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古生物

仪器信息网古生物专题为您整合古生物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古生物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古生物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古生物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古生物话题讨论。

古生物相关的资讯

  • 当古生物遇到新科技
    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如始祖鸟、北京猿人等关键化石的发现都填补了生命演化历史的空白。如今,新的观测分析手段,诸如高精度成像与解析技术、分子古生物学技术以及大数据和自动识别等,给古生物学这样的传统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原有的以及新发现的化石中挖掘出大量前所未知的全新信息,让我们逐渐看清远古时代。高精度成像与解析:无损伤、高精度了解化石内部结构传统上,古生物学家通过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和研究生物化石外表的宏观和微观结构。但是,生物化石的很大一部分信息量包含在其内部,需要古生物学家通过其他技术手段来揭示。如果化石样本数量很多,可以考虑直接破坏化石,暴露其内部结构。更为常规的手段是通过切片或磨片取得化石某一截面的二维结构信息,如果每个截面之间的距离相等,那么就有可能精确地还原化石内部三维结构,这就是连续切片或磨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张弥曼院士就曾应用连续磨片技术对肉鳍鱼类杨氏鱼的头部进行精细重建,揭示它没有内鼻孔,是原始的肺鱼,从而对寻找登陆鱼类的真正直接祖先作出了突出贡献。不过,这项技术必须经过磨片、素描、蜡片切割和堆叠成模等一系列极为费时而又对精确度要求极高的过程,因此其应用只能局限于数量很多、又非常重要的化石标本,但是这两个要求很难同时满足。张弥曼重建的杨氏鱼的蜡质模型。古脊椎所供图早在20世纪中叶,就有古生物学家尝试用X光“透视”化石,但简单地使用X光照射,只能取得照射方向上的一点模糊内部结构信息,要重建各个方向上的全部三维结构信息,就必须使用断层扫描技术,这有点像无损的磨片或切片。断层扫描(CT)最初在医学和制造业中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开始,古生物学家尝试将此技术应用到化石研究中。由于化石比生物体致密得多,且不同化石的物质成分千差万别,直接套用医用CT机器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扫描效果,研发古生物研究专用CT就成为迫切需求。在这方面,我国走在了国际前列——2008年,古脊椎所与高能物理研究所和自动化所合作研制了全球首套专门应用于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高精度CT,包括225kV显微工业CT和450kV通用性工业CT,并于2011年投入使用。这使得古生物学家能够方便、快速、高质量地对不同大小的脊椎动物(含人类)化石及现生生物的内部精细形态和显微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和重建。应用这套设备,古生物学家迅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古脊椎所朱敏团队对早期有颌鱼类内部结构的重建,补充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的关键环节;刘武团队对中国重要人类化石基于CT的研究,定量重建了远古人类的颅内模、内耳骨迷路等精细内部结构。热河生物群是世界级的化石宝库,产出在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脊椎动物、植物和昆虫化石,其中许多化石精细、完整地保存了生物体的软组织,如鳞片、羽毛、毛发等的细微结构。可惜的是热河生物群大多数化石来自湖相沉积,保存为压扁的板状,其内部结构信息往往互相叠压,普通CT设备很难对其进行扫描和重建。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支持下,我国研发了首台高分辨板状化石专用X射线显微层析成像设备Micro-CL(Computed Laminography)。这是目前无损检测大型板状标本内部结构的唯一手段,大大满足了古生物学界的研究需求,推动并加快了对热河生物群及其他类似保存状态化石研究领域的工作。这一技术后来在工业领域也得到运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古脊椎所CT设备成果:(上)重建的全颌鱼上下颌;(下)许家窑人颞骨及其3D复原的内耳迷路。古脊椎所供图在此基础上,针对制约成像技术在古生物学中大规模应用的若干难点,如耗时长、机时有限、重建所需的计算机配置高、软件价格昂贵等,我国古生物学者正从多个角度继续探索,攻坚克难。在加强研发的同时,使用新一代适合古生物学研究的商业仪器,可以进一步快速获取高解析度的化石三维结构包括超微结构信息。例如,最近古脊椎所引进的微纳能谱CT,可以同时获得化石内部各成分及其空间分布信息,进一步推动了对化石内部信息的挖掘,而且对于研究化石的形成条件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古脊椎所研究人员还自主开发了免费的专门处理化石及生物体成像数据的渲染处理软件,推动这项技术在学科领域的大规模普及。能量更高、更集中的同步辐射光源是满足成像技术精度和对比度高要求的唯一解决方案。以前古生物学家需要到国外如瑞士、澳大利亚等地的同步辐射光源线站进行扫描,国内的上海光源也提供了一种选择。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建设的北京光源(HEPS)突破了国际同类线站的局限性,是世界上最亮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预计将在2025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计划,我国将在北京光源建设全球首个专门针对脊椎动物演化、人类起源与古人类遗存研究的同步辐射光源成像和测试平台,可以实现高灵敏度、强穿透、低剂量、多尺度分辨、无损的3D化石成像。与化石成像技术相伴的还有三维打印技术。随着三维打印价格的下降,这项技术也逐渐得到普及。将数字重建所得的化石内部结构模型三维打印出来,可以方便、直观地对这些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以任意放大缩小比例大量制作高精度的模型,用于科研、教学和科普展示。分子古生物学:重建古生物演化历史的重要工具古代生物死亡后,不同的有机物组分保留的时间长短不一,提供的生物的信息不同,而承载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成为重建古生物演化历史的重要工具。这一研究方法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期,受益于人类全基因组的发表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古DNA领域开始蓬勃发展。斯万特帕博是这一领域的奠基人,开创性地解决了DNA污染问题,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古DNA研究的超净室,并设计出超净室的工作规则。他带领团队重构出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发现了丹尼索瓦人——首个仅通过古分子证据而确认的已灭绝古人类。202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因此颁给了帕博。古DNA提取物中常常包含大量污染DNA,使得测序的大部分DNA分子都是无用的信息,真正有用的常常不到测序数据的1%。对此,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和迈耶研发应用了DNA捕获技术——通过设计DNA或RNA探针,像钓鱼一样把目标古DNA从海量的污染DNA中“钓取”出来。这项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古基因组研究中,目前超过2/3的人类古基因组数据来自一个叫“1240k”的探针组的捕获数据。DNA捕获技术不仅使得对古DNA的测序效率大大提高,还能有效从一些棘手的样本中得到足够的数据。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组研究。中国南方温暖潮湿的环境和当地的酸性土壤都不利于古DNA的保存,使得这片区域的古DNA研究一度处于空白状态。得益于该技术,广西古南方人群的基因组研究揭示了在农业传播之前,东亚和东南亚人群已有大量交流。沉积物DNA分析是一种新兴的古DNA分析技术,可以不再依赖骨骼化石材料而从“土”中提取出古代生物的遗传物质。这种方法弥补了人类化石可遇而不可求的缺憾,极大地扩大了研究对象,打开了研究旧石器考古遗址人群演化的新窗口。2020年付巧妹团队和兰州大学合作,通过白石崖溶洞遗址沉积物,钓取35个样品的242种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线粒体DNA,并使远古人类的DNA得以富集。这些古DNA与遗址的骨骼遗存相印证,证实了犀牛、鬣狗等动物的存在。还揭示白石崖洞的四个地层里有已灭绝的古人类——丹尼索瓦人的线粒体DNA。这是首次在丹尼索瓦洞穴之外的地方发现丹尼索瓦人,是支撑其曾分布广泛的有力证据。利用这种方法,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2022年12月报道了从格陵兰岛冻土中提取到约200万年前的生物DNA,为迄今已知最古老DNA。该研究发现格陵兰岛曾生活着乳齿象、驯鹿、野兔和大雁等动物,不仅有如今还在当地能见到的苔藓、灌木、桦树等植物,还生长着白杨、杉树等如今通常生长在纬度较低地区的树木。付巧妹在研究中。古脊椎所供图自2010年起,古脊椎所建立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以古DNA技术为核心,在主攻古人群基因组研究的同时,并行开展动物古基因组、共生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演化、古蛋白质研究等衍生研究方向。2016年首次翔实地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2017年对田园洞人个体进行DNA测序,实现中国地区乃至整个东亚最古老人类的第一个全基因组测序;2018年从末次冰期前后迄今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成功提取到完整线粒体,揭示大熊猫新的线粒体谱系。2018年建立自动化实验平台后,实验速度快、精确度高、产量高,产出了系列重磅成果,例如,揭示东亚早期现代人的遗传多样性及长时间尺度下动态演化图谱;阐明华夏族群万年来的遗传连续性及不同文化人群的迁徙融合历史;阐述东亚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机制;明确以台湾岛阿美族和泰雅族为代表的南岛语族与福建内陆古人群同源。这些研究更新、补充或修正国际学术界相关学术假说,为阐明华夏族群的形成过程及追溯南岛语族源流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实验室也在珍稀保护动物(如金丝猴、南方灰狼)演化研究上取得重大新发现,并推广至更多已灭绝动物及濒危动物研究领域。蛋白质包含有丰富的生物遗传进化信息,在化石中留存的时间要比DNA长得多,且可覆盖古DNA目前所无法触及的时间与地域盲区,在人类及其伴生物种的演化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已有国际研究团队从180万年前的动物牙齿和超过650万年前的蛋壳中获取古蛋白质。再比如,在炎热潮湿地区,古DNA难以保存,但有研究团队在亚热带的早更新世甚至上新世化石中成功获取古蛋白序列。这方面研究逐渐成为新兴热点,在2019-2020年,学术期刊连续发表的4篇重要成果,解决了夏河人、史蒂芬犀牛、步氏巨猿以及先驱人的系统发育问题,引发国际学界广泛的关注。我国已经加强这方面的布局,围绕重点考古遗址的相关样本开展研究,以期解决科学问题,助力产出重要原创性科研成果。大数据及自动识别:有助于实现化石的自动鉴定随着研究的深入,古生物学从定性描述进入定量的计算,引进统计学模型。研究中越来越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形态特征的宏演化。在古生物学中系统发育分析规模越来越大,涉及上百个物种,数千个性状。这些研究都涉及大数据,需要高性能计算机的协助。为了建立古生代(约5.4亿年-2.4亿年)海洋生物多样性,南京大学樊隽轩团队遴选了3112个地层剖面、11268个海洋化石物种的26万条化石数据,团队结合了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自主开发了基于并行计算的约束最优化方法。利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经过反复计算和验证,获得了全新的寒武纪-三叠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复合多样性曲线。近些年来贝叶斯方法在古生物学中广泛运用,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计算性能要求高,即使使用目前的高性能计算机一次运算也可能需要数周甚至上月的时间。不少古生物研究机构专门购置了高性能计算机,运行专门开发的分析软件。比如,近些年古脊椎所发表的重要成果大多离不开高性能计算机的支撑。近些年科研人员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别等等进行探索,以期实现化石的自动鉴定。在古生物学中微体化石的鉴定费时费力,而且很多是重复劳动,但是这一工作在油田钻井、环境研究中却必不可少。我们希望能够实现牙形刺、笔石、孢粉等由人工鉴定转向自动识别。这个领域刚刚兴起,距离成果投入实际运用还有很长的距离。这一工作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建议有关部门以先期投入促进科研的开展;也需要专业的古生物学家建立鉴定准确的图片库以供机器学习,也需要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以实现可靠的自动鉴定。(本文作者:邓涛,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必达泰克便携拉曼“入驻”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日前发布的中标信息,必达泰克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高性能便携拉曼光谱仪中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相关采购项目,中标金额19.8288万元。  项目编号:OITC-G16036085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6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一)  项目联系人:耿佳  联系方式:68729915 / 68725599-8434  招标公告日期:2016年03月18日  中标日期:2016年04月07日  总中标金额:19.8288 万元(人民币)  中标供应商名称、联系地址及中标金额:
  • 天津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化石考古实验室开放
    1月3日电: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的第一个古生物化石考古实验室,近日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开放。它的出现将是广大中、小学生探索远古生命、思考和谐自然的第二课堂。通过全面亲身体验、参与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是这个实验室的主要特色。   实验室面积约500平方米,由恐龙骨架展示区、化石挖掘体验区、时光隧道展示区、化石标本修复装架体验区、三维立体恐龙体验区以及多媒体软件系统互动区组成,为观众提供互动体验的科学平台。实验室最引人关注的是一条60多米长的“时间隧道”,它以生命演化为主题,以地质时间为线索,利用时光追索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到史前世界。在这里,通过全景图、复原图以及有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图文展板、史前生物景观图及多媒体全方位的展示,使观众一下子置身于亿万年前,进而认识到几十亿年前的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化的进程。   实验室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趣味性强、科技含量较高、信息丰富的化石考古探秘实验平台,让学生参与化石考古挖掘、修复、研究、装架、复原的全过程。并通过配套多媒体软件和课件、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探讨地质历史过程中古代生物的发生、发展、演化乃至灭绝之谜,结合气候变迁、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现象认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
  • 线上报告:显微CT技术及其在古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为推动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和行业交流,促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仪器信息网定于2024年9月11-12日组织召开第三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邀请领域内科研、应用等专家老师围绕无损检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仪器研制、相关应用等方面展开研讨。期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侯叶茂博士将作报告《显微CT技术及其在古生物成像中的应用》,介绍高精度CT实验室基本情况,高精度CT实验室平台建设,以及高精度CT实验室应用案例等。本次会议于线上召开,欢迎大家参会交流!
  • 中国古生物学会九十华诞 8位“80后”院士被授予终身成就荣誉!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1月18日,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召开,张弥曼、汪品先、殷鸿福、周志炎、吴新智、郑守仪、陈旭、邱占祥等八位“80+”院士被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终身成就荣誉。他们被学界视为中国古生物学的杰出代表,和其他古生物工作者们一起向世人打开了地球46亿年的地层书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89px height: 44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10166a2-c17b-4b8e-8cd0-914c3e3b87dd.jpg" title=" 张弥曼.jpg" width=" 389" height=" 444"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86px height: 44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bac7de9-46f4-48cd-8105-93b6bcc57076.jpg" title=" 汪品先.jpg" width=" 386" height=" 44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87px height: 42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03d301d-5a53-42bd-a65c-ef67ea1c397a.jpg" title=" 殷鸿福.jpg" width=" 387" height=" 42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79px height: 42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71dc7a8-73e2-4604-b5dc-5897f9900d6c.jpg" title=" 周志炎.jpg" width=" 379" height=" 42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76px height: 42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c083e79d-b310-449a-989d-e76ec0e5b960.jpg" title=" 吴新智.jpg" width=" 376" height=" 42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81px height: 43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32d4c8e-94ff-4e0e-b06c-4a8e75663880.jpg" title=" 郑守仪.jpg" width=" 381" height=" 433"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82px height: 42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aec831f-7274-4832-a400-907314403a8b.jpg" title=" 陈旭.jpg" width=" 382" height=" 429"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380px height: 43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9a49ecc-57aa-4627-90bc-660e1b8b7934.jpg" title=" 邱占祥.jpg" width=" 380" height=" 43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在致辞中表示,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小学科”,但是它在探秘地球漫长演变历史和追索生命起源演化方面,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大学科”。在老一辈中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古生物学会已成为目前中国自然科学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成就显著的学术共同体之一,在世界古生物学界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p
  • 3100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纳米离子探针采购项目
    一、采购项目内容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受招标人委托对下列产品及服务进行国际公开竞争性招标,于2024-08-05在中国国际招标网公告。本次招标采用传统招标方式,现邀请合格投标人参加投标。1、招标条件项目概况:纳米二次离子探针 1套资金到位或资金来源落实情况:已落实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的说明:已具备2、招标内容招标项目编号:0729-244OIT361800招标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纳米离子探针采购项目项目实施地点:中国江苏省招标产品列表(主要设备):序号产品名称数量简要技术规格备注1纳米二次离子探针1详见具体技术参数部分无3、投标人资格要求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或业绩:无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不接受未领购招标文件是否可以参加投标:不可以4、招标文件的获取招标文件领购开始时间:2024-08-05招标文件领购结束时间:2024-08-12是否在线售卖标书:否获取招标文件方式:现场领购招标文件领购地点:有兴趣的投标人可登陆网址http://www.oitccas.com招标文件售价:¥600/$1005、投标文件的递交投标截止时间(开标时间):2024-08-27 09:30投标文件送达地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开标地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行政楼一楼会议室6、联系方式招标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联系人:李老师联系方式:025-83282115招标代理机构: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号互联网金融中心20层联系人:张维 王淑文 耿佳联系方式:010-68290549/0513/0515,wzhang@oitc.com.cn7、汇款方式:招标代理机构开户银行(人民币):招商银行北京西三环支行招标代理机构开户银行(美元):交通银行北京分行阜外支行账号(人民币):862081657710001账号(美元):110060239012015620014二、预算金额:预算金额:31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 3100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纳米离子探针采购项目
    一、采购项目内容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受招标人委托对下列产品及服务进行国际公开竞争性招标,于2024-08-13在中国国际招标网公告。本次招标采用传统招标方式,现邀请合格投标人参加投标。1、招标条件项目概况:纳米二次离子探针 1套资金到位或资金来源落实情况:已落实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的说明:已具备2、招标内容招标项目编号:0729-244OIT361800招标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纳米离子探针采购项目项目实施地点:中国江苏省招标产品列表(主要设备):序号产品名称数量简要技术规格备注1纳米二次离子探针1详见具体技术参数部分无3、投标人资格要求投标人应具备的资格或业绩:无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不接受未领购招标文件是否可以参加投标:不可以4、招标文件的获取招标文件领购开始时间:2024-08-13招标文件领购结束时间:2024-08-20是否在线售卖标书:否获取招标文件方式:现场领购招标文件领购地点:有兴趣的投标人可登陆网址http://www.oitccas.com招标文件售价:¥600/$1005、投标文件的递交投标截止时间(开标时间):2024-09-04 14:00投标文件送达地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开标地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行政楼一楼会议室6、联系方式招标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联系人:李老师联系方式:025-83282115招标代理机构:东方国际招标有限责任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号互联网金融中心20层联系人:张维 王淑文 耿佳联系方式:010-68290549/0513/0515,wzhang@oitc.com.cn7、汇款方式:招标代理机构开户银行(人民币):招商银行北京西三环支行招标代理机构开户银行(美元):交通银行北京分行阜外支行账号(人民币):862081657710001账号(美元):110060239012015620014二、开标时间:2024年09月04日 14:00三、预算金额:预算金额:3100.000000 万元(人民币)
  • 亚微米光学光热红外技术O-PTIR——古生物化石研究利器
    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古生物化石的现状我国是古生物化石大国,但古生物化石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许多重要化石产地均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对化石产地监测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而监测工作则是保护工作的基础和支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地物探测技术,它利用特定波段范围的红外光对地物进行探测,其光谱特征可间接判定物体物理或化学特性的变化。化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磷灰石、方解石及少量的石英,但由于碳酸盐容易受到流体的侵蚀,造成化石的自然风化现象较为严重,其光谱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组成物质内部离子与基团的晶体场效应和基团振动的结果。而风化产生的表面覆被层的矿物质,其质地与新鲜岩石的矿物或是相似或是不同,虽然这类表面层的厚度仅有几微米到几毫米,但它们对整个表面的红外光谱起到决定作用。因此,通过测量化石的光谱特征,识别地物属性是获取岩矿类型、矿物特征及成矿背景等信息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尤其是衰减全反射法(ATR,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在使用透射模式测量厚样品时会产生强烈的吸收峰值,包括均匀的固体样品,多层固体的表层或固体的涂层,不规则形坚硬固体甚至一些液体分析也能使用坚硬的ATR晶体材料(比如金刚石)进行分析。但使用ATR对古生物化石样品进行成份分析,仍面对一系列的挑战:1. 传统的FTIR和ATR 方法空间分辨率有限,约为5-20 μm 2. 尽管FTIR可使用制备好的超薄化石切片而ATR可以直接使用固体样品,其表面的崎岖不平会造成严重的散射相差,无法得到有用的分子振动信息;3. ATR晶体需要与样品直接接触,会引起交叉污染或应力造成分子取向的变化 光学光热红外技术基于光学-光热红外技术(O-PTIR)的亚微米分辨率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使用宽可调谐的脉冲红外激光源激发样品,在样品中产生调制光热效应。通过光热效应提取并计算红外吸收, 通过检测反射探头光束强度的变化作为红外波数调谐的函数,从而提供红外吸收光谱。这种短波长脉冲探测光束(通常是532 nm)决定了红外测试空间分辨率,而不是传统FTIR/QCL显微镜中依赖的红外波长。由于其特的系统架构,短波长探测光束同样也能作为一个拉曼激光源,当集成拉曼光谱仪,mIRage系统可以提供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分辨率的亚微米红外+拉曼显微镜的检测结果。 基于O-PTIR技术的mIRage相对于常规红外技术(FTIR和ATR),在生物化石分析上具有显著的优势:1. 和拉曼光谱一致的亚微米空间分辨率,比传统FTIR/QCL显微镜提高30倍,达到500 nm;2. 非接触式测量,非破坏性,反射(远场)模式测量,无须复杂的样品制备;3. 高质量光谱(测试可兼容粒子形状/尺寸和表面粗糙度),没有色散/散射伪影问题;4. 可直接在商业数据库中匹配搜索5. 可实现红外和拉曼光谱成像同步测量具体案例:国内某知名研究所,使用亚微米分辨率红外拉曼同步测量系统mIRage对获取的phillipsite(钙十字沸石)矿石样品进行了分析。整个矿石被直接放在mIRage显微镜样品台上进行观察,使用的红外激光器为QCL(quantum cascade laser, 800-1850 cm-1), 观察模式为反射模式,波谱分辨率约为1-2 cm-1. 结果证实,高分辨率mIRage可对5 -20 µm大小的高散射十字花石矿物中的有机-无机包体区域进行分析,提供常规FTIR无法实现的化学细节。红外光谱清晰地显示了其内部存在化学可微的夹杂物,样品中含有嵌入的phillipsite内含物。由于矿石散射面太多,传统傅立叶变换会产生色散伪影,而O-PTIR谱图则不会出现。根据获得的红外光谱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其主要组成成份为乳酸钙。
  • 南京古生物所研发大型化石表面元素分析仪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伟团队研发的“非破坏性立体化石及文物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分析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常见的化石多为硬体骨骼化石,软躯体化石可提供更多生物信息,但由于生物死亡后腐败降解等原因通常难以保存。然而,软躯体在降解过程中会释放不同类型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与周围的沉积物发生反应,往往会在化石周围的岩石中留下一些化学元素信息。此前通常用电子显微镜的能谱(EDS)或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SXRF)检测化石表面的化学元素分布。这些分析需将样品-X射线光源-探测器(简称“样-源距离”)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才能获得化石形状和元素浓度的综合图像。如果开展一定面积的检测,就需将化石及围岩磨成平面(或不断调整样品位置,几乎较难实现),才能保持“样-源距离”不变。然而,磨平这种破坏性方法对于重要化石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无损伤检测手段亟待探寻。王伟团队研发的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通过建立化石及围岩表面的空间数学模型,实时移动检测器和X射线光源的空间位置,实现它们与化石及围岩表面保持同等距离。该方法克服了化石及围岩立体表面对分析结果的干扰,也避免了样品需磨平带来的损害。此外,该扫描仪还增加了惰性气体喷气口,可降低大气中的氧气、氮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得测量环境可与真空媲美。激光漫反射能量检测反馈系统可实现非光滑表面的精准检测,从而使大型化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无损测量成为可能。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的研发为古生物学-地质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并可为文物等相关领域开展元素级样品鉴定提供参考。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通过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对贵州龙化石进行检测并得到元素分布示意图。其中,左边为待测样品贵州龙化石,右边为Ca元素含量分布图,元素含量越高,则在图中显示的颜色越深。
  •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千万元采购大标陆续揭晓
    p   从6月份开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陆续发布四批仪器设备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6月份3批,7月份1批),共计预算1313万元采购多类别的科学仪器,其中第一批预算238万元,第二批预算121万元,第三批预算553万元,第四批预算401万元。采购的仪器包括 /p p 超高分辨率全电动显微镜及成像系统、红外成像显微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精度多功能拉曼光谱分析及成像系统等。 /p p   日前,前三批采购结果已经揭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7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一)中标公告 /strong /p p   项目编号:OITC-G17036280 /p p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7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一) /p p   招标公告日期:2017年06月07日 /p p   中标日期:2017年06月28日 /p p   总中标金额:84.184 万元(人民币) /p p   中标供应商名称、联系地址及中标金额: /p table width=" 600"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包号 /p /td td width=" 18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产品名称 /p /td td width=" 14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数量(批) /p /td td width=" 188"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标金额 /p /td td width=" 12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标供应商名称 /p /td td width=" 17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标供应商地址 /p /td /tr tr td width=" 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8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涡轮泵高分辨率溅射仪 /p /td td width=" 14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88"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US$36,800.00 /p /td td width=" 12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主流贸易有限公司 /p /td td width=" 17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上海市普陀区真北路2500号2116-2117室 /p /td /tr tr td width=" 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 /p /td td width=" 18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超高分辨率全电动显微镜及成像系统 /p /td td width=" 14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88"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US$73,000.00 /p /td td width=" 12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微弗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p /td td width=" 17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市广州路188号苏宁环球大厦918室 /p /td /tr tr td width=" 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3 /p /td td width=" 18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分辨率X射线分析显微成像系统 /p /td td width=" 14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488" colspan=" 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投标人不足三家,予以废标。 /p /td /tr tr td width=" 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4 /p /td td width=" 18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研究级实体显微镜 /p /td td width=" 14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88"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US$14,000.00 /p /td td width=" 12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微弗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p /td td width=" 17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市广州路188号苏宁环球大厦918室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7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二)中标公告 /strong /p p   项目编号:OITC-G17036361 /p p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7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二) /p p   招标公告日期:2017年06月07日 /p p   中标日期:2017年06月28日 /p p   总中标金额:117.973 万元(人民币) /p p   中标供应商名称、联系地址及中标金额: /p p table width=" 600"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8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包号 /p /td td width=" 17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产品名称 /p /td td width=" 9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数量(批) /p /td td width=" 164"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标金额 /p /td td width=" 12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标供应商名称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标供应商地址 /p /td /tr tr td width=" 8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7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红外成像显微镜 /p /td td width=" 9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64"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US$50,000.0 /p /td td width=" 12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百巨嘉仪器设备有限公司0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市建邺区新安江街76号西堤国际三区9-1003室 /p /td /tr tr td width=" 8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 /p /td td width=" 17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多重组合环境模拟器加工 /p /td td width=" 9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64"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839,730.00 /p /td td width=" 12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庆润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p /td td width=" 17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市六合区葛唐菜园路1号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7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三)中标公告 /strong /p p   项目编号:OITC-G17036394 /p p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7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三) /p p   招标公告日期:2017年06月07日 /p p   中标日期:2017年06月29日 /p p   总中标金额:497.76 万元(人民币) /p p   中标供应商名称、联系地址及中标金额: /p p table width=" 600" align=" center"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8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包号 /p /td td width=" 17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产品名称 /p /td td width=" 9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数量(批) /p /td td width=" 17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标金额 /p /td td width=" 17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标供应商名称 /p /td td width=" 2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标供应商地址 /p /td /tr tr td width=" 8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7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视野变倍显微镜 /p /td td width=" 9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 /p /td td width=" 17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US$188,000.00 /p /td td width=" 17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微弗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p /td td width=" 2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市广州路188号苏宁环球大厦918室 /p /td /tr tr td width=" 8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 /p /td td width=" 17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快速萃取仪 /p /td td width=" 9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7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US$78,500.00 /p /td td width=" 17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傲迅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p /td td width=" 2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市鼓楼区新模范马路66号南邮大厦2306室 /p /td /tr tr td width=" 8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3 /p /td td width=" 17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平行蒸发仪 /p /td td width=" 9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7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US$36,000.00 /p /td td width=" 17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傲迅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p /td td width=" 2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市鼓楼区新模范马路66号南邮大厦2306室 /p /td /tr tr td width=" 8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4 /p /td td width=" 17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p /td td width=" 9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7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US$105,000.00 /p /td td width=" 17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p /td td width=" 2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333号7楼 /p /td /tr tr td width=" 8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5 /p /td td width=" 17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岩石薄片数字扫描系统 /p /td td width=" 9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7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US$242,000.00 /p /td td width=" 17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微弗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p /td td width=" 2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市广州路188号苏宁环球大厦918室 /p /td /tr tr td width=" 8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6 /p /td td width=" 17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岩石碾磨机 /p /td td width=" 9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572" colspan=" 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投标人不足三家,予以废标。 /p /td /tr tr td width=" 8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7 /p /td td width=" 17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研究级正置细胞结构检测显微镜 /p /td td width=" 9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7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US$82,500.00 /p /td td width=" 17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微弗德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p /td td width=" 2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市广州路188号苏宁环球大厦918室 /p /td /tr /tbody /table p   7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又发布了第四批招标公告,预算401万元采购系列仪器设备,详情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7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四)公开招标公告 /strong /p p   项目名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017年仪器设备采购项目(四) /p p   项目编号:OITC-G17036519 /p p   预算金额:401.0 万元(人民币) /p p   投标截止时间:2017年07月25日 09:30 /p p   开标时间:2017年07月25日 09:30 /p p   采购项目的名称、数量、简要规格描述或项目基本概况介绍: /p table width=" 600" align=" center"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包号 /p /td td width=" 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货物名称 /p /td td width=" 12%"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数量 br/ & nbsp & nbsp & nbsp (台/套)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用途 /p /td td width=" 10%"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简要技术要求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是否允许采购进口产品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采购预算(人民币) /p /td /tr tr td width=" 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HIROX三维视频显微镜 /p /td td width=" 12%"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研 /p /td td width=" 10%" rowspan=" 5"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详见具体技术参数部分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是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56万 /p /td /tr tr td width=" 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 /p /td td width=" 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自动磨片机 /p /td td width=" 12%"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研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是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5万 /p /td /tr tr td width=" 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3 /p /td td width=" 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精准切片机 /p /td td width=" 12%"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研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是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35万 /p /td /tr tr td width=" 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4 /p /td td width=" 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精度多功能拉曼光谱分析及成像系统 /p /td td width=" 12%"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研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是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80万 /p /td /tr tr td width=" 9%"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5 /p /td td width=" 27%"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高分辨率X射线分析显微成像系统 /p /td td width=" 12%"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科研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是 /p /td td width=" 13%"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115万 /p /td /tr /tbody /table /p /p
  • 中国科学家发现生物大灭绝真相(图)
    在生物演化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次“大灭绝”事件,几乎造成了地球生物界回到原始状态,这就是著名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大灭绝?这些“谜底”不久前终于被揭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研究员及其团队,研究发现“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真相。这一成果,已于近期被刊登在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期刊,美国的《科学》杂志上。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研究员 在二叠纪大灭绝后消失的大雨羊齿类化石   大灭绝的几点新发现   开始时间 化石研究首次将时间精确至2.5228亿年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就开始着手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研究,带头领导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是已故古生物专家金玉玕,接着好几位研究人员也相继加入,沈树忠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二叠纪末大灭绝的研究已经十几年了。   化石是生命演化最“忠实”的记录者,想要“还原”二叠纪大灭绝,就要找到足够的化石。为此,沈树忠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浙江煤山、西藏及其周边地区20余条地质剖面开展研究。这些剖面既有海洋环境,也有陆地环境,甚至还有海陆过渡的环境。   细致全面的工作也给专家们带来了他们想要的:他们在浙江煤山发现了高分辨率的牙形化石带。这种化石带的化石长短不一,但都是相似的长方形,它们也是古生物学上用来作为划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标准化石。研究人员还在四川的剖面上找到了火山灰的痕迹。“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沉积下来之后是可以保存的。而火山灰里的锆石等成分可以用来测定火山喷发的时间,精度也很高。”沈树忠说。   此外,化石中碳同位素的变化也为大家带来了“好消息”。生物的多样性与二氧化碳等指标有密切关系,研究发现当时地球的碳同位素在两万年内出现千分之五的变化。在种种“证据”面前,“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发生的时间终于得以首次确定2.5228亿年前。   形成原因 不是“天外来客” 是岩浆、火山、气候共同作用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热点。2000年,金玉玕院士等人在《科学》上发表了论文,认为是瞬间事件导致了生物的灭绝,因为二叠纪末期发生的生物灭绝速度太快了。所以有美、日等科学家推断当时有一颗小行星或者彗星猛烈地撞击了地球,其造成的强烈震波瞬间杀死了上千平方公里内的所有生物……如同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一样。当时,这种观点一度风靡一时,受到媒体和民众的普遍关注。但随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真正的“凶手”逐渐浮出水面。   “我们在大灭绝地层层位,发现了当时的树木大都经过燃烧,证明天气非常干燥,森林遭受大面积野火吞噬。”沈树忠说,正是这些绵延不绝的野火,给位于赤道地区的以大雨羊齿为代表的热带雨林带来灾难。森林的破坏又使得地表风化加剧,地表土壤系统快速崩溃。   那么海洋生物又是如何灭绝的呢?“之前我们说的碳同位素突然大幅度变化,说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出现剧烈变化,给生物多样性带来灭顶之灾。”沈树忠帮助记者“还原”了当时的环境:地下岩浆在经过长期的“平稳”之后,突然迎来了“活跃期”,大规模的活动造成了地表甲烷释放以及火山喷发,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快速增加。“天气越来越热,海底缺氧严重,海洋生物们也没能逃过这次劫难。”   更让人惊奇的是,通过化石研究比对发现,大灭绝速度非常快。“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家都认为灭绝应该是1000万年完成的,但我们认为这一切不会超过20万年。”沈树忠告诉记者,而且海洋和陆地生物灭绝是同时的,和之前普遍认为的海洋生物灭绝快于陆地生物的理论不同。   存活生物 “肥胖版”豆芽、毛发叶子银杏在灾难中成功“逃生”   二叠纪大灭绝给世界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造成了95%海洋生物和75%陆地生物物种灭绝,并让地球进入了一个长达五百万年以上的生命“萧条”期。但即便环境再险恶,仍有少数陆地和海洋物种成功活了下来。“这些物种都是抗压能力强、忍耐度很高的。”沈树忠说。   “比如海豆芽,就是成功活下来的海洋生物。”沈树忠打开一张图,从外形上看,它更像是“肥胖版”的豆芽。沈树忠告诉记者,它的“大名”叫舌形贝,是世界上已发现生物中历史最长的腕足类海洋生物,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   而存活下来的陆地生物要比海洋生物多一些,该所古植物学家王军研究员告诉记者,包括蕨类、石松类、有节类、银杏类、松柏类延续了下来。“这些延续下来的是以大类划分的,但每个大类只有几个种成功活下来。”比如说古银杏。据王军介绍,那个时候的银杏和现在的完全不同,“早期的树叶分叉很多,而且叶子和毛发的样子差不多。”   “虽然二叠纪末大灭绝破坏性巨大,但是也留下来巨大的生态空间。”沈树忠说,这也为接下来的三叠纪的陆地、海洋生物,甚至为很快出现的地球霸主恐龙提供了生态发展的“机遇”。   “这次的成果并不是关于二叠纪大灭绝研究的终结,”沈树忠说,未来和大灭绝事件相关、相近的生物事件依然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技术大会通知
    随着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渗透到医药、工业、农业、海洋、食品安全和国防等各个领域。为推进和提升生物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搭建生物技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定于2012年8月31日-9月2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技术大会”。此次大会是中国生物工程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会议将邀请在生物工程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院士、专家作大会报告,众多高水平的一线研究人员将到会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有关会议的具体信息通知如下:   一、 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承办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生物工程学会   二、 会议时间、地点:   2012年8月31日-9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三、 会议内容:   1. 大会特邀报告   2. 分会场学术交流   3. 学术墙报展示   4.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颁奖   5. 赞助单位产品展示   四、 大会主旨报告嘉宾   杨胜利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阳平凯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旭日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内蒙古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   范云六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   饶子和 清华大学教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君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志南 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   麦康森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 京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 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五、 分会场设置与征文范围   1. 医药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征文范围: 基因诊断 基因治疗 基因药物(生物药物) 基因疫苗 抗体工程与蛋白质工程 转基因与克隆技术 基因打靶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 生物安全 仿生学 生物药物新剂型 生物技术产业中试工艺。   2. 农业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农业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协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征文范围: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为基础,与农业科学有关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组织、器官、细胞、染色体、蛋白质、基因、酶、发酵工程等不同水平上的研究成果 以及与农业有关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环境与生态、医学、病理学、能源和药物开发等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主要议题包括:(1)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2)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技术方法改进与创新   (3)农业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4)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概况及展望。   3. 工业及环境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工业及环境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   南京工业大学   征文范围:   工业生物技术:工业微生物催化剂的选育与改造(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代谢工程)、应用工业酶的发现与改造(酶的功能基因组学、酶结构模拟与设计、酶的定向改造技术及应用)、工业生物过程技术(反应器设计、生物加工过程模型、生物加工过程单元技术及集成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工程、污染物的生物处理加工过程、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工业废物的环境生物技术。   4. 糖生物工程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糖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征文范围:寡糖的降解与制备技术 寡糖生物工程产品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寡糖产品在畜牧业养殖中的应用。   5. 海洋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海洋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海洋大学   征文范围:海洋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海洋生物产品和生物活性物质,可持续海水养殖技术,藻类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微生物技术,海洋生物矿化、生物材料和纳米生物技术,海洋生物能源与工程,海洋资源与环境生物降解,宏基因组学。   6. 资源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筹)   南京工业大学大丰海洋产业研究院   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盐城师范学院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   征文范围:生物质规模化应用过程中的理论与技术问题 物种信息资源的挖掘、标记和利用 耐盐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型生物反应器与细胞育种 固碳和纤维生物质的工业用途 生物废弃物资源化。   7. 营养、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分会场   承办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征文范围:生物技术在营养、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防控 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等。   8. 院士专家恳谈会   9. 地方学会工作交流会   六、会议注册   2012年8月15日前缴纳会议费的参会代表,会议费标准:非会员900元,会员700元,学生500元 参会代表现场报到注册,会议费标准:非会员1000元、会员800元、学生(凭有效证件)600元。会议报到现场接受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申请。参会代表的差旅及会议期间的食宿等费用自理。   七、青年优秀论文奖   为鼓励广大青年生物工程工作者和在学研究生在我国生物工程研究和开发领域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表彰其在科研工作中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大会将设立“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经专家委员会评议,大会将评选出青年优秀论文奖若干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八、报告及论文征集   年会征文要求:研究论文要求报道比较完整、全面的原创性研究工作 综述性文章要求分析和评述本领域相关的现状和发展、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内容,要有独到见解和指导性意见。征文可以只提交详细摘要(1000字左右),参加优秀论文评奖或希望在年会指定学术期刊发表者需按相应期刊著录格式提交全文。   本次学术年会除编辑出版会议论文摘要集外,会议论文将优先在学会会刊《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及相关核心刊物上发表。获奖的青年优秀论文及通过专家评审的学会会员提交的论文,将优先发表,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和协办期刊免收版面费。   学会主办期刊:《中国生物工程杂志》(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刊)、《生物产业技术》   学会协办期刊:《生物加工过程》   其他合作的核心期刊或一级期刊:《生物工程学报》、《过程工程学报》、《生物技术进展》、《生物技术通讯》   论文摘要或全文截稿时间:2012年7月31日,文后附作者简况,包括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现工作单位、职称、拟投稿期刊及详细联系方式等。   论文提交信箱:csbt@im.ac.cn   大会网址:http://csbt2012.biotechchina.org   九、汇款账户   单位名称: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开户银行:北京银行中关村支行   银行账号:0109 0302 9001 2010 5051 305   十、会议联系人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蒋玉清 010-64807678(电话/传真)   王连琴 010-62539102   任红梅 010-82624544   电子邮件:csbt@im.ac.cn   内蒙古生物工程学会:杨倩 0471-4304172(电话/传真)   电子邮件:ruigangwang@imau.edu.cn   二○一二年四月十八日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技术大会   会 议 回 执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职务 联系电话 E-Mail 是否论文投稿: □ 是 □ 否 论文投稿 (可多选) □ 医药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农业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工业及环境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糖生物工程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海洋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资源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 营养、食品安全与生物技术分会场 □ 论文全文 □ 论文摘要 论文拟发表 期刊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生物产业技术》 □ 《生物加工过程》 □ 《生物工程学报》 □ 《过程工程学报》 □ 《生物技术进展》 □ 《生物技术通讯》   特别提醒:   论文投稿请务必于2012年7月31日前通过电子信箱csbt@im.ac.cn传至会务组。   参会代表回执请于2012年8月15日前通过电子信箱csbt@im.ac.cn传至会务组。
  • 诚招richibio生物样品均质器全国代理商
    上海容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企业,集国内代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为中国地区广大科研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HG-24生物样品均质器是一种开放、快速、高效、高通量的生物样品破碎系统,可同时快速处理24个样本,通过配套不同的提取试剂盒可将各种不同来源(包括土壤、植物和动物的的组织/器官、细菌、酵母、真菌、孢子、古生物标本等)的样本进行细胞破碎处理,快速释放出原始的DNA、RNA和蛋白质样品。其应用领域包括医药、生化、环境、地质等各类科研学科。产品优势* 应用范围广* 适用于各种植物组织包括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样品的研磨破碎;* 适用于各种动物组织包括大脑、心脏、肺、胃、肝脏、胸腺、肾脏、肠、淋巴结、肌肉、骨骼等样品的研磨破碎;* 适用于真菌、细菌等样品的研磨破碎;* 适用于食品、药品成分分析检测的研磨破碎。 现面向全国寻找合作伙伴,我们将提供优质的售前售后及售中的服务,希望和各位同仁一起开拓市场,有意向请与郭女士联系
  • 净信多样品组织研磨仪:研磨提取树枝内微生物
    客户:浙江大学—-刘常利博士    研究方向:真菌多样性与真菌病害    实验目的:根茎土壤内微生物研磨,本次实验对象为微生物,要求与土壤一起磨,后续用来提RNA,没用净信研磨仪之前效果一直很差。  实验步骤:    1、准备Tissuelyser-48一台、钢罐一套以及所需研磨样品若干。    2、取适量样品、一颗研磨珠一起放入钢罐中,盖子旋上。    3、将配备好的钢罐放入液氮中预冷,冻脆样品。(预冷5-10分钟)    4、将钢罐适配器放入研磨仪中固定(适配器底部凹槽与轴的卡槽互相卡牢)放平后将钢罐分别放入适配器对应孔位,(注意平面配平,对称放样)盖上适配器盖,旋紧螺帽。    5、设置参数(根据所需研磨量微调时间),开始研磨。    6、磨好后打开仪器取出钢罐,即可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效果:(图一:树枝内微生物样本;图二:研磨效果图)    (图三:取样图 ;图四:与粉碎机研磨效果对比图)  上图为1分钟的研磨效果,已经完全研磨完成。刘博士非常满意,效果非常好,后续实验提出来的指数也非常好看。之前尝试过多种前处理方式,人工研磨或者一系列粉碎机处理都非常费时费力,效果又很差,要是没处理好时间久了rna还会降解,所以客户经过多次了解和对比所以老师们选用净信研磨仪。效率高,效果好,完美解决了老师的研磨问题。  注意事项:    液氮操作需佩戴操作液氮的厚橡胶手套,注意安全。    放钢罐时时注意平面配平,只有一个样品时需用空罐配平。  仪器介绍:       上海净信® 的Tissuelyser® 多样品组织研磨仪(专利产品,仿冒必究!201620363493X)是一种特殊的、快速的、高效率的、多试管的一致系统。它能将任何来源(包括土壤、植物和动物的组织/器官、细菌、酵母、真菌、孢子、古生物标本等)的原始DNA、RNA和蛋白质进行提取和纯化。 Tissuelyser® 系统与目前已有的其它样品制备方法相比,具有通用性广、高效灵活的优点。该系统避免了研磨、匀浆、超声波处理等传统方法的费力、耗时、低效等诸多缺点,可以高效、快速、稳定地裂解并纯化各种类型样品的核酸与蛋白。    可研磨样品:动植物组织、真菌细菌、食品药品、易挥发样品、塑料、聚合物等
  • 我国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高精度CT通过验收
    记者6月21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中科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225kV-3D-微分辨率ICT、450kV-通用型ICT”日前通过验收专家组评审,中科院古脊椎所高精度CT实验室正式建成。该高精度CT设备可实现对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样本的高精度扫描、图像重建和处理,填补了国内该领域国产设备的空白。   据中科院古脊椎所介绍,该项目于2007年7月启动研发,在近4年时间里,中科院古脊椎所、中科院高能所和中科院自动化所科研人员齐心协力,根据古生物化石样品密度和空间分辨要求高的特殊性,瞄准世界“工业CT技术”在古生物领域应用的领先水平,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精心研制。该项目研制的225kV-3D-微分辨率ICT扫描标准测试样品空间分辨率达到5微米,密度分辨(相对)达到百分之一,指标可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类设备水平。   “我们这个项目的研发经费是1000万元人民币,刚好就是进口一整套高精度CT设备需要的费用。”中科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实验室主任朱敏说,“没有这些设备,我们许多研究就必须与外国科研机构合作,将损失掉主要知识产权,而一些重要的标本更不可能拿出境外去扫描。把高科技CT仪器装备到古生物领域,等于为我国古生物学的研究平台装上了巨大的动力,将会使我国古生物领域的研究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为保持我国古生物学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据介绍,高精度CT设备在地质学、现代生物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中科院古脊椎所高精度CT实验室未来将面向国内外开放,为成为国际古生物研究中心而努力。
  • 中国喜获第11颗“金钉子”,重回“金牌榜首”
    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即全球年代地层标准(俗称“金钉子”),是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国际标准”,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作为确定和识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的界线的唯一标志。而每一颗“金钉子”的诞生,都代表着对相关国家地质地层工作综合能力的认可。2018年6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科联)以全票通过的表决结果,批准把寒武系第三统和第五阶的“金钉子”“钉”在中国贵州剑河县八郎村乌溜—曾家岩剖面,结束了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对该“金钉子”的长达20余年的研究和选择。这也是我国所获得的第11颗“金钉子”。至此,中国以11颗“金钉子”再次超过意大利(10颗),位居全球“金钉子”“金牌榜首”!这11颗闪耀的“金钉子”分别是:1.奥陶系达瑞威尔阶-浙江常山县黄泥塘剖面-南京古生物所2.三叠系印度阶-浙江长兴县煤山D剖面-南京古生物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3.寒武系排碧阶-湖南花垣县排碧剖面-南京古生物所4.二叠系吴家坪阶-广西来宾县蓬莱滩南岸剖面-南京古生物所5.二叠系长兴阶-浙江长兴县煤山D剖面-南京古生物所6.奥陶系赫南特阶-湖北宜昌市王家湾北剖面-南京古生物所7.寒武系古丈阶-湖南古丈县罗依溪剖面-南京古生物所8.奥陶系大坪阶-湖北宜昌市黄花场剖面-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现武汉地质调查中心)9.石炭系维宪阶-广西柳州市碰冲剖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0.寒武系江山阶-浙江江山市碓边剖面-南京古生物所11.寒武系乌溜阶-贵州剑河县八郎村乌溜—曾家岩剖面-南京古生物所,贵州大学“金钉子”核心是以某种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标准化石的“首现”作为相关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一旦在世界某个地方钉下(即确立),该地就变成一个地质年代的“国际标准”。对照它,便可以对应标出其他岩层的“年龄”,是年代地层统一的“度量衡”,改变了以往由于定义混乱,缺乏统一,而造成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困难,及难以识别世界不同地区同步发生的地质事件的错误。然而“金钉子”的确立和审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个非常严格,极其严谨和漫长的过程,它同时要求地质剖面必须同时具备交通便利、岩层发育良好、化石含量丰富并且分布广泛,容易识别等一系列条件。一个金钉子的确立通常标志着一个国家在地学领域的综合研究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不仅是地质学家的光荣,更是国家的至高荣誉。可以说11颗“金钉子”的诞生,是我国地质行业工作者辛苦工作的结果,也是对我国地质地层工作综合能力的认可。瑞绅葆分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样品前处理设备研发生产厂家,凭借着专业的团队和对行业的理解,本着以客户有效需求为中心,技术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已逐渐赢得了业内人士和众多客户的一致好评和广泛信赖,成为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地质行业单位合作伙伴,助力地质行业研究工作获得更多进展及荣誉。
  • 用好新技术这一科研手段
    谁能率先掌握、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谁就更有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占得先机。在各类新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将基础科学研究与新技术结合,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同期刊发该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相关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科研重大突破, CT、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功不可没。团队科研人员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其中部分鱼化石进行了精准分析,在颌起源、有颌类最早期分化、人类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新进展。早在十几年前,朱敏团队就开始将CT技术应用于古鱼类化石的研究,并和其他国内专业团队合作自主研发专用的CT设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百篇高质量的论文,申请了多项专利,还自主研发了专业软件。古生物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古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遗迹、遗物的总称,里面保存着大量的珍贵信息,是研究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科学依据。传统的化石资料研究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和人工查找资料,科研人员把很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查找资料和化石属种鉴定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生物研究工作的精度、广度和深度。近些年来,CT、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跨学科应用,为收集、整理和研究浩瀚复杂的古生物化石资料提供了高效的手段。比如,化石标本数字化就是化石标本物理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随着人们对古生物化石研究的不断深入,采集更多、更详尽的信息才更有利于对化石标本进行整理和保存。与传统的橡胶或硅模具的方法相比,利用非接触式的三维扫描技术采集化石标本信息,不仅不会对化石标本造成损伤,而且还能将真实场景快速、完整、精准记录下来。这些数据不仅可以永久存储,避免了纸质记载导致的数据丢失、破损,并且能够通过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共用共享,显著提高了研究效率与效果。此外,借助CT技术可以对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标本进行高精度的扫描、图像重建和处理,研究人员可以不用破坏化石,就得到脑腔、骨组织等化石内部生物立体结构的高精度三维图像;利用地理信息科学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信息处理手段,可实现化石资料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 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2009年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14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3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5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9项 授予3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 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1-2-01 均匀试验设计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王元(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方开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2 Z-101-2-02 人工边界方法与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余德浩(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韩厚德(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院 3 Z-101-2-03 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 郑晓静(兰州大学), 周又和(兰州大学) 教育部 4 Z-101-2-04 固体的微尺度塑性及微尺度断裂研究 魏悦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王自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陈少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1 通过恒星丰度探索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研究 赵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陈玉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张华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施建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梁艳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 6 Z-102-2-02 量子开系统研究及其在量子信息的应用 孙昌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全海涛(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Z-102-2-03 原子分子操纵、组装及其特性的STM研究 高鸿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宋延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时东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张德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庞世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 杨学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戴东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王秀岩(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任泽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邱明辉(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省、 中国科学院 9 Z-103-2-02 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探索研究 李亚栋(清华大学), 王训(清华大学), 彭卿(清华大学), 孙晓明(清华大学), 李晓林(清华大学) 北京市 10 Z-103-2-03 碳硼烷及其金属碳硼烷的合成、结构和反应 谢作伟(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11 Z-103-2-04 新型规则纳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 裘式纶(吉林大学), 朱广山(吉林大学), 李晓天(吉林大学), 张宗弢(吉林大学), 方千荣(吉林大学) 教育部 12 Z-104-2-01 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历史与变率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周卫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刘晓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刘卫国(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刘禹(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3 Z-104-2-02 寒武系和奥陶系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及年代地层划分 彭善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陈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戎嘉余(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林焕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张元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省 14 Z-104-2-03 生命与环境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研究 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杨逢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童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永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科院王伟研究员团队研发大型化石表面元素分析仪器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伟团队研发的“非破坏性立体化石及文物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特征分析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常见的化石多为硬体骨骼化石,软躯体化石可提供更多生物信息,但由于生物死亡后腐败降解等原因通常难以保存。然而,软躯体在降解过程中会释放不同类型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与周围的沉积物发生反应,往往会在化石周围的岩石中留下一些化学元素信息。此前通常用电子显微镜的能谱(EDS)或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SXRF)检测化石表面的化学元素分布。这些分析需将样品-X射线光源-探测器(简称“样-源距离”)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才能获得化石形状和元素浓度的综合图像。如果开展一定面积的检测,就需将化石及围岩磨成平面(或不断调整样品位置,几乎较难实现),才能保持“样-源距离”不变。然而,磨平这种破坏性方法对于重要化石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无损伤检测手段亟待探寻。王伟团队研发的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通过建立化石及围岩表面的空间数学模型,实时移动检测器和X射线光源的空间位置,实现它们与化石及围岩表面保持同等距离。该方法克服了化石及围岩立体表面对分析结果的干扰,也避免了样品需磨平带来的损害。此外,该扫描仪还增加了惰性气体喷气口,可降低大气中的氧气、氮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得测量环境可与真空媲美。激光漫反射能量检测反馈系统可实现非光滑表面的精准检测,从而使大型化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无损测量成为可能。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的研发为古生物学-地质学研究提供了新工具,并可为文物等相关领域开展元素级样品鉴定提供参考。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通过三维X射线荧光扫描仪对贵州龙化石进行检测并得到元素分布示意图。其中,左边为待测样品贵州龙化石,右边为Ca元素含量分布图,元素含量越高,则在图中显示的颜色越深。来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打破科学领域的性别“天花板”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对中国的女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获得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张弥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女科研人员的比例在持续上升,但拔尖人才还需要更多一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width=" 600" height=" 451"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1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uepic/1272f628-6507-43d4-a046-51e1f863957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span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2018年2月27日,张弥曼在北京的办公室接受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屈婷 摄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2日在巴黎颁授的这一奖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1998年设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82岁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是中国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她开创性的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如此评价张弥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width=" 600" height=" 451"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51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uepic/0bdcb8f8-a274-436b-bb8d-6381a2cb543d.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2011年,张弥曼在新疆进行野外勘探。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目前世界女性科研人员的比例仅为28%,设立“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旨在打破科学领域的性别“玻璃天花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弥曼的同事、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23日对新华社记者说,该奖项是首次授予古生物学家,这对中国的古生物学发展,甚至对全世界的古生物学领域来说,都有深远意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先生的为人品德和学术造诣都是我们晚辈学习的楷模。”周忠和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张弥曼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大学生,后被选拔赴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她接受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选择古鱼类研究,从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包括人在内的四足动物起源过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在约3.8亿年前,究竟哪一条鱼走上陆地,最终演化成四足动物?古生物学家为此进行了数百年的寻找和研究。其中,鱼何时学会呼吸,何时有了内鼻孔,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上世纪80年初,正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的张弥曼,通过复杂、严谨的化石还原技术,研究了云南曲靖杨氏鱼、奇异鱼的结构,大胆指出:它们没有内鼻孔,是一种原始的肺鱼。这一观点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学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width=" 600" height=" 417" title=" "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417px "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uepic/cfee7f74-e1c4-4219-a43d-fbb361ee1ee2.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张弥曼用连续磨片及蜡制模型的方法制成的杨氏鱼化石等比例放大标本。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她的发现让世界古生物界为之震动,对四足动物起源新一轮的探索由此开启。随着中国云南曲靖陆续发现震动古生物界的泥盆纪、志留纪鱼化石,张弥曼的观点逐渐获得学界认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她的学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说:“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明,鱼类登陆的关键环节发生在中国云南,而张先生是这一大发现的开拓者。”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6年,张弥曼获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令人尊敬的是,张弥曼主动将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交给年轻学者,自己转而投身少有人关注的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研究。“这一块再不做,中国就赶不上了,”她解释说,新生代鱼类化石反映了近年来地球的变化,未来还能很好地和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可能会诞生新的大发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们国家的科学取得今天的成就很不容易,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跟世界领先水平还差得远,”张弥曼认为,要抓住现在的机遇,从源头上释放科学家的创意,创新才能成为常态。 /p
  • 发现生命的轨迹——化石中的碳元素分析 | 前沿应用
    不少收藏家热衷于收藏古生物化石,因其稀少且价格昂贵而具有价高的市场价值。但在科研人员的眼里,这不是一块具有"市场价值"的“稀有石头”,而是通往人类生命起源的探索通道。然而,在这种稀有的、不可再生的、形成于人类史前地质时期的生物和活动遗迹中,有什么是科研学者们探寻的?这一连细胞内部的细胞质等物质都已消失,DNA痕迹也荡然无存的石头内部,还有什么能够证明生命曾经的存在?也许是细胞壁?又或者,是细胞壁中的碳?图片来源:Pixabay地球早期生命的探寻科学家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甚至有一些迹象表明,早在38亿年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了。然而,如何找到这些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呢?其实我们已经找不到几十亿年前活着的生命了,因为它们早已被分解为各种化学元素。但科学家们也并非毫无办法,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古老的岩石——这一早期地球的唯一记录,来寻找这些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图片来源:Pixabay查亚和他的同事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寻找答案,岩石中的微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元素、化学特征及其同位素丰度能够证明生命曾经真实地存在过。安德鲁查亚辛辛那提大学的地质学教授,专注于古生物学--古代生命的研究生命的标识——碳为什么科学家们要寻找化石遗迹?因为化石中不仅充满了因岩石和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矿物,还存在细菌细胞壁所留下的碳特征。虽然细胞的内部早已被大自然吞噬了,与之相随的DNA痕迹也荡然无存,但由碳分子组成的细胞壁有时会被保存下来,所以碳也是表明生命存在过的化学特征之一。像查亚这样的科学家就把那些他们认为已经足够古老、且有早期生命证据的岩石带回实验室,将这些岩石标本切割成仅有人类头发丝厚度的薄片,然后分析这些切片以寻找微小细菌的存在。存有化石的岩石要知道,细菌存在的痕迹非常不明显,一个很大的细菌细胞也仅为人类头发丝宽度,它的长度从几微米到一百微米不等。细菌的形状通常也很简单,呈棒状或球状,并没有很多可供识别的特征。面对如此细微的细菌痕迹,地质学家如何让人们相信他们发现的确实是一个曾经活着的生命的化石?他们需要提供更有力的证据,而生命体化石成分中的碳原子就是这样的证据。图片来源:Pixabay识别化石中的有机碳我们已经知道化石中的碳原子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识,然而,如何验证化石中的有机碳呢?查亚使用拉曼光谱仪来识别化石,他使用的是HORIBA 的T64000三光栅拉曼光谱仪。“你可以把含有化石的岩石薄片放在拉曼光谱仪搭配的显微镜物镜之下,把激光聚焦在上面,通过显示的光谱,我能知道细菌是否存在有机碳。”利用仪器进行的拉曼光谱成像, 能对材料空间定位,终能绘制出一张地图,地图上显示棕色的地方,就是细菌中具备碳特征的部位。由此得出化石中是否曾经存在过生命。还可以利用T64000制作三维地图,因为球形细菌中的有机碳球很难用显微镜下的二维图片来展示,而三维地图可以。HORIBA T64000高性能拉曼光谱仪注:如需了解该研究中HORIBA T64000光谱仪的详细介绍及使用问题,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资深工程师将为您答疑解惑。寻觅地球之外的生命科学家们正在努力了解地球上的生命历史,这也促进了其他行星上生命的探索。目前的火星探索——好奇号火星探测车发射于2012年, 主要是为了寻找可能存在过生命的环境——有液态水存在的地方。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找到这样的环境, 进而探索其地质情况, 以寻找早期生命存在的直接证据。这一任务很可能在下一次火星探测任务——火星 2020计划中完成,那时候,收集到的样本将被带回地球实验室进行研究。除了火星,科学家们也在研究木星。图片来源:Pixabay为何寻找地球外的生命?科学家们认为这可以加深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我们可以把我们有关早期地球的知识, 应用于其他行星, 特别是火星, 因为火星与地球相似,甚至可以认为, 几十亿年前的火星也许就像地球一样。“如果我们发现了火星或太阳系其他地方存在过生命的证据,而这些生命又拥有跟地球上生命相同的生物化学规律,那意味着:我们很可能拥有共同的起源。由此表明:生命其实很容易进化,宇宙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存在生命。”。查亚如是认为。图片来源:Pixabay除了乘坐飞船来到地球的外星人之外, 宇宙中还有什么?也许是生命的化学特征?也许是单细胞类型的生物?也许古老的地球也曾经存在过这些生物?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许多科学家探寻其他星球的原因,人类对于地球历史和宇宙起源的探索从未停止。对人们来说,这样的探索是一个挑战,无论是从宇宙的星球还是从远古化石中的碳元素,然而这样的探索却永不会停止.今日话题古生物的发现与研究是一件辛苦却也颇具趣味的事情,其实很多科研工作也都是如此。如果您正在从事的研究跟古生物有关,可以留言分享您科研中有趣的地方;又或者您有对古生物研究感兴趣,有推荐的书籍电影,欢迎留言分享~我们会在今日话题发布后的三个工作日内,为点赞数高的读者送出星巴克咖啡券一份~ 点击查看更多往期精彩文章 生物传感器,让人工智能真正活过来|国际用户简讯牛津大学开创单细胞水平微生物代谢研究新方法|海外用户简讯解一颗石榴石,梦回千年“海上丝路”|光机所考古中心前沿用户报道瞪你一眼,就能“看透”你 | 用户动态青岛能源所实现毫秒级单细胞拉曼分选,"后液滴"设计功不可没|前沿用户报道表面增强共振拉曼光谱探究细胞色素c在活性界面上的电子转移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咨询相关技术服务。
  • 老骨头里有新生,新一代测序技术连接古今人类关系
    新一代测序(NGS)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它的出现使得科研工作者能够以较少的经费,测取数以百万计的短DNA序列数来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应用,这其中既包括对古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  7月24日,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短评“New life for old bones”揭示了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在古生物DNA检测中的应用。  早在2010年,由斯万特帕博(Svante P&bo)带领的队伍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学进化研究所(MPI für evolution?re Anthropologie)就从克罗地亚Vindija洞穴中采集的三个样本基础上对尼安德特人的整个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为探索现代人的基因与这个古老的古人类物种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遗传信息。  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在约70万年前有共同祖先(图片来源:Nature)  2013年,科学家对70万年的史前真马属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发布在Nature杂志上。揭示基因测序,不仅需要保存较好的生物碎片,还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学,以及研究样本中蛋白质结构的能力。  遗憾的是,近些年来能够对古老生物的DNA进行分离分析还集中在一些高端的实验室,不过现在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新一代测序技术不仅以数量级跨度打破了最老基因测序的记录,还将发现许多可用于刻画深度进化的方法。生物学家可以从多个领域认知古生物的DNA,甚至可以从欧洲人的基因信息中获知植物和病原体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  利用古DNA手段对考古发掘出土的人类遗骸进行遗传分析,是揭示古代人群来源的重要手段。近20年来,古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迅猛发展。目前从古人类残骸中获取DNA序列,进而讨论人类的演化、亲缘关系和迁移成为分子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 第一届扫描电镜联用技术论坛将于武汉举办
    由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举办的第一届扫描电镜联用技术论坛将于2023年4月22日在武汉举办。直播邀请13:30-13:50 论坛致辞及嘉宾介绍张兆国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教授王建波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主任、教授13:50-16:30 报告分享扫描电镜与拉曼和AFM联用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曾 毅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曾主任还兼任博士生导师,工信部先进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主任,上海市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与表征专业技术平台主任。主要从事扫描电镜相关研究,近年来,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863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仪器研制重点项目、上海市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相关成果获得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度中国标准化创新贡献三等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出版材料显微结构表征技术学术专著2部。担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显微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扫描电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涂层检测与表征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纳米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微束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拉曼联用电镜RISE和TOF-SIMS双束联用的运行情况及成果何 琳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博士,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兼任分析测试中心冷冻电镜中心执行主任,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生物医学影像技术中心主任。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基础与共性技术领域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显微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显微分析技术、纳米材料表征技术的基础研究以及功能高分子材料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制定、上海市技术标准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参与过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APEC技术能力比对项目、教育部行业标准等的研究工作。联用电镜 All-In-One 的运行与展望张 伟中心主任、教授吉林大学电镜中心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唐敖庆学者-领军教授、测试科学实验中心副主任、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子项和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国际SCI期刊论文300余篇,获2016年西班牙巴斯克政府Ikerbasque Research Professor荣誉称号、2020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早期国外联用的情况及拉曼联用电镜在古生物中的应用方 艳平台负责人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电镜与谱学平台负责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尔巴纳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古昆虫学及古生物应用技术研究。先后主持中科院技术支撑人才项目、仪器改造项目和仪器功能研发等技术课题5项,作为骨干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面上项目、地方项目和技术项目等18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SCI收录论文61篇,合著专著2部。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及联用设备介绍王建波平台主任、教授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主任、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平台条件与成果管理处处长、武汉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仪器信息网专家委员会(电镜专业组)委员、《电子显微学报》执行主编、《大学物理》编委会委员、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理事等。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参加
  • 借助高端光谱仪器 世界首张恐龙彩照写真生成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从小到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生活在2.3亿到6千6百万年前地球上的恐龙是因为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等原因消亡了。但在科学家的眼中,对于恐龙到底是灭绝了,还是演化了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这样的争论,在4年前被中国科学家解决了。2014年,历经30余年的研究,以徐星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长篇综述,详细总结了恐龙并没有灭绝,而是飞向蓝天,演化成了鸟的研究成果。这篇科研文章获评当年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新闻。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日前,在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世界首张恐龙彩照写真生成。使用的“照相机”是当前世界最先进的微聚焦荧光光谱仪 M6 JETSTREAMXRF,拍摄对象是世界上仅此一枚的滕氏嘉年华龙化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img width=" 600" height=" 336" title=" 1_201812051319291Q4b4.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336px " alt=" 1_201812051319291Q4b4.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0b0d28fe-7c67-4487-b3a5-3e1951491908.jpg"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是国际上首次使用大型光谱学仪器对恐龙化石开展全方位立体扫描研究,并获得首张恐龙化石高精度的元素种类及其分布图。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1.jpg" alt=" 11.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5155cf89-d942-432c-9730-5a7c4352678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也是首次将X-射线谱学、电子显微学和同步辐射等在内的多种显微学与显微谱学技术联用对恐龙化石开展多尺度多参数综合研究,在微纳尺度获得恐龙化石结构和成分等信息。此次探索将对古生物领域科学研究产生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辽西热河生物群蕴藏大量保存精美的恐龙和鸟类化石,被誉为“世界级化石宝库,中生代的庞贝城”。过去三十年,中国科学家在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带羽毛的恐龙和鸟类化石,为解开恐龙向鸟类演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可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滕氏嘉年华龙化石是近年从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最具代表性恐龙化石之一。由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收藏。滕氏嘉年华龙的发现,佐证了动力飞行起源中的“四翼阶段”假说,为现代鸟类起源中的演化规律提供了新观点,同时也说明在似鸟类恐龙向现代鸟类的演化过程里,可能经历了比之前猜测的更多的可能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2.jpg" alt=" 22.jp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2/uepic/5ebfc986-060c-46d5-b820-ae9309b6d98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微聚焦荧光光谱仪M6 JETSTREAMXRF曾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艺术珍品鉴定分析中大显身手,但是对恐龙化石进行扫描,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该研究计划的主题为“打开尘封化石宝库,破解恐龙飞行之谜”,研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目光,也得到了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金华,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馆长滕芳芳与M6仪器研发者、德国应用科学院Roald Tagle博士为核心组成的专家团队,将携手共同探索滕氏嘉年华龙的奥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据介绍,通过M6JETSTREAMXRF完成荧光光谱,获得该化石整体元素分布图后,科学家们将采用微钻技术、显微切割技术、对若干重要部位进行微损伤取样。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该样品将送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和加拿大同步辐射中心,开展系统深入的显微学和显微谱学分析。对包括滕氏嘉年华龙在内的八具重要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的骨骼、羽毛结构与成分,以及化石埋藏围岩的结构与成分做深入系统地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大连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馆长滕芳芳表示,这一研究计划,将突破传统研究方式,成为探明恐龙到鸟类演化之路的创新手段,打开尘封化石宝库,破解恐龙飞行之谜,同时将整个研究过程可视化,促进公众深入了解化石及化石蕴藏的科学原理,最终爱护和保护化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想了解更多光谱仪的信息,请点击: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a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36.html" target=" _blank"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https://www.instrument.com.cn/zc/36.html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p p & nbsp /p
  • 化石分析 科学仪器带我们回到过去
    四十六亿年前,世界混元。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四肢爬行到独立行走。生命发展至今是自然生命开花散叶、不断进化的结果,其中化石是重要亲历者和见证者。   化石是远古生物留在地壳中的动物、植物的遗体。它在形成的过程中部分生物成分被地下矿物质取代,仅留下碳质部分,物质形态较为稳定。化石距今实际年数主要是通过测定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量进而计算。放射性元素不受外界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恒定速度衰变。在一定时间内,放射性元素蜕变的分量和生成的元素具有相应比例。可以说,化石是生命密码,历经沧海桑田、见证时光变迁、讲述生命演化。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化石的种类愈加丰富,可分为遗迹化石、实体化石、分子化石。   近日,杂志《自然》发表一项研究,动物界最原始的群类海绵可能早在8.9亿年前就在海洋中存在。这一结果相比于迄今为止已知的海绵化石早了3.5亿年。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从加拿大西北部珊瑚礁中提取的岩石样本,这些珊瑚礁距今有8.9亿年历史,它的主要组成是沉积碳酸钙的细菌。样本检测中,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显微CT技术发现了含有方解石矿物晶体和被其包围的圆筒状结构分支网络,这些结构和角质海绵中的纤维骨架非常相似。这项研究侧面印证了9000万年前,角质海绵已经生活在碳酸钙珊瑚礁的表面和内部,这些结构正是那些角质海绵的化石残骸。值得一提的是,下一步研究中可再次证明确实是海绵躯体化石,那么此次发现说明原始动物在7.2亿—6.35亿年前的多个严峻冰期中存活了下来。   仪器带给考古、生物、地质研究极大的支持。此前,多项研究中均有科学分析仪器的身影,助力科学家研究、回溯地球生命发展历程。   云南大学和哈佛大学合作团队中的研究人员曾利用高分辨显微CT技术,扫描成像了寒武纪大附肢类节肢动物迷人林乔利虫头部口板等微小结构,并将其用和计算机三维手段复原。在检测、扫描、成像化石标本内部中,发现寒武纪时期,迷人林乔利虫进化出明显的、与现生节肢动物口板同源的结构,发育生物学中节肢动物软体构造研究打开了新视角。   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曾利用X射线断层无损扫描成像仪等无损仪器扫描侏罗纪化石层中两枚1.6亿年前的穗花杉化石植物,分析其构成及时期环境变化,并将相关的结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杂志。   不仅如此, 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对6.1亿年前的胚胎化石的精细器官以及内部微组织进行断层扫描和三维立体重建,构建出其中数百个标本的立体结构,研究发现,笼脊球化石是已知的古老的与动物相关的胚胎化石,是动物由单细胞向多细胞演化的关键一步。   化石是神秘的无字天书,将生命铸写成一段史诗,镌刻在身上。而科学仪器就是显化“神器”。显微CT、 X 射线三维无损成像技术、由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多个科学仪器获取化石信息获取表面微结构,成为生物学、地质学研究中快速、无损检测的重要仪器,对研究时环境研究、地质状况、生物危害状况起着关键作用。   尘封的历史被科技打开,科学仪器领着人类走进未来,又回到过去。未来,技术、研究水平的提升中,相信科学仪器不仅攻关同步辐射硬 X 射线相衬微CT等技术难点,古老化石检测受损问题也会一并解决,科学仪器将解开更多未知秘密。
  •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公布
    2013年5月20日,中科院公布了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工作于4月30日结束。经过院士推荐和归口初选部门推荐,并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审议,确认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为391位。   据了解,中科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于今年1月启动,计划增选院士的名额不超过60名。此次增选有效候选人的平均年龄为53.7岁。有效候选人产生后,由各学部参加增选的全体院士通过通信评审、会议评审和选举,并经确认、批准和备案等程序后产生新院士。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最终结果将在今年年底公布。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如下:   数学物理学部   (6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马中骐 73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 马余刚 45 原子核物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3 马建平 51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4 王力军 47 光学 清华大学 5 王玉鹏 48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6 王 牧 50 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7 王贻芳 50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8 王晋军 49 实验空气动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 王楠林 49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0 尤建功 50 数学 南京大学 11 方 忠 42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2 方福全 48 数学 首都师范大学 13 邓小刚 52 空气动力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4 卢炬甫 65 天体物理 厦门大学 15 叶友达 49 空气动力学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16 叶向东 50 基础数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7 叶沿林 57 核物理 北京大学 18 史生才 48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19 丘成栋 61 数学 清华大学 20 吕 力 51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1 朱诗尧 67 物理、光学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22 向 涛 50 凝聚态理论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3 江 松 50 应用数学、计算数学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24 祁力群 67 运筹学 香港理工大学 25 孙笑涛 50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6 孙 鑫 74 凝聚态物理 复旦大学 27 杜江峰 44 量子调控、原子分子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8 李有泉 50 凝聚态理论和理论物理 浙江大学 29 李 锋 52 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30 李嘉禹 50 基础数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31 李儒新 43 光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32 励建书 53 数学 香港科技大学 33 何国威 50 流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34 佘振苏 50 流体力学 北京大学 35 邹冰松 49 中高能核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36 辛周平 53 基础数学 香港中文大学 37 汪景琇 69 太阳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38 沈 健 45 凝聚态物理和磁学 复旦大学 39 张平文 46 计算数学 北京大学 40 张 旭 44 数学 四川大学 41 张新民 54 粒子物理和宇宙学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42 陈十一 56 力学 北京大学 43 陈仙辉 50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4 陈恕行 72 数学 复旦大学 45 邵启满 50 概率统计 香港中文大学 46 欧阳颀 57 凝聚态物理 北京大学 47 罗民兴 50 理论物理学 浙江大学 48 周向宇 48 基础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49 周兴江 4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50 郑仕标 43 量子光学 福州大学 51 郑伟谋 67 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52 宗传明 50 数学 北京大学 53 赵政国 56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4 柳卫平 50 核物理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55 段海豹 57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56 闻海虎 48 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57 耿 直 56 统计学 北京大学 58 徐红星 44 纳米光学和等离激元光子学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59 黄 涛 73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60 龚新高 51 计算物理学 复旦大学 61 盛政明 46 等离子体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 62 符 松 54 流体力学 清华大学 63 董锦明 70 凝聚态理论 南京大学 64 韩占文 47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 65 韩厚德 74 计算数学 清华大学 66 程崇庆 56 数学 南京大学 67 樊 菁 47 稀薄气体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68 戴子高 48 天体物理 南京大学   化学部   (52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丁奎岭 47 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 于吉红(女) 46 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 3 王利祥 48 高分子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4 王柯敏 55 分析化学 湖南大学 5 王梅祥 52 有机化学 清华大学 6 王 琛 48 物理化学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7 方维海 57 物理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 8 帅志刚 50 理论化学 清华大学 9 冯小明 49 有机化学 四川大学 10 刘文剑 47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11 刘会洲 51 化学工程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12 刘买利 54 分析化学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13 刘 育 59 有机超分子化学 南开大学 14 刘振宇 59 煤化学与化工 北京化工大学 15 安立佳 48 高分子物理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6 孙红哲 48 生物无机化学 香港大学 17 李玉良 63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8 李永舫 64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9 李峻柏 48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0 杨万泰 56 高分子化学 北京化工大学 21 杨 丹(女) 47 有机化学 香港大学 22 杨秀荣(女) 67 分析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3 杨忠志 72 物理化学 辽宁师范大学 24 杨金龙 47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5 杨 柏 50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吉林大学 26 杨 震 53 有机化学 北京大学 27 来鲁华(女) 49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28 吴 玮 50 物理化学 厦门大学 29 汪 信 64 化学工程(应用化学) 南京理工大学 30 张东辉 46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1 张洪杰 59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32 张 涛 49 化工(工业催化)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33 张新荣 56 分析化学 清华大学 34 陈国南 64 分析化学 福州大学 35 邵元华 50 分析化学 北京大学 36 岳建民 51 有机化学(天然有机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37 赵新生 55 物理化学 北京大学 38 施章杰 38 有机化学 北京大学 39 顾忠伟 63 高分子化学 四川大学 40 徐春明 48 化学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41 梁 宏 48 生物无机化学 广西师范大学 42 彭孝军 50 精细化工 大连理工大学 43 韩布兴 55 物理化学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4 谢在库 49 石油化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45 谢作伟 49 金属有机化学 香港中文大学 46 谢素原 45 无机化学 厦门大学 47 谢 毅(女) 45 无机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8 裘式纶 65 无机化学 吉林大学 49 谭仁祥 52 天然产物与药物化学 南京大学 50 熊仁根 51 无机化学 东南大学 51 潘才元 73 高分子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2 鞠熀先 48 分析化学 南京大学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88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马 兰(女) 54 神经生物学 复旦大学 2 马克平 54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3 王 文 45 进化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4 王以政 55 神经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5 王拥军 47 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 6 王松灵 50 口腔医学 首都医科大学 7 王 岩 51 骨外科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8 王 俊 37 生物信息学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9 王喜军 51 中医药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10 王福生 50 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 11 卢光琇(女) 74 生殖医学 中南大学 12 仝小林 57 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13 朱学良 50 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14 任 东 50 昆虫与植物协同演化 首都师范大学 15 邬堂春47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华中科技大学 16 孙 兵 52 免疫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17 孙树汉 60 遗传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18 杜冠华 56 药理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19 李汉璋 63 生理学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20 李 宁 61 外科学(普通外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21 李亦学 57生物信息学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22 李 蓬(女) 47 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清华大学 23 杨 晓(女) 46 基础医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24 杨维才 49 植物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25 汪道文 56 心血管疾病内科学 华中科技大学 26 沈中阳 50 器官移植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27 宋纯鹏 51 植物生理学 河南大学 28 宋微波 54 动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 29 张大兵 45 作物遗传学 上海交通大学 30 张立新 42 光合作用与叶绿体分子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31 张 旭 51 神经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32 张克勤 54 农业植物病理学 云南大学 33 张辰宇 46 生理学、分子代谢、分子诊断 南京大学 34 张灼华 49 神经科学 中南大学 35 张其清 59 医用生物材料与植入科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36 张学军 57 皮肤病学 安徽医科大学 37 陆 林 46 精神病学 北京大学 38 陈义汉 48 医学 同济大学 39 陈子江(女) 53 妇产科学 山东大学 40 陈化兰(女) 44 兽医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41 陈国强 49 病理生理学 上海交通大学 42 陈晔光 48 细胞生物学 清华大学 43 陈盛禄 74 蜜蜂学 浙江大学 44 邵 峰 41 感染与免疫的分子机制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45 昌增益 48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北京大学 46 金 力 50 进化遗传学 复旦大学47 周广胜 47 生态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48 周 专 56 生物物理学 北京大学 49 周 琪 43 发育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50 屈良鹄 59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山大学 51 赵家军 52 内分泌代谢病学 山东省立医院 52 赵继宗 67 神经外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53 哈木拉提吾甫尔53 民族医学 新疆医科大学 54 施一公 46 生物物理学 清华大学 55 施焕中 48 呼吸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 56 姜 泊 56 消化内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 57 桂建芳 57 鱼类遗传育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58 顾东风 54 遗传流行病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59 顾 江 64 病理学 汕头大学 60 钱 前 51 作物种质资源 中国水稻研究所 61 徐国良 48 分子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62 徐 涛 42 生物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63 凌 锋(女) 61 神经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 64 高 福 51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65 郭亚军 57 肿瘤免疫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66 唐纪良 56 植物病理学 广西大学 67 黄荷凤(女) 55 妇产科学 浙江大学 68 曹务春 49 流行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69 曹晓风(女) 48 植物表观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70 曹谊林 59 医学(组织工程学) 上海交通大学 71 戚益军 40 植物学 清华大学 72 阎锡蕴(女) 56 纳米医学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73 彭宝淦 49 脊柱外科学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 74 蒋华良 48 药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75 韩泽广 49 基础医学 上海交通大学 76 韩家淮 53 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 77 韩 斌 50 作物遗传与基因组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78 程和平 50 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 北京大学 79 窦科峰 57 器官移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80 赫 捷 52 胸外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81 蔡秀军 49 外科学(腹部外科) 浙江大学 82 裴端卿 48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83 谭力海 49 心理学 香港大学 84 谭华荣 57 微生物代谢与调控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85 樊 嘉 55 肝癌基础与临床 复旦大学 86 黎晓新(女) 63 眼科学 北京大学 87 薛勇彪 50 植物分子遗传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88 瞿 佳 57 眼科学 温州医学院   地学部   (75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成善 61 沉积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王会军 49 大气科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3 王 赤 46 空间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4 王学求 51 勘查地球化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5 王椿镛 67 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6 方小敏 49 构造地貌与环境变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7 史文中 50 测绘科学与技术 香港理工大学 8 史培军 54 自然地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 9 冯学尚 49 空间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10 成秋明 53 数学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1 朱永官 45 环境土壤学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12 朱伟林 57 海洋地质学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3 朱 敏 47 古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14 刘 禹 49 树木年轮与全球变化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15 孙文科 57 地球物理学/重力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16 孙立广 68 生态地质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7 孙和平 57 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8 孙 革 69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沈阳师范大学 19 李志林 53 测绘科学 香港理工大学 20 李建平 44 气象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1 李献华 51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2 杨经绥 63 岩石大地构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3 杨树锋 66 构造地质学 浙江大学 24 吴立新 46 物理海洋学 中国海洋大学 25 吴福元 50 岩石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6 沙金庚 64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7 沈树忠 51 古生物学和地层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8 张人禾 50 气象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9 张水昌 51 油气地球化学与石油地质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0 张立飞 50 变质岩石学 北京大学 31 张宏福 50 岩石地球化学 西北大学 32 张良培 51 测绘科学与技术 武汉大学 33 张忠杰 49 固体地球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4 张培震 57 地震动力学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35 张喜光 64 化石生物学 云南大学 36 陆雅海 50 土壤微生物学 中国农业大学 37 陈大可 55 物理海洋学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38 陈中原 60 自然地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 39 陈发虎 50 环境变化 兰州大学 40 陈均远 73 古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41 陈衍景 51 矿床学 北京大学 42 陈 骏 58 地球化学 南京大学 43 邵明安 56 土壤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44 林 珲 59 地理信息科学 香港中文大学 45 易 帆 56 空间物理学 武汉大学 46 金之钧 55 石油地质学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7 周成虎 48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48 周启星 50 环境科学(环境地球化学) 南开大学 49 庞忠和 51 水文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50 郝守刚 71 古生物学 北京大学 51 郝 芳 49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52 胡瑞忠 54 矿床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53 侯先光 64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云南大学 54 侯增谦 52 矿床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55 宫辉力 56 信息水文地质 首都师范大学56 骆永明 50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57 袁东亮 47 物理海洋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58 袁运斌 41 大地测量学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59 夏 军 58 水文学及水资源 武汉大学 60 徐义刚 46 岩石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61 徐 星 43 古生物与地层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62 高 抒 56 海洋地质学 南京大学 63 高 锐 63 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64 郭正堂 49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65 谈哲敏 48 气象学 南京大学 66 黄建平 50 大气科学 兰州大学 67 黄润秋 49 工程地质学 成都理工大学 68 曹晋滨 48 空间物理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9 崔 鹏 55 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持学(山地灾害)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70 彭平安 52 有机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71 葛全胜 50 自然地理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72 谢树成 45 地球生物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73 潘永信 49 地球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74 戴民汉 48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厦门大学 75 鞠洪波 56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信息技术科学部   (50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马龙生 72 精密光谱 华东师范大学 2 马 林 47 雷达系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3 王飞跃 51 智能控制、复杂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4 王立军 66 光电子学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5 王永仲 68 光学工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 6 王永良 48 信号与信息处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 7 王建宇 54 光电技术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8 王 巍 46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 9 毛军发 47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10 尹 浩 53 通信网络与信息系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一研究所 11 田 捷 53 模式识别、生物医学图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12 冯登国 48 信息安全与密码学 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 13 吕 建 53 计算机软件 南京大学 14 朱嘉麟 72 半导体 清华大学 15 刘大有 70 计算机应用技术 吉林大学 16 刘伍明 53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7 刘 明(女) 49 微电子技术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18 刘增良 55 军事信息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19 许京军 47 非线性光学与技术 南开大学 20 李建中 6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1 李 陟 51 导航、制导与控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 22 李景镇 72 光学工程 深圳大学 23 吴伟仁 59 测控通信、航天系统总体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24 吴朝晖 46 计算机 浙江大学 25 张化光 54 控制科学与工程 东北大学 26 张书练 67 激光、精密测量, 清华大学 27 张 荣 49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南京大学 28 陆建华 49 通信与信息系统 清华大学 29 陆贵文 55 微波及天线技术 香港城市大学 30 陈武凡 63 医学成像科学与图像分析 南方医科大学 31 林 闯 64 计算机网络 清华大学 32 罗 毅 53 电子科学与技术 清华大学 33 周志鑫 47 信号与信息处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部技术局 34 房建成 47 导航、制导与控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5 赵葆常 74 光学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36 郝 跃 55 微电子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7 相里斌 46 光学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38 凃国防 59 通信与信息系统 中国科学院大学 57 滕锦光 49 结构工程 香港理工大学 58 潘树明 76 磁性材料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0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0项。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目录(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1-2-01 基于模拟关系的计算力学辛理论体系和数值方法 钟万勰(大连理工大学),张洪武(大连理工大学),姚伟岸(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2 Z-101-2-02 舒伯特簇的乘法法则 段海豹(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3 Z-101-2-03 电磁固体的变形与断裂 方岱宁(清华大学),刘金喜(石家庄铁道学院),刘 彬(清华大学),李法新(清华大学),黄克智(清华大学) 中国科协 4 Z-102-2-01 定量电子显微学方法与氧化钛纳米结构研究 彭练矛(北京大学),陈 清(北京大学),杜高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 5 Z-102-2-02 原子团簇和团簇组装的尺寸效应和奇特物性 王广厚(南京大学),韩 民(南京大学),赵纪军(南京大学),刘峰奇(南京大学),王保林(南京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非晶合金形成机理研究及新型稀土基块体非晶合金研制 汪卫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潘明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德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海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Z-102-2-04 BES-II DD-bar阈上粒子ψ(3770)非DD-bar衰变的发现和D物理研究 荣 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达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江川(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马海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Z-102-2-05 人工结构中的波及相关奇异性质研究 刘正猷(武汉大学),汪国平(武汉大学),谭志杰(武汉大学),张文炳(武汉大学),邹宪武(武汉大学) 教育部 9 Z-103-2-01 新型稀土杂化及纳米复合光电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 张洪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武志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思远(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苏 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 10 Z-103-2-02 具有微、纳结构特征的聚合物复合光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构筑 杨 柏(吉林大学),张俊虎(吉林大学),张 皓(吉林大学),崔占臣(吉林大学),沈家骢(吉林大学) 教育部 11 Z-103-2-03 离子液体的构效关系及其化学工程基础研究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键吉(河南师范大学)张香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吕兴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董 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4 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糖缀合物的化学合成 俞 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惠永正(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来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邓绍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卢寿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13 Z-103-2-05 复杂形态和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的构筑、自组装原理及性能研究 俞书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 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 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晓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崔先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14 Z-103-2-06 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与组装 刘 育(南开大学),张衡益(南开大学),陈 湧(南开大学) 天津市 15 Z-104-2-01 中国的乐平统及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 金玉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向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 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曹长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省 16 Z-104-2-02 中国天然气成因及鉴别 戴金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张水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郝 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 剑(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朱光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7 Z-104-2-03 亚洲风尘起源、沉积与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 陈 骏(南京大学),郑洪波(同济大学),鹿化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季峻峰(南京大学),杨杰东(南京大学)教育部 18 Z-104-2-04 变质同位素年代学及华北与华南陆块碰撞过程 李曙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贻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益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卫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秋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19 Z-105-2-01 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 段树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戈鹉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景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云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慧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 20 Z-105-2-02 植物钙调素的功能及其信号转导机理 孙大业(河北师范大学),周人纲(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马力耕(河北师范大学),崔素娟(河北师范大学),李 冰(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 21 Z-105-2-03 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反应的信号转导研究 舒红兵(北京大学),翟中和(北京大学),陈丹英(北京大学),吴 旻(北京大学),卢智刚(北京大学) 教育部 22 Z-106-2-01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王建枝(华中科技大学),张灼华(中南大学),王丹玲(华中科技大学),刘世杰(华中科技大学),李宏莲(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部 23 Z-106-2-02 肝癌转移机理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钦伦秀(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叶青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汤钊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关新元(香港大学),贾户亮(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教育部 24 Z-106-2-03 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凋亡的新机制 陈国强(上海交通大学),赵 倩(上海交通大学),赵克温(上海交通大学),刘 玮(上海交通大学),黄 莺(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25 Z-107-2-01 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理研究 骆清铭(华中科技大学),赵元弟(华中科技大学),曾绍群(华中科技大学),李鹏程(华中科技大学),张智红(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26 Z-107-2-02 非线性输出调节问题及内模原理 黄 捷(香港中文大学),陈智勇(香港中文大学),张纪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叶旭东(浙江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27 Z-108-2-01 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 曹 镛(华南理工大学),杨 伟(华南理工大学),彭俊彪(华南理工大学),陈军武(华南理工大学),黄 飞(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 28 Z-109-2-01 纳米流体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宣益民(南京理工大学),李 强(南京理工大学) 教育部 29 Z-109-2-02 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 葛耀君(同济大学),朱乐东(同济大学),项海帆(同济大学) 上海市 30 Z-109-2-03 塑料的复合结构、注射成型过程与机械破坏行为的研究 解孝林(华中科技大学),李德群(华中科技大学),周华民(华中科技大学),周兴平(华中科技大学),李国耀(香港城市大学) 教育部
  •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新华网北京1月14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0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0项。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目录(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1 Z-101-2-01 基于模拟关系的计算力学辛理论体系和数值方法 钟万勰(大连理工大学),张洪武(大连理工大学),姚伟岸(大连理工大学) 教育部 2 Z-101-2-02 舒伯特簇的乘法法则 段海豹(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 3 Z-101-2-03 电磁固体的变形与断裂 方岱宁(清华大学),刘金喜(石家庄铁道学院),刘 彬(清华大学),李法新(清华大学),黄克智(清华大学) 中国科协 4 Z-102-2-01 定量电子显微学方法与氧化钛纳米结构研究 彭练矛(北京大学),陈 清(北京大学),杜高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 5 Z-102-2-02 原子团簇和团簇组装的尺寸效应和奇特物性 王广厚(南京大学),韩 民(南京大学),赵纪军(南京大学),刘峰奇(南京大学),王保林(南京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非晶合金形成机理研究及新型稀土基块体非晶合金研制 汪卫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潘明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德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海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Z-102-2-04 BES-II DD-bar阈上粒子ψ(3770)非DD-bar衰变的发现和D物理研究 荣 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达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陈江川(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马海龙(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Z-102-2-05 人工结构中的波及相关奇异性质研究 刘正猷(武汉大学),汪国平(武汉大学),谭志杰(武汉大学),张文炳(武汉大学),邹宪武(武汉大学) 教育部 9 Z-103-2-01 新型稀土杂化及纳米复合光电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及应用探索 张洪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武志坚(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思远(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苏 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 10 Z-103-2-02 具有微、纳结构特征的聚合物复合光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构筑 杨 柏(吉林大学),张俊虎(吉林大学),张 皓(吉林大学),崔占臣(吉林大学),沈家骢(吉林大学) 教育部 11 Z-103-2-03 离子液体的构效关系及其化学工程基础研究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王键吉(河南师范大学)张香平(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吕兴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董 坤(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12 Z-103-2-04 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糖缀合物的化学合成 俞 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惠永正(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王来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邓绍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卢寿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13 Z-103-2-05 复杂形态和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的构筑、自组装原理及性能研究 俞书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 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 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晓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崔先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14 Z-103-2-06 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与组装 刘 育(南开大学),张衡益(南开大学),陈 湧(南开大学) 天津市 15 Z-104-2-01 中国的乐平统及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研究 金玉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向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 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曹长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江苏省 16 Z-104-2-02 中国天然气成因及鉴别 戴金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张水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郝 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 剑(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朱光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7 Z-104-2-03 亚洲风尘起源、沉积与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 陈 骏(南京大学),郑洪波(同济大学),鹿化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季峻峰(南京大学),杨杰东(南京大学) 教育部 18 Z-104-2-04 变质同位素年代学及华北与华南陆块碰撞过程 李曙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贻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益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卫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秋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省 19 Z-105-2-01 胶质细胞新功能的研究 段树民(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戈鹉平(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景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云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王慧坤(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 20 Z-105-2-02 植物钙调素的功能及其信号转导机理 孙大业(河北师范大学),周人纲(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马力耕(河北师范大学),崔素娟(河北师范大学),李 冰(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 21 Z-105-2-03 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反应的信号转导研究 舒红兵(北京大学),翟中和(北京大学),陈丹英(北京大学),吴 旻(北京大学),卢智刚(北京大学) 教育部 22 Z-106-2-01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 王建枝(华中科技大学),张灼华(中南大学),王丹玲(华中科技大学),刘世杰(华中科技大学),李宏莲(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部 23 Z-106-2-02 肝癌转移机理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钦伦秀(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叶青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汤钊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关新元(香港大学),贾户亮(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教育部 24 Z-106-2-03 白血病细胞分化与凋亡的新机制 陈国强(上海交通大学),赵 倩(上海交通大学),赵克温(上海交通大学),刘 玮(上海交通大学),黄 莺(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市 25 Z-107-2-01 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理研究 骆清铭(华中科技大学),赵元弟(华中科技大学),曾绍群(华中科技大学),李鹏程(华中科技大学),张智红(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26 Z-107-2-02 非线性输出调节问题及内模原理 黄 捷(香港中文大学),陈智勇(香港中文大学),张纪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叶旭东(浙江大学) 香港特别行政区 27 Z-108-2-01 新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发光器件 曹 镛(华南理工大学),杨 伟(华南理工大学),彭俊彪(华南理工大学),陈军武(华南理工大学),黄 飞(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省 28 Z-109-2-01 纳米流体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宣益民(南京理工大学),李 强(南京理工大学) 教育部 29 Z-109-2-02 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 葛耀君(同济大学),朱乐东(同济大学),项海帆(同济大学) 上海市 30 Z-109-2-03 塑料的复合结构、注射成型过程与机械破坏行为的研究 解孝林(华中科技大学),李德群(华中科技大学),周华民(华中科技大学),周兴平(华中科技大学),李国耀(香港城市大学) 教育部
  • 共议联用技术|第一届扫描电镜联用技术论坛在武汉大学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4月22日,“第一届扫描电镜联用技术论坛”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由武汉大学科研服务公共条件平台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吉林大学电镜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湖北省电子显微镜学会、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科普与新方法推广部协办。论坛同期也举办了武汉大学科研服务公共条件平台-TESCAN公司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论坛采用线下+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微赞直播、电镜网、TESCAN视频号、仪器信息网视频号等平台进行了同步线上直播,线下百余位、线上三千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线下现场武汉大学校长助理 陈慧东致辞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 韩晓东致辞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主任、教授 王建波致辞TESCAN中国区总经理 冯骏致辞签约仪式武汉大学科研服务公共条件平台-TESCAN公司联合实验室成功揭牌第一届扫描电镜联用技术论坛成功召开韩晓东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理事长专题报告题目:原子分辨的材料力学显微学与高强高韧材料设计论坛首先邀请韩晓东教授为大家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从基础科学研究、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三方面,层层递进的分享了利用原子尺度电子显微学方法与装置,逐步解决先进性能结构材料重大需求科学问题的发展历程。基于面心立方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原子机制的基础科学研究,发展了原子分辨的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研究新方法,并将材料弹塑性力学行为研究分辨率由纳米提高至原子层次。并提出晶格弯曲限域效应、发现硅基材料室温脆韧转变等,相关成果荣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前沿方面,团队成功开发研制了原子分辨材料力学行为实验方法与装置,实现了材料力学行为原子层次的缺陷/应变演化测量和表征,以及晶界滑移现象原子分辨的测量和研究。取得包括透射电镜原位高温拉伸系统在内的多个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各12项,转化产品荣获“2019年度科学仪器优秀新品”。同时,面向国际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依托研发的原子分辨力学显微镜取得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曾毅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无机材料分析测中心主任、研究员报告题目:扫描电镜与拉曼和AFM联用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推重比的提高,而热障涂层的发展是其获得更大推重比的重要手段。报告中,曾毅介绍了对Al2O3—YSZ涂层热障涂层的研究,期望找到影响Al2O3—YSZ涂层热震寿命的因素,为其应用提供技术积累。虽然原位表征有利于深入了解涂层的失效机理,但热震温度达到1100℃以上,热震次数少则几十次,多则上千次导致原位分析几乎不能实现。对此,曾毅所在团队采取离位表征的方法,在不同热震次数下,对涂层同一位置进行表征。结合EBSD高取向分辨率和AFM高空间分辨率原位观察到了“非典型”的孪生对称生长的单斜变体。通过测量单斜变体取向确定孪生晶面指数,并测量两不平行单斜变体间的夹角,确定惯习面指数。采用AFM高空间分辨率,观察到涂层内周期性 (0.5nm)起伏的条纹,其方向确定为等离子喷涂涂层内最大残余应力方向。该方向与涂层四方(001)面取向吻合,热处理后经应力释放原位观察单斜到四方的逆相变。何琳 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报告题目:拉曼联用电镜RISE和TOF-SIMS双束联用的运行情况及成果据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不仅作为校级科研服务平台承担学校各类科研项目的分析测试研究任务,还承担国家大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的测试任务,对社会相关行业和研究机构开展广泛的测试服务和科研合作。报告中,何琳分析了扫描电镜-拉曼联用系统RISE和TOF-SIMS双束联用电镜的概况、运行情况、典型案例等内容。此外,中心还依托高端联用扫描电镜(RISE和TOF-SIMS双束联用),进一步扩大联用技术的社会影响力。张伟吉林大学电镜中心主任、教授报告题目:联用电镜All-In-One的运行与展望吉大电镜中心现有多种高端、中端和常规分析仪器(14台大型)以支撑吉林大学(双一流学科)和其他科研单位。目前中心已纳入测试科学实验中心的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大仪共享管理),支持吉林大学和其他研究单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涉及单原子电催化、锂电池、燃料电池、分子筛、界面仿生、生物传感、碳点、汽车材料等诸多领域。此外,张伟还介绍了利用联用电镜All-in-One联用系统的一些成果。报告最后,张伟围绕“插层电极材料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及电化学性能优化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针对氢氧化物、氧化物电极材料提出“近体相赝电容”新机制,验证了近体相氧化还原反应对Fe2O3、Bi/Bi2O3、MnO2/Mn3O4、MoO3/CoWO4、FeHCF及石墨和MXene等典型电极材料体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发现了电极材料Fe2O3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类“非扩散相变”新现象,其储能兼有赝电容和双电层电容双重属性而呈现出高比电容、高倍率、高稳定性。方艳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平台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报告题目:早期国外联用的情况及拉曼联用电镜在古生物中的应用报告主要介绍了拉曼联用电镜技术以及其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据介绍,古生物专业领域对电镜的需求主要有三点:分辨率过剩(绝大多数学科应用是纳米级以上);原位多功能需求(仅以成像和能谱数据去表达科学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少,多检测方法联合论证对学术问题的阐释越来越重要);样品适应性需求。拉曼联用电镜技术弥补了扫描电镜观察的缺陷,EDS元素分析的缺陷,具有原位微区分析等优势。利用拉曼联用电镜技术,方艳介绍了蓝田生物群丘尔藻埋藏机制研究;缅甸琥珀保存机制等应用实例。报告题目: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及联用设备介绍王建波 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主任、教授王建波在报告中首先汇报了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建设运行情况。据介绍,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成立于2019年3月为学校直属的独立运行的条件保障类科研支撑基地,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基础为武汉大学测试中心,建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中首批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成立的分析测试中心之一。报告最后,王建波分享了纳米材料微结构演变原子尺度电子显微学研究,研究了拉伸应力作用下,ZnO纳米线从WZ到h-mgO结构的可逆相变;压缩应力作用下,CuO纳米线中氧空位迁移诱导的结构相变。圆桌论坛环节现场讨论集锦参观武汉大学科研服务公共条件平台集锦合影留念
  • 三维表面模型可视化软件Vayu 1.0发布
    包括古生物学在内,众多科研领域已经在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广度上大规模应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三维重建技术,随之对生成的三维表面模型的可视化效果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大部分三维重建处理软件在处理三维表面模型方面能力较弱,已有的三维表面模型软件通常未对生物学三维表面模型数据作相应的优化,且在使用上往往存在上手困难,操作复杂,无法处理大数据文件等问题。 Vayu 主界面与部分案例展示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提升化石和现代生物成像数据的可视化效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卢静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发了专门用于处理三维表面模型的新的免费软件Vayu 1.0,并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详细介绍了该软件的基本功能、操作流程以及相关案例展示。Vayu 1.0主要针对化石及现代生物成像数据可视化需求进行优化,可以广泛应用于古生物、生命科学、医学、考古等多学科领域三维表面模型的可视化乃至虚拟空间交互等方向。Vayu 1.0软件提供了一整套针对三维表面模型的编辑、渲染、标注、分析等可视化工具,同时自带VR模式以及快捷的动画制作方法,让使用者能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对三维表面模型进行快速渲染和动画制作,为三维表面模型的可视化提供了新工具。Vayu 1.0还包含虚拟现实(VR)模式和一站式动画制作平台等多种可视化工具,为各领域的三维表面模型渲染与可视化提供了新发展方向和思路。除此以外,Vayu 1.0在博物馆科普教育与学校教育等领域也可以提供广泛的应用场景。 Vayu 三维可视化渲染动画展示Vayu 现代鲨鱼身体内部三维结构VR动画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www.vertpala.ac.cn/CN/10.19615/j.cnki.2096-9899.221020软件下载链接: http://admorph.ivpp.ac.cn/download.html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