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归国潮

仪器信息网归国潮专题为您整合归国潮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归国潮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归国潮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归国潮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归国潮话题讨论。

归国潮相关的资讯

  • 施一公:当院士不是我的归国目标
    【人物名片】施一公:河南人,44岁,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2008年辞职回国,现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施一公并不是那类“明星科学家”,但却两度成为社会焦点。   上一次,他放弃千万美元的优厚科研待遇,从普林斯顿大学辞去终身教职,在美国引起震动。《纽约时报》2010年1月7日头版对此事进行专题报道,高度关注在美华人科学家的“返流”。   这一次,是在中国。12月9日,2011年度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发布,施一公落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立刻撰文鸣不平,媒体迅即跟进、中科院出面声明……一时,施一公被卷入舆论漩涡。   12月17日-18日,这位“被新闻”的生物学家在南京理工大学参加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并接受新华日报独家专访,首次对媒体敞开心扉,畅言对国内科研环境、文化环境的看法。   “对科技现状要居危思危”   名人坊:院士选举在中国是个热点事件,牵涉很多人的视线,这次您落选也成为新闻。   施一公:特别不想谈院士评选的问题,这是件复杂的事。   名人坊:为什么不愿意谈呢?   施一公:很简单,社会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太多了,关注度太高了。不应该这样。我从2006年开始在清华建立实验室团体,整整五年了,全职回来也已经整四年了,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一条。我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整个社会这种不应有的关注甚至让应该受到关注并讨论的问题得不到重视。   名人坊:您指的是什么问题?   施一公:社会对科技界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国的科技现状究竟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中国的科技水平能否支撑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否保证国家安全?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很肯定,中国应该怎么办?如何改革科技体制?如何创新科研文化?   名人坊:您的判断是什么?   施一公:坦率地讲,我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深深忧虑,这与我们的大国身份太不相称了!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国家安全不可能靠任何其它国家,只能靠自己的硬实力。与小国不同,科技的落后对大国而言更为危险。我宁愿自己是危言耸听,居安思危不是空话,也许我们已经是居危思危了!如果大家对中国的科技现状有这样的共识,就应该不再纠缠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一心一意投入到对现状的改变中来。   名人坊:细枝末节,主要指的是些什么现象?   施一公:比如院士评选,自然有上有下,何劳全社会议论?再比如科技界极为关注的打假,我可能是对此持不同见解的“少数派”。在科技界,打假是主流吗?学术不端固然可恨,但是纵观自然科学历史,造假抄袭的结果也许会浪费个别实验室、个别科技工作者的时间、资源,也可能使某些个体获得了暂时的不应该的名利,但是这些虚假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淘汰,对于整个科学发展而言实在无关轻重。中国科技界的问题不是假的东西太多,而是原创性的发现太少!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的困境、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能令很多国人盲目乐观,认为中国是世界强国了。但是别忘了,100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过GDP世界第一的辉煌。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关注如何让科技进步支持国家强大、经济持续发展,很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都偏离了主题,小事放大,全民攻击。现在有太多严肃的学术问题,被娱乐、被炒作,在学术圈内部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三好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   名人坊:我们采访过的丁肇中先生,对社会问题不置一词,单纯得像孩子。国内的科学家或者各行人士,往往被社会现实逼成“愤青”。   施一公:太对了。所以我不得不说到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国文化真的鼓励创新吗?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起源于中国?文化的创新需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以及包容百家之氛围,中国的大学鼓励创新文化吗?我们的文化强调平均、平和,几乎无条件地尊敬师长,我们往往枪打出头鸟,这与创新相符吗?   我常常鼓励、甚至怂恿我的学生,挑战我,向我发问。你要想走远的话,你得有脾气。我讲过三好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尤其是德智体各方面都是第一名的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我倒觉得有一些脾气的学生很有机会。有个性的学生做研究的潜力较大,而八面玲珑的学生尽管讨人喜欢却常常在研究上坚持不下去。我希望学生挑战我的推理,鼓励学生与我争论,每次学生跟我有不同意见时,我会刻意表扬学生!很简单,做创新性的科学研究需要批判性的分析思维(critical analysis),学生、特别是中国的学生必须要去除墨守陈规的思想,而中国文化欣赏“乖孩子”,这与创新背道而驰。   “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全职工作”   名人坊:您谈了很多“坏风气”,你也不适应“坏空气”,空气污染诱发了你的咽炎。为什么还要回国?   施一公:别听我说了这么多问题,但是我在美国时为爱国、护国做了多少出头的事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个我们有机会再细聊。我从清华本科毕业后就去了美国,成年后在美国生活的年份超过了在中国。有个好朋友曾对我说,一公,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这深深触动了我。此外,假如目前的中国方方面面都没有了问题,中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那我们也真没有回来的必要了。   名人坊:听说您还是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的倡议者?   施一公:是的。你看,从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到十大开国元帅中6位曾留学海外、23位“两弹一星”元勋21位是“海归”,海外留学人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所以我写博客呼朋唤友:虽然北京的空气还有污染,虽然中国的科技体制还不完美,虽然国内的文化氛围还不够宽容,但这里是你的家,你的祖国,这里有你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他们对你充满了期望。而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正为施展你的才能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名人坊:然而您说的问题,是所有海归科学家都要面临的“本土文化冲突”,你们怎么与之共舞?   施一公:我回国四年,有时会有点悲壮的感觉,甚至对未来也会感觉不尽如人意,但我还是有我的乐观。有位加盟清华生命科学院的“海归”年轻教授和我第一次正式谈话,就坦率地问:一公,你觉得我需要每周花多少时间出去拉关系?以便将来在基金申请等方面得到照顾。我答他:一分钟都不需要!我相信,你在中国靠实力可以崛起,其他像你一样的年轻人也一样完全可以靠实力崛起!刚才,我对南理工的学生也是同样的话:注意啊,微小改变中国!靠什么?靠我们每一个微小的个人默默努力,默默成长,就像草一样。我们无法选择时代,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时代。   记者手记   这篇稿子的见报最终还是错过了最佳发稿时间。那几日,施一公落选院士被大量报道,上了新浪首页,而新华日报记者在南京获得了与当事人独家对话的机会。但是,与“博眼球”相比,报道的准确性、对采访对象的尊重,更为重要。我们选择了等待。   施一公的认真让人印象深刻。“你们给我的时间太少,既然是我的专访,我一般要看三四天,我要对我的话负责”。数日中,与记者短信、电话、邮件往来多次,深化交流,记者重写,他重看。   他在邮件里说,“这些观点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向大众阐述,对我意义非凡。这是我们过去几百年的问题所在和今后发展的最大障碍。我非常希望这些观点在访谈中充分体现,让世人意识到中国所处的境地。相对上述命题,某某话题,实在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 美华人精英归国潮:“造原子弹”的诱惑、对雾霾的恐惧、告别不再可爱美国的冲动
    蚂蚁金服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最近从在Netflix担任高管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老同学手底下挖走了一个优秀的数据工程师,老同学写了一封邮件给他说,“我们有个很好的家伙去你那里了,我完全能理解为什么。”  还在美国的时候,漆远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专家了。十几年前,他以中科院硕士学位的身份去麻省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进行博士后研究,后来成了普渡大学计算机系和统计系终身教授,开设了普渡大学第一门“机器学习”的课程。他的研究成果直接在微软游戏机盒Xbox上大规模使用,被授予“微软研究奖”,他曾有好几次投身工业界,包括加入早期的Google和Facebook,但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学术界。  “在那时,这些科技公司还没法提供我所想要从事的工作。” 漆远说。  但2014年,漆远觉得时机成熟了。让他的家人意外的是,漆远并没有加入美国的任何一家大公司,而是决定回到中国,加入阿里巴巴。现在,他是中国“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蚂蚁金服的首席数据科学家。  漆远回中国加入阿里巴巴后,联合成立了阿里的大数据科学技术院,第二年就用刚推出关于的机器学习平台拿了阿里内部的技术大奖。他带着十几个人做的项目,为公司创造了十多个亿的营收,漆远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因为在机器学习的学术圈子里,这样既有技术影响力又有巨额业务营收的项目,非常罕见。用漆远自己的话说:“之前我是一个教授,而现在,我是在领兵打仗。”  漆远就是阿里“DT”(数据技术)人才引进的重要成果之一,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差不多一半的精英都在他Facebook的朋友列表里。他被“忽悠”回中国,现在自己又到美国“忽悠”那些更年轻的中国背景的专家回来的原因,其实是一样的——他们想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领域,干点大事。  不仅阿里巴巴,包括百度和腾讯等在内的重量级中国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将海外招聘放到人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因为激烈乃至残酷的本土竞争,让中国的不少互联网产品体验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超过了硅谷的公司。而无论是腾讯、百度和阿里巴巴,还是今日头条、滴滴和小米们,也越来越迫切地要走出国门,海外人才资源很重要。  在这样的动力驱动下,阿里实施DT(数据技术,Data Technology)战略,从美国延揽了数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百度相继成立百度硅谷实验室和“百度大脑”团队,都以硅谷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基础 腾讯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产品岗培训生。传统猎头和亲朋好友内推的“点状招聘”已经满足不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需求,就连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也嗅到了这个机会,针对中国互联网公司推出了海外招聘服务。  一个流传在海外精英圈里的段子,是这么说的:2005年之前从美国回来(供职中国公司),直接就是联合创始人 2008年左右回来,还能混一个VP(副总裁) 到了2014年,想做部门总监都得看具体的履历背景。  回来是造原子弹的  蚂蚁金服基础数据部的陈萌萌,目前的工作是在蚂蚁金服的自有数据库OceanBase团队负责SQL相关的开发。1981年出生的他至今单身,日常生活很简单。2014年加入支付宝的时候,陈萌萌没费多大劲就来杭州了,而且得到在天津的父母支持,“总比在国外近多了,有个什么事儿都方便回去”。  按在硅谷流传的段子,陈萌萌就是那种广受欢迎、身价百万的单身码农,湾区中国女生的理想对象。作为数据库工程师,他曾先后在硅谷的甲骨文(Oracle)总部和华为美国研究所从事数据库的开发和研究,待遇优渥,生活平静。但是,加入支付宝后,陈萌萌从原来硅谷“朝九晚五”的标准时间表,直接跳到了轰轰烈烈的阿里巴巴“去IOE运动”中。  “去IOE运动”是阿里巴巴发动的技术更替事件,意思是在阿里巴巴的IT架构中,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的数据库和EMC存储设备,代之以自己在开源软件基础上开发的系统。Oracle出身的陈萌萌非常明白这个过程多么有挑战性,在阿里巴巴发展这么快的业务要求下,更换技术底层架构的难度无异于在高速公路上给卡车换轮子。但是一旦更换成功,新技术成熟,看看Oracle今天的地位就知道了。  “明年4月份,蚂蚁金服的全线业务就都将从Oracle迁到OceanBase上,”陈萌萌说,这将是数据库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他感到之前从没有过的兴奋与刺激。  也是在2014年,国际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享有盛誉的吴恩达(Andrew Ng)加入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百度研究院。迄今为止,他仍然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公司引进的最重磅人物。  LinkedIn领英解决方案服务总监、海外招聘业务负责人王欢说:2015年开始,LinkedIn领英的许多国内客户已经开始把海外招聘当成一个独立的计划去做,跟传统的国内招聘同样重要。甚至有的公司,也已经专门成立了海外校招团队,或者设立专门负责海外校招的岗位。“这个转变就在这一两年,今年更是遍地开花。”  有人把近两年的海外高级技术人才回流,和1949年后第一波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海归回国潮相比。不同的是,60年前,“报效家国”是当时的海归回国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但是今天,不同的海归技术专家,对回到中国的目的和使命,有了不同的答案。  1985年就出国的弓峰敏,2016年9月回到中国担任滴滴信息安全战略副总裁,他被誉为“硅谷安全教父”,是连续创业者和硅谷的天使投资人,也是华人信息安全圈子里的“老前辈。他说:“在整个国际的信息安全局势下,我会想中国怎么做。毕竟我还是在中国出生的,有祖国情怀在里面”。  而更多高级海归则选择回避讨论这个话题。一来他们担心,爱国情怀说有或者没有,都左右不讨好,要么被人心里认为蠢,要么被人骂不爱国。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直接推动国内技术的跳跃式发展,甚至改变亿万人的生活。漆远就曾对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说,他选择回国的原因可以总结成三个:有意思、有挑战、有意义。有意思是指跟互联网金融业务紧密结合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可以碰撞出很多新的有意思的问题 有挑战是技术难度足够高,能吸引到更多像他这样的技术人才 而他的工作成果能让亿万用户直接使用到,这就是有意义。  相呼应的是,彭蕾也在一次开会时对漆远说:“请你来公司,是造原子弹的。”  回国三座大山:空气、教育和加班  尽管中国公司对海外人才求贤若渴,从大环境到个人待遇的各方面利好都不少,但挡在双方前面的困难和阻碍仍然很多。  郭东白是美籍华人,分别在甲骨文、微软和亚马逊供职过,2014年接到阿里巴巴的offer决定回国时,他最担心的是空气质量问题。  郭东白对靠技术水平吃饭的生存哲学深以为然,对工作来说,技术难度越高的,挑战越大的,他越喜欢。他担任技术总监的“速卖通”,就是海外版淘宝,做的是“全球买全球卖”的工作,每年交易量增速非常快,交易场景非常多。今年“双十一”,共计有来自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使用速卖通进行了在线购物。所以,速卖通业务对技术支持的要求非常高。  这正是吸引他加入阿里巴巴的原因。在招人上,他也倾向于招愿意在技术上接受挑战,有追求的人,但中国的空气质量一直在困扰着他。一方面,郭东白自己从美国回来接受挑战了,但他现在在阿里巴巴同事,不少人反而会因为空气问题,陆续在往国外跑。另一方面,他去国外招人时,“雾霾”成为了一个最大的障碍。  “除了雾霾,剩下的都是加分项。”郭东白说,“希望你们媒体能呼吁一下,否则会影响一个国家的人才战略。”  蚂蚁金服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对此也很无奈,他到北京出差,走出室外就一定会戴上防霾口罩。“跟美国比,杭州的空气也不好。但在杭州,我顶多是郁闷 在北京,这就只能让人愤怒了。”  对于正在观望是否回到中国的海外人才来说,这绝对不是个小问题。郭东白和漆远都是因为选择回国工作而举家迁徙,对他们来说,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更加重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海归选择把家庭留在美国,出于空气、医疗、子女教育等原因,工作生活两边跑,或者自己先孤身回到中国工作一段时间看看情况,再做决定看是否要把全家人都接过来。  滴滴出行信息安全战略副总裁弓峰敏今年9月加盟滴滴的时候,就没有把全家都接回来,偶尔家人会从美国到北京来看看,但不会久留。滴滴出行是全球估值前五的独角兽公司,在飞速发展的四年里,历经好几场竞争惨烈的补贴大战,现在,滴滴出行的创始人程维说:要在快的同时进行“补课”,这种“补课”就包括从海内外招募大量高级技术人才。  如果说糟糕的空气还能暂时容忍,海归人才的子女教育问题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前提条件。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供职于另一家中国互联网巨头高级工程师,此前在微软和Facebook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2014年回国后,领导着70人左右的团队规模。他一开始是一个人到中国工作,第二年太太才带着两个孩子回来。老二今年3岁,还小,相对还好 老大10岁,回来就要直接上小学三年级,虽然在家里也会说中文,但完全不认识汉字,相当于比同龄人少学了1500个汉字,这些都得自己补,课业也比美国重。  于是,他下班之后经常得陪着孩子一块儿做作业到深夜,这是他在美国时完全没有过的经验。“孩子学中文学得很困难,我也会很心疼。”他说,“尽管我是为了工作回来的,现阶段最主要照顾的还是我的家庭,孩子的教育如果现在错过了,以后都没法弥补。”  尽管才回国两年,他的头发已经从工卡照片上的乌黑一片,到现在的白了大约四分之一。虽然也有遗传的因素存在,但相比起他之前在微软8年和Facebook4年的职业生涯,工作强度确实大了不少。  这也是海外人才在考虑回国时的一个重要顾虑因素,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许多人印象中就是“996”,公司内外竞争非常激烈,所有人都很拼命。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中国公司相比起美国同行的一个特点,不过那些希望在技术上不断挑战自己的工程师,更愿意接受这种忙碌状态而选择回国。  除了空气、教育和加班的挑战之外,回国的“早与晚”也是个问题。跨境招聘平台 GCP 的 CEO 吴杰此前一直在硅谷,直到创办了 GCP 为中国公司提供硅谷人才招聘服务,才搬回北京。他说,2015年至2016年,正是硅谷人才回流的高峰时期。  “这段时间基本上是国内创业大潮发展的最如火如荼的时段,各个公司估值轻松上亿,媒体上到处是创业神话。一方面这些公司有了高额的融资,在用人上更加大胆,不惜花重金砸下硅谷的人才,让他们加入到这些公司当中来。”吴杰说。“包机来硅谷投项目的投资人们也给整个硅谷想创业的华人打足了鸡血,一个项目拿回国,轻轻松松融资几百万,也是让大量硅谷人才回流很重要的因素。”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随着资本寒冬到来,尽管BAT这样的大公司在高端招聘上仍然非常积极。但很多创业公司开始储备过冬,在招聘上收紧了。  “硅谷回去的技术人才还是带有硅谷光环的,大家本来是希望通过这些人能够了解美国公司在技术上和模式上有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地方。但是随着信息越来越透明,技术交流越来越多,硅谷光环正在慢慢褪去。而且一个小型公司也就可能引进1-2个硅谷人才,所以现在,时机变的很重要。”吴杰说。  离开,是因为美国已经不再可爱  另外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也在悄然影响着硅谷华人工程师“留下”还是“回国”的选择。  美国新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将于2017年1月上任,但他并没有受到美国硅谷和西海岸的科技公司的欢迎,那里的人们认为他的政策将对科技创新造成伤害。而阿里巴巴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在“双十一”那天则向英国《金融时报》“直言不讳地提醒”特朗普慎重考虑全球化问题。百度CEO李彦宏在贴吧转发了一篇《百余硅谷精英公开信:特朗普是创新的灾难》,暗示特朗普当选可能会使世界创新中心从硅谷转向中国。  但硅谷的华人工程师群体则大多持支持特朗普的立场。  前面提到的那个在美国微软和Facebook待了12年的资深工程师就是一个典型的支持川普的华人。他在2014年回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美国已经是“搞平均主义,搞福利养懒人”的国家。在过往移民政策方面,美国也让华人工程师群体感到不满,老老实实走技术移民的工程师们需要等很多年才能排到绿卡,而非法移民则经常迎来大赦而率先获得美国公民身份,获得国民待遇。  他甚至说,在某种程度上,太平洋对面的中国已经比美国更为公平,“虽然有人说中国人钻到钱眼里,但是每个人都很努力,美国已经不是这样了。”  1997年去美国时,这位本科学物理的工程师“喜欢得不行,可开心了” 但到了2014年,他打算回国的时候,一方面考虑的是来自中国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就是对美国及其代表的价值观的好感和认同都在下降。  回国加入阿里巴巴速卖通的郭东白也说,1995年去美国的时候,“没有歧义地”各方面条件都优于中国。但现在至少是可以争论的,对中国对美国可以“各有所爱”了。尤其是在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国公司也能为他提供充分发挥的舞台了。  说到美国大选投票,郭东白则不忙于表态。可能是因为训练有素的专业和职业要求,他是一个非常理性、强调事实与数据的人,涉及到重要选择,都会考虑再三,大选如此,换工作也如此。  2012年的大选,郭东白自己画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决策树,将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政策分门别类列出,再根据自己与每项政策的相关性和支持与否打分,统计出最终结果后再决定投票给谁,而不是根据媒体或其他人的影响来投票。最终,他把票投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即将离任的现任总统奥巴马。  2014年回中国,他也做了一个类似的决策树,把回国接受阿里offer和留美国继续待在亚马逊的分数进行对比。他还记得结果发现两边都是24分,后来又调整了一些项目的权重,最后才做出去阿里工作的决定。  而在硅谷的人看来,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高管和研究学者选择回国创业或加入中国公司,其实也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作为巷内硅谷华人工程师社区“巷内”的 CEO,吴睿智分析了一下回国潮背后的客观原因。  一方面,美国职场的玻璃天花板,会让中国人做到一定程度上后就很难有更大的影响力,而中国机会巨大,有施展空间,也更有“钱力”。另一方面,美国中产阶级在过去几年的衰落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可预见的未来,在美国的中产生活质量可能会落后于中国 而某些领域的美国高级人才回到中国相当于“降维攻击”,会更加受到重视。  “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后的几年,我预计将会有更大规模的人才回流,尤其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吴睿智说。
  • 哈佛归国科技团队欲打造中国方案 单细胞测序领域又一黑马或将诞生?
    近日,测序领域发生一起大事——价值4000亿市值的国际基因测序巨头Illumina联手红杉中国,在上海张江成立的基因组学孵化器正式启用。这场基因测序全球领导者与领先投资机构强强联合打造的创新企业孵化平台引起业内人士的持续热议。经过层层选拔,孵化器选择了两家国内基因组学领域创新企业,而墨卓生物便是首批入住企业之一。墨卓生物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崭新”的企业,这里的“新”不仅是成立时间很近,更是指技术“创新”,他们选择被誉为颠覆性技术的微流控技术切入生命科学上游仪器领域。为深入了解国内创新型生命科学仪器企业,在11月初,仪器信息网生命科学团队联合“创新100”项目组、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实地走访了浙江、江苏、上海的8家生命科学仪器研发创新企业,位于浙江嘉兴的墨卓生物便是此次走访的第一站。仪器信息网走访团队与墨卓生物团队合影(左三:墨卓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OO刘寒博士,右三: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曾伟高级工程师)硬核团队:院士领衔、哈佛归国三剑客创立 墨卓生物的核心创始人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年轻队伍,其核心团队平均年龄仅为30岁!核心队伍在医疗器械研发领域已有较为丰富的项目经历和经验,团队硬核而专业的背景履历让走访团印象深刻。墨卓生物的首席科学家是由美国三院院士,也是微流控技术奠基人之一的David Weitz 担任。首席执行官(CEO)裴颢博士拥有十年微流体设计与产品经验,首席技术官(CTO)郑文山博士拥有八年单细胞测序研究经验,而首席运营官(COO)刘寒博士曾在全球顶级商业资讯公司麦肯锡担任医疗项目负责人,对医疗产品的商业逻辑有深刻的体会和见地。从左至右分别为墨卓生物首席运营官刘寒、首席执行官裴颢、首席技术官郑文山三位创始人均为哈佛大学博士,创始人专业优势互补,既拥有一流跨国医疗器械企业研发经验,也拥有产品商业化推广经验,可以说是一家“配置”齐全的高素质队伍。以微流控技术推动分子诊断技术的革新在交谈中,墨卓团队向我们表明了公司创立的终极目标——要以微流控技术推动分子诊断技术的革新。当前主流而前沿的分子诊断平台为荧光定量PCR(qPCR)和整体样本的二代基因测序(NGS)。然而从技术发展来看,这两大主流平台并不完美,仍有可以升级改进的地方。利用团队核心的微流控技术,可以将“更精密”、“集成”和“自动化”的技术特点加持到这两大分子诊断平台,使qPCR平台全面升级为数字PCR,二代基因测序仪从组织级别全面升级到单个细胞级别,从而大大提高生物信息获取的效率、准确性和研究深度。基于此,墨卓生物推出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MobiNova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和MobiGaea数字PCR一体机。单细胞测序平台墨卓团队将高通量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形象地比喻为“测序领域的显微镜”,传统的整体样本测序得到的是整体平均值,而单细胞测序可以得出精确到单个细胞的信息。此外单细胞测序可以高通量形式完成,实现大规模、高精度的解决方案。墨卓生物MobiNova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平台目前单细胞测序主要有两种核心的技术路径,一个是微孔法,一个是液滴法。两种技术路线各有千秋,但从商业转化角度来看,以微滴法为核心的平台在市场的推广无疑更成功。墨卓正是以微滴法为核心技术的关键一份子,且其独特的微流控技术路径可以让高昂的测序成本下降到不到市场主流平台价格的三分之一。数字PCR平台不同于传统PCR,数字PCR能够实现绝对定量,具有出色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精确性。该技术在药物研发、癌症筛查、疾病早期预防、肿瘤伴随诊断、液体活检、传染病检测、食品快检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墨卓生物MobiGaea数字PCR一体机墨卓推出的MobiGaea数字PCR一体机使用一体化全封闭体系,相较于大部分现有获证厂家的分体式设计,能更好的保障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且全封闭体系使系统在试验稳定性、抗污染性能方面能实现大幅提升。数字PCR系统灵敏度取决于液滴生成的数量,墨卓MobiGaea数字PCR生成液滴数可达百万级别,远高于市场平均的2万液滴,其灵敏度可以提高至少一个数量级。单细胞测序、数字PCR “双轮”驱动 最终目标是走向临床!科学仪器行业是一个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极高的高风险投资项目,尽管如此,墨卓生物还是义无反顾切入这一领域,除了是看好生命科学技术在未来医学领域的发展,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已经规划好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前面提到,仪器研发周期及产品回报非常缓慢,那作为初创公司如何才能挺过仪器研发的这段艰难岁月?今年8月份,墨卓生物获得由华盖资本领投的1.5亿元A轮融资,在资本的参与下,公司能较为顺利度过仪器研发期。当然墨卓生物也没有辜负资本市场的青睐,相继推出了单细胞测序产品和数字PCR产品。墨卓生物位于嘉兴的试剂开发实验室墨卓把单细胞测序系统和数字PCR系统看作公司向前的“两个车轮”,认为这两个产品线的“双轮驱动”效应对于公司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单细胞测序市场广阔,且一旦单细胞测序应用进入制药市场和体外诊断市场,其前景更加不可限量。鉴于墨卓生物在单细胞测序领域的独特优势,短期来看公司便能够实现盈利、“吃饱喝足”。“但是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走向临床!”选择数字PCR系统作为临床切入口,便是这一考量的深层原因。刘寒博士认为鉴于数字PCR技术本身在临床的特定优势,通过墨卓数字PCR产品能够打通公司进入医疗领域的路径。即通过墨卓在单细胞测序领域的业务支持数字PCR产品体系发展,当临床业务落地后又通过数字PCR业务在临床的积累,反哺单细胞平台及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两个产品线有共性的地方,也有互补的存在,因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致力于做单细胞测序的国产替代在谈到公司未来的发展策略时,刘寒博士向我们介绍了墨卓生物想要重点攻克的三大方向。墨卓生物也将瞄准科研服务机构和药企研发部门这两类最大的目标客户,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一是实现单细胞测序“高质、低价”的国产替代。单细胞测序主要应用的科研市场潜力巨大,相比数字PCR市场,单细胞测序领域市场竞争者并不多。目前10X Genomics产品在这一细分领域一家独大,但其价格和使用成本让不少用户望而生畏。墨卓单细胞测序的低价、高品质是用户期盼的单细胞测序国产替代方案。此外,当下国内整体舆论和政策环境对国产仪器研发厂商的友好程度史无前例,这将给墨卓带来极大机遇。二是开发新的热门应用领域。微生物是当前的热门研究方向,研究表明多类肿瘤都有独特的微生物组成,因此表征肿瘤微生物组对于解释肿瘤细菌对不同癌症标志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墨卓生物将推出世界上首个商业化的微生物单细胞测序系统,加深在微生物等前瞻性领域的科研布局。三是建立开创性的样本处理方法。世界上大约有数十亿份组织样品保存在医院或者组织样品库中,其中绝大多数是石蜡包埋的样品。数量巨大的样品蕴含着无限的科学研究机会,同时也是学者们很棘手的研究对象。福尔马林的固定容易使组织中的核酸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和分子间的交联,石蜡的高温渗入过程进一步加速核酸的降解,保存的时间及环境对样品中的核酸也有巨大的影响,从石蜡切片中提取出高质量基因组,并构建出信息完整、无偏好、可用于后续各类组学研究的文库,对于药企、临床研发等部门来说是一大难题。而墨卓生物致力于解决这一大临床难题,且近年来一直在突破。一旦关键技术得以攻克,这将是单细胞测序产品在临床的一大重磅应用。在访谈最后,墨卓团队表达了对于数字PCR市场的乐观看法:“数字PCR技术在肿瘤伴随诊断领域的应用绝对是一大爆点市场,但目前数字PCR技术在肿瘤诊断领域的应用并没有很好的推广开,根本原因还是同行并没有把数字PCR产品打造的十分完美。而IVD市场对于仪器品质、性能和使用便捷性等要求很高。”“我们非常看好dPCR在肿瘤伴随诊断、液体活检市场的应用,虽然应用开发和推广将充满挑战,但数字PCR将大放异彩!”【墨卓生物走访短片实录】PCR专场基因测序专场附:“创新100”介绍  秉承“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宗旨,仪器信息网于2018年启动“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之“创新100”项目,通过筛选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仪器厂商,借助报道、走访、调研等方式,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帮一把”。  项目自启动以来,已收到超过180家企业的踊跃申请,通过输出公益性的宣传报道,组织企业研学、参观交流、主题讨论等各类资源对接活动,得到广大科学仪器企业与用户单位的高度关注与一致好评,现已成为中国科学仪器市场颇具影响力的特色活动,对于提升国产仪器品牌影响力,为行业筛选优质仪器企业贡献重要力量。为延续“国产科学仪器腾飞行动”精神,筛选和服务更多国产科学仪器潜力企业,“创新100”将于2021年继续进行,为国产仪器企业输送更多公益资源。  诚邀具备实力、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扫码申报“创新100”: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  邮箱:C100@instrument.com.cn  电话:010-51654077-8129  联系人:韦编辑  更多活动详情,敬请关注“创新100”专题: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chuangxin100-2021
  • 专访|莱伯泰科质谱事业部副总经理崔剑锋:质谱追梦人,归国投身国产质谱事业
    国产质谱发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踩下了“油门”。近两年质谱仪器的国产替代浪潮刺激着大量玩家蜂拥而入,从质谱前处理分离萃取材料、设备一路蔓延到核心零部件、质谱仪器设备,都回响着国产替代的号角,前景一片大好。然而在这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产业浪潮背后,是每一家企业关乎生死的抉择。新常态下,作为国内科学仪器企业领头羊的莱伯泰科也在经历一场自内而外的巨大变革。自2020年成功登陆科创板后,莱伯泰科便进一步实施了专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研发布局,2021年成功推出单四极杆ICP-MS,新增ICP-MS/MS和ICP-Q-TOF-MS的研发项目,2023年推出深度进军半导体行业的三重四极杆ICP-MS/MS,......莱伯泰科乘势而为,踏上了国产质谱发展的快车道。自成立质谱事业部以来,莱伯泰科董事长胡克博士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左膀右臂”;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国内质谱业内并不算熟悉的崔剑锋博士走马上任。但其实在他的履历中,有多个角色的关键词:“用户”、“研发设计”、“市场专家”,一个最初从质谱用户起步,到技术研发人员、产品专家,再到质谱项目负责人,经历了多角色转变,最终成功转型的质谱“追梦人”。日前,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莱伯泰科质谱事业部副总经理崔剑锋博士,请他分享其归国投身国产质谱事业背后的故事,并探讨国产质谱的“破局”之路。莱伯泰科质谱事业部副总经理 崔剑锋博士十年磨一剑,质谱“追梦人”的归国之路“如果算上作为质谱用户的时间,我与ICP-MS产品的渊源甚至将近20年。从接触产品,学习质谱技术,到加入赛默飞设计研发ICP-MS,再到市场推广质谱设备,几乎把一款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经历了一遍。”采访伊始,崔剑锋向笔者介绍着他的职业经历。经历了多个职业角色的转变,这其中的高光时刻有哪些?笔者追问道。“如果说印象最深刻的高光时刻,第一次是2012年底到2013年初,从幕后走向台前,我从研发岗转为市场岗,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职位的转变,更是思维方式与工作模式的转变,我很成功也很顺利地实现了这个转变;第二次高光时刻是从2017到2018年,经过大半年艰苦的学习和准备,最终通过美国PMP项目管理专业认证考试的那一刻;第三次,也就是最近的一次,运用学到的项目管理专业知识,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团队一起紧密协作,推出了最新一代的质谱产品。”任职在科学仪器行业的龙头企业赛默飞世尔科技,并在十年间完美实现了多个职业角色的转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崔剑锋在这个时候决定回国,投身国产质谱事业呢?“十年磨一剑,归国做贡献”。作为一名在德国生活了20多年的华人,有朝一日回到祖国,把自己所学、所懂、所用带回国内,是崔剑锋一直没有改变过的想法。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从老百姓普普通通的衣食住行,到高精尖的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高大上“的产业,都在齐头并进。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对高端科学仪器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作为当今世界上最精密、最灵敏的分析仪器之一,质谱被称为科学仪器皇冠上的明珠。它既能解决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普通日常需求,也能参与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的高端研发,自然而然也吸引了科技人员的高度关注。“最近这些年国内质谱行业发展迅速,无论从人才引进政策还是资金投入力度,都比以前有了巨大的提升,可以说迎来了国产质谱发展的黄金期,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时代有一番作为。“崔剑锋表示。从”仰望传奇“到“并肩作战”随着“十四五”规划牵引、地方政策支持、国产采购倾斜等一系列政策东风频吹,仅2022年中国质谱市场就发生了近30起融资,其中亿元级的融资数量占比甚至超过50%。可以说,质谱行业环境与十年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产业浪潮下,玩家更是蜂拥而入,对于崔剑锋来说,为什么是莱伯泰科?他坚定地说道:”有朝一日回国效力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但是真正迈出这一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因素。至于为什么选择加入莱伯泰科,其实在我2011年加入赛默飞世尔科技质谱部的时候,就听过胡克博士的传奇故事。他在90年代就在热电公司领导美国团队,成功开发出了美国第一款商业化的ICP-MS仪器和全球首台商用ICP-MS/OES仪器。说他是把ICP-MS技术推向实用和普及的举足轻重的领军者和推动者,当之无愧。不过我入职时胡博士已经离开赛默飞开创自己的事业,并没有交集。后来我决定回国发展并做出加入莱伯泰科这个决定,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出于对胡克博士的一种“偶像情结”吧。当然,莱伯泰科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迈出这一步也就自然而然了。“不仅如此,崔剑锋还分享了一个他与胡克博士认识过程的小故事:“胡博士是通过我发表的一篇科研论文与我建立了联系。作为一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平时肯定日理万机,尽管如此,胡博士还是会经常关注科研文献,这种对前沿技术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学习。”崔剑锋毕业后就一直在德国工作,就外企和国产仪器在研发氛围、经营管理方面的差异,他也表示,确实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无论是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日常沟通等各方面都很不一样。这其中最核心的不同点就在于思维的模式,德国人思维的缜密性、严谨性,非常适合仪器研发行业,这也是最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一点;在经营管理上,德国人以及德国企业对细节的把控也做到了极致,甚至会让人觉得有些繁琐,这方面也需要吸纳和借鉴。“成功转型适应不同工作环境最关键是调整心态,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取长补短,同时调整思维模式和心理预期,只要心态捋顺了,一切都会事半功倍。对我来说,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把部门里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在研项目梳理好进度流程,然后结合我的管理经验,顺利地向前继续推进。“崔剑锋坦言到。以热爱为舟,以技术为刃,崔剑锋正在北京这片筑梦之地,开启一阕慷慨又从容的创新乐章。国产质谱:学习、融合、赶超,缺一不可近些年,从质谱前处理分离萃取材料、设备一路蔓延到核心零部件、质谱仪器设备,都回响着国产替代的号角。不可否认,当下经受着行业大洗牌的国产质谱,正在走向高峰。崔剑锋客观地评价到,进口质谱产品凭借多年的布局和投入,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内质谱产品因为起步较晚,不同厂家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缺少行业统一标准。不仅如此,质谱仪的生产研发,涉及到精密电子、精密机械、高真空、软件工程、自动化控制、电子离子光学等多项技术,学科跨度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极高。而这些都是国产质谱仪器自主创新发展的瓶颈。所以,未来不仅仅是分析仪器厂商要加大投入,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步提高,也非常关键。具体谈到ICP-MS的研发,国产与进口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莱伯泰科又将如何改善提升?如果只谈ICP-MS的研发,进口与国产产品的研发思路还是有明显差别的。例如,进口产品的研发团队里,往往涵盖多个基础学科,其中不乏物理博士、化学博士等等,他们可以从最基础的理论出发,从根本上对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工作氛围也比较宽松,有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可以支配,用来验证种种设想,哪怕结果是失败的也无所谓。他们的研发理念是:“我想做什么”。而目前国内研发团队的目标,往往聚焦在如何实现和追赶进口仪器已有功能的阶段上,研发理念是:“我该怎么做”。当然这个研发理念差异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对于一项技术,学习、融合、赶超的过程,每一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莱伯泰科质谱,在胡博士的技术积累下,学习,融合的过程可以事半功倍。接下来,在赶超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甚至引领质谱新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ICP-MS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包括国家近年来推出很多新的环境检测标准、食品安全标准,已经将ICP-MS作为标准检测方式涵盖进去了。不过应用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比如样品前处理、分离提纯方式等。莱伯泰科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公司已经深耕样品前处理20年,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所以可以做到强强联合,把专业的样品前处理与专业的ICP-MS结合在一起,为相关应用提供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未来,ICP-MS的潜力市场将会聚焦在新能源领域,这也是大势所趋。在全球都面临着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新能源及其带动的相关新材料,都对检测仪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需求,而ICP-MS仪器绝对可以胜任这一挑战。而在国内市场,像环境、食品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依然还会是ICP-MS大展拳脚的舞台,这也与国家提倡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大方向是非常吻合的。除此以外,因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而引发全球关注的核素检测,也会是一个重要的质谱应用领域。莱伯泰科已经为这些潜力行业和应用提前做了布局,一定会全力以赴面对市场的需求。采访合影
  • 上海通微阎超博士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
    日前,上海通微首席科学家阎超博士被中国侨联和国务院侨办授予“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的称号,阎超博士自留学归国后就全情投入中国色谱分析事业,包括自主创业,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倾情为我国分析化学事业培育人才,因此多次获得相关部门的表彰。 阎超博士获得的荣誉证书 授予阎超博士的奖章
  • 张哲泠女士归国加入美国康塔仪器公司中国团队
    热烈欢迎张哲泠女士加入美国康塔仪器公司中国团队! 在测试可靠的前提下,科学、严谨地表征粉体及多孔物质是美国康塔仪器公司(Quantachrome Instruments)全体同仁的目标。近年来,公司的应用科学家团队在物理吸附理论及应用方面不断探索,通过与世界各地知名学者的合作,取得了诸多成果。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客户、提高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应用水平并协助用户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美国康塔仪器公司应用科学家张哲泠女士已于近期回国,并将于2010年8月16日正式展开在中国地区的工作,担任应用专家和Autosorb-iQ产品经理一职。她的研究将以美国康塔仪器公司-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高级应用实验室为依托,侧重在材料表面性质及物理吸附中的扩散理论、动力学方面。 张哲泠,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并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师从董绍俊院士获得分析化学硕士学位。在从事了两年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服务工程师的工作后,留学美国。2006年,张哲泠加入美国康塔仪器公司,担任服务工程师的职务。2009年,在完成既定学业后,进入康塔仪器公司应用科学部,参与了Autosorb-iQ的开发与验证工作。 美国康塔仪器公司(Quantachrome Instruments),是国际著名的材料特性分析仪器专业制造商,在四十多年 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致力于粉体及多孔物质测量技术的创新,硕果累累:1972年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动态气体吸附 比表面分析仪,同年又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商用气体膨胀法真密度分析仪;1978年首次将连续扫描注汞技术应用到 压汞仪中;1982年发明世界第一台多站自动比表面和孔隙度分析仪......;至2005年,研制出最新一代、也是目前 唯一一台可以进行静态和动态、物理和化学吸附、具有微孔分析能力的全自动比表面和孔隙度分析仪&mdash Autosorb 系列。2010年3月1日,正式推出了至今最先进的双站微孔分析仪&mdash &mdash Autosorb-iQ。美国康塔,一直走在粉体及多 孔物质分析技术的前列。 张哲泠具有四年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粒度分析的技术支持领域的经验,能够对用户进行问题诊断,仪器保养和优化仪器运行测定参数等的电话支持。因此,康塔仪器公司对高端应用客户的支持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使广大用户不仅保证能优化实验过程,而且将在可靠测试的基础上,获得多孔材料的先进、科学的分析结果。
  • 医药行业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
    先是“PM2.5”,现在又有了“H7N9”……近来,众多的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医药板块股价大涨 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归已经能在国内医药行业大展拳脚。   国内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医药界海归人才回国创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面对国内医药研发、生产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独具优势的业内海归仍然心存观望,对他们来说“备好嫁妆才能不愁嫁”。   标准不一市场难开拓   在谈到国产药品面临的现状时,“千人专家”联谊会秘书长、方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丹表示,我国一些药品已经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但是若想打入欧美市场,生产工艺、管理经验、质量控制方面还需要完整的人才链条。   药品存在差距的根源一在质量,二在技术。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黎志良认为,质量与技术在硬件方面受制于设备,在软件方面则受药品标准制定的影响。“国内提供的标准数据如果能够直接被欧美所接受,能使相关药品更快进入欧美市场。”张丹以医药产品的临床数据为例,强调了药品标准的重要价值。   海归优势在经验也在创新   拥有从业与药品标准定制经验是医药界海归归国创业的重要筹码。对于什么样的海归适合归国创业,张丹认为最主要还是海归人才的教育背景,是否在国际层面上参与了类似新药的研发,有没有与国际主流药品研制机构打交道的经验等。   创新是医药界海归的另一大优势。“对益善生物而言,企业的创新周期为两年,培养国内人才大概要占用一年的时间。”“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益善生物总裁许嘉森认为,海归人才国际视野比较开阔,能快速找到自身定位,在缩短创新周期方面更具优势。“回国的短期海归,可能更具有语言方面的优势,但是具有从业经验的高端人才,才是企业或创业最迫切需要的。”黎志良更是直接指出了海归确立自身优势的主要方向。   当然,创新也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创新是一种市场行为,其过程是要犯错误的”。黎志良肯定了“生物医药创业园”为医药界海归提供的创新环境,并指出直面创新风险的必要性。   吸引海归靠服务也靠政策   外包服务有利于满足海归创业初期的多方需求。“每个企业所能研发的医药品种是有限的,不可能每家企业都做到小而全。”张丹认为,国内创业园中专业化的外包服务团队为创业初期的海归提供了节约成本的可能。“政府也在开展工作,为园区的公司提供咨询,做技术把关。”张丹补充道。   当然,政策环境才是吸引医药界海归回国创业的重要因素。“国内的市场是发展中的市场,药品生产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黎志良阐明了国内药品市场的现状并表示,“以市场为主导的定价机制,能够使价格逐步反应产品质量与产品创新,从而有利于鼓励质量提升与产品创新。”   医药生产行业投入大,创新周期长,适当的财政政策倾斜也有利于企业走好第一步。许嘉森在谈到自身创业的困难时认为,小企业上缴税款与产生盈利挂钩的缴税模式,可能会更有利于创业初期企业的发展。
  • 颜宁发文回应归国:行胜于言
    11月1日,著名科学家颜宁宣布,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引发网友关注。2日,颜宁@nyouyou在微博平台发文对此进行回应。全文如下:Shenzhen Medical Academy of Research & Translation (SMART),深圳医学科学院 -- 有关她的种种,不久会呈现在大家面前。收到了无数媒体朋友、亲朋好友直接或间接的问询,都没有回复,在这里向大家团团作揖道个歉。万事开头难,现在正是最忙碌的时候,我们清华一直讲究“行胜于言”,请再给我们一些时间。我们也想把SMART尽快介绍给大家啊(错过这么多免费打广告的机会我的心也在滴血啊)关于接受深圳邀请,创建SMART的初心,其实我昨天在十分钟的演讲里开篇就已经说过了,但是网上流传的好像只有最后一分钟的视频。“扪心自问,我今日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不见得是因为我更聪明、更勤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二十几年我很幸运:我很幸运地始终处在最适合做科研的环境里,很幸运地吸引到大批聪明能干、钟灵毓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并且很幸运地前后获得了几项【以人为本】的经费支持,可以让我在最感兴趣的科学世界里自由探索,无拘无束。那么投桃报李,我很希望能将这份幸运复制延伸,让更多的年轻人也能持续地享受到同样的幸运,能够依靠【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外界的各种诱惑、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去发掘、施展自己的潜力,从而去做出更多真正原创性的发现。”还是这四个字“行胜于言”,欢迎大家持续关注SMART,拭目以待。另外,我们处于创建之始,除了科研人员以外,还有各种岗位等着你来,若有兴趣请将申请简历发送到SMART的招聘邮箱(昨天演讲背景的最后一帧就有)Join us. Be (a) SMARTer
  • 从哈佛到科学岛:八位博士后的无悔归途
    p   2009年8月2号深夜,在安徽合肥科学岛一所临时租来的房子里,从哈佛归来的博士后王俊峰,见到了在那里守候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的同事。 /p p   一个多月前,在科学岛仅仅见到了强磁场科学中心的规划蓝图,王俊峰就决定将14年国外学习、生活的历程打包进12件行李,和爱人一起带着两个孩子,飞行十几个小时,结束海外的漂泊,成为了一名强磁场人。他的归来,也奏响了后续7位哈佛博士后归国历程的序曲。 /p p strong   回国:凭直觉做的决定 /strong /p p   在美国求学近十年之后,王俊峰在2007年面临着职业规划的关键转折,留美工作还是回国寻找机会,是当时他一直考虑的问题。 /p p   “当时思考回国或留在美国,那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科技方面投入非常多。”王俊峰说。中国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科技迅猛的发展速度,让王俊峰身边许多在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都在思考回国这件事。 /p p   “当时,从科研条件来讲,美国条件会相对好一些,很多人都在挣扎纠结。”王俊峰回忆道。 /p p   同样是2007年,在太平洋西岸,王俊峰的祖国,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并进入开工前的准备阶段。 /p p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09年4月10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配套基建工程正式开工。 /p p   “2009年,朋友介绍说中国要建自己的强磁场实验室,并且有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很兴奋。”王俊峰说。那一年,他在国内多个城市获得面试机会,第一站便是合肥。 /p p   “6月17号面试,当天晚上就说希望我来。”王俊峰说。 /p p   1个多月后,王俊峰踏上了归程。 /p p   “很多人觉得是很仓促的决定,但我是凭直觉做的决定。”他说。 /p p   王俊峰归国时,在美国一同求学的中国学子中也有人“蠢蠢欲动”。为王俊峰践行时,他们开玩笑叮嘱他,“你回去给我们趟趟路”。 /p p   王俊峰确实趟出了一条从哈佛到科学岛的归国路,并成功用强磁场的吸引力吸引到了哈佛博士后刘青松的注意。 /p p strong   自信:归来是对的选择 /strong /p p   2010年,强磁场的“戏台子”已经搭起来,为了配齐唱戏的“角儿”,在全球范围的科研人员招聘也大规模展开。 /p p   同一年,“身体出国,思想没出国”的哈佛博士后刘青松,正密切关注着国内相关生命科学研究的进展,并寻觅着归国的机会和可能性。 /p p   “必然中的偶然”将刘青松引回了国内,指向了安徽合肥科学岛。 /p p   那一年,刘青松随哈佛归国代表团到上海考察,从上海到合肥开通高铁的便利,让刘青松偶然踏上了奔赴合肥探访朋友的路,并与已在强磁场工作一年多的王俊峰取得联系,成功踏上了“科学岛”这片具有魔力的土地。 /p p   “当时就觉得热血沸腾,觉得这就是创业的好地方。”刘青松说,“回来几年发现,是对的选择。”2012年7月,刘青松归国,他在哈佛医学院的整个团队也陆续随他一起踏上了科学岛。 /p p   在刘青松之后归国的6位哈佛博士后,基于王俊峰和刘青松的判断,回到了这个当时仍在建设中的实验室。用刘青松的话说,这是“自信”。 /p p   “没有比较就没有自信。”在刘青松比较的天平两端,一端是科学研究冉冉升起的中国,一端是经济危机后学术研究不断下挫的美国。这样的比较,让海外学子看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景,而对科研规律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也让他们有信心自己做的是对的选择。 /p p strong   八剑客:构建完整研究链条 /strong /p p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场单打独斗的“独角戏”。而强磁场的人才聚集效应,吸引八位哈佛博士后,也让这里形成了强磁场生命科学研究的人才“小气候 ”。 /p p   王俊峰与张钠从事蛋白质、核酸层面的研究,张欣研究放在细胞层次,林文楚专注做模式动物、组织层面的研究,而刘青松、刘静、任涛和王文超则重点在药物研发的层面攻关。 /p p   “从分子到细胞,再到模式动物,最后到人体。”王俊峰告诉《中国科学报》,如今的强磁场中心在生命科学领域搭建了完整的研究链条,并形成了癌症研究和磁生物学相关研究两条研究线路。 /p p   与此同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也于2010年起投入掀起试运行至今,并屡创记录。与此同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也于2010年起投入掀起试运行至今,并屡创记录。2015年6月16日,水冷磁体WM1调试成功并刷新世界纪录,获得38.52 T的磁场强度,创造了32mm孔径磁场强度最高的世界纪录 2016年11月5日,混合磁体外超导磁体励磁成功,实现了10万高斯的设计指标 11月13日,混合磁体首次调试达到工程验收指标-40万高斯稳态磁场,是国际第二强的稳态场。 /p p   不断再攀新高的实验平台,自试运行至今,已为国内4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1200多个实验课题提供了实验条件,其中用户发表论文成果达500余篇。而对于八位哈佛博士后而言,它更是带来了无限的研究可能性。 /p p   “从研究来讲,我在美国还是做比较传统的生物学研究,而这里因为强磁场平台,在硬件条件上,比绝大部分美国实验室条件会更好。”张欣说。 /p p   更重要的是,在科学岛这个科学小王国中,不仅研究链条上下游的交流合作广泛,更令张欣兴奋的是与物理、技术等领域的跨领域交流碰撞出的火花。 /p p   “比如做磁性材料,我们与磁体运行与实验测量部的同事合作,用生物办法合成新材料,应用到生物体内,比传统化学方法拿到的材料有特殊的优势。”张欣说。 /p p strong   身份:我们是强磁场人 /strong /p p   在科学岛不断建设的高楼中,一座红色砖瓦结构的二层小楼十分显眼,刘青松称它为“小红楼”。 /p p   穿过小红楼一层狭长的通道,爬上铁制楼梯,到达二楼实验室。这里是科学岛的磁共振生命科学部的主要实验场所之一。 /p p   在安徽8月的骄阳下,即使开着空调,实验室内仍闷热的让人透不过气,仅仅十几分钟的时间,室内工作的科研人员头上便渗出了细密的汗。而他们在这里做实验一直到深夜是常态。 /p p   如今,在科学岛生命科学研究分散在几处,从条件艰苦的小红楼,到行政楼专门为他们腾出来的半层,再到10年年底建好的强磁场中心大楼。不断建设的生命科学基础设施,始终追不上高速发展的生命科学研究队伍。 /p p   然而,吸引哈佛八博士后和许多国外科研人员不断到这里集聚的,“是科研本身”,是“很吸引人的事业”。 /p p   自然,对于回国,总有质疑。团队中第八位归国的哈佛博士后任涛,就曾遭到朋友的质疑,“你能适应吗?说不定没几天又跑回来了”。 /p p   “但我觉得不会,我是想,回来就要沉下来。”任涛说。 /p p   任涛一来到合肥,就买了一张公交卡,把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地方走了个遍,在他心里,自己早已经是个合肥人。 /p p   “以前总是不停在不同的地方漂,每个地方平均下来,多得六七年、少得三四年,很少对自己有身份定位。”到科学岛已经八年的王俊峰,如今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科学岛的强磁场人。 /p p   “在强磁场建设中付出了很多心血,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装置,作为中国科研人员,我们的骄傲、自信来自于我们共同看到的结果。”王俊峰说。 /p p   对于强磁场而言,哈佛八博士后是研究的中流砥柱,但对于归国的大潮,他们只是沧海一粟。 /p p   根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中国留学回国人员由2012年的72.38%,2016年的82.23%,这5年的海归人数更是占到了总留学归国人数的70%。越来越自信的中国科研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加入中国科技发展的大潮中。 /p
  • 多地检测从日归国人员核辐射 飞机超标可用水冲
    青岛检验检疫局对日本入境航班人员、行李及货物的放射性检测      用于对受辐射严重者进行检查的检测门      对受辐射严重者进行消毒的淋消床   核辐射检测程序要过两道关 专家称赴日归来不一定非要进行检测   广东检验检疫局表示,15日已启动对日本飞往广州白云机场的飞行器、旅客以及行李货物进行核辐射的监测。不过,截止记者发稿,有关部门并未检出核辐射超标情况。   从3月14日凌晨起,共有五名赴日归来的居民到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检测,结果均为正常。该院公布了“核辐射咨询预约热线”020-84186919。   人员 5名检测者为赴日游客记者   昨天凌晨,两名刚从日本回国的女士赶到省职业病防治院,要求进行放射性核素污染检测。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两人近日曾到大阪等地游玩。听到东京核辐射超标的消息后,两人结伴前来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一切正常,让她俩长舒一口气。昨天下午,三名在日本灾区采访的本地媒体从业者也进行了放射性核素污染检测,也未发现受到放射性核素污染。   核能专家冯毅介绍,在离日之前如果飞机已进行了核辐射的监测,飞机又没有在污染区上空飞过,那么旅客抵达后不一定非要再进行检测。   食品 日本进口食品目前检测正常   对来自日本的食品,广东检验检疫局表示,将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进行检验。对于日本发生核泄漏后会否污染日本进口食品,广东检验检疫局表示,一直以来,进出口食品中的放射性监测工作都受重视,自2009年以来共开展放射性监测200多批,监测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中药材、调味品、保健食品和乳制品等。监测没发现问题。   飞机 核辐射检查未超标 一旦超标用水冲   南航有关人士向记者证实,已对日前从日本飞回的南航飞机和机组人员进行放射性物质防辐射方面的检查,结果显示人机正常,市民无需对此恐慌。   如果发现飞机机体核辐射超标将如何处理?专家表示:“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可能残留的放射性物质已经很少,通过洗消的方式,也就是用水冲刷机体表面就可以。”   新闻链接   杭州机场开启便携式放射性检测仪   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说,3月13日开始,他们开始使用便携式放射性检测仪,对来自日本的航班、船舶等内外进行监测。昨日,香港机场还启动旅客自愿核辐射检测。   台湾原子能委员会宣布3月15日起在岛内各大机场设置检测站。其中,台北桃园国际机场在机场第二航站楼(T2)发烧筛检站旁,加装“辐射检测门”。   揭秘   核辐射检测要过两道关   核辐射检测地点位于省职业病防治院大院一个单独的房间,受测者要过两道关。第一关即“门式伽马射线检测仪”,门框上装有四个探头,与一侧的伽马射线计数器相连接。据工作人员介绍,受测者要在检测门下站两秒钟。探头测得数据后,与计数器存储的基线值进行对比,如果超出基线值5%,就会发出警报,提示受测者“疑似受核污染或者带有放射源”,需要进入下一关。   第二关即“便携式表面污染仪”检测。表面污染仪底部装有探测窗,上面有数值显示屏。检测时,要把探测窗的保护盖打开,沿着受测者全身缓慢移动。“这个仪器可确定人体哪些部位受到核污染。”   “抗放射性浴波”可洗白白   确认受到核污染后,受测者可到检测室一旁的洗浴间进行彻底清洗。记者发现,浴室地板十分光滑,是采用特制的地板胶制成,便于拖洗清污。而浴室内放有特制“抗放射性特种浴波”,气味清香,外包装上显示成分为“椰子油脂肪醇酰胺、甘油、琥珀酸酯、特种洗消液”。考虑到核辐射事件中可能有重病号无法自行洗浴,该院还设置有淋浴床。
  • 回国的诱惑:揭秘中国最高级别的人才计划
    什么是“千人计划”?什么样的海归才算“人才”?人才回国图什么?海归人才能改变中国吗?   掌管中国高级官员任免的中共中央组织部很少如此高调:向海外敲锣打鼓,呼唤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颇像一次大规模的政治动员。   2008年年底的中国,由向来仅负责任命高级官员的中组部牵头,启动了一项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在国家层面,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回到国内发展事业。   有别于以往的“百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以及“杰出青年基金”计划,这是一项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政治级别最高的人才计划——显然,为了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要做最大的努力。   国际舆论称之为“高瞻远瞩”。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中国有20多万留学人员学成后留在海外工作,就职于国际知名企业、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取得副教授或相当职务以上的高层次人才约有1.5万人。他们大多在35—50岁之间,正处于创新创业黄金时期。   另一方面,中国在20世纪国际性人才竞争中,像世界上其他新兴国家一样,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   这种劣势超乎了想象。   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1月26日报道说,美国有关政府机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在美国拿到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到2007年仍然滞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最高,高达92% 位列第二名的印度81% 位列第三的加拿大55%。   美国《科学》杂志称,清华和北大成为美国博士生来源最多的学校。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一直研究海外人才战略,这位早期归国的海外留学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1978年以来,中国累计向外国输送留学生、学者共计192万人,回国只有63 万人,回归率不足三分之一,而留美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等高质量人才的回国率仅为8%。   1996年,作家钱宁在《留学美国》里写道:在美国,留学生见面时,会相互询问“什么时候毕业?”“找到工作没有?”“买了房子没有?”但绝不会有人问“准备什么时候回国?”如果你跟别人说,你要回国了。对方在惊奇之外,大半会猜想你是在美国混不下去了。   这种局面,或许是当年中国政府恢复留学制度时未曾料想过的。   10年以后,另一位作家凌志军在《中国的新革命》一书中已是另一番描述:就在几年前,他们中间还流行着“傻瓜才回家”的观点,而现在,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还没回国呀”。   这或有文学加工之嫌,但21世纪的中国确已不可同日而语。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目光都在投向中国,包括那些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们。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正在变得更加强大,但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它的改革仍显缓慢而艰难。对于那些立志于推动它变化的仁人志士,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说到底,今后真正能吸引留学人员归国的,不是别的,是发展的机会。”钱宁在书中说。   他们将迎来改变这个国家的最好机会。   揭秘“千人计划”   2010年7月28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70位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入选专家到北戴河休假。国务委员刘延东、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前往看望。   这是中国给予知识分子的高级别政治礼遇之一。此前,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曾被邀请参加60周年国庆大典的观礼活动。中组部还特别在中央党校举办了“千人计划”专题培训班,以便“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了解并适应国内的环境。这种努力颇有成效。截止到8月,共有6200人申请加入“千人计划”,入选1510人,其中正教授是前10年引进的20倍。   回国的诱惑   “特殊身份”意味着“无论是创业还是融资,都能有很多好处”   “这是一种荣耀,代表国家层面的认可。”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王亚雄说。王亚雄是“千人计划”第二批引进的人才。“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希望从制度上明确他们的特殊身份,以利于他们回国创新创业,他们觉得这比报酬、福利还重要。”一位中组部官员透露。作为一种“最高规格”的认可,入选“千人计划”当然是一种荣耀,但又不只是荣耀。“这意味着无论是创业融资或做其他工作,都能有很多好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这样解读。   “背后是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王亚雄进一步解释。但具体到他个人,他倒不愿意透露获得了哪些支持。王亚雄回国之前在美国待了15年,本科学的是化工,博士念的是机械,现在在化工和机械两方面都有事业。此前,王亚雄在戴尔公司工作,主要负责戴尔高端计算机的硬件设计。虽然王亚雄现在的头衔是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但他回国的真正目的是创业。   “千人”的烦恼   “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当然,社会上仍然不乏质疑之声,尤其是在学术界。   “目前归国人员中一流人才少,二三流人才多。”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学者这样概括“千人计划”人才引进的成果。“确实,并非所有的先进人才都回来了。例如,大量的理工科高端人才和高端管理类人才还是没有回来。”王辉耀坦言。这当然也在决策层的预料之内。还是在那次内部动员会上,中组部领导表示:引进海外人才可能会引起国内一些人心理不平衡,激起一些大的浪花。但这也是成本。“把他们引回来,当然得要付一点代价。这个代价是值得的。”他说。   国际知名科学家、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2008年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他的全职回国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一定的震动。   他很快被国内树立为典范。受其影响,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陆续申请到清华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事实上,回国后,施一公也一直在积极推动“千人计划”人才的引进。   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质疑,他认为,即使(引进)的这些人不是国际上最领先的专家,但也是不错的人才。“还有一些人去了西部……你们愿意去吗?这些人如果在国外做得已经不错了,而他回来又能以点带面改变一个学校、一个地方学术水平的话,难道我们不该支持吗?”在一次会议上,他这样反问。   确实,“千人计划”人才引进到了第三批,广西、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6个省区仍无入选者。   回到内蒙古的王亚雄向《中国经济周刊》抱怨说,“国家层面的推动很有力度,但到了地方缺乏跟踪机制。像内蒙古相对来说滞后一些,跟做得好的地方还是有一点差距。”例如,他的身份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落实。王已经入了美国国籍,根据国家政策,应该给发工作居住证,“但内蒙古这边落实得很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落实,每年都要签证,很麻烦。”   另一位“千人计划”引入的人才也向王辉耀抱怨说,他在美国有很好的工作环境,有上下游及助手配合,结果他回来以后,助手和上下游都没有了,各种表格填来填去,反而出不了什么成果。   “无论是回来搞学术的,还是创业的,都有人反映,国内的整套审批系统依然很繁琐,耗费他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王辉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国内科研经费的划拨,很多是凭关系。例如,你去当(科研项目评定)评委,你所评的那些人都给你打电话,各种领导也会打招呼。“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刚回国的人很不适应。”   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的科学家饶毅与施一公曾联合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开批评了国内学术环境的不端: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   “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已经回来的这批人,都立志想要改变这样一种环境。   5月18日,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一块海外学人的宣传画十分醒目。   谁最需要国际化人才?   央企的人才困境   全球招聘“招了半天,90%还是内部人才”   国资委是实施“千人计划”的主要责任部门之一。在“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大约半年后,中组部领导曾到国资委做过一次动员讲话。   这位领导在这次讲话中表示,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布局,中国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首先应该在企业,其次应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确实集中了我国大多数高层次人才,但相比而言,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少得多、弱得多,一些高层次创新人才远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战场。”   “中央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比较明显的差距在创新、在人才,靠创新才能克服困难,靠人才才能长盛不衰。”他说,中央企业要成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      “千人计划”调查:归国人才最怕什么?   2011年上半年,中组部人才工作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千人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千人计划”人才(包括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家属、用人单位、国内人才、公众等。   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千人计划”实施成效得到被访者的高度肯定。其中,99%“千人计划”人才、92.1%的用人单位领导、88.2%的国内人才认为有必要实施“千人计划”。   “千人”选择回国的主要原因中,“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出力”及“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回来发展机会更多”位居前列。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其中,83.2%的创新人才已到岗,67%已开始工作,33%已取得初步成果 86.1%的用人单位对引进的“千人”表示满意 82.8%的创新人才表示国内工作单位适合自己发展。   尽管如此,在这份调查报告中,也暴露了“千人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人才最怕:承诺不兑现   根据受访者反映,创新人才工作条件落实进度较慢。仅17.5%的创新人才表示所在单位已经 “全部落实”,“部分落实”的占40.4%,“正在启动落实”的占32%,还有10.2%表示“落实还有困难”。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千人计划”引才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 另一方面是部分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在签约时过高的承诺在后续工作中兑现不了。   与此同时,56.6%的创新人才、36%的用人单位领导、32.8%的国内人才认为“国家没有配套项目和经费,开展工作困难”。 这也是引进人才和用人单位平时反映较强烈的一个问题。   “国家提出的优惠政策很难兑现”、“待遇落实工作不够得力”也是被访者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人才家属对各项特殊生活待遇的落实情况不够满意。其中,“绿卡、签证”、“子女入学”落实情况得分分别为67.3分和65.1分 “工作安排”、“住房(租房)”和“其他”待遇的落实情况得分均在61—64分之间 “医疗待遇”和“保险”的落实情况得分最低,均在60分以下,处于“不到位”水平。   究其原因,该调查报告分析:一是“千人计划”个别政策原则性强,要使其符合每位引进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难度 二是有关职能部门的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导致部分人才不太满意 三是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服务意识不够,切实为人才排忧解难的主动性亟待增强。   最多的差评:“研究风气不好”   国内的总体环境一直是“千人”最关心的问题。对国内的科研环境,创新人才的评价并不高。 49%的人认为国内“研究风气不好,把很多时间花在学术之外的‘公关’活动上”,45.9%的人反映“科研项目审批不透明,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现象”,40.1%的人坦言国内搞科研“人际关系太复杂,需要花大量时间处理”。   64.9%的用人单位领导和55.6%的国内人才也认为“人际关系太复杂”是国内科研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37.6%的创新人才、35.1%的用人单位领导、50.0%的国内人才、36.3%的公众均认为“在当前科研体制下能力发挥有限”。   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创新人才而言,“科研团队力量弱”以及“科研经费不足”是他们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 对于创业人才而言,招聘合适人才难以及创业资金来源少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生活上,“空气、水污染严重”,“房价过高”和“食品安全”是引进人才及其家属担忧的最主要问题,同时,43.7%的创新人才和20.6%的创业人才对自身及配偶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问题较为担忧。   基于此,65%接受调查的“千人”最后表示,准备长期在国内工作,30.2%的人持观望态度,4.8%的人明确表示准备再次出国。   该报告表示,中组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引才政策、优化引进人才的工作环境,进一步严格标准、优化程序、提高效率,更好地实施“千人计划”。   百年海归史   第1代   1872年—1875年,清政府送120名12—15岁幼童赴美留学。在这批少年归国后,有不少以后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   代表人物:唐绍仪、唐国安、詹天佑   第2代   光绪初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代表人物:严复、刘步蟾   第3代   20世纪初,不少人选择前往日本留学,形成留日高潮。在20世纪头十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   代表人物:黄兴、宋教仁、廖仲恺   第4代   1907年,美国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作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收中国学生留美。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此时,除了清华大学派送留学生外,还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   代表人物:竺可桢、钱伟长、梁思成   第5代   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到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   代表人物:周恩来、邓小平   第6代   1920年5月,苏俄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招收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此一时期留学欧洲、苏联的学生,后来绝大部分成为优秀的革命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支柱力量。   代表人物:瞿秋白、刘少奇   第7代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自费留学生也人数迅增。二战后,这批留学生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熟习现代产业技术的工程师。   代表人物:朱光亚、唐敖庆   第8代   抗战胜利后,很多留学生和学者滞留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老一代科学家们召唤年轻学子回国工作,数千名海外学子慨然归国。   代表人物:钱学森、邓稼先   第9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即决定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派出的1.8万多名留学人员全部回国,无条件地服从分配,成为后来发展工业和全面建立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   代表人物:江泽民、李鹏、邹家华、钱其琛   第10代   海归一词真正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时。1997年后的两、三年间,大概有几千名大陆欧美留学生到香港就业。2002年是海归潮的高峰年。这批“海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观念。   代表人物:王志东、李彦宏、邓中翰、周云帆、张朝阳、丁磊   按照中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高层次科技人才要占企业科技人才总量的5%。“目前是3.1%,缺口约2万人。这2万人短期内很难全部由我们自己来培养,引进是一条现实、快捷、有效的途径。”   央企第一次面向海内外招聘,可追溯到国资委成立之前。2001年,中组部首次面向全球招聘神华集团副总经理,被认为是中央直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彼时,国资委尚未成立。   2003年9月,挂牌不到半年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外发出公告,组织6家中央企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7名高级经营管理者。   据媒体报道,国资委会议披露,2001年以来,共8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央企高管,招聘128名高管和12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有媒体统计,2003年以来公示的122名央企高管人选中,51人来自于原企业或原系统内部,占41.8%。57人来自具有国资背景的外部企业,占46.7%。   “什么叫全球招聘?起码你得有一半人是国际上招来的才叫全球招聘,结果招了半天,90%还是内部人才。”王辉耀认为,国资委历年的全球招聘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些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出在体制上。“在国外待久的人可能会在文化的融入上有问题,不一定能适应国企的文化环境。但越是这样,就越要不断引入海外人才来改变这个环境。引入达到一定的规模,文化自然就形成了。”   地方的争夺   “光有大楼,没有大师不行”   在“千人计划”的带动下,地方的人才效应或许更明显些。   王辉耀认为,“最明显的是提升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意识,各地官员更重视人才,这种附加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说到这里,他很激动,因为他写的一本书《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被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专门组织官员进行学习。汪洋说,“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人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研究人才理论。”   在广东的广州和深圳以及全国的许多城市都提出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但其国际化人才的比例很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国际人口的比例都不足0.5%。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国际化当然很不利。   “中国的大多数官员已经意识到:中国现在的大楼基础设施都很好了,但光有大楼,没有大师不行,光有硬件没有软件不行。”王辉耀说。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投入了近400亿资金,用于人才发展和引进。全国31个省市区和35 个行业系统已经启动了2778项人才工程,制订实施了本地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例如,北京市实施了“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上海市启动了“上海千人计划”,广东省实施了“珠江人才计划”,江苏省实施了“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事实上,早在2003年以前,时任江苏省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就曾当江苏的形象大使,先后两次率团专门到韩日、北美地区招聘人才。在招聘过程中,他不仅不遗余力地宣传江苏,而且多次到招聘现场和留学生交谈,鼓励他们回国创业。   王亚雄在江苏设了一个分公司,他明显感觉江苏在海外人才的引进上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   以苏州为例,官方数据显示,苏州人才总量增长率连续9年保持在15%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已有3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无锡也推出了“530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30名海外领军创业人)。截至去年,无锡已累计引进海外归国人才超过6000名,落户530企业1200多家。   未来10年、20年,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周围,能不能成为世界上科技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这是一个未知数。   凌志军在研究了李彦宏、张朝阳、周云帆等等那些创造了中关村财富神话的案例后,在《中国的新革命》中预言:未来三五十年,中国一定是海归的天下,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都将是海归。   倘若这个预言可以实现,那是海归的幸运,这个国家也必将为之改变。   2006年,他就在内蒙古创建了一个太阳能和节能设备的企业。但直到2009年,他才作为“千人计划”第二批引进的人才“真正”回到国内。“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公司的发展需要 另一方面,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也确实想创一份自己的事业。”   从硅谷归国的姚宏宇也是入选第二批“千人计划”的人才,2007年回国创业,创建了北京友友天宇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云计算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发展。2009年,他为了申报“千人计划”去了天津。   “这像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能砸到你一块就很不错了。”   但他刚在天津申报成功,北京这边又来找他,“弄得很尴尬。”   在这场人才战略的政治动员中,中央要求各省、区、市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定本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地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性,甚至“千人计划”成为地方和部门的政绩工程。   姚宏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成为“千人”之后,相关方面经常会关心一下,例如,中秋节被邀请去开个联欢会什么的。“印象最深的是,给我太太(美籍)解决了五年签证。这样我就不用老跑到旧金山去签证了。”   “但对我创业,没有什么太多特别的好处。”他批评很多人对“千人计划”所持的心态不对,“你本来就是要回来创业的。”   他说,在美国,创业的成本很高,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国内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相比美国,国内最大的优势是人脉,做生意讲人情。”   王辉耀曾做过调查,那些归国创业成功的海归, 80%的人曾在不同时期参与过起码一个不同的社团、商会、行业组织、校友会、同学会等。这是积累人脉的主要方式。   “但国内最大的问题是,无论是个人、集体还是公司,整体面临信用缺乏。”姚宏宇说,他对国内创业环境最不满的是:无论是政策还是资源,都倾向于支持大公司,而不是他们这样的小公司。   同在2007年回国创业的陈锡源深以为然。陈锡源是播思通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CEO, 该公司是一家移动通信产业软件供应商。此前,陈锡源是总部在美国硅谷的UT斯达康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及首席技术官。   “中组部的承诺都兑现了。”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公司获得了认可,这很好。   “‘千人计划’的效果很好,现在国外的不少人都想回来,但很多找不到合适的机构。”王辉耀说,国家扶持了一批人,形成一种氛围,“这很重要”。   在他对海归回国创业300个成功的案例调查发现,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一般三位以上的海归组成一个创业团队,普遍高学历,其中博士和博士后占了48%,硕士占35%,46%的人为理工专业,27%为经济或工商管理专业,12%为法律或其他人文专业 在高科技领域创业更容易成功,70%来自高科技,20%来自服务业。   “‘千人计划’对国家一定是有好处的。这跟投资一样,投10个有一个成了,那就是成功。引进10个,有1个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是成功。因为人才作出的贡献肯定是不能以量来计的。”姚宏宇对“千人计划”给予了高度认可。   决策层的态度至关重要。在“千人计划”的一次内部动员会上,中组部领导曾有过这样的表述:要有人才投资的概念,还要充分认识到投资高层次人才也是个风险投资,要争取赢,也要宽容“输”。投资人才肯定有投不中的,对投不中的要宽容。实施“千人计划”,“国家层面准备引进2000人,全国总的引进万把人。这万把人中要是能出来1000个真正管用的领军人才,那就不得了。”
  • 海归博士造出中国牌“飞行时间质谱仪”
    留学海归创业者周振博士,从国外引进核心技术,在广州率先投产“飞行时间质谱仪”。这位40岁的年轻专家,作为广州留学归国创新创业人才的优秀代表,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8月4日至10日参加了今年北戴河暑期专家休假活动。   归国创业引进技术填空白   1995年,一位德国教授到厦门大学参观,想招募人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合作,“很偶然的机会,我就去了。当时正逢计算机蓬勃发展,很多外国人去搞计算机了,有关飞行时间质谱仪的项目没人愿意搞,仅剩下我一个中国人,于是幸运地参与了高端研究的开发。”回忆起以往,周振博士依然不改当初的梦想:做中国的飞行时间质谱仪。   周振博士学成后,在中科院院士、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傅家的力邀下归国创业,并引进了最先进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科学方法和国际化视野。他创立的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一开始也起步维艰,但在开发区孵化器中获得各项扶持,省市区一共拨付了818万的科研经费,使其一解资金燃眉之急。目前,周振的公司承担着国家863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和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等,是国内唯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并具备工业质谱产品化能力的企业。   参加国家“千人计划”遴选   据介绍,质谱仪是科学分析仪器中最高端的产品之一,广泛运用于食品、环境、药物、国家安全等分析测试领域。我国的中高端质谱仪市场一直为国外公司垄断。如近几年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领域,质谱仪作为其中主要的科学检测仪器,需求量很大但却长期依赖进口,技术基础受制于人,对国家食品安全体系而言十分危险。周振回国创业,还有一份浓浓报国情,“就是希望在质谱仪这个领域不再受制于人。”   “我们选择了一条做高难度产品的道路。”周振心中有一个宏伟的目标——成为国内质谱仪主要供应商,在广东建成科学仪器高端产学研基地。目前,广州开发区被批准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周振正在参加2009年国家“千人计划”的遴选,据悉目前已通过第一轮评审。   目前,周振研发的首台“工业质谱仪”已应用于炼钢行业,通过检测钢铁内气泡来监控,防止水分泄露引起爆炸,而新研发的“气溶胶质谱仪”则将于年底验收,生产后将可广泛用于空气质量环境监测。
  • 祝贺通微公司阎超博士获优秀企业家称号
    近日,由上海市发明协会颁布的第十六届上海实施发明成果“优秀企业家”揭晓,通微的首席科学家阎超博士位列获奖名单之中。阎超博士长期致力于微分离分析领域的研究,在电色谱领域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是该领域研究的先驱之一。自留学归国后就全身心投入中国色谱分析事业,曾荣获上海市科学仪器贡献奖,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 200多吨进口雀巢糖果违规使用化学物质被销毁
    进口商品质量频闪“黄灯”。今天(2012年12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公布最新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消费者熟悉的“雀巢”品牌有200多吨糖果因被发现违规使用化学物质而被销毁。   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此次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96批。不合格原因包括:未提供所需证书、违规使用化学物质、包装不合格以及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超标等。其中,由美国雀巢公司生产的224吨旺卡思糖果被发现违规使用化学物质硬脂酸钙。涉及产品包括旺卡思美味果糖和美味迷你咀嚼糖。硬脂酸钙在糖果中主要作硬化剂。   此外,来自台湾的22批次美食也被检出不合格。度小月美食名店股份有限公司的度小月担仔面,违规使用化学物质柠檬黄 鸿福食品工厂有限公司的鸡蛋酥,查出菌落总数超标 大湖草莓农场的胶原蛋白桂圆酿(饮料),防腐剂山梨酸超标。   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表示,这些食品、化妆品都已依法做退货、销毁或改作他用处理,未在国内市场销售。
  • 海归质谱专家受邀北戴河休假
    周振,质谱仪器专家,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赴德国深造。2000年,周振研制的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达到当时国际最高水平,并于当年成功将高分辨技术引入国内,使我国成为少数具有该项研发能力的国家之一。   今年,中组部邀请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创新创业创优人才的优秀代表赴北戴河休假,周振成为广州唯一获邀者。      “我们选择了一条做高难度产品的道路。但质谱仪器,非做不可,并且一定要把它做好。中国在这个领域不该再受制于人”,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当年正是怀着这样的拳拳报国之心,归国创业。8月上旬,作为留学归国创新创业人才的优秀代表,这位40岁的质谱仪器专家,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赴北戴河参加暑期专家休假活动。   从2001年开始,每年的北戴河休假是中组部关心专家学者身心健康、听取专家意见的重要活动。今年活动的主题为“60年辉煌成就与我国人才的贡献”,邀请6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创新创业创优人才的优秀代表参加休假。   今年获邀赴北戴河休假的专家学者全广东省只有两人,周振则是广州唯一一名获邀专家。   今年40岁的周振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赴德国深造,从事质谱仪器研究十几年,先后在德国、美国的顶级科研机构担任研究人员。2000年,周振在德国该领域顶级科学家的指导下成功研制了分辨率达22000的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仪器的最高水平,并于当年成功将高分辨技术引入国内,使我国成为少数具有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研发能力的国家之一。2004年周振回国创办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2005年,广州开发区专门为留学人员提供的创业园区及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周振的注意,禾信迁入广州科学城创新基地。入园后,禾信享受到开发区在协助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方面的大力扶持,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多次对其进行投融资培训,介绍多家投资公司接洽考察。今年3月,在广州开发区科技局的牵头下,禾信募集资金900万元。   中国的质谱仪器研究的学科基础在北京、上海,周振在“先天基础不良”的广东,带着自己的团队,埋头苦干,用短短几年的时间,让业内人士刮目相看——2006年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大气压基体辅助激光解析离子源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获得200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完成小型化2000分辨率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广州市委常委、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萝岗区区委书记薛晓峰曾做出如此评价:“国内两代人做了三十年的项目,在广东被突破了。”
  • 飞纳台式扫描电镜成为海归企业家的选择
    2016 年 7 月,飞纳台式扫描电镜顺利通过深圳市通盛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验收工作,正式落户该家企业。 深圳市通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海外留学博士后归国创建的外资公司。公司具有国际上尖端的特种光纤生产工艺技术并致力于海外业务的拓展。用户观察特种光纤横截面形态,光纤不导电,飞纳台式扫描电镜高分辨率专业版 Phenom Pro 的背散射电子成像模式和降低荷电效应金相样品杯,可满足该用户所有待观测样品的测试需求。飞纳台式扫描电镜 Phenom Pro 的样品仓采用低真空设计,可以不喷金直接观测绝缘体,结合降低荷电效应样品杯使用,可以改变样品仓的真空度,进一步提升观测绝缘体样品的效果。用户认真学习飞纳电镜的照片该用户还希望统计分析特种光纤中孔径的大小和分布,飞纳台式扫描电镜 Pro Suite 应用模块中孔径统计分析测量系统可以统计孔的分布数据,提供全自动的孔径、形状、尺寸、数量和分布分析;测量数据、柱状图和生成的图片可以根据选择的格式输出在报告里。利用飞纳台式扫描电镜和孔径统计分析测量系统(PoroMetric)软件,孔洞的可视化分析将更加简单。自动马达样品台配合光学导航,仅需 15s 的抽真空时间,可以方便快速地检测样品。飞纳电镜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特种光纤材料的发展。顺利拿到培训合格证书
  • 五洲东方诚征Biodropsis超微量核酸蛋白分光光度计全国经销商
    产品简介:   2010年11月,作为从仪器代理向自主研发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五洲东方与美林恒通公司合作研发的全新一代自主品牌产品&mdash 五洲东方Biodropsis超微量核酸蛋白分光光度计项目正式启动。   美林恒通公司由中科院归国科研人员创办,致力于为中国科学家提供性价比更好的先进科学分析仪器。与传统分光光度计不同,五洲东方Biodropsis超微量核酸蛋白分光光度计应用液体的表面张力特性,只需1.5~ 2ul的液体样品,便能在上下检测臂之间拉出一个标准的小液柱,小液柱替代了传统检测中的比色杯,成为微量检测系统的技术基础,这样不但节约了样品,也减少了传统检测方法带来的误差。   五洲东方与美林恒通合作开发,设计出两款价格适中、功能完善的新一代 Biodropsis BD-1000型和 BD-2000型超微量核酸蛋白分光光度计,更适合中国科研人员使用,更有利于该技术在高通量、低样本量的基因研究及快速检测实验室中得到广泛应用。   主要特点:   操作简单,样品量只需1.5-2ul;   采用LED光源比同类型产品所采用的氙光光源更加稳定,寿命更长,因此仪器具有更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测定浓度域值可达普通分光光度计测量浓度域值的50倍以上;   结果可直接以EXCEL表格导出,方便数据查看和分析;   开机后无需预热,可直接测定;   技术参数: 样品体积 1.5-2.5mL 光程 0.2-1mm,可自动识别 光源 LED 探测器 光电二极管 波长 260nm、 280nm 、380nm吸光率精度 0-0.2 ± 0.002Abs 0.2-1 ± 0.02Abs 吸光率范围 0-75Abs 测量时间 2秒 尺寸 20 cm X 15 cm x 12 cm 工作电压及额定功率 12 V,15W   联系人:   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产品管理部 刘凯敏 电话:010-82388866-310
  • 杨泽超:6年时间,研发高时空分辨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
    在近日举行的首届“大走廊杯”中国杭州博士后科创精英赛总决赛中,杭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杨泽超教授团队带来的项目“高时空分辨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发与制造”从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13个海外国家和北上广深等30余个城市的300多个青年博士后团队中脱颖而出,得到不少科研人员和投资者的关注。首届“大走廊杯”中国杭州博士后科创精英赛总决赛现场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科学研究就要更具前瞻性一位创投公司高级投资总监表示:“我很看好这个项目,觉得这个产品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他们把分辨率做到了原子级。同时,此仪器还能对原子的运动过程进行毫秒级的实时捕捉。”物理学院杨泽超教授据悉,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是一种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原子量级的微观探测工具,它能使人类直接地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单个原子及其排列状态,并且能够研究其相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在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杨泽超介绍,表面纳米结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扫描隧道显微镜因具有原子分辨率实空间成像能力,尤其适合用来研究这类材料的表面物性。但同时表面结构动力学过程通常发生在毫秒或微秒的时间尺度。因此,在变温条件下工作的同时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研究小组的研究项目。“目前基于超高真空环境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高度商品化,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公司的产品占据市场的统治地位。但是兼具高时空分辨的变温快速扫描隧道显微镜国内外尚未出现成熟商品化产品。”杨泽超瞄准了这个空白, 2016年在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时,将精力和重心放在高时空分辨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发与制造上。他说,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科学研究就要更具前瞻性。“光搭建这个显微镜设备就花了2年时间,如果算上前期研发设计,总共花了6年。我们每周工作70个小时以上,无论酷暑还是严寒,我们都坚守在实验室内,紧盯测试过程,饿了就几顿并作一顿,累了就趴在桌子上休息。”回忆起研发历程,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的杨泽超非常感慨,“六年磨一剑,不仅要坐得住冷板凳,还要有不惧困难的勇气。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仪器的软硬件设计,提高仪器操作的便捷性。”个人价值和国家需要相结合,是很有成就感的事2021年,在德国求学生活已过十年的杨泽超,做出了一个决定,结束自己的海外生涯,正式归国。他带着“高时空分辨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发与制造”项目加入物理学院。“我们不仅针对性解决了传统扫描隧道显微镜在快速扫描时图像畸变和快速慢速扫描不易切换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而且自主研发的扫描头和快速扫描控制系统,在保有原子分辨率的前提下可以达到120帧/秒的成像速率。可以系统地研究不同覆盖度下氧原子在 Ru(0001) 表面的扩散运动机制。仪器的工作温度范围也扩展到了(200-1000 K)。这套设备将成为研究纳米材料‘时间-结构-性质’构效关系的理想科研仪器,为表面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验手段,在原位实时实空间研究表界面原子扩散、薄膜材料生长和化学反应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 杨泽超自豪地介绍道,“作为杭师大的老师,我不仅想让这个项目在祖国落地,更想在我工作生活的杭州有所作为,能将个人价值和国家需要相结合,是很有成就感的事。”目前杨泽超已将他研发的高时空分辨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放置在学校实验室内。“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基础的教学,我也想通过自己研发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经历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的技术动态和趋势,带给学生更多的启发。” 他动情地说,“物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愿为培养这样的基础学科人才而继续努力。”
  • 硕果累累!国仪量子国产EPR助力多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
    国产高端科学仪器的使用效果到底如何?高水平论文成果的发表或许是最佳答案。今年二月,国仪量子推出了“国仪量子EPR用户奖励政策”,为使用本公司EPR产品并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最高8000元的现金奖励。目前,国仪量子的EPR产品已助力多篇高水平成果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Bio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Nano Ener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al Research、Surfaces and Interfa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Ionics等高水平期刊上。国仪量子EPR用户奖励政策细则1.IF 奖励申请说明:1.奖励后我司内部备注,每篇文章原则上只奖励一次;2.作品获得奖励后,即默认为作者授权主办方可以使用作者名及成果名称进行宣传推广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媒体宣传、现场展示、网络推广等;3.本政策有效期截至2022年12月31日(如有变化会另行通知);4.本奖励政策最终解释权归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所有。国仪量子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发展,推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自立自强,国产高端科学仪器迎来了长足进步。国仪量子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为直接检测顺磁性物质提供了一种非破坏性的分析方法。可研究磁性分子、过渡金属离子、稀土离子、离子团簇、掺杂材料、缺陷材料、自由基、金属蛋白等含有未成对电子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动力学等信息,能够提供原位和无损的电子自旋、轨道和原子核等微观尺度的信息。在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X波段连续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Plus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200M参与论文奖励活动请扫下方二维码
  • 表界面光谱专家张学强:留美十年 回归投身微纳研究
    2021年2月10日,在海外求学10年之后,张学强回到中国。他所专长的气固、液固界面原位表征技术,有望开拓在新能源、国防等领域的应用。  作为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激光微纳制造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强所从事的研究为利用高时空分辨的光谱技术探测分子、原子等微观尺度下气固界面在外场(光、热、电等)作用下的物理化学演变行为。  这项研究有什么用?“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张学强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举例说,在石油变成汽油的过程中,通过观测其与催化剂界面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可以理解催化剂的作用机理、帮助实现催化剂的设计和效率优化;又如在氢能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加了解电解池电极催化水制氢的作用机理,从而探索提高效率的方法。  “我从事的主要是基础研究”,张学强介绍说,“微纳制造、微观界面研究在国际上是非常前沿的领域,竞争十分激烈。”  此前,张学强2010年从吉林大学本科毕业后,在美国求学近10年。2016年5月,在美国圣母大学拿下博士学位,又先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前,张学强在北京理工大学机械车辆学院激光微纳制造研究所。“刚出国时,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美国和德国等处于领先地位。但10年过去,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后来居上。”张学强在多家研究所的工作经历,在设备硬件、实验方法、操作等方面都有知识储备。  张学强1987年出生在辽西偏远山村,从小学习成绩突出。在青少年读书时,便受到了多位老师的帮助,高中班主任甚至帮他购买学习资料,希望他在学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非常幸运一路走来有这么多人无私的帮助,也希望在我有能力的时候可以帮助身处困境的人,为国做贡献”,张学强心里始终有个回国的情结。  当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到美国高校宣讲时,得知国家对飞秒加工技术、基础研究的需求,而且与自己的研究十分契合,张学强从此与北理工结缘。  在美国的时候,张学强喜欢看NBA,喜欢开车出去远足,但是也看到美国存在的种族问题、枪支问题、华人天花板问题等。“离得远反而看到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做得很好。”  2019年,张学强正处在十字路口。如同许多留学生一样,他面临从事独立研究、进入科技公司、还是回到祖国的抉择。张学强认为,作为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许多人并不那么在意物质,而是在意能否有宽松的科研条件。从科研的角度看,国内的科研条件已经越来越好,这让归国学者有用武之地。  张学强说,身边回国的学者越来越多。他回到国内,不仅生活待遇与在美国差不多,而且也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亲自关心张学强的生活工作,促膝长谈的同时也嘱托他要做“顶天立地”的科研,既要做到本领域的最前沿,也要扎根于祖国大地,做个人事业发展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的中国式人才。
  • 谷超豪:人言数无味 我道味无穷——2009年度获奖人
    2010年10月20日,谷超豪在“谷超豪星”命名仪式上。摄影 刘畅   1月11日下午,谷超豪缺席了国家科技奖获奖者与记者的见面会。   “因为谷老年事已高,医生建议他下午不要进行活动。”科技部官员宣布说。   今年的最高科技奖再次颁给了两位80岁以上的老人。   学生陈晓漫认为,无论从学术上还是为人上,谷超豪老师都是实至名归。   “他身上有科学家的本色,是在那一代科学家身上常见的。”陈晓漫说,而如今许多做学问的人却贪图高官享受。   谷超豪,84岁,前几年的摔跤又令他行走不便。时间的流逝,令“那个年代”科学家已越来越少。   最无悔   少年请缨革命   与谷超豪同时代的科学家大都是一批饱尝国家命运的人。他们生于“九一八”前后,成长在日军侵华的战乱中,将最富有活力和才华的青年时代献给新中国的建设。   1926年,谷超豪出生于温州城高盈的一座老式庭院。温州有着“数学之乡”的美誉,谷超豪的老师苏步青就是温州人。   谷家在温州是大户人家,谷超豪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念小学时,日寇正加紧对华侵略。爱国救亡是整个时代的主题。   谷超豪说:“我记得小学高年级语文课,选用的教本是一本《给年少者》的文集,里面都是进步作家的著作,呼吁团结抗日,人民奋起。”   1938年,日军轰炸温州,整个城市瘫痪。学校也被炸毁,全校师生逃难到青田。谷超豪立下两个志向:一是当科学家,二是做革命者。这两种身份,成了谷超豪人生历程中相互交叉的两条线。   在哥哥的影响下,谷超豪阅读《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加入学校的进步组织,写文章、贴标语,为抗日宣传做后勤工作。1940年,年仅14岁的谷超豪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进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后,谷超豪参与了不少学生运动,并高票当选学生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大学,他成为数学家苏步青先生最看重的弟子。临近解放,他跑遍杭州大街小巷,挽留更多的科学家留下来。   谷超豪一直视那段“革命岁月”为一个地下党人的责任,“是应该做的”,“不后悔投入很大精力”。   谷超豪曾用两句旧体诗总结青少年的岁月:“稚年知国恨,投笔欲请缨。”   “这几乎是他们那一代科技人的相似经历。”谷超豪的学生洪家兴院士说。   最自豪   三次转型三受瞩目   谷超豪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而他的这几次转型都是为了“国家的需要”。   1956年,国家制定“10年科学规划”,提出要在计算数学、概率论、偏微分方程等方面有所突破。   此时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正在苏联进修的谷超豪,主动学习空气动力学,归国后随即主攻偏微分方程,提出要以高速飞行器为实际背景,以超音速绕流问题作为一个模型开展研究。   转型前,谷超豪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已经很引人瞩目。   “在一个领域做到了顺风顺水,但却放弃这些从零开始,投入一个不知能取得什么成就的未知领域。”谷超豪的学生李大潜院士说,这考验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科学能力,而且还有他的学术追求。   “文革”期间,谷超豪加入一个卫星研究小组,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中。   上世纪70年代初,谷超豪已经在超音速绕流问题上取得了世界先进的成就,他再次转变研究方向,与杨振宁先生就“规范场理论”的数学结构开展合作,并取得世界瞩目。   关于谷超豪的“转向”,洪家兴院士打了个比方:“他带队找到一条通往金矿的路后,就把金矿让给跟随他的年轻人去续开掘,自己则带另一批年轻人去寻找另一个金矿。”   “这也是他们这一代科学家的特点:永远把国家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发展之前。他们那一代之后,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了。”洪家兴说。   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是当今核心数学的最活跃的三个分支,谷超豪在这三个方向上均获得国际认可的突破性成果。   “这在全世界的华人学者里都非常少见。”洪家兴说。   国际行星命名委员会还曾将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谷超豪星”。   最厌恶   以“学术”之名赚钱   谷超豪带出来的学生中已经有三位院士,分别是李大潜、洪家兴和穆穆,而受他指导的学生中,还有7位院士和大批高级数学人才。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谷超豪从未在背后评论过任何人的人品,只有一次,谷超豪对一位四处兼职的同行非常反感,厌恶地说“人也是会变的。”   这是学生们听到过谷超豪最严厉的批评。   将学术作为工具赚钱是谷超豪最无法容忍的学界风气。   “而对大量发同质的论文,争取资金和职称,谷超豪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洪家兴说。   洪家兴院士曾经统计过,中国数学界论文发表数量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却在世界排100多位。   谷超豪听到这个统计后,很久没有说话。在2009年的数学院学科建设讨论会上,谷超豪一口气讲了半个多小时,拿自己当年写论文做例子,强调现在治学需要使命感,强调创新。   “现在科研工作是在别人论文中找问题,而谷先生他们当年的研究室从国家需要找问题,所以他们当年的研究走的比美国人早。”洪家兴说。   国家分配给谷超豪的社会工作,他会全力做好。调任中科大当校长时,他曾犹豫会耽误自己的学术研究,但“革命者”的信仰再次起了作用,他担起了这个重担,而将学术研究放在了休息的时候。   李大潜和洪家兴有时候忍不住感慨自己的老师是“神人”,70岁前担任那么多行政工作,每个月往北京跑好几次,仍能做出这么大的成绩,他是把业余时间都用在数学上面了。谷超豪最后一篇论文发表于他80岁那年,是关于广义相对论的。   最惜字   除了数学,很少聊其他   2009年12月25日,复旦大学组织记者集体采访学校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谷超豪教授。谷超豪系着一条红黑格子围巾,笑眯眯地坐在桌子后面。   “这是为了中国最高科技奖来采访您的记者们。”复旦大学宣传部的方明大声告诉谷超豪。   “啊?”谷超豪没有听清,笑着望向方明。   这位83岁的老人听力已经不佳。   “评价一下您自己的一生吧。”   “一直在努力工作。”   获得科技奖后您未来打算呢?   我要努力再做些事情。   如何处理500万奖金?   我没想过。   您现在想一下呢。   我想不出。   “谷先生每次的回答都不超过10个字。”一位记者随后向洪家兴抱怨。   “谷先生很少聊天,除了聊聊数学。”洪家兴说,“我每次去他家汇报工作,一二三说完,就完全没话了,两个人面面相觑,只有立刻走人。”   谷超豪的学生忻元龙教授也曾领教过他的惜字如金。他说,谷超豪每天吃午饭晚饭都很沉默,除了学术和国内大事,绝不多说。   唯一一次破戒是忻元龙做了道鱼,谷超豪皱眉头吃完,告诉忻元龙:鱼的味道太怪,他吃不惯。   “我们都笑他是搞地下党工作出身,所以嘴很紧。”忻元龙说。   最痴爱   95%时间计算数学   数学成就了谷超豪的辉煌人生,同时也成就了他的爱情与家庭。   谷超豪的夫人胡和生是我国数学界唯一的女院士,也是第一位走上国际数学家大会NOETHER讲台的中国女性。   她和谷超豪同为苏步青的学生,相识于图书馆,相恋在同样的数学世界,1957年结婚。   很多院士都记得往年,谷超豪和胡和生手挽手去食堂吃饭的情景。1992年,胡和生成为女院士后,谷超豪作诗一首,写道“学苑有令名,共赏艳阳天。”   “除了国家给他的任务,他生命剩下的95%时间都给了数学。所以他的生活看起来很单调。”洪家兴说。   谷超豪曾为母校温州中学90周年校庆作了首诗抒发对数学之爱,“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   如今,谷超豪仍然保持着每天7点起床的习惯,一天大部分时间花在研究广义相对论上,这是他最近转向的领域。   每周二,谷超豪会到单位一次,除了参加年轻教师的“讨论班”,他就在办公室呆着,面前一本书一张白纸,一支粗水笔慢慢计算着。   “我有好几次忍不住想上前跟他说,你已经德高望重了,做不做都是一样的。”洪家兴最无法忘记的景象就是:老人俯首凝神的消瘦侧影和桌上算的密密麻麻的纸张。   “但这个话最终也没说,因为后来有人告诉我,你不能劝他停止对数学的追求,因为那正是他生命所在啊。”白发苍苍的洪家兴说。
  • 广州亚运会兴奋剂检测将超1500例
    “广州亚组委将以‘零容忍’的态度和严厉措施,贯彻执行亚奥理事会有关反兴奋剂的规定,为亚运会提供干净的比赛环境。”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副主任、广州亚组委兴奋剂控制中心新闻发言人李捷说。   据介绍,在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广州亚运会共设58个兴奋剂检查站,兴奋剂检查数量将超过1500例,创下赛会历史新高。四年前的多哈亚运会,这一数字为1200例,并第一次引入赛前检查。为了完成大量的检查工作,中国反兴奋剂中心选派了81名检查官和管理人员,绝大多数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在亚运会基本担任检查站经理角色。   为保证公平公正,广州亚组委专门从广东科研院所、高校、医院选拔了检测官、陪护人员和志愿者等,整个兴奋剂检查队伍人数超过600人。这些人将分为34个检查团队分赴共各大场馆内58个兴奋剂检查站进行尿样、血样的采集和运输,然后每天乘专机送往北京进行最终的检测,24小时内出阴性报告,48小时内出阳性报告,最迟不超过72小时。   李捷表示,亚奥理事会派遣了11名来自韩国、不丹、文莱、蒙古、阿曼、黎巴嫩等亚洲国家的检测官参与广州亚运会期间的兴奋剂检查工作。广州亚运会的兴奋剂检测工作由亚奥理事会主持,实验检测程序控制完全执行国际标准,在兴奋剂检查工作中,广州亚组委绝不会偏袒任何一个国家的运动员,无论中国国籍或其它国籍一律一视同仁。   今年年初,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和亚组委签署了《广州2010 年亚运会兴奋剂检查合作合同》和《广州2010年亚运会兴奋剂检测合作合同》。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将作为合同方,按照世界反兴奋剂组织(WADA)的规定参与兴奋剂检查、检测工作,兴奋检查的政策按照亚奥理事会的规定执行。   承担此次亚运会兴奋剂检测的是北京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因而检测主要部分将在北京完成。北京兴奋剂检测实验室是中国唯一一家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认证的实验室。全球只有30多个反兴奋剂实验室,北京实验室于1989年建立,而且年年考试都能顺利通过。可以说,中国反兴奋剂工作具备世界先进水平。   记者发现,从亚组委到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的工作力度来看,“零容忍”态度将力保广州亚运会成为一届最干净的赛会。对于东道主中国体育代表团而言更是如此,代表团团长段世杰表态,广州亚运会上确保不出现一例兴奋剂事件,真正做到每一名中国运动员都是清清白白参赛,所有的成绩都是凭真本事得来。   为了确保东道主队伍绝对的“干净”,中国反兴奋剂机构自9月起就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检测工作,选手们只有通过了笔试考试和药检测试才有资格参加亚运会,在海外进行训练的运动员则在归国第一时间接受同样程序的检测。   截至目前,中国反兴奋剂机构已对中国参加广州亚运会的运动员进行了共1万次药检。   广州亚组委为了保证亚运会的每一位参赛者的清白之身,对运动员村的食品进行了从产地到运输到加工到上桌的全程严密监控,以保证食物都是绿色的和干净的。另外,组委会还针对药品销售环节加强管理,为确保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期间不发生“药源性兴奋剂事件”,药监局从去年就开始展开兴奋剂严查专项治理工作。   对于药品批发企业,药监局有关部门重点检查其是否存在药品类兴奋剂、含可待因复方制剂、含麻黄碱复方制剂挂靠经营、超范围、超方式经营、走空票、体外循环、出租出借《药品经营许可证》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外,在比赛场馆附近也加强对药品制售企业的监管。   据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副主任赵健透露,检测方式仍将为各比赛前三名选手的的例行检测和对于其他选手的随机抽查。
  • 聚光科技 乘改革开放大潮扬帆起航
    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随着钢铁冶金、石油化工、水泥、电力和生化制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升级,迫切需要提升对其生产过程的分析和控制能力,在这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和使用大量气体,在线分析这些气体可以实现生产工艺优化、安全生产及环保监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产业大环境下,近年来我国自身的过程气体在线分析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过程气体在线分析仪器行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了一些诸如聚光科技等的规模化领先企业,这样的企业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具备优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策略,能紧密结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过程气体在线分析领域的热点、难点,深刻理解广大用户的迫切需求,依靠自身强大的研发队伍,通过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并通过多种形式联合一批高校及科研院所,攻克了一系列过程气体在线监测的难题,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有效地结合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了一系列高端过程在线监测分析仪器及系统产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前我国过程在线监测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之路。 公司历程   聚光科技为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02年1月,公司积极跟踪国际光电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专注于国际新一代光电测量技术、过程分析技术和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研发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分析测量产品,并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在“聚集尖端科技,提升传统产业”的公司使命的指引下,公司制定了如下战略目标: 公司战略目标:不断提升和强化核心竞争优势,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国际领先的光电测量和过程分析解决方案,致力于迅速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高端过程分析测量产品供应商。   聚光科技于2004年初开始生产销售,通过五年时间的产业化应用推广,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过程分析仪器行业和环保监测仪器行业龙头企业。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公司先后获得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百强”、“中国最佳100新产品企业”、“全国企业自主创新优秀奖”、“中国企业改革全国示范单位”、“中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第三、四、五届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100强”、“浙江省创新型优秀企业”、“杭州市科技创新十佳高新技术企业”(排名首位)、“新科-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排名第五)等诸多荣誉。基于聚光科技在过程分析仪器和环保监测仪器行业处于龙头企业的地位,经批准,公司已成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下属“环境与安全监测仪器分会”、“分析仪器分学会在线分析仪器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聚光科技是目前国内唯一从事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气体分析仪研制和产业化生产的企业,科研成果“激光在线气体分析系统“总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多项关键技术为国际首创。产品经产业化推广,现已替代进口,广泛应用于钢铁、石化、焦化、水泥、电力、航天等领域,为各行业提供了迫切需要的非接触、实时、远程、多点连续的自动监测手段,占据了中国市场同类产品95%市场份额,通过生产工艺优化、燃烧效率优化、能源气回收、安全监测等方式创造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产品已出口美、英、日等国。   聚光科技通过自主创新项目的实施,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研发创新能力很强的研发队伍,公司研发创新体系完善,并在高端分析仪器领域拥有了良好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成果转化经验。08年7月,搬入了位于杭州市高新区的产业化基地,使公司乘着改革开发的东风在更高的起点上大步前进。 图1已经建成的FPI高端过程分析仪器产业化基地 研发实力和成果   聚光科技在公司内部以产学研合作方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发机构,已被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浙江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经浙江省科技厅认定,公司牵头与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同组建成立“浙江省环境与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公司组建培养的研发团队现已成为国际上分析仪器领域最优秀的创新团队之一,研发人员数量已超过300人(其中硕博士人数达到60%以上),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占职工总数比例达到30%以上(公司总人数已达到1000余人)。研发人员技术背景广泛涉及光学仪器、光电子、精密仪器、工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半导体物理、电子材料与器件、测控技术与仪器、机电一体化、数学、化学计量学等专业。此外,公司聘请了五位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工程院院士担任技术顾问,在分析技术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同时,公司与国内外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RICE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聚光科技定位于研发生产国际新一代检测分析仪器产品,主导产品均属于高新技术领域,例如:公司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半导体激光气体分析仪(系统),并创新性地研制了基于紫外差分测量技术的多通道光谱分析仪、CEMS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紫外水质在线分析仪、新型顺序注射水质在线分析仪、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等一系列高端分析产品,上述产品关键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各项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创新奖”(2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成果奖”(1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优秀新产品奖”(1项)。 图2 诺贝尔物理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Svangerg教授到公司访问 图3 国内著名光谱专家黄本立院士到我公司参观交流   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改革开放“对民族仪器仪表行业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政策扶持下,经过公司同仁的不懈努力,聚光科技通过自主创新国际新一代高端分析仪器,铸就了公司自主创新核心竞争优势,保障了公司经营规模的快速递增和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作为改革开放新时代创新创业的“弄潮儿”,聚光科技将不断强化核心竞争优势,不断针对各行业的迫切需要开发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国际领先的分析测量解决方案,以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 《哪吒》背后:国潮的崛起,文化的自信
    " _ue_custom_node_="true"《哪吒》背后:国潮的崛起,文化的自信前一阵电影《哪吒》在朋友圈好评如潮,我禁不住好奇终于去看了,感触颇深,用一个字来表示:值!值得这么多天的期待,值得37亿的票房,更值得每个观影人透过童趣的角色背后体味作者的人生感悟! 当我细细品味,发现背后其实有很多内容....——小编《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已经刷爆了各位小伙伴的朋友圈,上映20天,票房近40亿。豆瓣评分在上映当天就飙升至8.6,票房、评分也在不断破纪录,国产动漫电影真的在蓄力崛起,技术也在逐渐走向成熟。晚饭后走大街上,无意间听到孩子们的聊天内容,说魔童哪吒是红珠子,龙王太子敖丙是蓝珠子,你看在儿童的视觉里,只有颜色的区别,并且也不会定义颜色映射的深层次人物关系!毫无疑问,这部国产动漫影评是非常成功的,是老少皆宜的,儿童看轻松幽默的情节,而成年人更是会被浓浓的亲情深深动容,对个人的成长沉思!如果说《哪吒》是中国动漫电影实至名归的黑马,那导演杨宇才是跨界、逆袭的典范。估计这时候你在想肯定接下来写拍这部电影背后的艰辛和不易,诚然作为成年人你不难想象电影背后的付出和努力。《流浪地球》吴京0片酬出演等诸多情节已经足可以代表。但是有比影片拍摄背后的艰辛更值得深思的内容,比如导演杨宇。厚积薄发,渺小方能伟大2002年,正在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读大三的杨宇,开始接触到了MAYA,于是开始自学CG动画。大学毕业后,杨宇到了一家广告公司上班,1年后辞职,开始独立创作动漫视频。在家中蛰伏了好几年,杨宇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在2007年独立完成制作出了一部16分钟的动漫电影——《打,打个大西瓜》。然而历史总是这么惊人的相似,这部电影当年资金遇到严重问题,在大鱼海棠进行多轮众筹,有一位大学生网友提到,他的学长在片尾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即使只筹了10块钱。凭借着《打,打个大西瓜》,杨宇拿奖拿到手软,横扫国内外30多个大奖,有一些网友曾经在当年看过这部短片,还专门下载到硬盘里,然而杨宇依旧没有火起来。直到2019年《哪吒》的横空出世,才炸出来这个不爱说话、外表憨厚、医学院毕业、自学成才的80后动漫导演——杨宇被赋予作为国产动漫电影的蓄力崛起的标志,《哪吒》的导演竟然不是什么知名显赫的背景出身,也没有什么高人相助,从分镜手稿、配音示范、表情演绎、再到后期剪辑,全部由杨宇亲自掌舵完成。一个80后的医学生,全凭一己之爱好,整整十二年,走出了中国动漫电影的崛起时刻。所谓人生开挂,不过厚积薄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个平凡的创业者都是从0起步。时光倒回到2003年,几个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这些不安分的年轻人放弃复旦大学任教、世界500强等让人梦寐以求的好工作,在上海一个低矮的办公房里,确定了创业方向:做国产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于是纽迈分析由此诞生。做自然科学方向的研发,一定要基于试验,有试验平台和设备,在寸土寸金的魔都,想要拥有自己的研发工厂,对于创业初期的纽迈来说,实在太难。“2009年6月28日,那个下着毛毛雨的日子,我们的老刘带着十多个小伙伴装满了二大卡车的货物,从上海天地软件园来到了苏州科技城苏高新软件园二号楼的那个车库,无意中选择的车库,从来没有计较的艰苦环境,昭示着纽迈企业成长创新之路的初心就是静下心来好好干活,不求光彩靓丽只求低调的生存发展下去”纽迈分析苏州公司旧址:苏高新软件园纽迈分析董事长杨培强回忆起10年前的场景,一切历历在目。“那个时候我们啥都不懂,压根不懂融资贷款等事宜。我们只知道苦熬着日子,寻求着市场与产品的突破,做好产品就有客户,服务好客户就有市场,那是最最朴素的创业初心。”起点不是重点,重要的不是起跑的位置,而是奔跑的方向。时至今日,核磁共振的技术门槛依然很高,可想当年纽迈技术人员在研发中从0到1的突破时候该有多难。纽迈小团队一直坚守着作坊做法多年,一个人干要干现在几个人几十个人协作合作才能干的事情,为了降低新产品的脉冲宽度到几十微妙,居然用了二个月。为了不把有问题的设备发货出去,一个没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元老被降职乃至被劝退,新来的大学生们被委以重任。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年轻人敢于钻研的劲头,开启新技术的开发、新产品的研发之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打造低场核磁共振知名品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并非像主流的光谱、色谱等技术那样应用广泛,被人熟知,纽迈的研发团队便广纳各领域的专业贤才,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多元化应用的道路上深耕深拓,锻炼可延展的能力以及适应小趋势的能力,并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018年12月份发生的北大核磁中心维权事件引发热议,北京核磁共振中心以国外某核磁品牌维修周期长、反应慢、工程师技术不到位、高昂的设备维修费,流程繁琐僵硬、售后服务态度差、投诉建议无反馈等问题发布一则声明。这引起国内广大核磁仪器用户强烈共鸣和有力声援,甚至引发了广大进口仪器用户对外企售后的集体吐槽。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没有技术创新,就缺少话语权。终归少了些底气。其实,破除垄断的办法,应是国货当自强。国产仪器不断提升质量跻身世界前列外,售后服务本土化,提高仪器售后服务的软实力,才是抗衡外企售后垄断的重要方式。如今纽迈作为一个150余人的大团队,在研发产品投入上丝毫不含糊,采取“内外兼修”。纽迈员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0%,拥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名站内成员荣获苏州省“双创博士”,并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经过十多年的坚持不懈,辛勤耕耘,实现了该类仪器市场占有率提高,树立了国产科学仪器敢于全球争先的榜样。目前已取得国内用于岩心的7个参数标准化测量方法CNAS实验室认证,正在领导建立低场核磁全国应用标准。同时与国内知名学府共建了多个核磁共振联合实验室,借助实验平台,将产品的应用范围拓展至石油、多孔介质、农业食品、生命科学以及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研究应用中,并随之衍生开发了大量的软件、硬件,真正与科研需求无缝对接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回到我们最开始讨论的《哪吒》我记得里面曾有这样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人生来孤独,拒绝被定义,打破束缚,说的不仅仅是哪吒和敖丙,还有每个观影的人,乃至我们中国。人的倔强成长,需要豪言壮语,英雄气概,然而在现实创业中,尤其对于自然科学,更需要始终保持谦卑谦逊的心态,以孜孜以求的信念,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终有一天,你所想,定能成!而纽迈此生专注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国产科学分析仪器的崛起而奋斗不息! 文中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新时代· 新青年· 新国潮,且听盛瀚和你说...
    新时代新青年新国潮庚子鼠年,一场疫情席卷大地,全球一片愁云惨淡。世界多国经济萎靡,中国在抗击疫情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国内经济竟逆势增长2.3%,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里程碑。对我们来说也是难得的机会——乘势进一步巩固了在行业中的地位,为抗衡“脱钩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回想这一年,火神山、雷神山以及各地方舱医院的建立,无一不体现出抗疫工作者在面对困难挑战时的奋斗和进取,“中国速度”是对他们最好的称赞,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进取者”更是每一个盛瀚人的目标和方向。在“成为全球两大ic品牌”这项共同的事业中,我们始终倾注梦想、肩负使命、贡献智慧、挥洒汗水! 情怀盛瀚成立已近20年,学习企业文化是每一个盛瀚人的必修课,在我们看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奔赴同一个目标、有劲儿往一处使是成功根本,也正是情怀与梦想的力量激励着盛瀚,在经过整整六个“入不敷出”的寒暑之后,终于迎来了离子色谱时代的曙光,伴随着第44个出口国的出现,“中国仪器,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的使命布局愈发清晰。责任“敬天爱人”这一中国文化与哲学的核心内涵,在盛瀚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疫情期间的物资捐献;云南腾冲希望小学的建立;盛瀚色谱班、盛瀚书库的设立;每年11月的公益行… ..在企业更好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愿为“给中国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机会与选择”而奋斗终身。坚韧与科技2020年,嫦娥探月归来、天问也奔赴火星,中国的科研技术已经到达了世界尖端行列。但毋庸置疑,在色谱技术领域,国内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在“脱钩论”的影响下再细微的进步都显得弥足珍贵。即便如此,盛瀚还是携新品cic-d180亮相11月的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12月cic-d150拿回了“中国制造之美”金奖;cic-d180入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 … 对于技术的进步,哪怕只有0.1%的提升,我们亦是坚持不懈,不断向前。
  • 免费试用!国仪量子微弱信号测量系列产品等你体验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科研以及工业领域精细测量微弱信号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推动国产科研仪器发展,国仪量子于近日正式推出“微弱信号测量系列设备免费试用”活动(包括国仪量子的锁相放大器、任意波形发生器、时间数字转换器、同步控制系统等产品,如有更多产品试用需求请在下方问卷中登记)。活动免费试用产品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填写相关需求,参与试用活动。填问卷试用仪器数字锁相放大器LIA001M国仪量子 LIA001M锁相放大器是一款高性能、多功能的数字锁相放大器,基于先进硬件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设计,配合丰富的模拟输入输出接口,集可视化锁相放大器、虚拟示波器、参数扫描仪、信号发生器、PID控制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有效简化科研工作流程和设备依赖,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任意波形发生器AWG4100国仪量子 AWG4100是一款多通道的高性能任意波形发生器。该产品拥有四个相互独立的波形输出通道,每个通道可以提供高达1.2 GSa/s采样率、16位垂直分辨率的单端波形输出。每通道拥有最大512 MSa的存储深度,配合灵活的用户自定义波形编辑以及序列播放功能,能够轻松应对各种不同场景的复杂波形需求。时间数字转换器TDC1610国仪量子 TDC1610是一款结构紧凑的高精度时间测量仪器,拥有16个采集通道,8 ps时间分辨率;支持时间标签模式,可以实时记录采集信号的时间信息。产品采用易于操作的图形化界面,提供C++、Python和LabVIEW的SDK供用户进行二次开发,可广泛应用于统计激光器后脉冲分布、量子光学、光检测和激光雷达测距等科研领域。同步控制系统SCS1800国仪量子 SCS1800同步控制系统是基于高精度网络时钟与时间同步技术,实现多节点时钟信号的分发和亚纳秒级同步控制,可广泛应用于量子计算、工业自动化控制、分布式基站、电力电网同步、自适应阵列天线和多基地雷达等多种应用场景。注:1.本次试用产品包括国仪量子的锁相放大器、任意波形发生器、时间数字转换器、同步控制系统,如有其他产品试用需求,请登记详询;2.本次活动时间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后续如有变动,将另行通知;3.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所有。
  • 毛细管电色谱之路上的“顺理成章”——访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阎超教授
    p   日前,“高效微流电色谱分析仪器的开发与应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顺利通过综合验收。作为项目负责人,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阎超教授是如何走上毛细管电色谱之路的?这项技术在科研及工业领域表现如何、有何竞争优势?今后的发展前景怎样?创立十五年的上海通微现状如何?在这次的采访中,阎超教授一一为仪器信息网编辑(以下简称:仪器信息网)解答了这些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阎超教授.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insimg/642b9085-61ff-4899-bc2c-b2633aef305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上海通微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阎超教授 /span /strong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可否请阎教授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经历?您是在什么情况下接触到毛细管电色谱这项技术的?又是基于什么原因对此项技术“情有独钟”? /strong /p p    strong 阎超: /strong 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77级),1982年初内蒙古民族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1985年考取公费出国留学,1991年获得美国乔治城(Georgetown)大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色谱研究。同年去欧洲,在瑞士的诺华制药Friz Erni博士的分析研发部做博士后,潜心于毛细管电色谱方面的研究。1993年回美,在斯坦福(Stanford)大学Richard Zare实验室继续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p p   近40年来,色谱领域能数得出的重大突破可能只有美国WATERS公司推出的UPLC(超高压液相色谱),在柱效、柱压和分离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基本不涉及理论和产品的原始创新,而且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的空间很小。而电色谱结合了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的双重优点,不仅具备了UPLC所具备的性能,而且在柱效和反压以及溶剂用量上都更具巨大的优势。属于全新的原理创新,且符合仪器未来发展的微型化趋势。因此,我所有的研究都是围绕着电色谱在开展。早在1996年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毛细管电色谱的美国专利,并在之后的岁月里,把它们带回到国内,越钻越深,越走越远,并实现产业化。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同样是缩短分离时间、提高分离效率,与UPLC技术相比,毛细管电色谱有哪些优势? /strong /p p    strong 阎超: /strong 电色谱结合了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的双重优点,压力流和电渗流的双重的分离机理突破了传统一维分离技术的局限,可以解决现代复杂分离体系的高效、高分辨、高选择性和快速分离的难题。电色谱的柱效可以高达每米50万理论塔板数,峰容量和分辨度都比HPLC更显优势,而反压却远低于HPLC,电色谱系统使用的毛细管填料可以小到亚微米,柱效的提高还有更大的空间,整个电色谱系统的溶剂消耗量仅为传统液相色谱的万分之一,因此电色谱系统在功能、性能、和环境友好等方面都具备竞争优势。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主要应用于科研还是工业?目前,它在国内、国际市场的表现如何? /strong /p p    strong 阎超: /strong 毛细管电色谱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结合重大专项,我们已经开发了几十套应用方案。但是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客户还是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领域,因为对于全新的理论和产品,市场和社会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和消化。到目前为止,电色谱已经落户在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累计销售额逾3千万元。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毛细管电色谱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您认为这项技术未来还有提升空间吗? /strong /p p    strong 阎超: /strong 我想毛细管电色谱的填料和色谱柱应该是毛细管电色谱技术今后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为UPLC 1.7um的颗粒已经很难再小,柱效也难以再有巨幅提升,但是毛细管的填料颗粒可以到亚微米,柱效还可以再有一个突破性的飞跃。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高效微流电色谱分析仪器的开发与应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近日通过综合验收,可否请阎超教授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strong /p p    strong 阎超: /strong 很感谢国家科技部给予“高效微流电色谱分析仪器的开发与应用”这个项目的大力支持,我们也不负众望地顺利完成了这个项目的综合验收。这个项目比较庞大,合作单位就有6家,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科研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比如四种不同的微型检测仪(UV/Vis, LIF, ELSD, ECD)的研发,都属于国际或国内填补空白的水平,困难很大。但是团队不负众望,协力攻关,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学研用相结合,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吸引117名高端人才进行任务研究,其中归国留学人员22人,博士学历35人,硕士学历38人 截止到项目验收日,共申请专利61项,其中发明专利45项 授权专利28项(其中PCT专利4项,发明专利18项),并提交2项美国专利申请 软件著作权5项 发表科技论文151篇,其中SCI论文82篇,出版英文论著1部,参编中文专著3部 培养硕士研究生76人,博士研究生24人,博士后7人 获得省部级奖2项。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据了解,专项中多项技术属于国际首创,您是如何评价所获得的这些成果的? /strong /p p    strong 阎超: /strong 这些成果是整个项目团队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毛细管电色谱和定量毛细管电泳以及微流蒸发光检测仪都属于国际首创,商品化的微流激光诱导荧光检测仪和电化学检测仪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对提升国内仪器实力和形象,打破高端国外仪器垄断,乃至振兴科仪民族工业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从2001年通微创立至今已有十五年时间,您在公司运营方面有什么心得?特别是通微在产品线布局方面采取的是何种策略?您认为目前通微最大的短板在哪个方面?相应将有何应对措施? /strong /p p    strong 阎超: /strong 通微一直打造的是金字塔式的产品布局,基础是大众仪器,比如通微蒸发光和液相色谱仪以及色谱柱等耗材,服务大众市场,通微蒸发光已经占据了国产蒸发光6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中间是行业专用仪器,比如黄曲霉素检测仪和手性分析专用仪等,来提升产品附加值 高端产品则是我们的电动微分离产品,这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公司未来得以走向国际,做大做强的核心竞争力产品。 /p p   公司的短板可能主要是管理水平的不足,我们正在采取措施,培训我们的中高层干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补齐这块短板。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多年来您一直致力于国产色谱仪器研制,您如何看待国产色谱仪器的发展?国产仪器该如何提升市场竞争力? /strong /p p    strong 阎超: /strong 国产仪器确实在很多方面还是和进口仪器有差距,特别是在工程工艺、精细制造和自动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这些年,我们国内的厂家进步很快,估计还需要大约10到20年的磨练,相信我们会在科学仪器领域赶上世界先进的步伐。 /p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作为当年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您的人生选择略显“与众不同”,您是如何平衡“创业”与“科研”这两个角色的? /strong /p p    strong 阎超: /strong 回国后,我曾分别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任客座教授,2000年入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百人计划”,在1810课题组任研究员、博导。2006年到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任药分课题组长、教授、博导,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上海市科委等50余项各类项目。在色谱领域共发表280余篇科学论文,申请和获得70余项国际和中国专利。出版英文专著一部,参编4部。研制出世界首台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仪、定量毛细管电泳仪和中国第一台微流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能回国赶上中国历史上这次“千载难遇”的大发展机遇,觉得非常的幸运和充实。人民也给了我诸多的荣誉:中科院“百人计划”优秀奖、中国发明创业奖、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优秀发明人奖、BCEIA金奖、上海科学仪器贡献奖、上海市科学仪器应用技术进步奖及上海实施发明成果优秀企业家称号等奖项。至于平衡,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去平衡“创业”与“科研”。我崇尚自然,信奉道家,认真做好每一天的事情,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自然而然就到现在这个状态。科研和创新都是在微流电动领域,顺理成章。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采访后记 /span /strong /p p   “顺理成章”,阎教授随口而出的这四个字却给笔者很大的震撼。“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包括国家重大专项的五十多个项目、诸多的科研成果和随之而来的荣誉;同时还经营着一家企业。这些世人眼中难以同时实现的成就在阎超教授自己的评价中,不过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但在这种“自然”的背后,无疑是阎超教授近四十年来的不懈坚持和努力。毛细管电色谱拥有全新的原理,不仅是国际首创,而且非常符合未来分析仪器微型、便捷及“绿色”的发展趋势。几十年的潜心研究,成功实现产业化,甚至在国外厂商近乎垄断高端仪器的环境下推出“全球新”的产品,阎超教授数十年的努力终于结出硕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展,相信未来阎超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将携毛细管电色谱在更多领域大展身手。(编辑:王明煜) /p p br/ /p
  • 中国科大实现硅基半导体自旋量子比特的超快操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硅基半导体自旋量子比特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郭国平教授、李海欧研究员与中科院物理所张建军研究员等人,和美国、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及本源量子计算公司合作,实现了硅基自旋量子比特的超快操控,其自旋翻转速率超过540MHz,是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最高值。研究成果以“Ultrafast coherent control of a hole spin qubit in a germanium quantum dot”为题,于1月1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上。硅基半导体自旋量子比特以其长量子退相干时间和高操控保真度,以及其与现代半导体工艺技术兼容的高可扩展性,成为量子计算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高操控保真度要求比特在拥有较长的量子退相干时间的同时具备更快的操控速率。传统方案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方式实现自旋比特翻转,这种方式的比特操控速率较慢。研究人员发现,利用电偶极自旋共振可以实现更快速率的自旋比特操控。电偶极自旋共振的一种方案是通过嵌入器件中的微磁体结构所产生的“人造自旋轨道耦合”来实现,但这会使自旋量子比特感受到更强的电荷噪声,从而降低自旋量子比特的退相干时间,同时降低自旋量子比特阵列的平均操控保真度,阻碍硅基自旋量子比特单元的二维扩展。另一种有效方案是使用材料中天然存在的自旋轨道耦合进行自旋量子比特操控。硅基锗量子点中的空穴载流子处于P轨道态,因而天然具有较强的本征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和较弱的超精细相互作用。利用电偶极自旋共振技术,仅通过单个交变电场即可实现对空穴自旋量子比特的全电学控制,大大简化了量子比特的制备工艺,有利于实现硅基自旋量子比特单元的二维扩展。鉴于此,近几年硅基锗空穴体系中的自旋轨道耦合研究和实现超快自旋量子比特操控成为该领域关注的热点。自旋轨道耦合场的方向会影响自旋比特操控速率及比特初始化与读取的保真度。因此,测量并确定自旋轨道耦合场的方向是实现高保真度自旋量子比特的首要任务。研究组在2021年首次在硅基锗量子线空穴量子点中实现了朗道g因子张量和自旋轨道耦合场方向的测量与调控[NanoLetters21, 3835-3842 (2021)]。在此基础上,李海欧等人进一步优化器件性能,在耦合强度高度可调的双量子点中完成了自旋量子比特的泡利自旋阻塞读取,观测到了多能级的电偶极自旋共振谱。通过调节和选择共振谱中所展示的不同自旋翻转模式,实现了自旋翻转速率超过540MHz的自旋量子比特超快操控。研究人员通过建模分析,揭示了超快自旋量子比特操控速率的主要贡献来自于该体系的强自旋轨道耦合效应(超短的自旋轨道耦合长度)。研究结果表明硅基锗空穴自旋量子比特是实现全电控量子比特操控与扩展的重要候选体系,为实现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奠定了重要研究基础。图1. (a)硅基锗量子线空穴双量子点和自旋比特操控示意图,(b)自旋比特翻转速率随微波功率增加而增加, (c)微波功率为9dBm时,自旋比特操控速率可达542MHz。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王柯和博士研究生徐刚(已毕业)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国平教授、李海欧研究员和中科院物理所张建军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以及安徽省的资助。李海欧研究员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仲英青年学者项目的资助。
  • 国仪量子支持EPR(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用户论文发表奖励政策发布!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技术是唯一能直接检测和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顺磁性物质的波谱学技术。多年来,国仪量子基于在EPR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出色的谱仪工程化能力,与相关应用领域专家一起,不断推动我国EPR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为感谢客户伙伴们的支持和厚爱,引领我国多学科交叉的磁共振波谱学持续发展,公司决定对使用本公司EPR产品并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的科研工作者给予奖励。邀请所有国仪量子的客户伙伴参与,与我们分享您科研路上的成果和喜悦,携手开拓EPR技术在不同研究领域应用的未来。具体奖励方案如下:一、国仪量子EPR用户奖励政策细则:1. IF 2. 3.0≤IF<6 的 SCI 期刊,每篇奖励 500 元现金;3. 6.0≤IF<10 的 SCI 期刊,每篇奖励 1000 元现金;4. IF≥10 的 SCI 期刊,每篇奖励 2000 元现金;5. 如论文发表于 Nature、Science 或 Cell 期刊,每篇奖励 8000 元现金。二、提及国仪量子仪器型号的方法:要求在实验方法中提及仪器品牌型号:国仪量子 EPR200-Plus,国仪量子 EPR200M等,英文参考如下: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spectra were measured on CIQTEK EPR200-Plus with continues-wave X band frequency.三、奖励实施流程:联系对接的应用工程师或销售工程师具体实施。四、奖励申请说明:1.本奖励政策最终解释权归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所有;2.奖励后我司内部备注,每篇文章原则上只奖励一次;3.本政策有效期截至到2022年12月31日。
  • 千元大奖等你来!国仪量子推出支持用户论文发表奖励政策
    论文奖励为感谢广大用户长期以来的支持与厚爱,引领国产仪器创新发展,国仪量子决定对使用本公司气体吸附产品并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的科研工作者给予最高2200元的现金奖励。本次活动将邀请所有国仪量子的客户参与,让我们携手开拓气体吸附技术在不同研究领域应用的未来。奖励方案1. IF 10的SCI期刊,每篇奖励2200元;2. 6 ≤ IF 每篇奖励800元;4. IF 每篇奖励300元;6. 对发表的论文,实验中使用的仪器为高性能微孔分析仪UltraSorb系列,另外再给予当前奖励标准的30%;7. 奖励按照最近发布的IF(影响因子)计算奖励,后期如有变化不做修正;8. 论文正文部分需包含公司名称或仪器型号。论文要求论文中需注明实验所使用的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高温高压气体吸附仪的公司名称、仪器型号及测试结果(如等温线、孔径分布等)公司英文名:CHINAINSTRU & QUANTUMTECH (HEFEI) CO.,Ltd.或Beijing CI-Ultrametrics Technology Co., Ltd.,中文名: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或北京国仪精测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型号含有V-Sorb系列、H-Sorb系列和UltraSorb系列,具体型号见附件1(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如无法确定具体型号,请联系销售工程师问询。奖励流程1. 填写《国仪量子有奖论文征集报名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并发送至:lily@ciqtek.com,附件包含:发表文章的杂志封面、目录、电子版文章(word/pdf)等;2. 上述资料提供完整后,由国仪量子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给予奖励;3. 奖金领取:请提供个人身份证明文件及账户信息,发送至lily@ciqtek.com备案登记;4. 活动有效时间:活动自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结束;5. 评审结果将于2024年6月30日前公布在国仪量子的官方网站www.ciqtek.com及公众号。扫码获取奖励报名表活动声明1. 本奖励政策最终解释权归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所有;2. 奖励后我司内部备注,每篇文章原则上只奖励一次;3. 申请作品获得奖励,则默认为作者授权主办方可以使用作者名及成果名称进行宣传推广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媒体宣传、现场展示、网络推广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