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郭可信

仪器信息网郭可信专题为您整合郭可信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郭可信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郭可信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郭可信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郭可信话题讨论。

郭可信相关的资讯

  • 第十四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暑期学习班暨纪念郭可信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年7月10-13日,第十四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暑期学习班暨纪念郭可信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与郭可信先生在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一同工作过的部分同事清华大学朱静院士、中科院北京纳米所王中林院士、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金属研究所李依依院士、柯伟院士、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院士,郭可信先生的弟子金属研究所叶恒强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及工程院两院院士斯德哥尔摩大学邹晓冬教授、郭可信先生家属等专家学者共3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20余家与电子显微学相关的厂商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做了产品和技术推介。7月10日,会议开始之前,郭可信先生家属及出席会议的院士嘉宾等拜谒郭先生铜像并敬献花篮会议执行主席暨组织委员会主席、郭可信教育基金会理事会秘书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电镜中心负责人马秀良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并向所有出席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也向与会嘉宾介绍了郭可信教育基金会以及郭可信暑期班的来历及发展历程。会议执行主席暨组织委员会主席马秀良研究员主持开幕式李依依院士、卢柯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理工学院Dan Shechtman教授、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Knut Urban教授以及日本显微学会会长东京大学Yuichi Ikuhara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叶恒强院士简要介绍了郭可信先生生平,王中林院士、朱静院士、张泽院士、彭练矛院士、邹晓冬院士等先后做了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依依院士致辞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院士致辞以色列理工学院Dan Shechtman教授视频致辞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Knut Urban教授视频致辞日本显微学会会长、东京大学Yuichi Ikuhara教授视频致辞郭可信先生亲属郭桦女士致辞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季华实验室叶恒强院士介绍郭可信先生生平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作题为“从电子显微学到微纳能源”的学术报告清华大学朱静院士作题为“量子材料序参量和电子显微学”的学术报告浙江大学张泽院士作题为“从合金相结构到力学性能”的学术报告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作题为“碳基电子学:从材料到芯片”的学术报告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邹晓冬院士作题为“现代电子衍射技术在晶体学中应用——从未知晶体的结构测定到高通量多晶相分析”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文化路报告厅会场1956年,郭可信先生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回到祖国,先后任职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1956-1985)、中科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1985-1996)以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1996-2006),并于198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电子显微学会。郭可信先生推动了中国电子显微学的快速发展并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电子显微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领路人之一,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将中国在准晶合成、电子显微观察和理论诠释方面的研究推至世界前沿,并为电子显微学界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1999年,由郭可信先生部分弟子们组织发起的“郭可信教育基金会(K.H.Kuo Education Fund)”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注册成立。该基金会为非营利机构,其宗旨是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显微学及相关学科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自2008以来,由“郭可信教育基金会”与地方主办单位共同组织的“郭可信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暑期学习班”每年举办1次,旨在普及电子显微学技术、促进学术交流。其主题在“生物冷冻电镜技术”和“材料电子显微学”间交替进行。到目前为止,材料电子显微学暑期班相继举办在郑州(2009)、沈阳(2011)、苏州(2013)、杭州(2015)、西安(2017)、北京(2019)、重庆(2021)、沈阳(2023)。参加人数逐届增多,在中国电子显微学领域的影响力逐渐上升。poster展现场参会代表参观厂商展位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电子显微学发展的历史回顾—纪念郭可信先生诞辰100周年;电子显微技术及方法学新进展;基础科学、工业及工程中的电子显微学应用;冶金与材料科学中经典科学问题的再认识与新理解;电子衍射及电子晶体学等材料学前沿研究领域。来自全球知名高校、研究所及厂商等80位学者和技术专家应邀作了专题讲座。作为本届郭可信暑期班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邹晓冬院士为青年学者及研究生开设了“电子晶体学技术的进展及其在材料结构分析表征中的应用”的专题讲习班;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李兴中博士开设了“电子衍射模拟和分析的实用软件包——蓝带(Landyne)”的专题讲习班。本次暑期班暨研讨会自始至终学术报告精彩、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与会人员普遍认为在与国际知名学者的直接交流中夯实了电子显微学基础知识、开阔了学术视野、提高了学术品位。出席会议的嘉宾及参会代表合影会议于2023年7月13日胜利闭幕。
  • 传承智慧,照亮未来:TESCAN在郭可信材料表征中心的使命与愿景
    传承智慧,照亮未来:TESCAN在郭可信材料表征中心的使命与愿景导语在缅怀中国电子显微学界巨擘郭可信先生的同时,TESCAN公司荣幸地参与了2024年6月12-15日在辽宁材料实验室举行的“郭可信表征中心”与“郭可信纪念馆”的揭牌仪式。我们对能够见证并支持这一里程碑事件感到自豪,TESCAN的科研仪器被选为该中心的关键工具,标志着我们在推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的承诺和贡献。回顾重要时刻辽宁材料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长王健、辽宁材料实验室主任卢柯院士、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毛新平院士为郭可信材料表征中心揭牌。辽宁材料实验室主任卢柯院士、浙江大学张泽院士、郭桦女士、张飙先生先生为郭可信纪念馆揭牌。TESCAN 在研讨会上在同期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TESCAN展示了包括TESCAN AMBER X、TESCAN TENSOR 4D-STEM以及Raman-SEM电镜-拉曼一体化显微镜在内的创新技术。这些尖端设备不仅展示了TESCAN在材料表征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体现了公司不断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TESCAN 在郭可信材料表征中心郭可信材料表征中心(K.H. Kuo Center for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KCMC),承载着建设国家级材料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基础表征平台的宏伟目标。中心致力于构建一个体系完备、设施先进、运行高效、开放共享的全要素“一站式”分析测试基地,以促进材料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与技术突破。自2023年9月启动试运行以来,TESCAN提供的三台先进扫描电镜——TESCAN AMBER X、TESCAN CLARA和TESCAN VEGA——已稳定运行超过287天,成为中心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核心工具。这些设备的稳定运行不仅证明了TESCAN技术的可靠性,也为中心的科研人员提供了深入探索材料微观世界的强大支持。随着TESCAN扫描电镜在郭可信材料表征中心的稳定运行,我们见证了一个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科研平台的崛起。这些设备不仅代表了高端科技的力量,更是承载着推动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它们在这里的作用远不止于工具,更是科研探索旅程中的伙伴,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扇深入材料微观世界的窗口,助力发现新知,推动科学进步。TESCAN设备介绍TESCAN AMBER X PFIB-SEM以其卓越的性能,已在材料表征中心被使用385次,累计机时达到3582小时。TESCAN CLARA和TESCAN VEGA也以其超高分辨率和稳定性,成为科研人员探索材料微观世界的重要工具。TESCAN AMBER X PFIB-SEM氙离子聚焦离子束电子束双束电镜TECAN AMBER X 在材料表征中心已使用 385 次,总机时 3582 小时。TESCAN CLARA超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郭可信材料表征中心导览屏幕上的仪器列表呈现了高分辨率场发射电子显微镜 TESCAN CLARA 的信息。TESCAN VEGA钨灯丝扫描电镜TESCAN VEGA 钨灯丝扫描电镜在郭可信材料表征中心的实验室使命与愿景作为郭可信材料表征中心的重要合作伙伴,TESCAN深感荣幸。我们的使命是通过提供最先进的扫描电镜技术,助力科研人员深入探索材料的微观世界,推动材料科学的发展。我们相信TESCAN的设备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帮助科研人员继承先贤的智慧,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关于TESCANTESCAN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一家专注于微观形貌、结构和成分分析的科学仪器的跨国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电子显微仪器制造商,总部位于全球最大的电镜制造基地-捷克布尔诺,产品主要有电子显微镜、聚焦离子束、X射线显微CT、电镜和拉曼、双束电镜和二次离子质谱的一体化联用系统及相关附件和软件,正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半导体和电子器件等领域中。
  • 第七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举办
    郭可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家,在国内率先引入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开始从原子尺度直接观察晶体结构的研究。郭可信先生为我国的金属材料物理研究以及电子显微学研究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桃李满天下。为继承郭可信先生的遗志,为中国电子显微学的持续发展做贡献,2008年由郭可信先生的学生倡导发起,国内外从事电镜研究应用的华人学者经过认真商讨,决定每年举办一次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并以材料科学和生物学应用为主题轮流举行。   2014年7月26日-27日,&ldquo 第七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rdquo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与细胞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bull 上海(筹)举办。本期暑期学校为&ldquo 2014冷冻电镜(cryo-EM)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rdquo 的一个组成部分,着眼于冷冻电镜相关实验技术及计算软件的实践技术培训,旨在培养我国生物冷冻电镜高技术人才及年轻后备人才,加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实力。   根据冷冻电镜的技术特点,本期暑期学校分为了电镜操作技术培训和图像处理技术培训两个部分。邀请了来自海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授培训。   电镜操作技术培训   冷冻电镜技术作为结构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新兴研究方法,在过去十几年里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最近几年在国内也得以推广并取得极大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小组关注这一技术的应用。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程亦凡博士   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程亦凡博士介绍了冷冻电镜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生物样品制备、三维重构的原理、以及电子晶体学、单颗粒三维重构、电子断层三维重构技术的特点与应用等内容。 布兰迪斯大学 徐晨博士   布兰迪斯大学的徐晨博士从冷冻电镜设施的建立、冷冻电镜样品的制备和操作,以及当前电镜操作的自动化、远程控制等先进技术。最后,徐晨还介绍了新型图像探测器&mdash 直接电子探测器的市场和应用情况。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 Peijun Zhang博士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Peijun Zhang博士介绍了共聚焦显微镜与冷冻电镜结合使用在活细胞检测方面的应用。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 Anchi Cheng博士   来自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Anchi Cheng博士介绍了其参与研发的Leginon电镜数据自动收集的软件与方法。Leginon是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单颗粒自动化数据收集软件之一。 霍华德&bull 休斯医学研究所 Dan Shi博士   此外,还有来自霍华德&bull 休斯医学研究所的Dan Shi博士介绍了电子衍射数据收集的相关内容。   图像处理技术培训   虽然近年来冷冻电镜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然而与其配套的图像处理及三维重构技术在国内发展还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此次培训班专门开设了电镜数据图像处理及三维重构技术课程,帮助学员系统全面地掌握最新的冷冻电镜图像处理技术和软件。 美国Baylor医学院 Steven Ludtke博士   EMAN2的开发者&mdash &mdash 美国Baylor医学院的Steven Ludtke博士介绍了单颗粒冷冻电镜三维重构软件EMAN2。1999年,Steven Ludtke博士等人推出了EMAN软件的第一个版本,如今EMAN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用于高分辨率单颗粒重构的软件之一。 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Sjors Scheres博士   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Sjors Scheres博士介绍了RELION软件包,以及最大概然统计分析理论和贝叶斯理论在电镜图像分析和三维重构中的应用。在最近解析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中,很多应用了RELION软件包。 德国Jü lich研究中心 Gunnar Schroder博士   德国Jü lich研究中心的Gunnar Schroder博士介绍了DireX软件包在电镜三维密度图限制下柔性建模、分析评估方法及其软件的发展与应用。 图像处理技术培训现场 电镜操作技术培训现场   在整个培训期间,除了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外,还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并由授课老师直接进行指导。接受培训的学生们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对于冷冻电镜及三维重构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于自己日后的研究工作颇有帮助。(撰稿:秦丽娟)   附录: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的由来   郭可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家,在国内率先引入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开始从原子尺度直接观察晶体结构的研究。郭可信先生与钱临照、柯俊先生等科学家发起创建了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并亲任理事长。同时郭先生在国际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曾任亚太地区电子显微学会联合会主席等,并且郭可信先生为我国的金属材料物理研究以及电子显微学研究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桃李满天下。   为继承郭可信先生的遗志,为中国电子显微学的持续发展做贡献,2008年由郭可信先生的学生倡导发起,国内外从事电镜研究应用的华人学者经过认真商讨,决定每年举办一次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并以材料科学和生物学应用为主题轮流举行。每年的暑期学校都电镜学习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培养大家的电镜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了解国内外电镜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首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暑期学校在清华大学举行,并举办&ldquo 冷冻电镜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rdquo 。此后,为了有系统持续性地推动冷冻电镜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发展,加强我国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使青年学者有机会与该领域权威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并得到高层次的培训,在中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生物领域的&ldquo 郭可信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暑期学校&rdquo 及&ldquo 冷冻电镜三维分子成像国际研讨会&rdquo ,第二届会议2010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举办 第三届会议201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举办。
  • 第八届郭可信暑期学术研讨班第一轮通知
    近年来,球差电镜技术与原位电镜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进入此领域。为提高青年学者的研究水平,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进一步推动我国电子显微学事业的发展,第八届郭可信暑期学术研讨班将于2015年5月27-30日在浙江大学举行。届时,暑期学术研讨班将邀请电镜领域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做专题报告,同时给参会学生提供展示海报的机会。此次暑期班由郭可信教育基金会、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浙江大学电镜中心联合举办,由浙江大学电镜中心和浙江大学材料学院承办。   会议将涵盖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其中材料科学分会场为英文学术研讨班,与浙江大学材料学院第一届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会议联合举办,主要内容集中在球差校正电子显微学与原位电子显微学 生命科学分会场为中文讲习班,集中生物医学、农林和共聚焦显微学。主要讲授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理论讲授分为:(1)常规电镜制样技术,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样品制备 (2)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技术,包括:包埋前胶体金标记技术、包埋后胶体金标记技术 (3)冷冻电镜技术,包括:高压冷冻技术、超低温快速冷冻技术、冷冻置换技术。(4)共聚焦显微学主要讲授:①超高分辨技术及其应用,包括PALM, STORM, STED 技术(2014年诺贝尔奖成果) ②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与单点分析技术 实验方面包括:(1)免疫电镜胶体金标记技术示范,包括:包埋前胶体金标记技术、包埋后胶体金标记技术 (2)高压冷冻技术。共聚焦显微学:(3)膜蛋白运动参数分析技术示范 (4)蛋白相互作用的三维分析技术示范。届时还会邀请国际同行专家亲自授课。   会议期间还将安排参观浙江大学电镜中心,并适当安排原位电镜样品杆的上机演示,生物制样的实际演示。欢迎各位同学踊跃报名,希望通过此平台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精尖的电镜专业人才,为我国电镜事业和新材料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   2014年12月16日   附:组委会名单   大会主席: 张泽院士   执行主席: 韩高荣 教授 李吉学 教授 杨勇骥 教授   大会秘书:王勇 教授(材料科学) 洪健 教授(生命科学) 林金星 教授(共聚焦显微学)   联 系 人: 王 勇 教授 E-mail:khk_zju@163.com   洪 健 教授 E-mail:jhong@zju.edu.cn   林金星教授 E-mail:linjx@ibcas.ac.cn
  • 郭可信先生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2023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下篇)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道 2023年10月27日,2023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东莞市会展国际大酒店龙泉厅盛大开幕。大会由电镜学会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独家合作媒体参会报道。大会为期三天,参会人数再创新高,吸引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仪器技术企业等电子显微学领域专家学者2000余人出席参会。大会现场2023年是中国电子显微学开拓者之一郭可信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本届年会大会为专题纪念专场,怀念郭可信先生生前对中国电子显微学发展付出的心血与作出的巨大贡献。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显微鸿鹄志,世界一片天——怀念郭可信先生。大会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高宁主持,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泽,大会承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贾金锋,大会组委会主席、电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分别致辞。大会分为大会报告和13个分会场报告。开幕式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大会报共分为五个阶段,依次由北京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韩晓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秀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东南大学教授孙立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分别主持,十二位著名学者、相关仪器设备厂商专家代表依次为大家分享了精彩报告。以下为大会报告下半场七位大会报告内容摘要,以飨读者。大会报告下半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左),东南大学教授孙立涛(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右)共同主持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季华实验室教授 叶恒强报告题目:郭可信先生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在郭可信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叶恒强院士回顾了郭先生与中国电子显微学事业发展的渊源,郭先生生前对中国电子显微学发展付出的心血与作出的巨大贡献,以怀念郭可信先生。从1949年全国解放时中国拥有的第一台电子显微镜——英国Metropolitan-Vickers制造的EM/1M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到1956年,在东京召开的第一届亚太地区会议,中国电子显微学论文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到中国电子显微学研究的先驱们,郭可信先生、李方华先生、黄兰友先生等。结合珍贵资料,叶恒强院士首先回顾了中国电子显微学事业的开端背景。接着回顾了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成立的曲折历程。上世纪70年代,中国电子显微学界,错失了在衍射衬度电子显微学领域与国际同步进展的机缘。在国际高分辨电子显微学进展的冲击下,中国代表团于1979年参加了纪念日本电镜学会成立30周年的学术会议,在此启发下,1980年11月,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在成都正式成立。随后,一批人才从国际一流电镜实验室学成归来的,中国电子显微学的春天。在郭可信先生等先辈的据理力争下,在国际友人的协助下,1986年9月,在国际显微学大会上,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正式成为国际电子显微学联合会(IFSEM)成员,IFSEM接纳中国两个学会会员,称谓分别是:“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e Society(对大陆),Electron Microscope Society, Taibei, China (对台湾)”。接着,叶恒强院士通过郭可信先生在振兴中国电子显微学事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事迹,回顾了郭可信先生的操劳。最后表示,有一些科学家,他们既有冲击世界前沿的能力,又能有很好的科研管理的才干,郭可信先生就是这样的科学家,是他代领着中国准晶研究团队走在世界前列。有句俗话叫做“大树底下好乘凉”,如今,更觉得清凉的可贵。同时,也借纪念郭先生这样的机会,祝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走向新的辉煌。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隋森芳报告题目:冷冻电镜迈入新时代: 原位+近原子分辨隋森芳院士表示,郭可信先生不仅在物理材料领域对我国及国际的电子显微学做出了贡献,在生命科学电镜研究方面,也发挥了诸多非常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并分享了一些案例,包括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刚开始发展时,郭先生就亲自主持了一项蛋白质电子晶体学的国家项目,这或许是国内最早的相关项目;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郭先生在北京推动第一台配置冷台的电镜,并吸引一批学者开展相关工作等等。接着,分享了生命科学冷冻电镜技术的最新发展进展。冷冻电镜技术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热点技术之一,近年来在Cell,Science,Nature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中,冷冻电镜因把生命科学推进到原子水平而连续当选。冷冻电镜主流技术包括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cryo-EM SPA)和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 (cryo-ET),冷冻电镜结构生物学面临的挑战包括颗粒尽可能的小、颗粒尽可能大、颗粒的不均一、时间分辨等。最后,围绕近一年cryo-ET高分辨结构统计情况,分析了原位电镜技术的系列进展,一些代表性进展包括藻类光合系统的进化研究、激发态能量如何从藻胆体传递给光反应中心(PSII/PSI)相关研究等。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朱静报告题目:量子材料序参量和电子显微学作为我国材料电子显微学领域的前辈,六十余年来,朱静院士始终坚守在电子显微学研究第一线,在诸多材料领域,对于如何进一步利用电子显微镜中电子和物质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各种信号,有着深刻地认识。近十年来,朱静院士主要聚焦在两种电子显微学方法。一是针对功能材料的量子材料序参量和电子显微学,一是针对结构材料,高通量多尺度(豪微米-亚埃尺度)应用于结构材料研究(飞机发动机单晶叶片和涡轮盘)。此次报告中,朱静院士主要分享了开展第一个工作的研究进展。据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主要思路是从对称性出发,来寻找体系中可测量的序参量;而到了八十年代,则出现了两大里程碑式的进展:其一是以拓扑绝缘体和分数霍尔效应为代表的一系列跳出了朗道-金茨堡理论的体系和现象,其二是高温超导的出现引出了所谓强关联电子体系。朱静院士团队在2013年完成了定量EMCD 的研究,利用电子显微学方法定量的测定材料中原子磁矩。有可能利用电子显微学方法测量“点阵、电荷、自旋、轨道、拓扑”序参量。同年,启动了题目为“铁性序参量的亚原子尺度协同测量及耦合机制”的973课题。近十年来,围绕测量方法、关联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代表作品包括徐坤博士的磁光材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21,文章/PNAS)、王泽朝博士的超导材料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2023,文章/Nature,Science) 等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可。2023年,由朱静院士著作的《量子材料序参量和电子显微学》也将由科学出版社于2023年12月出版等。最后,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点阵序参量、轨道序参量、电荷序参量、自旋序参量、拓扑序参量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公司特邀报告人:赛默飞Dr. Eric van Cappellen报告题目:The latest trends in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赛默飞首席专家Eric Van Cappellen首先追忆了与郭可信先生的渊源。郭可信先生和Severin Amelinckx教授都是电子显微学届的权威,两位也是多年的好友,而Eric的博士阶段便是在Severin Amelinckx教授课题组度过。随后,Eric介绍了在当前生命科学领域,随着对细胞和组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体电子显微镜再次成为趋势,但传统体扫描电子显微镜并不能满足前沿研究的需求。而具有4种可切换离子源(Xe, Ar, N, O)的Hydra Bio Plasma-FIB,有效解决了传统体扫描电子显微镜Z与X-Y方向分辨率不同以及机械变形的问题,可用于冷冻或树脂包埋生物样品更精确的体积成像及冷冻透射电镜三维重构样品的制备。接着,Eric从电子光学的灵活性,数据收集的灵敏性,信息获得的有效性三个角度介绍了如何解决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难题——减少样品的电子束损伤。通过具体的案例,Eric介绍了赛默飞最新的基于AI的图像减噪,高通量高灵敏度低剂量Ultra-X能谱,适用于电子束敏感材料成像的iDPC等有效减少样品的电子束损伤的最新技术。公司特邀报告人:泰思肯Dr. Daniel Němeček报告题目:Improving phase and orientation mapping at the nanometer scale by precession-assisted 4D-STEM microscopyTESCAN集团STEM专家Daniel Němeček博士为大家分享最近热点的4D-STEM技术进展。近期发展起来的4D-STEM技术是一种基于纳米束衍射的强大分析方法,可以在纳米级的分辨率下解析和表征多晶材料中晶体相位分布和单个晶粒的取向。然而,由于实验设置的复杂性以及样品扫描与束闸、旋进和检测器同步读出的挑战,使得4D-STEM技术的广泛使用受到了限制。Daniel Němeček在报告中展示了一种快速获取和处理4D-STEM数据集的新方法,因为所需硬件组件都与高水平的系统自动化和优化算法完全集成,用户可以简单操作,实时处理数据,在新的多模态分析电子衍射显微镜下获取可视化结果。TESCAN与德国Julich的Ernst Ruska中心密切合作,通过一些开发的应用实例,展示4D-STEM测量的强大功能。此外,通过一个多晶铝箔的例子,展示如何结合同时获取的EDS数据进行多模态分析,从而改善4D-STEM相分析的准确性。该多晶铝箔添加了金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具有非常相似的晶格参数(98%)。大会特邀报告:纽约州立大学奥巴尼分校医学科学系高级研究员 隋海心 报告题目:初级纤毛的立体电子显微学研究回忆往昔,隋海心高级研究员是郭可信先生1996年毕业的博士生,之后从材料物理领域转到结构生物学领域,研究水通道蛋白,从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转回用冷冻电镜进行解析,做出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以“逆分辨潮流”方式,分辨率越做越低,样品尺度越做越大。纤毛在生物学中非常重要,分为可动和不可动两种。在通常的认知中,可动纤毛外面有9个双管,里面有2个单管,即9+2结构;不可动纤毛只有9个双管,即9+0结构。隋海心高级研究员用多层电子层析方法测定的初级纤毛的全长三维结构则推翻了不可动纤毛的9+0结构模型。隋海心高级研究员在报告中讲述了研究初级纤毛的背景、历程和一些心得。认为,文章不能全盘迷信,别人能做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另外,正如郭可信先生经常指导的“科研不要先入为主”,这样往往会误导后续的工作开展。大会特邀报告:东京大学教授 Naoya Shibata报告题目:MARS——New atomic resolu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magnetic materials日本东京大学教授Yuichi Ikuhara 视频祝福报告开始,Naoya Shibata 首先播放了国际著名球差电镜专家、日本东京大学Yuichi Ikuhara教授带来的视频祝福,视频中,Ikuhara教授回顾了其1988年第一次访问中国时与郭可信先生的会面,从那时起开始与中国开展系列合作,也看到那时的许多学生成为两边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主力,为中日之间的电子显微学交流做出巨大贡献,郭可信先生等科学家的愿望延续至今,期待能保持下去。接着,Naoya Shibata教授对原子级分辨率无磁场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MARS的研发设计做了详细介绍。MARS由Naoya Shibata教授团队与日本电子合作开发,采用一种相反极性的前后反对称透镜设计,配合最新的五阶自动调整新型球差矫正器,使得样品可以处在完全无磁场的环境中,电镜仍然保证原子级的分辨率。此外,还可以搭载如电子全息、差分衬度STEM探测器(SAAF)、叠层衍射成像探测器(4D Canvas)、能量损失谱(EELS)以及大固体角EDS。这种多用途设计,使得该设备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MARS对于磁性材料和器件来说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电子显微镜,它的倾斜扫描可以减少DPC成像中的衍射对比度。接下来,MARS后续还将继续突破无磁场条件下的低温观测的挑战。大会合影留念
  • 纪念郭可信先生百年诞辰|2023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上篇)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道 2023年10月27日,2023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东莞市会展国际大酒店龙泉厅盛大开幕。大会由电镜学会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独家合作媒体参会报道。大会为期三天,参会人数再创新高,吸引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仪器技术企业等电子显微学领域专家学者2000余人出席参会。大会现场2023年是中国电子显微学开拓者之一郭可信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本届年会大会为专题纪念专场,怀念郭可信先生生前对中国电子显微学发展付出的心血与作出的巨大贡献。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显微鸿鹄志,世界一片天——怀念郭可信先生。大会开幕式由大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高宁主持,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泽,大会承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贾金锋,大会组委会主席、电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分别致辞。大会分为大会报告和13个分会场报告。开幕式后进入大会报告环节,大会报共分为五个阶段,依次由北京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韩晓东,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秀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东南大学教授孙立涛,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分别主持,十二位著名学者、相关仪器设备厂商专家代表依次为大家分享了精彩报告。以下为大会报告上半场五位大会报告内容摘要,以飨读者。大会报告上半场,由北京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韩晓东(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秀良(右)共同主持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大学教授 张泽报告题目:新材料研发与显微结构调控张泽院士首先回顾了郭可信先生科研中的重要贡献与科研历程,从30岁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从钨钢W2C碳化物到A3B3C,再到η-相,再到Ti-Ni二十面体准晶等。30年后,从X射线衍射搭配高分辨电子显微学,郭先生又代领学生发现五次对称行射及TiNiV准晶、发现八次对称准晶等,从合金碳化物、拓扑密堆相、到准晶,从拓扑密堆相到二十面体准晶等。三十年前后的科研历程对比,展现了郭先生对材料性能和应用的重视,以及准晶研究认识积累和数据积累对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性。接着,基于镍基单晶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研究,强调了系统性的观察和研究手段的重要性。介绍了由祺跃科技多年研究成果转化的一种基于扫描电镜的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可以跨尺度原位多场耦合条件下研究问题,对探寻材料的性能和显微结构之间的关系增添了新的可能。同时分享了基于该平台的一种研究电池性能和结构调控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研究固态电池的膨胀、锂离子产生的影响等,将能源问题转化为器件的问题,把器件的性能问题转化成结构的调控等,提供一体化平台来解决结构调控问题。同时,强调了调控材料性能需要有金刚块和新的平台。该平台研究也正在沿着郭先生过去几十年前一直努力的方向,把材料的性能和结构密切的结合起来,相信一定会有新的进步。大会特邀报告:清华大学教授 王宏伟报告题目:When Nanomaterials Meet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n Cryo-EM王宏伟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在生物学领域的求学体会,强调了生物学中观察微观生物世界结构的重要性。介绍了利用电子显微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的方法,以及在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也感谢了郭可信先生、李方华先生等前辈们的支持和帮助。单颗粒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是目前用于解析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结构的主流手段之一。然而,高质量的冷冻电镜样品制备仍然面临很多挑战,如气液界面、优势取向和背景噪音等,极大地限制了结构解析的效率。针对这些问题,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课题组合作,利用石墨烯技术研究了高质量的单晶石墨烯,并在疫情期间利用氧化石墨烯制备了支撑膜,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相关蛋白和受体的结构,建立了石墨烯制备载网技术。介绍了一种超平整的石墨烯,能够使生物大分子在一个平面上吸入到石墨烯的表面,形成高质量的图像,同时也能解析出高分辨率的结构。认为这种石墨烯作为纳米材料和生物大分子冷冻电镜支撑膜的材料,是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推进的研究方向。公司特邀报告:日立科学仪器 (北京) 有限公司市场部 周海鑫报告题目:日立电镜产品最新技术介绍周海鑫首先介绍了日立电镜产品的最新技术,包括扫描电镜的型号、电子枪、分辨率指标、物镜结构和样品仓等方面。接着介绍了SU8700/SU7000、SU8600、SU9000等不同型号扫描电镜的多探头成像和应用、高空间分辨率EDS分析、大束流EBSD分析、EELS分析,以及强大的扩展能力与多设备联用技术、日立的终端系统和软件升级。最后分享了日立FIB产品线、TEM产品线、AFM产品品线、CSI产品线等对应产品型号及产品特点与适用的应用场景。公司特邀报告:日本电子 Mr Maekawa Tatsuhiro报告题目:Development of a TEM Optical System for the Atomic-Resolution Magnetic-Field-Free Electron MicroscopeMaekawa Tatsuhiro介绍了日本电子与东京大学联合开发的原子级分辨率无磁场透射电镜(MARS)的设计理念与应用前景。目前,在球差校正透射电镜中获得各种单原子图像表征已经变得较为容易,但这种高磁场环境使得磁性材料的物理结构发生非常大的变化。MARS利用一种相反极性的前后反对称透镜设计,配合先进球差矫正器,使得样品可以处在完全无磁场的环境中,电镜仍然保证原子级的分辨率。MARS机型还可以搭载如电子全息、差分衬度STEM探测器(SAAF)、叠层衍射成像探测器(4D Canvas)、能量损失谱(EELS)以及大固体角EDS,各种STEM/TEM成像技术均可用于原子尺度观测磁性材料。这种多用途设计,使得该设备将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 王中林报告题目:从电子非弹性散射到纳米发电机王中林院士首先感谢了郭可信先生等前辈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郭先生对中国电子显微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首先,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分享了自己对显微学的一些思考,包括非弹性散射对整体成像的贡献和弹性散射的问题,提出了深层的物理问题和理论,包括多变理论和晶体震荡等。强调了从深层次去考虑的重要性,及完美建立在简化的假设前提条件。接着,从科研身份到能源创业者的思考之路,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历程与思维变化。利用接触起电效应,首次发明了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其应用广泛,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微纳能源、自驱动传感、医疗健康、坏境保护与检测、穿戴式与柔性电子器件、安防技术等。纳米发电机不但能够提供物联网中的分布式能源,同时也有可能用来大范围收集海洋中的蓝色能源,未来为碳中和做出贡献。最后,详细分享了TENG 的原创科学与产业应用。------------大会报告下半场七位大会报告内容及分会报告续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后续报道。大会现场,郭可信先生的各级学生代表合影留念大会合影
  • 第一届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会议暨第八届郭可信电镜暑期班顺利举行
    5月26日至5月30日,由浙江大学电镜中心、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学院和唐仲英传感材料及应用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会议暨第八届郭可信电镜暑期班(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MPM-1) & The 8th K.H.Kuo Summer School of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Crystallography (KHK-8))于美丽的西子湖畔举行。大会为期四天,分为电镜、热电、MOFs、电池及生物材料五个分会场,共邀请来自8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20余位,与会人数达450余人。大会累计举行10场大会报告,120余场分会报告,是一场真正的高水平高层次多领域的材料科学盛会。   5月28日上午8点,MPM-1大会正式开幕,大会共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瑞平以及大会共同主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韩高荣等进行发言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开幕式由大会共同秘书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吴勇军主持。张院士首先感谢了与会专家的远道而来,并向大家介绍了本次大会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材料微结构领域的研究展望。宋校长着重强调了材料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浙大工学大类的发展现状并期待各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共赢。高主任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材料科学发展的支持与资助情况,鼓励各机构积极创新、加强交流。韩院长则表达了对与会人员与各方支持的感谢。四位嘉宾简洁而不失幽默的发言赢得了阵阵掌声。   张泽院士致欢迎辞   宋永华副校长致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高瑞平副主任致辞   韩高荣院长致辞   大会秘书长吴勇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在5月28日、29日上午举行的大会报告中,组委会共邀请了10位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作大会邀请报告。分别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的&ldquo Nanogeneratorsas New Energy Technology and Piezotronics for Smart Systems&rdquo IBM华盛顿研究中心Frances M. Ross 教授的&ldquo A DynamicView of Nanowire Growth&rdquo 新加坡国立大学吕立教授的&ldquo High conductivity NASICON structured solid electrolyte material synthesized by Sol-Gel method&rdquo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Carsten Werner 教授的&ldquo Biofunctional Polymer Matrices for Stem Cell Bioengineering&rdquo 中山大学陈小明院士的&ldquo Coordination Polymers&Metal-Organic Frameworks:Yesterday & Today&rdquo 德州A&M大学周宏才教授的&ldquo Recent synthetic approaches for exceptionally stable MOFs&rdquo 日本筑波大学Yukio Nagasaki 教授的&ldquo Redox Nanotherapeutics for Antioxidative Treatments&rdquo 浙江大学张泽院士的&ldquo In-situ atomic resolution TEM study of anomalous mechanical property of nano-scale materials&rdquo 美国西北大学 Mercouri G. Kanatzidis 教授的&ldquo All scale hierarchical Thermoelectrics for Power Generation&rdquo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立东教授的&ldquo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for cost-effective thermoelectricity: from materials to devices&rdquo 。其中,我校张泽院士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大家展现了我校电镜中心在原位电镜观察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张院士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超的学术水平获得了大家的掌声。每个报告结束后,与会代表们与报告人展开了广泛交流和热切讨论,深入探讨学术问题,努力探索合作机会。   其后在5月28日下午至30日上午举行的各分会报告中,各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畅所欲言,教授和学生们都积极交流各自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问题,现场氛围十分热烈,可称得上是材料科学领域的华山论剑。   28日中午举行的poster分会中,来自Osaka University、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Keju Sun、丁明帅、吴杭隆、张秋红、王步雪获得了优秀poster奖。   5月30日中午,最后三场分会报告结束,为这次高水平高层次多领域的材料科学盛会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Poster现场   大会报告现场
  • Systea公司表示:朗诚是可信任的合作伙伴
    2014年3月29日,深圳市朗诚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朱伟胜率朗诚化学分析技术事业部技术总监陈总威、销售总监郭树松等相关负责人到访意大利Systea公司,并进行技术交流活动。 意大利Systea公司是湿化学分析仪器行业的佼佼者,总经理Pompeo先生对朗诚客人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Pompeo先生对朱总的合作精神和技术创新理念表示钦佩,近八年的成功合作,真诚地对朱总一行表示,朗诚公司是Systea公司可信任的合作伙伴。 Pompeo先生首先向朱总一行介绍了Systea公司近期在连续流动化学分析技术上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主要是LED+F技术、超长流通池技术、计算机融入通道技术。以上相关技术的突破,不仅进一步方便了操作者日常分析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检测器的稳定性,提高了分辨率,从而实现超微量样品,甚至痕量样品的快速检测,有关技术甚至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Pompeo先生隆重介绍了Systea公司新一代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 FlowChem,该型号是在FlowSys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泵动力系统、提高了检测器的分辨率,完善了数据处理系统的能力,能满足高要求分析检测工作的需要。 朱总表示,感谢Systea公司对朗诚公司多年来的支持与信任,作为Systea公司中国技术服务中心及新一代全自动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FlowChem的中国总代理商,将一如既往地支持Systea公司在中国发展业务,互利共赢。
  •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会立项《可信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技术记录》等两项团体标准
    各有关单位:根据《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鲁环促会发[2023]9号)相关规定,我会组织专家审议通过了《可信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技术记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应用技术规范 数据元》两项团体标准的立项,现予以公告。请各单位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抓紧组织实施,严把标准质量关,切实提高标准制订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相关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联系人:邵丽 联系方式:19853152919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会关于 《可信生态环境检测机构技术规范 技术记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应用技术规范 数据元》两项团体标准立项的公告.jpg
  • 认监委公布2010-2011年度认证认可信息宣传先进单位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2011年,各单位围绕认证认可中心工作,向国家认监委报送了大量信息,为领导科学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合工作实际,利用“世界认可日”等重要时期,积极开展新闻宣传,不断扩大认证认可社会影响。为鼓励先进,进一步加强认证认可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根据《认证认可政务信息工作管理办法》和《认证认可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决定对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23个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予以通报表彰。   附件:   2010-2011年度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名单   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新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 水质监测站:装净水器没必要 水质检测笔不可信
    工作人员对水质中的雌激素进行检测 我们每天使用的自来水是怎么样确保安全的?家里用自来水需要装净水器么?在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来临之际,重庆市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重庆监测站昨天举行媒体开放日,记者实地探访了重庆监测站。  监测站站长王良超透露,一批新设备的使用,将帮助重庆检测项目高于国家标准。目前重庆监测站受认证的检测项目已达到209项,而实际能检测的项目则有220多项。相比之下,国家自来水出厂检测项目为106项,而重庆监测站会检测180项以上,10吨水里面有1毫克激素都能被检测出来。  采访水质监测站,必然要说到净水器。“我们整栋楼都没有安装净水器,因为没有必要。”王良超解释说,净水器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过滤,但不管是棉网过滤还是活性炭过滤,都存在滤芯滋生细菌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清理,一旦滤芯达到饱和度,反而会比自来水更脏。  如果按照购买净水器时提示的时间换滤芯是不是就能避免这个情况呢?王良超说这也不能保证,因为根据这些厂商的建议,一个月或三个月、半年换一次,但其实这个只是理想的状态,沉淀的快慢多少是无法预测的。而购买的市民大多数也没有专业的清洗技术手段,这样还是会有风险。  王良超还表示,一般人用的笔试水质检测器也是不可信的,水质的检测涉及多个方面,精密度要求很高,根据国家标准测试106项水质一次最低的成本都要2万元。
  • 北京乐氏科技|荣获“石油和化工用户可信赖安全环保监测仪表品牌”称号
    由中国自动化产业链创新联合体(CAIC)主办的“第13届中国石油化工重大工程仪表控制技术高峰论坛”于2022年7月20-22日在广东湛江顺利召开。这是业内的一次盛会,石油石化行业的众多企业和专家齐聚一堂。为推动石油化工行业企业环保、节能、高效、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广仪器仪表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组委会特别开展了“2022石油和化工用户可信赖仪表自动化品牌”评选活动。 北京乐氏联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氏科技)17年来深耕于大气环境监测领域,用户遍布全国众多行业,产品质量及应用在用户处享有良好口碑。乐氏科技在本次活动中,经众多用户及专家团队多轮评选后脱颖而出,并被授予“石油和化工用户可信赖安全环保监测仪表品牌”证书。 作为一家专注于VOC及超低排放检测应用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国家科研课题,经常协助企业现场测试、多次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同时,与多家国际知名仪器制造商缔约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成为其中国区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的战略合作伙伴。公司拥有自己的研发运用中心及生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石化、冶金电力、环保疾控、高校科研、质检计量等行业,为大气生态环境、厂界环境空气、固定污染源、移动源废气及实验室等应用提供气体检测、分析的可靠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现场应用图1现场应用图2现场应用图3现场应用图4 此次荣获的奖项,既是对我们以往的肯定,也是驱动我们前行的动力。乐氏科技将持续秉承客户至上、专业进取的积极态度服务于我们的用户,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不断创新、探索,让乐氏科技成为客户的放心之选。
  • 锐意进取,再接再厉 | 四方仪器荣获“石油和化工用户可信赖分析仪表及系统品牌”称号
    7月20日-22日,由中国自动化产业链创新联合体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石油化工重大工程仪表控制技术高峰论坛”(简称CPIF2022)在广东省湛江市隆重召开。为了更好地总结石油和化工仪表自动化产品应用的情况,通过用户的视角反映仪表自动化产品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产业发展格局,组委会特开展了“2022石油和化工用户可信赖仪表自动化品牌”评选活动。四方仪器在气体监测分析领域,经众多用户及专家评委多轮评选后脱颖而出,并被授予“石油和化工用户可信赖分析仪表及系统品牌”证书。四方仪器是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代码688665)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气体成分及流量测量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工业过程气体监测分析领域拥有近20年创新研发经验。四方仪器气体分析仪及在线分析系统被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帮助石化行业客户解决气体分析过程中的难点,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运行成本。更参与过多个研究院的重大项目研究,协助完成石化相关的实验检测,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等。近年来,随着我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双循环、本土化和解决卡脖子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外商独大的局面已被打破。作为工业过程气体监测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由四方仪器推出的“激光拉曼光谱气体分析仪”作为高duan国产气体监测仪器,获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2012YQ160007)。该设备在多类工业领域得以重用,拥有众多国内外大型监测项目案例,多年来以其精确性、可靠性及耐用性广受用户的信赖与好评。上:实验室台式分析仪 下:在线防爆型分析系统此次荣誉的授予,既是对四方仪器的褒奖也是鞭策。在未来,四方仪器将继续秉承着高duan气体分析解决方案提供者的专业态度,继续在为工业用户解决监测难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客户对四方仪器品牌始终充满信心,成为各行业用户的放心之选。
  • 再接再厉!聚光科技荣获“石油化工用户可信赖的在线分析仪表品牌企业”称号
    2019年4月25日-26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石油化工重大工程仪表控制技术高峰论坛”在杭州隆重召开,600余位业内优秀单位代表及专家齐聚一堂,盛况空前。在颁奖典礼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荣获“石油化工用户可信赖的在线分析仪表品牌企业”称号。获奖证书  聚光科技成立至今,已服务于镇海炼化、扬子石化、西南油气田、浙江石化、中盐红四方、鲁西化工等上百家石油化工企业。在过程气体分析领域从单一应用点的气体监测分析再到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从石化行业到细分垂直领域,聚光科技一直秉承用户至上的原则,不断研发创新产品,坚持为用户提供可信赖的产品、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 聚光科技代表领取证书合照行业解决方案  石化炼油行业过程分析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通过深入了解石化企业的过程分析需求,为企业提供切合实际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从现场勘测到方案设计,从安装调试到开机投运,从客户培训到售后支持,我们为您提供周到的客户服务和“交钥匙”工程。  石化催化炼化气体分析解决方案  我们对原有催化裂化再生烟气测量方案进行探索分析,发现原有红外取样分析系统存在测量数据延迟、预处理堵、维护量大等缺陷,我们的在线原位激光气体分析仪可以全面克服以上困难。  精细化工行业解决方案  我们在深入了解用户工艺过程与实际测量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有产品特点,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分析系统解决方案,优化工艺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  煤化工行业过程分析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通过深入了解煤化工企业的过程分析需求,充分考虑了煤化工生产的现场应用环境,结合半导体吸收光谱、多通道光谱分析等多项创新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切合实际的整体解决方案。  硫磺回收气体分析解决方案  硫磺回收装置是中国石油化工、天然气、煤化工和冶金行业必不可少的环保型关键装置,我们深入了调研了解硫磺回收企业的检测需求,提供硫磺回收过程分析整体解决方案,帮助您更好地优化工艺过程、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保护环境等目标。  氯碱行业过程分析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基于激光吸收光谱和紫外分光光谱的技术特点,针对氯碱全过程气体检测监控的解决方案,为您提供用于工艺安全、提高生产效率、保护过程设备等的检测方案。  天然气过程分析整体解决方案  为适应天然气行业高压、多烷烃内物质的测量环境,我们进行不断创新,运用Herriott激光分析技术测量痕量级的气体含量,大大提高测量精度,充分满足天然气行业测量微量气体的需求。  燃气行业解决方案  我们深入了解燃气输配管网安全运行分析需求和产品开发经验,为燃气管网检测提供了手持式检测和车载式巡检方案。同时,该方案还支持多场合应用检测。大会介绍  “中国石油化工重大工程仪表控制技术高峰论坛”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十届,并延伸发展为“中国石油化工智能工厂科技高峰论坛”品牌活动,成为石油化工和测量控制交叉学科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大会累计参会人数超过4000人次、发表论文600多篇、交流技术内容300多项、提出100多个新的解决方案、1000多种产品参与展示、直接促进了200多个工程项目的对接合作。
  • 第八届郭可信暑期学术研讨班第二轮通知
  • 烹饪协会称化学火锅系谣传 结果难让消费者信服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北风起,火锅香”,就在很多人准备走进火锅店解馋的时候,近日媒体曝出了麻辣火锅底料中添加飘香剂等化学添加剂事件。   昨天上午中国烹饪协会火锅专业委员会首度对公众关注的“化学火锅”事件首都作出回应:“市场上80%火锅含有违规添加剂”这种说法纯属谣传,占全国市场7成份额的100家知名火锅企业底料检查100%合格。   其实对于这样的回应,消费者应该决定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是这个回应的机构有点问题,它是中国烹饪协会,而不是中国消费者协会,那么中国烹饪协会火锅专业委员会的回应,为什么让很多人觉得听的以后反倒觉得这个事更不可信呢?中国之声记者冯会玲今天独家专访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恩援。   在查询过中国烹饪协会的网站后,有网友提出,协会的领导大都由知名企业老总担任,这让中国烹饪协会所说的百分之百合格大打折扣,对此冯恩援如此回应。   记者:这个最终我们来辟谣,我们来说这个百分之百合格,那是我们自己管自己,当然不能说自己不好了。   冯恩援:他的身份是使用行业组织的名义,他还是使用企业的名义,这就是他的身份上的变化,这是身份和您本身的定位不矛盾的,他作为一个行业组织专委会的负责人,他就是站在行业的角度上说话。   记者:这样让的话让人联想到,比如说几年的苏丹红事件,那个时候为什么我们火锅委员会没有人站出来说,其实他们也会?   冯恩援:不是我们现在进步了吗?我们知道有一个社会责任,我们需要进行调查了解,这您应该鼓励我们才对。   记者:如果出现这样的突发事件的话,至少我们从它的利益来考虑的话,肯定不会说自己不好吧。有人提出说这次辟谣像是老子给儿子在辟谣。   冯恩援:其实谁家老子不给儿子说话,就看你说的话是不是正确的,就是一个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秩序共建和谐社会当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记者:对于化学火锅这四个字,冯恩援表示实在不能认同。   冯恩援:什么叫化学火锅?都听说过海鲜火锅、肥牛火锅,没听说过化学火锅,这谁编出这么一个词来,谁看见了化学火锅了?您拿一个火锅若您看这个里头,某家店弄一火锅它是化学制剂为主要成份的,谁看见了?这什么都看不到的事情,这不能是一个概念在传播,这容易误导。   记者:在昨天中国烹饪协会的发布会上,副秘书长乔杰介绍说,今年10月到11月,中烹协组织专家对部分火锅企业的厨房、餐厅、物流配送中心进行了抽查,此次调查以100家国内知名的大型火锅品牌连锁企业为样本,涉及火锅餐饮门店9000多家,遍布全国28个省市区,冯恩援表示,百分之百合格的结论就源于这次调查。   冯恩援:我们现在调查这些品牌企业没有人使用这个,是因为它使用的这些东西,比如说小肥羊,它是集中生产的,它的生产是需要在生产场地当地监管部门批准的。   记者:昨天发布会上也好,现在能够确保70%是百分之百合格的。   冯恩援:我们也没有检测,我们只是让它提供它生产安全的许可的文件,我们没有检测、化验,没有这个功能,我们现在从提供的这些数据资料,他使用的配方、批准结构上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某一个火锅叫化学火锅,哪一个火锅里使用了非法物质,我们没有看到,这个在所谓的添加物质当中,比如说它是调料,它是食品添加剂,这个需要确认的,如果说有人说你放什么东西了,要先问题放什么了?   记者:乔杰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表示,他们调查的是占全国市场份额7成的100家知名火锅企业底料,于是有网友提出,为什么不能对其余的3成火锅企业也做调查,冯恩援说这些企业不在他们的调查范围之内。   冯恩援:我们就是为会员在进行调查,我让人家街上一个卖火锅的店人家能接待吗?   记者:对于烹饪协会调查的100多家企业,很多网友表示,希望能够公布名单,但当记者向冯恩援表达这个诉求后他做出这样的回答。   冯恩援:他们发布会上是不是介绍了这些情况了。   记者:没有。   冯恩援:应该有吧。   记者:真的没有,有没有考虑一下呢?   冯恩援:好。
  • “不送样检测”“检验检测包过”?严查网售假冒检验检测报告
    日前,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开展打击网售假冒检验检测报告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在全省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旨在打击网络交易平台买卖假冒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进一步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实施方案》明确了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重点整治任务:  严厉打击网售假冒检验检测报告违法行为,对网络交易平台买卖假冒检验检测报告违法活动开展监测与专项检查。  压实网络交易平台审核责任,落实平台内经营者主体资质资格审核和信息公示义务,要求平台内经营者提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实验室认可证书或者取得明确委托授权后方能在平台上提供检验检测相关服务,并对CMA、CNAS等相关信息进行公示。  清理整顿网络交易平台出现的“不送样检测”“检验检测包过”“一天出报告”“急速出报告”“不过全额退款”等虚假违法广告宣传信息。  严厉查处在网络交易平台出具虚假或不实检验检测报告的检验检测机构,对出具虚假或者不实检验检测报告的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加大处罚力度,依法吊销其检验检测资质或证书。  强化责任追究和行刑衔接,对涉嫌违法犯罪活动的,及时依法移送公安司法机关;对发现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相关市场主体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  据了解,整治行动分全面排查、专项检查与总结汇总三个阶段进行。《实施方案》要求,各市(示范区)市场监管部门严格督促网络交易平台企业整改到位,依法依规严厉查处相关问题;采取网络监测、重点检查、问题核查等方式,全面梳理辖区网络交易平台情况,深入排查重点任务事项;运用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补充完善现有信用信息,加强对平台内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
  • 国检集团获7家机构调研:2023年土壤三普业务实现合同额约1.5亿
    国检集团(603060)11月29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3年11月27日接受7家机构调研,机构类型为其他、基金公司、证券公司。 问:公司土壤三普工作进展如何?答:2022年以来,国检集团共有14家实验室入选国务院土壤三普检测实验室,公司积极发挥央企责任担当,协调优化内外部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培训和业务交流,持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截止目前粗略估计,2023年公司土壤三普业务已实现合同金额约1.5亿元,超过年初预计,后续公司仍将重点推进该项工作。问:请问公司的双碳业务中是否包含碳检测设备的销售?答:公司双碳业务主要集中在碳核查、咨询、认证、数据采集等方面的服务,也是国内碳技术服务主流服务内容。目前,出于科研及自身碳排放数据监测等目的,部分企业或研究单位使用碳监测设备。 在检验设备销售方面,公司充分利用在标准制定和检测方法方面的研发能力以及所拥有的国家级、行业级检测中心的技术优势,凭借对检验检测方法的深入理解,研究开发检测专用仪器设备,主要集中在水泥检测及玻璃检测业务领域,此外还包括智能实验室的设备研发和应用。问:美诺福公司的生产线改造,其产生利润的逻辑是什么?答:在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及高端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基于流程工业转型升级和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上海美诺福为流程工业提供生产质量控制专家系统,通过质量控制水平的稳步提升,以及原料、能源、人力等要素的有效节约,实现为客户提升效益的目的。上海美诺福对于流程工业实验室智能化改造业务,既是数字化工厂的分支,又是智能制造的关键要素,我们将大力推动钢铁、水泥、有色工业智能化发展,也将采取措施加大玻璃纤维等其他流程工业、智慧矿山项目等开拓力度。问:未来公司双碳业务的发展机会是怎样的?答:自2009年开始,国检集团就开始布局碳领域的相关业务,公司作为碳领域的专业技术核查机构,在低碳发展咨询审核服务领域为政府、企业客户持续服务十余年,碳领域拥有国内领先全面资质,可提供碳排放权交易第三方核查、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规划研究、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能力建设、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能效检测、能耗核查、清洁生产审核等业务,公司在技术研发、标准的制定和研究、前沿课题的参与、人员储备、客户群体等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积累和储备,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市场基础,成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第三方认证审核机构。公司不断加大对双碳业务的资源投入和布局,近三年来公司在碳领域的投入均接近亿元,公司承担的工信部“重点原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已经启动验收,伴随着双碳相关工作政策的落地,在当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公司将努力把握机会,力争双碳业务取得持续突破。问:公司在实现做优做大做强方面,有哪些举措,是否会促进利润上升?答:近年来,公司采取一系列组织架构改革、管理提升措施,公司预期利润有一定上升空间,一是推动降本增效,加大“三精管理”力度,提升企业效益效率;二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提升市场份额;三是推动业务转型升级,提高高附加值业务占比。问:请问公司外延并购的战略是否有所调整?答:受近年外部形势波动较大影响,标的企业的预期和估值与之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增加沟通成本和难度,拉长了合作周期,导致并购节奏放缓。公司仍将坚持“跨地域、跨领域”发展,持续优化内部管理和流程,继续推动外延并购战略落地。问:公司碳管家业务进展如何?答:公司针对重点碳排放领域企业的碳管理数字化平台系统正在推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行业提供碳排放数据采集、管理、核算、分析,为碳排放管理及后续交易提供安全可信的基础数据,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咨询和人员培训服务。随着市场需求持续释放,公司将加大力度拓展生产企业碳数字化服务业务 调研参与机构详情如下:参与单位名称参与单位类别参与人员姓名易方达基金基金公司--东吴证券证券公司--华泰证券证券公司--国盛证券证券公司--天风证券证券公司--瑞银证券证券公司--普信集团其他--
  • 瑞士万通祝贺2012第四期锅炉水协会特检培训圆满收官
    十月金秋是收获的季节,2012年锅炉水协会第四期特检培训在长沙举办,这也是今年最后一期,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家特检单位参加了这次培训。万通携852,916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为学员讲解了852测定有机热载体中的水份,916实现电极校正、定位和酸值自动测定的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等。 学员体验916一体式电位滴定仪模拟测量有机热载体酸值 916 Ti-Touch 精灵一代 一体式电位滴定仪 916 Ti-Touch一体式电位滴定仪体积小巧,操作简单,不仅可以应用在有机热载体的酸值测定,在常规的锅炉水介质检测中也有很多应用,只需简单更换电极,即可轻松实现水介质中硬度,pH值、碱度、总碱度、Cl根或亚硫酸根的检测。916 Ti-Touch一体式电位滴定仪价格适中,中文界面直观易学,非常适合初次接触电位滴定仪的特检行业客户需求。 关于瑞士万通: 瑞士万通是当今唯一一家全方位涉足各类不同离子分析技术的公司,包括离子色谱仪、电位滴定仪、KF 微量水分滴定仪和伏安极谱痕量分析仪等。瑞士万通以自动电位滴定仪、KF 微量水分滴定仪、离子色谱仪、伏安极谱仪著称,技术领先世界。您可以从瑞士万通获得大量分析离子的方法和技术。 今天的瑞士万通集团,已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0多个子公司,并且拥有完善的环球营销网络。遍布世界五大洲的代理商及分支机构多达90个,其中约70个为我们的代理分销商,超过20个是瑞士万通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为你提供优质产品与完善服务的万通的合作伙伴,他们也随时给你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世界各地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方便地与我们保持联系。无论你的公司处于地球的哪一方,你都可以就近找到实力非凡最可信赖的伙伴&mdash &mdash 瑞士万通。
  • 昊诺斯、鼎昊源应邀参加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
    2013年4月19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最高级别的峰会&mdash &mdash &ldquo 2013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3)&rdquo 在京召开。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嘉女士及北京鼎昊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钟雷鸣先生应邀参加了此次会议,该会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联合主办,我要测协办。其中800余位业界专家学者、实验室负责人、仪器企业负责人、相关政府部门及相关学会协会领导和投资机构负责人等嘉宾出席了会议,40余家国内外权威媒体参与报道。 主会场内ACCSI 2013特别邀请了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秘书长闫增序、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中航试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晓辉、仪器信息网高级顾问刘文玉等业内知名专家对2012年度科学仪器的政策、技术、产业和市场发展状况展开深入分析,并对2013年的发展进行预测及展望。此外围绕科学仪器行业当前面临的难点、热点与焦点,ACCSI 2013精心设置了7个分会场,包括&ldquo 仪器研发及核心部件论坛&rdquo 、&ldquo 国产质谱仪器研发论坛&rdquo 、&ldquo 样品制备技术论坛&rdquo 、&ldquo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论坛&rdquo 、&ldquo 标准物质与标准品试剂沙龙&rdquo 、&ldquo 仪器及分析领域人才培养圆桌会议&rdquo 以及&ldquo 仪器买家供需见面会&rdquo ,吸引了大量&ldquo 各有所需&rdquo 的相关人士积极参会。 大会还举办了颁奖晚宴, &ldquo 2012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rdquo 、&ldquo 2012年度绿色仪器&rdquo 、&ldquo 2012年度最受关注仪器&rdquo 、&ldquo 2012年度最具影响力厂商&rdquo 及&ldquo 2012年度最佳网络营销奖&rdquo 等重要奖项在现场一一揭晓,年会主办方对获奖企业进行了颁奖。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荣获&ldquo 2012年度最佳网络营销奖&rdquo 。 副总经理李晓嘉女士上台领奖 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系致力于为生命科学、生物检测、生物工程、药物研发、组织病理等领域提供先进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多层次服务的高科技公司。我们代理的国外产品绝大部分是专业领域内的世界一流品牌。主要包括: 实验室通用仪器 ● 美国ThermoFisher Sorvall(索福),Heraeus(贺利氏)品牌的离心机、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烘箱、超低温冰箱等各类产品 ● 美国ThermoFisher Barnstead品牌液氮罐、摇床、马弗炉等产品 ● 美国ThermoFisher SPA微孔板读数仪、洗板机、封膜机、磁珠提取纯化系统等产品 ● 美国Merck Millipore纯水系统分析检测类仪器 ● 美国ThermoFisher全自动工业分析系统及水质分析系统、环境分析系统、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培养系统 细胞生物学仪器 ● 美国Merck Millipore流式细胞仪、高速成像流式细胞仪、多功能液相芯片平台、细胞状态分析仪、红外微定量分析仪 ● 美国ACEA BIO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仪 ● 德国Miltenyi组织处理与细胞分选仪 ● 韩国DBT公司自动细胞计数器、荧光细胞分析仪 生物工程仪器 ● 美国Merck Millipore超滤、过滤系统 ● 加拿大Avestin高压均质机 ● 西班牙Telstar冻干机 ● 美国CARR® 生物制药分离设备 ● J-Series 管式连续流离心机 病理学仪器 ● Leica切片机、包埋机、脱水机、盖片机、染色机、打号机 ● Leica Cytovision 自动细胞遗传学平台 ● Leica SCN400 波片扫描和数字化系统 分子生物学仪器及其他产品 ● 日本Malcom微量紫外可见荧光分光光度计 ● 台湾Bioptic全自动核酸分析系统 ● 波兰HTL移液器 ● 意大利PBI公司及瑞士IBS公司生物安全和微生物检测类产品 我们的代理权绝大多数为直接与生产厂家签约代理协议的独家或一级代理,这意味着我们销售的代理产品将得到生产厂家及我们的双重支持与售后服务。我们的库存拥有大量的备品备件及现货以服务用户,这意味着在中国这样广大的用户区域内用户将可以就近联系我们,更加及时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更有保障的服务。 同时我们还销售鼎昊源品牌的多种国产仪器,包括掌上离心机,各种小型台式离心机,恒温金属浴,各类振荡器,磁力搅拌器,凝胶成像系统,PCR仪及封板机,组织研磨仪,大胶扫描成像分析系统、全自动凝胶染色工作站等产品,并在逐步增加品种,扩大规模。 我们愿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实验室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更加可信的服务。我们相信凭借一流的技术与服务基础,我们将与科技研发的实验室一起共创美好的明天。
  • 安捷伦科技公司斩获2016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多个奖项
    安捷伦科技公司斩获2016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多个奖项 2016年4月28日,北京——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日前在北京召开的“2016第十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6,以下简称“年会”)上,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再度蝉联“2015最具影响力国外生产厂商”、“2015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以及“2015最受关注仪器”三项大奖,其中获奖产品包括Agilent 1290 Infinity II多功能自动进样器、Agilent 7890B 气相色谱系统和Agilent 5977A气相色谱/质谱。这是自2008年起,安捷伦中国连续第9年参与到年会,并累计获得25个奖项。 安捷伦科技副总裁兼生命科学和应用市场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丁再福博士表示:“感谢业界对我们的认可。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是一个能够全方位了解行业动态及市场需求的机会平台,我们很荣幸能够连续9年参加这一盛会。安捷伦专注于疾病诊断、生命科学和应用化学市场,并将持续增加客户满意度作为策略之一。安捷伦非常看好中国的市场和未来发展的机遇,并将专注于协助客户,满足他们实验室的需求。” “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自2006年开始已成功举办过9届,被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今年适逢该年会10周年纪念,数百位来自仪器公司、企业实验室、检测机构、科研院校、金融机构的嘉宾出席了本届盛典,共同回顾过去10年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经验,并探讨科学仪器行业以及相关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和新机遇。 本届年会上,今年年会上,最新的Agilent 1290 Infinity II多功能自动进样器荣膺“2015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奖。同时,Agilent 7890B 气相色谱系统与Agilent 5977A气相色谱/质谱一并荣获“2015最受关注仪器”奖项。此外,安捷伦公司再次被评为“2015最具影响力国外生产厂商”,这是年会授予参展厂商的最高荣誉。 Agilent 1290 Infinity II多功能自动进样器是安捷伦于2015年推出第二款适用于超高效 1290 Infinity II 液相色谱系统的自动进样器,能够缩短进样周期、减少交叉污染并提高样品容量,同时最多可容纳 6144 个样品,压力范围最高可达到 1300 bar。借助多重清洗功能,可以使残留减少至 10 ppm 以下。同时,通过该产品能够更轻松完成从 HPLC 到 UHPLC 的方法转换,实现更高的分离度和更快速的分离,堪称样品流程的新标杆。 Agilent 7890B 气相色谱系统基于40多年行业领先、成熟的色谱平台开发,其先进的集成智能功能可帮助用户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分析结果,高质量和高可靠性设计可保证系统在很长时间里始终保持高性能。凭着广泛的用户使用基础和超高人气,该系统连续多年蝉联“年度最受关注仪器”这一殊荣,成为业界公认的气相色谱系统首选。 Agilent 5977A气相色谱/质谱于2013年推出,充分利用7890B气相色谱的所有优点,具有经过重新设计的新型惰性MS进样口,不仅能够增强耐用的性能,而且还提高了离子采集效率,是历来最受欢迎的气质联用系统之一。为了帮助用户最大限度减少样品用量和样品前处理时间安捷伦不断创新,并于2015年推出具备安捷伦全新高效离子源 (HES) 的Agilent 5977B气相色谱/质谱系统。该系统比上一代产品的灵敏度提高了10倍,检测限仅为其它同类单四极杆系统的1/10,同时还配备了新的Mass Hunter软件采集和分析数据,并支持原Chemstation的数据分析功能,是业内最灵敏的气质联用系统。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也见证了中国仪器行业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成熟。作为中国仪器行业的一份子,安捷伦也从一个从事测量与检测技术研发与销售的公司转变成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疾病诊断和化学应用市场的高科技公司,成为全流程的实验室解决方案提供商,助力提升实验室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安捷伦专注于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市场的测试技术创新,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秉承着不断创新的理念。2016年,安捷伦将继续保持对产品研发的高投入,针对客户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供可信赖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客户实现更高价值。作为安捷伦跨平台综合服务子品牌,Agilent CrossLab洞察敏锐,成就超群,也将继续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和高性能备件,提高整个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从而获得更出色的业务成果。除此以外,安捷伦仍将保持并加强与行业科研领袖和用户的深度合作,以提升公众生活品质为最终目标,为中国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全新应用。 “聚焦中国、服务用户”是安捷伦一如既往贯彻的战略。在中国,安捷伦致力于与各方力量携手,共同面对行业的挑战,实现安捷伦“启迪科学探索 普惠健康生活”的使命。关于安捷伦科技公司 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是致力打造美好世界的顶级实验室合作伙伴。 安捷伦与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客户进行合作,提供仪器、软件、服务和消耗品,产品可覆盖到整个实验室工作流程。 在 2015 财年,安捷伦的净收入为 40.4 亿美元,全球员工数约为 12000 人。 如需了解安捷伦公司的详细信息,请访问www.agilent.com。 编者注: 更多有关安捷伦科技公司的技术、企业社会责任和行政新闻,请访问安捷伦新闻网站:www.agilent.com/go/news。
  • 您可信赖的全能助手-SevenCompactTM系列仪表全新上市
    梅特勒托利多新一代SevenCompactTM系列pH/离子计(S220)和电导率仪(S230)于2011年12月正式上市,S220可测量pH、ORP和各种单位的离子浓度,S230可测量电导率、盐度、TDS、电阻率及电导灰分。SevenCompactTM系列产品秉承Seven系列台式仪表的优良品质,并引入创新的ISM(智能电极管理)技术,是精确的电化学测量技术与灵活功能、创新设计和便捷操作的完美结合,为实验室pH、电导率、离子测量建立新的标准。 选择SevenCompactTM的七个理由: - 测量精确,操作便捷 - 10种语言菜单,可全中文操作,用户界面友好 - 标准视图和uFocusTM超级视图两种显示模式,可一键切换 - uPlaceTM电极支架可单手操作,垂直上下移动电极 - ISM智能电极管理,专家/常规两种工作模式,符合GLP管理规范,数据更安全 - 可连接打印机、电脑、U盘、条形码扫描仪、USB键盘、磁力搅拌器等多种外围设备 - 包括IQ/OQ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了解S220 pH/离子计更多信息 了解S230电导率仪更多信息
  • 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环境监测类报告
    仪器信息网讯 日前,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在广西南宁落下帷幕(相关报道: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隆重举行)。会上,来自各级环境监测站、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环境监测相关技术作了精彩报告。仪器信息网编辑对部分报告内容进行了摘录,以飨读者。 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 李发荣副总工 报告题目:应用荧光检测技术开展滇池蓝藻应急监测分析   李发荣副总工在报告中介绍了荧光检测技术在蓝藻应急监测中的应用,并对蓝藻荧光检测仪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在没有采用蓝藻检测仪时,滇池湖泊藻生物量的监测一直是采用经典的藻类技术方法,此类方法虽然经典、准确、可靠,但其速度远远赶不上藻类应急的需求,因此,蓝藻检测仪作为滇池藻类应急及日常监测主要手段,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能及时获取湖泊不同区域蓝藻生物量数据。   如果进行湖泊蓝藻检测的同时,在每个监测点位用GPS测定对应蓝藻监测点位的地理坐标左边,拍摄监测点位蓝藻图片,采用ARCGIS技术处理所获得的滇池12个监测点位的蓝藻生物量数据,形成可视化的滇池湖泊蓝藻分布图,能非常清晰看到整个滇池不同季节、时间蓝藻分布状况及影响程度。   但蓝藻检测仪存在一定局限性。此类仪器仅对湖泊水体中具有产生蓝藻素的藻类发生荧光波长的吸收,因此不同的水体藻类的差异对蓝藻荧光检测仪的应用有一定的选择性和适用性,并不是所有水体均可用该仪器进行检测。   通常水体中多种藻类共存,其优势种只是该水体中的主要物种,实际水样中所测到的蓝藻荧光吸收峰并不像纯藻那么好,这可能是实际水体蓝藻生物监测产生较大误差的原因之一。   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耿炜高工 报告题目:化学需氧量在线监测仪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耿炜高工介绍了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采用化学需氧量在线监测仪监测地表水水质的相关情况。   由于河北部分河流水质污染程度较高,所以在地表水监测中并没有采用高锰酸盐指数监测仪器,而采用了化学需氧量(铬法)在线监测仪器来监测水质。为此,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根据自动监测与国标方法的差异,开展了在线监测仪器数据替代手工监测数据的可行性研究。对比结果证明,在线监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在趋势上有一致性,自动监测仪器在地表水监测中起到了实时监控和及时预警的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水站的自动化管理和发展,提高工作效率,2012年河北省将自主研发地表水在线监测远程质控系统和远程在线监测系统。   该系统通过增加辅助硬件以及软件反控能力,实现远程对仪器的操控,完成对仪器进行标定和比对工作,通过远程质控系统可以有效监控仪器的当前工作状态,判断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且可以初步判定仪器故障,避免人为改动仪器的行为,为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 廖平德副站长 报告题目:广西龙江河突发性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经验及体会   廖平德副站长对今年年初广西环境监测中心站就广西龙江河突发性污染事件开展的应急监测工作,以及他参与此次应急监测的心得体会进行了介绍。   此次龙江河镉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时间跨度之长,投入人力、物力之多,堪称广西环境监测历史之最,就国内而言也是少见的。此次应急监测监控河段长达350多公里,时间长达40天,定点监测断面20多个,设巡测断面70个,共获得监测数据17053个,共有23个省、市、县级监测站的515名工作人员参与,启用了自动监测车6辆,监测仪器设备240台/套。   应急监测要注意及时性、准确性、持久性。事故发生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开展监测,及时捕捉污染带 成立数据报告组,及时收集、审核、发送数据,确保污染处置及时性和有效性。并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实时掌握污染全局。   在保证应急监测及时性的同时,也要对监测质量进行把控。须动态调控质控措施,现场监测数据要与卫生、检验检疫、水利、自来水公司等部门的检测数据比对,并同时在取水断面采用3种仪器同时分析,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信。此外,便携式重金属测定仪、自动监测车等高效的监测仪器,可以降低监测难度,有利于开展持久战。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赵少华高工 报告题目:环境卫星其遥感监测业务运行介绍   赵少华高工在报告中介绍到: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技术为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的重要技术,其应用领域得以不断拓展,在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生态保护、核安全监管、环评等方面得以应用,比如对太湖、巢湖、滇池等大型水体水华进行监测预警,对珠三角城市群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监测等。   近三年,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共上报环境遥感监测快报、应用专报等各类报告1200多期,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由于遥感监测成本很高,目前该项技术仅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等少数几个单位得以应用。该中心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青海环保厅、宁波环保局等监测机构站积极配合,在环境监测天-空-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张敏博士 报告题目:首钢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案例分析   张敏博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其在首钢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及风险评价相关工作中运用的采样布点、样品采集、现场测量等技术。   在技术方法方面,张敏博士对基于X荧光原理的便携式重金属测试仪器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铅、铁、锌三个元素,便携式重金属检测仪的分析结果与实验室分析结果呈现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5),此时几乎可以把便携式仪器的分析结果作为定量分析的结果 对于锰、铜、铬三种元素,两者分析结果呈现较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70-0.80),便携式仪器的分析结果可作为采样布点和测试项目筛选的依据 而对于砷而言,两者分析结果无相关性(相关系数小于0.4),不适宜使用便携式仪器进行测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监测中心 陈洋工程师   报告题目:广西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应急指挥子系统   陈洋先生介绍到:广西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以业务数据仓库为中心,基于二维GIS、三维GIS平台,建设一个“GIS平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控”的全方位环境预警网络,并建立了应急指挥电子沙盘。该系统可以对环境质量超标、污染源超标进行预警,可以对污染物的扩散进行预测,并能协助环境监测部门实施应急管理与应急环境监测的指挥调度。
  • 《2023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技术挑战》公布:测量计量与仪器入选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9月25日在北京和香港同步发布《2023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技术挑战》。  这十四大挑战涵盖数字领域、信息化、微电子光电子、光学工程、测量计量与仪器、网络与通信、网络安全、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控制、认知、计算机系统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海洋网络信息体系、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14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  ——数字领域。全面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急需解决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挑战。  ——信息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全面赋能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和竞争格局。如何组织和利用国内外优势科技力量,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型举国体制,坚持创新跨越总方针,建立中国特色数字生态环境,确保核心能力自主可控、先进可靠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微电子光电子。硅基光电融合成为重要路径,中国在微电子、光电子先进制造能力与集成芯片设计方面面临重要挑战。  ——光学工程。如何实现跨尺度矢量光场的智能精准调控、高效数字光学器件和系统开发、实时精确健康评估的新型成像和传感、低功耗高集成光子和高效绿色能源光子技术突破等面临重要挑战。  ——测量计量与仪器。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和仪器产业体系建设已启动,重要场景下的关键测量技术亟待突破;支撑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测量的新形态精密仪器及传感技术将面临重要挑战。  ——网络与通信。人网物三元万物智联背景下网络通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新型网络理论与技术架构、日益逼近物理极限下的传输能力提升、核心设备与器件、算力网等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6G面向通感算网融合、天地一体等更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存在应用基础理论突破、技术发展范式创新等重要挑战。  ——网络安全。如何有效应对海量存量威胁治理及其有效防护不足、网络安全边界的削弱;如何打造计算和防护融合新模式、形成运行和防御并行双结构;如何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都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对电磁环境效应基础研究提出新需求,电磁学与计算机、光学、材料学、生物、复杂系统等交叉融合,在电磁场基础理论、智能电磁计算、电磁防护材料、电磁场快速感知、电磁生物效应与防护仿生领域不断发展,促进电磁环境适应性、电磁安全前沿技术广泛应用,提升智能化装备电磁安全能力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控制。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无人系统等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中,如何将建模、控制、优化和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等计算资源与物理资源紧密协同;如何采用工业互联网的端边云协同实现控制系统网络弹性/韧性、自适应、自主调控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认知。突破脑智能与脑决策机制启发的认知智能技术,研制多类型、可重构、高效、绿色节能的新型脑模型与软硬件系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面临的重要挑战。  ——计算机系统与软件。亟需突破多元异构计算体系、通用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计算安全等关键技术,积极探索类脑、量子等前沿技术,研发智能水平更高、能耗更低、更安全可信的计算机系统,以及新型基础软件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计算机应用。工业、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等重大变革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出严峻挑战:一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融合发展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加速创新。二是“万物智联、智能引领、跨界融合、万众创新”新业态对智能感知、协同、学习、分析、决策、控制及安全等提出更高要求。  ——海洋网络信息体系。海洋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在理论、技术与工程方面存在重要挑战。理论方面需建立水下非线性声场理论,实现水下声场优化控制和利用;技术方面需突破海洋精细化遥感、非声探测等新型感知、远洋船舶气象导航、跨域通信和水下信息处理;工程方面需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海洋化应用,强化海洋战略空间一体化管理,构建数字海洋新型基础设施。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快速建立国家、省、市一体化重大突发事件智能化决策体系,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和科技力量,建立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大数据智能化综合平台,形成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小,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升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挑战。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吴曼青院士在发布会上致辞指出,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和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坚持“服务决策、适度超前”,为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  当天发布会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余少华院士主持,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费爱国院士发布《2023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十四大挑战》,并介绍相关研究情况。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自2014年启动“蓝皮书”系列研究工作,至今已连续9年发布“趋势”或“挑战”等系列成果。
  • 重磅|如何结束新冠疫情?全球112国专家达成共识
    据《自然》杂志近日发布,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的386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探讨,就如何结束新冠危机形成共识,共识最终产生包含有效的信息传递、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重视疫苗接种等41项声明和57项建议。据世界实时统计数据网worldometer,截至2022年11月9日,全球报告了超过6.3亿例新冠肺炎病例和660多万死亡病例,估计死亡病例高达2000万。为就持续存在的新冠肺炎流行问题达成全球共识,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研究者召集了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的386名学术界、卫生界、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探讨,就如何结束新冠危机形成共识,成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共识最终产生了41项声明和57项建议,现对主要涉及的6大领域和排名靠前的建议总结如下:1.有效的信息传递●政府、医学专家和公共卫生当局应合作发布公卫信息,加强群众和社区对信息的信任。●当局应与可靠的机构合作,提供关于新冠肺炎准确的、易于获得的信息,便于民众据此调整日常。●公卫专家和政府应合力打击虚假信息,提供清晰、准确、直接的科普,减少使用大量专业术语。专家组认为,虚假信息是全社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阻碍,建议政府应监控虚假信息、公开虚假信息网络、追究虚假信息发布者的责任;社交媒体平台应实施控制措施,减少虚假健康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个人应从多个渠道获取资讯,提高信息可信度。2.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应对新冠肺炎大流行,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多个学科、部门和行为主体(如商业组织、民间组织、媒体、心理学家等)。●政府各部门需协调联动,以评价、审查、恢复卫生系统承载力、复原力问题。●政府应消除新冠检测、个人防护、治疗和护理的经济障碍。●为减轻医院负担,应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包括病毒检测、接触者追踪、轻微症状检测和疫苗接种。专家还鼓励各国全面推广数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远程医疗服务质量,让偏远、弱势群体获得医疗服务。社区也可以请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提供新冠肺炎教育、检测和疫苗接种服务。3.重视疫苗接种●政府、公益组织、企业应加大对新冠病毒变异株疫苗的开发,以提供持久的疫苗保护。●在政府信任度较低的地区,疫苗接种工作最好让值得信赖的地方领导人和组织参与进来。●应该向公众清晰地解释和传达疫苗在减少病毒传播和降低新冠肺炎严重性的效用和局限。各国都有大量对是否接种疫苗犹豫不决的人,政府应该针对当地文化、拒绝接种的人群采取合适的措施提高接种率。专家组成员基本都认同疫苗接种应遵循自愿原则,但也有一部分专家认为,当对他人造成的风险足够严重时,全体民众的健康权可以凌驾于个人的自主权之上。4.升级预防系统●各国应采用“疫苗+”的做法,预防措施不仅仅是接种疫苗,还包括其他预防、治疗办法和经济激励措施。●优先考虑和解决病毒在办公场所、教育机构和商业中心传播的问题,并把多种干预措施写进公卫指南中,如远程办公/上课、增强通风、进行空气过滤、戴口罩等。●政府应管理和激励社会建设结构性预防系统,如通风系统、空气过滤,以减少新冠病毒的空气传播。97%的专家认为,仅靠疫苗接种不足以结束新冠肺炎疫情,还需在减少空气、动物、国际旅行传播等方面做好全面预防。5.开发新疗法●促进多部门合作,加快对新冠肺炎所有阶段(如门诊、住院、后遗症等)开发新疗法。●优先为“长期新冠”研究提供资金,以开发相应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工具。●全球对于新冠肺炎病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应有统一的认定标准。6.减少不平等彻底结束新冠流行需要解决社会和健康资源不平等问题。全球贸易和卫生组织应与各国协调,使中低收入国家制造商能开发出质量有保证、民众能负担得起的疫苗、检测和治疗方式。对所有建议进行分析、排序后,专家组认为,结束新冠肺炎威胁最重要的举措是:全社会、多部门共同参与防疫;促进有效信息传递,改善公众信任;实施疫苗接种及全面的预防措施。全球来看,尽管许多政府和个人不再像疫情暴发早期那样关注,但新冠肺炎仍是一个持续的、危险的健康威胁。专家组呼吁:各国不应降低警惕,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资源拯救生命。新冠还未结束,你我仍不安全。
  • 缅怀电镜前辈 继承科学事业
    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郭可信教育基金会主办,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材料结构与缺陷研究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第14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暑期学习班暨纪念郭可信先生诞辰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7月10-12日在沈阳举行。第14届郭可信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暑期学习班暨纪念郭可信先生诞辰100 周年学术研讨会郭可信先生作为我国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其研究成果在纳米材料、生物医学、能源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科研能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科研人才,为我国电子显微学和晶体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两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成果和影响力不仅在国内广泛认可,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誉。 马秀良研究员主持会议会议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马秀良研究员主持。该研讨会和培训班作为学术界的重要盛会,国内知名学者叶恒强院士、朱静院士、李依依院士、张泽院士、卢柯院士、王中林院士到会;Prof. Dan Shechtman(以色列理工学院)、Prof. Knut Urban(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Prof. Yuichi Ikuhara(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外专家通过视频先后在会上发表致辞。叶恒强院士在致辞中缅怀了郭可信先生的生平事迹,肯定了郭可信先生为中国材料科学、晶体学、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强调了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重要性,并鼓励与会者特别是年轻学者积极交流、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各位院士们的精彩致辞和报告均谈及他们与郭可信先生生前交往并缅怀郭可信先生,为本次会议增添了更多精彩亮点和学科影响力。叶恒强院士朱静院士李依依院士 张泽院士卢柯院士王中林院士作为郭可信先生的女儿,郭桦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致辞,为本次会议增添了亲情和温情。她回顾了父亲生前一直把科学研究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致力于推动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的进步。同时,郭桦也感谢与会者们对父亲的纪念和缅怀,希望以父亲为榜样,继续努力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郭可信先生的女儿郭桦女士培训班还特邀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邹晓冬院士,作了《电子晶体学技术的进展及其在材料结构分析表征中的应用》专题讲座;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李兴中博士,作了《电子衍射模拟和分析的实用软件包——蓝带(Landyne)》专题讲座。培训班还增设了实验室参观、技术展示与互动交流等活动,为学员们提供了更多实践与学习的机会。使学员们能够亲身体验最先进的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仪器设备,并与相关的科研团队深入交流。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邹晓冬院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李兴中博士中镜科仪董事长郭新勇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并作了题为《办好电镜教育,传承电镜文化》的大会报告。他首先回忆了郭可信等多位电镜前辈对自己电镜事业的影响,并回顾了过去10多年来与河南化院共建电镜专业和创建电镜博物馆的合作历程,通过举办展览、培训、大赛、技术研讨会等活动,推动电镜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电镜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了“培养电镜人才,创新职业教育”的经验,提出了“为科学家服务,育科学家助手”的从商育人理念。他的独到观点和实践经验为电镜教育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中镜科仪董事长郭新勇培训班吸引了行业近30家厂商到会祝贺,厂商们展示了包括高分辨电子显微镜、晶体生长设备、晶体结构分析仪器等,与会者们对这些展示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与厂商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咨询,促进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深度合作。郭可信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暑期培训班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本期培训班吸引了来自海内外近300名知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积极参与,70多位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并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验。通过探讨电子显微学、晶体学理论与方法、新材料与器件、能源等多个研究领域的交叉与融合,不仅有机会使与会者深入了解最新的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也为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合作搭建了桥梁。相信通过本次培训班的交流与合作,将会为电子显微学与晶体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快讯|2023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开幕:显微鸿鹄志,世界一片天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道 2023年10月27日,2023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东莞市会展国际大酒店龙泉厅盛大开幕。大会由电镜学会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独家合作媒体参会报道。大会为期三天,参会人数再创新高,吸引来自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仪器技术企业等电子显微学领域专家学者2000余人出席参会。大会现场显微学人以振兴电子显微学事业发展为己任,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不断为我国卡脖子难题的攻克贡献中国电子显微学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23年是中国电子显微学开拓者之一郭可信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本届年会大会为专题纪念专场,怀念郭可信先生生前对中国电子显微学发展付出的心血与作出的巨大贡献。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显微鸿鹄志,世界一片天——怀念郭可信先生。大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 高宁 主持大会开幕式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泽 致开幕辞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在开幕致辞中表示,2023年是中国电子显微学开拓者之一郭可信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回顾郭先生当年主持我们中国电子显微镜事业时,当时的电镜年会大概100人规模,而今天的大会参会已超过2000人,说明了我国电子显微学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呈现蒸蒸日上的局面。这要由衷的感谢前辈们的无私奉献。今年是特别的一年,7月份在郭先生一直工作的沈阳金属所举行了一次纪念会,8月份在郭先生曾经学习经过的杭州桐庐也举办了一次研讨会,今天大家再次相聚于此,怀念郭可信先生生前对中国电子显微学发展付出的心血与作出的巨大贡献。回想起郭先生当时对他的学生们是非常爱护的,积极提携年轻人参加更多的活动,而本次大会也迎来大量的年轻人新生力量,让我们更深的体会到当时郭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心情。同时,很荣幸在大会现场,叶恒强院士、朱静院士等也都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时刻,见证着我国的电子显微学事业逐步走向成熟。“内卷”是当下的热词,中国的电子显微学领域也面对这样高度竞争,但有竞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繁荣。同时,也呼吁显微学界向郭先生等老一辈榜样学习,更好的团结起来,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奉献。特别是在当今复杂国际政治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家能够共同交流、共同努力就显得更加珍贵,希望大家通过大会的学术交流,通过我们新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通过仪器厂家和学者之间的共同努力,来共同推动为共同的国家电子显微学事业多做贡献,也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大会承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贾金锋 致开幕辞大会承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贾金锋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南方科技大学向莅临本次活动的知名学者、业界精英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国电子显微学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电镜学会大师云集、群英荟萃,学会成立40多年来,一大批科学工作者潜心科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电子显微学及国际组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显微学界的影响力,为世界显微学的发展献出了中国的智慧。同时今年也是郭可信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中国电子显微学开创者之一,郭先生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对学术十分专注和执着,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培养了120多名研究生,为中国电镜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和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加强技术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双一流高校,正在抢抓双区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建设,聚焦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需求进行布局,半导体研究院、材料基因组、校内十大科研平台等大科学装置和平台,通过共建学院的方式与鹏城国家实验室深度合作,并在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一直以来南科大都不遗余力的支持物理学科的发展,去年南科大成功举办了中国物理学会年会和中国物理学会成立90周年庆典。作为承办单位,南科大也会一如既往关注和支持中国电子显微学科,携手促进中国电子显微学及相关学科的繁荣,共育高水平人才,为国家和世界的基础研究贡献更多的优秀成果,为加快我国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大贡献。最后预祝本次学术年会圆满成功。大会组委会主席、电镜学会理事长 韩晓东 致开幕辞大会组委会主席、电镜学会理事长韩晓东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代表电镜学会,感谢各位同仁的鼎力支持。2023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中国电子显微学开拓者之一——郭可信先生诞辰100周年,本届年会大会为专题纪念会,怀念郭可信先生生前对中国电子显微学付出的心血和作出的巨大贡献。从1949年中科院物理所拥有中国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到1956年郭先生响应国家号召,从欧洲带回电子显微学理论和技术,推动中国电子显微学不断壮大发展,推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环境科学的发展,推动新兴学科交叉融合,离不开像郭先生等先驱的指引。同时,电子显微学的未来更要寄托现场的各位同仁和学子。所以今年大会的主题为显微鸿鹄志 世界一片天,激励大家吸取先辈学术思想和精神力量,共同推动显微学科的发展。接着,感谢了本次大会承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和松山湖实验室的大力支持,感谢了赛默飞、日本电子、日立、泰思肯等仪器厂商对大会的支持,感谢了李宁春老师和团队为大会的真诚付出,逐一感谢了13个分会场联络人等青年力量为会议组织的辛勤付出。最后,特别介绍了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为纪念郭先生组织的三期专刊,也特别邀请了叶恒强院士、朱静院士、张泽院士分别为“郭可信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刊”做序。接着,韩晓东教授摘选三位院士的序言进行了现场宣读。以下为选读序言片段摘要,以飨读者:......郭可信先生以其深有影响力的人格魅力,团结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国效力。今年是郭可信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百年,对于社会,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节点。郭可信先生给我们传递的爱国精神,专注科学,爱护后辈……,种种教导,日久弥新。叶恒强 2023年8月郭可信先生做学问的态度和精神,郭可信先生对学生的爱护和引导,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郭可信先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朱静2023年8月......第一,为中国的电子显微学“立言”。第二,为推动中国的电子显微学进入国际前沿“立功”。第三,为培养中国的电子显微学者“立德”。古人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不朽也!是为序。张泽----------------------- 本次大会由大会报告和13个分会场报告组成,10月27日上午和10月28日上午,大会报告特邀十二位著名电子显微学科学家、相关仪器设备厂商专家代表依次为大家呈现精彩报告。10月27-29日,13个分会场精彩内容也将悉数呈现,本届年会按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拟设立十三个分会场,包含:1)显微学理论、技术与仪器发展;2)原位电子显微学表征;3)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4)结构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变与扩散;5)先进显微分析技术在工业材料中的应用;6)扫描探针显微学(STM/AFM等);7)扫描电子显微学(含EBSD);8)聚焦离子束(FIB)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9)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10)生物显微学研究;11)生物医学和生物电镜技术分析;12)中国电子显微镜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实验平台经验交流;13)先进材料。同时,大会还将颁发优秀青年学者奖、评选优秀学生论文奖与优秀Poster奖、为第十四届中国电子显微摄影大赛获奖者颁奖等。大会后续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后续报道。大会前夕签到掠影会务组会前留影
  • 深入其“镜”!《晶体结构与缺陷的电子显微分析实验案例》出版
    晶体之秘,一镜解之长期以来,材料科学研究一直围绕着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展开。对于绝大多数材料,晶体结构及各类缺陷决定了其性能和使役行为。因此,分析表征材料的晶体结构及缺陷是材料研究的核心内容。自从德国电气工程师 Ernst Ruska 与 Max Knoll 发明了电子显微镜后,经过近百年的不断发展,电子显微术已成为材料晶体结构及缺陷表征最常用、最有力的工具之一,是材料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电子显微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材料结构的认知,推动了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众多的高性能新材料。“中国相”的发现1、1946年夏,郭可信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通过公费留学考试,于1947年9月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理工学院金相学实验室专攻冶金学,其间主要利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合金中的相结构。后来逐渐接触电子显微镜,用的是当时瑞典唯一的一台RCA电镜,没有衍射功能。2、1955年,郭可信用萃取复型法研究合金钢回火初期生成的碳化物,同年11月去伦敦作“δ-铁素体的金相学”的学术报告,并去剑桥大学参观。郭可信用胶膜(萃取)复型观察到几十埃大小的VC颗粒及针状Mo2C,这是V、Mo在钢中产生晶粒细化及析出硬化(或二次硬化)的原因, 于是在1956年写了一篇文章。这是用电镜进行这类研究工作的早期著作。3、1956年3月, 郭可信看到周总理“向科学进军”的动员令,兴奋不已,4月底乘机经苏联回到阔别九年的祖国,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之所以来到沈阳工作,与那时金属所有一台苏联人仿制西门子的透射电镜不无关系。4、1962年中国科学院又分配给金属所一台民主德国产的电镜,仍然不能做电子衍射。郭可信等用它观察到铝合金中的位错运动和交滑移,并在1964年第4届欧洲电子显微学会议上做了展示。1965年金属所又争取到一台日本电子株式会社生产的JEM-150电镜, 用它开展镍合金中位错、层错的衍衬像研究。5、6、1967年夏,中国科学院分配给金属所一台之前通过贸易定购的捷克产电镜。郭可信带领其他人居然把这台捷克电镜安装起来,并调试出十几埃的电子显微像。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郭可信亲自在JEM-150电镜上做了些相分析工作,发现M23C6与M6C 都属面心立方晶系。为了得到三维的不同取向电子衍射图,他还和北京分析中心的孟宪英利用她的JEM-100电镜开展了倾斜晶体的实验, 确定了一些含钒矿物的点阵类型, 后来这种技术在国内得以广泛传播。8、改革开放之后的1980年,郭可信了解到院里准备引进一两台电子显微镜, 随即便去北京争取,并向郁文秘书长立下军令状,保证在电镜安装后三年内做出出色成绩。这样,院里决定为金属所订购一款当时分辨率最高的透射电镜,型号为JEM200CX。郭可信带领研究团队统筹安排诸多研究方向,相继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四面体密堆晶体(Frank-Kasper相)的电子衍射图中观察到五次对称的强电子衍射斑点,并给予正确的诠释;独立在Ti-Ni合金中发现具有五次旋转对称的三维准晶(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相”);首先发现八次、十次旋转对称的二维准晶;首先发现一维准晶;首先发现具有立方对称的三维准晶,并阐明准晶的必要条件。9、这些工作将当时中国的准晶研究引领至国际前沿。通过这台电镜完成的研究工作共培养出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共计36名, 其中有2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四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4项。10、2000年后,这款已经服役近30年的 JEM200CX基本不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了。2016年,金属所把该电镜的镜筒做了解剖,整机摆放在研究生教育大厦(郭可信楼)一楼大厅供学习和参观。以上图文选自《晶体结构与缺陷的电子显微分析实验案例》一书,更多有关电子显微镜历史发展和科学家精彩故事请详阅本书。回到科学初心,用实验案例探索晶体的奥秘书名:晶体结构与缺陷的电子显微分析实验案例书号:978-7-04-061096-3作者:马秀良 著定价:149.00元出版日期:2024年1月01 内容简介本书涵盖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师从郭可信先生起至近年带领研究团队在有关电子衍射方面所积累的主要实验案例,旨在以“案例”的形式梳理电子显微学及晶体学的基础知识,展示如何通过对材料基础科学问题的再认识,从而对经典问题产生新理解,分享发现的乐趣,传授30余载的学术经验。本书主体(第2~6章)按晶体的对称性从低到高依次展开,包括单斜、正交、四方、六方、三方、菱方、立方晶系,涉及周期性晶体14种布拉维点阵中的13种点阵类别以及部分准晶体,共40余种物相。第1章和第7章是科学研究中相关历史事件的精彩片段,不但能引起读者对本领域历代先驱者的无限敬仰,也能激发年轻学者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和决心。本书适合作为电子显微学以及材料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材料科学与过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者阅读和参考。02 作者简介马秀良,满族,1964年出生于辽宁省东沟县。198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曾师从我国著名科学家郭可信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和大连理工大学从事 AI 基合金中十次对称准晶及复杂合金相的冶金学和晶体学研究,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5—2005 年先后在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日本精细陶瓷研究中心、东京大学,中国香港城市大学,以及德国鲁斯卡电镜中心等从事固体材料结构与缺陷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研究,2001—2022年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固体原子像研究部主任(2006—2018),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材料结构与缺陷研究部主任(2018—2022),金属研究所第十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2019—2022)。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院士推荐
  • 叶恒强:电子显微世界求索路
    在叶恒强看来,让中国的&ldquo 准晶&rdquo 研究在短时间内追赶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已是很大的成就。   在大炼钢铁的时代,懵懂的他选择了金属物理作为自己科学人生的起点   40岁时第一次出国,他深知自己的科研旅程其实才刚刚起步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固体原子相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与合作者对&ldquo 准晶&rdquo 的独立发现,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追赶甚至超越。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叶恒强。   在前不久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中国科学报》记者见到了这位已年过七旬的学者。在他低调、质朴的身影背后,是一段无怨无悔的人生之路。   书房内外的世界   尽管在沈阳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但毕竟是乡音难改。与叶恒强交谈,你不难分辨出他的普通话里隐约夹杂着粤港口音。   祖籍广东番禺,1940年出生在香港。自来到这个世界起,叶恒强的生命旅程似乎已经注定要与汹涌奔腾的&ldquo 大时代&rdquo 纠葛在一起。   叶恒强出生前,其父母携子女家眷从广东举家迁往香港,投奔亲属以躲避抗日战火。家里人原本以为,当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不会卷入战事。没有想到,叶恒强出生一年后,香港沦陷。在异地他乡的生活日渐艰难,叶家决定重返故里,回到广州。   如今想起广东的老家,叶恒强最难忘的还是阁楼二层那间不到20平方米的书房,高高大大的书架围转一圈,上面摆满了父亲的藏书。叶恒强的父亲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学系,后在一所中学任教,家中藏书虽以文史类为主,但其实非常之&ldquo 杂&rdquo :商务印书馆排印的《丛书集成》占据不少空间,还有当年风行一时的《语丝》和《生活》周刊、光怪陆离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当然也少不了《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   到了读书的年纪,这个书房便成了叶恒强的精神乐土,&ldquo 整天没事就泡在里面&rdquo 。他最喜欢看的是《隋唐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还有杂志上的那些图片。   念中学时,叶恒强学起文科来可谓驾轻就熟,反倒是理科需要更下功夫。周围的同学大都有着明确的志向,文科好的开始当&ldquo 小记者&rdquo 写文章,理科好的已经开始自学微积分。   &ldquo 文理两方面都有比自己强很多的同学在努力。&rdquo 叶恒强争强好胜,每一门课程都丝毫不敢马虎。   在浓厚的文学家风中长大,在外人看来,&ldquo 学文科&rdquo 似乎是摆在叶恒强面前再自然不过的选择。然而,在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岔路口,&ldquo 大时代&rdquo 再度为他的人生之路留下刻痕。   1955年开始&ldquo 肃反&rdquo ,1956年发出&ldquo 向科学进军&rdquo 的号召,1957年&ldquo 反右&rdquo 如火如荼,1958年&ldquo 大跃进&rdquo 拉开序幕&hellip &hellip 一系列政治运动如洪流般席卷而来,加之看到满腹经纶的父亲未能得志,叶恒强对文科之路有些望而却步。   叶恒强高中毕业那年,恰逢国家号召&ldquo 大炼钢铁&rdquo 。深知钢铁是国家富强之急需,但他内心里却并不满足于&ldquo 仅仅是去炼钢炼铁&rdquo ,还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叶恒强最终为自己找到了一个&ldquo 两全其美&rdquo 的解决方案&mdash &mdash 报考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的金属物理专业。   &ldquo 这个专业既是物理,又跟钢铁相关。&rdquo 谈及当初的选择,叶恒强笑言自己只是&ldquo 小孩子想法&rdquo 。   最好的年华   1958年,叶恒强如愿考入北京钢铁学院金属物理专业,告别家人北上求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筹建的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被誉为&ldquo 四大名旦&rdquo 的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柯俊、张兴黔、肖纪美、方正知均任教于此,叶恒强有幸聆听大师教诲。   大学毕业前,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物理冶金和晶体学家郭可信,带来的一场关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学术报告让叶恒强印象深刻:&ldquo 电镜在当时还是很稀罕的东西。&rdquo   1964年大学毕业,叶恒强考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入学时,因最初选择的导师受命率团前往&ldquo 三线&rdquo 参与铀提炼工作,他被分配给了此前曾有一面之缘的郭可信,由此结缘电子显微学。   自温暖的南方迁徙至冰天雪地的东北,年轻的叶恒强对异乡的环境和气候并没有感到不适,每月定向供应的15斤细粮足以填饱肚子,&ldquo 冷根本不是个事儿&rdquo 。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跟绝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叶恒强同样无法侧身书斋,安心学术,各种社会和政治运动才是不得不面对的&ldquo 主业&rdquo 。入学第二年,叶恒强随导师郭可信前往沈阳市法库县开展&ldquo 四清运动&rdquo ,回头想来,&ldquo 接触到一个真实的社会&rdquo 恐怕是这个年轻学子深入穷乡僻壤最大的收获。1966年5月,师徒二人返回位于沈阳的金属所,不久之后,&ldquo 文革&rdquo 爆发。   &ldquo 文革&rdquo 期间,金属所划归国防科工委,叶恒强1967年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与科研全然无关。作为知识青年,他与国防科工委所属应届毕业生一起,开始&ldquo 上山下乡接受工农兵再教育&rdquo ,被派往地处辽东半岛腹地的海城县种起了水稻。这一去,又是两年半。   事实上,从1958年上大学,一直到1976年&ldquo 文革&rdquo 结束,近20年的时间里,叶恒强的学术之路在&ldquo 大时代&rdquo 的背景中蜿蜒曲折,布满荆棘。   &ldquo 现在想来,我们这代年轻人最宝贵的年华都晃悠过去了。&rdquo 叶恒强的语气中并无悔恨,这句轻描淡写的话语,旁人听来却是唏嘘。   幸运的是,在读研期间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叶恒强还是掌握了对晶体材料的组织结构缺陷进行电子束衍射分析的理论和方法,&ldquo 虽然都不是很完整,也没有发表论文,但毕竟算是入道了&rdquo 。   郭可信的&ldquo 大弟子&rdquo   要说那段被荒废的时光中叶恒强最大的人生收获,那一定是他与郭可信缔结下的深厚师生情谊。尽管并非郭可信的入门弟子,但叶恒强却是当之无愧的&ldquo 大弟子&rdquo 。自研究生入学算起,他始终未离开过金属所,且一直在郭可信的指导下学习、工作,两人成为至交。   在外人眼里,郭可信看起来总是那么严厉,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然而在叶恒强的心中,恩师始终对学生怀有满满的爱意。   1978年,中国迎来&ldquo 科学的春天&rdquo ,改革开放让中国科学家有机会再次走出国门交流学习。郭可信觉得自己的学生应该练好英语口语,便拿出著名的《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让大家背诵。   &ldquo 我说普通话都有口音,更不要说英文了。&rdquo 叶恒强一边打趣,一边回忆说,尽管两人已成同事,但郭可信仍要求叶恒强每天早上提前一小时到达他家练习口语,并亲自指导。   1980年6月,叶恒强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首次走出国门接触高分辨电子显微术的发展前沿。此时,他已年届四十。   到了美国,对方教授自然需要了解一下这个远道而来的中国学者的学术基础。令叶恒强感到尴尬的是,尽管自己以科研人员的身份工作了十余年,但能够拿出手的成果,也仅有最近两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两篇中文文章。   对方甚为不解,问道:&ldquo 那你们都去干什么了呢?&rdquo 叶恒强有些无言以对,因为不知该如何说清楚中国科学家在过去十余年的坎坷命运和遭遇。   事实上,在&ldquo 文革&rdquo 末期科研工作逐渐得以恢复时,叶恒强很快就完成了一项重要工作。在对高温合金材料的故障分析中,他发现了冲击韧性随硅含量出现马鞍形变化的规律,为冶金产品的质量改进作出了贡献。   在这项能够转化为工业应用的基础研究中,其实包含了叶恒强科研工作的目标逻辑&mdash &mdash 经由电子显微镜进入材料的微观世界,在细微至原子的尺度上,架设起材料组织结构与材料性能之间相互关联的&ldquo 桥梁&rdquo 。   没有遗憾的过往   上世纪70年代起,国际学界掀起利用高分辨率电子显微术进行合金相研究的热潮。然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在很长时间内缺乏先进设备和技术手段。   1980年,郭可信向中科院领导立下&ldquo 军令状&rdquo ,申请引进当时最为先进的JEM200CX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保证拿到设备后&ldquo 三年内必出成果&rdquo 。1980年秋,郭可信的申请得到批准。   正是这台电子显微学研究的&ldquo 利器&rdquo ,为叶恒强的科研生涯带来了他至今最为满意的成果。   1984年,叶恒强与合作者在高温合金的晶体块体中,发现了传统晶体学所不允许的五次对称性。就在他们着手进行深入研究时,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 谢赫特曼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与该研究相似的成果和结论,并将出现该独特现象的化合物命名为&ldquo 准晶&rdquo 。   谢赫特曼的论文发表于1984年年底,而早在1982年,他其实就已经观察到&ldquo 准晶&rdquo 现象。由此,谢赫特曼独享了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直到这项研究获颁&ldquo 诺奖&rdquo ,叶恒强及其合作者在郭可信指导下对&ldquo 准晶&rdquo 的研究历程才重新浮出水面。1984年,郭可信的学生张泽与郭可信、叶恒强依据拓扑密堆相中二十面体取向有序的思路,在镍钛合金中也观测到了二十面体&ldquo 准晶&rdquo 相。   &ldquo 我们的发现是独立的,并且与国外的研究属于不同的思路和体系。&rdquo 叶恒强说,&ldquo 准晶&rdquo 动摇了晶体周期性的规律,拓展了对物质基本结构的认识。   此后,叶恒强又与合作者发现并研究了八次对称、立方对称等&ldquo 准晶&rdquo 相,我国的&ldquo 准晶&rdquo 实验研究由此跃居国际前列。这一系列研究,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说起&ldquo 准晶&rdquo ,有人为中国科学家&ldquo 错失诺奖&rdquo 扼腕叹息。而在叶恒强看来,让中国的&ldquo 准晶&rdquo 研究在短时间内追赶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已是很大的成就,&ldquo 没有什么遗憾,因为科学就是这样&rdquo 。   上世纪90年代起,叶恒强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科研管理,除了先后担任中科院金属所副所长、所长,还兼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ldquo 973&rdquo 计划顾问专家组成员等职。   &ldquo 出差比较频繁,人就跟&lsquo 开关&rsquo 似的来回拨,每周都在不同的地方。&rdquo 叶恒强坦陈,他很难在自己的科研工作和管理工作间做到很好的平衡。   即便如此,叶恒强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专注和热情,发表论文400余篇,并与人合作出版了《电子衍射图》《高分辨电子显微学》《高空间分辨分析电子显微学》等6部著作。   如今,少了很多兼职的叶恒强能够更加从容地回归到他所钟爱的电子显微世界。   借助先进的像差校正电子显微镜,科学家们对材料组织结构的观察已经能够深入&ldquo 亚埃米尺度&rdquo 。&ldquo 走进亚埃世界&rdquo ,叶恒强期待与年轻的科学家们一起,揭示出更多物质的奥秘。
  • 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服务高端仪器 培育国仪品牌
    1月28日,国务院发布《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推动计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指出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加强计量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强化计量应用,服务重点领域发展;三是加强计量能力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任务二中提到:要服务高端仪器发展和精密制造。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推动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计量仪器设备中的应用。加强高精度计量基准、标准器具的研制和应用,提升计量基准、标准关键核心设备自主可控率。加强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高精度原子重力仪等高端通用仪器设备研制,加快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国防等领域专用计量仪器仪表的研制和推广使用。加快量子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高端图像传感器、高速光电传感器等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实施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计量在仪器设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和使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制度。建立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国产仪器仪表品牌。《规划》全文如下: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夯实计量基础,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全面开启计量事业发展新征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一、编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计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建成185项国家计量基准和6.2万余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标准物质供给数量持续增长,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更加完善,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达1779项,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成为全球有能力参与驾驭国际原子时的8个国家之一。计量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全社会计量意识日益增强,计量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2018年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全面采用物理常数定义,国际测量技术规则与格局将予重构,由此带来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领域对精准测量测试的需求与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领域量值传递溯源能力还存在空白,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有待突破,计量监管思路和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计量社会共治亟需加强。实施计量优先发展战略,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强化计量应用支撑,提升国家整体计量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重大技术突破为主攻方向,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强计量顶层制度设计,加快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为引领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突破、改革引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加大基础、前沿和应用领域计量薄弱环节技术研究,推动计量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和思路,推动计量制度改革,提升计量管理能力和水平。坚持需求牵引、供给提升。面向经济主战场和重大民生需求,围绕计量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计量服务支撑,提升计量自主可控能力和水平,培育计量新业态、发展计量新模式,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计量发展新机制。坚持政府统筹、市场驱动。突出计量战略资源地位,加强政府对计量事业发展的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培育计量校准、测试等高技术服务业,规范各类市场计量行为,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协同融合、开放共享。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积极性,着力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计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计量发展新格局。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开放合作,推进计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力、影响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计量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计量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加强量子计量、量值传递扁平化和计量数字化转型技术研究,建立国际一流的新一代国家计量基准,攻克一批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制一批具有原创性成果的计量标准装置、仪器仪表和标准物质,建设一批国家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和先进测量实验室,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计量科研团队和计量专家队伍,确保国家校准测量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计量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基本覆盖重要产业发展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建立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研制一批专用计量测试设备,形成一批专用计量测试方法和标准规范,计量服务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体系日趋完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推动计量法和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和制度,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体制转变。社会各方计量溯源性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开放共享的计量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展望到2035年,国家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关键领域计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实力跻身世界前列。建成以量子计量为核心、科技水平一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三、加强计量基础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四)加强计量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计量学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实施“量子度量衡”计划,重点研究基于量子效应和物理常数的量子计量技术及计量基准、标准装置小型化技术,突破量子传感和芯片级计量标准技术,形成核心器件研制能力。研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程序与有效性评价、计量作用机理和效能评价等理论研究。(五)开展计量数字化转型研究。推动计量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国际单位制建设,推行国际公认的数字校准证书。推动跨行业、跨领域计量数据融合、共享与应用,建设国家计量数据中心,加强计量数据统计、分析和利用,强化计量数据的溯源性、可信度和安全性。在生命健康、装备制造、食品安全、环境监测、气候变化等领域培育一批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建设国家标准参考数据库。规范计量数据使用,推动计量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六)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针对复杂环境、实时工况环境和极端环境的计量需求,研究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方法,解决综合参量的准确测量难题。建立扁平化场景高适应性的量值溯源体系。研究数字化模拟测量、工业物联、跨尺度测量、复杂系统综合计量等关键技术。加强国家标准物质在制备、定值、保存、溯源评价及量值传递应用新模式等方面的全寿命周期、系统性研究与评价。加快推进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及标准物质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七)加强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快开展量热技术、数字化模拟测量技术、工况环境监测技术等基础共性计量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化计量校准技术研究,开展计量软件功能安全测评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高精度、集成化、微型化、智能化的新型传感技术研究,攻克高端计量测试仪器设备核心关键部件和技术。建立有利于计量新技术、新方法向产业转移的服务平台。(八)构建良好计量科技创新生态。强化国家级科研机构导向作用,发挥综合性、行业性科研院所引领作用,建设一批高水平先进计量基础设施,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的先进计量测试实验室。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计量优势资源力量,建立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基地。加大产学研用计量科技合作,推动计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计量、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融合联动的计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四、强化计量应用,服务重点领域发展(九)支撑先进制造与质量提升。实施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一批先进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准、标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联盟,搭建计量公共服务平台,聚焦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研究和装备研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开展产业计量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工业强基计量支撑计划,充分发挥计量对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研究建立国家工业计量基础数据库,加强工业制造领域计量检定、校准、测试和检测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应用。(十)服务高端仪器发展和精密制造。加强高端仪器设备核心器件、核心算法和核心溯源技术研究,推动关键计量测试设备国产化。推动量子芯片、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计量仪器设备中的应用。加强高精度计量基准、标准器具的研制和应用,提升计量基准、标准关键核心设备自主可控率。加强色谱仪、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高精度原子重力仪等高端通用仪器设备研制,加快面向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国防等领域专用计量仪器仪表的研制和推广使用。加快量子传感器、太赫兹传感器、高端图像传感器、高速光电传感器等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实施仪器设备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计量在仪器设备研发、设计、试验、生产和使用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建立仪器仪表计量测试评价制度。建立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国产仪器仪表品牌。(十一)提升航空、航天和海洋领域计量保障能力。建立完善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计量保证与监督体系,加强产品型号总计量师系统建设。推动航空装备计量数字化、体系化发展,健全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计量评价体系,为航空装备发展提供一体化计量测试技术支撑。研究建立空间计量技术体系,提升空间领域计量保障能力和航天装备质量控制水平,补齐关键、特色参数指标计量测试能力短板。开展海上卫星导航设备、海洋装备测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海洋装备数字化测量能力。健全海洋立体观测、生态预警、深海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领域计量保障体系。(十二)服务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发展。加强人工智能计量基础理论、评估方法和技术研究,开发用于评测人工智能系统性能的参考数据集。研究智能基础设施计量测试技术,形成各领域通用的人工智能计量体系框架、接口与方法、标准规范。开展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智能工业控制系统整体测量性能。建立适用于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领域的智能水平评价标准和计量测试平台,提升数据和知识协同驱动的计量测试能力。(十三)服务数字中国建设。加强计量与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科研生产平台联动。针对工业先进制造,加快基于协调世界时(UTC)的分布式可靠时间同步技术、时空敏感网络、传感器动态校准等数字计量设施建设。以量值为核心,提升数字终端产品、智能终端产品计量溯源能力。开展智能传感器、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等关键参数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提升物联网感知装备质量水平,打造全频域、全时段、全要素的计量支撑能力。(十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完善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监测体系,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健全碳计量标准装置,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建立碳排放计量审查制度,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在城市和园区开展低碳计量试点。建立完善资源环境计量体系,建设一批国家能源、水文水资源和环境计量中心,推进能耗、水资源、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加快推进能源资源计量服务示范工程建设,引导和培育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服务市场。(十五)服务大众健康与安全。加快医疗健康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疾病防控、生物医药、诊断试剂、高端医疗器械、康复理疗设备、可穿戴设备、营养与保健食品等开展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体育设施和器材计量技术研究和测试服务,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地质和海洋灾害、地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防御的计量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计量能力。加强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地质勘查等安全生产相关计量器具的研制生产和监督管理。加强公共安全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交通安全、社会稳定和安全等领域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交通监管设备、警用装备、刑事技术产品等计量测试基础设施建设。(十六)提升交通运输计量保障能力。面向我国铁路、公路和水路领域重大工程、重大装备、重要运营线路计量需求,开展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量值溯源和保证技术研究,开展智慧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持续提升计量对交通运输的技术保障能力,服务智慧交通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领域相关计量测试技术、测试方法研究,研制相关测试设备。加强船舶和港口领域计量保障,提升港口物流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充电设施等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测试评价,加强智能汽车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五、加强计量能力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十七)构建新型量值传递溯源体系。适应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发展和数字化、扁平化量值传递溯源新要求,构建依法管理的量值传递体系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量值溯源体系。强化量值传递体系的法制保障和基础保障,科学规划计量基准、标准建设,填补应用领域的量值传递空白,确保体系完整、有效运行。以技术能力水平为主要标准,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开放、灵活的国家量值溯源体系,优化量值溯源网络,提升量值溯源效能。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源参与市场化、竞争性量值溯源技术服务。(十八)提升计量基准能力水平。推动国家计量基准与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融通发展,增强国家计量基准自主可控能力,创新国家计量基准全链条管理机制。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以量子效应和物理常数为基础,建立原子时标基准、能量天平法质量基准和热力学温度基准等新一代国家计量基准。实施国家计量基准强基工程,强化量值源头能力供给,全面提升国家最高测量能力。(十九)推进计量标准建设。改革计量标准体系架构,统筹考虑技术能力和现实需求,建立国家计量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行业计量标准、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主体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网络。实施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工程,在重点领域新建一批国家计量标准,加快推进各级各类计量标准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建立嵌入式、芯片级、小型化的计量标准,推动对制造过程的实时在线测量和最佳控制。(二十)加大标准物质研制应用。建立完善以国家基准物质、国家标准物质和工作标准物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标准物质体系。实施标准物质能力提升工程,加快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自然资源、刑事司法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物质研制和应用。加强标准物质监管能力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升标准物质不确定度水平。探索建立标准物质质量追溯制度,建设一批标准物质量值核查验证实验室,建立标准物质质量追溯平台,形成研发、生产、应用全寿命周期的监管能力。(二十一)加快计量技术机构建设。深化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创新发展,优化整合国家计量技术机构、区域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地方各级计量技术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专业计量技术机构。大力推动国家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发展,通过组织开展重大测量原理、方法前沿技术攻关,建立量子计量基准并保持国际等效,提供一流的量值溯源和测量服务,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工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省级人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计量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自主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计量技术机构服务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一批专业领域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服务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提供计量测试服务。(二十二)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建设平台,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高层次计量领军人才。吸收引进国际计量人才,支持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批计量科技创新团队。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建设计量公共教育资源开发、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加强计量领域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管理模式,推进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等制度有效衔接。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岗位设置,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首席研究员等聘任制度。建立国际组织计量人才库和国际计量合作专家团队,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多层次国际计量交流合作。(二十三)完善企业计量体系。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与其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大计量投入,加强计量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强化对工业测量过程、测量数据的管理,鼓励其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开展工业企业计量标杆示范。发挥龙头企业和各类计量技术服务机构引领带动作用,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链相关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鼓励社会各方加强对企业计量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健全激励企业增加计量投入的普惠性政策体系,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二十四)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建立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区域计量发展统筹机制,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计量服务协同平台建设,研究建立区域计量数据协同应用中心。积极发挥区域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的作用,完善区域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强化区域计量科技创新合作,开展区域性计量比对活动,推进区域计量能力、结果互认。优化区域计量发展互助机制,加大计量技术指导帮扶、计量项目援建力度,缩小区域计量发展差距,推动区域计量协调发展。(二十五)支撑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积极发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体化质量基础支撑服务。推动计量与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相互参考借鉴和共享共用,以精准计量推动标准数据和方法的科学验证。强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领域计量溯源性要求。深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创新,在关键领域形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全链条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二十六)加强计量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国际计量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计量规则和规范制修订。加强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计量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加快计量双多边互认进程。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计量援助和知识传播,规划和实施一批重点计量援助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国际计量比对,稳步提升国际互认的计量校准测量能力。积极推行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证书互认制度,不断扩大互认范围,增加OIML证书指定实验室。六、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二十七)完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借鉴国际先进计量立法经验,推动计量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补充完善计量校准、标准时间、产业计量、计量数据等方面的法规规章,推动相关监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动态调整国家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完善部门行业专用计量器具目录制定规则。加强国家、部门行业和地方计量技术委员会建设,建立完善以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为主体、部门行业和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为补充的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建立计量技术规范与计量标准建设协调机制,开展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实施和效果评估。积极采用国际计量规范,提升我国计量技术规范的国际化水平。(二十八)推动计量监管制度改革。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推动对计量器具、测量软件、测量系统等进行综合计量评价。健全计量比对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培育一批国家级计量比对中心。加强标准物质监管制度建设。积极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规范量和单位使用。推动对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量值准确性、可靠性计量评价,对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国家重大专项开展量值保障能力验证。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二十九)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相关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层民生计量保障能力。面向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体育健身、养老等民生领域,完善相关计量保障体系,夯实高品质生活的计量基础。围绕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计量监管需求,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和眼镜店等的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民生计量保障,加大对涉农物资的计量监管,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三十)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通过器具智能化、数据系统化,积极打造新型智慧计量体系。推广新型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数据库。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推广智慧计量理念,支持产业计量云建设,推动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质量控制与智慧管理水平,服务智慧工厂建设。(三十一)推进诚信计量分类监管。完善诚信计量体系,建立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全面开展诚信计量行动,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开展诚信计量示范活动。加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诚信计量社会共治可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数据可信、服务透明的诚信计量信息公开机制。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推进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落实。(三十二)加强计量执法体系建设。加强计量执法协作,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处制造、销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的违法行为。规范计量服务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加强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的衔接,加快信息共享,提升执法效率。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大对计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三十三)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力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构建多元、开放的法制计量新格局。借鉴国际校准测量能力互认制度,探索建立中国校准测量能力承认制度。大力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兴业态,培育和壮大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强化对高校、科研院所所属实验室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的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七、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