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赤潮藻

仪器信息网赤潮藻专题为您整合赤潮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赤潮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赤潮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赤潮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赤潮藻话题讨论。

赤潮藻相关的论坛

  • 【原创】浅谈深圳湾赤潮的爆发

    【原创】浅谈深圳湾赤潮的爆发

    10月19日,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出海采样—参与广东近海深圳段的秋季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和调查,调查项目有气象、水文、水化学、水层生态、沉积化学和海洋生态等。为期一周的出海,调查重点是深圳湾、大鹏湾和大亚湾及其周边水域。我的任务虽说不重,但是心里还蛮担心的,怕风浪大,怕晕船,又没啥经验,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反应,能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呢。不过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吃过抗晕船药之后,吐了几回也就好了。 这次出海最大的收获就是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赤潮。船刚开出深圳湾海域,未到伶仃岛就看到沿着航行轨道的海面上有一条一条的浅红褐色带:[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271754_178364_1615101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271755_178365_1615101_3.jpg[/img]几乎整个伶仃水道都是这样的褐色,一团一团的,到预定的站点时,船刚好停在了赤潮严重爆发的区域里,周围的水全是褐色的,水中的藻类清晰可见:[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271755_178366_1615101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271755_178367_1615101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271756_178368_1615101_3.jpg[/img]深圳湾此次受赤潮污染的这片海域海水呈红褐色,出海那天的海域正处在赤潮刚开始爆发的时期,我们取样观测到的藻类形态多样,且成团状,目前还不能确定主要种群,有待进一步的观测。环沟藻赤潮和夜光藻赤潮、骨条藻赤潮均是深圳近岸海域较为常见的赤潮类型,从1998年到目前为止,这类型赤潮共在深圳发生过三次,分别是1998年、2002年和2007年,月份均分布在4月至6月,其中1998年那次最为严重。 至于赤潮发生的原因就很多了,一般有以下几种: 无风或微风、高温、干燥、闷热、水温较高等气候条件容易引发赤潮;赤潮究其本质是引发赤潮的生物的增殖达到了一个限度甚至是超过了这个限度,就是一些赤潮生物的异常增殖(原因很多),引发了赤潮;蛇口附近小区的生活污水、工厂一些废水的未处理排放,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还有海水的循环,将下层营养物质搅到上层等海水的运动引发表层水体富营养化。我觉得大范围赤潮的爆发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赤潮产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而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十月以来深圳都没有降雨,天气晴朗干燥,气温多在30度左右,而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依据此次出海测定的海水盐度在12—23之间,而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藻类的大量繁殖。此次深圳湾赤潮的爆发是由于存在引发赤潮的适宜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废水排入以及海水养殖等多个原因所造成的。国家海洋局已鉴定出此次引发赤潮的藻类为条纹环沟藻,由于近段时间深圳湾不存在台风、阴雨等引起水体交换的天气,赤潮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再来说说赤潮的危害吧 关于赤潮的危害,大家都会想到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以及水中氧气不足,藻类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在现场我们观测到的情况是,引发赤潮的水域中,鱼类都在水中跳跃,这也是我首次见到的赤潮带中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我觉得这是水中缺氧和浮游生物堵塞鱼鳃使鱼类不能吸收充足氧气而引发的现象。鱼儿们几乎是一群群地在水里反复的跳跃着,就像打水漂似的,我想他们待在水里一定难受极了吧 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另外,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市民不能吃附近海域出产的海产品,更不能下海游泳,以防中毒。这次亲眼看到赤潮爆发,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了,也对深圳近岸的海域的感到担忧;近10多年来深圳不断地大规模填海工程的实施,深圳湾发生了地理上的过去数千年也不曾有过的变动,大面积缩减。目前,深圳湾在人工填海工程作用下已造成海湾面积比原来减少约6-7%,由于在海湾的几处同时填海,尤其是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范围为主要填海区,许多地方深圳与香港南北两岸的距离从原来的7km,到现在的4.5km,一些地方,如深圳河的入海口附近,已经填得几乎与香港相连了。于海湾面积的大幅减少,深圳湾的上述降温、增加大气湿度、较强的海风吹拂等重大的生态作用大幅度消失。深圳是工业发达的城市,加上常住人口超过1000多万,各类污水排放量很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0多年里,由于各种原因,深圳河、大沙河等向海湾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尤其在大沙河附近的海岸、蛇口工业区附近的海岸,由于污染,已经看到海水将岸边的石头泡染成黄绿带灰色。在这些地方,可以闻到海岸附近的水中传出的阵阵的臭味,尤其在退潮时更为明显,有时还可看到水面上的一些油污。深圳湾的海水及海洋沉积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含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指标等污染物的综合污染指数都非常大,深圳海域属严重污染水域(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深圳湾是主要的重污染区之一。深圳湾赤潮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也较附近其它海域要高。深圳湾养殖牡蛎不宜食用;许多大型海洋底栖动物如螺、蚌等数量与污染物的含量成负的相关关系。在这里我参考了一些文献,提出的对策有如下几点:立即全面停止填海工程,甚至考虑挖土还海,只有这样才能较有效地控制海湾缩小的进程。如果不从根本上认识到深圳湾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还不能从根本上禁止继续填海的事件发生。疏于管理、小集团利益的驱使,可能各类的蚕食侵占海湾的现象还会随时发生。因此,必须付与有效的严控措施,全面禁止任何向深圳湾的填海活动,必须列入当地地方的强制性条文。而且要从理性上认识到长久保护深圳湾的重大的意义和对市民长久造福的作用,做好此项工作。 全力严控向海湾排污,立即全面采取行动,大幅度地减少甚至消除对海湾的排污,要对进入深圳湾的所有河流、小溪进行严格的排污现状调查,找出排污点和各处的排污量,采取最严格和有力的措施, 企业要增加处理污染物设备和确保随时跟踪其运转处理污染物过程,测定外排水质。各处的生活污水,要采取以管道截污为主的方法,将污水送到污水处厂统一处理后达标后外排。确保通入深圳湾的所有河涌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从而达到慢慢恢复水环境的目标。 将排入湾内的泥沙减少到最小限度,对所有通入深圳湾的大小河流不同时段和季节汇入海湾的泥沙量进行重新的统计,找出泥沙进入河道的原因,全面采取有效措施,对河流经过的各区域进行防止泥沙进入的处理工程,尤其对雨季的水土流失、洪水携带的作用要全力减少到最低限度。对各河涌要采取有效的护堤工程,防止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冲刷携泥沙入海的现象。 加强沿岸潮间带动植物的保护,对现有的红树林群落进行有效地保护,防止污染,同时防止毁林养殖等现象,同时要采取积极的人工辅助措施,进行幼苗的培植,在因填海而新筑的岸上补种红树植物植株,加强护理,帮助其早日成林。进而起到护堤、恢复各类与红树林关联的动物的数量,进而逐渐恢复深圳湾潮间带的生态系统。  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原本美丽的深圳湾能够得到恢复,而且将永久地给深圳人民和世界人民造福。

  • 海葵过后暴发大面积赤潮

    象山港大面积赤潮,赤潮仍将持续  8月12日,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发现,浙江船厂邻近海域一带,暴发了面积约170平方公里,水体呈红色的赤潮。 海水浑浊不堪,整片海水呈褐色  8月14日,赤潮面积扩大至整个象山港海域,面积高达390平方公里,水体颜色呈深褐色。 讨论造成大面积赤潮原因及危害.

  • 【原创大赛】赤潮下的贝类毒素

    【原创大赛】赤潮下的贝类毒素

    [align=center][b][img=,450,31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625047951_5298_3421623_3.jpg!w690x485.jpg[/img][/b][/align][b] [/b]鲜美的贝类产品一直是吃货们不能错过的美食佳肴,若说有什么可以挡住一个吃货对于贝类美食的热情,可能只有下面的“消费提示”了:[align=center][img=,500,41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17584255_6458_3421623_3.jpg!w530x435.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500,345]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17590195_5991_3421623_3.jpg!w690x477.jpg[/img][/align]也许有人会不死心的说:“那我不吃国产的,改吃进口的总可以吧?”NO!NO!NO!很遗憾的告知你,贝类毒素不是中国“特产”,全球各地都会发生:[align=center][img=,500,35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19153417_8534_3421623_3.jpg!w690x495.jpg[/img][/align][align=center]让吃货们谨慎对待的 “贝类毒素”是何方神圣?[/align][align=center]想知道什么是“贝类毒素”,[/align][align=center]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赤潮”?[/align][align=center][img=500,690,44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25184457_1758_3421623_3.png!w690x441.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500,329]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26301592_4273_3421623_3.png!w690x455.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left]从上图我们了解了“赤潮”的由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引起海水变色的生物种类不同,故所造成的海水颜色不仅仅是红色的。也可能是褐色的、绿色的、蓝色的、黄色的等。那么,这些五颜六色的水面又如何引发出“贝类毒素”呢,接下来小C给您细说:[/align][align=center][img=,500,38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27340172_5833_3421623_3.png!w690x526.jpg[/img][/align][align=left]贝类本身并不产生毒性物质,但它是滤食性生物,当它摄入一些含有[b]毒素的海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b]时,就会变成毒性的生物体(即产生“贝类毒素”),而这些毒素会聚积其体内,尤其是内脏部份。因此,一些常见的贝类生物,如青口、扇贝、带子等就是贝类毒素中毒的高风险食物。每当发生有毒赤潮时,有毒的藻类也随之增加,海产品受污染的风险就会更高。所以,“贝类毒素”也称为“藻毒素”。[/align][align=left]目前已发现的贝类毒素有几十种,根据人们中毒的症状及毒素传递媒介的类型,可归纳为四大类:[/align][align=center][img=,450,40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28411123_4098_3421623_3.png!w578x525.jpg[/img][/align][align=left][b]1、麻痹性贝类毒素(PSP)[/b][/align][align=left]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已知贝类毒素中,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发生频率最高的贝毒素。[/align][align=center][img=,400,253]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30397638_107_3421623_3.jpg!w460x291.jpg[/img][/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因人食用了含这种毒素的贝类后会引起以[u]外周神经肌肉系统麻痹[/u]为初始症状的中毒效应而得名。导致PSP中毒的主要是蛤和贻贝(淡菜)。[/align][align=center][img=,192,28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31136852_3844_3421623_3.jpg!w192x288.jpg[/img][/align][align=left][b]危害:[/b]PSP对人体的中毒剂量为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若误食污染PSP贝类,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据统计,全球每年因PSP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约为2000起,死忙率达到15%。[b][sup][/sup][/b][/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b]2、腹泻性贝类毒素(DSP)[/b][/align][align=left]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是海洋中藻类或微生物产生的一类脂溶性次生代谢产物,被贝类滤食后在其体内性质非常稳定,人类误食后以[b]腹泻为主要特征[/b]的中毒效应,因此而得名。导致DSP中毒的主要是双壳贝,其中紫贻贝(淡菜)最易被毒化。[/align][align=center][img=,183,31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32099702_2966_3421623_3.jpg!w183x318.jpg[/img][/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危害:若误食污染DSP贝类,会产生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急性萎缩性肝坏死,长期毒性效应可能导致癌症。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sup][/sup][/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b]3、神经性贝类毒素(NSP)[/b]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因人类一旦食用这些染毒贝类会出现感觉异常、冷热感交替、恶心、呕吐、腹泻和运动失调,或上呼吸道综合征[b][u],但未观察到麻痹[/u][/b],为与引起麻痹作用的有毒贝类毒素相区别,称其为神经性贝类毒素(NSP)。[b][sup][/sup]危害:[/b]毒性较低,未见有死亡报道。但是贝类毒素中唯一的可以通过吸入导致中毒的毒素。[b]4、失忆性贝类毒素(ASP)[/b]失忆性贝类毒素(ASP)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性物质,因可导致[b][u]记忆功能的长久性损害[/u][/b]而得名。[b]危害:[/b]能够导致头晕眼花,短时间内失去记忆力,但在人体内的降解速度也快。[/align][align=left][b][/b][/align][align=left][b]“贝类毒素”的限值标准[/b][/align][align=left]全球许多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都对贝类水产品进行了严格管理和控制,并制定了相应贝类水产品及其制品的贝类毒素限量标准。我国也同样制定了贝类水产品中贝类毒素的限量:1、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 2733-2015)规定:[b]麻痹性贝类毒素(PSP)≤4MU/g;腹泻性贝类毒素(DSP)≤4MU/g;[/b]2、根据《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规定:[b]麻痹性贝类毒素(PSP)≤400MU/100g(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要求为不得检出(贝类)。 如何预防贝类毒素中毒[/b]贝类毒素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目前贝类毒素中毒无适宜的解毒剂,那如何预防贝类毒素中毒事件?1)每年赤潮发生时,渔政部门都会发出预警,在赤潮期间,消费者不要采捕和购买赤潮区域的贝类。2)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水产品,建议尽量选择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3)毒素主要富集在贝类的内脏,建议在食用贝类海鲜时去除内脏及生殖腺后食用。4)消费者一旦食用贝类等海产品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腹部绞痛、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后,必须立即赶往医院接受救治。[/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参考资料:[/align][align=left][i]【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解读生物毒素系列(四)——关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科学解读【2】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贝类毒素及其贝类毒素检测的研究现状【3】刘宁,沈明浩 ——食品毒理学[/i][/align][align=left][i]图片来源:网络[/i][b][sup] [/sup][/b][/align]

  • 求《HY/T 069-2005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

    求《HY/T 069-2005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因网上未发现有免费版的电子版,所以没办法提供全文链接百度文库的版本是不全的有清晰、完整版的话,非常感谢!!

  • 藻类毒素——麻痹性贝毒中毒

    【关键词】标准物质 食品安全 标准样品 内容摘要:含有毒素的藻类通过食物链毒化海洋鱼、贝类,人类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食物中毒或死亡。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海洋贝类毒素中比较普遍的一种,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这种毒素原产于海洋有毒藻类中,但主要积累在海产贝类体内,人或动物摄食之后,毒素会对神经肌肉产生麻痹作用而使之中毒,故称之为麻痹性贝类毒素。 赤潮是海洋内浮游生物(主要是藻类)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洋水体变色、变味的一种有害生态异常现象,是一种严重恶化海洋环境,破坏海洋渔业资源和沿海旅游业,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海洋自然灾害。海洋中众多的鱼、贝类动物以食藻为生,而某些种系的海藻为了生存会产生一些使食藻动物拒食或毒化的有毒次级代谢物——化学毒素。 含有毒素的藻类通过食物链毒化海洋鱼、贝类,人类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食物中毒或死亡。与有害赤潮相关的赤潮藻毒素(贝毒素)中毒主要有五大类:①麻痹性贝毒中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②腹泻性贝毒中毒(Diarrheic:Shellfish Poisoning,I)S1c’);③神经性贝毒中毒(Neurotoxic:Shell。fish Poisoning,NsP);④记忆丧失性贝毒中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AsP);⑤西加鱼毒中毒(("igtJatera)。世界各国及地区沿海赤潮的发生及人类食用海洋贝类中毒患病事件在次数、规模上呈现上升趋势食品安全标准为80ttg石房蛤毒素(或等价)/100g贝类鲜肉 土豆:欢迎分享资料,但是打广告是不允许的。

  • 【分享】神经毒素:鱼腥藻毒素

    1 神经毒素神经毒素主要包括:鱼腥藻毒素如鱼腥藻毒素-a (Anatoxin-a)、鱼腥藻毒素-a(s) (Anatoxin-a(s))、高类鱼腥藻毒素-a (Homoanatoxin-a);麻痹性或瘫痪性贝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如石房蛤毒素(Saxitoxin)、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和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等;腹泻性贝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如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 OA)和鳍藻毒素1-3(Dinophysistoxin, DTX)等;记忆丧失性贝毒素(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神经性贝毒素(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NSP)及西加鱼毒素(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CFP)( 尹伊伟,2000)。鱼腥藻毒素-a是一种低分子质量的生物碱(图1-2),相对分子质量为165(Hitzfeld B C, 2000-II)。目前发现鱼腥藻、颤藻、束丝藻(Aphanizomenon)、柱孢藻(Cylindrospermum)和微囊藻可以产生鱼腥藻毒素-a。高类鱼腥藻毒素-a (图1-3)是从美丽颤藻(O. formosa)中分离到的一种鱼腥藻毒素-a的同系物,它用丙酰基替代了鱼腥藻毒素-a中C-2上的乙酰基。鱼腥藻毒素-a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类似物,它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但乙酰胆碱酯酶或真核生物中的任何酶均不能降解它。它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可使肌肉因过度兴奋而痉挛,如果动物的呼吸系统受到影响,动物会因窒息而死亡。鱼腥藻毒素-a(s)是N-羟基鸟嘌呤的单磷酸酯(图1-4),到目前为止仅从北美洲发现,由水华鱼腥藻(A.flos-aquae)和A.Lemmermannii产生。鱼腥藻毒素-a(s)可以阻止乙酰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降解,使肌肉因过度兴奋而痉挛(Henriksen P, 1997)。 图1-2 鱼腥藻毒素-a分子结构图Figure 1-2 Structure of anatoxin-a 图1-3 高类鱼腥藻毒素-a分子结构图Figure 1-3 Structure of homoanatoxin-a 图1-4 鱼腥藻毒素-a(s)分子结构图Figure 1-4 Structure of anatoxin-a(s)麻痹性贝毒素是一类烷基氢化嘌呤化合物,形似三环化合物,是一种非蛋白质毒素。分子结构如图1-5所示。类似于具有两个胍基(guanidyl)的嘌呤核,为非结晶、水溶性、高极性、不挥发的小分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毒性消失;毒素遇热稳定,并不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其中毒性最强的为STX、neoSTX、GTX1、GTX3和dcSTX(1300Mu• μmol-1),但其他几种毒素很容易水解成毒性成份。其来源生物均为甲藻,如有毒膝沟藻(Gonyaulax)、亚历山大藻(Alexandrum)和Pyrodinium等。麻痹性贝毒的强度是通过转换成STX的毒性来表达的。这些毒素主要是由海洋中的赤潮藻甲藻产生的,可在贝类中累积进而危害人类。由于这些毒素最早是从摄食有毒藻类的贝类体内发现,故被称作贝毒。在淡水中PSP主要存在于水华束丝藻(Aph. flos-aquae)、卷曲鱼腥藻(A.circinalis)、Lyngbyawollei和C. raciborskii中(Bialojan C, 1988)。麻痹性贝毒素也是到目前为止赤潮藻毒素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主要包括石房蛤毒素及其四氢呋喃衍生物,发现的有近三十种(表1-1),由分子结构中R4基团的不同,可分为四类:氨基甲酸酯类、N-磺酰氨甲酰基类、脱氨甲酰基类和脱氧脱氨甲酰基类。其中石房蛤毒素(STX)已被收入《化学武器公约》中禁止化学品的第二类清单。我国也将PSP毒素列为贝类产品的常规检测指标之一。 图1-5 麻痹性贝毒素分子结构图Figure 1-5 Structures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s (PSPs)麻痹性贝毒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可以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钠通道使之关闭,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使乙酰胆碱不能释放,从而导致神经麻痹。其毒理作用为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对人体的中毒量为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目前尚无对症解毒剂。PSP的毒性为LD50=3.4×10-9。联合国卫生组织规定,100g贝类可食部分的PSP毒力超过80ug(400Mu)时不得食用(丘建文,1991)。海洋生物中,由于贝类对麻痹性贝毒具有极强的抵抗性,因此这种毒素就在贝类体内储存积累,人类或动物食用这些有毒贝类会产生一系列神经麻痹症状,严重的可能致命。由于其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成为赤潮毒素中最受关注的一种,许多国家已在贝类生产、贸易过程中,对此毒素制订了严格的监测和管理条例。与贝类相比,鱼类对这种毒素却极为敏感。腹腔注射时,其对鱼类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4~12)×10-6,口服为(100~750)×10-6,给药后5~15min,鱼类即失去平衡,0~60min就出现死亡。因此,在此类赤潮发生时,常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现象,欧洲的北海及北美的东北海岸都曾发生因麻痹性贝毒中毒的大规模死鱼事件,死亡的鱼类有玉筋鱼和鲱鱼等。值得注意的是,本来源于藻类的贝毒,许多是通过浮游动物的摄食而传递给鱼类,从而引起鱼类的死亡。因此,麻痹性贝毒对鱼类的危害,既可通过藻细胞本身的胞外分泌物也可通过摄食染毒的其他动物使鱼类中毒。不过由于麻痹性贝毒对鱼类的毒性很高,毒素不会在鱼体内大量残留,中毒死亡鱼体肌肉内的残留毒素含量很低。我国虽未有因麻痹性贝毒中毒而引起鱼类死亡的报道,但已有产生这类毒素的藻类赤潮发生,而且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藻类在我国海域普遍存在,因此,应高度警惕这类赤潮的发生(尹伊伟,王朝晖等,2000)。2 脂多糖内毒素脂多糖内毒素是蓝藻细胞壁的组成部分,由脂A、核心寡糖和O特异多糖组成,其中脂A分子结构式如图1-6所示。目前已从裂须藻(Schizothrix calcicola),颤藻,鱼腥藻,微囊藻和Anacystis中分离到。蓝藻脂多糖内毒素的脂A与格兰氏阴性细菌的脂多糖不完全相同,种类更多,而且往往含有少量的磷酸。脂多糖内毒素包括细胞毒性生物碱(Alkaloid)、皮肤毒性生物碱和刺激性毒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 (Metcalf J S, 2004)。

  • 【分享】转:环境知识7节课

    第1课 生态系统平衡及其失调生态系统是由各类生物共同组成的生物群落(bioflora)或生物系统(living things’system)与环境系统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经生理代谢过程又向环境放出物质和能量,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之中。这个过程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相关联,并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功能单位是种群(population),它在生态系统中的能流和物质循环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但是,只有在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如土壤、水分、营养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保持有序的结构,才能实现能量和物质流动。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过程,在时间上有先后或重叠,在空间上也各占其位,这些过程的发生范围和规模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某个区域,还可以是全球性的。这种时空分布的差别,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特征,这就是组织性、包容性和等级序位(如细胞水平、组织水平、个体水平、种群水平、区域水平等)。  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通常以“流”(Current)的形式(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来定量表述强度。这种交换维系了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可以实行反馈调控和相对独立的体系。系统中的任一组分只要其状态发生了变化,定可通过“流”的相应改变(路径、方向、强度和速率等),去影响其它组分,最终将波及整个系统,这种变化如果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范围,将造成生态系统平衡的失调,甚至造成整个系统功能的丧失。例如现在频繁发生的“赤潮”和“水华”(redtide and waterfloom)两种现象,就是生态系统平衡失调而引起的结果。  赤潮是海洋水体里的显微藻类,主要是裸甲球藻或其它藻类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的结果。引起赤潮的藻类繁殖到一定的密度时往往使一块一块的海水出现异常的颜色,由于通常为红色,所以称为“赤潮”。近几年在我国海域越来越频繁发生的赤潮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人们有谈“赤潮”(redtide)色变的感觉。赤潮对于海洋生态及渔业都构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裸甲球藻等显微藻类繁殖极快,抢夺了其它海洋生物的营养源,并且它能产生毒素,其它海洋生物吞食这些藻类后容易死亡,所以赤潮发作时往往造成鱼虾等海产的大量损失。  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前,偶尔也有关于赤潮的记录,因此古人认为赤潮是一种自然发生的、非正常的海洋现象。但是近几年来在我国海域赤潮的发生频率如此之高,说是一种自然现象就解释不通了。海洋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近期频繁发生的赤潮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工农业废弃物的大量入海,尤其是氮、磷高含量的污水的入海,造成海水中营养物质的大量增加(科学上称为富营养化),正是赤潮频发的主要因素。据报道,近年来排入大海的氮、磷以每年50-200%的速度增长。因此,赤潮现象的频繁发生,我们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赤潮一般多发于海湾等近海地带。很少见于深海及江河的入海口。现在没有能准确预报赤潮的发生时间及地点的方法,在温度、盐度及风力适宜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赤潮。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种能够阻止赤潮发生及扩张的有效的手段。现在科学家们正在深入了解赤潮的成因及分析引起赤潮的这些藻类,并希望以此找到控制赤潮的方法。  与赤潮类似,在内陆湖泊中由于蓝藻等藻类的突然增殖和过量生长而出现水华(waterfloom)现象。这些蓝藻也会产生毒素,危害其它湖泊生物的安全,它的危害同样不可低估。  水华的现象是世界范围内的,它的起因与赤潮一样,主要也是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如云南昆明市内的著名风景点滇池,在80年代以前,池水清澈,水体的氮、磷等标示富营养化的指标很低,根本就没有发生过水华。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滇池周围工业生产区域的不断扩充,每年从这些工厂中排入的污水不断增加,使得滇池水体的氮、磷含量、富营养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因而不仅发生了水华,而且每年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使得以前盛产的水产品逐年减少,虾和高价值的鱼类已经灭绝,只剩下了少数几种劣质鱼类。这种令人惋惜的状况已引起了云南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已着手治理。我们期待在经过艰苦的努力之后,滇池会重新清澈美丽。

  • 【分享】当心海鲜有毒

    最近我国东海海域发生了大面积赤潮,国家海洋局已证实,此次赤潮所含的藻类都有毒性。贝类的食物就是海藻,毒素很容易富集在贝类体内……     又是夏天了,“吃海鲜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嘴上。我们享受着来自海洋的美味,是否想到自己也可能成为来自海洋污染的牺牲品?   贝类最容易出事   吃海鲜,你最先想到什么?扇贝、海蛤蜊……据统计,贝类,以它的价廉物美而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可你知道吗,你嘴里的贝类海鲜也最容易让你中毒。贝类蓄积毒物的能力极大,而它所处的海底淤泥又是众多毒物的沉积之所。   我们的海洋变得越来越可怕了,海上漂浮的藻类本被诗人称为“自由自在美丽漂荡的精灵”,但近几年却成了可怕的“海怪”,它会因环境的影响而高速繁殖,浓度达到一定值时,水面因之变色,形成赤潮。我们不关心赤潮这个名称,但就在最近,5月下旬,在我国东海海域发生了大面积赤潮,海面一片暗红。另据国家海洋局最新监测报告预计我国今年大规模赤潮还将发生30次以上,涉及海域几乎囊括所有靠近陆地的海洋,工业城市周围尤甚。   赤潮所含藻类几乎都有毒性,此次赤潮所含的两种藻类都已被国家海洋局检测证实有毒性。而贝类的食物就是海藻,毒素很容易就富集在贝类体内。   贝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毒的有机化合物,人食用了含有贝类毒素的贝类后可能引起中毒死亡。   如果你吃了贝类食品,短时间内出现唇、牙龈、舌头周围刺痛的感觉,别犹豫马上直奔医院,这是贝类毒素中毒的最初症状。如果您吃的贝类毒素含量较多,紧接着还会出现指尖和脚趾麻木,然后发展到手臂、腿和颈部……中毒深者就会呼吸麻痹,以致死亡。贝类毒素毒性之烈,含量高的很可能仅一口就足致你于死地。   目前,出口的贝类产品已逐步建立了检测贝类毒素的技术设备和制度。但对于国内上市的贝类产品,这套制度还有待完善。   海鲜是危险的   我们的海洋洁净吗?每年有40亿吨工业废水、20多万吨生活污水及430亿吨虾池废水排人海水中。现在的海水里可谓各种毒物五花八门数不胜数。   而几乎所有的水产品对水中毒素都有蓄积能力。镉、铜、锌、铅、砷、农药等有毒物质都会通过水产品的蓄积而危害人体健康。   鱼被毒死了,说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当然不能吃。但是当环境污染不是特别严重的时候,鱼有可能适应毒物而继续生存,这时它就会对食用者造成危害。青海红岛海水里汞的浓度在0.001PPm以下,但当地渔民头发里汞的含量都远不止此。原来此地渔民有用鱼熬粥的习惯。鱼对汞的蓄积能力令人吃惊,它们足以令长期食用的人们蓄积到更大的浓度而致病。除化学毒物外,病原微生物也可以在水产品内富集,例如甲肝病毒,即使在水环境内的密度并不大,但毛蚶可以把它们富集起来,引起甲型肝炎。还记得1988年那场恐慌的甲肝大暴发吗?感染人数42万,波及江、浙、鲁三省。   水产品传播的致病微生物,除甲肝病毒外,还有霍乱弧菌、副霍乱弧菌,它们分别引起霍乱和副溶血性中毒。这三种疾病都能致人死亡。   离北京最近的海域当属渤海,我们餐桌上的海鲜绝大部分来自那里,但专家早就指出渤海的污染已接近临界点。   面对海鲜市场的混乱不堪,聪明的你还是少吃为妙。

  • 【分享】微囊藻毒素介绍

    一、概述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向水体排入大量含氮、磷的污染物,加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藻类(Algae)由此而获取丰富的营养而大量繁殖。最近的调查表明,亚太地区54%的湖泊富营养化,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比例分别是53%,28%,48%和41%,我国则是60%。在富营养化的淡水水体中,当有适宜的化学物理条件时,水体中的藻类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并聚集的生态异常现象称为水华(Water Blooms, 也称湖靛);这一现象若发生在海洋里则通常称为赤潮(Red Tide)。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最大的一个表征是水华的出现,每年夏、秋季节,在一些淡水湖泊均会形成大量水华,致使水质日趋恶化。当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甚至在岸边大量堆积。在藻体大量死亡分解的过程中,不但散发恶臭,破坏景观;同时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鱼类窒息死亡;尤其是藻类能释放生物毒素——藻毒素(Algae Toxins),这些类次级代谢产物严重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安全。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和幅度也增加,有毒水华对水环境的危害和生物安全更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淡水中蓝绿藻属(Cyanobacteria,Blue-green Algae)分泌产生的蓝藻毒素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污染范围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类藻毒素。其中的微囊藻毒素LR (Microcystin-LR)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急性危害最大的一种淡水蓝藻毒素。由于未及时地检测水质情况的污染变化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致使这些毒素富集于鱼类或贝类中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直接存在于饮用水或娱乐用水中,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全球已经发生了多起有关藻毒素中毒并引起死亡的事故。近年来淡水藻类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 如何应对“海洋成工业免费排污池 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

    国内一线城市已经垃圾围城,垃圾管理如不在短期内找到办法缓解(不敢奢求彻底解决),地球迟早将被人类的垃圾海洋淹没! 新华报业网讯 25日,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近海环境污染严重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切实支撑对海洋生态环境实施有效综合管控,2011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环境实施监测工作。监测显示,2011年我国的海洋环境总体状况维持在较好水平。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洋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  公报显示,我国部分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依然十分严重,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约为4.4万平方公里,高于“十一五”期间3.2万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河口、海湾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主要超标物质仍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海水中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超标导致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全国约2.2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体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海洋突发事件风险加剧  公报显示,我国海洋赤潮灾害有所减轻,溢油等海洋突发事件风险加剧。  2011年6月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对渤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损害。事故发生半年后,蓬莱19—3油田周边及渤海中部海域水质、沉积物质量呈现一定程度改善,但溢油事故造成的影响仍然存在。  除蓬莱19—3油田以外,本年度监测的其他海洋油气区环境质量状况均基本符合海洋油气区的环境保护要求,未发现海洋油气开发活动对周边海域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同时,据日本“3 11”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海洋环境放射性应急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未见异常,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管辖海域造成影响。  此外,2011年我国的海洋赤潮灾害也有所减轻,全海域共发现赤潮55次,累计面积6076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5年来最低,赤潮多发区仍主要集中于东海海域。绿潮仍主要集中在黄海海域。  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  2011年,在我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关键生态区域鉴定出浮游植物627种,浮游动物774种,底栖生物955种,海草7种,红树植物11种,造礁珊瑚66种。监测结果表明,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物种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从北至南呈增加趋势,符合其自然分布规律,浮游和底栖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基本稳定。  监测结果同时显示,部分典型生态系统状况不容乐观,滦河口-北戴河、莱州湾、苏北浅滩、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水平,锦州湾、苏北浅滩、大亚湾、珠江口浮游动物多样性水平,以及锦州湾、杭州湾、大亚湾底栖生物多样性水平均有所下降,变化情况值得关注。  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统计,2011年,我国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54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673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  公报显示,检测的445个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2%,与上年相比提高6%。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达标率较往年有所升高,但仍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产生明显影响,70%以上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水质、35%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2006年到201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历年均有60%以上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等级为第四类或劣于第四类,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污染状况总体呈加重趋势。  6月16日,“中国经济50人论坛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研讨会的主题是“海洋经济发展与沿海城市转型”。全国政协委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在发言中表示,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近海生态恶化制约了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这对于所有沿海城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都应该特别重视。在工业化过程中,甚至一度出现把海洋作为内陆工业发展的一个不要付钱的排污池,以致于使得近海和出海口的严重污染。

  • 【转帖】巢湖投放食藻鱼 环保又创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11:32 CCTV《第一时间》   可能不少人对这两年太湖、滇池等地爆发的蓝藻危机还记忆犹新。为了对付这些疯长的蓝藻,安徽巢湖最近采取了一个新的方法:投放食藻鱼。  这160万余尾食藻鱼其实就是花、白鲢鱼,它们是蓝藻的天然“克星”,花鲢或白鲢每增长1公斤体重就能吃掉4 0到50公斤的蓝藻。记者在生态保护区的鱼苗投放点看到,到处是一派忙碌景象,从各地渔场采购来的鱼苗都要集中到这里统一过磅、装船、再运往湖中进行投放。巢湖渔业局工程师李洪远:我们主要放的是家鱼,这种鱼它主要是滤食性鱼,一来它在湖内生长以后可以给渔民直接带来经济效应,第二这种觅食性鱼类在湖内生长以后,它可以吃食一部分湖靛。减轻巢湖富营养化压力。  据介绍,这次投放的鱼苗都在5到6寸长,投放到湖中一年左右就能收获。这一轮新投放的的鱼苗预计可增加渔业资源1000多吨,年底产值可超过750万元,是投入的15倍。

  • 【原创】我在我们县取水口拍到的蓝藻照片

    【原创】我在我们县取水口拍到的蓝藻照片

    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 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质和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该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或拟核)。在蓝藻中还有一种环状DNA——质粒,在基因工程中担当了运载体的作用。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它和具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为原核生物界。所有的蓝藻都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蓝藻就是因此得名。但是蓝藻也不全是蓝色的,不同的蓝藻含有一些不同的色素,有的含叶绿素,有的含有蓝藻叶黄素,有的含有胡萝卜素,有的含有蓝藻藻蓝素,也有的含有蓝藻藻红素。红海就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藻红素的蓝藻,使海水呈现出红色。分类与科属  蓝藻包括蓝球藻、颤藻和念珠藻。   蓝藻属蓝藻门分为两纲:色球藻纲和藻殖段纲。色球藻纲藻体为单细胞体或群体;藻殖段纲藻体为丝状体,有藻殖段。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33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有些蓝藻可生活在60~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危害与天敌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和海洋发生的赤潮对应)。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但可被活性碳吸收,所以可以用活性碳净水器对被污染水源进行净化。  蓝藻等藻类是鲢鱼的食物,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来治理藻类,防止藻类爆发[编辑本段]爆发原因  蓝藻爆发成因为富营养化。过量的养分主要来自于以下这些源头:  1. 化肥流失,化肥是很多富营养化区域的主要养分来源,例如在密西西比河流域,67%的氮流入水体,随之流入墨西哥湾,波罗的海和太湖中超过50%的氮也来自化肥的流失。  2. 生活污水,包括人类的生活废水和含磷清洁剂。  3. 畜禽养殖,畜禽的粪便含有大量营养废物如氮和磷,这些元素都能导致富营养化。  4. 工业污染,包括化肥厂和废水排放。  5. 燃烧矿物燃料,在波罗的海中约30%的氮,在密西西比河中约13%的氮来源于此蓝藻大事件  2007年5月28日起,无锡太湖区域蓝藻大面积爆发,引发无锡市自来水严重污染,市区纯净水被哄抢,政府虽及时采取措施,但已经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62147_184900_1611705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62148_184902_1611705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62149_184907_1611705_3.jpg[/img].[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62149_184908_1611705_3.jpg[/img]

  • 【转帖】富营养化海水藻类处理系统获国家专利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等完成的“富营养化海水的藻类处理系统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的富营养化海水的藻类处理系统包括大型经济海藻、水循环设备、搅拌装置和藻类栽培平台,其中大型经济海藻栽培于藻类栽培平台中,水循环设备与藻类栽培平台连通,搅拌装置安装于藻类栽培平台。利用大型经济海藻吸收无机营养、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和比微藻容易收获的特点,将富营养化海水流经大型藻类处理系统,去除海水富营养化的海水污染物质(主要无机氮和磷),达到在实现净化海水环境的同时获得大型经济海藻的双重目的。   该发明主要有如下优点:一是方法简便有效,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具有可观的环保和经济效益;二是与其它去除海水富营养化的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利用大型海藻进行海洋生物修复的技术投资费用低,对环境影响小,是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方法。三是大型海藻是非常重要的可更新资源,产品性质独特、高质化加工利用的海藻原料,可广泛用作食品、饲料、琼胶工业原料和土壤肥料等,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四是大型经济海藻通过光合代谢不断吸收海水和大气(通过气液交界面的交换)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浓度,并光合分解水形成氧气,增加大气中的氧气丰度。该技术在净化海水的同时还可提高环境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日益增加,排放的大量无机营养物质和有机废物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海洋,导致海水(特别是近海岸海区)的富营养化污染,水生态系统的失衡现象,频繁引发赤潮灾害,致使海水的溶解氧下降、透明度降低、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水产动物病害发生与死亡。如何去除海水富营养化物质,维持水环境生态平衡,避免上述系列问题的发生,保障海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各国政府、国际海洋生物学和环境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往降低水域富营养化措施,主要是对超高浓度的富营养化物质采用絮凝、气浮、吸附和沉淀等物理化学方法减少悬浮颗粒和浮游生物量,以及机械清除污泥的方法。而去除在水中溶解的富营养化物质(特别是中、低浓度)的有效方法几乎还没有,富营养化海水的藻类处理系统及其应用的发明成功弥补了物理化学方法和机械清除污泥的不足,并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 【分享】“水华”研究的利器

    功能:1) 可对蓝藻、绿藻和硅/甲藻自动分类(定性)2) 可自动测量水样中蓝藻、绿藻和硅/甲藻的叶绿素含量(定量)和总叶绿素含量3) 可同时测量水样中蓝藻、绿藻和硅/甲藻的光合作用和总光合活性4) 可测量光合作用的量子产量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5) 可自动记录量子产量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的快速光响应曲线6) 用户可做自己的参考光谱7) 可连接记录仪或示波器记录原始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应用领域: 多用于水生生物学、水域生态学、海洋学、湖沼学、水质监测和预警、微藻生理学、微藻抗逆性、环境科学、生态毒理学、极地藻类(冰藻)研究等领域,对于了解自然水体中藻类种群的动态变化、水华/赤潮预警、野外水体中光合作用的时空变化、校正初级生产力的计算等有较大帮助。

  • 【转帖】【环境监测术语小词典】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当过量营养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以致影响到鱼类等的生存。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从贫营养湖→营养湖→沼泽→陆地的演变过程极为缓慢;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等水体后,将大大加速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水体富营养化后,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叫做赤潮。

  • 春季吃什么可以去燥

    季节交替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身体出现了某些变化,抵抗力比较差的人很容易生病。一到春季,天气开始变暖,降雨量减少,天气会变得干燥。天气一干燥,身体也容易变得燥热。有些人肝火比较旺,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比如口干、口苦、牙龈红肿、睡眠障碍、心烦意乱、脾气暴躁等。那么,春季吃什么可以去燥呢?吃五种食物可去燥热,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  1、菠菜。菠菜是很适合春天吃的蔬菜之一,菠菜味道可口,具有解毒、防燥的作用。在中医上,菠菜性凉,具有止血、养血、润燥的功效。但是菠菜含有较多的草酸,会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所以炒食之前需要用开水烫一下。  2、葱蒜。葱蒜不是简单的调味品,它们也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葱蒜能够有效提高人的食欲,有助春阳的作用,同时能够杀菌,预防多种疾病。  3、雪梨。春天比较干燥,空气湿度比较低,容易导致上火。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能够有效去燥,雪梨是很好的选择。雪梨有滋阴润燥的作用,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4、柚子。柚子是营养价值丰富的水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柚子有健胃、润肺、清肠、健脾等作用,适合上火的时候吃。  5、牛奶。喝牛奶是非常好的习惯,牛奶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同时能提供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钙质。

  • 【分享】你知道吗?梨也可以炒着吃

    梨可以生吃,也可以焖熟了再吃,但把梨炒着吃,你不一定听说了吧?而我家就能把梨吃出花样来。   原料:梨,鸡肉,葱、姜、蒜、盐、糖、味精、鸡精、料酒各少许。  做法:1、梨洗净后,削皮挖核,切成细丝备用。把鸡胸肉切块,用盐淹十几分钟后,入蒸锅内蒸熟,然后把鸡肉撕成细丝备用。2、把油倒进锅中,烧热后,把切成丝状的姜、葱、蒜倒进锅中爆炒,再把鸡丝倒进锅内,加少许盐、糖、味精、鸡精和料酒翻炒。3、最后把梨丝倒进锅中翻炒几下装盘即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教授李惠明:梨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的功效,还能补水。鸡肉所含蛋白质丰富,容易吸收。水果和肉类一起做菜,是很好的搭配。梨炒熟吃,还可减弱其寒性。烹饪时,加些葱姜,也可提香祛寒。

  • 女人春天多吃枣健脾养胃"不会老"

    女人春天多吃枣健脾养胃"不会老"导语:春天养生得吃枣,尤其女性更该多吃,健脾养胃,补血抗衰老,正所谓“门前一棵枣,红颜直到老”。今天小编为你介绍女性吃枣的好处,配合大枣保养方,让你更加健康美丽哦!一起来看看吧。按五行养生的理论来看,春天在五行属木,而木克土,土是脾胃,所以开春正是人体脾胃功能低迷的时候,养生也要以提振脾胃之气,健脾养胃为主。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故春季要多吃点甘味的食品,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最为适合的补品当属大枣为首。女性春天多吃枣在营养学上,枣被认为是“维生素药丸”,据国外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连续吃大枣的病人,恢复健康的速度比单纯吃维生素药剂快3倍以上。大枣中富含钙和铁,它们对防治骨质疏松和贫血有重要作用。女性更年期经常会有骨质疏松,某些女性还会发生贫血,大枣对她们有十分理想的食疗作用,其效果通常是药物不能比拟的。另外大枣对产后体虚的女性也有良好的滋补作用。女性朋友们吃枣最好在春天,大枣能补脾、养气血、健胃,现在开始吃一吃,就能给正走下降趋势的脾胃功能加把劲,使它旺健起来。至于怎么吃也是有秘诀的,首先枣中以大枣为最好。大枣保养小方子1、便秘炒焦的大枣10枚,蜂蜜200克,红茶,开水冲泡,生津健脾,补气,润大肠。2、高血压大枣10枚,洋葱30克,芹菜根20克,糯米适量,煮粥食用。3、失眠大枣20枚,葱白7根,煎汤,睡前服。4、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枣10枚(炒焦),橘皮10克(或陈皮4克),共放保温杯内,沸水冲泡10分钟,饭前饭后代茶饮。5、腹泻大枣10枚,薏米20克,干姜3片,山药30克,糯米30克,红糖15克,共煮粥服食。

  • 【转帖】炭烧生蚝问题多 尽量别吃

    炭烧生蚝问题多 尽量别吃 在街边的大排档里,生蚝最流行的做法就是炭烧生蚝和蒜蓉生蚝,其低廉的价格、浓郁的口感,受到许多人欢迎。但是,专家却告诫大众:这些廉价的生蚝和我们概念里的高档生蚝有本质的区别,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有些根本就是用死蚝肉加工而成的,消费者食用一定要小心,莫因贪嘴而惹后患。专家介绍:其一,养殖生蚝的近海海域,近来污染不断加重,尤其是广东一带,甚至常有赤潮出现。其二,炭烧生蚝的加工过程其实很不合理,其受热面只集中在蚝壳底部,不能把蚝肉彻底煮熟煮透,也就不能完全杀灭细菌,加上生蚝在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卫生,极易引起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等细菌的滋生繁殖,食用后易导致急性肠胃炎。如果吃的是死生蚝,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专家建议,除非你对生蚝的来源和运输、保存过程非常有把握,否则,即使是在高星级宾馆或高档海鲜餐厅,也尽量不要生吃生蚝,而改吃烧熟的生蚝。至于这些廉价的生蚝,吃起来更要谨慎,必须挑选那些新鲜的,彻底清洗后在沸水中煮最少5分钟以上,以消灭病毒和病菌。(东方网 )

  • 【资料】我国洗涤剂禁磷亟须国家立法

    今年夏天的太湖蓝藻暴发世所瞩目,这次水污染事件是我国水域富营养化防治的一面镜子,它说明从根本上做好我国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防治蓝藻、赤潮的重中之重,洗涤剂禁磷是针对性强、效果好、经济和容易实行的措施。发达国家在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时都把洗涤剂禁磷放在第一位,美、加、日、韩和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已实现了全国全面禁磷。 能对水域富营养化起作用的磷是能被藻类等生物吸收利用的有效磷,含磷洗涤剂中的三聚磷酸钠(stpp)则是在水中稳定性好的有效磷,它对水体富营养化有效磷的贡献率达到50%~60%以上。 我国人口众多、水系丰富、海岸线长,五大湖等主要湖泊都是吞吐外流型、流域性湖泊,是上游江河的汇水区和下游河系的出水区。湖体磷来源除周边沿湖区外,主要来自流域上游入湖水系(包括地下水)。巨大的洗涤剂用量导致水域富营养问题突出。但自我国提出禁磷10年多来,至今仍处于允许低磷的限磷阶段,限磷面积不到国土的1/10,低磷洗衣粉占洗涤剂总量的比例更小。

  • 浙江近海爆发“蓝眼泪”现象

    浙江近海爆发“蓝眼泪”现象

    [align=left]浙江省北麂岛、宁波市象山县渔山列岛等地海边近期纷纷出现“蓝眼泪”现象,网民热传一系列照片。[/align][img=,440,66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221116_02_1834255_3.jpg[/img][img=,450,26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5/201705221116_01_1834255_3.jpg[/img]综合媒体报导,近来在浙江多地海边,漆黑的海水中闪现出一道道淡淡的蓝色荧光。随着波浪,蓝光在海面上发散开来,犹如电影中的异域仙境。这些“蓝眼泪”美照被网民热传,网民形容“美呆了”、“美炸了”。有媒体报导称,“蓝眼泪”可能是一种会发出荧光的介形虫,经过海浪的惊扰,介形虫会发出淡蓝色荧光。另有说法指,这种荧光海每年5-6月份都会大批出现,是海发光现象,因海中生物发出生物光所致,分为微生物所发出的火花型海发光、细菌引起的弥漫型和个体较大动物的闪光型海发光。在马祖,每年也会出现“蓝眼泪”。台湾海洋大学研究团队透过单离培养的技术,证实马祖“蓝眼泪”中的发光生物之一就是“夜光藻”。据维基百科介绍,夜光藻(学名:Noctilucascintillans),属于甲藻门单细胞生物,俗称海耀,又称夜光虫,在马来西亚和台湾也被称作“蓝眼泪”,为一种在海中生存的非寄生甲藻,能作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这种藻类之所以能发光,是因为其体内数以千计的球状胞器中,具有荧光素-荧光素酶,这些胞器就像微型的电源供应器,让夜光藻在感受到周遭环境的变化时发出荧光。专家介绍称,夜光藻是赤潮主要发生藻;“蓝眼泪”美景的背后暗藏了生态危机,因为当夜光藻数量过多,可能就会形成赤潮,造成鱼类死亡。蓝眼泪(学名:ostracod)又名seed shrimp(种虾),属于crustaceans(介虫)的一种。由于一些ostracod具有发光性质,因此也叫做Bioluminescent Ostracods(firefleas/Sea Firefly)。是一种在海底生存的微生物,身长0.2mm至2mm,已经化石化,靠海水的能量生存。细小如沙粒,所以英文称为blue sand。它是靠海水的一种能量生存的,但是随着海浪被冲上岸时,离开海水的蓝眼泪只能够生存少过100秒,随着能量的消失,蓝眼泪的光芒失去,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 求5篇中文文献,谢谢

    【序号】:1【作者】:王素芬;唐丹玲【题名】: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南海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海洋通报, 2010年05期【全文链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0&CurRec=114&recid=&filename=HUTB201005019&dbname=CJFD2010&dbcode=CJFQ&pr=&urlid=&yx=【序号】:2【作者】:许翠娅;黄美珍;杜琦【题名】: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台湾海峡, 2010年03期【全文链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0&CurRec=122&recid=&filename=TWHX201003021&dbname=CJFD2010&dbcode=CJFQ&pr=&urlid=&yx=【序号】:3【作者】:王艳;聂瑞;李扬;吕颂辉【题名】:广东沿海角毛藻(Chaetoceros)的种类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海洋科学进展, 2010年03期【全文链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0&CurRec=123&recid=&filename=HBHH201003011&dbname=CJFD2010&dbcode=CJFQ&pr=&urlid=&yx=【序号】:4【作者】:李涛;刘胜;王桂芬;曹文熙;黄良民;林秋艳【题名】:2004年秋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组成及其数量分布特征【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热带海洋学报, 2010年02期【全文链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0&CurRec=171&recid=&filename=RDHY201002011&dbname=CJFD2010&dbcode=CJFQ&pr=&urlid=&yx=【序号】:5【作者】:余景;唐丹玲;王素芬;练建生;王友绍【题名】:南中国海北部大亚湾水温和赤潮的变化(英文)【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海洋通报(英文版), 2007年02期【全文链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0&CurRec=299&recid=&filename=HYTY200702004&dbname=CJFD2007&dbcode=CJFQ&pr=&urlid=&yx=

  • 求4篇来自cnki的中文文献,谢谢!

    【序号】:1【作者】:于志刚;米铁柱;姚鹏;甄毓【题名】:赤潮藻鉴定与定量检测方法进展【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年05期【全文链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3&CurRec=12&recid=&filename=QDHY200905049&dbname=CJFD2009&dbcode=CJFQ&pr=&urlid=&yx=【序号】:2【作者】:贺鸿志;黎华寿;向文洲【题名】:影响赤潮的化学因素研究进展【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海洋科学, 2008年11期【全文链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3&CurRec=17&recid=&filename=HYKX200811014&dbname=CJFD2008&dbcode=CJFQ&pr=&urlid=&yx=【序号】:3【作者】:林森峰;赖永忠【题名】:气相动态顶空法分析水源水中61种挥发性有机物【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01期【全文链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2&CurRec=16&recid=&filename=HJGL201301018&dbname=CJFDTEMP&dbcode=CJFQ&pr=&urlid=&yx=【序号】:4【作者】:张前前;王修林;祝陈坚【题名】:赤潮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的研究进展【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海洋环境科学, 2004年01期【全文链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7&CurRec=47&recid=&filename=HYHJ200401021&dbname=CJFD2004&dbcode=CJFQ&pr=&urlid=&yx=

  • 【分享】耿海军:荷兰已还地于海我们何必还围海造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6日08:33 中国青年报   作者:耿海军  海堤工程、跑道区清淤已完工,软基处理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计划总投资额达60亿元,备受关注的深圳机场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正在快速推进。在不久的将来,一块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的陆地,将奇迹般地崛起于深圳西部珠江口东岸万顷碧波中。(《深圳特区报》5月4日)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少了,地价越来越贵了,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有的地方政府开始打起海洋的主意,向大海要地,一些沿海地区相继提出围海造地计划,围填海活动呈现出速度快、面积大、范围广的发展态势。  对于深圳等地未来的大规模填海,如果仅从经济发展角度考量,乃是不得已而为之——陆地面积有限加上地价昂贵,要发展只能向大海要地、要GDP。但所谓事物有两面,一方面,填海围海有利于项目开发;另一方面,也可能破坏生态。  据环保专家介绍,不合理的围海造地带来的生态负效应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容易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从而可能引发赤潮,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二是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增加了洪灾暴发几率。三是毁掉大批红树林,进而导致海岸国土侵蚀日益严重、台风暴潮损失加剧以及渔业损失等。四是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态平衡。  围海造地工程许多国家都有。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1945~1975年,日本政府填海造地1180平方公里。在获得巨大收益之时,大肆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经济也给日本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一些海岸线上,大面积森林消失,小鱼小虾等生物绝迹,渔业由此遭受了重大损失。  比日本更典型的国家当属荷兰,他们围海造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四分之一的国土是从大海里“夺”过来的。虽然过去被公认为是人类战胜自然的壮举,然而荷兰政府早已抛弃了“壮举”,积极推行自然政策计划,即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保护急剧减少的动植物,并通过景观复原,将过去的湿地与水边连锁性复原,建立起南北长达250公里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地带。  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围出的陆地带还原?原因就是围海造地的后遗症不断出现,如圩田盐化、海岸侵蚀、物种减少……这些原因促使荷兰政府痛下决心,恢复湿地,努力探索经济与环境共存的新路。  港湾是大自然千万年演化才形成的资源,沿海地区和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在进行每一个填海工程前,都要作认真论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多问问自己:到2020年、2050年,我们的海岸线将是什么样子?除了经济增长率,我们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