可以根据温度进行测量数据补偿;8、采用**光源和光电池,寿命长、漂移小、稳定、可靠;9、具体黑匣子功能,可查询历史数据、运行记录、校准记录;10、宽电压(85~265VAC)、宽频率(45~65 Hz),能够适应多条件需求;技术参数测量范围:(0~100)μg/L或(0~200)μg/L或(0~2000)μg/L(定货时的指定)仪器示值误差:±2%F.S重 复 性:1%测量周期:可编程设置1-99分钟,最短10分钟稳 定 性: 基线漂移:使用空白校准,空白漂移无影响。化学漂移:±1%F.S/24h(视试剂稳定性而异)样品条件: 流量:(150~300)mL/min 温度:(5~50)℃水样允许固体成分:不大于5微米(不允许有胶状物出现)环境温度: (5~45)℃环境湿度: 不大于90%RH(无冷凝)试剂消耗: 不大于3升/30天/种(3种试剂)显 示:320×240点阵液晶,中文菜单隔离输出:(4~20)mA(隔离输出,每个通道一个)电 源:交流(85~265)V、频率(45~65)Hz功 率:60W外形尺寸:690mm×450mm×300mm开孔尺寸:645mm×410mm重 量:22kg报 警:断样报警、上限报警
  • 北科院分析测试所先进材料及原位表征实验室在石墨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以及气相原位电镜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1 石墨炔载体上从金属单原子到双原子理性设计工作流程图石墨炔作为新一代的碳材料,由于其表面具有丰富的缺陷位点,具有天然的稳定催化中心的优势,结合当前催化领域中单原子催化的研究热点,刘向文博士及其合作者们通过理论计算模拟,对比了不同金属种类的单原子在石墨炔载体上的催化活性,进一步发掘出双原子金属位点的催化特性,这一研究发现为将来石墨炔在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依据。图2 UiO-66-NH2光响应探针生物分子传感体系结合分析测试研究所在分析检测领域的科研优势,刘向文团队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化学可调谐性,在其表面进行修饰,制备出UiO-66-NH2光响应探针,并利用Au纳米颗粒与Mxenes组成的基底复合材料,成功构建生物分子传感体系并实现了对肿瘤细胞中蛋白激酶的高灵敏度的特异性识别。该方法具备MXenne的还原性以及金纳米颗粒的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等多功能的特点,不仅为高效、简捷的检测蛋白激酶活性提供了可行的光电检测策略,为更广泛的生物活体原位电化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图3 原位电镜观察Ni-Rh纳米颗粒在CO催化氧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理解催化剂材料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构效关系对于设计和开发高效的新型催化剂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刘向文博士与其合作者利用双金属Ni-Rh异质纳米颗粒进行CO催化氧化实验,并通过气相原位电镜实时观测双金属Ni-Rh异质结构在CO催化氧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并对应实时的催化性能,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催化剂在实际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构效关系的理解。这一研究结果揭开了长久以来困扰科研工作者催化过程中“黑匣子”问题,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及可借鉴的技术。刘向文团队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北科院以及分析测试研究所的大力支持,相关研究的财政资金支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科青年学者、改革与发展专项、北科萌芽计划。
  • 得利特在线磷酸根分析仪软件成功升级
    对于不同类型的在线水质分析仪器,技术要求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监测型分析仪器对测量数据的准确度要求较高,数据可以作为有关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对检测原理和方法的限制较多,要求是成熟的分析技术;而过程型分析仪器对仪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要求仪器能够及时可靠地反应水质变化的趋势,以便为水处理过程控制提供依据。对仪器的响应时间要求较高,对仪器的检测方法和原理限制少,允许更多创新型的新原理、新方法的在线分析仪器应用。下面这款在线分析仪器是我公司新升级的产品,跟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B2050在线磷酸根分析仪是在消化吸收国外新技术、总结多年国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新一代在线磷表。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火力发电厂、化工等部门,及时、准确地对水中的磷酸盐含量进行监测,保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尤其适合国内现场环境。仪器特点1、精巧结构、盘式安装、全铝框箱体,美观坚固、抗干扰能力强2、大屏幕点阵液晶,显示内容直观、丰富;3、抛弃蠕动泵和精密计量泵,采用恒压式加药原理,结构简单、计量精度高、免维护4、具有温度测量功能,可以根据温度进行测量数据补偿5、采用**光源和光电池,寿命长、漂移小、稳定、可靠6、具体黑匣子功能,可查询历史数据、运行记录、校准记录7、宽电压(85~265VAC)、宽频率(45~65 Hz),能够适应多条件需求技术参数测量范围:(0~5)mg/L或(0~20)mg/L或(0~50)mg/L(根据定货时的指定)仪器示值误差:±2%F.S重 复 性:不大于1%测量周期:可编程设置1-99分钟,最短5分钟稳 定 性:基线漂移:使用空白校准,空白漂移无影响。化学漂移:±1%F.S/24h(视试剂稳定性而异)样品条件:流量:(150~300)mL/min 温度:(5~50)℃ 压力:14 KPa水样允许固体成分:不大于5微米(不允许有胶状物出现)环境温度: (5~45)℃环境湿度: 不大于90%RH(无冷凝)试剂种类:1种试剂消耗:最多9升/30天(5分钟采样一次),测量周期越长试剂消耗越少。显 示:320×240点阵液晶,中文菜单隔离输出:(4~20)mA(隔离输出,每个通道一个)电 源:交流(85~265)V、频率(45~65)Hz功 率:60W外形尺寸:690×450×300(mm)高×长×深开孔尺寸:645mm×410mm重 量:22kg报 警:断样报警、上限报警、下限报警(各通道独立输出)升级点:1、先进的嵌入式单片机技术;2、可编程实现1~6通道切换;3、可编程修改通道测量周期,有效节省试剂。
  • 新一代在线分析仪表-在线硅酸根分析仪
    目前在线水质分析仪器的控制器普遍具有自动运算、统计、图形显示、趋势分析等数据处理功能,同时,一般具有自动诊断、故障报警功能,方便仪器运行及维护人员及时发现和解决仪器的问题。现在采用通用控制器也已经成为趋势,同一种型号的控制器可以同数十种传感器连接,由此给仪器制造厂和用户都带来了好处。仪器制造厂可以实现控制器的大批量生产,取得规模效益。通用控制器降低了仪器技术服务的复杂程度,也可以降低厂家的服务成本。带给使用者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保证水处理工艺工程正常运行的同时,可以减少水质分析仪器零备件的库存压力。通用控制器也让操作者减少了学习的时间,可以更快地掌握仪器的使用及维护技能。同时,新型的“数字化”传感器可以被通用控制器自动识别,具有“即插即用”功能,极大地减轻了安装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对于一些需要复杂样品处理的水质参数(如总磷、总氮、COD等),仪器都配置有成套的样品预处理系统,在内置微处理器的控制下,可以自动完成水样过滤、高温、高压消解等一系列操作,极大地加快了分析速度,降低分析人员的劳动强度。在通信及数据传输方面,RS232、RS485 以及Profibus. Modbus 等现场总线技术也在在线水质分析仪器上得到了普遍应用,为实现水质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及水处理过程的自动控制提供了支持。 最近,得利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在消化吸收国内外新技术、总结多年现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新一代在线分析仪表-在线硅酸根分析仪。该仪器可以及时准确地对水中的硅酸根含量进行监测,保证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仪器特点1、采用嵌入式单片机技术 2、精巧结构、盘式安装、全铝框箱体,美观坚固、抗干扰能力强;3、大屏幕点阵液晶,显示内容直观、丰富;4、可编程实现1~6通道切换;5、可编程修改通道测量周期,有效节省试剂;6、抛弃蠕动泵和精密计量泵,采用恒压式加药原理,结构简单、计量精度高、免维护;7、具有温度测量功能,可以根据温度进行测量数据补偿;8、采用**光源和光电池,寿命长、漂移小、稳定、可靠;9、具体黑匣子功能,可查询历史数据、运行记录、校准记录;10、宽电压(85~265VAC)、宽频率(45~65 Hz),能够适应多条件需求;技术参数测量范围:(0~100)μg/L或(0~200)μg/L或(0~2000)μg/L(定货时的指定)仪器示值误差:±2%F.S重 复 性:1%测量周期:可编程设置1-99分钟,最短10分钟稳 定 性: 基线漂移:使用空白校准,空白漂移无影响。化学漂移:±1%F.S/24h(视试剂稳定性而异)样品条件: 流量:(150~300)mL/min 温度:(5~50)℃水样允许固体成分:不大于5微米(不允许有胶状物出现)环境温度: (5~45)℃环境湿度: 不大于90%RH(无冷凝)试剂消耗: 不大于3升/30天/种(3种试剂)显 示:320×240点阵液晶,中文菜单隔离输出:(4~20)mA(隔离输出,每个通道一个)电 源:交流(85~265)V、频率(45~65)Hz功 率:60W外形尺寸:690mm×450mm×300mm开孔尺寸:645mm×410mm重 量:22kg报 警:断样报警、上限报警
  •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正式推出欧奇奥(Occhio)系列粒度粒形分析仪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40余年专注于多孔材料物性表征仪器研发和制造,同时注重与相关领域的合作,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您提供材料物性表征的最现代化全方位解决之道。 颗粒大小及其形貌是描述颗粒性质的两个主要参数,因此粒度和粒形是材料物性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表征粒径及其分布的粒度仪在经历了电阻法计数器(上世纪70年代末引入我国)、沉降法粒度仪(上世纪80年代末流行)和激光粒度分析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占统治地位)的发展阶段后,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因为仅能提供单一参数的粒度仪已经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工业科技对同样粒度的颗粒进行属性区分要求! 欧奇奥(Occhio)仪器为您提供最准确的颗粒材料特性分析方法----图像分析法。图像分析法是颗粒分析领域革命性的进步。随着光学、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直观的显微观察方法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最新图像法粒度粒形表征不仅能够得到个别颗粒的直观信息,还能够得到大量样本的粒径、粒形的统计信息,从而帮助使用者全方位地表征样品。 比利时欧奇奥(Occhio)仪器公司作为欧洲一家专业制造图像法粒径粒形分析仪器的公司,融合了法国和意大利的技术团队,拥有强大硬件设计和颗粒图形统计处理能力,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数万颗粒的图像采集、统计处理,从而为您快速提供准确的粒径粒形信息。这里没有黑匣子或者晦涩的概念,有的只是在瞬间展现的各种颗粒形状和几十种参数的兴奋&hellip .. 欧奇奥(Occhio)的4大系列产品能够为您提供从200纳米到20厘米颗粒的干法/湿法动态或静态图像分析,为从纳米颗粒、蛋白质、金刚石到水泥、泥沙、烟草、食品、谷粒、泡沫(皂泡、油泡、啤酒泡沫)等大颗粒提供粒度分布、粒形分布、颗粒计数,甚至孔隙度信息,用于粉体,纤维,悬浮液,乳液和泡沫的全自动粒度粒形分析仪。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作为欧奇奥中国总代理,负责在中国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如果您还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们的产品专家联系,他们将为您耐心服务,与您一起探索迷人的颗粒世界! 欧奇奥仪器系列简介见下表。如需了解该系列仪器详细信息及具体参数,欢迎向美国康塔仪器公司中国代表处垂询。
  • 新一代在线分析仪-在线硅酸根分析仪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快速的经济建设给环境保护带来了诸多难题,其中尤以水质在线监测任务尤为突出,存在着监测数据单一不准的隐患,更有甚者是在线分析仪数据被篡改时有发生,为此,环境部门更新了新国标HJ35X-2019技术标准。 水质质控仪是近几年随着环境管理的不断完善,为了有效质控在线分析仪的的一种以实现远程自动对在线分析仪器数据准确性为目的的质控设备,通过水质质控仪的多种质控方式如立即质控、周期质控和定时质控,和质控模式对在线分析仪器提供相应浓度的标准物质,以获取其在线监测周期内的数据,以远程数据传输方式将其传送至监控控制平台,在大屏幕就可以快速的了解到远程检查水质在线分析仪器是否正常工作、数据的偏差及数据是否有效。闲时质控功能也可以自行判断在线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状态,在远程平台前查看和比对现场的监测数据和在线工作时间,有效抑制了在线监测数据篡改的风险。 水质在线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代表性一直困扰着环境管理者,也是环境工作的首要任务,水质在线质控仪在系统内的应用后,困扰的疑问将慢慢解开,数据比对已然成为环境监测的必修科目!B2040在线硅酸根分析仪是在消化吸收国内外新技术、总结多年现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新一代在线分析仪表,该仪器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火力发电厂、化工行业等生产现场,及时准确地对水中的硅酸根含量进行监测,保证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仪器特点1、先进的嵌入式单片机技术 2、精巧结构、盘式安装、全铝框箱体,美观坚固、抗干扰能力强;3、大屏幕点阵液晶,显示内容直观、丰富;4、可编程实现1~6通道切换;5、可编程修改通道测量周期,有效节省试剂;6、抛弃蠕动泵和精密计量泵,采用恒压式加药原理,结构简单、计量精度高、免维护;技术参数测量范围:(0~100)μg/L或(0~200)μg/L或(0~2000)μg/L(定货时的指定)仪器示值误差:±2%F.S重 复 性:1%测量周期:可编程设置1-99分钟,最短10分钟稳 定 性: 基线漂移:使用空白校准,空白漂移无影响。化学漂移:±1%F.S/24h(视试剂稳定性而异)样品条件: 流量:(150~300)mL/min 温度:(5~50)℃水样允许固体成分:不大于5微米(不允许有胶状物出现)环境温度: (5~45)℃环境湿度: 不大于90%RH(无冷凝)试剂消耗: 不大于3升/30天/种(3种试剂)显 示:320×240点阵液晶,中文菜单隔离输出:(4~20)mA(隔离输出,每个通道一个)电 源:交流(85~265)V、频率(45~65)Hz功 率:60W外形尺寸:690mm×450mm×300mm开孔尺寸:645mm×410mm重 量:22kg报 警:断样报警、上限报警创新点:1、具有温度测量功能,可以根据温度进行测量数据补偿;2、采用**光源和光电池,寿命长、漂移小、稳定、可靠;3、具体黑匣子功能,可查询历史数据、运行记录、校准记录;4、宽电压(85~265VAC)、宽频率(45~65 Hz),能够适应多条件需求。
  • 水质分析仪器--在线磷酸根分析仪器 新品上市
    水是人类生存之源:工厂停水,生产不能进行;家庭缺少水源,生活处处受到限制;土地干旱,更体现了水的重要性。总之,离开了水,人类的生活会受到限制,但是随着工业水平提高,工厂废水以及日常生活污水等等不同程度的排放,使我国的江,河,湖,海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要想进行水质的治理,必须要掌握水中各参数的情况。水质监测是指对水中的化学物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态系统进行统一的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测工作。水质检测在维护水环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古语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理我们想治理好水质,就必须先检测出水中各参数的含量,如果想达到更好的效果,还需在线实时检测,这样才能保障治理出来的水质达标。我们得利特打造精品工程,专注水质检测技术。最近技术部最近研发了在线磷酸根分析仪。B2050在线磷酸根分析仪是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总结多年国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出的新一代在线磷表,是的电子技术和可靠磷酸盐分析方法的完美结合。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火力发电厂、化工等部门,及时、准确地对水中的磷酸盐含量进行监测,保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尤其适合国内现场环境。下面是产品的具体介绍:技术参数测量范围: (0~5)mg/L或(0~20)mg/L或(0~50)mg/L(根据定货时的指定)仪器示值误差: ±2%F.S重 复 性:不大于1%测量周期:可编程设置1-99分钟,最短5分钟稳 定 性: 基线漂移:使用空白校准,空白漂移无影响。化学漂移:±1%F.S/24h(视试剂稳定性而异)样品条件: 流量:(150~300)mL/min温度:(5~50)℃压力:14 KPa水样允许固体成分:不大于5微米(不允许有胶状物出现)环境温度: (5~45)℃环境湿度: 不大于90%RH(无冷凝)试剂种类:1种试剂消耗:最多9升/30天(5分钟采样一次),测量周期越长试剂消耗越少。显 示:320×240点阵液晶,中文菜单隔离输出:(4~20)mA(隔离输出,每个通道一个)电 源:交流(85~265)V、频率(45~65)Hz功 率:60W外形尺寸:690×450×300(mm)高×长×深开孔尺寸:645mm×410mm重 量:22kg报 警:断样报警、上限报警、下限报警(各通道独立输出)报 警:断样报警、上限报警产品升级特点:1、先进的嵌入式单片机技术2、精巧结构、盘式安装、全铝框箱体,美观坚固、抗干扰能力强3、大屏幕点阵液晶,显示内容直观、丰富;4、可编程实现1~6通道切换5、可编程修改通道测量周期,有效节省试剂;6、抛弃蠕动泵和精密计量泵,采用恒压式加药原理,结构简单、计量精度高、免维护7、具有温度测量功能,可以根据温度进行测量数据补偿8、采用**光源和光电池,寿命长、漂移小、稳定、可靠9、具体黑匣子功能,可查询历史数据、运行记录、校准记录10、宽电压(85~265VAC)、宽频率(45~65 Hz),能够适应多条件需求
  • 在线式自动化仪表---在线联氨分析仪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存在总量紧缺、人均占有量低、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水体污染日益加重、城市缺水情况凸显等问题。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加重了局部水资源的负荷,也加剧了城市地下水的污染,很多城市的地下水均出现了水质富营养化、铁锰超标等问题。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已经引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环保部在“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氨氮、氮氧化物的监测约束性指标加入到现有的监测指标中,因此水质监测行业必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这两方面设备的投入,水质监测行业今后将会继续稳定、持续地发展 运营市场方面,随着有关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强,运营企业的数量将逐渐缩小,少数规模大、实力强的运营企业将逐渐成为运营市场的主力军。随着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水质监测行业竞争将不断加剧,国内的水质监测企业将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水质监测行业中的翘楚。B2060在线联氨分析仪,是一款具有自动完成化学反应、光学检测、图文显示、控制输出及数据存储等功能的,高精度的在线式自动化仪表;该仪器采用了液晶显示器,以丰富的文字、图表和曲线等方式,显示测量结果、系统信息以及全中文菜单操作界面;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与高新技术的结合,成就了该仪器的性能优越性和产品竞争力。仪器特点1、先进的嵌入式单片机技术2、精巧结构、盘式安装、全铝框箱体,美观坚固、抗干扰能力强3、大屏幕点阵液晶,显示内容直观、丰富4、可编程实现1~6通道切换5、可编程修改通道测量周期,有效节省试剂6、抛弃蠕动泵和精密计量泵,采用恒压式加药原理,结构简单、计量精度高、免维护7、具有温度测量功能,可以根据温度进行测量数据补偿8、采用**光源和光电池,寿命长、漂移小、稳定、可靠9、具体黑匣子功能,可查询历史数据、运行记录、校准记录10、宽电压(85~265VAC)、宽频率(45~65 Hz),能够适应多条件需求技术参数量 程:(0~100)μg/L显 示:320×240点阵液晶,中文菜单测量周期:最短5分钟仪器示值误差:±2%F.S重 复 性:不大于1%稳 定 性:基线漂移:使用空白校准,对测量无影响化学漂移:±1%F.S/24h(视试剂稳定性而异)样品条件:流量:(150~300)mL/min 温度:(5~50)℃ 压力:(14~140)KPa 水样允许固体成分:不大于5微米(不允许有胶状物出现)环境温度:(5~45)℃环境湿度:不大于90%RH(无冷凝)试剂种类:1种试剂消耗:不大于5升/30天,测量周期越长试剂消耗越少;隔离输出:(4~20)mA(隔离输出,每个通道一个)电 源:交流(85~265)V、频率(45~65)Hz功 率:60W外形尺寸:690mm×450mm×300mm(高×长×深)开孔尺寸:645mm×410mm重 量:25kg报 警:断样报警、超限报警
  • 【近红外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我们的近红外之路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摘要: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本篇介绍的是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当年一群学习近红外光谱的青春学子的故事。如果没有国家“十五”和“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的支持,他们这些食品专业的学生,是很难会接触到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更不会在那些痛苦并快乐的时光中,把近红外原理、仪器、软件、算法和应用从头到尾研究了一遍。虽然,他们中很多人,现从事的工作已离近红外渐行渐远,但学习、钻研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那些日日夜夜,却是他们走上科研工作之路的起点,也教会了他们许多科研之外的软技术。他们以此文来纪念那美好的青春,纪念那携手同行的友谊,纪念那不忘的师生情,献给梦开始的地方。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da7a6cf5-1e6c-43b4-a326-b2595d7fc6b1.jpg" title=" 摘要配的图_副本.jpg" / /p p   阿庆、大史、大洲、老董、阿屠我们五人,扛起了实验室近红外研究方向的大旗。阿庆,人称镇长,在密云某镇挂职过副镇长,我们的带头大师姐。大史,大师兄,人称“食品学院美男子”、“学院路高校舞王”,拿过北京市舞蹈金奖。老董,英语高手,留学之父俞敏洪弟子,在新东方娶了个媳妇,俞敏洪证的婚。大洲,超级学霸,该拿的奖学金都拿了。阿屠,人称秀才、军师,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无所不知。就是这样一群当时食品学院的风云人物,聚集到计网中心305那个小屋,在食品学院籍保平教授、信电学院孟超英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长达五六年的硕博连读之路。 /p p   从事近红外工作的同志们,开始接触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目的和诉求会各不相同。有些专门从事硬件研究的同志,致力于近红外仪器的实用、国产、便携 有些是研究化学计量学的,则致力于研究各种算法,以期让近红外技术能更精准、稳定的应用于实际分析检测中 更多的同志可能是在自己本身研究领域中想要解决某些快速检测的实际问题,于是走上了将近红外这种快速检测技术运用于自身行业,并不断应用推广的道路 而我们与近红外结缘,基本上是因为我们的导师承担国家“十五”重大攻关课题,于是我们这些基本没有任何近红外相关基础的食品专业的研究生们,开始走上了一条近红外光谱学习、研究之路。 /p p   最开始接触近红外的那段时光,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以至于现在过了十多年回想起来,那种痛苦感还是那样的清晰。刚到实验室,传给我们的消息是,前面一个做成像的师兄,实验不顺,延期了,据说光谱比图像更难,这直接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懵懵懂懂中,我们上了半学期课,天天捧着陆院士的黑宝书和严老师的红宝书,开始近红外技术的入门。陆院士的是那本《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第一版)》,严老师的是《近红外光谱分析基础与应用》,这两本书是我们当时进入近红外领域的超重量级学习工具,也是我们近红外知识的启蒙之书,那两本书被翻看了无数回,以至于到最后都不成形了(建议实验室永久保存,呵呵)。那个时候,对于基本没有任何近红外相关基础的、学习食品专业的我们来说,近红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匣子,神秘的让人感觉无从下手。没有任何仪器分析背景的我们,手上也没有任何一台现成的近红外仪器,于是乎我们只能从书本中、从文献中、从展会中去学习近红外仪器的原理、各种不同检测仪器和检测附件的优劣及应用范围。没有任何化学计量学背景的我们,手上也没有任何一个现成的近红外分析软件,只能慢慢的摸索着学习化学计量学和多元统计分析,自己尝试从计算机编程零起点开始去写代码实现算法。然而这种“学了一会硬件,没任何进展 转头去学算法,又没任何进展 外加没有实践运用的突破”所带来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深深打击着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让我们这个基本是以保送直博研究生组成的团队,心中那些小骄傲,早已荡然无存。 /p p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在那种对某种技术各个方面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有主次、没有重点的全面学习和研究的过程,的确是一件让人十分痛苦和备受摧残的事情,但没有如此痛苦的经历,也就没有后面不断突破时所带来的那份真心的快乐。就像俞敏洪老师说得那样:“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而当时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动力,是我们敬爱的导师籍保平教授、孟超英教授对我们不断的鼓励和引导,是我们大师姐勇扛大旗的魄力与勇气,是我们团队中每个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和互相学习。最开始,大史、老董、大洲组成“三剑客”,跑遍了农大的各个近红外实验室,跑到通州的卓立汉光、跑到望京的爱万提斯、跑到南四环的英贤公司、跑到国展的光谱检测技术展、跑到中国计量学院光学与激光计量科学研究所、跑到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调研元器件、考察检测器、搭建实验台,在与天大精仪学院徐可欣教授、英贤仪器总经理姚建垣、爱万提斯总经理张志伟等这些业界大佬的交流中受益良多。老董英语好,擅长谈判,砍价专业户、气氛润滑剂,以至于后来去研究所工作时导师都觉得可惜了这块好料,应该去外企发挥。而我们的阿庆师姐,则围绕机器视觉技术,开始了一条全新的激光散射技术探索研究,并且在留学德国之前实现了该技术,到德国后成功完成了相关实验,发表了2篇SCI,授权了1项欧盟发明专利和1项中国发明专利,为后来师姐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打下了扎实基础。这一下提振了我们的信心,于是我们瞄准信号处理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始进行钻研,大史重点攻关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大洲攻关偏最小二乘回归、正交信号校正、小波变换和支持向量机,老董则继续构建光谱硬件系统(由于这份经历,后来令他得到了QUANTUM量子科学仪器的一份技术销售offer)。后来阿屠加入团队,“三剑客”变成“四大金刚”,他把异常样本等前处理和定性分析给打通了。通过大伙的齐心协力,在籍老师的鞭策敲打下,我们在追求近红外道路上执着的不断前行。籍老师还常说:你们是学生,你们不要怕犯错误,也不要怕向专家们请教低级的问题。孟老师则更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在我们实验失败或遇到困难时,给我们心灵的安慰,缓解压力,让我们不断去向近红外领域的各个高点冲击,我们面前的困难一个个被攻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dc2f48a7-24a6-4d4e-8e4f-004aee8549fd.jpg" title=" 2017-06-23_150333.jpg" / /p p   慢慢的,近红外这个黑匣子变的不是那么神秘了,看到那些光谱曲线也不枯燥了、也能看出门道了,我们开始渐渐走进近红外光谱,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我们搭建了基于AOTF和CCD的近红外光谱测量系统 我们不仅自己编程实现了各种常规光谱预处理算法和PLS算法,还研究和实现了小波变换、正交信号校正、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等多种新型算法在近红外中的应用 我们开始尝试将近红外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领域进行应用,对苹果、芒果等固体食品,对苹果汁、牛奶、蜂蜜等液体食品,均进行了大量应用研究,研究不仅涉及到常规成分的定量检测,还涉及到微量成分富集检测、掺假判别、产地和品种判别等定性判别领域 我们研究建模范围和建模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食品等复杂样品来源领域的建模策略 由此,我们荣幸受邀参与了严衍禄教授从事近红外30多年的经验与思考大作《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原理、技术与应用》一书的出版工作,将我们在固体和液体食品近红外研究和应用过程中的体会,与广大近红外从业者分享,并参与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预判参数指标体系、梳理了近红外模型的性能评估体系。在学业上团结奋进、协同作战的同时,我们的三剑客、四大金刚还形成了业余婚庆工作室,互相操办了我们几个的婚礼。老董,婚礼总导演 阿庆、大史,学院派、青春派司仪 大洲,多媒体剪辑制作 阿屠,现场DJ师、灯光师 其他师弟师妹,礼仪和后勤服务。每一场婚礼,简约而不简单、平凡而不平淡 朴素却很温馨、低调却很幸福 虽然没有锣鼓喧天,但同样鞭炮齐鸣,虽然没有红旗招展,但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我们婚庆公司的打理下,一个个漂亮帅气的家属进入到305团队,成为实验室的一员,成为我们近红外科研道路上的精神后盾与后勤保障。 /p p   《我和近红外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回顾历史、回顾青春,在此我们要感谢这些将我们引上近红外道路的专家们,感谢中国农业大学严衍禄教授、韩东海教授、李民赞教授、韩鲁佳教授、王一鸣教授(排名不分先后)。感谢两位韩教授及天津大学徐可欣教授实验室的各个师兄师姐和同学们! /p p   特别要感谢严衍禄教授,严老师多次帮我们修改论文,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耐心的指导,使我们顺利毕业。严老师对于近红外光谱研究事业的热爱、专注、执着与无私,深深感染着我们,在这个漂一般的年代,每次与严老师见面聊天,又能把我们拉回纯正的学术事业。 /p p   也非常感激我们的导师籍保平、孟超英教授,在当年看着别的老师手把手教着学生设计实验、呼呼出SCI论文的时候,我们着实慌了神,也埋怨研究方向没选好,现在回过头来看,导师留给我们的,不是近红外知识本身,在我们中间,好几个人已经不搞近红外了,但导师教给我们的那种敢闯敢拼、自力更生、勤学好问、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和能力,却在后来的职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p p   在近红外各个领域不断收获的过程中,对我们更珍贵的是那份经历,我们慢慢学会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导师经常教导我们的“三个问题”),学会了如何去自主研究,学会在碰到困难时的那份坚持,学会了团队合作和互相学习。 /p p   如今,距离在计网305实验室攻关的日子已经过去十多年了,阿庆后来学而优则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大史则转战感官科学领域,把化学计量学与感官分析相结合,将智能感官搞得有声有色,已在国内具有了一定影响力。老董在做了几年实验研究后,通过澳洲访学(恰恰还是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申请的公派留学)成功转向了国际教育领域,发挥着他的英语长项和沟通协调能力。大洲则在近红外的基础上,扩展了其他光谱、成像及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食品、健康领域开展交叉研究,走学者之路。阿屠通过在发改委的锻炼,开始走产业咨询之路。后来,又有王右军、王林舸、陈红茜等师弟师妹加入到团队中来进一步拓展,实验室也从计网305搬到了信电新楼582,如今师弟师妹们也都走上了工作岗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d8b87add-da65-45aa-a323-cb068e7ee921.jpg" title=" 结尾图_副本.jpg" / /p p   近红外光谱分析,把我们几个从五湖四海,聚集到一起来战斗,让我们顺利拿到学位。近红外,是一份经历,对于我们是如此重要和难忘。近年来,在国内同行的持续努力下,我国近红外技术已开始走出实验室、走入应用、走进工厂,即将步入寻常百姓家。我们,依然关注着近红外的发展,关注着那里的朋友们。 /p p   最后,再次感谢近红外,给了我们那些如此深刻的日夜,那些如此美好的青春,那些携手同行的友谊,那些忘不了的师生情,这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庆兆珅,史波林,朱大洲,董一威,屠振华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SimKai "   2017年4月20日 /span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