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郭雪峰

仪器信息网郭雪峰专题为您整合郭雪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郭雪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郭雪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郭雪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郭雪峰话题讨论。

郭雪峰相关的资讯

  • 北大郭雪峰团队:纳米/分子器件功能构筑研究获进展
    北京大学郭雪峰研究员在市基金“石墨烯导电材料在纳米/分子器件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112016)等项目的资助下,以纳米/分子电子学中的核心研究——纳米/分子器件为研究方向,重点围绕纳米材料的控制生长、纳米材料的性质和器件功能构筑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在功能化的碳基单分子电子器件方面,发展了一种制备锯齿形石墨烯点电极阵列的普适方法,提高了分子电子器件的制备成功率,并通过光、质子和离子等手段实现了对器件导电性的可逆调控。在功能复合纳米/分子电子器件的设计和构筑方面,瞄准当前原理纳米器件探索的难点,研究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中的构效关系 利用有机无机半导体材料的特异性质和能带优势,重点发展了若干光响应纳米器件和具有特殊界面的场效应晶体管,有望发展成为新一代的高灵敏度光检测器,为进一步构建多功能复合逻辑器件奠定了基础。  研究成果在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7的高影响力论文19篇 申请专利6项,授权专利4项。郭雪峰研究员2012年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王宽诚教育基金,2015年度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研制出的“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 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颜宁、郭雪峰领衔
    2016年12月26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等流程后在京揭晓。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19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现将2016年度入选项目名单(附后)予以公布。入选项目名单按主持单位拼音顺序排序,排名不分先后。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名单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学校项目负责人合作单位1世界首例真实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北京大学郭雪峰美国杜克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华东理工大学等2发现原子核手征对称性和空间反射对称性的联立自发破缺北京大学孟 杰山东大学(威海)、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3高效率高比冲磁聚焦霍尔推进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于达仁航天五院第五〇二研究所4高效钙钛矿发光器件研究南京工业大学黄 维浙江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南京邮电大学5复杂电网自律-协同无功电压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孙宏斌北京清大高科系统控制有限公司6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感知机制清华大学谢道昕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7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分子机理探索清华大学颜 宁无8亚洲季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西安交通大学程 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9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理论与方法浙江大学吴朝晖无10肝癌肝移植新型分子分层体系研究浙江大学郑树森无  注:按申报学校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201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项目介绍  一、世界首例真实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  利用单分子构建电子器件对突破目前半导体器件微小化发展的瓶颈意义重大。实现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功能是验证分子能否作为核心组件应用到电子器件中的关键。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设计构筑稳定可控的单分子器件,探索其与微电子工艺的兼容性,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分子电子开关,在当代纳米电子学研究中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郭雪峰团队围绕单分子光电子学领域开展了长达9年的潜心钻研和持续攻关。他们原创性地发展了以石墨烯为电极、通过共价键连接的稳定单分子器件的关键制备方法,解决了单分子器件制备难、稳定性差的难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功能导向的分子工程学成功地克服了二芳烯分子与石墨烯电极间强耦合作用的核心挑战性问题,从而突破性地构建了一类全可逆的光诱导和电场诱导的双模式单分子光电子器件。这项研究工作使得在中国诞生了世界首例真实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这也是几十年来我国在分子电子学领域的科学研究第一次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论文于2016年6月17日发表在《Science》上,申请了发明专利。这项研究证明功能分子可以作为核心组件来构建电子回路,为将功能分子应用到实用电子器件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Science》同期配发了长篇正面评述,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各种媒体的亮点报道。  二、发现原子核手征对称性和空间反射对称性的联立自发破缺  对称性及其破缺是基本的科学问题。手征对称性(又称手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左右手、海螺壳、某些化学和药物分子等都有手性。原子核层次的手征对称性由孟杰及其合作者于1997年预言,后来得到证实,引起广泛关注。探索原子核的手征对称性,可以获得原子核形状及其运动模式等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北京大学孟杰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原子核手征对称性研究且持续取得进展:2006年预言原子核的多重手征对称性,激发国际相关研究,推动实验验证并得到证实 2011年发现手性原子核Br-80,将原子核手征对称性研究扩展到新的核区。2016年,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利用在束伽玛符合、带电粒子符合、线性极化等实验测量手段,在原子核Br-78中发现了宇称相反的两对手征双重带,以及表征它们之间八极关联的电偶极跃迁,给出了手征对称性和空间反射对称性联立自发破缺的证据。  研究结果于2016年3月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并被遴选为封面文章。这是核物理领域,中国学者在该刊发表的首篇封面文章。该工作发现了目前最轻的手性原子核Br-78,以及手征对称性和空间反射对称性联立自发破缺的证据,深化了对原子核复杂结构及其表现形式的认识。  三、高效率高比冲磁聚焦霍尔推进技术  2016年11月3日我国空间电推进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于达仁、贾德昌教授团队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〇二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磁聚焦霍尔推力器HEP-100MF成功搭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实践十七号卫星上进行了飞行验证,这是世界首次磁聚焦霍尔推力器实现空间应用。  目前,该磁聚焦霍尔推力器已完成了包括点火、性能标定、长稳态测试及卫星系统兼容性等所有在轨考核,各项参数均满足指标要求,其中磁聚焦与羽流发散角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团队历经14年,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创新优势,先后突破了宽范围磁聚焦、热/电/磁耦合设计、放电低频振荡控制、低功耗高可靠空心阴极稳定放电、耐离子溅射氮化硼基特种陶瓷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制的磁聚焦霍尔推力器比冲比国际著名同类产品SPT-100提高20%,羽流发散角减小了60%,大幅降低了推力器燃料消耗,并显著降低了羽流对航天器的影响,为我国新一代长寿命航天平台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推进技术。该成果将为我国新一代通讯卫星、遥感卫星、空间站及深空探测提供技术支撑,是国际电推进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四、高效钙钛矿发光器件研究  照明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远古时期的火把、中世纪的蜡烛,到近代的油灯、现代的电灯和当代的LED,人类寻找新型光源的脚步从未停歇。当前,照明消耗了全球发电量的30%以上,探索环境友好、高效节能的照明系统愈发重要。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发光性能和可大面积低成本加工的潜力,在照明与显示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南京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和王建浦教授领导的创新团队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此类材料的发光潜力,并着力制备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团队之一。2016年,他们创造性地利用溶液自组装方法制备了多量子阱结构的钙钛矿发光材料。该材料不仅保持了二维钙钛矿成膜质量高、稳定性好的优点,而且在不同带隙量子阱之间可发生快速的阶梯能量转移,有效克服了常温下二维钙钛矿激子易猝灭的缺点。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外量子效率达11.7%的高效钙钛矿电致发光器件,同时器件寿命较三维钙钛矿器件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并已申请两项发明专利。其中,代表性成果于2016年9月26日在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是全球首篇钙钛矿发光器件外量子效率突破10%的报道,也是目前此类器件的世界最高效率,为钙钛矿材料及其在发光领域的研究开拓了新方向。  五、复杂电网自律-协同无功电压自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电压是智能电网运行的核心指标。电压问题已成为全球历次重大停电事故的关键诱因,同时也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的一个主要障碍。复杂电网电压控制(AVC)是世界性难题,在该领域国际权威、美国一流大学课题组研究搁浅后,美国电网转而寻求与该项目组合作。  该项目历经20余年,创造性提出了“自律+协同”的技术路线,突破了AVC从单控制中心到多控制中心、从常规电网到可再生能源电网、从中国电网到北美电网应用中的系列关键难题,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AVC系统,已在我国6大区电网、22个省级电网和6个千万千瓦级风光基地应用,控制了全国56%的常规机组与37%的风/光机组,在智能电网安全经济运行和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同时,该项目突破了美国三轮严酷的信息安全检查,历时3年零4个月,解答了3千余个信息安全问题,控制了包括美国首都和东部十三个州的PJM电网,实现了美国首例AVC,是我国先进电网控制系统首次出口美国。  由教育部组织、六位院士领衔的鉴定委员会认为:项目是“重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引领了电力系统电压控制领域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具有里程碑意义”。美国能源部顾问、工程院院士Prof. BOSE认为该成果“使中国在电压控制领域遥遥领先于世界”。  六、植物分枝激素独脚金内酯的感知机制  植物分枝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农艺性状,对于植物株型和作物产量有重要影响 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不仅调控植物分枝,还调节植物与共生真菌及寄生杂草的相互作用。阐明激素感知机制,是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对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提高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发现的动植物经典激素,都遵循1880s年代以来揭示的“配体-受体”可逆识别规律:激素活性分子通过非共价键可逆地结合受体,循环地触发信号传导链,调控各种生命活动。  清华大学谢道昕、饶子和及娄智勇等合作发现了独脚金内酯的活性分子、阐明了独脚金内酯的受体、揭示了新型的“受体-配体”不可逆识别机制:D14蛋白作为新型激素受体,首先参与合成独脚金内酯活性分子CLIM,然后通过共价键不可逆地结合CLIM、触发信号传导链、调控植物分枝,最终水解CLIM、释放没有活性的分子。  该工作于2016年8月发表在《Nature》上。《Nature》、《Science Signaling》和《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专文高度评价该工作,新发现的“受体-配体”不可逆识别机制不同于百年研究历程所建立的“配体-受体”可逆识别机制,是生命科学领域激素研究的重大突破,具有重大科学意义。该研究可为作物株型改良和寄生杂草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七、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分子机理探索  肌肉兴奋收缩偶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E-C coupling)指的是肌肉接受神经信号发生收缩的过程,是动物最基本的生理过程之一。该过程涉及到两类重要的钙离子通道,分别是位于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Cav和位于肌质网膜上的兰尼碱受体RyR。Cav被细胞膜的动作电位激活,进一步诱导下游RyR的激活开放,从而引发钙离子大量快速从肌质网释放至细胞质,进而引起肌肉的收缩。Cav的功能异常会导致心率紊乱、癫痫等疾病 RyR的异常则会导致肌中央轴空病等疾病。因此,它们是重要的药物靶点,其结构的解析工作具有重要的生理学和药理学意义。  颜宁研究组利用前沿的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骨骼肌中RyR1和Cav1.1以及心肌中RyR2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这一系列突破为理解肌肉兴奋收缩偶联过程提供了关键的结构基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Cav1.1系首个真核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的结构,此成果备受瞩目,不仅为理解与多种疾病相关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和钠离子通道的功能和机理提供了分子基础,也为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关成果共发表5篇高水平论文。其中Cav1.1相关工作于2015年12月18日和2016年9月8日分别在Science和Nature发表 RyR1相关工作于2015年1月1日和2016年7月29日发表在Nature和Cell Research RyR2工作于2016年10月21日在Science发表。  八、亚洲季风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变化研究院程海团队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铀系质谱测量技术(包括提高 230Th和234U半衰期的精准度),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世界最长尺度的东亚季风(64万年)、印度季风(28万年)、南美季风(25万年)和中亚?中国西部西风带(13.5和50万年)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石笋同位素记录、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标尺。特别是于2016年6月在《Nature》上以Article形式发表“64万年以来的亚洲季风记录与冰期终止”的论文,通过建立具有精确的绝对年代控制的石笋同位素记录、及其与海洋和冰芯记录的对比关系,进一步揭示了10万年的冰期?间冰期循环是4?5个岁差周期的平均 发现去除太阳辐射影响后的亚轨道尺度石笋气候变化序列与去趋势后的南极温度记录呈精致的反相关关系,并且两者的亚轨道尺度变化都具有比地球偏心率周期更强的岁差和倾角周期 结合深入解析过去64万年以来不同幅度千年气候事件(包括冰期终止事件)之间的内在相似性,进一步回答了“100ka problem”这一经典科学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上述工作为洞穴沉积成为古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第四大支柱’、以及我国石笋古气候研究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理论与方法  当天生“弱视”的大鼠通过脑机通讯“嫁接”上机器视觉,它就如看懂了路标,在迷宫里里识别路标沿路成功找到目标物 当一只猴子想喝一口面前的饮料,它可以通过“意念”控制远处的机械手作出抓、勾、握、捏四种手势,完成不同的任务。这一些充满科幻色彩的“不可能”,正在浙江大学的实验室成为现实。  在国家973计划、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支持下,浙江大学吴朝晖、郑筱祥教授率领的团队围绕脑机融合问题潜心研究十余年,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混合智能”的研究范式——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突破理论与创新技术。研究团队认为,将生物自身的感认知能力与机器的计算能力深度结合,有望产生超越现有系统的更强智能形态。这一探索在残障康复、抢险救灾、国防安保等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目前,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将计算机的听视觉识别能力“嫁接”到生物体上,构建了听视觉增强的大鼠机器人 在国内首例实现人意念控制机械手,完成“石头-剪刀-布”猜拳游戏 实现了用机器智能增强大鼠自身的学习能力,回答了脑机融合是否能使生物体获得学习增强的疑问。面对人类疾病,研究团队还实现了动物平台的“癫痫预测-电刺激抑制”脑机互适应融合机制。部分成果还实现了初步转化,成功开发了若干神经康复设备,并用于临床试验。  十、肝癌肝移植新型分子分层体系研究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和肝癌的高发国家,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000万,每年新发肝癌40余万,占全球新发肝癌病例的55%,严重危害国民健康。肝移植是治疗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手段。  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肝癌肝移植受者选择标准是意大利米兰标准。如果按照国外的标准,肿瘤直径小于5cm才适合做移植,那么我国有许多肝癌患者将失去肝移植的机会。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标准,2008年郑树森院士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 认为肿瘤累计直径小于8cm,或者肿瘤大于8cm,但只要甲胎蛋白水平小于 400ng/ml,而且肿瘤组织学分级为中、高分化者,也适合肝移植。这是国际上首个引入肿瘤生物学特征及病理学特征的受者选择标准,被誉为是肝癌肝移植研究的“分水岭”。2016年,郑树森院士团队进一步开展了全国多中心6012例全球最大样本的研究,发现杭州标准使肝癌病人增加了52%的移植机会,同时5年存活率高达72.5%,居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该研究也将杭州标准进一步细化,实现了肝移植受者的精准筛选和个性化治疗。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消化病学顶级期刊《Gut》,引起国际移植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被欧美10余家国际移植中心引用和验证,成为肝移植学界高度认可的国际标准。美国UCLA、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日本东京大学等国际著名移植团队高度评价杭州标准是一个非常卓越的标准,第一次将肿瘤生物学特征纳入肝癌肝移植标准中,优于其它标准,为肝癌肝移植病人选择作出重要贡献。杭州标准是我国提出的首个被国际移植学界接受的医学标准,是我国器官移植领域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价值的科研成果,该项创新性研究作为核心标志性成果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 “中国学术道德维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建超画的“一座山”深深地印在今天出席“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道德建设论坛”的听众心中。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的背景是对我国学风现状的估计。他把学风蜕变分为三个层次:具有学术精神、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而最高峰正是在学术不端部分高高耸立。“真正具有学术精神和达到学术腐败的都是少数,大量的人处于中间。”郑建超将其形容为“两头矮中间高,发展趋势堪忧。”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引发了我国学术界的信任危机。今年已是中国科协第二次在年会上专门组织“学术道德论坛”,多位院士、大学校长及英美专家出席论坛并发言,希望能为“遏制学风下滑”寻找出路。   “学术不端影响的不仅是学术界”   今年9月《科学》杂志一篇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的社论,直指中国目前的科研文化“浪费资源、腐蚀心灵”,并让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减慢。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不可小视,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信心,阻碍科学发展,影响社会公德的培育。因为科学家在公众心中是道德的典范,公众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这种形象一旦受到冲击,对社会的影响巨大。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学术不端行为似乎呈现出蔓延的趋势,而被寄予厚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更是成为“重灾区”。中国科协所作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表明:超过六成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道德水平下降 超过五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   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在演讲中展示了一张反映学术生态的漫画,画中代表着“质疑、批评、诚信、反思……”的大树都被砍光,一棵浮躁的大树却枝繁叶茂。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更是呼吁道:“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都变了,我们的学术道德维护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有假牛奶,就有假论文”   一位参会代表提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忧虑:在对上6年级的孩子教育过程中,他发现孩子老实很吃亏,如果不教给孩子一些成人世界的“规则”,孩子在学校就会什么也得不到。从小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将来长大了会怎么样?这位代表的担忧引来在场很多人的共鸣。   曾有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是人们行为失范和伦理功能失效的主要原因。在此环境下,部分科技人员以金钱、官位、舒适的生活为追求的目标以至于职业道德缺失。   李静海表示,学术道德下滑是社会现象在科技界的反映。“社会上有假牛奶,科技界就有假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这个问题的解决比科研本身更难。”   许智宏则将此比喻为:“学术生态被严重破坏,‘化肥’使用太多,树木长得高大但不健壮。”他认为,应先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更多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内容。除了专业知识,还应让学生学到理性的质疑和批判、学术自由,拥有探求真理、追求卓越、科学的奉献精神。   郑建超至今还记得儿时课本上卡尔﹒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在崎岖的山路上勇于攀登的人,才有机会到达光辉的顶点。”他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体制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空间”   “项目申请同舟共济,项目执行同床异梦,利益分配同室操戈”这是如今科技界流行的新“三同现象”。 郑建超幽默了一把,笑声过后,却是久久的回味。   “任何问题如果太普遍,肯定制度有问题”,李静海说。在场多位专家都表示,我国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给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空间。   郑建超说,光靠科技群体“洁身自好”还不够,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也非常重要。我国目前体制下,大多数科学团体还不能摆脱对政府部门的挂靠依赖关系,一些部门领导习惯于把学术团体当成体现行政意志的工具,以至于学术问题受到行政干预的事时有发生。“比如科研任务务期必成、科研成果进规划、论文数量纳入考核指标等做法,定会催生短期行为、违背科学规律的不端行为。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他在演讲中表达了自己的愿景:“如果有一天,人们向一位正在埋头做实验的科学家汇报获奖的消息,而这位科学家却回答‘有这回事吗,你们没有搞错吧?’那时,我们离科技强国的目标就近在咫尺了!”
  • 庞国芳成为中国学者荣获哈维威利奖第一人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9月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市,这里正在举办国际分析科学领域2014年国际AOAC最高科学荣誉奖&mdash &mdash 哈维· 威利奖(Harvey W.Wiley Award)的颁奖仪式,这天这个奖项颁给了一位来自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mdash &mdash 庞国芳。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获得该奖项。 国际AOAC主席James M. Harnly和国际AOAC方法委员会主席 Shauna Roman为庞国芳研究员颁奖   镶嵌着哈维· 威利铜像的奖牌上写着: &ldquo 基于他对分析方法学的杰出贡献&rdquo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analytical methodology),AOAC INTERNATIONAL将2014年度哈维· 威利奖授予庞国芳。   庞国芳研究员获得此奖是实至名归。   30年来,庞国芳一直奋斗在农产品和食品检验检测领域,特别是在农药和兽药残留研究方面成绩斐然。美国国际AOAC官方网站公告给予如此概括:他带头研究建立了一套检测体系帮助中国蜂蜜、鸡肉和糙米进入全球市场 他组织领导了国际AOAC协同研究,并建立两项国际AOAC方法 他开发了国际AOAC方法&mdash &mdash 监控鸡肉中的氯羟吡啶兽药残留液相色谱法 他开发了中国蜂蜜中300多种农药残留测定方法,包括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证明中国蜂蜜真实的来源于中国的蜜源植物 他开发出中国第一个用于农产品中1000多种农药残留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系列高通量方法 他组织11个国家和地区30个国际实验室参与国际AOAC协同研究,开发了茶叶中653种农药多残留高通量分析技术 他开发了国际AOAC方法&mdash &mdash 同时测定农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多残留气相色谱法 他正在开发一种一次样品制备、同时检测水果和蔬菜样品中1138种农药残留物及其他污染物的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的方法 他有10部食品安全科技专著在国内外出版,发表论文100多篇&hellip &hellip 庞国芳研究员接受AOAC主要领导的祝贺   2014年9月7-10日是第128届国际AOAC年会暨博览会召开期间。   按照该国际AOAC年会惯例,每年都为哈维· 威利奖获得者设立哈维· 威利奖主题报告会(Wiley Award Address)和哈维· 威利奖专题研讨会(Wiley Award Symposium)。在开幕式当日下午召开的哈维· 威利奖主题报告会上,庞国芳研究员做了&ldquo 伴行AOAC 30年,促进中国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发展&rdquo 的主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第一,建立六大类色谱-质谱数据库的基础研究 第二,1200多种农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化研究 第三,四项国际AOAC 方法研究与应用 第四,迎接农药兽药残留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新挑战。庞国芳研究员在做 Wiley Award Address 主题报告   哈维· 威利奖主题报告会结束后,接着召开的是哈维· 威利奖专题研讨会。按照AOAC年会惯例,哈维· 威利奖专题研讨会的题目,由当年荣获哈维· 威利奖得主提出主题进行研讨。今年,庞国芳研究员选题是&ldquo 食品农药化学污染物分析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dquo 作为研讨主题,并预先邀请了美国FDA Alexander Krynitsky博士、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Luts Alder博士和美国环保部 Paul Yang博士等3位分析领域知名专家做了相应专题报告。最后,庞国芳研究员做了&ldquo 跟踪近24年4000多篇SCI论文见证世界农药残留分析技术进步&rdquo 的报告。   由于哈维· 威利奖主题报告会和哈维· 威利奖专题研讨会,两个会议连续召开,加之农药化学污染物分析技术是当前食品安全的热点话题,吸引到150多人到现场听会,包括AOAC现任主席及3位前任主席。此外,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学者得知今年我国学者荣获了哈维· 威利奖,感到很振奋、很荣耀,也纷纷前来听报告,给会议增添了几份热烈气氛。同时国际AOAC从今年初在其网站公布了庞国芳研究员荣获2014年度哈维· 威利奖的通告之后,在其AOAC《实验室管理》(inside laboratory management)杂志1/2月,3/4月和7/8月连续3期介绍庞国芳研究员的科学技术成就,其影响不断扩大,参会人员踊跃,两个专题会议开得很成功。   庞国芳研究员这次参加AOAC年会,除参加上述开幕式颁奖仪式和哈维· 威利奖主题报告会以及哈维· 威利奖专题研讨会外,庞国芳研究员还参加了AOAC农药残留分析方法专家评审会。在此会上,庞国芳研究员主持的国际AOAC优先研究项目&ldquo 茶叶中653种多类别多品种农药化学污染物残留GC-MS,GC-MS/MS和LC-MS/MS高通量分析方法&rdquo ,组织的11个国家和地区30个实验室参加的国际协同研究报告,全票通过AOAC方法专家委员会评审,确定为第一行动方法(First Action)。至此,历时6年,庞国芳研究员主持的第三项AOAC方法研究获得成功。   按AOAC哈维· 威利奖评审委员会有关规定,授权哈维· 威利奖获得者,可以推荐一名符合AOAC条件的在校研究生,获得当年哈维· 威利奖学金。因此,今年庞国芳研究员推荐的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梁森同学荣获了国际AOAC 2014年度哈维· 威利奖学金,成为我国第一个荣获美国哈维· 威利奖学金的研究生。   PS:哈维· 威利(Harvey W. Wiley)是国际AOAC创始人,他也是1906年美国第一部《纯正食品和药品法》奠基人,由于他对食品立法的杰出贡献,被后人誉为美国&ldquo 纯正食品和药品法之父&rdquo 。哈维· 威利奖是国际AOAC最负盛名的科学荣誉奖, 1956年美国《纯正食品和药品法》颁布50周年时,为纪念哈维· 威利对食品立法的贡献,特设立哈维· 威利奖,以表彰那些在推进分析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每年只颁给一名科学家或团队。国际AOAC 2014年度哈维· 威利奖授予庞国芳研究员,是设立此奖项以来第58位获奖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 基金委发布关于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评审环境的公开信
    div class=" content_xilan"   为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2020年的资助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分析研判形势,科学统筹年度计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基金促进基础研究、服务科研人员的初心和使命,分别作出推迟2020年度项目申请与结题时间和面向因抗击疫情延误申请的科研人员定向开放项目申请的工作安排,并启动相关专项研究项目。目前,项目申请材料集中接收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接下来,我们将步入一年一度的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季。 span class=" normal105" id=" zoom" p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我们已启动实施科学基金学风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和完善“教育、激励、规范、监督、惩戒”五个方面相互支撑、有机融合、标本兼治的科学基金学风建设体系。为做好2020年评审工作,在2018年以来坚持实施项目申请人/负责人、评审专家、依托单位、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签署承诺书的基础上,重申以下纪律和要求: /p p   一、申请人和参与者不以任何形式探听尚未公布的评审专家信息和未经公开的评审信息,不以任何形式联系评审专家和工作人员进行“请托”或“游说”,不以任何形式干扰评审工作。 /p p   二、依托单位和合作研究单位应认真履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主体责任,切实教育和要求本单位项目申请人、参与者、评审专家、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办法和规定,不从事或参与“请托”、“打招呼”、“围会”等任何影响项目评审公正性的活动,坚决防范和遏制干扰及影响评审公正性的不良行为,严肃查处相关违规责任人。 /p p   三、评审专家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审工作,抵制各种人情评审,不投感情票、单位票、利益票,不违规与被评审项目的利益相关人员联系,不披露任何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的信息,不接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请托,坚决抵制任何干预正常评审工作的不良行为,并自觉回避利益冲突。 /p p   四、自然科学基金委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兼职人员、流动编制人员和兼聘人员)应客观公正履职,廉洁自律,严格执行评审过程的保密和回避规定,严守利益冲突的相关规定,不泄露未公开的评审专家相关情况和项目评审的有关信息,不干扰评审专家独立作出学术判断。 /p p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和项目申请规模的持续增长,今年的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我们希望有关各方相互理解与支持,严肃履行承诺,严格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等管理规定和要求,坚决杜绝任何干扰评审工作的不端行为。对于发现和收到的违背承诺的线索和举报,我们将认真严肃予以调查和处理;对于涉及违纪违法的,将按照管理权限移交相关纪检监察部门处理。同时,为保证项目评审的公平公正,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我们欢迎社会各界对科学基金评审工作进行监督。 /p p   让我们发扬抗疫一线工作者们坚守信仰、敬业守则、不畏艰险、奉献担当的精神,携手防范损害评审公正性的“病毒”对科学基金事业健康肌体的侵蚀,持续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切实保障科学基金评审的科学规范和公平公正,共同推动科学基金深化改革和我国基础研究繁荣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4月27日 /p !--ContentEnd-- /span /div
  • 北大在生物气溶胶实时监测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要茂盛研究员、朱彤教授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研究员在生物气溶胶实时监测上的合作研究取得突破,成果以论文“Integrating Silicon Nanowir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icrofluidics and Air Sampling Techniques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Biological Aerosols”在线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S&T)刊物上 (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es1043547)。   生物气溶胶包括空气中的病毒、细菌等的暴露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2003的SARS、2009年的H1N1流感等。此外, 国际上局部区域动荡不安,高致病微生物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可能性日益升高。科学界长期致力于开发空气中致病原的在线监测技术,但在检测时间和甄别生物物种上存在着挑战。   北大研究人员通过集成高效的空气采样、微流控样品输送和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等技术实现了空气中流感病毒(H3N2亚型)的在线检测。研究指出当空气中出现流感病毒时,该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1-2分钟)报警, 并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将检测信号发送到远程接收平台如手机和电脑 而当干净空气通入时没有明显检测信号。系统的选择性也通过流感病毒亚型H1N1和过敏原等得到了验证。   该研究采用了高效的气溶胶转化为水溶胶的采集方法,病毒抗体修饰的硅纳米线生物传感技术及检测信号放大和传输等跨学科先进技术和方法。论文还指出通过对样品的基因扩增(常常达几个小时)也发现含较高浓度的病毒对应着较强的检测信号。   该项研究巧妙地将空气中的生物危害转化为可视的电信号,在检测时间和物种的甄别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生物气溶胶的实时检测开辟了崭新的科研手段和研究思路。   论文也指出,对集成单元的进一步改进可使得该系统有望在实际环境中如在军事反恐、医疗卫生机构、机场等公共场所等得到应用。这是北大环境与健康研究团队在2011年的又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做为共同通讯作者,要茂盛、郭雪峰研究员是北京大学“百人计划”项目引进的青年人才,朱彤教授是长江特聘教授、北大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包括研究生申芳霞、博士后谭苗苗、王振兴, 其他合作作者还包括研究生王金东、武艳、徐振强。
  • 北大科学家在单分子检测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单分子检测技术是一种在单分子层次上揭示组装基元/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精妙方法,能够提供隐藏在系综实验中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丰富信息,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单个相互作用事件的动力学研究。针对传统的单分子荧光检测手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如需要荧光标记、具有光漂白以及时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最近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课题组结合电学检测具有无损、无标记和实时检测的优点,分别从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和石墨烯基分子器件出发,发展了单分子动力学研究的电学新手段。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9035)和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Sci. Adv. 2016, 2, e1601113)。  在基于硅纳米线器件的单分子检测研究方向,他们已在前期工作中通过结合微纳加工技术和界面化学修饰成功地构建了单分子生物传感器(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5038),并希望能将该单分子检测技术延伸到单个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为此目的,他们结合具有超快采样率和超高信噪比的锁相放大器,搭建出时间分辨率达到亚微秒级别的单分子电学测试平台。利用该平台进行测试,他们捕获到了用单个发卡状DNA分子修饰的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在PBS溶液中呈现出的双稳态震荡信号。通过一系列的温度梯度电学测试获得了单个DNA分子折叠与展开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详细信息,这些信息与传统的光学手段测得的结果完全吻合,验证了该单分子电学检测平台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该测试平台的高灵敏度和高时间分辨率,他们从实验上直接观察到了具有单个碱基对分辨率的杂交动力学过程,并提出动态拉链式模型来解释单碱基对逐一的杂交过程。该工作已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9035),被审稿人称为是“Pioneering”的研究工作。  在基于碳基分子器件的单分子检测研究方向,郭雪峰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碳基单分子器件的制备方法学研究,已解决了单分子器件制备难、稳定性差的挑战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已将石墨烯电极成功地应用于构建单分子光电子器件(Science 2016, 352, 1443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8666)和生物传感器(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12228 Chem. Sci. 2015, 6, 2469 J. Mater. Chem. B 2015, 3, 5150)。最近,他们与美国西北大学J. Fraser Stoddart(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课题组合作,以石墨烯基分子器件为测试平台,将“分子机器”中最常见的轮烷分子连接在石墨烯电极之间,研究了轮烷与甲基紫精的主客体分子间的反应动力学。相比传统的研究主客体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手段如质谱和核磁技术等,石墨烯基分子器件具有无标记、实时监测的优点且不依赖大型测试仪器,该方法开启了单分子器件在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的新篇章,未来在探究反应动力学和揭示有机反应机理上具有潜在的应用。该工作于11月25日发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Sci. Adv. 2016, 2, e1601113)。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基金的资助,特别感谢西北大学J. Fraser Stoddart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齐传民教授和天津大学苏纪豪教授。
  • 201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揭晓
    经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评审委员会会议审议、遴选,中国化学会决定授予以下十位科研人员为201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荣誉称号。获奖人分别是(排名不分先后):   1.郑南峰 无机化学 厦门大学化学系   2.刘磊 有机化学 清华大学化学系   3.郭雪峰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4.焦宁 有机化学 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5.万 颖 工业催化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6.石峰 催化化学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7.王亚韡 环境化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8.彭慧胜 高分子化学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9.孔德明 分析化学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10.王栋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五洲东方参展“2013年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国学术大会”
    五洲东方参展&ldquo 2013年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国学术大会&rdquo      大会现场报告   2013年4月19&mdash 21日,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湖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和武汉大学承办的&ldquo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 武汉&rdquo 在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办,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www.ostc.com.cn)作为主要赞助商亮相本次大会。     公司展台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ldquo 细胞-生命的基础&rdquo 。 会议除关注细胞生物学基本科学问题外,还特别关注干细胞与发育、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细胞结构域细胞行为、神经细胞学、植物细胞学等重要应用和交叉领域的研究进展。会议邀请了细胞生物学领域著名专家报告当今细胞生物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共有近千位全国各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参加大会。     仪器展示     沟通交流   本次大会,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示的产品除全国独家代理的德国Memmert CO2培养箱、德国CHRIST1-2冷冻干燥器、德国BRAND全套移液体系列产品外,隆重展出公司新代理的获得2012年美国权威科学技术杂志《R&D》R&D 100大奖的新一代原位转染仪美国iPorator电转染仪。 iPorator细胞转染仪,是细胞转染技术中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满足了目前不断提高的在生理相关性状态下,评估基因和基因产品在细胞中的所扮演角色的实验要求。iPorator可以将多种生物分子(如DNA,siRN和肽)原位转染进入在生理相关状态下的细胞单层或是完全分化后状态下的原代细胞和难转染细胞线,独特的性能得到广大参会师生的关注和咨询。
  • 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近日,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等人发起的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会议于在北京举行。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界的从事纳米化学专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50余人参加了此会议。   会议选举刘忠范和李亚栋为第一届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时选举了第一届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领域召集人、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表决通过了第一届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会议讨论了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章程,包括专业委员会换届制度、委员的产生原则与职责、纳米化学年会的组织问题以及奖励的设置等问题。会议还就第29届中国化学会年会纳米化学分会的组织方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化学会第一届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合影   附: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第一届)   顾 问: 白春礼、包信和、万立骏、侯建国、江 雷   主 任: 刘忠范、李亚栋   副主任: 赵宇亮、俞书宏   领域召集人:王 琛、 苏党生、 陈永胜、 方晓红、 胡 征、谢兆雄、韦世强   秘书长: 张 锦   副秘书长: 王 训、 裘晓辉、 刘 庄、 赵永生   委 员:   王 琛 赵宇亮 裘晓辉 杨延莲 智林杰 唐智勇 刘忠范 吴 凯 张 锦 郭雪峰 徐东升 齐利民 李 彦 李星国 彭海琳 侯仰龙 曹安源 张艳锋 段小洁 李亚栋 李景虹 魏 飞 王 训 石高全 焦丽颖 方晓红 王春儒 胡文平 宋卫国 郭玉国 赵永生 付红兵 孟庆波 马旭村 曲良体 张学同 郭 林 陈永胜 杨全红 成会明 苏党生 傅 强 潘秀莲 冯新亮 黄少铭 胡 征 夏兴华 朱俊杰 顾忠泽 杨金龙 俞书宏 谢 毅 谢兆雄 任 斌 庞代文 陈胜利 付 磊 刘善堂 王柯敏 谭蔚泓 何 彦 陈 卓 张浩力 王 策 于吉红 刘冰冰 杜祖亮 刘 庄 李清文 陈立桅 万 颖 许建中 傅 强 王志平 董 栋 张希军 吴建新
  • 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赵宇亮连任新一届主任
    根据中国化学会《关于分支机构换届的通知》(化会字〔2022〕16号),各学科/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陆续完成。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按照换届要求完成换届,新届期将自2022年至2026年。新一届委员会委员信息如下:新一届委员主任:赵宇亮副主任:方晓红、王训、谢素原、唐智勇秘书(长):唐智勇委员:委员姓名工作单位曹安源北京大学陈立桅上海交通大学陈胜利武汉大学陈永胜南开大学陈卓湖南大学成会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杜祖亮河南大学付红兵首都师范大学付磊武汉大学傅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顾忠泽东南大学郭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雪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郭玉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何彦清华大学侯仰龙北京大学胡文平天津大学胡征南京大学焦丽颖清华大学李景虹清华大学李清文苏州纳米技术与仿生研究所李亚栋清华大学李彦北京大学刘冰冰吉林大学刘善堂武汉工程大学刘忠范北京大学刘庄苏州大学马旭村清华大学孟庆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潘秀莲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庞代文南开大学彭海琳北京大学齐利民北京大学裘晓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曲良体清华大学任斌厦门大学宋卫国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谭蔚泓湖南大学田中群厦门大学万颖上海师范大学王策吉林大学王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春儒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王丹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强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魏飞清华大学吴凯北京大学夏兴华南京大学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兆雄厦门大学徐东升北京大学杨金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全红天津大学杨延莲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于吉红吉林大学俞书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浩力兰州大学张锦北京大学张学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艳锋北京大学赵永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郑南峰厦门大学智林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朱俊杰南京大学往期推荐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许国旺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张德清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完成换届,唐勇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完成换届,张希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吴云东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完成换届,左景林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潘远江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吴骊珠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高毅勤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傅强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郑明辉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完成换届,任詠华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北京理工大学杨国昱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邵学广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李峻柏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公共安全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肖军华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尉志武教授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王梅祥连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黎书华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于吉红任新一届主任中国化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钱旭红任新一届主任
  • 北京大学发展了单分子检测新技术
    单分子检测是一种考察物质间相互作用的精妙方法,能够在单分子水平上提供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丰富信息,揭示生命现象的重要过程,在临床诊断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应用价值。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课题组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要茂盛课题组以硅纳米线作为探针提出了侧壁点修饰的策略,发展了构筑单分子检测器件的新途径,进一步与生物体系结合,首次在单分子水平上实现了对抗原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免标记、实时无损检测。这是一种快速无损的单分子电学检测的新技术,为开展生物体内的单个分子相互作用事件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器件平台。   在前期的合作研究中,他们已利用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实现了对环境中及呼出气中存在的痕量流感病毒的快速实时、无需标记的直接电学检测(ES&T, 2011, 45, 7473, Highlighted by ChemistryViews Nano Lett., 2012, 12, 3722,Highlighted by C&EN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3369)。然而,如何实现单分子灵敏度的极限检测一直是富有挑战性的前沿领域。最近,该合作团队利用在碳基单分子检测方面的研究积累(详见邀请综述:Chem. Soc. Rev., 2013, 42, 5642 Adv. Mater., 2013, 25, 3397),利用精确的微纳加工技术和巧妙的界面化学修饰完成了硅纳米线侧壁H1N1抗体的单分子修饰,最后结合微流道技术和先进的测量手段,实现了在单分子水平下利用硅纳米线器件对H1N1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单个事件的可逆电学检测。与传统的光学检测方法相比较,电学检测方法是无损的,有它本身的优势,如不需要荧光标记、没有光漂白问题及无需配套的昂贵检测设备,是光学检测手段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该单分子检测策略为接下来深入开展生物体内的单个相互作用事件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器件平台。此外,这种方法和现有半导体工业是兼容的,为未来廉价的临床诊断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5038. Highlighted as a Frontispiece),被评审人称赞为一项 &ldquo Pioneering&rdquo 工作。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基金的资助。特别感谢北京科技大学李立东教授的合作。
  • 2017化学科学部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会专家名单公布!
    p   7月11日,国家基金委化学科学部正式公布了2017年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包括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会专家名单。公布时间:2017年7月11日至2017年7月18日。 /p p   加上此前公布的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化学科学部评审专家基本上已经全部出炉,具体名单如下: /p p   (1)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 /p p   薄志山,陈春英,褚良银,胡金波,潘景轩,帅志刚,王建国,王强斌,王祥科,肖文精,于吉红,张春阳,张学记,周午纵,朱秀林 /p p   (2)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p p   白雪冬,薄志山,陈 弓,陈 骏,陈 鹏,陈春英,陈国华,陈红征,陈吉平,陈景文,陈耀峰,成 莹,程义云,褚良银,崔春明,戴志晖,董晋湘,房 喻,冯小明,傅 强,龚流柱,顾忠泽,郭良宏,郭鸣明,郭雪峰,何孟常,侯剑辉,侯贤灯,胡建英,胡金波,胡文兵,黄 勇,纪红兵,贾金平,江云宝,黎占亭,李艳梅,李玉良,刘 磊,刘宝红,刘虎威,刘买利,刘又年,刘志洪,刘忠文,路庆华,罗和安,罗三中,欧阳钢锋,潘景轩,曲良体,曲晓刚,邵久书,师彦平,帅志刚,宋丹青,孙宏斌,孙平川,谭仁祥,唐 波,唐 瑜,王 树,王 训,王海辉,王建国,王强斌,王殳凹,王祥科,王新平,卫 敏,魏 飞,闻利平,吴 乔,吴骊珠,吴永宁,夏定国,肖丰收,肖文精,谢 毅,徐 海,徐 强,徐春明,徐铜文,许国旺,闫寿科,燕立唐,杨 晟,杨伯伦,杨海波,姚雪彪,姚祝军,尹大强,于吉红,俞汉青,俞燕蕾,袁 若,再帕尔?阿不力孜,臧双全,张 勇,张春阳,张国林,张浩力,张洪彬,张俊龙,张万斌,张晓兵,张学记,赵 斌,赵进才,赵宇亮,郑雨军,周 峰,周立祥,周鸣飞,周午纵,周永贵,朱新远,朱秀林,朱永法,庄 林 /p p   (3)重点项目: /p p   陈 弓,陈昶乐,陈春城,陈春英,陈光进,陈国华,陈国强,陈焕文,陈吉平,陈景文,陈胜利,陈铁红,陈永胜,程 鹏,程义云,戴志晖,段 炼,樊卫斌,范青华,方维海,付宏刚,傅 强,高 松,高学云,高云智,耿延候,郭良宏,郭鸣明,何盛宝,黄承志,黄培强,霍峰蔚,计 剑,江 雷,姜 玮,金奎娟,孔令义,匡代彬,郎建平,雷爱文,李 林,李亚栋,李子臣,刘 志,刘宝红,刘红科,刘虎威,刘景富,刘又年,刘志洪,刘忠文,路庆华,罗和安,马奇英,潘景轩,裘晓辉,曲景平,曲良体,曲晓刚,沈伟国,师文生,师彦平,苏循成,孙平川,唐 波,唐睿康,田 禾,田 阳,王 博,王 树,王建华,王强斌,王晓东,王彦广,吴骊珠,吴永宁,徐 强,徐顺清,徐铜文,闫寿科,严以京,杨 晟,杨楚罗,杨光富,杨黄浩,杨劲松,杨清正,尹双凤,于吉红,余 刚,余家国,俞 飚,俞汉青,袁希钢,再帕尔· 阿不力孜,张 前,张 勇,张国林,张浩力,张洪彬,张洪杰,张淑芬,张万斌,张晓宏,张亚雷,赵 震,周 峰,周立祥,周永贵,朱家骅,朱利中,朱新远,朱秀林 /p p   (4)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p p   曹 荣,陈 弓,陈 红,陈 玲,陈 鹏,陈 晓 ,陈昶乐,陈国华,陈军武,陈晓青,程义云,丁维平,董晋湘,段 雪,段春迎,方维海,房 喻 ,付宏刚,傅 强,高 超,高 峰,龚流柱,龚学庆,巩金龙,顾忠泽,何盛宝,胡建英,胡文兵,黄 飞,黄培强,贾金平,江 颖,江桂斌,姜 玮,蒋健晖,黎占亭,李 嫕,李 振,李 忠,李攻科,李桂根,李和兴,李俊华,李清彪,李艳梅,李玉良,林双君,刘 磊,刘 文,刘吉开,刘立明,刘伟生,柳 红,卢小泉,逯乐慧,罗 毅,马奇英,马於光,南发俊,欧阳钢锋,潘景轩,潘秀莲,潘远江,彭孝军,秦 勇,全 燮,邵元华,邵志刚,史 强,孙红哲,孙世刚,谭相石,唐 波,唐 勇,唐智勇,田 阳,王 树,王宏达 ,王建国,王新平,韦朝海,尉志武 ,魏永革,翁羽翔,吴骊珠,吴一弦,吴永宁,吴宇平,席振峰,夏春谷,肖丰收,邢卫红,徐 强,徐春明,徐静娟,徐铜文,许鹏飞,许宜铭,严纯华,燕立唐,杨 新,杨光富,杨黄浩,杨立荣,杨小牛,尹大强,尹双凤,于吉红,余家国,俞书宏,占肖卫,张德清,张国林,张礼知,张锁江,张望清,张文科,张新荣,张亚雷,张跃钢,张增辉,赵 震,赵劲松,赵书林,赵宇亮,郑南峰,钟建江,周立祥,周鸣飞,周其林,朱家骅,朱为宏,朱新远,庄 林 /p p & nbsp /p
  • 我国科学家在单分子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p   利用单个分子构建电子器件有希望突破目前半导体器件微小化发展中的瓶颈,其中实现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功能是验证分子能否作为核心组件应用到电子器件中的关键步骤。 br/ /p p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号: 21225311, 91333102, 21373014, 21190033, 91221202, 61321001)等的资助下,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郭雪峰课题组联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Abraham Nitzan教授课题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徐洪起教授课题组及其他合作者于2016年6月17日在Science上发表了单分子器件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Covalently bonded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with stable and reversible photoswitched conductivity”(《通过共价键构筑的具有稳定且可逆光开关导电性的单分子结》),该文的核心内容是利用二芳烯分子为功能中心、石墨烯为电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真实稳定可控的单分子光电子开关效应研究的突破(图1)。论文链接: a href="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2/6292/1443" _src="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2/6292/1443"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2/6292/1443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noimg/e529f9bb-e43b-498c-a226-c1cd21c93e44.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1 石墨烯–二芳烯单分子器件的示意图 /p p   研究者们发展起来的碳基单分子器件结构提供了更坚实的单分子器件研究平台,使得以前无法开展的工作成为可能,这将孕育着新的突破。 /p p   该项研究证明功能分子确实可以作为核心组件来构建电子回路,这是将功能分子应用到实用的电子器件迈出的重要一步,在未来高度集成的信息处理器、分子计算机和精准分子诊断技术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Science同期的Perspective Article以“Designing a robust single-molecule switch: A single-molecule switch works at room temperature”为题对此工作发表了长篇评述(Science 2016,17, 1394)。 /p p br/ /p
  •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颁发六大奖项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4月13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在四川大学隆重开幕。本届年会恰逢中国化学会八十华诞,受到国际国内化学界同行高度重视,来自国内国际的包括50位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院士在内的4000多名化学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   开幕式上,大会举行了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奖励颁发仪式,颁发了第六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第三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0-201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首届“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第二届“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第三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等6个学术奖项。   第六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   获奖人名单   杨启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余志祥 教授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杨小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李景虹 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 巴斯夫大中华区创新总监马莲博士宣布获奖名单 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第三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获奖人名单   王树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王鹏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施章杰 教授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游书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英国皇家化学会主席David Phillips教授宣布获奖名单 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2010-201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获奖人名单 2010年度   郑南峰 教授 厦门大学化学系   刘磊 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   郭雪峰 研究员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焦宁 副教授 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万颖 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石峰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王亚韡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彭慧胜 教授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孔德明 教授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   王栋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获奖人名单 2011年度   蒋兴宇 研究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张杰鹏 教授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傅尧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赵永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周峰 研究员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许平华 副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   范杰 教授 浙江大学化学系   张健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狄重安 研究员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黄飞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 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江桂斌院士宣布获奖名单 2010年度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2011年度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首届“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   获奖人名单   陈学思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胡文平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赢创工业集团大中华区总裁Hans-Josef Ritzert博士宣布获奖名单 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第二届“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名单   谢素原 教授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帅志刚 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   刘忠范 教授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阿克苏诺贝尔研发中心中国区总监肖东博士宣布获奖名单 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第三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获奖人名单   白春礼 院士   王佛松 院士   程津培 院士   方向晨 教授 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院士宣布获奖名单 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 易科泰应邀参加第四届“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 发育遗传学全国学术研讨会
    2016年4月7-9日,恰逢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由中国遗传学会、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承办的第四届“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发育遗传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举行。孟安明院士等三百余位科学家齐聚一堂,围绕动物及植物模式生物研究的前沿课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探讨。北京易科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的生态研究仪器及技术公司,应邀参加了本次盛会。易科泰在会议上展示了一系列国际上最前沿的动物及植物模式生物实验仪器,得到了与会人员一致关注。 本次会议分两个方向——动物模式生物和植物模式生物。针对动物模式生物,易科泰主要展示的仪器技术有Ptomethion动物行为与能量代谢监测系统。Promethion用于小型动物如小鼠、大鼠等或人类的生理生态和行为监测、能量代谢研究等,可同步化监测动物的能量代谢、动物采食与饮水活动及摄取量、动物活动与行为谱、动物位移时空分布格局,及动物体重、体温、心率等多项生理学参数,定性定量测量分析动物行为活动及其与呼吸代谢的相互关系等,广泛应用于动物生理生态学、动物Phenotyping、实验动物学、药理学、生态毒理学、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 针对植物模式生物,易科泰主要展示的仪器技术有FluorCam叶绿素/GFP荧光成像技术。这项技术不仅可用于叶绿素荧光成像,还可用于植物、动物、藻类乃至菌落等样品的GFP绿色荧光蛋白(GFP)分布异质性成像分析研究。叶绿素荧光成像可以反映不同基因对植物光合系统表型的影响,而GFP成像则给研究者提供了对模式生物转基因样品进行快速便捷筛选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受到与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GFP成像图,图中发出明亮颜色的植株即为表达了GFP的植株,其颜色越偏向红色,则表明其表达的GFP更多,暗蓝色的植株即为没有表达GFP的植 除了展示设备,我们的PlantScreen植物表型成像分析系统也受到了许多参会人员的关注。植物表型组学研究技术已成为当今遗传育种、植物生理生态、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热点,PlantScreen植物表型成像分析系统是由研发世界上第一台FluorCam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PSI公司,与著名科学家合作研制生产的新型植物表型组学研究平台,是植物表型分析与功能成像分析的最为先进的技术平台。基因组学和表型组学研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基因组学的研究结果必须通过表型组学的进一步验证才能完整解释生物的深层规律和发育机理。作为PSI植物表型研究中心的合作伙伴,我们的eco-lab实验室拥有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土壤呼吸系统等设备,一直致力于应用我们的实验室平台和技术方案,来帮助科研工作者们进行科学研究,欢迎感兴趣的科研人员来与我们实验合作、实验检测、技术咨询包括到欧洲PSI植物表型中心参观交流。我们会不断努力,用我们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案例来服务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 最后,易科泰生态技术公司感谢上海交大师生的支持与帮助,热烈庆祝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并祝贺第四届“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发育遗传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 “安捷伦号”热烈祝贺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四次全国学术大会成功召开
    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捷伦号”热烈祝贺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四次全国学术大会成功召开 2007年11月11日晚,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为祝贺中国有机质谱学第十四次全国学术大会成功召开,在上海美丽的黄浦江畔的观光游轮上隆重地举办了2007年有机质谱用户答谢晚宴。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名有机质谱方面的专家、用户出席贺喜,整个晚宴上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晚宴开始,首先由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仪器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牟一萍女士致辞,对质谱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分析仪器界的朋友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了安捷伦的经理团队。晚上7点15,牟总宣布启航,随着一声嘹亮的气鸣声,安捷伦号,这艘分析测试仪器界的航空母舰顺利起航。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安捷伦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国区总经理牟一萍女士致欢迎词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安捷伦经理团队敬酒 接着在再帕尔• 阿不力孜研究员的主持下,大会组委会颁发了青年论文奖。颁奖仪式后,乐队愉悦的音乐声响起。甲板上,黄浦江两岸霓虹灯闪耀,流光溢彩,东方明珠璀璨夺目,大家随歌起舞,拍照留念。会场内,大家老友徐旧,新友相识,安捷伦员工和专家学者之间愉快交流,整个安捷伦号游轮上其乐融融,近2个小时的安捷伦“携手共创,共创辉煌”晚宴在轻松愉快中顺利结束。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安捷伦领导和质谱专家 在本次学术大会上,安捷伦公司的王颖博士和薄涛博士分别作了题为“安捷伦在代谢组学的解决方案”的大会报告和题为“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在药学和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的分会专题报告。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安捷伦科技亚太技术培训中心和气相色谱生产线。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安捷伦王颖博士作大会报告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与会代表参观安捷伦亚太培训中心
  • Nature:中国等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风投呈下滑趋势
    日前,有仪器信息网网友在仪器论坛发布了一篇来自Nature的市场分析稿件。这篇题为“《生命科学风投在新兴市场》”的文章由《Nature》(生物科学篇)杂志在2013年3月发布,通过收集从2000年1月到2012年8月主要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案例,分析了中国等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风险投资趋势,详情如下:   随着中国、巴西、印度和南非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转移至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这些国家在生命科学领域研发的投入,同时市场的扩容也让众国内外投资者看到机遇,纷至沓来。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加速回流至新兴市场,不仅带来了更多的高质量学术出版物和专利技术,同时也促进了国际间的科技合作。   据媒体报道,由大型跨国公司带来的直接投资也在加速向新兴市场涌入,从行业协会的相关数据反映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成立的数量和每年数十亿美元的生命科学领域PE来看,新兴市场的投资也正在激增。然而,支持生物医药科技公司初期项目和研发的风险投资却没有多少对外公开,因为现有衡量投资创新初期的标杆不仅仅包括新产品开发公司,而且还包括那些制造工业或者那些缺乏研发能力的服务型公司。   已公布的研究数据可靠性也不强,以中国为例,只有2008年一个季度的健康领域风投研究详细数据,而且没有将投资创新项目初期的风险投资从中分离出来。《自然》(生物科学篇)在2013年3月发布的《生命科学风投在新兴市场》一文,收集了从2000年1月到2012年8月主要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案例。   投资在下滑   该文所指的创新性风投是建立在创新型风险投资项目的基础上,这些项目主要开发的都是基于创新型技术发明,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人用产品,包括生物制药、疫苗等。为了维持一致性和公平性,作者排除了制造业和传统医药企业,比如在中国就有传统的中药,在国际风险投资方面,要求投资机构、公司及其他投资人至少在一个新兴市场拥有至少一项创新开发项目,在上述国家生命科学领域投资项目统计中,作者收集了上述国家的25家风投基金投资项目案例,这些基金参与了样本案例中一半以上的风投项目。同时,作者根据各个国家的第三方独立数据库进行纠偏,其中包括清科集团、风头智力、道琼斯风投资源等权威研究数据。   研究这些数据时,我们可以了解到各国政府的创新政策和风投策略。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尽管新兴市场风险投资项目数量在增加,但是数据显示,作者界定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性风投活动并不多。此外,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很不成比例,从治疗领域来看,有78%的资金选择抗肿瘤领域。更重要的是,有联合投资和轮投等大型联合投资支持的风投规模远小于美国和欧盟,迫使本国和外来的投资者不得不创新投资策略以降低特殊国家的风险。   与普遍认为的"新兴市场生命科学领域VC和PE活动激增"不同,该文的研究数据表明,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性投资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从报告的116家VC基金支持的创新公司融资来看,其中有76家公司为上市公司,市值为1.065万亿美元。数据方面,作者估计从2000年开始到2012年8月,VC和PE总共在生命科学公司创新性方面投资了1.618万亿美元到1.724万亿美元之间,在数量上有25%-30%发生在印度和中国的过去五年间。相比之下,美国在2011年第三季度就有1.1万亿美元基金投资于96家生命科学公司。   在上述几个国家中,中国投资数量上处于领先地位,总共有70个基金支持的创新性项目,而印度有34个项目,巴西和印度分别为7个和5个。可以看出,2005年至2008年间,创新性的投资处于稳步上升阶段,而到了2009年有所回落,反映了金融危机对投资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到2011年,中国的投资数量下降了42%,而投资金额方面则从2010年的1.013万亿美元下降到了2011年的5.72亿美元,从已公布数量和资金来看,中国和印度在2012年延续了投资水平下滑的趋势。   其实,上述新兴市场的创新性投资不仅水平较低,投资项目也比较集中。根据标准普尔资本IQ估计,美国投资于生命科学领域VC基金和PE基金达到711只,然而在研究中,中国只有89只基金投资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公司,印度更少,只有39只。   各国差异显著   从各个市场来看,中国的89只基金中,只有19只基金投资多个领域,其中香港晨兴创投投资生物科技项目最多,投资了18.5%的生物科技公司创新型项目,此外晨兴创投还投资房地产等其他项目。而中国政府支持的VC基金不容忽视,虽然金额上只占到所有PE基金和VC基金的21%,但是参与了40%的生物制药创新项目。这些政府基金包括江苏高科投资集团(投资资金23亿美元)、深圳高科投资集团(投资资金12亿美元)和湖南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资金1.25亿美元)等。这些投资机构的投资领域都很广泛,它们都拥有政府支持的科技园和孵化器,不过近年来的基金,如江苏高科在2009年设立的1亿美元基金,主要投资与生命科学领域。政府基金有时候会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加入私人基金,如启明创投(投资资金12亿美元)、深圳绿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资金5亿美元)。其他政府控制的投资机构还包括投资银行,如软银中国和中国招商科技集团。   印度的投资也比较集中,在35只基金中,只有11只投资多个领域,印度全国最前列的四家基金公司包括APIDC、Kotak、ICICI和LifeSpring,囊括了印度所有生命科学领域创投的47%。相比中国,印度政府在投资中扮演的角色小得多,政府基金只参与了17.7%的投资项目。包括三家投资多领域的基金:APIDC、Gujarat和印度创新基金。其他投资者包括初始策略投资者,一般属于工业集团,如TATA和Reliance,还有私募股权银行,包括Kotak和ICICI等。   相比中国和印度,巴西和南非的投资就少得多,每个国家都少于5只基金投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型企业。在南非,只有BioVentures,目前该基金已经停止,并且至今未投资新项目。尽管有报道称,通过该国的技术创新基金会,南非政府有进行股权投资,但是至今未有任何报道进一步消息披露的,而且该技术创新基金会似乎也仅是初期授权机构。南非风险资金协会估计,从2000年到2010年间,南非生物科技领域的VC投资金额在7900万美元左右,但是该数据包括政府孵化授权、天使基金以及所有生物科技领域。巴西的投资也是同样不景气,在过去的三年,没有任何VC投资生命科学领域创新,最新的建立起来的Burrill拉丁美洲基金也只是刚开始寻找它的第一个投资项目。   新兴市场引力和阻力并存   尽管有早期轨迹可循,但是外资风投在新兴市场仍是罕见,中国大约有30%的项目能找到外资风投的影子,印度稍多,有44%的项目能获得外资亲睐。相比之下,巴西和南非就显得吸引力不够,其中巴西的外资比例为15%,南非更是在统计期内无任何外资进入。相比而言,印度拥有更多的国外投资,这可能是与政策背景和语言文化差异有关。   这四个国家的投资热点在很大程度也反映了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所有统计的案例中,治疗产品创新开发的投资数量高达40%,其中主要是抗肿瘤、自体免疫、心血管、抗感染和代谢类疾病药物的创新开发。这可以反映现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慢性疾病的流行情况。肿瘤领域占所有治疗领域的比重最大,风险投资支持的生物科技公司创新中有78.2%的项目都是开发抗肿瘤药。   从2011年的融资记录来看,新兴市场本土创新性风投有所下降,主要集中在临床前的开发方面,这在中国尤为明显。华医药从顶级投资者那里获得了5000万美元的资金,包括富达亚洲风险投资、ARCH亚洲风险投资、无锡药明康德,美国Ascletis在2011年授权许可的早期遴选项目也收到了杭州滨江投资的1亿美元资金,百济神州科技公司从默沙东收到了2000万美元的投资,目前正在进行两个专利许可的肿瘤药物的临床前遴选。相比之下,印度CRO在专利许可方面也有类似的倾向,大型制药公司研发预算开始从全职雇员支付向有组织的CRO公司转变。   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医药公司缺乏风投反映了早期产品研发的巨大风险性。为此,投资市场也兴起了一股联合风:基金联合体(众多风投基金投资于一个项目)。尽管基金联合体在美国和欧盟已经很成熟,但是在中国和印度才刚刚起步。基金联合体充当了一个早期研发助推器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为早期项目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也能够降低风险,促进知识产权共享。如果考察基金联合体的规模和总体风投规模,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   原帖地址: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30423/4691679/
  • 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出炉 生命科学拔得头筹
    肥胖是否会遗传?电子开关能否小到分子级别?水的核量子效应是怎样的???月20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和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联合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结果,为上述科学难题一一给出了答案。  这10项由两院院士和“973”计划顾问组等专家,从去年278项基础研究进展中投票选出的成果,可以让我们一览过去一年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面貌和趋势。  生命科学拔头筹  长期以来,生命科学一直是我国基础研究的相对薄弱环节,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某些研究开始占据优势地位。在此次的十大科学进展中,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占5席: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揭示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 发现精子RNA可作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 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 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  其中3项研究瞄准遗传调控机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团队从分子层面解释了基因组内RNA剪接的机制,破解了这一被结构生物学界誉为“最富挑战性”的课题,为攻克约35%的人类已知遗传疾病奠定了基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瑞明认为,这一发现是生命科学领域里程碑式的贡献,也是中国科学家对于生命科学的重大贡献。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等专家通过小鼠实验,证明了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可以“记忆”在精子中遗传给下一代,导致后代肥胖。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徐国良等专家揭示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为解决人类新生儿出生缺陷提供了可能机理和防治思路。而另外入选成果则开辟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领域和自闭症治疗干预方法的新思路,较大地推动了恶性肿瘤和自闭症这两项现代医学难题的研究进程。  化学电子学成果对接产业需求  “过去一年的基础研究成果呈现出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更加聚焦国计民生的特点。”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副主任耿建东介绍,在本次入选的十大成果中,对接产业需求的成果共有3项,其中两项属于化学催化剂领域,一项则归于纳米电子学。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清洁能源的需求益发强烈。科学家设想将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电还原为碳氢液体燃料,是一种潜在的替代化石原料的清洁能源策略,它将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和孙永福研究组所发现的新型钴基电催化剂将这一转化变为可能,具有广阔的商业化前景。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认为,这一发现实现了全世界该领域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及潘秀莲研究团队则通过制备新型催化剂开创了煤制化学品烯烃的新捷径,从源头上回答了“能不能不用或少用水进行煤化工”的诘问,也为我国这个烯烃消费大国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间接保障了我国能源安全。《科学》杂志称赞,这一发现将带来工业上的巨大竞争力,被誉为“煤转化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而来自北京大学的郭雪峰研究组则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研制出世界首例真实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这一分子尺度电子器件的发明在未来高度集成的信息处理器、分子计算机和精准分子诊断技术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农学物理学各有斩获  本次唯一入选的农学成果依然聚焦粮食安全。不断提高谷物产量以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是科学家进行作物遗传育种的长期目标,杂交水稻等作物的研发正基于此。然而,水稻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一直并不明确,成为科学家高效培育杂交品种的一大障碍。2016年,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和黄学辉研究组与中国水稻所杨仕华合作,在《自然》杂志上阐释了这一分子遗传机制。这一发现,被誉为“是杂交稻研究历程以来最全面、最有优势的一项成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我国这一水稻大国进行高产杂交品种育种。  而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恩哥和江颖研究组与合作者所取得的成果——水的核量子效应,则对“氢键的量子成分究竟有多大”这一物质科学基本问题的首次定量解答,揭开了水的奥秘。北京大学教授谢心澄认为,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水的结构和物理特性非常关键,将刷新人类对于水的认识,也打开了一扇对所有富氢物质的研究大门,它突破了量子调控的局限性,有望由此产生颠覆性的量子材料,服务量子信息产业。这一成果成为物理学入选2016年度十大唯一一项科学进展。
  • 院士专家齐聚山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21年全国学术大会在重庆隆重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4月14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21年全国学术大会重庆” 开幕式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2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开幕式。大会为期4天(04月13日-04月16日),旨在促进我国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中国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发展。仪器信息网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现场报道。本次盛会是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西南大学、重庆市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学学会展部共同承办。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程伟、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峰教授做开幕致辞,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程伟致辞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士裴钢致辞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晔光致辞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致辞开幕式现场大会颁发了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杰出成就奖分别由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教授、院长,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主任高绍荣;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立获得。杰出成就奖用于表彰近5年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内获得重要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细胞生物学发展的会员。高绍荣教授、俞立教授获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大会表彰高绍荣教授在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编程调控机制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对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的成功和大动物体细胞克隆效率的提升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发表获奖感言大会同期表彰俞立教授在膜细胞器及其相关生物学研究成果。随后大会也公布了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荣誉会员名单。清华大学俞立教授发表获奖感言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主题报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特别邀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国红研究员、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与清华大学俞立教授等重要嘉宾进行主题演讲。报告嘉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报告主题:《COVID-19的一年:病毒、大流行与科学》报告嘉宾: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国红研究员报告主题:《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30-nm chromatin fiber》报告嘉宾: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报告主题:《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报告嘉宾:清华大学俞立教授报告主题:《Migrasome, the knowns and unknowns》本次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21年全国学术大会重庆共设立了16个学术专题分会场,众多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作分会场报告。分会场主题包括:胚胎早期发育调控与干细胞多能性、发育和疾病的信号机制、免疫细胞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细胞工程与肿瘤、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非编码RNA与细胞功能等。会议现场此外,大会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交流与沟通,在会期中安排专门的墙报展示时间,为参会代表提供更为广泛的交流平台。海报图片大会同期还举办了仪器、试剂和耗材展览活动,众多知名厂商参展。厂商展位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21年全国学术大会重庆的召开,对我国细胞生物学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大会不仅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也为广大细胞生物学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推动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 首都科技创新如何获得基金资助,找这35个人就对了!
    p   12月19日,第六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基金委”)成立大会在京召开。北京市科委主任、第五届市基金委主任闫傲霜主持会议。第五、六届市基金委委员、顾问代表,市基金依托单位代表及项目负责人代表出席了会议。 /p p   第五届市基金委副主任杨伟光做了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第五届市基金委致力于充分发挥市基金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支撑作用,进一步明确市基金的定位,正确处理市基金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三方面关系,按照“做好市基金与市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的两个衔接”的工作思路,大胆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推动市基金实现了从以基金项目评审立项管理为主线转向融入全市科技工作一盘棋,从支持自由探索为主转向支持需求导向和自由探索并重的两个转变,使科学基金更具北京特色,实现了成果人才双丰收。 /p p   据介绍,在第五届市基金委任期内,市基金经费规模实现了翻番,投入经费近6亿元,资助项目3516项,共2万余人参与市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工作。完成项目验收1948项,验收项目发表论文13265篇(其中SCI收录10574篇),获授权专利1072项,获国家级奖励24项,省级奖励187项,240项成果得到了应用。 /p p   市基金培养了一批领军人物,共有谭天伟、韩德民、彭永臻等13位基金项目负责人当选院士,郭雪峰、王金淑、贺永等2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培养了一批青年人才,共有107人获科技新星 吸引和培育了一批优秀海归人才。市基金成为了学术前沿的“助推器”、凝聚科技资源的“吸铁石”、优秀项目的“储备库”、科技人才的“探测器”和创新团队的“孵化器”。 /p p   据了解,市基金还通过创新工作理念,融入北京科技全局。例如,通过增设重点研究专题聚焦首都发展难题,引导科研人员瞄准重大战略需求的科学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了跨部门、跨领域合作,为这些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源头创新支撑 创新指南编制方式对接重大需求,形成需求征集-战略方向凝炼-指南可行性论证的工作模式,关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体现了基础研究作为首都科技创新指南针的作用 大力促进成果对接,建立全链条项目管理模式,共对接成功近2000项,实现经费投入放大近10倍。 /p p   此外,市基金开展联合资助,助力基础研究。任期内,市基金新增了4支联合基金,共吸引外部社会资金9100万,约占基金财政经费总投入的五分之一,形成了财政投入“以小博大”撬动外部科技资源服务基础研究的创新模式 指南编制实现了由倾听学术专家意见到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再到聚焦区域发展需求的转变 重视在联合基金工作模式中引导企业树立长远的源头创新意识,通过资源共享和战略合作等方式解决企业在早期分享基础研究产出的障碍。 /p p   市基金完善资助体系,强化人才培养。2013年增设青年科学基金,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第一桶金”,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第一次成为市基金项目申报主体。市基金共资助青年项目611项,占同期资助项目总数的30.6%,资助总额达4870万元。从2015年起,联合天津、河北设立“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有力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目前,市基金已形成包括项目、人才、合作三类体系较为完善的资助格局。 /p p   据介绍,第五届市基金委任期内,基金“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得到进一步彰显,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获得广泛认可,融入社会资金的投入体系更具活力,具有北京特色的基金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科学基金影响力大幅提升,基金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p p   当天成立大会上,第六届市基金委委员代表王长锐、聂祚仁、沈建忠、王松灵做了发言。他们认为市基金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非常好的声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清晰,工作定位明确。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人才云集,资源丰富,基础研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理应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力助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新一届委员会成员,他们表示,一定全力以赴,尽最大可能关心支持市基金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基金各项决策,认真落实市基金的下一步工作。 /p p   据悉,第六届市基金委由29名委员和6名顾问组成。共有两院院士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名,长江学者11名,委员专业领域覆盖了市基金九大学科门类。 /p p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阶段。新一届委员会将围绕北京科创中心建设做好规划布局,进一步立足国际视野,注重前沿部署,强化源头支撑,扩大北京基金的影响力 进一步调动中央资源,注重对外合作,加强对接联动,聚焦北京需求 进一步统筹兴趣导向和需求导向,注重发展需求,推动交叉合作,做出北京特色 为首都逐步实现基础研究从“跟跑”到“整体并行”和“局部领跑”做出贡献。 /p p br/ /p
  • 相聚釜山|第二十届国际显微学大会IMC20在韩国开幕
    仪器信息网、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联合报道 2023年9月11日上午,四年一届、国际显微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第二十届国际显微学大会(The 20th International Microscopy Congress,IMC20)在韩国釜山会展中心(Busan Exhibition & Convention Center,BEXCO)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韩国显微镜学会 (Korean Society of Microscopy,KSM)和国际显微学联合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for Microscopy,IFSM)共同主办,会议吸引来自超过4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电子显微学专家学者、仪器技术专家代表参会交流,共提交科学摘要超2000份。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在理事长韩晓东教授组织下,超三百余位中国电子显微学专家、学者、学生及仪器技术企业代表出席亮相IMC20。是除主办方外参会人数最多的国家。十余位中国显微学专家受邀承担分会主席,十几位专家受邀请做分会主题报告,几十位学生做口头报告,共同向国际同行展示中国在显微学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与进展。据资料,198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电子显微学大会(IMC11)上,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正式被接纳为国际显微学联合会成员,名称为“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e Society ”。中国学者的研究工作经历了一个逐步展示并为国际同行认可的过程,当前,中国在诸多电子显微学研究成果已走在世界前列,此次盛装亮相,也展示了中国在显微学领域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韩国釜山会展中心开幕式现场据悉,在IFSM的悠久历史中,IMC已在亚太地区举办过五届(日本3次,澳大利亚2次),本次是首次在韩国举办。 2018年IMC20选定韩国釜山为举办地,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2022年召开的IMC20推迟一年在2023年举行。IM20 大会主席、韩国国立昌原大学Keesam Shin教授致开幕词Keesam Shin首先分别介绍了参加本次大会的嘉宾,并热情欢迎大家莅临。接着,回顾了IMC 20筹备之旅的背景、历程,从2014年仲夏IMC18时寥寥数人团队的开端,到2017年相关筹备工作逐步拉开序幕等。此外,Keesam Shin强调了KSM在韩国显微镜的生产、显微学的推动和传播领域的重要作用,尤其在诸如三星、LG和SK等为代表的一些强大产业成功的道路上发挥着关键的角色。并深信IMC 20的主办将使显微学在韩国更广泛的人群中推广,为国际显微学的发展贡献力量。最后,Keesam Shin向所有支持IMC 20的人们表示诚挚感谢,包括所有演讲嘉宾、IFSM筹备委员会成员,以及所有的参会代表等。鼓励与会者积极参与IMC 20丰富的日程内容,共同开启并享受国际显微学领域最盛大的节日。IFSM 主席、英国牛津大学Angus Kirkland教授致欢迎词Angus Kirkland在欢迎词中回顾了过去几年IMC 20筹备的挑战和努力,提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学术界和科学研究的巨大影响,但也强调了学术界的坚韧和坚持。比如,电子显微学对SARS-CoV-2和刺突蛋白的研究对疫苗的开发和疫情的控制就起到了关键作用。2020年以来的全球疫情对大家生活和工作影响深远,Angus Kirkland特别感谢了这一时期中支持IMC 20的所有组织委员会同事和电子显微学仪器设备界支持者们,强调了他们的不懈努力与支持的重要意义。最后,希望大家充分利用接下来的5天,从科学、文化和社交等方面充分享受IMC20的一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老朋友们相聚,互相交流学习。KSM主席、浦项科技大学Hoon-Kyu Shin教授致欢迎词Hoon-Kyu Shin首先代表KSM向与会三千余位代表表示欢迎,并对能够与IFSM共同主办IMC20感到荣幸。全球疫情影响下,IMC20的组织与筹备工作迎接了巨大挑战,IMC20的成功召开要感谢IFSM、大会所有参与者以及在近年来在各自领域取得巨大进展的电子显微学工作者们。最后,特别感谢了所有赞助商和参展商对IMC20的大力支持。釜山市市长朴亨埈视频致欢迎词致辞后,IMC20所有日程正式拉开帷幕。大会为期五天,分别在每天上午安排了一位大会特邀报告,大会特邀报告人依次是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ichard Henderson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Frances Ross教授、三星电子Fellow Yusin Yang、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Konstantin Novoselov教授、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oachim Frank。同时,分会报告分为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分析科学、主题论坛等四大主题,四大主题分设若干专题分会场,在几天的议程中平行开设,总计报告一千余个。大会同期还安排了IFSM青年科学家论坛、poster展示、午餐研讨会、仪器设备展、企业沙龙等多种活动。poster展区一角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本次除了参会代表数量新高,IMC20参展企业除了大家熟知的国际品牌,百实创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速普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泽攸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格微仪器有限公司等国产品牌也在IMC20展示。百实创科技有限公司展位更是居于核心展区。中国电镜及周边设备正在走出国门,仪器技术水平已逐步与国际品牌比肩!同期展会一角在IMC20上亮相的国产品牌
  • 无惧风雪,80余台崂应仪器出色完成内蒙古大气强化监测实验任务
    呼包鄂城市群是内蒙古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为有效解决呼包鄂大气污染防治难题,2020年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设立“呼包鄂区域大气环境预警与污染防治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并设计了呼包鄂巴区域大气强化监测实验,主要目的是为区域内各城市PM2.5、VOCs来源解析及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分析、区域空气质量预报模式校核、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制定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 此次“呼包鄂区域大气环境预测预警与污染防治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大气强化监测采样”项目自2021年1月6日一直持续至1月28日,从呼和浩特到巴盟共21个监测点位,80多台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在零下27℃左右的严寒天气中连续监测23天,时间紧,任务重,崂应内蒙区域负责人谢楠和崂应呼和浩特客服站杨雪峰工程师全程积极配合,响应迅速,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项目开始之前,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联系到我司内蒙区域负责人谢楠,表示此次大气采样监测将会使用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80余台,仪器数量众多,且点位较为分散,区域和时间跨度都非常大,因此希望崂应能在此次大气强化监测采样过程中给予全程技术支持。 谢楠在了解到监测站的需求之后立即表示会全力配合,当即于总部调集了一批备品备件发至呼和浩特客服站,以便提前准备和及时保障,并在正式采样前安排呼和浩特客服站杨雪峰工程师专门登门拜访,对全线崂应仪器进行了维护调试,确保采样的顺利进行。 自内蒙古监测中心站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专项“呼包鄂区域大气环境预测预警与污染防治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施启动以来,崂应呼和浩特客服站杨雪峰工程师充分发扬“客户至上”的崂应精神,每日奔波于监测现场和其他蒙西客户之间,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全力配合项目实施方案,保障仪器正常运转。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冬季恶劣天气,杨工每次到现场都会详细讲解仪器使用和严寒大风注意事项,用专业为现场各监测点的监测任务保驾护航。 至1月28日,“呼包鄂区域大气环境预测预警与污染防治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圆满结束,80多台崂应2050型环境空气综合采样器不惧严寒风雪,出色完成了为期23天的大气采样工作,为区域内各城市PM2.5来源解析及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分析、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制定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数据。
  • 两院院士大会及中科院化学部院士会议及学术报告会相关内容(附链接)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5月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两院院士、部分外籍院士、中国科协十大会议代表等约3000人参加大会。5月28日下午,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指出,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基础研究,筑牢科技创新的基石。注重战略引领,推动关键领域取得更多创新突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落实好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促进产业升级。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营造良好环境。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矢志攻关。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在开放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5月29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在会上代表第八届学部主席团作了题为“凝心聚力、继往开来,为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侯建国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包含着院士群体的创新和贡献,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智慧。特别是在去年以来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以中科院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奋力开展科研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首次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在病原鉴定与溯源、检测技术与诊断设备研制、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科技抗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许多院士从不同角度为疫情防控和病患救治积极建言献策,两院还联合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科技能力建设”应急咨询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支撑。三年来,有许多院士作为院士群体的杰出代表,受到党和国家的褒奖和表彰。他们胸怀祖国、献身科学、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值得科技界和全社会学习与弘扬。在此次全体院士会议上,侯建国还向3位新当选的外籍院士颁发了院士证书和徽章。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部主席团成员中的院士代表,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作了关于修订《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说明。会议由高鸿钧主持,500余位中科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5月29日下午出席陈嘉庚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活动并为两院院士作报告。刘鹤表示,科技创新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建设绿色低碳社会也将引发深刻变革,要从长历史周期认识和把握我国所处的发展位置。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符合国情的创新路径,坚持强化基础研究,坚持人才优先,坚持管理创新,坚持国际合作。5月29日晚,中国科学院学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四百多位中科院院士参加会议。报告会由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主持。会上,中科院院士李依依、蒲慕明、孙昌璞、周琪分别作了题为“老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谈科研诚信”“发扬‘两弹一星’精神,铸就新时代‘国之重器’”“在科技变局与变革中推动科技伦理体系建设”的精彩报告。这是中国科学院学部首次在院士大会期间举办道德学风方面的主题报告会,也是学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本场报告会,能够让以院士群体为代表的科学家群体进一步把握和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从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努力做道德学风的表率,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5月3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召开全体院士会议,化学部第十六届常务委员会主任朱道本主持会议。朱道本代表化学部第十六届常委会作了工作报告,从院士增选、咨询评议、学术与出版、科学普及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化学部近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向全体院士对本届学部常委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院士增选工作方面,常委会组织广大院士,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认真求实的态度,优化调整了工作程序,关注新兴和交叉学科,将优秀科学家选进院士队伍,顺利完成了院士增选工作。在咨询评议方面,常委会组织引导广大院士,将化学部的学科特色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组织广大院士,围绕“卡脖子”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绿色发展、科学教育等主题部署支持了一批咨询项目。在学术与出版工作方面,常委会瞄准科学前沿,努力发挥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的引领作用,如在学部与基金委联合启动的“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中,化学部院士牵头承担了“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总论”“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纳米科学学科发展战略”“合成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等多个项目。出版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专著8部,为我国化学领域发展,重点方向选择和促进人才培养等发挥了指导作用。一些战略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部署和科技成果转化,并为基金委设立相关重大研究计划和项目提供了直接依据。还有一些成果在企业中得到积极应用。常委会还大力支持院士聚焦学科前沿和交叉,牵头举办了经常纷呈的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朱道本指出,化学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呼吁化学部院士通过咨询评议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科技智库建设贡献化学力量;发挥化学作为科学体系中的中心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关注化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针对那些尚未形成学科体系的前沿交叉领域和颠覆性技术底层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希望院士对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要求,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为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发挥明德楷模作用。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化学部学术报告会举行,会议邀请了化学部2019年当选院士作学术前沿报告。报告会分别由第17届化学部常委会副主任陈小明、江桂斌、张希、包信和院士主持。施剑林院士作了题为《纳米催化医学》的报告,介绍了纳米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和该领域研究进展。俞书宏院士作了题为《无机材料的仿生设计合成与未来》的报告。樊春海院士作了题为《框架核酸:从分子创造到智能制造》的报告,特别介绍了基于DNA分子的大数据存储新方向,重点阐述了DNA存储的发展路线、关键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马大为院士作了题为《发展高效方法,提高合成价值》的报告。吴骊珠院士作了题为《光化学转换》的报告,将国际上最高产氢催化转换数提升到1600万,取得了人工光合成研究的突破性进展。陈学思院士作了题为《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的报告,介绍了聚乳酸和聚氨基酸两大类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制备与应用,攻克了系列化学和工程难题。杨金龙院士作了题为《自旋电子学材料的理论设计》的报告,探讨了如何对各类功能性的自旋电子学材料进行理性设计等。张锦院士作了题为《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生长方法研究》的报告,他们发展了“特洛伊”催化剂生长法和镁辅助锚定催化剂生长法,实现了大面积均匀、高密度单壁碳纳米管水平阵列的直接生长。徐春明院士作了题为《石油分子化学工程基础与应用》的报告,揭示了石油分子组成及结构特征、挖掘其与油品物理化学性质及催化转化行为的内在关联,推进石油高效清洁转化的理论向分子层次发展并为工程应用提供基础,展望了碳中和背景下炼化发展趋势及绿电氢重构传统化工过程的可能。化学部精彩纷呈的报告还吸引了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的部分院士聆听。与会院士就报告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学科的交叉融合。6月1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京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学部主席团工作报告和各学部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工作报告,完成了学部主席团、各学部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的换届工作,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举办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学风建设”报告会、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和各学部学术报告会,颁发了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并结合学部职能定位深入讨论了院士队伍建设、科技智库建设等工作。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在闭幕会上发表讲话,全面总结了本次院士大会有关情况,对贯彻落实本次大会精神作出部署。侯建国就贯彻落实这次院士大会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学部工作,提出四点意见。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把广大院士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希望广大院士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提高投身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组织开展修订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宣贯工作,系统梳理完善学部各项规章制度。三是营造风清气正的院士增选环境,认真做好今年院士增选工作,要坚持质量第一,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真正德才兼备的科技领军人才选进院士队伍。四是加强学部领导机构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表率”的要求,团结凝聚全体院士共同建设学部大家庭。中国科学院党组后续还召开了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刘鹤副总理报告精神。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主持会议,交流学习体会并对全院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要求。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及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出席会议并作交流发言。中科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链接:https://www.cas.cn/zt/hyzt/ysdh20th/
  • 『重磅』2022年度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结果发布
    5月11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第三版中国学科评级。基于中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体系,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为中国大陆高校提供学科层面的全球洞见,以及与全球其他地区高校比较并展示学术实力的机会。今年的评级包括了91所中国大陆高校与其他1543所全球大学,采用中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法,涵盖82门学科,以A+ 至C–的评分系统比较这些大学的表现。与其他主要学科排名或评级机构相比,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在中国学科分类体系下提供更多学科的全球评级结果。使用中国学科分类方法还可以帮助中国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学科做出明智的升学选择。2022年中国学科评级的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学科中,中国大陆高校的表现均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高校。总体而言,中国大陆高校的平均评级为B+,而全球高校的平均评级为B。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宣布退出国际大学排名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仍旧在评估的范围。但是相较于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国人民大学表现总体不佳,即使文科也仅一个学科进入A+(艺术学理论),其中在教育部评估中表现较好的哲学学科(教育部四次评估,第一次没报名,第二、三次居第二,第四次为A档),在该排名中则位居B档(第5档)。涵盖学科中国教育部以13个支柱领域对111门学科进行分类。本评级通过12个支柱领域来衡量82门学科的绩效。这些分类是:●农学●艺术学●经济学●教育学●工学●历史学●法学●文学●管理学●医学●哲学●理学 泰晤士高等教育排除了14门强烈围绕军事和\或国家安全主题的学科,另外还排除了7门过于中国特有的学科,因为很难将它们与国际大学进行比较。泰晤士高等教育还排除8门学科,因为其数据质量不足以进行国际比较。评级资格大学须满足下列4项关键标准以被纳入本学科评级:●必须进入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必须符合与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相关的学科大类排名门槛●境外高校必须在提交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时选择了相关学科大类;中国大陆高校必须提交他们教授相关学科的证据●必须满足一个学科最低的论文发表数量要求(2017至2021年间)满足这4个条件的大学将被纳入某一门给定学科的评级。所有被纳入至少一个学科评级的大学将进入总评级表单,旨在提供不同学科的绩效概览。中国学科评级结果注:同一评级结果的大学不分先后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是唯一一个基于中国教育部的学科分类、以全球大学为参照的中国大学绩效评估表。该评级衡量研究密集型大学的所有核心使命,包括教学、研究、国际视野和知识转移。我们使用下列11个经仔细校准的绩效指标,以提供最全面而平衡的比较,因此深受学生、学者、大学领导、教育界与政府的信赖。这份评级涵盖82门学科,比现有任何其他主要排名或评级的范围更广。绩效指标可分为5个领域,分别是:●教学(学习环境)●研究(发表量、收入和声誉)●引用(研究影响力)●国际视野(国际教师、学生和国际合著)●行业收入(知识转移)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的数据来自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1年和2022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术声誉调查、2020和2021年的学术声誉调查以及爱思唯尔(Elsevier)文献计量数据库。
  • 安捷伦宣布与伦敦帝国学院达成合作协议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安捷伦检测仪器组合为研究人员营造更自由的实验环境 /strong /p p   2018 年3月5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NYSE: A)与伦敦帝国学院今日签订了一份战略科学合作协议,将安捷伦领先的分析技术与帝国学院出色的研究人员进行了有机结合。根据协议,安捷伦将为帝国学院提供各种仪器,配备安捷伦赞助的全新检测仪器组合。 /p p   安捷伦检测仪器组合将安置在白城校区的帝国学院分子科学研究中心,该校区计划于今年底开放。帝国学院的科学家将使用一流实验室拓展世界闻名的跨学科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受益的应用领域包括临床诊断、生物制药、能源与化工、环境科学、食品检测和农业、材料研究以及蛋白质组学。该仪器组合也将服务于安捷伦仪器演示实验室,并为客户展示安捷伦完整的工作流程解决方案。 /p p   安捷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McMullen表示:“伦敦帝国学院以自身实验室的指导和研究作为媒介,在推动对世界更深入的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充分认识到帝国学院的科学研究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挑战做出的巨大贡献,包括寻找抗癌新方法、确保食物纯度以及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等。” “安捷伦很荣幸能够提供支持,帮助帝国学院在新白城校区建立先进的科学测量和分析实验室。我们十分重视双方合作关系,期待共同迈出这重要的一步。”他补充道。 /p p   帝国学院的校长 Alice Gast 教授谈道:“帝国学院与安捷伦的全新合作关系是我们加强与业界合作中的一项重大进展。 安捷伦在白城校区分子科学研究中心配备的业界一流设备将有助于推动前沿多学科研究,应对从分子水平了解疾病到开发清洁能源的社会挑战。” /p p   伦敦帝国学院与安捷伦的合作关系有望推动进一步合作项目,使双方受益的同时将前沿研究向前推进。 此次合作进一步彰显了安捷伦通过各类学术项目和正在发展的安捷伦卓越中心网络以支持学术届的承诺。 /p p   帝国学院化学系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化学生物学教授 Tony Cass 被任命为安捷伦检测仪器组合主管。 Cass 教授将监督此次合作,旨在发展和推动将研究、工具和技术从学术界到产业界的转化。 /p p    strong 关于伦敦帝国学院 /strong /p p   伦敦帝国学院是一所世界领先的大学。伦敦帝国学院是一所世界领先的大学。根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统计,伦敦帝国学院是英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与 150 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学术联系。路透社 (Reuters) 因伦敦帝国学院出色的创新文化以及与产业的紧密联系,将其评为英国最具创新力的大学。 /p p    strong 关于白城校区 /strong /p p   帝国学院的白城校区是学院新的主校区,与世界一流研究人员、企业和高等教育合作伙伴共同实现创意价值,在当地、国家和全球范围内造福社会。 /p p    strong 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strong /p p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 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拥有 50多年的敏锐洞察与创新,我们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在2017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44.7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13500人。 /p
  • 宾德亮相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7年全国学术大会,与业界精英 “探索细胞,创新未来”
    中国细胞生物学界的精英,包括224位莅会演讲的海内外知名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在内,2000余名学界英才群贤毕至,汇聚厦门,共同参加以“探索细胞,创新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7年全国学术大会,促进中国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人员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细胞生物学学科的发展。  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主办,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博生会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本届学术盛会当天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中国科协学术部部长宋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名誉理事长裴钢院士和厦门大学副校长韩家淮院士莅会并致辞。  开幕式上,大会颁发了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CST终身贡献奖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CST杰出成就奖。终身贡献奖由丁小燕研究员获得,表彰其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教育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杰出成就奖分别由徐国良院士和邵峰院士获得,表彰其近五年来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内获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对中国细胞生物学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本届学术峰会特别邀请了邵峰院士、徐国良院士、周琪院士、付向东教授、林圣彩教授、潘多加教授、杨维才教授作大会特邀报告。  据介绍,本届大会分细胞结构组成与细胞的生理功能、细胞功能与个体的生理活动、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等3大学术板块,同时设立21个分会场,有224位海内外知名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作分会场报告。  本次学术大会论文集共收录503篇最新论文摘要包括273篇墙报摘要,并在会期中安排专门的墙报展示时间,为参会代表提供更为广泛的交流平台。大会同期还举办了仪器、试剂和耗材展览活动,有95家知名厂商参展。  为使更多的青年学者能够有机会参加本次学术大会,会议设立“青年学者参会旅费支持”,共资助9位国内优秀青年学者参会。  与会人士称,本届学术峰会参会人数是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有史以来举办的参会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表明细胞生物学已是当今发展最快、最活跃、与其它学科广泛交互的学科之一;大会学术报告在领域范围、研究进展和学术水准都反映了当前中国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整体情况和最高水平。  宾德十分荣幸参与了此次盛会,并携旗下二氧化碳培养箱等诸款产品亮相。凭借独特的抗污染理念、多项创新性设计及卓越的品质,获得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借参与此盛会期间,与各方专家共同探讨细胞研究方面的最新技术及成果。
  • “杰青”“优青”将对外国学者全面开放
    p   昨日,国家自然基金委发布了《中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称将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修订,并向外国学者全面开放。在资源配置方面,将继续保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增长后的资助规模,加强对优秀科研人员稳定支持。加大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薄弱地区科研人员的稳定扶持,助推当地基础研究水平整体提升。保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并提高资助强度,为更多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提供及时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e627c9ac-3463-4891-ab5e-d12e1b8e4cd6.jpg" title=" 基金委截图.png" alt=" 基金委截图.png" / /p p   通报全文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四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strong /p p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2019年9月11日至11月25日,中央第二巡视组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开展了常规巡视。2020年1月3日,中央巡视组向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以下简称委党组)反馈了巡视意见,特别是指出了各方面的问题和差距。按照巡视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视整改进展情况予以公布。 /p p    strong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把巡视整改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strong /p p   这次巡视是继2016年中央巡视后,中央再次对委党组进行的一次全方位巡视,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委党组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科学基金改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委党组把抓好整改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推动整改落实。 /p p    strong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升做好巡视整改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strong /p p   中央巡视反馈意见会议结束后,委党组第一时间召开会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结合与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召开2020年第一次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商会议,进一步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切实增强抓好巡视整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p p   5月13日,委党组召开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党组成员对照巡视反馈意见主动认领责任并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完善整改举措,推进整改落实。通过深入学习和检视剖析,委党组深刻认识到:在当前推进科学基金系统性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央巡视组对委党组履行政治责任和职责使命进行了系统、全面、细致的巡视,指出了需要整改的问题,为委党组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决推进科学基金深化改革部署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必将极大地推动自然科学基金委更好地完成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为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作出新的贡献。 /p p    strong (二)履行整改主体责任,强化整改组织领导,层层压实整改责任。 /strong /p p   委党组成立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主任担任组长,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牵头研究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和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巡视整改开展部署、协调、督办。委党组和领导班子成员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切实抓好分管部门整改任务落实。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开展整改任务督办,协调推进各项整改举措落实。各部门认真对照整改任务分工,强化责任担当,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同、合力整改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整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p p    strong (三)认真检视剖析,细化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从严从实制定整改方案。 /strong /p p   委党组严格对照巡视反馈意见中指出的问题,逐条梳理细化问题清单,落实责任分工。一是将中央巡视反馈意见归纳为 strong 4大类10个方面23个问题51个具体表现 /strong ,进一步分解细化整改任务举措116项。二是根据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反馈意见,归纳梳理4个方面8个问题,研究制定具体整改措施31项。三是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有关工作要求,对中央巡视反馈意见中涉及机关党建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梳理排查,针对6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22项整改举措。 /p p   在制定整改任务举措过程中,委党组坚持举一反三,结合职能定位把落实巡视整改任务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相结合,与统筹推进新时代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相结合,切实将巡视整改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基金工作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效。 /p p    strong (四)主动接受监督指导,与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密切配合,形成巡视整改合力。 /strong /p p   巡视整改工作中,委党组主动接受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的监督。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组长4次带队来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指导工作,有关负责同志先后21次参加自然科学基金委巡视整改有关会议,就中央巡视反馈意见中有关具体问题整改进行专题督导。5月以来,根据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推进中央巡视整改工作的监督建议函》中提出的问题和工作建议,委党组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与巡视整改一体推进、统筹落实,贯通“两个责任”,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为进一步加强巡视整改监督,确保巡视整改取得实效提供坚实保障。 /p p    strong 二、坚持问题导向,履行政治责任,不折不扣抓好巡视整改落实 /strong /p p    strong (一)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党和国家管好科学基金履职尽责的整改情况。 /strong /p p   1. 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指示批示精神,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系统谋划科学基金深化改革,实施科学基金学风建设行动计划,完善科学基金评价机制改革。 /p p    strong (1)系统谋划科学基金深化改革,坚持科学性是根本,公正性是生命,提升基础研究领域资助管理水平。 /strong /p p    strong 一是聚焦基础研究主业主责,完善顶层设计,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基金深化改革。 /strong strong 委党组研究制定了以“明确资助导向、完善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3项改革任务为核心,以“构建理念先进、制度规范、公正高效的新时代科学基金体系”为改革目标的系统性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加强3个建设(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学风和科研诚信与伦理建设、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6个机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重大类型项目立项机制、成果应用贯通机制、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多元投入机制),强化2个重点(原创探索计划、人才资助体系升级计划),优化7个方面管理(明确各层次优先领域、系统深化国际合作、持续完善规章制度、持续改进项目管理、持续规范资金管理、持续开展绩效评价、加强依托单位管理)的重要举措。 /strong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委内外调研,及时听取科研人员、依托单位、相关部门及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对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方案》,经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审议通过,全面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p p    strong 二是加强项目设置与国家重大科技规划的紧密结合,提升科学基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strong 委党组深刻认识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确保科学基金项目设置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紧密衔接。积极参与对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战略研究和编制工作。与科技部共同制定《关于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其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协同衔接的机制安排》,在加强宏观统筹、项目协同、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组织征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大研发需求并报送科技部,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提供支持。 /p p    strong 三是坚持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充分发挥联合基金平台功能,推动相关领域、行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strong 在总结过去联合基金实施经验基础上,将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的需求转化为科学问题并发布指南,汇聚优秀科研人员力量开展创新研究。2020年,联合基金持续扩大资助规模,筹集各方面资金20多亿元,资助重点支持项目800余项,为科研人员围绕相关领域、行业、区域发展需求开展研究提供保障。 /p p    strong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为指南导向类项目部署提供有力支持。 /strong 委党组科学研究制定资助计划,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保持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资助规模,保障科研人员面向科学前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增强应对突发需求部署基础研究任务的能力,提升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 /p p    strong 五是多措并举,加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项目部署。 /strong 委党组鼓励支持各项目管理部门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完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项目管理机制提供依据。在重大类型项目组织实施中兼顾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需求征集,鼓励交叉融合,充分激发优秀青年人才承担重大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进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逐步构建原创项目遴选机制并通过发布引导类项目指南,鼓励科研人员围绕重大需求开展前瞻性、引领性基础研究。 /p p    strong 六是积极发挥科学基金在基础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及时有效响应疫情防控重大需求。 /strong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委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多次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和党组会议,分析研判疫情防控形势,研究制定有力措施,切实发挥基础研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月22日,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应急专项项目指南,先后以专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等形式,组织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领域攻关,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支持相关领域专家深入研讨,推动关键基础科学问题解决。从服务应急管理决策需要出发,迅速成立由来自应急管理和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特别攻关研究团队,向有关部门报送政策建议,为疫情防控提供应急决策支持。积极与国际资助机构合作,广泛交流,共同支持防疫项目。 /p p    strong (2)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研究瓶颈。 /strong /p p   strong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前统筹布局。 /strong 面对新形势对基础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与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等相关部门共同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在优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化项目管理改革、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创新环境、完善支持机制等方面提出系统改革举措,为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明确方向。 /p p    strong 二是推进重大类型项目立项模式改革,提升重大类型项目立项水平。 /strong 委党组研究制定《关于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类型项目立项机制的若干意见(试行)》和《关于加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问题凝练机制的若干意见(试行)》,从理顺重大类型项目资助体系、加强统筹实施、加强科学问题凝练、加强有效竞争、强化多级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完成科学基金中长期发展规划优先发展战略研究,初步遴选出优先发展领域,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研究瓶颈问题进行前瞻部署。 /p p    strong (3)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学风建设。 /strong /p p   一是实施科学基金学风建设行动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精神,制定实施科学基金学风建设行动计划。从教育、激励、规范、监督、惩戒五个环节系统部署,力争标本兼治,引导参与科学基金活动的“四方主体”(项目申请人、评审专家、依托单位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开展负责任的科研、评审和管理活动,推动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核心的科学基金监督制度与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p p    strong 二是推进科学基金评价机制改革。 /strong 坚持凭能力、实绩、贡献开展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逐步构建新时期科学基金评价机制。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深化科学基金评价机制改革的举措及工作思路》,在2019年试点的基础上,2020年度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评审工作中全面推进基于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审,同时坚持并完善代表作评价机制,取消申请书中论文收录与被引用情况统计表,避免唯论文倾向。 /p p    strong 三是建立与相关部门人才计划和项目的统筹衔接机制。 /strong 在2020年度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明确科学基金人才项目与其他人才计划统筹衔接、避免重复资助的具体要求。与有关部门共同配合筛查重复申请项目,及时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制定新的限项申请政策,进一步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效益。 /p p    strong 2. 加强党组对科学基金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工作机制。 /strong /p p    strong 一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进一步提高政治意识。 /strong 委党组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修订印发《中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0年度学习计划,推进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12次,再次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等,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科学基金事业改革发展的能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抓好贯彻落实。 /p p    strong 二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教育。 /strong 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等党内法规精神,研究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施方案》,为全体党员配发《党员应知应会基本知识》学习手册,强化跟踪问效,持续抓好落实。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入职工作人员谈话实施办法(试行)》,以强化入职谈话中的政治教育为抓手,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责任,切实加强对干部职工政治意识的教育引导。 /p p    strong 三是完善党组工作机制。 /strong 委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工作要求,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会议、委务会议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工作机制。将年度项目指南、资助计划、评审工作意见等事关科学基金资源配置与评审工作方面的重要事项,以及重大类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事项,由党组会议研究决定或专题听取汇报,确保党组充分发挥对重要事项的领导和决策作用。 /p p    strong 四是持续深入开展针对科学基金改革举措的调研和宣传工作。 /strong 采取多种方式听取科研工作者、依托单位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对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开展有关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评审机制试点和科学基金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调研。组织召开法律专家咨询会、依托单位座谈调研会,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订进行调研,并将调研成果反映到法规修订草案中,为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科学基金深化改革宣传工作的方案》,对科学基金深化改革进行全面深入宣传报道。 /p p   strong  五是聚焦改革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攻关。 /strong 聚焦科学基金资助导向、评审机制、学科布局与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差距,以问题为导向,改革中坚持试点先行和稳中求进,让科技界感受到推动改革的决心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加快推进落实《科学基金学科布局改革任务第一阶段工作实施方案》,以申请代码为切入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2个科学部试点开展学科布局优化和申请代码调整工作,已在2020年项目申请中实施,其他各科学部有序推进优化调整,2021年将全面推广。 /p p    strong 六是推进职能配置优化。 /strong 为不断完善成果贯通机制、学科交叉融合机制的组织保障,经中央编办批准,增加内设机构交叉科学部,专门负责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统筹布局和资助工作。将科学基金杂志社更名为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科学基金杂志社),拓展直属单位支撑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的职能。后续将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优化职能配置,为科学基金长远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p p    strong 3. 进一步深刻认识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定位和基金管理人员的职责使命,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履职尽责意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升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strong /p p    strong 一是切实加强科学基金战略研究课题的立项和管理。 /strong 结合中长期及“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系统梳理、凝练前期战略研究成果,统筹科学基金深化改革和中长期发展,编制完成中长期发展规划初稿。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战略与政策研究软课题管理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战略与政策研究软课题的选题范围、立项程序、管理程序和成果要求,及时完善修订软课题管理规章制度。认真做好2020年战略和政策研究课题的立项、督促、结题等工作,确保软课题真正发挥战略咨询、决策建议等重要作用。 /p p    strong 二是完善项目申请回避制度建设。 /strong 推进项目评审回避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在《关于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类型项目立项机制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提出完善立项建议、指南撰写及申请等环节利益相关方的回避措施,进一步提升科学基金项目评审风险防控水平。 /p p    strong 三是提升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和能力。 /strong 进一步调整优化人才资助政策,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提出实施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升级计划。 strong 加强优秀人才的长期稳定支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修订,并向外国学者全面开放,提升人才项目开放水平。在资源配置方面,继续保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增长后的资助规模,加强对优秀科研人员稳定支持。加大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薄弱地区科研人员的稳定扶持,助推当地基础研究水平整体提升。保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并提高资助强度,为更多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提供及时支持。 /strong /p p    strong (二)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加强科学基金管理风险防控的整改情况。 /strong /p p    strong 1.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组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层层压实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科学基金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strong /p p   一是层层压实管党治党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委党组贯彻落实中央《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制定《中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和《中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2020年任务安排》,进一步明确党组、党组书记、党组成员以及各基层党组织履行主体责任的具体要求。召开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组长传达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党组对2020年度全面从严治党重点工作同步作出部署,明确工作责任和具体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制定《中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工作方案》,修订印发《中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贯彻& lt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gt 实施办法》,将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与推进中央巡视整改紧密结合,进一步扎紧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制度笼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p p    strong 二是严格落实和规范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 /strong 强化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结果处理办法》的学习教育,责成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专项工作方案,通过召开专题部署、政策宣讲会议等形式,切实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推动严格落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要求。 /p p    strong 三是加强对基金管理关键环节和人员的风险防控。 /strong 委党组聚焦潜在风险,完善防控手段,强化对不同岗位重点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杜绝利益冲突现象发生。组织各部门修订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手册》,建立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高廉政风险防范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纳入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确保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p p    strong 四是进一步明确评审工作中的廉政风险防控要求,切实加强广大干部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 /strong 组织召开2020年评审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完善评审工作“四方主体”公正性承诺制度,签订承诺书32.4万份。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评审环境的公开信》,坚决杜绝各种干扰评审工作的不端行为。将违规打探项目评审信息等不端行为列入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风建设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增加对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评审专家或依托单位纵容、包庇项目申请人科研不端行为的要严肃处理等规定。在《2020年度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意见》中明确对评审信息的严格管控要求,以多种形式提醒评审专家、答辩人和委内工作人员切实履行承诺事项,遵规守纪,履职尽责。 /p p    strong 五是进一步完善评审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strong 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完善《驻会监督工作方案》,严明会议答辩评审现场的纪律、严格执行回避要求、严格选择评审专家作为加强评审公正性和规范性的措施。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人员收受与公务有关的礼品礼金登记和处理办法》,责成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基金管理系统权限管理、警示教育和内部培训,利用评审工作动员会、项目评审管理会等形式,传递严的信号,进一步明确纪律要求,保障各项监督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p p    strong 2. 严格规范问题线索管理处置流程,提升监督执纪水平。 /strong /p p   在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的监督指导下,委党组责成相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等法规,形成《机关纪委问题线索处置流程》,完善移交问题线索跟踪督办制度,规范问题线索处置和管理,提升工作人员信访举报处置能力和监督执纪水平。 /p p    strong (三)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科学基金改革发展组织保障的整改情况。 /strong /p p    strong 1. 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建设,严格履职尽责规定。 /strong /p p   委党组深入学习贯彻《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精神,研究制定《中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加强班子建设严格履职尽责十项规定》,进一步严格工作要求,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建设质量,努力锻造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 /p p    strong 2. 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监督机制。 /strong /p p    strong 一是科学规划干部队伍建设。 /strong 委党组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研究制定《中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贯彻落实& lt 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 gt 的工作方案》,着眼科学基金事业长远发展,对各部门领导班子配备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切实做好各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工作。 !--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 !--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 !--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 /p p    strong 二是有序推进领导干部选拔任用。 /strong 委党组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在深入开展干部人事工作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结合当前科学基金实际需求和机构变动,适应科学基金改革工作需要,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提升干部队伍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p p    strong 三是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监督。 /strong 委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精神,分期分批召开干部监督工作政策宣讲会,修订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人员兼职管理规定》,建立年度自查与集中报备机制,严格审批程序,推进科学基金干部监督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p p    strong 3. 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配齐配强专职党务干部,健全基层党组织,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strong /p p   一是对照《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和巡视反馈意见,对机关内设机构、直属单位等党建工作情况进行深入排查,摸清情况,查找分析问题,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 lt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gt 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p p   二是督促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带头讲党课,建立党支部工作联系点,推动所在党支部建设成为先进党支部。 /p p   三是结合科学基金基层党组织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的实施方案》,正在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关党委工作规则》,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新路子。加强党员发展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重点在优秀青年干部中发展党员。 /p p   四是完善党务干部学习教育机制。研究制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贯彻落实& lt 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规划& gt 工作方案》,根据疫情防控形势,计划分批次组织开展全委专兼职党务干部专题培训,进一步加强党务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履职能力。 !--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规划-- !--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规划-- !--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规划-- /p p    strong (四)关于推动落实巡视、审计问题整改方面。 /strong /p p   1. 严格落实整改主体责任,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举措,推动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 /p p   委党组进一步规范直属单位预决算管理,将直属事业单位预决算纳入自然科学基金委部门预决算,并加强对直属单位的预决算执行情况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进一步保障了自然科学基金委预决算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p p   2. 坚持把整改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机制结合起来,由点及面,深化巩固成效。 /p p   委党组系统梳理干部交流轮岗情况,研究形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干部交流轮岗机制,依据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专业性强的特点,将交流轮岗与领导班子建设规划、领导干部素质培养统筹考虑,切实增加干部交流轮岗的科学性、针对性。 /p p    strong 三、以巡视整改为契机,不断深化巩固整改成果,继续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科学基金事业改革发展 /strong /p p   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的指导监督下,委党组巡视整改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委党组距离党中央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下一步,委党组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明确每位成员的责任,确保各项整改任务全面完成,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进科学基金事业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p p   strong  (一)加强理论武装,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strong /p p   一是加强和改进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注重结合实际学深学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重要会议和重要文件学习的常态化制度化。二是总结主题教育经验,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完善制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三是按计划分层次高质量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落实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责任,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科学基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举措。 /p p    strong (二)努力担当作为,以深化科学基金改革为抓手,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strong /p p   一是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作为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在推动改革任务过程中自觉、及时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坚持把落实整改任务作为检验政治建设成效的首要标准,建立清单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坚定不移抓好整改落实。二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分析研判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研发活动的非线性互动关系,完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项目遴选工作机制和配套管理措施,积极探索统筹协调重大原创培育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三是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完善教育、激励、规范、监督、惩戒五位一体科研诚信建设体系,加快建立依托单位、评审专家的信用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推进全流程、全覆盖的监督体系建设,推动营造健康有序的科研环境,并继续深化学科布局的优化。 /p p    strong (三)以政治建设引领机关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学基金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strong /p p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关党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以政治建设引领科学基金事业发展,加强党组对科学基金工作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把关作用。三是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抓共管,深入研究适应自然科学基金委知识分子群体的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找准党建和业务在思想认识、目标任务、实施过程和考核上的结合点,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改革的动力。 /p p   strong  (四)增强主体责任意识,落实“两个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strong /p p   一是贯彻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落实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责任,为科学基金改革提供坚强保障。二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增强纪律约束力与制度执行力,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根治并杜绝腐败。三是自觉接受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的监督指导,完善定期会商、重要情况通报、线索联合排查、联合监督执纪四项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巡视整改的实际成效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 /p p    strong (五)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科学基金长远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strong /p p   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选人用人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巩固整改成果,加强对干部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和日常综合研判,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大力加强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和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工作。二是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以事择人、人岗相适的原则,结合科学基金干部队伍体量小、专业性强的特点,完善干部交流轮岗机制。三是进一步将从严管理干部深度融入科学基金管理,强化对科学基金管理全流程的监督管理。四是研究论证加强科技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为我国培养储备政治素质高、责任意识强、学术管理能力高的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队伍。 /p p    strong (六)强化督导落实,坚持不懈抓好后续整改工作。 /strong /p p   一是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的督办工作机制。对尚未完成或需要持续整改的任务,既要明确目标,又要制定阶段性任务考核节点,严格按照整改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大跟踪督查力度,紧盯不放,善始善终。二是强化整改任务考核及结果运用。将巡视整改落实情况作为今后两年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推进科学基金改革统筹考虑,成立党组领导下的专项工作组,对整改工作中勇于担当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旗帜鲜明予以表彰鼓励,对整改任务推进迟缓、落实不力的干部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责问责。三是2020年底前组织整改回头看,巩固整改成果,坚决防止问题反弹,确保中央巡视组巡视反馈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移交的线索得到有效处置、提出的意见建议得到充分落实。 /p p   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和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决完成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把巡视整改成效转化为推动科学基金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提升我国源头创新能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p p   欢迎广大干部群众对巡视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如有意见建议,请及时与我们反映。联系方式:电话010-62327087 邮政信箱: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邮编:100085 电子邮箱:xszg@nsfc.gov.cn。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中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20年11月5日 /p p br/ /p
  • 9万里挑1的论文 4位院士带头点评——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报告会(化学学科)成功举办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 nbsp 仪器信息网讯& nbsp /strong 9月20日,“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系列报告会暨第22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启动仪式”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这是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首次推出该系列报告会,从北京学者2014-2018年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的近9万篇论文中,遴选出100篇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并选择其中的25篇组织系列报告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系列报告会聚焦基础化学、应用化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生物医学工程5个领域。9月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报告会聚焦化学学科,有10位入选者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1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22d8d870-a088-47b4-95af-99d88291e391.jpg" title=" 现场.jpg" alt=" 现场.jpg" width=" 450" height=" 15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报告会(化学学科)现场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本次报告会由北京化学会秘书长孙根班教授主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马林、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郑国民出席报告会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玉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万泰、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维海、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玲、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王开存、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卢忠林、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潘悦等知名院士专家出席报告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928e54ef-1490-461a-a427-cab10ad38a08.jpg" title=" 北京化学会秘书长孙根班.png" alt=" 北京化学会秘书长孙根班.pn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化学会秘书长孙根班教授主持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9435b842-ea82-41d4-b8e8-1883f15c644e.jpg" title=" 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马林.png" alt=" 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马林.png" width=" 400" height=" 266"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马林致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351d2e4c-0e2e-48e2-9616-aeb22ac26e9c.jpg" title="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郑国民.png" alt="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郑国民.pn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郑国民致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报告会上,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强、王定胜,北京大学的郭雪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陈春英,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侯剑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赵立东,北京化工大学的孔晓明,北京师范大学的薄志山、闫东鹏以及北京建筑大学的王崇臣等10位化学学科入选者围绕自己的论文和科研做了报告,内容包含锂电池负极材料、单分子电子器件、纳米医药、光伏器件、金属纳米催化、磷光材料等方向,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医药、能源化学等多个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76c50ee7-69e9-4c72-bed0-cbf578629f87.jpg" title=" 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化学学科).png" alt=" 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化学学科).png" width=" 400" height=" 26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10位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化学学科)作者与院士专家合影留念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每位入选者报告结束的提问环节,院士专家们都积极带头发问,针对这些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系列“发难”,提出产业化情况?是否有用?研究方向道路是否正确?等问题,对每位报告人的研究细节也进行了提问。在院士们的提问带动下,现场互动活跃,形成“科研成果”与“落地应用”之间的激烈碰撞。各院士专家的发问与点评,让报告人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548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b7dfe9cf-ffc8-4025-a222-7a11a8f280e0.jpg" title=" 院士.jpg" alt=" 院士.jpg" width=" 400" height=" 548"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院士专家提问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6cefcce-d9f8-40ba-8c89-feeb9ad5a3ee.jpg" title="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张强.png" alt="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张强.pn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清华大学 张强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入选论文题目《Lithiophilic Sites in Doped Graphene Guide Uniform Lithium Nucleation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s》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传统铜集流体上金属锂形核困难,容易导致形成金属锂枝晶。张强教授研究团队首次提出采用掺氮石墨烯为骨架,实现稳定的、无枝晶的金属锂沉积。凭借掺氮石墨烯骨架的亲锂性和导电性,这一新型金属锂负极结构不仅实现了无枝晶的高安全性金属锂沉积特性,还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ec6f5859-43ff-42e6-bd41-249dfeb301bf.jpg" title=" 北京大学教授郭雪峰.png" alt=" 北京大学教授郭雪峰.pn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大学 郭雪峰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入选论文题目《Covalently bonded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with stable and reversible photoswitched conductivity》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利用单个分子构建电子器件有希望突破目前半导体器件微小化发展中的瓶颈,其中实现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功能是验证分子能否作为核心组件应用到电子器件中的关键步骤。郭雪峰教授团队利用二芳烯分子为功能中心、石墨烯为电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真实稳定可控的单分子光电子开关效应研究的突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dc21e1a7-b717-4434-8f56-3c481770fd9d.jpg" title="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jpg" alt="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jpg" width=" 400" height=" 26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陈春英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入选论文题目《Near Infrared Laser-Induced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Using Thermoresponsive Polymer Encapsulated Gold Nanorods》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化学治疗,治疗具有局限性,副作用大,且易复发。纳米科技的发展为肿瘤诊疗提供了新策略。陈春英研究员团队制备出的金、铋、钯、钆& amp 铁基磁性纳米材料作为临床抗癌药物载体,可改善其治疗或降低毒副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800361e1-e491-4b49-8f28-6222c4d73e69.jpg" title="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侯剑辉.png" alt="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侯剑辉.png" width=" 400" height=" 26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侯剑辉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入选论文题目《Molecular Optimization Enables over 13% Efficiency in Organic Solar Cells》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富勒烯衍生物是有机太阳能电池中使用广泛的受体材料,适用于功率转换效率超过11%的设备。通过精细的分子设计策略进一步提高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非常重要。侯剑锋研究员团队合成了两种新型高性能光伏材料,高效率、器件易制备且具有优良的稳定性。侯剑锋研究员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了无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6c70a669-523b-4e16-822a-975f7e8998ea.jpg" title=" 清华大学副教授王定胜.png" alt=" 清华大学副教授王定胜.png" width=" 400" height=" 26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清华大学 王定胜副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入选论文题目《Isolated Single Iron Atoms Anchored on N-Doped Porous Carbon as an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t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贵金属族材料通常是氧还原反应有效的电催化剂,然而它的高成本、低储量、不稳定并且对甲醇耐受力低的特性极大的限制了它的发展。王定胜副教授团队通过分子笼封装前驱体而后热解的策略,合成出了一种对氧还原反应性良好的高稳定性的孤立Fe单原子催化剂。这Fe单原子种催化剂不仅有极高的反应活性,还有良好的甲醇耐受性和稳定性,可以很好的代替现有的贵金属催化剂。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e17e2f0-6147-4452-b37b-b46679693cb4.jpg" title="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立东.png" alt="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立东.pn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赵立东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入选论文题目《Ultrahigh power factor and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in hole-doped single-crystal SnSe》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热电效率由器件的无量纲品质因数ZTdev决定,要优化该效率,需要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最大化ZT值。赵立东教授团队报告了创纪录的ZTdev~1.34,在300-773K范围内,ZTdev从0.7到2.0,是在掺杂空穴的SnSe晶体中实现的。其研究结果表明SnSe是在低温和中温范围内用于能量转换应用的强大热电候选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3b051484-1a5a-4ea7-a945-afdd4b9b0c0f.jpg" title="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孙晓明.png" alt="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孙晓明.pn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化工大学 孙晓明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入选论文题目《Ultrahigh Hydrogen Evolution Performance of Under - Water“Superaerophobic”MoS2& nbsp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s》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气泡在电极表面上生成并附着通常会阻碍传质动力学,从而降低电解效率。孙晓明教授团队研究证明,通过减轻所形成的气泡在电极上的附着力,导电基底上的纳米结构MoS2膜比平的MoS2膜显示出更快的氢释放反应,其电流增加,工作状态更加稳定。这项研究清楚地揭示了纳米多孔结构对氢释放反应的重要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ca239321-ae63-44eb-a8d9-dd4ab1c0a0a2.jpg" title="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徐新军.png" alt="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徐新军.png" width=" 400" height=" 26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师范大学 徐新军副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入选论文题目《Exploiting Noncovalently Conformational Locking as a Design Strategy for High Performance Fused-Ring Electron Acceptor Used in Polymer Solar Cells》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薄志山教授和徐新军副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新颖的稠环小分子受体,其平面构象可以通过分子内非共价相互作用来锁定。通过构象锁定形成平面超分子稠环结构可以有效地拓宽其吸收光谱,增强电子迁移率,并减少非辐射能量损失。该团队的设计使小分子受体的合成更加容易,可用于开发高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新型受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178b5329-b787-48e1-ba07-bebf41da7933.jpg" title="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闫东鹏.png" alt="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闫东鹏.pn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师范大学 闫东鹏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入选论文题目《White-light emission and tunable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of dibenzothiophene》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不同的堆叠方式和聚集/晶体状态会极大地影响室温磷光效率。然而,尚未发现晶体形态或形状是否可以在室温磷光的调制中起关键作用。闫东鹏教授团队报告了具有相同的分子堆叠方式但晶体形态不同的二苯并噻吩可以表现出交替的室温磷光性能。通过调制荧光和磷光双发射,成功实现了直接的暖白色发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41dab283-3da7-4b0c-9f47-0275a5ab2e44.jpg" title="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王崇臣.png" alt="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王崇臣.pn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建筑大学 王崇臣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入选论文题目《一种稳定二维配位聚合物用于光催化还原Cr(VI)及降解有机污染物》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传统的光催化剂往往面临效率低、重复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开发超高效光催化活性的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王崇臣教授团队合成了一种新型配位聚合物,具有超高的光催化活性,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大会报告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卢忠林致闭幕词。卢忠林书记表示,此次的学术论文报告会是一场学术的盛宴,青年俊杰在此高峰论道,使得报告会非常的精彩。最后,卢忠林书记对点评的专家院士、报告人、举办方、媒体以及在座的老师和同学等表示感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6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9/uepic/8be51abc-61ea-4874-89c7-b560b93420e9.jpg" title="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卢忠林致闭幕词.png" alt="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卢忠林致闭幕词.png" width=" 400" height=" 26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卢忠林致闭幕词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悉,第22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将从9月中旬持续至10月底,学术月推出的“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论文系列报告会”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化学会、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北京科技期刊学会等12家社会团体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给予报告会充分支持。该系列报告会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得到了相关领域院士的肯定和指导,集中展示北京地区原始创新成果,突出体现学术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p
  • IKA持续关注中国学子-2011华中师大“IKA® 创新奖学金”获奖揭晓
    IKA持续关注中国学子 ---2011年度华中师范大学化学院“IKA® 创新奖学金”获奖者揭晓 2011年12月20日,2011年度华中师范大学化学院“IKA® 创新奖学金”签字暨颁奖仪式在化学楼报告厅成功召开;华中师范大学吴书记,化学院杨光富院长,IKA中国区总经理Mr. Klaus Jacuk及市场总监李波女士等出席了本次仪式。 仪式上,华中师范大学领导给在场师生播放了历届IKA奖学金的获奖视频,介绍了IKA奖学金的详细情况;在热烈的掌声中 Mr. Klaus Jacuk与化学院杨光富院长共同签署了2012年 “IKA® 创新奖学金”协议;杨院长也公布了2011年度获奖名单。以2011级博士李自永为首,祝艳平、左炀、邹有全、林 龙、王亮、薛伟健、钟莹等8名学子荣获本年度“IKA® 创新奖学金”,在场人员纷纷表示祝贺。作为众多IKA奖学金落户的高校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化学院迄今已有18名学子荣获该项奖学金。 关注青少年的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更多青年在专业领域继续探索并有所建树-- Mr. Jacuk在签字颁奖仪式上再次强调这一理念。IKA在公司内部与外部都在关注青少年方面作出了不断的努力。 Mr. Jacuk并表示,奖学金作为关注外部青年的方式之一,IKA在未来会继续以这种方式来回馈社会,激励广大青少年取得更大进展和突破。 IKA中国公司总经理Mr. Klaus Jacuk(左)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院杨光富院长(右)签署了年度奖学金协议。与会领导及IKA代表与获奖学子合影 关于 IKA® ( www.ika.com, www.ikaasia.com ) IKA 集团是实验室前处理, 量热分析, 混合分散工业技术的市场领导者. 磁力搅拌器, 顶置式搅拌器, 分散均质机, 混匀器, 恒温摇床, 研磨机, 旋转蒸发仪, 加热板, 量热仪, 实验室反应釜等相关产品构成了IKA实验室分析的产品线, 而工业技术主要包括用于规模生产的混合设备, 分散乳化设备, 捏合设备, 以及从中试到扩大生产的整套解决方案. 集团总部位于德国南部的Staufen, 在美国,中国, 印度, 马来西亚, 日本, 巴西等国家都设有分公司.IKA成立于1910年,IKA集团现在可以自豪地回顾过去100年的历史。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