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郭可信

仪器信息网郭可信专题为您整合郭可信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郭可信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郭可信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郭可信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郭可信话题讨论。

郭可信相关的论坛

  • 【原创】*****郭可信*****

    题记:最近写论文引用郭可信院士的文章,发现郭先生曾经写了一个有关金相学的普及系列短文,遂转贴于此与大家共享。

  • 【原创】富感染力的寄语,让你科研路上不再迷茫!——纪念郭可信先生

    先让你熟悉一下给青年寄语的这位老先生,了解大师生平 郭可信是何方神圣? 这是我在偶然看到这个帖子“【转帖】据悉:郭可信先生去世了”时最初的愚问。从帖子主题判断,郭先生该是位大师级人物,否则怎会受到如此关注! 事隔多日,当我想了解TEM仪器和制样方面的信息时,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主页上,赫然入眼的“沉痛悼念郭可信先生”版块再次让我更强烈地产生了这个疑问。 瞻仰了郭先生生平后,尤为赞叹!方知,郭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和晶体学家。作为初入科研道路的小辈,我的这种有眼不识泰山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谅解!再看,郭先生的生平介绍中像“中国科学院院士”这种高级别头衔,说实话是意料之中的事,因为在XX学家的简历中看到这个头衔是正常的事情。而“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辽宁省科协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五、六届代表”等等头衔,哇!这足以说明了郭先生的重量级!然,更让人眼亮的是,他“曾任瑞典皇家工学院研究员”,看看!这可是人家的“皇家”级工学院哦!抑制不住从心里蹦出斗大的一个字:强!这还不止,郭先生在多个方面都有所建树。你看他在国际科学界几个方面的影响力就知道了:他先后被授予瑞典皇家工学院技术科学荣誉博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印度材料学会荣誉会员等荣誉称号,很耀眼吧! 可有一点你是一定要知道的,他不仅是物理冶金学家和晶体学家,郭先生在我国电子显微学研究事业上的贡献尤为突出!“把中国的电子显微学搞上去,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一直是郭先生的夙愿,也使得他成为中国电子显微学领军人物之一。六十年代初,与其他研究人员一道,率先开拓了我国透射电镜显微结构研究工作。1980年,他与钱临照、柯俊先生等科学家发起创建了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1982-1996年间亲任理事长。1992-1996年任亚太地区电子显微学会联合会主席。其间,郭可信先生为我国的电子显微学研究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恍悟,这是在论坛的“显微镜”版块里看到郭先生去世消息主题贴的缘由。此外,还有那么一大段写的是郭先生的科研贡献和各种获奖,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可你要清楚那都是科研财富啊!

  • 果蔬肉类检测仪对菠菜的检测结果可信吗

    果蔬肉类检测仪对菠菜的检测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信的,但这也取决于多个因素。首先,果蔬肉类检测仪通常采用了先进的检测技术,如光谱技术、电化学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通过精确测量菠菜中的化学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仪器能够提供可靠的检测结果。其次,果蔬肉类检测仪通常具备自动化的特点,能够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仪器在检测过程中会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避免了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检测仪器都存在一定的误差范围。果蔬肉类检测仪的检测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样本的采集和处理方式、试剂的质量、仪器的校准状态等。因此,在使用果蔬肉类检测仪进行菠菜检测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进行操作,并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校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如对比多个不同批次的菠菜样本,或者将检测结果与其他实验室或机构的数据进行比对。这样可以进一步验证检测结果的可信度。综上所述,果蔬肉类检测仪对菠菜的检测结果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信的,但也需要考虑操作、仪器状态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img=,690,69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3/202403111439417121_9168_6238082_3.jpg!w690x690.jpg[/img]

  • 【电镜史话】五重旋转对称和二十面体准晶的发现--郭可信 (转载)

    刚刚看了此文,感慨万千啊...五重旋转对称和二十面体准晶的发现--郭可信 (转载) kklogo 发表于 2004-11-28 6:42:00 郭可信老先生是材料和金相方面的大牛,基本是与国外同行同时发现准晶的,并因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关于他的客观介绍请看: http://www.imr.ac.cn/jszg/200309(26)plus/41.htm这是他自述的学术历程, 看老先生的自述,字字珠玑,实在是受益匪浅,强烈向大家推荐. 五重旋转对称和二十面体准晶的发现郭可信注: 原文链接在这里. 我早年曾在欧洲从事过近10 年的合金钢中的碳化物及合金相研究,除了Χ射线衍射外,还使用过当时还算比较新颖的电子显微镜。在1953年曾在Acta Metallurgica发表了3篇有关ηM6C,η2-(Ti,Ta)4Ni2C,Laves相和sigma相的论文。这些合金相的晶体结构中都有众多稍微畸变了的二十面体原子团簇。正二十面体是由20个正三角面围成的凸正多面体,5个正三角面围出一个正五重顶,通过每一对相对着的五重顶有一个五重旋转对称轴,通过每一对相对着的三角面中心有一个三重旋转轴;通过每一对相对着的棱的中点有一个二重旋转轴。二十面体点对称群的符号是235,立方晶系中四面体点对称群的符号是23,前者的对称性比后者高的多,相当于5个23点群对称地交叉在一起。1956年春天,我在海牙读到周总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深受感动,在五一节前回到北京,随后分配到金属研究所,直到1987年才转到新成立的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前后在沈阳工作31年,时间不算短,又正值壮年。本应有所作为,但是生不逢时,前后赶上"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动荡,我的基础研究一直没能在祖国大地扎根。幸好在打倒四人帮后迎来了科学的第二个春天,我才得以在1983年60岁时重新开始合金相的电子显微镜研究。我与叶恒强、李斗星同志合作在镍基和铁基合金中发现了一系列与sigma相和Laves相有关的四面体密堆合金相。我的研究生王大能在1984年夏在这些合金相的纳米畴中发现了五重旋转对称,张泽在1985年春发现了Ti-V-Ni二十面体准晶。我们五人共同的研究成果"五次对称性及Ti-Ni准晶相的发现与研究"在1987 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我总算在过了花甲之年后才做出一点成绩,以谢国人,也有了一些值得回忆的事。大约是在1980 年的一天,王元明同志从北京回来对我说,他从中国科学院进口装备处了解到院里准备引进一两台电子显微镜。我随即去北京活动,向郁文秘书长立下军令状,保证在电镜安装后三年内做出出色成绩,就这样决定为金属研究所订购一台当时分辨率最高的JEM200CX透射电子显微镜。同时积极培养科研骨干。除了组织大家系统学习电子衍射动力学理论和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成像理论外,还安排叶恒强先后去美国和比利时师从Cow1ey及Amelinckx,关若男去日本师从 Hashimoto,李斗星去瑞典师从Andersson,乔桂文去剑桥大学师从Howie,学习高分辨电子显微学。我和叶恒强、吴玉琨合著的《电子衍射图》也在1983年出版(科学出版社)。从日本引进的电镜也在1983年初调试好,就安排十几位研究生使用这台电镜做学位论文工作。大家排队一天三班倒使用这台电镜,实验室在夜里总是灯火辉煌,热闹非常。据统计,那几年这台电镜加高压的运转时间每年多达5000多小时,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些新结果,我也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至今我仍很怀念那时上下一心、忘我献身的精神。李斗星曾对我说过,有时忙了一夜,毫无结果,天已朦亮,人也疲惫不堪,眼睛酸疼,准备停机。但又不忍就此罢手无功而返,就又坚持一段。几经反复,终于在天大亮时找到一些新鲜结果,顿时喜出望外,所有的疲惫一下子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坚持到最后一刻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与基础研究告别了1/4 世纪后,一时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们就在材料科学这个战场上摆开一条宽广的战线。由叶恒强带领张泽、张锦平、王大能做合金相研究;吴玉琨,黑祖昆带领赖宗和、郭永翔、蒋维吉做非晶态研究;李斗星带领秦禄昌、李膺海、张京做半导体研究;邹本三带领王岩国做矿物研究;关若男带领关庆丰做氧化物研究;乔桂文带领王龙做催化剂研究;杨奇斌带领王曾楣做高维晶体学的研究;王元明带领曲华、陈江华做电子模拟像计算;我自已带着张卫平做有机分子的研究。浩浩荡荡地开始了大规模的电镜"普查"。到了1984年夏,这些工作都取得一些进展,我们在1984年发表了7篇论文,另有7篇在印刷中。根据这些内容我和叶恒强主编了一本《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在固体科学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85)。研究工作中意义较大的结果有两方面。一是叶恒强和李斗星在镍基和铁基高温合金中发现了一些新的四面体密堆相(在高温合金界称拓扑密堆相,在物理界称Frank-Kasper相)和它们的畴结构。Laves相和μ相的不同相畴中的五角反棱柱(二十面体去掉上下两个五重顶)有相同取向,我们写了一组3篇论文投Phi1osophical Magazine。二是吴玉琨和黑祖昆在非晶合金晶化过程中发现一些亚稳相。到了这年秋天,王大能在叶恒强指导下发现了一个新的四面体密堆相—C相,其电子衍射图列的衍射斑点构成一个二维点列,周围有10个呈五重旋转对称的强斑点。随后又发现Laves相和μ相的电子衍射图也有此现象。中间的二维点列是晶体的正常衍射现象,反映这个合金相的周期性特征。周围的10个五重旋转对称的斑点是 "反常现象",显示其非周期性特征。这是实验观察上的一个突破,值得进一步推敲,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认真分析,我们认为这是这些合金相中的不同相畴(取向差为720)中的五角反棱柱有相同取向的缘故。为了验证这个假想,计算了单个五角反棱柱的傅里叶变换,得出的最外圈的10个呈五重旋转对称的光学衍射斑点与实验观察得到的周围的10个电子衍射斑点相重。我们在1984年底写了一篇"正空间与倒易空间中的五重对称"论文投寄给 Ultramicroscopy,于1985年刊出。

  • 原子吸收相关系数要达到多少才可信啊?

    原子吸收相关系数要达到多少才可信啊?3个9吗?哎,原子吸收仪器太古老。。。不稳定。。。快疯了、、、对了,作标线的时候要过原点吗?我问厂家说不要过原点的。。。我也不晓得。。。第一次做!

  • 【FAQ】电子显微学:百科全书释义by郭可信先生

    http://203.64.230.194/web/Content.asp?ID=39269【汉语拼音】dianzi xianweixue 【中文词条】电子显微学 【外文词条】electron microscopy 【作  者】郭可信 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物质的显微组织﹑成分和晶体结构的一门科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是用一束电子照射到样品上并将其组织结构细节放大成像的显微镜。根据成像特点﹐目前广泛使用的电子显微镜有﹕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简写为TEM)。 构造原理 电子显微镜的构造原理与光学显微镜相似﹐主要由照明系统和成像系统构成(图1 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的对比 )。照明系统包括电子枪和聚光镜。钨丝在真空中加热并在电场的作用下发射出电子流﹐经聚光镜会聚﹐照射到样品上。成像系统主要是物镜和投影镜﹐后者相当于光学显微镜中的目镜。从样品上物点发射出的散射电子波﹐经过物镜的聚焦成像作用在其像面上产生一次放大像﹐再经过投影镜在荧光屏上产生二次放大像﹐可供直接观察或拍摄相片。在电子显微镜中所有透镜都是磁透镜﹐利用强磁场使电子束聚焦。 分辨极限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受所用光波波长的限制﹐大约相当于波长的一半。可见光的波长为0.4~0.7微米﹐因此不能观察小于0.2微米的细节﹐放大倍数不过一两千倍。电子的运动也具有波动特征﹐加速电压越高﹐波长越短。下列是常用的一些加速电压与电子波的波长﹕ 加速电压(kV) 100 200 500 1000 波长(0.01A) 3.70 2.51 1.42 0.87显然﹐根据电子波长得出的电子显微镜的理论分辨极限远小于0.1A﹐但是由于磁透镜的球面象差和象散﹐电压与电流的波动﹐仪器的震动﹐样品的漂移等等﹐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实际分辨本领远逊于此值。1939年第一台商品电子显微镜问世(1932年在实验室中就已研制成功)﹐使用单聚光镜和两个成像透镜﹐分辨本领优于100A。现在的一级电子显微镜普遍采用双聚光镜和3~4个成像透镜(在物镜与投影镜之间安装1~2个中间镜﹐见图3 改变中间镜物距(改变透镜电流)可以在中间镜像面上得到二次放大像或一次放大衍射图。BB及CC截面相当于图4(b)及(c)的情况﹐前者是散焦的像﹐后者是散焦的衍射图 )﹐可以直接得到放大一百万倍的像﹐分辨本领为2~3A﹐不但可以分辨点阵平面像(图9 金膜的(200)及(020)点阵平面象 )﹐而且可以分辨原子﹐直接观察到晶体与分子中的原子(图10 金原子在 (111)点阵平面上的分布 )。由此可见﹐放大倍数高﹐分辨极限可以小到原子尺度﹐这是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最显著的特点。

  • 【转帖】郭可信---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即将离开深爱的电镜,发此文以示纪念。注:本文转自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技术交流论坛。金相学史话(6):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郭可信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北京2724 信箱, 100080)   【摘 要】 Ruska 在三十年代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战后(1954 年) 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展出带有电子衍射功能的高分辨电镜Elmiskop I。但是,从专利优先权角度看,他不是电镜的发明人。直到半个世纪后,有关的争议人都已过世,他才在1986 年获得这个迟到的但却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物理奖。材料科学的几次突破性进展充分说明电子显微镜的重要性。首先是电子衍射与成像的结合使位错的直接观察得以实现。在双束(透射束与一个强衍射束) 条件下,位错产生的畸变区的衍射强度与基体不同从而显示衬度差异(衍衬像) 。位错等晶体缺陷因此得以成为六、七十年代的研究热点。选区衍射使晶体结构分析进入到微米甚至到纳米层次。迄今为止,八十年代发现的各种类型的准晶(五重、八重、十重、十二重旋转对称准晶) 都是使用这种手段实现的,从而扩大了晶体的范围,把无周期性的准晶也包括进去。高分辨电镜已发展到分辨单个原子的水平,这就为九十年代发现和研究纳米碳管创造了条件,开辟了纳米技术的新纪元。 【关键词】 电子显微镜 金相学 材料科学 1  电子显微镜的诞生 电子显微镜首先由Knoll 及Ruska 在实验室研制成功,后来在1939 年由西门子公司开始批量生产,正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此电子显微镜在金属研究方面的应用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渐开展起来,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才兴旺发达。那时金属学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许多基本的显微结构问题已用X射线得到初步解决,并逐步发展成为物理冶金和材料科学。同时,电子显微镜技术本身也有长足发展。这两个学科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每一种电子显微镜新技术的出现都为材料科学带来新的飞跃。下面在介绍电子显微镜的诞生后,将就电镜的几个重要发展讨论材料科学中的几次突破性进展。 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把1986 年物理奖的一半颁发给E. Ruska 时的赞词是:“为了他在电子光学基础研究方面的贡献和设计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上半句是指Ruska 在Knoll 指导下,从1928 年起他在柏林高压电机系高工实验室做的副博士论文工作中,从事阴极射线的聚焦研究。他先用一个磁透镜聚焦得出金属网的13 倍放大像,后来用双透镜得出1714 倍的放大像[1 ,2 ] ,在实验室中实现了电子显微成像。下半句是指他在1930 - 1933 年间在西门子公司与Von Borries 一起研制电子显微镜,引入极靴及投影镜,最后得出放大12 ,000 倍的像,分辨率超过光学显微镜,宣告第一台电镜的诞生(关于电镜的研制经过,见文献[ 3 - 8 ]) 。注意,这个赞词中回避了“发明”电子显微镜这个字眼,这不是一时马虎,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西门子公司的M.Rüdenberg 已在1931 年5 月28 日向德、法、美等国的专利局提出用磁透镜或静电透镜制造电子显微镜的专利申请(这是第一次出现电子显微镜这个名词) ,并分别于1932 年12月和1936 年10 月获得法、美专利局的批准(德国专利局在当年5 月30 日收到申请)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于1930年在Brüche 领导下开始研究静电透镜成像,并在1931 年11月获得涂上氧化物的灯丝的发射电子像。在AEG公司的反对下,Rüdenberg 的两个电镜专利申请直到战后才在1953年和1954 年获得西德专利局批准。从专利优先角度来看,Rüdenberg 应是电镜的发明人。 Rüdenberg 是一位著名的电子物理学家,除了在西门子公司任科技部总工程师,还兼任柏林高工电机系教授。无论在学识、经验和远见方面都很强。但是他从来没做过磁透镜成像工作, 他的专利申请全凭理论推测得出。据Rüdenberg 及他儿子事后说,1930 年他的另一个儿子得了小儿麻痹症,这是由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的,受到分辨率的限制,光学显微镜对此无能为力。Rüdenberg 为此曾想到用X射线或电子束制造分辨率更高的显微镜[8] 。但是,他从来没有发表过这方面的论文,在电镜界也不知名。 对于Rüdenberg 的电镜专利申请,Ruska 及Knoll 是有看法的。因为在1931 年5 月里,Rüdenberg 的助手M. Steenbeck曾去Knoll 的实验室参观,了解到Ruska 的实验结果,并且看到了Knoll 将在6 月4 日做的有关Ruska 工作的学术报告手稿,题目是“阴极射线示波器的设计及新结构的原理”,在他们的第一篇论文中也没提到电子显微镜。就在Knoll 的6 月4 日学术报告的前几天,Rüdenberg 代表西门子公司在5月28 日向德、法、美等国的专利局提出了电子显微镜的专利申请。因此Knoll 和Ruska 产生一些怀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关于电镜发明权的争执没有继续下去。首先,Rüdenberg 在希特勒开始迫害犹太人后于1936 年移居英国, 两年后去美,接着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其次,Ruska 与Von Borries 在1937 年2 月开始加入西门子公司从事电镜开发工作,在1939 年制造出第一台分辨率为7 纳米、放大倍率为3 万倍的商品电镜。他俩与Rüenberg 先后属于一个公司(专利权主要属于西门子公司) 不便争论发明权问题。再就是二次世界大战随后爆发,战事的紧迫性掩盖了这种争议。此外,除了Knoll-Ruska 与Rüdenberg 争发明电镜的优先权外,西门子与AEG两大公司也在争论不休,为了平息这些争论当时德国的最高学术团体普鲁士科学院在1941年7 月3 日将莱布尼兹银质奖颁发给了AEG 公司的Brüche ,Mahl 及Boersch 和西门子公司Knoll ,Ruska ,Von Borries 及Von Ardenne ,结果是皆大欢喜。

  • 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可信吗?

    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可信吗?这几天为了这个问题,想了好久,也没有得到答案,比如75.9%的硅,给出的U=0.09%,,看的我迷糊?太小了点啊。

  • 【分享】本网发布的郭可信文章《我使用电镜的早期经历》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06/013805.shtml在大能等创意下,叶恒强,张泽等在2003年8月21-23日在北京主办了《电子显微学研讨会》。办得很成功,学术水平高,师生情义浓,我非常感谢。陈江华作了一个很精彩的有关电镜成像理论的讲演,开场白很幽默,博得一片喝彩。他说 “郭先生与Amelinckx今年都是八十岁,也都是电镜界的权威,但是他俩都从来没有上过电镜”,引起哄堂笑声。我不知道Amelinckx是否上过电镜,但是我上过。在50年代初,曾用胶膜复型研究过高合金钢中的δ-铁素体的相变产物(1-3),用萃取复型研究过合金钢在回火后析出的合金碳化物(4)。甚至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还在金属所亲自安装过一台捷克产的透射电镜。写这篇短文的目的不是反驳陈江华的一句笑话,而是让大家了解我使用电镜的早期经历。

  • 重金属加标回收率是否可信?

    重金属加标回收率是否可信?

    最近做重金属加标回收率,偏差很大.听说重金属加标回收率不可信,不知各位怎样认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5/201205241107_368383_2200141_3.jpg

  • 猎头公司可信度有多少?

    经常听说什么什么猎头公司给同事打电话联络工作的事大家有通过猎头公司找工作的吗? 具体流程是什么样的 可信度有多大好奇啊

  • 【求助】DEPT-135可信度有多少?

    最近测试一个已知物样品,单取代苯出来两个CH,3个CH2就出来2个,120-150ppm处的CH峰很高,50ppm-0ppmCH3峰很小或者不出现,是我参数设置有问题?还是DEPT-135有问题?DEPT-135可信度有多少?

  • 【0905】分辨转基因食物的方法?可信度多大呢?

    虽然对转基因食物安全性的争论还没有尘埃落定,但是却没办法阻止其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针对于这样的情况,网上出现了一些辨别转基因食物的帖子:1. 大豆  非转基因大豆:为椭圆形状,有点扁。肚脐为浅褐色。豆大小不一。打出来的豆浆为乳白色    转基因大豆:为圆形,滚圆。肚脐为黄色或黄褐色。豆大小差不多。打出来的豆浆有点黄,用此豆制作的豆腐什么的都有点黄色。 `  简单的检验方法:转基因大豆不发芽!可以用水检测!本土大豆用水浸泡三天会发芽! 转基因大豆不会发芽,只不过是个体膨胀而已。     2. 胡萝卜    非转基因胡萝卜:表面凸凹不平,一般不太直,从头部到尾部是从粗到细的。且头部是往外凸出来的。    转基因胡萝卜:表面相对较光滑,一般是直的,它的尾部有时比中间还粗。且头部是往内凹的。    注:胡萝卜只有在秋冬季节有,夏季的一般是转基因的。   3.土豆    非转基因土豆:样子比较难看,一般颜色比较深,表面坑坑洼洼的,同时表皮颜色不规则,削皮之后,其表面很快会颜色变深,皮内为白色。  转基因土豆:表面光滑,坑坑洼洼很浅,颜色比较淡。削皮之后,其表面无明显变化。  检验方法:先削皮后看变化再决定吃不吃     4.玉米  转基因玉米:甜脆、饱满、体形优美、头颗粒尾差不多  5.大米  在中国取得转基因大米合法种植权的地区是湖北,要警惕细长的很亮的米。容易与东北“长粒香”混淆。买的时候一定看清原产地。   6.西红柿  转基因西红柿:颜色鲜红很好看,果实较硬,不易裂果   7.其他鉴别方法  进口水果的标签。一般来说,在标签的最下方一般印有出口国的名称,中间的英文字母标明水果的名称,最上方的英文字母标识的是出口企业的名称。在每个标签的中间一般有4位阿拉伯数字:3字开头的表示是喷过农药。4字开头的表示是转基因水果;5字开头的表示是杂交水果。  (1)超市购买食品时一定要上心,先查是否有转基因标注。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应有标注。但这些标注怕见人,小到只有1.8毫米高,而且躲在最不显眼处,仔细查总是可以查到的。  (2)超市西红柿、木瓜大部份是转基因,坚决不买。从安全和质量上说,个体农贩水果类食品要比超市好得多。特别不要迷信外资超市,那里的东西好看而不好吃,坏的、假的太多。  (3)玉米使用转基因最早、最广、最多,购买任何玉米食品均要慎之又慎,哪怕超市卖的玉米窝窝头。  (4)转基因小麦籽粒色白透明发亮,全角质,属硬质强筋优质面包小麦品种,特优转基因9506小麦2008年在安徽面世,面粉中还有漂白剂、滑石粉混在里面,就更难识别。  (5)水稻转基因中国偷偷搞了好几年,少数流入市场,特别要警惕又长又瘦又亮的大米。东北大米目前无转基因,暂可放心,一定要看外包装袋,如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米业,东北米是粳米,短圆粒型、这与湖北、湖南一带种植的转基因水稻(如BT汕优63)中长粒型有本质的区别、容易识别。另外,泰国禁止转基因,其米无问题。  (6)小米、燕麦、荞麦、高梁均属小宗粮食作物,还来不及去转基因。花生是我国独特产品,暂无转基因,红薯也未转基因。对于这样的网帖,你是什么样的态度呢?你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呢?欢迎参加讨论。

  • 可信度现在好多与液质相关的标准中

    1、各位老师好,请教一个问题:现在好多与液质相关的标准中都提到重现性按照95%可信度来计算,这个95%可信度和我们日常标准给出的标准偏差,相对误差,绝对差值,精密度等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般做实验最多做个平行样,两个数据,比如原始记录中某一样品做了平行样,得到结果3.233和3.314,一般都会根据标准要求算起相对误差或者偏差,但这个数据和可信度怎么能挂上钩呢?我是做兽药残留的。2、相对离子丰度在实际做农兽药残留结果中有多大的用处,我见到的大家都没有在记录中提到丰度,大家是怎么看待这种事情的啊?

  • 怎样来评价做出结果的可信度?

    请教大师们: 去哪购买有关[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Wp][color=#3333ff]原子吸收光谱[/color][/url]的刊物?怎样来评价做出结果的可信度?

  • 如何修改浏览器设置,把仪器论坛加入可信任站点

    如何修改浏览器设置,把仪器论坛加入可信任站点

    1、 选择浏览器上方菜单的“工具——Internet选项”。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11/201211141431_404101_2518341_3.jpg2.、在Internet选项的菜单中选“安全——可信站点”,并在“可信站点”面板上,点击下图红色框出的“站点”按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11/201211141431_404102_2518341_3.jpg3、把仪器论坛的地址http://bbs.instrument.com.cn输入在添加区域框中,并点击“添加”按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11/201211141433_404103_2518341_3.jpg4、添加后,点面板上的“关闭”按钮,“Internet选项”中的“确定”按钮,即设置完成。

  • 标准曲线有2个9也不可信

    标准曲线有2个9也不可信

    上礼拜做的标准曲线,有个浓度吸错了,两个浓度重复,结果一出来,那个偏了个十万八千里。如图中“一”,结果还有2个9;把那个去除,曲线顺眼许多,来到3个9,如图中“二”。话说大家平常做曲线都要几个9?经过这次,我觉得2个9也不可信啊~~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12/201212190929_413769_2609668_3.jpg

  • 论文写作的3C:完整性、清晰性、可信性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编辑部发表了系列文章,谈论文写作要注意什么问题。该刊2012年第1期由Yan(Anthea)Zhang和Jason D. Shaw合写的文章属于这个系列的第5部分,专门讨论“方法”与“结果”两小节的写作。我觉得,文章所谈的内容不仅适用于管理学论文,而且具有超出管理学学科的一定的普遍意义,故简要介绍其观点。两位作者对该刊保存的大量拒稿信档案进行了考察,看看被拒文稿有什么共同问题,结果发现,它们主要在completeness(完整性)、clarity(清晰性)和credibility(可信性)这3C中的至少一方面出了问题。“方法”小节的3C完整性“方法”小节要实现3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涉及完整性的问题。1.要交代研究过程的how、what和why。比如,论文涉及的所有测度值如果能放在附录中就很好。2.使得读者读完论文后,能够就本文的优点与缺点作出评价。3.提供充分的信息,让人家有可能重复本项研究,得出同样的结果。清晰性作者在清晰性方面经常出问题,比如,说本文所用的指标是对原有指标做了改进,却没讲清楚到底是怎么改动的,改动的依据是否充分。可信性1.一定要交代为什么选取某个样本。2.最好简要小结一下本文采用的构念(Construct)的定义,然后再描述相关构念的测度指标。3.说清为什么要进行某种操作。比如,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指标时,应说明本文除了最后选定的指标外,还考察过哪些其他指标,为什么弃用那些指标。4.一定要就模型设定和数据分析方法展开一些论证,比如同样对于面板数据,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小节的3C完整性文章采用的分析单位、样本规模、模型的变量等,一定要阐述清楚。清晰性常见的问题是,有的作者没有把研究发现与起初的研究假设关联起来。有时候,你得出的结果不能支持假设,但是,不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结果,与期望值符号相反的结果,也是同等重要的。有的作者喜欢将这些不太理想的结果给隐藏起来,反而被审稿者逮个正着。另外,对于不同的变量,这一段是按这个次序叙述的,下一段也按这个次序来叙述,也有助于文章的清晰性。可信性1.要回答,为什么自己对结果的阐释是合适的。2.如果存在着多种指标、方法和模型设定方式,而作者只选了一种,就可能被批评为“摘樱桃”――挑选有利的结果来支持自己的假设。因此,最好要提供补充性的分析和稳健性检验。3.即使所得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读者仍会问:那又怎么样?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效应未必是实际意义重大的效应。因此,可以做一些追加分析来表明研究结果确实具有实际意义。

  • 【讨论】资料中心的资料,可信度问题

    今天去资料中心下了个50325的2006版,偶然发现里面错了个字,虽然国家出版的标准也不能保证完全没有错别字,但是我们在网上下载资料,这个资料的可信度度值的考虑了,毕竟不知道上传的是不是正规发表的标准,错个字的影响是不大,但这很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标准....如果用的标准不“标准”,那可就大条了。郁闷,本来以为能下到电子版很高兴,现在还是决定去购买,以求安心,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