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核科学

仪器信息网核科学专题为您整合核科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核科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核科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核科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核科学话题讨论。

核科学相关的资讯

  • 著名核科学家陈达院士逝世 享年80岁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7月22日8时09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陈达院士1937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7年至1963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198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达院士是中共十七大代表,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曾任中国科学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在苏院士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江苏省医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达院士长期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核诊断学领域中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了在特定条件下各种核素的分凝规律及其关联关系,创造性地解决了裂变燃耗的测试技术难题。研究某些核材料在深度燃耗后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快速放化分离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了“增长法”诊断技术方法。创建了极端条件下诊断中子剂量的放化法。解决了在本底干扰严重、反应体系复杂情况下的放射化学诊断学的取样系数技术难题。领导并完成铀氢锆脉冲反应堆工程建设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 项。199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01年3月,陈达院士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他将核科学与材料学、医学等其它学科的交叉领域研究作为发展方向,创建了“核科学与技术”新学科。经过不断拓展,由陈达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南航核科学与工程系逐步发展壮大,建成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十几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人才。2013年9月,由陈达院士领衔申报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工业物料成分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开发和应用”顺利获批,该项目的立项对南航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陈达院士对我国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无比热爱并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奋斗拼搏的一生。他公道正派、求真务实,光明磊落、襟怀坦荡 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潜心育人、百世之师 他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品德高尚、意志坚强 他团结同志、平易近人,生活俭朴、率先垂范。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崇高境界。  陈达院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对国防科技和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挚诚态度,对苦难和病魔勇于抗争的坚毅品格,以及他的科学精神和学者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  陈达院士永垂不朽!
  • 核能安全所与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
    4月27日,中科院合肥物质院核能安全所与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交流会暨“强流核物理研究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梁宏、党委副书记冉欣、副院长苏俊、廖斌,核能安全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郁杰,合肥物质院研究生处处长李贵明出席。   郁杰、梁宏共同为“强流核物理研究联合实验室”揭牌并致辞。双方参会人员并就联合实验室建设情况、研究生合作培养等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一致同意以联合实验室为依托,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原则,围绕核天体物理、强流加速器技术、中子源应用技术、辐射探测技术等关联度高的特色学科方向,在前沿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方面,深化学院研究所合作共建。 据悉,去年双方已经签署了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的正式揭牌是双方合作协议有效落地的重要一步。联合实验室揭
  • 硬核科学人士必看的《带娃指南》| 赢儿童节大礼
    带孩子做科学启蒙, 还有限量儿童节礼物可以赢! “什么是科学?” 身为科学从业者,当懵懂又充满好奇的孩子向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是怎么回应的 ? 探索科学其实很简单。赛默飞为大家准备了两款科学小实验教程,紧跟步骤即能带孩子一起玩科学。记录下有趣的实验过程,将有机会赢取儿童节礼物! 扫码了解活动详情:
  • 习近平在京考察科研单位 看了哪些硬核科学仪器?
    p   3月2日,习近平继上月调研指导疫情防控之后,再次在北京考察。作为战“疫”总指挥的他,在此行中重点关注了什么,做了哪些重要部署,释放了哪些重要信息,视察了哪些科学仪器?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军事医学研究院 /strong /span /p p   2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军事医学研究院考察。疫情发生以来,军事医学研究院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e1d06a97-d4e7-4029-b4fb-00438b80afcc.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军事医学研究院(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p p   在仪器测试楼,习近平察看了重大疫情应急防控药物研究室。他说,要坚持在疫情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方面合力攻关,通过打这场硬仗,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ddb6b344-add1-4aa7-8405-e675bc65d1bf.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d3fcac9a-d1bb-4d3d-9e27-791c49b1889e.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重大疫情应急防控药物研究室,科研人员正在检测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杨立峰拍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5bdde00c-be9b-4d3f-8d1e-307ca76adb8c.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这是实验过程中的定容操作。(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p p   在考察现场,习近平希望一线专家和科研人员再接再厉,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药物、检测试剂,全力满足抗击疫情需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f62fac78-61fd-483b-bc90-ad90b65a93ac.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抗体检测试剂盒用于检测血液样本(血清、血浆、全血)中的抗体。(总台央视记者张晓鹏拍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12a7ec78-9fc8-4772-b559-837cdd361540.jpg" title=" 6.jpg" alt=" 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是配合上图中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的。(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156ff86f-c8e3-4eb7-9f01-a92484f74859.jpg" title=" 7.jpg" alt=" 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集成化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箱,配备了开展核酸检测所需要的仪器、试剂和耗材,便携性强,灵活机动。(总台央视记者李铮拍摄)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清华大学 /strong /span /p p   随后,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他先后走进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生物医学检测技术及仪器北京实验室,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并观看了正在进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1b4aeb05-0ab2-426b-9e7d-385ffaa9ea78.jpg" title=" 8.jpg" alt=" 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正在进行中。(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p p   就在上月22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程京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六项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它是用于呼吸道多病毒检测的全新微流控芯片系统,只需采集口咽拭子等分泌物样本,在1.5小时内便可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6种呼吸道病毒,有助于医务人员精准诊断、精准治疗。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e621184f-40f4-43f8-a765-c62ae205fb27.jpg" title=" 9.jpg" alt=" 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程京院士(左三)和他的研究团队。(总台央视记者龚琬茹拍摄)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8821e4d7-e115-40ab-b394-4cd16b0bed74.jpg" title=" 10.jpg" alt=" 1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中蓝色序号前6种呼吸道病毒,能够被全新微流控芯片系统一次性检测出来。(总台央视记者韩锐拍摄) /p p   当天,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教授也向总书记汇报了所在团队的研究进展。他从今年1月上旬就开始组建团队,研究新冠病毒疫苗。几天前,他们团队揭示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瞬间与人体细胞复合物的结构。张林琦说:“知道了病毒如何打开人体的‘大门’,就能够进一步知道如何来保护这个‘大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5bffad03-4876-4a92-83dc-32171c8bd6d5.jpg" title=" 11.jpg" alt=" 1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张林琦教授 /p p   习近平在2月3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说:“我在2016年就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搞揭榜挂帅,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在3月2日的考察中,他强调,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span /strong /p p   习近平说,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当前,打赢这场战争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总书记说:“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p p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一直看重科技这个“最有力的武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14ceabbc-0c61-4c68-bef2-80d61fa4f495.jpg" title=" 12.jpg" alt=" 1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在3月2日的考察中,习近平说, /p p   这些事,总书记盯得很紧——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要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p p   这些事,总书记看得很重——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他还提到,要“为有可能出现的常态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准备”。 /p p   这些事,总书记说得很细——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面对这一重大风险挑战,须有“国之重器” /span /strong /p p   在习近平的眼里,科技不仅是打赢当前这场战争“最有力的武器”,而且还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国之重器”。他在3月2日的考察中说,“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 /p p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不止一次谈到生物安全的问题。2月14日,他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说,引发这次疫情的病毒,包括此前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病毒,多数病原体来自野生动物或与之有关,“ strong 必须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 /stro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896aaef4-0c41-4037-8114-197030d6836b.jpg" title=" 13.jpg" alt=" 13.jpg" / /p p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p p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代价极其沉重。习近平说,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 strong 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始终是我们须臾不可放松的大事 /strong 。 /p p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必须倚仗“国之重器”。在3月2日的考察中,习近平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要健全国家重大疫情监控网络,要研究建立疫情蔓延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科研攻关等方面指挥、行动、保障体系,平时准备好应急行动指南,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3873614a-7c33-4933-a4e5-2c63d280ded9.jpg" title=" 14.jpg" alt=" 1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中芯片是清华大学医学院程京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的,用于呼吸道多病毒检测的全新微流控芯片。 /p p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发挥制度优势,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运用好科技这一“最有力的武器”和“国之重器”,我们就有信心赢得这次前所未有的大考。 /p
  • 新品上市|海道尔夫磁力搅拌器全新升级,诠释硬核科学!
    关于HeidolphHeidolph集团是全球创新型实验室前处理设备的制造厂商。磁力搅拌器、顶置式搅拌器、台式旋转蒸发仪、工业大型旋转蒸发仪、蠕动泵、混匀器、恒温摇床等相关产品构成了Heidolph实验室设备的产品线。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南部的纽伦堡附近的施瓦巴赫市。作为Heidolph集团全资子公司,海道尔夫仪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于2019年正式成立,旨在为中国用户提供更为直接、全面的服务。
  • 核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 20位院士成智囊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核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20位院士成为该中心智囊。   据了解,该中心以两校一所为核心,还将协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山东大学等单位,整合分散的研究力量,在核物质科学领域展开攻关。包括沈文庆、王克明、叶朝辉等20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成了强大的科学咨询和学术委员会。   该中心联合主任之一、“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恩科介绍,中心将致力解决我国核能开发、核安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索事业等关键技术难题。(原标题《联合北大及中科院 华中师大专攻核科学》)
  • 兰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15亿元
    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今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共有1.15亿元。   兰大今年获得资助的项目共有167项,其中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8项等。该校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周又和教授主持申报的《极低温-电-磁多环境场超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设备研制》以及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吴王锁教授主持申报的《6.0E12n/s强流中子发生器及快中子测量系统研制》每项批准经费为850万元,这是自2011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设立以来该校首次获批该项目,也是兰大在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自主研制工作上取得的新进展。
  • 6958.6万 南航首次获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
    以南航牵头申报的2013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ldquo 工业物料成分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开发和应用&rdquo 近日获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立项,项目总经费6958.6万元。2013年全国共立项该类项目70项,其中由高校牵头6项,南航是211高校中唯一获批该项目的高校。   &ldquo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rdquo 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和《国家&ldquo 十二五&rdquo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联合设立。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自2011年设立以来,被视为高等院校工科学科发展的标志性科研项目。该项目的立项将对南航的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以南航陈达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子活化分析技术的工业应用研究,此次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和企业申报的该项目旨在研发基于核分析技术的工业物料成分实时在线检测仪器。该仪器基于瞬发&gamma 射线中子活化分析(PGNAA)技术,具有实时在线检测、多元素体测量、准确成分分析、适用复杂工况等特点。通过对被测物料的元素成分及工业特性指标的实时在线检测,为煤炭、水泥、冶金等众多资源消耗密集型领域的工业控制、计量结算、资源合理分配、节能降耗等决策方案提供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持。本项目工业物料成分实时在线检测仪器的开发和应用,在指导工业生产、节能降耗、安全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将为我国摆脱高端工业物料在线测量仪器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做出重要贡献。
  • 7400万 刘敦一团队入选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项目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牵头(刘敦一研究员担任项目负责人),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共同申请的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于近日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并正式启动,获得74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开发用于高精度同位素丰度分析的TOF-SIMS(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新技术,研制两台分别用于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稀土元素分析的TOF-SIMS-SI和TOF-SIMS-REE仪器,为岩石成因学、矿床成因学、地球环境、气候变化、月球及行星演化等热点研究领域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支撑。   “TOF”是“Time of Flight(飞行时间质谱)”一词的英文缩写,是利用不同质量数的原子在飞行管道中高速飞行一定距离后到达接收器的时间差来实现同位素分离的。TOF有很多优越性,如:分析速度极快,样品消耗很小,比磁质谱更加轻便。但过去由于离子接收器的速度不够快,TOF这种技术不可能也没有应用到高精度同位素分析领域(例如地球科学和核科学等领域)。目前,离子接收系统在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已有高速的接收器产品问世,TOF技术用于高精度同位素分析仪器TOF-SIMS的研发已有技术基础。   用于高精度同位素丰度测定的TOF-SIMS在全球尚无先例,本项技术的实现将成为质谱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项目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这是真正的技术创新意义重大,应该获得优先支持。经过各项评审和审批手续,项目最终获得7400余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项目的执行期限为五年。   同位素地质学专用TOF-SIMS科学仪器研制成功后,将开展宇宙样品氧同位素、稀土元素和金属矿床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的应用示范研究,带动微区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的新发展。
  • 公布!各学部院士增选名额一览:生命科学和医院部14名|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发布
    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做好2023年度院士增选工作,按照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和有关规定,制定《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一、增选领域学科方向和名额分配方案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一)数学物理学部1. 数学4名,其中基础数学不少于2名、应用数学不少于1名。2. 物理Ⅰ(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声学和原子分子物理等)3名,其中声学1名,3个名额中实验工作者不少于2名。3. 物理Ⅱ(包括高能物理、原子核物理等)、力学和天文学4名。4. 量子信息1名。5. 物理(实验)与光电信息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二)化学部1.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4名,其中核与辐射化学1名。2. 有机化学、高分子3名。3. 物理化学、化工3名。4. 碳中和化学化工变革性技术1名。5. 化学生物学和重大药物创制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 基础生物学4名。2. 医学4名。3. 农学、生态与进化4名,其中生物分类学1名。4. 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1名。5. 生物信息与智慧医学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四)地学部1. 地质Ⅰ(包括沉积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等)2名。2. 地质Ⅱ (包括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学、矿物学、矿床学与矿相学、岩石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2名。3.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遥感、土壤学、生态环境等)2名。4. 大气海洋(包括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2名,其中海洋科学不少于1名。5. 地球物理(包括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大地测量等)2名。6. 行星地质环境与探测1名。7. 地球系统建模及人工智能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五)信息技术科学部1. 信息Ⅰ(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仪表与传感等)4名,其中计算机理论与人工智能1名。2. 信息Ⅱ(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3名。3. 网络空间安全1名。4.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数理基础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六)技术科学部1. 材料(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学与冶金学、材料化学与功能材料、材料加工与结构材料、核材料与特种材料等)4名,其中高端装备结构材料及加工技术1名。2. 工程Ⅰ(包括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等)4名。3. 工程Ⅱ(包括力学、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土木与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矿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3名。4. 船舶与海洋工程1名。5. 医工融合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七)特别推荐领域名额6名,另行安排。二、候选人资格条件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院士候选人应为满足以下基本条件的中国公民。1.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学风正派。2. 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或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 科学家新发现超重元素的六种同位素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10月26日宣布,该实验室的科研小组发现了部分超重元素的6种同位素。据悉,科学家此次在获得了还未命名的第114号元素的新同位素后,通过观察阿尔法粒子连续性辐射,又发现了第112号元素(copernicium)、第110号元素(darmstadtium)、第108号元素(hassium)、第106号元素(seaborgium)和第104号元素(rutherfordium)的5种同位素。此项研究成果将发表在10月29日出版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从新的同位素中获取的信息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认识原子核壳体结构理论,该理论是“稳定岛理论”预测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预言,位于质子数为114和中子数为184的双“幻数”球形核附近,存在一个“超重稳定岛”,岛内的元素具有超常寿命。   发现超重元素同位素科研小组的负责人为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核科学部重元素原子核与辐射化学组组长海诺尼奇,他同时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教授。研究文章第一作者为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研究生保罗埃里森,他负责对具体实验提出建议并进行管理。尼奇表示,借助实验室的88英寸(约2.2米)回旋加速器,他们对钙48进行加速并撞击充气分离器中的钚242,从而获得了新的超重元素的同位素。这与他们去年证实第114号元素存在时的实验布置类同。   科研小组共有20名成员,他们来自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俄勒冈州立大学、德国GSI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以及挪威能源技术研究所。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参与了2009年9月第114号元素的确认研究。第114号元素于10年前由俄罗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学家分离出来,但直到去年才被确认。   《科技日报》总编辑圈点   看中一件商品后,无论你与卖家如何讨价还价,最终都会在一个相对确定的区间成交,通常不会过于离谱(买房子是例外)。稳定岛理论在生活中的普适性毋庸质疑,但却困扰了核物理领域近半个世纪,至今不得证实。科学家们之所以不离不弃,是因为合成和鉴别双幻核并研究其衰变性质,对于检验超重元素的核结构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近发现这六种同位素让人们再次听到了遥远而真切的呼唤,但愿那依稀可辨的“岛子”不是海市蜃楼。
  • 创新点亮未来!2024科学仪器开发者大会于青岛隆重召开
    5月25日,2024科学仪器开发者大会(Scientific Instrument Developers Conference, SIDC)于山东省青岛市盛大开幕。近四百位科学仪器领域院士、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青岛市领导等齐聚一堂,聚焦“科学仪器未来创新发展”,为国产仪器技术突破、人才培养、产业布局等关键问题建言献策。大会现场大会由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发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谭久彬,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刘文清(线上),国务院参事、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贺德方,工信部装备一司通用机械处处长唐军,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陈万胜,青岛高新区管委常务副主任卢阳等嘉宾出席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彤主持,谭久彬院士、贺德方参事、唐军处长、陈万胜副秘书长致欢迎辞,对各位嘉宾及代表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彤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谭久彬国务院参事、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贺德方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一司通用机械处处长 唐军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 陈万胜青岛高新区管委常务副主任 卢阳青岛高新区作为青岛市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的主承载区,产业园总占地2903.5亩,聚焦工业测控系统与装置、实验分析仪器、传感器及核心元器件三大重点领域,力争成为“北方仪器仪表产业总部基地”和“全国仪器仪表创新示范窗口”。区内集聚了海克斯康、佳明测控、崂应海纳光电、智腾科技、锐捷智能、华测检测等重点企业,2024年仪器仪表企业营收规模预计可达1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开幕式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张承慧,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汤彬,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科研总监、研究员毛军文,谭建荣院士等依次带来精彩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助理、教授于连栋担任主持。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讲席教授 张承慧张承慧教授作《储能系统数智化综合测试仪器及应用》主题报告。储能测试仪器应用量大面广,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达189亿元,预计2030年达1000亿元,然而我国储能测试仪器研制却面临着大规模电池智能建模、大功率激励电源控制、大数据高保真采集处理等难题。基于此,张承慧教授团队应对挑战,成功研发1500V、1800V、2000V Si/SiC单/双/四通道电池测试仪器并已推广应用,正在研发更高功率密度高端电池测试仪器等,以满足新赛道高压储能测试需求,抢占国际电池测试技术制高点。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 汤彬汤彬教授作《核科学仪器的现状、发展与挑战》主题报告。他讲到,核技术连同核科学仪器都是被西方制约的不二之选,希望我国政府支持自主研发,相关科技工作者努力践行,尤其是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布局“大科学平台”,围绕“大型辐射源”,自主研究新型“探针”技术和“检测”方法;还要梳理“卡脖子”问题,布局一批“关键/核心部件”攻关项目,自主研发进口困难的基础性“核科学仪器”;此外,还要扩展“核技术应用”领域,布局一批“核技术应用”开发项目,自主研发“核仪器整机”。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科研总监、研究员 毛军文毛军文研究员作《脑科学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及应用前景分析》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脑认知、脑疾病、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技术平台领域前沿技术最新进展。他讲到,当今世界已进入脑科学时代,强大的科研需求必将带动相关领域仪器设备开发与应用,如核磁共振、脑磁图、CT、电镜、基因测序、生物质谱等;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为医疗健康、教育、智能制造等行业发展提供新机遇;国家和社会对脑疾病的认识和重视,也将为医疗器械等仪器研发及应用推广提供发展空间和推动力,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 谭建荣谭建荣院士作《机电产品正向设计: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主题报告,介绍了正向设计的内涵、产品正向设计的内容与过程、创新设计的特征与内容,重点提到机电产品正向设计与创新设计的十大关键技术,包括数字建模与数字孪生技术、模块配置与定制设计技术、几何性能材料一体化设计技术、工艺设计与时序规划技术、精确定位与智能物流技术、机器互联与数字车间技术等,以及团队在创新设计与正向设计方面的成果案例。本次会议为期两天,首日下午,宁波大学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丁传凡,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北分瑞利公司副总经理周加才,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智研院副院长封善斋等作主题报告。宁波大学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 丁传凡丁传凡教授作《2023年度中国分析仪器市场发展态势》主题报告,总结道,2023年我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速度高于全球整体水平;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等成为增长主要驱动力;资本更加青睐分析仪器行业,尤其是质谱、生命科学仪器等,并不断拓展投资品类;国产仪器基本完成“人有我有”阶段,正在向“人有我优”方向发展,并开始迈向“原始创新”和“高端领域”阶段;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出口快速增加;国外品牌本土化力度显著提升,加大国产品牌竞争压力。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北分瑞利公司副总经理 周加才 作《建设仪器可靠性标准,助理企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智研院副院长 封善斋 作《科学仪器供应链协同创新》主题报告“高端对话”环节,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所长张新荣与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植岗,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双来,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刚,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臧牧,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经理谭国斌一起,就“如何看待市场与创新的关系”、“如何铺设仪器人才的成长之路”、“如何看待科学仪器的未来技术”等话题展开讨论。高端对话“重磅发布”环节,贺德方参事发布了《中国仪器仪表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谭久彬院士发布了《科学仪器企业创新实力研究报告成果(2023)》,张彤副理事长发布了《科学仪器产业链上游供应商及产品名录(2024版)》,刘文清院士发布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托举计划项目(CIS海豚计划)》,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第四十一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年夫顺公布了CIS海豚计划2024年入选项目。期间,还公布了CIS海豚计划2024年入选项目——优秀研发团队和优秀应用团队、2023年度优秀科研仪器案例成果、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验证评价中心联合实验室,以及科学仪器未来设计师等获奖名单。颁奖留念大会还安排了分场活动,“光电器件技术”、“真空技术”、“智能制造中自动分析或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物性测试仪器开发及应用需求”、“生命科学仪器开发及应用需求”、“核领域仪器开发及应用需求”、“半导体器件表征仪器开发与应用创新”、“临床检测仪器开发及应用需求”等8个主题论坛于次日平行召开,进一步探讨科学仪器技术开发和应用。分会场掠影此外,会议同期举行仪器展览,聚光科技、禾信仪器、钢研纳克、海能技术、皖仪科技、京仪集团、概伦电子、致真精密仪器、卓越远星、中科科仪、中科采象、锐精光电、诺联芯、海恩迈、星赛生物、中电科思仪、华仪宁创、衡昇质谱、航天计量、捷创核仪、中广核久源、久泰真空、融智生物、海克斯康等几十家仪器厂商亮相。展商一览
  • 六所高校获批建设前沿科学中心
    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2年度前沿科学中心立项建设的通知》,据悉,教育部此次批复立项建设了六个前沿科学中心。目前,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已经官宣获批,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也于近日陆续官宣。此前,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已官宣通过论证。南开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获批立项建设,标志着学校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迈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步伐。“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把握新物质创造精准化、精细化、融通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在绿色发展、生命健康、粮食安全、清洁能源等方面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含碳化合物及其聚集体的合成转化和功能应用,开展有机新物质高效合成、有机新物质生物功能研究、有机新物质能量转化与存储3个重要方向前瞻性、引领性基础研究,同时搭建精准表征与计算模拟支撑平台,通过推进学科纵深发展和交叉融合,贯通有机新物质设计合成-构效规律-功能应用创新链条,打造我国物质科学领域自主创新源头和原始创新策源地,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科学根基。兰州大学兰州大学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正式获批立项建设。这是教育部此次批复立项建设的六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标志着学校在国家重大前沿交叉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中心将聚焦稀有同位素高效获取及安全利用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问题,围绕稀有同位素的变革理论、高效获取、创新应用和安全处置等四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中心依托化学一流学科和核科学优势特色学科,集聚物理学、材料、医学、信息等多学科优势,以高能物理超算与实验平台、放射化学实验平台、多功能加速器实验平台和核分析测试平台等四个条件平台为支撑,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大胆开展“非共识项目”和“无人区”问题探索,力争在相关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方面做出兰大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年12月8日,教育部组织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论证会,对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的“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专家组一致同意建设方案通过论证。专家组认为,中心面向国家航天强国战略发展需要和航天装备技术发展需求,开展相关科学问题探索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制约航天发展的技术瓶颈,解决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领域“卡脖子”难题,产出引领性、原创性成果,有助于提升我国空间基础科学和航天技术的创新能力水平。中心建设定位准确,目标明确,问题凝练精准,研究内容清晰,基础条件充实,发展规划切实可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特色鲜明,人才团队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在空间领域已经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具有扎实的建设基础、充分的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一致同意中心建设方案通过论证,建议尽快实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2年12月5日,教育部组织专家召开“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论证会,会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心首席科学家、主任成秋明从中心建设背景、建设基础与优势、研究方向与内容、组织架构与运行管理、预期成效等方面向专家组详细汇报了中心建设方案。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中心建设方案与前期推进情况的汇报,并围绕研究方向、建设规划、条件支撑、人才引进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会上,专家组认为中心符合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建设相关要求,一致同意并通过了“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据悉,国家计划在全国高校布局30-40个前沿科学中心,截至2021年度,已有25个前沿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软科
  • 中国科学报:放射性废物处置遇技术难关
    日益增加的放射性废物令人担忧,然而很多专家都无法清楚说出目前中国究竟有多少放射性废物。公众的担忧不仅来自不断发生的核泄漏事故,更与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息息相关。将于3月1日实施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或将推动我国放射性污染物的防治工作,但仍需要接受公众的审视与检验。   2月13日,离大学正式开学还有一星期,《中国科学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师范大学南门外的放射性药物化学实验室。   实验室管理员李娜一早便开始忙碌起来。“过几天,我就更忙了!”她一边在放置放射性废物的冰柜前作记录,一边说,“等学生放假回来之后,实验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又会多起来。”   在烦琐的处理流程和冗长的半衰期中,李娜必须每天记录下放射性废物的情况,等待专门机构将这些特殊的“垃圾”集中收走。   如同李娜所在的这间实验室一样,许多实验室也产生放射性废物。不仅如此,广泛使用的核电站、铀矿、辐照设备等工业设施则产生了数量更多、放射性剂量更大的废物。   2003年正式实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标志着我国依法防治放射性污染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法律明确规定了放射性污染管理的五个方面,放射性废物管理则是其中之一。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三废治理研究所副所长孙庆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于高放射性水平废物的永久处置。   越来越多的“垃圾”   核技术在医药、能源、军事等领域的应用已经让人们尝到了它的甜头。同时,日益增加的放射性废物也让专家们头疼不已。但当《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相关领域专家时,却没有一位专家能说得清目前究竟有多少放射性废物。   李娜所在的放射性药物化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放射性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情况,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包含放射性的溶液和动物尸体。   李娜介绍,他们所用的药物半衰期都不长,而10个半衰期后,放射性剂量则被认为已经减少到不足以造成伤害的程度,便可以进一步处置。“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向环保局提出申请,请专门人员来收走这些废物了。”   最近这些年,李娜感到收“垃圾”的人来得越来越频繁,实验室的放射性废物也越来越多了。   同样地,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统计,2009年,该院共收贮放射性固体废物22.2立方米,主要有污土、金属、工作服、塑料、玻璃、棉纱等,均为“低水平放射性废物”。在1996年发布的《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中,这是一种“在正常操作和运输过程中通常不需要屏蔽”的放射性废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教授李珏忻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称:“随着技术的发展,核仪器使用越来越多,留下的废物肯定越来越多。”例如,在找矿时地质工作者使用的探伤仪,其中带有小型放射源。   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放射源也快速进入了民用领域。在常见的烟雾报警器中,便含有少量的放射性金属镭。“单个报警器放射性强度很低,但广泛使用后数量激增,放射性镭的处理便成了大问题。”孙庆红指出。   辐照技术的推广也带来不少放射性废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已建成运行的辐照装置超过200座。   早在1975年,湖南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获取钴源38支,放射总强度为5500克镭当量。当时,彬州市农科所利用钴源先后开展了辐射诱变育种、食品灭菌消毒、刺激作物增产、辐射产品加工等综合性应用。   30多年后,这批钴源早已废弃。其间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针对这些废物的处置则花费了330多万元的经费。   此外,自1956年以来,全国几十座铀矿山、铀水冶厂、铀采冶联合企业已遍布云南、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完整的铀矿冶工业体系同样留下了危险的放射性废物。   孙庆红透露,我国现有核电站中,每一个百万千瓦级的机组将产生50到100立方米的放射性固体废物。   而根据2007年国务院批准的核电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前,中国将新建27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届时将有超过30台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据此估算,到2020年,由这些核电机组运行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将在1500到3000立方米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来自核电站的废物体积看上去并没有达到惊人的地步,但它们都属于“高放射性废物”,其放射性水平高、释热量大、毒性大,处理和处置难度非常大,且费用非常高。   日益严格的管理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核事故让人们谈“核”色变,也与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无不相关。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胡华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强调:“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事关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也直接关系到核能和非动力核技术及应用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早在1987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下发文件《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该《办法》对放射性废物的分类、产生放射性废物单位的责任、废物的收运及废物库的管理都作了详尽的规定。   对此,胡华四解释:“放射性废物处理、贮存、处置活动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三个核心环节。”而放射性废物管理还应以安全为目的,具体应遵循“减少生产、分类收集、净化浓缩、减容固化、严格包装、安全运输、就地暂存、集中处置、控制排放、加强监测”的原则。   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带来放射源丢失、违规使用的事故仍然时常发生。   2004年7月12日凌晨,唐山市某建筑工地技术人员因操作不慎,将一个用于工业探伤的硒-75放射源失落在施工现场。10余名工人误将放射源当做机器配件,最终发现主要受照者受到全身非均匀照射。   无独有偶,2008年4月11日,山西省农科院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药剂,数名工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照。   另外,在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对放射性污染防治重视不够,缺乏对放射性污染防治的专项管理制度,乱堆、乱放放射性废矿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由此造成的放射性污染威胁着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   中广核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反应堆工程设计与燃料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岷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针对这些情况,政府部门对放射性废物进行了日趋严格的管理。”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负责人解释,《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了“要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排放废物要经国家许可”、“对高放废物要进行分类处理”等原则性问题,而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的《条例》则将法律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了。   那么,对具体单位而言,新《条例》的实施将带来什么变化?北京市环保局宣传教育处工作人员称,目前仍在等环保部的进一步通知。截至发稿时,记者仍未得到回应。   肖岷认为,国家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力度加大,不仅相关文件得到了细化,管理体系也在进行调整。   有报道称,我国在核安全监管机构上将进行大幅度调整,国家能源局将新增设核电司,国家核安全局在原来一个司的基础上调整到三个司,核安全监管人员增加近千人。国防科工局新增设核应急司。   永久保存难题   孙庆红长期与放射性“三废”打交道,中低放射性水平的废物主要以暂存后处置为主。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已建有两座中低放射核废料处置库,分别位于甘肃玉门和广东大亚湾附近的北龙,还将在华东和西南建设两座区域性低放废物处置库。   1944年,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进行了世界上首次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在今天看来,第一个用于处置“放射性污染的破碎玻璃器皿”的处置场,只不过是橡树岭处置场中的一条简易地沟,填满了未经处理的废物。   在核动力发展的初期阶段,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采取了与此类似的方法进行放射性废物处置。如今,国际原子能研究机构成员国中已经有100多座专业的设施运行。   在普通人眼中,放射性废物暂存库恐怕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已建成31个放射性废物库。孙庆红向记者透露,我国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放射性废物暂存库。   1998年建成的湖北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深藏在大别山脉的崇山峻岭中。戒备森严的仓库配备厚实的铁门,地面上有一个个标有字母的水泥盖板,放射性废物就封存在盖板下面。   运送废物的卡车,必须加装防护铅板,每次将放射源搬入库中后,经办人员、车辆必须进行彻底清洗。这些“洗澡水”被排入专门的蒸发池,防止其混入地表及地下水体。   去年6月,该库结束了为期8年的改造工程。改造后的废物库实现了物联网远程在线监控,这在全国放射性废物库建设中走在了前列。  与此相比,高放射性水平废物处置的技术要求则高很多。高放射性核废料含有多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高放射性元素,10毫克钚就能令人毙命。   所以,在孙庆红看来,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于高放射性水平废物的永久处置。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苏锐曾撰文称,高放废物的最终去向是深地质处置。这需要把高放废物埋藏在距离地表深约500米到1000米的地质体中,使之永久与人类的生存环境隔离。   首先要将高放废液变成玻璃固化体,再将玻璃固化体装入金属罐中,并在地下1000米的深部找一块2平方公里到10平方公里不等的坚硬岩石,将装有高放玻璃固化体的废物罐埋藏其中,最后用一种特殊的回填材料将所有深部空间封填。   孙庆红形容:“看上去有点像一座巨大的坟墓。”   因此,地质条件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科学系教授周启友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选择高放废物的处置地点最重要的则是要地下水的条件。   “我们要寻找一个不含地下水或者地下水移动非常缓慢的地方。”周启友说,“除了自然条件,还需要加固工程屏障,对岩石圈进行保护。”据此,一些专家认为甘肃敦煌北山可能是将来最为理想的高放废物处置库。   不仅是中国,高放废物的处置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从建造核电站的那天起,德国政府有关机构和地质、核电专家就在为核废料的最终去处而发愁。   目前已知的看法是,核废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得流入自然界。那么,什么样的建筑构造和地点能经得住自然界的沧海桑田?   “别放在我家后院”   在美国的报刊上,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缩写——NIMBY,即Not in my backyard.意思是:别将垃圾放在我家后院。   纽约市的许多垃圾填埋场因为不符合美国环境署的环保标准而被迫关闭,一些城市索性将垃圾直接运到别的城市或其他州。被动接受垃圾的城市的居民就非常愤怒,他们组织了“NIMBY”运动,抵制垃圾运进自家后院。   在令人恐慌的放射性废物处置上,我国也面临类似问题。2008年,在一家地方网站的论坛中出现一个“湖北省的放射性废物库在广水市”的帖子。帖子中陈述了“广水市癌症发病率全省最高与省放射性废物仓库具有很大关联”,并抗议废物库继续在当地运行。   而2010年11月,中国核工业集团与法国阿海珐公司签署的协议则引发了更大的波澜。协议规定,在甘肃嘉峪关以北的金塔县内建设一座年处理规模达到800吨的乏燃料后处理基地。   这意味着,今后运往甘肃的核废料不仅来自国内的核电站,还有可能来自周边国家。“回收技术是否成熟”已经成了专家担忧的问题。   不过,这已不是阿海珐公司第一次在运输核废料途中遭遇“拦路虎”。作为国际“核废料处理中心”,核废料在法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往来运输,所到之处,无不遭到民众的强烈抗议。   普遍认为,核废物处置计划的成功离不开与公众良好的沟通。长久以来,一些国家已经采取若干种步骤,并取得相当的成效。   例如,在匈牙利,上世纪90年代的两次选址受阻后,匈牙利原子能委员会于1992年启动了国家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置选址计划。委员会采用公众自愿参加的方式,确定了愿意成为这些场地“东道主”的社区,最终在这些社区内选定了6个处置场场址。   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全面的公众磋商过程是专设低中放射性废物处置库选址的一个重要环节。   而在我国,在环境问题上与公众进行互动才刚刚兴起。胡华四向记者表示:“将来,公众对核的态度将影响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如何使公众既不“对核安全报以无所谓的态度”,也不致“谈核色变”,还需要作长期的努力。   “必须要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核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他说,“要使公众能理解、配合和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应当保障充足的经费开展核科学的普及工作。”   放射性废物的来源   地质勘探、铀矿开采、选矿和矿石   含有铀、镭和其他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铀矿山废石、尾矿和水冶厂尾砂,放射性水平较低   铀的精制、转化、同位素分离和燃料元(组)件制造   含铀的坑道废水、选矿水等   核电厂和其反应堆的运行   含活化产物和裂变产物中、低放射性废物和固体废物及卸出的乏燃料   核燃料后处理厂的运行   含裂变产物和锕系元素高放射性废液和废物   核设施退役   堆芯活化材料、可回收的放射性污染废钢铁及其他废金属、大量放射性水平极低的固体废物   核能研究与开发、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和应用   废辐射源,主要是钴-60和镭-226源
  • 日本先进科学仪器研发项目管理经验及启示
    摘要:日本政府以“科技创造立国”为出发点,制定实施的“先进测量分析技术与仪器开发计划”为其摆脱对国外先进科学仪器的依赖奠定了坚实的研发基础。本文利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社交网络分析法等对该计划的出台背景、管理架构、领域分布、经费投入和实施成效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通过对比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流程发现,我国科研项目在顶层策划和部门间科研项目的贯通上与日本有较大差距,设立的项目平均经费额度较日本高且数量较少,在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商业化上的力度较日本弱。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强化科学仪器领域项目顶层设计、增强经费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优化项目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建议,助力我国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日本;先进测量分析;科学仪器;项目管理科学仪器是指一系列用于包括研究自然想象和理论研究的科学目的的装置或工具,如用于实验、计量、观测、检验、绘图等设备装置或工具。先进科学仪器则指具有先进原理、创新技术的中型科学仪器设备,其作为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进科学仪器是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重点,其在世界各国的科技及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美国、欧盟、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先进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创新性研发非常重视,并制定了具有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计划,通过支持发展先进科学仪器来推动一流的科研工作,以保持其在科技前沿领域的竞争优势。日本在1995年就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并强调了“技术创造立国”的目标,明确了技术发展战略的具体目的。日本的先进科学仪器资助计划分为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型、科学仪器研发型、仪器研发与共享平台建设型三类项目,其中“先进测量分析技术与仪器开发计划”(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Systems,简称“先端计划”)属于科学仪器研发型计划,由隶属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JST)主管。日本为我国邻国,传统文化背景较为相近,其“先端计划”的实施对该国的相关产业技术发展起到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为“先端计划”为研究对象,对其出台背景、经费投入和实施成效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挖掘项目承担机构间的研发网络关系,总结其先进经验,为我国科学仪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1 出台背景日本资助科学仪器的计划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当时以其科学研究经费资助业务中所实施的“试验研究”项目支持测量分析技术和先进科学仪器开发,该项目在2001年停止公开招募。同年,日本制定的第2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推进测量、分析、测试、评价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尖端设备等战略体系整备”的科技战略。2002年,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共同发明的“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促使日本对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科技发展更为重视。在21世纪初,日本认为,最先进的研究数据和原始研究数据只能从先进的测量分析技术及机器上获取,而这些技术及仪器绝大多数仍掌握在美、德等发达国家手中。为摆脱对国外先进技术与仪器高依赖的局面,培养国内优秀科研人才、厚植原创研发的土壤,从而提升其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全球影响力,2003年6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制订了先进测量分析技术和设备自主研发项目的支持措施,选定对尖端分析计算测量仪器要求高、有望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研究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并于2004年由JST启动了“先端计划”(图1)。2 主要任务与目标2.1 主要任务日本“先端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世界独一无二”“世界第一”的测量分析技术和仪器设备,减少日本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科研活动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或科学仪器设备的依赖程度,推动相关企业的发展。2.2 顶层设计为推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可持续性发展,2015年,日本政府开始系统梳理先进科学仪器领域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先端计划”融入先进科学仪器领域创新全链条(图2)。该计划的主要发展方向为:1)新原理、新发现、新方法广泛利用,创造出世界一流且全球最畅销的独创型测量分析系统;2)面向社会需求解决重要课题,支撑科学技术创新的创造;3)先进测量分析领域象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扫描透射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TEM)、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um,MS)的品牌机重点开发;4)构建先进测量分析领域的需求调查功能和成效评价功能;5)推动与先进测量分析领域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国家战略项目相衔接;6)发展核心基地,促进整体发展。该计划的具体目标是解决日本国家层面的科学问题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基础科学技术方面,构建TEM、NMR、MS、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等子平台和世界标准级别的共享平台,开展世界前沿的科学发现和系统集成研究,其目标是获得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在产业应用场景方面,该计划主要聚焦在绿色能源、生命科学、基础设施和装置认证等领域,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该计划通过系统化、导向化的实施,逐渐引导、培养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最终实现创造高效、安全可靠且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图2)。由于日本对TEM、STEM、NMR、MS等技术开发领域给予了重点支持与培育,日本这些方面的技术一直处于国际一流的地位,我国项目设计方面,如针对较有优势的、较为先进的技术进行重点攻关、重点培育,有望可进一步或快速提升相关的科学技术水平。3 实施体系3.1 管理架构与推进体制“先端计划”在JST的运营成本补贴范围内实施,具体如何实施由JST决定,JST建立了以开发主管为中心的开发推进体系,管理整个业务和开发问题,以高效、有效地管理整个项目。“先端计划”的管理系统由开发顾问、项目推进委员会、综合评价会等构成。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研究员作为该计划的开发顾问,负责进行先进测量研发领域的技术指导与建议。项目推进委员会负责总结整个计划,并以综合方式募集、采纳和评估发展问题。综合评价会由项目总监管理项目主管,并由项目主管管理相关的项目职员(图3),负责对“先端计划”的一般项目进行筛选和评价,对重点开发领域进行事后评价等工作。“先端计划”的研发系统由具有创造能力的研究团队、多家拥有尖端技术的企业、大学、研究所等推动,同时需要有中小企业和研发企业的参与其中。该计划的研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推进:第一阶段是应用研发、核心技术开发(多方案竞争);第二阶段是选择最优方案的原型制造阶段;第三阶段是通过原型进行演示、验证和数据采集(世界标准为目标,利用多台原型仪器验证并进行性能改善)。选题原则为竞争性资助,资助那些在研发期内可完成的、具有创新性\原创性、现实中科研活动中有强烈需求、预计可满足未来多样化需求、可大幅改良测量技术或仪器性能的项目,旨在开发可满足最新科研需求的创造性、原创性的先进测量分析技术和仪器系统。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设置、评审、立项、资助、监督等工作,其设立的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能类似于“先端计划”开发顾问的职能,主要由相关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组成,但“先端计划”是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参与技术指导与建议,鉴于我国缺少先进科学仪器领域诺贝尔奖项获得者,且先进科学仪器领域该类级别奖项的获得者也难以被引入,因而我国推进体系在此方面难以达到日本或欧美的水平。3.2 项目评价体系日本科技评价体系通过具体的制度将科技评价融入到日常的科技管理中,从而提高了管理成效和科技创新力度。日本“先端计划”的评价流程主要有事前评价、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三个流程,先进科学仪器开发项目的事前评价根据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是否能应对先进科学技术的需求,是否有发展前景,是否已制定可实施的研发计划和实施体制,拟开发技术或设备是否能产生更大效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的事前评价的依据基本相同。中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研究人员加快研究进展,日本中期评价关注研发目标达成度、性能、市场性、技术成熟度和文献发布情况,我国项目的中期评价除这些方面外,更重视项目是否有真实开展,以及经费是否合理使用等,反映了我国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科研活动存在伪开展、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影响了我国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科研成果的产出。该计划的后期评估是对取得成果的最终总结,一般在项目结束后一年之内进行,亮点是所开发的原型机是否能获得最先进的科技数据,是否形成了具有战略性布局的知识产权(表1),反映出日本对其开发的先进科学仪器的科技水平及开拓相关市场的战略要求。与之相比,我国项目后评估的依据评估依据较为笼统,对项目开发的先进水平要求并不高。3.3 项目在线展示平台为了更好地推广所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先端计划”构建一个项目在线展示平台,主要展示了该计划资助项目的成果开发成功的重要信息,和如获奖信息、权威论文、论著的发表等的一般信息,以及项目成果重要推广活动等的详细信息;其中成果开发成功的信息展示了共123条(图4),显示了所资助项目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成果成效的追踪信息。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仪器展示传播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推进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平台里展示了2006-2020年的144项项目研发成果信息,且均涉及到研发机构寻求成果转化渠道或寻求资金投入继续研发的信息,但并未为这些研发成果提供成果转化的资金资助。这也反映出其中的短板:一是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的是科研仪器的研发,而对于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助力较少;二是主持或参与设备开发项目的企业或研究机构的自身,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其所开发设备的商业化。这些短板直接影响了我国研发的科研仪器成果的转化率。3.4 项目投入日本投入了大量经费以促进其先进测量分析技术与先进科学仪器开发的进度,据统计(图5),“先端计划”共投入的总经费约550亿日元(约28.6亿元人民币,以2022年4月份汇率计算),占同时期日本科研费总额近3%,至2016年资助项目数量共1165项,平均资助金额约0.47亿日元(约244万元人民币),并产生了许多较权威的论文、专利和商品化成果。而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自由申请)在2004—2016年期间,共投入经费22亿元,占同时段国家自科基金资助总额的1.32%,资助项目数573项,平均资助金额约386万元。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自由申请)与日本该计划相比,投入经费总金额为日本的76.9%,资助项目数量为日本的49.2%,项目平均资助金额为日本的158.2%,可见我国项目的平均资助额度虽远远大于日本,但在总投入和资助项目数量上均弱于日本。具体经费投入方面,日本2004—2009年经费投入逐渐增加,2010—2016年期间,经费投入发生波动,2013年后投入减少,主要原因为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于2014年移交至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gency for Med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MED),随后该计划的经费投入大幅降低。而我国经费投入从2004年的990万元开始逐年增加,自2014年起,经费投入开始剧增至4.55亿元以上,反映出我国开始加大力度发展先进科学仪器,以期尽快攻克卡脖子技术、提高我国先进测量技术与仪器水平的决心。3.5 研究领域的演化日本“先端计划”的实施时间是2004—2020年期间(2016年度为项目最后的选题立项年,计划实施结束的实际时间为2021年3月31日)。按研发对象的类型,其资助项目可分为科学仪器零配件或关键技术研发、科学仪器整机研发、研究成果活用、科学仪器实证研究和科学仪器软件开发等5类项目,按仪器所属学科领域分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环境科学、放射线测量和绿色能源等5类,资助项目受日本国情及科技需求变化而改变,如2007年之前主要为非特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发,2007年开始,“先端计划”为之前所研发的、有前景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增设了科学仪器的实证验证资助,并在2009年增设了相关的软件开发项目、2011年增设了研发产品普及推广的资助项目以支撑产品顺利商业化,至此“先端计划”的资助形成了从技术研究至设备成品商业化的全链条式资助。在学科领域演化方面,东日本大地震前,“先端计划”资助的项目主要分为非特定领域和重点领域;但在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援灾后重建,放射线辐射污染的解决成为日本科研攻克的首要课题,为此,该计划于2012年开始重点支持了绿色能源、放射线测量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研究,日本大地震复兴特别委员会投入38亿日元资金以支持放射线测量领域的研发活动。2014年,由于日本科技战略需要,该计划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被移交至AMED,同年,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开始推动孵化器的形成,2014—2015年,共投入资金3亿日元(图6)。可见,“先端计划”是根据日本国情来决定对相关研究方向的资助力度,确保经费用在“刀刃”上。4 项目成效4.1 SCI论文产出“先端计划”的实施,促使日本大批量的论文和专利的产生,仅在2004—2013年的10年间,日本该计划资助的研发活动共发表了2774篇论文,专利申请1048件,并获得了多项权威奖项。利用该计划及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自由申请)的项目名称、基金机构名、国家所在地等信息,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SCIE数据库里检索出2004—2021年期间日本发表的SCI论文共1558篇,Top10的研究方向依次为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科技及其他项目、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光学、仪器仪表、光谱学和核科学技术;共有14篇高被引论文,化学方向高被引论文有7篇(占日本总高被引论文数量的50%),科技及其他项目4篇(28.57%),物理学方向2篇(14.29%),材料科学2篇(14.29%),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晶体学各1篇。中国相应时间段检索出SCI论文共1793篇,Top10的研究方向依次为化学、工程、光学、科技及其他项目、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核医学成像、生物物理学、核科学技术和神经科学等;共有高被引论文11篇,化学方向高被引论文有4篇(占中国总高被引论文数量36.36%),物理学方向2篇(18.18%),材料科学2篇(18.18%),科技及其他项目3篇(27.27%),神经科学2篇(18.18%),能源燃料、工程、海洋学、公共环境职业健康和热力学方向各有1篇。与日本该项目的研究方向相比,我国对应用微生物学、核医学成像、生物物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仪器研究较为重视。高被引论文(被ES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方面,日本化学方面的论文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多,影响力较大,科技及其他项目、物理学、材料科学、天体物理学等方向均有一定的影响力。相比之下,我国化学方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日本少,但物理学、材料科学和科技及其他项目等方向高被引论文数量跟日本相当,神经科学、能源燃料、工程、海洋学、公共环境职业健康和热力学方向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日本高,说明我国这些研究方向的影响力较日本该计划产出的同研究方向论文的影响力高。为了解日本该计划资助项目和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的执行研发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将上述检索出的SCI文献导入Gephi分析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独立研究活跃度强的日本作者单位依次为东京大学(285篇)、日本东北大学(98篇)、大阪大学(158篇)、京都大学(144篇)和名古屋大学(104篇),主要专注于化学、核科学技术、测量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合作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名城大学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紧密合作,共同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达40多篇,占总排位在第18名(图7)。对比之下,我国研究也类似于日本,以中科院为首要单位的研发活动极为活跃(383篇),其次为清华大学(183篇),也偏重于独立研究,合作活跃度并不大(图 8)。4.2 代表性开发成果/产品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分析计测类仪器中表面分析相关的日本企业占据了全球30%的市场份额,这也间接说明“先端计划”对日本先进科学仪器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显著。该计划实施至今,生命科学领域已成功商业化的成果共18件,材料测量领域的共19件,环境测量领域的5件和放射线测量领域的9件,部分成果在全球先进科学仪器领域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如2019年东京大学与日本日本电子株式会社(Japan Electronics Co., Ltd.,简称为JEOL)开发的无磁场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MARS机型为全球第一台原子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其测角台内观察到800μm×800μm×200μm空间磁场分布,分辨率达143pm,多种用途设计使其将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有望助力于磁体、钢铁、半导体器件和量子技术等尖端材料的开发。该设备虽仍未上市,但在2022年2月,该研发团队利用该设备成功直接观察了原子磁场并详细观察磁性材料的原子,展示其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顶端。此外,大阪大学与岛津制作所于2017年开发并已商业化的Nexera UC Prep半制备型超临界流体色谱系统,可应用于医疗领域生物标志的探索、药品分析、毒性评价、食品领域机能性成分分析和环境领域污染物分析;可实现节省等待时间的连续制备和高回收率制备,如通常需要1周左右的500种残留农药检查,通过该产品仅需50分钟即可获得检测结果。该产品获得了2015的Pittcon Editors’Award金奖及2019年第一届日本公开创新大奖农林水产大臣奖。岛津制作所研发的成像质量显微镜iMScope于2013年成功商业化,可应用疾病相关标记物发现、药物动力学观察等;在研究团队的努力下,iMScope已经发展出iMScope TRIO、iMScope QT等型号,其中iMScope QT具有可融合形态学图像,又可实现高速、高灵敏度和高空间分辨率分析等优异性能。先进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提升了日本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也促进日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先端计划”已商品化的47件代表性产品的研发机构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图9)发现,研究活跃度最强的东京大学,其虽与京都电子工业公司、岛津制作所、滨松医科大学、滨松光子学公司等在电磁敏感性(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EMS)和光电探测方向上有一定的合作,但其自主研究的活跃度显得更强一些,较专注于探针、影像软件、分析仪等方向的研究上。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和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与东京大学类似,均偏向于自主研究为主,与企业有一定的合作,总体研究活跃度弱于东京大学。合作研究活跃度较强的合作单位主要有广岛大学和集成系统公司、氧化物公司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分子科学研究所、千叶大学与雄岛试剂公司、北海道大学与系统仪器公司、筑波大学与大美公司等。综上可见,该计划倾向与知名大学以自主研究为主,知名度较弱的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为主的方式来推进其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5 启示与建议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科学仪器产业技术的发展,《“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自主研发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制一批核心关键部件,显著降低核心关键部件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大幅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行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3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聚焦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科学仪器的研发,如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强化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等六个子领域的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2022年发布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学仪器领域项目申报指南。这些政策的部署对于促进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发展、打破国外先进仪器设备垄断、提高先进科学仪器国产化率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方面,日本“先端计划”做出了较好的探索,给我国科学仪器领域发展的启示如下:1)强化项目顶层设计,聚焦社会经济需求日本是站在科技创造立国的高度对“先端计划”进行顶层设计,最终是为了摆脱其对境外先进科学技术的依赖,支撑“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到的超智能社会的实现。技术研发产出的定位明晰,着眼于开发可解决国内社会相关领域重点难题的原创技术,开发和大幅度优化仪器设备的同时,瞄准了诺贝尔奖级别的一流技术产出,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知识产权布局和标准化战略,逐步推动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因此,我国在设立类似的项目时应加强宏观设计,通过类似于日本对社会企业、高校、研究所等进行定期、多次问卷调研、实地调研的方式广泛调研社会需求与建议,优先攻关社会最急需、最有机会实现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保证项目技术对标国际前沿的同时,兼顾仪器国产替代化发展,确保我国科研人员的仪器自主可控,助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推动项目“投早、投少”日本把科学仪器的研发作为提升本国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所以投入的经费也相对比较高,2004—2016年“先端计划”经费的投入量占该国科研费的近3%,高于我国2004—2016年投入经费占同时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总额的1.32%,我国与日本科研资助强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科学仪器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我国每年上万亿科研投资经费中,用于进口仪器设备的固定投入就高达60%。因此加强先进科学仪器的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我国加大对科学仪器领域的研发投入,借鉴日本的做法,通过“投早、投少”的方式资助尽可能多的初创项目,同时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通过多元化经费的投入助力企业解决技术研发难题;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遴选出优秀的原创研发及国产替代化团队,形成多点开花、良性竞争的局面。另外,建议在项目立项前对承担主体进行实地调研,评估拟立项项目承担主体的实际完成能力,进一步保证项目的可实施性。3)瞄准国际前沿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先端计划”支持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环境科学、放射线测量和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先进测量分析技术和仪器的开发,项目以原始创新、创新技术作为研究出发点,为满足日本国家社会、科研和行业发展的当前需求及未来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在TEM、NMR、
  • 评论:要大科学装置,更要大科研队伍
    国外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启示  打造国家实验室,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一项新使命。发达国家的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运作管理的?能给上海带来怎样的启示?本报今起推出分析,希望对上海的国家实验室建设有所借鉴。  国家实验室是一种世界通行的科研基地形式,兴起和发展于二战前后,主要围绕国家使命,从事基础性和战略性科研任务,通过多学科交叉协助,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在不同国家,国家实验室名称各异,有的叫“国家(或联邦)实验室”,有的叫“国家科研中心或研究所”,也有的叫“学会、协会或联合会”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诞生了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获得了许多科技创新成果。  集中式科研攻关,避免各自为政  美国从20世纪上半期就开始建立国家实验室,迄今已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国家实验室系统,在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研究员崔晓文介绍,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布局一般充分考虑大学及大型工业企业的需求及优势,从而有效凝聚和整合全国科技资源,更好发挥国家创新平台和增长引擎的功能。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柴之芳表示,综合性强是美国国家实验室一大特点。美国能源部对国家实验室的要求是:“应当更注重科学领域的交叉点,而不是各个学科内部。国家实验室的价值,在于它们能从事高校或民间研究机构难以开展的交叉学科综合性研究。”以位于纽约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为例,它有4个研究方向:先进加速器、同步辐射、分子影像和核成像、计算科学 下设8个科学中心:功能纳米材料中心、神经成像转化中心、计算科学中心、辐射化学中心、环境科学中心、国家核数据中心、加速器物理中心、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共建的脑科学中心,可谓“一业(核科学技术)为主,惠及其他”。  国家实验室实体化、大规模运营的好处,是便于组织管理科研团队,集聚优势力量,在重大前沿科技领域快速取得突破,避免各科研团队各自为政。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研究员何建华说:“我国的重大科技专项虽然也是目标导向、任务导向,但都分散在多家单位进行。这种集中式科研攻关,值得我们借鉴。”  大科学装置,不能仅仅是一个平台  还记得人类首次在琥珀里发现的恐龙尾巴吗?科学家们借助上海光源等装置发出的同步辐射光,获得了这段尾巴的纳米级“X 光片”,最终确认这是来自白垩纪手盗龙的尾巴。正在建设的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这与同样依托大科学装置的美国国家实验室相比,有什么明显不同?  上海市科学学所研究员任奔认为,上海的大科学装置作为一个专业性研究机构和研发平台,在我国科技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美国国家实验室相比,它在开展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曾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的何建华介绍,拥有先进光源(ALS)、粒子加速器、分子铸造工厂、电子显微镜等大科学装置和先进仪器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有雇员5000人左右,其中的科研人员分为长期人员(类似于固定人员)、项目聘用(聘期通常为5年)、短期聘用等类型。不少科研人员在高校兼职做教授,使实验室项目与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何建华回忆,他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物理生命科学部工作时,部门主任、副主任都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市科委基地处处长过浩敏认为,上海的大科学装置目前较好地发挥了平台作用,为许多科学成果的产出做出了贡献,但除了继续对外开放,也要建立起一支颇具实力的科研队伍,使大科学装置的价值最大化。  成立专业机构,“吆喝”科研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周岱教授曾牵头有关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课题研究。据介绍,德国的国家科研机构每两年会对研究项目进行同行专家评议,其结果作为下一阶段给予该研究所经费的参考依据。一般是先阅读定量数据为主的状态报告,随后实地考察了解情况,最后通过集体讨论形成评价报告。日本的理化学研究所于 1993年设立了由海外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内著名学者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每隔7年对主任研究员进行一次非常严格的科研成就评价。目前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般由政府主导进行周期性评估,以国内专家为主,只有在某些领域会聘请一些国外专家。周岱指出,对于未来国家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政府要逐渐实现“管评分离”,在同行专家评议中引入一定比例的国际权威,使得评价更加国际化和更有针对性。  据了解,美国国家实验室都把技术转移作为服务国家的一个重要使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促进技术转移并形成激励机制,使国家实验室和美国的企业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人员、设备、方法、专业知识以及广泛的技术信息上实现共享。眼下,上海一些科研机构在成果转化上做了许多有益尝试,周岱建议,未来的国家实验室可以建立并不断加强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转移机构,为科研成果大声“吆喝”,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2023年度增选指南
    中国科学院2023年度增选指南  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为做好2023年度院士增选工作,按照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和有关规定,制定《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指南》。  一、增选领域学科方向和名额分配方案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  (一)数学物理学部  1. 数学4名,其中基础数学不少于2名、应用数学不少于1名。  2. 物理Ⅰ(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声学和原子分子物理等)3名,其中声学1名,3个名额中实验工作者不少于2名。  3. 物理Ⅱ(包括高能物理、原子核物理等)、力学和天文学4名。  4. 量子信息1名。  5. 物理(实验)与光电信息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二)化学部  1.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环境化学4名,其中核与辐射化学1名。  2. 有机化学、高分子3名。  3. 物理化学、化工3名。  4. 碳中和化学化工变革性技术1名。  5. 化学生物学和重大药物创制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1. 基础生物学4名。  2. 医学4名。  3. 农学、生态与进化4名,其中生物分类学1名。  4. 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与生物安全1名。  5. 生物信息与智慧医学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四)地学部  1. 地质Ⅰ(包括沉积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等)2名。  2. 地质Ⅱ (包括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学、矿物学、矿床学与矿相学、岩石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2名。  3.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遥感、土壤学、生态环境等)2名。  4. 大气海洋(包括大气科学与海洋科学)2名,其中海洋科学不少于1名。  5. 地球物理(包括固体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大地测量等)2名。  6. 行星地质环境与探测1名。  7. 地球系统建模及人工智能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五)信息技术科学部  1. 信息Ⅰ(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仪表与传感等)4名,其中计算机理论与人工智能1名。  2. 信息Ⅱ(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3名。  3. 网络空间安全1名。  4. 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数理基础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六)技术科学部  1. 材料(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学与冶金学、材料化学与功能材料、材料加工与结构材料、核材料与特种材料等)4名,其中高端装备结构材料及加工技术1名。  2. 工程Ⅰ(包括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等)4名。  3. 工程Ⅱ(包括力学、建筑学与城乡规划、土木与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矿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3名。  4. 船舶与海洋工程1名。  5. 医工融合1名(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  (七)特别推荐领域  名额6名,另行安排。  二、候选人资格条件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院士候选人应为满足以下基本条件的中国公民。  1.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学风正派。  2. 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或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2023年度增选指南  为贯彻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要求,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局,制定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指南。  院士增选坚持质量第一,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一、增选的领域学科方向   二、名额分配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总名额为不超过90名,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名,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名,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名,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0名,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名,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名,农业学部10名,医药卫生学部12名(含中医药2名),特别通道6名,4个名额用于支持在西部边远地区(贵州、云南、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9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20年以上的候选人。各学部至少1个名额用于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各学部专业组名额分配方案将根据有效候选人及评选情况做适当调整。全院至少5个名额用于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团队候选人。  三、资格条件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候选人。  “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主要是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候选人在工程科技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并有显著应用成效 或在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创造性地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或为重要工程科技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以上各项包括在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方面作出的成就和贡献。  “学风正派”是指候选人应具备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等精神。  “品行端正”主要是指候选人应具备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风,良好的行为品德和端正的工作、生活作风。
  • 白春礼、姚建年院士谈化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4月13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在四川大学隆重开幕。本届年会恰逢中国化学会八十华诞,受到国际国内化学界同行高度重视,来自国内国际的包括50位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院士在内的4000多名化学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白春礼院士在开幕式的大会报告中,做了《在发现与创造中不断发展化学科学》的报告。报告中白春礼院士从化学发展的重要启示、中国化学的进展、未来化学的发展趋势、中国化学家的任务和责任四个方面介绍了化学科学的发展。 白春礼院士   白春礼院士介绍说近年来,在国家相关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化学学科由“继承性和模仿性”研究,到自主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大连化物所利用自行研制的、领先国际的分子束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量子过渡态及共振态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系列性成果 厦门大学发明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新技术,提出并建立了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方法,适用于任何的基底材料和膨胀的电极表面和体系,加大拓宽了拉曼光谱的通用性等。   对于未来化学的发展趋势,白春礼院士介绍说,第一、化学将向更广度、更深层次的方向延伸,如原子/分子层次的认识将更为深入、多层次分子间相互作用复杂化学体系的研究更为系统,创造新分子、新材料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功能性。第二、随着技术能力和仪器设备的不断进步,空前准确和灵敏的仪器不断被创造和应用,如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不仅能在原子、分子甚至电子层次观察并研究微观世界的性质,而且能够对其物质结构和能量过程进行操控 同步辐射光源及其它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之在众多化学领域研究方向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绿色化学将引起化学化工生产方式的变革,不仅涉及对现有化学过程的改进,更涉及新概念、新理论、新反应途径、新过程的研究。绿色化学不仅需要创造新一代绿色、可持续化学产品,也需要变废为宝。第四、化学在解决战略型、全局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在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材料创新、生命奥秘、社会安全等问题中,化学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当前中国化学家的重要使命,白春礼院士谈到,近年来中国化学论文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而言中国论文在从高影响力到低影响力期刊的份额大致呈金字塔分布,而同期美国则呈倒金字塔分布,因而我国的化学科学家仍需要奋起直追在原始创新以及高质量研究成果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对于如何提高原始创新,促进化学发展,姚建年院士在本届年会组织的化学与创新的发展论坛中做了《加强学科交叉、鼓励原始创新、促进化学发展》的报告。 姚建年院士   姚建年院士介绍说化学是与信息、生命、材料、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八大朝阳科学都有着密切联系、交叉和渗透的中心科学。目前,我国化学领域高质量、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仍然较少,国际顶尖科学家相对匮乏,化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姚建年院士表示学科交叉是获得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科技工作者更容易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回顾百年诺贝尔科学奖,通过学科交叉获得的奖项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20世纪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知识背景中学科交叉的比例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 从我国增选院士情况来看,交叉学科的人数比率呈上升趋势。   而目前我国化学学科发展中对交叉科学还不够重视、相应的交叉科学管理模式、成果评审制度等还不够健全 科研人员之间缺乏交流等阻碍了科研创新、抑制了学科交叉对创新的重要促进作用。   姚建年院士谈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二五”化学学科发展战略中特别提出要加强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形成新的生长点,有重点的发展一些新的国际前沿领域,如能源、环保、生物、催化等。同时,“十二五”期间,化学与生物和医学交叉界面的化学优先发展的部分领域包括: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复杂生物体系中信号转导过程研究 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及功能研究 非编码RNA结构与功能研究 干细胞化学生物学及圣经化学生物学 生物体系中信息获取新方法和新技术—化学探针与分子成像 计算机模拟技术,特别是针对复杂生物网络体系计算技术。   姚建年院士最后提出对于科研工作者,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不同的学科尽可能多进行学术交流,科研选题应重视科学技术的综合交叉研究。姚院士特别强调说交叉要是真正的交叉,不能只是在申报项目时两个人一起申请,拿到经费后就自己研究自己的,互不相干,这种情况是不可取的。
  • 倒计时10天 | 2024科学仪器开发者大会召开在即 大会内容抢先看
    为了打通我国科学仪器产学研用链条,填补高端科学仪器空白,加快研发及产业人才培养,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科学仪器领域院士及专家,以及科学仪器龙头企业共同发起“科学仪器开发者大会(Scientific Instrument Developers Conference,SIDC)”。2024科学仪器开发者大会以“创新点亮未来”为主题,将于2024年5月24日-26日在青岛海天红岛国际会展中心酒店观海楼召开。作为聚焦科学仪器开发与创新的大会,大会都有哪些看点呢,快跟小编来看一看!→看点一:8个主旨报告,精彩纷呈,涉及科学仪器开发及应用技术大会特邀8个主旨报告,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将就“产品正向设计: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做主题演讲;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周欣,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汤彬将分别就磁共振仪器及核科学仪器的自主创新与挑战做主题演讲;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科研总监、研究员毛军文,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张承慧将分别就脑科学前沿技术及电池性能测试前沿技术做主题演讲;北京京仪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北分瑞利公司副总经理周加才、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智研院副院长封善斋将就可靠性及供应链协同创新做主题演讲;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方向将解读2023年度中国分析仪器市场发展态势。→看点二:4大重磅发布,助力科学仪器创新发展大会从产、学、研、用四方面发力,以发布研究报告及设立项目的形式助力科学仪器创新发展。哪所高校仪器仪表领域成果转化率最高?届时将由国务院参事、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长贺德方发布“仪器仪表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谁是科学仪器行业最具创新实力的公司?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对科学仪器上市公司创新实力进行研究,届时将在大会上揭晓企业创新实力榜。科学仪器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和产品有哪些?经过征集及审核,届时将在大会上公布“科学仪器上游供应商及产品目录(2024版)”。聚焦国产科学仪器,谁是优秀的研发团队?谁又是优秀的应用团队?学会发起设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托举计划项目”(CIS海豚计划),遴选优秀团队,届时将在大会上揭晓2024入选项目名单。→看点三:5家龙头企业领军人物青岛“论剑”创新&未来大会设“科学仪器发展高层沙龙对话”,届时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健、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植岗、海能未来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刚、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臧牧5位领军人物将就“市场与创新的关系”、“仪器开发人才的培养”、“仪器未来技术”等话题展开讨论,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点四:8场分场活动,63位报告嘉宾轮番登场亮相大会设8场分场活动,主题涉及光电器件技术、真空技术、智能制造中自动分析或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物性测试仪器开发及应用需求、生命科学仪器开发及应用需求、核领域仪器开发及应用需求、半导体器件表征仪器开发与应用创新、临床检测仪器开发及应用需求,63位学术界及产业界嘉宾将就相关开发技术及应用技术展开深度研讨。→看点五:23家企业现场展示,新产品新技术目不暇接大会邀请聚光科技、广州禾信、钢研纳克、海能未来、安徽皖仪、京仪集团、上海概伦电子、致真精密仪器、北京卓越远星航天、北京中科科仪、合肥中科采像、江苏锐精光电、苏州诺联芯电子、厦门海恩迈、青岛星赛生物、中电科思仪、宁波华仪宁创、衡昇质谱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捷创核仪(北京)、中广核久源、融智生物、海克斯康等23家科学仪器上游及中游企业参展,届时参展企业将展示最新产品及技术。→看点六:4款学会服务产品,服务行业发展 怎么参与科学仪器验证评价?评价效果如何?怎么参与学会团体标准制定?工程人员可以在学会评工程师、高工吗?学会科学技术奖如何申报?申报资料如何填写?……这些您将在大会workshop—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服务产品宣讲中找到答案,届时各个服务板块负责人将莅临现场宣讲并答疑。
  • “固链、强链、补链”科学仪器供应链产品推介会成功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4月19日,在十七届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4)同期,举办了“科学仪器供应链产品推介会”。ACCSI 2024致力于服务科学仪器生产商、科学仪器关键部件生产商、科研院所以及大专院校的仪器研发团队,促进中国科学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核心零部件和供应链对科学仪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为加快科学仪器产业固链、强链、补链,为产业链各方搭建行业顶级交流沟通平台,ACCCSI特别开设了核心供应链展区并针对性推介。推介会现场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 市场总监助理/高级市场经理 叶乾华报告题目:《中科采象助力高端科学仪器国产突破》科学仪器行业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基石,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速度。当前,我国科学仪器行业进口依赖度较大,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科学仪器国产化水平低,质谱仪、X射线类仪器、光学色谱仪等高端仪器的国产比例不足1.5%。未来将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加强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方式提高我国科学仪器核心竞争力。合肥中科采象以快电子学技术和模块化仪器技术为核心技术,聚焦电子信息、工业自动化、测试测量、海洋资源勘探、核科学技术等重大领域,助力高端科学仪器国产突破。目前产品已成功应用于高能物理、能源勘探、半导体芯片测试、国防军工测试、激光雷达测绘、光纤传感等多个行业场景。北方夜视科技(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 市场开发工程师 李信报告题目:《侧窗型光电倍增管、微通道板组件研制及在光谱分析、质谱分析仪器中的应用研究》李信介绍了北方夜视科技(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现状,以及公司产业布局,着重介绍了国产光电倍增管、微通道板类产品在分析仪器中的应用。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简称PMT)是一种能将微弱的光信号转换成可测电信号的光电转换器件,它能使进入的微弱光信号增强至原来的106~108倍,使光信号被测量,广泛应用于光谱分析、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环境监测等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微通道板是由数百万个微小通道电子倍增器组成的二维电子倍增列阵,是对二维空间分布的电子流进行多次倍增的元件。作为一种具有快速时间响应和二维空间分辨能力的通道式电子倍增器,微通道板可以直接探测各种离子、电子、紫外光、X射线等,适用于飞行时间质谱仪、像增强器、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北京三维博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徐青春报告题目:《质谱分析仪核心部件—“国产替代”项目》2001年,参与科学仪器研发制造,其先后参与火花光谱仪、X荧光光谱仪、ICP光谱仪、拉伸试验机、拉曼仪器、质谱仪等产品的研发到量产。2010年十二五规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ICP-MS项目起,三维博艺参与研制出质谱高真空腔体、点火腔、阀伐、π透镜等精密机械零件,正式踏实了国产质谱仪器机械部件的研发。2020年立项并在2021年6月成功研制出ICP-MS纯钼12mm*230mm四极杆并在仪器上替换测试取得圆满成功。自2002年起,攻克真空腔体加工技术,提升真空度至超高真空-8Pa,支持多领域仪器制造。优化加工工艺与设备,实现高精度稳定加工。持续研发锥体材料与工艺,面临小孔加工、材料纯度及寿命挑战。国产科学仪器部件发展需行业共同努力,携手攻克未知难题。挪拉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Sr.manager of KAM department Leo Hua报告题目:《挪拉通与EMS行业》Leo Hua详细阐述了挪拉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及主营业务,强调公司内部实验室专注于故障分析和可靠性分析,拥有涵盖微观、化学、机械、环境和电气等多个方面的实验能力。同时,公司始终秉持“质量、能力、敬业精神、效率”的核心要求,致力于提升产品和工艺的整体质量与可靠性,不断研发创新解决方案,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合影留念此外,在ACCSI2024现场特别设立了“科学仪器产业供应链展区”,汇聚了苏州航宇九天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百贺仪器、飞越真空等12家企业(文末附全名单),共同展示他们在科学仪器产业供应链领域的最新技术与创新成果,为参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技盛宴。科学仪器产业供应链展区参展商名单序号单位名称1苏州航宇九天动力技术有限公司2上海百贺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3浙江飞越真空科技有限公司4阿米精控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5深圳力能时代技术有限公司 6北方夜视科技(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7北京明尼克分析仪器设备中心 8北京三维博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9斯派曼电子技术(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10大连达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1合肥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12挪拉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关于ACCSI“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ACCSI)”始于2006年,已成功举办十七届。每年一届的“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旨在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等各方的有效交流,力求对中国科学仪器的最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力争把最新的有关政策、最前沿的行业市场信息、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各位参会代表。更多第十七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精彩内容,请点击链接:ACCSI 2024 现场直击
  • 吴王锁小组发现PM2.5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
    4月10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发现,碳纳米颗粒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并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盘损伤,致使胎儿心脏和脑组织产生病变,进而延迟胎儿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胎流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mdash 科学报告》。   论文第一作者,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齐伟博士说,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以碳纳米颗粒通过胎盘屏障及其对妊娠小鼠的影响为模型,研究了碳纳米颗粒对孕体的影响后发现,碳纳米颗粒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并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盘损伤,具体表现为孕酮激素分泌量下降,雌二醇分泌量上升。同时,致使胎盘内血管数目减少,血管管径变窄,进而造成胎盘对胎儿供养能力下降。由此导致胎儿心脏和脑组织产生病变,进而延迟胎儿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胎流产。   论文通讯作者,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教授吴王锁表示,该成果证实了碳纳米颗粒对孕体具有严重的损伤作用,弄清了碳纳米颗粒对胎儿及母体的影响机制,直接证实了大气中颗粒污染物(如PM2.5等)能够造成孕体妊娠障碍,对长期生活在重度颗粒污染地区的孕妇提出安全警告,并且对该污染所致使孕妇妊娠疾病的治疗给予指导与建议。
  • 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通过综合验收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4月14日,科技部评估中心在北京组织了首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新型CZT半导体X射线和γ射线探测器研制”项目综合验收评审会。以中国工程院潘自强院士为验收专家组组长的13名评审专家对项目进行了严格审查,最终以97.4分顺利通过了项目综合验收。 /p p   该项目于2011年立项实施,由西北工业大学主持完成,是西北工业大学首个、国家首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项目负责人材料学院介万奇教授联合了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计算机学院、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同方威视、核工业203所等9个单位,历时6年时间艰苦攻关,突破了大尺寸探测器级CZT晶体的设计、合成、生长技术,晶体加工、电极制备与封装,不同应用背景探测器结构设计和评测,单元及像素探测器专用ASIC芯片设计等10余项关键技术,开发出高单晶率、低缺陷密度的大尺寸探测器级CZT晶体材料生长与加工技术,建立并完善单元型、线阵及像素阵列CZT探测器的制备工艺,形成质量可靠的系列化CZT探测器产品。 /p p   项目基于所研制的各种CZT探测器,开发出新型安检设备样机、医用静态能量分辨CT扫描仪样机、便携式伽马谱仪和强脉冲辐射探测仪器以及用于X射线时变与偏振探测卫星的高分辨X射线能谱仪和用于地下矿产资源辐射性检测的CZT探测器。本成果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组建了国内唯一的探测器级CZT晶体生产企业-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首批生产的探测器级CZT单晶已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19家单位采用,应用涉及核科学技术、空间天文观测、安检和医学成像等领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多项空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99px HEIGHT: 425px" title=" 1.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118bcb89-340b-4374-8dd6-f8cad0e81026.jpg" width=" 599" height=" 425"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项目负责人介万奇教授向与会专家领导汇报项目完成情况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97px HEIGHT: 425px" title=" 2.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4db6be4e-fbdc-4d11-ba4b-a738a44c8537.jpg" width=" 597" height=" 425"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专家组对项目验收的研究工作进行审查和质询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65afc8b4-6ff2-44d6-a147-4acdb5f94c1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专家组对项目研制的材料与器件进行现场考查 /strong /p p   评审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汇报、现场参观了产品和样件、对项目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了质询,一致认为“该项目开发及研制的CZT半导体探测器,打破了国外公司技术和产品的垄断,实现了商品化 项目牵头及合作单位培养了一支较高水平的CZT半导体探测器研制队伍 项目成果可以带动相关技术及产业进步 项目实施对促进CZT半导体探测器技术提升及开发相关领域的科学仪器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提升国产核与辐射仪器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 /p p strong 本网简评: /strong 据小编了解,化合物半导体碲锌镉(CdZnTe,CZT)具有非常优异的光电性能,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室温X射线和γ射线核辐射探测器材料。CdZnTe(CZT)半导体原来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垄断,价格不菲。该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可广泛应用于国防、医学等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公共设施安全检查、在线监控,另外在激光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激光照排系统、近红外照相机、天文望远镜、光学探测设备以及一些精密测量系统中有其特殊应用。如今探测器级CZT单晶的量产标志我国已经掌握该项核心技术,对于相关科学仪器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p
  • 第九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在赤峰隆重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2010年8月22日,由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主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第九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隆重召开。   来自瑞典斯杜斯维克核能中心、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核集团总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工业天津理化研究院、核工业化工冶金研究院、核工业四零四有限公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北大第一医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厦门大学、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南方医院、原子能出版社、以及中国同位素公司、堪培拉公司、北京中检维康技术有限公司、ORTEC公司、仪器信息网等共34家单位、200余位代表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第九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内容主要涉及核燃料循环、核化学与放射分析化学、核药物化学与标记化合物、环境放射化学、放射性三废处理与处置技术及放射化学应用等研究领域。   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主任委员李金英研究员在致大会开幕辞中表示,核科学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随着核能的大力发展和核技术应用的广泛普及,特别是在医学和临床的应用,核科学技术再次得到普及和受到人们的重视。核化学与放射化学作为核科学技术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支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近年来对于国防建设、核能发展、核技术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我国核能的快速发展,核化学与放射化学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在新形势下,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会在中国核学会和中国化学会的领导下,在国防科工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有了新的快速的发展,并举办了多次核化学和放射化学战略研讨会 开通了学会的网站,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李金英研究员还提到本次会议收集论文较多,达到了140余篇,共组织大会邀请报告15篇,分会口头报告97篇 另外,青年人科技人员在全体参会人员中占大多数,说明我国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又进入了欣欣向荣的新时期。研讨会还举办青年学术论坛,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为核科学的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核工业集团地质局243大队领导致欢迎词、中国核学会领导致贺词、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二司、中核集团公司的有关领导在大会上讲话。   部分大会报告剪影   柴之芳院士:核裂变能的燃料增值和嬗变   李金英研究员:未来我国核电发展趋势及对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的需求   顾忠茂研究员:快堆核燃料循环——先进核裂变能的“动脉”   叶国安研究员:我国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建设   张利兴将军:世界各国对朝鲜两次核试验泄露的放射性氙的测定     罗顺忠研究员:发展放射性药物和医疗设备发展对策研究     吴王锁教授:加强人才培养措施,迎接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的第二个春天   除了15个邀请大会报告外,还有分会口头报告97个。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第七届六次常务委员会及《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杂志编委会会议,对委员和编委进行增补。 参会代表合影
  •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 刘庆华研究组应邀发表原位同步辐射谱学综述论文
    能量存储和转换过程的表界面动力学研究一直是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中固-液界面的反应动力学探测极具挑战性。同步辐射具有亮度高、准直性好、频谱连续等诸多优异的特性,能够有效探测材料表界面的局域原子和电子结构,非常适合原位追踪反应过程中固-液界面结构变化的动态过程,实时在线探测固-液界面活性中心结构和反应中间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演变规律。近日,我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刘庆华研究组应邀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化学研究评述)发表了题为 “Tracking the oxygen dynamics of solid–liquid 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s by correlativein situsynchrotron spectroscopies”的综述论文。该综述基于团队前期的研究工作,以氧关联电化学固-液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为例,从同步辐射谱学原位探测的基本原理出发并结合多个应用实例,深入浅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如何通过联合原位同步辐射红外谱学和X射线吸收谱学有效地获取氧关联能量转换过程中固-液界面的动态“电影”(图1),同时也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图1.联合原位同步辐射谱学研究固-液界面动力学过程示意图近年来,刘庆华研究组一直致力于原位同步辐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通过发展原子级精度的原位同步辐射红外谱学和X射线吸收谱学实验技术,在氧关联/碳关联/氮关联能量转换过程的固-液界面反应动力学原位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Nat. Energy2019,4, 115-122;J. Am. Chem. Soc.2020,142, 12306-12313;Nat. Chem.2020,12, 717-724 Nat. Energy2021,6, 904-912 Nat. Commun.2021,12, 6118)。《化学研究评述》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三大化学化工综述性期刊之一,它具有鲜明的“自我综述”的特色,主要是描述通讯作者团队自己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本次受邀在《化学研究评述》撰写综述论文,体现了我校科研团队在原位同步辐射谱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研究已形成系统性和国际影响力。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刘庆华是论文的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程位任和苏徽。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也得到了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上海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的大力支持。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ccounts.2c00239(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核科学技术学院、科研部)
  •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在开发快速、便携的钍检测新方法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钍(Th)作为地壳中丰度最高的锕系元素,常和稀土元素伴生于稀土矿石中。在这些矿石的开采和加工过程中,钍会随废料和废水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传统仪器分析技术虽然具有高精度和灵敏度,但其样品前处理复杂且设备昂贵,不适合实时快速检测。因此,亟需开发快速、便携的钍检测新方法。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林健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类荧光颜色可调的镧系金属有机框架(Ln-MOFs)作为Th4+离子的荧光变色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基于创新的溶解-重结晶机制,实现了Th4+离子实时可视化检测。同时,团队还设计了一种与材料荧光匹配的便携式红绿蓝(RGB)三原色光电读取装置,显著提高了检测效率。研究人员通过调节镧系金属离子Eu3+和Tb3+的掺杂比例,成功实现了EuxTb1-x-BDC-OH(x=0.19、0.58、0.79和1)荧光颜色从绿色、黄色、橙色到红色的精细调节。上述Ln-MOFs对Th4+离子表现出优异的荧光变色特性,随着Th4+离子浓度的增加,荧光从镧系离子的发光逐渐转变为配体的蓝色荧光。其中,Eu-BDC-OH因其较快的荧光变色响应,对Th4+离子的检出灵敏度最高。该研究团队发现,作为比镧系金属离子更硬的路易斯酸的Th4+能够促使EuxTb1-x-BDC-OH的溶解,并通过重结晶转变为UiO型的Th-MOF,从而实现荧光颜色从金属发光向配体发光的转变。尽管MOFs的稳定性通常被视为实际应用的重要前提,但作者巧妙地利用了MOFs的不稳定性,通过独特的溶解–重结晶机制实现了对Th4+的可视化检测。此外,作者设计的RGB光电读取装置能够直接将悬浮液中MOFs的发光颜色转换为RGB值。利用Logistic函数模型,成功建立了B/(R+G)比值与Th4+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该方法不仅无需依赖复杂的专业仪器,还能在5分钟内快速检测Th4+浓度,并且对Th4+离子的识别具有优异的选择性。该工作基于软硬酸碱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溶解-重结晶的荧光传感新机制,为放射性核素的检测乃至分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崔云怡为论文第一作者,林健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为本论文唯一通讯单位。此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论文中的表征及测试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分析测试共享中心的支持。
  • 中子发生器及快中子测量系统重大专项启动
    3月1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ldquo 6.0E12 n/s强流中子发生器及快中子测量系统研制&rdquo 项目启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负责人,业内相关专家,项目组部分成员共18人参加了启动会。   启动会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孟宪平局长宣读项目批复,项目负责人吴王锁教授、项目技术负责人姚泽恩教授、李公平教授和兰长林副教授分别作了项目总体情况、技术方案、实施方案以及管理方面的报告。会上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多个单位的相关专家对项目的研制内容、研究方案、技术细节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给出了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的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研制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吴王锁教授代表项目组表示,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调整研究方案,合理规划流程,规范管理环节,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同时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也将以此重大科研专项任务来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层次上水平。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祁晓红也代表学院和项目组对与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中子发生器研制工作的长期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 2022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答辩评审专家名单公布
    2022年6月21日 ,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答辩评审专家名单。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重点专项评审工作安排,2022年度第一批项目答辩评审工作已于2022年5-6月完成。此次评审采用视频评审方式,评审专家统一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抽取产生,共58组专家,433人。(专家排名不分先后)分组专家姓名职称所在单位1-材料1组周泽华教授河海大学1-材料1组王铁钢教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1-材料1组谷猛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1-材料1组赵晓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1-材料1组李红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1-材料1组徐凯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1-材料1组孙德恩研究员西南大学2-材料2组徐世爱教授青海大学2-材料2组杨杰研究员四川大学2-材料2组陈平教授大连理工大学2-材料2组吴慧教授福建农林大学2-材料2组朱锦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2-材料2组黄庆研究员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2-材料2组田文晶教授吉林大学3-材料3组周二军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3-材料3组彭强教授四川大学3-材料3组秦天石教授南京工业大学3-材料3组杨斌教授湖南大学3-材料3组苏晓东教授苏州大学3-材料3组时玉萌教授深圳大学3-材料3组张皓教授吉林大学4-材料4组管仁国教授大连交通大学4-材料4组王红霞教授太原理工大学4-材料4组张卫文教授华南理工大学4-材料4组郭建刚教授天津大学4-材料4组孙志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4-材料4组许晓丽(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4-材料4组杨浩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材料5组邹建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5-材料5组王贵领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5-材料5组王立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5-材料5组郑洪河教授苏州大学5-材料5组郭华军教授中南大学5-材料5组党智敏教授清华大学5-材料5组夏晖教授南京理工大学6-材料6组刘恒全(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成都迈德克科技有限公司6-材料6组喻发全教授武汉工程大学6-材料6组王永健教授南开大学6-材料6组阮建明教授中南大学6-材料6组张玉勤教授昆明理工大学6-材料6组吴德成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6-材料6组雷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7-地球1组黄建平教授兰州大学7-地球1组杜尧东研究员广东省气候中心7-地球1组郭海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7-地球1组王琳教授复旦大学7-地球1组谢立勇教授沈阳农业大学7-地球1组林岩銮教授清华大学7-地球1组孙继松(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中国气象局8-地球2组程雪岷研究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8-地球2组程晓教授中山大学8-地球2组谢小平教授曲阜师范大学8-地球2组张海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8-地球2组李瑞杰教授河海大学8-地球2组李猛教授深圳大学8-地球2组叶属峰(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自然资源部东海局9-地球3组余华教授华南理工大学9-地球3组周为峰副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9-地球3组张锁平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9-地球3组郑伟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9-地球3组董晓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9-地球3组陈泽宗教授武汉大学9-地球3组王小青教授中山大学10-地球4组贺学礼教授河北大学10-地球4组赵斌教授复旦大学10-地球4组史志华教授华中农业大学10-地球4组潘开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10-地球4组时伟宇教授西南大学10-地球4组朱仁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地球4组罗跃初(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11-地球5组陈求稳研究员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1-地球5组宋进喜教授西北大学11-地球5组梅亚东教授武汉大学11-地球5组舒安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11-地球5组史英标(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11-地球5组艾萍教授河海大学11-地球5组吴永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2-防灾减灾组胡卫建(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12-防灾减灾组陈长坤教授中南大学12-防灾减灾组邢国华教授长安大学12-防灾减灾组宋晓胜教授华北理工大学12-防灾减灾组吴瑾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2-防灾减灾组吴时强(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2-防灾减灾组衡朝阳研究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13-核科学组高尚梅(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13-核科学组肖岷研究员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13-核科学组吴浩研究员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13-核科学组黄洪文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13-核科学组张东辉研究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3-核科学组江新标研究员西北核技术研究院14-化学化工1组金先波教授武汉大学14-化学化工1组童叶翔教授中山大学14-化学化工1组张彪彪研究员西湖大学14-化学化工1组严学华教授江苏大学14-化学化工1组樊君教授西北大学14-化学化工1组刘向峰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14-化学化工1组陈卓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15-化学化工2组杨会娥研究员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15-化学化工2组曹殿学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15-化学化工2组王维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15-化学化工2组何圣贵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5-化学化工2组丁传凡教授复旦大学15-化学化工2组怀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5-化学化工2组张永民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6-机械工程1组吴勇研究员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有限公司16-机械工程1组王威研究员亚琛联合科技(天津)有限公司16-机械工程1组张世宏教授安徽工业大学16-机械工程1组尹晓春教授南京理工大学16-机械工程1组赵惠英教授西安交通大学16-机械工程1组孙佰文(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16-机械工程1组王建华教授西安工业大学17-机械工程2组郑会龙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7-机械工程2组崔国起研究员天津大学17-机械工程2组陈雪峰教授西安交通大学17-机械工程2组靳国忠(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17-机械工程2组黄若教授北京理工大学17-机械工程2组李长洪教授北京科技大学17-机械工程2组姚振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18-交通1组肖华华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8-交通1组何云堂(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18-交通1组蒋利军(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18-交通1组张沛龙教授北京浩运金能科技有限公司18-交通1组刘石(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8-交通1组徐晓明教授北京科技大学18-交通1组杨国刚教授大连海事大学19-交通2组王显光研究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19-交通2组严余松教授成都工业学院19-交通2组李萌研究员清华大学19-交通2组王武宏教授北京理工大学19-交通2组孙正良研究员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19-交通2组樊晓平教授中南大学19-交通2组张毅(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浙江高速信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大数据组姚展予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大数据组胡秀清(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20-大数据组肖绚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20-大数据组李立军(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20-大数据组黄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20-大数据组陈俊龙教授华南理工大学21-力学、声学、航空等杜冬研究员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21-力学、声学、航空等陈刚教授西安交通大学21-力学、声学、航空等毕传兴教授合肥工业大学21-力学、声学、航空等他得安教授复旦大学21-力学、声学、航空等季路成研究员清华大学21-力学、声学、航空等赵克良研究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21-力学、声学、航空等刘秋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22-矿山组罗海珠研究员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22-矿山组刘林研究员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22-矿山组雷东升(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22-矿山组胡岳华教授中南大学22-矿山组赵奎教授江西理工大学22-矿山组杨科教授安徽理工大学22-矿山组胡义明教授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23-能源和电气1组滕贤亮(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3-能源和电气1组李武峰(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河海大学23-能源和电气1组张立芳(研究员级、教授级)高工北京久安通氢能科技有限公司23-能源和电气1组朱小良教授东南大学23-能源和电气1组武建文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4-能源和电气2组刘纯
  • 我国成功研制高能质子回旋加速器
    世界首台百兆电子伏紧凑型质子回旋加速器首次出束现场。   调束指令发出,低能量的负氢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不断旋转并加速,在达到百兆电子伏后并引出时,荧光靶上出现一道蓝色的光斑。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100MeV(兆电子伏)质子回旋加速器4日首次调试出束,标志着该院承建的国家重点科技工程&mdash &mdash 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的关键实验设施建成,也标志该工程重大里程碑节点的实现。这将使我国跻身少数几个拥有新一代放射性核束加速器的国家。   HI-13串列加速器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从美国引进的唯一一台大型静电式串列加速器,曾为我国核物理基础研究、核技术应用开发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形势,构筑我国加速器装置先进试验平台,2003年7月,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经原国防科工委批准立项。工程建成后将在已有串列加速器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器多用、多器合用、多领域、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平台,填补我国中能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高分辨同位素分离器和超导重离子直线加速器的空白,达到目前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新一代放射性核束加速器的国家之一。 此次建成的100兆电子伏质子回旋加速器直径6.16米,是国际上最大的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也是我国目前自主创新、自行研制的能量最高的质子回旋加速器。它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掌握了特大型超精密磁工艺技术、大功率高稳定度高频技术、大抽速低温真空技术等一批质子回旋加速器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据介绍,加速器是核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建成后,将广泛应用于核科学技术、核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能源、医疗健康等核技术应用研究。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加速器起步和发展的摇篮,1958年,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这里建成,开创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新时代。60多年来,原子能院引进、开发了各种能量和类型的加速器30多台,为我国低能核物理实验、&ldquo 两弹一星&rdquo 的研究、国民经济发展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 10套质谱3300万预算!5所高校陆续发布质谱仪器采购意向
    近政策利好消息推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启动仪器设备更新改造工作,我国科学仪器行业迎来一波仪器采购大潮。仪器信息网观察发现,高校拟采购的分析仪器中质谱仪器广受关注。  根据本网跟踪报道,大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山大学等自11月15日起至今发布的仪器采购意向,预算超3300万元,拟采购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级四级杆质谱、高分辨串联质谱仪、液质联用仪、超高压多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系统、微生物阵列菌落高通量分析筛选系统、无菌动物隔离系统及质谱、全组分挥发性有机物全项监测系统、单细胞微量元素分析系统及微塑料红外成像系统、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原位分子束高分辨质谱诊断系统、原位热重-质谱联用仪等10套质谱系统。仪器信息网特别梳理,以飨读者。序号项目名称预算金额(万元)采购单位发布时间预计采购时间查看1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级四级杆质谱采购项目180兰州大学2022/11/16 21:21Apr-23意向原文2高分辨串联质谱仪300中山大学2022/11/16 17:49Dec-22意向原文3中国药科大学采购液质联用仪项目260中国药科大学2022/11/16 15:51Dec-22意向原文4超高压多维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系统350浙江大学2022/11/16 14:08Nov-22意向原文5公共卫生学院 微生物阵列菌落高通量分析筛选系统、无菌动物隔离系统及质谱采购项目895兰州大学2022/11/15 17:51Dec-22意向原文6大气科学学院-全组分挥发性有机物全项监测系统258兰州大学2022/11/15 17:39Mar-22意向原文7单细胞微量元素分析系统及微塑料红外成像系统410大连理工大学2022/11/15 17:16Nov-22意向原文8大连理工大学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采购180大连理工大学2022/11/15 17:16Nov-22意向原文9原位分子束高分辨质谱诊断系统280浙江大学2022/11/15 11:00Dec-22意向原文10原位热重-质谱联用仪280大连理工大学2022/11/14 22:21Nov-22意向原文
  • 中美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在北大成立
    与会人员合影    研讨会会议现场   2013年5月7-9日,中美两国核物理同行70余人在北京大学举行“中美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China-U.S. Theory Institute for Physics with Exotic Nuclei,简称CUSTIPEN)”成立大会暨“奇特核性质以及对核反应和核天体的影响”学术研讨会。成立仪式由CUSTIPEN中方共同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叶沿林教授主持,美方共同主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Danielewicz教授介绍了美国FRIB装置情况,国家基金委原副主任沈文庆院士、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张焕乔院士、北京大学校长原陈佳洱院士、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赵光达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教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瑚珊研究员、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邹冰松研究员等在成立仪式上致辞,祝贺CUSTIPEN成立并对这种新的合作方式寄予厚望。CUSTIPEN首席科学家、美国德州A&M大学Bao-An Li教授介绍了CUSTIPEN的宗旨和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CUSTIPEN执行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许甫荣教授介绍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现状。中美双方就“今后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研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成立仪式后,在北京大学举办首届“奇特核性质以及对核反应和核天体的影响”研讨会,中美两国核物理同行报告了他们近期的主要科研成果和进展,深入讨论了相关的物理问题。   中美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CUSTIPEN)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研究机构,已得到美国能源部(DOE)的批准和资助,并纳入中美科技合作计划,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美国核物理界在奇特原子核方面的合作研究。奇特核研究是当前核物理的重要前沿方向,国际上近期相继投入巨资建造若干先进大型核科学工程,用于奇特核物理研究,例如美国能源部和密歇根州批准共同出资超过10亿美元建造新一代大型放射性核束装置FRIB,我国也新近批准建设“十二• 五”核科学大工程HIAF。这将给核物理研究带来巨大的新机遇。CUSTIPEN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中美两国核物理界近两年的商讨与推动成立的,是美国能源部批准资助的第三个类似合作研究机构(第一个是美日JUSTIPEN,第二个是美法FUSTIPEN)。在CUSTIPEN中,目前中方有21个单位、美方有24个单位参与,联络点设在北京大学和Texas A&M大学。CUSTIPEN委员会(Governing Board)成员有:叶沿林(Co-Director、北京大学),许甫荣(Managing Director、北京大学),詹文龙(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张焕乔(院士、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马余刚(中科院上海应物所),任中洲(南京大学),张玉虎(中科院近物所),周善贵(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P. Danielewicz (Co-Director、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Bao-An Li (Principal Investigator, Texas A&M University-Commerce), W. Nazarewicz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and ORNL), J. Piekarewicz,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B. Sherrill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