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产业界

仪器信息网产业界专题为您整合产业界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产业界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产业界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产业界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产业界话题讨论。

产业界相关的资讯

  • 日本公布重点产业技术报告 引导产业界联合加大研发投入
    p style=" line-height: 1.75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和日本“新能源及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于最近公布了10大未来重点发展领域的产业技术报告,涉及“纳米碳材料”“功能材料”“氢”“超导”“车用蓄电池”“环境保护(氟利昂)”“机器人”“人工智能”“IoT计算、物性及电子器件”、“大功率激光器”等领域,反映了相关领域国内外开发动向、市场预测、技术难题等。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日本产业界近年来面临着技术开发方向的困惑,一方面,虽然内部积蓄有所增长,但对未来10年、20年后应该投入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把握不准;另一方面,在与未来社会构造变革关联、与工业4.0结合的综合体系中,个别企业在某一较小研究领域的单打独斗也较难奏效。因为这些困惑,日本企业面对未来的投资非常谨慎,在对未来发展方向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迟迟不能迈开新的步伐。 br/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此次,日本政府公布这些重点领域的产业技术报告,目的就是为产业界未来研究开发及政府未来科技投入布局提供指南,同时呼吁日本产业界及相关企业面对未来社会构造变革大潮,携手开展技术创新。 /p
  • CAR-T图谱:学术界的武林江湖,产业界的硝烟战场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1 CAR-T从何而来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1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3dbc2236-8bc6-4636-b7ca-603050049e5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 CAR-T 发展简史 /p p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中文翻译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是一个将 B 细胞与 T 细胞技术结合的一门技术。随着 2017 年两个 CAR-T 药物 Novartis 的 Kymriah 和 Kite 的 Yescarta)的上市,这种目前在血液癌治疗相当高效的疗法着实又火了一把,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人才涌入,让人们对它的前景充满期待。 /p p   CAR-T 这个字眼闯入我们的脑海仿佛就在昨天,但其实从诞生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 29 个年头。在我们憧憬未来的同时,会不禁好奇它到底是从何而来。 /p p   一个新技术的诞生从来不只是拍脑袋的灵光一现,更多的是当下各种技术协同发展下衍生出来的。比如,电池技术的成熟带来了特斯拉的流行 5G 技术让全物联网掀开一角,也让无人驾驶加速铺开 微信和支付宝的普及,让无现金支付顺理成章地产生。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CAR-T 的诞生也赖于当时两个重大免疫技术的成熟,单克隆抗体和 T 细胞受体(TCR)信号通路。 /span /strong /p p   1975 年,Kohler 和 Milstein 在顶级杂志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Science》发表名为“永续培养可以分泌特异抗体的融合细胞”的文章,揭开了单克隆抗体技术的辉煌历史,他们也在 1984 年因此获得诺贝尔奖。单克隆抗体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分析和应用单一抗体 DNA,这为抗体的特异靶头能够嫁接在 TCR 上埋下了伏笔。 /p p   与此同时,1980 年代还是一个 TCR 鉴定和分析突飞猛进的年代,杀伤性 T 细胞激活的关键节点在于它表面的 TCR 去识别其特异的抗原。 /p p   在一手握有对抗体结构和基因可以随心使用的技术,另一手对 TCR 构造了然于胸的时代,嵌合起来的抗原受体(CAR)的出现就只等着一个人接受上帝的亲吻,获得一刹那的灵感。 /p p   这个被亲吻的人就是在以色列著名的 Weizmann 研究所,同时研究单克隆抗体和 TCR 的 Zelig Eshhar 教授团队。1989 年,他和他的博士生 Gideon Gross 在经典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发表 “表达具有抗体样特异性的免疫球 TCR 嵌合受体”。在这篇文章中,他们首次将抗体的可变轻链与重链分别替换在 TCR 的 α 和 β 链的可变区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2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429ddd22-8c21-4b87-bc89-ee525a1c5ba6.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Zelig Eshhar教授 /p p   说来也巧,TCR 的 α 和 β 两条链的结构恰好与抗体的轻链与重链相似(如图所示),不得不感叹生命设计的巧妙与协同。虽然这样的 CAR 结构与现在我们所熟知的 CAR 还大相径庭,但这却是 CAR 的根本逻辑与原理,Zelig Eshhar 教授也因而被誉为“CAR-T之父”。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但要步入现代我们所熟悉的 CAR 串联结构,还需要两个关键性的历史节点发生。 /span /strong /p p   一个发生在 CAR 的头部:单链可变抗体(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被证明可以特异的结合到与原抗体相同的抗原上 一个发生在 CAR 的尾部:单单只要 CD3 的 zeta 链被证明就能激活 TCR 下游信号通路。 /p p   1988 年几乎同时,Huston 团队和 Bird 团队分别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和《Science》杂志,发表证明 scFv 与来源抗体具有同等效力的能力。这就为简化 CAR 上的识别靶头提供了应用来源。 /p p   在不久前的 1991 年,TCR 信号通路的奠基人之一 Weiss 教授发表在另一顶级期刊《Cell》上,证明只要一个 CD3 的 zeta 链就足够激活 TCR 下游通路。这为 CAR 的简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p p   结合以上两点,Eshhar 教授再往前大胆的走了一步,1993 年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发表成果,完成了 CAR 的最终形态,一个 scFv 在前,一个 CD3 zeta 在后。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3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1fcdc997-a518-4240-9488-dcbfae22e13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CAR-T 结构演化 /p p   之后 CAR-T 的演化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加入共刺激因子 CD28,CD137 等,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广泛使用的 CA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2 CAR-T学术江湖中的“天下五绝”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444.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c0b916b0-91cc-45f8-b161-d087865bb3f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CAR-T 学术文章数历年统计 /p p   说起科学学术研究,它在人们的脑海里好像是一个世界性的,正如居里夫人说镭元素不属于波兰,而是属于全世界。居里夫人的号召一直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无偿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 /p p   但是,现实世界里的学术界更像是一个个武林门派,门派与门派之间隔阂着门派壁垒。门派与门派之间讲究师承,倘若你是从野路子来的,大家会认为你不正宗,对你的结果也要有所顾虑。从一个门派里出来的人,会保留着这个门派的印记,我们称之为“出生”。 /p p   就好像,现在对研究生的论文施行双盲评审,不知道是谁写的,也不知道会是谁评,显得公平。但是大家其实心里都心知肚明,评审一看研究内容就知道是谁的学生,学生也知道给评的人大致是谁,毕竟在这些领域,也就这些屈指可数的人。 /p p   而如果我们细究一群研究相同内容的人的科研背景,那么你会大概率发现他们背后的师承溯源直指某个开宗立派的人,这些人我们称为这个江湖的“东邪西毒”。 /p p   从 1989 年 CAR-T 的概念出现,到如今的 2018 年,29 年烟云变幻。虽然从发表有关 CAR-T 的学术文章数呈指数上升只是从近五年才开始,好像离我们并不遥远,然而那些开创和发展 CAR-T 领域的先驱们,早已将 CAR-T 天下根深蒂固,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东邪,Carl June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55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183381ba-5bec-4372-992f-8a67dac081b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Carl June 教授 /p p   如果把开创和推进 CAR-T 产业的人员名单列成一个明星阵列的话,June 教授绝对是其中最耀眼的巨星。一头银色寥寥的白发,一双明亮的蓝眼睛,65 岁的他将 CAR-T 这个概念带进了千家万户。 /p p   毕业于美国海军海军军官学院的 June 教授的研究“出生”,是在免疫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的移植。在 1980 年代那个环境,他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核潜艇或者核战争的核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巨大伤害。 /p p   “冷战”结束后,军事上的需求不再那么重要,June 教授便将研究的内容放在 HIV 的医学治愈上。HIV 是一种会将人体 T 细胞数量大幅降低而导致一系列免疫缺陷的病毒,人类至今还无法完全克服和治愈。 /p p   June 教授在研究攻克 HIV 的历程中,有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两个研究成果至关重要,他认为是直接决定之后 CAR-T 成功的关键因素 /strong /span :一是 June 教授找到了打开体外大规模扩增病人 T 细胞的钥匙,来克服 T 细胞数量的大幅下降 一是 June 教授首次,反过来利用 HIV 病毒递送“抗” HIV 病毒的基因给扩增的 T 细胞,抵抗病人的 HIV 伤害这些扩增了的 T 细胞。 /p p   这两个技术上的突破,为 CAR-T 成功运用在病人身上做好了铺垫,其实也奠定了 CAR-T 疗法的模式。June 教授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结缘带着一种悲情色彩。2001 年虽然尝试了当下各种治疗方法,却也没能挽救他的妻子逃离卵巢癌的魔爪。 /p p   心灰意冷的他从此将研究重点从 HIV 治疗转移到了癌症。2003 年,在一次会议上,他看到了 Dario Campana 教授设计的带有 CD137 共刺激的 CAR,激动的找到 Campana 教授表示他可以用这个 CAR 在人体上治疗癌症。 /p p   之前 HIV 的那两项研究突破,有了 CAR 就仿佛如虎添翼。用于 HIV 治疗的思路,现在变成了体外扩增癌症病人 T 细胞,利用改造后的 HIV(慢病毒)递送 CAR 基因给 T 细胞,回输给病人。原本用于补充的 T 细胞,现在变成了能够清除癌细胞的护卫者,一个能够在体内存活长达十年的“活药物”! /p p   CAR-T 治疗的成功让 June 教授声名大噪,今年被《时代》杂志评为 2018 最具影响力的 100 个人物。然而,表面上的光鲜并未能掩盖逐渐被 CAR-T 大江湖疏离的背影。CAR-T 成功的刚开始,June 教授并未承认 Campana 教授在其中的重要贡献,与 Campana 教授的纠纷一打就是好几年,最后花费 1225 万美元,付给 Campana 教授和 Juno 阵营以及日后 Kymriah 收益的一部分。 /p p   另外,2011 年发表重要临床成果的文章也没有引用 2010 年肿瘤免疫泰斗 Rosenberg 教授的文章,引起双方在“谁首次成功运用 CAR-T 在人体上”的分歧。总而言之,June 教授更像是在打造自己的独立王国,在那与世隔绝的桃花岛唯有制药巨擘 Novartis 与之相伴。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西毒,Wendell Lim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66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50aacb65-366a-42fb-bfea-7ca1ae3617d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Wendell Lim教授 /p p   提到 CAR-T,就不得不提一个近十几年刚兴盛,充满创造力和希望的学科领域——合成生物学。CAR-T 的本质是赋予生命体原本没有的能力,就好像 T 细胞原本无法识别没有通过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呈递的抗原,但人为的给 T 细胞递送 CAR 基因,就能够使之像抗体那样识别多样的抗原,摆脱 MHC 的束缚。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这个基本思想其实就是合成生物学的理念:“黑”进生命体,像电脑一样改造和重编程生命体。 /strong /span 不出意外,在充满想象与创造力,黑科技极度密集的美国西岸硅谷,这种生物极客的思想尤为盛行。 /p p   Wendell Lim 就是引领将合成生物学方法用在 CAR-T 的开拓者。Lim 教授早年的学术经历主要放在蛋白质的功能与结构中,在蛋白质的改造和理解其折叠原理颇有建树。Lim 教授一直有着利用丰富的蛋白质功能让细胞感知和应答外界信息的想法,在他的眼里,他把生命体当成一种特殊的计算机,只不过计算机的各个元件沟通是靠电子线路,而细胞的沟通则靠着分子通路。 /p p   带着自己的这种观点,Lim 教授在 CAR-T 改造上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工作。 /p p   比如 2015 年在《Science》上发表,利用化学小分子来充当调控 CAR-T 功能的开关,控制 CAR-T 带来的剧烈副作用。这个思路是将 CAR 的头和尾分开来存放在细胞当中,只有 CAR-T 细胞摄取了特定的化学小分子,头和尾才能链接起来,传递激活信号。这样,病人只需注射一次 CAR-T 细胞,剩下的就是像感冒吃药一样吃着药片,想什么时候让这个“活药物”发挥作用就什么时候发挥,CAR-T 疗法变得可以简单的人为控制,降低 CAR-T 在剧烈作用时带来的副反应。 /p p   2016 年发表在《Cell》上改造细胞的内部通路,让 CAR-T 只有在同时识别两个靶点时才发挥作用,对癌细胞的识别更加精准。 /p p   带着这些想法,Lim 教授成立了 Celldesignlabs 公司,2017 年底,Gilead 和 Kite 宣布已和 Celldesignlabs 达成并购协议,用 5.7 亿美元收购 Celldesignlabs 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他们相信用 Lim 教授开发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可以极大的拓展 CAR-T 的应用前景。 /p p   2017 年,Lim 教授和 June 教授合写了一篇名为“改造设计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的基本原则”,为 CAR-T 领域打下了地基。究竟 Lim 教授能够将自己开发的五花八门的“小玩意儿”带向何方,拭目以待!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南帝,Steven Rosenber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77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ca592a54-2f40-46a2-a8a9-7453f47bed0e.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 Steven Rosenberg 医生 /p p   1940 年出生的 Rosenberg 医生现年 78 岁,是奋斗在细胞治疗领域最年长的一线先锋。Rosenberg 医生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部鲜活的肿瘤免疫史,他见证和亲手谱写了细胞治疗癌症的历史篇章。 /p p   1968 年的一天,还在驻院实习的 Ronsenberg 医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病例,一个患有黑色素瘤的患者在没有接受任何额外治疗的情况下,身体自发的清除了黑色素瘤。 /p p   “身体自发自愈肿瘤的案例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在历史上许多都有记载,但是能亲眼看到这样的病例,对我自己触动非常大,我感觉他的身体里有什么东西在酝酿,能够知道如何清除那些病变的癌细胞。”Rosenberg 医生回忆道。从那以后,Rosenberg 医生就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种能够自我清除癌细胞的方法——肿瘤免疫。 /p p   1985 年,Rosenberg 在与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齐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自己近 20 年来的成果,用系统性的给患者注射 IL-2 来治愈转移的癌症。IL-2 作为免疫细胞因子,可以激发免疫细胞,例如 T 细胞,增强它们清除癌细胞的活性。再此之后,Rosenberg 医生又将自己的研究视野放到了肿瘤浸润 T 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T lymphocytes, TIL)的事业中。 /p p   1989 年之后,Eshhar 教授发表的一系列 CAR-T 设计很快收到了 Rosenberg 医生的注意。1991 到 1992 年期间他邀请 Eshhar 教授作为访问学者来自己在医院的实验室进行研究和交流。正是在这个时候,Rosenberg 医生意识到了 CAR-T 会给肿瘤治疗带来的颠覆。Rosenberg 积极而又大胆的将 Eshhar 教授发明的 CAR-T 应用在人体临床试验,并于 2010 年在经典杂志《Blood》发表成果。 /p p   虽然 Rosenberg 应用的 CAR-T 是第一代没有共刺激信号的 CAR,因而效果并未如现在的 CAR-T 惊人,而且也出现过非疾病引发的死亡,但是不得不说 Rosenberg 是将 CAR-T 大胆应用在临床实验的第一人。 /p p   Rosenberg 医生年长,但是积极创新和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激情却一点也不输年轻人。2010 年他加入他的学生 Belldegrun 医生创立的 Kite Pharma,开启了 CAR-T 治疗产业化的第一步。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北丐,Philip Greenberg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888.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e1df5262-6cf4-4f57-87a9-79dbf6512c7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中心的 Steven Rosenberg 医生 /p p   在遥远的美国西北部西雅图,有着一个研究人体免疫系统与癌症关系 40 多年的“帮派”——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作为《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的主编,与 Rosenberg 医生年龄相仿的 Greenberg 教授如今引领着这个“帮派”,奋战在用自身免疫系统抗击癌症的阵地前线。 /p p   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中心成立于 1971 年,如今已有 3 位诺贝尔奖来自这里。 /p p   1976 年,年轻的 Greenberg 教授加入 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中心,在骨髓移植巨匠 Donnall Thomas 教授的带领下研究治愈患有血液癌的患者。异体骨髓的移植有着一个来源于其副作用的奇特特征,它可以加速清除白血病患者的癌细胞。 /p p   这个副作用就是家喻户晓的“移植排斥”反应。异体骨髓移植的特殊在于,这次不是宿主排斥移植器官,而是移植器官排斥宿主细胞。原因在于移植的骨髓,会在宿主体内发育为宿主新的免疫系统,而这个新的免疫系统把宿主的细胞当成了外源细胞,从而损伤宿主。同样的,这个新发育而来的免疫系统会把正在快速分裂的血液癌细胞当成外源细胞,将之清除殆尽。 /p p   这个奇特的特征一直吸引着 Greenberg 教授,如何控制这种“移植排斥”反应,让排斥只发生在肿瘤细胞,是 Greenberg 教授一直研究的中心,而一晃 40 年就过去了。 /p p   转变契机就发生在新世纪的交接,随着 CAR-T 技术的出现,测序技术的迭代更新,以及合成生物学的逐渐成熟,Greenberg 教授抓住机会,结合自己几十年在免疫学上的成果,终于实现了定向控制“移植排斥”反应的愿景。 /p p   2013 年,他带领的 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中心,联合自己的学生 Stanley Riddell 教授,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癌症中心的 Sadelain 教授团队,在西雅图成立 CAR-T 全明星阵容的 Juno 制药。他认为,肿瘤免疫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降临。 /p p   70 多岁高龄的 Greenberg 教授还仍然充满热情的投入到肿瘤免疫的事业中,时不时地凌晨 3 点你还能收到(改了语序)来自 Greenberg 教授的邮件或者电话。 /p p   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中心的副主席 Fred Appelbaum 教授这样评价 Greenberg 教授,“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作为科学家,他是一个十足冒险精神和难以置信的批判审慎的奇妙组合 /span /strong ”。的确,Greenberg 教授算的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中神通,Michel Sadelain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999.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7a0fb571-3e34-48d9-b1be-0fe59bdf1fe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癌症中心的 Michel Sadelain 教授& nbsp /p p   尽管利用 T 细胞去清除癌细胞的这个概念在许多临床医生和癌症学者中都心知肚明。在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癌症中心建立细胞工程中心的 Sadelain 教授却是第一批意识到可以用基因改造 T 细胞来识别和清除癌细胞的人。 /p p   1990 年初结束 PhD 学习和住院医师培训的他,来到 MIT 的 Richard Mulligan 实验室作为博士后学习基因转移和造血干细胞技术。在 1980 和 1990 交替的那个年代,还从未有人在人 T 细胞做过基因改造的工作,甚至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前景的方向。但是,Sadelain 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始终坚信改造 T 细胞是解决癌症困局的解?。所以在做博士后基因治疗课题的同时,自己也在默默的做着基因改造 T 细胞的研究。 /p p   1992 年,他向世界免疫学年会提交了这一份用逆转录病毒改造 T 细胞的摘要,标志着人类 T 细胞工程的开始。 /p p   1994 年,他加入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癌症中心,正式对自己 T 细胞改造的想法开宗立派。90 年代末,他们鉴定出 CD19 作为一个绝佳的 B 细胞癌症靶点,并设计了带有 CD28 共刺激信号的 CAR 结构,标志着第二代 CAR-T 的出现。 /p p   2003 年,他们将这份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引起轰动,整个一系列从治疗 B 细胞癌症的靶点 CD19 到第二代 CAR 的设计都是两个被 FDA 通过的 CAR-T 产品,Kymriah 和 Yescarta 的基石。 /p p   2010 年左右出现的 CRISPR 基因改造技术,更是给 T 细胞基因改造大师 Sadelain 教授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工具。2017 年在《Nature》发表的将 CAR 基因替代 TCR 基因的研究成果振奋人心,显示出我们已经可以对细胞,尤其是 T 细胞进行基因改造达到了极其高的水平。 /p p   用 Sadelain 教授的话来说,“我们对 T 细胞改造对抗肿瘤已经到了历史的拐点,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除此之外,Sadelain 教授在 MIT 的研究经历不仅给他带来的是基因改造技术的启蒙,还是利用造血干细胞治疗疾病的启蒙。 /p p   CAR-T 疗法的其中一个痛点就是需要用病人自身的 T 细胞,整个从患者身上取出 T 细胞到改造再到回输体内的过程十分费时费力。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Sadelain 教授便想出利用改造造血干细胞制备广谱 CAR-T 用于任何患者。 /strong /span /p p   这个想法最近也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Fate therapeutics 与 Sadelain 教授团队合作沿用 CAR 基因替代 TCR 基因的技术路线,成功研发出没有“移植排斥宿主”反应的诱导性T细胞。下一步,他们将把目标瞄准敲除 MHC,降低“宿主排斥移植”反应。 /p p   总而言之,具有医学背景的 Sadelain 教授运用现代的基因改造技术炉火纯青,期待他在 CAR-T 领域大展神通。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3 CAR-T商战中的“三国争霸”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00.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5a98b3ce-5f1a-48f7-89da-479d99539e0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海外 CAR-T 公司商业生态圈 /p p   如果说在学术界,CAR-T 领域是门派林立的武林江湖。那么在产业界,CAR-T 领域可以说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战场。 /p p   我近期参与的美柏研究团队,收集和分析了海外地区的 61 家 CAR-T 公司,基本涵盖了所有海外 CAR-T 公司。 /p p   根据各个公司之间的交易往来,结果显示海外 CAR-T 公司之间交易与合作十分频繁,71.5% 的公司有过相互的交易与合作,围绕在投资/并购、合作/共开发、以及专利转让,其中合作/共开发最为普遍。最为典型的两个并购交易为 Celgene 以 90 亿美元的价格并购 Juno,以及 Gilead 以 119 亿美元并购 Kite。 /p p   总结各公司之间的联系,可将 CAR-T 公司的商业生态圈分为独立运营,点对点合作,链式合作,集群合作四大类: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独立运营: /strong /span 这类公司占据海外 CAR-T 公司的 28.5%,没有可查报道与其他公司有进行合作交易的记录。这些公司大多有着自己的专利,独立开发 CAR-T 产品。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点对点合作: /strong /span 这一类群的公司处于两两合作,或者有专利转让,并无其他可记录的交流合作。占据海外 CAR-T 公司的 31.2%。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链式合作: /strong /span 所谓链式合作,即没有明确的中心,公司与公司之间形成犹如产业链式的合作关系。有的公司是为其他公司提供某些技术指导,将其特有的技术,如基因改造等整合到其合作的公司中。从链式合作公司开始,制药巨头开始出现,他们往往起着串联其他公司产品的作用。这类合作关系的公司占 13%。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集群合作: /strong /span 在集群模式下,可以明显的看到以一个机构或者公司为核心。这一类型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了以 Gilead、UPenn、Juno/MSK 为核心的三大产业集群。而相应的他们的 CAR-T 产品也较为成熟,比如仅有的两个批准的 CAR-T 产品 Kymriah、Yescarta 就都来自这一类型。这类合作关系的公司占 27.3%。 /p p   比较各种合作模式,集群模式所带来的对 CAR-T 产业的影响最大,产品线也最为丰富,是站在 CAR-T 领域前线的引领者。 /p p   总览现在 CAR-T 产品的临床图谱,除了已经上市的两个产品,临床三期出现空档,Juno 的产品紧随其后,将会是下一个上市的直接候选人。于是乎,目前在 CAR-T 领域出现了 Gilead、UPenn、Juno/MSK 的三国争霸局面。 /p p   对于这三者而言,与 UPenn 合作的老牌制药巨头 Novartis 在 2016 年时缩减了自己细胞治疗的部门并大量裁员,并且从产品线来看 Novartis 的 CAR-T 产品相比于另外两家较为单一。这些都从侧面透露出 Novartis 对细胞治疗的信心有限。未来,CAR-T 领域很有可能由“三国争霸”演变为“两虎盘视”的局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4 学术界与产业界密集交错的武林 /strong /p p   从一开始的学术文章发表数量来看,CAR-T 的兴起是在 2012-2013 左右开始井喷式的发展,现在还在以极快的速度推进。从学术表征来看,这个领域应当才刚刚进入学术繁荣期,工业界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段时间沉淀后才进入繁荣。 /p p   然而目前,CAR-T 却是学术与工业界同步蓬勃发展的态势,这样的发展模式还是一个新鲜产物。并且,每一个 CAR-T 公司的背后都来自于学术机构,这一点尤其在 Gilead、UPenn、Juno/MSK 三个产业集群十分突出。当代“五绝“都是这三大产业集群的幕后推手。 /p p   这样产学同轴的融合其实与大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p p   首先是生物技术金融市场的成熟,从抗体药物到如今的细胞药物,金融资本与生物技术在这二三十年的不断磨合中,慢慢摸索出了生物技术金融投资市场的普遍规律,越来越多的资本愿意投入生物医学产业。 /p p   还有转化科学的概念普及,学术界慢慢的不再与实体工业老死不相往来,许多基础科学都在探索潜在的应用价值。 /p p   最后是政策利好的刺激,FDA 专设快速通道给“突破性药物”,极大缩短药物上市的进程,从实验室到患者手中的路不再如往常那样一眼望不到尽头。 /p p   正是在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共同缔造的这样的大环境下,CAR-T 疗法产学同轴,一路凯歌。 /p p   愿如今这个热闹的武林,其绝学可以除疾病之痛苦,助健康之完美!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万三 /p
  • 2023年未来科学大奖揭晓,首次出现90后,多位获奖者来自产业界
    北京时间8月16日,2023年未来科学大奖名单正式揭晓。Facebook AI 研究院(FAIR)研究科学家何恺明,前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2022年去世的孙剑博士,蔚来自动驾驶研发首席专家、助理副总裁任少卿博士,旷视研究院主任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兼职教授张祥雨共同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8岁出头。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共同获得物质科学奖。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柴继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俭民共同获生命科学奖。本届“未来科学大奖” 有多位中青年科学家获奖,最年轻的获奖人张祥雨是“未来科学大奖”第一个90后获奖人。在此之前,2017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人许晨阳是最年轻的获奖人。此外,这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的几位得主主要都是在工业界从事研究工作,有的得主甚至没有在高校兼任教职,这在“未来科学大奖”也是首次。2022年6月14日凌晨,孙剑因突发疾病骤然离世,震惊业内和学术界。“未来科学大奖” 过去没有去世者获奖的先例,但这次给了孙剑。“未来科学大奖” 是中国非官方、非营利的科学奖项,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该奖项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旨在奖励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目前设置三大奖项:“生命科学奖” “物质科学奖” 和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单项奖金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17万元)。此前获得过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家还有薛其坤(2016)、潘建伟(2017)、袁隆平(2018)、邵峰(2019)、张亭栋(2020)、袁国勇(2021)等。
  • Nature Index2017:为产业界最能带来发明创想的学术机构排行榜
    p   8月10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7自然指数-创新”,调查了科研论文在第三方所持有的专利中的引用情况,为理解学术研究对创新的影响这一问题带来了新思路。着眼于第三方而非学术机构所持有的、受到学术成果启发并引用了学术成果的专利,增刊揭示了学术研究对产品和服务开发的影响。 /p p    strong 增刊的机构排名表包括了一些重要的学术机构,他们的研究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发明创造。 /strong 居于该排名表前列的,既有以高质量的科研而蜚声全球的机构,也有发表的科研成果相对不多,但颇具影响力的机构。 /p p   根据Lens开发的指标进行的排名显示, span style=" color: rgb(84, 141, 212) " strong 美国圣迭戈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和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大学位居前两位。紧随其后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第3位)、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第4位)和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第5位)。以色列的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位列第六,是前十名中唯一的非美国学术机构,排在其后的还是三家重量级美国科研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第7位),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第8位)和斯坦福大学(第9位)。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位居第十。 /strong /span /p p   按照Lens的指标,排名前50的学术机构中,有38所来自美国。在其他国家中,位列所在国第一的机构包括斯特拉斯堡大学(第16位,法国)、日内瓦大学(第21位,瑞士)、汉阳大学(第23位,韩国)、邓迪大学(第26位,英国)和卡罗琳学院(第38位,瑞典)。日本的大阪大学(第31位)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第39位)也跻身前50名。 /p p   根据Lens的指标,位居中国第一的机构是香港科技大学(第118位),排在其后的还有13家中国机构,均在前200位之列。“增加科研论文在专利中的引用需要许多年的积累。中国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是近十年来才出现大幅增长,因此还没有对第三方专利中的引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然指数创始人David Swinbanks对此评论说。 /p p   不过,中国学术机构的专利产出表现十分优秀,对涵盖各专利局的所有专利族的标准化计算显示,有18家中国机构居于全球20强,其中东南大学位居第一。但是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族的标准化计算则显示,仅有两家中国机构,即清华大学(第33位)和香港科技大学(第49位)位列全球50强,这也印证了中国机构往往在本地申请专利,而非通过WIPO申请国际专利这个事实,尽管目前全球大多数的专利都来自中国。 /p p   David Swinbanks说:“我们这个分析来得恰逢其时,当前政府和科研资助机构越来越关注科学知识转向产业和经济应用的情况,因为对他们而言,如何证明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被有效用于增进社会福祉是极为重要的。此次聚焦创新的增刊是自然指数一系列举措的一部分 —— 我们携手Lens和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等合作伙伴,利用他们富有深刻意义的数据,来探究科技出版的新趋势,以及科技出版与学术界之外其他行业间的互动关系。” /p p   Lens创始人Richard Jefferson说:“通过将已发表的研究与专利联系起来这一有益于全球社会的开放式举措,我们就能够描绘出纯理论的科研如何对创新系统产生影响,并发挥其作用。这是绘制出“创新地图”的第一步——让借助科学和技术来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STEPS)变得更透明。这将有助于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在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寻找途径以新的产品、服务和业务服务社会时,做出更好的、有所依据的决策。” /p p   标准化的Lens影响力指标(Normalized Lens Influence Metric),通过计算科研论文在第三方而非机构自己所持有的专利中的引用量,为衡量机构的科研活动对创新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尺度。根据该指标生成的机构200强都是以下至少一种机构排名的前100名,即自然指数、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Thomson Innovation或Leiden Ranking。 /p p   另外,基于Lens指标的200强机构排名还提供了这些机构的自然指数表现。并且,自然指数数据还首次经过标准化,与机构在自然科学领域总的科研产出,即机构在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所显示的科研论文数量进行了对照。这为对比机构在自然指数中的科研产出情况与自身科研能力提供了一个衡量方法,并接着可与标准化的Lens影响力指标进行对比,因为该指标也类似地考虑到机构的科研规模。 /p
  • 2012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在北京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11月26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2012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CIC)在友谊宾馆召开。 CIC现场   出席CIC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钟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姚骏恩、俞梦孙,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薛一平,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朱雪芬等,以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副理事长、理事,我国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学术界、产业界的专业精英500余人出席大会。   CIC大会主题——测控科技引领智能装备制造业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 庄松林致开幕词   庄松林说到,“智能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CIC的大会主题为‘测控科技引领智能装备制造业’,就是抓住了未来设备的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时代脉搏,以期促进仪器仪表测控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和高效地融合,促进科研和生产制造业的融合。CIC‘促进学术与产业融合’的宗旨满足了学术、产业界的实际需求,顺应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该宗旨也正是CIC的核心价值所在。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把CIC定位为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行业内的品牌盛会,每两年一次持续举办,既有大会报告,又有学术、产业界的交流互动论坛,形式新颖活跃。”   科学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创新驱动 中国工程院院长 周济 报告题目:制造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周济首先提到,由于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所以在十八大上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学发展国家战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最根本的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周济报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域 二是“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是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三是仪器仪表的数字化智能化 四是以工程化产业化为主线,推进中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   关于“仪器仪表的数字化智能化”,周济说到,仪器仪表制造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制造业发展的难点,因而是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仪器科学与技术在信息化时代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仪器仪表是信息产业的源头和总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的基础部件,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仪器仪表的水平决定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因此,《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明确将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列为重点任务,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和制造过程智能化的基础。数字化智能化是仪器仪表产品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是仪器仪表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周济还指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一定要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叫做“科技创新”。并且进行有组织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特别是推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   在报告的最后,周济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同志们的一个共同奋斗目标:到2020年,中国机械产品全面应用数控技术,总体升级为“数控一代”中国制造业基本普及数字化技术并在若干领域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化 到2030年,中国机械产品总体升级为“智能一代”,中国制造业在主要领域全面推行智能制造模式,整体上走到世界前列,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战略性、关键性、基础性的贡献。   超精密仪器——大国必争的战略高端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所长 谭久彬 报告题目:超精密仪器与高端装备制造   超精密仪器源于超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是为了完成超精密测量计量测试使命而形成的高端仪器技术,其精度水平比超精密装备制造精度高1/3~1个数量级。超精密仪器技术是超精密装备制造质量的控制手段,决定了高端装备的制造能力与水平,是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础,是引领装备技术发展的火车头。超精密仪器业本身已经形成高端装备产业,是大国必争的战略高端技术。在工业技术发达的国家,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仪器的投入占1/3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仪器的投入占1/2 在尖端和高可靠性装备领域,仪器的投入大于1/2。   关于我国超精密仪器技术的现状,谭久彬指出,国外一流仪器对我国技术封锁 国外二流仪器占领我国科技领域和产业界 大型精密仪器95%以上依赖进口 中国超精密装备制造能力与水平受制于国外仪器 中国科学家是一支没有自己装备的学术队伍 “用中国仪器装备中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而对于我国超精密仪器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谭久彬认为,一是理念问题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企业承接新技术成果能力较低 产学研体系的构建非常困难 超精密仪器产业链尚未建起来,下游零部件小企业几乎没有。   最后,谭久彬介绍了所探索的适于国情的超精密仪器产业化模式及其科研成果。   CIC大会还邀请了天津大学邾继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房建成做报告。 天津大学 邾继贵 报告题目:先进制造中的数字化测量 原报告人我国著名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家、天津大学叶声华因故不能到场,特委托其助手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青年五四劳动奖章获得者邾继贵代讲。   邾继贵报告中介绍到,精密测量源于定量科学研究和工业制造互换性要求,是制造的“眼睛”,有效的测量手段和高质量的测量数据是制造的依据和保证。机械设计及制造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测量技术发展,新产品、新工艺的发现,需要新型测量技术手段。   接触式非现场、在线测量,单参数的非自动化测量、多参数的自动化集成测量,常规精度、高精度、常规尺度、极端尺度等是先进制造领域精密测量技术发展的特点。一般而言,从应用层面考虑,测量问题的研究重点表现在尺度空间、测量精度、测量效率、应用模式等几个主要方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 房建成 报告题目:高速高能量密度磁悬浮永磁电机技术及其在新一代节能环保装备中的作用   房建成介绍了我国航天器姿态控制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技术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近几十年来主要研究内容等。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吴幼华主持大会   CIC下午会议安排了两个分会场:学术、产业界对话会、青年科技论坛。学术、产业界对话会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高管与仪器科学界的知名专家现场互动。青年科技论坛邀请了青年科学家做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学术、产业界对话会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论坛
  • 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联盟成立
    7月16日,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联盟成立,浙江省集成电路战略布局又迈出坚实一步。联盟由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联合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半导体行业协会、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等150余家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机构和企业发起成立。“联盟的成立将助力打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到市场应用全链条。”浙江大学副校长王立忠表示。据介绍,联盟将联动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资源,解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产教脱节难题,打造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联动投融资机构资源,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支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联动上下游产业资源,吸引市场科技中介参与共建转化推广体系,协同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及创新成果的开放共享。值得关注的是,联盟将依托位于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建设区块的“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共同建设全国唯一的12英寸CMOS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成套工艺技术公共创新平台。今年6月,平台超净间大楼和中央动力站结构已封顶,预计2021年11月设备搬入。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江实验室主任李儒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陈纯,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杭州科创中心领域首席科学家、联盟理事长吴汉明等院士,以及来自产业界、教育界和投资界等代表共300余人参加活动。李儒新院士表示,联盟的成立将发挥“大兵团作战”组织优势和长三角区域优势,对构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国内芯片自主可控有重要意义。省经信厅副厅长吴君青表示,联盟的成立是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迈上新发展征程的需要,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需要,更是支撑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链协同创新论坛环节在大会后举行。吴汉明院士、杨德仁院士、毛军发院士分别围绕“后摩尔时代催生高端产教融合平台”“硅基光电子发光材料与器件”“半导体异质集成电路”等作主题报告。圆桌论坛围绕“深化产学研用联动,助推产业创新发展”主题,邀请来自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交流讨论,分享精彩观点。
  • 2012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通知
    尊敬的各位代表: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七届五次理事大会暨2012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CIC)定于2012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欢迎各位代表参加大会。   一、时间、地点 内容 时间 地点 人员 学术、产业大会报告会 2012-11-26(周一) 9:00-12:00 北京友谊宾馆 聚英厅 全体理事及全体会议代表 学术、产业界对话会 2012-11-26(周一) 13:00-16:30 北京友谊宾馆 瑞宾楼1+2号会议室 理事及全会议代表 青年科技论坛 2012-11-26(周一) 13:00-17:00 北京友谊宾馆 嘉宾楼5号会议室 青年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   二、用餐安排 用 餐 时间 用餐地点 人员 费用 2012-11-26午 聚和园、聚福园,自助餐 全体参会代表   北京友谊宾馆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号(四通桥西南角)   电话:010-68498880   乘车路线:地铁4号线 人民大学站 西南出口   三、会议内容 时间 会议名称 会议内容 2012-11-26(周一) 9:00-12:00 2012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CIC) 会议主题是“测控科技引领智能装备制造业”。 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做《制造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报告; 天津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叶声华做《智能化装备制造机遇与挑战》的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谭久彬做《超精密仪器与高端装备制造》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房建成做《高速高能量密度磁悬浮电机技术及其在新一代节能环保装备中的应用》报告。 2012-11-26(周一) 13:00-16:30 学术、产业界对话会 邀请川仪集团、上自仪集团、京仪集团、天仪集团以及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等企业的高管与仪器科学界的知名专家现场互动。 2012-11-26(周一) 13:00-17:00 青年科技论坛 青年科学家做学术报告,学术交流。   四、费用   参会代表不收取会议费。   五、联系方式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学会工作部   李靖lijing768@163.com 010-82800971 13701158832   李霞lixia@cis.org.cn 010-82961039 13611044298   传真: 010-82800879   地址:(100088)北京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A座2302B室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学会工作部   附件: 2012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回执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2012年11月8日   附件: 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2012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 回执 姓名 单位 电话、手机 E-mail 备 注   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联系人:   张莉 010-82800752、13691081610、zhangli@cis.org.cn
  • 六项传感网国标年底出台 明确物联网产业分工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紧张酝酿和制定,日前,涉及传感网顶层架构及基础性规范的六项国家标准的征集意见稿如期而至。《通信产业报》(网)记者独家获悉,这六项标准将于今年9月截止意见征集,有望在年底正式出台。届时,我国物联网产业将有可以遵循的国家规范,有望在规范之上实现产业具体分工,加速规模商用。   9月上交国标委   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对《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征集意见的截止时间为9月份,届时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将根据征集上来的意见,向产业界发布意见反馈和处理报告,然后这六项标准将被递交到国标委,走最后的审批流程,最终国标委发布标准的时间应该在2012年初前后。   据了解,由于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提前得到了产业界的广泛参与,截止到记者发稿,这六项标准征集上来的意见并不多,并没有实质性上的矛盾,这意味着标准的正式出台已进入快车道。   据邢涛介绍,这六项标准涵盖了产业分工各环节所关心的大部分领域,对运营商的泛在物联网业务及传感网及互联网的接口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规范。   标准体系成型   此前,在2009年9月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成立时,确立了六个项目组,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即为这六个项目组所制定。据了解,当时预计发展的时间即为两年。   据悉,除了这六项标准之外,我国目前正在制定传感网标准,的还有三项基础标准和两项行业标准,标准工作组同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立项新的标准。上述两项行业标准分别为:机场围界传感器网络防入侵系统技术要求和面向大型建筑节能监控的传感器网络系统技术要求。   与此同时,由我国主导的一项传感网标准已成为我国首个传感网国际标准,这项标准是关于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的标准提案,于去年3月通过了传感网国际标准工作组的立项,有望在2013年前后出台。   加速规模商用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格局,同时也带隐忧:各个企业各个组织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彼此间的物联网应用是封闭的信息孤岛,因而产业链尚未形成,规模商用困难重重。六项传感网国家标准确立后,有望推进传感网产业链的分工,推动物联网规模商用进程。“标准已经制定出来,关键在于后期的执行。”邢涛说,最坏的结果是,即使一些企业不遵循国家标准,但至少有了国家标准可以进行参照。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这六项标准,不论是对物联网系统集成商、传感器设备商、网关厂商,还是对电信运营商都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邢涛坦言,一直以来,电信运营商挺进物联网领域都以M2M解决方案为主要手段,M2M应用采用的主要是移动通信的点对点通信技术,运营商也凭此获得收入。“在物联网时代的未来,电信运营商必然走向泛在网物联网应用,而传感网有关标准对运营商来说,不论是运营商自己做,还是集采有关企业的解决方案,都有了可遵循的统一原则。”他说。   链接   六项标准具体内容   《传感器网络第一部分:总则》对传感器网络进行整体概述,提出了传感器网络的总体功能性要求及参考体系架构   《传感器网络第二部分:术语》是名词解释,是对传感网术语的梳理和汇总,确立了中国传感网名词使用的统一规范   《传感器网络通信与信息交互第一部分低速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和应用支持子层技术规范》属于网络协议,是根据一些典型应用场景的要求,特别是设备需要移动的应用场景提出的标准,规范了不同传感网设备之间网络通信原则   《传感器网络接口信号接口规范》给出了传感器接入不同传感网的接口规范,是面向未来的重要标准,可实现遵循协议的传感器与网络之间的自由接入,类似于互联网时代的TCP/IP协议   《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规范》提出了传感网的数据加密机制和基本安全框架,包括一些安全等级的分级   《传感器网络标识传感节点编码规范》统一了传感网的编码原则。
  • 微流控芯片——注定被深度产业化的革命性技术
    原标题:微流控芯片—注定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本文由霆科生物创始人、贝壳社BioShow嘉宾叶嘉明原创分享。微流控芯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涉及材料、化学、物理、微机电、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我从2003年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田昭武院士的引领下有幸进入这个前沿领域,先后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工作,到今天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也仅仅只能说局部地领略到微流控芯片这个伟大“艺术平台”的魅力。因此,今天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主要结合个人体会谈谈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一些观点,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外,本人在博士后阶段师从于微流控芯片领域著名专家——林炳承教授,此次分享的内容部分引用了中科院团队近二十年来在微流控芯片领域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导师林炳承教授的观点。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微流控芯片——注定要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一)微流控芯片简介1.1 微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伴随着微机电加工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已由当年的“庞然大物”演变成由一个个微小的电路集成芯片组成的便携系统,甚至是一部微型的智能手机。与之发展类似,今天我们介绍的微流控芯片,又称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是一种以在微纳米尺度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技术,具有将生物、化学等实验室的基本功能诸如样品制备、反应、分离和检测等缩微到一个几平方厘米芯片上的能力,其基本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多种单元技术在整体可控的微小平台上灵活组合、规模集成。1.2 各种材质和功能的微流控芯片及实验室相关配套仪器微流控芯片早期也是从MEMS技术发展而来,通过微加工工艺在硅、金属、高分子聚合物、玻璃、石英等材质的基片上,加工出微米至亚毫米级的流体通道、反应或检测腔室、过滤器或传感器等各种微结构单元,而后在微米尺度空间对流体进行操控,配合流体控制或分析仪器自动完成生物实验室中的提取、扩增、萃取、标记、分离、分析,或者细胞的培养、处理、分选、裂解、分离分析等过程。1.3 微流控芯片的发展及应用领域上世纪90年代初,A.Manz等人采用芯片实现了此前一直在毛细管内完成的电泳分离,显示了它作为一种分析化学工具的潜力;9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提出对士兵个体生化自检装备的手提化需求催生了世界范围内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在整个90年代,微流控芯片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分析化学平台,因此往往和“微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 u-TAS)概念混用。因此,原则上,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微全分析”技术平台可以应用于各个分析领域,如生化医疗诊断、食品和商品检验、环境监测、刑事科学、军事科学和航天科学等重要应用领域,其中生物医学分析是热点。2000年G. Whitesides等关于PDMS软刻蚀的方法在Electrophoresis上发表,2002年S. Quake等以微阀微泵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微流控芯片大规模集成”文章在Science上发表,这些里程碑式的工作使学术界和产业界看到了微流控芯片超越“微全分析系统”的概念而发展成为一种重大的科学技术的潜在能力。例如,利用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微反应器,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上开展组合化学反应或结合液滴技术,有望用于药物合成与筛选,或纳米粒子、微球、晶体等的高通量、大规模制备,甚至形成一种“芯片上的化工厂或制药厂”。(二)微流控芯片的战略意义自微流控芯片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2001年,“Lab on a Chip”杂志创刊,它很快成为本领域的一种主流刊物,引领世界范围微流控芯片研究的深入开展。2004年美国Business 2.0杂志在一篇封面文章把芯片实验室列为“改变未来的七种技术之一”。2006年7月Nature杂志发表了一期题为“芯片实验室”专辑,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芯片实验室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应用前景,并在编辑部的社评中指出:芯片实验室可能成为“这一世纪的技术”。至此,芯片实验室所显示的战略性意义,已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内被学术界和产业界所认同。2.1 作为一种战略性的科学技术,微流控芯片的发展有它的内在必然性首先,微型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面对我们所生存的已经消耗过度的地球,微型化反映了人类对资源枯竭的忧虑和对资源利用的优化。其次,世界上有太多的技术和流体操控有关,而当被操控的流体在一个微米尺度的空间里流动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新的现象,其中的一部分至今还没有被我们所充分认识。第三则是基于对系统研究的需求。系统学研究整体,更研究构成整体的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自古以来,人类一直缺少微小但又能操控全局的工具,微流控芯片能承载多种单元技术并使之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的特征使其可能成为系统研究的重要平台。2.2 微流控芯片的战略意义还根植于它和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特殊关系一般认为,在二十世纪,人们借助于电子在半导体或金属中流动得到的“信息”,成就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而在二十一世纪,通过带有可溶性生物分子或悬浮细胞的水溶液在微流控芯片通道或平面上流动以研究生命,理解生命,以至部分地改造生命,将有可能同样成就一种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技术:微流控学。因为,“生命”和“信息”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2.3 微流控芯片——当今国家产业转型的一种先导型科学技术微流控芯片是注定要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这种判断首先当然是源于全球性产业转型需求的不可逆转,需求加剧,进程加快;另一方面,或许更为重要的,则是基于对这一科学技术在一些重大领域不可替代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是在最近的若干年内才被人们所逐步接受。它很可能发展成为当今产业转型的一种模式,对以生物经济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未来几年内,如果将微流控芯片与“生物手机”、“互联网+”进一步结合,这样一个由一种新兴技术引发的可能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趋势,是否能够因此诞生一批“风口”行业值得大家期待。(三)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代表性关键技术3.1 新一代床边诊断(point of care test,POCT)技术——Microfluidics-based POCTPOCT可直接在被检者身边提供快捷有效的生化指标,现场指导用药,使检测、诊断、治疗成为一个连续过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突破性的意义。POCT仪器发展趋势应是小型化、“傻瓜”式,操作简单,无需专业人员,直接输入体液样本,即可迅速得到诊断结果,并将信息上传至远程监控中心,由医生指导保健。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即时诊断方法,简单的流动测试工作没有流体管理技术,而当测试复杂性增加时,微流控技术是必要的。微流控芯片所具有的多种单元技术在微小可控平台上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的特点已使其成为现代POCT技术的首选,经过近年的发展,已涌现了一批微流控芯片POCT分子诊断和免疫诊断的成功案例。(Cited from: 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fluidic point-of-care diagnostic devices, Lab Chip, 2012,12, 2118-2134)3.2 超高通量筛选的主流平台——微流控液滴芯片在微流控芯片通道上加入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将其中的分散相以微小体积单元(10-15 L-10-9 L)的形式和极快的速度(100-10000个/秒)分散于连续相中,即可形成用作微反应器或微量生化样品载体的液滴。微流控芯片液滴已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微反应器,能提供一种在单分子和单细胞层面快速开展超大规模,超低含量反应的平台。液滴操控灵活,形状可变,大小均一,又有优良的传热传质性能,产生频率已达数十到数百KHz,在高通量药物筛选和材料筛选领域显示了巨大的潜力。(Cited from: Reactions in Droplets in Microfluidic Channels, 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7336-7356)3.3 哺乳动物细胞及其微环境操控平台——微流控芯片仿生实验室由于微流控芯片的构件尺寸和细胞吻合,并可同时测定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它已成为对哺乳动物细胞及其微环境进行操控的最具潜力的平台。目前已可以构建微米量级且相对封闭的三维细胞培养、分选、裂解等操作单元,并把这些单元成功延伸到组织和器官。器官芯片是一种更接近仿生体系的模式,可在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中培养各种活体细胞,形成组织器官,乃至由不同器官芯片进一步组成活体芯片,从而模拟一个活体的行为并研究活体中整体和局部的种种关系。在药学领域,器官芯片将被部分替代小白鼠等模型动物,用于验证候选药物,开展毒理和药理作用研究。(四)微流控芯片的产业化现状和发展趋势4.1 微流控芯片的市场前景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平台,其市场前景显然是极其巨大的。最近几年微流控芯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起产业界的极大关注。这些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涌现出一批关健性技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并因此形成以医学和药学为代表,覆盖面很宽的应用领域,例如最近发展起来的器官芯片、液滴微流控芯片。其中,器官芯片或人体芯片,有望部分代替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临床前动物实验,最大限度地节约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并且解决动物权等伦理问题,具有极其巨大的潜在市场价值。二是其中的一些应用已经或正在形成规模产业,例如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新一代床边诊断(Microflluidics-based POCT)系统,被产业界认为目前最有可能成为“Killer Appliction”(杀手级应用)的微流控芯片产品,其市场预计从2013年的16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56亿美元。(微流控即时诊断市场预测,法国市场研究机构Yole Development提供的数据,转载自互联网)4.2 目前市场上几种代表性微流控芯片产品4.3 微流控分析芯片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总体而言,当前的微流控芯片产品及发展趋势总结如下(个人观点,供探讨):4.4 微流控芯片产业化关键问题(个人观点,供探讨):(1)技术:需要解决微流控芯片批量生产工艺(微加工、键合、表面修饰);重点是要解决芯片质控问题。(2)人才:急需多学科交叉人才、企业研发人员、专业化市场人员进行微流控芯片产品的开发及推广;国内芯片人才特别是在企业从事产品开发的芯片技术人员较为缺乏,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个很重要。(3)产品:急需具有“Killer Application”特征的微流控产品引领行业市场(产业界一致看好microfluidics-based POCT 系统);普遍认为poct最大市场是应用于医疗诊断行业,这个行业市场最为巨大毫无争议;或许在中国,食品安全、环境检测是否能够首先成为“中国特色”的killer application的一个案例,值得探讨?(4)资本:需要有长远目标的资本或金融机构的积极介入与扶持;个人认为,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已经到了产业化的前夕,希望有远见的企业家尽快介入到这一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来,大家同舟共济,一起滚打几年,一起来改进技术,培育市场,共同发展。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机会,等市场完全成熟了再介入进来可能就太晚了一些。(5)政策支持、强强合作:具有强大研发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和丰富技术积累的科研院所鼎力合作)。(五)我们的工作和未来展望5.1 霆科生物介绍杭州霆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inkerBio)是一家专注于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知名的微流控芯片CDMO(合约研发与制造)服务商和先行者。公司依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浙江省应用酶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微流控芯片技术为核心,围绕食品安全、环境水质检测、医疗体外诊断等领域,坚持“让微流控变得更简单”发展使命和“微流控技术为用户赋能,实现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专业、最全面的微流控芯片产品设计开发与生产制造整体解决方案。5.2 微流控芯片产业化进展霆科生物从2014年成立至今,已投入研发经费数千万元,具备PMMA、PC、COC、PDMS、玻璃等材质的微流控芯片从研发到量产全流程转化能力。目前,公司已为国内外上百家食品安全、环境水质与IVD领域的龙头企业与上市公司提供产品(联合)开发与生产服务,已有多项微流控POCT产品实施转产。 霆科生物研发团队承担及参与国家、省市级重点研究课题10多项,已获得授权的专利、软著共50余项,公司已被认定为“杭州市青蓝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最具成长性科技型百强企业”、“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 未来展望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微流控芯片注定成为一种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世界范围内的微流控芯片的科学研究及产业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中国被认为是在微流控芯片领域研究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但国内的微流控芯片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为数不多的微流控产品面世,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尽管如此,我们欣喜地发现,近年来中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微流控技术专家、市场化专业人士,以及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投资机构,关注并投身于微流控芯片产业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微流控芯片在中国的成功产业化值得期待。最后希望更多关注微流控芯片的人,更多地参与到这个领域来,共同努力!MicroChip,BigWorld!
  • 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 第一轮会议通知
    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第一轮会议通知微流控技术近年来在药物筛选、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疾病诊断等多方面已获得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学术界和产业界一致认为微流控技术“极有可能领导化学和生物医学的下一场革命”;科技部颁发的《“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中,将微流控芯片作为颠覆性技术列入“突破若干前沿关键技术”范畴;工程院发布《全球医药卫生研究和开发前沿2020》,单细胞和器官芯片双双入选。近年来,微流控芯片作为国家层面产业转型的潜在战略领域,已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促成产、学、研、用等多领域人员的充分交流和紧密互动,为微流控芯片研究和产业化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和资源,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由青岛融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定于2021年11月5-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国际院士港召开。本次会议将秉承“前沿、聚焦、高端”的组织理念,以微流控芯片核心技术研究及其在单细胞分析、器官芯片、POCT、化工合成等领域中的应用为主线,旨在增强微流控芯片工作者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持续推进微流控芯片学科及产业化发展。诚挚欢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和投资界的相关科学家、学者、研究人员和产业化领域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本次论坛。大会主席:林炳承 执行主席:徐健、马波、叶嘉明会议时间:2021 年 11月05-07日(11月05日全天报到)会议及报到地点:青岛国际院士港生命药洲会务联系人:张丽丽,15988118609(微信同号)联系邮箱:youngchip2021@126.com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承办单位:青岛融海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2021年06月30日会议简介“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由我国微流控芯片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微流控芯片领域的推动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炳承教授发起,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是中国微流控领域顶级的年度学术盛会。2020年11月,首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与“第八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同期召开,由林炳承教授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叶嘉明博士联合发起,旨在进一步凸显微流控芯片产业化在微流控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2021年11月5-7日,本次“双论坛”将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双论坛”立足微流控芯片这一当代极为重要的新兴科学技术平台和国家层面产业转型的潜在战略领域,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促进理、工、医、产业界、投资界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产业互动,也将助推微流控技术在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持续深入发展。往届回顾第五届中国微流控芯片高端学术论坛会场(2017年,北京)第六届中国微流控芯片高端学术论坛会场(2018年,广州)第七届中国微流控芯片高端学术论坛会场(2019年,大连)第八届中国微流控芯片高端学术论坛会场(2020年,嘉兴) 专家风采及参展现场附:大会主席林炳承简介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80-1990年代从事毛细管电泳等分离分析研究, 1990年代后期至今致力于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研究。1992年到2007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 出版中文著作7部,英文著作、年刊和专辑6部(期);持有微流控芯片等领域专利7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约70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1);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1986-2016年曾先后受聘为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 大学(UBC) 等六所海外大学客座教授或访问教授,曾为德国洪堡基金(AvH)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学者,Electrophoresis 杂志副主编, Lab on a Chip杂志第四届编委,现为亚太微分离分析系列学术会议(APCE)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
  • 北京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探索
    为帮助业内人士了解试验技术发展现状、掌握前沿动态、学习相关应用知识,仪器信息网将于2024年8月13日举办第三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搭建产、学、研、用沟通平台,邀请领域内科研与应用专家围绕试验机产业发展、试验技术研究与应用、行业标准等分享报告。期间,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计量校准实验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樊志罡将分享报告《北京市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探索》,简介产业计量测试的基本概念,阐述产业计量中心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界定及分析、中心主要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工作基础等,畅想中心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本会议将于线上同步直播,欢迎试验领域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等报名参会!附:第三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详情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estingmachine2024/
  • 关于举办“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的通知
    p   各有关单位: /p p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国内外环保产业界的交流和合作,我会将于2019年6月在京举办“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p p   大会主题为“高质量发展环保产业,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设主论坛和20余个平行分论坛,拟邀请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等政府部门官员、行业领军企业家以及国内外环保科研、咨询和投融资机构专家等,共同研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p p   分论坛围绕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危废资源化及处理处置、无废城市、土壤与地下水修复等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展开,同时组织中美、中欧、中韩、中日等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 /p p   大会与“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19)”同期举办。CIEPEC 2019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等政府部门以及多家中外机构的鼎力支持,将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 /p p   诚挚邀请您参加“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并参观CIEPEC 2019,相信您一定会不虚此行。有关合作事宜,敬请联络我会。 /p p   联系人: /p p   2019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CIEPEC 2019 /p p   联系人:王睿    联系人:杜磊   /p p   电话:010-51555012-808& nbsp & nbsp   电话:010-51555020/5021 /p p   邮箱:wangrui@caepi.org.cn  邮箱:dulei@caepi.org.cn /p
  • 从MEMS产业现状看我国物联网硬件领域的先天不足
    说到物联网,相信科技圈的人对此已经比较熟悉了,过去的这几年中国在物联网方面可谓是下了大功夫。整体而言,中国的互联网水平比较高,这无疑为物联网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然而,硬件方面的先天不足却一度让中国产业界捉襟见肘。今天,就先说说物联网硬件领域产业核心——MEMS。  MEMS,全称是微型电子机械系统,利用传统的半导体工艺和材料,由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微机械机构、信号处理、控制电路、接口、通信和电源等构成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这种小体积、低成本、集成化、智能化传感系统是未来传感器的发展方向,而传感器正是物联网最底层的数据采集入口。  传感器市场中外力量对比悬殊  目前,全球传感器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几家国际巨头主导,其中,以博世、霍尼韦尔、意法半导体、飞思卡尔、日立等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传感器70%左右的市场份额被这些外资企业占据。  中国本土企业市场份额较小,力量薄弱,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汉威电子、大立科技、华工科技等。  中国MEMS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规模,产业整体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向商用量产转型阶段。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近两年中国MEMS产线投资兴起,到了2014年,中国MEMS代工厂建设投资超过1.5亿美元,但是技术的匮乏和人才的缺失依然是产业的短板。  中国MEMS产业的布局  中国MEMS企业在营业规模、产品结构等与国外有明显的差距,工艺开发更是目前面临最主要的问题,产品在本身技术实力和生产工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MEMS设计企业一半以上集中于华东地区,其中,以上海、无锡、苏州三地为产业集中地。上海地区,汇集的企业有深迪、矽睿、铭动、微联、芯敏、文襄、天英、巨哥等 无锡地区,汇集的企业有康森斯克、美新、乐尔、杰德、芯奥微、微奥、必创、微纳、沃浦等。苏州地区,汇集的企业有明皜、敏芯、多维、双桥、汶灏、能斯达、圣赛诺尔等 其它地区,还有深圳瑞声、山东歌尔、西安励德、河北美泰、郑州炜盛、北京水木智芯、浙江大立、武汉高德、成都国腾、天津微纳芯等。  从市场来看,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加之物联网的催化,国内市场对加速度计、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硅麦克风、陀螺仪、射频仪器、气体传感器、电子罗盘等MEMS器件的需求日益迫切。  MEMS产业链复杂,涉及的厂商众多,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厂商都在积极布局MEMS,目前我国已逐渐形成完整MEMS的产业链。  随着政府的扶持和资本的注入,相信中国的MEMS产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物联网行业的硬件实力也会一步步加强。物联网作为下一个风口,中国要如何实现弯道超车?首先,中国物联网切不可被扼住命运的喉咙。
  • 奥影论坛回顾|航空装备数智试验暨产业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年3月28日至29日,2024航空装备数智试验暨产业发展大会在绵阳成功举行。奥影携先进的航空装备工业CT无损检测方案亮相大会,并设立洽谈展位,与国内航空业精英们共话航空装备数智试验的创新实践。“2024航空装备数智试验暨产业发展大会”以“数智新动力 融创新场景”为主题,旨在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航空装备试验领域科技界与产业界的跨界交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同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前沿产品及解决方案,分析和探究数智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明确行业前进方向,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航空装备的自主研制。工业CT技术在航空装备试验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现代航空航天工业中不可或缺的质量管控利器。在航空装备研发与生产过程中,工业CT可对诸如飞机发动机叶片、复合材料构件、精密铸造件、焊接接头等关键部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内部检测与尺寸测量,无需拆解样品,从而大大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尤其针对那些传统检测手段难以触及的复杂几何形状和深埋结构,工业CT技术展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此外,工业CT技术还能用于航空装备的故障诊断、寿命评估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验证,通过对试件进行实时、定量分析,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达到最高标准。它的应用显著增强了航空装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保证能力,为保障飞行安全、提升装备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航空装备数智化试验的大背景下,工业CT已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迈向智能制造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航空发动机叶片扫描案例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航空装备试验领域的演进开辟了崭新的战略视野与导向坐标,同时也构筑了一座联通产学研各界深度对话与协作的桥梁。我们期待未来在航空装备试验数智化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与各界同仁一起,协力推动中国航空事业的繁荣发展。
  • 通知 | 生物制药工艺新技术专家交流会(政策解读与产业创新系列会议)
    生物制药工艺新技术专家交流会各相关单位: 我国生物制药产品的年消费量及出口量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生物制药在整个制药领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20年12月,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对于加强生物制品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有效保障了生物制品安全、有效,为使患者实现生物治疗药物和疫苗的可及起到了积极作用。而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纯化、贮藏、运输等工艺的不断优化,生物制药工艺新技术成为各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作为监管领域专业性、研究性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服务监管工作及产业创新,于2022年启动了“政策解读与产业创新系列会议”, 每期分设不同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交流。现拟于2023年11月15日在京举办“生物制药工艺新技术”专题会议。会议拟邀请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科研人员及产业界人士出席并分享交流。具体会议内容详见附件。现将有关事项预告如下:会议时间2023年11月15日会议地点北京香山饭店交流内容时间内容13:30-13:40领导致辞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领导13:40-14:05生物制药工艺设计孙京林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14:05-14:30生物制品的变更管理监管技术专家14:30-14:55生物制品检查常见缺陷分析监管技术专家14:55-15:10茶歇交流15:10-15:35ADC商业化生产实践及主要关注点李壮林 荣昌生物副总裁、总工程师15:35-16:00生物疫苗工厂设计关键策略杨勇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总监、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6:00-16:25mRNA药物CMC关键考量点杨红艳 Cytiva大中华区研发总监16:25-17:15圆桌讨论17:15-17:20总结识别二维码即可报名参会(报名仅限100名)
  • 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典型代表评选结果发布!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针对2020年底前已经批准成立的14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批准筹建的20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阶段性评价情况,并从计量科研创新、服务产业、运行机制三个方面,评选出表现特别突出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典型代表。从整体情况看,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积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瓶颈问题,以计量杠杆撬动产业发展的痛点,不断加强计量测试技术、方法和设备的研究和应用,努力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运行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获得了产业界的高度认可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统计,各产业计量中心自批准筹建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新建计量标准900余项,研制各类计量测试设备13.9万台套,实现成果转化600余项,申请专利2200余项,起草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2500余项,服务企业4.5万家,帮助企业节约成本超43亿元。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计量先行引领能力。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针对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产业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等开展科研攻关,有效填补了专用测量方法空白,对重大工程顺利实施以及产品质量提升起到了促进和引领作用。国家航空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攻克飞秒激光成像技术、高超声速飞机动态温度测量校准技术等200多项关键技术,为歼20、运20、直20系列等新一代航空装备自主研制与性能评价奠定了坚实的计量技术基础。通过制定标准规范,有效解决了计量测试方法的一致性问题,支撑计量测试活动的量值控制能力持续提升。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主导编制两项半导体行业国际互认标准,填补光伏组件检测方法的国际性空白,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融入产业过程,强化计量服务支撑能力。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积极融入产业生产活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积极打造智慧计量服务平台,解决企业计量测试难题。国家平板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苏州)以服务显示产业为重点,为产业链500余家重点企业解决了生产量值不统一等难题,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生物医药、环境监测、节能减排等领域的产业计量中心,大力开展在线、远程、实时等新型计量技术研究,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生物技术药物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成功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假病毒核酸标准物质,有效实现了从病毒核酸提取到核酸定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为新冠病毒核酸诊断提供了精确的“生物标尺”。强化运行机制,夯实计量基础保障能力。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政策对接、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项目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围绕组织架构、人才激励、条件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国家航天动力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设置中心管理机构和技术委员会,形成以中心牵头策划、企业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极大地提升了全产业链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和产品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能力。
  • 紫砂煲产业出台国家标准成当务之急
    一场“紫砂门”事件,对紫砂煲产业造成了沉重打击。如今事情过去两月有余,紫砂煲目前销售情况如何?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这次“紫砂门”事件中,依立、九阳等一批紫砂品牌虽然未出问题,但是也受到波及。目前,这些企业正积极引导行业走出低谷,通过行业协会与主管部门沟通,争取各种渠道向广大消费者公布自家原料检测报告、原料基地情况,重新取得消费者的认可。同时,一面恢复国内市场,一面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并联合业内人士呼吁:需尽快出台国家标准,促进产业良性有序的发展。   据了解,作为紫砂煲的创始者,依立占据了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紫砂煲行业的第一品牌。在这次“紫砂门”事件中,依立虽然未出问题,但是也受到波及。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近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与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邀请全国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国家陶瓷质量检测机构、企业等单位召开了家电用陶瓷内胆生产应用情况研讨会,并发布联合声明表示:依立等5家企业生产的紫砂煲产品是安全无毒害的。依立电器董事长简广认为:“紫砂是我国的物质文化财产,不能因为极少数企业的非良性竞争而全盘否定整个紫砂煲行业。为了保障紫砂行业的良性发展,这个行业需要制定国家标准。”   “从紫砂电器产品诞生近20年的历史来看,还未发现1例由于消费者使用紫砂产品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樊瑞新介绍,这更进一步证明该产品是健康安全的。专家认为,作为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与金属材料和其他有机材料制品相比,用于饮食器具更卫生、安全。因为陶瓷的形成依赖于高温烧成,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各类原料形成更稳定的物质。而适当添加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镍生产陶瓷产品,是一种稳定成熟的生产技术,合格产品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据了解,紫砂产品在欧美等海外市场深受欢迎,依立紫砂产品长期大量出口海外,且经受住了欧美严格的相关安全检测。依立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荣誉、欧盟CE品质认证、德国GS认证、香港安全标志认证、加拿大CSA认证、美国UL认证等食品安全认证,获得了通往全球的“通行证”。依立至今已有30多项国家专利,此前出台的国家非金属陶瓷电饭煲的标准也由依立参与起草完成。目前,依立正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推动政府尽快制定紫砂容器电炊具的国家标准,规范市场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广东省家电商会秘书长谢德盛表示:“近年来,加入紫砂电器行业的厂家越来越多,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浮躁的风气却大大伤害了大有前途的紫砂行业,相应国家标准的缺乏是造成紫砂煲产品市场鱼龙混杂的重要原因。”   据悉,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紫砂陶器国家标准》,并未对紫砂陶成分有明确界定,而只是对紫砂陶器的技术要求作了说明。“如果紫砂没有一个判定标准,那就是标准的缺失。”标准化方面的专家赵祖明指出,目前很多行业都存在标准缺失的问题,但国家有关部门正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 沃特世生物制药高端会议圆满落幕,共话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近日,由沃特世公司组织的华南地区生物制药高端会议在广州成功举办。来自生物制药企业、监管机构及重大创新载体的业内人士汇聚一堂,分享分析科学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共话生物医药质量体系搭建,共谋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凭借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大湾区自身在资源、人才方面的区域优势,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大湾区主要城市已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大湾区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中心已“初具轮廓”。沃特世华南及渠道区域运营总经理于笑然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在国家政策鼓励及资本助力下,生物医药作为大湾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60余年来,沃特世凭借对企业核心价值——‘客户的成功是我们的使命’的执着坚守,对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研发出了诸多颠覆性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在行业壁垒高、监管标准日趋严格的新形势下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未来,沃特世将一如既往地提供关键分析技术和全方位服务支持体系,与产业界、学术界、科学监管机构密切合作,为大湾区成为世界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国家战略提供助力。 沃特世华南及渠道区域运营总经理于笑然先生致欢迎辞分析科学技术——为生物医药“保驾护航”大会上,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翠华博士做了 “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见证和展望”的主题报告。刘博士指出,分析科学是基石,帮助搭建满足国际化的生物医药集成研发(IPD)体系,分析科学可以走在工艺与制造之前,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此外,它可以帮助建立CMC研发到产业化的大数据库,其发展需要随着生物医药领域分子复杂谱而动态演化。刘博士从亲身经历谈起,分享了先进的分析技术影响产业界和法规监管门槛的精彩案例,并对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化给予了前瞻性的见解和建议。 百奥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刘翠华博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在不久前刚发布的《治疗性蛋白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提到“LC-MS具有特异性、敏感性、可快速建立方法以及提供与定量信息相关的结构信息的能力,正成为蛋白质和多肽定量分析中的重要技术”。在题为“分析技术在药物PK和TK研究领域的现在与未来”的报告中,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生物样品分析室主任林俊粒女士针对LC-MS分析蛋白和肽药的难点进行了主要策略和工作流程的经验分享。莱恩医药研究院基于沃特世先进的ACQUITY UPLC、ACQUITY UPLC-MS/MS、UPC2-MS/MS、UPLC-Vion IMS QTof及科学信息管理系统,已成功打造了符合国际AAALAC要求、国际/国内GLP规范的药物非临床评价研究技术的完善体系。 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生物样品分析室主任林俊粒女士质谱技术——生物医药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新型生物分子结构复杂、分子量大且具有天生“非均一性”的特点,需要深入结构剖析,质谱技术作为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能够解决其他方法可以发现却无法解释的问题。百奥泰理化分析副总监刘育杰博士在会上分享了“现代高分辨质谱在抗体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与实例”。他从抗体药物常规表征的流程和案例谈起,介绍了新兴的非变性质谱(Native MS)及离子淌度技术(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在ADCs药物、双特异性抗体、PEG/多糖修饰蛋白质分析、蛋白复合药物的结构学和拓扑学研究中的应用。他认为,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进步,可获取更多高级结构信息,应用领域也将愈发广泛。与此同时,未来质谱的角色将从定性半定量向绝对定量转变,并从研发分析实验室走向质量控制实验室。 百奥泰理化分析副总监刘育杰博士沃特世以生物制药整体解决方案,全面助力生物科技创新沃特世同全球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专注于不断开发和完善生物制药研发、CMC、生产和上市申报要求的流程化应用方案。在企业追求质量、效率和日趋严格的监管科学体系下,沃特世完整、高效、合规的平台化解决方案贯穿药物研发和质控全流程,以帮助客户获得高质量数据、实现高效决策。会议上,沃特世大中华区生物大分子应用经理聂爱英博士分享了沃特世质谱技术的最新应用进展。沃特世在2019发布的BioAccord系统是一款专门针对生物制药市场开发的全面解决方案,基于BioAccord智能系统的MAM应用,结合Waters_Connect/UNIFI科学信息系统,能更好地对CQA甚至PQA进行监控分析,进而保障生物药物质量。聂博士还介绍了沃特世创新的淌度技术在完整蛋白、糖肽、异构化肽段、二硫键异构体和糖型异构体鉴定可靠性方面的应用,更好的淌度分辨率和特异性可以帮助理解化合物的结构、构象等特征。 左起:沃特世大中华区生物大分子应用经理聂爱英博士、信息学与合规部门业务顾问张立先生、化学消耗品部资深产品专家胡学桥博士此外,沃特世实验室信息学管理系统及化学消耗品可帮助生物制药实验室提升工作效率,应对当今分析实验室越来越严峻的管理挑战。在主题报告中,沃特世大中华区信息学与合规部门业务顾问张立先生介绍了NuGenesis专业实验室管理系统针对实验室的三个核心提升——样品流转电子化、实验记录自动化、数据管理规范化,可在确保合规性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并分享了业内其他企业的成功应用案例。沃特世大中华区化学消耗品部资深产品专家胡学桥博士则以肽图分析为例,重点介绍了沃特世新发布的ACQUITY PREMIER系列色谱柱,其采用创新的MaxPeak高性能表面(HPS)技术可以帮助最大程度降低非特异性吸附、保证良好的重复性。胡博士还针对迅速增长的双抗、融合蛋白市场,介绍了Glycan AX混合模式色谱柱与自动化液体处理机器人Andrew+、快速样品制备试剂盒GlycoWorks RapiFluor MS相配合,解决唾液酸化N糖分析难题的创新方案。在圆桌讨论环节,刘翠华博士、中山康天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袁军博士、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健敏博士,以及聂爱英博士就平台化分析方法建设的思路和要求、UPLC和MAM应用趋势、生物技术药物PK/TK的挑战应对、大数据如何帮助上游工艺中细胞培养工艺开发等话题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嘉宾代表进行圆桌讨论关于沃特世公司沃特世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WAT)是全球知名的专业测量仪器公司,作为色谱、质谱和热分析创新技术的先驱,沃特世服务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已有逾60年历史。公司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运营,下设15个生产基地,拥有约7,000名员工,旗下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关于沃特世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以来,沃特世的规模与实力与日俱增,在大陆及香港、台湾均设有运营中心,拥有六百多名本地员工,并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设立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自2003年成立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来,今天的中国已成为沃特世全球营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作为分析科学家的合作伙伴,沃特世始终坚持提高本地技术能力、支持本地技术人才培育,并推动制药、食品安全、健康科学、环境保护等相关行业标准和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凭借出众的人才与全球布局,沃特世已经为其商业合作伙伴创造了显著的价值,并致力于满足广大中国消费者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
  • 第十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成功召开
    2023年9月23-24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苏州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流控系统学分会、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清华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共同协办的“第十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三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在苏州市昆山皇冠国际会展酒店胜利召开、圆满闭幕。本届“微流控双论坛”秉承“前沿、聚焦、高端”的组织理念,受到学术届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共有45家企业赞助和参展,吸引了500多位微流控芯片研究学者、生物医学领域微流控应用专家、微流控企业界与投资界人士参会交流,充分展现当前中国微流控产、学、研、用的火热发展态势。9月23日上午,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叶嘉明博士主持,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炳承研究员和苏州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汪维鹏教授应邀作开幕致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流控系统学分会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举行了隆重的成立仪式。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总干事长刘平生现场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微流控系统学分会的批复》,并为本届微流控系统学分会会长林金明、名誉会长林炳承和黄岩谊、杨朝勇、马波、叶嘉明4位副会长颁发了聘书。刘平生表示:“微流控系统学分会的成立,有望构建一个信息丰富、平等互助的研究与交流平台。希望微流控系统学分会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的领导下以及新当选的委员会专家的努力下,全体会员坚持微流控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路线,打造平台、增进交流、共汇资源,携手为中国微流控系统学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9月23日与9月24日上午,本次大会围绕微流控技术在生命健康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应用,特别邀请到60位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分享学术论坛报告,共同研讨微流控科技成果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会议期间,45家赞助及参展单位汇聚展厅,展示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最新产品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相关的先进技术和产品,500多位与会嘉宾共聚一厅共享了一场精彩的科技盛宴,再一次见证了微流控技术与生命健康领域POCT、生物医药、医疗IVD检测、微反应器、细胞分选等与共之桥、融通交汇的前沿科技盛会。9月24日,第三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同期开展,共有19位来自海内外的微流控相关企业专家代表应邀报告了各种创新型微流控技术及产品及其在芯片加工、IVD、环保水质监测等领域的应用进展,精彩分享引发参会嘉宾的热烈关注与反响,充分反映了当前中国的微流控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圆桌论坛结束,叶嘉明博士在一片掌声中宣布大会圆满闭幕,并预告第十一届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四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将于2024年7月-9月在浙江杭州召开。
  • 赛多利斯荣获“营养产业论坛贡献奖”
    赛多利斯携手第四届中国营养产业高层论坛   ——荣获“营养产业论坛贡献奖”   由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办、政府各部门、全球有关机构、世界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第四届中国营养产业高层论坛于12月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作为中国营养产业界层次最高,参与度最广、综合程度最强的会议,全球的精英们齐聚北京,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国以其令人瞩目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使各国惊异,寄希望于将市场销售的“增长点”转移到中国。考虑到此次会议的国际化和对营养行业的深度影响,赛多利斯应邀参加了此次论坛。   大会邀请到美国两届前总统克林顿和布什的经济顾问、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其畅销书《财富第五波》中告诉我们,随着生物和细胞生化科技的突破,即健康(保健)技术的突飞猛进,引发全球财富第五波的将是未来的明星产业----健康营养产业。   而赛多利斯作为第四届中国营养产业高层论坛的合作伙伴及食品健康行业的设备供应商长期以来一直支持着中国健康营养行业的进步。多年来赛多利斯生产的水份测定仪和在线设备不断的更新技术,为营养行业提供可靠和安全的测量设备。在提高营养产业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并为中国的消费者的安全健康保驾护航。大会上赛多利斯集团市场过程分析副总裁Mario Becker发表了“优质检测仪器保证食品安全和营养”的演讲,演讲中介绍到了赛多利斯在线设备PMD500、PMD300等产品的先进技术及其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事例。   在这次演讲中,Mario Becker先生介绍了赛多利斯在线过程分析技术(PAT)PMD500、PMD300和其它的生产过程中的在线质量控制产品。使用赛多利斯在线PAT设备,可测出多种重要的营养参数,如脂肪、葡萄糖、蛋白质、碳酸钠,可以100%的实时检测。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某参数超出范围,可以及时地更正。   鉴于长期以来对健康营养产业的贡献,中国营养产业高层论坛组委会特授予我公司“营养产业论坛贡献奖”,同时作为对我公司产品和技术的认可更被赋予“中国营养产业高层论坛”指定产品的称号。   第四届中国营养产业高层论坛是企业最高决策者同政府高级决策者意见交换的平台 是探讨产业总体发展方向、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问题,形成产业核心的载体 是食品及营养产业“头脑风暴”的课堂 是CCTV、BTV、新华社及主流报刊全程追踪的中国食品与营养产业“奥运”。也是我公司与世界对话的桥梁,通过此次会议我们不仅收获了美誉,更看到了公司在营养健康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心。   公司简介:   赛多利斯集团是国际的实验室和生产过程技术的领导者,包括生物技术和机电一体化部门。2008年,集团销售额达到了61.16亿欧元。公司于1870年在哥廷根成立,目前员工大约4600人。其生物技术部门专注于过滤和分离技术产品、发酵罐和生物反应器。机电一体化部门生产实验室和工业应用中的称重测量和自动化技术设备和系统。赛多利斯的主要客户来自制药、化学、食品饮料工业以及众多公共部门的研究和教育学院。赛多利斯在110多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办事处,生产基地遍布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地。     赛多利斯机电一体化部门市场、销售、服务副总裁Ingolf Popel先生与全国大客户销售经理娄荣华得奖后的喜悦心情     Sartorius AG市场过程分析副总裁Mario Becker在大会上发表“通过高科技测试设备确保食品营养安全”的演讲     赛多利斯机电一体化部门市场、销售、服务副总裁Ingolf Popel先生从组委会领取“营养产业论坛贡献奖”
  • 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二轮通知】
    微流控技术近年来在药物筛选、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疾病诊断等多方面已获得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学术界和产业界一致认为微流控技术“极有可能领导化学和生物医学的下一场革命”;科技部颁发的《“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中,将微流控芯片作为颠覆性技术列入“突破若干前沿关键技术”范畴;工程院发布《全球医药卫生研究和开发前沿2020》,单细胞和器官芯片双双入选。近年来,微流控芯片作为国家层面产业转型的潜在战略领域,已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促成产、学、研、用等多领域人员的充分交流和紧密互动,为微流控芯片研究和产业化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和资源,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由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仪器信息网、杭州湾信息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协办的“第九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定于2021年11月26-2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浙江广电开元名都大酒店召开。本次会议将秉承“前沿、聚焦、高端”的组织理念,以微流控芯片核心技术研究及其在单细胞分析、器官芯片、POCT、化工合成等领域中的应用为主线,旨在增强微流控芯片工作者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持续推进微流控芯片学科及产业化发展。诚挚欢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和投资界的相关科学家、学者、研究人员和产业化领域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本次论坛。大会主席:林炳承 执行主席:徐健、马波、叶嘉明会议时间:2021年11月26-28日(11月26日全天报到)会议及报到地点:浙江广电开元名都大酒店(杭州市萧山区弘慧路399号)会务联系人:张丽丽,15988118609(微信同号)联系邮箱:floca2021@163.com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承办单位: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协办单位:仪器信息网杭州湾信息港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 2021年09月16日 会议简介“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由我国微流控芯片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微流控芯片领域的推动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炳承教授发起,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是中国微流控领域顶级的年度学术盛会。2020年11月,首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与“第八届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同期召开,由林炳承教授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叶嘉明博士联合发起,旨在进一步凸显微流控芯片产业化在微流控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性。2021年11月26-28日,本次“双论坛”将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主办,“双论坛”立足微流控芯片这一当代极为重要的新兴科学技术平台和国家层面产业转型的潜在战略领域,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促进理、工、医、产业界、投资界等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产业互动,也将助推微流控技术在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持续深入发展。★ 已确定参会专家(排名不分先后、名单持续更新中):姓名单位1林炳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方 群浙江大学3康熙雄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4林金明清华大学化学系5关一民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6骆广生清华大学化工系7程 鑫南方科技大学8储良银四川大学9俞燕蕾复旦大学10王 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1林洪丽大连医科大学12黄岩谊北京大学13杨朝勇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14熊春阳北京大学15丁显迋上海交通大学16Pavel Neuzil西北工业大学17Zachary Smith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8胡国庆浙江大学19王 晗清华大学20李博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1刘显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2牟 颖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23周 蕾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4刘大渔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5刘 宏东南大学26杜文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27陆 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8贺永浙江大学29刘婷姣大连医科大学30黄成军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31李清岭山东师范大学32赵远锦东南大学33张炜佳复旦大学生命医学研究院34马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35张秀莉苏州大学36杜昱光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37张 翀清华大学38马少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39韩 琳山东大学40于京华济南大学41高荣科石油大学42黄晓文齐鲁工业大学43程永强山东大学44刘 鹏 清华大学45刘笔峰华中科技大学 46陈 健中科院电子所47盖宏伟江苏师范大学48郭 永清华大学49黄术强深圳先进院50黄 庆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51邢婉丽清华大学、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52孔继烈复旦大学、上海速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3余 波浙江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4张国豪北京百康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5苏辰宇北京保利微芯科技有限公司56陈 兢苏州含光微纳科技有限公司57高 雁深圳市合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58金迪琼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59於林芬深圳市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0蒋 焱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部分赞助及参展企业名单(持续报名中):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盛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德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嘉兴凯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博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微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Chroma Technology Corp.上海速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合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霆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含光微纳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深圳市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燕京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市京赤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达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达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会议注册报名会议时间:2021年11月26-28日会议及报到地点:浙江广电开元名都大酒店(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弘慧路399号)报到时间:2021年11月26日,09:00至22:00住宿地点:浙江广电开元名都大酒店会议注册及食宿: 拟参加会议者请填写参会回执,发送至会务组邮箱:floca2021@163.com。参会人员注册缴费(食宿统一安排,交通费及住宿费用自理):注册缴费(含餐)现场注册缴费(含餐)学生:1800元学生:2000元其他:2200元其他:2500元(参考住宿标准:浙江广电开元名都大酒店,参会注册人员内部价420元/天) 注册缴费方式:银行转账及现场缴费。注册费转账信息如下: 户名:浙江扬清芯片技术有限公司账号:3727 7598 0132开户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萧山区桥南支行纳税人识别号:91330109MA2GKD9A9E地址及电话:杭州市萧山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明星路371号2幢17楼1707室/0571-85697712请务必在汇款备注栏注明:单位+姓名+FLOCA2021, 并将汇款凭证的扫描件发至:floca2021@163.com邮件标题:“注册缴费确认+姓名+单位”,邮件内容包括:姓名+单位+缴费金额(银行回执可不附),会议结束后会务组统一将电子发票发到填报的邮箱。会议报到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弘慧路399号,浙江广电开元名都大酒店交通路线一:火车东站出发:地铁4号线(浦沿方向4站)→ 钱江路站,换乘2号线(朝阳方向4站)→ 振宁路站(出口)出租车 → 浙江广电开元名都大酒电(6公里10分钟车程)交通路线二:萧山国际机场出发路线:机场出租车 → 浙江广电开元名都大酒店(18.4公里22分钟车程)。中国微流控高端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微流控产业论坛参会回执确认表单位名称通讯地(详细填写)
  • 李琦博士——第一位叩开中国石墨烯产业大门的人
    上世纪90年代,他主持美国能源部10亿美元的项目,研制高温超导线材两次刷新临界电流密度纪录 2007年,他创立美国新纳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居世界前列产能的纳米碳管生产线 2012年,他在中国成立鸿纳(东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具有世界级产能的少层石墨烯生产线̷̷他就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美籍华人李琦博士。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够在一个前沿领域独占鳌头已是不易,而李琦从高温超导、纳米碳管到石墨烯领域,样样做成佼佼者。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12月21日,因主动脉血管突发破裂,他溘然离世,享年58岁。  誓将实验室成果工业化  “当初最吸引我的,是他的勤奋好学,以及他所拥有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开创能力。”妻子方明女士回国整理李琦遗物期间,对科技日报记者回忆道。  李琦和她是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相识、相恋和结婚。随后,他们相继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求学,李琦以优异成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方明记得李琦的弟弟曾讲,李琦自幼喜爱看书,动手能力很强,在家里常把半导体收音机拆了又装,一天到晚琢磨鼓弄电子玩意儿。尽管没有上过高中,他以初中的底子自学四个月就直接考上大学。当时他的物理成绩是全校最高分,只是语文差些,在所有入学新生里总分数较低,但大学毕业时,他总成绩列全校第一,也是唯一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学生。  细数李琦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包括《自然》上发表的科技论文,竟达60余篇。然而,他对妻子说,此生最大誓愿,不是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而要把实验室的成果工业化,并达世界第一量产,惠及大众。  2015年,许多石墨烯企业还在烧钱摸石头过河。此时,李琦创立的鸿纳科技已与比亚迪合作,大批量提供石墨烯锂电池导电浆料产品,成为国内第一家赢利的企业,推开了中国石墨烯产业化的大门。  志创世界级中国高科技公司  那晚,李琦身感不适,被紧急送进医院等待第二天的手术,话别前来探望的亲朋之后,他心头仍放不下近期的技术研发项目,于是打出人生最后一个电话,同公司技术总监李召平讨论下周例会涉及的技术要点,时长约半小时。  “考虑到李总的身体,就劝他别讲太长,这要在平时,他会跟我们讨论上一两个小时不止。”当时接电话的李召平向记者回忆道。  李召平说:“作为一个企业家,李总不仅在一线指导公司技术创新,还亲力亲为做基础研究。给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他的科学思维,他触类旁通,具有独特的技术敏感性,对新生事物能够快速吸收,他会留意谈话中的灵感一现,并想办法一步步实现 其次,针对客户需求开发产品,并做相关解决方案,为优化产品让客户使用方便,省去磨合环节,不怕增加工序 再有,经营企业具有前瞻性,超前布局未来5—10年的发展策略。”  鸿纳科技行政总监关宝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李总每天睡得很晚,经常抱着电脑看技术信息、专利或科技论文,琢磨如何能够进一步完善新产品。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公司下车间看研发情况。国内创业近十年,他每年回美国与家人见面不足两周。他志在创立世界级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因此他视鸿纳科技如同自己的生命,一刻都未放下过。”  敢为产业发展鞭策谏言  李琦的突然离去,让石墨烯产业界很多人痛心疾首,他们不仅失去了一位学识渊博、乐观幽默的良师益友,还缺失了一位敢为产业发展谏言的鞭策者。  李琦从做科研出身,到在美国运作高技术企业,深谙企业管理、质量管控及与市场的契合,他对企业发展有深刻的理解,超出一般科学家的见地,大量的实践让他对产业走向具有独到的洞察力。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李琦对产业的贡献,要远比对其企业的贡献多得多。他常对业内企业直言不讳,有时言辞犀利令人难以接受。然而,事后被他告诫的企业或大学教授都觉着他字字珠玉,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少走了很多弯路。”  李琦,一生为科研创新乐此不疲,把自己的率真、开拓、求索和坚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石墨烯产业,人们将永远记住他——第一位叩开石墨烯产业大门的人。
  • 以“太行”之名,挺起透射电镜产业的中华脊梁——我国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镜诞生
    1月20日,由生物岛实验室领衔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H-F120“太行”在广州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透射电镜用的电子枪等核心技术,并具备量产透射电镜整机产品的能力。  透射电镜技术跨越多个学科、工程技术复杂、攻关难度大。经过三年多努力,中国科学家们完成了我国首台100%自主知识产权的120千伏场发射透射电镜的整机研制,实现了0.2nm分辨率的成像能力,达到了产品化的水平。  “这对于我国摆脱进口依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介绍,这将打破国内透射电镜100%依赖进口的局面,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将为我国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半导体工业等前沿科学及工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太行”之名,挺起透射电镜产业的中华脊梁  如果说光学显微镜揭开了细胞的秘密,那么透射电子显微镜则把纳米级的微观世界展示在人类眼前。1933年,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镜诞生,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强有力的武器,也因此被誉为高端科学仪器皇冠上的“明珠”。  透射电镜具有极高的行业垄断性与技术门槛。行业数据显示,此前,我国透射电镜100%依赖进口,国产化尚属空白。2022年,我国进口透射电镜约300台,进口总额超30亿元,预计2022年至2028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超5.8%。  生物岛实验室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研发创新中心研究员孙飞早在2016年便带领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启动了预研工作。  “我们通过广泛交流,集合了有志于从事国产电镜自主研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涵盖了电子光学、机械、自动化控制、软件等相关领域。”孙飞介绍,其中既有来自国内外学界的科研人才,也有在产业界深耕扫描电子显微镜多年的领军人物,“大家都抱有同样的愿景,就是造出我们国家自己的透射电镜。”  2020年,这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队伍集结在广州的生物岛实验室组展开技术攻关。团队成立三年多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相关研发工作接连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成功研制120千伏场发射电子枪、120千伏低纹波高压电源、400万像素和1600万像素棱镜耦合CMOS电子探测相机、100万杂合像素直接电子探测相机等透射电镜核心关键部件。  据悉,电子枪是透射电镜的“光源”,其作用是发射高能电子束照射到样品上,是透射电镜最为核心的部件之一。“将原有的30千伏场发射电子枪提升为120千伏,要解决电子源发射稳定性、高压真空打火等问题。经过不断的摸索,我们突破国外相关技术壁垒,去年成功实现120kV场发射电子枪的稳定量产。”孙飞说到。如今,生物岛实验室是我国唯一有能力量产该透射电镜核心部件的单位。  孙飞直言,更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将各个研制成功的部件组合起来实现联调,真正拿到高分辨率图像。“拿到分辨率优于0.2nm图像的那天,我们非常激动,我国终于突破这一关键技术。”  为了进一步推动透射电镜的产业化,生物岛实验室与国内领先的科学仪器公司国仪量子联合成立了广州慧炬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透射电镜技术商业化应用。  “我们成功走到今天,得益于生物岛实验室作为新型研发机构的特殊体制机制,保证了研发队伍的稳定。同体制内外并行发力,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同时,国家部委项目的支持,保证了项目研制的可持续性。”孙飞说。  此次广州慧炬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首款透射电镜新品TH-F120,取名源自中华名山“太行”,寓意TH-F120将如太行山一样成为中国透射电镜产业的脊梁。  向“珠穆朗玛”进发,将推出更高千伏电镜透视更厚材料  广州慧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峰正在推进“太行”的商业化应用。他介绍,场发射透射电镜在高端科研、产业发展应用广泛、意义重大。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它可以看到蛋白质的生物结构;用在集成电路领域,可以实现半导体的缺陷检测;用在新材料领域,可开展锂电池的研发等等。  曹峰表示,“太行”是拥有原子级分辨率的显微放大设备,信息分辨率达0.2nm,可以呈现大多数晶体的排列结构。广州日报记者现场看到,“太行”能清晰呈现小鼠大脑中的髓鞘组织、小鼠肝脏细胞的里的线粒体。“它是多个技术的复合体。我们必须在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才能保证设备整体达到超高分辨率。”曹峰说。  尽管“太行”是该公司推出的“入门级”产品,现已具备多项先进性能——一是自主研制的高亮度场发射电子枪,相比于同级进口产品的热发射电子枪,亮度更高,发射稳定性和相干性更优,匹配自主研制的电磁透镜系统,针对120kV成像平台特别优化电子光学设计,可为用户带来更佳的图像衬度和分辨率;二是自主研制的高稳定性低纹波高压电源,实现了高压自动控制,保证电子枪稳定发射;三是标配自主研制的高像素CMOS相机,在低电子剂量的工况下仍可呈现丰富的样品细节;四是以人机分离为设计理念,匹配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使图像采集工作更加舒适高效;五是预设充足的拓展接口和整机升级空间,满足用户需求迭代,有效延长整机使用年限。  曹峰透露,团队明年计划研制出200千伏场发射透射电镜。“电压虽然看起来只是增加了80千伏,但研制难度却是指数级增加,设备的稳定性、防护性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曹峰表示,电压越高意味着电子能量越高,就越能穿透更厚的样品。目前120千伏的电镜,可以穿透大约50纳米厚度的材料。但是对于常见的100纳米的材料,还需要200甚至300千伏的电镜。  在未来数年,该公司计划推出场发射透射电镜系列EM -F200“峨眉”、KL -F300“昆仑”,冷冻透射电镜系列YL -F100C“玉龙”、TGL -F200C“唐古拉”、 ZMLM -F300C“珠穆朗玛”,热发射透射电镜系列QL -T120“秦岭”、DX -LaB120“丹霞”。“我们的透射电镜产品取名均源自中华名山,代表慧炬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助力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不断突破。”曹峰说。  此次“太行”的发布,是生物岛实验室“二次创业”,向成果转化专业机构成功转型的缩影。作为广州市首批省实验室之一,生物岛实验室不断培养高价值专利,与本地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产业转化中心,累计孵化企业12家,其中4家估值已经超亿元。通过技术作价、配比投入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近1.5亿元,助力科研成果高效率转化,赋能产业科技创新,为广州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 聚光科技环保物联网产业共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导读】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拥有6.3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微信用户,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中国占4席,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 2014年11月2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互联网大会”在乌镇落幕。本届世界会联网大会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阐释两方面内涵:一是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二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让全世界互联网巨头在这个平台上交流思想、探索规律、凝聚共识。参加本届大会的嘉宾代表有来自俄罗斯、美国等100个国家和地区1000余人,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本届大会致贺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中外代表座谈交流,阿里巴巴、微软等网络巨头在会期间进行了产品和服务展示。 互联网从最初的工具、渠道发展为现在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人与人、服务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服务模式,节约了交易成本和服务资源,这惠及到每一位互联网受众。其实,由互联网牵引的社会变化远不止于大众体验。 “工业4.0”被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将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的生产供应系统。在工业4.0时代,人、设备与产品相互连通,省却销售与流通环节,整体成本(人工、物料和管理)比以往下降40%。因此,工业4.0时代需要融合两类产业:先进的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的制造产业。 “物联网”是工业4.0的雏形,指通过互联网,实现物物相联。在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除了阿里巴巴、亚马逊、腾讯、百度这类提供平台和服务类互联网企业外,还有两类互联网相关企业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是具有大数据和云计算处理能力的服务商,一个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服务商。 在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环保物联网产业服务商代表参加展出,备受政府领导和新闻媒体广泛关注。 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快速的经济发展已经使中国付出了非常大的环境代价。近几年,长期大范围的灰霾频发、水污染突发和食品中毒等事件,对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环境保护俨然已经成为国家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和致力的使命。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环境和安全监测领域,为工业过程检测、环境监测与治理、安全监测等领域提供完整的、先进的行业解决方案。经十余年发展,聚光科技成为全球环境监测领域业务最全面的服务商,大气环境质量(PM2.5/PM10、重金属、VOCs等)在线监测产品、烟气排放(NOx、重金属、VOCs等)在线监测产品、水环境质量(COD、氨氮、重金属等)在线监测等产品综合应用居国内首位。 当前中国环境状况呈现出区域性复合污染趋势,点源污染物监测与治理远不足以应对环境管理需求。对此,迫切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模式分析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等手段开展区域环境质量智能管理,及时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污染成因,准确预测未来变化趋势,提供重污染天气预警,水污染事故应急,并实现对重污染来源解析和去向预测,科学制定防控措施。 聚光科技承建的浙江省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日报预报平台将实现:构筑全省完备的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体系;通过源解析和大气污染过程机理研究,科学评估大气质量状况;实现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及发布;通过污染来源识别分析,科学地评估重污染应急措施效果。 首届互联网大会向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但遥望西方,德国的工业4.0列车已经鸣笛,环保、制造业、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该如何融合,是我们应该继续考虑的问题。
  • 科技部:高度重视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5月25日至30日,以“开放合作、共享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关村论坛在北京举办。期间,北京(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相里斌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具有优异性能,在新能源汽车、信息通讯、智能电网等领域有巨大的市场。科技部一直高度重视第三代半导体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从“十五”期间开始给予了长期持续支持,建立了从材料、器件到应用的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创新能力。下一步还将与各地方沟通协作,加强统筹谋划和技术布局,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衔接,强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生态。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指出,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代半导体科技与产业发展。在前期成果基础上,北京市将进一步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以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指引,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加强第三代半导体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业生态建设、应用场景拓展,推动在京形成第三代半导体技术高地与高水平产业集群。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主席曹健林表示,2022年在全球疫情和需求端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下行周期。但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需求带动下,国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增长超预期,整个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纵观全球科技发展大势,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开放创新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表示,以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特别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为代表的半导体新材料快速崛起,未来10年将对国际半导体产业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属性是不可改变的。创新对半导体行业尤为重要,加强技术研究和原始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坚持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协作,仍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产业推介环节,北京市顺义区委副书记、区长崔小浩做了“北京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推介”,提出要立足北京顺义领先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夯实基础、创新模式、优化政策、完善生态、提升配套,加快建设北京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承载地。在论坛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中关村科技园区顺义园、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面向产业界及各地方政府共同发布了《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应用,践行“双碳”战略倡议》,促进第三代半导体器件应用,助力“双碳”战略实施,发挥我国大市场优势,以应用促发展,加快迭代研发,促进技术、标准、人才、专利全生态系统的完善。在项目签约环节,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国联万众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特思迪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清控华创(北京)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晶格领域半导体有限公司、北京铭镓半导体有限公司、北京漠石科技有限公司等在会上进行一系列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近18亿元,标志着顺义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已瞄准从装备到材料、芯片、模组、封装检测及下游应用的产业链布局,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在特邀报告环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吴玲,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中林等国内外专家通过方式做了精彩的特邀报告,分析了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及产业国内外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论坛还举行了“先进半导体产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启动仪式,吹响我国半导体人力资源水平提升的号角。据悉,当日共有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研究机构的院士专家、业内重点企业代表等约500人出席论坛
  • 聚焦粤港澳半导体产业发展: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业未来前瞻分享会成功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作为解决“卡脖子”问题之一,芯片自主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根据测算,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到 8848 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 20%,为同期全球产业增速的3倍。技术创新上也不断取得突破,中国芯片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为促进广东省半导体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作为“第九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同期重大活动之一,“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半导体产业未来前瞻分享会”2021年4月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2号馆会议A区顺利召开。论坛现场广东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吕建新 致辞会议开始后,由广东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副会长吕建新致辞。致辞结束后,来自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龚政做了题为《Micro-LED显示学术及产业成果报告》的演讲。报告人: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龚政报告题目:Micro-LED显示学术及产业成果报告据介绍,Micro-LED每个LED尺寸通常为数十个微米,跟头发丝大小差不多,Microdisplay是以这些自发光的微米级LED为发光单元,组装到驱动面板上形成高密度LED阵列的平板显示技术。龚政表示,Micro-LED显示技术具有高亮度和对比度、响应速度快、超高分辨率等技术优越性,但在学术研究中存在小尺寸Micro-LED的刻蚀损伤和效率、彩色化涉及到的光转换效率和光串扰、外延生长等问题,在产业界也面临诸如驱动、巨量转移、低缺陷密度、坏点检测与修复、芯片效率和发光一致性等技术问题。报告人: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所副所长 赵维报告题目:广东省半导体产业展望—后摩尔时代的思考据介绍,集成电路已诞生60余年,2020年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营收约为4498亿美元。 一直以来,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然而定律总有尽时—后摩尔时代来临,单个元器件大小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进一步缩小以提高密度的技术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投入越来越高,能做的企业越来越少。赵维表示,2015年以后,集成电路的算力增长接近停滞,进入瓶颈期,后摩尔时代已悄然走来!与此同时,广东省将在代表未来发展趋势、国外尚未形成壁垒的领域有针对性地强长板、补短板,如基于先进封装的异构集成技术。报告人: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家 陈栋报告题目:半导体产业专利快速预审一直以来,国家和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针对于此,广东省知识产权中心于2008年挂牌成立。陈栋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专利快速预审并表示,广东中心为公益单位,开展的专利快速预审业务为公益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陈栋的报告结束后,现场进行了广东省半导体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的挂牌仪式和第九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创新奖的颁布。广东省半导体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第九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创新奖报告人:深圳泰研半导体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方铭国报告题目:SIP封装的产业化趋势伴随着摩尔定律逐步失效,半导体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线宽线距越来越小,使得传统工艺难以应付。在此背景下实现线路微细化的先进封装制程应运而生,其中最具制程技术优势及产业吸引力者,当属系统级封装(SiP),SiP的成品率比较高、成本低,芯片互联可通过基板的多层互联布线实现引脚再分布,模组化的芯片具有优越的性能指标,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报告人:深圳市微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戴兴科报告题目:显示半导体的国产化之路谈到显示半导体的国产化之路,戴兴科认为,TFT/OLED/MiniLED显示屏的技术路线的迭代远未形成趋势,还需要长时间应用驱动更新;TFT未来市场可期,因为成熟度高,价格便宜实用,会新增许多应用场景,需求量持续,面板厂继续加大投资,挤占国际品牌市场;OLED会继续投资,主要集中在手机等中小尺寸屏,量会极速增长;MiniLED会开始放量,主要集中在超高清电视等大屏相关的应用上。同时,戴兴科表示,国内面板产业会稳固TFT,加大投资OLED,研发Mini/Micro等新型技术报告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姚保斌报告题目:投资福地 创享未来淮南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淮河中游,是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华东工业粮仓、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区域中心大城市,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中部“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的重点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有“楚风汉韵、能源之都”之称。下辖二县五区和一个国家级综合实验区。面积5532平方公里,市常住人口349万人,工业化率40%,城镇化率65%。在报告中,姚保斌详细介绍了淮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优势、政策体系等内容。
  • 第三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圆满落幕
    6月30日,由CHC医疗咨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在杭州和达希尔顿逸林酒店圆满落幕。论坛聚集了IVD领域余百位产业界领袖、投资大鳄和其他专业领域的知名人士,参会规模突破了300人。  在整个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中,IVD是增速最快、最让人瞩目的一个明星,但300亿的市场规模,本土公司的小而散,与外资公司的较大差距决定了整个行业还是处在“战国时代”,未来的两三年中,行业合作、收购,会有大的爆发性的增长。尹烨,华大基因执行总裁  大会主席——华大基因执行总裁尹烨先生的精彩演为大家精炼概括了IVD行业情况及他个人对于“风口上的精准医学”的独到看法。朱耀毅,复星医药副总裁兼医学诊断事业部董事长  复星医药副总裁兼医学诊断事业部董事长朱耀毅先生则从四个方面——政策环境,行业现状和发展,机遇挑战以及建议意见——对中国体外诊断行业进行了展望。宿骅,艾美仕管理咨询业务中国区总监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艾美仕中国区总监宿骅先生从商业角度为行业内人士厘清了市场的思路。  现场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郝大龙先生及浙江省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管局副处长戴桂平先生做了大会致辞和演讲,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医疗健康产业的政策支持以及监管部门的有效引导和保驾护航。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副局长陶峰先生就产业的具体落地亮出了国家级开发区——杭州开发区无可比拟的优势条件。郝大龙,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戴桂平,浙江省药监局医疗器械监管局副处长陶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局副局长  随后,全球IVD顶尖企业(雅培、罗氏、生物梅里埃、illumina、珀金埃尔默、理邦仪器、药明康德、宁波美康、誉衡药业、广州万孚、金域检验、奥普生物、康圣环球)和投资界大咖们(山蓝资本、达晨创投、康桥资本、分享投资、高特佳投资、君联资本、通合资本、启明创投、晨兴创投、弘晖资本,软银中国)在深度细分的五个圆桌论坛:“产业并购及商业合作论坛”,“新形势下的生化及免疫产业发展论坛”,“精确诊断与治疗论坛”,“iPOCT及移动医疗论坛”和“独立医学实验室产业论坛”进行了干货的分享:技术壁垒也是追赶空间,传统技术与最新前沿的互为补充和融合,效率和精确度的平衡或并进,医疗水平的扁平化等等。产业并购及商业合作论坛新形势下的生化及免疫产业发展论坛精确诊断与治疗论坛iPOCT及移动医疗论坛独立医学实验室产业论坛  期间,奥普生物董事长徐建新先生解读了为何“中国POCT产业跨入i时代”,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总经理周代星博士做了“建立遗传疾病和肿瘤检测的新纪元”的演讲。徐建新,奥普生物董事长周代星,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总经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9日现场热烈的气氛中,由华大基因 、复星医药、雅培、罗氏诊断、启明创投、红杉中国基金、山蓝资本、万孚生物、美康生物、药明康德、Illumina、凯杰、生物梅里埃、阳普医疗、理邦仪器、誉衡药业、君联资本、达晨创投、软银中国、同创伟业、高特佳投资集团、分享投资、晨兴集团、弘晖资本、通合资本、中卫创投等近40家单位联合发起的 中国IVD及精准医疗产业与投资联盟顺势而生,这也是国内首个由行业巨头和投资大鳄联合成立的聚焦IVD及精准医疗领域的行业联盟,大佬们的合影瞬间刷爆了朋友圈。  30日上午的IVD独角兽大赛现场智慧火花四射,来自全国各地、经过层层筛选的九个优质项目进行了实力展示,超豪华的评委团在打分的同时,就商业模式创新,技术的沉淀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度的点评与指导,让现场200余位参会嘉宾享受到了一场IVD创新领域的饕餮盛宴。  下午,众多参会人员参观了杭州三大副城之一的下沙新城,汇集了700多家外资企业、人口为杭州市的0.5%、却独占杭州市1/3世界五百强企业且产值超过200亿元的美丽园区,其宜居、整洁和精妙的布局让参观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至此,“第三届中国IVD产业投资与并购CEO论坛”顺利闭幕,参与整个会议的嘉宾都是收获满满,相信明年此时将会有更大的产业蓝图呈现在我们的会议上。
  • 全球传感器高峰论坛暨物联网应用峰会:千人共谋产业发展
    2014年9月24-25日,&ldquo 首届全球传感器高峰论坛暨物联网应用峰会&rdquo 在江苏无锡圆满落幕,并创造近2000人参会的空前规模。本次论坛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主办,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高管、学术精英、投资专家及政府部门领导等热情参与,其中不乏世界知名上市公司和研究机构,如博世、意法半导体、大联大、英飞凌、恩智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东京大学等。 图1 全球传感器高峰论坛暨物联网应用峰会主会场   传感器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神经触角,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智能移动终端、汽车电子和具有万亿级市场规模的物联网。&ldquo 物联天下,传感先行&rdquo ,以MEMS技术为基础的智能传感器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本次高峰论坛是迄今为止中国传感器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规格最高的全球性盛会,汇集了世界各国专家的&ldquo 真知灼见&rdquo ,展望了全球传感器及物联网发展趋势,呈现了中国MEMS和传感器产业现状,部署了中国物联网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进而有助于我国规划传感器未来十年的发展路线图,加速传感器产业成熟。   无锡市副市长史立军表示,无锡作为国家物联网产业创新示范区,历来重视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通过530计划引进海归在锡创立了40余家传感器企业。其中,赵阳博士领衔的美新半导体成为了国内首家纳斯达克上市传感器公司,并跻身是全球传感器公司排名前三十强。 图2 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史立军致辞 图3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叶甜春致辞   本次高峰论坛精彩纷呈,不仅深入交流传感器技术,还涉及多个物联网应用领域,包括:(1)全球传感器高峰论坛 (2)MEMS制造和封测研讨会暨华进论坛 (3)智能硬件研讨会 (4)&ldquo 大联大&rdquo 智慧养老和移动医疗研讨会 (5)车联网和智能交通研讨会 (6)非易失性存储器研讨会 (7)大数据和金融互联网研讨会 (8)物联网标准和知识产权研讨会 (9)融资洽谈会 (10)2014智能家居创新创业大赛。   此外,为促进传感器技术推广,论坛还设立&ldquo 感知展览&rdquo 环节,众多传感器及物联网领导厂商带来产品与参会者&ldquo 零距离&rdquo 接触。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大鹏表示,物联网技术比以往更接近实用化,已逐步由实验室走向市场。   本次活动亮点:(1)产学研结合:应用牵引,技术支撑 (2)产业链交流:从硬件到软件,从感知到应用 (3)投融资对接:加速初创企业发展 (4)一站式展示:传感器新技术,物联网新应用 (5)蓝皮书发布:《2014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 (6)可穿戴亮相:中国首款智能眼镜方案发布 (7)&ldquo 2014年智能家居创新创业大赛&rdquo 无锡站圆满结束 (8)大腕云集:产业界领军人物,学术界顶级教授 (9)好评如潮:参会者高度认可,参展者受益匪浅。 图4 《2014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签名仪式 图5 中国首款智能眼镜方案发布仪式   关于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综合学科优势和地方产业优势,已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培育中心、集成创新中心、行业应用示范中心、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引擎。传感器作为物联网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是实现感知的首要环节。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传感器公共服务平台: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生产方法,实现网络化的传感器生产服务,打造全球一体化智能工厂,以解决中国传感器的弱势环节。   关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自诞生起就是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创者和开拓者。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已经成为一所学科布局齐全、研究领域广泛的国立研究机构。设有2个从事前沿基础研究的重点实验室,11个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研究室,3个重大行业技术支撑的研究中心,涵盖了微电子学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此外,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还是中国科学院EDA中心依托单位、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依托单位。
  • 景杰生物:引领蛋白质组学技术产业化,助力生命科学研究
    随着人类等生物体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序完成,科学家逐步意识到基因组只是书写了遗传密码的‘天书’,仅从基因序列的角度根本无法完整、系统地阐明生物体的功能。很多生命现象之谜,不能直接从基因序列中得到解答。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想要解密基因组,必须先系统认识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也是科研和产业界普遍认可的下一代的生命科学基础工具和产业化方向。  近几年来,广泛的共识和技术的进步推动着蛋白质组学迅速产业化,其中以蛋白质组学试剂开发为代表的上游产业、蛋白质组学技术服务为代表的中游产业更是快速发展,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精准医疗、新型疾病标志物的发现、创新药物开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欧美,以Seer、Olink、Somalogic等为代表的一批蛋白质组学产业公司从2020年开始陆续登陆资本市场。而在国内,行业龙头杭州景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杰生物”)也正在IPO进程中,力求登陆创业板。  聚焦蛋白质组学科技创新,助力生命科学研究  景杰生物自2010年成立之始,就聚焦致力于蛋白质组学行业的科技创新,分别在“上-中游”产业生态中布局了“蛋白质组学试剂开发、蛋白质组学技术服务”的“产品+技术”特有的业务形态,并在国际上开创了一系列新型蛋白质组学试剂(抗体)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服务类型,广泛地应用于科学研究、精准医疗、生物标志物发现、药物开发等领域,引领并促进了中国蛋白质组学产业化的发展。  公司建立了国际知名的蛋白质修饰组学平台,不断推出全新的、具有重要生物医学价值的蛋白质修饰组学分析项目,助力中国的科研人员以及医学工作者在人类健康科学研究中走在世界的前沿并形成了众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公司持续推出的蛋白质修饰组分析业务中:(1)巴豆酰化修饰在生殖发育中有重要作用,被著名期刊Cell 评为年度五大亮点 (2)乳酸化修饰在癌症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被著名期刊 Nature 评为近年来癌症研究中的重要进展。  公司持续推出新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类型,引领行业的发展前沿,例如:(1)在高深度蛋白质组学分析领域,公司与布鲁克、赛默飞等国际知名质谱仪器公司深度合作,于行业内率先提出并商业化4D蛋白质组学分析 (2)公司不断推进蛋白质组学检测的极限,在业内率先推出针对单个细胞进行的基于微流控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服务,解决了传统蛋白质组学对样本需求量大、不能满足对单个细胞进行分析的问题。景杰生物推出的上述创新服务在2024年4月举办的第二届TICSSO国际单细胞及空间组学大会中,荣获“2023年度产业里程碑事件”奖项 (3)公司于2024年创新推出全息空间蛋白质组学分析,能够在空间范围对生物样本进行全景的蛋白质组学、蛋白质修饰组学分析,将传统只能对组织蛋白质组分析提升到细胞水平分析,极大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引领蛋白质组学技术产业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蛋白质组学作为前沿学科,其产业化发展仍处于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而景杰生物作为蛋白质组学的行业龙头,为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比如率先在行业内推出并实现了4D蛋白质组学分析、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分析、空间蛋白质组学技术等新型分析技术服务的大规模商业化。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景杰生物主要面向高校、科研院所等基础研究客户、医院客户以及生物医药企业等工业客户。景杰生物不断扩大高素质的销售人员队伍,实现更多机构和地域的客户覆盖,已与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超过2,000家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及医院等机构建立业务合作关系。此外,公司积极开拓包括生物技术与新药开发企业在内的工业领域客户,与包括百济神州、鹍远基因、正大丰海等知名制药公司、基因检测公司建立业务合作关系。通过不断突破市场边界,加强客户覆盖,推动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 仪器信息网与中科科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5月30日,中关村科学城特色产业园建设合作项目签约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召开。近300位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及媒体的代表出席,仪器信息网作为签约单位之一参加了本次活动。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同志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同志,北京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士祥同志,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党组书记赵凤桐同志,北京市政府秘书长孙康林同志等。 中关村科学城特色产业园建设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自去年十月发布后,在国内外科学界和产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已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41个,其中已引入企业总部23个,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29个,共建公共服务平台34个,落地产业化项目55个,由区内22家企业单位和60家合作单位的51个合作项目在本次大会上签约。   作为本次活动的项目之一,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仪信网通科技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就合作实施科学仪器电子商务产业化项目等合作的两个项目亦正式签约。因此,仪器信息网也成为入驻中科科仪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的首批企业之一。 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与仪器信息网签约现场 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明先生(左)、仪器信息网总经理唐海霞女士(右)   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以电子光学与离子光学、真空技术、新兴技术三大领域为发展重点,聚焦国内外科学仪器领域高端创新要素,构建科学仪器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将创新园建设成为带动北京、辐射全国、对接世界的科学仪器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高地。   园区总规划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预计园区企业收入达200亿元,税收贡献超过20亿元,就业人数达到5000人,带动关联行业产值1000亿元。园区发展原则是吸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科学仪器公司加盟,实现规范运作、合作共赢。园区的建设核心是“两基地六平台”:“两基地”即“研发创新基地”和“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 “六平台”即“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平台、先进科学仪器成果转化平台、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孵化平台、国际同业技术及产品交流展示平台、国内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服务平台、国际标准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评测实验室平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