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产学研

仪器信息网产学研专题为您整合产学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产学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产学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产学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产学研话题讨论。

产学研相关的资讯

  • 专家解读“产学研用”
    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人们注意到,这次会议在提到“产学研结合”时,增加了一个“用”字——“会议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用”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用’引入‘产学研’,是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的一个关键举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告诉记者。他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技术研发在第一环节选题时,就脱离了市场,使得技术转化先天不足;二是在转化环节上,没有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就让很多成果不能实现转化,最终成为半拉子工程。”   冯飞分析说:“从本质上讲,技术的首次商业应用是技术创新。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学’和‘研’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而‘用’则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在市场应用,技术创新也就没有了意义。”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认为:“过去存在为研究而研究、为科技而科技的倾向,这种经院式的创新很少考虑市场需求。产学研用结合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梅永红进一步解释说:“100年前恩格斯曾说过,一个市场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拉动技术进步。这句话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对技术进步的内在的动力性。”   他说,从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上讲,任何一项技术在推向市场之初都是不成熟的,只有在用户不断使用和反馈当中,技术才能不断趋向完善。从技术创新战略而言,技术研发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市场则通过价值回报来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意义就在于此。   梅永红认为,世界各国都把市场视为战略性资源,几乎所有国家都要经过相关制度设计,制定相关政策,使得本国市场需求能够跟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很好地衔接起来。例如,发达国家的政府采购政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政策,核心目标是为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可预期的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   一些重大项目通过技术关联度、产业关联度以及就业关联度对相关产业有很大的带动性,因此,用市场拉动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我国“十一五”重点发展产业。未来十年我国至少要新建1200—1700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每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需配置6—8辆车,按建设线路长度1500公里计算,全国在2015年以前至少需要9000—12000辆车。而我国需要的这些城市轨道车辆的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基本源于国外。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如果单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把中国的市场与技术创新剥离开来,那么中国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可能越拉越大。   梅永红强调:“拥有具有无限潜力的技术应用市场和消费市场是我国最大的优势。”能不能把这个市场用好,能不能让这个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之源,直接关乎中国的技术创新大业,直接关乎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能不能得到顺利实现。   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   在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过程中,用户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科技部调研室副主任刘琦岩认为,过去产学研结合侧重于鼓励卖方主导的创新;“产学研用”新形式的提出,让买方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   他说,用户参与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常规的模式,并且根据行业不同,用户参与创新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例如消费电子领域,消费者可以直接向企业提出自己的需求,服务行业用户参与的程度更深。电信、地铁、航空服务等大型运营商,可作为买方也可代表众多用户参与产品及市场创新。用户参与创新,会把特定要求(如高效加工、便捷维修,低成本、产品特殊功能等)直接提交给开发方,这样,既可以缩短从开发到市场的时间,还可以促进产用双方深入的联系,其最大的意义则在于大幅度减少创新的盲目性。据介绍,上海A型地铁列车和三峡水电机组的开发就是产学研用结合的成功案例。   2005年9月,上海电气集团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上海申通集团开始联合研发城市轨道交通A型列车。上海申通集团作为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的主管部门和最终用户,在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行管理、设备维修等方面经验丰富。一开始,申通集团就参与到研发中,提出用户需求,提供线路条件与车辆技术规范,参与概念设计、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和试验考核等方案的咨询、论证与评审。依托产学研用联合研发平台,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三方研发联合体就从零起步实现了首列A型地铁列车的自主研发。   同样,在三峡大型水电机组技术研发中,也是将三峡工程作为用户,把它同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绑在一起,共同进行技术研发,最终实现了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的技术跨越。   建立多方共赢的创新生态   专家们认为,研发机构不直接面向市场,很难把握市场的最新动态。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由于自身研发能力比较弱,也很难通过技术主导产品结构,甚至主导消费结构。把产学研用结合起来,将是我国现阶段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   梅永红说:“把企业、创新机构和用户捆绑在一起,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也就是说构建一个创新生态,这才是完整的创新系统。”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外产品垄断了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当时称之为“七国八制”。电话通讯对运营商和普通消费者都是不可承受之重。但是,当巨龙、大唐、中兴通讯、华为这些企业横空出世,在中国程控交换机市场形成竞争格局,程控交换机价格成十倍下降,我国企业、电信运营商和普通消费者都从中受益。   浪潮集团与“巨大中华”的境遇则完全不同——浪潮集团进入计算机服务器领域时,我国市场的国外品牌服务器价格很高。相同性能的产品,国外品牌每台200—300万,浪潮的仅为50万。浪潮的低价迫使国外产品降到每台100万元左右。接下来的问题是:面对市场价格的变化,我国一些终端用户特别是垄断性用户不再支持浪潮产品,使得浪潮集团的后续研发缺少市场的保障,企业发展受到了严重挤压。   “怎样才能打通产、学、研、用四个环节,整合四个方面的资源?”冯飞认为,“这既需要通盘考虑对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激励政策,也需要不断创新组织形式。”   梅永红说,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已经有所尝试。例如,通过制定首台套制度建立重大装备产业的风险补偿机制。一种方式是由政府直接购买产品,另一种方式是由政府为首购者提供一种风险担保。这会为我国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再如,通过支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产学研用通过契约关系“捆绑”在一起,共同打造产业链和市场蛋糕,获得共同的商业利益。   ■ 观点链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   在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运营商和设备制造企业以及其上游的高校、研究院所是在同一个价值链内,运营商在产学研用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是运营商的重要社会责任。   在“产学研合作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指出,在产学研用合作中,运营商的作用不仅是在使用制造企业的产品建网和业务开发阶段体现,制造企业在着手产品开发的时候,就应该主动了解运营商对未来产品的应用需求。在产学研用合作中运营商参与或了解系统设备和终端的开发,对于他们掌握系统设备和终端的性能、优化网络的组织并进一步实现业务创新都是有益的。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高级顾问周远楣:   目前国内市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高级顾问周远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国内通信产品即便与国外产品技术相当、有价格优势、快速服务能力强,在与跨国公司竞争时仍然会处于劣势。但自主创新的产品和技术需要国内市场的培育,自主创新的企业需要通过国内市场的支持才能走向成熟,应通过政府采购为创新产品提供机会。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   需要推动应用的信息化部门和负责装备提供的产业部门携手研究,将支持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   在电子政务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在政府采购上的投资有几百亿元,而国产装备所占的份额不到25%。在谈及这一话题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曲维枝认为应将支持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是产业部门根据建设需要加大开发力度,保证产品技术过关;另一方面是通过政府采购,保证研发的技术产品能够获得推广、应用。   北京大学教授路风:   中国拥有一个规模巨大并且充满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而且这个市场的需求结构将长期保持民族特色,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无限的机会。   北京大学教授路风撰文指出,在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产品都是由中国企业普及的。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市场最热门的消费品是家电产品,包括洗衣机、冰箱、彩电以及后来的空调等等。当时,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日本产品,但家电产品最后在中国的普及却是因为中国企业的崛起。
  • “产学研结合障碍须立法突破”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提交了一份制定《产学研合作促进法》的议案,这是我国首份制定关于产学研立法的建议。《科学时报》记者为此采访了马德秀。   马德秀说:“从1992年起,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开始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活动日益活跃,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到运行机制,从利益分配原则、风险分配机制到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律环境逐步改善,但尚未形成优化和完善的制度环境。”   马德秀建议,有必要将《产学研合作促进法》的制定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的重要议程,为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   立法时机成熟   马德秀说,产学研合作不仅是围绕技术创新而展开的一系列经济行为的总和,也是一系列法律行为的综合,涉及到多种新的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或单独、依次呈现,或交叉错综呈现,往往不能通过市场行为自发解决,需要通过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安排,确立必要的准则,规范和约束产学研合作行为,促进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已具备制定《产学研合作促进法》的条件。”马德秀认为。   马德秀举例说,我国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三十条就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和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平台已列入新时期大政方针。因此,对于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最为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创新进行法律规范十分必要。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产学研合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这为促进产学研合作立法创造了良好条件。   立法突破产学研三大障碍   “产学研结合虽是老话题,但在后危机时代的今天,应赋予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科学内涵。”马德秀认为,制定《产学研合作促进法》就是要从立法上突破产学研的三大障碍。   障碍一是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产业化不到5%,而发达国家技术转移高达40%~50%。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   首先是产学研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各类创新主体的职责和权益界定不清,对共同投入、成果分享,技术、市场、管理等风险分担的机制不健全,缺乏法律约束,导致产学研结合难以持续。   其次是政府发挥引导与协调作用不够。产学研结合没有专门的促进政策,信息和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政府在产学研结合的资源配置上缺乏明确导向,特别是在对多项技术集成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链的资源配置上,“贴牌”现象较多。   再次是引导产学研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长期以来,学术至上“一刀切”的评价标准,造成了业绩考核中轻视企业服务、项目管理中轻视横向科研的“两个不平等” 同时,企业也缺乏合作创新意识,从而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   马德秀建议,应适时制定我国《产学研合作促进法》,确立必要的准则,以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障碍二是合作模式。   离子膜是我国氯碱工业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材料,国家曾组织攻关10年都没有获得突破。几十家单位松散地合作,都怕投入过多而吃亏,造成研发工作始终在实验室兜圈子。上海交大教授张永明在学校支持下,与民营企业东岳集团组成强大的产学研联盟,以市场为导向,完成了从实验室研究到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打破了美国杜邦公司的长期垄断。2005年作为山东省一号工程,迈出了官产学研用的重要一步,现已实现产业化并荣获省科技发明一等奖。   “令人担忧的是,这样成功的例子还不多。从这个实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产业技术创新投入高、风险大、系统性和复杂性强,要求参与单位之间形成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而目前‘年度性’和‘单个项目制’的产学研结合难以适应这一要求。”马德秀说。   马德秀建议,应从三个着力点实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突破:一要聚焦产业高端,建立共性关键技术重大平台。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立官产学研用战略联盟,集中力量加强攻关,实现“抱团创新”,提升行业整体创新水平。   二要着眼于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瞄准企业明天甚至后天的技术难题,政府给予政策或资金支持,建立企业与高校的联合研发实体。比如,在上海市的积极支持下,上海交大以全新的体制机制,以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国家电网、上海电气、新奥集团、华锐风电等,有效整合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与闵行区共同成立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加强前瞻性技术研发,引领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且富有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国家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银行信贷、担保和服务体系,以确保中小企业能够成为推进产学研合作新的生力军。   障碍三是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数量增长较快,2007年全国研发人员达到173.6万人,仅次于美国。但适应科学前沿和产业高端创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缺口依然很大。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仅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环保等八大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就需新增100多万人。   “创新型科技人才,仅靠高校关起门来培养肯定不行,必须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马德秀认为,首先应开放办学,在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变革的新要求,加大学科链与产业链的对接。   其次,政府要支持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训练基地,让学生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开阔眼界,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凝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围绕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并多次批示的大型锻件技术难题,上海交大在上海电气重工设立了3个院士工作站,经过两年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解决了大型锻件的有无问题,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研究生。
  • 中国地质大学产学研基地落户武安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产学研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分院揭牌仪式在武安市举行。   近年来,武安市一直在摸索寻找一条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科学之路。中国地质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拥有国家级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实验室。围绕“如何把武安由资源大市、钢铁大市变为钢铁强市,如何通过地质科研基地建设,使武安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品优势”这一课题,双方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沟通和磋商,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这次中国地质大学在武安设立产学研基地和地质调查研究院分院对武安开发利用后备矿山、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快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校企双星陨落,高校产学研用该何去何从
    近日,紫光集团(原清华紫光)发布公告向法院申请进行破产重组。据了解,紫光集团最早起步于1988年。当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这是清华大学为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成立的全校第一家综合性校办企业,也是紫光集团前身。此前7月5日,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告,北大方正等公司的破产重整计划获批。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被誉为“校企双星”,如今双双陨落。紫光集团申请破产重组公告校办企业是高校产学研探索的一个重要尝试。根据教育部在2014年公布的《高等学校校办企业统计概要公告》,2013年度,全国552所普通高等学校涉及企业5279家,其中一级企业有1797家,二级企业1566家,三级及以下企业1916家。如今,校企双星的陨落显露出了高校产学研模式的坎坷之路。校办企业为何相继倒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高校所属企业问题日益凸显。2017年6月,中央纪委监察部公布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反馈情况,在针对29所中管高校党委专项的巡视中,有23所高校被指出存在校办企业管理混乱的问题和廉洁风险——监管空缺的校企逐渐成为“高校反腐重灾区”。早在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提出高校要逐步实现与下属企业的剥离,并且为高校企业改革设置了明确的实施步骤。2018年5月1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逐步实现高校与下属公司剥离,深化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清华紫光和北大方正作为依靠清华和北大的科研转化发展起来的校企,虽然都是上市公司,但是根本算不上现代企业,管理混乱,虽然有先进的实验室和优秀的研究成果,但即便外聘职业经理人,也容易被腐化,单一的科研成果无法依靠资本实力在产业链上产生有效增值,不懂市场,所以只能被市场抛弃,最终浪费了大量的国家资产。紫光和方正的处境,恰恰说明我们的科研转化和校办企业运作模式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有必要探索产研新路径,如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合作而非让国立高校乱搞。在自由市场上,一家企业的破产和失败并不会影响市场走向,只有在公平竞争中,才会产生真正伟大的企业。高校产学研探索的困境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那么为何高校产学研之路频频遇阻?实验室项目没有传承、积累,缺少维护,管理水平低,甚至处于小作坊模式。高校教师大都是博士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没有真正长时间的进入企业和理解企业的一套办事流程,也没有长时间接触工程上的技术。高校的项目,办事儿主力军都是学生,更没有经验,很多老师虽然之前接触过一些项目,但还没有总结出成熟的项目流程,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教也没法儿教,只能当甩手掌柜,遇到事情催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经验方面也是如此,都得从头学,而且毕业后很少有交接工作,保证项目可以持续进行。很多导师压迫着手里的博士,明明人家都已经达到毕业标准了,还迟迟不肯放人,不让其毕业,原因也在于此。而对于产业界来说,往往需要潜心一个方向数十年,吃透摸透工艺才能实现量产。目前我国高校仍以论文评价为导向,但对于很多工艺研发往往不能出高影响因子论文,研究动力不足。而企业看重产品前景想赚钱,但高校院所想出论文但并不关心产品化,缺乏对产品的深耕细作。由此导致很多教授的研究成果对于企业来说毫无意义。要不就是纯粹水论文,要不就是过于高瞻远瞩。至于论文不够评不上的教授,又由于没有帽子,得不到支持。部分教授的确实有很强的技术,但由于不懂财务,企业经营而屡屡犯难,甚至财务不合规,而被送进监狱。高校、研究机构的人低估了工业化的难度;而产业界的人又低估了理论分析的重要性。
  • 成果转化:“红娘”为啥撮合不了产学研
    做成果转化中间人5年来,朱希铎已经听到类似的抱怨不下百遍了:一家研究所的负责人告诉他,他们研究所每年有200项新的科研专利诞生,目前已经累积了千余项专利。几年来,这些专利无一例外都成了“死专利”,放在库存里“已经快要发霉”。   5年前,朱希铎从一家公司老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抱着对企业研发需求的热忱,来到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担任常务副会长,试图通过扮演红娘角色来磨合产学研各方的关系。   近日,他所分管的第109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落成。这100多家实验室在5年内已经与企业合作开展276项基础成果转移项目。在欣喜之余,朱希铎更多的是感慨:在转化率低的背后,是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和实验室之间既断裂式的合作,又推诿式的配合。   做生意的和搞研究的是一对冤家   此前与一家实验室的合作让北京伟嘉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峰记忆犹新。对方研发药品的前端一直较为顺利,也都比较符合廖峰的预期,但关键时刻却掉了链子:药品注射到猪的身上,“一点儿不管用”。   经检查发现,是药品的佐剂技术出了问题,“这已是产品研发的后端环节,也是决定药品能否用于生产的关键性一步。”廖峰看到对方实验室已经“不来电”了,便只能请一支工程化技术较高的团队出山救“火”。与这家实验室的合作也就不欢而散。   事后廖峰反思:技术跟不上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科研单位的惰性。“他们做完前端之后就没有欲望再往下做了。”这样下来,他说,“科研与成果转化成了两张皮。”   两张皮的局面并不能全都归咎于科研人员。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少平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在一些横向课题上,科研人员也十分希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当中,但是一些公司的要求却让他难以接受。   一次,一家公司找上他,“开口直接要产品”,马少平先是一怔,迟疑一下婉拒了这项合作。在他看来,科研人员好比是建筑设计师,更多地负责画出图纸,但公司直接要产品则意味着“不仅要交出图纸,还要把房子建出来。”马少平说,“建房子应该是公司的事情,我们要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干各自所干的事情,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朱希铎每天要打交道的,就是这么一对互不待见的冤家。一方是做生意的,另一方是搞研究的,前者看不上后者只会写写文章却不懂市场运作,后者则瞧不起前者眼里只有利润却不问学术 这对冤家不愿让步的合作产物通常是个半成品,卡在了可上市成果产出的最后一步。   谁该往前走一步,谁要先走这一步,成了双方争执的焦点。这让朱希铎十分无奈,“产学研叫了这么久,之所以没有太大的进展就在于两边没人敢跃过这一步。”   唯科学家是瞻,更多的是唯科研评价体制是从   因为做的是农业生物技术,廖峰的合作对象更多的是与农业相关的研究院所和高校,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合作时实验室始终占上风,企业则更多的是跟着学术论文后面“瞎跑”。但就在一次疫苗实验的研发中,他发现最终出炉的成果和公司最初所描绘的南辕北辙。   后来,廖峰了解到,这次合作高校疫苗研发相应的论文获得了一项学术大奖,论文也正申请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看到几十万元的经费打了水漂儿,廖峰不禁感慨,最终得到的是有利于研究人员发文章的东西。即便如马少平所说的图纸,“也有可能在实验室的掌控下画偏了”。   中科院高能所网络安全实验室主任刘宝旭说,受制于考评内容,不少科研人员做科研的着眼点在发表科技论文和申请国家专利,并没有更多的积极性去和企业合作。   “科研院所很难在产学研中起到主导作用。”朱希铎说,在当下的科研体制下,唯科学家是瞻,更多的是唯科研评价体制是从,这样会让更多的研发成果和专利石沉大海。   企业给科学家出题用合同评判   朱希铎眼中的产学研无非这几大块: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究、产品设计研究、样品、中试、试销、大规模制造、大规模销售以及服务。在他看来,基础研究是科研院所实验室要做的事情,甚至一些实验室已经走到了第四步,生产出样品,而企业则主要停留在最后三步。   5年来,朱希铎牵线成功的合作中,大多是拥有较多学术积累的实验室或是有较强研发水平的大型企业,“在最后几步中,谁能往前多走一步,更多地取决于实验室科技成果的积累,以及企业自身科研水平的成熟度。”但这两头毕竟都是少数,“两头小,结合多 中间大,结合少”成了产学研的现状。   朱希铎说,如今的开放实验室合作,与其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主体缺位问题,不如说是进行了主体换位,“让企业给科学家出题。”   “经费是我自己出的,题是我自己立的,我来决定方向、目标、考核、进度、经费、匹配,包括人员的组织,都由我来做。”掌握主动权后的廖峰常常进行阶段性成果的评价,如果最后的成果没能达到最初的设想,等待一方的就是合同的制裁,而非论文的评价标准。   对实验室而言,这样的合作也并没有“吃亏”。马少平向记者透露,在与某家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之前,该实验室一年大概发表的国际论文是30篇左右,成立之后,这个联合实验室一年发表的论文数就超过了60篇,提高了一倍 另外,在国际核心刊物上,以前一年大约有一到两篇的高质量论文发表,现在又增加两倍,三年时间有十多篇论文,还额外申请到了26项专利。   “如果真能让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还可以盘活动辄上千万元的资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重点高校的实验室仪器资源,通常每隔五年就有相应几千万元的资金投入进行更新。而这些昂贵的设备对企业,尤其是一些新兴的中小企业来说,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但又是他们自身的资金难以企及的。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渝举行
    12月15日,以&ldquo 深化改革、协同创新、转型发展&rdquo 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重庆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路甬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出席大会。   路甬祥指出,今后5年正值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要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作用,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行业进步、产业升级结合起来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激发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知识、技术、人才、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集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要注重原始创意和创新设计,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创新,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持续增强 要积极完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机制,扩大产学研国际交流合作,搭建国际化产学研合作平台。   黄奇帆表示,重庆将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用科技实力的提升带动经济实力的提升,并将重点在五个方向努力:一是增加科研投入,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围绕电子信息、汽车、云计算、机器人、新材料、页岩气等重点领域进行技术创新 三是搭建投融资平台,健全创新成果转化通道,加快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步伐 四是要着力完善科技成果权益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产学研各方在成果与利益分配上的合法权益 五是要创建产学研公共平台,推动国内外科技成果的开放共享。   此次会议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重庆市政府共同主办,并对2013年在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进行了表彰。
  • 教育部征集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优秀案例
    教技发中心函[2011]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有关高校: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高校企业依托高校科技、文化和人才优势,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方式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不仅有力支持了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对提高高校科研综合水平以及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高校企业通过艰苦奋斗与自主创新,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产品,促进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产业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五年多时间的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高校产业已经进入了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系统总结高校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走自主创新道路、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服务的典型经验,深入挖掘一批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产学研结合优秀高校企业予以宣传和表彰,经研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将开展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优秀案例的征集和宣传表彰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案例征集的对象   案例征集的对象为全国高等学校所属校办企业,具体是指与高等学校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股权投资关系的企业。案例征集的对象企业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正当经营,以推动本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为目标,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案例征集的内容   案例征集的主要内容为高校企业依托本校科技、文化和人才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做法、模式和经验。请着重围绕以下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组织相关材料:   (一)高校企业成功转化本校科技成果,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典型事例。   (二)高校企业与本校相关学科的科技创新互动,并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典型事例。   (三)高校企业与学校共建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研究机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典型事例。   (四)高校企业以产学研结合方式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事例。   (五)高校企业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企业孵化提供优质服务的典型事例。   (六)高校企业为本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典型事例。   (七)其它有利于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相关内容。   三、宣传和表彰   (一)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将对各高校推荐的案例进行集中评审,遴选出反映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工作突出成绩的优秀案例,汇编出版《中国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优秀案例集》,在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相关企业及单位中广为宣传优秀企业的典型案例。此外,还将从优秀案例中遴选出具有示范性的高校企业案例在今年底前召开大会予以表彰。   (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还计划联合有关部门举办“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图片展览”以及邀请中央媒体对优秀高校企业进行采访报道等,为高校企业规范发展营造更为有利的舆论环境。   四、有关要求   (一)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优秀案例的征集和宣传表彰工作是高校产业系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部属高校高度重视优秀案例的推荐工作,精心组织符合条件的高校企业撰写案例,中央部委高校推荐案例原则上不少于4个,地方高校推荐案例原则上不少于2个。   (二)请各高校在2011年8月31日前将推荐的案例稿件的纸质版与电子版寄至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科技产业处。   联 系 人:袁伟文 电子邮箱:cyc@cutech.edu.cn   联系电话:(010)62514691 传真号码:(010)62514691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1008室   邮 编:100080   附件: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优秀案例申报表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 产学研合作助力中关村企业自主创新
    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关村产学研合作展(2009)上,有59家中关村开放实验室、10家大学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以及16家军工科研单位参展。展览重点包括软件与互联网、先进制造和集成电路、能源环保和新材料、生物医药、军民共用技术五大技术领域。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关村的科研能力、科技资源、待转化的成熟科技成果与合作需求。   据展览组织单位、海淀园管委会国际合作与品牌建设处介绍,中关村产学研合作展举办的目的,是为园区科技企业与国家科技资源之间,在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产业化、共建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合资或合作、联合开发、技术转移、使用首都科技平台等领域的洽谈合作,搭建起面对面的沟通桥梁。对于园区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形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海淀园将在《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及20项配套政策的框架内,给予项目一定的支持。   用足76亿元仪器设备资源   2009年以来,北京市科委主导建设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已推动价值76.3亿元的科技资源开放,编制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目录》。在目录中,有264个国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3112台(套)仪器设备已经向全社会提供服务。   北京市科委有关领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企业在使用大型仪器设备方面,不但可以就近获得资源,更可按照“用多少、花多少钱”的方式租用设备和服务,从而大大降低了自身花钱添置固定资产的压力。   降低50%分析测试费用   在此次展览上,中关村开放实验室59家已挂牌的实验室也将集体露面。根据《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实施试行办法》,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为园区企业提供的分析检测服务和技术攻关服务,中关村管委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以优惠价格提供的分析检测类服务,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按实际优惠金额给予实验室补贴。对于技术攻关服务,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实际收费金额的50%给予补贴。   根据该办法,海淀园企业和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之间,在诸如技术攻关、分析检测等方面发生的费用(在一定限额),将获得政府资金补贴。如此一来,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来说,又节省下来一笔宝贵的资金。   设立产学研合作   自主创新专项资金   海淀区在《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中规定,海淀区每年将从不少于8亿元的政府专项资金中,安排相应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   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海淀园管委会在《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相配套的20条办法中,通过《海淀区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海行规发[2009]11号)、《海淀区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办法》(海行规发[2009]5号),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上办法中明确鼓励海淀区创新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在风险共担、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制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 支持企业接受高校、科研单位的技术转让 支持企业委托高校、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开发或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技术开发 对产学研合作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贷款给予贴息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创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研发中心 对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重大产业化等项目给予支持 支持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在海淀区产业化 支持产学研合作形成的产业技术联盟等
  • 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昆举行
    p & nbsp & nbsp & nbsp 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12日在昆明举行。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6px" title=" 无标题.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9783c10d-98a8-431a-bc22-9e3c5f673161.jpg" width=" 500" height=" 336" / /p p & nbsp & nbsp & nbsp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路甬祥讲话,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白立忱出席,省委书记李纪恒致辞,总装备部原科技委主任兼副部长李安东出席。 /p p & nbsp & nbsp & nbsp 路甬祥说,希望产学研各界人士牢固树立、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更加重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为我国产业创新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增添强劲动力。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将更好地团结协调各方力量,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和专家智库优势,为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完善科技与产业创新法律政策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贡献。 /p p & nbsp & nbsp & nbsp 李纪恒说,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努力推进全省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将以此次大会的召开为重要契机,进一步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推云南产业向“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方向转型。我们衷心希望通过沟通交流,加快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积极寻求合作,促成更多的产学研优秀创新成果在云南落地。 /p p & nbsp & nbsp & nbsp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发表讲话,介绍了国家在鼓励各领域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计划。 /p p & nbsp & nbsp & nbsp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彭有冬,原国家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龙永图,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中石油原副总经理李新华,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甄砚,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马德秀,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赵炜,福建省原副省长李川,原卫生部副部长佘靖,西安卫星测控基地政委王建俊,我省领导李江、王树芬、杨嘉武出席大会。 /p p & nbsp & nbsp & nbsp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陈小娅主持大会,副省长董华发布《云南宣言》。 /p p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是我国产学研合作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本届大会以“创新驱动、开放合作、转型升级”为主题,对获得2015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促进奖、创新成果奖和突出贡献奖的369个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并为2015年认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授牌。其中,云南省23家单位及个人,7个项目获奖,并有3个联盟被吸收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团体会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333px" title=" 无标题1.jpg"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fa945f7d-85d6-4545-8e51-030df2ac0a6f.jpg" width=" 500" height=" 333" / /p p & nbsp & nbsp & nbsp 大会围绕一带一路’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校企双创人才与国际企业孵化器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与成长企业创新”、“生物检测监测产业创新”等6个专题等设立了分论坛,多名“两院”院士和来自全国的1000余名科技、企业、金融等产学研界代表开展了交流研讨。大会还发布了2015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 /p
  • 科学仪器产学研转化难,症结在哪?
    诚如著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所说:“科学的新方向往往由新工具而非新概念所引领。”科学仪器作为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工具,其创新与应用尤为重要。长久以来,由于工业基础薄弱、起步晚等原因,我国科学仪器特别是高端科学仪器严重依赖进口,在中美贸易战发生以来,科学仪器领域“卡脖子”现象频现,严重威胁了我国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科学仪器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而产学研合作是当前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和高效转化的主要路径和关键桥梁。然而,当我们审视当前产学研转化的现状时,不难发现其中仍横亘着多重挑战与难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产学研转化过程缓慢……这一系列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产学研转化难”的复杂局面。鉴于此,近日,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一场以科学仪器“突破创新”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特邀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王进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席鹏、小鳄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谭洪、天津大学副教授朱险峰、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海锋五位行业大咖,就“产学研转化效率不高,症结何在”这一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他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独到的专业视角,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与深入思考。圆桌对话嘉宾发言(从左往右:仪器信息网生命科学主编李博、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王进步、北京大学/北京艾锐精仪科技有限公司教授/CTO席鹏、小鳄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CEO谭洪、天津大学副教授朱险峰、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公司总工程师刘海锋)产学研转化现状:专利多、成果多、转化率低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2022年中国专利申请量约160万件,居世界第一。同样,《全球创新指数2023》的报告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其中六项关键指标居世界首位。尽管我国现成为全球拥有最多顶级科技集群的国家,众多科技成果也已跻身世界前列,但很多成果停留在实验室,并未实现产业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这不禁引人深思:产学研转化效率低,其背后的症结何在?又该如何改善?科研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产学研三方单兵作战王进步院长提到部分科研团队虽已在学术和研究领域完成了技术转移,但其研发的科学仪器却因缺乏实际应用场景而闲置在实验室中。这些实例揭示了当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严重脱节。科学仪器的研发亟需用户的直接反馈和持续试用,而我国当前的产学研转化机制中,用户的角色往往被边缘化,导致许多科研项目来源于学术界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探索,而不是产业界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因此,当务之急是调整视角,让研发与生产紧密围绕用户需求展开,同时积极寻找并携手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用户,共同参与到新科学仪器的试用和推广中,以此验证技术的实际效果,并通过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产品,使之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王进步 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院长不围绕用户的创新是无意义的、无市场的。同时,席鹏教授也指出当前产学研协同作战不够充分。他对科研人员过往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过去,我们所说的原创性技术更多侧重于某个点的突破,例如是否实现了技术超越,是否具备合法的知识产权,却忽略了产品实际上是综合性能的体现。”科研人员专注于论文发表与基金申请,高校全力探索教书育人的方法,产业界致力于解决用户痛点、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三者——三个不同的命题,若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纽带将它们紧密相联,形成高效联动的体系,无异于人为地筑起三座彼此隔绝的大坝。”产学研单兵作战状态严重阻碍了“研发-盈利-迭代”良性循环的顺利运行,最终导致一个令人惋惜的局面:“各方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与努力,却无法成功商业化”。席鹏 北京大学/北京艾锐精仪科技有限公司教授/CTO关键产业链条有缺失,人才与平台很关键谭洪博士指出,产学研转化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他进一步阐述:“尽管部分教授能够兼顾公司运营,但通常情况下,他们的专长主要集中在学术与教学领域。”要成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最终的商业化产品,离不开一个由管理精英与技术专家强强联手组成的团队。这样的团队不仅能够深入挖掘并拓展教授的初步科研构想,还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确保科研成果具备实用性与竞争力。这一过程绝非将科研成果简单地转化为产品那么直接,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资源,不断优化和精进产品设计,这其中“最关键的、也是最难实现的一环是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深刻理解市场动态,洞察客户需求,并具备团队组织、资源整合的能力。谭洪 小鳄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CEO朱险峰副教授进一步补充,科研机构产出的科研成果通常仅停留在可行性验证阶段,要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还需克服材料成本控制、工艺稳定性提升、可靠性保障等重重难关,这些问题超出了科研机构、高校的解决范畴,那么,介于理论验证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地带,谁来填补?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并推行一种高效的商业化第三方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第三方机构犹如桥梁,一端连接企业,有效缓解其研发重负,另一端则紧密对接科研前沿,加速科研成果向市场应用的转化进程。它们扮演着类似“大型企业中试部门”般的角色,极大地促进产学研合作链条的顺畅衔接,让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朱险峰 天津大学副教授刘海锋总工程师详尽阐述了北京怀柔仪器与传感器公司在加速科研院所及企业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进程中的不懈努力。他提到,许多中国科学院的前同事向他咨询人才发展、资金支持等政策信息。然而,刘总工程师强调,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转化的核心远不止于资金、产业空间提供那么简单,它更深刻地体现在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的构建上,这一体系涵盖了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技术推广等多元化、深层次的服务和有效的资源整合、共享、优化平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怀柔仪器与传感器公司精心打造了公共技术平台,为初创科技团队及高校科研教师提供专属的打样空间。这一平台不仅是科技成果物理上的聚集地,更是创新思维的加速器。在这里,众多成功范例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产业化树立了崭新的标杆。刘海锋 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公司总工程师资本市场不青睐,创新生态待完善科学仪器不同于汽车、手机等大规模消费品,其市场容量相对狭小,投资周期长,回报具有不确定性。这让众多投资者对科学仪器行业持审慎态度,不愿投入太多资金。对此,海归创业者谭博士认为,资本不垂青并不表明科学仪器市场没有生存空间。实际上,许多小而精的企业,依靠专业技术和独特优势,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这些企业常常由教授带着几名学生创建,经过持续创新与积累,逐步扩大规模,甚至达成并购。而那些始终保持小而精状态的企业,也因其不可替代性,得以在市场中长期存续。另外,创新生态的不完善也是限制科学仪器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席鹏教授提及,尽管我国在某些科学仪器领域,如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测序仪等,已实现了技术、原理上的突破,部分高端科学仪器更已跻身国际前列,甚至引领行业潮流,但至今尚未诞生诺贝尔奖级别那般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能够彻底重塑行业格局的创新成果。多位嘉宾表示,当前的教育体系过于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导致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思考。朱险峰副教授提及高校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学生比较温和,缺乏棱角,不喜欢向老师提问。”同时,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升,“当前高校的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产业化和经济效益的考核与激励不足,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缺乏动力,只有部分教师靠着情怀投身产业。”席鹏教授补充:“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界,在科研方面更多地关注所解决的问题是否为产业界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当三方的价值观汇聚到一起时,我们就能齐心做一些事情,推动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当整个创新生态得到改善时,科学仪器行业将会被赋予更多的活力和动力。圆桌对话合影留念
  •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增至83家 探路产学研用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发展三年多来,对分散于北京的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共享,实现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   开放实验室已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科研资源最丰富、最宝贵的科研创新群体。   问及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三年多来的工作,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负责人刘晓华回答了3个字——“干实事!”   在国内产学研合作发展尚不成熟的今天,在创新型机制体制尚待完善的阶段,在产学研合作领域“干实事”绝非易事。   而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自己的步骤和理解。   从2007年之前不足36家挂牌实验室,到如今已增至83家 在领域设置上,开放实验室依据中关村产业发展布局,涉及了生物医药、环保能源等六大热门领域,检测和研发设备已超过了一万多台 其中,已有800余名专家进入了开放实验室人才库,每年仅承担的国家级项目就达700项。   刘晓华的回答是明晰的:“以小撬大,发挥引导、辐射、放大作用,为产学研各方提供很好的政策环境,在北京市及整个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形成最具价值的创新群体。”这是刘晓华对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定位。   集聚一流资源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是顺势而生。   2006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做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若干政策措施的会议纪要》“选择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有基础和优势的领域,支持建设若干开放式重点实验室”的精神,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科技创新大会文件的有关要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会同北京市发改委、市科委等部门联合启动了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作。同年6月,《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实施试行办法》发布。   据悉,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发展三年多来,对分散于北京众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放共享,实现企业科技研发需求与科技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及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积累各项资源已达到一定规模,成为集科研人才、专业设备、高精尖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信息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开放平台,开放实验室已成为首都独具特色的科研资源最丰富、最宝贵的科研创新群体。   以数据为例,2009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挂牌数量已达到83家,在单位性质上,既有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一流实验室,又凝聚了中科院科研机构的力量,还包括其他来自军工院所、行业转制院所的实验室以及企业、孵化器性质的实验室。   相对于其他同类性质的机构,集聚一流科技资源是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一大优势。在83家挂牌实验室中,国家级工程中心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40家,接近总数的一半 国家级认证中心16家、北京市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家。   刘晓华表示:“平台选择是为了中关村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把国家宝贵的研发资源和产业的需求相结合,向高科技企业服务。”   为此,开放实验室设置了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19家、计算机网络通信11家、集成电路与先进制造14家、环保能源9家、新材料13家、生物医药17家在内的六大前沿领域实验室。   项目是搭建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的纽带。   据悉,实验室每年承担的国家级项目近700项,市级重大项目百余项,实现专利许可和技术转移111项 在创新产出方面,累计申请专利2194项,创制各类技术标准1023项。   此外,开放实验室还拥有一批高精尖技术,科研成果贴合市场需求、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如,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IPv6领域和传感器网络领域研究,其许多科研成果是物联网关键技术 北大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实验室研究的“艾滋病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小鼠感染模型地建立”技术等。   “一流科技资源的凝聚,离不开开放实验室扎实的工作和良好的口碑。在这样的发展群体推动和速度的验证之下,说明我们的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 刘晓华说。   搭建开放信息网络“全集”   化虚为实,是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又一大特色。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推动产学研用的合作是“务虚”的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产学研信息和资源整合的效率,2009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信息网络平台正式开通。   有别于传统科技成果转化网站,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信息网络平台特别重视信息库的建设,形成了从实验室到专家、项目、合作洽谈等分类的“全集”。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产业领域的负责人定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时性,企业所需要获取的信息基本上都能在这一信息平台上全面地获取到。”刘晓华介绍说。   据悉,目前该信息网络平台收集了59家开放实验室的基本情况,还收录了其他准备挂牌和非挂牌实验室总计106家各类科研机构的基本情况、研发能力、开放资源、合作项目等基础信息。   刘晓华表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信息网络不是简单的信息发布网站,而是一个集成了留言、聊天室、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多项功能的信息平台,注册企业用户和实验室用户可以直接借此平台进行项目洽谈,足不出户即可达成意向。   据了解,目前已有多家高科技企业在网络平台上注册,开放实验室在数据信息的更新上也有很大的积极性。以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等实验室为代表的实验室积极上报相关新闻和相关数据,目前网络平台的访问量逐步攀升。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信息网络平台的开通为促进企业和科技机构的密切合作搭建了桥梁,信息更新和沟通的及时性也为产学研用工作务实地开展奠定了基础。”刘晓华表示。   推介有效的政产学研用创新机制   刘晓华指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从2006年启动以来,已经成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强力“黏合剂”。   这得益于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机制的形成。   首先,无论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还是教育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都离不开政府的创新扶持政策,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一个有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政府的驱动机制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社会中介服务是一个动态、开放、有层次、有结构、有目的、有功能的系统,具有同时紧密接触政府及企业双方的特点。北京民协作为企业家的组织,服务是它的天然属性,并且能从企业创新需求的角度入手,利用政府很少的委托资金发挥重要作用,取得良好效果,把专项工作落到实处。   业内专家指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委托一个民间机构——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来具体承办本身就是一个制度上的创新。   再次,科研机构的开放机制正在逐渐形成。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科研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研院所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强烈的开放意愿,希望与企业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开放实验室工程恰好给其一个开放的窗口和途径,形成新的开放机制。   同时,企业主体的拉动机制不容忽视。鉴于当前经济活动中竞争愈发激烈,徘徊于低端竞争会陷入困境,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投入能力又很有限,因此当企业越来越集中于自己的应用性技术开发时,它也就非常有赖于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不同的行为主体与它们之间的结合方式与机制构成了地区创新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突出了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各种优质的科研资源,并配以专项资金予以引导,促进了学、研的全面配合,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推剂。”刘晓华指出。   据悉,为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完善,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已经形成了开放实验室和园区企业联合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进行联合研发、联合研制标准并实现产业化,园区企业提供检测和测试服务,提供技术攻关服务、人力培养等不同要素组合、不同目标组合、不同机制合作、不同领域合作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模型。   助推新兴重大产业发展   谈及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意义,刘晓华表示,开放实验室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搭起了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沟通的桥梁,搭起了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桥梁。   “开放实验室的建立更是一种示范和尝试,在现有的沟通和服务的平台下,发挥着用较小的资金调度社会服务以及产业转化的目的。这本身就是创新体制建构的一种常识。”刘晓华指出。   2010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将涉足和引领当前最前沿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   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将通过产学研系列领域对接会、走近开放实验室等形式,聚焦智能电网、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物联网、农业生物技术等全球最前沿的技术。引领全国龙头的科研机构,众多的应用产业企业,为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共同探讨新技术、产业和应用的发展优势和发展路径。   “在更高的层次上,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实际经验的积累,探索构建类似于欧洲创新驿站、台湾工研院模式的,适合中关村产学研发展的新模式。”刘晓华指出。
  • 产学研用联合,共创光谱仪器的明天
    产学研用联合,共创光谱仪器的明天 --- 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与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共建光谱实验室 2006年11月29日,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的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内,聚集了四川大学、四川省分析测试协会、中国测试院化学所、中科院生物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地矿所、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环境检测站、成都市综合岩矿测试中心、四川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四川多谱来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万科实业有限公司、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的领导、专家、学者及企业界的嘉宾,共同祝贺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共建光谱实验室并参加光谱仪器应用座谈会。 与会嘉宾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分析仪器的应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领域,行业配合政府危机预防、危机控制、危机干预的作用明显增强,其他产业对于分析仪器和检测方法、检测手段的需要在与日俱增,分析仪器应用对于国计民生的贡献度在逐步体现出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际上国产分析仪器已经完全能够替代进口仪器。产学研联用联合模式是我们国内分析仪器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专家和学者认为,产学研用联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学院为依托,以企业为主体,抓住科技成果迅速转化这个关键、通过产、学、研、用、联合来促进西部开发目的。 领导和业界代表提出,在共享资源基础上追求共赢的目的,产学研用体系体现在深层次合作上,追求共赢的目标,优势互补。让产学研自然碰撞、自然融合、自然结盟。来取得共同想要赢得的目的。可以带来不同凡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以预见,分析仪器产业通过产学研用联合的合作必将会取得有益的进步和积累,这种探索在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构筑具有价值的产业链,以形成未来可以与国际垄断抗衡的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也必将会获得成功。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图为领导,专家,学者和实验室全体人员合影)
  • 新疆产学研洽谈会签约207亿元
    7月10日~11日,2012新疆产学研洽谈会暨院士企业行活动在乌鲁木齐举行,共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189项,协议金额207.3亿元。   此次活动以“促进合作交流、推动跨越发展”为主题,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举办。全国137所高校、科研院所的300名代表,在洽谈会期间进行科技成果发布和项目签约,推动新疆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活动期间重点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交流洽谈会、院士企业行活动、创业投资对接活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军民结合技术推介活动等。其间,还举办了校企、院企合作委员会和企业院士工作站授牌仪式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方之一,中科院新疆分院积极组织中科院研究生院、广州分院、山西煤化所、上海应用物理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应化所、西北高原生物所、沈阳生态所、广州生物健康院、过程所、兰州近物所、软件所、兰州化物所、昆明动物所、新疆理化所、新疆生地所等众多中科院系统的科研机构参加。   中科院系统有近60项科技成果面向自治区企业代表发布,涉及石油化工、轻工食品、机电装备、建材、纺织、医药、电子信息、软件及军民结合技术等多个领域,共签署了8项科技合作协议。
  •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年10月16日,聚焦中国及世界粉体行业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成果和未来趋势的“三新”上海峰会(下简称“三新”峰会),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粉体加工/散料输送展览会(IPB2019)上同期召开,会议由纽伦堡会展(上海)有限公司主办,并得到了中国颗粒学会的大力支持。马尔文帕纳科、德国耐驰、德国新帕泰克、大昌华嘉、冠亚水分仪、珠海欧美克等多家知名材料表征仪器公司参会并与行业专家、上游粉体企业龙头进行了产学研的学术研讨与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ae311433-78fe-4648-93b6-3060c67160ad.jpg" title="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 (6).JPG" alt="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 (6).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strong 纽伦堡会展(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郭奕千致开幕辞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2019年即是中国建国70周年,也是中国粉体行业发展的70周年。本届“三新”峰会旨在总结中国大粉体行业的发展历程,拓展中国粉体企业事业,让中国粉体企业在家门口学习世界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粉体附加值高技术发展,让世界粉体企业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搭建中外交流的平台和销售桥梁,推动中国粉体行业高质量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e607a6aa-525b-4159-a83a-89e868a0d3e2.jpg" title="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 (3).JPG" alt="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 (3).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左:艾狄孚中国区高级总经理范吉星;图右:艾狄孚亚太区总经理Mr.BillStrauss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美国艾狄孚国际矿业有限公司亚太区总经理Mr.BillStrauss和中国区高级总经理范吉星开场报告,他们共同讨论了两类黏土矿物高岭土和凹凸棒土的原矿资源分布、加工工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高岭土的分布非常普遍,现如今在造纸、涂料行业应用广泛。而凹凸棒土的分布区域在我国分布较少,该产品具有良好的增稠性、悬浮性、绝热性、环保性等性能,在石油、化工、建材、造纸、农业等行业应用广泛。而艾狄孚作为一家世界著名的美国工业矿产品制造商,其生产的玻纤用高岭土垄断全球95%以上的市场,售价高达1万元/吨以上,并且供不应求。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8fd149ee-b973-42dc-ac4e-3915121a3913.jpg" title="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 (4).JPG" alt="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 (4).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马尔文帕纳科中国区总经理梁东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颗粒无处不在而又大小不一,粒度测量分析是控制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性能,优化工艺流程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随着颗粒尺寸不同,测量粒度的方法多种多样,目前激光衍射法已取代筛分法和沉降法成为其中最主要的检测方法之一。马尔文帕纳科中国区总经理梁东做了《颗粒表征技术发展趋势》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一种反傅里叶光路结合宽角度分布大面积补偿三维立体检测技术,该光路系统只需单一透镜(无需更换),即可将量程宽达10纳米至3.5毫米。另外辅以大功率470纳米波长的蓝色光源,增加了小颗粒检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该技术目前已应用在马尔文帕纳科的明星产品Mastersizer3000上。动态光散射法适合对(近)单分散体系的微小颗粒进行纳米粒度和zeta电位分析,在化学工业、涂层、生物/药物、纳米技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报告中梁东还介绍了马尔文与动态光散射相结合的非侵入背散射专利技术(NIBS)、专利M3技术、自适应相关算法AC以及荧光和去极化动态光散射技术(DDLS),这些技术也都从不同维度提升了粒径和平均Zeta分布的准确性及分辨率。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82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cb546e44-1a6a-4013-b9e6-9f26aabd6f1b.jpg" title="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 (7).jpg" alt="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 (7).jpg" width=" 600" height=" 82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峰会上精彩报告层出不穷,东莞市五全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用全做了《无及粉体国产改性新设备:钉盘活化机》报告、江西光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张晓明做了《中国重钙粉体发展趋势及广源化工新品推荐》报告、德国耐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干法应用工程师朱宁做《粉体超细研磨新趋势——干法卧式砂磨机》报告、POWTECH德国纽伦堡急速顾问鲁迪格· 纳格尔做《粉体散料技术发展史》报告。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了解,本届“三新”峰会将持续两天的时间,在17日的会议中,与会嘉宾将就粉体原料运输、粉体标准制定、水粉检测、提高粉体生产ROI、粉体流变性等学术话题展开报告与交流,并将研讨我国滑石、硅灰石等粉体发展情况。会议同期还将举行“碳酸钙粉体标样制作启动仪式”。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附:17日会议日程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93e6bda0-8984-4cc3-b546-cd290fb91f67.jpg" title="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jpg" width=" 600" height=" 919" border=" 0" vspace=" 0" alt="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jpg" style=" width: 600px height: 919px "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60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e6d22d6a-8c29-4e06-ac14-a29dba4c03cb.jpg" title="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 (2).jpg" alt=" 回望粉体行业70年 国际产学研共话“三新”峰会 (2).jpg" width=" 600" height=" 60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trong 延伸阅读: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1016/514894.s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万人聚焦新粉体新技术 IPB2019上海开幕! /span /a /p
  •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产学研结合分析白皮书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产学研结合情况分析白皮书   2011年度科技界“五大奖”已于2月14日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揭晓,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被授予奖励。数据会说话,既发布《1985-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据统计及分析白皮书》后,人民网继续推出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励白皮书系列的第二期——《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产学研结合情况分析白皮书》,用以解读央企和国企在2011年度国家科技创新中的“成绩单”。   前言   当今世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控制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我国众多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产学研结合对于建设技术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科技力量主要分布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的科技力量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低,研发机构少,创新能力薄弱。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2009年指出 “国有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在科技创新中,有着天然的优势与的艰巨的责任。   因此,我们对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发布的项目做了一些统计和分析,希望从“我国产学研合作与科技创新”以及“央企在产学研结合中的地位和作用”角度出发,作一些探索。   一、国家科技奖励27年来产学研结合状况   1985-2011产学研项目占比   在27年来的所有9087个获奖项目中,有470个项目是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即申报单位包括了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种类型。从产学研合作获奖项目[1]占当年获奖项目总数的比例来看,总趋势是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强,令人欣慰。   比如,1985年,这个比例是2.64%, 到了2011年,这个比例高达17.57%, 是27年来最高的比例。从2008年开始,连续4年产学研合作获奖项目的比例都超过10%.其中企业为第一单位的有132个项目,占470个产学研项目的28%.   二、2011年度各获奖项目类别产学研结合情况   2011年度产学研结合情况   经统计,2011年度自然科学奖总项目数为36项,产学研结合项目为零 2011年度技术发明奖总项目数为41,其中“产学研”三者结合的项目仅有2个,有央企[2]参与的有1个项目。而2011年度科技进步奖的219个获奖项目中,“产学研”三者结合的项目最多,达50个,比例为22.8%.   自然科学奖产学研结合项目为零。这与该奖项注重基础研究,与现实的生产环节距离较远有关,但同时也说明我国在原始创新方面仍有待加强。   技术发明奖规定每个项目的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项目涉及的单位较少,产学研结合力度也不强,在41个项目中仅有2个。   相比之下,科技进步奖中产学研结合项目的比例最高。科技进步奖规定每个项目的报奖人数不超过15人(特等奖除外),涉及的单位较多,产学研结合的可能性也越大。  因此以下仅对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通用项目)进行分析。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   三、2011年度科技进步奖产学研结合项目占所有项目的百分比      央企在产学研结合项目中的参与度   科技进步奖共219个获奖项目。其中产学研三者结合的项目有50个。在产学研项目中,央企参与的项目有25个,非央企参与的有25个,各占50%.   我国在 2006年《科技规划》中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战略:“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如果从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项目来看,所有产学研结合的项目中,央企参与的项目有50%,已占“半壁江山”,成为“主体中的主体”.   四、央企参与的产学研结合项目中,“产”、“研”的角色占比(2011年度科技进步奖)   央企在产学研项目中的角色   央企参与到产学研结合项目中时,通常有两个不同的身份:“产”,即以企业或者是产业应用的角色参与 “研”--即以研究单位的身份。   经统计,在获得2011年科技进步奖的25个产学研结合项目中,央企以“产”的身份参与了23个项目(占92%),以“研”参与了18个项目(占72%),其中两者皆有的项目有16个(占64%)。作为“产”参与项目的央企单位有43家,占68%,作为“研”参与的有20家,占32%.   目前,央企作为“产”的角色出现的比例仍要略高于“研”的角色。在有央企参与的产学研结合项目中,央企作为“研”的角色出现在了72%的产学研项目中,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央企的已具备不俗的研发实力。   五、产学研项目涉及的领域(2011年度科技进步奖)   产学研项目涉及的领域   由上表可以看出,医学、采矿、轻工、自动化等领域获奖较多,但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表现一般。   而林业、土木、冶炼、运输等,是产学研结合较为紧密的领域,产学研项目占比超过50%.观察发现,这些产学研结合较紧密的领域,多数是央企的优势领域。   通常,我们将央企大致分为八类,包括“航天军工、石油石化、电力水利、信息生物、建筑矿业、汽车机械、农业轻工、运输旅游贸易”.   结合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除航天军工大多涉密以外,央企在石油石化、电力水利、交通运输、建筑矿业等领域产学研结合研发能力相对较强。而在农业轻工、信息生物、汽车机械等领域产学研结合相对薄弱。   总结   国家科技奖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目前科技创新能力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哪些单位,也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一理念的真实体现。认真研究下去,还可从中一窥我国科研队伍、科技实力,甚至从侧面描摹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轮廓。   注   [1] 这里“产学研合作获奖项目”的划分标准为:申报单位包括了企业(产)、大学(学)和科研机构(研)三种类型。   [2] 此处的“央企”包括了国资委网站公布的117家央企及其旗下所属子公司、研究单位。
  • 宁夏成立氨基酸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2月8日,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成立的氨基酸联合实验室以及宁夏氨基酸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正式揭牌。   据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晓平介绍,近年来,宁夏抢抓机遇,积极发展轻工业,其中味精(氨基酸)产量达到了1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左右。作为宁夏味精生产行业龙头的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量达到了10万吨,为了发挥科研机构在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结合企业在产业化方面的优势,宁夏伊品公司在自治区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合作,建立宁夏氨基酸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以及氨基酸联合实验室。   宁夏科技厅厅长马清贵说,示范基地以及氨基酸联合实验室的设立,将为构建宁夏氨基酸领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氨基酸产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推动“产学研用” 聚光科技助力科学仪器中国梦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支持的“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转让发展论坛”于2014年9月25日在北京与2014年同期举办,直接面向700余家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领域的参展企业。本次会议邀请了教育部、科技部、高等院校、企业代表等参会交流,全国50余所高等院校参会,并在同期设有高校展示区,展示高校科研实力、科研成果、推荐项目及人才信息等。会议旨在搭建校企对接的交流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让科研成果在市场资源中得到优化配置;让创新驱动在产品转型升级中形成效益;同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和称心的就业选择,实现毕业生的就业梦! 在会议上,来自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的徐国卿教授、清华大学的罗国安教授、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发展部部长田英明均作了相关报告,在会议最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还对部分企业进行了“学研成果转化转让示范基地”授牌仪式。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先生接受采访表示,“我非常高兴能参加此次多国仪器仪表展期间举办的这个重要活动——科研成果转化、转让发展论坛,以及人才对接交流会。学会举办此次活动旨在把高校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相结合,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和产业化的扩张。把科研和科学技术的成果凝聚起来,是学会的制高点,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是学会的接地气。这是我们学会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会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所做的一个重要创举。我们希望通过打造这样的平台,把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去推动协会的发展,去推动产业的升级和扩张,去推动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最终完成我们的中国梦。”授牌仪式现场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科研成果转化转让示范基地”的授牌,近红外产品经理李光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对产学研结合的看法。“中药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是我们与清华大学化学系合作的项目,是在线近红外技术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之一,此项目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仅仅这个项目,聚光科技一直在致力于为产学研用的结合而努力,和国内大多数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近红外技术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用。我们希望通过协作,将高校科研专家的研究成果,通过我们的平台去实现产业化,从而造福大众。” 在采访中,李光提到:近红外是“多快好省”的绿色分析技术,是中药质量在线分析、智能控制的仪器基础。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智能控制系统采用中药质量控制、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和近红外在线检测等技术,实现了中药制剂产品质量稳定、可控性生产等。在主要的项目中,针对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安神补脑液、血府逐瘀口服液等品种的化学成分物质基础,开发了具有产品特性的多指标成分定量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开发了上述品种的在线近红外光谱样品预处理系统(SupNIR-4510)。该在线近红外系统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实施过程中,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聚光科技近红外光谱在线系统(SupNIR-4510)为代表的高端分析仪器的成功研制,将促进我国检测设备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促进现有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提升我国国产化设备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内主流近红外光谱在线系统设备主要依赖国外产品,市场被进口设备长期垄断,价格昂贵、仪器的维护费用高、周期长。本项目采用聚光科技研制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近红外光谱在线系统(SupNIR-4510),技术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同时实现国产化应用、本土化维护和成本的降低,完全可替代进口,降低了用户购置和使用成本,促进检测事业的进步。 其实,在现如今自主研发创新成为主导者后,知名企业与科研院所以及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当下仪器仪表行业推动产学研最有利也最普及的方法。1+1如何大于2,相信聚光科技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满意的答复。而我们也期待产学研的推进,能真正实现仪器仪表的中国梦。聚光科技近红外产品家族
  • 中国表活专利领跑全球!化妆品产学研协同创新
    近日,表面活性剂发展中心发布的“2024年全球表面活性剂申请专利排行榜TOP50”显示,2023年全球7个国家的企业或机构共申请了1345件表面活性剂相关专利,其中,中国有630件,位居榜首,远超第二名美国的264件。 01 中国专利申请主体/申请量—— 均位居全球第一 在TOP50榜单中,排名前二的联合利华、宝洁专利申请数量遥遥领先,分别为151件、111件,其次是艺康、欧莱雅、花王,申请量都超过50件。虽然榜单前6名被荷兰、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外企业所占据,但位列第7的浙江大学是中国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机构,达35件。整体上,在这份榜单中,中国申请主体数量最多,为33个,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630件,占总量的46.8%。来源:表面活性剂发展中心公众号另外,美国的宝洁、陶氏等6家企业共申请了264件专利,总占比为19.6%;花王、资生堂等5家日本企业共申请了154件专利,总占比为11.4%。巴斯夫、汉高、赢创等德国企业,共有71件专利申请,占比达5.3%。在表面活性剂领域中,每个申请主体申请专利都有侧重点。中国企业或机构主要侧重于染料涂料、胶体化学、化妆品相关领域,而国外企业则更加侧重于洗涤剂、化妆品、农药、涂料等技术领域,并且专利集中度较高。 02 高校数量占比最大 ——化妆品“产学研”趋势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在榜单里的33个中国申请主体中,共有26个是来自国内高校,占比达78.8%,它们在表面活性剂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这也助推了近年化妆品“产学研”协同创新。近年来,高校成为头部国货整合外部资源的重要标的,品牌通过组建尖端科研团队、联合权威科研院校机构共建实验室、进行前沿领域课题研究,逐渐探索出一条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品牌高质量发展路径。位列榜单33名的江南大学就与多个国货品牌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譬如,2023年,HBN与江南大学共建“化妆品功能分子创新联合实验室”,聚焦活性成分的包裹和胶体研究,完成化妆品功能分子与胶体的研究开发。在政策层面,中国成立了化妆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化妆品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化妆品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03 表活的迭代方向是什么?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有公开信息显示,美国是20世纪初开始生产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国家之一,在技术和应用推广上较为成熟,宝洁等企业推出含有合成表面活性剂的洗护产品。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表面活性剂行业,起初在纺织和洗涤剂领域快速增长,随后在化妆品和电子行业走在世界前沿,多功能和高性能的表面活性剂产品日益丰富。德国是合成表面活性剂工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率先实现生物表面活性剂规模化生产的国家,其重视日化和工业用表面活性剂的研发和应用前景,且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优势。中国表面活性剂工业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尽管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尤其是近年来中国表面活性剂领域的专利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表面活性剂的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化妆品基础原料中,表面活性剂是核心原料之一,从皂基表活到氨基酸表活,中国企业在表活领域一直在不断迭代。目前,在中国化妆品市场,AES和氨基酸表活仍是主流,头部企业也仍以此为主。譬如,赞宇科技主要生产的表活产品主要包括AES、LAS、AOS为代表的阴离子表活剂;天赐材料重点研发方向是聚焦以甲基牛磺酸表面活性剂(氨基酸型表活)为典型代表的温和洗护解决方案。下一个表面活性剂的迭代方向是什么?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发布的《表面活性剂行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进绿色化和可再生能力,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发展本土资源下的天然油脂衍生表面活性剂,降低原料对外依赖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纯天然植物表活”,可能是方向之一。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化妆品产业而言,必须聚焦科技创新,要关注新型原料、配方、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发,推动化妆品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国货品牌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 国内首家电池产学研联盟在深圳成立
    本报讯 (傅江平 邓小国)6月23日,清华大学等国内8家高校和广东省内18家企业共同发起组建的先进电池与材料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在深圳正式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面向电池行业组建的产学研创新联盟,计划通过3到5年的时间共同攻克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产业链,为广东省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配套关键新材料及应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并发挥群体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为全面提升广东省先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并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由清华大学等7家在先进电池与材料领域具有雄厚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以及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等广东省内先进电池与材料产业群的多家龙头企业,共同发起组建该联盟。《中国质量报》
  • 上海市高强激光加工产学研联盟成立
    高强激光的加工和产业应用是下一代激光应用的前沿和制高点。2013年3月26日,“上海市高强激光加工产学研联盟及应用示范基地”签约仪式暨第一届理事及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市激光学会、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和上海团结普瑞玛激光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签约,振兴上海市在激光加工应用领域中的地位,推进激光加工产业的升级换代,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联合上海市该领域的优势单位,全面推动上海市乃至推进我国在高强激光加工应用的快速发展与人才培养,通过高校、企业和研究所的协同创新,增强整个高强激光加工应用领域的实力。   会议选举产生了联盟第一届理事与管理委员会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并宣布了联盟各职能机构人选聘任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出任联盟理事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丁晓东、上海市激光学会理事长陈良尧、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所长叶俭和上海团结普瑞玛激光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敬文担任副理事长。联盟第一届执行委员会主任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剑秋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张光钧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滇元、庄松林为联盟第一届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   张杰在讲话中指出,联盟的主要工作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高强激光加工领域相互支撑和共同发展的平台。纵观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工程应用及产业化都是在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的框架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的。我国科技界、企业界往往处于条块分割的状况,如果单靠少数科技人员的奔走联系,难以成气候。联盟汇聚高强激光加工领域上海地区(并可辐射至长三角)的优势力量,集产业、研发和人才培养为一体,通过密切合作和协同,组成相互支撑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全面提升上海市在高强激光加工应用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推进上海市在高强激光应用方面的地位,使上海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高强激光应用和产业的重要中心之一。联盟将本着振兴上海市高强激光应用的共同目标,各联盟单位权利共享,责任共担。联盟各理事单位要在人、财、物等方面为联盟提供必要的支撑和条件,在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以确保联盟的良好运行和预期目标的实现。
  • 届华东生物医药政产学研活动顺利举行
    届华东生物医药政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如期举办,苏州国际 英创业周是苏州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资源互动平台。 届华东生物医药政产学研究合作对接活动是2019年(第十一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主体活动之一,着重邀请海内外新药领域专家和投资人、华东地区上市药企负责人以及生物医药领域创业者与会。 展会主题 探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创新药知识产权保护等话题,开展专场路演和融资对接活动,推动创新药和生物技术药后期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打造共创共享共赢的医药生态圈。 会场现场 2019年是中国生物医药进入收获期的一年,一致性评价进入新的里程碑、长三角环保升级、4+7集中采购改变仿制药格局、 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物物进入后期临床开发和商业化阶段。由长三角辐射全球的生物医药在政府园区/政策+产业/企业+高校/研究院+医疗疗技术/生物技术+资本/人才/咨询等方面的融合、合作、共创、共盈,解决企业/园区发展困境、助力人才引育、项目融资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难点。 谱质分析
  • 广电计量与南京大学工学院达成产学研合作
    近日,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电计量”)与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简称“南京大学现工院”)在无锡广电计量举行了校企战略合作签约和揭牌仪式,广电计量获“南京大学研究生工作站”授牌。未来将在集成电路失效分析等专业学科方面进行产学研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南京大学现工院院长吴迪、南京大学亚原子电镜中心主任邓昱、南京大学现工院研究生主管秘书张文嘉;广电计量常务副总经理、技术研究院院长明志茂,副总经理吴乃林、陆裕东出席了座谈会和揭牌仪式。   无锡广电计量总经理储程晨陪同参观了集成电路测试与分析、电磁兼容检测、可靠性与环境试验、计量校准、化学分析等实验室,并向南京大学一行全面介绍了公司面向航空、汽车、轨道交通、材料、电子、食品等关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民健康领域的专业技术能力。   参观结束后,双方进行了深入座谈。吴迪介绍了南京大学的整体情况和现工院现有的研发平台、承接的省部级项目、获得的科研成果等,并表示,希望能和广电计量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实现双方互利互赢。邓昱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校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重点讲解了亚原子电镜中心的科研技术能力;同时回顾了南京大学现工院与广电计量自2020年开始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的工作进展。无锡广电计量副总经理陈振介绍了广电计量近年来全国计量检测基地建设布局及公司发展情况,以及在集成电路失效分析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   明志茂表示,南京大学现工院以物理、化学、材料等物质科学学科为基础,以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筹)为重要依托,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较强的学科梯队以及较大的行业影响力。双方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共赢潜力,后续将密切交流合作,共同增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构建学术支撑产业、产业促进学术的良性互动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产、研结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上就“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进行了签约并举办了揭牌仪式。未来双方将围绕半导体失效分析专业课程共建、研究生工作站项目建设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就业育人合作基地共建及人才培养、半导体失效分析实验室建设及科研项目研究合作、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等多方面建立院企合作关系,推动研究生教育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南京大学是国内新工科领域的一流高校,南大现工院于2009年挂牌成立,针对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国家目标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发展现代工程技术与具有鲜明特色、面向未来的新型工程与应用科学学科,占领新一代朝阳产业的“制高点”。近年来,南大现工院已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较强的学科梯队以及较大的行业影响力。   广电计量是一家全国布局、综合性的国有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无锡广电计量是广电计量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3年,在计量检测技术服务行业具有较先进和成熟的市场经营运作管理模式和实验室管理运作经验。公司是无锡市重点计量检测机构、无锡市质量发展服务联盟的主要发起单位之一,并与无锡市合力打造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长期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汽车、航空、轨道交通、食品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领域提供计量检测技术支撑。同时依托母公司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技术服务保障能力,可为各行业领域客户提供便捷的技术服务。
  • 伊创科技携手暨南大学, 开启产学研发展新篇章!
    日前,伊创科技(简称:ETI)与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简称:ECI)共同达成“产学研项目”战略合作。并在伊创科技十周年庆典暨2018年度盛典上举行项目启动仪式。伊创科技董事长王加勇、副总范怀勇、董秘王玲华、董事程斌及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副院长王伯光、副院长郑君瑜、副院长王雪梅等人共同出席了本次启动揭牌仪式。  同时,并就伊创科技在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设立奖学金进行捐赠授牌  揭牌仪式上,伊创科技董事长王加勇致辞表示:伊创科技携手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友好达成产学研项目合作,是伊创科技发展上的又一新的高起点,通过与高校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将高校的优质人才、学术资源与企业优势、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形成科研合力,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共同推进企业与高校的技术合作与发展。一方面,让高校的科研技术通过企业平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地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希望本次校企合作,双方能在合作中创新,在共赢中发展,实现双赢互利。  随后,伊创科技董事长王加勇和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等双方代表共同为项目进行推杆启动仪式,随着刻有 “ECI&ETI产学研启动仪式”的卷轴缓缓打开,标志着项目正式启动。同时,在现场嘉宾的见证下,王加勇董事长和邵敏院长共同为“产学研基地”正式揭牌,宣布校企合作基地正式成立。  动仪式结束后,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致辞,邵院长分别向在场嘉宾介绍了达成项目合作的渊源以及项目整体的发展计划,并希望双方今后能围绕环境的产业化、空气质量和环境改善方面共同创造出一片千秋大业,同时,希望在ECI的助力下伊创科技尽快实现新三板转主板上市。随后,邵敏院长授予伊创科技董事长教育基金捐赠证书,向伊创科技给予学院教育事业建设所捐赠的30万元深表谢意。  本次揭牌仪式取得圆满的成功,不仅是伊创科技迈进第二个十年的首个开门红,而且更坚定了伊创科技发展道路的决心与斗志。在努力巩固现有的基础下,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企业战略合作等多元化的战略方式,推动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在产品技术上不断突破延伸,打造出更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捐赠教育基金的形式,支持教育事业和建设绿色家园发展,希望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产出更多优秀成果,为环境建设和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 中泰化学与北京化工大学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王子镐与新疆中泰化学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欣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天山网讯 6月30日,2010年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趋势高峰论坛暨北京化工大学与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   根据协议,北京化工大学为中泰化学提供科研技术支持,中泰化学为北京化工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地,同时双方将共建化工研究院,在高分子材料、清洁煤化工、精细化学品等领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依托新疆丰富的资源,中泰化学目前已经跻身全国氯碱行业前三位,公司总资产达到116亿元。虽然如此,企业下一步的发展也遇到不少难题,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欣介绍说,目前企业的产品与同行业其它企业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新产品自我研发能力不足,另外在生产工艺方面的改进,企业力量也显不足,中泰化学与北京化工大学签定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使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作为国内化工最高学府——北京化工大学与知名企业产学研结合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北京化工大学校长王子镐告诉记者,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高校将积极响应智力援疆的号召,“现在高等学校要求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光是在课堂上讲课,要整个参与科研和企业的实际运作,这样我们就需要大量的企业平台,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使我们的教授有用武之地,因为你光通过实验室研究是不能形成成果的,你必须跟企业合作,才能产生实际效益。”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经信委主任王永明,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王芳、校长王子镐,中国石油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金森,新疆中泰化学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欣等参加了论坛。   会议现场
  • 金域检测以产学研为引擎,助力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
    金域检测作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始终坚持以产学研为引擎,推动医学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金域检测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科技创新模式,搭建了全面覆盖人类全生命周期的医学检测技术创新体系,走出了一条“金域特色”的创新研发道路。打造智慧医检生态,引领行业未来发展金域检测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核心,推动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金域检测拥有8大学科领域的79类医学检验技术平台,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金域检测在新检测项目的开发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攻克了基因及基因组检测、代谢组及蛋白质组检测、细胞及组织病理检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在罕见病、血液病、神经免疫性疾病、肾脏病、疑难感染性疾病等的检测、诊断上,金域检测始终处于国内医检行业领先地位。金域检测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团队、高等院校、大型三甲医院、科研院所等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通过联合科技攻关、共建研发平台、成果转化、联合培养人才等多种协同创新模式,金域检测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金域检测与全球NIPT技术奠基人院士共同开发了产前诊断相关检测项目,与上海同济医院团队联合开发了CAR-T细胞治疗全流程监测检验项目,还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合作开发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检测项目等。随着生物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交融,金域检测启动了“数字化转型”战略。在智慧医检领域,金域检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智能推荐、智慧实验室、AI病理、临床辅助诊断和智慧报告等平台探索初见成效。例如,AI辅助宫颈细胞学筛查、AI辅助肺部组织病理诊断、虚拟现实(AR)智能显微镜等的阶段性研究,将大大提高诊断的及时性、覆盖范畴、效率与精准度。为推动医学检验行业高质量发展,金域检测全面启动了“两库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加速医检生态形成,打造国际领先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和病理诊断高端服务平台,引领广州乃至全国第三方医检行业高质量发展。以产学研为抓手,填补基层医疗空白领域为提升县级医院的综合能力,加强县域风湿免疫学科建设,并填补基层风湿科人才的空缺,金域检测与广州金域公益基金会于5月7日在贵州正式启动了“千县千医风湿红苗计划”公益活动。该计划旨在五年内,在全国各地风湿免疫学科高水平医院的指导下,培养千名基层风湿学科人才,助力国内千家县级医院的发展。同时,广州金域公益基金会还将免费捐赠风湿检测项目,并联合专家团队为民众提供义诊和疾病科普等服务,以提高基层群众对风湿免疫疾病的了解和重视程度。这次公益活动是我国第三方医检机构与三级医院合作的有力实践,旨在通过培养学科人才来助力县级医院的学科建设。随着活动逐步推进,这种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金域检测在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断方面拥有齐全的检测项目和丰富的检测经验。通过此次培训行动,金域检测将与各级医疗机构合作,探索基层风湿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深化临床学科基层建设的典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除了对临床专科人才的培养外,“千县千医风湿红苗计划”公益活动还将向县级医院捐赠风湿免疫筛查项目,并邀请多位风湿免疫专科专家前往基层开展义诊和疾病科普等活动。未来,金域检测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转化更多可落地、有价值的创新成果。金域检测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医学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金域检测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在医学检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金域检测将以产学研为引擎,不断推动医学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金域检测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和引领作用,为行业可持续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同时,金域检测也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携手,为构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 总投资1.95亿 华药微生物药物产学研联盟项目获支持
    记者从河北省科技厅获悉,由华药股份公司研发中心申报的“微生物药物技术创新与新药创制产学研联盟”课题日前成功入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产学研联盟”项目。根据课题任务合同书,项目总投资将达19523万元,国家给予专项资金4523万元。   据介绍,华药作为该课题的牵头单位,与国内微生物制药领域内的14家骨干医药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协商沟通,确定了课题分工、技术方案和考核指标。联盟将通过科研研发和产业化资源的整合、合作机制的创新,提高我国在微生物药物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 通过技术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创新,发掘我国丰富的微生物自然资源,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优势的重大创新药物。
  • 喜讯|正业科技承担广东省产学研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项目建设
    近日,正业科技成为广东省产学研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单位之一,目前已开展项目建设相关工作,这是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对正业科技技术创新及专利管理能力的高度肯定和认可。▲ 项目承担单位部分名单据了解,该中心主要建设目标是:在两年期内,联合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共同组建产学研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围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高价值专利,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作为该项目牵头建设单位,正业科技将基于完善的研发平台、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优秀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与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等单位在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专利前瞻性布局、强化研发全过程专利管理、形成高质量专利、核心专利及技术专利组合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与建设,助推广东省企业提升竞争力,加快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 1502项!2023年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拟立项项目公示
    12月23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对2023年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拟立项项目进行公示,共计1502项,包括多项传感器、检测系统、仪器设备研发等项目,如CODcr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开发、高精度高可靠性MEMS传感器研制、基于机器视觉的微电机外壳质量检测系统研发、全谱直读光谱仪及红外碳硫分析仪的软硬件系统开发、高精度可动态监测型气体流量传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海洋环境下航空用高温合金及其涂层的性能检测设备研发、多通道高速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研发、新型汽车空气悬架系统压力传感器的研制、基于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特性测试仪——大电流测量模块研发、高性能离心机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发等。详情如下:2023年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pdf
  • 天瑞仪器与西安文理学院洽谈产学研合作
    7月13-14日,西安文理学院校长徐可为、副校长王晓萍带领科技处、化工学院相关负责人赴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洽谈产学研合作事宜,并赴西交利物浦大学参观交流。  7月13日下午,在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朱大欣的邀请下,徐可为一行参观了公司的研发实验室,朱大欣介绍了公司在光谱、色谱、质谱等分析测试仪器的软件研发、生产和销售情况。双方在校企合作、仪器研发和产学研共建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生培养、科研实力提升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月14日上午,徐可为一行6人应邀与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杨民助进行了亲切交流。杨民助介绍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招生就业等。徐可为就教学管理方面和杨民助进行了交流,希望能借鉴西交利物浦大学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校长徐可为(右三)一行参观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仪器
  • 三部门印发《产学研合作协议知识产权相关条款制定指引(试行)》
    10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科技部办公厅(室)联合印发了《产学研合作协议知识产权相关条款制定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指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当前,我国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运用水平相对较低,高校院所有效专利实施率、产业化率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学研合作是目前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运用的重要模式,但普遍存在合同约定不明的隐患,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纠纷案例屡见不鲜。法院裁判文书公开数据显示,近十年判决结案的高校知识产权合同纠纷诉讼中,超过50%的案件与相关条款约定不清有关,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专利转让、职务发明奖励、专利实施许可、商业秘密等条款约定不明。例如,北京某大学曾因商业秘密约定不明与合作企业发生纠纷,天津、湖北均有高校曾因职务发明奖励、报酬约定不明陷入纠纷。调研发现,进入诉讼程序的产学研知识产权纠纷仅为冰山一角,大多数纠纷因协商解决或合作终止而未公之于众。产生上述现象有多种原因:一是大部分高校院所和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订立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合同多为格式合同,条款简单且不够严谨,对潜在知识产权风险预估不足;二是产学研双方在合作谈判时对知识产权相关的权利义务不够重视,对产学研合作的交易属性认识不够,签订协议前没有通过谈判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等核心内容;三是多数高校院所缺乏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专业人才,知识产权运营经验欠缺、能力不足。针对上述问题,三部门联合制定了《指引》。一方面,可以引导产学研合作双方从项目启动之初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和处置方式,从而提高合作效率,降低法律风险,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法律意识、交易意识和谈判意识,规范引导知识产权交易过程。《指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提高针对性,《指引》仅列出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中涉及知识产权的核心条款,包括共性条款和个性条款。共性条款包括定义和解释、保密等内容,个性条款根据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归属常见情形分为三类:知识产权归高校或科研院所所有、归企业所有、双方共有或各自拥有。进一步地,根据不同知识产权处置方式,细分为7种情形。个性条款的具体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归属和使用、学术发表等。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校或科研院所拥有知识产权的有关条款”下,借鉴国外经验,引入合作企业有权在一定期限内磋商转让或许可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加快专利技术商业化进程,使高校院所获得更高的知识产权转化收益。此外,在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背景下,《指引》专门考虑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情况,明确相关内容,避免多个权利主体在知识产权处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好促进职务发明的顺畅转化。《指引》使用方法是什么?高校院所和企业可以根据双方倾向的知识产权处置方式,参考借鉴《指引》相应类型的条款内容,拟定合作协议的知识产权有关条款,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条款内容进行适应性修改,作为产学研合作有关协议、合同的组成部分。同时,为便利校企各方使用,结合《指引》主要内容,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发了相应基础性公益服务工具,可在线进行产学研合作协议填写和生成(系统网站地址为:agreement.sipop.cn)。产学研合作双方可以参照使用说明,根据产学研相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情形选择合适的协议模板进行在线填写,填写完毕后用户可自行下载填写完成的协议文本。《指引》发布后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下一步,三部门将利用多种渠道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进行宣传推广,组织专题培训或开发专门培训课程,切实降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此外,在《指引》试行过程中三部门将及时收集使用各方的反馈意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更新或开发针对不同场景和对象的细化版本。附件:产学研合作协议知识产权相关条款制定指引(试行).docx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