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陈全胜

仪器信息网陈全胜专题为您整合陈全胜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陈全胜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陈全胜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陈全胜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陈全胜话题讨论。

陈全胜相关的资讯

  • 陈全胜谈食品品质与安全无损检测新技术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4月9&mdash 10日,&ldquo 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rdquo (以下简称:CBIFS 2015)在扬州市扬州会议中心举办。4月10日,作为CBIFS 2015分论坛的食品安全检测及样品前处理技术、食品生成过程质量控制技术、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四个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其中在食品安全检测及样品前处理技术专题研讨会中,来自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陈全胜教授做了题为&ldquo 食品品质与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新技术研究&rdquo 的报告。 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陈全胜教授   报告主要分为三个内容,分别是食品品质智能化感官检验研究、食品无损检测新技术和新仪器研发及食品加工过程在线过程监控研究。   陈全胜介绍道,人工感官不具有广普性,而食品品质智能化感官检验按照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食品智能化感官思路,利用视觉、嗅觉和味觉传感器分别模拟人眼、鼻、舌三种感觉器官获取样品(如茶叶)色、香、味、形等信息,计算机模拟人脑对三种信息进行处理,并对照人工感官检验结果,构建一个模型实现仪器化,智能化评价。   对于食品无损检测新技术和新仪器,陈全胜首先谈到便携式近红外成分检测仪。介绍了对于不同食品状态,开发的不同的检测模块,和基于嵌入式系统仪器方面的研究成果。陈全胜着重介绍了高光谱成像检测仪:&ldquo 高光谱成像技术(HSI)集成像分析和光谱分析于一身,光谱技术能检测其内部结构、化学成分等,图像技术能检测外观品质。因此HIS在食品、农产品内外综合品质检测上具有一定优势。&rdquo 报告中还介绍了其他食品中无损检测新技术和新仪器,如多光谱成像仪、荧光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可视化电子鼻技术等。   在食品加工过程在线监控方面,陈全胜列举果蔬智能化分级系统、食品农产品分选和包装过程智能化装备等。
  • 集美大学陈全胜教授团队食品顶刊综述: 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传感器检测食品中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Introduction苯并咪唑类杀菌剂(BZD)是一类含有苯并咪唑环的内吸性杀菌剂。最常用的BZDs有苯菌灵、多菌灵(CBZ)、甲基硫菌灵(TPM)、噻菌灵(TBZ)、麦穗宁(FBZ)等。在现代农学中,BZDs广泛用于预防水果、蔬菜和其他作物的真菌病害,用于采前和采后处理;此外,它们还被用作广谱的驱虫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食源性动物体内寄生虫。因此,许多国家和国际权威机构都实施了严格的监管。 最近,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技术,如比色、荧光和SERS技术,通过开发分析纳米技术在农药检测中的潜力,已经成为基于色谱技术一种替代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六年来基于纳米技术的光学传感器在水、食品和农产品中BDZ残留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本研究特别强调了比色、荧光、SERS及其集成系统,为当前BZDs的检测现状提供了广泛的覆盖面。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方法用于检测BDZ杀菌剂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用各种光学方法检测BDZ的不同纳米材料及其综合方法的示意图 基于纳米材料的信号增强策略纳米材料在研究领域被广泛用于促进传感器的修饰。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如表面修饰,生物相容性,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消光系数,催化活性等,可以提高不同传感器的检测效率。一般来说,信号增强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来自大表面积的强吸附显示出优异的特异性,以及纳米材料的高电子转移速率,从而提高了不同传感器的传感效率。 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传感器迄今为止,已经利用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传感器构建了不同的BDZ传感技术。光学传感器在BDZ的现场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广泛的用途。图2是BDZ在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传感器,特别是比色荧光和SERS及其集成系统的所有已发表论文的总结。图2 柱状图为基于纳米材料的比色(A)、荧光(B)和SERS(C)传感器检测BDZ杀菌剂的发展和发表论文情况比色传感器基于纳米材料的比色传感器因其对包括重金属、农药、真菌毒素、有毒细菌、生物标志物等在内的许多分析物的灵敏和选择性响应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是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纳米材料的聚集或分散,与分析物相互作用后,在可见光区域显示出明亮的颜色变化,并与分析物产生明显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通常,有两种策略可用于制备基于比色的传感器:I)催化或结构变化引起的颜色变化;II)纳米粒子的形态转变或聚集。比色传感器中比色响应的方案如图3所示。表1是基于纳米材料的比色传感器检测食品中BDZ的研究结果。图3 比色传感器的比色响应表1 基于纳米材料的BDZ比色传感器荧光传感器荧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荧光团或纳米粒子产生的光的发射,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表2是基于纳米材料的荧光传感器检测食品中BDZ的研究结果。表2 基于纳米材料的BDZ荧光传感器基于非辐射能量转移的荧光传感器在检测食品和农产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菌方面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FRET是一种非辐射距离依赖的能量转移现象,作为一种独特、可靠、灵敏的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各种分析物。碳量子点或碳点是一种新型的发光碳纳米材料,可用于荧光分析法中的定量分析。如图4A所示,Wang课题组基于氮掺杂碳量子点和金纳米簇之间的FRET,通过两个线性响应开发了CBZ的"turnon"比率型荧光传感器,LOD分别为0.83和37.25 μmol/L。相反,考虑到上转换纳米颗粒的优势,有研究开发了一种上转换-二氧化锰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生物传感器用于UCNPs对CBZ的灵敏检测,如图4B所示。图4 N-GQDs/AuNCs作为CBZ比率荧光开启传感器的示意图(A) CBZ荧光纳米传感器示意图(B) SERS传感器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获得了不同形态的纳米结构,它们被用作SERS活性基底,用于无标记和/或靶敏感检测各种分析物,包括农药残留水平。为了提高基于SERS的农药检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研究人员不断致力于开发新型SERS基底、新型检测策略、原位检测系统等。表3总结了SERS技术在BDZ类杀菌剂检测和定量方面的研究进展。表3 BDZ用纳米材料SERS传感器 SERS活性基底的选择SERS活性基底的选择对SERS检测至关重要。为了制备用于BDZ的最佳SERS传感器,需要考虑三个关键点:i)SERS活性底物的拉曼信号增强能力,ii)SERS有源底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iii)BDZ对SERS活性基质的亲和力。 SERS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在SERS信号中可以得到分子固有的拉曼信号,这可以通过DFT得到潜在的证实。理论拉曼信号借助高斯程序进行DFT分析,并给出合理的解释。然而,实验测得的拉曼和SERS信号与理论信号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农药或基底的分子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有关。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它们在实验上存在差异的确切原因。化学计量学对SERS传感器的影响化学计量学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从低质量的仪器数据中获得合理的检测结果,所得数据具有信号重叠性强、噪声水平高、分辨率低等特点。这种方法常应用于从光学(即比色、荧光、SERS等)、色谱、电化学和其他各种技术中获得的信号的定性和定量处理。有研究将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极限学习机(CARS-ELM)作为非线性化学计量学方法与SERS相结合,实现了苹果中TBZ浓度的快速测定;该方法在TBZ浓度为1、5、10 mg/L的蓄意污染苹果样品中的回收率为83.02%~93.54%;此外,通过PCA在P=0.05水平上的判别图确定了LOD(0.001 mg/L),如图5A所示。图5 利用SERS耦合CARS-ELM确定TBZ的方法示意图(A);SERS传感双杀菌剂界面自组装核壳二维Au@Ag纳米点阵列的制备示意图(B);便携式拉曼分析仪微滴捕获带(C);Ag-Au-IP6-Mil-101 (Fe)的制备示意图及TBZ的SERS测定(D)磁性纳米粒子(MNPs)对SERS传感器的影响磁性纳米粒子与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结合在农药的SERS检测中开辟了新的途径,这归因于以下几个优点:MNPs的有序排列和良好调节的热点提供了完美的增强因子;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性允许目标化合物从复杂基质中有效分离和富集;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性赋予了SERS纳米复合基底可重复使用性;最后,磁性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允许生物识别分子固定在其表面,提高了其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生物识别能力和与基质的分离能力。利用贵金属单、双金属SERS基底对BDZ进行无标记检测近年来,利用SERS技术实现痕量分子的无标记检测已成为原位应用的研究热点。如图5B所示,利用金核银壳纳米颗粒设计了一种二维纳米点阵列SERS基底,用于梨、苹果和橙汁中TBZ的可靠和可重复性测定,LOD为0.051 × 10-6。 基于氧化石墨烯(GO)的SERS传感器GO是一种单层碳材料,通过π-π堆积作用或静电作用对芳香分子具有突出的吸附能力;此外,由于电荷转移效应,它提高了拉曼信号,从而支持SERS检测。 硅基SERS传感器根据已发表的多篇文献,金属化硅由于具有大的表面积体积比可用于表面修饰、减少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独特的光学性质和易于制备等优点,已成为制备SERS基底的重要元素。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SERS传感器PDMS是柔性基底中备受研究者关注的一种聚合物凝胶,因其具有透明性、良好的拉伸强度、黏结性、无毒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此外,它具有较低的拉曼截面,对拉曼信号的影响较小。 基于纸张和胶带的SERS传感器纤维素基纸模板具有三维结构、便携性、柔韧性、多孔性、非均相形貌、极小的SERS信号干扰等优点,是硅或玻璃晶片和多孔氧化铝模板的实际替代品。特别是,它可以通过毛细管作用吸收液体,使目标分析物在传感器纳米材料表面黏附和富集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SERS传感器。如图5C所示,通过在导电碳带上沉积Au纳米枝晶,生成了用于TBZSERS检测的创新型POCT装置"微液滴捕获带";作为一个自主的"微容器"用于吸附分析物。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SERS传感器MOFs的多孔结构是通过π-π相互作用、氢键或静电作用形成的,它们提供了一个大的比表面积来支持和稳定金属纳米结构,从而获得一种新型的SERS基底。将Au/Ag纳米结构固定到MOFs中作为一种高效的SERS基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图5D所示,开发了一种基于MOFs的SERS传感器(Ag-Au-IP6-Mil-101(Fe))检测果汁样品中的TBZ。 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SERS传感器考虑到生物识别元件的局限性,MIP作为一种人工识别元件,具有与目标分子亲和力高、化学和机械稳定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在检测、催化和固相萃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通过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单体聚合,在目标分子存在的情况下形成三维空腔,可以通过互补的形状、大小和官能团选择性地与目标分子结合。基于其他材料的SERS传感器受仿生材料的启发,将植物叶片组装到AuNPs上,产生电磁辐射热点,用于水中CBZ和TBZ的检测。有研究报道了一种用于检测水果样品中TBZ的模板生长磷烯基Au/Ag纳米复合材料SERS基底。另有研究报道了合成的聚氨酯胶束/纳米银簇用于不同果蔬表面TBZ的原位检测。集成传感器近年来,集成不同的技术来提高检测的选择性、准确性和精密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利用碳化钛MXene/Au-Ag纳米壳开发了一种双功能智能CBZ检测方法,如图6所示。通过电化学和SERS方法,该传感器在茶叶和大米中分别可以检测到低至0.002和0.01 μmol/L的CBZ(表4)。图6 Ti2C MXene/Au-Ag纳米杂化物用于CBZ的电化学和SERS检测表4 基于纳米材料的BDZ集成传感器Conclusion and Perspectives本文综述了基于纳米材料的检测策略,以实现对实际样品中BDZ的高效溯源。尽管这些基于纳米材料的光学及其集成传感器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便利性,但在实际样品的检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在本研究中提到的BDZ中,苯菌灵和FBZ还没有被检测到。由于纳米材料与目标分析物结合的活性位点是有限的,因此关注简便和低成本的样品前处理过程是很重要的。也可以集中在芯片、纸张或带状传感器上,用于BDZ的现场检测,这将更有效地用于工业应用。——————————————————————————————————————— 陈全胜: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与智能化加工装备研发。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部省级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英文学术著作1部,中文学术著作3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其中,IF10论文1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5篇,ESI热点论文4篇),论文累计SCI他引6000余次,个人H指数43;累计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含国际专利4件),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先后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高被引学者、ProSPER.Net-Scopus Young Scientist Award、中国青年科学之星和江苏省333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内外奖励和荣誉。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质量安全的发展,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仪器信息网于2023年11月15-17日举办“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主题网络研讨会。陈全胜老师也将在此次网络会中带来精彩报告!点击图片,免费参会
  • 山西省成功举办全省环境监测技术比武
    由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山西省总工会、中共山西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的“山西省环保系统监测技术比武”于2009年10月21日至23日在太原市举行。环保部环境监测司副司长邹清平、质量管理处处长张景麒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傅德黔、综合室夏新博士等领导亲临比武现场进行了指导,邹清平副司长在比武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为确保本次比武活动的客观公正,比武组委会邀请了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江西、云南、四川以及本省的18名监测技术专家担任了本次比武活动的评委。   本次比武为省级二类竞赛,设水环境监测和气环境监测两个类别,比武内容包括:环境监测相关理论知识笔试、环境监测操作技能考核及环境监测理论知识电视竞赛 比武项目有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分析测试,以及烟尘的采样操作。   来自全省各地的36名选手组成的12支代表队参加了比武,经过两天的紧张角逐,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荣获团体第一名 山西省站的李焕峰和晋城市站的王琪分别荣获了大气监测和水质监测的第一名。   本次比武活动的成功举办,是贯彻落实环保部周生贤部长“聚精会神抓业务、一心一意钻技术”的集中体现,也是全省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一次全方位展示 通过比武,不仅营造了全省环境监测系统学技术、钻业务、强素质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为进一步规范监测、科学监测、努力开创全省环境监测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28家!浙江省公布2023年第二批全省重点实验室认定结果清单
    各有关单位: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整合力量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根据《全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浙科发基〔2023〕40号)规定,经我厅组织评审和论证,认定“全省无障碍感知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等128家为全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强化责任担当。重组后的实验室,要切实增强在相关创新链中“总平台、总链长”的使命感,深入推动教科人一体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推进科技开放合作,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强化核心能力,提升建设效能,在增强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中发挥核心作用。二、强化服务监督。各实验室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要指导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给予持续、稳定的科研投入,在人事、财务、科研组织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协调解决建设、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促完善并落实组织管理、科研项目、仪器设备、经费使用、知识产权、安全等管理制度,支持实验室建设发展。三、强化主体责任。实验室要聚焦主攻方向,迅速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加快引进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开展有组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开展高效率合作与学术交流,开放共享高质量创新资源,深化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落实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安全生产等内部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本批实验室建设期为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签订3年建设任务合同书,明确主攻方向、建设目标、科研任务和标志性成果等内容,作为建设期考核的重要依据。合同书签订另行通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24年7月23日2023年第二批全省重点实验室认定清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共建单位主任1全省无障碍感知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卜佳俊2全省数字创意智能系统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孙守迁3全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杜震洪4全省医学影像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微医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吴 健5全省可视信息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中控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范 菁6全省智能汽车电子研究重点实验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凌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明裕7全省共同富裕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大学郁建兴8全省影视媒体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杭州当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俞定国9全省生物医学智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大学万 健10全省工业智能与数字孪生重点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 宁波数字孪生(东方理工)研究院、浙江极氪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张东晓11全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浙江师范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蒋云良12全省数字精密测量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市肯特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朱怀球13全省工业大数据与机器人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牛建伟14全省视觉物联融合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刘 明15全省3D微纳加工和表征研究重点实验室西湖大学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仇 旻16全省微纳量子芯片与量子调控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游建强17全省电磁智能感控与先进电子集成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翠展微电子有限公司、浙江天通电子信息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尔平18全省光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戴道锌19全省高端科学仪器研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荣 星20全省光电自主感知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魏 凯21全省先进光功能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宁波舜宇红外技术有限公司、杭州金星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戴世勋22全省量子物态与光场调控重点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陈本永23全省原子级制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浙江大学居冰峰24全省模拟集成电路重点实验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朱樟明25全省微结构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艾菲博(宁波)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杭州恒影科技有限公司江 昕26全省高性能MEMS芯片规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眼科医院苑伟政27全省信能融合微系统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林先其28全省先进微纳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绍兴文理学院、绍芯实验室车录锋29全省高性能硅材料装备重点实验室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上虞半导体材料研究中心朱 亮30全省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京东方华灿光电(浙江)有限公司王江波31全省数据存储重点实验室杭州华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骆建军32全省大数据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高云君33全省敏感数据安全保护与保密治理重点实验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美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通(浙江)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樊凌雁34全省数字时尚与数据治理重点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沈 剑35全省大数据与未来电子商务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工商大学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王 勋36全省“公安大脑”大数据及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公安科技研究所浙江大学孙 斌37全省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西湖大学柴继杰38全省智能低碳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西湖大学曾安平39全省细胞与分子智能设计及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丽水市绿谷生命健康研究院周如鸿40全省生物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浙江工业大学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郑裕国41全省毒品防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警察学院国家毒品实验室浙江分中心(浙江省毒品技术中心)、浙江省戒毒研究院王继业42全省功能核酸基础与临床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浙江省肿瘤医院谭蔚泓43全省空间组学重点实验室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刘石平44全省功能性糖醇绿色生物制造重点实验室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李 勉45全省感染与免疫多组学重点实验室西湖大学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杭州市卫生监督所)孙 仁46全省癌症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冯新华47全省智能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网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吴息凤48全省肿瘤代谢前沿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吕志民49全省器官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50全省血液肿瘤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 洁51全省临床体外诊断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中翰盛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陈 瑜52全省精神障碍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胡少华53全省理化与增龄损伤性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陆远强54全省医学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张 宏55全省重要致盲眼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叶 娟56全省心脏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徐 洋57全省呼吸疾病诊治及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杭州浙大迪讯生物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李 雯58全省运动系统疾病精准研究与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杭州明康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叶招明59全省神经外科重大疾病研究及转化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陈 高60全省罕见病精准诊治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吴志英61全省严重烧创伤诊治与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张 茂62全省腹腔感染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虞 洪63全省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宋章法64全省骨科创伤与衰老疾病的机制研究及精准修复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杭州源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狄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方向前65全省生育力精准保护与促进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张松英66全省心血管介入与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杭州德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傅国胜67全省肝脏疾病多组学精准诊治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杭州汇健科技有限公司梁 霄68全省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舒 强69全省母婴安全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吕卫国70全省妇科重大疾病精准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汪 辉71全省肺癌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王 凯72全省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研究重点实验室杭州医学院浙江省人民医院、迪安诊断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黄东胜73全省头颈肿瘤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杭州瑞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葛明华74全省眼病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76全省中医心脑血管病重点实验室浙江中医药大学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万海同77全省肾虚瘀浊证研究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博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澳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刘 喆80全省眼脑神经通路功能重建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吴文灿
  • 山东省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将于12月20日向社会发布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省...
    山东省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将于12月20日向社会发布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省控重点河流水质监测信息 为使公众及时了解环境质量情况,按照省政府和环保部工作部署,山东省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将于12月20日在山东环境网站发布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省控重点河流水质监测信息。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范围包括全省17设区城市144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其中45个点位同时监测能见度。发布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各点位SO2、NO2、PM10、PM2.5、O3、CO等6项指标的实时小时浓度值、最近24小时浓度均值(O3为最近8小时浓度均值)、AQI指数和代表区域,并根据实际空气质量类别提供出行建议;二是结合我省能见度监测实际,发布各点位能见度实时小时值和实时图片、17设区城市能见度上一日日均值、各市呈现&ldquo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rdquo 的状况。   省控重点河流水质监测信息发布范围包括全省59条省控重点河流91个断面(含跨省入境及源头等参考断面),每月25日发布一次上月水质情况。发布内容包括各流域各断面水质类别统计、控制区域、常见鱼类稳定生长情况。   来源:山东环保厅 崂应官网: www.hbyq.net PM2.5采样,烟尘采样,烟气分析,大气采样,粉尘采样,紫外烟气分析,二恶英采样,油气回收检测,烟尘测试仪、真空箱采样、酸尘降采样、24小时恒温气体采样
  • 为专家服务——崂应助力四川全省新任环保局长培训会
    2016年8月23日,四川省环境保护厅举办的四川全省新任环保局长培训会在成都市成功召开。来自四川省各市(州)环境保护局100余名领导参加了此次培训。青岛崂应作为发言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会。 会议旨在进一步提各级环保局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促其尽快转变角色、找准定位,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同时,进一步强化其履职意识、业务能力、工作方法和应变水平,有效应对新形势下日趋复杂的环境保护面临的新挑战。 会议中,崂应代表讲解了超低排放监测技术的行业现状,并介绍了低浓度颗粒物的监测方法,以及烟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监测技术,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专业准确的讲解和现场答疑均得到了在场领导的肯定。 崂应3012H-D型 便携式大流量低浓度烟尘自动测试仪凭借其自身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认可。 环保之路,任重,道远。“为国家服务”是崂应人的宗旨,更是崂应人的承诺!
  • 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近日,第五次浙江省农业科技大会在杭召开,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家军,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出席会议。会议总结交流“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经验,研究部署“十四五”期间农业科技工作。与会同期表彰了一批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和先进工作者,作为数字农业的践行者,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家军,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看望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和先进工作者 袁家军在会上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和先进工作者表示祝贺。他指出,此次受表彰的优秀人物是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大家情系“三农”,长期奋战在一线,以专业本领为全省“三农”工作和浙江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浙江,作为全国数字化改革的先锋队伍和中国互联网经济发源地之一,科技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正是基于这片沃土,孕育出了一批批有初心有能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此次获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对陈渝阳董事长的肯定,也是对托普云农的认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未来,陈渝阳董事长将率领托普云农继续在农业科技领域深耕细作、多出成果,为浙江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再立新功。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渝阳
  • 安徽首次发布降尘监测结果及排名情况
    p   为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进一步推动降尘治理,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根据生态环境部制订的《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城市环境空气降尘监测方案》,安徽省首次发布降尘监测结果及排名情况。 /p p   降尘,又称“落尘”,是指自然降落于地面的空气颗粒物,其粒径多在10微米以上,计量指标单位为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地表沉降物质的量。降尘可以产生更小的颗粒物,成为环境空气中各类二次反应的载体。降尘量与工地、道路、堆场等尘源的对应关系非常明确。安徽省自2019年起开展环境空气降尘监测工作。降尘监测范围为全省16个市141个点(含16个对照点),降尘监测为每月一次,降尘量排名采用降尘量大小来确定,排名越小表明降尘量越小,降尘量相同的城市以并列计。开展降尘监测,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的提升很有帮助。减少降尘,同样是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一环。 /p p   安徽《全省16个地级市降尘量排名(2020年1月)》显示:池州、黄山、合肥市排名前三位,其中池州市降尘量最小(0.8吨/平方千米· 月) 淮北、安庆市降尘量相同(3.9吨/平方千米· 月)并列13位 排名最后的六安市降尘量为4.2吨/平方千米· 月。芜湖市1月份未按时开展降尘监测工作。 /p p   降尘量反映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p p   很多北方城市居民有这样的感受:一天不清理,桌面、窗台就是一层灰。即便蓝天在增多,“灰大”也让人烦恼。 /p p   习惯了PM2.5等空气监测常见指标,公众对新的降尘监测结果难免有点好奇。其实,这个监测由来已久。 /p p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唐桂刚告诉记者,大气粉尘自然沉降量监测是开展较早的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项目,后来由于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大家更关注PM2.5、PM10等污染物,但有些地方降尘监测并没有停。“比如在容易遭受沙尘侵害的新疆,降尘监测就非常有意义,所以这项工作一直在持续。” /p p   从全国面上讲,既然已经有PM2.5、PM10等六项主要污染物监测,为什么还要把降尘监测重新纳入视野? /p p   唐桂刚说,降尘量与工地、道路、堆场等尘源的对应关系非常明确,也就是说,降尘量直接反映城市扬尘管理做得怎么样。“虽然尘是可沉降的,对人体伤害没有那么大,但降尘量对城市管理的意义非常重要。监测并发布这些数据,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程度的提升很有帮助。” /p p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程麟钧告诉记者,PM2.5来源复杂,有一次生成也有二次生成的,研究表明,降尘可以产生更小的颗粒物,成为环境空气中各类二次反应的载体。因此,减少降尘,同样是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一环。 /p
  • 政策全文|《2017年全省环境监察执法工作要点》
    p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环境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2017全省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四川省环保厅制定了《2017年全省环境监察执法工作要点》,具体如下: /p p   2017年全省环境监察执法工作要点 /p p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全省环境监察执法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工作部署和全国、全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不断提高执法效能,为迎接中央环保督察和推动监察执法机构垂直管理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p p   一、实施“一项计划” /p p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要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环境保护部于2016年印发《关于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的通知》(环环监〔2016〕172号),明确提出通过严格执法、提高违法成本倒逼企业守法,力争到2020年底,各类工业污染源持续保持达标排放,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环境守法成为常态。 /p p   我厅已制定《四川省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提出排查评估的具体要求。全省各级环保部门须按照工作要求,于2017年6月底前完成钢铁、火电、水泥、煤炭、造纸、印染、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厂等8个重点行业(以下简称“8个重点行业”)的排查和排污评估工作,于2017年底前完成8个重点行业超标问题整改工作。我厅将在计划推进实施过程中组成检查组,对8个重点行业达标排放情况差、相关工作开展缓慢的地方进行抽查。 /p p   二、开展“两个活动” /p p   按照环境保护部要求,2017年将继续开展“环境保护法实施年”活动,通过综合追究刑事、民事、行政等责任,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在“百日攻坚行动”基础上,组织开展“利剑斩污”活动,继续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加快构建“四个从严”的环境监管新格局。 /p p   (一)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法实施年”活动。一是规范运用刑事手段。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做好对新“两高”司法解释的宣传、解读和培训工作,重点针对市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重点排污单位等不同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解读培训,在全社会形成严打环境污染犯罪的广泛共识 同时,认真落实环境保护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的《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环环监〔2017〕17号)要求,主动作为,积极协调公安、检察机关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努力形成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合力。二是强化实施行政处罚。各地要持续加大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等手段实施力度。2017年,原则上所有县(市、区)级环保部门均要有适用四个配套办法案件,各市(州)适用案件数量不得低于全国地级市平均水平。我厅将加大督查力度,对于环境质量差、执法力度小的市(州),继续采取通报批评、公开约谈等措施,推动地方强化行政处罚力度。同时,对于符合适用条件该用不用、该罚不罚的,将采取责令重新调查、行政问责等方式予以督促和纠正。三是积极支持民事追责。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鼓励环保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提供调查、监测方面支持,使污染企业付出高昂经济代价来赔偿污染受害者和修复受损害的生态环境。四是认真做好信息上报。各市(州)环保部门应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全市(州)所有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市(州)本级直接查办典型案件情况、挂牌督办和公开约谈情况等报送我厅。 /p p   (二)认真开展“利剑斩污”活动。延续“百日攻坚行动”的战略战术,继续保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运用行政处罚、行政命令,并联合司法机关采取刑事处罚等手段,集中力量查办未批先建,篡改或伪造环境监测数据,非法收集、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典型违法犯罪案件。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长期不解决或屡查屡犯的违法问题通过挂牌督办、联合查办等方式进行重点查处,对违法问题突出、环境质量恶化的地区,公开约谈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并对情节严重的,提出追责建议或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通过6-10月集中实施执法打击,巩固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成果,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履行环保职责,解决“不能查”、“不愿查”的问题。同时,固化机制成果,形成从严监管执法的常态长效,最终在全省真正形成“从严环境监管、从严整改问题、从严传导压力、从严执纪问责”等“四个从严”的环境监管新格局。 /p p   三、打好“三大战役” /p p   按照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2017年要紧密围绕全省环保系统“一号工程”(成都平原大气质量实现持续好转),重点关注沱江和岷江两条流域以及成都市主城区内的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组织实施相关专项行动,确保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p p   一是水泥玻璃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专项执法督查。各市(州)环保部门要组织对辖区水泥、玻璃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依法进行处罚,并责令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我厅将对专项行动适时开展指导、协调和抽查。 /p p   二是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各级环保部门须按照我厅统一部署,用两年时间对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及园区污水排放、治理及环境监管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整治。2017年5月底前,属地环保部门应完成对沿江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的排查任务。对发现问题的企业,要建立台账清单,按照立查立改的原则,督促企业立即制定整改方案,限期完成整改任务。2017年底前,50%以上企业要完成整治任务,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p p   三是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执法专项行动。按照《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2016-2017年)工作方案》的部署,在2016年摸底排查、整治方案制定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的基础上,各地要加快推进环境违法问题整治,在6月底前整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11月底前基本完成整治工作。从7月起,我厅将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实施“核查销号”制度,对整治进展滞后的地方严格实施督导问责。各市(州)环保部门应于每月25日前,报送执法专项行动进展情况。 /p p   四是地下水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各级环保部门在日常双随机检查中,要将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废物堆存场、垃圾填埋场、矿山开采区、石油化工生产及销售区、再生水灌溉区(包括高尔夫球场和渗井渗坑)及工业园区纳入重点排污单位或特殊监管对象加强监管,严肃查处利用渗井(旱井)、渗坑(坑塘)、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等违法犯罪行为。各市(州)环保部门应于每月5日前,报送上月执法专项行动工作进展及典型案例。 /p p   五是自动监控专项执法检查。按照环境保护部统一部署,组织对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运行、联网、数据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监控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大力查处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控设备等违法行为。根据检查情况列出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生产、销售、运维失信企业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各级环保部门应禁止列入黑名单的厂商参与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 /p p   四、实现“四个覆盖” /p p   积极按照环境保护部和省政府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有关要求,顺利推进四项工作实现全面覆盖。 /p p   (一)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全面覆盖。各市(州)环保部门要督促具备安装条件的以下类型企业依法依规安装和运行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钢铁、火电、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纸、印染、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行业企业 长江经济带化工企业及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 实施总磷、总氮总量控制地区排放总磷、总氮的重点排污单位。按照环境保护部工作要求,今年全省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要达到90%以上。同时,环境保护部将实施超标督办制度,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依规及时核实并处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p p   (二)环境监察稽查全面覆盖。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州)环境保护部门每年要对本行政区域内30%以上的县(市、区)开展环境稽查,今年将完成全面覆盖。市(州)环境保护部门要围绕环境监察日常工作,制定年度稽查工作计划,确定被稽查单位,明确稽查内容、具体时间节点和稽查手段。请各市(州)环境保护部门于2017年4月10前将今年环境监察稽查工作计划报环境保护厅备案,并于10月15日前报送稽查工作总结。 /p p   (三)环境执法培训全面覆盖。我厅将于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对全省现有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培训,并进一步改进岗位业务培训方式,继续分层次、分类别、分区域、分重点组织培训,提高现场执法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各地要按“三年轮训计划”继续组织环境执法人员参加业务培训。 /p p   (四)排污费征收及改革全面覆盖。各级环保部门要继续抓好排污费征收入库工作,积极推进“费改税”相关工作,确保前后衔接,平稳过渡:一是继续按季度公告企业排污费征收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继续推进石化行业和包装印刷行业VOCs排污收费试点工作。三是加大排污费稽查力度,将历年来所有欠缴排污费全部追缴入库,并于7月31日前上报稽查结果。四是积极做好费改税的相关工作,完善排污费征收“一厂一册”档案,做好“费改税”调研、论证、机制建设、基础数据及资料交接等准备工作。 /p p   五、夯实“五个基础” /p p   (一)树立执法专业化理念。今年环境保护部将继续组织开展大练兵活动,推动提升各地环境执法专业水平。各地要重点对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调查询问笔录等证据的规范性进行专项练兵,突出重点行业执法练兵。5月底前,各市(州)环保部门要制定实施方案,完成大练兵动员部署工作。要将大练兵活动和监管执法的实践结合起来,善于发现和培养重点行业优秀执法人员。9月底前,各市(州)环保部门要将自评工作报告、先进单位及个人推荐名单上报我厅。 /p p   (二)用好执法信息化手段。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污染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在移动执法系统中完善污染源档案信息 加强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的使用,结合双随机抽查,实现执法过程“留痕”管理 要利用好视频监控现场端设备,运用实时传输影像实现远程监控,充分发挥震慑环境违法行为的作用 要切实发挥12369电话和微信举报作用,充分收集案源信息 要利用好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充分发挥自动监控数据的“哨兵作用”。同时,利用好无人机、暗管探测仪等信息化装备,有效提升现场执法能力,准确掌握排污单位实时动态。 /p p   (三)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按照环境保护部《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环境行政执法文书制作指南》《环境行政处罚证据指南》等文件要求,推进环境行政处罚标准化和规范化。我厅将组织实施环境执法全过程记录试点工作,为下一步规范执法奠定基础。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6〕63号)的部署和环境保护部要求,全省将在今年内积极推进环境执法人员统一着装工作。各地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积极推进该项工作。 /p p   (四)形成执法公开化常态。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推进监管执法信息公开,要加大超标排污和弄虚作假案件查处的公开力度,并向企业诚信体系管理部门通报。要继续完善“环境违法曝光台”等环境监管信息公开专栏,及时公开超标企业名单及处理情况、行政处罚文书等。同时,要推进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3月底前,各市(州)环保部门要公布行政区域内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并督促列入名录的企业在6月底前依托全国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及时公开其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等环境信息。各级环保部门要监督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进展情况,对拒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的要依法处罚并予以公告。同时,要加强对执法工作的宣传,认真梳理、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违法案例,在当地媒体中进行广泛深入宣传报道,把“以案说法”“以案释法”、执法问责“点名道姓”等要求落到实处,实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倒逼企业自觉守法。 /p p   (五)严格执法系统化考核。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环境监察工作年度考核办法,优化考核指标,对下级环保部门执法工作进行年度考核。我厅将进一步强化对各级环保部门日常执法工作的考评,对查办大案要案、基础工作扎实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通报表扬 对执法不力、推进工作缓慢的单位和个人将予以通报批评 对造成严重影响的,将取消年终考评资格,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p
  • 377家艾滋病检测实验室遍布辽宁全省
    记者11月25日从辽宁省卫生计生委了解到,今年全省共验收了6家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和137家筛查实验室,我省已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艾滋病检测网络系统。   省卫计委疾控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检测工作是整个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自1995年以来,全省加强了艾滋病网络实验室建设,开展了HIV血清学、免疫学、CD4、HIV病原学载量和基因耐药检测等工作。到2012年底,全省已建立了省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1家、艾滋病确证实验室7家、艾滋病筛查中心实验室8家和艾滋病筛查实验室361家,共计377家艾滋病检测实验室。截至目前,全省筛查实验室共对1845万余人次进行了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基本掌握了全省艾滋病流行趋势和人群分布特点,为制定我省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 南京检验检测服务业行业规模全省第一
    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高技术服务业,是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近日,南京市市场监管局公布对驻宁检验检测机构统计分析情况:2022年,南京共有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711家,全年出具检验检测报告876.2万份,取得营业收入138.7亿元,行业规模继续位居全省首位。统计显示,2022年,全市共有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711家,从业人员3.2万人。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检验检测机构营业收入排在第二位,规模居同类城市前列。结构方面,大中型机构(从业人数100人以上)占8.0%,比例为全省最高;规模以上机构(年度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191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市检验检测机构主营业务涉及36个领域,覆盖面全省最广,在建筑、环境、特种设备等多个领域机构数量居全省第一。电力、软件与信息化检测机构较多,为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资源方面,全市检验检测机构共有仪器设备21.08万台(套),仪器与设备资产原值107.7亿元,实验室面积173万平方米,同比均有较大幅度上升。在从业人员中,高学历(研究生及以上)人员占比18.5%,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地区;共建有22个国家质检中心和11个省级质检中心,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 全省唯一!光智科技大尺寸硒化锌项目入选“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遴选结果。该榜单经初评、终评遴选出先导技术榜150项、新锐企业榜50项等共计230项拟入榜项目。【拓展阅读:230项!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遴选结果公示: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其中,安徽光智凭借“超厚大尺寸高均匀性CVD硒化锌规模化生产技术”成功入选榜单!这也是安徽省唯一的上榜项目,标志着公司在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获得中国科协高度认可。全省唯一,图源:中国科协为聚焦新兴前沿领域和产业基础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队伍,发挥技术经理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催化作用,2020年中国科协推出“科创中国”品牌。其旨在深入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树立产学研深度融合风向标,着力打通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关键环节。安徽光智此次入选的先导技术榜,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六大领域的产业需求,遴选代表本领域前沿水平,且具有开创性突破和广阔应用场景,可转移、转化、交易的先导技术成果。硒化锌材料,图源:安徽光智超厚大尺寸高均匀性CVD硒化锌便是公司攻关研发出的“明星产品”之一。硒化锌是一种无机化合物材料,对红外波长具有低吸收性,并可透射可见光,是制作红外透镜、窗口、输出耦合窗口和扩束镜的首选材料,是制作大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的重要材料。长期以来,硒化锌制备技术和大尺寸硒化锌产品受制海外封锁,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同时,大尺寸硒化锌成套制备技术属于国内空白。其沉积系统设计复杂、合成工艺开发难度大、高精度加工难度高,规模化生产面临极大挑战。对此,安徽光智立足于国家战略材料的重大需求,经过多年不懈研发,首创了数字集成自动化控制大型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开发了均匀温场分布与原位高温退火工艺相结合的新工艺体系。目前,公司可生产的超厚大尺寸高均匀性CVD硒化锌,产品性能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新荣誉激励新发展,新动力成就新高度。未来,安徽光智将以此次入选科协榜单为契机,继续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加速培育公司新质生产力,为实现我国光电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核动力。
  • 岛津.中国参与全省屠宰监管“扫雷行动”培训会
    岛津.中国参与全省屠宰监管“扫雷行动”培训会 岛津.中国参与全省屠宰监管“扫雷行动”培训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张履平处长通报了全省农产品安全监管形势 2017年8月8日至8月9日,省农业厅召开了全省屠宰监管执法培训暨2017年“扫雷行动”培训动员会。会议对2017年生猪屠宰“扫雷行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和培训动员。会议由兽医兽药处处长富刚主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张履平处长通报了全省农产品安全监管形势,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石谦所长培训讲解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杨朝波副厅长出席会议并作了动员讲话。岛津集团作为参会代表,积极学习省农厅会议精神。成都岛津参加屠宰扫雷会议现场  会议提出三点工作要求:一是提高站位,增强促进屠宰行业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压力感。要借中央环保督查这次东风,再加压力,再鼓干劲,加快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升级改造、整合搬迁,促进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建立健全无害化处理体系。二是要敢于担当,强力整治行业乱象。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严格执行生猪屠宰检验检疫制度,强力规范屠宰企业生产管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犯罪行为,破除县域“零案率”。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强化工作督导。要求压紧压实压细属地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最高标准、最严举措,敢于担当,逗真碰硬,加强行业监管,规范行业发展,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全面、系统、深入做好屠宰监管方方面面的工作,促进屠宰行业健康发展,保障屠宰环节猪肉产品质量安全。成都岛津参加屠宰扫雷会议现场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肉制品作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肉制品安全却层出不穷。违规屠宰可能引发肉制品各种质量问题:微生物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亚硝酸盐残留量超标等,进而诱发各种疾病,包括禽流感等,危害人身安全。 近两三个月内,除了高温,热度高的还有香港特区越来越让人恐怖的流感。多方报道港流感疫情严重,并持续出现一定数量的流感相关严重病例和死亡个案。6月下旬开始,A(H3N2)亚型流感为主要流行毒株。岛津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医院采图--流感岛津集团(香港)有限公司采图--流感 岛津集团旗下有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因而长期密切关注境外禽流感、非洲猪瘟、疯牛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等动物疫情动态,加强与质检、林业、海关、边防等有关部门协作配合,防范境外疫情传入风险;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收购、贩卖、屠宰、加工病死畜禽行为。成都岛津西马诸酶标仪成都岛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岛津.中国参与全省屠宰监管“扫雷行动”培训会
  • 浙江省智慧农业协会成立 托普云农陈渝阳董事长任会长
    1月5日,浙江省智慧农业协会在杭州隆重地举行了成立大会,全省250家农业企业会员单位参加了成立大会,省民政厅、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及省市农业科技部门的专家与会。 会上,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当选会长。陈董事长表示:“浙江省智慧农业协会的成立,表示我们浙江也有了自己的智慧农业组织。协会将打破企业与企业,区域与区域,产业与产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数据篱笆’,携手共进,生态共建,资源共享,价值共创,开创智慧农业新局面。”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国家农业部部长韩斌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强调“示范引领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率先实现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精准生产、管理服务、追溯体系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都市农业的职能水平”。浙江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陈董事长表示:“我们要保持‘领先优势’,巩固和深化浙江智慧农业的同时,抱成团,走出去,参与和推动全国智慧农业的发展。” 协会定位为政府对智慧农业、农业产业化精英企业进行服务管理的参谋和助手,是新形势下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搞好三农服务工作的补充。其主要职能是:联络、协调、指导、咨询、服务。力争成为政策传递、行业信息发布、学术成果、经营指导、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和经验交流中心。 智慧农业产业在中国方兴未艾,发挥作用正当时,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市场发展前景光明远大。相信在协会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协会的工作一定能取得更大的发展,一定能为浙江省智慧农业产业发挥重要价值。浙江智慧农业协会正式起航 托普云农董事长陈渝阳当选浙江智慧农业协会会长 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方泉尧宣读建立浙江智慧农业协会的批复 浙江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副局长周龙宣读批复并致贺词 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孙奎法代表省农业厅致贺词 浙江大学美丽乡村规划学院徐延安教师演讲 浙江智慧农业协会成立大会现场 协会成员同杭州市前农办主任、市秘书长王忠德合影 浙江省智慧农业协会成员入场
  • 响水事件影响持续,江苏计划大量减少全省化工企业
    p   受“3· 21”响水爆炸事故的影响,4月8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江苏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实施细则》,听取关于2019年度全省督查检查工作计划汇报,研究部署有关工作。省委书记娄勤俭主持会议。会议强调, strong 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企业、园区必须关闭,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园区必须关停,对落后低端企业必须淘汰 /strong 。对符合安全生产、环保标准的企业要支持技术改造、支持配套产业、支持完善产业链。对区域总体环境容量不足的,要统筹规划调整,一企一策,针对性实施。 /p p   此前在2017年,江苏省政府就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化工企业“四个一批”(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和重组一批)专项行动。在此基础上,江苏省政府随后又下达“263”“减化”和化工企业“四个一批”目标任务:2017—2018年将关停2077家化工企业,其中2017年关停1149家,占关停企业总数55% 到2020年,完成转移272家、升级4327家、重组696家化工企业 化工行业COD、氨氮、VOCS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3.5%、13.4%、30% 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提高到50%以上。 /p p   根据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江苏省化工行业整治提升方案(征求意见稿)》显示, strong 明确到2020年底,全省化工生产企业数量减少到2000家,到2022年不超过1000家。 /strong 其中,《征求意见稿》 strong 拟 /strong strong 大幅压减沿长江干支流两侧1公里范围内、环境敏感区域、城镇人口密集区、化工园区外、规模以下等化工生产企业 /strong 。 /p p   根据江苏省官方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全省化工企业共有7372家,其中化工生产企业6884家。2017年和2018年,江苏省共关停2600多家化工企业。 /p p   化工行业是江苏省第二大产业,2017年江苏省化工行业总产值超2万亿元,约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13.3%和全国化工行业总量的15%。 /p p   除了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等省市也对省内化工企业陆续开展排查整治。化工大省山东自3月23日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紧急行动,截至4月1日已检查企业4050家,发现问题和隐患22504项,责令停产整顿企业121家。河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自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将在河北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两年的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攻坚行动。河南省也表示对45家中央驻豫和省管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同时对省内499家委托许可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10489家经营企业进行全面拉网式检查。 /p p   针对这种趋势,国金证券相关分析师认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将长期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原先“小而散”企业会受到重点排查,化工行业集中度有望大幅提升,龙头企业技术、规模、安全、环保优势突出,在未来的行业整合期将高度受益。更长远看,危化行业准入门槛未来会大幅提升,供给收缩,行业有望迎来上行周期等发展趋势。 /p
  • 浙江:趁势而上决战决胜 打造“五水共治”标杆样板
    5日,浙江省杭州市市长张鸿铭专题调研和睦港水环境治理工作。他强调,和睦港治理事关民生福祉,事关“五水共治”工作大局。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趁势而上、决战决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努力打造“五水共治”标杆和样板。戚哮虎、何关新参加。 张鸿铭一行实地踏看了江干区机场港、九沙河、香槟湾和余杭区三角村等截污纳管项目和河道水质情况,听取市城管委和相关城区工作汇报。和睦港北起上塘河,南入钱塘江,总长11.7公里,是城东地区防汛排涝和配水的骨干工程,也曾是主干河道水质最差、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末梢城市河道。目前,整治已完成市政配套、截污纳管、河道整治、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170个工程项目,并开展了沿河违法建筑拆除、“八小行业”整治和清洁行动,基本实现消除黑臭现象的治理目标。 张鸿铭指出,和睦港治理实施以来,沿线各单位真重视、力度大、举措实、成效好,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和睦港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进一步坚定信心、痛下决心,趁势而上、决战决胜,确保年底实现黑臭现象稳定消除的治理目标。 张鸿铭强调,和睦港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下一步,要坚持趁势而上,举一反三,查找差距不足,时刻警钟长鸣 突出重点,对已治理河道坚决防止反弹,在治理河道严抓截污纳管 强化监督,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常态化长效化。要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抓好截污、治理、清淤、引水和污水处理,结合“三改一拆”、“八小行业”整治和产业转型升级,分清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要坚持多方联动,加快建立上下游区域治水协调机制,加大对“低小散”企业淘汰力度,着力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的格局 市级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抓好落实,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注重社会联动,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助推作用,营造全民爱水、护水、节水的良好氛围。要坚持责任导向,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责任和河长责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同时严格工作标准、行政执法和绩效考核,推动整治工作取得最大成效。来源:杭州日报
  • 青海将建毒品实验室 指导全省毒品检验工作
    中国警察网讯 报道:日前,青海省公安厅决定,在厅禁毒总队成立毒品实验室,主要指导全省的毒品检验工作,承担对各州地市毒品检验鉴定结论存有异议的案件进行复检。   据悉,毒品实验室将承担制造毒品、混合毒品等复杂案件的检验鉴定 负责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查缴毒品的登记保管和集中销毁 对全省查缴的所有毒品进行取样、定性定量检验 开展各种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标准采样工作 组织开展制毒案件的现场勘验检查 对综合毒品价格监测、毒品成分构成进行深度分析研判,为监测毒品来源、掌握毒情形势、打击毒品犯罪提供支撑。   据了解,近年来青海省一直依托各级公安刑事技术部门开展毒品检验工作,但由于投入不足、毒化专业人员流失等原因,导致毒品检验的周期加长,制约了打击毒品犯罪的成效。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该省打击毒品犯罪力度不断加大,毒品检验工作不适应的问题愈发突出。   青海省公安厅同时决定,加强西宁市、海东地区和格尔木市等3个毒情重点地区刑事技术部门的毒化检验技术建设,在2012年5月1日前完成毒化检验室建设任务。
  • 去年广州获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机构达1039家,数量居全省首位
    4月12日,广州检验检测高质量发展暨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峰会在黄埔区举行。会上提到,2022年广州获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机构达1039家,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去年全年,广州检验检测产业实现年营收达355.14亿元。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赵军明表示,广州将指导南沙区加快形成面向粤港澳的检验检测行业对话交流机制、黄埔区争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全力推动广州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广州检验检测产业营收达355.14亿元,同比增加18.40%据介绍,2022年,广州获检验检测资质认定机构共1039家,占全国2.05%,全省23.06%,数量居全省第一。2022年,广州检验检测产业实现年营收355.14亿元,同比增加18.40%,其中民营机构年营业收入约200.54亿元,同比增长51.33%。记者了解到,广州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呈现五大特点: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机构性质比例相对协调;区域相对集聚;机构“头部”相对集约;此外,检验检测支撑平台居全国前列,拥有35个国检中心,2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6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赵军明介绍,广州已布局建设全国首个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并于近两年印发了全省首个检验检测服务业领域《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以“政府+市场”“链长+链主”推进检验检测服务业“筑基”“强链”“提质”。他表示,“广州检测”已经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龙头效应和品牌效应,有基础、也有能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为国际国内、各行各业提供更坚实高效的服务支撑,为制造业当家、为产业创新全面赋能。“希望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能够为整个国家的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提供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司一级巡视员乔东表示,广州要从“检验检测管理”“行业、机构自身发展”“服务对象感受”三个维度,更好发挥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重要作用。广东市场主体众多,经济活动活跃,为检验检测需求提供了强劲动力。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高国盛指出,广州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要方向,扩大优质检验检测服务供给,构建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水平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加快南沙区形成面向粤港澳的行业对话交流机制近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出台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开展检测认证助推质量提升行动。支持检验检测“链主”机构成立行业联盟或专家咨询机构,为家电出口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政策及技术法规咨询等服务。“近期希望将我们在华南地区家电产业集群质量提升的一些经验,复制到全国其他地区的家电产业集群,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作为广州市检验检测服务业产业链总“链主”企业,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泽波表示,将探索开展检验检测促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一步完善链主工作机制,优化参与机构性质比例,加强人才智库建设,增强龙头带动效应,针对广州重点产业发展对检验检测的需求,增强全产业全流程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的有效性。赵军明表示,广州接下来将紧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要求,加强部门合作,持续推动“检产融合”“链金合作”,瞄准短板抓紧强链补链,指导南沙区加快形成面向粤港澳的检验检测行业对话交流机制、黄埔区争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全力推动广州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 河南2022年全省高校要与企业共建约1000家研发机构
    4月15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推动高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按照河南省委主要领导指示要求,2022年底全省高校要与企业联合共建1000家左右各类研发机构(平台),实现高校参与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通知》在时间进度中提出,4月-5月,各高校要完成新建研发中心任务,实现全省高校挂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000家。《通知》明确,2022年底,省教育厅将择优认定100个示范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纳入河南省高校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计划,对相关依托高校,在高层次创新平台遴选、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荐、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原文如下: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推动高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的通知各高等学校:  按照省委主要领导指示要求,2022年底全省高校要与企业联合共建1000家左右各类研发机构(平台),实现高校参与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为推动该项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年底前完成任务,根据《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推动高校参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科技〔2022〕77号)要求,教育厅党组研究决定,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专业优势,全面推动高校与规上工业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做到企业有需求、高校有服务。现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任务  结合高校实际,分类指导建设。按照“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创建高校、设有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他本科高校、高职学校等,分类确定高校与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平台)建设任务(见附件1)。  强化资源整合,实质实效运行。各高校要立足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全面梳理整合校内资源,加强各环节、各要素的组织协调,按照“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方式,主动与企业进行深入对接,共建研发中心。要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进度计划、形成任务清单,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确保研发中心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投入、有合作项目、有科研队伍、有成果产出、有良性运行。  二、时间进度  根据省委要求,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工作要挂图作战、明确进度、年底交账。  4月30日前,各高校要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对已建的研发中心全面摸底,对拟建新建的研发中心进行论证、积极推进。  4月-5月,各高校要完成新建研发中心任务,实现全省高校挂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000家。  6月-9月,各高校要进一步深入整合资源,加强校企协作,优化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研发中心实质性运营,确保有资金投入、有研发项目、有人员交流。省教育厅将组织专项调研,对工作推进滞后、建设质量不高的学校予以通报。  9月-12月,省教育厅全面总结高校参与企业研发工作情况,并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科技厅等单位对建设成效突出的高校予以表彰。  三、支持保障  2022年底,省教育厅将择优认定100个示范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纳入河南省高校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计划,对相关依托高校,在高层次创新平台遴选、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荐、重大科研项目立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四、工作联系  请各高校分别于4月30日、5月31日、9月30日、12月31日前据实填报《高校与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情况汇总表》(见附件2),通过电子邮件报送本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进展情况。  各高校要明确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工作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见附件3),于4月20日前将责任人信息采集表发邮件至省教育厅,电子信箱:kjc@haedu.gov.cn。  本科高校工作请联系科技与信息化处,联系人:胡明晖、霍帅,联系电话:0371-69691274。  高等职业学校工作请联系职成教处,联系人:庞曼 联系电话:0371-69691788。  附件:1.高校与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任务分配表  2.高校与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情况汇总表  3.高校与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责任人信息采集表2022年4月15日
  • 沧州建成全省最大汽车罐车检验中心
    日前,全省最大的汽车罐车检验中心在沧州正式启用,年可检测液化气汽车罐车达到500辆/年。   据介绍,该中心建成了专门无损检验、材料试验、油品化验试验室,配备有压缩机、自动X射线机、超声波探伤仪、磁粉探伤机、内窥镜、测厚仪、快速可燃气体分析仪等先进设备,能同时对11辆罐车进行检测,其检验能力、检验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能保障辖区内汽车罐车100%检验。
  • 四川: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1.5%左右
    省政府近日印发《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确保2030年前如期实现碳达峰工作作出部署。《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1.5%左右,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3.5%左右。《方案》提出,要牢牢把握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着力方向。“十四五”期间,我省要加快构建以水电为主,水风光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38亿千瓦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4%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是反映降碳能力的主要指标。我国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四川确立的目标是达到41.5%左右。因此,《方案》强调,要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为全国实现碳达峰贡献四川力量。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统筹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调整,《方案》部署了十大重点行动,即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市(州)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方案》提出,加快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支持宜宾建设“动力电池之都”、遂宁建设“锂电之都”,成都建设“绿氢之都”,打造德阳“世界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乐山“中国绿色硅谷”;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支持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园区和绿色低碳工厂。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创建,因地制宜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加快城乡公共充(换)电网络布局,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方案》作出的一系列部署,体现了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以及开展这项工作的全民性。《方案》指出,各市(州)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科学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碳达峰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避免“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此外,我省将加快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实行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逐步建立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
  • 2015年河北拟在全省市县建水质检测中心
    记者从河北省水利厅获悉,截至目前,河北省年度饮水安全项目已完工3894处,完成投资22.52亿元,解决了46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计划任务的85%。   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目标任务,河北省对加快推进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对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实行专项盯办,工程进度一周一上报,半月一通报。同时,抓好&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内和规划外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核查 加大对各市县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的力度,年底前全部完成实施方案的审批,确保明年的项目按时间节点开工建设。   此外,河北省严格落实新修订的《河北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将农村集中式供水纳入卫生行政部门的监测范围,依法依规实施水质监测,计划2015年全省市县两级建设水质检测中心,建立常态化监测制度。
  • 河北省食检院开展技术培训提升全省食品检验检测能力
    近日,由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河北省食检院”)举办的“全省市级食品检验机构专题培训班”在保定市举办,来自全省11个市级食品检验机构的117名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参加。本次培训旨在加强各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和科研合作,进一步提升系统内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专题培训授课中,河北省食检院专家对食品安全抽检工作从抽样、接收到检验,从质量管理、风险防控到数据筛查的全环节、全过程和全要素进行系统梳理,依据2023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主要变化对食品安全抽检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要点进行详细分析,从仪器分析、生物检验、报告出具等方面对如何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公正性和可追溯性进行细致讲解。座谈交流时,各市级食品检验机构培训代表总结了机构发展和工作开展情况,分析了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据河北省食检院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院充分发挥食品检验“龙头”带动引领作用,为全省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检验检测队伍夯实基础,不断强化检验人员拓展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质、增强检验本领,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能,为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 江西省召开全省污染防治会议,“赣州蓝”缘何备受瞩目?
    编者按2018年上半年,江西省赣州市大气质量主要考核指标PM2.5在省内排名倒数,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巨大,为彻底扭转不利局面,赣州市聘请先河环保“环保管家”作为当地专家团队,在精准治污、科学管理方面进行探索。  近日,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南昌召开2020年第二次(视频)会议,赣州市在主会场播放视频短片,并在分会场作典型发言,展示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赣州蓝”再次引发关注。6月17日,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南昌召开2020年第二次(视频)会议,总结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展情况,分析研判当前面临的形势,部署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工作和成效考核工作。会议传达了省委书记刘奇6月1日在省委第157次常委会会议上关于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讲话和省长易炼红的批示精神。副省长、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陈小平出席并讲话。陈小平副省长强调,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既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迎接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在思想认识上要再深化,在组织领导上要再强化,在责任分工上要再细化,在工作措施上要再实化,争取在这次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徐延彬通报了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展情况,对迎接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工作进行了部署。赣州市、上饶市、九江市分别在主会场播放视频短片,在分会场作典型发言,展示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下面请跟随小编,一同看看先河环保专家团队是如何协助赣州市政府部门,在大气质量上从全省倒数跃居全省前列的吧!“赣州蓝”备受瞩目先河“环保管家”如何管住大气污染?2020年1月至5月底,赣州市市中心城区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25微克/立方米、41微克/立方米,排名均列全省第一;各县(市、区)PM2.5平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6个县PM2.5平均浓度进入全省前10。强化布点 网格管理先河环保利用“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支持系统”,在赣州市建立起网格化平台,在中心城区安装空气监测微站110个,建成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6套,中心城区渣土运输车辆GPS定位全覆盖,80多家重点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在线监测系统,66个建筑工地项目视频监控和91个项目实现在线监测联网对接,由点连线,由线到面,编织了一张无形“铁网”,让污染源头无处遁形。实时预警 科学研判 精准施策 先河“环保管家”通过大气网格化精准监测与决策指挥系统,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实时预警,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通过科学分析研判,提供切实可行的管控治理建议,并为接下来的达标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推动赣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由经验型向科技型、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自2018年以来,赣州市加大大气污染管控力度,采取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方式,采用科学手段及时发现污染源、响应突发污染事件,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先河专家团队对环保问题“望闻问切”,为环保疑难杂症“对症抓药”,精准分析、精准溯源、精准施策、精准治理,挖掘造成当地污染的根本问题,助力区域环境持续达标!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先河环保要让这一幕幕美好而灵动的景象长久陪伴着赣州百姓。
  • 北京宝德原子荧光光度计 助力《陕西省全省检验检测机构技能比武大赛》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与西北大学化工学院联合举办的“助全运、提能力、保安全”全省检验检测技术技能比武大赛决赛于2021年6月9日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 本次技能比武分选拔赛、决赛两个阶段进行。选拔赛主要考察参赛代表队检验检测理论知识,决赛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现场操作竞赛两部分,理论知识考试以闭卷考试形式集中进行。现场操作竞赛项目为生活饮用水中砷的测定-氢化物原子荧光法(GB5750.6-2006中6.1),重点考核基本操作技能和仪器分析实操能力。来自全省178家检验检测机构的356名从业人员通过初赛笔试、决赛笔试激烈角逐,最终选出30家检测机构同台竞技,现场对生活饮用水中砷含量进行实操测定。 陕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使用北京宝德仪器原子荧光光度计,荣获“6.9世界认可日暨全省检验检测机构技能比武团体一等奖”和“6.9世界认可日暨全省检验检测机构技能比武个人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在此表示热烈祝贺! 北京宝德仪器原子荧光光度计系列:BAF-2000/3000/4000 应用领域: 主要用于环境样品检测,食品卫生检验,水样检验,农业及其产品检测,地质冶金样品检测,疾控中心样品检测,中西药,生物材料,化妆品,纺织品,临床实验及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检测对象: 上述领域样品中砷、汞、硒、锑、铋、铅、碲、锗、镉、锡、锌、等痕量元素的含量检测。升级后可检测砷(As)、汞(Hg)、硒(Se)、锑(Sb)等元素的形态和价态。
  •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23年度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设区市、韩城市、杨凌示范区市场监管局,省局机关有关处室、直属事业单位,各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现将《2023年度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落实。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3月14日2023年度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2023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部署要求,围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重点工作,牢固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工作理念、全力聚焦“三个年”活动各项任务,以“四个转变”为目标路径,以“五抓五促五提升”为具体抓手,扎实推进《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落地见效,深入实施标准强省建设,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贡献。主要预期目标:围绕我省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立项省级地方标准200项以上,制定发布100项以上。印发指导行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2项以上,制定团体标准10项以上。建设各类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20个以上。新布局成立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3家以上。新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10家以上。组织对300家以上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情况进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一、抓规划、促落实,提升我省标准化工作合力1.深入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全省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结构性调整、系统性重塑,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协同发力、合作共建的目标定位,组建成立陕西省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建立《实施意见》跟踪问效和定期评估机制,合理确定量化考核指标,推动将重点任务考核纳入陕西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3.以组织保障、机制建设等为重点,对《实施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各地贯彻落实的亮点成效。二、抓项目、促带动,提升标准化服务支撑能力4.聚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地方标准研究,积极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申报创建工作。5.结合县域经济发展需求,支持延安南泥湾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渭南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宝鸡食用菌种植、安康毛绒玩具、汉中冷水鱼养殖、杨凌“一带一路”国际农业标准化合作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市探索开展市(县)级农业标准化试点建设。6.提升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举办民营企业标准化公益大讲堂,着力引导企业增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的意识和能力。推广“1+X”标准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应用,优先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设立标准专岗、专员、总监等,完善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服务支撑体系。7.紧抓中亚标准化研究中心、杨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上合农业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探索开展RCEP、CPTP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标准研究比对,持续推动涉外农业标准化培训基地、中国标准海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与在陕国际、国家标委会交流沟通,有效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合作共建机制,全方位争取更多国际、国家重大标准化项目和标准化总部项目落地。三、抓重点、促突破,提升标准化创新驱动活力8.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以推动传动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组织开展2023年度省级地方标准立项征集工作。建立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地方标准快速通道和团体标准培优机制,为构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标准支撑。9.聚焦我省苹果、茶叶、猕猴桃等9条特色农业产业链,修订完善《陕西省农业标准体系表》,围绕产地环境、品种种质、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储运保鲜、包装标识、分等分级等关键环节开展我省现代农业全产业标准体系研究。布局成立省级农业农村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统筹全省农业标准化管理应用。10.在全省24条制造业产业链中选取1-2条开展标准链研究,梳理相关环节已有和正在执行的标准,查找存在的标准短板、分析新的标准需求,编制与产业图谱相对应的标准图谱。探索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开展标准研制,推动形成统一协调的标准体系。11.在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服务业领域探索开展可视化标准研发,图像式呈现标准应用场景,为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增强消费信心。高水平推进安康瀛湖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支持打造标准化精品展示基地、标准化实践验证基地、标准化创新研究基地、标准化宣传培训基地。全面拓展“长恨歌”等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成效,增强标准供给、以标准化助力“文化陕西”品牌建设。12.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制定发布《陕西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推动成立省“双碳”领域、煤化工领域、电力新能源及电动交通领域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13.推动市场监管业务标准化进程。加强信用监管标准化建设,指导支持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地方标准的立项研制,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四、抓机制、促改革,提升标准化内在发展动力14.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为重点,按照“应公开、尽公开”原则,推动企业在总局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持续推进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双随机、一公开”检查。15.稳妥实施地方标准“立改废释转”工作,扎实开展标准复审和有效性评价工作。优化市级地方标准审批备案流程,推动国家级、省级、设区市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库建设。16.重点选取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家政服务等领域开展“领跑者”工作。建立“领跑者”榜单企业联合研制团体标准机制,以标准赋能产业发展和企业品牌建设。17.探索产业链龙头企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作为承担单位,组织开展本领域对标达标工作。18.推动设立陕西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对实施效益显著、具有重大贡献的标准化项目给予奖励。五、抓基础、促规范,提升标准化监管治理效力19.建立全省标准化工作统计年报制度,加强信息归集和数据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20.加快推进《陕西省标准化条例》制修订工作。制定出台《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办法》《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指南(试行)》《标准化专家管理办法》等政策制度,推动全省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建设。21.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分领域征集组建我省标准化专家智库,建立选拔、使用、管理、惩戒机制,强化与外省专家互认、互派,切实提升我省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2.深入落实省级标委会目标责任考核与动态管理机制,让有进有出成为常态,知责尽责成为共识。23.多层次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认真组织筹划第54届世界标准日系列宣传活动。通过举办领导干部标准化知识研修班,召开基层标准化管理人员专题培训等方式,切实提升标准化工作的认知度、影响力。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室2023年3月14日印发
  • 年产10万片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在涞源投产
    9月5日上午,河北同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0万片直径4-6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在保定市涞源县经济开发区投产,成为保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从研发到规模量产的一次成功跨越。碳化硅单晶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核心代表,处在碳化硅产业链的最前端,是高端芯片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河北同光晶体有限公司是全省首家能够量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单晶的战略新兴企业。2020年3月,涞源县人民政府与该公司签署协议,政企共建年产10万片直径4-6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总投资约9.5亿元、规划占地112.9亩。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碳化硅单晶衬底生产技术,布局单晶生长炉600台,购置多线切割机、研磨机等加工设备200余台,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碳化硅单晶衬底生产线。该公司董事长郑清超介绍,项目从动工到投产用时17个月,满产运行后能够将产能提升3倍,产品将面向5G通讯、智能汽车、智慧电网等领域,满足其芯片需求,预计年销售收入5-10亿元。下一步,同光正谋划建设2000台碳化硅晶体生长炉生长基地和年产60万片碳化硅单晶衬底加工基地,拟总投资40亿元。到2025年末实现满产运营后,预计新增产值40-50亿元,成为全球重要的碳化硅单晶衬底供应商。保定市副市长王建峰表示,保定不仅具有支撑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产业优势,还拥有17所驻保高校、354家科技创新平台、23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等雄厚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优势,是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未来将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领域全面发力,重点围绕“医车电数游”、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都市型农业等七大重点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倍增计划”和“双千工程”,积极推动“北京研发保定转化、雄安创新保定先行”,着力建设创新驱动之城,加快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聚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
  • 沙尘“侦察兵”:中科光电激光雷达网让沙尘传输有迹可循
    2021年以来沙尘天气频发,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遭遇了多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其中4月中旬的沙尘天气甚至跨越长江,影响到江南地区。沙尘天气的爆发致使传输路径上的多数城市AQI持续爆表,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实现对沙尘天气的提前感知和预警预报,每一次沙尘天气在国内的传输和扩散轨迹如何?作为区域沙尘天气立体观测“侦察兵”,中科光电激光雷达组网记录了每一次沙尘天气在全国的传输轨迹 。让我们跟随“侦察兵”的报告,对今年的主要沙尘天气进行回顾和盘点。1月10日-15日沙尘过程分析 西北区域(甘肃) 图1 甘肃沙尘立体监测网部分雷达站点消光系数(左)和退偏振比(右)反演图1月10日-13日,河西地区多次出现短时沙尘传输过程。1月10日,沙尘气溶胶分布高度随传输过程逐渐扩大至2km,粒子形态偏不规则型,沙尘传输速度在45km/h左右。1月11日-13日,沙尘团为近地面传输,沙尘气溶胶多集聚1km内,河西西部地区主要为非球形粗粒子,河西东部地区球形细粒子占主导地位,沙尘团在阿克塞-玉门一带传输速度在20km/h左右,玉门-武威一带传输速度显著增大至49km/h左右。1月13日午后至14日,各地沙尘强度较高,沙尘团分布在2km高度内,粒子形态高度不规则,沙尘传输速度在45km/h左右。华东区域(江苏、浙江) 图2 华东地区雷达组网各站点消光系数(左)和退偏振比(右)反演图1月12日0时起,江苏北部和南部、浙江中部和南部先后监测到2.0km高度有沙尘传输并逐渐下沉至地面,沙尘平均移动速度约为38km/h。江苏北部0.8km高度内以球形粒子为主,1.0km高度左右以非球形粗粒子为主;江苏南部、浙江中部、南部以非球形粗粒子为主。3月15日-19日沙尘过程分析 西北区域(甘肃) 图3 甘肃沙尘立体监测网部分雷达站点消光系数(左)和退偏振比(右)反演图3月15日-18日,受蒙古强沙尘暴污染传输影响,甘肃省自西向东出现强沙尘天气,沙尘传输速率在玉门-武威一带达100km/h左右,武威-临夏一线传输速率明显减弱至20km/h左右,沙尘团主势力集聚1km内,各激光雷达500m内消光系数均突破阈值1km-1,多站点甚至高达4km-1,退偏振比接近阈值0.4,规则细粒子和不规则粒子占比较高,PM2.5和PM10均达到严重污染水平;期间仍有外源沙尘间歇性输送,致使各地沙尘污染反复。3月19日,各地出现短时雨雪天气,沙尘污染逐渐消散。4月12日-19日沙尘过程分析 西北区域(甘肃) 图4 甘肃沙尘立体监测网部分雷达站点消光系数(左)和退偏振比(右)反演图4月12日和4月15日,甘肃全省监测到两次沙尘天气,沙尘主势力集中在1km内,气溶胶形态偏不规则粗粒子型,12日沙尘传输速率在12-15km/h左右,15日沙尘传输速率显著增强至100-120km/h。13日出现降水过程,污染快速消散;但16日扩散条件较差,导致浮尘天气持续。 华东区域(江苏、上海、浙江) 图5 华东地区雷达组网各站点消光系数(左)和退偏振比(右)反演图4月16日4时起,江苏南部、上海中部、浙江中部和南部依次监测到污染气团并逐渐影响地面,沙尘平均移动速度约为42km/h。其中江苏南部、上海中部近地面先受到规则细粒子污染,随后转为不规则粗粒子污染。浙江中部及南部近地面以不规则的粗粒子为主,尤其浙江南部的粗粒子极不规则,退偏比达到0.4以上。4月25日-26日沙尘过程分析 西北区域(甘肃) 图6 甘肃沙尘立体监测网部分雷达站点消光系数(左)和退偏振比(右)反演图4月25日-26日,受强冷空气活动影响,甘肃省自河西东部向南部地区相继监测到强沙尘输入,1km内规则细粒子含量骤增,同时粒子不规则度明显增大,沙尘传输速率为20km/h。26日各地细粒子污染逐渐降低,但粒子不规则程度依然较高。5月4日-8日沙尘过程分析 西北区域(甘肃) 图7 甘肃沙尘立体监测网部分雷达站点消光系数(左)和退偏振比(右)反演图5月5-7日,甘肃省监测到两次间歇性短时沙尘过程,其中5日沙尘范围较大,沙尘传输速率达80km/h左右,沙尘团高度在传输过程中逐渐降低至1.5km,主要为非球形粗粒子。7日沙尘范围集中在中部地区,沙尘传输速率达50km/h左右,沙尘团多分布在500m高度内,球形粒子含量较高,午后各地沙尘污染逐渐消散。 华东区域(江苏、上海、浙江) 图8 华东地区雷达组网各站点消光系数(左)和退偏振比(右)反演图5月5日0时起,江苏北部和南部、上海中部、浙江中部先后在1.5km高度监测到污染气团传输并于5时左右下沉至地面,沙尘平均移动速度约为171km/h。其中江苏北部和南部以球形粒子为主,上海中部、浙江中部以非球形粗粒子为主。7日3时起,江苏北部和南部、浙江中部在2.0-3.0km高度内监测到沙尘团,其中江苏北部球形粒子含量较高,但0.4km高度以下主要为非球形粗粒子。总 结激光雷达组网发挥其全面监控每次沙尘过程的空间分布、传输特征、气溶胶特性等的优势,实现对污染传输过程的精细立体监测,同时对污染传输情况进行提前预判,为研究区域污染物的累积与输送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并对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有效支持。2021年以来,全国共经历6次大范围的强沙尘传输过程。甘肃省沙尘传输路径主要为北路和西北路,当出现沙尘暴天气时,影响范围较广,气溶胶粒子多集聚在500m高度内,主要为规则球形粒子(不规则粗粒子不利于远距离传输),传输速率与天气形势相关;当出现强沙尘天气时,气溶胶粒子多分布在1km高度内,沙源地周边城市主要为不规则粗粒子,其余城市球形粒子和不规则粗粒子占比相当,甚至球形粒子占主导;沙尘污染较强时,影响范围缩小,气溶胶粒子多分布在2km高度内,主要为不规则粗粒子。华东地区则均受到北部沙尘传输贡献,其中1月和4月沙尘平均移速相当,5月沙尘平均移速最快。沙尘传输高度基本在2km以内,且逐渐下沉,最终造成地面监测数据(主要是粗颗粒物数据)升高;污染气团多以不规则粗粒子为主,但在部分地区、部分时段以规则细粒子为主;沙尘影响时间均超过3天。
  • 全省首家覆盖全领域 厦门成立检验检测认证协会
    2022年12月22日,福建省首家覆盖全领域的检验检测认证协会——厦门市检验检测认证协会正式成立。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许国华表示,协会搭建了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有利于规范行业秩序,提高检验检测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检验检测行业市场化改革。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截止2021年年底,我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48,919家,较上年增长11.2%。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亿元,较上年增长11.2%。   在2022年1月召开的2022年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会议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军表示,2022年全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近年来,厦门市检验检测行业快速发展,发展潜力大,集约化趋势明显。数据显示,厦门共有认证认可获证组织8000余家,证书3万多张,居全省第一,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厦门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以占全省10%的机构数量,创造了全省23%的收入;过去三年,全市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高于厦门GDP增速,全省最快。   成立检验检测认证协会,有助于发挥检验检测引领作用,规范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为实现检验检测认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据介绍,厦门市检验检测认证协会由厦门各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质量管理和检验工作者自愿组成。协会主要业务包括:开展检验检测认证等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组织会员参加检验检测认证领域相关的学术理论研究;为会员提供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信息服务;承担政府有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相关工作等。
  • 陕西省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全省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 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左右■ 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根据《方案》,“十四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源头低碳、过程减碳、末端固碳的碳减排体系初步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十五五”期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取得实质性突破,碳减排体系全面建立。《方案》提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争取创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全省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打造碳达峰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陕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本文有删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扎实推进我省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工作,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二)基本原则达峰引领、系统谋划。以碳达峰目标为引领,全面准确认识碳达峰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辩证把握能源资源禀赋大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坚持全省一盘棋,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立足省情,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解决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碳达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两手发力、多维驱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有利于碳达峰目标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和增长点,以最小的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妥有序、安全降碳。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坚持先立后破,稳住存量,拓展增量,着力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确保安全降碳,稳妥有序、循序渐进推进碳达峰行动。二、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源头低碳、过程减碳、末端固碳的碳减排体系初步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十五五”期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取得实质性突破,源头低碳、过程减碳、末端固碳的碳减排体系全面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1.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转型升级。推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加大原煤入洗比例。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新建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统筹推进煤电上大压小、节能升级、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严控陕电送豫、陕电送皖电力通道配套煤电规模,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煤油气盐资源综合利用、煤油共炼等新技术、新工艺,加强各系统耦合集成,逐步实现“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的煤炭原料功能新型利用方式,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优化天然气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2.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全面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大规模开发利用,持续推进陕北地区风光发电基地化建设,大力推动关中负荷中心地区风光资源规模化开发建设,稳步扩大陕南地区风光发电规模,重点推进神木府谷外送、陕武直流、渭南3个大型风光发电基地项目和26个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县项目建设。推动现有水电项目建设,争取旬阳、黄金峡等水电站尽快建成投产,积极推进黄河北干流古贤、禹门口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稳妥推进生物质原料制天然气、成型燃料、生物液体燃料等,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积极推进地热资源高效、循环、综合利用,探索中深层地热能供暖规模化发展路径。推进氢能“制运储用”全链条发展,塑造我省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3.推进多元储能系统建设与应用。加快多元化储能技术及装备的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到2025年,开工建设的抽水蓄能装机达到300万千瓦左右。加快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压缩空气储能示范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园区推进“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示范引领省内相关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电化学储能发展。加强储能电站安全管理。4.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优化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围绕负荷中心、新能源开发重点地区、新增电力外送通道起点,构建清晰合理的主网架结构。完善750千伏电网,形成“三纵-双环网-两延伸”主网架结构,增强陕北向关中、陕南送电能力。鼓励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局域网、微电网、增量配电网,构建“源网荷储”协同消纳体系。建设智能化电力调度运行体系,加快电力调峰、调频和调压等能力建设,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和效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储能系统与机组联合或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辅助服务交易。(二)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增效。1.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项目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方面。健全有利于节能降碳的价格、财政、金融、投资等支持政策,完善节能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能耗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创造条件逐步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强产业规划布局、重大项目建设与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有效衔接,推动能源要素向能效水平高的行业、企业、项目流动和集聚,促进产业基础化、产业链现代化重大项目建设。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深挖能源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分配、终端使用等各环节节能潜力,因地制宜研究制定城镇、园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改造方案。推进实施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余热暖民、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效提升、电机系统能效提升、能量系统优化、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城镇化节能升级改造、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等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城镇(园区)节能降碳工程,打造100个省级节能低碳城镇和园区。3.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落实目标责任,实行能源审计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计量体系,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严格执行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管理岗位制度,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加强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管理,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纳入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并开展能源计量审查。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积极采用自然冷源、直流供电、“光伏+储能”5G基站、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等技术。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综合评价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严格高耗能项目的节能审查。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以全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为依托,建设“秦碳云”平台和节能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重点耗能领域、行业碳排放的督察监管,强化对企业碳排放报告报送、核查及履约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4.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以电机、风机、水泵、工业锅炉、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等用能设备为重点,全面提升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水平为目标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节能产品和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产品和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和日常管理,强化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落后产品和设备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三)推动工业体系碳达峰和绿色转型。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焦煤电、煤化工、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碳排放产业,依法依规淘汰焦炭(兰炭)、镁冶炼、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持续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工业电气化水平。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打造数控机床、航空等重点产业链。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导向,创新实现集成电路、光子、高精数控机床等高精尖领域产业化,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氢能、未来通信技术、北斗导航、生命健康等新兴未来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材料,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强化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降碳增效作用,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化园区、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2.推动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提高煤化工项目准入门槛,新建煤化工项目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划、满足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工艺技术装备、能效水平须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煤化工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示范,突破粉煤连续热解大型工程化、煤制芳烃等技术瓶颈,着力推动榆神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成为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集聚区、多元化发展增值区、低碳化发展先行区,布局一批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塑料、聚酯等系列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链条,全面提升煤化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严控新增兰炭产能,优化甲醇等存量项目产业布局。3.强化石油化工集约化发展。落实国家石化产业布局规划,推动石油化工炼油项目向“油化一体化”转型发展,推进全球首套无汞催化氯乙烯节能减排高效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延伸石化下游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领域,带动高性能树脂、医药中间体、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氟硅材料、显示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一体化发展。强化过程减碳,开展节能改造与工艺提升,推广应用清洁高效催化、废锅气化炉、节能精馏、热泵以及能量梯级利用、固废深加工创新等技术,促进行业间耦合共生发展,提升石油化工产业综合能效。4.促进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从全产业链角度,系统性开展节能降碳工作,强化产业链协同,构建全过程碳管控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升韩城、勉县钢铁产业集聚度,从能源利用、原料使用、工艺优化、装备更新、运输方式等全流程推动碳减排。鼓励钢焦联产,推动钢焦一体化,提高钢铁副产利用效率,构建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废钢原料占比,鼓励发展电炉短流程工艺。推动钢铁产品结构转型,大力发展高性能钢材、优质板材(管材)、特种钢材等高端精深加工产品。鼓励钢化联产,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试点示范,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钢铁产能。5.推动建材领域绿色化发展。加快水泥、陶瓷等低效产能退出,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鼓励建材企业利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大宗固废替代自然原料。加快推进绿色产品认证,完善省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引导工程项目使用绿色建材。深入开展行业能效对标工作,推进重点建材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应用比例。探索开展窑炉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利用。6.推动有色金属特色化发展。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控新增产能。积极开发和应用绿色减碳技术,鼓励冶炼企业使用非化石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提升金属镁行业全球市场竞争优势,推进生产清洁化、产品高端化,抢占“高强、耐热、超轻”铝合金、镁合金材料发展制高点;强化钛、钼等稀有金属品种竞争优势,支持拓展高端钛材、钛制品、钼化工、钼金属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推动单位产品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7.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强化建设项目用能、用水、用地等资源强度管理。以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为引领,以能效水平为导向,完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以下简称“两高一低”项目)管理机制,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对在建项目,开展全面排查,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对拟建项目,开展项目审批前评估工作,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和省上布局以及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耗能量大的新兴产业,须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对存量项目,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审核,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强化常态化监管,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四)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1.开展城镇绿色低碳更新。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以绿色低碳设计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设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实施西安市国家城市更新试点建设,支持铜川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建设国家海绵城市示范试点。2.全面推进城镇建筑绿色化发展。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提升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提升装配化建造水平,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推动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试点示范。大力推进关中地区中深层地热能供热、浅层地热能供热制冷。推进工业余热供暖。加快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完善建筑能源消费计量、统计和监测制度,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到202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3.加快建设低碳宜居村镇。传承陕北窑洞、关中厦子瓦房、陕南秦巴民居等特色风貌,推进低碳型、宜居型示范农房建设。坚持以点带面、经济适用、安全绿色,开展农房节能改造,重点提升门窗、墙体及屋面保温性能。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实施村镇清洁能源建设行动,以县为单位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取暖应用示范,推动太阳能清洁供热供暖与高效温室一体化示范试点项目建设。推广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节能环保灶具等低碳节能的生产生活用具。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快推进乡村电网智能化建设与乡村电气化工程。(五)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1.优化交通运输工具装备用能结构。扩大电力、氢能、液化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依法依规加大柴油货车淘汰报废力度,推广电力、氢燃料等重型货运车辆。以城市公交、出租车、市政车辆为重点,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鼓励私人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提升省内机场运行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到2030年,除消防、救护、加油、除冰雪、应急保障等车辆外,机场场内车辆设备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智能化。2.完善绿色低碳型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以铁路为主的多式联运,推进工矿企业、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推动煤炭、矿产等大宗物资“公转铁”,提升铁路承担货运周转量比例。推广甩挂运输,创新货车租赁、挂车共享、定制化等发展模式。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新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配送模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打造西安、咸阳、西咸新区城际公交试点,推进全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工作。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民航运行管理效率。3.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空间布局,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等资源,提高通道运输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机场、铁路、公路既有设施的信息化、绿色化改造,提高废旧材料利用率。加快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客运体系,支持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和市域(郊)列车。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充电设施覆盖率,有序推进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30年,民用运输机场场内车辆装备力争全面实现电动化。(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深入推进园区循环低碳发展。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推进全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广能源互联岛新模式,搭建基础设施资源和公共服务高效的共享平台,支持建设集中供气供热、余压余热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神木锦界、铜川董家河工业园区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打造“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升级版。到2030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2.深入开展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固废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推动冶炼废渣、脱硫石膏、结晶杂盐、金属镁渣、电石渣、气化渣、尾矿等大宗工业固废的高水平利用,深入推进榆林、渭南、汉中、韩城等国家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鼓励从尾矿、冶炼渣、化工渣等废弃物中提取有价元素后生产建材产品。推进燃煤电厂、水泥窑与市政污泥、生活垃圾等的协同处置。补齐医废处置设施短板。探索利用矿井水、中水制氢。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建立完善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化肥及农药包装物回收网络体系集中处置利用设施。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规模化资源化处理中心。3.大力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鼓励采用互联网+、智能回收等方式,促进再生资源回收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实现应收尽收。推动市、县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交易市场,鼓励设区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矿产”基地,促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培育大型工业装备、机床、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再制造企业。推进退役风电机组及叶片、光伏组件、动力电池等循环利用,建设一批集规范回收、分选拆解、再制造及高值资源化于一体的示范项目。4.推动城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从生产源头、流通消费、产品替代、回收处置等方面综合施策,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制订绿色供应链管理制度,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探索建立快递包装及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加快促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开展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以工业利用、市政杂用和生态补水为主要途径,推进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和韩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七)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1.推动绿色低碳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以及低碳零碳负碳等关键技术攻关,布局一批节能减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业、关键基础材料研究项目,加快掺氢燃烧等可再生能源与化工生产系统耦合研发示范,鼓励二氧化碳规模化应用,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二氧化碳合成化学品等技术研发和能源结构较优,以绿色低碳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布局、技术和市场发展情况,放大和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巩固提升生态碳汇功能,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培育生态康养、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尽快实现碳达峰。2.确保经济发展优势地区同步碳达峰。发挥好关中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优势,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能级,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高地,引领全省产业、技术协同降碳,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转型,确保与国家同步实现碳达峰。3.推动能源资源依赖地区顺利碳达峰。产业结构偏重、对能源资源依赖性强的地区,要将节能降碳摆在突出位置,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进能源化工材料化利用,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逐步实现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力争与国家同步实现碳达峰。4.科学制定各地碳达峰路线图。坚持全省一盘棋,上下联动,各市(区)要按照省统一部署,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步伐,持续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合理设定本地的碳达峰目标和路线图,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5.积极创建国家碳达峰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园区,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省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依托省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陕西建设国家碳市场西北服务平台。支持西安建设“一带一路”低碳技术交易中心。在交通、建筑等领域选择合适区域创建零碳交通、零碳建筑试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6.推进重点产业园区、企业逐步达峰。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园区、生态工业园区、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等各类国家绿色低碳领域试点示范园区先行先试、综合施策,进一步加强绿色低碳转型,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鼓励有条件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开展碳达峰实践,在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尽早实现碳达峰。(十一)开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1.加强绿色技术合作。支持我省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与国外学术机构开展新能源、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依托省技术转移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等载体,强化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构建国际绿色科技交流通道。推动省内产学研机构联合共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研发中心、省技术转移中心以及省科技交流中心,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2.推动高附加值绿色经贸合作。进一步发挥好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榆林国际煤博会等平台的交往功能,扩大与海外在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领域的贸易合作。扩大与中亚、西亚地区在能源资源、现代农业、加工制造业等领域,与东南亚地区在光伏、输变电、能源化工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提升绿色低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