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陈立东

仪器信息网陈立东专题为您整合陈立东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陈立东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陈立东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陈立东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陈立东话题讨论。

陈立东相关的资讯

  • 陈立东研究员:自制“土”仪器“玩”出科研高精尖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noimg/b91e7df2-4b57-4393-bce8-73953ee30640.jpg" title=" 136320637_14958778108291n.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立东用“土法”改进的仪器设备,现在还在使用。 br/ /p p   用掌心的温热,就能让一个小小电扇转起来,这就是热电材料的神奇之处。这种能源材料,在太空、环保领域有着独特的用途。二十多年前,中国在这一领域完全不被国际重视,如今中国研制的热电材料、热电器件的性能已领跑世界。带动国内这一领域发展的“排头兵”中有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研究者———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陈立东。 /p p   在纳米和原子尺度寻找热电器件 /p p   利用热能发电的传统方法,就是将水加热变成蒸汽,再用蒸汽推动涡轮来发电。可有些材料却可以直接用热能激发电子,形成电流。早在1821年,科学家就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热电效应”———如果人类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发电,那么很多现在废弃的热能,都能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工厂里现在很难回收利用的200℃至400℃的余热,乃至汽车尾气、垃圾焚烧等余热也都能“变废为宝”。 /p p   “早在本世纪初,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就成立了研究小组,专门从事空间应用热电技术的研发。”陈立东2001年刚被中科院以“百人计划”从日本引进回国时,中国在这一领域接近空白。“当时,老院士严东生先生热切地支持我回国,新能源材料领域中国是短板,他说未来这会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在中国发展这一领域。” /p p   要做出转化效率高、性能稳定的热电器件非常困难。首先,要寻找一种高性能热电材料———它必须同时是热的绝缘体和电的良导体。科学家需要在纳米和原子尺度,寻找可将热导率降低到极限,同时又能保持良好的电导率和热电势(由温差产生的电压)的晶体材料。而在制备热电器件时,要综合考虑热电材料、导电电极、焊接材料等多种材料的热膨胀、电阻、热阻等各种参数,器件制造过程中任何一点小的瑕疵就可能彻底扼杀热电材料的功能。 /p p   “这些‘婆婆妈妈’的小细节,每一个都影响着热电器件最后的性能。”陈立东说,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创新,实际上是探索过程中的“摸爬滚打”,看起来真有点“土”。 /p p   自制仪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测量原理 /p p   陈立东的实验室看起来有点“土”,里面有不少他带着学生自制的设备。 /p p   其中一间实验室里,一台红外测温设备搭建了一半———这是准备用来探测微小电流下产生的微小温差的。“目前,热电器件的性能国际上还没有标准的测量方法。”陈立东说。 /p p   陈立东回国时,中科院为他配备了200万元人民币启动经费,并招好了研究生,这使他的研究工作得到无缝衔接。可是,新型热电材料的许多性能,没有现成的商业仪器可以精确测试。他只能带学生自己设计并搭建设备,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p p   这些自制的仪器即使不再使用,也将继续留在实验室,让新入学的研究生用来了解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陈立东说,新的测量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用起来的确方便,可自制仪器却能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 /p p   这十几年间,陈立东课题组将热电器件的转换效率从不到6%,提升到了12%,这是目前世界热电器件转化效率的最高值。同时,他还在基础理论上获得了突破———发现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p p   如今,国内整个热电领域的研究人员较十几年前已经增长了几十倍,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大,陈立东也先后当选国际热电学会理事和亚洲热电联盟主席。 /p p   前来寻求产业化合作的美国、日本企业已有不少,国内企业也渐渐出现。“现在国内的工业基础与二十年前相比已经大幅提升,国内企业对新技术敏感性也日益增进。”他说,目前热电材料的民用化产品在全球也刚起步不久,他希望中国企业可以接上这一棒,把科研的领先优势延续到产业界。 /p p br/ /p
  • 半导体缺陷检测对工业CT需求上涨,国产三维CT正摆脱进口依赖——访丹东奥龙项目应用总监陈立明
    2024年3月20日至22日,备受瞩目的SEMICON China 2024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作为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展会,有1100家企业参展,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光伏、显示等产业链,是半导体行业的开年盛会。展会期间,仪器信息网有幸采访到了丹东奥龙X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应用总监陈立明老师。在采访中,陈老师就奥龙集团在半导体量测或缺陷检测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奥龙在近年取得的成绩以及2024年的发展规划、半导体量测和晶圆缺陷检测设备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发展趋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下是现场采访视频: 仪器信息网:本次是贵公司第几次参加Semicon China,参会感受如何?陈立明老师:我们奥龙集团每一届都会参加,展会很好,展会上我们结交了很多新朋友新客户,通过展会让我们和新老客户有一个更多的交流的机会。仪器信息网:本次参会,贵公司带来了哪些半导体量测或缺陷检测等方面的解决方案或产品?其采用的主要原理或技术有哪些,有哪些创新?陈立明老师:本次我们奥龙集团带来了最先进的快速扫描的桌面型微焦点CT,新款的x射线晶体定向仪和荧光光谱仪。专门为半导体系统开发的这种桌面型的微焦点CT,具有精度高,能达到一个面的这种检测精度,满足了晶圆等半导体这种的检测的精度。该产品具有使用快捷,采集速度快等特点,可以实现便携移动式使用。晶体定向仪,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差异化定制,能解决客户晶圆角度偏差的这种问题。仪器信息网:相关产品主要有哪些具体的应用?解决了用户的哪些痛点?陈立明老师:用户在多层线路板焊接后,如果用二维检测会影响检测的效果,而三维检测就能解决在多层线路板中检测的这种问题。仪器信息网:相比于其他量检测技术有哪些优势和特点?在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贵公司如何保持自己的差异化优势?陈立明老师:奥龙集团是最早投入3D检测的这种民营企业,公司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多模式成像系统的项目研发,完成实现了国产化软件的控制。尤其自主开发的这种平面CT,为晶圆线路板的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我公司对于高端X射线技术,每一年的研发投入都在不断的提升,工业CT产品每一年都有新产品的推出。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当前半导体行业对量测和缺陷检测设备的最大需求是什么?陈立明老师:作为X射线检测技术,奥龙集团作为承载着中国X射线60年的这种研发历史的企业,立足于三维CT产品的国产化的开发,目前大部分企业使用的还是进口设备,而我公司研发的这种开放式射线管解决了用户依靠进口机器的这种瓶颈。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在2024年又有哪些战略或市场规划?陈立明老师:过去一年奥龙集团成绩很喜人,业绩较比同行业有较高的数据增长,高端设备的开发、自动化检测发布力度也进行了加大,让机械机器代替人工进行无损检测,还有人工智能投入也比较比前几年也有很大的提高。仪器信息网:近年来,中美科技战愈演愈烈,特别是美日荷出口半导体设备的管制越来越严。面对全球市场的变化,贵公司有哪些长远的战略规划?陈立明老师:首先面对这种国际形势,我们奥龙集团在软件方面实现了自主研发国产化,在XRD、XRF这种设备中控制软件全部国产的自主化,硬件部分采用了国产的自主品牌。仪器信息网:根据您的观察和分析,您认为未来半导体量测和晶圆缺陷检测设备市场将呈现哪些趋势?陈立明老师:结合着奥龙集团近几年销售产品的这种情况,我们综合分析产品趋势呈上升趋势。我公司近几年销售的 X射线定向仪和衍射仪销量呈上涨趋势,设备的销售预示着该行业需求会越来越大,未来市场也会更大,机遇也会更多,晶圆缺陷使用无损检测的这种需求也是越来越多,平面CT的检测需求也在加大,未来的中国市场会更好。
  • 安捷伦授予刘陈立研究员“思想领袖奖”
    2023年4月3日,中国上海——安捷伦科技公司(纽约证交所:A)今日宣布刘陈立研究员荣获安捷伦“思想领袖奖”。该奖项将支持他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重点包括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理解生物基因回路,通过协同个体细胞功能特性构建可自我复制的合成细胞。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左)为刘陈立研究员颁发安捷伦“思想领袖奖”奖杯刘陈立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副院长,深圳理工大学(筹)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也担任中国最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iSynBio)的创始人。他还是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首席科学家。刘陈立研究员的实验室致力于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基于“定量解析、合成重构”的研究思路,聚焦复杂生物系统形成过程的基本原理,合成生物系统的理性设计原理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工作。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在颁奖典礼上致辞刘陈立研究员所带领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团队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在重大原始创新、原创技术策源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合成生物学领域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旨在补齐该领域基础研究的短板,克服研发过程中的固有挑战,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刘陈立研究员带来题为《合成生物科学与产业》的主题报告刘陈立研究员表示:“很荣幸能够获得安捷伦思想领袖奖。合成生物学是国际前沿交叉科技领域之一,其产生的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将极大可能催生未来生物医药、食品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革命,我们也将持续着力探索,力争筑造深圳成为全球合成生物学科技高地。相信在安捷伦的支持下,在分析检测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帮助下,我们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将很快结出硕果,并以期可以推动合成生物科技取得关键性突破进展。”安捷伦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Darlene Solomon 博士表示:“可以说,自人类发现 DNA 螺旋结构以来,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正在掀起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对于人类如何生产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合成生物学这一革命性技术将带来深远影响。过去几年,安捷伦一直专注于合成生物学领域,为以刘陈立研究员为代表的前沿研究人员提供支持,突出体现了我们的一贯承诺。”参加颁奖典礼的双方嘉宾合影杨挺表示:“合成生物学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科学成果将为所有人带来巨大的价值。安捷伦很荣幸能够为刘陈立研究员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如基因研究解决方案、细胞分析解决方案、色谱和质谱解决方案等,助力刘陈立研究员及早实现他在中国塑造合成生物学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目标。”
  • 安捷伦授予刘陈立研究员“思想领袖奖” 表彰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2023年4月3日,中国上海——安捷伦科技公司 (纽约证交所:A)今日宣布刘陈立研究员荣获安捷伦“思想领袖奖”。该奖项将支持他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开拓性研究,重点包括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理解生物基因回路,通过协同个体细胞功能特性构建可自我复制的合成细胞。刘陈立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SIAT ) 副院长,深圳理工大学(筹)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也担任中国最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院——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iSynBio )的创始人。他还是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首席科学家。刘陈立研究员的实验室致力于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基于“定量解析、合成重构”的研究思路,聚焦复杂生物系统形成过程的基本原理,合成生物系统的理性设计原理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工作。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 杨挺(左)为刘陈立研究员颁发安捷伦“思想领袖奖”奖杯刘陈立研究员所带领的深圳合成生物学团队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在重大原始创新、原创技术策源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合成生物学领域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旨在补齐该领域基础研究的短板,克服研发过程中的固有挑战,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刘陈立研究员表示:“很荣幸能够获得安捷伦思想领袖奖。合成生物学是国际前沿交叉科技领域之一,其产生的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将极大可能催生未来生物医药、食品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革命,我们也将持续着力探索,力争筑造深圳成为全球合成生物学科技高地。相信在安捷伦的支持下,在分析检测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帮助下,我们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将很快结出硕果,并以期可以推动合成生物科技取得关键性突破进展。”安捷伦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Darlene Solomon 博士表示:“可以说,自人类发现 DNA 螺旋结构以来,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正在掀起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对于人类如何生产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合成生物学这一革命性技术将带来深远影响。过去几年,安捷伦一直专注于合成生物学领域,为以刘陈立研究员为代表的前沿研究人员提供支持,突出体现了我们的一贯承诺。”参加颁奖典礼的双方嘉宾合影(从左至右:安捷伦整机销售团队南区销售经理 廖斌,安捷伦整机销售南大区销售总经理 杨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 罗小舟研究员,刘陈立研究员,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 杨挺,安捷伦大中华区行业拓展与应用创新团队经理 安蓉,安捷伦学术与材料行业拓展与应用创新团队经理冉小蓉博士)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表示:“合成生物学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科学成果将为所有人带来巨大的价值。安捷伦很荣幸能够为刘陈立研究员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如基因研究解决方案、细胞分析解决方案、色谱和质谱解决方案等,助力刘陈立研究员及早实现他在中国塑造合成生物学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目标。”“安捷伦思想领袖奖”项目为生命科学、诊断学和化学分析领域的权威思想领袖的研究提供科研经费、产品和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将推动基础科学的长足进步。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安捷 伦思想领袖奖 网站。关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06年2月,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友好协商,在深圳市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行理事会管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深圳先进院以提升粤港地区及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新工业的建立为使命,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科研为主的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了解深圳先进院详细信息,请访问 www.siat.ac.cn。关于安捷伦科技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化学市场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敏锐洞察和创新经验。安捷伦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2022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68.5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18,000人。
  • 引领定量合成生物学发展,寻求“第五次工业革命”理论突破 ——刘陈立研究员荣获安捷伦思想领袖奖现场采访
    “合成生物学”是近几年炙手可热的生命科学细分研究领域,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也多次提及这一概念,并且明确提出要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创新。2023年,安捷伦将“思想领袖奖”授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陈立研究员,支持其在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方面的工作。刘陈立研究员是第七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科学家。合成生物学是什么?在合成生物学研究中用到的仪器技术有哪些?合成生物学商业转化现状如何?安捷伦为何将“思想领袖奖”授予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安捷伦又有着怎样的布局?颁奖活动结束后,刘陈立研究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的罗小舟研究员,以及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杨挺、安捷伦大中华区行业拓展与应用创新团队经理安蓉、安捷伦学术与材料行业拓展与应用创新团队经理冉小蓉博士一同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采访。安捷伦“思想领袖奖”颁奖现场合成生物学三要素——理性设计、大尺度改造、标准化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刘陈立研究员简介:刘陈立研究员长期从事合成生物学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都颇有建树,他致力于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基于定量解析-合成重构的研究思路,聚焦复杂生物系统形成过程的基本原理,合成生物系统的理性设计原理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特别探索细菌生长定制的数学规律,以及基于再次开发的抗肿瘤的细菌新疗法。此次安捷伦授奖给刘陈立研究员,旨在支持由其利用合成生物学自下而上的构建合成细胞的创新研究。合成生物学的概念自2000年出现,虽然已有二十余年的时间,但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生物分支学科,很多人对于其概念并不十分清晰,甚至常常与生物工程、酶工程等概念混为一谈。对于此,刘陈立研究员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合成生物学的定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广义的合成生物学中,只要是非天然的、经过后天改造生产生物产物都是合成生物学的范畴,按照这个定义,酶工程、生物工程都属于合成生物学范畴。狭义的合成生物学具有更大尺度、更大规模的改造过程,包括设计、合成、测试、学习这样的闭环核心理念。比如原来表达一个指定基因去解决问题,现在则要对菌株或者宿主本身进行改造,让宿主变得更适合生产人们需要的目标产物,这里的改造尺度比原来生物工程更大。他继续讲到,“合成生物学出现之初,其背后就有理性设计的意识,学科理念“造物致知,造物致用”,过去只是为了用,并不计较前期是否有理性设计,但现在强调理性设计。在美国,合成生物学被称为“工程生物学”,是把生物真正地工程化,这就有别于先“生物”后“工程”的生物工程。总结合成生物学的要素,第一是理性的或半理性的设计,第二是更大尺度的改造,第三是标准化、模块化。但目前而言,合成生物学和各个学科的区分还并没有那么细致,现阶段合成生物学作为下一代生物技术,就是理解生命、改造生命的过程,最终实现合成生物。”“我认为合成生物学不是一个赛道,而是一个底层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平台,赋能多个领域的应用。”刘陈立研究员总结道。现代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过程:设计+构建+测试+学习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罗小舟研究员《“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要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创新,那么研究过程中具体包含哪些技术呢?一同接受采访的罗小舟研究员对此作出解答。罗小舟研究员介绍道,合成生物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它的技术不只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方向,而是覆盖了方方面面。在研究过程中,借鉴了工程学当中的理念——设计+构建+测试+学习。拿制造飞机来举例,要先构想、画图,这是设计环节;然后要把飞机造出来,这是构建环节;测试就是把飞机拿到风洞里面测试它承受风力或升力有多少;最后通过分析和学习这些数据,形成一个新的设计方案。这也是基于仪器的现代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范式。对于合成生物学来说,在设计层面,研究时更多地借助一些软件,这些设计软件又会十分依赖于仪器测量的结果,二者会形成联动。随着积累的测量数据越多,软件可以预测得越精准。构建层面,就涉及对生命体的构建。最基础是DNA/RNA的合成,再上升一点,就是在DNA/RNA合成之后,对细菌做改造。这个过程需要用到很多自动化的仪器,比如移液工作站,用于细胞的转化、同步和生化分析等。之后测试环节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考量前期的设计究竟是不是符合预期,需要通过测试得出结果。该环节会用到很多分析仪器和解决方案,包括安捷伦开发的基于色质谱的方法、组学的方法等,此外还涉及一些常规的测量工作,比如用酶标仪测荧光和紫外吸收、用显微镜去观察得到细胞等,这些都属于测试的环节。最后是学习环节,该环节又需要借助软件的辅助。简单把合成生物学研究分成这样的四个环节,会发现这实际上是关于物理层面、仪器层面的应用。分析检测仪器更多地在构建环节发挥作用,比如构建我们想要的菌株和细胞;此外,测试环节也会大量使用到科学仪器,以更快、更好地测试出结果。对于这个问题,刘陈立研究员也作了补充。他讲到,“还是回到科学本身。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绝非仅凭单一一所实验室就能够实现突破,这需要许多实验室形成合力,是一个跨国界的大科学计划。现在中国科学院也在组织队伍一起来攻关,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只能开展其中一小部分的研究,我们还要更多地同国内和国际同行们一起努力。合成生物学的目标很宏大,但是点滴的进步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收获。今天获得安捷伦“思想领袖奖”,我们也非常激动。感谢安捷伦对这么基础的、前沿的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视,基础前沿科学问题得到解决,才能让合成生物学真正兑现大家对它的期望,才能创造生命,带来革命。”合成生物学商业转化进程:处于早期 实现还需理论突破和效率提高合成生物学是一种底层的技术,最终将赋能多个领域的产业发展。对于这项技术商业转化现状,刘陈立研究员这样看待:“合成生物学被认为将带来第五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最开始的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提高了效率,第二次是理论的突破,合成生物学真正要带来工业上的革命也是一样。现在的合成生物学还处于革命前期,但已经可以推动产业发展了,相关的应用如在食品领域的人造肉,医疗健康领域的mRNA疫苗、青蒿素等,但要真正带来革命,需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发现理论。要提高效率,需要引入自动化和大平台设施,罗小舟研究员和安捷伦都在做这样的努力;而我们提出的定量合成生物学,就是为了去发现背后的理论,实现理论突破。当效率提高、理论突破,才有可能把大家美好的愿望——第五次工业革命,即合成生物工业的革命带进现实。”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 构建合成生物学大生态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 杨挺“安捷伦思想领袖计划”是安捷伦推出并一直在践行的一项重要的创新项目,在全球为生命科学、诊断学和应用化学领域的权威思想领袖的研究提供人力和物力的支持。谈及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支持,杨挺这样解释:“我们十分看好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前景,合成生物学正在掀起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加之生物科技领域的研究正面临很多挑战,而合成生物学技术可以带来帮助。另外,合成生物学正在带动产业整体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合成生物学在食品、农业、医药、环境、化工等诸多领域都会有很大的作为和前景。”谈及获奖者刘陈立研究员,杨挺讲到:“刘陈立研究员是合成生物学领域内优秀的科学家。目前,深圳市已经建立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来带动整个行业的生态发展,而刘陈立研究员正是该设施的主要带头人。在全球范围内,他参与发起了一个涵盖12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设施联盟,以此推动全球合成生物学研究的进步。同时刘陈立研究员也是亚洲合成生物学协会的发起者和执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在合成生物学这个领域,他是毫无疑问的优秀代表。”杨挺表示,“我们希望跟刘陈立研究员和他的团队合作,推动我们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相关的技术创新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他们这个平台,让安捷伦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有更多的探索,因为安捷伦目前也再致力于不断完善针对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案。借助合作平台,我们将开发出适合中国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方案,让更多该领域的合作伙伴加入,为合成生物学研究构建一个大的生态,真正能够推动整个产业或者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安捷伦大中华区行业拓展与应用创新团队经理 安蓉安蓉补充回答到,“安捷伦关注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早前安捷伦“思想领袖奖”已经颁发给了国外几位合成生物学领域内的领军人物,而在中国,近年来无论从研究领域、整个产业生态的互动,还是投资的活跃度,我们都看到了合成生物学市场热度的不断提高。今天刘陈立研究员获得该奖项,也是安捷伦在国内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落地成果,我们希望借合成生物学蓬勃发展的东风,一方面让安捷伦的分析平台与方案能够更好地支持到刘陈立研究员的科研,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此合作,更加深入地了解合成生物学用户需求,不断构建和完善应用技术和平台,最终为合成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打造更加优化的方案。”安捷伦合成生物学解决方案横跨全链条 领域拓展占有先机安捷伦的产品线长,技术平台众多,因此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已有一定的研究技术基础,包括传统的理化测试如色谱、质谱和光谱平台,安捷伦还有基因组学平台、近些年也通过收购或合作新增了细胞分析平台等。“安捷伦可提供的多技术平台进行组合,刚好契合合成生物学的研究需要。”安蓉介绍到,“具体而言,对应罗小舟研究员讲到的四个环节中,安捷伦的基因组学技术平台可以应用于设计环节的相关工作中;构建环节,细胞分析和基因组学等技术平台能够发挥作用;测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安捷伦的技术优势也可充分发挥,广泛的硬件和软件平台,覆盖从基因型、表型到细胞微生物检测,为合成生物学提供了各个层面的测试方案。除了上述技术平台,安捷伦正在加大对实验室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转型投入力度。据安蓉介绍,实验室自动化是安捷伦未来几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自动化在提升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效率中可发挥关键作用。谈到安捷伦的技术平台在合成生物学研究中的优势,杨挺回答,“从业务本身来说,应用的产品都是固定的,更重要的是与刘陈立研究员团队合作过程中共同开发新的方案的过程。安捷伦不单单只关注合成生物学的科研层面的内容,而是希望更多参与到‘产、学、研、用’四个环节当中,并最终助力其实现商业化。虽然现在商业化很难,但我们也看到该领域出现了很多初创公司以及很多产业化的需求,从安捷伦的业务架构来讲,前瞻性研发的订单量大概占30%,企业订单占70%,所以我们希望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把产业化的需求同底层的创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应用。”安捷伦学术与材料行业拓展与应用创新团队经理 冉小蓉博士冉小蓉博士补充到:“谈到优势,安捷伦本身的产品线比较全,在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全链条环节中可以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另外由于安捷伦全球很早就关注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对于了解该领域客户的想法、客户的需求以及方案的积淀,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基础。”后记: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提到了“自动化”一词。刘陈立研究员介绍中讲到全球云实验室和自动化方向在整个合成生物学领域中投资占比位居第二,约10亿美元规模;杨挺提到,标准化和自动化是合成生物学研究过程中两大技术难点;罗小舟研究员在颁奖活动上专门作了《高通量实验室自动化辅助的全通路进化》的主题报告,安蓉强调安捷伦将持续加大自动化领域的投入。我们看到,近些年无论是实验室本身还是科学仪器都在大踏步进入自动化时代,有高通量设计和筛选需求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以及后期产业化对于自动化技术平台的依赖更甚,这于自动化企业而言,正是发展的契机。合成生物学已被国家置于重要的战略发展地位,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并不输国外,以刘陈立研究员为代表的科研团体正在不断创新突破,其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更是处于全球领先的水平。我们期待,合成生物学早日实现理论和技术突破,迎来商业转化爆发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刘陈立研究员,罗小舟研究员与安捷伦嘉宾合影
  • 软件优化带动直写技术突破工艺极限——访GENISYS公司亚太总监陈利奇
    仪器信息网讯 8月29日,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微光刻分技术委员会第四届微光刻分委会年会暨第十三届微光刻技术交流会在青岛成功召开。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GENISYS公司亚太总监陈利奇。据了解,GENISYS公司是一家位于德国慕尼黑的软件供应商,通过软件优化帮助硬件厂商(高端电子束、激光直写等)解决问题,优化微纳加工工艺,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器件、光学(波导、光子晶体、量子计算等)等领域。陈利奇向我们透露,用户在做不同的应用和器件时,所需设备的功能也不同,GENISYS会针对每台不同的设备进行软件优化,帮助客户实现应用上的突破,比如能够突破直写尺寸限制,线粗糙度优化限制,通过软件内置的临近效应修正,数据处理等功能实现光通讯、半导体等器件的性能优化。陈利奇认为未来国内软件会迎来高速发展。过去20年,国内企业大部分专注于硬件开发,随着硬件成熟会遇到和国外类似的情况。如何再把硬件的性能提高?此时在物理层面上硬件技术无法突破的地方,就能够通过软件来提供更优方案。以下为现场采访视频:
  • 陈力教授:新冠检测中的下一代POCT大有可为
    新冠检测中的下一代POCT大有可为作者:王蕾,孙桂芹,邹琳,芦鑫荣,孔维溧,陈力自新冠疫情暴发至今,转眼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其带来的挑战是实在而具体的,这促发我们在抗疫过程中仍然保持着学习和思考。作为一群关心现实解决方案和未来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学者,我们有这样一个感悟:应大力促进下一代POCT(point of care test, 诊治点直检)的研发和应用。【真实案例 】上海部分小区解封后,邻居小孩下楼骑自行车时不幸摔倒,手部严重肿胀去了医院。医院按流程要求先核酸再拍片,这样,临床诊治的决策因核酸检测的流程,而被迫延后了一天。对此,家长和邻居都很焦虑。但是,如果这家医院已将新冠抗原检测产品(属于POCT产品)导入医院的紧急流程,就可以在五分钟内快速判定病人是否为院感高风险,在保护好医院、医护及其他病患的同时,为病人争取到最宝贵的即时诊治时间。事实上,比小朋友骨折更为紧急的临床就诊需求并不少见,有些还可能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助力抗疫,POCT大有可为疫中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告诉我们,用好POCT产品,可以为疫中的临床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近期的《医师报》上,我们提出了"将新冠抗原检测导入院感防控"的建议(如下图)。据我们了解,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在内的一些医院科室,早已将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纳入了紧急就诊的标准流程。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科室会参考这一建议。 在《医师报》发表的相关文章需要说明和强调的是,新冠抗原检测产品,就是一个POCT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耗时短操作易,辅助医护人员在一次就医的窗口期内,对症下药做出专业的判断。同时要指出的是,由于快速简便的技术要求,POCT产品在检测敏感度及特异性上与标准的检验科检测相比,存在一些小的差距。为弥补这些这一不足,我们在《医师报》上的建议,用于新冠院控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抗原产品各做一次检测(下图),并在抗原检测的同时开展核酸检测,在保证病人及时就诊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院感风险。两种抗原检测产品下一代新冠POCT检测产品引起高度关注POCT产品的主要优势,是时效性。对时效的不断追求,就是下一代POCT产品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注意到,今年四月美国FDA批准了(紧急使用授权)一种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的新冠检测方法。该方法借助于小型化的GC-MS系统,采用呼出气体直接检测新冠。一项有2409人参与的临床试验表明,其灵敏度为91.2%,特异性为99.3%。这一进展显示,以气体质谱检测为基础的下一代POCT产品,在肺癌早筛、毒品快检等方面都是大有可为的。此外,复旦大学魏大程团队今年二月发表在《自然:生物工程》(Nature Bioengineering)上的以分子机电系统(MolMES)为基础的检测系统,也可能成为下一代POCT的新技术平台。下一代POCT将成为疫后竞争的焦点在新冠抗疫的实践中,POCT及下一代POCT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的展示。我们推断,下一代POCT产品,将成为疫后全球抗感染lVD产业竞争的焦点。事实上,和新冠一样,由人体微生物异位、细菌生物膜、病原体胞内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及异常免疫反应,都是重要的致病和预后因子。如何及时了解手术部位存在的局灶性感染,将帮助医生在术中及术后,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应对,改善手术的效果及效率,将院感的风险控制到最小。我们认为下一代抗感染POCT产品的竞争,将会在以下三个方向展开:样本处理的自动化;手术/病种特异性病原体谱系化;与mNGS、单细胞拉曼技术及其它技术的一体化。参考文章:1.吹口气检测新冠!FDA竟然批了!2.魏大程团队提出“分子机电系统”,实现精准生物检测3.说说张文宏与转化医学4.基于单细胞拉曼光谱的伊丽莎白菌属快速药敏分析研究
  • 陈立仁:对圣元不能手软
    武汉三名女婴因一直食用同一品牌奶粉,身体出现性早熟特征,多地出现同类病例,愤怒的家长不约而同将矛头指向了圣元。   三聚氰胺奶粉曾使数千万儿童受害,涉案的几乎涵盖国内所有奶粉生产商。但是最后倒霉的只是三鹿一家,其他厂家不但毫发无损,甚至还掠得庞大的三鹿地盘而纷纷长价 负有监督责任的官员也是轻轻“问责”,还未等风平浪静就迫不及待复出了。这样的“倒霉事”一旦被沾上了,加上媒体的群追猛打和国内企业低级的危机公关能力,估计圣元的倒闭指日可待。问题是即使圣元倒闭了,我们的食品就安全了吗?   中国的化学普及不是得益于学校的教育,而因为饮食而被扫盲。喝奶粉,我们了解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现在我们还将对性激素的分类、组成成分、作用机制等等有了感性、理性的彻底认识。当然食物的化学扫盲功劳绝不限于此,我们从猪肉里认识了瘦肉精,从干海味里认识了敌敌畏,从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咸鸭蛋里认识了苏丹红,从面粉里认识了吊白块等等,中国食物的化学扫盲功用可谓数不胜数,我想如果要考各种添加剂的综合知识,中国老百姓甚至可以胜过美国化学家。   三聚氰胺一度销声匿迹,功劳当归媒体 再现而被打下,功劳也要归于媒体的良心。但是,三聚氰胺妆尚未卸完,激素已经粉墨登场,媒体的良心就显得那么软弱无助了。虽然三鹿高管被处以重刑,但是责任官员轻描淡写的问责以及迫不及待的复出,更重要的是监督机制不作改变,利益制度不作改变,老百姓不想做化学试剂的实验品都难。   出事后,圣元信誓旦旦,“我们的产品肯定没问题,都是经检符合国家标准后出厂上市的。我们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中国企业劣拙攻关由此可见一斑。如果它淡然担当责任,并将检测结果公诸于众,并表示改过自新,邀请公众及媒体监督,东山再起,拔剑江湖不是不可能。我相信,成分中含激素的奶粉绝不止圣元一家而是行业的普遍现象,中国有知错就改,改了就好的传统,老百姓不单会原谅它,还会因为它的诚实而忠诚于它。那么它为什么还要装出一脸的无辜状呢?不是其管理层不知道这个事件将会使消费者退避三舍、其产品将会无人问津,从而使企业受损甚至倒闭,但是它会敢捅行业的马蜂窝吗?会敢承认“相关部门”屁股有屎吗?先进国家企业的之优良社会责任不建立在强悍的司法制度之上的,并非它们的企业天生就要做良心企业而不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三鹿事件,已经问责奶农、企业、官员和有关部门。但是为什么这类事件还是累累发生?我们从激素门发生后相关部门的态度得到答案。家长也曾想把奶粉送检,却遭遇“检测无门”,国家质检总局授权的两大国家级乳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工作人员均表示,无法对奶粉进行激素检测, “我们只能检查奶粉国家标准里面规定的项目,激素并不在其中。”但是同时表示奶粉里面是不能含有激素的,“一点含量都不能有”。国家药监局负责药品检测的中国药品检验总所该所负责检品受理业务的工作人员称,除某些保健食品之外,目前我国药检部门尚未开展食品检测业务,“要检测奶粉中的激素成分,现在肯定不能送检,而且不受理个人申请”。其他医院也表示激素类不可测。我就奇怪了,不是“国家标准里面规定的项目”就不能检测,那么奶粉里渗甲安磷也是合法的了?“奶粉中的激素成分”不能检测,难道是国家机密?“不受理个人申请”,难道我们只能将希望寄托无良企业将问题奶粉自动拿去检测吗?武汉市疾控中心在事发一个月后尚“目前无法就此事发表意见”,那么现在谁有可以发表意见呢?官员们怕的是什么?怕的不是人民生命受到损害,怕的是不知道企业跟谁有什么利益关系,不需要对人民负责,只要对自己的官帽负责就可以了!   长期以来,GDP的考核几乎是官员任用的最重要标准。地方的经济利益跟地方政府的政绩紧密挂钩,经济雄厚的企业就是地方地方的宠儿和依靠。企业的关系渗透到政府的每个角落,得罪企业也许某些官员的仕途就到此结束,得罪企业也许某些专家就断了经济来源。所以官员和专家都不得不多加谨慎。   其实,最主要的并不是监督的制度。谁都知道母乳是婴儿最完美的食品,母乳哺育的孩子最健康,也更安全,成本也最低廉,还有利于产后母亲的健康。但是国家虽然也提倡母乳喂养,但却不能提供有利于母亲喂养的基本条件——没有给予年轻母亲失业救济。年轻母亲不得不抛下嗷嗷待哺的婴儿出外工作,把赚到的微薄工资买奶粉给自己的宝宝——相比母乳喂养还赚到点钱补贴家用呢。明知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但是我们却为了经济利益而允许甚至是鼓励奶粉企业大打特打广告,医生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大推特推。发达国家的代奶产品不允许打广告,也不允许医生推荐,在超市里也只能摆在最不显眼的角落,但是未见其经济萎靡不振。   奶粉行业的暴利无人不知,其直接成本甚至不到售价的1/10。利益的驱使让企业失去了良心,让相关部门蒙蔽了双眼。食品的安全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损害的不单是社会和国家的诚信,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有关部门和国家是否应该放弃眼前的利益而谋取未来呢?
  • 规划300kV冷冻电镜20台!水木未来全球冷冻电镜与AI药物创新中心投用
    7月4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青山湖平台挂牌暨2022年暑期学校启动及水木未来冷冻电镜项目投用仪式在青山湖科技城举行。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主任王宏伟,西湖大学校长助理王廷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高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欧光朔,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施黄凯,临安区领导杨泽伟、陈立群、蔡萌、裘凯,以及临安区有关部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师生参加活动。活动现场青山湖科技城是浙江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重大工程,也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重要一极。自成立之初起,青山湖科技城就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集聚了36家科研院所,拥有众多共享仪器设备和研发平台;近年来,更是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未来微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成为城西科创大走廊“硬科技”创新策源地。水木未来冷冻电镜项目投用仪式在杭州市临安区政府推动下,水木未来“全球冷冻电镜与人工智能药物创新中心”设立于青山湖科技城,旨在建立全球最大的冷冻电镜平台和生物大分子高精度结构数据库,面向全球科研机构和创新药企提供服务和创新疗法共同开发;与清华大学和国内外顶级科研机构合作,提升基础科研水平,整合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打造全球化结构与AI药物创新发现基地。水木未来源自清华,是一家基于冷冻电镜和AI的精准创新药和疗法研发企业,拥有亚太区第一个商业化冷冻电镜服务平台,在小分子、抗体药、RNA药物、蛋白降解、基因治疗等领域,助力全球创新药企药物研发。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水木未来“全球冷冻电镜与人工智能药物创新中心”在青山湖科技城投用。参观水木未来冷冻电镜实验室目前,6台300kV高配电镜已就位,结合自主研发的AI驱动的新一代电镜结构解析和建模软件平台、GraFuture™ 石墨烯载网冷冻制样技术,水木未来青山湖基地在推动冷冻电镜效率、分辨率和产业化方面,又向前迈出一大步。据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的投用,将有力提升科技城乃至临安、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水平,并加快生物医疗领域产业集聚,助力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策源地,以“结构+计算”助力加速全球创新药物发现。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水木未来冷冻电镜项目实验室、青山湖科技城规划展览馆,并举行了政校深化合作座谈。笔者注:据了解,此次在青山湖科技城投用的水木未来冷冻电镜研发平台,规划了20台高规格300KV冷冻电镜,不久的未来还将引入用于原位高分辨解析的新型高端电镜。水木未来“全球冷冻电镜与人工智能药物创新中心”一期正在装机6台300KV新型高端冷冻电镜、2台200KV冷冻电镜,旨在建立全球最大的冷冻电镜平台和生物大分子高精度结构数据库,推动新一代AI精准化药物和疗法的源头创新。据悉,电镜平台综合实验室由上海音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有关负责人透露,全球已有多家顶尖实验室表达合作意愿。
  • 第二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在溧阳启动
    6月19日,第二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在溧阳启动。第二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大赛专委会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等院士专家获聘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沙南生,副主任李进忠,专项三处处长张景波,专项三处副处长刘嘉,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林,溧阳市领导叶明华、朱威、李仁杰出席大赛启动会。据了解,第二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溧阳市人民政府承办,这也是该项赛事第二次在溧阳举办。本届挑战赛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先进储能”,按照技术成熟度设置创新创意类、科研样品类及标杆产品类三项赛道,并在主体赛道的基础上,新设置了寿命预测和安全集成两项专业赛道。近年来,溧阳以“十年磨一剑”的前瞻布局和代代接力,从零起步,锻造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成功牵手宁德时代、上汽集团两大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80余家知名企业纷至沓来,一举推动动力电池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整体质效全国县域第一;坚持更大范围“走出去”,更大力度“请进来”,先后促成13家高端平台接连落地,吸引了以陈立泉院士领衔的20余位院士“目光集聚”,并凭借完备的人才新政年均引才聚才超3万名,健全了从原始创新、技术培育、工程放大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溧阳市委书记叶明华在致辞中表示,溧阳将以同比更优的宜居环境、力度更大的产业政策、实力更强的创新体系,精准滴灌、精心培育更多的“产业硕果”,为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全国储能产业发展贡献更大的溧阳力量。以赛促创,以赛促研,工信部产促中心一直致力于加快提升储能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储能技术加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李进忠在致辞中表示,举办“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就是为了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推动储能技术原始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而推出的针对储能行业的专业赛事。此次大赛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智库”作用,加强关键技术和研发水平提升,助推储能行业蓬勃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先生在致辞中表示,通过储能创新挑战赛这个平台,将聚集来自各界的智慧和创新力量,促成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参赛团队可以通过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彼此借鉴、碰撞思想,共同促进储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广。为了保证大赛的权威性、专业性、严谨性,本次大赛组委会邀请51位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包含顾问委员以及专家委员,启动仪式现场,大赛专委会成立并举行受聘仪式。本次大赛旨在打造汇聚储能行业精英同场竞技、相互交流、促进发展、创新提升的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促中心专项三处副处长刘嘉现场介绍了第二届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赛制。本届挑战赛延续第一届挑战赛的整体赛制,按照技术成熟度设置创新创意类、科研样品类及标杆产品类三项赛道。其中,创新创意类比赛主要针对储能技术发展中遇到的痛点、堵点问题以及面向未来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寻找创新创意构想;科研样品类比赛主要面向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研发样品,发掘先进的、具备较好产业化基础的储能研发技术;标杆产品类比赛主要面向电源侧、电网侧及用户侧的不同类别的应用场景,标定产业化储能产品最高水平。为加强技术交流、产业合作和市场对接,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举行先进储能创新发展沙龙。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智能电网专项专家委主任刘建明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泓、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来小康、南方电网专家委专职委员、特级战略技术专家郑耀东、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彦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储能解决方案部总裁许金梅、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昊、中科海钠执行董事长唐堃碰撞前沿观点,共话储能未来。据悉,第二届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将从6月持续到12月。参赛团队报名截止于7月31日。8月31日前,报名参赛的各团队应根据通知要求提交相应赛道的参赛申报书,并根据不同赛道的评比要求提交相关的方案、模型、报告、电池样品等。
  • “高精度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研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成功召开
    2024年3月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高精度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研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项目牵头单位——浙江祺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祺跃科技)所在地杭州桐庐成功召开。会议现场会议邀请浙江大学张泽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立东院士,跟踪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刘宇研究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吴爱华秘书长以及同行专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卢焕明教授级高工、浙江工业大学郑遗凡教授和重庆大学辛仁龙教授出席。陈立东院士发表讲话会议伊始,陈立东院士、祺跃科技张跃飞总经理、桐庐科技局副局长钟罗洪发表讲话,预祝项目取得圆满成功,助力材料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曾毅汇报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紧接着,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毅研究员对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汇报,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预期成果与指南符合情况、关键技术与实施方案、项目里程碑计划、项目实施机制与经费管理以及项目近期进展。曾毅介绍,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EBSD)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聚焦离子束(FIB)的关键部件,可拓其应用范围,实现高精度微区晶体学显微结构分析,广泛应用于材料、地质、冶金和半导体等重要科研和生产领域。然而,目前我国在EBSD技术方面完全依赖进口。为打破国外垄断,同时满足纳米尺度晶体信息表征需求,亟需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EBSD。该项目由祺跃科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硅酸盐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共同承担,集各方优势技术,加快攻克高精度EBSD研制难题。各课题负责人汇报该项目分为三个课题,课题一由空间中心与电工所承担,空间中心副研究员郑福作为课题负责人,研究目标为实现衍射花样的高灵敏度成像,研制紧凑型、高动态范围sCMOS相机;课题二由上海硅酸盐所独立承担,上海硅酸盐所副研究员王墉哲担任课题负责人,研究目标为研制新型稀土掺杂的高电光转换效率磷屏,研制高精度菊池带边缘识别、增强与取向标定算法,实现探测器的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取向精度;课题三由祺跃科技与上海硅酸盐所承担,祺跃科技总经理张跃飞作为课题负责人,研究目标为实现EBSD与电镜集成,以及性能参数匹配与优化,验证并完整探测器在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形成EBSD探测器工程化生产能力。三个课题紧密联系,互为支撑。课题一与课题二主要聚焦于提高衍射花样标定精度,课题三则致力于实现自动化集成。三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具体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张泽院士作总结发言汇报结束后,专家组对项目汇报内容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质询与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建议通过论证。此外,专家组也提出了宝贵建议,即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项目攻关目标的定位与特色。最后,张泽院士作总结发言,他强调,EBSD的研制不仅要在“测得准、测得快”这一基础上不断精进,更要瞄准国家的重大需求,如解决高端制造业面临的残余应力测量难题,将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他认为,只有突出特色,国产EBSD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会议的圆满召开,标志着这一重大科研项目正式拉开了序幕,为EBSD国产化迈出了第一步。项目成员合影22日下午,在张跃飞总经理的带领下,与会人员参观了祺跃科技的研发实验室、工程化生产基地等。祺跃科技在前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产业基础,其原位扫描电镜设计研制能力、扫描电镜成像探测器研制共享平台与技术基础、工程化生产基地与示范应用中心、研发生产与销售服务体系等为项目的工程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参观祺跃科技
  • 纽迈分析2017首站“服务万里行”活动正式启动
    纽迈分析2017首站“服务万里行”活动正式启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月的成都,花如锦人如织。伴随着和煦的春风,纽迈分析2017首站“服务万里行”活动也将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正式拉开帷幕。 2017年3月22日(周三),纽迈分析期待与您相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西南石油大学,一起领略美丽的校园风光!时间:2017年3月22日 地点:西南石油大学-明辨楼 活动内容 1、宣讲 低场核磁在石油领域的应用及新技术与应用介绍,如: 2、售后工程师讲解仪器使用(参数设置)、维护、保养等问题3、答疑、解决客户难题4、客户回访活动流程此次“服务万里行”,旨在通过宣讲+客户回访的方式,为纽迈分析新、老客户提供周全的技术服务和应用支持。秉承“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精神,上门为有需要的客户免费提供仪器维护、保养等售后服务。若您的仪器有任何故障或硬件问题,我们也会及时统计整理,交由公司售后部门处理。本次活动将在全国共计七座城市:上海(2016.9.25)→南京(2016.11.4)→武汉(2016.12.2)→成都(2017.3.22)→西安(2017.4)→郑州→北京举办!欢迎纽迈分析新老客户报名参加!报名方式接受邮件、电话、QQ 等多种形式的报名。联系人:陈利华 邮箱:lh_chen@niumag.com 电话:18301932810 QQ:2881320104
  • 自制“土”仪器“玩”出科研高精尖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0170525093304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noimg/18d05452-8760-4fab-9dc8-8765c7bd848d.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立东用“土法”改进的仪器设备,现在还在使用。 /p p   用掌心的温热,就能让一个小小电扇转起来,这就是热电材料的神奇之处。这种能源材料,在太空、环保领域有着独特的用途。二十多年前,中国在这一领域完全不被国际重视,如今中国研制的热电材料、热电器件的性能已领跑世界。带动国内这一领域发展的“排头兵”中有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研究者———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陈立东。 /p p strong   在纳米和原子尺度寻找热电器件 /strong /p p   利用热能发电的传统方法,就是将水加热变成蒸汽,再用蒸汽推动涡轮来发电。可有些材料却可以直接用热能激发电子,形成电流。早在1821年,科学家就发现了这种奇特的“热电效应”———如果人类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发电,那么很多现在废弃的热能,都能充分利用起来。比如,工厂里现在很难回收利用的200℃至400℃的余热,乃至汽车尾气、垃圾焚烧等余热也都能“变废为宝”。 /p p   “早在本世纪初,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就成立了研究小组,专门从事空间应用热电技术的研发。”陈立东2001年刚被中科院以“百人计划”从日本引进回国时,中国在这一领域接近空白。“当时,老院士严东生先生热切地支持我回国,新能源材料领域中国是短板,他说未来这会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在中国发展这一领域。” /p p   要做出转化效率高、性能稳定的热电器件非常困难。首先,要寻找一种高性能热电材料———它必须同时是热的绝缘体和电的良导体。科学家需要在纳米和原子尺度,寻找可将热导率降低到极限,同时又能保持良好的电导率和热电势(由温差产生的电压)的晶体材料。而在制备热电器件时,要综合考虑热电材料、导电电极、焊接材料等多种材料的热膨胀、电阻、热阻等各种参数,器件制造过程中任何一点小的瑕疵就可能彻底扼杀热电材料的功能。 /p p   “这些‘婆婆妈妈’的小细节,每一个都影响着热电器件最后的性能。”陈立东说,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创新,实际上是探索过程中的“摸爬滚打”,看起来真有点“土”。 /p p   strong  自制仪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测量原理 /strong /p p   陈立东的实验室看起来有点“土”,里面有不少他带着学生自制的设备。 /p p   其中一间实验室里,一台红外测温设备搭建了一半———这是准备用来探测微小电流下产生的微小温差的。“目前,热电器件的性能国际上还没有标准的测量方法。”陈立东说。 /p p   陈立东回国时,中科院为他配备了200万元人民币启动经费,并招好了研究生,这使他的研究工作得到无缝衔接。可是,新型热电材料的许多性能,没有现成的商业仪器可以精确测试。他只能带学生自己设计并搭建设备,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p p   这些自制的仪器即使不再使用,也将继续留在实验室,让新入学的研究生用来了解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陈立东说,新的测量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用起来的确方便,可自制仪器却能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 /p p   这十几年间,陈立东课题组将热电器件的转换效率从不到6%,提升到了12%,这是目前世界热电器件转化效率的最高值。同时,他还在基础理论上获得了突破———发现新型高性能热电材料,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p p   如今,国内整个热电领域的研究人员较十几年前已经增长了几十倍,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大,陈立东也先后当选国际热电学会理事和亚洲热电联盟主席。 /p p   前来寻求产业化合作的美国、日本企业已有不少,国内企业也渐渐出现。“现在国内的工业基础与二十年前相比已经大幅提升,国内企业对新技术敏感性也日益增进。”他说,目前热电材料的民用化产品在全球也刚起步不久,他希望中国企业可以接上这一棒,把科研的领先优势延续到产业界。 /p
  • 【科普万里行】15周年庆|第四站-兰州大学站正式启动!
    【科普万里行】15周年庆|第四站-兰州大学站正式启动! 作为低场核磁共振应用解决方案专家,纽迈一直致力于技术的发展和革新,以此来推动低场核磁共振行业的发展。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由于其快速、无损、准确的特点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人熟知应用。而纽迈创新的步伐并未停滞,仍在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应用方向。 为迎接公司成立15周年,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新的科研思路和方向,纽迈推出的届“科普万里行”活动,继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武汉轻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站成功举办之后,第四站将在开启西北高等教育先河的兰州大学举办。此次活动,您不仅可以聆听到核磁共振的技术应用,还可以与核磁专家一起交流核磁的新技术进展,为核磁技术所推动的新发展方向提供思路。核磁探秘,你我同行!纽迈诚挚的邀请您参加将于明日2018年6月7日在兰州大学举办的纽迈首届“科普万里行”-兰州大学站的活动,让核磁与你我的生活越来越近! 15周年庆福利举办“科普万里行”的单位均可免费参加“第十届全国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 & 核磁共振技术与应用高级培训班”注:每家单位各限一个名额。活动时间2018年6月7日9:00-10:30活动地点兰州大学祁连堂六楼会议室活动日程安排本次活动,将对核磁的应用及新技术进行介绍,为科研发展提供新思路。活动将在全国4-5座城市开展,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同学积极参与。联系方式联系人:陈利华邮箱:lh_chen@niumag.com电话:18516712821 QQ:2881320104纽迈专注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推广、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完备的生产、服务和成熟的运营管理体系。公司自主开发多款核磁共振分析仪器并已获得多项国家奖项和资质认证,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能源勘探、高分子材料、纺织工业、生命科学等行业领域,获得业界一致认可。
  • 2021年重点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公布
    7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1年重点项目(含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2021年重点项目(含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曾祥君,曾 云,查晓明,柴 毅,陈国明,陈汉平,陈建勋,陈立东,陈立华,陈文华,陈星秋,陈义旺,陈正寿,程芳琴,程卫民,程 翔,程 新,池汝安,崔维成,崔维成,崔 翔,崔元靖,单智伟,邓意达,邓宗全,丁华锋,定明月,董 闯,段宝岩,段吉安,段梦兰,范大鹏,方 志,冯国会,冯国瑞,付 强,高广军,高曙明,顾长志,顾忠泽,关 杰,关新平,郭国祯,郭 林,郭少军,郭 旭,韩庆华,韩艳春,何 琳,何旭辉,和敬涵,贺 泓,洪春雁,侯仰龙,胡文平,胡志云,黄朝晖,黄传真,黄典贵,黄 琦,黄小卫,黄旭珍,黄中祥,季 杰,蒋成保,蒋金洋,蒋锡群,焦丽芳,解孝林,金立生,孔祥东,李典庆,李根生,李寒莹,李华军,李 军,李克强,李立毅,李利平,李美成,李润东,李天太,梁淑华,林昌健,林 京,林 君,刘 刚,刘加平,刘 俊,刘利琴,刘明雍,刘秋生,刘廷玺,刘小康,刘辛军,刘 扬,刘永长,刘战强,龙建成,卢小泉,卢义玉,鲁军勇,罗胜联,罗兴锜,麦立强,孟国文,倪明玖,潘洪革,乔利杰,秦大同,沙爱民,尚德广,沈永明,沈珍瑶,史黎明,孙大林,孙涛垒,孙玉坤,唐智勇,陶旭堂,汪爱英,王赤忠,王敦球,王法承,王法承,王 华,王慧敏,王慧远,王军锋,王开云,王立平,王 涛,王 伟,王秀和,王亚培,王玉涛,王玉忠,王震坡,王志东,王志东,吴 迪,吴 镝,吴 峰,吴建东,武传松,武培怡,武 伟,徐德鸿,徐卫林,薛德胜,杨化桂,杨 强,叶继红,伊廷华,易雨君,于达仁,俞汉青,翟长海,张阿漫,张顶立,张桂勇,张 皓,张 建,张靖周,张璐璐,张湘义,张徐祥,张雪峰,张冶文,张义民,张拥军,张 瑜,张政军,赵栋梁,赵国堂,赵远锦,郑丹星,郑健龙,郑俊杰,郑伟涛,钟茂华,周创兵,周丹丹,周 济,周绍兵,周永丰,周 玉,朱新远,朱 恂,邹德春,左 良,左 强
  • 中科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举行揭牌仪式暨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
    由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联合组建的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6月2日上午在上硅所隆重举行。         揭牌仪式由上硅所陈立东副所长主持。罗宏杰所长代表上硅所致辞,向参加揭牌仪式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实验室能够聚焦能量转换材料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取得突破。   我校副校长朱长飞教授代表学校致辞,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对实验室给予大力支持,并就实验室今后的建设与发展、科大和上硅所的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希望。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陈立泉院士、罗宏杰所长、朱长飞副校长共同为实验室揭牌。罗宏杰所长宣读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并向他们颁发了聘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代表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之后,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在上硅所第一会议室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实验室主任陈初升教授首先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实验室的建设历史、研究方向、科研进展、研究成果及实验室未来工作的设想。学术委员会讨论和明确了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就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当天下午,上硅所占忠亮研究员和中国科大陈春华教授还分别做了关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锂离子储能电池方向的学术报告。学术委员会各位专家对他们的报告给予了好评,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 117篇SCI论文被集中撤稿背后:论文审核存灰色地带
    资料图  “论文造假”的舆论风暴又起。  12月12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召开的2016年“捍卫科学道德反对科研不端”通报会上,曝出2015年国际著名学术刊物撤销论文的重磅消息。  据通报,自2015年3月开始,《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出现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国作者的论文有117篇。其中,23篇标注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  2014年,我国发表的SCI论文约25万篇,仅次于美国,是英国的两倍,与14年前相比翻了5倍。  值得关注的是,经基金委调查,第三方中介机构在这些学术不端的案例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28篇被撤销的论文,都是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润色”并投稿,更有甚者部分论文完全是通过买卖请人代写代投 会上通报的8个科研不端典型案例,又涉及伪造论文审稿人邮箱、提供虚假审稿意见、操控论文同行评议过程等行为。  记者调查发现,本次被曝光的第三方机构——上海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丰核公司”)有“前科”,代写及买卖论文已形成一条灰色的产业链。当前,相关中介机构业务分类较多,提供服务的“红线”模糊,国际论文的审核也存在着灰色地带。  涉事第三方中介机构已非第一次被点名  这批论文为何被撤稿?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杨卫指出,问题在于“同行评议涉嫌造假”——第三方中介机构在代人投稿的过程中,虚构了同行评议专家的信息,通过“幽灵”评审向期刊和出版社等审稿平台提供编造的评审意见。  基金委进一步调查发现,28篇被撤销的论文中,13篇与一个名为“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上海丰核公司的官网称,公司总部在上海,在济南有一家分公司,北京、沈阳等6地设有办事处。  基金委通报的第一个案例,对这家公司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2015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集团因同行评议涉嫌造假,撤销了上海某大学王立山等人于2013年发表的1篇论文,该论文是王立山读博期间发表的4篇论文之一。  王立山称,自己迫于博士毕业压力,在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写完论文后,伪造了通讯作者的电子邮箱,随后委托同学臧卫东投稿。臧卫东表示,他在投稿推荐审稿人环节伪造审稿人邮箱,并因此掌控了此邮箱,向编辑部反馈编造的审稿意见。  记者查询发现,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上海丰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臧卫东。2015年1月23日之前,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王立山。 2015年7月9日,上海丰核公司因未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的期限公示2014年度报告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同年7月29日,在补报未报年份的年度报告并公示后其被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这并不是上海丰核公司第一次作为第三方机构被点名。2015年3月,BMC(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曾撤销旗下12种期刊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来自中国。据《科技日报》披露,中国科协对涉及的31名作者逐一调研,结果显示,有5家第三方机构与15名被撤稿作者合作。  除上海丰核公司及其分公司济南丰核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外,另外3家机构包括: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艾斯泰微(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魔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上海丰核公司、济南丰核公司、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际都出自同一个集团。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显示,上海丰核公司的自然人股东为臧卫东、桑运霞 济南丰核公司的自然人股东为臧卫东、王立山 上海翊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的法定代表人即为臧卫东,监事备案为桑运霞,2015年12月24日,该公司注销。  论文买卖“一条龙”服务  能够提供SCI论文代投甚至代写的公司并不少见。记者找到一家名为“LetPub”的网站,其明确称,会对论文构思、主题确定、内容组织、全文完善、发表支持等进行全程“一条龙式”的专业指导服务。有类似业务的上海沃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提供“SCI论文发表‘全程服务’”,包含论文编写、选刊投稿、审稿人回复、修回等直到文章成功发表等业务。  记者看到,上海丰核公司网站上标有“提供课题整体外包‘一站式’解决方案”等广告,但并未找到直接与论文代投相关的业务。记者随即拔打了该网站的联系电话,询问是否可以提供SCI论文代写。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代写到代投,还可以确保论文的发表”。  该工作人员表示,在论文代写中,公司使用的数据是真实的,来自于其他人提交的数据和原始数据,可以整体下载后做整合分析。而实验性的论文,则需要客户提供实验样本,加收实验部分的费用。  “SCI论文代写是按照投稿影响因子来收费的。”这名工作人员称,“包写包发”1.0的价格是3.5万元 2.0的价格是7万元,以此类推。从论文的数据、成文到发表,最快需要18个月。“但时间存在不确定性。”  在投稿推荐审稿人环节,该公司工作人员声称,可以帮忙注册邮箱。“邮箱的注册比较简单,其实就是第三方评议。”  现年29岁、微生物学博士毕业的“SCI论文职业写手” 陈立明(化名)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整体外包”包括根据客户的研究方向设计课题、做实验、分析数据,最后是写文章和发文章。  他还进一步对这些第三方机构进行了分类。在他看来,这些公司分为“真正的学术辅助/科研外包公司”“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低配版)”,以及“论文买卖公司”。  陈立明表示,在他熟悉的生物医学SCI领域,“学术辅助和单纯的代写相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他理解的“真正的学术辅助/科研外包公司”业务覆盖面广,有着良好的实验条件,比如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价值2000万元以上的固定实验仪器,负责实验外包和试剂生产。  陈立明说,“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业务的开展,则是建立在客户提供数据的基础上。“好一点”的公司虽然没有实验,但数据分析、科研培训的业务也有不少。但在“没有实验条件的学术辅助公司(低配版)”和“论文买卖公司”这里,数据造假和第三方评审造假就出现了。  是否违规的“红线”难界定?  陈立明告诉记者,事实上,“代写”业务在国际上“挺普遍”。  “国外确实没有代投,但代写会有。其实翻译就是代写的一种,叫做‘有中文初稿提供英文初稿’。很多代写的业务都是翻译,所以问题在于你怎么界定。”他表示,学术文章很难直译,从中文到英文,基本上就是写手把原来的内容打散重组的过程,严格来讲不能称为翻译。  “如果叫翻译和润色没问题,但一说代写就是学术不端。可实际这两种业务在操作上并没有本质区别。”陈立明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指出,所谓规范的第三方机构也是一种“擦边球”,“很难讲清楚”。  他表示,国外很多承接这类业务的第三方机构,名义上称自己为翻译公司,替人将论文润色,但“这个中间没什么明确的界限”。  “从替人翻译论文到替人造一个论文,论文造假还有不同的程度,可以帮你修改或者干脆连实验都替你做,都是很自然的过渡。这些公司也会打通审稿的路子,保证你发出SCI论文。”江晓原说。  江晓原说,这些所谓的“规范的第三方机构”既不透明,在操作时又有着很多可以平滑过渡的空间,因此很难简单判定其业务是否真正规范。“一篇文章投稿者找人润色,基本不可能告诉杂志社。你没办法掌握这个事实,所以根本谈不清尺度。”  在江晓原看来,SCI中收录的期刊,实际也有着较大的差别。他表示,根据最新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有8000多种期刊收录在SCI中,而其中部分期刊因为影响因子不高,发表较为容易。本次涉及的论文大多是发在这些期刊上,相关的论文买卖公司一般最终刊发的,也都是影响因子比较低的期刊。  “影响因子比较高的刊物,比如影响因子在前20的,有许多根本不实行所谓的同行评议。”江晓原说,“他们的办刊机制和我们这里的科普杂志一样,没有编委会,也不实行我们这里所想象的同行匿名审稿制度。比如《自然》杂志,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在2014年接受果壳网专访时,又一次特别声明《自然》‘从不设编委会’,而且‘自然集团的所有期刊都这样’ 坎贝尔以此为荣,他觉得没有编委会才能有独立的思想,不会被学术界的人左右。”  江晓原指出,相对来讲,同行评议是目前最为公正的方式,“那些买卖论文、虚构同行评议的第三方机构,其实都背离了同行评议的初衷”。  论文审核存在灰色地带 监管真空从何而来  江晓原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的杂志没有纸质版,都是所谓的在线发表,如此一来,每期杂志里论文数量基本没有限制,也就造成了编委会审稿的负担。审稿“外包”,弊端就出现了——“这些公司并不是我们所想的真正的学术共同体成员,一旦外包出去其实就不再是同行评议了。”  他解释,外包的商业公司衍生了新的审稿模式,让投稿人自行推荐几位审稿人,外包公司会从中找人审稿。投稿者需要提供审稿人的邮箱,于是便有人自己注册了另外的邮箱,编造出子虚乌有的审稿人。外包公司的审稿人将要审的稿子发到邮箱里,实际上是发到了作者本人那里,或是发到代笔的公司去。顺理成章地,会收到正面的审稿意见反馈。而同行评议演变成弄虚作假的行为。  “这些杂志在线发表后,造假现象成批量地出现,规模越来越大后会让某些杂志警觉起来,发现了自己的审稿有问题,进而进行调查。”江晓原告诉记者,最近很多杂志都进行了核查,随之而来的是几十篇论文被撤稿。  他说,这些撤稿的文章也不全来自中国,但由于我国考核能力、职称的时候对论文很看重,所以被撤稿的论文也较多。  被撤稿的论文中,甚至有部分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江晓原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主要依照作者发表的刊物及成果。“只要刊物本身没问题,他们基本就会信任。造假若要被揭露,往往也是由发表论文的刊物来进行。”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相关规定,基金委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罚,最严重的为7年内禁止申请科学基金项目。“对于情形特别恶劣的,监督委员会其实希望能终身禁止申报。”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主任陈宜瑜曾对媒体表示,“科研诚信建设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希望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写论文最根本的目的,是学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出来,促进同行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这也是学术论文本来的作用,但现在已经远远超出这个范畴。”江晓原说,当越来越多的投稿人背离初衷,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空间便不断扩大。
  • 中药铁皮石斛国家标准10月正式实施
    是野山参还是移山参,是冬虫夏草还是亚香棒虫草,药品检验所都能通过检验给出鉴定。但一直以来,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铁皮石斛产品,不但让消费者挑花了眼,也让检验所的专家们无法轻易给出真伪结论,因为,铁皮石斛一直没有国家标准。   今年10月1日起,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正式实施,在新增的中药品种里,就有铁皮石斛单列标准,标准由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和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的研究者前后耗时6年完成。   铁皮石斛作为单独一味中药从近百种石斛属植物中突显出来,建立起自己明确的专属性标准。这意味着,今后那些用劣质石斛冒充铁皮石斛的生产企业将被慢慢淘汰出市场,而消费者买了铁皮石斛产品后想鉴别真伪,也可以请药检部门帮助鉴定。   陈立钻办公室里堆着满满的仿冒产品   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一直到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铁皮石斛因为药源稀少,影响有限,在国家药典中的地位,就一直归结在“石斛”条目下面。   1993年,“立钻”铁皮枫斗颗粒正式进入杭州市场,立刻掀起一股热潮。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自己栽培的铁皮石斛基地越来越大,达到了规模空前的3000多亩,同时产业示范效应越来越强,全省乃至全国的资本争先恐后进入铁皮石斛行业。   截至目前,杭州市从事铁皮石斛生产的相关企业有18家,浙江省有30余家,国内从事研究开发铁皮石斛的公司达100多家,向国家申报注册的产品40多种,涉及包括颗粒剂、胶囊剂、浸膏等11种制剂。   在21世纪的头10年,铁皮石斛在生物医药、养生保健领域内炙手可热,一些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的现象频频出现。   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立钻说:“从2000年开始,各种铁皮石斛的仿冒产品就多得不得了了,我办公室里有堆得满满的仿冒产品,最常见的是用劣质石斛冒充铁皮石斛。”   我国境内有76种石斛属植物,铁皮石斛是其中的一种,用劣质石斛冒充铁皮石斛制成的产品,安全性和功效性都大打折扣,但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对铁皮石斛的鉴定标准仅限于外观、性状,没有定性指标的支持,很难正本清源。   面对日渐混沌的市场,国家药典委员会意识到,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规范的时候了,开始着手新一版药典的增订工作。而制定“国标”的重任,自然地落到了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和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的肩上。   陈立钻说:“最迫切的就是需要有一个标准,这样既利于保护立钻的品牌,也利于保护消费者,更利于保护整个行业有序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在2004年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从全国中医药大学邀请来一些中药学博士,到全国各地收集石斛样本,下决心要把铁皮石斛的标准搞出来。”   新标准不仅能测真伪还能鉴别质量好坏   在平时,陈立钻自信自己“能够听懂铁皮石斛说话”,但真的要制定铁皮石斛国家标准,却并不容易。   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主任祝明主任药师回忆说,从2004年开始,研究人员着手收集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采收季节的铁皮石斛样品,光是往乐清、云南等地就跑了15次,收集样品约50批、成百上千种 为了作比较,又同时收集了容易混淆的非铁皮石斛样品(包括紫皮、刚节、水草等)约50批。   参与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铁皮石斛”条目制定的博士杨兵勋说,制定铁皮石斛国家标准最关键的是两个数据,一个是找到只有铁皮石斛有而其他石斛没有的数据,一个是不同地方、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铁皮石斛,怎么样才算是优质的数据。   经过前后6年的艰苦努力,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和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的专家们终于确信,铁皮石斛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具有一定专属性,铁皮石斛中多糖水解后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及水解后单糖含量有其特征性,不同于其他石斛。   因此,在2010年新版药典中,建立了铁皮石斛薄层色谱鉴别、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及杂质、水分、总灰分、浸出物等检查项目,并制定了多糖与甘露糖含量测定方法,制定出具有专属性的鉴别与质量可控的含量测定方法。   新标准不仅能够检测铁皮石斛的真伪,还能进一步控制和鉴别铁皮石斛的质量好坏。专家们对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采收季节铁皮石斛样品进行测定,最终确定了铁皮石斛的采收期为每年11月至翌年3月。   这意味着,今后消费者如果对手中的铁皮石斛产品抱有怀疑,都可以将产品拿到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所要求鉴定,有了“国标”的参考,药检所的专家不仅能够检测出产品中是否含有铁皮石斛,还能判定铁皮石斛的质量好坏。   大田栽培的石斛生物习性会发生改变   陈立钻说,铁皮石斛国家药材标准的出台,是20多年不断努力坚持的结果,然而,我国学术界对铁皮石斛的研究与开发还远远不够。   对铁皮石斛这一植物,目前国内学术界固定的说法是:“石斛属植物为附生类植物,或称附生兰,它们大多生长在树干上或附着在不毛的石头上或崖壁上。”对此,陈立钻认为不十分准确。   “石斛属植物应该分为石斛和木斛两类,寄生在树木上的是木斛,寄生在石头上的是石斛。在自然界,石斛不寄生在木头上,木斛也不会寄生在石头上。它们是同属的两个种,不能相互混淆。”   陈立钻说,现在大田栽培石斛已经不少,但除了浙江天皇药业以外,几乎没有人把铁皮石斛种在石头上,而是种在各种利于铁皮石斛快速生长的基质上,在那样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铁皮石斛,有效成分和药用价值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   陈立钻打了个比方:就如同大棚蔬菜的种植一样,离开了最原始的生长环境,生物习性也自然会发生改变。   除了种植环境,铁皮石斛生长的地理位置也很有讲究。铁皮石斛既不生长在山顶上,也不生长在山脚下,而是生长在山的中间。生长在山顶的是铜皮类,生长在山脚下的是米斛类,只有生长在半山腰特定海拔的才是铁皮石斛。   “国家标准的制定,对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只能说仅仅走了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一个好品种的保护与开发仅靠一个人、一个企业是不够的,只有靠厂家、商家、消费者、管理部门等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为大众健康提供真正有品质、有疗效的药材。”陈立钻说。
  • 清华大学药学院“安捷伦开放日”活动圆满举行
    2023年7月17日,北京,第一届清华大学药学院“安捷伦开放日”活动圆满举行。多位在过去三年中获得安捷伦中国大学奖学金的清华学子到安捷伦北京办公室参观和交流,并进行了“未来择业和职业发展互动圆桌论坛”。本次开放日是安捷伦与清华大学药学院系列合作的组成部分,双方希望通过深化校企联动推动科研和人才培养,加强领先大学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动能。 清华大学药学院“安捷伦开放日”合影在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陈立功教授带队下,药学技术中心王卫华老师、药学院教务办杨丽娜老师与近20名在校博士生参加了开放日活动。安捷伦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孙大鹏、安捷伦大中华区北大区整机销售经理潘霞和安捷伦大中华区行业拓展与应用创新团队经理安蓉等多位经理和多名清华校友参加了活动。陈立功副院长和孙大鹏总经理分别为活动致辞。陈立功副院长(右)与孙大鹏总经理(左)交换纪念册陈立功副院长感谢安捷伦对学院发展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对清华学子成长的关心和指导,对安捷伦的创新理念和公司文化表示赞许。他表示希望此次开放日活动能成为深化校企人才合作的崭新起点,在人才培养方面继续深化合作,并以此为契机探讨加强双方在基础科研、研究创新以及产业融合等领域的合作机遇。孙大鹏总经理感谢清华药学院长期以来给予安捷伦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对双方合作的丰硕成果表示肯定,希望清华学子通过开放日对企业的战略以及人才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鼓励大家积极拥抱未来科技发展的大潮,助力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安捷伦将会更加全面地支持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全力支持国家基础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崭新趋势。潘霞介绍安捷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业绩潘霞特别为清华学子全面介绍了安捷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业绩,尤其是安捷伦在中国的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她表示,安捷伦将继续全力支持清华药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培养出顶尖的领军人才,为多个相关行业的进步提供不竭的源动力。安蓉介绍安捷伦制药及生物制药的策略和创新科技方面的重点安蓉针对清华药学院学生的特点,专门介绍了安捷伦制药及生物制药的策略和创新科技的重点。她指出,针对从疾病研究、新药发现、药物开发,以及生产环节的质量分析等多个关键环节,安捷伦均可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的创新解决方案。欢迎学子们继续深入了解安捷伦,未来加入安捷伦。未来择业和职业发展互动圆桌论坛激发讨论“未来择业和职业发展互动圆桌论坛”得到了清华学子的热烈欢迎,激发了很多的问答和互动。清华校友和经理们与清华学子互动并回答了多个问题,与学子对当前择业要求和选择企业等关心的议题进行了交流,特别与学子分享了大家的职业心路历程,尤其是对安捷伦的企业文化和职业发展的深刻理解。清华学子参观安捷伦实验室清华学子们还参观了安捷伦北京卓越客户体验中心,安捷伦大中华区业务拓展及应用实验室经理张之旭对多个分析实验室做了精彩的介绍,引起了学生们很大的兴趣。安捷伦与清华大学药学院有着多年全方位合作的深厚基础,从科研项目捐赠到大学奖学金计划,从安捷伦支持清华大学药学院举办代谢组学国际会议到开放日的举办,双方不断取得丰硕成果。这次成功的活动得到双方的高度重视,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契机,安捷伦和清华药学院的合作将迈上新的台阶。关于安捷伦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纽约证交所:A)是分析与临床实验室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致力于为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提供敏锐洞察和创新经验。安捷伦的仪器、软件、服务、解决方案和专家能够为客户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提供更可靠的答案。2022财年,安捷伦的营业收入为68.5亿美元,全球员工数为18,000人。
  • 国产法医DNA检测平台研发解密
    陈力在生产车间向记者介绍法医DNA检测平台的生产情况   12月3日,&ldquo GA118-16A型&rdquo 国产法医DNA检测平台在福建省福州市正式发布。这一检测平台打破了多年来外国公司在此领域的技术垄断,在打击犯罪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该检测平台的幕后,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研发故事   在一处案发现场,法医小心地用工具夹取了粘在枕头上的一根毛发,并迅速把它装入证据袋中。随后,相关的DNA数据在实验室中被迅速检测出来,犯罪分子迅速被警方锁定。   这是如今美国电视剧中常见的桥段。   而在现实中,DNA检测技术也早已成为最有效的刑侦技术手段之一。   来自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以下简称一所)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已建立超过400家DNA实验室,年度受理案件10万余起,检验检材75万余份,DNA数据库规模也已超过1200万人份。   令人遗憾的是,在上述400多家DNA实验室中,包括DNA检测平台在内的关键设备全部来自进口。昂贵的费用不仅严重制约了DNA检测技术在公安一线的推广应用,也限制了我国法医DNA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窘境已在一周多以前被打破&mdash 12月3日,&ldquo GA118-16A型&rdquo 国产法医DNA检测平台在福建省福州市正式发布。据业内人士评价,该平台的应用将有效增强我国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的快速反应能力、犯罪证据认定能力以及物质条件保障的自给能力。   而在首个国产法医DNA检测平台的幕后,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研发故事。   从血型到DNA   &ldquo 世界上第一次将DNA应用在生活中是在1985年,在英国一个叫做拿波若的小镇上发生的一起谋杀案中。&rdquo 39岁的赵兴春对于DNA的历史了如指掌,他甚至还写过一本名为《DNA作证》的科普读物。   不过,赵兴春的主要身份并不是&ldquo 作家&rdquo ,而是我国DNA检测权威部门、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以下简称物证中心)的专家型官员。   赵兴春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DNA技术应用到刑侦领域之前,刑侦领域主要是依据血型检测和酶型检测。&ldquo 血型大家都知道,而酶型比血型要高级一些,是通过对蛋白进行分析&mdash 比如犯罪现场的精斑,因为每个人它里面含的东西不一样。&rdquo   赵兴春说,但不论是血型还是酶型,在进行区分的时候都无法做到像DNA那么准确。而DNA就像指纹一样,有唯一性。   1989年,我国首次将DNA检测技术应用到案件侦破工作中。在第一批案子中,有一个新疆女大学生的案子令赵兴春印象尤为深刻。   &ldquo 当时那个女学生一口咬定她的孩子是(和)一位老师(生)的。老师说不是,但又没有办法证明,因为血型不能确切证明是不是他的。后来,就做DNA检测。&rdquo   赵兴春说,此时的DNA检测还是第一代技术DNA指纹图谱技术,操作比较繁琐,对样本的要求很高,要抽一定量的血,而且需要用到同位素,对实验操作者的身体伤害也比较大。   &ldquo 后来检测结果出来,孩子还真不是那个老师的&hellip &hellip 那个老师终于得以洗刷清白。当时,他因为被冤枉,好像都快(得)神经病了。&rdquo 赵兴春说。   1996年,赵兴春进入物证中心,此时正赶上DNA检测从第一代技术向第二代技术的过渡,国内的DNA检测应用水平也跟着突飞猛进。   &ldquo 因为第一代技术对检材的量要求比较高,但在实际案件当中,它不可能给你准备那么大的量&mdash 物证量是很小的,所以必须要发展需要检材比较少的技术。&rdquo 赵兴春解释说。而新一代的荧光标记复合扩增技术实现了这一目标,它可以对DNA进行人工复制,来满足检测的要求。   受制于人造成&ldquo 贵族检测&rdquo   虽然DNA检测应用水平和国际同步,但由于所有的设备、耗材还有试剂都源自进口,因而就留下了受制于人的隐患。曾经在一段特殊时期内,外国公司以技术原因为由断供了试剂。   &ldquo 人家说&lsquo 我们因为技术原因,产品生产不出来&rsquo 。结果有好几个月试剂没法供应,我们想买也买不到。&rdquo 赵兴春说。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国家DNA数据库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赵兴春举例说,一旦某一天外国公司停止供应相关的设备材料,耗费巨资建成的国家DNA数据库就瞬间瘫痪,之前的投资也相当于打了水漂。   &ldquo 这个东西如果不能确保持续使用,就等于你没有办法去做DNA比对,也无法录入新的DNA样本,这样就一下被打回了30年前。这就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破案的效率会大大降低。&rdquo 赵兴春解释说。   此外,由于技术垄断,进行DNA检测的相关设备、材料的价格也非常昂贵。   以作为消耗品的试剂为例,在2006年以前,一个容量为1毫升的试剂盒的售价高达4万多元,价格远超黄金,平均下来要每人份200多元。假设一个实验室一年处理5000个样本,每年仅试剂的开支就高达百万元。   &ldquo 第一仪器贵,第二试剂贵。所以对我们公安机关来说它是&lsquo 贵族检测&rsquo ,用不起。用不起怎么办?只好有选择性的。所以就只能用在杀人案上,大案就用一用,小案就靠别的其他技术手段。&rdquo 赵兴春说。   在这种背景下,DNA检测试剂的研发提上了日程。在赵兴春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04年12月5日,由物证中心自主研发的法医DNA检测试剂通过了公安部组织的验收鉴定。   赵兴春还记得,就在成果发布的当天,国外公司就立即把试剂的价格降低了一半,比他们自己国家的价格还要便宜。&ldquo 所以国产试剂是已经尝到这个甜头了,当然我们自己的试剂更便宜,平均下来只要50多元每人份。&rdquo   不过,为了保证利润,外国公司又将仪器设备和耗材的价格提了上去。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在自己的产品上添加了标签并推出新的设备,而新的设备只能识别该公司自己的试剂。刚刚研发出来的试剂再次面临受制于人的风险。   从零起步   2006年11月8日,在公安部时任领导的推动下,公安部启动&ldquo 118专项&rdquo 。一所和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携手接下了国产DNA检测平台的研发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承担了该领域科技部&ldquo 十一五&rdquo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ldquo 法医DNA专用检测平台关键技术研究&rdquo 项目。   据项目总师、一所研究员陈惠民介绍,整个项目被分成了硬件平台、采集软件、分析软件、耗材4个课题,其中前两个课题由一所负责,后两个课题由物证中心负责,整个团队大约有50多人,其中年轻人占大多数。   &ldquo 跟试剂相比,我们对仪器的印象就是一个黑匣子。毕竟对试剂的应用我们还有一些了解。&rdquo 陈惠民跟法治周末记者坦言,研发的难度超乎想象。   由于有着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庞晓东所在的一所安检事业部得到了其中难度最大的硬件平台和采集软件的研发任务。当他和他的同事们听到自己将要参与研发DNA检测平台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ldquo 开玩笑&rdquo 。   &ldquo 做DNA测试仪?太开玩笑了。我们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什么都不懂。&rdquo 庞晓东笑着回忆说。   庞晓东2008年年初担任安检事业部主任助理。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开发团队中有学电路设计的、光学设计的、结构设计的、软件开发的,但都和DNA没关系。和DNA&ldquo 离得最近&rdquo 的是做化学分析的,但化学分析与生物化学还是&ldquo 隔行&rdquo 。直到项目中后期,才有学法医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人员进入团队。   在安检事业部副主任、原开发部主任陈力看来,这些当时30岁左右的年轻人,由于大多刚刚硕士毕业参加工作,实际上相当于新人。&ldquo 基本上这个团队做研发,差不多是从零起步。什么都不了解,需要做哪些都不知道,水有多深也不知道。&rdquo   于是,找老师补课成为研发人员们的首要任务。研发的过程也成了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ldquo 最开始找的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李树老师,给我们连续讲了一个星期。&rdquo 庞晓东说,虽然感到茅塞顿开,但仍然有很多东西不明白,于是大家又反复查资料、问问题。&ldquo 物证中心那边也非常热情,我们也跟着他们去学习,包括怎样操作仪器。&rdquo   陈惠民告诉记者,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整个DNA检测平台研发的关键。&ldquo 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个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就能够设计这个系统,通过实验完善各个器件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要求的整个系统和指标做出来。&rdquo   &ldquo 这么难的机器你们能做出来?&rdquo   庞晓东坦言,整个项目从头到尾大家都承受了特别大的压力&mdash 而这些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外界的质疑。   "这么难的机器你们能做出来?&rsquo 很多人抱着看笑话的心态。&rdquo 庞晓东说,由于当时整个项目是保密的,这些质疑声主要来自于公安系统内部,因此大家的压力都特别的大。   而由于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既没有原理图,也没有可以直接参考的资料,再加上大部分研发人员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所以研发进展并不顺利。尤其是光路的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   陈力还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部里对技术路线的安排也影响了研发的进度。&ldquo 课题分成了一二三四,就是不仅要整体替代外国产品,还要分别替代,这就把我们给&lsquo 框死了&rsquo 。因为你得考虑兼容问题,不能自成体系。&rdquo   陈力解释说,之所以有&ldquo 分别替代&rdquo 的安排,是因为研发的风险比较大。这样一来,某一课题的失败不会影响到整个项目&mdash 即使做不出来,还可以用进口的产品替代。   此外,由于整个系统涉及光、机、电、生化等多个方面,极其复杂,因此原本分解完成的各个部分往往各自独立检测能够通过验证,但相互结合的时候又会出现适应性方面的问题,需要反复修改、磨合。   &ldquo 从2007年开始预研,一直到2010年还没有成型的东西拿出来。包括我们自己内部有些人都动摇了。2010年2月份的时候,小组内也开始有人提出疑问,能做出来么?而且这种声音的比例还挺大。&rdquo 庞晓东回忆说。   陈力告诉记者,由于项目涉及的专业领域太多,各个专业之间隔行如隔山,有的部分虽然直接负责的研发人员有信心,但其他专业的人会质疑。&ldquo 只有样机出来才能确认能否做得了,大家才都有信心&rdquo 。陈力说。   于是,为了稳定军心,项目组决定要尽可能快地做出一个样机出来。   &ldquo 即使天天晚上加班也一定要把它做出来。自己的软件不行,就先用国外的软件连着 光路(部件)不行,先拿国外的光路(部件)用着。无论如何要能看到这么个东西。&rdquo 庞晓东说。   2010年5月,第一台样机正式诞生。虽然这台样机的性能还没有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但已经表明,这些年轻人也可以做出这样一个高端的科学仪器来,这给了研发团队极大的信心,外界的质疑声也小了很多。   成功背后的付出   事实上,除了在研发方面要突破重重阻碍,把设计出来的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同样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尤其是DNA检测平台属于精密仪器,对零部件加工的要求很高。   以荧光激发系统来说,该系统用于引导激光激发毛细管阵列内的样品荧光标记,要求激光会聚精度高达10微米。   &ldquo 虽然我们可以把嫦娥送到月球上去,但实际上我们在基础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像我们有的东西不是不想做,但国内加工水平做不了。&rdquo 陈力告诉记者,我国的科学仪器领域比国外要落后二三十年,而这种落后不仅有设计能力的落后,也包括加工能力的落后。   所以,找一个合适的加工厂加工出合格的零部件,成为这些研发人员必须要过的一个坎儿。但往往却是,有加工能力的大厂因为数量太小而不愿意接手 而那些愿意接手的,加工能力又达不到要求。   &ldquo 你比如说这个针阀,看起来很小,但结构却很复杂,而且必须做到高压密封,要能承受100个大气压。&rdquo 常海龙负责结构设计,他告诉记者,一个零部件的加工常常需要多个来回的反复沟通。很多研发人员甚至干脆跑到厂里盯着。   其实不光是零部件的加工,包括整个DNA测试平台的搭建也全靠研发人员自己动手。庞晓东说,尤其是后期样机试制阶段,同事们每天加班到深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少人都是带病坚守。   最终,等到第五台样机组装出来的时候,整机的性能已经达到设计要求,有些方面像光学性能的效力甚至已经超过国外设备同类部件的性能,研究任务基本完成。   2012年10月,整个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ldquo 平行测试的结果显示,我们的设备和国外同类设备在检测结果上基本一致。&rdquo 陈力说。   &ldquo 研发团队的年轻人放弃了很多。这个事情就是不断地产生想法,不断地试验,不断地验证,然后不断地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周末不休息都是经常的状态,甚至包括亲人去世、家人生病时,都没能请假。&rdquo 陈惠民回忆。   陈力也笑着对记者说,研发团队里的年轻人正好赶上了恋爱、结婚或生孩子的时光,很多人甚至为了项目把生孩子的事情都推迟了。&ldquo 我们有些时候开玩笑说,这个项目已经生出八九个孩子了。&rdquo   不仅仅能震慑犯罪   2013年上半年,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科技信息化局等联合组织上海、福建等10个省市公安机关DNA实验室对&ldquo GA118-16A型&rdquo 国产法医DNA检测平台进行了测试。   测试表明,该检测平台及配套耗材已可以满足我国法医DNA检测应用需要,整体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先进技术产品水平,可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彻底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   后据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所长仇保利介绍,该项目先后投入科研经费达1.4亿元,实现了多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已获得发明技术专利40余项,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的空白。   &ldquo 在实际应用当中,就是可以缩短破案周期,节约成本投入。如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提供检测结果,就能快速锁定破案的方向。&rdquo 赵兴春说。   在赵兴春看来,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400多家DNA实验室,但就公安侦破工作来说,还远远不够。而国产DNA检测平台的发布将有助于建设国家DNA数据库和更多的DNA实验室,侦破更多案件。   &ldquo 事实上,DNA技术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能够起到一种震慑犯罪的作用&mdash 它让人不敢犯罪,因为你(如果)犯了(罪)就会被绳之以法。现在每一起命案背后都会有DNA技术的身影,大量的案子也得以侦破。尤其是这两年,命案发生率有了明显的下降。&rdquo 赵兴春说。   陈力也告诉记者,虽然法医是DNA检测平台应用的主要领域,但在社会其他领域例如医疗、科研等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ldquo 比如在疾病的诊断中,DNA检测可以做辅助判断,看基因里面得哪种病的概率比较高。像之前美国的电影明星安吉丽娜· 朱莉就做了预防性的乳腺切除手术。&rdquo 陈力说。   不过,赵兴春也坦言未来还面临着很多挑战。&ldquo 原来是垄断的,用户可能不敢在人家(外国公司)面前提的要求,现在会提出来。我们刚刚起步,就像步履蹒跚的婴儿,人家已经是成人了。但是用户会拿成人的标准衡量你,所以这就要你快速地成长起来。&rdquo   陈惠民也表示,下一步就是要继续把DNA检测平台做好,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产品线和国外的产品进行竞争。   &ldquo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当然希望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能够有用,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在推广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也会去改善。同时也会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因为如果一项技术被新技术替代了就没有生命力了。&rdquo 陈惠民说。
  • 石墨烯助力冬奥颁奖礼服,有风度更有温度
    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是每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展示本国文化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和夏季奥运会不同,冬奥会运动场馆的温度最低甚至可以达到零下30多度,在如此冷的环境中,如何让颁奖礼仪服装既能美观、舒适,又能暖意融融呢?新型石墨烯材料 打造冬奥颁奖礼仪服本届冬奥会颁奖礼仪服装共有三套方案。分别为“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和“唐花飞雪”。颁奖礼仪服装不仅要呈现礼仪人员端庄、大方的形象,还要满足防寒保暖的要求。衣服里这一片片黑色的材料,就是中国航发针对本届冬奥会研发的第二代石墨烯发热材料,它可以快速升温,帮助工作人员抵抗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国航发石墨烯材料冬奥专项项目负责人 陈利军:这个项目其实是一个科技冬奥的专项。在礼仪人员服装里边有一套内胆,这套内胆用了全套的石墨烯材料的新装备,所以看着礼仪姑娘们,外面穿得很薄,但里面内胆全套的石墨烯会给它提供一个温度的保障。我们其实做了一个中国文化传统与高科技石墨烯的一个深度结合。石墨烯是目前为止导热系数最高的材料,在通电的情况下,碳分子团之间相互摩擦、碰撞而产生热能,热能又通过远红外线以平面方式均匀地辐射出来,可以能很好地被人体接受,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温暖。同时,为保证在室外长时间工作的工作人员不感到寒冷,科研人员还开发出多种产品,满足各场馆,各工种的不同需求。中国航发石墨烯材料冬奥专项项目负责人 陈利军:我们给工作人员准备了有围巾、马甲、手套、袜子等一系列的石墨烯的加热类产品,可以快速地使人体升温,恢复到正常的温度值。保障我们的工作人员在零下40摄氏度的情况下,还有非常好的温度保障,又非常轻便。研发第二代石墨烯发热材料石墨烯发热材料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人的体感温度,让工作人员在料峭寒风中也可以暖意融融。针对本次冬奥会需求,为了解决穿戴的舒适性,专项小组的科研人员还专门研发了第二代石墨烯发热材料,它的质感有点接近纯棉布料。中国航发石墨烯材料冬奥专项项目负责人 陈利军:石墨烯的第一代材料,因为它不透气,用在身上以后,汗排不出去,容易造成低温灼伤,所以它不能做穿戴类的服装。针对冬奥的应用场景,我们开发了石墨烯的第二代柔性热管理材料,它的基材是布料或纤维肌,所以这样的材料柔软还透气。据科研人员介绍,针对冬奥会外有雪水,内有汗水的特殊情况,相较于第一代材料,为冬奥会专门打造的第二代石墨烯材料还能剪裁和水洗,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中国航发石墨烯材料冬奥专项项目负责人 陈利军:比如我把它剪断了,它还可以正常使用。并且将它放到水里揉搓清洗,再通上一个5伏充电宝。现在直接点亮它,我们可以用温枪来检查一下它这时候的温度,虽然剪断了并且用水洗了,仍然可以正常地工作。科研人员介绍,通过新材料的使用,冬奥发热服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还可重复使用。石墨烯:材料学的科技革新在本届冬奥会大显身手的石墨烯材料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石墨烯是一种新型材料,最早由英国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消洛夫发现。他们用胶带反复粘贴石墨,得到越来越薄的石墨薄片,通过不断操作,最终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烯。单层的石墨烯要比石墨具备更好的热传导性能,也是到目前为止导热系数最高的碳材料。中国航发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旭东:当石墨烯材料两边被加入电场以后,电子的穿梭造成波动,所以说石墨烯发热它带来的效果就更加接近于光波,让我们感觉到阳光的温暖。据王旭东介绍,石墨烯制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可以针对不同用途和不同要求,快速制备石墨烯材料,未来它将在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原兰州大学校长、著名分析化学家胡之德庆祝80大寿
    1月8日上午,100多人聚集在一起,给原兰州大学校长、著名分析化学家胡之德教授过80岁生日。寿星公胡老在弟子们的簇拥下,笑着从学术报告厅走进庆祝会场,紧随其后的是陈立仁教授、李裕林教授等来宾。   胡老的面子不小,前来祝贺的教授、博导就有40多人。他的学生、省委陆浩书记特意为老师80华诞写下了“春华秋实八十载,桃李满园几代人”的题词,并敬献了花篮和生日蛋糕,以示对老师生日的祝贺!世界华人协会会长程万琦博士专门托人送来了花篮,远在北京的学生吴云东院士特意为老师书写了一个大“寿”字。胡老带的第一个博士——原北京石油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孙桂大教授特意从首都赶来为老师祝寿,并代表学生发表了感言。   “甘肃化学界的精英基本上都来了。”有人这样告诉记者。对胡老而言,感到骄傲和欣慰的是,手持教鞭50载,为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了继承人。   他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同时,培养出了100多名博士、研究生。其中有3人成为大学校长或书记,2人评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获德国洪堡基金资助,12人成为博士生导师,2人进入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人获“法国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教育基金会第二届“优秀中国留学人员奖”,1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4人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从2005年1月开始,胡之德教授基于我省科研优势的中试与产业化平台,组建了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拥有陈立仁教授、李裕林教授、王先斌教授等多位资深化学家,并依托享有盛名的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和甘肃离退休科学家的科研力量,致力于化学、生物领域高科技成果的研发、中试及产业化。   风风雨雨的6年里,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在胡之德所长和老科学家的带领下,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大遗址保护项目”之“壁画的盐析机理和分析研究”、“手性药物分离技术”、“多肽原料药生产及工艺开发”和“多功能生态有机肥”等多项国家和省市科研课题。高效色谱、镍催化剂、铜萃取剂和分析仪器等高科技项目已成功产业化,项目产品已获得12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高效色谱柱等两项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 部分免费名额,先报先得!天目湖固态电池研讨会报告嘉宾公布!
    论坛信息论坛时间2022年12月8日-9日(周四-周五)论坛地点江苏溧阳天目湖豪生大酒店组织机构l 指导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溧阳市人民政府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l 主办单位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固态电池分会北京清洁能源前沿研究中心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l 组织委员会名誉主席:陈立泉 执行主席:温兆银,李泓组织委员会主席:李泓委员(按姓名首字母排序):薄首行、曹安民、陈立桅、崔光磊、戴翔、单旭意、郜明文、关敬党、陆浩、王建涛、王尊志、尉海军、吴凡、夏晖、徐吉静、许金梅、许晓雄、薛松柏、杨全红、姚霞银、易昊昊、赵伟、周伟东 论坛议题报告嘉宾(持续更新中)报名参会和住宿预订01参会费用如申请参会请填写左方二维码*注:1、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减缓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固态锂电池材料生产性企业研发人员免注册费(限前100名,每个单位限2人,超出按上方表格收费,免费人员不包含用餐,免费报名需经过组委会审核方有效,报名成功后需缴纳600元押金锁定名额,如需用餐600元押金转为餐费,无需用餐会后10个工作日内退回)2、参会费用包含:论坛注册费、餐费(含晚宴)、茶歇、资料费等,不包含酒店住宿费用。3、由于酒店餐饮容纳人员有限,超出部分用餐自理,敬请谅解。02缴费付款方式:银行转账公司名称:溧阳深水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地 址:江苏省溧阳市昆仑街道上上路87号(江苏中关村创智园1号楼)电 话:0519-87300136开 户 行:建设银行溧阳燕山路支行账 号:32050162634800000124付款请注明:“固态电池+姓名”,并将付款凭证保留,便于报到时查验。缴费成功后,请保持手机畅通,会务组会尽快与您联系,感谢您的支持!03住宿会务组在天目湖豪生大酒店以优惠价格为本次会议联系了一定数量的房间,参会人员可享受会议优惠价,鉴于会议规模,房间数量有限,先到先得。请各位嘉宾及时与酒店联系确认,以免错过优惠价,费用自理。12月6日(含)前退订可全额退款。会议联系人会务组邮箱ties-conference@aesit.com.cn联系电话史女士:18115066088(参展联系人)周先生:18151976268(参展联系人)邢女士:18961291736(参会、发票、住宿对接人)
  •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拟提名人选名单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随着2023年国家科技奖提名公示工作的陆续开展,本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名单逐渐清晰。  葛昌纯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名北京科技大学的葛昌纯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葛昌纯院士,1934年3月6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平湖市,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95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1983年获德国Dresden技术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6年国庆节,葛昌纯曾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这是国家对于分离膜研制团队对“两弹一星”工程所做贡献的认可。青年时代他临危受命,成为制造原子弹、氢弹关键材料——浓缩铀-235用复合分离膜研制的主要负责人,葛昌纯等一行科研工作者,从原理学起,攻克语言难关,忍耐有毒材料,突破大国垄断,证明了中国人在尖端科技、基础材料上有白手起家的勇气和能力。  何继善 中南大学  湖南省拟提名中南大学的何继善院士当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4年9月11日,何继善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原籍湖南省湘乡县。  ‍1950年,他在长沙云麓中学上了一个学期,终因家庭生活拮据而被迫中途辍学。两年后,他到湘东钨矿从事矿砂检验工作,为后来从事勘测探矿带来机缘。  1956年,在中国“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鼓舞下,何继善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理勘探专业。  1960年,何继善从长春地质学院物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  何继善院士研制出“普及型堤坝管涌渗漏检测仪”,这是世界上首台能在汛期恶劣环境下快速准确探测堤坝管涌渗漏入水口的仪器设备,为全国110多条江堤、20多座水库大坝溃坝垮堤隐患提供了准确信息。他发明的广域电磁法,可以实现7千米深度范围内的精细探测,为油气勘探、深部找矿、煤矿水害探测、地质灾害防治、压裂监测、城市物探、潜艇探测等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有力地支撑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深地”战略。他率研究团队对洞庭湖盆地生物气进行了采样化验,提出“气化湖南”战略思路,被誉为“湖南页岩气之父”……  李德仁 武汉大学  湖北省拟提名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李德仁,男,生于1939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学院通讯院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德仁院士是国际著名地球空间信息专家。在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为我国成为世界本领域三强之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际测量学界曾评价:“1985年提出用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差,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方法”,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未解难题。”  潘垣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拟提名华中科技大学的潘垣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潘垣,1933年8月出生于湖北宜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他是我国核聚变电磁工程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脉冲强磁场技术专家,至今活跃在科研一线,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在潘垣眼中,磁约束核聚变是世上最难的科学研究。他参与的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中国环流器一号”工程,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是我国首个磁约束聚变领域大科学工程,目的是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核聚变产生原理,制造一种科学装置,从而解决人类终极能源的问题。  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  陕西省拟提名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的安芷生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瑞典哥德堡大学和中国西北大学荣誉博士。  安芷生长期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大气污染控制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他突破了经典的全球冰期-间冰期理论,首次系统提出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学说,被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Kutzbach教授评价为“照亮了东亚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道路”, 引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季风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他揭示了南北半球冰量变化对亚洲季风的影响以及季风和西风气候在冰期旋回和千年尺度上的关系 提出了冰期-间冰期印度季风动力学和亚洲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概念,催生了全球季风动力学,开辟了第四纪地质学与全球变化融合发展的新方向,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安芷生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本世纪始他牵头向中央提交了关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对策等一系列前瞻性战略咨询报告,得到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刘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农村部拟提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刘旭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刘旭,1953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定县,植物种质资源学家。  1979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1983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机关党委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擅长植物细胞学、作物遗传学、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多年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特别是对普通小麦起源演化、遗传多样化分析以及特异DNA序列克隆等研究有效高水平,并对生物多样性、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较深入的研究。  贲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江苏省拟提名贲德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贲德,男,满族,1938年4月4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14所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科技委副主任。  1963年,贲德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雷达专业 1963年—1965年,在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四研究所工作 1965年—1969年,在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担任专业组长 1969年—1984年,在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总体室担任主任 1984年—1990年,在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机载雷达部担任主任 1991年—2000年,担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四研究所副所长 2000年,担任电子部第十四研究所教授、科技委常委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贲德长期从事雷达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  汪品先 同济大学  教育部拟提名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图丨2018年82岁的汪品先院士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9天时间里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  汪品先院士是我国古海洋学的奠基人,是我国海洋领域的战略科学家,是我国南海深海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积极推动我国加入国际大科学合作计划—国际大洋钻探计划,1999年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主持了我国首次南海大洋钻探ODP184航次 他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成功推动了国家大科学工程“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立项建设 他领导了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第一个最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带领我国海洋领域科学家走向深海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赢得了南海科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他发现了大洋碳储库长周期及其变化,提出“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假说,推进边缘海形成新机制的板缘张裂“中国学派”。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海洋与地质科学以及石油勘探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他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及欧洲地学联盟(EGU)“米兰柯维奇奖章”等。  薛其坤 清华大学  国家知识产权局拟提名清华大学的薛其坤院士当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薛其坤,男,汉族,1962年12月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分子束外延、拓扑绝缘量子态和高温超导电性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陈嘉庚科学奖、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菲列兹伦敦纪念奖、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和复旦-中植科学奖等奖励与荣誉。2005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毛二可 北京理工大学  工信部拟提名北京理工大学的毛二可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毛二可 (1934年1月26日— ),雷达系统、信号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他在雷达系统及杂波抑制信号处理和雷达跟踪的信号处理方面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雷达动目标显示、检测性能及跟踪的精度和速度,对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毛二可院士22岁,设计出“新中国第一个电视频道” 30岁,参与设计中国第一台相控阵雷达 6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75岁,“下海”创立学科性公司,让国家重大需求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陈立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拟提名陈立泉院士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陈立泉,1940年3月29日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固体离子学和能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星恒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博士生导师。  陈立泉于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6年至1978年在西德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固体所进修 198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固体离子学实验室 1987年担任“863”计划“七五”储能材料(聚合物锂电池)项目总负责人 1999年牵头成立了北京星恒电源有限公司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立泉率先在中国国内研制出锂离子电池,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首次发现70K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拟提名欧阳自远入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欧阳自远(1935.10.9 —),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航天科普营荣誉营长,国际院士联合体第一主席等。  欧阳自远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毕业,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 。欧阳自远长期从事地球化学、天体化学、比较行星学、地外物体撞击地球诱发生态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等研究,其学术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与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尹泽勇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尹泽勇,1945年2月14日出生于重庆市,原籍江苏宝应,航空发动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两机”重大科技专项发动机工程总师,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  尹泽勇于196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结构力学专业毕业 1985年至1987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作访问学者 1990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70年进入中航工业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中航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兼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大客发动机验证机项目总设计师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出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首任院长。  尹泽勇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及直升机传动系统研发工作。
  • 从“试错”走向“设计”,中国学者探索合成生物学发展新阶段
    合成生命,到底“难不难”?此前引起轰动的人工合成淀粉“吸粉”无数,却鲜有人了解人工合成效率比天然合成高7倍的成果背后是国内外合成生物学家十多年“设计-合成-测试-学习”的反复“试错”。可以不可以少试错甚至不试错,告别合成生物学现今的类似“手工作坊”阶段,让下一次的“合成”实现理性设计、功能预测?“预测的前提是对生命过程的‘真理解’,在‘真理解’基础上建立模型,设计合成,才能提高实现预期目标的效率。” 在日前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将是合成生物学下一个阶段的目标。与会专家认为,应通过建立定量理论模型、形成人工智能数据集、利用工程生物学平台等研究新范式,把合成生物学推向定量合成生物学的新发展阶段。2021年9月29日,第S64次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图为执行主席张先恩研究员、杨焕明教授、赵国屏研究员、刘陈立研究员和田志刚教授在主持会议(从左到右)。图片来源:香山科学会议官网从一个迫在眉睫的应用说起“细胞治疗做了这么多年,感觉要做不下去了,但有了合成生物学,感觉希望又来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田志刚所言非虚。“细胞”作为一种活的药物,进入体内后只有“听话”甚至“有智慧”,才能够踏踏实实地落地临床。可设计、可操控、可预测,是细胞作为药物被批准应用于人体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合成生物学的目标。田志刚举了一个例子:现在上市的、有望治好B淋巴瘤的CAR-T细胞疗法,主要去杀死带着CD19“特征”的B细胞淋巴瘤,想象派一队拿着“画像”的搜查小分队,追查一个脸上“带痦子”的细胞,这个小分队看见“带痦子”的细胞就杀。那么问题来了,人体内的免疫B细胞都“带痦子”(即带有CD19标记)。“治疗结果不仅人体内正常的B细胞连同B细胞淋巴瘤一起被干掉了,病人不得不输入免球蛋白以维持生命;而且往往由于派出的‘杀手’过多,带来危险的副作用。”田志刚说。但人类设计的CAR-T细胞小分队却可以携带“逻辑门”线路,判断治疗过程中出现副反应可能性的“逻辑”,从而在关键阶段,自动终止派出杀手。“光、热、声、电、磁、化学物等未来都可能用来调控细胞药物,实现可设计、可预测,其医疗价值非常巨大。”田志刚说。设计能力有限,仍靠海量“试错”“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构建可控、复杂的人工生物系统成为可能。”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刘陈立说。但他也道出了当前面临的问题:DNA测序、DNA合成、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合成能力飞速提升,然而设计能力却依然十分有限。设计能力有限,造成了现在合成生物学高度依赖海量“人工试错”的局面。“绝大部分人工生物系统的构建与优化仍然依赖于反复试错,缺乏理性设计的能力,难以实现定量可控。生物系统的复杂度越高,理性设计能力越缺乏。”刘陈立说。可见,海量“人工试错”阶段,不仅“定量可控”难以保质保量实现,还限制了合成实现复杂目标的系统。直白地说,这个阶段,距离想合成一台“生命计算机”还差得远。实现可预测、可设计,需合成与定量融合那么,哪个阶段才能设计出类似于计算机的复杂、严谨的合成生命系统呢?与会专家认为,合成生物学应该探索走向定量合成生物学阶段。“定量生物学的概念很早就有,现在是要理性地把定量的模型作为合成的指导,而又用合成测试来验证定量模型,这种‘融合会聚’就是定量合成生物学。”赵国屏解释,这是合成生物学学科在理论架构和技术体系上的进阶。早在 2008 年,赵国屏前瞻性地在中科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如何进行定量?得益于分子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与会专家提出了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核心的“黑箱模型”与以实验为基础的维象理论构建结合工程验证的“白箱模型”两种途径。例如,“黑箱”模型就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的快速解析优势实现,实现合成生物学的理性设计和功能预测。告别“手工作坊”将为合成生物学带来更深厚学科责任。它不仅承载了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认知。“合成生物学的社会属性体现在回馈社会、回应社会关切。”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所研究员张先恩指出,通过定量合成生物学,支撑普遍实现合成生物学的目标,将最终实现理解生命机制(造物致知)和回馈人类社会(造物致用)。
  • 重磅!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九大学部)评审专家名单
    又到基金评审季,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学部陆续公布2022年度各类项目的评审专家名单。截至目前:  管理科学部公布了杰青、优青、创新研究群体、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会议评审专家名单。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公布了杰青、优青、重点项目(含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专家名单。  医学科学部公布了杰青、优青、创新研究群体、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会议评审专家名单。  生命科学部公布了杰青、优青、重点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名单。  地球科学部公布了杰青、优青、创新研究群体、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会议评审专家名单。  化学科学部公布了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杰青、优青、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暨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专家名单。  交叉科学部公布了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杰青、优青会议评审专家组成员名单。  这里对今年已经公布的全部项目的评审专家进行整理,供大家参考。后续还会不断补充,欢迎继续关注。管理科学部  202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科学专业评审组专家组成名单  唐立新 王帆 余玉刚 陈收 李一军 艾春荣 周鹏 周文慧 魏明海 马铁驹 杨翠红 郑少辉 荣鹰 王应明 寇纲 镇璐 张玉利  2022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科学专业评审组专家组成名单  肖峰 王先甲 李想 刘炳胜 冯博 王红卫 黄敏 张跃军 曾大军 吴建军 梁吉业 杨洪明 叶强 段宏波 宋学锋 邓祥征 曾勇 王永贵 孙宁 马超群 吴卫星 吕炜 张博宇 张宗益 李仲飞 许开全 严鸣 贾明 刘智强 李勇建 洪永淼 靳庆鲁 杨立  2022年度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管理科学专业评审组专家组成名单  朱桂龙 张宗益 陈收 华中生 程国强 杨晓光 魏一鸣 曾大军 张小宁 王红卫 唐加福 黄海军 余玉刚 陈诗一 方德斌 闫相斌  2022年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管理科学专业评审组专家组成名单  毕军 唐加福 曾勇 华中生 叶强 梁哲 朱桂龙 张宗益 陈收 程国强 贾建民 洪永淼 林平 田国强 王红卫 宋学锋 王帆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2022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2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  毕天姝、曾祥君、柴立元、陈冠益、陈红征、陈建勋、陈立东、陈学思、陈义旺、戴彩丽、戴李宗、邓龙江、翟婉明、丁立健、丁希仑、段吉安、冯 起、付世晓、傅继阳、傅正义、甘志华、高 亮、公茂琼、顾忠泽、郭东明、郭 林、韩端锋、韩庆华、韩晓东、韩 旭、何 琳、胡春宏、胡文彬、胡亚安、胡章贵、花 为、黄朝晖、黄庆学、霍明昕、江 莞、姜 涛、解孝林、鞠 杨、李根生、李术才、李树刚、李 越、李志波、李忠献、梁淑华、刘 鸿、刘 辉、刘吉臻、刘俊明、刘日平、刘廷玺、刘云贺、刘正东、罗兴锜、马国伟、毛新平、孟国文、孟庆林、潘 光、钱国栋、沈 毅、沈永明、石晓辉、史才军、宋晓艳、孙华东、孙金声、孙 军、唐 炬、唐智勇、田永君、宛新华、汪卫华、王成山、王成新、王 丹、王殿海、王 东、王健平、王秋良、王献红、王自发、魏炳波、魏小林、温兆银、武晓雷、夏建新、邢 锋、徐明厚、徐西鹏、许小红、宣益民、薛 强、鄢社锋、严建华、杨春和、杨 敏、杨 强、杨庆新、杨绍普、殷敬伟、尹周平、俞汉青、宇 波、袁慎芳、岳清瑞、张 荻、张建华、张 锦、张进华、张立群、张卫华、张先正、赵丁选、赵国堂、赵宏伟、周创兵、周绍兵、朱美芳、朱向阳、朱祖超.  2022年重点项目(含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2年重点项目(含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  白海洋、蔡伟平、曹炳阳、曹宏斌、查俊伟、陈阿莲、陈光浩、陈立华、陈龙、陈璐、陈卫东、陈小龙、陈星秋、陈雪峰、陈云飞、程水源、程义云、崔宏志、崔洪芝、崔杰、戴李宗、邓铭江、邓少芝、丁进良、丁静、丁立健、丁轶、杜勇、范大鹏、方攸同、冯国会、冯国瑞、冯夏庭、付峰、付世晓、傅正义、甘志华、高振海、郭宝春、郭东明、郭宏、郭洪波、韩晓东、韩艳春、何柏岩、何琳、何强、何旭辉、何远东、贺健康、胡春、胡文彬、胡文兵、黄传真、江莞、蒋昌波、蒋金洋、蒋青、金海波、靳文舟、鞠杨、康红普、孔杰、李爱群、李红霞、李华军、李军、李克强、李利平、李秦川、李盛涛、李世海、李天匀、李玩幽、李晓光、李彦、李引珍、李志波、李治平、李忠明、林昌健、林嘉平、林明耀、林莘、刘冰冰、刘成良、刘刚、刘岗、刘合、刘鸿、刘俊明、刘林华、刘日平、刘廷玺、刘相法、刘小康、刘志峰、卢春房、卢小泉、罗旭彪、吕金虎、马少健、麦立强、梅国雄、孟进、孟庆波、穆钢、南策文、牛军峰、庞晓露、庞彦伟、齐飞、钱国栋、任洪强、沙爱民、商澎、邵毅敏、沈俊、沈永明、沈政昌、施卫东、石晓辉、石旭东、史林启、宋进喜、宋士吉、宋永臣、宋云涛、孙柏涛、孙宝江、孙金声、孙世坤、孙晓峰、谈和平、唐智勇、陶飞、田永君、涂善东、宛新华、汪芳、王成新、王丹、王峰、王福军、王复明、王浩、王快社、王立平、王桥、王玉涛、王增平、王震坡、王中林、吴新振、吴玉程、武培怡、席晓丽、夏建新、谢续明、邢锋、邢奕、熊杰、熊瑞、徐波、徐桂芝、徐建、徐明厚、徐志康、徐祖信、许小红、薛德胜、薛强、严新平、杨斌、杨俊宴、杨强、杨绍普、杨勇平、杨越、易维明、易雨君、于建群、于中振、余其俊、余彦、俞汉青、俞建成、展思辉、张偲、张大玉、张顶立、张海霞、张宏伟、张进华、张立志、张勤远、张茹、张尚弘、张先正、张新波、张新宇、张义民、张拥军、张政军、赵国堂、郑健龙、郑金海、郑庆东、郑群、周创兵、周德胜、周济福、周建庭、周绍兵、朱大奇、朱宏平  2022年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  蔡袁强、查俊伟、车仁超、陈龙、陈星秋、陈皓勇、陈建勋、陈立华、陈绍杰、陈树君、陈卫东、陈红征、陈延峰、陈义旺、陈轶杰、陈永平、成会明、成立、程水源、单智伟、翟启杰、翟薇、丁汉、丁静、丁立健、丁轶、董国海、杜世萱、杜修力、杜勇、段彬、范大鹏、方红卫、冯起、冯夏庭、付世晓、高广军、高亮、高振海、葛世荣、公茂琼、龚政、郭少军、郭照立、韩庆华、韩晓东、何方、何金良、洪春雁、侯晓、侯仰龙、胡章贵、花为、华旭刚、黄典贵、黄庆学、黄荣进、黄云辉、霍明昕、谭鸿、嵇春艳、江莞、蒋昌波、蒋金洋、金永兴、姜学松、李健、李爱群、李寒莹、李红、李立毅、李利平、李连生、李亮、李林、李润东、李武华、李小森、李晓光、李越、李志波、李忠华、梁淑华、梁卫国、廖瑞金、林波荣、林嘉平、刘辉、刘合、刘鸿、刘加平、刘林芽、刘润、刘绍琴、刘相法、刘日平、刘勇、卢小泉、罗宏杰、罗坤、罗尧治、吕慧、吕昭平、马建、马光同、马国伟、马衍伟、梅国雄、倪中华、聂超群、牛军峰、潘光、彭志科、钱国栋、秦安军、秦高梧、秦洪德、邱廷省、屈忠义、任洪强、阮新波、沈伯雄、沈永明、盛国平、宋进喜、宋少先、宋征宇、宋晓艳、孙金声、孙涛垒、孙卫玲、汤涌、唐洪武、田永君、万相见、汪双凤、王东、王敦球、王丹、王国强、王华、王进廷、王桥、王时龙、王涛、王悦、王云鹏、王钻开、王成新、王育华、王峰、尉海军、文成林、吴超仲、吴镝、吴建营、吴云、武伟、武晓雷、席北斗、席晓丽、谢华清、谢建新、谢里阳、邢锋、邢奕、熊继军、徐盛明、徐西鹏、徐长节、许小红、许唯临、宣益民、薛强、鄢社锋、闫铁、严锋、严新平、杨庆新、杨绍普、杨槐、杨伟、杨晓光、杨勇平、姚仰平、俞建成、袁慎芳、余彦、展思辉、张宁、张东晓、张宏伟、张建民、张军、张璐璐、张勤远、张文彬、张宪民、张亚雷、张跃、张政军、张先正、赵栋梁、赵乃勤、赵天寿、赵维谦、赵新、赵兴东、郑伟涛、周峰、周德胜、周济、周济福、周建庭、周永丰、朱大奇、朱俊武、朱敏、朱向阳、朱美芳、左良  2022年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  蔡伟华,蔡袁强,车仁超,陈昶乐,陈磊,陈树君,陈小龙,陈学思,程群峰,程水源,程翔,池汝安,崔洪芝,戴李宗,单智伟,翟俊宜,翟薇,丁晓峰,定明月,董焕丽,杜世萱,杜小泽,杜勇,段晨龙,段梦兰,樊健生,范峰,费庆国,傅正义,高波,高广军,高海波,高亮,高振海,郭少军,郭彤,韩旭,韩志武,何旭辉,何燕,洪军,侯新梅,侯仰龙,胡承志,胡春宏,胡军,胡明华,胡文彬,黄朝晖,黄辉,黄剑锋,黄陆军,黄明辉,黄庆学,黄小卫,贾宏杰,姜涛,蒋昌波,蒋金洋,蒋军成,蒋青,蒋锡群,焦宗夏,金一政,康绍忠,雷明凯,李军,李钢,李光耀,李贺军,李虹,李立强,李丽,李亮,李美成,李萌,李树刚,李水清,李天匀,李营,李悦生,李越,李忠献,梁冰,梁丙臣,梁淑华,梁永图,廖庆亮,林波荣,刘斌,刘冬,刘辉,刘俊,刘俊明,刘磊,刘绍琴,刘廷玺,刘婷婷,刘相法,刘小康,刘艳丽,刘益春,刘永长,刘元,刘志峰,刘志坚,卢磊,卢新根,卢义玉,陆俊,罗坤,罗小兵,罗尧治,马国伟,马静,马锴,马万经,马小飞,孟国文,穆杨,南策文,聂安民,牛军峰,牛志强,庞晓露,秦高梧,冉启华,任文才,沙爱民,沈宝龙,沈毅,施卫东,帅智康,宋士吉,宋文胜,宋晓艳,宋永臣,宋征宇,孙峙,孙柏涛,孙金声,孙卫玲,孙玉文,谭建荣,谭倩,汤朝晖,唐智勇,田华,田明,田煜,万灵书,汪芳,汪卫华,王华,王强,王爱杰,王成新,王春儒,王东升,王国强,王浩,王辉,王慧远,王家臣,王建浦,王金淑,王进廷,王军锋,王军强,王康丽,王快社,王鲁宁,王平,王时龙,王树声,王伟,王懿杰,王志东,吴爱祥,吴超仲,吴德烽,吴迪,吴峰,吴宇恩,吴玉程,武晓雷,夏建新,谢志鹏,邢锋,徐礼华,徐明,徐西鹏,徐长节,轩福贞,薛强,薛彦卓,鄢社锋,严新平,杨柏,杨家宽,杨俊宴,杨庆山,杨全红,杨绍普,杨小林,杨振忠,姚宏,姚仰平,尹周平,于滨,于中振,余其俊,余彦,宇波,禹习谦,岳清瑞,曾玉红,张强,张大玉,张怀金,张军辉,张立峰,张烈辉,张伶伶,张梦,张宁,张鹏,张尚弘,张铁锐,张卫冬,张先正,张宪民,张献,张晓宏,张欣,张新宇,张瑜,张卓然,章程,赵丁选,赵国堂,赵立东,赵乃勤,赵兴东,赵智胜,郑刚,郑金海,郑靖,钟海政,周丹丹,周德胜,周峰,周福宝,周欢萍,周济福,周建庭,周思柱,周天丰,周小元,朱荻,朱剑琴,朱锦涛,朱俊武,朱美芳,朱廷钰,朱向阳,朱学斌,邹冀,邹丽,邹如强医学科学部  2022年度医学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专业评审组组成名单  2022年度医学科学领域创新研究群体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专业评审组组成名单  陈丰原 陈国强 陈凯先 崔儒涛 丁克 董家鸿 高飞 高光侠 高绍荣 侯凡凡 胡清华 李佳 李满祥 林安宁 刘友华 祁海 阮雄中 帅克 松阳洲 宋伟宏 汤楠 陶娟 滕皋军 王福生 王前飞 王以政 魏海明 徐德祥 阎锡蕴 杨宝峰 叶玲 于洪涛 余鹰 袁钧瑛 袁正宏 张明杰 张旭 张玉峰 周欣生命科学部  2022年度重点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专家评审组名单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2年度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专家评审组名单(合计134人):  丁兆军、于洪涛、于海鹏、王红宁、王秀杰、王泽峰、王晓雪、王爱德、王硕、王跃进、元英进、尤涵、戈宝学、牛书丽、龙勉、卢欣、卢艳丽、田志喜、史岸冰、印遇龙、冯江、冯越、吕万革、刘少军、刘江、刘兴国、刘宝辉、刘剑峰、刘海鹏、刘琴、刘爵、齐广海、孙文献、孙金鹏、孙蒙祥、孙毅、苏海佳、李小英、李云河、李丕龙、李加纳、李亚宁、李武、李国梁、李保国、李宽意、李富花、李慧艳、李澄宇、杨力、杨光、杨崇林、杨瑞馥、杨增明、吴玉章、吴永宁、吴成铁、吴华、吴晓磊、何建国、应义斌、应汉杰、沈元月、沈锡辉、宋宝安、宋新章、张大兵、张文庆、张龙现、张全发、张辰宇、张灼华、张忠华、张欣、张学礼、张宜辉、张保龙、张亮然、张宪省、张颖、陈卫、陈兰芬、陈吉龙、陈光水、陈国强、陈建群、陈春英、陈萍、陈新华、范明、林海、林鑫华、罗劲、罗绪刚、季维智、周绍兵、周树堂、周洁、单安山、赵长明、赵方庆、赵玉政、柏连阳、施卫明、贺雄雷、聂少平、贾大、顾青、晏月明、高天明、高绍荣、高峰、唐中林、唐志尧、唐铁山、黄波、黄荣峰、曹晓风、梁文举、扈荣良、葛剑平、蒋庆华、蒋建东、韩为东、焦仁杰、童光志、曾长青、谢道昕、裴端卿、熊伟、颜光玗、戴玉成、戴俊彪、魏辅文  优青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专家名单  生命科学部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会议评审专家名单(合计129人):  艾连中、白文明、彩万志、曹鹏、曹晓风、陈光水、陈国强、陈萍、陈琦、陈佺、陈帅飞、陈学伟、储诚进、崔凯、戴红旗、戴俊彪、单安山、董爱武、范明、冯琳、傅峰、傅静雁、高峰、高绍荣、葛剑平、谷晓峰、关荣霞、郭惠珊、胡理、胡炜、黄路生、黄勋、江鹏、焦建伟、黎家、李斐、李国红、李家堂、李宽意、李林、李珊珊、李巍、李永清、梁文举、刘光慧、刘海鹏、刘宏涛、刘巧泉、刘琴、刘伟、刘勇、龙勉、卢艳丽、罗振革、马力耕、毛相朝、欧光朔、祁克宗、瞿礼嘉、任仲海、邵峰、沈锡辉、沈元月、帅心涛、宋宝安、宋保亮、宋新章、孙宝国、孙蒙祥、孙书存、孙文献、谭保才、唐功利、唐志尧、涂长春、王国庆、王红宁、王红阳、王乐禹、王硕、王晓晨、王晓群、王晓月、王勇、王泽峰、王志勇、魏战勇、吴乔、吴永宁、徐成冉、许操、许勇、薛天、杨光、杨吉春、杨巍维、杨晓、杨宇民、杨玉盛、杨运桂、叶丽林、尹芝南、于海鹏、于黎、于舒洋、袁钧瑛、张爱兵、张磊、张明杰、张文庆、张欣、张学、张学礼、张友军、张毓、张志宏、章卫平、赵春江、赵方庆、赵华斌、赵建国、赵书红、赵同金、郑萍、周丛照、周宇、朱明昭、朱伟云、邹学校  杰青项目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专家名单  2022年度生命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专家评审组名单(合计86人):  卞修武、蔡时青、曹鹏、曹晓风、陈剑峰、陈松林、陈晔光、程功、程磊、储富祥、戴俊彪、单安山、邓子新、丁铲、方方、高绍荣、高天明、顾晓松、韩文瑜、何祖华、胡玉欣、扈荣良、黄路生、江连洲、蒋青、鞠振宇、赖锦盛、雷鸣、李富花、李奎、李亚宁、刘宝、刘陈立、刘江、刘少军、刘迎芳、刘勇、栾非时、罗凌飞、马兰、毛文华、聂广军、聂少平、裴端卿、戚益军、钱前、师咏勇、施苏华、宋新章、孙金鹏、谭保才、谭明乾、田大成、王爱德、王桂荣、王平、王书军、王晓群、王晓伟、王幼平、王泽峰、熊思东、宿兵、许执恒、杨光、杨晓、杨元合、杨运桂、姚斌、于贵瑞、于海鹏、于黎、余佳、张爱兵、张晨、张改平、张宏、张鹏、张全发、张宪省、张志宏、赵方庆、赵同金、郑利民、周大旺、邹学校地球科学部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名单地球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名单(235人)白玲边少锋蔡锋蔡祖聪曹俊兴曹心德陈大可陈海山陈汉林陈华勇陈玖斌陈军陈利顶陈旻陈文陈晓非陈晓清程海丛志远单新建党志邓军邓涛邓晓华底青云丁林董发勤董云鹏董治宝窦贤康段安民范广洲范蔚茗封国林冯世进冯晓娟冯学尚冯兆忠符力耘付晓飞付永硕高锐高原葛茂发宫辉力顾朝林郭敬辉郭庆军郝芳郝青振何建森贺泓侯立军胡瑞忠胡祥云胡晓农黄邦钦黄春林黄方贾晓静贾永锋翦知湣金胜金章东金之钧康世昌康志忠赖远明雷建设李柏李芳柏李根生李海龙李家彪李建成李晶李俊李献华李小凡李小建李延河李彦李跃清李召良李振洪李志伟林君刘财刘鸿雁刘健刘黎明刘敏刘晓春刘永江刘勇勤卢乃锰卢占武罗静闾国年吕厚远马伟强马晓冬苗世光牟玉静穆穆潘保田庞雄奇裴军令彭林齐义泉祁生文乔方利郄秀书秦伯强秦礼萍邱楠生沈学顺沈云中石学法宋君强宋玉财苏奋振苏红军孙红文孙可孙伟伟孙卫东孙晓明孙颖孙占学汤井田唐辉明唐铭唐佑民田军田立德田文寿汪永进王德明王凤平王根绪王厚杰王会军王佳王剑王汝成王文科王先彦王绪本王艳芬王自发韦刚健吴春明吴福元吴怀春吴明红吴庆举肖伏良肖化云谢玉玲徐胜徐夕生徐锡伟徐义刚许继峰许强许小峰许云平严良俊杨顶辉杨惠根杨修群杨振宇姚槐应姚俊叶超易帆应光国于志强余晖余克服俞永强袁东亮袁洪林曾令森曾英翟盘茂张兵张昌民张恩楼张甘霖张干张景秋张立福张立强张强张人禾张绍晴张书文张拴宏张水昌张为俊张小曳张效信张颖张仲石赵春生赵美训赵艳赵志琦郑春苗郑建平郑景云郑君瑜郑循华郑一钟宏周翠英周美夫周猛周涛发周伟奇周文周忠和朱东强朱合华朱竑朱茂炎朱敏朱祥坤朱永官祝凌燕庄志猛邹才能邹建文  2022年度“基础科学中心”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评审组名单  根据相关规定,现将自然科学基金2022年度“基础科学中心”和“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评审组名单公布如下:  蔡祖聪,曹晋滨,曾永平,程海,戴永久,丁林,董云鹏,冯新斌,冯学尚,傅伯杰,何宏平,翦知湣,李建成,李献华,李召良,廖宏,鹿化煜,穆穆,秦伯强,沈延安,孙卫东,谈哲敏,田文寿,王春在,吴忠良,肖湘,许天福,杨顶辉,杨崧,杨志明,姚檀栋,张兵,赵美训,周成虎,朱敏,朱祥坤,朱永官化学科学部  2022年度化学科学部项目评审会专家组名单(汇总)  化学科学部组织评审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暨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发布评审会专家名单。  黄应平,鲍红丽,邓贤明,范代娣,吴立新,杨光富,陈立桅,范青华,陈敏东,冯钰锜,席振峰,张登松,蒋尚达,张学记,黄汉民,张铁锐,王琛,刘文广,田威,马玉臣,覃勇,彭海琳,游劲松,朱超原,张忠平,张丽华,程芳琴,王兆翔,贺泓,洪文晶,席北斗,李国辉,郭孝东,王双飞,孙立成,高大明,李霄鹏,梁振兴,逯乐慧,张秋禹,罗军华,庄巍,陈耀峰,陈国华,赵建章,章福祥,狄重安,鲍晓军,丁宝全,杨延强,周翔,赵天寿,王帅,王鸿飞,徐文生,尹梅贞,马新宾,段雪,汪铭,吕龙,潘世烈,王琳,刘凯,唐卓,张凡,王永锋,邢卫红,李先锋,张红星,任劲松,谢海燕,龙亿涛,刘立明,宛新华,郝京诚,潘锋,吴宗铨,郑贤锋,刘智攀,刘世勇,崔孟超,万颖,于吉红,陈玲,邵学广,鞠建华,黄卫华,程鹏,肖海,魏进家,尹大强,谢奎,洪茂椿,江莉龙,叶海木,王定胜,毛兰群,黄柏标,李振,朱美芳,王德先,陈宝梁,陶占良,朱东强,唐智勇,魏子栋,夏安东,史薇,李剑,石伟群,杨柏,赵进才,徐冰君,李映伟,张晓兵,陈军,吕兴梅,韩宏伟,金国新,何耀,郑雨军,毛宗万,房大维,王建华,王要兵,陈骏,张淑芬,梁万珍,高超,黄伟新,张正彪,夏永姚,夏帆,黄云辉,史强,杨胜勇,陈萍,赵永席,姜忠义,龚学庆,吴宇平,陈建新,纪红兵,陈小明,朱军,严大东,黄富强,陈光文,卢兴,仲崇立,雷鸣,孟祥举,刘岗,李悦生,张国林,徐岩,杨靖,梁鑫淼,叶邦策,胡劲松,刘思金,白玉,任捷,吴忠帅,胡友财,刘明杰,闫寿科,刘志,陈坚,王健君,鲁统部,龙亚秋,赵震,张冰,王双印,董晋湘,曲景平,徐春明,朱世平,吴乔,谢代前,方维海,王远鹏,陆亚林,李和兴,杨黄浩,李朝升,邓鹤翔,门永锋,郑南峰,汪骋,卢小泉,程俊,祝艳,刘永忠,李泓,王江云,孙轶斐,黄延强,温珍海,郭维,赵华章,李辉,杨莹,李艳梅,张春峰,李昌治,齐湘兵,曲晓刚,刘堃,彭慧胜,张锁江,陈永华,张杰鹏,朱利中,郎建平,阳怀宇,张浩力,彭孝军,赵亮,涂善东,田文德,尉海军,苏宝连,周豪慎,王任小,桑楠,相艳,李微雪,樊春海,刘俊秋,葛茂发,付宏刚,曾明华,刘磊,陈佺,谢在库,何盛宝,邓伟侨,慕旭宏,吴彪,栾新军,王玉忠,杨为民,李晋平,杨洪,冯小明,潘建明,申文杰,张远航,孙頔,楚霞,田禾,吴一弦,庞思平,田长麟,陈吉平,元英进,安全福,张健,陈棋,江云宝,朱俊武,林金明,蔡杰,王树涛,余家国,游雨蒙,邓风,许辉,周欣,王金兰,翁小成,李清彪,江正强,张庆华,张林,侯军刚,赵永生,胡文兵,张秀辉,罗和安,任志勇,范峰滔,彭章泉,赵东元,李广社,胡海宇,王梅祥,李兰冬,翟天佑,吕中元,张增辉,施剑林,曲大辉,胡征,林璋,杨文胜,王新东,张新波,杨玉荣,李景虹,董甦伟,杨洋,罗三中,欧阳钢锋,赵凤玉,陈晨,刘买利,王树,陆明,李昊,王朝晖,张久俊,韩杰,左景林,金盛烨,刘亚军,张德清,柳红,贺强,童真,程建军,徐柏庆,马丁,张新荣,王文龙,阴彩霞,季恒星,徐维林,汪美贞,邓兆祥,陈春英,魏志祥,朱冰,刘涛,杨启华,葛子义,俞汉青,严锋,王尧宇,刘建军,邹勃,王为,邵元华,王殳凹,冯守华,雷爱文,华茜,陈学元,邹晓新,谭天伟,杨恒权,杨恺,熊仁根,石峰,王丹,梁高林,袁若,蔡文斌,黄飞鹤,汪乐余,王伟,孙晓明,毕锡和,曹睿,刘鸣华,闻利平,孙为银,夏春谷,刘建国,陈传峰,张晓宏,王野,王铁军,雷惊雷,李嫕,刘倩,李永旺,张礼知,邓旭,陆安慧,王娇炳,傅强,侯仰龙,王宝俊,安太成,刘宏伟,徐君,张强,苏东,王海辉,叶松,刘忠文,尹航,万谦,巩金龙,白光月,宋术岩,胡勇胜,翁羽翔,张越涛,杨勇,夏长荣,孙俊良,李箐,郑安民,刘猛,颜晓梅,刘欢,尤业字,艾新平,汪夏燕,白雪冬,徐超,许凤,罗毅,邓天龙,李小年,张加涛,陈金铸,秦安军,张瑜,王建国,王勇,于贵,付红兵,张跃钢,王文光,尹健,李俊华,李敬源,金山,韩英锋,高加力,路建美,郭少军,宋晨,陈达,王心晨,王秋泉,宋茂勇,朱新远,易院平,谢兆雄,黄维,杨成,杨超,梁长海,徐海超,黄辉,俞飚,苏红梅,唐勇,刘又年,方晓红,刘峰,马晓迅,吴骊珠,牛利,吴明铂,张前,郭子建,余彦,龙腊生,刘吉开,李有勇,张海军,杜宇国,尹文兵,燕红,王献红,席真,李峰,江凌,许国旺,展思辉,蓝宇,要茂盛,周志有,陈春城,王栋,尹国川,陶友华,郭林,苏彬,高学云,徐南平,邢华斌,郭凯,唐睿康,肖文精,张长生,王训,王新平,赵宇亮,姜秀娥,王熙,邢巍,王曙光,陈建峰,房喻,李子臣,项生昌,梁志武,李隽,韦悦周,杨晟,徐昕,石吉磊,温晓东,蒋凌翔,陈景文,陶军,刘剑,崔春明,孙宏斌,张彤,庄林,王铁,李芳柏,黄胜雄,周雄,刘文,马利建,邹德春,刘铮,徐铜文,唐颐,赵双良,李建荣,廖清,王浩,严秀平,张希,解孝林,周小顺,王昊,迟力峰,邢献然,蒋靖坤,朱广山,雷晓光,张先恩,吴宇恩,孙佳姝,张广照,赵新,张承东,谢涛,巢晖,裘晓辉,曹安民,吴王锁,燕立唐,黄承志,陈红征,李亚飞,闫学海,胡蓉蓉,陈建民,尹双凤,杨军,苏成勇,蔡开勇,刘志常,李春,俞初一,钱勇,曹余良,汪海林,姜建壮,金万勤,李丹,程寒松,申宝剑,何洪,李志波,赵峰,李正平,史全,张韫宏,方浩,王建国。交叉科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组织评审2022年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会议评审专家组成员名单(按姓名笔画排序)。
  • 第十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将在津召开
    主办单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南开大学 协办单位:天津港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会议简介   全国氢能学术会议是国内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氢能界高层次交流的学术会议,旨在促进我国氢能的发展,加强氢能相关学科的全国性技术交流,促进政府、企业、高校与研究院所之间的合作。第十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主办,南开大学承办,初定于2009年9月18-20日在天津召开,期间还将举行第二届中国两岸三地氢能研讨会。会议将就氢能的制备、储存、运输、利用、经济与发展战略等专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等成果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同时将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对相关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作大会报告,会议还将组织各类专题讨论和交流。会议期间拟举行新产品与新仪器成果展,部分企业将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推介活动。   天津市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是海河五大支流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ldquo 九河下梢&rdquo 、&ldquo 河海要冲&rdquo 之称。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ldquo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rdquo 的重要战略部署,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服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特别是在近几年,天津滨海新区加快了太阳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为新能源的应用示范、科技环保等做出新的贡献。   二、会议论文   本次会议拟设五个学术专题:   1、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   2、氢的储存和运输技术   3、氢的利用 (动力、发电、石油与化学工业用氢、核反应等)   4、燃料电池 (PEMFC、DMFC、SOFC、MCFC、PAFC等)   5、氢能战略、政策、标准。   本次会议将出论文摘要集,并从中遴选出60篇左右论文在SCI收录期刊《Int. J. Hydrogen Energy》上出专刊发表 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字、正文和参考文献,另附作者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或传真及E-mail地址,具体参见《Int. J. Hydrogen Energy》要求。会议还提供墙报展示场所和展板,并设立优秀墙报奖。   论文投稿、评审过程重要日期:   论文摘要投稿截止日期:2009年6月10日(具体格式另见附件)   论文摘要接受确认日期:2009年7月10日*   论文全文投稿截止日期:2009年8月10日(先投组委会,经确定后再投IJHE)   (*摘要经评审录取后,由作者自行决定是否投稿英文全文,但均可做相应的报告).   三、会务组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梁 静,李春生,程方益   通信地址: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311室,天津市卫津路94号,邮编300071   邮件地址:hydrogen10th2009@yahoo.com.cn   联系电话:022-23506808 13672175538,13820225173,13920262922   传 真:022-23502604   会议组织委员会(姓氏排名不分先后)   名誉主席   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   石定寰 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   毛宗强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T. N. Veziroglu 国际氢能协会(IAHE)主席   会议主席   陈 军 南开大学   学术顾问委员会   姚建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李 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王静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   申泮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   宋礼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   衣宝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陈立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杨裕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   费维扬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谢克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   彭苏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   万立骏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   王启东 浙江大学   孙世刚 厦门大学   陆天虹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汪文川 北京化工大学   陈霖新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袁振宏 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学术委员会   郭烈锦 西安交通大学   成会明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欧阳明高 清华大学   任相坤 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   任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紫峰 上海交通大学   邹志刚 南京大学   上官文峰 上海交通大学   马建新 同济大学   王宇新 天津大学   王绍荣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王蔚国 中科院宁波材料与技术研究所   龙敏南 厦门大学   庄 林 武汉大学   邢 巍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孙大林 复旦大学   孙公权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朱 敏 华南理工大学   朱庆山 中科院过程所   朱新坚 上海交通大学   毕继成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   吕功煊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王树东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陈 军 南开大学   蒋利军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陈立新 浙江大学   李 箭 华中科技大学   李长久 西安交通大学   李星国 北京大学   李越湘 南昌大学   张 辉 沈阳师范大学   沈培康 中山大学   明平文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周怀营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赵永丰 石油大学   赵敏寿 燕山大学   俞 英 北京石油大学   胡里清 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   夏长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徐柏庆 清华大学   韩敏芳 中国矿业大学   潘 牧 武汉理工大学   潘洪革 浙江大学   魏子栋 重庆大学   会议秘书长   高 峰
  • 加速认知螺旋,实验室来了“机器化学家”
    走进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综合楼一楼,一条人工智能(AI)化学实验线正在进行测试。如果一切顺利,它将在今年上半年正式投入使用。一位博士生花五年时间才能获得的数据,在这里只需一个月就能完成。而且,实验不会受到个人的实验技术水平、心情好坏、数据偏好等影响,可以确保实验数据规范准确。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正在推动科研范式变革。AI在解放科学家双手、提高科研效率和准确性的同时,也在催生更多创新。在科学数据、算法、算力的支撑下,面向科研“第五范式”的智能化科学设施,将实现“AI科研助手+操作机器人+智能实验环境+可信多方协作”的高效迭代。常规实验观察高度依赖人的体力和经验,而基于AI算法的无人实验将颠覆这一切。比如这条由上海科学家研发的AI化学实验线犹如一位“机器化学家”,让人类专家告别简单劳动,将智力集中于最前沿的创新探索。而这种“身边的变革”不仅发生在化学合成领域,不少新材料、药物发现等领域的实验室都已经与AI融合相伴,一个全新的科研时代已然来临。告别摇试管、守仪器,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精力根据实验方案,称量取样、放入通风橱开始实验,再将样品送入仪器分析——实验数据在送达研究者手中的同时,也进入数据库。无需多时,实验分析报告就传到了研究人员手中。这就是AI化学实验线未来的工作模式。负责搭建AI化学实验线的上海有机所研究员左智伟觉得,实验线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把博士生从摇试管、守仪器这类简单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至少可以节省他们三分之二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无论有机、无机材料,抑或生物制药,实验步骤具有相当的共通性,主要以取样、顺序加料、设定反应条件、分析实验结果为主。这些程序性事务正是机器所擅长的。之所以决定将引入AI这件事付诸行动,基于左智伟的一个粗略计算:五年学习毕业时,一名硕博连读生通常会有15本实验记录本,多的可能有30本。按每本100页计算,一般平均每页会有两条有效数据,那就相当于可以积累6000条反应数据。而AI化学实验线可以24小时运转,同时进行多个实验,只需一个月就能完成一个博士生五年的积累。从事热电材料研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陈立东研究员也有同样的感触。在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多所高校与硅酸盐所联合开展了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新材料探索研究。得益于高通量计算、数据挖掘研究平台的建立,新型热电材料的筛选与性能优化的速度获得了成倍提升。科研提速的同时,实验室收获的还有宝贵的研究智力。在左智伟看来,科研“体力活”的大幅减少,可让实验室里的年轻人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科学问题的思考中。而且,有AI帮助,人类专家萌生的各种科研想法能够更快地执行,“预测—分析—改进—再实验”的认知螺旋式上升也会推进得更快。最为重要的是,年轻人的科研兴趣不会被枯燥重复的实验所消磨,这会吸引更多人投身科研,从整体上加速科技创新。从存量数据中“淘宝”,突破数据和算法瓶颈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范式一直在“迭代”。几千年前是经验范式,几百年前是理论范式,几十年前是计算范式,十几年前是数据范式,而今是AI范式。近年来,“AI for Science”正在引发一场科学革命。AI在预测蛋白质结构、自然语言学习上的表现,不断在社会上引发高度关注。在这股变革大潮下,科学家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实现数据和算法这两大核心要素的突破。为发展AI化学,从2021年起,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从国内外引进了多位青年人才,组成了20多人的研究团队,专攻AI驱动的有机合成。薛小松就是其中之一。“数据库是目前面临最大的难题。”他坦言,机器学习需要大量数据,应用也受限于数据。国外很久之前就开始布局科研数据库,在这方面有着丰厚的积累;相比之下,国内大量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有些“先天不足”。为此,左智伟正带领团队努力挖掘存量实验数据。毕竟,“发表论文只会用到一小部分数据,而且往往带有结果导向的偏见”。而实验过程中会对成千上万种新催化剂、新配体进行研究,从这些存量数据中“淘”到AI训练所需要的“宝”,概率相当高。同时,他们也期待实验线早日启动,因为AI实验所产生的大量数据,也可用来“投喂”训练算法模型。“计算除了需要数据输入,还需要给出算法、模型和判据。”陈立东说,早在十年前,国外就提出了“材料基因”的概念,而这正是如今“AI+材料”的前身,“可以说,材料就在那里,就看你用哪种工具去挖掘、去发现”。比如,北京科技大学谢建新教授就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了一些传统合金性能最好的区域,使其长期以来未获突破的材料力学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AI加盟科研,科学家的发现意识比以往更重要“AI已这么能干了,还需要科学家吗?”面对这样的疑问,大多数科学家似乎并未惊慌失措。他们很清楚,AI是一种得力工具,可让更多研究者将智力集中于最前沿的创新。 大约十年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史迅的一位学生,在实验中无心插柳发现了一种“砸不碎”的半导体,具有金属延展性。后来,研究组发现其中蕴藏着一些新机制,可惜用传统试错的实验方法很难获得有效结果。于是,研究组运用高通量筛选的方法,很快得到了一批具有类似性能的材料。史迅认为,“AI+材料”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广泛的学科交叉来建立研究体系。目前,上海硅酸盐所已建立起了计算材料研究中心、材料基因研究中心,为所内外不同方向的研究团队提供合作平台,拓展人工智能与材料研发的融合场景。在迎接AI助手的同时,科学家愈发认识到“发现意识”的重要。不少研究者认为,在日常科研训练中,学生仍需要学会动手做实验,善于发现实验中的“秘密”。因为基础研究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往往就隐藏于“异常”的实验结果中。“有了‘机器化学家’,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于实验的深刻理解,因为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被AI的加入屏蔽掉了,我们还需要找到其他训练方式来弥补这些隐性损失。”左智伟说,AI目前看来还无法主动思考实验过程中的机理,所以在为AI建立实验模型时,需要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未来一部分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很可能会被淘汰。
  • 2022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公布名单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2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  毕天姝、曾祥君、柴立元、陈冠益、陈红征、陈建勋、陈立东、陈学思、陈义旺、戴彩丽、戴李宗、邓龙江、翟婉明、丁立健、丁希仑、段吉安、冯起、付世晓、傅继阳、傅正义、甘志华、高亮、公茂琼、顾忠泽、郭东明、郭林、韩端锋、韩庆华、韩晓东、韩旭、何琳、胡春宏、胡文彬、胡亚安、胡章贵、花为、黄朝晖、黄庆学、霍明昕、江莞、姜涛、解孝林、鞠杨、李根生、李术才、李树刚、李越、李志波、李忠献、梁淑华、刘鸿、刘辉、刘吉臻、刘俊明、刘日平、刘廷玺、刘云贺、刘正东、罗兴锜、马国伟、毛新平、孟国文、孟庆林、潘光、钱国栋、沈毅、沈永明、石晓辉、史才军、宋晓艳、孙华东、孙金声、孙军、唐炬、唐智勇、田永君、宛新华、汪卫华、王成山、王成新、王丹、王殿海、王东、王健平、王秋良、王献红、王自发、魏炳波、魏小林、温兆银、武晓雷、夏建新、邢锋、徐明厚、徐西鹏、许小红、宣益民、薛强、鄢社锋、严建华、杨春和、杨敏杨强、杨庆新、杨绍普、殷敬伟、尹周平、俞汉青、宇波、袁慎芳、岳清瑞、张荻、张建华、张锦、张进华、张立群、张卫华、张先正、赵丁选、赵国堂、赵宏伟、周创兵、周绍兵、朱美芳、朱向阳、朱祖超.  公示期:2022年07月22日至2022年07月29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022年07月22日
  • 1371人!自然科学基金委各学部项目评审组名单公布情况
    近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各学部陆续公布2022年度项目评审专家名单。截至目前,已有五个学部公布了部分项目的评审组专家名单,共1371人。其中:地球科学部公布2022年度杰青、优青项目评审组名单235人。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公布2022年度优青项目评审组名单221人,重点项目(含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评审组名单216人。管理科学部公布2022年度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NSFC-CGIAR合作研究项目、NSFC-UNEP合作研究项目评审组名单10人,重点项目评审组名单44人,杰青项目评审组名单17人,优青项目评审组名单33人,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评审组名单16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评审组名单17人。医学科学部公布2022年度杰青、优青项目评审组名单174人,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评审组名单39人。生命科学部公布2022年度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评审组名单134人,优青、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评审组名单129人,杰青、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评审组名单86人。以下为各学部已公布的项目评审组名单:自然科学基金委各学部2022年项目评审专家公示情况序号学部项目名称评审专家人数1地球科学部杰青、优青2352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优青2213重点项目(含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2164管理科学部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NSFC-CGIAR合作研究项目、NSFC-UNEP合作研究项目105重点项目446杰青177优青338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69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710医学科学部杰青、优青17411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3912生命科学部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3413优青、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2914杰青、创新研究群体项目86地球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名单(235人)白玲边少锋蔡锋蔡祖聪曹俊兴曹心德陈大可陈海山陈汉林陈华勇陈玖斌陈军陈利顶陈旻陈文陈晓非陈晓清程海丛志远单新建党志邓军邓涛邓晓华底青云丁林董发勤董云鹏董治宝窦贤康段安民范广洲范蔚茗封国林冯世进冯晓娟冯学尚冯兆忠符力耘付晓飞付永硕高锐高原葛茂发宫辉力顾朝林郭敬辉郭庆军郝芳郝青振何建森贺泓侯立军胡瑞忠胡祥云胡晓农黄邦钦黄春林黄方贾晓静贾永锋翦知湣金胜金章东金之钧康世昌康志忠赖远明雷建设李柏李芳柏李根生李海龙李家彪李建成李晶李俊李献华李小凡李小建李延河李彦李跃清李召良李振洪李志伟林君刘财刘鸿雁刘健刘黎明刘敏刘晓春刘永江刘勇勤卢乃锰卢占武罗静闾国年吕厚远马伟强马晓冬苗世光牟玉静穆穆潘保田庞雄奇裴军令彭林齐义泉祁生文乔方利郄秀书秦伯强秦礼萍邱楠生沈学顺沈云中石学法宋君强宋玉财苏奋振苏红军孙红文孙可孙伟伟孙卫东孙晓明孙颖孙占学汤井田唐辉明唐铭唐佑民田军田立德田文寿汪永进王德明王凤平王根绪王厚杰王会军王佳王剑王汝成王文科王先彦王绪本王艳芬王自发韦刚健吴春明吴福元吴怀春吴明红吴庆举肖伏良肖化云谢玉玲徐胜徐夕生徐锡伟徐义刚许继峰许强许小峰许云平严良俊杨顶辉杨惠根杨修群杨振宇姚槐应姚俊叶超易帆应光国于志强余晖余克服俞永强袁东亮袁洪林曾令森曾英翟盘茂张兵张昌民张恩楼张甘霖张干张景秋张立福张立强张强张人禾张绍晴张书文张拴宏张水昌张为俊张小曳张效信张颖张仲石赵春生赵美训赵艳赵志琦郑春苗郑建平郑景云郑君瑜郑循华郑一钟宏周翠英周美夫周猛周涛发周伟奇周文周忠和朱东强朱合华朱竑朱茂炎朱敏朱祥坤朱永官祝凌燕庄志猛邹才能邹建文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022年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221人)蔡袁强查俊伟陈立华陈绍杰陈树君陈卫东陈红征成立程水源单智伟翟启杰翟薇董国海杜世萱杜修力杜勇段彬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