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催化学

仪器信息网催化学专题为您整合催化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催化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催化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催化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催化学话题讨论。

催化学相关的资讯

  • 述催化 促发展,天津大学-岛津高端催化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近年来,催化已经成为时下火热的领域。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环境气候的重视,低碳、绿色已经成为发展不可回避的主题,而催化也是这进程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为推动催化研究交流、化学化工学科建设,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和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于2023年3月25日共同举办“第二届天津大学-岛津高端催化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催化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及学科建设讨论。大会现场天津大学副校长/化工学院院长 马新宾教授致辞天津大学副校长/化工学院院长马新宾教授首先对参会的催化领域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天津大学和岛津一起举办高端催化论坛,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催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能进行更多、更充分的交流、沟通。马新宾教授也希望通过这种交流,逐渐扩大“天津大学-岛津高端催化学术论坛”的广度和深度。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营业部副部长马景辉致辞马景辉副部长表示,现代化学工业中有90%的产品是借助催化过程生产实现,生产总值约为工业生产总值的25%。没有催化科学的发展和催化剂的应用,就没有现代化学工艺。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领域内享有盛誉。岛津希望借助本次论坛能与行业的专家深入探讨,进一步加深相互沟通和了解;同时也希望凭借自身140年的历史积淀为催化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分析仪器解决方案。主题报告报告题目:生物质醇高效转化的催化基础报告人:北京化工大学 何静教授何静教授表示,人类已经进入“第四次工业革 命”即绿色工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主要有生物柴油和生物乙醇两类,全球生物柴油市场需求已经超过4000万吨/年,生物乙醇超过400万吨/年。在双碳目标导向下,能源行业也将发展重点由石油能源转向生物质能源。何静教授团队主要研究了乙醇化学中乙醇化学键的定点活化与定向转化,构建了金属-酸-碱多中心接力协同体系,大幅提升反应选择性。设计了MgAl-LDO、Ni-Li-LDO、Fe@GCN、Cu2O-SrTiCuO3-x等催化体系。此外何静教授也在甘油化学中甘油伯仲位定点活化与高效定向氧化方面有研究。报告题目:自适应催化位点调控CO2定向转化报告人:天津工业大学 仲崇立教授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在近几十年内急剧增加。仲崇立教授团队基于在沸石催化体系长期积累,构建了柔性多金属单原子位点催化剂制备的平台技术,利用EDTA取代MOF材料特定位点,通过EDTA与金属的相互作用,得到了高度分散的多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并以Cu-Ni催化体系为例,利用球差电镜、原位电子自旋共振等方法明确催化剂结构,同时说明了柔性多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在二氧化碳转化方面展现了优异的性能。报告题目:离子液体强化CO2电催化过程报告人:中国石油大学 张香平教授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是极具潜力的领域。离子液体不挥发、稳定、有催化、导电等特殊的性质。张香平教授团队针对离子液体的特性,在其稳定性好的基础上引入碱性官能团和多个活性位点,制备了[Bmim][Triz]等碱性离子液体和[P444][4-MF-PhO]等 芳香脂类的双位点离子液体,并对离子液体在微环境的表现以及在电极秒面的性质进行了考量。张香平教授还利用离子热法制备硫化铟催化剂和利用电沉积法制备改性Pd和Ag催化剂,以及对离子液体中二氧化碳还原过程中产生的纳米气泡的生成原理进行了探究。此外,张香平还在电化学催化的成本方面,对之前做的研究应用前景进行考量与分析。报告题目:碳基硝基加氢催化剂的设计报告人:中南大学 刘又年教授芳香胺是关键基础化学品,广泛应用于染料、医药、农药和光电材料等,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非贵金属由于其含量大、成本低、催化性能好,通常为硝基催化加氢的理想催化剂,但相比于贵金属催化剂也在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缺点。刘又年教授利用金属中心调节-多金属位点的方法,构建了基于Co和Zi双活性中心的金属催化剂,其性能优于已有报道的纳米粒子中心催化剂,并可以在常温下对硝基苯类化合物催化加氢有较好的选择性和催化效率。此外,在金属中心合金化方面合成了Ni-Cu合金催化剂;在金属中心单原子化方面合成了N、S共配位的Co催化剂。报告题目:烷烃芳构化研究报告人: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樊卫斌研究员芳烃制备传统工艺的原料通常来源于石油化工的裂解和石油馏分的重整。樊卫斌研究员通过Ga/ZSM-5分子筛催化剂实现了丙烷芳构化,BTX收率约为60%。跟据核磁共振分析,对这种Ga催化剂的结构和配位状态进行研究,明确了高度分散的Ga是实现反应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关键。樊卫斌研究员团队通过DFT计算和原位表征技术深入分析并明确了丙烷芳构化的反应机理,解决了长期以来在反应机理方面的争议。在费托尾气芳构化方面,樊卫斌构建了两段流化床的新工艺,增加了芳构化效率;在长链烷烃芳构化方面,以beta-分子筛为基础构建了一些列催化体系,增加长链烷烃如庚烷芳构化的效率及收率。报告题目:CO2电化学转化与过程强化报告人:天津大学 张生教授张生教授团队在二氧化碳电化学多层次转化上以绿色化学为基础,构建了从催化剂到电极,到反应器再到工业点解槽的研究模式。在催化剂理性设计上设计了二氧化碳电化学制备甲酸反应途径,合成并表征了CeO2/SnO2催化剂,并在静电纺丝表面构建成异质界面纳米纤维。在电化学过程强化上,张生教授引入刚性四氟乙烯和柔性离聚物分别构建了反应物二氧化碳和质子传输通道,协同强化二者传递过程。此外尝试用其他多种材料增强点解反应过程中电子传输效率。张生教授在报告的最后,介绍了团队在二氧化碳工业化方面取得的进展。报告题目:催化剂评价系统-微型反应器搭档气质联用仪报告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GCMS产品专员 王子君催化已经渗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岛津公司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实验室催化剂快速筛选的系统,可以帮助催化领域的研究者加速对催化剂的研究。微型反应器μ-Reactor是简便的分析系统,可以对气体、液体和固体样品进行分析检测;高性能微型反应炉可以实现高精度温度控制和快速升降温;产物快速分析支持在线MS检测,并且可以在8个温区GC/MS分析。报告题目:单原子催化剂的配位环境和动态演化行为研究报告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王爱琴研究员催化自提出开始便不断受到化学家的重视。单原子催化剂是一类仅含相互孤立的个体原子作为催化活性中心的负载型催化剂。王爱琴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单原子催化剂的发展过程,标准研究规范,并将其概念进行拓展,以及单位点催化剂和单原子催化剂的区别与共通部分。这种催化剂的已经不适用于传统界面化学的定义,其带来的新概念也带来新的思考。介绍了单原子活性中心微配位环境的多样性研究、微配位环境的精细调控的研究、Ru-N-C单原子催化中心微配位环境调控研究、Ru-N-C第二壳层配位环境的研究、Co-N-C单原子催化中心微配位环境调控研究等。在报告的最后,以铜基催化剂为例,介绍了在原位表征技术的辅助下,活性位点在反应条件下由单原子到纳米颗粒再到单原子的结构动态变化。报告题目:冷等离子增强作用下CO2在碳化钼表面的定向活化与转化报告人:大连理工大学 石川教授冷等离子有能打破原有热力学平衡,低温、快速高效,但也有定向性差等特点。石川教授借助冷等离子体构建了冷等离子体-催化耦合CO2加氢催化制取CO体系。在温和条件下,冷等离子体-催化耦合表现出的催化效率是TOF颗粒催化剂的2倍。通过等离子体系的使用,避免了反应过程积碳的问题,提高了反应稳定性,解决了工程长期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进一步研究了等离子体-催化协同机制的特点,并用该方法研究了CH4-CO2重整反应的催化研究。报告题目:铁基催化材料的理论设计基础报告人: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温晓东研究员催化科学是借助数据科学与量子力学之间的学科,涉及材料化学、化学工程、分析测试、配位化学、表面科学、物理化学等诸多领域。计算化学作为理论工具已经成为一种“微观层面分析的手段”。以费托合成为多相催化技术研究的典型范例,课题组研究了工业铁基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基于DFT优化模型为基础,对铁-碳催化剂形成的活性物相进行了辨析和调控研究,并对并针对新一代工业铁基催化材料的预测和开发进行了讨论。此外,温晓东研究员团队在煤炭间接液化制备油品技术方面,发明了260~290费托反应催化剂活性的碳化/氧化动态稳定化技术。报告题目:沸石分子筛上活性位与催化反应机制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报告人: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徐君研究员核磁共振在固体核磁、材料科学、表面化学、生物科学等领域有诸多应用。沸石分子筛的物理化学性质特殊,在催化领域中有重要应用前景。徐君对ZSM-5分子筛骨架用借助固体NMR,对其Lewis酸性位活性进行评估。此外也用NMR观测了Zn、Mo、Ga改性后的分子筛金属活性中心,并且定了新的活性位点。徐君研究员也构建了简述协同活性中心的方法,利用NMR、IR等检测手段,跟踪了Mo/ZSM-5分子筛催化剂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研究了Sn-分子筛Sn活性位点的醛酮交换反应。位进介绍了分子筛不同T位点区分与反应活性。此外,核磁共振也可以用于观测分子筛中相互作用研究,例如:分子筛孔道与酸性影响双分子反应、非共价键相互总用对反应活性影响等。报告题目:同步辐射X射线谱学在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中的应用报告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姜政教授姜政教授介绍了X射线吸收能谱,以及SRXS方法与材料结构关联的信息。目前X射线朴学表征方法学利用原位该分辨XANES、模拟计算、Δ-μXANES和亚秒/秒级时间分辨+大数据分析。在小波变换方面首次通过原位XAF研究了Co2C的形成过程;在高分辨X射线发射谱方面,借助差谱特征判断Co和Mn相关催化剂的结构变化;通过原位发射谱研究Cu基催化剂还原CO2等。同步辐射光源谱学平台已经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多地完成建设。其中上海光源谱学平台已经有动力学线站、能源材料线站、稀有元素线站等多条分析线。报告题目:数据驱动的工业催化剂设计报告人:天津大学 赵志坚教授催化反应工程从最远处的试错法,再到人为计算,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数据计算,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赵志坚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催化剂模型的算法,对合金特征进行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CuZu纳米催化剂。其催化剂与预测理论活性有较高的相似性,为设计新一代高效催化剂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课题组也借助DFT计算了CuCo热还原CO2反应机理并进行了实际的实验测试。在复杂反应网络方面,利用机械学习和人工智能抽提描述符提出普适性设计准则,完成对催化剂的快速筛选等功能。在耦合多尺度计算方法上,实现跨尺度按耦合模拟。报告题目:超临界流体色谱分离技术在油品分析中的应用报告人:岛津中国创新中心高级专家 郭彦丽超临界流体是指二氧化碳流体在低超临界温度和压力下呈现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其密度与液体接近,有良好的溶剂化能力,同时粘度和扩散能力接近气体,物质交换效率,由于二氧化碳无毒无害因此也更加环保,且其和油脂互溶性好,适合油脂样品分析。岛津SFC可以在原本GC-FID系统基础上进行合并,完成从气相色谱到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的升级。介绍了SFC-GC-FID柴油中芳烃快速定量、汽油中烯烃分析、油脂样品在线净化实现多环芳烃检测的案例。除此超临界色谱还可以与液相色谱联用对食物油中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岛津杯学术报告后,进行了第二届“岛津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优秀博士生论文颁奖活动,通过post展示、现场答疑,参会的专家无记名投票选出了10篇优秀论文,岛津市场部陈志凌高级经理对10位获奖的优秀论文作者进行了颁奖。岛津为墙报获奖人员颁奖同期也举办了学科建设研讨会,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领导与部分参会学校化学和化工学院的院长/副院长一起参加了研讨,就学科建设中学科设立、人才引进、管理、考核等等各方方面进行了非常坦诚、充分的交流,与会者均表示收获颇多。高端催化学术研讨会现场参加论坛人员合影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李灿院士当选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
    李灿院士当选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 是当选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在7月13—18日韩国首尔举行的第14届国际催化大会上,李灿院士当选为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任期4年)。国际催化理事会历任主席主要由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著名科学家担任。李灿是国际催化理事会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当选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也是出任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发展中国家科学家。 国际催化理事会创立于1956年美国费城,创立以来为促进国际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际催化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目前由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60多位理事组成。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每四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催化大会,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14届。该大会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最广泛的催化大会,也是化学和化工领域涉及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之一。 李灿院士从1998年开始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理事, 200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13届国际催化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并获得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催化奖(每四年一次、每次一人,主要奖励在国际催化领域取得杰出科学成就的45岁以下的科学家)。在第14届会议上李灿升任为主席,这标志着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催化研究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附:李灿院士简介 李 灿,男,1960年1月生,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的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红外光谱和同位素技术表征了稀土氧化铈等催化剂表面的超氧和过氧等分子离子氧物种以及这些物种之间的转化和催化反应活性,观测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及其结构畸变现象。研制了用于催化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解决了拉曼光谱用于催化研究所面临的荧光干扰和灵敏度低的难题,建立了鉴定分子筛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紫外共振拉曼方法。合成了含高度隔离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材料。将Sharpless和Mn(Salen)等均相催化剂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合成引入纳米孔材料,获得具有与均相不对称催化相媲美的多相手性催化剂。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140余篇, 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次。在国际Elsevier Science系列中主编文集1卷。作为第一作者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明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8)、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和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等。 任国际催化理事会(IACS)理事、国际刊物"Applied Catalysis A"、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和"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的编委和多个国际系列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第三届亚太催化大会。任国内"中国科学"、"化学进展"和"催化学报"等9种刊物编委、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8所大学兼职教授。培养(包括与他人合作培养)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出站博士后30余名。 更多阅读 中国化学家李灿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 华嘉公司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瑞士华嘉公司将于12月份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期间华嘉公司将展出日本BEL公司比表面和空隙分布仪,欢迎有兴趣的用户前往参观。 日本拜尔有限公司(Bel Japan,Inc.)是一家研究生产容量法/重量法气体吸附分析仪的专业制造厂商。第一台多功能催化剂表征系统,首创全自动蒸汽吸附系统,固体电解质膜水分吸附和质子传导分析仪,燃料电池综合评价装置等,极大丰富了表面吸附表征方法,同时也为拜尔公司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口碑。 全国催化会议是催化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准最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会议的内容涉及催化研究的所有领域,是展示国内催化界在均相催化、非均相催化、生物催化等领域中关于催化剂开发、催化新理论、催化剂应用、催化反应工程等各个方面的最新成果的平台,也是全国催化工作者进行学术思想交流、了解前沿动态的盛会。 欢迎来电咨询 华嘉公司在全国各地办事处联系方式: 上海代表处 电话:021-5383 8811 北京代表处 电话:010-6561 3988 广州代表处 电话:020-8132 0662 成都代表处 电话:028-8676 1111 西安办事处 电话:029-8833 7412
  • 第十五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第十五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定于2010年11月28日~12月2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   催化是涵盖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等科学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在能源、环境和生命健康等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化石能源利用和由此引起的气候、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性难题。在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化石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减低污染物和CO2排放中,催化科学和技术起着关键作用。本次会议将全面地展示近年来我国催化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深入探讨催化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致力于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沟通联系,推进我国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低碳经济中的催化科学与技术”,内容涉及能源、材料、环保、生物、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会议内容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专题报告、论文墙报展讲、专题学术论坛等。会议期间,还将颁发第三届“中国催化成就奖”和“中国催化青年奖”。会议还将组织与催化有关的知名厂商作相关产品展示与技术交流。   会议组委会热忱欢迎从事催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专家、同行及在读研究生积极投稿并莅临本届盛会!   本次会议的网站将于2010年3月31日开通,并陆续发布有关会议的最新消息,敬请留意。详细内容请登陆网址http://www.15ncc.org。   一、征文范围   A. 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   催化剂设计新概念   催化材料制备新技术   新催化材料   B. 催化剂表征技术及反应机理   催化材料表征(包括原位、动态技术)   催化反应动力学和机理   原子/分子水平的表面催化   理论化学、分子模拟在催化中的应用   C. 能源与节能催化   生物质催化转化   碳一化学与低碳烃化学   氢能、燃料电池及电催化   石油化工、石油炼制新技术   D. 环境催化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废水/污水催化净化   气体污染物催化净化   光催化、太阳能催化利用   E. 精细化学品合成及绿色催化   环境友好的精细化学品合成   匀相/多相/酶催化的手性合成   生物催化、配位催化、绿色合成   F. 工业催化 催化剂失活与再生   新型催化反应技术与工程 催化反应工程   二、征文要求   1. 论文内容符合主题范围,符合   国家及各单位保密规定,文责自负。   2. 论文模板及编排规则可在会议网站(www.15ncc.org) 下载。   3. 论文通过会议网站在线投稿。   4. 根据在线投稿的说明,选择稿件主题与投稿类别(“口头报告”或“墙报”)。   5. 论文提交截止日期为2010年8月31日。   三、会议重要日期   2010.03.31 第一轮通知(稿件征集)   2010.08.31 网站投稿结束   2010.10.08 第二轮通知(论文录用通知及安排)   2010.10.31 第三轮通知(会议详细安排)   2010.11.28 会期   四、会议联系人   李雪辉 电话:020-87114707   李映伟 电话:020-87113656   通信地址: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邮编:510640   Email: 15ncc@scut.edu.cn 第15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pdf
  • 第二十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
    第二十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将于2021年10月15日-20日在武汉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及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此次大会主席为苏宝连教授,共同主席为李金林教授、宗保宁教授。“全国催化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双循环发展时代的催化科学与技术: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新发展催化前沿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会议内容涵盖催化材料和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催化材料和催化反应表征技术及理论、绿色催化、环境催化、能源催化、石油与化工工业催化过程中的科学及技术。会议程序包括:大会特邀报告、主旨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展讲、专题学术论坛等;会议期间催化委员会将颁发“第八届中国催化奖”。会议还将组织催化领域的企业开展相关技术和产品展示与交流。会议组委会热忱欢迎从事催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专家、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在读研究生积极投稿并莅临本届盛会!也欢迎相关企业界、出版界和仪器厂商参加此次盛会!会议征文范围涵盖:催化材料、催化剂表征、均相催化、催化新反应、催化理论研究、能源催化、生物质催化转化、环境领域催化、精细化学品的催化合成原理、工业催化等与催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一、主办和承办单位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承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二、会议组织机构三、征文要求会议征文范围涵盖:催化材料、催化剂表征、均相催化、催化新反应、催化理论研究、能源催化、生物质催化转化、环境领域催化、精细化学品的催化合成原理、工业催化等与催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态。凡符合会议主题范围、未在国内外正式刊物或其他会议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均可投稿。摘要提交格式如下:(1)题目:字号:四号;字体:黑色;字形:加粗;对齐方式:居中;单倍行距。(2)参会作者a,作者b,作者ab,通讯作者a*(宋体,五号,居中,单倍行距)。(3)关键词:界面催化,工业催化,生物催化(宋体,小四,不超过5个)。(4)摘要正文:字号:五号;中文字体:宋体;西文字体:Times New Roman;多倍行距:1.25倍;首行缩进:两字符;对齐方式:两端对齐。(5)摘要总篇幅为1页(含图表)。每位拟参会用户仅能上传一份摘要。为避免格式出现错误,请以PDF格式上传。(6)格式参见会议网站模板:http://20ncc.mzpco.com。四、会议地点和重要日期 1. 会议时间与地点会议时间:2021年10月15-20日(15日报到,20日离会)会议地点:武汉洲际酒店(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619号)2. 会议重要日期注册开通时间:2021年4月10日注册截至时间:2021年10月8日收费开通时间:2021年4月10日投稿开放时间:2021年4月10日投稿截止时间:2021年7月10日论文评审通知及安排公布时间:2021年7月31日3. 会议联系方式学术咨询:负责人:陈丽华手 机:13628644340邮 箱:chenlihua@whut.edu.cn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 联系人:吴亮手 机:18674040670邮 箱:liangwu@whut.edu.cn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 会务咨询:负责人:吴经理手 机:13212758055邮 箱:maizewf@163.com地 址:上海市静安区海宁路1399号金城大厦303室
  • 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在兰州召开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8月18至20日,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在兰州召开。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中石油石化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承办,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化物所苏州研究院协办。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本次会议主题为“产学研与均多相融合发展的催化科学与技术”,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工业界的约1500多位青年催化工作者参加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大会期间,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张涛,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韩布兴,北京大学教授马丁等分别应邀作了题为“单原子催化”、“可再生碳资源催化转化研究”、“WGS/RWGS催化剂中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的大会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大会设有6个分会场,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0位教授/研究员分别作了分会场主题报告和邀请报告,围绕“催化反应化学/工业催化/环境催化”、“催化材料/纳米催化/能源催化”、“催化作用机制/表面化学/理论计算”、“光催化/光电催化/电催化”、“催化剂设计/制备”、“绿色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本届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近1000篇,安排大会报告6个、分会主题报告61个、邀请报告59个、口头报告110个、口头短报告104个以及墙报648篇。闭幕式上,韩布兴等专家为20名优秀墙报获得者颁奖。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原则上每两年举办一次,是我国唯一的以青年催化工作者为主要参会人员的催化学术会议,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青年催化工作者参加人数最多的学术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本届会议以广大青年催化工作者(45周岁以下)为参会主体,旨在为广大青年催化工作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全面展示近期我国青年催化工作者在催化科学与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深入探讨催化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致力于促进同行专家和产、学、研单位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我国催化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发展。此次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也是30年来首次在西北地区举办,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为推动我国催化科学与技术的产学研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p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8/insimg/d31884d3-6d8f-4ab6-b678-9d9492f36dfa.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 /p p br/ /p
  • 色谱法化学吸附仪在催化剂行业中的应用
    摘自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色谱法多功能催化研究装置》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气象色谱(GC)对催化反应、化学吸附和气体扩散进行联合研究的设计,建立了相应的装置,并拟投入定型化仪器生产。根据要求,可以使用脉冲法、连续流动法、迎头法,以及程序升温脱附技术,在一套设备上逐个测定催化剂的反应速度、金属分散性或其它活性中心、表面酸碱度和质量传递性能等,以便参照催化全过程的多种原位数据,有效地改进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及寿命。一、序言 在多相催化中,由于反应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再解释催化活性及其机理上遇到了困难,因而妨碍了对特定化学过程最佳催化剂的选择。在近代,虽然有着各种能谱,光谱,磁学方法,场发射技术等应用于催化精细结构的研究,但由于各自在仪器和理论方面的限制,它们存在以下主要缺点:1、由于价格昂贵,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能得到所希望的仪器设备;2、由于催化材料的多样性,不是每种仪器都能获得所希望的数据;3、多数物理方法在“非原位“条件下所得到的数据,很难与催化行为直接关联。 近十多年来,随着色谱理论和技术的日臻成熟,并且由于它没有以上缺点和具有简便、快速、定量准确等优点,因而在催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则是在接近于反应的条件下,研究固体催化剂的大多数表面化学性质,并在同时测定他们的催化性能,以便关联这些数据,加深对某特定过程催化作用本质的了解,并控制它的最佳催化剂的选择。为此,在综合以前工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催化行为进行联合研究的设计,并建立了可以作为定型化仪器的示范装置。现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介绍如下。二、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GC技术通常按两种方式用在催化研究中,一种是将催化剂直接填充在色谱柱中,另一种是附加一个微型反应器与GC。用此可以测定物理表面积,传递参数,化学吸附和表面行为,反应速度等催化过程所需要的几乎全部数据。由于使用物理吸附法进行总表面积和孔分布的测定熟为人知,因而将不予涉及。在此,仅介绍笔者及其同事曾经进行和较感兴趣的几个方面。应用GC技术研制的程序升温化学吸附仪PCA-1000系列可进行以下催化剂性能分析:1. 催化剂活性表面积或金属分散性 催化剂的活性表面积仅占物理总表面积的一小部分。这一数据对于考虑催化反应的结构敏感性行为和计算转换数是不必可少的。通常,它也可以用在催化剂上的活性中心数目来表示。并且,通过用用脉冲色谱技术测定不可逆化学吸附,能够获得这一结果。金属和负载的金属催化剂,是研究的最多的对象。我们曾对重整过程中的各种催化剂和双金属催化剂进行研究。吸附质可以使用氢气、氧气、一氧化碳等。最优越的是化学吸附氧的氢脉冲滴定法。吸附体积的测量,按催化剂上消耗的吸附质数量来计算2. 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 当吸附的质点被提供的热能活化,以至能够克服为了它的逸出所需越过的势垒时,便产生脱附。由于脱附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指数地增加,同时,又因覆盖度的减小而减小,因此,正比于脱附物质浓度的信号,即脱附速度曲线呈TPD谱。 我们曾用氢气的TPD法,对国内外工业和实验室重整催化剂,发现在以Pt为主要组分,以氧化铝为载体的单、多金属催化剂上,存在着两类主要的活性中心。其低能中心是Pt的某种结构所特有的,它主要与加氢-脱氢反应活性有关;而第二或第三组元的引入,则只改变了高能中心的结构特征,它主要与异构化和环化反应有关。两类中心的相对数量和谱图的形状,决定着各基元反应的选择性;而催化剂的稳定性,则可由谱图的值估价。由此向我们提供了改进催化剂活性、选择性,以及使用寿命的方向。3. 固体材料表面酸碱性能的研究 在多相酸碱催化或双功能催化反应中,催化剂或者在体表面的酸碱度、酸碱中心类型,以及强度,对其活性、选择性、甚至寿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田部浩三曾系统的介绍了这一催化现象和对其进行实验测定的各种方法。特别是应用GC技术的气相酸碱物质的化学吸附法,在快速、准确、简便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例如,当气体碱在酸性中心上吸附时,与强酸的结合将较在弱酸中心上更稳定,因此,随着温度的上升,吸附在后者上的碱性物质将优先的因热能激发而逸出。于是,在各种温度下逸出的吸附碱的份数,能够作为酸强度的量度;而从气相中所吸附的碱量,则作为表面酸度的量度;如果选择适当的吸附质,也有可能对表面Bronsted酸和 Lewis酸中心加以区分。4. 微型催化反应器技术 将微型催化反应器与GC相结合,提供了一个节省催化反应性能、动力学参数。特别是研究起始速度。中毒效应、催化剂失活等缓慢现象的手段。而且,它也容许方便地获得有关反应机律的情报。 笔者所给出的这种实验设计,可以按两种方式操作:一种是所谓的尾气技术,它与一般的连续流动法没有什么区别;一种是脉冲技术,它更能体现出GC法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在各种条件之下快速筛选和评价催化剂的情形。结合选择加氢催化剂的研制,我们曾有效地使用了环己烯、噻吩、异戊二烯模型化合物的微型脉冲催化反应研究法。考察了在许多催化剂上的活性、选择性,以及在某些工业催化剂上的吸附竞争性、反应机理,并计算了主要过程的反应活化能。在本文报道的装置上,还用类似方法研究了环戊二烯在各种类型催化剂上的选择加氢行为。 在非稳态脉冲条件下反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指出,只有在一级反应的情形中,或者在脉冲宽度远大于床层高度的条件之下,才能得到与连续流动法反应一致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动力学测量时,仔细的把握这一条件是十分重要的。5. 催化剂有效扩散系数的测定 质量传递作用,即扩散效应在使用多孔固体催化剂的工业过程中,对于产品的生产率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关于催化剂有效扩散性的测定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我们给出的装置,还可以按照另外一种途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点是在各种流速上,用测定非化学作用气体脉冲加宽的办法,来计算有效扩散系数。
  • 弗尔德仪器亮相天津催化学术会议
    2017年10月16日下午,第十八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在天津开幕。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主办,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天津大学、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河北工业大学共同承办,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河北科技大学协办。大会为期五天(16-20日),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工业界的近3000余位专家学者,是我国催化界的一次盛会,也是催化领域在世界上参加会议人数最多的学术会议。弗尔德仪器携旗下四大品牌现身此次催化学术会议。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可持续环境、能源与经济发展中的催化科学与技术”,分别邀请了厦门大学催化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野教授、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宗保宁高工、英国卡迪夫大学Graham John Hutchings(格雷厄姆约翰钦斯)教授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宋春山教授做大会特邀报告,此外,本次会议还安排了42个主题报告、80个邀请报告、213个口头报告及2028篇墙报,全体参会代表将对催化材料、新催化反应、表征技术、工业催化过程、催化在环境和能源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催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等催化领域的若干核心命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会议期间同时组织了与催化相关的知名厂商做产品展示及技术交流。 Retsch Technology(莱驰科技)的干湿两用多功能粒度粒形分析仪Camsizer X2在金属材料检测领域的应用。Camsizer X2采用动态图像法,可以同时并实时测量大的或小的颗粒并记录所有关于颗粒大小、形状、透明度、球形度等信息,比激光法精度更高,进样量大,能给出量化的结果,检测速度快,是非常好的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CAMSIZER X2的专利测量技术——两个数字采样镜头能够实时记录颗粒的大小和形状,并自动优化,这样可以在600nm至8mm的范围内精确地分析样品,并在整个测量范围内无需人工调节和校正。德国RETSCH(莱驰)RETSCH的行星式球磨仪PM100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样品研磨至纳米级别,并且保证研磨结果具有可重复性。特别适合于粉碎软性、中硬性、硬性、脆性及弹性的样品材料。在极大的离心力作用下,行星式球磨仪产生极高的粉碎能量,因而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样品的研磨。举例130毫升1-20毫米的催化剂颗粒应用:使用250毫升氧化锆研磨罐,15个*20毫米氧化锆研磨球,转速450转/分钟,研磨时间2分钟,最终出样尺寸可达63微米。除此之外,弗尔德仪器旗下的德国ELTRA(埃尔特)元素分析仪也特别适合这个行业。元素分析仪被用来精确测量给定样品里的元素含量,一般常见于研发及质量控制实验室。金属材料中的C浓度和表面碳含量以及O、H、N的水平是非常重要, ELTRA分析仪以其精确性,稳定性和灵活性而闻名。本届全国催化大会展示我国催化工作者在催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为国内外催化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弗尔德仪器作为进口研磨仪、粒度仪、马弗炉气氛炉及元素分析仪的厂家,在催化领域有着极大的优势。德国Retsch(莱驰)粉碎、研磨、筛分设备,德国Retsch Technology(莱驰科技)多功能粒度粒形分析仪,Carbolite Gero(卡博莱特 盖罗)烘箱、高温烘箱、箱式马弗炉、灰化炉、管式马弗炉、气氛马弗炉、真空马弗炉、高温马弗炉及工业定制炉,Eltra(埃尔特)碳/氢/氧/氮/硫元素分析仪。弗尔德仪器在催化领域中为您提供完美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 第七届全国碳催化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第七届全国碳催化学术会议由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吉首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大学教育部先进催化工程中心、湖南工程学院环境催化与废弃物再生化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催化与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协办,拟定于2021年05月14日至05月16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本届会议将围绕“碳催化与能源化学”为主题,以学术交流为重点,针对碳催化与能源化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旨在探讨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探索研究碳催化在能源化学领域的应用。全国碳催化学术研讨会是在苏党生研究员的发起下,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为国内同行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研讨会每年举行一次,第一届全国碳催化研讨会于2013年6月1-3日在沈阳举行,第二届至第六届全国碳催化研讨会分别在沈阳和广州等地举行,第七届全国碳催化会议即将于2021年5月14-16日在星城长沙举行。本届会议优秀论文将被推荐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期刊上发表。本届会议还将评选出优秀墙报奖(10名)并颁发奖金或奖品及证书。优秀墙报奖由学术委员会现场评选。一、征文范围1. 碳材料性质和表征2. 碳材料理论计算3. 新型碳材料和功能碳材料4. 清洁能源与能源存储转化5. 绿色碳催化过程6. 环境工程与生态治理7. 碳材料绿色制备8. 其他碳材料研究和应用二、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尹双凤 王双印 张强副主席:易兵 李佑稷 周虎 张炳森 刘志刚秘书长:刘志刚副秘书长:陈浪 陈如 丁元力 朱建 邓克勤 兰东辉 杨朝霞秘书:王燕勇 金波 陶李 郭君康 申升 谢庭亮 张露霜 向港华 黄杨强 蹇建 田蜜委员:(以汉语拼音为序)陈浪 陈如 邓克勤 邓人杰 丁元力 兰东辉 李瑛 李佑稷 刘岳峰 刘志刚 彭峰 齐伟 沈静 汤森 唐子龙 王双印 杨朝霞 易兵 易清风 尹双凤 余皓 张炳森 张朝辉 张何 张强 周虎 周再春 朱建三、征文要求1. 论文内容符合主题范围,符合国家及各单位保密规定,文责自负。2. 论文摘要以A4纸不超过1页为宜。要求上空3 cm,下空2.8 cm,左右各空3 cm,标题用四号黑体,正文用五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1.25倍行距(论文摘要模板及编排规则可在会议网站下载)。3. 论文摘要通过会议网站(https://www.csp.org.cn/meeting/7thCCenergy/) 在线投稿。投稿时,请选择稿件主题与投稿类别(主题报告、口头报告或墙报)。4. 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日期为2021年03月31日。四、联系方式联系人:刘志刚、金波、王燕勇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1号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邮编410082)会议网址:http://www.csp.org.cn/meeting/7thCCenergy/联系电话:18670724026、15111191294电子邮件:ccenergy2021@163.com五、会议重要日期2021.01.15,第一轮通知(稿件征集)2021.03.31,网站投稿结束2021.04.16,第二轮通知(论文录用通知及报告安排)2021.04.30,提前缴费注册截止2021.04.30,第三轮通知(会议详细安排)2021.05.14-16,会期 (5月14日会议报到)
  • Nature:电化学原位电镜表征OER催化剂
    过渡金属(氧)氢氧化物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通过离子插入氧化还原反应,这些材料的性质随外加电压动态非均匀地变化,将开路条件下不活跃的材料转化为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电催化剂。因此,催化状态始终就是非平衡态,这就使得直接观察催化剂的形貌变得异常复杂。析氧反应被认为是电解水制氢工艺的效率瓶颈,因为它需要相当大的应用过电位。因而提高OER的效率对于实现基于氢气生成和存储的闭环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至关重要。这将需要开发改进的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直接确定材料性能的变化如何影响操作中的反应性。有鉴于此,斯坦福大学的J. Tyler Mefford和William C. Chueh教授等利用一套相关的扫描探针和X射线显微镜技术,建立了β-Co(OH)2单晶片状材料的化学物理性质、纳米级电子结构与析氧活性之间的联系。在预催化电压下,钴的氧化态为+2.5,氢氧根插层形成类似α-CoO2H1.50.5 H2O结构。在增加电压驱动氧进化,层间水和质子脱插形成收缩的β-CoOOH粒子,包含Co3+物种。虽然这些转变表现出非均匀的粒子的大部分,电化学电流主要限制在他们的边缘面位。观察到的Tafel行为与这些反应边缘位置的Co3+的局部浓度相关,表明了大块离子插入和表面催化活性之间的联系。原位电镜表征OER催化剂图1.β-Co(OH)2的质量负荷和扫描速率依赖的电化学研究作者发展了一套扫描探针和X射线显微镜联合技术,深入研究了β-Co(OH)2单晶片状材料与析氧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单晶片的基面{0001}面约为1~2 μm宽,边缘{1010}面约为50~75 nm厚,图b~c展现了其形貌特征,这些粒子表现出两个典型的部分氧化还原特征—阳极电压的增加(E1=1.20 V,E2=1.55 V),分别对应于Co(OH)2 到CoOOH和CoOOH到CoO2的动态转化。在催化初始电压下,粒子膨胀形成α-CoO2H1.50.5 H2O状结构(通过氢氧根插层产生),其中钴的氧化态为+2.5。在增加电压驱动氧的析出时,层间水和质子脱插,形成含有Co3+的收缩状β-CoOOH粒子。尽管这些转变在大部分粒子中均表现出不均匀性,但电化学电流主要受限于其边缘面。观察到的Tafel行为与这些反应性边缘位点处Co3+的局部浓度相关,这说明了大量离子插入与表面催化活性之间的联系。图2.扫描电化学电池显微镜表征β-Co(OH)2颗粒体氧化还原转化和OER活性研究者使用扫描电化学电池显微镜(SECCM)直接绘制了OER电流图,其空间分辨率由纳米移液器吸头的直径确定(dtip = 440 nm)。扫描模式下,在1.87 V下进行计时电流分析,同时对移液器进行线性连续扫描(横向平移速率= 30 nm s-1)。通过保持弯液面和表面之间的恒定接触,可以同时进行形貌(高度)和电化学活性(电流)测量。结果表明,颗粒边缘面主导着整个系统的电化学反应性。仅当移液器在粒子的边缘面时才观察到电流,而当移液器位于基面内时未观察到电流。跳跃模式下观察到的结果与扫描模式类似。在该催化体系中,不同面的催化活性可以通过离子(去)插层反应特性来合理化解释。可移动的电荷补偿离子被限制在CoO2层间的夹层通道中。在层状β-Co(OH)2的逐步氧化过程中,离子(去)插层反应在边缘平面处(与电解质接触的区域)变得容易。相反,在CoO2层中不存在扩展缺陷的情况下,离子在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这阻止了基面充当大量氧化还原转化反应的反应位点。这也解释了内部Co原子缺乏活性的原因。图3 原位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表征β-Co(OH)2粒子使用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EC-AFM)在0.1 M KOH中在约10 nm的空间分辨率下测量了颗粒形态随电压的变化。并利用原位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STXM)在约50 nm分辨率下表征了β-Co(OH)2粒子Co的氧化态。研究表明,在催化初始电压下,粒子膨胀形成α-CoO2H1.50.5H2O状结构(通过氢氧根插层产生),其中钴的氧化态为+2.5。在增加电压驱动氧的析出时,层间水和质子脱插,形成含有Co3+的收缩状β-CoOOH粒子。尽管这些转变在大部分粒子中均表现出不均匀性,但电化学电流主要受限于其边缘面。图4 原位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表征β-Co(OH)2粒子原位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实验结果表明,XAS反应的可逆电压, n1 = 0.54 ± 0.04 e−at E 1′ = 1.14 ± 0.03 V and n2 = 0.46 ± 0.04 e− at E′2= 1.58 ± 0.03 V。推导出的可逆电压与STXM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峰(图4d)、RDE实验(图1d)、EC-AFM和EQCM结果6(图3c)非常一致;此外,各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与我们的EQCM结果相吻合。研究发现了Tafel行为与这些反应性边缘位点处Co3+的局部浓度密切相关。综合上述表征结果,可以证实,Co3+(β-CoOOH)是OER的真正活性位点(或限速步骤的反应物状态)。研究意义1、原位电镜揭示催化剂构效关系:使用相关原位电镜来揭示了能量转换材料的局部物理化学特性和电子结构如何控制其电化学响应。2、揭示边缘位Co3+活性位点浓度的重要性:在CoOxHy系统中,氢氧根离子(去)插层反应通过控制OER过电位和反应边面上电压依赖的Co3+活性位点浓度之间的关系来影响表面催化活性。3、启示如何提高层状氧化物OER活性:调整离子插入的热力学的策略以及通过表面吸附能的方法。电化学原位实验电化学控制在EC-AFM, EQCM和操作STXM期间使用SP-300恒电位器(BioLogic)进行。旋转圆盘电化学(RDE)和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使用VSP-300恒电位仪(Biologic)。使用如下所述的自制仪器进行SECCM电化学操作。所有电压都参考了可逆氢电极(RHE),其中每个实验的参考电极的RHE电位在测试前在0.1 M KOH中与大块RHE电极(Hydroflex氢参考电极,eDAQ)进行了标准化。底物电极的制备是通过滴注3 ml的β-Co(OH)2油墨,其中含有2mg的β-Co(OH)2粒子在2ml四氢呋喃中,在新清洁的GC板上(HTWGermany)。让油墨在GC表面干燥后,用干净的PDMS块轻轻压印dropcast区域,以去除聚集的颗粒。然后,在制备的衬底上覆盖一层薄薄的十二烷。使用FE-SEM(GeminiSEM, ZEISS)进行表征。探针(针尖)具有~400 nm的扫描模和~440 nm的跳模,同时确保足够的空间分辨率,在如上所述制备微管后,两通道均充满0.1 M KOH,并配备准参比对电极(QRCE 例如,镀有AgCl的银线)。用于询问S5衬底工作电极的半月板(液滴)细胞在充满的微管探针的末端自然形成。将制备的微移液管和基板分别安装在z-压电定位器上,用于三维空间的纳米级移位。在整个扫描过程中,离子被持续监测(使用自制的电流放大器),并作为反馈信号来精确地将半月板(液滴)电池定位到衬底电极上。参考文献:J. Tyler Mefford et al. Correlative operando microscopy ofoxygenevolution electrocatalysts. Nature, 2021, 593, 67-73DOI: 10.1038/s41586-021-03454-x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454-x
  • 美国麦克仪器圆满参加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
    2013年7月28-月31日,美国麦克仪器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展会现场遇到很多麦克仪器的新老用户,还有部分研究人员慕名而来,想了解公司最新推出的世界首台ASAP2460扩展式全自动快速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经过我们的详细介绍,大家普遍表示很感兴趣,纷纷留下联系方式,希望得到更详细的产品信息,ASAP 2460作为麦克仪器2013年最新推出产品,其优势如下: &bull 全自动扩展式分析模块,优化的样品浏览界面 &bull 高测试量,两站、四站或者六站可选 &bull BET 比表面积测量30分钟内完成 &bull 可选在最大体积增量进气或在特定压力范围内进气 &bull 分析温度可以输入、计算或测量 &bull 平衡选项:允许用户对等温线不同部分指定平衡时间 &bull 低比表面积和微孔选项 &bull 交互式数据操作模式,尽量减少使用对话框和到达指定参数的路径。用户可以准确有效地确定材料的表面积和孔隙率 &bull 更强的能包含压汞数据的文件添加叠加删除功能(最 多25 个) &bull 能够在碳微孔分析中同时利用CO2与N2两个等温线通过NLDFT 理论来计算全范围孔径 &bull 可通过图形界面在BET 、t-plot 、Langmuir、DFT等模型中选择数据范围 &bull 报告选项编辑器允许用户定义多达五份报告,并可在屏幕上预览。每一份报告都有总结、表格和图像等信息 第14 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14th NYCC)由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联合承办。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作为本次会议的学术指导委员会。 大会为广大青年催化工作者(45 周岁以下)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全面展示近期我国青年催化工作者在催化科学与技术领域内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深入探讨催化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致力于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沟通和联系,促进我国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新型宽光谱捕光催化材料
    近日,大连化物所太阳能制储氢材料与催化研究组(DNL1621组)章福祥研究员团队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Kazuhiko Maeda教授团队合作,设计合成了一种层状结构的宽光谱捕光催化新材料β-ZrNBr,其吸光带边可至530nm,表现出较优异的光催化水分解半反应制氢和放氧、光催化半反应还原CO2制甲酸等功能。宽光谱捕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是实现太阳能高效光—化学转化的基础,其吸收带边越宽,太阳能 转化理论效率越高。   在前期氮氧化物设计合成基础上,本工作中,科研人员通过氮元素与卤素离子共取代氧原子策略,合成了氮卤化物(β-ZrNBr),解决了以往单纯氮取代氧过程中,由于电荷不匹配(N3-,O2-),导致产生不可避免缺陷态的弊端,实现了兼具宽光谱响应和低缺陷密度的新型可见光催化材料的开发。该新型宽光谱捕光催化材料为层状结构化合物,其结构单层为双面Br-离子夹棱形ZrN层板的结构,且通过插层剥离后可得到纳米片结构。此外,科研人员通过在β-ZrNBr表面分别修饰Pt、RuOx、RuRu’分子,实现了该材料光催化还原水产氢、光催化水氧化产氧、光催化还原CO2产甲酸等半反应功能,展示了较好的光化学转化应用潜力。   大连化物所太阳能研究部长期致力于具有较宽可见光利用的新光催化材料开发,先后设计合成了氮氧化物类(J. Mater. Chem. A,2013;J. Mater. Chem. A,2017;Chem. Commun.,2014;Angew. Chem. Int. Ed.,2015;Appl. Catal. B,2019;Adv. Mater.,2021;J. Energy Chem.,2021等)、含氧酸盐类(Adv. Energy Mater.,2018)、金属有机框架类(Adv. Mater.,2018;Sci. China Chem.,2020;J. Am. Chem. Soc.,2022)等不同类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方面展现了良好性能。   上述工作以“Layered β-ZrNBr Nitro-Halide as Multifunctional Photocatalyst for Water Splitting and CO2 Reduction”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大连化物所DNL1621组毕业生鲍云锋博士和博士后杜仕文,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等项目资助。
  • Gamry电化学公司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会议
    2016年第十五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和光催化会议于2016年8月21-24日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邀请到了世界光催化、光化学及太阳能电池领域的著名专家东京大学Kazunari Domen教授等为本次大会作大会报告,全面展示了中国太阳能光化学、光催化及太阳能电池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深入探讨太阳能光化学、光催化及太阳能电池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致力于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沟通与联系,促进我国太阳能光化学、光催化及太阳能电池领域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本次会议是我国太阳能光化学、光催化及太阳能电池科研工作者的一次盛会。作为本次太阳能和光催化大会的赞助方,美国Gamry电化学仪器公司向各位太阳能以及光催化领域的研究工作者展示了我们最新研发的强度调制光电流/电压测试系统(imps/imvs),该系统由三部分组成:LED光源以及光学支架,两台电化学工作站还有实验暗箱。两台电化学工作站一台用于调节光源强度,另一台用于检测光电流或电压信号。该测试系统是研究者探究光电反应界面动力学以及反应机理等方面的强大工具。 此外,Gamry电化学仪器公司还给大家展示了最新研发的interface5000型号电化学工作站。这款电化学工作站是专门为能源领域客户设计,最大测试电流可达到5A,适合于功率略大的测试体系。 刚瑞(上海)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杨浦区逸仙路25号同济晶度310室 200437电话: 021-65686006 传真:021-65688389微信公众号:Gamry电化学
  • 杜克泰克受邀参加第十七届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
    第十七届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助力科研杜克泰克2023年7月28日至31日,第十七届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大会10个分会场共进行了39场主题报告、165场邀请报告、36场口头报告和110个墙报展交流,参会人数达1500人以上,是我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科研工作者的一次盛会。作为两年一届的学术盛会,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西湖大学孙立成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金龙院士、黑龙江大学付宏刚教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孟庆波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余家国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河北大学/NIMS叶金花教授、清华大学朱永法教授、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张铁锐研究员作大会报告。杜克泰克作为国内光声光谱技术领导者,在本次大会中展示了光声光谱技术及自研催化反应装置在催化行业的应用。 杜克泰克催化过程气体分析监测系统,基于光声光谱痕量级多气体分析仪和光热催化反应箱,可用于为ppm、sub-ppm级微量浓度气体分析与监测。光声光谱气体分析仪 DUKE 光声检测器 DUKE催化反应箱 DUKE
  • 张新星团队JACS新成果:微液滴电场“催化”的化学反应
    电场,一种非实物的物理场,已被证明能对化学反应产生重大影响。使用电场作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当今最前沿的化学研究领域之一。早在2016年,在Nature 杂志上就有论文指出,109 V/m数量级的电场可以作为一种“非实物”的新型催化剂。当电场方向与反应中电子的重新分布或偶极矩的变化方向一致时,反应势垒将会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将会被显著提高。虽然将电场作为催化剂有很多优势,但如何在实验中产生高达109 V/m数量级的电场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阻碍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产生如此之高的电场的实验手段并不多,现存的研究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其针尖和基底之间产生的电场只能作用于有限数量的分子,导致它在反应放大和实用性方面有很多局限性 又如利用带电官能团和金属离子的净电荷可以创造分子尺度的短程电场,目前已经在光催化、酶催化等领域得到了新的认识和应用。微液滴化学是近几年来引发众多学者争相研究的新兴领域,许多实验与理论工作已经表明微液滴表面能够自发产生高达109 V/m的电场,这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崭新且便利的创造外部电场的思路。  对于大多化学反应体系来说,宏观的水是一种非常稳定的介质。然而近几年来,众多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当把宏观的水分散成微米尺寸的微液滴后,将会出现很多与体相水截然不同的奇特性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性质之一就是其表面能够自发形成超高电场,其产生或由于其表面水分子偶极结构的统一自发取向,或由于其内部的阴阳离子形成了双电层结构,强度可高达109 V/m(相比之下,在空气中生成闪电的击穿电压仅有106 V/m数量级),此电场是如此之高,以致于可以撕裂水中的氢氧根,进一步生成羟基自由基(•OH)和自由电子。自由电子具有极高的还原性,而•OH具有极高的氧化性,这看似完全矛盾的两种性质竟然可以同时存在,使得微液滴成为了“神奇的矛盾统一体(unity of opposites)”。在微液滴表面的两个•OH还可以重新组合进一步自发生成双氧水H2O2。然而“将纯水喷雾就可以自发产生H2O2”的说法似乎会令人感觉“天马行空”,但近几年来的多篇论文均证实了这项研究成果。  图1  近日,为了拓展微液滴表面电场的适用范围从而解决真空中电场技术的放大问题,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通过利用微液滴表面极高的电场,实现了定向加速亲核试剂(Nu:)进攻卤素(X2)并打破卤素键(X-X)。在非极性或极性溶剂中,Nu:(吡啶或奎宁环)会与卤素(Br2或I2)迅速结合,生成卤键复合物(Nu…X-X)。在极性溶剂中,该复合物会缓慢解离为 (NuX)+和X-,前者可以再结合一个Nu:分子生成(Nu2X)+(图1)。然而,在体相溶液中,该解离过程因具有较高的能垒而进行得十分缓慢,以至于需要数天甚至数周。在该工作中,作者使用十分简便的氮气喷雾和质谱检测的方法,将Nu:与Br2或I2的混合溶液喷洒为微液滴,无需底物和水之外的任何物质的加入,随后即可在质谱中观测到 [Nu1,2(Br/I)]+的质谱峰,证明在微液滴中该反应只需微秒级的时间就可自发发生,将反应速率提高了数个数量级。当作者改变反应距离由10 mm增加至30 mm时,可以发现反应产物 (Py1,2Br)+ 的产率显著提高,进一步验证了反应是在微液滴中发生的(图2c)。由图1中的反应步骤(4)可以推断,反应的发生将会促进Br3-阴离子的生成,作者在相同条件下,持续向质谱仪中分别喷雾同一浓度的纯Br2溶液和Py+Br2混合溶液2 min,通过对比Br3-阴离子的相对强度,可以发现在Py+Br2混合溶液中Br3-阴离子的强度约为纯Br2溶液的6倍,进一步验证了该反应的机理(图2d)。为了进一步阐释气-液界面在反应中确实扮演重要角色,作者通过改变鞘气压力由60 Psi至100 Psi,由计算发现反应产物(Py1,2Br)+会随着鞘气压力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这是由于增大鞘气压力会减小微液滴的尺寸,进而能增大微液滴的比表面积,进一步说明了气-液界面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图2e)。  图2  在理论计算方面,作者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分别对PyBr2、PyI2、(QNL)Br2和(QNL)I2 (将奎宁环简写为QNL) 四个不同体系进行了理论预测。当电场达到~109 V/m,且与NuX-X键断裂的方向一致时,(NuX)+上的正电荷以及X-上的负电荷能够得以稳定,从而降低甚至消除了卤素键异裂的能垒。如果将电场的方向倒置,X-X键将被重新稳定,从而会增大反应能垒(图3)。因此,这些理论结果解释了实验中的超高反应速率,证明了微液滴自发产生的超高电场可以显著降低卤键断裂的能垒,从而使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值得注意的是,在水中电场降低能垒的效应要比在气相中更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被水分子包围的NuX-X键更容易被极化导致。  图3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实验与理论计算,作者证明了在水微液滴的气液界面处自发的高电场可以显著促进亲核试剂与卤素之间的反应。本研究不仅拓宽了微液滴电场可催化反应的适用范围,还为微液滴合成方法学的进展提供了最新的范例。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该课题组在2023年度发表的第四篇JACS。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朱乘慧为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博士后Le Nhan Pham为第二作者,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苑旭为本文第三作者,南开大学本科生欧阳浩然为第四作者。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和弗林德斯大学Michelle L. Coote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其中张新星研究员入选了本年度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仪器信息网在近期也专访了张新星研究员,详情点击了解(气液界面+质谱,点燃新引擎)  原文:  High Electric Fields on Water Microdroplets Catalyze Spontaneous and Fast Reactions in Halogen-Bond ComplexesChenghui Zhu, Le Nhan Pham, Xu Yuan, Haoran Ouyang, Michelle L. Coote*, and Xinxing Zhang*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3c08818  张新星课题组官网:http://www.zxx-lab.com/
  • 【综述】电化学催化剂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综述
    p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前言 /strong /span /p p   能源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问题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革新的科学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曙光。其中电催化是目前有效的手段之一,涉及诸多新能源和环境保护的研究方向,包括燃料电池、水裂解、制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其中,研究电化学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并监测电催化剂在电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结构演变规律,对于设计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p p   电子显微镜作为研究学者的“电子眼”,不但可以直接观察固体催化剂的形貌,而且可以在原子尺度提供催化剂的精细结构、化学信息和电子信息,对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发现、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结构演变及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电子显微学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表征技术在催化化学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过去20年中,电子显微学在电催化领域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炳森研究员课题组对电化学催化剂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1. 透射电子显微学方法对电化学催化剂的基本表征 /span /strong /p p   与材料研究中其它表征技术(如: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Raman光谱等)相比,透射电子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在纳米尺度甚至是原子尺度下对催化材料结构进行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催化化学的发展。透射电镜目前已经发展为综合型分析电镜,从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到化学组成,以及电子结构等信息都可以利用透射电镜分析获得。 /p p   strong  1.1电化学催化剂微观结构表征 /strong /p p   电化学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如:颗粒形貌、尺寸、暴露晶面、表界面结构等,对催化剂的性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术(HRTEM)可以获得这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中,很多情况中会有很小的纳米颗粒和原子团簇存在,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相位衬度成像)观察时可能会忽略这些信息,而利用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术(HAADF-STEM,Z衬度像)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这些颗粒的存在。目前,亚埃尺度分辨的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实现了更好地在原子尺度下观察催化剂表界面结构,同时也促进了单原子电催化剂的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f0f6b75a-dca5-4054-932d-4946fad9e0f5.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 纳米颗粒的HRTEM图片:(a)多面体 /strong /p p strong PtNix单晶纳米颗粒,(b,c)多晶PtNix纳米颗粒,(d)核壳结构Pt/NiO纳米线,(e)PtNi合金纳米线,(f)锯齿状的Pt纳米线。(a,c)图中右下角插图分别是对应PtNix纳米颗粒的形状模型图和原子模型图,(a-c,f)图中右上角插图为对应纳米颗粒的傅立叶变换图。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da1074c4-9a68-49ef-ad5c-007b7e4e4f96.jpg" title=" 2.jpg" / /p p    strong 图2.(a)Pt/[TaOPO4/VC]-NHT的TEM图片,(b)相同区域的HAADF-STEM图片 (c,d)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获得的高分辨HAADF-STEM图片:(c)核壳结构PtPb/Pt纳米片和(d)MoS2负载单原子Pt(左下角插图是相应的构型模拟图)。 /strong /p p   strong  1.2电化学催化剂的化学成分及电子结构表征 /strong /p p   双金属及多元金属催化剂是电催化中常用的催化剂,其化学组成及元素的分布对于催化剂的性能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X射线能谱(EDS)分析不仅可以对电催化剂的化学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同时利用面扫和线扫,也可以得到相应元素在催化剂颗粒中的分布情况。除EDS表征手段,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对催化剂中的元素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和元素分布分析等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分析B、O、N等轻元素时,与EDS分析相比,会得到更精确的信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45b9bfc5-c80a-4c25-b99d-f4a411601a16.jpg" title=" 3.jpg" / /p p    br/ /p p   strong  图3.(a)PtNix纳米颗粒的HAADF-STEM图和EDS面扫图,(b)核壳结构Pt/NiO、PtNi合金、锯齿状Pt纳米线的EDS线扫曲线(插图中绿线代表对应的线扫轨迹),(c)100 ?C水热条件下得到的B/P共掺杂有序介孔碳的TEM图片和B、C、O、P元素的能量过滤TEM图片。 /strong /p p   影响电化学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催化剂中原子的电子结构。EELS除了可以进行成分分析,其另一个重要且常用的功能是分析催化剂中原子的电子结构,从而可以得到相应元素的价态、配位情况等,进而获取相关信息,例如: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中金属-载体间电子相互作用,纳米碳材料中掺杂原子的种类及电子结构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cafabc9-8776-44d7-b3c5-0e6e40886088.jpg" title=" 4.jpg" / /p p    strong 图4.(a,b)Pt-CeOx样品中Ce-M45边和O-K边的电子能量损失谱,(c,d)N-掺杂石墨烯样品中N-K边和C-K边的电子能量损失谱,(e,f)三种B-掺杂类洋葱碳样品中B-K边和C-K边的电子能量损失谱。 /strong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2. “相同位置-电子显微学”方法(IL-TEM)用于电化学测试条件下电催化剂的结构演变研究 /strong /span /p p strong   2.1 IL-TEM方法简介以及其在商业Pt/C电催化剂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strong /p p   该方法通过将电催化剂分散在坐标微栅上,在透射电镜下准确记录反应前某一具体位置催化剂的微结构信息 随后将携带样品的微栅放到工作电极上,保证接触良好的前提下,将该工作电极置于反应环境中 待反应结束,将坐标微栅从反应体系中取出,并在透射电镜中根据具体的坐标定位追踪反应前记录的位置。通过反应前后、或反应中各个阶段相同位置催化剂结构对比和统计分析,揭示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下的结构演变规律,并结合性能测试结果精确阐述构效关系。IL-TEM方法最初应用于电化学反应体系,例如:德国马普Mayrhofer组和西班牙Feliu组等利用此方法研究了铂基催化剂在电化学处理过程中的微结构演变,如负载铂纳米颗粒的脱落、溶解、迁移、团聚长大以及碳载体的腐蚀等特征行为。通过对负载活性组分(纳米颗粒)以及载体(活性炭)结构演变的同时观察,并关联其性能,揭示了不同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失活机制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571bfe7a-296b-4eef-a73c-e9eb15528350.jpg" title=" 5.jpg" / /p p    strong 图5.(a, b)IL-TEM方法在电化学三电极测试体系中的应用示意图,(c-f)利用坐标微栅在透射电镜下通过依次放大追踪相同位置催化剂的微结构信息。 /strong /p p strong   2.2 IL-TEM方法在电化学新材料体系中的应用 /strong /p p   各类新型纳米碳材料,如纳米碳球、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耐酸碱性以及较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等特点在能源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本身通过杂原子改性作为氧还原和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电催化剂被大量研究。除此以外,利用表面改性纳米碳作为电催化剂载体调控活性组分与碳载体间相互作用也是近几年新兴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使用IL-TEM方法跟踪负载纳米粒子在改性碳载体表面的迁移、团聚和溶解等行为直观揭示不同表面修饰对电催化剂的稳定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f57af8d7-c227-4571-8e0c-ed72ae77f569.jpg" title=" 6.jpg" / /p p    strong 图6. IL-TEM方法用于氮掺杂碳纳米球负载Pt催化剂在氧还原反应(左上)、氧官能团化和氮掺杂改性碳纳米管负载Pt催化剂在甲醇电氧化反应(左下)、及化学接枝法改性石墨烯负载Pt催化剂在氧还原反应(右)中的稳定性研究。 /strong /p p strong   2.3 IL-TEM方法拓展应用于传统液相催化反应 /strong /p p   目前,IL-TEM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电化学体系,直观揭示了不同反应条件中催化剂结构演变,以及碳材料载体表面性质对于负载金属电催化剂的稳定性影响及失活机制。而在环境电镜或原位透射样品杆中难以实现的传统液相催化反应体系中,IL-TEM方法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金属研究所张炳森、苏党生课题组在2016年底报道了此方法在液相催化反应(芳硝基化合物选择性加氢)中的应用,也是此方法第一次应用在传统液相催化反应体系中,通过研究反应条件下相同位置催化剂的结构演变过程,直观证明了氮物种的引入对负载的铂纳米颗粒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实现了铂-碳相互作用调节提升碳基负载型催化剂催化性能。该方法为精确研究液相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尤其是复杂液相催化反应体系,如固液、气液固等三相共存反应体系,探索复杂液相环境中催化反应活性中心的诱导产生、演变等行为规律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并更好地为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开发提供指导。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64e15822-6ae3-433a-be3c-a0a0ff5988f2.jpg" title=" 7.jpg" / /p p   strong  图7. IL-TEM方法在液相反应体系中的应用示意图(左上) 氧官能团化以及氮掺杂改性碳纳米管负载高分散铂纳米粒子催化剂相同位置在反应前后的透射电镜对比图(左下) 氮掺杂碳纳米管负载高分散铂纳米粒子催化剂相同位置在不同反应时间的HAADF-STEM图(右图)。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3. 原位电化学样品杆的应用前景 /strong /span /p p   常规透射电镜表征,样品所处的环境是真空和室温,与实际电催化剂所处的液体环境差距较大,并且是对反应前后进行随机取样表征,不够直观准确且存在严重的滞后效应,因此需要开展原位表征。电化学原位透射样品台的出现为实时观察服役环境下电催化剂的微结构以及结构演变提供了有效研究手段,并通过与电化学工作站联用可以得到实时性能数据,为揭示电催化反应黑匣子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9dc78db6-8ef1-4d37-b32f-52ad3873eddb.jpg" title=" 8.jpg" / /p p    strong 图8.(a, b)电化学原位透射样品杆示意图,(c, d)电化学测试实时数据。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112, 48, 160) " strong  4. 总结与展望 /strong /span /p p   先进电子显微方法(分析型电子显微方法和高分辨电子显微方法)的发展提供了从微观尺度认识和理解电化学纳米催化剂结构特征的有效手段。该文通过大量研究工作全面系统地综述了透射电子显微术在揭示电催化剂纳米尺度形貌、原子尺度精细结构、化学组成以及电子结构等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对新型高效电催化剂的设计研发、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结构演变及结构性能间关系等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相同位置-电子显微学”方法的引入对于研究真实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结构动态行为特征,揭示其稳定性和失活机理等方面提供了更直观准确的研究手段。同时,前沿性研究中电化学原位透射样品台的介绍,展望了将常规透射电镜对电催化剂的表征转变为在线可视化的电化学微型实验室的研究趋势 通过在电子显微镜中建立微纳米反应室,获取真实反应条件下催化剂活性位结构特征,使其成为电化学催化剂的创新工具。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br/ /p p   Liyun Zhang,Wen Shi,Bingsen Zhang, A review of electrocatalyst characterization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DOI:10.1016/j.jechem.2017.10.016 /p
  • 精微高博比表面分析仪亮相第二十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第二十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将于2021年10月15日-20日在武汉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面向绿色低碳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催化科学及技术”。内容涵盖催化材料、催化剂表征、均相催化、催化新反应、催化理论研究、能源催化、生物质催化转化、环境领域催化、精细化学品的催化合成原理、工业催化等与催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 精微高博受邀参加本次会议,JW-BK系列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AMI系列化学吸附仪、BenchCAT 系列定制微反应器、mixSorb系列竞争吸附仪将亮相本次展会,为广大客户带来催化剂表征全套解决方案。 JW-BK200C比表面及孔径测试仪配置1torr/0.1torr高精度小量程传感器,及10-8Pa涡轮分子泵,适合分子筛、催化剂、活性炭等多微孔样品的超微孔分析。孔径范围:0.35-500nm 比表面测试范围:0.0001m2/g中值孔径重复性: AMI-300旗舰型是AMI仪器公司提供的最新一代全自动化学吸附分析仪器。该仪器均是基于无人值守理念设计的全自动催化表征仪器,具有高可靠性的独立控制软件,及完善的数据处理软件,能够为表征催化剂提供必要动力学参数。可执行动态程序升温催化剂表征实验TPR,TPO,TPD,脉冲化学吸附测定金属分散度、相对活性、吸附强度蒸汽吸附动态多点BET比表面测试可使用标配TCD检测器进行气体分析或者与质谱仪或其他检测器 ( FID, FTIR, GC 等)由AMI仪器公司设计制造的 μBenchCAT仪器代表了最新的、最完整的台式催化剂反应装置。气相/液相反应研究所需的所有元件均包括在一个全自动、紧凑型的装置内。多样定制选项使得μBenchCAT适用于广泛的分析和研究范畴。台式紧凑型反应器软件全自动控制半定制、经济型多重安全保护 BenchCAT™ 是一种自动化的全定制微反应器,可在单个或多个工作站中使用, 仪器为特定应用而设计,由于BenchCAT™ 微反应器系统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设计的,因此AMI仪器会要求客户提供一些有关其预期应用的一般信息,或可能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才能解决一组复杂的需求。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定制化全自动控制软件进气系统液体进料系统反应系统产物分离&收集系统产物分析系统应用领域:柴油催化剂的研究 、燃料电池催化膜研究 、Fisher-Tropsch反应 、尾气处理、烃脱氢研究 、乙酸的催化反应等等。 mixSorb 系列竞争性吸附分析仪具备独特的设计,能够保证整个动态吸附过程安全、简单地实现。在宽泛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用已知组分的混气对工业吸附剂和研发用样的相关性能进行研究,混气的流量可以自行调节。 目前常见的新型材料如MOF,COF等,由于其表面具有高度选择性,因此通过竞争吸附来研究该材料不失为最佳方案。 穿透曲线测定多组分吸附分离吸附动力学数据采集 精微高博(JWGB)成立于2004年,推出中国第一台静态容量法氮吸附仪JW-RB,被誉为“中国氮吸附仪的开拓者”。17年来已发展为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化学吸附仪、竞争性吸附仪、蒸汽吸附仪、真密度仪等物性分析设备的研究,是中国材料表征仪器的领先制造商,产品销售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向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易用性、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
  • 应用部经理钟华博士将在“第十六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2012年10月15日-10月19日,由中国化学催化委员会主办、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将在沈阳召开,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应用部经理钟华博士将在此次会议上做题为&ldquo 微量热法研究CO,H2和O2在Pd/C,Pt/C和Pt-Ru/C上的吸附&rdquo 的讲座。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ldquo 促进经济转型的催化科学与技术&rdquo 。该会两年举办一次,是我国催化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准最高的会议。将有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工业部门约1500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盛会,就催化剂设计与催化反应机理、能源催化、化学品合成催化、绿色催化以及催化反应工程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向进行学术报告和研讨。 美国麦克仪器公司成立于1962年,是化学吸附分析以及微型催化反应研究的领导供应商,其产品广泛用于催化剂、催化剂载体和其他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质的分析,可以用来研究活性金属表面积、表面酸性、活性位点的分布和强度、比表面积和其他性质。 更多会议信息,可参考以下链接: http://www.16ncc.org/CN/column/column216.shtml
  • Micromeritics 受邀参加第二十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
    第二十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将于在武汉市召开。“全国催化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此次会议的主题是“面向绿色低碳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催化科学及技术”。会议内容涵盖催化材料和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催化材料和催化反应表征技术及理论、绿色催化、环境催化、能源催化、石油与化工工业催化过程中的科学及技术。会议程序包括:大会特邀报告、主旨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展讲、专题学术论坛等;会议期间催化委员会将颁发“第八届中国催化奖”。会议还将组织催化领域的企业开展相关技术和产品展示与交流。Micromeritics 作为催化行业的领先供应商之一,公司领先技术为该领域长期提供高效专业的支持,为相关企业、学术机构的实验研究助力。Micromeritics 将参加此次会议,欢迎广大用户及研究人员莅临我司展台沟通交流。会议时间 2021年10月15日-20日会议地点 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619号 武汉洲际酒店Micromeritics 展 位 A36Micromeritics 成立于1962年,总部位于美国佐治亚州诺克罗斯,是颗粒、粉末和多孔材料表征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在美国、英国、西班牙设有研发和生产基地,在美洲、欧洲、亚洲设有直销和售后服务,是15,000+个政府、企业和知名学术机构实验室的理想仪器之选。Micromeritics在比表面积与孔隙度、密度与体积、物理化学吸附、粒度与粒形、催化剂表征、粉体表征等核心领域中提供高性能的产品及应用技术与服务。品质、专业、便利,这就是Micromeritics!
  • 大连化物所实现铜晶面串联催化促进电化学还原硝酸盐合成氨
    近日,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汪国雄研究员和包信和院士团队在电化学合成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原位衍生的高性能Cu纳米片催化剂,提出了Cu晶面串联催化促进电化学还原NO3-合成NH3的有效策略,并加深了对Cu催化剂上NO3-转化为NH3反应机制的理解。   电催化还原将硝酸盐(NO3-)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氨(NH3),为氮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解决途径。NO3-转化为NH3需要经历复杂的多步质子电子转移过程,导致动力学速率缓慢,过电势高。同时,竞争性析氢反应(HER)降低了NH3法拉第效率及分电流密度。因此,硝酸盐电催化还原(NO3-RR)的关键是设计制备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催化剂。本工作报道了一种电化学原位衍生的高性能铜(Cu)纳米片催化剂,在流动相电解池中,该催化剂在-0.59 V vs. 相对可逆氢电极(RHE)条件下获得了665 mA cm-2的NH3分电流密度和1.41 mmol h-1 cm-2的NH3产率。该催化剂表现出700 h的高稳定性,在365 mA cm-2电流密度下,NH3法拉第效率保持在~88%。电化学原位谱学表征结果表明,氧化铜(CuO)纳米片在RR反应条件下被原位还原为金属Cu,提供了NO3-电化学还原的活性位点。物理化学和电化学表征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原位衍生Cu纳米片的高性能归因于Cu(100)和Cu(111)晶面的串联催化作用。由于Cu的不同晶面上静电势的差异导致NO3-吸附强弱的差别,其中Cu(100)更容易吸附NO3-并促进其转化为NO2-,产生的NO2-随后迁移在Cu(111)上进一步还原,从而促进了NH3的生成。   相关工作近日以“Enhancing Electrochemical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a over Cu Nanosheets via Facet Tandem Catalysis”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该工作第一作者是我所502组博士研究生付云凡和博士后王硕。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 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
    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第一轮通知由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将于2023年10月20-22日在浪漫之都大连召开。本届会议主题是“双碳目标下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本次大会旨在全面展示近年来我国环境催化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成就,分析环境催化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促进同行专家和产、学、研单位间互相交流与深入讨论,推进我国环境催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成果推广,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会议将包括:大会特邀报告、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论文墙报等。会议期间还将组织催化领域的知名厂商开展相关产品展示与技术交流。大会组委会诚挚邀请从事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博士后及在读研究生积极投稿并莅临本届盛会,并热忱欢迎国内外相关催化剂生产、仪器销售和出版界等企业代表参会。我们期待与各位同仁相约金秋十月,相聚滨城大连,共襄盛举,共话未来!本届会议注册及投稿官方网站(https://13ncecm.sciconf.cn)正在不断完善更新中,并将陆续发布有关会议的最新消息。欢迎您登录会议官方网站或手机扫描右侧二维码,及时关注后续相关信息。一、会议基本信息会议时间:2023年10月20-22日会议地点:大连香格里拉酒店、富丽华酒店重要日期:2023年6月6日 第一轮通知(稿件收集)2023年8月6日 论文摘要投稿截止2023年9月10日 第二轮通知(会议日程及大会邀请报告)2023年10月5日 第三轮通知(会议详细日程)2023年10月20日 报到注册2023年10月21-22日 会议召开二、会议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承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大会学术委员会(以姓氏音序为序)安太成 陈春城 陈建民 陈耀强 程 杰 丑凌军 储 伟 达建文 戴洪兴 邓积光 邓友全 董 帆 董 林 高利珍 戈 磊 郭新闻 郭彦炳 郭杨龙 郭 燏 郭 耘 郝郑平 何 洪 贺 泓 何 炽 胡常伟 黄海保 纪红兵 季生福 姜桂元 井立强 李 灿 李发堂 李和兴 李华明 李俊华 李进军 李兰冬 李瑞丰 李小年 李新刚 李新勇 李雪辉 李永丹 李增喜 刘昌俊 刘 坚 刘立成 刘社田 刘昭铁 刘志明 刘忠文 吕功煊 路 勇 罗孟飞 罗永明 门 勇 孟祥举 欧阳峰 邱介山 上官文峰 申文杰 石 川 宋卫国 孙宏建 唐幸福 唐志诚 万 颖 王海辉 王建国 王 军 王 胜 王 翔 王向宇 王心晨 王新平 王 野 吴 鹏 吴晓东 吴忠标 肖丰收 熊 亚 闫文付 阎子峰 杨启华 杨向光 叶代启 叶芝祥 尹双凤 展思辉 张登松 张 静 张礼知 张润铎 张锁江 张铁锐 张文祥 张昭良 赵凤玉 赵进才 赵云昆 赵 震 周克斌 周仁贤 朱建华 朱君江 朱文帅 朱永法 朱宇君大会组织委员会(以姓氏音序为序)主 席:郭新闻 石 川委 员:陈绍云 侯军刚 刘 毅 马 伟 毛 庆 曲振平 陶胜洋 王东琪 王 敏 王 翔 张耀斌 秘书长:陈冰冰 张光辉 张 晓三、大会会议征文会议征文范围分会场一、气态污染物的催化消除分会场二、废水/污水催化净化分会场三、环境催化剂设计分会场四、外场作用下的催化技术与环境保护分会场五、洁净能源转化中的催化科学与技术分会场六、绿色反应介质与绿色过程工程研究分会场七、生物质催化转化分会场八、理论化学和分子模拟在环境催化中的应用 分会场九、CO2存储与催化转化专场分会场十、低碳催化制氢专场四、大会注册本次大会采用网上注册系统,参会代表可以电脑登录大会官方网站(https://13ncecm.sciconf.cn)或手机扫描二维码,点击报名参会。五、大会会务组 会议联系人:陈冰冰 13840856880 张 晓 18840984831温 泉 13644117475通讯地址: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理工大学西校区化工综合楼C211邮编:116024电子邮件:dut13ncecm@163.com第十三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组委会2023年 6月 6日
  • 第二十二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召开在即
    第二十二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2018年10月12-14日) 上海岩征邀请您参加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大学协办的第二十二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 本届会议将全面展示和反映近两年来我国在稀土催化材料以及稀土催化剂研究和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深入地探讨稀土催化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促进和活跃我国稀土催化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将围绕“稀土催化领域新概念与工业技术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交流形式包括大会报告、特邀报告、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墙报展讲等。 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十三五期间我国稀土正从原材料的开发向推广应用转变,稀土催化作为稀土科学和和催化科学的重要分支,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加强稀土催化在能源、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既可提高生产效率,又能高效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国家十三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十月的青岛,气候凉爽,景色宜人。在这美丽的季节,我们期待各位相聚青岛、相聚“第二十二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 我司将携带微型高压反应釜(机械搅拌);平行高压反应釜;高温高压光热催化装置;多通道催化剂评价装置参加此次会议,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前来参加指导。会议地址:青岛中国气象局青岛气象度假村东海东路87号会议时间:2018年10月12-14日
  • 聚焦分析测试技术与环境催化学术前沿交叉 分论坛精彩报告集锦
    仪器信息网讯 2022年8月20-21日,第二十六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年会在历史名城镇江顺利召开。大会现场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现场与会嘉宾超300位。本次会议为期两天,除大会报告外,会议还设置了五个平行分论坛,主题分别聚焦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与资质认定、科学试验创新方法标准化、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之能源材料、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之环境催化。分会场照片本文将带来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之环境催化分论坛的精彩报告集锦,论坛邀请了中山大学欧阳钢锋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所陈春城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詹望成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张蝶青教授、上海大学张登松研究员、四川大学王建礼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何欢教授(季秋忆)、山东大学占金华教授、南京大学谷成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卞振锋教授、西南交通大学范美坤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付名利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庞小兵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孙传智教授、清华大学彭悦副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何炽教授、河北工业大学王鹏飞副教授等专家带来了30个精彩报告分享。分析测试与学术前沿交叉之环境催化分论坛现场《新型碳材料在环境催化中的应用探究》中山大学 欧阳钢锋教授报告介绍了欧阳钢锋课题组近年来在利用碳材料开展的环境催化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芬顿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可见光催化生成双氧水为例,指出由于环境污水体量大,该类技术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投入。欧阳钢锋团队以碳材料为基质,研究构筑了“Z”型异质结并在可见光作用下实现双氧水的原位、高效生成。通过对催化剂结构调控及醌类化合物引入,大幅提升了双氧水的产率,在类芬顿氧化降解水环境污染物时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欧阳钢锋针对碳材料活化过硫酸盐机理进行了详细论述,阐明了杂化轨道比例对过硫酸盐活化效率的影响,评估了碳催化材料的规模化应用前景,展望了碳材料在环境领域蕴藏的巨大潜能。《原位红外研究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机理》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陈春城研究员低浓度、高毒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如卤代物、染料、农药、抗生素药物等)引起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光催化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效绿色的消除水中难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新技术,不过污染物降解量子效率低严重限制光催化规模化应用。报告介绍了陈春城团队通过原位红外研究手段和技术对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的界面机理以及大气颗粒界面光化学转化机制等关键问题进行的系统研究成果。《含氯VOCs的高效催化净化》华东理工大学 詹望成教授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造成我国大气中臭氧和颗粒物浓度居高难下的重要前体物。报告介绍了詹望成团队围绕当前VOCs净化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污染物分子的高效活化和控制转化,针对低碳烷烃和氯代烃等难降解VOCs的催化净化过程,重点开展C-H键的活化及毒副产物的控制等创新性研究的工作进展。《低浓度NOx的光化学去除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张蝶青教授氮氧化物(NOx)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污染因素,国内外对NOx的危害、燃煤发电燃烧过程中NOx的产生机理以及NOx技术的降低等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氮氧化物气体的反应会形成臭氧,臭氧是烟气和酸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细颗粒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体健康都有损害。报告介绍了张蝶请团队围绕基于太阳光的低浓度NOx光化学高效去除技术开展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光化学电子转移对低浓度NO高效去除的调变规律和光-电协同促进低浓度NO去除的新机制研究成果。《非电行业烟气氮氧化物催化净化》上海大学 张登松研究员随着工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氮氧化物(NOx)排放量与日俱增,NOx是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及雾霾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目前NH3选择性还原(NH3-SCR)是最有效的NOx控制技术,钒基催化剂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厂脱硝工艺中。然而,商业钒基催化剂活性温度窗口窄,很难应用于低温脱硝过程,比如工业窑炉、垃圾焚烧等非电行业。随着国家对非电行业NOx排放标准的日益提升,亟待开发适用于非电行业的低温抗中毒的NOx净化催化剂。报告介绍了张登松课题针对非电行业烟气NOx净化催化剂易中毒失活的关键科学难题,提出了以保护位抑制催化剂中毒失活的新理念,即通过对活性位和保护位的耦合与调控,发展了对SO2、碱金属以及多重复合毒物有抗中毒作用的NOx净化催化剂,并揭示了其抑制中毒作用的新机制,有效克服了烟气复杂组分对催化剂造成的中毒效应,显著提升了NOx催化净化效率和稳定性,形成了高效稳定的NOx催化净化新技术,为非电行业NOx减排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双碳背景下未来汽车尾气催化剂技术趋势》四川大学 王建礼教授汽车尾气催化剂是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中使用的催化剂,是指借助某些有效的技术措施,减少尾气中的有害物质或使尾气中的CO、HC、NOx及PM被氧化或还原,生成无毒的CO2、H2O和N2。报告分别从柴油车、汽油车以及天然气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各领域的尾气催化材料及催化剂制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苝酰亚胺催化剂内场调控及其光耦合过硫酸盐增效机制》南京师范大学 何欢教授/季秋忆博士当前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包括吸附技术、膜分离技术、生物降解以及高级氧化技术。报告介绍了何欢团队构建的新型苝二酰亚胺/过硫酸盐/可见光(PDI/PS/Vis)系统,以不同自组装程度PDI为研究对象,以双酚A为目标污染物,深入阐明了可见光下超分子活化过硫酸盐新机制。研究表明PDI/PS/Vis系统可以为降解废水中的有机微污染物提供新思路。《纳米环境矿物的表面调控与高级氧化》山东大学 占金华教授过去十几年来,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操作简单和氧化能力强的特点,在污水和污染土壤治理领域已得到广泛关注。而发展具有环境友好、催化稳定、廉价易得等优势的金属催化剂是近年来研究者们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矿物材料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具有环境协调性、环境舒适性、加工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是环境修复领域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报告介绍了占金华团队在纳米环境矿物材料在有机污染治理中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了环糊精改性纳米矿物活化H2O2与过硫酸盐,增强了污染物的降解,表现出实际应用的潜力;研究了富氧空位红锌矿活化PMS体系,阐明了非价电子活化PMS产生SO4-的机制,以及阐明了非电子活化PMS产生O2的机制。《限域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全氟化合物高效降解机制的研究》南京大学 谷成教授全氟化合物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污染物,但是一般的羟基自由基、亚硫酸盐、活性碘等高级氧化技术对全氟化合物的降解存在效率过低、反应条件复杂等问题。报告介绍了有机源物质产生水合电子方法,尤其是带有五元杂环吲哚类物质具有的优势;紧接着,谷成教授围绕三个体系,从限域体系构建、降解/脱氟效率、水合电子产率、体系表征、理论计算等方面对研究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展示了其课题中自制的反应装置。《固废中贵金属的光催化绿色回收》上海师范大学 卞振锋教授固废中贵金属回收过程涉及使用强酸和释放毒气、有毒重金属离子,环境污染严重。如何实现贵金属清洁回收是环保领域研究热点。报告介绍了卞振锋团队通过光催化氧化实现贵金属的溶解,发展适合多种贵金属的光催化清洁回收技术,探究贵金属选择性溶解回收的调控机制;系统研究贵金属原子表面活化、迁移以及光催化氧化途径;发展适用于在温和条件下,能够实现快速从电子垃圾、废汽车尾气三效催化剂、废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甚至矿石废渣中回收贵金属的通用方法,为光催化规模化贵金属清洁回收提供理论基础。《多维度SERS在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西南交通大学 范美坤教授拉曼光谱,特别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是一种基于光的非弹性散射的光谱技术,具有实时、快速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茶叶质量安全和品质分析的方法。报告介绍了范美坤团队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茶叶分析领域开展的应用工作进展。《漆包炉尾气中VOCs的深度催化氧化及其异味治理》华南理工大学 付名利教授漆包线广泛应用于电机、变压器和家电等电器制造,我国是漆包线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其生产过程使用大量含VOCs溶剂与稀释剂,产生的VOCs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其行业产生的异味废气常引起强烈的扰民投诉,是环境部门重点管控项目。基于此,报告介绍了付名利团队对漆包线生产各环节中的 VOCs 进行物质流向跟踪,用各种实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了漆包线行业 VOCs 的排放特征和组成分布,旨在为控制漆包线行业 VOCs 污染提供可靠的污染源数据支持。《工业园区异味VOCs污染特性的研究》浙江工业大学 庞小兵教授餐厨垃圾生物处理包括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及卫生填埋等方式,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会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均造成危害。报告从餐厨异味VOCs的来源、检测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详细介绍了庞小兵团队基于传感器、机器学习等开发的便携式异味检测仪,及其与GC-MS、GC-PID检测的比对结果,研究表明检测结果一致,阐明餐厨垃圾异味治理与机理研究需要进行VOCs成分分析。《稀土改性金属氧化物的在NH3-SCR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孙传智教授氮氧化物(NOx)是公认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它不仅是酸雨的主要成分,还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元凶,控制和治理氮氧化物污染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环保领域的关注。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NH3-SCR)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催化剂为商用V2O5-WO3/TiO2,具有较高的脱硝活性,但其成本和操作温度较高,活性组分钒有毒,易对环境和人类造成二次毒害。因此,开发NH3-SCR低温高效无毒催化剂迫在眉睫。报告介绍了孙传智团队稀土改性金属氧化物在NH3-SCR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锰基复合氧化物的表征及其在环境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清华大学 彭悦副研究员近年来,天然气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也带来了环境问题。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温室效应是CO2的22倍,甲烷废气的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催化燃烧可以有效地处理这些较低浓度的甲烷,此反应中常用的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较高且易烧结,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以廉价易得、高热稳定性等优势表现出更强的应用价值,其中锰氧化物具有众多稳定的氧化物形式,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潜力。报告介绍了彭悦团队开展的锰基莫来石在柴油车DOC以及锰氧化物在催化氧化甲苯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进展。《低碳烷烃催化氧化与资源化》西安交通大学 何炽教授乙烯、丙烯、丁二烯等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等)、含氧化合物(乙二醇、乙醛、环氧丙烷等)以及化工中间体(乙苯、丙醛等)等,因此在高分子、农药、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低碳烯烃主要来源于传统石油路线的蒸汽裂解和炼厂流化催化裂化工艺、以煤/甲醇为原料的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路线和以烷烃为原料的脱氢制烯烃技术。其中,烷烃催化脱氢技术因其高原子经济性、环境友好的特点,备受研究者关注。自页岩气革命以来,丰富的低碳烷烃资源(含甲烷、乙烷、丙烷等)极大地推动了低碳烷烃脱氢制烯烃的研究热潮。报告介绍了何炽团队建立的高效催化反应体系,拥有能够加速C-H键、C-C键活化、提升活性中心稳定性等特点,实现了低碳烷烃高效稳定催化氧化。《光催化分子氧活化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河北工业大学 王鹏飞副教授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毒性大、难生物降解、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时间长,易在生物体内富集滞留,导致人类和动物癌变、畸变及雌性化,用现有环境技术很难处理。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高效、环境友好的去除方法是国际上十分关注的前沿研究领域。报告介绍了王鹏飞团队在光催化分子氧活化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论坛还邀请了南京工业大学丁靖、中国石油大学王雅君、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方玲、南京大学万海勤、中山大学王俊慧、南京师范大学汤常金、南京大学邹伟欣、南京大学谭伟等位专家带来精彩的口头报告、以及麦克默瑞提克(上海)仪器有限公司熊雯、SPECS-TII王珍、安徽创谱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申锦等仪器厂商带来最新的仪器技术应用进展报告。合影
  • 天美仪器亮相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会议
    2016年8月21-24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山东大学、中科院兰州化物所、青岛大学、石油大学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和光催化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此次会议主要在光催化反应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光电化学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光化学与光催化新材料研究等领域展开交流,其中包括太阳能电池的开发和利用、光解水制氢系统、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毒难降解有机物等热点议题,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研究院所及海内外机构的1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北京泊菲莱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会议的主赞助方全程参与了此次会议。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作为泊菲莱公司在光催化行业的唯一合作方受邀参加了此次盛会,并展出了在光催化及相关领域的检测仪器:赛里安气质联用仪——Scion 456-SQ、上海天美气相色谱仪——GC7980。  天美(中国)总部分析及色谱仪器市场部和济南分公司人员参加了会议,并在展会期间向广大参会者介绍了以上两款仪器的优势特点及光催化行业检测应用。   第十五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和光催化会议在精彩的学术交流与展会活动中圆满落幕,天美公司将一如既往的致力于分析仪器在环保及新生能源的检测应用。关于天美:  天美(控股)有限公司(“天美(控股)”)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 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 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继2004年於新加坡SGX主板上市后,2011年12月 21日天美(控股)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香港股票代码1298),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第一家在国际主要市场主板上市的公司。近年来天美(控股)积极 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澳门、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 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美国IXRF公司、英国 Edinburgh Instruments公司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和布鲁克公司Scion气相和气质产品生产线,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更多详情欢迎访问天美(中国)官方网站:http://www.techcomp.cn
  • 咱们约吗?卓立汉光受邀参加全国太阳能光化学和光催化会议
    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光谱事业部受邀参加 2016年第十五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和光催化会议,该会议将全面展示中国太阳能光化学、光催化及太阳能电池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本次会议将是我国太阳能光化学、光催化及太阳能电池科研工作者的一次盛会。 会议时间:2016年8月21-24日 会议地点:山东大学我司在现场设有展位,随时欢迎您的莅临!我司能够为您提供的优质产品:大会报告内容抢先看:时间:2016年8月21日主持人:赵进才10:30-11:10孟庆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效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11:10-11:50李朝升南京大学光电极材料探索及光电催化分解水的性能研究午餐(12:00-13:30)主持人:林原14:00-14:40王心晨福州大学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14:40-15:20张纯喜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自然光合作用到人工光合作用
  • 欢迎各位老师莅临中教金源第八届全国碳催化学术会议展位
    本次会议由中国颗粒学会能源颗粒材料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工业大学、宁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办,浙江工业大学省部共建绿色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宁夏大学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信部--面向工业催化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协办的第八届全国碳催化学术会议,于2022年7月15日至7月18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国际交流中心酒店召开。中教金源展位号:A13本届会议将以“碳催化和碳材料产业绿色发展”为主题,由徐春明院士、李小年教授和罗正鸿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在“3060”双碳目标下,围绕碳催化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碳基材料产业绿色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途径展开交流,通过大会特邀报告、分会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口头报告以及墙报等形式,探讨碳催化和碳材料产业崭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探究碳基材料产业绿色发展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拓宽学术视野、激发科创灵感、打造互动合作和交流成长平台。全国碳催化学术会议是由著名科学家苏党生研究员于2013年发起,先后在沈阳、广州和长沙成功举办7届,目前该系列会议已成为国内碳催化领域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和智慧传递枢纽。
  • 在线催化质谱仪 分析化学领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分析化学领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谱策ProC-1在线催化质谱仪的问世,它不仅标志着质谱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更为材料科学、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精准。ProC-1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卓越的性能表现,正逐步成为科研工作者手中不可或缺的利器。  技术革新,引领未来  谱策ProC-1在线催化质谱仪的最大亮点在于其集成了催化反应与质谱分析两大功能于一体,实现了从样品制备到数据分析的全程自动化与实时化。这一创新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方法中催化反应与质谱分析分离的局限,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ProC-1采用了先进的离子源技术和高灵敏度的检测器,能够实现对微量乃至痕量物质的精确检测,为复杂体系中的成分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应用广泛,助力科研  在材料科学领域,ProC-1在线催化质谱仪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性能评估、反应机理研究以及新材料开发等方面。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气体产物变化,快速判断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为优化催化剂配方和工艺条件提供直接证据。此外,ProC-1还能帮助揭示催化反应的微观机制,为设计更高效、更环保的催化剂提供理论指导。  药物研发是另一个受益匪浅的领域。在药物合成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多步复杂的化学反应,每一步都可能产生多种副产物或中间体。传统方法难以准确追踪这些化合物的变化,而ProC-1则能在线监测每一步反应,确保目标化合物的纯度和收率,加速药物筛选和优化的进程。同时,它还能帮助研究人员理解药物分子的作用机制,为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线索。  环境保护方面,ProC-1在线催化质谱仪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通过监测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种类及浓度变化,可以评估环境污染程度,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ProC-1以其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准确识别出环境中的微量有害物质,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操作便捷,提升效率  除了卓越的技术性能外,谱策ProC-1在线催化质谱仪还具备极高的操作便捷性。其用户友好的界面设计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质谱技术的科研人员也能快速上手。同时,仪器内置的智能分析软件能够自动处理数据、生成报告,大大减轻了科研人员的工作负担。此外,ProC-1还支持远程控制和数据传输功能,科研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实验进展和数据结果,实现科研工作的无缝衔接。  展望未来,无限可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研需求的日益增长,谱策ProC-1在线催化质谱仪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它有望与更多先进分析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分析平台 同时,通过不断优化设计和提升性能指标,ProC-1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科研工作的多样化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谱策ProC-1将成为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总之,谱策ProC-1在线催化质谱仪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在科研领域掀起了一场革新性的变革。它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便捷的分析工具还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速度。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相信ProC-1将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赛默飞世尔科技在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耀眼夺目
    2009年11月17日,中国北京——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于近日在浙江金华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简称:12NYCC)。此次会议是由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协办。著名的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李灿院士等催化届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走进会议举办地点金华锦华园度假村,迎面高大的拱形门上是赛默飞世尔科技大幅贺词印入眼帘, 两边各有两个大气球迎风飘舞,同样悬挂着赛默飞世尔科技的贺词。 看得出此次会议既隆重又喜庆,以及承办方对此次会议的高度重视。  在开幕式当晚的欢迎晚宴上,继浙江师范大学王辉副校长致辞后,赛默飞世尔科技分子光谱中国区总经理吴秋波先生做了轻松幽默的发言,大家举杯共祝此次会议圆满成功。赛默飞世尔科技作为大会主赞助商独家举办了专题讲座,共有200多人出席了此次专场讲座。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化学所的罗孟飞所长首先做了简短的开场白,感谢赛默飞世尔科技对此次会议的大力支持。我们特别邀请了大连化物所盛世善研究员为大家做了XPS光电子能谱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场听众都被盛老师精彩的演讲所吸引,同时 赛默飞世尔科技的销售经理魏义彬博士做了XPS新技术新产品介绍,对获得 R&D 100大奖的K-Alpha 做了重点介绍。来自赛默飞世尔科技张衍亮博士做了新型智能自动 DXR激光拉曼光谱仪 及在催化领域应用的报告。       赛默飞世尔科技分子光谱中国区总经理吴秋波先生致辞   大连化物所盛世善研究员的精彩演讲 讲座现场   关于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05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万4千人,在全球范围内服务超过35万家客户。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公司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和Fisher Scientific这两个主要的品牌,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化学领域所遇到的从常规测试到复杂研发的各种挑战。Thermo Scientific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包括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在内的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为卫生保健、科学研究、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客户提供一系列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及其他用品和服务。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英文) 或www.thermo.com.cn(中文)。
  • 尖晶石型电催化纳米材料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化学》
    近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军带领的课题组在尖晶石型电催化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自然》(Nature)系列期刊的《自然-化学》杂志(Nature Chemistry)。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津市科委和中央高校科研基金的支持。   尖晶石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电、磁、催化、能量储存与转化等不同领域,传统方法制备需要较高的加热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合成步骤复杂,并且产物粒径大、比表面积小、电化学活性低。南开大学的这项研究将理论与实验有机结合,发展了一种可控的基于还原-转晶新合成方法,在室温和常压条件下实现了锰系尖晶石纳米材料的快速制备。新合成方法步骤简单,有利于节能减排,对氧还原/氧析出反应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催化性能,在新能源的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珀金埃尔默携金属催化剂痕量残留检测方案倾情赞助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
    2018年8月17至20日,由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中石油石化院兰州化工研究中心承办,兰州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协办的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为“产学研与均多相融合发展的催化科学与技术”,吸引了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工业界的1500多位青年催化工作者参加会议。大会现场催化剂是多种工业制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术,而催化剂中最重要的活性组分主要由各种金属及其氧化物组成,金属的种类及含量都会对催化剂的效用产生极大的影响。另外,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对催化剂的成分进行检测以便保证其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功效。珀金埃尔默公司为催化剂行业相关客户提供多种应用方案,供您参考:下载地址:利用SP-ICP-MS 对单壁碳纳米管中残留金属进行分析: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168/s893863.htmPerkinElmer油品分析全面解决方案: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168/s875497.htm石化行业仪器分析产品与服务:https://www.instrument.com.cn/download/shtml/893860.shtml本届会议设1个主会场和6个分会场,围绕“催化反应化学/工业催化/环境催化”、“催化材料/纳米催化/能源催化”、“催化作用机制/表面化学/理论计算”、“光催化/光电催化/电催化”、“催化剂设计/制备”、“绿色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等主题进行了交流,珀金埃尔默公司作为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尖端分析仪器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大会设立展位同与会嘉宾积极交流。展台交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