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磁共振

仪器信息网磁共振专题为您整合磁共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磁共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磁共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磁共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磁共振话题讨论。

磁共振相关的资讯

  • 核磁共振、顺磁共振、磁共振成像......你想要的都在这里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磁共振指的是自旋磁共振(spin magnetic resonance)现象,包含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一类用于医学检查的成像设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那么,你真正了解核磁共振(NMR)、磁共振成像(MRI) 及电子顺磁共振(EPR/ESR)吗?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核磁共振波谱(NM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研究的是原子核对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的吸收。1945 年布洛赫(Bloch )和伯塞尔 (Purcell) 证实了原子核自旋的确实存在, 他们为此共同获得了1952 年诺贝尔物理奖。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R.R.Ernst教授,以表彰他对二维核磁共振理论及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的贡献。这两次诺贝尔奖的授予,充分说明了核磁共振的重要性。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自1953年出现第一台核磁共振商品仪器以来,核磁共振在仪器、实验方法、理论和应用等方面有着飞跃的进步。目前,NMR不仅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有时亦可进行定量分析,其所应用的学科已经从化学、物理扩展到了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磁共振成像(MRI)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sup 1 /sup H、 sup 11 /sup B、 sup 13 /sup C、 sup 17 /sup O、 sup 19 /sup F、 sup 31 /sup P。在这项技术诞生之初曾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医学新技术的NMR成像(NMR Imaging)一词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随着大磁体的安装,有人开始担心字母“N”可能会对磁共振成像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另外,“nuclear”一词还容易使医院工作人员对磁共振室产生另一个核医学科的联想。因此,为了突出这一检查技术不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同时与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医学相区别,放射学家和设备制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为“磁共振成像(MRI)”。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电子顺磁共振(EPR/ESR)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简称ESR),是研究电子自旋能级跃迁的一门学科,是直接检测和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的顺磁性物质的现代分析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自1945年物理学家Zavoisky首次提出了检测EPR信号的实验方法至今,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的理论、实验技术和仪器结构性能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固体器件等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推广应用,使EPR实验技术有了许多重大的突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EPR已经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地矿学和年代学等许多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3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675b0ee9-ba73-4bfb-892b-46b308191a24.jpg" title=" ba611d21-07b1-47c9-bba0-c6989443be32.jpg!w1920x420.jpg" alt=" ba611d21-07b1-47c9-bba0-c6989443be32.jpg!w1920x420.jpg" width=" 600" height=" 131" border=" 0" vspace=" 0" / /a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磁共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生命科学、医药、材料等多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对磁共振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方需求的碰撞下,核磁共振(NMR)、电子顺磁共振(EPR/ESR)、磁共振成像(MRI)等不同分支的磁共振技术也逐渐“百花齐放” DNP、超高转速固体核磁、液相色谱核磁联用等各种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为磁共振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其应用范围跨越了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多个学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为了促进和加强国内外磁共振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将于2020年6月9-10日联合举办“第四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iCMR 2020)”。本次会议开设了磁共振(MR)新技术及其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其应用、顺磁共振(EPR/ESR)技术及其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其应用四个专题,更大范围涵盖了波谱相关技术及应用,共计安排了11位专家报告,并吸引了布鲁克、日本电子、国仪量子、纽迈分析、青檬艾柯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参与。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宁永成教授分享其八本书的故事。非物理专业出身,如何深入理解和应用磁共振波谱?届时,宁永成教授和杨海军高工的专家对话环节或将让您醍醐灌顶。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立即报名》》》 /a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日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strong 磁共振(MR)新技术及其应用(6月9日) /strong /a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27, 108, 9)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 我要报名 — /a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0"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09:20-09: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97" target=" _blank" 开幕致辞—非物理专业出身,如何深入理解和应用磁共振波谱?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97" target=" _blank" 杨海军(清华大学)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09:30-10: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2" target=" _blank" 多核人体磁共振成像(MRI)新仪器及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2" target=" _blank" 周欣(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0:00-10: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8" target=" _blank" 基于量子技术的单分子磁共振谱学和成像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8" target=" _blank" 石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0:30-11: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1" target=" _blank" 布鲁克固体核磁新技术简介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1" target=" _blank" 王秀梅(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1:00-11: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0" target=" _blank" “非常见”原子核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0" target=" _blank" 徐骏(南开大学) /a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其应用(6月9日) /a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27, 108, 9)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 我要报名 — /a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0"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4:00-14: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3" target=" _blank" 基于磁共振技术的蛋白质动态调控机制研究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3" target=" _blank" 姜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4:30-15: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81" target=" _blank" 日本电子特有核磁技术简介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81" target=" _blank" 叶跃奇(JEOL(Beijing))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5:00-15: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9" target=" _blank" 核磁共振仿真波谱仪开发与教育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9" target=" _blank" 汪红志(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5:30-16: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0" target=" _blank" Bruker液体核磁新进展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0" target=" _blank" 徐雯欣(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6:00-16: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5" target=" _blank"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高精度有机分子化学位移计算在线系统构建及其在有机分子核磁谱图指认及结构确证中的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5" target=" _blank" 李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a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顺磁共振(EPR/ESR)技术及其应用(6月10日) /a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27, 108, 9)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 我要报名 — /a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0"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4%" p 09:00-09:30 /p /td td width=" 48%"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6" target=" _blank" 若干血红素衍生物的电子自旋顺磁共振研究 /a /p /td td width=" 37%"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6" target=" _blank" 李剑峰(中国科学院大学)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09:30-10:00 /p /td td width=" 48%"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7" target=" _blank" 电子顺磁共振在研究青蒿素激活机制中的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7" target=" _blank" 刘国全(北京大学药学院)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10:00-10:30 /p /td td width=" 48%"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1" target=" _blank" 光合作用水裂解催化中心的仿生模拟 /a /p /td td width=" 37%"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1" target=" _blank" 张纯喜(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10:30-11:00 /p /td td width=" 48%"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9" target=" _blank" 顺磁共振仪器——从系综到单自旋 /a /p /td td width=" 37%"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79" target=" _blank" 许克标(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11:00-11:30 /p /td td width=" 48%"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4" target=" _blank"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指导有机合成 /a /p /td td width=" 37%" align=" center" valign=" middle" p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4" target=" _blank" 蒋敏(杭州师范大学) /a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及其应用(6月10日) /a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27, 108, 9)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6832/" target=" _blank" — 我要报名 — /a /span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width=" 600" align=" center"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4:00-14: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2" target=" _blank" 心脏磁共振成像中的黑血技术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2" target=" _blank" 丁海艳(清华大学)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4:30-15: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73" target=" _blank" 低场核磁成像在临床前科研中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73" target=" _blank" 丁皓(苏州纽迈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5:00-15:3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2" target=" _blank" 智能集成化磁共振成像系列仪器及应用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792" target=" _blank" 刘化冰(北京青檬艾柯科技有限公司)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5:30-15:4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现场讨论环节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杨海军主持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5:40-16:1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613" target=" _blank" 我的八本书 /a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613" target=" _blank" 宁永成(清华大学) /a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6:10-16:4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专家对话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杨海军@宁永成 /p /td /tr tr td width=" 14%"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16:40-17:00 /p /td td width=" 48%"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现场答疑 /p /td td width=" 37%"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全体参会人员 /p /td /tr /tbody /table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特别惊喜: /strong /span 为了提高磁共振工作者工作和学习的热情,鼓励大家积极参与会议交流环节,本次会议还特别安排了抽奖环节,将从积极提问的参会者中抽取幸运者,送出主办方精心准备的礼品(小度智能音箱、京东卡)!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6/uepic/aff21f8a-cd43-40a2-bb8d-8fa2d2012782.jpg" title=" 二维码图片_6月3日17时44分31秒.png" alt=" 二维码图片_6月3日17时44分31秒.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扫码报名,免费参会 /strong /p
  • 核电共振!一次实验事故或将颠覆核磁共振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团队 3 月 11 日在《自然》发文,报告成功实现了核电共振,仅使用电场改变单个原子核的量子态。这一构想最初由诺奖得主尼古拉斯· 布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在 1961 年提出,但此前从未有人实现。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1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3/uepic/4b750993-05f6-4d24-9512-c7009275d9d1.jpg" title=" 2020-0314-2befe86bj00q76e8a001cd200fn00b1g00fn00b1.jpg" alt=" 2020-0314-2befe86bj00q76e8a001cd200fn00b1g00fn00b1.jpg" width=" 450" height=" 31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莫莱罗教授、穆尔瑞克博士以及阿萨德博士。图片来源:UNSW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果核电共振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它或许将动摇磁共振在科研和应用中的“垄断”地位,甚至对量子计算机的研发产生重要作用。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对于研究团队而言,这个成果完全是个意外惊喜。据悉,一次实验室事故差点烧毁了他们的仪器,却也让他们实现了诺奖得主尼古拉斯· 布隆伯根在 58 年前提出的一个设想:用电场操纵单个原子核。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半个多世纪以来,整个核电共振领域几乎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因为第一次尝试证明它太具挑战性了。研究人员最初打算对单个锑原子进行核磁共振,锑是一种具有很大核自旋的元素。研究的第一作者阿萨德博士介绍说,我们的最初目标是探索量子世界和经典世界之间的边界,这是由核自旋的混沌行为设定,这纯粹是一个好奇心驱动的项目,没有考虑到应用,然而开始实验后,研究人员就意识到有些不对劲。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另一位主要作者文森特· 穆里克博士说:这种核的行为非常奇怪,拒绝在某些频率上做出反应,但在其他频率上表现出强烈的反应,这让我们困惑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了一个‘尤里卡时刻’,意识到我们做的是电共振,而不是磁共振。事情是这样的:研究人员制造了一个包含锑原子和特殊天线装置,优化后产生了一个高频磁场来控制原子核。实验要求这个磁场相当强,所以给天线施加了很大的功率,然后研究人员却把它炸毁了!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通常情况下,对于磷这样较小的原子核,当炸毁天线时‘游戏结束了’,所以必须扔掉这个装置。但对于锑核,实验继续进行,事实证明:在损坏之后,天线产生了一个强大电场,而不是磁场,故而让研究人员‘重新发现’了‘核电共振’。在展示了用电场控制原子核的能力之后,研究人员使用复杂的计算机模型来了解电场究竟是如何影响原子核自旋的。这一研究证明了核电共振是一种真正的局部微观现象:电场扭曲了原子核周围的键,迫使它转向。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用磁场和电场控制原子自旋,有怎样的差异?莫莱罗教授用桌球台进行比喻,他说:“磁共振就像举起整张桌子摇晃它,来控制某一个球。我们确实移动能那个球,但同时也会移动其他的球。而电共振是一个突破,这相当于给你一支台球杆,你能用它精确地把某个球打到期望的地方。”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如今磁共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化学、采矿等领域,而论文作者们指出,如果要在纳米尺度上进行应用,电共振的优势远大于磁共振。磁场的产生通常依靠大型线圈和强大的电流,并且磁场很难被约束在小范围内 相比之下,一个小型电极的尖端就可能产生很强的电场,并且电场更容易被约束或屏蔽。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研究作者们认为,如果将能够用电场控制的原子核用量子点连接起来,并实现规模化,或许有助于开发出基于原子核自旋和电子自旋的硅量子计算机,且不依靠共振磁场运行。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这一发现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种方法,能够利用单原子自旋制造不依靠共振磁场运行的量子计算机,”莫莱罗教授说,“我们还能利用原子核作为精度极高的传感器,用于探测电场和磁场,甚至回答量子科学中的基本问题。”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相关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Asaad, S., Mourik, V., Joecker, B. et al. Coherent electrical control of a single high-spin nucleus in silicon. Nature579, 205–209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057-7 /p p br/ /p
  • 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集锦
    2023年11月2日-3日,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联合举办了“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简称iCMR 2023)”。会议设置了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等四大专场,共有30位领域内相关专家在会议中展开了积极地交流讨论。本次会议直播间互动十分热烈,吸引了700余人报名参与!(点击查看会议报告回放)点击查看会议内容在会议报告正式开始前,清华大学化学系高级工程师杨海军为会议致辞。磁共振仪器作为一种高端的大型仪器,国产化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国内相关专家及仪器厂商都一直致力于相关仪器的设计研发。他分享道,对于高场核磁谱仪,从1956年日本电子到1960年德国布鲁克,相继研发出了高场核磁设备,国产仪器中科牛津高场核磁在2013年研发成功,目前装机量累计超150台,打破了国外技术及市场垄断;对于低场核磁,纽迈中国装机量累计超1000台,市场占有率75%以上,涵盖了大部分的学校以及许多的海外市场;对于顺磁谱仪,国产顺磁谱仪全球出货量超100台,以国仪量子为代表,从19年销售量开始逐渐攀升,2022年国内成交数量占比达50%等。整体来看,在发展过程中,国产核磁一直在不断的向前开拓中。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会议期间,“磁共振(MR)新技术及应用”专场中,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朝阳介绍了磁共振控制系统、探头等相关的仪器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工作,包括磁共振波谱、动态核极化增强(DNP)系统等仪器关键部件与整机系统研制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广进简要介绍了常用的固体核磁共振谱学技术、魔角旋转条件下的重耦方法,以及结合实际复杂分子体系举例说明其在结构表征、动力学分析研究中的应用;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核磁应用专家姜松子介绍了布鲁克液体核磁共振在磁体和探头等硬件方面的最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姚叶锋分享的是代谢组学的分子靶向技术研究;厦门大学教授林雁勤重点介绍了其课题组提出的多种基于深度学习的NMR谱图处理方法及在非均匀采样重建、去噪、化学位移提取等任务中的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核磁共振(NMR)技术及应用”专场中,太原理工大学研究员王英雄以5-氟尿嘧啶(5-FU)、6-巯基嘌呤(6-MP)、生物素(VB7)等客体小分子为例,展示NMR方法对观察基于PAMAM树状大分子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体系的独到之处;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孔学谦总结了核磁共振原理教学的点滴经验并著书一本,为本领域的师生提供参考;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文祎分享了牛津仪器台式核磁技术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亚男介绍了目前比较新颖的HPLC-SPE-NMR/MS的联用技术及应用;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陈春燕介绍了日本电子核磁共振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ECZL系列谱仪的多频驱动系统及用于提高信噪比的PCW测试技术、双通道三共振探头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刘海铭介绍了极高分辨率的固体核磁共振方法,深入研究了MOF中连接体苯环翻转动力学,并揭示了晶格中不等价连接体以及不对称苯环的动态交换特征;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副教授史祥燕针对生物上面的固体核磁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介绍。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专场 嘉宾“顺磁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专场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剑峰对近年以血红素衍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进行了回顾,总结与探讨,对当前的一氧化氮、卡宾等轴向配体等研究重点与进展进行了实例分析;南开大学特聘研究员杨茵从生物大分子角度对顺磁共振分享了其课题组对此的一些研究和讨论;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顺磁应用工程师方勇列举了一些与新能源相关的研究实例,概述了磁共振技术在电池领域的应用;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EPR应用工程师范莹莹着重介绍了其公司自主研发的6k超低温系统;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杜婧雯介绍了Spinsolve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在技术方面的新进展和实际案例;常州大学讲师刘健鹏从未冻水含量、冻土孔径分布、冻土中水分子流动性等方面,介绍NMR在探究冻土土水作用机理的应用。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 嘉宾“国产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专场中,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陈俊飞主要分享了低场DNP的原理、仪器的设计方案、团队的研制进展及应用情况,展现低场DNP仪器的应用潜力,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规划与应用设想;清华大学助理工程师陈阳介绍了国产化仪器关键耗材转子的实际应用需求等。此专场中,“磁共振仪器国产化讨论”环节十分火热,吸引了众多人员的参与互动。教育部科研发展中心副处长王钦丽、国仪量子技术总监石致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教授颜贤忠作为此环节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助力高端科研仪器研发等。讨论环节中,杨海军向我们介绍了磁共振仪器的国产化现状,并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这两年磁共振领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之前医学的磁共振成像基本上被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大公司所垄断,价格十分昂贵,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价格降低,给人民看病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据不完全统计,医院里面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器现已有6万台之多,每年有数百台的增量。然而,这6万台设备中,80-90%为进口仪器,除此之外,目前,整个波谱领域,全国高场核磁的数量大概在3000~4000台,顺磁的数量只有300~400台,低场核磁处于发展阶段中,应用都不是很多。对于国内高校及相关重点实验室,相较于其它分析仪器,波谱的应用同样很少,且几乎没有出现国产核磁仪器的“身影”。杨海军分析道,出现这种现状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国产仪器的一些性能指标,例如稳定性、灵敏度、分辨率等做的没有进口好,进口仪器通过40~50年的原始积累,技术相对已经成熟稳定,国产仪器的积累时间比较少,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第二个原因是现在大学里引进的人才,大都是海归人员,他们经常使用的是国外仪器,回国后会按自己的使用习惯来采购进口仪器。这些原因导致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很少有国产仪器的使用。王钦丽在会议中表示,通过这次讨论她了解到高校国产仪器的使用状况,也反映出在仪器管理层面上,是需要出台一些相对有引导性的,或者是有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来引导高校助推国产化仪器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前高校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之后不能马上胜任工作,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她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完善,例如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与企业的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实际问题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基础性研究,可能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石致富提出国产核磁仪器的发展需要更多综合性人才,比如电子学、微波、磁体软件等领域人才,这需要我们去及早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点,把这些人才发掘出来。年轻人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能够把仪器做得更好、未来拥有更多希望的源泉。颜贤忠分析道:“产品要过硬,才能谈国家的支持和大环境对我们的关注,不能光靠消耗大家的热情和情怀,必须要靠我们自己的提升,能够做出过硬的产品,逐步从低端到高端,不断进行完善,我认为只有这样,一些行业的国产之路才能够真正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下去。”附:会议相关资讯汇总如下1、全日程公布|“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23)本周四开播2、“卡脖子技术”是否突破?磁共振仪器国产化之路如何走?3、视频回放上线|“第七届磁共振网络会议”圆满落幕!
  • 布鲁克 2018 核磁共振 NMR 培训计划 (核磁共振高级培训课程)
    布鲁克 2018 核磁共振 NMR 培训计划详情请前往以下网址下载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343/down_880258.htm布鲁克 2018 核磁共振 NMR 培训计划布鲁克 2018 核磁共振 NMR 培训计划核磁共振 NMR Avance 1D/2D (Avance 谱仪操作培训)核磁共振 NMR Advanced NMR Methods(高级 NMR 方法培训)核磁共振 NMR Avance Service and Maintenance(Avance 谱仪维护)核磁共振 NMR Avance Solid State NMR Methods(Avance 固体核磁操作培训)
  • 中山大学192.00万元采购核磁共振,顺磁共振波谱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 核磁共振,顺磁共振波谱 开标时间: 2021-10-26 14:00 采购金额: 192.00万元 采购单位: 中山大学 采购联系人: 李老师 采购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 采联国际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 成女士 代理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详细信息 广东省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广东省-中山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2021-10-09 广东省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广东省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8日 项目概况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http://www.szbidding.com)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1年10月26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中大招(货)2021864号/CLF0121GZ10ZC00 项目名称: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192.0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中山大学根据国家招投标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要求,拟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下列货物及其相关服务。 1、招标采购项目内容及数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1台(本项目允许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外的进口货物投标;本项目不属于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项目。本项目所属行业属于工业。具体内容及要求详见公告附件招标文件)。 2、项目预算及经费来源: 项目预算192万元人民币。经费来源为财政性资金。 合同履行期限:交货时间:收到发货通知180 个日历天以内。交货地点:深圳校区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无。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具备投标条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人或其它组织或者自然人;(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相关规定;(3)必须具有制造标的物或合法的供货和相关项目及安装售后服务的能力(4)投标人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不处于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中的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期间;(以代理机构于评标当天在“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及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查询结果为准,同时对信用信息查询记录进行存档。如相关失信记录已失效或查询不到,则必须出具其信用良好的承诺书原件扫描件)(5)本项目不允许联合体投标。不接受中标备选方案。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1年10月01日 至 2021年10月13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2: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http://www.szbidding.com) 方式:详见“其他补充事宜”。 售价:¥4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1年10月26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1年10月26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西南区415号生物楼中山大学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会议室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1、招标文件获取方式:本项目以电子招投标形式进行,投标人可于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http://www. szbidding.com)或采联国际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http://www.chinapsp.cn/)浏览招标公告,确认参与项目的合格投标人应使用企业数字证书(CA)登录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缴纳平台服务费400元/标段(分项)后下载电子招标文件(格式为*.HZBJ)。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是获取电子招标文件的唯一途径。 2、报名方式及时间:2021年10月1日9:00至2021年10月13日17:00;登录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凭企业数字证书(CA)在网上报名及获取招标文件及资料,否则不能参与本项目的投标。无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企业数字证书(CA)的投标商需按该平台电子认证的要求,提前办理企业数字证书(CA)。办理方式详见网址:http://ca.zhulong.com.cn/ 。本项目不需要现场报名确认,若报名期限届满后,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不足三家的,采购人将可能顺延报名期限并予公告。请各投标人留意网上公告,采购人不再另行通知。 3、电子投标文件的递交:投标人须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前完成电子投标文件(格式为*.HTBJ)的上传,网上确认电子签名,并打印“上传投标文件回执”,递交网址:http://www.szbidding.com。如果投标文件于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未能上传完毕,该投标文件将视为无效投标文件。投标截止时间前未完成投标文件传输的,视为撤回投标文件。在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前,投标人可以替换投标文件。 注:因合同签订和项目归档要求,中标人需在中标结果公告发布后的两个工作日内补交一正两副三套纸质版本投标文件至招标代理机构。 4、开标时间(投标截止时间)及地点:2021年10月26日14:00(具体时间按招标文件要求)于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西南区415号生物楼中山大学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会议室,参加开标的投标授权代表需持有效身份证件。(学校停车场地有限,不对外提供停车场地) 5、评标时间及地点:2021年10月26日下午于中山大学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投标人不参加)。 6、本项目的发布、修改、澄清和补充通知将在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http://www.szbidding.com/)及采联国际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http://www.chinapsp.cn/)发布,敬请各投标人留意,采购人不再另行通知。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中山大学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联系方式:李老师020-84115085转811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采联国际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东路472号粤海大厦7、23楼 联系方式:成女士 020-87651688-162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成女士 电 话: 020-87651688-162 附件: (货864)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pdf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核磁共振,顺磁共振波谱 开标时间:2021-10-26 14:00 预算金额:192.00万元 采购单位:中山大学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招标代理机构:采联国际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广东省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广东省-中山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1-10-09 广东省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广东省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8日 项目概况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http://www.szbidding.com)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1年10月26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中大招(货)2021864号/CLF0121GZ10ZC00 项目名称: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192.000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中山大学根据国家招投标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要求,拟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下列货物及其相关服务。 1、招标采购项目内容及数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1台(本项目允许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外的进口货物投标;本项目不属于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项目。本项目所属行业属于工业。具体内容及要求详见公告附件招标文件)。 2、项目预算及经费来源: 项目预算192万元人民币。经费来源为财政性资金。 合同履行期限:交货时间:收到发货通知 180 个日历天以内。交货地点:深圳校区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无。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具备投标条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人或其它组织或者自然人;(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相关规定;(3)必须具有制造标的物或合法的供货和相关项目及安装售后服务的能力(4)投标人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不处于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中的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期间;(以代理机构于评标当天在“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及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查询结果为准,同时对信用信息查询记录进行存档。如相关失信记录已失效或查询不到,则必须出具其信用良好的承诺书原件扫描件)(5)本项目不允许联合体投标。不接受中标备选方案。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1年10月01日 至 2021年10月13日,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2: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http://www.szbidding.com) 方式:详见“其他补充事宜”。 售价:¥4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1年10月26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1年10月26日 14点00分(北京时间) 地点: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西南区415号生物楼中山大学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会议室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1、招标文件获取方式:本项目以电子招投标形式进行,投标人可于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http://www. szbidding.com)或采联国际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http://www.chinapsp.cn/)浏览招标公告,确认参与项目的合格投标人应使用企业数字证书(CA)登录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缴纳平台服务费400元/标段(分项)后下载电子招标文件(格式为*.HZBJ)。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是获取电子招标文件的唯一途径。 2、报名方式及时间:2021年10月1日9:00至2021年10月13日17:00;登录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凭企业数字证书(CA)在网上报名及获取招标文件及资料,否则不能参与本项目的投标。无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企业数字证书(CA)的投标商需按该平台电子认证的要求,提前办理企业数字证书(CA)。办理方式详见网址:http://ca.zhulong.com.cn/ 。本项目不需要现场报名确认,若报名期限届满后,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不足三家的,采购人将可能顺延报名期限并予公告。请各投标人留意网上公告,采购人不再另行通知。 3、电子投标文件的递交:投标人须在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前完成电子投标文件(格式为*.HTBJ)的上传,网上确认电子签名,并打印“上传投标文件回执”,递交网址:http://www.szbidding.com。如果投标文件于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未能上传完毕,该投标文件将视为无效投标文件。投标截止时间前未完成投标文件传输的,视为撤回投标文件。在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前,投标人可以替换投标文件。 注:因合同签订和项目归档要求,中标人需在中标结果公告发布后的两个工作日内补交一正两副三套纸质版本投标文件至招标代理机构。 4、开标时间(投标截止时间)及地点:2021年10月26日14:00(具体时间按招标文件要求)于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西南区415号生物楼中山大学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会议室,参加开标的投标授权代表需持有效身份证件。(学校停车场地有限,不对外提供停车场地) 5、评标时间及地点:2021年10月26日下午于中山大学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投标人不参加)。 6、本项目的发布、修改、澄清和补充通知将在中国政府采购网(http://www.ccgp.gov.cn)、高校电子招投标平台(http://www.szbidding.com/)及采联国际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http://www.chinapsp.cn/)发布,敬请各投标人留意,采购人不再另行通知。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中山大学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联系方式:李老师 020-84115085转811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采联国际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东路472号粤海大厦7、23楼 联系方式:成女士 020-87651688-162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成女士 电 话: 020-87651688-162 附件: (货864)中山大学材料学院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采购项目.pdf
  •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9月2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会工作委员会、《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承办的&ldquo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rdquo 举行。该会议是第25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MICONEX 2014)同期学术会议之一。 中国科学院叶朝辉院士   我国核磁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叶朝辉院士通过介绍从1944年核磁共振(NMR)的发现和波谱学的建立、到NMR方法与蛋白质结构测定技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问世等三个里程碑事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五次诺贝尔奖,探讨了核磁共振对科学的贡献及其发展趋势。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颜贤忠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颜贤忠表示,经过70年的发展,NMR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NMR一方面在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提供原子分辨率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和分子键相互作用位点,以及大时间尺度的动态过程信息 此外在药物研发和代谢组学研究当中,NMR通过与液相色谱、固相萃取仪等联用发挥重要的作用,NMR可以检测几乎所有的代谢物质,而且可进行原位检测、定量分析,并具有很好的重现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赵强   另外,对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赵强表示,磁共振影像诊断仪是20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能进行多方位成像,并且无创伤。在临床的主要应用有神经系统成像、体部成像、血管系统成像、骨关节系统成像等。   在叶朝辉院士看来,基础研究推动了核磁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学科的应用,NMR仪器设备的研制、生产形成了规模产业,先进的仪器装备对NMR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也是NMR长盛不衰的重要缘由。因而,在开展NMR应用的同时,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在NMR仪器研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鲍庆嘉物理研究员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在磁共振仪器研制方面有长期技术攻关经验,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开始相关技术研究。鲍庆嘉物理研究员介绍说,2011年1月,由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成功研制的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正式开启产业化,目前已销售/试运行NMR谱仪22台套。同时,还可以提供新仪器定制、仪器升级改造、搬家/升场/仪器维修、低温服务和培训等服务。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秋良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秋良长期从事复杂电磁结构的极高磁场超导磁体科学技术研究,他参与成功研制世界首台0.45T全开放可自由移动磁极磁体系统、第一台代谢成像超高磁场全身核磁共振磁体系统。他还在着力于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开发,他认为1.5T大开放结构的磁共振成像系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在永磁磁体研究方面颇具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电工所就开始进行永磁电机及永磁磁场数值分析技术的研究,1998 年 &ldquo 发现号&rdquo 航天飞机搭载阿尔法磁谱仪(AMS-1)中最关键的部件永磁磁体就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制的。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胡健平博士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胡健平博士则从事核磁共振另一关键部件&mdash &mdash 探头的研发,他通过理论创新、技术以及工艺装备创新,在这一领域也已取得了不少成绩。   油气和水资源都是流体矿藏,核磁共振在找油、找气、找水及研究油气水的存在状态及空隙介质特征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林君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林君从2002年开始潜心于核磁共振找水仪的研制,与医学核磁共振成像不同的是,地下水核磁共振成像采用天然地磁场,其强度仅为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所用人工磁场的四万分之一,激发频率仅为1-3kHz,探测距离超过百米,被测信号衰减严重,100米深处水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仅为nV级,而且在野外无法采取屏蔽,电磁噪声干扰十分严重。尽管困难重重,林君带领其团队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完成了原理样机和科研样机,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不断改进完善。此外,林君还在从事地磁场共振地下水探测仪的应用研究,争取为地下工程的水灾害隐患探测,减少和预警矿井/隧道透水等重大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立志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肖立志则关注于井下核磁共振仪器的研制,井下核磁共振探测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大洋钻探计划、大陆钻探计划、天然气水合物钻探项目和复杂油气藏及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但是由于现有的核磁共振仪器进行宏观平均测量,不能解决非均匀介质内部结构及其空间分布问题,但油气藏往往存在着严重的非均质性,因而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探测仪器有进一步改进的强烈需求,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目前,肖立志教授已研发完成中国第一支偏心型及居中型核磁共振探测仪器。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杨文博士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杨文博士介绍说,纽迈科技成立于1993年,始终专注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相关应用解决方案的研究、专心于低场核磁共振科学仪器国产化事业发展。2011年纽迈科技产品成功进入欧洲市场,2013年公司获批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 会议现场
  • 英攻克磁共振成像新技术
    最新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脑部疾病。图片来源:英国诺丁汉大学   有望提高脑部疾病诊断率和监测效果   磁共振成像(MRI)领域的一项新发现有望提高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率和监测效果。研究人员指出,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磁共振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为医学界的磁共振成像提供一种新工具。   该项研究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它揭示了利用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生成的脑部图像为何对神经纤维走向如此敏感。   微神经纤维以微电子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脑白质就是由数以十亿计的微神经纤维所构成。研究人员指出,每个神经纤维都由一种叫髓磷脂的脂肪物质包裹着,从而能够提高这些电子信号的行进速度。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磁共振图像中的脑白质外观取决于神经纤维与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所用极强磁场的方向之间的角度。   利用髓磷脂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模型,其中用又长又细且带有特殊(具有各向异性的)磁性的空心管代表神经纤维。   此模型解释了图像对比取决于脑白质中的纤维取向,并且也具有从磁共振图像中推断出神经纤维的尺寸、方向等信息的潜力。   参与该项研究的Samuel Wharton说:“大多数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都集中在以毫米为长度单位而进行的人体组织测量上,而我们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扫描实验以及由此制作的髓鞘模型都显示,利用相当简单的成像技术即可生成尺寸、方向等更为具体的神经纤维微观信息。”他补充说:“这些结果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信息,用来识别并确定脑部损伤或异常状况,也将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合某个特殊病人的扫描方法。”   诺丁汉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系主任Richard Bowtell补充说:“对于生物医学成像界而言,这些结果应该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诺丁汉大学医院信托中心专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副教授Nikolaos Evangelou认为:“这项研究开辟了观察大脑神经纤维的多条新途径。我们越是了解神经及其周围的髓磷脂,就越能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方面取得成功。”   Evangelou说:“我们最近在了解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上取得的进展都是基于可靠的基础研究,其中有一项就是由Wharton博士和Bowtell教授所提供的。”   研究人员相信,这项研究将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更加理解神经纤维及其取向差异在磁共振成像中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在诊断和监测多发性硬化症(已知此病与髓磷脂流失有关)等脑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有潜在用途。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 英攻克磁共振成像新技术
    有望提高脑部疾病诊断率和监测效果 最新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脑部疾病。图片来源:英国诺丁汉大学   磁共振成像(MRI)领域的一项新发现有望提高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的诊断率和监测效果。研究人员指出,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彼得曼斯菲尔德爵士磁共振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可能会为医学界的磁共振成像提供一种新工具。   该项研究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它揭示了利用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生成的脑部图像为何对神经纤维走向如此敏感。   微神经纤维以微电子信号的形式传递信息,脑白质就是由数以十亿计的微神经纤维所构成。研究人员指出,每个神经纤维都由一种叫髓磷脂的脂肪物质包裹着,从而能够提高这些电子信号的行进速度。   此前的研究已经表明,磁共振图像中的脑白质外观取决于神经纤维与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所用极强磁场的方向之间的角度。   利用髓磷脂分子结构方面的知识,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模型,其中用又长又细且带有特殊(具有各向异性的)磁性的空心管代表神经纤维。   此模型解释了图像对比取决于脑白质中的纤维取向,并且也具有从磁共振图像中推断出神经纤维的尺寸、方向等信息的潜力。   参与该项研究的Samuel Wharton说:“大多数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研究都集中在以毫米为长度单位而进行的人体组织测量上,而我们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扫描实验以及由此制作的髓鞘模型都显示,利用相当简单的成像技术即可生成尺寸、方向等更为具体的神经纤维微观信息。”他补充说:“这些结果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信息,用来识别并确定脑部损伤或异常状况,也将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合某个特殊病人的扫描方法。”   诺丁汉大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系系主任Richard Bowtell补充说:“对于生物医学成像界而言,这些结果应该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诺丁汉大学医院信托中心专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副教授Nikolaos Evangelou认为:“这项研究开辟了观察大脑神经纤维的多条新途径。我们越是了解神经及其周围的髓磷脂,就越能在研究多发性硬化症等脑部疾病方面取得成功。”   Evangelou说:“我们最近在了解和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上取得的进展都是基于可靠的基础研究,其中有一项就是由Wharton博士和Bowtell教授所提供的。”   研究人员相信,这项研究将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更加理解神经纤维及其取向差异在磁共振成像中所造成的影响,并且在诊断和监测多发性硬化症(已知此病与髓磷脂流失有关)等脑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也有潜在用途。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通知
    核磁共振(NMR)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科学。核磁共振技术已成为阐明和确认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天然产物分子结构的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和基本测试方法。它在不破坏被测样品的内部结构条件下可以分析测量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因此在物理、化学、医药、石油化工、地质勘探、考古等领域广泛应用。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最受关注。用于人体内部结构成像,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影像医疗诊断技术。此外,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也与质谱分析、扫描探针显微镜等成为当前分析化学发展研究的前沿。   为了总结交流国内外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国内核磁仪器研制情况及存在问题,共议发展国产核磁仪器的措施和建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承办的&ldquo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rdquo 作为北京第二十五届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学术会暨展览会的子课题,在会期间举办。   研讨会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有关仪器厂商作专题介绍,并安排与会者交流讨论,共同为快速发展我国核磁仪器建言献策。热忱欢迎NMR仪器研制生产、应用单位及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交流互动。   会议时间:2014年9月25日   地 点: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新馆) 综合会议楼E-303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地区裕翔路88号(地铁15号线国展站)   (具体乘车路线见附件2)   部分会议报告: 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人 单位 1 为什么NMR久盛不衰?&mdash &mdash 从诺贝尔奖看仪器科学技术的创新 叶朝辉院士 中国科学院 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王秋良研究员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3 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颜贤忠研究员 军事医学科学院 4 核磁共振波谱仪国产化进展 刘朝阳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5 新型核磁共振探头 胡健平博士 美国麻省理工 6 地磁场核磁共振探测仪器研发及应用 林君教授 吉林大学 7 学术报告 肖立志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 8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开发与应用 杨培强总经理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9 交流讨论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承办单位:《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联系方式:   联系人:胡柏顺、王丽丽、王慧芹、张益   电话:010-68422478/68410135/68410137   邮箱:info@instrumentation.com.cn gj@instrumentation.com.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理化实验楼512室   《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通知
    核磁共振(NMR)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科学。核磁共振技术已成为阐明和确认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天然产物分子结构的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和基本测试方法。它在不破坏被测样品的内部结构条件下可以分析测量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因此在物理、化学、医药、石油化工、地质勘探、考古等领域广泛应用。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最受关注。用于人体内部结构成像,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影像医疗诊断技术。此外,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也与质谱分析、扫描探针显微镜等成为当前分析化学发展研究的前沿。   为了总结交流国内外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国内核磁仪器研制情况及存在问题,共议发展国产核磁仪器的措施和建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承办的&ldquo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rdquo 作为北京第二十五届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学术会暨展览会的子课题,在会期间举办。   研讨会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有关仪器厂商作专题介绍,并安排与会者交流讨论,共同为快速发展我国核磁仪器建言献策。热忱欢迎NMR仪器研制生产、应用单位及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交流互动。   会议时间:2014年9月25日   地 点:中国国际展览馆(顺义新馆)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承办单位:《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联系方式   联系人:胡柏顺、王丽丽、王慧芹、张益   电话:010-68422478/68410135/68410137   邮箱:info@instrumentation.com.cn gj@instrumentation.com.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理化实验楼512室   《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回 执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 单位 邮编 地址 电话 E-mail 是否住宿 □是 □否 题目 建议: 住房要求: 推荐
  • 高效率三共振/双共振固体核磁共振MAS探头由合肥研究所研制成功
    p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出高效率三共振/双共振固体核磁共振魔角旋转(Magic Angle Spinning, MAS)探头,可实现在双共振/三共振模式或不同谐振频率间的切换,主要用于四极核材料、膜蛋白以及锂电池/超级电容的固体NMR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固体核磁共振(NMR)在研究有序或无序材料、不可溶生物分子的原子尺度结构和动力学信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固体或半固体样品中,化学位移、偶极耦合以及核四极相互作用的各向异性导致固体NMR谱图分辨率远低于液体NMR。MAS和偶极去耦是固体NMR实验中常用的提高谱图分辨率的基本方法。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不同的实验和应用体系,对MAS探头的要求和功能,如射频场强度和均匀度、脉冲功率-射频场强度的转换效率、MAS转速、射频通道数、通道调谐范围、变温范围以及原位检测等,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探头是NMR波谱仪中需要特别设计和定制的部件。继2015年底研制出固体双共振静态探头后,强磁场中心研究员王俊峰课题组博士毛文平在三共振3.2mmMAS探头研制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3.2mmMAS转子和定子的设计和加工均在国内完成。经过多次设计-优化后,研究人员联合国内陶瓷加工厂商试制出的转子能够在2380mBar的驱动气压下以21kHz的转速稳定地旋转。为了增大X或Y通道调谐范围,阻抗匹配网络被设计制作成一系列可快速插拔的PCB插件,方便用户在双共振/三共振模式或不同谐振频率间的切换。该探头的主要性能参数为:(1)1H B1场均匀度A810/A90约为96%,三共振模式下B1强度为108kHz@210W;(2)13C B1场均匀度A810/A90约为88%,三共振模式下B1强度为88kHz @ 169W,双共振模式下为111kHz@169W;(3) 三共振模式下15N B1强度为50kHz@269W,双共振模式下为75kHz@269W;(4)双共振时X通道可覆盖39K~31P范围内所有Larmor共振频率。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三共振3.2mm MAS探头主要用于四极核材料、膜蛋白以及锂电池/超级电容的固体NMR研究,将与双共振静态探头一并纳入合肥战略能源和物质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向用户开放。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29cecf9-bdcd-4c3d-a8f2-35c730ff8d19.jpg" title=" 5.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MAS转速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e0428ad4-aa99-46b1-99ba-88ea4d50b228.jpg" title=" 6.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金刚烷的线型测试 /p p br/ /p
  • 磁共振技术助力绿色健康生活 BCEIA2023核磁共振波谱学分会报告会在京召开
    2023年9月6-8日,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2023)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BCEIA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报告会邀请了来自海内外众多著名科学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除大会报告之外,BCEIA2023还设立了色谱学、质谱学、光谱学等11个分会报告会。7日上午,磁共振波谱学分会报告会正式开讲,围绕生物磁共振技术与应用、小分子磁共振技术与应用、EPR技术与应用、磁共振成像、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等几个专题方向,邀请到23位国内波谱领域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带来精彩报告。部分报告嘉宾BCEIA2023磁共振波谱学分会邀请到北京大学夏斌教授、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李从刚研究员、北京大学唐淳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曹春阳研究员、美国国家高磁场实验室傅日强教授、杭州医学院郭沛教授、武汉精密测量研究院禾立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与物理研究所侯广进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黄木华教授、中国计量学院黄挺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胡蕴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孔学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刘海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毛佳飞研究员、南开大学苏循成教授、南洋理工大学薛凯高级科学家、清华大学薛毅教授、南开大学徐骏副教授、清华大学杨海军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莉莉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业姚叶锋教授、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张钠研究员共23位专家带来精彩报告。磁共振波谱学分会以“磁共振技术助力绿色健康生活”为主题,基于核磁共振(NMR)、电子顺磁共振(EPR/ESR)、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专家们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磁共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多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位专家在报告中详细分享了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大分子作用机理研究、蛋白结构分析、新环境持久性污染物分析及材料化学的界面研究等领域取得的成果。整个会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紧扣时下研究热点,充分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核磁共振波谱学科的快速发展,在生物学、化学、医学等众多领域发挥出巨大价值。
  • 我自主制成高性能稀土永磁磁共振系统
    1月8日,包头市稀宝博为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首台高性能0.45T(特斯拉)稀土永磁磁共振系统顺利调试完成,发往中东。这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永磁磁共振生产基地正式建成下线。   磁共振成像(MRI)是当今医学诊断中最有效的临床影像诊断设备之一,被用于人体各部位的检查,尤其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软组织病变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MRI按成像主磁场形成方式可分为超导MRI和永磁MRI两种。超导MRI磁场强度高、成像物理环境好,但制造工艺和使用成本“双高”,其磁场维持需有产自美国的液态氦,价格昂贵,国内医院无法普及。永磁MRI的制造、使用成本低,但传统永磁MRI磁场强度低,成像物理环境受涡流、剩磁破坏及磁场均匀性限制,系统成像质量低于超导MRI系统。   稀宝博为于2010年4月组建,成立一年半即建立了年产300台一体化永磁MRI的生产基地,并组建了同行业规模最大、配置最全面的研发团队。该团队利用独创的动态平衡技术解决了困扰永磁MRI多年的涡流、剩磁和磁场均匀等行业性、世界性难题,使永磁MRI系统的成像物理环境达到了超导MRI系统的标准,从而使系统的常规临床诊断图像达到了超导系统的水平,而其价格仅为超导系统的1/3。   我国有16000家县级以上的医院,MRI的普及程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20。稀宝博为生产基地的落成投产,将为解决基层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难题作出贡献。
  • 聚焦磁共振新技术新应用 ——第二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 2018)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8年12月20日-21日,由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举办的“第二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iCMR 2018)”成功举办,近1000人报名参会。 /p p   本次会议依托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致力于为国内外的广大磁共振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和加强国内磁共振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磁共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18/#a0" target=" _blank"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83021ed-deab-4eb8-8f5a-373d118fca35.jpg" title=" 8b3026c7-1cb3-4849-bc8d-66bc1d8e40d1.jpg" alt=" 8b3026c7-1cb3-4849-bc8d-66bc1d8e40d1.jpg" / /a /p p   作为一种功能强大、非破坏性的结构分析方法,磁共振技术自诞生以来,即成为十分重要的分析测试方法和科学研究工具,在化学、物理、生物、医学、材料、食品、地球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p p   值得一提的是,核磁共振还是一个和诺贝尔奖特别“有缘”的技术,据悉,自1944年起,先后有19位科学家因核磁共振荣获诺贝尔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技术的发展潜力。 /p p   为了更全面的展现磁共振技术的新进展,iCMR 2018特别分设了核磁新技术、新方法,磁共振技术在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低场核磁技术共4个主题专场。大会共计邀请了16位核磁、顺磁技术专家及企业技术人员,针对上述主题做精彩报告并与大家进行交流。另外,本届会议的举行还得到了布鲁克、纽迈分析等磁共振仪器生产厂商的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d5094da-746b-4eb8-aa5c-f7cb9b7bae70.jpg" title=" 杨海军.jpg" alt=" 杨海军.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学会理事长杨海军致辞 /strong /p p   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学会理事长杨海军为大会致辞。致辞中,杨海军从核磁共振现象的发现及诺贝尔奖的获得开始,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及仪器的发展历程。其总结到,不断涌现的科学问题,是磁共振波谱发展的加速器,而用磁共振波谱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杨海军说,大家在使用仪器的时候,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搞清楚信号来源、谱图的意义等关键问题。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核磁新技术、新方法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f47a2512-02bc-4c35-b837-424e1486de9e.jpg" title=" 向俊锋.jpg" alt=" 向俊锋.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科院化学所 向俊锋教授 /strong /p p   核磁共振是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的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向俊锋介绍道,由于元素周期表中近120种元素几乎都有核磁活性的同位素,常用的宽带探头能够检测的原子核近60种,核磁共振技术用途非常广泛。在报告中,向俊锋从液体、固体核磁波谱两个方面,以技术和应用进展为主线,对国内外磁共振波谱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c46c803-c41a-427c-a660-35fa973c370f.jpg" title=" 任萍萍.jpg" alt=" 任萍萍.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布鲁克BIOSPIN AIC部门高级现场应用专家 任萍萍博士 /strong /p p   任萍萍在报告中介绍了布鲁克近期发布的两款全新的代谢组学研究平台:Bruker IVDr可对血液、尿液等样品中多达150种代谢物进行自动指认及精准、快速的定量(绝对浓度mmol/l) Bruker FoodScreener可对蜂蜜、葡萄酒、果汁等领域的食品掺假和质量问题进行快速鉴定,同时给出样品中代谢物绝对浓度的定量结果和非靶向性的溯源分析结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f957da18-faff-4b8e-8c4e-05451b4c38d0.jpg" title=" 胡炳文.jpg" alt=" 胡炳文.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华东师范大学 胡炳文研究员 /strong /p p   胡炳文介绍了其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运用原位和非原位NMR和EPR研究了NVPF体系,解释了其高速充放电的秘密;用固体核磁NMR和顺磁共振EPR研究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的负极材料;用NMR研究基于PEO的固体电解质;在此基础上,胡炳文开发了基于尿素-PEO的新固体电解质体系,并实现了导电率的大大提高;此外,胡炳文还介绍了最近的原位工作,包括in-situ NMR和in-situ EP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2c25b5d-baae-487d-aa64-75029d29245c.jpg" title=" 林雁勤.jpg" alt=" 林雁勤.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厦门大学 林雁勤副教授 /strong /p p   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在物理、化学、材料和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获取高分辨谱图的前提条件是高度均匀的磁场,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匀场也难以获得均匀的磁场,这时传统的磁共振方法难以获得高分辨谱图。林雁勤通过发展基于分子间多量子相干和常规单量子信号的脉冲序列,消除不均匀磁场影响,获取高分辨谱图。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磁共振技术在生物与医药领域的应用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cf8bb57e-64dc-4899-a1ec-d7f6f2d21210.jpg" title=" 吕娟.jpg" alt=" 吕娟.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0, 0) " strong 布鲁克MRS部门应用专家 吕娟 /strong /span /p p   吕娟介绍了布鲁克在制药方面可以带来的解决方案,例如磁共振技术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在线监测,加深对反应机理的了解,从而设计和开发出更优化的工艺路线,减少工艺放大生产风险。其介绍说,越来越多的分析科学家使用定量核磁进行溶剂残留分析,提高样品分析的效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63fd8eb-134d-44d8-921a-6e1a827cf630.jpg" title=" 曹春阳.jpg" alt=" 曹春阳.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曹春阳研究员 /strong /p p   曹春阳的报告展示了如何以核磁共振二维谱、三维谱等技术确定序列较短的DNA或者RNA分子三维结构,如何利用分子间NOE、如何结合同位素标记、蛋白质结晶、荧光标记等技术开展它们与靶标分子、与配体小分子特异性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以期为国内适配体相关的课题研究同行提供技术帮助。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ea27075-3ae1-41ef-bdb6-5a09e54207f0.jpg" title=" 阮科.jpg" alt=" 阮科.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阮科副教授 /strong /p p   阮科一直聚焦片段的活性小分子的筛选优化与抗肿瘤增殖/迁移的功能研究,对现代核磁技术例如残留偶极耦合、顺磁标记、CEST等在超大分子复合物的应用有深入的研究。本次报告中,阮科详细介绍了核磁共振技术在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方面的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f9584cb-f9e8-45ec-bb5c-db5d172ebdf6.jpg" title=" 林东海.jpg" alt=" 林东海.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厦门大学 林东海教授 /strong /p p   报告中林东海介绍了如下内容:用生物核磁共振(Bio-NMR)技术研究蛋白质与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包括:基于谱峰变化特征判断蛋白质构象化学交换快慢和蛋白质与化合物的结合情况,确定结合部位,测定亲和力,阐述相互作用机制,评价Bio-NMR方法的优缺点;用生物核磁共振方法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主要包括饱和转移STD、Waterlogsy、化学位移扰动CSP、基于片段的SAR-by-NMR等筛选方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磁共振技术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1267f93-ec4d-40c7-936d-ed70005449f6.jpg" title=" 微信截图_20181221171535.jpg" alt=" 微信截图_2018122117153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郑安民研究员 /strong /p p   通过固体核磁共振实验并结合理论计算,郑安民确定了固体酸催化剂的酸强度与吸附在酸性位上探针分子的NMR化学位移之间的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一套利用探针分子的化学位移实验观测值来定量测量固体催化剂酸强度的NMR标尺,实现了酸强度从传统的“定性测量”到“定量测量”,解决了固体催化剂酸强度测量的难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4074bb3-cda9-4fe4-9628-799f98dfa186.jpg" title=" 王晓亮.jpg" alt=" 王晓亮.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南京大学 王晓亮副教授 /strong /p p   王晓亮通过引入氘代高分子链来稀释普通高分子链间强的H-H偶极耦合,配合高速魔角旋转和偶极滤波脉冲序列,获得了高分子链间临近度的信息。在聚苯乙烯本体中,表征了链缠结度的信息;在聚苯乙烯/聚苯醚共混物中,表征了高分子链间相容的信息,以及两组分相容的过程;在聚苯乙烯纳米复合物体系中,获得了高分子与界面邻近度的信息,从而理解纳米受限对高分子链段动力学的影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b4e9844-59ea-4ede-96f4-bc67a15ae0b9.jpg" title=" 郭灿雄.jpg" alt=" 郭灿雄.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北京化工大学 郭灿雄副教授 /strong /p p   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中广泛存在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使性能各异的主客体间形成有机复合整体。借助于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有效了解主客体在形成纳米复合材料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也可以揭示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及相关尺度。郭灿雄通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层柱结构复合材料、新型介孔催化复合材料及新型共晶结构药物复合体等制备及表征领域的应用实例,介绍了固体核磁共振实验技术在纳米复合材料表征中的使用方法。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低场核磁技术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b5b0768-1a77-490d-8a03-258f7bbc929a.jpg" title=" 徐征1.jpg" alt=" 徐征1.jpg" /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重庆大学 徐征教授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本报告从工程现场测量的需要出发,介绍了便携式核磁共振测量系统的研究内容,并列举其在电气绝缘材料和多孔介质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包括核磁共振传感器的小型化设计、便携式核磁共振谱仪设计及工程现场测量案例。徐征介绍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核磁共振技术从实验室搬到工程现场是一个必然趋势。与实验室测量相比,现场的原位测量能够提供更丰富和真实的信息,这也是核磁共振研究值得探索的方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a5572a9a-de4d-4035-919b-748986b4d6b3.jpg" title=" 徐征.jpg" alt=" 徐征.jpg"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纽迈分析 周兵博 /strong strong 士 /strong /p p   周兵多年来在国际上致力于使用NMR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极富挑战性的地学问题,如使用超高场高精度固体NMR实验并结合量子理论计算,研究并精修晶体局域精细结构。本次报告中,周兵详细介绍了FFC NMR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藏中的应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55f1223-8b51-4505-9468-a7815a8d59a7.jpg" title=" 谭明乾.jpg" alt=" 谭明乾.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大连工业大学 谭明乾教授 /strong /p p   水分是食品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及分布状态对于食品加工及贮藏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技术,低场磁共振因其能快速、无损地检测食品水分含量和及其分布与迁移状况,在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水分相态分析方面有巨大应用潜力。磁共振弛豫技术可对食品加工过程水分进行检测、区分与鉴别和对理化指标进行预测,如食品干燥、复水、贮藏、热变性、反复冻融、腌制和掺假等;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对水产品进行内部水分的可视化观测。谭明乾在报告中总结了最近低场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水分相态分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低场核磁共振作为无损、快速的检测技术在食品加工和贮藏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f7ad472f-41cb-4828-bf2e-aa82ffff7891.jpg" title=" 肖立志.jpg" alt=" 肖立志.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国石油大学 肖立志教授 /strong /p p   肖立志长期从事井下核磁共振波谱学的理论、方法、仪器及应用研究,在成像测井,网络测井和油气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有探索性成果。在报告中,肖立志介绍了核磁共振的技术原理,给大家展示了国内外不同单位、不同类型的核磁共振仪器,并详细介绍了其井下核磁共振仪器的开发及应用方面的工作。 /p
  • 2225万!北京邮电大学科研用3.0T磁共振系统(磁共振成像仪)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1010-224BIECC0381项目名称:北京邮电大学科研用3.0T磁共振系统(磁共振成像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255.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255.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序号产品名称单位数量1科研用3.0T磁共振系统(磁共振成像仪)套1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80天内完成安装调试并具备验收条件。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经审查,批准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该产品由超导磁体(5.0T)、梯度功率放大器、梯度线圈、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线圈、检查床、谱仪、配电系统、对讲系统和生理信号门控单元组成。适用于体重大于20kg患者的临床MRI诊断。该产品采用全身临床5.0T超导磁体,首次在超高场磁共振系统中将全身体激发线圈应用于临床扫描,从而实现全身成像,可以提升图像信噪比和图像空间分辨率,并实现超高场体部成像。该产品核心技术为全身临床5.0T超导磁体、多通道射频并行发射控制和超高场磁共振系统射频安全成像,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加强该产品上市后监管,保护患者用械安全。附件:国家药监局已批准的创新医疗器械序号产品名称生产企业注册证号1基因测序仪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434021712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4005803双通道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脉冲发生器套件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2109704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电极导线套件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2109715植入式脑深部电刺激延伸导线套件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2109726MTHFR C677T 基因检测试剂盒(PCR-金磁微粒层析法)西安金磁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4011487脱细胞角膜基质深圳艾尼尔角膜工程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4605818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博尔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4014819乳腺X射线数字化体层摄影设备科宁(天津)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30205210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外显子缺失检测试剂盒(荧光定量PCR法)上海五色石医学研究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5340229311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77038712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40032713脱细胞角膜植片广州优得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46057314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脉冲发生器套件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21098915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电极导线套件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21099016药物洗脱外周球囊扩张导管北京先瑞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77102017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77104018胸骨板常州华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46158219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装置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33215620人工晶状体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22174721骨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6354228022低温冷冻消融手术系统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7358308823一次性使用无菌冷冻消融针海杰亚(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7358308924可变角双探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北京永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7333068125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系统浦易(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7346067926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GE医疗天津磁共振生产基地第1000台超导磁体下线
    GE医疗天津磁共振生产基地第1000台超导磁体下线 2020年5月22日,天津——今天,GE医疗宣布天津生产基地迎来千台超导磁体的正式下线。这是继2018年初标志性产量的超导磁体下线、2019年启动高端3T磁共振生产线后,天津生产基地在产能与产量上实现的又一里程碑式的跨越。随着此次千台超导磁体的下线,加之高端 3.0T 磁共振全系统生产线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GE医疗天津工厂在国产制造方面得以更多样化的产品交付能力,更好地满足中国及全球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GE医疗天津磁共振生产基地成立后,磁体产能就实现了年均70%以上的增幅(2014-2018),到2019年天津工厂成立5周年之际,磁体产能实现了5年翻十倍。截至目前,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GE医疗天津磁共振生产基地的超导磁体年产能已超过预期计划,超导磁体出口从2018年启动,目前出口比例已超过10%,真正实现了立足中国本土、面向全球。 除磁体产能不断提升、并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供货的同时,天津工厂制造的高端3.0T磁共振产品也迅速开始量产。目前,3.0T磁共振产量占GE全球总产量的比例持续上升。公开的第三方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超导磁共振市场规模约1500台,而GE医疗天津工厂交付的设备占据约15%的份额,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磁共振设备生产基地。 “天津工厂1000台磁体下线的背后,倾注着天津工厂每一位员工的心血,以及跨团队、跨部门的通力协作,更离不开天津市政府、滨海新区及海关等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GE医疗天津磁共振生产基地总经理陈一鹏表示,“生产高端磁共振,对制造企业的制造工艺、流程操作、质量监测等环节均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天津工厂从建成之处就开始布局高端磁共振生产,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得天独厚的‘智造’理念,让挑战迎刃而解。2018年初,天津工厂搭建了3T磁共振系统集成测试屏蔽间,配备更为完整的液氦回收系统,同时引进了美国研发团队设计的3T系统柜的自动测试系统,超导磁体保温系统组装工装也是由国际领先的供应商专门为3T磁体定制;加上数百项磁体测试内容、百余项磁体测试内容、世界级的测试系统加流程、智能仿真使用场景、冷头装配视觉辅助系统等工具,不断打磨高精尖技术实力,加速智能制造升级,让今天的天津工厂在高端磁共振领域树立起GE医疗国产制造的一面旗帜。未来,GE医疗将秉持矢志耕耘中国医疗事业的初心和长期承诺,继续深入推进本土化战略的落地,为新基建和加速实现智造强国持续贡献一己之力。” 从2014年6月成立至今,GE医疗天津生产基地通过不断加速产品开发与量产、严格执行全球质量控制体系,取得并持续保持卓越质量体系认证的要求,秉承质量第一的理念,融合精益制造和6 sigma,强化质量意识,增强渠道资源和优化供应链,制造高质量的医疗影像诊断产品,已发展成为广受客户认可、也是GE医疗在美国本土以外唯一具有超导磁共振全产品线生产能力的工厂。当前,GE医疗天津工厂的产品线覆盖三大类、十几个产品,包括超导磁体、1.5T 系列产品及3.0T磁共振产品供货海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磁体和磁共振系统的产能持续增长。 GE医疗天津磁共振生产基地正在以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的智能制造理念,带动供应链上下游持续发展,助推高端医械制造强基,让中国制造的世界级品质享誉全世界。
  • BCEIA2023磁共振波谱学分会精彩预告:磁共振技术助力绿色健康生活
    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3) 将于2023年9月6-8日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中国分析与生化技术交流与展示的“峰会”,BCEIA2023将营造浓郁的学术会展氛围,同期举办大会报告、分会报告、高峰论坛、同期会议、墙报展等精彩学术活动,面向世界科技最前沿,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分享最具前瞻性的研究进展。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磁共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多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核磁共振(NMR)、电子顺磁共振(EPR/ESR)、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和新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在生命科学、环境、材料等多个学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3年9月7-8日,BCEIA2023学术报告会——磁共振波谱学分会将在学术会议区E-303会议室举行,会议聚焦“磁共振技术助力绿色健康生活”主题,围绕生物磁共振技术与应用、小分子磁共振技术与应用、EPR技术与应用、磁共振成像、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等几个专题方向,邀请到20多位国内波谱领域资深科学家及青年才俊带来精彩报告。特邀报告人报告摘要Prof. Xia, Bin is from Peking University.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y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1989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in physiology and biophysics. In 1997, he received PhD in biophysics fro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97 to 2001, he did postdoctoral research at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USA.In 2001, he was awarded professorship of The Cheung Kong Scholars Program, and became a joint professor at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and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the same year, he was awarded the Outstanding Youth Fund fro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December 2002, he was appointed director and chief scientist of Beij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enter, a national large scientific instrument center established at Peking University, jointly funded by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Department of Health of The General Logistics Department of PLA .At present,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magnetic spectroscopy of Chinese Physics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molecular biophysics of the Chinese Biophysics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ittee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struments of the Chinese Instrumentation Society, and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and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Professor Xia's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is to study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and interactions of proteins,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other structural 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cell biology research method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structure andfunction relationship and revea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ir biological functions. In the past decade, he has mainly focused on study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relationships of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factors,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acterial xenogeneic silencing and counter-silencing.专家简介夏斌,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获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专业学士学位。1997年,获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至2001年,在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同时被聘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同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12月,被任命为由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卫生部共同出资,依托于北京大学建立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北京核磁共振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目前还担任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核磁共振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及《波谱学杂志》杂志编委。夏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结合其它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手段,研究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及相互作用,以期理解其结构与功能关系,揭示其生物学功能的分子机理。近十年来,主要研究转录调控因子选择性识别DNA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以及细菌外源基因沉默与抗沉默的分子机制。报告摘要Human metabonome contains thousands of metabolites with numerous functions, huge concentration range, diverse properties and matrices. Quantitative metabolomic analysis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aspects of mammalian biology,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of various diseases. During last decades, metabolomics science has made huge progress in both technical and application areas. To achieve accurate quantitative metabolomic analysis, however, developing efficient novel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remains to be one of the most urgent and extremely challenging tasks. NMR and MS are the dominant analytical tools. This presentation will deal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quantitative metabonomics and strategies to fulfill such tasks followed with some recent methodological advances in NMR. We will also discuss the major challenges metabolomic analysis is facing and possible strategies to overcome such problems with some integrated multiple-omics results presented. We will report som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here专家简介唐惠儒,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青、“精准医学”及“前沿生物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研究代谢物结构及代谢组学30余年,发表Nature、Nat Microbiol、PNAS等SCI论文210余篇,被引1.3万余次(h指数~64)。获批国内外发明专利多项。曾任英国BBSRC食品研究所及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部Senior Scientist、“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创建主任、科技部973等项目评审专家。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组学分会会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分会及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分会常务理事、国际实验磁共振大会(ENC)执委,Metabolomics、Arch Pharm及《基础医学与临床》等编委,Nutrition Metabol及Phenomics等副主编。报告摘要19F NMR is a powerful technique to study the structure, dynamics and interactions of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that are not accessible by conventional 13C, 15N or 1H spectroscopy. In the last ten years, 19F NMR has advanced significantly, both in terms of 19F label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 this talk, I will demonstrate some examples of how 19F labeling can be used to probe bio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interaction, dynamics, especially in living cells, which is a challenging task for other biophysical methods if not impossible.专家简介李从刚,中国科学院武汉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原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青。1997年获武汉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2007-2011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Chapel Hill)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从事生物大分子的核磁共振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细胞内蛋白质的结构,动力学及相互作用的核磁共振方法研究及重要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子作用机理研究。报告摘要  泛素(Ub)在细胞信号传导的许多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先前的研究得出结论,Ub折叠涉及三种状态,但未能提供折叠中间体的结构细节。在我的汇报中,我将展示点突变、磷酸化修饰以及C末端延伸对Ub毫秒动力学的各种影响,即Ub天然状态和新出现的另一种结构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凡是能促进Ub毫秒动态结构变化的突变也能够降低蛋白质的熔点,而能够抑制Ub动态变化的突变则能够提升蛋白的熔点。因此,天然状态与另一种结构状态之间互选转换的中间构象状态应该就是大家长期寻求的Ub折叠中间体,是否经过中间态决定了蛋白的稳定性。此外,我还将展示我们实验室最新筛选发现的去磷酸化泛素的酶。专家简介  唐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和生命联合中心研究员,基金委杰出青年,科技部首席科学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国际青年科学家。2010-2020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生物磁共振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唐淳实验室重点关注蛋白质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如何动态变化的,以及相对应的非平衡态能量景观,阐释蛋白质行使功能的内在原子分子机制,是国际上最早将顺磁核磁共振用于蛋白质构象可视化的实验室之一 观察和表征了存在比例不到1% 的蛋白质构象状态,捕获了蛋白之间的极弱相互作用,解析了结合常数仅为25 mM的蛋白复合体结构。实验室还发展了与单分子荧光、质谱交联等物理化学技术联用的整合方法,表征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级联动态变化。已发表论文80余篇,刊登在Nature、PNAS、JACS、Angew Chem等期刊,累计引用6000余次。报告摘要本报告将基于靶向BK通道beta4亚基胞外区与毒素肽MarTX及CTX突变体的NMR溶液结构,开展抗癫痫肽研制研究。报告将从结构-多肽活性-药物递送等阐述抗癫痫肽的设计与推广。专家简介2001.6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2001.8-2005.10,每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2005.10-2006.8 美国加州Salk Inst for Biological Studies 研究助理,2006.8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报告摘要Water is ubiquitous yet essential for the existence of known life forms. It is crucial both structurally and functionally for biomolecules, including proteins, nucleic acids, and membranes. Thus, understanding water dynamics and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biomolecular systems, as many essential biological processes take place with the aid of water. However, observing “bound” water molecules in such biosystems as well as site-specific chemical exchange between water molecules and specific proton sites in the biosystems is rather challenging, especially in the presence of strong 1H-1H dipolar intera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vely rigid biosystems and because of the very high concentration of highly mobile “bulk” water molecules surrounding the biosystems. Here we report our recent development in solid-state MAS NMR techniques that allow us to directly detect the bound water molecules that are relatively stable over the NMR timescale (on the order of milliseconds) in an extensively hydrated lipid bilayer environment [1] and to characterize the site-specific chemical exchange between water molecules and specific proton sites in biosystems [2], an important parameter in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molecul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se new techniques provide an important tool for charactering the role of water in the structureand function of the biosystems.专家简介Riqiang Fu received his B.S.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TC) of China in 1986 and his PhD degree in 1992 with Prof. Chaohui Ye at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s. Currently he is a Research Faculty III at National High Magnetic Field Lab, Tallahassee, Florida. He specializes in solid-state NMR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and NMR applications in materials science (such as lithium ion battery materials) and biological systems (such as membrane proteins). He has authored/co-authored 200 peer reviewed papers, five of which were featured as Cover story in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2005, 2012, and 2021) and in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4 and 2019).报告摘要RNA的结构和构象动态是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和参与异常病理过程的关键基础。亨廷顿舞蹈症、渐冻症和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是一类由短串联重复序列扩增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中RNA重复序列通过形成特殊的二级或三级结构参与病理过程,如RNA相分离和蛋白募集。因重复序列具有高度的结构多样性和构象动态性,液体核磁共振技术是研究这类特殊RNA的有力工具。本工作中,我们将报道亨廷顿舞蹈症和渐冻症中RNA重复序列的结构特点及其参与致病分子途径的结构基础。专家简介郭沛,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2年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16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17至201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聚焦于利用液体核磁共振技术和计算方法研究疾病相关核酸分子的结构和构象动态,以及基于结构信息指导的核酸分子生物功能和靶向治疗策略,在JACS、PNAS、STTT和NAR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报告摘要报告摘要WRKY转录因子在与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相关的各种植物信号通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WRKY成员的转录活性由一类固有无序VQ蛋白调节。虽然已知VQ蛋白与WRKY蛋白DNA结合结构域(DBD)相互作用,也称为WRKY结构域,但缺乏有关VQ-WWRKY相互作用的结构信息,调节机制仍然未知。我们利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拟南芥WRKY33与其调节性VQ蛋白伴侣SIB1之间相互作用。我们发现了与WRKY33 DBD形成稳定复合物所需的SIB1最小序列,该序列不仅包括共识“FxxhVQxhTG”VQ基序,还包括其前一个区域。我们证明了WRKY33 DBD的βN链和延伸的βN-β1环形成了SIB1对接位点,并基于核磁共振顺磁弛豫增强突变数据建立了复合体的结构模型。基于该模型,我们进一步确定了SIB1的N末端区域中带正电荷的残基簇对于SIB1-WRKY33-DNA三元复合物的形成至关重要。这些结果为SIB1增强的WRKY33转录活性的机制提供了框架。专家简介胡蕴菲,2010年获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自2019年6月起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蛋白质动态/瞬态结构、相互作用和功能关系的液体NMR研究。欢迎扫码报名参加BCEIA2023
  • 低场核磁与磁共振成像技术撞上科研灵感,专家这样讲成果
    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对样品无损伤、无需预处理、实时获得数据等特点,同时还能够反映样品中水分子的存在形式及分布状态,目前,该项技术在多种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有磁距的原子核在磁场作用下,能产生能级间的跃迁的原理而采用的一项新检查技术,此项技术在医学领域对于人类有着长远的帮助。在第六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2022)中的低场核磁(LFNMR)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仪器信息网共邀请了六位来自不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为大家深度解析低场核磁(LFNMR)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 (点击报名)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胡一南《基于光泵式原子磁力计的非接触检测方法》 (点击报名)胡一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高级技术专家,主要从事基于高灵敏原子磁力计的非接触检测方法研究,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任工程师期间,参加了搭建SQUID脑磁系统,对脑磁图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有了深入了解。并发现原子磁力计在脑磁图仪上的巨大潜在应用价值。带领团队从事基于原子磁力计的可穿戴脑磁图系统研究,研发面向脑磁图的高精度高稳定性原子磁力计,承担并完成了基于主动磁补偿线圈的稳场等科研项目。如何快速地高精度地对锂电池的电量(SoC)和健康状况(SoH)进行检测是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应用以及循环使用的瓶颈问题,胡一南工程师提出基于使用原子磁力计测量电池磁化率的检测方案,通过突破背景磁场以及环境磁场强度对原子磁力计的灵敏度限制实现了毫秒级的电池非接触检测。牛津仪器应用科学家 文祎《如果核磁有了光》 (点击报名)文祎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药物化学专业结构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主要工作是以异核多维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相互作用以及基于弛豫的蛋白质动力学分析。2017年加入牛津仪器任磁共振应用科学家,主要负责低场台式核磁的应用开发以及售前售后技术支持。本次文祎科学家的报告题目为《如果核磁有了光》,具体将聚焦台式核磁。牛津仪器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X-Pulse,具备宽带多核、流动化学、自动进样、变温和数据库等功能特性,在现场即可完成研发、质控和教学中多样的核磁分析任务。本次研讨会文祎科学家将分享台式核磁与光相结合,在实验室中实现光催化过程的原位分子水平监测技术。西湖大学副教授 孙磊《基于金属有机框架中电子自旋的锂离子量子传感》 (点击报名)孙磊,2021年10月加入西湖大学理学院组建分子量子器件和量子信息实验室。孙磊实验室致力于设计分子材料以研究量子现象,并通过器件实现分子级别的量子操控。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向展开:(1)制备单分子自旋电子学和量子信息处理器件;(2)开发基于分子电子自旋量子比特的量子传感器,探索其在能源和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3)制备单层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异质结,探索量子输运现象。孙磊实验室设计合成了含有稳定自由基的金属有机框架,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实现了室温下、溶液相中的锂离子鉴定和定量检测,并验证了多种离子并行传感的可行性。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工程师 杜婧雯《Spinsolve台式核磁用于在线反应监测》 (点击报名)杜婧雯,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分析专业,硕士期间主要从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目前在青岛腾龙微波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支持工程师,主要致力于向不同行业的核磁用户推广Spinsolve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和MestreNova软件产品的多种应用,同时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化学反应的实时监测便于化学家们及时了解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和反应进程,本次杜婧雯工程师将结合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技术及应用优势,介绍Spinsolve台式核磁针对于在线反应监测的应用,包括硬件装置和软件系统,以及数据的采集、处理、导出。清华大学博士后 李文郁《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泥基材料中的理论模型及应用》 (点击报名)李文郁,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后。研究领域:水泥基材料,水泥水化机理,低场核磁,固体核磁,核磁方法。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水为探针来表征水泥基材料。相比水泥基材料研究中的压汞、氮吸附等传统测孔方法,低场核磁具有快速、原位、无损、预处理要求低等特殊优势。除广泛认可的孔结构表征外,低场核磁还具有物相定量和水分动力学研究的能力。李文郁博士后将各应用中所用到的理论模型归纳为四种,重点指出了各理论模型中的本征限制条件,为目前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归类并分别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此外,以多项水泥水化研究为例,通过低场核磁及其与X射线衍射、热重、量热仪等技术的结合,展示了低场核磁用于缓凝机理研究的可行性。山东职业学院教授 赵晓丽《植物特有插入序列诱导膜融合机制的核磁共振研究》 (点击报名)赵晓丽,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核磁共振中心,主要研究内容为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解析蛋白结构,并联合其他技术对膜融合蛋白诱导膜融合的机理进行研究。本次赵晓丽教授将就《植物特有插入序列诱导膜融合机制的核磁共振研究》进行报告。会议报名链接: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22/
  • 固体核磁共振:第N感“看”世界
    【科学人说科学】固体核磁共振:第N感&ldquo 看&rdquo 世界   主讲人:孔学谦 浙大化学系研究员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让我们把日历调到2050年,展望一下未来人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感到身体不适,他只需掏出一个手机大小的仪器对自己快速扫描一番,人体器官影像、血液生化指标、新陈代谢状况等全面的医学信息便一目了然,然后通过网络传输给医生做出诊断。医生呢,也可以随时利用这个仪器监测药物的作用部位和治疗效果。一个小小的仪器协助人们实现了精准医疗、远程医疗的理想。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科学&ldquo 狂&rdquo 想,但最有可能将此仪器变为现实的就是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核磁共振怎么&ldquo 看&rdquo ?   提到核磁共振,你或许马上想到医院里巨大的圆筒形的核磁共振成像仪(MRI)。的确,核磁共振从最初作为一个物理现象被认知,到医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协助人类进行医疗诊断,已大大造福人类,当然我们还期待它有更广泛的应用。这一领域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诞生了5次诺贝尔奖,7位诺奖获得者。它究竟有多神奇呢?   &ldquo 核磁共振&rdquo 中的&ldquo 核&rdquo 是指原子核,&ldquo 磁&rdquo 是指磁场。理解核磁共振的原理需要相当的量子力学基础,但不妨碍我们对它有个感性的认识:原子核就像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在外界磁场中,原子核会像陀螺一样旋转。而原子核的旋转可以吸收和释放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它与调频广播FM的频率相当,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核磁共振。核磁共振不但能用来分辨物质的空间分布例如可以形成人体器官组织的影像,也可以帮你精确鉴定化学成分&mdash &mdash &mdash 每种化学或生物物质都有其特征的核磁共振谱线,例如分析药物的化学组成配方。   与人类发明的光学、X射线、电子成像等诸多技术相比,核磁共振的优势很明显,第一,核磁共振技术只用到低能量的电磁场,不损伤被测物体,人畜无害 所以核磁共振成像在医学上是肿瘤诊断、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第二,具有极高的化学分辨率。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和化学领域被用来鉴定化学分子结构和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核磁共振技术就像给人附上了第N感,让人透过表象&ldquo 看&rdquo 到各种微观和内部的世界。   把材料&ldquo 看&rdquo 个究竟   在各种不同的研究对象中,我最想&ldquo 看&rdquo 到的是固体材料中内部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从而为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的研发提供指导。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我加入了美国能源部资助的重点研究团队,团队正在为解决发电厂的碳排放问题,开发新型材料用来捕捉收集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课题组的负责人OmarYaghi教授,是一位材料课题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领域的创始人,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非常有前途的MOF材料,它布满纳米级别的微小孔道,可以像海绵一样选择性、高容量地吸附二氧化碳气体。那么问题来了,这种高性能的吸附机理是怎样的?Yaghi教授很想知道,这种材料内部的化学官能团,是聚集在一起呢,还是分散的排列?   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我们必须&ldquo 钻&rdquo 到材料内部去&ldquo 看&rdquo 个究竟。这就好像要区分口袋里不同颜色的玻璃球&mdash &mdash &mdash 如果我把MOF材料三维结构比作玻璃球,而官能团则是它们的颜色。常见的X光衍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可&ldquo 摸&rdquo 出球的大小、位置,但无法区别球的颜色。我设计了一种特别的核磁共振方法,不但可以&ldquo 看&rdquo 到球的颜色,而且可以看到色彩的图案。最终我的方法解开了有序晶体结构中不同化学官能团的排布谜题,深入阐释了材料纳米结构对二氧化碳吸附功能的影响。相关成果陆续在《科学》,《自然》等杂志上发表,这让更多人认可了核磁共振对材料结构认知的突破性贡献。   期待&ldquo 看&rdquo 到更多   2014年9月,我辞去美国硅谷的工作,正式入职浙江大学化学系,组建全新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固体核磁共振实验室。我们实验室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核磁共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我希望核磁共振能使材料学科研究水平由单纯的结构表征提升到对整个工作体系的全面认知。这其中的关键有赖于原位表征技术的突破&mdash &mdash &mdash 即在反应进行过程中对物质进行直接研究,从而得到全面、准确、实时的信息。我们实验室正在着手构建这样的原位核磁共振系统,将具备流动态,变温,光照等多种特殊功能。另一方面,我希望核磁共振成为学术界、工业界乃至日常生活中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我们正在致力于推进核磁共振技术的小型化、便携化,让小型核磁系统能够媲美巨大且昂贵的超导核磁共振仪,在科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核磁共振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学科,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超导磁场的强度正在不断突破极限 新型的脉冲序列不断推出,将核磁共振的功能不断拓展 新型的超极化方法正在研制之中,可将核磁共振灵敏度提升成千上万倍 在医学上,新的核磁造影剂可以标记病变细胞组织,提升成像精度 在物理学上,核磁共振被用作量子计算的载体 传统的能源行业也在应用核磁技术勘探石油天然气&hellip &hellip 毋庸置疑,核磁共振必将在未来的科学研究和人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我的实验室能在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化过程中发挥推动作用,并期待有一天开文所描绘的情景变为现实。
  • ACCSI 2014核磁共振技术论坛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4月18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ldquo 达沃斯论坛&rdquo &mdash &mdash &ldquo 2014(第八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4,ACCSI 2014)&rdquo 在京召开。核磁共振技术发展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随着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核磁共振波谱仪不再是高不可攀的&ldquo 贵族仪器&rdquo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器进行相关研究。为了促进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交流与发展,ACCSI 2014特别举办了首届核磁共振技术论坛。 核磁共振技术论坛现场   核磁共振技术论坛于2014年4月18日13:30-17:30在北京京仪大酒店第十会议室举行,近40位专家用户参加。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荣誉理事长闫成德致辞,对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产核磁共振仪器技术的发展寄予厚望。国内核磁共振领域的著名专家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教授林崇熙、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崔育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肖立志就核磁共振仪器技术、应用等热点作报告。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荣誉理事长 闫成德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教授 林崇熙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崔育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肖立志   国外著名的核磁共振波谱仪供应商安捷伦、赛默飞,以及国产低场核磁共振厂商纽迈科技分别赞助了本论坛,其产品经理或应用工程师与参会嘉宾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报告人与报告题目: 报告 :核磁共振综合与概况介绍 报告人:林崇熙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教授 报告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新技术 报告人:段怡譞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核磁共振应用工程师 报告:核磁共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报告人:崔育新 北京大学医学部 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赛默飞picoSpin微型核磁共振波谱仪介绍 报告人:张晓静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核磁共振产品经理 报告: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进展 报告人:高杨文 纽迈科技创新研究院创新工程师 报告:发展中的极端环境核磁共振仪器 报告人:肖立志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在核磁共振技术论坛的最后,与会嘉宾与参会者还共同探讨了核磁共振技术的未来前景,以及如何促进核磁共振技术发展等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今后应多举办核磁共振技术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为年轻的核磁共振技术人员提供交流机会,共同促进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 关于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   2014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4)由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联合主办,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我要测网(www.woyaoce.cn) 协办。ACCSI 2014设有8个分论坛,包括仪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论坛、国产科学仪器发展论坛、核磁技术论坛、环境监测仪器技术论坛、食品检测标准与前沿技术论坛、化学 试剂在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应用论坛、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人才发展论坛、仪器买家供需见面会。300余位相关政府领导及业内专家、300余位仪器企业负责 人、40家媒体及200余位其他有关机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撰稿:刘丰秋)
  • 百花齐放的磁共振技术,哪些最闪耀?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磁共振技术的持续发展对多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核磁共振(NMR)、电子顺磁共振(EPR/ESR)、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 “百花齐放”;DNP、超高转速固体核磁等相关的新技术、新仪器层出不穷;低场及小型便携化核磁共振技术也因运行成本低、易于维护的特点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和推广。磁共振的这些新技术有哪些优势?能给科研及实际应用带来哪些助力?聚焦“磁共振(MR)新技术及其应用”,第六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2022)特别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相关的分享,部分报告预告如下(点击报名) 。清华大学 杨海军高级工程师《会议致辞:磁共振硬件和技术应用,哪个更重要?》(点击报名)清华大学杨海军高工任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分会理事长,长期致力于开发顺磁共振新技术,以及其在探究有机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并在国产磁共振仪器应用推广方面展开工作。多次获得“清华大学实验室创新基金”资助,2019年获得全国电子顺磁波谱会“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奖”优秀青年奖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论文它引2500余次,H Index为30。本次会议,杨海军高工将首先就磁共振硬件和技术应用哪个更重要的话题给大家进行分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侯广进研究员《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及在多相催化研究中的应用》(点击报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侯广进研究员长期从事固体核磁共振方法学的发展和多种材料体系结构及动力学的应用研究,截止目前已在Science, Proc. Natl. Acad. Sci., J. Am. Chem. Soc., Angr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Nat. Commun., Acc. Chem. Res., Environ. Sci. Techno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侯广进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学与催化化学相关的研究工作,发展高分辨固体NMR方法学,并应用于实际固体材料体系,包括催化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及生物材料等,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探测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特征,解决与实际研究体系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本次会议中,侯广进研究员将现场分享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及在多相催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李海东副研究员《多核超极化磁共振成像》(点击报名)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李海东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超极化磁共振成像仪器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实现了动物和人体肺部微结构和交换功能的定量可视化探测,弥补了临床MRI无法对肺部空腔成像的空白,获得国内第一幅活体肺部气体MRI影像,并用于新冠肺炎患者肺功能评价,为肺部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Science Advances、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European Radiology、NMR in Biomedicin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会议中,李海东副研究员将分享多核超极化磁共振成像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孔飞特任研究员《零场电子顺磁共振谱学》(点击报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孔飞特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金刚石NV色心的量子调控与量子精密测量,致力于开发新的量子测量方法,并应用于磁共振谱学研究,提升检测灵敏度和分析精度。相关成果发表Phys. Rev. Lett.、Nature Methods、Na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杂志。会议中,孔飞特任研究员将就零场电子顺磁共振谱学的研究给大家进行分享。北京大学 扶晖高级工程师《核磁共振与顺磁共振波谱分析》—编写进展和展望 (点击报名)北京大学扶晖高工主要研究方向为固体和液体核磁谱仪的运行管理和操作扩展,并利用液体/固体核磁研究有机合成、材料和医药相关的化合物结构/性能等。 以第一作者、合作者等身份在Journal of Chemical Society, InorganicChemistry,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Langmuir,Part A: Polym. Chem和J. Phys. Chem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本次会议中扶晖高工将就《核磁共振与顺磁共振波谱分析》编写进展给大家做分享。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布鲁克核磁应用专家 姜松子《布鲁克液体核磁共振技术在探头方面的最新进展》(点击报名)本次报告中姜松子将介绍布鲁克液体核磁共振在探头方面的最新进展,包括iProbe产品线的iProbe BBER、针对含31P化合物应用的iTBO和3mm BBFO iProbe探头,低温探头产品线的Prodigy Nonstop配件、3mm MNI超低温探头以及8mm TXO超低温探头的性能和应用。会议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22/
  • 这些报告告诉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前景可期
    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EPR),或称电子自旋共振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简称ESR),是研究电子自旋能级跃迁的一门学科,是直接检测和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的顺磁性物质的现代分析方法。即将召开的第六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MR2022)中的顺磁共振(EPR/ESR)专场,仪器信息网共邀请了四位来自不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为大家深度解析顺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 (点击报名)清华大学高级工程师 杨海军《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6K超低温系统的自主研发和应用》 (点击报名)杨海军,博士,高工,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波谱分会理事长。1994年至2011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和化学系分获工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长期致力于开发顺磁共振新技术和展开其在探究有机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并在国产磁共振仪器应用推广方面展开工作。多次获得“清华大学实验室创新基金”资助,2019年获得全国电子顺磁波谱会“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奖”优秀青年奖等。主持并参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已经授权专利9项。论文它引2500余次,H Index为30。本次会议中,杨海军高工将就《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6K超低温系统的自主研发和应用》进行报告,分析相关研究的主要优势。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项目研究员 李骥堃《半导体催化材料机理研究中的顺磁共振》 (点击报名)李骥堃于2008年在北京大学取得物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取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20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应用各种和分子磁性质相关的波谱学,如电子顺磁共振(EPR)、穆斯堡尔(Mössbauer),表征催化过程中的中间体,探究反应机理。相关工作发表科研论文与专著章节20余篇。2021年6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实验室任项目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及其在光催化与环境光化学中的应用。李骥堃研究员本次将就《半导体催化材料机理研究中的顺磁共振》进行报告。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EPR应用工程师 方勇《布鲁克顺磁共振新进展》 (点击报名)方勇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具有新颖结构及性质的(元素)有机双自由基物种的合成及表征,并负责课题组内一台布鲁克EMXplus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的常规测试、简单维护及谱图解析。2020年年底博士毕业以后,随即加入布鲁克担任EPR应用工程师一职,目前主要致力于向具有不同行业基础和学术背景的顺磁用户推广EPR的多方面应用,同时针对用户各异的研究需求协助提出基于顺磁共振的高效解决方案,助力于他们的研究工作和生产活动。方勇博士本次报告将介绍布鲁克顺磁共振近期在软硬件方面的一些技术革新和功能完善,主要包括具有提高谱图信噪比及时间分辨率优势的Rapid Scan-EPR技术,以及面向不同动态机制下的液体样品CW-EPR谱图的模拟/拟合的SpinFit Liquids软件模块,展示应用实例,进行功能说明。杭州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蒋敏《基于EPR的LMCT反应机理研究》 (点击报名)蒋敏,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201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付华教授。2007年至2014年就职于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磁共振实验室,负责电子顺磁共振、核磁共振等仪器的维护,谱图解析等。2018年8月至今,以副研究员身份加入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现阶段主要致力于利用顺磁共振探索反应机理,有机合成方法学,自由基化学,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关文章发表在 J.Am.Chem.Soc., Angew.Chem.Int.Ed., Org.Lett., Chem.Eur.J., J.Org.Chem., Chem.Commun., RSC Adv., Adv. Synth.Catal., Sci. Rep.,等期刊上。本次蒋敏研究员将深度解析《基于EPR的LMCT反应机理研究》。会议报名链接: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r2022/
  • 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在上海诞生
    一种新的医学磁共振成像技术日前在上海张江科技园诞生。这种高温超导射频线圈技术是目前世界磁共振领域灵敏度最高的电子眼,它造价相对低廉,达到的效果却堪比昂贵的高场磁共振系统,从而使我国医疗机构有望用低成本生产高质量的磁共振设备,进而降低患者的诊疗负担。   磁共振成像检测系统是一种对人体无损伤的疾病检测手段,然而由于其价格高昂目前在我国的普及率相对较小,每百万人口的均占有率却仅达到美、日等发达国家的1/30,全国2万多家县级以上的医院甚至尚不具备磁共振检测系统。   成立于2006年,在香港、上海、新加坡和美国均设有研发基地的美时医疗技术公司,是一个由来自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香港大学等著名科研机构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组成的原创技术型高科企业。团队中有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参与制造出多项全球首创技术,包括线圈技术、超导线圈技术、磁共振系统设计技术,以及临床诊断及图像处理技术的成员。在拥有医学磁共振成像多项专利技术的同时,美时团队致力于研发和制造出低成本高效能的磁共振医疗设备,为社会造福。   高温射频超导线圈技术,是目前世界磁共振领域一种灵敏度最高的"电子眼"。磁共振仪的核心部件是射频线圈,由于高温超导材料的直流电阻为零,交流传输损耗又远小于常规铜,因此采用高温超导材料制作的磁共振线圈在场强不变的情况下,能大幅度提高其成像清晰度和精细度,使低磁机呈现出高磁机、高磁机呈现出超高磁机的的成像质量, 而其成本却仅是传统改变场强方法制造机的1/3。   在高成像分辨率的高温超导射频线圈这一核心技术支持下,美时还成功地研发出全身型低场磁共振仪PICA,和针对骨科检测的运动专用机MONA。实验结果表明,其图像已达到了高场磁共振系统的成像效果。PICA 还配置了心脏动态成像系统,是同类低场磁共振仪的首创。而MONA系统 日前也已经在上海体育学院安装完毕,用于作为对运动员体能的监测和运动损伤的临床诊断,及运动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 重磅|联影全球首款5T全身磁共振获批!
    据了解,此次获批的产品为联影医疗所研发全球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该产品采用全身临床5.0T超导磁体,首次在超高场磁共振系统中将全身体激发线圈应用于临床扫描,从而实现全身成像,可以提升图像信噪比和图像空间分辨率,并实现超高场体部成像。而联影医疗也在8月22日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IPO上市,成为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第一股,市值超1500亿元;同时也是2022年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科创板IPO上市企业。此次全球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获批,不仅是公司在MR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内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重大突破。全球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产品线覆盖全线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的企业。经过十一年的创新发展,联影医疗已在医学影像领域内经构建了涵盖MR、CT、XR、PET/CT、PET/MR、RT等的完整产品线布局,累计向市场推出80余款产品。并于今年8月在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年内科创板最大IPO,上市首日,公司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人民币。而创新的核心则在于人才,在成立之初联影医疗便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加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超过2000名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超过35%;公司超过1900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超过500人具备海外教育背景或工作经历。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PET数字光导探测器、MR超导磁体、MR GPA(梯度功率放大器)、MR RFPA(射频功率放大器)、CT时空探测器、RT多叶光栅等全线高端医学影像及放疗产品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核心部件自研比例业界领先。在磁共振领域,联影医疗已在多个核心部件性能指标上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拥有业界最均匀的磁体和最强梯度,自主研发的GPA与RFPA等核心部件已搭载于PET-MR、3.0TMR等产品,并已在全国几百家医院投入使用。目前公司已发布数十款MR产品,其中包括全球首款75cm超大孔径3.0T磁共振uMR OMEGA;中国首台超高场动物(临床前)磁共振“活体显微镜”uMR 9.4T等。而此次所获批的全球首款人体全身5T磁共振,去年3月,就已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牵头与联影共建的分子影像远程互联融合创新中心,由首位体验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完成了安装调试后的人体第一次扫描。并与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共同启动了“国产超高场5.0T磁共振临床试验合作”项目。同年7月1日联影医疗与中山医院正式开启了首款国产全身5T磁共振设备uMR Jupiter的临床试验合作。时隔近1年,围绕5.0T MRI 双方经过全方位的临床科研探索。今年4月,基于uMR Jupiter 5.0T开展了超高场腹部弥散加权成像的相关研究《Preliminary Experience of 5.0T Higher Field Abdominal Diffusion‐Weighted MRI: Agreement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With 3.0T Imaging》发表于国际磁共振领域知名杂志《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上,这是全世界范围内首篇 5.0T 超高场磁共振研究成果报道!据了解,5.0T人体全身磁共振uMR Jupiter首次突破了超高场磁共振局限于脑部成像的限制,实现超高场全身临床成像!在神经系统成像方面,uMR Jupiter更是比肩更高场设备,可为脑小血管疾病与退行性病变提供更多诊断信息。核心技术为全身临床 5.0T 超导磁体、多通道射频并行发射控制和超高场磁共振系统射频安全成像,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搭载了uAIFI Technology技术平台,凝聚多项全球首创核心技术,全链条革新磁共振硬件、软件设计,实现系统性能、扫描智能化、成像速度与信噪比的大幅提升,同时赋予患者更舒适的检查体验,开启磁共振“类脑”时代。实现从磁体设计到序列定制的全方位创新,开启了超高场磁共振全身应用新纪元,并有助于开展全身多器官联合研究,引领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前沿探索。年内科创板最大IPO2022年8月22日,联影医疗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证券代码为688271。成为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第一股,同时也是2022年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科创板IPO上市企业。上市首日,联影最高股价192.48元/股,最高涨幅72.92%,公司总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元;相比两年前的估值高了数倍,这也让众多投资者出乎意料,然与超高市值相对应的是,联影医疗确实有着傲人的成绩。作为国产医疗影像设备领域头号赛道选手,公司在多个领域名列前茅,凭借自身硬实力改变了医疗影像设备被进口垄断的竞争格局。按2020年度国内新增台数口径,联影医疗MR、CT、移动DR、PET-CT、PET-M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其中高端设备PET-CT及PET-M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 32.1%及50.0%,PET-CT甚至已连续六年实现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第一。另外,根据灼识咨询,按2021年度国内新增台数口径,64排及以上CT产品联影医疗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已超越飞利浦医疗,上升至第三位。而在财务数据方面,公司2019年至2021年营收分别为29.79亿元、57.61亿元和72.5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56.03%。2022年上半年,联影医疗预计,公司营业收入37.02亿元至41.65亿元,同比增长20%至35%;归母净利润7.45亿元至8.74亿元,同比增长15%至35%。其中在海外市场,2019年至2021年,联影医疗收入分别为0.99亿元、2.40亿元和5.11亿元,在主营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37%、4.21%和7.15%,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增速呈翻倍增长。截至2021年12月31日,联影医疗已在美国、日本、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南非、摩洛哥、马来西亚等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建立销售网络,公司产品成功进驻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波兰、印度、韩国等约40个国家和地区。联影武汉总部基地智能制造中心同时公司在美国、马来西亚、阿联酋、波兰等地设立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在上海、常州、武汉、 美国休斯敦进行产能布局,已建立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网络。其他重点区域,公司的海外分支布局仍在进程中,预计未来将对公司快速增长贡献重要力量。03赛道高速增长医疗影像设备是医疗器械的最大组成部分,随着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的持续发展,相关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产品性能的更新迭代,使医学影像设备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不断提高,临床诊断对影像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医学影像设备市场保持稳定发展。2021 年其市场规模达到 458 亿美元;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 743亿美元,2021 年至 2030 年复合增长率为 5.5%。而MRI系统作为目前发展最快且最具有前景的医学影像技术之一,同时也是当代医学诊断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从第一台核磁共振成像系统问世至今,全球已有超过50000台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装机并运用到不同领域。其市场规模也已经达到了百亿美元左右。近年来,全球MRI市场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据统计,2020年全球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规模为93亿美元,同比上涨3.33%,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为4.4%。预计2030年将达到118.3亿美元。图源:观研天下磁共振成像从市场规模细分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北美地区占比最高,中国市场紧随其后。从我国市场规模情况来看,2020年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规模约为89亿元,同比下降2.20%,年均复合增长速度为8.0%,增速快于全球。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将促进临床影像检查需求的相应较快增长,以及国产替代,市场有望高速发展。从国内磁共振成像设备细分市场结构来看,1.5T MR市场比重较大,3.0T MR占比持续提升。据统计,2020年中国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1.5T 磁共振成像市场占比61.4%,3.0T 磁共振成像市场占比25.0%,以性能划分的磁共振成像市场结构有望持续高端化。而联影医疗此次所获批的全球首款人体全身5T磁共振,已突破超高场磁共振局限于脑部成像的限制,实现超高场全身临床成像,在神经系统成像方面,更是比肩更高场设备,将进一步推动国内高端磁共振市场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医用磁共振领域的重大突破。
  • 专家提醒:做磁共振,别坐金属轮椅不要化妆
    指导专家:刘建滨,湖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医学影像诊断30余年,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背景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上海某医院上演了惊险一幕:一名患者在完成磁共振检查后,患者家属因心急将其从检查室内接出,不听医护人员劝阻,把轮椅推进了检查室。由于磁共振仪当时处于待机状态,仍具磁性,因此金属轮椅被迅速吸附到仪器上。  问题来了:磁共振具有强大的磁场,除了吸附金属轮椅,还有哪些物品它也不放过?怎样才能安全地完成磁共振检查呢?湖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建滨表示,磁共振能吸附所有金属制品,并产生危险隐患 要安全地完成磁共振检查,必须听医生的安排。  磁共振不喜欢金属制品与化妆  “新闻报道中说的轮椅应该算是超大的金属制品了,磁共振设备周围(5米内),具有强大磁场,严禁病人和陪伴家属将所有铁磁性的物品及电子产品、各种磁性存储介质类物品,靠近、带入检查室。”刘建滨强调,“有些细小的金属制品藏在其中也要注意,最好不要穿着有金属纽扣的衣服,还有衣服上的金属拉链、文胸上的金属搭钩都是隐患。当然钥匙、手表以及手机、相机、银行卡这些都不能带。另外,易燃易爆品、腐蚀性或化学物品、药膏、膏药、潮湿渗漏液体的用品等都是极度危险的。”  刘建滨补充说:“对于要做磁共振检查的人来说,要素面朝天,因为有些化妆品中含有金属元素,它们会与磁场发生反应。所以建议检查当天不要化妆,指甲油、止汗药、防晒霜、护发用的发蜡等也最好不要用。时尚人士喜欢文身,部分爱美女性也喜欢文眼线,然而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却存在隐患。文身中的颜料会加热,导致皮肤受到刺激甚至灼伤,遮盖也不管用。检查中如果皮肤有刺激感,应立刻停止。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有文身,在检查前,一定要跟医生事先说明。”  磁共振没有辐射,对人体组织不会有伤害  “磁共振使用的是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没有 X 射线,没有电离辐射,对任何娇嫩的人体组织都不会有伤害,因此不用担心辐射危险。”刘建滨介绍,“成像的原理就是中学物理的法拉第定律,导电线圈可产生磁场。人体在磁场里面,就会有一部分原子和外界磁场的脉冲磁信号产生‘共鸣’,被接收器的‘千里耳’听到。计算机对微弱的共振信号进行后处理,就产生了黑白分明、精细复杂的人体解剖图像。”  刘建滨同时提醒:“磁共振的仪器会发出部分噪音,像一台冲击钻在施工,有时音量高达100分贝以上,因此最好提前戴上耳塞。小孩子也许会受到惊吓,有时需要服用镇静剂来安静地接受检查。此外,在无线电波的作用下,体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左右,有些人会在检查过程中感到热,这是正常现象。为了维护机器运转,一般机房温度都在20℃左右,如果有老人、小孩或者体弱的病人害怕着凉,也可以在进入磁共振机房前加点衣服,但必须保证衣服上没有金属拉链、扣子或者其他金属的装饰品,以防产生金属伪影而影响检查。当然机房里面也准备了毛毯给怕凉的病人盖上。”  装了起搏器和人工关节等能不能做磁共振?  不少人会询问:“装了起搏器和人工关节等金属设备可以做磁共振检查吗?”  针对这个问题,刘建滨解释说:“不能一概而论,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要看是何种类型的手术材料。有些标注了可以做磁共振的材料不仅是安全的,而且磁共振还能专门针对该假体材料进行评估,发现很多引起手术后疼痛的原因,为病人保驾护航。”  据悉,湖南省人民医院在《磁共振检查预约调查表》里都会要求来检查的人填写“做过何种类型的手术”、“体内植入何种类型手术材料”等问题,以此达到充分沟通,医生再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 中科金山武汉核磁共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1月17日,中科金山武汉核磁共振科技有限公司挂牌运作。这标志着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500兆赫兹核磁共振波谱仪开始进入市场,这一产品的中国市场不再由外国企业垄断。武汉从此拥有世界上第三家核磁共振波谱仪生产企业,另两家分别在德国、美国。   核磁共振波谱仪是一种高端科学仪器,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科研中作用巨大。现在老百姓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等,都能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快速准确检测。它还能通过汗液检测癌细胞分布。目前,我国各检测机构已进口每台价值500多万元的核磁共振波谱仪4000多台。由于其完全依赖进口,设备价格昂贵造成检测费用居高不下,不利于这种高端科学仪器广泛使用,严重制约相关科学研究深入发展。   从2006年开始,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承担了研制核磁共振波谱仪国家支撑计划。以中科院院士叶朝辉领衔的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攻关,成功研制出500兆赫兹核磁共振波谱仪,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件。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在取得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技术突破后,又积极推进产业化。他们与金山研究(大连)核磁共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了中科金山武汉核磁共振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生产和推广,首批产品已经上市。
  • 点亮肺部!国产高端磁共振装备的攻坚路
    “这样的装备,我们太需要了,能否赶紧安装到金银潭医院来?”新冠疫情中,患者感染最多发的部位就是肺部,把肺部交换功能病变看清楚,对于病毒致肺生理损伤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非常重要。2020年2月,正是武汉阻击新冠疫情最关键的时期,时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得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研制出“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后,当即提出需求。“全力支持!一台不够就想办法再多调几台过去!”收到精密测量院转达的来自武汉战“疫”最前线的请援,中国科学院党组果断指示。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主导研发的这款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在抗疫最前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这台能够“点亮”肺部的设备,相关科研团队苦心研究了十多年。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外观图。“缉凶”肺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肺部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权威机构统计,近年来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提高对肺部疾病的检测技术水平,及时对肺部疾病进行筛查,开展“肺里缉凶”,是事关人民生命健康的大事。肺部常规影像学检测手段包括胸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但这些技术都有电离辐射,并且无法实现肺部通气、气血交换功能定量检测。临床常用的磁共振成像虽然无电离辐射,但无法对肺部空腔进行成像。简单理解,传统的临床影像检测设备虽能看到明显的肿瘤等病灶,但难以探测肺部疾病早期气血交换功能和微结构的变化,在常规磁共振成像中,肺部往往是一个无法看清的“黑洞”。“如果我们能研制出一套更精密的设备‘点亮’肺部,就能提高对肺部疾病的检测技术水平,有望实现肺部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挽救千千万万的生命!”十多年前,正是怀揣这份朴素的想法,精密测量院的科研人员开启了这项研究。项目牵头人周欣彼时刚从美国访学归来,对这项前沿设备研发工作满怀憧憬。周欣读博期间开展超灵敏磁共振研究。当时能够“点亮”肺部的高端临床成像仪器,不仅中国没有,国际上也没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科学家不能做出来。周欣告诉记者,这不是个人血性使然,而是国家需求的召唤;不是一腔孤勇,而是站在巨人肩头的使命担当——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精密测量院前身之一,以下简称武汉物数所)的核磁共振学科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经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朝辉、刘买利等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使中国在该学科领域走在了国际前沿。2013年,周欣作为首席科学家,在武汉牵头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用于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研究的磁共振成像仪器系统研制”,开启了艰难攻关。周欣(左二)团队开展实验。“点亮”“缉凶”的关键在于“点亮”肺部“黑洞”。至于如何“点亮”肺部,研究团队一早就确立了基本的研发思路——先寻找一种安全无毒、可吸入的气体作为磁共振的信号源,再想办法将这种信号增强到仪器可以清晰接收的程度,最终让仪器“看清”肺部“黑洞”里的各个位置。思路看似简单,但要将其变成现实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起初,团队根据核磁共振信号衰减时长来寻找气体。他们从安全无毒的稀有气体中,筛选出磁共振信号衰减时间较长的氦-3和氙-129两种元素。但他们很快就注意到,氦-3成本昂贵且不溶于血液,不能满足肺部气血交换功能的应用需求,而氙-129具有良好的生物惰性、脂溶性和化学位移敏感性,在肺部功能探测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最终,团队选定氙-129气体为肺部造影剂。有了造影剂,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增强氙-129的磁共振信号,让氙气“显影”。精密测量院磁共振中心工程师谢军帅将这段研究历程称为“坐‘冷板凳’的日子”。“临床磁共振成像信号来源于人体中的水质子,肺部是空腔组织,其水质子的密度仅为正常组织的千分之一,如何实现肺部空腔气体成像是困扰研究人员的一大难题。大家虽然不清楚何时能够研制成功,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做科研不能急,不求一鸣惊人,只求一战到底!”谢军帅说。在各方支持下,研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他们摸索出超极化技术,通过激光增强技术把激光角动量转移至碱金属原子电子,再由电子通过相互作用转移至稀有气体氙原子核上,将氙气体信号显著增强,解决了肺部空腔气体成像难题。他们研发的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在无创情况下有效解决了CT等临床常规影像存在电离辐射的难题,让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从“不可看”变为“可看”,截至2019年底,已将磁共振信号增强7万倍。他们研制的可穿戴式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探头和升降频多通道射频装置,实现了从“看清”到“好看”的飞跃。他们提出变采样率加速模式和多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联合重建方法,实现快速且高质量的图像采集与重建,大大缩短了采样时间。他们采用特殊的k空间采样轨迹填充技术和多呼吸采样策略,显著提高了氙磁共振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在各项创新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团队研发出“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该系统由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和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两大核心装置组成,实现了临床单核向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拓展,填补了临床肺部气体交换功能无创可视化评估的空白,开辟了我国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新领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这是全球首台气体肺部磁共振成像装备。肺部患者只要吸一口氙气,3.5秒后就能得到一幅人体肺部磁共振3D影像。影像中,气体抵达肺部的位置清晰可见,患者的肺部微结构、气体交换功能情况等一目了然。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有效解决了肺部结构和功能的无损、定量、可视化检测技术背后的科学难题,让肺部疾病“杀手”无处隐藏。同时,这一成果是我国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少有的原始创新,实现了自主可控。逆行“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临床应用,比周欣预想的要快一些。2020年1月22日,周欣正在北京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事宜,得知武汉疫情加重的消息后,他坐不住了。当天晚上,周欣就从中国科学院机关搭上出租车,火急火燎地赶往机场。出租车司机听说他要赶回武汉给医院装肺部成像检测设备,一路狂飙,连车费也不要。“这时候还赶回武汉,我不能收你车费。”司机的话令周欣颇为感动。团队其他研究人员也不约而同地从外地往武汉赶。大家都预感一场大仗要开始了,作为“国家队”“国家人”,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不能退缩!即将结婚的团队成员李海东悄悄给家人留下一封信后,连夜从河南自驾赶回武汉。他说:“我们不能不回去,因为我们的设备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我们需要教会医护人员怎么用。”武汉全城封闭,设备该如何运输?他们就打报告申请把设备及时运送到医院。设备运行需要的氙气没有了又该怎么办?周欣决定自己开车,把座椅放倒,拉上气瓶,和团队成员一起赶往医院。这辆小车,从位于武昌的精密测量院出发,经过武汉长江大桥,在昔日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路上,孤独而坚定地前行。很快,在张定宇的支持下,团队将研制出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安装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在全球率先开展新冠患者肺功能临床评估,同期还将设备应用于武汉同济医院等抗疫一线,共计对3000余人次的新冠患者进行了肺部微结构和功能的全面评估。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支持武汉战“疫”。在医院里,团队成员每天穿着防护服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皮肤因汗水、酒精刺激出现红肿,并且反复出现过敏症状……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通过研究,他们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普通症出院患者肺部CT影像和吹气肺功能参数虽无异常,但其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影像显示通气功能有轻微损伤、气血交换功能明显受损,大部分普通症出院患者的通气和气血交换功能在第六个月随访时有进程性改善。该成果在《科学》子刊发表,并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周欣还应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邀请,作线上学术报告。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也跟进开展相关研究,他们指出:“气体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精确定位肺部生理受损部位。”领跑国产高端磁共振装备在疫情中的出色表现并非偶然,从研制伊始,周欣团队就聚焦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目标,以应用为导向,不断推动装备从实验室走向社会。2018年4月,精密测量院与相关企业共同成立科技转化公司,负责“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产业化,预计市场规模可达百亿元以上。经过不懈努力,周欣团队研制出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在全球率先获得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开展临床应用,成为全球首个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产品。值得一提的是,“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联合产业化单位——联影集团的领导人薛敏,也是当年在武汉物数所读研的年轻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薛敏在武汉物数所获得硕士学位。面对全球医学影像设备被GPS(GE、Philips、Siemens)三家跨国企业垄断的局面,薛敏41岁开始在深圳创业。近些年,他带领企业与精密测量院等研究机构合作,在多项医疗设备上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主导研制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全国十余家三甲医院和科研单位开展临床应用研究。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进入临床应用。精密测量院供图经过优化改进,2024年2月,周欣团队攻克了肺部成像快速采样技术,将采样时间进一步缩短至3.5秒,同时使图像分辨率进一步提高,更好地为无法长时间屏气的肺部疾病患者服务。这也使得自主研发的“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越来越易用、好用。目前,中国科学院和湖北省正支持精密测量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生物医学影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项目建成后,将为我国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以及高端生命科学仪器与医学影像装备的研制、应用提供更先进的实验条件,提升生物医学前沿和健康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能力。如今,周欣常常回想起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时任院长叶朝辉在给研究生上专业课时讲的一句话:“国产高端医疗设备一定要做出来!”当时,高端医疗设备被西方跨国企业垄断,仪器采购价格、维修成本高昂,患者就医成本极高。而随着“人体肺部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应用与推广,这句话已经兑现。2024年6月,“多核磁共振成像(MRI)装备研制”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短暂的激动后,周欣更感重任在肩,他盼望着“点亮”肺部的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尽早走进全国各地的医院,成为老百姓检查单上“看得懂”“用得上”“用得起”的检查工具,为解决肺部疾病诊治难题提供中国智慧。
  • 中科院磁共振技术联盟成立大会召开
    p   为联合中国科学院磁共振相关技术与应用单位,加强中科院磁共振技术使用、交流与服务,6月12日,中国科学院磁共振技术联盟成立大会暨磁共振技术与应用交流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中科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院内外磁共振领域专家、院内50余家研究所磁共振领域科技人员和磁共振仪器厂商代表近120余人参加会议。 /p p   会上,条财局副局长曹凝介绍了联盟的成立背景,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买利作了磁共振技术联盟成立总体情况报告。会议特邀叶朝辉、施蕴渝、陈霖、杜江峰4位院士和8位磁共振领域知名专家、国内磁共振厂商代表就磁共振新技术新应用及设备进展作了报告。磁共振技术联盟实行理事会负责制,由武汉物数所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电工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10家单位作为联盟常务理事单位。 /p p   此次会议标志着中科院磁共振技术联盟正式成立,也为全院磁共振领域应用与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一次学习交流、分享经验、了解前沿的机会。联盟拟通过搭建磁共振领域专业技术平台,逐步打造成一个技术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在促进磁共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关键技术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d068156e-e764-4c39-b28e-70618a83a104.jpg" title=" 2019-06-19_152739_副本.jpg" alt=" 2019-06-19_152739_副本.jpg" / /p
  • 探寻磁共振技术的更多应用场景
    《Magnetic Resonance Letters》(MRL)是由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原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数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在ScienceDirect上发表。入选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期刊”。MRL围绕磁共振在医学、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神经科学、地球化学、食品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技术和应用的研究和发展所展开。出版内容包括体内磁共振成像(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磁共振波谱(MRS)、高分辨率液体和固体核磁共振(NMR)、电子自旋/顺磁共振(ESR)、核四极共振(NQR)等。目前,该杂志已发表了第一期,共六篇文章。本文仅通过对杂志中文章的摘要、结论等内容进行翻译,以展现当前磁共振技术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以及热门研究领域。想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还请下载原文阅读。利用多核磁共振成像评估COVID-19造成的损伤正在持续的新冠(COVID-19)疫情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胸透和CT技术在新冠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磁共振成像(MRI),特别是多核磁共振成像(multi- nuclear MRI),是另一项重要医学影像技术。由于它具有无电离辐射、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以及结构和功能的成像能力,在COVID-19诊断和长期评估方面很有潜力,近期已经被用于评估新冠造成的器官损伤。该文介绍了近期以来多核MRI技术新冠对多个器官(如肺部、脑部、心脏)损伤的评估研究。这些多核MRI技术既包含了传统的临床1H MRI技术,亦有新兴的超极化129Xe气体MRI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多核MRI技术,尤其是超极化129Xe气体MRI技术,可对新冠造成的肺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定量检测。当结合使用加速采样技术和人工智能图像重建算法,杂核MRI(13C、23Na、17O、31P)亦可用于评估多个器官的新冠损伤。这意味着多核MRI技术可成为新冠损伤及预后评估的有力工具。超极化129Xe NMR在多孔材料和催化中的应用进展129Xe NMR已被证明是研究多孔材料结构的有力工具。Xe是一种单原子分子的惰性气体,其电子云较大,因此对所处环境极为敏感,可用作磁共振探针使用。与传统129Xe-NMR相比,超极化129Xe可通过光泵抽运技术将Xe磁共振信号提高几个数量级。该文总结了近十年来,超极化 129Xe NMR在多孔材料和多相催化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MOFs)、催化过程和动力学等方面,表明了原位HP 129Xe NMR技术成为研究催化过程中吸附和反应动力学的一种高效方法。固体核磁共振在药物递送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新前景过去一段时期,多种NMR技术被成功用于先进材料的研究中,其中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药物递送。在该领域中,固体核磁共振(SSNMR)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表征技术,为描述固体药物的化学结构、空间连通性和界面现象提供了独特而全面的视角。该文就SSNMR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广泛应用进行了综述,列举了以下案例:原料药分析、聚合物基配方分析、含环糊精体系(CDs)的分析、介孔硅材料体系分析、无机辅料体系的分析、具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系统分析,并对SSNMR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与粉末X射线衍射(P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氮气吸附等温线、红外光谱(IR)等表征方法相比,SSNMR对化学结构、局部结晶度和动力学以及药物和基质之间复杂的分子相互作用更加敏感。高分辨率SSNMR还可以为非均相纳米晶体提供特定结构的位置和动力学信息。不同酸度分级ZSM-5催化剂对甘油脱水制丙烯醛的影响甘油脱水制丙烯醛的主要挑战在于克服催化剂失活和提高产物选择性。催化剂介孔孔道酸性与甘油脱水的催化表现鲜少见于报道。该文章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分级ZSM-5催化剂介孔孔道的酸度对甘油脱水制丙烯醛的影响,得出了中孔丰富、酸度较高的样品性能更佳的结论。用核磁共振技术表征绿色溶剂的酸碱度溶剂酸碱度可显著影响反应产出,因此精确测量溶剂pH值对于控制反应极为重要,然而一些有机溶剂的pH值难以通过传统pH计进行测量。该文提出可利用31P-TMPO NMR和1H- pyrrole NMR来表征环境友好型绿色溶剂的酸碱度。MRI系统中射频功率的优化设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磁共振图像质量和患者安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在高场(或超高场)MRI系统中,B1场引发的新兴技术促进了各种解决方案的产生。该文描述了射频功率与B1+场性能的关系,以及在射频子系统设计中要考虑的总体要求;系统总结了MR系统中射频的设计,包括整个传输链、序列算法和射频脉冲的设计,并指出了系统设计中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可能性。此外,还对人体7T MR和动物MR系统的射频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射频并行传输技术展现出的广阔前景。从MRL期刊中收录的文章来看,磁共振技术在化学、材料、药学等领域仍是极为重要的表征手段,新的技术发展亮点在超极化的灵敏度增强技术上。比如利用超极化129Xe气体MRI技术可实现肺部结构和功能的定量检测,超极化129Xe气体NMR技术则被用于介孔材料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近期来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迅速在磁共振图像/谱图处理方面取得成功应用,成为磁共振技术发展的另一个亮点。由此可见,若想实现核磁共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需要以科学问题为牵引,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从磁共振的技术源头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磁共振应用在更多场景,产生更大的作用。为了促进和加强国内外磁共振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时探讨国产磁共振仪器及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路径,仪器信息网、北京波谱学会、《波谱学杂志》将于2021年11月2-3日联合举办“第五届磁共振网络会议”(iConference 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iCMR 2021)”。会议将依托成熟的网络会议平台,致力于为国内外的广大磁共振工作者提供一个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学习和交流平台。点击此处报名。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