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赤潮藻

仪器信息网赤潮藻专题为您整合赤潮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赤潮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赤潮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赤潮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赤潮藻话题讨论。

赤潮藻相关的资讯

  • 检测赤潮藻仅需5分钟
    近日,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该省科技重大专项前期研究项目“福建沿海有害赤潮生物检测的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了专家验收。该项目开发的两种试剂盒,在5分钟内即可检测出赤潮藻。专家认为,该项技术将有效提高我国沿海有害赤潮的监测水平,对赤潮灾害的预警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有害赤潮是指赤潮藻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和聚集,对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危害的一种生态现象。有害赤潮藻或释放毒素,或在衰败过程导致水体缺氧,致使鱼、贝类死亡。 福建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福建是我国赤潮的高发区,厦门、闽江口等海域还成立了国家级赤潮监控区,开展高频率、高密度的监测。长期以来,传统的赤潮检测方法是通过显微镜进行人工辨认和计数。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而且对形态相近的赤潮生物难于分辨(如有毒和无毒株系),十分不利于赤潮减灾防灾。 据项目负责人黄邦钦教授介绍,他们瞄准国际赤潮藻检测的前沿技术,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分子探针技术,如脱氧核糖核酸探针、细胞凝集素探针、肽核酸探针和蛋白免疫荧光探针等。 在现场实验中,这些探针能检测出90%以上的有害目标赤潮藻,甚至1毫升海水中含有1个有害目标赤潮藻也能被检出,指标已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开发了两种试剂盒,操作简便,每个样品的最短检测时间仅需5分钟。目前该项目已申报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 YSI公司成功召开YSI监测浮标在蓝绿藻赤潮预警体系中的应用技术交流会
    2008年,为更好的预警预测太湖水域蓝绿藻的发展情况,南京、无锡、苏州的相关单位在太湖先后投放了9台YSI监测浮标,其中包括2台国内首次引进的能实时监测不同水层水质情况的YSI垂直剖面水质监测系统。 YSI监测系统上搭载的6600V2水质监测仪是整套系统的心脏部位。 经过YSI工程师夜以继日地安装调试,各系统均已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成为了24小时不间断监测太湖水质变化的水下警察。 为使用户单位进一步了解并掌握YSI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式,并促进交流,YSI公司特别在无锡锦江大酒店举办了一个为期三天的&ldquo YSI监测浮标在蓝绿藻赤潮预警体系中的应用技术交流会&rdquo 。受邀客人分别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与湖北的环境监测站、气象局等单位,共70余人。 2008年11月6日,会议内容为6系列仪器性能与使用的培训。YSI技术服务经理王延新为大家介绍了6系列仪器的各部件及其性能,以及在存储与使用中需要注意的各事项。YSI技术工程师潘与佳现场讲解、操作仪器。 2008年11月7日上午,YSI水质监测系统全球产品经理Rob Ellison 向大家介绍了蓝绿藻的监测技术以及当前世界的技术发展状况,其中包括监测和预警的方法、仪器、平台等多方面的问题。下午,YSI中国区销售总监林元全面介绍了YSI监测浮标近年来在中国沿海水域的成功经验。 2008年11月8日,全体与会人员登上太湖游船实地考察落户太湖水域的YSI浮标,并参观了相关景点。至此,会议圆满结束。 保护水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专业水质监测仪器生产商,YSI公司更是义不容辞的不断进取、研发生产优质仪器,并分享其全球应用经验。
  • YSI 6600EDS监测赤潮 为奥帆赛保驾护航
    据半岛网消息,在青岛市小麦岛附近的2008年奥运帆船赛场海域,一套搭载YSI6600EDS水质监测系统的赤潮监测浮标正式布放下水,承担起该海域赤潮监测、预警功能。 由于YSI 6600EDS型多参数水质监测仪能够全天24小时对该海域的海洋环境进行监测,实时测量海水温度、盐度、PH、溶解氧、浊度、叶绿素等多个海洋环境参数。测量以上参数的传感器在YSI公司专利技术 清洁扫® 的维护下,可以有效地解决生物附着,污垢玷污引发的数据漂移,监测失败等许多同类产品无法应对的问题,并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运行中创造了连续运行80天的纪录。 由于具有领先于其它产品的运行周期长、维护量小、能耗低等独特优势,YSI 6600EDS 多参数水质监测仪被选为水质测量系统的核心部件,搭载专门用于奥运帆船赛场水域赤潮监测的浮标上,和浮标标体系统、浮标岸站接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及数据接收、处理系统, 共同完成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水域的水质变化情况的实时在线监测,提供准确的赤潮预报,保障了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的顺利进行。 欲获得更多关于YSI浮标和YSI6600EDS多参数水质监测仪的信息,请联系美国金泉仪器公司,电话021-64693325。
  • 全球首个“藻类分类图谱专家系统”发布
    (2010年8月9日,杭州)--中国领先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和设备供应商-杭州迅数科技有限公司-今天宣布&ldquo Algacount藻类分类图谱专家系统&rdquo 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科学家领导国际合作建立的全球首个藻类分类图谱专家系统,将极大的满足在我国大范围开展藻类监测工作在&ldquo 系统性专业藻类分类图谱&rdquo 和&ldquo 鉴定分析技术人员培训&rdquo 方面的迫切需要。 &ldquo 显微镜检观察技术&rdquo 是目前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包括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生物定性及定量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显微观察技术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对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要求非常高。然而,由于近10几年来对藻类监测工作的不够重视,目前中国藻类学基础科研与检测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虽然经国家水利部水文局在全国举办过几次培训班,现有的藻类鉴定分析技术人员和技术手段仍然无法满足我国大范围开展藻类监测工作的迫切需求! &ldquo 显微镜检观察技术&rdquo 主要是对有害藻华生物的形态学特征或显微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与专业图谱的比较来进行有害藻华生物的种类判别和统计。为保证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展开工作,我国的藻类监测人员急需能够满足系统性藻类研究需要的藻类分类图谱和专业研究设备! 杭州迅数科技有限公司响应国家需要,中国研发基地利用其全球研发网络,与已经开展国家藻华监测研究计划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浮游植物专业研究机构展开合作,历时2年获取了近4000幅华美的专业藻类图片的使用版权,研发出全球首个&ldquo Algacount 藻类分类图谱专家系统&rdquo ,并将其整合于受到广泛好评的&ldquo Algacount 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rdquo 。迅数科技建立了涵盖中国常见藻类的11个门、672属、3350种藻类形态数据库,分别涉及: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裸藻门、黄藻门、褐藻门、甲藻门、隐藻门、金藻门、红藻门、轮藻门。每种藻以中文,拉丁文双命名,辅以真实的显微照片、手绘结构图和详尽的形态文字描述。用户可以用中文名或拉丁文名搜索某个具体的藻类,或按门、属、种的分类学次序进行搜索。用户还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选择某个门,该门下所有属的典型种合成图以队列形式出现,与实际拍摄的未知藻类进行特征对比,即实现快速鉴别藻的种类。尤其适合水生生物鉴定分析技术人员的有效和快速培训。 据迅数科技的科学家介绍:&ldquo Algacount 藻类分类图谱专家系统&rdquo 除了&ldquo 专家辅助鉴定&rdquo 功能外的最大特色是根据当前中国&ldquo 水环境监测规范&rdquo 和&ldquo 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规范&rdquo 的规定所建立的 Algacount专业藻类图库。 Algacount专业藻类图库包含了中国几乎所有常见的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而且其分类标准和规范符合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淡水藻志》、《中国淡水藻类》和《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等权威藻类分类工具书的分类标准和规范。 Algacount专业藻类图库中的淡水藻类图库基本覆盖了中国七大水系、28个重点湖库的常见种属,尤其是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湖泊,如太湖、滇池、巢湖等。建立了全国各地常见水华的藻种图库,如隠藻水华、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硅藻水华、金藻水华、角藻水华等等。Algacount专业藻类图库中的海洋藻类图库以中国东海、渤海、黄海、南海常见浮游藻类为主,同时专门建立了中国近海常见赤潮微藻图库。 据悉:Algacount 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作为首台可以精确到属和种的藻类分类计数仪,继在2009年中国藻类学会30周年庆典大会上获得肯定后,又于2010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环境科学年会获邀发表专题技术报告-&ldquo Algacount 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技术及其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rdquo 并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太湖水环境监测中心,苏伊士环境-中法水务,法国威立雅水务等大型研究与检测机构已成为首批应用Algacount 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的荣誉客户。 又讯:2010年6月2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生化工程重点实验室刘春朝课题组在国际权威刊物《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采用迅数Algacount藻类分析技术进行藻类定量实验的研究成果(《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electrofloccul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with dispersed-air flotation for harvesting microalgae》)。这是迅数科技多年来与国内外重要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取得的又一成就。
  • AB Sciex:LC-MS/MS分析海洋及淡水中的藻类生物毒素
    AB Sciex 赵贵平工程师 海洋毒素的起源:海上漂浮的藻类曾经被诗人称为“自由自在美丽漂荡的精灵”,但近几年却成了可怕的“海怪” 它会因环境的影响而高速繁殖,浓度达到一定值时,水面因之变色,形成赤潮。赤潮所含藻类几乎都有毒性,这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毒的有机化合物,人食用了含有贝类毒素的贝类后可能引起中毒死亡。   海藻毒素按作用可分为:麻痹性海藻毒素(PSP)、腹泻性海藻毒素(DSP)、神经毒性海藻毒素(NSP)、失忆性海藻毒素(ASP)。   分析检测这类物质的挑战:需要建立通用的、综合的、灵敏的和准确的方法来分析各种毒素,同时分析宽范围的、类型繁多的各种毒素,每一类中还存在多种结构变化,在问题出现之前,就能够检测到和确定新毒素。   检测技术的演变:许多年来,用活体小鼠做生物实验是检测贝毒素的主要方法,现在有时还是“黄金”方法 用化学方法检测毒素变得日趋重要 希望有可检测多种(类)毒素的方法 现在LC/MS/MS方法已成为主要技术分析手段,主要困难是定量内标和参考物,大部分生物毒素可以由NRC来提供认证的参考物质(CRMs,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s) 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
  • “环境生物监测新技术—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MICONEX2009论坛报告
    2009年10月20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分会、分析仪器分会在线分析仪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ldquo 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技术进展国际论坛&rdquo 在上海光大酒店召开,这是MICONEX&ldquo 多国仪器仪表展&rdquo 附设的高端专业研讨会。会上,杭州迅数科技有限公司应用支持经理张帆先生做了题为&ldquo 环境生物监测中的新技术&mdash 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rdquo 的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 图:环境与安全检测仪器技术进展国际论坛现场 图:迅数科技张帆经理报告&ldquo 环境生物监测新技术&mdash 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rdquo 迅数科技报告了开展环境藻类监测的迫切性,分析了利用传统的人工镜检方法进行藻类监测的缺点难点,还介绍了新型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的设计原理及其在藻类监测中的创新应用。 附:&ldquo 环境生物监测新技术&mdash 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rdquo 报告摘要 有效开展藻类监测,以增强对蓝藻水华的早期预警;这样就能发现爆发藻华水污染的潜在危险,以采取措施保证水生态环境和人民用水安全。随着太湖蓝藻、巢湖蓝藻、海洋赤潮等事件的爆发,全面开展环境藻类监测工作,建立藻类灾害预警体系已迫在眉睫。 我国的&ldquo 水环境监测规范&rdquo 要求:浮游植物定量计数必须鉴定到属;&ldquo 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rdquo 规定:优势种、常见种、赤潮生物种应鉴定到种。当前藻类监测的主要手段是:经典的显微鉴定计数法和进口的藻类在线分析仪。传统的显微鉴定计数法是通过生物显微镜连续人工镜检,工作强度大、效率低,同时要求实验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水生生物学知识,能鉴定、识别常见藻类。而进口的藻类在线分析仪是基于藻的色素分析来确定藻的浓度,只能宏观地把藻分为四大类,根本无法精确地鉴定藻并计算藻密度。 针对当前我国专业藻类监测技术手段的匮乏现状和人工镜检进行藻类监测的低效率,迅数科技推出了创新的Algacount TM藻类计数仪和藻类辅助鉴定计数仪。这种新设备采用了真彩高解析度CCD,流程化藻类分类计数软件和Algacount专家辅助鉴定技术。能自动连续获取生物显微镜的光学信号,并转化为显微数字图像,然后对每张图像的各种浮游藻进行分类计数标记,再通过对100个视野中分类标记的藻自动累计,实现藻密度的自动换算和优势种自动判定。 迅数藻类计数分析系统替代传统人工镜检,给藻类监测领域带来了5大创新应用。结合显微成像系统,只需操作PC,一台仪器即可实现: 自动分析统计:快速实现藻类的分类计数、自动累计、优势藻自动分析排序 大型藻类图库:含11门、350属、1500种藻类文字描述、特征图、及精美显微照片 智能藻类搜索:根据门、属、种的选择,快速搜索藻类文字介绍、特征图及照片 专家辅助鉴定:对已有藻类图片,根据形态学、快速鉴别藻类所属种类 高级培训系统:尤其适合水生物鉴定分析技术人员的快速培训。
  • 安光所新成果可实时分类测量藻类浓度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项目“浮标式多参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研制及水华预警系统研究”近日通过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应用叶绿素a荧光光谱特征分析原理,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体藻类快速监测仪系统,可实现藻类浓度的原位实时分类测量,可应用于水华和赤潮的预警。   项目负责人、安光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钧介绍说,由于工业污染等因素,近年来我国大型的湖泊与水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水华持续高频次发生。该项目针对水体富营养化连续监测及蓝藻水华预警的需求,研制了浮标式多参数水质自动监测及水华预警系统,可实现水体藻类浓度及相关水质参数的连续自动监测和蓝藻水华的短期预测。   湖泊浮标作为水质多参数传感器的平台,实现了湖泊水质的自动、在线、连续监测。它具有机动灵活、实时、准确度高、测量参数多、代表性好、全天候、动态、连续测量等优点。即使在恶劣环境,在其他现场监测手段都难以或无法实施监测的时候,湖泊浮标仍能有效工作,是世界各国对湖泊和水库水质监测的发展趋势。   张玉钧说,项目研制的水质监测系统自2009年8月开始在巢湖进行示范运行。目前系统已正常运行两年,成功实现了巢湖夏秋水质参数及藻类连续在线监测和水华预警。项目的研究成果对及时、准确地掌握我国湖库水环境变化信息,增强水华灾害预测能力,保障饮用水安全,降低水华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并能够为各级环境管理部门进行湖库水环境资源综合管理,制定保护水环境的重大决策和长远规划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技术支撑。
  • 迅数科技参加全国藻类多样性和藻类分类学术研讨会
    2010年8月6日,第二届全国&ldquo 藻类多样性和分类&rdquo 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9个科研院所参加了此次大会。开幕式由谢树莲教授主持,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地理湖泊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迅数科技公司代表谢尚托先生应邀在会上做了主题为&ldquo Algacount智能藻类鉴定计数系统的研发和应用&rdquo 的技术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 会议上,大会主题报告邀请了不同科研单位的各界藻类学专家,其报告内容分别为:齐雨藻教授的&ldquo 硅藻分类系统与系统学研究进展&rdquo ,高亚辉教授的&ldquo 海洋浮游植物种类自动识别技术&rdquo ,许璞教授的&ldquo 关于红毛菜植物生物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的探讨&rdquo ,胡鸿钧研究员的&ldquo 论藻类的系统发育、系统分类及生物多样性&rdquo ,李仁辉研究员的&ldquo 中国典型水花蓝藻微囊藻的形态型,分子型和有毒型&rdquo ,王宏伟教授的&ldquo 管形藻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rdquo ,丁兰平博士的&ldquo 强壮硬毛藻的实验分类学&rdquo ,吴忠兴的&ldquo 我国淡水浮游鱼腥藻的系统学分类&rdquo ,张琪的&ldquo 淡水拟多甲藻属水花形成种的形态差异&rdquo ,刘妍的&ldquo Internal valves in poulations of Meridion circulare (Greville) C.A Agardh from the A&rsquo er Mountain region of northeastern China: Imlications for taxonomy and systematcs.&rdquo ,吉莉的&ldquo Molecular Systemetics of the Four Endemic Batrachospermum (Rhodophyta) Species in China with Multilocus Data.&rdquo ,陈伟洲的&ldquo 广东南澳岛底栖大型海藻多样性的研究&rdquo ,姚雪的&ldquo 大型海藻分子分类策略研究及应用探讨&rdquo ,胡变芳的&ldquo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piphytic algae on three stream macoralgae in Xin&rsquo an Spring,North China.&rdquo ,扬扬的&ldquo 生态浮床对河流生态恢复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研究&rdquo ,朱建一老师的&ldquo 红毛藻植物的染色体观察&rdquo 和林燊的&ldquo 基于转座子系统的蓝藻基因组多样性&rdquo 。还有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报告。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各专业领域研究者的报告并提出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藻类水华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而如何快速鉴定水华种类非常重要。 &ldquo 显微镜检观察技术&rdquo 是目前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s,HABs)(包括海洋赤潮和淡水水华)生物定性及定量监测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然而,显微观察技术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对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要求非常高。我国的藻类监测人员急需能够满足系统性藻类研究需要的藻类分类图谱和专业研究设备! 迅数科技在会上展示的Algacount智能藻类鉴定计数系统,是针对我国大范围开展藻类监测工作需要,开发出的帮助藻类鉴定分析技术人员进行藻类鉴定和藻类计数的专门技术装备,受到代表们的赞扬和高度评价。(2010.8.23)
  • 烟台海岸带所纸基芯片检测环境微囊藻毒素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水华、赤潮现象频发,故监测藻类及其代谢物浓度对于水质监测意义重大。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强烈促癌作用的环状寡肽肝毒素,在众多蓝藻毒素中其毒害能力最强。它的致病机理是通过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诱发细胞角蛋白高度磷酸化,致使哺乳动物肝细胞微丝分解、破裂和出血,同时会对动物的肾脏等器官作用导致生理病变。然而,以往开发出的多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复杂且昂贵,因此先进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在检测微囊藻毒素方面颇具潜力。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团队研究员李博伟、博士齐骥等,在构建痕量环境非荧光物质的检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纸基芯片的分子印迹非荧光微囊藻毒素间接荧光检测策略》(Molecular imprinting-based indirect fluorescence detection strategy implemented on paper chip for non-fluorescent microcystin)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荧光纳米传感器因在化学、生物学检测中的简便、灵敏和高通量而备受关注,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由于微囊藻毒素不能增强/猝灭量子点的荧光发射,难以直接荧光检测,因而该团队利用电荷转移效应和分子印迹技术开发了一种通用的间接荧光传感策略,用于高灵敏、高选择性、快速检测微囊藻毒素。该策略以微囊藻毒素作为模型分析物设计间接荧光传感机制,以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薄膜包裹铁酸锌纳米颗粒(ZnFe2O4@MIPs)作为模拟猝灭剂,并与荧光量子点结合制备功能化纸基芯片。在识别过程中,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空腔不仅充当捕获微囊藻毒素分子的结合位点,而且作为连通铁酸锌纳米颗粒和荧光量子点之间电子转移的唯一途径,在微囊藻毒素存在情况下,印迹空腔被微囊藻毒素所占据,阻碍了铁酸锌纳米颗粒和荧光量子点之间电子转移,导致量子点荧光强度恢复。本研究首次设计了“可滑动夹”型纸基芯片,无需样品前处理,构建了在复杂环境下痕量、高效检测微囊藻毒素的多功能平台,并应用于无锡太湖实际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快速灵敏检测(检测限为0.43 μg/L,时间为20min)。该策略是对荧光惰性类目标物的高灵敏检测的重要尝试。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支持。基于纸基芯片的分子印迹非荧光微囊藻毒素间接荧光检测构建示意图
  • 特纳Trilogy 实验室荧光仪助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叶绿素 a(Chlorophyll-a)是富营养化常见的相应指标,是藻类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存在于多数海洋浮游植物中,可以利用叶绿素 a评估藻类生长状况。因此海水中叶绿素 a的含量已经成为评价海水富营养化和预测赤潮灾害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因此,及时、准确地监测海水中叶绿素 a浓度和变化情况,不仅对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起到预警作用,还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水养殖、海洋渔业等具有重要作用。 我公司独家代理的美国特纳荧光仪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荧光仪,尤其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领域被普遍使用。近期,一批特纳Trilogy实验室荧光仪在沿海某省的海洋生态环境项目中进行了验收。用户年轻的实验室团队,认真的按规范和标准流程进行测试比对,通过特纳Trilogy实验室荧光仪做出校准曲线。同时,对荧光仪的所配模块的具体指标进行了检出限、灵敏度和分辨率比对。Trilogy实验室荧光仪的各项参数符合产品设计要求,满足用户对海水叶绿素 a的检测需要。 感谢用户实验室团队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我们也欣慰特纳Trilogy实验室荧光仪一贯保持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用出色的检测性能赢得广大用户的选择与信任。特纳Trilogy实验室荧光仪
  • 上海市食品研究所与泰坦科技(Titan)达成贝类毒素标准品战略合作
    2015年4月16日,泰坦科技副总裁周晓伟先生应邀出席上海市食品所关于贝类毒素标准品相关事宜的讨论会议,并参观食品所的样品分析实验室。作为食品所的科研物资总服务商,泰坦科技针对海洋食品安全中的贝类毒素的检测提供了解决方案,并受到食品所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泰坦科技发布贝类毒素(甲藻毒素)标准品,填补国内空白 贝类毒素其实是甲藻毒素,因容易在以海藻为食的贝类海产品中富集而被称为贝类毒素。近年来,食用贝类毒素中毒事件频发: 1.从2010年5月15日起,粤港澳陆续发生逾60例“毒带子”中毒事件,最终鉴定为贝类毒素中毒;2012年11月7日 – 香港进口的一批来自澳洲生产的活紫贻贝,验出麻痹性贝类毒素。2.浙江紫贻贝毒倒宁德100多人:2011年5月25日至30日,福建宁德市发生食用紫贻贝中毒事件,共有168位疑似食用淡菜中毒者入院治疗,中毒症状主要是呕吐和腹泻, 疑似“腹泻性贝毒”中毒。 雪卡毒素中毒事件:1.2006年广东雪卡毒素中毒人数就达数百人,汕头、深圳等地均发生过大规模中毒事件。其罪魁祸首是广东人喜欢食用容易遭受雪卡毒素污染的深海热带鱼类,如老虎斑、东星斑、西星斑、杉斑、苏眉等石斑鱼和鲈鱼等。 2.2012年4月,香港出现进食海鱼引起雪卡毒素中毒的事件。 赤潮毒素的源头是有毒甲藻,甲藻(Dinoflagellate)又称双鞭毛藻,个体通常约几十微米大小,为海洋低等单细胞藻类,起源于15-14亿年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为海洋第二大浮游植物。全世界已记录的约有130个属,代表种约有1200多种,是赤潮生物中最主要的门类,大部分种属分布于热带海洋。 赤潮(甲藻)毒素为非蛋白质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一般具有热稳定性, 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中毒。按中毒症状和毒素来源不同,甲藻毒素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全球范围内DSP的分布(摘自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网页) 目前已有13个国家或组织制定了贝类水产品中DSP的限量标准,范围从16~200(OA)μg/100g。(1)其中美国FDA、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为20μg/100g (2)欧盟、德国、葡萄牙、爱尔兰、英国制定DSP(主要指OA)为16μg/100g (3)而日本规定了紫贻贝和扇贝中肠腺的标准分别为120μg/100g、200μg/100g (4)澳大利亚和德国规定贝类肝胰腺的标准为40μg/100g。我国也对海产品中贝类毒素进行了限量:(1)农业部2001-09-03发布2001-10-01实施的行业标准NY5073-2001《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规定DSP不得检出(贝类);(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2001年曾经发布了《无公害水产品的安全要求》,规定PSP含量 ? 80 pg/100g,DSP含量 ? 60 pg/100g ;(3)2002年国家海洋局发布海洋生物质量检测技术规程规定,DSP含量? 200mg/kg。但我国尚未制定水产品中DSP国家限量标准。 而作为检测DSP的关键试剂“大田软海绵酸标准品”,因技术原因,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海洋研究所垄断,非常昂贵,每毫克的价格要接近1.2万人民币。泰坦科技化学品产品团队联合国内海洋学,生物发酵学,化学分析学三个顶尖实验室,立项攻克难关,从Prorocentrum属甲藻中分离出Okadaic Acid并成功实现量产,填补了我国长期在该领域依赖进口标准品的技术空白,针对海洋食品安全中的贝类毒素检测提供标准品依据和相关技术服务,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业添砖加瓦。Prorocentrum lima 的实验室规模培养 大田软海绵酸 (OA) 的1H-NMR图谱 软海绵酸 (OA) 分子式 最后,泰坦科技软海绵酸(OA)产品已经上市啦,【探索平台】(www.tansoole.com)有售哦!
  • “海上卫士”|先河环保近岸海域生态浮标系统展现“火眼金睛”
    海洋是人类生存进步的重要空间资源,但受限于海洋大尺度和高动态的特征,我们对海洋的探索和认知还远远不够。近年来,有关海洋污染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所以认识海洋环境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海洋基础数据的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此,先河环保推出近岸海域生态浮标系统,充分发挥了“海上卫士”的作用。 近岸海域生态浮标系统 近岸海域生态浮标系统 此系统以浮标为载体,搭载若干水质监测设备,实现大面积、长距离、宽断面的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测,可集成卫星、航空等遥感监测手段以及视频、岸基站、浮标、雷达、船舶等在线监测技术手段,构建设备运行实时监控、在线数据实时传输、多源信息实时处理的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系统。打通陆地和海洋形成覆盖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对海洋环境、近岸海域,尤其是河口海湾区域富营养化、入海污染物排放、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等开展监测;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技术保障;强化区域海洋监管机构和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实现海洋监测能力标准化。01系统特点 专业性专门为海洋在线水质监测设计,长期、连续、定点在线监测,耐腐蚀、高强度和抗撞击的浮体技术,能耐受恶劣气候环境。独立性太阳能供电,风能供电,无线远程通讯,实时数据采集,全自动无人值守工作。可维护性良好的防生物附着性,维护周期长。扩展性系统模块化设计,可扩展性强 可以扩展水文和气象参数。02系统优势 长期、定点、连续监测水质情况维护量小、使用水域广测试速度快安装便捷、快速03应用领域 基础数据积累 风暴台风过程监测 赤潮预警预报 水质、藻类预警 污染突发事件调查 水产养殖监测应用案例展示广西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系统的建设及联网在广西近岸海域的潮多发区、河口区、工业排污渠、港口区、养殖区、省边界设置水环境生态浮标监测点位,构成广西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网络,对广西重点海域的生态变化趋势和灾害性污染事件进行监测。自2008年开始,先后在广西近岸海域设置1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生态监测浮标),构成广西近岸海域自动监测网络。其中,在赤潮多发区设置2个,在河口区设3个,工业排污区、港口区设置6个,在养殖区设置3个,在省边界设置2个,对广西重点海域的生态变化趋势和灾害性污染事件实现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对赤潮爆进行预警。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洋环境自动监测网络设施升级改造及系统集成工作人员海上作业画面
  •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的通知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上海市海洋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山东省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部有关直属单位,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支撑和管理手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系统科学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面临形势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海岸带地区受高强度开发干扰显著,海洋生态问题存量较多,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境丧失及破碎化问题突出,入海污染物总量依然很大,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多发,生态保护任务仍然复杂艰巨。 面对新发展阶段,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亟需加强,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业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为系统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供有力支撑。二、准确把握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体系布局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中央和地方分工协作、高效运行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业务体系,实施业务化海洋生态调查、监测、评估、预警,逐步掌握全国海洋生态家底,分析评估受损状况及变化趋势,预警生态问题与潜在风险,提出保护措施建议,实现“三清楚”,即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清楚、对典型生态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清楚、对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清楚。 (二)体系布局。 构建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辐射极地和深海重点关注区的业务化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在近岸海域,重点聚焦重要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高生物多样性或高生产力区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生态灾害高风险区等,优先布局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测。在管辖海域,对主要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实现全覆盖式大面监测。拓展极地、深海生态监测,积极参与公海保护有关工作。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是中央和地方共担事权事项。自然资源部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负责承担所辖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加强对所辖市县工作的监管。自然资源部极地办和大洋办分别承担极地和深海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三、明确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主要任务 (一)摸清我国海洋生态家底。开展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和基线调查,掌握近海生态类型、保护目标的分布和基本特征。针对重要生态类型细化掌握数量、质量、受损情况和保护利用状况,跟踪海洋生态变化趋势。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 构建海洋生态分类分区框架。建立海洋生态分类标准体系,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特征,统一划定国家级海洋生态分区,为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提供基本框架。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重点聚焦近岸海域,进一步细分各生态分区内的小尺度生态类型,构建精细化的区域海洋生态图。 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聚焦分区生态特征,完善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优化站位布局。健全以生物为核心,涵盖地形地貌、底质和水体环境的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形成以国控站位为主干、地方站位为补充、长期稳定的趋势性监测框架布局。开展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评估,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 实施典型生态系统基线调查。建立典型生态系统定期调查制度,掌握类型、分布、重要生物类群、生境和相关保护利用活动等情况,查找分析生态问题,评估受损程度。实施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到2025年,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完成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牡蛎礁、海藻场、盐沼、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10类典型生态系统的全国性调查,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的典型生态系统调查工作。 (二)推进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对完成基线调查的典型生态系统开展长期定点监测,探索建立生态预警指标体系,发布预警产品,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海区局针对涉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系统开展预警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围绕当地生态保护需求,做好辖区内的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 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监测。选取代表性区域建设生态监测站,针对生态受损问题和潜在风险,遴选关键物种、关键生境指标、关键威胁要素实施动态跟踪监测。 发布典型生态系统预警。依据面临威胁的严重与迫切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索建立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等级,制订珊瑚礁、红树林、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预警技术指南,制作发布预警产品。 (三)强化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继续做好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拓展马尾藻、水母等新型生物暴发和海洋缺氧、酸化、微塑料等潜在生态风险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生态灾害监测工作,各海区局承担近岸海域以外和跨区域生态灾害应急监测。 提升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及时更新赤潮应急预案,开展赤潮高风险区立体监测,掌握赤潮暴发种类、规模、影响范围及危害,提高预警准确率。加强浒苔绿潮监测与防控效果评估,全过程跟踪浒苔附着生长、漂浮、聚集、暴发情况。针对水母、毛虾等局地性生物暴发,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视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开展黄东海马尾藻暴发长期监测评估。 拓展海洋缺氧、酸化和微塑料监测。依托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掌握我国海洋缺氧和酸化分布情况,在重点区域布设长期固定监测站点,开展趋势跟踪和影响评估,探索形成预警能力。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入海口海域,布局海洋微塑料监测。 (四)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同监测。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国家战略,系统分析区域海洋生态保护需求,建立分工协调机制。对核电、油气等重大用海项目,明确用海企业监测主体责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做好监管。各海区局牵头构建区域协同监测网络,对区域生态状况开展专题评价,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五)实施极地深海生态监测。极地办组织开展南北极生态分类分区,在南大洋、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科考站周边区域,开展基础环境、海洋生物和陆地植被、动物等要素长期监测,加强评估和预警。大洋办组织在国际海底区域开展生态本底调查和自然变化规律监测。在公海保护重点关注区,聚焦关键生境、脆弱冷水珊瑚、保护物种、洄游通道等,开展长期跟踪监测。在气候变化敏感脆弱区开展大洋真光层、弱光层和深海碳循环关键要素监测。 (六)强化监测评价预警成果产出。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状况评价,定期发布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根据管理需求发布专题评价产品,对重大生态问题风险发布预警,拓展预警产品发布渠道。各类监测数据成果逐级汇交、集成至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实现对海洋生态信息的集中管理、共享服务,支撑监管督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城市体检评估等工作。相关成果纳入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 (七)严格质量管理。坚持监测质量是海洋预警监测工作生命线,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质量分级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标准体系,抓紧制修订生态分类分区、生态现状调查、生态预警等级、生态监测站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技术标准规范。 (八)加强能力建设。统筹中央地方力量,构建“岸-海-空-天”立体化监测能力。升级船舶监测设施设备,发展卫星、无人机、无人艇等大面监测能力,着力提升监测工作效率和覆盖水平。建设海洋生态监测站,发展野外定点精细化监测能力和配套室内测试、分析评价、样品数据保存能力,强化视频、原位在线等技术手段应用。依托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一设计、分级建设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四、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保障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然资源部负责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和整体协调。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要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和技术优势,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辖区各项任务组织实施,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与管理制度,加强关键环节监督。 (二)建立多元投入渠道。按照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推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纳入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强化生态预警监测在海洋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家级业务中心,发展海区级业务中心,强化基层台站建设,健全完善地方各级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人才培养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健全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学科业务带头人培养。 (四)强化开放共享。联合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组织建立生态监测伙伴关系,开展监测协作和成果共享,鼓励支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积极开展生态预警监测领域国际合作,加强交流借鉴,输出我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推动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规则制定,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 自然资源部: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了《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的通知》,对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进行了部署。谁来监测?《通知要求》,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是中央和地方共担事权事项。自然资源部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负责承担所辖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加强对所辖市县工作的监管。也就是说,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将以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为主要承担单位。监测什么?《通知》要求:聚焦分区生态特征,完善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优化站位布局。健全以生物为核心,涵盖地形地貌、底质和水体环境的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形成以国控站位为主干、地方站位为补充、长期稳定的趋势性监测框架布局。开展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评估,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继续做好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拓展马尾藻、水母等新型生物暴发和海洋缺氧、酸化、微塑料等潜在生态风险监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主要是有机碳),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还获得了专门的称号,“蓝碳”。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是未来碳中和重要的工作之一。微塑料是近日备受关注的污染物之一,此次《通知》要求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入海口海域,布局海洋微塑料监测。怎么监测?在能力建设方面,《通知》要求,统筹中央地方力量,构建“岸-海-空-天”立体化监测能力。升级船舶监测设施设备,发展卫星、无人机、无人艇等大面监测能力,着力提升监测工作效率和覆盖水平。建设海洋生态监测站,发展野外定点精细化监测能力和配套室内测试、分析评价、样品数据保存能力,强化视频、原位在线等技术手段应用。能力建设要求覆盖的仪器既包括实验室仪器、便携式仪器、在线式仪器等传统类型的仪器,也包括无人机、卫星等更加机动化的仪器设备。对各大仪器厂商来说是一个好机会。全文如下: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的通知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上海市海洋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山东省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部有关直属单位,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是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支撑和管理手段。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系统科学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面临形势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强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海岸带地区受高强度开发干扰显著,海洋生态问题存量较多,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境丧失及破碎化问题突出,入海污染物总量依然很大,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多发,生态保护任务仍然复杂艰巨。面对新发展阶段,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顶层设计亟需加强,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完善,业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为系统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供有力支撑。二、准确把握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体系布局(一)总体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需求,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中央和地方分工协作、高效运行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业务体系,实施业务化海洋生态调查、监测、评估、预警,逐步掌握全国海洋生态家底,分析评估受损状况及变化趋势,预警生态问题与潜在风险,提出保护措施建议,实现“三清楚”,即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清楚、对典型生态系统的现状与演变趋势清楚、对重大生态问题和风险清楚。(二)体系布局。构建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辐射极地和深海重点关注区的业务化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在近岸海域,重点聚焦重要河口、海湾、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高生物多样性或高生产力区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生态灾害高风险区等,优先布局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测。在管辖海域,对主要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实现全覆盖式大面监测。拓展极地、深海生态监测,积极参与公海保护有关工作。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是中央和地方共担事权事项。自然资源部负责监督、指导、协调全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负责承担所辖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加强对所辖市县工作的监管。自然资源部极地办和大洋办分别承担极地和深海生态预警监测工作责任。三、明确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主要任务(一)摸清我国海洋生态家底。开展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和基线调查,掌握近海生态类型、保护目标的分布和基本特征。针对重要生态类型细化掌握数量、质量、受损情况和保护利用状况,跟踪海洋生态变化趋势。实施海洋碳汇监测评估。构建海洋生态分类分区框架。建立海洋生态分类标准体系,基于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特征,统一划定国家级海洋生态分区,为生态预警监测工作提供基本框架。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重点聚焦近岸海域,进一步细分各生态分区内的小尺度生态类型,构建精细化的区域海洋生态图。 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聚焦分区生态特征,完善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优化站位布局。健全以生物为核心,涵盖地形地貌、底质和水体环境的海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形成以国控站位为主干、地方站位为补充、长期稳定的趋势性监测框架布局。开展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评估,掌握中国近海碳源-汇格局。实施典型生态系统基线调查。建立典型生态系统定期调查制度,掌握类型、分布、重要生物类群、生境和相关保护利用活动等情况,查找分析生态问题,评估受损程度。实施海草床、红树林、盐沼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到2025年,各海区局会同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完成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牡蛎礁、海藻场、盐沼、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10类典型生态系统的全国性调查,沿海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的典型生态系统调查工作。(二)推进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对完成基线调查的典型生态系统开展长期定点监测,探索建立生态预警指标体系,发布预警产品,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海区局针对涉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系统开展预警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围绕当地生态保护需求,做好辖区内的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开展典型生态系统监测。选取代表性区域建设生态监测站,针对生态受损问题和潜在风险,遴选关键物种、关键生境指标、关键威胁要素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发布典型生态系统预警。依据面临威胁的严重与迫切程度,以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索建立典型生态系统预警等级,制订珊瑚礁、红树林、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预警技术指南,制作发布预警产品。(三)强化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继续做好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拓展马尾藻、水母等新型生物暴发和海洋缺氧、酸化、微塑料等潜在生态风险监测。沿海地方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承担本行政区近岸海域生态灾害监测工作,各海区局承担近岸海域以外和跨区域生态灾害应急监测。提升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及时更新赤潮应急预案,开展赤潮高风险区立体监测,掌握赤潮暴发种类、规模、影响范围及危害,提高预警准确率。加强浒苔绿潮监测与防控效果评估,全过程跟踪浒苔附着生长、漂浮、聚集、暴发情况。针对水母、毛虾等局地性生物暴发,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监视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开展黄东海马尾藻暴发长期监测评估。拓展海洋缺氧、酸化和微塑料监测。依托海洋生态趋势性监测掌握我国海洋缺氧和酸化分布情况,在重点区域布设长期固定监测站点,开展趋势跟踪和影响评估,探索形成预警能力。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入海口海域,布局海洋微塑料监测。(四)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同监测。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国家战略,系统分析区域海洋生态保护需求,建立分工协调机制。对核电、油气等重大用海项目,明确用海企业监测主体责任,按照“谁审批谁监管”原则做好监管。各海区局牵头构建区域协同监测网络,对区域生态状况开展专题评价,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五)实施极地深海生态监测。极地办组织开展南北极生态分类分区,在南大洋、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科考站周边区域,开展基础环境、海洋生物和陆地植被、动物等要素长期监测,加强评估和预警。大洋办组织在国际海底区域开展生态本底调查和自然变化规律监测。在公海保护重点关注区,聚焦关键生境、脆弱冷水珊瑚、保护物种、洄游通道等,开展长期跟踪监测。在气候变化敏感脆弱区开展大洋真光层、弱光层和深海碳循环关键要素监测。(六)强化监测评价预警成果产出。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海洋生态状况评价,定期发布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根据管理需求发布专题评价产品,对重大生态问题风险发布预警,拓展预警产品发布渠道。各类监测数据成果逐级汇交、集成至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实现对海洋生态信息的集中管理、共享服务,支撑监管督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城市体检评估等工作。相关成果纳入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七)严格质量管理。坚持监测质量是海洋预警监测工作生命线,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质量分级管理、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标准体系,抓紧制修订生态分类分区、生态现状调查、生态预警等级、生态监测站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技术标准规范。(八)加强能力建设。统筹中央地方力量,构建“岸-海-空-天”立体化监测能力。升级船舶监测设施设备,发展卫星、无人机、无人艇等大面监测能力,着力提升监测工作效率和覆盖水平。建设海洋生态监测站,发展野外定点精细化监测能力和配套室内测试、分析评价、样品数据保存能力,强化视频、原位在线等技术手段应用。依托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一设计、分级建设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信息化平台。四、落实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保障支撑(一)加强组织领导。自然资源部负责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和整体协调。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要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和技术优势,强化对省(区、市)工作的监督指导。沿海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辖区各项任务组织实施,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与管理制度,加强关键环节监督。(二)建立多元投入渠道。按照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划分,推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纳入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强化生态预警监测在海洋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基础性作用。(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家级业务中心,发展海区级业务中心,强化基层台站建设,健全完善地方各级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人才培养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健全人才交流培训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学科业务带头人培养。(四)强化开放共享。联合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组织建立生态监测伙伴关系,开展监测协作和成果共享,鼓励支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积极开展生态预警监测领域国际合作,加强交流借鉴,输出我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推动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规则制定,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 总磷分析原理和用途
    总磷是水体中磷元素的总含量,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其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化肥、有机磷农药及近代洗涤剂所用的磷酸盐增洁剂等。水体中的磷是藻类生长需要的一种关键元素,过量磷是造成水体污秽异臭,使湖泊发生富营养化和海湾出现赤潮的主要原因。原理:水中的含磷化合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被强氧化剂氧化为正磷酸盐,正磷酸盐在钼酸盐酸性溶液中,生成磷钼酸杂多酸还原为蓝色的磷钼酸盐,通过测量该磷钼酸盐的吸光度,从而得到水样中总磷的含量。主要应用场景有企业雨水、污水的监测,市政管网、提升泵站、地下水、河水、湖泊水、海水等水质中总磷含量的监测。
  • 中国计量院率先建立贝类毒素检测质控标准
    有媒体报道,今年5月,浙江宁波、舟山等地上百名消费者在食用淡菜(贻贝的俗称)后,出现了腹泻、呕吐等症状。后经检测发现,他们食用的来自福建省福清的淡菜受到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污染。因受污染,淡菜不得不退市一个多月。6月,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采捕期淡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重点抽检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和大肠杆菌。   “有毒赤潮藻类产生的毒素经贝类或鱼类摄取后在其体内转化累积为贝类毒素,被人摄食后就会危及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研究室傅博强博士介绍了水产品受有毒赤潮污染的情况。全世界每年由有毒鱼类、贝类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超过两万件,死亡率为1%。其中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贝类毒素。   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 18406.4-2001)对水产品中的贝类毒素含量进行了规定:麻痹性贝毒限量≤80μg/100g,腹泻性贝毒限量≤60μg/100g。其实,贝类毒素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据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2004~2005年的研究,长江口水产品贝类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6月和8~9月,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检出率分别在5%和12%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我国还是亚洲贝类产品出口第一大国,2010年我国贝类产品出口量26.07万吨,出口额11.58亿美元,在世界贝类产品出口总量中占14%。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贝类毒素限量要求。在我国贝类产品的出口贸易中,需要采用相关的标准方法对贝类毒素的含量进行检测,严格执行我国及贝类进口国关于贝类毒素的限量标准。不管是在我国水产品市场上还是在国际贸易中,准确检测贝类产品中贝类毒素的含量对保障食品安全、保障国际贸易的公平公正都显得格外重要。   傅博强介绍,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小鼠生物法”(Mouse Bioassay,MBA)作为测量贝类毒素的参考方法,我国有关国家标准也是采用的这种方法。所谓“小鼠生物法”,就是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给小鼠腹腔注射贝类毒素,观察贝类毒素对小鼠的致死剂量,来计算贝类毒素的整体毒力。“但该方法的测定结果会受到小鼠的种属、性别、健康状况等个体影响,可能会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而且小鼠生物法不能得出具体含有哪几种毒素及其质量含量。”傅博强表示,“小鼠生物法”存在的这些弊端让研究者开始着力研究新的测量方法。“小鼠生物法在应用时如果同时测定含贝类毒素的基体标准物质作为质控标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小鼠法测定结果的可靠性。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开发建立非生物依赖的仪器分析方法如质谱法进行贝类毒素含量的测定。”   中国计量院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由傅博强主要负责完成的“食品安全相关贝类毒素含量测量标准方法及标准物质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起了贝类毒素检测的质控标准,研究了可替代现行国家标准中小鼠生物法的麻痹性贝类毒素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检出限达10~11g数量级。同时,他们还研制了国内首批麻痹性贝类毒素基体标准物质和腹泻性贝类毒素基体标准物质,不确定度达到欧盟水平。   据介绍,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日常检测中得以应用。该项目研制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基体标准物质和腹泻性贝类毒素基体标准物质已被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作为日常贝类毒素检测的质控标准,保证了我国口岸进出口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结果的可靠和可比,保障了我国贝类产品的出口和进口贝类的食品安全,维护了国际贸易公平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 宝怡环境亮相2022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
    11月3日,2022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以下简称“青岛海科展”)正式拉开帷幕,宝怡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受邀参展,七大展品在线上悉数亮相,吸引了一大波观众的关注。 青岛海科展是国内展示规模、专业化程度首屈一指的海洋展会。自2016年首展开幕,至今已是第七个年头,期间累计参展企业2000余家,参观专业观众20余万。本届青岛海科展线上展汇聚了众多海洋科技类的优质企业,其中涉海科研院所超20余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精企业等称号的企业超过300余家,上传展品超过2000余件。 本届青岛海科展线上展采用5G、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出了全新的3D云展厅,让广大参观观众不能亲临现场了解到展品的功能和细节,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展览内容包括3D展厅、展品展示平台、专题推介会、供求大厅、互动直播等多个栏目。展出展品设立12个展区,包括涉海科研院校、海洋探测、海洋能源、海洋信息、海洋船舶、海洋渔业等。专业观众和买家可通过快速检索找到对应的参展企业。 宝怡环境是是中德合资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商,集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软件开发、产品服务、系统运维于一体,提供涵盖水质监测、藻类分析、大气监测等环境监测以及系统集成、软硬件设备开发运维的智慧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宝怡环境全面负责bbe 产品在中国的本地化生产和技术服务。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深圳,杭州,武汉,成都,福州等地设立办事处及服务机构,代理商服务网点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区。 本届展会上,宝怡环境带来了在线藻类分析仪、便携式藻类分析仪、实验室藻类分析仪等多款海洋监测、藻类分析仪器。宝怡环境的仪器在海洋监测、海洋科研、赤潮预警方面应用广泛。bbe藻类分析仪系列产品具有分析快速、精准可靠,无需样品处理、操作简便易上手等特点,是藻类监测仪器的引领者。 本次线上云展将持续到11月9日,欢迎新老朋友观展洽谈,我们云上见!
  • 海洋局发布2012环境公报 近岸环境问题突出
    ■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对邻近海域的污染损害依然存在   ■ 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较上年增加2.4万平方公里   ■ 全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累计面积7971平方公里   ■ 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污染物入海量上升     国家海洋局3月20日在京发布《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3月20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灾害多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大连新港“716”油污事件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害依然存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管辖海域造成影响。   《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近岸以外海域水质总体良好并保持稳定 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96%以上站位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高于2007年~2011年15.0万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约为6.8万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了2.4万平方公里。近岸约1.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公报》表明,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基本稳定,部分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2012年,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主要类群基本保持稳定,符合其自然分布规律,海草、红树等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关键生态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变化情况值得关注。81%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栖息地生境丧失、富营养化严重、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是造成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   2012年,我国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陆源排污对海洋环境影响显著。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05万吨,较上年有所增加。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区环境状况受到明显影响。监测的435个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1%,与上年基本持平。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依然较差,排污口邻近海域75%水质、30%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此外,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使用要求。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总体稳定,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实施重点监测的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总体稳定,未因倾倒活动产生明显影响。   《公报》同时显示,2012年我国海洋赤潮灾害多发,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风险加剧。全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累计面积7971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为近五年最多,但累计面积较近五年平均值减少2585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仍集中于东海近岸海域。黄海绿潮发生规模为近五年最小。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依然严重。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   2012年,国家海洋局继续对2011年发生的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2010年发生的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实施跟踪监测,结果表明,事故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损害依然存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管辖海域造成影响,但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显著影响。   据介绍,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2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环境实施监测,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共完成约8400个站位的监测工作,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40余万个。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司长李晓明表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事业,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对现有产业行为、发展模式进行有力的引导,强调控制污染,同时国家海洋局围绕防止海洋生态继续恶化趋势的重大行动和相关规划正在组织实施中。
  • 泽泉科技应邀参加2017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
    2017年9月12-14日,泽泉科技应邀参加了为期三天的2017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来自美国,德国,英国,丹麦,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家企业同台参展,参观人次逾3万人次。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园等多家科研院所参加了本次展会。展会同期举办了2017国际压载水管理技术与标准化论坛、跨界融合背景下的蓝色经济研讨会、2017海洋移动平台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展会现场专设了新品发布区,十余家参展商现场发布了国内领先甚至国际前沿的新技术、新成果。泽泉科技携海洋生态监测解决方案,就基于流式细胞术的浮游植物原位在线监测系统做了推荐报告,并介绍了有害藻华早期预警的全面解决方案。海洋科技展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有特色的专业展。泽泉科技专业提供海洋环境监测装备、生态生境状况调查,渔业资源调查等相关解决方案,现场展出的多功能回声探测仪(鱼探仪)、水下荧光仪、浮游植物流式细胞仪、营养盐在线分析仪、便携式水质分析仪等产品得到与会专家与观众的关注,特别是海洋赤潮预警监测,压舱水生物检测领域的专家对泽泉科技的藻类在线解决方案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 美国YSI水质监测浮标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3月24日-26日,美国YSI公司举办的第二届“水质监测浮标及其在蓝绿藻、赤潮预警预报体系中的应用”技术交流会在江苏省昆山市隆重举行。   参加此次会议的有长江水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太湖流域管理局水环境监测中心、中科院水生所、无锡市环境监测站、安徽巢湖环境监测站等30余家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     会议议程分为三部分,首先是YSI公司副总经理林元关于水质监测浮标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报告。自从2003年YSI的浮标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产生了很多成功的应用案例,尤其是2008年第一届浮标技术交流会在无锡举办以后,YSI浮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总系统地介绍了浮标监测的成功经验,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目前存在制约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其次是YSI应用专家陈占仓关于全自动水下生态层析影像仪(AUV)的介绍及现场演示。AUV是本次会议的明星产品,吸引了所有的目光,成为全场的焦点。陈占仓有的放矢地介绍了AUV的技术优势、实用性,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浓厚兴趣,会议结束后仍意犹未尽。最后是参观昆山气象局的水质生态平台。平台集成了YSI水质剖面、流速流量以及气象于一体的监测系统,全方位展示了YSI在流速与水质监测方面的技术优势,提高了客户对YSI公司的整体认识。   同时在这次会议期间,技术维修部经理王延新给已有客户做了关于多参数水质监测仪6600的测量原理和维护的培训,为客户解决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了客户对YSI售后服务能力的认可。   在会场空地上,我们展出了YSI最新产品的样机,ProPlus系列和M9,引起了相关客户的关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此次会议扩大了YSI 产品宣传,提高了YSI产品的口碑,引导了用户需求,为进一步开展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积极推动海洋监测技术与仪器自主研发——访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于连生研究员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亮点。其中,2008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0%。1996年海洋技术领域纳入863计划以来,我国海洋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海洋技术领域累计投入国拨经费近28亿元。仅“十一五”期间投入专项经费18.6亿元,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深海探测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技术成果。   2010年4月29日-30日,“863计划海洋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暨产品推介对接洽谈会”于青岛市召开。此次会上,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的于连生研究员展示了其研制的海洋监测仪器“光学悬沙粒径谱仪”、“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并且于洽谈会上,于连生研究员就“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与国内知名的粒度仪厂商——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签订了金额500万的技术转让协议。   近日,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采访了于连生研究员,就其科研成果与技术情况、产业转化、市场前景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于连生研究员 海洋环境监测:了解、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Instrument:于连生研究员,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仪器信息网的采访。请您谈谈海洋环境监测重要意义?   于连生研究员: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海洋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起点,海水受热蒸发,水蒸汽升到空中,再被气流带到陆地上来,使陆地上有降水和径流。陆地上有了水,生物才得到发展。海洋对地球上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使气温变化缓和。所以说,海洋环境对陆地环境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首先海洋环境是用表征海洋状况的特征参数来量化,这些参数主要包括地理参数,如海域面积、海岸线、水深等;水质参数,如盐度、溶解物、悬浮物等;海洋生物,如鱼虾贝类、海洋植物等;以及海底沉积物的数量、分布等。以上参数在海流、潮汐、风浪、光照的作用下不断的运动变化,海洋环境就是用这些参数及其运动规律来描述。   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参数运动变化,海洋生物生生息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是,由于外界因素,例如陆源污染、过度性开采等,打破了这种动态平衡,海洋环境就会遭到破坏。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首先要了解海洋,也就是对海洋环境参数进行监测,这就是海洋环境监测的意义所在。   Instrument:请您介绍一下,海洋环境监测与常规的环境检测有何不同?   于连生研究员:海洋环境监测与常规环境检测的不同是由于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不同造成的。其一,测量的参数不尽相同;其二,测量环境不同;其三,对仪器的要求不同。大家都知道,海水是咸的,具有腐蚀性;海上风浪巨大,破坏性强;海很深,每增加10米水深,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因此放在水下的仪器要耐高压;生活在海边的人都知道海草和海蛎子,它们都会在仪器上长,我们叫“生物附着”,这些都是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要重点解决的特殊问题。   水中的悬浮颗粒、悬浮泥沙、微藻等是海洋环境参数之一,对它进行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悬浮泥沙的现场测量对研究泥沙运移规律,河口变迁、对航道疏浚、海中构筑物都有重要意义;微藻数量、种类测量对于赤潮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课题组研制的“光学悬沙粒径谱仪”、“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就是测量海洋悬浮颗粒的仪器。 “海洋仪器研制的信息法”:利用信息技术,将成熟技术移植到海洋仪器上   Instrument:请介绍一下您在海洋仪器研发方面的经验?   于连生研究员:研制海洋现场仪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国家的海洋泥沙研究在世界上还是处于先进地位的,但理论模型的研究超前于现场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没有现场测量仪器和测量结果,尤其是实时结果对模型的验证,理论是缺乏公信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迫切需要自主研制海洋监测仪器。   在仪器研发过程中,我遵循这样一条原则:研制海洋仪器,技术攻关点或重点关注点放在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上,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地收集有用的成熟技术移植到海洋上,很好地完成了这种移植,也就多、快、好、省地完成了仪器研制。我把这种方法叫做“海洋仪器研制的信息法”。   Instrument:您研制的“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其性能优势及应用情况如何?   于连生研究员:“光学悬沙粒径谱仪”是一种可以放在海水中自动成像的数字显微镜,将这种仪器放在水里,它就会自动地将水中悬浮的颗粒拍下图像,将这些图像传到计算机里,通过分析,给出颗粒的大小、浓度。“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可以自动拍摄悬浮于水中的1微米到100微米的颗粒,基本可以满足平均粒径在30微米到50微米的悬浮泥沙颗粒的测量需求。 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   “光学悬沙粒径谱仪”就是一台可用于水下的数字显微镜,加上专用的颗粒图像分析软件,就构成了可用于水下的颗粒图像分析仪,863立项时主要是针对长江口的悬浮泥沙测量,所以叫“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这种仪器是我们第一个发明的,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种仪器国外还未见有关报导。   “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已经在长江口、黄河口、辽河口、大连湾、鲅鱼圈等多个海区获得了大量现场资料,其关键技术已在磨料生产中成功应用,最近又获得了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的支持,目标就是实现产品化,随着近年来数字成像技术的突飞猛进,相信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不久就会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Instrument:您研制“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的研发过程、及其性能优势如何?   于连生研究员:运用“海洋仪器研制的信息法”,“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就是将实验室的激光粒度仪移植到海水中,是一种可以放在水里测量悬浮颗粒的激光粒度仪。我们主要解决水下密封、防腐、自动工作等问题,而这些关键问题解决了,仪器也就基本做好了。仪器已经过了现场实验和比测,达到了预期目标。这种仪器在国内,我们是第一家,也申请了发明专利。 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   Instrument:请介绍一下您编写的《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海洋行业标准的相关情况?   于连生研究员:实际上,《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海洋行业标准是针对显微图像法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和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的性能检验起草的标准。本标准将为检验该类仪器的性能参数如粒径测量范围、测量准确度、双峰分离、分布宽度等参数提供统一方法。因为这两种仪器有其共性,并且都用于现场悬浮颗粒测量,虽然方法不同,但测量参数相同,所以把它们的检验纳入到一个标准中,这样有利于比较。 科研成果产业化:明确“用到哪里、怎么用、用的结果”   Instrument:除“光学悬沙粒径谱仪”、“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外,您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有哪些?   于连生研究员:以前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声光器件和技术支持,说起来时间不短,如深圳大族激光公司成立最初,激光打标机的关键技术声光Q开关和驱动电源就是我提供的。中国大恒激光公司、桂林星辰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都用过我为他们提供的声光器件和技术指导,包括国外声光器件修理。   Instrument:您认为我国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于连生研究员:科研与市场脱节,科研院所以争取到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为目标的现状是科研成果无法实现产业化的主要问题所在。   基础科学研究可以自由探索,但已有的成果要转化为产品,就不能自由探索,开拓市场,落实用户是成果向产品转化的关键,没有市场的产品是无法生存的。   我觉得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首先要明确用到哪里,怎么用,用的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Instrument:请您介绍一下,您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的经验?   于连生研究员:自“九五”以来我一直承担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项目的研究。我觉得海洋仪器不同于其他产品,它的用户是国家,具有公益性特点,这样的仪器与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具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这类产品要针对国家需求,提出明确的目标,注重实用结果和得到的结论,就像气象预报,误报率少就是成功;因此国家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具体的目标要求是研制出高水平海洋监测仪器产品的关键,就像航天技术,国家的目标要求十分明确,任务完成的质量就非常容易判断。没有明确目标的探索性阶段要越短越好。 于连生研究员科研团队:“松散的”,但高效的联合体   Instrument:请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历、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正在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工作、下一步的科研工作重心?   于连生研究员:我1974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分配到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三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主要分为三方面的内容:1、声光技术研究;2、海洋卫星;3、悬浮颗粒测量。   近几年的工作主要是完成863计划支持的“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的研制、“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海洋行业标准的编写”,并承担了海洋公益性项目“海滨自动观测仪器检测技术与规范子课题-声学测波仪鉴定设备改造”和“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赤潮灾害发生规律、预警和防治对策研究子课题-全自动显微成像仪赤潮监测技术”的研究,这几项课题目前都在验收过程中。   今后,主要想完成《实验声光学》一书;借助863产业化对接和新的海洋公益性项目的支持,把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的产业化工作做好。   Instrument:最后,请您介绍一下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的情况?以及您领导的科研团队情况?   于连生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是国家海洋局下属的事业单位,主要为国家海洋局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的科研团队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成员不光有海洋技术中心的在编人员,还有来自工厂的技术能手,来自大学的老师、在读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声光技术及其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自“九五”开始,我们承担了5项863计划课题,1项海洋局课题,2项国家科研专项课题。在项目研制的过程中,始终与企业和实验场保持紧密的联系。这种联合扩大了人才空间,有效地集中了经费,避免了许多体制弊病,实践证明效率是高的。  后记   于连生研究员谈到与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关于“激光悬沙测量传感器”的合作时,说,“目前,该转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我们和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有很好的合作基础,相信会成功的。”   于连生研究员谈到充分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时,曾说到,一台新的测量仪器,可能还不稳定,不精确,但是可以作为教学实验仪器使用,或可为建立独具特色专业实验室提供很好的途径。而且,于连生研究员不是被动的等待成果的产业化,如其研制的“光学悬浮沙粒径谱仪”,在产业化之前已经获得了大量现场应用数据,那么一旦有了机遇,很快就会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采访过程中,给编者印象最深的是贯穿于于连生研究员整个科研工作中的求真、严谨、务实精神。于连生研究员研制的每一项成果均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科研方向,也因此他的科研成果能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并解决海洋监测实际问题。这种定位于实际、定位于解决问题的求真务实科研精神,值得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借鉴和思考。   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于连生研究员简介   于连生,研究员,中国声学学会理事,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视听工程学会理事,天津声学学会理事;曾任中国声学学会超声电子学分会委员;天津激光学会理事。多年从事声光技术和海洋仪器研制,主持了多项国家科研攻关项目,曾获中科院青年奖励基金,海洋局、天津市、阜新市有关奖项。取得专利4项。发表论文50余篇。
  • 深圳市海洋局召开第26届大运会海上项目—海洋环境保障工作总结大会
    2011年9月2日,深圳市海洋局《第26届大运会比赛海域海洋环境保障工作总结会》在深圳市龙岗区大棚街道金沙湾海滨举行。出席大会的领导有深圳市海洋局梁俊乾副局长、海洋处王壮雄调研员、深圳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郑志文站长、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深圳监测站姚伟站长、龙岗区海监大队香副大队长、龙岗区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符浩主任等。作为参与本次大运会比赛海域环境保障工作的公司之一,朗诚实业也应邀参加了此次总结大会。 大会由深圳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郑志文站长主持,郑站长汇报总结了大运会比赛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及比赛期间海洋监测与赤潮预防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对大运期间积极参与配合海洋环境保障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感谢和表彰。 朗诚公司朱伟胜总经理在会上作了发言,总结了我公司在大运期间所做的各项技术保障工作,以及浮标监测系统为大运赛区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的情况;强调了浮标监测系统在今后的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在今后数字化海洋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大会现场 与会人员认真听取汇报工作 郑站长汇报总结了大运会比赛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比赛期间海洋监测与赤潮预防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 朗诚公司朱伟胜总经理在会上作了发言
  • 海洋行业标准《海水营养盐原位自动分析仪现场比对方法》征求意见
    2023 年 12 月 13 日 ,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海水营养盐原位自动分析仪现场比对方法》征求意见稿。原文链接海水营养盐原位自动分析仪(以下简称“分析仪”)是搭载在浮标或平台上,能够自动过滤、进样、发生化学反应和监测,自动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实现在现场对海水中营养盐(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和硅酸盐)自动测量的仪器。近年来,我国沿海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赤潮、浒苔等环境问题频发。大量研究表明,海水营养盐浓度是影响赤潮、浒苔生消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仪逐渐开始被布设在我国沿海,虽然会在安装前进行校准,但是安装到浮标或者平台后,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只能使用自校或比对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由于各单位的自校或比对方法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法,造成营养盐测量结果之间存在误差,不利于海水水质数据的统一。本标准规定了海水营养盐原位自动分析仪的比对设备要求、比对环境条件、比对试验、判定依据和 比对报告编写要求,适用于海水营养盐原位自动分析仪的海上现场比对,海水营养盐原位传感器、海水营养盐在线监测系统的海上比对和质量监控也可参照执行。本标准的公布提高了海水营养盐原位自动分析仪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更好地指导海洋原位仪器的运行维护,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和防灾减灾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 农业部紧急通知:加强贝类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近期,我国近海多个海域先后发生赤潮,贝类产品受到有毒藻类影响,累积生物毒素的风险增大,浙江等地已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引致的中毒事件。7月20日,卫生部发布《关于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公告》(卫生部公告2012年第13号),明令禁止销售和食用织纹螺。为努力确保贝类产品质量安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重点贝类产品毒素监测管理。结合本年度贝类产品卫生监测和养殖海域划型工作,对辖区内重点产品立即开展一次贝类产品专项应急抽检。对于贝类毒素超标的养殖区,要及时采取临时措施,严禁贝类产品起捕、上市,并在相关媒体上及时发布消费预警信息。强化水环境和贝类产品质量安全后续监测,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回落至安全区间后方可起捕产品和上市销售。   二、加强贝类安全消费知识宣传。要积极组织和邀请渔业、卫生、饮食等方面专家,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对贝类食用安全知识的宣传,科学引导消费,防止因不当的食用方式引发贝类中毒事件。要积极向生产者宣传采捕、销售有毒贝类产品的严重后果,从源头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三、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处理。如发生因食用贝类产品导致中毒事件,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在依照规定程序报告事件范围、发展情况、处置措施等相关信息的同时,还要保持与卫生、工商等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按照其要求配合开展事件的追溯、调查工作。对于能够准确溯源的贝类养殖区,要及时采取临时关闭措施,并加强管理。   有关问题请与我部渔业局市场与加工处联系。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赖克强、郭云峰,(010)59192962、59192927,59192995(传真)   农业部办公厅   2012年8月3日
  • 湿地面临的威胁和退化:水污染严重
    湿地污染是湿地退化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湿地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使许多河湖(如巢湖、滇池、太湖等)湿地及沿海水域水质恶化,加速某些湿地水体富营养化和寄生虫的流行,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危害。   我国的主要湖泊中有52% 以上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是CODMn、酚、氨氮等。同时湖泊普遍受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染,富营养化程度严重,75%的天然和人工湖泊出现富营养化 其中10% 的湖泊达到严重的富营养化程度。   我国江河水质污染主要为耗氧有机物。1999 年全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01 亿吨。据对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松花江等水系监测,有63.1% 的河段水体遭到污染。长江接纳污水量最大,平均每日接纳废污水量达3569万吨。2005 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低于Ⅳ类水质的水,由于水中有害物质含量已高出有关规定的指标,影响人体健康,不能作为饮用水,也不能作为渔业用水。   海岸带湿地水质和底质污染主要是由陆源污染物引起的。沿海1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排入海中污染物总量657 万吨。其中以有机污染物为主,占93.51%,其次是石油类、重金属、有机氯农药等。海岸带污染引起赤潮发生频繁、生物资源质量下降、局部滩涂成了死滩。
  • Resonon | 利用Resonon Pika L估算胶州湾富营养化
    海水富营养化是海洋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导致水体中藻类等生物过度繁殖,从而引发水体生态系统的失衡现象。环境变化和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许多湖泊及水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及时发现湖泊水质变化,水体监测是关键所在。遥感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水体监测带来了新机遇。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机载高光谱获取大范围的水体光谱信息,从而快速、准确了解水体的变化情况。遥感监测可以提高监测效率,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降低监测成本。在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典型海水养殖区,学者们就利用高光谱遥感开展了海水富营养化的监测。利用Resonon Pika L估算胶州湾富营养化由于土地利用的不断变化、森林砍伐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加,从而导致海洋富营养化、洪水泛滥等严重的全球性挑战。近年来,由于海产品消费的增加,海水养殖成为一个迅速扩大的全球市场。而不合理的养殖方式、过度的养殖生产,以及大量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海洋养殖区中,会造成赤潮等其他灾害。这些问题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为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阻止海水养殖水质恶化,需要快速准确地了解海水养殖水质参数浓度的时空特征、演变过程、影响因素等信息。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光谱遥感技术因其精度高、波段多、信息量大等优点在遥感水质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机载高光谱遥感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图像采集灵活等优点,为区域水质监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胶州湾 - 机载高光谱遥感基于此,在所附的文章中, 研究者们在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典型海水养殖区基于DJI M600Pro UAV+Resonon Pika L高光谱成像收集了高光谱图像,选取海水水质、叶绿素a浓度和总悬浮物(TSM)浓度等关键参数作为海水富营养化指标。分析了各参数浓度与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并利用参数的最佳敏感波段建立了胶州湾海水高光谱反演模型(JZBZ)。机载高光谱路线规划和水样采集【结果】海水采样点的水光谱曲线JZBN模型(a)和NSOAS模型(b)估计的TSM浓度值和实测值的比较,JZBN模型(c)和NSOAS模型(d)估计的叶绿素a浓度值和实测值的比较研究区(a)TSM(b)和叶绿素a(c)浓度的空间分布【结论】本研究表明了机载高光谱遥感技术确定胶州湾海域水质参数浓度和空间分布的可行性。根据水体高光谱图像的光谱特征和特征波段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胶州湾JZBM水质反演模型。该模型对叶绿素a和TSM这两种水质参数的预测精度较高,Rp2值均大于0.7。通过室内试验数据和研究区域野外调查,获取了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和TSM浓度的空间分布图,可准确反映现状,具有较高区域价值。总之,该研究提供了快速评估胶州湾富营养化程度的有力工具。
  • 第二届“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主题网络会议即将召开
    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球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壤面临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大气出现二氧化碳快速增长、臭氧空洞、酸雨面积扩大等问题;江河湖海等水体遭受着氮、磷等化学品的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了赤潮、蓝藻等污染现象;生长粮食的土壤也受到重金属污染和农药、化肥等难降解化学品污染的威胁。环境污染造成物种多样性急速下降,物种灭绝加快;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污染物伴随着生态循环进行全球迁移;人类食品安全受到威胁,癌症、传染病高发。人类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只有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才能在以发展为核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催化应运而生,环境催化是指利用催化剂来控制造成环境污染化合物的排放的化学过程,包括应用催化剂生产少污染的产物及能减少废物排放和无副产污染物的新的化学过程,表现在污染预防方面的催化技术应用和污染末端治理方面的催化技术。环境催化剂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方法处理有毒、有害物质(通常是含有毒、有害的气体或液体),使之无害化或减量化,以保护和改善周围环境所用的催化剂,如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工业环保催化剂等。环境催化本质上是希望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重点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深入开展管端控制的过程化学和材料化学研究以寻找更加高效的控制方法和材料。仪器信息网联合面向工业催化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2020年工信部批建)将于2021年10月28日组织召开第二届“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主题网络会议,邀请业内著名环境催化和环境材料研究学者、检测分析专家等,针对环境催化和环境材料研究应用及检测分析的前沿热点和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为环境催化领域的研发应用与检测分析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催化领域科研人员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我国环境催化及环境材料领域的发展。会议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气体/污水/固体颗粒物等污染物消除、光催化、绿色催化、节能减排、能源转化及资源化等。报告主题及报告嘉宾:有机半导体可见光催化环境净化、绿色能源和肿瘤治疗探索——朱永法(清华大学 教授)典型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净化与消除研究进展——李新勇(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国仪量子EPR/ESR、比表面及孔径分析技术在环境催化领域的创新应用——方青(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 EPR高级应用工程师)大孔基高效炭烟净化催化剂研究——韦岳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授)环境与能源光催化研究进展与挑战——董帆(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常温下VOCs高效催化氧化——黄海保(中山大学 教授/主任)NOx的催化脱除——刘志明(北京化工大学 教授)半导体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提升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王其召(长安大学/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赤泥/粉煤灰改性材料在废水有机物处理中的应用——徐东彦(青岛科技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点击报名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参会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3/meetings/hjch2021/扫码报名
  • 科技国潮致匠心,智造无界敬未来
    2023年4月21日,中国济南——由屹尧-衡昇联合举办的“从微波化学到元素分析”整体方案推介会首站在济南鲁能贵和洲际酒店隆重举办,来自山东省疾控、农科院、质检研究院等单位的百余位嘉宾齐聚泉城,共襄盛举,一同见证屹尧-衡昇成长之路上的又一高光时刻。会议伊始,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副研究员王振华、山东实验室装备技术学会名誉会长孙怀玉作为嘉宾代表为会议致辞。两位专家对屹尧科技的产品品质、服务以及多年来潜心打磨产品技术的初心予以充分肯定,对“屹尧-衡昇协同发展”的战略发展模式寄予厚望,并希望屹尧-衡昇能加快步伐、再创佳绩,为国产科学仪器的未来赋能。 王振华老师 孙怀玉老师23年成长创新之路,从未止步。从籍籍无名到C位领跑,这一路走来,离不开行业专家前辈的悉心引领,更离不开每位用户的信任和支持。本次活动,我们荣幸地邀请到来自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等单位用户莅临现场,共同领略科技国潮之美。 屹尧-衡昇 相逢正当时 屹尧-衡昇品牌经理刘沙以《深度赋能 相逢正当时》为题的分享,阐释了屹尧与衡昇的“品牌溯源”——从相逢到携手的发展脉络。从微波化学到元素分析,给广大用户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是屹尧-衡昇品牌融合的初心。屹尧-衡昇协同发展的路线,不仅是基于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上的携手,更奠定了我们在趋势赛道的优先卡位。屹尧科技多年来在所践行的长期主义,决定了其有实力穿越生命周期,进而保持持续增长的可能。而这一经营理念也势必赋能于衡昇质谱,与之携手开拓数智时代的新格局。我们期待能携手共赢,为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略尽绵力。新一代P系列超能微波机器人震撼登场 会议期间,由屹尧科技自主研发的最新一代P系列超能微波机器人也正式向公众亮相。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副研究员王振华、山东实验室装备技术学会名誉会长孙怀玉作为嘉宾代表,与屹尧科技副总张锴、北区销售经理谭茜共同为新一代P系列超能微波机器人揭幕。 从1.0到4.0:穿越周期 引领未来 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有数。深耕微波化学和样品前处理领域二十余年,而今与衡昇质谱携手,实行跨品牌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穿越生命周期,品牌如何获得持续增长?屹尧科技副总经理张锴先生以题为《致匠心、敬未来》的报告代表主办方致辞,介绍屹尧科技从1.0到3.0时代的发展历程,从零到壹、从有到精、从屹尧制造到屹尧智造,并对屹尧-衡昇携手引领科技国潮4.0时代的前景表达了充分的信心。并表示:无论是最坏的时代,还是最好的时代,屹尧科技都心怀赤诚,与广大用户朋友“屹路同行”。屹尧科技北区销售经理谭茜女士结合屹尧多年来与用户协同共创的丰富案例,围绕“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好的服务”“什么是好的合作”以及“什么是行业的未来”四个问题,详尽展开了屹尧科技二十余年的成长史与里程碑。让现场的新老朋友对屹尧科技的产品服务、经营理念、精益管理等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随后,屹尧科技应用经理陆优兰以《未来已来 你能否拥抱未来》为题,从当前实验室面临的困境、产品研发设计的初心和理念、性能优势、应用场景、为用户提升体验等方面,详尽拆解了新一代P系列超能微波机器人的优势特点,并提出了“样品溯源从前处理开始”的屹尧专属解决方案。熟悉屹尧的用户对我们近年来在有机线取得的成绩并不陌生,屹尧科技全流程方案解决应用工程师陈文卿从性能参数、核心技术特点及应用场景等方面详尽介绍屹尧科技无机及有机产品矩阵。屹尧科技有颜能打的王牌产品——M6微波消解仪也在会议现场展示,吸引了用户朋友的热切关注。从消解到分析 衡昇质谱的整体解决方案 对于元素分析、尤其是复杂基体样品而言,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非常关键;而ICP-MS分析中,对仪器抗干扰能力、灵敏度等性能要求也很高。衡昇质谱技术服务总监于学雷带来《从消解到分析,衡昇质谱的整体解决方案》,简述了衡昇质谱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理念,并结合极具说服力的实验数据,详尽分析了衡昇质谱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亮点。不仅让与会嘉宾对衡昇质谱加深了认识,更对“屹尧-衡昇协同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凭借屹尧科技在微波消解领域20余年的产品技术积淀,结合衡昇质谱的ICP-MS灵敏度高、稳定性及耐基体能力强等方面的性能特点,从消解到ICP-MS分析的整个过程,为客户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以及分析解决方案。衡昇质谱的ICP-MS也来到了现场展示,引起了现场用户的极大关注。为期半天的推介会已圆满落下帷幕,疫情期间,我们不得以减少了与用户线下交流的机会,今后我们不遗余力与您奔赴山海。“从微波化学到元素分析”整体方案推介会&bull 成都站将于5月17日在蓉城举办,诚邀新老用户朋友到场,期待与您深入交流合作,携手开拓行业新格局。
  • 我国首个“数字海洋”实验室在津揭牌
    5日,我国首个“数字海洋”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该实验室将有效发挥“孵化器”和“桥梁”作用,在科学理论和战略研究、技术研发与突破创新等方面推动数字海洋的快速发展及科研成果应用,带动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建成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机构。第三届中国数字海洋论坛也于同日在津召开。   据介绍,国家海洋局数字海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将采用国际先进的“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手段模拟海洋环境变化,如天津海域海平面每年都在升高,其自身产生的影响尽管不大,但如果有台风扫过,海平面上升的累积效应就会加大台风或台风外围风场产生的影响,“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手段能够比较准确地提前一周模拟出台风的动向,为各级政府决策以及各单位和个人做好防范提供依据。该系统还能够描述海洋温度、海岸线等要素的变化,以及模拟风暴潮、赤潮、溢油等灾害和事故的变化趋势。此外,“数字海洋公众版”网站已面向市民开放,市民可登录该网站获取海洋科普知识、军事战争知识、海洋预报等内容,感受虚拟海洋馆。
  • 海洋浮标监测系统成功服务大运会
    朗诚实业有限公司作为中标方并参与实施的,深圳数字海洋建设的组成部分的海洋浮标在线监测系统自2011年8月上旬开始正式投入运行,在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行期间(8月12日至8月24日),圆满完成了为大运会海上项目比赛提供海洋环境保障与服务的任务。 此次为大运会提供服务的主要有杨梅坑、东山、核电站等三个大亚湾浮标监测子站,作为紧邻大运会海上赛区的三个站点,实施24小时实时监测赛区周边的海水水质、营养盐、海洋气象等参数,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和应用服务软件形成监测产品。除了为海上运动项目提供气象环境条件参考外,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实时监测了整个大运比赛期间海上赛区的水质环境,为赛区的赤潮预警防治工作提供了大量有效的监测数据,有力地保障了大运海上运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大运海上赛区部分实时监测数据如下: 大运会期间,朗诚公司派出专业技术人员,驻扎在深圳市龙岗大棚半岛东山海滨,保障浮标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协助深圳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开展相关海洋监测工作。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