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韩启德

仪器信息网韩启德专题为您整合韩启德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韩启德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韩启德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韩启德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韩启德话题讨论。

韩启德相关的资讯

  •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科研改革绝不能放弃对自身力量的信仰
    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的开幕式上,坦承我国当前科学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并专门援引了施一公、饶毅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说,“近年来中国的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由于研究经费的分配中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创新的步伐,他们认为必须打破研究资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的科研文化,研究资金必须以学术能力的优劣为基础进行分配,而不再依靠私人关系。”   韩启德的讲话,是中国科技界高层对这篇被众多科学家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的首次公开回应。   今年9月,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教授联合撰写的关于我国研究经费分配和科研文化问题的文章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详情请见《施一公饶毅联合为杂志撰写社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该文直指中国科技界的“潜规则”,“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   事实上,饶毅教授也曾在博客上披露,他本人回国后也曾遭遇“闷棍”,几次科研经费申请被刷下。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此前,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和饶毅教授一样,施一公回国前也是美国一家知名高校讲席教授,并获得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授予的1000万美元研究经费。两人的回国一直被视为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这篇文章还提出,“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那些刚从海外归国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局部环境,并传承和发扬不健康的文化。”   这和饶毅自身的遭遇也很吻合。饶毅教授在博客中写道,国内成长起来的科研人员比海归科学家更按国际标准行事。在支持他的组里面,有几个专家是国内成长起来的。不支持他的两个组里的专家,基本都是海归。   文章对改革的进程表达了忧虑,“面对这种现状,要作出改变并非易事,科技界内部有代表性的想法分为三类: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拒绝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部分反对不健康文化的人,因为害怕失去未来获得基金的机会,选择了沉默 其他希望有所改变的人们则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承担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   “我认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1日的开幕式大会上,面对包括上百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数以千计的科技工作者,韩启德表示,要努力就体制、机制的改革着手,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同时我也认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进完善,需要所有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作为这个社会的知识精英,我们绝不能放弃对自身力量的信仰。”   韩启德呼吁,“如果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拒绝自欺欺人、麻木迎合,并尽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性地改变历史轨迹,那么我们当然能够创造历史。”   韩启德还表示,中国科协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科学共同体,应该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以建设性的态度,大力推动各项改革,使科研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科研成果的评价更加公正,同时严厉打击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为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干事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全社会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施一公教授接过了2010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证书。这一科技界殊荣共有3人获得,每人奖金100万元。   施一公教授在现场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听到韩老师的报告,很意外,很振奋。”   施一公介绍,文章发表后,受到多位高层领导重视,而这一次也是国家领导人首次在公开场合予以回应。   在会场,施一公给远在北京的饶毅教授发去短信,很快得到回复,“好极了”。   1日晚,饶毅教授在回复中国青年报记者邮件中称,不少科学家在私下表示过同样意见,有些还更尖锐和深刻,但公开说的不多。目前已经获悉的是,针对《科学》杂志社论文章,国家有关领导正在敦促相关部门拿出具体改革措施。   “韩启德老师的支持,代表了中国一批正直科学家的意见,希望能推动科技体制改革。”饶毅教授说。
  • 中国科协“八大”闭幕 韩启德连任中国科协主席
    韩启德连任中国科协主席 邓中翰等16人当选中国科协副主席   韩启德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大会宣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专家韩启德当选连任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作为重要议程之一,中国科协“八大”期间选举中国科协新一届领导机构,共产生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380名,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院士等53人当选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电子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专家邓中翰等16人当选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科协官网显示,韩启德1945年7月生,浙江慈溪人,曾任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所长、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会副主席等职。
  • 韩启德:“科学基金推进交叉科学研究大有可为”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医学部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第十、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正在飞快地发展,目前我们已不应该满足于跟跑世界科技前沿,需要争取并跑甚至是领跑。我们面临着很多的科研无人区,如果要再往前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是一个必然的途径,也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所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学部正当其时,且在目前的科研需求和国家支持下,交叉科学部一定能够办好。  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现在技术和科技之间的结合、融合越来越明显,我们要解决的很多问题与基础科学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因此在交叉科学部领导下组织开展的相关科研项目会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涉及交叉融合的重要工作可以推进,交叉科学部的发展空间巨大。  交叉科学部要勇于迎接挑战。当前,交叉科学研究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局有:形成交叉研究文化难、建立深度交叉合作难、获得交叉研究资助难、评估交叉研究成果难、获得学界社会认可难等。交叉科学部的工作面临着这五个方面的挑战,任务非常艰巨。  交叉科学部必须正确定位。学科交叉的关键在于提出好的研究问题,要实行目标导向,科学部初期要下大力气去主动发现与组织好的项目,但更重要的是创造有效的交流平台,发挥纽带作用。自然科学基金委主要帮助、扶持已经在做以及正要做的有意义的研究,既要引领,又不能包办代替,具体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应该由科学家来决定。这里涉及到研究的战略和管理机制尺度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  交叉学科的研究务求实效。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要防止一哄而上。交叉科学部刚成立,既要对它充满期待,更要给予包容和支持,夯实交叉学科发展的每一步,培育新兴交叉领域的重大原创突破。  发展交叉学科还需要各方面团结协作,原有学科的优秀团队与人才之间要打破界限进行融合,政府相关各部门间要进行协作,新成立的交叉科学部要与原有各科学部紧密合作。此外还需要完善符合学科交叉的同行评议制度,包括评审专家选择、培训、意见申诉等制度。  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的成立是推动交叉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顺应学科发展交叉趋势,也符合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交叉科学部要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和部署 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 尊重不同学科特点,鼓励个性发展,推动深度交叉融合,努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研究范式,为国家培养变革性交叉科学人才。
  • 我国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正式启动
    我国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正式启动 预计将于明年内完成   5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财政部在北京联合举行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启动会。这标志着已筹备两年的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据悉,本次绩效评估工作将主要从战略定位、资助绩效、管理绩效及影响等4个方面,对科学基金25年来的资助与管理活动进行评估,以期全面总结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完善科学基金制的着力点,促进科学基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此次受聘为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席。韩启德指出,科学基金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基金绩效评估工作是科学基金、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主动接受评估和公众监督,体现了科学基金对政府和社会公众负责的精神,对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科技评价与资源配置机制的改进,对树立良好科研环境和学风具有积极作用,对科学基金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韩启德强调,做好评估工作,一要注重历史性。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全面展示成就和总结经验,分析评估科学基金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实现评估的历史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的有机统一。二要突出国际性。要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成功范例,结合科学基金制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充分发挥国际评估专家的作用,实现评估的国际性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三要体现专业性。要充分发挥评估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作用,努力实现评估的科学性和独立性。四要注重广泛性。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专业性和积极性,广泛吸收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实现绩效评估的目的。   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领导小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在动员报告中指出,本次国际评估是对自然科学基金一次较全面的检验,是完善资助管理机制、管好用好科学基金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科学基金事业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总结科学基金制成效,探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经验的迫切需要,不仅对基金委是第一次,在我国科技界也是第一次。   陈宜瑜强调,科学基金制的设立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产物,是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判断一项科技管理制度的优劣,要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循着我国创新政策发展的脉络,看它是否符合基础研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是否能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要通过绩效评估,全面审视科学基金制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影响,深入总结实践经验,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他同时也希望相关部委、广大科学家和项目依托单位理解并积极支持,共同推进评估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强调,开展科学基金资助和管理绩效国际评估,是对过去25年基金工作的系统总结和梳理,对于更好地发挥科学基金的作用,创新我国基础研究及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国科学基金的管理水平,提高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益,推动基础研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绩效考评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开展对基础研究如此大规模的国际评估尚属首次,要作好充分准备。特别是在设计考评指标、组织专家评议等工作中要注意体现基础研究的特点。   据介绍,本次国际评估聘请的专家,如美国科学理事会前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Dick Zare教授,韩启德院士,德国科学基金会前主席、欧洲研究理事会前主席Winnacker教授等,都是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科技组织领导人,对中国科技政策都有深入研究。此次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由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组织实施,预计将于明年内完成。   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等相关部门,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和科技界代表以及基金委全体职工200余人参加了启动会。
  • 屠呦呦捐资100万设立北京大学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
    这是一个简约的签约仪式,这更是一个充满温馨、祥和、幽默、快乐的“家宴”。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北大校友屠呦呦老师零距离,她是一位令晚辈感到亲切慈祥的长者,是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科学家,是一位关注北大、北医发展的校友。她更是一位有着率真的童心和怀揣一颗感恩之心的真诚质朴的老人。置身于86岁的屠呦呦老师家中,那其乐融融的氛围,感染了每一个人。那阵阵的笑声,由衷地发自现场每个人的心中。  2016年12月25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医校友会会长柯杨,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医学部党委书记刘玉村,医学部副主任肖渊、药学院党委书记徐萍等师生一行16人如约来到屠呦呦老师家中,为了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共同见证屠呦呦校友捐资设立“北京大学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的签约 一是为即将86岁生日的屠呦呦老师祝寿。  一个小时,不长,一行人却都收获到满满的快乐,更收获到屠呦呦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和对北大学子的谆谆嘱托。  北京大学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  屠呦呦老师为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激励医学部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并鼓励医药卫生领域中青年教师不断进取、追求卓越,向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资100万,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北京大学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  现场,肖渊请屠呦呦老师进行签约时,因屠老师腰不好,韩启德、郝平劝她坐椅子而不要坐沙发,屠呦呦老师则风趣地说,“听你们的,你们让我坐哪儿我就坐哪儿。”尽管腰不好,为了便于签约,她还是坐在了茶几旁的沙发上,像小学生一样,一笔一划地在捐赠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认真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柯杨代表北京大学、詹启敏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捐资协议上签字。  屠呦呦老师告诉大家,几天前她就催促家人把款打到北医账户,并叮嘱老伴转告北医校友会注意查收。屠呦呦老师一再表达,我有今天的成绩,要感谢母校的培养,我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是学校和老师们培养了我,我要感谢学校、感谢老师。她举出了楼之岑等教授的名字。  刘玉村代表医学部向屠呦呦老师颁发了证书。他说:“屠老师您设立的这个基金,一定会激励我们的学生、中青年科研人员,积极进取,做出优异成绩。”  关注母校的变化发展  得知大家已到,屠呦呦老师和老伴李老师在客厅迎候大家,当韩启德向屠呦呦老师介绍新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时,她说,“知道,知道,我看报纸了,也有朋友打来电话告诉我。”  当听到柯杨说北大、北医有不少校友回国服务,有许多校友为母校做贡献时,屠呦呦老师说:“多好啊!”  此时老人也道出了心中的遗憾,自己还有很多研究没有完成。希望北大、北医年轻人能进一步完成。  当听到詹启敏介绍,此时正在接受科技部验收的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绩突出时,屠呦呦高兴地连连说:“太好了!太好了!我看到了新闻,药学院周德敏教授的团队有一项关于疫苗的突破性研究,做得非常好。他们一定能够成功。”  屠呦呦老师说:“当前形势大好,党和国家鼓励创业、倡导创新。现在的科研环境非常好,年轻人可以自主选择。我们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因是国家的需要,任务紧,压力大。我衷心地希望母校出更多人才,获得更多奖项。中国科学界获诺奖不会只是我一个人。”  互赠“大礼”,凸显“礼尚往来”背后的深意  签约仪式前的互赠“大礼”、亲切交谈,成为当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烘托出“家”的浓浓暖意与“家人”间的亲近与快乐。  韩启德将其墨宝“德音孔昭,示我周行”的题词送给屠呦呦老师,他解释了引自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这两句话。屠呦呦老师点头称是。她还说,“老校长”的书法应该让更多人看到。86岁长者一句“老校长”引得笑声一片,韩启德诙谐地说:“这说明北大、北医后继有人啊。”  学生代表、药学院2014级秦川同学带来了生日贺卡,代表医学部学生祝屠老师健康长寿,引领年轻人继续攀登科学高峰,并把手绘的老北医明信片送给老人留念。屠呦呦老师高兴地接受,向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青年学子表达谢意。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社会多做贡献。  《北医》报在2015年为获诺奖的屠呦呦老师特出两个专版,其中一个专版为“屠呦呦获诺奖,北医师生一席谈”,特邀了院士、中青年老师专家和青年学子近30人,谈他们的真实感受。北医报主编傅冬红请屠呦呦老师看相关报纸内容的时候,她说:“真是太好了,让你们费心了!”  屠呦呦老师向韩启德、郝平、柯杨、詹启敏、刘玉村等赠送了她的著作《青蒿及青蒿类药物》,并欣然逐一合影留念。  生日蛋糕成为“家宴”,感受屠呦呦及家人的温暖  距屠呦呦老师86岁生日还有4天,韩启德、郝平一行把祝寿提前了。肖渊端上来生日蛋糕,代表全校师生祝屠老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在场的人一起鼓掌。屠呦呦老师坚持要切开蛋糕,大家一同分享。看到外科大夫出身的刘玉村娴熟的“刀工”快速将蛋糕切成了20多等分,屠呦呦老师笑着予以夸奖,说切得真好。  在屠呦呦老师和老伴的坚持下,到场的人均有幸与屠呦呦老师共享了生日蛋糕,也感受到屠呦呦老师家人般的亲切慈祥。而刚一进门,屠老师的老伴就给大家准备了咖啡、茶和巧克力,并坚持每人一定要一颗巧克力。  尽管郝平端给屠呦呦老师的蛋糕已经在她手里端了挺长时间,但与大家亲切交谈的屠老师坚持一定要吃完,不能剩。其间,不时地,她还提醒大家来吃蛋糕,说你们没完成任务。  关于“北京大学屠呦呦新药创新研究院”  了解到医学部考虑成立北京大学屠呦呦新药创新研究院的设想,郝平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他提议詹启敏向屠呦呦老师简单介绍一下。  听到北京大学屠呦呦新药创新研究院中“屠呦呦”这三个字,执着做事、做人低调的屠呦呦老师马上说:“不要用我的名字,我已经够张扬的了”。去年获诺奖的屠呦呦老师一时间被社会“热炒”,至今让她心有余悸。  詹启敏介绍说:“老药新用是当今研发的一个新思路、新理念。我们要组织专门团队,多学科联合研究,在您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要搞清楚青蒿素的作用机理,还应深入研究它新的适应症。”  听到詹启敏、郝平和韩启德的解释,转而屠老师又说,“我的名字不要乱用,如果我的名字对母校真正有用,还是可以的。今天来这里的都是母校的人吧。”在场的所有人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  韩启德对屠哟哟老师说:“今天这个时代跟您做研究的那个时代不同,现在我们有经费,有人才,您的工作要积极地向前推进。北大人、北医人不仅要传承您的科学精神,也要传承您的事业。”  郝平向身边的詹启敏强调了三点:一,屠呦呦老师捐赠冠名的基金要管好、用好 二、北京大学屠呦呦新药创新研究院的工作要积极推进 三、母校要授予屠呦呦老师荣誉教授。  郝平转而又对屠呦呦老师说:“您获诺奖激励北大师生做出更大的成绩。您不能闲,还要回母校做贡献。”  屠呦呦老师笑了,在场的人鼓掌,笑了。  请转达对全校师生的谢意,祝大家新年好  韩启德一行与屠呦呦老师话别前,屠老师还特别叮嘱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医学部主任詹启敏、党委书记刘玉村,一定要转达她对全校师生的感谢与祝福。送韩启德一行到电梯口,屠呦呦老师与大家挥手道别,互道“新年好”!  “德音孔昭,示我周行”。“韩校长”给屠呦呦老师的题词不仅表达了他个人对屠呦呦老师人品的敬仰及对她科学精神的崇尚,也应该是北大人、北医人做人、做事的追求:坚持真理,执着科学。
  • 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重庆开幕
    踏着北国的风尘,携着南国的花香,9月8日,150名两院院士和6500名科技工作者云聚山城重庆,共商“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之计,共同迎接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这一科技界的年度盛典。   年会现场(宋雷 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专门电贺会议的召开,向全体参会的科技工作者表示问候和致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发来贺信,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建国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从毛泽东同志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江泽民同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同志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极大地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薄熙来在贺信中表示,中国科协集中了大批一流科学家,是我国科技事业的主力军。重庆与中国科协有深厚的渊源,七届科协主席中,有4任在重庆上学或工作过 32位院士出生于重庆,40多名院士曾在重庆生活,每念于此,重庆人都深感自豪。长期以来,中国科协关心重庆,并给予了很多具体的帮助。这次,把年会放在重庆,更是对重庆的关心和信任。年会秉承为举办地服务的宗旨,以“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为主题开展活动,必将对重庆的科学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重庆正在按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力争在西部率先实现小康。   会场内坐无虚席(宋雷 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各学科领域,工作在科研、生产、教学第一线的3500名科技工作者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主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本届年会主席韩启德在开幕辞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一次新的革命性变革的前夜,而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经济、产业格局的大变化,很可能会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准确预判新技术革命将在哪一个领域首先取得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有信心也有勇气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协助政府作出战略决策,使我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取得主动。   在谈到近年来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时,韩启德指出,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术共同体没有能够在学术评价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术共同体的主动性、责任性、积极性和自身能力都不够。要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韩启德认为,学术的评价、学术的标准、学术上的分歧,所有学术上的问题只有依靠学术共同体才有可能得到解决。要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基础作用,当前重要的是要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同时要加强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开幕式上颁发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周光召基金会临床医师奖和应用科学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和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开幕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和香港城市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郭位等著名科学家为大会作特邀报告。   人民网、搜狐网、中国科协网、华龙网、天极网等网络媒体对年会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进行了全程网络视频直播和图文直播。
  • 第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长春举行
    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吉林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今天在长春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吉林省省长韩长赋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主持。本届大会聚焦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产业政策、基地建设以及体制机制、技术创新等核心问题,全面展示了我国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促进了生物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卫生部部长陈竺向大会发来贺信。韩启德在贺信中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物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由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各个产业都面临严重的困难,然而生物产业确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韩启德表示,目前,我国生物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央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生物产业列为实现重点跨越的重要领域,但我国要实现这一领域的真正突破,还需要广大生物产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陈竺在贺信中说,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正式启动实施,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服务的伟大改革目标,相关科学技术和产业支撑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为支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大会组委会主席、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杨胜利院士在致辞中说,我国生物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比较理性的发展阶段,并初步形成了工业、农业和医药三足鼎立的局面,生物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韩长赋在致辞中介绍了吉林生物产业的发展概况,并表示在加快吉林振兴发展的进程中,将把发展生物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来全力推动。 第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期间,将举办高层论坛及10个专业论坛、院士专家恳谈会、大型专业展览以及科技成果推介、项目洽谈签约、银企投融资对接、科企技术需求对接、国家基地建设座谈会等大型活动。数十位院士专家和权威机构领导,将围绕生物产业发展形势、发展战略、前沿技术、节能减排、金融支持、质量体系建设、传媒与产业发展以及国际合作等主题发表精彩演讲。生物产业百家重点企业展、生物技术成果展以及科普展等活动将与大会同期举办。2000多项生物技术成果、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和投融资项目将在大会期间发布。
  • 陈十一、谢晓亮获2017年度“求是奖杰出科学家”
    p   9月16日晚,杨振宁、孙家栋、韩启德、施一公等知名科学家云集在复旦大学举办的“2017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研究湍流的流体力学家陈十一和应用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使几百名新生儿免除遗传疾病困扰的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p p   “2017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复旦大学承办。求是基金会主席查懋声先生以及顾问杨振宁、孙家栋、韩启德、施一公,复旦大学校领导、求是奖评委、往届求是奖获得者以及复旦大学师生代表等约400人参加了典礼。颁奖典礼由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教授和查懋声主席致辞开始,至基金会顾问杨振宁先生演讲落幕,揭晓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和“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花落谁家。 /p p   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授予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教授和哈佛大学及北京大学谢晓亮教授,分别由孙家栋教授、施一公教授上台颁奖,并介绍两位获奖人在其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杰出贡献。 /p p   南方科技大学陈十一教授作为流体力学家,在湍流研究上做出了一系列贡献。90年代初打破了直接数值模拟中雷诺数的世界记录,相关研究成果被国际湍流界广泛引用 首次精确计算出湍流的标度指数和对流扩散过程的标度指数 提出了湍流中的映射封闭理论,成为燃烧和湍流扩散的重要理论与数值计算基础 提出了自然界中大尺度旋涡形成机理,解释了能量反积蓄 提出了湍流中的约束大涡模拟模型,得到了阻力和分离流的精准计算结果。陈十一教授亦是国际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和其合作者在1992发表的文章奠定了本领域的基础,此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问题中,包括能源与环境工程,传热传质,燃烧与多相流动,地下渗流与电磁场模拟等。陈十一教授和他的团队利用多尺度混合算法精确计算了有奇异性的流动现象,此项研究在微纳米流体流动、燃料电池、生物流动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p p   另一位获奖人谢晓亮教授作为生物物理化学家,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在相关新兴交叉学科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他不仅是生物物理化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领军人物,近年来亦大力推动了无标记光学成像技术和新兴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谢晓亮团队的工作已使得几百个新生儿成功地避免了他们父母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其课题组目前在研究方向包含理论科学研究领域、技术研究领域、医学研究领域三个领域。 /p p   2017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则授予水稻分子遗传学团队,由韩启德教授为其颁奖。水稻分子遗传学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课题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课题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组建,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其团队始终瞄准水稻生物学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经过近二十年的密切合作,综合运用遗传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作物育种学等方法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的调控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水稻资源发掘利用、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以及作物分子育种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引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研究实现了对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踪到赶超的跨越式发展,完成了多项世界领先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该研究集体还十分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率先提出并实践“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理念,切实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水稻育种实践中,开拓性地建立了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示范性育成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p p   2017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分别授予北京大学刘毅、林一瀚、杨玉超,清华大学单芃,复旦大学王熠华、包文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林峰、赵纯,华中科技大学甘泉,中国医学科学院李平平等十位青年学者。 /p p   1995至2001年间,基金会设立了“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为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安心科研、迅速成长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为支持国内高校与海外机构竞争吸引最顶尖的人才,以及扶持刚开展独立科研事业之优秀青年学者,求是科技基金会于2013年启动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项目,致力为中国未来20年的科技事业发展培养领袖之才。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聚焦于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展现巨大潜力的青年学者,结合学校为引进人才提供的配套支持条件。在评奖机制上,新的“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也引进了与国际水平一致的做法。 /p p   自2013年开始,一年一度的求是颁奖典礼不仅是一场科学的盛会,同时也是求是之家成员聚会的重要时刻。基金会希望一是通过对杰出科学家的颁奖,向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倡导科学精神 二是通过颁奖活动加强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并有效地将这种思想交流传播到社会。 /p p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1994年由著名实业家査济民先生创立,秉持“雪中送炭”的宗旨,积极坚持和倡导“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核心理念。1994至2017年,共有310位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及工程信息等科技领域中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获得基金会奖励。其中“求是终身成就奖”1位,“杰出科学家奖”28位、“杰出青年学者奖”169位、以及 “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112位(涉及13个重大科研项目,如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塔里木盆地沙漠治理、铁基超导等)。 /p
  • 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福州开幕 5000余人参加盛宴
    11月1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在福州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年会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致开幕词,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做报告,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春兰,省长黄小晶,以及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解放军有关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来自海内外代表以及10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共5000余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主持。 开幕式现场   王兆国在讲话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内在要求,是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由之路,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的必然选择。要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 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 用好用活创新人才,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在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的基础之上。   韩启德在致辞中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切实肩负起光荣的使命,既要贡献智慧,进行创造性科研实践,又要开启民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公民科学素质,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帮助公众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来看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来分析问题。   孙春兰在欢迎辞中首先代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年会的院士专家以及海内外科技界人士表示衷心欢迎。她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这是“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我国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事关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当前福建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难得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两个力争”的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出路在转变,希望在人才,支撑在科技,核心在创新。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科技置于“十二五”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入实施科技兴盛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充分发挥福建对台联系紧密、闽籍华人华侨众多、闽港粤合作密切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两岸三地和国际科技扩大交流,深化合作,互惠共赢。她说,本届科协年会在福建举办,这是我们借力借智、趁势而上、推动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也为我省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将借举办年会之利,广纳真知灼见,广聚科技资源,广交各界英才,努力推动更多先进理念、科技成果和领军人才在福建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为我们加快转变、跨越发展提供有利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开幕式上颁发了周光召基金会地质科学奖、应用科学奖和技术创新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和成果转化奖。   开幕式后举行了大会特邀报告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作了题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报告。   黄小晶作了题为《让科技创新引领福建跨越发展》的报告。他说,福建正全力推动跨越发展,科技创新是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技支撑和创新引领,努力打造人才集聚的宝地、成果转化的洼地、科技创新的高地。在推进科技创新进程中,福建主要是大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研发协作、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建设,深入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引进创业创新人才,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和结构层次,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福建的科技创新和跨越发展,迫切需要各位院士专家和创新人才的鼎力支持,恳切期望借助专家院士的牵线、推介、指导和支持,最大限度地依靠各类人才和高端智力,借梯登高、借智兴业,密切合作、携手共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   获奖名单   周光召基金会地质科学奖:多吉   周光召基金会应用科学奖:杨锐、益小苏   周光召基金会技术创新奖:梁捷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沈平平、蒲慕明、施一公   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王广东、王秋菊、冯广斌、卢凯、卢晓亭、刘东岳、张卫、张华、时家明、汪德武、周钢桥、陈爽、钱保岐、曹凯、彭述明   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王东临、汪清民、赵玉刚、徐科、廖峰
  • 袁隆平等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12月14日,中国科协会员日暨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奖大会今天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出席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袁隆平等10人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分别是:王岩(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临床部骨科)、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杨蓉娅(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赵忠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袁隆平(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聂海涛(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徐銤(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快堆核电站)、徐芑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〇二研究所)、樊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此外,根据《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的规定,经推荐单位评选推荐、公众投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审委员会评审、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协还授予丁建生等45人“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授予巩馥洲等97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推荐的本报记者尹传红也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 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大举行
    p   9月15日,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2018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大隆重举行,这场科学界的年度盛会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求是之家成员的又一次温暖相聚。这也是“求是奖”颁奖典礼二度在中国科大举行,时逢中国科大60周年校庆,与科大师生再次共聚一堂,共同见证求是诸奖的颁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alt=" 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fd285909-6789-4cd2-9ddc-16ae099d5857.jpg" / /p p   求是基金会主席查懋声先生和基金会顾问、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基金会顾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基金会顾问韩启德院士,基金会顾问、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教授,校长包信和院士,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党委副书记蒋一教授,求是奖评委、往届求是奖获得者以及中国科大师生代表等约500人参加了典礼。 /p p   颁奖典礼由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院士和基金会主席查懋声先生致辞开始,至基金会顾问韩启德先生演讲落幕,揭晓了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和“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颁奖典礼由中国科大陆亚林教授和周梦雯同学主持。 /p p   包信和校长首先代表中国科大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获奖者表示衷心祝贺!包信和在致辞中说,科技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更离不开社会各界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大与求是科技基金会结缘已久,2000年9月15日,18年前的今天,首届“求是研究生奖学金”颁奖典礼在我校举行,周光召先生、杨振宁先生、查济民先生以及中科院白春礼院长专程出席颁奖典礼,并为51名获奖研究生颁发奖金与证书,我校杜江峰院士就是首届“求是研究生奖学金”获奖者。今天,我们举行求是奖颁奖典礼,这是继2015年后中国科大再度承办求是奖颁奖典礼,尤其恰逢科大建校六十周年,我们深感荣幸,也备受鼓舞。希望在科大新甲子征程中,继续加强与求是科技基金会的交流与合作,一同践行“实事求是、科教报国”的崇高理想,为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jpg" alt=" 4.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48903e3-aa88-4461-8c57-7501a3b115ef.jpg" / /p p   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席查懋声先生在典礼上作英文演讲,他首先感谢基金会顾问与遴选委员会二十四年来的评审工作,评选出的每一位得奖人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特别感谢1994年基金会创立之初,周光召先生为此所做的卓越贡献。他同时感慨二十四年来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认为在今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将更多仰赖自身的强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jpg" alt=" 5.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80080610-9d92-460b-baa5-41bc52556e2d.jpg" / /p p   经2018年度“求是大奖”评审委员会审慎评核,以及基金会顾问与执行委员会审定,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授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教授。2018年度求是大奖评选委员会共同主席孙家栋教授和基金会主席查懋声先生共同上台颁奖,2018年度求是大奖评选委员会化学代表陈新滋教授介绍了获奖人在其研究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6.jpg" alt=" 6.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551ff06-93f4-4ed0-9656-44015e6abb99.jpg" / /p p   江雷院士通过师法自然,建立了超浸润界面材料及超浸润界面化学体系,引领并推动了该领域在全球的发展。他从空气中荷叶的自清洁和水中的鱼鳞自清洁原理中发展出超浸润体系,并进一步制备了可以在超浸润体系的状态之间进行智能转换的仿生二元协同纳米材料。这一超浸润体系在自清洁玻璃、油水分离、抗生物黏附界面、集水体系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目前,江雷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理论的发展,也得到了有效的技术转化,他拥有70项专利和56项正在申请的专利,在材料、建筑、纺织、印刷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3d5ab99-60a6-4639-8895-793d5613531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8.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542d8cc-5ea8-4fde-b891-807158882e75.jpg" / /p p   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授予激光强场物理团队,由2018年度求是大奖评选委员会共同主席杨振宁教授和基金会主席查懋声先生共同为其颁奖,并由杨振宁教授介绍了团队的杰出学术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9.jpg" alt=" 9.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e03c5790-2cac-47a2-a559-430c478a9c73.jpg" / /p p   杨振宁在介绍该团队的杰出学术贡献中说,很高兴给大家介绍激光强场物理团队的工作。激光是非常神奇的东西,最早出现在1917年爱因斯坦的两篇文章当中,如今激光已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这是了不起的贡献。除了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贡献外,激光强场在国防方面也有重要运用,所以我们很高兴能把这个集体奖给张杰教授团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0.jpg" alt=" 10.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135b4c46-0448-4e46-9bba-ff5a7aa0ae51.jpg" / /p p   激光强场物理团队由张杰院士率领,上海交大、中科院物理所和国家天文台的三个课题组构成。该团队聚焦激光强场物理重要前沿和激光聚变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挑战,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并为激光聚变国家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1.jpg" alt=" 1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63b46d6c-7c86-4b65-976c-bfd866c8ae50.jpg" / /p p   在校学生合唱团美妙悠扬的合唱《城南送别》后,颁奖典礼进入“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颁奖环节。2018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分别授予北京大学胡家志、田志宇、王潇,清华大学刘锦涛、张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敏锐、朱书,复旦大学陈钢,上海交通大学郑浩,浙江大学陆盈盈,南方科技大学万敏平,西湖大学高晓飞12青年学者,他们在新凝态理论物理、新能源材料、代数几何、肠道免疫和微生物等众多学科领域内取得了突出成绩,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学者的精神风貌和学术创新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cc9b6850-ee28-4812-91ec-a31aba71763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3.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6a57a42-ba8d-44bb-83d5-55b80c2cc3be.jpg" / /p p   施一公在致辞中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中国科大创校六十周年。今年发生了许多事情,科技领域的竞争靠什么?靠的是人才。从1994年开始,求是科技基金会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一位杰出科学家,在这当时是了不起的举措,目的是通过奖助在科技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中国学者,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jpg" alt=" 14.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273899d-bdac-4f02-99fb-31710b6f12a2.jpg" / /p p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代表朱书教授在发言中,对求是基金会的支持表示感谢,表示将秉承求是精神,为国家富强、科技发展和医学进步做出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5.jpg" alt=" 15.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b7691ba-97f4-4334-a26e-f30cb1c9e69b.jpg" / /p p   随后,校弦乐团带来弦乐演奏《莫扎特第13号小夜曲G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颁奖典礼进入尾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6.jpg" alt=" 16.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39fc0311-9a23-46da-829c-f116ad65cc80.jpg" / /p p   基金会顾问韩启德先生在结束致辞中说,现在科技奖很多,求是科技奖是他见过办得最好的奖项之一。一个科技奖办得好不好,不是用奖金多少或宣传广泛来衡量,而是用评选出来的获奖者来衡量,求是奖的获得者都是响当当的,许多获奖者已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的骨干。希望求是奖越办越好,未来能出现诺奖获得者。他说,此次恰逢中国科大建校六十周年,也祝愿学校越办越好,早日办成世界一流大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7.jpg" alt=" 17.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cec42046-6192-4ac7-b4b3-d8b29423948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1994年由著名实业家査济民先生创立,秉持“雪中送炭”的宗旨,积极坚持和倡导“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核心理念。基金会由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顾问并全权负责奖项的遴选和审定,包括杨振宁教授、周光召教授、简悦威教授、何大一教授、孙家栋教授、施一公教授、韩启德教授、路甬祥教授等。 /p p   1994至2018年,共有337位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及工程信息等科技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获得基金会奖励。其中“求是终身成就奖”1位,“杰出科学家奖”29位,“杰出青年学者奖”180位,以及 “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126位(涉及15个重大科研项目,如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塔里木盆地沙漠治理、铁基超导等)。二十多年来,中国科大以侯建国、潘建伟、陈仙辉、杜江峰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科学家、优秀青年学者先后获得过“求是科技基金会”的奖助,他们同各位求是之家的成员一道,已经成为我国科教领域举足轻重的领军人物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骨干力量。 /p
  •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召开 百余院士齐聚
    摘要:由中国科协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5月25日开幕,2500多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科技团体代表、专家学者莅临这一盛会的开幕式。本届年会主题是“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由开幕式暨大会特邀报告会、学术交流、科普活动、专题论坛和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卫星会议、专项活动等六大板块组成。来自海内外的7700多位科技工作者将参加年会的各项活动,其中包括146位院士、116位港澳台代表、52位外国专家,以及英国皇家学会、捷克科技联、日本科技振兴机构、保加利亚科技联、以色列大使馆等5个国外对口科技团体和机构的代表。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阳市召开   中国经济网贵阳5月26日讯 中国科协第十五届年会25日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开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致开幕词,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致欢迎词。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等中央和国务院、解放军有关领导同志,和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一线科技工作者,国际知名科学家,以及国际知名科技组织的代表,共2500余人出席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申维辰主持。   李源潮指出,中国发展到了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的新阶段,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动实践,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创新创造。   李源潮说,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智慧,希望大家把自己的科技追求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结合起来,勇攀科技高峰。创新创造要更多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当今中国科技创业天地广阔,有志者要勇于走出高校和院所,创办科技企业。科技工作者有知识优势,要积极履行科技服务的社会责任,为地方科学决策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各级科协组织要抓住政府职能转移的改革机遇,拓展职能、扩大影响。要强化服务科技工作者职能,把科协建成深受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韩启德在开幕词中指出,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基础是实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科技强国梦”和“教育兴国梦”。这两个梦是根本,也是先导。如果不先实现这两个梦,“中国梦”就没有根,就没有魂,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来认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从而真正把科技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信心、有勇气,不断增强创新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是党和人民寄予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历史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作为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组织,中国科协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为国为民奉献,在新的历史阶段建功立业。   韩启德说,这次中国科协在贵州举办年会,具有特别的意义。我们要通过此次年会,把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带到贵州,把科学精神引入贵州,让贵州科技界和全国科技界建立更加密切、广泛的联系,帮助贵州尽快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和谐发展。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致欢迎词。他说,本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州召开,必将对贵州科技创新、转型发展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贵州将坚定不移地抓好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依靠人才创业、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努力实现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路子走得更快、更宽、更好。   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大会特邀报告会,邀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贵州省委副书记、省政府省长陈敏尔,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   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为主题,立足于“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的年会定位,以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为服务对象,搭建学术交流、科普活动、决策咨询三大平台,推动举办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年会期间将举办6大板块共1263项活动,预计将有70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加各项活动。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特邀报告会观点集萃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   贵州省委副书记、贵州省省长陈敏尔     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王晓东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   【编者按】   5月25日,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举行大会特邀报告会。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做《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和创新药物发展战略》报告,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做《坚持创新驱动 助推同步小康》报告,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做《饮茶与健康》报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做《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十年:搭建中国科学原始创新的体制与文化载体》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做《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管理》报告。   本报集纳特邀报告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桑国卫:中国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   人物名片   桑国卫:临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技术总师。   主持科技部“863”重大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为建立国家医药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创新药物研究能力及研发平台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桑国卫院士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和创新药物发展战略。他指出,通过努力,到2020年,中国有望从医药大国发展成为医药强国。   桑国卫院士指出,目前我国已经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潜力巨大,2013年,市场规模大约将排在全球第二、三位。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国民收入与消费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到来,城市化进程迅速,国家对民生、健康与新药研发投入明显增加,深化医改,都有利于中国创新药物研发及医药市场发展。   我国已在药物开发中使用超级计算机,开展网络药学和多项药理学研究,药物开发技术的进步使新药创制更加有效。同时,新药研发一定要做到早期评价、早期淘汰。复方创新也就成为国际、国内的新趋势。   国际新药越来越重视生物技术产品,比如,美国FDA去年批准的新药一半左右是生物技术产品。   新药研发还强调药物能够跟基因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实现个体化的给药。   我国创新药物的研究、平台建设、能力建设、孵化基地、关键技术的研究等较好完成了“十一五”任务。最近五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速是20.1%。   我国医药企业目前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一些国际药厂正在把占领市场的触角从三甲医院一直延伸到县、乡、村医院。我们的企业要像国际大药厂一样,每年做强项弱项机遇危机分析。   桑国卫院士在报告中说,要解决用药的可及性,也要做跟踪性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是创新药物市场化推进机制。包括早期研发的投入、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的投入,打造合作的产业化平台。同时,国际技术转移是实现我们国家能够跟上全球医药工业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   医药产业要优化产业结构,现有的4600家药厂要本着强强联合的原则、产业互补的原则、产品互补的原则、市场互补的原则,遴选我们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领域,明确我们的主攻方向。   桑国卫院士最后说,我们将共同承担的任务是,到2020年,使中国从医药大国发展成为医药强国,新药研发的综合能力达到世界前五位,产业能够进入世界前三位,保证人民健康,维护国家的战略安全与社会稳定。   陈敏尔:坚持创新驱动 助推同步小康   人物名片   陈敏尔:贵州省委副书记、贵州省省长。   1960年9月出生,浙江诸暨人。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2013年1月,当选贵州省省长。   当前,贵州的最大任务是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州的同步小康,面临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   完成好这双重任务,需要运用两种力量,实现双轮驱动。   一是体制创新的力量。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尤其要以开放倒逼改革,以开放聚集发展要素,以开放引进先进生产力。二是科技创新的力量。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跨越。   第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贵州欠发达,主要是基础设施、产业欠发达。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导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围绕新材料、先进制造、高端服务、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贵州资源优势出发,推进煤电钢、煤电铝、煤电磷、煤电化“四个一体化”发展,打造酒、烟、茶、药、特色食品等“五张名片”,引领山地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   第二,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贵州,“贵”在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贵”在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贵”在有后发优势。贵州的城镇化,不求大、不求洋,重在求特色。要积极探索贵州山区城镇化的建设规律,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努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山水、田园、乡村、都市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三,以科技创新推动民生改善。在贵州,科技要服务发展,也要服务民生。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重要导向,加大科技惠民工作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关注民生,创新成果惠及民生。   与此同时,要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公民科学素养。   创新经济学之父熊彼特教授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说道:“不断的创新就像是跳动的琴弦,演奏着经济成长的美妙乐章。”在今后的工作中,贵州将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作用,科创人员的引领作用,各类平台的聚集作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真正做到“坚持创新驱动、助推同步小康”。   本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州举办,为我省积聚了丰厚的科技资源,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合作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传递好此次年会发出的科技“好声音”和凝聚起来的科技“正能量”,促进年会成果在贵州生根、开花、结果。   陈宗懋:茶与健康的科学探寻绵延千年   人物名片   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农药残留和植物保护专家。   提出20余项茶树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其茶叶中农药残留预测技术开创了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的新研究领域;2007年受聘为贵州省凤冈县茶叶产业发展首席顾问。   人类对茶叶与健康,已经有绵延数千年的探寻和研究,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的特邀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详解人类茶叶科研史。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的非常有名的医学家,他写道:茶可以降火。上火和很多疾病有关系,茶叶在降火方面有很大功效。   中国汉代将茶叶看做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药物。唐代茶叶种植扩大,由药用转为日常饮用;茶叶传到欧洲后,最先也在药房里购买。   1985年,日本学者发表文章指出茶多酚对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引起关注,世界各国进行了大量的茶与健康的研究,研究最多的是美国、日本、中国、英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茶叶研究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每年大约七百篇到八百篇。   许多论文指出,茶叶对心血管疾病和肥胖、高血压等代谢综合症有作用。日本一项对4万多人持续11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根据大量的动物实验结果,茶和茶多酚类化合物对癌症具有抑制效应。但是,在人体发现和动物的结果来比有一定的差距。   上世纪末开始,科学家开始寻找为什么在动物上效果这么好,在人体上效果没有这么好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完全把茶多酚等当成抗癌的药物,但是饮茶可以降低癌症发生的观念已经被大众所接受,进一步的研究还在进行中。   云南、贵州出产的茶叶茶多酚含量超过20%。   饮茶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不正确的饮茶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不要喝过浓的茶,不提倡喝隔夜茶;体虚的人,建议喝红茶。年轻人喝绿茶,妇女喝花茶;肥胖者喝黑茶、乌龙茶、沱茶,吃肉多的,喝红茶、黑茶;脑力劳动者喝绿茶。   王晓东:探索人才机制文化创新   人物名片   王晓东: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博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所长。   发现了细胞凋亡的生化通路与其作用机理,研发出针对肿瘤细胞凋亡的新型实验性肿瘤治疗药物,2004年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过去十年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就如何建立创新型的科学研究所做了一些尝试:探索如何建设保证科学家能够全心全意做大事的机制,很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年薪制。   二是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科学家不能够被评审、奖励和各种各样的指挥棒指挥得团团转,如果要做有真正世界影响力的科研项目,一定要有一个环境,能让大家沉下心去,做长期、艰苦的努力。   三是技术、行政支持。用专业化的技术和行政支持,在制度上保证科学家能够不断地站在技术创新、技术革命的前沿。   四是科研一定要和教育相结合。我们和清华、北大、协和等高校建立了共同培养研究生的计划,促进科学家之间互相合作和促进科学的信息迅速交流。   五是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评价标准。做基础研究、原创研究的科学家,你的科学成就一定是要读你文章的人来评价,而不是数你文章的人来评价。   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真正的原始创新是一个最重要的载体。   第一,追求卓越的文化。卓越就是你想不到干不到的事情,我能干;你想不到的事情,我想得到;你觉得很难很难的事情,你不愿意干的事情,我可以干。   第二,一定要有批判思维。学术批判是对科学家最大的尊重。我们对你的想法、提法、论文表示了异议,就是我们对你的论文、你的想法给予了不光是一般的关注,而是深入思考的关注。   第三,交流合作。我们尝试让交流合作成为常态,让大家不要关注于一时一事的得失,不要关注于一个实验室一个研究所的得失。   傅伯杰: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紧密相关   人物名片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优化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贵州的生态系统给西江、长江提供了清洁的水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福祉紧密相关。   生态保护与恢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构建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战略需求,是实现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和谐发展的需求,是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的需求。生态的退化速度很快,但生态的修恢复需要很长的过程。   我们亟须准确的把握我国生态系统的状况及动态,建立生态系统保护的长效机制。   中国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自然条件比较复杂,自然资源的种类比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因此,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应该由拓展生态系统的面积向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转变。   第一,制定新的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全国一盘棋进行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的建设。   第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决策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第三,加强政府在生态系统管理中的综合协调,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企业、社区和公众生态系统管理中的作用。   第四,推进实施生态补偿政策。继续实施已有的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和农户补贴政策。在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实施新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   第五,提高生态系统管理的科技支撑能力。目前,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研究网络投入力度,生态系统类型和涵盖面还不够。   此外,要推动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适应性长期监测,试点与研究,开展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管理的试点示范。
  • 千人送别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
    仪器信息网讯 11月16日上午,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师昌绪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全国政协副主席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等上千位社会各界人士出席告别仪式。 师昌绪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师昌绪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原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ldquo 拓基金 谋宏略 师老风范激扬民族魂,研材料 鼎工程 昌绪丹心熔铸强国梦&rdquo 的挽幛,概括了师昌绪辉煌的一生。   师昌绪在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的同时,也一直关注我国材料科学研究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深圳三思纵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方先生回忆道,材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测试是保障,这是师昌绪一贯坚持的理念。为更好地推动中国材料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坚持促进国内厂商与各个应用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师院士在90多岁高龄,还努力推动了动态疲劳试验机专项的立项。   西北工业大学北京校友会特别制作了横幅&ldquo 深切缅怀师昌绪先生&rdquo 表达怀念之情,并表示将学习师老的奉献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作贡献。
  • 欧普图斯光纳科技应邀参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二十年成就展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之际,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主办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20年成就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欧普图斯光纳科技应邀参展。 在7月5日至9日为期5天的会展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等前往参观。 欧普图斯光纳科技所在的&ldquo 面向未来&rdquo 展区,包括&ldquo 瞄准前沿,突破关键技术&rdquo 等三方面内容,主要展示国家高新区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计划过程中面向未来,超前部署,所取得的一批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果。会展期间科技部万部长及各地方领导驻足我公司展台,工程师向各位领导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产品、技术方法及解决方案,展示了苏州工业园区高科技企业的风采。 科技部部长万钢来到我公司展台,认真观看公司展品 各地方领导驻足我公司展台,了解公司发展历程及产品技术等 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骨干企业,已成为行业科技进步的&ldquo 领头雁&rdquo 。
  • 西湖大学首届校董会召开:施一公出任首届校长,许田、仇旻为副校长!
    p   2018年4月16日,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这是继4月2日教育部正式对外公布西湖大学获批成立之后,西湖大学历史上的又一重要节点。4月16日,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在杭州召开了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878ce2ad-ca8d-436d-8cd1-0b898b69a328.jpg" title=" 1.jpg" / /p p   据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上述会议首先确定了西湖大学第一届校董会成员。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韩启德等21位候选人为西湖大学首届校董会成员,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担任校董会主席,现年9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担任校董会名誉主席。 /span /p p   根据《西湖大学章程》,第一届校董会成员候选人由西湖教育基金会推荐、地方政府推荐、顾问委员会推荐、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学生选举等程序产生。 /p p   钱颖一在致辞中表示,西湖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产物,是探索依靠社会力量举办研究型大学的尝试。根据《西湖大学章程》,西湖大学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钱颖一提出三条建议:以制度为基础按规则办事;给校长最大的治校空间;给教师最大的治学自由。 /p p   会议通过决议,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皆担任西湖大学创校荣誉校董,包括马化腾、王健林等在内。会议任命刘旻昊为校董会秘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522eda00-59bb-48eb-b609-d7ba0fdfcb17.jpg" title=" 2.jpg" / /p p   钱颖一还宣布51岁的施一公为首任校长候选人。施一公在竞聘演讲中说, “办好西湖大学是我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西湖大学就是我生命中的这件大事,我已经做好准备,毫无保留地付出我的全部心力,以不忘初心、无问西东的务实态度,带着全社会、国家、政府、和全体师生员工的重托,使西湖大学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随后,经校董会投票表决,施一公当选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span /p p   当选后,施一公发表了感言。他表达了对校董会信任的感谢,对党和国家支持创办西湖大学的感谢,特别提到了教育部、民政部以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对西湖大学的大力支持,并对兄弟高校的支持、对所有西湖大学捐赠人、对所有参与西湖大学筹建的人士表示感谢。“虽然对未来长路的探索有未知,有挑战,但我将勇往直前!今后任重道远,但我坚信,我们有梦想,更有担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将西湖大学建设好、发展好,使她早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施一公说。 /p p   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市,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此后,他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施一公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成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最年轻的正教授。 /p p   2008年,旅美18年的施一公突然选择回国工作。施一公曾解释回国原因,“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希望自己可以培养出一批胸怀大志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此前的1月初,施一公已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会议还任命许田、仇旻为西湖大学副校长,批准了西湖大学2018年预算及发展规划,并讨论通过了西湖大学其它若干重要事项。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1dda3995-ca1d-40ad-9b43-0fb20fe72292.jpg" title=" 3.jpg" / /span /p p   许田于近日放弃了耶鲁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加入西湖大学。许田担任过15年的耶鲁大学遗传系副系主任以及11年的耶鲁大学校长顾问,曾长期参与科学管理和政策制定。施一公对许田全职加盟评价,“是西湖大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b68a0512-8114-40bf-9027-354e547f4c2f.jpg" title=" 4.jpg" / /p p   仇旻则在24岁获得了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6岁获得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34岁在该校获得终身正教授职位。2005年,仇旻获得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第二届“未来科研带头人”项目资助,于2010年下半年到浙江大学任职。在加入西湖大学之前,仇旻为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光电学院微纳光子学研究所所长。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strong /span /p p   David Baltimore、陈佳洱、陈十一、陈一丹、陈越光、程纯、董建岳、董清源、郭禾阳、郭孔丞、韩启德、李牮、李伊頔、潘建伟、钱颖一、秦英林、饶毅、施一公、徐益明、叶庆均、张磊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首批西湖大学创校荣誉校董会成员(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span /strong /p p   曹挺、邓锋、邓营/侯屈平夫妇、葛航、龚虹嘉、黄昌华、林刚、马化腾、倪良正、沈月华、石聚彬、王东辉、王健林、吴亚军、徐海照、薛景霞、姚忠良、张拥军、赵心竹、朱献福、朱新红 /p
  • 时评:中国科学家为何不以科普为荣
    卡尔· 萨根不以科普为耻,反而以科普事业为荣。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科学家需要学术研究来支撑门面,如果被视为科普专家或作家,是有失门面的事,甚至评不上职称,难以获得饭碗,更不用说评上院士以及获得其他名誉和声望了。   5月23日,在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致辞时,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多次提及《星际穿越》中中国科学家的科普缺位。这部电影涉及黑洞、虫洞、五维空间等大量物理学的前沿理论。紧随其后的科普文章有些是美国人为配合电影发行制作的,有些是国内记者改写或采写的。&ldquo 但我没有看到一篇文章是由我国某位科学家或者某个学会发表的。作为中国科协主席,我多少有点失望。&rdquo   现实的情况是,不只是中国科协主席,公众和社会也为中国科学家在科普中的缺位感到失望。比较起来,国外科学家在科普中的&ldquo 在其位谋其政&rdquo 就不仅彰显了科普的意义,而且指明了科学家应当如何在科普中扬名立万。   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学会主席卡尔· 萨根就是一位身体力行投身于科普事业的领军人物。他的一生写了诸如《魔鬼出没的世界》、《宇宙中的智能生命》、《暗淡蓝点&mdash &mdash 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等多部著作,而且参与了一些科学电视剧的拍摄,如《宇宙》、《接触》。《宇宙》电视片制作历时两年、共13集,萨根不仅担任编剧,还作为贯穿始终的解说人出镜,带领观众体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卡尔· 萨根并不以科普为耻,反而以科普事业为荣。正如其所供职的大学&mdash &mdash 康奈尔大学所宣称的那样,&ldquo 萨根是天文学家、教育家和作家,而且或许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普及家。&rdquo 但是,在中国恰恰相反,科学家需要学术研究来支撑门面,如果被视为科普专家或作家,是有失门面的事,甚至评不上职称,难以获得饭碗,更不用说评上院士以及获得其他名誉和声望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以从事科普为自己的职业或职业的一部分,无论是从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中外科学家都不一样。在卡尔· 萨根那里,这两方面都能得到承认,并能成功地生存。例如,仅以市场机制衡量,卡尔· 萨根就不仅能毫无牵挂地投身于科普创作中,而且显然要比他作为天文学家、教育家从体制内(大学教职)获得的报酬多。反观中国,如果有哪位科学家敢于涉足科普并以此为生,如果没有体制内职业,如教职或研究职位的支撑,可能活不过一个月。   当然,科学家投身于科普的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需要做知识分子的勇气和担当,也就是要阐明科学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敢于指明科学将把人类社会引领到何方。在这一点上,科学家的作用极为重要。萨根曾说,当科学与大自然相遇时,科学就必然会使人产生对大自然敬畏的感觉。对大自然真正理解的行为是与自然的结合和融合的欢庆,即使是在很小程度上的结合也能使人感受到宇宙的宏伟和壮观。正是对科学的这种理解使得他担当起了科普作家的角色。   从以上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并明白,为何中国科学家会在科普中缺位。
  • 王兆国: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1月12日下午,中国科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各级科协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发挥专业优势,立足科协特色,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王兆国首先代表党中央肯定了科协一年来的工作成绩。他指出,各级科协要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综合性的学术交流与科研攻关,更加有效地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要高度重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要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念,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始终坚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同时要充分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的新机遇,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要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科普主力军的作用,帮助人们以科学思想观察问题、以科学态度看待问题、以科学方法处理问题,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   王兆国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科协工作的领导,解决科协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科协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科协要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扩大组织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开创科协工作的新局面。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作了题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的常委会工作报告。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主持会议并传达了中央书记处对科协工作的指示精神。   会议期间,委员们将结合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讨论中央书记处指示精神和王兆国同志讲话,审议中国科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研究做好科协2009年工作的具体措施。
  • 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
    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今天在北京召开。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世界粮食奖和沃尔夫农业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美国科学院院长等众多生命科学领域国际大师应邀出席。此次大会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举办的生命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国际学术盛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大会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生命科学是21世纪重要的综合性学科领域,关系人类的生存、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通过科技创新有力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与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对提高人民健康和生活水平、改善环境质量正发挥着日益重要和明显的作用。希望中国科学家、企业家与各国同行一起,围绕本次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的主题,瞄准生命科学重大需求,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以更多科学突破和创新积极应对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陈竺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在杂交水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动物器官移植、生物工程角膜、埃博拉疫苗、抗肿瘤新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性成果与突破。希望世界各国的科技工作者在本次大会的交流研讨中激发创新火花,互学互鉴,互惠共赢,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出席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的世界知名科学家。  刘延东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包括生命科学在内的科技创新和健康产业发展,希望各国科学家加强交流合作,共享研究成果,推动生命科学及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努力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人口、健康、食品、环境等挑战,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本次大会主题为“健康、农业、环境”,由中国科协主办。大会主席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和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大卫?巴尔的摩教授共同担任。大会设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农业等66个分会主题,400余名国际著名学者将在会上作邀请报告,探讨生物、健康、农业、环境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逝世
    社会各界沉痛悼念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冀宁 摄影 任永华)他长期从事光学、应用光学和光学信息处理的科研教学工作,这一生都在“与光同行” 他在80岁寿辰之时仍鼓励自己“形骸已与流年老,词句尤争造化工”。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光学”大学教科书,影响了几代光学家 他创建了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光学优秀人才……   4月12日,光学界、教育界星光黯淡,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与世长辞。   母国光院士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李源潮、张高丽、李瑞环、李岚清、韩启德分别以不同方式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深切慰问。   天津市领导黄兴国、邢元敏、臧献甫、散襄军、苟利军、杨栋梁、尹德明、刘长喜、段春华、崔津渡、成其圣、赵海山、张元龙等,分别敬献花圈或到灵堂吊唁。   30多位两院院士、90多家机关、高校、研究所、科研机构,各界人士1500多人,以各种方式对母国光院士表示哀悼。   母国光院士逝世当天,南开大学新浪微博就发布了消息,24小时内被转发两千多次,是南开大学官方微博开通以来关注最多的一条消息,不仅南开校友痛悼老校长,更有只听过他一次讲座的外校学生、学过他编写的教材的学生……一时间,南开大学微博上燃满了表示哀悼的红蜡烛……   12日下午,南开大学理科图书馆紧急闭馆并布置了母国光院士灵堂,于13日开放,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花圈、挽联环绕着母国光院士的遗像,灵堂里哀乐环绕,前来吊唁的师生校友以及校外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13日晚,南开大学学生组织了悼念活动,上百名同学手捧蜡烛聚集在母国光院士灵堂外,并将表示哀悼与祝福的纸船放入新开湖,痛悼这位老校长……   母国光院士长期从事光学、应用光学和光学信息处理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设计和制造了多种新型光学仪器。在白光光学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傅立叶分光术、分光光度计、彩色图像的编码和解码,及其在彩色胶片的存贮和恢复以及彩色摄影的应用等方面,均提出了重要的新概念、新技术,并卓有成效地使之实用化。他创造性地充实和发展了应用光学和光学信息处理的相关学科。   母国光院士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光学”大学教科书,讲授“光学”和“应用光学”课程。他创建了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并任所长,该所有“光学”和“光学工程”两个博士点,是教育部光学技术科学开放实验室。他作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数十名博士和硕士,学生遍及海内外,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光学优秀人才。他任南开大学校长近十年期间,贯彻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结合南开大学实际,提出建设综合性、研究性、现代化大学的思路,把学科建设是龙头、社会主义是方向、深化改革是途径、提高质量是目的作为指导思想。他在基础学科的调整和改造、师资队伍的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和学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放式办学及实行灵活的办学机制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为南开大学的长足发展和建设成具有先进水平的重点大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母国光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将于4月16日上午10时在天津市北仓殡仪馆仙苑厅举行。
  • 杨振宁,饶毅,王晓东,施一公,鲁白等谈科研小环境建设
    相关新闻:施一公、林毅夫等畅言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合作   回顾:9月28日,2013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rdquo 在清华大学举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博士被授予&ldquo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rdquo 。许晨阳、焦丽颖、周树云、张远波、沈晓骅、蔡亮、高浩、陈宇翱、王勇等 9 位青年学者被授予&ldquo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rdquo 。   现场:求是基金会2013年颁奖典礼论坛:鲁白(主持人)、施一公、饶毅、贺福初、邓宏魁、杨振宁、韩启德、王晓东、曹雪涛等人谈科研小环境建设。   一、科研小环境的建设   科研小环境的建设脱离不了背后的国家大背景。大环境是否容得下小环境的改变甚至是突变?Panel 讨论的第一个课题便是:中国国情。什么是中国国情?如何适应中国国情?学界如何看待中国科研环境的变迁,如何推动其进步?   鲁白(以下简称&ldquo 鲁&rdquo ):第一个请各位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是:中国国情,或者中国特色的问题。在座有很多海外回来的。海外回来的人通常会遇到一个挑战:不懂中国国情。我自己到清华来之前,有人(我今天就不点名了)给了我三个忠告:第一,不要把美国那一套拿过来 第二,因为我在企业界待过一阵子,所以企业界那一套,在学术界行不通 第三,清华是清华,得按清华的规矩办事。我想请各位根据自己的情况,谈一谈怎么叫做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这样一个挑战面前,各位是怎样发挥自己的才能,对改革和培养人才有所推动。首先有请施一公教授   施一公(以下简称&ldquo 施&rdquo ):劝鲁白的那个人是我。我引用今天午餐时杨振宁先生讲的关于社会制度的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适用于科学体制。杨先生说谈到:&ldquo 西方的民主政治,最后像美国那一套是行不通的。&rdquo 它是deadlock(僵局)。民主党共和党,办事效率很低,往前走很困难,这是我的理解。但是以前中国尝试过的一套极左的东西也走不通。什么可以走得通呢?杨先生谈到:&ldquo 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叫&lsquo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squo 。&rdquo 这个怎么理解呢?可以用以前邓小平的一句话,叫做&ldquo 摸着石头过河&rdquo 。要尝试,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才能做。从我到清华工作至今已经整整六年了。我总结自己的感受,就忠告了鲁白那三句话,因为鲁白很快要来清华工作。一方面我希望适应清华的小环境,中国的大环境 另一方面我不希望完全改变自己,希望自己坚持原则。任何事情,只有大多数人支持的时候我才会去做,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推动一些实质性的改革。举个例子,生命科学学院的改革,一开始相当多的老师有疑虑,经过几个月的解释以及对改革方案的细节修改,最后得到80%的老师投票支持,我们的改革顺利进行了。尽管这其中我做了些妥协,但是人事制度的所有核心内容得到了保留,同时大家也心情愉快,所以我觉得做事情不需要twist everyone&rsquo s arm(强求别人)。我的lesson(总结出的经验)就是:既要融入,又要发展,同时要保持自己的core values(核心价值)。   鲁:接下来一位是饶毅。饶毅是说得多,做得少。人家对饶毅的挑战是说他&ldquo 根本不懂中国国情,你中庸之道就不应该这么大嘴。&rdquo 我想大家一定很想听听他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饶毅(以下简称&ldquo 饶&rdquo ):因为你重复地说一个事情,我要多说三分钟,我要讲两个问题。如果大嘴是一个褒义词,我比鲁迅和毛泽东先生做得差得很远 如果大嘴是一个贬义词,我说过的话基本上没有空洞无物,没有无意义的话。之所以有人经常讨论,是因为我说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所以,大嘴不论是褒义还是贬义,对我都正好不适用。我肯定是做的比说的多。因为我说的事情是要推动一些体制、文化、风气上的改变。我做的很多事情我根本就没有说,比如......(被打断)   贺福初(以下简称&ldquo 贺&rdquo ):我打断一下插句话:我们两所大学非常重要,一个是北大,一个是清华。清华就应该做的比说的多,北大就应该说的比做的多。这两所学校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鲁:我借用韩启德先生在4月份对饶毅的一个评价:&ldquo 饶毅的说就是做。&rdquo   饶:谢谢!有些做了的事情是没办法说的。现在我当大家是家人和朋友,如果大家一定要让我说,我可以说很多。比如说,我在过去六年里把北大生科院研究生的政治课全部改革掉了。全国没有一个老师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无法公开说,公开说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再一次被打断)   邓宏魁(以下简称&ldquo 邓&rdquo ):我补充一句。我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我是北大生科院的教授,饶毅是我们原来的院长。我说:他是说的多做的也多。   饶:如果说我不懂国情,这正好搞反了。因为我既不抽烟、也不喝酒、还不喜爱体育,所以我的业余时间用在看美国建国史、中共党史和科学史。我在全时回国以前,有十几年的时间每年来中国很多次,所以对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科学教育界的情况,我可能比一般人要懂很多。而实际上,从褒义来讲,我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比如说,我在北大生科院推动的改革,每一样改革都是在国家、在学校,包括三任校长、两任书记和全体职能部门:组织部、人事部、设备部、科研部、研究生院等全都支持我的工作。这些人没有给我造成任何的矛盾,我也没和他们发生半次矛盾。所以我认为:对于应该适应的国情、确实要适应,为了把把事情做好,这一点我做到了。而一般人说的那些国情是贬义的。这些贬义的国情、校情、人情,我认为都应该不适应。如果全国这么多人都被迫适应,而从海外回来也积极去适应的话,我们的价值就没有了,我们的意义就没有了。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就不应该引进我们,让我们留在美国。我认为要考虑适应什么国情和什么国情不能适应的问题。为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往前走,有一部分不良的国情是坚决不能、也不应该适应的。   鲁:大家的掌声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我请北大生科院的教授邓宏魁谈一谈,他作为小环境改变的受益人,请对北大小环境的改变以及饶毅的业绩做下评论。不能由他一个人说是吧?!   邓:好,我讲一下。我回国有十多年了,类似这样的问题大家都在问。包括从国外回来的,没回来的,以及外国的教授也会问:现在中国的国情和科研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我跟他们讲,看中国的国情不能像到博物馆看一幅画那样,而是要以动态的观点来看。中国的特点就是一直在变。现在的国情如果按一幅画静态地去看,肯定是不完美的,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把它当成一部电影来看,那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很好看的。比起十年前我们的变化很快,进步了很多,所以吸引了像施一公、饶毅这么多优秀人才回来。   饶毅在任的几年,实际上我是一个受益者。当然很多人可能看不到。饶毅在任的时候,我没给他写过email,他卸任之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不知道他看了没有。我觉得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要想创造一个好的科研环境,在中国这样的国情下,特别重要的一点是眼光一定要放得远一点。中国现在国情的重要特点是发展很快,这在经济和社会领域是好事,但是科研领域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是一味求快就能一定做到卓越。我觉得作为好的科研环境的领导者,更要把眼光要放得远一点,让这个环境里的人能够潜下心来,有个宽松的环境来做事情。   晓东今天讲得很好。我一直想不出形容科研环境最好的一个词是什么,他说是&ldquo 追求卓越&rdquo 。这非常重要。卓越是一个很高的境界,需要潜心来做,慢慢来做。而饶毅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因为北大生科院没有用一个短期的目标来要求我们,比如要发表什么文章或者做出什么成果。我的压力来自我自己,而在饶毅那里我没有感受到任何压力。这方面饶毅做得非常好。   鲁:杨振宁先生要发言。   杨振宁:各位生物学家,我预备讨论一个问题,跟刚才讲的中国国情有密切的关系,可是跟刚才各位所讨论的不是同一个方向。我在美国很多年,认识很多物理学家,第一流的,第二流的,第三流的。对美国、欧洲还有中国血统的物理学家做人的态度上,我觉得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美国最成功的物理学家,绝大多数都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君子做人的态度。他们是非常的aggressive(具攻击性)而且practice(奉行)所谓one-upsmanship(个人逢战必赢的行事作风)。那么我想问在座的几位,在生物学领域是不是也有这个现象。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这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不是太着重做人是君子,对科学的创新是不利的。在美国,尤其是在物理领域,犹太人非常多,做得非常杰出的犹太人也特别多,而犹太裔物理学家一般来说是最aggressive的。我的问题是:是不是太着重做人的君子之风,对科学的创新不利?比如说我举个例子,我不知道你们觉得Watson(沃森),或者Crick(克里克)是aggressive 还是不aggressive?我当然不认识太多的生物学家,不过像沃森的《DoubleHelix》(双螺旋)那本书在美国出版时被人诟病,我想如果当时要是在中国出版一定更会被指责得一塌糊涂。不过,没有关系,他在科学上很成功。所以,这两个之间&mdash &mdash 做人跟科学的成就&mdash &mdash 有没有关系。   韩启德:何大一就在我们身边,他就非常的君子。   贺:最近在政界流传一句话,我觉得在我们生物学界也有所体现。这句话是对习主席的评价:&ldquo 锐气形于事,和气形于人。&rdquo 在我们生物学界有两位做到国家领导人,一位是在座的韩启德先生,还有一位是陈竺先生。他们两位跟习主席的风格如出一辙:&ldquo 锐气形于事,和气形于人。&rdquo 我觉得这就是两者的统一。   鲁:各位有没有补充。晓东,你来补充?   饶:我可以补充。我认为作为科学界和教育界的有领导职位的人,应该是君子。他要考虑到各个方面、要能包容。但是,其实在各个行业,包括科技界教育界,要有一些非君子,他们是专业化做得非常好,而不做管理类的领导,可以做智力的领导,要让他在专业上&ldquo 拼命往前跑&rdquo ,我们大家包容他个人性格的缺点,而不要求他力图面面俱到。有很多这样的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才能走得快。这是从杨先生的时代背景来回答这个问题。至于现在的中国,不存在中国成功的是君子、外国成功的多半不是君子的问题。现在中国所谓适应国情的,是争先恐后做小人,做太监,与君子完全无关,而是小人化、太监化。外国科学家是君子的倒比较多,特别是比较在中国成功、有权有势的小人和太监们。   贺:我对这个所谓&ldquo 国情&rdquo 表示保留。我本来是想等到鲁白问的时候再讲,那我就先讲这三分钟行吗?   鲁:没问题。   贺:中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同时人口世界最大,幅员世界第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国家,可以说最先进最发达的可以在中国看到 最落后最腐朽的也可以在中国看到。你说什么叫做中国国情?中国国情是一个包含两个极端的&ldquo 复合体&rdquo ,一个&ldquo 集合&rdquo 。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由于她极端的diversity(多样化),就导致任何一面都能在中国发现。如果我们仅从一面或者一点来看,就说这是中国国情,那么我想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不是!因为我们不能够以偏概全。从我的角度讲,刚才那两句话我还要再重复一遍:&ldquo 锐气形于事,和气形于人。&rdquo 这就是东方哲学。然后我再用今天的highlight&mdash &mdash 王晓东,来阐释一下我看到的中国国情好的一面,那就是:东、晓、王。为什么?第一,我们的东方哲学东方文化,在世界文明转了一个大圈之后,必定会再次复兴。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新的大景&mdash 东西合璧,文明集大成。这就是目前我们国家和世界的特色之一:&ldquo 东&rdquo 。第二,晓。我们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与民族,但是我们现在的活力在世界范围和数千年人类历史看也是蓬勃如刚刚升起的朝阳。这就是&ldquo 晓&rdquo 。第三,王。王者,就是君子之风。王者和霸者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君子之风。中国史上和人类史上的文明集大成者,我相信都有这种&ldquo 锐气形于事,和气形于人&rdquo 。我觉得这就是王者。正复兴的中国,就是这样的王者。简言之,我借用王晓东的名字,叫做&ldquo 东方欲晓,王者归来&rdquo 。这就是从好的一面看到的中国国情。   鲁:晓东,他把你的名字都倒过来了,那就轮到你了。我想一个问题:北生所的普世意义。人家说你是在体制外做事情,所以做得这么好。那么北生所作为试验田也好,一种做法也好,是不是有普世意义,在什么层面上有普遍意义。请谈谈你的想法。   王晓东(以下简称&ldquo 王&rdquo ):我挺赞同刚才福初讲的中国国情。美国人也这么说:&ldquo If you thinkanything is true in China, the opposite must betrue as well。&rdquo (在中国,任何情况的反面也是同样存在的。)中国是非常大非常复杂的一个国家,而且她又在不断地变化。刚才宏魁也讲她是个moving target(活动的目标)。其实包括我们自己在内也都是如此。比如说,我们是80年代进入大学的。也许从历史的长河来讲,80年代到现在是非常短的时间,国民性的变化没那么大。但是从我们自己身上看,从80年代进入大学至今,我们个人的思想可以说是完全完全的不同。所以很多事情是movingtarget, 包括我们自己。我们当初出国的时候,其实没想过要在国外待那么久,都是想着学成归国,那意味着博士毕业就回国。可是博士毕业之后发现,自己在科学的殿堂里可能刚刚跨进去一只脚,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学习。那个时候如果回国做博后,还要打报告、单位批准等等要走很多程序。因为这个事情对大家来说都是新的,就会觉得做博后有什么必要吗?做完博后又发现,这只不过是学习的过程刚刚结束,离真正的科学是怎么运作的,科学群体怎么运作、科学的趋势怎么发展,自己不过是两只脚进了门而已。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我们有机会能在那里不光是学习,后来还能在那里工作。工作又是一个全新的阶段。杨先生也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很多年,但是象这种改革开放后几万几十万的人去美国,这么大规模还是没有见过。我们在美国的工作从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associateprofessor(副教授)到full professor(正教授),象饶毅、一公还有我到最后是endowedchair professor (讲席教授),最后还接触到更多的科研管理方面的事情,我们对科学的看法又完全改变了。如果回过头来说&ldquo 什么是美国国情&rdquo ,以我们对此的认识它也是在不断不断地变化中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象福初、雪涛是始终在国内学习工作,还有很多人从外面回来,比如刚才福初说的韩主席和陈竺,他们回来的早一些,同时还不断地有人回来,包括今天获奖的几位年轻人。他们的看法跟我们的又不一样。如果我们用一种固化或者点化的方式看待国情的问题,一定会有错误。   刚才您问我在建设北生所的过程中到底用的是什么理念。以我个人的认识和观点,就是思考怎么样能在中国做最好的科学,最后我得出的结论就是&ldquo Empower young people&rdquo (扶持年轻人)。把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招进来,empower他们,给他们经费,给他们自由,给他们支持,让他们无忧无虑地探索,根据他们个人的兴趣去解决他们认为最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必须相信他们,他们认为最有意思最有意义的问题,一定会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益。   鲁:晓东这些观点都已经总结在基金会网站《苹果树下》的题为《为年轻科学家赋能》的采访里,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拜读这篇文章。我借用刚才邓宏魁的一个比喻,我觉得实在是太恰当了:中国不是一幅still picture(画),而是一个movie(电影)。在这个movie整个的发展过程中,有少数人是从一开始坚持到今天,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雪涛。他一直在中国,从本科生,博士生,到现在医科院的领导。他对中国科研环境的变迁和改造,以及作为科学家本人怎么来推动这种变化,一定非常有体验。   王:最后再说一句,因为我突然想到刚才你问我的问题我还没有回答你,就是说北生所是否有普世的价值。其实我的回答已经在刚才的发言里,只是没有点出来。我想说的是:没有普世的价值。我觉得科学之所以能这样的dynamic(充满活力),这样的有发展,就是因为每个人对科学的理解都不同。一个健康的环境和科学群体,就是应该每个人都有机会去Pursue(追求)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   鲁:接下来我们还会有机会谈多样性的问题,现在我们先请雪涛谈一谈。   曹雪涛:我想接着晓东刚才提到的科学研究的文化来谈国情。我们今天谈的国情是大环境下的科学研究。如果说我们有不利的一方面,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中国这几年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主要是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家的经济发展比较快速,但科学研究发展相对较慢,因为科学研究是需要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科学研究而言,我们要扪心自问整个国家的科学理念、科学文化环境、包括机制体制的保障,到底准备好了没有?我们现在谈到的自然科学,真正在中国开展只有百年历史,过去的学问主要是在人文与哲理方面。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它与国家目前的体制与发展重点,需要有一个融合与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世界的变迁,以及不同阶段国内工作重点的不一样,导致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度和资助度是时强时弱。这几年,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第一生产力,从国家层面是越来越重视。从现有的体制来说,对于科学的导向,从国家层面来讲是积极的向上的。   刚才大家提到的,特别是饶毅先生和鲁白先生提到的&ldquo 国情&rdquo ,都打着引号。一说起国情,说起适应国情,感觉都不是特别好。但是我感觉到:一公和饶毅也有适应国情特别快的地方,也有充分利用国家体制来做一流科学的成功实践。所以,对于国情的认识,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我特别赞同一句话:&ldquo 要从历史的长河去看我们过去的发展。&rdquo 如果回过头从30年前看中国现在的科学研究体制,我们不知道有多大的进步。如果我们再展望30年以后中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包括又有一批有才华,特别是有国际理念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加盟到中国的科学体系中来,我相信对国情肯定是有巨大的正向导向和引领作用,也将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说到怎么样适应国情,我感觉不一定用&ldquo 适应&rdquo 这个词,应该是用&ldquo 融于变&rdquo 。就是融入到这个体系里面,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然后使情况慢慢地改变。既能保持我们传统的优势,又能够融入国际科学界的大家庭,立足于国际化的规则和具体的国情。刚才鲁白介绍我说一直是在体制内。我回忆了一下,从93年做教授至今也有20年的历程。一路走来的感觉是:国际科学界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国内科学家对国际科学界情况的了解都在逐步的加强。从一名科研工作者,到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再到一个机构的管理负责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有国际的视野,国家的高度,专业的特色,还要有自己的立场,在具体工作中去思考去适应去实践。   二、科研小环境改革实例   鲁:太精彩了,谢谢雪涛。看来他们几位真的都是能说会道,把自己的三分钟时间都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们要谈的第二个问题是:多样化。就是说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里,应该允许各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研究机构,能够去探索适合本机构本单位特色的科研环境的改革之路。因为接下来还有韩先生的演讲,所以我们的时间就不够了。现在我给每个人一分钟的时间,讲讲你觉得最值得介绍的你在单位里面所推动的改革。或许可以讲一个实例,就是说你们在创造科研小环境方面做出的一些努力。还是先有请一公讲。   施:一分钟比较难。我想从清华生科院做的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来讲,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人事制度改革,也就是tenure track system(终身教授制度)。从2010年夏季开始,我们实行了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生命学院院情的这套以流动性为标志的人事制度,年轻的tenure-track助理教授只有在任职6年后通过严格的国际同行函审才有可能长期受聘清华,这一举措推动了清华生命科学人才引进的国际化和整体竞争性。这件事我们走在全校的前面。但是如果大环境不改,仅仅是小环境改革,在体制内也还是会有问题的,就是小环境会受到大环境的制约,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被penalize(惩罚)。   鲁:北大,饶毅。你觉得值得自豪的小环境改造的事情请谈一谈。   饶:我觉得我们小环境改造只要是院系坚决做,学校支持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做得很好。我现在担心的是,北大、清华、北生所的经验能不能向全国推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觉得私人基金会可能可以起到作用。我希望我们中国有象美国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或者德国的马普学会这样的机制,它们是全国性的机制,在全国不同的单位支持部分人。在中国,可以由各个单位支持一部分的人,国家同时要求并推动这些单位进行体制改革,从保障这些人集中精力做科研教学工作。这可能会是个星火燎原的计划,对中国科学可能会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因为我对中国科学是非常乐观的人,要不然我也不会回国。可是我感觉到有可能出现潜在的巨大危机。以前我们没有科学的文化,后来我们没有经济的支持。这些年我们有经济支持了,可是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对自然科学不那么感兴趣,热心金融甚至会计,科学方面可能出现人才危机。如果没有很多重大而急切的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措施,我们甚至有可能永远也超过不了日本的科学。这个危险性明显存在。   鲁:超过一分钟。那我只能给宏魁半分钟,因为饶毅占了北大的时间。   邓:我就顺着饶毅讲。如果有一天我们要超过美国和日本,我觉得我们的眼光要再放远些,格局要更大一点。还是回到晓东的话,科学小氛围的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ldquo 追求卓越&rdquo 的理念,要做人家做不到的,要有敢于挑战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杨先生说的美国那一类人:敢想敢做、特立独行。我希望我们的科研小环境里这种人越来越多。Empower年轻人,就是应该empower这样胆大包天的年轻人。这样我们就能更快的超过别人。   ear end to others。&rdquo (讨好一个人得罪了其他人。)你一下子让我成了众矢之的。所以我们北生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个&mdash &mdash 一不留神成了众矢之的。   鲁:That&rsquo s the point (正是此意)。   王:我从内心来讲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年我做完博士走的时候,我的导师送给我两句话。他们两人也都是犹太人,生物学家,也有人说他们应该算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我也知道他们有时候非常frustrated(充满挫败感)。因为这个science里面就是江湖嘛,各种正派人物邪派人物特别多,有时候邪派人物get their ways(得逞),也没有办法。当时他们送了我两句话,我还蛮珍惜的。他们知道我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走向社会肯定会不断地受挫折。他说:&ldquo First, you have to remember: you cannot change the world.Second, dothe right thing.&rdquo (第一,你要记住,你无法改变世界 第二,做正确的事情。)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正确的事情。我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鲁:谢谢晓东。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do the rightthing (做正确的事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天的panel discussion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纳克陈吉文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北京纳克陈吉文博士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大会于2011年12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出席了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致辞。   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推荐,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陈吉文博士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陈吉文博士是冶金分析领域的青年学科带头人之一。在材料分析测试新方法的研究、材料大型科学测试仪器的研制、科学仪器产业化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对冶金分析技术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近5年来,他先后承担和参与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和仪器开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他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一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并培养了一批该专业的人才。 北京纳克陈吉文博士   在材料分析测试新方法的研究方面,陈吉文博士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创了金属原位统计分布分析新方法和金属原位分析仪,解决了材料较大尺度范围内不同元素成分分布和状态定量分析的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于“新一代钢铁材料”、“高效连铸连轧”、“新型海军舰船用钢”等一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获得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材料分析仪器研制方面,陈吉文博士组织并承担了“发射光谱改造为夹杂物分析仪”、“火花光谱改造为激光光谱仪”、“直流辉光光谱仪改造为射频辉光光谱仪”、“火花光谱仪改造为油液金属分析仪”等多项科技部科学仪器升级改造项目,并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在材料大型科学测试仪器的研制方面,他通过“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和国家发改委新型材料分析测试仪器产业化项目,实现了金属原位分析仪、火花光谱仪、氧氮分析仪、碳硫分析仪和动态冲击试验机等大型科学仪器的产业化。   “中国青年科技奖”背景介绍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人数不超过100名。该奖前身为1987年由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设立的“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1994年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 此前,“中国青年科技奖”已评选表彰11届,共有1098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1个集体获奖。获奖者分布在理、工、农、医等各个学科领域和科研、开发、生产各条战线,绝大部分已成长为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带头人。
  • 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 专家热议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5月24日,以&ldquo 开放、创新与产业升级&rdquo 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昆明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出席。   赵乐际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开辟了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空间。科技工作者施展才能、建功立业,机遇前所未有、舞台无比宽广。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社会公益技术研究中勇攀高峰,在多学科、多领域交流融合中群体跃进,在推进大科普事业中积极作为。   借助创新力量推动产业升级,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坦言,一直以来,我国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弱,产业发展总体处于国际低中端水平,而且在一些重点领域仍以跟踪模仿为主,技术储备不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白春礼就此提出了三大创新战略选择: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做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 二是重视科学原创,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创新发展后劲 三是抢占技术竞争制高点,推动关键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ldquo 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rdquo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我国传统的技术和产品要适应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进行产业转型,而转型离不开科技支撑。   以信息技术发展为例,新科技带来的信息化使传统产业不再依靠消耗劳动力、原材料以及污染环境便能产生新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从而直接造福于百姓。两院院士李德仁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称,&ldquo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rdquo 四化融合的进一步推进,必将带来新的产品、技术、产值以及经济转型。   在专家看来,应对产业升级中的困难和挑战,关键在于把科技的推动作用体现出来、发挥好。   何季麟表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应注重合作平台建设。&ldquo 如果还是各自为阵,企业做企业的,研究机构做研究机构的,各自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范围,不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政府再怎么喊转型升级、发挥市场作用,还是不容易到位。&rdquo   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看来,促进产业升级,科研和产业发展不可分割,但两者的结合应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之上,且不能去复制某个模式。   据悉,除开幕式和大会特邀报告外,本届年会还设立专题论坛、学术交流活动等,邀请和组织活跃在学科前沿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学科发展中的前沿交叉问题,并结合云南省重点关注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资源开发、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
  • 喜报丨李备研究员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2024年3月17日在京胜利召开!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卢鹏起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等领导做主旨演讲。大会以“产学研聚焦:新动能、新模式、新产业”为主题,来自全国一线的政、产、学、研、金各界1000余位代表出席大会,是产学研界总结、表彰、引领、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年度盛会。李备研究员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第十五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发表讲话(主办方供图)会议表彰了2023年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李备研究员凭借其在光学领域的深耕细作和参与多项跨学科的项目及研究经历,积极推动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李备研究员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获奖证书部分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展示1、积极推动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参与吉林省科学技术厅项目,基于拉曼技术的活体单细胞分选方法,解决了基于细胞标记后的分选技术中细泡的原位状态及细胞活性的问题。开发的 RACS 技术,经过 10 多年的推进,成功申请到弹射,微流控,光钳拉曼分选的多项专利,并已经成功研制出国际上首台拉曼激活细胞弹射(RACE)分选原型机,此项技术还可以模块化方式推广与现有拉曼系统耦合。最终实现销售设备十余台,销售额达 3000 万元。2、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卓越、稳定可靠的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生物医学信息智能检测装备,掌握共聚焦拉曼核心技术,通过建设具有领先水平的光谱设备生产线、精密仪器检测线、软件开发及仿真模拟平台、生物医学检测服务平台等关键研发与生产条件,实现了具有领先技术水平、批量化的关键产品产业化能力,预计年产量 50 台/套,年销售额超过 2000 万元。推进我省高端光谱设备相关产业生态链的建立与发展,带动智能医疗、仪器制造、生物药物等产业的快速发展。3、通过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展“活体单细胞拉曼弹射分选”技术的产业化,此技术可实现免标记的单细胞功能识别,并通过与之相耦合的基于激光热激介质弹射的单细胞分离模块实现单细胞识别与精准分离,最终还可实现与测序仪器的完美对接。长春光机所的光机仪器设备研发能力与长光辰英的单细胞分选技术结合,形成与华大基因上下游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完善高端生物测试仪器设备配套能力,最终可达成十亿规模的高端生物设备制造能力和产业规模。
  • 创新科技立足民生 安捷伦亮相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
    创新科技立足民生 安捷伦亮相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 2012年9月17日,北京&mdash &mdash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 A)亮相由中国科协、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于9月15-16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的这场主题活动,以&ldquo 创新农业科技,科技保障食品安全&rdquo 理念来聚焦当前老百姓最关心,也最担心的民生话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王兆国、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何勇、令计划、韩启德等领导同志,于15日上午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同首都群众和大学生一起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并发表讲话。 这场为期两天的主题活动,汇集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共同探讨食品安全未来发展之路。安捷伦科技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旨在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创新的技术支持,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最先进的解决方案。安捷伦科技本次展出的是全新的移动实验室解决方案,该方案由业内第一款商用车载式气质联用仪器&mdash &mdash 5975T LTM气质联用仪、移动式高效液相色谱仪、移动式红外光谱仪以及相应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组成。该解决方案可以适用于常规定期移动式食品安全巡查、应对突发性食品安全事故所需要的现场快速分析,所提供的数据可以达到常规实验室所提供的数据质量。该解决方案可以作为对从&ldquo 田头到餐桌&rdquo 实施全程监管的重要补充手段---移动式监管,并可以帮助领导层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做出科学的决策。 安捷伦科技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检测分析技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诸多业界领先的产品。对于目标性近千种目标化合物的检测分析,Agilent 6400系列液质联用仪和Agilent 7000系列气质联用仪,已经得到了业内以及市场的广泛认可。而对于非目标化合物的分析,Agilent 6500系列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凭借其质量精确度、扫描间的动态范围完美组合,以及专业的1600种农药数据库及7500种毒物分析库,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分析工作的经典工具。 作为全球领先的测量技术供应商,安捷伦科技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包括农残、兽残、重金属、食品添加剂、新兴污染物等各种分析技术和解决方案。&ldquo 民以食为天&rdquo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安捷伦科技提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效工具,并致力于为改善大众的食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于安捷伦科技 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A)是全球领先的测量公司,同时也是化学分析、生命科学、电子和通信领域的技术领导者。公司的 20,000 名员工为 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服务。在 2011 财政年度,安捷伦的业务净收入为 66 亿美元。要了解安捷伦科技的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cn
  • 怀柔论坛2022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会议通知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道: 您好!成像技术作为生物医学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发展的核心动力。北京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在怀柔科学城建设“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的研究提供系统成像组学研究手段,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为充分发挥国家设施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探索生物医学成像前沿科学与技术发展,助推我国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备自主创新,我们创办了“怀柔论坛”,集各领域生物医学研究者智慧,利用多模态跨尺度先进成像能力来推动生物医学研究的范式变革,助力高端生物医学影像仪器装备的“中国创造”。第二届“怀柔论坛”计划于2022年11月3日(星期四)至4日(星期五)在北京怀柔日出东方酒店举办,论坛主题为“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联合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雁栖湖畔,金风送爽,诚挚邀请您出席本次大会!顺颂秋绥!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2022年10月点击链接进入会议官网点击报名:https://www.wjx.cn/vm/tvedfeR.aspx#会议信息1. 会议时间:2022年11月3日-4日2. 会议地点:北京市怀柔区日出东方酒店3. 会议主题: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4. 会议主席(以姓氏笔划为序): 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 大会主席:乔杰院士、张平文院士、 徐涛院士、程和平院士 执行主席:王天兵教授、王世强教授、王嘉东教授、 孙育杰教授、陈良怡教授、罗金才教授、 高家红教授5. 日程安排:11月3日09:00-12:00 全国生物医学成像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14:00-14:30 开幕式及领导致辞14:30-15:00 怀柔科学城及成像设施介绍15:00-16:30 怀柔科学城及成像设施参观11月4日08:30-17:00 主题报告及圆桌讨论6. 会议规模:线下共约200人报名须知:1.报名截止时间:10月25日12:00点击报名:https://www.wjx.cn/vm/tvedfeR.aspx#2.联系人:张金博(交通管理)13466768211 林 颖(会务综合) 15030818223 杜淑欣(参会报名)18301166236 容颖雪(会务综合)18810535356 王莹莹(食宿安排) 13520951896 3.发票开具:如需开具发票,点击按钮填写发票信息。会议后三十个工作日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大会日程
  •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天津开幕
    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9月21日在天津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出席开幕式。   刘延东指出,党中央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各领域科技迅猛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和科学家。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延东强调,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及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把事业抱负、科技专长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紧密地联系起来,激发创造活力,勇攀科技高峰,作出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新贡献。要围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突破核心关键瓶颈技术,积极建言献策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己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强化协同创新,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 主动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努力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 大力弘扬创新文化,继承我国科技界的光荣传统,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遵循学术诚信,为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示范作用 积极培养举荐更多创新人才,推动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 全力支持和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宏伟事业中再立新功。   刘延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和支持科协工作,为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服务和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致开幕词。开幕式上颁发了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和“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和成果转化奖。开幕式后举行了大会特邀报告会。   本届年会以大科普、学科交叉和为举办地服务为宗旨,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科研、生产、教学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等2400余人,将围绕“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题开展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积极建言献策。
  • 50多位科学家入选“千万俱乐部” 获千万元以上资助
    在医学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有50多位科学家均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累计获得了1000万元以上的资助。   5月23日,生物医药专业网站“丁香园”发布了一份“千万俱乐部”榜单。华中农大的转基因水稻研究者张启发排名第一,他先后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拿到24个项目,共计3047万经费。2009年,张启发团队的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率先获得安全证书,颇受各界瞩目。   中国医科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刘德培紧随其后,共申请到2777万元经费。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曹雪涛位列第三,共申请到2496万元资助。   卫生部部长陈竺也在这份榜单之上。他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拿到的经费合计1082万元。他的夫人陈赛娟名列第11位,获得1616万元资助。两人都在上海交大医学院从事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资助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由科研人员自主申报,再进行评审立项,以此鼓励自由探索。其年度资助经费,已从自1986年成立之初的9300余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94亿元多。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累计拨付经费503亿元人民币,其中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经费超过170亿元。相比之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1年预算即达到73亿美元,主要负责生命医学领域资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10年预算为308亿美元。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之外,中国政府的科研经费分配渠道还包括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973计划、863计划,以及各个部委、各个地方分别自主的经费等。此外,中国政府还陆续启动了大飞机、转基因育种等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这些重大科技专项的研究经费往往在百亿元以上。   与上述经费来源相比,学界普遍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对较为独立、所受行政干扰较少、评审较为公正。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透明度也远远高于其他渠道,公众可以方便地查询到其资助经费的具体流向。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等渠道的具体经费分配,公众则难以知晓。   丁香园负责人李天天告诉记者,之所以推出“千万俱乐部”榜单,是希望推动研究经费分配的透明化,“我们都是纳税人,有理由知道科研经费的投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生命口“千万俱乐部”一览 姓名 项目数 金额(万元) h指数 单位 张启发 24 3047 34 华中农大 刘德培 14 2777.22 20 中国医科院 曹雪涛 16 2496.44 26 二军大 魏江春 18 2268.5 4 中科院 张亚平 15 2116.8 36 中科院 田志刚 14 1900 17 中科大 李家洋 14 1872.04 36 中科院 尚永丰 9 1843.5 11 北京大学 李林 10 1839 30 中科院 朱学良 16 1733 15 中科院 陈赛娟 17 1616.14 16 上海交大 武维华 15 1608.5 10 中国农大 裴钢 6 1600 35 中科院 方精云 12 1542 18 北京大学 沈树忠 12 1491.15 12 中科院 杨焕明 13 1490.65 29 深圳华大 张传茂 7 1485.95 16 北京大学 庞代文 17 1482.8 30 武汉大学 于贵瑞 9 1460 13 中科院 丁健 7 1446 25 中科院 康乐 9 1442 16 中科院 傅伯杰 13 1440 18 中科院 曹务春 8 1433.6 4 军科院 曹晓风 6 1431 13 中科院 黄力 12 1424.5 20 中科院 樊代明13 1419.5 23 四军大 李德发 13 1417.3 18 中国农大 吕应堂 11 1395.8 13 武汉大学 葛颂 7 1352 21 中科院 詹启敏 9 1383.8 18 中国医科院 常文瑞 5 1377 14 中科院 蒋华良 18 1372.09 29 中科院 高福 15 1345.4 15 中科院 周忠和 6 1285.92 33 中科院 韩兴国 12 1283.5 16 中科院 陈晓亚 12 1247.5 26 中科院 张福锁 19 1238.7 24 中国农大 韩启德 13 1199.1 7 北京大学 贺福初 12 1166 23 军科院 盖钧镒 12 1144.6 11 南京农大 庄文颖 9 1132.5 8 中科院 邓秀新 17 1105.4 18 华中农大 陆祖宏 11 1105.4 24 东南大学 焦念志 14 1085.5 10厦门大学 陈竺 20 1082.56 18 上海交大 舒红兵 5 1079 9 武汉大学 管又飞 11 1075.4 11 北京大学 邓子新 18 1060.23 14 上海交大 朱玉贤 6 1059 17 北京大学 王宪 23 1057.98 26 北京大学 王红阳 13 1056.34 13 二军大 施蕴渝 7 1053.5 17 中科大 马克平 6 1038.4 11 中科院 魏于全 3 1005 19 四川大学 王道文 6 1005 21 中科院 杨维才 7 1002 9 中科院 陈晔光 9 1001.4 17 清华大学 (来源:丁香园)
  • 卢佩章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大连市殡仪馆举行
    p   8月27日,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中国色谱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卢佩章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大连市殡仪馆举行。卢佩章院士于2017年8月23日13时25分在连逝世,享年92岁。 /p p   卢佩章院士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张春贤、赵乐际、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杨晶、戴均良、路甬祥、韩启德等领导同志对卢佩章院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对亲属表示慰问 李希、陈求发等省领导 白春礼、刘伟平、张涛等院领导 张存浩、姚建年、陆熙炎等两院院士 高校领导、企业领导、以及卢先生的生前同事、好友、学生等纷纷发来唁函唁电、敬献花圈。 /p p   中共中央组织部、统战部、九三学社,辽宁省委、省政府,大连市委、市政府等中央、省、市各级单位 中国科学院及学部主席团、沈阳分院、各研究所等院属单位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 岛津、安捷伦等企业也发来唁电或敬献花圈。 /p p   早上6时30分,细雨蒙蒙,草木含悲,悼念大厅庄严肃穆,凝重简朴。卢佩章院士静静安息于鲜花翠柏丛中,鲜红的国旗覆于胸前。大厅正上方是“沉痛悼念卢佩章先生”横幅,正中央悬挂着卢佩章院士的遗像,巨幅挽幛“宏志万里 开色谱基业 毕生躬耕育桃李 长勋永垂 谱分析华章 一世格物为苍生”垂立两侧,四周围簇着亲属和社会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花篮,寄托着大家对卢佩章院士的哀思。 /p p   辽宁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马辉,大连市委副书记王启尧,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许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大光等省市领导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九三学社辽宁省副主委、大连市主委宁桂玲等九三学社和兄弟院校代表 中科院沈阳分院分党组书记姬兰柱、副院长马越红等院属单位领导 何国钟院士、衣宝廉院士、桑凤亭院士、李灿院士等我所在连院士和在连所领导 马大为研究员、陈义研究员等卢佩章先生的生前同事、学生、亲朋好友,我所职工、离退休职工、研究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近500人参加告别仪式。大家胸佩白花,表情肃穆,慢慢步入灵堂,依次在敬爱的卢佩章院士遗体前深深鞠躬,默默地表达对先生的沉痛哀悼和深切怀念。 /p p   卢佩章院士在他六十余载的科研生涯中,将一生的心血全部倾注于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把全部的智慧和才能都献给了他挚爱和眷恋的大连化物所和大连这座城市,为我国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辛勤耕耘、诲人不倦的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多名学生已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卢佩章院士的逝世,使我国分析化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良师益友,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他崇高的品质和令人敬仰的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p p   卢佩章先生安息! /p p   附: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8/ueattachment/f4a241f0-54d1-4c3b-afca-3a61c0cb99ee.docx" style=" line-height: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卢佩章院士生平简介.docx /span /a /p
  • “科学探索奖”2023年获奖名单揭晓,共48人!
    7月17日,第5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48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每位获奖人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奖金,且可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值得关注的是,同济大学、西湖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9所科研机构,于今年实现“科学探索奖”零的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彭新华、同济大学教授周颖、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邹丽等的获奖,让“科学探索奖”在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两个领域首次出现女性获奖人。本届“科学探索奖”迎来首位外籍非华裔获奖人——香港大学副教授Joseph Ryan MICHALSKI,其关于火星生命的研究计划打动了评委。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毛淑德认为,外籍非华裔获奖人的出现,“说明我国对全球优秀科研人才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5年资助248位青年科学家,硕果累累“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该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45周岁及以下的杰出青年科学家。“科学探索奖”每年资助不超过50位青年科学家,今年实际资助48人,也是首次未满额资助。奖项执行委员会介绍说,今年在评审中充分坚持了“宁缺毋滥”的原则,实事求是,以人为本。至此,科学探索奖已资助来自10个学科领域的248位青年科学家。他们分布在26座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最年轻的获奖人30岁(北京大学研究员黄芊芊,2020年获奖人)。这些获奖人潜心探索,硕果累累。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知名学术刊物如CNS(《细胞》、《自然》、《科学》)上共发表论文29篇,有839篇SCI论文向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致谢。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索奖”的资助让获奖人更有底气瞄准科学前沿。正如2019年获奖人、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所言:“得到资助,让我有底气把目光从短平快的项目上移开,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课题。”“五年来的实践证明‘科学探索奖’实施的一系列评审、监督和发布办法是成功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是有效的,奖金完全由获奖人自由支配的机制是有吸引力的。”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表示:“相信只要不断总结经验、持之以恒,‘科学探索奖’一定能成为我国最出色的科技奖项之一。”“实现了设立时的初衷”2020年,“科学探索奖”首次对港澳地区放开申请,扩大资助范围;2022年,奖项增设医学科学领域,响应科学界呼吁;同年成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专业性“更上层楼”……运行5年,“科学探索奖”在资助人遴选方面,始终秉承“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在顶层设计、奖项评审、日常运营等方面持续优化,信誉和声望快速累积。腾讯基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5年来,有超过1300位各国院士、5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科学探索奖”的提名、推荐、评审。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40多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李培根表示:“科学界对‘科学探索奖’的含金量认同度逐年提高,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评审中务求客观公正、绝不容忍不正之风。众多资深科学家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我们共同的期望就是打造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民间基础科研奖励项目。”5年以来,“科学探索奖”还通过“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专题闭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高水平、跨学科互动交流平台,让不同学科领域的青年科学家们互通洞见,思想碰撞。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钱颖一说,5年来,奖项宗旨原则得到严格维护,评审程序符合规定要求,奖金如期足额落实,“实现了设立时的初衷”。“科学探索奖设立5年来,逐渐走出了一条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的创新路径。”马化腾表示:“助力基础研究,是腾讯超越商业边界的一份长期承诺。‘科学探索奖’和其后设立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也是我们对中国大科学时代的进一步呼应。”
  • 19位科学家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2016年12月11日,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权威奖项,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在北京公布评选结果,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医院临床一线的19位优秀科研工作者和医院专家,分别凭借在化学、生物学、药学及医学等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奖。2016年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在京揭晓  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是2007年初国家科技部批准,由药明康德设立,旨在奖励中国医药研发领域在科研创新、成果推广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从2007年创办至今,奖项已成功举办十届,历届评审委员会均由两院院士与杰出学者组成。过去十年伴随着中国生物医药、医疗健康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也在不断优化创新,为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发展成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  从成立之初聚焦合成有机化学这一单一领域起步,十年来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紧跟生命科学领域最新研究动态,评奖范围不断扩大。截止目前,评奖范围已经涵盖医药研发及医疗健康的各个领域,包括化学、生物学、药理学、毒理学、药物科学、新药临床开发、临床医学、转化医学、基因组学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十年来共有165位优秀科学家获此荣誉,其中11位获奖者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十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杰出成就奖”,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两位教授摘得,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叶丽林教授等17位优秀科研工作者和医院专家获得“学者奖”。  杰出成就奖获得者石远凯教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率先在我国建立了完整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体系并推广应用,促使多个抗肿瘤分子靶向新药包括埃克替尼和西达本胺成功上市,为我国抗肿瘤新药研发和肿瘤内科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徐华强教授主要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他对五羟色胺受体复合物和视紫红质复合物的结构解析工作,攻克了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重大科学难题,对于开发治疗精神类疾病和心脏病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等领导亲临本届颁奖典礼现场为获奖者颁奖,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奖项评审委员会名誉主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也特别发来贺信,向各位获奖者表示祝贺,感谢他们对科研工作的辛勤付出。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在过去十年间见证了中国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健康领域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汇聚了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涌现出的最前沿创新成果,引领了中国产业发展的风向,”药明康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博士表示。“希望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奖项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能够越办越好,推动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发展,从2017年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的奖金总规模将增加至每年500万元人民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