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国家站

仪器信息网国家站专题为您整合国家站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国家站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国家站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国家站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国家站话题讨论。

国家站相关的资讯

  • 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5月15日,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中国科学院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组织召开上海光源线站工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验收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主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副司长任中保、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担任验收委员会主任并分别讲话。上海光源线站工程总经理赵振堂院士作工程建设总结报告。验收委员会听取了工艺、设备资产、建安、财务、档案等专业组的验收意见,审核了相关材料,对上海光源线站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项目按指标、全面、高质量完成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各项建设任务。建设队伍坚持自主创新,推动我国同步辐射方法与技术体系的原始创新,在广泛的光子能区内建成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同步辐射实验方法体系,建立了先进的同步辐射技术支撑体系,上海光源的综合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整体性能已位于国际上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前列水平。试运行期间,项目整体运行稳定可靠、成果显著,科技与社会效益突出,将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上海光源线站工程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的“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为主要目标,在上海光源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建立先进、系统的同步辐射实验方法与综合研究手段,全面强化和拓展实验能力。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16条性能先进的光束线和实验站、拓展光源性能、建立用户辅助实验室和用户数据中心等。工程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2023年7月全部建成。通过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的建设,项目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了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关键设备,建成了一批关键性能指标位居国际前列或独有的光束线站,使得上海光源的实验研究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线站工程投入运行后,上海光源将共有34条束线46个实验站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覆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化工催化等多学科领域,成为国际上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中线站数量最多、能区覆盖范围最广、实验方法丰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采取“建好一批开放一批”的模式,工程试运行期间,新建线站已服务约8万小时,用户发表科学论文近500篇(包括《科学》《自然》《细胞》等期刊论文12篇),并为35家国内领军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支撑科技发展的效果初步显现。验收委员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档案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以及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共20余位专家组成,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机关有关管理部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的相关负责人,项目参建单位负责人,以及科研人员代表参加验收会。上海光源俯瞰图上海光源用户实验大厅上海光源中控室
  • 国家重装站泸州计量检测中心预计今年建成
    记者从市泸州质监局获悉,国家重装站泸州计量检测中心预计今年建成。这意味着泸州市将拥有3个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即国家酒检中心、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重装站泸州计量检测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这在全国同等城市并不多,说明了泸州市检验检测能力较强。  据悉,泸州市建立国家重装站泸州计量检测中心,是提升泸州国家高新区核心竞争力、推进全市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将提升园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完善机械产业协作配套体系,加快推动机械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重装站泸州计量检测中心建成后,可发挥技术优势,为泸州市机械产业发展提供专业计量检测和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效率,提升泸州机械产业发展水平 可就地就近为企业提供服务,有利于完善机械产业园区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促使具有行业优势的机械拳头产品及产业链条的成型,最终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推进我市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
  • 国家重装站泸州计量检测中心预计今年建成
    近日,从泸州质监局获悉,国家重装站泸州计量检测中心预计今年建成。这意味着泸州市将拥有3个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即国家酒检中心、国家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重装站泸州计量检测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这在全国同等城市并不多,说明了泸州市检验检测能力较强。  据悉,泸州市建立国家重装站泸州计量检测中心,是提升泸州国家高新区核心竞争力、推进全市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将提升园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完善机械产业协作配套体系,加快推动机械产业转型升级。  国家重装站泸州计量检测中心建成后,可发挥技术优势,为泸州市机械产业发展提供专业计量检测和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效率,提升泸州机械产业发展水平 可就地就近为企业提供服务,有利于完善机械产业园区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促使具有行业优势的机械拳头产品及产业链条的成型,最终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推进我市机械产业集群化发展。
  • 国家纺织质检中心福建工作站落户石狮
    为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提高产品质量,解决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遇到的质量和标准问题,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省工作站近日正式入驻石狮市科技孵化基地。   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经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独立的第三方公正检验机构,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与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及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签订了互认协议,其出具的检验报告可实现国际互认。   该中心通过认可的检测产品和项目500余项,涵盖了国内外标准近2000项,是国内唯一具有这种全面能力和水平的国家级纺织质检机构。   石狮是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国家纺织制品质检中心将福建工作站设立在石狮,正是看好了石狮活跃的经济环境和众多高品质的纺织服装企业,该工作站的设立,将加速石狮纺织服装行业的技术提升,进一步培育知名品牌和明星企业。
  • 勤邦生物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联合发文(人社部函[2018]127号)批准全国399个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勤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历经半年的严格审核、筛选,在全国各大科研技术类机构中脱颖而出,和北京市其他27家企业一同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始于1997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的设立可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使用及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企业与设立流动站单位的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培养和造就适应国民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同时可为企业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勤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获批,不但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更是企业科研人才培育工程的一个全新里程碑。借助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一平台,勤邦生物将进一步结合研发项目,积极招收优秀博士毕业生、高校青年博士教师进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为建设创新型企业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
  • 南京环境监测中心站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4月25日,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顺利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和江苏省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复评审与扩项评审。申请的7大类领域、279个方法、637个参数,全部予以通过认可,这标志着南京站从管理体系运行到技术能力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技术能力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此次复评审经过两天的考核,评审组专家认为南京市站依据CNAS-CL01:2006《检测与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建立的管理体系,覆盖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特殊要求。管理体系与技术水平相适应,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协调性、完整性较好,能保证机构独立性、公正性和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能满足客户的需要,能服务并服从于质量方针,并有利于质量目标的实现,体系运行有效,持续改进满足认可准则的要求,表现出“政通人和、求真务实、明显实效”三个方面的特点。   针对体系运行和技术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专家组提出5条改进意见。张丹宁站长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专家组提出的各项意见,认真学习,积极整改,保证在一个月之内整改完成。市环保局监科处刘铁处长在发言中说,专家组的到来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对于更好落实“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及促进全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再上新台阶有着重要意义。
  • 配合国家地表水自动站工程 国家水质自动综合监管平台招标
    p   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项目于2018年1月31日开始发布招标公告,目前各地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80402/243502.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站点建设 /a 、设备招标等项目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当站点建设完成,数据开始陆续产生之后,这些数据如何收集、如何应用成为关注的另一个热点。近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国家水质自动综合监管平台(一期)公告招标公告,这也意味着,相关部门对数据的应用应该有了具体的规划,也许下一步会有更具体的内容出现。 /p p   招标公告全文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水质自动综合监管平台(一期)公开招标公告 /strong /p p   中钢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委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现对国家水质自动综合监管平台(一期)进行公开招标,欢迎合格的供应商前来投标。 /p p   项目名称:国家水质自动综合监管平台(一期) /p p   项目编号:1841STC60373 /p p   项目联系方式: /p p   项目联系人:袁媛、尹皓 /p p   项目联系电话:010-62688230、62688251、010-62688250(传真)、yuanyuan@sinosteel.com(电子邮件) /p p   采购单位联系方式: /p p   采购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p p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院乙 /p p   联系方式:010-84943062 /p p   代理机构联系方式: /p p   代理机构:中钢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p p   代理机构联系人:袁媛、尹皓010-62688230、62688251、010-62688250(传真)、yuanyuan@sinosteel.com(电子邮件) /p p   代理机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16层,100080 /p p   一、采购项目的名称、数量、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 /p p   项目名称:国家水质自动综合监管平台(一期) /p p   招标编号:1841STC60373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d0f6abc8-a872-46f0-9cd0-ca2e0c22cdbc.jpg" title=" 招标.jpg" / /p p   二、投标人的资格要求: /p p   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响应招标、参加投标竞争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 2) 投标人应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 3)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4) 本项目不接受进口产品投标(进口产品是指通过中国海关报关,验放进入中国境内,且产自关境外的产品) 5) 本项目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项目 6) 鉴于国家环境信息安全和相关政策考虑,不接受外商全资企业或外资控股单位的投标 7) 投标人及其法定代表人无行贿犯罪记录,须提供检察机关开具的《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告知函》,查询期限为近3年或单位成立至今 8) 法律、行政法规、招标文件关于“合格投标人”的其他条件。 /p p   三、招标文件的发售时间及地点等: /p p   预算金额:300.0 万元(人民币) /p p   时间:2018年04月04日 09:00 至 2018年04月11日 16:00(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p p   地点:中钢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16层) /p p   招标文件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p p   招标文件获取方式:获取方式及售价:招标文件人民币500元,可现场购买或邮购,若邮购,须加付快递费人民币100元。供应商购买招标文件时须同时提供: ①供应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登记证或其他有效证明文件(复印件加盖公章) ②供应商法定代表人授权书或单位介绍信(加盖公章) ③供应商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原件备查) ④供应商若以汇款形式购买招标文件,须携带汇款单复印件,且汇款单附言处须注明本项目招标编号/包号 ⑤供应商若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请提供:一般纳税人证明文件、纳税人识别号、地址、电话、开户行及账号,并加盖投标人单位财务专用章(Word版、盖章后电子版均需发邮箱406285868@qq.com) 若需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请提供说明和纳税人识别号并加盖投标人单位财务专用章(小规模纳税人只能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p p   四、投标截止时间:2018年04月24日 09:30 /p p   五、开标时间:2018年04月24日 09:30 /p p   六、开标地点: /p p   北京市海淀大街8号中钢国际广场27层会议室 /p p   七、其它补充事宜 /p p   本项目评标方法和标准:综合评分法,总分100分。 /p p   本项目的招标公告仅在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上发布。 /p p   本招标公告的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p p   购买采购文件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李炳勋 010-62688241 /p p   八、采购项目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 /p p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及监狱企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使用信用记录结果、政府采购政策具体落实情况详见招标文件。 /p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8700万完善国家区域站
    p   去年八月, a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02.html"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环保 /strong /span /a 部发布文件《关于做好国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建设的函》,要求在原有31个国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站(以下简称区域站)的基础上,将在重要省界、国界和大气环流通道上增设65个区域站,组成我国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p p   近日,仪器信息网从中国政府采购网获悉,国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新建项目正式开始招标,此次招标共分为三包,金额8700万,其中8347万采购65套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353万购买数据传输审核、分析评价平台软件及升级改造及相关服务 ,且全部要求国产。 /p p   具体内容如下: /p p    strong 第一包: /strong /p p   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招标代理机构)受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招标人)的委托,就如下项目进行国内公开招标,邀请合格的投标人提交密封的投标文件。 /p p   1. 项目名称:国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新建项目 /p p   2. 招标编号/包件号:0747-1661SITCA006/01 /p p   3. 招标人名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p p   4. 招标人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大羊坊8号院乙 /p p   5. 招标人联系方式:010-84949045 /p p   6. 本项目资金来源:中央财政资金 /p p   7. 本项目预算:人民币4531万元 /p p   8. 本次招标内容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北方,含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具体见下表)及相关服务,具体需求详见“第四章技术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ff4ccf97-41ab-4384-ae97-bbaca8be8efd.jpg" title=" 11.jpg" / /p p   投标人应对每包内所有内容投标,不得拆包。不允许采购进口产品。 /p p   9. 合格投标人的资格要求: /p p   (1) 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要求,包括: /p p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p p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p p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p p   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p p   参加此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p p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p p   (2) 投标人必须从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购买招标文件并登记备案。 /p p   10. 招标文件购买: /p p   (1) 发售时间:2016年2月4日至2016年2月25日,每天上午8:30至11:30时,下午13:30至16:30时(北京时间),节假日除外。 /p p   (2) 网络标书销售:登陆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http://www.sinochemitc.com/zb,进入网络标书销售系统购买。购标人需先进行网上注册(免费),具体步骤请参考登陆页面的《使用手册》。 /p p   (3) 现场文件领取地点: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大堂西侧售标书处 /p p   (4) 标书发售联系人:王晓斌 /p p   (5) 联系方式:电话:400-819-0508传真:010-59368911 /p p   (6) 联系邮箱:wang_xb@sinochem.com /p p   (7) 文件售价:每包人民币壹仟伍佰元整(1500元)。如需邮寄加收100元邮寄费,招标文件售后不退。 /p p   11. 投标截止时间:所有投标文件应于2016年2月29日上午9:30时前递交至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19层7号会议室。迟到的投标文件将被视为无效投标文件拒绝接收。 /p p   12. 投标人在开标前必须向招标代理机构交纳人民币90万元的投标保证金。 /p p   13. 开标时间及地点:兹定于2016年2月29日上午9:30时在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19层7号会议室公开开标,届时请投标人派授权代表出席开标仪式。 /p p   14. 评标办法和标准:综合评分法,价格30分,商务18分,技术52分。 /p p   招标代理机构: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p p   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邮编:100045) /p p   业务联系人:蔡培琳、黄凡 /p p   电话:010-59369328、59368935 /p p   传真:010-59369136 /p p   电子邮件:caipeilin@sinochem.com huangfan1@sinochem.com /p p   购买招标文件账号: /p p   户名:中化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 /p p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p p   账号(人民币):0200003319250001750 /p p    strong 第二包: /strong /p p   2. 招标编号/包件号:0747-1661SITCA006/02 /p p   7. 本项目预算:人民币3816万元 /p p   8. 本次招标内容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设备(南方)(具体见下表)及相关服务,具体需求详见“第四章技术要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eaecabec-7f6c-44ed-83c8-386a416e4ae4.jpg" title=" QQ截图20160215093747.jpg" / /p p    strong 第三包: /strong /p p   2. 招标编号/包件号:0747-1661SITCA006/03 /p p   7. 本项目预算:人民币353万元 /p p   8. 本次招标内容为:数据传输审核、分析评价平台软件及升级改造及相关服务,具体需求详见“第四章技术要求”。 /p
  • 实用又美观 生态环境部征求国家水站文化建设方案
    p   为进一步强化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公共服务功能,赋予水站人文内涵,丰富和拓展水站文化属性,积极推进水站文化建设,引导公众走进监测,了解监测,信任监测,树立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品牌,培育生态环境监测文化理念,生态环境部编制了《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现向社会公开,广泛征集意见建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 /strong /p p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是了解地表水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预警潜在环境风险的重要基础,是评估水污染治理成效,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也是监测为民服务公众的重要平台。为进一步强化水站的公共服务功能,赋予水站人文内涵,丰富和拓展水站文化属性,引导公众走进监测,了解监测,信任监测,树立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品牌和权威,培育生态环境监测文化理念,特制定本方案。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监测为民、监测惠民,赋予水站人文内涵和文化属性,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功能,树立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品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的良好风尚。 /p p   二、工作目标 /p p   通过推进国家水站文化建设,赋予水站人文内涵,丰富和拓展水站文化属性,着力把水站打造成生态环境监测文化的传播平台,生态环境科普的宣传基地、生态环境文化的交流窗口、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的重要媒介。 /p p   三、基本原则 /p p   坚持简朴实用、美观大方,倡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与社会公众良性互动,引导和培育既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水站文化。 /p p   注重实用、力戒奢华。以保证水站水质监测功能作为根本需求,结合各地水站建设实际,坚持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简朴实用与美观大方相结合,开展水站站房建设。 /p p   统一规范、鼓励创新。国家对水站LOGO、标志标识及水站内部管理规章制定统一要求。同时,坚持统一规范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本着与当地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协调的原则,开展水站外观和格局设计及建设。 /p p   科普教育、公众参与。坚持静态展示与互动交流相结合,国家统一设计并持续优化水站公众号和APP应用,满足公众的环境信息需求。同时,鼓励各地选择位于城市市区、公园、风景名胜地等人流密度较大区域的水站,坚持专业信息与科普文化相结合,监测数据与百姓生活相结合,着力打造“环境科普文化宣传小站”,讲好生态环境监测故事。 /p p   全面推进,持续完善。鼓励各地在统一规范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水站文化建设。国家和地方持续完善水站作为科普基地、宣教窗口和展示平台所需的软硬件建设。 /p p   四、主要内容 /p p   (一)统一标志标识 /p p   国家水站站房外部应统一设置水站标志牌、水站简介牌和水站LOGO箱体,各地按照我部统一要求自行组织制作,并悬挂于指定位置。具体要求如下: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水站标志牌 /strong /span /p p   悬挂于水站站房正门右侧的醒目位置,标志牌下沿距离地面1.8米。具体材质及工艺、样式字体、外形尺寸及安装方式等技术要求详见附件1。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 水站简介牌 /strong /span /p p   悬挂于水站站房正门的左侧醒目位置,上沿与水站标志牌同高。上嵌二维码标识,方便公众获取信息。简介内容应包括水站建设历程、河流(湖库)概况及历史沿革等。具体材质及工艺、样式字体、外形尺寸及安装方式等技术要求详见附件2。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 水站LOGO箱体 /strong /span /p p   水站LOGO由生态环境保护徽和“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字样组合而成,左侧为生态环境保护徽、右侧为文字。整个箱体安装在水站站房主体建筑顶层醒目位置,具体材质及工艺、样式字体、外形尺寸及安装方式等技术要求详见附件3。 /p p   (二)内部展示基本要求 /p p   国家水站站房内部应统一设置站点流域表征图、运维管理体系图、水站系统流程图,其中,流域表征图和运维管理体系图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监测总站)提供基础素材,水站系统流程图由中标的第三方运维公司提供基础素材,各地根据基础素材,结合站房内部装修布局,自行设计、制作、悬挂。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1. 水站系统流程图 /strong /span /p p   水站系统流程图要简明形象,应包括采配水单元、检测单元、数据采集与传输单元、控制单元等所有关键模块,并突出系统整体运行流程。具体要求见附件4。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2. 站点流域表征图 /strong /span /p p   站点流域表征图应清晰反映流域站点布设情况,重点突出该水站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具体要求见附件5。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3. 运维管理体系图 /strong /span /p p   运维管理体系图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图、安全责任制度图、应急管理制度图、维护保养制度图等。每张图的内容都应简明扼要,明确要求、职责即可。具体要求见附件6。 /p p   (三)鼓励地方创新设计 /p p   在水站站房设计、建设和内部装修中,在满足国家对面积、标识等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实际,综合考虑周边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征等因素自主选择设计方案,突出地方特色,形成既相对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水站设计精品。 /p p   (四)充分应用新媒体 /p p   丰富水站二维码信息。使用手机扫描水站二维码,可获取国家水站相关信息(如水站简介、水质信息、考核目标、监测指标解析、仪器原理及工艺、运行方式及流程等)和水站建设历程影像资料。通过向公众宣传水站相关信息和历史影像资料,普及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知识,讲述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历程,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监测的了解和信任。 /p p   服务公众需求。使用手机扫描水站二维码,可获取国家水站APP应用下载端口,通过下载安装应用,可实现对水站及水质相关信息的自助查询、浏览及意见反馈。公众可根据需求通过国家水站APP自助查询站点水质实时监测结果、历史数据和变化趋势等信息,并通过留言窗口反馈意见和建议。同时,监测总站将通过后台定期统计公众查询信息情况和反馈意见,并结合统计结果,不断优化和完善APP应用程序,实时更新发布信息内容,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p p   (五)强化水站多重功能 /p p   鼓励有条件的水站,特别是位于市区、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人流密集区域的水站,充分发挥群聚效应,把水站作为本地区的“科普小站”进行重点打造,形成生态环境科普品牌,营造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选择有条件的水站,在室内或室外开辟科普文化专栏,定期组织各类活动,普及生态环境监测知识,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将水站打造成公众生态环境教育基地 将有条件的水站纳入对公众开放的环境监测设施名录,定期开放,通过向公众讲述生态环境监测故事,引导公众走进监测、了解监测、信任监测。 /p p   五、组织实施 /p p   (一)加强组织领导 /p p   生态环境部监测司负责统筹协调水站文化建设工作,监测总站负责组织实施国家水站文化建设。各级环保部门可根据本方案,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地方水站文化建设方案,分级分层,全面推动水站文化建设工作。 /p p   (二)适时组织开展最美水站评比 /p p   为了更好地激发各地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适时组织开展“最美水站”评比活动。由各省结合本地实际对本地区水站进行初评,按一定比例推荐“最美水站”候选名单,由我部组织专家进行最终评选,选出100个左右(约占水站总数的5%)既满足国家统一规范要求又充分展示地方特色的水站作为“最美水站”,向社会公开,并通过我部“两微”平台和四大传播渠道(生态环境部官网、中国环境报、媒体记者微信群和新媒体矩阵)进行公开宣传。 /p p   (三)稳步推进相关工作 /p p   拟于4月20日前完成对各省、各地市的征求意见,4月26日前完成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及时修改完善方案,力争在5月4日正式印发实施。 br/ /p p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4/ueattachment/ad053a84-041d-4ec6-b68f-9443bf6f16a9.doc" 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文化建设方案附件.doc /a /p p br/ /p
  • 国家林草局发文:10年以上生态站的老旧仪器改造升级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印发《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发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将加快生态站建设,完善站点布局,提升研究水平,强化数据应用,优化管理服务,增强支撑能力,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网。到2025年,新建生态站90个,总数达到310个,基本完成站点布局。  《方案》明确,生态站建设将按照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城市、农田防护林、竹林和国家公园八大类进行科学布局。新建生态站要重点加强观测仪器设备等基础条件建设,提升实时传输等信息化水平,提升联网观测能力。重点支持建成10年以上生态站的老旧仪器设施改造升级,提升高精度数据自动采集、数据传输能力。  《方案》提出,将重组生态站管理委员会,设立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城市、农田防护林、竹林和国家公园专家组,建立协作与沟通机制,推进生态站网体系建设。加快标准化建设,完善草原、国家公园、农田防护林等相关标准,强化数据规范化采集、整理、汇交和保存。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地方配套、社会投入等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保障生态站建设。围绕国家、区域重大生态问题,进行联网长期定位观测与集成研究,提高数据产品服务能力,定期发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数据及评估报告,服务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 仰仪科技成功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近日,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批准同意,仰仪科技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意味着在2019年设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科研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迈上新的台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由国家人社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审核批准设立,是国家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的平台载体和重要抓手。博士后工作站是人才引育的核心平台,自获批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以来,仰仪科技依托产学研融合平台,大力投入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热测试技术的研究。目前,公司已获得各类专利及软著50余项,2013年获批浙江省工程实验室联合建设单位,2022年获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建成杭州市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公司现有研发与技术人员占比48.39%,引进博士后进站4名。仰仪科技将以此次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荣誉为契机,立足“专精特新”优势定位,跻身国际高质量仪器行列,缔造专、精、尖的全新国产品牌,助推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 国家珠宝质检中心实验室海口站揭牌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fa693e34-4c3a-4a04-bbe6-4560baf41ed5.jpg" title=" 4020C5952D8B8BF3D47C8EA3D03BE063.jpg" / /p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3月9日上午,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海口工作站在海口综合保税区内安基实业有限公司综合楼前举行揭牌仪式。这次在海口综保区设立实验室,填补了区内质量监督检验空白,完善了发展钻石珠宝产业必备的配套服务,为园区搭建公共检测平台打下坚实基础,也将推动整个海南珠宝首饰行业的健康发展。 /p
  • 皖仪科技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等497个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其中,皖仪科技成功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博士后工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指在企业、科研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区域性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为我国的高技术人才与企业搭起了桥梁,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道路。本次获准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对皖仪科技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的巨大肯定。 皖仪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分析检测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曾先后承担四个国家级研发项目,具备环保在线监测仪器、检漏仪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综合研发实力得到行业认可,已成为工信部公布的首批符合《环保装备制造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规范条件》的企业之一。 公司于2012年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投入,已拥有一支研发能力强、行业经验丰富、跨学科的专业研发团队。截至2019 年12 月31日,研发人员数量达到198人,占员工总数24.63%,并从今年上半年财报数据看出,公司研发投入已达2829.74万元,占比突破20%。彰显了自主研发创新潜力,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获批,皖仪将进一步提升研发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打造核心技术优势,并不断开拓市场应用领域,推动公司品牌化建设,为打造一个在分析检测仪器和生命健康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成为富有责任感、受人尊敬的中国企业典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 国家羊绒产品质检中心禹城工作站揭牌
    7月23日, 国家羊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禹城工作站揭牌仪式在禹城宾馆举行。国家质监中心主任李俊海同志、毛检测室杨素英同志、许琳同志,德州市质监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颖同志,禹城市委常委、常委副市长林春元同志,禹城市质监局局长刘俊哲同志参加了揭牌仪式。刘春祥副市长主持了仪式。   禹城是山东精梳毛纱名城,有从事羊绒加工的规模以上企业24家,羊绒加工点300多家。为更好的服务社会,促进羊绒纺织行业的科学发展,禹城市质监局积极协商、争取并批准于2009年4月份在禹城设立国家羊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禹城工作站,地点设在禹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禹城工作站主要承揽本行政管辖区域及周边地区内中心资质认定范围内的各种委托检验、验货检验、定期监督检验、提供技术服务等业务,涉及范围:纺织原料、纺织半成品及成品等的全面业务服务。国家羊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禹城工作站的设立为禹城羊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标志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禹城市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仪式结束后,有关领导参观了德信羊绒有限公司、福田药业有限公司、鲁银集团有限公司、保龄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禹花市、社会发展成就展厅,切实感受禹城的发展环境和社会发展成就。
  • 湖北国家大气背景站落成 结束酸雨项目监测不全历史
    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点建设项目日前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落成。监测点建成后,将作为国家大气背景对照点,为国家大气监测提供准确数据。   2008年9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专家到神农架考察时认为,神农架林区人口密度低,具备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远离城市和工业带,能客观反映我国同纬度地区环境背景空气状况和酸沉降的背景状况。因此,选定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瞭望塔区域作为国家级环境空气背景站项目的建设地点。项目于2009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今年10月全部竣工。   神农架林区国家空气质量背景站为无人监测点,可以日常监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及臭氧等,还可监测降雨量、pH值、电导率等。监测站建成后,将填补湖北不能监测臭氧的空白,结束湖北酸雨项目监测不全的历史。
  • 国家海洋局公布“一站多能”海洋站规划布局
    p   国家海洋局近日印发《“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规划布局方案》(以下简称《布局方案》)及《“一站多能”海洋(中心)站“十三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有效整合国家海洋观测监测业务体系,深化“一站多能”建设,完善站点布局,增强海洋观测监测、海岛监视监测能力,构建基础扎实、功能完善的基层观测监测业务网络,满足海洋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海岛保护管理的需要。 /p p   《布局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完善海洋(中心)站布局,形成“布局合理、一站多能、标准规范”的海洋(中心)站观测监测业务体系,实现对近岸管辖海域海岛观测监测全覆盖。 /p p   《布局方案》确定三大规划目标。一是中心站服务范围覆盖沿海所有地市,海洋站观测监测覆盖沿海所有县区,保证在250公里范围内有一个中心站,100公里内有一个海洋站,为海洋灾害预警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生态修复整治项目、海岛保护管理提供支撑。二是保障重点区域,强化应急响应监测圈,通过一站多点建设,实现海洋观测监测重点区域海洋站(点)沿海岸线平均分布间隔在30公里以内 构建海洋应急监测近岸海域整体3小时反应圈,人口密集区、海洋保护区等敏感区域2小时反应圈 以海洋站为支点,形成基本覆盖我国全部海岛的(港澳台地区除外)监视监测网络。三是提升能力、标准规范,坚持统一规划、分类定位、标准化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构建基础坚实、功能完善的基层观测监测业务网络。 /p p   同时,《布局方案》还明确了四项布局原则。一是“均衡分布、全面覆盖”,综合考虑全国沿海市县行政区划并兼顾管辖岸线长度,按照中心站基本覆盖沿海主要地市、海洋站覆盖沿海关键县区的总体原则,实现全国沿海观测监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平衡优化。二是“需求引领、重点布局”,围绕海洋权益维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岛保护管理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等重大国家需求,针对沿海城市和人口密集区、开发强度大的产业园区、滨海重大工程所在区、海洋灾害易发区、气候变化和环境敏感区、重点岛礁等重点区域加密布局。三是“统筹协调、一站多能”,综合考虑海洋观测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岛保护管理业务需求和能力现状,整合国家海洋局海洋观测监测基础能力,对观测监测体系未来发展统筹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提升海洋(中心)站综合业务效能。四是“生态优先、由点及面”,充分考虑海岛及周边的特色生态系统,优先考虑在生态要素空间叠加的海岛上建设监测站点,并能够覆盖周边一定数量海岛监视监测工作。 /p p   根据《实施方案》,“十三五”期间,国家海洋局拟新增中心站12个、海洋站37个,中心站总数将达到29个,海洋站总数达到110个。其中兼具海洋观测、海洋监测和海岛监视监测能力的海洋站为96个,具备海洋观测和环境监测或海岛监视监测两项业务能力的海洋站数量为10个,仅具备海岛监视监测能力的海洋站为4个。& nbsp /p table align=" center" border=" 0"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590" height=" 250"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style=" line-height: 1.666 font-family: arial, verdana, sans-serif word-break: break-all " a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249" target=" _blank" img width=" 600" height=" 188" title=" " style=" border: 0px currentColor width: 600px height: 188px " src=" http://bimg.instrument.com.cn/g/sh100000/woyaoce/SH100000_800_250_20160527.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a /td /tr tr td width=" 590" height=" 25"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style=" line-height: 1.666 font-family: arial, verdana, sans-serif word-break: break-all " bgcolor=" #ffffff" /td /tr tr td width=" 590" height=" 85"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style=" line-height: 1.666 font-family: arial, verdana, sans-serif " bgcolor=" #ffffff" p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4px text-decoration: no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meetingInsidePage/2249"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4px " strong 赛莱默分析仪器“海洋在线监测解决方案” /strong & nbsp /span /a span style=" font-size: 24px text-decoration: none " & nbsp /span /p p 时间& nbsp 2017-01-17 14:00& nbsp & nbsp 苏元成 /p p 赛莱默分析仪器中国公司应用专家,专注于海洋产品的推广、应用,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储备及丰富的经验积累。 & nbsp & nbsp /p p 本次研讨会将为大家讲述海洋水质、海流常见测量参数的方法原理、提高测量精度和长期在线观测周期的对策,以及不同的海洋与近岸监测系统在近岸长期观测、水产养殖以及航运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p
  • 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新疆再添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托新疆大学建设的“省部共建碳基能源资源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成为新疆第三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疆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该实验室于2018年启动筹建,主要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着力解决碳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在碳基能源资源化学基础、碳基功能材料、碳基能源资源催化转化三个方向,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服务于新疆化工与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要科研创新平台,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增至3家,分别为: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碳基能源资源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已达到86家,区域特色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 国家钢铁材料计量站(钢研纳克)获批筹建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复函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同意依托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国家钢铁材料计量站( 钢研纳克 )。国家钢铁材料计量站( 钢研纳克 )将作为市场监管总局授权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承担杯突试验机、旋转纯弯曲疲劳试验机、发射光谱仪、定碳定硫分析仪、仪器化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机、1500℃~2300℃套管式钨铼热电偶、辉光放电质谱仪、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大型多通道超声波探伤仪和磁粉探伤机等10项钢铁材料领域专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和测试任务。计量是保障钢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和高端供给的技术基础,国家钢铁材料计量站(钢研纳克)将按照《计量授权管理办法》、《专业计量站管理办法》要求,积极履行相关责任,加强对钢铁行业计量检定、校准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应用,聚焦钢铁行业存在的计量技术难题和钢铁材料高质量发展中对计量技术的需求,不断健全创新体系,加速推动前沿计量技术的突破,不断完善和提高钢铁行业计量专业技术水平,促进钢铁行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 国家网空气站仪器管理规定出台 涉聚光、赛默飞17家供应商
    关于印发《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自动监测仪器关键技术参数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各有关企业:  为保障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质量,规范自动监测仪器关键技术参数管理工作,依据《“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环办监测〔2016〕104号)和相关技术规范,我部组织制定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自动监测仪器关键技术参数管理规定(试行)》,现予以印发,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运维机构和自动监测仪器供应商遵照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参照执行。试行期间若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部。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 侯帮磊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15号  邮编:100035  电话:(010)66556824  传真:(010)66556824  邮箱:zhiguanchu@mep.gov.cn  附件:1.有关企业名单  2.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自动监测仪器关键技术参数管理规定(试行).pdf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  2017年3月1日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附件1  有关企业名单  1.北京中晟泰科环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2.中科天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3.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6.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7.合肥福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8.厦门隆力德环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9.青岛吉美来科技有限公司  10.河南鑫属实业有限公司  11.武汉宇虹环保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2.武汉天虹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13.武汉泰肯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4.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  15.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16.堀场(中国)贸易有限公司  17.Met OneInstruments Inc.
  • 国家无线电检测中心上海工作站挂牌
    “国家无线电检测中心上海工作站”近日在上海市正式挂牌成立,无线电设备型号核准认证测试,可在上海实现一站式受理。今后,上海市涉及无线电技术研发、制造以及相关产品进口在认证周期上较以往至少能节省2/3的时间,在物流及其他成本方面也将大大降低。   工作站由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局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共同推动组建,将在助推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物联网产业应用等方面形成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据悉,上海作为全球无线电技术应用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与无线相关的企业数量超过48000家,无线电技术对IT产业总体贡献率约为1/3强。
  • “十二五”国家将投入72亿元建1300余个质检站
    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强化检验检测能力,保障农产品安全消费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部日前发布《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据了解,该规划是农业部“十二五”重大专项建设规划,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批复规划总投资72.0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2.52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9.5亿元。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建1个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16个部级专业质检中心、329个地(市)级综合质检中心和960个县(场)级综合质检站,并且完善64个部、省级质检中心风险监测与信息预警功能,建设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预警平台,构建起面向所有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覆盖主要投入品、产地环境和产出品,部、省、市、县四级贯通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测预警网络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   据农业部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一五”以来,为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强化技术支撑保障水平,农业部启动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共安排46亿余元,其中中央投资32亿多元,在全国支持建设了1014个部级农产品专业质检中心和区域中心、省级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和县级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初步构建起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为提升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监管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质检体系仍存在高精尖检测仪器缺乏、基层检测能力不足、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为此,经过前期调研和充分论证,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决定继续实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该负责人强调,规划的实施是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和消费安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有利于巩固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实现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农业部已经要求各地农业部门加强领导,科学谋划,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强化项目运行保障和管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附件: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doc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 有关附表.xls
  • 456个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公布
    日前,农业部发布关于启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的通知。  通知内容显示,到2020年,建立由500个左右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10个国家农业科技数据中心和1个国家农业科技数据总中心等构成的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网络,按照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构建土壤质量、农业环境等10个学科领域的基础数据库,研究提出一系列的专业性、综合性分析报告,为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等提供服务和支撑。  10个学科领域的观测监测任务  此外,通知中还提到,经与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科学院等充分协商,初步遴选了456个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详见附件),开展试运行工作。涉农高校等单位的观测监测站点,将在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启动运行、积累经验后再遴选布局。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  表1北京市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学科领域分布观测监测地点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海淀区大兴区通州区昌平区顺义区房山区2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⑧渔业科学丰台区  表2天津市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学科领域分布观测监测地点1天津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武清区西青区2天津市水产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河西区  表3上海市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奉贤区闵行区崇明区青浦区松江区金山区2上海市水产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杨浦区  表4重庆市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重庆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九龙坡区永川区江津区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2重庆市畜牧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荣昌区武隆县酉阳县云阳县石柱县南川区黔江区  表5河北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石家庄市鹿泉区石家庄市藁城区石家庄市栾城区石家庄市新华区石家庄市长安区唐山市曹妃甸区保定市满城区2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秦皇岛市山海关区3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保定市唐县保定市容城县4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石家庄市长安区石家庄市赵县5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张家口市张北县张家口市宣化区6承德市农业科学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承德市隆化县7承德市畜牧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承德市丰宁县8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秦皇岛市昌黎县9唐山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唐山市开平区10廊坊市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廊坊市安次区11保定市农业科学院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保定市莲池区12衡水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⑨天敌及昆虫资源衡水市深州市13沧州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沧州市运河区14邢台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邢台市任县15邯郸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邯郸市邯山区  表6山西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太原市小店区晋中市榆次区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作物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大同市晋源区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右玉试验站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朔州市右玉县4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吕梁市汾阳区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晋中市太谷县6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晋中市榆次区7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忻州市忻府区忻州市五寨县8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临汾市尧都区临汾市隰县9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运城市盐湖区10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长治市高新区  表7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锡林郭勒盟正蓝旗2阿拉善盟畜牧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3乌海市农业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乌海市海勃湾区4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5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巴彦淖尔市临河市6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包头市九原区7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8锡林郭勒盟农牧业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锡林郭勒盟太卜寺旗9赤峰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赤峰市松山区10通辽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通辽市科尔沁区11通辽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通辽市科尔沁区12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13呼伦贝尔市畜牧科研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4呼伦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呼伦贝市陈巴尔虎旗呼伦贝市扎兰屯市15包头市果树果品科学技术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包头市东河区  表8辽宁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沈阳市沈河区沈阳市苏家屯区沈阳市皇姑区辽阳市白塔区2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大连市沙河口区3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⑤畜禽养殖辽阳市太子河区4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营口市鲅鱼圈区5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大连市甘井子区6丹东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丹东市凤城市丹东市东港市7朝阳农业科学院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朝阳市双塔区8锦州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锦州市太和区9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盘锦市兴隆台区10铁岭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铁岭市银州区11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抚顺市清原县12阜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阜新市彰武县阜新市阜蒙县  表9吉林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长春市净月区公主岭市2长春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长春市绿园区3吉林市农业科学院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吉林市昌邑区4白城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白城市洮北区5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通化市梅河口市6辽源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辽源市龙山区7延边州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延边州龙井市8松原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松原市宁江区9白城市畜牧科学研究院⑤畜禽养殖白城市洮北区  表10黑龙江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哈尔滨市道外区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市五常市2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哈尔滨市香坊区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4哈尔滨市农科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⑧渔业科学哈尔滨市松北区5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齐齐哈尔市克山县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牡丹江市西安区7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佳木斯市东风区8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⑨天敌及昆虫资源绥化市北林区绥化市绥棱县绥化市兰西县9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黑河市爱辉区黑河市逊克县10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大庆市龙凤区11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佳木斯市前进区12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⑤畜禽养殖齐齐哈尔市龙沙区13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⑤畜禽养殖齐齐哈尔市建华区  表11江苏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南京市玄武区南京市六合区南京市潥水县2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⑧渔业科学南通市崇川区3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徐州市鼓楼区4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淮阴市淮安市辖区5江苏徐淮地区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⑧渔业科学连云港市海州区6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宿迁市宿豫区7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⑧渔业科学盐城市亭湖区8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扬州市邗江区9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泰州农科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泰州市海陵区10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镇江市句容市11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苏州市相城区12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②土壤质量南通市如皋市13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⑧渔业科学南京市建邺区14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⑤畜禽养殖扬州市仪征市  表12浙江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嘉兴市海宁市许村镇嘉兴市海宁市长安镇杭州市江干区2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⑧渔业科学湖州市吴兴区3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舟山市定海区4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杭州市西湖区5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嘉兴市秀洲区6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金华市东阳金华市婺城区7衢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衢州市柯城区8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台州市临海区台州市椒江区9温州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温州市景山温州市六虹桥10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11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绍兴市越城区12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丽水市莲都区  表13安徽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合肥市庐阳区合肥市蜀山区阜阳市太和县淮北市濉溪县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安庆市迎江区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黄山市屯溪区4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滁州市南谯区滁州市凤阳县5宿州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宿州市埇桥区6六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六安市金安区7阜阳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阜阳市颍泉区8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宣城市经开区9黄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黄山市屯溪区10安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安庆市大观区11淮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淮南市大通区12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亳州市涡阳县13铜陵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铜陵市义安区14淮北市农林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淮北市相山区15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池州市贵池区16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合肥市庐阳区  表14福建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福州市晋安区宁德市福安市漳州市龙文区2福建省水产研究所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厦门市湖里区3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泉州市晋江市4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龙岩市新罗区5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南平市建阳市6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漳州市龙文区7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⑦农用微生物莆田市荔城区8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三明市沙县9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福州市仓山区10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福州市闽侯县11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⑤畜禽养殖宁德市福安市12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⑧渔业科学福州市鼓楼区  表15江西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南昌市南昌县南昌市青云谱区抚州市东乡县2南昌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南昌市青山湖区3赣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赣州市章贡区4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萍乡市安源区5抚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抚州市临川区6吉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吉安市吉安县7九江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九江市九江县8上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上饶市信州区9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宜春市袁州区10鹰潭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鹰潭市月湖区11新余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新余市渝水区12景德镇市农牧渔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景德镇市昌江区13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基地管理中心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宜春市高安市14江西红壤研究所②土壤质量南昌市进贤县15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⑧渔业科学南昌市进贤县16江西省桑蚕茶叶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⑤畜禽养殖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南昌市南昌县  表16山东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济南市济阳县泰安市泰山区济宁市任城区烟台市海阳市潍坊市青州市青岛市莱西市2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院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东营市垦利县烟台市牟平区3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济南市长清区4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青岛市李沧区5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淄博市张店区6枣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枣庄市峄城区7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东营市农高区8威海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威海市环翠区9日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日照市莒县10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烟台市海阳市11潍坊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潍坊市奎文区12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济宁市任城区13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泰安市泰山区14滨州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⑤畜禽养殖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滨州市滨城区15滨州市畜牧兽医研究院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滨州市滨城区16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⑨天敌及昆虫资源德州市德城区17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聊城市东昌府区18临沂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临沂市兰山区19菏泽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菏泽市牡丹区20莱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⑨天敌及昆虫资源莱芜市莱城区21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济宁市任城区22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滨州市无棣县青岛市即墨县  表17河南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郑州市金水区2安阳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安阳市文峰区3濮阳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⑤畜禽养殖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濮阳市龙华区4新乡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新乡市红旗区5鹤壁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鹤壁市淇滨区6焦作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焦作市解放区7郑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郑州市蔬菜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郑州市中原区8洛阳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洛阳市洛龙区9三门峡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三门峡市湖滨区10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开封市蔬菜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开封市新区开封市金明区11许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河南省许昌县12商丘市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商丘市梁园区13周口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周口市川汇区14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⑥动物病害平顶山市湛河区15漯河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⑥动物病害漯河市郾城区16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驻马店市驿城区17南阳市农业科学院③农业环境南阳市宛城区18信阳市农业科学院②土壤质量信阳市浉河区19济源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济源市玉泉区20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⑧渔业科学郑州市惠济区  表18湖北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武汉市洪山区武汉市江夏区2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⑧渔业科学武汉市武昌区3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⑧渔业科学武汉市黄陂区4鄂州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鄂州市华容区5黄冈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黄冈市黄州区6咸宁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咸宁市咸安区7孝感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孝感市孝南区8潜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潜江市周矶镇9荆州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⑧渔业科学荆州市沙市区10荆门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荆门市象山区11宜昌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⑧渔业科学宜昌市点军区12襄阳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襄阳市高新区13十堰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⑧渔业科学十堰市茅箭区14恩施州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恩施州恩施市15黄石市蔬菜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黄石市黄石港区16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随州市曾都区17仙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⑧渔业科学仙桃市农业科技园区18天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天门市黄潭镇19神农架林区林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神农架林区  表19湖南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湖南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长沙市长沙县2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⑧渔业科学长沙市开福区3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长沙市芙蓉区4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⑦农用微生物长沙市天心区长沙市宁乡县5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衡阳市衡南县6岳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⑨天敌及昆虫资源岳阳市岳阳县7湘西自治州农科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湘西自治州吉首市8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常德市武陵区9郴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郴州市苏仙区10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④植物保护株洲市芦淞区11怀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怀化市中方县12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永州市零陵区13张家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张家界市永定区14益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益阳市赫山区15长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长沙市开福区16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③农业环境湘潭市雨湖区17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邵阳市大祥区18湖南省桑蚕科学研究所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长沙市芙蓉区  表20广东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市天河区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清远市英德市3广东农垦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茂名市化州市4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广州市南沙区5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汕头市金平区6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佛山市三水区7梅州市农业科学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梅州市梅江区8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惠州市惠城区9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东莞市南城区东莞市麻涌镇10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江门市江海区11阳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阳江市江城区12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湛江市麻章区13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肇庆市鼎湖区肇庆市端州区  表21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南宁市武鸣区南宁市江南区2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南宁市兴宁区南宁市西乡塘区3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南宁市武鸣区南宁市西乡塘区4桂林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桂林市雁山区桂林市临桂区桂林市七星区5河池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河池市宜州市6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百色市田阳县7玉林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玉林市玉州区8贺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贺州市八步区9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柳州市柳北区10钦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钦州市钦南区11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梧州市长洲区12北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北海市银海区13贵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贵港市港北区14崇左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南宁市兴宁区15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牛研究所⑤畜禽养殖南宁市兴宁区  表22海南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海南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澄迈县永发镇定安县2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海口市美兰区3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三亚市4儋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儋州市5琼中黎族苗族县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琼中县6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果树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乐东县7昌江黎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昌江县8琼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琼海市  表23四川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成都市新都区2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宜宾市翠屏区3成都市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成都市温江区4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成都市简阳市5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绵阳市游仙区6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⑧渔业科学德阳市旌阳区7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雅安市名山区8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乐山市市中区9宜宾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宜宾市南溪区10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自贡市自流井区11内江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内江市市中区1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资阳市雁江区13南充市农业科学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南充市顺庆区14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达州市通川区15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广元市利州区16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攀枝花市仁和区17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凉山州西昌市18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甘孜州康定市19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阿坝州红原县  表24贵州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贵阳市花溪区铜仁市思南县遵义市红花岗区2铜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铜仁市碧江区3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安顺市镇宁县4遵义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遵义市新蒲新区5贵州省茶叶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遵义市湄潭县6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黔西南州望谟县7贵州省草业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黔南州独山县8毕节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毕节市七星关区9黔西南州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黔西南州兴义市10黔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黔南州贵定县11安顺市农业科学院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安顺市普定县12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贵阳市南明区13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黔东南州麻江县14六盘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六盘水市六枝特区15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贵阳市乌当区16贵州省水产研究所⑧渔业科学黔南州惠水县  表25云南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昆明市嵩明县楚雄州元谋县德宏州瑞丽市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保山市隆阳区红河州蒙自市红河州开远市丽江市古城区2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农垦)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普洱市江城县临沧市耿马县德宏州瑞丽县红河州河口县3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所(畜牧)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邵通市镇雄县腾冲县德宏州文山州广南县楚雄市4玉溪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玉溪市元江县玉溪市易门县玉溪市通海县5楚雄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楚雄州楚雄市楚雄州禄丰县楚雄州南华县6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大理州大理市7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怒江州泸水县8迪庆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迪庆州香格里拉县迪庆州德钦县维西县9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德宏州芒市德宏州陇川县德宏州梁河县10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临沧市临翔区11普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普洱市思茅区12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1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文山州砚山县文山州麻栗坡县文山州丘北县14曲靖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曲靖市宜威市曲靖市陆良县曲靖市罗平县15昭通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昭通市镇雄县邵通市延津县邵通市邵阳区16红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红河州个旧市红河州建水县红河州弥勒市17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丽江市华坪县丽江市宁蒗县18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保山市龙陵县保山市施甸县19云南省水产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昆明市西山区  表26甘肃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张掖市甘州区张掖市肃南县武威市凉州区武威市黄羊镇2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酒泉市肃州区3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张掖市甘州区4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金昌市金川区金昌市永昌县5甘肃省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兰州市安宁区兰州市永登县兰州市榆中县6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白银市靖远县白银市白银区7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③农业环境定西市安定区定西市团结镇8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天水市甘谷县天水市秦州区9庆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庆阳市镇原县庆阳市西峰区10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⑨天敌及昆虫资源平凉市泾川县11陇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陇南市武都区陇南市西和县12临夏州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临夏市临夏县13甘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⑦农用微生物甘南州合作市14武威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武威市古浪县武威市民勤县15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平凉市崆峒区庆阳市镇原县16张掖市畜牧兽医研究所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张掖市甘州区张掖市肃南县17甘南州畜牧研究所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甘南州合作市甘南州夏河县18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兰州市红古区兰州市榆中县  表27青海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青海省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西宁市城北区2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西宁市城北区玉树州称多县3海西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海西洲德令哈市4青海省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海东市湟中县5海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海北州海晏县6海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海南州共和县7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⑧渔业科学西宁市城北区8海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⑤畜禽养殖海北州海晏县9海西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⑤畜禽养殖海西州德令哈市10黄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⑤畜禽养殖黄南州同仁县  表28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宁夏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银川市西夏区银川市永宁区2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固原市原州区固原市隆德县3宁夏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石嘴山市平罗县吴忠市盐池县中卫市中宁县4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⑧渔业科学银川市兴庆区  表29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新疆畜牧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2新疆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昌吉州呼图壁县3伊犁州畜牧科研所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伊犁州伊宁市东城区4巴州畜牧科研所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巴州库尔勒市团结办事处5新疆农垦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新疆石河子市6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7第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8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9第四师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新疆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10第五师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新疆兵团第五师(双河市)11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新疆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12第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新疆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13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14第九师农业科学研究所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新疆兵团第九师(额敏县)15第十师农业科学研究所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市)16第十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新疆兵团第十三师(哈密市)17第十四师农业科学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新疆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18新疆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和田地区墨玉县喀什地区叶城县喀什地区泽普县喀什地区疏勒县阿克苏地区温宿县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巴州地区轮台县巴州地区库尔勒市昌吉州奇台县昌吉州玛纳斯县19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阿勒泰地区北屯市博乐地区博乐市20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塔城地区额敏县21吐鲁番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22新疆伊犁州农业科学研究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伊犁州伊宁市23新疆水产科学研究所⑧渔业科学乌鲁木齐沙依巴克区  表30西藏自治区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拉萨市城关区2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昌都市卡若区3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草业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那曲地区那曲县4西藏山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山南市泽当镇5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林芝市巴宜区6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阿里地区狮泉河镇7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日喀则市拉孜县  表31陕西省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任务领域观测监测地点1陕西省农林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杨凌高新农业产业示范区2陕西省水产研究所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西安市未央区3榆林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榆林市榆阳区4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延安市宝塔区5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铜川市耀州区6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渭南市临渭区渭南市蒲城县7西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西安市雁塔区8咸阳市农业科学院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咸阳市渭城区咸阳市长武县9宝鸡市农业科学院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宝鸡市岐山县10商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⑥动物病害商洛市商州区11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安康市汉滨区12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汉中市汉台区  表32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学科领域分布布点省市1中国农业科学院南口基地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市昌平区2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基地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河北省廊坊市3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基地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河南省新乡市4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新疆自治区昌吉州5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吉林省公主岭市新疆库尔勒市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6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河北张家口市察北管理区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7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北京市顺义区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山西省晋中市寿阳8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⑤畜禽养殖北京市昌平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区9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市海淀区1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市海淀区1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北京市海淀区山东省德州市陵县山东省德州市禹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北京市昌平区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12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市海淀区1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14中国水稻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15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新疆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疆自治区阿拉尔市新疆自治区石河子市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海南省三亚市荔枝沟镇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海南省三亚市大茅镇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16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青海省西宁市平安县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17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18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新疆阿克苏市新和县新疆哈密市伊吾县19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辽宁省兴城市温泉基地辽宁省兴城市砬山基地20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⑨天敌及昆虫资源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21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试验动物基地⑥动物病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22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⑥动物病害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23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4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市松江区25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26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⑤畜禽养殖⑥动物病害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区27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⑤畜禽养殖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28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⑤畜禽养殖⑦农用微生物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29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江苏省南京市潥水区30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四川省西昌市凉山州31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⑦农用微生物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32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重庆市北碚区33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34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⑤畜禽养殖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35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  表3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学科领域分布布点省市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市丰台区北京市房山区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山东省即墨市鳌山卫镇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山东省荣成市山东省海阳市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上海市杨浦区福建省福鼎市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上海市奉贤区江苏省海门市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海南省陵水自治县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县黑龙江省抚远市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重庆市北碚区7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广东省肇庆市高要8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滨湖镇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南泉镇江苏省扬中市江苏省宜兴市大浦镇江苏省宜兴市屺亭镇9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⑥动物病害⑧渔业科学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上海市杨浦区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江苏省海门市1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试运行)⑧渔业科学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1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营口增殖实验站(试运行)⑧渔业科学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1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岛增殖实验站(试运行)⑧渔业科学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1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营增殖实验站(试运行)⑧渔业科学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县  表34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试运行)名单序号依托单位学科领域分布布点省市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⑤畜禽养殖海南省白沙县阜龙乡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海南省琼中县黎母山镇海南省万宁市礼纪镇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海南省东方市大田镇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试验场基地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③农业环境海南省海口市永兴镇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4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海南省万宁市5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海南省文昌市清澜区6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①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⑦农用微生物⑨天敌及昆虫资源海南省万宁市南桥镇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福建省漳州市7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⑦农用微生物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尖峰岭景区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8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试运行)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9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10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④植物保护广州省湛江市湖光镇广西省百色市田阳县百育镇四川省攀枝花仁和区1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③农业环境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水井镇1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试运行)①作物种质资源①农业环境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1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州实验站(试运行)①作物种质资源②土壤质量③农业环境④植物保护⑩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水井镇
  • 我国物性测试发展中国家最强 与发达国家差距10-15年
    材料检测仪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工业进步,支撑材料检测服务业发展。2013年4月19日,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上,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检测中心党委书记宋晓辉就材料检测对科学仪器的最新需求和发展趋势作了介绍。 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检测中心党委书记宋晓辉   据宋晓辉介绍,当前全球检测仪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是:并购扩张,行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欧美仪器企业在进行裁员的同时,积极进军以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布局发展诊断业务市场,目前全球仪器公司TOP10中有5家都涉及诊断业务;重视高端产品设计。 数据显示我国的大型高端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测试仪器总额接近我国测试仪器产业总产值的50%。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四类典型检测仪器均呈现中高端设备性能技术指标落后于国外产品,高端仪器、关键技术和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低端仪器占比大、价值低、同质产品多的特点。   (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物理测试仪器装备行业最大、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连续四年实现20%左右的年增长率,经历了单纯引进技术—合资—控股—独资—兼并的发展过程,总体有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有10~15年的差距。   (2)国产化学分析仪器在技术水平、自动化、智能化及成套性等方面与国际同类产品存在一定差距,进口量多年居高不下,中、高档产品占40%以上预计未来五年,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主要用户部门的需求量巨大。   (3)各类无损检测仪器装备的研制、能力均有不足,高端技术未取得突破,相关产品属于空白,中、低端技术产品在稳定性、精度、信噪比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明显差距。   (4)近几年,国内对各类试验机存在着大量需求,这使得国内试验机制造企业的数量持续增多;2010年,已经有100家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市场销售额超过59亿元,出口额接近1亿美元,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关键部件依靠进口,低价竞争情况严重。   此外,宋晓辉指出,目前材料检测仪器行业还表现出重复建设严重,市场恶性竞争加剧,科研成果产品转化率低;缺乏优秀人才,专业人员配套不够,质量和工艺设计较差,产业配套能力差等特点。   针对以上问题,宋晓辉建议:对于高端检测装备,希望国家科技部门进行专项投资,组织进行技术攻关;对于中端检测装备,国家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项经费,组织进行技术和可靠性提升;对于低端检测装备,希望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制定激励政策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 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现场 撰稿:邓雅静
  • 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如下: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成就回顾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强化海洋重大污染事件管理与处置   第七章 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一节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二节 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第三节 强化海洋生态监测和生态灾害管理   第八章 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第一节 加强海洋经济指导与调节   第二节 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   第九章 海洋公共服务   第一节 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   第二节 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第三节 健全海洋标准计量服务体系   第四节 提高海洋渔业服务能力   第五节 强化海上交通安全服务   第六节 维护海域平安稳定   第十章 海洋防灾减灾   第一节 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节 提升海洋预报服务水平   第三节 增强海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四节 提高海洋灾害观测能力   第十一章 海洋权益维护   第一节 加强海上维权巡航执法   第二节 开展多形式海洋维权行动   第三节 维护国际海上航行安全   第十二章 国际海洋事务   第一节 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第二节 深化拓展双边海洋合作   第三节 积极引导多边区域合作   第十三章 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   第一节 加强国际海域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   第二节 深化极地科学考察   第三节 加快国际海域调查与极地考察能力建设   第十四章 海洋科学技术   第一节 深化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第二节 发展海洋战略性前瞻技术   第三节 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   第十五章 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一节 加快海洋教育发展   第二节 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   第三节 统筹海洋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六章 海洋法律法规   第一节 加强海洋立法工作   第二节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十七章 海洋意识和文化   第一节 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   第二节 保护海洋文化遗产   第三节 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第十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制定海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第三节 强化规划配套指导   第四节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前 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内水和领海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和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在南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黄河科学考察站。   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在海洋有着广泛的战略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深化,海洋作为国际贸易与合作交流的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在提供资源保障和拓展发展空间方面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着力提升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统筹海洋事业全面发展,是保障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2008年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结合面临的新形势,对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做了全面深入的部署。本规划所指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面临严峻形势和诸多挑战。必须以全球眼光和战略思维,审视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准确把握海洋事业发展的新特征,继续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化解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节 成就回顾   “十一五”时期,全民海洋意识显著增强,海洋规划工作有序开展,海洋发展战略逐渐明晰。海洋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巡航执法。海洋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具有标志性的深海勘探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域资源环境与科学调查广泛展开。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重点海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实施,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海洋公益服务和防灾减灾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海域、海岛、海上交通、海洋渔业和海上治安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海洋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调整、拓展和提升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海洋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严峻挑战。一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临海产业的加速集聚,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亟待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布局优化的指导与调节,切实提高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资源环境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二是面对世界海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迫切要求,亟待改善海洋自主核心技术缺乏、成果转化率低、科技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切实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海洋事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待完善海洋综合协调机制,切实提高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快速处置海洋突发事件和参与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等方面的能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立足发展基础,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推进我国海洋事业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合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为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陆海统筹。正确处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陆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功能定位、重点任务和管理体制。   坚持全球视野。正确处理及时总结自身实践与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创新发展思路,主动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交流合作,积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树立更加开放的现代海洋发展观。  坚持服务为本。正确处理海洋事业快速发展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关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海洋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范海洋开发秩序,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正确处理加快海洋事业发展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切实提高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是:   ——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稳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涉海法律法规和政策日益健全,海洋联合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海域、海岛、海洋环境、交通运输、渔业管理更为规范有力,海洋经济监测公报与评估制度有效执行,海洋综合管理调控手段明显加强。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重点近岸海域水质有所改善。海洋保护区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由2010年的1.1%提升到2015年的3%,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6%。   ——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优化。海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提高,风暴潮灾害警报提前12小时发布,海啸灾害警报在海底地震发生后30分钟内发布。海洋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新建89个海洋观测站,建成3个大型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志愿船不低于400艘。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海洋标准计量等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出海边防检查和海上治安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海上人命救助有效率稳步提升。   ——海洋巡航执法能力不断强化。管辖海域维权巡航执法时空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应对海上侵权事件及其他违法行为的应急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参与维护国际重点海域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保障能力得到强化。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基础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洋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能力显著增强。深海油气开发、深海资源勘探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海上风能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海水淡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海洋事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55%,以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或工程为依托,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军人才。   到202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海洋开发布局全面优化,海域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著增强,海洋综合管理体系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不断拓展。全社会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海洋强国战略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章 海洋资源管理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化规范管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水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指导,切实提高海洋资源对促进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第一节 加强海洋渔业资源管理   加强海水养殖管理,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调整优化海水养殖布局,积极拓展深水大网箱等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建设和健康养殖标准推广应用。加强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合理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加大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继续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总量和功率总量控制制度,促进渔业装备更新,2015年渔船总数和功率总量不突破2010年实际数量。继续实施远洋渔业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强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积极建设多功能海外渔业综合开发基地。研究制定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节 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   加强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完成重点海域油气资源普查。加大黄海、南海、东海油气勘探,加强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的科学研究,加大深水勘探开发科技与装备的攻关力度,力争实现商业性油气开采。实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普查,积极研发勘探开采技术和装备,开展试采工程。   第三节 推进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制定促进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扩大沿海城市海水利用规模。在沿海地区的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中实行海水直流冷却和循环冷却,2015年海水年直接利用量达到750—1000亿立方米。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继续支持天津、大连、青岛、上海、深圳、厦门、宁波等城市因地制宜地实施海水淡化工程。鼓励沿海省市率先选择一批沿海市县,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试点,扩大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规模。以辽宁长海、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广东南澳、广西涠洲和海南西沙群岛等海岛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满足海岛居民生活用水。2015年,海水淡化量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促进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浓海水制盐、提钾、提溴、提镁、提锂及其深加工等产业化进程,建设国家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   第四节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勘查与评估,编制发展规划,利用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加强海洋能开发应用。开展万千瓦级潮汐水轮发电、兆瓦级潮流发电、百千瓦级新型波浪能项目示范。探索开展温差能和海洋生物质能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海上风电,引导风电场布局逐步向深水远岸推进。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发展与国际海洋学院、保护国际等非政府间   第四章 海域集约利用   坚持集约节约用海,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健全海域使用机制,规范海域使用秩序,提高海域使用效率。   第一节 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全面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建设,对重点项目用海实行全过程监管。实施差别化的海域供给政策。制定各类建设项目用海标准,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开展海域资源价值评估,推进实施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工作,健全和规范海域使用权市场流转机制。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对各类用海活动开展定期专项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全国海岸和近岸海域整治修复工作,到2015年,完成整治和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1000公里。   专栏一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体系   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业务体系,完善业务化运行机制。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技术,开展海域使用状况监测。建立围填海项目动态监视监测制度,重点开展填海、围海及构筑物用海监测。提高重点海域远程视频监控能力,实现开发利用重点海域全天候监控与重大工程项目用海全过程监控。建立海域使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海域使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服务能力。   第二节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加快各级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划分海域基本功能,统筹海域空间开发,提高海域利用效率,强化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切实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的整体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优化海岸线资源配置,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统筹规划,调控海岸线开发布局和强度,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突出海岸线的社会服务功能。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用海,合理布局沿海港口、滨海城镇和临港工业区。   第三节 强化围填海及重大建设项目用海管理   严格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和时序。加强围填海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加大对违法违规围填海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围填海项目用海审批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海预审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好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的科学论证。加强对集中连片围填海的管理,严格控制内湾围填海,减少对自然岸线、海湾、海岛、湿地、水生生物资源、水下文物等的破坏。规范海底电缆管道和军事用海管理。   第五章 海岛保护与开发   贯彻落实《海岛保护法》,加快实施海岛保护规划,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强有居民海岛的合理开发和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第一节 促进有居民海岛有序开发   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快舟山、横琴、平潭等重点海岛的开发开放。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全力打造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推动横琴开发开放,建设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建立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适度控制海岛居住人口规模,改善海岛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维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生态平衡。大力推进海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制定扶持边远海岛开发利用的有关政策。   第二节 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视监测,清理非法用岛活动,严格限制开发具有红树林、珊瑚礁、泻湖等特殊生态系统的无居民海岛,禁止在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倾废。建立海岛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和地名普查,设置海岛名称标志,完善海岛数据库。发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名录,依法开展无居民海岛地籍调查、土地确权登记等工作,稳妥实施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开展海岛生态评估,选择典型海岛实施生态修复,推行生态型海岛开发利用模式。   专栏二 无居民海岛的监管与保护   海岛生态修复工程:编制海岛生态修复技术规程,选取辽宁大王家岛,山东崆峒岛,浙江桥梁山岛、北渔山岛和南韭山岛,广东罗斗沙岛、三角岛和小蜘洲岛等,实施海岛陆域生态系统修复试点。选取辽宁广鹿岛、山东麻姑岛、福建东山岛和海坛岛、广西沙井岛和涠洲岛等,实施岛体周围沙滩生态修复试点。选取福建湄洲岛,海南永兴岛、西瑁洲岛和小洲岛等,实施海岛周边红树林、珊瑚礁生态修复试点。   海岛监视监测系统:建设海岛数据管理平台、监视监测网络,建立海岛生态评估和预警系统,开展卫星遥感、航空遥感、船舶巡航、登岛实地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海岛监视监测,构建海岛监视监测体系,动态监控我国海岛保护与利用情况。   第三节 强化特殊用途海岛管理   开展领海基点岛屿巡视。加强领海基点海岛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保持领海基点海岛及其周边区域地形、地貌稳定,修复受损严重的领海基点海岛。积极保护国防用途海岛,禁止从事影响国防的各类活动。对海洋权益和海洋划界有影响的特殊岛屿要加强助航导航、水文气象观测、地震监测、海洋防灾减灾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建立海岛自然保护区科学普及和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基地。   第六章 海洋环境保护   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和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为基础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   第一节 提高海洋污染防控力度   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编制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对渤海、长江口、珠江口等重点海域海洋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海总量的监测评估,重点加强对直排海污染源的监管,加强近岸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强化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倾废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大海洋环境执法查处力度。实施船舶及其相关活动的油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建立船舶油污水、压载水、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跟踪系统,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和港口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修订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海洋污染损害赔偿机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开展石油勘探开发等海洋工程和大型临海企业海洋污染赔偿制度研究。沿海地区要依据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确定氮磷营养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特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制定并实施重点河口、海域各类污染物排海总量分配方案和削减计划,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2015年中度和重度污染海域面积比2010年减少10%。   专栏三 流域—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示范工程   选择10个有典型环境问题的封闭或半封闭海湾,建立跨行政区域和跨管理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开展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主要污染源的分配排放控制,加强重点海域化学需氧量、石油类以及汞、铅、铜和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控制。   第二节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   实现海洋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监管转变,继续完善国家、省、市、县相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对我国管辖海域各类环境要素的监测。建立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机制,深化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分析评价,完善海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和环境状况通报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直排海污染源、重大海洋工程等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督 对赤(绿)潮易发区、集中海水养殖区、重要滨海浴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主要活动区域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的海域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实行定期巡航监测,定期发布通报。加强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内分泌干扰物、生物毒素等的监测与评价。   第三节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历程
    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1984年原国家计委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主要任务是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大学和研究所中,依托原有基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1984-2009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过了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正在进入提高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4年-1997年):建成1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成一批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基地。1984-1993年,国家利用科技三项经费投资9.1亿元,立项建设了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布局 1991-1995年,国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8634万美元和1.78亿元,又立项建设了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在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领域进行了布局。两批重点实验室建成,形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初步框架。   国家经费支持:1989年原国家科委设立“重点实验室运行补助费专项”,补助实验室的日常运转和对外开放。1995-1997年,原国家计委对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仪器设备更新改造。   建立评估制度:1990年开始,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分别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1994-1997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共同委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领域统一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分别予以设备更新经费和运行补助经费资助。   二、发展阶段(1998年-2007年):规范和改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探索新的实验室建设类型。   科技部规范了“发布指南、部门推荐、专家评审、择优立项”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程序,在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和新兴前沿领域新建了88个实验室,同时淘汰了17个运行较差的实验室,建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此外,根据实验室发展形势与时俱进修订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加强实验室管理。尤其对实验室评估规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强调质量、定性评价、整体评价等指导思想,取消定量指标,引导实验室出重要原始性创新成果。   2000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基础上推动学科交叉、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2003年,为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开展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工作。2006年,为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展了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截至2007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58个(其中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8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4个。这些研究实验基地基本覆盖了基础研究的重点学科领域,学科布局和结构布局基本合理。   三、提高阶段(2008年--):专项经费的设立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8年3月,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力度。2007年经费14亿元,2008年近20亿元,2009年预计达到25亿元。专项经费的设立,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科研环境,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标志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首轮“双一流”收官战,哪些高校斩获最多国家奖?
    div class=" newscontent" div class=" news_path" 2020年,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迎来了收官之年。 br/ /div div class=" news_txt" data-size=" standard"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对于高校而言,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建设周期,意义非凡。从最近各大高校相继召开的“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结果来看,许多高校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都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为下一轮建设周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作为国家级高规格科技奖励, strong 国家科学技术奖 /strong 是对科学研究水平和贡献的最佳认可,也是衡量学校建设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那么,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内,各大高校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上表现如何呢?青塔团队汇总了2016年至今的有关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strong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strong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不仅是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的国家级奖励,也是对高校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最权威认定。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则是桂冠上那颗最耀眼的明珠。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内,共有四所高校斩获这项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殊荣,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8d314c60-9bf7-4167-8cdd-61dfc5c37c4d.jpg" title=" 62.jpeg" alt=" 62.jpeg" / ▎国家自然科学奖 /strong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方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分别斩获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在获奖总数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列第一,共获得1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上海交通大学共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位居第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样表现优异,分别为7项、6项和5项;其它各高校获奖项数都在5项以下。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北京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共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表现毫不逊色。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另外,有10所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上有所收获,为学校竞争“双一流”建设高校增添了重要砝码。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2e1c02d6-292b-4f02-86c2-a5d34b267386.jpg" title=" 226.jpg" alt=" 226.jpg" /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1e1b5e9d-dde0-463c-b183-890ec897bc3a.jpg" title=" 64.jpg" alt=" 64.jpg" / /p strong ▎国家技术发明奖 /strong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浙江大学以获奖总数13项的成绩,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排名第一;清华大学位居第二,共获得1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哈尔滨工业大学紧随其后,共获得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获得6项;除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获得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外,其它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获奖总数都在5项以下。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获得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这个成绩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也是翘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江南大学共获得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超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平均水平。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还有一些不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上的高校,同样表现优秀。燕山大学共获得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共获得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此外,还有16所高校在国家技术发明奖上有收获。综合来看,首批未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的学校中,仍有诸多高校保持着充足的发展势头。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58012a04-111f-420c-9e16-e51bf8f88e27.jpg" title=" 254.jpg" alt=" 254.jpg" /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0c664d1f-deee-4bc4-82ca-e96854eedbb6.jpg" title=" 268.jpg" alt=" 268.jpg" / /p div style=" text-align:center" /div strong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strong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在这一轮的“双一流”建设周期内,清华大学迎来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集中爆发期,新增了足足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清华大学共获得2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排名第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紧随其后,分别获得20项和19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数在10项以上的,还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北京协和医学院共获得9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夺得魁首;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和苏州大学并列,共获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其它非“双一流”高校同样表现不俗,首都医科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分别获得5项和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昆明理工大学、扬州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共获得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418cfdb9-5065-4b57-83bd-9829bd54ee48.jpg" title=" 280.jpg" alt=" 280.jpg" / /p p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344742ee-b2ab-44f4-bff8-ece1c6e3ab20.jpg" title=" 63.jpg" / /p p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08f8c188-58bc-4fff-8ac9-0d911025f878.jpg" title=" 289.jpg" / /p p img style="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390103a4-3228-4d0b-a9b7-09b0cdb27365.jpg" title=" 308.jpg" / /p div style=" text-align:center" /div div style=" text-align:center" /div 纵览各大高校在国家科技奖上的表现,虽然“双一流”建设高校光芒难掩,但不少未上车的高校同样表现抢眼,是“双一流”建设名单的有力竞争者。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如今,2020年已经走完四分之三,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也即将落幕。不知实行动态调整机制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上,未来会出现哪些新鲜面孔,我们拭目以待。 br/ div class=" contheight" /div /div /div p br/ /p
  •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
    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获批实施。《规划》提出,我国要在2015年实现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在2020年,实现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据了解,《规划》所指的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至2015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此外,《规划》部署了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实施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加大海洋污染防控力度、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与服务、加强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推进海洋技术产业化、强化海洋教育和人才培养等15项主要任务。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表示,《规划》的颁布实施,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对于全面发展海洋事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控制与综合管理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权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印发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科技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国科发政〔2017〕86号 /p p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司(局): /p p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优化人才结构,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科技部制定了《“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贯彻落实。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科 技 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7年4月13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strong /p p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为2050年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科技人才规划》)。 /p p    strong 一、形势与需求 /strong /p p   科技人才是指具有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主要包括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技创业、科技服务、科技管理、科学普及等科技活动的人员。 /p p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大力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选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支数量与质量并重、结构与功能优化的科技人才队伍。 /p p   “十二五”期间,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我国科技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科技人才呈现竞相涌现、活力迸发的新局面。 /p p   ——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研究与发展(R& amp D)人员总量535万(折合全时当量为371万人年),均跃居世界第1位 企业R& amp D人员占全部R& amp D人员全时当量的78.1%,已成为我国R& amp D活动的主体 “十二五”期间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 /p p   ——科技人才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科技创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区域科技人才布局趋向合理,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 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农业科技等重点领域,涌现出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p p   ——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六年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3位,农业、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领域被引次数位列世界第2位,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2位。我国科学家相继获得一批国际科技奖项。 /p p   ——科技人才计划效果显著,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千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长江学者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人才计划与工程,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创新人才。 /p p   ——科技人才聚集效应初步形成,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等科技人才基地,一批优秀企业家加速涌现,成为引领创新创业浪潮的核心力量。 /p p   但是,我国科技人才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科学前沿领域高水平人才、高端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 二是科研机构选人用人自主权不够,“以人为本”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三是科技人才投入整体不足,且在行业、领域、区域间的配置不均衡 四是科技人才流动渠道不够畅通,在产学研之间的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 五是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建设尚待加强。 /p p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更加迫切的需求。我国科技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加强人才工作的系统部署和谋划,使之与国家急需解决的战略任务相匹配。优化调整人才内部结构及区域布局,整体提升创新人才资源的供给水平,逐步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保证。 /p p    strong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strong /p p   (一)指导思想 /p p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确立在科技创新中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战略布局,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发挥政府在统筹协调、完善服务、优化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制度优势,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科技人才队伍向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并重转变,为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p p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p p   ——以科技人才优先发展为导向。理顺人才工作和科技发展的关系,确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科技创新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从战略高度确保科技人才优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科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科技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科技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科技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p p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优先需求。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变革科技人才工作方式方法,加强重点领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利于激活创新要素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制定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等人才支持措施,促进区域间人才的合理流动与协同创新,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提升面向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能力。 /p p   ——以优化科技人才结构为重点。促进科技人才优化配置,形成科技人才在不同年龄、区域、学科、领域、行业等的合理分布。以高层次科技人才为引领,着力解决基础前沿和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匮乏的问题 加强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大力提升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和能力 实现科技创新的依托力量从“小众”到“万众”的转变,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各类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 /p p   ——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手段。加快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重点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赋予科研机构选人用人自主权 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与激励机制,强化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激发全社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p p   ——以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提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把“质量优先”贯穿到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等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 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释放科技人才创新潜能,大力提高我国科技人才国际竞争能力。 /p p   (二)规划目标 /p p   到2020年,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初步形成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在重点领域形成科技人才国际竞争优势,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p p   ——科技人才队伍规模稳步扩大。我国R& amp D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371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480万人年以上,R& amp 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由2014年的152万人年达到2020年的200万人年以上,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开发人力投入由2014年的48人年提升到2020年的60人年以上。 /p p   ——科技人才结构显著优化。基础研究人员占R& amp D人员的比重达到7%左右 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和科技创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比重持续增加 年龄结构梯次配备,院士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平均年龄逐步降低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技人才总量有较大增长。 /p p   ——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明显增强。健全多元人才投入机制,R& amp D人员年人均研发经费由2014年的37万元/年提升到2020年的50万元/年,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人才使用效能获得较大提升。 /p p   ——科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基础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在重点产业领域拥有一批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在新兴技术领域拥有一批创新创业人才。 /p p   “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是:一是理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 二是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快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视对引进人才的使用、后续支持和跟踪服务 三是清除人才管理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给予科技人才科研自主权,尊重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才实行分类评价和有效激励,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四是按照市场规律促进科技人才良性有序流动,优化科技人力资本配置,探索新型科技人才与智力流动服务模式 五是逐步形成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科研生态环境,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动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保证。 /p p    strong 三、重点任务 /strong /p p   (一)加快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p p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促进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创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协调发展,形成各类科技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合理分布的格局。 /p p   造就一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大战略科学家、杰出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支持力度。打造一支具有前瞻性和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队伍。加快推进科学家工作室建设,采取自组团队、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约束的管理制度,使科学家及其团队能够潜心从事科学研究,提升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研究制定国家重大战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等的人才支持措施,重点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逐步推广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组织模式,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资助力度,对青年人才开辟特殊支持渠道,建立适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用人制度,增强科技人才后备力量。以各种研发平台为载体,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系统培养大批产业关键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的梯队合理配备。 /p p   加强产业技术人才、科技金融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围绕国家急需紧缺的重点产业领域,培养一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科技金融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每年培训百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0万名高技能人才。重点扶持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科技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p p   调整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的区域结构。加大对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统筹支持符合条件的、在中西部开展的相关科研工作 鼓励和支持这些地区科技人才申报国家科技人才计划 完善人才到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创业的后补偿机制和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中西部与东部对口支援等制度,支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提高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按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统一部署,加强中西部地区科研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高水平的区域性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吸引更多科技人才集聚,缓解科技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的问题。 /p p   (二)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 /p p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锻炼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探索中来。 /p p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方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科学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有针对性地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探索增加专业型研究机构的博士点 探索研究生培养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新模式,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增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改革博士后制度,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为博士后从事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条件保障。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变化,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科学分工与有效协同。突出用中培养,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科研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对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引导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和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有机衔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p p   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以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为契机,更大力度实施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等重大科技人才工程,落实好配套支持政策。加强相关人才工程的顶层设计和相互衔接,推动人才工程项目与各类科技计划和基地建设相衔接,合理确定各类人才支持数量和比例,积极发挥人才工程项目的牵引带动作用。启动实施基地和人才专项,在重大人才工程与人才专项中建立中青年领军人才承担任务的优先机制,对35岁以下具有研究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给予女性科技人才适当的倾斜性支持。 /p p   加强科技管理、服务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科学前沿和国际规则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人才,提升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开展全国科技管理干部轮训,开展创新组织科技管理能力培训试点,分级分类构建科技管理培训体系和网络基地。加强专业化实验支撑和科研辅助人才队伍建设,壮大科技成果推广和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鼓励和促进公共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科学普及人才队伍,培育专业化的科普创作、产品研发和科普讲解人才。 /p p   (三)重点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p p   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p p   加强重点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围绕国家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大力引进能够引领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的战略科学家,从事科学前沿探索和交叉研究、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着力引进具有推动重大技术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引进适合领衔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工程建设的领军人才。重视港澳台杰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注重引进青年人才。制定并不断完善国家引才指导目录,更大力度实施国家“千人计划”,吸引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对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关键技术、核心部件难题的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率先在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地开展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开展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非涉密部分岗位全球招聘试点,提高科研机构负责人全球招聘比例,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全职工作。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设立短期流动岗位,聘用国际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展合作研究。为海外引进人才及家属提供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切实解决生活难题。 /p p   实行更加开放的外国人才引进政策。改革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制度,精简许可办理程序,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全面实施。对高端人才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 对急需紧缺人才不设数量限制,优先审批。明确外国人才申请和取得人才签证的标准条件和办理程序,为外国人才来华工作、出入境提供便利。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华工作限制,允许获得学位的优秀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在华工作,逐步完善留学生实习居留、工作居留和创新创业奖励制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认定机制,进一步放宽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的条件。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创业活动方面,给予中国公民同等待遇。 /p p   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智模式。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国际研究网络构建,吸引当地高层次创新人才从事研发活动。实行支持中国公民设立的企业利用国外科技资源的政策,推动中国企业并购、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与国外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科研合作等,充分利用当地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打造“一带一路”科技人才智库,搭建创新创业人才跨界平台。 /p p   (四)营造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p p   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为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打下良好基础。 /p p   优化科研学术环境。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倡导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科技工作者打破定式思维和守成束缚,勇于提出新观点、创立新学说、开辟新途径、建立新学派。坚持道德自律和制度规范并举,建设集教育、防范、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实行严格的科研信用制度,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p p   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积极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孵化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 /p p    strong 四、体制机制创新 /strong /p p   (一)改进科技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p p   完善科技人才使用管理体制,创新科技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 /p p   推动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在国家政策制度框架下,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在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有利于开放、协同、高效创新的扁平化管理结构。由用人单位根据需求自主设置岗位和内设机构,自主探索多样的岗位管理模式。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依据市场规则和市场价格,引进和使用高层次人才。明确绩效工资的来源渠道,由科研机构自主决定科技人才的绩效考核方式和分配办法。 /p p   完善国际人才使用机制。实施人才交流计划,形成制度化的人才国际交流支持机制。鼓励外国人才参与我国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放宽参与条件,取消不必要的限制性规定。支持引进国外科研管理理念和机制,试点建立外国高层次人才担任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制度。支持国内科技智库的能力建设,鼓励其与国外一流科技智库和国际组织开展长期合作。 /p p   (二)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p p   实行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p p   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和办法,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才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推行代表作评议制,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允许科学家采用弹性工作方式从事科学研究。对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科技人才注重市场检验和用户评价。对从事成果转化的科技人才,重在考核其技术转移能力和其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p p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流程与制度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术自治制度,推行第三方评价,拓展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评价机制,拓宽科技社团、企业和公众参与评价的渠道。在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引入国际同行评议,针对非共识性人才试点设立绿色通道。进一步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办法,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申报参加职称评审渠道。改革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优化结构、减少数量、提高质量,逐步完善推荐提名制,加大对杰出科学家、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的奖励力度,强化奖励的荣誉性。健全监督机制,完善与专业评价结果相关联的信誉鼓励和追责机制。强化对各类人才专项及入选者的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严格执行退出制度。 /p p   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按照国家统一规定逐步提高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在保障基本工资水平正常增长的基础上,推进科研机构实施绩效工资,并建立绩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人员,适当提高基础工资收入,对青年人才根据工作任务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加大激励力度。允许科研人员从事兼职工作获得合法收入,加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建立健全后续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反馈机制,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使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改变个人收入与项目经费过度挂钩的评价激励方式,加强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提高科技人才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让各类主体、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全面激发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探索对符合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对急需紧缺等特殊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等分配办法。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 /p p   (三)完善科技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p p   清除人才流动障碍,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按照市场规律让科技人才自由流动,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 /p p   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允许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才兼职。允许符合条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科技人才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形成可进可出的双向流动的保障机制。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改进科技人才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破除科技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试点推行“有限期聘用”制度,健全机制、畅通渠道,调整和优化队伍结构。推动内地与港澳台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 /p p   推动人才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流动。鼓励支持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探索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成果转化、财政支持、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建立派出单位、科技人才和服务对象三方知识产权分享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科技人才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通过提高补贴标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加强对科技人才服务基层工作的支持,促进公共科研机构面向所有科技人才开放,提供研发、信息和咨询服务。 /p p   促进科技人才学术交流。对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出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实行导向明确的区别管理,鼓励科技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放宽对学术性会议规模、数量等方面的限制,为科技工作者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提供政策保障和往返便利。完善访问学者制度,扩大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短期流动岗位数量,推动跨地区人才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或讲学。完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机制,支持我国科学家牵头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 /p p   (四)创新科技人才服务保障机制 /p p   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的开发、培养、评价和流动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障。 /p p   构建统一开放的科技人才市场。发展职业经理人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等内外融通的专业型人才市场及网络人才市场。制定人才服务业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加强人才市场执法队伍和人才中介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才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人才服务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倡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人才服务领域,加大科技人才服务融资投资规模,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人才测评等人才服务专业领域发展。 /p p   建立健全专业化、行业化的科技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明晰政府部门在人才公共服务中的职能定位,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公共政策和管理服务向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推进公共人才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与专业化,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对人才公共服务的监督管理,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机制。建立重点产业、行业和领域人才供给和需求信息的调查制度,推进人才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进程。加大对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 /p p   拓展科技人才服务新模式。搭建科技人才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平台,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探索人才和智力发展的长效服务机制。探索“互联网+科研服务”,促进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对社会公众开放共享,完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和服务。鼓励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科技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高端服务。 /p p    strong 五、组织措施 /strong /p p   (一)加强统筹协调 /p p   构建高效的科技人才工作组织体系,明确科技人才工作的制度规范、组织形态、任务目标和责任权限,协调推动各类科技人才政策措施和相关科技人才工程的实施。科技人才工作要涵盖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领域、系统、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科技部门设立相应的科技人才职能机构,具体承担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人才工作。承担相应科技工作的系统、部门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职能机构,或在有关机构内确定相应的科技人才管理职能,具体承担科技人才管理和服务工作。 /p p   (二)落实条件保障 /p p   健全科技人才投入保障机制,为培育和开发高质量的科技人才队伍奠定基础。加强科技人才投入结构和布局的顶层设计,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政政策,各级政府合理保障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发挥人才发展相关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入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加大人才中西部地区培养的投入力度,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工作投入,推进科技人才政策分类支持、精准激励和普惠保障,形成定位清晰、公平透明、稳定预期的长效机制。 /p p   (三)夯实基础设施 /p p   以科技人才工作信息化为基础,坚持政府主办与购买服务相结合。建立重点行业和领域人才供给和需求信息的调查制度,探索推行科技人才唯一标识制度,建立多源信息的关联共享与安全机制,有序推进科技人才信息数据库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人才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机制,强化科技人才流失问题研究,探索建立科技人才安全预警体系。 /p p   (四)强化督促考核 /p p   加强对《科技人才规划》各项政策制定、落实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科技人才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对地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加强科技人才计划全链条管理,建立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对人才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 /p p br/ /p
  • 3亿多元的国家空气站运维服务项目结果出炉 谁是最大赢家?
    日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连续发布多项招标公告,对“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项目"进行公开招标,近日,21包采购项目中标结果均已出炉,总中标金额3亿多元,共有14家厂商中标,其中在1-17包中,安徽蓝盾、厦门隆力德、河南鑫属实业、武汉天虹、圣通和、华通力盛、吉美来均中得2包,以安徽蓝盾中标金额最高,为3882.46万元。中标详情如下:项目名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项目第1-17包运维服务项目编号:0747-2161SCCZA149(招标文件编号:0747-2161SCCZA149/1-17)采购需求:(1)采购内容及数量:本项目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国控城市点位”)运行维护项目,全国1734个国控城市点位开展国家运维。(2)运维服务范围包括:各国控城市点位所有监测仪器、气象仪器、质控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视频监控设备、辅助设备、防雷等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质量控制、故障维修、年度检修、检定等工作,以及承担站房租赁与维护、电力和网络通讯费用。工作应接受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质量检查和考核,确保国控城市点位各项监测仪器正常稳定运行并与国家、省、市环保部门联网正常。详见招标公告。合同履行期限: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各站点实际运维开始时间略有不同,具体根据各站点实际交接时间确定,投标人报价统一按每年运维12个月考虑)。中标(成交)信息包1:供应商名称:厦门隆力德环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观日路18号楼5层501中标(成交)金额:1815.9156000(万元)包2:供应商名称:河南省鑫属实业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衡山路石嘴商务楼13楼1305房间中标(成交)金额:1682.6400000(万元) 包3:供应商名称: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安徽省铜陵市石城路电子工业区中标(成交)金额:1942.1280000(万元)包4:供应商名称:厦门隆力德环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厦门市软件园二期观日路18号楼5层501中标(成交)金额:1918.0800000(万元)包5:供应商名称: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安徽省铜陵市石城路电子工业区中标(成交)金额:1940.3280000(万元)包6:供应商名称:武汉天虹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武汉东湖高新华师园北路11号中标(成交)金额:1853.3400000(万元)包7:供应商名称: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北京市昌平区高新三街3号中标(成交)金额:1846.2600000(万元)包8:供应商名称:中节能天融科技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建材城内2幢二层258号中标(成交)金额:1726.9719600(万元)包9:供应商名称:武汉天虹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武汉东湖高新华师园北路11号中标(成交)金额:1719.7440000(万元)包10:供应商名称:河南省鑫属实业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衡山路石嘴商务楼13楼1305房间中标(成交)金额:1742.4600000(万元)包11:供应商名称:北京圣通和科技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北京市密云区鼓楼东大街3号山水大厦3层313室-1395(云创谷经济开发中心集中办公区)中标(成交)金额:1632.5640000(万元)包12:供应商名称:华通力盛(北京)智能检测集团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盛南街9号1幢4层401中标(成交)金额:1265.9400000(万元)包13:供应商名称:北京圣通和科技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北京市密云区鼓楼东大街3号山水大厦3层313室-1395(云创谷经济开发中心集中办公区)中标(成交)金额:1203.6960000(万元)包14:供应商名称:华通力盛(北京)智能检测集团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地盛南街9号1幢4层401中标(成交)金额:1195.2000000(万元)包15:供应商名称:青岛吉美来科技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科苑纬三路2-1号1号楼二楼中标(成交)金额:1474.9440000(万元)包16:供应商名称:青岛吉美来科技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科苑纬三路2-1号1号楼二楼中标(成交)金额:1388.4000000(万元)包17:供应商名称:河北赛默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石家庄高新区黄河大道136号科技中心三号楼二层213室中标(成交)金额:1452.4800000(万元)项目名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项目第18包运维信息集成和网络检查项目编号:0747-2161SCCZA149(招标文件编号:0747-2161SCCZA149/18)采购需求:(1)采购内容及数量:提供全国339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734个国控城市点位运维信息集成和网络检查服务。(2)服务范围:各国控城市点位的仪器设备和点位动态管理服务、日常运维和现场检查痕迹管理服务、1734个国控城市点位监测数据的审核和复核服务、站点运行分析服务、绩效初核服务和视频监控设备及运行状态管理服务等。根据运维信息集成和网络检查工作要求,研发并不断完善相应的网络管理系统,作为完成服务工作的工具。详见招标公告。合同履行期限: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中标(成交)信息包18:供应商名称:广东旭诚科技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滘西路300号3楼中标(成交)金额:1036.8000000(万元)项目名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项目第19-21包颗粒物手工比对检查项目编号:0747-2161SCCZA149(招标文件编号:0747-2161SCCZA149/19-21)采购需求:(1)采购内容及数量: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重点国家级新区的部分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以下简称“国控城市点位”)颗粒物PM2.5监测设备的手工比对检查。(2)服务范围:2022年~2024年,针对全国1734个国控城市点位,依据位置相近、环境相似的原则,将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重点国家级新区分为500个“区域”,在每个区域中按照相关要求选取1个国控城市点位开展手工比对检查工作,该点位称为比对点。计划3年内对450个“区域”开展1次常规手工比对检查;每年对50个“区域”开展连续手工比对检查,连续手工比对检查的采样设备和滤膜由总站提供。每个“区域”检查时间和比对点均由总站确定。详见招标公告。合同履行期限:自 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中标信息:包19:供应商名称:康姆德润达(无锡)测量技术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无锡市新吴区长江南路35-211中标(成交)金额:549.9000000(万元)包20:供应商名称:丹东瑞特科技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仪器仪表园产业基地70-41号楼第五层东侧中标(成交)金额:555.3000000(万元)包21:供应商名称:杭州微智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供应商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莫干山路1418-36号3幢3层301-306室(上城科技工业基地)中标(成交)金额:518.0000000(万元)
  • 专家称中国生乳标准在发展中国家并不算低
    【编者的话】   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地沟油到染色馒头,问题食品此起彼伏。   我们不禁要问,屡屡强调严厉打击,为何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食品安全问题,到底如何整治?   继“追问保障房”之后,人民网强国论坛和人民日报社会版联合主办的“追问民生”系列再次策划了“追问食品安全”,相关专家应邀到强国论坛在线访谈,探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及出路,网友通过论坛、微博等多种互动平台积极参与。   现将各方观点汇总整理,以飨读者。   【标准】   标准制定谁来拍板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陈君石   标准制定要经过三次拍板:起草之后要提交给标准审评委员会拍板,然后是主任会议拍板,最后还要送到卫生部去做行政审查最后拍板   问:每一种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是在如何反复论证下,最后拍板的呢?   陈君石:首先,任何人、任何部门都可以建议制定标准,然后由卫生部统一归口,形成制定标准的计划。计划形成后,会有一个组负责起草标准。企业可以参与标准的起草,参与起草并不意味着有拍板的权利。   标准起草之后提交给标准审评委员会,这才是第一次拍板。   标准审评委员会分委员会的主任,绝大部分都是专家。   第二次拍板是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的主任会议。标准经主任会议审查以后,要送到卫生部去做行政审查。行政审查不可能在科学结论上完全推翻标委会,但是又考虑到方方面面。这是最后拍板。   问:公众对食品安全质疑声不小,其中还有些误解。有什么办法能消除误会吗?   陈君石:食品安全方面有一个术语叫做风险交流,就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所有利益方的交流。专家和消费者双向交流,政府在决策的前、中、后环节都和公众进行交流。   很遗憾,我国现在风险交流基础非常薄弱,食品安全法只是规定了政府向公众发布信息,而风险交流应该是双向的。   同时,我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突出。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做风险交流的力度差,宣传教育解释力度也很差。二是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民间的、具有公信力的、提供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的平台。   问:降低食品风险,公众呼声很高。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它在其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陈君石: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消费者的误解之一就是要求零风险。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把细菌全部消灭,即便是致病菌。所以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是要把对健康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谁来判定这个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不像坐飞机,人们可以自己根据知识和经验去判断,你觉得危险不去坐就行。食品不能不吃,所以需要专家用科学的手段做风险评估,判断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政府通过风险评估做标准。我国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欧洲食品安全局,加拿大、德国、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员会都是承担这个职能的。   【监管】   问题频出如何监管   ——访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雷晓凌   如果国内食品监督也和出入境监督执行一样的力度,可能效果会好。出入境监管要求很高,指标没有达到,肯定是不被接受的   问:牛奶黄曲霉素超标曝光之后,消费者都很不安。作为食品安全专家,您如何看待这次事件呢?   雷晓凌:公布结果是事态改善的开始。这次及时公布结果,我觉得是好事。   牛奶中黄曲霉素限值的标准是0.5ppb。粮食类黄曲霉素限值是10个ppb,是牛奶的20倍。这个标准的制定可能是参考国外喝牛奶量比较多的情况来计算,并设定它的安全值的。我们中国人没有喝那么多牛奶,所以这个标准还是比较严格的。   如果我们能公开说明我国一般平均消费量多少,喝多少有多大危害,0.5ppb的量和其他国家比是怎么样的,大家可能就没那么恐慌。   问:就这一次检测,您觉得威慑力大吗?请问以后要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雷晓凌:黄曲霉素这种毒素是杀菌破坏不了的,所以企业应该每一批都检。我个人判断,被曝出问题的企业可能漏检了,因为机器检测出现差错的几率比较低。   出口产品肯定每一批都测,而且每一批的结果都记录在案。如果每一批都检测,我想这个漏洞也就能堵住了。   此外,黄曲霉素的检测,蒙牛说是检了25个批次,检出1个批次有问题。但是其他企业的产品怎么样?大家都很关心。有专家建议,要对所有的乳企进行普查,公布普查结果,我也认为有这个必要。   问:出口国外的食品与国内销售的食品,质量是不是真有很大差别?   雷晓凌:可以说是有很大差别。如果我们国内食品的监督部门也和出入境监督执行一样的力度,国内监管可能效果也很好。出入境的监管要求很高。如果它的指标没有达到,一出去,肯定是不被接受的。出口食品实行双重检测,我们这边检,对方也会检。   另外,出入境的监管部门,它基本上是责任到人的,有问题的话,就唯你这个人是问。所以,他们不敢掉以轻心。企业有问题的话,他们也从技术、管理方面给予建议,帮助企业做这方面的工作。   【认识】   公众误解怎样扭转   ——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   目前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心理是由于非法添加所造成的。如果严格按照标准用,食品添加剂非但没有害,还能保证我们的安全   问:政府部门公布的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合格率非常高,可为什么老百姓的感受却不是这样?   罗云波:我们做过调查,问题是这样的:在过去5年,你的亲戚、朋友、同事等你所认识的人,有没有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进医院甚至死亡的?绝大部分人说没有。   大家都是从报纸上、电台上、新闻上、微博上了解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从科学统计数据上来讲是属于小概率事件。当然,我们不会因此而放松警惕,对食品安全还得常抓不懈。   问:媒体曝光的种种食品安全问题,让不少公众对食品添加剂谈虎色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添加剂呢?   罗云波:现在很多人把添加剂当成毒药来看,觉得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添加剂造成的,这是最大的误读。   添加剂属于食品工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类物质。以防腐剂为例,如果没有防腐剂对食品当中致病菌的控制,我们很可能就会受到其他食品微生物的侵害。比如去年德国大肠杆菌事件中死了很多人,这些都是致病菌所造成的。如果用了防腐剂,就能够抑制这些致病菌,保证我们的安全。   食品添加剂如果严格按照标准用,非但没有害,还能够保证我们的安全。目前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心理是由于非法添加所造成的。比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石绿,它们其实都不是食品添加剂,却把添加剂的名声给败坏了。所以不要把添加剂看得那么恐怖。   问:现在转基因食品已经进入日常消费,有人很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你怎么看?   罗云波:就已经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来讲,不管是从营养上还是外观上,我觉得转基因黄豆的质量上肯定是优于非转基因的。转基因是经过安全评估的,安全没有什么问题。   相比于转基因食品,老百姓更能够接受杂交育种。实际上杂交育种的本质也是基因发生交换,而这种交换是一组一组的基因在进行交换,其实更不可控。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实际上杂交育种还不如转基因的安全。   【热点】   提高奶价成本谁担   ——访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所副所长王加启、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副主任王君   大家都在抱怨没有好牛奶,可是如果企业不提高好牛奶的收购价格,农民就不会愿意增加投入,就很难生产出好牛奶。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问: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生乳标准是比较低的。您可否介绍一下目前世界生乳标准的基本状况?   王加启: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奶业发展程度不同,关于生乳的标准也有很大的区别。我归纳了一下,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达国家的奶业标准,一类是发展中国家的奶业标准。发达国家的奶业标准是以安全为主体的标准体系,而发展中国家除了安全指标,一般还兼顾质量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生乳标准一般要低一些。   中国目前的标准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不高,在发展中国家里,标准算是不低的。   问:如果对牛奶质量和安全提高要求,成本是不是必然提高?这成本应该由谁承担合适?   王加启:提高牛奶的质量和安全,确实是需要增加投入的。谁来承担增加的成本,是整个奶业利益链的核心问题。我们国家奶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利益分配问题。   大家都在抱怨没有好牛奶,可是如果企业不提高好牛奶的收购价格,农民就不会愿意增加投入,就很难生产出好牛奶。根据我个人了解的资料,发达国家牛奶质量和安全相对要好,企业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推动作用是第一位的。只有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够解决奶业发展中的很多根本性问题。   问:您认为乳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有哪些办法来提升对乳制品的安全保障能力?   王君:我觉得提高乳制品的安全,从企业角度来讲要做好企业的自律。在这方面又有几个角度。首先食品安全法提倡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其次,企业要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人员操作等各方面做好相关的工作,包括食品出厂前的自检。   作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整个链条上涉及的各个部门要依法认真履职。另外,行业协会也要发挥领军和导向的作用,引导企业向好的方向发展。   【网友提问】   一天一地一广仔:为什么从三聚氰胺到黄曲霉素,毒奶、毒奶粉的问题一直折腾中国、折腾老百姓?难道乳企就不能规规矩矩生产?中国的奶业何时让人放心?   大辽: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我国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的合格率均在96%以上。实际情况与大家的感觉为何会有这样的落差呢?   呼风唤雨的小周:我们某些标准的制定是否会基于保护企业的利益而降低要求呢?标准最后是如何拍板的?标准的制定过程能否更加透明化?   【网友热议】   @漫游世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是政府不能失职。现在有好多问题都是在社会公众和媒体推动下才得以“高度”重视 二是违法者必须付出沉痛代价。食品安全违法成本太低,助长了铤而走险者以较低成本牟取暴利。   @无名99:虽然大家嘴上都嚷嚷着“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味追求低价格。并不是说所有低价产品都不好,只是一味追求低价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上当受骗!   @徐云松平人才济济:食品安全说到底是个良心活、技术活。从长远讲,应抓道德建设,建好软环境,建立诚信档案。当然广大群众的监督也必不可少。   @文川666: 民心在哪里?真正的民心在百姓呼吸的新鲜空气里,在百姓喝的干净的水里,在百姓吃的放心食品里,在百姓的一日三餐里!   @ grantpatton:乳品行业安全问题频发,陷入“知错就改,改了再犯”的怪圈,这是典型的监管不力造成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