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弗雷泽

仪器信息网弗雷泽专题为您整合弗雷泽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弗雷泽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弗雷泽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弗雷泽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弗雷泽话题讨论。

弗雷泽相关的资讯

  • 新晋诺奖得主弗雷泽:在中国有个“天大”计划
    10月5日,2016年诺贝尔奖化学奖揭晓的消息迅速传至国内。正在天津大学药学院做实验的博士生王真真惊讶地发现,三位获奖者之一的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正是她导师的导师,而就在今年3月,弗雷泽还来给她所在的课题组开组会,并给他们作了专题报告;7月她还跟着自己的导师马克奥森一起去韩国开国际学术会议,听了他的大会报告。这不禁让她感慨,“原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离我这么近”。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天大药学院的院长杰伊西格尔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第一时间向这位老朋友发出了祝贺的邮件,同时也表达了感谢:正是在弗雷泽的帮助下,天大能够在国际上招募优秀的青年学者,而弗雷泽还在天大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人才基金,用以奖励优秀学生并帮助在全球延揽优秀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整个天大药学院都在为弗雷泽能获得诺贝尔奖感到喜悦。这不仅仅因为弗雷泽是天大教授、国家外专千人短期计划入选者,更是因为弗雷泽和他在天大建立起的科研团队正在有序运转。“天大”的缘分三年前,弗雷泽决定接受邀请来天大工作,这是一个简短但愉快的过程。天大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2013年3月22日,弗雷泽应好友西格尔的邀请第一次来到天大,而西格尔刚刚在两个月前接受了天大药学院院长的聘书。西格尔和弗雷泽的友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西格尔在普林斯顿师从教授库尔特攻读研究生,弗雷泽的研究在那个时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两人第一次相遇并在此后保持联系30多年。在上世纪90年代,两人在加州大学成为同事,弗雷泽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西格尔则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教。他们保持着积极的科研伙伴和个人友谊关系。弗雷泽来到天大访问时,时任校长李家俊(现为天大党委书记)和他以及西格尔等人进行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交流。李家俊和弗雷泽用英文畅谈了未来学科发展以及弗雷泽的科研发展规划、科研项目产业化等问题。李家俊告诉弗雷泽,如果他有很好的成果不妨拿到天大、天津来实现技术转化,他可以为弗雷泽提供很好的帮助。显然,这次谈话让弗雷泽非常开心。“会谈结束,他走出会议楼的时候,兴高采烈的。”冯翠玲记得,在弗雷泽启程回国的时候飞机还没起飞,西格尔就接到了他从机场打来的电话,同意接受邀请来天大工作,并询问是否可以帮助他的几位学生申请国家“千人计划”。就这样,弗雷泽不仅通过国家外专千人短期计划成为天大教授,而且还将自己的三位得力助手一起带到天大来,组建科研团队。“天大”的平台弗雷泽之所以能接受天大的邀请,在冯翠玲看来,是因为天津这座城市有更积极的发展环境,而天大药学院也更开放,对人才有更渴望的心情,她相信弗雷泽是切实感受到了这一点。就在弗雷泽到访天大药学院后不久,2014年天大药学院成功获批国家首批“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学院,成为“人才特区”。2014年7月,弗雷泽受聘成为天大药学院教授;2015年,其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马克奥森、苏纪豪、罗家严也都通过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项目进入天大全职工作。其中,罗家严在化工学院,马克奥森、苏纪豪在药学院继续跟随弗雷泽从事“超分子机器”相关研究。马克奥森在来天大之前,是美国得州农工大学的一名助理教授。谈到之所以被弗雷泽说服来到遥远的天津工作,他坦率地说,在美国高校作研究让他感觉生活每天都在重复,而且科研经费非常难申请。但在中国不一样,中国有非常好的科研支持环境,天津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城市。他和弗雷泽一样,觉得来中国工作是一件冒险但有趣的事情。而且天大药学院是国际化试点学院,在这里,他的团队和美国的得州农工、圣地亚哥的学校以及中国的浙大、南开等都有着非常好的合作。更让马克奥森感到舒适的是,在药学院,他没有外来感,因为在这里工作的教师超过一半都和他一样是“老外”,即便行政管理人员发送的通知邮件也都是用英文。他用英文讲课、听学术报告,和同事、学生交流,都没有障碍。如今,团队的实验室已经投入运转一年多。团队中,除了弗雷泽、马克奥森和苏纪豪之外,还有2名博士后、1名博士生和6名硕士生以及一些本科生。目前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探究如何在水溶液中实现超分子的自组装。一年来,他们已经在大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主客体组装后形成的凝胶变色材料的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在投稿中。马克奥森表示,弗雷泽经常说一个人单独做科研是不会成功的,而天大药学院恰恰是这样一个平台——吸引了很好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有国际化的实验室,有国际化的教师团队,这一切都是有吸引力的。除了导师弗雷泽,马克奥森还有一个“榜样”,那就是西格尔,“他在中国的工作非常成功,我也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如今,弗雷泽加入了药学院的国际顾问委员会,还成为西格尔领衔的“973”计划大科研攻关团队的重要成员。马克奥森和他的伙伴也都申请到了中国的科研基金。“天大”的计划尽管已经建立起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但弗雷泽在中国的雄心并不止于教书、科研、带年轻人。他曾经在2015年提出过一个在天大工作的五年计划。在这份计划中,他和他的团队将关注点投入到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希望通过“由外层配位作用促进的贵金属环境友好型浸提工艺”的研究和产业化,改变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贵金属提取方面使用氰化钠和汞作为主要试剂的工艺方法,从而使得人类、动物和水生自然环境更加安全。弗雷泽和他的团队希望借此研究项目研发出用于提取黄金的绿色技术,这在他看来,代表了在未来的120 年中出现的第一个生态友好型工艺技术。除此之外,弗雷泽和西格尔还在酝酿一个更宏伟的计划:在天大建设一个生命健康大平台。两位科学家约定的时间是到2020年底。科研计划之外,弗雷泽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投入到和分子机器相关的研究中来。就在今年3月3日,他把获得的“安家费”50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设立了“斯托达特发展基金”,希望延揽更多的人才来天大从事合成分子研究工作。弗雷泽在捐赠仪式上的一段话,感动和启发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说:“人的一生充满各种收获和给予,自己在过去很幸运地收获了很多,也乐于有机会给予。”而在西格尔看来,他和弗雷泽最一致的观念是,学生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 厉害了!五位诺奖得主全到这家中国大学做教授!
    p   2月23日,天津大学名誉教授的坐席里又新增三位国际知名的重量级科学家——20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 格拉布、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阿达· 约纳特和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布鲁斯· 博伊特勒。受聘仪式于当天下午在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求实会堂举行。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家短期千人计划入选者、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弗雷泽· 斯托达特和2008年被授予天津大学名誉教授称号的诺贝尔奖得主巴里· 夏普莱斯也出席了受聘仪式。 /p p   至此,天津大学的教授当中已有五位诺奖得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现场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2/insimg/a24b287b-bcd6-4fd8-ba8e-e8db87485e9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受聘仪式现场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短期项目)入选者、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弗雷泽· 斯托达特.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2/insimg/e74aee78-815c-44f3-9458-1816a2930a5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泽· 斯托达特 /span /strong /p p   弗雷泽· 斯托达特教授为美国化学家,于2016年因“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现任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短期项目)入选者、天津大学药学院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布鲁斯· 博伊特勒.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2/insimg/a383b8d5-1e91-41be-9b1e-52e89933010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布鲁斯· 博伊特勒 /span /strong /p p   布鲁斯· 博伊特勒教授为美国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于2011年因“先天免疫系统激活”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达· 约纳特.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2/insimg/ffcec475-d68d-4703-87fe-0a7ef1d568a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 约纳特 /span /strong /p p   阿达· 约纳特教授为以色列科学家,于2009年因“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伯特· 格拉布.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2/insimg/93f1921d-b17c-4933-9c18-5428b9c4e98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伯特· 格拉布 /span /strong /p p   罗伯特· 格拉布教授为美国化学家,于2005年因“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里· 夏普莱斯.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2/insimg/6b93abbb-fd4d-4519-a91b-4a12b430d06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里· 夏普莱斯 /span /strong /p p   巴里· 夏普莱斯教授为美国化学家,于2001年因“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p p   “天大药学院作为国家国际化试点学院,50%以上的教师都是‘纯老外’,药学院的学生在国内就可以接受国际化的优质高等教育,可以与国际顶尖科学家近距离地接触。”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李家俊讲到,“一个杰出人才引进来并且用得好,就会吸引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来天津大学工作,也会促进学校整体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弗雷泽教授在药学院工作得就非常愉快,后来他把自己的科研团队也都带到天津大学。” /p p   现在,天津大学不仅引进了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还更加注重引进有潜力的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并为他们在学校的发展搭好平台。 /p p   几位诺奖得主还作客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为青年学子带来“对话诺奖大师 感悟科研人生”的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现场2_副本.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2/insimg/00fe3b60-d6df-41de-9eb6-54080a20d9d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112,192)" 报告会现场 /span /strong /p p    strong 谈教育:保持好奇心创造力 /strong /p p   在报告会现场,几位诺奖得主均谈到了“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的素质”,那就是对事物保持好奇心与创造力。阿达· 约纳特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对一个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培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热爱大自然,要对我们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当然,可能这个孩子不循规蹈矩,但有一些奇怪的举动未必是件坏事。此外要对解决的问题抱有强烈的决心和毅力。” /p p   弗雷泽· 斯托达特与罗伯特· 格拉布均表示,自己成长于乡村,小时候并没有受到世俗认为的良好的教育。“我小时候生活在苏格兰的一个小农场里,那里连电都没有,这种生活经历逼着我必须具备创新精神,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弗雷泽· 斯托达特说。 /p p    strong 谈创新:要在玩中进行创新 /strong /p p   弗雷泽· 斯托达特还聊起了今年1月20日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李克强总理的“一面之缘”。“那是一个在华工作的部分外国专家代表座谈会,当天我看到很多外国专家齐聚一堂。我惊讶地发现坐在我右手边的竟然是李克强总理。”弗雷泽· 斯托达特,“我们谈论了很多话题,他对我的家乡非常了解。他向我询问如何更好地将科学创造应用到大学。我回答说,应该给他们更多的资金支持,去帮助培育他们,科学创造不必马上应用。我更希望让科研人员通过玩的方式进行创新,让他们更多享受科研创新的乐趣。” /p p   据悉,本次北洋大讲堂活动由世界顶级期刊《自然》和《科学》杂志冠名,还得到《细胞》等国际知名期刊和机构的赞助。 /p p    strong 本网快评: /strong 去年6月,因工作关系,本网编辑曾经访问过天大药学院,并且非常荣幸地在Jay S. Siegel院长地陪同下参观了天大药学院的实验室。天大药学院的国际化程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漫步在天大药学院内,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的“洋老师”,随处可以听到操着不同风味的英文口音。而此次五位诺奖得主的加盟,相信会进一步夯实天大药学院朝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信念。 /p p   在与Siegel院长的闲聊中,笔者体会到,在大学里,学生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首先要看他/她能够培养出多少优秀的学生,其次才是发多少篇SCI等等。一名优秀教师应当要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过程中,慢慢引导他们,使他们所选择的专业真正成为他们的兴趣所在,兴趣是产生学习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的一个重要前提,它们将决定学生们未来的发展高度。接受高度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而是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成为领航者。 /p
  • 90后!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谭淞文当选乌克兰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日,最新一次的乌克兰工程院新增院士选举大会完成并发布最新院士(含外籍)名单,来自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的谭淞文教授光荣在列。谭淞文,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教授。据悉,乌克兰工程院(Ukrain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简称UAES)是乌克兰最高学术机构之一。1991年以来,乌克兰工程院作为公共自治组织运作;1998年,加入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该联盟联合了来自世界27个国家的工程科学院。目前,乌克兰工程院是“欧洲工程师”国家项目的参与者,该项目由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FEANI)实施,包括来自29个欧洲国家的协会和350多个国家工程协会,团结了超过 350 万工程师。截至2023年12月1日,乌克兰工程院拥有176名院士学者,以及外籍院士64人。乌克兰工程院(UAES)办公大楼。谭淞文出生于1990年8月,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目前为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教授,致力于细胞治疗技术、药用辅料领域的深入研究。他2021年荣获第六届全国临床创新与发明大赛全国一等奖,2022年入选国家人社部“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团中央“攀登计划”,2023年入选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RSA)终身会士(Life fellow)。与此同时,他还兼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外聘博导、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等职位,担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诺贝尔奖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的执行主任。也正是在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其于2023年申请乌克兰工程院(UAES)外籍院士,并获得了通过。值得一提的是,谭淞文不但在国际医疗交流方面积极作为,与乌克兰、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国科研机构进行医疗和教育合作,促进海外医疗技术在中国的融合发展;而且也是中南大学一名兢兢业业的青年老师,曾在该校“中南师心”系列报道中亮相。他说:“看着学生们一步步成长、获得成绩,深感高兴,期盼他们都成为祖国的栋梁。或有一日鬓白回首,笑看桃李满天下。”他也经常给学生们讲自己作为普通小镇男孩,通过不懈努力获得公费留学资助,最终成为特聘教授的故事。他表示,相信榜样是鼓舞人心的,是立德树人的力量。谭淞文(左五)带领医学访问团考察巴厘岛Mangusada医院留影。
  • 小雷达 大神通 菏泽“蓝天保卫战”拿下两个全省“第一”
    捷报  “蓝天保卫战”首年,山东菏泽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8.3%,国控站点优良率同比增加7.2%,一举拿下PM2.5下降幅度和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幅度两个全省第一,获得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4192万元。  战果的取得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光电”)作为第三方专家团队,全力提供高效的装备和优质的服务,为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竭尽所能!高效的装备  “根据智慧环保监控指挥中心雷达扫描数据,发现一处污染热点,请中部作战区域工作队长安排人员巡查……”一条条指令或建议从智慧环保监控指挥中心发送到各作战区域,监管人员马上出动,迅速处置污染事件。菏泽市智慧环保监控智慧中心  指令中,精准发现污染热点的利器就是中科光电研发的便携式颗粒物激光雷达,它向空中发射出一束激光,就能探测到颗粒物的种类和时空分布。 便携式颗粒物激光雷达  便携式颗粒物激光雷达具有便携性、易操作、零盲区的优点,能够实时预警,快速锁源;可以开展移动监测,与固定监测结合起来,能让污染源无处可藏,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地的蓝天保卫战中,是监测、执法的有效工具。优质的服务  为了更好地支持菏泽打赢“蓝天保卫战”,中科光电派出精干力量长期驻守菏泽,现场巡查追源溯源,开展雷达扫描数据分析,进行气象条件预测,提出整改建议,追踪改善效果......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的优质服务和菏泽市的蓝天卫士们并肩战斗,用科技的力量支撑该市线上监测、线下监管的全时同步。 中科光电专家团队夜间调试设备  菏泽市基础较弱,虽然首战告捷,但是任重道远。该市今年将集中攻坚PM10,确保PM2.5、PM10等各项大气指标持续改善。中科光电一起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力以赴!
  • 泽天雷风服务︱一如既往:国庆放假,服务不放假。
    为了解决各位新老客户国庆期间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等服务的后顾之忧,春来科技一如既往的推出“国庆放假,服务不放假”举措,持续提供售后服务支持。有事您说话,请直接致电24小时服务热线!“雷风服务”模块介绍关于“雷风服务”春来科技打造出“雷风服务”品牌,目前拥有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100余名技术专业、经验丰富的售后服务工程师,同时利用全面、先进的检测工具,依托高效的服务系统,以“泽天服务、雷厉风行”为服务宗旨,为广大用户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春来科技提供24小时免费服务热线,做到30分钟内响应需求,最快24小时内解决问题。任何现场问题均可通过拨打400客服热线反馈,售后服务工程师会及时响应和解决,后期进行电话回访以及问卷调查,及时调查客户对我司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雷风服务”流程展示01客服服务能力1.7x24h免费售后服务热线,做到30min响应需求,经专业评估后最快24h到达项目现场解决问题。 2.任何现场问题均可在公司微信服务号(见封底二维码)进行登记反馈,我司技术人员会及时响应和处理。 3.积极开展客户回访和问卷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客户满意度及对我们产品的建议。02技术支持能力 1.由对应产品的区域售后服务工程师负责诊断、处理产品故障问题,安排客户回访以及完成情况追踪。 2.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服务团队,提供一站式技术支持。 3.拥有可供应全国的备品备件库,以便及时为客户提供更换服务需求。03定期巡检培训公司持续开展全国巡检以及现场培训活动,由专业的售后服务工程师组建成巡检培训小组,对设备进行检修,并对运维人员的日常操作、维护能力进行再培训,及时将现场遇到的问题、需求等进行反馈,量身定制最佳的现场维护和定期保养方案。
  •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很可能直接对心脏DNA产生影响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前发布消息说,一项新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如何对心脏产生影响,以及其与流感病毒对心脏影响的差异,这为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心脏损伤提供了思路。  这项由昆士兰大学领衔的研究已发表在《免疫学》月刊上。研究报告作者之一、昆士兰大学的库拉辛哈博士说:“与2009年流感大流行相比,新冠导致了更严重和长期的心血管疾病,但在分子层面上,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尚不清楚。”  据介绍,新研究使用了从7名新冠患者、2名流感患者和6名对照组患者遗体上采集的心脏组织样本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在流感患者的心脏样本上发现了较强的炎症,而在新冠患者的心脏样本中则发现了与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和修复相关的组织变化。研究人员表示,新冠病毒很可能是直接对心脏的DNA产生影响,而不仅仅是通过引发炎症带来连锁反应。  库拉辛哈说,DNA损伤和修复机制会造成基因组的不稳定,并且与糖尿病、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疾病有关。  昆士兰大学教授约翰弗雷泽说,这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对心脏组织会带来不同的影响,这提供了更多证据证明新冠病毒并非“与流感病毒相似”。未来团队希望通过更大规模的队列研究来开展深入调查。
  • 2016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举行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缺席颁奖仪式。  依照惯例,主办方用从诺贝尔去世的地方——意大利圣雷莫运来的鲜花装饰颁奖仪式台,获奖者陆续走上颁奖台就坐。瑞典王室主要成员、政界领导人及各界人士1500余人出席颁奖仪式。  在每个诺贝尔奖项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获奖者的成就之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每位获奖者颁发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今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88万美元)。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缺席当天的颁奖典礼,也没有派代表替自己领奖。在文学奖评委会代表宣读完其成就后,现场乐队和歌手表演了迪伦的作品《大雨将至》。  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化学奖得主为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 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大隅良典 文学奖被授予鲍勃迪伦 经济学奖由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尔姆斯特伦获得。  12月10日是瑞典工业家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每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都安排在这一天举行。
  • 三人获诺贝尔化学奖 发明世界上最小机器
    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  瑞典皇家科学院5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加这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  让-皮埃尔索瓦日出生在法国,目前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 弗雷泽斯托达特出生在英国,目前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 伯纳德费林加出生在荷兰,目前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工作。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开发出来的机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时可移动执行特定任务。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这三位获奖者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将化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  近年来,三位诺奖得主的成果已经成为全世界科研人员开发分子机器的“工具箱”,开创了分子机器的发展道路。目前已有科学家在轮烷的基础上建造出一个可以抓取并连接氨基酸的分子机器人 还有研究人员将分子马达和长聚合物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将光能储存在分子中,有望开发出新型电池及光控传感器。  费林加在现场电话连线时说,得奖消息令自己“很震惊”,同时感到荣幸。他表示,荣誉属于全体科研合作者,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如此骄人的成果。  费加林对其获奖成就解释说:“一旦在分子层面控制了运动,就为控制其他各种形式的运动提供了可能。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新材料的研发开启了广阔前景。”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3.33万美元),将由这三位获奖者平分。 据新华社  ■ 背景  诺贝尔化学奖  曾有171人获奖一人梅开二度  化学奖是众多诺贝尔奖中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的发起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就是一名化学家。诺贝尔的不少发明和成就,都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根据诺贝尔的遗愿,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化学领域做出最重大发现或进展的人”。  受战争和“宁缺毋滥”影响 八年未颁发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至今总共颁发了107次。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这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该奖项于每年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截至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在被颁出的106次诺贝尔化学奖中,有63次被颁给了单独的个人,23次同时颁给两人,21次同时颁给三人,三人是诺奖单项获奖人数的上限。  与居里一家“有缘”母女和女婿均获奖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法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约里奥。1935年获奖时约里奥只有35岁。值得一提的是,约里奥的妻子是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1935年夫妇二人因在合成新型放射性元素方面有突出贡献,而被同时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化学家约翰芬恩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已是85岁高龄,系最年迈获奖者。  此外,除了居里夫人的长女外,历史上还有3名女性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其中,有2人是单独得奖:居里夫人1911年获奖,此前在1903年,她已经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英国生物化学家多萝西玛丽霍奇金因促进蛋白质晶体学发展而单独获奖。  最近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是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2009年,她凭借在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与另外两人一同获奖。(宗和)  ■ 科普  “世界最小机器”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世界上存在小到只有千分之一头发丝粗细的机器吗?答案就是刚刚助力三位科学家摘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分子机器。  人类是如何用自己一双大手来制造出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世界最小机器”?这是一个关于科学家们如何将分子成功连接起来并设计出从微型电梯、微型发动机到分子肌肉的故事。  第一步,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而且这两个分子能够相对移动   第二步,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即将一个环状分子套在一个哑铃状的线形分子轴上,且环状分子能围绕这个轴上下移动,并成功实现了可以上升高度达0.7纳米的“分子电梯”和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   第三步,费林加设计出了在构造上能向一个特定方向旋转的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一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有了这三步,分子机器就可以动起来了。  评选委员会表示,就像19世纪30年代,当电动马达被发明出来时,科学家未曾想过它会在电气火车、洗衣机等被广泛运用。而分子机器正如当年的电动马达一样,未来很有可能将用于开发新材料、新型传感器和能量存储系统等。据新华社  ■ 身边人看诺奖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后,针对三位获奖科学家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以及他们发明出的“世界上最小的机器”,记者询问了一些大学生和小学生,了解一下身边人对此有何看法。实习生 李晨晖  你认为“分子机器”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清华化学系(大一):分子机器应该是和传统的机器没有很大差别,都是一种能源做功的机器,但分子机器的尺寸非常小,且与传统机器的功能用途有所不同。  北外英语系(大三):分子机器应该是一种在分子层面制作出来的超小型工具吧,这种机器有分子结构,有一定动力系统。  小学生(五年级):非常非常小,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小,能够做很多大机器完成不了的事情。  你觉得机器最小能做到多小?  清华化学系(大一):分子机器可以做到纳米级别的大小,毕竟分子机器需要完成做功,所以还是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分子才能具有机器的功能。  北外英语系(大三):机器即使做得再小也应该包含一些必要的结构。我知道的最小单位就是纳米了,分子机器也可以做到纳米级吧。  小学生(五年级):比芝麻还要小,比跳蚤还要小的,需要放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  对于分子机器的未来用途,你有何猜想?  清华化学系(大一):分子机器与分子生物学和仿生学密不可分,如果化学能够实现分子机器的合成,将能够在医疗、生化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北外英语系(大三):比如在医疗领域制造一种超分子的小车运送体内有用物质,在极其微小的空间里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运输任务。  小学生(五年级):人的身体里有器官生病了,可以把这种小机器放进身体里去进行修复。
  • 泽析生物Aqutic-RS8001全自动AI藻类鉴定计数仪问世
    亲爱的朋友们: 临近年关泽析生物在此分享一个全新的科技突破性的创新产品——《Aquatic-RS8001全自动AI藻类鉴定计数仪》新品发布。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装备,是信息时代环境科技发展的源头,是生态环境科学的‘先行官’,也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倍增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离不开先进的环境探测技术和仪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学术所长刘文清 藻类水华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而如何快速鉴定水华种类非常重要。 公司在深入研究和理解当下水生态的检测需求后,研发团队倾尽全力,打造出了这款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它实现了全时自动聚焦、高精度X轴/Y轴自动平移、多种拍照模式、藻类自动鉴定计数、自动报告、审计追踪、多账户管理等创新应用。 该仪器由研究级三目生物显微镜、电动XY移动平台和控制器、Zstream藻类自动鉴定计数分析系统、藻类智能鉴定系统以及数据处理终端组成。主要用于对样品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做自动分类计数、大小测量、种类分类以及生物量测定等多指标自动分析输出。 泽析生物全自动AI藻类鉴定计数系统替代传统人工计数,给藻类监测领域带来了4大创新应用,真正意义上实现全自动智能分析计数。一套仪器即可实现:1. 自动对焦/拍照2. 自动识别藻种类别3. 自动计数分析4. 自动分类分析3~1000μm的藻类全片自动拍照 以及 自动分类鉴定结果 系统拥有丰富的藻类数据库,既遵循浮游植物分类学,又兼顾了软件界面展开的便捷性。以精细、直观、实用的原则,对浮游藻简介进行重点编辑、分栏介绍,突显不同门类浮游植物的特点,使得 形态、结构、生殖、生态 一目了然。 同时系统具备增量学习功能,当鉴定过程中碰见本地数据库外的藻类时,可通过增量学习功能,并不需要重建所有的藻类数据库,而是在原有数据库的基础上,仅对由于新增数据所引起的变化进行更新。生成新的藻类数据库,这样软件就可识别新出现的藻类。生物类别详细展示 以及 增量学习功能 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泽析生物也一如既往地保持稳定便捷,可视化数据报告可通过pdf格式导出;具备审计追踪功能,操作人员在软件上的每一步操作软件自动记录,以便后续结果数据的追溯自动保存每批显微照片、统计标识和统计数据。 新品带给您的是惊喜,是科技的未来!提前祝所有兄弟、朋友、合作伙伴龍年大吉、万事如意!产品详询:杭州泽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泽泉科技应邀参加第十六届全国二类水体水色遥感研讨会
    2016年8月7日-8日,泽泉科技应第十六届全国二类水体水色遥感研讨会组委会之邀赴长春出席并赞助本次会议。 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共有约200名来自全国各地从事水色遥感相关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参会,会议收到口头报告38个,墙报10个。两天的时间里,参会人员就水体光学特性分析、水色要素遥感模式及大气校正研究、水体光学遥感应用分析、水体光学现场监测技术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赞助商,泽泉科技的技术工程师在第一天的会议上做了“Bioshperical水体光学特性测量仪器及其应用”口头报告,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创立于1977年的美国生物球仪器公司(Biospherical Instruments Inc.,简称BSI)是一家以研发为导向、集设计与生产为一体的环境监测仪器公司。BSI在从南极到北极、从海洋到饮用水水库的环境监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30多年来,BSI的生产线聚焦于海洋、大气、水质和生物科学用的高品质光学仪器的设计与生产,是目前国际上光学仪器领域的领导者。BSI的产品包括陆地与海洋的全球紫外线(UV)监测系统、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系统、以及海洋科学和大气科学使用的多种UV和可见光波段的光学辐射仪。BSI的仪器从最简单的光合有效辐射(PAR)测量仪,到非常复杂的水体剖面辐射测量系统,以及各种单通道光强测量传感器,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如NASA、NOAA、EPA、WHOI、MBARI、Sea-Bird、RBR、HOBI、McLane、Teledyne、WETLabs、YSI等等都是BSI的忠实用户。 除此之外,泽泉科技还以海报和样机形式展出UWITEC水环境采样工具、有害藻华预警监测系统、水体光学特性测量仪器、多功能回声探测仪、水体营养盐监测、激光雷达系统等与水环境水生态研究相关的仪器设备,引起与会嘉宾的极大兴趣。会议期间,泽泉科技展台接待了40多位专家学者前来咨询仪器及技术信息。
  • 泽权荣誉 | 泽权仪器荣获天津大学环境产业年度“环境类分析检测仪器领军企业”称号
    3月26日,在江苏宜兴市举行的2020年度天津大学生态环境高峰论坛暨“环保一家人”年会上,泽权仪器被评为天津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评为“2020年度环境类分析检测仪器领军企业”的荣誉称号。此次论坛邀请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天津大学生态环境校友,央企、国企代表,环保企业家,与环保相关的社团代表、行业媒体、特邀嘉宾等5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共促产学研一体化快速发展。在本次会议上,由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生态环境校友会组建评审团,评选出天津大学生态环境校友会环境产业“领军企业”,表彰在生态环境行业孜孜探索的各领域领军企业。泽权仪器受邀参加了本次大会,在环境产业“领军企业”颁奖典礼上,泽权仪器凭借为中科院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等重大项目提供完善的快速检测解决方案,以及在环境类仪器行业取得的各项突出成就,获得了年度“环境类分析检测仪器领军企业”的称号。 总经理孙海龙先生代表公司上台领奖 泽权仪器成立于2004年,多年来致力于为环境分析、工业制造等行业提供优质的仪器解决方案。近年来公司和以奥林巴斯、AMS Alliance等为代表的知名外国仪器品牌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在环境行业不断推广的仪器和设备,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应用经验。目前公司在全国建立起了完善的销售和服务体系,拥有庞大的环境客户群体和良好的声誉。公司在上海总部也设有产品应用实验室,为客户提供仪器展示、技术培训和应用创新等多种服务。 荣誉铭牌和荣誉证书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环境检测行业对相关检测技术和检测仪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国内环境仪器领军企业之一,泽权仪器愿意将在环境快速检测、自动化水质分析等领域累积的仪器应用经验分享给中国客户,共同提升我国环境检测分析领域的新技术应用水平,为我们国家建设绿水青山的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中德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成立
    5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共建的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在京挂牌成立。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高星在主持会议时表示,这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合作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表示,这一实验室的建立将会使更多的现代科技手段用于人类演化和科技考古研究的探索,这也是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据了解,该联合实验室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实验与技术的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和利用相关单位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研究。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交叉与协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现代人类起源、演化过程与机制、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重大课题方面取得创新与突破,提高我国相关领域的实验条件、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王昌燧介绍了联合实验室规划、研究方向和运行模式。他表示,联合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在短期内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0年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人类起源、演化及科技考古研究中心和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 按照联合实验室的宗旨和学术方向,其实验与研究单元规划为:石器技术与功能分析、古代DNA分析、环境考古、同位素与古代食谱分析、古代残留物分析、动物考古等。随着学科的发展,将适度拓展研究领域、组建新的实验室单元。 按照合作协议,中德双方在资金、设备和材料方面作等同的投入与贡献。德方在古代DNA和同位素分析仪器设备方面提供实质性的支持。联合实验室挂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并与研究生院共同管理;实验室主任由三方代表轮流担任;成立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的学术方向和运行过程提供建议与指导。 德国马普学会代表、著名分子遗传学家Svante Paabo介绍了古代DNA分析在尼安德特人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并介绍了德中合作的计划与前景。挂牌仪式后,来自中科院地质所、研究生院、古脊椎所、马普学会、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各领域专家分别作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
  • 201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人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一. 简· 迪安· 米勒 (Jan Dean Miller 美国)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二. 詹姆斯· 弗雷泽· 斯托达特(James Fraser Stoddart 英国/美国)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三. 朱溢眉(Yimei Zhu 美国)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四. 彼得· 乔治· 布鲁尔(Peter George Brewer 美国)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五. 孙立成(Licheng Sun 瑞典 ) /strong /span /p p    strong 一. 简· 迪安· 米勒 /strong /p p strong   Jan Dean Miller /strong /p p strong   美国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d7686735-0485-4c33-a949-2417b37090f5.jpg" title=" 1_副本.jpg" alt=" 1_副本.jpg" / /p p   简· 迪安· 米勒,男,1942年4月生,美国籍。美国犹他大学艾弗· 托马斯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由云南省提名。 /p p   米勒教授是冶金和矿物加工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第一个将矿物三维CT扫描技术应用于矿物结构解析和资源回收,迄今出版专业书籍9部,发表论文6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曾获美国采矿、冶金和勘探学会杰出会员奖、云南省政府外国专家彩云奖等。 /p p   35年来,米勒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中美两国冶金与矿物加工技术交流与合作,将国际先进矿冶技术和发展理念带到中国。长期坚持与矿冶行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开展合作,帮助成立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米勒教授在犹他大学为我国培养包括博士、硕士等中青年领军人才在内的留学人员及访问学者150余人,开展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中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等700余人。在浮选表面化学基础理论、高分辨率X射线显微层析软件开发及应用、喷气式水力旋流浮选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矿-水界面的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原创性工作。他与昆明理工大学等合作,为我国西部中低品位冶金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回收、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控制、低品位钾矿高效利用及盐湖资源利用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显著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资源利用率提升,有力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我国现代矿冶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p p strong   二. 詹姆斯· 弗雷泽· 斯托达特 /strong /p p strong   James Fraser Stoddart /strong /p p strong   英国/美国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2388e995-5f8d-4bc4-adc3-b5aa520eb102.jpg" title=" 2_副本.jpg" alt=" 2_副本.jpg" / /p p   詹姆斯· 弗雷泽· 斯托达特,男,1942年5月生,英国美国双国籍,有机超分子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曾获得2017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由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提名。 /p p   斯托达特教授是全球有机超分子化学和纳米科学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他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机械键——一种基于分子机械互锁结构的全新化学键,并成功合成了人工分子机器。斯托达特教授所提出的机械键概念成为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化学领域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p p   斯托达特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广中美科技合作,他积极与我国学者开展分子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显著拓展了中国分子科学领域学者的国际视野,有效促进了中国分子科学研究机构的国际交流,极大提升了中国分子科学基础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声望。他在中国捐资设立人才基金,专门用于鼓励更多优秀的中国年轻人才从事化学领域研究 他积极推动在我国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为我国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一流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多次向我国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部门建言献策,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提升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 /p p strong   三. 朱溢眉 /strong /p p strong   Yimei Zhu /strong /p p strong   美国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97b1e84b-f71c-4fbc-90de-894447ff8169.jpg" title=" 3_副本.jpg" alt=" 3_副本.jpg" / /p p   朱溢眉,男,1952年5月生,美国籍。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终身教授,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前沿电子显微学研究所创始人、所长。由中国科学院提名。 /p p   朱溢眉教授是世界电子显微学领域的权威和领军人物,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他在尖端显微物质结构测试设备和分析方法领域取得重要开创性成果,推动了物理、化学和材料等学科发展,提升了人类在原子尺度、超快时间分辨、表面及原位物质观察的水平,迄今共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引用18000余次。他多次受美国政府委派组织科学设备方向蓝图会议,为世界基础科学仪器和设备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获美国显微学会的最高学术奖励“杰出科学家奖”等。 /p p   朱溢眉教授长期致力于推动中美政府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受美国能源部委托,他多次组织高规格超导和量子材料领域双边研讨会,开辟了中国科学院与美国能源部全新合作领域与机制。他积极促进双边科研合作, 为中国原子尺度表征和电子显微学领域技术发展以及多个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平台建设做出了贡献。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成功组建了“中科院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应用国际创新团队”和“中科院卢嘉锡国际创新团队”,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搭建了全球领先、国内首台两百千伏超快四维电子显微镜,上海交通大学搭建了世界首创三兆伏、飞秒量级超快电子显微镜。多年来,他指导培养了众多中国博士生和博士后,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子显微学、凝聚态物理和纳米材料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领军人才。 /p p strong   四. 彼得· 乔治· 布鲁尔 /strong /p p strong   Peter George Brewer /strong /p p strong   美国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a75df621-3111-478d-a3ec-0acb97ed6b5f.jpg" title=" 4_副本.jpg" alt=" 4_副本.jpg" / /p p   彼得· 乔治· 布鲁尔,男,1940年12月生,美国籍。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资深科学家,曾任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所长。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07年分享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2016年获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海洋学最高荣誉莫里斯· 尤因奖章,2017年获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由中国科学院提名。 /p p   布鲁尔博士是国际知名海洋地球化学家,开创了海洋酸化研究,提出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的新观点,并在世界范围内领导海洋科学考察。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11篇发表在自然或者科学杂志。 /p p   近十年来,布鲁尔博士一直致力于与我国科学家开展合作交流。从邀请我国科学家参与美国深海探测航次到分享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的深海研究经验 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到参与“发现”号深海ROV机器人设计、建造和应用,布鲁尔博士一直在推动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他与我国科学家联合开发深海原位探测技术,首次发现深海沉积物中甲烷的浓度被低估了约30倍,被自然和科学杂志同时报道和正面评述。在他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深海极端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创新国际团队,取得了大量合作成果,包括使用我国深潜器平台和自主研发的系列原位探测技术,在南海首次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在自然界中发现存在超临界态二氧化碳,引领了西太平洋深海科学发展。除中国科学院以外,布鲁尔博士还和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个团队有深入合作,推动了中国深海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p p strong   五. 孙立成 /strong /p p strong   Licheng Sun /strong /p p strong   瑞典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1b6dcc00-1dd6-4659-9749-12ccd3d25423.jpg" title=" 5_副本.jpg" alt=" 5_副本.jpg" / /p p   孙立成,男,1962年8月生,瑞典籍。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首席教授,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由辽宁省提名。 /p p   孙立成教授长期从事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科学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在高效水氧化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以及光解水制氢分子器件设计与制备等领域取得了令国际同行瞩目的科研成果。他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德国Wiley期刊ChemSusChem编委会主席,曾获瑞典皇家科学院沃尔玛克奖、国际先进材料协会智能能源技术奖等国际奖项。 /p p   从2000年起,孙立成教授开始与中国开展实质性科技合作。他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从海内外引进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在分子催化水氧化等前沿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合作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在解决人工光合作用关键科学问题方面,研制出目前效率最高的水氧化分子催化剂 提出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新策略,为研制高效稳定的人造树叶奠定了基础。他建立了该领域中欧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渠道,为我国培养、锻炼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他与李灿院士共同发起并成功主办了五届 “Solar Fuels and Solar Cells” 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在他的积极策划下,中国与欧、美、日、韩等多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推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化进程。18年来,他搭建了一条国际科技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推动了我国人工光合作用研究在国内普遍开展,为中国站在该领域的世界前沿做出了重要贡献。 /p
  • 泽泉科技赴荷兰参加CytoBuoy Meeting 2017
    2017年3月27-29日, “CytoBuoy Meeting 2017”用户交流会在荷兰乌尔登市的古老城堡Kasteel Woerden举办,泽泉科技应邀参加。来自法国、德国、英国、希腊、中国、荷兰等知名大学和研究所的30多名专家及科研人员参加本次会议并分享各自团队在科研工作中利用CytoBuoy 流式细胞仪取得的成果。交流会内容涵盖藻华在线监测、海洋巡航中的藻类生物量跟踪、大洋表面的浮游植物浮标监测、CytoSense 与传统显微镜技术比较、CytoSense结合FerryBox的自动化水质分析、流式细胞仪数据分析与管理等多个方面。会上,CytoBuoy CEO George Debulaar先生致欢迎辞并介绍了产品的最新科技更新。CytoBuoy Meeting 2007 报告现场CytoBuoy Meeting 2007 参会人员合影 分组讨论阶段,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的侧重点,与会客户围绕流式细胞仪的使用及数据处理(流程、标准化、功能类型的定义、质量控制等)、成像&脉冲图谱分析用于藻类识别、水质监测中的更多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分组讨论会后,客户参观了CytoBuoy公司,CytoBuoy公司也进行了新一代多检测器、多点采样器的样机演示,并就相关客户在藻类长期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进行了深入讨论。客户讨论样机演示 会议结束后,泽泉科技参会代表接受了CytoBuoy公司为期一周的技术培训,涵盖了硬件原理,软件数据处理,及售后服务等各方面内容。技术培训 通过和与会客户的深入交流和经验分享,泽泉科技更加深入了解了CytoBuoy产品在科研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情况,CytoBuoy的技术培训更进一步增强了泽泉科技售后服务的技术能力。 此外,为能提供更完善的野外监测解决方,CytoBuoy 产品也在不断的技术更新:更新一:成像模块:科勒照明LED光源,背景噪音减少光学分辨率:1um成像分辨率:3.3um最大成像倍数:16倍更新二:自动染色模块(可选)水体异养微生物自动染色、藻类、细菌、浮游动物及沉积物等在线检测。
  • 空间太阳能助力全球实现“碳中和”
    据世界经济论坛网近日报道,英国政府正考虑投资160亿英镑,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空间太阳能电站是英国政府“净零创新组合”项目将投资的技术之一,被视为可助英国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潜在措施之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也正在开展一项具有先锋性的“空间太阳能发电项目”,而且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2020年在太空测试了太阳能模块和能量转化系统。此外,中国也在建造自己的空间太阳能发电站。那么,太空中的太阳能发电站将如何运作,能带来哪些好处,又面临哪些挑战呢?优点多多据世界经济论坛网报道,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增长近50%。位于轨道上的空间太阳能电站一天24小时都可以接收太阳光,因此可以持续发电,这比地球上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更具优势——后者只能在白天发电,并且受天气影响。因此,空间太阳能发电可能是帮助满足全球能源部门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应对全球气温上升的关键。空间太阳能发电需要在太空收集太阳能并将其传送到地球上。为此,空间太阳能发电系统需要一颗太阳能卫星,即一台装有太阳能电池板的巨型航天器。这些电池板可以发电,然后通过高频无线电波将能量无线传输到地球,而一种名为硅整流二极管天线的地面天线将把无线电波转换成电力,再将其传送至电网。前景可期利用漂浮在太空中的巨型太阳能发电站向地球发射大量能量,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首次提出了这个设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成为作家们的灵感来源。1941年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发表的短篇小说《推理》,就描述了这样一个能收集太阳能、并通过微波向行星传递能量的空间站。此后,基于太空的太阳能利用就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想法,而最近的技术进步使科学家们对其前景更为乐观。这些技术包括轻型太阳能电池、无限能量传输和太空机器人技术等。建造空间太阳能发电站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太阳能电池板的重量问题,不过,这已经通过开发超轻太阳能电池得到了解决。2017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模块化发电站的设计,该发电站由数千块超轻型太阳能电池瓦组成。它是迄今为止最轻的集成多功能原型机,能够收集阳光,将其转换成射频电能,然后以受控光束无线传输这种能量。另外,空间太阳能电站基于模块化设计,大量太阳能组件可由机器人在轨道上组装而成。此外,把所有这些组件运入太空难度大、成本高,但像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这样的公司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其研制出的“猎鹰”火箭可重复使用,功能更强大的“星舰”火箭也即将进入关键的试飞阶段,有望大大降低空间发电成本。仍有挑战弗雷泽-纳什咨询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认为,英国投资100多亿英镑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是可行的。该项目预计将从规模试验开始,204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这颗太阳能卫星的直径将达到1.7公里,重约2000吨。地面天线的面积约为87平方公里。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报道,中国正在考虑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计划,包括在2021年至2025年建设中小规模平流层太阳能电站并发电;2025年后开始大规模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相关工作。根据有关专家组论证建议,中国应力争在未来十余年完成空间超高压发电输电及无线能量传输试验验证,实现“2030年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2050年前具备建设吉瓦级商业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能力”的中、远期目标。但世界经济论坛网的报道指出,即使我们成功建造了一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其运行也面临若干实际挑战,例如太空碎片可能会破坏太阳能电池板。太空碎片是废弃的运载火箭或航天器部件,它们在地球上空数百公里处漂浮,由于太空碎片以25266公里/小时的极快速度在近地轨道上飞行,因此一旦发生碰撞,可能会对卫星或航天器造成严重破坏。另一个问题是,从太阳能卫星向地面传输能量难度很大,科学家们需要提高无线能量传输的效率,按照现有技术,收集到的太阳能只有一小部分可到达地球。
  • 2018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 附历年得主盘点
    p   当地时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Arnold,Smith,Winter。 br/ /p p   奖项的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表彰她实现了酶的定向演化 另一半授予给美国科学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科学家温特(Gregory P. Winter),表彰他们实现了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呈现技术。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8f1c90ac-2aec-4857-aa84-f43b6f2ce6aa.jpg" title=" 2018100318181296422.png" alt=" 2018100318181296422.png" / br/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3位科学家。 /p p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始于1901年,以表彰“在化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p p   化学是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诺贝尔一生中最依赖的科学,他的发明和积累的巨额财富都得益于化学知识。1895年,诺贝尔立下遗嘱,从个人财富中拿出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用以奖励在几大科学领域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遗嘱中,他把化学奖放在了第二位,仅次于物理学奖。 /p p   从1901年至2017年间,诺贝尔化学奖已颁发过109次,拥有178位获奖者。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英国学者弗雷德里克· 桑格则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生物化学家。 /p p   2017年10月4日,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士科学家雅克· 杜博歇、美国科学家约阿希姆· 弗兰克以及英国科学家理查德· 亨德森,以表彰他们在冷冻显微术领域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c5171abc-dec5-4086-9143-053758daaed5.jpg" title=" u=364030801,3274004624&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alt=" u=364030801,3274004624&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 br/ 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br/ /p p   诺贝尔化学奖是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中设立的原始四大奖项之一,首次颁发于1901年,截至2017年,共颁奖109次,有178人次获奖,化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是58岁。 /p p   其中,最年轻的化学奖得主是法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他在1935年与其妻子因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仅35岁。值得一提的是,他妻子的母亲是两获诺奖的居里夫人,两人的一对儿女也是著名的科学家。 /p p   最年长的化学奖得主是美国化学家约翰贝内特芬恩,他因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质谱法方法的研究,与日本化学家田中耕一、瑞士化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共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时年85岁。 /p p   百年间,诺贝尔化学奖仅有4位女性得主。分别是1911年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奖的法国化学家玛丽居里 上文中提到的法国物理学家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1964年因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结构而获奖的英国生物化学家多萝西霍奇金 及2009年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而联合获奖的以色列晶体学家阿达约纳特。 /p p   截至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共停发过8次,分别在1916, 1917, 1919, 1924, 1933, 1940, 1941和1942年。多数发生在一战二战时期。此外,据诺贝尔奖官网称,如果当年没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该年的诺贝尔奖也将延后颁发。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30f8da35-fcd8-47dd-b075-c066286f62b8.jpg" title=" u=3104463671,3442817358&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alt=" u=3104463671,3442817358&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 br/ 诺贝尔奖奖章 br/ /p p   strong  最后,附上21世纪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 /strong /p p   2000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p p   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巴里夏普莱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应。 /p p   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 /p p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 /p p   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欧文罗斯(美)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 /p p   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罗克(美)伊夫肖万(法)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 /p p   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 /p p   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德),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p p   2008年:下村修(日)、马丁查尔菲(美)、钱永健(美),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p p   2009年: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英)、托马斯斯泰茨(美)、阿达约纳什(以色列),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做出贡献。 /p p   2010年:理查德赫克(美)、根岸英一(日)、铃木章(日),发明新的连接碳原子的方法。 /p p   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美)、布莱恩克比尔卡(美),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 /p p   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美)、迈克尔莱维特(英、美)、阿里耶瓦谢勒(美、以色列),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做出贡献。 /p p   2014年:埃里克贝齐格(美)、威廉莫纳(美)、斯特凡黑尔(德),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做出贡献。 /p p   2015年:托马斯林达尔(瑞典)、保罗莫德里奇(美)、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美),因“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获奖。 /p p   2016年:让-皮埃尔索维奇,J弗雷泽斯托达特和伯纳德L费林加三位科学家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奖。 /p p   2017年,约阿希姆弗兰克(瑞士),理查德亨德森(英),雅克杜博歇(瑞士),他们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的结构。 /p p br/ /p
  • 中科院2017年新增院士五大看点
    p   中国科学院28日公布了2017年新当选的61位中科院院士名单,以及16位新当选的中科院外籍院士名单。新增院士有哪些看点?记者进行了简要梳理。 /p p strong   看点一:院士更加年轻了 /strong /p p   从年龄结构看,2017年新当选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4.1岁,60岁(含)以下的占91.8%。其中,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涛年龄最小,为46岁 昆明理工大学的季维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杨经绥年龄最大,同为67岁。 /p p   根据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院士群体中青年人才比例逐步提高,院士年轻化成为趋势。据了解,近年来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稳定在55岁左右,综合来看是科学家比较成熟的黄金年龄。 /p p strong   看点二:多位“大国重器”设计师当选 /strong /p p   歼—20总设计师杨伟、“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等人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据了解,在2017年增选工作中,中科院学部主席团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兴和交叉学科、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的支持,推动院士队伍的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 /p p   杨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自主研制的飞机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的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呼唤更多的基础科学研究,“我当选中科院院士,相当于我们团队加入到一个更大的团队里,相信未来技术和科学能够结合得更好”。 /p p strong   看点三:强调珍惜院士荣誉 /strong /p p   “高兴五分钟就可以了。”多位新当选院士表示,将以当选院士作为学术生涯的新起点,认真履行院士义务,珍惜院士荣誉,恪守科学道德,提携后辈人才,积极参加学部活动。 /p p   这次院士增选工作是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后进行的第二次增选,科技界和全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增选工作遵循《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要求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这一要求在2017年院士增选中得到了贯彻。 /p p strong   看点四:香港贡献了2位院士 /strong /p p   这2位院士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有机化学的谢作伟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结构工程的滕锦光教授。不过,这2位学者均出生于浙江,并在内地完成本科教育。 /p p strong   看点五:外籍院士增选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strong /p p   波兰、荷兰、乌兹别克斯坦3国今年首次有科学家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据了解,在坚持外籍院士标准的前提下,中科院今年重点关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候选人,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国别分布更趋合理。 /p p   2017年共产生中科院外籍院士16人。其中,安德烈· 海姆和詹姆斯· 弗雷泽· 司徒塔特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新当选外籍院士来自8个国家(1人为双重国籍),分别是美国、英国、俄罗斯、瑞典、波兰、日本、荷兰、乌兹别克斯坦。 /p p /p
  • 上海泽铭在太湖投放第28套水质监测浮标
    2010年7月上海泽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太湖边投放了6台浮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使得在太湖运行的浮标数量达到28套。   我公司的浮标运用信息传感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浮标采用GPS卫星定位,通过三块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工作电力,搭载的多参数水质监测仪6600V2-4可监测太湖水的PH值、电导、浊度、叶绿素、蓝绿藻和溶解氧等七项水质数据,并通过GPRS将数据无限传输到后方的水质监测平台。到目前为止28台投放的浮标系统已正常工作。浮标站对水质的实时监测,不会受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国家环保部领导参观我公司拟投放的浮标监测系统
  • 电子显微学权威朱溢眉获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01月0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出285个项目(人选)。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 /p p   同时,“201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位获奖人揭晓,其中,世界电子显微学领域的权威和领军人物,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朱溢眉教授榜上有名。根据科技部公布信息,对朱溢眉教授获奖介绍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ab23aaee-ba8d-4337-ba11-c262e1ed390a.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朱溢眉,男,1952年5月生,美国籍。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终身教授,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前沿电子显微学研究所创始人、所长。由中国科学院提名。 /p p   朱溢眉教授是世界电子显微学领域的权威和领军人物,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他在尖端显微物质结构测试设备和分析方法领域取得重要开创性成果,推动了物理、化学和材料等学科发展,提升了人类在原子尺度、超快时间分辨、表面及原位物质观察的水平,迄今共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引用18000余次。他多次受美国政府委派组织科学设备方向蓝图会议,为世界基础科学仪器和设备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获美国显微学会的最高学术奖励“杰出科学家奖”等。 /p p   朱溢眉教授长期致力于推动中美政府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受美国能源部委托,他多次组织高规格超导和量子材料领域双边研讨会,开辟了中国科学院与美国能源部全新合作领域与机制。他积极促进双边科研合作, 为中国原子尺度表征和电子显微学领域技术发展以及多个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平台建设做出了贡献。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成功组建了“中科院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应用国际创新团队”和“中科院卢嘉锡国际创新团队”,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搭建了全球领先、国内首台两百千伏超快四维电子显微镜,上海交通大学搭建了世界首创三兆伏、飞秒量级超快电子显微镜。多年来,他指导培养了众多中国博士生和博士后,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子显微学、凝聚态物理和纳米材料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领军人才。 /p h1 label=" 标题居中" style=" font-size: 32px font-weight: bold border-bottom: 2px solid rgb(204, 204, 204) padding: 0px 4px 0px 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 0px 0px 20px " & nbsp & nbsp span style=" font-size: 16px " strong 附:201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人名单 /strong /span /h1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8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人 /strong /p p   一. 简· 迪安· 米勒 (Jan Dean Miller 美国) /p p   二. 詹姆斯· 弗雷泽· 斯托达特(James Fraser Stoddart 英国/美国) /p p   三. 朱溢眉(Yimei Zhu 美国) /p p   四. 彼得· 乔治· 布鲁尔(Peter George Brewer 美国) /p p   五. 孙立成(Licheng Sun 瑞典 ) /p p   strong  一. 简· 迪安· 米勒 /strong /p p strong   Jan Dean Miller /strong /p p   美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d444c8a1-c900-4cc9-8e3a-46ae26d8768a.jpg" title=" 1.jpg" alt=" 1.jpg" / /p p   简· 迪安· 米勒,男,1942年4月生,美国籍。美国犹他大学艾弗· 托马斯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由云南省提名。 /p p   米勒教授是冶金和矿物加工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第一个将矿物三维CT扫描技术应用于矿物结构解析和资源回收,迄今出版专业书籍9部,发表论文6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4项。曾获美国采矿、冶金和勘探学会杰出会员奖、云南省政府外国专家彩云奖等。 /p p   35年来,米勒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中美两国冶金与矿物加工技术交流与合作,将国际先进矿冶技术和发展理念带到中国。长期坚持与矿冶行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开展合作,帮助成立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米勒教授在犹他大学为我国培养包括博士、硕士等中青年领军人才在内的留学人员及访问学者150余人,开展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中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等700余人。在浮选表面化学基础理论、高分辨率X射线显微层析软件开发及应用、喷气式水力旋流浮选技术研究与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矿-水界面的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原创性工作。他与昆明理工大学等合作,为我国西部中低品位冶金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回收、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控制、低品位钾矿高效利用及盐湖资源利用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显著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资源利用率提升,有力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我国现代矿冶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p p    strong 二. 詹姆斯· 弗雷泽· 斯托达特 /strong /p p strong   James Fraser Stoddart /strong /p p   英国/美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218e4f2f-ef58-4cb8-9278-5483a1bf199e.jpg" title=" 2.jpg" alt=" 2.jpg" / /p p   詹姆斯· 弗雷泽· 斯托达特,男,1942年5月生,英国美国双国籍,有机超分子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科学院院士,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曾获得2017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由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提名。 /p p   斯托达特教授是全球有机超分子化学和纳米科学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他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机械键——一种基于分子机械互锁结构的全新化学键,并成功合成了人工分子机器。斯托达特教授所提出的机械键概念成为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化学领域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p p   斯托达特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广中美科技合作,他积极与我国学者开展分子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显著拓展了中国分子科学领域学者的国际视野,有效促进了中国分子科学研究机构的国际交流,极大提升了中国分子科学基础研究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声望。他在中国捐资设立人才基金,专门用于鼓励更多优秀的中国年轻人才从事化学领域研究 他积极推动在我国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为我国化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一流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多次向我国国家领导人和政府部门建言献策,推动创新型社会建设、提升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 /p p    strong 三. 朱溢眉 /strong /p p strong   Yimei Zhu /strong /p p   美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e0d884f2-8794-4f21-86a1-6bde25ec47b8.jpg" title=" 3.jpg" alt=" 3.jpg" / /p p   朱溢眉,男,1952年5月生,美国籍。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终身教授,美国纽约石溪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前沿电子显微学研究所创始人、所长。由中国科学院提名。 /p p   朱溢眉教授是世界电子显微学领域的权威和领军人物,国际著名材料物理学家。他在尖端显微物质结构测试设备和分析方法领域取得重要开创性成果,推动了物理、化学和材料等学科发展,提升了人类在原子尺度、超快时间分辨、表面及原位物质观察的水平,迄今共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引用18000余次。他多次受美国政府委派组织科学设备方向蓝图会议,为世界基础科学仪器和设备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曾获美国显微学会的最高学术奖励“杰出科学家奖”等。 /p p   朱溢眉教授长期致力于推动中美政府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受美国能源部委托,他多次组织高规格超导和量子材料领域双边研讨会,开辟了中国科学院与美国能源部全新合作领域与机制。他积极促进双边科研合作, 为中国原子尺度表征和电子显微学领域技术发展以及多个大型先进仪器设备平台建设做出了贡献。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成功组建了“中科院功能氧化物材料与应用国际创新团队”和“中科院卢嘉锡国际创新团队”,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搭建了全球领先、国内首台两百千伏超快四维电子显微镜,上海交通大学搭建了世界首创三兆伏、飞秒量级超快电子显微镜。多年来,他指导培养了众多中国博士生和博士后,为中国乃至世界电子显微学、凝聚态物理和纳米材料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领军人才。 /p p    strong 四. 彼得· 乔治· 布鲁尔 /strong /p p strong   Peter George Brewer /strong /p p   美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33fd7e0-a276-4261-b3ba-cd1c223640d4.jpg" title=" 4.jpg" alt=" 4.jpg" / /p p   彼得· 乔治· 布鲁尔,男,1940年12月生,美国籍。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资深科学家,曾任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所长。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07年分享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2016年获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海洋学最高荣誉莫里斯· 尤因奖章,2017年获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由中国科学院提名。 /p p   布鲁尔博士是国际知名海洋地球化学家,开创了海洋酸化研究,提出了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的新观点,并在世界范围内领导海洋科学考察。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11篇发表在自然或者科学杂志。 /p p   近十年来,布鲁尔博士一直致力于与我国科学家开展合作交流。从邀请我国科学家参与美国深海探测航次到分享美国蒙特利湾海洋研究所的深海研究经验 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到参与“发现”号深海ROV机器人设计、建造和应用,布鲁尔博士一直在推动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他与我国科学家联合开发深海原位探测技术,首次发现深海沉积物中甲烷的浓度被低估了约30倍,被自然和科学杂志同时报道和正面评述。在他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深海极端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创新国际团队,取得了大量合作成果,包括使用我国深潜器平台和自主研发的系列原位探测技术,在南海首次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并在自然界中发现存在超临界态二氧化碳,引领了西太平洋深海科学发展。除中国科学院以外,布鲁尔博士还和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个团队有深入合作,推动了中国深海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p p   strong  五. 孙立成 /strong /p p strong   Licheng Sun /strong /p p   瑞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a104fe26-3f5b-4684-8800-578245701d7b.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孙立成,男,1962年8月生,瑞典籍。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瑞典皇家工学院分子器件首席教授,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由辽宁省提名。 /p p   孙立成教授长期从事太阳能燃料与太阳能电池科学前沿领域基础研究,在高效水氧化催化剂设计合成、氧-氧键形成机理,以及光解水制氢分子器件设计与制备等领域取得了令国际同行瞩目的科研成果。他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德国Wiley期刊ChemSusChem编委会主席,曾获瑞典皇家科学院沃尔玛克奖、国际先进材料协会智能能源技术奖等国际奖项。 /p p   从2000年起,孙立成教授开始与中国开展实质性科技合作。他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人工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从海内外引进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在分子催化水氧化等前沿科学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合作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在解决人工光合作用关键科学问题方面,研制出目前效率最高的水氧化分子催化剂 提出了光解水制氢功能器件设计新策略,为研制高效稳定的人造树叶奠定了基础。他建立了该领域中欧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渠道,为我国培养、锻炼和输送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他与李灿院士共同发起并成功主办了五届 “Solar Fuels and Solar Cells” 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在他的积极策划下,中国与欧、美、日、韩等多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推动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化进程。18年来,他搭建了一条国际科技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推动了我国人工光合作用研究在国内普遍开展,为中国站在该领域的世界前沿做出了重要贡献。 /p
  • 2022年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18位华人学者当选
    当地时间6月13日,在加拿大工程院2022年年会上,加拿大工程院院长Yves Beauchamp宣布了47名新院士、6名新国际院士和1名荣誉院士。加拿大工程院(The 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独立、自治的非盈利组织,入选人员由同行提名和选举产生,主要标准是参选者在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在工程专业上的长期服务。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是加拿大联邦政府授予在工程领域代表加拿大国家水平专家、教授的荣誉称号,并作为国家智囊团为国家层面课题立项、评审和研究提供权威意见。本次增选的54名新院士是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当选的,其中有18位华人入选,包括院士16人,国际院士2人。入选华人学者介绍梅涛梅涛博士,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副院长 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智能供应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他负责京东科技计算机视觉与多媒体领域的技术创新,并主导了拍照购、搭配购、多模态内容审核、多模态数字人、视觉多算法平台及云边端计算设备等多项产品的研发。在多媒体分析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15次荣获国际论文奖,并拥有50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和国际学术会议的大会主席。因在大规模多媒体分析与应用领域的杰出贡献,先后被遴选为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 (IEEE and IAPR Fellow),国际计算机协会杰出科学家,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加入京东之前,曾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明李明(Ming Li),滑铁卢大学教授。 他在建立大规模生物信息学系统方面作出了贡献,使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蛋白质组学项目成为可能。 他在设计抗体测序管道方面的贡献,帮助推动了现代抗体测序行业的发展,他的贡献显著提高了de novo测序的准确性,这是实现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的关键。 他在构建大规模生物信息学系统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些系统支持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蛋白质组学项目;他在设计抗体测序管道方面的贡献有助于建立现代抗体测序行业;他显著提高了从头测序的准确性,这是实现个性化癌症免疫治疗的关键;他通过《An introduction to Kolmogorov complexity and its applications》一书对现代信息理论科尔莫戈罗夫复杂性做出了贡献,这本书被广泛阅读和引用,并影响了人们对现代信息的概念以及这种理解在工程、技术和科学中的应用。杨春生杨春生,博士,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科学家。 杨春生是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科学家,是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研究者, 在其职业生涯中,对应用AI中的机器学习、混合推理和智能系统等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所开发的基于 AI 的变革性PHM(预测和健康管理)技术用于复杂系统的智能维护,目前已应用于航空航天、铁路和能源等多个行业部门,能用以提高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杨春生的本科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198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中心讲师,1995年9月赴日本广岛大学工学部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1995年9月任日本富士通公司高级工程师,1998年1月起任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计算机情报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至1995年获日本政府文部省奖学金,后赴加拿大任职。梁杰梁杰,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 他是国际知名的图像和视频压缩研究专家,他的本科和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他的研究成果已被工业产品和国际标准所采用,如微软Windows Media视频播放器和蓝光光盘。他对西蒙弗雷泽大学(SFU)工程科学学院的研究生课程做出了持久的贡献,并获得了SFU领导奖。他曾担任AltumView的总裁,领导智能传感器系统的开发,以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挑战。该产品被CES评选为创新奖获得者,并被亚马逊评选为与Alexa整合的产品。钟志勇钟志勇(Chi Yung Chung,也叫Tony Chung),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电力系统工程教授,SaskPower(萨斯喀电力)智能电网技术首席科学家。他是国际知名的电力系统工程研究员和教育家,在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智能电网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工,为防止大规模停电、电网现代化、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融合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成为IEEE Fellow、IET Fellow。Jonathan Jun LiJonathan Jun Li,也叫Jonathan Li,滑铁卢大学教授。 他是世界一流的地理信息与遥感研究者,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地球观测图像理解方面作出开创性贡献,极大地影响了加拿大及其它地区高清测绘技术的发展。 他的创新包括:广义点云描述符和智能点云到三维模型转换器,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三维视觉领域的发展。 Jonathan Li发表期刊论文320余篇,培养研究生、博士后120余人。他获得了塞缪尔甘伯奖和Geomatica奖,还是加拿大测绘学会的候任主席和加拿大工程学会的院士。Maohong FanMaohong Fan,怀俄明大学Carrell讲席和SER教授。 全球清洁能源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先驱,包括二氧化碳催化捕获和转化、可再生资源利用、关键材料开发。他为各国,特别是加拿大培养了许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和专业人员(包括工程师和教授)。他一直与加拿大的公司合作开发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同时将技术转让给加拿大,这对加拿大的未来非常重要。张益张益,RTDS技术公司研发副总裁、首席技术官。世界知名的电力系统实时仿真专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实时模拟器制造商RTDS科技公司的研发副总裁和首席技术官,亲自开发并指导了许多关键功能的开发,使实时仿真在今天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包括新的转换器拓扑结构、可再生资源和控制现代大型电力系统的通信层接口的高级模型。他在多个IEEE/CIGRE工作组和期刊编辑委员会任职。他的工作对建立实时电力系统仿真的行业标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199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师从我国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的先驱黄家裕教授,获博士学位,在阿尔伯塔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0年加入RTDS技术有限公司。在过去25年,他一直工作在电力系统分析领域的前沿,在实时仿真,直流输电和电压稳定方面具有专长。目前负责RTDS公司的总体战略技术方向,领导硬件、软件和模型的研发。邢孟秋Malcolm Xing(邢孟秋),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教授、博士。他在伤口愈合、止血、心肌梗塞和骨缺陷的高性能水凝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邢博士是开发用于毛发再生、控制释放和癌症治疗的细胞和药物上的纳米凝胶自组装的领先专家。他还开发了用于绿色农业的植物可穿戴传感器和便携式清洁水设备,为可持续环境做出了贡献。 邢博士在向公众和社区推广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和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和服务。现任AIMBE的研究员。谭中超Zhongchao Tan,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过滤和分离技术的国际权威。获奖的研究和创新大大加强了加拿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全球领导地位,包括由Enersul公司授权的一项重要专利。 谭教授分别于1996年和1999年在清华大学获本科与硕士学位,后于200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获博士学位。他是过滤和分离技术方面的国际权威。他著有专著3部,学术论文100余篇。作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他领导建立多个平台,为知识动员、人才交流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下一代年轻工程师创造了积极和包容的环境。他是加拿大机械工程学会的会员,并获得了许多其他基于学术的奖项;他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科书也为他赢得了多个教学奖项。孙书会Shuhui Sun(孙书会),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教授(INRS) 。国际知名的纳米技术和可持续能源的研究者。在开发下一代燃料电池、氢能和电池技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旨在以经济有效的方式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挑战。他的工作得到了多个奖项和荣誉的认可,包括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国际氢能研究协会奖和ECS-丰田奖学金等。他是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并担任十多个科学杂志的编辑和编委。 邱伟邱伟, 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海洋与海军建筑工程系教授。世界领先的海洋水动力学专家之一,已经开发了多个新的船舶运动程序,并领导了许多涉及国内和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研究计划。作为该领域的专家,他代表加拿大参与了许多国际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包括国际拖船会议(ITTC)海洋工程委员会、国际船舶和海洋结构大会(ISSC)环境委员会和ITTC/ISSC联合委员会。Ted MaoTed Mao,MW技术公司董事长。国际公认的紫外线专家和水创新者。他领导科学和创新,推动全球业务增长和技术应用,帮助超过10亿人获得安全和清洁的水。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人才开发和企业家,一直在推动清洁技术的商业化,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是到2050年每年减排5亿吨。他在IUVA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利用紫外线阻止SARS-COV-2的传播。Ben Li LuanBen Li Luan ,澳大利亚电化学化学家,研究员,加拿大西部大学兼职教授。 一个有成就的创新者,一个充满激情的教育家,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他的原创设计和科学发现为能源、环境和健康做出了贡献。他的成就和影响力通过在国际倡议、绿色制造示范、行业联盟以及先进制造、能源和环境材料等创新技术的商业化方面得到认可。刘泓涛洪汉平(Hanping Hong),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墨西哥工程院院士。他在基于可靠性的规范结构设计开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原创工作有助于理解风、雪和地震灾害对加拿大建筑储备和基础设施系统的影响,并显著加强了加拿大在开发信息敏感和风险一致的结构设计实践方面的领先地位。 陈国华
  •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花落谁家?
    p   前不久,科睿唯安发布了2017年的各奖项“引文桂冠奖”。自2002年以来,45位获得“引文桂冠奖”的科学家荣膺诺贝尔奖,因此该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北京时间10月2日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将陆续宣布获得2017年各分类奖项的得主。 /p p   获奖预测是多年来的“传统”节目,各类分析平台、权威机构及个人博客都在为自己“选中”的名单列举获奖理由。 /p p   “引文桂冠奖”、化学权威杂志《化学世界》、著名预测博客等,在25日前后分别对今年的化学奖进行了预测,与碳纳米管、太阳能电池材料和基因编辑技术CRISPR相关的重大成果及其发现者,被认为有望获得第109届诺贝尔化学奖900万瑞典克朗的巨额奖励。北京时间26日,《科学美国人》杂志对此进行了报道。 /p p   strong  “诺奖风向标”指向谁 /strong /p p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是各预测机构中的佼佼者。其基于此前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板块和出版物索引平台Web of Science,发布了2017年的各奖项“引文桂冠奖”。 /p p   自2002年以来,45位获得“引文桂冠奖”的科学家荣膺诺贝尔奖,因此该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其最近一次成功预测是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弗雷泽· 斯托达特。因此,《化学世界》杂志也将今年的奖项得主纳入预测之列。 /p p   今年,科睿唯安化学领域获得“引文桂冠奖”的有三项:第一项授予俄罗斯科学家格奥尔盖· 舒里平(Georgiy Shul& #39 pin)、美国化学家约翰· 伯考(John Bercaw)和罗伯特· 伯格曼(Robert Bergman),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对C-H官能团化的发现有重要贡献 第二项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师吉恩斯· 诺斯科夫(Jens Norskov),因其在实体面材的多相催化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带来了合成氨和燃料电池重大进展而上榜 第三项授予日本的宫坂力(Tsutomu Miyasaka)、韩国的朴南圭(Nam-Gyu Park)以及英国的亨利· J· 斯内斯(Henry J.Snaith),他们因为发现并应用钙钛矿材料实现有效能量转换而获奖。 /p p strong   权威杂志和博客看好谁 /strong /p p   《化学世界》杂志还认为,美国化学物理学家费顿· 艾文瑞斯(Phaedon Avouris)、保尔· 麦克尤恩(Paul McEuen)和荷兰物理学家考恩内利斯· 代克尔(Cornelis Dekker)因对碳基电子产品做出重大贡献,虽然获得了“引文桂冠奖”的物理学奖,但因研究涉及碳纳米管、石墨烯和纳米带等在电子学领域的应用,因此,也有可能受到诺贝尔化学奖的青睐。 /p p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著名博客作者塞缪尔· 劳德认为,诺贝尔化学奖还有可能颁发给围绕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开展原创工作的珍妮弗· 杜德娜(Jennifer Doudna)、伊曼纽尔· 夏波尼(Emmanuelle Charpentier)以及华人科学家张峰(Feng Zhang)。这一提议也获得了遗传生物学家克里斯安托· 盖迪尔瑞兹,以及分子生物学家艾利克斯· 沃尔格的赞同,他们在推特上认为这三个人将拔得头筹。 /p p   此外,还有的著名博客将锂离子电池发明家斯坦利· 惠廷翰(Stanley Whittingham)和约翰· 古德伊纳夫(John Goodenough),以及生物无机化学先驱哈里· 格雷(Harry Gray)和史蒂芬· 利帕尔(Stephen Lippard)列为本届化学奖的竞争对手。 /p p   具体花落谁家,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p p /p
  • 沃特世鼎力支持第十届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并展示COI合作成果
    中国上海 – 2017年11月1日,由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主办的中药与天然药物领域行业盛会——“第十届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于10月29-31日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400余人参加。作为传播中医药科技、产业与文化的窗口,每年一度的大会为中医药业界代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前沿信息和热点趋势,有效促进了中医药与天然药物现代化发展与国际化交流合作,积极助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沃特世公司作为中药及天然产物分析领域的行业领导者,全方位参与了此次大会,并携手多位业内专家在“化学与质量 — COI新技术专场”分会期间共同分享了中药质量安全分析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展示了沃特世创新中心支持计划(COI)的合作成果。分会在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中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药学院蔡少青教授主持下拉开帷幕。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中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教授(图1)及北京大学药学院蔡少青教授(图2)主持COI专场沃特世中国市场总监黄静女士首先介绍了创新中心计划(COI)项目,以及上海药物研究所(SIMM)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自2015年正式加入COI,双方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她指出:“在过去两年的合作中,双方不仅在中药标准化研究开展了深度合作,在中药化学成分鉴定、中药代谢组学、中药脂质组学、中药不稳定成分分析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有10余篇高水平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与此同时,双方在最新分析技术的中药应用方面也开展了系列合作,例如原位电离技术(DESI、REIMS、Camag-QDa)在中药质量及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离子淌度质谱(SYNAPT HDMS)技术在中药复杂组分分离以及同分异构体区分上的应用等。”沃特世公中国市场总监黄静女士分享COI成果随后,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分享了各自在中医药及天然产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实例,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沃特世美国总部制药市场部兼中药天然产物市场高级经理Jimmy Yuk先生分享了沃特世在全球开展的中药/天然药物国际合作项目,并展示了瑞士日内瓦大学Jean-Luc Wolfender教授、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Roger Linington教授、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John McLean教授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徐江博士带来了“本草基因组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的主题报告沃特世中国技术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郏征伟先生带来了最新分析技术在中药质量研究中的应用实例第二军医大学叶霁老师分享了中药复方代谢产物的最新相关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石效健博士受吴婉莹教授委托介绍了如何应用UPCC Q-TOF/MS技术寻找人参、三七和西洋参等不同品种的脂类差异成分以及不同产地薏苡仁脂类质量控制标志物作为中药及天然产物分析领域的行业领导者,沃特世公司始终致力于开发创新高效的技术及解决方案,从生物标志物和药物研发到安全、质量控制和生产效率提升,助力全球的实验室共同探索神秘、复杂的天然产物,让中医药造福于人类健康。关于沃特世创新中心计划(COI)沃特世创新中心计划(COI)旨在支持科研人员在健康与生命科学研究、食品安全与食品科学、环境保护、运动医学以及其他许多领域中为促进突破性进展所作出的努力,为参加该计划的科学家及其机构提供优先使用尚未商业化的创新技术的机会,这些技术可能会带来突破性的科学进展和促进新研究项目的产生。由果德安教授领导的上海药物研究所(SIMM)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15年加入COI。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荣获COI认可的实验室,其在传统中药认证分析和组分完整性分析的标准化方法开发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并致力于让传统中药符合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制定的质量标准。关于沃特世公司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专注于为实验室相关机构开发和生产先进的分析和材料科学技术。50多年来,公司开发出一系列分离科学、实验室信息管理、质谱分析和热分析技术。关于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自2008 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届,是中医药与天然药物领域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专业盛会。大会为中医药业界代表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前沿信息和热点趋势,有效促进了中医药与天然药物领域的现代化与国际化交流合作,积极助推中医药产业继续保持优质、高速、创新发展。
  • 拜耳142亿美元联姻默克存后遗症
    6日,德国制药公司拜耳宣布将以142亿美元收购美国制药公司默克旗下的消费保健部门,这一并购将使拜耳在非处方药消费领域进一步延伸至美国市场,而默克也将通过这一并购,获得拜耳方面对其治疗性药物研发的支持,将业务进一步集中至研发领域。   这笔交易是今年来全球医药行业一系列大规模并购案中的最新一起,在医药行业天价收购不断涌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当下,研发投入却出现下滑,辉瑞制药前高级副总裁约翰· 拉马提纳(John L. LaMattina)指出,这一趋势给未来&ldquo 敲响了警钟&rdquo ,无论对于行业本身还是下游消费者,都将带来冲击。   拜耳和默克&ldquo 各取所需&rdquo   6日,德国制药公司拜耳宣布将以142亿美元收购美国制药公司默克旗下的消费保健部门,这一结果对于双方来说,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的结果。   默克早在今年年初便对外宣布,寻求出售其消费部门,并将业务集中于治疗领域药品的研发。近年来,默克新药研发投入不足,目前现有的药品又面临专利权即将到期的困扰。去年全年,默克消费保健部门的销售收入为19亿美元,仅占到公司全部收入440亿美元的4%。该笔并购协议还包含双方在药品开发方面的合作,这将使得默克在自己的强势业务领域&mdash 治疗类药物的研发方面更为专注。   默克方面表示,这笔交易将给默克带来80-90亿美元的税后收入,外界预计这笔收入默克将主要投入于研发业务。   而对于收购方拜耳制药来说,收购默克消费保健部门,将使其业务触角进一步延伸至美国市场,默克消费保健部门去年19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约70%来自于美国市场。   默克首席执行官肯· 弗雷泽(Ken Frazier)曾表示,公司消费保健部门业务过于集中于美国市场,而相对缺乏全球性的市场,因此考虑所有权的变更可能对公司来说更有利。   该收购也将使拜尔旗下的非处方药产品布局更为完善,拜耳原先的消费保健部门的药品已经包含阿司匹林和皮肤保健药等,默克的消费保健部门则拥有拜耳垂涎已久的抗过敏类药克敏能和鼻炎药阿芙林。仅克敏能这一款药品去年的销售收入便占到默克全部消费保健部门去年销售总额的超过21%的份额。   拜耳制药首席执行官马日恩· 德克尔斯(Marijn Dekkers)表示,该笔交易拜耳制药将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资产出售的方式。   制药巨头并购混战为医药行业带来隐忧   拜耳和默克的并购是今年以来医疗行业所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并购的最新一起案例。据市场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提出的医疗行业并购案(包括未完成)的总额已经超过1600亿美元,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0%,并且是2012年同期水平的3倍。   在这1600亿美元并购要约中,最引人瞩目的要属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千亿美元并购阿斯利康的并购。这起并购经历了一番波折,目前依然悬而未决。尽管辉瑞已经将报价提高至1400亿美元,但依然遭到阿斯利康方面的拒绝,认为这一报价依然过低。   全球医药行业向来是&ldquo 巨人的战争&rdquo ,近年来动辄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规模的行业并购整合屡见不鲜,行业的集中度在一次次的并购中逐步提高,巨头的规模和实力也在不断壮大。   但在行业巨头不断争夺市场份额,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似乎正在将行业推向一个不可持续的危险境地。   辉瑞制药前高级副总裁约翰· 拉马提纳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尖锐地指出,大型制药商盲目追求扩张,而忽视了新产品的研发。   拉马提纳指出,制药行业的并购活动对行业带来的冲击往往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因为并购随之带来的成本的削减等详细信息并未公开。   拉马提纳说,从商业角度来看,并购能够带来减少重复生产、削减成本、创造协同性、提高效率等好处,对于公司有着极高的吸引力,但这样做的代价是制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在缩减。   辉瑞在过去10年间的并购活动中,关闭了数量可观的研发中心。   拉马提纳认为,行业正在发生令人担忧的变化。   &ldquo 过去,制药行业以研发投入高于其他行业而引以为荣,对新药的研发投入平均会占到营业收入的20%,&rdquo 拉马提纳说,&ldquo 但目前这一水平在下降,辉瑞的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目前仅为10%左右。&rdquo   除了对制药行业本身的影响外,对于药品消费市场带来的冲击可能更大。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将使得药品价格受到扭曲,消费者可能受损,同时,研发投入的减少导致新药的供应不足,但市场对于新药的需求却仍在不断增加,这一矛盾在未来是值得警惕的信号。
  • 中南大学陈翔/陈泽宇/赵爽《Small》:Transwell集成化类器官芯片用于模拟肿瘤转移
    肿瘤异质性一直被认为是阻碍个体化诊疗进步的一大障碍。其中,肿瘤转移性与肿瘤异质性密切相关,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常见并严重的表现,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肿瘤类器官是源自肿瘤组织中肿瘤特异性干细胞通过三维组织培养形成的细胞簇,它可模拟体内肿瘤特征及肿瘤细胞异质性,该技术的应用为肿瘤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模型,特别是为个性化肿瘤诊疗开辟了新的方案。目前,在体外利用肿瘤类器官技术评估肿瘤转移性的方法仍然十分缺乏。传统的评估细胞迁移能力的方法包括Transwell、细胞划痕等,这些方法无法模拟原发性肿瘤转移的过程,因此无法有效评估肿瘤的转移性。器官芯片技术能够模拟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将微型芯片和生物材料组合,可以更加准确地研究和测试药物的效果、了解疾病的有关机制以及开发个性化诊疗方法等。但目前用于研究肿瘤转移的器官芯片大多仍采用传统的肿瘤细胞系构建模型,由于传统的肿瘤细胞系与患者来源的肿瘤细胞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难以重建真实的肿瘤转移过程,使得现有方法无法满足临床上的应用需求。近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重庆大学三峡医院等研究团队在《Small》(IF=13.3)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Mimicking Tumor Metastasis Using a Transwell-Integrated Organoids On-a-Chip Platform”的原创性论著。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评估肿瘤转移性的肿瘤类器官芯片。该芯片可以模拟人体内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生理过程,能够有效评估患者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和生长能力,为研究肿瘤的转移性以及相应的肿瘤治疗和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据悉,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均为中南大学。21级硕士研究生陈迈科和20级博士研究生单晗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陈翔教授、赵爽副研究员、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陈泽宇教授、重庆大学三峡医院印明柱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首先,作者阐述了肿瘤异质性的原理以及肿瘤转移的过程,并在传统评估细胞迁移能力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Transwell集成的肿瘤类器官芯片精准评估肿瘤转移策略。 图1 Transwell集成的肿瘤类器官芯片用于评估肿瘤转移和药物筛选然后,作者使用高精度3D打印技术(摩方精密nanoArch® S140,精度:10μm)制作了芯片腔室的六边形支架,并使用激光切割技术制造了芯片主体,最终装配成了集成Transwell单元的仿生肿瘤类器官芯片。图2 仿生肿瘤类器官芯片制造作者进一步使用肿瘤类器官芯片评估了患者来源的粘膜黑色素瘤类器官和肢端黑色素瘤类器官的肿瘤转移能力。通过在类器官芯片内建立营养梯度,使外侧腔室中的营养物质浓度高于中心腔室,中心腔室的肿瘤类器官会逐渐转移到外侧的腔室中。观察发现,两种黑色素瘤类器官展现出了不同的肿瘤转移能力。图3 肿瘤类器官芯片评估肿瘤转移接着,作者分别从蛋白和基因层面研究了转移出的细胞团簇与中心腔室中未发生转移的肿瘤类器官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转移出的细胞团簇中与转移相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的类器官团。这有效说明肿瘤类器官芯片评估肿瘤转移的能力。图4 肿瘤类器官一致性评估和流式分析图5 肿瘤转移相比蛋白比较图6 肿瘤转移相比基因比较 最后,作者利用类器官芯片进行了药物筛选测试。通过在类器官芯片内添加不同浓度的抗肿瘤药物,发现肿瘤类器官的转移性有所区别。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肿瘤的转移得到了明显抑制。图7 肿瘤类器官芯片药物筛选与其他用于评估细胞迁移能力的方法相比,该工作提供的用于评估肿瘤转移性的肿瘤类器官芯片,集成了仿生的Transwell腔室,能够高效模拟肿瘤转移的过程。另外,所设计的用于评估肿瘤转移性的肿瘤类器官芯片,使用了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进行肿瘤转移性评估,能够真实地反映人体内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生理过程。该工作在肿瘤患者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等临床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中国炼油催化剂之父闵恩泽院士逝世 系陆婉珍丈夫
    讣 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闵恩泽先生,因病于2016年3月7日5时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为沉痛悼念闵恩泽先生,拟定于2016年3月13日(星期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闵恩泽先生遗体告别仪式。闵恩泽院士陆婉珍院士和闵恩泽院士  ?闵恩泽院士的妻子是著名的分析科学家陆婉珍院士,为我国石化分析和石油化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让我们悲痛的是,陆婉珍院士因病于2015年11月17日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陆婉珍同志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原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闵恩泽院士生平  闵恩泽,男,1924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六十年代初,他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七十年代,他指导开发成功的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八十年代以来,他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基础研究,亲自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导开发成功的ZRP分子筛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撑了“重油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DCC)”的成功开发,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十多年来,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已授权140件(国外授权32件) 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33篇,其中SCI收录78篇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相关新闻:  首届“闵恩泽能源化工奖”获奖人员名单公布  闵恩泽:催化剂之恩 泽被苍生——2007年度获奖人  闵恩泽、吴征镒获2007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7感动中国人物揭晓 钱学森闵恩泽获奖(图)
  • 泽铭动态:我司新型海洋水质浮标系统及仪器顺利通过国家海洋监测中心系统测试!
    泽铭科技近日,我司ZM3000型海洋水质监测浮标系统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监测中心系统测试,此次测试分为仪器的实验室性能测试和浮标系统的实际海水现场测试。测试指标有:水温、浊度、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磷酸盐等关键数值。Clean The Environment With Technology实验室性能测试(国家海洋监测中心实验室:性能测试)在实验室性能测试中,大连国家海洋监测中心针对自动监测设备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测试,包括但不限于: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零点漂移、跨度漂移、线性关系、盲样测试以及加标回收率等。这些测试旨在精确评估我司仪器在海水水质自动监测领域的核心设备水平,确保仪器能在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中也能准确、稳定地运行。海水现场测试(大连海域和海南海域的现场照片)随后,在实际海水现场测试阶段进行了为期30天的连续不间断测试。这一阶段的测试内容涵盖了数据获取率、有效数据率、比对误差、标准溶液核查、定期核查、标准溶液及空白值的漂移情况等多个方面。通过实践操作来检验我司产品在真实海洋环境下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深入了解了其对于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此次测试不仅是对我司海水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一次重要检验,也是推动该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只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才能印证产品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的作用。经过上述实验室性能测试和海上现场测试后,我司仪器和系统顺利通过国家海洋监测中心系统测试,全部合格!泽铭科技本次测试不仅是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在海洋环境领域应用的一次重要展示与比拼,更是对泽铭科技自主研发的原位营养盐分析仪等核心仪器及我司新开发的新型海洋浮标监测系统性能的一次全面检验。它有力地验证了我司产品在复杂海洋环境中运行的稳定性、高度的可靠性以及卓越的适应性,彰显了我司产品在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技术领域积累的深厚底蕴与丰富经验。此次活动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也进一步巩固了泽铭环境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我司产品的可靠性高、测试数据精准,特别是优秀的防生物附着技术、海水水深和水压监测、预处理循环系统等产品特色,受到国家海洋检测中心老师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评。Clean The Environment With Technology相关产品介绍泽铭HQ-8000系列原位自动分析仪HQ-8000系列原位自动分析仪,可测总磷、总氮、氨氮、硝氮、亚硝氮、磷酸盐、硅酸盐等关键参数。其体积小巧设计紧凑,便携拉杆箱包装设计,运输使用方便。可应用于地表水、饮用水、废水、地下水、海水等不同水体的原位监测和便携监测,可集成于浮标、浮台、水上平台、浮船等系统上。产品特点:1、配备手持式显示屏,调试操作更便捷;2、具备深度检测功能,可测最大深度100米;3、具备浊度检测功能,实时监控水质浊度的变化;4、具备浊度自适应测试功能,可以根据水质的变化,实时调整测量模式;5、具备漏液检测功能;6、具备温湿度检测功能;7、低定量下限,可以达到ppb级;8、快速加热消解功能,测量时间更短。
  • 来自泽生科技和复宏汉霖的两款药品纳入优先审评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pan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今天根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网站周末最新公示,来自上海泽生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泽生科技)的注射用重组人钮兰格林,以及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复宏汉霖)的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拟纳入优先审评。值得一提的是,两款药的上市申请均已于今年1月底获得受理。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9dfb2543-cbb4-4f3d-b893-8101a3dbb88e.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655" height=" 102" style=" width: 655px height: 102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24d08c8d-f120-40af-83f2-7ec14fea4dbc.jpg" style=" " title=" 2.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图片来源: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网站截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泽生科技:注射用重组人钮兰格林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重组人纽兰格林(rhNRG-1,Neucardin)是由泽生科技自主研发、用于治疗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的国际首创(first-in-class)基因工程生物创新药。今年1月底,该药的上市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的受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4e820ab1-cb6a-48ee-b111-ad06343e66e5.jpg" title=" 3.png" alt=" 3.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资料显示,该药优势在于通过全新靶点与机制,能直接作用于受损的心肌细胞,修复心肌结构,改善其收缩及舒张功能。经过已完成的全球2000多例患者的多项临床试验验证,该药能显著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逆转心室重构,提高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并可大幅降低目标患者全因死亡率及再入院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泽生科技是一家原研创新药企业,公司拥有心肌细胞治疗和细胞能量代谢治疗两大领域的核心研发技术平台以及丰富的创新药研发管线。2017年12月,泽生科技宣布成功融资5.04亿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8c63bf14-20cf-4355-b0cb-e672e36e9676.jpg" title=" 4.jpg" alt=" 4.jpg" width=" 651" height=" 231" style=" width: 651px height: 231px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泽生科技研发管线(图片来源:泽生科技官网截图)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泽生科技目前的产品研发管线专注于心血管和能量代谢两大治疗领域。此次重组人纽兰格林拟纳入优先审评,有望加速该药在中国的获批上市。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复宏汉霖:阿达木单抗注射液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阿达木单抗是一款即 strong 重组抗TNFα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 /strong ,复宏汉霖研发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的上市申请已经获得受理(受理号:CXSS1900001国)。公开资料显示,复宏汉霖于2013年向CDE递交了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的临床申请。2015年12月及2017年4月,该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试验已分别获得批准。目前该药用于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在中国大陆处于临床3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8065d097-be60-4b12-80ec-fb1ebac6d166.jpg" title=" 5.jpg" alt="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阿达木单抗原研药修美乐于2010年获批进入中国,首个获批适应症为类风湿关节炎。公开资料显示,该药目前在全球已获批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化脓性汗腺炎、葡萄膜炎等14种不同的适应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参考资料: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1]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网站,Retrieved March 8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2]复宏汉霖官网以及泽生科技官网,Retrieved March 8 /span /p
  • 孙咸泽不再担任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
    p   近日,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其中,免去孙咸泽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职务。 /p p   据中国经济网部委人物库资料显示,孙咸泽,1957年6月出生,2015年7月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0c4b078e-096f-4bd4-a2ba-90a3f517f84a.jpg" title=" 001.jpg" / /p p    strong 孙咸泽简历 /strong /p p   孙咸泽,男,汉族,1957年6月出生,江苏赣榆人,1975年6月参加工作,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 /p p   1975年6月至1978年3月在江苏省新沂县唐店公社插队知青。 /p p   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南京药学院药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p p   1982年至1991年在成都制药一厂工作,先后担任技术员、车间主任、技术科科长、厂长助理。 /p p   1991年至2000年在四川省医药管理局工作,历任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 期间,1994年10月至1996年10月挂职任四川省纳溪县副县长。 /p p   2000年5月任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p p   2003年6月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历任食品安全协调司司长、食品安全监管司司长、药品安全监管司司长。 /p p   2011年6月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主任(正局级)、党委书记。 /p p   2012年8月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p p   2013年4月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 /p p   2014年6月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药品安全总监。 /p p   2015年7月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药品安全总监。 /p p   2016年2月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药品安全总监、信息中心主任(兼)。 /p p   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药品安全总监。 /p
  • 春雷始鸣万物生丨盛瀚离子色谱如春雨润泽全球!
    “谁能指出土耳其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土耳其最广为人知的一道美食是什么?”、“你们都知道土耳其的哪些城市?它的首都是哪里?”… … 乍一看是不是以为穿越到了中学地理课堂?先别惊讶,这其实是盛瀚色谱的发货仪式问答现场,所有答对的小伙伴都有奖品相送!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3月5日下午盛瀚在辛丑牛年的第一笔海外订单正式发货交付,迈出了盛瀚跨越年坚实的第一步。各部门代表参与了活动,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我们的海外客户。IC+事业部副总监—蒲大龙将我们土耳其的合作伙伴亲切的称为“马力欧兄弟”,他们不畏艰难、执着奋斗又充满个性,为了盛瀚离子色谱仪能按时、安全到达用户手中,不惜驱车单程500公里,将“好产品、好服务、好朋友”的盛瀚三好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此向他们及其他奔波在全球43个国家的伙伴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在活动最后,盛瀚色谱总经理朱新勇与IC+事业部副总监蒲大龙一同为发货产品揭幕,并赠送客户一套专业维护工具,“致力于中国仪器高端化,走向世界,服务全球,是我们始终不懈坚持的目标与初心,在盛瀚国际化的道路上,每一位伙伴都不可或缺!希望在2021年,我们能够继续突破自我,早日实现全球70个出口国的目标!”草长莺飞季,厚积薄发时,滂沱春意在,万物尽可期!
  • 盖泽半导体首台国产SiC外延膜厚测量设备顺利交付
    近日,据华矽盖泽半导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盖泽半导体”)消息,其自主研发生产的SiC外延膜厚测量设备GS-M06Y已正式交付客户。消息显示,GS-M06Y将应用于半导体前道量测,主要针对硅外延/碳化硅外延层厚度进行测量。GS-M06Y设备采用了盖泽半导体自主研发的高精算法、Load Port、控制软件以及FTIR光路系统。据悉,该公司自主研发的FTIR光路系统,可快速检测晶圆厚度,实现了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灵敏度高等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货的设备与以往不同,此台设备运用盖泽半导体最新研发的碳化硅外延检测技术,可对碳化硅外延精准测量,是继盖泽半导体9月硅外延检测设备出货后,公司的又一里程碑。盖泽半导体不仅突破了SiC外延检测技术,还可实现一代半导体(硅外延6英寸&8英寸&12英寸)、二代半导体(砷化镓、磷化铟衬底外延4英寸&6英寸&8英寸)、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外延4英寸&6英寸&8英寸、氮化镓外延)、SOI片顶层硅6英寸&8英寸&12英寸,以及锗硅外延制程工艺中不同的外延层厚度测量。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