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陈佳洱

仪器信息网陈佳洱专题为您整合陈佳洱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陈佳洱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陈佳洱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陈佳洱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陈佳洱话题讨论。

陈佳洱相关的资讯

  • 陈佳洱院士:科研院所和高校结合可双赢
    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对科技界发表“动员令”,参会院士如何反应?在中科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会场,人民网记者专访加速器物理学家、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院士。   陈佳洱院士回忆,他第一次听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在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当时的他感到非常兴奋,而随着整个时代的转变,“今天再听,比当时的理解要深刻得多”。他认为,胡总书记讲话丰富发展了小平同志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和观点,总书记在分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深刻指出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号召院士和全国科研工作者一起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尽自己的力量,确实是对科技界的一个“动员令”。   “要加快构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对中科院和高校来讲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陈佳洱院士表示,虽然知识创新要通过转化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发展生产力,但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前瞻性的创造,就没有科技发展的后劲,知识创新可以说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陈佳洱院士坦诚,目前科研和教育体制条块分割,导致科研院所和高校各自为政。而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过成功的经验。   陈佳洱院士以自己大学时代的经历举例,上世纪50年代,身为吉林大学学生的他,深深得益于当年中科院和高校“水乳交融”的结合。当时科学院帮助高校建立新的系科,大学教授则到科学院兼职担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学生到科研院所参观、实践和做课题,“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而他参与创办的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更是在钱三强先生和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扶持和帮助下一手创立起来的。“创建之初北大什么条件也没有,钱三强先生就把他的办公室腾出来,命名为物理六组。我们的学生宿舍也都是在科学院里。”对于当年的联合办学模式,陈佳洱难掩自豪,“从1955年建立到1956年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由全国大学三年级学生中遴选、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原子核物理专业方面的人才99名,里面先后出了6位院士,这是教育和科技的双赢。”   在90年代后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陈佳洱曾邀请科学院的陈建生院士到北大建研究所。“我做了些努力,可惜只是很零星的。”他认为,中科院和高校可以通过学部促进教育和研究有机结合,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起到更大、更好的作用。
  • "超小型激光加速器技术"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启动
    3月1日上午,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超小型激光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宣布项目正式启动。   国家科技部条财司副司长吴学梯,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国家科技部条财司副处长郑健,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副处长邹晖,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王恩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杜祥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士贺贤土,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科研部部长周辉,科研部副部长韦宇,实验室与设备部副部长黄凯,财务部副部长邵莉,物理学院副院长王宇钢和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刘克新等出席了项目启动会。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于2011年首次启动,强调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产业化,重点支持具有市场推广前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超小型激光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是2012年获批的66项课题之一。   王恩哥首先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表示感谢。他在发言中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仪器的开发。颜学庆老师领导的团队,在陈佳洱院士等诸位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提出具有自主产权的、超小型激光加速器的研究,有望实现超大型激光加速器在尺寸上的缩小,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他同时还指出,科学仪器的开发不同于基础研究,不仅需要优秀的科研力量,还需要做好统筹、攻关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因此,北大在科技部的要求下,协同研发团队,成立了项目总体组,技术专家组和用户委员会,在空间和人员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的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早日取得研发成果,服务于相关产业,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   吴学梯在表示祝贺的同时,在管理上提出了五点要求:该项目应以产品开发为目标,推动产业化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 应用好产生的知识产权,保证各单位的科研成果集成到科学仪器产品中来 落实法人负责制的各项要求,体现在法人对项目的服务、管理和监督三个环节,法人要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切实的保障,并对科研和经费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加强协作,潜心开发,争取最终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雷朝滋对科技部领导给予高校的科研工作特别是仪器专项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定位 另一方面,承担项目的高校要高度重视项目的实施,要在基础研究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项目研发团队技术负责人颜学庆教授介绍,“超小型激光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将研发基于激光稳相加速方法的超小型离子加速器,攻克高对比和高光强激光、自支撑纳米薄膜靶、激光等离子体透镜、激光加速器超高流强离子束传输和激光加速器辐照研究平台等关键技术,建成首台超小型激光离子加速器装置。在此基础上开展激光离子加速器在核医学、空间辐射环境模拟、惯性约束聚变、国际热核聚变堆和高能量密度物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促进我国科学研究在这些领域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在国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开展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离子应用技术研究,以此带动和促进激光驱动超小型离子加速器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超小型激光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启动会得到了项目技术专家组、项目用户委员会以及其他参与单位的大力支持。项目技术专家组杜祥琬院士、陈佳洱院士先后发言,对该项目的启动提出了指导意见。两位院士都强调了这一专项的产业化特色,能否实现真正产业化,是检验该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他们对本项目寄予厚望,期待做出好的成果。项目技术专家组组长贺贤土院士组织了应用任务讨论环节,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肖池阶研究员,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教授邵春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洪伟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宗秋刚教授纷纷发言,对项目开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想法。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项目专家组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赵红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盛政明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黎明研究员和清华大学鲁巍教授就项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先后发言,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孙冬柏和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作为项目监理组代表出席本次启动会议,孙冬柏在总结讲话中强调,高校中项目组织的工程化管理需要重视和加强,希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给予关注。   参会的嘉宾还有: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李强研究员、胡步荣研究员、杜广华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远晓辉副研究员,北京大学陆元荣教授、北京大学郭之虞教授、袁忠喜高级工程师、朱昆高级工程师、邹宇斌副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赵宝全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潘燕助理教授和秦皇岛开发区前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宏林先生等。
  • 北京大学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启动
    3月6日上午,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影像重大科研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陈守仁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宣布项目正式启动。   国家科技部条财司副司长吴学梯、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国家科技部条财司处长孙增奇、国家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处长邹辉,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院士,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总会计师、财务部部长闫敏,科研部部长周辉、设备部部长张新祥、工学院常务副院长张东晓等出席项目启动会。 会议现场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于2011年首次启动,强调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产业化,重点支持具有市场推广前景的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影像重大科研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是2011年获批的53项课题之一。   吴志攀常务副校长对与会嘉宾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影像重大科研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具有极强的科研意义,通过该项目,也可以整合北大力量,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另一方面,这一项目立足于产学研的实践,可以服务相关产业,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北京大学将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吴学梯副司长在表示祝贺的同时,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该项目应以开发科学仪器产品为目标,注重产品的可呈现性、可复制性,可靠性、稳定性和耐用性,为实现产业化打下基础 其次,关注成果落地问题,需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再次,北大应切实承担法人的职责,做好服务、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各项规定,加强经费管理。   雷朝滋副司长也指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北京大学应做好服务工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从人、财、物方面提供保障,实现协同创新。   据项目研发团队技术负责人、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任秋实教授介绍,“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影像重大科研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 旨在将X射线断层成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荧光分子层析成像(FMT)四种成像模态创新性地在同一系统中进行整机集成和同机融合,研发相关分子影像采集、处理与数字化管理软件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重大疾病新药研制及肿瘤靶向分子探针研究,为国家新药创制及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任项目总体组专家,此前,北京大学及项目组负责人已先后与各个参与单位围绕项目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多次研讨和协调,对项目的技术路线、任务分工、时间节点、管理机制等进行了仔细的讨论与沟通,任秋实教授在会上就此做了详细介绍。   “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影像重大科研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启动得到了项目技术专家组、项目用户委员会以及其他参与单位的大力支持。项目技术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副组长北京大学陈佳洱院士先后发言,对该项目的启动提出了指导意见。金国藩院士和陈佳洱院士都强调了这一专项的产业化特色,能否实现真正产业化,是检验该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两位院士都对北大工学院寄予厚望,期待项目做出好的成果。   作为该项目的产业化合作方,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赵舸介绍了北大方正在科研应用推广方面的成绩,并表示将在该项目的产业化示范环节中做出贡献。专家代表和参与单位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田嘉禾、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彭颖红、河北大学副校长王凤鸣等也纷纷发言,对项目开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和想法。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参会的嘉宾还有: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白净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陈武凡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教授、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陆祖宏教授、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院院长徐可欣教授、南开大学光学研究所所长袁小聪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曾林研究员、中国医科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主任王凡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第三医院韩鸿宾教授、河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杨昆副教授、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朱德生教授、北京大学药学院蒲小平教授等。
  • 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名单公布
    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成立第五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   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由47位科学家组成(见附件),任期3年。周光召同志任荣誉组长,徐冠华同志任组长,陈佳洱、林泉、朱道本同志任副组长。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继续支持专家顾问组工作。   附件: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名单 荣誉组长: 周光召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组 长: 徐冠华 科学技术部 副 组 长: 陈佳洱 北京大学 林 泉 科学技术部 朱道本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成 员: 许智宏 北京大学 朱作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张启发 华中农业大学 方荣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贾承造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包信和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周孝信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徐建中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李静海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邬贺铨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周炳琨 清华大学 潘云鹤 浙江大学 林惠民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孙鸿烈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苏纪兰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莫宣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秦大河 中国气象局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强伯勤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裴 钢 同济大学 林其谁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王晓东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苏国辉 香港大学 叶恒强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祝世宁 南京大学 翁宇庆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薛群基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杨胜利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刘经南 武汉大学 曹湘洪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叶朝辉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郭 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于 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饶子和 南开大学 艾国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万惠霖 厦门大学 魏奉思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程耿东 大连理工大学 钟 掘 中南大学 熊有伦 华中科技大学 陈祖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李依依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 北大化学学科100周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
    继往开来 科学发展——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  2010年5月3日,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庆典活动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为北大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发来贺电,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白春礼院士,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年院士,国家科学技术部基础司叶玉江副司长,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原校长陈佳洱院士和许智宏院士,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副校长岳素兰等出席庆典。清华大学等国内27所高校的化学院(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10余所科研院所的领导,以及美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和日本高分子学会等国外学术机构的主席等也前来庆贺。应邀参加庆典的还有来自全国30余所中学的校长、北京大学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领导。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简称化学学院)的1600余名历届校友、600余名学生代表和教职员工以及包括25位两院院士在内的近200名特邀嘉宾聚集一堂,共同庆祝我国高校第一个现代化学系的百年华诞。   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庆典现场  当天上午,百周年讲堂内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观众席上方悬挂着“为建设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与研究机构而努力奋斗”的横幅。老友新朋热情交流,激动的泪水和欢乐的话语深深感染着每个与会者。九十高龄的西南联大化学系1940级校友武永兴学长由儿子搀扶着、在1944级校友苏勉曾教授的陪同下来到捐款处为母校捐款5000元,并留下了“我了了一个对母校的心愿”的感人话语。  十时许,庆典活动在《薪火化学梦》的歌声中拉开序幕。庆典仪式上,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发表讲话。他强调北大化学的一百年,是饱经磨难的一百年,是锐意进取的一百年,也是海纳百川的一百年。他希望全体北大化学人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继承和发扬北大化学的优良传统,为北大化学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化学学院院长高松院士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做了“继往开来,科学发展”的主题发言。高松院长在发言中向参与盛会的校友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发展的领导、同行及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借助各种图片和数据,高松院长回顾了北大化学学科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示了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精采历史片段,汇报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现状,提出了学科的未来发展目标,并在最后倡议设立“分子科学基金”以促进学科的可持续科学发展。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发表讲话     化学学院院长高松院士做“继往开来,科学发展”的主题发言  林蕙青部长助理宣读了刘延东同志的贺信,贺信向北京大学化学学科百年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鼓励全体师生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撰写了“继往开来,科学发展”的题词,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和校长周其凤院士也分别为本次庆典题写了“百年精英谱华章,北大化学铸辉煌”和“入化出神”的贺词。中国科学院白春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姚建年和国家科学技术部叶玉江等领导嘉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肯定和鼓励化学学院百年卓越成就的同时,也希望北京大学化学学科未来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宣读刘延东同志的贺信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白春礼院士致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姚建年院士致辞   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叶玉江副司长致辞  美国化学会主席Joseph S. Francisco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常务董事Neville Reed博士和日本高分子学会主席Mitsuo Sawamoto教授先后致辞,表达祝贺。国内高校的化学院(系)代表、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张希院士和科研院所代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万立骏院士分别回顾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和中科院化学所与北大的深厚历史渊源与长期学术合作,期望今后全国化学界同仁一同携手,共创中国化学学科的美好未来。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主任许国勤教授、中学校长代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佩东也先后致辞。     美国化学会主席Joseph S. Francisco教授致辞   中学校长代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佩东致贺词  校友代表、美国加州大学钱煦院士,北大化学学院退休教师苏勉曾教授、在职教师代表来鲁华教授以及学生代表赵晓堃分别发言。他们都为自己是北大化学人而深感荣幸和无比自豪,同时表示要努力工作与学习,群策群力,为北大化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校友代表、美国加州大学钱煦院士发言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退休教师苏勉曾教授发言     在职教师代表来鲁华教授发言   学生代表赵晓堃发言  北大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教授、副校长岳素兰教授和学院领导为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本年度的奖学金和奖教金获得者代表颁发证书。为了感谢校友历年来对学院的支持和帮助,化学学院特意设立并在此次庆典会上颁发了首届 “校友杰出贡献奖”,获奖者分别为:北京兴大科学系统公司董事长、1957级校友杨旭清 福莱姆公司总经理、1977级校友刘彤舟 上海展昱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1980级校友杨常青 安捷伦科技公司全球副总裁、1983级校友牟一萍 上海明德药业公司董事长、1985级校友李革博士。随后,李革博士代表获奖者发表了获奖感言,他认为母校给予他最关键的教育是学会自信,并倡议校友们继续以各种方式为北京大学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会还举行了“分子科学基金”启动仪式。北大原校长陈佳洱院士、化学学院唐有祺院士、徐光宪院士和高松院士,以及校友李革博士共同按下了“分子科学基金”的启动球。大会主持人、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刘虎威教授向第一批为基金注资的王仁祥等校友,以及北大先锋科技公司和安徽铜陵化工等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颁发校友杰出贡献奖     分子科学基金启动仪式     学术报告会     化学发展论坛会场     化学教育论坛会场    校友论坛   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校友做学术报告  庆典大会结束后,3日下午在化学学院还分别举行了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学术报告会”、“化学发展论坛”、“化学教育论坛”、“校友论坛”和百年院史展览。美国阿克隆大学的程正迪教授,加州大学的Paul S. Weiss教授,芝加哥大学的Robert Haselkorn教授,康奈尔大学的 Jerrold Meinwald教授,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校友等5位国际著名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同时,还与安捷伦科技公司、北京兴大科学系统公司和沃特世公司签署了捐赠和捐款协议,举行了校友捐赠物揭幕仪式。晚上,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了化学百年庆典专场音乐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碰撞”。
  • 兰州化物所邱洪灯、陈佳等天然产物中酶抑制剂筛选研究取得新进展
    天然产物具有资源丰富、安全有效、环境友好和毒副作用小等特点,是天然酶抑制剂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有效、低毒、价廉的酶抑制剂具有重要意义。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 DES)作为一类新型离子液体,具有制备简单、蒸气压低、可生物降解、成本低和设计性强等特点。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手性分离与微纳分析课题组在新型碱性DES的设计合成及用于纳米酶分析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最近,研究人员以L-脯氨酸为氢键供体、六水合硝酸铈为氢键受体,结合理论计算合成了新型DES(图1)。图1. L-脯氨酸与六水合硝酸铈以不同的摩尔比形成的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三维结合模式图研究人员以摩尔比为1:1的L-脯氨酸和六水合硝酸铈组成的DES为溶剂、反应物和模板,制备出CeO2-Co(OH)2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与水溶液中制备的CeO2、Co(OH)2和CeO2-Co(OH)2材料相比,在该DES中制备的CeO2-Co(OH)2复合材料具有更显著的类氧化酶活性,这主要是由于DES中制得的CeO2-Co(OH)2具有丰富的氧空位。基于CeO2-Co(OH)2纳米材料优异的类氧化酶活性,构建了可视化检测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不可逆抑制剂筛选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将其成功应用于生物碱类天然产物(盐酸小檗碱、咖啡因、喜树碱、苦参碱和吴茱萸碱)中乙酰胆碱酯酶可逆抑制剂的筛选,并通过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实验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图2)。该研究不仅拓展了DES在纳米酶中的应用,而且为从天然产物中筛选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图2. CeO2-Co(OH)2复合材料用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检测及抑制剂筛选该研究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硕士研究生刘芸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兰州化物所陈佳副研究员、邱洪灯研究员和东北大学于永亮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20, 31, 1584)、Analytical and Bioanlytical Chemistry(2020, 412, 4629)、Microchimica Acta(2020, 187, 314)、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2021, 4, 2820)、Talanta(2021, 222, 121680)和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2021, 9, 15147)上。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 中美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在北大成立
    与会人员合影    研讨会会议现场   2013年5月7-9日,中美两国核物理同行70余人在北京大学举行“中美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China-U.S. Theory Institute for Physics with Exotic Nuclei,简称CUSTIPEN)”成立大会暨“奇特核性质以及对核反应和核天体的影响”学术研讨会。成立仪式由CUSTIPEN中方共同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叶沿林教授主持,美方共同主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Danielewicz教授介绍了美国FRIB装置情况,国家基金委原副主任沈文庆院士、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张焕乔院士、北京大学校长原陈佳洱院士、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赵光达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教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瑚珊研究员、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邹冰松研究员等在成立仪式上致辞,祝贺CUSTIPEN成立并对这种新的合作方式寄予厚望。CUSTIPEN首席科学家、美国德州A&M大学Bao-An Li教授介绍了CUSTIPEN的宗旨和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CUSTIPEN执行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许甫荣教授介绍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现状。中美双方就“今后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研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成立仪式后,在北京大学举办首届“奇特核性质以及对核反应和核天体的影响”研讨会,中美两国核物理同行报告了他们近期的主要科研成果和进展,深入讨论了相关的物理问题。   中美奇特核物理理论研究所(CUSTIPEN)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研究机构,已得到美国能源部(DOE)的批准和资助,并纳入中美科技合作计划,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与美国核物理界在奇特原子核方面的合作研究。奇特核研究是当前核物理的重要前沿方向,国际上近期相继投入巨资建造若干先进大型核科学工程,用于奇特核物理研究,例如美国能源部和密歇根州批准共同出资超过10亿美元建造新一代大型放射性核束装置FRIB,我国也新近批准建设“十二• 五”核科学大工程HIAF。这将给核物理研究带来巨大的新机遇。CUSTIPEN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中美两国核物理界近两年的商讨与推动成立的,是美国能源部批准资助的第三个类似合作研究机构(第一个是美日JUSTIPEN,第二个是美法FUSTIPEN)。在CUSTIPEN中,目前中方有21个单位、美方有24个单位参与,联络点设在北京大学和Texas A&M大学。CUSTIPEN委员会(Governing Board)成员有:叶沿林(Co-Director、北京大学),许甫荣(Managing Director、北京大学),詹文龙(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张焕乔(院士、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马余刚(中科院上海应物所),任中洲(南京大学),张玉虎(中科院近物所),周善贵(中科院理论物理所) P. Danielewicz (Co-Director、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Bao-An Li (Principal Investigator, Texas A&M University-Commerce), W. Nazarewicz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and ORNL), J. Piekarewicz,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B. Sherrill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第11届国际近场光学会议在北大开幕
    第11届国际近场光学、纳米光子学及相关技术会议(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ar-field Optics, Nanophotonics and Related Techniques, NFO-11)于2010年8月30日在北京大学隆重开幕。   近场光学是研究突破衍射极限的超高光学成像与光谱技术的新型学科。作为当今国际上近场光学、纳米光学∕光子学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盛会,NFO会议已先后在法国、美国、捷克、以色列、日本、荷兰、韩国、瑞士、阿根廷等地举办了10届,本届大会是自其1992年创办以来首次移师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朱星教授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王佳教授联袂出任大会主席。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向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与会代表致欢迎词。国家科技部基础司司长张先恩研究员、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物理学院院长王恩哥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王琛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物理一处张守著研究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开幕式上,大会特别邀请近场光学先驱者、瑞士巴塞尔大学的Dieter Pohl教授做了近场光学发展进程的综述报告。厦门大学的田中群院士、日本大阪大学的和田聪教授、美国莱斯大学的Peter Nordlander教授做了精彩的大会邀请报告。应邀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前主任、国际光学委员会前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金国藩院士、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龚旗煌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党委书记查连芳研究员、大恒新纪元公司总工程师宋菲君研究员等。开幕式由会议共同主席朱星教授主持。   在历时4天的正式会议中,代表们将就近场光学、纳米光子学、表面等离激元学等纳米光学领域的前沿最新进展展开讨论,议题涉及超过衍射极限的近场光学显微成像、近场光学理论、光学天线、异构光学材料等。此外,8月29日还举办了为期一天的讲习班,来自瑞士、德国、西班牙的四位高水平学者讲授了近场光学、纳米光学领域的发展历史及相关基本知识,引起学生和青年研究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好评。   本届大会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 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反质子加速器研究取得进展
    欧洲自由电子激光装置(EXFEL)及反质子和离子研究装置(FAIR)是德国牵头组织的两个国际合作重大科学装置,我国参与了其中部分探测器研制、低温系统研究、高性能波荡器研制、超导材料及特殊材料研究等,主要目的是跟踪国际物理学最前沿的发展趋势、开展相关关键技术研究、锻炼科研队伍、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973计划项目“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反质子加速器重大基础研究”自立项以来,在FAIR加速器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大型实验探测器研究,EXFEL高性能超长波荡器系统物理及关键技术研究、大型恒温器关键技术研究、超导加速器用超导腔以及大晶粒高纯铌片的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进展。例如:在反质子加速器重大基础研究方面,完成了大型室温和超导二极磁铁样机的研制,并通过了国内外专家测试,同时完成了非烘烤超高实验真空样机研制和测试,主要性能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高性能超长波荡器系统物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我国研究人员参加了德国组织的波荡器系统总体设计、组织开展样机研究及磁测实验,了解并逐步掌握了高性能波荡器涉及的理论和关键技术 在大型恒温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对最关键的漏热和支撑部件进行专门研究,在液氮冷激、压力、真空、漏率等环节攻克了一系列难关,成功研制出高质量,符合和优于国际标准的EXFEL恒温器样机,样机在零下271度低温实验下,各项指标均优于设计标准,并已经被德国成功应用在其试验装置上,为今后国内各种大型恒温器的研制奠定了研究基础 在超导腔相关的研究方面,研制出了用于超导加速腔的大晶粒高纯高性能的铌片,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要求,并已研制出低电阻玻璃和高计数率MRPC样机。在超导加速器用大晶粒高纯铌片的研制、大晶粒9-CELL超导腔的研制和物理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东方钽业已列入EXFEL供应商名单 在STAR-TOF MRPC探测器的生产方面,成功研制并批量生产了MRPC探测器,产品合格率超过95%,已提供RHIC-STAR使用。此外,在加速器设计思想、新材料和特殊材料性能探索和使用方面也取得了多项成果。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姜晓明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近代物理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方钽业集团等研究单位参加。8月6-7日,项目年会在宁夏银川举行,陈佳洱、王乃彦、陈和生、张焕乔、方守贤、陈森玉、何季麟等来自国内高能物理、加速器和特殊材料研究的专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中科院基础局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 王大珩院士病逝 曾致信邓小平开启863
    1992年2月11日,王大珩在北京。     王大珩(左)与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在研究工作。   记者21日从中科院获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王大珩,因病于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生平】   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1-1942年,在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2-1948年,在英国昌司玻璃公司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   1948年,回国。   1949-1951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   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2-1983年,在长春从事光学仪器与工程研究。   1983年,调至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工作。   【成就】   ●光学与光学工程:主持150工程,领导研制我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 主持718工程,领导研制我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作出了杰出贡献。   ●联合其他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 追忆   学生王家骐院士给王老送上8个字:敬业 顽强 善良 幽默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是王大珩院士生前一手创建的研究所。从1952年到1982年,30年间,他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这里。   目前担任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的王家骐院士,正是王大珩当年一手培养起来的年轻人,现在王家骐院士也已72岁。   “王院士,敬爱的王老今中午离开我们了,他走得非常安详。”昨天下午,王家骐接到了301医院顾瑛主任医师的短信。看到短信时,作为弟子的他感到非常悲痛,“中国又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优秀的科学家,大珩的去世是国家的损失。”   王家骐说,王大珩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缔造者之一,1963年他到长春读研究生,正是受王老影响,改学光学仪器,有机会成了他的弟子。   后来,王大珩从长春到北京工作,还经常到长春指导。“他的心一直在这里”,王家骐说,王老偏爱这个自己一手建起来的研究所。   王家骐回忆,在国际光学界最高会议首次在长春召开时,王老已90多岁高龄了,可他竟用英文讲了40分钟,来介绍中国光学的发展,在场所有的外国人都为王老竖起了大拇指。“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王家骐说,王老思维敏锐、头脑清楚,他拥有的知识是与国际光学技术同步的。   王家骐给王老送上8个字:敬业、顽强、善良、幽默。   ■ 逝者   他为“863计划”点了根火柴   1986年3月,4名科学家写信给邓小平,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而这也促成影响中国科技界的“863计划”。王大珩便是4人之一。   昨日,这位96岁老人,在北京长辞。此时,曾给邓小平写信的4名科学家,已全都离开人世。   执着选择学习物理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父亲曾跟他说,学物理会穷一辈子,但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是我国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也是对王大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王应伟其实并非真的反对儿子学习物理。王大珩回忆说,小时候,父亲看到他还有点灵气,就有意识地培养其科学知识。“比如,我常记得一件事,说来很简单。一根筷子斜放在水里面,筷子在水中弯了一段,父亲就告诉我,这叫折射效应。”王大珩说。   做实习员放弃博士学位   二战期间,光学玻璃凸显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当时西方国家将此看作是保密技术。1941年,王大珩转学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就在他着手准备博士论文时,他竟然选择到一个企业去当实习员。王大珩把这件事情形容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当时工厂实践的知识很少”,王大珩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因为具有保密性,“我去的时候也是约法三章,我不准进他们的车间,只准在他们的实验室里。”但在当时,车间生产的问题也要通过实验室解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正是在英国的学习,为王大珩回国开创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打下了基础。现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就是王大珩50多年前创建的中科院仪器馆。   致信邓小平开启“863”   当冷战和科技结合在一起时,那时的世界,让所有人都有了紧迫感。1986年,中国政治家和科学家携手,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   1986年3月,王大珩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科学家给邓小平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这封信得到了中央重视,批准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因为信件的提交日期,该计划又得名“863计划”。   此前,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星球大战”的演说。对此,中国该怎么办?“我们从事科学的人,特别是从事过‘两弹一星’研制的人,就一起开了个会,在这个会上就有人提出,我们也得干点东西出来。”王大珩曾回忆说。   “我们几个人顶多是起了些催化剂的作用,或者说是为‘863计划’点了一根火柴。”谈及自己对“863计划”起到的作用,王大珩曾这样形容。   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国家为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大珩是其一。   中科院院士陈佳洱曾评价说,王大珩是一个大科学家、一代宗师,特别是在光学方面,为中国的光学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使得我们的光学能够发展壮大,一直能够达到先进的水平,这是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在王老的一生中,也有些许遗憾。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那天,王大珩邀请了几位同事一起庆祝。席间,他说了一句当时大家谁也没听懂的话:“要是再晚半年就好了……”   原子弹成功爆炸前半年,他的父亲去世。
  • 激光与X射线期待完美相遇
    在人类科技史上,激光和X射线都是物理学上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激光源自物质“受激”辐射,具有亮度高、准直性和相干性好等特点,但一般处于红外线和可见光波段。而来自于高速电子强烈加速或撞击的X射线,特别是硬X射线,具有很高的能量和原子尺度的波长,其穿透力和分辨率都大大增强,但准直性和相干性远不如激光。   能不能将这两种高性能的光结合起来呢?近日,香山科学会议以“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现状与对策”为题召开了第432次讨论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HXFEL)将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并以更高的效率给结构生物学、凝聚态物理、超快化学、能源材料等领域带来革新。   无法比拟的优势   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陈佳洱介绍,随着加速器技术的发展,自由电子激光在高平均功率及短波长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而在所有波段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中,能量最高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受到格外关注。2009年4月,世界上第一个HXFEL装置在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诞生,最短工作波长达到0.15纳米,标志着X光光源已经开始更新换代。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和上一代光源相比,HXFEL具有卓越的先进性能,可谓更高、更快、更强了。”   首先,HXFEL具有超高的峰值亮度,比上一代光源高出10亿倍左右。其次,脉冲宽度是上一代光源的万分之一,这意味着激光脉冲速度快、功率高,能达到更高的时间精度。再次,HXFEL中光子相位一致,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这被物理学家称为“全相干”。激光专家、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约翰蒂施曾评价:“HXFEL具有其他任何光源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期待“新科学”产生   纵观多年诺贝尔奖会发现,历史上已有20次诺贝尔奖颁给了和X射线研究相关的科学家,10次颁给了与激光有关的研究。当激光遇上X射线,各领域科学家们都期待革命性的“新科学”产生。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董宇辉表示:“HXFEL是蛋白质结构解析研究人员梦寐以求的技术。”目前,解析蛋白质结构的困难之一便是生长大尺寸、高质量的单晶。HXFEL对纳米尺度的晶体开展测量会给膜蛋白、蛋白质复合物结构提供极大便利。   中科院院士范福海是X射线衍射分析的“忠实用户”。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有了HXFEL,测定膜蛋白的晶体结构就可能不用再培育所谓的‘优质大单晶’了。”   同时,动态X射线结构分析也受到化学家的关注。“HXFEL能以极小的原子尺度、在时间极短的飞秒时段给物质结构‘拍’一张三维‘快照’。”范福海解释。基于此,化学家有望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实时动态观测。   当然,HXFEL的用户们也为新工具的制造提出了条件。董宇辉指出,在解析单分子结构上,主要的问题在于目前HXFEL的脉冲强度还不够高,离原子分辨率还有一定距离。   尽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不过,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设波长更短的HXFEL的计划,只在能量稍弱的紫外和软X射线波段取得进展。   在我国科学大装置“上海光源”项目中,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技术团队完成“高增益谐波产生自由电子激光放大饱和”实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世界第二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最近,“上海X射线自由激光”项目获批,拟建总长为300米的XFEL装置,最短工作波长为9纳米。中科院上海应物所研究员王东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这些工作为建设HXFEL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建HXFEL已没有任何技术障碍。”   考虑到在现有客观条件下,HXFEL的立项还将经历较长过程,国际合作成为尽快发展HXFEL的良好模式。最近,中科院与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共同提议在“瑞士自由电子激光(SwissFEL)”装置上建设一条“中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束站”,预计中方投入经费约1.5亿元人民币。据悉,该方案我国只需用十二分之一的投资便能获得六分之一的使用机时。会议执行主席、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丁洪评价说:“更重要的是,这足以使我国几乎与世界同步拥有自己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实验平台。”   与会专家呼吁,目前,我国应尽快发展HXFEL,以抢占这一领域的科技制高点。
  •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将为国产科学仪器未来发展带来什么?
    2015年6月26日上午,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组织的&ldquo 科技政策解读会议&rdquo 在长春市君怡酒店召开。会议特邀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吴学梯副司长作主题报告,为参会的国产仪器厂家和科研机构代表们详细讲解了在当前新形势下科技体制和管理改革中的相关政策,即《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两个国务院文件(简称国务院2014年64号和11号文件)。吴副司长从文件出台的背景、改革的总体目标、原则、框架内容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文件精神,分会理事长关亚风研究员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吴学梯副司长 当前,我国科技计划碎片化和科研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等问题较突出。为此,国家目前正在酝酿、实施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和管理制度。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宏观管理,不再直接具体管理项目。 64号文件显示我国将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为&ldquo 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rdquo 的具体落实举措,即建立由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20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改变资源配置&ldquo 碎片化&rdquo 等突出问题,即&ldquo 政出多门、九龙治水&rdquo 的问题。这也意味着,未来的任何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包括科学仪器在内)的设置,都将接受更加广泛、更加严格的审议,尤其是必须要紧扣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这个主题。 同时,成立由科技界、产业界和经济界的高层次专家组成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特邀员会,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重点任务设置和目标工作等提出科学的咨询或评审意见,并对第一届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的正式组建提出建议人选。特邀咨评委主任委员由徐匡迪院士担任,特邀咨评委委员包括王大中、方新、李安东、李静海、刘旭、齐让、陈佳洱、陈宜瑜、薛澜等。看到这份名单后,笔者突然在想,如果王大珩先生,这位中国仪器仪表学科的奠基人还在世,不知道能否进入这个名单。 新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布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优化整合后,原有百余项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会被整合至上述五类新科技计划体系中,专项数量也会有相当的缩减。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被首次提出的&ldquo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rdquo ,也被认为是此次改革的突破口。 从吴副司长的报告中了解到,当前,新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ldquo 科学&rdquo 到&ldquo 技术&rdquo 到&ldquo 市场&rdquo 的演进周期大为缩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阶段的边界日趋模糊,日趋融合。所以,为了适应这一新特征,新设立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将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中需要长期演进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国际科技合作,以重点专项的方式,组织产学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提出整体解决方案。 现阶段,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拟试点的6个重点专项分别是:大气污染防治、七大农作物育种、新能源汽车、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数字诊疗装备、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至于与科学仪器相关的第一个重点专项何时能够问世,大家不妨拭目以待。在笔者看来,那绝对可以看作是科学仪器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ldquo 风向标&rdquo 。 如果说64号文件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家财政资源在科技研发中的配置&ldquo 碎片化&rdquo 的问题,那么11号文件则主要是为了使项目和资金的管理更加科学透明,财政资金的使用更高效。吴副司长在做报告的同时,也结合实际一再提醒在座的有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国产科学仪器企业,为了避免进入&ldquo 黑名单&rdquo :首先一定要力争按照进度完成任务,通过验收;其次,经费的管理使用务必不能出现问题;第三,企业自筹资金一定要落实到位,并且要严格按照预先规划使用。 这次会议给笔者总体的感觉是,科学仪器未来在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所处的位置,还需要时间进一步观察。(主编当班)
  • 973计划2015年申报项目第一批复评专家名单
    日前,科技部公布了973计划2015年申报项目第一批复评专家名单。名单具体内容如下: 农业科学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1 许智宏 教 授 北京大学 2 朱作言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3 李家洋 教 授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4方荣祥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5 蒋跃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6 娄永根 教 授 浙江大学 7 施季森 教 授 南京林业大学 8 孙蒙祥 教 授 武汉大学 9 王道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10 杨公社 教 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1 杨建昌 教 授 扬州大学 12 杨文钰 教 授 四川农业大学 13 张家骅 教 授 西南大学 14 赵宪勇 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所能源科学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1 贾承造 研究员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2 周孝信 研究员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3 徐建中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4 梁冰 教 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5 吕功煊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6 罗平亚 教 授 西南石油大学 7 穆钢 教 授 东北电力大学 8 肖贤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9 宣益民 教 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 杨春和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11 张世超 教 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 张欣欣 教 授 北京科技大学 13 仲崇立 教 授 北京化工大学 14 宗保宁 研究员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信息科学 1 邬贺铨 研究员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2 周炳琨 教 授 清华大学 3 潘云鹤 教 授 浙江大学 4 林惠民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5 郭 雷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6 刘经南 教 授 武汉大学 7 党建武 教 授 天津大学 8 李少谦 教 授 电子科技大学 9 李树深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0 李学龙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1 罗先刚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12 梅涛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13 潘炜 教 授 西南交通大学 14 申德振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15 唐常杰 教 授 四川大学 16 王怀民教 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7 吴乐南 教 授 东南大学 18 吴信东 教 授 合肥工业大学 19 徐常胜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20 于戈 教 授 东北大学 21 张宏科 教 授北京交通大学 22 赵保华 教 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资源环境科学 1 孙鸿烈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苏纪兰 研究员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3 莫宣学 教 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秦大河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 5 江桂斌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6 何孟常 教 授 北京师范大学 7 胡瑞忠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8 焦念志 教 授 厦门大学 9 李锐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10 马福臣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11 宋秀贤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12 王定勇 教 授 西南大学 13 杨崧 教 授 中山大学 健康科学 1 强伯勤 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2 苏国辉 教 授 香港大学 3 白志鹏 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4 程国胜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5 范明 研究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6 付小兵 教 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7 胡盛寿 教 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8 李桂源 教 授 中南大学 9 刘志红 教 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10 吕有勇 研究员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11 田志刚 教 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2 王立东 教 授 郑州大学 13 王青青 教 授 浙江大学 14 杨运桂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15 余细勇 研究员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16 曾光 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7张洪义 教 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 18 赵子建教 授 南京医科大学 材料科学 1 叶恒强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 翁宇庆 研究员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3 薛群基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4 朱道本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5 祝世宁 教 授 南京大学 6 白雪冬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7 董宇平 教 授 北京理工大学 8 郭有智 研究员 中国膜工业协会 9 康飞宇 教 授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10 介万奇 教 授 西北工业大学 11 刘峰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2 刘新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13 乔利杰 教 授 北京科技大学 14 史才军 教 授 湖南大学 15 许家瑞 教 授 中山大学 16 余木火 教 授 东华大学 17 张超灿 教 授 武汉理工大学 18 赵新铭 教 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 徐鑫 教 授 中国科技大学 制造科学 1 钟 掘 教 授 中南大学 2 熊有伦 教 授 华中科技大学 3 胡国庆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4 姜澜 教 授 北京理工大学 5 焦宗夏 教 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6 雷源忠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7 李晓光 教 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 林忠钦 教 授 上海交通大学 9 刘日平 教 授 燕山大学 10 雒建斌 教 授 清华大学 11 许明田 教 授 山东大学 12 苑伟政 教 授 西北工业大学 工程科学 1 程耿东 教 授 大连理工大学 2 陈祖煜 研究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3 陈国兴 教 授 南京工业大学 4 陈政清 教 授 湖南大学 5 丁阳 教 授 天津大学 6 郭安薪 教 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7 何川 教 授 西南交通大学 8 靖洪文 教 授 中国矿业大学 9 赖远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10 李山有 研究员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11 王仲琦 教 授 北京理工大学 12 姚熊亮 教 授 哈尔滨工程大学 重大科学前沿(物理天文大科学装置) 1 陈佳洱 教 授 北京大学 2 于 渌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3 艾国祥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4 崔田 教 授 吉林大学 5 戴子高 教 授 南京大学 6 高克林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7黄珹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8 孟杰 教 授 北京大学 9 沈健 教 授 复旦大学 10 孙兆伟 教 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11 吴岳良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 西湖大学首届校董会召开:施一公出任首届校长,许田、仇旻为副校长!
    p   2018年4月16日,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这是继4月2日教育部正式对外公布西湖大学获批成立之后,西湖大学历史上的又一重要节点。4月16日,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在杭州召开了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第一次会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878ce2ad-ca8d-436d-8cd1-0b898b69a328.jpg" title=" 1.jpg" / /p p   据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上述会议首先确定了西湖大学第一届校董会成员。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韩启德等21位候选人为西湖大学首届校董会成员,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担任校董会主席,现年9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担任校董会名誉主席。 /span /p p   根据《西湖大学章程》,第一届校董会成员候选人由西湖教育基金会推荐、地方政府推荐、顾问委员会推荐、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学生选举等程序产生。 /p p   钱颖一在致辞中表示,西湖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产物,是探索依靠社会力量举办研究型大学的尝试。根据《西湖大学章程》,西湖大学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钱颖一提出三条建议:以制度为基础按规则办事;给校长最大的治校空间;给教师最大的治学自由。 /p p   会议通过决议,西湖大学创始捐赠人皆担任西湖大学创校荣誉校董,包括马化腾、王健林等在内。会议任命刘旻昊为校董会秘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522eda00-59bb-48eb-b609-d7ba0fdfcb17.jpg" title=" 2.jpg" / /p p   钱颖一还宣布51岁的施一公为首任校长候选人。施一公在竞聘演讲中说, “办好西湖大学是我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西湖大学就是我生命中的这件大事,我已经做好准备,毫无保留地付出我的全部心力,以不忘初心、无问西东的务实态度,带着全社会、国家、政府、和全体师生员工的重托,使西湖大学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随后,经校董会投票表决,施一公当选为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span /p p   当选后,施一公发表了感言。他表达了对校董会信任的感谢,对党和国家支持创办西湖大学的感谢,特别提到了教育部、民政部以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对西湖大学的大力支持,并对兄弟高校的支持、对所有西湖大学捐赠人、对所有参与西湖大学筹建的人士表示感谢。“虽然对未来长路的探索有未知,有挑战,但我将勇往直前!今后任重道远,但我坚信,我们有梦想,更有担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将西湖大学建设好、发展好,使她早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施一公说。 /p p   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市,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此后,他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施一公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成为该校分子生物学系最年轻的正教授。 /p p   2008年,旅美18年的施一公突然选择回国工作。施一公曾解释回国原因,“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希望自己可以培养出一批胸怀大志而又脚踏实地的人才。”此前的1月初,施一公已请求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会议还任命许田、仇旻为西湖大学副校长,批准了西湖大学2018年预算及发展规划,并讨论通过了西湖大学其它若干重要事项。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1dda3995-ca1d-40ad-9b43-0fb20fe72292.jpg" title=" 3.jpg" / /span /p p   许田于近日放弃了耶鲁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加入西湖大学。许田担任过15年的耶鲁大学遗传系副系主任以及11年的耶鲁大学校长顾问,曾长期参与科学管理和政策制定。施一公对许田全职加盟评价,“是西湖大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b68a0512-8114-40bf-9027-354e547f4c2f.jpg" title=" 4.jpg" / /p p   仇旻则在24岁获得了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6岁获得瑞典皇家工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34岁在该校获得终身正教授职位。2005年,仇旻获得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第二届“未来科研带头人”项目资助,于2010年下半年到浙江大学任职。在加入西湖大学之前,仇旻为浙江大学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光电学院微纳光子学研究所所长。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strong /span /p p   David Baltimore、陈佳洱、陈十一、陈一丹、陈越光、程纯、董建岳、董清源、郭禾阳、郭孔丞、韩启德、李牮、李伊頔、潘建伟、钱颖一、秦英林、饶毅、施一公、徐益明、叶庆均、张磊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首批西湖大学创校荣誉校董会成员(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span /strong /p p   曹挺、邓锋、邓营/侯屈平夫妇、葛航、龚虹嘉、黄昌华、林刚、马化腾、倪良正、沈月华、石聚彬、王东辉、王健林、吴亚军、徐海照、薛景霞、姚忠良、张拥军、赵心竹、朱献福、朱新红 /p
  • 光华如珩:追记两弹一星功勋、光学先驱王大珩
    张开逊一直希望,老师能像90岁生日时说45分钟单口相声那样,永远幽默、快乐和健康着。   可今天,他不得不面对噩耗:“我最敬仰的老师走了,中国又少了一位伟大的战略科学家。”   老师是那个在一穷二白中用1400万斤小米,奠基共和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 是那个在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革命中审时度势,推动制定863计划的参与者 是“两弹一星”23位功勋之一……他,是王大珩院士。   96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智慧的双眼既能读懂精密仪器中的每一个数据,又总能在纷繁世界中看清中国科技发展的形势。他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他紧紧注视着的这两个方向。   “他爱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他是一个像孩子一样简单的人,他是一个平凡的伟人。”电话里,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研究员张开逊不吝用最美好的词汇来褒奖这个刚刚逝去的老人。   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搞出中国自己的光学玻璃   让他的故事从长春市的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开始吧。   这里是我国光学仪器研究和生产的重镇,其前身就是王大珩50多年前一手创建的中科院仪器馆。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从国外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我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国防力量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   1951年,经钱三强推荐,中国科学院决定让王大珩负责筹建仪器馆的工作,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从此开始起步。   “在旧中国留下的废墟上,寻找不到一处可以完全利用的基础,中国几乎就没有应用光学!”王大珩曾说,对他而言,在“没有”面前,他没有退却和逃遁,“没有”才意味着有可能从事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事业,“从此,我开始了一生的追求发展祖国的应用光学事业。”   从保存在光机所档案室里王大珩当年亲自做的预算和规划看,他“一生的追求”,从1400万斤小米开始。这是他当时所有的经费。   1952年,仪器馆在长春建立。王大珩组织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技术人员,建立起光学物理、光学玻璃和光学机械等3个实验室和两个实验工厂。3个实验室繁衍为后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诸多研究室,两个实验工厂中的上海实验工厂已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光学行业骨干企业上海光学仪器厂,长春实验工厂发展成为机械工业的骨干企业材料试验机工厂。   筹建仪器馆,王大珩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应用光学专业的龚祖同。龚祖同1938年回国后,就一直为发展中国的光学事业,为研制光学玻璃而四处奔波。王大珩立刻任命龚祖同为光学玻璃实验室主任,并郑重地把自己最看重的研制光学玻璃的工作交给了他,同时交付的,还有王大珩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和他在英国研究出来的光学玻璃配方。   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为光学玻璃做了很多学术准备,也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的王大珩,为何把到手的机会让给别人?   “说老实话,我何尝不想!这显然是一件谁做谁出成果、谁做谁出名的事。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我这样做的呢?”王大珩说,是责任!此时的他,心中只怀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搞出中国自己的光学玻璃,至于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的后面永远留下的是龚祖同的名字,他没有遗憾和私念,唯有祝贺和感激。   同时,为了建立光学设计基础,王大珩在仪器馆亲自领导组建了光学设计组,并举办全国光学设计训练班,培养出不少后来成为国内很有成就的光学科学家。仪器馆在他领导并具体指导下,逐步建立起光学设计、像差理论和像质评价,光学加工和光学检验,光学玻璃配方,光学薄膜技术,光度和光学计量,精密刻划和光栅刻划等技术基础。   其中,由他主持开设的光度、温度、长度等计量研究工作,成为后来成立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某些工作的技术基础。   王大珩等待的时刻终于来临。1958年,《人民日报》大篇幅报道了长春光机所研制出一批开创新科技成果:第一台红外夜视光学设备、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第一台多臂投影仪、第一炉光学玻璃等等,俗称“八大件、一个汤”。   在那个全国上下浮夸成风、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封锁的年代,这样的成果承载着太多科学以外的意义。   “八大件,一个汤”的成功,也让历史再次选择了王大珩。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国决定自行研制“两弹一星”。在这项彪炳史册的大型工程中,王大珩带领近千人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光学观测设备:用来测量中程地地导弹轨道参数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用来记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以及我国第一颗可回收对地观测卫星所用的对地观测系统。   “文化大革命”十年,他主动要求去扫厕所,顶着巨大的压力,采取各种策略,保证了长春光机所所有军工项目的研制,不仅按时为“两弹一星”提供了高质量的光学设备,而且开创了我国自行研制大型精密光测设备的历史。   直到今天,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王大珩当年带领大家研制的光学电影经纬仪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也因此,1999年9月,他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他在公众面前最公开、最隆重的一次亮相。   他唯一一次“走后门”给邓小平送信促成863计划   863计划,是他生命中另一个重要标签。   1986年初,时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部长的王大珩,在参加完一个对美国“战略防御计划”的研讨会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发表的关于“星球大战”的著名演讲,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根据未来“星球大战”要求,要构筑起庞大的战略防御体系,这对尖端科技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苏联制定了“高科技发展纲要”,而法国也提出了“尤里卡计划”。   中国该怎么办?部分专家认为,谁能把握住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方向,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我国应该拥有自己的高科技,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国力还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实力,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等美国搞出来,我们也有经济实力的时候,可以利用他们的成果。   作为参加过“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王大珩深知,真正的高科技是永远不可能用钱买来的。正在他焦急思索时,我国著名的无线电电子学家陈芳允先生来到他家。原来,陈芳允也和他一样,开完会后心情焦急难耐,就跑来找王大珩商量办法来了。   当天晚上,王大珩就开始动手写《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因为这件事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了。建议写完后,我除了和陈芳允商量外,又找到了担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的王淦昌和担任航天部空间技术院科技委副主任的杨嘉墀两位先生,请他们一起帮助斟酌。”他曾回忆说。   他在建议书中写道, “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翻不了身的地步……我们若不奋起直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封“走后门”经由王大珩的助手、邓小平的女婿递交的建议书两天内就得到邓小平 “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   后来按照邓小平的批示,依据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的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了20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全面论证和多次修改,终于制定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获得国务院和中共中央的批准。这就是把中国一下子推到世界高科技竞争起跑线上的863计划。   863计划实施至今,不仅直接和间接创造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也使我国的科技在诸多领域站到了世界前沿。   除863计划外,近20年来王大珩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1988年,建议开展激光核聚变研究 1992年,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并最终促成1994年中国工程院的建立 1993年,提出加强原子、分子尺度上的纳米技术研究 2001年,提出“加快发展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议”……   他一生无法忘却的“感叹”中国的精密仪器不能依赖外国   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是我国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他也是对王大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1915年,王大珩出生在日本东京,那时父亲已经留学日本八年。父亲给王大珩起的小名叫“膺东”,寓意就是满腔义愤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父亲一生始终认为只有靠现代科技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   王大珩对光学的爱好,源于父亲的职业。 1929年,他随父由北京至青岛,就读于礼贤中学,学业优秀。学业之余,他常去观象台跟随其父观测天文和气象,对使用科学仪器观察天体景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此期间,其父讲述研制成功风力计的故事,以及苦于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而要依赖外国解决的感叹,在王大珩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科学熏陶和教育,对王大珩后来攻读物理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与仪器制造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尽管父亲跟他说学物理会穷一辈子,但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一直记着父亲的感叹,也因为,他早就听说清华大学理学院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大师。   “这些清华的有名的教授,在人生观方面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和启示。”他回忆说。   叶企孙先生是王大珩最钦佩、最敬重的老师之一。抗战爆发后,叶先生始终教导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老师深沉的民族大义和拳拳的爱国之心深深地震撼着年轻的王大珩,后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直是王大珩最爱唱的一首歌。   “我头一次听这个歌是在船上,当时在船上的学生都是一起从天津往南走的,上面也有东北流浪的学生,这个歌是从他们嘴里唱出来的。”王大珩说,“到国外的时候我还在同学面前唱这首歌,人家都觉得我唱这首歌的时候很有感情,这个感情就是一种爱国、救国的心情。”   1938年,王大珩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资格。两年后,他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光学玻璃当时被西方各国视为重要的保密技术。为了学到这种中国还没有的技术,1941年王大珩转学到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跟随著名的玻璃学家特纳教授学习。   尔后,让许多人不解的是,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去昌司公司当了一个实习生。2005年,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当时他从书里了解了光学玻璃制作的内容,懂一些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很少,“当时不像现在这样看重学位,我觉得这些事可做可不做。”   尽管被约法三章,且不准进公司工厂,只能在实验室工作,但车间出问题还是得在实验室解决,王大珩相信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就这样,怀着报国的使命感,在英国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王大珩掌握了许多当时保密性很强的光学玻璃制造的关键技术,还研制出快速测量玻璃光性精确度的V棱镜折光仪。这一切,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心中不可逾越的底线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   王大珩一生桃李满天下,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蒋筑英、著名的光学家马祖光、中科院院士陈佳洱等都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中已成为院士的近30位。   但他曾经说过,这些人没有一个是由他提名当选院士的。学生们从王大珩那里得到的,除了学术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做人与做学问的态度。   1982年,他的学生赵文兴要去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行前,他把准备在会议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拿给王大珩看。王大珩一眼就看出他的名字署在前面,他改了过来。他觉得,文章的观点虽然是他在英国时提出的,但一直未证实,是赵文兴成功地做出了实验,最大的功劳理应是他,但赵文兴在定稿时又把老师的名字放在了前面。   “这引起了我的重视,署名的事情看起来很小,实际很大,做导师的在署名问题上应该十分严肃,不能仗着自己是导师,就不管做没做主要工作都要把名字署在前面,”他在自述中说,“这种署名是丢人格的,导师应该用行动向学生证实这个道理,比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最后,他又将署名更改过来。   “他90岁生日的时候,提出"不准请当官的、不准请媒体、不准歌功颂德"三个要求,我们都答应了以后,他才同意仅与他周围以及曾经一起工作过的科学家共进午餐。”张开逊回忆。   对于“光学之父”的称呼,他曾恳请:“把我称作中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或"奠基人之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说我是"中国光学之父",那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孙,你们怎么称呼他们?所以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   他一生中恪守的另一个信条是 “老老实实地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 。   有一次,有个公司提出请王大珩和何泽慧、彭桓武三位去做顾问,他们的待遇是除了每月可得到一笔顾问费外,每年还可以享受一次旅游。在王大珩看来,当顾问虽说不必负太多的责任,但也不能稀里糊涂就答应。在认真了解该公司的具体情况后,他发现这个公司的业务与三人的专业根本没有关系。   “这怎么行?”对于他的疑问,对方意思很明确。王大珩说,“并不指望这三个老家伙做什么事情,要的只是我们头顶上这个著名科学家的名。我一听是这样,当时就毫不迟疑地把这个顾问给辞掉了。”   不仅自己推了这个顾问的职位,他还去找何泽慧和彭桓武,让他们也不要去了。   对各种名目的成果鉴定会,“只要和我专业没关系的我一律回绝,有关系的我只要参加就一定要说实话,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就应该有一说一,决不能顺人情说好话”。
  • 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事业发展纪实
    箭指苍穹、“神舟”凌空——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启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之旅。  “身穿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服,我们都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航天员刘伯明豪情万丈。  这信心背后,是伟大的祖国,是党领导下日益强大的中国科技事业。  曾几何时,因工业制造及相关工艺水平较低,被钱学森称之为“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的载人飞船“曙光一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图和一个个试验中。  而今,从“嫦娥”探月到“天问”登火、从跑出“中国速度”的新冠疫苗到跻身世界领先水平的5G技术、从万米深潜到航母入列… … 中国以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让古老的东方涌动起创新之潮。  中国科技崛起的背后,是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引领科技事业不断前行的奋斗历程。百年来,党领导科技事业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筚路蓝缕,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坚实有力支撑。  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重视科技事业,带领中国科技界,领导全国人民在求得民族独立的战火硝烟中休戚与共、播种奠基,在新中国一穷二白基础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自主创新、屹立潮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大势,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重视程度之高、政策密度之大、推动力度之强前所未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科技工作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建设科技强国的纲领和指南。  第一章 向科学进军  新中国在一片废墟上构筑了自己的科技事业,在很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研发体系,并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自强的灵魂。  “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  1949年,中国,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那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响彻历史的天空。  接过掌管新中国的钥匙,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亟待重振的河山,是同样艰难的如何尽快富起来、强起来的宏大命题。  这曾经是一个创造了璀璨文明的民族,但在现代科技上,它已经落得太远。彼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专门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科研设备严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部分科学家流落海外,现代科学技术几乎一片空白,科技发展总体上至少落后西方发达国家100年!  落后就要挨打。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切体会到,改变落后状况必须依靠科技。  新中国成立仅仅一个月后,中国科学院便应运而生。这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光辉起点,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史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但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科技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至少要再往前追溯30年。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的思潮。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  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在“五四运动”爱国、科学和民主精神感召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科学作为一种革命精神和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予以遵循和推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成为中华民族利益和国家前途的忠实代表,也成为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领路人。  早在抗日战争的残酷年代,虽然毛泽东的主要精力是指挥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但依然决定在延安成立自然科学研究院,提倡自然科学。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  在国民党统治区,我们党就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长期深入细致的工作,推动科技工作者参加抗日救亡和民主运动,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加入党的队伍,成为党和人民的科技工作者。  1945年,在党的影响下成立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当时追求民主进步的科技工作者的政治核心。  饱读史书的毛泽东对历史有自己的判断:“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我们国家要建设,就要有技术,就要懂得科学,这是很大的革命。没有这样一个革命,单是政治改变了,社会制度改变了,我们国家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还是一个手工业、手工技术的国家。”类似的话,毛泽东在多个场合强调过。  1949年10月31日,毛泽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身份亲自颁发中国科学院铜质印信。  与此同时,各地人民政府在接管旧中国留下的科研、试验机构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迅速恢复、调整和建立当地的研究机构。到1956年,全国共有地方科研机构239个,研究人员4000余人。  1958年9月,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联合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合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从此,中国科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全国性统一组织。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新中国成立仅仅两个月,“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即成立。1949年12月18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邀请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号召留学国外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回国,是当时的重要决策之一。  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郭永怀、师昌绪等一大批日后在各领域做出彪炳史册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们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怀抱对祖国的浓浓感情,陆续回到中国这片热土。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带领着全国科研人员在艰难条件下自力更生。  集结回国的科学家们和新中国迅速成长起来的科技队伍,很快等来了中共中央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1956年1月,北风卷起阵阵黄沙吹向中南海朱色的围墙,中央委员、国务委员、部长、副总理、各省省委书记以及八个民主党派的成员聚集在怀仁堂聆听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在《周恩来与他的世纪》里写道。  这段话记录的是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周恩来总理一方面对我国知识分子状况,作出了正确估计和判断,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用相当大的篇幅阐述“向现代科学进军”的问题,鲜明地指出:“科学是关系到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在科学技术的巨大和迅速进步面前,我们已经落后,“我们必须急起直追”“我们必须赶上这个世界先进科学水平”。  在上述两个方面极其重要论断的基础上,他着重阐述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政策和措施,如何大力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战略考虑和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把知识分子问题、发展科学技术问题,作为全党必须密切关注的重大工作郑重地提了出来。  毛泽东主席在会议最后一天的讲话中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会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这是中国共产党全面转移工作重心的一个重要契机,是号召向科学进军的第一声春雷。  与此同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当时的科学探索提供了空前自由的环境。  队伍有了,环境有了,如何向科学进军?1956年初,中共中央开始着手为新中国科技事业描绘一幅可以遵循的蓝图。  在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领导下,以中国科学院为基础,全国400多名科学家、近20位苏联专家集结到一起,用了半年时间即编制完成了新中国第一张科技发展蓝图——《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效率之高令人惊叹。  《十二年科技规划》集中钱学森等众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意见,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本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确定了57项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提出有全局性意义的12项重点任务,在人力、物力上优先予以保证。对某些特别重要而在我国却很薄弱甚至还是空白的学科,采取了紧急措施,如发展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和远距离操纵技术,加上当时没有公开的发展原子弹和导弹研究的两项绝密任务,一共定了6项我国紧急发展的尖端科技。  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曾撰文评述,这是同期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最成功的科技规划,显示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科技发展方面的雄才大略和卓越能力。  这份规划最后的落实速度和成果,同样令人惊叹。  1962年,《十二年科技规划》提前5年完成。  《十二年科技规划》提前完成时,中共中央又制定了第二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十年规划》)。  1963年,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关于《十年规划》的汇报时,比此前更加豪迈:“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我们这个自力更生的方针,应当说是逼出来的,是一件大好事”  这一时期,国家科技管理体系和基本科研保障制度也在逐步形成。  1958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2次会议,决定将国家技术委员会和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各地也相继成立地方科学技术委员会。  1961年4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时任中央科学小组组长的聂荣臻组织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拟定《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的时间搞科研工作 科研单位要在党委领导下,贯彻由科技专家负责的技术责任制… …   这一日后被邓小平称为“科学工作的宪法”的《意见》经毛泽东批准,于1961年7月19日正式以中央文件形式下发,在自然科学界乃至整个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科技人员为之精神振奋。  彼时,自力更生的种子开始萌发。  苏联政府单方面地撕毁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撤退全部在华专家1390人… … 严重的困难让广大科技人员反思以前过分依靠苏联的偏差,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口号。这一口号迅速成为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以自力更生为基点的发展阶段。  依靠自力更生,我国“两弹一星”相继试验成功。  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候,毛泽东曾风趣地说,应该发给赫鲁晓夫一枚一吨重的大勋章,以示“感谢”。  聂荣臻在回顾我国科技发展的经验时指出: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我们这个自力更生的方针,应当说是逼出来的,是一件大好事。  这个积贫积弱的新生共和国,在毛泽东科技思想的指引和感召下,迅速集中和调动了一切可能的力量和资源,在很短时间内就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研发体系,迅速涌现出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   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6年,成功进行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   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上世纪70年代初期,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   这些在极为困难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改变了中国科技极其落后的状况,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章 科学的春天来了  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逐渐深入,对拨乱反正、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历史的车轮驶入1978年。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年份。  那一年的11月份,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偷偷按下的十八个鲜红手印,日后被认为是中国对内改革开始的标志。一个月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真正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而早在这一年的3月份,另一件影响中国的大事已经发生。  1978年3月18日,这是老一辈科学家终生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全国科学大会隆重开幕。  复出后的邓小平在大会开幕式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等著名论断,与会的5000多名中国科技界精英很多都在会场流下热泪。  针对当时发展科学技术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几个关键性认识问题,邓小平旗帜鲜明地予以拨乱反正,澄清了“四人帮”搞乱的重大是非。  在开幕式讲话中,邓小平首先提纲挈领地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接着,他谈到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他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他以历史巨人的目光把握了时代潮流: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论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问题之后,邓小平亲切地设问:“怎么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那么,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呢?”“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与他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分不开。  彼时,中国已开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多次出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和进行国事访问,在国外目睹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人类物质文明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无疑强烈震撼到了他的内心深处。  1985年,邓小平指出:“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  1988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  同样是在1988年,邓小平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总之,对全国广大知识分子而言,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是明灯,是号角,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  那一年,43岁的陈佳洱刚刚从陕西汉中的山沟沟回到北京。大会上,他曾感慨说:“我错过了最好的科学创造的年华”,在座的科学家们都笑了。当时年近70岁的流体力学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指着自己斑白的头发和脸颊上的皱纹笑问:“他都说自己老了,那我们怎么办?”一句话,让陈佳洱重燃了热血与斗志。  对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而言,这是一个由乱到治、由衰到兴的“拐点”。中国共产党首次把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技术,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的生产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当代中国科技事业产生了“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影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闭幕式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发表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以诗人特有的气质歌颂了春天的到来。  《科学的春天》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解放的宣言,象征了一个科技新时代的开始。这不仅是郭沫若的诗情画意,更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这也不单是邓小平个人的高瞻远瞩,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重大是非面前勇于纠错的担当和气魄。  这次大会还讨论通过了方毅副总理所作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科学的春天”以后,一场被延误了的政策革命开始重新启动:科技界开始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科技人员归队,科技机构重组,科研工作秩序开始恢复。  “依靠、面向”开启科技体制改革之路  彼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体制的缺陷也逐渐暴露。  我国的科技体制,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这种体制产生了科技与生产分离、工业研发力量薄弱、缺乏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等问题,科技与教育脱节、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逐步凸显。  1981年2月,国家科委向党中央提交了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即《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以下简称《汇报提纲》)。其要点包括:科学技术应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保证基础研究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发展 把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科学技术成就作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途径。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科学发展方针。  《汇报提纲》中提出的新时期科技发展方针,构成了1982年提出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战略指导思想的具体内容。  1982年10月,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明确提出“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  这一方针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指出明确方向。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革以前科学技术同经济建设严重脱节的状况,走一条“依靠、面向”的新路子。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一重磅文件的发布,标志着科技体制改革由1978年以来科技界自发进行的探索试点阶段进入有领导、有步骤、有组织的全面开展阶段。这也表明我国科研范式从国防导向的科技政策转向经济导向的科技政策 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式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范式。  “必须在高科技领域里边,有一席之地”  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利推动下,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如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和加强基础性研究3个层次的纵深部署,构筑了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战略框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863计划”被认为开启了新中国科技腾飞的新征程。  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电视讲话,公布了震惊世界的“星球大战计划”。苏联和东欧迅速制定“科技进步综合纲要”与之针锋相对 西欧17国联合签订“尤里卡计划” 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新技术竞争的浪潮冲击着整个世界。  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是立即投入大量资金,跟进科技发展浪潮 还是先全力发展好经济,在科技发展方面采取“拿来主义”?各方争论不下。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联名起草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被递交到邓小平的案头。  早在1978年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邓小平,显然被建议书中提到的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所触动。仅仅过了两天,他就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随后的半年里,国务院先后召开七次会议,组织200多位专家反复探讨、论证。1986年11月18日,这份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正式发布。  这个计划因邓小平首次批示的时间为1986年3月,又称“863计划”。  “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需要出发,选择生物、航天、信息、先进防御、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7个领域15个主题项目,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1996年又新增了海洋技术领域。  考虑到当时国内的经济条件,王淦昌提出:“能省就省,一年能给两个亿就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党中央最后竟批了100亿的专款,相当于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二十分之一!  这样的决断和投入,让新中国科技腾飞有了更高的起点。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长达几十年的技术封锁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的创新实践,引领了全球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方向… …   回看这一战略计划所取得的成就,这样的篇幅已经难以尽述了。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这么一个国家,必须在高科技领域里边,有一席之地。”可以确定的是,邓小平曾说过的话,实现了。  第三章 “科教兴国”奏响时代强音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科教兴国战略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支点。这一时期国家层面的谋篇布局,让属于科技的高光时刻加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5年前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言犹在耳。  而今,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盛会再次开启,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出席两院院士大会、第二次出席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他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专章部署科技创新,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从科技自立自强到高水平自立自强,“高水平”这三个字既是要求、号召,也是鞭策、激励。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大势所趋。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怎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从5个方面作出重要部署。其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此外,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奋斗方向,“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科技强国风正帆悬。  百年风雨历程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丰功伟绩。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要继承党关心和支持科学技术事业的光荣传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武装科技队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把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厚望和重托转化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强大动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 杜祥琬院士:科技繁荣与科学道德
    杜祥琬院士:科技繁荣与科学道德 在第十二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式上的报告 以“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保增长、促发展”为主题的2009年第十二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式,10月15日上午在中国科技馆新馆举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冯长根、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傅惠民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后,著名应用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做了题为《科技繁荣与科学道德》的报告。以下为报告文字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早上好。首先感谢北京市科协,也感谢在座的热诚,使我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做一次交流。我不是北京人,但是又在北京学习工作了50年,所以作为北京市的市民,参加我们这样一个学术交流是应尽的职责。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北京市科协的前主席陈佳洱先生建议我做的,跟各个方面都有关系。 我们国家在经历了30年高速经济发展之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就是集粗放的依靠资源的消耗,牺牲环境为代价,依靠投资拉动,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方式转变到新的发展方式,也就是以科技创新来驱动的新的发展方式。世界金融危机也进一步警示着我们必须把国家的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才能持续。所以我想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是得科技界,这里面想提的是科学道德的学风建设,给大家汇报一点自己的认识。 我想《科技繁荣与科学道德》讲三个方面。第一是说一些认识,第二讲一些问题,第三是讲“药方”,也就是怎么解决问题。 首先一点认识,科学技术的繁荣要靠物质条件,需要经费、社会等等,但是科技的繁荣需要灵魂的支撑。这个灵魂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学风,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更加需要强调一下。科学道德是国际科技界、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先说一般的道德品质修养是人生的基础课。具体到科学道德是科技工作者的基础课,是非常基础的,必备的知识和品格,也可以说是一个公共的必修课,会影响到人的终身的一个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爱因斯坦认为成就科学家的首先不是才智,而是品格,他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科技工作者要成功,要把握规律,就离不开建立好的人文修养。我在这儿写了,科学道德是对人生的理解,也就是人生观,和对科学的理解,也就是科学观,两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相当技术性的语言。 科学道德的思想基础:第一,重道德品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第二,与现代科学相联系的使命和责任紧密相关的科学精神导致科学道德和伦理的思想体系。道德也还包括伦理学,跟现代科学的使命和责任相结合。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古训,我这里只引几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些话很简单,但是它是对道德修养的表述。唐代诗人杜甫说:“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告诫人们不应浮躁,因追名逐利而马失前蹄。 国际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在其道德品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这是非常精辟的一句话。所以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这也正是科学精神的真谛。 由科学精神派生出理性精神,是要求科技工作者要以有利于社会为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又派生出科学的实证精神,要求科学研究必须以唯真求实为原则,经得起实践检验。因此,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科学道德和行为准则。就是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的理性精神,还导出了一些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准则,比如说有利而不能危害社会,你就不能去剽窃别人的成果,当然还有其他的种种。另外从理性精神也还导出了现在讨论很多的科技的伦理学。所谓伦理学跟科学道德还有一点差别,就在于我们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有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也就是哪些是有利于社会的。比如说因特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大,因特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科学技术进步,但是也有一些人利用因特网做犯法的行为。这个科学的双刃剑告诉我们,科学技术里面有一些是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伦理范畴。另外也导出来实证精神。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以唯真求实为原则。也导出来一系列的科技工作者的遵守的行为。比如说既然要经得起实证的检验,就不能违背自己的成果。所有的科学道德都可以导出来。 现代科学技术有什么特点?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发展的加速,科技成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缩短,意味着科学技术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凸现。但客观存在的利益诱惑并不改变科学的真谛,也就是造福人类并没有科学的经济而改变。也不能因为利益的诱惑而成为急功近利的借口,也不能违背科学精神做一些不端行为,这样做不仅会冲击科技工作的质量,也不符合应有的科学品格和做人的原则,这一点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 刚才讲了一些行为准则,这是一些底线,也就是不能再低的了,我们不能仅追求这样一些底线,而应该追求更高的科学价值观,这样才能与科学这个崇高的事业相衬。中外科技史上的许多重大成就,都来自非功利追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都是这样。在我们国家,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历史性贡献的一大批科学家像钱三强、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等,每个人都有生动的、感人的故事。比如说王淦昌先生发现了一个新的离子,这是他的成就,但是我不讲他的成就本身,讲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发现成就的同时,还有另外一张探测的结果,很像一个新的离子,跟他一起工作的苏联科学家说是不是可以起一个新的名字,第一离子。王淦昌先生说这个没有证据,要讲它是一个新的离子,它有什么样的特性,这个说不清楚的话,就不能下结论,也可能是我们知道的离子发生反应的结果,当时开一次学术会议让他做报告,他把这个事情讲了。他说有这个现象,有两个可能,一个可能是一个新的离子,另外一种可能也只是一种已知道的离子的反应。在他讲完之后当时跟他一起工作的工作者分析之后,判定了新的探测结果不是一个新的离子,而是人们已经知道离子反应的结果。知道这个结果之后,王淦昌先生说了一句话,谢天谢地我没有吹牛,我没有着急宣传这是一个新的离子。我讲这个例子就是说明一个科学家非常严谨,一定不要着急发布自己的发现,没有绝对的证据之前绝不会讲,这一严谨的精神。再举一个例子,郭永怀先生,他回国不久参加核武器的研制,1968年,他从试验基地坐军用飞机返回北京,在西郊机场飞机降落的时候飞机起火,里面的人都被烧死了。当解剖现场的时候,发现郭永怀跟他的警卫员抱的紧紧的,两个人的肚子中间有公文包,公文包里面的宝贵材料完好无损。郭永怀先生意识到自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利益。他在最初离开美国的时候,手上有几百页的手稿,他知道海关不会让带回来,就都烧毁了,他夫人说你把这些都烧了,多可惜,他说都在脑子里。王淦昌先生在国际上有著名的发现,成了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国家说你回来参加中国的原子弹的研制,他讲了一句话,说我愿意以身许国,从此王淦昌名字17年没有出现,他改名了,到了一个他家人都不知道的地方,17年之后他又离开这个单位,回到民用事业,王淦昌的名字又出来了。我想他们创造的不仅是业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是科技工作者的灵魂,他们创造一种价值观,这是科技创新和繁荣的文化支柱。我们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中国的科学技术,乃至中国的国家才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第二部分讲一些问题。中国的科技界目前存在诸多的道德、学风和管理制度上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科技界的一项基本建设,既是战略性的长期的任务,也有紧迫性。这个是一个战略性的任务,但是目前国家要发展,我们要必须尽快地克服问题。首先肯定在走向现代化的征途上,中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这30多年来科学技术快速进步,一批杰出人才成长,这一点我们是肯定的。但是在这个同时,科技界的建设也带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差,原始创新少。同时人文精神缺失,科学道德水准下滑,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严重侵蚀着科技界的身躯。 下面我举13类来说出这些问题。第一类是论文、著作的造假、抄袭、剽窃、搭车署名多有发生,愈演愈烈。第二是靠拉关系、“忽悠”,“跑部钱进”,争项目、经费。第三类问题是评审成果搞“友情评审”,甚至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炮制假成果。一位老院士非常生气地跟我讲了一件事,他很器重的他的一个学生,他想让他担当重任,这个学生从国外引进一种设备,他竟然把这个设备上的国外的牌子抠下来,自己做了一个牌子贴上去,就说是自己研制的成果,竟然还报了奖。他非常生气,这位老院士就报了有关的部委,部委转给他的学院,而他的学院跟他说我们学院多一个成果不好吗,你就退出投诉吧。这位老先生非常气愤,说怎么能这么处理呢。第四类是伪造学历、伪造SCI查询证明等。第五类是报奖搞包装,对有关评委和工作人员拉关系,搞运作,甚至利诱。第六是有的院士候选人的提名材料不实,言过其实,或者把成果捆绑包装给自己。第七,有的院士、名人多头兼职而不能尽责。第八是有的专家学者对自己并不内行、并不了解的领域,以权威的姿态发表评论,误导公众,也引起了很多的非议。鲁迅先生说,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我想我们每一个院士和教授都要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只是在自己的专业里面精通。再一类问题是有的专家在项目评审、成果鉴定、奖励评审中不能超脱小单位或相关者的利益,不能坚守科学态度。再一类问题是为了应付评估,检查,有的单位集体做假。这个在两会期间有一些校长提出来从“应试教育”到“应试科研”,扭曲了科教的价值观。再一类是有的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化、利益化,长官意志之上。再一类是有的领导干部违反科学程序,干预各种项目评审,甚至干预院士的竞选。最后第十三类是在不正之风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下,有的科技工作者“以钻营代替尊严,以权术代替学术”,而出现一些有知识,缺文化;有物质,缺精神,难成人才,又怎么能是大师。 上面我举了13类并不求全,还会有遗漏,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现象,我只想点明问题的严重性。大家会问我们科技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我下面归纳六个原因,不一定准确。在说原因之前我想先说一点旁证来说明我刚才说的13个问题。中国工程院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科技人才的成功,做了大量的调查,有一个选项,什么原因影响到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列了23个原因让大家选。结果大家都说到一点是忙于事务而影响了人才的成长。那么大家去干什么了呢?跑关系、应付评估、检查、会议等等,有一小半,第二个原因是官本位,这是中国工程院研究的,我只拿出来这两项。 下面是中国科协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调研,是科技工作者的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道德水平下降:超过五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蔓延严重威胁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引起了我们国家领导的重视。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第一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第二利益的诱惑,自律意识薄弱。陆游说: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这个说明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益熏心,很多人不能专门做研究。第三个原因是不科学的评价体系、管理办法催生不端行为。第四社会上的腐败党风影响严重。第五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督和应有的惩戒。第六缺乏相应的法制建设。 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讲第三个问题。我们说“一付药方”: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法制相结合的科技诚信工作体系。这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共同体正在努力建设的一个工作体系。实际上不光是我们国家的科技共同体,科学道德也是国际上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下面我说说这四个方面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事情。 首先是教育。科技诚信,自律是关键,自律是核心。自律是一种素养,这种素养植根于教育。我画了一个土地土壤,要深深植根于教育,从教育方面我们第一讲到从童孩时代的诚实教育。从小讲不撒谎的教育,一直到大学生、研究生阶段的诚信教育、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乃至对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学术团体的诚信继续教育,成立一个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在教育的根基上培养一批具有自律品格和素质的一个人。第二是中国的教育需要告别浮躁,回归宁静,回归育人治学的理念,要远离官本位、行政化和急功近利。在教育当中,以国内外的不端行为的典型做反面教材,以楷模为榜样来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来建设有利于诚信和创新的文化环境。这个文化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需要的,也是社会非常重要的。 第二方面是关于制度,这个我要多提几方面。第一首先是机构。我们国家科技界已经成立了科技诚信建设联席会和办公室,科技口的主要部门也成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需进一步完善,如建立客观和超脱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第二是规范。制定和完善科技行为的规范,并予以普及,建立科技活动利益关系规范和相应制度。第三是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改进现行的各种评审制度和信息公开的制度。还有改革现行的考核评价、评估和奖励制度,革除弊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第四是建立诚信档案。在科技界建立对单位和个人的科技诚信档案,作为其承担项目、授奖和评聘职称的依据之一。再一点是规范兼职。将多头兼职、得实利而不尽责作为一种违规行为。再有一点是完善院士制度,首先要建立诚信档案,完善行为规范。 第三方面是监督。科技机构对各种制度的执行应有有效的监督。比如说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监督委员会。政府部门对管理机构要有有效的监督办法,并对科技工作进行监督。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社会监督。我们这里强调一下社会监督,因为对这个问题,广大公众、媒体都非常关注、关心。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公示,并且受理投诉、处理投诉的完备制度,对投诉人和被投诉人有必要的保护制度。利用信息技术来完善合法、有效的监督手段。 第四方面是法制和惩戒。我国已制定若干与科技活动有关的法律,比如说《产权法》、《著作权法》等等,有一些需进一步完善。加大防范和查处不端行为的力度,对查证属实的不端行为责任人给予应有的行政处罚和纪律处分。 以上由四个方面构成的“药方”是加强科技诚信,促进科技繁荣的工作体系。我们有一个领导说这个“药方”是“中药”还是“西药”,谁当“大夫”去“治病”?我想谁当“大夫”,首先我们科技共同体应该自己承担这个责任,把这个工作体系构建起来。每一个科技工作者自己要当“大夫”,自律是自己的事情。同时政府也有自己的责任,关于法制、制度的建立都是政府的。所以说科技工作者和政府都有责任大家共同当好“大夫”。是“中药”还是“西药”,我想还是“中西结合”,既是长期的,又是紧迫的。长期的事情要靠“中药”来调理,快点见效的要靠“西药”。 我说了这四方面,他们还问,哪个是最重要的?我想最根本的是教育,最深刻的是制度,当然监督和法制也很重要。归纳起来,这是一个诚信建设的树状的体系。首先自律是核心,而自律的根基植根于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法制、文化建设,构成诚信建设的一棵大树,成为一个完美的体系。 最后让我们用康德的话来作为结束语: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呼唤,也使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现在的中国正处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社会对于科技有很强的需求,是一个需要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时代,是有使命感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也是一个能出现重大科学发现,科技创新,能涌现伟大科学家的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要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新人来传承崇高的价值观。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后人不断胜过前人的国家。新的时代呼唤着青年一代干得更好,我相信青年朋友们会干得更好,希望会在你们身上。我今天就讲这么多,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 谢家麟:没有终点的旅程——2011年度获奖人
    我是很一般的人,既不十分聪明,也不十分能干。我能获奖,说明一个人不管资质如何,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取得成绩。这个奖虽然是颁给个人的,但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整个加速器团队的肯定,是对几代人工作的褒奖。——谢家麟   2012年2月,谢家麟院士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束调管长廊。(资料图片)   1986年8月,谢家麟为高能所研制的对撞机上第一块聚焦磁铁钉上标牌。(资料图片)   翻开新中国的科技史,“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彪炳史册。这项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注和大力推动下建成的大科学工程,不仅让我国高能物理研究领域一举跻身国际领先行列,提升了我国精尖制造业的水平,而且其产生的高性能同步辐射光在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众多领域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产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说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就不能不提到这位科学家——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谢家麟。曾有不少人向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问起当年是否经历种种困难,他总是微微一笑:“什么叫科研?科研就是要解决种种困难和问题,在无路可走时走出一条新路。”   谢家麟简介   谢家麟,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前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高能物理实验基地的建造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亚洲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我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世界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和世界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11项奖励。   谢家麟1920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总设计师和工程经理、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长、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高技术主题专家组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谢家麟:   “原创是人天生的本性”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高杰研究员是谢老的学生,如今已到知天命之年,他对老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似乎永不衰竭的创新精神。   “记得有一次,谢老把他一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给我,我一看真的吓了一跳!他给这个学生开设的题目竟然是有关未来m子对撞机的。说实话,我这个小辈都还没敢想的问题,谢老不仅在想,而且已开始做了。”   谢家麟笑笑说:“我就是胆子大。”当年就是这种什么都不怕的冲劲,让这个中国年轻人名扬美国——1955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   “这件事情以前没人做过,无例可循。”谢家麟回忆说,因为是医用,要求格外高:除了功率要稳定、电子束的尺寸要合适、强度要均匀等等技术性的要求,还要测算出安全的辐照剂量和在人体内的分布。   他带领团队自己设计和制作零部件、设计实验方案,用了两年的时间研制成功,并开始临床使用。谢家麟回忆说:“在即将投入使用的阶段,有一个名叫赫西的医生朋友,常常半开玩笑地问我:‘你睡眠好吗?你知道我们美国病人是喜欢告状的。’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也确实有些莽撞了。”   这位“莽撞”的科学家认为:“原创是人天生的本性。”谢家麟曾列出由他“个人负责研制成功的有相当规模的几件科研项目”:1953年至1955年,研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加速器 1956年至1964年,研制我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1980年至1986年,研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1987年至1995年,研制北京自由电子激光 2000年至今,研制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   他说医用加速器、自由电子激光中的前馈控制、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属于创新研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自由电子激光等虽然是独立自主研制的,但主要还是跟踪国际发展的大科学装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方面‘跟踪’是必须经过的阶段。同样从发展历史上讲,我们必须随着时代的不同,摆脱‘跟踪’,独辟蹊径,才能成为科技强国。”他说,“在科技领域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脱离受制于人的局面。周总理曾说,我们要‘一买、二用、三改、四创’,这是至理名言,指明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道路。我希望大家要永远铭记。”   谢家麟认为,鼓励原创性研究也要由小而大。“要先鼓励在小处突破,不能只注意诺贝尔奖那样高水平的工作。老老实实,养成风气。”   他还曾反复强调自行研制科研仪器、设备,在原创新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目标、检验对象、使用方法都非常规,当然需要新的设计思想、新的装置,新的部件。”有些人认为从外国购买更快更省,一个大科学实验装置,常常是分片由国外厂家购买,人家给做出来、安装好、调试完叫我们来按电钮。“我们没有经历它的研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难以做出原创的、无例可循的或性能优于国际水平的新仪器、新设备来进行新实验了。”谢家麟说:“因此,除必要的情况外,我们应该尽量自制仪器、设备,培养制造业创新能力,给我国仪器制造业一个通过实践、改进提高、突破国际性能水平的机会。应该说,科学仪器制造业是创新研究的物质基础。”   方守贤:   “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守贤也是一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1986年辞去BEPC工程经理后由他接任。“科学也需要决策,特别是大科学工程。这就像找矿,必须得找得准。那时候对要不要建加速器、建什么样的加速器,国内外都有很多声音。”方守贤说:“那时候谢家麟先生力主建设正负电子对撞机,并且得到了李政道等国内外科学家的赞同和支持。我认为,他是一位战略科学家。”   谢家麟回忆说,那时在建质子加速器还是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学术界还有分歧 而怀疑声也不绝于耳:对撞机要求甚高,中国能做出来吗?其时国力还不富强,花这么多钱值得吗?   “当时外国人有个比喻,说中国人造对撞机,就像要跳上一辆高速运行的火车,跳上去就与火车同步了 跳不上去,就是粉身碎骨。”中国工程院院士叶铭汉回忆说:“谢家麟从技术、管理、经费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严密的计算,认为这个项目是可行的。”   如今追忆往事,谢家麟说:“大科学工程影响巨大,虽然它不像应用工程那样能马上见到效益,但它是为了明天的科学,我们必须统筹兼顾。”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陈和生说:“就拿速调管为例,这是雷达、电视信号发射等设备上的重要部件,原来我们一直做不好。当年有个美国友人说:中国产速调管的寿命,还赶不上做一只烤鸭的时间。就是在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过程中,大功率速调管的技术难关被我们攻克了,也借此带动了一个产业的提升。”   就是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1986年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1988年通过电话拨号在国内首次实现计算机国际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员 加速器及其部件出口美、日、西欧、韩国和巴西等国家 大型工业断层扫描设备等无损检测设备系列,正在我国工业领域大显身手 在医学领域,高能所研制人体PET、正电子发射乳腺扫描仪等,已经应用于医疗实验,下一代产品也正在研发中……   每年有近百个科研单位的400多个课题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光源,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内容涉及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地矿、资源等不同学科和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科研成果。   陈和生说:“大科学工程是高新技术的引擎、基础科学的平台——现在大家对这一点已经有了共识。”   在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过程中,谢家麟不仅要把握大方向,对细节处也丝毫不懈怠。这位加速器物理学家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还是项目经理。他引入了国外对大型科研工程使用的“关键路线方法”,组织专人到各相关研究室了解情况、估计进度。这一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我国此后大科学工程的实施,积累了经验。   他还要对各项预算精打细算:“当时我的办公桌上,堆着约一尺多高的预算表。在审查过程中,我只好用解剖麻雀的办法,选择了一个项目,用了几天的时间,从技术方案到工艺路线和使用器材,逐项调查落实。”谢家麟提出了六项设计指导原则,统一大家的思想。“经过许多调查、分析、说服、辩论的工作,最后9000万元的预算终于成为大家可以接受的数字了。”方守贤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概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在预算内研制成功的大科学工程。”   冼鼎昌:   “我十分佩服他的动手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冼鼎昌说,他十分佩服谢家麟的动手能力。“文革”期间,我和他住在同一个屋子。那时候上午、下午搞运动,中午只有一个小时吃饭休息。但做饭要烧煤,煤又很难热,这一个小时实在太紧张。有一天我回去,忽然在厨房发现了新事物——谢先生用闹钟和一个小电机做成个小机械,可以按时自动打开煤炉,从此我们做饭省了好多时间!”   在美国求学期间,谢家麟就非常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我的学习与有些人是不同的,除了上课学习基础知识外,用了相当的时间学习有些人不屑学习的实际动手的能力,我从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身上学习了多种焊接技术、真空检漏技巧、金属部件的焊前化学处理、阴极材料的激活方法等。”谢家麟说,他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考虑到回国以后,脱离了美国实验室的环境,自己不掌握它们恐怕就难以推动工作 第二是我有喜爱自己动手的习惯。”   谢家麟补充道:“动手能力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它指的是对一个大系统中硬件的全面特性,包括生产过程,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在大系统出现问题时,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就是这样的能力,让谢家麟1955年回国后,在既无人员派出、也无引进和采购国外器材的条件下,从研制基本关键部件做起,建成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顾孟平是谢老回国后的第一批学生。他仍然记得当年研制大功率速调管的时候,他们所有的资料只是一张照片和一篇语焉不详的英语论文。“谢老带着我们一点一滴做起来,我们都十分佩服他的动手能力。”   谢家麟曾这样写道:“在所有科技创新活动中,从一开始就按一个聪明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思路长驱直入获得成功的例子是很少的,而更多的是首先有一个在原理上站得住的设想,动手去实现时,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然后根据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来修正路线和方案,经过反复修正,最后创造出崭新的事物……因此特别是在实验领域的创新,要自己能够动手,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情况,知道关键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可做适当的调整,最后达到预期的目标。正如驾驶汽车,方向盘是要永远按路面情况而做调整的。如果自己不懂动手,则犹如一人观看路面情况,转告掌管方向盘的人来调整方向。”   谢家麟:   “人才,以德为最重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保证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设计中关键问题的掌握,谢家麟招了两个研究生:裴国玺和王光伟。如今他们都已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骨干。裴国玺说:“我在谢先生那里读了6年半的博士,因为谢先生的要求高,达到标准才能毕业。他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不仅数理知识扎实、专业知识系统,对相关领域也要涉猎,这样才能提高研究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杰则时刻牢记着老师的一句警言:“千万不能做井底之蛙。”“我时时都能想起老师这句话,每次都惊得一身冷汗。这句话时时提醒我,不能因为一点成就就沾沾自喜,要时时关注最新的进展,不能满足头顶的一方天空。”   裴国玺说:“老师带的研究生并不多,大概也就十几个。”他对每一个人都悉心指导,“既帮助我们选择选题,细节上要求也格外严格,好多实验是他带着我们手把手一块儿做的。”   如今,谢家麟依然在关注着青年人的工作。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人才,人才,贵在德才兼备,其中又以德为最重要。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美好。”   2012年2月14日,92岁高龄的谢家麟,荣获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谢家麟是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2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办的庆祝会上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谢老拄着拐杖,在别人的搀扶下步入会场。   面对任何人,谢老都是谦和地微笑着。遇见老友,谈论一些有趣的话题时,更是会开怀大笑,笑声感染了周围的很多人。   “想吃馒头,先种麦子”   谢家麟是我国粒子加速器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加速器到底是干什么的。   “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小型加速器,那就是电视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介绍说。   谢家麟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裴国玺说,加速器就是把带电粒子能量提高的装置,而在电视机的显像管里,通电后,电子就有一定能量,打在荧光屏上就会亮了,从而形成了图像。   这个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与加速器是类似的。事实上,加速器出现在你我生活的各个领域。   加速器可以利用它产生的高能电子、X射线等照射农作物的种子,从而改变遗传特性,优化农作物使之高产、抗虫害等。   在医疗卫生领域,加速器可用于放疗,治疗癌症肿瘤等。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就是谢家麟于1955年在美国研制成功的。   据了解,最早使用放射性元素产生的射线来治疗肿瘤的人,是居里夫人。后来,人们发明了X光机治疗肿瘤。但是,X射线的穿透力很强,会导致肿瘤后面的组织也受到损伤。   谢家麟发明的加速器,使肿瘤的杀伤作用仅局限于肿瘤局部。   他回忆,当时负责这项任务时,他几乎是赤手空拳,从化妆品厂招聘了几位技工,另招募了一名退伍的雷达兵作为助手,研究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与此同时,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也在做这个领域的研究,他们请了几位物理系的教授作为领导,并由国际著名的高压工程公司承担研制。   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我的性格是倔强而不服输的,尽管条件不利,我还是勇敢地应战。”   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谢家麟带领自己的团队因陋就简,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这一创举轰动了美国高能物理界,成为当时的重大新闻。   1955年,谢家麟踏上了回国的旅途。他说,留在美国是锦上添花,回到中国却是雪中送炭。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科研条件一穷二白。谢家麟带领着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学生,开始研制这些人听都没听过的加速器。   研究人员没有理论基础,他就组织他们补课,包括“核物理”、“电子学”、“电子直线加速器理论”等,并派遣人员出国学习。   当时,研究工作还面临着国内各项顶尖的专业设备、装置一无所有的情况。国际上,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禁运,“老大哥”苏联也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拒绝出售。   对此,谢家麟幽默地称“想吃馒头,先种麦子”,他亲自带着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用的器件。在美国,他就常常自己做焊接工作,为此,他也经常鼓励学生们:“做实验就要有动手的本领,手脑并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研究,1964年,我国第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加速器诞生了。   这台加速器进行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模拟核爆产生的辐射,为推动我国“两弹”的研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谢家麟的带领下,我国的小型加速器实验装置从无到有,遍地开花。   “科研的敌人是浅尝辄止”   去年博士毕业的相新蕾也是谢家麟的学生,如今在北京101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工作。   他透露说,谢老非常严谨,要求他们在做事时不能是“大约、大概、可能”,一定要在非常确定的情况下才能展开。此外,谢老对前沿的科技非常关注,要求他们在研究工作时,也一定要用最新的技术、最前沿的理论。   谢家麟曾说过:“做研究工作的最大动力是强烈兴趣,书本知识加上实际经验是创新基础,科研的敌人是浅尝辄止、知难而退。”正因为如此,在本应安享晚年的时候,他还继续致力于自由电子激光的研究,并在亚洲第一个研制成功。   新千年的曙光来临时,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又尝试突破加速器设计原理,将三大系统精简为两个系统。他说,不想陷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状态。   2004年,世界上第一台紧凑型加速器面世,它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加速器的造价,推动了加速器的产业化进程。   在加速器的制造历史上,有着一个被称之为“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那就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造,这个项目正是由谢家麟负责。   “对撞机的发明是一个伟大的革命,由于性能的优越,基本垄断了高能加速器的建造。”谢家麟说。   裴国玺说,对撞机其实就是加速器的一种,但对撞机效率更高。   摆在现实面前的问题是,在当时,高能加速器的技术已经是尖端了,对撞机则是尖端中的尖端。“好比站在月台上,想要跳上一辆飞驰而来的特别快车。”有人如此比喻。   谢家麟进行了非常详细而慎重的研究,参考外国相近装置的造价及方案,估算出了造价,并且说服了其他持不同意见的人。   1984年10月,在他的带领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动工兴建。   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对撞时,谢家麟激动地写下一首诗:“十年磨一剑,锋利不寻常。虽非干莫比,足以抑猖狂。”   没有终点的旅途   在从事科技领域的研究时,谢家麟有着自己动手的好习惯。而这个习惯,从小就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冼鼎昌曾经与谢家麟同住一个单元。据他爆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知识分子过的日子很清贫,那时候,每户人家最好的条件是烧饭时有个蜂窝煤炉。   但是,蜂窝煤炉有一个缺点,生火特别费时。那个时候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有的时候炉子生好火了,吃饭却来不及了。   有一天,单元楼的厨房出现了一个新鲜事。谢家麟家的炉子竟然已经生起火了。   原来,他家的炉子多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闹钟,一个是不知道哪里拆下来的小马达。”到了一个时间点,马达会自动拉开,火就上来了,主人到家了,就有饭吃了。   冼鼎昌感慨道:“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年轻人一定要动手。这就是谢先生。他不但能做加速器,也能做煤炉装置,我不知道谢先生申请专利没有,这个专利恐怕很值钱呀!”   相新蕾说,对于谢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经常告诉他们:“要踏实,要耐下性子、不能浮躁,凡事不要想着一蹴而就。”   2008年,谢家麟出了本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   他在书中回顾了自己60多年来在科技领域活动的经历和体会,并告诫年轻一辈的人们:“一个人没有成为伟大的人物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它需要特殊的能力与机遇,但若没有当好一块平凡的砖瓦,却是不可原谅的。”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七届青年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暨学术交流会第二轮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七届青年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暨学术交流会的通知(第二轮)  各位委员、顾问委员:  按照《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总体工作部署,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委会”)将于2021年7月16-18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七届青年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暨学术交流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办,西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兰州化物所小组、甘肃省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学会协办。  一、会议主要内容  1. 研讨青委会的工作方式,保持青委会在国内分析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引领、服务于青年分析工作者,实现共同进步。  2. 本年度青委会工作介绍及讨论2022年度青委会工作规划。  3. 协调组织第三届中国青年分析科学家论坛的相关事宜。  4. 讨论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承办单位及相关事宜。  5. 讨论增补青委会委员的事宜。  6. 学术交流。  二、会议时间、地点  时间:2021年7月16日-18日(16日报到,17日-18日会议)  地点:兰州化物所理化楼一楼学术报告厅  三、参会人员  青委会全体学术委员、顾问委员,特邀报告人以及其他青年分析工作者  四、会议邀请报告人  鞠熀先(南京大学) 王建华(东北大学)  李红梅(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卢小泉(西北师范大学)  栾天罡(广东工业大学) 梁琼麟(清华大学)  师彦平(中科院兰州化物所) 阎超(上海交通大学)  赵书林(广西师范大学) 宋大千(吉林大学)  赵永席(西安交通大学) 那娜(北京师范大学)  刘睿(四川大学) 张信凤(成都理工大学)  五、会议组委会成员  周江、王晓春、邓昱、梁琼麟、吕弋、冯流星、金芬、宋大千、王宛、薛辉、周文、邱洪灯、薛中华、陈佳  五、会议费用  1. 注册费: 1200元/人。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2. 费用缴纳:  1) 银行转账   户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账号:0200049209024907457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市阜外大街支行  注:请务必备注汇款人姓名、单位。  2) 现场缴费:现场可刷卡、现金、微信缴费。  3) 微信缴费、发票信息填写请扫描下面相应二维码。  3. 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7月份为兰州旺季,请提前预定宾馆)。参会回执请于2021年7月10日前返回至联系人,以利于会务接待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邱洪灯 电 话:13919143703  邮 箱:hdqiu@licp.cas.cn  联系人:陈佳 电 话:15293126352  邮 箱:jiachen@licp.cas.cn  七、住宿酒店  酒店名称:飞天大酒店  地址:兰州市天水南路529号  八、交通指南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距离酒店70公里)  方案一:出租车,预计车程60 min,费用200元(租车公司董经理:13919134668)   方案二:机场大巴,T1航站楼2号门口/T2航站楼负一楼乘坐中川机场至城关区线路(火车站方向),在兰州大学(东方大酒店)下车,预计车程 70 min,统一票价 30 元   方案三:城际列车+出租车,中川机场至兰州站(21.5元),出租车(10元)。  兰州西站(距离酒店10公里)  方案一:出租车,预计车程25 min,费用25-40元左右   方案二:地铁1号线(东岗方向),在兰州西站北广场上车(C口进),途径8站,在兰州大学站下(C口出),步行347米(约5 min)即可抵达,全程预计30 min,费用4元左右   兰州站(距离酒店2公里)  方案一:出租车,约6 min,费用10元   方案二:公交车,乘坐131路或10路、1路、16路公交车,在兰州大学站下车,步行141米(约2 min)即可抵达,费用1元。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二O二一年七月一日  附录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七届青年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  暨学术交流会报名方式(二选一即可):  一、参会回执单位名称电 话传 真姓 名性 别职务/职称手 机E-mail住宿: 单间( ) 合住( )备注:  费用:单间380元/间,标准间350元/间  请将参会回执发至jiachen@licp.cas.cn  二、报名网页及报名二维码:  https://bceia2019.mikecrm.com/8CUo29I
  • 关于召开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七届青年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暨学术交流会的通知(第一轮)
    各位委员、顾问委员:按照《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总体工作部署,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委会”)将于2021年7月16-19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七届青年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暨学术交流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办,西北师范大学协办。一、会议主要内容1. 研讨青委会的工作方式,保持青委会在国内分析界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引领、服务于青年分析工作者,实现共同进步。2. 本年度青委会工作介绍及讨论2022年度青委会工作规划。3. 协调组织第三届中国青年分析科学家论坛的相关事宜。4. 讨论第十七届全国青年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承办单位及相关事宜。5. 学术交流。二、会议时间、地点时间:2021年7月16日-19日(16日报到,19日离会)地点:兰州化物所理化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三、参会人员青委会全体学术委员、顾问委员,特邀报告人以及其他青年分析工作者四、会议组委会成员周江、王晓春、邓昱、梁琼麟、吕弋、冯流星、金芬、宋大千、王宛、薛辉、周文、邱洪灯、薛中华、陈佳五、会议费用1. 注册费:1000元/人(6月1日前);1200元/人(6月1日后)。2. 费用缴纳:1)银行转账:户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账号:0200049209024907457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市阜外大街支行注:请务必备注汇款人姓名、单位。2)现场缴费:现场可刷卡、现金、微信缴费。3)微信缴费、发票信息填写请扫描下面相应二维码。3. 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7月份为兰州旺季,请提前预定宾馆)。参会回执请于2021年7月1日前返回至联系人,以利于会务接待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六、联系方式联系人:邱洪灯 电 话:13919143703邮 箱:hdqiu@licp.cas.cn联系人:陈佳 电 话:15293126352邮 箱:jiachen@licp.cas.cn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二O二一年四月十六日附录1、报名地址:https://bceia2019.mikecrm.com/8CUo29I2、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第七届青年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暨学术交流会参会回执单位名称电 话传 真姓 名性 别职务/职称手 机E-mail住宿: 单间( ) 合住( )备注:费用:单间、标准间均为350元/间请将参会回执发至jiachen@licp.cas.cn
  • 【安捷伦】8 场研讨会视频,层层递进,成为溶出达人就是这么简单
    溶出度测试是贯穿药物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检测工具,是一致性评价的重要利器。我们在采用溶出度仪进行药物分析时,是否存在如下困惑?影响溶出实验结果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有哪些溶出装置适用于极低剂量的制剂?对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当传统装置不适用时,还有哪些溶出方法可以选择?扫描下列二维码,通过 8 场精彩讲座录音视频,跟随安捷伦溶出事务经理 Bryan Crist 先生和安捷伦色谱应用工程师陈佳小姐,了解溶出相关法规的更新以及操作经验,轻松成为溶出达人。主讲人简介Bryan Crist安捷伦溶出仪事业部科学事务经理拥有二十年世界知名制药公司(百事美施贵宝、默克、AAI、雅培)研发和管理经验,同时是 USP 生物医药专家委员会、专家小组成员和 USP 特设咨询小组的成员;也是 FDA 合作研究的溶出振动小组成员,AAPS 的体外释放溶出度测试指导委员会成员, DDG 的共同创始人和共同主持人,控释学会、美国化学会、美国药学科学家联合会和北卡罗莱纳州药业小组讨论协会的会员。陈佳安捷伦色谱应用工程师从事液相色谱应用方法开发和技术支持工作,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分析方法解决方案。精彩讲座摘要1、避免溶出度仪使用的坏习惯溶出测试除了遵循药典规定外,还有多个关键点直接影响溶出实验是否成功、数据是否准确,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例如:机械校验,测试前的准备工作,溶媒脱气,溶媒回补,仪器清洁等。欲了解完整视频,扫描二维码获取。2、USP 制剂专家委员会和 2019 年 USP 章节修订更新介绍USP 制剂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剂相关章节的建立或者现有章节的更新。2019 年 USP 中与溶出度相关的修订章节有 USP、USP、USP 和 USP,具体内容请参考视频。3、USP7 法(往复支架法)USP7 法是一种用来测试长效释放的小体积设备,収载于 USP 释放度章节。通常测试体积只有 25-50 毫升,经改造后的 400-DS 可测到的最小体积为 5 毫升。常用于一些低剂量、持续释药的透皮贴剂、缓控释片、皮下植入剂以及医疗器械等。老师们可以扫描二维码收看 Bryan 先生讲述 USP 7 法的典型应用案例。4、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及其 GMP 指导原则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宗旨是以统一的标准实施药品 GMP 认证,在自愿的基础上,各成员国相互承认官方 GMP 认证报告,以降低药品流通的非关税技术壁垒,节省人力、时间和物资成本。感兴趣的老师请扫描二维码,了解该组织及其 GMP 指导原则。5、溶出分析快速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溶出样品分析面临样品量多、分析耗时长的迫切问题。常规液相分析方法,不仅费时,大量溶剂消耗导致实验成本增加。Agilent Poroshell 120 表面多孔层色谱柱,可在确保高柱效的前提下,缩短分析时间至 3min 以内,有效提高样品通量,降低分析成本。详情请观看研讨会视频。6、小体积溶出实验的趋势小体积溶出设备是主要应用于一些极低剂量的制剂,使制备出的样品达到分析检测设备的灵敏度要求。我们知道中国药典中桨法可直接转换成小杯法,除此之外,USP 中往复筒法、往复支架法均可用于小体积溶出测试。扫描二维码,可了解详情。7、非药典标准溶出实验的确认USP 分析仪器的确认是关于仪器检验的指导性章节,但是对于一些非药典标准的、改造过的设备,我们通常会仪器和方法综合考量,确保仪器能够正常运行所需参数。8、USP3 法(往复筒法)的方法开发及应用USP3 法又叫生物溶出仪,能更好的模拟制剂在体内的生理环境,包括消化道的蠕动力、不同的 pH 值,即 3 法中的往复速度、运行时间、不同介质等参数。这在传统溶出装置中很难实现。推荐阅读:1. 站在药典身后,溶出度测定的救赎,安捷伦为您揭开往复筒法的神秘面纱https://www.agilent.com/zh-cn/rongchu2. 2020 版《中国药典》系列探讨 | 来聊聊往复筒法的“那些事儿https://www.agilent.com/zh-cn/yaodian-wangfutongfa 3. 采用溶出度技术进行出色的药物研究和测试https://www.agilent.com/zh-cn/products/dissolution关注“安捷伦视界”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 基于单个细胞外囊泡蛋白红外光谱的无创癌症识别
    作为动态生物分子,蛋白质在肿瘤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丰度和结构的变化。与肿瘤发生关联的蛋白质异质性为阐明癌症发病机制提供了诊断信息,因此特异性蛋白是肿瘤诊断和药物设计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小细胞外囊泡(sEV)是由细胞释放的纳米尺度(直径30–200 nm)的膜囊泡。来自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与肿瘤产生发展相关的生物载物可以选择性地包装到sEV中,并通过膜融合和内吞作用等生理途径传递到受体细胞,影响受体细胞的生理功能,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图 1 细胞外分泌囊泡的提取和纯化由于肿瘤来源sEV中的蛋白质异质性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并反映了肿瘤进展和转移的能力,因此对sEV蛋白组分的研究,有助于阐明sEV在肿瘤转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并促进体液活检的发展和癌症标志物的开发。传统蛋白质组学仅限于获得肿瘤细胞衍生的sEV族群的蛋白质表达信息,其在用于研究单个sEV蛋白组分时缺乏分辨率和灵敏度,特别是对蛋白质结构信息的获取。因此单个sEV的分子分析和异质性评估在技术上仍具有挑战性。光学表征提供了无损、快速、非侵入性的便捷探测手段研究蛋白质的组分和结构信息,然而由于远场光谱学的微米级光斑与百纳米级sEV直径之间的尺寸差异,使得远场光谱技术仅限于开展对sEV族群的大样本分析,其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受到sEV的异质性和sEV纯化挑战的影响。针对单个sEV蛋白组分分析的瓶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L04组陈佳宁研究员,SM4组叶方富研究员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朱凌研究员、杨延莲研究员、王琛研究员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小鹏副主任医师合作。利用自搭建纳米红外光谱系统(nano-FTIR)的10 nm尺度红外光场局域增强,在蛋白质酰胺I带(1600–1700 cm-1)和酰胺II带(1510–1580 cm-1)的指纹光谱频段内,通过对直径160–200 nm,高度为50–60 nm的单个sEV开展原位红外指纹光谱研究。图 2 单个细胞外分泌囊泡的近场红外成像和原位红外吸收光谱结合酰胺I带吸收频率对蛋白质骨架结构的高度敏感性,通过对健康和不同恶性程度细胞来源的单个sEV的红外光谱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由于蛋白质中的C-O键和氨基酸C-OH基团中的氢键随着癌症的发展遭到破化,酰胺I/II吸收比值随着sEV来源细胞系的恶性程度增加而增加;高恶性癌症细胞来源sEV中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随机卷曲的含量发生显著下降,反平行β-折叠+β-转角显著增加,这种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改变一方面与癌细胞来源sEV在癌症发展演化起到的生理功能有关,另一方面在癌变细胞中富含β-折叠+β-转角的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消耗更多的能量,癌症中线粒体异常的有氧糖酵解表现出异常能量代谢(即Warburg效应)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癌变细胞来源sEV中β-折叠+β-转角含量增加带来的更多能量消耗是Warburg效应的一种表现。图 3 单个细胞外分泌囊泡的蛋白指纹光谱作为癌症恶性程度的指标作为临床应用的探索,进一步分析了从两名乳腺癌患者的原发肿瘤组织中提取的sEV(I期,无转移;IIB期,有淋巴结转移)。相较于无转移患者来源的sEV,淋巴结转移患者的α-螺旋+随机卷曲比例显著降低,分子间反平行β-折叠+β-转角比例显著提高,病人组织来源sEV蛋白质二级结构占比的变化与细胞来源的sEV中的结论一致。研究结果显示了nano-FTIR在单个sEV分子鉴定的优势,证明了sEV蛋白异质性在癌症检测和肿瘤恶性评估中的意义和临床价值,为基于sEV的nano-FTIR分子指纹谱识别的癌症诊断提供了体液活检解决方案。图 4组织来源细胞外分泌囊泡的蛋白指纹光谱区分无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国科温州研究院博士后薛孟飞(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毕业)和清华大学博士叶思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培养)为共同一作。陈佳宁研究员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朱凌研究员、杨延莲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近期以“Single-vesicle Infrared Nanoscopy for Noninvasive Tumor Malignancy Diagnosis”发表在《JACS》杂志上,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 中国中西部地区第八届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第二轮通知
    中国中西部地区第八届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第二轮通知会议议题和目的为加强中国中西部地区在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逆流色谱、毛细管电泳等色谱及其相关的基础、仪器、方法的研究,以及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药物代谢、生命科学、生物分析、生物技术工业中的分离科学、HPLC柱表征、环境和有毒物分析、生物医学和药物应用、天然产物和食品分析、石油和工业应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推进国内色谱基础学科研究,支撑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拟定于2023年7月20-23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中国中西部地区第八届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本次盛会将为广大色谱工作者以及从事色谱仪器设计与制造的厂商提供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台。热忱欢迎广大色谱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踊跃投稿!热忱欢迎相关企业利用此次契机参与会展,扩大影响。重要日期2023年 6月1日 参会注册和参会回执截止日2023年6月20日 论文摘要投稿截止日2023年 7月1日 第三轮通知(会议详细日程)2023年 7月20日-23日 会期会议日程7月20日注册报到7月21日开幕式、大会报告、邀请报告7月22日邀请报告、闭幕式7月23日返程会议地点西宁青海开元大饭店(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建国路7号)会议组织1. 主办单位:甘肃省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兰州资源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青海省化学与材料学会2.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公共技术中心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农产品质量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学会3. 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张玉奎院士 江桂斌院士主席:师彦平研究员委员(按姓氏笔画):卫引茂 王建华 王雪梅 王勇 尤进茂 白泉 冯钰锜 古志远 田瑞军 刘虎威 许国旺 陈兴国 陈子林 邸多隆 杜新贞 李中平 李玉林 李东浩 李攻科 汪海林 张海霞 张丽华 张书胜 张志琪 林子俺 郑晓辉 胡芳弟 胡斌 赵书林 赵新锋 卿光焱 夏之宁 徐章润 曹学丽 龚波林 黄承志 阎超 舒杨 蒲巧生 周燕4. 组织委员会主 任:杨其恩研究员 张耀南研究员 王敏研究员副主任:李玉林研究员 邱洪灯研究员 孙菁研究员成 员:陈佳 哈伟 黄新异 谭亮 陈涛 王环 杲秀珍 赵静 马家麟 云忠祥 皮立 冀恬 王硕 汪园 俞泽帆 申诚 蒋桂娟 贺明珠 王虹蕾 杨丽 孔令繁 王婷 杨妙玲 任倩雯 王道芳 格热 马俊杰 马锐 谭海妮 邹登朗 李洪梅 马玉梅 宋志博 李艾静 卢尉航 冯丹 罗西会务联系人:李玉林,13519719519, liyulin@nwipb.cas.cn邱洪灯,13919143703,hdqiu@licp.cas.cn交流形式会议设置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并以学术海报形式进行交流。注册网站注册网址:https://h.rrxiuh5.cc/v/fpx3a5?v=1会议论文投稿1. 征文范围本次会议将集中交流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逆流色谱、毛细管电泳等色谱及其相关技术分离分析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成就,包括多维色谱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相关的基础、仪器、方法等:(1)色谱基础包括新固定相;新检测方法;样品制备;联用技术;多维分离;芯片实验室;分离机制;制备色谱;快速和超快分离;手性分离;电驱动分离;小型化、微型化色谱;痕量分析;自动化;化学计量学。(2)色谱应用 包括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药物代谢;生命科学、生物分析;生物技术工业中的分离科学;HPLC柱表征;环境和有毒物分析;生物医学和药物应用;天然产物和食品分析;石油和工业应用;单细胞分析中的应用。凡在上述领域的基础研究、新方法新技术发展、分析应用、仪器及其部件研制等方面水平较高的论文均可应征。2. 格式要求论文要求:内容简明扼要,能反映工作特色,含图表和参考文献不超过两页的论文详细摘要。论文具体格式如下:页面:A4 标准(宽:21厘米,长:29.7 厘米)。页面设置:左右上下各留空白 2.5 厘米。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作者名:小四号仿宋,居中。单位名、市名、邮编、E-mail地址:五号宋体,加圆括号,居中,下空一行。关键词(五号宋体,自版芯左起顶格),正文(小标题 小四号黑体;内容 五号宋体,行距固定值 16磅)、主要参考文献(小五号宋体,自版芯左起顶格)。3. 征集截稿日期:2023年6 月20日。学术海报展示会议期间,您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组委会提供的场地张贴学术海报,会务组将会为您提供必要的工具(胶带、剪刀等)。粘贴时间:2023年7月20日12:00-18:00。展示海报的同时,还请您做好交流的准备,细致解答同行的提问,这将是您启发学术思想、建立学术联系的大好机会。交流时间:2023年7月21日-22日会议期间、茶歇及午餐期间。展示完毕后,请在规定时间内取走海报,并注意保持场地的安全和整洁。逾时未取的墙海报,会务组将回收后统一处理。学术海报尺寸要求:140cm(高)*80cm(宽)。会议费用1. 会务费标准:代表类型6月1日之前6月1日之后普通代表12001500学生代表80010002. 会务费缴纳:本次会议委托青海省专利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代收会务费并出具发票,汇款时请注明“会务费”。汇款信息如下:单位名称:青海省专利服务中心有限公司纳税人识别号:916300004400011034地址电话: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胜利路5号10号楼0971-6132509开户银行账号:中国银行西宁市新宁路支行 105042705789会议赞助本着以会养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原则,会务组诚挚欢迎广大优秀色谱及相关企业为大会提供赞助,合作共赢!借此机会提升公司品牌与知名度度,推广和推荐本公司产品。会议赞助联系:李玉林 13519719519(微信同号)赞助费汇款请注明“色谱会议赞助费”。汇款信息如下:户 名:西宁启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开户行:中国银行西宁市大什字支行账 号:105048846645住宿和用餐1. 会务组统一安排住宿,费用自理。西宁青海开元大酒店,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建国路7号。标准间和大床房均为510元/间(含早餐)。2. 会议期间午、晚餐为自助餐,用餐地点:西宁青海开元大酒店自助餐厅。交通本次会议不安排接送站,请代表自行选乘交通工具到达。1. 西宁曹家堡机场——酒店(1)打车:全程约30公里,预计行驶 40分钟。(2)机场大巴:西宁曹家堡机场至西宁火车站客运中心,全程约30公里,预计行驶 50分钟。2. 西宁火车站——酒店约200米,步行10分钟。
  • 47名受试者参与首台国产化质子治疗装置临床试验 新技术有望惠及普通患者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获悉,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第一注册单元的固定束和180度治疗室完成临床试验,总计47名受试者完成治疗。在3个月的访视期结束后,该装置有关项目组将向国家卫健委器审中心提交资料,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标志着国产首台质子治疗装置向注册上市迈出关键性的最后一步,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的临床应用即将拉开帷幕。180度旋转束治疗室内开展的临床试验。(图源 新华社 )初步结果显示,47名受试者中,部分患者所有分次治疗结束就达到肿瘤完全缓解程度,有一位颅底脊索瘤患者经过10次治疗开始恢复部分视力,所有患者目前均无不适主诉。整个治疗过程中,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运行稳定可靠,各项性能指标满足临床要求,临床团队表示,装置已达到可以正式临床运行的状态。有关负责人称,疫情结束后,装置的360度旋转束治疗室和眼束治疗室的调试与第三方检测工作将全面展开,力争年底完成注册检测并为第二注册单元的临床试验做好准备。疫情未减临床试验速度疫情期间,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入组180度旋转束治疗室的患者如期进行治疗,这是继固定束治疗室之后,国产质子治疗装置投入临床试验的第二间治疗室,也是首个国产180度旋转束治疗室。“这套系统能多角度精准照射到肿瘤部位,降低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瑞金医院副院长陈海涛介绍,“完成全球最先进的360度旋转支架临床试验,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目标。”据悉,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第一注册单元包含固定束和180度旋转束两个治疗室临床试验。根据临床试验方案入排标准和质子治疗指征严格筛选后,共47例患有头颈、胸部、腹部、盆腔和脊柱等全身不同部位实体肿瘤的受试者接受治疗,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是他们共同的特点。瑞金医院放疗科主任陈佳艺表示,质子束流独特优越的物理性质可以大幅度降低正常组织的照射体积,从而有效减少放射治疗副作用,并将一部分在光子治疗技术下因为重要正常组织的辐射耐受性限制而无法治愈的肿瘤提供了可治愈的机会,在头颈部肿瘤、盆腔深部肿瘤、眼部肿瘤和儿童肿瘤等治疗中有不可替代优势,尤其有助于保留患者的生活质量。她以一位32岁的年轻病患为例介绍说:“病人因颅底脊索瘤几乎失明,病灶范围较广且毗邻重要组织结构。质子治疗在消灭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了重要组织,病人仅治疗约10次就已明显改善视力和视野。”记者采访获悉,部分临床试验经历了上海此轮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团队为保障治疗系统接收测试以及临床试验,闭环在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80余天,克服了各种困难和影响,保障所有受试者顺利完成预计治疗。接下来,团队将继续密切关注受试者随访情况,预计于2022年9月完成受试者3个月疗效和急性毒性反应随访后形成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提交产品注册申请,有望于2023年一季度向社会患者开放,正式投入临床使用。此外,360度旋转束和眼部治疗室的调试和第三方检测将在疫情后全面展开,力争年底完成注册检测并为第二注册单元两个治疗室的临床试验做好准备。治疗室背后的180度旋转机架。新华社记者方喆摄国内外对质子治疗装置的需求近年来快速增加,但这种大型精密医疗设备技术复杂、造价和运维费用高,国内该设备主要依靠进口,患者治疗成本居高不下。为实现质子治疗装置国产化,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研发项目于2012年正式立项。项目启动后,各参与单位不懈努力,在自主研制紧凑型同步加速器磁聚焦结构、高饱和强场磁铁、超低纹波磁铁电源、磁合金高频腔、注入引出切割器、精密定时、束流调制引出、旋转机架、点扫描治疗头、机器人治疗床、图像引导及呼吸运动管理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现代抗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药物和放射治疗三大类。其中,质子治疗代表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制高点,由美国科学家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在21世纪初得到快速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已建成质子治疗中心超过100家,但大多分布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的质子治疗装置依赖进口,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费用高,这既造成了治疗资源稀缺,也导致治疗费用高昂。质子装置的国产化,有望大幅降低设备成本和医疗成本,为众多恶性肿瘤患者提供可及性更高的先进治疗技术和设备。质子装置是上海又一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沿途下蛋”的结晶,瑞金医务人员和科学家团队、运维团队等团结一心、携手攻关,让这一治癌新技术也可以“飞”入寻常患者家。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光源粒子束应用技术部副主任陈志凌告诉记者,同步加速器位列质子治疗装置核心技术的第一位,其国产突破得益于上海光源,它是一台高性能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光源能量在全世界位居第四。国产质子治疗装置是上海光源的“缩小版”,更是“升级版”。“我们这台装置产生的能量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要,原理都是同步加速器,大小约为上海光源的二十分之一,区别在于一个用的是质子,一个用的是电子。”陈志凌说。作为服务老百姓的医疗产品,装置还集成了许多医疗必需的治疗系统,这是上海光源所没有的。例如,笔形束点扫描技术将质子束精准打在不规则病灶的边缘和内部区域,图像引导与呼吸运动管理可以避免肿瘤随着呼吸移动而导致的误差,等等。质子装置的国产化之路经历过长期探索。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介绍,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2012年立项,在上海市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以及“十三五”时期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支持下进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瑞金医院及相关厂家合作研发,携手促进产、学、研、医协作融合发展。位于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的质子同步加速器。新华社记者方喆摄不止于“0到1”的突破不只是设备的“0到1”突破,更重要的是“1到100”的产业化进程。据了解,成本和治疗效率决定了质子治疗装置市场化的可能。该装置计划将建设成本降低到进口装置的80%,运维成本降低到60%。另外,从投入临床应用开始,一台质子治疗装置通常在三年以后达到最高效的使用状态。“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有很多,但质子治疗能够提供的服务在目前阶段还是非常有限,我们必须选出其中最能从质子治疗中获益的病人。在现有的光子治疗装置已经能获得很满意的疗效和很低的副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会优先推荐质子治疗。”陈佳艺说。6月3日,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瑞金医院和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在原来《推进国产质子治疗装置产业化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共同签署质子治疗项目瑞金方案推广应用合作协议,可复制、可推广的肿瘤质子中心一体化建设“瑞金方案”正在形成。陈海涛阐述说,肿瘤质子中心“瑞金方案”即在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研制,以及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建设中总结凝练的智慧和经验。包括质子的装置研制、产品升级、治疗指南、运行管理、经营效益以及质子中心筹建等各个方面,从临床需求、应用、验证、推广等多个维度,形成肿瘤治疗的系统性、标准化、规范化的推广方案。“我们不只是要做出一个设备,未来的目标更是把质子治疗的可复制方案推广出去,在核心技术方面实现质子治疗装置小型化,在诊断技术上形成一系列的配套标准和规范。”宁光说,“肿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患者跋涉千里来到上海负担很重。未来,我们希望在一些地级市推广建立小型的肿瘤中心,进一步降低治疗费用。”
  • 庄河市中医医院165.38万元采购生物显微镜,切片机
    html, body { -webkit-user-select: text } * { padding: 0 margin: 0 } .web-box { 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 .wenshang { margin: 0 auto width: 8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 20px 10px 0 10px } .wenshang h2 { display: block color: #900 text-align: center padding-bottom: 10px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ccc font-size: 16px } .site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content-box { text-align: left margin: 0 auto width: 80% margin-top: 25px text-indent: 2em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5px } .biaoge { margin: 0 auto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25px } .table_content { border-top: 1px solid #e0e0e0 border-left: 1px solid #e0e0e0 font-family: Arial /* width: 643px */ width: 100% margin-top: 10px margin-left: 15px } .table_content tr td { line-height: 29px } .table_content .bg { background-color: #f6f6f6 } .table_content tr td { border-right: 1px solid #e0e0e0 border-bottom: 1px solid #e0e0e0 } .table-left { text-align: left padding-left: 20px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 生物显微镜,切片机 开标时间: 2021-08-24 09:30 采购金额: 165.38万元 采购单位: 庄河市中医医院 采购联系人: 陈佳鹏 采购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 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 赵久明 代理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详细信息 庄河市中医医院病理、妇科、手术室设备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辽宁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2021-08-03 项目概况 庄河市中医医院病理、妇科、手术室设备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城关街道龙王庙村建设大街一段275号)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1年08月24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DXZ2021093 项目名称:庄河市中医医院病理、妇科、手术室设备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165.375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65.375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冰冻切片机1台、石蜡切片机1台、远程系统1套、生物显微镜(含显微镜物镜2个、3人共览系统1套)1套、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1台、妇科射频治疗仪1台、电动手术床1台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5个日历日内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详见招标文件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应当具备的条件;2. 本项目不允许联合体投标;3.合格投标人还要满足的其它资格条件:(1)投标人须是在中国境内注册且有能力提供本次采购的货物和服务的供应商,营业执照上具有相关经营范围; (2)外地投标人须具有在大连地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售后服务机构(具有相关经营范围);非投标人分公司或办事处的售后服务机构(具有相关经营范围)须有投标人和售后服务机构之间盖有公章的委托协议;注:A.截至2021年 08 月 24日,经“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信用辽宁”网站(www.lncredit.gov.cn)、“信用大连”网站(credit.dl.cn)、“中国政府采购网”网站(www.ccgp.gov.cn)查询,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不得参加本采购项目。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和证据采取截屏等方式留存。B.供应商三年内有行贿犯罪记录的不得参加本采购项目。C.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除单一来源采购项目外,为采购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不得再参加该采购项目的其他采购活动。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1年08月04日 至 2021年08月10日,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3:30至15: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城关街道龙王庙村建设大街一段275号) 方式:申请购买招标文件的投标人须携带下列资质证件复印件(复印件须加盖公章)各一套至大连雪山招标代理公司购买文件:A.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原件;B.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身份证明(须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本人签字);C.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原件;D.售后服务机构营业执照(外地供应商需提供);E.售后服务机构委托协议(外地供应商需提供);F.本项目政府采购公告前六个月内任一个月的依法缴纳税收、社会保障资金的缴款凭证;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将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初审(仅限于发售招标文件),初审合格后方可购买招标文件,详细资格审查以评标委员会审议结果为准。 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1年08月24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1年08月24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地点: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城关街道龙王庙村建设大街一段275号)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庄河市中医医院 地址:庄河市新华路一段75号 联系方式:陈佳鹏 18525633338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地 址: 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城关街道龙王庙村建设大街一段275号 联系方式:赵久明 15941113003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赵久明 电 话: 15941113003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click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show() }) $('.closeModel').click(function () { $('.modelDiv').hide() })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生物显微镜,切片机 开标时间:2021-08-24 09:30 预算金额:165.38万元 采购单位:庄河市中医医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庄河市中医医院病理、妇科、手术室设备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辽宁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1-08-03 项目概况 庄河市中医医院病理、妇科、手术室设备采购项目 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城关街道龙王庙村建设大街一段275号)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1年08月24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DXZ2021093 项目名称:庄河市中医医院病理、妇科、手术室设备采购项目 预算金额:165.3750000 万元(人民币) 最高限价(如有):165.3750000 万元(人民币) 采购需求: 冰冻切片机1台、石蜡切片机1台、远程系统1套、生物显微镜(含显微镜物镜2个、3人共览系统1套)1套、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1台、妇科射频治疗仪1台、电动手术床1台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5个日历日内 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 详见招标文件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应当具备的条件;2. 本项目不允许联合体投标;3.合格投标人还要满足的其它资格条件:(1)投标人须是在中国境内注册且有能力提供本次采购的货物和服务的供应商,营业执照上具有相关经营范围; (2)外地投标人须具有在大连地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售后服务机构(具有相关经营范围);非投标人分公司或办事处的售后服务机构(具有相关经营范围)须有投标人和售后服务机构之间盖有公章的委托协议;注:A.截至2021年 08 月 24日,经“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信用辽宁”网站(www.lncredit.gov.cn)、“信用大连”网站(credit.dl.cn)、“中国政府采购网”网站(www.ccgp.gov.cn)查询,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的不得参加本采购项目。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和证据采取截屏等方式留存。B.供应商三年内有行贿犯罪记录的不得参加本采购项目。C.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除单一来源采购项目外,为采购项目提供整体设计、规范编制或者项目管理、监理、检测等服务的供应商,不得再参加该采购项目的其他采购活动。 三、获取招标文件 时间:2021年08月04日 至 2021年08月10日,每天上午9:00至11:30,下午13:30至15: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城关街道龙王庙村建设大街一段275号) 方式:申请购买招标文件的投标人须携带下列资质证件复印件(复印件须加盖公章)各一套至大连雪山招标代理公司购买文件:A.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原件;B.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身份证明(须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本人签字);C.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原件;D.售后服务机构营业执照(外地供应商需提供);E.售后服务机构委托协议(外地供应商需提供);F.本项目政府采购公告前六个月内任一个月的依法缴纳税收、社会保障资金的缴款凭证;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将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初审(仅限于发售招标文件),初审合格后方可购买招标文件,详细资格审查以评标委员会审议结果为准。 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 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 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21年08月24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开标时间:2021年08月24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 地点: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城关街道龙王庙村建设大街一段275号) 五、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六、其他补充事宜 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 称:庄河市中医医院 地址:庄河市新华路一段75号 联系方式:陈佳鹏 18525633338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 称:大连雪山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地 址: 辽宁省大连庄河市城关街道龙王庙村建设大街一段275号 联系方式:赵久明 15941113003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赵久明 电 话: 15941113003
  • 191个项目!新疆第二批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任务专项、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公示
    关于对2022年第二批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任务专项、自然科学基金拟立项项目进行公示的通知各有关单位:2022年第二批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任务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已完成项目受理、形式审查、项目初评、自治区科技计划管理委员会审议、项目实施方案论证等立项环节。现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新科规〔2019〕1号)的要求,将拟立项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时间自2022年9月16日至22日(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在此期间,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拟立项项目的承担(依托)单位、项目负责人等内容存在异议的,均可向自治区科技厅资源配置与管理处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任务专项联系人及联系电话:高新处:魏迪雅3836818农村处:吴林蔚3828086社基处:米热尼沙3838787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社基处:麦尔哈巴马木提、米热尼沙3838787资源配置与管理处:陈龙忠3836149诚信监督电话:0991-3652231、3839835通讯地址: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科学一街353号邮政编码:830011附件:1. 2022年度第二批自治区创新环境(人才、基地)建设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拟立项项目表 2. 2022年度第二批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拟立项项目表 3. 2022年度第二批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专项拟立项项目表 自治区科技厅2022年9月16日2022年第二批自治区创新环境(人才、基地)建设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地州科学基金项目拟立项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单位申报人1青少年抑郁症伴自我伤害的团体辩证行为治疗对照研究阿克苏地区第四人民医院朱军2基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阿克苏地区牛梨形虫病及其治疗效果评价阿克苏地区动物疫病控制诊断中心李佳3石榴花活性多糖治疗奶牛乳房炎作用研究阿克苏地区动物疫病控制诊断中心努尔艾力麦提尼亚孜4新疆库拜煤田深部煤层气、煤系气、砂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开发技术研究拜城县非常规能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李祥5衰老-炎症-主动脉瓣膜钙化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冯俊6长链非编码RNA-LincIN/miR325轴调控磷酸化应激蛋白-STIP1诱导肾癌细胞向骨转移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王江7左房应变自动定量成像技术评价无心血管疾病症状早期高血压患者左房功能的研究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马丽8基于肌骨超声和血清细胞因子技术探讨金牛芪斛远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黄勇9铁调素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哈密市中心医院马丽娟10人胚胎干细胞微泡中m6A甲基化酶METTL3诱导视网膜 Müller细胞分化对视网膜变性疾病治疗的研究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冯强11基于转录组学整合蛋白质组学的罗补甫克比日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和田维吾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吴乐和12高血压达标中心管理模式在医共体中的应用与研究吉木萨尔县人民医院张瑞红13西北戈壁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责任血管类型及机制吉木萨尔县人民医院朱仁敬14喀什地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肠道菌群差异性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木也赛尔麦麦提依明15BRMS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自噬)影响多发性骨髓瘤进展的机制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努尔阿米娜依明尼亚孜16亳火针点刺结合拔罐放血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杨霞17经阴道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联合容积对比成像技术诊断宫腔粘连患者应用价值的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高晶18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影像组学特征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相关性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阿迪力阿布来提19床旁超声快速判断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成功的临床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易绍龙20基于Kim分型的脑白质病变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神经影像结合血液生物标记物纵向变化在南疆地区多民族比较的初步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胡瑞红21南疆地区首发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抗抑郁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热孜亚• 阿不来孜22小儿肾结石术前、术后检测生物标记物尿NGAL水平对诊断和评估AKI的作用和早期预警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哈日热依丁23振幅整合脑电图对窒息早产儿的远期神经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布伟麦尔也木玉苏甫24GDF15对Erastin诱导的宫颈癌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夏木西卡玛尔• 阿布都克热木25ESAT-6通过NEAT1/miRNA-125b/TNF-α通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祖力皮喀尔阿卜杜热合曼26miR-370-3p通过靶向调控TLR4-NLRP3-caspase-1细胞焦亡途径参与肺结核进展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刘雯27基于4D-Lab-free技术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与恶性、炎性胸腔积液患者差异蛋白的研究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排尔达• 艾呢28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干预效果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张译友29慢性痛风降尿酸药物的综合评价研究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赵江林30下调miR183在米托蒽醌诱导HepG2发生免疫原性死亡中的价值研究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菅辉玲31果园生草对库尔勒香梨园生态环境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库尔勒市香梨研究中心张峰32新疆地区二级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指标体系建设与实证研究皮山县人民医院郭阿娟33新疆荒漠肉苁蓉复方咀嚼片的制备及抗疲劳药效学研究沙雅县人民医院王郑园34天山不同海拔高度雪岭云杉树冠对降雨分配的比较研究天池博格达生态环境监测站徐柱35血浆蛋白Z、蛋白Z依赖蛋白酶抑制剂检测在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可行性研究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冯凯娣36企业科研诚信行为规范工作指引的研制乌鲁木齐市技术创新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文洪江37采用宏基因技术对新疆地区人群不同饮食结构间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内菌群的构成变化及应用研究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傅海燕38PTPRF介导FYN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机制研究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张亮39肥大细胞上IgE高亲和力受体交联糖基化N-甘氨酸化NPC2介导过敏性哮喘的机制研究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刘甚红40MRI联合经直肠腔内超声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蔡玉新41C-MYC 在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乌恰县人民医院秦辉42miR-324-3p/PGAM1信号轴通过糖代谢重编程调控骨肉瘤发展的机制研究乌恰县人民医院蒋羽清43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与后路椎间盘镜技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杨晨44宛氏拟青霉提取物对氯化钠胁迫下加工辣椒幼苗生长及生理影响的研究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叶远荣45低温胁迫对海岛棉种子萌发期的影响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范阿棋46普惠金融约束下的新疆中小企业信贷决策方法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陈佳佳47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防治机理研究新疆国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曹洪梅48没食子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新疆奇沐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魏玉洁49基于生态气象指数的阿克苏地区生态旅游舒适度评价指标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气象局陈丹50内毒素蓄积引起肠道菌群和黏液屏障改变致慢性低度炎症的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严杜建51哈密市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指标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气象局白松竹5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血清miR-21及VCAM-1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性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吐地海尼木阿布都热依木53喀什地区老年脑卒中患者衰弱的行动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邹燕萍54西昆仑山北坡高山降水梯度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气象局玛依热艾海提55掺风积沙水泥稳定土工程性能研究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王海56文化润疆背景下融入花文化元素的植物压花旅游文创作品设计与制作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杨逢玉57二代测序技术用于单基因糖尿病的筛查及家系研究。叶城县人民医院吾哈力吐鲁甫58伊犁州犊牛腹泻病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应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王楠59伊犁地区类风湿关节炎诊疗现况调查及研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田孟江60皮山多胎红羊在伊犁州直不同饲养方式下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研究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王骁61基于水热调控方法的新疆阿魏优质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伊犁职业技术学院刘忠权62碱性成岩环境下富火山碎屑砂砾岩中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牛君63基于沉淀/溶解原理的油田阻垢纳米缓释剂的研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明惠64非均相电芬顿污水处理技术中功能化阴极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马金贵65水合物法提浓LNG尾气中氦气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李璟明
  • 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立项《锂电隔膜透气度检测方法》团体标准
    各有关单位:根据《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有关方面申报项目的基础上,学会组织专家对《锂电隔膜透气度检测方法》的团体标准进行立项评审。经评审,该项团体标准符合立项条件,批准立项《见附件》。现将项目名称、主要起草单位等信息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www.ttbz.org.cn)予以公示,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如有任何建议和要求,请与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联系。同时也欢迎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团体标准的起草制定工作。 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联系方式联系人:陈佳 13795212029邮 箱:504812632@qq.com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关于《锂电隔膜透气度检测方法》团体标准的立项公告.pdf
  • 聚焦 | 散射式近场光学技术开创者-Fritz Keilmann教授访问中国科学家
    ● 合作交流为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使产品更好的为科研工作者服务,今秋11月,s-SNOM散射式近场光学技术开创者-慕尼黑大学Fritz Keilmann教授到访中国上海、深圳、广州等地,与中国科学家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合作。Fritz Keilmann教授任职于德国慕尼黑大学(Ludwigs-Maximilians-Universit?t),主要从事红外纳米显微和光谱研究,自本世纪初起与Rainer Hillenbrand(现任教于西班牙nanoGUNE研究中心)等学生研究并实现了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开发和搭建工作,而后作为主要奠基人成立了全球知名近场光学设备研发供应企业——德国neaspec公司。此次中国之行,Fritz Keilmann教授先后到访了上海理工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院校的neaspec优质用户,对中国近场技术近年来的长足发展印象深刻,另外,Fritz Keilmann教授还先后参加了深圳先进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报告题目:THz Near Field Mictroscopy),中山大学近场技术研讨会(报告题目:Surface-guide slow light for nanoscopy),与现场老师和同学深入浅出地交换了意见和看法,并获得一致好评。Fritz Keilmann教授也非常期待明年的中国之行可以与更多的学术友人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图一:左上:Fritz教授参加深圳先进科学与技术国际会议;右上:Fritz教授参加中山大学近场技术研讨会;左下:Fritz教授和上海理工游老师(庄松林院士团队)及组员合照;右下:Fritz教授参观中山大学陈焕君老师(许宁生院士团队)实验室。● 新品推出 近期,德国neaspec公司又推出了三代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简称s-SNOM),其采用的散射式核心设计技术,大的提高了光学分辨率,并且不依赖于入射激光的波长,能够在可见、红外和太赫兹波段范围内,提供优于纳米空间分辨率的显微和光谱测量。目前,三代散射式近场显微镜已成功集合了纳米傅里叶红外(nanoFTIR),针增强拉曼(TERS),纳米超快光谱(nano-ultrafast),纳米太赫兹(nano-THz)等多种功能,并可以提供低温(10K)、超高真空(10-9mBar)等端测量环境,在等离基元、纳米FTIR和太赫兹等众多研究方向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科研成果。图二:neaspec新近场系统可集成纳米傅里叶红外(FTIR)、纳米超快光谱(ultrafast)、针增强拉曼(TERS)和纳米太赫兹系统(THz)。 【进展参考】 1. 薛孟飞, 陈佳宁. 基于扫描探针技术的超分辨光学成像和谱学研究进展[J].物理, 2019, 48(10):662-676.
  • 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发布《塑料 无卤阻燃抗冲击聚苯乙烯(PS-I)专用料》征求意见稿
    各会员单位、业界单位及专家:由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立项,福建新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起草的团体标准《塑料 无卤阻燃抗冲击聚苯乙烯(PS-I)专用料》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的编制(附件1)。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单位和个人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填写团体标准征求意见回函表(附件2),征集意见截止日期为2023年4月30日。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联系方式联系人:陈佳 13795212029邮箱:504812632@qq.com附件1:塑料无卤阻燃抗冲击聚苯乙烯(PS-I)专用料-征求意见稿.pdf附件2:意见反馈表.pdf上海市塑料工程技术学会关于《塑料 无卤阻燃抗冲击聚苯乙烯(PS-I)专用料》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的通知.pdf
  • 国产质谱仪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学仪器上市公司加速国产替代
    作为科技创新重要支撑,科学仪器是攻克“卡脖子”的关键一环,产业链的国产化已刻不容缓。5月25日,禾信仪器宣布推出国产首台LC-QTOFMS,对行业创新升级有重要意义。目前,多家仪器上市公司涌入相关赛道,加快布局、积极攻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谢孟峡表示,科学仪器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研究合作加强的重要载体。“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在该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支撑保障相关应用领域安全和自主可控。目前,众多国内上市公司正努力实现高水平科研自主自强,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作为关键环节急需攻坚技术创新再突破科学仪器行业是典型的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细分市场种类主要包括光谱仪、质谱仪、材料测试仪等。其中,质谱仪为实验分析仪器重要分支,目前主要应用于医疗临床检验、食品安全检测、工业等领域。科学仪器与半导体、操作系统一样被视为我国被“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从质谱仪来看,中商情数据显示,我国质谱仪进口率超70%。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质谱仪及其所需的高端激光器等零部件高速依赖进口,部分市场被垄断、核心零件性能不高、成本高难以定制化、产品布局体系仍待完善成为行业突出性问题,因此质谱仪及其关键零件的创新发展及国产化越发重要。此次禾信仪器推出的国产首台LC-QTOFMS的相关技术实现了产品核心模块完全自主可控。公司称,这代表着国产质谱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为高端质谱仪国产替代进程注入了新动能,相关产品已开展了食品、环境等行业的多个应用。禾信仪器产品总监朱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LC-QTOFMS质谱仪国产化率是0,因此开发自研十分必要,历时6年时间,禾信仪器开发推出,产品具备更准确、灵敏、稳定及自主可控的特性,整机关键部件也基本实现了国产化。突破“卡脖子”,实现全面国产化,是国产高端科学仪器发展必经之路。我国相关部门近年来大力扶持科学仪器行业自主创新与国产化,多地也出台高端仪器产业发展方案,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产业基金。在政策引导和资本支持下,一批科学仪器领域上市公司也成长起来,甚至在细分领域逐步走向前列。禾信仪器是目前国内少数自主研发全面掌握质谱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多款高端质谱产品打破进口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聚光科技在高端科学仪器多个应用领域陆续构建了相对完整产品线,皖仪科技在实验室分析仪器等方面建立相对健全的体系。另外,奥普光电、中微公司等在科学仪器产业链的芯片等领域也进行了深度布局。“国内政策不断支持科学仪器行业发展,企业也在高端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去年以来国家政策优化接续势能凸显,金融体系和产业链持续融合。在产业链金融工具创新指引下,科学仪器领域的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获得了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支持,一定程度压降该领域自主科技创新的高资本门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产仪器空间广阔自研芯片等为国产化关键目前,科学仪器赛道已起,众多上市公司涌入,也是瞄准了其广泛的空间及前景。整体而言,目前科学仪器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新能源、消费电子、生物医疗等领域。仅从质谱仪来看,在规模上,根据调研机构Transparency的测算,预计2025年全球质谱仪器市场将达112亿美元。中国质谱仪市场2026年将达约230亿元。国产化空间巨大的同时,国产替代趋势加快。目前,科学仪器领域的芯片、存储器、设计和控制系统软件等重要环节,均存在“卡脖子”问题,加快在芯片等领域自研及产业链联合创新是国产化的关键。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两化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宋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质谱仪行业,国内外企业差距逐步减小,厂商目前主要在产品整机可靠性、核心元器件精密制造技术等方面提升,并在芯片及大数据进一步突破,以拥有国内顶尖设备。在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中,谁掌握更为先进、精密的仪器,谁就掌握了探索和发展的主动权。科学仪器不仅是科技研发创新的重要工具,也是工业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当前我国科学仪器产业链的国产化率得到切实有效提升,预计未来国产替代在科学仪器产业链将成为新的战略增长动能。”陈佳表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