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洋站

仪器信息网海洋站专题为您整合海洋站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海洋站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海洋站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海洋站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海洋站话题讨论。

海洋站相关的资讯

  • 国家海洋局公布“一站多能”海洋站规划布局
    p   国家海洋局近日印发《“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规划布局方案》(以下简称《布局方案》)及《“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十三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有效整合国家海洋观测监测业务体系,深化“一站多能”建设,完善站点布局,增强海洋观测监测、海岛监视监测能力,构建基础扎实、功能完善的基层观测监测业务网络,满足海洋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海岛保护管理的需要。 /p p   《布局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完善海洋(中心)站布局,形成“布局合理、一站多能、标准规范”的海洋(中心)站观测监测业务体系,实现对近岸管辖海域海岛观测监测全覆盖。 /p p   《布局方案》确定三大规划目标。一是中心站服务范围覆盖沿海所有地市,海洋站观测监测覆盖沿海所有县区,保证在250公里范围内有一个中心站,100公里内有一个海洋站,为海洋灾害预警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生态修复整治项目、海岛保护管理提供支撑。二是保障重点区域,强化应急响应监测圈,通过一站多点建设,实现海洋观测监测重点区域海洋站(点)沿海岸线平均分布间隔在30公里以内 构建海洋应急监测近岸海域整体3小时反应圈,人口密集区、海洋保护区等敏感区域2小时反应圈 以海洋站为支点,形成基本覆盖我国全部海岛的(港澳台地区除外)监视监测网络。三是提升能力、标准规范,坚持统一规划、分类定位、标准化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构建基础坚实、功能完善的基层观测监测业务网络。 /p p   同时,《布局方案》还明确了四项布局原则。一是“均衡分布、全面覆盖”,综合考虑全国沿海市县行政区划并兼顾管辖岸线长度,按照中心站基本覆盖沿海主要地市、海洋站覆盖沿海关键县区的总体原则,实现全国沿海观测监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平衡优化。二是“需求引领、重点布局”,围绕海洋权益维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岛保护管理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等重大国家需求,针对沿海城市和人口密集区、开发强度大的产业园区、滨海重大工程所在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气候变化和环境敏感区、重点岛礁等重点区域加密布局。三是“统筹协调、一站多能”,综合考虑海洋观测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岛保护管理业务需求和能力现状,整合国家海洋局海洋观测监测基础能力,对观测监测体系未来发展统筹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提升海洋(中心)站综合业务效能。四是“生态优先、由点及面”,充分考虑海岛及周边的特色生态系统,优先考虑在生态要素空间叠加的海岛上建设监测站点,并能够覆盖周边一定数量海岛监视监测工作。 /p p   根据《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国家海洋局拟新增中心站12个、海洋站37个,中心站总数将达到29个,海洋站总数达到110个。其中兼具海洋观测、海洋监测和海岛监视监测能力的海洋站为96个,具备海洋观测和环境监测或海岛监视监测两项业务能力的海洋站数量为10个,仅具备海岛监视监测能力的海洋站为4个。& nbsp /p table align=" center" border=" 0"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590" height=" 250"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style=" line-height: 1.666 font-family: arial, verdana, sans-serif word-break: break-all "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249" target=" _blank" img width=" 600" height=" 188" title=" " style=" border: 0px currentColor width: 600px height: 188px " src=" http://bimg.instrument.com.cn/g/sh100000/woyaoce/SH100000_800_250_20160527.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a /td /tr tr td width=" 590" height=" 25"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style=" line-height: 1.666 font-family: arial, verdana, sans-serif word-break: break-all " bgcolor=" #ffffff" /td /tr tr td width=" 590" height=" 85"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style=" line-height: 1.666 font-family: arial, verdana, sans-serif " bgcolor=" #ffffff" p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4px text-decoration: no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249"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4px " strong 赛莱默分析仪器“海洋在线监测解决方案” /strong & nbsp /span /a span style=" font-size: 24px text-decoration: none " & nbsp /span /p p 时间& nbsp 2017-01-17 14:00& nbsp & nbsp 苏元成 /p p 赛莱默分析仪器中国公司应用专家,专注于海洋产品的推广、应用,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储备及丰富的经验积累。 & nbsp & nbsp /p p 本次研讨会将为大家讲述海洋水质、海流常见测量参数的方法原理、提高测量精度和长期在线观测周期的对策,以及不同的海洋与近岸监测系统在近岸长期观测、水产养殖以及航运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 950万!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洋仪器设备计量检测能力提升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XYZH-2024-08-14项目名称:海洋仪器设备计量检测能力提升项目预算金额:950.0007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950.0007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拟采购海洋仪器设备计量检测能力提升服务,具体详见项目需求书。合同履行期限:2024年10月25日前完成所有服务工作本项目( 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4年08月30日 至 2024年09月06日,每天上午8:30至12:00,下午14: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天津滨海高新区塘沽海洋科技园海缘路199号东2-10号楼5层方式:持企业营业执照(加盖公章的复印件)和经办人授权委托书原件及身份证原件 ,在规定的文件获取时间内(法定公休日、 法定节假日除外, 如有变更另行通知) 现场获取文件售价:¥2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地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康路 6 号        联系方式:宗老师 022-25712980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天津信永众合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天津滨海高新区塘沽海洋科技园海缘路199号东2-10号楼5层            联系方式:李士杰 13001355239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李士杰电 话:  13001355239
  • 130万!宁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洋中心站检测设备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FJSHYZB-2022-103项目名称:海洋中心站检测设备采购项目预算金额:1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13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合同包品目号标的名称 数量 预算金额(元)11-1连续流动分析仪(海水营养盐分析仪)1(套)850000.0022-1研究级体式显微镜1(套)450000.00 合同履行期限:详见公开招标文件要求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2020年我国海洋站总数将达到一百一十个
    p   国家海洋局近日印发《“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规划布局方案》(简称《布局方案》)及《“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十三五”实施方案》。两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完善海洋(中心)站布局,形成“布局合理、一站多能、标准规范”的海洋(中心)站观测监测业务体系,实现对近岸管辖海域海岛观测监测全覆盖,到2020年,我国中心站总数将达到29个,海洋站总数将达到110个。 /p p   《布局方案》确定了具体规划目标。一是中心站服务范围覆盖沿海所有地市,海洋站观测监测覆盖沿海所有县区,保证在250公里范围内有一个中心站,100公里内有一个海洋站。二是强化应急响应监测圈,通过一站多点建设,实现海洋观测监测重点区域海洋站(点)沿海岸线平均分布间隔在30公里以内 构建海洋应急监测近岸海域整体3小时反应圈,人口密集区、海洋保护区等敏感区域两小时反应圈 以海洋站为支点,形成基本覆盖我国全部海岛的(港澳台地区除外)监视监测网络。三是构建基础坚实、功能完善的基层观测监测业务网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249" target=" _blank" img width=" 600" height=" 188" title=" " style=" border: 0px currentColor width: 600px height: 188px " src=" http://bimg.instrument.com.cn/g/sh100000/woyaoce/SH100000_800_250_20160527.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4px text-decoration: no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249"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4px " strong 赛莱默分析仪器“海洋在线监测解决方案” /strong & nbsp /span /a span style=" font-size: 24px text-decoration: none " & nbsp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时间& nbsp 2017-01-17 14:00& nbsp & nbsp 苏元成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赛莱默分析仪器中国公司应用专家,专注于海洋产品的推广、应用,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储备及丰富的经验积累。 & nbs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本次研讨会将为大家讲述海洋水质、海流常见测量参数的方法原理、提高测量精度和长期在线观测周期的对策,以及不同的海洋与近岸监测系统在近岸长期观测、水产养殖以及航运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p p /p
  • 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如下: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成就回顾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   第七章 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一节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 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第三节 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   第八章 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第一节 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   第二节 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第九章 海洋公共服务   第一节 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   第二节 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第三节 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   第四节 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   第五节 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   第六节 维护海域平安稳定   第十章 海洋防灾减灾   第一节 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节 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   第三节 增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四节 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   第十一章 海洋权益维护   第一节 加强海上维权巡航执法   第二节 开展多形式海洋维权行动   第三节 维护国际海上航行安全   第十二章 国际海洋事务   第一节 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第二节 深化拓展双边海洋合作   第三节 积极引导多边区域合作   第十三章 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   第一节 加强国际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   第二节 深化极地科学考察   第三节 加快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考察能力建设   第十四章 海洋科学技术   第一节 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第二节 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   第三节 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   第十五章 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一节 加快海洋教育发展   第二节 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第三节 统筹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六章 海洋法律法规   第一节 加强海洋立法工作   第二节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十七章 海洋意识和文化   第一节 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   第二节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第三节 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第十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第三节 强化规划配套指导   第四节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前 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和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在南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黄河科学考察站。   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在海洋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深化,海洋作为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在提供资源保障和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统筹海洋事业全面发展,是保障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2008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了全面深入的部署。本规划所指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面临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必须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特征,继续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成就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民海洋意识显著增强,海洋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海洋发展战略逐渐明晰。海洋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巡航执法。海洋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标志性的深海勘探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域资源环境与科学调查广泛展开。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重点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实施,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公益服务和防灾减灾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海域、海岛、海上交通、海洋渔业和海上治安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海洋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调整、拓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海洋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一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临海产业的加速集聚,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亟待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布局优化的指导与调节,切实提高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资源环境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二是面对世界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迫切要求,亟待改善海洋自主核心技术缺乏、成果转化率低、科技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切实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海洋事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待完善海洋综合协调机制,切实提高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快速处置海洋突发事件和参与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立足发展基础,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陆海统筹。正确处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陆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管理体制。   坚持全球视野。正确处理及时总结自身实践与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主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树立更加开放的现代海洋发展观。  坚持服务为本。正确处理海洋事业快速发展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海洋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正确处理加快海洋事业发展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切实提高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日益健全,海洋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域、海岛、海洋环境、交通运输、渔业管理更为规范有力,海洋经济监测公报与评估制度有效执行,海洋综合管理调控手段明显加强。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重点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由2010年的1.1%提升到2015年的3%,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6%。   ——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优化。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风暴潮灾害警报提前12小时发布,海啸灾害警报在海底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发布。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新建89个海洋观测站,建成3个大型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志愿船不低于400艘。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海洋标准计量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出海边防检查和海上治安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海上人命救助有效率稳步提升。   ——海洋巡航执法能力不断强化。管辖海域维权巡航执法时空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应对海上侵权事件及其他违法行为的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参与维护国际重点海域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强化。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基础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洋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深海油气开发、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海洋事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5%,以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或工程为依托,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   到202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海洋开发布局全面优化,海域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不断拓展。全社会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指导,切实提高海洋资源对促进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调整优化海水养殖布局,积极拓展深水大网箱等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和健康养殖标准推广应用。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合理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加大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总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促进渔业装备更新,2015年渔船总数和功率总量不突破2010年实际数量。继续实施远洋渔业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渔业综合开发基地。研究制定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加强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完成重点海域油气资源普查。加大黄海、南海、东海油气勘探,加强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的科学研究,加大深水勘探开发科技与装备的攻关力度,力争实现商业性油气开采。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普查,积极研发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开展试采工程。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制定促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扩大沿海城市海水利用规模。在沿海地区的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中实行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2015年海水年直接利用量达到750—1000亿立方米。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继续支持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深圳、厦门、宁波等城市因地制宜地实施海水淡化工程。鼓励沿海省市率先选择一批沿海市县,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试点,扩大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规模。以辽宁长海、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广东南澳、广西涠洲和海南西沙群岛等海岛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满足海岛居民生活用水。2015年,海水淡化量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促进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提锂及其深加工等产业化进程,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勘查与评估,编制发展规划,利用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加强海洋能开发应用。开展万千瓦级潮汐水轮发电、兆瓦级潮流发电、百千瓦级新型波浪能项目示范。探索开展温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海上风电,引导风电场布局逐步向深水远岸推进。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展与国际海洋学院、保护国际等非政府间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坚持集约节约用海,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健全海域使用机制,规范海域使用秩序,提高海域使用效率。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对重点项目用海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差别化的海域供给政策。制定各类建设项目用海标准,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开展海域资源价值评估,推进实施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工作,健全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对各类用海活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全国海岸和近岸海域整治修复工作,到2015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1000公里。   专栏一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   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体系,完善业务化运行机制。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技术,开展海域使用状况监测。建立围填海项目动态监视监测制度,重点开展填海、围海及构筑物用海监测。提高重点海域远程视频监控能力,实现开发利用重点海域全天候监控与重大工程项目用海全过程监控。建立海域使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海域使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服务能力。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加快各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划分海域基本功能,统筹海域空间开发,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优化海岸线资源配置,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统筹规划,调控海岸线开发布局和强度,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突出海岸线的社会服务功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海,合理布局沿海港口、滨海城镇和临港工业区。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严格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和时序。加强围填海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加大对违法违规围填海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围填海项目用海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预审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好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科学论证。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的管理,严格控制内湾围填海,减少对自然岸线、海湾、海岛、湿地、水生生物资源、水下文物等的破坏。规范海底电缆管道和军事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加快实施海岛保护规划,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强有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和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快舟山、横琴、平潭等重点海岛的开发开放。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全力打造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推动横琴开发开放,建设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适度控制海岛居住人口规模,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维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平衡。大力推进海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制定扶持边远海岛开发利用的有关政策。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视监测,清理非法用岛活动,严格限制开发具有红树林、珊瑚礁、泻湖等特殊生态系统的无居民海岛,禁止在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倾废。建立海岛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地名普查,设置海岛名称标志,完善海岛数据库。发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名录,依法开展无居民海岛地籍调查、土地确权登记等工作,稳妥实施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海岛生态评估,选择典型海岛实施生态修复,推行生态型海岛开发利用模式。   专栏二 无居民海岛的监管与保护   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选取辽宁大王家岛,山东崆峒岛,浙江桥梁山岛、北渔山岛和南韭山岛,广东罗斗沙岛、三角岛和小蜘洲岛等,实施海岛陆域生态系统修复试点。选取辽宁广鹿岛、山东麻姑岛、福建东山岛和海坛岛、广西沙井岛和涠洲岛等,实施岛体周围沙滩生态修复试点。选取福建湄洲岛,海南永兴岛、西瑁洲岛和小洲岛等,实施海岛周边红树林、珊瑚礁生态修复试点。   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建设海岛数据管理平台、监视监测网络,建立海岛生态评估和预警系统,开展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巡航、登岛实地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海岛监视监测,构建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动态监控我国海岛保护与利用情况。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开展领海基点岛屿巡视。加强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保持领海基点海岛及其周边区域地形、地貌稳定,修复受损严重的领海基点海岛。积极保护国防用途海岛,禁止从事影响国防的各类活动。对海洋权益和海洋划界有影响的特殊岛屿要加强助航导航、水文气象观测、地震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建立海岛自然保护区科学普及和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和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编制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对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等重点海域海洋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海总量的监测评估,重点加强对直排海污染源的监管,加强近岸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强化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倾废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大海洋环境执法查处力度。实施船舶及其相关活动的油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建立船舶油污水、压载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跟踪系统,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和港口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修订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开展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工程和大型临海企业海洋污染赔偿制度研究。沿海地区要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确定氮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特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并实施重点河口、海域各类污染物排海总量分配方案和削减计划,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2015年中度和重度污染海域面积比2010年减少10%。   专栏三 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   选择10个有典型环境问题的封闭或半封闭海湾,建立跨行政区域和跨管理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开展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主要污染源的分配排放控制,加强重点海域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以及汞、铅、铜和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控制。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实现海洋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分析评价,完善海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和环境状况通报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重大海洋工程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 对赤(绿)潮易发区、集中海水养殖区、重要滨海浴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主要活动区域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的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定期巡航监测,定期发布通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 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加强海洋仪器技术研发
    4月6日,《华夏时报》记者从相关部委获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征求完有关部门的意见,近期将上报国务院。   据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在《规划》中,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目标是,到202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并逐步形成6到8个海洋主体功能区域板块,受益的产业包括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在内的九大涉海产业。   此外,《规划》要求加大政府财政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同时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和税收方面的扶持政策,拟对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海洋产业领域项目和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其所得税减半征收或免征的优惠。   增加值占比翻番   3月底,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占到GDP近一成。   这大大超出了十年前制定目标的预期。根据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目标是到200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2010年达到5%以上。   “新的《规划》把这个目标又进一步提高了,到2020年将占GDP的20%以上,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会更高。”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4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   该知情人士称,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未来5年,国家会推进山东、浙江、广东等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近年来,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环渤海、长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3+N”的经济区发展布局形成。尤其是今年,国务院已经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同时,也将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试点中来。”该人士称。   也是在4月1日,刘赐贵在上海调研期间会见了上海市市长韩正。韩正说,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上海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市制定的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把未来5年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定为不低于15%,高于其GDP增速。   4月6日,刘赐贵在天津调研时亦表示,支持天津市尽快完善《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   辽宁、河北等传统工业大省也不甘寂寞,借打造海洋经济带之际,探索着“蓝色经济”之路,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而海南省海洋经济规划则主打海洋旅游业,力争成为我国最大的海洋旅游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上述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中央和地方对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都很高,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本地区海洋发展的专项规划。为了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规划》从总体上进行了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大概有6到8个板块。   惠及九大涉海产业   《规划》还提出,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重点投向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船舶制造、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领域。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和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有关政策,以及扶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等政策建议。   在3月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向本报记者介绍,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若干个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其中就包括海洋工程装备。   而在早些时候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也较为密集地提出要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涉海产业,内容涉及海洋油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增大,年均增速在20%以上。刘赐贵说,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   本报独家获悉,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订海洋优先发展的产业目录,拟对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港口码头、跨海大桥等高端海洋产业开发项目进行企业所得税的减半征收或免征。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目前我国主要海洋仪器仍然依赖进口,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在深海资源勘探和环境观测方面,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为此,“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   “《规划》还将会加强这方面的扶持力度,放宽对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征缴条件,必征的税赋可以采取优惠措施,而可征可不征的尽量不征。”上述人士称。
  • 福建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业
    福建省《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已提交省委九届五次全体会议重点研讨,近期有望出台。《意见》显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试点工作将于2013年全面启动 除了在项目用林、用地方面全力保障外,政府方面还拟对海洋龙头企业和成功上市的海洋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据悉,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以上(201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441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5.4%) 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瞄准海洋新兴产业   据了解,福建将瞄准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邮轮游艇等产业,促进园区化、基地化发展。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提出,福建要立足良好的造船工业基础,适应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需求,积极研发海洋石油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石油开发专用船舶等,推进传统船舶工业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型,积极推进台湾海峡油气资源的合作勘探。   据悉,打造中国东南沿海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基地,是福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新目标之一。同时,福建也正加快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基地建设,推动厦漳泉游艇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集游艇产品研发制造、交易服务、休闲运动为一体的中国游艇产业重要基地。目前,首钢已启动在隆教湾投资200亿元人民币的计划,将以游艇产业为核心,建设滨海旅游综合项目。   福建发展海洋经济将突出两岸的合作。据透露,闽台两地将重点在海洋新兴产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台湾海峡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构建平潭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特殊区域,包括组建平潭海洋大学,平潭海岛开发与保护研究中心,加快引进高层次海洋人才。   优化港口资源配置   在基础设施上,福建将完善全省港口规划,优化港口功能定位与资源配置,福建可建10万-30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岸线资源全国第一,接下来,福建将集中全省力量,把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共同打造成各类航运要素集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运物流中心。   在政策支持上,福建副省长张志南表示,将设立规模不少于10亿元的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引导设立福建省蓝色产业投资基金,集中用于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此外对海洋龙头企业和成功上市的海洋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 181万!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元素分析仪等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ZQCG-XZ-2022-026项目名称: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元素分析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53.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元素分析仪采购,具体详见采购需求部分。项目编号:ZQCG-XZ-2022-027项目名称: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总有机碳分析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38.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总有机碳分析仪采购,具体详见采购需求部分。项目编号:ZQCG-XZ-2022-023项目名称: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多参数水质测定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7.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多参数水质测定仪采购,具体详见采购需求部分。项目编号:ZQCG-XZ-2022-022项目名称: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采购预算金额:55.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采购,具体详见采购需求部分。项目编号:ZQCG-XZ-2022-024项目名称: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盐度计采购项目预算金额:8.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盐度计采购,具体详见采购需求部分。合同履行期限:按采购文件要求执行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获批实施。《规划》提出,我国要在2015年实现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在2020年,实现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据了解,《规划》所指的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此外,《规划》部署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大海洋污染防控力度、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与服务、加强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强化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等15项主要任务。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规划》的颁布实施,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对于全面发展海洋事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控制与综合管理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权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关于举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的通知各有关学会、研究所、高校和企业:为促进我国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工作者交流与合作,展示海洋生物医药最新科研成果,推进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应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由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承办“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论坛”分会,论坛定于2021年10月27日在山东青岛召开。本届会议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研究团队之间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高质量、高水平开发利用、交流与合作,合力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海洋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参加本次论坛,、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一、论坛主题围绕海洋生物药物发展现状及战略发展方向,海洋药物活性及构效关系,海洋生物基因开发及海洋药物品种创新研制等进行研讨,对海洋生物医药研发重点提出战略发展建议,并将专家研究成果与企业对接,以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推动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助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二、时间和地点会议时间:2021 年10月27(周三)。 会议地点: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彰化路4号 青岛海滨花园大酒店海琴厅三、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山东省人民政府 青岛市人民政府 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单位: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协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烟草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青岛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美国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浩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大会主席:秦松顾问委员会:张学成,潘克厚、缪锦来、王斌、王克威、张士璀、刘建国、王琦、张忠锋、陈颢。学术委员会:秦松、于广利、牟海津、郑玉新、王斌贵、王晖、王鑫、陶家军、张全斌、张洪博、史大永、马翠萍、杨庆利、周顺、葛保胜、李福利、李宁、李义强、李兆新。四、会议日程议程时间内容会议主持08:00-09:00 会议签到一、开幕式09:00-09:10领导致辞青岛微藻产业学会李兆新09:10-09:20领导致辞二、学术报告会09:30-9:55中国海洋大学 于广利教授:《海洋功能糖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关系研究》青岛微藻产业学会李福利09:55-10:20青岛大学 郑玉新教授:《海洋与公共卫生》10:20-10:45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斌贵研究员:《深海生物资源药用潜力初探》10:45-11:10美国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王晖教授:《液质联用技术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11:10-11:35中国海洋大学 牟海津教授:《海藻精深加工与高值化产业技术发展》11:35-12:00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王鑫教授:《海洋糖类的成药特性和潜在分子作用机制》12:00-13:00 午餐三、学术报告会14:00-14:25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秦松研究员:《海岸带生物活性物质:从药源供应到精准应用》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李宁14:25-14:50青岛博瑞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陶家军:《GBTS靶向测序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14:50-15:15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张全斌研究员:《从海藻化学研究到海洋药物的开发》15:30-15:55山东大学 史大永教授:《卤代海洋候选药物的设计、合成与成药性评价》青岛市生物工程学会李义强15:55-16:2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李兆新研究员:《海洋贝类毒素检测及预警技术》16:20-16:45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张洪博研究员:《烟草功能成分代谢调控与生物合成》五、报名方式1. 本次论坛不收取注册费。2. 本次报名采取网上注册报名,具体方式:进入“2021世界海洋科技大会”主页进行网上注册报名,网址:http://wmstc.svipmeeting.com/web/zh 报名截止日期:2021年10月25日六、注意事项1.代表往返交通、食宿费用自理。如需安排住宿,请提前与会务组联系。2. 因参会名额有限,凡报名取得参会资格的代表,务必确保如期参会。如因故无法参加,请于报名截止日期前联系会务组,主动取消参会资格。七、会务组 联系人:邢丽红,手机号:18053248327(微信手机同号) 李 宁,手机号:18661782090(微信手机同号) 李义强,手机号:13793207898葛保胜,手机号:13355329183李兆新,手机号:13953288175 青岛市分析测试学会 2021年9月30日
  • 凝聚力量 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 深圳市2012年度海洋学术交流会
    12月28日,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主办了2012年度海洋学术交流会。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国家海洋局深圳海洋环境监测站、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海洋科技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等议题,与会的专家和领导分别作了主题演讲与发言。 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的朱伟胜总经理在会上做了《创新的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技术及应用》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并重点提出了&ldquo 在开发前端硬件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海洋数据整合与业务化应用&rdquo 和&ldquo 提供完善的系统运营服务&rdquo 等新的海洋自动监测浮标系统发展理念。公司的技术实力与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的创新成果获得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一致赞赏与认可。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梁俊乾副主任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梁俊乾副主任对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同时对已投入使用的海洋浮标监测系统所发挥出的重大作用和深圳市的高校、研究机构、海洋科技企业对深圳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所作出的贡献表示了充分肯定。
  • 凝聚力量 促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 深圳市2012年度海洋学术交流会
    12月28日,深圳市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中心主办了2012年度海洋学术交流会。来自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国家海洋局深圳海洋环境监测站、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和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海洋科技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等议题,与会的专家和领导分别作了主题演讲与发言。 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的朱伟胜总经理在会上做了《创新的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技术及应用》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并重点提出了&ldquo 在开发前端硬件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海洋数据整合与业务化应用&rdquo 和&ldquo 提供完善的系统运营服务&rdquo 等新的海洋自动监测浮标系统发展理念。公司的技术实力与朗诚海洋浮标自动监测系统的创新成果获得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一致赞赏与认可。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梁俊乾副主任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梁俊乾副主任对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同时对已投入使用的海洋浮标监测系统所发挥出的重大作用和深圳市的高校、研究机构、海洋科技企业对深圳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所作出的贡献表示了充分肯定。
  • 海洋光学参加慕尼黑激光光电展
    德国慕尼黑激光光电展是两年一次激光和光电领域的展会, 该展会汇集了激光与光电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最新的产品和动态。在本次展会期间,海洋光学及全球精英工程师,携新产品 JAZ, NIRQuest, MAYA2000,Raman, Color bug, Neofox及多通道PMP与各位来宾共同探讨了他们在各测试领域的应用,并展示了JAZ等新产品在现代农业,食品安全,灯光测试等领域的新应用。在展会期间,海洋光学非常有创意的展台和新技术的推广得到了广大新老用户的一致好评。 Laser Focus World还专辑采访了海洋光学的CTO,Jason Eichenholz。
  • 2035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目标突破1万亿元,《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8月12日,海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推进七项重点任务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在全省GDP占比要达到40%。《方案》提出,在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33.8%的基础上,海洋生产总值占比稳步提升,至2026年达到40%,为2030年、203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1万亿元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升级提档加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明显提升,打造成为国家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和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方案》制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完善海洋经济治理体系七项重点任务。同时明确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整体谋划和统筹调度,建立健全涉海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抓紧谋划一批涉海重大项目。此外,《方案》还提出要强化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支持建立海洋发展、海洋治理研究高端智库,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治理、海洋经济综合研究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海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公开发布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围绕“向海图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目标,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坚持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生态优先、开放合作,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在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33.8%的基础上,海洋生产总值占比稳步提升,至2026年达到40%,为2030年、203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1万亿元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升级提档加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明显提升,打造成为国家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和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二、重点任务(一)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1.加快深海油气增储上产。全面开展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开展重点区域“多气合采、多能利用”潜力评价。加快建立深海油气田水下开发技术体系和生产系统。鼓励、吸引大型油气公司在海南设立子公司,鼓励省属国企参与深海油气勘查开发。加快推进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以富碳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为基础做大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并带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谋划海上平台富碳天然气碳捕集加绿氢制醇氨等重大项目。重点推进陵水17-2气田全面投产,继续推进陵水25-1气田建设,加快乐东10-1等气田开发利用。积极推动海洋油气服务保障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海口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指挥中心,积极推进澄迈油气勘探生产服务基地建设。2.做大海洋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链。推进一批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在儋州等地建设绿氢生产、存储、输送和利用示范园区。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海上风电支撑保障中心。实施波浪能示范应用工程,推进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研发,鼓励探索海水提铀技术研发。支持海洋新能源与海洋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探索多能互补系统和示范电站建设。3.特色化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推进儋州洋浦、东方、临高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叶片、塔筒、海缆等配套产品制造企业,有序拓展风电装备海外市场。依托澄迈油气勘探生产服务基地,建立健全深海油气装备装配测试能力,推动水下采油树等高附加值油服产品就近制造。发展新能源动力游艇产品,加快游艇制造重点项目建设投产,形成满足海南游艇消费市场需求的修造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海洋灾害综合防治观监测设备本地化生产。推动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发展及应用。4.做精海洋生物制造产业。发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推进海口、三亚、琼海等地的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先行先试和落地转化。在海口、儋州、澄迈等地建设海洋生物制造中试孵化平台,丰富涉及功能食品、日化品、微生物制剂等行业中海洋生物制造产品的种类。在儋州等地发展海洋生物基材料,利用蓝藻、红藻等海洋资源制造聚乳酸、卡拉胶纤维等材料。5.做优现代海洋服务业。高标准建设海南国际航运交易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指数供应商,发展船舶、航线等航运要素现货交易及信息服务,加强与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联动,加强航运金融供给,适时探索国际化业务。制定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船员综合服务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发展国际海员劳务业务。提升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能级。巩固提升现代海洋服务业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及产业园区建设涉海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力争到2026年,海商海事、海洋金融等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二)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6.推进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拓展深远海养殖,优化布局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积极发展大型桁架类装备养殖,鼓励养殖工船投资建设,争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重点培育南繁育种、精深加工、集散贸易、渔旅休闲等多元业态。推动集中连片养殖区改造,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开拓美、非、欧及东南亚市场,争创海洋区域公用品牌和外贸自有品牌。7.提升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品质。引进高品质国际滨海度假旅游项目,打造环岛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游艇、邮轮旅游,推动中国东盟(海南)邮轮旅游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做好“海洋旅游+”文章,立足本土更路簿航海文化、疍家文化、耕海牧渔文化等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支持西北陆坡深海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关项目建设启用,建设海洋文化研学基地。发展海洋体育旅游,建设帆船帆板基地、冲浪小镇等海洋体育旅游基地。支持发展海洋智慧旅游、海上低空旅游等新业态。8.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智慧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琼州海峡大通道,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航线,重点推动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开展洋浦港等重要港口航运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研究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港口作业和口岸物流单证电子化,提升LNG、生物柴油、甲醇等加注及充(换)电供应服务保障能力。发展石化、风电、装配式建筑等临港产业。9.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临港产业园,推动产业链从化工原料向碳纤维、可降解塑料等高端材料延伸,打造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利用海洋天然气资源赋存优势,发展尿素、甲醇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推进化肥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发展浓海水高效提取及高值化深加工产业,发展海盐养生产品。(三)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10.探索开发深海资源。开展深海生物、深海矿物等资源探测与勘查。培育发展深层海水利用产业,谋划开展深海矿物勘探开发及环境影响评价。支持三亚建设深海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推进深蓝海洋深层水综合体—海洋高新产业基地项目建设。11.培育发展极地产业。实施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工程项目、南山港科考服务体系二期项目。积极参与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物种资源、信息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形成一定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力争到2026年,引育一批极地领域优势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12.打造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体系。围绕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加快集聚国内外深海创新资源、布局科研基础设施,搭建高能级深海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海南海洋地质科技文化创新中心等建设运行,争取谋划涉海大科学装置。在深海油气、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产业创新平台。聚力布局“智慧海洋”新基建,整合数据资源打造涉海科创数据支撑平台。13.强化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深海、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力量开展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集中资源和力量突破一批制约深海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装备。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出台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及涉海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保费补贴等措施。加强海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打造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服务载体。14.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进深海领域科技企业,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组建涵盖产学研用各主体的深海科技创新联盟及专业联合体,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制定海洋领域鼓励企业研发的指导目录,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深海领域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工作。15.促进海洋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和海洋科技人才聚集。加强海洋领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积极引进海洋领域高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涉海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建设涉海职业教育基地等方式,“定制化”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和紧缺的职业技能人才。(五)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16.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海洋监管网络,强化海洋综合执法;做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加强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筑牢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屏障;扎实推进和美海岛、美丽海湾建设;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17.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强化海洋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儋州洋浦、东方、临高等地谋划建设绿色低碳临港产业园,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强海洋碳汇开发与利用,有序开展碳汇试点,高水平建设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和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化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六)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18.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地区合作力度,加强琼州海峡两岸海洋资源共同开发、海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合作,加强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等重点产业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19.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开拓蓝色经济合作发展新空间,鼓励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加强与东盟等沿线国家开展海陆交通基建建设、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科技、海上搜救、海员服务等领域合作。20.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国际海洋事务交流合作,引进国际海洋事务机构落户海南,实施“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南)。高质量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南海分论坛、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等活动。(七)完善海洋经济治理体系21.完善海洋调查监测管理体系。编制海洋调查监测规划,研究制定海洋调查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海洋调查监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规范海洋调查监测活动。构建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开展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风险本底状况调查监测。建立健全省级海洋调查监测标准计量与质量控制体系,修订完善海洋调查监测数据及成果汇交管理制度,鼓励调查监测资料的二次开发,提升调查监测成果转化应用水平。22.加强海洋领域制度供给。推动制定与国际规则、惯例接轨的海南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开展海洋经济空间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研究,研究制定海南省海洋空间利用管理规定,统筹布局以港口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以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深海养殖为重点的重大生产设施。强化陆海主体功能及空间功能协同,加强港口资源空间整合及海域立体分层使用,全面落实海岸带建筑退缩线制度。坚持围填海严管严控,探索与土地利用衔接的存量围填海管理机制。23.整合集聚涉海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省海洋厅、省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研究院、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职能作用,完善海洋管理体系,打通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金融等部门涉海项目数据库,加强与统计部门数据共享及信息互通。积极争取和用好试点示范政策,巩固提升海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成果,推动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三亚现代海洋城市建设。24.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产业投资基金。用好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用好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加大对涉海公共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公共服务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三、组织实施要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整体谋划和统筹调度,建立健全涉海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破解工作难点堵点,抓紧谋划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强化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要素保障,加快形成海洋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要逐年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定期开展调度工作和跟踪分析、年度评估和监督检查,强化对重点事项、重大项目及配套措施的督促落实。要强化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支持建立海洋发展、海洋治理研究高端智库,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治理、海洋经济综合研究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海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各相关市县要细化工作措施,原则上不制定配套文件。
  • 山东大力发展海洋监测仪器设备产业
    山东省科学院日前在青岛召开“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根据国家科技部及山东省科技厅《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实施意见》,由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联合国内30家与海洋行业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具有产业化经验的大中型企业组建的,2010年底由山东省科技厅等认定为山东省第二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所长、“海洋监测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刘孟德告诉记者,联盟致力于实现海洋监测设备产业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差距,改变海洋监测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促进海洋监测设备行业的技术进步,从而满足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国防安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需要。   山东在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其中,海洋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海洋仪器装备等产业,建设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把青岛、烟台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海洋工程建筑业要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实施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海底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等重大海洋工程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把青岛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   据介绍,海洋监测设备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支撑的重要产业,在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蓝色经济区规划中都有重点部署。其中,山东省“十二五”规划“海洋经济”篇幅中提出,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海洋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海洋基础科学研究和海洋核心技术产品研发,依托海洋优势产业、各类经济园区和重点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形成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海洋高技术产业集群,增强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
  • 海洋光学推出China Blue Ocean挑战赛
    海洋光学为了促进国内光谱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同时鼓励相关的科研创新;近日专门针对中国地区推出了&ldquo China Blue Ocean&rdquo 挑战赛。 挑战赛时间从即日起至2014年3月31日为止。凡是在2014年3月31日之前发表了使用海洋光学产品的论文的作者,以及使用海洋光学产品开发或计划开发全新应用的客户都可参赛。参赛者只需登陆海洋光学中国官网www.oceanoptics.cn进行注册,在线提交作品即可参赛。 本次挑战赛不收取任何报名费用,将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及海洋光学技术团队共同进行评选。评选的标准不仅包括参赛项目的科研能力、学术价值以及创新思维,还包括项目的商业可行性。 获奖名单将于2014年5月正式公布,共将产生10名获奖者。前三名将分别获得人民币10,000元、5,000元及3,000元的奖金。第四及第五名将获得1500元奖金,而第六至第十名则各获得800元。 作 为微型光纤光谱仪的发明者和领导者,美国海洋光学自06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为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小型化、快速、准确、在线的光谱测量技术。迄 今,美国海洋光学的产品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光电、生化、环保、食品安全、材料等多个领域,在很多方向的应用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为了推动中国光谱应用的发展,美国海洋光学与上海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11所高校建立了13个创新联合实验室。
  • 烟台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
    根据规划,烟台将把海洋装备制造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方向,突破关键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集成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水平。到2015年,海工装备制造能力达到100万吨、船舶550万载重吨,海洋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建成有国际影响的特种船舶和海工装备基地。   首先,优先发展特种船舶。以高新技术、高端产品、高配套率为方向,突破发展冷藏集装箱船、高档游艇、公务船、LNG船、远洋渔船、化学品船、大型重型运输船等产品。加强与北欧造船强国合作。   其次,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发展自升式和半潜式钻进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多功能供应船、大型起重铺管船、深水系泊系统、自动调压载系统等特色优势产品。   同时,开发高端配套产品。提高舾装件、铝板、管材等产品规模和技术水平,建设船舶中间产品生产中心及船用大宗材料加工配送中心,开发生产甲板机械、舱室设备、船用空调、通讯导航及自动控制、海上油气开采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发展海洋测绘、海洋物探等精密仪器设备制造业。
  • 海洋服务日&光谱应用技术交流会——四川站
    海洋光学进入亚洲十周年感恩回馈系列活动之四川服务日于6月30日-7月1日顺利举行。海洋光学销售、应用团队组成为其两天走访了高校、客户,为大家深入浅出解答使用光谱仪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首站电子科大,我们邀请了老客户,近期咨询产品以及部分可能会有需求的潜在客户。由于是第一次在该校举行seminar,因此到访的人员积极度很高。客户提出了不少他们关心的问题,同时和海洋光学的工程师做了热烈的谈论:如理工大李杰老师对荧光量子效率测量、电子科大李世彬老师对红外食品果品分析、李明祯老师薄膜吸光度测试以及王盼老师小孔透过率测试,这类具体的需求,都有很好的沟通,为后期进一步的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7月1日的宣讲会,主要针对的是中物院客户。提出的明确需求包括,辐射发出的弱光检测、氢元素的同位素检测、微量气体吸光度检测等等。通过向大家宣讲我们可以根据客户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让客户加深了解海洋的产品与应用理解的同时,为下半年的销售也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意在更好服务客户、拓展应用,帮助我们的客户解决问题以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现场更提供限时免费光谱仪波长校准服务,让大家实实在在的看见了海洋光学工程师的现场维护服务,对于海洋光学的售后服务团队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更多后续海洋进入亚洲十周年感恩回馈系列活动还请继续关注!
  • 等待 是为了让惊喜有备而来—海洋光学慕尼黑分析生化展
    三天的“环保健康安全之旅”,弹指一挥。 此次我们在慕尼黑分析生化展上展出了如下产品: 拉曼海洋拉曼光谱仪从模块化搭建方案,发展到今天的便携快检。一键操作,快速获知答案。 荧光吸光高灵敏高信噪比的QE系列,是微弱荧光信号的理想检测器。STS体积小巧,适合集成作为检测核心。 反应动力学对于快速变化的反应检测,QE独有内置高速缓存,可以存储15000张图谱,数据无遗漏。 近红外检测海洋光学两款高低搭配产品,NIRQuest采用深制冷InGaAs探测器 ,有效降低暗电流,检测范围可达 900-2500 nm。flameNIR体积小巧,高性价比,检测范围覆盖900-1700nm,适合集成和一般定性检测。 LIBS全新升级的LIBS系统具有多项重大改进,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功能全面的样品仓,能有效提升数据的采集效果。 环境监测针对环境监测中对不同光谱段检测,以及分布式测试的需求,海洋的MAYA系列具有领先的紫外响应和极高的灵敏度。 在线光谱检测TDLAS可以在线高速检测微量气体,适合生产线上快速运动的容器检漏。在线光谱仪,集成了网络通讯接口,并内置算法,作为海洋在线光谱检测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在线检测颜色,吸光度,透过率等参数,适合印刷,印染,显示,光学玻璃品控等行业。 自1993年海洋光学发明微型光谱仪以来,光谱测量走下神坛。小而强大的微型光谱,配合光纤,实现光谱的原位,实时,全谱测量。 多年来 海洋光学持续改进和升级产品,小小光谱仪,上天入地,在各领域的科学研究 工业检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年,时值海洋进入亚洲十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借助强大的科研力量,让光谱仪更简单易用、 贴近生活,不再是科学家和专业人员的专属。我们想让普通人也能拥有一份力量,借光谱改善生活。
  • 海洋光学公司将参展2009年慕尼黑上海激光、光电展
    慕尼黑上海激光、光电展 ( LASER. World of Photonics China) 立足于高速增长的中国激光、光电市场,融合了包括激光、光电子、光学技术等在内的诸多门类,是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根据市场需求为企业搭建的交流平台。 凭借十余年的光谱学开发和应用经验,海洋光学在光电和激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和应用案例,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除了被大家熟知的LED等光源的离线和在线测量解决方案,还有光学透过率,反射率测量方案,膜厚测量方案,激光器测量方案等。 本次参展的产品除了海洋光学的精典微型光纤光谱仪:高性价比的USB4000、USB2000+,高分辨率的HR4000,科研级的QE65000外,还将主要展示海洋光学的最新一代产品:带有DPU和OLED显示模块的Jaz光谱仪,和使用最新一代背照式CCD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信噪比的Maya2000PRO。这些微型光纤光谱仪通过不同的样品装置,可以满足客户各种不一样的应用需求。海洋光学的专家们将一直驻留展会现场,为所有的参观嘉宾提供技术建议和基于光纤光谱技术的解决方案。 2009年慕尼黑上海激光、光电展 2009年3月17-19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海洋光学展位号:1221
  • 海洋光学公司将参展2009年慕尼黑上海激光、光电展
    慕尼黑上海激光、光电展 ( LASER. World of Photonics China)立足于高速增长的中国激光、光电市场,融合了包括激光、光电子、光学技术等在内的诸多门类,是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根据市场需求为企业搭建的交流平台。 凭借十余年的光谱学开发和应用经验,海洋光学在光电和激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客户和应用案例,可以为客户提供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除了被大家熟知的LED等光源的离线和在线测量解决方案,还有光学透过率,反射率测量方案,膜厚测量方案,激光器测量方案等。 本次参展的产品除了海洋光学的精典微型光纤光谱仪:高性价比的USB4000、USB2000+,高分辨率的HR4000,科研级的QE65000外,还将主要展示海洋光学的最新一代产品:带有DPU和OLED显示模块的Jaz光谱仪,和使用最新一代背照式CCD的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信噪比的Maya2000PRO。这些微型光纤光谱仪通过不同的样品装置,可以满足客户各种不一样的应用需求。海洋光学的专家们将一直驻留展会现场,为所有的参观嘉宾提供技术建议和基于光纤光谱技术的解决方案。 2009年3月17-19日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海洋光学展位号:1221
  • 海洋光学成功参加“2009慕尼黑上海激光、光电展”
    承蒙广大客户的厚爱,在3月17日到19日这三天中,海洋光学在慕尼黑上海光电展的展台接待了几百人的访问,深刻地感受到了广大新老客户对海洋光学的热情支持和殷切期望。在这次展会上海洋光学展出了最新的高灵敏度Maya2000Pro和在光纤传感领域的革命性的Jaz光谱仪。 Maya2000Pro采用高灵敏度背照式2D FFT-CCD光谱仪,具有高达90%的量子效率、较大的动态范围和优秀的紫外响应等特点,同时保证了高分辨率,适合于低亮度和要求紫外灵敏度高的科学应用。 Jaz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光学传感器,强大的微处理器和板载显示的功能代替了PC,可堆叠的、模块化、并可自成一体的组合使用户可以根据各自的应用需要定制系统,以太网连接和SD卡存储的设计使远程操作成为了可能。 其他的特性还包括可扩展的光源、充电锂电池和最多达到8个光谱仪同时工作的模块,可方便的适应各种应用。
  • 海洋光学与中国海洋大学成立“海洋光谱探测联合实验室”
    海洋光学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近日举行&ldquo 海洋光谱探测联合实验室&rdquo 揭牌仪式。海洋光学公司亚太区总裁孙玲博士与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光电子重点实验室主任郑荣儿教授共同为联合实验室揭牌。 海 洋光学公司亚太区总裁孙玲博士表示:&ldquo 海洋光学是世界领先的光传感和光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始终致力于科技创新,不断研发尖端产品。海洋光学将通过这一 联合实验室扶持中国海洋大学的科技力量开创新技术、研究新成果、带出新产品,同时培养中国新一代的光纤光谱及应用人才并建立全球光纤光谱人才交流平台。&rdquo 海 洋光学与中国海洋大学的&ldquo 海洋光谱探测联合实验室&rdquo 是海洋光学在中国大陆成立的第14个联合实验室。在过去的五年里,海洋光学已经先后与广西科技大学、长 春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2个)、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2个)、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建立了联 合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顾永建教授在10月10日上午的揭牌仪式上致辞。他简要介绍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及光 学光电子实验室的基本情况。顾院长说,光学光电子实验室秉承&ldquo 人和兴光,技高兴学&rdquo 的理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业 绩。在此过程中,学校依托人才和科技的优势,围绕海洋探测的需求,与海洋光学公司联合,实现互动共赢、共同发展。 实验室主任郑荣儿教授在揭牌仪式上对光学光电子重点实验室的不同方向做详细而精彩的介绍,她在讲话中提到,科研的最高境界是把技术做成艺术,以此鼓励年轻一代刻苦奋斗,把握机遇,充分利用中国海洋大学与海洋光学公司的合作平台,好好历练自己,同时促进联合实验室更好发展。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代表等参加了揭牌仪式。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及嘉宾参观了光学光电子重点实验室。
  • 朗诚参加深圳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高级研修班
    抓住海洋产业发展新机遇 开创蓝色经济一片天 &mdash &mdash 朗诚参加深圳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高级研修班 深圳市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海洋产业作为市重点发展培育的四大未来产业之一,并研究制定了《深圳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深圳海洋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及方向。为加快推进深圳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的有关工作,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我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及有关精神,在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导下,以市科创委、各区经促局以及各涉海重点企业为核心的&ldquo 深圳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一期高级研修班&rdquo 于11月6日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研讨培训活动。作为深圳市涉海重点企业之一的朗诚公司,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 市经信委组织的&ldquo 高级研修班&rdquo 培训重点内容是海洋经济产业与结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等。上海海洋大学根据深圳市对发展海洋产业的要求,邀请了一批国家海洋战略政策参与者、海洋科技发展的知深专家并结合实地考察形式制定了本次研讨和培训课程。 通过这次研讨和培训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学习了先进城市发展海洋产业的经验,也使我们看到了不足,在交流和碰撞中寻找新的机会和发展模式。深圳未来的海洋产业发展主要包括海洋电子、海洋(海工)装备、海洋游轮游艇、海洋生物医药等几大方向,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产业的发展,将加大产业的扶持力度,目的在于培育一批涉海企业,在未来数年内带动相关海洋产业链的发展,推动深圳的海洋经济发展。 朗诚公司在海洋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中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在海洋监测的业务化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深圳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的大背景下,努力拼搏,不断创新技术和应用,把握好机会,一定可以稳步发展成为海洋环境在线监测设备领域的主流供应商。
  • 全球海洋学家拟建国际海洋监测网追踪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威胁全球,国际海洋检测网应运而生 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其速率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万年前极热时期。   据《Nature》网站近日报道,全球海洋学家共同努力追踪海洋酸化状况的计划正在逐步成型,他们将于本周拟定搭建国际监测网络的具体方案,希望借助远程传感器等检测二氧化碳所致的海洋酸化对于水生生物的影响。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碱度降低的现象。海洋表层水的pH值约为8.2,呈弱碱性。研究人员估计,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 来,海洋的酸度已经上升了30%。以此种酸化速度,2100年这一数字或将下降到7.8。海水酸性的增加,将改变海水化学的种种平衡,使依赖于化学环境稳 定性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例如,越来越酸的海水能够破坏珊瑚和牡蛎贝壳中包含的碳酸钙,或是损坏某些海洋浮游生物的骨骼等。因此,科 研人员需要更清晰的数据来评估海洋酸化严重的地区,并利用模型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的理查德费利表示,科研人员经过数十年的巡航考察发现,大部分的海水酸化发生在少数的几个公海地点, 但这种监测方式十分昂贵。他说:“我们正在尝试建立大量具有自动化系泊设备的监测点,其可以通过卫星将数据传输给研究人员,使科学家基于相关数据验证海洋 的酸化模型。”费利等人期望,监测点的数量能够在未来10年从20个攀升至60个,形成追踪海洋酸化状况的全球监测网络,并使每个国家都能支持自己的酸化 监测,令酸化监测成为巡航舰载测量的例行部分。这一监测计划将由海洋酸化国际协调中心领导,由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   费利坦言,目前沿海生态系统的监测功能最弱,然而这些区域却最需要对于海洋酸化程度的追踪。以太平洋西北地区为例,酸化程度可因上升流携带的大量溶解的二 氧化碳而增强,致使牡蛎培育的收益率在2005年至2008年间下降80%左右。而当地研究小组提供的有关上升流的监测设备,可使培育机构及时调整运营部 署,避开酸性海水的突袭。这一战略能在2011年为太平洋西北地区的牡蛎产业节省3500万美元,可谓是监察观测系统十分实用的一个方面。   《Science》杂志近期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海洋正在迅速酸化,且速率是过去3亿年来最快的,甚至快于5600万年前温室气体急剧增加的时期。   迅速被酸化的海水将腐蚀能给许多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的珊瑚礁,让贝类和牡蛎难以长出保护性的外壳,还可能损害鱼类的生长。尽管已有少量研究发现,一些浮 游生物会逐渐适应海洋酸化,例如一种叫做海洋球石藻的微小浮游生物,与未经进化的同类相比,其维持钙质外壳的能力要高出50%。但是研究人员依旧强调出对 海洋酸化的警惕不容质疑。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局长简.卢布琴科(Jane Lubchenco)在近期美国国会的一次有关海洋酸化的听证会上强调目前这种现象需要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研究者们对5600万年前一次长达5000年的温暖时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那一时期气温偏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导致碳元素大规模泄漏到 大气中,那也是过去3亿年来与目前的状况最为相似的一段时间。当时大气中的碳元素含量翻了一倍,平均气温升高了6摄氏度。同时,在这5000年的时间里, 海洋的酸性PH值上升了0.4个单位。   这些数据十分惊人,可是本次调查报告的作者、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多尔蒂地球观测所的巴尔贝尔.霍恩斯基(Baerbel Hoenisch)认为,与大约150年前开始的工业革命时期排放到地球大气中的碳元素含量相比,当时造成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的碳元素含量就是小儿科了。   霍恩斯基说,这一时期被称为古新世到始新世极热时期,约在恐龙灭绝900万年后。在那段时间里,海洋的酸性PH值平均每个世纪约上升0.008个单位。当 时酸化的海水导致不少珊瑚种类灭绝,生活在海底的许多种单细胞有机体从此消失,这也使得居于食物链更高层的其它植物和动物渐渐走向灭亡。   这项研究还显示,20世纪以来,海洋的酸性PH值增加了0.1个单位。据预测,到2100年,这一数值还将增加到0.2或0.3个单位。而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发布的预测,本世纪全球气温可能会上升1.8到4摄氏度。   霍恩斯基说:“在5600万年前的极热时期所发生的温度变化与今天相比小得多,但当时仍然因为温度上升而出现了生态系统的改变,这让我很担心我们的未来会发生些什么。”   有些质疑气候变化的人常将过去由自然事件引起的温暖时期作为证据,指认现在的变暖趋势也不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尽管霍恩斯基也注意到大规模的火山活动等自 然因素很有可能是造成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时期的首因,但是她认为当时气候变暖和海水酸化的速率与现在相比仍相当温和,因为那一时期长达5000年,而现在 才不过一个世纪。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学家理查德.菲力(Richard Feely)并未参与这项研究,但他认为了解过去有助于更好地预测未来:“这些研究能让你从时间上把控过去海洋的酸化,因为酸化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我 们在未来几十年中做出的决定可能在长远上来说会造成深刻的影响。”
  • 山东出台10条措施 推动涉海企业复工复产和海洋经济发展
    p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进而走向强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p p   山东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科技等方面优势突出,在海洋强国建设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山东发展最大优势和潜力在海洋,发布多项政策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探索新路径、拓展新空间、创造新模式。 /p p   受疫情影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近日,山东省海洋局制定了《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印发全省海洋主管部门执行落实,推动涉海企业复工复产和海洋经济发展。 /p p   十条措施具体如下: /p p   一、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每月调度,加强研判,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p p   二、加强疫情期间对人员密集型涉海企业复工复产的防疫工作指导,严防死守,坚决杜绝失管失控现象。 /p p   三、继续动员协调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企业对抗疫一线的捐助,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优质的海洋食品、海水淡化水和防护口罩等物资。 /p p   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用海手续审批等服务工作,省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专班坚持每天一会商,千方百计帮助涉海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p p   五、下放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管理权限,由沿海设区的市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p p   六、对因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时缴纳海域使用金的企业和个人,可以推迟到疫情结束后首月缴纳。 /p p   七、从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和各市储备的现代海洋产业支撑项目中,筛选10个示范性、引领性强的重大项目,逐月进行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合力助推项目早日投产见效。 /p p   八、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涉海企业。2月底前启动“山东省智慧海洋培训云平台”,为企业提供复工复产实用技术培训 启动“山东省海洋科企大对接平台”,组织“企业出题、院所答题”的科企对接活动。 /p p   九、对2019年12月以来出台的支持海洋战略性产业的财税政策等6大海洋制度创新措施,逐条逐项抓好落实。 /p p   十、及时总结交流涉海企业疫情防控期间统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在“海上山东”网站及公号平台上进行推广。 /p
  • 科学仪器与海洋仪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7月19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离子色谱30周年纪念活动在青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近20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科学仪器与海洋仪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同期举行。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闫成德、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关亚风、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研究员张经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刘长宽、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文玉、青岛市经信委中小企业管理局规划发展处处长仇博先、崂山区人大副主任袁久亮、崂山区经发局主任王京彪、科技局书记于俭滨、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新勇等。 会议现场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ldquo 聚焦科学与海洋仪器,对话行业和政策发展&rdquo ,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科学仪器装备发展现状及前景 海洋仪器海洋装备发展现状及前景 青岛发展科学仪器与海洋仪器的优势 如何在青岛发展科学仪器与海洋仪器产业等。   与会代表纷纷就以上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仇博先首先简单介绍了我国及青岛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现状,同时指出仪器仪表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没有&ldquo 领头羊&rdquo ,希望各位专家可以献计献策。   当前海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空中到海底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与此同时海洋安全问题也愈加凸显出来了。闫成德谈到,海洋仪器比较难做,但不做更不行。国家将海洋仪器列为863项目中重要的一部分,单个项目投资上亿元,去年有14个单位申报海洋仪器项目,今年申报单位达到17个。同时,他还分析到,现在仪器仪表行业没有完善的发展机制和体制去整合现有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海洋仪器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科学仪器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青岛若能够发挥地域、历史和人才优势,很好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将对行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科学仪器产业化的问题,关亚风谈到,科学仪器产业化存在一定的困难,技术发展上有难度,但不管怎样都要客服困难加快国产化进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秘书长王琦表示,当前进口产品占据大部分市场,国产科学仪器市场发展受制约,国产仪器在生产工艺、加工水平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王琦还提到,目前海洋仪器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对行业认识不够,不知从何支持。以后我们要采取&ldquo 引入、吸收、发展&rdquo 的策略,政府也应牵头组织相应的专题座谈会去了解和探讨行业发展并给出一定的支持。
  • 新星瞰海——我国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的跨越发展之路
    11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标志我国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正式升级到第二代观测体系。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是以可见光和红外成像观测为手段的海洋遥感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海岸带观测。新一代海洋水色卫星科研星是继我国2002年、2007年陆续发射海洋水色科研试验卫星 (HY-1A/B) 和水色观测业务卫星 (HY-1C/D) 之后,我国第5颗海洋水色卫星是具有全球观测能力的卫星。我国海洋水色遥感卫星从无到有,至今已走过20多年历程,实现了我国卫星海洋遥感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倚天瞰海之路。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效果图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发射现场海洋卫星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林明森介绍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新起点上新征程2002年5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HY-1A卫星成功发射,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和空间对地观测体系的发展。2007年4月11日,HY-1B卫星发射,实现了由试验型卫星向业务服务型卫星的转化。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数据在水质监测、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海洋生态区监测、海洋渔业资源调查、浒苔监测、极地科考、海温和海冰预报等应用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中,通过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了对海岸带、海岛的综合调查使海洋卫星遥感的应用成果获得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在2012年、2013年分别提出了《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和《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发射2颗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其中一颗作为科研星,另一颗作为业务星。双星上、下午组网运行,要求突破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旋转光学系统及扫描成像技术瓶颈,扩展观测谱段,提高海洋水色观测精度,进一步增强我国海洋水色遥感业务化、连续化能力,提升我国海洋遥感发展水平。自然资源部是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的牵头用户部门,主用户部门包括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等,分别负责各自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国家航天局负责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工程组织管理、重大事项组织协调和发射许可审批,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以下简称海洋卫星中心)负责地面系统建设、运行以及海洋应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分别负责卫星系统和运载火箭系统抓总研制。2014年9月,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作为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首批启动的科研星项目之一,完成了先期攻关阶段立项评估工作。研制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的背后,面临多项技术难点。为提高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的在轨寿命,需要保证转动机构的高可靠性,但仅载荷就有多套转动机构。以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为例,既要保证所有的转动机构在运行时不会相互干扰,还要考虑红外成像的制冷问题。卫星研制团队组织专家针对转动部件和制冷机开展了生产过程专项复查,对相关单机的寿命试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对相关加速试验方案的拆解方案进行了多次评审。最终,研制团队对历次审查中专家提出的16大项目共148个问题和意见进行了详细书面答复并完成问题闭环。慧眼识海“填空白”在人们眼中,海洋主要是蓝色的。然而,真正的水色可能包含了从可见到近红外甚至短波红外等更微妙的波长混合。海洋水色卫星可以捕捉到人眼无法分辨的水色差异,科学家可根据海洋水色卫星从太空中监测到的由海洋表面反射的阳光波长,作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这对于了解海洋、保护海洋有着重要意义。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是我国空间基础设施规划首批启动的科研卫星,同时也是一颗具有宽覆盖能力、多谱段探测能力、高光谱分辨率的新型海洋水色光学卫星。该卫星从提升天地一体化水平入手,瞄准国际海洋观测领域前沿,确定了整星工程目标、载荷配置和主要技术指标。卫星配置了新一代望远系统整体旋转式水色水温扫描仪,具备在轨谱段可编程能力的中分可编程成像光谱仪以及分辨率更高的新型海岸带成像仪,是一颗指标全新定义、设计升级换代、功能全面提升的海洋水色专用遥感卫星。作为新一代陆海界“观测手”,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搭载的海岸带成像仪,能够提高陆海边界区域各种观测要素的观测精度。其中,海岸带成像仪拥有9个谱段,用1个全色谱段和8个多光谱谱段同时守望蓝色海域,能够将海岸带区域的陆地和浅海目标“看”得一清二楚。此外,它对杂散光的抑制能力好,观测的景物亮暗动态范围大,因此,海洋水色、陆地生态、极地冰川等各种目标都可以“看”得明明白白,可谓“独具慧眼”。该卫星还搭载了可360度旋转扫描的水色水温扫描仪,首次采用了望远镜整体旋转的扫描成像技术,实现对地球、太阳、深空的360度全景“看"进而用这些观测数据来更好地标定对地成像的精准度,确保8年在轨寿命期内数据稳定。此外,水色水温扫描仪5秒即能“看”遍大半个中国,其采用的大像元探测技术能适应不同明暗光线,强光、弱光下均可拍摄高清图像,还能同时探测18个谱段,观察海水的不同颜色和热辐射,赤潮、绿潮、悬浮泥沙、海表温度等都可“尽收眼底"。新一代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较上一代提升了1倍,谱段数量、偏振灵敏度抑制水平提高了近1倍,杂光抑制水平则提高近3倍,综合性能位居世界前列。穿云破雾“织天网”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将与在轨运行的HY-1C/D卫星相互配合。C星采用上午降轨成像,D星则采用下午升轨成像,两星组成了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具备全球水色水温探测覆盖能力。新一代卫星的加入,则进一步提高了重访能力。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为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保驾护航。公开资料显示,海洋卫星中心对“雪龙”号船载系统进行了软硬件设备升级改造。改造后的“雪龙”号具备接收处理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等卫星数据的能力,这将极大提升“雪龙”号在极地冰区航行的保障水平。海洋水色卫星可为我国主要航道、海上热点地区、重要港口等提供及时的遥感信息服务,并为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渔业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河口海湾与航道监测和治理、海洋污染监测和防治、海岸带资源调查和开发以及海洋科技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水色遥感产品种类更加全面、丰富。卫星可输出40 余个不同水色遥感波段,全面覆盖了从紫外到中长波红外所有水色遥感相关波段,并增加了荧光高度、分裂窗及多种大气校正波段,具备在轨谱段编程能力,可获取全球海洋水体连续光谱信息,同时还可获得大气、植被、污染物等数据产品:探测领域可覆盖全球各类水体目标,服务用户从单一海洋用户拓展到自然资源、环保、大气、交通等多用户,产品应用广度和深度跨越式提升。水色遥感产品的质量和数据获取能力成倍提升。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采用了多项全新的载荷设计技术,卫星的信噪比、偏振灵敏度、杂光抑制、动态范围等海洋探测的关键指标大幅提升,同时首次具备了在轨全光路太阳定标功能,使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探测能力大幅提升,载荷数据下传量是HY- 1B卫星的100倍,HY-1C/D卫星的8倍,使我国水色遥感信息获取能力跨越式提升。综合技术指标同步国际水平。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在谱段配置、光谱范围与光谱分辨率、在轨定标精度等方面与美国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哨兵-3等卫星指标相当,卫星综合应用能力优于国际同类卫星。当前,HY-1C/D卫星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外第二代卫星的水平,而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则与国际第三代水色卫星水平相当。虽然起步晚,但我国在海洋观测卫星领域已经实现了“并跑”,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了领先水平。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科研星只是更高的起点。下一步,海洋卫星中心将紧紧围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十空间规划、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督察等业务需求,进一步构建完善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遥感监测产品服务,基于国产自主海洋卫星数据,用好其他卫星数据资料,持续深化海洋卫星遥感业务化应用,切实发挥好海洋卫星对自然资源业务的支撑作用。
  • 庆祝我司与上海前瞻海洋新材料研究院达成友好合作
    2023年6月08日,我司和上海前瞻海洋新材料研究院合作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我司是一家专业研发、制造、销售力学检测类仪器的技术型企业。自成立以来,我司就以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不仅高度重视产品的研发和完善,更是始终严把质量关卡。多年的始终如一,使得我司在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此次上海前瞻海洋新材料研究院就QJ212C-50KN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与我司达成友好合作,不仅是对我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也将激励我司继续开拓创新,为客户提供更多符合他们期待的产品。我司也将以可靠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来回馈上海前瞻海洋新材料研究院的信赖。上海前瞻海洋新材料研究院经营范围包含海洋信息监测、通讯材料,海洋防护材料,海洋防腐防污材料等研发及应用;海洋新材料公共服务、咨询平台建设。
  • 海洋光学成功参加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 2010)
    2010年9月15日至17日,为期三天的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在浦东新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美国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推出Jaz光谱仪, NirQuest近红外光谱仪, NeoFox氧含量传感器等全新产品亮相此次生化展。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analytica China)是分析、生化技术和实验室技术的国际性博览会,专门面向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凭借着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的国际品牌吸引了来自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分析、诊断、实验室技术和生化技术领域的厂商。 展会期间,海洋光学的展台接待了近百位的观众来访,向各界专家和学者详细介绍了海洋光学在生化分析领域的技术与产品,并展示了氧浓度测量、激光拉曼光谱检测、近红外光谱测量、紫外可见光谱测量等应用方案,以及与大气/水质分析,生化分析,反射率透过率监测等领域相关的测量产品及附件。海洋光学秉承&ldquo 融入中国&rdquo 和&ldquo 让明天更美好&rdquo 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更深入和广泛为广大客户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满足各种在线检测的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关于海洋光学: 总部位于达尼丁,佛罗里达的海洋光学是世界领先的光传感和光谱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您提供测量和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先进技术。海洋光学在亚洲与欧洲设有分部,自1992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共售出了超过120,000套光谱仪。海洋光学拥有庞大的产品线,包括光谱仪、化学传感器、计量仪器、光纤、薄膜和光学元件等等。海洋光学是致力于安全检测领域的英国豪迈集团的子公司。海洋光学的产品在医学和生物研究、环境监测、科学教育、娱乐照明及显示等领域应用广泛,公司隶属英国豪迈集团(www.halma.cn)。创立于1894年的豪迈是国际安全、健康及传感器技术方面的领军企业,伦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在全球拥有 4000 多名员工,近40 家子公司,2008/09财年营业额超过 4.5亿英镑。豪迈旗下子公司的产品主要用于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改善生活质量。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产品使我们的客户更安全、更富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豪迈的子公司正在多个领域为中国的经济做出贡献,主要包括制造、能源、水及废物处理、环境、建筑、交通运输及健康行业等。豪迈目前在上海和北京设有代表处,并且已在中国开设多个工厂和生产基地。 如果需要更多的信息请联系: 海洋光学亚洲分公司 中国上海长宁区古北路 666 弄嘉麒大厦 601 邮编:200336 电话:(86) 21 6295 6600 传真:(86) 21 6295 6708 电子邮箱: Distributorsupportasia@oceanoptics.com 网址: www.oceanopticschina.c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