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陈洪渊

仪器信息网陈洪渊专题为您整合陈洪渊相关的最新文章,在陈洪渊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陈洪渊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陈洪渊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陈洪渊话题讨论。

陈洪渊相关的资讯

  • 陈洪渊院士谈分析化学:“一个都不能少”——访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经历了多次变革,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提高,分析化学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到这其中的&ldquo 翻天覆地&rdquo 若不是身处其中,可能也不会有那么深的感情和期待。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进入了分析化学领域,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与分析化学&ldquo 相知相守&rdquo ,可谓是分析化学界的&ldquo 大师&rdquo 。借着第二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暨展览会的机会,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采访了陈洪渊院士,请他为大家谈谈分析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   &ldquo 分析化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dquo   陈洪渊院士自1960年开始踏入分析化学这个行业,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致力于分析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分析化学的发展过程。那么他眼中的分析化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据陈洪渊院士介绍,他1956年进入南京大学求学,当时本科学的是放射化学,1960年作为预备教师留校随之分配提前进入分析化学教研室活动,1961年毕业正式担任助教工作。对于分析化学这50多年的变化,陈洪渊院士感慨万千,并用了&ldquo 翻天覆地&rdquo 四个字来形容。他说,&ldquo 60年代,分析化学主要是容量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度分析(大多还只是比色分析)、和小部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我们上学的时候用的最多的也就是容量分析和一般光度分析。现在,分析化学涵盖面大大拓展了,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已经融合在一起,同时光谱、色谱、波谱、质谱等仪器分析也都归结到分析化学的队伍中来了。&rdquo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ldquo 从发展历程上来说,分析化学由最初的元素、有机小分子、大分子等的成分分析,走到了如今的活体生物分子、单分子和单细胞的分析,这其中还涉及很多实时、活体的分析等等,可以说分析化学已经走到了生命分析的时代。&rdquo 说到这儿的时候,陈洪渊院士还特别强调,&ldquo 现在的分析化学更深奥了,其面临的挑战更大了,也更难做了。比如,活体的生命分析科学要求时空分辨、信号转导,而信号转导关联着生物分子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与结构变化过程,生命分析化学的研究内容更多样、复杂了&hellip ..。&rdquo   从技术进展的角度来说,分析化学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各种新技术、新仪器层出不穷。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让大家感觉有点&ldquo 失望&rdquo ,比如电化学仪器小巧,可以实现便携、现场检测,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相对于其它门类的商业化仪器来说总是不够满意。不过,陈洪渊院士的回答却让我们看到了电化学不一样的一面,&ldquo 近年来,电化学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在生物传感器研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市场上做得比较好的葡萄糖传感器就用了电化学技术,应用很广泛。&rdquo 同时,陈洪渊院士也指出,&ldquo 从原子水平来看,电化学的本质是外层电子的得失导致的氧化还原反应,受其原理的限制只能够按照其自身能够发挥的作用来决定它的用途,不能苛求其&lsquo 全能&rsquo 。但我们应该跳出传统的仪器概念去看待电化学的技术发展问题,现在的电化学已经不仅局限于电极表面的研究,而是利用电化学的原理研究生物分子中电子传递及生命过程。电子传递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如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研究生命过程中的电子传递运动,可以揭示许多深奥的生命现象。也许暂时做不成很多商业化的仪器,也许根本就不需要做成仪器,只要有一个优越的&ldquo 探头&rdquo 及其阵列,就已经可以揭示许多内在的科学问题了。&rdquo   分析化学发展到现在,基础研究工作已经很深入、很高端了,SCI的论文数也与日俱增,只是目前把基础研究应用于实际或真正产业化的应用却还很少,这让很多关心行业发展的人士倍感惋惜。对于这个问题,陈洪渊院士谈到,&ldquo 这和我们国家现有的体制有关系,也是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应该理性地去看待。首先,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文章来提升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另一方面,分析方法的仪器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时候花了很长时间也很难看到结果。目前,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可能更有诱惑力 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们很多技术还没有走向成熟。当前,国家相关政策已经在调整和引导,也有部分成熟的技术走向了实际应用,演变成仪器设备或检测仪器,我相信慢慢会走向理性化的。&rdquo   &ldquo 各种分析技术都需要&rdquo   当前,在各类学术会议及研讨会中,大家经常会谈起:最具前景的分析技术有哪些,目前分析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对此,陈洪渊院士持什么观点呢?   无机、有机、分析、物化、高分子&hellip &hellip 学校分了很多的专业、教研室,这是为了教学(教和学)的需要和方便,它们真的可以各自为家吗?&ldquo 当然不能&rdquo ,陈洪渊院士谈到,&ldquo 学科的划分是学习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做科研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不能彼此完全割裂开来。其实,化学是一个大领域,化学从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大块:一块是反应、合成,包括无机、有机等各类合成,要合成就得通过反应,要促成反应,就要研究热力学和动力学,这就包涵了物理化学 另一块就是分离分析和识别表征,那就是指分析化学这一块了。分析化学是一个普遍应用的方法、手段,任何一个分支学科都少不了使用分析化学去对物质进行分析和表征。&rdquo   化学研究什么?陈洪渊院士谈到,&ldquo 一方面是研究天然存在的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状态等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将它各自分离纯化使其为人类所用 另一方面,还要创造人类需要而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大家知道,化学是人类创作新物质最多的自然科学领域。化学从这个意义来说,它的基本任务有两大方面:一是反应、合成,及利用化学反应通过驾驭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性质,通过有机合成与无机合成,实现新物质的产生 另一方面,就是对物质进行分离分析和识别表征,这不仅是对天然已经存在的物质世界进行认识,还要认识新创造的物质,为人类所用。于是,为完成人类对化学世界的认识和利用,在学科上就有了无机、有机、物化、分析、高分子等理科型的分支学科,和工科型的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等学科分支的诞生,来实现物质的宏量生产。其间,对于整体化学科学领域而言,分析化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到了二十一世纪,进入生命科学突显的年代,分析化学又衍生出生命分析这一分支,内容更加纷繁复杂了。&rdquo   分析化学除了建立分析方法之外,传感器件和仪器装备也是一个很好的出口。对于大家经常讨论的谈到最具前景的分析技术这个话题,陈洪渊院士却连连摆手,&ldquo 不能这样机械地看待这个问题,每个发展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要求,而且由于每一种分析技术的原理不同,其用处也不一样,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而不能简单地说哪个最有用。就像匕首、大刀、手枪、步枪、大炮、原子弹等武器,有的小巧、有的威力大,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需求,但是一个也不能少。分析技术也一样,各种技术都需要,各个方向都要发展,也只有各个技术都发展了,分析化学这个学科才是健全的,其发展才是良性的。&rdquo 同时,陈洪渊院士也谈到,&ldquo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光学用处更广泛一些,因为从原理方面来讲,光可以分不同的波段,分子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分为伸缩、振动、转动等等,由此相对应而衍生的仪器种类也就比较多。&rdquo   &ldquo 在各种分析技术中,不管是大型的色谱、质谱等仪器,还是小的快速检测产品都是需要的。比如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的要求快速筛选,不要求太准确,这个时候快检产品就是最有用的,没必要用大型仪器去做。当然,若追求高精度和准确度,就必须要用大型的谱学类的仪器了,而且还有对样品进行一系列的前处理等制备过程。&rdquo 同时,陈洪渊院士也指出,&ldquo 现阶段,很多人不愿意去做&lsquo 小&rsquo 仪器,核心配件的钻研也往往耐不住寂寞,在一定程度上和我们国家的体制有关系,很多人认为小仪器产值不大,原理也不复杂,认为不值得精心去做,或者认为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但是实际上&lsquo 小&rsquo 仪器同样重要,而且有时候一个螺丝就可能影响全局。&rdquo 讲到这,陈洪渊院士还特别拿自己手腕上的瑞士机械表打比方,他说,&ldquo 为什么瑞士的手表能够享誉世界?因为它深知连每一个小螺丝的松紧都有可能影响其指针的运动速度,因为它注重了包括每一个小螺丝在内的质量、布局和精准的安装,才有高质量的产品。而对于我国的仪器行业来说,还有很多核心部件做不了,这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rdquo   &ldquo 所以,分析化学的发展是综合的,任何&lsquo 急功近利&rsquo 的、&lsquo 贪大&rsquo 的行为都是不科学的。整个仪器行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简易的、精密的 大型的、小型的 整机、配件都是必须的。&rdquo   为师之道:&ldquo 提纲挈领,拓展知识面&rdquo   作为分析化学的教育工作者,陈洪渊院士一直耕耘在教育的一线,对分析化学领域的人才培养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他的为师之道。   谈到现在学校的教育,陈洪渊院士语重心长地说,&ldquo 分析化学需要综合性的人才,知识面要广、动手能力要强。而现在很多大学的研究生发篇几篇论文就可以毕业,缺少应用和实践经验,这是亟须改进的。要想把分析化学做好,就必须要掌握好化学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要具备物理、电学和电子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分析仪器行业的人才也一样,需要电子、机械、力学等数理化各方面的知识。&rdquo 说到这,陈洪渊院士还特别提到一个让他倍感可惜的事情,&ldquo 当前,许多学校在分析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把电子学、物理等课程都砍掉了,这是分析化学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很大的缺陷。&rdquo   此外,陈洪渊院士还谈到,&ldquo 现在大学里面的教科书越编越厚,但内容很不简明,没有提纲挈领的东西,点不到要害。结果导致学生学的知识繁琐而缺乏条理,枝枝节节讲得很细,舍本逐末,因而掌握不了全局的知识结构,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对相关学科关心太少。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比较简明的方法来说明深奥的问题,提纲挈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而不是机械地去要求 我们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尔后才能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我们要让学生把光、电、色、磁等每种方法的原理搞得清清楚楚,细节的东西让学生自己慢慢地去揣摩、钻研为好。&rdquo   最后,陈洪渊院士再一次强调,&ldquo 学习是分学科的,专业也是分学科的,但是工作的时候不管是哪个学科,解决问题都是综合的。所以,不管是在学校的学生,还是已经毕业工作的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把知识面铺开,广泛涉猎并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rdquo   编辑手记:   采访过程中,陈洪渊院士不止一次地强调分析化学需要综合性的人才,不仅是分析化学专业的知识,光、电、色、磁等各学科的知识都要涉猎与掌握。从陈洪渊院士的言语之间,笔者处处可以感受到一位76岁老专家对我国分析化学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仪器行业的同行们,您在工作的过程中是否也感觉到了知识面的匮乏?您是否已经开始学习了呢?   采访编辑:叶建
  • 陈洪渊院士:教学如刀背,科研似刀锋
    陈洪渊院士深耕分析化学几十年,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独到思考教学如刀背,科研似刀锋(治学者)陈洪渊(中)在研究室指导学生工作。  不久前,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将杰出导师奖颁给了5位中国科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邓兴旺、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陈洪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获此殊荣。奖项旨在强调导师启发年轻科学家的重要性,但由此引发的,却是公众对科研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  教学与科研如何平衡,如何培养出更多科技人才,如何促进科技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一起来听听这些“治学者”的思考。  ——编者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单细胞时空分辨分析系统仪器研究室里,灯光常常亮到深夜。这意味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教授与项目组成员还在工作。六十年,一甲子,陈洪渊没有离开过分析化学。通过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努力,他不仅大大推动了分析化学在我国的发展,也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前不久,他与另外4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一道,获得了由《自然》杂志颁发的杰出导师奖。  从前沿科技到民生领域,分析化学与我们息息相关  什么是分析化学?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  “化学是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创造新物质的科学。分析化学则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人们获得物质组成、结构和物质变化过程中时空演变信息的一门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伴随着学科交叉,分析化学与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包括分析化学在内的测量科学,是衡量科技发展和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陈洪渊介绍,“人类基因组图谱测序计划也是由于分析化学的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发展而得以提前完成。”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极大变化,由最初的元素、有机小分子、大分子等的成分分析,到如今的活体生物分子、单分子、单颗粒和单细胞的成像分析。从而,分析化学又衍生出生命分析化学这一分支,而这不仅是当前分析化学领域的前沿热点,也是陈洪渊团队的重点研究内容。  “我们目前正在研制的单细胞高时空分辨系统有什么价值?”陈洪渊说,“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细胞。群体的平均值虽然有用,但无法准确反映单个细胞的性质,它们有时差异甚大,而这些差异也许包含着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癌症等疾病,实现精准个体化治疗。而诸如人类意识和记忆的形成、生命的起源等基础科学问题,也都离不开分析化学的应用。”  陈洪渊用“顶天立地”来形容分析化学的作用:既要在前沿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也要发展与国计民生紧密结合的实际应用。例如在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方面,分析化学就有着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科研成果更易量化和显现,但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  长期在科研、教学一线的经历,使陈洪渊对如何平衡两者有着自己的关切和思考。  “教学与科研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两大板块,也是教师职称评审和成果考核的两个方面。”陈洪渊打了个比方:教学是刀背,科研是刀锋。没有刀背的支持,刀锋就会卷刃。“科研成果更易显现和量化,教学效果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凸显,但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陈洪渊认为,教师职称和学科考评,长期以来普遍侧重科研成果,其中又以论文指标为先,这种偏颇情况如果不及时扭转,后果不堪设想。  陈洪渊说,通过教材编写水平、与学生互动情况以及学生成绩等方式,教学成果可以得到有效衡量。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不断改进教师考评体系,并一再强调优秀教师站在教学第一线,目的即在于此。“南京大学设置了教学岗的教授与副教授,并设立数额巨大的奖教金,重奖教学优秀的教师,还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启动经费,以此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的考评氛围。”陈洪渊表示。  陈洪渊说,科研与教学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让科研任务带动教学的改进。比如,分析化学的前沿领域需要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同时还要具备物理、生物、电子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为了科研发展的需要,就需要改进课程设置,提高教师水平。  把学生培养成有独立钻研能力的骏马,而不是绵羊  对于高等院校科研人员收入水平较低的讨论,陈洪渊也谈了自己的看法。“科研人员要求提高待遇、体面生活,在情理之中;但我们不能唯功利论,过分强调功利刺激效益,失却合理的平衡,否则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并危及学界未来。”他坦言,做科研有研究周期,人才培养也有一个成长周期,因此年轻科研人员面临的压力很大、尤为不易。陈洪渊介绍,南京大学对于引进和本土培养的科研人才,不仅从生活上给予专项补助,解决其后顾之忧,也在工作上安排项目启动资金,吸引和留住了人才。  “同时,在分析化学领域,我们应该对科研成果转化更加重视起来。”陈洪渊说,“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能提高我国科技生产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水平。从这个角度思考,科研与生活,都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也不把学生当作出数据的操作工。他对研究生一贯采取“放养”策略,导师要想的是怎样把学生培养成有独立钻研能力的骏马,而不是惟命是从的绵羊,“作为导师,最要紧的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陈洪渊至今培养了120多名博士和硕士,其中包括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2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获得者。他所带领的团队曾获得分析化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的群体项目。
  • 陈洪渊院士:中国质谱进入新时代
    p   质谱是一类综合性分析仪器,可广泛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学、地球化学、核工业、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医学卫生、食品化学、石油化工等领域以及空间技术和公安工作特种分析等方面,应用范围极为广泛。质谱起源于物理学,自1912年起,质谱相关研究成果共获得七次诺贝尔奖项,其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 /p p   随着质谱行业从业人数的增多,质谱学术会议也逐渐统一化。新一届的“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将于2018年11月23-26日在广州举办。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陈洪渊院士,请他介绍本次会议的意义,以及对中国质谱发展的促进作用。 /p p   在采访过程中,陈院士谈到了中国质谱正向新时代迈进,并且指出,中国质谱进入新时代的几大标志。 /p p    strong 标志一:中国质谱大会的融合 /strong /p p   往年,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由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分别举办,在工作内容及人员方面存在重复的现象,资源有所浪费。今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则整合了二者的力量,再加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仪器专业委员会,由三家联合主办,齐心协力将本次会议打造成更大的交流平台。从这个角度来看,质谱大会的融合是中国质谱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p p   随着几家学术组织力量的聚合,物理、化学、环境、能源等学科将在本次大会上得到充分融合,自然学科交叉相通,综合性的质谱仪器则是连接各学科的纽带。大会将极大地凝聚中国质谱界同仁的力量,使中国质谱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1c6c4d91-81a2-41b8-914e-1b35e29d0375.jpg" title=" 陈洪渊院士.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洪渊院士 /strong /p p    strong 标志二:顺应学科的发展 /strong /p p   钱学森曾经说过现代科技革命主要是信息科技革命,而信息科技包括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以及测量科学,其中测量科学是基础和关键部分。如今,分析化学学科已经变更为化学测量学。相对于分析来说,测量的概念更加广泛。不只是成分含量的测定,还可以利用光、电、磁等特性来获得有关物质的结构、形貌等信息。 /p p   质谱作为主要的分析测量手段,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质谱成像技术由于能够较好地呈现待测样品的状态、形貌及结构信息,从而在表征反应过程等方面有较大应用。质谱这一变化正好顺应了整个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质谱进入了新时代。 /p p    strong 标志三:质谱仪器国产化大跨步发展 /strong /p p   随着质谱仪器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分析、生命科学及反恐应急领域的大量应用,我国质谱仪器的市场需求量增长迅速。但是,在高端质谱仪器领域,进口品牌几乎垄断市场,国内质谱仪生产厂商只能在夹缝中寻找空间。近年来,我国在质谱仪器研发方面开始迅速崛起,从业人员队伍逐渐壮大,更多海外留学归来的优秀中青年学者加入了质谱仪器研发大军,国内外质谱仪器的差距正逐渐缩小。 /p p   自2006年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推出商品化GC-MS 3100色谱-质谱联用仪开始,越来越多的国产质谱仪陆续问世,如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公司于2009年推出的M6单四级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推出的HXTOF50、SPAMS05系列的质谱仪器等。 /p p   同时,国家对科学仪器的研制也格外重视,2011年起科技部和基金委实施了仪器研发重大专项,其中,对于质谱项目的支持力度极大,涉及方向包括飞行时间、四极杆、ICP-MS以及关键零部件等。据统计,至2013年科技部支持的质谱相关项目共有14项,专项资金投入和企业配套之和达8亿元。 /p p   陈洪渊院士主持的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在国际上率先耦合了纳米电化学-光学分析和极紫外光解吸/电离质谱技术的集成系统,大大提高了单细胞分析的灵敏度和时空分辨率,可以定量分析单个细胞器(例如溶酶体等)中蛋白活性 质谱成像系统的VUV解吸/电离质谱单细胞成像部分与商品化SIMS仪器比较,该法的分子碎片少,灵敏度高,优于常规紫外光解吸/电离以及SIMS(Bi3+源)方法,实现了约500 nm的空间分辨,其它指标也都可与国外同类仪器媲美,如VUVDI方法的离子产率、碎片和图像对比度均有明显提高。 /p p   尽管目前市场上进口质谱仪器居多,国产质谱仪产业化仍需进一步努力,但随着国家对质谱仪器研发的重视,必将会推动质谱展业迅速发展。中国质谱技术大跨步向前迈进,中国质谱新时代的脚步已叩响。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8年11月23日开幕的中国质谱学术大会上,我们将有望一睹中国质谱事业新风采。仪器信息网作为大会合作媒体,届时将带来精彩报道,敬请期待。 /span /p p br/ /p
  • 陈洪渊院士:质谱是综合性分析手段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快速发展的中国质谱分析”专题系列采访由 strong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 /strong 与 strong 仪器信息网 /strong 共同制作。本专题采访了5位来自顶级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相关领域专家,介绍我国质谱发展情况。此次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strong 陈洪渊 /strong 院士为大家介绍我国质谱在研发及应用等方面的总体情况,以及陈洪渊院士团队有关质谱研究的最新进展。 /p script type=" text/java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FBDD491ABE323D98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script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采访编辑:李博&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快速发展的中国质谱分析”专题系列采访: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22/236459.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陈洪渊院士:质谱是综合性分析手段 /span /a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22/236471.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张玉奎院士:色质联用技术具有强大生命力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22/236477.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张新荣教授:快速、常压是离子源技术发展趋势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25/236552.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林金明教授:细胞分析是质谱联用技术重要发展方向 /span /a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 a title=" "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22/236460.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79, 129, 189) " 端裕树博士:中国的质谱用户发生很大变化 /span /a br/ /p
  • 陈洪渊院士、张玉奎院士荣获“环境化学特别贡献奖”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11月18日,由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在武汉开幕。大会首日的开幕式上特别举行了颁奖仪式,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荣获“环境化学特别贡献奖”!颁奖现场 获奖者简介:陈洪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1937年12月出生于浙江三门,1961年从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并留校任教。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美国化学会会士,是国际著名的分析化学家。他致力于分析化学的科研和教学,率先提出"生命分析化学"新理念,致力仪器分析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达40余年,在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的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陈先生先后担任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中国质谱学报与分析科学学报主编。2015年,国际著名的《 NATURE 》杂志公布杰出导师奖,陈洪渊院士荣获终身成就奖。陈洪渊院士长期关注环境化学学科发展,为学科发展建言献策,对环境化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张玉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出生于河北保定,1965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副所长、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主任、973前沿交叉领域专家组组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色谱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张玉奎院士建立了系统的色谱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方法,为液相色谱专家系统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深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完成国家任务与仪器的应用开发。近年来,结合国家重大应用领域的需求,放眼于分析学科与生命学科的交叉发展,侧重开展蛋白质组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并将其用于环境毒理、精准医学等领域。发表论文6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际 HPLC 科学委员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张玉奎院士长期关注环境化学学科建设,培养了一批活跃在环境化学及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为环境化学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中国科学院陈洪渊院士莅临艾玮得生物和东大苏州医械院指导
    8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陈洪渊教授莅临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和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白晶、艾玮得副总经理陈早早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热情的接待。“陈洪渊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生命分析化学、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多个前沿领域的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陈洪渊院士的莅临指导,为研究院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动力,也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在访期间,研究院副院长白晶首先向陈洪渊院士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整体概况,包括在可降解医用金属材料领域的重要进展。 陈洪渊院士对这一方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表示,医疗器械领域的科学研究在推动医疗健康事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研究院能够继续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后,艾玮得副总经理陈早早向陈洪渊院士介绍了研究院和艾玮得在类器官与器官芯片领域的发展情况,包括在新药研发、精准医疗、化妆品与食品评价、航空航天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取得的荣誉奖项和成功合作案例。 陈洪渊院士对类器官与器官芯片科研成果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表示赞赏并予以高度评价,并鼓励研究院和艾玮得继续在该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此次来访,不仅加深了研究院与业界专家在相关学科的深度交流,也激发了研究院人员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意识。研究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推动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 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VATARGET)成立于2021年,是一家专注于人体器官芯片及生命科学设备研发与生产的创新科技公司,其核心技术转化于东南大学器官芯片科研团队,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在新药研发、精准医疗、疾病建模、美妆安全性评价等科研场景中。目前,艾玮得已与恒瑞、先声、齐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国内外知名药企,多所医院、研究机构及高校达成深度合作,持续推动器官芯片在更多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助力生命科学快速发展。
  • 陈洪渊院士团队“单细胞试剂盒”获进展 成果再发《PNAS》
    p   近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陈洪渊院士团队在单细胞分子动态分析系统研究中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Direct Electrochemical Observation of Glucosidase Activity in Isolated Single Lysosomes from a Living Cell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 《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文章链接为 a title=" " target=" _self" href="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8/03/28/1719844115"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8/03/28/1719844115 /a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9f385adf-ed02-484e-a132-0220b4111f4d.jpg" title=" 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454d0853-a7ca-487f-91b2-7ebbd6926be9.jpg" title=" 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陈洪渊院士接受仪器信息网视频采访 /strong /p p   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揭示生命的奥秘必须从细胞着手。鉴于细胞自身的复杂性及彼此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研究细胞群体及其行为固然重要,但往往会掩盖多种特征,因此需要在单细胞层面了解细胞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陈洪渊院士团队在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支持下,提出发展基于电化学分析、结合光学和质谱分析的全新单细胞时空分辨分子动态分析系统。2016年,团队成员江德臣教授研究小组在此指导思想下,利用纳通道电输运的精准特性,将飞升 (10-15L) 量级的多种试剂导入单个活细胞中,构建“单细胞试剂盒”,实现了对单细胞中蛋白化学活性的定量分析。研究工作发表于PNAS (2016,113, 11436-11440)。 /p p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一步提升单细胞电化学分析的空间识别能力至纳米级,建立了可分析单个细胞器(直径 ~100 nm)中蛋白化学活性的“试剂盒”。该装置利用电输运,将胞内单个溶酶体颗粒分离进入毛细管尖端 基于溶酶体在纳米针尖限域空间的受限扩散,循环转化被检蛋白(葡萄糖苷酶)的底物,产生足量的过氧化氢加以电化学定量测定。这是首次实现活细胞内单个细胞器中蛋白活性的电化学测量,对于阐明细胞器功能的分子基础以及提升电化学分析空间分辨能力均具有重要价值。处于毛细管针尖的试剂盒成分可通过可控电输运加以更新,实现胞内多个溶酶体颗粒的比较研究,成功揭示了胞内溶酶体中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均质性的特征,为进一步理解细胞个体差异性的生物学起源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生物学数据。 /p p   我校2017级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潘荣容为本文第一作者,江德臣教授为通讯作者。本项目受到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支持。感谢化学化工学院吴增强博士和浙江大学苏彬教授等对文章的深入讨论。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450px height: 388px "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341ba57e-773a-4aa0-8527-33a1f5103a55.jpg" title=" 1.jpg" height=" 388" hspace=" 0" border=" 0" vspace=" 0" width=" 45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1: “单细胞器试剂盒”分析活细胞内单个溶酶体中蛋白活性 /strong /p
  • 陈洪渊、张玉奎入选为美国分析化学杂志编委
    仪器信息网讯 2013年11月22-24日,由中国质谱学会主办,无机质谱专业委员会、同位素质谱专业委员会、质谱仪器与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全国无机及同位素质谱学学术会议在昆山举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在此次会议中做了《浅谈分析化学发展与创新研究》的报告。报告中庄乾坤提到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中科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玉奎2014年1月起将担任美国分析化学杂志(Analytical Chemistry,以下简称为AC)编委。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洪渊 中科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玉奎   这是继北京大学教授刘虎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邹汉法、厦门大学田中群院士从2013年1月起担任AC编委以来,中国分析化学家再次入选成为AC编委。另外,清华大学教授张新荣从2013年3月起担任AC副主编,张新荣也是AC杂志有史以来的首位来自中国的副主编。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分析化学研究水平在不断的进步,并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Analytical Chemistry(AC)于1929年创刊, 是化学领域中一流的科学杂志,刊载分析化学原理与应用方面的优秀论文,侧重于新测量方法的发展和环境、药物、生物技术以及材料科学方面实际应用的探讨。目前,AC的影响因子是5.86。 另外,会议中庄乾坤还提到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邹汉法研究员、许国旺研究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福州大学唐点平教授,以及中科院化学所陈义研究员入选了由英国分析科学家网站评选的2013&ldquo 百名最具影响力的分析科学家&rdquo 。   相关新闻:   2013全国无机及同位素质谱会议举行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1125/117773.shtml   2013全国无机及同位素质谱会议上的仪器厂商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1125/117832.shtml   张新荣:ICP-MS在生命科学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31128/118123.shtml
  • 热烈祝贺陈洪渊院士、王洪学博士当选2017年ACS Fellow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ACS Fellows 简介 /strong /span br/ /p p   ACS Fellows 是美国化学会所设立的极高荣誉,用于认可和表彰会员在科学和专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在支持学会工作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4696ab27-451b-4797-9eb7-43db9a4e1f2c.jpg" title=" 1.jpg" / /p p   ACS Fellows 遵循提名推选制,对提名人/组织和被提名人均有严格的规定。选举工作由美国化学会前任理事长所推荐的选举委员会负责,最终由专业与会员关系委员会(P& amp MR)进行任命,同时P& amp MR通过ACS Fellows监督委员会对整个过程予以监督,以保证选举的公平与公正。由于选举标准很高,通常每年只有几十位科学家当选。 /p p   2016年共选举出57位ACS Fellow,仅有一位中国科学家——清华大学张希院士获此殊荣。 /p p   6月19日美国化学会通过旗下 C& amp EN 杂志公布了2017年新增 ACS Fellow 名单。2017年共有65位科学家当选 ACS Fellow,其中两位科学家来自中国:陈洪渊院士(南京大学)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洪学博士(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他们除了在专业领域拥有巨大成就外,也为化学科学、学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让我们来了解陈洪渊院士的卓越建树吧!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noimg/74554586-d734-4caf-b7e3-5f226c4c0e7b.jpg" title=" 2.jpg" style=" width: 260px height: 333px " width=" 260" vspace=" 0" hspace=" 0" height=" 333"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美国化学会新晋会士之陈洪渊院士 /strong /p p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现任: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长期兼任国家、部、省级科教社会团体和高校学术机构的各种职务,为国家科教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效力。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专业建树 /strong /span /p p   陈洪渊院士是一位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 致力于电分析化学的科研和教学50多年,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微电极理论和应用方面,解决了一系列复杂体系电流的求解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了“稳态反应-扩散层”概念,解决了电化学基础理论中复杂体系数理方程求解繁琐,或无法求解的困难,研究论文被国际著名电化学家AJ Bard引用在其所著的《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经典教科书中,影响广泛。阵列微带电极的理论成果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采用,纳入总结自1976年提出微电极概念至2000年期间,该技术发展的官方“技术报告”中 开创了在场效应管绝缘栅界面的纳米组装,研制成国际上第一支纳米粒子桥联的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在生命分析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核酸、蛋白质(酶)、辅酶等生物分子高灵敏、高选择的分析方法 发明的芯片电泳安培法既检测电活性物质又检测非电活性物质,拓宽了芯片实验室的应用范围。迄今,已在Chem. Rev. 、PNAS、Nat. Biomed. Eng.、JACS、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 等SCI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SCI他引25500余次,H-index 81 合著编译书8册,授权专利15项 大会报告400余次 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17, Elsevier)。 /p p   在分析化学学科面临发展瓶颈和严重挑战的年代,率先提出“生命分析化学”新理念,拓宽并开创了新的分析领域 建成创新群体,创建了“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动国内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并成为引领国际分析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6)、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2 项 (2001, 2006) 荣获: 全国模范教师(2004)、全国先进工作者(劳模)(2005)、《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2015)、第五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2016)等。他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主持和参与国家、部委等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制定,及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评定 多年担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参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连续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及重大项目的评审。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学会贡献 /strong /span /p p   陈洪渊院士是美国化学会现(曾)任Analytical Chemistry和ACS Sensors期刊的顾问编委。多次组织和主持了多个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传感器、微流控芯片全分析系统(μ-TAS)等方面的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并担任大会的主席、名誉主席,或学术委员会主席。特别是在他任全国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期间,为推动中国BCEIA机构与美国PITTCON 的交流合作,促进中国化学工作者积极参加PITTCON会议及其它学术会议和中美学者双边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9cd42922-d94c-46d7-8a3c-124a4627c9b7.jpg" title=" 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7美国化学会新晋会士王洪学博士 /strong /p p   王洪学博士同时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 /p p   王博士是国际高分子材料领域富有成就的创新专家和科学家,已经获得了350多项授权国际专利包括116项授权美国专利,在高分子领域国际领先,并发表了130多篇学术论文和国际会议报告。发明的创新产品应用于北美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市场,既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又促进了新材料领域的技术进步。为表彰其对高分子材料科学与技术和高分子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王博士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当选为美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会士(PMSE Fellow)和高分子化学会士(POLY Fellow),是全球工业界首位当选ACS Fellow、PMSE Fellow和POLY Fellow的 “三会士”。 /p p   1991年王博士以全优的成绩获得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美国雪佛龙化学公司发明和工业化了多个系列的合成材料产品。1994年至2014年在美国金佰利公司中央研究院工作,回国前担任公司战略科学家,领导该跨国公司的环境可持续高分子材料研发,发明和工业化了多项绿色低碳新材料技术,成功地应用于3个“十亿美元级”著名国际品牌的创新产品,获得了终生成就奖、发明奖、最佳论文奖等数十个奖项。王博士在二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致力于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通过原始创新解决了一系列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多种新型材料及绿色化学技术,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生物可降解及生物基聚合物、高分子改性技术、反应挤出技术、聚合物加工技术、水溶性高分子、纳米结构材料及复合材料等领域的著名专家。 /p p   王博士自2014年7月加入中国石化以来,围绕中国石化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总体目标,确定和建立了高分子改性、生物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三个研发方向的技术平台,启动了多个研发项目,开发高附加值高分子材料产品以支撑中国石化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作为负责人,王博士承担了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示范方面协同攻关,开发先进的下一代高功能性新材料,提升中国基础材料工业的技术水平。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trong 历年华人当选 /strong /span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708ce7d2-d853-4639-aec0-202dd1b35e87.jpg"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0年美国化学会会士宋春山教授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span br/ /p p  在美国化学会2010年秋季年会上,在美国化学会主席主持的第二届会士(ACS Fellow)颁奖大会上,由于宋春山博士在化学科学和美国化学会的杰出贡献,当选为2010年美国化学会会士(Fellow)。 /p p   宋春山博士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地球与矿物科学学院能源与矿物工程系燃料学科终身教授,同时还是化学工程系教授和能源与环境研究院副院长。2010年2月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选为该校杰出教授。 /p p   宋春山教授由于在清洁燃料、催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方面的原创性工作而闻名国际学术界。他设计了由萘出发合成高性能聚合物的择形烷基化催化剂,开发了纳米级超高表面积硫化物催化剂水热合成新方法。对于超洁净燃料和燃料电池,设计了在固体表面从烃类燃料中脱除硫的选择吸附新方法,不使用氢气。他的研究组最近发明了由纳米孔基质和功能聚合物组成的分子筐吸附剂捕集二氧化碳新方法,容量大,选择性高。此外,他的研究组还开创了利用二氧化碳的三重整制造合成气的催化转化新工艺,用于液体燃料的低温水蒸气重整的耐硫和抗积炭的多金属催化剂,氧辅助的水汽变换反应的双金属催化剂,煤的低温催化加氢液化,及由煤炭制取化工产品和有机材料以及合成航空燃料的新研究方向。最近,他又提出了用于低温加氢处理和脱芳烃的耐硫贵金属催化剂新概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6db6fe9a-9e37-4c35-8bc4-1298d4233e0e.jpg"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6年美国化学会会士周宏才教授 /strong /p p   周宏才教授于2000年在美国德克萨斯A& amp M大学(导师F. A. Cotton)获博士学位,随后在哈佛大学(导师R. H. Holm)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起在美国迈阿密大学从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研究,仅用6年时间即晋升为教授。2008年起加盟美国德克萨斯A& amp M大学;2014年晋升为Davidson科学讲席教授;2015年晋升为Robert A. Welch首席化学家;2016年当选为美国化学会会士。 /p p   周宏才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OFs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气体吸附、分离和催化等领域的应用。迄今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有50余篇论文发表在Nat. Chem.、Nat. Commun.、JACS和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论文被引用20000余次;2014和2015连续两年被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评为高被引学者;H因子为68。出席邀请报告200余次;撰写专著章节10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7/insimg/257bfd5b-1630-4409-9dc6-7d76de06d898.jpg"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016年美国化学会会士张希教授 /strong /p p   美国化学会于2016年7月18日公布了美国化学会会士(ACS Fellow)的选举结果,清华大学化学系张希教授当选2016年美国化学会会士(ACS Fellow)。在今年当选的57位美国化学会会士中,张希教授是唯一一位来自非美国本土的化学家。 /p p   张希教授长期从事超分子体系的构筑、调控与功能研究,致力于发展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工程学,主要学术成就包括:提出了超两亲分子新概念,建立了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发展和建立一些界面超分子组装方法,并以此制备了一系列有序功能薄膜等。此外,他担任了美国化学会《Langmuir》杂志副主编,组织了多次中美化学学术研讨会,为促进中美两国的化学交流与合作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p
  • 卓立汉光与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团队签约专利转让
    近日,卓立汉光集团董磊副总经理带领研发团队拜访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团队,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化学楼隆重举行了“一种飞秒干涉散射显微成像系统及测量方法”专利转让的签约仪式。董磊(右三)同陈洪渊院士(左三)签订合同签约仪式圆满完成该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飞秒干涉散射显微成像系统及测量方法,结合了超快光谱技术和干涉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利用部分反射空间滤波器调制干涉光场,显著提高了瞬态信号强度,有利于测量极微弱的瞬态信号。相比于传统超快成像技术,具有速度快、高通量、大视野、兼容性好、不需要锁相和多像素同时测量等优势。卓立汉光集团将引入该专利用于开发的宽场飞秒瞬态吸收成像系统TAM900,为研究载流子时空演化过程提供变革性研究工具。该系统可用于太阳能电池、低维材料、量子器件、超导材料、新型半导体、纳米催化、生物传感等材料及器件的前沿研究,对纳米尺度和飞秒时空尺度中的超快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进行监测。此外,该专利技术将用于扩展卓立汉光集团现有光电测试与光谱系统的开发,为半导体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测试方法。陈洪渊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几十年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尤其是高端分析仪器的研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会谈中陈院士强调:“没有自己创新出来的仪器设备很难获得突破性、变革性的成果。如果我们的科学仪器(包括分析仪器)产业不及时赶上,不仅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亦必将危及经济甚至国家安全。”陈院士心系我国科技仪器行业的发展,对卓立汉光近年来在自主研发光谱仪器系统方面所取得的喜人成绩表示祝贺。同时,陈院士勉励卓立汉光要有“卓越的立在世界的东方”的勇气和魄力,贯彻好、执行好习总书记“打好科技仪器设备国产化攻坚战”的指示,并向董磊副总经理赠送了自己亲笔签名的学术专著。近年来,卓立汉光注重自主创新对中长期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坚定以“创新赋能、技术驱动”作为企业重要发展战略,聚焦前瞻技术与产业应用,始终不渝坚持自主民族品牌发展路线,强调产品技术前瞻与质量可靠性并重的产品理念。本次卓立汉光和陈院士团队的技术转化,是卓立汉光在校企合作新模式上的探索和尝试。未来卓立汉光将继续加大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研究院所的多维度合作,构筑科研成果向仪器设备转化的快速路。研制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分析测试仪器,为我国科技仪器设备的国产化,以及科研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设备保障。
  • 陈洪渊院士莅临盛瀚,题词“国货之光”助力国产仪器
    // 3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洪渊院士一行莅临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盛瀚),盛瀚创始人朱新勇等人陪同参观。今年是中国离子色谱40周年,朱总向陈院士等人介绍了中国离子色谱和的盛瀚离子色谱的发展历程。陈院士感慨:分析仪器像刀锋一样关键,国人奋斗40年,很不容易。 深耕离子色谱领域二十余年,如今盛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大于32%,排名全国第二。盛瀚在国产替代的贡献让陈院士等人连连称赞:盛瀚占有这样的市场比例很不容易,一定流了很多汗水,付出了很多。 如今,盛瀚已经出口69个国家,在输出中国智造的同时,盛瀚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产品,推崇“科技+艺术+文化”的理念,传递国学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民族企业,盛瀚始终致力于国产仪器崛起,以科技赋能、艺术赋美、文化赋魂为抓手,助力国产仪器崛起。这种精神让陈院士点赞,并题字“国货精品”“国货之光”以表赞许。 陈院士莅临盛瀚,是对我们坚持做高品质国产仪器的肯定,也为盛瀚永续发展提供巨大助力。我们相信以盛瀚为代表的国产仪器将发展壮大,早日实现科学仪器领域全面国产替代。
  • 陈洪渊、张新荣、林金明、许国旺等质谱学者入选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爱思唯尔(Elsevier)于2022年4月14日正式发布了“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此榜单以全球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数据来源,共计上榜4701人,来自52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10个教育部学科领域中的84门一级学科。Scopus数据库作为全球领先的同行评议摘要引文数据库,收录了全球5000多家出版机构的超过24000种期刊(其中中国大陆期刊超过730本)、980多万篇学术会议论文、22万本书以及全球5大专利机构的4400万条专利信息,覆盖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学科。仪器信息网对榜单进行梳理,其中有10名质谱学者入选“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分别是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东华理工大学陈焕文、中国地质大学蒋少涌、清华大学林金明、南京大学刘震、清华大学欧阳证、上海交通大学齐飞、大化所许国旺、清华大学张新荣、武汉大学冯钰锜。姓名单位陈洪渊南京大学陈焕文东华理工大学蒋少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林金明清华大学刘震南京大学欧阳证清华大学齐飞上海交通大学许国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新荣清华大学冯钰锜武汉大学
  • 陈洪渊、施一公等五位中国科学家获《自然》杰出导师奖
    p    strong 《自然》嘉奖终身启发学生的优秀中国科学家-曹雪涛,施一公,邓兴旺,陈洪渊,舒红兵获奖 /strong /p p   五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今天获得了2015年《自然》杰出导师奖,颁奖仪式在上海召开的2015科研创新创业国际研讨会上举行。《自然》每年举办的这个奖项为了强调导师启发年轻科学家的重要性。 /p p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院长曹雪涛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邓兴旺共同获得中国北方终身成就奖,各获得25000人民币奖金。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陈洪渊获得中国南方终身成就奖,获得50000人民币奖金。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获得中国北方事业中期奖,获得奖金50000人民币。舒红兵,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科研与研究生副校长,获得中国南方事业中期奖,奖金50000人民币。 /p p   《自然》杂志的总编,菲利普 坎贝尔爵士表示:“我们处在一个实验室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时代,科研人员在鼓励创造力的同时,保证产出的科研成果在技术细节上的可靠性,在科研伦理上的严谨性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为何对于年轻科学家的指导十分重要。成为一个实验室的老板并不自动意味着能给他或她的学生提供优秀的指导。” /p p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曹雪涛教授是一位在感染信号与炎症,免疫调节和肿瘤免疫治疗方面领衔的免疫学家。他过往的一位学生,现在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教授陈玮琳说:“曹教授作为一个导师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总是平易近人。他对待他的同事,无论他或她是不是一个博士生,或是一个访问学者的态度都是同等尊重的。在我的记忆中,和我讨论科研的会他从来不爽约,虽然他总是非常繁忙。” /p p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邓兴旺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光控制植物发育的分子生化机制与水稻中基因组层面的DNA组分与染色质排列方式。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Claus Schwechheimer说:“我以前在邓教授实验室时,他总是很有耐心,语气温和但又专注,他不仅是一个非常棒的导师,也是一个能不断重新塑造自己职业轨迹的科学家的优秀例子,即使在他已经似乎到达了原有事业的顶峰之时。” /p p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陈洪渊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化学生物传感,电生物化学,超微电极与微全分析系统。他的研究团队是中国纳米分析最早的一批团队之一。东南大学的王雪梅说:“陈教授很注重文化文学上的修养。他告诉我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互补的。他鼓励我们阅读哲学和文学类书籍,并且在试图达成目标或者遇到困难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他也很鼓励学生在毕业后去国外深造,感受科学的美也感受其他文化的熏陶。他认为这会让人开阔视野并且更具有创造力。” /p p   事业中期奖获得者施一公教授的成就在疾病相关的膜蛋白的结构和机理,以及大分子蛋白质的细胞机械机制。他的研究团队使用结构生物学工具来展示控制细胞凋亡的几组关键蛋白的功能机制,细胞凋亡是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和避免例如癌症和自体免疫性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斯坦福大学的助理教授冯亮说:“当我2012年刚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时,我经常会问自己,‘如果施教授遇到我现在的情况他会怎么做?’我保存着所有施教授发给我及我在他实验室时他发给实验室的邮件,而且经常去阅读这些邮件。四年中的800多封邮件经常提示我施教授的实验室是如何管理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施教授又是如何特别费心的促进提升我的实验的。这些邮件是我处理很多问题的指导手册。” /p p   事业中期奖获得者舒红兵教授的主要科研成就是揭示炎症和固有免疫背后的分子机制。他的研究团队专注于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诱发的细胞信号,细胞凋亡与炎症反应,模式识别与抗病毒的固有免疫反应。江西师范大学的许亮国教授说:“舒教授在我刚开始独立科研时给我提供了系统性的支持,帮助我在国内寻找科研资金资助。虽然他很忙而那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他依然平易近人。当我在我自己的职业道路上遇到困难时,我依然可以指望上他的帮助。” /p p   创立于2005年的《自然》杰出导师奖是为了嘉奖优秀的科学领域的导师,每年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国家或者地区。《自然》是一本全球领先的科学期刊,每周发行。 br/ /p
  •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教授莅临皖仪科技参观指导工作
    2019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教授莅临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指导工作,皖仪科技董事长臧牧先生、研发中心副总经理黄文平先生等全程陪同。 臧总陪同陈院士参观了公司展厅和研发中心,臧总向陈院士详细介绍了公司发展历程及近些年取得的创新成果及荣誉,并详细介绍了公司三大主营产品的情况。陈院士对我司现代化管理经营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水平研发能力和公司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陈院士还就质谱相关的核心技术问题与公司产品负责人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对公司科研合作和市场开发提了指导性建议。 接着黄总陪同陈院士参观了我司生产车间,陈院士对我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多项产品给予了高度称赞。 最后陈院士在董事长办公室现场挥墨题写“品质皖仪,服务皖仪”书法作品一副 ,祝福皖仪科技的明天越来越好。 感谢陈院士的指导和肯定,皖仪科技将始终秉持“品质皖仪,服务皖仪”的企业精神,更加注重自身品质,建立更完善的产品质量体系,不断增进企业自身水平,开创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在仪器领域再上新台阶。
  • 穷究物性 敢为人先 心系祖国 志在奉献——陈洪渊院士寄语BCEIA 2019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自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1985 /span 年第一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BCEIA) /span 开幕以来,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BCEIA /span 已经走过了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34 /span 个年头,成功举办了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17 /span 届,现成为中国分析测试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和展览会,与美国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PITTCON、 /span 德国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ANALYTICA、 /span 日本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JASIS /span 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分析仪器展会。 br/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2019年10月23-26日,第十八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BCEIA 2019) /span 将在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展会将展出国内外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500 /span 余家参展企业带来的数千项仪器设备、试剂、软件和分析测试服务等全新的产品和技术。同时,作为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BCEIA /span 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报告会将继续组织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参加大会报告、分会报告、专题论坛、墙报以及同期会议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研讨和展望。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在会议前期,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本届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BCEIA2019 /span 学术委员会主席陈洪渊院士,请他为我们介绍一下本届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BCEIA /span 有哪些亮点,对当前我国科学仪器和分析检测行业的发展状况的看法以及对于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BCEIA /span 今后发展的寄语。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6/uepic/c773f123-0a5b-4fb5-8c96-429d3fc1d1d9.jpg" title=" 1.jpg" alt=" 1.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BCEIA2019 /span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学术委员会主席 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0px " strong BCEIA是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检测界的一大盛会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谈起BCEIA的历史,陈洪渊院士回忆道,1985年,原国家科委在学术界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务院批准,举办了第一届BCEIA,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严济慈先生担任了大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主席。而陈洪渊院士也在第一届BCEIA上做了报告,从此开启了与BCEIA多年的缘分。从2009年第13届BCEIA开始,陈洪渊院士与BCEIA有了更深的交集,2009年,他担任了大会副主席 2011年担任大会组织委员会委员 2013年、2015年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7年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在本届BCEIA,陈洪渊院士担任了学术委员会主席。他表示,这么多年来,BCEIA的规模逐步扩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回顾BCEIA2017,现场注册的专业科技人员达到25547人,参观总人次高达66370人次。参展仪器数量众多,覆盖教学科研、检验检疫、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食品检测等多个领域。同时,BCEIA2017还得到了科技部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评价,科技部副部长黄卫院士、原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院士以及有关司局领导亲临会场参观指导。陈洪渊院士也提到,除了规模盛大的展会之外,BCEIA2017学术报告会也囊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共举行了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专题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报告共计660余场,共有13位院士出席会议并作报告。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而在今年10月份即将举办的BCEIA2019,也备受期待。陈洪渊院士表示,本次BCEIA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学者的积极参与,同时,相关工作人员也付出了巨大努力,展会设置更加完善,同期活动更加丰富,“相信BCEIA2019一定会比BCEIA2017办得更好”。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BCEIA2019学术报告会精彩纷呈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作为本次BCEIA2019学术委员会主席,陈洪渊院士也介绍了今年BCEIA2019学术报告会的筹备情况。他表示,本次学术报告会获得了学术界的积极响应,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数目远超上一届。本次BCEIA2019学术报告会共设立10个大会特邀报告,邀请10位国内外顶尖专家,分享科学仪器及分析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将围绕电子显微学及材料科学、质谱学、光谱学、色谱学、波谱学、电分析化学、生命科学中的分析技术、环境分析、化学计量与标准物质、标记免疫10个分会的主题进行分会报告,共同探讨相关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研究进展。除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外,在BCEIA2019召开期间,还将举办众多主题鲜明的专题论坛和同期会议。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陈洪渊院士还表示,本次BCEIA2019还增添了许多亮点。亮点一,本次BCEIA聚焦分析科学新兴热点领域,及科学仪器发展趋势,新增了分析检测与体外诊断国际高峰论坛和科学仪器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两个重要的国际高峰论坛。亮点二,为满足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也为更好地解决雇主单位用人需求,将在展会同期举办“BCEIA2019分析测试行业人才交流论坛”。从供需双方的需求出发,为广大科学仪器及分析检测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人力资源交流平台。亮点三,充分体现实验室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这是近年来,分析实验室发展的一大趋势。BCEIA2019期间,将举办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的“中国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专题论坛”和“多元化模块实验室展区”,集中展示国际前沿的模块化实验室装备及可持续应用技术方案 还将邀请国内外实验室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企业代表,为用户带来最新的实验室设计、实验室安全规范管理等内容。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20px " strong  大力发展中国仪器产业 注重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strong /span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陈洪渊院士表示,当前我国分析检测、仪器应用领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论文发表情况来看,随着近年来中国学者的共同努力,在Nature、Science、Cell、PNAs等相关主流期刊上,我们发表的高水平的论文数目在不断增加,仪器应用水平相比过去有了极大地提升。但是,也要看到,这些高水平的成果,主要还是使用进口仪器来完成的,这表明我国仪器装置的研发和生产还相对滞后。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仪器是科学的眼睛,是分析的利器。陈洪渊院士谈到,目前我国分析仪器的水平,由于国家相关领导和机构的重视,相关投入不断加大 同时学者们也都在不断进行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在实验室试制的仪器,我们确实有了很大的突破,有一些成果已经站在世界前列。现在大体的情况是:我们已有一些仪器在领跑、有一些在并跑,但很多的还在跟跑。”但是,陈洪渊院士也表示,中国商品化的仪器与国外的科学仪器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需要谦虚谨慎,将目前一些实验室试制成功的仪器尽快商品化 并将这些仪器送到我们国内有关的实验室、以至国际上的实验室中,发挥它的作用。”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分析仪器和科学研究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分析仪器的水平提高,有了“武器”,才能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 而有了更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才能将这些成果更好地运用在仪器研发当中。“过去有人讲,‘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这个陈旧的观念现在已被我们徹底丢弃 在积累了大量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之后,我们也要自己‘造船’了,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对人家的依赖,不受制于人”。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陈洪渊院士表示,我国科学仪器目前进步很快,相信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进步的速度会更快。“不久的将来,我们仪器产业一定会再上一个台阶,我对此有充足的信心。”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 font-family: & #39 times new roman& #39 "   在采访的最后,陈洪渊院士也对BCEIA和中国科学仪器行业表达了期待和寄语:“穷究物性,敢为人先 团结协同,努力创造 心系祖国、志在奉献。”他表示,希望分析测试界同仁一方面能够团结奋进,不断探索,认识物质的本真,追求卓越,有冲劲,有韧性 另一方面,能够保持家国情怀,为国家和社会不断贡献,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样,才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推动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的快速发展。 /span /p p br/ /p
  • 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仪器要志存高远,实现跨越 (视频采访)
    p & nbs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4月24日,第十一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7)在南京国际青年会议酒店召开。与会期间,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视频采访。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55737DD32875C677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陈院士在本届ACCSI大会上做了关于生命分析化学方法与产业的相关大会报告。对于我国生命分析化学相关科学仪器的发展,陈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些年,我国在生命分析化学相关领域发展非常快,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健康,这是人类的根本追求。同时,健康产业也关联到其他各个领域。与健康相关的分析仪器面广量大,健康与医疗相关的仪器与技术发展极为受关注。 /p p   同时,陈院士也表示,希望我国的科学仪器企业能够志存高远:“我们的科学仪器企业需要自足于我们本国的需求,能放眼世界,并且要有自信。怀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发展精神,学习先进国际仪器界的经验,从追踪和克服短板,到并行、再实现跨越。” /p p & nbsp /p
  • 江苏祥中科技获千万元A轮融资 由南京大学陈洪渊等创立
    近日,江苏祥中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祥中科技)宣布完成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东和(江苏南京)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大研发和技术投入,加速生物快速检测的智能化、集成化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助力公司高通量全自动样本预处理仪、全自动化学污染物多残留分析仪等系列快检设备的产业化进程。祥中科技成立于2022年9月,由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许丹科教授等多名专家共同创立,是一家致力于快速、高效检测技术产品研发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主要围绕生物医学快速检测、食品安全分析等领域,开展样本预处理自动化设备与试剂、便携式质谱仪、全自动可视化芯片检测系统等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公司建立了可视化微阵列芯片(QARRAY)系列产品的研发平台,QARRAY系列产品可同时检测样本中抗生素残留、农药残留、添加剂、生物毒素等多项指标,每块芯片一次可检测90个样本,单次检测时间5-30分钟,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食品检测“准则不快、快则不准”的行业性问题;实现一次预处理多指标同时检测,有效地降低检测成本;同时,检测后芯片可长期留存,配合公司的预处理及检测全套自动化设备,检测过程和结果均有良好的可追溯性。公司与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南京海关、华测检测、实朴检测等国内权威科研单位、政府检测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参与了多项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工作,产品得到了中粮集团、温氏股份、雨润集团、李锦记等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认可。食品安全是关系每个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民生大事,最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落实“四个最严”等要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实现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江苏祥中科技有限公司将继续秉承“让百姓吃得放心”的理念,借助东和创投资本力量的投入,进一步加强研发,以一流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百姓健康。
  • 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 俞汝勤、陈洪渊两位院士获终身成就奖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9年8月16日,第十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14th SCCS)于山西大同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家组(专业委员会)主办,大同大学承办,山西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和江苏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单位出席并作大会报道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为大会赞助单位。作为中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学术盛会,14th SCCS以“创新时代的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旨在促进本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交流”为主题,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和机会,吸引了业界600多位代表参加,相比上一届增长33%,参会人数再创新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6c9c350-e9f8-41ba-ac8c-87785d66d844.jpg" title=" 冯锋.jpg" alt=" 冯锋.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同大学校长冯锋主持并致开幕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fbdaff2e-da7a-4383-aa8e-1afaaa6aa7f2.jpg" title=" 弓永华.jpg" alt=" 弓永华.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同大学校党委书记弓永华致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e28ab56-8730-437a-9795-3b8d37f28131.jpg" title=" 马骏.jpg" alt=" 马骏.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马骏致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ca3babc-cda3-4833-9a7c-58b6407740d8.jpg" title=" 郭蕾.jpg" alt=" 郭蕾.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同市副市长郭蕾致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226f7f9f-d2dd-42e5-993a-9dbe69321672.jpg" title=" 吴海龙.jpg" alt=" 吴海龙.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第十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兼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吴海龙致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2ffdd13-9807-439e-aa18-5e48a3fd5ad6.jpg" title=" 刘长宽.jpg" alt=" 刘长宽.jpg" width=" 400" vspace=" 0" height=" 252" border="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长宽致词 /p p   今年为中国分析仪器学会批准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 成立35周年,也是它的前身---“全国离子选择电极协作组”成立40周年之年(1979年12月在江苏泰县的学术会议上成立)。在这2019年秋高气爽暑去凉来之季节,在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地大同,召开第十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显然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 /p p   本次会议安排了129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13位在化学生物传感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海内外科学家做大会邀请报告,分别安排在16日上午和17日下午 6日上午至17日上午,在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重大、前沿领域的专题研讨会上,安排了80位分会场邀请报告和36位青年论坛报告。本次会议共征集稿件419篇、墙报196件,盛况空前。 /p p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705c4d2d-8a01-40f1-b16c-09e71b48ade6.jpg" title=" 会场2.jpg" alt=" 会场2.jpg" / /p p   根据中国化学传感器成就奖条例(2019年06月),2019年中国化学传感器专家组(原专业委员会)组织进行了中国化学传感器首届雷磁成就奖评选工作。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同获“中国化学传感器首届雷磁终身成就奖”;湖南大学教授王柯敏教授、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西南大学教授袁若同获“中国化学传感器首届雷磁杰出成就奖”。大会组委会特设立了“中国化学传感器成就奖奖励基金”,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为该基金的赞助方。在开幕式上,第十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兼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吴海龙主持举行了隆重颁奖仪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c641d05-7dae-49b2-8d4f-bd107d125f89.jpg" title=" 化学传感器终身成就奖.jpg" alt=" 化学传感器终身成就奖.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化学传感器首届雷磁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c19dbd60-50f8-4c35-b83a-f0f1777e61f2.jpg" title=" 化学传感器杰出成就奖.jpg" alt=" 化学传感器杰出成就奖.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化学传感器首届雷磁杰出成就奖”颁奖仪式 /p p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报告活动拉开帷幕,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等3位院士领衔的特邀报告人将为参会代表带来精彩报告,仪器信息网后续将献上详细大会会议报道。 /p p   会议期间,化学传感器专家组讨论确定了下一届学术会议的承办单位,并将在闭幕式上公布。后续精彩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以及下一届大会承办权花落谁家?欢迎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 /p
  • 陈洪渊: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开幕词
    p   2018年11月24日,由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仪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中山大学承办,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及广东省质谱学会协办的“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CMSC 2018)在广州东方宾馆隆重开幕。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质谱新时代。来自十多个国家地区的质谱技术与应用方面的专家学者、质谱厂商及相关用户共19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规模相比往届再攀新高。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次大会主席、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陈洪渊院士在会议的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致辞全文如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尊敬的各位同仁、各位来宾: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大家上午好!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今天我们汇聚在素有“千年羊城南国明珠”之称的广州,迎来了“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的胜利召开。首先,我对大会的开幕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各位参会代表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有首豪诗赞美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羊城喜迎八方客,珠江两岸熠生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白云山下质谱会,广州塔上风景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由中国质谱学会、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仪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中山大学承办,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及广东省质谱学会协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中国质谱新时代”,这次大会在中国质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质谱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质谱学创立于100多年前,回顾质谱的百年发展历史,共有7项与质谱分析与技术相关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3项物理奖、4项化学奖,共11人得奖。191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 约翰· 汤姆逊研制出一台简易质谱仪,为质谱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预见其在化学领域的发展前景。1919年弗朗西斯· 威廉· 阿斯顿研制出第一台精密质谱仪,测定了50多种同位素的质量数,开启了质谱学的快速发展时代。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国的质谱发展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由杨承宗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开始了尼尔型质谱计的研制,1961年,由国家科委主持,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质谱学会议。20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质谱学的成长与发展阶段。1978年 1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由中国科技大学在安徽合肥主办了第二次全国质谱学会议,并成立了中国质谱学会筹备委员会。1980年9月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质谱学术期刊《质谱》,1980年9月2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了中国质谱学会成立大会。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中国质谱学会的成立对我国质谱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近40年来,我国在质谱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质谱技术早期在核科学、地质学等科学发展中就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更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食品安全、临床医疗、药物分析、材料、能源和环境科学等重要领域,从事质谱研究及应用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同时,一批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质谱新技术与仪器的研发和生产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各种质谱仪器。这次大会就有一批质谱仪器厂家参加,展示他们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这也是我国质谱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另一个中国质谱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是:质谱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解决了国家的一些重大需求。自然科学的学科门类不断分化、交叉与融合,学科的定义与界定范围也与时俱进。而作为科学研究的分析测量手段,质谱技术在诸多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到金属组学、本草物质组学,质谱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定性和定量分析,到成像分析和相互作用研究,质谱都是重要的研究手段。临床诊断、新药研发和疾病治疗更是质谱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次会议是第一次由中国质谱学会、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仪器专业委员会等国内最主要的与质谱相关的学术机构联合主办的一次盛会。三个学会的合作,极大地凝聚了中国质谱界的力量,体现了我国从事质谱研究的队伍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精神;表示这些组织的集体意志和心声,与大家对我国未来质谱发展前景的信心决心和期待,标志着我国质谱新时代到来的号角和新征程的开始。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本次会议自年初发布征稿信息后,得到了国内外质谱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共有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新加坡、瑞典、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安排了300多个学术及技术交流报告,涉及质谱学的各个方面,会议规模可谓空前。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港澳台地区质谱学会、北美质谱学会和新加坡质谱学会对会议的支持,感谢会议承办和协办单位的辛勤工作和周到安排,感谢参展厂商的大力支持。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各位代表, “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质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将继续努力, 把“中国质谱学术大会”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我相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又有一首豪诗赞美曰: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羊城风景美,珠江熠生辉;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群贤白云聚,质谱要腾飞!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以上这两首热情洋溢、豪气冲天的诗篇,充分表达了我们大家的共同的心声和期待! 此时此刻,我禁不住激动的心情,也来和一首打油小诗: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 nbsp 数千质谱军,誓师广州城;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豪气冲云天,追梦报国心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我们希望各位质谱同仁能够不忘初心,齐心协力推动质谱事业的发展,使中国质谱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 衷心祝愿2018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圆满成功、成果辉煌!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谢谢大家。 /p p br/ /p
  •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成立
    经中国化学会第28届第3次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同意设立中国化学会分支机构&ldquo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rdquo ,委员会挂靠清华大学化学系,陈洪渊院士担任委员会首任主任。   2013年10月22日,以陈洪渊院士为主任的首届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召开首届全体委员会议,共商&ldquo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rdquo 的活动宗旨以及发展规划。会议来自全国不同领域的质谱专家共35名,由清华大学分析中心承办,陈洪渊院士主持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分析化学学科主任庄乾坤教授到会致词。庄教授对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介绍了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近况,强调质谱分析研究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 加强质谱分析方法以及质谱仪器研发的创新研究,扩大质谱分析的应用领域,使质谱分析的研究成果在科研领域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质谱分析以及质谱仪器的研究,加强质谱分析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首届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渊院士宣布首届中国化学会质谱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到会委员逐一做了自我介绍。陈院士简要地回顾了我国质谱仪器研制、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过程,指出成立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是顺应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可以为生命科学、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提供更大的帮助。本次会议秘书长林金明教授介绍了委员会成立的经过,考虑到质谱分析涉及研究领域多、应用范围宽等特点,委员会的成立经过长期的酝量,在不同领域、不同单位的院士、领导和专家的推荐下,成立了以陈洪渊院士为主任委员,江桂斌院士、张新荣、刘虎威、陈义、邹汉法、杨芃原、林金明、钱小红、再帕尔· 阿不力孜、潘远江等教授为副主任委员的首届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得到中国化学会秘书长会议以及常务理事会的大力支持,于2013年1月15日召开的中国化学会第28届第3次常务理事会上表决通过。   会议期间,委员们踊跃发言,对于如何更加快速推动我国质谱分析,乃至其它分析方法研究水平的提高,献计献策。会议讨论了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宗旨和业务范围,讨论了与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联合开展各项学术活动的相关事项,初步确定于2014年召开中国化学会首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研讨会 确定了杨芃原教授作为特约主编,在《中国科学》(化学)出版首届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成立的纪念专辑 确定与《仪器信息网》合作,开展质谱技术讲座和网络研讨会,普及推广质谱研究成果。   附: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第一届)   挂靠单位:清华大学化学系   主任:陈洪渊   副主任:江桂斌、张新荣、刘虎威、陈义、邹汉法、杨芃原、林金明、钱小红、再帕尔&bull 阿不力孜、潘远江   秘书长: 林金明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列):   蔡宗苇、陈焕文、储晓刚、段忆翔、方向、郭良宏、郭寅龙、杭伟、黄业茹、黄光明、纪建国、蒋宇扬、李晓东、刘劲松、刘建华、刘斯奇、刘震、刘志强、陆豪杰、吕强、聂宗秀、史权、谭蔚泓、吴永宁、汪海林、吴侔天、熊行创、许国旺、徐建中、杨福全、张丽华、张四纯、张殷、张智平、周江、周振、赵镇文
  • 引领世界,电分析化学拒绝“卡脖子”——访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
    2021年9月27-29日,第十九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 (BCEIA 2021)将在北京•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举办,会议将继续秉承“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愿景,围绕“生命 生活 生态——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开展学术报告会、论坛和仪器展览会。近期,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联合仪器信息网特别组织了BCEIA2021系列专访,邀约参与学术报告会组织和筹备的各领域专家,解读会议主题,分享学科发展趋势与仪器创新研究方向等,以飨读者。电化学作为物理化学中的重要分支,是唯一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学科,其在化工、冶金、机械、电子、航空、航天、轻工、仪表、医学、材料、能源、金属腐蚀与防护、环境科学等科技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当前世界上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 如能源、材料、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等都与电化学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关联在一起。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作为召集人,已多次组织BCEIA“电分析化学”分会报告。我们在会议前夕采访了李景虹院士,请他为我们谈谈今年BCEIA 电分析化学分会的相关情况、中国电化学的研究进展以及电分析化学相关仪器的发展情况。清华大学 李景虹 院士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近年来,李景虹院士一直致力于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纳米电化学及环境能源电化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 Nature Protocols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400篇,论文被引用50,000次,H-index 115,2015-2020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汤森路透)全球(化学、材料)高被引科学家。电分析化学已引领国际经历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洗礼,本届BCEIA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生命健康,分享热点领域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作为电分析化学分会的组织者,李景虹院士表示,今年的BCEIA电分析化学分会非常关注科技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发展,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分析化学与光谱等其他技术的结合;2.纳米电化学的技术的发展;3.电分析化学相关生物技术的发展等。他说,今年报告内容将会更加聚焦于多学科的交叉,特别是在医疗健康以及环境方面的应用。例如我们已经研发了一些微纳尺度界面上的生物分析技术,包括单细胞技术、细胞实时动态监测技术等。随着电分析化学向着更深度、更微观、更实时、更复杂体系的发展,其未来也将展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势头。提到我国电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李景虹院士表示,在汪尔康院士、陈洪渊院士等很多老一辈研究者的带领下,中国的电分析化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与国外相比,中国电分析化学其实发展更为蓬勃,发展势态也更良好。李景虹院士从三个方面举例以展示我国电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我国在对科学人员的支持和科学人员培养方面具有非常深厚的基础,培养了一群年富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学家;另一方面,从国际高端分析化学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情况来看,我国电分析化学家发表相关论文的比例远远超过国外;此外,在与产业结合方面,电分析化学率先走出了困境,研制出一系列小型仪器,并应用于环境、生物等多个相关领域,发展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并已逐步形成产业化的新形态。他总结说,目前中国的电化学在国际上已经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而谈到我国分析仪器长期以来存在的“卡脖子”问题,李景虹院士指出:相对于大型仪器设备,我国电分析化学设备在国产化方面已经走到了前列,与国际同类仪器相比,已经处在同等水平,甚至部分已经有所赶超。当然,分析仪器行业也面临共性的“卡脖子”问题,如芯片、数据处理技术等,对电分析化学仪器也存在一定影响,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电分析化学仪器的发展在各类分析仪器中是发展非常良好的,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他说。环境能源电化学将获重大机遇目前,以清洁能源主导的环境治理技术,是最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之一。电化学方法是实现资源化、能源化处理的有效方式,而较低的转化效率是目前该技术的应用瓶颈。近年来,李景虹院士在环境能源电化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他指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离不开环境,环境能源电化学可以帮助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同时,他强调:习总书记今年向世界做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对我们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有前景,将成为国家的重大需求,相关科技的重大发展,都将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李景虹院士说道:在这个大背景下,以科学技术揭示能源转化中的电子过程和电子效率等问题,这是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这个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的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国家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他表示,这也是本次BCEIA电分析化学论坛中一个主要的讨论方向。“我觉得我们每一个相关的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相关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电化学界面、电子转移规律以及能源的应用等问题中,这个领域的工作事实上只是刚刚开始,我只是做了很少的一部分工作。”李景虹院士谦虚地说。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我国分析测试领域的技术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11月,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成立,原高校分析测试研究会正式加入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成为分支机构之一,李景虹院士当选首届主任委员。对于分会的成立,李景虹院士表示,虽然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成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的一个新分支,但它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传统和文化。“特别是高校的课时平台,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发展以及标准制定等方面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在国家的经济主战场上,它不仅支撑了国家的双一流建设,也是人才培养的生力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挥优势,并结合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其他分会的力量,共同发展我国的分析测试事业,让它成为我国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去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做出了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发展领域,以及在“碳达峰、碳中和”中,新型材料、生物试剂、科学仪器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都需要我们发挥力量。“今年,习总书记在两会报告中也指出,国产科学仪器的发展和国产试剂的发展都不能让西方“卡脖子”,所以高校分析测试分会每次都会选择一些重要的主题来召开学术论坛,今年的BCEIA我们选择聚焦在界面电化学和新材料领域进行讨论,即“表面分析技术应用研讨会”和“电镜分析技术应用论坛”,以后我们每次会议都会不断去拓展国家最需要的研究方向。”李景虹院士说。采访的最后,李景虹院士还表达了对今年BCEIA2021的祝福,以下为本次采访的详细视频:后记:李景虹院士日常中有着繁重的学术工作,且有多项社会兼职,时间非常紧张,但他也一直坚持为本科生讲授基础理论课程,谈到这个问题时,李景虹院士说: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是我们科学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对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教授都应该走上讲台,为学生传授知识,为他们答疑解惑,这是高校老师的义务和责任。这是清华大学一直以来的传统和理念,我只是完成了学校的任务,这也是所有的高校教师的一项必须完成的本职工作。”李景虹院士说。他还表示,我们应该做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紧密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不断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让我国的科学能力不断提升,技术基础不断稳固,才能让我们电分析化学事业更加长远的发展。
  • 展环境质谱新发展 中国环境质谱大会圆满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3月27日,由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主办、山东科技大学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化学学科支持的“中国环境质谱大会”于山东省青岛市圆满落下帷幕。本届环境质谱大会历时3天,共安排各类学术报告一百余个,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质谱及环境化学领域专家学者、相关企业厂商代表等近600人参与。27日上午,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复旦大学陈建民教授、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勇官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等6位专家带来精彩大会报告。大会现场报告题目:单细胞质谱分析的方法与仪器研究报告人: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单细胞质谱检测技术的蓬勃发展对癌症等生物医学前沿领域的基础科研与临床应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单细胞质谱领域,张新荣教授及团队一直走在前列。报告分享了过去数十年间,张新荣团队在单细胞质谱技术上所做的重要工作,包括利用稀土同位素探针取代荧光探针,ICPMS检测器取代荧光检测器的质谱流式细胞分析技术的探索、利用质谱流式技术进行成像分析以及在单细胞代谢物分析方法研究,更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团队及合法方在相关仪器研究及商品化方面的进展。报告题目:替代蛋白与细胞工厂中合成生物学法规科学报告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吴永宁研究员近年来,来自传统牲畜以外来源的替代蛋白成为了合成生物学领域重要的产业方向之一,其对缓解粮食安全问题以及实现碳中和等有着重大意义。各国高度重视其发展,树立大食物观,树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将成为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但是,随着新兴食品生物制造工业的发展,对相关技术及行业的监管问题迎来了新的挑战。报告中,介绍了当下国内外在生物合成、细胞工厂及相关产品监管法规的的科学定义及面临问题挑战,以及国内外在法规建立上做的相关探索。报告题目:新型环境污染物的鉴定分析和毒理学研究报告人:香港浸会大学 蔡宗苇教授新污染物一般指新近产生或发现的,人工合成或自然存在的化学物质或微生物,其在环境中存在的浓度可引起已知或可疑的毒性作用与健康危害。近年来,新污染物由于其环境危害性,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目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报告以课题组在PPD醌类新污染物方面做的最新研究为例,分享了质谱在环境新污染物鉴定、健康效应以及毒理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报告题目:大气二次气溶胶形成机理高分辨质谱解析报告人:复旦大学 陈建民教授大气气溶胶是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这些颗粒状物质通常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庞大的悬浮体系。大气气溶胶是是在线气溶胶高分辨技术贫乏,大气气溶胶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和组成。大气气溶胶特别是二次气溶胶其组成复杂,其形成机理很多也不明确,而质谱成为了研究相关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报告通过多个研究案例,分享了陈建民课题组通过质谱技术,在气溶胶形成机理研究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同时也分享了,课题组在气溶胶组分在线分析仪器研发方面的进展。报告题目:质谱与光谱用于环境过程与机理解析报告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朱永官院士在环境过程与机理解析的科研工作中,以质谱为代表的分析技术发挥着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元素分析以及微生物鉴定等环境分析都离不开质谱技术。报告分享了朱永官团队在质谱用于污染物及中间代谢产物的检测、稳定同位素质谱用于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拉曼光谱用于抗生素抗性菌研究等方面多个研究案例的最新进展,阐述了质谱、同位素质谱以及拉曼光谱技术在环境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报告题目:再论质谱分析面临新时代需求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人: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 从上世纪质谱技术诞生至今,已走过了百年历史,根据对相关学术论文的统计可见,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质谱更是迎来了爆发性的发展,在原来越多的领域和方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陈洪渊院士的报告,从质谱诞生发展回顾开始,阐述了质谱发展走过的历史道路,同时对质谱前沿发展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特别是对单细胞质谱的发展和重要性进行了系统说明。在大会报告环节之后,召开了本次中国环境质谱大会闭幕式。闭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建教授主持,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致辞,同时在闭幕式上,大会组委会还为颁发了 “优秀墙报奖”。大会执行主席、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建教授主持闭幕式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致辞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宣布 “优秀墙报奖”获奖作品陈洪渊院士、吴永宁研究员颁发“优秀墙报奖”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谢孟峡教授闭幕总结在闭幕式尾声,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谢孟峡教授做闭幕总结。在讲话中,谢孟峡回顾本届大会的组织情况,并对全体参会代表、参展商及支持媒体、全体会务组成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等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本次中国环境质谱大会,现场共有近6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会,在近3天的时间里,就质谱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本次会议,也是在疫情之后,中国质谱领域首个规模型大会,会议的圆满召开,充分展示了在过去数年间,质谱特别是环境质谱领域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也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有更多的成果碰撞产生。参会代表合影
  • 2023年杭州质谱学术大会圆满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0-2023中国质谱学术大会”(CMSC 2020-2023)为期3天(6.10-12日),共邀请9位专家做大会报告并开设主题为环境与食品、临床质谱、生命科学与医药、基础理论与仪器研发、质谱新方法与新技术、地球科学与资源/无机同位素质谱、仪器研发等多个分会场近400场报告。会议同期还设置了青年论坛专场和学术墙报展示,以促进我国质谱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成绩及增进同行间的学术交流。2023年6月12日,为期三天的 “2020-2023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在杭州成功闭幕。厦门大学郑兰荪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央民族大学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南开大学张新星研究员作大会特邀报告。大会现场《质谱成像技术与应用》中央民族大学 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气液界面质谱分析》南开大学 张新星研究员《质谱仪器研制进展》厦门大学郑兰荪院士《质谱技术与生命分析化学》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经过近3天的学术和技术交流,会议将要完成各项议程。在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的积极努力之下,在会议所有报告人和参会代表的支持下,2023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致闭幕词本次大会主题为“砥砺奋进40年,共筑中国质谱梦”,会议吸引了质谱技术与应用方面的专家学者、质谱厂商及相关用户共25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共收到1000篇论文,会议期间分别以大会报告、分论坛报告、墙报展等形式展出。此外,大会期间也顺利召开了第十一届《质谱学报》编委会换届会议。大会召开闭幕式,为20位学生颁发“岛津”优秀论文奖及30位学生颁发“优秀墙报奖”。奖项分别由岛津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仪器企业赞助。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主持闭幕式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郭冬发宣布“岛津”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岛津”优秀论文奖获奖者合影岛津中国创新中心部长李晓东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秘书长谢孟峡宣布“优秀墙报奖”获奖名单“优秀墙报奖”获奖者合影大会志愿者合影
  • 我国食源性农产品进口疫情略有增加
    仪器信息网讯 从2014年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暨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上获悉,2013年全年进境植物检疫截获有害生物种类同比增加12.75%,截获种次同比增加5.42%,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319种,种类同比增加12.32%,种次同比增加5.62%,整体上我国食源性农产品进口疫情略有增加。   近年来,我国植物和植物产品的主要入境口岸为广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天津、广西和福建等地区,豆类、水果类、粮谷类三大主要农产品贸易的入境口岸各不相同。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我国食源性农产品进口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目前,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美国、东盟、巴西和欧盟四地成为进口市场主要来源地,同时检验检疫工作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会议期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司副司长陈洪俊在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食源性农产品目前面临着进口疫情日趋复杂、国外技术壁垒日趋强化、动植物疫情和农兽药残留问题形势严峻、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媒体恶意炒作、行业协会未充分发挥其作用等问题。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动植物检疫监管司副司长 陈洪俊   针对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对食源性农产品从监管机构、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等方面重点做好相关建议工作,确保进口食源性产品的安全。在会议上,陈洪俊司长对当前的食源性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给出其建议:支持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培育优势农产品基地、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熟悉WTO规则,帮助企业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建立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发挥行业作用。   据悉,2014年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暨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由国际食品保护协会主办,来自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政府机构、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机构、知名食品制造商、零售商、服务商,设备及包装供应商,第三方检测机构等负责食品的测试、检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审计、认证、守法、卫生清洁、研究、科研、执法、监管事务、政策制定、立法、诉讼、标准化、培训等专家和管理人员共计约600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会议现场   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暨检测仪器设备展览会齐集各界食品领域相关政府官员、科学家、专家,就当前全球食品领域面临的形式、热点问题等方面探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食品领域的企业、政府机构提供有益的建议。   本次会议吸引多家食品企业、检测机构、仪器厂商等展商,其中安捷伦、梅里埃、默克密理博、大昌华嘉等均展出其产品,天祥等多家检测机构参加了本次展览。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梅里埃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公司 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大昌华嘉商业(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良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TÜ V南德意志集团 美国药典委员会 国际食品保护协会 仪器信息网
  • “以科技为先 与世界同行” 皖仪科技超级品牌日圆满落幕
    7月15日,仪器信息网联合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以科技为先 与世界同行”超级品牌日活动顺利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不仅邀请到多位科研及技术专家带来了精彩了分享,同时为了让广大用户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皖仪科技),还特别策划了“云参观”活动,带领直播间观众走进皖仪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质量工艺中心,近距离感受皖仪科技的风采。( 点击此处查看报告视频回放 ) 活动伊始,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及皖仪科技董事长臧牧先生分别致辞。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 致辞陈洪渊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与皖仪科技多年来的合作,对多年来皖仪科技坚持自主研发表示肯定。他指出,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市场需求很大,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对科学检测、分析技术与仪器提出迫切要求,十四五战略规划制定为分析仪器行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每个企业都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近十多年国产仪器也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期待未来,我国的分析仪器制造行业能够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相信通过我们国家政府部门支持,产学研一体化,科研人员、高校跟我们的仪器公司互相协助,协同创新,一定能够使得我们国家分析仪器行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皖仪科技董事长 臧牧 致辞在致辞中,臧牧着重介绍了皖仪科技目前的企业状况。据介绍,皖仪科技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专业从事色谱、光谱、质谱类分析仪器及医用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经过17年高速发展,2020年7月份,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安徽省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多年来,皖仪科技组建了一只优秀的研发团队,坚持自主研发,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目前公司获得的授权专利156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实用新型专利99项,参与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1项。 在致辞结束后,直播间的观众一起跟随镜头开启了云参观皖仪之旅。 在云参观的过程中,观众一起参观了皖仪科技的产品研发中心,生产中心以及质量控制中心等。在产品研发中心,云参观走进了皖仪科技结构及工业设计中心、研发中心硬件部、研发中心软件部、色谱、光谱等各个产品线研发实验室等,充分了解了皖仪在自主研发方面的实力。在生产中心,观众近距离了解了皖仪科技的机加工车间、可靠性实验室、及标准生产车间等。而在质量控制中心,镜头主要关注了皖仪科技新产品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和软件测试等环节。除了对皖仪科技整个研发、生产、质控进行了全方位参观和了解之外,观众也跟随镜头近距离了解了皖仪整个分析仪器系列产品。包括火焰和石墨炉一体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连续流动分析仪、 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以高效液相色谱系列产品。据介绍,除现有产品外,皖仪科技还有多项在研产品,涵盖色谱、光谱、质谱和前处理设备等。除了精彩的云参观之外,本次超级品牌日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立以及皖仪科技离子色谱系统工程师刘洋博士和皖仪科技研发项目经理张群博士为观众作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人: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林立报告题目:离子色谱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报告人:皖仪科技高级工程师 刘洋报告题目:皖仪多功能离子色谱仪及应用报告人:皖仪科技研发中心项目经理 张群报告题目:皖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应用通过本次超级品牌日直播,观众不仅近距离了解了皖仪科技的仪器产品,同时,通过云直播,深入走进了这家国产分析仪器企业,全方便了解了其研发制造能力。并且,通过本次直播,我们也感受到了皖仪科技积极进取的决心。正如臧牧在其致辞中说的那样,承载着国产分析仪器腾飞的重托,皖仪科技将发挥技术研发和规模生产的优势,不断地推出全新的分析仪器产品,在未来的五年,将皖仪科技打造成一个在分析仪器和医用健康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 科捷在行动 | 2020中国国产仪器产业战略发展研讨会圆满落幕
    为提升国产仪器设备的行业地位,拓宽其应用领域,增强国产仪器设备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良性发展,22日下午,2020中国国产仪器产业战略发展研讨会暨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新进企业签约仪式在常州市举行。常州市领导杭勇,区领导宋建伟、许小波、曹志伟出席签约仪式。国产科学仪器行业专家学者、知名企业高管、相关行业协会代表等大咖齐聚一堂,聚焦行业技术难点,着眼行业发展大势,围绕国产仪器发展主题开展深入探讨。南京科捷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作为此次会议的承办方之一,取得了园区、专家、投行等各方的支持和认可。【会议精彩回顾】▼ (常州市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 杭勇)在致辞中,常州市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杭勇表示, 常州是全国8个国**级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之一,拥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天宁区前瞻布局,高水平规划建设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形成了检验检测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常州正加快建设工业智造明星城市,既需要检验检测认证的强力支撑,也为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希望入园企业加快建设步伐,早日投产运营,加快做大做强。各级政府将进一步打造zui优营商环境,把“店小二”“急郎中”式服务发挥到ji致,助推广大企业和各类人才乘风破浪。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洪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洪渊表示,今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认证及其上游仪器设备制造业作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面临严峻挑战。目前科学分析仪器产业的发展形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容量加速扩大,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等应用领域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对分析仪器设备的功能、效率、灵敏度以及自动化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二是行业瓶颈与机会并存,国内科学仪器产业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国产厂家要重视大数据化以及智能化等趋势与科学仪器产业的结合。三是团结一致谋发展,科学仪器厂家要精益求精、精诚团结,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尽快实现科学仪器行业的核心技术突破。 仪式上,常州沃德阻燃材料科技、欧洲木业、倍科电器、江苏久乔通讯科技、深圳振强生物技术、奥普乐科技、坤豪中仪股份有限公司、仪学国投、北京恒通瑞利仪器、湖南轻翎仪器等10家检验检测及上下游企业签约入驻产业园。北京莱伯泰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克、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秘书长赵厚民、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彤、东兴证券投行部执行总经理丁雪山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 科捷集团董事长尹俊荣先生出席本次会议,并与胡克博士、陈洪渊院长、仪学国投总经理蒋超先生等行业各方精英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当天下午,此次会议在全体嘉宾共祝国产仪器仪表行业明天更加美好的心愿声中圆满落幕!【科捷在行动】▼正如此次会议达成的共识:中国国产仪器产业战略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科捷集团18年致力于国产分析仪器的科技创新、品牌发展与产业并购之路。相信国产分析仪器行业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科捷也将一如既往坚定方向,砥砺前行。
  • 检科院举办输欧米制品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培训班
    培训班合影   受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局的委托,2012年4月12日-13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在北京贵州大厦举办了“输欧米制品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培训班”。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毕克新副局长、熊先军副处长、检科院陈洪俊副院长、农产品安全研究中心范春林副主任出席会议,毕克新副局长和陈洪俊副院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来自全国18个直属检验检疫局的25名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输欧米制品转基因成分检测方法培训。   本次培训以理论讲解为主,主要内容有:欧盟法规【关于含未批准转基因大米成分的中国米制品的紧急措施和废除决定2008/289/EC】(2011/884/EU)中规定的《应用P-35S, T-NOS和CryIAb/Ac的检测中国转基因大米成分的实时PCR方法》(Report on the application of P-35S, T-Nos and Cry1Ab/Ac for the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originating from china using real-time PCR)、筛选检测方法的原理和背景、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SOP)等,并组织各局进行了检测方法和检测报告的技术探讨、咨询和经验交流,通过此次培训解决了检测方法中比较难把握的技术细节问题,并针对今后转基因检测和监管工作提出了建议。
  • 精准引领精彩 雷磁永远“来是”——Easy选型直播活动圆满落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12月15日,“精准引领精彩 雷磁永远‘来是’”——“雷磁”超级品牌日活动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仪器信息网携手“雷磁”联合主办,吸引5千余人次观看,点赞量超10w,引发热烈讨论与交流。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为本次活动致辞,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曾伟分享报告《电化学分析仪器的最新发展及趋势》,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建余分享《电化学仪器及传感器的选型》、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应用及技术支持工程师李新颖以《雷磁电化学仪器的行业应用》为主题进行报告。除此之外,本次活动还特别设置了雷磁忠实用户分享心得环节。附本次精彩直播回放: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nesa2023/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致辞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在致辞中谈到,“雷磁创建于1940年,迄今有8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代pH计和玻璃电机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分析仪器的发源地。80多年来,雷磁坚持创新,保持高质量发展,电化学分析仪和自动电位滴定仪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在高精度pH计和全量程测量电导率仪、光度滴定和温度滴定等方面填补国内空白。雷磁一直在超赶国际一流,是实现国产仪器替代和突破卡脖子的领头羊。其希望,雷磁能够肩负国产科学仪器发展的重任,积极响应解决科学仪器卡脖子的国家战略,实现高端科学仪器国产企业砥砺前行,一往无前。”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秘书长 曾伟《电化学分析仪器的最新发展及趋势》曾伟秘书长在报告中谈到,国产电化学分析仪器在基础元件、传感器技术、仪器系统设计、数据分析与处理、应用软件开发和技术集成与优化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高品质的电化学仪器和相关服务,“雷磁”是国产电化学仪器的领军代表。同时,材料、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以及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国家战略对电化学反应的研究和分析需求不断增加,将推动电化学仪器市场的增长。对于电化学仪器的未来发展,曾伟秘书长分析说,纳米技术、生物传感器、微加工等技术的应用,将使电极的灵敏度和仪器的分辨率进一步提高;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多种方法将联用、并用与集成在一起,可实现对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多物理量和化学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金建余《电化学仪器及传感器的选型》金建余博士谈到:“‘雷磁’在国内电化学分析仪器行业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第一,先后获得上海标准、CISILE自主创新金奖、国产好仪器、上海品牌等荣誉。”金健余博士在报告中从认识电化学分析仪产品系列讲起,介绍了雷磁电化学分析仪的发展历程、产品系列以及用户如何选择合适的电化学分析仪和电化学传感器的关键点等。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应用及技术支持工程师 李新颖《雷磁电化学仪器的行业应用》李新颖博士详细讲解了雷磁电化学仪器在生态环境、水务、食品、药品和电化学储能等行业的应用方案。其介绍说,雷磁根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可提供滴定仪、pH计、离子计、电导率仪、在线水质监测仪、专用传感器等在线、便携和实验室仪器以及3Q等服务,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极大地为客户提供便利。“雷磁”用户之声除了专业人士的报告分享,本次设置的 “雷磁”用户之声特别环节中,四位来自不同行业领域的用户,都表达了对雷磁产品的喜爱,选择“雷磁”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品牌历史悠久、品牌口碑好、产品品质好、产品设计比较智能、可选择的型号和功能多样化、售后服务专业到位等方面。用户也期盼未来“雷磁”能够发展越来越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精彩内容之外,直播间还进行了丰富多样的互动抽奖活动,贴心的准备了按摩仪、保温杯、鼠标、U盘和鼠标垫等回馈积极参与答题互动的用户们,也将直播间的热度推向高潮。
  • 质谱大会前夕 学术/组织委员会暨质谱学报编委会会议召开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中国质谱学会(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质谱仪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质谱学术大会”(CMSC 2018),即将于2018年11月24日拉开帷幕。会议召开前一天,2018年11月23日下午,本次大会的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会议,以及《质谱学报》编委会会议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6a8056c-71a5-4f5b-8ea2-9830d7f85f58.jpg" style=" " title=" IMG_9777.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339a459-c390-444b-bac3-52f4f7cd2528.jpg" style=" " title=" IMG_977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会议现场 /p p   大会主席陈洪渊院士主持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会议。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a7f2d44-9add-49a0-8388-7969c8291b41.jpg" title=" IMG_9773.jpg" alt=" IMG_977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陈洪渊院士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233222e-0b4f-4be6-be1c-bd78f2fb9db6.jpg" title=" IMG_9775.jpg" alt=" IMG_977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协办单位之一广东省分析测试协会冉文清 /p p   冉文清介绍了CMSC 2018的会场、注册、住宿等会议整体安排情况。据了解,此次大会截止目前已经有1977人在会议网站上注册,超过了预期。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4edcde8f-c948-4ad1-bbc9-b4a3b89b857b.jpg" title=" IMG_9780.jpg" alt=" IMG_978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会组委会主任谢孟峡 /p p   谢孟峡介绍了此次大会的一些变化,如减少了大会报告的数量,增加了分会场邀请报告的数量 此次大会共设置了21个分会场,报告总数量超过了300个 CMSC 2018开幕式上将举行“质谱青年奖”颁奖仪式,该奖项由中国质谱学会设立 日前,评选结果已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黄光明 获得此奖项。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ffeaf53b-25b1-4120-be72-b8e0361d491b.jpg" title=" IMG_9782_meitu_2.jpg" alt=" IMG_9782_meitu_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质谱学报》常务副主编郭寅龙 /p p   《质谱学报》编委会议由常务副主编郭寅龙主持,《质谱学报》主编陈洪渊院士对学报寄予厚望,倡议各位编委齐心协力共同办好质谱学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19ed307-0d51-4674-b831-09e6764994e3.jpg" title=" IMG_9808_meitu_3.jpg" alt=" IMG_9808_meitu_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质谱学报》主编陈洪渊院士向新一届编委会委员颁发聘书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707569dc-4f07-43d2-821d-25ad9ec7091f.jpg" title=" IMG_9868.jpg" alt=" IMG_986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质谱学报》编辑部主任骆淑莉 /p p   骆淑莉对《质谱学报》的影响因子和学科排名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编辑部选题组稿等工作进展。 /p p br/ /p
  • 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完成换届,江桂斌连任新一届主任
    根据中国化学会《关于分支机构换届的通知》(化会字〔2022〕16号),各学科/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陆续完成。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按照换届要求完成换届,新届期将自2022年至2026年。新一届委员会委员信息如下:  新一届委员  主任:江桂斌  名誉主任:陈洪渊  副主任:谢剑炜、聂宗秀、庄乾坤、汪海林、张丽华  秘书长:汪海林  委员:  白 玉 北京大学  陈洪渊 南京大学  陈焕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陈子林 武汉大学  蔡宗苇 香港浸会大学  陈 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段忆翔 四川大学  杜 兵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方 向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郭寅龙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郭良宏 中国计量大学  杭 纬 厦门大学  贺玖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黄光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赖玮毅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李惠琳 中山大学  林金明 清华大学  刘劲松 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刘虎威 北京大学  刘 倩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小云 北京大学  刘 震 南京大学  刘志强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陆豪杰 复旦大学  吕 强 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  吕 弋 四川大学  聂宗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潘远江 浙江大学  钱 昆 上海交通大学  秦伟捷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史 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谭蔚泓 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  田瑞军 南方科技大学  王方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汪海林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吴永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瑕 瑜 清华大学  谢剑炜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熊 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熊行创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许国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徐静娟 南京大学  杨福全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叶 慧 中国药科大学  叶明亮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袁必锋 武汉大学  再帕尔阿不力孜 中央民族大学  张金兰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张丽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庆合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张四纯 清华大学  张新荣 清华大学  周 江 北京大学  周 振 暨南大学/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朱 军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庄乾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