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大气层

仪器信息网大气层专题为您整合大气层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大气层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大气层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大气层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大气层话题讨论。

大气层相关的论坛

  • 大气概说==千变万化的地球大气

    千变万化的地球大气从宇宙空间看到的地球,包围在地球外部的一层美丽而又千变万化的气体,总称为大气或大气层。大气层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不要小看这句话,这句话是人类对大气思索,设计实验,野外观测和发展探测技术的历史的总结。

  • 大气污染==(挽救臭氧层)氟里昂的代价

    氟里昂于30年代开发出来。属于氯氟烃化合物(CFCs),氟里昂是它的商品名称。它不易燃烧,不具腐蚀性,无毒,性能稳定,价格便宜,作为一种工业用化学物质,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冷冻空调的冷媒、电子和光学元件的清洗溶剂、化妆品等噴雾剂,以及泡沫塑料PU、PS、PE的发泡剂等等。从20世纪的30年代初到90年代的五六十年中,人类总共生产了1500万吨氯氟烃。 在对氟里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里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

  • 【分享】氯苯类污染物在高层大气环境中形成的可能性

    《氯苯类污染物在高层大气环境中形成的可能性》应用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 2010年 03期 摘要:简要地总结了大气离子与自由基反应的研究进展和以氯苯为目标产物的气相离子-分子反应的质谱研究。根据大气层状结构图、高层大气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氯苯类污染物的形成不排除是大气化学反应尤其是离子反应产物的观点。对进一步研究大气中氯苯类污染物的生成机制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1 POPs在高层大气环境中形成的可能性2 质谱在星际离子化学中的应用3 大气自由基反应动力学4 以氯苯为目标产物的气相离子反应质谱研究进展

  • 【讨论】大气层上的云可以让地球冷却降温,你知道吗?

    在全球范围内,云目前是以一种让地球冷却的方式来影响气候的。但是,根据一项支持目前有关大气二氧化碳是如何影响全球气温理念的研究披露,随着气候变暖,云将会失去其某些降温的能力。云可能会对气候产生正反馈和负反馈效应,而这与我们对气温变暖中有哪些是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所引起的大部分的不确定性有关。

  • 【转帖】地球上层大气发生大规模塌陷

    【转帖】地球上层大气发生大规模塌陷

    美国宇航局15日宣布,地球的一个上层大气层最近以出人意料的规模发生“塌陷”,规模之大令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气层被称为“热层”。这种塌陷并不罕见,但规模之大还是让科学家震惊不已。[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7/201007201238_231630_1623180_3.jpg[/img]在刊登于6月19日《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公布了他们的发现。论文主执笔人、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约翰• 埃默特表示,这是在至少43年内热层出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收缩,可谓太空时代的一项纪录。此次热层塌陷在太阳并不活跃的时期出现,也就是2008年至2009年的太阳极小期。在太阳极小期,热层温度降低并收缩,但最近的收缩却是低太阳活跃性所能解释的两到三倍。埃默特说:“一定发生了一些我们并不了解的事情。”热层高悬于地面之上,靠近地球与太空边缘的交汇处,距地面高度在55英里(约合90公里)至370英里(约合600公里)之间。卫星和流星在这一高度飞过,极光则在这一高度闪耀。热层与太阳联系紧密,受太阳活跃性高低周期影响程度较大。这个气层能够在远紫外线抵达地球前对其进行拦截。在活跃性较高时,太阳的远紫外线加热热层,使其膨胀,就像是一个置于营火上方的棉花糖。活跃性较低时,便会发生相反的事情。太阳最近的活跃性极低。2008年和2009年,太阳黑子数量极少,太阳耀斑几乎不存在,太阳远紫外线则走向衰败。然而,2008年至2009年的热层收缩程度不仅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同时也无法单用太阳活跃性加以解释。为了计算这种收缩,埃默特对1967年至2010年绕地球轨道运行的5000多颗卫星的衰减率进行了分析。分析提供了一个涵盖整个太空时代的热层密度、温度和压力的时空样本。埃默特表示,热层中的二氧化碳似乎可以帮助解释大气收缩过程。这种气体充当了一个冷却剂,通过红外辐射释放热量。众所周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一直持增长之势。更多的二氧化碳会放大太阳极小期的冷却作用。埃默特说:“但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即使利用我们对充当冷却剂的二氧化碳如何产生影响的了解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我们也无法完全解释热层的大规模收缩。”研究人员希望对这个上层大气层的进一步监测能够帮助他们揭开谜团。

  • 大气中光的传播==光在大气中的折射

    光在到达大气与透明物体的分界面,或者光在到达密度不同的两层大气的分界面时,会发生传播方向的屈折,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折射。光的折射遵从折射定律。  气象学告诉我们,空气的密度的大小主要受气压和气温两个条件的影响。气压指得是单位面积空气柱的重量。大气层包围在地球表面,因此在大气层的低层气压较高,越向上气压越低。气压高则空气密度大,气压低则空气密度小。因此,正常情况下,总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密度最大,越向上空气密度越小。温度对空气密度的影响和气压则刚好相反。气温越高,空气的体积越膨胀,空气的密度越小;温度越低,空气收缩,则空气的密度变大。一般越接近地面温度越高(逆温层是个例外)。根据实测所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温度的上下差别不是太大,而气压上下的差别却很显著,因此气压对空气密度的垂直分布所产生的影响远比气温的影响大,这就使得空气密度经常是越向上越小的(当然减小的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 大气奇景及其形成==万道霞光

    日出前后和日落前后,天空的很大部分,特别是太阳附近的天空染上了颜色,当这部分天空有云朵时,云朵也染上了颜色,从地平线向上空,彩色的排序为红、橙、黄、绿、青、蓝、紫,有时个别彩色可能不明显,但排序不变,这就是朝晚霞。日出前后的叫朝霞,日落前后的叫晚霞。  霞是怎样形成的呢?实际上它和天空产生蔚蓝色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由于空气分子的散射作用而造成的。只不过当日出和日落前后时,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据计算,太阳在地平线上时所透过的大气层厚度为白天太阳当头时所透过的大气层的三十五倍。由于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所散射,紫色和蓝色的光就减弱得最多,到达地平线上空时已所剩无几了。余下的只是波长较长的黄、橙、红色光了。这些光线经地平线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尘埃、水汽等杂质散射以后,那里的天空看起来也就带上了绮丽的色彩。空中的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时,这种色彩愈显著。如果有云,云块也会染上橙红艳丽的颜色。

  • 大气奇景及其形成==极 光

    大气奇景及其形成==极 光

    太阳是一个庞大而炽热的气体球,在它的内部和表面进行着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了强大的带电微粒流,并从太阳发射出来,用极大的速度射向周围的空间。当这种带电微粒流射入地球外围那稀薄的高空大大气层时,就与稀薄气体的分子猛烈地冲击起来,于是产生了发光现象,这就是极光。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9/201109171734_317407_1978540_3.jpg

  • 地球大气层的CO2再创新高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年报:二气化碳浓度创新高,或错失补救机会。[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261228223552_3809_3167735_3.png[/img][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261228225922_5289_3167735_3.png[/img][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261228230728_518_3167735_3.png[/img][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261228230188_9421_3167735_3.png[/img][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11/201811261228232598_9871_3167735_3.png[/img]

  • 大气奇景与光==蔚蓝天空与小试验

    在晴朗无云的日子里,若有人问你,天空是什么颜色?你一定会肯定地回答:天空是蔚蓝色的。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可以看到地球壳体外笼罩着蔚蓝色的大气层,我们也可在晴朗日子里站在旷野中看到蔚蓝的天空,而且天气越晴朗,天空的蓝色越显得澄澈。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呢?

  • 组图-一周太空照:太阳升起照亮大气层描绘神奇

    图片介绍:9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新闻”网站公布了过去一周的精彩太空照片。这些照片集中展现了美丽的太阳晕轮和日出景象、色彩缤纷的火星岩床、猎户座恒星形成区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夜景等壮观景象。(新浪科技)

  • 【分享】为什么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它如何使大气升温的?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

  • 台式紫外耐气候试验箱的led灯管普遍类型

    台式紫外耐气候试验箱的led灯管普遍类型

    [b]台式紫外耐气候试验箱[/b]适用于用以仿真模拟对太阳、湿冷和溫度对原材料的毁坏功效,原材料老化包含退色、失光、抗压强度减少、裂开、脱落、脱层和空气氧化等。紫外耐气候试验箱根据仿真模拟太阳、冷疑、效仿当然湿冷,试件在仿真模拟的自然环境中试验几日或几个星期的時间,可重现室外将会好多个月或两年产生的毁坏。[align=center][img=,487,48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9/202109101546465196_2481_1037_3.jpg!w487x487.jpg[/img][/align]  台式紫外耐气候试验箱的led灯管能够迅速地出示试验結果。所选用的短光波长UV比现阶段宇宙上一般寻找的UV微波更加明显。虽然这种比当然光波长短很多的UV光可以较大水平地加快试验,但它另外也会对一些原材料导致不符合和具体的衰退毁坏。  台式紫外耐气候试验箱普遍led灯管可分成二种:UVA和UVB;  UVA波段:光波长320~400nm,又称之为长波黄斑效用紫外光,它有较强的穿透性,能够透过绝大多数全透明的夹层玻璃及其塑胶,阳光中带有的长波紫外光,有超出98%能透过大气层和云彩抵达地球大气层。UVA能够直通皮肤的层,毁坏胶原纤维和胶原蛋白粉化学纤维,将肌肤晒伤。  UVB波段:光波长275~320nm,又称之为中波红疹子效用紫外光,中等水平穿透性,它的光波长较短的一部分会被玻璃消化吸收,阳光中带有的中波紫外光绝大多数被大气层所消化吸收,只能不够2%能抵达地球大气层,夏天和下午会很明显,UVB紫外光对身体具备红疹子功效,能推动身体矿物新陈代谢和维他命D的产生,但长期性或过多直射会致肌肤晒伤,并造成肿胀蜕皮。

  • 【分享】科学家首次肯定发现类地星球 据估计有水又有云

    日前法国拉普拉斯学院的科学家在太阳系外20光年处发现的一颗红矮星被证实拥有与地球类似的环境。这是科学家首次以绝对肯定的态度声称找到一颗“环境宜人,适合人类移居”的星球。  据介绍,这颗行星名叫“格里泽581d”,位于一个比较寒冷星系的外延地区,而它的大气层相对比较温暖,这样的环境刚好使它能够拥有液态水。之前,科学家曾在同一个星系发现一颗名为“格里泽581g”的红矮星,但这颗星球的具体环境目前尚不得而知。  日前,法国科学家通过在计算机上模拟“格里泽581d”的大气,推断出其中可能含有浓度极高的二氧化碳。他们认为这样的环境恰好能保证星球上有液态水海洋、云层和降水现象。  不过,“格里泽581d”的大气层比较浓密厚重,星球还被笼罩在一片红光中,科学家目前还不能排除其大气层含有有毒气体的可能性。  一位名叫罗宾•华兹华斯的科学家介绍,他们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太阳系外的星球环境与太阳系内完全不同,前者更加多样化;如果要寻找人类的第二个家园,触角还是要伸到太阳系外才行。  华兹华斯还表示,之前虽然数次传出发现类地星球的消息,但是学界对此一直意见不一。然而,从目前收到的反馈看来,几乎所有的天文学者都认为“格里泽581d”是一颗真正意义上的“与地球相似的星球”。不仅如此,“格里泽581d”离地球相对较近,科学家希望在不远的未来能够踏足该星球寻找生命。(中国日报)

  • 大气科学之大气中的水汽==霜雾露

    霜霜是水汽(也就是气态的水)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严寒的冬天清晨,户外植物上通常会结霜,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的慢、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水汽散发不快,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因此形成霜。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雾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 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雾的种类: 1、辐射雾 2、平流雾 3、混合雾 4、蒸发雾 5、烟雾露夏天的清晨我们常可以在一些草叶上看到一颗颗亮晶晶的小水珠,这就是露.古时候,人们以为露水是从别的星球上掉下来的宝水,所以许多民间医生及炼丹家都注意收集露水,用它来医治百病及炼就"长生不老丹". 在晴朗无云,微风飘拂的夜晚,由于地面的花草,石头等物体散热比空气快,温度比空气低.当较热的空气碰到这些温度较低的物体时,便会发生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留在这些物体上面,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露水. 露水对农作物生长很有利.在炎热的夏天,白天,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很强,会蒸发掉大量的水分,发生轻度的枯萎。到了夜间,由于露水的供应,又使农作物恢复了生机.此外,有利于田庄的作物对已积累的有机物进行转化和运输.

  • 【分享】什么是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1820年之前,没有人问过地球是如何获取热量的这一问题。正是在那一年,让-巴普蒂斯特-约瑟夫傅里叶傅里叶(1768~1830):法国数学家与埃及学家。——译者注开始研究地球如何保留阳光中的热量而不将其反射回太空的问题。傅里叶在参加学者团随拿破仑去打埃及战役时患上了粘液水肿——一种让人总是感觉寒冷的疾病。回到法国后,他整年披着一件大衣,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对热传递的研究。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地球确实将大量的热量反射回太空,但大气层还是拦下了其中的一部分并将其重新反射回地球表面。他将此比作一个巨大的钟形容器,顶端由云和气体构成,能够保留足够的热量,使得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他的论文《地球及其表层空间温度概述》发表于1824年。当时这篇论文没有被看成是他的最佳之作,直到19世纪末才被人们重新记起。其实只因为地球红外线在向太空的辐射过程中被地球周围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或化合物吸收才最终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所以这些气体的功用和温室玻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只允许太阳光进,而阻止其反射,近而实现保温、升温作用,因此被称为温室气体。其中既包括大气层中原来就有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的各种氧化物,也包括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种类不同吸热能力也不同,每分子甲烷的吸热量是二氧化碳的21倍,氮氧化合物更高,是二氧化碳的270倍。不过和人造的某些温室气体相比就不算什么了,目前为止吸热能力最强的是HFCs和PFCs。下面就其中几种的排放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二氧化碳(CO2):预算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因为它是在大气、海洋和生物圈之间循环的。通过光合作用地球上的植物每年消耗370Pg(1P=1015)的二氧化碳,但是动植物的呼吸过程以及它们尸体的腐化也会向大气中释放同等数量的二氧化碳。与此同时海洋每年也会吸收370Pg的二氧化碳并释放382Pg的二氧化碳。此外燃烧各种化石燃料会释放18Pg,燃烧木材释放7Pg的二氧化碳。如此计算,大气层中每年都会增加11Pg的二氧化碳。据统计工业革命之前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共有290ppmv,而1999年就有350ppmv,年增长率达到0.3-0.4%。而且由于二氧化碳是化学惰性的,不能通过光化学或化学作用去除。全球碳循环甲烷(CH4):甲烷是在缺氧环境中由产甲烷细菌或生物体腐败产生的,沼泽地每年会产生150Tg(1T=1012)消耗50Tg,稻田产生100Tg消耗50Tg,牛羊等牲畜消化系统的发酵过程产生100-150Tg,生物体腐败产生10-100Tg,合计每年大气层中的甲烷含量会净增350Tg左右。它在大气中存在的平均寿命在8年左右,可以通过下面的化学反应:CH4 + OH -- CH3 + H2O 消耗掉,而用于此反应的氢氧根(OH)的重量每年就达到500Tg。一氧化二氮(N2O):它在大气层中的存在寿命是150年左右,尽管在对流层中是化学惰性的,但是可以利用太阳辐射的光解作用在同温层中将其中的90%分解,剩下的10%可以和活跃的原子氧O(1D)反应而消耗掉。即使如此大气层中的N2O仍以每年0.5-3Tg的速度净增。N2O + hv -- N2 + O(1D) N2O + O(1D) -- N2 + O2N2O + O(1D) -- 2NO氯氟碳化合物(CFC-11和CFC-12):它们在对流层中也是化学惰性的,但也可在同温层中利用太阳辐射光解掉或和活性碳原子反应消耗掉。CCl3F + hv -- CCl2F + Cl, Cl2F2 + hv -- CClF2+ ClCCl3F + O(1D) -- CCl2F + ClOCCl2F2 + O(1D) -- CClF + ClO从根本上了解了温室效应,及引发这种效应的各种气体的存在情况,我们不禁会对它对环境的影响产生好奇。其实和许多别的事情一样,这种影响也是相互的,接下去我们就看看全球变暖也就是温度和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水汽(H2O),水汽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大约占了26%,其他的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含氯氟烃(HCFCs)及六氟化硫(SF6)等。

  • 【转帖】温室气体排放危害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温室气体在大气含量不足1%。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 化合物(CFCs)及臭氧(O3)。大气层中的水汽(H2O)虽然引起是‘天然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但普遍认为它在大气中的含量并不直接受人类活动所影响。 温室气体包括: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气、甲烷、氮氧化物、臭氧等,因这些气体吸收与放出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被统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被认为是效果最显著的温室气体,并且近50年来人类的工业化活动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导致了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过量聚集,加剧了温室效应。温室气体的危害程度: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个特性: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少,而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简单地说就是太阳辐射进入地球时热量损失不多,而地面热量散失到宇宙空间时,被二氧化碳等气体吸收,所以散失得少,二氧化碳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其次是氯氟烃等气体,也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温室效应越来越强,会使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导致南北极地与高原冰川消融;海水膨胀与海平面上升;地球将面临中纬度地区生态系统与农业带向极区迁移;生物多样性降低;突发性气候灾难频度增加等,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

  • 大气科学之气象观测==地面气象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 提到“地面气象观测”,人们一般会想到四四方方的气象观测场,洁白的百叶箱、温度计、风向标等,并把这些理解为地面的观测。不过这样理解并不全面,因为天上的云、大气中的声、光、电等天气现象,也都属于地面气象观测的范围。所以地面气象观测的定义应为:利用气象仪器和目力,对靠近地面的大气层的气象要素值,以及对自由大气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观测。 http://www.kepu.net.cn/gb/earth/weather/observe/images/obs001_pic.jpg   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很多,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蒸发、日照、雪深、地温、冻土、电线结冻等。在大气馆中我们会向气象爱好者介绍一些基本的观测项目。  地面气象观测的许多项目都是通过固定在观测场内的各种仪器进行的,所以气象站的站址和观测场地的选择以及维护,仪器的安装是否正确,都对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有极大的影响。 一般说来,气象台站的地址应选在能代表其周围大部分地区天气、气候特点的地方,并且尽量避免小范围和局部环境的影响,同时应当选在当地最多风向的上风方,不要选在山谷、洼地、陡坡、绝壁上。观测场要求四周平坦空旷并能代表周围的地形,观测场附近不应有任何物体。孤立、不高的个别障碍物离观测场的距离,至少要在障碍物高度的三倍以上;宽大、密集、成片的障碍物,距离要在障碍物高度的十倍以上。观测场周围十米范围内不能种植高杆作物,以保证气流畅通。气象台站的房屋一般应建在观测场的北面。另外,一个气象台站建成之后,要长期稳定,不要轻易搬家,因为轻易搬家不仅会影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影响使用,还会造成很大浪费。

  • 【讨论】紫外线会对人类造成多大的伤害!

    太阳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40微米辐射的总称。紫外线的波长愈短,对人类皮肤危害越大。短波紫外线可穿过真皮,中波则可进入真皮。 近年来,大量化学物质破坏了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破坏了这道保护人类健康的天然屏障。据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报告显示,1979年以来我国大气臭氧层总量逐年减少,在20年间臭氧层减少了14%。而臭氧层每递减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上升3%。

  • 【酸雨监测将大行其道】降雨增加可能减缓大气环流

    [align=center][img]http://paper.sciencenet.cn/upload/news/images/2012/2/2012228756370.jpg[/img][/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图片来源:P. Huey/《科学》[/font][/align][align=center][font=楷体_GB2312] [/font][/align]这是一项新研究的结论,研究人员首次评估了坠落的雨滴在气流中的摩擦从大气中夺走的平均能量。这一数据表明,在北纬30度到南纬30度之间——位于地球赤道周围的相当于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延伸到巴西最南端的一条宽阔地带——由地平面上全部雨滴导致空气中流失的能量约合1.8瓦每平方米,这大约相当于一盏夜明灯释放的能量的一半。研究人员指出,由于气候模型显示,每当平均气温上升1摄氏度,全球平均降雨量便会增加1%到2%,因此由雨滴造成的摩擦使大气流失的额外能量,很可能将导致较少的能量用于驱动风、天气系统,以及其他大气运动。美国纽约大学的Olivier Pauluis和同事在2月23日的《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某一大范围的地区,某一大气层次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 【原创】冰岛火山灰飘散中国对环境形响有多大

    这次冰岛火山喷发后形成大量尘埃,大家都在担心火山灰中的有毒物质飘散至我国上空,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其实,据我国专家称,这次按照火山喷发级别测算,此次火山喷发最大为三级,“仅处于中等水平”。火山喷发的级别分为八个级别呢,呵呵,三级不算什么的。“火山喷发瞬间会产生大量气体”,我国专家刘嘉麒院士说,“若在现场,会呛地你说不出话”。气体中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地球表面生物和人体健康不利。但影响限于火山区内和附近地区,一旦远离,被空气稀释后的火山灰尘和气体,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进入大气层后,在扩散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名为“气溶胶”的物质,滞留在大气层中,产生“阳伞作用” ,使太阳辐射的能量不能完全达到地表,因而,火山喷发过后,会在局部地区形成多雨和降温天气。由于我国远离火山喷发点----------冰岛第五大冰川——埃亚菲亚德拉,所以这次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对我国影响不大。所以,请大家放心吧,不必理会QQ或MSN里发来的信息。

  • 天气预报中的气象计量常识

    [b]来源:中国气象网一、[b]温度:摄氏度(℃)[/b] [/b]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提出来的。摄氏度=(华氏度-32)÷1.8。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的沸点为100℃,其间分为100等份,每一份为1℃。摄氏温度现已纳入国际单位制。[b]二、相对湿度:百分比(%)[/b] 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也可表示为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比。 相对湿度用RH表示。相对湿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空气内实际所含的水气密度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密度的百分比;另一种计算方法是实际的空气水气压强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强的百分比。[b]三、降水量:毫米(mm)[/b] 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雨量的等级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24小时内降水量在10毫米以内小雨;10~24.9毫米之间为中雨;25~49.9毫米之间为大雨;50.0~99.9毫米为暴雨;100.0~249.9毫米为大暴雨;250.毫米及其以上为特大暴雨。降雪量: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雪量但小于0.1毫米;小雪是指大于等于0.1毫米,小于0.25毫米 中雪是指大于等于0.25毫米,小于3.0毫米 大雪是指大于等于3.0毫米,小于5.0毫米;暴雪是指降雪量大于等于5.0毫米。[b]四、大气压力:百帕(hPa)[/b] 在物理学中,把纬度为45度海平面(即海拔高度为零)上的常年平均大气压力规定为1标准大气压。此标准大气压为一定值。其值为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33工程大气压 =1.0133 X 10的5次方帕=0.10133MPa大气压力是地球表面覆盖有一层厚厚的由空气组成的大气层。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要受到空气分子撞击产生的压力。也可以认为,大气压力是大气层中的物体受大气层自身重力产生的作用于物体上的压力。[b]五、风力:级[/b] 在天气预报中,经常听到如“北风4到5级”之类的用语,此时所指的风力是平均风力;如果是“阵风7级”之类的用语,其阵风是指风速忽大忽小的风,此时的风力是指大时的风力。 风速是指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对于地球某一固定地点的运动速率,风速的常用单位是米/秒 。风速没有等级,风力才有等级,风速是风力等级划分的依据。一般来讲,风速越大,风力等级越高,风的破坏性越大。 中国气象局曾于2001年下发《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以蒲式风力等级,将风力等级由12级(一般指台风的风力)补充到17级。[b]六、气象计量相关的法律[/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气象计量器具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有关规定,经气象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有效期的气象计量器具,不得使用。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气象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b]一[b] 温度:摄氏度(℃)[/b] [/b]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提出来的。摄氏度=(华氏度-32)÷1.8。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水的沸点为100℃,其间分为100等份,每一份为1℃。摄氏温度现已纳入国际单位制。[b]二[b][/b]相对湿度:百分比(%)[/b]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也可表示为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比。相对湿度用RH表示。相对湿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空气内实际所含的水气密度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密度的百分比;另一种计算方法是实际的空气水气压强和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强的百分比。[b]三[b][/b]降水量:毫米(mm)[/b]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没有经过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雨量的等级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大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几个等级。24小时内降水量在10毫米以内小雨;10~24.9毫米之间为中雨;25~49.9毫米之间为大雨;50.0~99.9毫米为暴雨;100.0~249.9毫米为大暴雨;250.毫米及其以上为特大暴雨。降雪量: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雪量但小于0.1毫米;小雪是指大于等于0.1毫米,小于0.25毫米 中雪是指大于等于0.25毫米,小于3.0毫米 大雪是指大于等于3.0毫米,小于5.0毫米;暴雪是指降雪量大于等于5.0毫米。[b]四[b][/b]大气压力:百帕(hPa)[/b]在物理学中,把纬度为45度海平面(即海拔高度为零)上的常年平均大气压力规定为1标准大气压。此标准大气压为一定值。其值为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33工程大气压 =1.0133 X 10的5次方帕=0.10133MPa大气压力是地球表面覆盖有一层厚厚的由空气组成的大气层。在大气层中的物体,都要受到空气分子撞击产生的压力。也可以认为,大气压力是大气层中的物体受大气层自身重力产生的作用于物体上的压力。[b]五[b][/b]风力:级[/b]在天气预报中,经常听到如“北风4到5级”之类的用语,此时所指的风力是平均风力;如果是“阵风7级”之类的用语,其阵风是指风速忽大忽小的风,此时的风力是指大时的风力。风速是指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对于地球某一固定地点的运动速率,风速的常用单位是米/秒 。风速没有等级,风力才有等级,风速是风力等级划分的依据。一般来讲,风速越大,风力等级越高,风的破坏性越大。中国气象局曾于2001年下发《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以蒲式风力等级,将风力等级由12级(一般指台风的风力)补充到17级。[b]六[b][/b]气象计量相关的法律[/b]《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气象计量器具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有关规定,经气象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有效期的气象计量器具,不得使用。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气象计量标准器具,其各项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使用。

  • 近红外与中红外光谱分析的区别

    近红外光(NIR)是介于可见区和中红外区间的电磁波,不同文献中对其波长范围的划分不尽相同,美国试验和材料协会(ASTM)规定为700 nm至2500 nm。 根据红外辐射在地球大气层中的传输特性,通常分为近红外(0.75μm到3μm)、中红外(3μm到30μm)、远红外(30μm到1000μm)。 那么,在分析原理和方法上,近红外和中红外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 【分享】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和中国事件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