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大并购

仪器信息网大并购专题为您整合大并购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大并购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大并购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大并购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大并购话题讨论。

大并购相关的资讯

  • 2013十大医疗并购 赛默飞收购Life Tech居首
    对于医疗科技市场而言,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一个并购年。通过并购,一些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取得了主导地位。其中一笔交易帮助一家主要的设备厂商拓展了其整形手术产品的范围 另外一笔11亿美元的并购交易帮助一家制药巨头成为一家主要的节育设备厂商 还有一家跨国医疗技术公司收购了一家内窥镜药丸相机厂商,使公司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   一家医药科技公司在2013年进行了两笔大规模并购交易,其中一笔交易让这家医药公司迅速打进中国市场。对于医疗科技公司而言,中国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新兴市场。还有一家医疗设备厂商收购了一家起搏器技术厂商,使得该公司在研发方面迅速超越最大的两家竞争对手。   如果一家公司被其大型竞争对手收购,那么被并购企业有可能通过新的管理和销售资源赢得更广阔的市场,获得更多的营收增长机会。此外,两家竞争对手的合并还有助于进一步公布市场份额。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市场竞争减弱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   以下就是2013年医疗科技市场进行的10大并购交易:   1.赛默飞世尔(Thermo Fisher)136亿美元收购Life Technologies   2.百特(Baxter)39亿美元收购金宝(Gambro)   3.史赛克(Stryker)17亿美元收购Mako Surgical   4.拜耳(Bayer AG)11亿美元收购Conceptus   5.柯惠医疗(Covidien)8.6亿美元收购Given Imaging   6.史赛克(Stryker)7.64亿美元收购创生控股(Trauson Holdings)   7.生物梅里埃(BioMé rieux)4.5亿美元收购BioFire Diagnostics   8.Boston Scientific 2.75亿美元收购Bard电生理学业务   9.泰利福医疗(Teleflex)2.625亿美元收购Vidacare   10.圣犹达医疗(St. Jude Medical)1.235亿美元收购Nanostim
  • IVD硝烟再起:国内今年已6起大并购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 450" height=" 281" title=" 201603281310391839.jp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281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noimg/fdc585ba-56b5-40e5-b84f-3b24e48efc04.jpg" border=" 0" vspace=" 0" hspace=" 0" / /p p    strong 默克携手拜发 默克辉瑞携手安捷伦 /strong /p p   今年2月1日,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industry-S22.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制药 /strong /span /a 巨头雅培才宣布斥资58亿美元收购美国诊断服务商Alere Inc。通过该笔交易,雅培足以获得床边检测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看,也坐稳IVD四巨头的宝座。 /p p   不过,这不代表,其他大腕们会减少觊觎IVD这块大肥肉。 /p p   就在3月22日,德国临床诊断试剂公司拜发(R-Biopharm)宣布与该国默克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将联手推进新型诊断试剂的研发及商业化。 /p p   拜发是德国临床诊断领域的领军企业,产品涵盖传染病粪便诊断学、传染病血清诊断学、过敏诊断学、肿瘤诊断学和肠胃病学等方面。 /p p   2000年起,拜发获得罗氏(前曼海姆BOEHRINGER公司)研发的酶法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生物分析 /span /strong /a 试剂全球独家经销权。去年7月,拜发与Apogenix达成肿瘤免疫治疗的诊断测试合作。10月,拜发又接管了慕尼黑GeneWake公司的肿瘤诊断试剂业务。 /p p   拜发在中国有子公司,办公地点就在北京市朝阳区的望京科技园。 /p p   而默克,大家应该还记得,它与辉瑞达成了全球肿瘤战略联盟,两者已经自今年1月1日起在中国市场联合推广辉瑞的靶向肿瘤药物赛可瑞& amp #174 (克唑替尼)。 /p p   其实,双方还有个重要合作就是共同研发肿瘤免疫疗法、PD-L1抑制剂avelumab。就在一个月前,另一家大公司美国安捷伦科技也加入进来,与默克和辉瑞一起合作,共同研发一款诊断检测试剂盒,筛选适用于avelumab治疗的患者。 /p p   如此,已经又形成了默克携手拜发,默克辉瑞携手安捷伦的格局。只是尚不知,拥有肿瘤诊断试剂的拜发会否加入默克辉瑞的全球肿瘤战略联盟。 /p p   国外的大佬们忙着整合,国内的企业们也没闲着。据中国医疗器械统计,今年以来,国内IVD领域已经至少发生6起投资并购案例,创新技术和资本联合,渠道、服务商和提供商联合,行业上下游链条正在逐渐打通。 /p p    strong 1、西陇科学外延并购 加速进军基因检测领域 /strong /p p   3月15日,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连发两则公告,通过外延并购加速进军体外诊断领域。 /p p   公告一:西陇科学的境外子公司Xi Long USA,将以2256.47万美元收购美国Fulgent公司15%股权。 /p p   Fulgent公司是临床分子诊断标准化基因检测服务机构。在美国国立健康机构NIH的基因检测数据库系统上,Fulgent是提供基因检测数量最多的机构。Fulgent诊断也是全球最高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进行DNA测序及基因拷贝数分析的企业。 /p p   公告二:西陇科学与深圳福金、福建金锵共同出资9050万元设立福建福君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暂定名),西陇科学持股51%。 /p p   西陇科学是专业化学试剂供应商,以上对外投资是西陇科学战略转型的重要步骤之一,公司试图突破现有的体外诊断试剂业务类型,向更前沿的基因检测领域推进。 /p p    strong 2、东软医疗控股威特曼 大举杀进体外诊断市场 /strong /p p   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2月发布公告,增资1.42亿元购买威特曼科技(南京)有限公司股权,合计将持有后者55%股权。 /p p   威特曼自2001年成立起就专业从事临床生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近两年年复合增长率在40%以上。 /p p   而东软医疗作为国内领先的医疗设备与服务供应商之一,在体外诊断行业布局也有好几年了。 /p p   2009年,东软医疗与株式会社A& amp T开始在临床检验设备方面进行战略合作。2011年底,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东软安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临床检验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p p   如今再加上威特曼,东软有设备和资金,A& amp T有先进的检验技术和产品,威特曼有试剂,恰好可以形成合力。 /p p    strong 3、万润股份跨领域并购,进军IVD /strong /p p   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 境外全资子公司万润美国有限责任公司已于3 月 18 日完成收购 MP Biomedicals 公司 100%股权,交易资金8.5亿元。 /p p   MP公司是一家总部在美国的企业,公司业务分为生命科学和体外诊断两个板块,其中体外诊断占比40%左右。 /p p   MP公司体外诊断业务拥有超过35年的丰富的行业经验,主要产品均已通过欧盟CE、中国SFDA、美国FDA或者其他国家卫生监管部门的认证,可向包括罗氏、西门子、雅培在内的多个业内领先的大企业提供关键原料。 /p p   而万润股份主要从事显示材料、环保材料、医药产品及其他功能性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收购MP公司标志着万润股份将加速进军体外诊断领域。 /p p    strong 4、迪安诊断控股盛时科华 挺进西南市场 /strong /p p   2月4日,迪安诊断与德清沛若、德清和恒等签署增资并股权转让协议,斥资1.53亿元收购盛时科华51%股权。 /p p   盛时科华是云南地区销售医疗检验设备最专业化、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而迪安诊断的优势集中在华东地区。 /p p   迪安诊断表示,这次投资是公司“产品+服务”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公司将借助盛时科华完善的业务、服务网络优势,广泛的政府资源,专业的技术、市场营销及售后服务团队,进一步推进对中国西南市场特别是云南区域市场的深耕。 /p p    strong 5、美康生物一举收购4家进口产品总代理 /strong /p p   1月8日,美康生物宣布已与上海日和、山东日和、南京三和、安徽三和四家公司的股东签署了股权合作协议。公司拟分别收购4家公司各30%股权,合计交易金额为1.3亿元。 /p p   四家日和公司都是专业从事进口品牌体外诊断产品的综合服务商,是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试剂等多个类型产品在上海、山东、江苏、安徽四个地区的总代理,市场和客户资源丰富。 /p p   美康生物表示,本次投资是公司在把握体外诊断行业服务、产品及需求升级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后,推进公司业务全国扩张的战略之举。 /p p    strong 6、东方海洋收购美国Avioq 拿下血筛检测试剂 /strong /p p   东方海洋1月发布公告,拟以4.3亿元收购美国Avioq公司100%股权。 /p p   Avioq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诊断测试产品的研发、生产,主要产品包括HIV-1(艾滋病)试剂和HTLV-I/II(白血病)试剂。其中,白血病检测是美国血筛三大法定检测项目之一,FDA批准的白血病血筛检测试剂只有Avioq和雅培两家。 /p p   此外,Avioq公司的第四代HIV检测试剂及新一代可以进行HIV分型的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01-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检测试剂 /span /strong /a 也处于研发阶段。 /p p   收购Avioq公司之后,东方海洋明确将在做大做强现有体外诊断业务的同时,加速进军基因诊断、质谱诊断、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等业务。 /p
  • 广电计量:正积极寻找并购标的,将加强3大行业客户拓展
    广电计量于2月25日披露了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称公司正积极寻找合适的并购标的,预计将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未来将加大对通信、电力、轨道交通等行业大客户的拓展,使公司业务在各下游行业的分布更为均衡。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交流问题如下:1、公司未来业务增长点是什么? 答:公司未来几年的业务增长点:一方面为现有业务的内生增长,另一方面公司正积极寻找合适的并购标的,预计将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2、公司的分支机构数量较多,如何做质量把控?答:公司对全国实验室实行一体化技术质量管控,加强各类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完善质量管控制度,严格考核,最大限度地降低证书报告差错率,提高证书报告质量。3、公司实验室的建设周期多长?答:受市场和资质认可方式等客观因素影响,不同板块实验室建设周期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公司计量校准、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检测等业务板块的资质由公司总部统一管理认可,这类业务在开拓新区域市场前一般先在当地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在有一定的市场积累之后公司会根据实际需要新建或扩建实验室。这类业务板块的实验室建设周期及盈利周期较短,业务开展情况较好,收入增速较快。第二,公司各区域的食品检测和环保检测实验室的资质认可需要子公司分别申请,且不同地区的标准有所差异;一般需要先根据标准建设实验室,并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人员,在获得有关部门的资质认可后方能开展业务。受到设备采购周期、实验室建设周期、资质认可、市场培育等因素影响,食品检测和环保检测实验室从建设到完全达产需要2-3年时间,在收入增速上体现相对较慢,盈利周期较长。4、公司产能利用率情况如何?答:公司计量、检测服务的校准、检测参数众多,致使具体服务的种类也众多,且每类不同服务的价格彼此独立,因此每单位服务量(校准仪器台/套数、订单数、批次数)对应产值难以统一,未能统计产能利用率、产销量等。检验检测服务业一般以设备的投入产出比为投资参考依据,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公司亦使用该数据进行技改项目的测算,且公司相应数值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基本一致。5、公司业务季节性较为明显,实验室产能如何保障?答:由于公司业务季节性较为明显,订单不均衡导致实验室产能存在季节性的不饱和。公司针对性调整市场策略,例如加大了对食品检测和环保检测企业类客户的开发力度,以减弱食品检测和环保检测业务的季节性,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公司未来仍将持续大力优化客户结构,减少季节性影响。未来公司会根据实际市场需要对现有实验室能力进行提升和补充,例如公司目前在长沙设有计量校准、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环保检测和食品检测实验室,公司会根据当地实际市场需求提升现有实验室产能或者补充增加电磁兼容检测和化学分析实验室;公司也可能会考虑在市场培育情况较好的地区新建实验室,具体安排将根据当地客户和市场需求情况适时进行。6、公司人员增速情况如何?答:不考虑并购因素,预计公司未来员工增速不超过15%,公司注重提升整体人才素质,逐步调整人才结构,未来更倾向于吸收行业成熟人才,同时通过提高实验室自动化水平以降低对一线操作员工的依赖。7、公司对股权激励的考虑如何?答:公司将结合自身经营发展及资本市场情况,在合适的时机考虑启动股权激励计划,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股权激励计划启动及实施时间表。8、公司在特殊行业和汽车行业目前占比情况如何?公司对未来各战略性行业业务量占比的预期如何?答:公司近年实施大客户服务策略,部分业务板块如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检测业务更多聚焦在特殊行业和汽车行业客户。2018、2019 年公司与特殊行业、汽车行业客户的合作量总额均占当年营业收入的50%左右。2020年,受到汽 车销售市场不景气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公司汽车相关检测业务受到影响较大,收入占比可能下降。因此,未来公司将加大对通信、电力、轨道交通等行业大客户的拓展,这种调整并不是限制对特殊行业和汽车行业检测的投入和发展,而是在其业务绝对量继续提升的前提下,提高其他行业领域检测业务的占比,使公司业务在各下游行业的分布更为均衡。
  • 全球生物行业第二大并购交易:赛诺菲201亿购买健赞
    国际医药巨头、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16日宣布,将以每股74美元、总额201亿美元的对价外加或有价值权(CRV)收购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健赞(Genzyme),从而为这桩为期9个月的并购马拉松画上句号。去年,Genzyme股东拒绝了赛诺菲安万特初步发起的每股69美元的收购要约。据去年8月份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Genzyme股东都希望能以每股75美元到79美元的价格出售所持股份。   赛诺菲安万特称,双方董事会已批准该交易,根据协议,赛诺菲安万特将向健赞的股东支付每股74美元的对价。另外还有一项或有价值权利(CVR),Genzyme的每位股东将获得CRV,如果Genzyme的多发性硬化症治疗药物Lemtrada达到规定目标,股东将获额外收益。   统计显示,201亿美元的报价相当于健赞公司销售收入的4.7倍,而过去5年间行业内同类并购案的平均水平为4.3倍。当前报价较去年7月收购消息公布前健赞公司股价溢价近50%。外界预计,由于健赞将带来一个针对罕见病症的药物新研发平台,所以此次交易完成后不仅将帮助赛诺菲缓解其专利药物到期后的营收下滑问题,还将给赛诺菲带来利润增长。   此前,赛诺菲在2010年财报中称,由于美国卫生体系改革及欧洲紧缩政策的影响,公司在2010年总销售额同比下降0.8%,在非专利药领域竞争中受损超过2亿欧元。由此可见,目前赛诺菲-安万特的主营产品正面对其他厂商的激烈竞争,所以该公司对于收购健赞一事颇为热衷。   据悉,此次收购创下了生物科技行业历史上收购规模的次高纪录。整个交易有望在今年第二季度初完成。健赞的主要产品时治疗罕见基因性疾病的药物,公司也是这一领域的全球行业老大。   受并购达成交易消息刺激,赛诺菲的股价周三欧洲盘中大涨近3%,而健赞的股价也在美股盘前涨近2%。
  • 罕见!三大国产仪器制造商联手设立投资并购基金
    p   日前,在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的发起下,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苏州试验仪器总厂(为苏试试验第一大股东)、四联投资(由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控股)作为有限合伙人各出资1500万元,木华资本作为普通合伙人出资500万元,共募资5000万元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基金投资方向为传感器、仪器仪表、行业物联网应用上下游等标的项目。 /p p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发起设立本次产业并购基金,并作为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之一,利用其丰富的行业资源,将更加有效地为公司寻找、筛选、锁定协同性强、质地较好的标的企业,完善公司物联网产业生态圈的构建,助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不断升级。 /p
  • 22年第一季度国内外检测机构并购10大事件
    2022年第一季度检验检测领域的并购扩张持续升温。随着近期疫情的反复,检验检测行业依然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抗疫前线,在机遇与挑战中,国内外检测机构在逐步复工复产的同时,也在井然有序的跑马圈地。那么国内外扩张频率如何?扩张领域又有哪些?我要测网对Eurofins、Cotecna、CTI华测检测、Eddyfi/NDT等7家外资检测机构的10起并购事件进行盘点,以飨读者,其中涉及我要测网2家会员机构。 具体收并购详情如下: 1、Cotecna集团收购丹麦ECS Eurocargo Services2022年1月4日,Cotecna集团正式宣布成功收购丹麦ECS Eurocargo Services(以下简称“ECS”)。ECS为谷物、油籽、饲料以及散装液体农产品监管与认证行业的全球领军企业。ECS深耕欧洲市场多年,专业底蕴深厚,业务遍及丹麦、瑞典、德国、波兰及波罗的海国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监管与认证服务,并始终坚持最高的质量标准。凭借对市场的深刻洞见和覆盖全球的合作伙伴网络,ECS在为北欧客户量身打造解决方案的同时,积极推动全球范围的业务发展。从初级制造,饲料生厂,到加工处理,ECS致力于在供应链每一环节为客户保驾护航,始终高度关注并确保如实记录交易产品的质和量。通过本次收购,Cotecna将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业务。2、Eddyfi收购无损检测知名品牌Zetec2022年1月12日,Eddyfi/NDT宣布已完成对Zetec(原Roper Technologies的子公司)的全面收购。Zetec的所有人员和技术都将并入到Eddyfi technologies业务部门,Eddyfi Technologies将负责在发电、航空航天、国防、铁路和制造业等开拓成熟的领域中推广Zetec品牌。此次收购是Eddyfi/NDT在过去6年中完成的第11项收购。Zetec公司成立于50年前,是无损行业的重要成员,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设立了全球工程和制造中心,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斯诺夸尔米。此外,Zetec在全球各地设有办事处,包括休斯敦、巴黎、首尔和上海等。Zetec先进的无损检测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发电、航空航天、国防、铁路和制造等主要行业。Eddyfi/NDT是一家快速发展、创新的私营工业技术集团,致力于无损检测领域。通过其两个分支,即高级无损检测设备和针对特定应用的综合检测服务,集团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在航空、能源、采矿、发电、运输等领域的全球关键资产和基础设施的所有者和制造商、大型工程公司和服务公司。3、CTI华测检测并购控股吉林安信70%股权2022年1月17日,吉林省农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吉林农投)与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CTI华测检测)战略合作暨华测安信战略并购签约仪式在吉林长春隆重举行。通过此次并购控股,CTI华测检测持有成为吉林省安信食品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70%股权,为集团在食农领域检验检测的全布局再添新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混改也是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检验检测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的实践。吉林农投是吉林省政府出资设立的农业专业化投融资平台,为省属国有独资企业,吉林安信是吉林农投下属全资公司,吉林省规模最大的第三方检测公司,此次混改合作,一方面,是农投集团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技术团队来服务和支撑集团公司及产业发展;另一方面,CTI华测检测作为行业翘楚,也是农投集团最理想的战略合作伙伴选择。农投集团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此次混改合作是双方合作的起点和桥梁,未来在农业、粮油、畜牧等板块双方一定会有更广泛的合作空间。4、欧陆科技集团Eurofins Assurance收购Sisthema2月1日,Eurofins Assurance宣布:已成功收购Sisthema。Sisthema是一家为制药、医疗器械和化妆品行业提供全面服务的优质服务提供商。Eurofins Assurance收购Sisthema是欧陆集团一个重要里程碑,将对两家公司的业务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一方面,Eurofins的声誉和广泛的分析和认证服务组合将极大地补充Sisthema为其客户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Sisthema加入Eurofins Assurance,拥有广泛且无与伦比的审计组合、全球范围内的高素质审计师网络和业内长期专业知识。两家公司的投资组合合并在一起,将确保更接近市场,同时继续在不断改进、成长的同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5、正中信息拟410.5万元收购山东公共安全检验检测100%股权2月10日,山东正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计划通过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转让平台购买山东山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山东公共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100%股权,转让底价为410.50 万元,交易方式为网络竞价。正中信息称,本次交易是为了实现公司战略规划,提升公司的整体实力,增强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公司本次交易是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所做的决定,可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对公司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公开资料显示,正中信息于2017年8月14日挂牌新三板,主营业务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及相关服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专为信息系统工程提供系统规划、工程监理、软件测评、安全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据悉,山东公共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安全咨询服务、检验检测服务、雷电防护装置检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等业务。本次股权公开挂牌转让前,山东山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其100%的国有股权,而山东山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和间接持股90%。6、Cotecna集团收购Wimpey 实验室近日,Cotecna集团宣布收购Wimpey 实验室。这是一家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及阿布扎比提供分析检测服务的领先供应商。Wimpey 实验室于2006年在迪拜成立,目前在迪拜及阿布扎比设有实验机构。检测服务范围涵盖食品、化妆品、环境、消费品、电器产品、石油产品、建材的检测及岩土工程勘察。Wimpey实验室拥有逾280名全职员工,致力于提供包括EIAC、ENAS、IAS、SASO等诸多认证与授权批准。通过本次收购,Cotecna得以进一步拓展在阿联酋的业务网络,并扩大产品检测能力。Cotecna首席执行官Sébastien Dannaud先生表示:“我们很高兴欢迎Wimpey 实验室成为Cotecna集团的一部分。Wimpey将是Cotecna集团实现中东地区发展计划的关键。Wimpey正围绕产品安全与合规拓展监管框架,其认证及相关业务的涵盖广度,凸显了Cotecna支持发展中经济体的长期愿景。”7、谱尼测试收购深圳米约和成都米约,加强谱尼医疗计量领域硬实力3月,谱尼测试(300887.SZ)公司成功收购了深圳米约和成都米约两家医疗计量公司100%股权。此次股权收购进一步拓展了谱尼测试医疗计量领域,丰富了公司在医疗器械计量校准和医疗器械检验领域的版图,奠定了西南和华南地区医疗计量布局。8、谱尼测试拟4900万元收购深圳通测检测70%股权 拓宽公司检测业务范围3月16日,谱尼测试公告,公司拟以4900万元的对价收购深圳市通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70%股权。谱尼测试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将拓宽公司检测业务范围及检测能力,持续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本次交易符合当前市场需求以及业务总体发展战略,有利于公司未来主营业务长期发展,符合公司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9、建研设计拟收购安徽省建院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5%股权3月31日,建研设计拟以自有资金232.87万元收购唐雪芹持有的安徽省建院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5%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持有检测公司的股权将由46%增加至51%,检测公司将成为公司控股子公司。10、Cotecna集团收购ACT实验室4月消息,Cotecna集团收购ACT实验室。ACT实验室系领先的产品安全与合规检测机构,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中国、越南等全球范围内设有四个检测实验室与六个分支机构。ACT实验室拥有行业领先的专家团队,专注于自行车及其配件、电动自行车、头盔、儿童产品及体育用品的机械与化学检测,并在产品评估、研发、审核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保障供应链各环节的合规性,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Cotecna集团首席执行官Sebastien Dannaud表示Cotecna已成为全球领先的产品合规服务提供商,业务涵盖农业、食药、金属与矿产、消费品等领域。收购ACT是重要里程碑,Cotecna将进一步开拓消费品检测与认证市场。ACT加入Cotecna之后,在户外移动和生活方式产品领域的业务网络与品牌美誉度将得到充分提升。
  • 生物医药并购再次来袭 政策助推10亿级并购
    医药行业并购高潮迭起,千亿市值龙头主导了第一波,百亿市值企业又掀起了第二浪。   作为九大兼并重组重点行业之一,生物医药行业原本已是并购活动的主战场,近日敲定的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更似一剂催化剂。   记者统计发现,生物医药并购少数是借壳或整体上市,多数是进行产业整合,或夯实主业,或跨界外延,或打通上下游,或海外并购。   生物医药并购&ldquo 第二浪&rdquo 来袭   2012年下半年以来生物医药重组并购完成31单 仅1单出现失败 61单正在进行中,涉及296.38亿元并购金额。   近几年来,国内医药市场的重组并购一直&ldquo 高烧&rdquo 不退。   其中以医药商业领域试水最早,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华润医药&ldquo 三国杀&rdquo 的场景热闹非凡。国内医药第一轮整合主要就形成了这3家1000亿元市值级别的医药集团,并基本奠定了竞争格局。   第二轮整合期随之而来,并且更加高潮迭起。   据理财周报统计,2012年下半年以来生物医药重组并购完成31单 仅1单出现失败 61单正在进行中,涉及46家公司和296.38亿元并购金额。   5000万元以上并购达到了37单,总金额为179.57亿元,共涉及30个买方上市公司。其中,1亿元以下的医药并购有8单 多数金额范围在1-5亿元,共23单 5-10亿级别并购共2单,买方是复星医药和信邦制药 过10亿的天量级并购4个,分别为天士力14.50亿、鑫富药业17.46亿元、上海莱士18亿元、洪城股份56亿元。   记者统计发现,这30家&ldquo 大手笔&rdquo 公司主要是100亿元市值级别的地方一级企业&mdash &mdash 市值在100亿以下的多达18家,100-200亿7家,200-500亿4家,500亿以上仅1家。   换言之,新一轮医药并购已换做体量不太大但手握巨资的公司唱主角。   &ldquo 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在推动,&lsquo 十二五规划&rsquo 明确将医药产业整合指向&lsquo 强&rsquo 与&lsquo 大&rsquo ,一般中小制药企业难以负担投入大、周期长的医药研发,这就给了行业龙头兼并收购的机会。&rdquo 华南一位长期投资生物医药的私募告诉记者,&ldquo 另一方面,新版GMP要求2013年底强制认证,资金较弱的中小企业难以加大改造投入,这些企业最可能成为并购对象。&rdquo   记者关注到,去年年底,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和工信部等12部委《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中,已确立了包括医药在内的九大推进兼并重组重点行业(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和农业)。   效果立竿见影。今年以来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节奏明显加快,相关案例不下20个。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整个医疗保健类并购交易数目共计121起,交易金额为428.37亿元。从交易数量来看,医药行业是实施并购最为活跃的一大行业 从交易金额角度,医药行业属于并购规模较大的行业。   对此,华南某投行人士认为,&ldquo 今年以来,由于IPO暂停以及政策支持,A股市场原本就掀起了一股并购、重组和借壳的热潮。接下来这九大行业可以走快速通道,意味着这些行业的公司机会更大,并购重组效率也将提高,这很可能促使相关行业加快重组并购的步伐。&rdquo   &ldquo 曲线&rdquo 上市   &ldquo A股市场IPO停滞,通过并购实现资产证券化,既节约时间又降低成本,所以部分需要融资企业就四处寻找&lsquo 壳资源&rsquo ,借壳上市便成了企业融资的手段。&rdquo   记者在对资金量在5000亿元以上的37单医药并购进行梳理时发现,部分并购实为借壳上市或者整体上市。   在这37单并购中,并购金额最大的案例&mdash &mdash 洪城股份就属于借壳。   2013年8月3日,停牌2个月的洪城股份披露重组公告称,公司拟置出全部资产和负债,置入济川药业100%股权。   由此,不振净利持续低迷的洪城股份将转型为药企意图扭转业绩困局,而济川药业则借壳洪城股份实现曲线上市。   事实上,济川药业试图冲刺资本市场已久,无奈并无过硬的拳头品种,缺少持续增长能力,申请IPO的难度较大。到2013年3月份济川药业才完成股份制改造。   然而,通过借壳,这家负债率高达50%、净资产账面价值仅9亿元的公司,评估值高达56亿元,溢价5倍有余。业界评价,即便是济川药业自身IPO,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估值。   对此,深圳的一位投行老总告诉记者,&ldquo 目前存在并购可能性的大都是已经改制的公司,规模中等,需要资金转型升级,但A股市场IPO停滞,通过并购实现资产证券化,既节约时间又降低成本,所以部分需要融资企业就四处寻找&lsquo 壳资源&rsquo ,借壳上市便成了企业融资的手段。&rdquo   鑫富药业的并购同样也是借壳案例。   事实上,鑫富药业重组早已迫在眉睫,2010、2011年已经连续两年巨亏,2012年4月26日被&ldquo 披星戴帽&rdquo ,变为*ST鑫富,通过变卖资产当年才勉强&ldquo 扭亏为盈&rdquo ,不过,进入2013年,鑫富药业的业绩持续恶化。   2013年9月12日,鑫富药业发布重组草案称,购买程先锋持有的医药销售公司亿帆生物100%股权以及程先锋等10名自然人合计持有的亿帆药业100%股权。根据公告,亿帆系拟注入资产预估值高达17.5亿元,其中亿帆生物预估值为14.8亿元,预估增值率高达664.29%,亿帆药业预估值为2.7亿元,预估增值率也达到161.05%。本次交易完成后,程先锋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将达到30%以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将发生变更,且构成借壳。   前述华南生物医药私募告诉记者,&ldquo 随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的实施,今后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利用率会更高,未来更多的公司会涉足重组领域。&rdquo   华北制药实施并购则是为集团医药资产实现整体上市。   去年10月份华药集团控股股东冀中能源耗资近30亿元包揽华北制药全部定增股份,晋身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当时这被市场解读为是冀中能源对旗下医药资产的整合。11月份,华北制药着手收购原大股东华药集团所持有的华胜公司、金坦公司和南方公司。这3家公司约占华药集团下属医药资产的90%,基本实现华药集团医药资产整体上市。   医药产业整合   记者统计前述37个医药并购项目发现,并购方向五花八门,主要为做强主业、跨界并购以及海外并购。   事实上,在前述深圳投行老总看来,&ldquo 借壳只是重组很小的一部分,目前各大产业均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的艰巨任务,国家层面出台多项举措加强兼并重组工作,上市公司也积极参与其中,9大重组重点行业的整合尤其值得梳理。&rdquo   记者统计前述37个医药并购项目发现,并购方向五花八门。   首先是一批主业明确,希望通过并购来将主业做专做强的医药公司。   例如华润三九在去年以1.33亿元收购山东枣庄中药厂持有的山东三九45%股权,此前已持有山东三九55%的股权。山东三九是华润三九感冒灵重要的北方生产基地,此举被视为华润三九对体系内最为重要的中药业务板块作进一步整合。   主营血液制品的上海莱士今年7月1日披露,拟18亿收购邦和药业100%股权。而邦和药业的业主就是从事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的重大收购兼并事件逐步增多,如天坛生物收购成都蓉生、沃森收购大安制药、中国生物收购贵阳黔峰和西安回天等交易均使得收购方的综合实力得以大幅提升。上海莱士同样期望通过行业整合进一步增强自己在血液制品行业中的市场地位,提高市场占有率。本次交易完成后,上海莱士的年投浆量将由目前的355吨增至475吨,一跃跻身血制品龙头。   和夯实主业的医药公司不同,另一些医药企业从横向上做了一些跨界并购,切入新兴产品或领域。   记者研究发现,这些新领域跨度很广,涉及到心脑血管、肺结核、糖尿病、女性重疾及保健、体外诊断,都是相对前沿和先进的方向。   作为心血管医疗器械的领军企业,乐普医疗做了两起相关并购,一是较早布局收购主营心脏起搏器的秦明医学,二是在今年6月收购新帅克制药60%股份,挺进心血管药物领域。乐普医药计划在3-5年内形成医疗器械与药品两大产业板块,成为高端医疗器械和医药领先企业。   体外诊断制品也是一大热门领域。相关案例包括新华医药拟募资逾3亿元收购长春博讯75%股权 西陇化工收购新大陆生物75%股权。   另外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则进行纵向布局,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   其中,往上游布局,有科伦药业斥资4.62亿科伦药业收购上游生产塑料输液容器用盖的企业君健塑胶、中恒集团收购云南特安呐制药的制药及三七种植业务80%股权、大北农收购天邦生物46.98%股权拓展动物疫苗市场 往下游整合,有信邦制药收购科开医药以求在医药流通领域实现阶段性突破,有沃森生物近10倍溢价收购宁波普诺、宁波普诺、莆田圣泰3家医药销售公司。   还有一些医药企业进行的是海外并购。例如海普瑞收购Prometic10.02%股权切入蛋白质技术和生物制药产品研发,海南海药则通过收购中国抗体40%股份进军全球抗体市场。
  • 生命科学领域2010年并购回顾及2011年并购展望
    2010年生命科学工具领域的并购机会反弹,而几宗大的收购交易预示着并购交易在2011年可能上扬。   2010年并购回顾   随着缓慢的经济增长和许多公司的现金储备增加,并购复苏伴随而来。2010年,规模较大的交易是默克52亿美元收购密理博,Laboratory Corporation9.25亿美元收购Genzyme公司的遗传学测试业务,以及GE Healthcare 5.8亿美元收购Clarient。   此外,近日赛默飞世尔宣布出价21亿美元收购戴安。并且,据说一个大的潜在交易将在2011年发生:贝克曼库尔特正在寻找买家,估计售价达50亿美元。   虽然2010年进行的大多数交易是巩固和加强买家已经较强的市场地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买家创造了全新的市场或显著提高了买家原本较小的市场份额。例如,赛默飞世尔在色谱领域已经拥有部分市场份额,尤其是液相色谱市场。随着其收购戴安,以及其在今年4月收购的Proxeon公司,赛默飞世尔已经在液相市场上了几个台阶。   在宣布收购戴安时,赛默飞世尔官员表示,目前约一半的赛默飞世尔的质谱仪配备赛默飞世尔的色谱仪被售出,收购戴安后,这个数字将增加。   今年2月,AB Sciex收购Eksigent的液相色谱业务,具体收购金额未透露。而此前,Danaher从LifeTechnologies收购了其质谱业务AB Sciex,进入到一个新的技术空间。   生命科学工具领域一个主要厂商Illumina花费1.05亿美元收购PCR仪制造商 Helixis,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   而一位业内专家表示,GE Healthcare收购分子诊断和影像公司Clarient表明其可能希望在分子诊断领域再“试”一把,3年前GE Healthcare曾取消了81亿美元收购雅培旗下两家诊断部门的计划。   持有Clarient 26%股份的Gary Kurtzman 说,“GE Healthcare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临床实验室服务业务中,所以我们也可以预见他们打算用Clarient 的技术来建立一个新平台。”   跳跃到新的市场   Mizuho投资公司分析师Peter Lawson认为,2010年在诊断领域的并购活动与2009年持平,但是在生命科学工具领域并购活动却明显回升,如赛默飞世尔、Life Technologies和Illumina近几年来的战略是追求多样化的产品线和建立新的市场,如食品检测。   Peter Lawson补充到,虽然在诊断领域的并购交易可能持平,但这些大的生命科学工具供应商的收购战略仍然发挥重大作用。这些企业通常不会购买诊断公司,但他们所进行的收购交易可能影响之后的诊断开发工作。其中一个这样的交易的例子是今年10月Life Technologies收购Ion Torrent。   Lawson告诉GenomeWeb Daily News,“多年来,生命科学公司正在努力摆脱了以试剂为重点的市场定位。生命科学工具供应商正在扩大其产品组合和终端市场的占有率,而涉足诊断领域是方法之一,并且各大公司已经开始这样做。”   另一种方法是针对特定的地理位置,如中国和印度,最近几年这两个国家的生命科学的研究激增。当赛默飞世尔宣布其打算购买戴安时,赛默飞世尔表示看重戴安在亚太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影响力,该地区的销售额占到戴安总销售额的35%。   Lawson说到,“收购提升了赛默飞世尔目前分销渠道和现有产品的价值。我们希望赛默飞世尔能保持积极的并购策略,并把发展重点放在小规模的收购和对拥有创新技术公司的收购上。”   “如果说2008年开始的经济衰退对2009年的并购环境有严重影响,那么缓慢改善的经济情况能使信贷活动重新活跃。” Excel 风险管理公司经理Steven Gullans说到,“现在人们希望在IPO发行后估值上扬之前得到一家有前途的公司。 ”   Gullans告诉GenomeWeb Daily News,“就像所有人都注意,经济正在复苏。这些大公司有大量的现金,正在场边观望,并且现在是一个并购的好时机。”   “事实上,生命科学工具供应商的现金状况正在高涨。对整个行业而言,净现金状况也正在改善。”Lawson说,“负债权益比率已接近历史低点。几年来,公司优先考虑节约现金或用现金回购股票,但从2010年开始,重点已经转向收购。”   特别是,新一代测序技术正吸引渴望通过技术改进降低成本的潜在购买者的兴趣。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Life Technologies收购Ion Torrent,Life Technologies正是相信Ion Torrent芯片测序技术最终将带给实验室和其他机构现在所无法获得的测序技术。   几个星期前,Ion Torrent才发布了个人基因测序仪,并且在合并时,Ion Torrent并没有任何收入。尽管如此,在9月份在投资者会议,Life Technologies首席执行官Greg Lucier表示, “Ion Torrent的平台将彻底改变整个基因检测市场。”   一些小的测序公司,如GnuBio和DNA Electronics,正在开发自己的下一代测序技术,但他们的系统可能未经测试,离商业化的收购目标还很远。   但是,人们对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兴趣正不断高涨,任何具有互补性技术的公司,如样品制备、数据分析等,都可能吸引潜在买家的注意。   “你如何进行pipeline数据分析和得到数据后你该做什么则是下一代测序技术供应商需要解决的问题。”Gullans说。   他还指出,伴随着J. Craig Venter和其同事首次通过合成基因组的方法控制功能细菌细胞的研究工作而来的是,合成生物学正在成为一个很具吸引力的市场。   虽然大多数合成生物学工作已经转移到研究实验室,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中少数交易发生。在夏季,Origene Technologies收购基因合成技术公司Blue Heron。在此之前,Life Technologies 4700万美元收购合成基因公司Geneart的多数股份,一个月后Life Technologies向合成基因组学研发投资1000万美元。   2011年并购展望   随着2011年的到来,Gullans预计在生命科学工具领域的并购活动将继续增加。Lawson表示,“在目前的环境下,技术专注的公司如Waters、Gen-Probe及Cepheid可能受益最大。并指出戴安、密理博及可能出售的贝克曼库尔特都被看做是‘热门商品’。市场的过于分散,以及场外不断增加的现金都增加了各公司的收购意愿。”
  • 危机引发并购风暴 生命科学呈亮点-评2011年并购案
    编者按   2011年7月,仪器信息网曾制作了“2011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专题,并对发生在2011年上半年的并购案进行了评述。如今2011年即将结束,我们又制作了“2011年下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专题,并且对2011年一整年的并购案进行了分析整理,撰写了《危机引发并购风暴 生命科学呈亮点》一文,以飨网友。   近三年来,仪器行业并购案接连不断,从2009年的金融危机到2011年的欧美债务危机,低迷的经济状况为并购孕育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交易价格也更加合适。据本网粗略统计,仅2011年有相关报道和公布的并购案就多达68起,并购活动较2010年普遍上涨,又迎来一次并购高峰。仪器信息网特编辑整理了“2011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览表”(见附录)。   更多公司成为并购的“主角”   2011年仪器行业并购案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越来越多的公司成为并购的“主角”,在68起并购案中涉及了44家公司,其中PerkinElmer公司以7项并购案成为2011年实施并购案数量最多的公司,超过了一直以并购为主要业务拓展手段的赛默飞世尔科技 安捷伦科技和赛默飞世尔科技则分别以6项和5项并购案数量位居第二和第三。此外,布鲁克、默克密理博、牛津仪器完成了3项并购案,Sigma-Aldrich、豪迈集团、思百吉集团、GE Healthcare、Quest Diagnostics完成了2项并购案。更多的公司成为并购“主角”,并且大公司越来越多地采取并购策略来拓展或增强自己的产品线和技术能力。   从并购的金额来看,2011年仪器行业最大一笔交易是丹纳赫68亿美元并购贝克曼库尔特,虽然该项交易金额并没有超越2006年Thermo收购Fisher的金额,但也是近年来一项排名前五的大交易 第二大交易则是赛默飞世尔35亿美元收购Phadia,而PerkinElmer6亿美元收购Caliper Life Sciences及赛多利斯6800万欧元收购Biohit也算是2011年仪器行业的较大并购案。   生命科学领域成为并购热点   随着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诊断业务市场规模的日渐壮大,据悉,生命科学领域市场规模高达400亿美元,如此大的“蛋糕”让国外各大仪器“大鳄”将视角对准了该市场,生命科学领域成为2011年并购的热点领域,2011年并购交易额排名前三的交易均发生在生命科学领域。   2011年生命科学领域的并购大幕从2010年底拉开。2010年12月,由于受检测仪器召回事件困扰,贝克曼库尔特放出消息有意出售,此后包括GE、3M、丹纳赫、赛默飞及多家私募基金均爆出有意竞购,最终丹纳赫以68亿美元竞购成功。据统计,全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中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达22项,占了2011年所有并购案的三分之一。   此外,位列于2011年仪器行业并购数量前三的公司,他们所实施的并购案中生命科学领域也占了主要地位,其中安捷伦有4项与生命科学领域有关,赛默飞有3项,PerkinElmer有3项。   国内仪器行业并购日趋活跃   相较于国外仪器行业频繁的并购,国内仪器行业并购并不是那么活跃,但是近两年来也呈现日趋活跃的趋势,毕竟想要变得强大,整合势在必行。而聚光科技是国内采取并购战略最多的公司,之前其曾分别收购了北京英贤、北京盈安、北京摩威泰迪、杭州大地安科等,2011年,聚光科技以1.95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价收购北京吉天,这一大手笔使其成为2011年国内仪器行业最大一项并购案。而以代理商起家的普立泰科历时2年的谈判收购了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生产商北京优兴科仪,丹东奥龙收购了上海试验机厂。   此外,国内仪器公司也得到了国外公司的关注,今年有2项交易是国外公司收购国内公司,分别是美国天地试剂收购安徽龙华精细化工,VWR收购中久科技。   展望2012年,全球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愈演愈烈,多家国外仪器公司都实施了裁员计划,特别是生命科学公司受经济状况影响更加严重,届时并购活动将会更多。 附录:2011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览表 撰稿编辑:杨娟   更多并购案详情请见新闻专题:   聚焦2011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   聚焦2011年下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
  • 天瑞仪器静待并购机遇 可撬动20亿并购资金
    作为检测仪器供应商,天瑞仪器依靠过硬的产品曾多次抓住了政策红利及市场需求爆发的大机遇。不过,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公司未来又将如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近日,上证报记者走进了这家位于江苏昆山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刘召贵认为,随着我国对环保与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未来相关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公司将着重打造环境检测和食品安全检测两类产品。   与此同时,针对外界关注的并购动向,刘召贵对上证报记者表示:&ldquo 从国外仪器仪表行业发展来看,并购是不可忽视的主题,公司将以此为鉴。&rdquo   技术才是硬道理   天瑞仪器总部位于风景秀丽的江苏省昆山市阳澄湖畔,公司是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注册资本15392万元。公司专业从事光谱、色谱、质谱等分析测试仪器及其软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多年的发展,公司于2011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剖析发展历程,恰是政策红利及市场的骤变成就了如今的天瑞仪器。&ldquo 2003年,中国珠宝行业铂金掺假问题非常严重。在珠宝商家焦头烂额之际,天瑞仪器自主研发的检测产品一时间门庭若市,产品供不应求。经此一役,公司脱颖而出,与国内一些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rdquo ,刘召贵介绍。   天瑞仪器&ldquo 踏准&rdquo 的另一个节奏是RoHS等环保法令。2006年,以RoHS(欧盟关于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为主的环保法令陆续推出,各国环保法令执行的日趋严格带动了环保市场爆发式增长。由此,2007年至2009年的这三年,公司EDX1800、EDX2800、EDXPocketIII等产品在RoHS为主的环保市场的销售量快速增加,并带动了其他产品销售。   数据显示,2007至2009年、2010年1至6月,天瑞仪器的主营中环保业务的销售收入绝对额,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分别达到8829.96万、8401.40万、11635.72万、6806.82万元。   &ldquo 之所以能够抓住一次次重大的机遇,在于公司过硬的产品与多年来的不懈研发&rdquo ,刘召贵说。事实上,这一路走来,天瑞仪器深刻明白&ldquo 技术才是硬道理&rdquo 。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ldquo 一位国内做钢材的老板,因精度问题退了我们的检测仪器,不料之后买的国外仪器精度更低,最后又重新回来选择了我们的产品。&rdquo   &ldquo 尽管本年度公司业绩微降,但我们的研发投入仍然达到了4000多万&rdquo ,刘召贵说。另据公司定期报告,2011至2013年研发占收入比均超10%,且呈现递增趋势。而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员工(含深圳天瑞及邦鑫伟业)总数为788人,研发人员达到283名占比35.91%。   与之对应的是,天瑞仪器的专利数量逐年增加。据定期报告披露,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及其子公司已获得授权专利149项 今年上半年,公司新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专利10个,新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7个。今年7月1日至9月30日,公司又新获得专利6项,新取得专利23项。   立足环保、食品安全领域   &ldquo 与其不停地搞关系,不如好好钻研技术等待大机遇。&rdquo 这是刘召贵常挂在嘴边的话语。那么,下一个机遇在哪?   据介绍,天瑞仪器产品主要分三大类,即光谱类仪器、质谱类仪器和色谱类仪器,产品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检验检疫、农业和食品、能源、矿产资源等多个行业。在刘召贵看来,随着我国对环保与食品安全等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未来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公司将着重打造环境检测和食品安全检测两类产品。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文公布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并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相较修订前,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要求更严,从生产源头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权责要求更为明确。   &ldquo 为把握食品安全方面的机遇,天瑞仪器已开始涉足该领域。&rdquo 刘召贵表示。在今年9月26日,公司成功中标浙江省政府采购中心的&ldquo X射线荧光光谱法粮食重金属快速检测仪项目&rdquo ,并于10月13日收到中标通知书,中标价格为434.4万元。&ldquo 这标志着公司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已将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商品,真正走向了市场化。&rdquo 刘召贵称。   一位行业研究员对记者表示,以中标的情况来看,天瑞仪器的食品安全检测仪质量已获得了相关机构及政府的认可,未来销售放量是大概率事件。   在环保领域,业内预计,随着水、土壤等环保政策相继正式对外公布,将对环境重金属检测仪器的需求起到很大提升。&ldquo 在环保领域,公司也已布局并不断研发出新产品。&rdquo 刘召贵表示。据记者了解,公司正在不断加大投入研发新产品,其中,用于环境质量的重金属检测的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的关键部件研发,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从预研阶段进入样机阶段,并完成样机装配,目前正在进行调试。   蓄势等待并购机遇   &ldquo 从国外的仪器仪表的行业发展来看,并购是不可忽视的主题,公司将以此为榜样。&rdquo 刘召贵称。据天瑞仪器的定期报告,截至三季度末,公司账面上躺着10.75亿元的货币资金,若运用资金杠杆,公司可撬动的并购资金可达20亿元。   &ldquo 目前我们也希望积极利用资金优势去整合相关的企业,通过外延式的发展将企业做大做强。&rdquo 刘召贵称。   实际上,在2013年年底,天瑞仪器已瞄上了另一家企业。去年12月底,天瑞仪器重大资产收购终于揭开面纱,公司拟以现金和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收购主营环保仪器网络化应用的宇星科技,由此介入在线环境监测仪器市场。当初的交易对价为14.79亿元,其中以现金支付6.99亿元,其余以16.01元/股的价格发行股份购买,杠杠效应可见一斑。惋惜的是,之后由于诸多细节未谈拢,公司不得不的放弃收购。   不过,刘召贵表示,未来公司仍会关注环境监测与检测相关的公司。并购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从我国仪器行业来看,企业的规模都较小,高度分散,竞争力不强,优势企业整合行业资源有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创造条件加大技术投入和整理,提升企业及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走出天瑞仪器天色已晚,但刘召贵对未来充满了憧憬,&ldquo 做世界顶级的分析解决方案提供者&rdquo 是他未来的梦想。
  • 2020年全球检验检测机构投资并购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并购市场繁荣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由于检测细分行业较为分散,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充产品线、快速切入新市场,是国际检测市场的趋势所在,这一点在国际巨头身上更是显示。从投资市场来看,2019年,海外检测认证行业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别为8起和14.2亿元。进入2020年,行业投融资再度爆发。从并购市场来看,2019年,检测、检验与认证(TIC)行业共计有124项交易。其中,上市公司战略性投资49项,私有企业战略性投资68项。从全球领先检验检测机构并购活动占比情况来看,三大检验检测机构BV、SGS和Eurofins占据主要份额,合计占比达85%。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投资规模创新高,投资金额达60亿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全球海外检验证行业投资规模来看,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14-2019年,检测认证行业投资数量及投资金额呈波动变化趋势,2017年为近年来行业投融资事件频发年份,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别为26起和35.44亿元。2019年,海外检测认证行业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别为8起和14.2亿元。进入2020年,行业投融资再度爆发,截至目前,投资数量和投资规模分别为26起和59.9亿元,为近年峰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79px height: 279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957fe21-58db-44c8-adce-1bf63f7b4f3b.jpg" title=" 6373638572821322457874368.png" alt=" 6373638572821322457874368.png" width=" 379" height=" 279"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并购市场繁荣,以上市公司战略性投资和私有企业战略性投资为主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3-2019年,全球检验检测行业并购事件数量呈波动变化趋势。2019年是检测、检验与认证(TIC)行业并购活动十分活跃的一年,从全球海外市场并购情况来看,共计有124项交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54px height: 26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5404c77d-cafa-4a2e-a8a7-8b646bfca00f.jpg" title=" 6373638576380394749734067.png" alt=" 6373638576380394749734067.png" width=" 354" height=" 260"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全球海外并购交易事件类别来看,2019年上市公司战略性投资49项,私有企业战略性投资68项,私募基金投资7项,占比分别为39.52%、54.84%和5.65%。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68px height: 24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f00d2dca-5840-4bba-b82a-e32befac336e.jpg" title=" 6373638577490071317811988.png" alt=" 6373638577490071317811988.png" width=" 268" height=" 246"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三大检测巨头并购市场占比达85%,Eurofins占据主要份额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从全球领先检验检测机构并购活动占比情况来看,三大检验检测机构BV、SGS和Eurofins占据主要份额,合计占比达85%。2013-2019年完成的399项并购交易活动中,Eurofins占比为51% 其次为SGS,占比为21% BV占比为13%,排名第三 Intertek占比为5%,排名第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52px height: 21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0da13ff8-42bc-49ed-9985-360c057f0fe0.jpg" title=" 6373638578956039594800630.png" alt=" 6373638578956039594800630.png" width=" 252" height=" 215" /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具体来看,2019年BV完成3项以上战略性收购,为建筑与基础设施/农产品成长性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支持。2020年上半年,Bureau Veritas暂停了并购活动,并在疫情期间重新评估潜在收购目标。自2020年1月以来,SGS完成了2次收购,收购这些公司的金额为2100万瑞士法郎,这些交易产生的商誉总额达1500万瑞士法郎。2018-2020年部分国际检测巨头并购事件如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346px height: 33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12b09145-ab9a-43f0-b8ed-72fa300731ce.jpg" title=" 6373638580313873409218875.png" alt=" 6373638580313873409218875.png" width=" 346" height=" 337" / /p p br/ /p p br/ /p
  • 罗氏24亿美元并购癌症基因检测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微信图片_2018061922535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f18eb0d9-7e60-4309-ada1-a9d4b037355b.jpg" / /p p   2018年6月19日,瑞士制药巨头罗氏(Roche)公布,与癌症基因检测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达成并购协议,将以24亿美元收购余下的Foundation全部在外流通股份。 /p p   收购价每股137美元,较Foundation周一收盘价溢价29%,对Foundation的估值为53亿美元。 /p p   罗氏表示,预计交易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 /p
  • “两郭”强势入股 天美或被华测并购?
    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华测检测董事会内部分歧,如今又有了新的剧情。两大创始股东郭冰和郭勇在淡出华测检测之后,最近低调入股了一家同处于第三方检测行业的香港上市公司天美控股。   据天美控股此前发布的公告,郭冰及郭勇以每股2.4港元的价格认购了天美控股3487.5万股股份,占天美控股已发行股本总额的13.04%。   一位香港并购分析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ldquo 华测检测两位创始股东在减持和退出董事会后不久,就大手笔进入同样是检测类的上市企业,不排除进一步增持乃至另建新上市平台的可能。&rdquo   &ldquo 两郭&rdquo 低调入股天美控股   在因董事会分歧而逐步淡出华测检测之后,市场对于两大创始股东郭冰及郭勇下一步的打算并不知晓。然而日前香港上市公司天美控股的一纸公告暴露了两人的行踪。   天美控股10月9日公告,公司与华测检测创始股东郭冰及郭勇分别签署了股权认购协议,郭冰及郭勇以每股2.4港元的价格合计认购了天美控股3487.5万股股份,占已发行股本总数的13.04%,位列第二大股东。   对于郭冰及郭勇此次同时入股,公告中并未说明二人是否为一致行动人。对于认购目的,公告也未详尽说明,只表明认购人认购股份作为投资用途。天美控股董事会认为,此次股权出售扩大了公司的资金基础和股东结构,使公司有能力进一步捕捉到未来随时出现的扩张及并购增长的机会。同日,天美控股便宣布利用此次募集资金,以13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一笔海外资产。   三四个月之前,郭冰及郭勇刚刚宣布辞去华测检测的董事职务,至此完全退出华测检测管理层。而早在去年8月,两人对董事会提名的总裁及副总裁人选表示反对之后,就已相继辞去公司常务副总裁和副总裁的职务。随后,两人开始了对公司股票的一连串减持。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自去年8月至今年6月31日,郭冰累计减持10次,共减持2213.44万股,郭勇则5次减持共计1388.67万股。截至今年6月31日,郭冰和郭勇持股比例分别降至15.36%和5.81%,相比开始减持之前,合计减少了9.81%。两人的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ldquo 退出&rdquo 。   上述香港并购分析师对记者表示,&ldquo 两郭&rdquo 此次入股天美控股颇为低调,公告披露信息也较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入股同样是从事第三方检测业务的上市公司,且同时进行海外收购,说明投资的目的不仅仅是财务投资,更多的是看中标的公司业务本身的前景和壳价值,不排除未来进一步增持乃至控股的可能。   天美或被华测并购?   目前来看,&ldquo 两郭&rdquo 已逐步淡出华测检测,天美控股是否会作为&ldquo 两郭&rdquo 自己新的上市平台尚无定论。国内一家医疗保健行业的投资经理分析,天美控股本身股本少、股权相对集中,确实具备平台价值,从&ldquo 两郭&rdquo 的行业背景看,继续增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事实上,天美控股的主营业务与华测检测相似,均以生命科学检测为主。年报显示,生命科学检测业务占华测检测去年营收的比例达到35%。前述香港分析师表示,郭冰及郭勇虽然已经退出华测检测董事会和管理层,但仍是有较大话语权的重要股东。因此,考虑到两人仍有华测检测的股东背景,在收购港股同类资产后,自己经营或者再次出售给老东家都有可能。   尽管天美控股在&ldquo 两郭&rdquo 入股后的动作尚不清晰,但华测检测自身的并购动作的确颇为迅猛。长城证券研报统计,华测检测自去年以来,接连收购黑龙江华测检测(食品检测业务)、新加坡PolyDnt(船舶检测业务)和杭州华安检测(特种设备检测),从海外检测行业的发展特性看,外延式并购策略将成为华测检测的重点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华测检测10月14日在互动平台上回答投资者疑问时表示,公司与外部的专业投资管理团队设立了专为公司产业并购服务的并购基金。并购基金将收购或参股符合华测检测发展战略需要的上下游企业,并对并购对象进行培育管理,当并购对象发展成熟时,华测检测有权优先对并购对象进行并购。该基金由于公司的出资额不多,未达到相关信息披露标准。   此外,华测检测董事万峰在去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公司以前采用内生的方式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更愿意用资本整合的方式把华测的发展做得更好。公司会借鉴国内一些大公司并购的发展思路,未来将会更好地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加快并购的步伐。公司五年内不会考虑跨行业并购发展,将集中精力在公司熟悉和擅长的领域。
  • 生命科学巨头养成术:不断并购
    行业有句俗语,“越往上游走,卖水人越安全。”继生物药、CXO相继"退烧"之后,他们背后的“卖水人”——上游生命科学行业,俨然成为下一轮行情的接力者,在“寒冬”之下备受关注。从2020年至今,A股已有16家生命科学上游企业上市,超过过去18年累计的2倍。2021年平均募资额为20.46亿元,是近年资本最活跃的时期。▲生命科学上游企业近年A股IPO数量和平均募资额截止2022年9月,来自招商证券全球化竞争,残酷又公平。在这个离科学最近、离下游最远的关键领域,国产化率目前仍是捉襟见肘,国际巨头如丹纳赫、赛默飞世尔雄踞市场多年,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落后就要学习。在拆解全球TOP企业发展路径后,我们发现,虽然起家的方式千种万种,但几乎每一家的成长都离不开并购整合,这一核心路径。据不完全统计,过去的30多年里,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发生了上千起并购,有成功,也有失败,并购俨然成为生命科学行业的基础商业战略。未来,中国生命科学企业走向全球,除了打磨自身研发功底,并购一定也是必选项之一。那么,研究全球TOP企业的偏好,以及并购整合之道,就显得很有必要。持续活跃的生命科学并购生命科学行业较为特殊,细分赛道众多且每一项壁垒都不低。以生物药生产中的生物反应器为例:生物反应器是一个集机械、流体、控制、生物等多学科的高新技术产品,需要长年的技术积累才能研发出成品,而这样的产品,在生命科学领域数不胜数。因此,除了并购或疫情等重大事件影响,几乎引不起排名的太大波澜。▲全球生命科学业务TOP 5企业① 汇率:1欧元=1.0477美元。② 每个企业生命科学业务划分及定义各不相同,以上占比为根据各企业年报测算而来,仅做参考。在全球生命科学巨头之中,业务组成多样,如果只统计生命科学业务,2021年,从营收看:• 赛默飞世尔第一,生命科学业务营收约217亿美元,连续第九年位列榜首。• 丹纳赫第二,生命科学是其一大业务,2021年营收约149.6亿美元,增速高达41%。• 安捷伦第三,79%业务在生命科学领域,2021年营收约50.2亿美元,同比+17%。• 赛多利斯85%业务在生命科学领域,营收34.5亿美元,驱动了整体高增长。对于以上行业巨头来说,排名与并购能力息息相关。• 据Bloomberg中收录的M&A数据,赛默飞世尔进行收购的次数位于可比公司前列,近十年M&A支出占收入比重达到18%。创造了股价十年十倍的神话。• 丹纳赫更是业内知名的“并购之王”,成立30多年以来,累计进行了超400次并购重组。过去十年市值增长超7倍。• 安捷伦起初剥离于惠普,以半导体业务起家,通过超近30次并购,脱胎换骨为一家生命科学企业。在过去的十年中,股票上涨近500%。• 赛多利斯起源于1870年德国的一个精密仪器工作坊,150多年里,从小小的天平产品完成了生命科学龙头集团的转型,不同于同行的频繁出手,赛多利斯近20年的并购仅10起左右,但却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市值十年增长30倍不止。相比之下,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超200%,黄金价格则仅上涨了19%。可见,并购不仅是生命科学企业保持行业地位有效方式,还是撬动股价与市值增长的有力杠杆,因此,才能让生命科学巨头沉迷于此道,并乐此不疲。去年,赛默飞世尔174亿美元收购CRO巨头PPD,吹响疫情之后大额并购的号角。另一方面,随着生物制药领域“低垂的果实”基本已被采摘完毕,将越来越依赖上游提供的高价值解决方案,因此并购在未来的几年里,势必将继续活跃。▲近20年生命科学领域主要公司的市销率与标准500市销率对比,来自兴业证券并购、整合、分拆,颠覆赛道步步为营生命科学企业的大力并购,不仅让资本市场认识到该领域的巨大潜力,且明显具有赛道颠覆能力和市场整合能力。虽企业并购动机多样,但无论出于怎样的考量,并购都是围绕“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来进行的,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环节:• 并购:抢占新市场高地,获取先进技术、延长自身业务线。• 整合:推动内部整合,依据市场需求,锁定发展方向。• 分拆:聚焦长板,保持适当规模,适时拆分以保持灵活性。并购:直击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作为头部企业,走在技术前沿是必要法则,而并购是抢占新市场高地的利器。全球巨头向来出手阔绰,从0到1迈向一个新领域,充满不确定,并购龙头公司显然会提高成功率。以赛默飞世尔为例,公司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主要开发用于监测环境污染的仪器,在成为生命科学全球TOP 1的路上,部分对细分龙头的并购包括:• 2006年,Thermo Electron与Fisher Scientific合并成为赛默飞世尔科技,成为试剂耗材头部供应商。• • 2011年,收购戴安,成为色谱行业领先者。• • 2021年,收购PPD,跻身全球CRO行业TOP 5...▲Thermo Fisher股价与重要并购事件,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从上图来看,这些并购充分体现了其资本运作的能力、进入新市场的野心,以及对全球生命科学市场的前瞻力,与赛默飞世尔走向领先的道路息息相关。“老大哥”作业基本是明牌摆在这里,尽管细分龙头“价格不菲”,还是引发众多行业后来者亦步亦趋的学习。• 2021年7月,珀金埃尔默以约52.5亿美元收购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抗体和试剂领导品牌BioLegend。这是珀金埃尔默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 今年8月,赛多利斯宣布收购重组人白蛋白产品和技术的全球领导者Albumedix100%的股份,价格约为4.15亿英镑。整合:完善“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拼图收购可以高效拓展产品组合,之后该如何在公司内部发挥良好协同效应?这往往跟随行业趋势、企业战略而定。生命科学领域SKU众多,仅作为一个产品提供商,很难拓展市场,因此整合并购所得,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是目前市场上的一种趋势。• 比如2013年,赛默飞世尔以136亿美元收购基因测序市占率第二的公司 Life Technologies ,后将生命科学业务作为独立业务重点发展,此后,又通过一系列并购优化产品组合、为疫苗、单抗、CGT 等多种疗法提供全套解决方案,收入占比提升迅速,2021年,其生命科学业务超越实验室产品及服务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占比40%),且在不断拉大与第二名之间的差距。丹纳赫更是优秀的“赋能型”整合选手,其业内闻名的DBS方法论(Danaher Business System),致力于将收购标的培养成行业数一数二的王牌选手,实现业绩和估值的攀升。• 今年9月,丹纳赫将2020年收购的Cytiva(前GE Healthcare Life Sciences) 和2015年收购的Pall整合为一家 85 亿美元的生物技术集团(The Biotechnology Group),致力于打造服务生物分子开发阶段、临床试验阶段,再到商业化的全流程服务体系。丹纳赫称之为“零头痛”的客户体验。▲丹纳赫DBS示意图,来自:公司公告近几十年,赛多利斯收购的企业也都为一次性工艺袋、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基、色谱、过滤系统等生命科学工具领域产业链相关的公司。比如在2020年4月,对丹纳赫部分生命科学部分业务的收购,同样是在补充“拼图”,向着全流程解决方案迈进。▲过去近20年,赛多利斯生物工程解决方案业务占比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第一大业务来自:招商证券分拆:聚焦长板,保持适当规模大量收购之后,企业需要明确业务版图,剥离非重点业务,为后续增长铺平道路。这一点,在丹纳赫身上最为明显,从一家信托公司发展到全球生命科学顶级提供商,离不开对无关业务的果断剥离。最近的剥离事件发生在9月15日,丹纳赫宣布将把环境和应用解决方案业务部门分拆成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丹纳赫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ainer Blair表示,“丹纳赫将成为一个更专注于科学和技术的领导者,致力于创新并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精细管理大师,丹纳赫似乎非常懂得“点到为止”——保持适当规模,将有潜力的业务分拆上市,不仅有利于稳固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也拓宽了融资渠道,去进行下一轮收购,这种故事几乎贯穿在丹纳赫的全部成长阶段。• 2016年,拆分多元化工业成长型企业Fortive,随后以40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分子诊断公司Cepheid。• 2019年,丹纳赫剥离了其牙科业务Envista,之后以214亿美元收购了Cytiva。▲丹纳赫集团目前保有的品牌,来自:丹纳赫官微中国企业:在正确的路上走向远方中国,正在全球生命科学舞台上展露头脚。根据Frost Sullivan测算,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支持产业总规模可达500亿元左右,2024年,可达到约800亿元的市场规模。在从中国走向全球的路途中,毋庸置疑,并购同样是国产崛起的关键方式之一。2015年,国企万润股份亮相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并购竞技场,以8.5亿人民币收购美国试剂公司MP Bioproducts。2021年,迈瑞医疗以5.32亿欧元收购全球知名的专业IVD原材料供应商HyTest(海肽生物),摇身握住行业“命脉”,成为专业原料厂家中数一数二的选手。今年7月,据外媒报道,国药集团考虑收购生命科学工具公司BBI Life Sciences,以增强其DNA合成能力,后者估值可能超过10亿美元。当前阶段,国内企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发展方式多样,采取产品代理、投资并购、战略合作等拓展产品渠道的方式也屡见不鲜。例如:•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泰坦科技等选择代理之路,引入多个海外知名企业代理产品。• 通过灵活的投资并购策略打造生物制药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多宁生物等。越是起风时越要保持冷静。赛默飞世尔的案例告诉我们,并购的“初心”是为了巩固行业地位,切不可追求短期的资本增值,牺牲前途。毕竟只有走在正确的路上,才能到达想要去的远方。赛默飞世尔前身Thermo Electron是全球NO.1的科学仪器公司;2007年与Fisher Scientific合并后位居前三;2013年,收购Life Technologies后又重新回到了第一的位置,并且保持至今。▲赛默飞世尔近20年排名变化
  • 细数2011仪器仪表行业大并购
    近三年来,仪器行业并购事件接连不断,从2009年的金融危机到2011年的欧美债务危机,低迷的经济状况为并购孕育了良好的环境,而且交易价格也更加合适。据本网粗略统计,仅2011年有相关报道和公布的并购事件就多达68起,并购活动较2010年普遍上涨,又迎来一次并购高峰。   更多公司成为并购的“主角”   2011年仪器行业并购事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越来越多的公司成为并购的“主角”,在68起并购事件中涉及了44家公司,其中PerkinElmer公司以7项并购事件成为2011年实施并购事件数量最多的公司,超过了一直以并购为主要业务拓展手段的赛默飞世尔科技 安捷伦科技和赛默飞世尔科技则分别以6项和5项并购事件数量位居第二和第三。此外,布鲁克、默克密理博、牛津仪器完成了3项并购事件,Sigma-Aldrich、豪迈集团、思百吉集团、GEHealthcare、QuestDiagnostics完成了2项并购事件。更多的公司成为并购“主角”,并且大公司越来越多地采取并购策略来拓展或增强自己的产品线和技术能力。   从并购的金额来看,2011年仪器行业最大一笔交易是丹纳赫68亿美元并购贝克曼库尔特,虽然该项交易金额并没有超越2006年Thermo收购Fisher的金额,但也是近年来一项排名前五的大交易 第二大交易则是赛默飞世尔35亿美元收购Phadia,而PerkinElmer6亿美元收购CaliperLifeSciences及赛多利斯6800万欧元收购Biohit也算是2011年仪器行业的较大并购事件。   生命科学领域成为并购热点   随着生命科学特别是分子诊断业务市场规模的日渐壮大,据悉,生命科学领域市场规模高达400亿美元,如此大的“蛋糕”让国外各大仪器“大鳄”将视角对准了该市场,生命科学领域成为2011年并购的热点领域,2011年并购交易额排名前三的交易均发生在生命科学领域。   2011年生命科学领域的并购大幕从2010年底拉开。2010年12月,由于受检测仪器召回事件困扰,贝克曼库尔特放出消息有意出售,此后包括GE、3M、丹纳赫、赛默飞及多家私募基金均爆出有意竞购,最终丹纳赫以68亿美元竞购成功。据统计,全年仪器行业并购事件中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达22项,占了2011年所有并购事件的三分之一。   此外,位列于2011年仪器行业并购数量前三的公司,他们所实施的并购事件中生命科学领域也占了主要地位,其中安捷伦有4项与生命科学领域有关,赛默飞有3项,PerkinElmer有3项。   国内仪器行业并购日趋活跃   相较于国外仪器行业频繁的并购,国内仪器行业并购并不是那么活跃,但是近两年来也呈现日趋活跃的趋势,毕竟想要变得强大,整合势在必行。而聚光科技是国内采取并购战略最多的公司,之前其曾分别收购了北京英贤、北京盈安、北京摩威泰迪、杭州大地安科等,2011年,聚光科技以1.95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价收购北京吉天,这一大手笔使其成为2011年国内仪器行业最大一项并购事件。而以代理商起家的普立泰科历时2年的谈判收购了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生产商北京优兴科仪,丹东奥龙收购了上海试验机厂。
  • 2012回顾:盘点仪器行业并购案
    仪器信息网讯 “并购”已经成为近四年我们进行仪器行业年度盘点不可或缺的部分,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仪器行业并购活动就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而2011年爆发的欧美债务危机将并购推向了又一次“高潮”。在一轮轮“并购潮”中,一些熟悉的、知名的品牌渐渐“远去”,如瓦里安、密理博、贝克曼库尔特、戴安等,同时并购也在改变着仪器行业各大公司的“座次”。   经仪器信息网粗略统计,2012年有相关报道和公布的并购案达69起,数量基本与2011年持平,参与并购的公司则多达46家。下面我们就从几方面来评选一下“并购案之最”。   1、 实施并购最“多”的公司:丹纳赫   2012年,丹纳赫实施了5项并购,成为2012年实施并购最“多”的公司,赛默飞及Life Technologies以4项并购案次之,并列第三的是布鲁克、阿美特克、沃特世。相比于2011年,2012年单个公司实施并购的数量呈下降趋势。2011年,PerkinElmer曾以7项并购成为实施并购最多的公司。   2、 最“大”的并购案:Hologic37.2亿美元收购Gen-Probe   在所有披露交易金额的并购案中,Hologic 37.2亿美元收购Gen-Probe成为2012年最“大”并购案,而安捷伦22亿美元收购Dako位列第二,这也是2012年度唯一2项超10亿美元的并购案。此外,交易额在1-10亿美元的并购案11项。可见,千万美元级别的中小型并购案依然还是主流,更受亲睐。   3、 最“热门”的并购领域:诊断   近两年,生命科学一直是最热门的并购领域,而2012年,我们发现诊断领域更成为各大公司争抢的“香饽饽”,在69项并购案中,与诊断相关的并购案达13项。更为突出的亮点是,传统的分析仪器制造商正在纷纷进军诊断市场,如2012年赛默飞、安捷伦都进行了相关并购,并在财报中增加了诊断部分 而PerkinElmer继续通过并购扩大其诊断业务,并继续钟情于中国公司——以3800万美元收购上海浩源生物 布鲁克除了拓展其质谱技术在诊断领域的应用外,2012年收购了断层扫描系统制造商SkyScan等等。此外,Life Technologies2012年通过4项并购,建立了自己的分子诊断业务。   4、 最“曲折”的并购案:罗氏敌意并购Illumina   2012年最“曲折”的并购案非“罗氏敌意收购Illumina”莫属,该并购案从2012年年初一直“炒”到2013年年初,历经起起落落,收购价也从最初的57亿美元一路“炒”到81亿美元,最终由于Illumina的强硬,罗氏没能收购成功,不过,罗氏对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渴望“昭然若揭”,只是对象会有改变。   位列第二的“曲折”并购案则是中国本土公司华大基因并购Complete Genomics。9月, Complete Genomics公布了接受华大基因1.18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11月,媒体爆料Illumina要与华大基因竞争收购Complete Genomics 2013年1月,华大基因收购Complete Genomics。获得了美国相关部门的批准,同时Illumina撤回了竞争收购要约。预计,该项收购应在2013年初完成。   5、 最“擅于”资本运作的公司:赛默飞、布鲁克、丹纳赫、聚光   2012年,赛默飞、布鲁克、丹纳赫、聚光既进行了收购,同时又将部分业务出售,为此被评为最“擅于”资本运作的公司。其中赛默飞完成4项并购,出售了其实验室家具业务 布鲁克完3项并购,并将其在日本的布鲁克热分析日本业务出售给耐驰 丹纳赫完成5项并购,但同时进行了2项出售,分别是出售贝克曼库尔特的基因组设施,及其与Cooper的合资仪器公司Apex Tool Group 聚光完成1项收购,但将其光纤业务以1468万元人民币出售。   6、 最受“关注”的并购案:赛默飞9.25亿美元收购One Lambda   2012年,最受“关注“的并购案产生是源于并购消息在仪器信息网的点击量排名而产生,其中赛默飞9.25以美元收购One Lambda以2247次的点击量成为最受“关注”的并购案。(撰稿:杨娟) 附:2012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览   历年并购案回顾:   危机引发并购风暴 生命科学呈亮点-评2011年并购案   2010年特别聚焦之“仪器企业战略合作”   生命科学领域2010年并购回顾及2011年并购展望   2009仪器信息网特别聚焦之“仪器企业并购”
  • 聚焦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
    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仪器行业并购活动就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而2011年爆发的欧美债务危机将并购活动推向了又一次“高潮”。在一轮轮“并购潮”中,一些熟悉的、知名的品牌渐渐“远去”,如瓦里安、密理博、贝克曼库尔特、戴安等,同时并购也在改变着仪器行业各大公司的“座次”。在C&EN杂志所发表的“2011年全球仪器市场评析”一文中,并购被认为是2011年全球仪器市场的两个关键词之一。那2012年仪器行业并购活动又如何?     经统计,2012年上半年有相关报道和公布的并购案多达43起(详见附录1:“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栏表”),并购活动依然很活跃,其中Hologic公司37.2亿美元收购美国诊断测试设备供应商Gen-Probe及安捷伦22亿美元收购丹麦癌症诊断公司Dako成为2012年上半年交易额排名前两位的并购案。   集团“大佬”并购“力度”依然不减   纵观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我们发现集团“大佬”并购力度依然不减,其中赛默飞世尔集团实施了3项并购案,阿美特克集团实施了3项并购案,丹纳赫集团实施了2项并购案,豪迈集团实施了2项并购案。就交易金额而言,赛默飞世尔以11.13亿美元的交易金额位列于各大集团“大佬”之首。   对于集团“大佬”而言,资本运作是他们的长项,在这些集团内部通常设有相关M&A部门,常年在全球各地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而经济情况的低迷更是为这些“大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业务。当然,集团“大佬”在实施并购,寻找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擅于放弃不盈利甚至亏损业务以及非核心业务,以获得更多的并购资金,例如在2012年上半年,赛默飞世尔科技就决定将其实验室家具业务出售,丹纳赫将其与Cooper Industries PLC合资仪器公司出售,豪迈将其智能现金处理机器制造子公司Volumatic出售等。   生命科学及诊断领域并购案愈发“火热”   这两年,生命科学领域一直是并购的热点,究其原因,一是生命科学公司对经济状况的反应更灵敏,受影响更大 二是生命科学市场规模大,据悉高达400亿美元,吸引力巨大。就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而言,我们发现生命科学及诊断领域并购案愈发“火热”,43起并购案中15起与生命科学与诊断领域有关,而交易额排名第一、二位的都是诊断领域并购案,并且呈现出一大特点——分析仪器制造商纷纷涉足诊断市场。   此前,分析仪器制造商更多只是涉及生命科学研究市场,而相比于研究市场,更为广阔的是诊断市场。据悉,解剖病理学市场规模122亿美元,年增产率8-10% 分子诊断市场规模45亿美元,年增长率10-15%,因此吸引分析仪器制造商纷纷涉足。2011年,赛默飞世尔以35亿美元收购瑞典血检系统供应商Phadia,在其财报中新增“专业诊断”部分,开始正式涉足诊断市场,2012年上半年赛默飞世尔又以9.25亿美元收购美国移植诊断公司One Lambda,进一步扩大了该项业务。继赛默飞世尔之后,2011年销售额排名第三的分析仪器制造商安捷伦也开始涉足诊断市场。2012年上半年安捷伦22亿美元收购丹麦癌症诊断公司Dako,此后也在其财报中新增“诊断和基因组学业务”部分。此外,Life Tech相关人员表示,“未来几个月陆续实施小的收购,以建立自己的分子诊断业务。”   国内仪器公司走出国门 实施股权并购   相较于国外仪器行业频繁的并购,国内仪器行业并购并不是那么活跃,并购的主体也很有限。2012年上半年天美控股及聚光科技实施了3项并购,可喜的是,继天美控股之后,聚光科技也将并购的触角“伸”出了国门,以393.75万欧元收购荷兰Bohnen Beheeer 75%股权,从而获得了VOCs监测产品制造商Synspec100%股权,自此,聚光科技也成为国内仪器公司实施并购战略最多的公司,此前其并购对象都是国内公司,其曾分别收购了北京吉天、北京英贤、北京盈安、北京摩威泰迪、杭州大地安科等,而其中2011年以“1.95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价收购北京吉天”最具影响力。   而天美控股是国外并购的“老手”,在公司董事长劳逸强先生看来,“有特殊技术的中小型公司是天美并购的对象,而天美并购通常先控股7-8成”,这个原则在天美控股的海外并购中也被很好地践行。2012年上半年,天美控股收购了美国纤维仪器及X光仪器制造商IXRF Systems 56%股权 并继2011年收购瑞士天平制造商Precisa80%股权后,今年又收购余下20%股权。自此,天美控股已经完成了3项海外并购,分别是2009年收购法国温控实验设备制造商HCC集团75%股权,以及2012年完成的对Precisa100%股权的收购和收购IXRF Systems 56%股权。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状况并无明显好转迹象,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仪器行业的并购活动预计还将活跃一段时间。 附录1: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栏表 附录2:2012年上半年仪器行业拟出售业务一览表
  • 全球进入并购模式 生物医疗行业最火爆
    今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正越来越频繁地发生,美国企业并购总额更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市场人士同时也开始审视:企业现金为王的时代是否已过去?疯狂的并购是否已经演变成&ldquo 非理性繁荣&rdquo ?   今年来全球并购交易规模达1.65万亿美元   就在当地时间23日,美国甲骨文公司以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酒店行业软件和服务提供商Micros Systems,也完成了该公司近5年来最大的一笔并购。几乎在同时,威斯康星能源公司宣布以57.1亿美元收购Integrys能源集团。   对于美国企业而言,在同一天内发生多宗并购事件的情况似乎已成为常态。在低利率的大环境下,美国企业积极开展并购。根据数据机构Dealogic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美国企业已敲定的并购规模达到7860亿美元,金额已经大幅超越去年的全年总额,距离2007年的最高纪录也已经不远。此外,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宣布的并购交易规模达到1.65万亿美元,仅在第二季度宣布的并购交易规模就高达9520亿美元。   美国对冲基金公司Platinum总裁兰德司曼表示,美国股市累积了不少涨幅,企业善用股价上涨带来的好处,并购一些能帮助自己进一步扩张的企业。此外,美国利率正处于历史低点,低利率代表低借贷成本,也让并购看起来更具吸引力。   海外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球企业累计并购金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比2013年达到该规模时要早了54天,创下近7年来的最快步伐。彭博数据显示,如果今年剩下的时间里都按照前4个月的速度,今年全球并购总规模可能会达到4万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并购规模第二大的年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此前发布调查报告,对全球70个国家1600名高级管理人员调查的结果显示,经济复苏助推市场信心增长,全球逾30%的公司计划在今年进行并购交易,逾70%的受访者预计2014年企业并购数量和交易规模将有同步上升。   科技、生物医疗行业并购最火爆   在国内,投资者已经被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BAT)三巨头接二连三的巨额并购搞得眼花缭乱,海外市场也同样如此。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三个月全球TMT(科技、电信、媒体)领域的并购,创下了2006年来的最高值。   研究机构Mergermarket的数据显示,仅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TMT领域并购规模就高达1740亿美元,这是2006年以来的最高值,并购规模比去年大幅增长65%。在全球每五个大型并购案中,TMT行业就占到了三个。和TMT领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能源、矿业、公用事业等领域,并购数量出现下跌。   除了TMT领域,生物医疗行业的并购似乎更火爆。据彭博社统计,今年以来规模超过100亿美元的超大型并购交易比重明显上升。分行业来看,位居主要行业分类首位的是生物医疗行业,并购交易规模达到2711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9倍多。就在本月中旬,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宣布以429亿美元的惊人代价并购了柯惠医疗,成为医疗器械领域历史上最大型的并购案。伦敦Pictet资产管理公司健康护理行业分析师布提认为,生物医疗公司逐渐放弃那些增长缓慢的产品转而专注核心产品,并购目的最终还是专注发展优势强项业务。   股市重挫前的&ldquo 非理性繁荣&rdquo ?   此前,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以190亿美元并购WhatsAPP,如此大手笔的决定引起市场热议。上一轮金融危机造成全球流动性干涸,当时现金为王是企业的不二之选,但随着投资者对全球经济状况好转预期升温,股市持续走强加之企业现金充裕,现金为王的理念似乎已被企业管理者们淡忘。   兰德司曼认为,美股迭创新高代表收购目标的价格并不便宜,意味着当前企业并购的盛况已经有些泡沫化。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表示,价格并非进行并购的企业唯一要考虑的因素,并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于未来产业趋势的前瞻性及判断力,特别是美国企业看好该国经济前景,也愿意为并购&ldquo 撒钱&rdquo 。   此外,财经媒体MarketWatch专栏作家赫伯特援引哈佛商学院专家的话称,考虑到过去125年间全球出现的5次并购潮,每次都以股市重挫告终,市场投资者开始怀疑今年出现的并购潮就是股市重挫前的&ldquo 非理性繁荣&rdquo 。不过,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今年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并购都是&ldquo 真交易&rdquo ,因为这些并购并不像2007年那样靠大举举债来完成。
  • 环保产业并购基金设立大盘点 总规模近四百亿
    从“大气十条”、“水十条”的落地实施到环保“十三五”规划及“土十条”的预期出台,环保行业预计将带来近20万亿元的“大蛋糕”,上市公司则相继开启“争抢收购标的”按钮,并购重组已成为环保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从2015年至今,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宣布设立环保并购基金,包括万邦达、上风高科、先河环保、盛运环保、格林美等,总规模近四百亿元。  并购与重组是资本市场的永恒话题,发起设立环保产业并购基金似乎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一种时尚。根据环境商会的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今,已有超过20家上市公司宣布设立环保并购基金,包括万邦达、上风高科、先河环保、盛运环保、格林美等。进入2016年,这种热潮依然未改。  目前,国内环保并购基金普遍采用“上市公司+PE”,即上市公司联手PE成立并购基金的模式。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是进行产业整合的较佳模式,可以借助PE等专业机构为其储备并购标的,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借道并购基金进行产业整合。  并购基金除了上市公司和搭档的自有资金,还来源于社会募集资金,实现了杠杆效应。环境商会特别梳理2015年至今设立的环保并购基金,目前,已宣布设立的基金总规模近四百亿元。  环保并购基金的热潮才刚刚开始,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产业整合的需求等因素,使得环保并购基金在2016年继续得到市场持续关注,并将掀起一股并购热潮。  盛运环保与国开金泰拟设50亿元并购基金  2015年12月4日,盛运环保公告称,公司与国开金泰资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日前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共同设立并购基金,规模为50亿元,共分2期,首期并购基金规模为20亿元,投资领域以盛运环保主营垃圾发电相关的固废产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为主。  内蒙古设“环保母基金”初始规模40亿元  2016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引导性资金和包商银行、内蒙古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集团、双良节能上市公司4家企业,近日共同投资发起组成“环保母基金”。2016年基金的初始规模为40亿元,其中政府引导性资金10亿元。  内蒙古环保基金主要用于解决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共环境问题,支持企业解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和污染物综合利用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推动环境治理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第三方治理服务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内蒙古“环保母基金”总规模将达200亿元,用于环保治理项目的基金投资可达千亿元以上。  上风高科参与设立30亿元环保并购基金  2015年11月11日公告,浙江上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拟与盈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易方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纳兰德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马刚先生、刘开明先生共同出资设立深圳市盈峰环保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暂定名)。  盈峰环保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后,公司拟与盈峰环保基金管理公司共同设立盈峰环保并购基金。环保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预计为30亿元人民币(根据发展需要可调整)。首期规模不低于3亿人民币,存续期为5年。  美晨科技发起设立并购基金 规模30亿元  2015年4月9日,美晨科技公告,公司拟与常州燕湖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西藏鼎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自然人孙乐、常州燕湖永泰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共同发起设立中植美晨产业并购基金,并购基金的总规模为不超过30亿元,首期出资金额不超过5亿元。  并购基金将围绕互联网+汽车后市场相关领域,互联网+节能环保相关领域开展投、融资业务,依托此平台迅速做大做强美晨科技的产业并购业务。  兴源环境等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 规模30亿  2015年5月,兴源环境与人民网(北京)新兴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预计30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向为环境治理服务、环保产品生产及医疗产业等优质项目或企业。  总规模预计30亿元,首期不低于4亿元,其中兴源环境首次出资不超过1亿元,基金将投向环境治理服务及环保产品生产等。  万邦达携手昆吾九鼎设立20亿元环保产业基金  2015年3月3日,万邦达与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昆吾九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公司拟联合昆吾九鼎或其指定的关联方在上海自贸区共同发起设立万邦九鼎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20亿元,首期规模不低于5亿,存续期为5年。  万邦达称,基金将作为公司并购整合国内外环保产业优质资源的平台,聚焦“大环保”产业链上下游具有重要意义的相关标的,充分发掘在工业水处理、市政水处理、烟气治理、固废处理处置、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机会,服务于公司的外延发展,与主业成长形成双轮驱动,巩固和提高公司的行业地位。  云投生态:成立20亿元环保产业并购基金  云投生态2月公告,拟出资500万元与上海银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设立云投保运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并拟出资1亿元与银都实业共同发起设立云南云投生态环保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拟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期基金募集目标规模10亿元。基金投资领域包括生态环保行业、环境工程行业、生态文化旅游行业、能源管理服务等。  鲁丰环保拟设环保并购基金转型升级规模15亿  2015年7月14日,鲁丰环保发布公告称,为促进业务转型升级,培育和开拓新的核心业务,公司实际控制人于荣强和北京星际联盟拟与其他机构共同合作设立专门以环保节能相关细分产业投资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计划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该基金将作为支持鲁丰环保产业并购整合的平台,推进鲁丰环保快速转型升级。  据悉,该并购基金主要精选环保节能行业中成长性强、技术含量高、具有行业发展前景的细分领域开展投资、并购、整合等业务,并对并购的环保节能资源进行培育管理。  盛运环保拟参设产业并购基金  2016年1月14日,盛运环保公告,安徽盛运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德阳长盛基金拟设立设立长盛环保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可以设立各环保子基金,各子基金发起设立后将以环保固废行业为投资方向,投资方式以股权投资为基础,对于涉及环保固废行业并购重组的投资,可采取股权+债权的组合投资方式。各子基金总规模原则上不超过20亿人民币。  南方汇通设立10亿元环保产业并购基金  2015年4月22日,南方汇通发布公告,公司将以现金投资300万元与北京智德盛投资有限公司、双方派出管理团队代表李宏宇、唐龙刚共同投资1000万元设立北京智汇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并将联合设立规模不超过10亿元的“智汇节能环保产业并购基金”。根据协议,公司为有限合伙人认缴1亿元,占首期规模的10%。  公司通过节能环保并购基金加快外延式扩张步伐,在水资源化、节能环保领域抢占行业制高点。公司有望成为未来“中车集团”旗下环保类新兴产业培育平台,从而打开市值成长空间。  高能环境发起成立环保并购基金 规模10亿元  2015年6月17日公告,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拟与上海磐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磐霖高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专注于环保产业投资,主要投资领域为危废处理、垃圾发电、高浓度工业污水处理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固废管理系统等。  基金总规模拟为10亿元,其中,高能环境出资总额为3亿元,占基金份额的30%,其中首期出资9,000万元。磐霖资本作为基金的普通合伙人,出资额为1,000万元,占基金份额的1%,其中首期出资300万元。其余资金的募集主要由磐霖资本负责。  南方泵业设立环保科技并购基金初期10亿元  2016年1月20日公告,南方泵业近日与北京中核全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同中核全联投资共同发起成立环保科技并购基金框架性协议》,达成了共同出资设立环保科技产业并购基金的初步意向,初期基金规模不超过10亿元,后续根据项目情况逐步扩大规模。  格林美拟联合设立10亿元智慧环保云产业基金 加速“互联网+环保”布局  2016年1月19日,格林美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江苏广和慧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联合双方确认的第三方慧云环保(湖北)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格林美智慧环保云产业基金”。  公告显示,格林美智慧环保云产业基金以有限合伙形式设立,基金规模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出资总额1.5亿元,其中,格林美认缴6000万元,慧云股份认缴4000万元,慧云环保认缴5000万元,其余资金以募集方式解决。  该基金拟以互联网、大数据和环保产业为投资方向,拉动政府国资平台及金融资本,投资智慧环保分布云网络平台建设及采购用于政府的信息化与废物处理的解决方案,服务于各地的智慧信息化与废物处理服务市场。开展以湖北省为立足点,辐射中国主要地区的智慧化与环保化业务,在格林美优势业务地区进行智慧环保网络平台的投资建设布点,并为城市投资采购信息化与环保化解决方案,推动城市与城乡绿色发展。  东湖高新拟投资参设环保产业基金 规模10亿元  2016年1月19日,东湖高新披露,公司拟出资1亿元与关联方湖北多福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非关联方北京金州环保发展有限公司及渤海信托共同投资上海胥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完成后,基金公司总规模为10亿元,该基金主要用于投资环保产业领域内的优质企业及投资上述产业的投资机构或投资基金。  盛运环保设6亿基金增资4个垃圾发电项目  2015年7月14日公告称,盛运环保拟与兴业银行成立规模为6亿元的并购夹层基金,由桐城兴晟运安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通过股权增资方式,用于招远、凯里、拉萨、枣庄等4个垃圾发电项目建设。  并购夹层基金总规模6亿元,募集资金交由桐城兴晟向招远、凯里、拉萨等3个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和枣庄中科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分别增资1亿元、1.5亿元、2亿元、1.5亿元。  梅安森参设环保基金拓展“物联网+环保应急”领域 规模10亿元  2015年6月16日公告,重庆梅安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与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金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重庆市环保产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及环保基金管理公司共同发起设立重庆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为人民币10亿元,其中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10,000万元认购其基金份额,占环保基金首期募集总额的10%。  文科园林拟与东方富海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2015年8月19日公告,文科园林拟与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东方富海”),共同发起设立深圳市前海富海文科生态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暂定名)。  并购基金总认缴出资额目标为7.1亿元:普通合伙人出资1000万元,其中文科投资出资450万元,东方富海出资550万元 有限合伙人出资7亿元:其中文科园林出资1亿元,东方富海出资1亿元,社会募集的优先资金,出资5亿元。合伙企业经营期限为7年,前5年为投资期。  主要投资领域包括:1、景观园林及生态治理 2、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理、环境监测 3、资源循环利用 4、节能技术 5、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 6、其他新兴产业。  再升科技发起设立5亿元环保产业并购基金  2015年11月19日公告,再升科技18日与福建盈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拟共同发起设立“再升盈科节能环保产业并购基金”。该基金总规模5亿元,公司拟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1.5亿元。  根据协议,基金规模初定为5亿元,首期到资20%,其余资金根据并购需要分期出资。其中,再升科技或其法定代表人郭茂任基金的发起人及有限合伙人,出资1.5亿元 福建盈科任基金的发起人及普通合伙人,负责出资1000万元,并负责基金募集、设立、投资、管理等工作。基金存续期为5年。  该基金的投资方向为符合再升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的节能环保产业(包括但不限于空气治理、水治理和节能保温行业等领域)。  先河环保投资设立环保产业基金 规模5亿元  2015年4月24日公告,为加快公司产业升级和发展步伐,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环境监测及相关产业,打造公司“产业+资本”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先河环保决定与上海康橙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发起设立上海先河环保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环保产业基金目标规模为人民币5亿元,公司作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认缴出资人民币不高于5000万元,康橙投资作为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认缴出资人民币500万元,其余资金由康橙投资负责募集。  环保产业并购基金将作为公司的资产整合平台,围绕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对环境保护相关行业进行股权投资。  华测检测参与设立钛和常山产业投资基金 规模2.5亿元  2016年1月4日公告,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深圳华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拟与钛和(常山)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设立钛和常山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基金规模为25,000万元人民币(最终规模以实际募集金额为准)。其中华测投资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人民币3,000万元人民币,钛和资本作为普通合伙人认缴出资4,000万元人民币,浙江华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10,000万元人民币,常山县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王则江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  富望财富发起设立环保投资基金 规模8千万  2015年5月,富望财富与上海富程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发起设立富程环保定向股权投资基金。  该基金总规模8000万人民币。存续期为3年。公司作为基金的有限合伙人,首期出资2000万元。首期其余资金,即6000万元,由富望财富负责对外募集。  富望财富关注于高成长的环保项目,而上海富程环保作为华东地区环保工程市场的佼佼者,是富望财富布局大环保事业的重要一环,据富望财富公告称,富程环保将于2015下半年上市。
  • 2013回顾:仪器行业并购案盘点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已落幕,这一年仪器行业的并购活动开始&ldquo 降温&rdquo 。经仪器信息网(http://www.instrument.com.cn/)统计,2013年仪器行业有相关报道和公布的并购案48起(详见附录:2013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览表),相比于2011年69起和2012年的68起分别下降了约30%和28%。而且从交易规模上,除了赛默飞136亿美元收购Life Technologies外,没有上10亿美元的交易案,上亿美元的交易案也仅有7起。   总的来说,2013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乏善可陈,就连近几年并购非常热门的生命科学及诊断领域也不再活跃。据外媒报道,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有很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经费的削减、大型制药公司研发预算的削减,以及美国平价医疗法案的实施等都影响到生命科学及诊断领域并购交易活动的活跃度,潜在并购者都在观望。   在全球并购减速的同时,2013年国内本土仪器公司的并购活动却悄然加速。据仪器信息网统计,2013年已披露的国内本土仪器公司参与的并购案多达6起,并购总金额约18亿元人民币,无论数量还是交易金额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仪器信息网,&ldquo 金融资本的进入加快了行业的整合速度。今后几年,国内仪器行业的并购步伐会更大。&rdquo 最近2-3年,多样化融资渠道深入到仪器行业。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内较为知名的仪器公司都相继引入了风险投资,而这都为未来的行业整合奠定了基础。   以今年为例,参与并购的5家国内仪器公司中4家是上市公司,除了聚光科技和天美外,天瑞仪器及先河环保都是上市后首次实施并购,而天瑞仪器以14.79亿元人民币收购宇星科技更是创下了国内仪器行业最大并购案。   今年,国内仪器行业的并购案主要聚焦环保领域。随着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监测/检测相关仪器市场让很多公司&ldquo 热血沸腾&rdquo 。此前,天瑞仪器主要专注于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的研发与制造,XRF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有限。此番,天瑞仪器收购宇星科技后将拓展其业务结构,集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设施运营为一体。收购完成后,天瑞仪器也将和聚光科技成为更为直接的竞争对手。   聚光科技则斥资1.62亿元人民币收购东深电子,进入到水利监测业务领域。聚光科技表示,通过本次收购,公司将构建行业领先的智能化水利水务监测系统及服务平台,为公司进入水利水务行业、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城市排水与防涝及智慧城市等市场做战略布局。     先河环保则收购了在线重金属监测仪器供应商CES,此次收购扩大先河环保产品线,有助于巩固先河环保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市场地位。   此外,东西分析收购澳大利亚GBC的并购案也令人关注,这也是国内本土仪器公司首次收购国外通用分析仪器供应商。东西分析创建于1988年,由仪器人李选培、杨开敏创立,2011年底具有海外背景的李晓鸥接任公司负责人。李晓鸥接任后,东西分析明显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此番收购便是东西分析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展望2014,仪器行业整合还将继续,特别是国内本土仪器公司的整合将加速。(撰稿:杨娟) 附录:2013年仪器行业并购案一栏表 历年并购案盘点:   2012回顾:盘点仪器行业并购案   危机引发并购风暴 生命科学呈亮点-评2011年并购案
  • 丹纳赫:全球最成功的实业型并购整合公司
    一、公司简介:  Danaher丹纳赫是全球领先的科学与技术创新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商及制造商,提供的产品包括医疗、工业、商业等领域,公司主要有5个业务部门:测试与计量、环境、牙科、生命科学与诊断、工业科技。  Danaher从一家投资公司,成功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品综合管理集团,1986年到2014年底共收购企业400多家。公司营业额从1986年的3亿美金增长到目前的200亿美金,目前位列世界500强第149位,总市值高达600多亿美金。2015年期收购世界上最大的专注于过滤、分离、纯化技术的跨国公司PALL,交易规模高达148亿美金。  丹纳赫公司的精益管理能力在西方企业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的丰田汽车。  二、傲人的业绩表现  三、并购整合成功的法宝——丹纳赫精益管理体系(Danaher Business System)  在1980年代,Danaher的一个子公司基于Kaizen(来自日语,意思是“不断进步”)的原则发展了一整套的创新管理方式。目前,丹纳赫公司的精益管理能力在西方企业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的丰田汽车。  DBS处理系统是Danaher公司的灵魂,它指导着计划、部署和执行。公司的基石是Danaher公司商业对策管理系统(DBS)。DBS为所有运营管理人员提供了追求世界一流质量、交货和成本的衡量标准,以及卓越的客户满意度和利润成长的方法。Danaher公司在并购过程中成功执行DBS,促使它快速成长。  四、公司发展历程  1、20世纪80年代,丹纳赫的初创期,并购模型形成,并成功推出DBS系统  Steven和MitchellRales是四兄弟中的两个,在马里兰洲贝塞斯达长大。在1980年,他们成立了初期的投资引擎,即证券集团控股(Equity Group Holdings),目的是并购具有以下特征的业务:(1)特定利基市场下可理解的业务 (2)能带来现金利润的可预测收入 (3)有企业家精神的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在1981年,他们并购了硕士盾公司(Master Shield),一家位于德克萨斯州的乙烯基壁板制造商。接着,他们并购了美国俄亥俄州哈得逊的莫霍克橡胶公司,用了自己的200万美元和借来的9000万美元。  很快,一家名为DMG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公司引起了多个投资集团的注意,其中包括Rales。DMG自1975年就没有公告它的利润,但是有超过1.3亿美元的税损结转。在1983年,Rales兄弟获得了DMG公开上市交易的控制权,并于次年出售该公司的房地控股。然后,他们把硕士盾公司和莫霍克橡胶公司并入了REIT,通过税收抵免保护制造业的收入。他们还把公司的名字改为Danaher公司。Danaher公司,源于蒙大拿州西部有名的假蝇钓鱼。Danaher河的名字要追溯到凯尔特字根“达纳”,或者“飞流”。  从那时起,两兄弟把最新重组的Danaher公司作为并购的工具。利用数量可观的债务开展一系列友好的或敌意的并购。他们对准低调的工业企业,在Danaher公司成立的前两年又并购了12家公司。早期的并购涵盖了工具、控制装置、精密零部件和塑料等各种制造公司。在这种兼并中,Danaher公司的重点是削减成本和通过剥离表现不佳的资产来支付债务。到1986年,Danaher公司以4.56亿的收入被列入财富500强企业。14家子公司就在那时候被重组成四大业务部:汽车/运输、仪器仪表、精密零部件和挤压产品。  尽管他们成长速度很快,但Danaher公司的并购战略一点也不含糊。正如1986年年度报告的概述:“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成为我们所提供的产品中最具创新意识和最低成本的制造商,我们寻求的市场地位是每个产品线都是第一、第二或是非常独特的利基市场。在14家子公司中,至少有12家是市场领导者。Danaher公司认为自己的战略与1980年代中期众多的并购者是不同的:“如果有一样东西可以把我们与企业并购领域的其它竞争者区分开,那就是我们与企业保持联系,”StevenRales在1986年评论说。无论如何,他继续说,“在长远看来,我们还很年轻。”  1988年左右,Rales兄弟在三个显著的方面转移策略。第一,把注意力放在内部——包括子公司的运作和整个公司实体的运作。Danaher公司的一个部门——皆可博车辆系统的经理们很成功地学习了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不久,Rales兄弟在全公司贯彻这个系统。这变化就如后来某些Danaher公司的经理人形容的“他们对精益生产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喜爱”。对精益生产的喜爱是“改善”广阔的哲学中的首要表现。改善,或者说持续改进,接近于后来大家熟知的DBS——Danaher公司的标志。  2、1990年代,谢尔曼的十年,标准化并购操作手法和机制,对其他品类和领域进行外延扩展,丹纳赫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公司  1990年2月,Danaher公司任命George M. Sherman为总裁和CEO。Sherman在任命时48岁,是受过培训的工程师,也是一位MBA。Sherman加入Danaher公司前是百得公司(Black & Decker)的执行副总裁和电动工具和家居装饰集团的总裁。Sherman是有名的高效领导者。一位分析师评论说,“他是我见过最有能量的CEO,他会竭尽全力投入。”在百得公司,因为电动工具业务的转机,他广受赞誉。在他任职其间,电动工具业务以两倍于市场的速度增长。在此之前,Sherman还曾任职通用电气公司和爱默生电气公司。  在加盟Danaher公司前,Sherman说过希望“加强战略计划的市场导向,以巩固Danaher公司令人钦佩的市场地位。”此外,他期待投资组合重新定位为更有吸引力、更少周期性的业务。这公司开始“寻找国际机遇,在海外产品销售和选择性并购两方面扩张。”他还开始出让那些为汽车产业生产轮胎、工具和部件的企业,因为Danaher公司既没有品牌特色也没有足够的规模去承受产业的价格压力。除此以外,Danaher公司投资新的“平台”,重新关注企业并购的方法,在生产和分销上都形成规模经济。最初的平台包括环境控制、电子测试仪器和精密电机。最后,Sherman集中在“更少但更大的并购,许多家族企业在差劲的财务下有很好的产品和可观的市场份额。”  1986年,Danaher公司有16家运营公司。到1995年,它有24运营公司,而到了2000年,它拥有51家运营公司。当Danaher公司进入电子测试仪器、水质仪器、食品和制药温压传感器,以及企事业单位硬件时,他们的管理团队“被证明是擅长于将各企业整合到现有的运营中的。”这些并购也巩固了Sherman 1990年推动的公司业务组合的转变。在1985年,86%的收入来自轮胎和橡胶制品 1991年,78%的销售额来自工具和汽车设备。到2001年,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环保、电子测试和运动控制平台。  在Sherman任职期间,Danaher公司的销售额从7.5亿美元增长到38亿美元。在Sherman最后五年的领导下,Danaher公司实现了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0%,每年约15%的收入增长。Danaher公司还努力扩大和加深创始人引进的持续改进的经营技术。DBS被认为是公司不断成功的基石。一位分析师在1997年评论说,“Danaher公司内部和并购共同成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衡。”投资界赞扬了Sherman的领导力,认为Danaher公司在1990到2001年间已经“从中型公司的地位发展为首屈一指的大型产业公司。”  3、2001年至今,丹纳赫的再度腾飞,一跃成为巨头  Danaher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ryCulp自1990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就加入了Danaher公司,并在2001年被任命为CEO,那年他38岁。他接管的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年复合股票收益率已超过25%。在Culp领导的前五年,公司的表现依然持续向好。Danaher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纯收益增加了一倍多,兼并了50多家企业并不断壮大。因为丰厚的利润,它的股价持续高于同行。事实上,对于总部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产业集团,2007年已经又是一个创纪录的年份。他把Danaher公司看作战略成长平台而不是家族。公司管理层把战略成长平台定义为“在一个几十亿美元的市场中,Danaher公司可以获得10亿或更多的收入,并且是市场中排名第一或第二。”在2007年,Danaher公司的投资组合包含六个这样的战略成长平台,贡献了80%的收入。此外,这公司还在运营七种集中的利基市场业务——一种“在分散的或小的市场上的业务,Danaher公司在这市场中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令人满意的利润和回报”  五、Danaher的投资组合  在早些年,Danaher公司在选择企业时追求财务目标,根据投资回报率(ROIC)分配资源。从九十年代开始,Culp提出,公司的投资组合转变为“更少更好的业务”,建立基于在有吸引力的市场上有强势地位的领先企业的“平台”,在这平台可以进行额外的并购。Danaher公司在1998年并购福禄克(Fluke),这是一次重大的并购,证明了这种方法的价值。  业务的选择受“市场第一,企业第二”的信念驱动。对此,这家公司遵循巴菲特的名语“当一个行业处在困难条件下,即使遇到一位声名昭著的卓越的经理人,也完全无法改变原来的困境。”Danaher并不是先识别出有潜质的目标然后评估它的市场潜力,而是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分析方式,即从市场分析开始到公司评估,再到尽职调查、定价、谈判,最后是整合。  行业是经过一定的合理标准进行筛选的。“首先,市场规模应超过10亿美元。第二,核心市场成长率应至少5%至7%,没有不适当的周期和波动。第三,寻找参与长尾的分散行业,有2500万到1亿美元的销售额,可以获得他们的产品而不用必要的管理开销。第四,尽量避免优秀的竞争对手,如丰田或微软。第五,目标领域要有适用DBS的可能性,这样我们发挥Danaher公司的经营技术。最后,须是以实际的产品为中心的企业。如金融服务业,就不符合这些原则。总而言之,这套标准有个简单的前提:“我们寻找有规模的市场,而且是我们可以赢的市场。”  根据上面的标准,以目标和现有业务为基础,并购可以分成三类:  新平台  正如分类建议的,一个新平台的并购代表一次重大的扩张,Danaher公司投资组合进入新的市场和产品。切入点可以是大企业的一部分、一个独立的公众公司或一家私人企业。“建立平台的并购”,2001年度报告上解释道,“引入‘Danaher型’业务,我们的经营技巧和能力可以产生价值。”总结这些平台的重要性时,Culp说:“不在一个已建立的重心上,想通过之后的并购串成一条珍珠链是很困难的。”并购的目标趋向于大并且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部门上。Danaher公司进入一个属于吸引力市场的平台的实例是最近扩展了一个医疗部门。2006年,这公司已经投资了超过26亿美元进行并购,致力于建立医疗技术平台。现在,这个平台的收入接近总收入的25%,并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  协同  “协同”是为了寻找Danaher公司现有业务和新目标之间协同作用的小交易。被并购的企业在管理、组织和分销上被全面整合到核心业务。例如,2004年,Danaher公司以0.5亿美元并购了哈里斯公司(Harris)的各个产品线,把它们协同到电子测试平台上。  邻接  与“协同”不一样,尽管它们与一个特定的平台关联,邻接更多的是在并购之后作为独立的业务。例如,Danaher公司在2004年以1.91亿美元并购木马技术(Trojan Technologies)。虽然木马技术作为环保平台运营的一部分,它的水处理产品占据一个特定的利基市场,在并购后或多或少地作为独立的组织运作。  Danaher公司选择适当目标的时候,乐于并购那些“未必已经具备优秀的领导团队、关键设备、或是极好的基础设施的入门级公司”。唯一选择终止交易的原因是当我们不能确定管理是否能够填补预期的差距。即便Danaher公司没有获得这样一个合适的公司,Culp也相信“由于我们的前期准备,当进入一个新的业务平台时,我们仍然具有战略优势。例如,我们在2004年决定竞标KaVo公司,因为我们已经对牙科市场进行了调查,并且董事会已将之作为2002-2003年的发展目标。”  把小的并购企业纳入现有的平台业务是比进入新业务领域更为普遍的方式。协同并购是运营公司的职责,由(原)企业并购团队通过法律、定价、交易知识技能方面对原企业的运作施加影响。实施这种并购通常涉及到将现有平台上与目标企业的组织和业务进行整合。尽管这会远远高于该公司最终达成的交易,这一业务领域的交易机会每个月都会进行评估。  从头到尾的并购流程揭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并购都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判断基准是并购后的模式。正如2011年年度报告所述,“我们审议了所有并购案的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我们要求三年内平均的最低收益率要达到税后投资回报率的10%,协同并购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建立平台并购需要更长的时间,但这个时间不会超过五年。  六、danaher的组织和人力管理策略  Danaher公司总部设在华盛顿,在距白宫以北六个街区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公司的名字并未标示在大楼前面,甚至也没有列明在楼层指示上。大约有45位员工的办公室装修简约。华盛顿代表处的职能包括财务,会计、法律、税务、资产、人力资源、以及并购交易。  2008年,Danaher公司活跃于不同的业务领域,销售增长超过120亿美元。它拥有45-55个自负盈亏的独立业务单元,分属于三个执行副总裁(EVP)进行管理并向首席执行官(CEO)汇报。Danaher公司喜欢精简的汇报架构(向管理层直接汇报的人数较少),而不像类似Dover和 Illinois工具厂等企业集团那样,当企业日益发展壮大时,它们就分拆为更多的子系统。Danaher公司始终依赖于把各个较小单位聚合为一个经营实体。  Culp(H.Lawrence Culp, Jr. Danaher CEO兼总裁)每周大概花费半天时间处理对外事务(投资者关系),一天半至两天时间处理战略和并购问题,其余大半周时间用于处理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源事务。尽管在过去,他和其他公司高管卓有成效地运营了Danaher公司的一系列业务,但他指出,“如今,我不会直接做出许多经营决策,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与组织和个人真正相关的,以一种发展的方式影响人、以及构建一种对话框架。”  在Danaher公司,另一个重要的机构是DBS办公室(Danaher Business System,业务管理系统),它由15-20个高官组成,他们不在总部而在业务部门工作。作为业务拓展的角色,他们在DBSO工作的工作时间有限,但是这个职位的最基本要求是他必须是一个高级运营管理人员。例如,DBSO当前的负责人,就是Danaher公司的前任总经理。DBSO的职责是培训Danaher商务系统的管理人员,无论是被Danaher公司并购的公司还是现有的公司。DBSO参与了所有新并购活动中的初期培训和持续改善。尽管DBSO现有业务在多数情况下是服务于企业本身,但有时候,它也会被要求协助特定业务。DBSO刻意保持小规模,因为它并不是为了取代那些希望将DBS的思想和文化根植于己身的直线经理的职权。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由前公司总裁来管理。各个业务部门管理自己的人员,但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中也有人才输送来填补高级的职位。然而从流程上来讲,企业人力资源和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个新的职位都要从约2000人的企业人才库中筛选,所有重要的职位变动都要经过CEO和人力资源主管的审核。人才的审核是公司运营的一个关键环节。虽然Danaher公司认为,在单一业务下可以培养一个部门的专家,但是倾向于在公司内部提拔或者保留管理人员。因此,每年大约四分之三的高级职位由内部人员填补,每年大约有五分之一高级管理人员被提拔到新的位置。被提拔的机会不仅存在于原有的Danaher公司的业务部门,也存在公司的其他业务部门中。一项任命并没有预先设定时间长短,作为人才的审查过程的一部分,当一个雇员掌握了所需的能力,有达到或超过预期的表现时,公司就会考虑或者计划进一步升迁。高级管理人员被寄望于可以实现持续发展,绩效管理,并提升自己的团队成员。不过,没有设定目标来裁减表现靠后的员工,而是通过个人的表现和DBS价值观来考核个人的业绩。  这个公司的招聘流程包括一个心理测评以及更具代表性的面试程序。候选人被期望具备有这样的素质“和团队一起共赢,展现个人的谦逊,同时富有创造改变的激情和能量。”从外部招聘的管理人员要通过一个严格的8-12周的熏陶,以了解更多有关DBS的工具和文化。在此期间,新进管理人员集中沉浸式培训,不需要在他们的岗位上工作。雇佣的本科生主要来自像伊利诺伊州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这样的级别。在MBA的水平(层面),Danaher公司招聘来自于像达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凯洛格商学院、斯坦福大学、IMD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顶级学校的学生,他们关注的是一个员工长期的领导潜力。Danaher公司为新员工提供工作轮换机会,但在早期阶段期望他们能够管理Danaher公司的部分业务,无论是作为生产部门的轮值经理还是作为一个区域销售经理。  公司的并购团队是由交易员组成的一个小团队,该小组开展了和业务拓展部及战略发展部的广泛合作。业务拓展部门旨在发现和培养其行业内和邻近行业的潜在目标,而战略发展部门则将重心关注在潜在的新平台上。在过去四年中,Danaher公司并购了8-12公司。  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并参股。Danaher公司的薪酬在同行业及同类职位上是具有竞争力的,没有统一的Danaher公司的标准化薪酬体系,但高级职务(如总裁及其直接下属)的薪资差异不大。随着资历增加,奖金等于基本工资的四分之一到一半。奖金的发放基于业务表现以及员工自身年度目标的实现情况。后者的设定是为了明确具体目标,如在中国的收入增长,或新产品的数量和成功发布,或者培养了多少潜在的总裁候选人。长期股权补偿的目的是为了激励高管长期创造财富。鉴于Danaher公司的股价表现,Danaher高管创造的财富确实超过了同业的其他高管。  (数据参考:哈佛商业评论;严海进,特此感谢!)
  • 桑翌并购中亚气体,……
    2014年1月2日,北京桑翌实验仪器研究所(以下简称:桑翌)完成对北京市中亚气体仪器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亚)的并购,原中亚的产品、人员与所有客户工作将全部移交给桑翌。此次成功并购,将为桑翌搭建一个新平台,是加强桑翌在化学分析领域地位的一大重要战略步伐。 北京市中亚气体仪器研究所是由长期从事于实验室气源仪器研究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于1989年组建而成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首家专门从事气体发生器开发、研制生产的企业。中亚致力于为用户开发研制高性能的气体发生器,为气相色谱仪和实验室其他仪器提供了较为齐全的气源仪器.至今已开发生产了6个系列十几种仪器产品,由单机发展为三气一体机,由单一品种发展成多品种综合开发,仪器远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国外几十个国家,受到了全球广大用户的欢迎。 北京桑翌实验仪器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贸易于一体的集体所有制股份合作企业,2004年,企业成功改制,并与德国JULABO合资成立优莱博技术(北京)有限公司;2007年,与瑞士INFORS签署合资协议,成立伊孚森生物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强势进入生命科学领域。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桑翌已经集聚了一定的人力资源、渠道建设和技术力量。 桑翌并购中亚,将整合中亚优秀的管理团队、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继续为分析化学领域的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 生命科学行业并购简史
    p   并购是企业快速成长,获取新技术,进入新市场的捷径,在资本的加持下,生命科学领域在过去的30多年里发生了上千起并购,本篇文章重点为您解读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Thermo Fisher, EMD,Roche,GE Life Science,Agilent,Lonza,Danaher,BD /span /strong 等行业巨头的并购历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4efde4b-befc-48f6-9d8f-bb01107f1e40.jpg" title=" 赛默飞.png" alt=" 赛默飞.pn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从logo可以看出,ThermoFisher是标准的生命科学服务型企业,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标准普尔500成分股,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2017年收入约210亿美元,净利润22.25亿美元,员工70000人。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06年,英国Thermo和美国Fisher以换股方式合并,在它们各自发展过程中以及合并后的12年里,总共有232次并购发生 /span /strong ,这些并购充分体现了ThermoFisher扩大规模的野心,资本运作的能力,进入新市场的雄心,对全球生物医药市场的前瞻力,以及消灭竞争对手的用心。 /p p   Thermo:1956年成立 /p p   Fisher:1902年成立 /p p   Finnigan 1990 /p p   Hypersil-Keystone 2000 /p p   Chromacol 2006 /p p   National Scientific 2006 /p p   Cohesive Technologies 2007 /p p   La-Pha-Pack 2008 /p p   Dionex 2011 /p p   *以上几家都属于色谱质谱产品线,ThermoFisher通过不断并购终于成为该行业龙头。 /p p   柯达公司有机化学部 1993 /p p   Janssen Chimica 1993 /p p   Perbio Science AB 2003($7.14亿,Perbio收购的知名品牌有Pierce—标记化学, Endogen—细胞因子检测,Hyclone--培养基,因反垄断法卖给GE) /p p   Oxoid 2004 ($3.3亿,微生物培养基) /p p   Dharmacon 2004($8千万,RNAi,后因反垄断法卖给GE) /p p   Apogent 2004 /p p   Affinity BioReagents (ABR) 2008(抗体) /p p   Open Biosystems 2008(全基因组克隆) /p p   Fermentas 2010(分子生物学试剂) /p p   Finnzyme 2010($2000万,PCR) /p p   Life:2013年$136亿被并购(从Roche手中赢得,Life并购的品牌请参见后面的并购树) /p p   Alfa Aesar 2015($4.05亿,化学试剂) /p p   MTI-GlobalStem 2016(生命科学试剂) /p p   Affymetrix 2016($13亿,基因芯片) /p p   从以上并购可以清楚地看到ThermoFisher对生命科学最核心工具—试剂和耗材的重视及整合理念的演化,事实上,Fisher一个世纪以前就是从化学试剂起家的。 /p p   *ThermoFisher进入21世纪后也重仓押注临床诊断,并且相当有前瞻性,以下案例既有成功,也有不那么成功。 /p p   Cellomics 2005 (高内含分析先驱,21世纪初组学高大上化身,虽被$4900万捡漏,但Fisher并没有很好地整合基因组业务,随着Dharmacon卖给GE,Cellomics也被人遗忘了。) /p p   B· R· A· H· M· S2009 ($4.7亿,PCT诊断) /p p   Phadia 2011($35亿,过敏检测,Phadia来自Pharmacia与辉瑞的合作) /p p   OneLambda 2012 ($9.25亿,组织配型检测) /p p   Ion Torrent 2010 /p p   Core Informatics 2017(科研数据云端服务) /p p   Patheon2017(CDMO,$72亿) /p p   FEI Company 2016($42亿,电子显微镜) /p p   BD AdvancedBioprocessing产品线 2018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从ThermoFisher的并购历史来看,他们主要还是追求一站式采购所带来的综合利益,希望大卖场式平台能带来足够客流量,形成良性循环。 /span /strong /p p   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美国足够大的本土市场和良好的资本市场。从Thermo,Fisher和Invitrogen各自发展轨迹来看,都是在创始阶段就展现了敏锐的商业头脑和资本运作偏好,充分利用了世界金融中心的优势资源,不断做大做强。 /p p   当然,近10年来,随着组织日益复杂化,其核心管理层与华尔街的功能界限越来越模糊,是继续以这种节奏不断满足投资人的胃口,还是放慢步伐,精细整合,外人是很难置喙的,甚至其内部普通员工和基层管理人员都难以看清全貌,更不用说战略预测了。 /p p   不管怎么说,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的并购,应该是看到了生命科学总的发展趋势,希望他们的眼光是准确的,生命科学的市场天花板远远不止目前人们看到的那样,等他们并购到了一个平台期,也许所有的人会豁然开朗,看到生命科学真正进入了一个巨大的主流开阔地带---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在那里,生命科学研究不再仅仅为制药业,农业,医疗行业服务,而是战略制高点,是兵家必争之地 /span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 /span /strong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580d92f-89ca-481e-8210-27848897dd32.jpg" title=" 赛默飞世尔并购树.jpg" alt=" 赛默飞世尔并购树.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ThermoFisher并购树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47, 150, 70) font-size: 18px " strong EMD公司 /strong /span br/ /p p   Merck Group:1668年成立于德国,一战后其美国子公司Merck & amp Co.先被美国政府国有化,后私有化为现在著名的美国默克制药集团,德国母公司采用EMD为其全球统一名称。2010年收购Millipore, 2015年收购Sigma, 成立MilliporeSigma品牌,旗下共有250多个品牌,总部美国马萨诸塞州大波士顿地区,收入约60亿美元,员工20000人。 /p p   1973年从葛兰素手中收购BDH Chemicals。 /p p   1999年收购生物试剂公司Calbiochem, 并随后收购Oncogene(知名抗体公司)和Novagen(著名分子生物学试剂公司,其蛋白表达系统独树一帜)。 /p p   2003收购基因组先驱Incyte在人类基因组测序竞争中与塞莱拉两败俱伤后独立出去的ProteoPlex。 /p p   2006年以$132亿收购瑞士Serono SA。 /p p   2012年€2170万收购细胞培养和活细胞分析公司CellASIC Corp。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值得一提的是 /span /strong ,1999年德国Merck曾经以$13亿收购生命科学渠道销售巨头VWR,但是2004年又以$16.8亿卖给私募基金Clayton,后者又转卖给另一家私募基金Madison Dearborn,2017年超高纯度材料供应商Avantor在投资基金New Mountain Capital和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的支持下,出资$65亿收购了VWR。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Millipore /strong /span /p p   1954年成立,主营业务为过滤材料和实验室及工业纯水设备。 /p p   1979年并购Waters,1994年又卖出Waters的色谱业务(等于放弃强手如林的色谱市场)。 /p p   1996年收购Amicon(幸亏买的早,不然又是一个Pall)。 /p p   2006年通过并购Serologicals ($14亿,拥有Chemicon,Upstate,Linco等知名抗体品牌)进入生命科学试剂市场。 /p p   2009年收购流式细胞仪公司Guava Technologies,2010年被EMD以$72亿收购 /p p   2011年出面以MerckMillipore名义收购西雅图影像流式细胞仪公司Amnis。 /p p   有意思的是,不久前,Luminex宣布以7500万美元收购MilliporeSigma旗下Guava和Amnis,后者随即确认,窃窃私语两年的传言终于得到了证实:无法做到业界前三的业务板块,GE是不会长期持有的,EMD也一样。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Sigma-Aldrich /strong /span /p p   1975年由Sigma和Aldrich合并而成。 /p p   1989年以$3900万收购主要竞争对手瑞士Fluka Chemie AG(时年收入为$5500万,不知Roche和Ciba-Geigy为什么要这么便宜卖)。 /p p   1993年$5470万收购Supelco进入色谱市场。 /p p   1998年$3950万收购DNA合成公司Genosys 。 /p p   2005年以$3.78亿收购培养基生产巨头JRH Biosciences。 /p p   2006年收购中国代理商苏伯伟。 /p p   2007年收购生物制药CMO公司Molecular Medicine BioServices 。 /p p   2009年收购化合物软件设计公司 ChemNavigato。 /p p   2010年收购知名参考物公司CerilliantCorporation。 /p p   2012年收购Research Organics Inc.(化学试剂)和BioReliance($3.5亿,动物毒理学,曾被Invitrogen收购)。 /p p   2014年以$1.7亿收购病理诊断公司Cell Marque,次年以$170亿被EMD收购,为了顺利通过欧盟反垄断审查,EMD不得不同意把Sigma的溶剂和无机试剂产品线以$1.19亿低价卖给Honeywell。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一直以来,Sigma-Aldrich以“目录公司”著名,仅1986年就印刷发行了150万本目录,据说他们一直都没什么地面销售人员,主要靠海量目录和蔚为壮观的呼叫中心维系十亿美元规模的销售额(要知道平均客单量是$200)。 /span /strong /p p   Sigma一度想进入临床诊断领域,2000年以$3400万收购德国凝血检测公司Amelung ,但2002年即以$150万卖给Trinity Biotech plc收场。 /p p   EMD以350年高寿之躯,对生命科学最前沿体察入微,无论是技术的前瞻性,还是事无巨细的管理能力,她都要,也都能消化,殊为不易。 /p p   要知道,Millipore已经算行业中有根基的稳健派,但是她整合Serologicals留下来的摊子时,还是让美国东海岸的抗体翘楚Upstate流失了大部分业务精英,元气大伤,至今都无法恢复并购前的锐气和市场价值(Upstate被并购后,信号通路抗体公司CST没有了对手,一路突飞猛进,绝尘而去),这同样也让先进入EMD大家庭的西海岸抗体公司Chemicon黯然神伤。 /p p   本来这两家实力强劲的抗体公司应该是并购后生命科学这个新生长点的核心,但是纵观Millipore目录,留下来的亮点反而是License来的Luminex及附着其上的Linco试剂盒,不成器的Guava流式细胞仪,边缘化的影像流式技术,和Singulex丢弃的科研型单分子检测技术。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相比之下,Sigma从草根做起,一点一点集腋成裘,靠人海战术(实际上是目录在冲锋陷阵),精细化管理,把全世界收集来的化学试剂进行质控,标准化,完善库存,开创生命科学业界24小时发货的先河,其基本功之扎实,无人能比,这完全是逆袭典范,应该给投资人以启发。 /span /strong /p p   Merck在一年之内,力排众议,让骄傲的Sigma排在Millipore之后,整合了两个巨人的物流,魄力昭然。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4382c2f-c826-4f58-b1c2-793a86630db9.jpg" title=" Roche.jpg" alt=" Roche.jpg" / /p p   1896年成立于瑞士。 /p p   1982年以$1.635亿收购独立实验室公司Biomedical Reference Laboratories,一举成为美国1990年代最大的第三方检验中心(20个中心实验室,$6亿收入),又于1995年把第三方检验业务卖给了LCAH。 /p p   1991年以$3.3亿里程碑式收购Cetus公司PCR所有专利权(Cetus公司后来与Chiron合并)。 /p p   1997年以$110亿收购生命科学试剂巨头Boehringer Mannheim(宝林曼)。 /p p   2002年收购基因测序公司454。 /p p   2008年$34亿收购美国病理诊断公司Ventana(后者在卖身之前于2007年收购病理抗体公司Spring BioScience Corp)。 /p p   2010年以$1亿收购肿瘤数字病理公司BioImagene, Inc。 /p p   同年以8500万欧元收购诊断自动化龙头PVTProbenverteiltechnik GmbH,1.9亿欧元收购宫颈癌诊断公司mtm laboratories AG。 /p p   2012年$2.2亿收购血液诊断公司Constitution Medical Inc.,2015年$4.25亿收购微生物诊断公司GeneWEAVE ,未知金额收购PCR酶公司Kapa Biosystems。 /p p   2018年收购肿瘤研究与病人监护公司Flatiron Health,耗资$19亿,同年以$53亿收购肿瘤分子信息学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罗氏收购不以数量取胜,但是个个切中要害: /span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1.买PCR知识产权,恰逢Cetus因IL-2被拒遭遇现金流危机,果断出手,目光穿透历史几十年! /span /strong /p p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现在方兴未艾,未来无可限量,该收购以数亿美元赢取未来上千亿的市场先机,其高瞻远瞩,令人叹为观止。 /p p   反观当时的生物医药巨人Chiron,贪图Cetus在新药研发上的名声,并其华丽的壳,结果不久就以区区$11亿把IVD业务分拆卖给了拜耳。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买宝林曼,石破惊天的大手笔! /span /strong /p p   记得欧盟反垄断审查就进行了一年有余,这个技术型的并购因为知识产权数量众多,错综复杂,非常考验法律部门的专业水平。 /p p   事实上,这种教科书式的并购,需要整合全球知识产权和金融业的资源,进行精算估值,预测未来,法律界定,工作量十分巨大,这也是超大型并购一般都发生在商业环境成熟,法律健全,融资渠道丰富的欧美国家的深层原因。 /p p   历史证明罗氏在此案上同样目光长远,她现在的全球IVD第一把交椅的地位,就是当时奠定的。宝林曼丰富的生化酶学资源,扎实的标记技术(包括赋能罗氏的电化学发光技术),试剂盒开发能力,自由穿行于生化,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超然学术地位,一定让罗氏怦然心动,夜不成寐,因此她才以历史最高价相求。宝林曼之后,欧洲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在深度和广度上傲视美国的生命科学原生巨人。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1ef57136-b1e4-4d22-abec-a5ecbce802d5.jpg" title=" GE.png" alt=" GE.png" / /p p   GE成立于1893年,起始于X射线技术,其医疗板块整个20世纪一直在医学影像领域深耕,其生命科学部门一直到21世纪初才成型,居于其Healthcare部门之下,总部位于英国。 /p p   可能受新经济影响,诸事不顺,GE Life Science并购不多,但是级别足够配得上GE这两个字母: /p p   2003年$95亿收购Amersham plc,Amershamplc由英国同位素试剂巨头Amersham和瑞典生物试剂巨头Pharmacia及挪威Nycomed在1997年合并而来,Pharmacia Biotech部门(Pharmacia还有很强的制药部门并没有出售给GE)旗下曾有LKB-produkter AB和PLLaboratories两大全球生命科学日出前的强势品牌。 /p p   2006年$3.9亿收购瑞典分子互作公司Biacore。 /p p   2007年收购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公司WaveBiotech LLC。 /p p   2011年收购德国培养基公司PAA,进一步加强自己在生物制药领域服务工业客户的能力。同年收购细胞影像分析公司Applied Precision。 /p p   2013年$7.13亿收购英国分离纯化巨头Whatman,并随即在中国开厂生产,对准中国日渐炙热的临床诊断(尤其是POCT)和生命科学市场。 /p p   2014年$10.6亿收购ThermoFisher旗下因并购Life产生反垄断问题的三个品牌:Hyclone(培养基), Dharmacon(RNAi)和Seradyn(磁珠),既拿到大包装折扣,又省了尽调的钱,还得了人情。 /p p   但是3年后,英国基因编辑公司Horizon Discovery以$8500万从GE手里买走了Dharmacon,自2004年Fisher以$8000万收购Dharmacon,13年过去了,Dharmacon几乎原封不动地从美国到英国之间卖了三次,完全感觉不到通胀压力。 /p p   2016年收购瑞士BiosafeGroup,布局细胞治疗市场。 /p p   2017年收购英国纳米纤维过滤公司Puridity。 /p p   2018年Geekwire上刊登了一篇短文:GE quietly sells Caradigm to cancer company Inspirata, more than two years afterMicrosoft pulled out of the joint venture(在微软撤出这家合资公司两年后,GE悄悄地卖掉了Caradigm),2012年GE与微软合资成立健康大数据公司Caradigm,2016年微软撤出,GE买下微软股份,一年以后,另一家健康数据公司Imprivata买下了Caradigm,“收购条款不明”。 /p p   随着两年内两换CEO,GE积累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心,新CEO上台,势必会有较大调整,难以排到业界前三的生命科学部门何去何从,应该会在未来2-3年见分晓。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b8cd598-a081-4d5a-abae-f9dbf3e16135.jpg" title=" 安捷伦.jpg" alt=" 安捷伦.jpg" / /p p   安捷伦,1999年从惠普独立,当时是硅谷历史上最大的IPO。但是生不逢时,刚含着金钥匙出生,就碰上经济危机,销售锐减,大幅度裁员,2001年把医疗健康部门以$110亿卖给Philips,2005年又以$26.6亿把半导体部门卖掉。经过一系列瘦身,安捷伦开始买买买了。 br/ /p p   2005年,收购基因芯片公司ComputationalBiology。 /p p   2007年,$2.5亿收购圣地亚哥知名分子生物学试剂公司Stratagene(仪器均为OEM)。收购实验室自动化及软件公司Velocity11。 /p p   2009年,以$15亿收购分析仪器公司Varian。 /p p   2011年,连续收购二代测序样本制备公司Halo Genomics和新药研发样本制备公司BioSystem Development。 /p p   2012年,以$22亿收购病理抗体巨头,丹麦Dako。 /p p   2013年,安捷伦决定再次分拆,生命科学业务保留Agilent,电子测量业务叫 KeysightTechnologies,从此以后,安捷伦就是100%血统纯正的生命科学公司了。 /p p   2015年,以$2.35亿收购代谢组学新锐Seahorse Bioscience。收购临床遗传学和病理数据管理公司Cartagenia。 /p p   2016年,4000万英镑收购拉曼光谱仪器公司CobaltLight Systems。收购遗传学诊断公司Multiplicom。 /p p   2017年,收购测序样本编码公司Population Genetics Technologies。 /p p   2018年,收购爱尔兰细胞分析公司Luxcel Biosciences和Acea Biosciences($2.5亿,在杭州生产的新一代流式细胞仪,有报道称安捷伦此举意在进一步扩大在华市场份额,我宁愿相信安捷伦是想打通流式细胞仪与抗体及基因组的合纵联和,走向肿瘤诊断+新药发现的广阔蓝海)。 /p p   $2.5亿收购毛细管电泳公司Advanced AnalyticalTechnologies, Inc. (AATI)。 /p p   收购化学标准品公司ULTRA Scientific, Inc。 /p p   收购瑞士云端实验管理公司Genohm。 /p p   以$8000万收购糖蛋白试剂公司ProZyme和韩国科研工具代理商Young In Scientific。 /p p   $1.05亿收购临床测序公司Lasergen。 /p p   从安捷伦与惠普拆分,到彻底剥离非生命科学业务,我们不禁要猜测,她究竟在过去的20年间,在硅谷那个无声喧闹的地方,看到了怎样的一幅未来世界图像,以至于砸锅卖铁,全身换血,也要脱胎换骨变成一个生命科学公司?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463d8e6-e52c-42b6-9215-f5a82c2e1a53.jpg" title=" lonza.jpg" alt=" lonza.jpg" / /p p   龙沙1897年成立于瑞士,是实力强劲的化学与生物技术公司。它的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国际并购。 /p p   1996年, 龙沙$8200万收购CelltechBiologics,开始进入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单克隆抗体市场。 /p p   2006年,收购比利时多肽合成公司UCB。 /p p   2007年,龙沙$4.6亿收购Cambrex旗下生物学试剂业务,这给了龙沙目前细胞培养业务的骨架品牌: /p p   Clonetics(细胞系,原代细胞) /p p   Biowhittaker(培养基,内毒素检测) /p p   FMC(电泳,琼脂糖金标准) /p p   2008年,收购德国细胞转染公司amaxa,条款未披露,谣传是2亿美元现金。 /p p   2009年,收购印度CRO公司Simbiosys 。 /p p   2010年,收购小型CRO公司Algonomics。 /p p   2016年,收购肝细胞筛选平台公司Triangle Research Lab。 /p p   2017年,收购细胞和基因治疗公司PharmaCell 。 /p p   收购爱沙尼亚的外泌体先驱HansaBioMed Life Sciences。 /p p   从龙沙在中国市场上的动作可以看出,它正在努力从一个化工企业变成生命科学的有力竞争者,聚焦于细胞供应为核心的药物发现和细胞治疗。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72630b1-6f18-44b8-b097-971a17aadf5f.jpg" title=" 丹纳赫.png" alt=" 丹纳赫.png" / /p p   于丹纳赫,国内媒体已经有很多介绍了,最近其前任CEO出任GE董事长兼CEO成为工业界新闻,再次引起了很多人对丹纳赫的好奇心。其实,丹纳赫今年4月份向GE提出收购其生命科学业务,但是据说GE并未积极反应,根据GE去年46亿美元销售额,外界猜测该业务值200亿美元左右。不管这个猜测是捕风捉影还是无风不起浪,让我们来看看丹纳赫在生命科学并购的历史吧。 br/ /p p   2003年,$7.3亿收购丹麦血气分析仪巨头Radiometer,进入临床诊断领域。 /p p   2005年,4.5亿欧元并购Leica Microsystems AG,进入光学显微和病理市场,奇怪的是,LeicaMicrosystems在2004年录得6.6亿美元收入,公告说收购价包括了债务和其他责任。考虑到另外一个Leica--徕卡照相机公司,也是在数码浪潮下苦苦挣扎,控制权被法国奢侈品牌爱马仕轻易拿走的情况,不得不为老实的德国人而惋惜。 /p p   2006年,$5.2亿收购澳大利亚病理公司Vision Systems Ltd,后者拥有英国著名的免疫组化抗体公司Novocastra。 /p p   2009年,$6.5亿收购Melucular Devices,$4.5亿从Life手中收购质谱巨人 AB SCIEX 50%股份。 /p p   2011年,$68亿收购BeckmanCoulter,后者因遭遇FDA指控而股价大跌,所以有人说丹纳赫是嗜血的鲨鱼。事实上,以Beckman在临床诊断,离心机和基因组分析等方面的领先地位和Coulter在血球计数仪和流式细胞仪方面的雄厚实力,68亿美元的价格确实太低了。这在2015年丹纳赫以$138亿收购过滤公司Pall时对比鲜明。 /p p   2012年,通过LeicaMicrosystems收购风投基金ATV旗下数字病理公司Aperio。 /p p   2013年,$3亿从第三方检验公司Quest手中收购快检诊断公司HemoCue。 /p p   2016年,$40亿收购基因诊断公司Cepheid(以微流控技术专利多而著称,国内想做微流控的,请认真研究其专利体系)。 /p p   $7亿收购色谱耗材公司Phenomenex。 /p p   2017年,收购云端研发平台公司IDBS。 /p p   2018年,收购合成生物学巨头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 Inc.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f1addfe1-e893-43a7-a1e4-6d9c21c28382.jpg" title=" BD.jpg" alt=" BD.jpg" / /p p   BD成立于1897年,业务分为两个部门:BD Medical and BD Life Sciences,总收入约115亿美元,净利润约7.5亿美元,员工6.5万人,生命科学部门主要由微生物诊断和流式细胞术应用组成。 br/ /p p   1973年,BD公司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发成功世界上第一款流式细胞仪,FACS I。 /p p   1980年,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BACTEC 460TB诞生。 /p p   1997年,通过与Genzyme争夺,BD收购流式细胞分析抗体公司PharMingen($7500万),并于圣地亚哥设立BD Bioscience(BDB)总部。 /p p   其后,BD利用PharMingen班子收购抗体公司Transduction Laboratory,分子生物学公司Clontech(1998年以2亿美元购入,2005年以6000万美元卖出),单细胞检测先驱Atto Bioscience($2500万),药物代谢和毒理检测公司Gentest Corporation(2012年以7.3亿美元与Falcon Labware产品线一起卖给康宁公司),蛋白质组学公司FFE Weber GmbH等一系列研发型公司,想把以流式为核心的细胞分析业务拓宽,包括基于流式细胞仪的多重检测,细胞内功能检测,新药筛选,毒理,分子检测等,但并不成功,目前看来仅有PharMingen收购可称成功。 /p p   2011收购美国个人流式细胞仪品牌Accuri。 /p p   2012 收购英国Sirigen group,弥补因错失荧光染料王牌Molecular Probe(现在ThermoFisher旗下)而造成的新产品研发被动局面。 /p p   2015收购硅谷的单细胞核酸分析公司(yes,again!)Cellular Research,目前已经推出AbSeq,FACSMelody细胞分选仪,Rhapsody单细胞分析系统等一系列产品线,并计划把PharMingen所有抗体都开发成单细胞检测相关的Antibody-oligo产品,一转眼,BD俨然成为最性感的单细胞基因分析技术平台,利用自己在流式细胞术的领先地位和巧妙收购,快速解决单细胞分离分析技术痛点,弯道超车,在包括液相活检在内的广阔未来占据了有利地位。 /p p   对超大型巨人来说,Bio-Rad,R& amp D Systems,Enzo,这些中型企业,是很好的并购标的,但是,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对那些多层次收购而言,不能层层穿透直达原生品牌,进行有机整合的并购,都是危险的,低效的。 /span /strong /p p   近年来,中国资本频频亮相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并购竞技场,从国有上市公司万润股份2015年8.5亿人民币收购美国试剂公司MP Bioproducts,到中国民间私募基金Origin Technologies为了争夺Affymetrix而组团到硅谷注册投资公司,惜败ThermoFisher,一直到国产VC不惜与BD对簿公堂,也要投巨资到流式细胞仪新秀Cytek,开发高端流式细胞仪,正面硬刚统治该细分市场达40多年的垄断力量,到Thermo Fisher不遗余力推广“in China,for China”的国产品牌合作项目,我们分明感觉到了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中国的生命科学产业高潮已经在路上了。 /p p    strong 作者简介 /strong :北京四正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罗敏 /p p   1980—1984年,安徽大学生物系,本科。 /p p   1984--- 1987年,北京大学生物系,硕士。 /p p   1987---1990年,复旦大学遗传所,博士。 /p p   1992年,创办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p p   1993年,开发成功TORCH系列试剂盒 /p p   1996年,与美国PharMingen公司合作,在国内举办多场流式细胞术讲座和学习班,促进了流式细胞仪在国内的普及应用。 /p p   2000年,创办GeneMay,Inc.,加入著名的Biocom协会。 /p p   2001-2004年,获得PharMingen创始人250万美元投资, 建立北京生产研发中心, 引进美国BD公司专家在国内开始流式细胞分析试剂国产化。 /p p   2004年,主持美国GeneMay,Inc.并购BioCarta和Orbigen两公司。期间,主持将BioCarta首创的400个Pathways商业许可给Gene Logic公司,整合进其著名的GeneExpress数据库。将Orbigen的siRNA技术商业许可给美国Gene Transfer System公司。与国家艾滋病中心联合获得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CD4免疫指标检测试剂的研制”,资助资金250万元,并于第3年顺利通过验收。 /p p   2006---2008年,与美国ABI,VWR两上市公司谈判对晶美公司的并购, 完成尽职调查全过程。后因股东纠纷未成,导致晶美公司解散。 /p p   2009年,创办北京四正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启流式试剂国产化并于2018年进入临床诊断市场。 /p
  • 2017年全球检测行业并购情况汇总
    p   由于检测细分行业过于分散、业务过于繁杂,不同领域之间的专业跨度也比较大,使得检测企业通过自身技术扩张进入新的领域是一件费成本又费时间的麻烦事。因此,通过收购的方式扩充产品线、快速切入新市场,从而实现多样化的检测服务、多层次的行业分布以及广泛的全球覆盖,是国际检测市场的趋势所在,这一点在国际巨头身上更是显示。 /p p   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范围内第三方检测公司共进行了186宗收购交易,其中Eurofin27宗、SGS19宗、BV10宗、Exova10宗。 /p p   以SGS为例,2015-2016年共完成了29笔收购、3项战略投资。其中,2015年共发起14项收购、完成了10项、投资金额1.03亿瑞士法郎,收购企业包括:英国领先食品检测咨询服务独立供应商SVALtd,智利领先项目管理、技术质量检验和工程咨询公司SIGA Ingenieriay ConsultoriaS.A.,加拿大制药、营养和化妆品测试服务商Quality Compliance LaboratoriesInc.等。收购战略进一步扩大了集团在全球更多新市场的足迹,创造了更加多样化的服务,为集团2015年贡献了达4500万瑞士法郎的营收。2016年更是完成19笔兼并收购以及两项战略投资,并购再创新高。 /p p   其他巨头也不例外,2016年Tü V投资金额达9280万欧元,特别是在测试设备、实验室、IT基础设施和软件等方面 BV并购金额达4260万欧元 Intertek的收购贡献了2.24亿英镑的额外收入,还有Eurofins2016年完成27个收购项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国际检测巨头并购情况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380f91ef-d049-4a9b-9074-d60cd21cff8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span /p p & nbsp /p p   进入2017年,外资检测机构动作不断,SGS集团在2017年上半年便完成了4项收购。这些收购扩大了集团在农业、食品和生活,消费者和零售,工业领域的服务和足迹,这些收购为集团2017年上半年增加了400万瑞士法郎的收入和100万瑞士法郎的营业收入。 /p p   此外,在财务报表编制后,SGS集团还另外完成2项收购:(1)SGSLeicesterLtd.,UKAS认可的纺织品检测实验室,为英国服装行业进行物理、化学和可燃性测试服务 (2)CentralIllinois GrainInspectionInc.,美国农业部认可机构,主要为谷物产品提供检验服务。 /p p   BV从年初至今完成4项战略性收购,按年度计算收入为1亿欧元,为建筑与基础设施/农产品/智能世界等成长性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p p   2017年上半年Eurofins收购22家企业,相较于2016年上半年的12次收购接近翻番,合并营收共2000万欧元。另外截止到8月,包括DiscoverX和Amatsi交易,Eurofins签署和完成的交易数量已经增加到35个,预计年收入超过3亿欧元。 /p p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2017年部分国际检测巨头并购事件汇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d2a48f35-2d6a-4c93-b93a-00c088361eb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27, 127, 127) "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span /p p & nbsp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7年中国检测行业并购情况 /span /p p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方检测行业第二大市场,然而直到2015年,都还是呈现集中度极低、企业规模极小的混乱竞争状态,超过10亿年收入的机构寥寥无几,走出国门的企业更是没有几家。反观国外,全球第三方检测公司中有50家进行了跨区域经营、76家拥有5条以上的业务线,这其中大部分的扩张是通过并购实现的,却鲜有中国企业的身影。 /p p   直到2016年,“苏交科收购全球最大的环境检测公司TestAmerica”拉开了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并购的帷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汇总,2016年国内检测相关并购案例主要有14起,涉及10家公司。其中,单笔交易额最大的是苏交科全资收购美国TestAmerica,成交量达1.37亿美元。 /p p   从并购标的所属国来看,跨境收购是并购热词,苏交科分别收购美国、西班牙的环境检测、工程检测业务 西陇科学也布局海外基因检测领域。未来,着眼海外、走出国门成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新常态”,通过并购整合“走出去”实现资源整合、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p p   从并购领域来看,环境检测(环保领域)、基因检测是最热的并购目标,天瑞、苏交科、汉威电子等都将触角伸向了环保领域,基因医疗领域的有华测检测、西陇科学、迪安诊断和仟源医药等公司。 /p p   另外,天瑞仪器、西陇科学、汉威电子属于跨界并购,通过收购将产业链延伸至独立第三方检测领域。分析认为,由于检测认证行业是典型的碎片市场,检测认证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各自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和政府监管要求,技术和资质门槛使得每个市场相对独立。检测认证机构难以快速复制,无法通过直接投资进行快速扩张,采用并购手段快速切入新领域是检测认证行业通行的做法,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非检测企业通过并购进入第三方检测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2016年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并购事件汇总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noimg/86508bfd-fb60-4753-8900-e49467b04ddc.jpg" / /p p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第三方检测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研究报告》) /p
  • 分析称美国科技行业并购活动将持续活跃
    导语:国外媒体近期发布市场研究报告称,2010年科技行业并购活跃,主要受对经济形势的乐观情绪、充裕的流动性以及行业整合推动。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走稳,并购交易重心已从业务恢复调整至战略增长。   并购条件具备   2010年11月,科技股股价回升至2008年10月华尔街大跌以来未曾有过的高位。市场观察人士认为,科技行业的并购活动将进一步延续目前的活跃态势,虽然交易规模或将有所扩大。   虽然美欧失业率以及政府债务问题对投资者心理构成了负面影响,数个行业类股在过去几个月中仍走出了上行行情。其中科技类股的表现尤为突出。苹果、英特尔、微软等科技领头羊在过去几个月中发布的季度利润和销售额创历史记录,此外这些公司还持有大量现金,流动性非常充裕。   大型科技企业流动性充裕的结果是,即使当前股价上涨拉高了收购交易成本,大企业仍有能力收购规模较小的公司。此外由于收购方股价和收购目标估值在此轮涨势中同步走高,以换股交易作为收购支付方式成为可能。   普华永道公布的一份市场研究报告显示,自2009年年底触底反弹以来,科技行业的并购数量(包括财务收购和战略收购)和交易金额在2010年全年维持上行趋势,且行业中所有重要领域的并购数量都有所增长。该报告称,对经济形势的乐观情绪、充裕的流动性、技术变革以及行业整合将推动科技行业并购活动继续保持活跃态势。   推动因素转变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日趋稳定,并购交易背后的推动力量正逐渐发生变化。   普华永道市场研究公司美国交易服务团队负责人马汀库拉(Martyn Curragh)在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18至24个月中,公司并购活动侧重于发挥协同效应、改善成本结构,以应对经济环境的挑战。受2011年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形势走强影响,并购企业已将其交易重心从业务复苏调整至战略增长和增加收入。   在科技行业这种调整尤为明显。本周四上午,戴尔宣布其正在与数据存储厂商Compellent Technologies进行排他性收购谈判,希望以约8.76亿美元收购后者。若该交易得以达成,则有些安慰的意味,因为戴尔在今年9月份对3Par的竞购案中输给惠普。   由汤森路透和普华永道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截至2010年11月的十二个月中,美国并购交易总笔数与2009年同期基本持平,但交易总金额升至7860亿美元,较09年的7220亿美元上升9% 其中科技行业并购规模为810亿美元,交易金额占全行业的比率为12% 工业品领域的并购交易金额占比为13%,能源与电力的交易笔数占比为25%。   受市场领头羊向公司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发展趋势影响,未来科技行业的并购趋势仍将延续。普华永道在其报告中称,科技行业版图将延续近十年来的整合态势,产生少数几家终端硬件、网络、软件以及服务公司 这些公司也将致力于技术收购,以实现差异化或填补自身服务或产品类别空白。   普华永道指出,兼并交易将不仅限于大公司。规模较大企业将通过收购小企业跟上科技潮流发展。预计明年收购交易将主要涉及设备、服务以及面向手机与商业用户的媒体领域,网络公司则将进一步扩充本地服务种类。   相关新闻:科学仪器行业近期重要收购    斥资21亿美元 赛默飞世尔欲收购美国戴安公司    GE、丹纳赫、3M有意收购贝克曼库尔特    Caliper 2000万美元收购荧光成像系统制造商CRI    赛默飞世尔收购实验室化学品供应商Lomb Scientific    普发真空2亿欧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真空技术部门    仕富梅收购过程分析仪器公司Delta F    阿美特克1.59亿美元收购Atlas Material    豪迈(HALMA)收购美国Alicat Scientific公司    全球最大心脏医疗设备商美敦力8亿美元收购阿迪安    环境测量仪器制造商Vaisala收购Veriteq仪器公司   安捷伦收购Signametrics 扩展测试产品阵容
  • 审视十年并购史:国产仪器与进口差距有多大?
    近年来,国产仪器在发展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壁垒、品牌认知度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挑战。并购作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为国产仪器提供了一种弯道超车的可能。特别是近些年资本涌入科学仪器行业,创新型企业扎堆出现,众多热门赛道持续获得大额融资,给国产仪器买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科创板、北交所等几大板块相继开放,催生出更多上市仪器公司,也为并购提供了更多元、更经济的融资环境。科学仪器行业的并购交易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然而,国产仪器通过并购迎头赶上了吗?  仪器信息网从2013年起连续十年跟踪了超过500起科学仪器并购交易案,公开的交易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通过回顾科学仪器行业十年的并购历史,我们试图分析,国产仪器相比进口还存在多大的差距。  一、周期性波动 VS 深受环境影响  纵观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在过去十年(2013年至2023年)间,全球科学仪器行业的收并购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引领,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轨迹。具体而言,并购活动的数量保持相对均衡,未出现显著波动。而在公布的并购金额方面,则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即“大年”“小年”交替出现,体现出科学仪器巨头资金流动和战略调整的动态平衡。  相较于外企因市场周期性而呈现的波动态势,国产科学仪器厂商近几年的并购活动显著降温了。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硝烟四起以来,加之2019年起连续三年的疫情影响,国产仪器厂商承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挑战。尽管在此期间上市仪器公司数量增多,也不乏新兴的创新型仪器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能够满足并购条件并且具备强劲收购意愿的国产厂商屈指可数,整体并购动力明显不足。  二、外企十年前的关注重点 VS 国产仪器眼下的并购热门  尽管外企有其运转策略和周期,受环境影响没有国产厂商那么大。但三年新冠疫情,却真实改变了全球科学仪器产业的航向,疫情可以视作全球仪器企业并购整合的一道分水岭。2013年-2023年外资企业部分代表性并购案  2013年至2019年间,跨国仪器公司多将目光投在光谱、质谱、电镜、细胞分析、基因测序等热门科学仪器赛道,但疫情后随着生命科学市场的加速发展,生物技术公司、体外诊断公司、蛋白质组学/空间生物组学企业成为跨国仪器公司并购的首要对象。部分仪器巨头甚至将战略目光放到了产业链下游的制药企业或半导体企业,如布鲁克早前收购半导体公司Jordan Valley、赛默飞收购荷兰药企Patheon和CRO企业PPD、安捷伦近期收购CDMO企业BIOVECTRA等。2013年-2023年国产厂商部分代表性并购案  审视国产仪器的收并购轨迹,新冠疫情爆发前,以聚光科技、天瑞仪器、先河环保、博晖创新、苏试试验等为代表的早期A股上市仪器公司率先迈出步伐,完成了相关领域的并购整合,其战略重心主要落在环境监测、行业专用仪器、分析检测仪器及配套设备的精耕细作上。疫情之后行业生态迎来新变局,海尔生物、莱伯泰科、纳微科技等一批科创板、北交所的新兴力量崭露头角,瞄准科学仪器领域热门的生命科学赛道。但可以看出,国产厂商眼下关注的基因测序、细胞分析等并购热门,外企自十年前已开始布局。国产仪器相比外企在关键技术积累和市场应用成熟度方面呈现出超十年的代际差,仍处于模仿追赶阶段。  三、构建生态圈筑高竞争壁垒 VS 聚焦细分品类攻克关键技术  持续性整合和并购始终是全球龙头做大做强的重要驱动力。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关行业发展已基本成熟,行业内公司在资本的推动下已经完成了从家族化中小型企业向巨无霸企业过渡的阶段,构建了产品全系列生态圈,并通过收购竞赛快速扩增产品品类和相关专利,筑高行业壁垒、消除竞争,进而利用垄断地位控制产品价格并攫取高额利润,也诞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从单一领域到一站式科研服务提供商,行业集中度也随之上升。  以赛默飞为例,从Thermo和Fisher合并开始,公司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产品和服务”作为自身特色,在挑选并购标的时看重的是能够丰富公司的产品线,增加公司的战略地位并为股东创造价值,因此这些年我们看到赛默飞一路买买买,将营收和市值做到了行业第一的体量,鲜少有业务剥离或拆分的举措。丹纳赫则与之相反,看重收购临近或相关的业务,在一个领域内通常会发起连锁性收购,注重收购企业的互补性。丹纳赫近年在发起数十起并购交易的同时,还剥离出了Fortive、Envista、Veralto三家上市公司,成为一家纯粹的生命科学和诊断公司,业绩维持在行业前二的位置。  而未来更明显的并购趋势是,在目前市场普遍紧缩、全球科学仪器市场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单个产品的增长触及天花板,跨国仪器公司将以“横向打通仪器试剂服务全品类、纵向延伸至产业链下游”的策略实现扩张。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跨国仪器公司收购下游企业的案例,以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支撑企业营收市值的高增长和高估值。  国产仪器方面,企业的成长路径往往是先基于单品类立足,先发展专用仪器或前处理设备,再发展通用分析仪器,在具备一定实力之后再发起资源整合,从而实现产品和规模的快速扩张。如聚光科技上市后收购多家环保企业,收购吉天仪器、盈安科技,继而发展 GC-MS、LC-MS等高端科学仪器;天美集团在香港上市后收购7家国外企业或产线,获得了分子荧光、天平、离心机、GC-MS、同位素质谱等核心研发能力;海能收购上海新仪、并购德国 G.A.S.,购买 DL 公司高效毛细管电泳仪相关技术与产品;东西分析收购澳大利亚GBC仪器公司等。  国产仪器厂商在并购战略上展现出了对特定细分领域的精准聚焦,正奋力跨越关键技术的高地。但相较于历史悠久、技术积淀深厚的外资企业,面对跨国仪器公司已经构筑的生态城池和竞争高墙,国产厂商仍需奋力追赶。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也能孕育出一位“科学仪器并购之王”,不仅在国内市场合纵连横,更能在全球舞台上引领风骚。  拓展阅读:  仪器圈上半年32起收购案盘点,是谁出手狠又多?
  • 海外并购:中海油启动“中国时刻”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dquo 中海油&rdquo )的大楼坐落在北京朝阳门附近。近来,这座硕大的&ldquo 油桶&rdquo 状公司,牵动着世界经济界人士的目光。 加拿大政府12月7日宣布,决定批准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此批准成就了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迄今完成的海外最大收购。 不光中海油。2012年,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一片低迷的时局里,中国企业却集体扬帆出海,加紧了&ldquo 走出去&rdquo 的步伐,在海外市场频频出手,从能源、机械、煤矿,到娱乐、汽车、医药等各个领域,四处开花,并购屡屡得手。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有了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身影。 海外能源并购迎来&ldquo 中国时刻&rdquo 中海油成功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具有标志性意义。151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创下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纪录,对今年全球并购市场而言,这笔大单也堪称一桩&ldquo 超级交易&rdquo 。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公司,成为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典型案例,其收购过程及之后的并购整合,将成为观摩、考察、评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完整样本。 这桩&ldquo 超级交易&rdquo 最终花落中海油,引发外媒热评,外电将其视为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收购,既契合目前的市场背景,也符合中加双方共同利益。 中海油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宜林称,&ldquo 这表明,此交易对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和卡尔加里市带来的长期经济利益得到了加拿大工业部的认可。同时,中海油也将因尼克森优良资产及优秀员工队伍的加入受益。&rdquo 由于尼克森在美国、英国和巴西等地同样拥有油气资产,因此,中海油的这桩收购案还需得到这些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虽然还有交易流程要走,但业内普遍认为,由于已经获得了尼克森主体资产所在地加拿大政府的批准,意味着并购已尘埃落定。 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无疑对其今后的国际化发展意义重大。通过收购,中海油将在资产总额、油气储量、市场布局中,提升一个层次。以往中国能源企业很少涉足英国和美国的油气资产,但这次收购完成后,将大大改写这一格局。分析人士称,一旦通过美国监管部门的审核,中国企业将出现在墨西哥湾美国能源腹地。同时,这次收购也将助推中海油向全能型的能源企业转型,从海上石油开采,到投资油砂、陆上石油,甚至页岩气等。 继中海油之后,重磅消息接踵而至。12月12日,中石油以16.3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天然气资产,这是中国石油今年最大的一笔海外资源收购。12月18日,中石化以约15亿美元交易价格收购加拿大塔利斯曼能源公司英国子公司49%股份项目正式交割。该交易是2012年全球范围内,针对英国油气资产交易金额最大的单笔收购。此次收购首次开拓了中石化在英国北海地区油气业务,也标志着中国能源企业首次挺进北海油气资源投资开发行列。 这几起狂飙突进式重大收购,使中国能源在国际市场的布局形成新的突破。专家分析称,至少在2013年,央企仍将保持在海外资源收购方面的强势,尤其是欧洲市场的油气资源,将出现更多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ldquo 三桶油&rdquo 的收购身影。 世界能源领域权威专家,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经济界知名人士的丹尼尔· 金,在其最新力作《能源重塑世界》一书中作出如此论断:能源是牵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最重要、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已经成为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性力量。 丹尼尔· 金将中国企业在能源领域的&ldquo 走出去&rdquo 布局解读为&ldquo 中国时刻&rdquo 。他分析认为,中国快速和巨大的经济增长导致其能源消费急速攀升,中国面临着其他国家未曾经历过的重大挑战。 为应对巨大的现实挑战,保障未来能源供应,加大力度&ldquo 走出去&rdquo ,成为中国能源企业的战略抉择。以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为代表的能源企业&ldquo 国家队&rdquo 进行了艰辛的海外创业。中国石油靠着不断的技术创新,历经19年不懈努力,达到了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作业年产量1亿吨,权益产量突破5000万吨,宣告了&ldquo 海外大庆&rdquo 的建成。 此番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并非一路坦途,历时100天,其中两度延审,加拿大国内舆论对是否允许中国国企的收购激烈争辩。加上尼克森43亿美元债务,中海油此次出资近200亿美元,代价不菲。 未来,中国能源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战略会一如既往,而其面临的考验与挑战也更加严峻。 民企&ldquo 走出去&rdquo 痛并快乐着 当人们为中海油并购尼克森成功而欢欣庆贺时,由此桩并购案透视出的另一个信号或许更值得关注。加拿大政府批准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的同时,也宣布了有关外国企业投资加拿大的新规定,特别对外国国有企业投资加拿大能源行业设置了新的门槛。 《加拿大投资法》规定,资产价值超过3.3亿加元(1加元约合1.01美元)的外国投资案须经联邦政府审批,以确保交易给加拿大带来&ldquo 净收益&rdquo 。新规定对此加以修改,对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予以分别处理,将需要接受加拿大政府审批的私有企业收购案资产价值放宽至10亿加元,而国有企业收购案需要接受审批的资产标准仍维持在3.3亿加元。 同时,针对外国国有企业对加拿大油砂资产的收购案,新规定作了额外限制,即加拿大政府将只有在&ldquo 特例的情况&rdquo 下才予以批准。种种举动表明,加拿大政府实际上对外国国有企业大规模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关上了大门。今后,中国国有能源企业再如中海油般大举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会受到严格限制。 &ldquo 关闭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rdquo 。从加拿大投资新规中可以看出,今后中国央企收购加拿大能源企业受限,中国私有企业却将获得新的重大机遇。 然而,目前中国私有企业在加拿大的能源投资规模相对有限。对于加拿大政府释放的这一强烈信号,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私营企业今后是否会出现投资加拿大能源领域的高潮?中国私营企业家作好准备了吗? 显而易见,相比央企在海外能源市场并购的一路高歌,中国私企则冷清许多。&ldquo 一开一收&rdquo 、&ldquo 一冷一热&rdquo 间,可以透视出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中,面对世界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尚需目光高远、强体健能。 可以说,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极大提升了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信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环境并不乐观,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及地缘政治背景下,企业海外投资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10月8日,美国国会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了干预美国通信网络的机会,并建议相关美国公司尽量避免同华为、中兴合作,以避免造成知识产权方面的损失。中兴、华为据理抗争。 获得2012年年度经济人物的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切实体味到在海外并购中&ldquo 痛并快乐着&rdquo 。4月,三一重工以3.24亿欧元成功收购其竞争对手&mdash &mdash 有着&ldquo 大象&rdquo 之称的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一跃成为全球泵送行业老大,向跻身世界一流工程机械跨国公司昂首迈步。 但被梁稳根视为&ldquo 第三次创业&rdquo 的三一重工国际化之路充满坎坷。以&ldquo 威胁国家安全&rdquo 为由,奥巴马政府阻止中国三一重工美国子公司罗尔斯公司收购美风电场项目。三一重工被逼无奈,10月,向美国联邦地方法院递交诉状,将奥巴马总统和美国外商投资审查委员会列为共同被告,诉诸法院。 与资金庞大、体积壮硕的国有企业相比,个体单薄的中国民营企业更容易成为&ldquo 中国威胁论&rdquo 的被&ldquo 绑架者&rdquo ,海外投资之路屡屡受挫。 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老总黄怒波冰岛购地申请遭到回绝。从2007年以来,冰岛政府共受理25起外国人购地申请,仅这一起被拒绝。 &ldquo 本意发力北欧旅游地产&rdquo 的黄怒波,没想到他的纯商业举动,却令他深陷舆情漩涡。西方媒体将其举动上纲到&ldquo 北京可能会获得在北大西洋的战略立足点&rdquo 、&ldquo 中国进入北极圈石油开发和航道开发的地缘政治计划&rdquo 。对自己的商业行为被无端政治化,黄怒波委屈而无奈。 尽管道路充满荆棘,但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国际化浪潮已势不可当。民营企业凭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非国有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占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流量的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达到约44%。 一些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之路上,走得风生水起。2012年9月,王健林执掌的大连万达集团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AMC,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型文化企业的成功案例,它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美国最大一起企业并购,也是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海外并购。并购完成后,万达集团成为全球规模、收入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王健林的宏愿是,用事实证明,中国的企业不仅买得起,也可以经营好国外的文化企业。商海拼搏,始终挺立潮头,王健林入选2012年度经济人物。 一举收购沃尔沃的吉利等一批民营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国际化之路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在本土化经营、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等方面艰辛探索,不懈跋涉,开拓了市场份额,壮大了企业自身,也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尽一己之力。 中国民营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已如开弓之箭,在一往无前的国际化道路上,痛并快乐着。 &ldquo 走得快&rdquo 更要&ldquo 走得好&rdquo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与世界经济接轨,开拓国际市场,与国外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同台竞技,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已成为国家战略选择。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有专家表示,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低迷期,海外不少优质企业市场价值明显降低,许多国家为推动经济复苏在积极引进外商投资,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动力十足,步伐仍会继续加快。 从投资增速看,2002~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幅高达44.6%,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然而,&ldquo 走得快&rdquo 不意味着&ldquo 走得好&rdquo 。中国企业在&ldquo 走出去&rdquo 过程中,也呛过水、受过挫,留下很多经验教训。中海油在2005年拟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因遭遇美国国会反对而折戟失利。7年后,中海油再举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表现得更加成熟、审慎、稳妥。 跨国并购是一种复杂的商业活动,风险高,过程繁复,程序严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型国际化并购已成常态,失败固然正常,&ldquo 吃一堑、长一智&rdquo ,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显得殊为可贵。在海外并购中熟练运用国际规则,加大对跨国并购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运营能力和水平。此外,在&ldquo 走出去&rdquo 中如何转变观念,树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具有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并购理念,尤其关键。 当年中铝195亿美元入股力拓失利,中铝董事长熊维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剖析、总结中铝海外并购的得与失。他强调,现在的并购一定要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格局,并购方,甚至和联合方都要形成这样一种互补,只想单方面考虑自己的利益,这样并购是很难完成的。 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一流跨国公司,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过程中,始终把发挥好优秀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价值理念。 在&ldquo 走出去&rdquo 所到达的国家地区,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为当地社区发展服务,保护环境和资源。不少中资企业通过能源资源开发,与资源国一起提高资源附加值;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帮助东道国建设交通网线、通讯设施,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与东道国一起建设学校、医院等,发展文化事业。 熊维平以中铝秘鲁项目举例,正式开工建设前,中铝投资近5100万美元,把当地配套社区建好,解决了当地人七八十年没有喝到干净水的问题,下游河流的排污问题也一并得到治理,这个项目在秘鲁顺利地取得环评,并赢得了当地政府、老百姓和舆论的认同。 正如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只能说是完成了&ldquo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rdquo 。如何走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文化融合、管理协调之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中国企业&ldquo 走出去&rdquo ,要走得好而快,还需仰赖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的多方助力,如中国政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对话机制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制度,减少行政审批的范围和环节;进一步健全&ldquo 走出去&rdquo 的体系,积极发展与对外投资相关的各类中介组织;保障中方海外投资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等。 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国家法律、政策层面的强有力扶持,中国企业苦练内功,强体健能,视野高远,方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并购大潮中,抢占先机,乘势而上,一展身手。
  • 2018全球能否迎来生物制药并购大年?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2018年开年不到一个月,全球生物制药行业陆续宣布多项并购交易:Celgene先后以70亿美元和90亿美元收购Impact Biosciences和Juno、Takeda以 6.3亿美元收购TiGenix、Sanofi以116亿美元收购Bioverativ,除此之外还有多项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意向和合作协议。人们不禁要问,在经历了2017年的“平静无波”后,2018年全球能否迎来生物制药并购大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2017年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并购回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8b5f77ac-5482-4352-8e20-e056cd8d3cd5.jpg" / br/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7年全球生物制药并购交易金额总计约为775亿美元,交易数量为167笔。无论是金额还是数量,均创近5年的历史新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自1月Johnson & amp Johnson以300亿美金收购Actelion后,2017年全球范围没有再出现较大的医药并购事件,如果不是第三季度Gilead Sciences以119亿美元收购Kite Pharma吸引了业界的注意力,那么2017年全球医药并购就真的可以用“平静无波”来形容。而愿意出资进行大宗并购的收购方,瞄准的多是罕见病及肿瘤治疗领域的潜力公司和产品,这也显示出罕见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仍是全球生物制药聚焦的热点领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80c63a0e-6c48-443a-8948-5d7b8bfe62bb.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图1. 2012-2017年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并购交易公布情况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153, 153, 153) " img alt="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uepic/8e00fdfe-d7c3-4b63-ab1f-8a77db353c0a.jpg" / br/ /span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过去一年,全球制药巨头对于并购普遍持观望和审慎的态度,并购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美国特朗普政府税收改革的不确定性,使得美国大型制药企业在并购策略和资金上受到限制;英国脱欧和EMA总部迁址也给全球医药市场带来了隐忧和不确定性;生物技术股高估值提高了大规模并购的风险等等,诸多因素都阻碍了2017年规模较大的并购交易的开展。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2018年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并购趋势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随着美国税改明朗及政府对生物制药行业的支持、某些治疗领域药物研发竞争日益加剧、扩充产品管线以维持盈利意愿强烈以及全球范围内大量资本的涌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8年有望成为全球生物制药并购大年。另外,由于美国某些政策支持大型制药企业之间的横向整合,大型制药企业也能有大量的海外资金回流,2018年极可能出现超级并购,市场猜测较多的是2017年就数度传出被收购传闻的Bristol-Myers Squibb,潜在买家则可能是Pfizer、Amgen、Novartis、Roche等巨头。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存在有利因素的同时也应看到,2018年生物制药并购交易会呈现上升趋势也有可能是因为2017年交易量太低,任何增长都将增加2018年的并购成绩。另外,在2016年暴跌之后,2017年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上涨了18%,高估值带来的交易风险是导致并购交易下降的原因之一。如果2018年潜在收购标的的估值仍处在高位,全球生物制药行业或许也会延续2017年的谨慎态度。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最后还应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进入全球生物制药并购浪潮中。2017年就有中国三胞集团(Sanpower Group)以8.2亿美元收购Dendreon Pharmaceuticals、5家中国投资机构联合以6.05亿美元收购SciClone Pharmaceuticals、复星医药(Fosun Pharma)以11亿美元收购Gland Pharma 74%股权的交易完成交割、上海医药集团(Shanghai Pharmaceuticals Holding)以12亿美元收购Cardinal Health的中国区业务实体等并购交易,并购海外企业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医药企业实力的逐步增强,预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融入并参与到全球医药市场的竞争中来。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部分资料及数据来源: /strong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2018 M& amp A Firepower Report: Life Sciences Deals and Data, Ernst & amp Young M& amp A:2017 proves snooze-worthy on the acquisition front, EvaluatePharma. /p
  • 2017回顾:盘点科学仪器行业并购案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每到年末,仪器信息网都会对上年度企业并购事件进行梳理,也因此记录了全球科学仪器市场整合重组的“变迁史”。来到2017年,仪器信息网跟踪报道的科学仪器企业并购案共59起,数量上相比上一年度的62起略有下降。但从金额上看,行业全年交易规模达233.28亿美元,相比2016年度的126亿美元涨幅显著。凭借多笔大额收购案加持,2017年科学仪器行业并购事件还是可圈可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3-2017科学仪器并购市场交易规模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1f0bf869-3edf-4ffc-857e-7b5b8f31c983.jpg" title=" 1.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注:数据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span /p p   前几年,多笔大型百亿收购案搅动科学仪器行业,导致全球仪器市场高潮迭起,体现在并购的交易金额和数量上也是曲折多变,而非直线上升。到了2017年,科学仪器并购市场公开交易金额为233.28亿美元,59起并购案中有50起为国外仪器公司主导,9起由国产仪器厂商发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20e2512e-e23e-4f86-938d-c8d8de0fb77c.jpg" title=" 2.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注:数据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span /p p   从数量维度梳理2017年度59起仪器并购案。近两年,布鲁克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继2016年完成5笔收购后,2017年公司又实现了对Hysitron、Luxendo等6家公司的吞并整合,在质谱、光谱、材料物性、生命科学领域多点位发力,收购数量引人侧目。 /p p   2017全年,“行业买家”赛默飞位居第二,全年完成4笔收购。VWR、丹纳赫分别完成3笔交易 安捷伦、默克、瑞士万通、珀金埃尔默、赛多利斯、桑翌各自也有2项并购入账。2017年国外仪器公司伺机出手,国产仪器厂商的并购数量还是单个为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年交易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仪器企业并购整合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insimg/437f2472-d473-4cbf-95ce-e4b619439d01.jpg" title=" 2.jpg" /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注:交易金额未公开的并购案未在统计范围内 /span /p p   2017年,单笔交易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仪器收购案共10起。除赛默飞、赛莱默、丹纳赫3位老将外,其余7家均作为新面孔出现在“过亿美元俱乐部”中,尤其是位居二三的Avantor和苏伊士。 /p p   珀金埃尔默罕见出手,投入13亿美元收购欧蒙诊断,不仅贡献了公司史上数额最大并购案,也为科学仪器并购版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Teledyne一季度营收增长6.7%,公司直言7.9亿美元收购e2V“显成效”。此外,赛多利斯3.2亿美元买下实时活细胞分析技术领导者Essen BioScience,也显著扩大了其生物分析的业务范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生命科学领域高歌猛进 /strong /span /p p   科学仪器行业受技术创新引领,想要迅速进入某一壁垒高耸的细分领域,收购不失为一项快捷之选。近两年生命科学市场大热,巨头们忙着兼并整合,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更成为资本方眼中的优质标的。 /p p   2017年生命科学领域共发生12起仪器企业并购案,珀金埃尔默一家独大,不仅在年初将印度最大体外诊断试剂、工具和仪器供应商Tulip Diagnostics收入囊中,对EUROIMMUN的收购更让其在中国的收入“几乎翻了一番”。连在资本运作方面一向谨慎的岛津,在2017年都收购了临床同位素标记企业AlsaChim,足见生命科学市场的火热。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光谱行业洗牌悄然加速 /strong /span /p p   生命科学市场受追捧显而易见,但在2017年,有一个领域也成为仪器厂商竞相买入的热门,那就是光谱。2017年光谱领域共发生9起仪器企业并购案,这一部分的买家有思百吉、日立高新、安捷伦、布鲁克、瑞士万通、蔡司、E+H等。 /p p   安捷伦收购Cobalt Light Systems快速进入高分辨拉曼市场,瑞士万通买进Diagnostic anSERS拓展表面增强业务,侧面印证各大仪器公司对拉曼光谱这一热点市场的“步步为营”。或许由于光谱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领域的行业洗牌正悄然加速。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产仪器厂商整合放缓 /strong /span /p p   汤森路透此前发布的年度并购报告指出,自2015年创下交易金额历史最高纪录后,中国并购交易速度在2017年经历了第二次年度下滑,这一结论在国内仪器企业身上同样得到体现。2016年国产仪器厂商发起主导了20起仪器企业并购案,到2017年却下降为9起,国产仪器厂商在2017年的整合速度明显“遇冷”。 /p p   但在2017年,粒度仪国产翘楚丹东百特入股精微高博,试验机国产代表东菱振动“出嫁”苏州高新,加上年末海能仪器宣布购买欧洲DL公司HPCE相关专利及技术,国产企业几笔收购还是“吸睛”无数。2017年,聚光科技、先河环保、雪迪龙等几家国产厂商“领头羊”未见出手,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这些国产仪器“大买家”在2018年是否强势回归,我们拭目以待。 /p p   当然,2017年也有个别企业“修剪”了部分仪器产品线,如牛津仪器出售工业分析业务、资生堂放弃色谱业务、Electro Scientific转让激光剥蚀部门等。 /p p   上半年,连续发起三项交易的VWR,在5月份也以64亿美元“出嫁”知名试剂耗材生产商Avantor。科学仪器行业总是风水轮转,为记录更多精彩瞬间,仪器信息网特别制作“2017年度科学仪器行业并购一览表”,以飨读者。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年度科学仪器行业并购一览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7852e050-283c-4b30-a75c-a2af334f85c4.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728ac0d6-d2f8-4888-8cd8-90b5630f1fb9.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757bdefe-0925-4e54-bdda-e73e8ad65080.jpg" style=" "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 华测已投资并购多项检测业务
    投资建议   公司发布2013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7.77亿元,同比增长26.05%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27.09% 摊薄每股收益0.41元。业绩符合市场预期但略低于我们的预期。我们认为2014年将是公司并购的元年,未来公司有望通过并购国内外优质标的,实现收入规模的迅速增长,看好公司的长期成长潜力。按照增发后股本38148万股计算,预计2014-2016年EPS分别为0.54元,0.72元和0.94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6倍,27倍和21倍,维持&ldquo 推荐&rdquo 评级。   投资要点   业绩符合市场预期,但略低于我们的预期:公司发布2013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7.77亿元,同比增长26.05% 实现营业利润1.70亿元,同比增长33.12%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27.09% 摊薄每股收益0.41元。利润分配方案是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元(含税)。从单季度数据看,四季度实现营收2.34亿,同比增长24.86%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0.48亿,同比增长20.98%,单季度EPS0.13元。公司同时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一季度净利润为911万元-1,276万元,同比下降30%-50%。主要原因是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放缓,同时13年新增项目投入,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造成。从13年财务数据看,13年1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占全年的比重分别为18.9%和12.2%,我们认为对公司14年全年的业绩不必过于悲观,仍然坚定看好公司的长期成长潜力。   盈利能力和费用率稳定:2013年度,公司综合毛利率为62.34%,同比下降2.48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为39.43%,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毛利率的下降伴随着费用率的下降,主要是会计核算的原因导致。总体上看,公司净利率为19.63%,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从费用率细分子项看,销售费用率为19.69%,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主要系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人力成本增长所致。管理费用率为21.18%,同比下降2.16个百分点。财务费用主要为利息收入1119万,同比增长37.46%。   生命科学检测业务和工程技术检测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为了降低对外向经济的依赖,公司积极开拓内需市场,特别是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开拓,大幅提升了公司生命科学检测业务的收入。从财务数据上看,14年公司生命科学检测业务实现收入2.72亿,同比增长45.9% 而贸易保障业务实现收入2.19亿,同比增长7.7%。未来生命科学板块将继续作为为公司发展的重点,特别是医疗健康行业,目前公司已布局于医学检测、GLP实验室、职业安全与卫生、职业健康检查等项目。同时,公司 公告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服务系统(UCLAHealth)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有助于迅速提升公司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技术实力。另外,工程技术行业市场容量大,也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目前公司正在对华安检测进行收购,旨在借此进入无损检测市场。   积极开拓市场,加大研发提升公司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继续推进实验室检测网点建设,扩大公司在全国的检测覆盖范围,开拓各地检测市场。另外,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依托研究院的技术支持,积极进行新的检测方法和标准项目研发,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的制定,提升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截止报告期末,公司已取得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7项。参与制订、修订标准达245项,已公布标准137项,其中国家标准有91项,强制标准有9项。   投资并购进入新领域,获得新资质:公司通过收购英国CEM公司,成为欧盟权威公告机构(NB认证机构) 通过设立广州华测职安门诊部有限公司,进入职业安全领域 通过投资沈阳华测新能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进入风能检测领域 通过收购新加坡POLYNDT公司,进入船舶的无损检测领域 通过收购黑龙江华测检测,强化公司在东北地区食品检测能力 另外公司目前对华安检测的收购尚未完成,通过收购华安检测,公司将进入无损检测市场。我们认为,公司通过并购国内外的优质标的,延长产品线宽度并产生协同效应,有望实现收入规模的快速增长。   风险提示:并购失败风险 新业务拓展低于预期风险 政策风险。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